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94-02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然而,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以往数学课程不同、概念难以理解、习题比较难做、方法不宜掌握且涉及数学基础知识广等特点,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其内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是无所适从,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数理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概率统计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基础,培养其能力,并与其后续课程及专业应用结合,便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小试验,以使概念形象化,如在引入条件概率前,首先计算著名的“生日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每四十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 0.882,然后在各班学生中当场调查学生的生日,查找与前述结论不吻合的原因,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就比较主动地去接受这个概念了。

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和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 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 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积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在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之后,随后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

3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保险是最早运用概率论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日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介绍二项分布时,例如一家保险公司有1000人参保,每人、每年12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死亡时,其家属可向保险公司领得1000元,问:①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大?②保险公司一年利润不少于40000元、60000元、80000元的概率各为多少? 保险这一类型题目的引入,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对概率在经济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上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事数学教学的情景在信息社会里应有所改变,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渗透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等,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5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甚远。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互动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教改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尽管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课题,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119-15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然而,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以往数学课程不同、概念难以理解、习题比较难做、方法不宜掌握且涉及数学基础知识广等特点,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其内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是无所适从,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数理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概率统计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基础,培养其能力,并与其后续课程及专业应用结合,便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小试验,以使概念形象化,如在引入条件概率前,首先计算著名的“生日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每四十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 0.882,然后在各班学生中当场调查学生的生日,查找与前述结论不吻合的原因,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就比较主动地去接受这个概念了。

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和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 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 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积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在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之后,随后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

3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保险是最早运用概率论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日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介绍二项分布时,例如一家保险公司有1000人参保,每人、每年12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死亡时,其家属可向保险公司领得1000元,问:①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大?②保险公司一年利润不少于40000元、60000元、80000元的概率各为多少? 保险这一类型题目的引入,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对概率在经济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上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事数学教学的情景在信息社会里应有所改变,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渗透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等,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5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甚远。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互动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教改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尽管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课题,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119-15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然而,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以往数学课程不同、概念难以理解、习题比较难做、方法不宜掌握且涉及数学基础知识广等特点,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其内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是无所适从,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数理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概率统计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基础,培养其能力,并与其后续课程及专业应用结合,便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小试验,以使概念形象化,如在引入条件概率前,首先计算著名的“生日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每四十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0.882,然后在各班学生中当场调查学生的生日,查找与前述结论不吻合的原因,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就比较主动地去接受这个概念了。

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和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积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在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之后,随后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

3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保险是最早运用概率论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日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介绍二项分布时,例如一家保险公司有1000人参保,每人、每年12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死亡时,其家属可向保险公司领得1000元,问:①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大?②保险公司一年利润不少于40000元、60000元、80000元的概率各为多少?保险这一类型题目的引入,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对概率在经济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上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事数学教学的情景在信息社会里应有所改变,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渗透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等,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甚远。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互动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教改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尽管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课题,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119-15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的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2.1采用疑问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是指通过提出疑问、分析疑问、解决疑问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该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新颖好奇、敢于批判、勇于超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要全面实施这一方法要善于设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好的疑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思考,不好的疑问不仅不能引发兴趣,可能适得其反。善于设疑就是设置问题要自然、恰到好处。

2.2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计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身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

2.3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语言简练,用词准确,把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分析透彻,辨别清楚,对理解概念十分重要,教学时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设置情境,引出概念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生活中的事例形象生动化。如数轴,什么是数轴?课本中明确给出概念,但是同学们似乎对原点和正方向有疑虑,原点究竟在什么位置?什么方向为正?这时,老师应该从我们常见的温度计入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读数特点,然后把温度计水平放置,再观察其刻度特点。这时如果我们把温度计看作一条标有刻度单位的直线,并且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它就是数轴,这样通过实物类比同学们便容易明白数轴的概念。又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中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书中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也没有具体讲述怎样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只是用一道例题的形式呈现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这时学生就会有点迷茫。我在初步讲述时就按课本上的教学方案进行,但教学效果很差,尤其怎样分组的问题,学生根本弄不明白。与同级的几位老师讨论后,我又重新设计了教案,在讲授时首先设置一种情境,假如我们班的同学要订校服,首先我们要测量同学们的身高,但是根据生活常识我们知道,我班所有同学穿的校服尺码最多也就五个,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衣服稍微大点或者小点也可以,所以就会出现身高介于某个段内的同学穿同样尺码的衣服,比如身高在1.65米――1.68米的同学穿尺码是180的衣服,这样就要对所有数据进行分类,因此就会出现数据的分组,这样的条形统计图也就是频数分布直方图,这样同学们既对频数分布直方图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利用挂图,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

把抽象的概念用实物或课件演示出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旋转时,应用多媒体展示几个有关旋转的实物,如风扇的旋转,车轮的旋转,分析其特点,归纳其要素,然后根据特点和要素总结定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样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二、理解和掌握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只认识它的字面意义是不够的,还应以分析其性质、揭示其本质为重点,才能加深理解,准确的掌握它的含义。

1.分类对比,深化概念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接触到的数学概念越来越多,教师要根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知识和结构组成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的“孤立”、“零散”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数学体系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2.对于并列相关的概念,可进行类比联想

在众多的数学概念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有些概念内容相似,但有着本质区别,存在并列关系;有些概念的本质相同,只是名称不同,有着等同关系。对于这类概念,我们可以采用类比联想,联想的东西越多,思考的途径就也越多。例如:二次根式的加减就是合并同类项根式,它可以与初一的整式加减中的合并同类项类比,使合并同类根式与合并同类项的新旧意义迅速得到同化。再如轴对称与中心对称,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等。通过纵横对比,在类比中找特点,在联想中求共性,把数学知识系统化。

三、巩固和运用概念

1.将文字语言表达的概念用数学符号表达

尤其是几何概念的学习,把文字语言概念用数学符号表达的过程,是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概念的过程。例如:“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就要通过画图让同学们感知线段重点的概念。又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要通过图形让同学们感知。这些在几何概念的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重视概念的抽象化与具体化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教会学生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或分析具体事物,解决实际问题,防止学生对概念认识上思维的“断层”,出现“闻而不会,会而不全”的现象。

3.应用概念是巩固的重要手段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6篇

概念教学布白时机策略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之中,对于概念的生成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粗糙简单,很少给学生留点儿空间,很少有让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内化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正确的数学概念,会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白”,往往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而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空白效应”,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自主探究,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大胆创造,尽情展示,演泽出概念教学的生命活力。

二、“布白”教学艺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概念表象形成时“布白”

对于学生,许多概念都已经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表象认识。如果教师能在概念逐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时布白,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生头脑自然也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表象形成时布白,使操作活动、思维活动,语言表达等协调发展,并更准确地生成了概念。

(二)在概念的内在联系处“布白”

数学具有科学的系统性,知识之间环环相扣。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新概念时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布白,让学生找到新旧概念的连接点,有助于学生建立和加深理解新概念。

如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时,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留出“空白”,我让学生思考:(1)这是个什么图形?(2)跟以前学的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学生在四边形概念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思考,找到了新旧概念的连接点――四条线段围成,从而疏通了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使新知识纳入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然后,我再让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学生通过与已学知识“四边形”特征的分析比较,自主建立了平行四边形新的表象,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并且印象深刻。

(三)在概念相似易混处布白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形式相近,联系紧密的概念、法则和公式,极易混淆,会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概念相似易混处布白,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搞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很好处。

如教学相交与垂直在教学“垂直与平行”这一课时,涉及到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不同情况:相交与平行,课后许多学生认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垂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时,着重讲了“垂直”与“平行”这两方面内容,其实,垂直只不过是相交的一种情况,所以,在教学相交时可以布白,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根据两交情况的特征分析,再到最后结果的区别,自然就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相交”,认识了“垂直”。

(四)在探索概念特征时“布白”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不仅有利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猜测和调控的能力。在探索中“布白”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争辩、互相补充,从而获得鲜明的印象。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白圆心、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我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

(1)直径是半径的几倍?

(2)直径和半径都经过哪里?

(3)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各有多少条?

本题所示,这个时候留白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环节老师采用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4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时,高潮迭起,精彩纷呈,重要的是学生在自己探索和发现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布白”教学艺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活用“空白”的策略

(一)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

语言上的空白,一是指利用语言的停顿,造成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稀声的美学境界。”

如我在教学“周长”时,先让学生摸一摸树叶一周的长度,摸一摸桌面一周的长度等,让他们初步感知物体一周的长度,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时,我说:“那周长就是――”就此停住,在这语言停顿的那会儿,我创造了暂时性的语言“空白”,学生趁这“空白”搜索周长的特征,并努力试着概括周长的定义,学生在给周长下定义时,开始并不完整。这时教师用手势比划“一周”的状儿,让学生根据手势,再根据在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括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思,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思考,并填补“空白”。

(二)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判断半径、直径一课时,让学生判断哪一条是半径?哪一条是直径?哪一条既不是半径也不是直径?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但是如果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是?”或者“为什么不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半径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直径必须具备什么条件,通过质疑,留出给学生思考概括,概念生成的一个空间,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没有把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用语言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看后能发生思考,并用自己的思考对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加以概括,并形成深刻表象,不仅解决了概念的生成,也解决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提高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抽象概括的能力,一举而二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布白是一种手段,教师通过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布白使我们留给孩子的是条件,让他们自主地去锻炼,布白使我们留给孩子的是问题,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布白留给孩子的是空间,让他们能自由地去飞翔。合理布白,能够促进概念的有效生成,合理布白,演绎了小学数学课堂概念教学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7篇

“频数和频率”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而且这些概念不太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混淆,如理解频数、频率、极差、组距、组数、样本容量等。 学习这个单元时,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 如:1.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会求频数;2. 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3. 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4. 会列频数分布表; 5. 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 6. 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7. 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只是看这个学习目标就已经足够让人混淆了,所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记得更牢,学得更扎实。 要实现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用实践的方式辅助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导入新课的阶段,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导入要讲解的频数的概念,如以闯关的形式,先通过选拔赛,全班参与,速度最快者胜出,再闯关。 选拔题可以设为求数1,2,3的平均数和方差。 第1关题目:我们已学过哪些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特征数?第2关题目: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第3关题目:A医院2012年6月,在该院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

4.7, 2.9, 3.2, 3.5, 3.6, 4.8, 4.3, 3.6, 3.8, 3.4,

3.4, 3.5, 2.8, 3.3, 4.0, 4.5, 3.6, 3.5, 3.7, 3.7.

已知这一组数的平均数为3.69, 方差为0.2749,请说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 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吗?用什么方法?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热身和知识回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上课的过程中,概念的讲解如果是用直接讲解的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好的,并且容易觉得枯燥。 可以把概念和相关知识都融入到一个活动中,通过活动的过程来阐述和讲解概念,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对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活动可以设计为调查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让同学们试着通过数据的整理对全班同学的视力状况进行统计。

当学生收集到了数据之后,要整理就必须把数据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分类,从而涉及一些组距、组数等概念。 教师可以给出数据整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找出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它们的差,在这里最大值为5.4,最小值为3.3. 教师概括出极差的概念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2. 确定组距。 教师给出组距的概念,确定组距时要预计组数是否符合其他要求;3. 确定组数。极差 ÷ 组距 = 组数,(若以0.3为组距)则组数为7组。 通过观察以上步骤整理出来的频数分布表,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调查对象中大部分人的视力是多少。 教师在整理完数据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图表来回答问题,如哪个视力阶段的学生最多?根据同学们的视力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师再总结和巩固频数和频数分布表的有关知识和概念。 频数: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频数分布表:反映数据分布的统计表叫做频数分布表,也称频数表。 并介绍频数分布表的第二种形式,将发生的事件按类别分组,这时频数就是各类事件发生的次数。 像这样通过把一些活动融入到课堂当中,学生不但学得开心,知识也掌握得更加牢固。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前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全国高等院校数学以及各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学生已学过的其他数学课程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学生学起来感到难以掌握。大多数学生感到基本概念难懂,易混淆、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解题不得法、不善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4个方面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和安排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以及教师授课一般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缺少该课程本身的特色及特有的思想方法,课程的内容长期不变,课程设置简单,一般只局限于一套指定的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3大类:①理论知识。也就是构成本学科理论体系的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主要包括随机事件及其运算、条件概率、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极限定理、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理论知识,这些是学习该课程必须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知识。②思维方法。指的是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不确定性分析、条件分析、公理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这些大多蕴涵在学科理论体系中,过去往往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对于学生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应用方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有大量的成功实例。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局限于一套指定的教材,应该在一个统一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材建设应向着一纲多本和立体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进度表中应明确规定该门课程的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时数、自学时数(在以前基础上适当增加学时数),这样分配教学时间,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二、教学形式

1)开设数学实验课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实验:在校门口,观察每30s钟通过汽车的数量,检验其是否服从Poisson分布;统计每学期各课程考试成绩,看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并标准化而后排出名次;调查某个院里的同学每月生活费用的分布情况,给出一定置信水平的置信区间;随机数的生成等等。通过开设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原貌,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2)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多媒体的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增强了教学趣味性。如在学习正态分布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在图形窗口观察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和概率分布函数随参数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出正态分布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概率统计例题字数较多,抄题很费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对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讲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增加课堂信息量。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复习课、习题课等都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形式,配以适当的粉笔教学,这样既能延续一贯的听课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比如在概率部分,把几个重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率、概率密度、期望、方差等列成表格;在统计部分,将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假设检验问题的拒绝域列成表格形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重要统计量的分布密度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学生觉得一目了然,通过让学生先了解图形的特点,再结合分位数的有关知识,找出其中的规律,理解它们的含义及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以便更容易记住和求出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问题的拒绝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透彻,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从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因此,采取案例教学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随机现象时,用抛硬币、元件寿命、某时段内经过某路口的车辆数等例来说明它们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讲数学期望概念时,用常见的街头用随机摸球为例,提出如果多次重复地摸球,决定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它的规律性是什么等问题,然后再讲数学期望概念在产品检验及保险行业的应用,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期望的概念并能自觉运用到生活中去;又如讲授正态分布时,先举例说明正态分布在考试、教育评估、企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然后结合概率密度图形讲正态分布的特点和性质,让同学们总结实际中什么样的现象可以用正态分布来描述,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正态分布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另外,也可选择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的案例,例如概率与密码问题、敏感问题的调查、血液检验问题等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处理,使学生经历较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核方法

考试是一种教学评价手段。现在学生把考试本身当作追求的目标,而放弃了自身的发展愿望,出现了教学中“教”和“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考”的奇怪现象。有些院校概率统计课程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其考试形式是期末一张试卷定乾坤,虽然有平时成绩,主要以作业和考勤为主,占的比率比较小(一般占2O),并且学生的作业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使得教师无法真正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平合理地给出平时成绩。而这种单一的闭卷考试也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所以,我们首先要加强平时考查和考试,每次课后要留有作业、思考题,学完每一章后要安排小测验,在概率论部分学完后进行一次大测验。其次注重科学研究,每个学生都要有平时论文,学期论文,以此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应用能力.此外还有实验成绩。最后是期末考试,以A、B卷方式,采取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将这4个方面给予适当的权重,以均分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成绩不及格者.学习态度好的可以允许补考。否则予以重修。分数统计完后,对成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总体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程度和方差大小判断班级的总体水平,并对每道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找出薄弱环节,以便对原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总之,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学质黾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前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全国高等院校数学以及各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学生已学过的其他数学课程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学生学起来感到难以掌握。大多数学生感到基本概念难懂,易混淆、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解题不得法、不善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4个方面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和安排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以及教师授课一般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缺少该课程本身的特色及特有的思想方法,课程的内容长期不变,课程设置简单,一般只局限于一套指定的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3大类:①理论知识。也就是构成本学科理论体系的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主要包括随机事件及其运算、条件概率、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极限定理、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理论知识,这些是学习该课程必须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知识。②思维方法。指的是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不确定性分析、条件分析、公理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这些大多蕴涵在学科理论体系中,过去往往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对于学生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应用方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有大量的成功实例。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局限于一套指定的教材,应该在一个统一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材建设应向着一纲多本和立体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进度表中应明确规定该门课程的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时数、自学时数(在以前基础上适当增加学时数),这样分配教学时间,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二、教学形式

1)开设数学实验课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实验:在校门口,观察每30s钟通过汽车的数量,检验其是否服从Poisson分布;统计每学期各课程考试成绩,看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并标准化而后排出名次;调查某个院里的同学每月生活费用的分布情况,给出一定置信水平的置信区间;随机数的生成等等。通过开设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原貌,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2)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多媒体的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增强了教学趣味性。如在学习正态分布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在图形窗口观察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和概率分布函数随参数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出正态分布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概率统计例题字数较多,抄题很费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对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讲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增加课堂信息量。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复习课、习题课等都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形式,配以适当的粉笔教学,这样既能延续一贯的听课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比如在概率部分,把几个重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率、概率密度、期望、方差等列成表格;在统计部分,将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假设检验问题的拒绝域列成表格形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重要统计量的分布密度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学生觉得一目了然,通过让学生先了解图形的特点,再结合分位数的有关知识,找出其中的规律,理解它们的含义及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以便更容易记住和求出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问题的拒绝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透彻,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从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因此,采取案例教学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随机现象时,用抛硬币、元件寿命、某时段内经过某路口的车辆数等例来说明它们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讲数学期望概念时,用常见的街头用随机摸球为例,提出如果多次重复地摸球,决定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它的规律性是什么等问题,然后再讲数学期望概念在产品检验及保险行业的应用,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期望的概念并能自觉运用到生活中去;又如讲授正态分布时,先举例说明正态分布在考试、教育评估、企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然后结合概率密度图形讲正态分布的特点和性质,让同学们总结实际中什么样的现象可以用正态分布来描述,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正态分布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另外,也可选择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的案例,例如概率与密码问题、敏感问题的调查、血液检验问题等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处理,使学生经历较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新晨

三、考核方法

考试是一种教学评价手段。现在学生把考试本身当作追求的目标,而放弃了自身的发展愿望,出现了教学中“教”和“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考”的奇怪现象。有些院校概率统计课程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其考试形式是期末一张试卷定乾坤,虽然有平时成绩,主要以作业和考勤为主,占的比率比较小(一般占2O),并且学生的作业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使得教师无法真正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平合理地给出平时成绩。而这种单一的闭卷考试也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所以,我们首先要加强平时考查和考试,每次课后要留有作业、思考题,学完每一章后要安排小测验,在概率论部分学完后进行一次大测验。其次注重科学研究,每个学生都要有平时论文,学期论文,以此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应用能力.此外还有实验成绩。最后是期末考试,以A、B卷方式,采取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将这4个方面给予适当的权重,以均分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成绩不及格者.学习态度好的可以允许补考。否则予以重修。分数统计完后,对成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总体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程度和方差大小判断班级的总体水平,并对每道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找出薄弱环节,以便对原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总之,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学质黾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0篇

一、什么是概念图

1.概念图又称概念构图或概念地图。概念图是一种反应学习者对相关概念间关系理解的可视化思维过程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内,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2.概念图的图表特征: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业术语或符号表示;命题是对事物的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是指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展示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面,从属概念置于概念图的下面。

如图所示。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绘制概念图的类型

在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章节自测中有关概念图的练习出现了三种绘制类型:

1.填空构建式:在教材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已给出的概念图中空缺一些概念、连接词,学习者填写空缺的概念和连接词。

2.群概念构建式:给出学习者一些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让学习者用这些概念构建成概念图。

3.核心概念构建式: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核心概念,让学习者想象联系出与之相关的从属概念,来构建概念图。

三、构建概念图的一般步骤

1.首先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

对于初学者绘制一个概念图,重要的一点要从学习者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熟悉的知识背景有助于确定概念图的层级结构,概念间的联系以及下一步中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绘制的概念图也教全面、系统,增强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

选定了知识领域,接下来找出这一领域的关键概念,并把他们一一列出。然后依据学习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对这些概念进行排序,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列。

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层级结构

在这一步中,可以利用纸片进行层级结构的排布。把所有的概念写在纸片上,然后按照上一步概念的排序进行分层和分支排布,这样就初步拟定出概念图的分布。利用纸片的好处就是便于学习者对概念的排布进行修改。

4.用连线和连接词建立概念间的联系

概念的分层和分支结构排布好之后,对概念之间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进行连接,并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什么关系。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不只是平行和上下层概念之间有联系,不同知识领域间也会有联系。

5.逐步修改和完善

有了初步的概念图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是会逐渐加深的,所以,概念图也是随着不断被修改和完善的。

四、概念图在生物复习教学中的意义

1.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整合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它以结构化、可视化的形式表征知识,将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习者把握知识全貌,深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复习生物知识时,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另外,运用概念图学习者还能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发展对知识体系的理解。

2.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据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四种认知方式:记忆、规则、质疑、应用。一般认为以规则的方式进行认知,比其他方式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时更具优势。有人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学习者主要采用规则为认知方式。

3.促进对话和合作

绘制概念图,学习者可单独进行,也可以小组或师生共同绘制。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者要进行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协商来完成一个概念图。师生共同绘制,可以进行师评,学生互评,增强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更深入。学习者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4.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

学生要绘制出好的概念图就必修要弄清楚哪些是核心概念,哪些是从属概念,概念之间有哪些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属于高级思维。因此,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体会

1.概念图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教师用概念图进行知识的讲授,能让学生对老师的思维过程较清晰,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落实之处。另外促使教师从学习者的角度,贴近学生实际,挑战学生的思维.

2.概念图作为教师的评价工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绘制的概念图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可以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思.同时,学生所绘制的概念图表达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将从他们所绘制的概念图中找寻到蛛丝马迹.这样,就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发现并寻找纠正错误概念的途径.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微课;密度函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识别码】A

【基金项目】(1)2015.06.01-2016.05.31,西南石油大学教师教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概率统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5JXYJ-23);(2)2013.02-2016.07,四川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X15021301019);(3)2015.11.01-2017.08.10,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教学改革项目,“将优秀微课作品应用于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无项目编号).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正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两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反响非常热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数学微课作品.笔者选取概率统计课程中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知识点作为微课参赛作品,获得“第二届(2016)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西南赛区一等奖.现将本次微课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特色与同行分享.

一、教学目标

本次微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差异;

2.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3.体会密度函数对于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价值及其在方法论上的意义.

二、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一)重难点:密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密度函数是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标杆.因为只要知道密度函数,就可以通过积分计算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各种概率,从而明确该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及特征,所以深入理解密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十分重要.按严格意义的表述,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是捆绑在一起定义的,直接给出该定义对学生来讲显得很突然而且抽象,不容易接受.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概念引入的方式和技巧,以便对概念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二)重难点突破对策

对策1: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由离散过渡到连续.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某个区间上的概率计算是随机变量在该区间中所有取值对应的概率求和,以此为背景,通过将取值点不断加密,自然地将取值的视野引入连续区间的情境,想到连续的求和就是积分.于是区间上概率的计算问题也就从离散情形下的概率求和转化到连续情形下的积分.这个基本思路必须是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处理随机变量概率问题的第一反应,达到这个层面,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相关概率的几何意义、密度函数的性质等等的理解就会顺理成章.

对策2:类比思想.通过类比物理中求非均匀细杆质量的例子,激活学生原有经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类比探究连续型随机变量区间上概率计算的定积分表达式,引出概率密度函数存在性的猜想.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

本次微课结合PPT演示,教学时间15分钟.采用探索式、提问式、启发式、类比式教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能力,达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区间上概率问题的提出及密度函数概念的引入(4分钟)

1.通过探讨式教学,让学生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有初步的直观感受,并得出连续型随机变量需关注区间上的概率计算问题.

首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直观感受,引入与离散型随机变量不同的另一类随机变量,如手机的使用寿命、某人在车站等车的时间等,称之为连续型随机变量.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所谓的连续型随机变量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区别在哪里呢?学生们容易发现:它们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最大不同在于取值可能为某实数区间的任意值,而不是至多可列个值,这一不同造成了连续型随机变量X取某一个点的概率毫无意义,需着重关注的问题是X落在某个区间内的概率,如P(a

2.通过探求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的计算问题,参照定积分的微元分析方法,由离散向连续过渡;同时与非均匀细杆质量的线密度作类比,启发学生猜想密度函数概念的存在性.

①定积分解决概率问题思想的形成

【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首先回顾离散型随机变量求P(a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了从离散向连续转变,我们想象这里的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取值越来越密集,最后连成一片构成一个区间,此时如何计算P(a

【预设回答】大部分学生会回答“积分”.

【进一步启发】连续的求和就是积分,该积分值显然与区间(a,b]有关,于是猜想能否存在某个函数f(x),将P(a

②概率密度函数存在性的猜想.

【类比猜想】概率是对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N度量,它本质上与长度、质量等度量方式没有区别.并且注意到随机变量X落入整个实数轴是一必然事件,其概率为1,所以引导学生类比猜想:将整个实数轴设想成一根无限长的质量为1的非均匀细杆,于是计算P(a

【揭晓答案】事实上,经过数学家们的研究,对连续型随机变量,这样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确存在.下面给出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的严格定义.

(二)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的定义与性质(4分钟)

定义1设X是随机变量,若存在函数f(x)满足

(1)对任意的实数x,有f(x)≥0;

(2)∫+∞-∞f(x)dx=1;

(3)对任意两个实数a,b(a

则称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f(x)为X的概率密度函数,简称密度函数或概率密度.

【教学特色】本次教学设计中未采用传统的密度函数定义.

定义2设F(x)是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如果存在某个非负函数f(x),使对任意的实数x,有F(x)=∫x-∞f(x)dx,则称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并称f(x)为X的密度函数.定义2直接给出了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的关系,定义中的积分表达式是反常积分中的变上限积分形式,初学者难于理解,甚至容易将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混淆.为此,教学过程中采用另一种密度函数定义方式(定义1),其优点在于:①承上启下,易于理解;②化繁为简,由易到难.

密度函数的性质:

(1)f(x)≥0(非负性);

(2)∫+∞-∞f(x)dx=1(归一性).

注:这两条性质是判断一个函数能否成为概率密度函数的充要条件.

(三)连续型随机变量区间上概率问题的解决(6分钟)

由P(a

(1)P(a

根据定积分几何意义可知,随机变量X落在区间(a,b]上的概率,恰好等于在区间(a,b]上由曲线y=f(x)形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因此,可通过图形直观地感受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情况.

(2)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的关系.

由关系式∫baf(x)dx=F(b)-F(a),引导学生探索分布函数F(x)和密度函数f(x)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上述等式,大家联想到微积分学中一个什么重要公式呢?这表明f(x)和F(x)之间可能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预设回答】大部分学生会回答“牛顿-莱布尼兹”公式;“F(x)是f(x)的一个原函数”.

【进一步启发并论证】分布函数F(x)能借助密度函数f(x)的积分形式来直接表达吗?

F(x)=P(-∞

【深挖内涵,层层深入】

上式表明F(x)是关于f(x)的积分上限的函数,根据微积分知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①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F(x)一定是连续函数;

②在F(x)的可导点x处,则有F′(x)=f(x),即分布函数就是密度函数的一个原函数;

③由结论②,进一步得到

f(x)=F′(x)=limΔx0F(x+Δx)-F(x)Δx

=limΔx0+P(x

该式表明,概率密度就是平均概率的极限,刻画了分布函数变化的快慢程度;

④由结论③,进一步得到

P(x

该式表明,随机变量X落在区间(x,x+Δx]上的概率与点x处概率密度成正比,即f(x)越大,在该点附近取值的概率就越大,体现了概率在x点附近的密集程度.

(四)小结与课后思考(1分钟)

本次课通过类比猜想的方式引入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概念,解决了连续型随机变量在区间上概率的计算问题,并探讨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的关系,将知识升华.

四、教学思想小结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出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认识到它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差异,蕴含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由离散向连续过渡,温故而知新,运用微元分析法,提炼出区间上概率的计算思路,体现了有限和无限、近似和准确、量变和质变等范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教学思想.

2.采用“类比”教学法,⒘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计算与非均匀细杆的质量计算作类比,引入概率密度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及能力.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2篇

笔者多次在我校城市学院(我校独立学院称为“城市学院”)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工作,在每次期末考试,我都发现学生数理统计部分的成绩不理想,以2007年秋的试卷为例,试卷在数理统计方面的三个题都不难,其中一个题是求未知参数θ的矩估计量^θ和矩估计值,并判断^θ是否为无偏估计量;另外两个题分别是一个正态总体在方差已知时,求均值的置信区间和在方差未知时,对均值的假设检验.三个题的题型和书中的例题一样,作业也对这方面的题作了训练,但学生对这三个题的解答不理想,不如对概率论题目的解答,特别是后进同学,得分较低,甚至有空白不做的现象.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的主观原因.作为城市学院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和能力与统招生会有一定的差距,在同样教材和同样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城市学院的学生接受知识必定相对困难.一些学生在课程的前半截尚能坚持,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内容的不断增多,就越来越坚持不住,他们不同程度地不理解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感到内容多而且抽象,只能对公式死记硬背,甚至几乎放弃数理统计.

2.教学内容上的原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共48学时,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结论多,公式多,记忆的压力较大.作为后18学时的数理统计更具有内容枯燥,理论抽象的特点,其内容的顺序安排也使得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强化.数理统计的教学基本内容和考试点无外乎以下五个部分:(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2)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3)参数的点估计;(4)区间估计;(5)假设检验.一般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基本上也是如此,其中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是学生掌握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该部分连续给出一些概念、性质和结论,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性质和结论不可能给予证明,仅仅是生硬的给出,有的结论中的数学公式很长.由于该部分内容处于数理统计的开始阶段,使得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了学好数理统计的信心.实际上,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是为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作理论准备的,而紧跟在该部分内容后面的参数的点估计中根本没有涉及到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的内容,抽样分布定理没有得到及时的应用,这使得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更加困难.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各自包含关于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非正态总体参数的三个大方面,而这三个大方面又分别包含若干种情况(就我校使用的教材即文献[1]而言,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各自介绍了10种情况,总共20种情况),再加上每种情况又可以再分成单侧和双侧置信区间或单侧和双侧假设检验,使教学内容显得冗长、繁琐和枯燥,一个基础不太好的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并记住相关的结论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对这部分内容的融会贯通,因此不少学生在有关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时候尚可坚持,而在有关两个正态总体参数和非正态总体参数时便感到力不从心.

3教学改革的内容城市学院的学生经过学习必须达到国家的要求,从而成为合格的本科大学生,但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搞好数理统计的教学.

1.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由浅入深

要讲透重点内容,精讲相关的例题,确保对重点内容的融会贯通,而对其它内容,特别是那些用一样的方法处理的内容,则强调掌握方法,根据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区别对待,适当兼顾.如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重点应是双侧置信区间和双侧假设检验,而重中之重是有关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在教材中这样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各自包含了3种情况,总共6种情况.通过对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双侧置信区间和双侧假设检验的细致讲解,使学生确实掌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为达到更好的效果,可把内容调整为如下顺序:(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统计量等基本概念;(2)参数的点估计.包括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优良性的评选准则;(3)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Ⅰ).包括标准正态分布(用U表示)的分位数,χ2分布和t分布的定义、性质和分位数,与一个正态总体相关的抽样分布定理;(4)区间估计的概念,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5)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Ⅱ).包括F分布的定义、性质和分位数,与两个正态总体相关的抽样分布定理;(6)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非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7)假设检验的概念,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8)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非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9)单侧置信区间和单侧假设检验以及其它教学内容(前面(4),(6),(7),(8)中指的是双侧置信区间或双侧假设检验).这样的调整要点和注意事项是:(1)将参数估计一章拆开,其中参数的点估计提到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之前,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之后,目的是使抽样分布定理在紧跟其后的区间估计中马上得到应用.(2)将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拆成两部分,这样就分散了难点,避免了定理和结论的过分集中.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Ⅰ)和(Ⅱ)之后分别是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和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拆成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在紧跟其后的教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应用,使学生及时看到抽样分布定理的用途,有利于学生掌握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以及区间估计的整个内容.(3)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Ⅰ)是学好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前提,从而是抽样分布与抽样分布定理的重点所在.只有真正学好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才能由浅入深地学好其它情况下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4)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从一个正态总体的到两个正态总体的,再到非正态总体的,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的困难越来越大,要求掌握的程度应逐渐减弱.两个正态总体和非正态总体的情况所用的一些公式较长,非正态总体的情况在推导时还应用了中心极限定理,它们作为必须的教学内容不能舍去,尤其是两个正态总体的情况,但在教学中,应注重体会和应用在学习一个正态总体的情况时总结出的思想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减轻学生记忆的压力.(5)教材中在介绍假设检验时,对每种情况都将双侧和单侧检验一起给出,笔者以为在最后单独讲解单侧置信区间和单侧假设检验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使坡度变缓,防止内容冗长和繁琐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先集中力量学好重点内容,并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中尽快掌握思想方法,这部分教学仍然要注重体会和掌握方法.(6)调整后的顺序方便了初学者由浅入深的学习,使学生集中时间学好重点内容,但拆分了教材中的一些章节,使知识的系统性不如教材的顺序安排,为此最后应按教材的顺序对内容进行全面总结.

2.注重思想方法简单而直观的解释

教学中的数学理论是严谨的、抽象的,对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更不是容易理解的,而数理统计中的的许多内容都有简单而直观的解释,它的基本思想是用从样本中获得的信息对总体的未知参数和分布进行推断,简单地讲,就是根据抽样结果,对总体的未知情况作合理的猜测.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背景,用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的事例,直观而简捷地讲清基本思想和方法.比如,矩估计的思想方法是依据样本矩依概率收敛于总体矩的原理,用样本矩估计相应的总体矩,通过解方程将未知参数用样本的函数表出;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是依据“概率最大的事件最可能出现”的原理,在已得到试验结果的情况下,认为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未知参数的取值最像真正的参数,从而将其作为参数的估计值;假设检验的推理思想就是数学上反证法的思想,在推断时应用了实际推断原理,即“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发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小概率事件是一些意外事件,像“火车事故”、“买中大奖”等等,而我们在坐火车时,不会顾虑火车是否会发生事故.买后,对未中大奖会有一个理智的心态,也就是一般不会去考虑这些小概率事件,即认为它们通常不会发生;注意到所有区间估计或假设检验中的方法都是有共性的,简单地说就是取适当的变量,再确定相应的概率表示式(大概率表示式或小概率表示式),区间估计就是解这个大概率表示式中的不等式,解出未知参数所在的由统计量表示出的范围.而假设检验就是根据小概率表示式,看样本值使小概率事件是否发生,若发生,则拒绝原假设.否则,便接受原假设等等.通过简单而直观地解释,避免严谨和抽象给学生造成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

3.注意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面对数理统计中的众多公式和结论,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是一个由繁到简,去粗取精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数理统计之初,总结有关正态分布的结论;将四个变量U,χ2,T和F的重要性质、各种情况下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总结和归纳成表格;总结常见分布中未知参数的矩估计量和最大似然估计量;总结整个课程的结构和知识点以及基本题型等等.还要及时总结易混内容的区别和联系,比如,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矩估计量和最大似然估计量、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单侧和双侧置信区间、单侧和双侧假设检验等等.在一般的教学中,有时过于注意细节,不容易把握住知识的整体,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掌握知识的联系,如同站在更远、更高的地方看内容,看到问题的全部,使书本在学生的大脑中“由厚变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和对重要结论的记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教学改革的成效

笔者2008年春在我校城市学院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工作,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了改革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到学生对数理统计部分的重点内容比以前清楚,对点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方法和思想有一定的体会,特别是对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掌握有了较好的改善.2008年春与2007年秋期末的试卷在数理统计方面难易程度基本相同,试卷中仍有三个大题属于数理统计方面,其中一个题是给出总体均值的两个估计量,证明这两个估计量均是无偏估计量,并进一步判定哪一个更有效;另外两个题分别是一个正态总体在均值未知时,求方差的置信区间和在方差已知时,对均值的假设检验.在2008年春的阅卷过程中,感到学生对数理统计题目的解答好于2007年秋,所教全部学生的及格率比2007年秋有所提高.两次考试后,统计随机抽取的两个班各题得分显示出在有可比性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两个大题方面,平均得分率也有所提高.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3篇

一、概念图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概念图作为学生素材积累的知识管理工具

作文的素材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比如经济、文学、政治、品德等内容,同时也可以是一些名人名句、格言抑或是感人的小故事,甚至是一些比较热点的话题、实证分析等等,其所设计的知识是海量的,因此必须具备高效的认识工具,将已有的素材以及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让其结构更加清晰明朗,这样对于以后的写作具有很大的益处,便于及时寻找出对自己实用的题材进而有效利用,并从中获取知识,受到启发,为写作增加一丝亮点。

(二)作文训练更倾向于发展综合和发散思维

综合以及发散是写作所具有的特殊特征,因此,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也就自然而然被划入了写作的范围内。故而,就需要培养学生们的综合思维能力来适应写作的综合性,而概念图可以很好地锻炼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念图的节点以链接的方式将各个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创建一中新的关联,提出新的意见,有助于学生思路的延伸。此外,概念图还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可视化的思考,助学生们将各个观点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之处明确出来,正确区分差异以及矛盾。此外,学生们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产生的联想以及思维的发散还需要概念图的交叉连接得以实现,同时,概念图的交叉连接也有助于学生们拓展思维的横向以及纵向发展,发展比较性思维,将观察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角度进行延伸,在写作中一旦拥有了较灵活的思路,那么新的元素就会如泉涌一般闪现,从而获得新的立意。

(三)篇章的结构布局可以用图式来表示

不论是何种文体的写作,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拥有固定的篇章格式以及相对应的布局以及文章所需要的元素,可以运用概念图辅助小学生建立文章的空间布局概念。所谓建立作文的空间布局,意在利用概念图的图示化段落所在的位置以及范围之间的相互作用。作文的体系可由关系连线、概念的节点、命题以及实例将之主体凸显出来。

二、概念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概念图作为拓展作文思路训练的应用策略

A:快乐的人生也避免不了痛苦的存在。两种对待方式,一部分人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另一部分人却常常放大挫折,逃避痛苦。

B:故事里的人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却通过想象,承受着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败,竞争失利,朋友失和,这些因素自己哪怕是沾上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下转第83页)

(上接第60页)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理题目和方向。以该题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见图1。

(二)概念图作为训练学生选材能力的应用策略

学生的写作,大多是取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而由于他们阅历尚浅,生活局限在家庭和课堂,视野也不够开阔,生活中的题材他们经常会重复使用,缺乏新意,雷同现象颇多。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搜集、记录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并深入挖掘、思考这些事件里蕴含的内容和表现出的社会价值,力求推陈出新。教师在指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搜集取材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强化学生对各自生活领域的参与热情,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片段,都是妙笔生花之源。

(三)概念图作为训练学生构思能力的应用策略

构思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一名学生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在学生进行作文构思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运用概念图的能力进行好的引导,并通过对概念图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按照概念图进行提纲的规划。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4篇

1 高考考查生物学概念的方式和特点

1.1 直述法

1.1.1发散式

南一个概念引出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

(2008年上海卷)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1),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1.1.2归纳式

由个别的内涵或外延导出概念。如:

(2007年宁夏理综卷)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 物种进化 B 外来物种入侵

C 群落演替 D 垂直结构

1.1.3 综合式

大多概念之间还存在有明显的包含、对立、并列、因果关系等,高考考查时,常常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如:

(2009年福建理综)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1.2 图解法

1.2.1 集合式

用数学集合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

(2007年广尔理基卷)图1是由3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I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外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 I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 I染色体、ⅡDNA、Ⅲ基因

C I固醇、Ⅱ胆吲醇、Ⅲ维生素D

D I蛋白质、Ⅱ酶、Ⅲ激素

1.2.2 概念图式

用箭头把一组概念连接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包含、并列或对比等关系,有流程图、因果图等。如:

(2009年天津理综卷)图2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2 生物学概念复习备考教学策略

结合高考考查生物学概念的方式和特点中,在引导学生高考复习备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入手进行概念教学,以提高概念教学的订效性。

2.1 “关键词”策略,让学生在快速找到“题眼”

(2009年广尔卷)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解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这里的“正常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相对稳定状态”等都是关键词,抓住这些,本题解答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B。

概念中的这些“关键词”,往往是闸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核心词汇(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反映的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事物的适用范围),抓住了概念的“关键词”,就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概念中“关键词”的关注。又如“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动物体或人体”、“内外环境变化”、“规律性应答”是阐述概念内涵的关键词,体现了反射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中枢神经系统”、“动物体或人体”就界定了反射的范围――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或人才具有反射现象,这是概念的外延的关键词。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关键词”的理解和掌握,解题时,学生就会迅速抓住“题眼”,提高解题效率。

2.2 多角度例证策略,让学生在思考训练中迅速准确判断

(2009年广东卷)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捕述的是( )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 m种植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本类试题往往采用发散方式进行考查,通过许多典例来求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复习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角度例证的方式进行强化概念的学习。如:“相对性状”的概念教学,在揭示出“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这一关键性特征后,可先举肯定例证:“猫的黑毛与白毛”、“兔的长毛与短毛”“、豌豆的高茎与矮茎”等,后再举一些否定例证:“猫的黑毛与狗的白毛”、“人的身高与体重”“、兔的长毛与白毛”等让学生判断,从而加深其对概念的掌握与应用。这样,经过多次的强化刺激,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建立新的条件反射,马上能准确判断。

2.3 建立概念体系策略,让概念的学习和掌握系统化

在掌握了大量的概念后,往往会出现概念的混淆和遗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这样不但有利于巩吲原有的概念,接受新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2.3.1 采用对比,让易混概念在比较中生成体系

生物学中一些名称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往往是“貌合神离”,它们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导致学生容易失分的误区之一。为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可把它们的各种属性或关键性特征进行对比。

其他类似概念还有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等。

2.3.2 借助图解,让抽象概念在直观中生成体系

2.3.2.1 采用集合方式表示

在生物学中,对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可借助集合方式,化繁为简,一目了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图3中①、②、③=三个圆分别代表某个概念或某类物质。以下各项中,能构成图中关系的是( )

A DNA、染色体、基因

B 反射、应激性、适应性

C 酶、蛋白质、激素

D 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解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些激素(如胰岛素)也是蛋白质,因此酶和激素与蛋白质之间为交叉关系;酶和激素是两类物质,为并列关系。

参考答案:C。

其他还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种间(或种内)关系;酶、激素和蛋白质的关系;应激性、反射和条件反射;染色体、DNA、基因、含氮碱基(或磷酸、五碳糖);免疫、特异性免疫与细胞免疫等等。

2.3.2.2 采用概念图方式表示

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有思维图、流程图、循环图等,下面是以能源物质的种类为中心构建的生物学概念图(图4)。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5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以及教师授课一般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缺少该课程本身的特色及特有的思想方法,课程的内容长期不变,课程设置简单,一般只局限于一套指定的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3大类:①理论知识。也就是构成本学科理论体系的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主要包括随机事件及其运算、条件概率、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极限定理、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理论知识,这些是学习该课程必须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知识。②思维方法。指的是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不确定性分析、条件分析、公理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这些大多蕴涵在学科理论体系中,过去往往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对于学生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应用方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有大量的成功实例。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局限于一套指定的教材,应该在一个统一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材建设应向着一纲多本和立体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进度表中应明确规定该门课程的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时数、自学时数(在以前基础上适当增加学时数),这样分配教学时间,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形式

1)开设数学实验课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实验:在校门口,观察每30s钟通过汽车的数量,检验其是否服从Poisson分布;统计每学期各课程考试成绩,看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并标准化而后排出名次;调查某个院里的同学每月生活费用的分布情况,给出一定置信水平的置信区间;随机数的生成等等。通过开设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原貌,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2)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多媒体的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增强了教学趣味性。如在学习正态分布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在图形窗口观察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和概率分布函数随参数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出正态分布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概率统计例题字数较多,抄题很费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对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讲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增加课堂信息量。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复习课、习题课等都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形式,配以适当的粉笔教学,这样既能延续一贯的听课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比如在概率部分,把几个重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率、概率密度、期望、方差等列成表格;在统计部分,将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假设检验问题的拒绝域列成表格形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重要统计量的分布密度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学生觉得一目了然,通过让学生先了解图形的特点,再结合分位数的有关知识,找出其中的规律,理解它们的含义及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以便更容易记住和求出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问题的拒绝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透彻,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从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因此,采取案例教学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随机现象时,用抛硬币、元件寿命、某时段内经过某路口的车辆数等例来说明它们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讲数学期望概念时,用常见的街头用随机摸球为例,提出如果多次重复地摸球,决定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它的规律性是什么等问题,然后再讲数学期望概念在产品检验及保险行业的应用,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期望的概念并能自觉运用到生活中去;又如讲授正态分布时,先举例说明正态分布在考试、教育评估、企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然后结合概率密度图形讲正态分布的特点和性质,让同学们总结实际中什么样的现象可以用正态分布来描述,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正态分布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另外,也可选择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的案例,例如概率与密码问题、敏感问题的调查、血液检验问题等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处理,使学生经历较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3考核方法

考试是一种教学评价手段。现在学生把考试本身当作追求的目标,而放弃了自身的发展愿望,出现了教学中“教”和“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考”的奇怪现象。有些院校概率统计课程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其考试形式是期末一张试卷定乾坤,虽然有平时成绩,主要以作业和考勤为主,占的比率比较小(一般占2O),并且学生的作业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使得教师无法真正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平合理地给出平时成绩。而这种单一的闭卷考试也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所以,我们首先要加强平时考查和考试,每次课后要留有作业、思考题,学完每一章后要安排小测验,在概率论部分学完后进行一次大测验。其次注重科学研究,每个学生都要有平时论文,学期论文,以此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应用能力.此外还有实验成绩。最后是期末考试,以A、B卷方式,采取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将这4个方面给予适当的权重,以均分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成绩不及格者.学习态度好的可以允许补考。否则予以重修。分数统计完后,对成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总体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程度和方差大小判断班级的总体水平,并对每道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找出薄弱环节,以便对原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总之,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学质黾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荣聪.游华.课程案例教学法.宁德师专学报,2008,(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