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心理学基本知识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部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部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部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部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实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对列入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实行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办法,结合学生评教结果,根据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优选课程主讲教师。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一)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必须适应现代空战武器先进性、地域广阔性、条件复杂性的趋势和特点,打好飞行学员理论知识基础。包括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高科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地理、自然和社会学知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要求注重科学文化素质,实行大学本科为起点的“N+1”“双学位”任职教育,掌握厚实的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等等。扎实的高科技理论知识,是要求加强高科技知识学习普及,了解军事科技知识、电子信息知识、现代网络知识、航空航天知识等等。还要对地缘政治、地理、自然、社会、国家、民族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为个人成长发展,为将来飞行训练、作战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造就良好的战斗精神

在飞行基础教育阶段,突出军事飞行特色,瞄准未来空中作战和航空救生需要,特别要打好飞行学员战斗精神基础。基础教育阶段飞行学员战斗精神基础打得牢不牢,不仅对空军战斗力生成产生直接影响,也将对未来空中作战和航空救生成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在有计划的军事训练、重大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的养成中,都要特别重视飞行学员严格自律、雷厉风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等良好作风和精神的培养,不断培育锤炼战斗精神,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顽强不息的作风。

(三)打好强健的体能基础

从飞行基础教育实践看,把好招飞选拔关是拥有强健体魄的重要基础,体育训练是拥有强健体魄的基本方法,体育锻炼是拥有强健体魄的辅助手段,执行军事训练大纲是拥有强健体魄的根本要求。按航空体育训练的最高标准和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飞行学员,在力量与速度耐力、灵敏协调与反应迅速能力、抗过负荷能力、缓解紧张和压力能力等方面,通过课内主导训练、课外自主训练两个平台,实现有计划的“打基础、搞强化、大练兵”的周期性训练提高,不断培养适应未来飞行训练、作战和生存需要的强健体魄和心理综合适应能力。

二、必须力求专项素质突破,保证综合素质持续发展

(一)扎实的跳伞救生专业知识技能

在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的航空救生训练转变过程中,由行训练和作战的需求,飞行学员训练要围绕提高跳伞救生能力、野外生存和求救能力,使专项素质有突破性提高。跳伞救生技能是飞行学员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军事技能,直接关系飞行训练、飞行安全和作战任务完成。跳伞救生训练,使飞行学员掌握救生伞、弹射装备、被迫跳伞、个体防护理论知识,掌握跳伞的基本技能,完成规定的陆地跳伞训练任务。生存营救训练,使飞行学员掌握生存营救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生存自救的基本技能,应急被迫情况下能跳伞、跳伞后会生存自救,为未来飞行训练、作战和生存奠定良好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航空救生训练,要不断推进跳伞救生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大模拟器材建设力度,促进飞行学员跳伞救生能力的提高;要强化野外生存训练,使学员系统地了解海洋、热带丛林、沙漠、寒区和高原等不同区域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学会各种生存求救的方法;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水上、丘陵、山区、森林等复杂地理条件和雨季、寒季复杂气候条件下的野外生存训练,提高飞行学员的野外生存和求救能力。

(二)较好的心理战专业知识

现代心理战已成为主导战局走向的重要因素,对战争结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20年发生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心理战的战略运用上如出一辙,每个军事行动不仅要考虑军事价值,而且要考虑政治心理价值。因此,为适应现代心理战环境下的作战生存需要,飞行学员必须掌握心理战的相关专业知识,包括心理战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它是现代心理战形势下,飞行学员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学习了解心理战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心理战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对象、特殊地位和作用,主要分类和特点、常用战法和手段、中外心理战比较等等。另一方面,要学习了解心理战的相关知识。包括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行为学、传播学及互联网知识,以及作战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历史、地理等等。这些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是提高飞行学员适应现代心理战需要的综合知识基础,对未来作战与生存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徐书同.军人应激心理训练[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

2002.

[2]吴明杰,心理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蔡风震,空天一体作战学[M].北京:出版社,2006.

[4]田家林,航空救生概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文秘工作内容一

1、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

2、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3、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清洁卫生。

4、做好会议纪要。

5、负责公司公文、信件、邮件、报刊杂志的分送。

6、负责传真件的收发工作。

7、负责办公室仓库的保管工作,做好物品出入库的登记。

8、做好公司宣传专栏的组稿。

9、按照公司印信管理规定,保管使用公章,并对其负责。

10、做好公司日常费用支出、流水帐登记,对其做统计以及各种票据的收纳、保管。

11、每月环保报表的邮寄及社保的打表。

12、管理好员工人事档案材料, 建立、完善员工人事档案的管理,严格借档手续。

13、统计每月考勤并交财务做帐,留底。

14、管理办公各种财产,合理使用并提高财产的使用效率,提倡节俭。

15、接受其他临时工作。

文秘的工作内容二

1、负责人事处文秘、公章管理;

2、开具各种信函(包括行政介绍信、证明等)和干部(工人)调动通知;

3、负责各种文件和通知的收发和督办工作;

4、负责本部门的信访接待和日常事务工作;

5、负责人事档案和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

6、协助做好人事统计报表的统计工作;

7、负责人事处网页的维护和文件、表格的录入工作;

8、做好本部门计生、安全保卫、保密等工作;

(一)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较强的法制观念(文书工作人员政策水平的高低,决定文书工作质量的优劣;文书工作人员既要懂法,又要守法)

(二)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严谨精细,遵守纪律,严守秘密

1、作为文书工作人员,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和忠于职守,才能搞好文书工作。

2、埋头苦干和严谨精细,是文书工作人员应有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

3、遵守纪律,就是严格按照工作的职责行事,不以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三)应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操作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文书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指与他们所从事的文书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文书学、应用写作、秘书学、信息学、行政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带有一定综合性、概括性和基础性,是文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知识、操作技能的理论指导。

二是实际操作知识。文书工作人员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不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包括实际操作知识。也就是说,文书工作人员不能只了解和掌握文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其工作内容,还要熟悉和掌握它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

三是其他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与文书工作业务相关的某些基本知识。

(四)掌握熟练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文书工作的业务技能,主要有以下一些:

1、文字综合处理能力

2、书写能力

3、速记能力

4、印制能力

5、校对能力

6、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秘书部分观点

(一)秘书的知识结构

秘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秘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就是秘书工作能力形成需要以之为基础的知识及其构成状况。

秘书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秘书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秘书工作的专业性,要求秘书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1、基础知识层次

基础知识层次是秘书知识结构的根底,是秘书知识结构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那部分知识,是构建秘书知识结构的基本条件。基础知识不仅要扎实,而且要宽广。

(1)文化基础知识

秘书具有的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是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知识。高中文化程度,是国家对所有政府机关干部的共同要求,也是秘书人员应有知识的最低层次。如汉语知识、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外语知识等;

(2)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提高秘书素质的基本条件。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学知识、党的基本政策;

(3)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秘书从事秘书工作的重要依据。秘书工作要规范化,首先要求秘书人员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辅助知识层次

辅助知识层次指的是虽非秘书专业知识但又与秘书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带有辅助性的知识。

(1)传统学科,主要包括文学、美学、法学、新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2)新兴学科,主要有管理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知识、软科学知识及其他相关学科。

3、专业知识层次

专业知识层次是秘书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和基本层次,指的是从事秘书工作所需要的专门业务知识,是一种带有一定方向性的知识,是形成秘书职业特色、与秘书工作目标密切联系的部分。它由两个部分组成:

(1)业务知识

主要指秘书业务知识,这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大体包括:普通秘书学;分支秘书学(如行政秘书学、企业秘书学、科技秘书学、涉外秘书学、基层秘书学、高级秘书学);秘书写作学;秘书心理学;文书学、档案学、公文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调查研究、会务工作、信访工作、机要保密、组织协调、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

(2)行业知识

秘书必须掌握以下必要的行业知识:了解所属行业知识的总体构成和知识门类;了解所属部门工作的任务和特点;深入掌握工作中使用频率较多的知识;懂得行业的管理知识

注意:A、当今比较合理的秘书知识结构,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中心性;宽阔性;动态性;层次性。

B、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和途径是: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前提。另外,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注意知识的充实。

(二)秘书的能力结构

秘书能力是指秘书人员在实践中完成秘书工作的本领,也就是说秘书能力只能通过秘书的一系列活动才能显示和发展。

1、基础能力

指秘书从事秘书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从事秘书工作的基本条件。

(1)秘书的观察力

一个人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经过视觉而来的。秘书的观察力应重点置于领导和社会两个方面。良好的观察力要求:要有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

(2)秘书的记忆力

良好的记忆力表现为:记得快、记得准、记得多、记得牢。良好的记忆方法:编组法、提要法、推算法、形象法等。

(3)秘书的思维力

思维力在秘书的基础能力中居核心地位。思维力强的表现在于:思维要宽阔、要深刻、要灵活、要新颖。

(4)秘书的想象力

想象力在秘书工作中尤其是创造性的工作中意义十分重要。良好的想象力,其要求有:要具有现实性、丰富性、新颖性。秘书要有良好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大脑的表象和知识储备,其次要勤于思考,此外要注意想象的方式:如类比、联想等。

2、专业能力

(1)阅读能力

秘书阅读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准确、要快速。秘书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注意其他能力的发展,最后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

(2)写作能力

即书面表达能力,这是秘书的基本功,是文字秘书的“看家本领”。秘书写作能力,主要是指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秘书写作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准确、简洁、规范。

(3)说话能力

即口头表达能力,秘书说话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发音正确,要表达简练,要语气措辞得体。提高说话能力的途径:首先要多说,其次要多想,此外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修养和磨练。

(4)办事能力

秘书的基本职能就是办事。秘书一般办事能力的一般要求如下:要熟谙办事之道,要善于相机行事,要善于接人待物。

3、特殊能力

指秘书从事一些专门秘书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它带有个性特色,是造成秘书能力结构个性差异的重要方面。

(1)协调能力

指运用协调原理和方法使各方面保持秩序化、科学化的能力。一般要求是:要掌握协调依据,熟悉政策法规,不搞“随意性”;要掌握协调原则,使协调有根有据;要选择协调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运用各种不同的协调方法。

(2)调研能力

一般要求是:要有计划;有科学的方法;有较强的洞察力;要善于与被调查者迅速沟通,取得对方的信任。

(3)操作能力

主要包括打字、复印、微缩、摄影、录音、录像、编辑、校对、速记、驾驶等。

(三)秘书的心理素质

秘书的心理素质,指秘书在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品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影响着秘书的辅助行为、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

1、秘书心理素质的构成

(1)秘书的兴趣

即认识倾向,常说的爱好。秘书的兴趣应具有以下几种品质:广泛性、中心性、持久性

(2)秘书的情感与情绪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秘书情感的品质是:要有道德感;要有理智感;要有审美感。

情绪是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比较稳定而持久,情绪容易变化而不稳定。

秘书的情绪按性质分为两类:即愉快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

按发生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分为三类:心境、激情、应激。

(3)秘书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是秘书工作取得成效的保证,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动力。

良好的意志应该具备的特征:要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相反的分别是:受示性、独断性;寡断性、武断性;顽固性、动摇性;任性)

(4)秘书的气质

气质是指人们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受气质影响,气质具有稳定性,但人的气质是千差万别的。气质的主要类型有:多血质(活泼型)的人、胆汁质(兴奋型)的人、粘液质(安静型)的人、抑郁质(抑制型)的人。

注意:

上述四种气质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方面,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工作成就的大小主要是由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努力程度决定的。

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气质类型的秘书安排工作可以有不同的考虑。

秘书进行气质修养的途径:自我控制、职业环境影响、有意识地做一些与自己气质相反的工作。

(1)秘书的性格

秘书性格是秘书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现实的态度上和行动的方式上。

秘书健全的性格主要包括:要坚强执著而不固执;要敏捷灵活而不冒失;要开朗随和而不轻佻;要幽默诙谐而不尖刻。健全的性格,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有利于适应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

2、秘书的心理健康

(1)影响秘书心理健康的因素

负担过重;舆论压力;关系复杂。

(2)秘书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秘书应具有以下的主要标志:智力正常;情绪成熟;行为协调;工作专注;关系和谐。

(3)秘书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消除

嫉妒: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停止与别人的比较,要有通过努力赶上或超过别人的积极心态,从病态的自卑或自尊中解脱。

焦虑:要增强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不为一时一事所困扰,不为一得一失而计较,努力去实现一个有意义的目标,

急躁:遇事冷静,处变不惊。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基本素质:

(一)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较强的法制观念(文书工作人员政策水平的高低,决定文书工作质量的优劣;文书工作人员既要懂法,又要守法)

(二)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严谨精细,遵守纪律,严守秘密

1、作为文书工作人员,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和忠于职守,才能搞好文书工作。

2、埋头苦干和严谨精细,是文书工作人员应有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

3、遵守纪律,就是严格按照工作的职责行事,不以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三)应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操作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文书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指与他们所从事的文书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文书学、应用写作、秘书学、信息学、行政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带有一定综合性、概括性和基础性,是文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知识、操作技能的理论指导。

二是实际操作知识。文书工作人员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不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包括实际操作知识。也就是说,文书工作人员不能只了解和掌握文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其工作内容,还要熟悉和掌握它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

三是其他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与文书工作业务相关的某些基本知识。

(四)掌握熟练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文书工作的业务技能,主要有以下一些:

1、文字综合处理能力

2、书写能力

3、速记能力

4、印制能力

5、校对能力

6、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秘书部分观点

(一)秘书的知识结构

秘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秘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就是秘书工作能力形成需要以之为基础的知识及其构成状况。

秘书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秘书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秘书工作的专业性,要求秘书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1、基础知识层次

基础知识层次是秘书知识结构的根底,是秘书知识结构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那部分知识,是构建秘书知识结构的基本条件。基础知识不仅要扎实,而且要宽广。

(1)文化基础知识

秘书具有的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是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知识。高中文化程度,是国家对所有政府机关干部的共同要求,也是秘书人员应有知识的最低层次。如汉语知识、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外语知识等;

(2)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提高秘书素质的基本条件。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学知识、党的基本政策;

(3)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秘书从事秘书工作的重要依据。秘书工作要规范化,首先要求秘书人员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辅助知识层次

辅助知识层次指的是虽非秘书专业知识但又与秘书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带有辅助性的知识。

(1)传统学科,主要包括文学、美学、法学、新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2)新兴学科,主要有管理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知识、软科学知识及其他相关学科。

3、专业知识层次

专业知识层次是秘书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和基本层次,指的是从事秘书工作所需要的专门业务知识,是一种带有一定方向性的知识,是形成秘书职业特色、与秘书工作目标密切联系的部分。它由两个部分组成:

(1)业务知识

主要指秘书业务知识,这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大体包括:普通秘书学;分支秘书学(如行政秘书学、企业秘书学、科技秘书学、涉外秘书学、基层秘书学、高级秘书学);秘书写作学;秘书心理学;文书学、档案学、公文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调查研究、会务工作、信访工作、机要保密、组织协调、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

(2)行业知识

秘书必须掌握以下必要的行业知识:了解所属行业知识的总体构成和知识门类;了解所属部门工作的任务和特点;深入掌握工作中使用频率较多的知识;懂得行业的管理知识

注意:A、当今比较合理的秘书知识结构,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中心性;宽阔性;动态性;层次性。

B、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和途径是: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前提。另外,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注意知识的充实。

(二)秘书的能力结构

秘书能力是指秘书人员在实践中完成秘书工作的本领,也就是说秘书能力只能通过秘书的一系列活动才能显示和发展。

1、基础能力

指秘书从事秘书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从事秘书工作的基本条件。

(1)秘书的观察力

一个人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经过视觉而来的。秘书的观察力应重点置于领导和社会两个方面。良好的观察力要求:要有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

(2)秘书的记忆力

良好的记忆力表现为:记得快、记得准、记得多、记得牢。良好的记忆方法:编组法、提要法、推算法、形象法等。

(3)秘书的思维力

思维力在秘书的基础能力中居核心地位。思维力强的表现在于:思维要宽阔、要深刻、要灵活、要新颖。

(4)秘书的想象力

想象力在秘书工作中尤其是创造性的工作中意义十分重要。良好的想象力,其要求有:要具有现实性、丰富性、新颖性。秘书要有良好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大脑的表象和知识储备,其次要勤于思考,此外要注意想象的方式:如类比、联想等。

2、专业能力

(1)阅读能力

秘书阅读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准确、要快速。秘书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注意其他能力的发展,最后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

(2)写作能力

即书面表达能力,这是秘书的基本功,是文字秘书的“看家本领”。秘书写作能力,主要是指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秘书写作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准确、简洁、规范。

(3)说话能力

即口头表达能力,秘书说话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发音正确,要表达简练,要语气措辞得体。提高说话能力的途径:首先要多说,其次要多想,此外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修养和磨练。

(4)办事能力

秘书的基本职能就是办事。秘书一般办事能力的一般要求如下:要熟谙办事之道,要善于相机行事,要善于接人待物。

3、特殊能力

指秘书从事一些专门秘书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它带有个性特色,是造成秘书能力结构个性差异的重要方面。

(1)协调能力

指运用协调原理和方法使各方面保持秩序化、科学化的能力。一般要求是:要掌握协调依据,熟悉政策法规,不搞“随意性”;要掌握协调原则,使协调有根有据;要选择协调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运用各种不同的协调方法。

(2)调研能力

一般要求是:要有计划;有科学的方法;有较强的洞察力;要善于与被调查者迅速沟通,取得对方的信任。

(3)操作能力

主要包括打字、复印、微缩、摄影、录音、录像、编辑、校对、速记、驾驶等。

(三)秘书的心理素质

秘书的心理素质,指秘书在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品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影响着秘书的辅助行为、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

1、秘书心理素质的构成

(1)秘书的兴趣

即认识倾向,常说的爱好。秘书的兴趣应具有以下几种品质:广泛性、中心性、持久性

(2)秘书的情感与情绪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秘书情感的品质是:要有道德感;要有理智感;要有审美感。

情绪是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比较稳定而持久,情绪容易变化而不稳定。秘书的情绪按性质分为两类:即愉快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按发生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分为三类:心境、激情、应激。

(3)秘书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是秘书工作取得成效的保证,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动力。

良好的意志应该具备的特征:要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相反的分别是:受示性、独断性;寡断性、武断性;顽固性、动摇性;任性)

(4)秘书的气质

气质是指人们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受气质影响,气质具有稳定性,但人的气质是千差万别的。气质的主要类型有:多血质(活泼型)的人、胆汁质(兴奋型)的人、粘液质(安静型)的人、抑郁质(抑制型)的人。

注意:

上述四种气质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方面,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工作成就的大小主要是由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努力程度决定的。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气质类型的秘书安排工作可以有不同的考虑。

秘书进行气质修养的途径:自我控制、职业环境影响、有意识地做一些与自己气质相反的工作。

(1)秘书的性格

秘书性格是秘书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现实的态度上和行动的方式上。

秘书健全的性格主要包括:要坚强执著而不固执;要敏捷灵活而不冒失;要开朗随和而不轻佻;要幽默诙谐而不尖刻。健全的性格,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有利于适应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

2、秘书的心理健康

(1)影响秘书心理健康的因素

负担过重;舆论压力;关系复杂。

(2)秘书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秘书应具有以下的主要标志:智力正常;情绪成熟;行为协调;工作专注;关系和谐。

(3)秘书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消除

嫉妒: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停止与别人的比较,要有通过努力赶上或超过别人的积极心态,从病态的自卑或自尊中解脱。

焦虑:要增强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不为一时一事所困扰,不为一得一失而计较,努力去实现一个有意义的目标,

急躁:遇事冷静,处变不惊。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文书工作是一项科学的严肃的工作,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文书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较强的法制观念(文书工作人员政策水平的高低,决定文书工作质量的优劣;文书工作人员既要懂法,又要守法)

(二)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严谨精细,遵守纪律,严守秘密

1、作为文书工作人员,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和忠于职守,才能搞好文书工作。

2、埋头苦干和严谨精细,是文书工作人员应有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

3、遵守纪律,就是严格按照工作的职责行事,不以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三)应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操作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文书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指与他们所从事的文书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文书学、应用写作、秘书学、信息学、行政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带有一定综合性、概括性和基础性,是文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知识、操作技能的理论指导。

二是实际操作知识。文书工作人员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不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包括实际操作知识。也就是说,文书工作人员不能只了解和掌握文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其工作内容,还要熟悉和掌握它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

三是其他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与文书工作业务相关的某些基本知识。

(四)掌握熟练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文书工作的业务技能,主要有以下一些:

1、文字综合处理能力

2、书写能力

3、速记能力

4、印制能力

5、校对能力

6、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秘书部分观点

(一)秘书的知识结构

秘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秘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就是秘书工作能力形成需要以之为基础的知识及其构成状况。

秘书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秘书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秘书工作的专业性,要求秘书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1、基础知识层次

基础知识层次是秘书知识结构的根底,是秘书知识结构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那部分知识,是构建秘书知识结构的基本条件。基础知识不仅要扎实,而且要宽广。

(1)文化基础知识

秘书具有的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是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知识。高中文化程度,是国家对所有政府机关干部的共同要求,也是秘书人员应有知识的最低层次。如汉语知识、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外语知识等;

(2)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提高秘书素质的基本条件。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学知识、党的基本政策;

(3)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秘书从事秘书工作的重要依据。秘书工作要规范化,首先要求秘书人员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辅助知识层次

辅助知识层次指的是虽非秘书专业知识但又与秘书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带有辅助性的知识。

(1)传统学科,主要包括文学、美学、法学、新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2)新兴学科,主要有管理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知识、软科学知识及其他相关学科。

3、专业知识层次

专业知识层次是秘书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和基本层次,指的是从事秘书工作所需要的专门业务知识,是一种带有一定方向性的知识,是形成秘书职业特色、与秘书工作目标密切联系的部分。它由两个部分组成:

(1)业务知识

主要指秘书业务知识,这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大体包括:普通秘书学;分支秘书学(如行政秘书学、企业秘书学、科技秘书学、涉外秘书学、基层秘书学、高级秘书学);秘书写作学;秘书心理学;文书学、档案学、公文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调查研究、会务工作、信访工作、机要保密、组织协调、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

(2)行业知识

秘书必须掌握以下必要的行业知识:了解所属行业知识的总体构成和知识门类;了解所属部门工作的任务和特点;深入掌握工作中使用频率较多的知识;懂得行业的管理知识

注意:A、当今比较合理的秘书知识结构,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中心性;宽阔性;动态性;层次性。

B、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和途径是: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前提。另外,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注意知识的充实。

(二)秘书的能力结构

秘书能力是指秘书人员在实践中完成秘书工作的本领,也就是说秘书能力只能通过秘书的一系列活动才能显示和发展。

1、基础能力

指秘书从事秘书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从事秘书工作的基本条件。

(1)秘书的观察力

一个人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经过视觉而来的。秘书的观察力应重点置于领导和社会两个方面。良好的观察力要求:要有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

(2)秘书的记忆力

良好的记忆力表现为:记得快、记得准、记得多、记得牢。良好的记忆方法:编组法、提要法、推算法、形象法等。

(3)秘书的思维力

思维力在秘书的基础能力中居核心地位。思维力强的表现在于:思维要宽阔、要深刻、要灵活、要新颖。

(4)秘书的想象力

想象力在秘书工作中尤其是创造性的工作中意义十分重要。良好的想象力,其要求有:要具有现实性、丰富性、新颖性。秘书要有良好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大脑的表象和知识储备,其次要勤于思考,此外要注意想象的方式:如类比、联想等。

2、专业能力

(1)阅读能力

秘书阅读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准确、要快速。秘书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注意其他能力的发展,最后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

(2)写作能力

即书面表达能力,这是秘书的基本功,是文字秘书的“看家本领”。秘书写作能力,主要是指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秘书写作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准确、简洁、规范。

(3)说话能力

即口头表达能力,秘书说话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发音正确,要表达简练,要语气措辞得体。提高说话能力的途径:首先要多说,其次要多想,此外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修养和磨练。

(4)办事能力

秘书的基本职能就是办事。秘书一般办事能力的一般要求如下:要熟谙办事之道,要善于相机行事,要善于接人待物。

3、特殊能力

指秘书从事一些专门秘书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它带有个性特色,是造成秘书能力结构个性差异的重要方面。

(1)协调能力

指运用协调原理和方法使各方面保持秩序化、科学化的能力。一般要求是:要掌握协调依据,熟悉政策法规,不搞“随意性”;要掌握协调原则,使协调有根有据;要选择协调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运用各种不同的协调方法。

(2)调研能力

一般要求是:要有计划;有科学的方法;有较强的洞察力;要善于与被调查者迅速沟通,取得对方的信任。

(3)操作能力

主要包括打字、复印、微缩、摄影、录音、录像、编辑、校对、速记、驾驶等。

(三)秘书的心理素质

秘书的心理素质,指秘书在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品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影响着秘书的辅助行为、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

1、秘书心理素质的构成

(1)秘书的兴趣

即认识倾向,常说的爱好。秘书的兴趣应具有以下几种品质:广泛性、中心性、持久性

(2)秘书的情感与情绪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秘书情感的品质是:要有道德感;要有理智感;要有审美感。

情绪是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比较稳定而持久,情绪容易变化而不稳定。秘书的情绪按性质分为两类:即愉快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按发生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分为三类:心境、激情、应激。

(3)秘书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是秘书工作取得成效的保证,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动力。

良好的意志应该具备的特征:要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相反的分别是:受示性、独断性;寡断性、武断性;顽固性、动摇性;任性)

(4)秘书的气质

气质是指人们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受气质影响,气质具有稳定性,但人的气质是千差万别的。气质的主要类型有:多血质(活泼型)的人、胆汁质(兴奋型)的人、粘液质(安静型)的人、抑郁质(抑制型)的人。

注意:

上述四种气质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方面,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工作成就的大小主要是由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努力程度决定的。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气质类型的秘书安排工作可以有不同的考虑。

秘书进行气质修养的途径:自我控制、职业环境影响、有意识地做一些与自己气质相反的工作。

(1)秘书的性格

秘书性格是秘书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现实的态度上和行动的方式上。

秘书健全的性格主要包括:要坚强执著而不固执;要敏捷灵活而不冒失;要开朗随和而不轻佻;要幽默诙谐而不尖刻。健全的性格,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有利于适应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

2、秘书的心理健康

(1)影响秘书心理健康的因素

负担过重;舆论压力;关系复杂。

(2)秘书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秘书应具有以下的主要标志:智力正常;情绪成熟;行为协调;工作专注;关系和谐。

(3)秘书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消除

嫉妒: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停止与别人的比较,要有通过努力赶上或超过别人的积极心态,从病态的自卑或自尊中解脱。

焦虑:要增强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不为一时一事所困扰,不为一得一失而计较,努力去实现一个有意义的目标,

急躁:遇事冷静,处变不惊。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6篇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部分,把“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排在首位,第一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命题。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课程建构的逻辑和教学的理念将发生新的转向。

一、“双基”论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双基”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国情下提出并发展的。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得到现代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养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双基”概念首次被提出,自此,我国教育界开始使用“双基”概念。基础教育设置的是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中一定要抓“双基”,教材里一定要有“双基”,考试一定要考“双基”,这是当时的基本看法。“双基”理论的提出,大概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双基”的提出是受苏联的影响。我国的“双基”理论主要是受苏联“基础知识”教养理论的影响,比如在我国教育界颇有影响力的凯洛夫所著《教育学》中,明确提到了“基本知识”的概念,书中指出:人类积累起来的、归纳在形式各异、五花八门的科学里面的、关于宇宙的全部知识,学校是不可能都传授给学生的,学校只能从全部科学知识体系中选择一些基本的东西供儿童学习。

第二,“双基”的提出也是基于我国当时的国情。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人口多、经济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教育质量出现滑坡现象。为了尽快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教育水平,更多、更快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双基”理论。从这个角度说,“双基”理论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结合苏联的教育理论进行的创造。

根据“教育革命”的需要,“双基”教学因脱离社会生活、没有为政治服务等原因曾一度被否定。但“拨乱反正”以后,教育部于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提出,教材编写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注重智力培养的原则。其后,在高考制度和重点学校建设的影响下,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为“升学”而片面重视“双基”教学的情况。特别是在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八条提出:“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自此,“双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二、从“四基”到“核心素养”的演进及其价值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末,以“双基”为目标促进绝大多数学生获取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追求整齐划一的“双基”教学,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教育工作者开始寻求对“双基”的突破。

(一)数学学科以“四基”为目标突破困局

课程改革的每一次深化,都聚焦于教育教学一线存在的问题,也都突破于顶层设计的创新。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该文件在表述中,除了知识和技能,已提出学科思想和学科活动经验,尽管“活动经验”还是放在知识内,但可以认为这是“四基”教学的萌芽,数学活动经验终于与知识、思想和技能并列。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是国家课程标准文件中第一次清晰、准确地提出“四基”的概念,标志着我国课堂教学由重视“双基”发展为重视“四基”。

为什么数学学科率先提出了“四基”教学?这是因为相对于人文社会学科和主要以实验为支撑的“理科”(理化生)等学科,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知识体系较为庞杂(包括代数和几何);而传统的数学教学知识呈现方式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让不少人觉得学数学只是烦琐地做题。而“四基”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恰恰体现出了数学素养,可以弥补“双基”的不足,因此,强调“走向生活”的数学学科率先提出“四基”教学。

(二)“核心素养”彰显对教育目的的深层思考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其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可否认,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方向,但素质教育的精神并未落实到教育教学行为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格局、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成为世界范围的教育思考――面对未来,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到底是什么?

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国际经合组织等机构即开展了对上述问题的相关研究,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跟进,并提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虽然素养的具体指标不尽相同,但都是在回答相同的问题:21世纪培养的学生究竟应该从学校教育中获得哪些最为重要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不可预知的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如今,教育改革的脉动呈现全球同步的趋势,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实际,建构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和“四基”相比,核心素养的课程逻辑超越了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力图改变现有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体系逻辑、课程标准过于重视内容标准、学科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从“课程育人”的角度回答“育人为本”的问题。按照这一逻辑,在回答“学什么”之前,更应该思考的是,学生在学习了各学科课程后,到底留下了什么?

纵观各国及各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核心素养,就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未知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等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基于这种认识,在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每门课程必须厘清“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特殊贡献是什么、具体内涵如何解构”等问题。比如数学课程,最终确定了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分别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并从内涵、学科价值、教育价值、学科表现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25个表现指标看,虽然没有具体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表述,但从学科的关键指标中,可以看出新的课程逻辑并没有否定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于人成长的价值,也没有排斥“四基”教学理念的积极作用。应该说,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践,重要的是蕴涵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以有价值的知识为载体,以有意义的学习为过程,帮助学生在成长关键期获得能够独立面对未知世界的综合素养。

三、新时代背景下“双基”论的不足与批判

虽然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在不断演进,但在课程运行层面,“双基”论即便没有发声,也不乏追随者。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墨守成规不是教育者应有的职业态度和思维方式。任何理论或者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条件,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才能在继承中不断超越与创新。

(一)“双基”教学目标窄化教育教学内容

“双基”教学的确在推动学科知识快速传递方面有一定效果,对我国当时“扫盲”式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感受而遭到批判。虽然“双基”包含知识和技能,但“技能”往往是“知识”的附属品,只是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在“双基”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从有关论述“双基”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知识”居于“双基”中的核心地位,“技能”居从属地位。虽然“双基”教学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人们一提到“双基”都会强调应试与效率。由于其过于强调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其中的“技能”也被窄化为“做题的技能”,进而导致很多学生学完了知识之后不会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造成了大家经常批判的“高分低能”现象。有学者将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创造力,也归咎于“双基”教学。

(二)“双基”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双基”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的重点在于学习的结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目标。因为是“基本”的,所以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所以教学方式是精讲多练,教学理念是熟能生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细致入微,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了解到每一个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如何用”。在“双基”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用控制型课堂,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知识的获取途径,大大增强了知识获取的便利性。人类对知识的储存不再依赖于大脑,而是借助于数据量巨大、便于提取的计算机和云存储。同时,对于烦琐的计算也都借助计算机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过去鼓励学生为掌握“双基”而发扬“螺丝钉精神”,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现在则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基本思想,鼓励其“异想天开”,形成创新意识。因此,在以“核心素养”为育人导向的今天,突破“双基”论的局限成为时代新的呼唤。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7篇

文秘法律专业知识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法学和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文献检索、司法笔录训练、书记员工作概论、档案管理、法律文书训练、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与应用。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法律事务执业能力、掌握秘书技能、会英语、会电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秘书实务、档案管理、企业管理概论、法律文书、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税法、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等。

专业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复合型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职业前景: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法务助理工作,又能从事法庭助理、书记员、律师助理职业,还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并有潜力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法律文秘专业第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技术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质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知识基本要求

(1)掌握语言文学类、政治哲学类等基本知识。

(2)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文秘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掌握管理学、秘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懂得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和法律法规。

(5)掌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法律文秘事务运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领神会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咨询、中文写作能力。

(2)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文的能力。

(3)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事的能力。

(4)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和公文处理能力。

(6)运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法律文秘运作的能力。

(7)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法律问题的能力。

(8)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接待协调能力。

(9)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法律秘书实务活动的能力。

(三)证书要求

1.获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2.获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或大学四极以上证书。

3.获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劳动部门计算机操作中级以上证书。

4.秘书资格证书。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网络;生物科学素养; 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50-01

新课程改革至今,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有效复习,既能提高成绩,又能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就生物学科,谈一下高三生物复习的三个重要环节。

1 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要落到实处,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融会贯通。高三生物复习中不能脱离课本和考纲,要正确理解《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针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四个目标入手:

1.1 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⑵定量描述生物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生物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生物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1.3 能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

1.4 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2 穿珠结网,构建网络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J.S.Brunner)认为,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而加强知识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

2.1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高三生物复习时,更容易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因为高三学生对书本知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可能是凌乱的、分散的,而此时若引导学生抓住主干,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那么复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例如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生命的自我复制和发育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系统,这四大系统共同构成全书的知识系统。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

2.2 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就生物本身的复习而言,先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之后再整合知识网络系统进行专题复习。

(1)按知识分专题--体系专题,利用知识辐射法和概念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按实验分专题--实验专题,如:验证性实验,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

(3)按题型分专题--题型专题,如:曲线坐标和图形图表能力的培养,遗传规律题的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能力的培养

(4)按热点分专题--热点专题,如:基因工程、西部大开发等专题复习应有主次、轻重之分,当然各专题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要形成一个整体,并运用自如。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3 调整心态,激发潜能

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高三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针对这些特点有目的的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1)学习动机更加现实。 高三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及其储备的丰富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对生物学科学习的意义、作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能够主动去学习。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 基本规律 基本阶段

中图分类号: C41文献标识码: A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起源、发展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本文则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三方面展开对教学过程的论述。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的内部结构之中。要深刻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即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对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因素构成;有“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教学条件四个要素;还有“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构成,除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因素之外,还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还有“六要素”说、“九要素”说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就说明足以说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复杂的、多元的。但是,就其主要方面来看,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反应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教和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教学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而有计划进行的。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其最佳组合是取得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保证。

据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能否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过程内部各基本要素作用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规律。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并用统一的规律

个体获得经验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经验的途径,二是间接经验的途径。在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途径中,教学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积累下来的基础知识,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达到同人类知识水平一致的高度。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重视实践在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获得感性的直接经验,为向理性认识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必要基础。其次,掌握知识又必须依靠一定的智能条件,因为智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广度、深度和运用程度的重要直接条件。知识与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二者相互促进,有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知智统一观,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树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的观念,通过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智能,在发展智能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发展,并且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思想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师要明确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设计、主持、调整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必须亲自组织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其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虽然很多方面尚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们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的师生关系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应予以纠正。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称教学阶段,是基于对教学基本目标和学生认识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而确定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形式秩序。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六个阶段。

(一)心理准备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其主要目的是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因此,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阶段。

(二)感知知识阶段

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种形式来获取感性知识。直接途径即让学生直接知觉和观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地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使知觉活动成为自觉积极的心理过程,使感知更完善,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间接途径指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对要学的教材进行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启发联想,使其记忆表象得以重视,并按照语言的描绘加以改组,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这同样具有直观作用。间接途径有它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对现实的知觉,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够真切、完整和稳定。因此,教学应该把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三)理解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中心阶段。这里的“理解”包括:领会、分析、综合和评价教材四个阶段。理解知识即需要以必要的感性知识为基础,又需要以理性知识来指导。感知教材可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但感知教材往往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而理解的目的在于把握教材的本质,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分析、综合、评价,形成科学概念,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四)巩固知识阶段

巩固知识即把学生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巩固已学知识不仅是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还是实现知识智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遵循记忆的规律,引导学生把理解的知识牢固地保持下来。为此应把握四点:一是善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合理分配教材,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三是注意讲授的逻辑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四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记忆。

(五)运用知识阶段

运用知识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方式有两类:一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和练习,二是课后的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时应注意:明确运用知识的目的和要求;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正确方法;使运用知识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学生有序工作的能力。

(六)检查知识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通过提问和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等三种形式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检查反馈,教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明确的认识,使自己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强化学习动机,明确差距,自觉的克服缺点。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的六个基本阶段包含着一般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特点,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各阶段在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发展上,虽然各有其主要任务,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应把他们截然分开,孤立地进行,也不能机械的搬用,应从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实际出发,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 教育研究,2005,(9).

[2]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1-33.

[3] 裴娣娜. 教学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9-137.

[4] 徐继存,周海银,吉标. 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11-219.

[5] 杨小微. 现代教学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59-190.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0篇

一、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能让学生有条不紊的进行学习,规范总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沿用三轮复习:① 基础复习;② 针对专项;③ 综合演练。

第一轮,回顾熟悉初中数学基本脉络,展开基础知识系统复习。本人针对河北中考数学进行长期研究分析得到一些总结:河北省中考近几年共26题,前22题基础分数在74左右,2011年中考基础分值增加到80分,选择题由几年来的24分增加到30分,可见试卷的基础知识覆盖面变得更广,试题多是由课本知识演变而来,是对知识的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复习中要紧扣课标,夯实基础,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强化训练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提高应变能力。可见强调学生系统的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学生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灵活运用,为下面阶段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轮,结合中考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练习。熟悉中考命题方向及特点,精心选题,整理归类选择代表性的体型进行专项训练,已达到消化每一模块。

数形结合动点问题,同种题型善于归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不可脱离教材,紧扣新课标,明确章节之间的联系,作用,善于归纳、善于转化等思想方法。分块练习,分类推进,为第三轮综合复习做充分准备工作。

第三轮,综合演练,根据中考试题的综合性,知识点的结合,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运用,把知识整合起来解决综合问题。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策略,具体做法是抽调中考试题,汇编模拟试题进行训练,及时批改点评,查漏补缺。

在进行模拟综合训练时,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能都会有所提高,但面对试题变化也会有紧张,所以要进行必要的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而且教师在这项环节中还要注重对试题的筛选、整理,在查阅批改时要做到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试题的掌握程度,制定补救措施。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中考试题中有些题信息量非常大,很多学生见到这样的题型就发毛心生抵触,在这种心里影响下,没有耐心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做题,从而失误。在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支出学生要有耐心,遇到这样的题型,不要慌,先平下心来把题多读几遍,把题型中的重要数据,重要信息联系起来,只有把题审清,从而达到解题目的。沉着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技巧已达到准确解决问题 转贴于

数学方法初中所接触到的有: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这些是解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不能一味的通过做题提高成绩,而要经常总结概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初三复习时,有意识、恰当地总结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考试中做到灵活运用处理问题。

三、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及大纲》归纳中考试题

中考《考试大纲》及《中考考试说明》对考点叙述详细,结合内容深入研究中考试题,使学生加深对中考考点的掌握,才能缩小差距,克服盲目性,增强处理题型的准确性。通过对河北中考说明的阅读,考试要求分成4个不同层次,这四个层次逐渐深入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考试说明》还指出:考试宗旨在测试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及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才能把握考试动态,从而指导教师教学工作,所以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及中考试题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能力;整合;课程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核心是建设一支信息化军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随着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加速推进,任职教育院校将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面对新形式和新任务,如何保证和提高任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任职教育特点及课程设计要求

要正确实施任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明确任职教育的内涵,准确把握任职教育的特点。从一般意义上讲,任职教育是指以解决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1]。我军院校的任职教育,是指军官(士官)在完成基础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晋升或转换需要而进行的职业教育[2]。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较,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3]。任职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大学后军官的岗位任职能力和创造素质,注重学员素质的导向性、实用性、针对性。

任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目标,以大学后教育为基础,以岗位任职需要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即课程设计要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以任职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4]。同时,课程内容还必须做到实用性和针对性,必须根据任职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具体来说要考虑:针对任职岗位需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发挥理论指导和知识储备作用;针对受训对象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增设新的讲授专题,进一步拓宽受训对象的知识范围和视野;针对任职岗位的多样性和不同能力要求,将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相对应,以能力来进行知识整合。

二、基于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设计过程

根据任职教育课程设计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即通过课程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教学对象分析确定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对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以确定最终的授课内容。

(一)课程分析

课程分析主要是明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合理规划课程内容以确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由基本知识单元和基本知识点组成,基本知识单元是对课程内容模块的基本划分,包括基础知识、理论和技术;基本知识点是支撑基本知识单元的重要概念、模型和方法。基本知识单元和基本知识点是进行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主要是了解受训人员的背景、工作岗位及经历、基本知识结构等,结合岗位任职掌握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所需解决的问题,最终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受训人员所应达到的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是整合课程内容的重要驱动。

(三)确定核心知识点

确定核心知识点就是在能力要求与基础知识单元和基础知识点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从基础知识点中整合出课程讲授内容。这些核心知识点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一个或两个学时的基本授课单元,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三、任职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实践

以《装备维修工程基础》课程为实例,按照课程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确定核心知识点的基本过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分析

《装备维修工程基础》是现职干部任职培训军械装备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树立维修工程“三全”(全系统、全寿命、全费用)的基本观点,掌握维修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技术,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和解决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问题[5]。本课程的特点是以维修工程基本观点为核心,以维修工程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专题讲座为主干和组成[6]。如图2所示,维修工程基础知识包括绪论、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基础等基本知识单元;维修工程应用技术则由RMS(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论证、分析、设计、试验和评估技术等基本知识单元组成;而基础知识点将贯穿于装备的全系统和全寿命过程,由此构成《装备维修工程基础》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陆军营级以下干部,既有任职于部队修理分队和仓库的专业技术人员,又有装备机关的管理人员,主要从事装备使用过程的维修保障技术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部队实际工作经验,但缺乏维修工程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了更好地履行其岗位职责,受训学员必须牢固掌握维修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装备使用过程中应具有分析和解决维修保障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具备与本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素质。因此,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具有以下能力:全面、系统地认识装备维修保障问题的能力;装备维修保障中的故障分析和解决能力;制定维修保障方案和计划的能力;规划和确定维修保障资源的能力;装备使用过程维修保障的评估能力;掌握国内外装备维修保障发展动态的能力。

(三)确定课程核心知识点

根据教学对象分析和课程分析结果,建立能力要求与基础知识点的对应关系(如图3),如全面、系统认识装备维修保障问题的能力需要维修工程的基本概念和“三全”观点;故障分析和解决能力需要FMEC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TA(故障树分析)、RCMA(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和LORA(修理级别分析)等技术以及可靠性、维修性基础知识。因此,从对应关系可以看出,以能力要求为目标和需求,本课程核心知识点应侧重于维修工程基础知识和装备使用过程的RMS分析和评估技术,以及维修保障资源确定、维修保障方案制定、维修保障发展动态。

四、结语

任职教育是军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必须大力加强任职能力的培养,而课程设计是影响任职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根据军队任职教育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了能力整合知识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以及课程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确定核心知识点的课程内容设计过程,并结合具体课程进行了尝试和应用,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任职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2]曲炜.军事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讨[J].继续教育,2005,(1).

[3]管飞.军事任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学报,2006,(2).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2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电工学 心理学 认知-发现学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48-02

电工学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等特征,它在工科的学科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对电工课程真正有效的理解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后续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科学研究、从事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情况为电工学课程的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对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改革策略[1-2]。

对教育的影响,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和积极建构编码系统,他认为编码系统除了可以进行信息的分类和联系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超越现有的信息,即产生新的创造性信息,学生从而获得创新能力。该文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为核心,在调查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布鲁纳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电工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结构,使电工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智慧潜能的激励及创造思维开发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的认知结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将对其在学科领域的后续学习产生持续影响。

1 学生对电工学的认知状态分析

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授电工学知识时,客观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的认知状态及其个别差异是非常必要的。电工学课程需要学生应用物理理论和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但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多数学生没有透彻掌握、理解数学原理的内涵,对电磁学的本质问题也比较陌生。同时发现部分学生曾在有关电学知识的学习、考核中多次遭遇失败,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产生自认不擅长学习这些方面知识的错误认知,导致学生对电工学的学习存在抵制的心理趋势。部分电工学后续专业课程少的专业学生由于意识不到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因而存在消极、轻视的学前态度。

2 围绕基本结构开展教学活动

布鲁纳强调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意味着概括性程度高和具备广泛、深刻的适用性。从学生的理解与迁移角度来看,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律的“三基”作为学生学习电工学的核心内容有着非常明显的合理性,而且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高校教育中现存的几个不可避免的矛盾问题。

首先,随着高校学分制、素质教育和学生减负等政策的推行,电工学总学时被数次压缩,而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电工学知识日益繁杂,基于“基本结构”的教学策略则可以有效解决学时与内容之间的冲突问题。其次,由于电工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简洁明了概括电磁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变得更加明确,有助于学生有效引申展开以解决课内、外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至于电工学“三基”以外的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下环节中共同完善,如:习题、实验及实习等。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和内容促使学生反复应用、分析电工学基本理论,自“上”而“下”,从“一般”到“具体”,在不断使用中不断更新完善基本结构,直到学生主动加工形成一个与基本结构相统一的、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电工学知识体系。

3 适当将学科的新科学成就贯穿于教学中

布鲁纳认为,在儿童的早期教学中提前引入基础学科知识可以促进早期智慧的开发,同理在高校的电工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科专业相关的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应用、新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能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与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理解所遇到的类似知识,有效促进学科整体知识之间的迁移,尽快融入相应的科研及职业领域。例如:加州大学的蔡少棠教授在研究电荷、电流、电压和磁通量之间的关系后推测出电学中除了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基本元件之外,应该还存在一种组件,并于1971年提出了忆阻器[3-4]。研究人员声称,忆阻器可让手机能耗低、节能,也可使电脑在断电后再次打开后仍能保存信息。惠普集团甚至预测若在电脑系统中使用忆阻器可以产生人类某种模式(patterns)的记忆和关联。再比如自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轨道炮被作为未来新式武器提出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的军部所重视。电磁轨道炮是一种具有射远程、高能和多任务特征的先进杀伤武器,其军事用途十分广泛[5]。

4 创设发现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布鲁纳提倡“发现教学”,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依据自己独特的认识程序获取知识,他发现此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并获取创新能力。发现法的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教师对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时机、步调和方法。因此,教师应从内心转变灌输思想,创设促进学生潜能发挥的良好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和学生完全平等的情感与学生共同合作,保证学生处于轻松、平和、自主的环境。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觉得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提供即时反馈,在每个小步骤都予以及时鼓励和奖励反馈,学生的探究过程将变得顺利,容易获取新的信息。学生在发现法的学习过程一般要经历信息的组织、提取、检索、分析、应用、检验几个阶段,教师则需要抓住学生总结自己的成果并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的时机给出合适的对学生具有帮的矫正性反馈信息。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应采取合理措施以保持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独立性,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做到点拨即可,以避免学生对老师的反馈产生依赖性。

5 结语

该文在分析高校工科学生认知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电工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应用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能够优化信息的组织、整理、储存和提取方式,激发知识结构内在相互关联性的认识和掌握,促进认知结构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加强对学科体系横向和纵向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

但布鲁纳教学理论的有效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技巧和博学等方面有着极高要求,因此,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习和培训,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全面、深人探究课程结构和相关的扩展知识。

参考文献

[1] 梁凯.关于高校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13.

[2] 黄琦兰,马欣,沙琳,等.电工电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C]//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2230-2233.

[3] Tour,James M and Tao He.Electronics:The fourth element[J].Nature,2008(453):42-43.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讲究方法;提高效率;注重基础;面向全体

如何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讲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高中数学总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深化并运用数学基本思想与数学方法解决有关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观念。所以在总复习中提高教学质量,为高考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摆在高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要如何组织好高三数学总复习呢?本人结合近几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立足学生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根据学生的总体素质和知识基础。在总复习开始前,立足学生实际,认真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总复习计划。计划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分析;(2)总复习原则、措施和指导思想;(3)总复习的时间、内容安排、复习形式、具体做法和明确具体目的的要求;(4)复习资料的精选和使用、确定复习重点;(5)总复习的奋斗目标“选优提差”的对象、措施和具体办法等几个方面,做到师生心中有数、条理清楚,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总复习。

二、讲究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1.精选和确定复习资料,系统归纳,分门别类地进行总复习。

以课本复习为主,适当精选各地历年考题,结合课本内容,系统归纳,注重纵横联系,把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按知识结构分门别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的总复习。目的在于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全方位出发,使学生平时学到的局部、分散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归纳整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总复习阶段,复习过程采用“概念——范例——复习练习——测验小结”的形式,精讲、系统、训练结合,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点化和提高,基础知识重点复习。如代数部分的数式运算、函数图象与性质、几何部分的圆柱,圆锥,圆台,球,棱柱,棱锥等。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要只顾单一的知识总复习,尽量顾及到各种题型的训练及几何、代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这是教师必须紧紧把握的教学环节。抓住知识点,认真备好课堂结构和复习方法,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三、加强辅导,全面提高

总复习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复习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保证全面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下,去实现对优秀生的培养。

1.面向学困生,实行“低起点、宽要求、多激励”的课堂复习教学方法。因为学困生基础差,所以教学的起点必须低,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上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复习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知识障碍,对这一部分学生要宽要求、多激励,让他们在感受温暖的同时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使他们及时获得帮助,受到激励,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要特别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些学生是整个复习过程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难以建立知识框架,题目会做,但一做就错,粗心马虎。因此对这些学生的要求要严格,解题过程要严密、细心,使这些学生不因此而造成常规题失分太多。

3.应注重优秀生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做到思考问题全面、周密而不遗漏任何可能的情况,在推理论证时做到理由充分,言必有据,逻辑严格可靠,条理层次清楚,结论完全正确。

四、调整心态,培养素质

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17-01

一、 教学评价的基本指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评价中,教学评价指标需要结合学生们具体的情况来制定,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来制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基本的参考点应该是综合性的,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日常表现来多元化的构成,要根据学生以上的指标表现切合实际的来构建教学评价体系,老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在学期末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素质评比,得出学生们具体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教学计划,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获得正确的语文学习认知。

二、 心理素质教学评价方式

小学的语文教育除了必要的学科素质教学评价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基于学生心理的多元化变化,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关键在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性把握和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性疏导,关键在于怎么引导学生树立和塑造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点来看待问题。作为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满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还要满足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认知价值观,在促进学生心理认知水平不断满足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普及,充分提升幼儿对于心理问题认知,满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确保学生有着正确的心理价值观。

三、 语文课堂评价式课堂模式的构建

语文作为基本的语言学科,既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满足基本的教学评价的前提下,进行语文实践性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认知知识原理,提升学习兴趣,其基本学习方法就是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同学之间彼此的研究探讨,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其基本的组成框架下光具备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缺少方法论的正确引导,例如;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思维让学生来认知知识原理,通过什么样的探究方式让学生达到知识运用的目的,这些都需要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逐渐的解决,逐渐的实现。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于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保障学生知识接受的刚性需要,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和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的前提下,采取适用性强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于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需要,其不是单纯的学习目的而是注重于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学习知识来认知基本的政治哲理,运用多种性的实践方法来加深这种认知印象形成永久性印象。其基本的课堂模式在于实践探究,老师通过知识原理的基本介绍给予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学生通过实际方法的运用来认知知识,了解其产生的过程,形成的基本理念,结合基本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一个基本的评价,形成正确的教学评价性思维。

四、 评价性学习模式的确立

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获得最为完美的知识体验。新课程教育是我国在当代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培养方式要注重课程学习质量提升全面落实于课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语文评价性教学模式提升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热爱,在抓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面落实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性的实践思维,换言之,小学语文评价性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教育当中的语文评价性教学方式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过评价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评价性学习的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认知结论,共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评价性语文教学方法是在满足于学生多元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所形成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于理论教学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五、 结语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要想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注重教学评价的作用,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来构架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深入审查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满足学生基本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筱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观察例谈[J]. 上海教育科研. 2009(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