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重型破伤风;窒息的先兆;护理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378.81 文献标志码:B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所引起的以局部和全身肌肉强直、痉挛、抽搐为特征的一种毒血症,是急性特异性感染中较为严重而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1]。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破伤风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在广大农村,该病并不少见。重型破伤风患者病死率高达30%~50%[2]。主要死亡原因是痉挛性抽搐导致的窒息。我们医院对于中重型破伤风早期气管切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完成市级科研项目一项。对窒息前后进行严密细致的观察并进行有效的处理是中重型破伤风抢救成功的重要一环,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3年6月~2013年12月,我们共收治破伤风患者84例,男57例,女27例;年龄17~77岁,其中中重型53例,气管切开47例,治愈82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智障患者,外伤史不详,治疗护理措施不能有效配合。1例为老年患者,放炮炸伤手掌导致严重感染。

2窒息的先兆观察

发生窒息的破伤风患者往往潜伏期短,病程进展快或原有心肺方面的疾病或发生心肺方面的并发症,窒息前发生频繁抽搐或持续性痉挛性抽搐。一般认为,破伤风潜伏期越短,前驱症状持续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病死率越高。我们对本组病例的观察:窒息前往往抽搐频繁或持续性抽搐达3 min或更长;呼吸浅速30次/min以上,血氧饱和度持续在较低水平;抽搐频繁并且合并呼吸道并发症,痰量较多;抽搐频繁并且合并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心率持续在120次/min以上者。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窒息往往不可避免,多在短期内发生,因此先兆症状的观察并及时采取气管切开等有效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备好气管切开包、负压吸引及抢救药品等。本组病例,早期气管切开41例,窒息发生后紧急气管切开6例。

3窒息的抢救

窒息的表现:患者频繁抽搐,甚至呈持续状态,呼吸浅速,甚至呼吸停止,患者发绀,心电监护显示:心率增快,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窒息是中重型破伤风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窒息一旦发生,抢救分秒必争,紧急气管切开,畅通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按医嘱静脉推注丙泊酚等镇静解痉药,缓解痉挛抽搐及呼吸道痉挛,同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给与高流量氧气吸入;根据心电、血氧、血气等监测结果,给予合适的循环支持。对呼吸道梗阻解除,意识没有恢复或伴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者,及时有效地给予脑复苏。发生心脏骤停者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本组病例窒息发生后紧急气管切开6例,均抢救成功。1例智障患者因不能配合气管切开,发生窒息后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4窒息复苏后的观察和护理

患者窒息发生后,无论时间长短都会给患者心脑等重要脏器造成很大的影响,复苏后的处理不容忽视。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刺激,避免干扰患者,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口腔护理,合理安排治疗和护理时间。专人护理,除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外,尚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为抢救赢得时间。严密监测患者呼吸、脉搏、瞳孔、意识、血压;观察抽搐情况并做好记录,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形成镇静环,使患者处于浅睡眠状态,呼之能应。防止尿储留或尿失禁,留置导尿;抽搐伴大量出汗,做好皮肤护理;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多安慰患者,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病例中1例77岁老年患者,放炮炸伤手掌导致严重感染,抽搐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5饮食护理

中重型破伤风患者由于昏迷、长期禁食加上反复抽搐、出汗,热量消耗大,易出现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导致呼吸肌疲劳,免疫功能低下,组织修复不良,早期给予鼻饲,在抽搐间歇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流食尤为重要。如无禁忌,则鼻饲时抬高床头40°~45°[3]。破伤风患者,尤其是中重型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加上腹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患者的消化能力明显受到影响,对患者的消化能力要有客观的评价,对鼻饲的量、速度、温度、浓度、间隔时间都要严格掌握,防止因进食不当造成腹胀、返流或误吸,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鼻饲管在无堵塞、扭曲、鼻黏膜损伤情况下一般不宜更换,因插管刺激咽喉部会引起喉肌痉挛,增加痛苦[4]。

6健康教育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加强宣传工作,提高警惕,避免各种损伤,日常不可忽视任何小伤口,如木剌、锈钉剌伤、深部组织感染及动物咬伤等,外伤后及时到正规医院正确处理伤口,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提倡新法接生。一旦发现张口受限等表现,及时到正规医院救治,住院过程中,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尽量减轻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严密观察中重型破伤风患者窒息发生的先兆表现,及时采取气管切开等有效措施,能明显降低窒息的发生率,提高中重型破伤风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2]蔡淑芬,彭东娟,陈富巧.重型破伤风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2011,18v23w∶115.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总结29例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经验。结果:29例患儿均治愈。结论:及早准确使用破伤风抗毒素血清(TAT),交替使用安定和氯丙嗪等药物控制抽搐,严密观察病情和精心护理是该病治愈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护理

Nursing29casesNeonatalTetanus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nursingcharacteristicsofneonataltetanus.Method:Retrospectiveanalysiswasusedtoanalyzenursingin29caseswithneonataltetanus.Result:29caseswereallcured.Conclusion:Earlyusingpropertetanusantitoxin,replaceusingvaliumandwinterminandsoonmedicinestocontrolconvulsions,carefulobservationandcarefulnursingarecriticaltocureneonataltetanus.

Keywords:Newborns;Neonataltetanus;Tetanusantitoxin;Nursing

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其外毒素与神经组织结合导致牙关紧闭,全身强直性痉挛的一种严重感染疾病。常在出生后7d左右发病,故有“七日风”“脐风”“锁喉风”之称[1]。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该病仍较常见。临床表现为早期仅有吮乳困难,用棉签轻压舌部即引起牙关紧闭,随后苦笑面容,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早期诊断、及早用药和精心护理尤为重要。我院从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患儿29例,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3~8d,符合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大多为4~8d(2~21)d[1]。本组患儿自找私人诊所接生,有接生消毒不严23例,自用剪刀剪断脐带5例,牙齿咬断脐带1例。患儿均有拒乳、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其中5例呼吸困难,唇周、四肢紫绀,抽搐频繁。经及早诊断,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最后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

2讨论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明确,多为接生时断脐、结扎包裹脐端消毒不严,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坏死的残留脐带及其覆盖物可使该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该菌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1]。针对性应用破伤风抗毒素血清(TAT,以下简称TAT),以中和未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毒素;积极而正确的护理措施,更是治愈该病的关键。

2.1护理措施

2.1.1脐部护理:①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脐部,再涂2%茂康碘,每天1次直至脐部伤口愈合为止。不用纱布敷盖以改变局部无氧环境,不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②早期(于发病12h内)使用TAT,用上述方法清洗消毒后予5000国际单位作脐周放射状封闭,另25000国际单位作静脉点滴1次。

2.1.2管道护理:新生儿破伤风患儿一般采用胃管、静脉留置针管、氧管等,故应施予适当护理,保证措施落实。①胃管护理:新生儿破伤风患儿由于病情重,吸吮功能消失、吞咽困难,不能经口摄入母乳或牛奶,为了保证供给患儿足够营养,给予口饲流质。每次注入前应轻抽吸,证实在胃内并了解奶液残留情况,如残留太多应隔时间稍长。一般2~3h口饲1次,宜少量多次缓慢注入,每次10~30ml,时间不少于5~10min。每次注奶前后用少许温开水冲洗胃管,以免阻塞。如因患儿牙关紧闭,亦可用鼻饲流质,但喂奶后要将患儿头肩部垫高,取斜坡卧位或右侧坡卧位,借重力和坡度防止奶液反流[2]。一旦出现反流,应及时用吸球吸净防止窒息发生。一般不用吸痰机,以免诱发抽搐发生。②静脉留置针护理:为减少患儿痛苦,保护患儿血管、减少刺激,以免诱发抽搐发生,本组29例均采用美国BD头皮留置针及肝素帽注射,以保证随时使用药物,以预防和控制抽搐。注射完毕以100单位/ml的肝素盐水2~3ml封管,封管必须采用正压封管方法,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封管液余0.5~1ml时,边退针边推药液,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每4~7d更换留置针1次,拔针后须用2%茂康碘消毒注射部位,以防感染。

2.1.3加强患儿基础护理:①注意消毒隔离:患儿应放在新生儿破伤风专用房间,室内光线宜稍暗,避免刺激,医护人员、家属说话要轻,每天各项护理工作均应在使用镇静剂后集中一次做完,以减少抽搐的发作。②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0.9%生理盐水棉签清洗口腔二次,用10%洁尔阴液药浴1次,保证皮肤干爽,面部用清水抹洗。每2h更换尿布1次,如患儿哭闹不安,抽搐频繁,应随时检查尿布干湿情况,及时更换,以减少抽搐发作。尿布采用一次性优质尿布,换后用专用塑料袋封闭送垃圾处理站焚烧。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视抽搐程度正确使用安定和氯丙嗪药物,每4~6h交替静推1次,剂量为氯丙嗪0.5~1mg/kg,安定0.1~0.3mg/kg。④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准备好氧气,吸痰器和抢救药物。及时用吸球吸出口腔、鼻腔分泌物。如呼吸困难,唇周、四肢紫钳,给予低流量吸氧。本组29例患儿均无发生窒息。

2.1.4出院指导:为了减少患儿出院后家庭护理问题,出院前须做好本疾病知识宣教,纠正不良卫生习惯。通过讲解、示教方法,让家属掌握育儿的护理操作技巧和相关知识。如每天须淋浴1次,在喂奶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绀的处理,保暖的注意事项等。同时指导复诊时间。

参考文献: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93

作者单位:310003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钰炜:女,本科,主管护师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1]。 临床上重症破伤风指Ablett Ⅲ/Ⅳ级,此型病情凶险,治疗棘手且病死率高[2]。结核性脑膜炎起病隐匿,为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3],治疗不及时或出现昏迷的患者,病死率接近50%[4]。临床上,重症破伤风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例少见,病情复杂,症状凶险,护理难度大。我科收治1例重症破伤风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经早期行预防性气管插管、浅插法密闭式吸痰、持续抽搐的管理、镇静评估等措施后康复出院,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9岁,2014年1月12因右足外伤皮肤破溃2周、畏寒发热1周入院,诊断重症破伤风。入院时神志淡漠,GCS评分7分,口齿含糊,牙关紧闭,坐位时上身、手臂、面肌不自主抽动,有角弓反张,出汗明显,右足背有2 cm×2 cm结痂伤口,略发红,无渗液,T 36.0 ℃,HR 95次/min,BP 88/59 mmHg,R 20次/ min,SpO2 99%。医嘱予接触隔离、吸氧、心电监护、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5100 IU)对抗治疗,常规使用抗炎、升压、镇静、护胃、化痰、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次日出现全身震颤、牙关紧闭伴屏息现象,立即行预防性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加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治疗及镇静。腰穿检查:颅内压为300 mmH2O,予甘露醇及甘油果糖交替脱水治疗。脑脊液报告显示:蛋白439 mg/dl,氯化物115 mmol/L,糖2.02 mmol/L,ADA 15 U/L,请结核科会诊考虑结核性脑膜炎,联合使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治疗。患者治疗6 d后意识转清,呼之能睁眼,RASS评分为-1分,自主呼吸平稳,体温、血压、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继续使用抗结核及抗破伤风药物。2周后停用镇静药物并撤机成功,于住院19 d后治愈出院。

2急救与护理

2.1早期预防性气管插管重症破伤风死亡原因中呼吸道窒息居首位,因此保持气道通畅尤为重要。早期人工气道的建立,不仅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还能防止喉痉挛引起的窒息。本例患者入院时牙关紧闭,面肌不自主抽动,伴角弓反张,立即床边备呼吸皮囊及气管插管用品,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血氧饱和度,防止呼吸衰竭及窒息。患者次日出现呼吸屏息,当时血氧饱和度98%,即刻行预防性气管插管,予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通气保证,后期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人工通气的频率并监测血气分析,最后成功撤机。

2.2浅插法密闭式吸痰护理本例患者为重症破伤风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研究表明[5],深部吸痰可以明显诱导刺激性咳嗽,进而升高颅内压,浅插法吸痰对颅内压影响小[6],因此采用浅插法密闭式吸痰。我们通过听诊痰鸣音和观察血氧饱和度指标相结合确定吸痰的时机,吸痰时动作轻柔,根据气管插管的深度,将吸痰管头端深度保持在气管插管内部最前端,对患者刺激小,可避免阵发性痉挛[7],整个吸痰操作在密闭条件下进行,避免了分泌物喷出时对人、物及环境的污染,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及院内感染的发生,并明显减少了操作者被污染机会,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8]。

2.3持续抽搐的管理患者入院时诊断为重症破伤风,有角弓反张及肌肉阵发性痉挛现象,护士在观察抽搐发作的频率及形式时发现患者还存在着持续性的肌肉震颤和颈项强直,而且在休克纠正的情况下,患者仍意识淡漠,立即将观察到的情况报告医师,医嘱立即镇静后行腰穿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合并有结核性脑膜炎,加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继续观察患者抽搐情况并详细记录,发现患者肌肉震颤现象减轻,在治疗6 d后意识转清,7 d后肌肉震颤现象消失。

2.4镇静的评估患者早期抽搐发作频繁,必须进行镇静,但是镇静药物的使用在抑制抽搐发作的同时也影响了对患者意识及瞳孔的评估。由于该患者颅内压高达300 mmH2O,随时有发生脑疝的可能,需要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变化,防止镇静过深。本例采用咪哒唑仑50 mg微泵维持2~5 mg/h,随意识情况调整,我们采用了RASS镇静程度评分表定时对意识进行评估,结合瞳孔情况调整咪哒唑仑的用药速度,在最大限度控制抽搐发作并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将患者的意识状态维持在RASS评分-1~-2分,患者虽有偶发的肌肉震颤,但无人机对抗、脑疝发生。

2.5特殊药物的用药观察与护理本例患者使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5100 IU)和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1500 IU),极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我们在用药前后应仔细观察有无皮疹出现,用药过程中严密生命体征,防止过敏反应发生。患者应用的链霉素和异烟肼可引起听神经及视神经损害,在患者意识恢复后及时评估视力及听力情况,随后定期评估,本例患者无视力、听力受损现象。

2.6加强安全护理患者有频繁发作的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及角弓反张,因此入院后及时予以保护性约束,抽搐时口腔内置压舌板防止舌咬伤,观察约束部位的皮温、肢体活动,及时调整约束带的松紧度,防止医源性损伤,同时要加用床栏以防止坠床。

2.7全面的消毒隔离措施将患者安置于单间,病室遮光、安静,进行接触隔离。医护人员进出戴外科口罩,穿隔离衣,行气管插管时应戴防护面罩,防止体液喷溅,操作前后加强手卫生。

2.8出院指导近年来破伤风的感染原因日益增多和隐蔽,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亦不典型[9],为急诊救治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对于表浅伤口应慎重处理,及早明确诊断。本例患者入院时伤口已结痂且较表浅,追问病史得知患者为搬运工人,2周前右足皮肤擦伤后未予重视,无消毒处理,仍继续穿胶鞋上班直至发病,人为地给创面提供了密闭无氧的环境,为破伤风感染创造了条件。因此,宣教患者与家属应重视表浅伤口,伤口一旦产生,必须进行消毒,并观察伤口的进展,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3小结

重症破伤风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例临床较为少见,病情错综复杂, 变化快,要求护士在急救护理中有预见性地进行观察,提供个性化护理,要针对患者实际存在的护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且护士要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主动观察病情,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贵淑.破伤风的急救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314-315.

[2]黄祯.重症成人破伤风的救治与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74-75.

[3]王艳芳,王燕平.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9):1139-1140.

[4]顾旭东,孙海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623-1625.

[5]Bilotta F,Branca G,Lam A.et al.Endotracheal lidocaine in preventing endotracheal auctioning-induced changes in cerebral hema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trauma[J].Neurocrit Care,2008,8(2):241-246.

[6]胡亚玲,王海燕.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37-39.

[7]黄秀金.成人重症破伤风的护理进展[J].内科,2011,6(3):272-274.

[8]马胜春,马亭.密闭式吸痰管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01-103.

[9]戴强生,汪维生,王维平,等.破伤风56例急救分析[J].急诊医学,2000,9(2):119-120.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23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临床资料

2011年8月收治“破伤风”患者1例,男,53岁。因左手示指第2指节皮肤木刺伤。自行在家中拔除木刺后进行简单包扎处理。20天后患指皮肤红肿、疼痛。手指关节活动受限,创口内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流出。自觉周身无力、头痛、头晕、咽部疼痛、咀嚼无力、下颌酸胀、张口受限而就诊,以“破伤风”收住入院。

护 理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其治疗原则是严格执行接触性隔离制度。消除毒素来源,及时彻底清创伤口中和游离毒素。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有效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隔离,患者住单人安静的房间,门窗应有帘,照明用弱光,备好急救药物和物品。严格隔离,通常按接触性隔离常规进行。医护人员进入病室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身体有伤时不能进入病室工作,严格无菌操作。谢绝探视。接触过伤口的器械先用0.2%过氧乙酸浸泡10分钟再高压灭菌,伤口敷料应立即焚毁。患者用过的碗筷、口杯等可用0.1%~0.2%过氧乙酸浸泡后煮沸消毒30分钟。患者的排泄物也应消毒处理后倾倒。

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持续低流量吸氧,使血氧饱和度在95%左右,记录24小时出入量。

观察局部伤口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干燥,以促进创口愈合,减少厌氧菌的生长繁殖。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阴性后,大剂量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静脉缓慢滴注。

抽搐的护理:减少刺激,避免诱发抽搐的因素。病室要安静,减少声光刺激。人工冬眠,痉挛和抽搐是破伤风的主要症状,常规使用冬眠一号(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肌肉注射或静脉缓慢滴注,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呼吸、脉搏及神志并记录。应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日常生活所需,预防并发症发生。

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经常鼓励患者咳嗽,必要时可用吸痰器,每天给予雾化吸入2次。准备气管切开包。做青霉素皮试阴性后,大剂量使用青霉素。预防伤口感染及肺部并发症。

遵医嘱及时补液,保持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保证充足的营养,痉挛发作间隙期间鼓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少量多次喂食,以免引起呛咳误吸。留置尿管持续导尿,每日2次膀胱冲洗及尿道口护理,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防止受伤,设专人看护,严密观察病情,床垫应柔软,两侧加床档,防止坠床。在关节处置软枕保护,防止压疮、肌腱断裂或骨折,使用牙垫避免舌咬伤。

结 果

患者经过治疗23天后,伤口愈合,手指关节活动自如,可自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及正常排尿,可自行下床活动,遵医嘱解除隔离,准予出院,病室用40%的甲醛12ml每平方米加热熏蒸密闭24小时后开窗通风。病室内各种家具用0.1%过氧乙酸擦抹。被褥暴晒6小时。带回的物品用0.5%~1%优氯净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不能煮沸的用高压消毒或福尔马林熏蒸才能带回。

健康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使其认识破伤风的危害性。凡有破损的伤口均应去医院清创处理。特别不可忽视小伤口,如木刺伤、针刺等。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加强劳动保护,防止外伤。破伤风的治疗虽然困难,积极预防多可避免发生,伤口彻底清创处理。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使之获得自动免疫。破伤风患者虽然肌肉阵发性痉挛抽搐,但意识始终是清醒的。面对痉挛的反复发作和隔离治疗,患者常会产生焦虑和孤独的感觉,应多陪伴患者在下次用药前向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采取目前治疗手段的必要性。使患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血源性病原体;风险因素;预防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for blood-borne precautions。Methods:100 clinical nurses on questionnaires. Results: The way the risk of operation are: scalpel、glass、needle scratch、 pliers、 etc。Conclusion:Soun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operation Ordinance to increase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health care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risk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Keywords]Blood-borne pathogens;Risk Factors;Preventive measures

大量文献表明,医护人员为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发生的高危职业。多因诊疗、护理过程破损皮肤被病原体血液及体液污染、或针头及锐器刺破皮肤感染病原体。近年丙型、乙型肝炎,艾滋病等急速攀升,护士职业血源感染风险增加,护士职业血源性感染风险因素探究及防护对策刻不容缓[1][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临床工作护士100名。

1.2研究方法

依问卷形式,对护士血源性职业风险途径、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等进行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3.0软件展开统计分析。

2结果

2.1危险途径

问卷调研显示护士80次为锐器所伤,主要为手术刀片、玻璃、针刺划伤、钳子。见表一。

表一血源性危险因素列表

危险种类 刺伤次数 百分率(%)

钳子 3 3.75

玻璃 8 10.0

手术刀片 9 11.2

手术缝针刺伤害 11 13.8

注射器针头 16 20.0

输血(液)器的针头 33 41.2

2.2环境风险

医院血源性职业风险因科室工作紧张度与劳动程度的差异,护士所面对的风险亦不同,其风险发生率由高至低为:急诊科、普通外科、手术室、产科及内科与感染性疾病科。

2.3防护意识

护士防护风险意识低,加之业务不熟练、操作不当提高了受伤机率。伤后未正确及时进行补救,忽视了血源性传染严重性。一些护士不戴防护用具,忽略洗手,且未进行乙肝接种。皆护士易为血源性传染风险因素[3]。

2.4医护人员的风险部位

按风险程度依次为:手指、手掌、手背、脸部、眼睛、脚部。

3讨论

3.1加强护士自我预防意识

3.1.1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教育

研究表明,护士普遍存在防护意识淡薄,操作戴手套仅14%。所以,强化护士职业教育首推为降低血源性风险伤害有效措施。可举办相关防护讲座,给予有关感染现场传授,引用各类典型血源性感染事例,对护理人员感染状况展开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预防意识,严格遵循护理职业操作规范,实现护士自我预防目的。

3.1.2普及护士职业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为洗手、戴手套。护士接触所有病人血液、体液时务必戴手套,且严格遵循针刺伤预防原则。于医疗护理操作之后,必须彻底清洁双手。护士被刺伤时,务必马上挤压伤口且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然后以碘酒及乙醇消毒;若严重受伤,必须同医院感染管理科取得联系,做好监测。

3.2加强行政管理

3.2.1卫生行政机构需拟定对医护人员职业预防管理的有关政策

我国相继出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制度,健全了医护人员职业预防措施,保障了医护人员职业安全。可因我国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预防研究起步晚,不具医护人员职业预防立法条件,若能完善对医护职业感染与防护的管理法规,则为临床医护者最大喜讯。

3.2.2医疗机构增强对医护职业风险的关注

加大血源性风险人力、物力及财力投入。制定相关防范制度,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科学管理,把职业防护列为质量检查范畴、提高其执行力。需构建职业风险报告系统,医护人员遇血源性感染风险时可向相关部门上报。

3.2.3职业防护管理的规范制度为减少针刺伤发生率的保证

组织医护进行针刺伤风险预防学习,规范医护工作操作流程、构建危险因素上报机制、针刺伤登记管理机制与防治效果追踪机制。

3.2.4增加急诊室编制、免费注射有关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有效率达96%~99%为防止HBV感染、最有效的防护手段,并且疫苗对丁肝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提倡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的皆接种乙肝疫苗。

参考文献:

[1]肖利伟.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及预防分析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38(6):385-386.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重症破伤风;护理方法;研究

破伤风是由创伤、木刺及锈钉刺伤、烧冻伤、产后感染、污秽擦伤和动物咬伤等引起的破伤风杆菌入侵体内,厌氧环境下繁殖产生的细菌感染,其分泌的外毒素导致身体局部或全身抽搐、痉挛和肌肉强直[1]。此病发病急且重,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死亡率较高。因此对重症破伤风患者的护理及其重要,本文对重症破伤风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的入住我院的重症破伤风患者50例,将其均分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3~49岁,平均年龄(29±2.7)岁;实验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12~56岁,平均年龄(34.33±3.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日常护理措施,具体包括:首先做好隔离工作,因破伤风杆菌有很强的传播性,对重症破伤风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彼此细菌感染传播加重病情;再次,医务人员在进行护理时要做好自身隔离防护工作,穿戴隔离衣工作服,戴好口罩和手套等,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此外,病房应保持清洁,病房光线柔和,对患者的日常用品进行定期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特殊的护理的措施,具体包括:

1.2.2.1环境护理 患者入院时就进行隔离诊断治疗,一经确诊后按感染病例实行护理,进单独的病房由专人护理。隔离病房做好显著标识,病房应温度适宜,灯光柔和,室内安静,防止光线和声音刺激患者引起抽搐。病房应每日通风,进行室内消毒,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轻声,操作轻柔,防止噪音产生,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在镇静剂后进行,以避免患者产生抽搐。

1.2.2.2伤口护理 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手术时,应完全消除周围的坏死组织,双氧水冲洗伤口,伤口周围3000 U破伤风抗毒素治疗,伤口2 次/d进行换药,换药仍使用双氧水冲洗伤口。患者频发抽搐会导致喉肌和呼吸肌痉挛,痰液易堵塞气道窒息,应及时吸氧和吸痰,以保证呼吸通畅,严重者可进行气管切开。吸痰应在镇静剂后进行,做无菌操作,不易吸出者应先做雾化,吸痰动作轻,吸痰管应细软,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次。气管的套管应稳固,防止脱落。吸痰管每次更换,内套管8 h应取出做清痰除痂和浸泡消毒。气管创口的纱布每天更换,如污染应及时更换。术后密切关注患者心率,进行每日的口腔护理,避免产生口腔炎症,可放置牙垫,防止抽搐时咬伤舌头。患者平稳病情后进行堵管呼气,训练患者口鼻呼吸。

1.2.2.3温度护理 破伤风患者极易产生伤口感染,导致发热和高烧,发生此情况,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冰敷大血管,或使用降温毯,不要采用淋浴。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意识和生命特征,每隔4 h量一次体温,观察患者的面色,根据恢复情况调整降温方式。患者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衣服,避免着凉。

1.2.2.4药物护理 抗霉素是治疗破伤风的主要药物,对破伤风毒素有中和作用,使用药物中应严格说明书,避免过敏和不良反应。严重患者进行安定静滴,保持静脉的畅通,避免抽搐导致输液管脱落和堵塞,患者出汗和抽搐频繁应及时进行营养摄入,以保持患者的体力。

1.2.2.5营养护理 重症破伤风患者常产生抽搐和痉挛,消耗大量的体力,导致营养和体力不足,且患者都存在张口困难,进食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和窒息,患者的营养跟进对治疗有重要作用。对能进食的患者,在抽搐间歇进行高热量和高蛋白的补充,少量多餐;对过度痉挛而无法放置胃管的,进行静脉输入和鼻饲,以补充患者的营养,提升其精神状态。

1.2.2.6心理护理 重症破伤风患者经历抽搐和痉挛,自身能清楚感受到痛楚,严重压迫患者的精神层面,医务人员应做好心理的引导,与患者良好沟通,详细解答其问题,积极热心,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使其能积极的配合治理;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引导,使其做好患者的生活和精神支持,列举成功案例,提高其治疗的信息。

1.3检测标准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有效率进行比较:患者无抽搐多汗,完全康复,为痊愈;患者部分抽搐多汗,生活能自理为有效;患者少量抽搐多汗,能自行起做为好转;患者抽搐多汗,无明显好转为无效。(痊愈+有效+好转)/总例数=总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比较,以率(%)表示,若(P

2结果

对照组痊愈例数6例,痊愈率24%(6/25),有效例数5例,有效率20%(5/25),好转例数6例,好转率24%(6/25),无效例数8例,无效率32%(5/25),总有效率为68%(17/25);实验组痊愈例数9例,痊愈率36%(9/25),有效例数8例,有效率32%(8/25),好转例数6例,好转率24%(6/25),无效例数2例,无效率8%(2/25),总有效率为92%(23/2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重症破伤风患者大多因外伤引起,伤口多是先愈合,再出现化脓性感染[2]。此种伤口一般较深,内部常因异物导致周围的组织坏死而引起的严重性感染,其潜伏期较长,早期症状为肌肉酸痛、张力增加等,对外伤的一般能及时治疗,死亡率的多是因为呼吸道引起的窒息所致[3]。对早期的重症破伤风治疗主要是进行气管切开,对镇静剂不能有效控制抽搐和痉挛的患者应采用肌松剂缓解急症。对患者的护理应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使其感受到人文关怀。

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表明了护理对重症破伤风患者的痊愈恢复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对重症破伤风患者的护理能有效提升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白玉洁.重症破伤风合并窒息22例临床治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6):643-644.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破伤风;清洗消毒;外伤;痂皮;治疗

中图分类号:S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86-1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破伤风病的病原为破伤风杆菌。它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尤其是与粪便混杂的土壤。另外,健康肉驴和人的肠道中亦常有本菌的芽孢存在。破伤风杆菌是纤细、直形的杆菌,菌端钝圆,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的顶端,呈圆形或卵圆形,宽度超过菌体,因而使本菌呈鼓锤状的特殊形态,革兰氏染色阳性,为厌氧菌,此菌不能分解任何碳水化合物,但能在机体内和培养物中产生能溶于水的外毒素。破伤风杆菌有两种成分,即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引起感染动物发生破伤风症候群的特异的嗜神经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是具有溶解红细胞作用的毒素。此类毒素在光线和空气的影响下毒力显著减弱,在直射日光下经l5-18h可棱破坏,芽孢的抵抗力很强。干热80℃可抵抗1h。煮沸1-3h、5%碳酸15min、1%碘酊中10min死亡。芽孢保存于阴暗处能维持生活力至l0年以上。

2010年7月20日河北省永年县西召庄村某农民养的一头驴发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驴破伤风,经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驴主人主述:驴经常使役,因近期不断下雨,致使笼套久湿不干,笼套干后收缩,在使疫过程中致使驴颈部皮肤摩擦受伤,自行用了些消炎药,后发现效果不佳,驴的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行动不便,遂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

1 主要症状

病驴两耳竖立,眼睑半闭,瞬膜露出,头颈伸直,四肢僵硬,对轻微的刺激如亮光、声音比较敏感。颈部有一道明显的笼套勒出的伤口,伤口已经破溃感染并有脓液。

2 诊断结论

经临床检查,患畜口流黏液,两耳竖立,四肢僵硬,行走困难,眼睑半闭,瞳孔散大,尾根稍翘,且对外界声响敏感,体温正常。根据上述症状,初诊为破伤风。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

发现外伤,赶快用5%碘91严密消毒。如已长有痴皮,也是隐患,须揭掉痴皮,再按创伤常规清洗消毒治疗;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防止出现伤口感染破伤风,发现伤口也可注射破伤风血清2000-5000单位,进行预防,免疫期1年,方法是在周围分点注射;对新鲜伤口,治疗愈早,愈合愈好,可获得第一期愈合的好效果。

3.2 治疗

首先,对病驴局部伤口采用开放性治疗,先用3%双氧水对伤口消毒,再依次用0.1%高锰酸钾、生理盐水冲洗,经过清创后撒上青霉素干粉。采用静脉输液,中药灌服,根据体重用30万单位破伤风抗毒素,25%硫酸镁100ml,1200万单位的青霉素颈部静脉输液,连输两天,第二天破伤风抗毒素用量减半。中药用防风20g、荆芥10g、蜈蚣10g、全蝎15g、僵蚕10g、蝉蜕15g、金银花10g,煎水饮服,每天一次,连用三天。

其次,建议驴主人要精心护理。将病驴置于光线较暗、干燥洁净的地方,环境要安静,减少刺激,喂食易消化的青草和稀米汤,注意让其休息。观察愈后情况。第二天输液时,病驴精神已明显好转,全身僵直的症状也有所缓解,遂把破伤风抗毒素减半,第三天只饮服中药,三天后,畜主反映病驴已基本恢复。

4 小结

破伤风是一种厌氧菌,所以对伤口应采取开放性治疗。其产生的破伤风痉挛毒素能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使病畜体肌强直性痉挛应激性增高,对症治疗就是用破伤风抗毒素和中药熄风解痉,再辅以硫酸镁解痉镇静。由于治疗方法得当,所以愈后良好。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近年来,看了各种网络媒体频现急诊室暴力报道让人触目惊心。我院急诊室护士在承担预检分诊、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危重患者护理、肠道感染护理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工作中,经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是发生职业危害的高风险科室。为保证急诊护士能安全、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根据护理职业风险评估工具的5个维度[1]即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危害,提出以下防护对策,供各位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借鉴,同时也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

1 职业伤害因素

1.1 工作环境危害 根据王翠萍,李秀萍[2]对90名临床一线在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职业性疲劳及心理压力者90人,占100%,突发事件导致心理压力者82人,占91%。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压力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我国逐渐实行全民医保的现实工作中,医院对护理队伍的配备还不完善。导致护士总数与实际工作量不成正比。而人们对急诊工作的要求又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能满足病人需要导致护患冲突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长期繁重且一成不变的护理工作容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

1.2 事故性危害 急诊护士在实施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过程中常不知道病人的健康状况且在毫无有效的防护措施下实施抢救工作。在院前抢救过程中因时间紧急、光线不明亮、患者躁动不配合、家属的怨骂等造成针刺伤、跌伤及被家属打伤的可能性较大。并且在发生事故性伤害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

1.3 物理性伤害

1.3.1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急诊护士陪同患者或抢救患者时经常受到X线照射。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因子(紫外线)大多是对人体有害的,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而高浓度臭氧吸入后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2]。

1.3.2 噪音污染 急诊病人的呼救声、救护车的鸣笛声、监护设备的报警声及拖拉各种仪器的声音导致急诊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产生应激反应。

1.4 化学性危害

1.4.1 消毒剂的危害 人们都说:“一进医院,就有一股特殊的来苏水味道。”这对长期在急诊室工作的护士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它里面隐藏着多少护士所受的职业危害?急诊护士经常接触到的消毒液有: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固定剂:戊二醛、甲醛。以及临床上各种高级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及各种废气、污染气体等。这些通过经皮吸收、吸入、摄入而引起眼睛、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的损伤易引起白细胞减少、脱发、月经异常、高耐药性等[3]从而危害护士的健康。

1.4.2 水银的危害 来自于体温计、血压计、荧光灯以及电池等医疗用品的水银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而输液器、输血器、输血袋等占医院25%的卫生材料是PVC产品,含有戴奥辛,研究认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4]。

1.5 生物性危害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传染性疾病不断涌现,如结核、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感等。据性病艾滋病中心刘康迈书记介绍:近年来艾滋病病例报告数一直以平均每年30%至40%的速度快速增长,加上流行的危险因素还广泛存在,艾滋病在中国31个省市正以迅猛的速度和超强的威力将其魔掌伸向各个角落,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安全问题。因此,急诊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性更加严重。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社会支持与理解 保证护理人员的配置合理,降低工作强度。环境及布局合理,优化各种抢救仪器的配置。建立良好的护患、护护、医护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中始终保持乐观、开朗、平和、稳定的工作情绪。宣传护理精神,大力推行人文关怀,争取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1)护理管理者加强急诊护士职业安全培训,包括科学洗手、戴口罩、穿隔离衣、针刺伤的处理等。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制订合理的防护措施。使用后的污染针头严格装入锐器盒内并毁形。禁止使用后针头回套。处理打架、斗殴、精神异常及有自伤或伤人的事件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并告知家属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2)建立护士职业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针刺伤的登记、处理及跟踪检查制度,建立传染病人的信息登记及相关标识,建立职工档案,定期体检和预防接种。(3)呼吁全社会及法律界人士建立健全维护护士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保障急诊护士的合法权益,还急诊护士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2.3 对物理性伤害的防护

2.3.1 对X线的防护 照射前将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如遇抢救病人时应穿戴必要的防辐射衣物。还可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在消毒灭菌过程中不能直视或近距离接触紫外线灯光,必要时用眼罩保护双眼。

2.3.2 噪音的防护 学习和有效应用应对外界压力的技巧[5],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及急救仪器的使用。培养对急诊病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将急救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当的分贝,并在工作中注意“四轻”。

2.4 对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接触并使用消毒剂时戴手套并注意浓度、剂量适宜。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等应密闭保存防止外泄。接触抗肿瘤药物时, 熟练操作规程, 防止药液或雾粒逸出, 必要时戴手套或眼罩; 配药室安装排气扇或空气净化装置, 减少呼吸道、皮肤的吸收。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纱布时应戴手套, 孕妇停止接触细胞毒性药物[6],有效管理各种监测仪器如体温计、血压计、荧光灯,确保完好,如有破损应立即更换防止汞泄露。

2.5 对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急诊护士参与病人抢救前应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眼罩等。学习相关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对已确诊为传染病病人时,应单间隔离,做好环境、物品、仪器的准备与终末处理,护士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破损,如有破损应用防水敷料包扎伤口并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完成后应用消毒液浸泡手5~10min[7]。总之,有效运用防护措施降低急诊护士的职业危险,是完成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有了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投入工作,才能使病人满意,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 李红,宋亦男,王小芳. 护理职业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制与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51-654.

2 王翠萍,李秀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现状调查.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0): 106-107.

3 贾晓燕,李荣香.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调查. 护理研究杂志,2001,15(2):74-95.

4 罗洪.医院的环境污染与防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450.

5 杜淑美.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因素及健康维护.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19(10):623.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原因及防护措施,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方法]通过对产科职业危害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结果与讨论]职业安全常抓不懈,积极做产科医护人员基本技能培训,增加自我防护知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

【关键词】产科医护人员 职业感染 防护

由于医院工作具有特殊性,医护人员几乎时刻都面临职业感染的危险,其中产科又有着专业性强, 工作性质急, 随机性大的特点,常常面临急产、产妇大出血、新生儿脐带脱垂等紧急情况。因而更容易暴露于感染危险之中。探讨职业感染原因及防范措施, 旨在提高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防护意识,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尽量降低职业感染的发生。

1 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

1.1. 易被感染的疾病

1.1.1. HBV

我国是个HBV感染大国,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就达1.2亿。针刺伤时, 只需0.004 ml 带有HBV 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1] 。

1.1.2. HIV

卫生部通报显示,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0667例;死亡12464例。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HIV 很高。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人员中, 护士占63%, 说明其中护士受感染的危险性最大[2]。

1.1.3. 梅毒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又有增高的趋势。2001年统计全国梅毒发病率为6.11/10万;在8种监测性病中构成比由1991年1.08%上升到2000年的9.33%[3]。

1.2. 易被感染的途径

1.2.1. 协助分娩

据报道, 缝合会阴时缝针刺伤手术者手的发生率高达24.75%[4] , 因为分娩后阴道呈自然闭合状态, 用左手分开后, 术野显示不好,因此缝合会阴比一般操作更易被针刺伤。另外,剖宫产术及清理宫腔时会有大量血液及羊水的流出,破膜、胎头娩出、断脐之时也会有羊水和血液溅出,污染医护人员的皮肤黏膜和衣物。

出现分娩相关的产科急症时,如急产、产妇大出血、新生儿脐带脱垂等,操作往往忽视个人防护手段。

1.2.2.护理新生儿

新生儿体表带有母亲的血液、羊水。台下助手常赤手为婴儿注射疫苗、穿衣等;在抢救窒息新生儿时常进行口对口呼吸。在新生儿沐浴穿衣、母乳喂养指导等操作容易忽略防护,通常会不戴手套进行操作。

1.2.3.被污染的器械损伤

在为产妇进行腹部、会阴皮肤准备时, 被刀片割伤; 在接生的过程中, 在传递剪刀、缝合针以及在用手引导下作会阴神经阻滞麻醉、会阴伤口缝合时被针刺伤。

1.3.增加感染几率的因素

1.3.1.防护意识淡漠, 监管不力。

医务人员不重视手卫生规范要求以及消毒技术规范, 对各种器械及锐器的损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损伤后应急处理不符合要求, 均加大感染的几率。工作期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如吃东西、挠脸等, 或在工作期间多次接触多位患者, 而未进行彻底的手卫生清洁, 不但容易造成医源性的交叉感染, 而且成为自我防范工作的隐患, 引起不应有的损伤威胁。

1.3.2.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产科工作有着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连续性强而无生活规律的特点。尤其是夜间工作容易引起失眠, 饮食代谢紊乱, 慢性疲劳。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 更易造成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基层医院产房工作人员编制紧缺, 缺少外出进修学习机会, 对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缺乏足够的经验, 亦会造成一定的工作压力。

2 产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2.1.一般性防护

2.1.1.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标准预防观念

通过对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防范意识。

同时,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即标准预防是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 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1.2.对感染者的措施:

产妇入院时应详细了解病史、孕期保健卡上的化验结果, 对已确诊感染的孕妇, 安排在隔离产房分娩,使用一次性用品。接触新生儿的磅秤、辐射台加垫一次性中单, 使用后打包焚烧; 胎盘、脐带应及时销毁。

2.1.3.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措施

首先,应当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其次,重视屏障的防护作用:其一是接产或手术前检查双手皮肤有无破损, 如双手有破损, 不得参与操作;其二是接触感染性血液或体液时, 均应有个人保护装置, 如手套、隔离衣、围裙、护目镜、面具、脚套, 以防意外血液接触[5] 。第三,重视手卫生,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在接触每位患者前后按洗手程序洗手。感染者的基础护理与产后会阴护理放在最后, 护理时应戴手套, 用物单独处理。最后,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在高发地区,是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有效措施。

2.1.4.污染物品的处置

产后污染器械全部按规范消毒,被艾滋病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最好焚烧, 不宜焚烧的物品用次氯酸钠、乙醇、福尔马林、戊二醛、漂白粉澄清液消毒处理[5] 。

2.2避免针刺及锐器伤害

2.2.1.掌握会阴侧切技术

感染产妇的第2 产程,应充分估计胎儿的大小及产妇的会阴弹性情况, 作好会阴侧切的选择, 会阴侧切口不宜过短, 因为会阴侧切口过短会引起会阴裂伤口延长、加深, 增加会阴缝合的难度。

2.2.2规范锐器处理注射完毕后应将针头或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内,不要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针头帽,以防针头误伤。拾取污染针头或其它锐器时要使用专用钳子或镊子,绝对不可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皿。

2.3.意外接触血液和体液后的处理

2.3.1. 接触患者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皮肤黏膜一旦受伤, 迅速、敏捷按常规脱去手套, 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患侧受伤部位, 使部分血液排出, 以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在反复挤压的同时, 用流水冲洗, 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后包扎[6]。

2.3.2若患者的血液、羊水进入眼睛、口腔, 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若隔离衣被血液污染、破损应及时更换, 防止污血接触皮肤。

2.3.3针刺伤后进行相关病毒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若确定被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 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做到早期预防[7]。

参考文献

[1] 戴春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 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 532.

[2] 王毓萍, 范晓莉. 职业性HIV 感染不容忽视[ J ] . 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11) : 673- 674.

[3] 龚向东,叶顺章,张君炎,邓,1991~2001年我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178-182.

[4] 程玉萍, 李春宏, 孙晓晶. 阴道助缝器的研制与应用[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 613.

[5] 周春琴, 杨小立. 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身防护[ J] . 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3) : 230.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0篇

近年来职业危害颇受医护人员关注,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感染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感染科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危重、化染性强,常伴有生命危险、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料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这就要求感染科护士全面掌握高超抢救技术的同时还要合理处置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护士因工作而面临发生医院感染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必须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护士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职业危害。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医源性感染损伤 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1]。国内调查显示[2],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1.2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3 化学性危害 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3]。

1.4 护上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了解不够,通过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 5.4%,这反应了护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4]。

1.5 心理性危害 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的,可导致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慢性疲劳等。

2 防护措施

2.1 标准预防

2.1.1 标准预防[5]的基本观点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传染性物质,无论何时接触以上物质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1.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1.5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2.1 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通过职业教育,组织继续教育课程,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护士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2.2.2 尽量减少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人体的污染,尽可能地防止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至衣服、皮肤、床面、地面等处,所有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经过1:2000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床与地面用过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个患者。

2.2.3 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按程序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则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减少受污染程度。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的净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冲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留验标本。

3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3.1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

3.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强化洗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护理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因此卫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意义重大。

3.3 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在传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应及时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 建立保健制度

4.1 建立医务人员保健档案 凡有血液、体液暴露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要求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一方面可追综医护人员受伤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4.2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学咨询。

5 体 会

作为感染科的护士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同时,还需要接触各类新发感染病,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戒备职业风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理工作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到瞩目口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主观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护士在工作叶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阮 征,刘 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2,(1 4):333.

[2] 吴丽军,何 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3] 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59~60.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供应室职业危险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85-01

供应室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

1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因素。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1]。

1.2化学性因素。供应室在进行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2],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如皮炎、鼻炎、结膜炎、恶心、呕吐、过敏、哮喘,甚至致畸、致癌。

1.3物理性因素。①在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煮沸及蒸馏水制作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气的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②在搬运货物、装卸、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③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锐利器械刺破皮肤。④紫外线灯辐射时,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可引起皮肤过敏性皮炎,眼睛损伤。⑤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如果不注意接触污染物品后洗手或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手就会成为病原传播的媒介,可引起自身感染。⑥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⑦工作环境的影响,如噪声,空气闭塞,潮湿及电器使用等可引起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情绪焦虑、心慌、耳鸣、疲劳等。

2防护措施

2.1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供应室污染物品回收清洗过程直接接触及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细菌繁多、锐器多,稍有不慎,即会刺破皮肤造成自身感染,所以回收人员一定要严格要求,在回收及初步处理过程中,要穿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过大操作不当发生损伤,进行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所有用过的针、刀片等锐利器械应使用血管钳取下,不能随便弃置,须放在指定的防水耐刺加盖的硬质容器内,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及时更换清理,不要移走容器上的盖,不要挤压容器以免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包扎伤口,并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2.2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例如,配置过氧乙酸时,应将称量好的酸倒入水中,切不能把水倒入酸中,以防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防止漏溅,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环氧乙烷灭菌室要通风良好,工作环境中允许浓度2mg/m3。储存瓶口必须盖严,储存于无光照、无震动的地方,环境温度低于40℃,搬动时要轻拿轻放,经常检查灭菌柜有无漏气,严格操作规程,防止烧伤和爆炸事故。

2.3预防物理性因素的损害。①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干热灭菌取物品时,须待炉门温度降至40℃才可开门,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min后才能上架,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②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应采用升降机或推车,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③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防止天然屏障的破坏,应减少直接接触刺激性溶液及锐利器具的机会。④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⑤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以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研究表面通过肥皂流动水洗手,绿脓杆菌、金葡菌、大肠杆菌的对数减少值为2.2~2.5,操作后应用抗菌皂液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搓擦2min,洗手时要执行六部洗手法,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自来水龙头应采用脚踏式或感应式,以防止洗手后再次污染。⑥空气污染的防护,操作中除须戴口罩外,各区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有条件时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⑦减轻噪声避免电击,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因此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保持期性能良好,各种推车的轴轮要经常添加油,实行工作人员定期换岗,经常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医学教育网整理,确保机器性能良好。⑧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6个月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以减少伤害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2篇

【摘要】临床护士的护理风险与自我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同行所关注的,特别是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让这一问题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结合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实践,通过分析消化内科护理风险的原因,并就消化内科护士如何进行自我防范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字】消化内科 护理 风险 防范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相应的,消化内科护士护理的工作节奏加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变大,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护理危险。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中风险因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消化内科护理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分析

1 消化内科生物感染风险大

消化内科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经常与患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接触,该类患者相对其它疾病的患者来说,其传染性较强,因为在这类患者的大小便、唾液和血液中含有致病的病毒或细菌,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不排除该患者还携带其他病毒或细菌的可能性)等。在某些情况下,护士与患者几乎是零距离接触,上述致病因子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形式感染临床护士。对细菌性感染胃肠道患者的大小便以及呕吐物进行处理时出现失误,以及和患者含有病毒的待检血液接触时间过长,生物感染风险将大大增加。

2 消化内科锐器扎伤

各种注射、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消化内科护士也不例外,稍不注意就可能被针刺伤,而针头上往往带有患者留下的病菌,因此护士锐器伤是造成感染的主要途径。具报道,在英国每年有近40万护理人员被针刺伤,而消化科护士被针扎感染的几率较其它护士要高,因为该科患者血液的病毒细菌含量都较其它疾病患者要高。此外,护士用手掰瓿、分离注射器、双手回套针帽、处置用过的针头、拔针时误扎到自己,这些情况导致受伤后,仍继续工作,同样存在暴露感染的危险。

3 消化内科护士专业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因素

专科知识缺乏、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知识缺乏,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必要应变能力等原因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尤其是有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项目、新设备的大量引进,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了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不同的专科护理具有其特殊性,如果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会产生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缺乏预见性思维,无个体针对性,无观察重点,致使发生感染后才采取措施,导致护理风险发生。

4 消化内科药物及仪器的影响

消化内科护士整天都在病房中,即使戴上了口罩也无法避免吸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医学容易挥发的药物,虽然吸入的单次剂量很小,但长期下去会对护士产生致癌、致畸、脏器损害等危害。消化内科护士经常接触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通过呼吸吸入,对皮肤、黏膜、呼吸道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医院实力的雄厚,高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许多诊断治疗的手段(如放射自显影技术和紫外线消毒时会产生电离辐射),消化内科也配备了先进的检测和治疗的仪器,比如心电监护仪等,这些仪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放出电离辐射,使人体的免疫力大为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二:提高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 预防微生物感染,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技术指导,科室严格贯彻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传染病患者应严密隔离,改善室内外环境,加强安全预防护理意识,正确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和掌握安全操作程序。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及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养成操作戴手套的习惯,若发现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正确洗手是仍然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在护理患者前,须对不同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估计,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操作。

2 预防锐器扎伤

消化内科护士要增强防范意识,在治疗中使用针头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如果被含有病菌的针头刺伤,立即将伤口处血尽力挤出,再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从近心向远心端并用碘伏反复消毒伤口,最后进行包扎,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在处理含有病毒的针头时,一定要放在硬性防水盒中,并作标记。使用针头一定要用单手套入针帽,让针尖和身体方向相背离,但不得对准他人。在治疗中操作时不要求快,应沉着冷静。有条件的科室还可建立针刺登记报告制度,对护士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3 加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作为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护理活动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的分析,加强宣传和心理疏导,经常组织一线的护士参与培训,提高她们专业护理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护士日常护理工作行为和临床操作技能。而作为护士自己,特别是消化内科的护士,更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要利用空余时间查阅与消化内科防护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主动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让职业风险降到最低,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4 预防化学药品和仪器的影响

因为不少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都是化学药品,对人体皮肤和呼吸系统刺激很大。护士在接触到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戴上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和呼吸系统受到刺激,如果有条件可安装空气消毒流通装置。仪器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要求护士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操作,必要时穿戴防护衣和眼罩,减少使用频率,降低危害。

总之,以上探讨了几点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但由于消化内科护理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因素。要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需增强护理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护理风险管理氛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加强监控;重视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立英,戴青梅,李法云,等.33所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2(1):12-14.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骨髓炎;破伤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12-02

破伤风(Tetanus)系由破伤风杆菌外毒素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导致的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由于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人体在各种因素下的创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破伤风临床上的典型症状为张口困难、角弓反张、苦笑面容、四肢与躯干肌肉的强直、阵发性抽搐、呼吸困难等,以进行性发展的肌肉强直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在10~40%左右。破伤风的病因很多,而由于骨髓炎引起的破伤风却比较少见,骨髓炎为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的,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中医称为附骨疽,骨髓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有以下三种:血源性感染、创伤性感染、蔓延发生感染,而能够引起破伤风的则是创伤性骨髓炎。本文将对我院自198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因骨髓炎而引发的破伤风30例病患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是我院自198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因骨髓炎而引发的破伤风住院患者,全部病例的诊断都符合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1]。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年龄在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岁。潜伏期在3-7d的有7例,其中重型患者有4例,需要气管切开的有3例,重型患者中死亡2例;潜伏期在8-30d的有23例,其中重型患者3例,需要气管切开的有2例,重型患者中死亡1例。潜伏期越短病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患者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程度的关系,(见表1)。

1.2 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在感染之后,都会有一定的潜伏期,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患者的潜伏期略有不同,但一般都是5-14d,也有个别病情特别严重的在1-3d之内就会发病,也有在受伤之后数月或者一两年之后才会发病。大部分患者都会有前驱症状,即头晕头痛、全身乏力、局部肌肉发紧、咀嚼无力等。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破伤风的典型症状:张口困难、角弓反张、苦笑面容、四肢与躯干肌肉的强直、阵发性抽搐、呼吸困难、面部青紫、大汗淋漓等。病人每次发作的时候神志清醒,但是表情甚是痛苦,每一次的发作时间大约几分钟,也有比较严重的,发作十分钟以上。

1.3 预防注射:30例患者在入院之前均未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疫苗,伤口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

2.结果

2.1 治疗:

2.1.1 伤口处理。在控制痉挛的条件下对患者进行彻底的清创术,在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并且切成坏死、失活或者严重污染的组织后,伤口不需要缝合,保持敞开状态,以便引流,然后用3%的过氧化氢对伤口进行冲洗,每日2次直至伤口痊愈,并且还要经常湿敷。

2.1.2 控制解除痉挛。保持患者病房环境的安静,避免光声的刺激,并且还需要专人护理。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则使用安眠药物和镇静剂,以此来减少病人对外来刺激的敏感性,但是镇静药物的剂量应遵循个性化原则[2];对于重症患者,可静脉注射250ml混合50-100mg氯丙嗪的5%葡萄糖溶液,每日四次。对于严重抽搐甚至不能治疗或者护理的患者,可肌肉注射0.5g的硫喷妥钠。

2.1.3 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能够中和血液中游离的毒素,因而要尽早使用。用IU抗毒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缓慢滴入,剂量要小,否则会引起血清反应,IU抗毒素的用量为:儿童1~3万U/d,成人3~5万U/d,如果是重症病患,则可以连续应用数天,但是此后IU抗毒素的用量宜为1~2万U/d。

2.1.4 青霉素的应用。青霉素的作用同样是中和血液中游离的毒素,同时也可抑制破伤风杆菌和预防其他感染,所以理应尽早使用。每次80万~100万u,每次间隔4-6h,肌肉注射。

2.1.5 防治并发症。为了防止消化道溃疡出血,因而患者短期内不能进食,但是应当补充水和电解质,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纠正出汗、肌痉挛等引起的水和电解质代谢失调,还需要补充维生素,对于昏迷的患者,应当给予甘露醇脱水。

2.1.6 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是抢救重症破伤风的重要措施之一,在30例患者中重症患者共有7例,其中有5例需要进行气管切开,但是仅有3例病人进行了气管切开,3例病人均抢救成功,另外有2例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或者年纪大,家属拒接气管切开,因而2例病人中仅有1例是得以抢救成功的,因而可以看出气管切开的救活率明显高于不使用气管切开的救活率。

2.2 结果:30例患者中有29例(96.67%)治愈出院,并且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死亡1例(3.33%)。

3.讨论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外毒素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导致的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张口困难、角弓反张、苦笑面容、四肢与躯干肌肉的强直、阵发性抽搐、呼吸困难等,外伤伤口为破伤风杆菌侵入的唯一门户。通过对30例由脊髓炎引起的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得出结论:只要对患者进行彻底的伤口清洗,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类药物,肌肉注射氯丙嗪,并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和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若是重症病人则在早期切开气管,及时抢救病人,就可大大降低破伤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检验;职业暴露;安全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在危险环境中暴露,因而可能会危害到生命或者损害健康。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活动时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传染性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各种病患者的血液、尿液、多种体液及分泌物,时常会有职业暴露的发生,危害广大检验科工作者的健康。现就我院检验科工作人员近几年的职业暴露状况进行分析,并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我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21例。

1.2调查方法 根据检验科工作人员出现职业暴露后登记的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具体包括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暴露方式、暴露源、暴露时间、损伤程度、损伤部位以及事后处理等等,然后再结合相关文献对感染事件开展比较分析,最后实施归类总结。

2结果

在选取的我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21例中,8例为取血针头刺伤皮肤,占38.1%;6例为血液、体液、化学试剂等污染皮肤、粘膜,占28.6%;5例为负压管破裂划伤,占23.8%;2例为仪器针头戳伤,占9.5%;暴露后第一时间已实施局部急救处理措施,从上述数据看出检验科工作人员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以皮肤暴露为主,暴露源主要为传染性暴露源和化学损伤性暴露源。

3讨论

3.1检验科职业暴露的现状 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病患者的各种标本,工作过程中被 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及被污染了的针头等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HIV、HBV、HCV的风险很高[1]。另外检验科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强酸、强碱等刺激性、腐蚀性强的试剂等有毒有害物品,致使检验科工作人员受到化学性损伤的风险也很高,上述两方面因素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健康已构成了严重威胁,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2检验科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3.2.1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提高防护意识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例如:当检验工作人员的粘膜、 皮肤与含有病原体的标本接触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清洗,如血液不慎接触黏膜,应该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开放性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再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创面,后将伤口包扎,暴露人员应撤离工作岗位, 派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 制定用药种类及原则[2]。定期开展职业安全知识讲座,强调对手部和呼吸道的保护,工作时戴手套和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可以避免手部皮肤与标本的直接接触,对机械性的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乳胶手套必须一次一用一换,不可重复使用,不断强化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3.2.2做好化学试剂管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化学试剂按规定严格保管,并有使用记录,严格出入库管理制度。 实验室内加强通风,有条件时安装换气设备。工作人员要穿合适的防护服、防护眼镜、乳胶手套,工作人员皮肤如直接接触到强酸、强碱或剧毒试剂,应立即用自来水充分冲洗,随后立即送医院相关科室救治[3]。医疗废弃物应分级、分类,保存,运送,处理,并完善交接记录。

综上所述,检验工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预防为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 。

参考文献:

[1]陆丽君,宁勇.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与应急措施[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33):169-170.

[2]黄海东,李婉红.检验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害与职业安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29(8):529-530.

[3]Fischer M, Baessler A, Hense HW ,et al. Prevalence of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in the community. Result from a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based survey of a population sample[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3,24(4):320-328.

[4]Jessup M, Abraham WT, Cassey DE,et al.2009 focused update: ACCF/AHA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J].Circulation, 2009, 119(14):1977-2016.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古梨树群;保护;复壮;河南泌阳

中图分类号 S6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96-02

泌阳古梨树群位于泌阳县王店镇高楼村委,地处海拔320 m的老鸹山东南坡前怀平坦地,面积40 hm2,有100年以上的古梨树3 500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梨树850株。该区域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壤砂质,水肥丰富,远离公路与城镇,交通相对闭塞,民风淳朴,是保护和发展林果业的理想之地。经考究与调查,该古梨树群的梨果品种为濒临灭绝的历史上有名的马谷田瓢梨,为该品种资源的遗传与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因库。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梨树群资源,充分体现其经济历史文化价值,笔者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提出其保护复壮技术,为该古梨树群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使古梨树群焕发青春。

1 泌阳古梨树群的保护措施

1.1 成立保护组织,实行重点保护

为加强泌阳古梨树群的保护管理工作,县政府成立了以林业、城建、国土、交通、乡镇等部门为主的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制。对古梨树群挂牌重点保护,定期巡查,对遭受破坏及病虫害的古梨树采取补救措施。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古梨树群的管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由养护管理专业人员按期对古树进行养护管理。结合森林资源动态管理,建立古梨树群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对古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

1.2 实行原地原样保护

在古梨树群的保护管理中,应保持其原有风貌,为保存该历史名品,在省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领导下,就地保存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为开展古梨树资源的研究奠定基础。由于古梨树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历程,加之其本身被各种不利因素侵袭,生态环境脆弱,应严禁移植,实行原样就地保护。

1.3 制定保护管理规定,申报自然遗产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梨树群,泌阳县政府正在酝酿制定泌阳古梨树群保护管理规定,将古梨树的管理纳入地方行政法规,使其保护管理有法可依,从而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制。另外,会同有关科研部门积极筹备申报自然遗产,使古梨树群的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将古梨树群的管理理念提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

2 泌阳古梨树群的复壮技术

2.1 增强根部透气性

为提高古梨树的根部透气性,需要定期为古梨树开挖通气槽,挖槽范围为根系生长的范围内,通气槽一般呈放射状,一般槽宽为50 cm,槽深为60 cm。透气槽挖开后,填埋若干层树枝与肥土,增加土壤透气性,最后在表面用土覆盖。但为避免开挖透气槽对树根产生不可逆的损伤,每株树的开控过程应分2~3年完成。

2.2 地面处理

随着古梨树群知名度的提高,各方游客蜂拥而至,在充分体现其价值的同时,对古梨树群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古梨树管理方面,为防止古梨树这一珍贵生物资源受到旅游开发的人为破坏,应在地面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在必要的地段设置观景台,并设置防护设备与警示语加强对古梨树的保护,为古梨树的复壮提供条件基础。

2.3 促进新根发育

刺激根系新生的有效办法为切断部分老化的根系,以促进新根的萌发,可在树冠投影范围内进行断根促新根的处理,开挖透气槽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切断老化死亡根系的作用,有助于刺激新生根系的生长萌发。断根时应注意不要伤及粗壮的主根,为刺激新根萌生,可在断根处喷洒促进根系生长的生长素,断根促新处理一般2~3年进行1次[1-2]。

2.4 换土施肥

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有很多,除了定期对土壤施用针对性的肥料,还可采用换土的方式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对古梨树的供养。采用换土方式提高土壤肥力时,应控制换土量,换土量应保持在总需土量的1/4~1/3,结合古树种类及生长状态确定换土厚度。换土过程中难免会破坏部分根系,挖出的根应尽量保留,并在损伤的根系表面涂抹生长素,之后将混有充足肥料的土壤回填,并踩实。

2.5 树体的保护与修补

2.5.1 树干伤口的修补。古梨树由于生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树干难免会因各种病虫害、旱涝灾害、雷电破坏、暴雪压害等造成损伤,在进行树干伤口修补过程中,应先将伤口表面削切平整,削去腐烂坏死的枝干,并用石硫合剂原液涂抹在待修补位置进行消毒。再涂抹适量起防腐消毒作用的保护剂于枝干伤口处,注意选择防水、抗热、粘着性强、对树体安全性高的保护剂,也可使用油漆代替。

2.5.2 树洞的修补。古梨树在生长过程中因某种原因主干受到损伤,若未及时恢复,在遭遇恶劣天气或其他灾害时,损伤加重,造成局部腐烂,植物组织坏死,逐渐形成空洞,甚至会导致树干中空,对古树的生长造成严重危害。由于树干是整个树体从土壤吸收养分的通路,若树干受损,则会限制养分的输送,造成树体营养不足,导致树势衰弱,不利于古树的健康生长。树洞的修补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开放法。开方法对于树洞不深或树洞过大的情况均可采用,如损伤的树洞较浅则不需要对树洞进行填充,直接采取措施处理即可,若树洞较深,损伤较大,则需在修补前挖除树洞内腐烂坏死组织,直至可以看到新生组织为止,之后涂抹药剂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后再在伤口处涂抹保护剂。同时对于树洞较深的古树,应采取措施保证树洞排水畅通,例如可以改变树洞形状以利于树洞内多余水分排除,或者在树洞内设置排水管来帮助排水。定期对水洞的排水情况、防护剂保留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改进。二是封闭法。该法顾名思义为对树洞进行封闭。首先对树洞内部进行彻底消毒,在消毒后的树洞口钉上宽木板,再用油灰和麻刀灰进行填补密封,之后用白灰乳胶进行进一步密封,密封完毕后,可在密封的洞口处涂上与树体颜色相近的颜料,进行仿真设计,若在其表面再钉上一层真树皮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三是填充法。树洞的填充材料一般选择水泥与石子的混合物,当然也可就近选择天然材料,但必须保证填充物为紧实的材料。填充物填入树洞内压紧,注意填充外缘控制在洞口木质部以内,以便于新生愈伤组织的形成,再用石灰与乳胶涂抹,最后贴上真树皮即可[3-4]。

2.6 病虫害防治

古梨树在该区域内已经生长100年以上,现已整体进入衰老期,抵抗自然灾害与病虫害侵袭能力较弱,易造成病虫害的积累。对该古梨树群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在病虫害发生较严重时,采用生物药剂等安全的防治方法进行无公害防治。

2.7 修剪与整枝

对古梨树进行修剪能起到疏枝、通风、透光和提高果实产量的作用,还能减轻树冠压力,利于古梨树生长。将较大的枯枝、病枝疏除,对锯开的伤口进行消毒,防止病菌侵染,确保愈合生长。对结果的骨干枝有计划地分年度进行回缩更新,培养新的结果枝组,促使老梨树复壮更新。

3 参考文献

[1] 陈现伟.老梨树更新复壮修剪技术[J].山西果树,2009(5):54-55.

[2] 刘秀琴,张自和.兰州古梨树群调研与保护初探[J].草业科学,2008(10):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