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

物联网工程意义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1篇

一、互联:联系的人工性与实践性   

广义地说,通过信息技术或基于互联网而实现的联系,我们称之为“互联”,它也是在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经常使用的“联接”、“链接”、“连接”、“连线”、“在线”、“上线”、“上网”、“联网”、“人网”等概念的同位语或集合词,同时也反映了目前“互联网+”所不断扩展的各行各业进行的网络化升级的实质,它揭示了人类进人信息时代后的一种新的普遍联系方式,表明了人借助当代信息技术而显示的创造新联系的主体能力,从而也使哲学的联系观具有了新含义和新价值。   

“互联”( interconnection)是有了互联网后被逐渐普遍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对互联网功能和本质的一种概括或抽象。作为一个技术用语,互联在通信领域的含义是使一个网络与另外的网络或设备、设施实现物理连接,使其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成为可能。因此信息时代的互联,始于信息机器(电脑、服务器等)的联通,简释为“信息互联”。网络或信息设备之间的互联实质上就是人和人以及人和物之间的互联,因此互联就是把分离的人和物通过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的技术过程,就是通过互联网建认起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它是一种人为创造的技术性的关联状态。基于这样的含义,可以将互联视为“联系”的一种状态或形式,即由人所建认的自己与对象之间或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人工联系”。   

互联作为基于互联网的相互联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系,而是富含了许多新的内容,从而是联系的新拓展、新形态,所导向的则是一种新的联系观。   

总体上说,由于互联包含的是“使……互相联接”的句式,由此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使然性”的联系,从而更显示出这种新型联系所具有的动态性、人为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征,更传神地表达了一个生动的由人所创造或建构出来的新型联系,即由人使某些事物或对象所发生的联系。   

第一,互联是由人建构起来的人为联系或人工联系,而非自然存在的既有联系。在互联中实现的联系,是在作为人工物的互联网中实现的,因此它不是自然存在而是人工现象。即使将“自然物”纳人互联的物联网,也实质性地改变了该“自然物”的属性,至少成为了可读取、可识别、可定位、可寻址、可控制之物,亦即纳人了“为我之物”的范畴,它和人之间的联系是人借助互联网所“使然”的联系,这种使然性表明互联是人所造就的专门趋向一定目标或服务于自己特定目的的联系,从而也是一种“为人”或“以人为本”的联系:所有事物和现象及信息都可以围绕人而被互联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人工性的整体。  

 也可以说,互联是人工自然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它的高级形式。今天的人工物的时代也是人工互联的时代,今天我们建构人工世界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不断发明和建构人工的新联系,创制和实现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形成或无法实现的联系,最后达到“万物互联”。在这个意义上,互联也是一种建构性或创造性的联系,是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的一种积极显示。可以说互联范围的不断扩展就是人的联系能力的不断进化。  

 互联中由于人的介人,使得联系具有了“人化”的特征,联系观就不再是“见物不见人”的纯自然联系,而成为一个具有属人性的领域;当这种联系观成为辩证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时,那种将辩证法视为“人学空场”的洁难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互联是一种实践性联系。互联作为由人创制的联系,即是说这种联系是由人的实践所建构起来的,从而意味着联系观上从先前重点在认识论意义上“承认联系”转向了实践论意义上“建造联系”,或者说从强调“发现联系”走向“发明联系”。   

恩格斯曾经对承认联系和发现联系的辩证联系观有过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这一联系观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借助“互联”可以进一步将其向实践和创造联系的维度进一步拓展。   

互联使万物互相连接,但并不是万物的自动互联,而是人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其互联,所以互联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成果。互联的所有对象其实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也是实践活动的产物。这里的实践就是人所进行的将对象纳人“互联”的过程,因而“互联”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互联的程度也是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标志。  

 不仅如此,互联本身也可以导向一种实践性的关系:例如当物联网实现了从感知网到监控网的提升后,就不仅能在感知的意义上实现人和物的互联,而且能在控制和施动甚至“造物”的意义上实现人和物的互联。此外,在行使知行接口功能的脑机互联中,也可以由计算机将读取的人脑指令传递给效应机器,从而控制机器的有序运行来完成相应的控物或造物的任务,行使“实践”的效能。因此在互联中的联系是一种不断伸展到“改变世界”领域中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一种“说明世界”的活动。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2篇

研究了借助计算思维的定义理念推动物联网工程教育问题。一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教育现状及原因;另一方面对计算思维的定义进行了分类阐述,认为物联网工程教育要引入计算思维以发挥其指导优势。指出具有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基于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一体化的“想象力”和“实现能力”。最后,给出了培养物联网工程“实现能力”的方法,具体包括按物联网理论技术体系展开实践教学、设计“思考”型课堂、强化物联网企业的作用。

关键词:

计算思维;物联网工程;教育;实现能力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了一份题为《TheInternetofthings》的年度报告,将物联网的发展定位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以及无所不在的计算[1]。此后,世界各国先后将物联网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并将物联网技术的培养需求渗透到高等院校等教育领域。据统计,我国教育部2010年批设的新增高等学校战略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物联网产业相关专业数量高达37个,占新增设总专业数量的26.4%[2]。物联网工程是我国高校现阶段开设的主要物联网专业之一,覆盖了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技术、信息网络等多个学科领域,因其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点关注[3-5]。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最早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JeannetteM.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催生了美国CPARH计划和CDI计划,也使得国内高等教育界“九校联盟(C9)”倡议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6]。在我国,计算思维是当前高校教育界广为关注的热点并正在被推进到多种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本文认为计算思维应该是高等院校所有课堂教学都应该广泛采用的工具,将计算思维的理念引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综合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国家发展定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强调注重工程实践性与应用创新性,计算思维助推物联网工程教育面临着两大挑战:(1)如何把计算思维真正融入物联网教学活动并形成整体,将它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切实发挥作用,指导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案设计;(2)如何确定引入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技术体系的关系,在确保物联网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完整厚实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途径,以增强物联网学科的工程应用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思维来指导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问题。

一、高校物联网工程教育现状及分析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其它边缘科学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应用型学科。相对于一些传统的工程学科专业,高校对于新增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实验条件建设不完善,各项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并因此导致物联网工程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弱、行业应用背景知识缺乏、工程能力不够、项目经验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等院校的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发展。经过调查统计,现阶段高等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1)物联网属于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边界难以界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物联网交叉学科知识的一个“压缩饼干”,大量教材基本上是有关领域的浓缩版;(2)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作指导,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总体定位和教学方法设计不甚明确,盲目开展教学活动;(3)实践环节过多地强调工具的使用,导致“狭义工具论”。过分依赖现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和教学实践体系,缺乏跨学科、融合性的实践教学方案。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院校长期积淀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2)课程内容的总体设计和教学方案设计缺乏针对性;(3)工程应用背景知识和行业项目知识匮乏;(4)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实训平台建设相对薄弱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教育定位及教学设计出现了偏差,缺乏类似“计算思维”等先进理念的指导。本文认为,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物联网工程教育的同时,要深入理解并贯彻计算思维的理念,充分发挥它科学指导工程教育的思维优势,培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工程技术的高信息素养型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二、计算思维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计算思维定义来自周以真教授:“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7]”。抽象和自动化是计算思维的本质内容,这一观点与当前国际上物联网工程的教育特点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认为,面向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尤为需要引入计算思维这一科学思维理念来指导教学。计算思维包含“建模方法”、“关注点分离方(SeparationofConcerns,SoC)法”、“递归方法”、“启发式推理”等多种内容,它能够以“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比较不同方案到最后验证方案”的主线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实践地去学习物联网工程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在文献[8]的基础上,本文将计算思维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

三、计算思维与物联网工程教育

将计算思维融入物联网工程教育旨在助力我国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并有望解决当前物联网专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立有效的基于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策略意义重大。本文从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思维能力”的特色需求着手,研究以计算思维理念为指导的物联网工程教育的培养关键。

(一)有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思维能力”的特色需求

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9]定义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还应该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色出发,深刻认识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系统能力在本专业的特色需求。物联网计算模式的变革在于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一体化,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整合统一。从计算思维培养的角色要求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一体化,并在利用这样的无缝连接方面具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实现能力”。

(二)培养物联网工程“实现能力”的方法

(1)专业理论与技术体系

物联网工程教育在引入计算思维理念后,应该在物联网工程课程原有的培养目标上增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与能力;二是掌握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在传统定位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还要强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10]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涵盖了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是一种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工程学习方式。本文认为,计算思维驱动的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应该结合CDIO教育理念,综合考虑物联网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知识范围,设置该专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与物联网各层理论与技术对应,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也应该配合加强学生对于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理论和技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2)设计“思考”型课堂

计算思维强调问题求解能力。根据计算思维求解角度的定义[11],物联网工程的学习、规划和调度问题可以利用启发式推理方法寻求解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学课堂是计算思维对于当前物联网工程教育的新要求。本文提倡在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老套的知识讲述方法,尝试融入新的理论讲授形式,如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演绎、利用框架流程图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尤其要突显出对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引导。善于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例如验证码的教学,课堂可以设计为:Yahoo公司免费邮箱面临的垃圾邮件问题→人机辨识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方法→解决方案:验证码(CAPTCHA)→LuisVonAhn设计思想→问题延伸:未来的验证码和发展趋势。这种基于计算思维的引导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设计用于实验教学之中。以基于FPGA的嵌入式设计实验为例,学生首先要在PC机上利用可编程芯片设计工具EDA进行功能仿真,然后利用物理芯片进行功能测试。这类实验设计过程可以完整地体现芯片的设计、制造、调试、运行以及维护的全部工程流程。因此,物联网工程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应用的“思考”型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具有良好问题求解能力的物联网人才。

(3)强化物联网企业的作用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环境需要采用新的视角加以构建。在传统教育策略,如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强化教师实践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现今高等院校要寻求依托企业搭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环境。一条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包括:感知和控制器件(如RFID、各类传感器、执行器等)提供商,感知层末端设备(传感节点、网关等底层组网/自组网设备)提供商,网络(固网和移动网等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PLC等电力通信网、专网等)提供商,软件与系统解决方案(包括从底层微操作系统、微中间件和处理层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以及专业运营和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吸引和鼓励上述各种类型的物联网企业参与到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物联网CDIO实验培训基地,签单定点培养并输送优秀毕业生进企业,切实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之间搭建桥梁。

四、结束语

计算思维是目前国际教育界广为关注的热点,已经被推进到许多计算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尚未健全。为此,本文研究了借助计算思维的定义理念推动物联网工程教育问题。通过分析计算思维的定义和特点,提出引入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关于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一体化的“想象力”和“实现能力”。最后具体阐述了如何强化物联网工程“实现能力”的几点方法。

作者:蔡婷 陈昌志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计算机系 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参考文献

[2] 王杨,殷晓斌,陈付龙,等.面向高师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4(8):132-134.

[3] 百度百科.物联网工程[OL].

[5] 孙其博,刘杰.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6] 董荣胜.《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呼唤教育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14-15.

[9]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0] 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4(4):137-140.

[11]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12] 史文崇.思维的计算特征与计算的思维属性[J].计算机科学,2014,41(2):11-13.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3篇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医疗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医疗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契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化诸多领域,可以促进医疗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确化方向发展。本文将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医疗信息化 数字化 智能化 精确化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病患信息管理、远程医疗、医疗物品管理等医疗信息化诸多领域, 可以促进医疗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确化方向发展。本文将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同时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对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1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1.1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是20世纪末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引领了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互联网技术革命、移动通信网技术革命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物联网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互联网对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控制、监控和管理等过程。目前,信息传感设备种类多样,主要包括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器、射频识别器等,借助于各类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各领域各行业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全面实现医疗卫生改革、促进医疗信息化的大浪潮下,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广泛应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显著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化中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将医疗过程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可以更方便的获取病患信息、远程医疗信息,并加以存储,以供快速的调阅识别;其二,使医疗过程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可以实现网络对医疗相关物质的自动定位、监控、识别和管理等工作,使医疗过程更加智能化;其三,使医疗过程精确化,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设定的程序对医疗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减少因人为不可测因素带来的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过程的精确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2.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

目前,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中,使医疗工作更加智能化,显著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将RFID技术应用于病人信息识别过程中,医院可以将病人的个人医疗信息储存于RFID设备中,在医疗过程中,通过扫描RFID设备,医护人员可以快速获取病人的医疗信息,并及时采取合理的救助措施;其二,将RFID技术应用于移动护理过程中,通过RFID设备,医护人员可以实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控,实现远程动态控制,有利于医患人员及时发现患者身体的异常情况并立即进行救助;其三,将RFID技术应用于医疗检验工作中,在医疗检验过程中,可以给患者配发相应的RFID设备,实现自动化管理,避免错拿错放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检验工作的效率。

2.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压力。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中,可以有效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提高针对老龄化人群的医疗工作的效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化人群的日常监护、慢性疾病监护等需要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导致医患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我国的稳定和谐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将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录入互联网系统,互联网系统可以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自动分析、整合,及时监测到老龄化人群的不适并提醒医疗人员积极救助。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中,一方面可以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恶性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水平。

2.3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品管理

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管理难度极大,是医疗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之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质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互联网对医疗物质的自动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等过程,提高医疗物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物联网技术在医疗物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质防伪过程中,在医疗物资的包装上粘贴智能的附加标签,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医疗物质信息的自动识别、医疗物质流通环节的自动监控,有效防止假冒伪劣的医疗物质进入医疗系统;其二,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质协调管理工作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一个医疗物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医疗物质的协调管理。

3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信息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中的物联网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化物联网标准体系,没有对医疗信息化中的物联网技术结构和内容进行规范管理;其二,远程监控和移动护理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上,但目前我国电子病历系统水平参差不齐,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带来困难;其三,没有建立完善的隐私保护体系,网络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安全隐私问题。患者的医疗隐私保护体系与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中的有机结合,尚待完成。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中,可以显著提升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全面提升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水平。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应用前景,我们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将新的物联网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信息化过程中,解决物联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曾庆勇.物联网系统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应用分析与设计[J].研究与设计,2012(1):54.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4篇

如何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是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亟需研究并解决的问题。尝试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探析该问题,应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加强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教学,并通过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的启示,帮助相关专业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最终有利于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推进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

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构建;信息哲学

1研究背景

作为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一门重要课程,网络管理课程旨在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实践能力。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这一高等学校发展思路[1],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这一改革思路,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实践思维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已提出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2]。然而,在将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应用于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时,学生对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数据模型进行具体应用开发。因此,如何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是亟需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2本科生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的构建

为了实现利用协议分析解决网络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能力培养总体目标,将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类比教学法和发散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的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经过教学实践,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对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数据模型进行具体应用开发。因此,亟需推进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更好地帮助本科生培养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网络管理实践能力。对于本科生而言,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学习主要在于递进地理解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SNMP)的抽象语法表示(AbstractSyntaxNota-tionOne,ASN.1)语言、管理信息结构(StructureofManage-mentInformation,SMI)、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MIB)与MIB树。实际上,SNMPMIB属于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的数据模型,它是针对实现者的细节层次上的具体模型,而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的信息模型则是针对设计者和操作者的抽象层次上的概念级模型[3]。在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相对于信息模型,数据模型定义在更低的抽象层次,包含许多的细节。它用于为实践者服务,包括许多针对具体实现与协议的构造。因此,在本科生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于面向网络管理协议的数据模型与信息模型及相关应用开发。考虑到网络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网络管理信息理论的理解不够透彻这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将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时,尝试在信息哲学的视角下从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

3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关于信息的哲学思考,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邬焜已提出,信息哲学是区别于所有其它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4]。牛津大学的弗洛里迪(L.Floridi)也提出信息哲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这一基本论点。网络管理课程作为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一门核心课程,目前其教学过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网络管理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而相关的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由于理解上的困难,不容易引起本科生充分的重视,这将可能导致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停留在简单的验证和模仿层面,不利于培养本科生在实践过程中处理具体网络管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的康斯坦丁•科林指出,将信息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和一般教育课程学习的新的科学原则,从而形成一个教育的新范式,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建立一个新的信息科学领域的前瞻性结构,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潮流[5]。因此,通过借鉴对教育中信息科学的哲学问题的现有研究,考虑应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加强网络管理相关的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的培养,推进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支持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协同创新,进而尝试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引导本科生在面临移动互联网和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SDN)等各种新型网络时,利用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解决不同网络管理环境中的具体问题。

4信息哲学对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的启示

与其它网络协议原理相比较,本科生在网络管理协议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在于,容易过分地依赖现有的SNMPMIB工具,却很少通过深入理解网络管理相关的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从而难以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进而无法针对不同的网络管理场景自主进行具体应用开发。考虑到这一实践教学难点,尝试利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探析相关专业本科生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的构建问题,以帮助本科生更加深刻地理解ASN.1语言与SNMP的SMI和MIB的实质,进而实现网络管理课程在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协同创新。在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时,不是将ASN.1、SMI和MIB这些语法知识简单地灌输给本科生,而是首先帮助本科生从网络管理信息模型的角度建立SNMPMIB的树型结构,进而从更高的抽象层次理解网络管理数据模型和信息模型等相关的基本信息理论。利用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网络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事实上的网络管理标准SNMP相关的ASN.1、SMI和MIB从网络管理工具和技术层面,推进到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这将有利于本科生从融合的角度理解网络管理的信息理论等基本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目标[6]。在信息层面上,信息哲学的创新方法论启发在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引导本科生进行SNMPMIB树的解析,这样网络管理的焦点集中于网络管理信息理论的数据模型上,进而在语义层面上,网络管理数据模型包含各种被管对象,通过SNMP获取管理信息,在实践过程中引导本科生理解这些管理信息的具体含义,依据SNMP的SMI,由MIB被管对象的DESCRIPTION部分阐明,最终在智能层面上,面向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目标,引导本科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分析网络管理信息之间的关联,为自动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奠定基础,从而在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上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更进一步,从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独立于具体实现与协议的构造,利用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整合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的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体系,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协议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帮助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通过构建的网络管理实践思维解决不同网络管理场景中的具体问题,以适应新型网络的管理需求,例如面向计算机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SDN的综合网络管理。给出信息哲学视角下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协同创新思路。从信息哲学的视角出发,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用一种协同创新思路,以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针对设计者和操作者的抽象层次上的概念级模型———信息模型为核心,包括网络管理信息模型的定义、加载、解析与浏览。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协议API帮助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使其思维不局限于网络工程专业或物联网工程专业,从而在面临移动互联网和SDN等各种新型网络时,逐步具备解决新的网络管理实践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5结语

本文通过应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加强网络管理相关的信息理论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的教学,从而利用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的启示,帮助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最终旨在推进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在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协同创新。

作者:徐慧 王春枝 叶志伟 宗欣露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徐慧,王春枝,陈宏伟,宗欣露.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4).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物联网特性;电商物流;可感知性;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F253.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自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到物联网的雏形,即微型传输设备和感应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应用以来,物联网产业在20年的时间内通过研究者和从业者们对物联网技术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各国政府给予的战略计划支持,得到了迅速而又有效的发展。在《2014-2015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中,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截止至2014年底已经达到5800亿元的规模,其中应用场景最为丰富的则应属物流产业。物流行业在近年来的电子商务业务量井喷式的增长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在大规模电商业务量的前提下利用各种创新来持续不断地进行改善并输出优质的物流服务以获得顾客满意度的增长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当下各电商物流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科技,其在获取、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人工和过往的其他设备以及网络都要更为精准和迅速,这种能力究其原因则是物联网自身可感知特性的体现。因此,研究物联网的可感知特性对电商物流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可以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之一,这也将会是电商物流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二、物联网的可感知性

回顾物联网相关的研究结果,物联网这一新型网络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的架构可以自下而上的分为五层结构[1],我国的学者们则对上述物联网的层级整合为采集和共享信息的感知层、传输和整合信息的网络层以及提供数据处理和智能服务的应用层[2]。过往的物联网相关研究结果对物联网的可感知性的含义解释都偏向于物联网的终端层面,并没有将可感知性这一特性纳入到物联网的整个架构体系来进行研究。笔者为了更好地归纳总结并给出自身对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含义的解释,遂从词义学的角度入手并结合整个物联网的架构体系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从“感知”一词的词义来看,“感知”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脑中的反映”。可感知性应指生物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获取客观事物的相关信息并转化为信号传递到生物大脑中,再经由大脑处理后形成对该信息的意识。根据上述物联网的层级划分,物联网的感知层中含有丰富多元的感知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使物联网具备了获取和收集被嵌入物w的相关感知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认为物联网感知层的感知设备使得物联网拥有了类似生物的感觉器官。除此之外,物联网的网络层利用新的网络传输协议和传导介质可以更高效且安全的传输各类由感知设备获取和收集的感知信息。信号传输介质、传输节点和网络信号模拟了生物神经传导中的神经传输介质、突触和电化学信号,这说明了物联网拥有类似生物但与之相比更加强大的类神经系统。最后,物联网应用层中的大型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所有传输到中央服务器中的信息进行处理。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其处理结果可以使所有数字化的感知信息转化为类似生物认知的信息,这使得物联网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大脑”。上述对比显示出物联网可以模拟出生物可感知性并与之相比更为强大。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应是一种类生物特性,它可以使物联网模拟生物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并呈现出强大的类生物感知性,即物联网可以收集和传导连接在网络中的各类主体的感知信息并对这一信息产生认知。

三、电商物流满意度

满意度主流的模型是Oliver提出的期望不确认模型[3],该理论认为顾客产品质量超过顾客期望的数值越高,则顾客获得的满意度越高。物流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满意度的高低应取决于服务质量以及顾客对该服务的预期。在顾客预期未知的前提下,其服务质量越高,满意度则会越高。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是由Bienstock在前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出Expand LSQ模型,该模型包括订单程序、物流信息、人员沟通质量、问题处理、可获取性、准确性、订单完整度、及时性等8个维度[4]。电商物流作为物流的一种特殊业务,其服务质量也应是决定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测量其服务质量的维度也应与测量物流服务质量的维度在大体上相同但也存在少许不同。在电子商务的情境下,物流订单的下达是由电商卖家进行操作的,供货能力也主要取决于电商卖家,因此订单程序以及可获取性这两者皆不可作为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测量维度。除此之外,能否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便利和适合的收货服务也是决定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便利性应成为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测量维度。由此可知,在顾客预期不变的情况下,电商物流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电商物流的服务质量,即电商物流的服务质量越高其满意度也越高。而衡量其服务质量的七个维度,即物流信息、人员沟通、问题处理、准确性、订单完整度、及时性和便利性的高低也决定了服务质量的好坏,我们可以认为上述七个维度是影响电商物流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四、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满意度的影响

物联网的可感知性主要是对物流服务流程产生影响,下文便从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如何影响电商物流的服务流程及其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其满意度来进行论述。

(一)便利性

电商物流的便利性是指电商物流的客户能否在该次服务流程中感受的便利程度。客户判断其便利程度主要依据该电商物流服务商是否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收货方式以及包装等差异化服务。在物联网环境下,网络获取并存储了大量的用户行为习惯和行为偏好,而这些信息在经由大数据的分析之后可以形成对某一用户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具体行为的预测。该预测可以帮助电商物流服务公司更好地为客户选择更适合其收货的具置和具体方式,这使得电商物流服务流程中的配送流程显得更加的人性化,并由此提升了该用户对电商物流服务的便利性的评价。上述情况说明了物联网利用其可感知性的特性对未来感知信息产生了认知,并模拟了生物对未知事物的感知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的便利性起到了正向提升的作用。

(二)准确性

电商物流的准确性是指电商物流企业是否准确地将特定数量货物送到指定收货人的手中。能否规避掉件和漏件的风险将会决定客户对电商物流准确性的评价。物联网可以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扫描设备及其强大识别能力使其具备生物视觉感官的功能。这一强大的视觉能力可以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流程中全方位地核实到快件的数量以及识别其交接对象的正误。这使得物流服务流程中的交接环节得到了优化并提高了准确性。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的准确性起到了正向提升的作用。

(三)完整性

电商物流的完整性是指电商物流企业在物流过程中是否无损耗,客户对于完整性的评价则会根据快件的损耗程度来进行评判。上述物联网的视觉能力所带来对快件内外部识别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其损耗的情况。除此之外,物联网基于其可感知性的特性利用丰富的传感器和气味探测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使其具备生物的触觉,味觉以及嗅觉感官的功能。在电商物流的服务流程中,物联网可以通过上述类生物感官反馈中的认知信息来判断快件是否即将出现损坏并根据当下情况及时提供调整方案以便于电商物流服务方针对该情况做出调整。该方法优化了搬运和仓储等服务流程,提高了快件在服务流程中无损耗的概率。这也正说明了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的完整性起到了正向提升的作用。

(四)及时性

电商物流的及时性是指电商物流企业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货物送达至收货人手中。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物联网具备的类生物感官功能可以使电商物流各环节变得更加智能化,并使整个服务流程变得更加迅速。除此之外,物联网基于其可感知性的特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物联网具备了生物的空间感觉感官的功能,即物联网可以对空间位置产生感觉,明确所处的位置。利用这一功能,物联网可以准确判断物流运输工具所处的地理环境信息准确的掌握,并通过该信息规划出最优化的运输路线。这也说明了该功能优化了整个运输流程并提高了运输的速度以及电商物流的及时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的及时性起到了正向提升的作用。

(五)物流信息、人员沟通和误差处理

电商物流的物流信息、人员沟通和误差处理是指电商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的丰富和准确程度、客服人员的沟通质量和误差处理的效果。客户对这三个维度评价将会根据电商物流流程中的客户服务的好坏来进行评价。语义分析软件和情绪探测技术可以使物联网具备类似生物听觉器官的功能。结合上述提及的物联网视觉功能中的表情辨识技术,基于这两种技术的智能机器客服将会应运而生,客户可以得到更人性化的客服服务。在误差处理的过程中,基于各种类生物感官功能所对应的可嵌入式芯片可以更方便查找错误快件的去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基于物联网的可感知性所产生的各种类生物感官功能都起到了优化售后服务等非实体配送服务流程,使该流程中的任何环节变得更加的人性化。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的人员沟通和误差处理起到了正向提升的作用这一结论。而在物流信息这一维度上,物联网基于其可感知性的特性使其具备了各种类生物器官并带来多样化和精确化的信息。丰富的信息可以使客户能够全方位的了解自己快件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的物流信息起到了正向提升的作用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物联网的可感知性是通过模拟生物的感觉器官并通过这些类生物感官的特性和功能来优化电商物流的服务流程,这使得衡量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七个维度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而电商物流服务质量是决定电商物流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由此我们可以J为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的满意度有正向提升的作用,该影响机制由上图进行说明。

五、总结及建议

本文立足于当下快速发展的电商物流行业和未来具有巨大潜力的物联网行业,选择电商物流的顾客满意度以及物联网的可感知性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研究对象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给出了本文对物联网可感知性含义的理解和阐释并总结了电商物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论述物联网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服务流程起到的优化作用,推导出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根据该影响机制,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该结论也为今后电商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若干启示。

(一)物联网的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服务质量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当电商物流企业引入物联网技术时,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可感知特性使物联网可以模拟出比类似生物感知但更为强大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起到对配送、运输、仓储、售后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等环节的优化作用,进而达到提升服务质量的七大维度的效果。该结论有如下启示,电商物流企业理应积极地引入物联网技术,利用可感知特性优化原有的工作流程,并持续为消费者提供物流时间更短、收货方式更人性化、风险更小、服务态度更好、售后更完善、信息更充足的物流服务。此外,可感知性主要体现在收集感知信息并产生认知信息这一方面,电商物流企业应利用该特性产生的信息,积极引入这一来自于企业系统外部的负熵,消除企业因正常运转自发产生的正熵,从而使企业可以持续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服务质量的提升正是这种企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

(二)电商物流的服务质量对电商物流的满意度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满意度取决于人们对产品的预期效用和产品的净效用,并受到个体特征的调节作用影响。本文为了突出研究重点,假设个体特征的调节作用不明显且金钱所产生的负效用对所有人一致。因此,产品的满意度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而当电商物流服务被视作一种产品时,其满意度理应取决于服务质量。该结论证实了“服务质量好,顾客便会满意”这一常理的正确性。但本文得出这一结论同时也剖析了在电子商务情境下,其物流服务质量体现在哪些方面。电商物流企业可以根据本文的结论,从提升物流的及时性、完整性、便捷性、准确性、误差处理、人员沟通以及物流信息等方面入手,以此提升电商物流的满意度。

(三)物联网的可感知性通过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中介作用对电商物流满意度起到正向影响作用

根据预期不确认理论,满意度仅和产品质量以及顾客预期相关。可感知性自身作为一种物联网特性并不能直接决定电商物流的满意度,但他可以对电商物流服务质量起到的正向影响作用,这一影响作用提升了电商物流的服务质量。而当服务质量提升时,电商物流的满意度也随之得到提升。该结论证实了可感知性对电商物流满意度起到正向影响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电商物流企业利用物联网特性的方法。电商物流企业在利用物联网可感知性时,应该着重于通过该特性弥补自身服务质量上的弱点,解决当下存在的服务问题,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利用这一特性。在对这一特性有的放矢的利用下,才能真正起到提升满意度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Strategy ITU, Unit P.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J]. Geneva: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2005

[2]李航,陈后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81-85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6篇

医院物联网,从广义而言,包含了现有医院信息化的所有领域,涉及广域网、局域网、无线网、传感网、3G、4G等网络应用领域;而狭义的医院物联网仅指传感网。

传统的医院信息化与传感网密不可分。医院物联网应用就是将信息传感设备,如无线射频识别装置(RFID)、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红外感应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安装到医院的各种设备、设施和环境,包括人体上,通过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等各种通信手段,融入医院大规模开放式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即时信息共享、智能识别、远程监控、自动报警等功能,应用于医院患者管理、员工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监测与管理等领域,转变医院运行和服务模式,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简单独立的单系统应用,到系统的集成融合,实现物联网技术的任意定制和接入的应用,最终融入区域物联网共性平台,实现无缝隙的医疗机构间以及社会的物联网。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医院应用较为热门的,是远程智能健康监测、健康管理领域应用、患者生命体征医疗监测、心电遥测以及医院内各种健康信息的自助采集;通过各类卡、电子标签、腕带的应用,对患者进行安全管理;对员工进行门禁管理;对贵重医疗移动设备和物品的追踪管理;对环境进行监测管理;移动查房、移动护理工作站、移动心电采集、移动输液室管理、移动麻醉工作站、移动资产管理、移动点餐等。随着3G、4G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远程办公、远程视频监控、远程会诊、VIP健康服务等,都将有很大发展。

通过3G通讯,医院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无缝隙急救绿色通道。将物联网、无线通信、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定位系统(LBS)等高新技术与急救中心业务有机整合,建立“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EMSS急诊服务体系,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质量,赢得抢救时间。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专业;应用;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73-03

随着中国近几年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物联网技术的诞生进一步推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然而,对于这个新兴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许多院校却没有跟上步伐。因此,在新形势下,合理利用物联网进行物流专业教学,对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联网技术,对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点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流网概念早在1999年便已提出,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以及其他各类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条件下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最终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环境、交通、医疗、制造、科研、教育等各领域,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物流领域。

物联网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提高社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把原来不能实现或者难以实现的功能实现了。通过把没有智慧的“物”植入无线智能芯片,使得人类的感知更灵敏,控制更自如,生活更方便。

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进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

物流是极具时代特征和实践操作性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对学生行业知识及技术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将物联网这种新兴技术引入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对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位跟踪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中,与人们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就是定位跟踪管理。定位跟踪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通过定位跟踪管理或以其为基础,才能发展出更多的应用,实现“物物相联”。

定位跟踪管理可以应用于诸多物流领域,如人员定位跟踪、车辆定位跟踪、物品定位跟踪、集装箱定位跟踪、飞机轮船定位跟踪等。定位跟踪技术除了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外,还涉及二维条码技术、GPS、GIS、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等。

在物流管理专业中,《运输管理》课程的核心就是运输调度、线路规划和商品货物的跟踪管理。利用物联网,可以事先选定某一物流公司某批同时装运的货物,通过实时信息传输来掌握车辆货物的运行状态,包括运行路线,货物的装卸货、转运、分拨等一系列过程。最后,跟踪与记录该批货物的运行轨迹,运行轨迹在图上进行形象直观的回放,形象地反映货物当天行走的轨迹。

对于《配送管理》课程,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商品集货、分装、配送及选择配送线路等过程。

这样,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就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更加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二)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识别技术

物品的标识类似于人的身份证,对物品进行标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数字化管理。不仅如此,对物品进行标识是实施定位跟踪的前提条件。物品定位跟踪的原理就是经自动采集设备感应贴有RFID标签的物品,由定位中间软件计算得出该RFID标签的位置和状态信息,以此来判断物品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并显示在位置地图界面上。当物品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人们便可以感知到。

在《配送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到商品的采购、进库、盘点、分拣、出库等操作环节,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商品的配送流程;通过商品标识条码管理,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商品的分类、批次等信息;通过商品包装RFID标签管理,可以了解包装箱号以及放入包装箱内的物资信息。

在《仓储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可以让学生了解仓库管理中的出入库管理、盘点管理、库位识别等真实情境。

在《库存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晓库存商品的一系列管理过程:(1)录入过程:通过扫描送货单据上的二维条码,将商品的文字、图形信息快速、准确地录入。(2)出入库商品自动清点:通过安装在货架上的RFID读写器读取出入货架的商品包装箱上的RFID标签信息,快速取得包装箱内的商品信息。(3)库内商品盘点:使用手持RFID读写器读取包装箱上的RFID标签,获取商品信息,扫描货位标识条码,经过确认后,数据传送到系统中,系统自动显示盘点结果,包括库位信息及相应库位内存放的商品信息。(4)库位识别:采用图形显示货位布局,选取某一货位,货架上相应位置的有源RFID标签进行声光提示。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利用物联网还可以清楚地让学生们了解物资的流通过程,如零部件的采购、产品的加工、产成品包装和分销等环节。

(三)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远程控制技术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互联网+的基本概述

互联网+是几年来十分热门的一个全新词汇,2015年,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到了互联网+这个概念。自此,互联网+成为了时代新宠。那么听上去十分深奥的互联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归根结底其就是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在传统行业的运作过程中巧妙的融入互联网的各种优势,让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互联网和社会各个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在互联网的带动之下,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空前增强,传统的行业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总而言之,互联网+意味着创新与改革,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传统行业重新走入“春天”的全新契机。

2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现如今的互联网信息社会日新月异,各种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信息呈现爆炸式发展。而网络工程作为一门与时代接轨十分紧密的专业且对于创新性的要求更是严苛。但是各个院校使用的网络工程教材和内容则是多年不变,陈旧不堪。试想一下,抱着陈旧落伍的知识进行孜孜不倦的学习无疑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活动。很显然,专业课程内容的严重滞后与时代的需求格格不入,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讨喜。

2.2课程的安排不科学不规范

现如今,各个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安排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多数学校采取的课程教学方式都是课堂讲授加实际上机操作的方式。所谓的实践环节也仅仅就是依靠那短短几小时的上机课而已。网络工程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简单意义上的“纸上谈兵”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没有丁点的实际意义。因此,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加之教师认知程度的不足让整个网络工程教学活动开展的举步维艰。2.3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瑕疵网络工程是一门网络工程设计与建设并重的专业,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两方面的内容都照顾到,都有所兼顾。但是不少的教师在教学中难免厚此薄彼,对于工程环节的把握和理解不够透彻。久而久之,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发挥的课程优势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应该体现的专业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

3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确定专业定位,拓展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各个院校在开展网络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承与时俱进的观念,优化教学体系,办出既具有特色,有具有专业性的学科专业。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成为了时代的全新选择。时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新产物,各个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必须深谙时展的脉搏,全面调整教学方略,制定出与时代接轨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此前提之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得到全方位的拓展,其中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不失为一项不错的备选专业方向。总而言之,在互联网+的大潮中,网络工程专业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在重新的调整与定位之下适应时展的全新需求。

3.2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实践环节

在各个院校中,网络工程专业培养人才定位本身就是专业应用型人才。换言之,从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胜任互联网+时代下对于人才的全新要求与定位。首先,各个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通过扎实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具备网络技术与网络编程、网络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因此,最佳的教学方式选择无疑是理论课程教学辅之与之相对应的实践课程为最佳模式。为了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要求,实验课程的比重还应该不断增加。同时,实验课程的开展也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否则就会变成脱离社会的“想当然”而已。具体而言,实验课程的安排可以适当的引入企业的产品案例,在实际产品案例的指导之下,整个教学工程的方向性变得更加明确,与互联网+的时代需求意义一一吻合。

3.3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之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变得日益凸显。各个职业技术院校应该立足于实际,建立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例如,无线传感器实验室、物联网实训室、云计算实验室等都可以在相应的实践环节中逐一的筹建起来。同时,根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特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还应该得到逐年增强。其次,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十分值得提倡和推广。其中包括把企业引进来和把学生带出去两个环节。一方面,把企业引进来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借助企业的设施设备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一些工程师成为学生的实践导师,让学生真正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出去也是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各个院校应该不断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将学校丰富的技术资源与企业丰富的市场资源进行紧密结合。通过这个相互结合的过程让学生拥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历练自己,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的结合,并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强化学习。在此过程中,各个院校还可以与一些具有资质的就业培训机构联合进行行业证书认证工作。通过此条路径,学生拥有了更多实战创新能力,并同时获得了相应的资格认证,不可不谓一举两得。

4结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各个院校应该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创新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教学的全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冰.新形势下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通讯世界,2016(24):262~263.

[2]黄锦煜,王新忠.基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8):131~132.

[3]付伟,翁存福.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迷,2016(10):104.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物联网工程导论”作为物联网专业的入门引导课程,旨在帮助大学新生了解专业性质,把握专业全貌,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物联网是一个涉及多领域技术的交叉学科,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对于大学新生,凭借以往知识结构很难全面透彻理解本课程知识内容。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办法与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目标

物联网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众多领域。本课程将介绍物联网的起源及发展现状,阐释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特点,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物联网的含义,理解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及应用现状,了解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把握物联网的技术调整方向。

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大一新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让学生宏观把握住本课程基本内容,掌握本专业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讲授内容宜广不宜深,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认知理解能力有限。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面授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学习,没有一点理论基础,虽然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学习起来有难度,尤其是学习一些抽象理论的时候,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提到一些名词,如路由器,学生几乎都听过,但大多都没见过实物,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要针对本课程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以便提高学生理解力。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一方面一些高校单纯理论讲解,没有开设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虽开设有相关实验,但实验条件简陋,实验场地、实验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无法强化对学生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

3.学生学习方法存在误区,考核方式陈旧单一。

学生习惯了以往中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过于依赖老师,课后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查阅文献资料少,另一方面死记理论,没有理解其内涵。这与传统陈旧单一的考核方式不无关系,长期以来采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评机制,学生为应付考试,背诵记忆,不利于发散思维,也不能有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科建设不成熟,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开设不久的新专业,存在学科建设不成熟、主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物联网是一门综合叉学科,教师专业研究方向很难覆盖物联网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学、听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完善知识结构。另外,物联网涉及众多专业,可以将一门课由几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发挥各个教师专业优势,力争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探究

1.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丰富,针对物联网专业新生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参考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建议,教材要难度适中,内容结构合理,语言浅显易懂,可以选择一些实例较多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培养学习兴趣,教材每章节后面要附有练习题与思考题,便于巩固所学知识;(2)在开始每节课内容之前,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讲一下,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脉络结构有一个宏观认识,讲课过程中注意知识点间的衔接贯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内容讲完后,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串讲回顾,强化记忆与理解;(3)讲课过程中,少用专业词汇,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描述,对于一些缩写词,如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等,要对缩写词原文进行说明,注重基本概念,开展基础技术的学习。

2.丰富教学方式。

在新时代下,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讲课过程中多采用案例,如比尔・盖茨最早提出了“物―物互联”的设想,可以以比尔盖茨智能家居为例,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物互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一些前沿技术,而且对物联网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可以给学生多讲一些前沿科技产品,如谷歌智能眼镜,苹果iwatch智能手表等,揭秘其中的技术奥秘,开阔学生眼界,发散学生思维。(2)讲课过程中多与现实结合,如讲传感器时,可以结合智能手机,其中内置了多种传感器,包括方向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讲课中扩展一些课外知识,如教学生如何用手机控制电脑,这是通过现有一些简单设备很容易实现的,学生对科技带来的便捷会觉得神奇,也会有学习动力。(3)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让学生不畏惧老师,敢于在课堂发问,关于这门课的疑惑或现实中遇到一些难题都可以提问,老师要给予及时回答。

3.开展实验教学。

物联网涉及大量全新复杂的概念与技术,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理论。(1)设计一些基础实验,如讲解RFID时,可以利用RFID教学实验箱进行RFID功能演示与学生;讲解数据采集时,可以利用数据采集板卡,实现数据的采集或利用开发软件模拟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无线区域网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蓝牙进行数据传输。(2)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可以借助本校现有资源,如我校农学专业比较强,学校里有小麦中心研究基地,可以在小麦种植区部署一些传感器节点,每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土壤湿度、温度或有害物数量,这就是物联网的一个典型实例,实现农业智能耕种。

4.完善考核机制。

传统考核方式多为试卷考试,新形势下新型专业考核机制要更合理全面。(1)课堂报告,不限题目,只要与该门课相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搜集资料,进行课堂汇报与展示,并对讲解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期末加分。(2)提交期中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根据论文立意、内容进行打分。(3)课程实践设计,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包含实验目的、要求、设计内容、实验中问题、问题分析与解决。学生最终成绩应该是这些成绩的综合考量。

四、结语

笔者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分析了“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四个方面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与建议,希望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指导后续课程的学习,培养出高精尖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

项目资助:本文为黑龙江农垦总局软科学项目《物联网在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中的应用研究》(HNK125A-14-05);黑龙江农垦总局软科学项目《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物联网示范园区投入与产出预算评估》(HNK125A-14-14)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6日

一、引言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综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将是推动世界生产力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会议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同时提出“物联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目前,很多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

当前智能农业、精准农业、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成为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新潮流,也成为我国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程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每当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监管部门往往难以及时全面了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更难以及时公布相关信息,阻碍了公众知情和社会监督。频频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危害公众健康,危及整个食品行业,使中国制造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大冲击。为此,我国已出台多项措施保证物联网建设和发展的快速进行。2010年物联网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2011年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的通知,规划中提出了多层次追溯体系的要求,要求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信息网上填报系统和生产者信息跟踪系统,以满足不同生产主体建立追溯系统的需要,有效扩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2012年7月31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7个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之一的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已经启动。

黑龙江垦区位于世界闻名的黑土带上,是目前我国三大垦区之一,主要农产品有粮食、油料、甜菜、水果,肉类、牛奶、水产品。经过60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目前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因此,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建设对推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物联网理论概述

所谓物联网,一般说来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但用户端可以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感知技术。超高频和微波RFID――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整体提升;微型和智能传感器――面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联合研发,实现传感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位置感知――基于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导航电子地图软件等技术合作开发,实现导航模块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二)信息传输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异构网络融合――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的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的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三)信息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围绕重点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储介质、网络存储、虚拟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数据挖掘――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各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全面推广;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的广泛应用。

(四)信息安全技术: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三、构建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意义

未来绿色农产品物联网整个市场规模能达到几千亿,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刚性并呈稳步上升态势。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品牌建设可以使收益增加50%。除此之外,还可以降低20%的人力成本,25%的管理、物流、交易等成本,并能够节约水肥、提升产量和品质。这有利于解决绿色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打造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建立一套信息可传递、质量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管理体系,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和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知情权要求;推进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的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

(一)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频发,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绿色农产品消费在中国逐步升温,绿色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农产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是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基于物联网搭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能提高生态农业园内部的管理效率,加强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等全流程数据共享与透明管理,实现农产品全流程可追溯,对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进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提供消费者决策依据,保证消费者利益。绿色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指绿色农产品从原料到终端用户全过程中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当出现绿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时,可通过产品的身份标识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试试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一般农产品消费具有典型的经验品特征,具有质量隐匿性、效用滞后性等特点。如何保证终端用户购买到放心绿色农产品,防止以次充好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是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关键。通过物联网追溯平台,给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三)壮大垦区龙头企业,培育国际品牌。黑龙江垦区位居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平原上,天然的地理优势有利于大规模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产品从种植到流通完全按照技术标准实行,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实现标准化流程操作,推动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是黑龙江垦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品牌农产品及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规划利用物联网技术,为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增加RFID标签,建立对其生产流通全过程跟踪与监控,实现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有利于黑龙江垦区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培育绿色农产品的国际品牌。

(四)引领垦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将科技网络应用到农业领域,移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作为信息产业的新技术,物联网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解决绿色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打造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有必要建立一套信息可传递、质量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管理体系,该体系既可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又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知情权要求。将物联网技术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领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管理;物流产业;应用

一、物联网概述

(一)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提出已有十余年了,它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于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最初的含义是指把相关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达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目的。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题为《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在这一报告中进一步扩展了物联网的概念。这一报告指出,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物品上嵌入一种移动收发器,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2009年,在北京举行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的负责人也提出了一个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

根据上述国外机构对物联网的定义,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联网的定义,即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传感技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交换的智能互联网。由此可见:①物联网仍然是一个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新网络;②物联网的用户端已经延伸到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即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③由于物联网应用了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传感技术,因而它具有智能属性。

(二)物联网在当今世界的发展

物联网最早是在美国提出也是首先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和政府重视的。2009年1月,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建议奥巴马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而物联网就是实现这一构想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尔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对IBM公司“智慧地球”这一构想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将物联网和新能源一起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从此物联网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也在高度关注和重视物联网的研究。总理曾做了三次关于物联网发展的讲话。2009年8月,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对于物联网应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物联网已被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且我国目前已经把传感网明确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物联网在中国可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此外,欧盟也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

二、物联网在未来物流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的用途十分广泛,可广泛用于公共安全、工业监测、老人护理、平安家居、政府工作、智能交通以及现代智能物流等社会各领域。物流行业不仅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也是信息化及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有报告预测,在2011、2012和2015年,中国物联网应用于物流市场的产值将分别达到230亿元、350亿元和650亿元。就物流领域的应用而言,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实现物流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化,可以说物联网的引入将彻底颠覆和改造传统的物流产业和物流管理模式。这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物流效率的提升、物流成本的控制,也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达到带动整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传统物流模式的局限性

所谓物流就是将货物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及时、安全地进行物品配送的过程。传统的物流模式虽然可以说达到了物流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现代物流要求的提高,传统物流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传统物流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物流企业没有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如在货物配送过程中,客户无法清楚地知道货物的配送状态;②传统物流将采购、运输、仓储、生产、配送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过程孤立开来,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作联系,从而造成低效的供应链管理;③传统物流的成本比较高,效率低下,不仅影响到微观企业的利润空间,也会使全社会物流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

(二)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优势及积极作用

物流领域是物联网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会大大提升物流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化,可以推动物流服务各环节的有效整合,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从物流服务各环节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生产物流环节

企业的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即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燃料等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并按照规定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加工、存储的实物流转过程。如果在生产物流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则可以实现生产环节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的全过程跟踪和识别,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人工跟踪识别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跟踪识别的效率和准确率。

2.运输物流环节

运输物流主要是指运用运输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海运、运输车等基础设施,把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生产要素从购买地运输到生产地或者把产成品从生产地运往销售地的过程。如果在运输物流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即我们只要在运输的货物和车辆上贴上电子识别标签,并在运输线路上安装一些信息接受和转发设备,就可以实时了解所运货物的具置和相关状态了。这样可以使对处于运输物流过程中的货物管理更加透明,可大大提高运输物流的可视化程度。同时还可以加强物流企业应对运输途中意外事故的预测和处理能力。如可以根据道路交通情况,优化设计更便捷有效的交通路线,从而提高运输物流环节的效率。

3.仓储物流环节

仓储物流就是利用企业的库房、场地,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和配送货物的过程。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仓储物流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存货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把存货盘点由以前依赖于人工盘点转换为依赖于物联网信息技术来自动进行货物盘点,这可以大量节约存货盘点时间和企业劳动力。另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迅速准确地了解库房的存货情况,即每一种货物的存储量在当前还有多少,与企业的需求状况一比较,就可以迅速地做出补货决策,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也减少了无效库存的发生。这样,仓储物流效率的提高必然会增强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4.配送及销售物流环节

在配送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物品的具体仓储位置,这可以大大减少货物找寻的时间和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从而能够节约挑拣货物的时间,加快货物配送速度。同时,还可以避免人工挑拣货物的错误,保证货物配送的准确度。另外,运用物联网进行配送服务还可以实时跟踪货物的配送状态,准确合理地计划和管理货物的预期送达时间。在货物销售环节,传统的物流模式是售货员人工找寻货物并出售产品,如果在销售物流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则当顾客提取贴有电子标签的货物时,智能售货系统会通过信息自动感应并识别货物,

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标识出顾客提取的商品数量和价格,提高销售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某些顾客偷盗商品的行为,避免企业或销售方的无谓损失。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仍不高,自动化水平也很低,整个物流行业的总体效率还有待提高。物联网的出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给了物流业一个巨大的发展良机,我们一定要借力物联网来主动地全面提升我国物流业的智能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彬.谈物联网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

[2]赵昱.物联网对物流活动影响之展望[J].企业导报,2010,(6).

[3]邵顺增.物联网应用及发展[J].硅谷,2010,(24).

[4]赵国庆.物联网在物流运输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商界,2010,(6).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CPS;信息物理系统;信息物理空间;京津冀一体化

一、信息物理系统与京津冀一体化

1.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的提出和发展

2004年,美国NCF的Helen Gill女士在一个HCSS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个名词。

2006年2月,美国科学院在报告《站在风暴之上》的基础上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将信息物理系统列为重要的研究项目。接着,2007年7月,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在题为《挑战下的领先――竞争世界中的信息技术研发》的报告中列出了关键的信息技术,其中信息物理系统位列首位。如此一来,官方科学的报道将信息物理系统推到了一个人们看得见的高度上,使它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众所周知,20世纪4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发明了数控技术,使得控制技术在当时名噪一时,此时的信息物理系统则将通信放在与计算和控制同等地位上。它在对网络内部设备的能力要求,特别是网络规模上远远超过现有的工控网络,发展成了更加全面的系统。NSF的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和工程总监表示“如同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的互动一样,CPS将会改变我们与物理世界的互动。”CPS将让整个世界互联起来[1]。现如今,被各种报告文献推到风口浪尖,来自各个方面的学者开始对这个词语进行了研究与解释,最终得到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他们将信息物理系统定义为是一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通过3C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深度协作,实现大型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系统。它实现了计算、通信与物理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可使系统更加可靠、高效、实时、协同,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前景。

2.信息物理系统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影响

信息物理系统的承载物就是它的物理接入设备了。其接入设备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海量运算”,这个词也就是信息物理系统的最大特点。很显然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知道,信息物理系统有着很强大的计算能力,毕竟它还是依靠着计算机实现各种功能的,而计算机现在已经有了很厉害的云计算功能,那么物理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自然不可小觑。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信息物理系统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信息物理系统借由物联网这个已经提出了近10年,有着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地位的网络系统,使得京津冀区域之间的物物联系更为紧密。虽然在物联网中的物品之间无法协同,但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了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目的。如此一来,在京津冀物联网会让整个区域内的物品分流得到更好的平衡,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信息物理空间

1.信息物理空间(Cyber-Physical Space)的概念

信息物理空间是近年来刚提出的一个新的名词,与信息物理系统不同,它被学者们定义为是一个将比特、原子交融在一起来生活、生产、管理、服务的空间,它是由物理系统、物理过程与计算机网络融合而生成的新一代工程系统。它通过计算进程和物理进程相互影响的反馈循环,实现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协同和实时交互,扩展传统物理系统的新功能。由于计算机设备的广泛使用和对经济的杠杆作用,信息物理空间涵盖了从微型(如起搏器)到大型(如国家电网)的物理系统[2]。很显然,此定义中提到了“生活、生产、管理、服务”这样的词语,对比之前所说的信息物理系统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信息物理空间多了人的参与,把人从系统外的操作者转变成为了系统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组件,强调了人在这样一个大的空间环境下的重要性。

2.信息物理空间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影响

信息物理空间是应该放在国家的高度上说的,所以它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影响也是从一个大的环境体现出来的。由于京津冀地区在自身生产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特点[3],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信息物理空间的智能化社会打造这一优势,可以使得京津冀地区在不同的需要补足的产业领域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信息物理空间对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在京津冀不同的工业领域进行系统化的革新,让原本的不平衡状态日渐趋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再加上原本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及经济基础,京津冀地区一定会在“一体化”的道路上发展的更加迅速,更加完善。

3.信息物理空间的自身价值

首先,信息物理空间相比信息物理系统来说多了人的参与,将人当作系统组成部分来看待;其次,我认为它还建立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处于一个更高的高度上。信息物理空间更多的是针对国家来说的,它产生的意义都是放在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高度上来说的。其价值之一是它能够提升工业竞争力。当今社会中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实现各种功能的物理设备无处不在,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必将推动技术的发展,加速工业产品的更新。比如在汽车、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等主要工业领域,信息物理空间起到促进它们的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其价值之二则是信息物理系统能够打造新一代智能化社会。它可以健全全社会的网络,将物联网、服务互联网、人类互联网高度融合在一起,实现衍生价值体系的管理,让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使得整个社会走向另一个高度,另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总而言之,信息物理空间的建设对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信息物理系统[EB/OL].http:///wiki/%E4%BF%A1%E6%81%AF%E7%89%A9%E7%90%86%E7%B3%BB%E7%BB%9F

[2]姜斯韵.信息物理空间的意义和内涵[EB/OL].http:///plus/view.php?aid=5699/2014/09/25

[3]王元.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J].辽宁经济,2015/05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物流领域;物联网;应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37-01

一、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物联网概念已经有十来年历史,从最初阶段所具备的含义则是将相关物品借助于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连接在网络上,从而能够实现管理识别智能化。而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所举办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报告《ITU互联网2005:物联网》当中,则对于物联网概念做出进一步扩展,在到来的物联网时代,借助于各种物品上面对一种移动收发器嵌入,凭借因特网就能够交换所有的物品。欧盟委员会信息与社会媒体司的负责人在2009年北京召开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也定义物联网:物联网这一网络基础设施处于动态,所具备的自组织能力则是基于标准与互操作通信协议,其中物理与虚拟的物具备物理特性、智能的接口、身份识别、虚拟特性,这样就能够无缝整合信息网络。

按照以上国外机构定义物联网,笔者对这些定义进行提炼,则可以将物联网定义为:所谓的物联网则是将借助全球地位系统、红外感应、射频识别等这些现代信息传感技术使用互联网连接各种物品以便做到交换信息实现的智能互联网。从这一定义可以了解到,物联网这属于互联网,所拓展出来的新网络则是立足于互联网;所具备的客户端已经向所有物品之间延伸,也就是借助互联网则可以交换所有物品;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射频识别等现代信息传感技术应用于物联网,从而使得其具备的属性具备智能化。

二、在当今社会物联网的发展

最早提出物联网而且政府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的则是在美国。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2009年率先提出的构想――智慧地球,则是向奥巴马政府建议对于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投资,对于这一构想实现的重要部分则是物联网。奥巴马政府则是积极回应这一构想,而且将这一构想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确立经济振兴的重点为新能源与物联网,这就使得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物联网。对研究物联网,我国在此背景下也高度重视与关注针对法治物联网同志曾经专门做了三次专题讲话。尤其是在2009年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则针对应用物联网提出要求与看法,并且提出“感知中国”的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则将物联网列入到我国五大新型战略性产业当中,甚至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当中明确将其列入。中国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物联网,除此之外,欧盟在对物联网探索研究也投入巨资。

三、在未来物流领域对物联网的应用

由于物联网有着特别广泛的用途,所应用的领域有现代智能物流、政府工作、老人护理、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平安家居、工业检测等。物流行业不但属于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之一,这也是重要领域应用物联网与信息化。根据相关的报告所做的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物联网在物流市场当中应用的2015年达到六百五十亿元。只是应用物流领域进行分析,借助于应用物联网,这就能够做到低成本化、自动化、高效化、智能化管理物流,引入物联网则是对于传统物流管理模式与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与颠覆。这不但能够控制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使得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从而实现对于整个产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带动的目的。

一是生产物流环节。所谓的生产物流则是在生产过程当中的物流活动,也就是说,将燃料、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投入生产之后,经历下料与发料两个阶段,从而运输到各个存储点与加工点,也就是做到从一个生产单位向另一个生产单位流入,根据相应的规定的生产加工过程做好存储与加工的实物流转过程。当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生产物流环境当中,那么就能实现生产环节全程识别与跟踪原材料、半成本、成品与零部件,这不仅能够对于人工跟踪识别的成本予以降低,还能够做到对跟踪识别的准确率与效率极大的提高。

二是运输物流环节。这里所提到的运输物流则是对于运输车、铁路、公路、水路等基础运输设施进行运用,从而能够将购买地的生产要素运往销售地的整个过程。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运输物流环境当中,也就是将电子识别标签贴在运输的车辆或者货物上,而且在整个运输线路上对一些信息转发与接受的设备安装,从而能够对所运货物的相关状态与具置实时了解。而这就有这更为透明的运输物流过程管理货物,使得运输物流的可视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使得物流企业处理与预测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意外事故的能力有效加强。例如按照道路交通情况,使得交通路线能够优化设计做到有效便捷,从而将运输物流环节的效率做到有效提高。

三是仓储物流环节。所谓的仓储物流则是对企业所拥有的场地与库房进行利用,对货物进行储存、装卸搬运、保管、配送的整个过程。在仓储物流滚利当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从一方面来看,则是能够做到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存货的实现,从而将存货盘点从传统的对人工以来逐步向依托物联网信息技术自动实施货物盘点,使得存货盘点时间与企业劳动力得到极大的节约。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就能够对库房的存货情况迅速准确了解,也就是说,在仓库当中的所有货物的存储量,通过与企业的需求状况做出比较,这一久能够迅速的进行补货决策,使得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对发生无效库存得以极大的减少。通过提高仓储物流效率,这势必对于企业的竞争力与效率做到极大的增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物流业有着比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从自动化水平上来看也显得比较低,这就亟待提高整个物流行业的总体效率。而出现的物联网,则做到对视野的极大开阔,这样就有着巨大发展良机给物流业,在当前社会必须通过对物联网的利用,使得我国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物联网关键技术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6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业的进步日新月异。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设计结构的复杂性日益提高,各种科学技术大量应用在建筑建设之中,这就对土木工程的科技智能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字化、集成化、可视化与智能化逐渐成为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物联技术具备极强的综合性,在国防建设、医疗科学、建筑工程、艺术设计等众多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作用,被广泛应用。将物联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对于土木学科和整个建筑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 ,泛指物物相联之网,目前一般认可的定义是: 通过射频识别标签、二维码标签、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类传感器、敏感器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达到智能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的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 ,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品, 是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一 )物与物之间的信息。

(二) 普适网络

(三)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处理物联网可以广泛用于交通控制、取暖控制 、食品管理、生产进程管理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

目前,物联网在许多行业都有应用,物联网将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2010年,提出了将物联网升格为国家战略级产业的建议。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物联网概念的引入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把全球定位系统、 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 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 使系统可以自动、 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 定位、 追踪、 监控并触发相应的事件。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是RFID技术, 通过带有多种传感器的RFID电子标签, 组成一个巨大的传感网, 实现全球物品信息的实时共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强, 物联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实现智能化生产、交通和家庭起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物联网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及实例分析

1.物联网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一)有利于实现施工作业的系统管理。土木工程的产品是固定的, 而生产活动是流动的, 这就构成了建筑施工中空间布置与时间排列的主要矛盾。

(二)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土建施工规模大、 工期长, 整体施工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一旦出现失误, 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把各种机械、 材料、 建筑体通过传感网和局域网进行系统处理和控制, 同步监控土建施工的各个分项工程, 严格保证了施工质量。物联网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中,对土建施工质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确定位。定位和放线工作是进行施工的首要步骤, 其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施工质量能否达标。

(2) 保证材料质量。材料 (包括原材料、 成品、 半成品、 构配件) 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保证, 只有材料质量达标, 工程质量才能符合标准。

(3) 环境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 湿度、 水文、 气象和地质等, 各种环境因素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复杂多变的影响。

(4) 对受损构件进行修复补救。在施工时将RFID标签安装到构件上, 可以对各个构件的内部应力、 变形、 裂缝等变化实时监控。一旦发生异常, 可及时进行修复和补救, 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质量。

(三)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 施工事故也频繁发生,无情地夺去了无数建设者的生命, 也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对土木工程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安全问题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 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 管理的不规范和技术的不成熟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施工安全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可以减少事故的产生,建筑业作为高风险行业之一, 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社会经济、 人民生活和周边自然环境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一般来讲, 施工现场可以看作由人、 机械设备、 材料和半成品等资源组成的, 在有一定组织的空间范围内, 进行动态作业过程的场地。由于现场存在一定的无序的、 条件复杂的动态环境, 往往导致这些资源无法妥善管理, 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现场各种资源的合理安排和协调, 监控各种危险源, 来降低这类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

(1) 生产管理系统化。即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对人员和车辆的出入进行控制, 保证人员和车辆出入的安全。通过对人员和机械的网络管理, 使之各就其位、 各尽其用,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安防监控与自动报警。无线传感网络中节点内置的不同传感器, 能够对当前状态进行识别, 并把非电量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向外传递。

(3) 设备监控。即把感应器嵌入到塔吊、 电梯、 脚手架等机械设备中, 通过对其内部应力、 振动频率、 温度、 变形等参量变化的测量和传导, 从而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以保证操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安全。

(四)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当前, 建筑市场十分火热,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施工建设行业当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意味着盈利的增加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必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物联网技术在土建业的应用, 必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 材料成本的降低。材料成本在工程预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2) 提高效率, 节约时间。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人和机械的系统化管理, 使得施工过程井井有条, 有效地缩短了工期。

(3) 及时补救和维护。基于物联网的监控技术, 可以从源头上发现建筑构件的错误和缺陷并及时补救, 从而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 物联网技术在土木建筑中应用的几个实例分析

(一)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原材料供应当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混凝土车管理,实时监控混凝土车所处位置,运行速度, 以及所载混凝土的重量、 湿度、 温度等, 是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原材料供应链中的初步应用。2010 年, 杭州市安监部门率先研究开发了一套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 将混凝土管理站、 混凝土管理协会、 工程运输企业与交警之间的信息联网, 这一系统主要目标是控制混凝土车超载, 超速等,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调查显示, 这套系统有效控制了混凝土搅拌车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原材料供应链中还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 物联网在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建设中的应用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被列为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这一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扶持措施将有效推动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大工程,且对安全性要求高,因为这联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理论研究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缺少验收标准和规范,管理体制问题等。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发展物联网技术。2010年9月20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工作会议,作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决策。宁波成为国内第一个系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可以预计,建设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及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势必将有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意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发展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所谓的“+”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节奏及学习工作模式,这代表着人类技术革命的步伐越来越快。互联网发展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也给哲学的发展提出了问题挑战。互联网在深刻而广泛地改变工业化社会生活内容方式、结构质量与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必然使哲学发生根本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更应该面对互联网+时展的现实实践问题做出解答。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空间化及当代实践的发展不断证明、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一、互联网+时代大大丰富和扩展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同时促进事物快速发展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因此,事物的联系总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首先,互联网的出现将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普遍性扩大化,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时代就是“连接一切”时代。世界因为互联网连接在了一起,真正变成了地球村。在互联网塑造的虚拟空间里,不同地域,不同人种之间存在着看不到的普遍联系,而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受互联网的影响。

其次,客观存在的联系使虚拟的互联网有了真实性。互联网的存在和发展虽然是由人类有意识的创造和控制,是“人化”的产物,但是由互联网所联系起来的人们和各种事物或者信息之间的关联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这种关联正因为其客观存在性才具有了真实性。世界万物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联系,互联网通过数字化在虚拟空间中,将事物互为中介,构成无限的总体系列,从而使世界的内在联系外化为真实的、可见的外在联系。

唯物辩证法同时揭示出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上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即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从1997年中国互联网正式进入商业时代到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全国目前已有中国科学技术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hinaNET、中国金桥信息网四大互联网和众多的ISP。

由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见:互联网顺应人们的需求,迅速地完善和发展,世界的联系不断地增加,联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虽然现在网络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功能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互联网时展过程就是典型的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发展过程演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网络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石。回首互联网技术急速发展的数十年中,互联网技术技术进步也有量变和质变也遵循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比说,从手机移动通信技术从2G、3G、4G的发展,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无不体现着事物发展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除了互联网硬件和软件数据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互联网与各种传统行业相结合,扩大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要想得以继续发展,在互联网利用范围的扩大的同时必须要创新,互联网创新2.0时代必须要发生新的质的改变。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双方的斗争又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简单举例: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人们通过社交网络APP扩大了交际范围,更加方便和快捷的与人交流。另一方面,事物总有两面性,在积极影响形成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利用,也有其不完美的一面。社会矛盾放大效应、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网络攻击、侵犯隐私行为等等。例如,网络欺诈:万维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曾透露:“我遭遇过的最糟糕的事情是,我试图在一家网络公司订购一份圣诞礼物,没想到的是,这家公司根本不存在,所付款自然一去不复返,好在数额不是很大。”由此可见,在人们享受这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利益的同时,网络安全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然我们也不应过于悲观。互联网时代所呈现出来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相互排斥,相互否定,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互联网的进一步质变创造条件,揭示了互联网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在的过程。互联网所呈现出来的矛盾的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是生活本身的矛盾。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不良因素促使着互联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督促着新的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创新。相信随着互联网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有力加强,互联网安全技术也将伴随着在排斥、否定、打击互联网旧矛盾过程中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网络信息合法权益也将得到有效保护。

四、互联网+时代的哲学反思

我们身处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热潮,未来有可能要面对更加猛烈的信息潮流的“袭击”,在这样一个不太稳定的处境之下,我们需要科学的、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的正确引导,保证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稳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实的、科学的、开放的哲学,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紧密把握时代的步伐和当代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基本问题、基础思想、思维方法、逻辑推演,进而发生根本性变革。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理论去指导和解释当下的实践,对于网络及当代各种科技成果,都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对待。要理清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正面和负面价值及其影响,辩证思考,从而进行一定的价值范导,更为坚实的当代实践基础,也有助于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反思和把握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生存、发展、未来和命运,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思、批判、规范当代生存实践的过程中彰显其特有的巨大功能。

参考文献:

[1]互联网10大消极影响:SNS使个人信息过于暴露[EB/OL].http://.cn

[2]评论:科学要流行必须用好“互联网+”[J/OL].http://.cn

[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