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乳品安全论文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乳品分析;实验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80-03

乳品分析作为乳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乳品科学的发展、乳品加工业的进步和乳品安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因此,任课教师如何教好本门课程,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适应乳品行业和工业的发展需要,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一线岗位要求和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任课教师必需思考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验、实践协调互补

乳品分析是理论跟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解乳的组成、设备原理和操作,更要将乳品工业中一些成功的检测方法和生产中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按部就班依照实验教材而进行,实验技能收效甚微,实际动手能力也未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理论课与实验手段以及工厂中实践操作不能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出学生对基本概念死记硬背、对其含义理解不透、能简单操作设备,但不了解该过程的目的,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所适从,不知原因。

理论为实践提供基础,实践又为理论强化提供支撑。通关启发式教学提升理论教学效果,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凯式定氮法测定乳蛋白质的实验中,在理论教学中,首先明确含氮元素是蛋白质区别其他有机物的理论主线,然后通过消化、蒸馏和滴定等过程进行氮的转化和测定,通过各步骤的化学反应变化,阐明各个实验步骤的原理、变化和现象,启发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可能会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教学功能,将往届实验授课录像内容作为授课演示实验录像,可以更加直观的认知每种检测实验仪器和装置,学生能够自己完成检测设备的连接,很好的理解了每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并能够掌握实验操作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感性认识,巩固了理论知识,加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有效地改善了乳品分析理论与实验课程学习效果。

二、综合设计性试验设计与实践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从原料的购买、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过程的实施和总结,学生完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2008年本课程设置了一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以《花色凝固性酸奶研制及品质评价》为例,学生查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微生物学检验、理化检验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等相关的资料,学生们设计了酸奶的制作工艺,选择检测项目和方法,围绕原料乳的相关指标如感官评价、新鲜度试验、脂肪、蛋白质、干物质、密度、杂质度、冰点及抗生素等,并对成品酸奶的质量指标进行评价,如感官评价、全脂干物质、脂肪、蛋白质、酸度以及乳酸菌数,使学生对原料乳和酸奶的相关标准、检测指标及标准作系统、全面的理解。最后,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如产品加工方案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等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仅熟悉了实验的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设计试验和品质控制的检测方法。

随着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大大增加,由于这些实验比较复杂,所需时间较长,计划内实验学时难以满足,这就需要课外开放学时来完成。开放实验室开放大大满足此项需要,起到辅助教学作用。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选择实验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2]。2009年以来,与乳品分析相关的开放实验项目有“菊粉对酸奶品质特性影响的研究”、“花香型酸奶工艺和配方的研究”、“紫薯牛奶的研制”、“酸凝奶酪的研制”、“豆乳酸奶生产研究”、“低脂酸奶品质改良研究”、“低脂干酪品质改良研究”等30余项,通过这些开放实验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同时为学生大四毕业论文的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生还可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去,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科研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一些大型仪器的使用,为今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实验技能大赛

实验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乳品分析的教学内容,面对乳品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校内和校外综合实验技能竞赛,交流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举办学生实验技能大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实验技能大赛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和问题,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因此,实验技能大赛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一种新的有效举措。在校内,在班级内和班级间举行实验技能比赛,主要选择比较简单的实验,如酸奶的酸度测定以及干物质测定的测定,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准确配制和标定、滴定终点的识别与控制、有效数字的记录、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进行评分,对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评价并计入平时成绩或考核成绩。在学校之间,则通过综合设计实验来进行比赛。“丹尼斯克杯”、“诺维信杯”、“蒙牛杯”、“盼盼杯”等不仅锻炼了学生们乳品分析实践能力,而且也高了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就业能力。五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众多从食品学院走出的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支撑国家食品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国内外知名专家。

四、基于岗位需求的实验实践

乳品分析课程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该课程涉及对乳品一般成分、乳品基本理化指标、乳品中的营养成分,以及乳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微生物污染进行分析和检验,强调对乳品企业生产前原辅材料的检测、生产过程中对半成品的检验和生产完成后对终产品的检验,从而达到在生产各个环节保证乳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国家对乳品安全非常重视,在2010年卫生部公布了《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检验方法占据74%,说明国家对乳品安全检测的重视程度。

为了使在校学习到的理论和实验课程能更好的适用于将来的工作岗位,本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乳品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需要的综合能力[3]。与乳品分析有关岗位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1.企业原辅材料的检验。优质原料生产优质产品,企业对原辅材料设置了严格的检验程序,是众多环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只有在原料采购的环节进行严格的验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2.半成品的检验和控制。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企业为了防患于未然,往往要对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相关指标进行检验,该类指标的检验大多与成品质量的某些关键参数有关,只有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监控和及时预警,才能更好地保证成品质量;

3.成品的检验。重点监测乳制品的基本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食品添加剂种类与含量,其结果关系着乳制品能否顺利出厂,对其能否进入到流通环节和实现其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生只有具备基本的合格原料乳和辅料组成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做好原辅材料的采购验证;只有具备各类乳制品生产关键控制点的分析能力,才能正确把握食品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从而对关键环节重要指标进行监控检验,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产品残次率的控制;只有具备乳制品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检验能力以及重要食品添加剂的检测能力,才能保证乳制品安全出厂和消费者安全食用。

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学校理论与实验与企业需求相协调统一。充分体现乳制品检验项目真实性与有效性、检验方法的适宜性和时效性、教学内容与工作情况一致性、学生与企业员工相容性。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产品检测所用到的仪器以紫外分光光度计、酸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设备为主。因此课程大幅度提高精密仪器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强化仪器的操作、检测的原理以及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乳品分析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常用的分析方法。对于那些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到的方法,不作为授课的重点,甚至有的内容可以删去。

乳品工程专业在学生最后1年的实践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乳品分析综合实践能力。目前我校有三个实践基地:国乳中心、蒙牛集团和飞鹤乳业。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承担企业的工作任务,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体验和感受到企业文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提高。

五、结束语

在我国,牛奶已经由个别群体的营养保健品转变为大众的大宗食品,特别是婴幼儿、儿童、老年人以及大中城市的居民,牛奶消费正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乳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乳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尤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和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为代表,影响恶劣。分析检测是乳品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同时检测结果也是乳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和标准等制度实施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检测设备设施陈旧落后、自动化和精密程度较低,更多的是依靠检测人员的经验和肉眼判断。同时现有的检测机构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检测人员不能有效掌握可操作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检测结果,并影响执法水平和监管力度[4]。为此,作为专业教师提高乳品分析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对培养适应新世纪乳品行业的实用人才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杜鹏,孔保华,郑冬梅.乳品工程专业创新型“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2]王丽娜,付华峰.如何提高食品分析实验的教学质量[J].广西轻工业,2010,(6).

[3]胡二坤,李亚欣.基于工作岗位要求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乳品产业 质量安全 HACCP体系

一、乳品产业链特点

奶产品加工的专业化程度高,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1.原奶收集与筛选和过滤。2.储藏,对奶脂进行分离及标准化 3.进行巴斯德杀菌(关键环节) 4.原奶均质化过程 5.除臭过程6.产品细化过程(加工成液态奶、奶酪、奶粉等)7.包装以及冷藏8.最终产品的分销。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了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多个主体。形成了是以种植业为前提、奶牛养殖业为基础、乳制品加工业为龙头的长链条产业。乳制品产业链可以被描述为乳制品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如下图:

乳品生产加工过程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决定乳品产业链不同于一般制造业,具有生物性、复杂性、地域性、保障性等特点:

1.乳产品自身的生物性

乳制产品的生物性表现在原奶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奶牛品种、饲养条件、自然环境等直接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健康营养程度。原奶储存加工后,要求进行除菌防腐处理,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全过程对保鲜的要求很高。在我国一般原奶从生产到加工都在24小时以内。整个从原奶到产成品的物流过程都要求有低温冷藏设备。乳制品的生物性特点还表现在不可回收加工,过了保鲜期的产品不能再循环利用,必须进行及时处理。

2.乳品产业链的管理复杂性

乳品产业链的构成主体多,所涉及的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他们在地域位置,经营规模与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行为模式差别很大。从不同主体的员工素质上看,包括文化程度较低的原奶加工农户,也有乳品加工企业受过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员,各种有饲养、产品研发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行为方式相差也大,增加的沟通的难度和管理复杂度。

3.乳品产业链分布地域性

根据乳品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从产奶到加工、经流通贮存到消费者的时间较长。由于乳品生物性和不可回收利用,在保鲜期到来时必须当废物处理。一方面乳品企业控制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地域分布来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倾向于购买新鲜的乳品,导致乳品产业分布具有明显地域特点。

4.乳品产业链的保障性

从需求角度看,几乎所有用户是在高度关注乳品质量安全状况下,进行口味和价格比较而作出选择。另一方面,乳品作为日用食品,国家对其质量安全也制定出了很多严格标准和法制,任何乳品企业无法回避。因此乳品产业链必须把保障“质量安全”的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二、乳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乳品产业链长具有自身的特点,对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虽然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在乳品产业链涉及的饲料生产、良种培育、奶牛饲养、原奶收购、冷链贮运、牛奶加工,流通分销等环节存在如下一些现象与问题。

1.原奶生产环节中的“小,散、低”现象

从原奶生产组织上看,奶户与企业彼此独立,双方缺乏稳定的利益保障与长期契约。我国奶牛饲养以小规模生产、分散的农户饲养为主,户均饲养规模为3头~5头,饲养奶牛数量在20头以上的规模经营比重不到1/40。牛奶饲养分布广,人牛混杂,分布分散。奶牛单产水平低,2000年我国奶牛年平均单产大约3000千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00千克的平均水平。原料奶质量不稳定,有80%牛奶生产是手工操作,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一直制约乳制品质量提升。

2.乳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

乳制品加工企业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4年干乳制品前10位企业集中度不到22%,市场处于高度分散状态,虽然近几年市场集中度呈不断提高的趋势,当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05年其中日处理能力1000吨以上的企业14家,500吨以上的19家,前100强企业日平均处理能力不到300吨,而国外的大型乳业企业日处理能力平均超过2000吨。

3.销售流通环节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乳品行业是朝阳行业,许多地方政府处于利益考虑保护支持本地企业发展,限制公平竞争进行区域分割。乳品标准不统一,卫生部,农业部,技术监督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等不同部门制定各自标准,使企业往往无法适从。

4.物流运输环节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的乳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很少有专业的物流公司提供整套产业链物流方案。运输商很多是个体户,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限。而在美国,奶站数量正逐渐减少,牛奶被直接运送到牛奶加工企业所在的城市,由于大型运输设备增多,运输时间延长,运输商不得不寻求规模效率,从而使美国牛奶物流业几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奶业加工商通常不承担牛奶的运输与物流(Erba et a1.'4', 1995 )。

三、优化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的对策

乳品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整体产业链的质量安全,并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我国乳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首先提升产业链的质量安全,可以从如下几个主要环节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保障质量安全。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加工企业为核心推动产业链的一体化

乳品加工企业是乳品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发展我国奶业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乳品产业链运营效率和保障质量安全的主要推动力。通过政策导向,开拓融资渠道、依托优势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并购重组,形成知名品牌、资本雄厚的大型乳业集团。依靠具有较高管理水平、有很强影响力的加工企业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乳品龙头企业应当考虑奶站和奶农的利益,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较为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以维持乳业产业链中奶源的稳定,通过加强产业链间不同环节的协作,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产业化链条。

2.积极引导科学消费观念、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乳品消费需求的发展与变迁是促进乳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原动力。要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健康消费,通过广告宣传是广大居民真正认识到喝奶的好处,养成喝奶的习惯。本土乳品企业要调整优化乳品结构,通过产品创新开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多种多样的产品系列,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格品上市,对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加大处罚力度,坚决处理决不姑息,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3.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

乳制品产业链涉及奶农、饲料生产商、兽医、收奶员,及加工、贮运、销售人员到最终消费者各种角色,一个环节存在疏忽就可能造成乳中抗生素残留、微生物污染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安全与健康风险。因此必须提高乳业产业链上全体成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消除隐患,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

由于乳品产业链中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建立有效的信息的获取、管理与交换是成功实施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的关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相关乳品企业(或个人)利用Internet技术结成动态联盟,提高乳品产业链的信息传递效率,从而可以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产业链HACCP体系(HACCP即“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对可能发生在食品加工环节中危害进行及时评估,预防食品安全问题。HACCP体系目的是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目前被国际组织认为是提高食品安全的基本手段,它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也申请并通过了HACCP认证,但对于牛奶的生产、销售、贮运环节中的HACCP则很少也难于执行,因此需要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尽快按照HACCP原则制订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质量安全规程。通过Web技术的集成,完整的生产、运输与销售过程信息,对乳品产业链的每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真实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在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后快速响应,确定原因从而明确界定乳品产业链不同环节相关主体的责任,进而消除安全隐患。

4.积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作用,完善配套服务

政府必须加强对乳业扶植,制定优惠政策,在税收、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乳品产业链相应扶植。通过政策和市场两方面的力量积极引导乳品行业投资、产业结构、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化。要充分利用国家各种农业科技跨越发展计划,加强奶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加大良种繁育、饲养技术的推广,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推广实施胚胎移植工程、先进、实用的奶牛饲养配套技术,推行规范化饲养和机械化挤奶,强化疫病防治。

另外,还要积极消除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协调各主管部门形成统一的政令与制度,避免“政出多门”。加大法制法规建设与执行力度。 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包括乳品在内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及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等。

发挥行业协会和各种自助合作组织的作用,积极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特别是优化物流服务。同时开展提高奶弄奶牛饲养与日常管理的技术培训,开展疫病防治知识、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普及的等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FAO(1999).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Wei Anning and viney Andew (1999) China Dairy Economy Demand supply and Trade

[3]Griffin Michael (1998)Overview of the world Dairy situation: change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airy Industry

[4]付小波等:中国奶业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与对策.国农学通报,2005(8)第21卷8期

[5]颜景辰:中国奶业发展前景与展望.世界农业,2004(1)

[6]刘成果:乳品质量安全是奶业的生命线.中国奶业,2004(6)

[7]孙世民等:我国优质猪肉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中国畜牧杂志,2004(5),32~34

[8]韩高举: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论文,2005,3

[9]李传威:乳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对策研究.东北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论文,2004,6

[10]何玉成 李崇光等:中国原奶生产与乳品加工之间纵向组织关系研究.农村经济,2003(6):6~10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乳品安全;蒙牛乳业集团;战略选择;战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60-05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严重影响了我国乳业发展和人们对乳品的消费。国内消费者也因此将视角转向了进口乳制品,导致我国乳制品进口数量快速增长(见表1)。与此同时,一直觊觎我国乳品市场的外资企业趁机再次进军我国乳品市场,加快抢占我国乳品市场的步伐,并在贸易、产能、研发和奶源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严重地挤压了国内乳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对我国的乳业长远发展或乳品安全构成了威胁。

提供安全、卫生的乳制品是消费者对乳品企业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我国乳品企业的典型代表蒙牛乳业集团为例,研究基于食品安全的我国乳品企业战略选择,以期对我国乳品企业发展有所启迪与促进。

一、国内乳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乳品关系消费者身体健康,是“富国强民”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重视乳品质量安全,已上升到我国国家战略。政府会通过完善乳品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为乳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提供法律依据。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先后通过或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08年10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和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1]。实际上,乳品尤其是婴幼儿奶粉,作为特殊群体的主要必需品,在欧美等国一直是政府重点补贴的对象,例如荷兰为了鼓励生育,给予婴幼儿产品以更多优惠待遇[2]。因此,对乳品企业的政策支持,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2.经济环境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品消费的数量也在增加。中国奶业协会发表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表明,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增长速度的正相关系数达0.935;城镇居民的乳制品需求弹性系数为0.674[3]。乳品行业市场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尤其是农村市场。所以,在确保乳品安全和恢复消费者信心的前提下,乳品行业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我国城市化是21世纪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最重大事件之一。2011年,我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城市人口对于乳品消费的偏好和弹性均大于农村人口,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率的提高,为我国乳品市场拓展了空间。从实际消费来看,城市人口对于乳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要高于农村人口。目前,我国消费者正处于从追求乳品数量到追求乳品质量的转变过程中,对乳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4.技术环境分析。我国乳品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在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等环节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奶牛饲养规模较小,100头以内奶牛的场户数占99.52%,100头以内的年存栏数占到69.37%。这种以家庭为主的饲养方式必然存在技术落后、原奶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其次,在乳品加工方面,我国企业比较注重产品口味、工艺研发,而国外企业则对乳铁蛋白、膜分离技术等深加工技术的创新等环节比较重视。

先进的加工技术是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性能的基础,也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技术因素可能给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等带来一定的威胁。

(二)行业环境分析

1.现有竞争对手。对于蒙牛集团而言,全国性的乳品企业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目前,国内乳制品销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伊利、蒙牛和光明。在将来很长时间内,伊利将会是蒙牛集团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是也不能忽视上海光明企业的竞争力。地方性乳品企业主要是因为过去乳品加工技术限制而形成的,地方性乳品企业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暂时对蒙牛集团还形成不了威胁。国际性的乳品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有着自己成熟的企业制度、营销等各种策略,资本雄厚,外资企业未来对国内乳品消费市场的控制不可小觑[4]。

2.潜在进入者。对国内乳品行业来讲,真正的潜在进入者[5]应该是指国内与乳品企业具有相同工艺、有一定品牌基础的企业以及国际市场上想要进军我国市场的成熟乳品企业。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年代,为一些品牌企业涉足我国市场提供了时机,同时也为国内乳品企业敲响了警钟。

3.替代品。豆制品作为我国传统的食品未来发展前景较好。豆制品也拥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主要表现为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而且不含胆固醇,没有乳糖,适合我国消费者的体质。同时,我国大豆原料丰富,豆制品制作成本较低,价格低廉。

除了豆制品可以作为乳制品的替代品外,羊奶在未来也有可能成为其替代品。羊奶的营养价值并不低于牛奶,而且羊奶中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明显高于牛奶,不过,羊奶在价格上不具有优势,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未来成为牛奶的替代品。

4.供方议价能力。我国奶牛养殖规模较小,大部分都处于散养状态,我国100头以上的存栏数比例只占到30.63%。蒙牛在“奶农+奶站”的模式下,正在准备自建奶源基地。因此,在奶源市场目前还是买方市场,奶源提供商的议价能力较弱[6]。

5.买方议价能力。目前,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对产品价格仍较为敏感;同时,国内乳品企业众多、品牌琳琅满目,而且产品同质化严重,人们在购买乳品时有多种选择。除了终端消费者以外,乳品加工企业的买方还有终端零售商以及商、经销商等。终端零售商大都是大型连锁超市,购买量较多,议价能力较强;商和经销商虽说受制于乳品加工企业,但是市场上品牌琳琅满目,商和经销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二、蒙牛乳业集团内部运营能力分析

通过向蒙牛乳业集团的商、分销商、终端店发放问卷,逆向检核了蒙牛集团内部运营能力。问卷通过表2中的关键因素指标对蒙牛集团内部运营能力进行了说明。

第二层关键因素指标的分值从0到5,分别表示问卷被调查者对蒙牛乳业集团的满意程度,其中0~1代表满意度差、1~2代表满意度较差、2~3代表满意度一般、3~4代表满意度较好、4~5代表满意度好。问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蒙牛乳业集团的了解进行打分,其中问卷被调查者分为A(潜力)类客户、B(培育)类客户、C(重点)类客户[7]。

由表3可知,蒙牛集团内部的新品研发能力较弱,是6个关键因素中的最低分;其次是产品质量,虽属于满意度较好项,但是屡次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已使得消费者对蒙牛产品望而却步了。

三、蒙牛乳业发展战略选择及分析

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利用SWOT分析法整理出集团发展中的基本战略如表4所示。

一体化战略:利用自身有形资产优势和较强的营销能力,在企业全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活动,同时加强自身原有产品品牌服务,获得品牌优势系列化战略:引进企业缺乏的人才,继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细分市场和客户并为之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

低度多元化经营战略:大力发展主导业务的同时,利用企业雄厚的资产能力,开发乳制品的替代品―豆制品和羊奶制品,同时提升产品质量,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战略联盟:与行业内成熟、技术发达的乳品企业适当合作,寻求企业联盟的优势,共享人才、技术等资源,抵制外来企业进入国内乳品市场,避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化

根据SWOT矩阵分析得出了4种战略,为了选择最适合蒙牛乳业集团的战略,本文利用QSPM矩阵,对以上4种战略进行分析,以便更加客观地选择最佳战略(见表5)。表5中的AS为各个战略的相对吸引力得分,分数为0到5分,分别表示相对吸引力从低到高;TAS为权重乘以吸引力而得出的总分数;表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对蒙牛同等重要,所以总权重都为1;其中4种战略的AS得分是7位专家评分的平均值。

从表5中可以看出,4种战略方案的排序为:系列化战略(8.50)、一体化战略论(8.49)、战略联盟(7.68)、低度多元化经营战略(7.14)。这表明,系列化战略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本文认为蒙牛应该选择该战略。

四、战略有效落地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推动战略有效落地

将战略实施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推进,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企业内部形成战略实施项目管理的意识和行为,建立标准的项目文档档案,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价体系,建设项目经理素质能力模型等[8]。

(二)增强企业价值链协同,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通过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建立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员工与外部客户之间“以客户为导向”的协同机制,主要包括:促进员工客户服务意识的转变,建立内部公开的服务能力模型,提升员工的服务能力;部门职责的再梳理;做好对客户投诉、员工服务考核日常管理等工作的监控。

(三)强调“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

重视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倡员工创新;提升员工的知识和劳动素质,更要重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员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员工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最高端的技术以及了解消费者真实的需求。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顾客价值

除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之外,应根据价值链提升集成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制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形成企业科技发展管理体系,以项目为依托,成立科技研发项目组,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幸汐媛,李江华. 我国乳品标准体系现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1(6):278283.

[2]方烨. 北大副校长刘伟:中国能长期保持7%-9%增长[EB/OL]. [20120910].http://.cn/review/hgds/20120910/005913087078.shtml,2012

[3]刘媛媛.专家预测:我国奶类产量2020年将列世界第三[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15):19.

[4]陈扬,许晓明.企业战略决定的内生性因素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11(2):35.

[5]周欣.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剖析[J].财经与管理,2010(15):2528.

[6]杨志花. 欧盟食品安全战略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4):3638.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证支付意愿;质量安全;乳制品;HACCP认证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02-02

1 样本统计及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随机面对面访谈为辅。问卷涉及内容包括消费者基本情况、乳制品安全现状、消费者认证购买意愿情况三部分。共发放了35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08份,其中278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88%,有效问卷率为90.3%。

1.1 黑龙江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

(1)消费者对近两年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的评价

近年来以“三鹿毒奶粉”为代表的问题奶粉事件频繁发生,使人们对国内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了很大的担忧。调查显示:54.5%的消费者认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后乳制品安全状况并无改善,加强质量监管似乎仅是表面文章,对质量安全状况并无实际影响;38.5%的消费者表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对乳制品安全状况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媒体的曝光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对监管部门和乳制品生产企业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迫使其不得不重视质量安全问题,使得乳制品的安全状况有所改善;5.5%的消费者认为并无改善;认为有明显改善的消费者,仅占1.5%。

(2)消费者对液态奶和奶粉的评价

调查发现,三鹿奶粉事件后消费者对液态奶和奶粉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大部分消费者对液态奶的质量安全状况基本放心,而对奶粉的质量安全则是多数品种不放心。对于液态奶来说,39.3%的消费者表示对液态奶基本放心;25.4%表示少部分品种不放心;24.3%表示多数品种不放心;还有11%的消费者表示说不清,没有考虑过。而对于奶粉,有17.5%表示基本放心;19.7%表示对少部分品种不放心;47.6%表示对多数品种都不放心;还有15.2%认为说不清。

(3)消费者对各知名乳制品品牌的评价

少部分消费者相信大品牌乳制品(如蒙牛、伊利),大部分则更愿意选择口碑好的当地品牌乳制品(如完达山、龙丹),还有部分消费者选择订购鲜奶(如万家宝)。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选择用豆浆来代替液态奶的使用。对于家里有哺乳期婴儿的消费者来说,国产奶粉的可信赖度不高,家庭经济宽裕的消费者甚至邮购日本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奶粉。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三聚氰氨事件的恶劣影响,大部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尤其是奶粉的信任度锐减。

(4)消费者遭遇问题乳制品的概率和做法

调查发现,在大型超市购买的乳制品很少出现过期或变质等问题而在小型仓买或食杂店购买的乳制品出现问题的概率较大,这些问题包括超过安全保质期、坏包、口味变异等。大约有36.23%的消费者有过购买问题乳制品(过期、包装问题、乳制品色泽、其他沉淀物等)的经历,问题乳制品主要集中在液态奶上。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仅少数消费者的处理态度是到购买处要求“退换货”,大部分则倾向于“直接扔掉,无所谓”,很少采取积极态度来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投诉)。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清楚应该到哪些部门投诉。

1.2 消费者的认证购买意愿分析

由于消费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其行为,因此,对态度的组成部分之一――购买意愿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听说过”HACCP认证的消费者占绝大多数,为52.5%,大部分消费者最初并未听说过或注意到乳制品包装袋上的HACCP认证标识,多是消费次数多了才渐渐注意到。同时,在“听说过”的消费者人群中,有80%的消费者对HACCP认证持认可态度,因此,消费者对认证乳制品还是有较高的信赖度。

由于企业进行HACCP认证必然会使企业运行成本提高,而提高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认证埋单,成为企业是否通过认证的一个关键考虑因素。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您愿意为认证乳制品支付的费用比例(在认证前的基础上价格的上涨幅度)”,26.07%的消费者认为认证不应该使价格有所变动,乳制品在出厂时就应该是放心产品,各种检验和质量监测是必需的环节,这部分费用不应该由消费者“埋单”;36.43%的消费者认为认证后乳制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在0~10%是可以接受的,认证对于质量安全是有一定保障的,但因经济条件所限,无法接受过高的价格涨幅;16.79%的消费者认为认证后乳制品的价格可以上涨10%~20%;4.29%的消费者认为涨幅在20%~40%是合理的;16.42%的消费者认为即使涨幅在40%以上依然是可以接受的,认为只要质量有保证,尤其是婴幼儿产品,价格上涨多少都不是问题。

2 黑龙江省乳制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没注意或从没在意过食品包装上是否有乳制品安全认证标志,反映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多年来政府部门安全检测环节薄弱,几乎没有严格明确的规定要求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配置水平,导致流通到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对于企业,部分不法企业和组织因利益驱动生产对消费者有害的乳制品,虽然没有频繁地造成大面积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但它的潜在隐患难以预测;

(3)消费者对伪劣乳制品的举报的自发性很弱,纵容了伪劣乳制品生产、加工者。

2.2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的不足

部分消费者表示,虽然他们注意到了乳制品包装上的安全认证标志,但对其认知度不够,很多人甚至都不认识相关标识,了解HACCP质量认证的更是凤毛麟角。原因在于政府、新闻媒体及企业方面对认证以及其他各项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标识的宣传力度不够,未普及相关质量安全知识和安全教育。

2.3 消费者缺乏消费热情

据调查,家里有老人、小孩或婴幼儿的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状况更加关心,风险认知度比较高,在一系列毒奶粉事件的影响下,对毒奶粉的危害产生了恐慌心理,大大降低了消费热情。中老年消费者在选购乳制品时,会更注重包装上标注的所含营养成分,但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其他一部分消费者表示,由于近年乳制品问题频繁发生,不知道该如何辨认哪些产品是值得信任的;还有部分消费者会选择经过各种质量安全认证的品牌,认为“认证总比没认证的好”,但对其认证效果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最后,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中认为乳制品行业依然存在一定的行业潜规则。 2.4 消费者对政府监管信赖度低

首先,消费者认为“免检产品”、“绿色产品”等一系列“享有特权”的产品质量检测标识的“风行”使得许多企业不择手段的获得这些“特权”。

其次,政府部门在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上把关不严,经常是出了问题才严查或抽查,虽然是想亡羊补牢,但总有弄巧成拙的情况发生,问题总是要防患于未然,目前的乳制品行业总是等到出了问题才开始整顿或整顿不到位。

3 结论及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当前黑龙江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及认证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消费者对HACCP认证的信任度高,但对其认知度和购买支付意愿较低。②消费者拥有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对HACCP认证的WTP起着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对HACCP认证的WTP越高,可见,信息和知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意味着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为消费者提供相关科学、客观的信息,来提高消费者对HACCP认证的认知水平和关注程度。③家庭收入较高的消费者为了自身的安全保障有较高的WTP。

近几年发生的乳制品事件不仅重创了乳制品产业,也对食品产业产生了影响,降低了消费者对认证乳制品的支付意愿。为了减弱“三鹿”认证奶粉事件对认证食品产业的影响,建议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扩制品安全知识普及的范围,提高普通消费者的鉴别意识和鉴别能力,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提高乳制品各项权威认证(如GMP、HACCP等)的消费者认可度,减少消费者的购买疑虑。

(2)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

(3)政府应加大监督力度,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

(4)执法部门要秉公执法,设置上级监管部门和群众举报部门,消除执法不力的弊端,还乳制品监管系统一个公正、明亮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细野广美.牛奶及其奶制品商品选择时标记的有效性――以HACCP标签为中心[J].金融(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杂志),2005(88):79-92.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产质量;工艺流程;质量管理

前言:

食品生产任意环节问题都可能是影响食品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持乳制品消费量持续上升的势头,产品质量管理就是提高实现以上情况的主要手段,使乳制品企业成为乳品行业龙头企业。

1 影响乳品安全的因素

要生产出一款新的乳制品,饲养奶牛、安全挤奶、储存是获得优质原料乳的必要步骤,获得了优质的原料乳之后,进行严格产品验收、正确工艺流程、标准化处理、设备保障、形成合格产品以及科学物流等环节之后,才能取得合格乳制产品。在这一复杂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论在哪一个环节的问题,均可能对乳制品质量造成影响。针对这一重大影响问题,我们应加制品质量管理力度,将产品质量隐患杜绝在外,对优质乳制品生产的全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实施乳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1.1 实施原料乳质量控制

乳制品生产加工的首要环节就是原料乳,它是乳制品生产的主要原料。原料乳的供应要从乳牛饲养条件着手,由于奶牛质量高低差异较大,奶牛的饲养极为分散,没有完全的饲料搭配和泌乳期的管理松散等,因此,必须要对这些环节实施有效管理控制。在对奶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奶牛饲养环境较差、饲养管理人员缺乏专门化的管理,且滥用抗生素等药物,这也是造成抗生素药品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其次,就是挤奶器具不规范,原料乳卫生条件较差,造成原料乳的直接污染,原料乳质量低下。最后,化学性污染和恶意掺假等也是造成原料乳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且一旦发生这样情况,依现有技术水平是很难实施全面监控的。

1.2 加工环节质量控制

灭菌环节是乳制品生产工艺重要的第二环,是加工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现今乳品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生产设备、先进工艺流程、规范化管理体系以及发酵、罐装等相关工艺都在由微电脑控制全封闭管道和储罐中完成,明显降低了杀菌、消毒过程的微生物含量,仅有小部分经营规模不大的生产企业卫生条件、生产环境不达标或操作流程不规范,致使产品污染,影响产品卫生质量。

在发酵乳及乳饮料的生产发酵过程中,存在着灭菌、营养强化剂以及滥用益生菌等问题。添加营养强化剂及益生菌在我国乳制品行业中的运用极为普遍,新型乳制品不断涌入市场,企业之间不断相互效仿,各企业不断加大产品保健功效的宣传。但是由于乳制品行业规范缺乏,致使乳制品市场过于混乱。尤其是消费者并不了解的益生菌,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故意夸大产品功能。

1.3 流通环节质量控制

从总体上来讲,商品流通环节法律条款仍较为粗疏。酸乳、原料乳以及巴氏杀菌乳等需经冷链流通的产品,对于保鲜和贮藏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有相应法律法规对其加以规范。

2 乳制品质量的相应提升措施

2.1 加快乳制品行业法治建设

面对乳制品行业同制度发展状况不适应,我们应尽快完善乳制品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断提升乳制品质量,国家对于乳制品原料乳、乳制品安全质量以及乳制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应尽早出台。不断对现行法律标准及法规进行梳理,不断归结完善,使其保持相互统一协调。质量安全的控制体系建立,有利于实施乳制品质量的全方位控制,制定相应的质量认证制度,保证乳制品行业有法可依,保证乳制品质量。

2.2 加强乳制品质量的全程监管

乳制品整个生产过程监管,对乳制品企业和产品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验,并实施检验结果的公开公布,对先进企业及产品予以鼓励,督促后进。实施乳品企业产品召回制度,实行乳制品的溯源管理,将不合格产品或企业实施严格惩处,加强乳制品执行监管能力、有效力及威慑力。加大对小型乳制品企业和农村奶源的整治力度,严格把握原料乳和乳制品生产条件关,严格把握乳品准入关,一经查处,乳制品生产条件不合格,不得向其发放乳制品生产许可证。不断加强乳制品企业原材料的监督检测工作,实现对乳制品企业各环节的规范化。严格规范散养奶牛监测工作,实现对原料乳的定期监测,实现对乳制品源头集中治理,以奶牛的集中养殖挤奶或是奶牛的分散养殖和集中挤奶,对原料乳质量和生产条件实施有效控制,强化奶牛健康管理,预防传染病。

2.3 乳制品标准化检验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使乳制品生产加工更加严格化、标准化,将乳制品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作为产品生产的最低标准,保证每批乳制品的质量稳定性。利用先进的乳制品检测设备,实行对乳制品原辅料、最终产品和生产过程产品的严格检验,保证进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均为合格产品,保证投入市场的乳制品均为合格产品。只有经国家劳动部认可的乳制品检验人员才有资格从事乳制品检验工作,保证每名乳制品检验人员都是持证上岗,公司要不定期检查检验人员工作情况,考核乳制品检测结果,保证乳制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可靠的乳制品生产质量控制数据。

2.4 促进先进设备应用

利用先进设备引导乳制品行业发展,提高乳制品质量,逐渐取代手工挤奶和收奶站等奶源环节,实现机械化挤奶。建立在养牛户集中养殖的地区设定专门的乳品企业挤奶厅,尽量缩减中间环节,提升原料乳质量。保证关键性设施投入,重点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方面进行研究,极力保证乳制品营养和安全最大留存。

2.5 售后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

只有不断对乳品企业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不断促进乳品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完善的乳制品售后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为消费者答疑解惑,妥善处理好消费者投诉和不满,缓解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实现对消费者利益的最大保护。为消费者答疑解惑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及服务。不断分析消费者的投诉问题,实现对产品、服务质量跟踪,对部分部分的不当举措予以纠正,将产品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落到实处,保证同样问题不会发生第二次。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政府给予乳制品行业大力支持的同时,还应实施有力的监管,各部门协同合作,不断提升奶牛饲养管理水平,规范奶业相关法律法规,逐渐提升产品质量,扩制品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影响乳制品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中国乳品工业,2007(3):53~56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食品安全关涉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但是像皮革奶事件这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凸显出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缺失。现从皮革奶事件出发,在深入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指出了该事件中晨园乳业公司缺失社会责任的表现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公司;社会责任;皮革奶公司

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学者热烈探讨和关注的热点。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关怀和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近些年来,我国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人们不禁思考,到底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相关行业虽然在事件发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从皮革奶事件看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

(一)案例介绍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于2009年2月份接到了一封举报信,举报浙江金华晨园乳业有限公司在生产乳制品的过程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蛋白质含量的目的。金华市质监局、兰溪市质监局于3月5日配合浙江省质监局,对晨园乳品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在当场查获60公斤无标签白色粉末,经鉴定该粉末为皮革水解蛋白粉。浙江省质监局在3月18日对浙江晨园乳业八个批次的产品抽样检测,其中三批次成品两批次半成品含有皮革水解蛋白成分。目前证据表明,早在2008年10月20日监管部门在晨园乳业公司当天生产的含乳饮料中,检测出了这种皮革水解物。与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之初的情形相似,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事件爆发之初,面对媒体极力的否认其生产的乳制品中添加过皮革水解蛋白。对于匿名举报信中的所称的添加皮革水解蛋白,晨园公司辩解其日生产能力七十吨,可能是当地乳品公司对其眼红对其设计诬陷的。然而这样一场拙劣的公关表演,最终在事实面前原形毕露了。

(二)皮革奶事件中公司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

1.践踏消费者权益,滥用非食品添加剂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乳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乳制品公司生产提供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高质量乳制品,成为了其承担社会责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社会责任既包括主从产品数量、规格上对消费者负责,又包括从产品的质量上对消费者负责任。在皮革奶事件中,浙江晨园乳业公司恰恰是缺失这一首要社会责任,为了表面上提高乳制品的蛋白含量,将皮革水解蛋白添加到乳制品之中,制造出了“皮革奶”。这种皮革水解蛋白是利用皮革厂制作服装、皮鞋之后剩下的下脚料甚至是动物毛发等物质,经过水解提炼而成。因在水解提炼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化合物,不能用于加工食用明胶。如果人类长期食用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的事物,会因重金属有毒化合物在人体内的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人体中毒,关节疏松肿大甚至死亡。晨园乳制品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无视国家法律的规定,漠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滥用非食品添加剂,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

2.经营观念中唯利是图,缺失诚信

我国乳业公司众多,乳业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异常的激烈,为了降低成本赚取高额的利润,浙江晨园乳业公司便将食品的安全意识抛掷脑后,放弃了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切以利益作为出发点,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了可以不断增值的长远利益,全然不考虑消费者的权益,不顾公司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背信弃义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当乳制品的质量出现问题被媒体曝光后,晨园乳业公司不敢于面对,对前来采访的媒体极力掩饰和否认添加过皮革水解蛋白物质,并称这是同行的设计陷害。然而晨园乳业公司的规模不及百人,其名气在金华也不足以引起其他乳品公司的陷害。拙劣的公关表演意图蒙混过关,这样的结局只能是导致消费者对公司的信任危机,最终公司走向破产。

3.对当地奶农及乳品产业造成重创

浙江晨园乳业公司爆发的皮革奶事件,不仅将金华的乳业发展推入了冬天,同时也在全国的乳业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金华作为我国南方地区有名的奶业基地之一,被誉为“南方奶牛之乡”,皮革奶事件的爆发对金华当地乳业甚至国产乳业造成沉重打击,引发了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不管是上游的养殖环节、收购环节还是中下游的生产环节都受到了影响。奶农是乳制品产业链的第一节,奶农体会最深刻的是“奶贱伤农”。对于金华的奶农来说,在2007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后他们已经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鲜奶的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每斤1.25元。而皮革奶事件的爆发使得鲜奶的价格跌到历史最低位,每斤只能卖到1.1元,鲜奶的贱卖严重损害的奶农们的利益。晨园乳业的恶劣行径使得金华乳业的形象蒙羞,这也将当地一些无辜的乳品公司推向被动。

二、皮革奶事件产生的原因

1.公司法中对社会责任规定不完善

我国在2005年的《公司法》第五条第一款中规定了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这在我国立法上是第一次在法律上对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公司法》对公司的社会责任的规定在公司法总则之中,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由于内容庞杂,所涵盖的范围广,仅仅公司法第五条中的一款是不能全面涵盖的。除此之外,我国公司法中没有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且没有对内容做出列举及说明,也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来保证公司社会责任落实,所以在现实中对公司社会责任无法进行操作。此外我国目前关于公司社会责任无法形成统一体系的现状,使法律对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无法发挥规范作用。因此,目前无法依据公司法中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来对公司经营活动中的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起到预防作用。

2.行业信息不对称致使公司诚信缺失

皮革奶事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乳制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乳制品消费者很难获得乳制品质量的准确信息,导致乳品消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广大消费者对于产品主要是通过产品品牌和广告来判断,并且消费者从产品上能够获得的信息仅仅局限于乳制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以及原料配料等信息,对于该乳制品的质量好坏,以及乳制品的原料奶源的安全与否,消费者只能基于对产品和品牌的信任。正是乳制品的“信任品”特征造成了产品质量信号失效,助长了公司尽可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进而产生欺骗等问题的发生。在乳制品市场上混同着高质量乳制品和低质量乳制品,使得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公司难以得到高的回报,而那些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公司得以生存。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人为的掩盖,皮革奶事件直到相关部门接到举报,真相才得以昭告天下。

3.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

在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后,公司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不断的增强,公司更多地关注经济责任。部分公司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只会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一些公司可能会采取中间态度,只有在受到提醒的情况下才会实施,而有些公司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这一问题。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公司不履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实质上是在失去发展的机会。公司拥有社会责任意识并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回馈到社会社区的行为会受到大众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有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使产品和服务队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进而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皮革奶事件中,浙江晨园乳制品公司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追求短期的既得利益,而放弃了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忽视自己对于消费者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忽视了自己行为为金华地区乳业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以至于失去了理性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三、从皮革奶事件看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完善

(一)明确公司法中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

当公司将承担社会责任认为是一项可为或不可为的义务时,我们很难对公司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抱有期待。对于像浙江晨园乳业公司这样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的公司,需要用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公司有效履行义务。所以有必要将公司社会责任在强行法上予以规定下来,不给任何缺失社会责任的公司钻法律漏洞的机会。《公司法》第一条规定是公司法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其强调了本法主要是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然而对于广大消费者及其他公司外部人的利益的保护则不是公司法的任务。《公司法》在第五条中明确了公司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有了确定的法律依据,但是在该条文中没有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范围事项作出规定,这就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够很好的运用该条文。为了明确公司对于利益相关人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从根本上保障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在“保护公司、股东、债权人利益”后面增加“消费者、社区居民、环境利益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条款。只有这样规定才会与公司法第五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相衔接,从而明确公司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对于像晨园乳业这样的公司,公司社会责任如此规定不会在给其任何辩解和钻法律漏洞的机会。

(二)在立法中建立乳品信息及公司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不对称是浙江晨园乳制品公司失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乳制品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国乳制品包装上的信息过于简略,在包装上对食品日期虽有注明,但只是注明了生产、失效时间及产品的配料信息,消费者在此基础上只能获得有限的食品信息。建立乳制品信息披露制度,这需要法律明确规定乳制品公司在生产和销售产品时,应当明确规定乳制品生产公司在乳制品上贴上编码,该编码应当涵盖乳制品的产地、奶源信息、添加配料信息、生产日期、销售截止日期、功能效用以及销售流通等信息。同时需要在各超市、市场配备查询工具,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直接输入产品编码,便可获得产品的全面信息,以便于其选择产品。建立这样一个制度,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皮革奶事件的发生。同时,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公司信用信息披露制度。该制度要求生产乳制品的各个公司应当及时且诚信的公布其安全生产信息。在乳制品市场中很多失信的乳制品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浙江晨园乳业生产的乳品在2008年就曾被查出来含有皮革水解蛋白,之后该公司仍然持续生产经营。如果在当时就有这样的一个制度,晨园乳业存在不诚信记录将被公开,那么相关交易者必然会根据所公布的相关的信息选择是否合作,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合作,从而能够使其信用影响相关交易者的行为,进而对公司自身产生影响。建立这样一个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会增加交易的透明度和生产公司信用信息的传递顺畅程度,将乳制品公司的信用通过完善的渠道公之于众,那么相关的交易者必然会所以建立乳品生产公司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减少公司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虽然这项工作在执行中会困难重重,但这是食品信息透明化趋势的要求,是加强乳制品生产公司信用规制的有效方法,也是建立消费者信任体制的基础。

(三)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增强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

乳品公司市场准入的门槛低是造就乳品公司素质层次不齐的原因。皮革奶事件的发生揭示了公司无视社会责任,急功近利不按照食品的质量标准违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进行生产,无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这些行为对社会和整个乳制品行业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导致了消费者对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为了加强公司对其社会责任的认识,首先需要在法律上严格规定乳制品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提高乳制品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于缺失社会责任、无视社会责任、无视国家法律规定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有着不良记录的公司,可以于法律明确规定对这一类型的公司实行一定期限的资格限制,对于像晨园乳业公司这样的严重者法律可规定直接剥夺其再次准入的资格。葺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J].理论研究,2007(22).

[2]皮革奶幽灵再现.新浪新闻.

[3]刘凤华.乳及乳制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学决策,2008(12).

[4]王志涛.公司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法律问题研究———从如何完善我国公司法谈起[J].法制与经济,2014(371).

[5]赵书山.食品安全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J]中外食品,2008(9).

[6]李福强.论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7]朱振.论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8]刘海龙.食品安全与道德风险的规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8).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经过10年超常规发展,中国奶业如今似乎到了瓶颈期,三聚氰胺事件给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中国乳品业今后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纵观中国乳业1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乳业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奶业总量翻了两番,至200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排行第三的产奶大国。中国乳业的飞速发展似乎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春天。直至三聚氰胺事件人们才意识到连续快速发展隐藏的泡沫成分。此次事件根源在于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国内乳品业遭受巨大打击,消费者对国内奶业失去信任,外资乳企加快扩张中国市场的步伐,国内乳企丧失了与外资乳企在高端奶竞争中已有的优势。就连蒙牛、伊利这两个国内知名大品牌也难逃厄运,连续亏损、金融危机使蒙牛面临着被外资控购的危机,人们开始怀疑,中国乳业真的到了“过冬”的时候?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 蒙牛乳业的发展过程

1999年7月,蒙牛乳业成立,注册资本1398万元。从1999年到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从4365万元跃升至108亿元,短短七年时间,蒙牛增长240多倍,以“火箭速度”经历了神话般的发展,创造了在诞生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销售奇迹,荣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第一名”。从2008年9月11日 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开始,中国乳品行业的 “汶川大地震”爆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此次事件中,蒙牛也未能幸免,媒体曝光其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机遇与威胁并存的今天,蒙牛到了该冷静思考的时候。

二、外部机会分析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消费者信任感增强: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品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一次机会,蒙牛乳业借此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以此为契机,增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忠诚度。前段时间,“额外”召回承受几十亿损失的蒙牛,成为液体奶市场恢复最快的品牌,在责任与安全的天平上,蒙牛添上了“诚信”这个最重的砝码。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新将蒙牛列入了家庭采购的必需品名单。蒙牛主动背负巨额损失的诚信举措,赢得了众多消费者信任,直接促成了其销量的增长。政府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乳业一直很重视,1997年将乳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奶业发展目标,加大了奶业扶持力度。潜在需求巨大:中国人多年养成的喝奶习惯不会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改变,“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外品牌价位高仍然是多数人难以逾越的槛,内地品牌机会依然存在。中国消费者市场巨大,城镇化可提升居民乳品消费水平。

三、外部威胁分析

外资恶意收购:由于信贷紧缩,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将4.5%的股份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蒙牛股价严重缩水,导致原先抵押的股权价格已经严重与价值不符,蒙牛可能面临着有敌意的收购对手购买这些被抵押的股权,其控制权的归属受到严重威胁。潜在竞争者: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品业重新洗牌,很多钟情蒙牛乳品的消费者分流到其他品牌中去;此外,由于对国内乳制品失去信心,更多人选择国外品牌,这些都构成蒙牛乳业的外部威胁。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国13亿人口中,乳制品有效消费者只有6000万人,由于长期不消费乳制品,大部分人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而引起腹痛等症状,使人们不喜欢消费乳制品的现状恶性循环。

四、内部优势分析

品牌效应,忠实的消费者:蒙牛品牌已深入人心,不论是味道还是产品质量,一直被消费者认可,大品牌的优势在于有大批的蒙牛忠诚消费者,不会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断然否决他们一直钟情的品牌。企业文化塑造的凝聚力:蒙牛构建和践行了企业文化的三条主线:一是大胜靠德,讲责任,重使命。蒙牛从始至终致力于营造一个追求正确、崇尚正义、充满正气的“三正氛围”,造就“三全员工”——全心、全力、全时;二是大智靠学,讲智慧,重方法。三是大牌靠创,讲品德,重创新。通过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推动了蒙牛的迅速发展,使品牌越打越响。领导者魅力:蒙牛的成功与牛根生密不可分,牛根生注重义气,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大气财富观,这成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蒙牛团结奶农、经销商等价值链伙伴的原因。创业时,牛根生凭借个人魅力将原伊利的一干大将拉拢过来,形成蒙牛的团队骨干,可以说蒙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这位领导者。

五、内部劣势分析

全员素质的提升:蒙牛尽管过去有着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但是人员构成比较草莽,素质参差不齐。在新的市场挑战之下,目前的人员构成能否支撑持续高成长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以蒙牛为代表的众多中国企业,以绩效导向为管理体系,高业绩目标服务的实用管理手段成就了蒙牛,但随着未来的市场变化,“旧版”管理体系必将被淘汰。资金链断裂:金融风暴、三聚氰胺事件无不给蒙牛乳业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连续亏损使蒙牛的现金流断裂,目前还面临被外企恶意收购的危险,蒙牛能否顺利度过难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乳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泡沫成分,现在整个乳业发展给人们的总体感觉体现在两个字:“快”和“乱”。这种不和谐的发展势必造成乳业经济的衰退,可以说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导火索,引出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毛远华.蒙牛文化的启示.《中国有色金属》[j].2008,15:59.

[2]刘帅,刘亮.我国乳业的swot分析.《中国乳业》[j], 2008,6:17-19.

[3]魏琢.看蒙牛品文化.《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j].2008,1.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乳制品安全;政府规制;博弈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乳制品的营养价值认识加深,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自2004年爆发的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以来,乳制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引发了公众对乳制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消费者对于不法商家表示强烈指责,认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措施不到位,对中国乳制品失去信心,许多国外进口品牌趁机扩大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奶粉市场尤为如此);而另一方面,许多乳制品企业面对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频繁制造并出售质量不合格产品,引发一系列的恶性乳制品安全事故,导致国内消费和出口额急剧下降,利润水平进一步降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本文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建立乳制品企业与政府监管机构的静态混合博弈,试图能够找出政府安全规制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提高政府安全规制的效率,规范乳制品企业的市场行为。

二、乳制品安全问题中的博弈分析

政府部门的监管和乳制品企业的行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前者的监管行为能够影响后者的生产行为,从而影响乳制品安全程度;后者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寻租等行为又会影响监管的次数和有效性。乳制品安全监管的博弈中,参与人是乳制品企业和政府,其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水平。每个博弈参与者都存在两种战略选择,政府监管部门的纯战略选择是检查或不检查,乳制品企业的纯战略选择是生产优质乳制品和生产劣质乳制品。

模型的基本假定如下:政府监管部门一旦对乳制品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就能查出该乳制品是优质品还是劣质品,且政府监管部门的抽查成本为C3。如果监管部门检查出劣质品,那么该乳制品企业要上交罚款F,监管部门监管有效获得社会公信力收益为G。且监管时,政府的收益G+F是大于监管成本C3的,否则,政府不会选择监管。如果乳制品企业生产优质乳制品,那么销售收入为R,生产成本为C1;如果乳制品企业生产劣质乳制品,那么销售收入不变为R,但是生产成本会降低到C2。如果生产劣质乳制品被监管部门检查出来后,由于企业在消费者心中信誉度下降带来企业长期损失为S。同时,F+S>C1-C2,即如果生产劣质乳制品被查出来的话,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大于相比于生产优质产品所节约的成本。根据以上假设条件,可以得到监管部门和乳制品企业的收益矩阵:

基于以上的假设,该博弈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给定监管部门严格检查,那么乳制品企业的最优策略是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给定监管部门不严格检查,那么乳制品企业的最优策略是生产不合格产品;乳制品企业生产合格的产品情形下,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检查;乳制品企业生产不合格的产品情形下,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检查。这类博弈比较明显的特征是,每一个博弈参与者都想猜透对方的战略,而每一个参与者又都不能让对方猜透自己的战略。所以,我们转而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现假设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概率为P,则不监管的概率为(1-p),乳制品企业以q的概率选择生产合格产品,则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概率是(1-q)。给定q,监管部门选择检查与不检查的期望收益分别是:

π(1,q)=q(-C3)+(1-q)(F+G-C3)

π(0,q)=0

解π(1,q)=π(0,q),得q*=(F+G-C3)/(F+G)=1-C3/(F+G)

同理,可以解得p*=(C1-C2)/(F+S)。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此博弈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1-C3/(F+G),(C1-C2)/(F+S)),即乳制品企业选择1-C3/(F+G)的概率生产合格产品,监管部门选择以(C1-C2)/(F+S)的概率选择检查。模型具体含义解分析如下:

1、对乳制品企业选择生产合格产品的概率分析:影响乳制品企业造假概率的因素分别是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对生产劣质品企业的罚金金额以及监管部门查出劣质品后获得公信力的收益。一般来说,乳制品企业造假的可能性与企业的惩罚力度存在着反相关关系,如果政府对于出产品安全问题的乳制品企业惩罚力度较小,对潜在违法的企业的威慑力比较小,则会增加企业生产劣质品的可能性。而监管部门检查的成本越高,检查出劣质品获得收益越低(包括社会公信力收益和罚金收益),那么乳制品企业选择生产优质产品的概率越低。

2、对监管部门选择检查的概率分析:影响政府监管的因素分别是乳制品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相对于生产优质产品的成本优势,以及乳制品企业被查出生产劣质产品所受到的惩罚(包括罚金和长期损失)。如果企业生产劣质产品获得的超额利润越大,被查出后损失越小,此时,乳制品企业更有造假的动机,那么监管部门更倾向于检查产品。

三、完善我国乳制品安全规制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乳制品监管法律法规和质量安全标准

我国相关部门对乳制品市场的监管必须要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下进行,目前虽然我国陆续制定了一些关于乳制品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有些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乳制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国际乳制品质量标准,再结合我国具体乳制品市场的状况,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关于乳制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从上文的博弈模型分析以及发达国家乳制品企业违法的经验看,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出严格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劣质乳制品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以提高其生产劣质产品的成本。规范乳制品安全事故处理的程序,将乳制品安全事故处理程序和惩治的办法进一步细化,坚决杜绝寻租或者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出现。

(二)完善我国乳制品安全监管体系

根据《乳制品安全监管条例》,乳制品安全是交由质检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以及卫生部等多个部门负责。这种监管体系看似权责分明,并且监管覆盖到了乳制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但是这种分段式的监管模式需要各监管部门相互协调和配合,我国的乳品监管体系在这方面不是很成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样的监管体系容易导致某一环节监管缺失的情况,乳制品供应链上的每个生产环境都与最终乳品质量密不可分,某些环节监管缺失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而另一方面,各个监管部门不能有效地配合和协调也会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存在多次重复抽检的问题,给乳制品企业造成了成本上的压力。政府监管资源的有效性和较高的成本制约着政府检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完善乳制品安全监管体系,针对每一个流通环节中的被规制主体确定相应的监管部门并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只有这样的一个权责分明的规制体系才能真正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乳制品企业安全评级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针对乳制品市场频繁出现的安全事故问题,政府部门不仅应该加大规制力度,同时也建立相应的乳制品安全事故数据库,根据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程度等对相应乳制品企业进行定期的安全评级。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制品质量安全方面相关信息的披露力度,以改善乳制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让消费者能够更多的了解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这样,对于安全评级较差的乳制品企业的信息披露无疑会激励其注重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对于优秀的乳制品企业也要进行适当的宣传,提高消费导向的引领作用,以改善经历了“三聚氰胺”等事件后我国消费者对于本土乳制品的信任缺失状况,促进我国乳制品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东,贾愚.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规制研究:以乳品为例.商业研究,2010,(2)

[2]刘宁.我国食品安全社会规制的经济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3)

[3]王威、杨敏杰.“信任品”的信任危机与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

[4]冯锋、吴勋波.乳制品安全问题中的博弈分析与政策建议[J].食品工业科技,2012,(4)

[5]汪慧玲、刘淑萍.食品市场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2,(8)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9篇

中国乳业从2005年到2010年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六年。2010年,全国奶牛存栏1260万头,牛奶产量3575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加17.9%和11.9%.[1]据食品产业网报道,2012年我国牛奶产量将达到3870万吨,比2011年增长1.5%.然而,在乳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乳品安全事件不断,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心不高。“皮革奶”再现、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蒙牛学生奶“中毒”问题、蒙牛纯牛奶被检出强制致癌物等乳品安全事件一波又一波,强烈地刺激着国内消费者的神经,考验着我国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2011年5月,中国经济网与零点呼叫中心合作就“2011食品安全信心指数”问题对我国5个城市成年常住居民进行了CAT(I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电话访问调查。该调查显示,在食品安全现状的评价上,乳品的评价指数为43.9,排列倒数第三。同时,对乳品未来安全状况改善缺乏信心,其信心评分只有49.3.[2]在“食品药品安全”分项调查中,73%的网民认为2012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之前恶化了,不放心食品越来越多。当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任降低时,就出现抢购国外奶粉的现象。每年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乳品安全问题,都是两会热议话题之一。2011年3月份的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食品安全问题连称惭愧。2013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CCTV主持人崔永元在面对记者问其是否对国产奶粉有信心时,他直截了当地说:“当然没有信心”.

美国社会学家西伯尔(Sam D.Sieber)把“由于某些原因社会干预形成了预期结果的对立面”的现象称为“反效果”.通过对大量社会干预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他提出了功能分裂、利用私化①、目标替换、刺激、分类、任务过度、安抚等七种“转换机制”,认为结果与预期目标背离的原因是由这七种机制造成的。我国食品的分段监管模式以及针对具体的食品如乳品提出的相关法规政策本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树立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可是最后却出现了人们对食品尤其是乳品消费预期下降,这一切和初衷显然是相背离的。初衷是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各个击破”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管理方式,为什么在实际执行过程却发生与该管理方式预期对立的结果?乳品监管中产生这种对立结果是由多种要素产生的,为了分析这些要素间结果转换发生的原因及具体作用过程,本研究运用转换机制理论试图从组织结构、政策、乳品标准等角度对乳品监管的反效果现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几点对策。

一、乳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美国的食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主要原因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建立了“分工明确、权责并重、疏而不漏”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及商家对产品质量和自己信誉的重视。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注重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尚处于建设初期,但基本体系已经形成。

(一)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形成于2004年,并在以后的改革中得到一定的发展。[3](P28- 34)200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确立了分段监管体制,我国食品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在中央层面,我国乳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有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它们之间分工协作,分管不同领域。在地方上,《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36号) 第一章第四条,对各部门的分工进行了详细规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乳品供给链及质量安全监管框架(我国乳品供应链主要包括生产和流通两个体系)。

(二)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与完善。

我国乳品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重点介绍法律和法规。近年来,与乳制品质量管理有关的法律不断增加。为了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我国政府还出台《乳制品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规则》、《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等门针对乳及乳制品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4](P122- 123)继“三鹿奶粉事件”后,政府还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乳业十分重视(如表1所示),乳品法规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如图2所示)。

(三)技术标准统一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据统计,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合计近3000多项,有1000多个国家标准、1000多个行业标准。截至2009年底,我国以往的乳品相关标准共160余项,存在“部分指标交叉、重复、矛盾,以及重要指标缺失等问题”.[5](P40- 41)根据《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规定,2010年3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各相关部门对乳品标准进行整合完善,公布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

二、乳品安全监管研究现状述评

在乳品安全监管的研究上,学者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以理论探讨为主,定性分析乳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措施、标准等;第二类通过案例分析奶农、中介、奶业协会等利益关系,提出解决乳品监管失效问题的方法。然而,对乳品监管失效甚至产生反效果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结合具体事件进行分析的研究则比较少。在反效果的研究上,相关研究比较分散,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共识性学说体系。下面对乳品监管及反效果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介绍。

对我国乳品安全监管的研究,不少学者都集中在乳品安全监管的问题及对策上。张瑜明等(2002)对原料奶的质量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奶源生产的情况、政府对奶农的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政府政策方面,他们认为,对个体奶农提供经济支持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政府还要和他们建立信任的伙伴关系,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帮助。[6]张春林、董德宽(2002)就乳品质量安全的解决措施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是需要动员社会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同时配合各种解决方式及措施。[7]郑风田(2011)从奶业当前采用的半截子化松散型公司+农户模式的弊端出发,提出为适应奶业超高速发展应该采用紧密型公司+奶农模式,与养殖大县、大奶户或者奶农合作。[8]沈伟平、徐国忠、张克春(2009)分析了影响原料奶安全的因素,提出健全法律和行业协会的功能,强调企业自律等来健全原料奶生产的安全保障体系[9]刘东红、唐佳妮(2010)认为,要保证乳及乳制品的安全质量,最重要的是追源溯流,规范乳品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构建乳及乳制品的监控体系,从检测、监测上升到监控层面。[10].

对乳品监管有效性研究的文献则比较少。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匹配度高的只查到2篇。李静(2009)从奶产品断裂的生产链切入,在分析生产链条上各主体(奶农、奶站和乳品企业)间利益联结脆弱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监管奶业的有效性问题。[11]董银果、王丽(2012)从乳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乳品安全监管在制度方面存在着失效,并提出了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乳品标准体系、整合检测机构等对策。[12].

三、乳品监管反效果分析的框架:转换机制的视角

(一)反效果理论的研究现状。

反效果首先由美国学者西伯尔在其1981年出版的《致命的补救:社会干预的讽刺》(Fatal Reme-dies: The Ironies of Social Intervention)中提出。他认为,反效果是由于某些原因社会干预产生与预期结果对立的现象。初衷良好的公共政策或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会逐渐偏离预先设计良好的运行方向和轨道而产生意外结果,在公共管理领域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该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下降,其累积效应还可能会使整个公共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害公共利益,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1.文化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反效果模式的研究。

克里斯托弗·胡德(Christopher Hood)运用文化理论工具,对公共管理某些核心问题进行有效分析,阐述公共管理中组织是如何失败的,公共管理组织是如何管控的。在书中,他把公共管理产生反效果的模式分为四种:等级主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会主义。[13]这四种模式产生反效果的机制是不一样的,胡德进行了详细分析:(1)等级主义强调专家控制和权威,无条件地信赖专业人士的领导和建议,导致组织目标无法完成因而产生反效果;(2) 个人主义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之上,靠个人力量对组织进行决策和计划,最终因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有限而导致反效果产生;(3) 平等主义主张注重内部成员的平等,强调团体和权力结构平等,成员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管理上容易产生由于缺乏解决冲突和发挥有效权威的能力而出现“议而不决”甚至两败俱伤的管理困局;(4) 机会主义者强调事情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期的影响,因此做事缺乏主动性、规划和远见以致陷入失败局面。

总的来说,胡德是用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方法,把当代和历史的经验结合起来,提出公共管理对某种组织模式强调得越多,相应地其“副作用”和“反效果”产生的也越多。他强调“,公共管理的任何模式在本质上对西伯尔所提出的‘七种转换机制’而言都是脆弱的,通过这类转换,社会干预会变成‘致命药剂’”.[14]这是因为公共管理越依赖某一种组织形式,其“缺陷”就会暴露得越多,“权限”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从而通过“功能分裂”和“安抚”等转换机制产生意料之外的反效果。另外,当某组织模式和控制方法变成通用方法的时候,那些视图想改换其组织方法的人就会对它产生敌意,从而通过“利用”“、刺激”和“分类”制造产生反效果的环境。

2.社会干预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反效果形成机制研究。

西伯尔(1981)提出了七种转换机制来分析社会干预产生了预期相反的结果的现象。同时,他强调这七种转换机制之间在实践中界限并不是特别明显,一项干预产生的反效果或存在的潜在的反效果是由几种甚至七种转换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在转换机制的研究上,西方其他学者也进行了研究。鲍尔(Power,1994)在研究专业管理人才的“异化”时,发现“审计爆炸”会削弱有效规则,产生了功能分裂。[15](P113- 135)邓拉维(Dunleavy,1991)研究发现,一些高级公务员在追逐利益的时候开放了某些领域,为对手带来了“可乘之机”,导致缩减福利的过度外购行为。[16]托伊布纳(Teubner,1987)认为,过度强调法律过程,会使法律的基本目标即对社会或组织的改变这一能力受挫,使“司法化”这一工具目标变成终极目标。[17]巴德赫和卡根(Bardach and Kagan,1982)指出,通过产生原则上的异议,严格规章的加强可能会削弱服从。[18]英格拉汗姆(Ingranham,1993)指出,在公共服务中,通过评分膨胀和封口基金的混合,工作报酬会降低工作动力。[19]西伯尔(Sieber,1982:162)指出,起初的幻想产生了后来幻灭,行政管理改革由于这种幻想而自我挫败。[20]邓拉维与胡德(Dunleavy andHood,1994)指出,通过把注意力从大量实质性问题转移到无休止的再组织过程,对管理的过分强调会恶化决策质量。[21]胡德在《国家的艺术》一书中,对以上学者的研究和转换机制的问题进行了整理(见表2)3.大型国家工程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反效果原因研究。美国学者斯科特(Scott James C.2004)在其所著的《国家的视角》一书中,借苏维埃集体化农庄和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强制村庄化等众多大型国家工程失败案例,探讨了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社会项目产生与预期目的相反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忽视当地情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轻视农民经验;专注专家及机构的作用;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片面强调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缺乏对实践及过去经验知识的重视等。[22]他认为许多国家大型的社会工程初衷是好的到最后却给公民带来了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是因为这些公共政策的制定本身忽视了“米缇斯”(古希腊语通常指“狡猾的智能”,作者用来指在变化的自然和人类环境中作出反应形成的广泛实践技能和后天习得的智能),进而导致公共政策预期与结果相背离。

(二)本研究设计。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这一些不足:(1)以往国内学者对乳品安全监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乳品安全监管措施上,对乳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进而到探讨乳品监管失效内在机理探讨少;(2)在反效果的研究上,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项目上,对具体某一行业中公共管理出现的反效果研究却未有介绍。针对以上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乳品为分析对象,借用西伯尔的转换机制为分析框架,对我国乳品监管模式、体系和政策法规等进行了深入解析,以期能够为我国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的预防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四、乳品监管反效果分析

反效果是由于某些原因社会干预产生与预期结果对立的现象。反效果在公共管理中广泛存在,降低了公共管理效率低下,浪费了公共资源,挫伤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导致了众多公共工程或公共政策不尽如人意,成为影响公共管理的一大问题。对公共管理反效果进行研究,有助于决策者了解反效果的成因,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或公共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验和借鉴,对容易产生反效果的关键环节提高警惕,保证政策或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良好结果。

“转换”包含的范围很广泛,从性质上讲可以指由好向坏转换,也可以指由坏向好转换。本研究中的转换是指由好转向坏。“机制”一词出自希腊文,指机器的构造及运行原理,现在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现象组织结构及运行规律的分析。转换机制指通过要素间某种作用而实现结果的转换,强调转换结果发生的原因及具体作用过程。转换机制理论对指导合理行动,减少预期目的走向对立面具有重要价值。下面结合七种转换机制以及该理论的发展———激励失效对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进行分析。

(一)功能分裂。

功能分裂是社会系统核心部分受到原本欲推动其发展的行为的无意破坏,从而使该系统原有功能脱离整体甚至发生瓦解。根据“体系功能需求”受到无意破坏形势的不同,西伯尔在介绍功能分裂机制时,详细阐述了以下四种类型的功能分裂。[23](P57- 79)(1)功能失衡。它是指在体系功能需求中,决策者从部分的角度来看问题,以牺牲一种需求来强调另一种需求的重要性,进而执行者把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实现一种需求上。(2)刚愎诊断。它是指受人们错误假定影响,执行者“诊断”出了系统有某种干预的需求,这种虚幻干预的产生会逐渐破坏系统。(3)超载。与前面两种类型不同,前两种类型的系统受先前干预的影响,而它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系统环境的变化,系统自身产生了要增加干预的需求,而系统本身却不能提供资源来满足这种需求。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很容易产生由于缺乏相关能力去解决潜在需求的问题。如果该组织尽可能地去解决该潜在需求,就很有可能产生反效果。比如,开放式教育曾经是美国创新教育举措之一,即给予学生更多选择专业领域的机会,然其结果却是学生因为选择太多而无法专注于一类专业。(4)功能更换。它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干预者持续使系统未预期需求先于原始需求得到满足,使功能在整体上发生了更换。例如,各国军事武器的制作主要是保卫功能,而如今不少国家已将其作为增加就业和维持贸易平衡的重要举措。

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功能分裂,产生此种转换机制的主要原因都离不开决策者对关键因素的忽视。18世纪在德国实施的简单化、清晰化的科学林业项目能够比较清晰地说明功能分裂的作用条件和过程。早期现代欧洲国家主要透过财政收入这个隐性标准来评价树林的价值。为了便于清点、整理和估价,德国林业便采用生产单一树种、同一树龄的方法。在这种新设计出的控制环境下,种植进行到第二轮时,森林便死亡,财政收入损失惨重。[24]这种操作简便的科学森林为何会退化?原因就在于决策者忽视了最关键因素———自然植物相互联合的生态平衡。对正式秩序的追求,使他们将矮树丛、枯死的树和残树桩等全部清除,导致树林中动植物的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土壤保持肥沃所必需的条件,降低了树林的抵抗力。多样性和复杂性使森林具有抵抗灾害的能力,科学森林项目的策划者们忽视了这一关键的基础因素。在乳品安全监管中,分段监管模式及乳品标准欠佳等因素促使其发生功能分裂。因而,在乳品安全监管出现的功能分裂中,表现的主要有功能失衡和刚愎诊断两种类型。

1.分段监管,功能失衡“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体制设计,过于追求单个环节的监管,地方及部门机构以牺牲国家乳品安全为代价而追求地方及部门利益,使乳品安全监管系统发生功能失衡。[25](P25- 29)这种监管方式,过于强调部门利益,牺牲了消费者的安全。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这种分段管理给乳品安全供给系统造成的破坏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在三鹿奶粉出现问题后,拥有三鹿43%股份的新西兰乳业“尝试了几个星期”收回问题奶粉都未果。最后,新西兰总理克拉克不得不令新西兰官员直接知会北京相关部门。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河北当地政府拒绝收回问题奶粉,导致“毒奶粉”事件的影响范围扩大。

2.标准欠佳,刚愎诊断在乳品安全标准的设定上,由于“社会普遍对牛奶的认知水平低下以及社会对‘奶文化’的现状和演变缺乏研究”,[26](P77- 81)导致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假定,即生乳(新国标之前称为“生鲜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则生乳就越安全。由于存在着这种意识,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指标的设定就产生了偏差,产生了“刚愎诊断”现象。同时也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人们就更难于接受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设置的蛋白质含量和体细胞个数。《生鲜乳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蛋白质含量≥2.95%,新国家标准把蛋白质的含量降低到≥2.8%.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符合饲养我国生乳生产的实际。我国奶牛中使用优质饲草饲养率低,造成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2)符合奶牛乳汁分泌规律。不同泌乳期分泌的牛奶含有不同量的蛋白质,我国绝大部分奶牛在5~9月进入泌乳高峰期,而这个季节生乳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季节。

虽然国家对乳品标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主要发达国家并没有把蛋白质含量列入安全指标内,国际上也未证明低蛋白质含量的生乳是“不安全”的。在蛋白质的含量和乳品安全上,产生了刚愎诊断。而我国奶业生产技术有限,蛋白质含量难于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造成奶农掺假,毒奶粉事件依然存在。初衷是保证乳品安全的标准,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却造成了乳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二)利用私化。

利用私化是指社会干预所产生的资源或机会被个人或组织用来满足自己的相关需求,论文格式从而产生与本来目标相反的结果。西伯尔把利用私化分为:决策者利用和利益相关者利用、破坏性利用和非破坏性利用,并指出了该机制产生的原因。[27]为实现一定的预定目标,决策者会创造一定的资源和机会,当这些资源和机会的提供超过实现预定目标所需时,就为部分相关者提供了利用空间,增加了反效果产生的机会。例如公司内部网络平台的建立,本意是为缩短管理层次,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增强基层员工和高层领导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其结果却变成员工之间相互闲聊,发泄对公司不满情绪的平台。公司的网络平台无意之中被员工们所利用,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政府在对乳品市场进行干预时,会带来一些资源和机会,这些资源和机会经常会被一些企业用来牟利。同时,由于部分政府机构的职责不清,制度容易被相关机构异化用来维护自身利益。

1.企业牟利,政策失效。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3月14日了《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产品实行免于政府部门实施的质量监督检查,其中乳粉、灭菌奶等乳制品属于免检产品。[28](P15- 33)免检制度对食品安全存在着很明显的危害:(1)免检制度设置门槛低,许多食品通过抽查是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安全稳定;(2)在监督管理上,免检产品免于任何部门的监督检查,但消费者的认识能力有限难于发现食品中的质量缺陷。产品免检制度使获得免检资格的企业得到了全国范围内受保护的特权,即使不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也能够在同行业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因而容易产生一劳永逸的懈怠思想。这样,这些免检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就难以保证。2008年9月,三鹿奶粉中毒事件以后,免检办法在责难声中被废止。

2.机构机会主义渗入,制度异化。

所谓制度异化,“就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制度的实际运行与制度设计初衷或制度本质相背离或抵抗。”[29](P37)政府机构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几乎所有的中央国家机关在某种程度上都被授予“综合管理”的职能,当各部门的监管领域发生重叠和碰撞时,每个部门都名正言顺地来捍卫自己的“领域”.“职责重叠处,各个部门依照其各自的法规标准来进行检测惩处。各部门分别抽检和公布检测结果,重复惩罚的现象较为多见,甚至有时前后公布的检测结果大不一样。”[30]例如乳品企业商标被仿照的问题,质检部门表示只能处罚无权取缔,这属于工商部门管理的范围,而工商部门说,市场流通领域才归工商局管理,生产领域归质检局管辖。

(三)目标替换。

在追寻好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最后忘了原来的目标,而把“好方法”当成“目标”,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替换。在公共管理中,目标替换是指基本目标受到了挫败,执行者为追求实现这一目标而采用了易于操作和衡量的工具手段,并且这种工具手段最终却演变成终极追求目标。

例如下岗再就业培训机构本是国家为了失业又无经济来源的下岗职工提供的培训场所。初衷是让下岗职工依靠培训中心对其知识更新,提高实际的操作技能,以便能重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进而使他们能够自力更生。但最终结果却是,下岗工人由于年龄较大,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力速度慢,而不愿再去参加培训,或是培训后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就使得下岗工人变得依赖这些下岗再就业培训机构寻求就业。而培训机构的工作绩效难于考核,于是变成了以接收培训人员数量,而不是以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人数来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西伯尔认为产生目标替换的原因有资源稀缺、目标模糊、结果不易量化、手段不可控以及文化氛围强调技术等。[31]受人事编制及对技术依赖的影响,乳品安全监管中基本目标容易被替换,工具价值演变为最终价值。

1.人员有限,易用高效率低效能的工作方式食品安全监管中人力资源的相对稀缺,以2009年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员编制为例,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行政编制89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4名,处级领导职数13正20副,[32]行政领导官员的人数占到将近一半。从该市局机关编制的构造可以看出,在面对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的食品安全监管上,领导人员所占比例相对执行人员来说偏多。在实践工作中,执行人员就会慢慢地寻找一种高效率低效能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事件。

2.过于强调技术,工具价值变为终极价值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1年新年伊始“皮革奶”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往牛奶中加三聚氰胺以及“皮革”都是为了使乳品在检测中得到“高含量”蛋白质。由于现在国际通用的检测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为凯氏定氮法,即通过测定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33](P30- 31)检测人员依赖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出的蛋白质含量,并以此来判断生乳是否安全。这样,原来检测乳品是否安全以及达到营养标准的目标被高效率低效能、操作简单的蛋白质含量检测所替代。

(四)任务过度。

任务过度是这样的过程,为了实现难以实现的目标而过度延伸组织与制度,从使调停和干预陷于崩溃。西伯尔把任务过度分为客观任务过度和主观任务过度。[34]客观性任务过度是由于资源不足而导致原定目标不能完成,产生该机制的原因是忽视长期利益或最开始就缺乏完成任务的相关资源。主观性任务过度是由于期望的升级,而造成目标不断地被放大,导致原本充足的资源不够满足原有任务。《国家的视角》中提到的坦桑尼亚强制村庄化项目的失败就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任务过度机制作用的效果转换。首先,这个项目在缺少信息和规划的情况下国家进行数百人的集体迁移。其次,即使这个项目能拥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技术,国家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大量的信息搜集和消化工作,注定了该项目的失败。乳品安全监管中的客观资源,尤其是技术的不足,使我国乳品安全监管任务出现了过度。我国的乳业起步晚于西方几十年,在保鲜技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同时人们对乳品标准的期望也在不断地升级,又促使乳品安全监管发生了主观上的任务过度。

1.客观资源不足产生的任务过度。

首先,技术资源的不足导致完成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目标存在一定困难。我国的乳业起步晚,乳品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次,乳品属于“信任品”,乳品安全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在乳品质量的识别上,消费者没法凭借肉眼来判断哪种乳品营养好并且质量又有保障,只有厂家自身才清楚自己产品的质量问题。“消费者频频以市场价格购买到经营者生产的低质量乳制品的情况,说明乳制品市场已经‘柠檬化’了”.[35](P302- 304)2.期望升级产生的任务过度。2010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乳品新国标对以前的标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然而,对调整后的新国标,存在较大争议,[36]主要集中在“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上。新国标规定,每100克生乳中,蛋白质含量的最低值为2.8克,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及国际标准的3.0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则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37](P54- 56)这种期望升级的任务过度,会降低公众对政府信任,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地位和形象。在乳品质量安全上,人们的期望毫无疑问也是不断升级的。而新国标却降低了“生乳安全标准”中的部分关键指标,这使得公众对政府信任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地位和形象。乳品安全事件的反复不断使公民对政府治理乳品安全效果的预期不断降低。[38](P15- 33)(五)分类、安抚。

1.分类。

分类是指用不同的标签表示光荣或羞耻,这种方式也会带来相反的结果。贴标签或类型化会产生反效果,有意侮辱会被看作荣誉勋章,或者奖赏会被看作侮辱。分类根源于现代社会中的三种基本趋势:差异化、专业化、官僚化。分类有三种类型:(1)贬损分类(derogatory classification)、谦让分类(deferential classification)、豁免分类(exemptiveclassification)。贬损分类是指不愿发生的行为模式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加强。这类效果转换模型主要发生在社会层面,例如在教育领域,根据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结果反而使学生整体学习水平下降。(2)谦让分类,它类似于任务过度,不仅是贬低、标签耻辱会带来相反结果,通过提高不现实的期望高度像提高身份、标签光荣从而扭曲这些期望值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3)豁免分类,它与利用和指标置换的机制相联系。例如福利项目加重依赖,这种现象存在两种危险后果:一是有些人利用分类进行欺诈,说明自己享有豁免权;二是最初拥有豁免权的希望想尽办法得到永远的豁免证书。[ LunWenData.Com]

分类机制在乳品安全监管中发生作用的最典型的是“免检”.在未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前,河北省的三鹿奶粉还是不少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产品名目繁多,并聘请大量当红明星代言,是中国人心中的名优产品,当然也是“免检产品”.免检在消费者心中就代表着过硬的质量和过高的信誉。但就是这个本应该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国家免检产品却检查出含有剧毒物质的三聚氰胺,成为“毒奶粉”.

2.安抚。

安抚指政府自满于某种程度的表面上的成功而可能导致失败这一相反结果,或者妥协方案短期有效而长期却使情形变糟。它是由于决策者注意力过分集中于系统的表面现象或短期效应所产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时期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法国军队为防止德军进攻而修建了马奇诺防线,以为凭借这道防线就可以高枕无忧,因而放松对德军的警惕,结果德军战术十分灵活,既出其不意绕过防线,从比利时攻入法国防守的薄弱地带,导致法军溃败,最终巴黎也被德军占领。正是由于法军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防线的表面成功上,放松了对德军的警惕,忽视了军队可以灵活进攻而防线却固定不变的特点,导致安抚机制的发生。

乳品中的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则无疑是一个“妥协”方案。《生鲜乳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蛋白质含量≥2.95%,新国家标准把蛋白质的含量降低到≥2.8%,以致不少人都认为中国的生鲜乳标准“倒退十年”.国家制定如此低的标准是被国内奶牛饲养质量及乳业技术所“绑架”.这样做,从短期看对乳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长期来看牺牲了消费者的“健康”,进而也阻碍了整个乳业的发展与进步。

(六)新的发展:激励失效。

刺激是通过采取某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措施来进行干预,确保达到顺从的目的,却导致反效果的产生。物质福利的纠纷、绝对权威、诱惑等都是刺激产生的因素。例如,青少年时期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思想极不成熟,心理较不稳定,爱表现,易叛逆。此时若父母或老师越严厉禁止他们去做某些不符合道德或不适合他们年龄段和身份的事情,他们就偏要去尝试,最后父母或老师的阻止或惩罚反而加速了他们向不良方向的转化。一种理论总是在继承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转换机制也一样。在忠于和继承西伯尔的七种转换机制的基础上,根据实践需要,研究发现了另外一种促成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产生的机制———激励失效。它与反效果产生的刺激机制是类似的,刺激可视为一种负激励。根据激励理论,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特指对“激励对象的肯定、承认、赞扬、奖赏、信任等具有正面意义的激励艺术。”负激励“是指当组织成员的行为不符合组织目标或社会需要时,组织将给予惩罚或批评,使之减弱和消退,从而来抑制这种行为。” 在我国乳品安全监管的激励方式中,荣誉称号之类的正激励产生负面的影响,惩罚等负激励措施也没达到威慑效果,激励发生了失效。

在我国乳品安全监管有如下激励失效的反效果:

(1)荣誉称号发生转变。

政府对企业的正激励措施有很多种,但是对于诸如“免检产品”、“驰名商标”等之类的荣誉称号,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实践中却经常展示出激励的负面效果,严重地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2008年9月16日,央视曝光了质监局对乳品的检测结果,有22个品牌的69个批次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三聚氰胺,其中包括乳业的知名品牌伊利、蒙牛、雅士利等,消费者对乳业知名品牌的信任度下降,纷纷抢购国外乳品。

(2)惩罚力度轻微,违法成本较低。

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对违反食品安全规则的相关方做出的惩罚比较轻微,不能达到负激励应有效应,也产生了激励失衡。受罚成本的低廉间接鼓励企业和商家为了牟利而不顾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虽然新《食品安全法》在原来基础上加大了惩罚力度,[39](P35- 51)如规定“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做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但是这些处罚力度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英国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一般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以内的监禁,情节严重的处以2万英镑罚款或6个月监禁,后果十分严重的对违法者最高处以无上限罚款或2年监禁。法律的威慑力不够导致乳品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愿意铤而走险地生产有问题的乳品,法律的“负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以上七种转换机制在实践中界限并不明显,一项干预产生的反效果或潜在的反效果并不一定只受一种转换机制孤立产生的作用,有时可能是同时受几种机制的发挥作用。

五、小结

针对乳品安全治理不力问题,国内学者从宏观方面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第一,开展整体性政府治理。我国食品安全供给呈现的是“破碎的网络”,[40](P9- 16)针对这种状态,需要“整体政府”来“消除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以公民为导向提供一套无缝隙的服务而不是‘碎片化’服务”.在乳品安全的监管上,依靠国家专门的监管部门,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第二,建立科学完善的乳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目前我国乳业社会责任意识参差不齐,[41](P12- 19)[42](P13- 16)许多乳制品企业尤其是中小私营企业经营不规范,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影响了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也制约着乳制品整个行业的发展。因而,设计一套科学而完整的乳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还需要配合成立乳品企业信用档案,落实乳制品企业电子信息记录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第三,构建利益相关者监管体系。乳品安全供给链长,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多。在应对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上,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对乳品安全的监督不能只有政府的作用,还应该发挥消费者、乳品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的作用,扩大监督的主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提高我国的乳品安全水平。第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少学者提出,应该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龙头,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配合的,专门针对乳制品的垂直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立法部门要及时填补原料奶监管的法规空白、修正不当或不合时宜的法规,对危害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通过本文前面的研究发现,容易产生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的环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监管方式的分段,整体利益牺牲,产生了功能失衡;新国标的“争议”,通过功能分裂、安抚等机制,预期效果发生了转换;“免检”的政策为部分乳品企业提供了机会,通过利用私化、分类、激励失效等机制使政策初衷发生了置换;法律惩罚威慑力的不足,对乳品企业不能达到负激励作用,产生了激励失效;乳品技术的不足与日益提高的消费者期望之间的矛盾,使乳品安全监管发生了任务过度。针对这几个反效果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预防:

(1)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功能分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一方面,强化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协调中央各部委职责,并对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整合,做到精简高效,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和协调,已达到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从而破除或减少“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管理方式的弊端,使乳品安全监管中的核心功能———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加大对乳品文化以及乳品安全标准各指标的具体意义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我国乳品现状以及乳品营养指标的正确认识,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我国生鲜乳标准。

(2)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利用私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首先,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的经验,把乳品尤其是婴幼儿奶粉作为政府重点补助对象,政府对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进行限制,并对婴幼儿产品给予更优惠待遇。这样可以规避企业牟利行为,同时保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满足,也减少了由以前“免检产品”带来的潜在危险。其次,将公众参与引入到乳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培养好一批“内部特工”,加大对乳品企业的监督。在2013年浙江省地方两会上,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浙江大学范柏乃教授提出“浙江省有必要在大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运输企业、超市、批发市场和餐馆等地方设立食品安全的‘内部特工’”.[43]

再次,整合检测机构,减少由于制度异化而产生利用私化的机会。在乳品的检测上,目前检测机构分布分散,需要对其进行条块结合,“协调和明确各部门、各地方检测环节的分工及责任,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乳品安全检测体系。”[44]

(3)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目标替换,可以通过增加专门监管人员的数量,尤其是技术人员的数量,减少领导者在监管人员中的比重这一方法来预防。当行政编制受限制时,可以考虑采用“协管”等形式来充实壮大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从而可以分出专门的乳品安全监管人员。同时,在判断乳品质量及营养上,应减少对某一种技术的过度依赖,增加多种检测手段,并进行对比,避免由于对某种技术的过于强调而把该方法当成“目标”.

(4)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任务过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一方面,改变小户散养为主的奶业生产模式,提高奶牛规模化程度养殖程度,国家加大对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这样可以推进奶牛标准化养殖建设,提升奶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缩短我国乳品生产技术与国际的差距,满足人们对高质量乳品的追求。另一方面,在新标准或行业条例制定之前,多进行民意调查,以摸清大众的期望,避免由于人们期望的升级而产生了主观性的任务过度。

(5)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激励失效,主要通过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来预防。在正激励方面,由于免检办法已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废止,因而还存在问题的主要集中在企业违法成本上。乳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对于这类的违法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甚至需要上升到刑事处罚,才能对该类违法者产生震慑力。全国人大代表张立勇在2013年的两会上提出,应将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5个罪名纳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中,提升法律的震慑力。

总之,在应对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上,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自2008年9月“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对监管体系做出了调整,乳品行业管理趋于规范。在政府提升监管能力的同时,为避免或减少这种反效果的出现,同时还需要企业、奶农、消费者、舆论媒体、乳品行业协会等等各方面的努力。

注释: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乳制品 消费行为 营销策略

一、引言

乳制品因含有丰富的人体生长发育的营养素,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都倡导国民多喝乳制品,这对国民素质的增强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当前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只有真正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扩大市场份额。随着新疆乌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乳制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乳制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研究范围

(一)问卷设计

第一部分:被调查者购买行为及偏好。本文的调查问卷涉及对乳制品知识的认知程度、购买动机、每月购买乳制品的支出、获取信息的渠道、购买品牌、购买的产品包装偏好以及购买时考虑等主要因素。

第二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四个方面。

(二)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的乳制品主要是指巴氏消毒奶、超高温消毒奶以及生鲜乳制品。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最后将本文的调查范围确定为乌市几个大型商圈。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

三、居民购买乳制品消费行为现状

被调查者购买动机及每月消费支出如下表图:

通过以上图表显示,居民购买乳制品是因为了解其营养价值并认可其营养r值。但被调查者更关心牛奶的安全性。因此,费者对乳制品认知程度较高但信任度低。

四、乳制品细分市场分析

(一)基于性别与职业的细分市场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与不同职业在购买方面存在的动机也不同。在调理肠胃促进消化方面性别细分不明显。男性购买乳制品主要是为了增强抵抗力,而女性购买乳制品主要是为了美容护肤。学生因为学业繁忙,一般会选择每天至少购买一次乳制品。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生活规律性强,所以大部分人选择每天至少购买一次乳制品或者每月定期购买几次。企业单位人员工作压力大,所以38%的被调查者选择每天至少购买一次乳制品。离退休人员和自由职业者时间相对自由宽松,购买乳制品没有规律性。

(二)基于年龄的细分市场

通过对不同年龄购买牛奶的渠道差异可以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调查者对购买牛奶的渠道有明显差异,但总的来说,大型超市是被调查者购买牛奶的首选渠道。对不同收入对月乳制品消费支出的差异显示,消费者的月收入不同会对每月牛奶消费支出产生巨大影响。总的来说收入水平较高的被调查者对乳制品消费开支较大,收入水平较低的被调查者对乳制品消费开支较少。

五、结论

(一)消费者对乳制品了解较少

从前文数据可知,对乳制品知识了解较多的被调查者仅有18%,这表明只有少数被调查者对乳制品的了解程度比较多,因此乳制品企业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大对乳制品的宣传力度,给消费者普及奶品知识,这样更有利于乳制品销售。

(二)销售渠道有待完善

通过年龄与乳制品购买渠道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购买乳制品的渠道也有所不同。除了大型超市之外,部分中老年被调查者也将社区摊位和便利商店作为一条购买乳制品的重要渠道。随着社区摊位、便利店的不断增加和商品的不断丰富,通过这条渠道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必然会增加。目前,新疆乌市乳制品企业主要还是与大型超市合作,并未与社区及便利店广泛合作。

(三)消费者更重视产品安全

通过对被调查者购买牛奶所关心的因素分析可以发现,乌鲁木齐市消费者购买牛奶时最看重的是牛奶的安全性。消费者对牛奶安全性的重视,也说明了消费者在购买牛奶的时候更趋于理性,不仅仅是看重牛奶的品牌和营养。

六、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严把产品质量安全。根据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被调查者在购买乳制品时最重视的就是乳制品的质量,如果产品质量不好,价格再便宜,营养再高,消费者也不会去购买。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把生产重心向提高产品质量转移。各乳制品企业应该在产品的各个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对产品生产实行全程监测。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可以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奶源的质量安全。企业还可以加强和被调查者的沟通,这样有助于企业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2.不断研发新产品。消费者的口味经常发生变化,如果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推出新产品,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其产品的购买量。因此企业应注重对新市场的开拓,并结合消费者的需要研发新产品,提高竞争优势。

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开发功能不同的乳制品。从性别细分市场可以知道,男性被调查者和女性被调查者在乳制品功能方面有不同的需求,乳制品企业可以抓住女美的心理,生产出美容养颜乳制品,打开女性市场。另外,乳制品企业要注重研发高端奶。新疆乌市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具有的高端奶品牌主要是蒙牛旗下的特仑苏和伊利旗下的金典。麦趣尔和西域春缺乏像特仑苏和金典这样的高端系列。

(二)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是营销策略中重要的策略之一,也是企业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商品的价格能直接影响被调查者的消费行为,新疆乌市奶业竞争激烈,价格竞争已经成为争取被调查者的重要方式之一。灵活的运用多种价格策略,企业可以更好的挖掘市场机会,有效的拓展市场范围,进而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

从前文的得出的结论可知,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对乳制品消费支出也不同。消费者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往往对乳制品的价格较为敏感,除了品牌忠诚度较高的人。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价格低并不意味着产品的质量也低,因此也不会影响消费者对低价乳制品的购买。企业应当采取高效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在产品销售中较多的采用低价策略。但是一定要注意,降低价格的同时不能降低产品的质量。

(三)渠道策略

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外,高效的销售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选择销售渠道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实力,选取不同的渠道进行销售,但应该始终坚持以为被调查者提供便利性为核心。

从前文分析可知,新疆乌市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地点主要是在大型超市和便利商店,因此企业在考虑销售渠道的时候,可以多与大型超市或连锁便利商店建立合作关系,扩大销售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除了超市和便利商店,企业也可以把社区摊位作为一种较重要的销售渠道,完善销售渠道。在社区设置零售摊位为居民购买产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有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麦趣尔就在新疆乌市开设了连锁店,不仅方便被调查者购买其产品,同时也对企业品牌进行了宣传。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的学生都有学生奶,企业可以考虑和大学合作,将学生奶推广到大学校园内。

(四)宣传策略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生乳口服液;催乳作用;动物实验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7-0957-0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不仅成分易于吸收,而且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物质,如分泌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G、D,促生长因子,肠道激素,活性酶,大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T等。对婴儿的心理、智力、身体发育都十分重要,已日益受到重视。生乳口服液能提高汁分泌乳。经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及药效学研究证明,本品安全、有效、无毒。

1 实验研究

1.1 生乳口服液急性毒性试验:选沈阳市双义实验动物研究所的SD种雌性小鼠100只,禁食12小时,随机分成4组,分别以4、16、28、40 ml/kg剂量灌注本品,连续2周后小鼠均存活。最大耐受量为40 ml/kg,系临床用药量的100倍。

1.2 生乳口服液长期毒性试验:选SD种雌性小鼠100只,进行3种剂量与生理盐水对照的长期毒性试验,其中,低剂量组1.2 ml/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3倍;中剂量组10 ml/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5倍;高剂量组20 ml/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50倍。观察30天。结果:小鼠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尿液及病理检查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总数升高,提示本品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

1.3 生乳口服液围生期毒性试验:选SD雄性和雌性大鼠以1∶2合笼,于妊娠第十八天开始给药,直至分娩后第二十一天,每组仔鼠于出生后第四天均留下雌雄各3只哺乳,哺乳结束保留1/4仔鼠继续观察,并于第十二周进行。口服给药剂量:高剂量组24 ml/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60倍以上,中剂量组12 ml/kg,低剂量组2.4 ml/kg,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结果:本品对母鼠分娩及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未见有生物统计学意义的影响。

2 生乳口服液药效学实验

选SD怀孕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高剂量组3.2 ml/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8倍;中剂量组0.8 ml/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倍;低剂量组0.2 ml/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50%;对照组用20 ml/kg的0.9%生理盐水。每组保留分娩后的仔鼠10只,于分娩后第三天进行催乳试验。

分别称取吸吮母乳前后各组仔鼠的重量,以其差值求得该组仔鼠平均吸吮的乳量。吸吮时间为40分钟。记录给药后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十天的母鼠乳汁分泌量(即仔鼠平均吸吮的乳量)。见表1。

从表1中可知,口服本品高、中剂量的母鼠,其仔鼠40分钟平均吸吮的乳量从给药第四天起较对照组仔鼠有明显增加。

3 讨论

生乳口服液由熟地、当归、川芎、王不留行、通草等药物组成,能养血、活血、行气通络,服后气血旺盛,乳汁分泌畅通。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生乳口服液在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以及围生期毒性试验中都未见任何异常,而且能促进乳腺细胞活跃,使母鼠乳汁分泌增多。更重要的是,由于本方中引入的药物具有特殊的营养作用,服用后可使血红蛋白升高和白细胞总数提高,确实可以成为产妇分娩后一剂安全、有效的良药。

参考文献:

[1] 徐叔云,卞如濂,陈 齐.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01.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乳制品;规制;法律法规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乳制品的意识逐渐增强,乳制品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乳制品的消费对象不再只是针对婴幼儿,而是大众群体。因此,乳制品的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但是,随着乳制品行业的不断扩大,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2003年发生了“广州结核奶”事件,2004年发生了“大头娃娃”事件,2008年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乳制品的不安全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一问题在社会中非常重要,研究乳制品安全规制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1、规制机构协调不好

为了保证乳制品的质量,中国设立了乳制品监管机构。监管部门主要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我国的乳制品监管模式是多部门监管模式,几个部门共同监督乳制品安全问题,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职责。但是,这些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协作,都是相互独立地完成事情,而且对于某些环节,职责划分不清,缺乏沟通会明显降低规制的效果。在这一方面,规制做的不好。

2、检测设备落后

与外国相比,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发展得很晚。我国并不具备自主研发先进检测设备的能力,许多优良检测设备都是来自外国。长期以来,我国用的设备非常陈旧,因此,有的安全问题检测不出来。

3、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乳制品行业的兴起,中国慢慢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从乳制品质量管理、加工设备、饲养奶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条很长,中国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有些环节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些环节法律的缺失往往会使得乳制品发生安全隐患。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有关乳制品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4、执法力度不严

中国的确有法律条文规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但是这些处罚都是比较轻的,只是一些轻微的罚款。这样的处罚并不能警示违法者,有些违法者宁愿冒着风险继续造假。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会遭受到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亿的处罚。因此乳制品企业都不敢弄虚作假,以免负担沉重的造假成本。此外,中国一旦发生了乳制品安全事故,就会有许多媒体对其频频报道。执法人员受到了舆论的压力,只好开始检查严查乳制品安全问题,这个时候违法人员会暂时收敛他们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媒体的报道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执法人员的检查力度也会逐渐减弱,违法人员又会开始活跃起来。

三、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

1、规制机构设置不合理

中国虽然设立了一些规制机构监管乳制品安全问题,但是设置的原则不够细致,仍然存在许多盲点。我国的乳制品监管模式是多部门监管模式,有些乳制品环节由几个部门同时监管,每个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这样就会出现监管部门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会使得部门之间做事不协调。而有些乳制品环节没有一个部门监管。规制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会使得规制失灵,乳制品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2、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政府机关非常看重当地的经济效益和GDP,因此地方政府在对乳制品进行安全规制的同时,还会考虑到经济利益,对乳制品企业进行地方保护。三鹿奶粉事件曝光的时候已经有几千个“结石宝宝”存在,这就代表这个事件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是一直都没有在公众面前呈现,政府一直在为乳制品企业隐瞒着,直到最后事件一直在扩大,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事件被媒体曝光。

3、规制立法缺陷

乳制品产业链条比较长,包括奶牛养殖户、奶站、乳制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销售企业等等。但是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对这个链条的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规定。而且,规制立法对规制对象的约束程度不同。例如,乳制品安全规制方面的法律有关被规制者的法律规定很多,但是关于规制机构的相对来说少很多。此外,中国对于执法力度方面的立法也没有很严格,因此执法人员也不会认真地执行任务。

4、供给不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乳制品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存在着乳制品供给不足的现象,那么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就不顾一切只追求产量而不追求质量。如果加大规制力度,必然要提高企业进入乳制品行业的门槛,这样合格的乳制品会变少,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供给不足限制了规制机构的行为,也限制了国家执行非常严格的质量标准。

四、完善乳制品安全规制的对策建议

1、规制机构改革

中国乳制品监管模式是多部门监管模式,规制机构之间应该协调好彼此的职责,每个部门划分清楚自己所监管的对象。像美国的食品监管模式就是多部门监管模式,每个部门有明确的监管对象,监管对象是按照食品种类划分的,有明确的乳制品监管部门,因此美国虽然是多部门监管模式,但是在乳制品监管这方面做得很好。

2、完善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法律法规

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法律并没有针对乳制品产业链条的每一环节,有些盲点区域没有法律的约束,大大影响了规制效果。另外,中国应制定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这方面可多借鉴外国的经验。在英国、美国,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了人命,按照法律规定,企业将会面临巨额的赔款甚至有倒闭的可能。因此企业都不敢冒赔偿及倒闭的风险,他们自身会加大对产品的监督。

3、加严乳制品安全规制准入制度

中国乳制品行业进入门槛的标准很低。2012年1月,在对中国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复查之时,检查机关查出了近乎百分之五十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不合格。这就证明,当初审批机构审查的不严,我国许多乳制品企业不应该进入到市场。因此,审查机构在进行审查时,要加严审查的内容,要专业化地对待每一条审查标准,只要有不符合标准的,就不能让企业通过。

4、建立乳制品安全问责制度

问责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可以约束规制人员的行为,让规制人员重视规制工作,提高规制的效率,有利于实现规制目标。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因为问责制度的存在,三鹿集团的董事长以及一些地方官员都要为这起事故负责,接受制裁。有些规制人员或规制机构会考虑到后果,而对乳制品安全进行把关。(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umei Chen. Sham or Shame: Rethinking the China’s Milk Powder Scandal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09,12(6): 725-747.

[2]陈杉. 浅析乳制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完善[J]. 饲料博览,2011(5): 39-41.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乳制品安全 产权性质 区域差异 国家免检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乳制品的需要量呈较快的增长趋势,而乳制品市场的竞争也日益剧烈,乳制品的利润水平却呈下降趋势。资料显示:2002年~2007年间,我国乳制品产量增长率分别为26.9%、33.3%、32.3%、28%、23.5%和15.24%,而销售利润率相应分别为6.8%、6.1%、5.4%、5.0%、5.28%和2%~4%。2008年发生的三鹿事件再次使乳制品食品安全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迫于竞争的压力,乳制品行业出现的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例如:2004 年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2005 年黑龙江双城雀巢婴儿奶粉的“碘超标”,2006 年光明山盟的“过期奶”到2008 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在这些问题企业中,包含了不少知名企业。这其中存在的问题,除缺乏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以及监管不严外,还涉及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罗宾斯(2003)将社会责任界定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社会责任是承担社会义务,这是法律所要求的最低程度,企业只对股东负责;而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超越了基本的经济和法律标准的限度,认为管理当局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可见,即使存在法律漏洞,企业已经尽了社会义务,但仍然应该承担超越法律规范之外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因此,这些事件的背后凸显的是我国乳制品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社会责任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既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又受到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影响。那么,基于社会责任的视角,在我国现阶段,不同产权和区域差异会对乳制品安全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有关于乳制品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主题:其一,分析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对策;其二,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国家监管不严与企业自身行为导致了乳制品企业发生安全问题;限于国外相关数据不易获得,国内大多数研究只是在理论上探讨,现有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

综上所述,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是社会责任、产权性质、区域差异等对乳制品安全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的主题。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产权性质与乳制品安全

乳制品企业要长远发展,最起码的要保证产品质量,承担起社会责任。刘保惠(2005)认为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是奶业发展的生命线。张春敏和刘文纪(2007)提出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私有企业的性质与国有企业的性质不同,决定两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也不同。高红卫和高阳(2007)认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完善,政府的管理理念还未完全转型,占经济较大比例的国有成份依旧效益低、粗放经营、自主研发能力和动机差、商业腐败等等。作者认为背后可能蕴含民营企业更遵守市场规律,更可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它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强;同时也可能蕴含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由此,本文提出:

H1: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重视社会责任。

2.区域差异与乳制品安全

地区差异的存在,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很不均衡,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汪荣有和由元元(2008)认为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不均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科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黎明(2006)认为物质技术和制度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的扩大。关于区域差异与我国企业关系的研究,陈晓红和王傅强(2008)研究得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最好,中部地区略好于西部。而我国市场竞争的情况是:东部地区市场环境最好,竞争最为激烈,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更好的发展,有时会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一些不守社会责任的事情。因此,东部地区可能更加忽视社会责任。于是,我们提出:

H2:东部地区发生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概率大于中部。

3.免检认证与乳制品安全

国家免检制度是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质量长期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产品标准达到或严于国家有关标准,以及国家或省、自治、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确定为免检产品,其产品在免检时期内免予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的一种制度。获得免检证书的企业在免检有效期内可以自愿在免检产品或其包装上使用规定的免检标志。免检时间为三年。高志宏(2008)认为检制度虽然带动了我国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但其违背了法律效力的位阶性,是政府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梁辉煌(2008)阐述我国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通常是建立在该产品为认证产品,免检产品及中国名牌的基础上,品牌所传递的这些可信任信息与政府行为息息相关。东馨笙(2008)认为国家免检制度的完善没有杜绝那些“免检”企业生产伪劣产品。由此我们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

H3:国家免检认证企业与一般企业没有显著性差异。

三、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质量检查检疫总局对全国婴幼儿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为样本,截止到2008年9月,全国共有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66家企业已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此次专项检查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了排查,专项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企业被检验出产品中存在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其他87家企业未查出问题。本研究以这些样本为基础进一步收集其他特征数据。

产权性质分为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两种,以最终控制权为准,当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时,则界定为政府控制企业,否则为非政府控制企业。产权性质的数据,是通过万方数据库和百度手工搜集获得。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是以“七五计划”关于“三大地带”的划分和西部大开发“关于西部省区的界定为依据的。企业所在区域的数据是通过手工整理获得,研究用到的免检产品企业的数据是根据2005年和2006年中国质量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免检产品及生产企业名单统计得到。除此之外,有的数据还来自国家统计局,万方数据库和 EPS数据库。以下是所要用到的数据分布情况。

2.研究方法

本文是运用对数线性模型来处理2×2列联表,如下所示:

其中n11表示既有属性A又有属性B的个体数,n12表示有属性A没有属性B的个体数,n21表示有属性B没有属性A的个体数,n22表示既没有属性A又没有属性B的个体数,其中:

n1+=n11+n12,n2+=n21+n22,n+1=n11+n21,n+2=n12+n22,n=n11+n12+n21+n22

列联表能够反映定性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对数线性模型是可以把方差分析和线性模型的一些方法系统的移植过来,在概念和理解上均可以进行对比。可以估计模型中各个参数,而这些参数是各个变量的效应和变量间的交互效应数量化。2×2列联表的对数线性模型为:

1n mij=μ+μa(i)+μb(j)+μsb(ij)i=1,2j=1,2(1)

其中mij=E(nij)为2×2列联表的期望频数,μ为总平均,μa(i)μb(j)分别为属性A在Ai时和属性B在Bj时的效应,μab(ij)为属性A在Ai时和属性B在Bj时的交互效应。

此模型为2×2列联表饱和模型,饱和模型的期望频数的估计就是实际频数nij。当μab(ij)=0时模型为非饱和模型,此时属性A和B交互效应为零,意味着属性A和B不相关,在2×2列联表中独立于不相关是等价的。当μab(ij)≠0时模型为饱和模型,意味着属性A和B相关。而模型是否饱和可以用pearsonsx2检验统计量来判断:

并且x2~x2(1)。

针对假设1,我们使用四格表法进行检验,采用模型如下:

(1)

之后,针对假设2,本文考察了地区差异与发生安全事故是否独立。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使用二联表似然比检验,使用模型(2),之后用四格表的优比检验法验证彼此相关性,采用模型(3)

(2)

(3)

对于假设3,采用的分析方法与假设1相同,

(4)

四、结果分析

1.假设1的检验结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生食品质量安全的概率是14.30%而非国企及国有控股企业发生食品厂质量安全的概率是21.10%,此数据表明政府控制企业发生乳制品安全的概率低于非政府控制的企业。

但根据模型1,将表1的数据的数据代入,在自由度为1水平0.05下:

x2=0.894

说明发生质量安全的大小与企业产权性质没有显著差异。此结果证明假设1不成立。本文认为,乳制品企业发生质量问题,反映了企业自身问题和政府的监管不足,不管是政府控制企业还是非政府控制企业,都忽略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发展时间不长, 进入的技术壁垒低,各企业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企业的技术和工艺装备不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生存下来,不得不考虑壮大自己,在生产成本下降和市场价格上升空间狭小的情况下拼命压榨奶农的利润,导致奶农减低鲜奶的品质,造成生产企业和奶农双方利益受损,进而出现恶性的连锁反应。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法制制度不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很多企业没有很好的认识到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就会促使一些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当企业因不履行社会责任受到的惩罚对企业产生不了约束时,就会诱使一些企业冒着风险去实现利润最大化。也会令守法企业具有不公平性,进而可能放弃社会责任。

2.假设2的检验结果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发生食品质量安全的概率是30.2%,中部地区发生的概率是10.2%,而西部地区的概率是23.5%。初步得出结论:东部地区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概率就越大,西部地区的次之,而中部地区发生的概率最小。

又根据模型2和表2相应的数据,我们计算得到:

说明地区差异与发生乳制品质量安全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地区彼此之间的差异,我们进一步采用了四格表的优比检验法验证彼此相关性,采用模型(3)

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差异,根据模型3计算得到:

U=2.3197>U0.05 =1.64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根据模型3计算得到:

U=0.51735< U0.05 =1.64

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根据模型3计算得到:

U=1.34< U0.05 =1.64

由此得到结论:东部地区发生乳制品安全事故的概率显著大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对于上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实证结论,可能的解释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技术更新速度以及技术可获性都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经济发达的地区乳制品的消费量也大,市场对乳制品的要求又比中西部地区高,市场竞争越激烈,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空间越小。加之乳制品行业的原料采购成本,管理成本都较高,利润又很低,一些企业为了获得利润上的竞争优势就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而中部地区共有49家乳制品加工企业,虽然其数量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但是仅黑龙江省的乳制品企业数就有33家,而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奶源基地和乳制品生产基地。其在资源,技术上都占有优势,应该说黑龙江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的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比较整齐,发生问题较少。

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差异,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为了方便研究,我们的样本是以国家质检局抽查的企业数为基础,样本分布有一定的不均衡性。西部地区的乳制品企业数只有17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扩大了检验结果;而中部地区的样本数有49家,而且地区分布及不均衡,仅黑龙江的就有33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其他地区的发生安全事故的数量,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中部地区乳制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其次,本次研究是以企业数进行计量和分析的,而发生质量安全的企业有的只是某一个产品,或一类产品出现问题,而有的企业很多产品都存在问题,比如说广东雅士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雅士利牌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查数是30,不合格数是8;质检报告标明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伊利牌儿童配方乳粉抽检数是35,不合格数是1。这说明广东雅士利集团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明显大于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而我们在数据整理时认为只是两个企业,不管企业不合格的数量是多少,我们只关注企业是否发生过乳制品事故,这就无形中导致西部地区的结果便高。

3.假设3的检验结果

根据模型四和表3相对应的数据,将各种变量代入,在自由度为1水平0.05下:

x2=0.4438

说明了免检产品与非免检产品与发生质量安全无显著性差异。

在我国获得免检认证的企业大都是国家的名牌企业,消费者心目中信得过的企业,获得免检认证的产品也绝大多数是国家的知名品牌,名牌产品屡出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名牌,中国免检产品其实并不可信,也说明很多的企业或者企业家们对品牌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

免检制度是建立在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的基础上。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目标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在暴利的驱使下,难免有不少的企业会用最小的成本去进行生产和经营,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忽视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一些企业在获得了国家免检认证后就认为政府对自己没有了约束力,就放松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严重者则导致了质量安全问题,进而毁掉了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声誉。

根据检验的结果,本文有效地支持了很多学者提倡的取消产品免检制度,也进一步说明了国家立法废除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正确性。

五、结论

本研究以2008年国家质检局抽查的婴幼儿乳制品生产企业为对象,对企业的产权性质,区域差异与是否获得免检与乳制品安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产权性质与乳制品安全没有相关性;东部区域发生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大于中部地区,其他区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是否获得免检也与乳制品安全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发现说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没有足够重视和承担起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我国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很多的漏洞,国家应在发展中尽快完善,这次国家对于食品免检制度的废除,使中国食品安全法向前迈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保惠:通过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审办提高乳制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J].中国乳品工业,2005,(1):65~66

[2]张春敏刘文纪:从国有企业的性质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J].前沿,2007,12(97~98)

[3]高红卫:浅议国有经济治理与政府改革[J].三峡大学学报,2008

[4]汪荣有由元元: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公正视角[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2):74~78

[5]黎明: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及因素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2):92~95

[6]陈晓红王傅强: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实证比较研究[J].企业管理,2008,(08):145~150

[7]高志宏:产品免检制度存废辩―以“三鹿奶粉”事件视角[J].法制与经济,2008,(11):97~98

[8]梁辉煌:政府行为对消费者品牌信任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8.10

[9]东馨笙.仅仅废除食品免检制度还不够[J].法人,2008,(10):6~7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14篇

以此为契机和转折点,全国乳制品行业针对以往过度竞争和规模过快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一场从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到发展战略的大转变。

转变经营理念 调整发展战略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美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发生后,乳制品行业吸取教训、痛定思痛,按照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逐条对照全面整改,从发展方式和经营策略上进行了根本的转变:从过去“重市场轻奶源”、“重营销轻质量”、“重规模扩张轻内部管理”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到“质量安全高于一切”、“重内涵、练内功”和“重产业提升、集约化经营”等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现在,行业的最大变化和亮点就是企业视质量为发展的生命源泉。在行业协会的引导下,全行业从各个环节着手狠抓质量安全监管,练好内功、诚信经营,靠品质赢回消费者,力争使企业的规模增长与经济效益增长同步,行业发展速度与市场的培育、发展同步。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推进奶业健康发展

刘美菊介绍说,“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之后,为促进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和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从奶牛饲养、奶站管理、生鲜牛乳收购、乳制品加工、产品质量检验到物流整条产业链进行严格规范,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推动了中国乳品行业全面治理整顿,提升产业,再塑形象的行动。

去年10月,国务院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对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提出严格要求,严格了领导责任,明确了监管部门不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此后,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继续强化对乳制品工业的法制监管,努力推动乳制品行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今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审议通过。根据《食品安全法》的最新规定,乳制品协会专门组织企业认真学习研究《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条款,指导企业逐条对照法规要求进行整改,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逐条落实。“基于对原料乳和配料辅料安全的高度重视,协会还提醒和建议企业建立信息搜集网,完善产品风险评估机制和安全事故应对机制。”刘美菊说。

一些大中型企业根据行业落实整改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整治效果。目前,伊利、蒙牛等规模以上企业已在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按照HACCP、ISO9001等体系的标准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刘美菊表示,“通过对出厂乳制品‘罐罐检’、‘批批检’以及加强对奶站、罐车的监管措施,确保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质量合格。”

除此之外,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全行业开展“建设和谐乳业”主题活动,旨在引导建设企业与奶农的和谐、企业与企业的和谐、企业与消费者的和谐。引导企业通过加强自律,自觉维护行业的和谐关系,建立起企业、奶农、消费者共同参与的质量安全防护网。

“从目前来看,不少企业已经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响应协会号召的基础上,对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调整。”刘美菊告诉记者,黑龙江的一些企业在面临行业的困境时选择了共渡难关、共谋发展的路子,“比如这些企业会一同做广告,为黑龙江乳业的整体发展打气鼓劲。”

在规范市场营销方面,针对过去乳制品市场上出现的不合理价格竞争及概念炒作等现象,协会倡议企业从提升产品质量的根本上下功夫,减少内耗,增加效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和谐市场秩序。“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明明白白消费,这是乳制品企业要立足市场所必须重视的原则。”刘美菊说。

和谐乳业活动在行业也初显成效。4月9日,在乳制品协会召开的经济市场委员研讨会上,来自企业的营销代表和协会专家就规范乳制品市场达成共识:不搞价格战,而是踏踏实实以质量取胜,规范后的乳制品市场将会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和检验。

质量安全重于一切全方位严格把关

“功夫在内”,这是“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之后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达成的共识。如何从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赢回消费者的信心和信任?如何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重塑企业和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乳制品业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刘美菊告诉记者,“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以后,乳制品企业进一步加强了对奶源、生产加工和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积极推进质量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切实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高品质的牛奶产品。

在伊利集团内部,有一句话广为流传:“1%的不合格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就是100%的不合格。”在质量管理中,伊利集团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实施严格的技术监控。

生产安全可靠的产品不仅是企业的根本职责,也是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最大实践。这是三元提出的质量控制理念。三元曾先后三次提升产品标准。“不论哪个环节的创新都要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升产品的营养和品质为前提。”三元集团负责人说。

不仅乳制品一线企业积极完善产品安全检测系统,区域性品牌也把确保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规范化的“法制管理”,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文件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数据化;完善了质量管理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质量范畴整体化、质量职能协调化、质量方法规范化、质量目标多元化、质量重心前倾化;健全了食品安全生产管控体系和应对质量突发事件的危机应急机制,有效地确保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抓住市场机遇 重塑行业形象

从过去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到如今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命;从过去片面强调渠道铺展和营销策划到现在重视奶源等基础建设,经历了“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的乳制品业正在经历新的调整和转变。

“不论是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协会的引导帮助,还是企业自身加强质量监管,所有的做法都在给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现在的乳制品非常安全。”刘美菊说,“但要全面恢复消费者的信心,企业必须克服困难、练好内功,必须坚持以诚信经营的态度为消费者提供品质过硬的产品。”

目前,乳制品企业还面临不少的困难,比如库存积压较多以及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等,国外奶粉的进口增加也对国内乳制品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解决这些问题,乳制品工业协会将向国家申请企业技术改造、质量检测方面的资金支持,但根本的还是要争取恢复消费者对乳制品行业的信心,扩大对乳品的消费。

对于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增长空间,乳制品企业都充满了信心。三元集团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人均奶占有量还远远低于西方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乳制品市场的消费潜力和行业扩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据悉,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人均奶占有量约300多公斤,印度约为100公斤,日韩约75公斤,而我国人均占有量仅有27公斤。在人均奶占有量上的差距以及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正是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和成长的空间。如何在危机中创造机遇,如何在低谷中打造腾飞的翅膀,而抓住机遇、做强品质、乘势而上,是企业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链接

乳品行业监管体系日臻完善

自去年“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以来,政府各部门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强化对乳制品工业的法制监管。日臻完善的监管体系推动我国乳制品行业企业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上迈出重要步伐。

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条例规定,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奶畜饲养以及生鲜乳生产环节、收购环节的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乳制品生产环节和乳品进出口环节的监督管理。工商管理部门负责乳制品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乳制品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管理。卫生部门负责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组织制定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

2008年10月18日,工信部会同质检总局、工商总局颁布《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工作。

2008年10月30日,工商总局颁发《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要求在生鲜乳购销中采用统一合同文本,明确生鲜易的数量、质量、价格、计价标准和违约责任等。

2008年11月7日,农业部颁布《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规范了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出售活动,这也是我国生鲜乳领域第一部管理办法。

2008年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发改委、农业部和工信部等13个部门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全面加强质量监管,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检测能力建设,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第15篇

李月影,席倩文,任 敬,孟维一,吕东玲

(哈尔滨商业大学 食品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76)

摘 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中国乳品行业快速的发展,中国乳品市场的繁荣也极大地吸引了国外乳品厂商,许多进口乳品纷沓而至。随着进口乳品渐渐占据大量中国乳品市场,国内乳品行业的危机感与日俱增。在众多进口乳品冲击环境下通过对进口乳品及国产乳品行业发展现状的简单分析,指出国产乳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促进国内乳品行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国产乳品;面临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28-02

乳与乳制品,是膳食中蛋白质、乳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良好来源,它不仅营养全面,而且易被人体吸收,被认为是“最接近于完善的食品”[1]。

世界各国大力推崇乳与乳制品的消费,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乳制品作为日常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乳品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不断增长,产品品种有液体奶( 包括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花色奶、酸奶、活性乳及乳饮料等)、奶粉、冰淇淋、奶油、炼乳、干酪、干酪素、乳酸菌素、乳珍及地方民族乳制品等,品牌达上千个,包括光明、伊利、蒙牛、完达山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但由于三聚氰胺等乳制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国内的乳制品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消费者转投进口乳品市场。在众多进口乳品企业的竞争下,国内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

一、进口乳品情况综述

据海关统计,2014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口乳制品43.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54.6%;价值126.1亿元人民币,增长1.3倍;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9万元,上涨33.2%[2]。

近年来,我国进口乳品尤其是进口乳粉增长迅猛,并且大量占据中国市场份额。中国的乳制品进口数量增长,主要得益于进口关税的降低和国内消费者对乳制品需求量的增长。

在进口乳制品品牌中,新西兰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我国自法国、荷兰和美国进口的乳制品也在不断增长。比较受欢迎的进口乳品品牌有Karicare奶粉、新西兰Fernbaby(斐婴宝)奶粉、惠氏奶粉、多美滋、美赞臣、雅培等。尽管进口乳制品的价格高于国产品牌的价格,但很多消费者依旧钟情于进口产品。国产乳品行业此前出现过质量安全事件,很多消费者对国产企业出现了信赖危机,于是不少消费者便将目光转投到进口乳制品,消费者认为,进口乳制品拥有更加严苛的监管措施和生产标准,因此促进了进口乳品的消费。

二、国产乳品市场情况

中国乳品行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很迅速。1995―2005年,中国牛乳产量增长了10倍,2008年达3 781.5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产乳国[3]。我国的奶牛存栏数从2001年的566.2万头增加到2004年的1 108万头,3年中增加了95.7%。2003年牛奶产量为2001年的1.7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521.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到2004年,总产值达到625.2亿元的历史新高,增长率为19.8%。从乳制品的产量来说,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在以50%以上的平均速度飞速增长[4]。然而,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许多乳品企业的生产近乎陷入休克状态,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也因此而出现了负增长。不过,由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整顿措施得当以及龙头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2009年和2010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复苏期,近两年,行业发展逐渐复苏,并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

目前,全球的总奶量约为7.49亿吨,人年均占奶量约为107公斤。中国全年生鲜奶生产总量约达3 825万吨,人年均占奶量仅约为27.3公斤,只有全球水平的25.5%[5]。中国人均奶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都还十分悬殊,因此,中国的乳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国许多人没有喝牛奶、食用乳制品的习惯,尤其是农村市场还没有打开,潜藏巨大的商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长,人们不再仅仅需要“有奶喝”,而开始关注“喝好奶”。因此,各食品企业也开始专注于研发新产品,导致行业竞争激烈,而且,进口乳品的大量来袭,也更加加剧乳品行业的竞争。

三、进口乳品冲击环境下中国乳品行业面临的问题

1.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心大幅降低

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消费者对国内乳品行业的信心备受打击。而且,到目前为止,这种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对整个国产奶粉的发展前景造成了不利影响。相反,却给外资奶粉,甚至给原材料进口再一次提供抢占市场和扩大份额以机会。确实,现在消费者的目光已经转向了国外奶粉市场,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父母,会选择从国外代购奶粉或购买进口奶粉,而对国产奶粉鲜有问津。中国质量协会与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2010年液态奶消费者满意度评测结果显示,液态奶行业的消费者满意度只有72.5分,低于2009年的76.2分,充分证明了对消费者信心的打击。而且近年来,某些大型乳品企业也偶尔出现质量问题,人们对国产乳品的信心越发减少。因此,中国乳品行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恢复消费者的信心。

2.国产乳品市场占有率有所降低

国产乳品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液态奶和乳粉市场,进口液态奶由于价格十分昂贵,因此对国产液态奶市场影响较小,但进口乳粉对国内奶粉市场冲击较大。

目前,国外奶粉在一线城市中占有98%的市场。由于国家九部委联合整顿婴幼儿配方奶粉,使得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但所占市场份额仍然比较微小。许多父母在选择婴儿乳粉时,大都选择进口乳粉,认为进口的乳制品安全系数更高。尽管国产乳制品的质量较以前已有很大的提高,但很多父母也很少考虑购买国内乳制品。进口乳制品尤其是婴儿奶粉正以势如破竹之势侵占中国的乳品消费市场,导致国产乳制品所占市场份额日益减少。

3.国产乳品企业行业自律不够

如果说国内的乳制品产业在起初的地方保护政策下走得顺风顺水,那么从近年的走势来看,这个时代将必会终结。成熟的消费者因为网络的普及将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产品的综合实力则是可以在市场立足的根本条件。相比国外成熟的乳制品大企业,国内一些企业虽然扩张得很快,却忽略许多细节,往往缺乏行业自律,把乳制品安全问题当成儿戏,由最初的掺水稀释到提高蛋白质含量的三氯氰胺事件,消费者的忍耐、管理部门的疏忽,都将企业一步一步推向深渊。而反观国外的监管,世界第一业生产地的欧盟,为了支持奶业和乳业的发展,制定的一些措施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建立牛奶生产配额体系避免产量过剩、实施干预购买和私人储备援助计划稳定内部市场、通过对奶农直接支付支持奶业生产等。对比来看,我国的产业则是容易出现恶性循环,一旦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上游企业只能做出价格下滑、杀牛倒奶这些无奈的措施,相对于国外规模成批量的生产,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4.国产乳品企业管理有待加强

中国企业与国外的企业的差别是我们还不具备国外优秀企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市场竞争下,国外企业已形成了比较有效的管理运做机制,在这种体制下,不论是供应商还是加工商,各方都明确地承担了在这一体系中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在参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其在乳制品产业中越来越有话语权,而对奶业的多元化管理,将有利于奶制品产业各个环节上的发展。我们国家目前在生产、加工、销售这三个大的环节缺乏具体的管理和指导部门,这些都是我们亟需加强与改正的。

四、中国乳品行业今后的发展对策

1.建立大型农场统一管理

奶牛的饲养与管理是奶牛生产中两个重要的方面[6]。目前,我国奶牛饲养户规模小、分散、饲养水平低,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饲养环境要差得多。我们应当选择环境无污染、草源充足、适宜奶牛生长繁殖的牧场来建立大型农场,对奶牛进行统一的饲养管理,促进奶牛饲养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化,以便提供充足的奶源,同时方便控制奶源质量,从而确保奶源质量达标和统一管理。

2.健全乳制品相关法规

对于乳制品出现问题的企业要采取法律措施,绝不能助长某些不法企业的投机取巧的心理。有了法律的监督,国产乳制品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各种不安全的乳制品问题才不会时常出现。完善乳制品质量监管体系和法规,规范乳制品供给链上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加大对生产低质量乳制品的企业的惩罚力度,以提高生产低质量乳制品的风险损失,促使其继续生产高质量的乳制品。

3.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及建立帮扶政策

政府与行业监管部门要建立相关法律机制和完善行业规范,严格限制乳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完善乳品标准,整顿和规范相关行业和企业,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同时,适当建立帮扶政策,解决乳品行业的发展问题,大力促进乳品行业可持续发展。

4.提高乳制品质量检测手段

质量检测是食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应学习进口乳品企业经验,采用先进的设备,缩短乳制品检验的时间,提高乳制品检验的精确度,努力做到不论是检测手段还是精确度都向国外乳制品看齐,从而使国产乳制品质量逐步赶上国外乳制品的质量,以增强国民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5.加强消费者与媒体的监督作用

针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媒体不能只报道危害却不普及知识,媒体应定期宣传普及乳品安全知识,让消费者了解相关知识及乳品行业概况。同时,要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对乳制品企业进行不定期暗访,并将调查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广大消费者。消费者也要积极参与加强对乳品的监督,当购买到不合格的乳制品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不饮用有问题、不安全的乳产品,并且要严厉抵制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的产品。

结语

随着人们对乳品消费的不断增长,中国乳品行业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中增幅最快的行业,成为最具希望的朝阳产业,因此也吸引了许多国际上的乳品企业纷纷加入中国市场。由于近年来中国乳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许多外国进口乳品大量占据中国市场份额,使国内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进口乳品冲击下,国内乳品市场出现了消费者信心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等问题,同时也暴露了中国乳品企业的很多不足,如企业管理松散、缺乏行业自律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如加强监管、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以促进国产乳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也要积极整改,提高行业自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中国乳品行业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晓曦.乳品安全与质量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

[2] 中商情报网.2014年1―2月中国乳制品进口情况分析[EB/OL].http:///news/201404/14/1411723232557.shtml,2014-

04-14.

[3] 李晓东.乳品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4] 范志红,南庆贤.中国营界产业发展报告[R].2006: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