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

工程管理知识点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1篇

1分析模型

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进行分析,不仅要得到成熟度等级,更重要的是找到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重点。这也是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重点和步骤,为企业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1.1雷达图分析模型(见图3)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的提升,要抓住每一等级的关键域逐级、分阶段稳步提升。利用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调查问卷,结合雷达图,可以更为直观地分析影响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5个维度的具体状况。

1.2象限分析模型(见图4)以要素的得分为X轴、要素的权重为Y轴建立坐标系。把每一个要素所表示的点标示于这个坐标中,即可进行企业知识管理改进顺序和方向的分析。该模型可以分为4个区域。位于Ⅰ区的要素点是对企业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相对重要的要素。但是该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却比较差,所以该区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薄弱环节,是需优先和重点改进的地方。企业应把主要精力和关注点放在此处。这些要素的提升会使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位于Ⅱ区的要素点的重要性和能力都比较高,是该企业的能力比较强的要素。企业可不将该区域的要素作为重点改进要素,但由于这些要素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很重要,企业应该注意保持。位于Ⅲ区的要素点的重要性和能力都比较低,由于该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因此也属于企业应该改进的地方。但由于其重要性较低,所以企业投放在这个区域上的精力可适当减少。位于Ⅳ区的要素点对企业的知识管理重要性略低,而该企业已经做得比较好了。所以企业可以暂且不必关注位于这个区域中的要素点,而把精力放在其他的区域。

2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应用

采用以上设计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对某地铁施工企业(甲企业)、工程造价单位(乙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填写问卷60份;高层管理者、中低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各20份。甲,乙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隶属度如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甲企业知识管理能力隶属度为0.564,处在协作级,知识管理能力水平较高;而乙企业相对较低,隶属度为0.433,处在认知级。可以进一步分析两个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知识维(K)、流程维(P)、文化维(C)、管理维(M)、技术维(T)的成熟度得分对比(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甲企业在知识管理能力的5个维度的得分均较高;较低的是知识维度,但也超过了3分,高层管理者、中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5个维度比较一致。经过与该企业员工交流发现,该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日常的工作流程均依附于企业门户和IT平台,对项目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的收集和沉淀有具体的制度和流程保障,因此,该评价结果比较符合企业实际。而乙企业5个维度的得分普遍在2分左右,知识管理的各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有待改进的地方。两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各个维度的评分相对较高。为了进一步明确提升成熟度等级的重点,需要结合各要素的权重及得分即象限分析图,来显示应该首先改进的指标和要素。不同评价主体下对各级指标的成熟度评分有所不同。但由于涉及的评价主体有3个,因此可以综合这3个评价主体的评分结果,采用加权平均评分来反映两家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各级指标的具体状态(如图6、图7所示)。根据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分析模型,企业应优先选择权重大而得分低的要素,即选择靠近左上角的要素点,作为下一步知识管理的重点,投入较多精力去关注;而越靠近右下角的要素点,企业可以暂且不用过多的关注。采用雷达图分析和象限分析,可以初步找到目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成熟度升级的重点和步骤,指明企业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依照这个原则,对于甲企业来说,从协作级向优化级提升,应该重点关注K2(知识水平)指标。具体来说,应重点关注K2下的K33(知识文档化程度)和K31(知识编码机制与分类体系)、C2(员工认知与配合)下的C23员工间信任程度和分享知识的意愿。对于乙企业来说,从认知级向规范级提升,应重点关注流程维P中企业层(P1)和项目层面知识流程能力(P2)、文化维的C1管理者推动下的C12(高层领导的知识管理意愿)、管理维M3的M32(知识管理的目标)以及K31(知识管理流程规划)等。

3结语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2篇

1.1知识管理形成过程

20世纪90年代起,管理学中引入了知识管理的概念。曾经有人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进行过统计,国内外对知识管理从不同方面给出了超过200多个不同定义。同样,知识管理的过程研究也多种多样,学者看法也各不相同,结合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来说,著名学者孟宪忠把知识管理形成过程分为四个方面更贴切水利设计企业,即知识的形成与创造、知识的积累与储存、知识的传播与推广、知识的发挥与创新。我们社会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多个不同阶段,可将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互联网社会。因此,学者孟宪忠提出知识管理形成的四个方面在我们人类社会三阶段的表现形式如表1-1。

1.2知识管理的形式分类

通常从知识管理的形式分类来看,知识管理分为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通常是指事实知识(know-what)和原理知识(know-why),比较容易被存储和传递,在企业内可以被标准化的学习手册或按图索骥方式来被学习利用;隐性知识通常是指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who),往往难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很难识别。表示。通过对知识的形成和分类有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结合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特点,本文把水利工程设计中的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与工程项目设计有关的原始资料、设计文件、标准规范、图纸、计算成果等显性知识和设计经验、设计总结创新点和迸发闪光点等隐性知识,通过原始累积、存储、提炼、分享等环节,将知识资源便捷地呈现在工程师、新员工等设计人员工作环境中,缩短工期和知识积累周期,快速提升设计企业整体实力和工作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2.水利企业工程设计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

在主动导入新的管理理念或应用新的技术工具平台方面,相对于建筑设计等其他勘察设计企业来说,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总体上还是相对慢一些,或许与其工程业态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在勘察设计行业中展开,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也逐渐重视知识管理。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是一个典型的“人脑加电脑”的知识型服务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知识资源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储存、传递、再利用和创新。

(1)企业知识资源管理不佳。企业内部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源,这些资源大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各个部门和个人手中,客户信息、关键技术、岗位技能的核心信息散落在具体实施人员手中,得不到有效管控。

(2)企业知识收集共享不足。工程设计过程中以及完工后,技术人员往往为了赶下一个工期而很少对刚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地设计总结与凝练创新点,工程设计过程中的经验交流、推广和标准化工作就更缺少了。

(3)企业知识查询利用不便。水利工程设计企业均有相当丰富的案例积累,虽被要求归档,但查询、检索、应用功能不强,往往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重复利用。当需要类似的知识、设计理念和设计经验时,由于不能查找到当时的经验总结等知识资源,而不得不重复开发,造成大量的知识闲置和重复劳动。

(4)企业知识存在流失隐患。有时员工离职或调动会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技术或经验被带走,对公司的无形资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取决于我们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管理应用程度。

3.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拥有良好的知识管理条件

3.1拥有知识管理的资源

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是多种专业人员相互配合,提供技术设计和咨询服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的产品就是提供高质量的项目技术成果,最终沉淀为一个个工程案例,即拥有大量的设计成果报告、图纸等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如果这些知识技术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记载、整合、创新、共享和利用,就可以在不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再生与增值。

3.2拥有知识管理的载体

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由知识型员工组成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的核心是经验,其余的只不过是信息而已”。经验恰恰是由员工所创造和拥有的,在工作中,设计人员不仅创造了个人知识与显性知识,还创造了集体知识与隐性知识。这就说明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中的员工既是知识的主体,也是知识的载体。因此,知识管理要围绕人来对知识进行寻找、学习、共享、利用和创新。

3.3拥有知识管理的基础

要想实现知识有效管理以及随之而来的便捷服务,就需要依靠一定的技术工具来实现。也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是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水利工程设计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拥有扎实的基础,且应用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就为我们实施知识管理埋下了伏笔。

3.4拥有知识管理的文化

在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中,往往还延续着“师徒带教”这一优良做法,老师傅们愿意教,新徒弟们愿意学。这就为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创造与利用提供了文化氛围。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管理,只是这个管理是无序的、无意识的。以此文化为基础,利用合适的方式,有意识的加以引导,便可以培育出为知识管理服务的企业文化。

4.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构建知识管理探索

随着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发现,应用知识管理的过程也是由多维度模块内容组成的。对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来讲,加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以知识流为管控过程,有效实现知识的管理和利用。

4.1制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

制定与企业总体业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知识管理战略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施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知识管理最终落脚点是成功实施和应用,而能否真正得到顺利实施和充分利用,取决于对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分析和把握,从前期的蓝图规划到最后风险应对等一系列过程把控,将是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战略规划的制定是关键的首要内容。

4.2构建相应的企业文化

水利工程设计企业推行知识管理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取决于企业文化的合适与否,必须构筑一个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通过共享、分享等企业文化的构建来改变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

(1)共享型文化。知识管理首先要求企业必须有共享型文化,要让每位员工都认为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建立合适的激励知识共享的机制和观念引导;建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

(2)学习型文化。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位员工充满了自动自发、如饥似渴的学习的激情,每个团队中充盈相互学习、深度交流的良好氛围;每一位员工在学习中收获成果、收获友谊、收获快乐,而企业则在学习中收获变革和创新的能力,积淀竞争的能量。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又会促成企业向着“学习型”发展。

(3)团队合作文化。由于水利工程设计企业的生产设计活动涉及到各种人员和多种技术服务活动,必须依靠员工之间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团队不仅包含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还应包含与甲方、外部合作伙伴等,从而保证了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资源最优化配置来生产。

4.3梳理企业知识管理流程

实施知识管理,流程首先要清晰,而传统的流程梳理一方面要结合水利工程设计企业业务情况,梳理出知识流向;另一方面可与互联网的思维相结合,这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梳理知识流程的工作可以包括:知识的分类、企业知识的首尾走向、流程梳理的颗粒度大小、各类知识属性的恰当定义、流程中知识节点的实时收集整理、最终用户的推送体验方式等内容。这些工作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前提且必要条件。

4.4搭建知识管理应用平台

在当今依靠技术驱动的互联网时代,技术是企业执行知识管理必不可缺少的支撑手段。借助一定的平台工具来实现对知识的管理,才可以实现企业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和利用。一般水利工程设计企业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譬如图档管理、项目管理、ERP系统等管理方面平台,CAD协同设计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BIM技术平台等生产方面平台,良好的万兆或千兆的局域网、数据存储中心等基础性设施。这些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积淀了大量的数据知识,为开展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可重点考虑三方面:一是结合知识流程梳理的节点,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收集手段尽可能在管理平台中实现,前提是不能增加设计人员太大工作量;二是如何能便捷查询、检索、浏览和应用等功能,也是技术平台搭建内容之一;三是企业知识管理平台不是孤立使用,还应与设计平台、管理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知识产生与管理全过程融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5强化知识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员工能不能接受并自觉的开展知识管理是实施知识管理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创造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和配套制度,提高员工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同类型的员工在知识管理与建设中有着不尽相同的追求,其期望值高低、能否自觉分享工作技能和经验等,都将影响着知识管理认可度和接受度。因此,可采用多维化的激励手段,一是从知识的角度,如考核与激励、采集与存储、学习与共享、日常维护、知识管理保密制度等方面;二是从管理的角度,建立起来的知识管理平台每部分从“相关岗位职责”、“相关流程”、“相关考核点”进行分析设计。借助制定的制度规范,有效地推动知识管理,从而可以保障知识管理工作可持续推进。

5.结束语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力工程;合同管理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命脉,而对电力工程建设是电力行业稳定发展的因素,在国民经济水平提升中占据决定性优势。电力市场体制变革促使电力工程呈现法制化和市场化趋势,并在经济时展的前提下,将知识管理引入至电力工程合同管理范畴,从而体现电力工程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优势,而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知识和合同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成为当前电力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知识管理

培根(英国哲学家)曾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此,人类历史的演变为知识追求、知识创造的阶段,而当代管理者对知识的定义有着深入化分析,即将其认定为改变人类、事物信息的行为方式,依据主体差异,分为组织知识(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个人知识(工作技能、工作经验、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核心,而组织知识是个人知识的升华;依据属性不同,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可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如书面报告和说明书)、隐性知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如思维模式、认知与经验、想法);结合运用状态的差异,将知识分为过程知识、实体知识两种;而依据企业贡献与作用的角度,将其分为核心知识、非核心知识。电力企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经多年发展,电力企业在市场领域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基于市场格局的演变,电力企业若要实现长远发展的目的,则应对“新体制”予以探索,通过知识管理的运用,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创新的目的,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讲,电力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运用,应遵循积累原则、共享原则、创新原则三点内容。其中积累原则为知识管理的基本环节,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完成知识信息积累工作,从而在构成企业财富的同时,成为竞争“砝码”;共享原则以价值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切实知识信息公开的目的,避免员工重复劳作;创新原则作为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通过对企业员工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电力企业高知识、高质量产品的构建。

2电力工程合同管理

2.1合同管理定义

电力工程合同管理(ContractManagement)定义为:电力企业依据国家合同法律规定,以自身全方位参与的方式,结合变更与解除、终止与转让、监管以及控制等行为,对电力工程合同予以严格化管理。在此过程中,合同管理涉及管理制度制定和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档案记录与资料保管等工作,通过系统性、动态性分析的方式,以市场经济、契约经济、法制经济等形式体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优势,例如:优质化、高效化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可降低电力企业合同义务,还可优先抢占市场先机。对此,电力企业应重点强化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结合长期性、经济性、复杂性与变动性的优势,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2.2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价值

电力工程合同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若因时间长、繁琐性和信息量大等因素的影响,为快速实现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则应在计算机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获取、信息交流渠道逐渐得以拓宽,从而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价值,可从以下几点实施分析:首先,合同风险控制。电力工程合同管理因自身风险的存在,若在全方位运用知识管理的前提下,便于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获取,如失败教训、成功经验的总结,可有效规避合同管理风险。其次,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用以员工协调交流、经验共享、部门沟通等多种形式,促进管理水平、知识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促进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的目的。

3以知识管理为基准的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机制架构

电力工程建设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企业结构不断创新和优化的前提下,合同管理应作为电力工程建设基础,并通过知识管理体系的融合,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机制架构工作,而其具体内容可从必要性、可行性两点予以分析。

3.1必要性

基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电力工程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复杂性、庞大性特点是制约电力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电力企业应在工程建设前,以专业人员分析的角度,结合知识管理手段的运用,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行性予以分析,并结合实地勘察的方式,强化现场监督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因电力工程以大中型工程为例,在合同拟定中涉及众多精细条款,而其合同内容完整性的体现,应以合同知识内容积累、管理、共享为前提。尤其针对合同变更问题需由专业人员全程跟踪监管,而专业人员的选拔,应充分结合知识掌握灵活性、能力强为基准,体现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架构中必要性优势。

3.2可行性

电力企业在将知识管理纳入合同管理范畴内,需对其实际运用可行性价值进行分析,具体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结构组织。从整体上来看,电力企业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与人才密切关联,而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前提下,电力企业若要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可将机构组织、人员培养作为合同管理主题,从而实现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对知识管理理念的融合。其次,企业文化。众所周知,电力企业应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对企业文化予以弘扬,并通过对员工思想行为的渲染,使其产生热爱工作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以时代力量汲取的方式,塑造企业文化,不仅为员工创造交流、学习、创新空间,还可通过个人知识、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形式,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体系架构。最后,监督检查。

4结语

综上所述,以市场经济为基准的企业行为,可通过生产管理、法制管理的形式,加强知识管理重视度。另外,知识管理是新兴学科,在不断发展中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知识管理理念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得以有效利用。笔者建议电力企业应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优势,通过合同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把控,提升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勇.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4(10):161~162.

[2]赵振宇,许克.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4):99~102.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于流程 工程项目 知识管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84-02

引言

知识管理和流程管理是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们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为管理者和研究者所热衷。2003年,中国工程院王众托院士开始提出将“知识管理”引入到项目管理中{1},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工程项目中推行知识管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技术方面仍比较欠缺,尤其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知识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把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化管理;二是由于知识管理与工程项目流程管理脱节。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将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相结合,是确保知识管理效果和目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融合的意义

ISO9000认为流程就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对一项工程项目所有的管理行为和工程活动都可以通过各种流程统一地表现出来,包括工程项目的管控模式、合同结构、各种施工工艺和技术、工程材料、工程资料等等。同时,通过线性化的流程设计,可使项目各种资料、信息、知识以及任务在项目参与方(者)之间进行传递和共享。以流程为基础实施知识管理能有效覆盖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但是大量而且错综复杂的流程往往隐蔽了知识,增加了知识挖掘和利用的难度。在工程项目实践中,流程合格并不代表流程中没有问题;同时,流程节点前驱活动符合流程流转的逻辑要求,并不意味着流程可以向前流转,因为它还受到并行流程的节点的影响。而这些问题往往单以流程管理是难以克服的,它需要借助知识管理的功能才使得流程管理绩效更佳。因此,以信息化为手段,将知识管理与工程项目流程相结合,实现以工程项目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

所谓基于流程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就是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工程流、知识流、信息流三者的融合,确保把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人,构造卓越的工程项目流程来实现跨部门、跨职能的集成和协作,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绩效{2}。

二、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要素

Puccinelli提出流程是将人、应用程序、技术和流程活动相互作用的整合,并运用B2B、EAI和B2C等技术,实现端对端的控制体系{3}。知识管理下的流程技术,就是通过流程的推动,实现工程资料、节点信息、流程任务以及工程项目知识等在项目参与方(者)之间按照工程项目规定或预定的规则自动传递{4}。它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客体(object)。是工程项目流程所流转的对象,如:工程报验单、工程签证、技术交底、请购单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等;

2.主体(subject)。是工程项目流程所涉及的参与方(者),如:业主单位、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政府监督部门等相关部门和个人;

3.关系(relation)。是客体在各个主体之间流转的机制,它是按照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行政规定或者项目参与方(者)事先约定形成的一种规则;

4.流程引擎(Engine)。它是根据工程项目参与者(主体)的角色、分工和条件的不同决定客体传递路由、内容和等级等,它是以流程为基础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5.知识触发(trigger)。它是以流程为“场”,从流程中和管理系统中自动传递与流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供项目参与者获取、分享和利用知识,以便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以工程项目流程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与单纯的流程管理系统相比,它可以通过工程项目流程的串连,完成工程项目所有知识的整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工程项目参与方(者)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交流与共享{5}。

三、基于工程项目流程的知识体系

根据美国管理项目协会1996年颁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大纲,将项目管理知识划分成九个部分,分别为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和风险管理。知识产生于工程项目的流程中,并作用于流程,同时在流程的实践中进行转化和创新,这是基于流程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工程项目整体流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决策的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行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以根据项目活动内容对流程进行分解,形成若干个子流程。而每一个流程中都涉及到项目管理的九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知识地图可以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工程项目流程构成一个二维体系表示(如图1)。

四、基于流程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构成与机制

1.知识管理的系统架构。以流程为基础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用户界面层、引擎层和数据库层(见图2)。

(1)用户界面层。系统根据工程项目流程的场景,结合项目者的角色和需要,由流程引擎完成项目参与者与系统信息和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它通过XML引擎,实施定制,支持流程协作协议{6}。

(2)引擎层。它包括流程逻辑和知识触发系统,构成流程知识管理系统核心部分,封装了各种工程项目流程逻辑关系和数据逻辑关系。它借助知识规则解释器,从知识规则中提取流程输入变量,通过引擎从变量库中提取变量值,最后通过变量值进行求解,将求解结果产生一份系统的XML文件传给用户层。

(3)数据库层。它存放着整个工程项目流程和项目知识的关系数据、逻辑数据、文档数据以及工程流程相关的项目活动数据,通过引擎层的动态引擎技术实现用户层和数据库层的信息交互路由工作。

2.知识在工程项目流程中的运作机制。工程项目活动是由一整套流程所统一,大量的知识蕴藏在流程中为流程所掩盖。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让工程项目参与者在正确的时间和场合获得正确的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流程结合的强烈愿望,而且只有将知识作用于流程,才得以体现知识的价值{2}。在工程项目流程处理的每一个节点上,项目参与者为了让自己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不得不用大量的时间去寻找与此节点上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要让大量的知识从工程项目流程中自动地体现出来,提升项目参与者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需要在流程管理中构造基于节点的工程项目流程知识触发系统(如图3)。根据工程项目流程知识管理触发系统的构成,在引擎层增加知识触发系统由触发模块和控制模块两部分组成{7}。

工程项目流程知识引擎是工程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户层与数据层之间的连接纽带,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知识管理节点流转和知识传递的性能。引擎使用XPDL语言描述工程项目流程的场景,并提供语言转化和解析功能。基于XPDL的流程定义文档,通过引擎中解析器转化成持久化的对象供其它模块进行调用,实现关系型数据库的映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引擎层可分为三层{8},分别是数据预处理层、引擎组层和系统接口层。

五、结束语

本文从克服工程项目管理中单一信息化管理和单一流程控制的弊端出发,提出结合工程项目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和流程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的作用。通过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整合,提出知识管理中的流程的构成要素以及流程下知识体系。为了说明基于工程项目流程的知识管理实现机制,从知识管理框架、知识引擎和知识触发系统,说明它们的实现机理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的提出,为工程项目的知识管理和确保知识管理的效果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与参考。

注释:

{1}王众托.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2003(3):1-7

{2}刘晓冰,邱立鹏等.知识管理在备件供应流程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2(12):2473-2491

{3}郑立明,张瑜等.流程管理的实施模型与技术构成研究[J].软科学,2005(3):57-60

{4}吴迪,贾卓生.基于工作流的项目流程化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科学,2008(35):120-122(in Chinese)

{5}陆剑峰,张浩等.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企业应用集成框架及其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7(7):1344-1350

{6}张意,蒋玉明等.基于工作流的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8,10(20):88-90

{7}柳永坡,邹磊等.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2008,9(9):1805-1844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规划与设计;关联性;逻辑性

工程管理是为了解决工程建设(主要是建筑项目,但不局限于建筑项目)中的时间、成本、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专业,其理论与方法可以直接为优化项目进度、降低建设成本、优化建设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1]从学科定位角度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属于跨学科范畴,其课程特征以交叉性为主。[2]传统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内容侧重点及课程名称主要有:①经济理论(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原理);②法律法规(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法律制度);③管理理论(财务管理、工程合同管理);④土木工程技术(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工程造价);⑤综合能力(工程项目管理、建设项目评估)。这五个方面的课程将经济学、管理学与专业技术等知识糅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从专业建设时间短、建筑法律教育的弱化以及高校任课教师间沟通乏力所致的知识架构碎片化的现状来看,相关人员有必要对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效率提出相应建议。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然后从学习角度出发,研究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关联性与逻辑性,最后提炼出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在提高个人技能方面的应用点以及具体的学习思路。

1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关联点与应用点挖掘

1.1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可应用于建设项目初期,其可以分析和控制各工程阶段的成本,全面衡量施工中的人工、材料与机械设备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对工程预算的影响程度。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法还可应用于项目估算结果复核工作中,其有利于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工期的目标。成本管控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如现金流量表、资产偿债计划表、建设期利息表等),有利于统筹项目整体预算与规划。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理论计算方法,在强调项目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从国民经济角度来衡量项目的宏观效益。工作人员可以合理比选项目拟定的人员、材料、机械等方案,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层面来选取最优方案。工程经济学理论层面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项目建设初期,工作人员需要应用工程经济学理论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并且确定合理的项目规划、项目选址、项目建设设计等方案。选择投资方案是工程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工作人员应先确定项目筹资与融资方案,建立筹资主体和筹资机制,分析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如投资估算、资金的筹措、融资结构和资本成本等),再了解方案的相互关系与资金约束,比较和优化最终投资方案。工作人员还需结合财物评价指标与方法来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与风险(如确定性分析、投资风险及其控制、风险管理工具等)。

1.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筹资管理解决的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资本来源问题,在筹资活动中,工作人员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预测企业需要的资金量,不仅要保证筹集的资金能满足企业经营与投资的需要,还要在筹资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分析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重并且决定取得这些资本的方式。从企业角度来看,筹集资金的目的是维持生产经营以取得利润。因此,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将筹集资金应用于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上,并且加强投资风险控制。②营运资本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决定分配多少资金用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决定保留多少现金以备支付,以及对这些资金进行日常管理,并且尽可能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另外营运资本筹资管理的内容是还涉及决定向谁借入短期资金、借入多少短期资金、是否需要采用赊购融资等。③利润分配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形成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应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分配:企业首先要依法纳税,其次用利润来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最后向投资人分配股利。财务人员需要确定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即将多大比例的税后利润用来支付给投资人。过高的支付比率会使大量资金流出企业,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而过低的支付比率可能引起投资人的不满,甚至导致股价下跌。因此,本课程学习需要初步了解财务部门是如何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制定最佳分配策略的。此外,财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管理经济事务以外,还需要管理相应的财务关系,即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如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股东与债权人的关系、股东与职工的关系、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关系等)。在这些利益关系中,主体所处地位不同,追求的利益也就不一样,甚至可能产生利益冲突。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以上经济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采用相应的财务控制和分析方法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根据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财务分析方法包括偿债能力分析法、营运能力分析法、盈利能力分析法以及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法。从财务管理与工程经济这两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工程经济学科既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定性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涉及许多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而采用的定量方案优选与财务评价方法,这些内容在财务管理学科中也有所体现。因此,这两门学科交叉点在于,工程经济为财务管理提供了许多工具性质的应用型基础知识。在实际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工程经济学中财务评价方法应用于财务管理中,并且横向比较两个理论的侧重点。

1.3建筑法规

我国建筑法规体系由建筑法律、建筑法规、建筑规范及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组成,它们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建筑法规知识体系一般由建筑行政法规、建筑民事法规和建筑技术法规组成(见表1)。

1.4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准确地计价和有效地控制造价。准确地计价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工程项目的价值量;而有效地控制造价则是围绕预定的造价目标,对造价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费用进行计算、监控,当出现偏差时,要分析偏差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建设项目全周期来看,本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如2表所示。工程造价是一门把专业技术知识点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宗旨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学科,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倡导“合理预测、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施工造价管理方式,正确处理工程造价、工期和质量的辩证关系。这种综合性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如质量、工期、造价等)的学科,与工程经济、财务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招投标等重点学科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笔者建议高校将工程造价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或反向总结学习的重难点,研究其中的工期、质量等理论与施工组织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1.5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招投标程序可以分为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订立合同五个阶段。[3]招标阶段知识的学习重点是熟悉招标范围、方式及程序和招标文件的内容及编制原则,了解标底文件的作用及编制方法,独立编制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标底文件。合同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包括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程变更和索赔管理,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打下坚固的理论基础,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简单编写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内容、初步判断和处理合同中的管理问题,处理一般的合同争议;根据合同解除情况,认定合同解除后的责任。在学习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牢固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因此,工程合同管理知识体系与建筑法规课程知识体系的交叉点较多。此外,工程招投标知识体系中也涉及了项目投标报价中的工程量初步概算,这部分知识内容在工程造价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1.6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规定,施工组织总设计包括工程概况、总体施工部署、施工总进度计划、总体施工准备与主要资源配置计划、主要施工方法、施工总平面布置。[4]建筑施工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从施工的全局出发,根据具体的条件,围绕施工项目目标,确定施工进度,合理布置施工现场,落实质量安全技术措施,协调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前方与后方、整体与局部以及项目各相关者之间、项目建设不同阶段之间、项目管理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生产要素,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证合同目标的顺利实现。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属于软科学的范畴,工作人员需要综合应用工程技术与管理相关课程知识,如工程结构学、工程力学、施工技术学、建筑材料学、建筑设备学、建筑电气学、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知识。[5]

1.7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为最优地实现工程项目目标,根据工程项目目标、工程项目的内在规律,对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完成(指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该工程项目在允许的费用和要求的质量标准下按期完成。工程项目管理可按照工程参与方划分为建设项目管理、勘察设计管理、施工项目管理和工程咨询(监理)项目管理。[6]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领域基本涉及整个建设周期,如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资源、沟通、风险、采购以及相关方管理等,其中以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为重点管理对象。为完成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这五个方面的控制目标,工作人员可应用成本、进度综合控制指标和方法来开展控制工作。在预定工期内,工作人员既不能过于追求质量而忽视建筑施工进度与施工成本,也不能在进度与成本控制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忽视施工质量要求,而是要把握与协调这三者(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施工质量)之间的关联性与重要性,这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宗旨(见表3)。

2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逻辑挖掘

本文基于传统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内容侧重点及其课程名称,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优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来挖掘关联点并阐述课程内容间的横向联系与知识架构,得出的结论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关注知识体系的关联性与逻辑性,采取逐步填补知识盲区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探索性思想;为提高大学生对工程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从工程建设全周期角度出发,结合经济管理学理论,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模块。

2.1全建设周期的系统性学习逻辑

学生需要结合建设工程全阶段来解读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工程建设全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这既能拓宽基础专业的知识面,又能增强课程学习的适应性。[7]这种从全局出发的学习思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梳理建设工程全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时,进一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管理技能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并产生前瞻性认知。BIM技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贯穿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各参与方,[8]从而实现知识体系融合的学习目标。

2.2经济管理学理论渗透

结合前文课程之间关联性挖掘成果可知,经济学理论在土木工程技术课程的渗透点表现在地基基础与荷载设计的经济性、施工进度计划的经济性、时间成本、实际施工成本等方面。从管理学与专业基础课来看,财务管理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交叉点较多;此外,建筑法律是建筑设计、工程量计量与计价的主要依据,而工程合同设计索赔违约等法律与经济纠纷事务则属于经济学理论应用范畴。因此,学生把握经济学理论的侧重点,既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目标。

3结语

综上所述,挖掘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工程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从工程建设全周期角度出发,工作人员结合经济管理学理论,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模块,能高效实现知识体系的融合。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人员需要不断研究知识体系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为该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3):11-17.

[2]陈洋.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5):163.

[3]王艳艳,黄伟典.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4]刘兵,刘广文.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M].3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5]曲赜胜,李捍无,赵春燕.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赵忠伟.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决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7]边金,刘长华,郭彦利,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37-40.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知识管理;知识共享;隐性知识

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管理咨询企业有了很多及机遇和挑战。由于工程承包联合体、承包合作体以及工程总承包等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工程管理咨询业务在其范围内的横向立体的延伸,促进工程管理咨询企业不断向全国程的咨询服务方向进行发展。工程管理咨询企业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在进行工程造价咨询的管理和实施是一个进行知识应用、传递、获取、共享以及再次创造的过程。所以,对于知识进行管理,有助于使企业的产品知识的含量以及集成化程度得到提高,对不同工程咨询项目的知识进行管理,随之建立好对应的知识库,对于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可以很好的满足客户对咨询项目的要求。工程管理咨询企业又是一个智利服务型的企业,在其运行过程中,主要把知识当作主要产品和核心资源,对知识管理的实力进行提升,是作为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本文主要通过对某工程进行工程管理方面的分析,对其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同时,是具体工程咨询项目与知识管理充分的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在知识管理构建的建立。

1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30余年的发展,吴国在工程管理咨询行业所出现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就整体而言,实力比较弱,大部分是小型的企业,大型企业比较缺乏。由数据可以得出,在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中具有甲级资质的在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在增加,到2012年为止,这一类企业的统计数量为2235家,全国企业的总数是6630家,其中包括的专营化的企业数量是2273家,由此可以看出,甲级资质的企业数量比较少,所占的比例也整体偏低,专营化的企业里面是大规模企业性质的仍然比较少。总的来说,针对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对其实行全过程的业务拓展,才能够有提高积极收入的可能。本文研究的案例主要是针对某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现状来展开讨论,该公司位于河南,自2003年开始成立,注册的时候所具有的资本是200万元,其公司具有130位工作人,是属于中小型企业中的典型,其公司的义务以团队合作为基础,核心导向主要以项目为主。公司所进行的业务范围在工程造价的分析和控制、项目预算和审核以及工程的编制审核等,在目前,面向全过程发展的目标中,主要在向项目管理以及工程造价方面的经济纠纷进行仲裁和鉴定,以加宽公司业务的拓展面。在人才方面,其公司的人才流动较频繁,对于业内高素质且专业性较强的人才需求量大。通过对此公司的详细了解,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该行业企业中中小型公司的具体情况。

2工程管理咨询企业应用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工程管理咨询企业有向全过程发展业务的需求,在促进工程咨询服务水平、满足客户在知识上广泛的要求以及服务范围的拓展上,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是必经之路。一个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对知识管理的应用,在进行项目工程的各个阶段的管理时,对知识以及资源进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发展。

2.1工程管理咨询企业自身特点的要求

工程管理咨询行业主要是依赖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来进行,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从最初较单一的预算业务,逐渐演变到工程建设的每个阶段,是需要经过很长一段专业性和阶段性的发展,同时由于工程管理咨询企业有向全过程发展业务的需求,在这各个阶段中,就逐渐形成了一条企业价值链。因此,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一下六个方面,分别是:咨询过程连续性、隐性知识比重大、产品知识化、工作面广、与客户紧密相关以及产品知识化。

2.2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的要求

在工程管理咨询企业实行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时,需要对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之间的服务关系进行强调,同时对全过程的总体目标来进行关注。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让工程的咨询服务针对整个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实行事前的主动控制,而不是被动去进行把关和核算。全程造价咨询服务业务的形成,可以对解决分段工程管理咨询中出现的纵向信息产生的不对称问题进行解决。在通过全过程造价咨询本身的特点以及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对其流程进行分心,可以促进工程管理咨询企业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所以,企业的知识资源在应用以及内部传承上具有重要重要,并且,全过程造价管理直接可以理解为是对各个阶段的知识来进行管理的过程。

3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架构分析

在企业进行工程管理咨询业务事项的工作时,要把知识管理作为关键点,在对知识管理的构架进行分析之前,首先了解其核心目标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其核心目标主要包括:在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过程中,让企业可以从外部获取知识,内部产生的知识可以顺利传承下去,让知识可以长远持续的被应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把知识创新作为基础,促进知识库不断趋向完善。

3.1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架构

对工程管理咨询企业来说,咨询业务是其进行经营的重点,以用户的需求来作为其业务知识的依托,将战略知识作为基础,除此之外,日常进行管理的知识是企业进行正常运营的支撑,其中知识管理结构也包含在各个知识模块里面。在企业的战略知识模块方面,其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直接可以对企业的整体进行规划。企业文化可以提供引导作用,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方面进行大力轩窗,引导员工之间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建立起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促进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外部知识里面的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宏观方面的知识,可以该咨询服务指引方向,有针对性的提高其综合实力。知识模块和其他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3.2业务知识模块

业务知识模块在工程管理咨询企业中是作为一个核心的知识模块,其中包含着重要知识资源,所包含的资料对企业的盈利以及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显性知识主要以文档形式来进行保存,隐形知识通过视频学习来进行学习,也可以将相关知识转变成地图的形式,以便于企业员工进行学习和搜素。项目知识大多数都是属于显性知识,会直接用文本的方式放在知识库当中。在造价业务知识中,主要目的是以员工的经验进行表达,用视频、知识竞赛以及导师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交流。客户知识体系也包括隐形知识,是相关业务的人员和客户之间可以很容易的进行沟通,企业也可以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获取。

3.3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架构

工程管理咨询企业中的知识库主要包括业务知识模块、战略知识模式以及其他知识模块,主要作为企业进行知识储备的空间,又可以作为员工之间进行学习的知识资源库。其中有着搜素和下载的功能,员工在知识库获得知识的同时,有可以将自身所需要上传的各种形式的资料上传到知识库实现共享,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整体的动态系统,可以促进企业知识库的更新和应用。知识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高效率的实现知识的传递、创新、共享以及获取,特别是针对文本类型的隐形知识方面的管理。企业还可以在搜素的页面设置专家的窗口,设置专家在线答疑的功能,让员工可以更积极方便地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在平时工作之余,积极的组织员工去旅游,加强企业内部的互动,活动完成之后,可以将活动的资料进行官网上传,为促进外界了解企业的环境提供机会,为知识管理搭建了一个知识管理平台。因此,建议各企业促进精神以及物质激励制度的完善,促进员工之间实现知识共享。

4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咨询企业作为比较典型的知识性企业,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中,要保证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进行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促进工程管理咨询企业发展和完善的必经之路。由于在目前的情况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在其发展上还为趋向成熟,并且,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业主对咨询服务的要求程度越来越严格,知识管理目前还未能进行高校运转,适应不了咨询服务的高要求。事实证明,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知识管理是一个趋向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工程咨询的企业来说,其企业知识密度偏大,而且,该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因此,作于企业来说,建立起走学习型的组织结构道路和走知识型的企业文化路线,促使该行业的企业针对各个部门进行要求,在知识的传递、获取、创新以及共享中各部门要积极参与进去,对于整个流程进行熟悉和了解,从不断地接触实践来提高工程管理企业在知识管理上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通过对某工程进行工程管理方面的分析,对其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同时,是具体工程咨询项目与知识管理充分的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在知识管理构建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廖礼平.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6(07).

[2]李萍.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问题[J].中国招标.2015(35).

[3]吴优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现状及改进研究[D].重庆大学2015.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7篇

1 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11.19~2005.11.11)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能够具有生产力的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企业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知识型员工即为一些利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快速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也能够提出一些创新想法和创新建议,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知识型员工思维较为活跃,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2 当前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薪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以人为本”思想弱化的问题,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科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以下为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论述。

2.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然较为落后,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没有重视到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等问题。

2.2 薪资管理制度较不够科学。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薪资管理过程中,运用“一刀切”的做法。知识时代下,每一位员工付出的贡献和劳动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相同的薪资待遇则会直接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员工情绪不满,“跳槽”的现象频频发生,对企业薪资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反省变得尤为重要。

2.3 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弱化。人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人是生产价值、创造价值的主体。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认识到人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较为弱化。

3 以人为本思想下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运用丰富多样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等方法,不断完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以下为对这些策略的具体论述。

3.1 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新时期背景下,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主要需求,制定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保证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前提。企业可以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效果。

良好的环境能够使员工专心于工作活动当中,营造和谐、奋进、互助的工作氛围。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根据知识型员工的普遍性格特点,制定严谨而灵活的工作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一些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做的事情,但是也要给予知识型员工更多的思考时间,过于严格则会给人以压迫感,但是过于宽松会造成工作氛围的紊乱,所以,对“度”的把握十分重要。

3.2 运用丰富多样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企业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要注意改变以往管理模式中,单一的管理方式,根据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策略,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管理策略,不断提升管理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遇。

例如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灵活的运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是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所构成。物质激励主要有奖金鼓励、额外薪资、出国旅游等等。精神鼓励可以主要有知识进修、大会表扬等等。企业要注意根据每一个人才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激励策略,充分调动每一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帮助知识型员工创建人生规划的方式,将员工的未来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促进企业知识型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知识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性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知识的核心内容逐渐转变为创造新产品。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企业管理的模式由“硬管理”向“软管理”创新,使知识型员工能够从内心认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从而增加知识型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更加努力的进行工作。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投资计划工作;应用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以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方式存在当中,其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化与知识化的共同作用。目前,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已被引入到多数投资计划部门的工作中,并且相关的知识管理战略也已逐步建立,取得的成效相当显著。

1知识管理的涵义

所谓知识管理,主要指的是规划管理知识、知识创造过程以及应用知识的活动。一般意义下是指企业等组织对其产生的各类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以达到提高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从而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是各类组织面对生存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时,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生存及能力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整个过程属于一种组织管理行为,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组织性,二是为了实现利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效率。

2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现状

2.1c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容易被忽视

虽然知识管理在目前有所发展,但是总的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水平欠佳。知识运作包含了五个环节,即沉淀、共享、学习、应用还有创新。在这几个环节中相对比较好的一个环节就是沉淀环节,而稍微有些不足的就在于创新环节,企业员工不仅没有较强的思想意识,而且还不够重视。

2.2知识管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知识管理在与行业、机构类型的对比来看,其有着比较平均的成熟度水平,文教、电信及IT等是其较为领先的行业,同时娱乐传媒、商贸以及能源产业和建筑房产等是其相对比较滞后的行业。目前,对于知识管理有着较高成熟度水平的有政府机构和合资企业,这是因为知识管理的发展最早是在国外的,因此,相对较好的就是合资企业;其次就是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政府机构;当前处于相对较低状态的包括国有和民用企业。就现阶段而言,知识管理的引入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意识到,然而企业能够具体实施的其实并不多。

3知识管理在投资计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1制定实施规划方案,绘制知识管理建设蓝图

在对知识管理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明确以后,投资计划部门将对知识管理建设的蓝图进行组合绘制,用于指导实践。在投资计划管理实践中主要是确立了实施知识管理“与工作目标相一致、与实际业务相结合、部门全员参与”的原则,对积累并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的氛围、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内容和展示方式,以及具体实施步骤加大重视。

3.2推进部门文化建设,营造知识管理良好氛围

因为知识管理比较看重共享、协作及创新,因此,投资计划部门将出发点放在了“团队文化”培育上,对部门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推进。首先是激励愿景目标,对思想行动进行统一;其次是部门定位予以明确,重视协作配合;然后再是畅通信息渠道,使沟通交流得以加强;最后是学习氛围的营造,鼓励知识共享。

3.3组织开展知识盘点,识别知识存量明确需求

对知识进行盘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能够让存储信息得到过滤,对知识存量进行识别,寻找知识差距和明确知识需求。围绕投资规划工作流程节点挖掘知识点,整理出每个知识点的显性成果和隐形成果,比如报告,图纸,数据,表格等这些显性成果以及体会,经验,经验,技能,教训等这些隐形成果,对具体工作进行梳理,挖掘知识点,让后按照工作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对其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在进行知识需求分析时要以履行好岗位职责所需能力及开展具体业务所必备知识为依据,明确所需知识、已有知识、知识差距。通道知识盘点,对当前知识的分布、边界和缺少等现状进行全面掌握,奠定好下一步知识管理的良好基础。

3.4进行知识加工沉淀,扩大知识资源增加存量

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盘点的过程中,发现还没有完全挖掘出一些隐形的知识,并且也没能及时总结和提炼一些好的经验办法和技能技巧,另外还需要从外部获得部分知识。因此,投资计划部门积极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工沉淀了部门内外的知识,对知识资源进行了扩大,使知识存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例如,总结回顾投资管理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整理成《投资项目前期推荐性做法》、《项目建设实施指引》、《竣工决算推荐性做法》、《投资计划操作指引》等,将经验与知识加工沉淀,并不断更新完善。

3.5建立投资计划管理系统,提供知识应用信息平台

部门内部通过对知识的盘点和加工沉淀,使得大量知识被存储积累,只有通过IT技术实现网络化、流程控制和知识共享,才能真正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资源整合成为动态的知识体系,使快速检索查找所需知识得以实现,从而对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投资计划部门准备通过委托外部单位来实现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的开发,在建设系统过程中让知识片段变得模块化和系统化,最终使投资计划管理知识库能够做到易检索、可应用。

3.6配套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知识管理有效推进

管理制度对于有效推动知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投资计划部门建立了《投资计划管理制度》及配套办法,对投资计划管理中各个节点的实施方法和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知识管理在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下,在部门内部的正常运行得到了确保。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知识管理本身而言,其并非是一门特别高深的学问,同时它同其他管理一样处于同一管理范畴内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不是独立的,它需要有机结合具体的管理职能。在当前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企业创新环境下,只有对知识进行不断的获取,并通过在企业中的运用才能为企业、顾客和社会创造好的价值。事实上目前国内现存企业基本上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知识管理,但是往往不够系统。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化的知识管理需要以IT技术为依托,要将收集、存储、共享以及再创造知识的过程完全融入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深入挖掘来对企业进一步整合、应用知识起到推动作用,最终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本文中,由于知识管理的应用实践,投资规划部门在管理质量,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探索适应自身特色的知识管理实施方式对属于技术,资金一级知识密集型的石油化工企业具有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阎卓玛,姜金英.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22):89-90.

[2]李玮.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实践[J].上海商业,2014(12):60-64.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协同问题解决;action workflow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志码:A

协同目前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企业词汇,无论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还是商业应用层面,都呈现出一种“泛协同化”的趋势,企业知识管理也有其明显的协同化需求特征和协同化应用领域。将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协同化思想方法相结合,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兴趣所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领域,也即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创新,它是在遵循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原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如何借助于有效的协同化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以最终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1+1>2”的协同效应。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的协同可以包括2层含义,一是人员协同,二是知识协同,其中的知识协同被理解为“多个行为主体在协同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关联、交互、共享、碰撞、整合和激活等一系列知识活动,将使协同团队整体获得的效应大于各行为主体独立完成任务的效应之和”,据此,人员协同将是知识协同的必要保障,只有企业知识员工群体能够有效协同工作,知识协同效应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正是通过人员协同过程以实现知识协同效应。本文将结合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协同的2层含义,以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为研究出发点,并考虑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要求,对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进行新的探讨,这无疑会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内容。

1.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

Gray曾提出过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问题解决框架,该框架包含2个维度,其中过程支持维度区分了问题的识别以及问题的解决,而问题类型维度则区分了独有的新问题以及曾经解决过的旧问题,由此构成了4个方格(令人振奋的意外新发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获取以及认知的提升)以及3个阶段(识别、保存以及分发),如图1所示。员工对新问题进行发现和识别后,在新问题解决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创造,所创造的知识进人企业知识库得以保存,以便当其他员工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共享使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知识管理本应是问题解决导向的,知识管理过程伴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

对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而言,所有知识管理活动都需要在群体协同环境下完成,因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有2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协同问题解决将贯穿于整个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二是协同问题解决过程将以协同知识库为核心。也就是说,群体协同环境下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应该是围绕协同知识库的应用以及协同问题解决的步骤而全面展开的。基于上述特点描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包括输入、协同和输出三大阶段,以下将作详细论述。

(1)输入。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入阶段所输人的是协同阶段必须的一些内容,也即影响协同阶段的一些主要因素。Warner等在论述军事领域的团队协同时,概括出了如下4类因素:协同问题环境、操作任务、协同情境参数以及团队类型,其中的协同问题环境描述了军事类问题的复杂性、国际化以及信息的超负荷等;操作任务集中在团队决策、行动步骤的选择以及智能分析(团队数据处理)2个方面;协同情境参数能够影响协同表现,主要有时间要求、信息/知识不确定性、动态信息、大量知识(认知过载)以及人员一界面等;团队类型则包括异步的、分布式的、文化差异的、知识异质的、角色独特的、指挥结构(等级制的或扁平制的)、团队成员轮流制的等7种主要类型。就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而言,它是团队协同的一种特殊类型,也即定位于企业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团队协同,因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入阶段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大块内容:①有关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的类型、团队的组织结构、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等;②有关问题任务的内容,包括问题任务的描述、问题任务的期望目标等;③有关协同运作的内容,包括协同模式的选择、协同技术的支持、协同资源的分配等;④有关知识管理的内容,尤其是有关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资源的内容,包括五类知识资源,即个体的任务知识、个体的团队知识、团队的任务知识、团队的共享理解以及团队的协同知识(团队的协商以便获得深入理解和团队协议)。

(2)协同。协同阶段描述了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主要活动,可以包括如下4个唯一的但又相互依赖的子阶段:协同知识库的构建、协同问题的解决、团队共识的达成以及结果的评价和修正。协同知识库的构建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理解问题任务、建立团队间的交流和信任等,该子阶段对如下三类知识存在需求:个体的任务知识、团队的任务知识以及团队有关待解决问题的知识;协同问题的解决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定义团队的目标、重复地信息收集和分析、使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变得清晰化、合理化和形象化,该子阶段对如下五类知识存在需求:个体的任务知识、团队的任务知识、团队的共享理解、团队的协同知识以及团队的领域知识;团队共识的达成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可供选择的问题解的团队协商,该子阶段对如下两类知识存在需求:团队的共享理解以及团队的协同知识;结果的评价和修正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修正问题解(如果需要的话),该子阶段对如下两类知识存在需求:团队的目标要求以及可行问题解的现行准则。每个子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及每个子阶段的知识需求,如表1所示。

(3)输出。任何过程都有输出阶段,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也不例外。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出既是团队有效协同的产物,更是知识有效运作的产物。基于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出内容可分为标准化输出和个性化输出两种类型,其中标准化输出是团队协同的自然结果,无论是简单的小规模的范围协同,还是复杂的大规模的全局协同,本质上都是协同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形式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描述即为标准化的输出内容;而个性化输出能体现出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中“1+1>2”的知识协同效应,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个体和团队两个层面上,个体层面上的个性化输出可以是个体的知识内容的增加、个体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团队层面上的个性化输出可以是团队知识的存量优化、团队知识的增量扩大。此外,整个团队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运作中会逐步培养知识协同的意愿、加强知识协同的能力,这也是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个性化输出的内容。

2.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要求

每一个企业都存在三类过程:物料、信息和人的协作,前两类属于传统的IPO模型,即过程中的每一个基本活动都由输入(I)、处理(P)、输出(O)这3部分组成,它们主要处理对象(物料、数据等)的移动问题,把这些对象送到对它们进行操作、转换、消耗或结合更新的地点。而人的协作过程则主要处理对工作提出需求,然后在做什么、谁去做、何时做、是否满意等问题上达成协议,在整个协作过程中工作被执行并最终完成。这类过程与前两类过程的不同是信息与物料的移动是工作产生的结果而非是工作本身。物料和信息过程的工作流建模目前比较成熟,例如基于活动网络以及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等,其最大特点都在于能够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其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描述工作流程模型。但是,由于这些以活动为主的工作流建模方法过于强调组成模型的各个活动及其逻辑关系,而忽视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因此在处理以人的行为协作为特征的业务流程时会出现明显的不足。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过程的参与主体应是具有知识协同意愿和知识协同能力的企业知识员工,如何体现出他们之间较复杂的行为协作过程?如何在行为协作过程中提供保证客户满意的机制?因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所要求的工作流模型将明显有别于传统的IPO型,后者中的人仅仅被当作一种功能实体而建立模型,能够对输入进行处理并产生相应的输出。

3.基于action workflow方法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

3.1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概述

从对过程的认识论角度可以将工作流建模的方法分为2类:一类是基于活动的建模方法,另一类是基于通信的建模方法。根据上述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的特殊要求,目前大多数基于活动的建模方法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而基于通信的建模方法着重支持员工间和团队间通信为主的过程,可以作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的建模基础。在现有的基于通信的建模方法中,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值得借鉴。

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源自LAP观点,其强调强调“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交换信息(如报告、陈述等),而且可以用来执行行动(如许诺、命令、宣告等)”。LAP由Flores和Ludlow最早引入信息系统领域,现已成为了该领域中的新范式,例如国外著名的MIS类核心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就曾在2006年出版过有关LAP的论文专辑。与传统的数据流的观点不同,LAP观点关注人们如何与对方进行通信;语言如何为通信各方创造共同的现实;通信各方的行动如何通过语言进行协调。Flores和Ludlow的相关研究推动了LAP的第一波应用,其成果如Coordinator和SAMPO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以及CSCW系统显得日益重要,产生了LAP的第二波应用,其成果如action workflow和DEMO等,它们都是基于LAP的业务流程建模新方法。以下重点论述action workflow方法及其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LAP在企业业务流程建模领域中的主要应用之一,action workilow既是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一般方法论,也是计算机支持的软件工具名称。范玉顺等就曾介绍过Action技术公司开发的ActionWorks工作流产品(全面支持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并认为与传统的工作流产品相比,该产品更适合于基于知识的工作流,它能够支持用户与信息之间的交互(如信息获取、用户协商、发现并解决问题等)。在Action技术公司简介中,也曾提到其ActionWorks工作流产品是唯一能够提高企业知识员工生产率的业务流程管理(BPM)软件。在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的实际应用方面,George Mason大学曾利用该方法改进了安排课程表的流程,而这本身是一个影响到学校中所有学生的复杂的协作过程。根据Denning和MEDINA M的观点,传统的工作流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关注的是效率与控制;而ac―tion workflow是以满意为导向的,关注的则是承诺、满意条件与及时履行。

Action workflow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工作就是一个闭环”,由此action workflow的核心元素便称之为action workflow环,如图2所示。Actionworkflow环连接了客户方和服务方两类角色,前者向后者提出要求,后者则尽力使前者满意。这个闭合的环被分为4个阶段:①需求阶段:客户方向服务方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或者说客户方接受服务方的服务请求;②协商阶段:双方针对客户的满意条件进行商讨,最终由服务方对这些条件做出承诺;③执行阶段:服务方执行任务直至最终通知客户该任务已经完成;④满意阶段:客户方收到服务结果并声明自己满意。

在服务方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它还可以向其他人发出新的请求以帮助自己完成对客户方的承诺,这样原来的服务方就变成了其他人的客户方,其他人将为这一新的客户方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闭环,这个闭环与前面的闭环是相互连接的。如此延拓下去,多个担任不同角色的人将被涉及进来而为最初的客户提供服务,形成了一个由多个闭环互相连接而成的网络。

3.2Action workflow方法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建模的要求以及acti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的特点,以下论述action workflow方法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的应用。Geertsma曾详细描述过aciton workflow工作流建模步骤,其焦点在于对主工作流环、客户方、服务方、满意状态,以及从属工作流环这5个要素的识别,5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通过依次明确如下3个重要问题,以描述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

(1)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是什么,主工作流环是否是闭环。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常常有主工作流环和从属工作流环之分,主工作流环的需求、协商、执行和满意4个阶段都有可能触发相应的从属工作流环。就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而言,其主工作流环可以描述为“企业知识资源的协同目标实现”,也即知识协同效应实现,对此有以下2点补充:①这里的企业知识资源概念较广,既包括企业范围内的所有显性知识,也包括企业知识员工所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既包括与企业知识管理内容有关的知识,也包括与企业团队协同内容有关的知识;②协同目标实现是以协同问题解决的形式,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以协同知识库为核心的协同问题解决过程。此外,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也是一个闭环,因为任何不完整的或有缺失的主工作流环都将会产生大量问题(breakdowns),如果问题持续下去而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引起抱怨而妨碍实现业务流程的永久不变的最终目标――使客户满意,因此客户满意是以成功的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为基础的,客户方的满意与否可以通过协同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知识的创造来加以评价。

(2)该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和服务方如何识别。Aciton worklqow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所定义的客户方与服务方都比较抽象――服务方承诺满足客户方的需求。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客户方和服务方的描述是有针对性的,Denning和MEDINA M就指出,一般的商务用语都是客户方和服务方,但是在营销领域中它们被称为买方和卖方,而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它们又可以被称为发问者和行为者。由此可见,实际的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需要给予客户方和服务方明确的识别。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企业相关层级或部门的管理者(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运作有关)是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他们对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有明确的需求及良好的预期,希望在企业范围内实现知识资源的协同运作与协同创造,为整个企业获得知识协同的潜在效应;企业知识员工是主工作流环的服务方,他们充分结合自身所拥有或所支配的企业知识资源,有效采用协同问题解决途径,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协同效应目标,让客户方满意。

(3)工作流模型中主工作流环不同阶段的从属工作流环是什么,其客户方和服务方又如何识别。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中的从属工作流环是由主工作流环触发的,在从属工作流环与主工作流环的相互连接以及从属工作流环间的相互连接中,更多的角色将被涉及进来为最初的客户方提供服务。这里参考前述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并进一步结合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要求,描述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主工作流环的不同阶段所触发的从属工作流环。在需求(准备)阶段,企业管理者在向企业知识员工提出企业知识资源的协同目标实现要求的同时,也将需要企业知识员工做好前期工作以便接受该任务要求,例如知识协同意愿的形成以及知识协同能力的培养等,因此该阶段将触发“企业知识协同的需求准备”的从属工作流环。在协商阶段,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知识员工将共同商讨客户满意达成的条件,这主要指企业管理者要为企业知识员工构建一个有效的协同知识库,该协同知识库包含的要素如前所述,且应该具有可检索的、有联系的、协同的、集成的以及结构化的等特点,因此该阶段将触发“协同知识库的构建”的从属工作流环。在执行阶段,企业知识员工将以协同知识库为核心,执行具体的协同问题解决的过程,以最终达成团队共识并进一步评价和修正相关结果。因此该阶段将触发3个串行的二级从属工作流环:“协同问题解决”、“团队共识的达成”和“结果的评价和修正”。其中,“协同问题解决”二级从属工作流环还可以触发6个三级从属工作流环,分别描述为“问题登记”、“问题探究”、“问题匹配”、“解决方案设计”、“解决方案提炼”和“解决方案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执行阶段的从属工作流环的描述过程中,企业知识员工将不再作为单一的服务方角色,他们需要进行角色分解,即协同问题解决中的求助者(从属工作流环的客户方)和解答者(从属工作流环的服务方),他们都将完成对最初客户方的满意承诺。甚至在需要的情况下,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解答者还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或重新定义,并成为子问题或新问题的求助者,以此触发更下一级的从属工作流环,多个闭环便形成了相互连接的网络,为最初的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提供服务。在满意(接受)阶段,企业管理者接受企业知识员工的有关企业知识协同的输出结果(也即新知识的协同创造),并声明自己满意,因此该阶段将触发“企业知识协同的结果认可”的从属工作流环。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的所有从属工作流环(包括二级从属工作流环和三级从属工作流环等)也都应该是闭环,否则将无法最终完成为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服务并令其满意的目标。

综合以上论述,基于action workfiow方法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图包括1个主工作流闭环、6个二级从属工作流环和6个三级从属工作流闭环。在主工作流闭环中,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运作有关)是客户方,企业知识员工是服务方;而在执行阶段的从属工作流闭环中,企业知识员工则进一步区分为问题求助者和问题解答者2种角色,分别代表着从属工作流闭环中的客户方和服务方。此外,协同问题解决的6个三级从属工作流闭环都以同一个协同知识库作为信息源,而该协同知识库则是在主工作流闭环的协商阶段形成的。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都是上世纪后期出现的管 理学 的创新概念,都是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 经济 的到来,而盛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它们在管理理念上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人和知识的动态管理。特征上两者虽然各有不同,但在管理内容上两者密切相关,两种管理在效果上互相补充和促进。从两者的“知识链”和“自我管理要素链”的联系看,两种管理模式又构成了密切相联的管理循环链。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自我管理”和上世纪末成型的“知识管理”成为继“泰勒制”之后管理学“第二次革命”的重要内容。

一、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含义

自我管理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对于自我管理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如,thoresen&mahoney(1974)认为,自我管理,亦称自我控制,可被定义为:“当相关的直接外部约束不存在时,一个人所进行的自我控制,这时他所采取的行为比他初始(未加控制)所采取的行为效果更好。”

一般认为,自我管理首先是指一个人主动调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自我管理的实质是自我监控。自我(ego)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控制与自我调适,自我(self)作为管理行为的客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与自我反馈;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过程,它涉及到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等。其次,自我管理又体现为一种能力,它是人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各方面的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料理、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人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学历和社会阅历的提高,呈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因个体差异和环境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而,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而得以培养。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自上世纪末成型至今,还没有一个明晰和公认的定义。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的定义是, 企业 知识管理是指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美国德尔福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 发展 ,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从过程论、信息论和行为论的角度,可以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第一,知识管理是一种过程,即对企业内外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过程。是将组织可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第二,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的处理。知识管理是对数据间关系的理解,它通过信息管理和组织学习来提高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准,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的以信息为依据去行动。第三,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造的主体。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即对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上。

总之,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即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以利用和共享知识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为目标的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叮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仅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除了指时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以及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性比较

(一)自我管理的特性

第一,目的性。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成特定目的的一个环节。例如,个人的自我完善可成为自我管理的一个目的,同时自我完善又是一个过程,而认清自己又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第二,主体性。从管理的主体看,自己是自我认识的主体,是自己的管理者,是开发自我宝藏的“厂长和经理”,你想成为工程师和企业家吗?你想成为教授和 科学 家吗?那么你就是这些“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老板。

第三,客体性。从管理的客体或对象看,自我管理以自己为认识和管理的对象,即以自己所拥有的内在资源,如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动机等)、时问、情绪、行为、身体、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这是集中体现自我管理本质的最基本特征。

第四,技能性。它主要涉及自我管理的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以自身素质,尤其是以自我认知(意识、想象、思维和创造力等)、自我情绪和情感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等学识和心理品质去管理自我;同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运用swot分析、目标管理和反馈分析等技术与方法使自我在各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五,主动责任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类个体的自我管理是个体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婵自己的实践活动。当然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也需要有一些外部因素来起促进作用。

第六,自我反馈和调节性。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去获取有关自身实践活动及各项自我管理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自身实践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与效果。个体对内身实践活动的监控和反馈结果及所得到的信息会卣接影响到下一步实践活动及行为的调节。所以,自我管理的自我调节性使个体根据反馈的信息和预期目的,对自身下一步的实践活动采取修正、变革、调整等措施的控制。调节性是个体自我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第七,迁移性。迁移性足指从某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适用于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由于个体对不同实践活动所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巾的自我监控都具有广泛迁移的潜在可能性,即呵应用于不同的实践情境中,也可应用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上。由于自我管理具有循环反馈性,它随时可以根据实践性质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实践情境,从而表现出广泛的迁移性。

(二)知识管理的特性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

2、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比以往任何管理形式都更加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

3、在管理范围及其重点上,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智力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

5、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征差异

在管理的目标上,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成功为最终目标的,而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创新、知识增值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的;在管理的主体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为主体,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为辅,知识管理是以组织的管理为主,个人的管理为辅,但是,两者都是以员工个人的素质提升和提高对知识的创新和运用能力为落脚点;在管理的对象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合理组合为对象,而知识管理则以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及其动态结合为对象;在管理的内容上,自我管理是以人的心理与行为所涉及到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而知识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运用和创造)以及知识人员对于知识的作用过程(即人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在管理的重点上,自我管理是以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恰当结合及可实践性要素的管理方法与实施为重点,而知识管理则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问的相互转化过程为重点。从管理的过程周期看,自我管理是以人的一生为管理过程的完整周期,而知识管理则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问转化的四个阶段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即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及内化阶段)。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

1、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面对不断快速更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知识学习之前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长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进行人生的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进行合理性的选择和取舍;时刻保持心思的警觉,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识,及时清理过时的知识,同时坚决拒绝其它不太相关的知识的诱惑。个人知识管理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知识。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内容在某些方面的扩展,如自我管理式学习、自我激励和自我优势的管理等。

2、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互相促进。

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型员工,此类员工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是工作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知识员工不再像传统企业员工那样为了生计而去劳动赚钱,金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已经没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能否实现他们的价值以及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对知识犁员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他们是为了工作而去工作,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在自我管理中,“知识型员工”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所以,知识管理对于管理对象(即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结果又促进了员工的个人自我管理的实现。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个人成长的空间、工作的自、业务成就感以及作为个人努力回报的金钱,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知识型员工所获得激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工作的内在报酬和满足感,而金钱等外部因素则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激励模式足自我激励,因为,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激励。 企业 应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这也涉及到自我管理。如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 发展 ,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一开始就能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而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员工时刻对自己的发展状况有个明确的定位,以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自我管理在自我激励和自我生涯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又促进了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

3、从“知识链”到“自我管理要素链”。

当从“知识链”的角度分析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时,就使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体系 自然 升华为“自我管理要素链”。

“自我管理要素体系”是我们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分析法而试图构建的一种管理模型。该管理模型由13项自我管理要素组成,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见图1上半部分)。其中,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是心理行为要素,它们与价值观同属于隐性要素;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八项要素属于显性要素。在显性要素中,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属于“目标轨迹”要素;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三项要素是“自我优化”要素;创新和人际交往足“环境优化”要素;自我的健康管理是实现成功的“实体保障”要素。成功是自我管理的目标,自我管理是通过13项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实现成功的历程。

“知识链”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解,就是信息和人在整个价值链活动流通过程中组成了知识链。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4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这4个阶段决定了任何一个组织的独特性和长久性,它们也是一个组织得以成功创新和变革的4大因素。

系统的知识链模型由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于1998年提出的(见图1下半部分)。该知识链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两部分组成;主要活动功能(或基本过程)又由5个阶段组成,即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等;辅助活动功能(或支持资源)由4个层次组成,即领导、合作、控制、测量等,构成了知识链的5阶段4层次结构。该知识链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这种“产出”,即知识的创新与增值和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也正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11篇

基金项目:台州学院校立教改项目(JG2011032)

作者简介:肖磊( 1975-),男,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E-mail)。

摘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列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六大核心知识领域之一,如何提高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亟待研究。文章基于“引导深层学习,培育创新能力”的理念,从构建知识框架、加强课堂实践、改革考核方法3个方面提出引导学生深层学习的具体方法。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改实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思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solo分层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4504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土木工程专业增设了经济管理类课程,但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各方的足够重视。2011年9月颁布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列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六大核心知识领域之一,充分体现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该类知识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处地位的重视程度。

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核心知识领域包括“工程项目经济原理” “工程项目管理” “土木工程法规”3个核心知识单元[1],文章所述管理类课程主要针对后两者。审视近年来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下述问题:首先,学生普遍对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第二,学生普遍对工程管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难以理解,缺乏深入探讨;第三,理论教学环节中缺少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为充分发挥管理类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笔者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尝试了教学改革,以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学改革理念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笔者曾基于“教学对象仿真、教学内容仿真、教学环境仿真”的理念,努力构建适宜的教学环境,收集实用的素材和实际案例,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综合能力却未见明显提高。集中表现在:第五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极少能运用管理的眼光去观察现场、发掘问题、分析问题。然而,实际工程中,管理环境变化万千,任何工程管理人员都面临如何把其他场所的工程经验成功应用于“本案”的创造性人工再造问题,所以要求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对基本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培育学生建立对工程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的正确认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学生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能力, 是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

(一)引导深层学习

“深层法”(a deep approach) 是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该方法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关注各个论据的意义、要旨和相互关系,而不是词语、文本或者公式本身。针对高校学习情况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深层学习法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如果学生有能力把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及其相互联系用于新的学习环境之中,他们获得的学习效果要比没有能力这样做的学生好得多[2]。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肖磊,等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深层学习”引导法教学实践和思考

管理类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强。比如:不能抛开施工项目管理而单谈合同管理,不能抛开合同管理而单谈造价管理,也不能抛开造价管理而单谈施工组织管理等。各门课程实际上是统一的整体,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时往往是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而这种综合运用恰恰应该是工程管理人员核心技能的综合体现。其所涉及的知识有相当的广度,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满足广度的要求,又要兼顾一定的深度,传统的讲授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就其表层含义来讲是不难读懂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教师讲授的重点是针对繁杂的知识点梳理逻辑关系,揭示逻辑内涵,并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4]。为此,引导学生开展“深层学习”十分必要。

(二)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创新”就是“创造和革新”,谈到管理创新,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管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新观念、新构想的形成;二是已有先进观念和构想的运用。工程管理理论中有很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可以很好地指导和支持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活动。根据笔者多年工程管理实践的体会,当前的现场工程管理仍然过多依赖于经验管理,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仅仅在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受到关注,而真正将其运用在管理改革和管理创新实践的少之又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实施过程中缺少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基层工程管理人员,因此,培育学生的工程管理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工程管理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现场工程管理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达到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所需人力资源的要求。

二、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如何引导学生深层学习”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3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分析知识逻辑,构建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下功夫。《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及时的引导。该《规范》强调,专业教学的内容由知识体系、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构成,与课程名称表达教学内容的方式相比,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重复或遗漏。其中涉及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有3个,其中之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涵盖8个知识点,分别涉及学院培养计划中的三门课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1.基于PMBOK对知识进行分解与再综合

根据项目管理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关系(如图1),把上述三门课程中融合三类知识的内容分解,分别归类,帮助学生理清各相关知识的源头,更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任务,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先分别站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学的角度,把管理学的一般知识和项目管理学的专有知识分解,然后在建筑工程应用领域的实践中综合运用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让学生明白通用管理原理和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途径。希望学生不仅是掌握一项操作技能或记住一些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建立和管理技术应用方法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认识,拓宽学生视野。

2.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逻辑树

借助“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构建知识逻辑(图2),利用其可视化的绘图软件,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引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思维、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将其作为一种学习管理工具主动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乃至今后的工作效率。

图1项目管理知识范畴

图2工程项目管理知识逻辑树

3.运用“霍尔结构模型”构建知识框架

工程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工程特点。由于学生自身知识构建能力有限,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往往了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形成系统认知,从而影响其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某些具体任务,借助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构建立体化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对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通过设计五维质量控制模型(图3),运用系统观来看施工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并运用分层法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在貌似繁杂的因素中理清头绪、分清主次。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并且记忆深刻。

图3五维质量控制模型

(二) 合理设计课题加强课堂实践

对理论的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化,加强课堂实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课堂实践形式的选择、组织和课题的设计是保证课堂实践效果的重点。

1.课堂实践的形式

笔者主要采用课前作业加课堂汇报讨论的形式。提前一周将要汇报讨论的课题、案例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发给学生,明确汇报要点,充分调动学生探讨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主动研读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正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5]。以此引导学生摆脱知识灌输的惯性,积极尝试深层学习,积极尝试从管理角度认识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问题,激发学生工程综合管理的潜质,为几年后走上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2.课堂实践的课题设计

课堂实践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课题设计。课题必须面向实际,但绝不是简单地模仿实际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把学习讨论作为对实践活动的一种领悟过程[6]。比如:在讲述项目组织时,提出“运用组织学原理设计一份项目组织策划方案”的课题。项目可以选择学生已有的经历,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再结合学习任务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讲述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时,设计了“运用五维质量控制模型设计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方案”的课题,在已有桩基施工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观看待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通过课堂作业和课堂汇报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

(三)强调学习过程,改革考核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传统考核采用选择、判断、简答、案例等题型。学生往往依靠考前强化记忆来通过考试,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而且对所记忆的大量概念性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很难达到教学考核的效果。为此,笔者也尝试了改革。

1.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强化平时考核

设置座位分。以平时成绩加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坐在教室前三排,客观上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

设置汇报讨论分。对参与汇报讨论的学生给与表扬和加分,鼓励学生主动汇报作业,并积极参与讨论。

2.采用开放性试题和SOLO分类法评价学习质量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可观测学习结果的结构,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 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7]。SOLO 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

SOLO 分类法的基本观点包括: (1)以研究学习质量为主要目的,从学习结果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出发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关注认知过程, 而不仅仅是认知结果,分析学生针对某项具体任务的反应是描述学习进步和认知结构的最佳方法;(3)可以从能力、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和应答结构4个方面对学生的回答分成不同的水平。

为了改变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局面,尝试开卷考试,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组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开放性地回答问题。依据“SOLO”分类法的原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中所使用素材的数量来评价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类知识的量, 从学生回答中所表现的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情况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即运用基本原理认识、分析、解释工程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为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设置了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主要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8](表1)。结果显示,相比往届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成效都有明显提升。

表1 学习效果调查统计表序号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人数1课程互动很有兴趣52

对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53对所学课程知识有基本的了解144对所学课程知识感到有明显收获35

开拓了眼界,对监理行业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17注:学生共44人,根据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分类,分入一类后就不再计入其他类。

四、总结与反思

“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是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从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开拓视野、完善思维方式、锻炼综合能力。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在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总结的情况下,很难适应跳跃性的教学方式,结果甚至不利于其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上述矛盾要求教师继续深入思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应兼顾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传授的学习需求,而通过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以及开拓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法来“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另一个思路是从新生进校开始,即在各门课程中全面实施“深层学习”的引导教学,随着学业进展,逐步改善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为专业课阶段的“深层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澳・迈克尔・普洛瑟, 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潘红,陈锵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凌.关于《建筑工程监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9):73.

[4]吴华,程嗣怡,叶广强,等.搞好专业课教学应遵循的理念及实施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6):47-51.

[5]李彪,宣恒农,等.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析[J].江苏高教,2012(3):78-80.

[6]唐徐林.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11):29-30.

[7]吴有昌,高凌飚.SOLO分类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5-99.

[8]郭胜伟,张稚鲲,谢松,等.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江苏高教,2012(2):85-87.

Guidance teaching method for students’ deep learning in

management courses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XIAO Lei, SHU Xiaole, YANG Zhi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318000, P. R. China)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12篇

Abstract: Tobacco construction is large and complicated,it brings enormous challenge to knowledge sharing of project management,how to apply modern management method to realize knowledge accumulation,mining,collection,summarizing and sharing is the current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obacco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does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obacco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analyze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object and implement mechanis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关键词: 烟草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对象;机理;措施

Key words: tobacco construction project;knowledge management;object;mechanism;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S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61-02

作者简介:汪炎平(1969-),男,浙江富阳人,MBA,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研究方向为智能化,项目管理。

0 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向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给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如何获取项目所需相关知识,对工程项目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并能使项目知识能够得到增殖并能为以后的类似工程项目服务是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解决的问题。[1]工程项目管理,在很多企业实际上还是一种通过经验的累积和学徒式的传承来进行的管理活动,这样使得工程项目管理的效果有限,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耗时太长,使得资历在人才认定中占的比例太大。[2]项目管理人员仍单纯依靠个人力量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借助组织内部、外部力量及先前项目的知识积累来完成当前的管理工作。项目虽然具有临时性的特点,但并等于我们不需要将当前项目中的问题、知识进行收集、积累、挖掘和总结,其实大多数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当前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很可能直接帮助下个项目解决同类或者相似的为问题,如果没有完成完善的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直接导致项目组织知识的流失,不利于项目组织的发展。可见,有效进行项目知识管理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和项目组织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烟草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指在烟草建设项目中,运用现代管理学和控制论的理念,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产生的知识进行收集、积累、挖掘和总结,以利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实施结束后的知识传递和共享,提高本项目和同类项目的管理效率。知识管理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不断转化,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项目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相互交流的过程。烟草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在项目管理中最大程度地获取、积累、传递、共享和利用知识,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上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项目管理任务。[3]

2 知识管理的对象

知识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人、信息和技术,知识管理的难点在于挖掘出对项目实施关键的知识,并利于检索。从烟草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来看,烟草建设项目管理可分为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等,而实施阶段又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在各个阶段知识管理的对象不同,侧重点也不同,需要识别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关键知识因素,现重点对实施阶段因素进行梳理和总结,如下:

2.1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知识管理 主要是审批意见、专家论证意见、立项信息及如何在前期阶段为项目做准备的报告和经验等知识。

2.2 项目设计阶段知识管理 重点是政府审批流程及报批经验,设计方案比选、修改和完善的经验,各参与投标设计单位的情况和设计作品特点,专家信息的收集等。

2.3 项目施工阶段知识管理 这个阶段是知识产生的高峰阶段,招评标记录及报告、项目进度延迟的原因及对策、合同谈判,进度、质量控制的经验及教训,参与建设和投标的总分包单位、供应商名录及产品信息,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都需要有效的积累和管理。对于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设计变更单、施工记录单、工程量和材料设备签证单,以及与签证有关的施工日志、施工进度表、施工备忘录、例会记录、工程照片(对于一些重大的现场变化,还应及时拍照或录像,以保存第一手原始资料)、验收报告等资料,应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作为项目知识仓库的一项内容长期保存。知识仓库应满足智能化的检索、整合功能,为后期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4] 验收记录、工程结算情况、工程调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积累和管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库的完善。

3 知识管理实施机理

项目管理过程是一个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不断转化和不断创新的过程。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其主要过程可概念化为知识处理过程的螺旋化,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螺旋形。

①社会化:包括个体间为了表达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而进行的隐性知识的交流。项目员工可通过知识集成系统上的会议系统、电子邮件、讨论版等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激发创新的灵感。②外在化:描述的是一个知识的转化过程。通过知识集成系统上的讨论版、个人主页、知识库管理系统等,项目员工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转变成共享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通常难以表达,因此往往通过隐喻、类推、丰富的语言想象、故事、可视化工具、模型、图表等支持转换。为了达成有建设性的意见或有创造力的观点,综合和演绎法尤为重要。③综合化:对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综合化和系统化处理,以便在组织范围内使新的知识得以共享。通过知识集成系统的知识分类等,加速知识的系统化和优化,提高现有知识的转换和转移速度,增加知识的实用价值。④内在化:指组织范围内显性知识向个体的隐性知识的转换,这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知识集成系统中的知识推送系统,向企业员工提供他所需要的最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知识集成系统中的知识分布图等,使企业员工能快速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从知识集成的螺旋化过程可看出,要有效地实施知识集成,关键是如何实现知识的社会化,使员工的隐性知识得以交流、碰撞,产生出新的隐性知识;如何实现知识的外在化,使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从而方便地被整个项目成员共享,并可被继承。

4 知识管理措施

4.1 知识管理组织和流程完善 在项目组织建设的初期,就应当将知识管理作为组织的一个内容,配置专人负责并请专业机构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组织框架和知识管理的流程建设。包括文档汇总流程、文档知识处理流程、知识流程、知识分享流程等,如果只有组织,而没有相应的流程建设,组织人员将在混乱中进行知识管理,随心所欲,影响到知识管理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同样如果只有流程,而没有配套的组织,知识管理将没有专人负责,也会使知识管理的效果打打折扣。

4.2 知识管理的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制度保障包括实施制度和奖励制度两方面的保障制度。实施制度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制度规定、考核规定和惩罚规定,考核规定是实施制度的关键,应定期组织项目主要负责人对目前各项目组在知识管理方面的建设和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对实践效果不佳的团体和个人进行适当的惩罚。奖励机制是以项目考核为基础,对有效实践知识管理的团体、个人进行适度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进行重大奖励,促进项目知识管理的进行。

4.3 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知识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集成在项目管理软件建设中,以实现知识管理信息化的功能。第一,基础数据的收集。就是要构建文档处理平台,收集各种文档、报告和其他资料。第二,要定期、专人对近阶段的资料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作为知识库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第三,知识的检索。任何知识的收集都是为了知识的利用,为了有效利用知识支持项目在投资、质量、进度、合同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在知识库建设的同时应建立知识的检索系统,以便高效地实现信息的检索;第四,知识的。目前阶段的多少项目管理软件并没有信息的定制功能,应在项目管理软件添加项目重大进展、形象进度计划、下阶段可能遇到的项目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等的订阅,以便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第五,知识的保密。项目实施信息涉及到自身的知识产权,应限制项目知识的的扩散范围。

4.4 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是知识随着技术人员流动,技术人员不在了,这个知识的流动就终止了,不利于项目有效知识在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的流动,没有实现项目知识的价值最大化。为了实现知识在新老员工之间的交接,应加强以“知识分享”为中心的项目文化建设,有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定期组织项目管理人员总结本阶段管理经验并形成书面报告;第二,定期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分享经验成果;第三,按专业形成各专业学习小组,分享本专业内的知识成果并组织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第四,项目部制定几个攻关课题,组织项目管理人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用以上几个措施,在项目部内部形成知识总结、知识学习、知识分享为内容的项目知识管理文化。

4.5 知识管理持续改进 任何管理都不是一成不变地,必须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当前项目管理的需要。知识管理的持续改进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项目知识管理组织和保证制度的持续改进,以便为知识管理形成良好的保障机制;一个是项目知识内容的持续改进;再一个是项目文化建设的持续改进。

5 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在长期运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知识,知识在使用过程中其能量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知识已经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素,在项目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成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为知识管理在烟草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做了积极地探索,但这只是一个项目探索的成果,如何更多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发现它的不足并不断地进行完善,这才是促进知识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不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森,徐伟,张道顺.知识门户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5,(1):71-75.

[2]姚伟.基于知识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J].科技和产业,2009,(1):66-70.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13篇

一、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1.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知识的划分存在各种观点,但最主要的观点是知识类型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该观点最早是由Polanyi提出来的,众多学者从该观点出发,对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的转化机理、相互关系展开研究。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构成是不同的,个人知识主要构成是隐性知识,而组织知识主要构成是显性知识,个人的知识因为其专有性,可以被组织以雇佣的方式利用,但组织并不能占有个人的知识,因此,组织可以雇佣很多专业人才,但在管理实践中解决组织内各种问题时候,能够发挥组织成员个人知识的多少要受到组织文化、管理机制、工作岗位等众多因素影响。Szulanski通过研究发现,知识传递受到知识类型的特点和传递渠道的影响,其指出隐性知识因具有模糊性和难以表达的特点,其在组织内难以传递,要采用丰富的交流媒介进行传递,以减少隐性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显性知识因便于表达,在组织内传递过程中的损失较小。应力和钱省三从目标和实现过程两方面出发,认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而实现目标是组织知识系统的动态化和网络化的过程。王宗军等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研究,指出知识管理的四个内涵:第一,知识库是组织内知识积累、利用和传播的基础;第二,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第三,组织环境会影响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第四,知识开发能力评价机制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关键。

2.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很多学者都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实践和理论上论证了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但影响机理尚未达成共识,王亚洲和林健从知识的视角,研究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中的作用,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假设模型,并通过对238家企业的实证研究揭示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的作用。袁炎林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知识管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詹绍?和刘建准认为知识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耦合域,结合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曹龙和陈菊红从知识的视角,结合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提出了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罗公利等从五个维度界定了创新型企业人才内涵,把企业人才分为知识协调人才、知识构思人才、知识生产人才和知识商业化人才四种,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即优化人才选拔、加强培训开发、完善绩效考核、合理设计薪酬、培育企业文化。高建设和王晶从选才、用才、育才、留才和晋才五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管理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Scarbrough指出人力资源管理是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招聘和选拨具有大量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的员工是增加组织知识储备的有效方式,是组织整合知识资源的基础。Currie和Kerrin也认为人力资源招聘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其指出具有宽广的视野和良好的合作态度的员工有利于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创造,人力资源招聘中应该筛选出符合这些特点的员工。Robertson和Hammesley通过研究,发现人力资源培训有助于开拓员工视野,激发员工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组织的知识共享和创造。

二、基于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理

承载知识的个体是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共同部分。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对承载在个体上的知识进行管理,把个体知识中的价值转变为组织绩效,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就是把组织员工看做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该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其实现过程就是对组织员工进行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评估等管理活动,本质也是对人得到管理。鉴于此,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是相互支撑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即组织中知识管理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开展,而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对组织员工的开发和利用,就必须针对员工个人知识储备的差异和岗位职能的要求,把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并通过激励和绩效评估提高员工的绩效,进而提升组织的绩效。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变,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整合,形成组织知识,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并最终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按照形态可以分为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部分,其中人力资本主要是企业员工所具备的各种技能与知识,其主要以隐形知识的形态,结构资本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等。员工个人的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隐性知识,其具有难以表现模仿和转移的特性,而组织的结构资本主要表现为显性知识,其是组织创新的基础。知识资本的基础是员工个人的技能与知识,往往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其通过学习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形成了组织知识。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工程管理知识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管理;知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27

[中图分类号]F270.7;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信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知识导向型组织,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知识是现在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条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实际达到的信息化水平依然较低,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需注意并重点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理论融入企业信息化进程当中,以此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1 企业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1.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作为目标,使企业人员在企业管理中能积极及时捕获和应用集体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管理一方面是对信息的管理,知识管理来自传统的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信息深加工后发展后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使企业知识得以准确识别、处理和传播和有效应用。另外,知识管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的任务是要促进知识的编码化,有利于使用者接受,促进人际交流,使知识得到发展和传播,以此提高企业竞争力。

1.2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化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管理手段和营销方式等业务过程的改进,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为了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基于企业管理需要,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时,需准确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企业信息化涉及范围广,包括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知识层、基础业务层等,他们主要是收集、传输、处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存储、更新和维护。

2 企业知识管理内容

企业知识管理属于一个系统过程,知识管理流程是指企业流动过程中知识的应用,知识管理流程确定了组织中知识的处理环节和途径,有效采集、加工、存储、积累、传播、共享、运用和创新知识,整个知识管理流程属于循环反复。

2.1 知识采集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采集和加工,部分企业拥有资料室和档案室,能采集一定知识,但只是简单收集和分类知识,缺乏足够的独占性和创新,也缺乏可用性。企业进行知识采集时,需准确识别企业内部知识和企业外部知识。采集企业内部知识时,重点要采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采取适当激励措施和现代知识信息技术鼓励员工不断分享知识,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知识收集。采集企业外部知识时,主要对供应商知识、客户知识和专家知识等予以收集,尤其要注重企业客户知识的收集。

2.2 知识加工

对采集知识予以加工,使知识简洁、明确、易于理解,便于传播。在加工知识时,需先评估各种知识,明确各种知识资源对企业的价值,筛选出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知识,然后加工。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后输入数据库,对隐性知识以图形、案例、视像等形式存储到系统。

2.3 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是将企业收集整理的知识存储到企业知识库当中,便于使用者能进行知识检索,并对数据库知识予以更新。知识库是存储知识的数据库,结合了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便于知识共享和使用。而知识存储到数据库后,大量知识的积累会使数据库日渐拥挤,知识管理难度增加。因此,在对采集、加工后的知识进行存储时,应根据知识库的有效性,根据知识情况建立相应的知识库。一般外部知识库的知识包括竞争情报、市场动态等知识,结构化内部知识库包括调查报告、市场销售等知识,非结构内部知识库包括企业技术经验技巧、错误教训等。

2.4 知识积累

知识存储过程中,不断更新,面临的环境也不断变化。企业在积累知识时不断获得最新知识,此外,还需积极防止隐性知识的流失,留住企业自身宝贵的知识资源。

2.5 知识传播

企业知识传播多根据组织内部沟通的有效性,但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因素会影响组织内部传播的有效性,使知识传播受到影响。因此,在知识传播时,需确保知识传播渠道无阻碍,选择多样化的知识传播手段,比如:学习、培训、座谈会、讨论会与聊天室等。

2.6 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使个人、团体和组织能在最大程度上应有有利的思想、观念、经验和知识。在共享企业显性知识时,可利用企业网页报表、文件、数据库等方式,为每位员工创建一个Web网页,输入必要知识,使员工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在共享企业内隐性知识时,需放大和扩散组织内个体支持,有效开发和共享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共享时,可利用电话、电子邮件、传真、QQ、微信等方式。

2.7 知识运用

进行知识管理时,应根据企业及员工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数据库知识。根据组织结构、规则流程、企业文化加强组织对有益知识的记忆,反复运用有利知识,通过正确配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知识,从企业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使促企业更好发展。

2.8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知识创新分布在企业各方面。知识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企业知识创新的推动力,一方面是内动力,需创新主体自发产生,通过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成员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外动力,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企业知识创新时,需要保证企业内部有严格的知识创新机制,并采取促进企业知识创新的有效方法。另外,要增强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将不同背景和知识偏好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由他们自主发挥自身创新知识的能力,产生更具特色的知识项目。

3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3.1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辅助、相互促进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对应的是企业信息和知识,企业信息管理是对企业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加工、检索和传播,具备显性特征;知识管理是指有效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企业信息管理为企业知识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知识管理也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知识创新过程中,需给予企业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方面的知识,积极改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知识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大量知识,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企业信息及信息管理内容,完善了企业信息管理理论,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知识管理的实施,创新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了企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信息技术水平,有利于企业信息管理的更好发展。因此,企业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辅助、相互促进。

3.2 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发展过程中多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知识得以全面利用,通过知识转移、共享、利用和创新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知识和信息的利用能促使知识进一步创新,并加强知识管理、企业产品和企业服务的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的目的是让人们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必要的特定信息,加强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各种技术资源的发展。而企业技术的发展是以信息为基点,加强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性和操作性。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其基点是人,其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有效联合信息与信息、信息与知识、信息与人,使信息知识能最大程度地共享、交流、创新。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互结合,利用各自优势和作用能在最大程度上促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知识管理,其与信息管理相互融合,联系密切。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企业信息化进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不能取代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也不能取代知识管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4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4.1 有重点、分层次促进企业信息化进展

在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时,需重点评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保证企业发展的有序性。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掌握发展过程中的主次,全面推广。

4.2 构建企业网络知识库

构建企业网络知识库时,需明确和评估自身现有的知识框架,利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在全面准确收集企业现有的信息知识后,对信息知识进行存储、分类、搜索、共享、使用,构建一个不断有效的知识信息库,充分发挥知识共享的作用。

4.3 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紧密联系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需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规范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同时要积极促进知识管理的实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4.4 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时,需以企业信息共享作为内部资源。在企业现代信息化导入期,需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技术知识,培养一批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重视信息和知识的学习,推动企业信息文化的发展。企业进入信息化建设加速成长期后,应注意开发企业信息资源,便于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断加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积极进行知识创新,创造出难以替代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5 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首先要提高企业员工信息文化水平,积极宣传和引导企业员工信息文化,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宣传和使用,使员工正确认识到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引进信息化技术,增强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使员工树立高度的信息价值观,促使企业信息化进展。

5 结 语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为了促进自身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需立足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准确运用企业信息与知识,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立新.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J].领导科学,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