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

公益教育培训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1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队伍教育培训意义重大

1.1教育培训是加速人才转型的推动力量

随着地勘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地质调查工作任务量的增加,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激活现有人才,特别是区域地质调查机构和专业地质调查机构积极促进科研人才向地调人才转型,加强人才队伍野外地质调查能力;以重大地质调查、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培养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骨干,充实地调人才队伍;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在职培训,培训人才[1]。

1.2教育培训是培养高端人才的必要措施

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全面实施高层次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地质调查高层次人才引聘计划、百名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和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计划到2020年,新增高端人才100人、高层次创新型地质科技人才200人,自主培养100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200名党政管理后备人才、50个优秀创新团队。要实现高端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通过教育培训这个途径[2]。

1.3教育培训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制度安排

受教育是公民的合法权利,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中国地质调查局人事教育部门完善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使员工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中来,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培训的制度安排中,促进单位人才素质普遍提高。

2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系统人才队伍余缺并存

2.1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人才现状

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要求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建精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队伍,这就给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了发展的方向[3]。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及局属27个单位,队伍总规模近7000人,具有干部身份的占总人数的将近八成。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科研成果富集,人才辈出,队伍中包括院士15人,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省部级优秀科技人才81人,技师或享受技术工二级岗位工资110人。全系统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九百多人,占队伍总规模的14%;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一千两百多人,占队伍总规模的18%;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一千六百多人,占队伍总规模的24%。拥有博士学历的有六百多人,占队伍总规模的一成,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两千多人,占队伍总规模三成大专学历占一成[4]。中国地质调查局人才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人员占总人数的一半,36~45以及46岁以上的各占四分之一,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在职职工中,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占总人数的近七成,综合管理人员占近三成,另有少量的工勤人员。地调局系统职工忠诚度很高,一半以上在岗超过七年。地调系统对职工专业性要求较强,毕业于地矿相关专业的占到65%,经济类8%,管理类11%,法学类3%,其他专业13%[5]。目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队伍中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和野外一线人才,高水平团队不多,部分人员素质能力不强,制约了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6]。

2.2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人才需求

按照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文件精神,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需要预测,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总体规模应在两万人左右为宜,地调局系统人才队伍规模应在一万一千左右[7]。而现在队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要在加大选拔任用力度的基础之上,切实做好在职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8]。在未来的十年内,平均每年需要吸收四百名左右的人才,充实到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到2012年底,队伍规模应达到8000人,人才队伍占总规模的95%左右,地质调查与科研人才不少于75%。其中,区域地质调查人才比例不低于30%,专业性地质调查人才不少于30%,科技创新与技术职称机构人才不低于30%。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在选拔用人上下工夫,主要还是通过教育培训提升现有人员的素质[9]。

3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教育培训任重道远

3.1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人才教育培训现状

3.1.1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多样

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在2005~2009年期间,为职工提供了近两万人次的教育培训机会,主要是技术教育培训和党政培训,大部分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开展(表1)。在学历教育中,攻读博士学位的占二分之一以上,攻读硕士学位的约占三分之一。现阶段的教育培训以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技术能力和领导干部的行政能力为主要目标,一般人员的培训有待加强。大部分的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在国内进行。在组织教育培训项目的过程中,国土部组织的占10%,地调局组织的占25%,局属单位组织的培训占25%,系统外组织的培训占15%,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比重很小。

3.1.2教育培训规划制定滞后

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27个局属单位中,有15个制定了一年期的教育培训计划,仅南京地质矿产所和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制定了五年期的教育培训计划,仅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制定了长期的教育培训计划。大部分单位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的缺失,目标分解不到位,尚需加强。

3.1.3教育培训经费保障不足

全系统2005年至2009年间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合计1520万元,其中来自行政事业费的占总额的47%;来自项目经费的占45%;来自其他来源的占8%。教育培训的组织主体不够明确,主要体现在行政事业经费对于教育培训的提取比例过小,项目经费经常被用于支付教育培训的费用。教育培训作为提升工作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各方得利,应积极探索单位、项目方与员工个人各承担一定比例费用的机制。各方的支出比例以教育培训的性质来调整,例如基础性的知识技能培训支出以行政事业费为主,专用性的以项目经费为主,提高性的则以员工个人为主,此外也可以积极争取公众的支持。

3.1.4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不均

接受教育培训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与义务,单位和个人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促进教育培训的实现。在被调查人员中,过去的五年里有三分之二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而有少部分员工参加过两次甚至三次,人事教育部门应该对这个现象加以关注,将教育培训列入考核项目,保证每位员工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2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人才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3.2.1做好本职工作,教育培训是当务之急

调研发现,70%以上的员工认为参与教育培训有助于做好本职工作,20%左右的员工认为有助于建功立业,少部分认为有助于工作调动。大部分职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80%以上的员工认为教育培训较为急需,愿意参与教育培训,提升自己,奉献社会,可见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3.2.2开展“三新”教育,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

大部分员工认为,在教育培训内容上,最为急需的是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三新)的传授,岗位适应性训练、出国研修、学历教育和岗位资格证培训也很重要。目前最需要进行培训的内容是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前沿理论和相关政策等(表2)。

3.2.3丰富教学形式,多种方法应相辅相成

适宜的方式方法可以使教育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员工支持专家授课、专题讨论和外出考察三种培训方式(表3)。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专题研讨三种教学方法应相辅相成(表4)。考虑到天气与工作密度等原因,大多数员工支持在上半年进行教育培训,二到四周的教育培训周期得到了大多数员工的认可,这样的时长能够兼顾能力提升与本职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培训地点的选择并不统一。

4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教育培训对策建议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此建议如下:

4.1进行规划分解,落实经费保障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土资源部中长期人才规划(2010~2020年)》中相关的指标人才,制定中国地质调查局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局属单位,将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列入日常考核指标之列,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根据有关规定,切实保证在行政事业费及项目经费中对教育培训项目的提取比例,并专款专用,将有限的财力运用在服务于全局发展大计的人才培养上来,千方百计争取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各种途径为教育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4.2明确培训主体,构建培训体系

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应由相应的主体组织开展,例如高级领导干部的党政培训应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为主,一线技术人才的技术培训应以专业司局、科研院所为主,职工的学历教育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地调局可由领导牵头,成立教育培训协调小组,将各级教育资源进行归纳汇总,健全全国性地质调查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档案库或数据库,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实现远程教学、多媒体互动教学、自主选学等,理顺教育培训通道,便于全系统的职工进行优化选择,将职工的参与热情,转化为教育培训的实践。

4.3遴选课程师资,做好考核评价

现有的教育培训课程及师资比较零散,应进行整合。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课程,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发适合地质调查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工作的课程与形式,在部分前沿领域,拓开视野,积极开拓海外进修的通路,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技术交流,抢占前沿领域的滩头阵地。对现有教育培训还应做好考核评价,准确掌握教育培训过程中教师水平的发挥与学员知识能力的获取,教学双方对教育培训项目的满意程度,作为现有教育培训项目是否继续开展以及是否将之充实进课程资源库的依据。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出发,结合我馆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性培训实例,就如何开展并做好这项工作阐明了自己的体会。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19-03

1提供公益,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责

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公共图书馆宣言》,“公共图书馆应当完全以公共经费支付,并不许向为之服务的任何人收取直接费用”,“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可让人到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者教育程度”。它确立国际公共图书馆免费平等的基本服务理念。中国图书馆学会于2008年通过了《图书馆服务宣言》。这是一部依据国际图书馆界通行的理念而制定的宣言。其主要目标是: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以公益为基本原则;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努力促进全民阅读;与一切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真诚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图书馆建设。

对少年儿童而言,学校是“第一课堂”,是以智育为侧重点的;家庭是“生活课堂”,是以德育力侧重的;图书馆则是“第二课堂”,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以美育为侧重点的社会教育。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已成为启迪民智的第二课堂,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尤其是提高少年儿童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学习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让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共享和谐社会的温暖,兴化市图书馆决定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少儿读书俱乐部为阵地,与社会联姻,从2010年秋季开始,举办“快乐读写”公益(免费)班。开始计划举办三期,每期招收30名学员,利用双休日时间进行培训,培训时间约40个学时。第一、二期已圆满结业,第三期(“七彩夏日”夏令营快乐读写、英语班)于7月9日正式开学授课,受到学生、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三期公益班的成功举办,让我们坚定了继续举办的信心。2开设“快乐读写”公益班,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职能目前,社会上许多少儿培训活动,被染上了盈利的色彩,甚至背离了活动的本意,公益性似乎成了奢望。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少年儿童应享有平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群众呼唤少儿社会教育更多地回归公益性。为了让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共享和谐社会的温暖,营造关心和重视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氛围,促进全社会共同关爱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兴化市青少年学生周末快乐驿站――市图书馆少儿读书俱乐部于2010年秋实施了“快乐读写”公益培训,面向市区的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举办了公益培训班。这项活动得到了城区学校的大力支持,这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一项创举,也是给贫困、留守儿童的一份厚礼。

兴化市图书馆举办的“快乐读写”公益(免费)班,着重公益均等性,经宣传、发动、报名和严格统一考试,最后择优录取,在录取上体现出均等性,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第一期有100多人报名考试,第二、三期有200多人报名考试。许多学生家长陪同前来报考,以能入学为荣。并且第三期增设了“快乐英语”班。3“快乐读写”公益班,内容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快乐读写”公益班以丰厚的文学资源、社会资源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设单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测试、读书知识竞赛、作文游戏、口头作文、演讲、采风、摄影等特色课程。在培养孩子们观察力、想象力的同时,让孩子们学会快乐阅读和优美表达,注重塑造其良好的人格、心智,以发现、挖掘、升华每个孩子身上的潜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关爱、分享、感恩、谦逊、责任、尊重与合作的价值理念,提升孩子们的道德修养,为孩子们成人成才提供帮助。

为了进一步丰富青少年学生暑期生活,让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今年暑假增设了“快乐英语”班,围绕“快乐英语”开展课堂讲授和世界经典童话剧表演,采用新东方少儿英语教材,通过故事、动画、歌谣、图解、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孩子学单词、句式,在“玩”中顺其自然的掌握英语,使少儿沉浸在英语学习的各种情趣中;从而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4“快乐读写”公益班,方式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4.1品读名著经典,体会读书乐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拓宽眼界,滋养心灵。我们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让孩子们品读名著经典,开展丰富多彩的与读书有关的教学活动,如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竞赛,名篇仿写、改写等,使学员感受浓厚的读书氛围,体会到读书的极大乐趣,养成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

4.2走进社会,开阔视野胸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教室,感受生活,注重社会实践和采风成为快乐读写培训班教学的最大特色。快乐读写培训班适时组织“走进社会、拥抱自然、分享丰收快乐”,组织同学们先后进行了品尝鸭血粉丝汤、戏剧表演、走进江苏太子乳业奶牛养殖场、采摘冬枣、包饺子等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奶牛场,与奶牛零距离接触,了解牛奶的制作工艺,采访奶牛养殖工人,理解劳动的价值,学会感恩、尊重、责任、合作与分享。“参观历史遗存、寻找人文足迹”,组织同学们“走进成家大司马府参观非遗陈列馆”,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同学们热爱家乡的自豪感。“非遗”及人文兴化讲座给同学们深层次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兴化”打开一扇窗户,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

201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正值本市隆重举办“中国・兴化千岛菜花节”。利用这个契机,承办了文广新局与市环保局、教育局联合举办“生态兴化・我的家”青少年环保宣传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百名中小学的优秀学生代表走进李中水上森林、缸顾千岛菜花风景区、兴化城南污水处理厂、泰州市环保局环保展厅,感受水乡美丽生态环境,参与兴化环境保护行动,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环保之旅”。

在李中水上森林,一幅幅奇特的水上森林景观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同学们纷纷用相机拍下优美画卷,并由衷感叹:“这次生态参观,让我领略了兴化水清树秀、花美鸟欢的大自然美景,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增强环保法律意识,为建立生态水乡作出贡献。”

在千岛菜花风景区,朵朵菜花交织成一条无边无际的金黄色地毯,缕缕清香扑面而来。同学们被这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迫不及待地拿出画板,选好角度,纷纷用画笔定格这一幅幅美景。

在感受了水乡的生态美景后,同学们又来到兴化城南污水处理厂以及泰州市环保局环保展览厅。在污水处理厂,孩子们参观了各种污水处理设施,直观地了解了生活污水由处理到达标排放全过程。在环境教育展馆,孩子们如同进入了环保知识世博会。尖端的光电、声控等现代化技术,将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环保科技、环境质量以及党和国家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融为一体,以新奇的展示方式,让同学们流连忘返。

4.3快乐中阅读,激发写作兴趣

“快乐读写”公益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对每堂课都精心设计,利用采风、写作、讲座、演讲和作文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快乐中阅读”,达到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播撒智慧的火种的目的。强化了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提升了同学们的观察、采访、社交、动手、表演与读写等综合能力;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为同学们阅读和写作夯实基础,为同学们健康快乐成长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同学们从怕作文到喜欢写作文了。在“生态兴化・我的家”主题宣教活动中,通过“生态环保之旅”一日游,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手抄报、绘画、征文比赛,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4.4提供成果展示平台,树立品牌特色

开设公益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最终是收获和展示成果。这是树立品牌特色的关键,必须加强宣传,我馆在宣传公益班培训学习成果上所采取了:一是开设学生成果展专栏,定期更新学生优秀习作的获奖信息,提高同学们的成就感。二是编印“快乐读写”报刊,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今年我馆试编印了第一期“快乐读写”报,同学们以刊登自己的作品为荣,受到了学校、家长的好评。

三是选送优秀学员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在获取良好成绩后加以宣传。从而提高学生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四是在本馆的网站上开辟专栏,提供成果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和交流的平台。

5“快乐读写”公益班,拓展了图书馆的宣传空间

兴化市青少年周末快乐驿站――少儿读书俱乐部和市图书馆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快乐读写”公益班,两期结业典礼上,学生家长代表在发言中,高度赞扬培训班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辛勤劳动。我馆向获得“学员之星”的学员颁奖后,并向两期学员赠送图书证,巴拉巴拉童装股份有限公司兴化分公司、爱心圆饼屋向学员赠送了纪念品。在掌声中,学员朗诵了自己的习作,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快乐读写”公益班典礼结束。目前,第三期“快乐读写”、“快乐英语”公益班已开学。两期“快乐读写”公益班的成功举办,吸引了许多学生、家长及企业代表等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扩大了图书馆读者队伍,从而拓展了图书馆的宣传空间。

“快乐读写”公益班是面向市区贫困、留守优秀儿童举办的公益培训班,面对着一张张求知若渴的面庞,我们深感责任在肩,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我们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让孩子们品读名著经典,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诱发了孩子们灵感,挖掘了孩子们的潜能,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收获的快乐,收获的成功。兴化市图书馆少儿读书俱乐部“快乐读写”公益培训班,从阅读走向悦读。

参考文献:

[1]马建平.从“巴蜀讲坛”读者信息反馈问卷调查统计分新看图书馆举亦公益讲座的社会效益[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6):50-52.

[2]张成荣.公共图书馆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J].理论观察,2012(2):129-130.

[3]邓卿.公共图书馆举办公益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0(1):163-166,171.

[4]刘娜.图书馆公益讲座的社会教育功能探析[J].黑河学刊,2012(8):172-173.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边疆地区 体育教师 终身教育 教学技能 专业技能 培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提出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1]。本文通过对近2年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举行的云南省偏远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商院公益”教学技能培训进行跟踪调查,分别从参加培训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培训相关理论基础、培训途径、培训方法、考核方式、培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旨在为促进云南省体育教师“商院公益”培训的进一步完善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相应参考和借鉴。

1 培训对象

两期培训对象定位为贫困县乡镇以下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考虑到这些老师平时在一线工作,缺乏再接受教育的机会及提升教学水平的环境,此次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将为老师们搭建一个平台,邀请云南省乃至国内的著名专家和教授来我校为老师授课。参与本次培训的老师是通过基层推荐,再经过各地州教育部门的审核,认真严格遴选出来的。最后两期总人数达到200人。

2 培训目的

该项目的培训目的旨在提高我省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理论水平、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提升教师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层次,提升教师在实践中观察和研究体育问题、体育现象的能力。

3 边疆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

3.1 学员性别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不平衡,男性68.2%,女性31.8%,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或许与边远地区条件不好、中小学体育教师占大多数有关。但是如能够按照男女比例均衡选拔各区域的一线体育教师,对打破传统教育中男女体育教师不平等现象有着实质性意义。

3.2学员年龄结构

参训学员的年龄结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年龄大多处于 26~35岁。虽然年轻年轻教师富有活力,冲劲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创造性思维较为突出,是未来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但就一线体育教师的培训理念和培训价值取向来,其回到原单位后期“骨干辐射”效应与中老年教师相比而言,不具有比较优势。选拔具有奉献精神的长期从事体育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年龄适当的中老年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培训后发挥其“知识聚集于辐射”效应,特别是偏远中小学一线地区。选拔工作尤为重要。

3.3 学员起始学历的调查研究

参训学员的起始与现有学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参训的一线体育教师起始学历大都偏低,处于中专和大专之间最多,就起始学历的比例来看,中专学历占到总人数的50.6%,超过了一般以上,大专学历66人,也占到了28%人,本科学历也只占到21.4%的比例,硕士学历的没有一人。教师们经过参加云南省的各种继续教育,学历的提高也非常明显,经过调查,参训的体育教师现有学历在中专的只有4.5%,大专占了49.44%,本科也达到了46.06%,参训体育教师的学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云南省偏远地区一线体育教师在第一期、第二期参加培训的教师专业对口程度和专职比例都非常低,从这点可以看出,我国边远地区专业教师发展不合理,边远地区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不能把国内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带到各个地区,提高当地的体育文化。

3.2.培养模式的构建

云南省偏远地区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参照了云南省“国培计划”的培养模式,取长补短。因此,我们每期实际实施的培训模式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要从培训主角的角度来构建多元化的偏远一线体育教师培训模式是比较科学的,即“院校培训模式、研训结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 包括导师制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相结合的多元化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下边我们分别进行分析讨论”院校培训模式院校培训模式(是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又称为基地培训模式,是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业务培训主体,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以注入式教学为主,培训者参与的程度较低,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指出传统基地培训模式存在的五个缺陷: 教育观念落后; 培训内容脱离农村教师实际,针对性不强; 培训方式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考核评价缺乏实效性。另外有研究表明,教师学习属于成人学习,主要表现自如下五个方面: 教师学习是主体自主的学习; 教师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教师学习是即刻应用的学习;教师学习是反思性的经验学习!因此,传统的“院校培训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才的要求。

此外,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希望“集中短期培训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满意”知识授受型的教学方法,并希望更多的参与教学“科研实践”这说明我们必须把改进“院校培训模式”中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引入先进的培训管理方法放在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

4 存在的问题

4.1课堂纪律问题

上课期间,部分不自觉的参训老师有说话、玩手机、在教室里随意走动等违反课堂行为,影响了课堂纪律和培训效果。需严肃整顿课堂纪律,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4.2室外教学课程少

根据实际的上课情况,以及通过对培训学员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本次培训上课地点大部分在室内,培训内容以教学理论为主,学员们则表示实践训练和模拟教学会让他们更充分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建议增设室外教学实践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80后”农民工发展现状

“80后”农民工又称新生代农民工,其间包括“大学生农民工”,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群体。三者混为一谈,他们出身农村、拥有知识、进入城市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背负着时代变迁、身份转换重负的这样一个人数越来越庞大的新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他们发自心底的呐喊与诉求,都是这个社会不该漠视,而必须认真倾听、严肃对待的。这不仅关乎社会的公平,更关乎国家的未来。2011年3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十一五”时期,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业已达10000万人[7]。国家人口计生委2011年10月9日《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报告称52%的就业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今天的流动大军“80后”正逐步成为主角。《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发展现状存在新问题。他们平均月收入1660元,仅在社会服务业高于其他农民工群体;家庭月生活消费支出为1441元,仍以基本的生存消费为主;每周工作至少6天,每天工作达10h,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具有脱离农村社保体系的倾向,又没有被纳入流入地保障体系。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增加,已占农民工整体的47%。他们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8年;不断向制造业集中,46.3%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产业工人,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出10多个百分点。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的构成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属于准公共产品,即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并存,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外在利益性,可以为社会成员共同享受[8]。工应支付一定的费用。“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需要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企业和政府均应承担一部分培训消费成本。“80后”农民工是教育培训的主要受益者,其个人应为成本分担的主体之一。以“80后”农民工个人而言,他们仅是通过培训消费方式收益,这种教育培训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教育培训能够给“80后”农民工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相应地“80后”农民工分担一定的培训成本也在情理之中。企业最活跃的、最富有创新的是人力资本。聘用与培训“80后”农民工也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主体。教育投资的生产性表现在用于劳动力的投资,随着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应地可以承担较为复杂程度的工作,创造出更多的价值[9]。高层次、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势必提高企业生产绩效,赢得企业良好的社会效益。除新生代农民工外,企业应是教育培训中主要的受益者。“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近1亿“80后”农民工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他们的信仰、理想与追求关系着民族政治、文化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政府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投资的主要动机在于“80后”农民工的社会认可程度、文化价值以及个人目标的追求以及适合满足社会或国家这些价值的公共需要。另外政府也有能力主导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府财政收入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来看均远远高于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也需要发挥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因而无论从最终受益上还是从负担能力来考察,“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的原则

关于“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投入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投资主体的负担能力,即由全部从他们教育培训中收益的主体,按照其支付能力大小分担教育培训成本,本着能力兼顾的原则,承受能力强的主体加大投入力度,减轻能力较弱者少的投入。其间政府在教育培训成本投入中应起到主导作用。“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也应坚持收益均衡原则,即“谁收益,谁付款”。由受益者负担教育成本,符合人们一般认可的公平价值观念,支付的数额应该与受益者的多少成正比。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主要在于这种投资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即教育之经济收益在于受教育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效益的增长[10]。依据这种理论可以计算出培训的教育收益率,并以此确定每个社会主体应该负担培训成本的多少。收益率高者则成本负担比例应该相应提高,反之收益低者则成本负担比例也应相应降低。

罗尔斯[11]提出的“公平三原则”可以帮助更深刻地理解其涵义:(1)每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同的自由;(2)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对所有人开放;(3)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属于弱势群体的教育,按照罗尔斯“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的公平原则,对处于不同地位者的利益就应该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在公平的原则下,对不同需求的群体所投入的资源,应体现出“不等”,使在社会经济背景下处于不利地位的“80后”农民工得到补偿文化经验不足的机会。为体现公平的理想,教育资源的分配应优先考虑物质条件上较为欠缺或处于文化贫乏环境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投资,从而降低培训的收费水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应该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效率反映的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于“80后”农民工来说,进行培训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在进行教育或培训选择时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并抱有终身观点的决策主体。他们在作决策时是会对近期的投资成本与未来的预期收益现值进行比较。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情况看,因为文化程度偏低从而进行培训的投资回报期短,而培训成本较高,因而不利于个体做出进行培训的选择。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机制构建

考察“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成本分担,应建立农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12]。(1)政府主导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是开展“80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处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关系,克服那种政出多门、分散重复、效率低下的管理格局,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2)企业主体作用。政府应鼓励通过各种途径使企业担负培训“80后”农民工的责任。企业也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80后”农民工现状,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确定年度培训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统筹规划,兼顾技能和素质培训并重,开展个性化培训;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引导培训与职业技能、素质培训三结合,全面提高“80后”农民工的综合素质;(3)“80后”农民工主动性。“80后”农民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思想概念,以少的投资获取最大收益,积极投入到教育培训中。#p#分页标题#e#

政府在逐步提高对“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比例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教育培训多元化投资。(1)健全财政拨款制度。政府财政部门下拨专项资金,用于“80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统一支配使用,无论预算或拨款,都要增大资金使用的公平性、透明性和效益性,把“80后”农民工专项资金落实到实处;(2)完善成本补偿制度。“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的补偿存在着多种形式和渠道,例如政府拨款、企业投入培训经费、个人支出费用、社会捐赠等。“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培训具有鲜明的市场特性,其成本补偿的主要途径是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支出费用[13]。对于存在缴费困难个别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可以采用先培训后收费的形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协商,需要培训“80后”农民工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建立培训者个人档案,包括个人情况、务工记录、社会保险等资料,并将其应交纳的培训费逐月从用人企业所发工资中按一定比例扣除;(3)设置职业技能培训基金制度。政府协调企业与培训者个人建立健全“80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基金制度,从政策、制度方面保障他们的权益,可以将这种制度统一归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统筹实施[14]。在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下,建立“80后”农民工个人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专项账户,办理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卡,他们可以根据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多寡及个人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训机构,从而保障他们教育培训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在建立成本绩效评价体系中,需要第三方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介入,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划清责任,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15]。对于教育培训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核算方法。由第三方机构对“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进行审计,由培训机构根据审计确认的教育成本、社会评价、社会需求情况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成本比例确定收费标准,报教育和物价主管部门备案后,向社会公示。在教育培训中,政府应承担整个“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职责。包括监督检查企业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定情况、培训成本舞弊造乱收费等违法行为的监督、治理和惩处。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落实离不开相关制度建设。近年来,国家制定与实施《国务院关于解决农规划的通知》([2003]79号)、国家安监总局228号《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工作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11号)等,明确、规范并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监督,进而从制度上保障“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的有效实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法规,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国家也应制定《农民工教育投入法》,建立并完善“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的分担机制,保证“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政策的实施。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教育公益行动风生水起

1989年,“希望工程”在全国撒下希望的种子。20余年的时间里,“希望工程”为教育公益开辟出一方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们看到了教育公益的力量。

近年来,民间力量大规模参与中国教育,一群努力改变中国教育的人,正在用多种方式尝试民间公益教育行动。

2009年初夏,去往四川绵竹市汉旺镇的道路依旧泥泞。白色板房一望无边,机器的轰鸣声四起,时刻提醒着路人,这片土地曾经的撕裂之痛。然而,当机器停歇下来,细心的人们能听到一缕缕悠扬的笛声,从不远处的板房校舍中飘出来。再走近一点,读书声、欢快的笑声夹杂在音乐中,错落有致,沁人心脾。

这支动人的乐章,是由来自北京的竖笛推广专家张牧和当地板房学校的中小学生共同演奏的。

2009年4月,北京泓德中育将艺术教育带入重灾区汉旺,帮助这里的学生重建精神家园。这是一家长期致力于农村教育研究、推动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民间公益组织。

仅仅45天的教学之后,这些从没有系统接受过音乐教育,更没有摸过竖笛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演奏了《茉莉花》等多个曲目。更重要的是,音乐驱走了孩子心中的阴影,笑容重新在他们脸上绽放。

一年前,蔡琼琼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站在临沧教育学院的讲台上,为支教做培训。从小怀揣着支教梦想,让这个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了三年的女孩毅然辞职前往云南支教。

在浮华与挑战面前,以蔡琼琼为代表的爱心志愿者选择了后者,参与“中国教育行动”,来到中国教育资源稀缺的西部,致力当地教育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行动”是2008年由中美两国青年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公益组织,旨在联合中美两国优秀青年以及社会机构的力量,致力中国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

近四年来,“中国教育行动”校园招募团队深入中国30所顶尖高校和美国近40所顶尖高校,这一组织的教师来自国内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北卡莱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府,其实力可想而知。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招募程序、系统的教学、法律法规和当地风俗民情的培训后,这些成员被派往云南等地的中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

在谈到所取得的成绩时,活动相关负责人曹玉宝说:“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我们目前只是取得了一点成绩。2012年1月结束的期末考试中,他们当中有10位项目成员所教班级的成绩排名年级第一。”

显然,风生水起的教育公益组织及其行动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有自己的公益理想和教育理念,关注公益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提高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为那里的老师和孩子打开一扇心灵的窗。但毋庸置疑的是,教育公益组织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今天,如何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发挥教育公益组织的作用,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认真思考和切实探索。

“春晖计划”的求实探索带来的启示

值得欣慰的是,在探索公益教育的发展上,不少教育公益组织积极努力,大胆创新。他们的探索令人关注,也给人们以新的启示。“春晖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年7月,湖南省平江县的一场教师培训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是一场民间公益教师培训,由湖南省内外教育人士组成的教育公益组织“春晖计划”举办。在一周的时间里,不仅200名学员听讲十分认真,气氛热烈,慕名赶来的旁听教师还有200多人,以至于组织方不得不限制旁听名额。一些经常在全国各地参与培训的名师说:“这样火爆的教师培训场面很少见到。”

这场民间公益教师培训之所以火爆,与“春晖计划”行动一直以来的求实探索是分不开的。带着好奇,记者深入平江对“春晖计划”进行了实地探访。

记者感受到,专业性是这一计划的鲜明特点。从组织成立到志愿者的招募和选拔,“春晖计划”都是一群专业的教育人士在参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益活动的专业性。

记者拿到一份“春晖计划”教师免费培训志愿者名单,名单上的每一位志愿者都是在基础教育界颇具影响的专家和名师,有高金英、贲友林、范秋明、丁文平等多位特级教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6名校长、名师。

据“春晖计划”策划人李统兴介绍,“春晖计划”的培训者全部为省内外知名校长和名师,且全部自愿参加,没有报酬。李统兴说,目前在国内,像这样由教育人组成的专业教师培训公益组织并不多见。

其次,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注重针对性。在“春晖计划”的培训中,培训者十分注重农村教师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课。培训志愿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说,他的讲座就是针对农村教师的一些心理状况,讲自己如何从一名村小教师,通过自己的一点点改变、一点点努力而取得现在成绩的。

早在两年前,为了让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活动组织者深入湖南平江县、汉寿县,召开教师座谈会,在农村校长中作调查,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是什么,困惑是什么,培训能带给农村教师什么。在此基础上,先后做了5次课程设置,最后确定的课程内容几乎颠覆了第一次所设定的内容。

活动最终确定培训的目的是要培养农村教师读书、研讨、反思、写作的习惯,这些都是从农村教师长期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目标出发的,也正是农村教师所缺乏的。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教育 资源 整合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提出了新形势下进行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要求。当前,全国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资源存在着各自为政,多头办学、条块分割、缺乏统筹的现象,造成人才、设施和场所的极大浪费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与改革,加快干部培训资源的整合,理顺干部培训体制,合力构建和打造一个规范、统一、完备的基层干部公共教育培训基地,构建一个以县(区)委党校为龙头、各级部门业务培训学校(中心)为基础的“大党校”教育网络体系,形成功能互补的公共教育培训新格局。

1.温州市鹿城区公共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的现状调查

1.1县(区)公共教育培训机构数目众多,但是职能覆盖不全

经调查,温州市鹿城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名目繁多,他们各自占据着相应的培训市场和培训资源。这些机构的多头设置,主要原因是省级、市级相应的主管部门都配备此类教育培训机构。省级机构的培训业务量还可以,到了市级就已经大面积萎缩,县(区)级机构的培训业务量就变得寥寥无几,最后往往沦落到靠出租房子养工作人员的地步。在实际工作中,县(区)级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员确实有相应的业务培训需求,目前仍有部分部门有意增挂培训机构牌子,设立相应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因此,面对如此众多的培训机构,却没有足够的业务培训能力,即使再新办、设置更多的机构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培训能力差、培训业务量少的现状。

1.2各机构存在多、小、散现象,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各培训机构明显存在着“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的现象。由于各培训机构仅占据着鹿城区某个特定公共领域的培训任务,其业务量严重缺乏,培训场地闲置率非常高,因而势必造成硬件不硬。同时,由于培训业务量的制约,也会造成教师专业配置不齐全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不明确,同时引发专职教师课时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据了解,鹿城区妇女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或自办或外包,都在做着一定份额的老年人培训工作,而鹿城区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自身却没能配置相应的师资,影响力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场地闲置现象相当严重。

1.3各部门多头办班、名实不符,增加了公共财政的经费支出

虽然各地县(区)委、县(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每年要求各单位上报干部培训办班计划,能够放到县(区)委党校办班的要放到党校统一办班,以整合办学资源。但是一直以来,各有关办班单位既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计划、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师资教学,更谈不上对教学管理的监督、考核和评估。不但培训质量无从谈起,更是存在“以培训为名,行旅游考察之实”的现象,严重浪费了公共财政的培训经费,同时也败坏了政府的公众形象。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严格对各部门的培训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提升质量和效果。

1.4涉及办班的主要部门和主要培训科目情况

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很多部门(如图所示)从线上说,省、市级上级单位均设有相应培训机构,就本区而言也有其业务培训职能,但是作为县(区)级地方财政根本无力承担如此众多的培训机构。因此,各部门有想要申下属培训机构的、有正在申办中的、也有已经申办成的。但是,即使业已申办下来的培训机构也是存在着场地、师资、培训业务量形成不了规模效益的问题,而处于半停顿状态。

温州市鹿城区公共教育机构设置现状及资源配置需求表(如下表)。

这些部门主要的培训班次科目包括科(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统战干部班、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公务员新任班、公务员知识更新班、社区、村干部培训班、农民技能培训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班、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班、各类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教师进修班、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班、工会干部培训班、团干培训班、妇女干部培训班等班次。上述班次长则月余、短则数日,很大一部分短期班次往往带有外出考察的内容,业务培训变成走过场、形式化,成为外出考察的由头,达不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2.整合公共教育资源是做大做强县(区)干部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必由之路

2.1新形势、新任务决定了县(区)级教育培训资源必须进行整合

必须要着力改革创新,解决公共教育资源建设、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善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机构的设置布局,要围绕构建“布局合理、资源统筹、优势互补”的公共教育培训体系,健全以县(区)委党校为龙头、各级部门业务培训学校(中心)为基础的“大党校”教育网络体系,形成功能互补的公共教育培训新格局,将师资队伍配全、配强,提高综合培训职能,共享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机构,实现一校多能,提高培训效率。

2.2破解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整合

培训资源是培训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公共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的质量,主要的问题有:一是多头办学,分散投资,重复配备教职人员、教学设施,造成人、财、物力的严重浪费。二是培训渠道多元、混乱,培训机构各自为政、自行其事,培训对象和内容重复而雷同,导致公共教育培训秩序的混乱。三是由于财政投入分散,导致机构办学规模不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后勤服务跟不上,严重阻碍着培训质量的提升。四是由于班次少形不成规模效应,教师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教学经验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之缺乏再教育、再培训经费,师资水平难以保证。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教育机构办学管理体制,走优化整合培训资源路子。

3.构建公共教育培训运行新机制,实现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

对各种干部公共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力打造一个功能强大的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学院,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基层干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撑县(区)级地方政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3.1建立以党校为主体的综合性公共教育培训机构

按照“优化整合、扩大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育特色”的原则,将县(区)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由县(区)级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公共教育培训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作为职能协调、决策、议事机构,成立以县(区)委党校为主体、干部教育和部门业务培训为核心的区级“公共教育培训学院”,实行“多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学模式。要让这个公共教育培训学院实现公共资源集约化,公共教育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3.2构建职能完善、覆盖全面的新的公共教育培训体系

构建一个以县(区)委党校为龙头、以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公共教育培训学院”,构建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县(区)委、县(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总抓,赋予县(区)委党校具体协调和统筹安排当地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培训工作的职能,把各类培训统一纳入“公共教育培训学院”的教育培训体系中,改变各部门分散培训、培训资源效率不高的局面,形成以党校为龙头,部门业务培训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整体联动的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公共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格局。

3.3以人为本,实现人、财、物的有机融合

推进县(区)级公共教育资源整合要始终把人、财、物的有机融合放在一个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各校资源整合后可能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多校能够实现平稳合并、有机融合、高效运转、人心安定。其中,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合并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突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帮助职工树立发展信心,正确认识多校合并对公共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个人前途的正面影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体现整体观念和一视同仁,不人为制造缝隙,使各校教职工在统一的管理运行中实现有机融合。要从职工的现实利益出发,在职工的工作分工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让教师职工充分感受到几校合并后带来的切身利益。

3.4实行“三统一”原则,稳步推进机构整合的实施

县(区)委党校及其他部门学校在合并之前是相互独立的事业单位,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培训业务,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多校合并后,必须实行财务、管理、待遇三统一的原则,统一财务收支、统一人员调配、统一福利分配,理顺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多校迅速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整合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从工作实际情况出发考量,众多教育机构合并也许不是一时可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首先,我们可以将部分条件比较成熟,合并意向比较强、阻力比较小的单位实行合署办公,整合场地、师资、行政资源。其次,对要设而未设,或者有申办培训机构需求、正在申办中的机构,进行集中挂牌,举行统一挂牌仪式。第三步,根据改革的深入和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完成县(区)级公共教育机构整合改革的总体目标。

3.5改革经费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培训经费是保障公共教育培训机构工作正常开展的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投入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一直是制约县(区)级各类培训机构良性发展的瓶颈。为改变当前政府公共教育培训经费低效运行的现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破除公共教育培训的部门“小金库”,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使有限的公共教育培训经费集中使用,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要推行公共教育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县(区)级财政年初预算,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教育培训事业的需要逐年增加。要将公共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县(区)财政统一列支,由 “一个口子”进出。要探索拓宽公共教育培训经费的筹措渠道,争取各级党费中的干部教育培训资金和其他部门资金的支持。

在当前县(区)级公共教育机构处于整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时代潮流的大环境中,各县(区)地方政府要顺应时代潮流,将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整合作为机构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本县(区)级机关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的一个突破口!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于有效提高公共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改变干部教育、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逐步整合县(区)级公共教育培训机构,使之有机融合为有序高效运转的统一整体,使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最大效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华.城区联合党校改革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2]刘国军.探求深化市县党校改革发展对策的思考[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企业职工教育投入与生产成本的显性关系

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如何计算的呢?我们知道,生产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或者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各种费用,它既有直接支出,如制造成本,也有间接支出,如职工工资。其他支出,如职工福利,培训费。我国对于职工培训费有明确的规定:“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这个规定,表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支出,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职工教育和生产成本的延续关系

以上我们分析了企业职工教育的经费投入,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但是,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表面来看,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确实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但是因为对员工进行了教育培训,就会使得原来可能一天只能生产200件产品的工人,由于技术的改进,其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从而形成在工人工资不变的前提下,企业效益增加,从而使生产成本价低,与培训成本投入前一致,甚至更低。当然,管理层面的培训也会使得诸如节能降耗,重复利用等观念指导企业发展,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

就一般情况而言,企业对工人的培训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即培训对象的选择,确定培训目标,选择培训方式,预计培训费用,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但是,不同的企业有自己不同的培训方式,也会在企业培训后不但不会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因为培训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使生产成本降低。例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公司近十年来的运营中,有77%的职工,一万一千人次接受了企业内部培训,21%的职工在国内各大高等院校,如吉林工业大学、第二工业大学、西安交大等大学进修深造,2%的职工进行了出国深造,并且直到现在该公司每天仍不少于3%的工人接受培训。这种全员培训使得这个汽车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连续三年高居全国十大外商高营业额榜首,连续三年出口创汇外商投资第一。

企业应以诚信为主,质量求胜,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员工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做事准则和标准,才能使企业信誉大大提升,从而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例如熊猫电子工业集团对员工的培训,不仅仅停留在业务、技术、管理层面,还注重对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培训使企业诚信为本的做事原则扎根于每个员工心中,从而争取更多的客户,使企业得效益大幅上升。

对企业职工教育定位和生产成本之间关系的思考

就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效益,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都是第一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因为人的参与而有不同的结果,要保证这些因素的实现,就要进行人的教育。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起着生产力源动力的作用,企业员工的才能,职工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无一例外都有赖于教育。首先,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定位要准确,我们应该认识到,偏重学历、管理以及技术骨干的培训,不能完全起到以点带面,竖起一面旗映红还一大片的作用,作为企业应该考虑到对企业员工的整体培训教育。其次,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

有些企业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以为减少培训经费的投入,就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开支,从而减少甚至于不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某些企业所投入的教育经费达不到1.5%的最低要求。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在保证培训经费的前提下,应该建立职工的培训、考核、福利待遇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员工认识到,只有通过培训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才能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从而激发企业职工的学习热情。例如大连市冰山集团的工人邹继明等几人通过学习刻苦攻坚,改进了油漆使用工艺,他们设计的回收槽,每一个半月就回收50加仑,约合两千元人民币,为企业创造了巨大地经济效益。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摘 要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体,国务院总理3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责任分工中强调:要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加强创新机制就是要按照新公共服务的理念,要以战略性的眼观,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共同参与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工作,通过利用技术信息的传播、交流、加工和提高等手段,促进技术的先进性、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以便更适合企业的发展、职工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工会教育 工会培训

一、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创新开放、竞争、择优的优质资源相整合的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现优胜劣汰的最佳手段和最优方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职工教育就开始引入竞争机制,并作为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灵活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结构,提高职工教育的活力、质量和效率。一方面要整合工会系统内部的教育资源,将工会部门的女工培训、技能培训、职工教育培训等各部门的培训功能整合起来,以提高工会内部的培训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面向境内外培训机构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通过竞标方式比选承训机构。为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更加优质的培训资源和更加持续的培训动力。

二、尊重企业和职工的学习意愿

一切活动的源泉都是为了人,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要尊重人的价值,其实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意愿。职工教育活动要充分尊重企业和职工的学习意愿,为职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才有可能使培训工作受到实效。职工教育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时间消耗长、培训任务艰巨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职工的共同作用,全面分析职工教育所涉及的各个要素,有针对性的制订各项培训政策,培训目标、培训计划,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需要。

在尊重人的本身方面,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角度来看,个人的自身价值和个人利益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要打破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的身份差距,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待遇,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在尊重企业和职工需求方面,要做好企业和职工需求调研工作,根据本地的就业形势,企业对职工技能的需求,职工自身的素养和学历水平,以及从事工作的欲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规划和考虑职工教育的任务和计划,以保证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具有实用性、直观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首先要认真分析企业和市场对教育的需求方向,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培训任务。由于职工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和职工对培训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确定培训的范围和技能工种等。其次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具体培训内容。由于职工素质良莠不齐,其对知识文化的接受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由于个人对培训的期望不同,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完全不同。要根据参加培训对象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以及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的需求等相关因素,做全面的调查研究。

在集体协作力量方面,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相关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和企业职工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职工教育培训的前期调研、计划设定、效果评估等各项工作,实行源头参与,全程监督管理、沟通每一个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职工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的追求公共利益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着重强调公共利益的保护,他认为公共利益是社会存在所必须的价值,如果能过在尊重公民的基础上,通过分享合作就一定能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平化 。因此,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是要不断地创新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做到教育资源人人共享,教育方式多样,教育效果高效。要把发挥工会教育职能与发挥工会的其他三项职能结合起来。尤其是加强教育职能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关心教职工利益、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确保职工能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真正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是创新教学新方法。要根据企业和职工的学习需求积极创建多种切合实际的培训方式。首先要充分考虑参加培训职工的特点,为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参加培训的职工在熟悉的环境中更能投入学习的状态中去,对老师教学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较好的企业内设立职工教育实训基地,负责培训的机构可以直接派教师现场企业和职工,即可以传授理论知识,又可以进行现场实训操作,帮助职工加深理论知识的运用。其次要根据被培训者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比如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训练、案例比较分析、技能比武、岗前实训、现场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既要保证内容的丰富、多样和实效性,又要做到上课形式的灵活、生动和趣味性,实现内容与形式的交错互补,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提高培训的效率。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少儿美术培训 公益性质 专业服务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7-01

一、少儿美术培训市场调查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持续增长,同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子女教育的认识逐渐提高,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更愿意增加少儿教育方面的支出。少儿艺术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是因其对于儿童性格、综合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有显著益处。加上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少儿艺术培训市场发展一片火热。我国少儿人口众多,加上已经全面实施二胎政策,未来新出生人口将继续增长,少儿培训机构将迎来发展的重要契机。少儿受教育的年龄也因此逐渐提前,成为推动少儿艺术培训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随着少儿人口增多、家庭教育支出加大,学校方面的艺术教育更无法满足家长及少儿对艺术教育的需求。

二、公益少儿培训服务开设目的

目前少儿艺术培训市场存在三大严重问题。一,未经相关教育部门批准认可的黑培训多,正规艺术培训学校少。二,培训学校教师滥竽充数的多,高水平的艺术教师凤毛麟角。三,培训中采用急功近利、欺诈手法的多,培训后取得良好效果的少。少儿艺术培训市场中的产品往往是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体现教学质量的优劣,所以这给了黑培训滋生的空间。因此急需正规、有系统的少儿美术培训的开设。我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组织优秀学生成立了少儿美术培训的教学团队,利用专业服务学院周边社区居民。

三、公益少儿培训服务内容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开展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建设,让学生、老师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项目过程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区服务融合度,将教育资源共享化、最大化,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服务活动,特计划开展“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区群众”等各类公益服务项目。

例如在软陶夏令营开始前期,进行了公开体验课,让小朋友和家长们能够更好地体验软陶的乐趣。公开体验课内容以软陶基础训练为主,初步考察小朋友的塑形能力,初步体验软陶制作的乐趣,加强动手能力。后期正式的软陶夏令营的培训内容经过团队的精心设置,培训课程的内容是按照由浅入深的进度开展,符合小朋友的心理需求以及软陶技术要求。

而对前期的培训,工作人员也有工作要求与职责。比如要求:专业技法娴熟;态度耐心、细心,有爱心;具有亲和力;工作人员职责:负责工作室安全与卫生。

公益少儿美术培训项目对于服务对象,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注意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认真、耐心、细致和手眼并用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技能技巧,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四、公益少儿培训服务实践意义

此次公益少儿培训项目具有更多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社会交流与专业融合的需要,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首先,少儿培训项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促使学生自发提升学习和钻研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社区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通过服务活动提高了自己专业技能的实践水平,强化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更深一步理解。

二是对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的作用。大部分服务活动其实是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都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从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服务中,会随时面临不可预期的问题,而通过学习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端正学生的处事应变能力,为以后融入社会解决所面临的更多问题做好准备。同时,充分认识专业服务这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增强了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做到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对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创艺学院、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扩大服务社区的范围。

参考文献: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10篇

事实证明,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这次《规划》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与时俱进。贯彻落实好这一指导思想,其重要前提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高干部队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事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教育广大干部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施政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通过教育,使广大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创造出造福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必须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素质和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依靠我们党紧紧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来实现,其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干部不断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提高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善于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必须切实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相一致。广大干部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把握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和谐的新途径和新办法。通过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使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解决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必须大力培育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对于我们党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必须靠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来贯彻落实。这就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要大力倡导总书记提出的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自觉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和做法。要用良好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确保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为核心,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总书记指出:干部教育培训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规划》强调:要“把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这些要求既是科学发展观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衡量标准。要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生命线,把握关键环节,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在培训理念上,要树立“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教育培训观念。积极探索和遵循干部的成长规律,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结合党和政府的需要、岗位职责的要求和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开展教育培训。在培训重点上,要把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尽快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向注重能力培养提高为主的方向全面转变。在培训效益上,要正确处理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培训规模稳步增长,又要通过推行项目管理制度、严格培训过程管理以及强化培训成果评估等方法,保证培训质量,以有限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进一步更新培训内容。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现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总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种趋势使人们越来越感到“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广大干部求知的愿望空前强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适应和满足这种新变化和新需求。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在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密切跟踪时展和改革开放出现的新形势,及时将正确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国内外学术前沿可资借鉴的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中来,使教育培训成为向广大干部传授新知识、传播新信息、扩大新视野、倡导新理念、提供新方法的重要平台,切实增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理论认为,干部的学习应当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注重个体参与,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培训活动中紧紧抓住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这个重点,从教学目的和学员的学习特点出发,大力推进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以研究式和互动式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比重,充分发挥教师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努力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完善培训格局。目前,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面对优质培训资源相对稀缺与广大干部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是要继续加大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办学水平,巩固和壮大其主阵地地位。二是要进一步挖掘部门和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潜力,充分发挥其行业和专业的培训优势。三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选高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培训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服务。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新格局。

三、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行政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规划》强调,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办出特色。行政学院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摇篮。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各级行政学院要圆满完成《规划》提出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大局办学,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努力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不断开创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开展教育培训。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教育培训,是行政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基本经验。各级行政学院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制定培训规划,确定培训主题,设立培训班次,设置培训课程,开展教育培训。要紧紧围绕政府职能和政府公务员的需求,依据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抓住提高政府公务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能力这个重点,组织开展教学。要紧紧围绕岗位职责特点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政府公务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分级分类培训,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要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公务员的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保证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得到贯彻落实,使学员真正达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完善“一个核心、三个重点”的教学培训新格局。按照华建敏院长对行政学院办学提出的要求,国家行政学院在学院“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以努力形成提高公务员素质和行政能力为核心,以公仆意识、现代管理、依法行政为教学方向和培训重点的教学培训新格局。”这一教学培训新格局,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行政学院的办学规律和特点。围绕这个新格局,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领域,建立适应政府工作需要,体现学院办学特点,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规模适度、长短结合的培训体系。按照“公仆意识、现代管理、依法行政”的要求,以公共管理为重点,以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政治学为主要学科和优势学科,加强特色学科和相关基础性学科,建立特色鲜明、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根据不同班次的需要,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使教育培训从满足学员的岗位培训需求为主,向满足学员的能力提高需求为主转变,建立体现行政学院鲜明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要适应培训任务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建立适应公务员培训需求、具有较高学术含量、较强实践指导作用的公务员培训教材体系。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11篇

一、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中山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1.中山市把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党政领导主导,妇联、教育等部门协同推动,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社会力量齐心配合的工作机制,破解了家庭教育“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难题。

2.成立全国首个事业单位性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获批成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核定编制数4名,是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管单位为中山市妇女联合会。此举被中国家庭教育网评为“2011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最给力的十大举措”之一。

3.实现家庭教育经费有保障。2011年市财政投入130万元专项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各镇、村也加大家教经费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各镇(区)投入家教经费共计1109.77万元。2011年起,市、镇两级财政按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含公办、民办、职中、技校等)生均7元的标准,投入358万元经费,专项支持学校家长学校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突破了学校家长学校没有专项经费的瓶颈问题。

4.把家庭教育作为中山公务员的必修课。2011年起,中山市委党校首次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科级公务员培训班课程内容,培训班的学员为晋升正副科级领导职务且未参加任职培训的科级公务员和调任到机关担任正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年龄以28-40岁为主的年轻父母。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科级公务员培训班课程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科级公务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帮助学员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5.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中山市教育局将家庭教育课程作为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推动中山家庭教育的专业化

1.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培训。近年来,全市及部分镇区和学校共举办了七期全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培训班,全市超过600名学员通过考核获得认证。中山市、镇两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有350人,共培训各级家教讲师、骨干930人,选派10名家教骨干参加省家庭教育“金牌讲师”培训。

2.成立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2012年,成立了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成为中山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枢纽站”、“服务队”,创建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新品牌。协会的主要业务包括:整理国内外家庭教育相关信息,组织有关家庭教育交流讨论,面向市民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并为一些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特殊家庭提供服务。

3.编写《中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课程目录》。全市每个社区(村)举办一场以上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论坛或沙龙,为实现菜单式选择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内容,编写了《中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课程目录》,讲座内容可以在其中的22位专家的77个课程中选择。

三、结合本土实际,形成中山家庭教育的特色化

1.注重对困难家庭、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帮扶。在城乡统筹、教育资源均等化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实施爱心父母大联盟,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款帮扶困境儿童;实施“阳光伙伴同成长”项目,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组织志愿者开展“周末课堂”,培养困境儿童艺术特长,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

2.开展中山市“新生家长培训”。为响应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的号召,推进家庭与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大教育网络的合力育人模式,2011年起,中山市妇联联合教育局重点推出了“新生家长家庭教育培训”,实行“孩子要入学,家长先上课”的做法,首次将新生家长的培训系统化,逐步实现家长教育孩子持证上岗。以新入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为培训对象,为家长培训儿童权利保护与家庭教育、公民素养提升与家庭教育、婚姻家庭经营与儿童成长、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新生入学适应指导4个课时的课程,共开展456场,20多万家长受益。2012年受益家长达到140万人次。

3.开展“万名家长学电脑”和“中山市农村家长网络护卫行动”。为了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2010年起,中山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万名家长学电脑”提高家长素质活动,主要以农村学校和流动儿童集中的民办学校的家长为对象,在中山市100所学校培训1万名学生家长。为此,中山市财政局专门下拨40万元,为每校补发4000元的培训班费用。市妇联、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中山市家长电脑知识培训班教程》,每个培训班必须完成16个课时的课程学习,每次培训家长须签到确认,完成全部课程并经考核合格的家长才能顺利领到《中山市家长电脑知识培训结业证书》。2012年,在广大家长学习电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山市农村家长网络护卫行动”,向广大农村及外来人口家长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提高家长媒介素养水平,增强他们引导孩子健康上网、有效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孩子共同抵制互联网媒体有害信息,营造良好的亲子共学氛围,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互联网环境。2012年至2014年全市每年培训2万名家-长,三年共计划培训6万名家长。

4.开展家庭教育“三进”活动。近年来,中山市妇联组织家教讲师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与此同时,进行儿童权利宣讲社区活动,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的儿童意识和儿童观,发放《儿童权利公约》宣传小册子超过10万册。

四、注重家教教育科研,促进中山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被中国教育学会批准成为全国家庭教育试验研究基地,是广东省获批的3家单位之一,同时,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被省妇联确立为广东省家庭教育试验研究基地;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织学习了《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指南(2011-2015年)》,并申报和获批了“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发展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将组织有关专家骨干开展探索研究。还将在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发展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努力为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做法和宝贵经验。2012年在全市开展了“儿童监护情况的调研”,通过调查问卷与座谈走访,了解我市儿童放学后、课余时间家长监护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12篇

引言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如今面临巨大的需求、挑战和机会。劳动力市场正在快速变化,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面临的众多紧迫问题包括青年人失业以及社会隔阂。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期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满足从减贫、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到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多种社会经济发展关键问题。

在长期存在失业和就业不足的情况下,青年人本身要求有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机会,要求改善教育培训与工作领域的相关性。自营职业需要有创业技能,并且雇主所要求技术和能力的范围与水平日益提高,需要兼备技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尽管在全民教育(EFA)运动范围内外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目前能够学习掌握当今不断变化的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和态度的青年和成年人简直太少了。此外,所提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联系不紧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方面所做的贡献不及预期的大。尽管目的是支持社会流动,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制度和方案局限了学生未来的前景,强化了社会不平等。

本文件是2012年5月13~16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要工作文件:大会的主题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文件是以《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规划的教科文组织一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世界趋势与问题的初步研究结论为基础撰写的。其目的是为大会各次会议的讨论提供信息资料,引发批判性思考,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未来发展。

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深入考察了自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国际大会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主要趋势和政策发展。这项工作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分析自第二届国际大会以来在更广泛的发展趋势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世界趋势;其次是促进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辩论和政策辩论,以应对各种长期挑战,向未来领域迈进。

这项研究评估了现状,并探讨如今在这经济不稳定时期,可以采取什么政策措施以利于更多青年和成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和提高技能。

尽管1999年以来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及其政策和改善协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可用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直到现在始终有一种倾向,就是只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政策的设计、实施、监测和评估进行片面分析。

鉴于技能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且技能要求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研究认为各国有必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高技能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过,研究认为,单纯通过扩大现有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来惠及更多青年和成年人并非解决之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化、管理、供资和组织必须发生深刻变革,使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审查了来自世界各个地区很多国家的证据,目的是查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和政策选择方面的趋势。研究将这些发展变化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来看,从而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以及对政策倡议如何能够更好地让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做出有充分依据的评估。这项工作的主要附加值在于,倡导以一种更加一体化和注重发展的分析方法来考虑各国特有的国情。研究赞成更多地关注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教育和环境有关的政策以及能够共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相关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引起对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要性的关注,还能够让人领悟到这一改革对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能意味着什么。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家、地区和国际议程上已经占据重要地位。随着2015年这个全民教育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预定实现日期的临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际上受到极大关注。教科文组织目前正在研究该领域两项准则性文书的前途,即《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1989年)和《修订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2001年)。2012年,同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和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趋势与问题的研究一样,《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也在研究技能培养方案如何能增加青年人获得体面工作和过上更好生活的机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很有希望在2015年之后的国际教育和发展议程中占据突出位置。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教育和培训理念以及工作安排的很大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范围多种多样,国与国之间差异巨大。本研究涵盖在正规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等多种环境中向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学习机会的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范围多样化的后果之一。是难以收集和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数据,难以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制度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本研究并不试图总结或推荐现成的解决办法,而是要为关于如何顺利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为更广泛的发展重点做出贡献的辩论提供依据。

教科文组织的这项研究旨在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了解教科文组织会员国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全貌。本文件以及文件所基于的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全球发展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该部分查明并分析了自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世界大会以来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产生影响的一些重大发展变化。其中包括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创新、全球化的影响、教育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和平与安全考量。

研究认为,这些发展趋势正在影响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形成和实施的环境,并且将影响到它们的成功与否。虽然这些趋势中的一些在1999年已经很明显,但在那以后形成了新的特征,并且出现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因素。研究考虑了这些发展变化可能对工作领域的影响以及对技能需求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透镜、政策领域、挑战和新领域的开拓。该部分首先详细阐述了将三个透镜相结合的创新分析方法,这三个透镜是:经济透镜、公平透镜和改革透镜。这些透镜同时使用,能够帮助人们对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有一个“盘点似的”认识,对于改革、未来的政策选项和可能性而言,也许需要考虑这些方面。本研究这样做有助于为一种新的、更加全面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分析和改革方法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伙伴关系。该部分以第二部分所述的盘点工作为基础,认为有必要改变现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制度的远景与核心特征,以便扩大对青年和成年人既实用又有吸引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机会。第三部分强调改革可能要靠国家自主决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和战略,以及在更广泛的发展远景内的新型伙伴关系。关键的必要条件可能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多方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国内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建设、强大的知识基础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作用。

第一部分:

全球发展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第一部分回顾了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有重大影响的全球发展变化。其中包括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变革、全球化、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和平与安全考量。所有这些都值得在制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中加以考虑。

教科文组织会员国早就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潜力,教科文组织在这一领域有两项准则性文书就是证明。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与会者们指出,21世纪将以知识、信息和传播为特征,并且强调需要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这是全球化与信息和传播技术(ICD)革命的结果。大会强调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和平文化、性别包容、无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公民意识方面的作用。2004年《关于学习促进工作、公民意识和可持续性的波恩宣言》进一步阐明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展思想要求解决自然资源、环境和气候所受到的压力问题,还要求有能力解决和应对人口、社会经济、就业和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改变,以及技术变革、全球化及和平与安全之类的其他因素导致的新压力。所有这些因素如今正在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长期结构性政策环境,并对其做出适应性和创新性响应的能力构成挑战。能否更好地了解今天和未来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并确保以切实有效和公平的方式教授和学习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技能,将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长期贡献的大小。现在将依次考虑全球各种重大的发展变化。

1.1 人口趋势

在发展中国家,过去10年里人口继续快速增长,14岁以下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加速。随着几乎所有地方的生育率下降以及世界大多数地区的预期寿命增加,老龄化现象正在成为今后数十年的一个巨大挑战,尽管其影响在各个地区将参差不一。

据联合国称,在当前10年期间,全球工作年龄人口将增加大约6亿。最不发达国家(LDC)中预计增加的人数最多,到2020年将比2011年增加近4.6亿工作年龄人口。不过,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工作年龄人口将减少近1700万。

这些人口变化以不同方式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发达地区,老龄人口将继续对社会保障支出和公共财政构成压力。这导致制定旨在推迟退休年龄的新福利政策,从而充分利用年龄偏大但身体较健康人口的生产潜力。各国政府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促进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有效立法、制度和供资安排;鼓励(例如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提高技能,包括对以往学习经历的认证;并且利用适当的终身职业指导和咨询方法。在欠发达地区,人口趋势将迫使劳动力市场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为不断增多的受过较好教育的劳动力提供体面工作。从技能培养的角度看,这需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的学习机会,尤其是给青年人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增加学习机会还需要改进创新供资机制以及公共、私人和民间社会利益相关方之间在所有层面的新型伙伴关系、网络和联盟。

由于上文提到的不断加大的人口差距、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政治和经济新动态、技术革命以及社会网络的扩展,国际移徙的规模和复杂性都有可能继续增加。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历证明的国家特性受到挑战,人们越来越期望资历证明能体现其地区和国际价值。另外,在外国生活和工作的权利与资历证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承认资历的问题上有效开展国际合作与对话能促进技能的流动。

1.2 劳动力市场趋势

过去10年中,青年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在这一背景下,不久的将来情况大有改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失业率上升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例如,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国际劳工组织(OLO)和国际劳工研究所(NLS)的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根据目前的增长估计,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世界将来面临着在接下来的lO年中创造6亿个生产性岗位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维持社会和谐的“紧迫挑战”。

政策制定者们常常强调技能的供求不匹配是青年人失业率高和从学校出来后难以找到工作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技能的供求两方面,各国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高失业率与严重的技能短缺并存,在另一些国家,有技能的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企业越来越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掌握了更实用技能的人,这进一步加大了对于技能不匹配问题的政策考量。例如,2000年以来世界银行在大约90个国家开展的企业调查——其中几个国家接受了重复调查——表明,技能上的制约对公司取得业绩是一种阻碍,尤其是在蓬勃发展的环境中。

在非正规部门也存在技能不匹配的情况,如缺乏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更广泛的生活技能、职业和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此外,还缺乏劳动权利,童工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1.3 技术变革

在技术进化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波波以某些能源和某种发明为基础的创新浪潮。尽管各国受到的影响不同,但每一波创新浪潮(如,蒸汽机、电)都会对社会创造财富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也能提高生活水平。

创新浪潮一波接一波,时间序列显示其相关持续时间变短了。换言之,从新技术出现、普及到被更新的技术取代,这一期间正在变短,陈旧技术过时的速度超过以往出现创新浪潮时的速度。

这一快速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力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培养快速适应新兴技术所需的通用技能。

1.4 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化

预计将发生新一波全球化,体现出多极世界的新秩序。与此同时,持续的经济波动以及对债务、货币和失业的担忧将继续扰动全球经济。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仍将极不均衡。

鉴于技能在决定一个国家从全球化中获益的能力中具有核心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在帮助各经济体突破低技能平衡方面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扩大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参与有可能对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起到支持作用,这样的全球化能让更多个人和社会受益。

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加大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支持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而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又能支持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如今有更多国家需要训练有素的并且持续更新仅通过基础教育无法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劳动力。

1.5 教育改革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生命周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能否成功地转化为有价值的技能受到以前的教育程度的影响。

正如教科文组织《2011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所指出,基础教育质量不高以及大量儿童失学令全民教育运动的成果黯然失色。教育程度低的儿童会越来越多地面对影响其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学习的障碍。

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2011年全球教育摘要》强调全世界对中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该报告指出,2009年有88%入读小学的儿童达到了这一教育等级的最后一个年级,而1999年只有81%。由于中等教育入学人数必然增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也可能扩大和变化,这取决于政治抉择。在许多国家,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发生变化并变得模糊不清,导致了某些形式的“杂交”,这会弱化基础理论课程与针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课程之间的传统二分法。

在普及中等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引出了增加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会的问题。作为扩大了的中等后教育与扩大并深化了的工作领域之间的衔接,包括学生、雇主和出资人在内的主要利益相关方要求提高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这又导致教育系统和机构努力证明现有学习方案与工作领域之间的关联,尤其是通过中等后教育的不同形式职业化。

1.6 可持续发展问题

由于自然资源、环境和气候所承受的压力,必须从高耗能和高排放型经济向节能清洁的生产和服务模式转变。经济的绿化意味着技能需求将改变,因为不仅会出现新的产业和职业,而且在现有职业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技能组合,影响到培训的需求与提供。根据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和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通过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根据即将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会议20周年峰会)的网站,“可持续发展强调对各级决策采取全面、公平和有远见的办法。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强劲的经济表现,而且也强调代内和代际公平。它取决于对公共和私营部门决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进行统一和平衡的考虑。”

在这一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以及“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的概念。

1.7 和平与安全考量

和平与安全考量以多种方式贯穿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在政策领域日益凸显出来。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冲突后重建中,包括在前战斗人员重新融入社会以及受影响人的社会一经济复原方面,可发挥关键作用,是通过促进社会包容、社会和谐和公民意识来预防冲突的一种手段。然而,在现实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非总是发挥团结的作用,这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提供按性别、社会阶层、语言、文化或宗教划分时最为明显。在一些历史上出现过分裂的社会,设法通过合并以前各自为政的公共机构和系统来支持重建与和解。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家建设、和平与安全的考量可以从政治上有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

1.8 结论

显然,这些发展趋势错综复杂,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显现。每种趋势对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促进技能培养的影响,在国与国之间有所不同。因此,该研究提醒人们,不要从讨论发展趋势直接转到讨论相关政策选项。评论认为,应更加注重那种进一步聚焦于环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发展目标之间关联的全面分析方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需要发挥创造性和创新性,借鉴并超越以往的经验。

第二部分:

分析透镜、政策领域、挑战和新领域的开拓

第二部分研究政策制定者如何才能通过将三个连锁的分析透镜,即经济、公平和改革透镜应用于经过彻底审查国际经验确定的10个政策领域。来改进和改革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第二部分还进一步探讨各种长期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将各种议题引入全球辩论来开拓新领域。

2.1 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透镜

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改革必然触及多个错综复杂的政策领域。可以从其对解决一些相互关联问题的潜在贡献和实际贡献方面了解这方面政策。从观察来看,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为了全面勾勒和审查各个政策领域,研究采用了下列透镜。

1.经济透镜:用于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效率和成效,以及其问责制、响应力和吸引力。

2.公平透镜:用于考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促进技能的获得、公平和包容的程度,以及了解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所有人的影响。

3.改革透镜:用于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考察经过改革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各种可能性,更加注重具体环境,更加侧重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1.1 经济透镜

经济透镜用于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支持已工作学生取得有利结果方面的效率和成效,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在什么程度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为了达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济目的,还有必要考虑问责制、响应力和吸引力问题。

加强问责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设法使各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更加负责是一个重大挑战。在这方面,提高政策制定者、系统、机构和办学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回应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呼声,并且在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他们的意见,这一点至关重要。近年来,为在教育系统与地方、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市场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反应更灵敏的关系作了许多尝试。各项改革也强调了需要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有可能参与的学习者、其社区和雇主的吸引力。

2.1.2 公平透镜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应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技能,不论男女,不论阶层、种族、年龄、残疾与否或者其他社会属性如何。要想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中有效促进公平,就必须从入学和结果两方面考虑公平问题。

在考虑入学的公平问题时,重要的是重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入学方面的不公平也是高度结构性的。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入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特征及其他特征,是对那些已经拥有相对优势的人的奖赏。女性,尤其是那些带小孩儿的妇女、少数群体以及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入学机会常常少于其他人。

公平透镜主要聚焦于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能力,以应对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中扩大入学机会、增进公平和包容的挑战,不论是在正规方案中还是在工作领域和日常生活中。

2.1.3 改革透镜

改革透镜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和政策的分析,对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法能否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和后代人的需求提出了疑问,同时也探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创新,支持发展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改革透镜帮助利益相关方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需要对环境因素和长期发展趋势作出更加敏感的反应。改革透镜拓宽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使其涵盖“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以及更传统一些的“学会求知”和“学会做事”。

2.1.4 结论

这些透镜中的每一个都能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成、调整和改革提供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在不同情况下对各个透镜的重视程度应不同,这取决于做出的选择以及当地环境、文化和价值观。在此要指出的是,这三个视角需要相结合,尽管根据具体环境,结合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如何使用这三个透镜并且给予每一个透镜不同程度的重视,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社会对话的问题。这些透镜同时使用,就能结合为更多青年和成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进行相关学习提供便利方面的挑战,考虑有关远景与使命、入学机会与包容、质量与相关性以及提供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这些透镜有助于从更宽广的角度审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本身,纳入多种不同环境下通过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进行的多样化学习。

过去,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辩论主要涉及经济和公平考量,这有其局限性。增加改革透镜有助于拟定更全面的分析工具,以关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选项。

2.2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领域

本节将上文介绍的分析方法应用于10个政策领域:①管理;②需求驱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③社会目标;④包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⑤增强学生的能力;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现代化;⑦改善以就业为基础的学习;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⑩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在每个领域,研究都考虑了一些重要挑战和问题,并随后大致列出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政策选项,这些政策选项本身显示出了某种局限性。然后,应用该分析方法来揭示政策制定者根据本地情况可以考虑的前进道路。

2.2.1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

善治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成功进行改革的一个明确先决条件。尤其是如何改进协调,让广大有关方面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且根据充足的信息确定优先事项和确保问责,这在过去十年中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为了帮助办学者设计与工作领域有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审查自己的作用,它们不是自己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而是成为促进者,通过一系列立法和财政机制,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协调机构的成立是某些国家的政府让经济部门领导者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监督和战略的一种方式。

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相关方零星参与和参与水平低的情况继续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可归咎于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在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审查确定了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其中包括:

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

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

决定是否下放权力,以及如何下放;

审查并改革资历认证制度;

开发质量保障程序;

为制定政策改善证据基础;

将政策框架与实施战略挂钩,以实现改革。

尽管对经济、公平和改革方面的强调程度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环境不同而不同,但现代、共有的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伙伴关系以及在利益相关方中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优先事项达成广泛共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能力建设、信息、知识和可靠证据是必需的。

2.2.2 需求驱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从经济视角看,维持并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供求一致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仍是一个挑战。在大部分国家,公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仍然主要由供应驱动。许多国家采取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更加关注学生以及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更加关注获得能力而不是证书的等级或类型,或者培训时间的长短。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基于能力的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特征是,它们是按照已查明的工作领域对技能的需求开发的。它们的开发是在各个部门组织、协会、商会、雇主协会以及卫生部等代表雇主的政府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在国际上,利益相关方开始联手查明提高特定经济部门业绩所需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圆桌会议和职业研究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有些国家设法创立了结构完善的机构(部门和,或国家的),专门负责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要求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努力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关注技能需求中,各国已经:

执行提高人们可带给劳动力市场的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等)的政策;

减少劳动力供求方面的技能不匹配,设法查明和预测复杂的劳动力市场中现有的技能需求,不论是正规还是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

查明学生应与专业技能一起学习掌握的各种可转移技能,并随后决定如何更好地实施一项新的技能培养办法;

支持改进各种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供求关系的改革。

需求驱动的办法有时侧重于教青年和成年人如何应付眼前的就业需要,而不是经济和社会的长期需求。在运用公平和改革透镜进行分析时,比较容易以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方式理解“需求”。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是,除了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外,学生还需要可转移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2.3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社会目标

1999年首尔大会以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有助于克服劣势和实现社会及经济目标,已成为相关政策辩论的一大特点和改革措施的要素。

按照这种思路,各国政府可以选择采取多项政策,其中包括:

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和战略,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迫切的社会目标;

设法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和学习,以便对社会包容、社会和谐、健康和福祉产生积极影响;

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尊重并滋养当地文化,但同时也能够应对更具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挑战和议程。

社会问题必然折射出当地背景和变数,例如城乡差异。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触及多种广泛的社会问题。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与社会政策联系起来,是在政策和服务提供领域确保效率、避免重复、弥补空白的关键。此外,利用改革透镜能够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创新办法,例如通过社会创业精神。另一个例子是文化产业技能的发展,这些产业尊重并珍视当地技能,支持可持续的谋生办法。

2.2.4 具有包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要消除多种形式的劣势、打破阻碍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工作要取得成功,还必须认识到并清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中现存的障碍。

诚然,某些群体如要谋求深造,会比其他人遭遇更多障碍。例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消除歧视,促进包容,特别是针对女童和妇女。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促使公立及私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更加包容,更加公平。这一过程首先需要了解更加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同雇主合作,能够为弱势学生从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走向职场的过程中提供更多支持。通过职业指导和咨询等方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方可以成为消除歧视和促进包容的重要合作伙伴。

通过公平透镜可以确定有多项政策能协助克服妨碍个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障碍,其中包括:

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

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

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

与雇主合作,完善在职培训,营造包容性工作场所;

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一个更加包容的学习系统,是实现“全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关键要素。在此利用经济透镜和改革透镜,可使人们注意必须确保目标受益者的经验能够改善劳动力市场,而且从长远来看能够提升生活前景。

2.2.5 增强学生的能力

专注于学生,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必须学会如何进行调整和改革,以便吸引各种学生,并且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在以下双方之间建立起了动态关系,一方是政策关注的更广泛、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一方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的更具体、更具地方特色的层面。

支持学生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断深造、进入职场和谋求晋升的政策内容包括:

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

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或入学同掌握基本技能和生活技能结合起来;

适时创造更加灵活的学习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提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特别要鼓励他们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资历证明。

在这个政策领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成为个人成长和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关键要素。增强学生的能力固然符合改革观点,但还需要确保对于个人的潜在裨益同样能够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裨益。

2.2.6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现代化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在决定学生的成绩和机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鉴于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的发展和改革在近十年来受到政策的高度关注。各国极为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并密切关注某些学校比其他学校更有成效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诸多机构内部因素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成果,例如领导水平、教职员工的素质、精神面貌、教学的组织安排、如何开展课程,以及校方和家庭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学习质量和学业成果对于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及其吸引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共部门,有两个关键因素有助于推动人们再次强调需要更新公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方的管理和文化,它们是:向某种形式权力下放和自的转变,以及加强公立机构的效率、成效和问责制的呼声。

由于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的不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表现参差不齐,这其中包括:

确定最适合开展机构改革的政策;

决定如何以最佳方式制订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院校的管理办法;

确定如何充分利用教师的职业贡献;

开发并改革课程;

模糊不同学习方案之问的分界线,允许更多的重叠与杂交;

确定中学后教育在顺应这些趋势当中的作用,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中学后教育之间建立起适当的关联。

着眼于效率和问责,同时通过竞争获取资源,意味着实现办学现代化未必总是有助于公平。用公平和改革透镜来分析这一政策领域,可以发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需要在现代化议程和当地发展的需求问题上达成平衡。

2.2.7 改善在职学习

工作场所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成人学习地点。然而,公司内部培训在很多部门和很多国家充其量往往也只涉及最基本内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为数众多的工人获取技能和找到工作的主要途径,但此类教育与培训往往质量不高,一直以来较少受到政策关注。

某些国家将在职学习作为青年和成年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方式。学徒制正在世界各地复兴,而且这股趋势看来还将持续下去。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部门技能理事会正在努力在工作场所推动初级和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为提高非正规经济部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质量,一些政府正在开办语文和数学扫盲方案,为技艺高超的手工艺者开办技术升级课程,其中包括教学技能,并为潜在的学徒提供关于技能需求情况的信息。

有多个政策选项可供政府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其他利益相关方用于改善在职学习,这其中包括:

制定国家战略,建立联盟,在工作场所继续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重新审查正规经济部门的学徒制;

扩大部门及其组织在管理和举办培训方面的作用;

支持需要较高技能的工作场所;

调整公立及私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向,更好地为非正规经济部门培养学生;

改良非正规经济部门的现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法;

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工人继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调整针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之间的关系。

主要挑战依然是确保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政策能够反映出工作场所学习的终身性质。同样重要的是,需要认识到工作场所的学习需求,并将其作为国家创新和可持续战略的一部分进行规划。

2.2.8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宗旨和改革措施往往需要改善针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培训工作,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学的职业地位不高、缺乏培训,往往都是障碍。此外,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属于多样化的、分散的职业群体,可是人们却往往期望他们拿出针对更加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成功的新型课程方案。几乎世界各地都面临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继续发展不足的问题:他们如何保持“合格”,如何实现职业进步,这些问题极少受到关注。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学习、技能和职业发展的问题上,决策者可以采取的政策选项包括:

研究适合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说明和框架;

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职前教育;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职业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政策应考虑到妨碍教师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阻碍教师参与并投入终身学习的各项障碍。奖励教师和培训师的直接措施在短期内或许有效,然而,从改革透镜来看,还是建议推动教师更多地参与决策过程,完善职业管理,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2.2.9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

信息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给力图顺应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新机会的规划者和办学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全体规划者和办学方完全应该研究并响应全体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需求,这同时涉及职业需求以及更广泛的公民素质和教育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和克服预算及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

各个部门的大量工人在工作中都需要用到信息和传播技术。他们需要接受初级培训和升级培训,以便安全、有效地开展工作。这些领域的学都是以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的。在机构和系统层面有计划地满足信息和传播技术需求,需要在几个方面做好准备:战略、教学方法、组织和技术。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规划者和办学方可以采用的某些政策选项包括:

充分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带来的机会和当前的发展,同时注意到相关阻碍;

满足工作场所的信息和传播技术需求,既作为一项普遍技能,同时也针对信息和传播技术专业人才;

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在工作场所开展学习;

制订一种兼具效率和成效、同时有助于应对数字鸿沟的方式,将信息和传播技术引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

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显然能够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效率和公平性创造出重要的新机会。人们往往有力地指出,通过社会网络、电子学习、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等方式,采用信息和传播技术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工作场所通往创新和终身学习的另一条途径。

2.2.10 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

1999年首尔大会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成为各界关切的主要问题。各国的经验表明,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顺利衔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公共预算承担的部分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其他利益相关方承担的部分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一项政策重点。事实上,这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形势和政府的优先要务,另一方面还要看投资刺激措施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预期惠益。

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的主要责任应由国家承担,但在很多国家,这方面的主要潜在资金来源是官方发展援助(0DA)。近10年来,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大多数发展援助都是针对上述10个政策领域的政策制定和系统建设工作,而非前几个阶段常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支。

以切实有效的方式高效率地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是将制定政策与长期成功执行政策结合起来的必要因素。提高筹资效率和成效的政策方法包括:

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战略性目标;

设法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尽可能调动潜在的财政资源,包括国际捐助方和此类教育受益者的捐助:

在特定情况下,尽可能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机制的效率、成效、相关性和问责制。

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惠及所有青年和成年人,就需要大幅增加现有资金。由于外部供资不可靠,各国必须自行决定如何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投资的轻重缓急。

鉴于人口趋势及其他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可能会进一步贴近终身学习层面,这一特点在很多国家目前还不明显。由此,我们有理由制订创新的筹资机制,优化开支,同企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同个人共同分担开支。

2.2.11 结论

近10年来,这10个政策领域的多项工作,包括具体政策选项的出现,主要受到经济和公平考量的影响。这些考量有其局限性并导致政策工作的局限性。对可持续发展理想或许有了一定认识,但很少有国家将可持续发展问题充分纳入本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公平和经济考量依然是现实问题,但该研究从分析角度阐述了增加改革考量的益处,这样可以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制定同背景、更广泛的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报告第二部分利用三个透镜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经验以及在国家层面最常见的某些政策选项。至关重要的是,由此可以找到扎实的办法,用以评估当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成绩、潜力和不足。在具体国家背景下采用这种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新的政策选项和新的考量因素组合。然而,该研究在审视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时,发现可以用作分析基础的国家报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评估研究、相关经验性数据或其他研究资料十分有限,如何解决这方面的不足是下文将探讨的长期挑战之一。

2.3 长期挑战

上文分析了重点政策领域,从中可以明显看出6项长期挑战,包括:促进青年就业所需技能的培养;确保人人享有职业技术与培训的机会;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和质量;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加强创新和研究;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挑战在各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当地具体环境和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各种各样具体需求及其复杂性。

2.3.1 促进青年就业所需技能的培养

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青年高失业率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结构性问题。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青年进入劳动市场的困难是人类发展的损失。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是协助青年成功地从学习阶段转入工作阶段。

让青年融入社会和经济生活,其关键在于我们的决策过程要对相关技能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各利益相关方,包括青年。重视早期技能需求分析和预测对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企业和个人需求做出更加敏感反应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公共和私营部门以及民间社会组织密切合作,推动促进青年就业的相关计划和行动。

2.3.2 确保人人享有全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会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各种需求、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时刻,敦促决策者努力让所有青年和成年人都能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历来与相对狭窄的职业范围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如今有了变化。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包括捐助方)需要认识到在教育与培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以及在工作、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方式等不同背景下,正在开展着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一旦更好地了解了现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范围,就有可能制订出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公平的政策。全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任务之一是必须消除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隔阂。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方面存在众多障碍,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决策者应确保消除或尽量降低这些障碍。通常需要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改善信息、咨询和指导工作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承认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应该等同于听任某些学生继续留在办学质量低下的相关教育与培训机构当中,使其在教育与培训的升学或是向着能提供深造机会的体面工作过渡方面没有任何积极的、实际可行的机会。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的任务是认真研究多种政策选项,以便创造出在学生、雇主和广大公众看来是有价值和有吸引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机会。

在很多国家,为职业地位较低和正规资历较少的工人提供在职学习机会是一项特殊的挑战,而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一贯受到排挤的妇女,以及为缺乏基本技能,或完成了基础教育但基本无望找到体面工作的为数众多的青年人提供培训机会同样也是一项特殊挑战。

2.3.3 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和质量

在终身学习的问题上努力采取更加协调的工作方法,以及在制定政策时着重关注学生,是有助于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重点和概念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需要努力提升各种类型以及在多种背景下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质量也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个人以及更广泛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的贡献。

2.3.4 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

鉴于对技能培养的要求程度,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入学人数的可能增加,以及由此给公共预算和私人开支造成的预期影响,资金是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捐助方)的一项重要挑战。至少需要解决两类政策问题。第一,应探索如何确保为在各种背景下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各个人生阶段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第二,应研究政府、其他利益相关方和受益者的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2.3.5 加强创新和研究

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做到顺应要求,还应做到创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非总是全面参与重大的技术、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变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响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期待,还需要在协助引领变革和适应新环境方面发挥更加自主的领导作用,包括为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所需的技能,以及确定如何扶助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或弱势群体,并为其开办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还需要完善知识和信息。但是,正如上文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领域的分析所指出,在很多国家以及在国际上,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数据和研究非常有限,并非都有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某些系统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相关数据并确保其准确性,一些国家没有能力按目标群体将数据分类、比较公立和私立职业技术办学、或是做出任何预测。对于国家系统来说,此类数据对于提高决策的循证性质至关重要。

2.3.6 促进可持续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人们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个层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2.4 开拓新领域:2015年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审查国际经验和分析政策领域时从长期改革和扩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角度考虑,有助于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不同问题,这些问题或许可以成为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前途的全球辩论的主要议题:

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范围和概念——可能需要完善和扩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以便在培养特定职业所需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关键能力,同时让人们普遍了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包含在多种不同环境下进行的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

应对不确定性,增强抵御能力——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环境问题以及政治和社会变革提出的重大挑战,都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规划需要兼具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灵活性和可以应对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

尽可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终身学习机会——2015年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不同年龄组的终身学习具体需求方面,有望起到重要作用。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新型发展方式的响应能力——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历来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往往服从经济和公平前景。

然而近年来,对于机会均等、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突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需要对此作出响应。

强化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需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涉及教师、培训师和导师的职业发展。

以学生作为核心——当前,大部分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都旨在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核心位置。这意味着随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扩展,以往重视机构办学的传统做法可能会减弱。

重新审查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公共政策——筹划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该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业内人员的思想、网络和活动都会产生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制定者的主要议程是通过这项教育来改革和扩大学习机会,从而培养技能。

通过新的管理方式增进多方利益相关方的伙伴关系——采取多方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方式,意味着政府接受参与式管理办法以及同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伙伴缔结新型伙伴关系。

可持续性和绿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完全有理由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塑造成为关于环境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创新场所,这既符合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工作场所的重要性,同时也作为其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和平与安全的更广泛承诺的一部分。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包括技能预测——为政策制定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已经成为一项普遍改革措施,但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做得还不够。

第三部分: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伙伴关系

第三部分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需要国家在广泛的伙伴关系推动下自主决定。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认为国家层面的伙伴关系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未来转型和发展中可以起到核心作用,同时也呼吁加强地区和国际层面的伙伴关系与合作问题。

政策能力固然重要,但未来将出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自主决定权的更广泛的社会分布。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辩论大多着重关注国家与企业,特别是与私营部门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问题。这显然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须考虑到私营部门本身是多样化的,包含众多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其规模、地点,以及经济和社会关注点也千差万别。

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在支持国家进程和各国间对话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机构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小组,教科文组织、劳工组织、经合组织、欧洲培训基金会、世界银行及其他各方正在通力合作。这个机构间小组的宗旨是改善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协调。

2009年,教科文组织同包括联合国专门机构在内的广泛合作伙伴进行密切磋商与合作,制定了—项具备三个核心行动领域的战略,用以在三个双年度(2010~2015年)内支持会员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第一个核心领域,教科文组织同这方面的专家及政策制定者合作,开展能力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和支持。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第二个核心领域包括协助解释概念、制定标准,以及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在该战略的第三个核心领域,教科文组织力图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思想实验室和信息交流中心。本组织积极支持收集和传播政策及改革经验,以便进一步推动全球辩论。教科文组织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借助其出版物、虚拟平台以及所属多家中心构成的广阔网络,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促进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方面起到了战略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机构间合作、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以及后续活动都可以说明教科文组织促进国际合作的方式。

结论

这份文件探讨了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当展趋势,利用经济、公平和改革透镜制订了分析方法,并对一次国际经验审查中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10个关键政策领域进行了分析。查明了每一政策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阐述了1999年以来采用的某些政策选项及其局限性。

经济和公平视角固然正确,但目前看来,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从主要满足某些群体的眼前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世代的长期技能需求的这一过程中,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改革视角有助于制订注重本地情况的政策措施。

在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当中,个人有权为变革做好准备、公平地受益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且让这段学习经历得到其他人的承认。应利用当前这个机会来重新界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宗旨、范围和未来发展方向。本着信任和开放的精神,加强所有合作伙伴之间的对话,能够在各个层面巩固网络、新的伙伴关系与合作。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与会者能够协助各界设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以最佳方式响应当展趋势和长期挑战,如何推动未来的各项工作。有了坚定的政治承诺和财政支持,就能够改革和扩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让当前和今后的所有青年和成年人都能够受益于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当今世界深受社会不平等问题、青年高失业率和经济动荡的困扰,在此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成为政治议程的重中之重。各方期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多重需求。青年本身也要求自己的学习更加贴近工作和生活。然而,发展适应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帮助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取得学习和技能的进步,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正需要我们总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变化与趋势,推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辩论和政策辩论。

本文件是2012年5月13~16日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要工作文件,大会的主题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文件是以《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规划的教科文组织一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世界趋势与问题的初步研究结论为基础撰写的。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小学;师资培训;经费分担;公平

收稿日期:2006―09―28

作者简介:寇小妮(1980-),女,河南焦作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要从事教育经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成云(1965-),男,四川营山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研究。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教育的提供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这必然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需要通过投资获得,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培训投资,因而中小学师资培训投资在教师质量提高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经费是中小学师资培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但目前培训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师资培训发展的瓶颈,在政府无力承担全部培训费用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经费分担政策是解决师资培训经费短缺的有效手段,一定程度上也确实缓解了培训经费的紧张局面,但分担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现象,这需要对师资培训经费分担继续关注和研究。

一、中小学师资培训发展及经费保障

师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培训经费的保障与师资培训发展紧密相连。

(一)中小学师资培训发展

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其改革离不开国家的领导和部署,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使得国家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历来重视教师的提高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持续不断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战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教育的发展更是提到了战略地位,教师的教育培训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师资培训工作已基本完成了学历补偿教育并开始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转移。在教师培训发展过程中,政府起了很大作用,不仅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中小学师资培训的文件,如《关于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而且实施了具体的培训工程和计划,如“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等。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一手操办教育,并采用国家行政命令和计划统筹的师资培训管理方式,这在当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新的教育体制与之相符,同时,教师学历及教育教学技能基本达标后,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专业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师对培训要求的提高,且出现了教师培训需求的多元化。高质量和多元培训需求的满足必然要求社会和市场的参与,我国虽然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师资培训,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政府仍紧紧控制着师资培训,社会和市场的分量很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资培训的发展。

(二)中小学师资培训经费保障

我国师资培训经费的筹措和保障与教育经费的发展是同轨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单一,基本由政府单方承担,师资培训经费也基本由政府负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的发展,要求配套的教育投资体制与之相适应,由此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教育投资体制,师资培训经费也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负担的局面。在以学历补偿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为主的阶段,教师对培训的要求相对低且需求单一,国家可以统一拨款,集中管理;但随着师资培训的发展,教师对培训的多元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对培训要求的提高,使得培训越来越复杂,所需经费也越来越多,政府有限的财政不能完全满足师资培训发展和教师的多元需求,特别是现阶段,教育投入不足正制约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因而,庞大的师资培训经费支出完全由政府承担是不现实的。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有效方法是成本分担,目前实施的师资培训经费多元主体分担政策即由政府、学校和教师共同负担培训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训经费,促进了师资培训的发展。

二、中小学师资培训经费分担现状及问题

(一)师资培训经费分担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 Johnstone)于1986年在其著作《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中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此后,学术界掀起了讨论“成本分担”的热潮,有学者也将之称为“成本补偿”、“经费分担”或“投资负担”。教育成本分担即教育成本应当由政府、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等共同分担,企业应该支付其雇员的部分或全部学生贷款。实行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有两条,一是利益获得原则,二是能力支付原则;有研究者也提出了合理平和原则即教育成本分担中,一般奉行支付相对平和、费用合理的准则。“成本分担”理论首先在高等教育得到应用,进而用于探讨各级各类教育或培训的成本分担。

教育成本分担在我国的实施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教育服务的消费可以产生正外部性,受教育者和整个社会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因而需要共同承担教育费用;同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个人倾斜,使得人们分担教育经费的能力提高;此外,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有限性和教育经费短缺也要求社会各方共同投资教育。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中师、师范专科和师范本科)合并为两级(师范专科和师范本科),对教师学历的要求最低是专科层次,因而师资培训属于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不仅有益于教育和国家的发展,而且也有益于学校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在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多渠道分担中小学师资培训经费是必然的选择,在分担的具体实施中,由于教师培训的受益是全社会的,因而能力原则应该是首要的考虑的因素,这样才更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师资培训经费分担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小学师资培训所需经费按照“三个一点”即“政府解决一点、学校筹措一点、个人分担一点” 的原则,由利益三方共同分担,具体分担比例由各省具体制定。但现实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受益方是多方面的,除了主要受益者国家、教师所在学校和教师本人外,整个社会所有主体无一不是教师培训的受益者。这在分担政策的制定中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分担的渠道过窄,主体不全面。

我国培训经费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学校和教师分担为辅的筹资体制。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通常比较重视教育发展,财政拨款也相对较高,学校经费相对充足,教师工资也较高,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报销培训费用;相反,在欠发达地区,财政拨款相对较少,很多地方只能维持最基本的人员工资的按时发放,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工资也低,教师参加培训需要自己负担费用,但他们的工资却仅够维持家用,因而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针对师资培训经费分担问题的分析

师资培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对教育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需要也应该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制度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政府沿袭以往的管理,造成了师资培训由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不活跃,加之师资培训市场进入门槛高,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师资培训的社会和市场参与度低,经费分担渠道过窄。师资培训经费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和教师收入紧密相连。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加之我国城乡二元化体制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即使同一省市不同地方发展也有所不同,尽管我国在努力缩小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但这种局面一时难以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政府对师资培训的经费拨付,进而影响到成本分担的不均衡。从各校办学条件来看,由于我国对不同级别学校的倾斜和支持力度不同,造成了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别,这也直接影响着培训成本的分担。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报销教师参加培训的费用,但在办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培训费用很大程度由个人负担。虽然国家对师资培训免学费,但书本费、食宿费和交通费等开销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这都造成了师资培训经费负担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和教师间的不公平。

四、促进师资培训经费分担公平的对策建议

公平是相对的,在某种意义上与个体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所得到的主观体验和感受相关,教育公平只是一个不断逼近理想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如何现实公平的问题。教师是国家的教师,而非某个地方或学校的教师,我们虽然无法做到让每个教师完全平等,但却应尽可能向公平逼近,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是政府。政府的作用是弥补市场的不足,并在维护公平的基础上促进效率,因而,应在对培训经费有保障的教师有所保持的同时,减轻无力承担培训经费的教师的负担,促进师资培训经费分担公平。

首先,改革完善教育财政拨款和管理体制,保障师资培训经费的落实和使用。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确保培训经费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切实予以保障。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各项师资培训经费的统筹管理,合理分配和使用教师培训经费,提高其使用效益。培训经费分担政策的实行要具体细化,在培训经费分配过程中把握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的原则,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确定分担比例;对分担不均的地区、学校和教师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行适当的专项拨款和补贴,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财政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成功与否,有赖于整个教育改革各环节的完善。

其次,扩大师资培训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承担主体,形成国家、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共同承担师资培训经费的投资体制。学校要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和管理,通过多种支持教师参与培训提高,建立师资培训基金;教师要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和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承担培训费用的教师自愿承担一定比例,没有能力承担的由政府和学校把培训作为福利发给教师;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争取国际组织和国外机构的资助,建立完善师资培训专门机构,引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要形成全社会重视教师、支持师资培训的局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要转变职能,放松对师资培训的具体管制,加强对师资培训的政策完善和宏观监控。

最后,探索多样化的师资培训形式以缓解经费紧张和不公平局面。采用适合本地区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如送教下乡、校本培训等,合理安排和积极支持教师培训。如送教下乡这种方式,它免去教师培训的交通费,且培训更能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是解决农村教师培训难的有效手段。总之,一切有利于师资培训经费增加的有效手段都可以用,目的是提高师资培训经费分担的公平性和培训的有效性,促进师资培训发展。

成本分担在增加教育经费,促进教育公平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成本分担本身也存在有缺陷,缺乏对现实考察的分担不合理,也会在另一方面阻碍教育的发展,对中小学师资培训经费分担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完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政策,同时保证师资培训经费的供给,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师资培训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

〔3〕朱坚强.教育经济学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姜淮.基础教育的发展与高师成人教育改革〔J〕.继续教育,2001(5).

〔5〕徐廷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成人教育,2004(8).

〔6〕戚业国,辛海德.高等学校收费与学生资助的理论基础〔J〕.江苏高教,1998(6).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14篇

这条让他怒发冲冠的微博是:“崔永元公益基金第六期乡村教师培训8月培训110名湖南乡村教师。为此,湖南省教育厅回复: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我们非常愤怒,在此正式评价湖南省教育厅:不努力、不作为、不要脸!”

这不是小崔头回如此怒了,不同于以往对公众关心的话题激烈言辞批评的是,这回是为其冠名成立的公益基金在当地为乡村教师培训工作而发怒。

这一怒,也让他和崔永元公益基金在公众面前接受对政府敢于批评的掌声,当然也有被指“官派”的批评。

或许他憋得太久了。

观点交锋仍继续进行,在崔永元、湖南省教育厅、公众之间展开。互联网的观点与媒体的评论一时如潮涌,在公众面前迅速传播开来。

其实,崔永元对湖南省教育厅的愤怒早已存在。早在5月底崔永元在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就曾透露部分细节,他被一个省的相关部门的官员答复给激怒了,“不是你下岗,就是我下岗。”他本来要发微博,只因还没有落实清楚,所以被其公益基金的管委会成员给拦下。负责崔永元公益基金第六期乡村教师培训活动组委会成员之一的土雪,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也证实了这点。

这个省的相关部门指向:湖南省教育厅。

这次就是选中湖南

身为主持人的崔永元创办过多个节目,《实话实话》、《小崔说事》在业界有良好的口碑。他在这些节目内外利用个人的幽默、睿智,曾多次炮轰过他看不惯的事情,如公共电视台的庸俗化、电视台主持人的表里不一,以及超女选秀等,观众对其的言论褒贬不一。

他曾说自己的这些观点之所以被重视的原因,一是确实说到了问题的痛处,二则说了别人不愿意说、明摆着得罪人的话。

同样介入公益后的崔永元,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没有姑息,考虑到自己觉得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以及对新闻的敏感度,将之公布于众。因此,怒斥湖南省教育厅的事情并非偶然。

在2011年8月,崔永元在微博里曝光9个来自黑龙江省的官员冒充乡村教师,参加崔永元公益基金举办的乡村教师培训,最终把黑龙江北安市和伊春市的教育局官员9人都给拉下马。

“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是崔永元公益基金的重要项目之一。2006年崔永元重走“我的长征路”,其间的所见所闻引发其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并在第二年成立“崔永元公益基金”,挂靠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下。乡村教师培训目前一共举办7期,北京5期,上海2期,共有11个欠发达省份约689名乡村教师接受了崔永元公益基金会的支持。

今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六期乡村教师培训已敲定湖南省作为2012年的定向选拔省份。针对该省13个教育落后的县市进行教师选拔而拟定的一些规定,不在像前五期那样进行跨省选拔。这种变化包括采用“选地区—选学校—选教师”进行选拔以及对选的老师进行三级公示,其背后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与2011年发生的冒充乡村教师参加培训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

4月初开始筹备。同时乡村教师培训成立了项目组委会,主任是董峰。之前他参与《我的长征》活动与崔永元结识。后来,崔永元点将将他拉入团队中来。董峰受乡村教师培训上海站的工作经验——“在甘肃选拔乡村教师到上海参加培训受到甘肃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的启发,于是直接联系湖南省教育厅。

尽管湖南不是第一年被崔永元公益基金选中。2011年第五期乡村教师培训,湖南省的乡村教师就有参与。

不信任媒体,喜欢微博表达

“怒斥湖南省教育厅”事件过程中,崔永元一直通过个人微博来进行回应,除了在这件事情爆发之前接受过《人物》的专访,并在其中透露部分细节。

在这篇专访里,崔永元解释如今与媒体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原因,在于他认为“在仓促之中回答媒体的提问,不一定特别准确,也不一定能表达自己最准确的想法”。但他喜欢微博,对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经过“深思熟虑”且可以“负责、有据可查”。

这点可追溯到他之前作为央视主持人的时候,因不同场合发表出去的观点,不是被篡改就是被歪曲,总之都将其放到“炮轰者”或“互掐的一方”的位置,比如针对导演冯小刚、主持人周立波等等。

微博的出现,让他找到自己的发声通道,甚至不再没事就发怒了,而是就事论事推动更多公众对公益的参与。如今崔永元更青睐于这样的慈善活动理念:“一千万个人的一元,好过一个人的一千万元”。

在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请求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与协助”遭拒后,崔永元没有直接发表博文,而是事后经过了解落实后,最终根据判断做出决定并对湖南省教育厅做出回应:“不作为、不努力、不要脸”。

湖南省教育厅随后回应称,崔永元公益基金的志愿者与其联系希望省教育厅发文支持在湖南培训110名乡村教师的公益活动。对于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应由该组织依法依规进行组织,省教育厅作为政府机构,依照自身的职能职责不宜代替民间组织直接发文和参与组织。对于崔永元在个人微博发表的言论,湖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不理解。

对此,崔永元连发两条微博进行回应:

湖南省教育厅就“三不”通过人民网独家回复,这个回复依然充满“三不”色彩。不知道是湖南110名乡村教师要进京培训,不提我们向他们提供了他们非要的所有证明资料,不提为此我们的志愿者给他们打了上百个电话。所以,我依然坚持对湖南省教育厅“三不”的评价,我依然要对湖南110名乡村教师说:北京欢迎你!

湖南省教育厅声明中提到了“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字眼,他们没有弄明白,即便是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想为湖南乡村教师做事,你都得配合,因为纳税人养着你们就是干湖南教育的!你们的电话经常处在三种状态:无人接听、录音接听不回复、活人接听一听就挂,没冤枉你们吧?

后来媒体报道出崔永元公益基金给湖南省教育厅的“六项要求”很“公函”口吻,且有官派作风。虽有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组委会董峰在其个人博客中,用《“三无”全纪录》来澄清事情的全过程,但公众少有关注到该博客,且媒体也少有深入报道,以致该争议仍不断升温。

这篇名为《“三不”全纪录》的博文中显示,董峰记录当初的想法,如此发文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在湖南省内的教师培训活动需跟省教育厅有个报备;二来利用教育厅的政府网公告下教师培训的选拔标准和程序;三是为通知各相关县教育局,省去第一线志愿者的煞费口舌的宣传。

但与湖南省教育厅的沟通过程并不顺利,五天里打了一百多个电话,才找到了接头的人——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王俊良副主任。后来跟进沟通得知,还“需要传真一份公函过去,理由是传真件领导容易在上面做批示。”

其个人博客还显示,之前给湖南省教育厅的邮件,被伙伴认为“太口语化了,不像公函”,所以他又做了一些修改并盖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公章,在5月16日发出。函中写道湖南省的乡村教师培训,“期待能得到湖南省教育厅及相关县教育局的支持与配合,尤其是在乡村教师选拔方面,具体希望获得的支持与协助”。

在“三不”评论发出后,崔永元在6月11日当天以及14日分别在腾讯微博、搜狐微博做了两场微博访谈,直接与网友就“怒斥”进行了互动。其中两条回应微博提问者的答复,仍能从中看出崔永元其个人的另外一种“愤怒”。

“我不认为是攻击,我认为是对他们公正的评价。多听听这样的评价他们也许就会想想应该有所作为。”

“我认为言辞和态度没有事业本身重要。如果湖南教育厅觉得我哪些方面不对或者很过分,我可以飞到长沙去给他们道歉。同样,我也希望他们采用这样的态度,对事不对人。”

崔永元怒斥事件的背后

这次崔永元及其公益基金与湖南省教育厅的纷争,仍折射出背后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公益组织到底如何与政府开展合作?

该疑问一直是NGO的关注议题。笔者接触到的NGO都表示,在当地开展公益项目需与政府建立关系,这是无法避免的,否则会影响到项目的开展。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对外来的公益组织并不知底细,不会让公益组织进入当地开展活动,“怕添乱”。此外,各地的学校和老师,对外来的公益组织也不了解,不敢擅自与之联系。另一方面,NGO也需得到政府的支持,从而扩大其项目的社会效益,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这与NGO在中国社会,未被政府视为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相反仍在加以控制和约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当下NGO大环境未获得松绑的情形下,仍需要NGO去突破和争取。

知名杂文家鄢烈山在最近的评论中,透露出他之前在参与“燃烛行动”公益活动时,也发生过“拜码头”的事情。不然“根本拿不到代课教师花名册,无从下手。如果教育局里不支持,我们直接到乡镇(现在乡镇教育办公室都撤编了,由中学或中心小学校长代管),也没人敢理我们”。

从此意义上来说,在崔永元“怒斥”事件背后,引发了更多的公众包括NGO对政府与公益之间一直存有、尚未解开结的关系讨论,这不失为崔永元在这一个行动之外的社会倡导。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增值;策略

一、建立“四位一体”的培训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由政府举办,这种办学模式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直接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将教育看成是上层建筑的必然选择。教育一直作为准公共产品,教育事业也一直作为准公益事业在举办。因此,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一直以政府的财政投资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完善,附着高等教育事业向大众化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必然需要进一步加大,以确保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预算内生均高等教育事业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的“三个增长”。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政府的投资,毕竟“增长”空间有限。因此,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必然形成。我们认为,对于高校教师的培训,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最重要的投资,也就必须建立起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即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个人共同分担,社会(企业)作为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从而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培训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新渠道。

1.建立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社会分担投资成本的新机制

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积极外在性特征。从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三个(教师个人、学校、政府)主体来分析,对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能够给承载者―教师带来各种收益,而且还可能为承载者所处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带来各种不同的收益。高等学校教师作为知识的承载者是其投资活动的主要受益者,教师对自身进行投资得益于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技能给自身带来学术上的成果、经济上的收益、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自身的成就感等。高等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其行为动机主要产生于高等学校对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学校自身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内在追求,以及来自于国内外高等学校竞争的外在压力。在此前提下,大学对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可视为一种与物质资本投资相对应的投资,是可以得到明显回报的重要的投资。政府对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动机与个人和高等学校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的投资行为动机不同,其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发挥其公共职能作用的需要。

显然,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经费需求迅速膨胀的情形下,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己远远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发展的要求,转换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个人分担培训成本的新机制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选择,社会(企业)投资不具有天然的自觉性,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如捐赠的形式或校企合作的形式鼓励其加大对培训的投资,以期建立政府为主导,学校、教师个人合理分担,社会(企业)作为有益的必要的补充的形式,即建立“四位一体”的培训投资新机制。

2.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社会分担投资成本符合经济学中“利益获得”和“能力支付”原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和教师越来越普遍地认识到,接受培训所支付的成本是一种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人力资本在经济学上具有同某种物质资本相类似的性质,即它是带来一定未来收益的源泉,但几乎所有教师都乐于在不承担费用的前提下接受培训。事实上,培训常常使教师因负担培训费用而使受训期间收入减少。因而这样的培训费用负担方式往往会使教师受训的积极性下降。同样如此,学校苦于办学经费的压力,往往对教师的培训重视不够。所以,在教师培训投入中,由学校单方负担或教师单方负担的方式都不利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有利于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一方面可以考虑把培训费用和培训收益都部分地由教师承担,而不由学校承担全部培训费用,也不由学校获得全部培训收益,共分担方式可以根据学校财力情况和发展状况,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担。这种投资成本分担形式符合经济学中“谁受益谁支付”的“利益获得”和“能力支付”原理。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在教师培训中应有所作为。根据一个高等教育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应有计划地组织高等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并给予一定的培训补助,以鼓励教师不断参加各种培训,深化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当前最重要的资讯和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3.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社会分担投资成本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社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对教育经费支出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用于国民素质的教育投资不断提高。1993年2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即GNP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这是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根据我国国情而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但相对于经济建设性投资项目来说,教育投资的效果毕竟具有迟效性和间接性。因而,人们往往注重那些见效快且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投资。“穷国办大教育”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为此,无论是从全社会,还是从大学或高等学校教师个人来看,用于提高教师素质的经费投入仍然不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教育发展不可能逾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目前,社会保障体系欠账很多,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资金短缺,需要大量财政资金弥补,基础设施薄弱,需要财政大规模投资;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急需政府加大投放。相对于上述各方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并不居于优先地位。因此,需要多方投资以缓解国家资金紧张的状况。

二、建立教师培训运行保障机制,充分满足教师的个体培训需求

为实现对教师进行不断的培训,实现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获取新信息的目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必须日益丰富且多样化。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效果,必须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运行保障机制,保障经费基本的投入和培训平台的建设。

1.建立适应教师培训的若干平台

例如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给予基本的经费投入,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效益等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2.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撑

如利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师资培训中心的信息咨询功能,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及时、准确地捕捉国内外各类新学科、新技术、新理论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筛选,利用网络等途径将那些可以作为教师培训学习内容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

3.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适应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

如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上培训;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展校本部培训;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使用案例,式的培训、与大型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进行针对性的工程培训、与各企业建立管理实践培训等。

4.培训国际化

在全球化和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受世贸组织监管的12种服务贸易之一。在世贸成员国之间,教育已成为重要的进出口商品,国际教育培训网上课程也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源的全球流动和重组,使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成为可能,人才培养和人才竞争的通用性与国际性已成为资源流动与配置趋势。所以,在构建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新体系时,必须面对区域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二重背景,树立国际化培训的理念,在立足国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资源,加强和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建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资格认证制度

1.建立教师培训基地资格认证制度

把实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认证制度作为改革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体制、形成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新体系的突破口。以重大培训项目作引导,重点建设若干个具有示范效应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并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资格认定,国家择优支持一批教学科研条件好、师资力量丰富、教师培训质量高的高等学校成为对全国有示范作用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和教师职业发展基地,并通过发挥这些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学校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建立教师培训评估制度

通过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引导教师自觉重视自我培养提高。为实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的转变和创新,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接受学校、送训学校和教师个人均获得相应的收获。对接受学校的评估应包括日常管理,指导教师选派,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培训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参训教师的评价等方面;对送训学校的评估应包括培训对象选择上的公正性,教师培训机会的均等性,培训内容选择上的合理与实用性等方面;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评估应包括培训期间是否履行相关义务,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通过对培训条件、过程和效果等的评估,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质量检查、监测和指导。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人事处

参考文献:

[1]时少华,岳会博.浅议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J].世纪桥,2006,10:45-47.

[2]王培君. 高校人力资本及其提升策略[J].前沿,2005,10:78-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