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52-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依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感悟生命意义的一种教学方式。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同,造成了许多心理、知识背景和人生体验的不同,这些都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参考依据。以下主要探讨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 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的观念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萌芽。体验式教学称法则始于上世纪的40年代的二战时期军队的生存训练,在此之后,体验式教学就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在美国兴起。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其在改善课堂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优质可持续学习的品质、有效改进师生关系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称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成功的教学改革。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在做中学”、“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习者在主观与客观的互相联系中获得经验,最重要的是,不是将知识呆板的传给学习者,而是激励学习者亲身参与来获取知识与体验。只有当学习者主动自觉地去挖掘活动中的体验,积极的“做”和“想”,才能探索到世界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积极主动的调动思维,从而获得自己的活动体验。

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小学生不能轻易获取课外书籍,导致小学生阅读视野相当狭窄,精神体验仅限于农村的精神生活,乡村的野外风光。对于旅游见闻更是奢侈,近年来小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日益减少,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真正得到教师的观察指导。同时,学生家庭电脑相当有限,获取信息的途径受限。此外,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分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有时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包办多,学生训练少;到了中高年级,段意、中心思想应当由学生练习概括,而教师为减少麻烦,采用一写了之,让学生去背,使学生失去了训练的机会。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于组织作文竞赛、阅读比赛等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

3 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3.1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体验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体验式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通过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模拟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模拟情境”获得相应的体验。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模拟情境”可以是依据教学内容编成的“课本剧”,或是师生共同表演的某个事件的一个情节,或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制作的一幅图画等等。良好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在“情境”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验的热情,获得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3.2加强诵读,强化体验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接受熏陶的过程。语言文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时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学生不知不觉地进人文本,读中悟理,读中生情,思想感情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自然而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体验,就是生本对话。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文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可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

3.3注重亲历,完善体验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应注重“亲历”,要让学生积极置身于体验的情境中,通过亲历活动进行体验。体验的亲历可以分“身历”和“心历”。“身历”是体验主体在实践层面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心历”是体验主体在心理上的“亲身经历”,包括移情性的理解、感受,对他人、他物经历的切实感悟。因此,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身历”和“心历”。教师可通过营造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中的观察、尝试、体会,在“身历”和“心历”的最佳状态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例如,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心历”,通过主体自我对象化,使学生把自我等同于作品中的人物,在心理上与作品人物一起经历,一起体验,通过对作品角色的认同和移情,从而与学习对象融为一体,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获得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参考文献:

[1]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2]王银霞.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思路[J].当代教育,2009(1).

[3]吴惠青.体验:活动类课程的价值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体验式教学

引言

世界在瞬息万变中引领我们进入了21世纪,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内全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也呈现出了五彩斑斓的缤纷局面。跟随时代的脚步,现代教育也随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验式教学的观念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萌芽,在此之后,体验式教学就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近年来体验式学习的理念在国内的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并不少见,在国外它也己有广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体验式学习强调情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影响,重视学习者的体验与体验中的自我思考,这对小学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合理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依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感悟生命意义的一种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以小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己内在的需要为基础,结合语文学习中出现的材料,利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精心的创造出一种适宜的情境,通过提供温馨的情感氛围,通过五彩纷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学习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感受的活动中体会、感受、探讨、反思,在经历活动中对言语艺术,对渗透于其中的深刻思想情感的感知与体察,以产生审美的愉悦感,获得认知,获得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注重外在的行为活动和思维的内化活动二者的结合,重视认知和情意活动的协调,倡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并鼓励学生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协调,以充分有效的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和教养的功能。

二、 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体验式学习的情境性和亲历性

体验式学习需要为学习者建立一种真实或虚构的情境,或是战争火场,或高山大海,通过真实或虚拟的场景给学习者带来触觉、听觉等强烈的刺激感受,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斑斓多彩的体验。这种情境式的学习是以学习主体亲历亲为为基础的。所谓亲历性,指的就是学习者进入这一情境当中,亲身参与其中的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用身体与心灵去感悟。

2.体验式学习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所有的学习者在进入情境之前都是带着一个“完整的自我”,这个“自我”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此时此地的心理状况、生活知识背景、对情境的预想、学习的需要、价值观等等个人特质,学生带着这些个人特质参与到情境体验中。学习者将自己独有的特别的生活体验置于语言作品中,将其具体化感性化,并且用己有的经验与知识将作品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并生成新的个性化的体验。

在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需要任何工具,而是自我与文本作品的直接交流。在情境中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就是体验的最高境界,而所谓共鸣正是学习个体深入情境而产生的。但由于产生共鸣的起点即价值取向的各不相同,产生的共鸣也会不一样。这说明,学习者在体验的过程中扮演着主体的作用。主体的个性化差异性直接导致着体验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三、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

1.创设情境,鼓励体验

体验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体验式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做好特定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更好的体验。

体验式教学的情境除了现实的情境以外,还可以依据现实情境构造新的“模拟情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造新的“模拟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模拟情境”获得相应的体验。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模拟情境”可以是依据教学内容编成的“课本剧”,或是师生共同表演的某个事件的一个情节,或者是配合教学内容播放的多媒体课件,或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制作的一幅图画,等等,良好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在“情境”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验的热情,获得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2.注重亲历,完善体验

体验是人对生活的亲历和体味,作为一种活动过程,体验包括人从亲历中获得的感受,作为一种活动结果,体验包括从亲经中获得的成果。如前所述,体验是亲历的活动,亲历性是体验式教学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因此,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应注重“亲历”,要让学生积极置身于体验的情境中,通过亲历活动进行体验。

体验作为人对生活的亲历和体味,体验的个体性和缄默性等特点,表明体验需要完善。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就曾经强调,“自我”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不确定的。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把体验等同于“我思”、“意识行为”等概念他认为体验能表现出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应让学生“亲历”,让学生在多次“亲历”中完善体验。

3.交流互动,升华体验

体验的升华,需要交流互动。由于个体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常常各异,不同的人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强调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强调教学要增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主张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使师生能彼此交流,能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更丰富的理解,使学习更广泛的迁移。

体验作为人对生活的亲历和体味,作为人从亲历中获得的感受和成果,体验是自主的体验,是个体主动参与其中而获得的认知。体验也与人的原有知识经验有关,每个体验的主体都以自己独特的经验对事物进行意义的解构和重构,因此,体验需要交流互动,体验需要升华。

结语

随着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如何认识和实习体验式学习成为我们日益重视的问题。体验式教学是学习主体亲身参与活动、发现问题而反思内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得到行为的改变和心灵的升华的学习过程。它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相符合的。

参考文献:

[1]杨四耕.《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林思宁.体验式学习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3篇

件,最后从小学生主动想象移情、强调学生实践亲历以及阅读体验和理性相结合三个方面来阐释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当前在许多小学中设有专门的语文阅读课,这说明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大部分阅读课仍是按照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划分段落、总结大意,硬生生地“肢解”了原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曲解了小学语文阅读的本来面目,

学生体验及情感领悟被“搁置”,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不知从何谈起。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体验的内涵

在汉语中,“体验”出自《淮南子・祀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荀子・修身》中也提到“好法而行,土也;笃志而体,君子也”。张华所认为的体验课程中的“体验”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为立足点的,强调其立足于主客体相统一的“存在界”。我所理解的“体验”是指通过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从而获得独特经验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

2.体验式学习的意蕴

体验式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体验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即学习与体验的结合。大体梗概为:学习者在各种实践活动或学习过程中,以亲自参与或互动的方式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同时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和策略,并逐渐形成相应的能力、行为习惯,从而在不断反思中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个体独特性。

3.语文阅读中的体验式学习

语文阅读中的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运用体验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世界,与文本及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和交往,并主动建构文本意义,生成情感和新体验。

二、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现条件和应用特征

在分析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式学习的特征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小学语文阅读体验式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主要聚焦在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上:一是“为什么小学生能够进行阅读体验式学习?”二是“为什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开展体验式学习?”这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特征等方面作出回应。

1.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现条件

学生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探求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在文本阅读时会注重自身的情感体验。高年级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是在与自身经验的结合中实现的。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适合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通过反复推敲形成的,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特点为开展体验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2.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特征

(1)感悟的独特性。学生不同的生活阅历、性格爱好、审美经验等个性因素会影响他们在阅读中的理解水平,因此感悟具有个体独特性。

(2)情感的审美性。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作者倾注身心和情感,给读者以审美愉悦。阅读文本所具有的情感的审美性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美的境界中,完美的个性,同时在这种审美满足中获得正确的认知。

(3)对话的多重性。由于教师基于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于是教师关于文本的理解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关于作品是否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是否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出现了作者与编者的对话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由于阅读活动大多在班级进行,学生之间的讨论会激发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因此也产生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4)意义的生成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建构文本意义,随着小学生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意义建构会呈阶段性地逐渐深入。

三、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体验式阅读学习的实施方略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在“学”而不是“教”,可以依据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这里仅阐述几种比较典型的和容易操作的主要方略。

1.主动想象移情

所谓“想象移情”,即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文本中的人物身上,并且调动自己的情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积极进行与文本有关的一系列阅读活动。

2.强调学生实践亲历

多元智力理论主张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获得技能,生命哲学则关注人自身的生命,注重在体验中获得理解,由此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面向现实生活,挖掘生命冲动的来源,展现出体验的普遍性,让学生在生活中产生体验感悟、享受直觉体验。学生若只是根据体验来把握现实,可能对现实的理解会不全面,同时需要心灵的努力才能达到对阅读文本所体现的现实的真正理解。

3.阅读体验与理性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识字;体验性学习

一、在识字中体验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标中提出“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列表法、图像法、讨论法、媒体介入法等多样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有目的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体验学习气氛和体验学习的契机,能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在识字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因而获得对学习汉字的持久兴趣。

二、在情境中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呈现的感情世界,和学生们一起用深切的感情来朗读课文,品味亲情。这样的过程,体验绝不仅仅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它是学生融入生命的直接参与,它使学生与课文人物进行着生命和情感的沟通,使得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教材知识和教学情境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审美意义。

三、在联想中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

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

四、在活动中体验

对于游戏、表演,小学生大多有一种表现欲和表演欲,可以借助游戏、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来体验和品味课文内容和内涵。在表演之前,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演得逼真,才能将课文中的情、意传达出来,不仅使演出的人得到深刻的体验,而且未担当角色的同学也能获得较具体而形象的感知。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的刻苦精神,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来扮演梅兰芳当时“紧盯空中飞行的鸽子”和“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的动作。在要求学生做到一动不动地昂着头或低着头的同时,教师朗读课文“小梅兰芳紧盯住了飞翔的鸽子和活泼的小鱼儿,鸽子飞到哪儿,小鱼儿游到哪儿,他的眼就紧紧跟随到哪儿……”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表演一个个“小梅兰芳”,去想象鸽子、游鱼,转动着自己的头,两眼眨也不眨在盯着。经过几分钟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们纷纷表达――“累死了”“实在受不了”“梅兰芳能坚持下来,我真佩服他”此种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效果明显。

五、在写作中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体验 阅读教学 建构

一、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阅读的基本含义

体验式阅读教学即指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阅读、体验并感悟书本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世界、在读书中寻找个人意义的过程,通过体验将学生生活和书本世界连接在一起,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书本内容。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社会经验,也使得作品的存在更加具有意义。

在教育学中,体验式教学阅读是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打下基础。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感悟和反思,逐步稳固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当前教育过分注重纯粹的知识输送,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体验和反思的能力,这一方式使语文的教学过程更加枯燥,阅读在学生面前更显乏味,丰富的文本作品成为僵硬的文字,学生更无法在作品中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和情感体验。而与纯粹的知识运输相比,体验式阅读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获得阅读的直接经验,培养情感沟通和理性思考的和谐统一。作为学生理性和感性培养的重要方式,体验式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心理学上,体验式阅读是促进学生的心理结构对外界进行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感悟、思考和想象等,营造出文本的情景,对情节加以自己的想象和价值,调整和丰富自己的心理结构。体验式阅读是学生对外部事物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解读的过程,利于培养自身的知识技能以及道德观和价值观等。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意义诠释

正确的教育方式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启蒙阶段的小学教育为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自主体验、对文本知识中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进行积极内化。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培养阅读个性。

其二,体验式阅读教学克服了以往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弊端,摒弃将阅读经验直接僵硬的灌输给学生的教育方式,一切以学生的主观体验为主,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体验。小学阶段的阅读教育是学生阅读发展的启蒙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对作品并不需要完全彻底的解读,学生对阅读策略和认知也并不成熟,因此,小学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育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并逐渐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力。【1】

其三,小学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体验式阅读能培养小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来获取外部事物,并通过头脑的加工形成对外界的判断和认知。在这一直接体验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完善其形象思维,为向抽象思维阶段的转化奠定稳固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建构策略

1、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阅读体验

“情境是体验的诱因”【2】,通过设定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阶段和阅读水平以及文章等情况而定。小学语文的阅读作品主要是童话、寓言、诗歌等简单的叙事类文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因文章而异,例如,诗歌类的体验阅读教育应通过简单通俗的寓言描述始终描绘的情景,寓言类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制作生动形象的表达其中情境。多元化的情景设定方式会让学生对阅读产更多的兴趣和期待,更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生活世界是学生产生体验的源泉”【3】,学生所涉及的世界有限,其所能积累的经验也仅限于日常生活 因此在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创设的情景应更多的为学生日常的生活场景,这样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经验对文章的记忆力更加深刻,产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2、欣赏文本语言,丰富情感体验

语言作为作品叙事和发展的符号工具,对文章思想的作者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作者表现经验的符号形式。在阅读文本时需要仔细品味、欣赏语言,通过表面的语言表现来充分理解作者的内在思想和感情。因此,在建构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育是教师应带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灵活运用“听、说、读、写”这几种常用的方法。读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例如朱自清的《春》,阅读时应以诵读为主,在朗诵的优美语境中体验春天的美丽,丰富其情感体验。

作为培养学生的初步阶段,小学教育的阅读培养显得至关重要。体验式教学阅读可以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引,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作者的真情实感,将从作品中获得的作者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直接经验,在作品中丰富自身的情感经验和精神成长,培养健全丰富的人格。

3、组织阅读讨论,深化情感体验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和作者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4】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可避免的对文本产生自身的理解和疑问,组织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感受,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并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体验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教育与审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许书明、邓君:《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征及其步骤和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四期。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6篇

一、语感的概念

夏丐尊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他在《我在国文教授上最进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讲到: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鱼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可见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即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我们要将这种对语感的理解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促进小学生语感的形成,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对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小学生的日常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能够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更是要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体会其情味,非靠语感不可。“在日常生活中言语交际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交际双方语感把握意图的准确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意识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小学生就无法具备准确、灵敏的直觉语感,也就不能准确地处理在与人交流中诸多信息,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交流障碍。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犹如鸟儿的两翼、车儿之两轮,缺一不可。语感的方式是直觉,语感对语言对象作出直觉判断,是不假思索的反应,同时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是长期比较、揣摩、学习、训练的结果,是理性在感性中沉淀,是溶解了理性的感性。例如:当听到或看到“老师”一词时,就会立刻想到站在三尺讲台上教我知识教我做人,再生活上关心我的师者,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情感就会主动自觉地在刹那间联翩而至。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学习阅读的时间不长,阅读技巧不熟练,但通过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加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成,反之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优劣、正误进行分辨,对文字美进行玩味和欣赏,要对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都要思维活动的参与。

(三)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利于语文素养的获得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感实际上左右着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行为的效率和质量,离开了语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信息交流。语文知识的获得不可能超越语感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的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扶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语文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感的具备是理解话语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主要是指在朗读、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层面上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本任务之一,培养语感应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语感确实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具体说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语感。

(一)让小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时多考虑已有的生活体验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未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了解越见深切”。没有生活经验,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叶圣陶的话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告诉我们平时要有生活经验,经验是阅读准备:另一方面是在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中提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因为作者以为母亲有100多斤,其实母亲最重的时候才89斤。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不够关心,甚至很粗心。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反问:“谁知道自己母亲的体重呢?”联系生活,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共鸣。看似不经意的一问,触动了学生内心藏着的伟大的母爱情结,也为理解下文的“愧疚”作了铺垫。这样学生易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内心的情感性、思想性得到升华,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二)引导小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词句,体味词语的情味

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词语的意思,深入了解词语的情景性、情感性,经过长时间训练、积累、领会,从而形成语感。常见揣摩比较的方法有:删减、增补、替换。品味用词,深知其意。例如:删减比较。删减比较就是把某个重要的词语删掉,然后与原来的句子相比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场雪》中描述到:“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如果我们把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亮晶晶这些词语删掉。句子也通顺,但不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加上了这些叠音词,我们彷佛看到了银条儿、雪球的准确、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到了作者的此时的喜悦心情。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7篇

一、 从汉字字形中发现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的字形保留了一个词的意义的最初始状态,而正是这个初始的词义状态成为这个词后代词义繁衍的生长点[1]。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字形特点,我们就能根据字形大体猜到词语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犹豫”是理解、感悟小英内心活动的一个关键词,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词,小英内心的矛盾痛苦才会打动学生,从而真正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共鸣。仔细观察其字形,就会发现“犹豫”的意思与字形关系密切。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此词语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犹豫”的字形,“犹”是反犬旁,可见“犹”是一种动物,接着教师介绍“犹”这种动物的特点:生性多疑,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爬到树上观察敌情,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再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开始生疑,又爬到树上观察……如此这般不停地折腾自己。再让学生猜一猜“豫”是什么?学生根据字形(豫的右边是象)猜出“豫”可能是大象,接着教师介绍:豫是一种古象,《道德经》中说“豫兮,若冬涉川”,这句话是说,豫这种古象行动小心翼翼,就像在冬天穿过河流一样。最后,让学生猜一猜“犹”和“豫”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字形即字义,这是中国汉字的最大特点,也是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词语意思与汉字字形的关系,学生在预习课文或读课外书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就会尝试根据字形去猜意思。

二、 从文本内容中发现

鲁迅先生在《论新文字》中说:“虽是方块字,倘若单取一两个字,也往往难以确切地定出它的意义来。”可见,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别。因此在进行词语教学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意思与文本内容的关系。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一文讲述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青蛙、小燕子、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围绕“商量”展开,具体写了小动物们如何商量过冬的事,因而“商量”是本课的一个核心词,教学此词语意思就不能止于词典中的解释“交换意见”。笔者在教学“商量”时,将此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条主线:先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课文写了谁和谁在商量?它们在商量什么?它们是怎么商量的?再让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扮演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商量”的意思。最后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春天到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又聚在了一起,它们又会商量些什么呢?它们又会怎么商量呢?三人一组商量商量。

“商量”一词的意思是学生通过反复与文本对话得以发现的,并在续编课文时得到运用,词语意思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意思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不仅能够更透彻地理解词语意思,对文本内容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 在生活经验中发现

学生走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课堂上,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将词语意思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辅以美妙动听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词语意思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冰花》一课中,作者把冰花比作丰满的牡丹。牡丹是一种花,学生都知道,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丰满的意思,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笔者这样引导:出示一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图片(小鸟丰满的羽毛、果园里丰满的果实、花园中丰满的花朵),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大大的、厚厚的、胖胖的、很多、漂亮。再告诉学生,它们可以用一个共同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丰满。接着追问:“生活中你见过丰满的人吗?”课堂上,有一个小姑娘居然能说出“我妈妈很胖,但别人说她很丰满。”再出示一组唐朝女子的图片:长得胖但看起来仍然很好看的人我们不说她胖,说她很丰满。你们看,唐朝的女子以胖为美,个个都很丰满。最后回到文中,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冰花的美丽,体会丰满的意思。如此,“丰满”这个词一定会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

由此可见,打通词语理解与学生生活的通道,让词语意思的获得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从而达到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四、 在情感体验中发现

叶圣陶说过: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反之,自身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书中的经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情感容易被激发,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旦有了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将更丰富,更深刻。将此运用至词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唤醒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发现词语的意思,还能促进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深入理解。

还是《冰花》一课:他(小童)惊奇地喊道:“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惊奇”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并理解?一位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先出示一幅美丽的冰花图,接着引导:如果你是小童,清晨醒来,看见这么美丽的冰花,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开心。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朗读。)如果你是小童,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美丽的冰花,今天是第一次看到,你是什么心情?(激动、惊讶。朗读表达。)如果你是小童,你从来没有看见过玻璃窗上也会开花,现在看到这么美丽的冰花,你一定觉得――(奇怪、神奇。朗读表达)。如此,在教师的一遍遍追问与引导中,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一次次被唤醒,并通过精彩的朗读加以演绎。

可见,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得意、一起失落,学生就能感悟到词语意思与自身情感体验的关联,从而自主理解词语的意思。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笔者以为,让词语理解源于学生自己的发现,才是真正授之以渔,才能让词语理解走向自主,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策略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成为了小学基础教育的重点。为了改变旧教育制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小学学校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了体验性学习教育。另外,小学语文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基础。在教学制度、教学方式不断创新的今天,加强发展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法,对于老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本文以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探讨为题,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1.体验性学习

1.1 什么是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发展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独立领会所学课本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实践,亲身经历,自己学会体会语言,进一步学会运用语言,提高个人的语文文化修养。体验性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堂获得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验,发展学生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情感,让学生在教育学习活动中有体验、有收获、有展示、获得自信、得以健康成长。

1.2 体验性学习的方法。(1)整体感受把握法。对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的设计来说,小学语文课本里文章的学习,大多数是为了培养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课本里的课文主要是为了通过简单的课文情节开表达深刻的道理。整体感受把握的方法主要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整体把握,为下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2)角色体验感受法。在小学语文的学习当中,文章大多数是以人物为主线进行展开的。角色体验感受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将自己置入到文章当中,将自己幻化为文章主人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与背景。以主人公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模拟体验法。就目前小学语文课本而言,大多数文章都是生活情节与体会的描写。模拟体验法就是让学生将课文里的情节转化到现实的生活当中,让学生在真是的生活体验中把握文章要领,学习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4)联想体验法。在我国的小学语文课本当中,同样有很多历史性事件甚至是虚拟事件,在遇到这种文章的时候,对文章的学习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通过联想与想象对文章所情节进行虚拟构造,这样进行把握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2.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

2.1 创新师生关系。在传统小学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仍有一部分老师以权威自居,经常将个人意识强加于学生,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知识灌输,这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教育兴趣的降低。然而,对于正在性格和习惯养成期的小学生来说,老师对他们的一生影响非常大。因此,创新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师生要互相尊重,老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导者,尊重学生在体验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纠正学生在自主体验性学习当中所吸收的而错误认识和负面情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推动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发展。

2.2 改变学习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国旧的教育体系当中,一直是以老师为主体,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教育制度不断变革的今天,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自己学习、把握为主。学生要自主进行体验性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另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这门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发展的基础。同学之间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3 改变教学方式,让同学真正进行体验性学习。在我国教学制度不断变革发展的今天,要想真正实现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体验。例如,(1)朗读体验,学生可以对所学文章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把握理解,进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2)表演体验,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多数为生活情节与体会的描写,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对文章进行情境重现的表演,通过表演体会文章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好的体验课文中所教授的内容与内涵,进一步促进当代小学生的全面发展;(3)问题体验,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分析能力。

3.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所学及个人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惊醒了探讨分析。得出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整体感受把握法,通过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主旨;角色体验感受法,通过体验角色生活环境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模拟体验法,通过模拟表演体会文章内容;联想体验法,通过联想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发展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有三种,分别有,第一是创新师生关系、第二是改变学习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是改变教学方式,让同学真正进行体验性学习。然而,个人认识有限,无法对此问题的分析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此文章可以在我国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教学的研究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9篇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都有谁欺负丑小鸭?他们是怎么欺负的?用短线划出来。(学生找出句子并回答)

师:(出示丑小鸭哥哥,姐姐,公鸡,小姑娘的头饰,给学生戴上)如果你们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你是怎样欺负丑小鸭呢?

生:(扮演丑小鸭的哥哥,姐姐)丑小鸭,你瞧我们长得多漂亮呀!毛黄黄的,嘴巴红红的,身子圆圆的,可你呢,真丑!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难看极了!

生:(扮演公鸡)我可不想和你这么丑的家伙一起做朋友,谁叫我公鸡长得这么美呢!

生:(学着小姑娘叉着腰)你真是一个丑东西!你不要呆在我们家了,走远一点,我讨厌你!

师:大家都欺负丑小鸭,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想些、说些什么呢?

生:哎!大家都嫌我丑,都欺负我,我真可怜啊!

生:哥哥,姐姐,公鸡,小姑娘都不和我做朋友,我一个朋友也没有。

生:在这个家里我一点温暖都得不到,我该怎么办呢?

师:是啊,丑小鸭得不到关心,得不到温暖,多可怜啊!他又是怎么做的?

生:他感到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师:你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单?

生:当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我会感到孤单,

生:当没有小朋友和我一起玩时,我会感到孤单,

师:你孤单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心里很难过。

生:心情悲伤。

师:你能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吗?

师:读得比较好,老师觉得你能读得更好。想一想,你就是丑小鸭,那么孤单,那么可怜,应该怎么读?(稍停,让学生酝酿感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这节教学片段是《丑小鸭》一课的前奏。在教学中,我运用“假设”把学生带到丑小鸭的生活中去,模仿丑小鸭的哥哥,姐姐,公鸡和小姑娘欺负丑小鸭的话语,以及让学生扮演丑小鸭,体验丑小鸭孤单、痛苦、可怜的命运,激发学生对丑小鸭的同情怜悯之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孤单时的心情,为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做好了情感铺垫。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加强了朗读训练。

基于上述教学片段,我认为学生读书的过程是他们逐渐理解文本的过程。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延伸和体验。因此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延伸和体验,引导他们体验文本角色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强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真情实感走进文本,体验角色,升华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循循善诱,连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促使学生体验生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真义。

师:有一天,丑小鸭看到了洁白美丽的天鹅,她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自由朗读,交流)

生:丑小鸭又惊奇又羡慕。

师: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惊奇什么?又羡慕什么?

生:天鹅多美啊!

师:对,但是老师听不出丑小鸭很惊奇,很羡慕的语气,你能再说说吗?

生:(做出惊奇的表情说)天鹅多美啊!

生:很夸张地张开双手,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说:“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丽这么洁白的天鹅啊!”

师:此时它心里会想什么?

生:要是我能像他们一样漂亮,一样美丽,那该多好啊!

生:天鹅有那么多伙伴,而我就自己一个,真可怜。

生:是呀!我要是有他们那样的美丽,人人都会喜欢我,哥哥,姐姐也不会咬我,公鸡也不会啄我,养鸭的小姑娘也会喜欢我的。

师: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希望自己也要有,这就叫羡慕。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羡慕别人?

生:我的学习成绩好,同学们就会很羡慕我。

生:我们班的张航同学钢琴弹得非常好,我不会弹,我很羡慕她。

师: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

以前教师总是从字典中查出“惊奇”和“羡慕”的意思,径直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学生必定生吞活剥,机械理解,并不能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所使用二词的意义。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运用“假设引导”告诉学生如果你是丑小鸭,看到那么美的天鹅,你会惊奇什么,羡慕什么,让学生进入情景,体验丑小鸭那一时刻的激动心情。在情景中自我理解语境,自主建构词义。这样“惊奇”和“羡慕”两词在学生身上获得了生命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串语言符号。在学生切身感受到词语蕴含的情感与意义的基础上,我及时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再次返回情景,此刻学生与文本不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我――你的相遇关系,学生在与文本真诚相遇对话过程中,体验文本的真味,建构我之理解。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也涵盖了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不是被动,机械的识字、词、篇章的意思,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近课文,自读自悟,在与文本平等对话中,获得真情真义。

师:丑小鸭变得那么美,他自己相信吗?请小朋友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孩子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师:不错,你读出了疑问,谁再读?

生: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孩子不仅读出了,还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师:我听出了不相信的语气!丑小鸭最后相信了吗?

生:相信。

师:读出有关的句子。

生: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你觉得这时候丑小鸭的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

师:那就用非常高兴的语气来读一读呀!(生有声有色地读了一遍)

读书的境界是要如同身临其境,体验角色,尝试朗读,是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有益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假如”是课文的人物,并指导他们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丑小鸭的内心,多种形式地体会重点句,让学生反复体会丑小鸭说话的语气与心情。引导学生在品读评读中自悟自得,体会文意,悟出感情。既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颐养性情。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换位体验”;操作误区;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48-02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换位体验”,语文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笔者观察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操作的误区,需要语文教师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

【课堂扫描】

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竞赛中听到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媚好”的含义,教者在教学中运用了“换位体验”的教学方法,意图通过对文本人物的换位体验,深入体察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生成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但课堂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当老师询问“谁愿意扮演老公公和老婆婆,一边喝酒一边亲热地聊天”时,学生捂着嘴儿偷偷地笑。后来,老师喊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分别扮演“翁”和“媪”。此刻,下面的孩子笑得更欢了,表情有些诡异。当那两个孩子迫于无奈,开始根据老师的“指导”以老公、老婆相称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阵大笑,课堂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案例反思】

尽管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将“换位体验”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深度阅读的良好途径,但不可否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的运用和操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

时下,一些老师把换位体验作为一种时髦的教学方法,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轻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能力,一厢情愿地运用“换位体验”,结果往往南辕北辙。如一位老师执教《小露珠》,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模仿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蹦、爬、落的不同姿态,相继与小露珠打招呼。孩子们光顾着摆造型、演动作,全然忘记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可爱模样,对小露珠的那份喜爱也随之烟消云散。

误区二: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换位体验”是一种学习过程有的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角色或作者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体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滥用,定会成为教学的一大败笔。上述案例中课堂上“翁媪”的角色体验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文本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三: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地按照教学设计,为了所谓的“出彩”,置学生的实际情感状态于度外,设计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换位体验”活动,使教学大煞风景。笔者曾听一位男老师执教《和他的大黑骡子》,在学习重点段落,品味了文本语言之后,孩子们纷纷被对大黑骡子的深情所感染,一股淡淡的忧伤在孩子们的心头萦绕。此时,教者置孩子们的真实情感体验不顾,让孩子们扮演,表演其摘下军帽、背过脸去、深情地看着、敬礼等一系列动作,试图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对大黑骡子那份特殊的爱。结果事与愿违,课堂上竟笑声一片,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和课文所营造的情感场在所谓的“换位体验”中荡然无存。

误区四: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

换位体验如果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乱用甚至是滥用,不仅难以达成得意习言的目的,有时还会画蛇添足。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古诗《石灰吟》,在初步理解了诗句含义之后,设计了“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那烈火中焚烧的石灰,此时此刻,你会说什么?此处,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对体验角色的经验积累。缺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与感受,学生是很难真正触摸到石灰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的发言也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

【矫正策略】

针对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运用的操作误区以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进行调整和修复。

策略一:深入解读教材,据文而用。

语文教学文本体裁的多样性、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换位体验”运用的选择性。教者应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尤其要重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合理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运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群鹅破冰”的场面时,并没有让学生直接体验天鹅的角色,而是让学生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去聆听天鹅们非同寻常的叫声,去感受叫声背后蕴藏的含义。这样的换位体验,既吻合了文本特点,又符合了学生实际。学生们在这样的体验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策略二:准确把握学情,因人而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情需要,根据教学现场需求,合理而准确地运用“换位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者喊上了两位男同学,要求他们通过朗读表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场景。两位男同学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加上了作揖、鞠躬、饮酒等一系列动作,赢得了其他学生和听课者的一片掌声。

策略三:激感体验,顺势而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深意浓的文章。教学中,如果能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情感体验的前提下,顺势运用“换位体验”,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理想的风筝》第5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的“换位体验”:如果你也是刘老师的学生,当你看到刘老师一次又一次旋转板书的一幕幕,你为什么而激动呢?在情感的推波助澜之下,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孩子们将心比心,在角色的体验中完成了对文本语言的深度品析和感悟,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师生之情。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11篇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两大基础学科之一,在教学地位中十分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中不少教师运用体验学习模式,但也暴露出部分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学习做深入探讨,并且提出部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体验学习 探讨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体验就是用心灵与身体去经历和感悟,体验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轻松愉悦,让学生在温馨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学习的重要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亲自体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这种语文体验学习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地体验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体验,通过体验或感悟的方式获取和掌握新的语文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广泛的自主阅读为主要实践方式,帮助学生广泛地接触语文材料,亲自尝试,参与实践,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从而深刻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体验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认识到语文知识的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学习的有效对策

1.创设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并且认知能力有限、思维能力有限,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有亲身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把语文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石榴》教学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具体的石榴树、树叶、石榴花和石榴果实等,也可以把石榴果实直接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亲自观察石榴,体验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语文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经历,在联想中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的相似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说勤奋》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根据语文课文中司马光和童第周事例,让学生明白“勤奋”的重要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有一直勤奋,才能够有所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找到相关经验,也能够勤奋刻苦学习,并且把这种“勤奋”体验转到语文课文学习中去,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3.创造环境,在实践中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些体验无法在现实语文课堂上具体呈现,也无法在想象与虚拟中实现。另外,所有形式的语文体验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文教材内容,创造体验环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一株紫丁香》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去野外或者是公园去观察紫丁香,让学生亲自接触紫丁香,从而能够更好地体验语文课文内容,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并且体验或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4.深入文本,在探究中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对语文课文中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和探究,阅读语文课文的时候,要探究其文本美,通过语言形式来直接感受文章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体验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独特的人生体验。这就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和分析语文课文中的每个字、词语、句子和段落等,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青蛙看海》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中青蛙与苍鹰的对话以及青蛙与松鼠的对话进行重点分析理解,体验松鼠教给青蛙的方法,探究做事情要讲究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实现目标。

三、总 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体验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需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情感,在体验中获得语文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成绩,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洪岭.浅谈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03)

【2】刘秀珍.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N】.四平日报,2015(03)

【3】陈玉芬.小学生作文指导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曹佩.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学周刊B版,2015(01)

【5】康开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09)

【6】曹佩.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学周刊,2015(2)

【7】杨秀玉.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赤子(上中旬),2015(06)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12篇

如何引导学生生成和加深体验和感悟?教师的作用当然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而应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使之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语言。近年来,由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形象性体验的方法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形象性体验”是指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放映录像等等,把文本抽象的文字符号,变为具象化、情节化、音乐化的可感艺术,把学生带入到体现文本内涵的情景中去,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情境之中。以此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然而,笔者以为,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和手段,最关键的还在于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来获得体验,是谓之“文本性体验”。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强调“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就是说要真正读懂文本,其关键途径在于阅读特别是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来体验作品中的人、情、美、理。笔者在观课中发现:顺势“假设”以创设体验和感悟的情境,是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向深处的简捷有效方法。

此所谓“顺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应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并借此创设体验感悟的丰富情境。提升学生的已有体验。顺势“假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师生对话中的契机,顺应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运用反馈话语,借助假设和追问等方式,设计简单易行的体验性活动(朗读、表演、写作等),让学生参与其中,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以获得对文本(作品)中形象和

情感的深入细致的理解和认识。

顺势“假设”是在师生对话的相互反馈中展开的,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请看《七颗钻石》教学片段:

师:你们读一读,看看在这些情节中你感受到小姑娘对谁的爱。

生(你一言我一语):母亲、小狗、过路人。

(老师要求学生读相关情节)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姑娘给妈妈找水的情节好吗?看看你从哪里感受到姑娘非常爱她的妈妈。

生1:“夜里”,别人都睡觉了,她却去找水。

生2:“找呀找呀,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终于”说明她找了很多地方。不放弃,她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

师:很小的泉眼,说明她很细心,说明她爱自己的母亲。

生3: (她)小心翼翼地捧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水。

师:嗯,她等了很长时间。

生3:一滴一滴,长时间捧着水罐,她多累呀。更何况是个水罐呀,多沉呀。

师: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姑娘。(老师对着生3)小姑娘,你累吗?你等了这么久才接满一罐水。你渴吗?你为什么不歇一歇,自己先喝点(水)呢?

生4: (我)累、渴,可是妈妈(病了)不能等呀。

师:你们就带着这种感情把书再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此时此刻,你们就是那小姑娘,面对着水你会说什么呢?

生5(喜出望外地):太好了,妈妈有救了!

生6:太好了,妈妈有救了!我得赶紧把水给妈妈送去。哎呀,我可得小心点,不然就把水给洒了。

师: (小姑娘)不仅有爱心,而且还细心。你体会得真好!

——毕然(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七颗钻石》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13篇

一、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是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教师的精心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时。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的认识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把“小火车”顺利地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产生由衷的佩服。

二、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三、多重想象,让语文课堂更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世界一切知识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

四、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中除了强调要注重圈点勾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动笔写。读能陶冶性情,写方能抒其心态,光读不写,学生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乐趣。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读完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而教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一首刘倩倩写给小女孩写诗《——你别问这是什么》,让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中聆听诵读,再轻声跟读。读着读着,有的泪流满面,有的轻轻抽泣,教师没有劝阻,没有评价,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呢?拿出笔写一写,让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情到深处自然浓”,有学生仿写出一首首诗送给小女孩,也有学生议论热烈,还有学生想象小女孩来到自己身边的欢乐情景等,学生写得真挚动人。学生读得动情,写得高兴,议得热烈,抓住了这个训练点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读书就是要有自己的经验等。这种读写自然结合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五、多管齐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阅读;体验;策略

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隐含着健康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得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性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下面仅凭我个人浅见,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体验教学。

1.音乐渲染,诱发体验

音乐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一种理念的深化。它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适时配上感情真挚、和谐悦耳、符合情境的音乐,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在心理上能一下子认同300多年前一位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谈迁,教师需要在课始铺垫一种基调。读着谈迁历尽苦难不改其志的感人故事,我的耳边一下子响起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于是在课堂伊始,当凄楚动人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旋律在班级响起时,我让学生先静心聆听,然后加上教师深情地描述,辅之以苍凉的画面:“同学们,300多年前,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袭破衫,伴着风沙终日奔波;他,年老体弱,在孤灯下奋笔疾书。历时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这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老人!他的名字叫谈迁……”整节课,学生在悠扬动人的旋律中走近谈迁,并渐渐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为他们一步步走进文本,并得以深入地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契机。

2.角色表演,激活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题材丰富多样,贴近生活,有一定的情节或意境。为了让文本打动学生的心,诱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丰富的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音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我让学生把文中的故事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各自的语言特点,还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都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表演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 他们领略到了文字内涵的丰富意蕴,捕捉到了字里行间闪现的灵动的美,在亲历的过程中体验了生活。

3.操作实践,强化体验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人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中,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往往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来获取,而隐性知识一般是通过丰富的深刻的经验来获得。例如,在教《詹天佑》一文时,对于文章中开凿居庸关时使用的“两端凿进法”,学生很容易理解,但许多学生对开凿八达岭时使用的“中部凿井法”很难理解。我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课件,还引导学生一边品味文段,一边进行画图实践,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中部凿井法”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操作能力。

4.发挥想象,升华体验

假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支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定能较好地诱发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在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小鹰学飞》一文,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越飞越高,一直飞到白云的下面,小鹰觉得自己应该会飞了,可老鹰却让小鹰往上看,小鹰看到白云的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时小鹰会怎么想,它又会怎么做呢?学生思维很活跃,有的说:“小鹰会想:‘他们飞得真高,我也要飞到这么高。’于是它就继续向上飞。”有的说:“小鹰会觉得难为情,自己太骄傲了……”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第15篇

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敬仲镇中心校 崔华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