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

青少年教育政策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家庭教育;青少年;体育运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积极因素有很多,既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层次,缓解人口老龄化,还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为努力实现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支撑,更能落实好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从已有研究看,研究者都把焦点放在生育政策调整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人口结构的意义,争论“全面二孩”的实施会有怎样的政策效果,却很少关注直接受政策影响的家庭教育环境,更何况因家庭教育环境产生影响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还不可规避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除了带来直接的人口统计结果,特别是会极大地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具体方面,从而影响青少年体育运动行为。

1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出现了老龄化、较少的劳动力抚养较多的老人,养老金不断透支等等问题,所以国家人口政策需要做出调整,这也是我国目前为什么要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原因。现在我国人口不是在膨胀,而是在不断减少,如果不加以干预,那将会导致我国经济陷入很大的泥沼中,同时也会使国家和民族薪火难继。我国已具备全面放开“二孩”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因此,在这种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全面放开“二孩”,积极探索,大胆进行计生改革,才能确保将来国家经济的不断提升和民族的不断繁荣。“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能有效优化我国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强家庭的稳定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还可以使全民老有保障。

2“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中国家庭从独生子女时代逐渐过渡到后独生子女时代,中国家庭出现一系列的变动。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独生子女家庭形成了家庭规模小、家庭结构简单、家庭关系紧密等特点,也带来了家庭养老、家庭风险等问题。“全面二孩”政策使得中国家庭不必再接受政策“强制性”的家庭结构,而自主选择“生育”。尽管“全面二孩”政策很难对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家庭问题做出补救,但从长远考虑,“全面二孩”政策将会减轻养老的压力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大家已经广为接受独生子女这一事实。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样就会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怕输的心理,并且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多数家长都是认为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一切,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促使各大幼儿园和各种兴趣班如雨后春笋的出现,当前的教育过于重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孩子品德和人格的培养,使得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及心理承受力很差,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缺少分享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更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手足情和互帮互助、相互分享的意识,重视家庭教育也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3家庭的基本情况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行为的影响

参加体育活动是青少年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环境起不容忽视的作用。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家长的体育态度、家长的职业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等都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3.1家长体育态度

态度是比较持久的内心活动,它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个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和行为意识受到他们自己态度的调节。理性知识与感性经验的触发与互动,并在行为中起到动态的作用。调查表明只有18.3%的家长积极支持,77.9%的家长不支持也不反对[3](俞巧玲,2014)。通过与家长访谈中得知,家长们不支持学生体育运动参与,主要是家长认为学生们学习重要,体育不重要;体育锻炼太苦,舍不得孩子吃苦;孩子们正常成长不需要运动等原因。家长们的这些体育态度,对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影响很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的形成时期,对体育的价值、爱好等态度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更应该引起家长、学校的重视,对孩子的体育思想、体育习惯上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培养。

3.2家长的职业状况

家长的职业直接影响家庭的收入、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氛围、娱乐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家长的职业对学生是否参与体育运动的调查统计,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为88.2%,劳动者和服务人员占70.3%,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占75.6%,商业人员所占比例为82.9%。教育科研工作者对其子女参加体育运动影响的比例为88.2%(周融,2012)。这可能是因为教育科研者的文化素质比较高,又有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平衡。商业人员比较注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这说明家长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给与孩子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整体上还是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劳动服务者对其子女在参加体育运动方面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的子女,这是因为这部分的家长在学历素质等方面稍有不足,另外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没有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在孩子参加体育兴趣等方面的培养上,因此,对这些弱势群体如农民工的子女在体育方面的投入和关怀是值得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的。

3.3家长的文化程度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对家庭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家长学历对学生进行体育参与是否有影响,调查显示,初中以下学历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有影响的比例为65%,高中学历的家长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有影响的占65.5%,大学学历的家长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有指导行为的占79.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对学生体育参与有指导行为的比例为84%[4](周融,2012)。这说明家长的学历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4家庭收入

家庭月收入不同,对学生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也各不相同。家庭收入对学生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收入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为78.7%(周融,2012)。优越的经济条件对儿童身体活动有积极影响(陈金鳌,2014)。家庭经济状况也将因二胎的到来受到影响。当今社会,养育子女的成本在不断升高,对于大多数收入一般的普通家庭而言,生育二胎后经济压力增加是必然的。家庭经济不好,原因可能在于收入较低的家庭在面临物价上涨、房价上涨的现实压力下,更多的精力在于努力工作,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参加体育运动方面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经济条件,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济精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对校外体育运动的参与。

3.5家庭居住环境

没有运动场所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为58.1%,有运动场所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为81.5%(周融,2012)。有体育设施的社区,学生在校外有条件能方便快速的加入到体育运动中,长时间对学生养成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项目种类,因此,建立丰富的社区体育设施对孩子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家庭教育应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措施

4.1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文化氛围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比较激烈,家庭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大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就导致家庭对体育运动采取一种打压的态度,因此家庭缺乏体育文化和体育运动氛围。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引导家庭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观。

4.2拓宽学校体育发展视野,促进家庭体育教育环境的改变

学校体育设施为家庭开放,学校组织一定的运动比赛项目,既可以要求家长比赛当中,也可以组织家长成立服务小组或者为运动会进行募捐和赞助。总之,学校要用自身资源和社会影响力,让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为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环境创造条件。

4.3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条件,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条件,为青少年体育运动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条件。社区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运动,为家长提供体育亲子交流的机会,更深刻理解体育运动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

4.4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推动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发展

政府、社区等组织机构要对农民工、家庭收入低、单亲家庭结构等家庭条件较差的子女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给予更多倾向性政策支持、鼓励其参加校外体育运动,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培养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4.5定期开办家长体育培训班,宣传体育运动知识

学校定期开办家长体育培训班,宣传教育不仅仅培养智育,而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习固然重要,但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参与同样不可缺少。让家长减少孩子的文化课的压力,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

5结论

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的体育态度、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等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5.1家长的体育态度包括对观看体育比赛新闻的喜欢程度、参加体育的目的等方面,都对孩子的体育运动有影响。

5.2教育科研工作者家长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最高,而且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支持情况也最好;劳动服务者家长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最差。

5.3家长的学历越高,其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最好,相反,家长学历越低,情况越差。

5.4家庭收入方面,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影响比例最高。

5.5家庭所在社区有运动场所的学生比家庭所在社区没有运动场所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好。

参考文献

[1]李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4):83-87,92.

[2]初少玲.家庭体育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俞巧玲.家庭因素对高中生体育运动参与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教育•教研,2014(18):22.

[4]周融.北京市城区中小学家庭环境对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参与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5]陈金鳌,陆阿明,尹明坤,等.家庭视域下儿童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14,28(6):78-83.

[6]风笑天,王晓焘.从独生子女家庭走向后独生子女家庭———“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183):47-53.

[7]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日期2012-11-2].

[8]慧君.“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J].致富时代,2016(4):363.

[9]杨斌,蒲燕.家庭体育教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93-94.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条件下,网络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作为传播载体,以青少年作为对象的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并融入到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1)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元的、复合的文化能够将最先进、最国际化的内容展现给青少年,从而使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会只局限在书本上空洞的理论,让青少年在国内外对比、先进落后对比中领会新的思想。如青少年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有些国家的战争,就会学会感恩自己国家的和平;从先进国家中学会开放、民主、创新的精神,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奋斗的精神;一些娱乐节目也必然会开拓青少年的视野,丰富其文化生活,有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与接受。(2)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大众文化中的包含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会使得青少年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如有些反映历史的电视剧会增加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及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怀。因此,适当地在大众文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缺漏。(3)增进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大众文化在增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方面表现为,大众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统一青少年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在青少年中有着最为广泛的影响力、有着最为多样的传播载体,并能够在最短时间里传播信息。所以,学校政府等可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这一特别的文化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大众文化中,使得青少年在接触到大众文化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共同认同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近几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在青少年中广泛应用,大众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青少年中传播开来,使得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逐渐浮出水面。(1)分散了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力和兴趣。由于近几年大众文化过于商业化,很多主办方为了吸引公众的关注,增加利润,不惜降低其应有的文化水准,逐渐变的低俗化、享乐化,甚至制作一些不切实际的游戏,来吸引青少年,而大部分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会热衷甚至痴迷于这种娱乐性的文化,分散了青少年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力和兴趣。(2)削弱了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国现在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紧密联系中国当代的实际,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化形态。精英文化是在知识分子阶层中一些人文科学的精英创造出来的一种高雅文化、学术文化。与空洞的主流文化、晦涩难懂的精英文化相对的较实际、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更易使青少年学生接受,无可厚非的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而随之,一些曾经较为严肃的期刊、电视节目也不得不转向娱乐方向,以吸引读者观众。因此,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的改弦更张,更加深了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3)淡化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意识和政治理想。近年来大众文化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娱乐文化逐渐侵蚀着我国文化的阵地,如韩国的明星、电视剧、娱乐节目正在中国青少年中广受欢迎,日本的动漫也占据着中国大部分的娱乐市场,这些国外的节目给青少年带来娱乐的同时,也使得青少年把更多的热情和关注倾注到国外的文化,甚至对国外的文化了解程度胜过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严重淡化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意识和政治理想。

二、大众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通过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到,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利用可以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一)大众文化要有意识的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在校园课堂上,但是,我们知道很多青少年对课堂的教授尤其是不关乎升学的课程的教授并不会积极接受,其效果总会差强人意。所以,在大众文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会潜移默化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讲授起到积极地辅助作用,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娱乐节目中突出一些社会公德,爱国意识等教育,利用明星的榜样来教育青少年都能够使得大众文化保留市场的同时,对青少年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二)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接触的大众文化进行监督和指导。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要适度的关心孩子接触的网络信息,在不侵犯孩子隐私的情况下价差孩子的浏览记录,确保孩子接触到积极向上、合理合法的大众文化。青少年大多时间都呆在学校,学校尤其是老师可能在某些方面要比家长更了解学生的动向。所以,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对学生给予制度上的压力。同时,学校教师尤其是学生班主任,应该所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们的动态,关心学生接触的大众文化的内容,给以指导和监督。

社会要对大众文化的制作者进行监督,确保其制作出积极向上、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给青少年塑造一个文明的文化环境。社会可以针对青少年在网络上组织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凝聚力等呼吁正能量的文化活动,使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94-02

21世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可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这就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下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应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应对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手段

(一)坚持正面引导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网络道德规范及法律的相关内容。通过正面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网络道德观与法制观。目前,在个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中已经增加了此类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所占篇幅不大、案例不多,而且并非重点内容,这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可以通过组织青少年听报告、看相关影视作品等其他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和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网络可能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他们引以为戒,学会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提升道德水平,防患于未然。再次,学校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防范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如,制定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及惩罚措施,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二)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构建网上教学基地

网络信息是纷繁复杂的,要摒弃网上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就应主动建立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和资源,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作为学校,应加强校园的网站建设,吸引青少年关注自己校园网上的信息。一方面,加强网上图书馆的建设,使青少年在网上可以方便阅读相关书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或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等实用并受学生欢迎的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监管,积极与青少年进行网络沟通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监督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充当青少年的信息“把关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可以通过关注青少年在论坛中的留言、微博或QQ空间中的日志,或直接与他们在线交流,留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在此过程帮助青少年过滤不良信息,引导青少年选择对他们有益的信息,一旦发现他们在网络上发表了消极的言论或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就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尽早解决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利用网络方式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如利用校园BBS、E-mail或是QQ聊天工具等。走近青少年的网络世界,与他们平等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量使教育教学方法现代化、网络化,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枯燥的,仅靠教师的一味说教只会使青少年感到乏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课件;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当中;在教学网站上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与教育对象在线实时互动,有问有答,对青少年进行远程教育等等。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网络巧妙结合在一起,运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社会监督,创造健康上网环境

(一)在网络上建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正面宣传

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宣传。作为社会主要媒体的互联网,应承担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发挥其对青少年重要的导向作用,培养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除了学校的网站之外,还需要在网络上开辟更多专门的网站或专栏,对青少年开展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类似的“红色网站”,但是,数量不多,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活泼,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此类网站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政府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增加投入

网络是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起着主流媒体的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性网站,应加强建设的力度,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其发展。对于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府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积极倡导学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网络环境下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上网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使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运营商应体现出社会责任感,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职责,自觉监督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决不能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做出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企业和商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社会效益,尤其是那些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设计者,应该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找准发展道路,自觉掐断色情和暴力的源头。网吧的经营者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手机上网目前已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又一重要途径,我国的电信企业对此也加强管理,防止手机信息毒害青少年。只有社会各界互相配合,共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才能为青少年营造出健康的上网环境。

(四)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为青少年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单纯地依靠人们的良心发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去约束那些见利忘义的违法者。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加快开发相应软件与防火墙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保护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此类违法行为的关注,尽量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出措施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二十几部与网络管理相关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刑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中增加了惩治网络违法的相应条款。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亟待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三、营造和谐家庭,加强对青少年的积极引导

(一)营造和睦家庭氛围,主动关心孩子,引导其正确上网

家庭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道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在网络环境下,家长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与孩子平等的意识,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积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关心他们的网络爱好,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习惯与精神需要,这样才加以正确的引导。家长不必视上网为洪水猛兽,而应努力培养孩子健康的上网习惯,监督孩子的上网行为,教育他们不要沉溺在网络游戏与网上聊天等虚拟世界,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可做;教育他们不浏览和传播不良信息,不在网上骂人,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教育他们不可以轻易地见陌生的网友等等。当然,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多与他们聊天,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爱,才能更容易走近他们的世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做到以身作责、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目前,许多青少年留恋网吧,不愿意回家也与家庭氛围不和睦有关。要监督青少年的上网行为,首先就要把他们留在家里,绝对不能让青少年迷恋网吧。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对家庭产生眷恋,愿意留在家中,以便于家长引导孩子正确上网。

(二)及时与学校沟通,掌握青少年思想动态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4篇

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回首过去的20世纪,在党的领导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曾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前列,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今,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下世纪我国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到下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那时,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但是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奋力拼搏,共同努力。现在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这一代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下世纪我国国民总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下世纪的中国能否牢牢发展的主动权,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庄严的使用,为使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负重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即将加入WTO,我们同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深入。这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大量进入我国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宣传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呈现“四个多样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诱发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社会上还出现了黄赌毒、腐败、非法宗教活动、封建学信活动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干扰着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再一方面,当今时代,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是开放的,网上信息诚杂多样,即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同时,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些错误的不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也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面前,我们只有努力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大力探索新路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年轻一代健康茁壮成长。

二、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特点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年新特点,使青少年的流动分布、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等生存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使非公有制企业成为青年集聚的重要领域之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使城市社区在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代日益加快,使科技、信息、市场成为农村青年投身效益农业开发行动的主要需求等等。这些特点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当前有关部门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这一点从当前应征入伍青年的高涨热情也可以证明;二是非常关注社会。青少年对自己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大事非常关注,并且对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也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比如对家庭收入、高校扩招、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关心;三是大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很多学生重视个人社会价值和体现,认为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国家作贡献和使自己有所作为;四是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但是在健康的主流背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青少年存在信仰危机,政治热情不高,人生观不够积极,许多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明显偏差,在现实生活中更是表现出种种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其一,政治意识淡薄,信仰集训模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说教;其二,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1996年缙云县少年犯罪案件13件25人,占全年案件数的4.3和6.3。1997年,全县青少年犯罪案件36件46人,占全年案件数的24.2和21.3;其三,意志力缺乏,不能经受打击、挫折;其四,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现 象严重,性格孤僻、冷傲,缺乏合作精神;其五,价值观偏差,享乐主义严重,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许多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花钱如流水,追求高消费、盲目消费,同学之间攀比风盛行,爱讲排场、讲高档;其六,独立自主意识差,虚荣心强。由于家庭的溺爱,学校教育方法的陈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中小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接触现实生活往往束手无策。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尽管此类现象并不是所有青少年身上都存在,但确定比较普遍。出现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家庭、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放松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高尚的人格品格、顽强的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为保证广大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就必须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部门要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2、教育部门要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关系有过非常精僻的论述,他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灵魂”。这是所有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必须明确和坚持的基本原因。实践也可以证明:如果真正加强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会把思想教育中形成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学生识别真善美假恶丑都具有极大影响。当前,教育部门就是要将德育工作切切实实放在首位,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来带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3、教育部门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全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在育人当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去带动、引导、激励和感召广大青少年,使自己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如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育部门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使广大教师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前提,才能确保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实效和针对性。

(二)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

1、共青团组织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经济社会生活呈现出“四个多样化”,给学校共青团工作也带来冲击。面对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的青年学生,共青团组织只有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不断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才能增强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青年的不同需求,实行分民支指导,分类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潜下心去真正了解青少年,贴近青少年,努力做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争取正面灌输与经常性渗透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教育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2、共青团组织要大力推进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曙光计划”,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曙光计划”是面向我省中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以“迈好青春第一步,成才报国跨世纪”为主题,以培养中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现代生活素质为基本内容的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当前,要着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纪律法制教育。共青团组织要通过价值观教育、主体意识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群体观念教育,努力帮助学生会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正确的认识和有效地调控。要经常性地开展纪律法制教育。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典型事例,深入普法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严格校纪校规,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努力引导他们成为“四有”新人。

3、共青团组织要在繁荣青少年文化生活,加强青少年活动陈地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共青团组织要积极组织青少年踊跃参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一是通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吸引青少年学生,使他们从小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二是积极实施“新世纪青少年读书计划”,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形成读书热点。三是积极开展和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扩大青年志愿者的影响力,使广大青少年在潜移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同时,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加强和规范各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同时,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加强和规范各级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宫、青年科技图书站、青少年素质训练基地、少年军(警)校等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基础作用,同时,要积极创办“青少年健康网站”、“青少年热线”、“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新型工作阵地,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依托。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澄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生命线,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道德品质的形成,理想信念的确立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亟需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了重要平台,是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课的收效甚微,学生厌学,在情感上不能认同,在行为上更是我行我素,产生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这说明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还不够,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处境。

一、尴尬处境

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和自己的经历体验,我认为当前的青少年思想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我想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内容方式的选择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及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教育,更侧重于宣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根据埃里克林森的心理发展阶段,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更关注对自我的认识及自我的发展。所以,这些政治色彩比较浓,脱离中学生的成长实际,内容的选取没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侧重于实现社会道德规范的同一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发展。再者,在教育方式上更是采取一种“灌输”,理论说教,不厌其烦的重复,这使得青少年的兴趣更是大大降低,没有给他们带来一种情感上的愉悦体验,所以难以产生共鸣,实现我们社会道德的内化。

2.知和行的脱节,难以实现思想情感的外化。思想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受教育者接受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认同它,遵守它,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而如今知与行并非是统一的,很多人明明懂得种种道德规范,但在行为上依然我行我素。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在理性的驱使下,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依然会背弃自己所熟知的道德理念。所谓“说一套,做一套”,将那些政治理论,行为规范看成纯粹的知识,简单的加以记忆,而在行为上将其抛至九霄云外。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最后也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这也是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频发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知和行的脱节所导致。

3.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好奇心强,辨别是非,真假能力不足,容易受其影响,深刻影响到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有许多社会的负面新闻,诸多社会问题,与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正面引导是相违背的,这使得思想教育的困难加大,使其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下降,在情感上甚至出现抵触和反感。

二、基于问题的对策分析

面对当前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在育人,在于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通过社会道德的个体化及个体道德的社会化,最终促进我们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繁荣与稳定。我认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是主体性的青年人,回归点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回归人性,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个体价值,自我实现和发展,进而发挥思想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利用一切优势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等载体工具,营造积极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是基于人性的考虑,是就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不仅要灌输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些核心价值理念和一些看似“大而空”的政治性很强的内容。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容易出现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创造性的开发教育资源,更你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他们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发展,做到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及需求的一致性,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我们应做到“以理服人”。而教师则通过对他们的指导,解决他们思想的混淆和困惑。这种方式不是用“灌输”,空洞的说教,而是采取推理的方式,以理服人,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出选择,实现价值观念的一致化,达到我们的思想教育目的。

2.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知和行的统一。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见知行之间的密切关系。思想教育正是如此,其很强的实践性决定了我们更应侧重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应充分的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参与进去,在学生的体验当中,及时地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其乐趣,这样在情感上才能增强认识,认同它,真懂,真信,真用。再者应将情感教育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主要是知识认知上的学习。那么,就应让学生参与各种有针对性地活动中,以演讲,观摩学习,实地考察等形式,让青少年亲身感受到,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将理想信念内化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做到知和行的统一。

3.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作用,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现代化的网络工具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实现了内容的多样化,手段的创新性,速度的便捷性。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好这一优势因素,以现代化的工具及时传送最新信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丰富生动的教育信息,增强教学的乐趣和感染性,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同时,应坚持正面引导,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领各种思潮和信息,加强真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创设专业的思政教育网站,以生动多样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融入到影视,小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当中,在无形当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其思想教育,正面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倡导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促进青年成长。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然而只要我们以青年人的健康成长为己任,回归人性的需求,创造条件,转变教育方法,尽己所能,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取得重大进展,培育一代有智,有才,有德青年。

【参考文献】

[1]周桂珍.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70-72.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有其独特的诱因、发生机制、心理特征。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教育者弓l导好“逆反心理”向着良性一端发展是增强教育实效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逆反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症结”所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认清逆反心理的心理机制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改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这种“症结”状态,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逆反心理,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对概念本身的界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前提。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negativism,《英汉辞海》解释为:“l、否定的态度,怀疑主义,一种心理状态,特点为对几乎一切别人肯定的事物照例持否定、怀疑的态度;习惯性的怀疑主义。2、违拗病、抗拒性,一种拒绝做所要求的事,按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或任意做某件与所要求的事不同的倾向”。1lJ此处的界定把逆反心理既归结为心理状态,又归结为行为。国内多数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批判而表现出来的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行为。还有的学者则把逆反心理看作一种特殊的固有反对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思想等社会现实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以上种种界定,均有其合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阐述了逆反心理的某些特征,但又失之偏颇。“逆反心理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首先是教育内容(外部信息)在特定的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理解相关的信息,并将所接受到的信息及其所带来的观点和态度与受教育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观点)相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新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分析比较之后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制或抗拒,长此以往,进而产生逆反心理”。l2就心理构成而言,逆反心理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心理范畴,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对信息的情绪体验,是逆反心理的内驱力,即现实乍活中理通情不通的现象。所以说,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对逆反对象的认知上,尤其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倾向。只有逆反的行为倾向堆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倾向才会转化成逆反行为。也就是说,逆反心理仅限于心理状态,并不是既包括心理又包括行为的现象,尽管包含了一定的行为倾向,但并不是包含着行为本身。此外,逆反心理并非只指固有的态度对抗,也指突发性非常规的态度对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是指由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及教育情境等因素产生的与教育目的、方向相反或抵抗的一种反应态度。它具有如下特征:

1、反向性:逆反心理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逆反对于逆反的人物、事件、宣传的内容等逆反对象来说,心理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态度是对立的,具有明显的反向性。

2、二重性:逆反心理的_二重性是逆反卡体的态度呈现出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主动逆反,另一种是被动逆反。前者指逆反心理主体做出与情境、内容的刺激相反的倾向,后者是逆反主体对外界的信息不作任何反应,保持沉默。逆反心理的二重性,也指其结果既带来消极的一面,不利于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开展:又可带来积极的一面,有利于教育者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进,合理设置教育情境,以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3、盲目性:所谓盲目性,是指逆反主体在外界刺激一出现,还未仔细考虑,就做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心理活动。这种盲目性往往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与价值而一概反对。在逆反心理达到一定程度后,盲目性和缺乏理智控制表现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听(见)就烦”就是盲目性的反映。

4、突出自我性:逆反其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t5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指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的自由被剥夺时而自发地激发出来的一种抗拒心理,一般情况下,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青少年,突出自我性更为明显。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按照态度理论的观点,逆反心理可能是由教育者信度引起的信度逆反,也可能是由于教育内容、方法引起的“禁果逆反”和教育情境引起的情境逆反。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成因主要有:

1、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反弹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曾经是我们党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一大法宝。然而,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淡漠,许多人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党历史上曾一度出现“左”的工作形式有关。

中国人民曾有过用政治冲击经济,用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手的荒唐岁月。在极“左”路线盛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达到顶峰,盲目趋势渐渐凸显,思想的统一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但同时也留下了隐患。尽管通过拔乱反正,新思想代替旧思想,但极“左”教育形式在人们心目中常与极“左”路线联系在一起,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当代青少年,虽没有经历十年动乱岁月,但却受到这种心理定势的严重影响,另外,现实生活当中“批斗式”、“训斥式”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从而使其增强厌烦情绪乃至否定的砝码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所需求的主流意识的一元化与非主流意识的多元化相混杂,社会评价标准进一步丰富,不再把政治作为唯一的标准,社会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了矛盾。社会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相斗争,此起彼伏,造成了人们心理的不稳定,不平衡。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的青少年,独立意识日趋增强,为了表现自我,一反传统束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滋生,深刻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反映到现实社会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党风不正,政风不洁,民风不纯等丑恶现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得到遏止,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不良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鲜明对比,人们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失去信任而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个别领导同志,其身不工L,言行不~的现象,致使人们顿生厌恶之感,非但不愿接受其内容,而且会使人们将注意力指向教育者自身的不良行为,以示心中的不满,以泄腹中之怒,从而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形成习惯性的信度逆反。

3、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因素

青少年的社会地位是比较特殊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出现“异时性”,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所谓“边缘人”的不稳定状态,这种生理发展成熟与社会地位延迟稳定的“异时性”,造成了青少年复杂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特征正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成人感、自尊心愈来愈强烈,渴望被社会承认,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是青少年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自尊心受挫的情况卜,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出人意料,反抗或我行我素倾向急剧增加。如果教育者忽视情感投入,就会进一步使受教育者疏远他人,拒绝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形成习惯性的逆反心理。此外,青少年心理过程各要素存在着矛盾,认知过程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不平衡,充满好奇心,这是青少年心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讲一面理,或没有说明理由或说明理由不充分的禁止性说教,导致“禁果分外甜”效应,这是形成逆反心理又一重要原因。

4、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囚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整个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沉闷走向生动活泼,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最为活跃的时期。时代的急剧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社会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落后于社会发展,具有“滞后性”,总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方式方法都没有改变陈旧的体系,还是传统模式。尽管有关部门曾做出了创新和努力,例如近期教育部要求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等,但落实到基层,这种“口号式鼓动”教育收效甚微。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滞后性”是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诱因。

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首先,在内容上: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教育内容的编排上具有重复性,不科学性,忽视了层次性,因人施教原则,使教育对象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形成“思想逆反”。此外,“德育内容的泛政治化”也是形成思想逆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方式方法上:把灌输教育原则片面理解为“满堂灌”、“填鸭式”,搞强迫命令,硬性限制,采取单向灌输,形式单一,照搬方法。最后,教育评价上: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用考试分数来评判个人的政治及道德水平的高低。这种评价标准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有才无德”、道德与知识相分离的“偏才”。

三、引导逆反心理的对策

逆反心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容回避。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学者对逆反心理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只看到消极一面,而没有看到积极的一方面。对有逆反心理的受教育者的评价,常以“桀骜不驯”、“牢骚满腹”、“感情用事”、“崮执己见”这些词语来代替。事实上,逆反心理不仅一方面可能会成为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前奏,而且另方面又可能成为帮助我们教育者反思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最佳角度。因此,我们对逆反心理的评价应持辩证的观点,应当积极引导,不是彻底地矫正,更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清除”。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减少逆反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l、转变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种于段,而非目的。目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乍产:力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脱离具体业务而空谈思想,谈政治。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批判型”转向“建设型”,由“行政型”转向“服务型”,一切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教育者的出发点要从过去追求“同一‘律”向“同一律”和 “个性化”相结合的观念转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社会需求出发,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和相应的道德体系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原则。但是,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拓展了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空间。那种过分强烈按统一的思维模式或发展轨迹的公式来培养人才,只会导致单一、沉闷、僵化的育人氛围,很难解决人们复杂多样的思想矛盾,反而激起人们对思想教育的逆反。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元化的前提下,应尊重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加强情感因素投入。逆反心理的构成因素中,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直接推动力。情感投入的深度与逆反心理程度成反正,情感投入越深,逆反心理的逆反程度就越小。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心灵的呼唤,离不开情感做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情感去撞击。纯粹的“以理教化”难免使受教育者存在“抗药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是“法官”、“牧师”,而应是情感的传递者、沟通者。唯有如此,才能克服理通情不通的逆反心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试验,如果教师对受教育者给予一定的情感投入,并为之创造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其结果会达到一种常规教育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这就是著名的 “罗森塔尔”效应(马利翁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才能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内容,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投入积极的情感,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情人之间的统一,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对外改革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也都产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只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不断创造,在新的挑战中求生存、求发展,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起到沟通主客体的桥梁作用。

首先,方法上,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互动型转变。双方交流互动型有利于体现双方民主的意识、平等的地位和信息的双向反馈,克服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工作方法所带来的逆反心理。其次,方式上,从显性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过对学习、工作环境的设计,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精t5营造,达到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尽量避免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再次,方向上,从“防堵型”向“疏导型”转变。今天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交错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巨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流动更为畅通,习惯上用防堵的方法去控制信息的消极影响已不再成为可能。因此,教育者在知识的传授中,讲清“两面理”,针砭利弊,坚持疏导,而不是简单禁止,以利于减少“禁果效应”(禁果分外甜)逆反的发生。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体质健康 政策 自我决定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近年来从国家到各部委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例如,2006年12月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1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可以说,这些政策是新时期提高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但最新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青少年体质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依旧很低。如何有效提升这些体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切实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实施进行相关探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是否有效实施关键看它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我们知道,内因是青少年养成锻炼习惯的决定性因素,阳光体育政策对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而言是外因。因此,关键是要养成青少年自觉锻炼的意识,让其主动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对健康生活的促进,否则即使外界政策再完备,也很难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的。

在人们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中,只要存在着需求,就会存在着为此而产生的付出,也就必然存在着付出与获得之间的对应关系,存在着对满足需求的程度和状态的追问,存在着效果分析和价值诉求。因此,衡量“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效性应该坚持社会维度与个体维度两个要素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其中第一个要素――“社会维度”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客观需求,即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落实与促进;另一个则是个体维度的取向,即关注受教育者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

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还应关注青少年对阳光体育的态度、需求和感受,即关注受教育者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作为一种外部因素,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开展让青少年对锻炼及健康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价值认同,并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动力机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内外的体育研究者已愈来愈注意到依靠外部因素向青少年灌输体育知识、技能,或通过特定的方式组织一起锻炼,效果极其有限,只有内部需要通过兴趣及需要“内化”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为,才能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期望的目标。

因此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政策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内化,形成学生主体的自觉。

1.“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发生条件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E.Deci)和瑞恩(R.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可以知道,锻炼习惯的养成就是一种关于体育经历的选择,在充分结合自身体育兴趣和外部环境引导的基础上,青少年对各种体育健身方式的产生作评判并进行认同性选择。这种自我决定可以引导青少年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锻炼行为,并激发青少年锻炼的内部动机。其中,提供合理理由、承认参与者的感受、自主支持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三个重要条件。

根据现有的锻炼动机研究成果我们知道,让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理由与促进自主支持条件紧密相联时能促进青少年从事“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的自我决定和参与过程。同时,现有研究也发现,要想帮助青少年把外部提供的健身意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同,还需要存在自主决定形成的促进条件,这样对缺乏内在锻炼动机的学生就形成了一个有可能吸引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意义理由。第二个条件是承认参与者的感受。也就是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和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倾向性之间可能存在不相吻合及可能的冲突给予承认,这种承认传达了活动组织者对青少年选择权的尊重。它能缓和与活动价值感认同的冲突,同时允许参加运动的同学去理解被要求的行为,认识到这种行为能够与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相融合。第三个条件是自我决定理论的自主支持,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够促进内化方式的整合。调查发现,如果对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在表达上使用命令的语言,如“必须”“一定”“务必”等字样,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其对活动本身价值的内化和整合都将被削弱。然而,如果允许学生对活动自由选择,而不是给予压力,那么学生就可能自主表达对活动的支持,这样就能促进青少年对体质健康政策的认同,实现体质健康价值观的内化和整合。

2.“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发生因素

青少年接受“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内化、行为养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施的实效性会受到政府、学校、家庭、朋友和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也体现了对社会化r值认同的过程。广大青少年在阳光体育大背景下,受周围重要他人的影响,逐渐产生价值认同,这时他的参与态度可能会逐步由消及转化为主动并最终形成个体的自觉。青少年这种受重要他人影响产生的主动内化有助于使自身由他律运动走向自律运动。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人,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更多地影响青少年,教师的体育价值观有更多的机会传递给学生。通过对学生参与运动进行鼓励、认可,能很好地激发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动机力量,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其次,父母对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信任、支持和关心所产生的归属感能够让青少年更愿意进行体育活动的尝试和坚持。最后,同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对青少年体育兴趣养成与促进有较大影响。

三、“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策略

体育政策有效实施的重点是提升青少年的锻炼动机需求,它具有始发、指向、选择及强化的作用,能有效地唤醒并维持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1.价值取向策略

当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明确后,就会自觉树立目标,身体力行,坚持参加身体锻炼,其行为越发自觉和积极。认识―情趣―行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占据中间环节的情感与兴趣,自然随之同步而高升。因此,要加强宣传和通过营造“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2]。

2.自我感受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必须重视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爱好。兴趣激发是“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内化、提高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动机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目的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各项体育政策实施中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了解青少年的基本体育兴趣或特长,在这个基础上来制定符合他们生理、心理需求的实施计划。

3.任务性驱动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并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如何养成自觉呢?现有研究表明,合适的任照莆漳茏畲笙薅鹊靥岣哐生的参与度并提升内部动机。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适宜的任务驱动获取最好的效果[3]。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水平存在客观的差异,制定阳光体育运动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活动的开展要因人而异,可以用“跳一跳,摘桃子”的经验来设置教学任务,既要让学生感受参与运动成功的喜悦,又不会过于轻松,失去锻炼的价值。因此,适宜的任务驱动是阳光体育有效开展的组织策略。在实施的初始阶段,要围绕活动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运动能力水平进行确定,从而组织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实施的促进阶段,则分解活动任务,促进学生持续有序地参与活动;在提升阶段,需要探索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更好统一,将任务驱动提升为学生主动的锻炼习惯。

4.选择性渠道策略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假定自主需要、归属需要和能力需要代表三个固有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三个需要的满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按照这个理论,当所有需要没有满足特殊的环境,个体会产生缺乏动机,许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缺乏动机是因为缺少自主需要,缺少个人选择和活动选择[4]。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开展还是以组织者设定的项目为主,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少自主感。学生感到他们是被动地参与,有被控制感。这就要求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组织者提供更多项目供选择,特别是一些参与性强、竞争性相对较弱的运动项目(有氧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这将有效地提高那些不喜欢较强竞技类项目同学的选择和动机。因此,组织者对阳光体育的开展不仅要宏观管理也要微观指导,通过广泛性和专业性的活动渠道,让广大青少年在自我动机的调动下,由被动参与到主动选择,从而扩大阳光体育的受益面。

5.归属感认同策略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有内化自己社会群体的价值和调节的本能倾向,这种倾向受到归属群体感的促进,也受到能力感的促进,而获得归属感和能力感的支持会促进内化,并足以产生摄入价值或鉴别价值[5]。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若能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在活动中对自己的尊重,将激发出强烈的运动动机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否则学生将会有挫败感,就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性的运动项目中去。因此,教师在体育运动的组织实施中应将情感贯穿始终,比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充分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交流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

6.自我实现策略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施过程中,组织者应给青少年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应刻板地按照统一模式去组织。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空间,组织者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练习,通过俱乐部模式、菜单式模式等方式让青少年从事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从而激发他们对更高体育运动技能的追求,也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与教学的有效性,满足青少年自我实现的需求。“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采取学生自主练习、自主安排、教师引导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广大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感受成功。

参考文献

[1] 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N].中国教育报,2007-4-26.

[3] 王晓敏.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武汉市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4] 苏煜,郑厚成.自我决定理论与体育学习缺乏动机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不断下滑,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在学校学的体能测试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不及格,蹦来应该最好通过的体能测试却成了学生们的恐惧所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已经到了一种必须全民关注起来的境地。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基础,青少年没有健康体魄,那么一个国家将面临的是什么可想而知。

为了改变中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滑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从2007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措施,如开展“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和“亿万学生冬季长跑”等活动。

虽然随着一系列推进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措施出台,中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然而要在跟蹦上有所转变还有一定难度。对青少年而言,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一种竞赛,更是一种教化,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感悟体育的魅力,感受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这不仅能帮助他们获得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更能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如果体育的教育价值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那么仅仅是喊几句口号,发起几项运动是无济于事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认识到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意义。

一、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1.青少年体育发展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

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体育事业,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成体育强国,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部分,青少年体育发展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青少年体育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只有青少年体育积极健康的发展起来,我国才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强少年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根脉所在,青少年体育的宗旨在于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体育技能和运动水平以及培养体育意识,形成青少年爱体育、懂体育、流行体育的习惯才能使其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后可以选择体育专业、步入体育行业,推动体育人才的涌现,已达到从根本上发展体育及其相关产业、部门,为体育强国事业保驾护航。

2.青少年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保障

竞技体育要向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抓好后备人才的培养,青少年是后备人才的储备库,因此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史我国经济体育发展的保障。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路径可分为四种,但无论哪种培养路径,青少年体育均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发展竞技体育,提升竞技水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3.青少年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发展

青少年体育是知情好年参与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则是指在学校内展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活动,在概念上就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主体部分,青少年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要实现青少年体育的健康发展,应以学校体育为基点,为校外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授方法、培养兴趣,并进行健康科学的延伸,青少年体育的活动内容与组织方式要走出校园,要关注校外和家庭的自由参与,要向社区拓展。

二、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1.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的青少年体质下滑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只是阻止了下滑的速度,还没有扭转下滑的趋势。毋庸置疑,从历年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青少年体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可是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环节出了问题。对青少年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分析较多,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方面,青少年体育政策执行力不强与制度建设有密切关系,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执行需要先进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

2.管理体制出现问题

很多青少年体育政策是由两个或多部门联合的,或者一个政策中出现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同一个青少年体育事务的情况,多部门管理容易导致管理不畅,权责不明的情况发生,有利益都抢,无利益相互推诿,最终导致政策执行不力。

青少年体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纯靠一个部门管理可能难以完成,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各部门必须协同合作,各司其责,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执行和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历来存在着导致城乡差异的制度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物质保障缺位导致青少年体育政策在农村难以执行,很多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一些及贫困的地区,小学甚至无法开设体育课。在这些地区,青少年体育政策多为“概念化”状态,难以真正落实到实处,尽管实施了许多扶贫工程,但是,实际情况仍然未有多大改善。所以,应该有或者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倾斜、落实的力度,利用政策的优势与特点,打破制度障碍,让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体育得到长足发展,彰显公平。

三、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对策

1.构建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

必须构建保证青少年体质和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得以提升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必须明确政府主导的责任,部门协同的职责,社会参与的吸引政策,与公众利益攸关的切入点,进而形成保障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实现顶层设计所确立的目标,不能仅仅立足于原有体系内政策的修修补补,而应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找到国家现有政策的可利用空间,更要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搜集不同层次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相关群体对困扰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的有关要素,使经过充分论证而提出的政策保障具有说服力,进而获得国家的认可,形成国家层面的规划。积极推动国家和地方制定保障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法治体系,国家制定宏观指导政策法规,指导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地方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少年体育政策,促进当地青少年体育发展。并且,在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政策的落实与监督。

2.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学校体育标准

学校体育服务体系于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综合考虑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在场馆设施、健身指导、健身组织、体质监测等诸方面与全民健身以及学校发展有机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共同发展。建立完善学校体育标准、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评优标准对体育的评价要求、体育俱乐部标准、职业选聘中的体质标准、体育职业认证标准和体育从业人员体育技能标准,等等。用标准规范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第七,强化体教结合中的大“中”小学各级各类竞赛与体育系统后备人才竞赛制度一体化衔接!以竞赛制度为杠杆,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运动员注册“青少年赛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保证教育”体育两个体系内青少年的参与权力和公平待遇!

3.提供政策支持

应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不同的形式,为社会办青少年体育、社会发展青少年体育提供空间环境和政策条件,形成社会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补与有序竞争。要建立青少年体育运动伤害保障体系,制定青少年体育运动伤害保障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建立青少年体育安全保障体系,以地方为主体成立安全保障组织机构,协助解决当地安全事故;建立包括意外伤害保险“医疗救助”纠纷解决等多种安全保障形式,降低意外伤害风险造成的损失。强化青少年体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为主体的、多层次的青少年体育督导评估体系,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评估标准,定期进行督导评估,并将督导评估结果应用到相关主体和责任人的评价之中。

我国青少年体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原因与政策强制力保障不够以及执行不力有密切关系,要实现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立足于对原有制度的修修补补,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发展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和修补观想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多方合作,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华荣.20世纪的中国学校体育法制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

[3]刘宁,刘静民,张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9.12

[4]付慧宇,张景华,刘浩.高中体育考试改革探析――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03

[5]周登嵩.青少年体育视域下的学校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0.07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质健康;政策;自我决定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近年来从国家到各部委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例如,2006年12月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1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可以说,这些政策是新时期提高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但最新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青少年体质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依旧很低。如何有效提升这些体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切实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实施进行相关探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是否有效实施关键看它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我们知道,内因是青少年养成锻炼习惯的决定性因素,阳光体育政策对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而言是外因。因此,关键是要养成青少年自觉锻炼的意识,让其主动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对健康生活的促进,否则即使外界政策再完备,也很难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的。在人们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中,只要存在着需求,就会存在着为此而产生的付出,也就必然存在着付出与获得之间的对应关系,存在着对满足需求的程度和状态的追问,存在着效果分析和价值诉求。因此,衡量“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效性应该坚持社会维度与个体维度两个要素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其中第一个要素———“社会维度”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客观需求,即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落实与促进;另一个则是个体维度的取向,即关注受教育者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还应关注青少年对阳光体育的态度、需求和感受,即关注受教育者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作为一种外部因素,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开展让青少年对锻炼及健康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价值认同,并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动力机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内外的体育研究者已愈来愈注意到依靠外部因素向青少年灌输体育知识、技能,或通过特定的方式组织一起锻炼,效果极其有限,只有内部需要通过兴趣及需要“内化”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为,才能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期望的目标。因此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政策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内化,形成学生主体的自觉。1.“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发生条件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E.Deci)和瑞恩(R.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可以知道,锻炼习惯的养成就是一种关于体育经历的选择,在充分结合自身体育兴趣和外部环境引导的基础上,青少年对各种体育健身方式的产生作评判并进行认同性选择。这种自我决定可以引导青少年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锻炼行为,并激发青少年锻炼的内部动机。其中,提供合理理由、承认参与者的感受、自主支持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三个重要条件。根据现有的锻炼动机研究成果我们知道,让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理由与促进自主支持条件紧密相联时能促进青少年从事“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的自我决定和参与过程。同时,现有研究也发现,要想帮助青少年把外部提供的健身意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同,还需要存在自主决定形成的促进条件,这样对缺乏内在锻炼动机的学生就形成了一个有可能吸引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意义理由。第二个条件是承认参与者的感受。也就是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和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倾向性之间可能存在不相吻合及可能的冲突给予承认,这种承认传达了活动组织者对青少年选择权的尊重。它能缓和与活动价值感认同的冲突,同时允许参加运动的同学去理解被要求的行为,认识到这种行为能够与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相融合。第三个条件是自我决定理论的自主支持,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够促进内化方式的整合。调查发现,如果对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在表达上使用命令的语言,如“必须”“一定”“务必”等字样,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其对活动本身价值的内化和整合都将被削弱。然而,如果允许学生对活动自由选择,而不是给予压力,那么学生就可能自主表达对活动的支持,这样就能促进青少年对体质健康政策的认同,实现体质健康价值观的内化和整合。2.“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发生因素青少年接受“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内化、行为养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施的实效性会受到政府、学校、家庭、朋友和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也体现了对社会化价值认同的过程。广大青少年在阳光体育大背景下,受周围重要他人的影响,逐渐产生价值认同,这时他的参与态度可能会逐步由消及转化为主动并最终形成个体的自觉。青少年这种受重要他人影响产生的主动内化有助于使自身由他律运动走向自律运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人,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更多地影响青少年,教师的体育价值观有更多的机会传递给学生。通过对学生参与运动进行鼓励、认可,能很好地激发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动机力量,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其次,父母对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信任、支持和关心所产生的归属感能够让青少年更愿意进行体育活动的尝试和坚持。最后,同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对青少年体育兴趣养成与促进有较大影响。

三、“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策略

体育政策有效实施的重点是提升青少年的锻炼动机需求,它具有始发、指向、选择及强化的作用,能有效地唤醒并维持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1.价值取向策略当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明确后,就会自觉树立目标,身体力行,坚持参加身体锻炼,其行为越发自觉和积极。认识—情趣—行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占据中间环节的情感与兴趣,自然随之同步而高升。因此,要加强宣传和通过营造“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2]。2.自我感受策略“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必须重视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爱好。兴趣激发是“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内化、提高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动机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目的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各项体育政策实施中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了解青少年的基本体育兴趣或特长,在这个基础上来制定符合他们生理、心理需求的实施计划。3.任务性驱动策略“阳光体育运动”政策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并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如何养成自觉呢?现有研究表明,合适的任务掌握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提升内部动机。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适宜的任务驱动获取最好的效果[3]。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水平存在客观的差异,制定阳光体育运动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活动的开展要因人而异,可以用“跳一跳,摘桃子”的经验来设置教学任务,既要让学生感受参与运动成功的喜悦,又不会过于轻松,失去锻炼的价值。因此,适宜的任务驱动是阳光体育有效开展的组织策略。在实施的初始阶段,要围绕活动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运动能力水平进行确定,从而组织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实施的促进阶段,则分解活动任务,促进学生持续有序地参与活动;在提升阶段,需要探索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更好统一,将任务驱动提升为学生主动的锻炼习惯。4.选择性渠道策略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假定自主需要、归属需要和能力需要代表三个固有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三个需要的满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按照这个理论,当所有需要没有满足特殊的环境,个体会产生缺乏动机,许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缺乏动机是因为缺少自主需要,缺少个人选择和活动选择[4]。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开展还是以组织者设定的项目为主,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少自主感。学生感到他们是被动地参与,有被控制感。这就要求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组织者提供更多项目供选择,特别是一些参与性强、竞争性相对较弱的运动项目(有氧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这将有效地提高那些不喜欢较强竞技类项目同学的选择和动机。因此,组织者对阳光体育的开展不仅要宏观管理也要微观指导,通过广泛性和专业性的活动渠道,让广大青少年在自我动机的调动下,由被动参与到主动选择,从而扩大阳光体育的受益面。5.归属感认同策略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有内化自己社会群体的价值和调节的本能倾向,这种倾向受到归属群体感的促进,也受到能力感的促进,而获得归属感和能力感的支持会促进内化,并足以产生摄入价值或鉴别价值[5]。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若能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在活动中对自己的尊重,将激发出强烈的运动动机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否则学生将会有挫败感,就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性的运动项目中去。因此,教师在体育运动的组织实施中应将情感贯穿始终,比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充分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交流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6.自我实现策略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施过程中,组织者应给青少年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应刻板地按照统一模式去组织。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空间,组织者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练习,通过俱乐部模式、菜单式模式等方式让青少年从事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从而激发他们对更高体育运动技能的追求,也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与教学的有效性,满足青少年自我实现的需求。“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采取学生自主练习、自主安排、教师引导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广大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感受成功。

作者:陈志丹 晏艳琴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外语外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N].中国教育报,2007-4-26.

[3]王晓敏.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武汉市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校;学校体育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政策法规。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也在迅速增加。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的现状。

一、学校体育政策

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直接影响我国千百万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的形成,而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学校体育政策应属于公共政策范畴。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学校体育政策的确切定义,我们只能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体育开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来大致形成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从纵向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从横向看它包括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所颁行的各方面的规章。学校体育的结构为: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它们当中的每一项都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项都要搞好,学校体育才算完整。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涵盖以上每个组成部分。如为了保证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等。为了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最基本的保证而制定的《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等。制定这些政策是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

二、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对策

1.转变体育价值观

转变实用主义的体育价值观应借鉴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表现在体育价值观方面,就是力图通过体育来实现自我价值,强调参与体育过程中自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表现在具体方式上,就是要通过“快乐的体育活动”,以消除精神紧张,同时实现体育的价值。我国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健康理念,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家长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励以及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引导和推动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2.增加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

在我国增加的教育投入中,专门划拨资金投入给学校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要求学校认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和《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标准的要求,做好规划,配齐体育设施和器材。

3.构建系统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针对当前的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不能配套发挥作用的现状,相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并出台系统的学校体育政策,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4.加强监督和沟通工作

教育督导工作中要强化对学校教育工作督导的力度,加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工作状况在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定期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把督导结论作为评价各地各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网站的建立给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官员等一切与学校体育相关的人一个交流的平台,增强目标群体与执行主体的沟通与反馈机会,通过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率。

5.加强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部门及人员的绩效考评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政策法规制度不落实,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单位,不得评为教育先进单位,其负责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对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的单位要通报批评,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要重新界定体育教师工作,做到同工同酬,不仅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还要对其工作给予肯定,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对体育政策实施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23日)[N].中国体育报,2006.12.25.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基于青少年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许多舶来的低级趣味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随之进入我国,并随着媒体、网络和社会现象在青少年中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思想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思想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不成熟,对消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辨别能力差,许多校园里弥漫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并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学习退步,人生态度消极甚至引发不良的犯罪行为,形成大批性格扭曲、人格低下的青少年,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青少年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重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灵魂塑造工程。

二、基于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用人格教育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念

教育的职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启发人的本能,使之成为人格健全、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人。人格教育作为塑造基本道德品质的核心教育手段,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人格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把握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接受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路线和思想,逐步形成健全的具备社会价值的人格。

2.用诱导式方法引导青少年的人格教育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动态和波动较大,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由于青少年的叛逆思想比较普遍,在青少年人格教育过程中,应当采用循循善诱的诱导式教育方法,教师应当以诱导和牵引为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建立良性和健全的人格,反对用简单粗暴式的强制手段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形成合理的健康人格教育机制

开展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观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展心理教育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美德袋”的模式困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联系人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4.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格教育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弘扬良好风气,为健康人格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人格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总之,针对青少年的基于人格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时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用合理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舒燕芳.从消极到积极:帮助学生调节消极情绪案例一则[J].班主任,2009(10).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不仅给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学习诸多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有利也有弊。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这一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以深入剖析,总结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诸多变化,探讨如何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管理等手段,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极其重要和必要。这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进行系统、全面、深刻地分析研究。

一、关于网络的研究

1.关于网络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很多,广大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元视角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如孔繁玲、杨临颖等著的《网络世界与当代社会》首先由信息网络化概述人手,介绍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历程等基本内容,接下来从网络与政府管理、商务管理、经济、科技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全亟论述;罗军强著的《网络社会问题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涉及到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网络语言、网络传播、网络游戏、网络依赖、网络犯罪等诸多领域。杨雄主编的《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分析了国外网络社会研究情况,并从网络时代的社会公共管理、网络文化、新媒体发展与管理、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对策。孙翔云、陈英、江奇艳的《网络大众论》、童星等著的《网络与社会交往》、南帆主编的《网络与社会文化》、陶然等著的《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等都围绕网络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

2.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雷跃捷、辛欣主编的《网络传播概论》围绕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主体、网络新闻传播、网络舆论、网络文化、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理论性和实用性研究;张佰明、李志宏、蔡越越编著的《网络传播实务》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特点等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就如何构建网络传播界面、网络传播的几种形态加以研究,并就网络新闻传播、网络传播的典型产品形式、网络广告传播、网络营销传播展开具体论述;雷健著的《网络传播》、严励主编的《网络传播学概论》等从理论、实务等方面对网络传播进行了研究。

3.杨礼富著的《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赵兴宏的《网络伦理学概要》对网络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介绍了网络社会的形成、伦理问题表征,分析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成因,探讨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实质,从网络社会法律体系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技术驾驭、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体系架构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建构和谐网络社会;《网络伦理学概要》对网络伦理与网络时代伦理、传统伦理、应用伦理、理论伦理、网络法律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探讨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并选取了一些网络案例来进行道德评析。

二、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1.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向武著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成长与成才》首先介绍了网络环境的内涵、特征等,接下来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智育发展、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活动、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变迁等加以分析思考。黄少华著的《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一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对当前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诸多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如网络信息行为、网络游戏行为、网络沉溺行为等,并加以分析和总结。王彩凤的《网络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就网络文化的信息丰富性、多样性,网络文化的信息化特征,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网络的互,网络游戏,“网络流行语”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

2.侧重于网络对青少年某个方面的影响开展研究。丁长银的《论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主要以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导致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错位等为切入点,并提出如何实施对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董军的《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介绍了网络影响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包括因上网的直接花销而导致犯罪等四个方面,并对诱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骆剑琴的《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形成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的对策。姚进风的《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指出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积极意义,包括有助于青少年获取资讯、拓展视野、增进交往等,也总结了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负面作用,就提高青少年闲暇生活质量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郭瑞芳著的《网络青年心理分析》就如何理解青年心理健康、青年人格成长的文化渊源、网络文化基本认识等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从网络青年的人格特点、角色选择等方面着手剖析网络青年心理,并对咨询方法进行细致阐述。杨秀莲的《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程燕、余林的《网络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论析》等都是从对心理的影响展开的论述。

3.网络成瘾的问题不容忽视。顾海根主编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首先对网络成瘾进行概念界定,介绍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类型、成因,提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法;吴增强、张建国主编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原因、诊断等加以梳理,并从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徐娟、于红军、张德兰等著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从心理干预的角度论述网络成瘾的具体疗法,如音乐治疗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通过分析提出具体疗法,而且都涉及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问题,论述全面、科学。陈漪涵的《浅谈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成因及其预防》、李黎的《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调查》等对网络成瘾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4.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王喆、何春歧的《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谈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并进行对策研究。张茂聪的《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介绍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交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从网络文化自身的特性、青少年的特性、外部因素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因。单红渡、朱维全的《论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围绕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形象和消极影响进行具体探讨。杨金焱、费世淼的《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挑战》从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人格修养的冲击等四个方面论述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并分析了机遇、现状等。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前的研究成果能够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体现出全面性。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1.部分成果通过对现象、成因等方面分析,进行策略研究。如王贤卿著的《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深入阐述了网络道德的存在基础与架构、网络道德的内涵与特点等,并以网络游戏、大学校园BBs为例,展开对大学生典型网络行为的道德考察,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和成因,通过分析,从主体建构、高校建设、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就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进行探索;王荣发等著的《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沉迷的症状、危害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网络德育工程、实施网上德育、心灵在线交流、走进课程网站;万美容、叶雷的《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及其建构》指出要建构自教与他教相结合的教育机制,网上网下相配合的教育机制以及社区、学校、家庭相协调的教育机制;牛蒙刚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柳世娜的《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王长平的《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章毛平的《试论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等也主要侧重于策略研究。

2.部分成果根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同,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以学校为阵地,潘敏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总结了BBS、网上即时通讯、博客技术等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就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探讨。张小琏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主要从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等方面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方法。汪欢的《浅谈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网络时代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论述。王煊、赵维的《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劲松、刘艺博的《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对策》,吕霞、孙昊的《网络阵地建设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李德敏的《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等均从利用网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教育;发展现状;策略

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发挥作用,校外教育对青少年而言,同样重要。在某些方面,校外教育甚至具有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条件,因此,为了青少年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发展校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校外教育阵地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外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在市场化背景下趋向营利的转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校外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一、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现状

1.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的校外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建立了各种校外教育的活动场所,诸如少年宫、文化宫、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但是从社会重视程度来看,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人们对校外教育的观念还存在偏差,认为校外教育不过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青少年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使得校外教育日益边缘化。

2.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在建立之初,多是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校外教育的各种基础设施变得陈旧,出现老化的现象,基本面临淘汰。然而,校外教育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更别说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了。基础设施缺失的校外教育阵地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要求。很多对青少年校外教育有显著作用的校外教育场所因为资金的制约而被迫关停,这对于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3.校外教育的教育内容单一化

校外教育由于受到资金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只能维持耗资相对较少的单一教育内容,使得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的现象严重。另外,校外教育的理念发展相对落后,对数值教育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各种艺术特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校外教育的内容大多是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对于那些能够拓宽青少年视野,健全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则严重缺失。

4.校外教育营利化现象普遍

校外教育受到资金制约较为严重,各种校外教育场所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逐渐由公益性转变为营利性。各种校外教育场所迎合市场的需求,开办各种谋求利益的学习班,培训班。针对应试教育的特点,开设了大量的数学辅导班、英语辅导班等。更有甚者,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将教学场地进行招商出租,收取商业活动租金。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校外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实际教育效果。

二、推动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策略

1.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推动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校外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各有所长,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校外教育具有很多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校外教育能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提高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校外教育。利用校外教育的资源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加大校外教育的投资,提供政策的支持

地方政府要在转变对校外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向校外教育调拨更多的活动经费,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并提供政策上的优厚条件,支持校外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拓宽校外教育资金的来源,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财政向校外教育拨款,另一方面,要开辟多种渠道为校外教育筹集经费。通过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对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M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的要求。

3.把握校外教育的本质,提供公益

现阶段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普遍,这偏离了校外教育的本质,不利于校外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把握校外教育的教育本质,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的教育服务。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要立足于公益性的原则,杜绝营利化的各种经营活动,回归校外教育的本质,增强为青少年进行教育服务的能力,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4.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对于校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过于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淘汰以往的培训班教育模式,采取各种形式新颖的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拓青少年的视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推动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发展青少年校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正晓. 新时期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现状与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7):128-128.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积极措施

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青少年健康发展对于亿万家庭的幸福、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及人类社会的健康永续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就进入了由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这个集中精力搞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也在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立法手段、设立专门的青少年组织和加强青少年儿童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的推行,我国取得了在世纪之交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男女受教育差距在逐步缩小,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得以实现等成就。但就我国目前青少年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现实与理想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问题,不断改善,这是在青少年发展问题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同时还表现为人们在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由此,青少年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发展权不平等问题

根据《宪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青少年发展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受教育权、生存权、受保护权、参与权,但在现实中,青少年的平等发展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由于地区不平衡、城乡差别、家庭经济差别等原因产生的青少年受教育权、生存权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另外,青少年发展权不平等还表现为青少年殊群体保护不力问题。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即孤残青少年、不在学、无职业青少年及女童等遭受不公正待遇以及女青年遭遇就业歧视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二)青少年人身伤害问题

近些年来,青少年儿童所受到的校园人身伤害和家庭暴力伤害有增加的趋势,如何保护青少年儿童的人身权利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伤害问题

网络带给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是网络成瘾,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增多而增加其心理人格受到伤害的机会,并可能由此而引发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二是使用电脑时间过长可能会给青少年身体造成伤害,如近视、肌肉劳损、脊椎病等。

(四)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呈现低龄化、智能化、恶性化特征,且“好学生”犯罪现象增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势较为严峻。

(五)青少年权利救济缺失问题

现实中各种侵害青少年权利的行为没有受到有效干预,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也是一个需要立法加以改善的问题。

二、青少年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转型时期开放的社会环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成长,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每一方面又有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下面分别就政治、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1. 政治方面。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法制及民主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和各种特权现象以及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难以制约等等,影响甚至毒害着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

2. 经济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不均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增多,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及法律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他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自身也产生了嫉妒、自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对于贫困青少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社会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加大,是青少年发展权不平等问题的主要成因;同时,由于贫困导致的思想文化落后,家长缺乏法律意识也是家庭暴力伤害的成因之一,如去年媒体报道的贵州虐童案就是贫穷而愚昧无知的家长对女儿施暴的典型案例;另外,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某些厂家、社会组织漠视对青少年的保护而兜售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一些校园伤害事件则源于此。

3. 文化方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但是,不良网络行为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青少年的网络沉溺行为、校园暴力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是受了不良网络游戏、不良文化制品的熏染而引发的。

(二)学校及教育体制的影响

教育体制的弊端得不到很好解决,尤其是应试教育使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个性不能协调统一,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权利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高校刑事案件近年就发生多起,2004年马加爵案,去年4月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者都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三)家庭的影响

随着社会变迁出现的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教养方式、父母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例如,现代快节奏的生存环境,使许多青少年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机会减少,这就使得某些本来应由家长灌输给青少年的必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失去了传递的机会;一些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经常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或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过于溺爱孩子而包庇纵容其不良行为,易使孩子养成自私霸道的性格等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外,父母或监护人网络知识缺乏或者疏于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引导、监控,是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的主要成因。

(四)青少年发展相关工作机制不健全,监督措施不到位

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在青少年发展方面的工作缺乏联动互补的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殊群体保护不力问题和青少年权利救济缺失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三、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对策

青少年是的祖国未来、民族的希望,针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善,从根本上消除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不利因素,培养高素质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建设人才。

(一)完善青少年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维护青少年平等发展权

首先,应从保障青少年发展权出发,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从重点保护的角度制定和完善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政策法律。

其次,实施均衡发展的教育,维护青少年平等发展权。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工作,加大薄弱学校改造的力度。要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儿童青少年享有相同质量要求的教育,不但要解决儿童青少年都有学上的问题,还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明确政府、学校、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相关社会组织对于青少年发展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对于青少年发展而言,政府、学校、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相关社会组织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必须在政策及立法中予以明确。

1. 明确政府职责。在维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网络安全和身心健康、保护青少年受教育权方面,政府应当发挥起主导作用,应当强化行政监管力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的义务,建立健全青少年保护相关制度,改变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应负的法律责任作明确规定,加大执法力度。

2. 强化学校责任。学校的职能,除了“教书”以外,还要发挥“育人”功能,应该积极保护学生免受各方面的侵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重视实施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网络教育,鼓励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其次,加强与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的联系,促进父母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第三,转变观念,从根本上纠正区别对待学生、侵害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的行为。

3. 强化父母或监护人责任。父母或监护人应对青少年尽到教育和监管义务。首先,父母或监护人应当适时接受相关的教育,包括对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其次,父母或监护人应积极履行抚养、教育和监督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促使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第三,强化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实施暴力行为或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责任。

4. 明确相关社会组织的责任。首先,应明确相关社会组织的义务,规范相关社会组织的行为,是青少年保护的重要内容。其次,明确相关社会组织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在适用处罚种类上,除了行为罚,还应当酌情考虑适用财产罚和人身罚。同时,针对一些累犯不改或情节严重者,还应在刑法体系中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发挥法律的惩戒作用。

(三)进一步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法治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应当加强青少年犯罪改造的力度,注重改造效果以及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的青少年予以妥善安置,预防再次犯罪,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四)创新青少年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促进青少年发展工作联动互补的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对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青少年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将相关工作指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其次,应加强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在为青少年发展服务方面的相互监督,以此环环相扣,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结语

尊重和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切实做好青少年发展和保护工作,把青少年教育好、培养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对青少年的冲击,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文明、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和条件。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健康永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天天招生网.“两个跨越”――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EB/OL].http://www.365zhaosheng. com,2011.8.19.

[3] 余雅风.改革开放30年青少年发展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13-19.

[4] 新闻中心.贵州男子虐待亲生女5年:开水烫头鱼线缝嘴[EB/OL].http://,2013.5.13.

[5] 新华网云南频道.马加爵杀人案审判长解读案情背后的故事[EB/OL].http://,2004.6.14.

[6] 人民网.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文明以尊重生命为起点.http://.cn,2013.4.21.

[7] 柳斌.关于贯彻新《义务教育法》的几个问题[J].求是杂志,2007(19).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美国; 公立学校; 性教育; 政策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针对青少年的学校性教育在降低少女怀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根据美国艾伦•格特曼切尔研究所(Th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简称AGI)2002年的资料显示,15岁至19岁美国少女的怀孕比例从1990年的117人/千人下降到1997年的93人/千人,[1]又从1999年的85.7人/千人降至2000年的83.6人/千人。[2]通过对从1988年至1995年青少年怀孕比例下降原因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其中大约1/4的下降比例是由于青少年第一次年龄的延迟,而其余3/4的下降比例是因为有性经验的青少年采用高效和持久的避孕方法。了解美国公立学校对学生性教育的政策和社会各界对学校性教育的看法及态度,有助于我国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如何在我国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从而推动学校性教育的开展。

1 公立学校一般性教育政策

在美国,学校的性教育政策由各州独立制定,决策权在地方机构,由地方机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根据AGI的调查资料显示,超过2/3(69%)的美国公立学区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即规定在所辖地区内的学校开展性教育,其余1/3(31%)的学区将决定权下放给各个学校或教师;86%的学生所在学区执行开展性教育的政策,14%的学生所在学区的性教育决策权在学校或教师。美国的性教育政策还存在地域差异,例如东北部地区有86%的学区制定了在学区范围内开设性教育课程的政策,而中西部地区有41%的学区将是否进行性教育的政策决定权交给各个学校或教师[3]。

根据该项调查,有至少3/4的学区教育督察认为州政府的命令、特殊学校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和学校董事会的行动是决定学区性教育政策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中,有大约一半(48%)的学区教育督察认为州政府的命令具有最大的影响力。

全美社区对学区性教育政策的支持程度不同,41%的学区教育督察认为社区强烈支持他们的现行政策;有53%的督察认为,社区对他们学区的性教育政策大体上表示默许;5%的督察认为支持和反对者各半,而1%的督察认为社区基本上反对现行政策。

2 有关禁欲教育和避孕教育政策

美国有22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要求学校开设性教育和性病/艾滋病教育课程;另外有15个州要求开设性病/艾滋病教育课程;13个州没有相应要求。在1998年之前,美国有10个州规定性教育课程要宣传禁欲,而且不允许加入避孕方面的信息。13个州要求性教育课除了教授和避孕用品等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宣传禁欲。大多数禁欲教育规定来自于州立法机构,而不是各州的教育部门。

在有政策规定开展性教育的公立学区中,86%的学区提倡禁欲教育,其中35%的学区将禁欲作为唯一的内容来教育青少年,或者在总体上禁止讨论避孕,称为绝对禁欲政策;另外有51%的学区的政策规定把禁欲作为首要选择,但允许将避孕作为防止怀孕和性病的有效方法来讨论,称为加强型禁欲政策;有14%的公立学区在政策上规定对青少年进行内容全面的性教育,禁欲只是全部性教育计划中可供选择的一部分,称为全面性教育政策。因此,几乎有近2/3的地区都把避孕当成有效预防怀孕和性病的措施来讨论,然而有超过1/3(35%)的地区禁止或者严格限制进行这种讨论。美国南方和北方在禁欲教育政策上不尽相同,在南方,有超过1/2的学区奉行绝对禁欲政策,而在北方,像这样的学区只有1/5[4]。

如果将所有地区都考虑在内,包括那些没有执行性教育政策的地区,有9%的学生在执行全面性教育政策的地区内的学校学习,有45%的学生在执行加强型禁欲政策的地区所属学校中学习,有32%的学生在执行绝对禁欲政策的地区所属学校中学习,有14%的学生在没有执行任何性教育政策的地区所属学校中学习[5]。

3 教师、父母和公众对学校性教育的态度

3.1 教师的态度

学校性教育都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并在什么年级讲授,是很多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根据AIG2001年的资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有关艾滋病病毒是如何传播的、性病、如何拒绝朋友的性要求、青少年父母的意愿是什么、杜绝、约会和待等方面的知识应该在7年级以前向学生讲授。大多数教师认为,有些主题,例如避孕措施以及获取避孕工具、如何正确使用、性指南、人工流产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应该在12年级之前讲授。尽管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教给学生避孕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有1/4的教师被禁止这样做。有1/5的教师认为,在性教育方面的许多限制妨碍了他们满足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比起十几年以前,性教育教师更愿意重点向学生讲授禁欲,并不情愿讲授有关生育控制、如何获取避孕方面的服务、性指南以及人工流产等方面的内容[6]。

3.2 父母的态度

AGI 2001年的调查指出,有至少3/4的父母认为除了禁欲以外,性教育还应该包括如何使用和其他避孕措施、人工流产、性指南、来自的压力以及性关系的情感后果等内容。在另一项民意调查中发现,有93%的公立学校的学生父母认为学校应该将性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去,并包括避孕内容[7]。尽管民意测验一如既往地表明大多数美国父母希望自己的未成年子女能够在学校里接受准确的性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当局受到来自各方面持不同政见者的压力。

3.3 公众的态度

根据Kaiser家庭基金会2000年对美国公众的调查结果,大多数美国人赞成更加全面的性教育而不只是禁欲教育。另据盖勒普调查,有87%的成年人认为高中学生应该学习有关生育控制方面的知识;77%的成年人认为学生应该了解婚前;有70%的成年人支持教授有关人工流产方面的内容;65%的成年人支持教授同性恋方面的内容;有92%的成年人认为青少年应该了解有关HIV和其他性病方面的知识[8]。

综上所述,美国公立学校的性教育政策是由地方机构制定的,大部分学区规定在所辖学校内开展性教育。教师、父母和公众都对学校性教育持积极态度,并认为,学生在学校应该接受除禁欲以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有关性方面的信息和了解必要的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4 Th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Sexuality education: Facts in brief[M]. New York: The Institute, 2002.

2Th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U.S. teenage pregnancy statistics: Overall trends, trends by race and ethnicity and state-by-state information[M]. New York: The Institute, 2004.

3、5 Landry, D., Kaeser, L., & Richards, C., Abstinence promot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contraception in public school district sexuality education policies[J].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1999, 31(6):280-286.

6Th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Sex education: Politicians, parents, teachers, and teens [M]. New York: The Institute, 2001.

7National Public Radio et al., Sex education in America: NPR/Kaiser/ Kennedy School Poll [M]. Menlo Park, CA: Kaiser, 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