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古籍修复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创新设计

一、引言

“古籍修复”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主要还是依靠行业内部的师徒相授、口耳相传。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在技艺延续中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逐渐显现出生源基数少,入学渠道狭隘、教学方法保守、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等弊端,不利于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传承。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古籍修复专业已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普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专业定位、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科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经验和科学结合,突出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教学思路,努力发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发达国家古籍修复及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古籍修复现代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授,又要重视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与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欧洲和亚洲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突出表现为,教学内容重文轻理,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创新亟待进一步加强。

国外修复人员的培养,具有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特点,有利于古籍修复方案的科学制订,使操作技术更加可靠。据初步调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波兰等古籍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多所高校开设古籍(文化遗产)修复或保护专业,也设置古籍及纸质文献的保护方向。[1]其课程设置兼顾绘画、微生物学、化学、材料技术、艺术史、修复理论、文献研究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实践环节,涵盖针对性较强的修复与保护训练,并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习,甚至包括到国外相关机构接受实训。最后,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还要求包括一次文物的修复工作。

国内档案、文博保护的相关专业已具有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并针对需要加入一些理科的课程设置及应用。就古籍修复专业而言,近年的办学经验也提醒我们这门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科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规范严格的技术技能,更需要拓展与修复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知识,加强对修复材料和修复环境的分析及监控,让“古籍修复”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实操技能、实验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立足传统修复技艺,引进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进行修复技术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古籍修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方向。

三、现代社会背景下古籍修复专业的发展趋势

古籍文献对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同时也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据有关专家估计,保存至今的古籍约23万卷,全国古籍藏量应在5000万册左右,可谓卷帙浩繁[2]。古籍修复专业对课程设置、知识技能的要求科学、严谨。如何将传统的技术传授科学地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框架之下是高校办学中探索的重要问题。现代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强调应用型、创新型的特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体系中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并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关注实操技能学习的过程性。

传统的古籍修复多是手工劳动,其技术传承依靠师傅的口传心授,而熟练技工的养成则依靠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专业办学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必须尊重和延续这种技能习得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继续坚持“师带徒”传授方式的合理内核,一对一全面传授、技术观摩,辅之以修复方案集体讨论以促进修复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修复前要预先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修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性、真实性、适宜性、规范性、最少干预的工作原则,修复环节要涵盖清洗、去污、溜口、补破、补蛀、镶补、揭裱、托裱等步骤,让学生在实践实操中提高感性认识。通过亲历亲为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2.注重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修复方法进行思考,促成古籍修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科技含量。

实践环节中应进行理化和生物上的科学实验,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观察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纸质媒材内部的变化,监测纸张纤维和保护测算,从而积累科学数据,使修复方法更科学和更有效。建立专门的古籍修复实验室,配备自控式杀虫防霉机、厚度仪、进纸机、纸张抗张强度试验机、白度测定仪、耐折度仪、干燥箱、纸张水分仪、造纸纤维测量仪、酸度仪、高像素数码相机等设备,对纸张材料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属性建立分析。配备书芯压平机、纸浆补洞机、纸浆补书机、切纸机、自动压书机、晒纸架等仪器和设备。这些新产品,都是实践的产物,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能帮助师生提高修复效率,使修复工作事半功倍。另外,在修复材料的加工制作上,应实行科学检测、制定标准和按需定购,使修复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修复材料对古籍文献的负面影响。

3.合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

古籍的修复越来越多地运用高科技手段,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仪器设备应该逐渐被引入古籍修复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如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使用数码影像、电脑和工业机械等手段参与修复或辅助修复,用来研究古籍载体材料的特性,认识其损毁规律,寻找更好的保护手段,为提高修复古籍的技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引进和运用高科技,新技术可以有效推动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中的知识创新,促进传统修复技艺的提高,推动人文内涵的丰富和延续,是引领古籍修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3]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推进古籍修复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其自身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古籍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的动态需求。

四、“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1.构建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目标。

在加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谱系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这是塑造现代古籍保护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的古籍修复工作人员除却需要基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条件外,还要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对现代化设备和仪器的操作能力。现代古籍保护人才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诸如版本、目录等古籍文献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掌握造纸技术、书籍装帧、材料化学、基础物理等相关知识,甚至要了解艺术学、美学等有关知识,从而规范并延续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方法与修复技术。因此,在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对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文化成果及时地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增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以适应现代修复人才和高校学历教育的需要。

2.注重古籍修复领域的学科建设,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

古籍修复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历史由来已久,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文献的产生和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现代修复人才不仅要继承古代文献修复的经验,还要在技术和方法上大胆创新。因此,古籍修复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事业,甚至可以说现代古籍修复是重新研究古籍保护和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纳入高等教育中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文献的修复和保护进行探索研究,走出经验阶段,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中修复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全新的方法和理念揭示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更有效合理地保护和抢救作为古代文化载体的文献遗产。

五、“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完善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设计。

相对国外古籍修复和保护的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国内的古籍修复和保护基本还停留在经验阶段。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实践技术与理论知识缺一不可。根据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基本特质,高校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其课程设置应该兼顾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根据实验条件和师资条件对研究领域、专业分化做合理安排。其中实践性课程设置应包括:材质和材料分析、技术和制作工序、保护方法和技术、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制作物件复制品、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此外,实践环节中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修复未来的发展趋势,且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将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2.打造一流的实验平台,提高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技术保障。

古籍修复是一个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引入实践教学,对高校办学的软硬件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完善古籍修复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大力建设满足教学需要和推动专业发展的实验平台。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是以古籍修复及古文献保护为基础,融原生性及再生性保护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六、“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为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目标,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1.实践教学体系融入自然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使修复人才具有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潜力提升。

在高等教育体系下,古籍修复不仅是一种应用技术,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一门以修复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化学、物理、艺术学、美学的应用科学。因此,新时期的古籍修复人才,不仅要传承传统的修复技术,还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增加古籍修复的科技含量,推进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探索古籍文献修复的方法论,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完成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转化,从而使传统古籍的修复适应现代古籍保护的需要。

2.加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打造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

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主要包括纸质文物保护和文献保护技术两个重点实验室。

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拓展在纸质文物方面的综合保护项目,于实验教学中引入用于化学分析、纸张耐久性与物理强度测试与纤维质量分析等的实验项目,着眼于科学修复中所需的工艺检测环节。为加强古籍修复的科学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从纸质文献载体的变化、保存空间温度、湿度的影响和微生物滋生等方面,分析纸质文物老化受损的原因和机理,总结出纸质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加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其成为古籍科技保护方面的实验基地。

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主要开展传统古籍的修复与民国文献的保护等实验项目,用于培养学生古籍原生性保护的专业技能。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古籍保护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立足于古籍修复、保护类实验的独特性、科学性,为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在实验教学方面提供物质基础,并利用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我校成为古籍修复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古籍修复师鉴定基地。

七、结语

高等教育背景下创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具有独特性与时代性。现正值国家、省市教育系统遴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关高校应加大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增强综合实力,为申报古籍保护类部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硬件条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古籍修复专业教学体系的科学论证,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宏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2]覃燕梅.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4).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工具 古建筑物 资料数据库 修复

中国古建筑物是祖先留给后代的最宝贵文化的礼物之一,对现存的古建筑物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勘测和保护是我们这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古建筑物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建筑业的人才,建筑职业院校应为国家多培养古建筑修复建筑方面的人才,更好担当相应的责任。参与古建筑修缮主要有方案设计、辅助设计、工程负责人、工匠这几个层面。方案设计需要有扎实的建筑史理论基础、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了解古建筑工艺技术、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修养,可以通过考建筑史或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研究学习,并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学习。辅助设计是帮助设计师做测绘、画图等辅助工作,需要掌握相应技能,熟练运用各种仪器工具及软件,具备基本的古建筑常识和审美能力,一般建筑史专业毕业也会兼做这类工作,或者是非专业人员经实践培训参与。

从事这一工作除了应具有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背景,方案设计更要借助数学工具,进行修复工作,并在工作中都应从助理开始逐渐学习。更好地进行古建筑物的修缮,我们才能更好尊重历史。如何更科学对中国古建筑物进行修复,科学方案设计问题要求利用数学工具对现有的数据保存整理和对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

一、利用数学工具对现存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重要数据进行保存

需要建立全国各类古建筑的数据库,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国各个文物保护部门提供建筑物的外形和内部建筑的详细的视频和所用建筑材料(推测)和建筑工艺等各种测绘数据,利用数学工具依年代为主线或依建筑物类型为主线或建筑物的地域为主线,便于数据的查询;利用数据库里这些数据,便于利用数学工具Mathematica软件,Mathematica提供了方便在3D打印上使用的zpr输出格式,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其建筑物实体模型。当然古建筑物的材质和工艺的复原需要我们材料科学和古法工艺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和数据的保存,随着年代的流逝,风化和腐蚀古建筑物不断的受损,国家需要不断地投入和保护,我们离不开这些关键的数据保存,例如:如不保存很多珍贵的工匠的手工工艺都会失传,如能保存的工艺数据,现在要做好工作。同时要收集以年代为主线的中国古建筑有关的历代画作为参考资料,建立中国古建筑物的历史研究资料库。

二、利用数学工具对丢失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重要数据进行修复

对各类古建筑物的修复,关键在于对过去工匠风格的模拟,通过现存的工匠的造型风格,利用数学工具对丢失部分的造型恢复,利用数学工具建立建筑物的3D模型。通过各个年代的数据库的建立,各个建筑物都有各个年代鲜明的特征,利用这个数据库对丢失部分进行修复具有参考价值,如何更科学的修复我们课题组要根据工匠的风格数据库,借助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数学算法等数学工具进行数据修复,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中的重点,通过课题组的研究,真实和可靠的。特别对人的头像的修复具有不可多得的技术手段。

三、利用数学工具对现存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风化和腐蚀推演

数据库保存各个时期的建筑物的腐蚀程度的数据,这样便于我们对现存的各类建筑物的风化和腐蚀的推演,利用数学工具对当地的气候和人为破坏对建筑物的腐蚀研究,进行数学推演,建立长期的监控体系,主要借助的数学工具是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的理论建立数学模型,为了更好保护文物,为各个文物保护部门提供科学的建议,其意义十分重大。

四、中国古建筑物修复存在问题

在中国很多地方在修复古建筑物的过程中,有部分地区不尊重历史,不考虑年代的鲜明特色,一看全是模仿明代的建筑风格,这种态度是极不责任的。参与古建筑修缮主要有古建筑方案设计、辅助设计、工程负责人、工匠这几个层面,现在的古建筑修复方兴未艾,但现在的古建筑修复人才还是奇缺的,如何还原古建筑物的历史原貌,利用数学工具和资料库的检索,来科学还原古建筑物的本来面貌的是设计单位科学态度;对古建筑物修复现代人的历史责任,古建筑的方案设计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利用数学工具对古建筑物进行修复是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我们修复工作要借鉴意大利文物修复经验又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土法”和本地区建筑风格问题,同时要有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方法。

五、中国古建筑物修复中材料问题

材料科学日新月异,设计研究单位要对古建筑物现存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化验和分析。替代材料的使用,要考虑对古建筑物现存的部分有多大的损伤。古建筑物的大体积的木材使用较多,是否在巴西等木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木材干燥加工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古建筑设计单位必须参股砖瓦的烧制工艺复杂性加工工厂等强制性的措施,不然很难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建立独立的中国古建筑物建筑施工监管部门。

不可否认,中国的古建筑物修复,有很多精品,修复技术在有些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国家政府对古建筑物的修复日益重视,其弘扬了中国文化。由于对中国古建筑物的修复,涉及的金额巨大,资金来源于国家拨款和民众捐赠,为了科学的修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中国古建筑物资源数据库。这样为现在的文物保护和将来的文物修复,提供最可宝贵的原始资料。另外国家在审批古建筑物修复工作中,要小心谨慎。要求文物修复设计单位充分尊重历史,本着对历史负责态度,一丝不苟地科学的修复,当然要借助数学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进行数据专业修复。国家也是逐步再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王静伟,曹永康,吴俊.上海市浦东新区登记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1,(04).

[2]王洲,潘可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8).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3篇

除了雕版技术的展演,莫愁中专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与大英图书馆的文保中心进行技术交流,寻求英方在古籍善本修复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合作。“未来我们也期待和大英图书馆有所合作,比如共建实训室或者是在一些项目上的合作。”王燕说。莫愁中专的古籍修复专业已经有十余年的办学经验,培养学生近600名,让面临失传的修复技艺得到了传承与新生。今年11月,南京非遗学院将在学校挂牌成立,古籍修复专业的发展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非遗对接职教的传承新路

古籍是传承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统计,中国官方现存古籍5000万册,这些古籍有三分之一或多或少存在破损的情况。大量的古籍急需修复,但与此相对的是,我国专业古籍修复人才的大量缺失。2007年,全国图书馆只有不足100位古籍修复员,后经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培训,目前全国的古籍修复人员达千余人,但面对如此大量的古籍修复工作,古籍修复人员仍不能满足需要。除了人数少,大量修复人员还都是即将退休的老师傅,40岁以下的修复人员仅占全部人数的六分之一。古籍修复行业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国家急需培养大量年轻的古籍修复人才。

“2001年,我们学校在南京市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三年制中专古籍修复专业。”莫愁中专校长杜迎新说。古籍修复是一个应用性强、动手能力强的行业,这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2004年,学校将三年制中专古籍修复专业改为五年制大专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现更名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用五年的时间学习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并参加专业技能实践,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课程安排,让学生成为思想稳定、专业技能过硬的古籍修复人才。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手工艺活,师徒授业一直是古籍修复的传统。因此,要办好这个专业,师资力量是关键。莫愁中专主要采用“双导师制”,即外聘专家与校内教师相结合。专业开办之初,学校聘请南京图书馆、南大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的专家来校授课。省级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邱晓刚、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张永林、南京博物院古字画修复专家栾承素等一批南京本地的技术型专家,成为学校的常年外聘教师。

除了聘请一大批专家来校授课,学校还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今年9月,学校专门举办了一场拜师仪式,安排8名青年教师拜杜伟生、张旭光、万俐、邱晓刚、张永林、栾承素6位专家为师,学习图书修复、字画修复、陶瓷和青铜器修复等专业修复技术,让传统的修复技艺能够薪火相传。

在专业教学上,学校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设置了文献修复、字画修复、古籍整理与保护、字画装裱、书画复制、古代汉语等主干课程。同时,学校还自主开发了金陵剪纸、雕版技术、书法绘画等校本课程,增加了古字画鉴p、中国画线描等应用型课程,开拓了雕版印刷、传拓、篆刻等相关的“非遗”课程。“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不仅是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是为了给学生多一种选择。比如说,往届有一个学生,虽然学的是古籍修复,但是他对雕版非常感兴趣,多元化课程让他有机会走上感兴趣的雕版之路。”莫愁中专副校长章学军说。

莫愁中专还同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图书馆等30多家文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这些文博单位都争着要我们的学生去他们那里实习,有的学生毕业后就留在这些单位工作,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骨干。”章学军说。另外,学校还打通了专升本的升学渠道,学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金陵科技学院或南京晓庄学院攻读本科学位。

产、学、研并进的专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非遗技艺传承的综合效应,2004年,莫愁中专围绕古籍文献技艺建立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成立了莫愁图书保护修复中心,通过送修和外派技术人员等形式,面向全国承接古籍修复任务。修复中心面积200多平方米,有专门的修书、洗书和藏书间。在专业设备方面,中心拥有修复需要的数码体视显微镜、全自动色差仪、纸张撕裂程度测定仪、纸张耐折度测定仪、纸张拉力测试仪、纸张厚度测定仪、纸张修补机、书画装裱机等设备,完全满足修复古籍的需要。目前已承修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吴煦档案》以及辽宁省图书馆珍藏古籍、福建泉州市图书馆珍藏古籍等,多年来已修复3000多件一级古籍,修复古籍总量达1万多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修复中心的作用不单是给学校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我们学校的专业发展。”王燕说道。修复中心现有技术人员近20名,他们不但是“医治”古籍“疑难杂症”的高手,还是一支重要的技能实训指导教师。尹宗雯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于2013年从莫愁中专毕业后,通过专升本考入南京晓庄学院,2015年毕业后被学校招聘到修复中心工作。她告诉记者:“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到修复中心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根据每个年级的基础从易到难安排课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古籍修复的过程和意义。”

修复与教学相辅相成,每一次的修复业务都是老师上课的教学案例,专业老师也参与每一次修复方案的研讨与制定。学校还成立了非遗传承的大师工作室,让学校的老师与中心的修复人员在非遗专家的指导下,利用修复中心的设备共同研发新的修复技术,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例如,修复技术人员配合指导教师邱晓刚研发了纸浆修复技艺,并于2009年申请了国家专利。教师和修复技术人员还共同研制了适用于酸化书页的羧甲基纤维素糨糊,与安徽泾县宣纸厂共同研制古籍修复专用纸张等,通过加入科技元素使古老的修复技艺绽放新的活力。

多年来,莫愁中专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硕果累累:古籍修复实训基地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称号;独创古籍修复“十八项技能”,制定了古籍修复中级工、高级工考核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合作成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传习所莫愁中专培训部;受南京市档案局委托,举办南京市各区县档案、图书收藏单位修裱技术培训班;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荣获一等奖等。

非遗传承人才之滥觞

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厚的办学经验、丰硕的办学成果,让南京非遗学院在莫愁中专挂牌成立水到渠成。南京非遗学院的成立使莫愁中专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如南京博物院文保所所长万俐所言:“未来的南京非遗学院,将成为南京手工艺大师的‘摇篮’。”如何有效利用这个“摇篮”,学校进行了初步的规划。

非遗学院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非遗传承的高级人才,通过职业教育的形式改变以往非遗传承零散、单一的状况。通过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才,还要培养非遗技艺的创新人才。为此,非遗学院将增加艺术设计专业(非遗设计实践方向),以培养懂非遗并能够运用非遗元素进行创意产品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增开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书画修复方向)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陶瓷修复方向),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非遗元素的开发设计,形成紧密关联的专业群。

在多年的非遗教学中,莫愁中专发现很多非z元素通过现代设计可以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获得生产性传承,尝试着通过学校的设计专业运用一些设计理念把古籍装帧、雕版刷印引入文化礼品或文化活动中。未来,学校还希望与专业的设计公司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共同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籍保护;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文)明确了古籍 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在古籍老化、破损严重 的现 状下,通过对古籍进行科学性的修复来重点抢救濒危古籍已成为古籍保护的第一要务。古籍 修复工作难度大,要求高,技术性强,诚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红彦所说,古籍 修复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技能、技术,更需要 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生物、化学、物理知识 。[1]目前,专业修复人员少、高素质专业修复人员紧缺是古籍保护面临的最大难 题。在全国古籍保护计划的推动下,古籍修复工作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古籍修复培训、古籍 修 复职业认证、古籍修复学历专业教育等人才培养工作正在开展或即将启动。

1 广西古籍修复人员现状

目前,广西古籍藏量约50多万册,主要分布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少数博物馆,共20 多家收藏单位,按“我国现存古籍3 000万册以上,需要修复的超过1 000万册”[1]的比例推算,广西现存古籍需要修复的将近20万册。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张平老 师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即使按照严重破损、中度破损、轻度破损各占 三成的折中比例,平均一个人一年的修复数量也就在100册左右,但如果碰上严重破损的古 籍,有时甚至一个月也完成不了一册”。[2]按广西现有需修复古籍数量与古籍修 复人员配备(二者比例为20 000∶11),再根据张平老师对工作进度的 估算,要将广西现有破损的近20多万册古籍进行修复约需要180年时间。虽然与其他古籍大 省相比,广西古籍藏量相对较少,但广西地处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霉变虫害严重,古籍生 存环境恶劣,遭损害程度高,古籍修复面临的形势十分紧迫。

根据掌握的现有材料,笔者对广西汉文古籍藏量超过1万册的图书馆和1所少数民族古籍收藏 单位的 古籍修复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是古籍修复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全自治区现有古籍专业修复人员的年龄 大都集中在40岁以上,占82%(50岁以上占30%),40岁以下 的仅占18%。二是人员配备不平 衡。古籍藏量过万的有9所单位,加上1所少数民族古籍收藏单位,10所单位当中只有5所收 藏单位配备古籍修复人员,全自治区现有古籍修复人员仅11人,主要集中在2家省级公共图 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中,其人员配备各达到4人。与2 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古籍藏量相当的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仅配备了1名古籍修复人员,且还是 在2007年启动古籍保护计划后才配备的专职修复人员。三是学历层次偏低。在11名古籍修复 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36%,专业教育背景与古籍修复人员基本素质要 求有较大的差距。从广西的情况来看,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跟上古籍保护工作需要 的步伐。

2 创新思路,加快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的建设

2003年12月,文化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 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加大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修复队伍 。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可采取‘分层培养,长短结合’的原则,以培养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 为主(主要是高职层次),适当培养一些高级修复人才(主要为本科层次),同时应注意加强对 在职职工的短期培训。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要求的 古籍修复队伍”。[3]5年多过去了,就广西而言,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的境况仍不 容乐观。因此,在古籍修复人才紧缺的情形下,应该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快人 才的培养,加强队伍的建设。

2.1 合理设定人员编制

笔者通过了解得知,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量超过100万册,善本30万册,配备古籍修复人 员12 人;浙江省图书馆古籍藏量80多万册,善本8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8人;河南省 图书馆古籍藏量50多万册,善本2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 馆古籍藏量11万册,善本5.7千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4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图书馆古籍 修复工作人员配备差别较大,与图书馆其他岗位相比,大家都认为古籍修复人员定编没有可 执行的依据和标准,而且长期以来,古籍修复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古籍修复岗编制多 少仅靠领导一句话。再加上对古籍修复工作的认知误区,很多馆员不愿意选择从事这一工作 ,造成古籍修复人员的流失或空编。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部级古籍修复中心的通 知》要求,申报部级古籍修复中心的单位专职古籍修复人员不少于8人,这在一定层面上 对各单位古籍修复人员的配置作了明确要求。因此,根据什么原则设定相对合理的古籍修复 岗编制来满足和适应具体修复工作的基本需要,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必须明确的问题。

2.2 实行结构化组配

古籍修复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古籍修复人才选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在现阶段可能 很 难寻觅到具备所有基本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选拔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时,可考虑实行结构 化组配来解决这一难题。如通过人员在知识、年龄、专长、性别等因素上的差异性进行结构 组合,通过人才优势互补形成人才效益。在知识组合上对古籍修复所涉及的专业背景实行交 叉组合,如古汉语、古文献、历史等文科类背景与生物、化学、物理[JP2]等理科背景的结 合;在 年龄结构上形成梯次,老中青结合,通过“传、帮、带”形成技艺和经验的传承;在个人兴趣特长的 搭配上,可考虑配备具有书画刻印技能和爱好收藏的人员;在性别选择上不能一味趋向 女性。

2.3 建立业内奖励机制

虽然各单位对古籍修复工作有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但由于古籍修复专业技术性强,一般情 况下,单位内很难通过一个非专业的组织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古籍修复质量和修复人员 的技 术水平难以界定。长期以来,古籍修复部门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成果得不到体现 ,技能 层次没有区分,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才能和成绩的彰显,不利于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和 进步。国家古籍 保护中心可考虑通过建立业内奖励机制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如组织开展古籍修复技能或古籍 修复成果评比等活动来发现人才,表彰人才;通过采用项目申报得到经费支持的方法来汇 集和展示修复成果,调动古籍修复实践研究的积极性;通过树立和表彰古籍修复的典型来发 挥榜样力量,提高古籍修复人才的影响力。

2.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贯穿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工作,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功的重要保证。为建设 合理的人才梯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办了古籍修复普通班、高级班、研修班,是新中国成 立以来培训古籍修复人员最多、培训时间最长以及培训专家最集中、水平最高的一轮大规模 培训。 国 家古籍保护中心还将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申请设立“古籍鉴定与保护”专业方向,届时 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关于古籍鉴定与修复的全程学历教育将基本成型。[1]除通过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外,笔者认为还应根据古籍修复的特点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是对 古籍修复大师进行保护和嘉奖,提倡沿袭和发扬“师徒”制式的传统,鼓励他们进行“技艺 传承”;二是要求部级的修复中心对古籍修复技术滞后的省进行帮扶,承担 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采取现场跟班学习的方法,使修复人员在老师指导和实践中提高修复 水平;三是借鉴医疗系统做法,向部级修复中心申请修复专家“出诊”修复,这样既可以 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传授修复技艺。

2.5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古籍修复工作难度大,因此,改善修复人员的工作条件,为修复工作营造一个宽松、舒 适、有序和充满文化氛围的工作环境十分必要。可以通过配备规范、齐全的修复工具保障修 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引进先进的修复技术设备来增强修复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调动古籍修复 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自豪感,从而促进修复人员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素质。

[参考文献]

[1] 翟 群.古籍修复是一门学科[N].中国文化报,2008-07-23(001).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5篇

丰富的文物资源既是资源,也是责任。到目前,山西全省境内500多处挂牌保护单位中,70%以上存在破损。山西省文物局网站显示,仅2013年至今,就有超过80个古建保护修缮项目公开招标立项。繁重而紧迫的修复任务,谁来完成呢?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山西南部早期建筑维护工程专家组组长张之平认为,目前山西古建筑保护的资金已经不那么缺乏了,“但维护古建筑的人才仍十分缺乏,这其实是我们不能一下子展开所有修缮工程的关键。”

子承父业

距离山西平遥古城不到二十公里的平遥县梁村,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全村一街五堡呈凤凰展翅之状,构成极具特色的庙群建筑。梁村小学院内,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的积福寺大殿留存其中,十一朵四铺作斗栱古拙而有序,切几头上又置坐斗,与别处又有不同。

今年8月,第三届“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在山西开营,来自中法两国的近30名志愿者来到平遥和新绛县跟随当地工匠学习古建筑修复技术。

积福寺是工作营的“工地”之一。这里前前后后已经修了一年多,眼下的工序是砌砖和在屋顶上“瓦瓦”(铺瓦),并把木工做好的一个门楼“上”到大门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初次见到呼师傅时,身为泥工小队工头的他正在向前来协助修复的志愿者们交代第二天的任务。

呼师傅复姓呼延,家住距梁村20里远的阎良村,是祖传的泥瓦匠人。呼师傅的父亲在古建这行已经做了三四十年,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山西最早的古建公司---山西古建工程公司工作,曾参与过平遥城墙和平遥城隍庙两个知名工程的修复,这是让行内人刮目相看的资历。

在中国古代,子承父业是最主要的技艺传承方式,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匠籍”的户籍管理制度---工匠之子必须继续当工匠,便于技术传承和人员管理。

家族内的传承仍然是山西古建工匠主要的技术来源,许多古建队的工头和高级技工怀有家传的手艺。完成过雁门关天险门关楼、代县元代古塔阿育王塔大修等重大工程的雁门杨氏古建公司,其董事长杨贵庭就出身于木匠世家,以建造宫廷庙宇、亭台楼阁为业。

到现在,杨贵庭自己的儿子、兄弟、叔侄等人许多都在雁门杨氏古建公司里上班,被称为山西古建的“杨家将”。

现在做这个还不错

今年37岁的呼师傅原本并没有想做泥瓦活计,初中毕业后“玩耍”了几年,20岁才跟随父亲进了古建队学起古建修复的手艺。

90年代中期,古建修复的工程大都在城里,以平遥为开端,后来周围几个村镇也陆续有工程出来。呼师傅回忆,当时的工钱是一天十几块钱,工期从半年到两三年不等,每年从2月到12月一般都有活儿干,比起种地,挣的钱要多。

呼师傅现在所在的山西朝杰古建公司在平遥小有名气,全公司上下加起来超过300人,其中一半泥瓦工,三成木工,还有两成是雕刻、油漆、彩画的工匠。公司按照技术等级和上工天数每月统一发工钱。一般小工一天也能有120元,大工每天的薪水超过170元。

除了子承父业,学徒也是传统技术传承方式之一,且越来越重要。解放后私人工程队被取消,公家古建队里的新工人进来就要认个师傅,甚至结成“情同父子”的私人关系。呼师傅自己现在也带了个徒弟。徒弟初中毕业,22岁,是队里少有的年轻人。

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回顾,80年代以来,山西修房的项目逐渐多了,渐渐地就出现了专业的修复队伍,最早的是由国家委托经营的古建公司,如前文所述的山西古建筑工程公司,90年代后陆续有民营的古建公司出现。“现在很多工艺都说是失传了,其实没有失传,只要有修复的这个活计在,就总是会有工人出来。”阮教授说。

干过什么活儿最关键

虽然比起雕刻、彩画等工种,泥瓦匠更为常见,但也是个技术活儿。手法不一样,砌出来的墙就不一样。比如摆灰,基本上要3毫米厚,铺上砖,对齐,拍稳了,多余的白灰要刮掉。每一块都要一样,维持一个水平线,墙才不会向两面歪。

呼师傅刚开始跟着父亲进工地,“学艺”是在旁边看着父亲干活儿,自己打下手,逐渐摸索门道,四五年后才开始单独出来干活。

到了自己教徒弟,呼师傅也是沿用这种“比划着做”的办法。遗产保护工作营营长阮一家曾跟呼师傅学做窑洞的拱顶,他说,“师傅会在墙上先把窑洞的轮廓画好,把水平线拉好,确保拱顶的弧度比较完整。先把拱和拱中间的砖填实,然后再向两边展,这个方向的砖和那个方向的砖要保证在一条弦上,要不然就会不稳和坍塌。”

对于具体的操作技艺,许多工匠师傅都不愿多说,一则中国传统建筑向来“定式不定法”,并没有真正一成不变的口诀。二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也讲求一定的保密性,不愿外传,也不重著书立说。

曾亲身参与多项保护修缮工程的古建专家阮涌三提到,行业内对好工匠的判断标准是,“某些活计只有他一个人才能做得好、做得了,别人都不行”。在古建业内,无论是单个工匠还是工程公司,“干过什么活儿”才最关键。

最好的修复是“依照原样儿”

2013遗产保护工作营的另一处营地是正在修复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新绛县光马村白台寺。

一大早,前来的志愿者们就在工地围着一座从后殿檐下拆来的斗拱琢磨了起来。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的结合既可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可拆卸,可活动,具有很好的抗震作用,是许多木结构建筑能够留存至今的重要法宝。

出现在本刊记者眼前的,是两座白台寺的元代斗拱,层层叠叠有一米多高,木工师傅在每一块木构件上都绑上白色的编号牌,注明年代和原件位置,然后再将其一块块地拆解开来进行清理和加固。

据在一旁指导的工头介绍,从木料的颜色和收缩程度来看,这座斗拱至少修过四五次。每个年代都要重修,严格程度也不一样。最下面的也是收缩最严重的那块榆木是最老的,而第二层的一块老杨木,颜色鲜亮,形态也较其他粗糙,大概是80年代补上去的。

80年代的时候只要不丢失人家的原件,差不多地换上就行了,而现在要严格得多,原件腐朽到什么程度可以加固,到什么程度可以更换都有要求,设计图上都有反映。

当被问到修复和建新的仿古建筑有哪些不同时,工头回应,“古建修复不同于新建,最好就是维持原貌。只要能够保证安全,就必须用旧料。腐朽残缺的,要按照原来的样子或者图纸的要求做一个配上去,还要经过特殊的做旧处理,确保颜色和质地接近一致。”

阮仪三教授说,使用旧料不仅保证了古建筑的原真性,还大大提高了修复工程的可逆性。比如用于修补木结构构件的黏合物,可以使用牛皮胶、驴皮胶、糯米胶这些传统材料,好处是一旦修复不当,可以掰开重来。但是大多数现代漆、现代胶用上就不再能够分离清除,一旦做不好,就是对文物的破坏。

缺乏年轻人的行业

古建修复需要多种工种协同作业。就白台寺工地而言,参加修复的队伍有50多位工匠,分成技工和劳工两大块,技工里再分木工、瓦工、油漆工等小队,由总公司按照工程的大小调配适当数目的人员组成。

工匠们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就上工。清一色男性的古建队伍,平均年龄为43岁,年长的技工每天工钱约200元。有着20年工龄的张师傅说,他家里供出了两个大学生,现在都在城里工作。

缺少年轻人是古建行业一个普遍的现象。29岁的小赵是工人中年龄最小的。小赵原本一直在外做电焊工,今年因为家里有事,不能出远门,就来这里当小工,做些推土、清理等辅助工作。“到一个地方就按照一个地方的工种算钱,也不用认师傅,只要自己上心眼儿,慢慢学就行。”

虽然每天120元的收入比他之前的工作要高,但小赵表示以后还要回去做电焊,理由是,“这一行还是太偏门。”

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年长工匠都表示,自己做古建这行更多是因为兴趣。

总工头章师傅也是工匠出身,做了20年,对于自己的手艺,笑称是“自学成材”。“最开始是在工地打工,只能下苦力挣钱,在施工过程中,接触的人流动性很大,今年跟这个老板干,明天可能就换了一家,认不到固定的师傅,就在人家干活儿的时候过来给人家推推泥,看得多,学得多,慢慢摸索出来了。”

负责白台寺工程监督的新绛县文物局工作人员李燕玲向本刊记者透露,现在的工程队中,缺乏年轻人是个严重的隐患。传统培养古建工人的时间成本很高,至少要四五年的时间,年轻人来了也一时学不到什么技术,当不上大工,社会地位也不高,很多人也就没有把这个作为长远打算。

走向工程师的路

29岁的越国鹏是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古建专业第二届的毕业生,山西万荣人。接受了3年的高职培训后,班里90多个同学中有一大半都转了行,他进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下属的古建公司,进了工地。

2008年开始,小越跟着一位所里的工程师做了高平二郎庙,这个大型古建筑群的修复总共用了16个月,涉及多种建筑和工艺类型,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校就是学理论,跟着师傅开始学实践经验,亲手干过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两年后,他考取了山西省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很快就有了独立接活儿的机会。

为了避免文物建筑因修缮不当而造成损失,国家文物局早在五年以前就已开始对从事修复工程的单位进行资质上的规定。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须由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向省甚至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由专家组讨论,得到批准后才可以公开招标。像白台寺这样的国保单位,竞标公司需要拥有齐备的专业工种,且取得国家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不能少于20人,加大了各种施工单位对资质人员的重视。

每年五月左右,山西省文物局会对全省范围内报名文保工程技术工程师、项目经理、造价师、施工员等资格考试的考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以及授课专家的专业指导。

培训结束后的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小越参与的施工员这一场,就有100多人参加。考生中,除了职校毕业生,还有经历丰富的老工匠,以及许多工程公司专门选送的受训人员。

经过两天的考试,最后只有20人拿到了证书。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资产;修复工程;修复营缮

Abstract:This essay will deeply study on how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renovating antiquities with particular practice in renovat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 renovating antiquities in Taiwan. Furthermore, this essay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in the progress of managing renovation of antiquities.

Key words:Antiquities;Culture resources;Renovation project;Renovat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12-58(6)

作者简介:庄敏信台湾力园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高级建筑师

1前言

世界各先进国家于文化资产保存与维护,早已列为国家重点工作。国际间有关历史保存与古迹维护的文献很多,自1931年《雅典》开始,继而有1964年《威尼斯》、《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维护与修复》。文化资产之保存与维护皆受此影响,有关历史保存与古迹维护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创立于1965年,近年来计有109个国家设有部级的委员会。而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架构下,与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及世界保育联盟共同在世界遗产的指定上,对世界遗产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扮演着咨询顾问之角色。台湾于1982年公布文化资产保存法迄今,共历经5次的研议与修正,印证国人对文化资产保存与维护的观念正在成长茁壮,而国外的文化资产保存规范与制度未必全然适合本土的实际情况,相关的保存经验与国际文献却值得我们参考。

古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具体物证,亦呈现民族发展的重要轨迹。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而伟大。借助古迹,可以学习并知晓古代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古迹的修复就是要将历史的建筑物经维修后重现给世人,除本身不可迁移外,应按原有的风貌复原。

鉴此,为维护国家重要文化资产永续长存,目前从事古迹修复工作的人才即待培训,古迹修复工程管理更显重要性;换言之,过去仅局限于单一部门之专才,现今由于科技的发达,社会层次的转变,迫使古建筑保护工作的跨专业性日渐复杂。在实质操作上,工序项目多且杂,从起点着手至整个段落完成,皆需面临各项考验与磨炼。整体而言,从事古迹修复与管理之人才尤为难得。

2台湾古迹修复背景

依台湾目前所颁布的《文化资产保存法》来看,其中有关古迹部份依使用功能可区分为城郭、关塞、衙署、书院、宅第、园林、寺庙、教堂、牌坊、碑碣、陵墓、桥梁及其它建筑物。被列为保护之古迹都有其历史背景,可供国人于生活及教育方面作为最佳的文化题材;又因古迹遍及各地,对各地方的休闲活动、乡土教学、小区推广等深具影响,故为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台湾早期的汉人建筑,无论是民宅与庙宇,乃透过移民及通商管道,同时将大陆建材运抵台湾,匠师亦随之而来建构台湾传统建筑,于是造成庙宇、书院、宅第等等诸多类型建筑型态。从类型与居住观念而言,大多类似大陆东南沿海地带闽南式建筑居多,日治时期亦创建许多具有欧风之衙署、车站等历史建筑。换言之,台湾所称的古迹与历史建筑,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两者均具有长时间的历史,归纳为文化资产。愈深入了解古迹的历史渊源和历年的演变,愈能感受前人所留下的伟业所给予后人的文化资产实质珍贵。如何使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在妥善的维护下继续延传与活化,乃为学界与业界必须共同努力之目标。

古迹的修复需结合资金、人力与物力基础上,从中进行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发包、施工、验收等过程,均需事前反复的讨论、分析与考证。修复执行中,亦往往会为了某种因素而须停摆考证,待相关之推敲与印证相吻合后再进行,方可确实达成古迹修复目标,这也是修复工程在管理流程中必须设定的基因与准备。在上述繁杂,且具专业性的工作中,若无事前做好管理规划,途中因故延误,则无法掌控时效,除将增加经费和工期外,亦产生对古建物造成二度伤害之危机。

3古迹修复工程之症结与问题

古迹修复所面临的问题涵盖范围甚广,细节又多与细腻。为何古迹修复与一般工程在管理作业上会有不同的方式?因为从事修复工程管理作业之前提,除须对修复工程之材料与工法要深入了解外,更须懂得相关法令与规范,管理团队除工程专业人员外还要有历史专业人员之参与。国际上的宣言、、建议文等诸多规范与制度,未必全然适合国内,而国内的文化资产保存法暨文物保护法,至目前虽已做数度之调整与修正,但仍未满足现行古迹修复之需求;此外,针对古迹修复工程之技术与方法仍源于老匠师口传相授,如今之管理者大多引用现代的工程管理方法,运用在古迹修复作业,未周圆的管理内涵至执行中则出现许多无法兼容的现象,例如行政作业、修复流程、修复施工操作细节等,尤其在构材衔接部分常产生许多不协调的修复问题。另在修复工程中,常因工程管理不当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决定,造成不正确的结果,历程中除增加许多无谓的开支以及时间、人力的浪费,甚至使古迹本体受到另类伤害,将无法对历史及后人交代,古迹修复工作,现行进行修复管理作业之问题需再做修正与调整;综合上述,笔者整理出相关议题,条述如下所示:

(1)法令与制度须再检讨修正与补充

(2)管理制度规范的建立与重视

(3)匠师群的培育与养成

(4)提升国人对文化资产的认知、关怀与教育

(5)加强主办单位与承办员重视问题之观念

(6)执行者须加强修复工程管理模式与理念

此外,在修复工程管理层面,古迹修复会因相关的问题及牵涉的领域导致所属各部门及时做修订、改善、配合。如能于修复工程管理做妥善之规划与配合,执行时做好沟通,则完善的古迹修复质量指日可待。换言之,妥善的管理制度之建立,系于相关参与者之管理水平,另有关古迹修复之工程管理及作业时,在执行中还面临与需改善的问题,包括:第一为因社会型态的演变及环保意识的提升,天然材料的取得已面临缺乏。第二为修复工作主要的人力为传统匠师,其个人品性与心理辅导,使其能与管理者和睦相处,需列入观念教育规划。第三为专业传统匠师的匠艺已渐失传,后继之年轻人兴致缺缺,难以吃苦。第四为参与者的训练与经验的养成,如何建立培训环境与课程之规划。第五为领导者于理念、使命、责任、领导统御等之训练与养成。第六为如何引导、启发、激励于人力、物料及行政管理。

所以,每样事物或工作总会有预定的理想与目标,尤其在工程的执行面,工程管理作业,即将赋予的工程任务,在如期、如质的预期计划且在既定的预算下完成,操作的过程与必要的计划是不容许延误与闪失的,各阶段的管理因应各需求而制定,管理的过程又因不同的状况做修正与调节,只求预定目标之达成。

4古迹修复之工程管理概述

古迹的修复工程于进行时其流程是否顺畅,成效是否合乎要求,有赖各阶段之妥善管理及制度的安排。管理的制度、方法运作在古迹修复历程占极重要的角色。修复流程各阶段执行之管理方法皆需略作变化与修正,其步骤分述如下所示:

4.1调查研究

古迹具有其特殊之价值,故在进行保存修复作业时,必须受到一些条件限制,需依照文化资产保存法及相关规定办理,确保古迹原有形貌不受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4年5月在威尼斯开会通过了(威尼斯第九条)其中关于修复之定义为:“修复是一件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它的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它必须尊重原始数据和确凿的文献,它不能有丝毫臆测。不论什么情况下,修复之前和之后都要对文物和建筑进行考古和历史的研究”;另有(威尼斯第三条)所揭示:“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既要把它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把它当作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针对古迹修复工程之定义观之,则具备下列几个特性:第一为技术工法之独特性。第二为工程性质之特殊性。第三为修复准则之客观性。第四为调查研究之重要性。第五为时间与预算之不确定性。亦即,古迹之修复无论工程项目和目的均不同于一般工程,则由法令与修复要项实质的限制与需求,更能彰显古迹修复第一阶段调查研究之重要性。其中,调查研究又可称为建筑史论研究,从中亦包含后续建筑修复计划之拟定策略。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1)文献史料的收集及历史考证

(2)环境调查

(3)必要之考古研究

(4)构造物创建、历年修复过程及工法之调查

(5)构造物调查及原貌判断

(6)匠师技艺及材料分析调查

(7)破损状况调查及构造诊断

(8)修复原则、方法之研拟及初步修复预估概算

(9)必要性解体调查,范围与方法之建议

(10)符合比例之平面、立面、剖面及大样等修复计划图说制作

(11)经营管理及再利用计划

(12)其它与古迹修复计划相关事项

4.2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乃延续修复计划及解体调查纪录之后,所做的进一步整理分析与修正工作,相关工作范围与内容如下所示:

(1)必要性之资料整理分析

(2)依据解体调查结果修正古迹修复计划

(3)规划方向之拟定

(4)古迹之现况测绘

(5)修复施工图样绘制

(6)修复施工说明书制作

(7)修复工程预算编列

(8)古迹原架构特殊工法之研拟

(9)古迹于断代所衍生增、修、改建之处理方案拟定

(10)其它与古迹修复之规划设计相关事项

4.3修复工程之监造

从事古迹规划设计单位,必须负起修复工程于进行修复时的监造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要如何来引导施工单位从事修复工作,在正确的观念下发挥匠艺之专长,在既有的法令及修复目标下合理地进行修复工作。由于规划设计单位已对古迹本体具有深入了解修复之方向与内容,且修复施工规范及修复施工说明书亦由该单位拟定,所以派设计人员担任监造工作是理所当然的。身为监造人员除应遵守建筑师法第十八条各监造事项之规定外,更应深入对古迹修复各细节的了解,并应具有古迹修复工程的临场经验,监造人员因属修复工作之第一线指挥与决定者,攸关修复实质内涵与细节,故监造人员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修复成果与质量。综上所述,监造的工作范围与内容如下所示:

(1)承修厂商清点原有构件及文物时之督导与协助

(2)承修厂商施工计划、预定进度、传统匠师、重要分包厂商、设备制造厂商等之审查

(3)承修厂商于放样、施工基准测量、各项测量之校对与检验

(4)古迹原貌与设计图不符时之建议与处理

(5)承修厂商办理原有材料保存、修复、更新及质量管理工作之督导查核

(6)承修厂商执行旧有文物之保护、工地安全卫生、交通维持及环境保护等工作之督导

(7)履约进度及履约估验计价之查核

(8)有关履约接口之协调与整合

(9)契约变更之建议及处理

(10)新添设备事宜之建议、测试及试运转之监督

(11)竣工文件及结算之审查

(12)工作报告书及验收之协办

(13)协办履约争议之处理

(14)修复中各细节与阶段主持协调与沟通并下达修复执行

(15)其它与古迹修复监造之相关事务

4.4修复施工与管理

修复工程在操作细节方面是既定的,成果目标是一致的,只要尽求修复工程达到目标,而管理方式可从中修正。换言之,修复工程之实务与理论原本就具有落差值,但修复工作之执行技巧,操作者须于智慧上做适度的管理方法之修正、调整与运用,从中确切执行施工规范与质量控制,乃为工程管理最基本之法则,但“人”之因素为最难掌握部分;是故,适切的沟通亦为不可或缺之要项。整体而言,施工前必须适切的引导工程方向,在修复技术层面上,对修复施工技巧、执行程序及质量管控要点,并建立可循之工作指标;基于工程要求,可于施工说明书、施工与品管计划内呈现,展现对古建筑负责之态度。

此外,修复过程之检讨与改进,则为施工过程中,必须纳入管理之一环。其中包括以下事项:第一为对工程进行中之缺失,能时时予以检讨、实时作修正和改进,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可规定由承修者与管理者各自在定期,整理日常维护状况结果之报告,上呈主管单位核办,并于固定时间点作改进对策。第二为全面性之检讨应由公部门建立定期之考核与追踪,并依法令制定奖惩办法,由主管单位或地方主管机关分层负责执行。综合上述,归纳出修复施工与管理观点,条列如下所示:

(1)对古迹现有之建材不管任何材质、尺寸及大小,均应视为宝物,要好好的爱惜

(2)构件损坏除影响受力问题者需抽换,其余应尽力保留,予以修补为之

(3)判定为抽换之原有材料,如能再利用则应列入考虑

(4)修复执行之管理者需有下列要件方能做好管理计划:

(4.1)熟悉修复范围、环境及修复内容与工期

(4.2)熟读修复规范及修复施工说明书之规定

(4.3)核对古迹现况与修复图说内容及状况与尺寸

(4.4)研究修复流程、工法、材料、作业程序与要点

(4.5)研拟施工问题、假设、处理方案

(4.6)计划人力、材料及物力、资金运用、行政作业

4.5修复工程之验收

修复工程因属特殊工程,于执行中会因修复部位的后续需求,必须先做部分验收(尤其是榫头与隐蔽部份),故在修复工程进行中查验的频率颇高,一则运用查验绩效来控制质量,二则于查验过程可适时发现施工错误要求作立即改善,三则可运用查验时机解决修复问题。修复工程常会因各方各有不同的看法,故须于阶段查验时,由主办单位邀集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因此修复施工计划内需提出查验时机及查验停留点。故修复工程之验收须于平时陆续去执行逐一完成验收,而非一般工程于工程结束后再做整体验收作业。

5结论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古籍修复;理论教学;教材;教师

我国文物古籍浩如烟海,由于种种原因,年久毁损者甚多,亟需修复整理,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鉴于此,我省部分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有些已开办了十余年。十余年中,培养方式从三年制中专到五年制高职,并得益于高层次的教学水平、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师生的不断努力,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雕版、篆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与古籍修复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该专业学制五年,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课外,专业课又分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基础课。在一年级,分别开设色彩、素描、中国画线描、工笔重彩、剪纸等专业技能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色彩及构图意识,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理论基础课,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全局性的了解;二、三年级,开设雕版印刷、书画装裱等技能基础课,开设《书史造纸史》、《图书档案与保护》、《中文工具书》、《古代汉语》等理论课,四年级开设篆刻、图书修复等技能课,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理论课。以上可以看出,理论课和技能基础课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古修专业学生在校的四年。

从总体上看,古籍修复专业课程设置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 专业必修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种类相当;

二、 专业必修课中,实践课学时高于理论课。

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必须达到一定的知识要求,方可以合格毕业,即:

一、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美学知识;

二、熟练的图书古籍文献修复和文书归档、保护及书画装裱、字画仿真复制知识;

三、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深厚的古汉语知识;

四、一定的版本鉴定知识、文物鉴定知识;

五、较高的人文知识、美学知识和审美意识;

六、一定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

依据以上培养目标和知识层次的要求,就决定了理论课教学在该专业的整体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可偏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主要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弊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上课纪律堪忧;教师严重不足,“游击队”成主力;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甚为严重。考试评价制度单一,划划范围,搞定考试。

一、目前古籍修复专业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学生重视程度低

高职层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意者。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读高中,转而来读高职,毕业后拿到大专文凭,凭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这样的自我定位就使得学生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漩涡,自然而然对理论课产生了不屑与厌恶。以我校为例,一年级新生尚能对部分理论课产生浓厚兴趣,聚精会神去学,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兴趣越来越低,上课的纪律也越来越差。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对新课的兴趣也呈逐渐降低态势。

学生的不重视有着多方面原因,特别是与教材质量、教师水平等都有关系。由于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理论知识匮乏,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2.教师数量不足,“游击队”成主力

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招聘的限制,专业教师特别是理论课教师匮乏,有时一个理论课教师需要身兼数门课程,备课压力甚大,备课效果不佳。专业技能课则延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来教学,这些专家科研能力或技术较先进,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不会教学,学生长期处于“散养”状态,学习效果亦堪忧。

当前的教师入职考试就是造成教师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虽不可说是“祸首”,但其对职校的负面作用也难逃其咎。以近两年南京六城区教师招考来看,设置的门槛可谓荆棘满地,令人无所适从。首先需满足应届毕业生和教师资格证的先决条件,除具有南京户口之本地生源可享有第二次考试机会以外,其余均只有在应届方可报考,考试机会不均等;其次,如今招考的教师大都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以至于很多来职校应聘的老师因学历达不到,或是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而在首轮竞争中即被淘汰;此外,六城区考试题目越来越难,考查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教师招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地杜绝了招考中的弄虚作假,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师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很多职校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专业教师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在编教师的压力骤然升高,据不完全统计,职校的每位专业教师至少带过3-5门不同的科目,沉重的备课压力使得教师不遑他顾,自然就使得课程深入度不够,教学无奈之下只能泛泛而谈。同时这也是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

3.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

由于古籍修复专业没有相对应的国家规划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故不得不使用大学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教材应一时之急。然而学生的水平只堪高中层次,怎么上课,上哪些课,传授哪些知识,全部都由教师自主决定,难免有些随意。例如该专业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史这门课,选用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该书内容丰赡,不愧出自名家之手,然而其中内容不可谓不难,不可谓不繁,要给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新生讲授二十八星宿、五音六律、十二律、丧服、宗族等繁难知识,只能是削足适履,泛泛而谈,若想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挖掘,时间上不允许,因此,该课应该放到四年级开设较为适宜。此外,二三年级开设的《书史造纸史》、《中文工具书》、《图书档案与保护》,四年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同质化较多,很多知识反复出现,如版本学、目录学等知识,《中文工具书》与《书史造纸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有重叠。学生学完之后,拿起下一本书还是这些知识,效率大打折扣。

以上出现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现在理论课上所有的教材进行一个大梳理,针对古籍修复高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剔除过时或不适用的知识,将教学资源整合编成一本或数本主干教材,自主编排,自主教学,这样既可以摆脱市售教材的不适用,又可以有针对性的将实践也纳入进去,使得实践中有理论指导,理论中蕴实践验证,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做法。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故而《学记》有云:“……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这样下去,学生不用等到毕业,一门课考试结束之后,就会将所学的知识丢得一干二净,给教育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即古人所言“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4.考试评价制度单一

考试是检查学生在校期间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必须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对于理论课来说,现阶段只有通过闭卷考试才能检测,因此,考试评价制度的好坏,也在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优劣。

由于教材的庞大知识量,教师命题必须有所选择,范围不可过大,内容不可过多,并一定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现在的情况是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各自为政,互不相通有无。理论课教师临考试前大笔一挥,圈定若干范围,教学生死记硬背,“精耕细作”,考试自然能考得高分,但这样的分数不具参考意义.只要在考试题中加入一到两道灵活的题目,学生就无所适从了,会埋怨老师为什么不提前说。教师如此,也是颇有难处,有些课程一周就开一次,每次2节,课本又那样繁难,如何能将知识讲得透彻细致?但是不透彻细致,泛泛而谈,直接的恶果就是学生对于知识与考试的极度轻蔑。

解决方法

有鉴于以上数点,我们认为,对于古籍修复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亟需开一个药方,为了这个专业的永续发展,须居安思危,不可怠慢。

首先从教材入手,量体裁衣,循序渐进,编写出一套符合古籍修复专业的特色教材,并迅速将其投入教学实践中予以检验,有问题则迅速予以记录,及时修订。待日后古籍修复专业被更多的学校认可并开设,此则有首创之功。

其次,在现有教师选拔制度还将继续持续的态势下,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多举办教学沙龙,多举办专业教师研修班,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坐到一起交流,并对每个新进的教师进行制度化考核,可以让专业技能课老师上一节理论课,理论课老师来教一节技能课,形成知识的长效交流沟通机制,促进新鲜血液的流通。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8篇

本届中国文保会主要分为五大板块:文物保护及考古勘探技术,古迹遗址保护、修复技术及综合开发,博物馆展陈及管理技术,艺术品收藏及市场,国内外文物保护政府机构、基金会、专业文物交流机构及专业投资公司、相关传媒和教育机构展示等。

在开幕式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于晓东、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张建新、莱比锡国际展览集团总经理约尔克-蔡斯希分别致辞。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秦正宣布中国国际文物保护博览会开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荣誉主席佩策特博士、泰国、韩国驻西安领事馆官员出席了仪式。

国内外参展机构一共105家,展览面积7500平方米,分别来自北京、内蒙古,、陕西、山西等1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和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另外,故宫博物院、兵马俑博物馆、敦煌博物院等一批遐迩闻名的博物馆和文物景点也专设展位。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9篇

(一)为更加科学地评价我区文博专业人员的技术资格,根据《文博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并结合我区文博专业人员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本《评审条件》适用于评审从事文物考古、陈列,科研保管、讲解、征集、科学保养、美工、鉴定、复制、修复、科学实验、科学保养等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馆员的资格。

(三)按照本《评审条件》评定的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馆员。

(四)申报人在符合本《评审条件》规定的“申报条件”的前提下,还应同时具备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业绩成果的要求,方能评定文博专业馆员资格。

二、申报条件

申报文博专业馆员资格的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中专毕业,取得文博助理馆员任职资格六年以上,并修完专科院校相关科目,取得结业证书的;

(二)大专毕业,取得文博助理馆员资格四年似上;

(三)大学本科毕业,取得文博助理馆员四年以上;

(四)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以上;

(五)因在文博专业工作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而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发明奖或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的主要获奖人。

三、专业理论水平

凡申报文博馆员资格的人员,均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文博考古或博物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

(二)初步掌握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现状,并能在具体专业工作中予以运用;

(三)基本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术;

(四)有独立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或展览项目,撰写业务工作总结和学术论文;

(五)能够指导初级文博专业人员开展某一项专业工作,并多次参加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展览等较大型工作;

(六)评审文博馆员技术资格的专业人员,应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七)在本专业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其中从事文物考古专业的,应能独立进行古墓葬的发掘和古遗址的试掘工作,或能独立进行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从事博物馆专业的,应能独立承担并完成本部门、本地区大型陈列展览中的某一项专业工作。

(八)评审文博馆员技术资格的专业人员应掌握一门外语,通过了自治区规定的统一考试并合格者;

四、业绩成果;

申报馆员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款之一;

(一)在自治区级以上专业理论刊物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专业论文或调查报告;

(二)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或盟市二等奖一项的主要获奖人,或获得自治区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以上;

(三)多次参加大型文物考古、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的某一项专业工作,并取得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

1、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应多次参加过文物遗址的调查或考古发掘项目(二次以上),并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规范开展具体专业工作:或参加完成自治区的文物考古科研项目,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考古成果的;

2、从事博物馆陈列工作的,应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要设计人员,并负责完成了一定的陈列制作工作;

3、从事科研保管工作的,应在馆藏文物的清库、登记、定级、建档工作中有一定的成绩:并对某一时代或某一门类的文物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鉴定水平,并能够根据陈列展览的任务进行一般的内容设计或编写陈列大纲;

4、从事群工讲解工作的,应在准确掌握陈列内容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讲解或接待国内外观众达2万人次,并能够编写一定水平的讲解词;

5、从事文物征集保护工作的,应多次参加文物的征集保护工作,收购并征集一、二级文物达50件以上,或对旗(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及其它保护工作有一定的贡献;

6、从事修复及科学保养工作的,应多次完成三级以上文物的修复、保养等工作任务,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和丝织品等各类文物。

五、附则

1、本《评审条件》中所列各项,均应是在取得初级(文博助理馆员)专业技术资格之后达到或完成。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10篇

贾文忠的办公室位于农展馆院内静寂的后湖边上,背后是他亲手栽的一片竹林,竹影水波,颇具都市田园的韵致。室内幽静淡雅,书柜桌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墙上挂着的则是他自己的书画作品和青铜器全形拓作品。

由修复介入鉴定是一条捷径

熟悉贾文忠的人都知道,一开始他并不专门从事文物鉴定工作。那么是何原因使他逐渐从文物修复到修复、鉴定双管齐下的呢?这条路是否能行得通呢?贾文忠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仅行得通,而且由修复介入鉴定还是一条捷径。

他告诉记者,文物修复是对文物原貌进行还原的过程,是一个对文物进一步了解,逐渐摸清其铸造和因时间、环境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反其道而行之,辨别真伪就不难了。“我觉得搞鉴定的人,就应该学习怎么修复,比如:做青铜器鉴定的人,你亲自到铸造厂去铸几件青铜器,做几件仿制品,再做做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再亲手修复几件青铜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知道什么样的是可以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是做不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启功先生、谢稚柳先生等人的眼力,往往比只会鉴定的人强。因为他们二位都擅长绘画,并临摹古人作品,也可以说是实践出真知吧。”

贾文忠还指出修复和鉴定二者之间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修复成就了鉴定的眼力,同时鉴定亦提升了修复的水平。”但他强调修复始终是他工作的重心,让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文物,尽可能再现昔日光彩,这是于国于民都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记者注意到在贾文忠工作室里,摆了许多残缺的器物,有的缺一个耳朵,有的缺一条腿、一个盖。也有一些曾经残缺的文物,经他妙手回春,如今已旧貌换新颜。贾文忠随手拿起一面铜镜,让记者找修复的痕迹,任记者怎样睁大眼睛,也发现不了一点蛛丝马迹。接着他又拿出一张修复前的照片,原物已经破碎成五块,看到原物,记者不由得惊叹其修复技术的高超。贾文忠告诉记者,文物修复这门技术就是要达到“乱真”的效果,但是修复的过程也让他明白哪些是可以乱真的,哪些是无论技术怎么高超都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可以说他鉴定的眼力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实践,这也是他在一些方面高于学院派鉴定眼力的原因。

造假者是我的老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出于对贾文忠精准眼力的好奇,很多人常追问他师傅究竟是何方神圣?贾文忠总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回答:“造假者就是我的老师。”虽是玩笑话,但是说到造假者们的高超技艺,确实常常让贾文忠“赞叹不已”,尤其是这两年他跟随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民间寻宝,各地的假东西、各种造假方法都让贾文忠大开眼界。“每一回寻宝都能见着一两件能够感动我的东西,人家作假的方法太妙了,有一些我们都做不出来。可惜是用在了这些方面,如果用在文物修复方面,肯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贾文忠说到,目前市场上造假的方法层出不穷,很多都动用了高科技手段,让很多专家都难断是非。原来仿制不出来的红斑绿锈、蓝锈、水锈,现在都能做,甚至连红斑绿锈中的结晶也能做得相当逼真。他就见过一种高超的造假手段:先用硅胶在原物上翻下模子,然后依据考古发掘报告中公布的合金成分铸造。第三步再模拟文物地下埋藏的环境配置溶液,精准到含多少微量元素、酸碱度是多少,通过“时间加速”,比如文物在地下埋藏了2000年,就将各种元素的配比乘以2000倍,用电解或者高温加热仿制品,使其长出锈来。这样仿制出来的东西,带范线、垫片,花纹逼真,分量也和原物一模一样,且决不含有现代成分,就算拿去做金相分析,也看不出丝毫的破绽。

“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假的终究是假的,总有露出破绽的地方,看得多了,一般仔细观察就能明白怎么回事。我的鉴定眼力,除了得益于近三十年的修复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造假者技术的不断升级也提升了我的眼力。”贾文忠笑着说:“一般造假的人有文化者少,真的青铜器往往经过了古人的精工细做,且历经时间的洗礼,其蕴涵的文化和神韵是不论怎么样的高科技,都不能仿制的。”从事青铜器鉴定十多年来,贾文忠最大的心得就是:看得越多,学得越多;市场是最好的老师,且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文物修复世家

贾文忠之所以和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并非偶然。他出生于文物修复世家,其父贾玉波,即是清朝著名的铜器修复行业“古铜张”的再传弟子。

贾玉波先生一生修复的古铜器不计其数,解放后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修复、复制了国宝重器司母戊鼎、西汉长信宫灯、马踏飞燕、秦俑等国宝级文物。深受父亲影响的贾文忠,也对文物萌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空他就往父亲的工作室跑,看老师傅们干活,边看边记,不懂就问,学到了许多文物修复的方法和知识。17岁参加工作,子承父业,曾先后在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复制、征集、鉴定研究工作。曾修复过北京琉璃河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北京孔庙大成殿内清代皇帝御书的九块大匾及北京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参与修复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铜“兽面纹卧虎耳铜方鼎”,指导主持修复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大批带铭文珍贵青铜器,参与修复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在拥有了大量实践经验的同时,他还进一步深造,曾就读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班,对于文物鉴定修复等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在贾家,跟他有同样兴趣的还有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大哥贾文超、首都博物馆的二哥贾文熙等,侄子侄女也均在文博行业从事文物修复这一行。哥儿五个及小一辈,如众星捧月一般拱卫着父亲,形成了文物界有口皆碑的“贾氏文物修复之家”。

全形拓传人

除了在文物的修复和鉴定方面颇具盛名,贾文忠的博识在文物圈里也是有名的,这完全得益于他兼容并包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不囿于一家一法,像蜜蜂采集花粉那样博采众长。他的老师特别多:早年跟名画家胡爽学过画虎,跟篆刻名家傅大卣、大康(殷)学过治印,跟魏隐儒、马宝山学习过书画版本和碑帖,跟程长新、赵存义学习过青铜器、古墨、陶瓷等方面的知识,临过《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和敦煌壁画,为北京孔庙复制过吴道子画的“孔子行教像”石碑,为北京郭沫若故居复制过郭老给吴晗的条幅,还复制过闻一多、茅盾的墨迹,均达到了乱真的地步。这其中的任何一条,对任何一个普通人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经历。

全形拓也是贾文忠的拿手好戏。这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助以各种技巧,将青铜器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初始于清末,消失于民国,近五十年来几乎失传。傅大卣先生是为数极少的“金石传拓技术”传承者之一,在贾文忠学习篆刻的几年里,傅先生也将各种传拓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闲暇之余,贾文忠也将此当成嗜好,见到相关器物就拓下来,后来又从书法家大康先生那里学到了颖拓技艺。作为全形拓的传承人,贾文忠创新性地将金石传拓和颖拓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无怪乎著名文物大师史树青在看到其作品时连声赞叹道:“贾文忠全形拓下真迹一等,优于民国时期的各家作品,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传统绝技,而且对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鉴定讲的是良心

在目前“专家”、“证书”满天飞的状况下,鉴定专家的良心难能可贵。贾文忠就是这样一个有良心的专家,说真话,真的就是真的,假的东西绝不昧着良心说成真的。冲着贾文忠的眼力,很多人找他鉴定,其中也不乏希望他能“破例”开假证书的人。贾文忠告诉记者,前两天就有一个人找他,想要出售一个假的青铜器,请求他开一个证书,许诺给贾文忠10多万现金。贾文忠十分生气,怒斥来者,并将其驱逐出门。凭着自己在青铜市场十多年的经验,贾文忠建议普通收藏者尽量不要收藏青铜器,青铜器的价值普遍都很高,如果你抱着捡漏的心理去收藏,很容易受骗上当。大收藏家在这方面也要小心谨慎,要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决定收藏前最好听取多方意见。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修复;职业素养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3.010

Discussion on the Repair Work of Ancient Books in Librari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n Heyu, Shi Baoyou, Chen Liu

(Library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ancient books reparation in librari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 of ancient book reparation. The concept and importance of ancient TCM books reparation are emphasized. Based on the work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s made deep consideration and offered suggestions to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raining of ancient TCM books repairing workers.

Key words: librari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cient books repar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为当世用,为后世存”是古籍的价值所在。古籍中的古医籍更是弥足珍贵,被誉为中医药文献中的瑰宝。在教学科研、临床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古籍修复的宗旨,同样是中医药古籍修复人员为之努力的目标。因此,正确认识中医药古籍文献价值和修复意义,加强古籍修复人员素养,是完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的有效措施。

1正确认识中医药古籍的文献价值

中医药古籍是历代先贤遗留下的宝贵财富,著述之多,叹为观止。各省市的图书馆均藏有数量不等的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天津为例,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数量达4 000多种。收藏较多的图书馆有: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1 773种),天津高等医专图书馆(918种),天津图书馆(563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图书馆(462种),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

第一作者:韩赫宇,馆员,研究方向:中医药文献资源建设。E-mail:

研究所(355种),南开大学图书馆(124种),天津市人民医院图书馆(94种)[1]。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中,有中医珍本、善本达239部,包括元、明、清代各时期的刻本、拓本、抄本及手稿珍籍等。其中元大德六年壬寅(1302年)宗文书院刊本《经史类大观本草》、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年)顾从德覆宋刻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还有罗振玉跋的明正统年间陕西官刻本《玉机微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刻本《针灸大成》10卷以及《积玉奇方》2卷(现存孤本,为《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丛书所收录)等珍贵书籍[2]。这些古籍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承载着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的发展成就,而且在中医药教学、科研及临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对中医药古籍进行修复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实现古籍传承有序和延续寿命的重要手段,也是古籍数字化、古籍出版以及开展读者文献需求服务工作强有力的保障。

2加深对古籍修复工作意义的认知

古籍重装如病延医。古人云“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其意在于修则修好,如修不好不若不修,保存原状。提醒我们在古籍修复时要慎之又慎,不要人为造成对古籍的损坏。随着人们对古籍保护认识程度的加深,“整旧如旧”、“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等修复原则成为古籍修复工作走上正规化发展轨道的标志。既为古籍保护指明了方向,也为我馆日常修复工作提供了依据。同时,“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将馆藏中医药古籍按轻、重、缓、急,合理排序修复的科学理念,也使我馆修复工作由无序变有序。

例如清代后期民间刻本的中医药古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版本价值不高,残本、残卷多,纸张质地差,雕版、字体、用墨、印刷质量粗糙,制书、修书时使用的材料成分复杂(如染纸、浆糊等),书籍污损、破损重,收藏过程中发生虫蛀、鼠啮、水浸、火烬等。虽然如此,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清代后期中医药古籍毕竟是中国古籍发展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医药古籍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水平,也映射出当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状况。对于这些古籍的保护,不可抱残守缺,等同“鸡肋”。因此,我馆依据“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的修复原则,对清晚期中医药古籍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尊重它们的客观存在,依靠科学的修复方法和理念,使其得到了及时保护[3]。

3加强中医药古籍修复人员的素养

我国待修复古籍数量与修复人员之间比例严重失衡,古籍修复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导致许多本应修复的古籍没有得到及时修复。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这一现象正逐步得到缓解;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素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素养对中医药古籍修复人员尤为重要。

3.1精、专、广、博的文化素养

自古迄今,古籍修复技术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已日臻成熟。其中涉及文献保护、版本学、历史学、古汉语、造纸、印刷术、书画艺术及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修复人员具有熟稔于心的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触类旁通,将各种知识运用到古籍修复工作中。此外,中医药古籍修复人员还应具备专而精的中医药知识,发挥其所学,有利于他们在中医药古籍修复、辨伪、数字化整理及管理等工作中解决问题。

3.2爱书、敬书、知书、读书

“视书如己,爱书如命”是对先贤热爱书籍具体生动的描述。爱书、敬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谓“知书”,则是指古籍修复人员要有古籍装帧形式、版本、书法、绘画、雕版印刷、手工造纸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充分了解、认识古籍,在古籍修复的工作实践中更具理论指导性和针对性。

古籍修复工作正朝着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古籍修复人员同样需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不能只停留在“修书匠”的层面上,应多读书,更新知识结构,增强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实力。

3.3恒心、专心、精心、虚心

古籍修复工作是在遵循古籍修复原则、确保古籍安全性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恢复古籍的原生性。古籍修复人员面对的每册,甚至是每页古文献,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信息,如印刷、抄写时使用的颜料、墨色,书籍的纸张、装帧形式、版本形式,以及评价、批注、句读、递修状况等等,保证古籍这些特征的完整是古籍修复核心工作之一。在具体修复工作实践中,古籍修复工作人员应具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恒心,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专心,精益求精、匠心独运的精心。

此外,古籍修复人员还应注重与同事、同行间的沟通与协作。馆际间应建立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古籍修复培训机构,组织国内或国际的古籍修复研讨活动,以及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古籍保护、古籍修复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利于开阔眼界、总结经验、虚心求教、共同提高。

4小结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开展与否及其质量好坏,是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古籍使用寿命,甚至能否继续流传的大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中医药古籍文献价值和修复意义,加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素养,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来说至关重要。中医药古籍修复工作任重道远,只有古籍修复人员及各方面力量携手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医药古籍保护事业。

参考文献

[1]刘毅,曹亭,谢敬.天津地区古医籍学科分布特色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7):90-92.

[2]韩赫宇.试论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3):48-50,59.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国;古籍修复;市场;现状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类典籍文献卷帙浩繁,但是现今对于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却做得远远不够,古籍修复的技术人员也十分匮乏。我国古籍保护的形势严峻,由于大量古籍收藏在图书馆中,与文物管理归口不同,造成我国在重点投入资金的文物普查和保护中很少惠及古籍文献。古籍修复是一项非常神圣而有意义的工作,它对文化保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是从业人员用美丽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众多濒临消亡的珍贵古籍重获新生,用耐心和责任让价值连城的历史典籍穿越时空呈现在今人面前。国家图书馆研究员胡玉清曾说过“每一次亲手触摸到百年甚至千年之前的古籍,心中都在涌动一种激情,感觉像是在与祖先对话,也许这就是古老文化拥有的一种独特魅力吧”i。古籍修复技艺是保护祖先智慧、延续我国传统文化的骄傲,对更好的保存典籍文献有着重要意义。据史料记载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四千多年,积淀下的文献典籍卷帙浩繁。历经岁月变迁保留下来的古籍文献在约3000多万册古籍中,需要修复ii的古籍就已经达到1000万册。而我国古籍修复人员严重不足,全国从业人员加一起不足百余人。如让这百余人来修复这1000多万册破损古籍,按比较快的工作速度也大概需要上千年才能完成修复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余待修古籍也会随着环境恶化、保护不当等原因继续酸化破损。

面对汗牛充栋的古籍,我国古籍修复人员的培训大多沿用“师带徒”iii的形式,培养一个能独立完成工作的徒弟大约要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个能独立完成工作的修复人员每天按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算,一天也只能修补iv十多张书页。按目前的规模和修复速度估算,北京仅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市文物局等单位收藏的古籍就有约500万册,待修的约有1/10。然而,北京各文化机构和民间的专职修复人员加在一起不足60余人。如果只靠他们,修上800年,才有可能把北京的古籍修完。

近年来由于我国古籍修复业入行难、收入低、人才短缺等原因,致使我国当下古籍修复行业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盛行,国家对古籍保护计划越来越重视。修复那些浩如烟海的破损古籍迫在眉睫,古籍修复不再局限于事业单位的自我修复,逐渐变得多元起来。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追求也上升了一个台阶,经济收入相对高的大部分人们把注意力投入古玩市场,古籍也就逐渐成为古玩市场中备受推崇的对象。除此之外,还有各大拍卖公司,知名院校图书馆、民间私人藏家以及佛教寺庙的破损古籍都亟待修复。

民间收藏大军的日益壮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古籍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也促使民间古籍修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各大事业单位仅有的几名修复专家连馆藏善本的修复都忙不过来,更甭提顾及民间收藏品了。显然,民间古籍修复机构短缺,修复人才也严重匮乏……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民间不断催生了像“北京古艺山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南京中友”等这样的民营古籍修复机构,这些修复公司一般规模不大,它们大多隐身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其拥有的专业修复人员多则六七人,少则二三人,他们业务很广泛,主要面向国有文博机构、民间私人收藏、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各大高校图书馆以及佛教寺院等。

民间修复机构“北京古艺山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北京一家专职修复古籍的公司。古艺山房多次承接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图书馆、北京市民族文化宫、北京师范大学等国有文博机构委托的古籍修复工作。据了解,这些机构是该公司主要的客户,当然私人收藏和拍卖公司的业务也应接不暇,只是由于该公司修复人员有限,专业人才难于培养,对前来送修的破损古籍只能是排队逐一修复。因为古籍修复是良心活儿,必须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每做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谨慎,小心翼翼。万德古籍的周女士则介绍道,国有文博机构的修复任务都会有相应的专款,修复公司通常是按照古籍善本评估价值的10%来收取修复费用。钱虽然不多,但是这样的经营性收入比较稳定。

“南京中友”也是一家民营古籍修复公司,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述,虽然古籍修复比起书画修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但是市场经营状况与书画修复不相上下。据我了解,民间古籍修复机构要比民营书画修复公司数量少很多,近年来民间古籍收藏的兴起,供不应求的市场让这些屈指可数的古籍修复公司忙的不可开交。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事业单位的古籍藏品不再局限于自我修复,而是转向与民间修复机构的承包合作,这无疑不是在显示着国有文博机构修复人才的极度短缺,面对濒临消亡亟待修复的破损古籍而选择像“北京古艺山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这样专业性强的民营修复公司进行合作。显然,民间收藏的兴起使得原本就供不应求的古籍修复市场更加忙的不亦乐乎,这些无不映射着我国当下的古籍修复有一个重要的市场需求。

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项复杂、细微的技术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中专院校的图书馆共收藏古籍3000余万册,其中千万余册损毁和自然老化非常严重,亟待修复。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是,与待修复的古籍相比,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技术人员却不到100人,而在这些技术人员当中,40―50岁的占到了绝大多数,只有不到1/6为40岁以下,可称为专家的不足20人,显然古籍修复事业已呈现出人员不足、人才培养困难、层次偏低的严峻局面。

长期以来,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一直沿用的是口耳相传、师徒授受的传统方式,直到今天这种方式仍然是修复业的主要教学模式。由于修复行业本身的性质和要求决定了“成材率”偏低。用张平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十个人里也难寻一个优才”,再加上,如同中医医术一样,古籍修复是一门需要时间和实践磨砺的技艺。现在大多数人都怀抱急功近利的目的去工作,他们工作一年甚至半年就耐不住寂寞、受不得清贫、沉不下心、坐不了冷板凳,便转行跳槽,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便更加的困难,年轻后备人才的匮乏也实之令人担忧。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下,古籍修复市场人才匮乏的原因有两大点。一是长期以来古籍文献只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上才获得其存在价值。二是是传统的偏见和古籍修复行业自身的独特性。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但许多人把修复古籍看作是一种修修补补的“雕虫小技”,没什么前途。另外,古籍修复一般用“整旧如旧”原则,大多都是纯手工操作,工作速度慢,被修复后的古籍看不出明显改观,修复人员的价值难以体现。古籍修复工作单调枯燥,又十分辛苦,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还要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因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多人不重视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对于古籍修复人员,多年来没有一个行业规范,造成古籍修复人员一直在专业人员与普通工匠之间游移,职称和待遇得不到解决,使得相关人员的选拔、培养及考核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

注释:

i姜天骄.让文化的根脉绵延永续[N].经济日报,2009-4-5(007).

ii修复:是“补破,然后复原”。参见: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65.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13篇

Guo Jinzhong; Tang Yubin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542800,China)

摘要: 古籍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因而加强对古籍保护、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高校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提出建议。

Abstract: The ancient books is the treasure of tradi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ancient book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ancient books in college libraries at the present. The author protects to work an existent question to the ancient books and made further analysis.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cientificprotecting ancient books.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古籍 保护 数字化

Key words: college libraries; ancient books; protecton; digital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319-02

0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丰富的文化典籍一直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充沛的文化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是我国主要的古籍收藏机构之一,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献典籍,是高校图书馆应尽的职责。

古籍保护工作就像是医院的急诊抢救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失误。从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高校图书馆对古籍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理应做到科学规划,酌情采取有效的新措施,力争把古籍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1高校图书馆古籍现状

目前,古籍保护工作虽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仍存在问题,例如技术设备不齐、管理方式不善、资金支持不够和专业人才欠缺等。

1.1 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技术设备的欠缺古籍与大自然中的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力,它的衰老与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的洁净度和紫外线含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保存条件不好,其损毁就会大大加速。根据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介绍,如果开启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库的大门,令所藏珍品与外界接触,其寿命将缩短20-30年。[1]图书保护的最佳温度是16-22摄氏度,相对的湿度为45%-60%,同时要求湿、温度要24小时恒定。可见,这就应为古籍库配备优良的恒温、恒湿空调机或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目前,除了几所重点高校外,其余的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库都没能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甚至连普通的空调机都没能配有,更谈不上装备检测纸张纤维的生物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了。显然,虫灾和酸化也在不断摧残着古籍的生命。

1.2 古籍保护宏观管理的缺失古籍和文物一样都为中华文明的魁宝,但在管理制度上却远没有文物健全,甚至还有部分高校图书馆根本没有专门的古籍库,可怜的古籍依然躺在被遗忘的角落,湮没于灰尘之中,生存状况堪忧。如今,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存在着底数不清,即数量和破损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不能弄清楚,保护工作很难开展,破损古籍也很难得到及时补救,而一旦错过了最佳修复时期,破损就日趋严重,最终导致废弃。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没有制定相关的古籍管理法则,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条款约束,甚至还有“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现象,因此就出现了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停滞不前的状况。

1.3 古籍保护资金的欠缺古籍的修复需要大批的资金,据了解,现在的市面上修复一册古籍大约需要花300元左右,就拿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若馆藏古籍为5000本,以五分之二的破损率计算,就有2000本古籍将要修复,光是修复就需花将近60万。每年还要不断的添购新书、增加设备等,作为正处发展中的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只能爱莫能助了。更不用说为古籍书库安装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是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1.4 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匮乏修复残破古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称之为“原生性保护”,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它艰辛而繁琐,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我国只在建国初期有过类似的培训班,也曾培训过不少专业人才,后因此项工作未能得到社会重视、就业面窄、工作单一、待遇低等原因,随着老一辈技师的退休,古籍修复人才就寥寥无几了。这一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当前的古籍保护工作,据统计,目前,全国古籍修复人才不到100人,其中高校才10余人,除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名校图书馆外,其余的高校图书馆压根就没有配备专业的修复人员,而那些配有的专业修复人员的高校图书馆,人员也很少,与大批量需要修复的文献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有150万册古籍,依靠现有的古籍修复人员,修复好所有的破损古籍需要花3750年。[2]

2古籍保护的几点措施

拯救古籍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历史使命,如何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献,使其充分显示它的利用价值,文章在此提出几点措施。

2.1 制订古籍保护的有效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古籍保护工作中,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制订出严格的库房制度,由专人全权负责管理书库,包括古籍的出库和回收、古籍的排架整理、修复、防虫、防潮、防晒、防尘等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其中还包括对库房工作的全面监督。它的每一项都设有专人负责,这样才能做到职责分明、分工合理、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签好责任状,避免管理模糊,责权不分,使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细致化、科学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加强各个制度的约束力,如“善本书库管理制度”内容涉及书库管理员职责,善本的出入登记,书库电源管理、污染物品控制、温度湿度的记录、卫生清洁、定期投放防虫草药、文献开发整理与登记、非书库管理员入库规定、特殊情况下工作人员的应急办法等具体细则,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古籍保护人员对古籍保存、保护工作的必要手段。

2.2 加强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了延长古籍的寿命,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修复是为长期保存创造条件,也为研究、使用奠定基础。 高校图书馆作为古籍保护的重点单位之一,在没有足够经费把破损古籍交于市场修复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自己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专业队伍,而当前的高校图书馆,高素质人才较多,要培养出一批修复人员也并不是难办的事,目前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已达成协议,开设古籍鉴定的本科课程,同时招收古籍鉴定与保护方向的研究生。其它高校图书馆可依据自身条件,积极联系相关院系开设课程,培养古籍的后备人才,此举还可以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3]再者,高校图书馆在每年的人才引进中,可直接从专业院校毕业生中引进古籍整理、古籍修复等专业人才,然后由这些专业人士给全馆的在职人员进行梯次培训,也是解决办法之一。另外,高校图书馆每年也可送一部分人员去参加“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力争动员全馆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素质。当然,古籍保护除了专业修复人员外,还必须配备具有生物、化学、计算机等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使修复、防虫、防潮、防火、防尘等工作更专业、更科学,尤其对古籍数字化开发利用等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使典藏文献更具价值。

2.3 古籍数字化的再生保护和利用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是保护和利用古籍的良好途径。因为,对古籍实施数字化可以令珍稀古籍化身千万,读者可以在不翻阅原书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彻底颠覆古籍保护“重藏轻用”的习惯,真正实现了古籍为用而藏的原则。[4]

古籍因为时代久远而残缺、破损,文字古奥,内容深厚,且数量巨大,使得古籍数字化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浩瀚工程。[5]但随着CALIS古籍联合编目数据库的建立,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取得了一项巨大成就,其前景也尤为乐观。早在2003年12月中旬CALIS古籍联合编目系统就正式启动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家古籍藏书量较大的图书馆作为成员馆,现已有更多的成员馆提交了古籍资料。CALIS古籍联合编目系统功能设计完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扩展性,经过这几年的实际运行证明效果良好。古籍文献数字化后,古籍文献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读者无需为查阅古籍而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奔波各地、穿梭各馆,只需轻点一下鼠标,古籍文献信息即可一览无余。对于古籍珍本乃至孤本,一旦损坏将造成难以换回的损失,而通过古籍数字化后,人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来阅读数字化的古籍,看到的是和原版一模一样,且又不会造成对古籍的损坏。另一方面,这些数字产品容易保护,可达到永久的目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后,读者可诚信倍增,使更多、更有价值的古籍文献焕发新的生命力,使更多的人能更方便、更快捷的充分利用古籍文献,使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尽显利用价值。

再者,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采取缩微技术来对古籍进行再生性利用,即运用现代技术建立馆藏古籍档案,它就是使用照相技术,将纸质文献转换到缩微胶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自动化处理、保存、检索、再现和复制还原,它的好处就是成本低、存储密度大、而且保存时间长、技术成熟,这对于我们地方院校来说是一个经济可行的好方法。

3结束语

古籍是祖先留给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个内容无比丰富又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文化宝库。古籍文献数据库的构建也将体现数字信息技术与人为文精神的融合。保护、开发、利用好古籍,是高校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行动起来,竭尽全力把古籍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甘大明.保护古籍传承文[J].中外文化交流,2007(6).

[2]李雄飞,吴晓云.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

[3]何艳艳.浅谈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利用;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也不断的推进。城市商业利益的诱惑等使古建筑保护也在现实中受到到冲击。城市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1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古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形象的外在体现。由此古建筑的保存与延续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中,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城市化进程对古建筑的威胁

在注重发展经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的更新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拆除[1]。“孪生”的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现代化的都市建设让我们应接不暇,“千城一面”是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面临的问题。

1.2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文物的开发利用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的进行的,目前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物分布分散,日常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只管收门票,却没有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投入资金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有的文物建筑内部设有香案,组织烧香拜佛活动,而对建筑本体置之不理。还有的文物管理单位在没有正常履行审批的情况下对文物景点内部乱拆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存的历史环境。

1.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及资金短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就连当地的居民都觉得古建筑离自己遥远而陌生,更多的是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甚至问起某个文物建筑都不知道,何谈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公共参与了。由于资金短缺,打造精品工程、新形式的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受到局限,很多文物景点安于现状,其它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建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针对古建筑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1单体古建筑建筑的保护

单体古建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修缮性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技术做到“四保存”。2.1.1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的原则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他提出“经过维修的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2]。这与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相一致。由于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体系,用材的制约让我们在古建筑辅修过程往往要把握一个“度”,维修既要有时代痕迹,又要尽可能的恢复原有风貌。所以,要慎重对待单体古建筑好的修缮问题。2.1.2端正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指导思想对于古建筑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有的认为就是完全不加入人为的干预,随着岁月的侵蚀,任其自然消亡;另一种认为“修旧如旧”就是修过和没有修过是一样的。针对木结构的建筑特点,我国古代就已经总结出对于不同的构件要按周期进行经常性维修[3]。(1)重视经常性维修。单体古建筑要根据年限进行经常性的维修,比如:屋面的扫漏补瓦、梁柱支顶加固、室内外排水疏导、门窗构件的替换等要重视。把经常性维修的周期用文字记录下来,避免小毛病蔓延成大问题。只有这种方法才使它保持健康状态。(2)形成文字记录、落实责任。对于每一次的维修日期、维修情况、维修部位要做详细的记录。同时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要把问题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也便于管理者对古建筑的状况有个清晰的认识,发现规律。2.1.3加强古建筑人才培养我国历史悠久,文物数量众多。但是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与西方国家比较而言起步较晚,文物保护的人才匮乏,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旅游活动中的导游,只是对于景点中表象、历史典故给于宣传,而对于稍专业一点的建筑知识则比较茫然,有的管理人员根本不是科班出身。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2个途径:一方面,要在这些岗位上引进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就业后的专业培训和学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群体古建筑的保护利用

在单体建筑做好的基础上,古建筑群该怎么去保护和利用?与单体古建筑不同,古建筑群涉及到空间的形态和外部环境的融合以及具体的利用措施等。2.2.1注重古建筑群院落空间的完整性古建筑群的保护重在浮现历史的真实性,传统的古建筑群体主要是采用中轴对称和“合院”式的空间布局处理。然而县市以及乡镇对于这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若要改变这个状况,笔者建议从3个方面入手:(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各级管理。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主管部门要利用主导作用规范市场,例如,禹州城隍庙内西关幼儿园办学的审批(地处危房中),是否过关?襄县文庙的建筑整体性被道路所阻隔,则要考虑道路的重新规划等等,都需要主管部门切实行动起来,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2)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意识,严格管理职责。根据我国的国情,文物建筑是由各级的文物管理部门负责相关的管理。实行责任承包制,对于一些有碍于古建筑保护的行为一方面要积极劝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向公众宣传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古建筑保护现实意义。(3)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工作。一方面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义务讲座让广大群众对古建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当地媒体扩大对古建筑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鼓励群众面对古建筑的任何不妥行为都要积极向政府部门举报,主管部门要对此种行为进行褒奖,对于所提建议要整改并落到实处,提高群众对政府保护古建的信心。2.2.2群体古建筑的保护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我国古建筑的营造从“风水学”角度考虑的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周围环境和建筑本体一起构成了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只有把建筑和环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展现古建筑的真实性。(1)建筑高度、色彩、材质和风格的协调。(2)外部环境的协调。结合传统思想和主次关系,外部环境的规划要重视景观轴线的处理,这是做到主次分明、统一与变化的第一步。2.2.3积极探索群体古建筑的合理利用方式从某种层面上说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而不是封闭保护。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原则来处理这些问题,又要积极创新,使利用的方式多样化,竭力在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古为今用”契合点。建议采用以下方式:(1)维护原建筑格局,作为宗教祭祀场所。祭祀是人们的一种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表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共同的信仰维系了乡土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2)利用古戏楼作为传统戏曲表演的场所。在古建筑群建筑布局,特别有祭祀和会馆类的建筑往往就会有古戏楼的存在,比如许昌的关帝庙、禹州的伯灵翁庙、禹州怀邦会馆和城隍庙都有古戏楼的存在,在古代也是进行戏曲表演的场所,可以利用他们进行戏曲文艺演出,继续延续古戏楼的戏曲表演功能,即丰富了居民生活,也是保持原有使用与功能真实性的内在要求。(3)宣传与展示传统文化的场所。文物建筑直接的功能是作为城市文化性建筑和展览性建筑而存在的。同时延续的公益性文化功能的使用则能对建筑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也进一步提升了古建筑的背景文化,进而影响到城市文化。可以考虑发展成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博物馆。(4)开发成为居民休闲停留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风貌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已经不是以往仅仅满足于有地方住的状态,而是要住的好。结合已有文物建筑,在其周边开辟休闲广场,丰富了市民生活,使原本封闭的空间有透气的感觉,具体规划时应体现到空间轴线和层次的运用。(5)作为文物建筑旅游景点。旅游事业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在全国内不断盛行,旅游事业不仅能为政府解决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宣传效应,比如通过一些媒体和影视情景剧的制作来扩大宣传,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

2.3完善管理体系能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保障

2.3.1加强立法建设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立法建设。它是规范一切行为的保障,贯穿于古建筑的保护整个过程,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1)用法律规范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行为。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对于省级以下古建筑的保护修复的具体维修细则少有提及。要不断的完善立法,以法律监督的方式使科学维修的观念深入到每个维修者心中,加强对个人破坏行为的惩罚。(2)用法律约束管理机构。一方面,把日常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职责和法律责任相关联,加强管理者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另一方面,定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修养和文化素质,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3)以法律形式规范建筑遗产的保护资金。一方面,从立法上明确规定根据建筑类别的不同,每年用于遗产保护的的资金额度。另一方面,保护资金保障的内容做到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并且这些信息应对公众透明,并接受监督。2.3.2提高公民保护意识及鼓励公众参与公众的参与也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向科学、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要建立公众参与的政策,提高公众对古建筑的保护利用的热情。主要体现在:(1)前期反馈参与。专家根据当地社会风貌、民族风俗、居住行为等进行考察,为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初步设计的方案、图片、文字资料应进行公开展览,并征询公众的意见,反馈到最终的设计图纸上。(2)后期反馈参与。首先,利用方案进行实施后,对它所起到的实际效果、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估。可以通过组织公众讨论、问卷调查等来了解情况。其次,专家可以深入其中,亲自观察后期的使用效果。(3)过程参与。公众参与的缺失使他们对政府的保护行为冷漠,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政府的引导方法不当有关。首先,建立维护区域内原居民参与的制度。其次,建立专业监督机制。通过公众参与管理的政策,专业化的监督制度来保证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合理实现。2.3.3管理运营模式多元化随着古建筑遗产的不断增加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解决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有必要要进行管理模式多元化的探索。主要有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4]。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根据古建筑的位置、性质、重要程度等综合斟酌,关键是要把握好保护和开发的度,那么需要有政府的监督机制提供保障。

3结语

通过分析城市化背景下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建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文化趋同”现象进一步蔓延的背景下,为挖掘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把古建筑与城市建设有机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专业,它需要政府强力引导,文化部门、规划部门、具体管理部门的共同协作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航.关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3,(10):21-26.

[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马炳坚.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2002,(4):58-64.

考古文物修复专业范文第15篇

前言

古建筑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历史和科学方面的价值。重视对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是重视旨在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故建筑,进行现代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表现。修缮古建筑不同于对于新建筑的修建和装修,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它施工管理的主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的还原和保持现状。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维持其原状并且保证不的损害其原有的价值,这是修缮古建筑施工管理的核心思想。

施工原则

1. 最大限度的保持其原貌,不损害其原有的价值。古建筑是一项特殊的文化建筑,它建设的年代较早,时间较长,其原有的制造材料和建筑工艺都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不同于现代建筑。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承办单位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客观情况。古建筑作为文物,一般来说并不具有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即使是进行科学的还原,也并不能保证还原古建筑的风格和造诣。修缮工程的施工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之中就要把握这一点,时刻在施工的过程中贯穿这一核心理念。如果盲目的追求将古建筑翻修、装新,不但不能对古建筑进行科学的修缮,反而违背的当初修缮古建筑的初衷。一旦盲目追求翻新和装修,对古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为文物一旦被破坏,就不能再还原。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仿造古代制造工艺和建筑风格,尽量减少必须更换的一砖一瓦,保持原滋原味。最大限度的保持古建筑文体本身。在修缮施工管理前,进行科学讨论,咨询专家意见,进行建筑体的拆除、工程的测绘、文物的登记等等,严格遵循相关的文物修缮法律规定。

2.保证文物保护工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科学修缮古建筑,进行古建筑的文物保护。古建筑的修缮是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手段。但是文物修缮并没有十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者对于古建筑修缮的施工管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国目前并没有十分专业的参与文物保护工程如修缮古建筑的施工队伍。一般来说,是普通建筑施工管理配置古文物保护专家的配置。实际上,古建筑的修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古建筑修缮的施工管理组织者,编制相关文物修缮保护性规范,细致强调修缮原则,对修缮保护的古建筑各个过程都由古文物修缮专家进行专业的示范,对施工人员和施工方进行讲解。施工各方配合,保证文物修缮的科学性。同时也避免造成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脱节,保证施工操作的实用性。

古建筑修缮的实践操作

1.前期的准备工作

古建筑修缮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性情况。古建筑的修缮过程是一个庞大的施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发现新文物、对于古建筑的某个部分不能在原址上进行修缮,因为已经不具有继续修缮的可行性等情况。古建筑的修缮重要的是保持原貌,保留其携带的历史价值。第一,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对古建筑的原貌、全景进行记录。有记录才有比较。对于旨在恢复和保证其原貌的施工方来说,这是最好的手段。一般来说,采取高清拍照、记录影像、图纸绘画等手段的综合利用。比照已经绘制的原测图,对于损坏的建筑构成和程度进行一一考察,确定修缮意见。第二,对古建筑的历史、来历、年代、制造工艺、建筑材料、制造风格等基础性信息都有具体的了解。并且结合古建筑损坏的原因,一一进行科学分析,确定修缮时所选用的具体方案。在修缮的过程中,遵循上述基础性信息,采用传统工艺和技术进行科学的修缮。

2.实践操作和后续防治与保护

古建筑的修缮的施工管理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和矛盾。首先,古建筑大量采用的是石块和木材为原材料。但是,古建筑修缮由于工期、资金等问题,并不能保证原材料的供应水平。例如木材品种、干湿、开裂等问题。这对要大量运用传统材料的古建筑修缮施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次古建筑屋面砖瓦质量、壁画工程同样是修缮工作中的重点。人工制作的砖瓦和绘制的壁画具有严格的技艺性。不能大规模的生产,成本较高。并且不能一定保证其质量和艺术性。对后续的修缮工作也由一定的影响。最后,古建筑的修缮必须考虑其可持续性。古代建筑水平发达,对于渗水漏水等完成后后续的保证工作都有严格的保障性。如何在修缮工作中保证原有风格但是又能做到利用现代技艺实现对建筑物的保护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施工管理方必须做到加强对原材料水平和质量的保障。最石料、木材、砖瓦、油彩的质量都严格把关,最大限度满足修缮工作的要求。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尽可能的做到完美复制和恢复原貌。掌握传统修缮技艺的要点,对每一个环节都强调细节,精益求精。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规定和修缮原则,科学修缮,文明修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