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

直观教学论文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直观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笔者认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学的运用。

直观教学,即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育学》将“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它既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运用十分普遍。而语文学科由于一些教师教法陈旧,有些课文完全能引入直观教学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师并不去创造条件,结合实际,甚至连有些课文编选的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也置于不顾,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形成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甚至厌学语文,使语文学科成了中学生的拉腿学科。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能不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直观因素,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就语文学科来说,重视引进一些直观教学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直观教学因素昵?

首先,巧用实物及模型。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描摹一种物体,跟学生所见的那种实物多川的时间要达2至3倍,产生的印象却只有看实物的一半。语文课堂引进实物,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课中《松鼠》一文,教师导读此文时,若拿一个松鼠标本,让学生观看,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再引导学生自读,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文意。再如讲课文《柳叶儿》时,可事先让学生找来柳叶儿,上课时,可先让学生们嚼一嚼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其苦涩,然后引导他们设身处地思想,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年代,作者对柳叶儿的那种特殊感情。这样,学生感触就会较深刻。

有些课文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学生没有见过。只凭文字叙述印象也不深刻,不妨利用标本、模型让学生认识了解。

其次,用好插图和板画。初中语文课本,编者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各册都编选有一定数量的插图。

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在教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利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被一些教师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插图按其特点及构成要素,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人物图。语文插图中的人物图包括两类,一类是著名作者像,如孔子、李白、蒲松龄、鲁迅,等等;另一类是作品中的人物像,如白求恩、闻一多等。为加深认识,导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其装束佩带及其背景,认识其所处时代及其地位;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气质,这更是认识人物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筑处所图。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课文选编不少插图,可让学生与课文对照学习。这样结合插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浅化知识难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事件想象图。文学作品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文章总要涉及到人、事物、景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条件所限,不可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有所感,而课文的大部分插图都是作画者根据文字描述,通过合理想象,创作描画出当时的场景,生动再现于画面。如《社戏》的两幅插图,就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感情,认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有些课文,可搜集图片、配以黑板画,以加强直观教学,调动积极因素。如教师教《苏州园林》课文时,让学生们观看风景画与对称图案,指出区别,从中认识匠师们设计苏州园林的别出心裁,从而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勾勒黑板画,使学生一目了然,也能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

再次,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起来目的明确,又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并能多种手段突出其重点部位,亦可演示其变化。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纪念碑的录像片,通过由远及近、由到中央的空间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新的印象。再如学习《珍珠岛》、《华南虎》、《马》、《狼》等课文时,辅之播放一些有关这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录像,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能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是直观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教学应注意恰当引进、运用。

最后,进行摹拟和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把动作形象、样式模仿演示出来,或让学生进行仿照、比划,用以说明或引证所传播的知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通过直观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直观教学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直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多多益善,必须按其一定规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该用的可用,不该用的不要滥用;该用哪种直观恰当,就选用哪一种。在出示直观教学的时机上,也必须恰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毕竟跟理科的实验演示不同,在时间长短上,必须有所控制。要切实认识到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其次,直观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得出应有的结论,推测准确的结果。也可先从某些结果出发,学习有关知识,再以直观形式加以验证。总之,通过提问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帮助他们认识事物,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直观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笔者认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学的运用。

直观教学,即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育学》将“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它既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运用十分普遍。而语文学科由于一些教师教法陈旧,有些课文完全能引入直观教学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师并不去创造条件,结合实际,甚至连有些课文编选的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也置于不顾,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形成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甚至厌学语文,使语文学科成了中学生的拉腿学科。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能不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直观因素,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就语文学科来说,重视引进一些直观教学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直观教学因素昵?

首先,巧用实物及模型。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描摹一种物体,跟学生所见的那种实物多川的时间要达2至3倍,产生的印象却只有看实物的一半。语文课堂引进实物,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课中《松鼠》一文,教师导读此文时,若拿一个松鼠标本,让学生观看,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再引导学生自读,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文意。再如讲课文《柳叶儿》时,可事先让学生找来柳叶儿,上课时,可先让学生们嚼一嚼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其苦涩,然后引导他们设身处地思想,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年代,作者对柳叶儿的那种特殊感情。这样,学生感触就会较深刻。

有些课文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学生没有见过。只凭文字叙述印象也不深刻,不妨利用标本、模型让学生认识了解。

其次,用好插图和板画。初中语文课本,编者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各册都编选有一定数量的插图整理。

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在教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利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被一些教师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插图按其特点及构成要素,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人物图。语文插图中的人物图包括两类,一类是著名作者像,如孔子、李白、蒲松龄、鲁迅,等等;另一类是作品中的人物像,如白求恩、闻一多等。为加深认识,导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其装束佩带及其背景,认识其所处时代及其地位;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气质,这更是认识人物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筑处所图。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课文选编不少插图,可让学生与课文对照学习。这样结合插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浅化知识难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事件想象图。文学作品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文章总要涉及到人、事物、景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条件所限,不可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有所感,而课文的大部分插图都是作画者根据文字描述,通过合理想象,创作描画出当时的场景,生动再现于画面。如《社戏》的两幅插图,就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感情,认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有些课文,可搜集图片、配以黑板画,以加强直观教学,调动积极因素。如教师教《苏州园林》课文时,让学生们观看风景画与对称图案,指出区别,从中认识匠师们设计苏州园林的别出心裁,从而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勾勒黑板画,使学生一目了然,也能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

再次,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起来目的明确,又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并能多种手段突出其重点部位,亦可演示其变化。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纪念碑的录像片,通过由远及近、由到中央的空间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新的印象。再如学习《珍珠岛》、《华南虎》、《马》、《狼》等课文时,辅之播放一些有关这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录像,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能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是直观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教学应注意恰当引进、运用。

最后,进行摹拟和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把动作形象、样式模仿演示出来,或让学生进行仿照、比划,用以说明或引证所传播的知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通过直观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直观教学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直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多多益善,必须按其一定规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该用的可用,不该用的不要滥用;该用哪种直观恰当,就选用哪一种。在出示直观教学的时机上,也必须恰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毕竟跟理科的实验演示不同,在时间长短上,必须有所控制。要切实认识到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其次,直观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得出应有的结论,推测准确的结果。也可先从某些结果出发,学习有关知识,再以直观形式加以验证。总之,通过提问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帮助他们认识事物,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直观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笔者认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学的运用。

直观教学,即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育学》将“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它既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运用十分普遍。而语文学科由于一些教师教法陈旧,有些课文完全能引入直观教学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师并不去创造条件,结合实际,甚至连有些课文编选的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也置于不顾,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形成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甚至厌学语文,使语文学科成了中学生的拉腿学科。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能不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直观因素,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就语文学科来说,重视引进一些直观教学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直观教学因素昵?

首先,巧用实物及模型。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描摹一种物体,跟学生所见的那种实物多川的时间要达2至3倍,产生的印象却只有看实物的一半。语文课堂引进实物,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课中《松鼠》一文,教师导读此文时,若拿一个松鼠标本,让学生观看,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再引导学生自读,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文意。再如讲课文《柳叶儿》时,可事先让学生找来柳叶儿,上课时,可先让学生们嚼一嚼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其苦涩,然后引导他们设身处地思想,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年代,作者对柳叶儿的那种特殊感情。这样,学生感触就会较深刻。

有些课文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学生没有见过。只凭文字叙述印象也不深刻,不妨利用标本、模型让学生认识了解。

其次,用好插图和板画。初中语文课本,编者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各册都编选有一定数量的插图整理。

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在教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利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被一些教师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插图按其特点及构成要素,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人物图。语文插图中的人物图包括两类,一类是著名作者像,如孔子、李白、蒲松龄、鲁迅,等等;另一类是作品中的人物像,如白求恩、闻一多等。为加深认识,导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其装束佩带及其背景,认识其所处时代及其地位;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气质,这更是认识人物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筑处所图。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课文选编不少插图,可让学生与课文对照学习。这样结合插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浅化知识难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事件想象图。文学作品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文章总要涉及到人、事物、景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条件所限,不可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有所感,而课文的大部分插图都是作画者根据文字描述,通过合理想象,创作描画出当时的场景,生动再现于画面。如《社戏》的两幅插图,就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感情,认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有些课文,可搜集图片、配以黑板画,以加强直观教学,调动积极因素。如教师教《苏州园林》课文时,让学生们观看风景画与对称图案,指出区别,从中认识匠师们设计苏州园林的别出心裁,从而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勾勒黑板画,使学生一目了然,也能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

再次,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起来目的明确,又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并能多种手段突出其重点部位,亦可演示其变化。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纪念碑的录像片,通过由远及近、由到中央的空间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新的印象。再如学习《珍珠岛》、《华南虎》、《马》、《狼》等课文时,辅之播放一些有关这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录像,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能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是直观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教学应注意恰当引进、运用。

最后,进行摹拟和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把动作形象、样式模仿演示出来,或让学生进行仿照、比划,用以说明或引证所传播的知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通过直观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直观教学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直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多多益善,必须按其一定规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该用的可用,不该用的不要滥用;该用哪种直观恰当,就选用哪一种。在出示直观教学的时机上,也必须恰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毕竟跟理科的实验演示不同,在时间长短上,必须有所控制。要切实认识到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其次,直观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得出应有的结论,推测准确的结果。也可先从某些结果出发,学习有关知识,再以直观形式加以验证。总之,通过提问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帮助他们认识事物,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因此,我在讲课时,只对每堂课中的知识点用5~10分钟的时间做到精炼的讲解,从而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自学的乐趣。而针对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则采用个别辅导,对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统一简短的讲解。这样不仅深化教学内容,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授三年级信息技术知识第一课《电脑的组成》一课时,我直接带领学生到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学,运用具体的实物进行一一讲解。这样一来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在教学中我还把握住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放在游戏中进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学生在“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三、师生互动,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我尝试着引入了QQ、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讲解申请免费邮箱时,对个别同学遇到的问题采用网上辅导,教会他们如何申请和使用。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传统的教学理论中,以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论为代表,这种教学理论是建立于感知直观基础之上,但却过分夸大直觉的作用,在教学中也错误的认为通过感官认识事物才能认识的根本所在。但随着哲学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普遍性,发掘人脑的思维架构中本身就具有联系事物和通过语言产生想象力的能力。且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也对当今教学理念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智直观教学理论应时而生,成为当今教学的主导思想。本文旨在陈述由传统教学理论到现代教学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现代直观教学理论基于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的创新和辩证发展。

关键词: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现代直观教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感知直观;理智直观;本质直观;创造性思维

一、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探析

(一)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概述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源自十七世纪捷克国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杨・阿姆司・夸美纽斯的代表著作《大教学论》。该著作主要论证了教学方法应遵循直观性、积极性、自觉性、系统化、巩固性和量力性的原则。其中,直观性教学理论是夸美纽斯的主要论断。

他提出,了解事物首先从认识事物的存在开始,一切学得的知识都应是从感知事物的存在开始的。所以对学生的初期教育绝对不能从灌输书本中的硬性文字入手,那些只是别人的意见和观察结果,学生无法有切身体验,更不会从中受到智力启发。他要求教师要先培养学生实地感知或者切实感受事物本身的能力,用实践论证书本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学生应该走进实实在在的生活,通过自己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系统去感知事物,观察事物。

夸美纽斯进一步论述道:事物才是一切知识的本体,而文字只是其附着物;事物是必然存在的,文字的发生只是偶然产生的;事物是核心,文字只是躯壳。一切学术的研究,也必须从研究具体实例入手,进而发现其中共通遵循的规则,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理解,之后才是记忆。要想获得深刻的理解,决不可能通过文字,而必须通过对真实事物的切实研究。

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中还提到:如果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学生无法实地观察感知真在学习的事物,则至少要提供关于事物的模型或者图片。对此,夸美纽斯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医学教学中,学生要了解人体的构造,这时无法将一个真实的人体解剖后立在学生面前,就可以用化工材料制作一副人体骨骼的模型,在骨架的相应位置添上“肌肉”、“血管”、“筋肉”、“神经”、“动脉”、“经脉”、“神经中枢”、“心脏”、“肺”、“肝”、“大肠小肠”、“脾肾”等各种“脏器器官”,这样也就等于将一个活生生的人体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根据这个“人体”向学生讲解各部位的名目和功能,学生一看便会完全领悟。

(二)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优缺点探析

1.优点

1.1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承认人类认知的对象是客观存在,且这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培根哲学思想感觉论的具体表现,并从一定侧面反映出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1.2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符合生命初期的认识特点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与心理学上关于儿童思维方式的叙述有吻合的地方。刚刚入学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导致思维局限性较大,不具备抽象认识事物的能力,只会通过感官去了解事物。如果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论对学生开展学前教育,会使学生很容易对所学事物产生兴趣,在新奇兴味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学习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再到能够自觉地把抽象问题和概念形象化解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缺点

由于教育家所处时代的限制,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也无疑有其根深蒂固的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论的局限性便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

2.1过分夸大直观的作用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虽然认识到事物的客观存在规律,但过分看重直观的地位,错误地把它当作一切教学的基础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样的观点明显是机械唯物论的产物,而完全置人类认识活动的特殊性于不顾。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本身就具有想象力这一特殊机能,即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述加上自身的学习经验,自觉完成形象思维,甚至可以在已有的抽象概念基础上激发出全新的概念认识,进而通过对事物的表象研究引发理性思考。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也过于完美主义,因为在现实的教学中,不可能任何教学都带学生去实地感知真实的事物,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也是不能实现的。

2.2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无法实现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无论是直观认识还是抽象认识,最终都必须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才有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却片面地一味强调感知在认识中的作用,甚至武断地提出直观认识越多越好,但对理性思维却只字未提,更完全反对抽象思维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无不证明,感知在教学中确实有助于帮助学生迅速了解事物或某种现象,但直观认识却无法揭露认识对象的内部联系。如果教学过于依赖感官传授方式,学生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智力提升都会停滞不前。

2.3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法只限于对实物的直观认识和运用模型直观认识事物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除了对真实事物的直观体会和对模象的感官外,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或配置以相应的肢体动作,对学生理解事物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语言直观法”。这种方法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激起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将自己以前学习到的知识或者生活经验与新事物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传授知识。

2.4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不是彻底的唯物论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只停留在唯物论之感觉论层面,凡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功于神的启示。显然,这种理论是肤浅的,片面的,还仅仅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

二、现代直观教学理论概述

现代直观教学理论提倡“理智直观”和“本质直观”,承认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内在结构”、“具体形式”的直观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为:思维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而不是零碎的,分割开来的。即使是思维的某一片断,也是随着整体特征的运转而运转。创造性思维能将直观看到的事物,转化为发现事物内在结构和特质的认识。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心理能力。

理智直观的定义:人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中,对认知对象实现整体把握的感知,都属于理智直观。

三、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与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区别

(一)两者直观的成果存在差异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属于传统的直观理论,仅仅停留在感知直观的阶段,这种直观仅仅停留在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看”事物,没有经过人类的大脑这个思维中介进行“认知处理”。这种直观得到的认识只能证明事物的真实存在,且具有个别性,而不具有普遍性。而现代直观教学理论得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

(二)两者直观意向各有不同

在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中,知觉比想象力重要得多,且仅限于认识感性的、具体个别的东西;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中,充分认可在人脑中普遍存在的想象力,并认为想象才是人类实现直观认识的主要方法。理智直观也正是感知与想象力结合的认识过程。

(三)两者培养思维的方向不同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只单方面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器官去感知实体事物,却完全忽视对学生自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直观教学理论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事物或某种现象,而是通过教育过程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和联系能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两者对认识论的理解不同

现代直观教学理论符合我们当代所公认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主旨,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认识过程存在历史性和发展性。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也正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注重将这种辩证的认识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的思维得到传承和发展。而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仅仅停留在培根认识论的初级阶段和盲目阶段。

四、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与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联系

(一)两者对语言应用方面的同一性

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与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都强调视听信息源就好比语言的“原材料”,且“视”比“听”重要得多。人类还是依靠看获取大量信息。形象信息在人脑的资源储存中占据着绝对优势。;两种理论在儿童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应用,强调低年级儿童阅历浅、认识窄、见闻少、词汇贫乏,对他们进行直观教学,提供给他们大容量感官信息,能够尽快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两者对儿童接受心理方面的同一性

儿童是依靠颜色、形象、声音等方式思维的,好玩、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共同心理特征。当他们的猎奇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时,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他们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易分散,采用直观教学法,即通过各种形象和具有审美趣味的社会活动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在快乐轻松中完成学习,既体会到情趣,又接收了知识。

(二)两者在使用方法上的同一性

无论是哪种直观教学,在现代教学中都可以通过投影技术、录像、多媒体技术、自制模具或教师完成的动作等直观演示方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在其脑海中形成有图像的信息,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已有的图像与再次演示中出现的新图像发生联系,形成能够匹配的,相互有联系性的思维“链条”。这也是两种理论在方式方法上的契合之处。

结语: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与现代直观教学理论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彼此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感知直观论是现代直观教学理论形成的基础,通过感知直观可以通达至理智直观、本质直观的认识,本质直观亦可超越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中的感知直观。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先通过表象了解事物内涵和本质,这也正是由像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展符合时展的现代直观教学理论的辩证过程。

只有直觉与想象能够达到辩证统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才能不断提出和实践更适合时展的指导性理论。(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 博仔,《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夸美纽斯》,湖南教育:综合版,2004年第12期

[3] 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文学理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张柯(1977— ),男,回族,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河南 开封 47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5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高校的教育改革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无论是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在进行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不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更是催生了多媒体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高校的课堂。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师一言堂,学生一堂听”的教学模式,这种变革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因此,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授课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如何利用这一个教育改革的契机,在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下,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门学科生存和发展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文章将就多媒体课件在文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目前文学理论课教学的困境

文学理论课是高校中文系主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等中文学科的指导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指导各类文学研究都起着关键作用。文学理论课是中文学科里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高校的文学理论课大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这有利于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但由于大一的学生阅读和知识水平的单一,再加上中小学教育对于文学理论的忽视,导致了学习这门课程有难度。

(一)文学理论课教师的讲解传授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文学理论教材充斥着有关文学的概念、规律和范畴,这些东西对于大学的新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那么这些枯燥的理论、烦琐缜密的文学理论原文在学生听起来是很费力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会好。现在部分教师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但对自己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和所要组织的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含糊不清,而且教学方法依然陈旧,就是讲道理、举例子,举例子、讲道理,结果导致课堂气氛极度沉闷。如何改变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科学有效的现代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文学理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文学理论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文学理论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得到不断的锤炼和改进。

2.教师要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变化,因材施教。目前,学生文学素质下降,学习接受习惯改变。教师要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素质和习惯的变化,探究哪些方式方法适合当下信息时代大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模式,并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是变革。当下的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大多喜欢上网,看电影电视,看杂志,接触文学的途径大多是媒体、影视作品,很少有去阅读纯文学作品的,文学素质下降,而习惯了多媒体视野下直观的、形象的、便捷的表达方式,对思辨性较强、比较难懂的文学理论的接受就有些不适应。

(二)文学理论课学生的学习接受中存在的问题

1.习惯形象思维,缺乏理性思维。文科学生习惯并擅长形象思维,对理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到位的,他们认为文学是具体可感的、充满了灵感的,而忽视了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对于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中理性思维的存在。他们认识不到社会性的学科也需要理论的指导,他们习惯了用直观感受去体会文学,习惯于感性的创作、鉴赏和认识,没有主动寻求规律性指导原则的习惯和认识。除了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外,学生缺乏理性思维的又一原因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习惯于网络上的直观的形象的信息接收,而对于抽象的概念、规律不感兴趣。文学理论课是一门渗透着大量理性思维的科学,它的逻辑性、严谨性、抽象性既决定了它的深度也决定了它的难度。比如关于文学的文本层次,应该如何理解文本具有文学语言组织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三个层面,这并不是文章表面的分层,而是一个抽象的内在结构。要理解这个问题,运用直观的感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抽象的理性思维才能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应该说运用理性思维是学习这门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一切科学性课程的要求。

2.囿于局部,忽视整体的思维方式。文学理论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定义、概念、古今中外诸多的文论原著以及与文学活动相关的众多文学现象,形成了信息量大、各个知识点互相联系、互相印证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习惯于学一点理解一点,而没有能力去把学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起来,从而陷入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所以他们掌握的知识往往只能是孤立的、静止的、支离破碎的。例如,对文学四要素及它们之间互相作用所形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系统的理解来说,学生们往往理解了四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当讲到文学形象分析、文学创作过程、文学接受过程时,学生不知道运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去分析这些理论规律,也就是说他们学到知识也是僵死的、静止的,不足以挖掘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3.各种文学活动的体验薄弱。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最终又要去指导文学实践,学生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实践。只有具备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和阅读实践,才能对文学创作中的回忆与沉思、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灵感与直觉、填空与对话等问题有比较充分的理解。文学理论课对于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阐释仅限于说明文学理论中的某个问题,不可能全面地展开,同时为了说明问题,教师也可能同时需要举好几个例子,这课堂教学的时间和传统板书的局限性,使得教师无法把经典的文学作品系统全面地应用于具体文学理论的阐发上,比如说,教师讲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如果以《红与黑》中的于连为例,把于连复杂的性格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罗列出来是明显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这部作品,那更是如听天书。而解决学生文学体验薄弱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尽量弥补学生的这些缺点。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文学理论课教学上的优势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中,经常涉及如何处理好感性材料与理论阐述的关系问题。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口头讲授为主,在描述艺术的具体形态,进行理论的演绎时,大都是口头讲授和板书描绘,其教学效果还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也加强了教学的效果。其优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枯燥,没有直观的形态供学生了解,有了课件教学,使古板变生动了,抽象变形象了,深奥变浅显了,沉闷变愉悦了。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使用电教化课件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解文学起源时,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人类原始艺术形态:洞穴绘画、彩陶艺术、巫术活动遗址和考古文物等大量图片信息,既让学生对文学的起源这个遥远的问题产生兴趣,又能很直观地展示原始人类精神活动、生产活动对艺术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多媒体课件逐渐普及后,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加上有声有色的课件,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容易,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的效率,加大了知识传授信息量,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清晰透彻地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二)多媒体课件提供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文学是形象的,理论是抽象的,如何把形象的文学形式与抽象的理论相结合,使理论的阐述更为有效,一直是文学理论课教学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引进,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技术。多媒体提供的是感性直观的影像,文学理论课的抽象是建立在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这是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文学的认识还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他们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主要还是在中小学时期语文课本上的范围。在这样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理论的阐述,显然是不恰当的。作品阅读范围小,基础不牢固,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理解也不深入。如果没有直观的实物展示,很难进行具体的理论推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弥补感性准备的不足,主要还是依靠课后的阅读观摩补充,很难在课堂上实行直接的教学,这就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系统地帮助学生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教师可以在实物面前进行讲解,具体入微,然后作理论的升华,这样学生不会因抽象感到难以理解。

(三)多媒体课件动态信息展示,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深入

当前,学生的文学体验大多来自影视或者网络,动态信息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展示也使得体验效果很好。但当前的文学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凭板书或者诵读来展示文学作品,学生对有些文学作品的体验效果就受到很大限制。书面和口头表达往往是间接的、有限的,其有效性还与教师的描述方式和口头表达能力直接相关,不管教师描绘得如何细致,传统教学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课件能对信息进行动态展示,把具体形象的文学材料呈现给学生,将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直观感受和深入思考。

文学理论课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和文学鉴赏实践的训练,最终能够对具体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的升华,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仅仅依靠单一的手段是很难达到的。多媒体课件的引进,可以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甚至在教学观念上会带来新的变化。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多媒体课件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目的 增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认识。方法 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分章节收集相关病理图片1630张,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 文件格式制成电子幻灯片,存储于计算机,让学生自主的点击文件,观察常见病症的形态学特征;并拍摄名老中医临证视频10例患者,动态记录其诊疗过程。结果 提高了中医望诊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视觉在病理图片中得到客观训练。结论 本系统对强化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意义。

1 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 研制方法

2.1 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 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 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 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 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 应用情况

3.1 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 讨论

4.1 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 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 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 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 结语

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研制,使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量少的缺陷。既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规范教学与考试,提高教学效果,对优化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资料更新的问题,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中医诊断未纳入的新型传染病,临床客观存在,古籍未有记载,是否也要纳入“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素材库?是个值得商榷与更新的问题。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目的增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认识。方法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分章节收集相关病理图片1630张,采用MicrosoftPowerPoint文件格式制成电子幻灯片,存储于计算机,让学生自主的点击文件,观察常见病症的形态学特征;并拍摄名老中医临证视频10例患者,动态记录其诊疗过程。结果提高了中医望诊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视觉在病理图片中得到客观训练。结论本系统对强化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意义。

1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研制,使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量少的缺陷。既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规范教学与考试,提高教学效果,对优化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资料更新的问题,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中医诊断未纳入的新型传染病,临床客观存在,古籍未有记载,是否也要纳入“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素材库?是个值得商榷与更新的问题。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议论文教学法 高中历史 教学运用

文史不分家,除了高中历史教材和大量的史学资料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及大量史料和文学作品相映衬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亦可相互借鉴。笔者依据二十来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议论文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所谓议论文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内容的三要素,即论点、论证过程和论据。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以真实可靠、充分典型的论据,符合逻辑、思路严密的推理,引导出观点鲜明、提纲挈领的论点,这是议论文写作及分析的一般规律。将议论文分析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将使教材显得更清晰明了,整个章节就能搭起知识网络的框架,也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江苏高考制度2008年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成绩不纳入高考计分,各校课时紧缩,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高中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的三本必修,绝大多数章节都可以用议论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而率先抢占这个制高点。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我就将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串起来教授,先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阐释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两大含义,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它们是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军国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沿着这两条主线,我就让学生找出各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即找论据)的,学生在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后,很轻易地得出本章节论点:即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受到制约和弱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这样的教学模式,简单直接,直奔主题,通过论点找史实,以史实为论据印证论点,教学环节不繁琐,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明确深刻。

教材中论点的体现或提炼,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直接体现和理解提炼。对于直接体现论点的章节,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了解。如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欧洲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从而理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和过程。有些教材章节,对于观点的提炼,则要通过整体的学习后才能提炼,如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节,阐述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的两条战线两个战场、相持阶段的百团大战及开辟海外战场的情况,而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要学生了解: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结果;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关注在抗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将整个抗战历史,纳入二战的背景下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史学论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章节的中心,以线带面,以论点为基,这样才能清楚地架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为研究对象。在高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文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

当前,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之一的“概论”课,从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集中体现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大学生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都应遵循此主线。高职“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和指引,必须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高职师生形成一定的价值共识,让高职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高职大学生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为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符合党纪国法,才能为高职师生提供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为他们提供根本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利于更充分地反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利于高职自身进一步明确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高职大学生的重大问题;以利于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利于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如何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概论”课课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概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有:

在高职“概论”课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例如,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力量的凝聚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因此,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引导高职大学生践行他们的职业梦、个人梦,必须正确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他们的力量。

在高职“概论”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第八章,具体来说:

应该在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引领作用,使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4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中再次明确了法治的重要性,中国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和认知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布局的重要性,而且要以法治的标准,坚持实践法治思维,坚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他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们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才能做得更好。

应该在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指导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朴实、深刻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内涵,独具特色和优势,是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特色和优势,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杰出成果,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

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开展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向实践学习,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具体做法有:

第一,尽可能利用高职院校所在地的资源,例如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街道、公司、红色文化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使他们广泛参与高职所在地的社会实践,从而增强和培育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营造核心价值教育氛围。

第二,丰富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方式进行;强调“概论”课实践性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对高职大学生的“概论”课实践进行引导,在他们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同时,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开展专业实践,进一步加大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不断突破困扰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局限,提升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水平,使高职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为社会服务。(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注:该论文是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编号:14G580)、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编号:2013C20411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12月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一、“三阶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讲授)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二、“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态层面的训练内容外,更高层次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课题,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10公顷以内),但仍然是艺术类景观学生可以驾驭的范畴,所以,可选择一些楼盘或者是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作为作业进行练习。景观设计的最终是为人服务,目的是为享有健康、舒适的生活,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舒缓疲劳、缓解压力、从网络电子的世界中得以间歇,也是社区类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花园类的设计较私密与内敛一些,而广场、社区和住区一定是人的行为、社会的交流更频繁的景观场合,除了锻炼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超离直白的形态和口号的生态,对人的感官与心理层面的设计考量。此类练习是要求艺术类的学生,对形态直观性整合有所升华,避免从业过程中进入“千城一面”的漩涡,让项目既具有美学意义的外衣,也产生心理学价值的探讨,深层次解决空间中人类行为交往的问题。在社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形态的灵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约与节能,营造适宜居住的楼盘环境,将休闲主题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处理区域的文化性问题。再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某市水云湾楼盘景观设计(约6公顷,半虚拟)。难点为建筑偏多、均为高层、无序分布、密度较高,周边环境为生活区、工厂、幼儿园及滨海大道,海洋性气候,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中,为当地的居民设计具有舒适一般性与地域特殊性的楼间隙景观组团,尝试用主题联系破碎的景观用地。

3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直观教学 投影规律 几何元素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09-02

一、用直观教学树立空间概念

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是技工学校大多数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技校学生都是初中毕业,年龄较小,知识存储量少,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不强,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都较为薄弱。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优势,把抽象的书本知识变为学生可以亲身观察分析、想象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恐惧和厌烦心理,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真正要掌握的是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及作图方法。教师运用实物或形象的模型,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等,让学生通过感官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基本体三视图的做法,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画基本几何体的立体图形。开始的时候并不严格按照轴测图的要求画图,这是因为还处于培养学生兴趣阶段,避开理论以后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示范画出棱柱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几何体立体图,让学生直观地看清这些形体的结构,从而提高他们也想通过学习画出图形的想法,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虽然这时候学生还不能画出立体图形,但是他们能通过线条的变化区别不同的面并了解了是何种性质的面,这时学生对各种基本几何体的轮廓已经有所了解,而且初步树立了空间概念。通过对学生直观感觉的引导,消除对制图课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画一些简单叠加或切割的图形。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对学生要因人施教,确定适合技校生的学习方法。

二、用直观教学得出投影规律

立体图虽然能够较直观的反映物体的形体特征,但也不能让学生过分地存在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明确学习目的及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板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是投影作图的精髓,虽然容易记住,但是初学者不能灵活运用。教师通过制作立体直观图来说明三视图的形成:用两两相互垂直的三个平面(正面、侧面、水平面)作为投影面,把物体放在这个空间内,分别向三个平面进行正投影,然后将水平投影绕水平面和正面的交线向下转90埃嗝嫱队叭撇嗝婧驼娴慕幌呦蛴易?0埃偷玫搅巳油迹饩褪峭队懊娴恼箍庖还倘醚胁僮鳎黾悠淅斫饽芰Α=淌υ诤诎迳涎菔救油甲魍脊蹋⒃谌油忌媳昝魃稀⑾隆⒆蟆⒂摇⑶啊⒑罅龇轿唬?对比两个视图后发现:主视图、左视图都表示立体图的上下距离;主视图、俯视图都表示立体图的左右距离;左视图、俯视图都表示立体图的前后距离。教师最后做总结,立体图一经确立,其上下、左右、前后距离就不变。这样,直观得出三视图投影规律: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同时教师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准确判断出立体图的方位。

三、用直观教学解决几何元素投影

点、线、面等几何元素投影理论性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可通过讲解、提问形式,让学生建立起几何元素的空间形式。首先,通过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投影的规律,从而使抽象的几何元素的投影过渡到具体(有一定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几何元素,使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际达到统一,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效果,再分析基本体上关于点、线、面的投影就比较容易了。

在讲授点、线、面投影时,首先拿出基本体,如:三棱锥,分析其锥顶A的投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点A的三视图。再选择底面上B点的投影,将两点的方位关系进行比较,参照立体很直观地分析出来。再将A、B两点连成直线,分析直线的投影,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理解该知识点。这时教师再循序渐进从线引导到面的投影,再由面组成体,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为投影特征理论。这样的教学过程既避免单纯讲解理论,又可以使学生领会学习几何元素的目的,使他们不但理解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知道学习后的作用,避免理论学习中无的放矢的现象,为系统分析立体投影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用直观教学解决组合体投影难题

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形体分析法;二是线面分析法。这两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论性较强,对于分析较复杂的物体学生较难掌握。学生掌握点、线、面的投影知识后,就具备了投影作图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巧,能够解决一般的组合体投影问题;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组合体问题,他们分析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介绍前面两种方法外,还给学生讲解了借助立体图来分析组合体的方法,为此,教学中仍可借助轴测图来直观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确定组合体的切割、叠加步骤。对于叠加类组合体来说,要弄清该组合体由几个基本几何体组成,找出其中哪个几何体是主要形体,再确定其它几何体相对主要几何体的位置,弄清叠加顺序。对于切割类组合体来说,要弄清组合体用了几个平面切割,各个切平面是什么位置面以及切割顺序。学生结合读图的两种方法分析各组成部分的形状特点及相对位置,再结合立体图直观地分析投影特性。

再次,画轴测图使学生具备直观的视觉,补组合体视图或补缺线。学生掌握了画轴测图的方法,能较熟练地绘制轴测图,对分析组合体的投影非常有帮助。脑海中有了立体的形状后,分析切割或叠加组合体就比较简单,补缺线或补视图就很容易解决。

用轴测图解决识图中的问题既是遵循制图教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也是对机械制图“以读引画、以画助读”原则的认真贯彻执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轴测图解决复杂组合体投影是依据组合体由基本体组成这一原则把复杂图形进行直观化、程序化处理,使其条理清楚且直观易懂,避免初学者因理论基础不牢固导致线面分析混乱这一缺点。

最后,借助轴测图来进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除了具备其它直观教学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借助轴测图进行直观教学,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易懂,使死板的物体活动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另外,它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不受教材、挂图、设备等的限制,可以很灵活的因材施教,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直观教学;弱智学生;语文教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5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教育加大了重视力度,尤其是对一些特殊教育,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完善相应的教育w系,维护特殊人群的受教育权。弱智学生在理解力上有一定的欠缺,教师需要引进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方便他们的理解。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方式,将学生理解不了的语文知识,通过实物表现出来,尤其是一些动作名词,学生对其的理解上,存在着困难,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动作模拟,将这些动词后面的韵味表现出来,让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一、活跃语文教学氛围

弱智学生有着语言上存在着障碍,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有着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采取直观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直观教学本身就具有多样化形式,在相关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它主要通过对学生们感官上的刺激,来进行相关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多运用图片、故事等手段,教授学生相关的语文理论知识。比如,在讲到“船”、“花”等物体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实物带到教室里来,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明白物体的相关构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其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时效性,让教学课堂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比如,教师在讲授一些拼音字母的时候,也可以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例如“a”这个字母,就像是一个女孩扎着辫子的外部轮廓,教师可以比照某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生,让学生明白“a”字母的拼写方式。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较为有趣的课堂背景下,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的质量水平。

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可感

直观教学的方式,能够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具体可感,方便学生们的了解。虽然弱智学生使用的教材,比较符合生活的实际,但是大部分语文知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实际中。教师需要将这些理论性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可感的物体,方便学生理解。

直观教学的方式,本身就是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理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比如,教师在讲解“太阳、月亮、地球”之间的关系时,就可以运用到地球仪来进行辅的教学,通过地球仪来向学生讲述“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而月亮绕着地球转”的相关知识。学生们通过这些实物,能够较为清楚明白相关的语文理论,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等打下基础。

三、方便学生的理解

目前,部分教育机构针对弱智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方便学生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其中,直观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与生活相关的实物。弱智学生在理解力上有一定的欠缺,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对知识进行讲解。

为了让学生明白“多”和“少”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将班里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分成多少不一的小组,让学生能够从日常小事中,分辨何为多,何为少。另外,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扛”、“捧”等动作词,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演,让他们能够明白文字背后代表的动作含义,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也是极为有利的。

四、体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学生学习知识,最后还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的,直观性教学的方法,正是可以将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体现出来。语文知识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对我国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另外,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学会了基本的礼貌用语,也有助于他们生活中的交流。

弱智学生由于自身理解力的缺陷,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学生在掌握这些礼貌用语之后,可以加强与别人的交流,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的和谐稳步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直观教学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得语文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方便学生的了解和记忆。另外,此种教学模式按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教师从日常生活中,挑选一定的例子,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再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直观教学模式功能多样,需要人们去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够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应该总结一些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弱智学生的教育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参考文献:

[1] 赵杰军.浅谈直观教学在弱智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功能[J].科学之友(B版),2008,02:138-139.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党课教学是加强党员教育的主要形式。从**年开始,我们已在市直机关开展了四届“党课教学观摩”及评选“优质党课教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了充分发挥党课教学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6.30”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机关党的先进性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市直机关开展第五届“党课教学观摩”活动。通过教学观摩和评比,评出“优质党课”和“优质党课教案”,以促进和推动创建“学习型组织”及党员教育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教学观摩课的基本要求:

党课教学是党员教育一个传统而又有效的手段和形式,要紧密结合机关实际,注重党课教案及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增强教育效果。

1、教案要求:

(1)主题突出、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富有时代气息,注意党性锻炼;(2)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文章脉络清晰,纲目清楚,文字流畅。对主要观点的阐述要准确、辩证、完整;(3)格式规范,层次分明。教案格式要有授课人、授课日期、授课对象、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课后讨论题及必要的板书设计等。

2、教学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授课内容能紧密联系新一轮创业竞赛和党员思想实际,与授课对象的工作性质、特点相适应,针对性强。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党味”要浓,观点要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引证事例真实典型,表扬批评准确恰当,寓理于事,以事论理。

(2)充分体现基层党课的特点及党员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条件的可运用电脑制作课件、幻灯及电化教学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3)参评的“观摩课”原则上应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总书记‘6.30’重要讲话”、“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海西区’绿色腹地建设”、“‘**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有关课题进行。

(4)授课时间一般掌握在60---90分钟左右。

二、教学观摩及评选办法:

1、聘请市直机关业余理论教育讲师团成员、市直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及专家组成评委小组,深入课堂听课,课后进行点评。

2、结合市直各单位党组织实际,提升党课质量,注重教学效果。本届评选以现场教学观摩为主,有条件的单位也可按照上述要求将课堂教学录制成VCD光盘,送市直党工委,以便集中评选。

3、本次“党课教学观摩”活动从8月底开始至10月底结束,届时拟评出“优质党课”教学一至三等奖若干名,“优质党课教案”若干篇,并予以表彰奖励。

直观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布朗芬布伦纳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医德养成教育 医学生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已故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于1979年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型。他从个体所处的生态环境出发来研究人的发展,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于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一)布朗芬布伦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哲学基础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生态哲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哲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萨克赛(H.Sachsse)和奥地利裔美国的卡普拉(F.Capra)。在生态哲学领域,尽管不同学者的理论观点仍然存在着分歧,但是在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上他们已经达成共识。在本体论上,生态哲学坚持世界的关系存在论和过程存在论,认为世界是“人――社会――自然”活的复合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的结构和过程相互关联,但过程更为基本。在认识论上,生态哲学反对绝对的主客二分,认为主客的统一更为根本,人的认识是在主―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在方法论上,生态哲学坚持有机论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认为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它的意义。

(二)布朗芬布伦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态哲学为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基本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创立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层层镶嵌的多元系统,由近及远依次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参与的环境系统,比如家庭、同伴群体、课堂、学校等,它们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1]中间系统是指个体直接参与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观系统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系统,例如课堂与同伴群体相互联系形成的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间系统。中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一致,将直接关系到个体的优化发展。外部系统指个体没有直接参与,但对他参与的环境发生更大影响的系统,比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会通过家庭环境对个体产生影响;宏观系统是指嵌套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它是一个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他同时还指出,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与其上级和下级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体成长的生态背景。与每个同心圆相通的是时间系统,指每一个同心圆系统的内容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通过这样的结构,将个体发展放在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

二、布朗芬布伦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启示

(一)发挥家庭在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中基础性的作用

家庭是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微观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系统,因为自人的出生之始,他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场所和重要环境,因此,作为家庭核心人物的父母对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和正确教育子女思想的养成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医学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医务工作者,家庭除了教育医学生子女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医学知识、医务技术外,还应重视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培养。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不仅应当具有高超的技术,而且还应当具有高尚的医德。因此,家庭应重视对医学生正确的从医价值观的引导,去除其功利性,避免他们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后价值天平向物质利益倾斜,倡导“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等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务工作的主流群体,他们医德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就业后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滑坡,并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和谐发展,所以家庭成员应帮助教育医学生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履行好自己角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在未来的医药卫生岗位上能秉持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二)加强课堂教学与医学生同伴群体的互动

课堂教学与医学生同伴群体的互动是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二者的互动可以归属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的中观系统。课堂教学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医学院校教师必须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来增强对医学生的医德养成教育。为此,就课程体系而言,要开设一套比较完善的具有医学特征的医德课程体系。首先是医德基础理论课,如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的开设。其次是作为医德主干课程的医学伦理学。最后是选修课的构建。由于课时的限制,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将一些课程补充进来,如可以通过选修课讲解医德历史等。就教学方法而言,应摒弃那种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方式,促进医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讲授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引起医学生的共鸣,使医学生在经过自己思索后,自觉地得出结论。

但是,道德并不是脱离特定问题情境的条件下以抽象的形式存在的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知识,作为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仅靠课堂的讲授很难有效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和完整人格。同伴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兴趣爱好、职业、社会身份、价值观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个体所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一种非正式群体”[3],同伴群体中成员的医德的交往对医学生正在形成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巨大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与医学生同伴群体之间的互动,使同伴群体成为医学生医德培育的重要参照系统。高等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医学生同伴群体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有关医德的教学任务后,让医学生在课下自动分成同伴群体讨论小组,各学习小组针对一个关于医德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这种同伴群体的讨论中,医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各抒己见。而对于一些讨论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还要回到德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这些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通过这种课堂教学与医学生同伴群体的互动,形成了“课堂德育教学―课下同伴群体讨论―课堂德育教学”的行进路线,最终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三)重视完善我国解决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解决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在这方面规定的模糊和缺位。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环境是我国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一个外部系统。虽然医学生并不直接参与这个环境,但医疗法律环境通过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对医学生的医德养成产生影响。目前我国诉诸法律解决医疗纠纷成本过高、程序较复杂,加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这方面规定的模糊和缺位,近年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医疗纠纷呈下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闹”的方式,甚至靠暴力解决医疗纠纷,陷入“不闹不赔、越闹越赔、越赔越闹”的怪圈,波及全国的“医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4]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力的制止,往往导致医疗纠纷升级,最终酿成。因此,应当完善解决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制度。畅通解决医疗纠纷的渠道,既要规范医者的行为,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减少“医闹”的发生,维护医者和医院的正当权益。这对于增强医学生利他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构建“义利兼重”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成长发展会产生间接的影响。目前,中国社会有两种错误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对医学生医德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一种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义利观。 这种传统义利观主张“崇义轻利”,过分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忽视、贬低甚至完全否认个人物质利益倾向的传统义利观直到今天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然存在。他们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就应该无私奉献,导致一部分患者对医生的工作不理解,缺乏一种包容心,增加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应当认识到,这种“崇义轻利”的传统义利观是与封建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已经与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不相契合。而另外一种错误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的影响面更大,它伴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产生。这种文化意识形态系统只强调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之“义”。 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己主义是其典型表现。在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表现在,一些医务人员受到经济利益的诱导,开始为处方权寻找“租赁”对象。医生开始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影响医生处方权的已不再是患者病情、药品疗效等因素,患者利益最大化被严重忽视了。这样两种错误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必然会对医学生的医德养成教育产生负效应。因此,构建关于义利观的正确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系统已成为当下我国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必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大力提倡“义利兼重”、“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一方面我们反对用整体利益碾压和僭越个人利益的观点;另一方面,我们对个人的“利”要有一种理性的制约,不受不义之财,鼓励个人通过辛勤劳动活动应得报酬。这种“义利兼重”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的构建,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106.

[2] 丁文敏.大学生责任教育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2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