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一、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必要性

先进制造技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工厂生产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一系列新的职业及岗位[1]。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正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些人才作为制造部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紧跟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全面了解制造业,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不断吸收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那么“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也应该是一门动态的课程,随着新科技、新理念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而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新发明等都和学科前沿紧密相关,所以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就非常的必要。

二、教师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终身学习

近些年来,国家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基金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及进行成果转化。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的海洋,不断有新发明、新产品以及高水平的论文走在科学的前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和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能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对于教学而言教研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挖教材,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师而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紧跟学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以研促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学生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非常兴奋和自豪的[3]。

三、学生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积极向上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科学革命 技术革命 第一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

一、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相关定义

1、科学:人类对于规律的理性认识。科学革命: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有划时代的意义的飞跃,从而引起的科学观念、科学研究模式以及科学活动方式的根本变革;科学革命的特征:不等同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们观念根本变化

2、技术:人类有目的地应用科学理论和经验、技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自然界人工化和协调人类社会活动的社会实践过程。技术革命:在技术上具有根本性的,有广泛影响的大的变化;是对旧技术体系的扬弃和新技术体系的确立。

二、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不同

1、着眼点不同:科学革命着眼于新的经验事实,继而由经验事实带来理论体系、宇宙观和宗教观的变革。虽然正确的经验事实可以成就新的辉煌但错误的经验事实往往使人误入歧途。技术革命着眼点是技术扬弃,总体趋势看是上升的,并促使新的主导技术群的出现,新的主导技术群一旦出现,技术革命的到来也不可避免。科学革命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革命,它的发生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根本变革,最终使实践主体的思想和实践活动进一步符合客观规律,使人类不断得到解放。

2、过程不同:科学革命从个别学科开始,突破原有学科概念,使传统学科概念分裂,将新的学科概念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最终引起整个科学的根本性变革。技术革命源起于新主导技术群形成,新主导技术群取代旧主导技术群,进而具有其决定技术总门类――时代科学认识水平的趋势、方向的能力。这一过程是新事物产生并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它主要改变人类改造大自然和协调人类社会活动的实践方式和过程。

三、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先进生产力

1、从两个角度进行梳理

(1)历史考量: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的力量暨作用,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结论,并且这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理论。: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国别考量:苏联:军事领先、民用薄弱――苏联僵化的体制一味强调军事上的领先,忽视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民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到后苏联国力衰弱,优势荡然无存,以致最终解体。越南:建立苏联发展模式,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物质技术力量薄弱,不配套,设备陈旧,除一些重点工业基础项目外,科技水平普遍落后。这些问题将成为越南健康、长远发展的隐患。朝鲜:坚持先军革命的原则,朝鲜把农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解决好粮食问题,解决好吃饭问题”的目标。

2、殊途同归,辩证的统一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立法 科技效益 效益优先

作者简介:王冬梅,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助教;曹大庆,山东青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随着近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日渐凸显,于是,科技立法的步伐逐渐加快。科技立法是以调整科技社会关系为对象的,其目的在于对科学技术工作实行法治,促进科技领域秩序的建立,最终实现科技发展的效益最大化。“效益既应是立法的出发点,也应是它的归宿。”豍

一、科技效益优先是科技立法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

如果说,传统的法律价值取向将公平正义作为法律的最高追求,那么,现代科技的立法则更加注重对科技效益的追求,这是由其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从科技的性质来看,科学技术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中介手段,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物质手段,本质属性在于其工具性,本身不具有任何阶级性,所以,它最直接反映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科技立法是通过直接调整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从而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任何法律都是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科技立法也不例外。但科技立法所调整的是科技领域的社会关系,并且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进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豎所以,科技的立法则应注重效益的立法追求。

科技立法具有促进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直接性,这是由其使命或任务决定的。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更确切地说,它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器。经济分析法理学认为,任何法律现象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有其经济根源,利益需求构成了立法的内在根据,其它立法如此,科技立法也强化这一诉求。

如果说一般的立法是通过对权利义务的设置对社会利益再调整,那么科技立法不仅具有这一功能,而且还具有通过促进效益来实现利益的直接性。这主要是因为科技立法不仅要执行确认和维护现存社会关系(科技社会关系)的职能,还要担负起促进科技发展的使命。所以说,一般立法是在“分配或调整”利益,而科技立法则更主要的是在“创造或产生”效益。这是由科技立法的使命或任务所决定的。

科技效益优先的价值取向,是由科技立法的本质所决定的。科技立法的本质就是国家开拓社会生产力的法律工具。科技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和成份,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科技本身有极大的功利价值,这是其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基于效益而产生的社会利益。科技效益是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效益的保证就难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反之,为了追求效益,就必须发展科技,必须发展生产力。科技效益价值取向决定了“科技立法的本质就是国家开拓社会生产力的法律工具。”所以,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明确规定,科技立法就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立法宗旨,也反映了科技效益价值的立法导向。

二、科技效益优先在我国科技立法中的表现

科技效益优先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的科技立法中被强化到极其重要的地步。这一价值取向在法律条文中被现实地表现为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扶持”、“促进”等激励手段是促进效益产生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是科技法律领域里的一部基本法,它显示出了对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迫切“心情”,仅一部62条的法律,直接使用“鼓励”一词的条文多达14个,而间接带有鼓励词意的条文如“支持”、“扶持”、“促进”等就更多了,甚至在同一法条中连续或者重复使用这些词语。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拥有丰富的词源,为什么这部法律直接而又单一地频繁使用这类词语?这充分说明了该部法律的立法用意及其追求的价值取向。

根据法律规范后果的不同性质来划分,法律规范可分为鼓励性规范、保护性规范和制裁性规范。我国的《科技进步法》所采用的法律规范多为鼓励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而极少使用制裁性规范,所以在法律条文的表述上“鼓励”字样就特别多。在立法原则上,表现为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与国外科学技术界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表现为鼓励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和协作,鼓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业方面,鼓励和引导从事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管理制度,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术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在研究开发机构方面,鼓励和引导从事技术开发的研究开发机构单独或者与企业事业组织联合开发技术成果,实行技术、工业、贸易或者技术、农业、贸易一体化经营,鼓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咨询、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和社会公益性的研究开发机构,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或者有偿服务,鼓励社会力量自行创办研究开发机构,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科学技术工作者方面,鼓励在国外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回国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者以其他形式为国家建设服务;在科学技术进步的保障措施方面,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国内国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设立各类科学基金,资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解读《科技进步法》,不难发现,该部法律以法定的激励机制为手段,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科技的发展,最终为经济建设服务。效益导向是该部法律重要的价值取向。

该部法律的激励机制及其价值取向的宪法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法律的制定必须以它为依据和指导,《科技进步法》的制定也不例外。因此,宪法中关于科学技术规定的基本原则就成了《科技进步法》的立法向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科学的条文就多达18条,其中,第二十条明文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这就是《科技进步法》激励机制的宪法渊源;《宪法》第14条,将科学与经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支持了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方针: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把为经济建设服务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这就是《科技进步法》效益优先价值取向的宪法渊源。

科技进步法的激励机制及其价值取向的现实原因。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正如李鹏同志曾经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当前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科技的力量。”因此,发展科学技术成为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科技效益优先的必然要求

(一)最佳效益原则

确立科技效益优先的价值取向,要求科技立法要用最佳效益原则来解决科技立法中的其他价值冲突。

社会关系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说其复杂是因为多元主体对同一利益的不同需求,说其简单是无非就是为了一个利益。而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的法律,不可能完全协调好所有的关系,它只能用最佳效益原则来解决立法中的其他价值冲突。

在科技立法的价值体系中,效益价值居于优先位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首要价值标准。这就是,立法体系这一总制度框架须以效益为优先价值来决定权利、权力等法律资源的配置;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设定和落实,须以效益为优先价值来引导资源的个体配置;效益与公平冲突时,为了效益之价值目标,公平可以退居第二位,直至暂时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豏科技立法,效益和公平的法律价值取向只能是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效益原则是科技法律的最高原则。“最佳效益原则是解决价值冲突的核心原则。”豐

(二)双重使命责任

确立效益优先的价值取向,要求科技立法不仅要担负起调整社会关系的一般法律职能,还要还担负起发展科技、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效益的双重使命。

科技法律作为法律大家族中的一个部门法,固然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但也具有一般法律的共性和作用。它通过对社会行为模式公开而又明确的预先规范设置,从而对社会关系加以确认、调节、整合、制裁、制约、组织和引导,避免了社会行为的盲目性、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排除影响效益的各种干扰和阻力,保障效益的提高。

但是,科技立法不仅要执行确认和维护现存的社会关系(科技社会关系)的职能,还要担负起促进科技发展的使命,更多地采取肯定、鼓励、奖励合法行为的方式来调整科技领域的社会关系。所以调动各种利于科技发展的积极因素、强化人们的合法行为、鼓励人们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成了科技立法的重要任务。

(三)最佳运行模式

确立效益优先的价值取向,要求科技立法更具有灵活的调整方法,创造出一套具有效益的最佳运行模式。

为了社会的有序发展,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为社会成员预设了一套行为模式,以其强制力为后盾,权威性地施行于整个社会。这易造成“秩序价值”降低社会运行的“效益价值”。而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即科技,如果采取同样的法律运行模式和法律调整方法,就会失去其活力。因此,科技立法在运行模式和调整方法上应当与之区别开来。因为科技研究是科技人员从事的以探索和创新为目的的智力劳动,其任务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规律性,因而对科研劳动的进程和成果很难作出准确的预测,带有不确定性,甚至有的研究工作是没有实际效益的。因此要求各种科技法规,尤其是关于科研规划、科研方向的法规,应当以号召、鼓励和奖励为主。这一措施的独特之处,是科技研究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传统法律的阶级统治功能逐渐弱化,而现代法律的社会组织管理功能及推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逐渐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立法选择并确立科技效益优先的价值取向,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最新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省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加速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 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省科学技术奖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各级政府部门一般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单位。

第六条 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必须是在广东省辖区内研究开发,或属我省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完成人与国内外合作研究开发的成果。

第七条 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采取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第八条 省科学技术奖是省人民政府授予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九条 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省奖励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标准

第十条 奖励办法第六条第二款一所称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是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第十一条 奖励办法第六条第二款二所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是指:

一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

二在学术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三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十二条 奖励办法第六条第二款(三)所称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应用。

第十三条 自然科学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一定进展,学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四条 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一款所称的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药品以及生物新品种等;工艺包括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

技术发明类的授奖范围不包括仅依赖个人经验、技能和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

第十五条 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一)所称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第十六条 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二)所称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第十七条 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三)所称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十八条 技术发明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省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九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一所称技术开发项目,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取得具有较大市场价值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及其应用推广。

第二十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二所称社会公益项目,是指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自然资源调查和合理利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以及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科技立法、科技档案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应用推广。

第二十一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三所称国家安全项目,是指在军队建设、国防科研、国家安全、公安及相关活动中产生,并在一定时期内仅用于国防、国家安全目的,对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技术成果。

第二十二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四所称重大工程项目,是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大综合性基本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工程和国防工程等。

第二十三条 科学技术进步类候选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突出: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二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项目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者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

三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项目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十四条 科学技术进步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技术开发项目

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社会公益项目

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学术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并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学术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学术技术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已经在行业范围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ward congress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Conference)。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依据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而对中国当代科学技术前沿获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以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当中也创造出了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的科学家以国家名义进行表彰奖励的大会。

国家科技奖励获奖者的评选过程

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实施细则》以及不同奖种的评价标准来对申报科学家承担的项目成果进行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评审确认,同时邀请中纪委驻科技部的纪检监察局在评审的全过程当中进行现场监督以确保客观公正。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目前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5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评审周期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科研攻关 成果转化 机制

胜利油田钻井院钻井所,56名职工士7人,硕士20人。近年来,作为中石化金牌队,钻井所始终以推动石油钻井技术进步为己任,瞄准前沿技术发展,围绕勘探开发需求,建立永葆科技创新活力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卓越团队,培育科技奇葩,推广先进技术,形成了“科研-现场-科研”螺旋式上升创新模式,科研攻关水平始终站在国内行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在祖国大江南北、戈壁荒漠上奏出一曲曲慷慨激昂、精彩感人的科技增油乐章。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牢固树立人才兴所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把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卓越团队作为实现科研创新、加快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有力推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专业需要,结合人才年龄结构、人才梯队建设情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引进工作力度,着重引进重大课题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带头人。近年来,先后引进4名博士、9名硕士,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结构。尊重人才价值需求,依托国家、中石化重大科研课题,搭建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成就事业舞台。引进的博士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863重点攻关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骨干引领作用。

二是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注重现有人才的培育和提高,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规划》,全力打造“三支队伍”:打造专家队伍,培养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打造骨干队伍,培养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打造青年队伍,培养科技创新生力军。培养精通英语及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做好开拓国际市场人才储备。持续开展技术讲座、导师带徒等传帮带活动,促进人才成长。鼓励参加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定期开展专家讲座、技术交流,开阔视野,启发思路。

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技贡献率收益分配、科技进步奖励等创新激励制度,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新性,严格兑现各项人才政策,实行科技骨干待遇“五优先”,优先安排优秀科技人才承担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评审、成果鉴定等重要学术活动;优先提供学习和进修机会;优先安排优秀科技人才健康检查或疗养;优先解决优秀科技人才承担工作任务所需设备、经费、资料等;优先考虑科研骨干入党、评选先进等。把培训作为职工最大的福利,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经费,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科研攻关机制,永葆科技创新动力

完善科研攻关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沿着既定的轨道快速发展。从科研源头做起,抓好课题立项,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技人员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一是突出创新重点抓立项。选题立项坚持立足发展、引领发展方向原则,安排技术骨干对其最感兴趣的技术领域进行跟踪调研,形成课题调研报告,在每年年底举办课题调研报告会上进行,从中优选出适当的题目进行开题申报,并对优秀的调研报告进行奖励。

二是完善创新体系抓制度。注重从优化机制、完善体系入手,完善各时期科技发展规划体系制定。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和考核办法”,规范立项申报、课题运行及验收评定等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项目管理实行研究室主任领导下“两保、两定、两挂钩”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承包保计划任务按时完成,保技术指标达到要求;定经费控制指标,定项目组人员奖金控制指标;项目的验收与季度考核挂钩,项目考核与奖惩兑现挂钩。重点项目实行阶段重点跟踪和月例会制。充分利用石油大学、斯伦贝谢等高校、机构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研联动合作创新机制。

三是营造创新氛围抓文化。钻井所建立有利于科研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鼓励大家发扬“亮剑”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积极营造人人参与创新、事事围绕创新、个个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作为一个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研究所,积极鼓励支持年轻人担当项目长或技术首席,鼓励科研人员宁可在创新中失败,不可在墨守成规中无为。

3.形成成果转化机制,彰显科技创新威力

科研成果既需要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实践检验,又可以为钻井所带来保证持续发展的效益,保证钻井所走上一条科研产生成果,成果应用服务,服务创造效益,效益反哺科研助推创新的良性循环道路。

一是实践检验成果。经过多年的创新,钻井所先后形成了鱼骨状水平井钻井技术、复杂深井优快钻井技术、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等十多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国内各大油田进行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在中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使可开发油气藏厚度由原来的5米降到目前的不足1米。日臻成熟的鱼骨状水平分支井技术已经现场应用7口井,平均日产为相邻水平井的3倍以上。

二是成果攻克难题。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才能推动技术进步,创造效益,因而钻井所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成果转化率。通过推广应用复杂结构井钻井技术科研成果,配套了一批先进的随钻测量仪器与工具,形成了以复杂结构井钻井工程设计、井眼轨迹测量及控制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优势。目前,已累计完成复杂结构井1300余口,占胜利油田复杂结构井总数的1/5,多项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钻井所历时三年攻关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能更大限度地穿越油层,增大油藏面积,从而提高单井产量和油气采收率。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6篇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最新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省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加速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 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省科学技术奖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各级政府部门一般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单位。

第六条 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必须是在广东省辖区内研究开发,或属我省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完成人与国内外合作研究开发的成果。

第七条 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采取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第八条 省科学技术奖是省人民政府授予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九条 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省奖励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标准

第十条 奖励办法第六条第二款一所称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是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第十一条 奖励办法第六条第二款二所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是指:

一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

二在学术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三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十二条 奖励办法第六条第二款(三)所称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应用。

第十三条 自然科学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一定进展,学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四条 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一款所称的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药品以及生物新品种等;工艺包括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

技术发明类的授奖范围不包括仅依赖个人经验、技能和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

第十五条 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一)所称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第十六条 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二)所称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第十七条 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三)所称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十八条 技术发明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省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九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一所称技术开发项目,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取得具有较大市场价值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及其应用推广。

第二十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二所称社会公益项目,是指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自然资源调查和合理利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以及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科技立法、科技档案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应用推广。

第二十一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三所称国家安全项目,是指在军队建设、国防科研、国家安全、公安及相关活动中产生,并在一定时期内仅用于国防、国家安全目的,对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技术成果。

第二十二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四所称重大工程项目,是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大综合性基本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工程和国防工程等。

第二十三条 科学技术进步类候选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突出: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二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项目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者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

三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项目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十四条 科学技术进步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技术开发项目

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社会公益项目

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学术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并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学术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学术技术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已经在行业范围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ward congress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Conference)。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依据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而对中国当代科学技术前沿获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以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当中也创造出了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的科学家以国家名义进行表彰奖励的大会。

国家科技奖励获奖者的评选过程

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实施细则》以及不同奖种的评价标准来对申报科学家承担的项目成果进行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评审确认,同时邀请中纪委驻科技部的纪检监察局在评审的全过程当中进行现场监督以确保客观公正。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目前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5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评审周期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7篇

当前我们科技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要与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结合起来,与学习《江泽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结合起来,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抓紧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兴起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高潮,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高新技术已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论断,同时我们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为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不懈奋斗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特别是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营造了“科学的春天”,极大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武汉之所以在50年内成为华中的中心城市,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进一步论证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他指出“在这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使我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应加以深刻理解,自觉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获得最根本的动力和产生更大的威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最高概括。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没有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新的发明创造与运用,就不可能有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和新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代表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科技发展,以顺利地引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更加宏伟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迎接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抢占高新技术这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立足于创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因此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他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作为科技大市的武汉要带头响应,广大科技工作者率先垂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工作、去奋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非凡业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优势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化配置武汉科技资源,构筑武汉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办好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

2 用科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也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相联系,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大问题。

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科学文化概念是指我国公民对科学精神的宣传,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对科学的人文理解与运用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外延与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科学文化在人们的全部活动中已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精神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科技革命本身就是一种前进的文化,体现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所以坚持用科学精神审视传统文化,探索未来文化,可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如果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及时吸收和拥有最新科技成果,不占领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就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会失去自己的先进性。 科学技术是推动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一种理性力量。科学是发现、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愈深刻愈全面,其行为就愈合乎道德。作为现代文明结晶的科学技术,凝聚人类智慧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无疑是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学文化是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地揭示出世界的本质,是当代人们观念变革的强大动力,它引导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江泽民同志在强调理论武装的同时,很强调“知识武装”,尤其是“高科技知识武装”。这是因为只有掌握了一定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邓小平理论。

科学精神是评判是非的重要标准。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中所涵括的一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家共有价值观念的集体体现,在成为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准则的同时,又以一种文化形态注入整个社会,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因而科学也成为人们把握和判断社会事物、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比如“把理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江泽民要求全党全社会发挥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当前,我市要进一步认识先进科学技术对人们思维空间拓展、思想观念转变、道德意识更新的巨大影响,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市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武装头脑,应用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尤其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

3 加速科技进步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我们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是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当前人民要求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所以我们党要顺民意,顺历史潮流,也必须代表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代表科技进步的要求,代表科学技术创新的要求,使我们党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的社会。具体地讲,当代的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科技的发展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要体现人文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进步要从以下几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引导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 ;我国一部分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给反科学、伪科学思潮的泛滥和一些搞迷信和邪教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也给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温床。所以我们要大力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公民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树立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建立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前我们要通过科普宣传,让广大群众懂得宇宙的起源、人类进化、灾害形成、养生保健等科学道理,使大家真正明白科技与财富、健康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宇宙观。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8篇

一、科技进步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关键和动力

江主席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洞察国际战略格局和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态势,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高度关注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高屋建瓴而又精辟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之一,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先进生产力,是先进战斗力的坚实支撑。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0—21页)

国防科技事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证明,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国防安全、国际地位和国家尊严的坚强后盾和可靠保证。国防高新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国家的生存、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国防实力,对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抵御侵略、遏制战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宝贵的、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高新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军事斗争的面貌,并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军事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革命,已经引起军队作战理论、作战手段、组织编制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出现了新的特征,军队的信息战、网络战能力空前提高,数字化部队建设已开始成为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重点,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把发展军事高科技作为抢占新世纪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正如江主席指出的: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军事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努力形成和发展我国自身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高科技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这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战略。”(同上,第224页)

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有超越别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决心和勇气,而创新是最有力的超越手段。”(同上,第66页)怎样进行创新呢?我们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世界军事发展和我军建设的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我们的军事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勇于探索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创立新学说;要注重理论研究的超前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着重研究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探索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立足我军现有装备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特别是要加强研究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法;研究我军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新形势下的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办法,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服务。

二、贯彻科技强军战略,推进军队质量建设

科技强军战略思想是江主席深刻总结我军多年来改革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客观分析当今世界军事发展大势提出的重要思想。军队质量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技优势在军队质量建设和军事斗争中是其他优势所不能替代的。“加强质量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科技强军的战略,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江泽民:《关于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引自1999年1月8日《解放军报》)质量建设是生产力发展对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军队的质量建设必须立足于科技强军,牢固树立科技强军、质量制胜的观念。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就是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战斗力,使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国防现代化建设与军队质量建设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之中,使最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军队的现实战斗力,真正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战斗力的全面提高。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军队质量建设,是适应世界军事变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迎接挑战、谋求质量优势的正确抉择,也是解决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的一个根本途径。当前我军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还不相适应。解决这一矛盾,归根到底要依靠科学技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必须千方百计把武器装备搞上去,尽快提高我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必须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必须深入开展科技练兵,努力实现科技成果向军队战斗力的转化;必须充分发挥院校培养人才的“基地”作用,培养符合现代战争需要的优秀的联合战役指挥人才;必须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加强军事理论研究,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紧密结合起来。

三、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增强国防实力的历史使命

江主席指出:“在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36页)

国防科技工业要寓军于民、能军能民。坚持寓军于民,是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能军能民,既可为国防工业发展积累资源,减轻国家负担,又可以锻炼队伍,提高素质,同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创造条件。国防科技工业企业通过生产民用产品来支持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把先进的民用技术转化为军用技术,又可为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武器装备现代化,要坚持科研先行,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世界武器装备的发展史表明,任何新式武器的出现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先进武器装备的发展,往往是新技术革命在军事领域的率先运用。科学研究是促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最有力的杠杆。如果我们不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搞科研,而是仅仅致力于现有技术生产武器装备,就永远改变不了武器装备的落后面貌。坚持科研先行,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抓住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项目,集中力量,发挥优势,排除干扰,坚决迅速地把关键性的高技术搞上去。必须重点发展一些尖端武器,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巩固我们的一席之地。

发展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科学管理,始终抓住质量和效益。江主席强调:“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大科技与建设项目,越要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始终注重质量管理;越是高科技,越要加强管理,讲求质量和效益,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同上,第166页)国防科研和生产管理得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建设投资的效益问题,而且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问题。而武器装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败。一定要把国防科研和生产的质量,作为重大问题管好抓好,精益求精,严格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督,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武器装备达到预期效能。

四、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不断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摆在重要战略地位。要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国防科技队伍,在军队建设方面就是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国防现代化建设,最终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才去实现。影响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固然有很多方面,但“当前我军人才素质的差距是带根本性的差距。”(同上,第128页)要紧紧抓住人才质量建设这个根本,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大批有正确思想理论武装、懂得高科技知识的指挥人才,培养大批能够担当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实现我军人才质量建设的整体性飞跃。为此,“在全军各个部队、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指战员中,必须迅速掀起并形成一个广泛、深入、持久地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热潮。”(同上,第84页)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提高全军官兵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加强各类军事人才的培养,为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提高军队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承担起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责任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军队领导干部队伍,是推进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和夺取未来军事斗争主动权的战略举措。认真抓好高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一大批适应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适应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合格指挥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9篇

“五化”,心血管的学科发展趋势

据记者了解,张瑞成教授1988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并长期保持与国内外同行的紧密合作,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始终站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最前沿,他先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研修。2007年至2008年,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院及哈福大学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学习治疗复杂、危重、疑难等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先进技术。因此,记者在张瑞成教授的办公室落座之后,首先希望他能够介绍一下目前国际国内心血管外科领域学科发展情况。

针对这个话题,张瑞成教授以“五化”给予了高度概括,即:“先心病外科治疗渐趋低龄化”、“ 成人心血管手术实施趋于标准化”、“未来心血管外科更趋于微创化”、“‘杂交’手术广泛应用达到常规化”和“新型心脏替代物研发使心脏手术疗效完美化”。之后他详细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病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医疗设备的改进,医疗技术的提高,心血管外科发展非常迅速,接受手术治疗的心血管病人越来越多,心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范围逐渐向婴幼儿、老年病人深入开展,微创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心脏手术成功率逐渐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逐渐下降……”

张瑞成教授首先提及了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他说:“先心病患儿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20%~30%会在1周岁内自然死亡。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比如现代体外循环、术后监护技术等的发展,先心病外科矫治的年龄越来越低。目前在欧美国家,除了分流量小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极复杂的先心病外,绝大多数先心病病人在1岁以内可以得到及时矫治。另外,先心病手术矫治越来越更合乎解剖和生理需求,一些减状手术或非解剖学矫治的术式正逐步被更先进、更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的手术方式所代替。”张瑞成教授还介绍说,“目前,一些欧美学者甚至尝试在胎儿期就进行矫治手术,也已经在羊的动物模型上成功尝试,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更多相关报道。”

大致介绍了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科发展状况之后,张瑞成教授的话题触及了成人心血管手术的学科发展问题。他认为:“与国内临床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不同,欧美心血管外科医生遵循的是循证医学。以冠脉搭桥术为例,从它诞生至今,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对其疗效的评价一直在进行。从最初的冠脉搭桥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到上世纪90年代冠脉搭桥术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成型术比较,到目前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疗效比较等,使外科医生对这种术式的了解更深,从而可以制定出各种治疗指南。治疗指南的确定,对指导外科医师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前及术后的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心脏瓣膜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抗凝、心衰等诸多的临床指南也已广泛应用,大血管病、复杂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外科治疗的指南也将在临床上应用。”

谈到“未来心血管外科更趋于微创化”趋势时,张瑞成教授首先回顾说:“较早的心血管外科手术多数是锯开胸骨的大切口手术,由此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创伤。随着各种新型医疗器械的开发,外科观念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面对来自快速发展的介入治疗技术的挑战,微创化已成为心脏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60%~70%的心脏手术可以通过小切口完成,包括大部分先心病矫治术、所有瓣膜手术、单支及多支血管病变的冠脉搭桥术、房颤射频整,例如冠心病人同时接受介入与外科手术,这一新形式的出现提示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和传统的外科技术已经相互融合,也许将来会结合成为某种新学科。”

张瑞成教授还介绍说:“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新型心脏替代物研发将使心脏手术疗效完美化,越来越多的心血管替代物已进入心血管外科,人工心脏瓣膜、同种异体管道、膜式氧合器、心室辅助装置已大量应用于临床。目前,心室辅助装置不仅仅作为心脏移植之桥,而且可以作为心脏康复之桥在心衰治疗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机械瓣膜的研制目前已趋于精致;无支架生物瓣膜的开发应用使心脏血流动力学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各种同种管道材料表面播种自体细胞,开发出人工小口径血管应用于冠脉搭桥术;转基因技术开发猪心作为心脏异体移植源;急性主动脉Debakey I型夹层的外科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由河南省胸科医院等单位创新发明的主动脉弓部三分支象鼻支架的临床应用,大大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并发症,使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已在国内多家心血管诊疗中心广泛应用。可以设想,未来的心血管外科医师将拥有更多更好的心血管替代物,从而使心血管手术更完美、安全和有效,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谈到这里,张瑞成教授归纳说:“总之,我国的心血管外科无论从先心病、瓣膜外科、冠心病、大血管外科、心脏终末期心脏移植等各个领域都在迅速发展,心血管外科必将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必须看到,我国临床与基础研究、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老年人心血管病手术、二次或二次以上心血管手术、心室辅助装置的应用、心脏移植、杂交手术等技术或操作的质和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我国病例多,可能会逐步成为心血管手术数量最大、病种最多、临床经验最丰富的国家。”

“高精尖”学科特点促使临床不断探索

此前据记者了解,张瑞成教授在常规开展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部分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病侧开胸小切口手术,常规开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心脏瓣膜成型和置换手术、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心房纤颤外科治疗、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等手术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学科财富,就其中的一些难点、热点话题,张瑞成教授凭借深厚的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他首先概括道:“心血管外科是一个发展迅速、同时又要求外科技术高尖端化的一门学科,涉及面从先心病到成人瓣膜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大血管疾病,范围广,难度大,确实需要在不断挑战中逐步积累经验,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例如,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简单的先心病采用微创切口,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手术方式带来的美观问题,但随之而来的肺部并发症和外周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还有体外循环建立相对困难、灌注困难和心脏排气困难等带来的风险增加。这就需要各项相关工作比如手术技术、特殊的体外循环建立技术以及胸腔镜技术等得到发展,使上述一些技术难点得到解决。”

张瑞成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对于一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其心内结构畸形复杂,病理生理更异常于一般的先心病,如何能使之矫治更合乎解剖和生理需求,一直对心血管外科医师是个挑战,这要求医师在临床中积累大量手术矫治的经验,从而在手术台上根据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对病例果断地选择最佳术式,进行完美的解剖学矫治。比如,法洛四联症手术矫治要尽可能减少右心室切口,一般肺动脉瓣环向下延长不超过2cm,根据肺动脉发育情况决定是否做跨环补片,年龄小于2岁的婴幼儿右心室肌束不宜切除过多。而对于更为复杂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治疗,如何掌握左心室功能锻炼即肺动脉环缩后把握二期手术间隔的时间,以及术中显微精确操作都是要点。心脏瓣膜外科则不同,瓣膜存在着风湿、钙化、退行性变以及单纯的瓣环扩大、腱索断裂、瓣叶损伤等,选择瓣膜置换能迅速改善心脏功能,但是在远期耐久性和组织相容性上存在一定的缺点;而瓣膜成形能使患者长期存活,更好保护左心室功能,更大可能免于心内膜炎、血栓以及抗凝治疗相关出血。所以,对于瓣膜患者来说,关键是‘何时修、何时换’。在心房纤颤的外科治疗方面,我在省内较早开展微创射频消融术,从早期的标准迷宫手术到现在的射频消融技术替代切割和缝合技术,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此技术的手术要点在于如何能消融折返环的同时最大程度避免心肌的损伤。通过此技术可消除由于心房纤颤而给患者带来的脑卒中危险、劳累后不适或发作时的濒死感。”

谈到很多中老年人特别关注的冠心病,张瑞成教授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冠心病手术治疗亦日趋精湛,选择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显微操作要求技术非常高,是在心脏上跳舞,就像人们常说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准找到靶血管,吻合桥血管通畅、不狭窄、不扭曲是手术的关键。而对于主动脉外科如主动脉瘤包括马凡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等,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对术者的要求更是非常高。主动脉瘤的患者随时都有瘤体破裂的可能而丧失生命。50%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在48小时内死亡,而且此类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非常高。近年来,随着主动脉弓部三分支象鼻支架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手术风险大大下降。但是对于这类手术绝不能掉以轻心,从术前监护、控制理想的血压、止痛、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再到术中选择何种动脉插管、停循环期间的神经系统保护、手术中血管吻合技术、主动脉根部和弓部以及冠状动脉的处理等,都要求医师不能有一点儿闪失。”

张瑞成教授曾经在全国率先研究应用温血心肌停搏液连续灌注心肌保护法,自1991年以来,临床应用即达3000多例,且效果优异;此外,他还在国内较早开展微创伤美容小切口心脏手术。因此,在采访中,记者特别希望张瑞成教授能够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对此话题,张瑞成教授首先介绍说:“温氧合血心肌停搏液连续灌注心肌保护法是心肌保护在概念和理论上的更新与进展。自1991 年9 月,继加拿大多伦多医院之后,我在国内率先研究应用温氧合血心肌停搏液连续灌注心肌保护法施行心脏直视手术,该方法可应用于所有心脏停搏下需要心肌保护的心脏手术中,通过临床观察,心肌保护效果良好,已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这个研究项目曾获河南省卫生厅一等奖、河南省科技厅二等奖。”

关于微创手术目前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应用情况和其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发展前景,张瑞成教授认为:“微创心血管外科可用于多种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心脏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冠脉搭桥术、大血管手术、心脏肿瘤切除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等。杂交手术是心脏学界的前沿领域,目前有代表性的就是冠心病杂交手术。我应用微创伤美容小切口技术施行各种心脏手术700多例,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畸形纠正彻底,效果安全可靠。随着微创心血管外科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脏中心将开展更多的微创心脏手术,不仅在简单病种的青少年和壮年患者开展,而且在疑难、危重、复杂病种的老年及婴幼儿患者开展。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及机器人心脏手术逐渐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将给更多的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

一流的学科建设和一流的个人修为

记者在采访前了解到,河南省胸科医院是全省唯一的现代化省级专科医院,该院的心血管外科,医疗设备先进,心脏手术例数居全河南省第一,仅2011年就做了近2000例手术、排在全国前列,被国内同行认为是省内心血管病种最全、急危复杂疑难病例最多、差错事故最少、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较高的医院,总体手术成功率99.3%以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据他的同事介绍,作为科主任的张瑞成教授,对科内各项工作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业务上该放手的就大胆放手,但严格监控,把好质量关,避免或减少差错事故发生。平时,张瑞成教授尤其注意提高自己与科室医护人员、医院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医技科室、各兄弟科室、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方式和技巧,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减少群众与领导之间、科室之间、同事之间、医患之间的矛盾,及时处理不利于发展的一些问题,为科室的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他结合实际,制定了合理绩效考评方法,定期进行考评和经验教训总结。平时,因为白天工作太忙,但再忙他也总是在晚上挤出时间查阅有关文献,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积极开展新项目。不断宣传医院及科室的发展状况,扩大和提高医院、科室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他的带领下,该科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医院及科室需要自己,自己应时刻为医院及科室发展着想,都愿意以最真诚的心、最好的工作态度、最优的服务、最高的质量向医院及科室交一份最满意的答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张瑞成教授不仅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他带领的病区也连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张瑞成教授不仅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还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近两年来,他拒收患者及家属送的红包200多次,金额达十几万元。他的同事介绍说,病人及家属给张瑞成教授送红包时,当时能拒掉的就拒收;当时拒不掉的,手术后自己或让别人交给病人或家属,或交到病人住院费里。有的患者术后送红包,出院后通过邮局给患者寄回去。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10篇

去年,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首次全市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出台了《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决定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努力把*建设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机制灵活和创新环境优越的创新型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指导和各部门、各镇(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紧密围绕实施科技*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科技工作大局,不断推进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的创新,全市科技进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今年的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与往年相比有所创新:

一是评审专家数量更多,层次更高。今年共邀请58名评审专家,比去年49名多。评审专家都是从省科技咨询专家库中选取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无论是专家的数量还是专家的层次,都是历年之最,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是技术领域划分更细。我们根据项目的技术领域进行了更为专业的分组,由原来的9个专业组细分为11个专业组,尽量使项目的技术领域与专家的技术专业相一致,保证评审结果的专业性。

三是评审组织工作更规范。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人员工作文件》和《评审专家工作文件》,使工作人员和专家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职责、程序、要求,保证了评审工作的科学规范。

四是评审过程更加科学。专业评审组的专家先签署《专家承诺函》,在确保诚信、公正、保密的前提下,分别对所属专业的每一个申报项目按技术创新、经济社会效益、推动科技进步作用、知识产权四个方面的11项评价指标逐项打分,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年申报我市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共129项,符合受理条件115项。根据《*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市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的规定,我市成立了由23名从事科技管理的领导、专家组成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和由58名专家组成的11个专业评审组。评审采用书面、会议等方式。专业评审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经投票产生本年度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候选项目,向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作推荐。

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听取了各专业评审组的评审意见及总结,对候选项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然后采用投票方式产生*年的市科学技术奖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拟奖项目85项。市科技局组织了3位评审委员会成员组成考察组,对*年特等奖和4个有疑问、评审委员会提出需考证的拟奖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

评定的拟奖项目于*年4月14日在《*日报》和*科技网上刊登通告,异议期为一个月,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异议期内没有收到任何异议。

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年*市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共85项,其中市科学技术进步奖83项,市技术发明奖2项。包括授予由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的《网络化智能型高速数控板材柔性加工成套装备》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种新型的免双芯48KVA大功率UPS内置带漏感隔离变压器》等18个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YFD系列风机用低噪声三相异步电动机》等26个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节能建筑用塑料隔热条专用料》等38个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授予由*旭和抗菌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表面抗菌耐磨制品及其制备方法》等2个项目为*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因没有项目或企业符合技术最高奖、科学技术贡献奖的要求,今年技术最高奖和科学技术贡献奖空缺。

*年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是认真负责的,评审过程完全符合《*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

二、*年市科技奖授奖项目特点

(一)技术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年授奖的85个项目中,达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有76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89%,较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属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34项,国内先进水平27项。自主研发的项目有82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96%,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共获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214项。如由广东五星太阳能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效太阳能平板集热器》项目,在国内率先采用真空溅射选择性涂层、低铁玻璃、先进的超声波焊接设备和工艺以及聚胺脂整体发泡保温技术等,减少了集热器的热损系数,使集热器具有热效率高,保温性好,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适于与建筑一体化,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缩小了我国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由*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完成的《双头空白DVDR光盘生产线》项目,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产品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已申请5项发明专利,已获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产品从*年开发成功以来已经在国内新增空白光盘生产线市场占有70%份额,在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占有80%的市场,从*年开始更远销到欧洲和南美等地。该产品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产品的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可录光盘生产线的空白,促进我国整个光盘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

(二)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日益成为我市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年授奖的85个项目中,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三大领域来看,属工业类的项目数量最多,达55项,占了65%。其中获一等奖以上的工业类项目19项,占同等级授奖项目数的74%;二等奖以上的工业类项目20项,占同等级授奖项目数的71%。从项目完成单位属性看,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达44项,占总项目数的52%,其中由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的37项,占44%;由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完成的34项,占40%。如:由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的《TTI-(900-2800)J电脑两板式注塑机》项目,是该公司于2001年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自行研制开发的,已申请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获授权,该项目设计的各项技术参数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而其价格只是同类进口机型的1/4~1/5左右,不仅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而且对我国注塑机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自开发至*年底,已售出21台,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920万元,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显现,产学研结合成果取得突破。

在授奖的项目中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有14项,约占16%,产学研科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企校合作,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如今年评选出的特等奖项目是*年*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中标项目;一等奖以上的19个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里有5个属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如由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承担的《网络化智能型高速数控板材柔性加工成套装备》项目,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中标项目,该项目是板材加工设备中最具生命力的集机电液气一体化的前沿产品,精度高,速度快,功能强大,实现了柔性板材加工的远程诊断、远程调试、远程管理和五轴联动智能路径优化功能,节能效果显著,比国外同级别设备节能25%以上。经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广泛用于多品种的板材加工行业,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的模具费用及产品开发周期。该项目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产品自*年投放市场以来,已实现新增产值12650万元,新增利税2387万元,为*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有力保证,并在全省、全国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由*市光华实业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免双芯48KVA大功率UPS内置带漏感隔离变压器》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产品属国内首创,填补单芯内置带漏感隔离变压器的国内空白。产品投放市场一年半来,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88万元,净利润1084.9万元,税收581.7万元,节支总额达414万元,效益显著。

(四)公共领域创新成果涌现,科技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授奖项目中涉及食品安全、信息安全、节能、资源化利用、环保和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共34项,占获奖总数的40%,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如由*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完成的《*市建筑节能对策研究》课题,通过大量民意调查、民用建筑与公共建筑的能耗调查、新墙材的生产及使用状况调查,掌握了*市的建筑能耗状况。系统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市建筑节能中的可行性分析及应用前景,提出了适合*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措施,为节约大量社会能源和社会资金,缓解当前电力紧张提供了有效手段。

由*市妇幼保健院完成的《改进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研究》课题,是目前国际上同领域最大样本最全面的前瞻性研究,筛选、优化、制订出包括5项指标的新诊断标准,经近2万例临床应用验证确证了其准确性。有利于指导新生儿窒息的诊疗,降低病死率、伤残率,减少国家和人民在医疗、康复和社会福利方面的经济负担。共4篇,经国内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五)成果转化率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年授奖的项目中,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获奖项目实施成果转化以来新增产值22亿元,新增利税4.3亿元,创汇6781万美元。如由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完成的《工业用大型特种变频不间断电源系统》项目,是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人员仅用一年时间便开发成功。产品自*年投放市场以来,实现新增产值22300万元,新增利税4826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又如由*市石龙镇人民政府、*市石龙广播电视站、广东巨龙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市开普互联信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石龙镇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项目,集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率先在全国镇一级单位实现了基于HFC的“三网融合”,建设了石龙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了城建图文一体化办公系统、广发行“医银通”、社区管理系统和96993社区服务热线等一批信息系统,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信息化应用,加快了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提升,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54.38亿元,同比增长14.25%;税收总额5.02亿元,同比增长22.6%,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的第19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六)科技人员素质提高,中青年骨干队伍逐步形成。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11篇

一、科研院所企业产品标准编制的现状分析

1.缺乏编制经验,一味追求指标的领先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大多数都是国内的前沿性、公关性、突破性的课题,其科研成果呈现出“高、精、尖、特、专”等特点。因为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仅重视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同时更重视其成果技术指标的高、精、尖,重视成果的先进性及国际领先性,因此,在编制企业产品标准时存在以下影响编制质量的情况。

(1)选择编制标准的时机过早如,××管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是在研制产品的技术指标基本确定并在试验室完成验证活动,基本可以定型后开始进行的。由于启动编制该企业产品标准的时机过早,编写人员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考虑到不同用户的现场实际情况的不同,导致该企业产品标准中的个别技术指标和参数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用户、不同现场环境的要求,造成该企业产品标准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影响了该产品的正常发展。

(2)遗漏产品特性指标如,×××装置企业产品标准中缺少对某个部件稳定度的指标,×××发光材料企业产品标准中缺少对杂质含量的指标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大多数原因都是由于科研人员缺乏编制经验,只关注了产品的主要特性指标,忽略了影响这些主要性能指标实现的其他因素,造成了产品生产及产品检验所依据的文件不充分,也无法真实地判定该产品的质量状况。

(3)技术指标过高科研人员重视科研成果技术指标的高、精、尖,因此在编制企业产品标准时,常会将科研成果中最好的技术指标作为该产品的技术要求。一味地强调该产品的先进性,没有在强调先进性的同时考虑其经济实用性,也没有考虑用户的真正需求,造成了该产品的技术指标过高,与企业生产现状不适应,增加了生产、检验等成本。

2.守法意识不强,“最大自由度”体现不充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第九条规定“制定标准应……符合使用要求,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第十四条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这要求我们所编制的企业产品标准应能够体现其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并在标准技术内容的选择方面实现GB/T1.1中规定的目的性、可证实性及最大自由度三原则。“目的性原则”,就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必需的技术内容。“可证实性原则”,强调了所编制标准的可检验性。就是对标准中所规范的内容都是明确的,也是可被证实的,特别是规定的技术要求应是能够得到验证的。“最大自由度原则”,就是在规定技术要求时应为今后技术的发展留有最大的空间,包括采用的方法和实施手段的选择余地。因此,编制高质量的企业产品标准应在实现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经济适用性的同时,实现内容上的最大自由度,避免不必要的限制。总之,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必须在满足科学先进、和谐一致、时机适宜原则的基础上,满足“目的性”、“可证实性”和“最大自由度”原则。

(1)采标意识不强科研院所比较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重视技术文献、专利等技术资料的收集,同时也收集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但这些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的研究方面,而缺乏将其引用到编制的企业产品标准中,而简单地认为产品不是外销的,没有必要采标。他们没有意识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可以提高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质量和水平,同时有益于产品的推广并与国际接轨。

(2)执行标准不到位,“最大自由度”体现不充分编制企业产品标准时不太注意采用国家、行业标准中有关术语、计量单位、抽样方案和检验(试验)方法等规定,导致由于对术语的使用和理解不一致而影响交流,试验结果的可比性降低;对可以使用标准件的而没有使用,导致产品缺少互换性,增加了生产、使用及维修成本,不利于产品规格系列化和通用化;所搜集相关资料和标准不完整,使编制的产品标准中缺少必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法规的规定;在选择试验方法时,没有充分考虑最大自由度的原则,没有引用现成的、可使用的试验方法标准,也没有最大限度地采用常规的试验手段及检测设备,而是追求采用创新的试验方法、自研的检测设备,限制了最大自由度的实现。

二、提高科研院所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质量的若干思考

企业产品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质量检验等方面活动的技术依据,也是企业向消费者的质量承诺。编制企业产品标准是企业守法经营、市场竞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体现。在营销界早就流传着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企业产品标准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因此,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标准的这一作用,使科研院所的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占领市场,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提高科研院所编制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势在必行。根据以上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提高科研院所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提升编制能力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科研院所各级领导、科研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完成科研任务固然重要,但制定一个高水准的企业产品标准也同等重要。企业产品标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科研成果生命的延续,它将承载着科研成果被社会所应用、被社会所认可的光荣使命。通过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制定企业产品标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存在价值的体现。对参加企业产品标准编制、审查、审批等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如标准化基础知识、标准编写知识、GB/T1.1及“标准编写模板”使用等,特别是可借助“标准编写模板”这一编写工具,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和编辑错误,提高编写效率和文本质量,同时使标准的编排符合GB/T1.1的要求,以提升他们编制标准的能力。

(2)重视标准编制组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产品标准编制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工作,编写人员的经验和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质量。也就是说,编制一个高水准的企业产品标准,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也就是人的素质、编制组人员的整体素质。经过分析与实践,笔者认为,企业产品标准编制组人员最好由科研人员、标准化工作人员及产品检测人员共同承担。科研人员已掌握了大量的可用于编制企业产品标准的技术资料。标准化工作人员了解同类产品的标准情况,熟悉编制标准的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产品检测人员熟悉同类产品的检测方法,在具备几种试验方法中可熟练地择优选择科学的检测方法,对检测数据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建立这样的企业产品标准编制组,充分发挥每个人员专业领域的特长,提升了编制组的整体素质,再加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编制出高质量的企业产品标准是必然的。

(3)把握时机,广泛搜集,整理分析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应遵循时机适宜性原则,也就是应在产品的所有技术较稳定、经济性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也可以在用户试用改进产品后进行,应在该产品的科技成果鉴定前完成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而不是在刚完成实验室的研制还没有进行现场试验的情况下进行。编制企业产品标准需要经历较多的过程,而信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是编制高质量企业产品标准的前提。因此,在企业产品标准编制前,应根据编制标准的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尽可能完整、全面、广泛地搜集与标准有关的资料,一是相关的国家规定、国内外标准和技术资料、产品发展方向最新科技成果;二是有关的试验验证资料,如: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及产品技术指标的试验验证资料,以保证质量指标的准确、可靠、试验方法科学且可行;三是企业能力的资料,如:产品生产能力、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四是与用户有关的资料,如: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市场反馈的资料,特别是用户对产品的建议和意见。这些资料的搜集对确定企业产品标准中的技术内容尤为重要。但还需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取精存真,方能确定先进合理的技术要求。

(4)积极采标,数据为准,合法合理在积极采用或借鉴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时,应特别注意采用那些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直接使用这些成熟的科技成果,可提高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质量。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应在企业产品标准中采用相应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中规定的术语,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按照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并结合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用户的使用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以数据说话的准则,对产品的技术指标及性能参数进行反复的试验验证、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合法合理地确定出产品的技术要求,择优选取技术成熟、先进的试验方法及与其试验方法配套的检测设备,合理确定统计抽样方法、抽样方案,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互换性、系列性和通用性。

(5)多方参与,严格审查,定期复审企业产品标准审查的重点是对标准是否符合法规、政策、强制性标准以及有关健康、安全、环保等硬性要求,是否能反映产品自身特,技术内容是否先进、合理和完整,试验方法是否科学,检测规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按照GB/T1.1及相关基础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制的。企业产品标准的审查是为解决标准中的技术问题,审查的深度、广度及其效果对标准编制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不仅要用于组织生产,还要用于销售、产品改进,最终交用户使用。因此,在企业产品标准审查中应邀请包括用户、生产、科研、销售、计量和有关部门专家代表及企业外的技术专家在内的、有代表性、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权威人士共同讨论研究,确定修改和补充的内容,以完善企业产品标准,达到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标准审查的时间较短,为确保审查质量,应提早将需审查的企业产品标准发至审查人员,必要时,还可提供编制企业产品标准的背景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三条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因此,企业产品标准的复审是国家法律的规定,是保持企业产品标准先进性、时效性的一种手段。科研院所必须根据该产品技术发展的情况及生产水平的提高,适时(一般为三年)对企业产品标准进行复审。复审内容一般包括标准中的技术内容、格式要求、引用标准的查新及技术进步等变化情况,以保证通过复审,使其持续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要求,保持企业产品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经济合理性,并满足企业发展及市场的需求。

三、结束语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手段等方面,对提高先进制造技术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探讨。

0引言

先进制造技术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ique,缩-~AMT)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资料表明,由于一些企业缺乏先进制造技术等产品开发与制造手段,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当前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关键课程之一。本课程是对以前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扩展,主要围绕先进制造技术的各主题,系统介绍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理念与装备技术。旨在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前沿技术,开阔思维拓宽知识面,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文中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教学质量进行一些探讨…。

1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1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事物的先进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先进制造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制造技术而言的。某种现阶段先进的技术若干年后可能会显得落后,甚至被淘汰。尤其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及渗入融合到现代制造系统中,反映现代科学理论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智能理论与控制技术有机融合为一体,导致先进制造技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因此,先进制造技术体系只有不断补充新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才能永远保持其先进性。

1.2多学科集成的特性

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是指某一项具体技术,而是机械、材料、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环保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而形成的技术综合体。先进制造技术在性质上跨越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特另是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同时又与技术科学和众多门类的工程技术相联系,是多种学科的集成。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人、技术、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

1.3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所有本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如在管理方面,先进制造技术包含准时生产(JI、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制造工艺方面包括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纳米技术、激光加工等;自动化技术方面包括柔性制造单~(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而且不同方向之间的联系不是太紧密,系统性不太强。

2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教学质量的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车动力,如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但当前很多学生由于缺少压力,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和毕业。为此,首先需要从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用途等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通过事实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挖掘课程中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实地参观,接触先进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正如前面所讲述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但实际教学中出现一些教案很长时间不更新等现象。要想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教师应密切关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并将相关技术特别是应用性和市场潜力巨大的那些先进技术及时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从而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学习这门课,并从中得到终身学习的启示。当前获取相关资料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网络、杂志或电视其它媒体很方便了解到制造业中前沿技术:有条件的教师也可以多参加一些大型的相关技术及产品展览会、学术会议以拓宽视野和积攒素材。这样才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很好地培养他们以动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习惯。

先进制造技术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而且各个方向的联系不是太紧密。因此,在收集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需要加以整理.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增强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在计划教学内容时,尽量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产品或能接触知识人手,逐渐过渡到所要讲授的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并尽量多地利用相关的录像、视频、动画、图片和CAI课件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教师应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应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事先告诉学生下一次课的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期刊去收集资料并整理;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针对该项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技术特点、应用条件、加工成本、加工质量及效率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碰到问题时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这种积极活泼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动力。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可改变传统的那种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无趣的现状,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4)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考核方法主要表现在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两个方面。考试的形式采取开卷考试、上课讨论、演讲、大作业、平时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分别权重来决定本课程的最终成绩,这样可以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局面。考核的内容应尽量多涉及到先进制造技术的各个方面,知识覆盖面更宽。考核的内容更全面。另外,可以采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便教师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同时可以根据课程评价内容反映该学生对本课程的参与程度,将其当做考核学生的一种辅助方式。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13篇

科技文化是人类文化大家族的一支新军,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生成。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的发展过程来看,科技文化理念的兴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相提并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真正的、方法的目标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其次,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文化的属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效应,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问题或灾难。第三,把科技文化作为一个与人文文化相对应的概念。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运作机制,并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科技文化”,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作为科技与文化复合名词意义上的“科技文化”,也不是指科学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前提,而是特指内禀于科技知识、科技活动和科技体制之中的价值观念的培育过程,是科学技术自足演化过程中向外自主的“心理”述说。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是人类观念地把握外部世界的思想成果,是人们对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即科学技术实践应用的技能和艺术,是人类用区别于动物的方式改变外部世界、不断建立属人世界的存在方式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部分。科技文化是缘于科学技术及其实践活动而生成的文化,它不仅有自己的表现形态,也有自己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特质。从静态方面说,科技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与这个时期相应的静态特质,如普世性、基础性和整体性等。就动态方面而言,科技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之相应的科技文化则呈现出自己的动态特质,如发展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科学技术活动过程就是创造科技文化的过程。可以这样说,科技文化理念的兴起,意味着一场新的文化革命正在生成。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了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如今,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正在向科学技术的文化学研究拓展,其智力融汇必将凝聚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理念,并为可能建立起来的科技文化学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

二、时代的呼唤:让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我们着力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广泛吸引力和深刻感召力的主流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广泛吸引力和深刻感召力的主流文化一定是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必要性

主流文化这个概念,是法国阐释学家德里达首先提出来的,指的是一个民族、时代或地域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心理而形成的文化精神主流。概言之,主流文化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表达社会主体意志的、具有主要影响的文化。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文化形态。”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时期”,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现实政策和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的新课题。一定意义上说,文化能够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种能够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文化,也一定是代表这个民族或国家文化力量的主流文化。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格局变化,使大多数社会矛盾都具有利益冲突的诱因,但时空压缩下的文化价值冲突,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矛盾的深层影响因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今天,文化生态乱象丛生,主流文化弱化,主流文化在引导社会大众方面越来越显得乏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主流文化中科技文化匮乏、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毋庸讳言,在当代中国,虽然科技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所“熟知”,但不一定为人们所“真知”,科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把科技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弘扬科技文化以增强主流文化,是人类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卡西尔在分析科学技术与文化形态的关系时认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话的信仰阶段、哲学反思的形而上学阶段和经验科学的实证阶段。在第一阶段,以神学为主,哲学属于神学,文化表现为一种神话形式;在第二阶段,以哲学为主,科学属于哲学,文化以一种哲学形式出现;在第三阶段,以科学技术为主,科学技术成为文化的主导形式,其他文化都以科学技术为范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化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我们要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增进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之中。

(二)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可能性

建设科技文化,发展科技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因为,科技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创新文化、现代化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1.科技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科技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水平,是国家文化力构成中的核心要素,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和先导。尤其是科学技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科技文化不仅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真理性、开拓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的特性成为先进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和先导。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新的发明、新的创造,大大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先进文化的发展空间,使得先进文化在科学技术领域所表现的特征更加明显、更加突出。因为,只有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理性认识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先进文化”。科技文化具有极大的渗透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学者指出:“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文化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它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可以说,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文化,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党要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并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进步,切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努力抢占科技文化的制高点,让科技文化鼓起先进文化的风帆。

2.科技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

从本质上说,科技文化也是一种创新文化,从科技文化走向创新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所谓创新文化,说到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去创新的文化,是能够集中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肇始于科学技术创新,创新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具有创新特质的科技文化。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理解和把握一种文化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把握这种文化之魂。创新文化之魂是什么呢?有学者分析说:“创新文化之魂是科学之魂和人文之魂的融合,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创新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外部环境层面)都应当充分体现二者的融合。”创新文化要体现的科学之魂,就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精髓,是科技文化中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说,科技文化就是一种创新文化。我们今天要建设的主流文化,必须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理论品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吐故纳新,努力发挥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创造力。作为主流文化建设重要元素的创新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要把带有广泛色彩的人文文化提炼升华,从科学文化的层次来培育、指导我们向着科学、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3.科技文化是一种现代化文化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人类延续几千年的文化进程,科技文化的兴起开创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并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覆盖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领域。正如有学者所说:“人类创造了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以后,又在塑造现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我们所说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背景下进行的,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大发展的形势下进行的,不难想象,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弘扬是多么重要。

三、基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科技文化发展对策

文化以历史为基础,以现实为立足点,以未来为指向,生生不息,与时俱进。文化的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乃至变革的过程。科技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凝聚了人类的普遍要求,积淀了人类的共同精神。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没有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是不可想象的。

(一)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体系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科技文化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科技文化匮乏当然也不可否认。今天,我们要建设的科技文化,固然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但是,必须建筑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必须具有中国特色。随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感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科技文化多么匮乏,越来越感到用科技文化“改造”我们的传统文化多么重要。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就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努力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文化体系。有学者指出:“当前我们特别需要的是下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真正补救我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科学技术文化不足的缺陷。这才是真正从我国国情出发,强基固本,从基础上下功夫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切实的道路。”总之,中国特色科技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进步的一种文化样式。因此,在发扬广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体系,理应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积极推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

在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中,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问题,既是趋势,也是共识,更是理想。应该说,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和分裂是20世纪世界范围文化领域的一大景观,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和统一理应成为21世纪人类的使命之一。顺应时代潮流,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必须把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两者及其延伸不可分割地构成了人类文化。正是这种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使得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成为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也都是可能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技文化是基础,人文文化是保证,以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社会主流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威力。我国是一个人文文化资源极其丰厚而科技文化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我国的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传统文化吸纳科技文化的过程。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推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一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二要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沟通作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三要把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落脚点。

(三)着力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文化之要在于“化”,化入人心,广为渗透,成为人的素质和习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建设科技文化,发展科技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其目的就是要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主流文化之中,融化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之中。这既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科技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构成,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所谓科技文化素质,“是指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并且能够用科学思想来思考和分析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自觉用科学精神来塑造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我国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整合社会上一切力量和途径才能实现。

四、结论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国防科技;国家科学技术;经济

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103-02

国防科学技术,是指与国家防卫体系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国防科技的进步,将极大的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国防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充分重视和发挥国防科技在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驱动作用,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国防科学技术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导

国家科学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国防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由于国防科技的目的是为军事和战争服务的,而军事和战争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因而,当今对社会具有巨大影响作用的许多高新技术都是从国防科技项目演变发展而来的,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起着先导作用。

(一)国防科技引领高科技的发展

高科技就是指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综合开发的,并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起着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的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期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1]。人类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大多因为国家防务上的需要而产生于国防军事领域,要么发明后先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比如先有核武器后有核电站;先有大型运输机,后有波音707和后续飞机系列等等。事实上,高科技的重大突破,绝大多数都与军事实力或者潜力密切相关。“经济、社会、自然,特别是军事的发展,作为巨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牵引着、推动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2]。

(二)国防科技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国防科技,集成了各种高新技术领域的精华,具有高度的相容性。若你把它用来服务于国家安全那么它就是国防科技,若你要把它服务于经济社会那么它就是民用科技。因而国防科技可以广泛应用到传统产业中去,更可以开发新兴产业。我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原子弹研制成功到火箭、卫星、导弹上天,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发展离不开国防科学技术的牵引。目前,在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业正面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国防科学技术的优势,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从业人员中,多数是在从事民品的研发、生产,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国防科技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促进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的诞生

“同样的财力、物力、人力,管理得好,就会事半功倍;管理得不好,就会事倍功半。科学管理,是兴国之道,也是兴军之道”[3]。国防科技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促进科技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上。

在近代,科研大都是科学研究者个人的事情,没有形成由国家资助和管理科学研究的体制,所以,当时的科学称为“小科学”。现代科学研究参加的人员众多,科研经费投入巨大,必须由政府进行组织管理,这种科学称为“大科学”。这种规模巨大的科学首先出现在国防科学研究领域。20世纪6O年代,美国人搞登月飞行的时候,参加整个活动的有42万人。这么大规模的一个组织,每个部位、每个人的工作都要安排好,靠几个人组织管理肯定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复杂的系统管理技术 ―系统工程技术,以实现了系统功能与组织的最优化,所以,国防科技改变传统了管理模式,使管理成为了一门科学。

二、国防科技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

在当今世界,“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4]。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现代国防科学技术集社会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于一体,是最能代表一国科研实力的成果,它能渗透到生产力中的各种要素中,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其一,促使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发展。劳动者的劳动力是智力和体力的总和。一个劳动者的体力提高都是有限的,而智力的提高则潜力巨大,所以,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知识越多,智力程度越高,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越大。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防科技知识在劳动者中不断普及,劳动者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同时还会改变劳动者队伍结构的变化,以至科技人员占的比重上升,体力劳动者比下降。

其二,创造出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先进与落后,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国防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工具的变革。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年。这充分证明与国防科技进步一体化的生产工具的变革,将创造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还有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

其三,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劳动对象的规模和效能,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防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动对象扩张到整个客观世界。美国现在可以利用勘探资源卫星,18天就把地球拍摄一遍,以准确掌握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状况。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防科技不仅促进了人们对现有物资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而且推动了人类开发新的能源、材料和资源,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从宏观、自然到微观、宇宙,开辟出许多新的生产领域。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加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达成生产力的飞跃。

(二)促进了生产布局的变化

生产布局,指物质资料生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布。生产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的综合制约,随着国防科技的发展,生产布局也将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一,改变了资源的经济价值。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矿产、能源及农业资源异常丰富,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后劲区域。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更为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低。究其原因,国防科技发展是其中之一,现在人们利用国防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拓展了对自然的认识能力,促进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自然资源的价值。

其二,改变了生产规模与空间范围。例如,青藏高原上的冻土技术的开发,使得在青藏高原建设铁路成为现实,能够实现资源的运输,扩大了生产空间范围,生产规模也相应得到扩大。

其三,改变了资源对区位的约束程度。原来的水稻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只有在南方地区可以生产双季或三季水稻。在科技的作用下,在东北也可以生产双季水稻,而且收成喜人。科技改变了资源对区位的约束力。

(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要求在全球范围进行,这为加速我国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条件”[5]。科学技术革命以迅猛的速度和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在引起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设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业、商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这种升级是以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为标志的。

其次,工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发展缓慢,地位逐渐下降。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工业部们逐步被压缩以至淘汰,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得到迅速发展,如新型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开发、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工业部门迅猛发展,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则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规模日益缩小。

国防科技是国防和科学技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并融为一体的一个新型结构体系,在加强国防,增强军队战斗力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人类科技发展史来看,最先进的技术往往首先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许多高技术起源于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从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防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带动国民经济产业升级作用非常明显。充分发挥国防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对于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

[2]乔松楼.国防大学专家评点高科技发展四大走势[J].报,2005,01.

[3].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出版社,2003.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福建 心血管病学 现状 发展

心血管病是当前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成绩最卓著的学科之一,以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为代表的临床技术,以循证医学为代表的医学模式,以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三方面最具代表性。

一、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历程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一)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创业阶段

解放初期,福建省的心血病专业相当落后,心脏外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省心血管病外科创始人、时任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李温仁教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奠定了我省心胸外科的基础。1958年我省第一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获得成功,打开了“心脏”,此后又成功地进行了低温下肺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术等,这在当时算是难度很大的心手术。1964年经过无数次实验,亚洲第一座,也是世界上第三座高压氧舱在我省协和医院建成,并成功地在高压氧舱好几个进行了多例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创造了停止心脏血液循环20分16秒的奇迹,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胡锡衷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个引进并推广了心电图临床检查技术,并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等新技术。在许多人的努力下,省心血管病专业生机勃勃,与北京、上海等地基本处于同一起跑水平。可惜八年浩劫,许多知名专家被迫下放农村,刚刚起步的我省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倍受摧残,停滞不前。

(二)以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为中心的学科发展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伴随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当时福建省领导支持下,胸外、时任福建省立医院院长的李温仁教授向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申请成立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978年2月20日获得批准。这是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我国第四个心血管病研究所,挂靠在福建省立医院。1980年省政府拨专款于1982年12月25日建成福建省第一座心血管病专科大楼―“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楼。1984年6月2日“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心血管病学会”成立,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李温仁教授率先开展了我省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开创了我省心血管病外科治疗的新篇章,此后开始了一系列如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心血管外科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心脏手术治疗量逐年增长,全省许多医院都开展心脏外科治疗,包括一些县级医院也开展了心脏手术。1987年8月“福建省心胸外科学会”成立。当时福建省心研所年心脏手术量已突破500例,手术治疗的病种逐年增加,如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瘤等都能手术治疗,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先天性大动脉转位Mustard手术及Senning手术,该项成果获得当时的省科技进步奖。还开展了首例主动脉瘤的Bental手术、全弓置换手术、胸膜主动脉置换手术。此外,李温仁教授瞄准心脏移植这个心脏外科的高峰目标,与谢维泉及当时在省心研所工作的廖崇先等医师作了几十条犬心脏移植实验,为今后人体心脏移植作了准备。省心研所外科为福建省心血管外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还培养、输送了一些专家到兄弟医院筹建心血管外科专业,为日后我省心血管外科的多中心发展腾飞打下了基础。

最初的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包括了心内、心外科医师。1988年福建省医学会理事会决定由时任副主任委员兼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的胡锡衷教授筹建第一届的心血管病学分会。胡锡衷教授是我省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创建人,在他的指导下,省立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先后开展了心导管技术、心脏起搏器安置术。1986年描记了首例人体希束电图和窦房结电图,并首先引进了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使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成为当时福建省心血管病诊治的中心,设有心内科病房、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心电生理研究室、免疫及微循环研究室、心功能室和流行病学研究室等机构,并举办了多期“心血管病进展学习班”,邀请国内外心脏病专家前来讲学,培养了我省一大批心血管病各级专业人才,这些人都成了我省各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中坚力量。

(三)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全面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省心血管病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廖崇先教授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并先后进行了20多例心脏移植手术,技术水平及手术成功率处于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福建省立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心外科无论手术例数或手术难度都更上一个台阶。福建省心血管外科进入发展和提高时期,特别表现在几个技术力量集中的医院。近年来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年手术量达1000例,厦门市中山医院年手术量也达500例以上。2004年10月“福建省体外循环专业学会”成立,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标志着我省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发展。手术患者年龄小到出生后几天,大到85岁都成功进行了心脏外科治疗,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冠心病旁路手术已成为规范的常规手术,成功率达到98%。心脏手术方法也出现多样化改变,胸腔镜辅助下心血管微创手术、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小切口心脏手术、小切口心脏缺损封堵术、大动脉瘤内带膜支架治疗等各种手术都得到开展。我省心外科技术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省心研所外科还举办了首届全国心血管外科胸腔镜治疗技术学习班,标志着我省心外科电视胸腔镜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省心研所的翁国星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全国胸心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目前,福建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为韩涛教授,省心胸外科与新成立的省体外循环学会均挂靠在福建省心研所。

80年代后期,福建省心内科专业的发展更令人瞩目。继省心研所之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先后也成立了高血压研究所、心脏中心和冠心病研究所,标志着心内科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省心研所内科早在1989年就与心外科合作,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预激综合征手术患者开展心外膜旁道标测和旁道切除术,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行列。省心研所在广泛进行心率变异、心室晚电位、食道心脏调搏检查基础上,开展了房室传导阻滞定位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征诱发试验、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及病因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和药物筛选、预激综合征旁道心内膜标测等技术。1992年省心研所在国内率先开展直立倾斜试验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研究,提高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认识,特别对血管抑制性晕厥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探索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当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许春萱教授与国内首批同步、省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治疗,至今已完成1500余例,无一死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项目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1996年,由时任省心研所内科主任的邓玉莲教授负责筹备成立“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90年代初期,我省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有了新的飞跃。

在心脏起搏技术方面,省立医院早在1975年安装了本省首例心脏临时起搏器,1980年12月又安装了福建省首例单腔永久心脏起搏器,随着心脏起搏器的发展,起搏器治疗适应症不断拓宽,2000年省心研所在省内安装了第一台四腔心脏起搏器和双心室起搏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双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等三腔心脏起搏器。2002年对一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具有除颤复律功能的心脏起搏嚣(ICD)。迄今,先后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1000余台,创福建之最。2005年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在省内一路领先发展。

省心研所还注重心电生理的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临床研究,以不同时间谱房颤病人为研究对象,多途径、多通道较系统地从电重构现象到机制进行研究,这一成果将改变房颤被动治疗为积极预防模式的形式具有重大意义。《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获200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福建省心血管介入治疗其它方面也取得长足的发展。1989年协和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我省首例冠脉PTCA治疗术。特别是开展了我省首例经皮心脏瓣膜成形术,技术处于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装了我省首例双腔心脏起搏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立足临床稳步发展,在省内率先开展超声心肌造影评价心肌缺血技术,并于2000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是当时也是当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最好的技术,使急性心梗病人得到最佳治疗。省心研所持续进行的经皮球囊心脏瓣膜成形术例数和成功率居福建省之首,对外周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也独树一帜。此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冠心病研究所于1998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冠心病冠脉介入(PCI)治疗技术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开展了冠心病冠脉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内科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愈了各式各样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包括有双房缺、多孔房缺、同时有房缺伴室缺、房缺同时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其中最大年龄79岁伴肺动脉高压的(该例目前为国内年龄最大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患者之一)。还为一位57岁患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为32mm)、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直径扩大达5cm,压力达到96mmHg,正常压力应

在心血管病药物防治及科研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研究所也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在高血压防治及科研方面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承担部级科研项目、取得内科心血管博士点资格外,陈达光教授、吴可贵教授创办的《高血压杂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成为我国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治疗科研的专业期刊,拥有众多的专业读者和广泛的影响力。从2006年始发展为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主办的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学术期刊,新命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是我省独树一帜的医学专业“名牌”杂志。提高了我省心血管病学特别是高血压病研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是浦晓东教授,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是许春萱教授,这两个分会以及新成立的福建省心血管病重点试验室、福建省心血管病介入中心一起,均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二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展望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从整体上看在国内处于中上水平,国内外各种新技术我省多家医院临床上都已能开展,某些领域如心脏移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高血压研究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发展不平衡。如内地山区与沿海中心城市在诊疗水平、人才队伍 、硬件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先进技术临床应用的普遍性与国内外差距较大。以冠脉内支架术为例,国外开展后不久我省很快也应用于临床,但美国现一年的支架手术达100万例,我国经过近10年的努力,2005年达到1年5万多例水平,而我省2005年仅为1000例。除了我省冠心病发病率较低、支架材料费用昂贵等因素外,应清醒地看到我省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目前中国心血管领域正逐渐向着本学科纵深和多学科联合这两个方向发展,心血管病内外科之间的界限已渐模糊、相互交叉。心脏外科领域的许多疾病已经可用心内科介入方法治疗,同时,心脏外科技术也日渐成熟,朝着微创化发展,更加有效安全。心血管学科与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老年科、核医学科等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促进越来越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今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摒弃过时的观念和不科学不规范的技术。有条件的情况下不采用最佳的诊疗技术和方案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更新观念,规范诊疗应是当前需下大力去抓的工作。

(二)推动心血管病防控体系规范化全面发展,改变当前严重存在的重治疗、轻预防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这需要政府、医院、企业和全社会共同规划、参与。

(三)加快心血管病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喜的是我省已拥有一批年富力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中青年心血管病专家。近年,以他们为首举办了各类全国性心血管病专业学习班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他们的影响力和在各领域的发展正在或已经超过他们的前辈。应该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瞄准心血管病尖端前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如从基因分子水平干预疾病、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将组织工程研究成果用于心血管外科等。

(五)建立我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随着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建立全省性科研型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已势在必行。应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北京阜外医院、天津泰达心脏中心等模式,这样有利于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向更加专业化、技术更加高精尖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必将更上一层楼,满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