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纪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27-02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理论家,他在总结前人的教育成果及自己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的教育思想,并构建了自己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夸美纽斯关于纪律的观点,离不开他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让学生尽可能轻松愉快地而不是被迫地学习。本文主要通过对夸美纽斯关于纪律观点的阐述,寻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纪律的一些启示。

一、对课堂纪律的传统认识

无论在我们所批判的传统教育中,还是在我们目前所推崇的素质教育中,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备受关注的,也是最终目的。而作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良好的课堂纪律,会直接影响教学秩序、教学效果等方面,也是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外绝大多数地区的教师均使用管理这种单一的方法来维持课堂纪律。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他们或是奖励遵守规则的学生,或是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课堂纪律带有强制性和命令性,可以说惩罚性的课堂管理方法成为了课堂纪律的代名词。进一步说,人们对课堂纪律存在理解性的偏差,也就导致了其实施上的偏差。

首先,将纪律视为教师权威地位的体现。在我国,师生关系多为教师权威型,一般体现为一种严格的主宰与服从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拥有绝对权威的地位,课堂纪律就是由教师制定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的一种规范。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违犯就是对教师权威的侵犯,而学生违反纪律的直接后果,就是受到严厉的惩罚。

其次,将纪律视为维护课堂秩序的唯一途径。课堂秩序的保证,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为了使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期望达成一致,使课堂能够有序的进行,教师总是习惯于用严格的纪律将学生的行为局限在某一范围内,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性。然而,课堂纪律并不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唯一手段,教学的引人入胜、教师人格魅力的发挥等,都可以达到维持课堂秩序的目的。

第三,将安静的课堂视为良好纪律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将课堂的安静与否视为教师能力的表现,教师也以此为荣。但是安静的课堂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压抑,使学生为服从而服从,无法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课堂纪律应该在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同时,也会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理念上的偏差会对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课堂纪律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夸美纽斯关于纪律的论述

夸美纽斯认为要想将学校组织成像一座有序运行的精良的“钟”一样,必须要强调纪律。他认为纪律是把整个学校联结起来的纽带。

《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在第26章对学校的纪律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且在《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一文中,对学校各方面的纪律做出详细的规定。夸美纽斯将纪律分成25个部分,包括学校管理、教学等工作的各个方面。他认为,准则制定出来不是供人欣赏,而是要被切实地执行才能起到作用。这些准则是为帕特克的学校制定的,虽然并没有实施,但它相对齐全的展现了关于纪律的各个方面,对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仍有着借鉴意义。

夸美纽斯认为纪律不为别的,只是用来“使我们的学者变成真正的学者而已”[2]。

1.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纪律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难题之一。夸美纽斯指出,教师不能对纪律一无所知。教师需要知道实施纪律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可能采取的各种形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了解为什么要运用纪律,什么时候运用纪律以及怎样运用纪律。

简言之,就是教师对于纪律要有一个明确、系统的认识,这是纪律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同时,学生往往会模仿教师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将自身当做学生模仿的对象,将学生应该模仿的行为呈现给他们,是作为榜样的一种存在。

2.实施纪律的目的

夸美纽斯指出,教师要像太阳一样去温暖学生。纪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性的训练,即建立学生的品性。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倾向于运用纪律来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而非压制他们,纪律应成为学生勤奋的一种刺激,而不是强迫的一种手段。

3.纪律实施的不同形式

教师可以忠告,可以劝导,有时候也可以谴责,但应将动机或初衷表达清楚,让学生知道该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建立学生的品性,而非单纯的压制)。学生们只有明确这一点,才不会轻视纪律,故意反对纪律。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时时留在室内,要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到他的工作上面,要当着全班,责骂懒惰的学生,赞扬努力的孩子。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学生的支持。由于学生爱好赞扬,厌恶谴责,所以适当的运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惩罚这一命题,夸美纽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指出,如果温和的方法不足以影响学生,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但不可以轻易的宣布一个学生是否不可造就。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纪律及惩罚,即“将惩罚当做医生给他们开的苦药一样看待了”[2]。

三、启示与思考

纪律是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保障,纪律和规则应当是全面完善的,在《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中,夸美纽斯所规定的详细而完整的学校纪律对我们今天学校纪律的制定仍有启示作用。虽然由于受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所限,夸美纽斯对学生实施纪律教育的方法在某些方面上不够妥当,但它仍然从另一角度提醒我们思考如何用适当的方式实施学校的纪律。

1.极端方法应慎用

夸美纽斯指出:“严格的纪律不应当在跟学习或文术练习有关的事情方面去用,只能在道德问题遭到危险时用。”[2]也就是说,严格的纪律应关注道德的教育,而非知识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

与此同时,夸美纽斯极不赞成鞭笞的方法,因为它会使被责打的学生与其他的学生都受到很大的刺激,并有可能会产生不服从的极端情形。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应把爱好学问之心灌输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但若在学生学业方面使用鞭笞等过于极端的手段,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学问,而非热爱学问,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应正确处理纪律与权威、自由的关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所具有的“天然”的权利,导致控制成为了一种基本手段,学生在课堂中必须服从教师的控制。同时,教师也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强力的控制,往往会采取强压的手段,试图使学生无条件地服从。

简言之,纪律似乎已成为对课堂进行管理的唯一手段。教师将纪律视为其权威的标志,将纪律作为限制学生各种行为以及维护课堂秩序的保障因素。但是,实际上这反而使纪律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障碍,使纪律变成了限制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枷锁。

其次,传统观念上,往往将纪律与自由对立起来。如果课堂中学生有了自由,那么纪律就无法得到贯彻;而要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就必然要牺牲他们的自由。而实际上,纪律与自由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真正正确的执行。

3.纪律的实施应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学校和教师看来,纪律的实施就是追求有序。因为有序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干扰,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从而确保对效率的追求。但是,如果过于关注或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有序性,就很有可能会使纪律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成为了一种目的,如此一来“儿童完全沦为学校和教育的附属品,学生是属于学校的,教师成了学生的监护人,把学生包裹起来,与日常的生活世界隔离开来……他们不再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奇,不再对日升日落的绚丽景象感到惊喜,不再有创造性和想象力”[3]。

所以,课堂纪律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尊重生命的要求;而不是在压抑生命需要的基础上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而对学生进行控制的手段[4]。

以上简单论述了传统观念下对纪律的偏差理解,夸美纽斯关于纪律的看法以及对我们现今的启示。

简而言之,纪律不应只单纯的关注课堂当前状况稳定或课堂的有序性,因为它不仅通过对课堂中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对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课堂纪律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人格成熟、道德准则的内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对课堂纪律的关注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希望通过本文对夸美纽斯关于纪律的论述,能使人们多角度的审视现今的课堂纪律。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本质分析

1.课堂纪律的本质

关于课堂纪律,在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准则与秩序。反映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受到教学任务要求的制约。以往我们过多地重视纪律的手段,它不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序进行,还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课堂纪律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它对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和加强行为的自我控制,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说,体育新课堂在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不应放松对课堂纪律的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日常体育课堂纪律的教育,达到促进学生社会化及个性的形成。

2.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民主与约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自由与纪律,他们是一对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即自由是与纪律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课堂中有了学生的自由,纪律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而要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就必然牺牲学生的自由。体育课堂管理的成功,并不在于限制学生们享受自由的机会,而是通过帮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更多地学会彼此合作、相互尊重来增加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享受自由的契机与质量,带给学生的不应是束缚和制约,而应该是自由和快乐。

二、体育课堂纪律的双重特性

体育课堂纪律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课堂常规,体育课堂与其他课堂不同,具有它独特的属性。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受外界干扰的程度较大,学生思想容易分散,更需要教师经常变换组织教法,吸引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相应的纪律就更差一些,必然会降低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导致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其二是体育课堂的纪律还会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层面上。体育教学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纪律教育的良好素材。因为每个运动项目都有相应的规则与礼仪。如网球、高尔夫等运动,不是比球技,更应该体现运动的规则与礼仪。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运动项目所体现的礼仪,学生们在学习该内容时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否则会阻碍活动的进行,遭到同伴的批评和谴责。在体育活动中自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也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对学生们个性品质及社会化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

三、影响体育课堂纪律控制的学生因素分析

1.年龄差异

体育课程伴随着学生度过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阶段,而学生随之逐渐成熟,在制定体育课堂纪律时,年龄因素是不能被忽视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尚未学会如何按照社会普遍接纳的方式行事,更加需要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纪律性培养。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出现违纪的几率大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其原因未必是忽视了教学规定程序或者没有能力做出符合要求的行为,很有可能是无事生非或是故意扰乱课堂纪律。作为教师应当清楚,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必须因人而异的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根据学生的违纪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处理违纪行为。

2.性别因素

由于男女同学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因此,分别采取不同方式对待其纪律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男同学一般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很希望教师给自己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如果这种表现欲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产生抵触、起哄、捣乱等纪律问题。教师应当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进行控制课堂秩序。而女同学则恰恰相反,他们大多数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害怕在众人面前出丑,自尊心比较强。因此,教师应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在语言表达上要非常谨慎,一旦损伤女同学的自尊心,纪律问题就很可能无法控制了。

3.运动能力水平的差异

学生的能力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班级学生人数多,身体素质和文化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教师设定难度过大的教学内容,致使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能产生上课枯燥无味,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实践中,教师要学会有教无类,区别对待的原则,耐心的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内容。不能偏颇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有个别学生确实难以跟得上教学进度的,再适当的区别对待的加以指导。这样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对学习有了信心,跟上了同学们的基本步伐。反之如果忽视了关心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则会出现破罐子破摔,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这恰恰是引发纪律问题的导火索。

四、新课程背景下贯彻体育课堂纪律的管理方式

1.实行人文管理

实行人文管理,实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早期的体育课堂管理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非常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强化的关系,纪律成为强化的手段,行为矫正就成为课堂纪律的重要理论模式。此后,课堂纪律的理论中出现了生物观,他们更加关注课堂外部环境,强调环境的某些因素如温度、噪音等对纪律的重要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关注课堂纪律对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功能,认为课堂纪律并非是对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强制性的约束与控制,而更加关注纪律对于学生行为的促进,能力的提高。

2.纪律的执行应当公平一贯

在体育教学课堂管理中,教师的留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气氛和学生本人的情绪。所以教师在处理违纪学生应当一视同仁。在实践中个别教师常常会因为某个学生在班级的表现差异,习惯性的做出自己的反应。在课堂中学生以同一方式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师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和运动能力差的学生会有不同方式的惩罚措施。这样的做法不但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而且使学生对于课堂的认识、情感、行为出现矛盾,最终会使学生对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和公平性提出质疑。

3.课堂纪律的执行中应M量采取积极的强化方式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会乱插嘴,有的同学会在课上窃窃私语,甚至会在课堂讨论时争论不休,更有甚者故意捣乱,让教者难以驾驭课堂。因而,如何把握课堂气氛和课堂纪律之间的关系成为诸多教师困扰的问题。笔者认为,一节课就好比一条珍珠项链,课堂纪律的规范是线,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是珍珠。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一己管锥之见。

其一,教师在课堂上调节气氛要幽默有度。

某老师在上《一朵一朵的阳光》这节课时,以“让学生赞美自己”导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创设了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在一位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老师反问学生:“这都不会?将来怎么哄女孩子呢?”此话一出,满座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这位学生却满脸通红、尴尬万分、不知所以。有些学生互相对视、神色暧昧,还有些学生互相窃窃私语。这样的玩笑话既不符合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又忽视了课堂纪律,更是偏离了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的幽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应是教师睿智的体现。

其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得开,收得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潜在智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是说,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课讲得好,而且还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是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课堂纪律却乱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质量没法得到保证。有些老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屡次获奖,但是教学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可见,无论是过去的课堂,还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都需要纪律的维持,都需要良好课堂秩序的建设。课堂纪律作为保证师生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课堂环境的支持,是永恒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课堂纪律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需要构建更符合新改理念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容纳学生个性的新型课堂纪律。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要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

首先,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课堂规范相辅相成。

课堂纪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组织和控制的手段,它必然具有规范性。但我们追求的规范不是外在形式的表现:安静≠投入,正襟危坐≠守纪律,过于强调形式上的羁绊,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

其次,学生的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课堂上建立集体感,是培养学生纪律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根据学生的从众心理,我们可以用集体感来代替纪律,让学生懂得,课堂纪律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只有每个同学都遵守了课堂纪律,个人才会在这个集体中学得更好,个人不遵守纪律,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更干扰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损害了集体的利益。

所以,每个人在课堂中都要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遵守集体的要求,不影响集体的活动,并能从其他同学有创见的活动中获得启发。根据集体纪律的规则,我们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表现自己,找准适当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尊重他人,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小组活动时,要展示自己,也要小组中每位同学的集体参与,展示集体的成果。

第三,学生自律与教师他律的有机统一。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 气氛 活跃 纪律 效率

有这么一堂语文公开课,学生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言,活动形式多样,个体探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小组竞赛、朗读比赛、辩论会、学生自由提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热闹非凡。

课后,有的听课老师大加赞赏,认为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合作、探究,营造了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着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但也有一些听课老师持相反意见,认为这节课流于形式,课堂气氛过于吵闹。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氛围看似很好,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节课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是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注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可是,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会乱插嘴,有的学生会在课上窃窃私语,甚至有的会在课堂讨论时争论不休,更有甚者故意捣乱,让教者难以驾驭课堂。因而,如何把握课堂气氛和课堂纪律之间的关系成为诸多教师困扰的问题。笔者认为,一节课就好比一条珍珠项链,课堂纪律的规范是线,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是珍珠。

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一己管锥之见。

一,教师在课堂上调节气氛要幽默有度

某老师在上《一朵一朵的阳光》这节课时,以“让学生赞美自己”导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创设了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在一位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老师反问学生:“这都不会?将来怎么哄女孩子呢?”此话一出,满座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这位学生却满脸通红、尴尬万分、不知所以,有些学生则互相对视、神色暧昧,还有些学生互相窃窃私语。这样的玩笑话既不符合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又忽视了课堂纪律,更是偏离了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的幽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应是教师睿智的体现。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得开、收得拢

还有一位老师在学生自读文章前提问:“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学生开始自读几分钟后,这位老师忽然想起了没有问“为什么”,就打断学生的阅读,说:“我还要补充问,‘为什么呢?’”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位老师故意把“呢”读成了“nēi”,发音既嗲又怪,而且一连说了好几遍。课堂气氛顿时由原来的安静变得“活跃”起来,调皮的学生在下面竞相悄声模仿。这样的幽默可以说是油滑有余,放开了很难收得拢,学生也会跟着油滑起来。适度的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但是当幽默变成油滑就会破坏课堂纪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 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潜在智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就是说,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课要讲得好, 而且还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是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课堂纪律却乱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质量没法得到保证。有些老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屡次获奖,但是教学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可见,无论是过去的课堂,还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都需要纪律的维持,都需要良好课堂秩序的建设。课堂纪律作为保证师生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课堂环境的支持,是永恒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课堂纪律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需要构建更符合新改理念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容纳学生个性的新型课堂纪律。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要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

首先,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课堂规范相辅相成。

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发展纪律。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坐端正”、“勤举手”作为判断学生遵守纪律的标准,我们更应注重课堂纪律的实质,把课堂规范和学生个性发挥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看学生是否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有时他们会因为弄清一个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但只要是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是规范的,这时的学生实质上是遵守纪律的。

课堂纪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组织和控制的手段,它必然具有规范性。但我们追求的规范不是外在形式的表现:安静≠投入,正襟危坐≠守纪律。过于强调形式上的羁绊,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

其次,学生的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和谐统一。

我们常会听到家长或老师这样教育孩子:“其他同学的事和你没关系,管好自己就行了。”“你再不认真老师就不管你了,反正学习是你自己的事。”长期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错误地把遵守纪律等同于个人的事,所以课堂上会屡屡出现随意插嘴、过度活动等扰乱行为,甚至是有的同学为了使自己成为注意中心而表现出恶作剧行为。

所以,每个人在课堂中都要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遵守集体的要求,不影响集体的活动,并能从其他同学有创见的活动中获得启发。根据集体纪律的规则,我们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表现自己,找准适当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尊重他人,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小组活动时,要展示自己,也要小组中每位同学的集体参与,展示集体的成果。

三、学生自律与教师他律的有机统一

现代意义上的纪律告诉我们,课堂纪律应该是师生之间经过磋商共同构建的第二秩序,一旦师生互动或学生互动的规则建立并常规化、习惯化后,纪律将成为全体学生自觉遵守的规则,成为学生主动用来控制自己的准则。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首先要构建“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课堂纪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纪律、学习规则,如同学发言时我们怎么做,怎样让讨论、争辩更规范有效等内容,让学生参与纪律的执行、组织和检查,持之以恒,用心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改进。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作为课堂纪律管理主体的教师需采取有效的、系统的方法来管理课堂,这时教师教育智慧对达成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本文从教师教育智慧的视角探讨一下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技巧,其中教师教育智慧主要包括温柔、示弱、沉默、忽视。

关键词:课堂纪律管理;教育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时下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问题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得知:只有“有效的”课堂,才会有“有效的”教学,可行的、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技巧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的阻止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 [1],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无论是教育理论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都对探讨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技巧趋之若鹜,尤其是一线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的运用各种各样的管理技巧来促成理想的课堂教学。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目的的达成而忽视了学生的本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在管理的过程中乐此不疲的采用粗暴、大声喊叫、逞强等所谓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会收到一时的“静”效果,可试想如果整个课堂都静若溪水的话那还能是一堂好课吗?无论是全静的课堂还是全动的课堂都是无效的课堂。所以说,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教育智慧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育智慧中的温柔、示弱、沉默、忽视等管理智慧来促成有效课堂的达成。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课堂管理主要是指为解决课堂上的纪律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2],可见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里的课堂纪律管理是指为解决课堂上的纪律问题教师应用智慧而采取的行动。

2.教师教育智慧

智慧(intelligence)亦作“ 智惠 ” 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指聪明才智;在《大智度论》卷四三中:“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从上可以得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在生活等其他方面智慧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教育大词典》中对教育智慧的定义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 [3]去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那么在教育当中,尤其是课堂纪律管理当中教师智慧更显得难能可贵,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智慧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

三、教师失慧在课堂纪律管理中的表现

教师失慧在课堂管理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说情绪的突然失控、语言的暴力性、行为的冲动性等等。本文主要对教师在语言或行为上的失慧表现进行探讨,如粗暴、逞强、嚣叫、过度重视等,从下面几个镜头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失慧行为。

镜头一:音乐课上,人声鼎沸,学生在乱七八糟地大声唱歌,老师声嘶力竭地喊“停!停!停!”用力的、愤怒的敲着黑板和讲台,但学生根本据毫无反应,仍然我行我素地唱着自己的歌曲。

镜头二:班主任王老师做事很是认真负责,对于班级的任何事都是亲力亲为,小到擦黑板、桌椅摆放,大到班级的全部备品管理及每个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致使组织课堂纪律占去了正常教学的时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学生也不买老师的账。

镜头三:数学课上,老师正在黑板上写题,大部分学生在认真的做着,但学生甲、乙两人在下面偷偷地相互递着小纸条,他们看着、写着还偷笑着,更有甚者还开始打闹、嬉戏起来,老师见状,立刻停止上课,大声呵斥这两名学生,一“吼”就是十分钟……

镜头四:英语课上,李放同学把手机拿出来玩,正在上课的张老师看见了并要“收缴”李放的手机,李放不给,发生了争执。无论张老教师如何威逼“恐吓”,李放就是无动于衷,就是不给,这时张老师为了不丢面子就雷霆大怒,甚而动起手脚来。继而又把李放“请出”教室,然后干脆课也不上了,并说“李放不认错,不把手机交出来,我还就不上课了……”。

四、教师教育智慧对课堂纪律管理的贡献

1.教师教育智慧之温柔

《管子·弟子职》中提到:“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这里的温柔是指温和柔顺。艾青 《花束·维也纳》诗:“阳光能射进你的窗户,用温柔的手指抚触你的眼帘……”这里的温柔是指温暖柔软。这里教师智慧的温柔是指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要像妈妈那样温柔、有爱心、有耐心、有宽容心,用一颗柔软的心来管理学生的管理智慧。看下面的例子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从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显然可以看到教师丙的处理方式相对来说是最恰当的。再看看镜头一:教师失慧之粗暴,老师的声嘶力竭、怒不可解解决不了课堂上的纪律问题。作为一种教育智慧的温柔是一种爱的表达,是一种平等的理念,更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众人都懂得的道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教师在提问或批评学生时,采取一种温柔的方式学生更易接受和改正。这里温柔的方式往往是教师秉承着以弱克刚的原则去感化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易于课堂问题的解决。

2.教师教育智慧之示弱

《后汉书·班超传》:“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於远夷,暴短於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这里的示弱是指暴露弱点,表示软弱。教师教育智慧中的示弱是指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适当地表示自己软弱的一面,收敛自己强势的一面的一种管理智慧。适当的示弱能够轻松的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把讲台和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心境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而示弱,它首先是一种教学态度,去除“师道尊严”的想法,走到孩子们中间去;示弱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如果教师能够像幽默风趣的主持人(主持“星光大道”的毕福剑、主持“挑战主持人”的马东等等)那样以示弱取悦于观众,那么课堂一定会很快乐,课堂气氛也一定会很和谐、融洽。

镜头二:教师失慧之逞强中的班主任王老师不清楚学生的成长是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学生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学费。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他们可能善于服从、听话、俯首称臣,但他们可能缺乏自信、热情、勇气,他们的生命缺乏基本的活力与光泽。学生活在教师的羽翼下永远也飞不起来,所以说在课堂管理,尤其是在课堂纪律管理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放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纪律管理的真正主人,教师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示弱一下很是必要。教师作为一个人,它不是万能的;在自己力不能及、力不从心时,可以适当的示弱,示弱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3.教师教育智慧之沉默

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升沉后进》:“二公沉默良久,曰:‘可於客户坊税一庙院’”,这里的沉默是指不说话,不出声。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他们,不悲叹也不流泪,不呐喊也不说话”,这里沉默是指沉寂,寂静。而教师沉默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处理违纪行为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智慧。

镜头三:教师失慧之嚣叫,教师处理传纸条、嬉戏等课堂违纪行为时采用大吼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喊叫的行为,那么就足以说明教师已经失去控制课堂的能力了。面对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先暂停2分钟采取静看(静静地看着他)的方式,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比较坦然的,但过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的不自在,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先开口说话。“老师,我不敢了,您上课吧,以后一定不会……”。所以,有时候教师不用说话却能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反思的时间。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沉默,不仅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课堂失控的时候语言会变得很桑白无力;这种方式在不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以节省组织课堂的时间,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

4.教师教育智慧之有意忽视

明朝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仁智等殿宫》:“虽自命清流,忽视武英,不屑与称僚寀,而时论不谓然。”这里的忽视是指不重视,不注意。 在提到忽视时,想到更多的是给予的关注过少,然而这里的教师有意忽视是指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有意不看、不听、不管、不问,让学生在自讨没趣后主动终止违纪行为的一种管理智慧。

镜头四:教师失慧之过度重视中教师可以就着上课内容的某一“空隙”,比如说:请同学们先研究研究这道例题,想想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问题?然后(没准说完这话时,玩手机的同学已经自觉地把手机收起来不玩了)可以轻轻地走到该学生的旁边,提醒一下他,把手伸出来,意思就是让他把手机什么的交给你,你不用厉声喝斥他,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正常上课,如果他给你最好,不给你也没关系,你可以俯在他的耳边,轻轻说,“请把手机收好,上课时间不要玩。”如果你拿到了他的手机,也不用大声宣扬,你可以置之于讲台,下课时故意“忘记”带走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处理了一件有可能影响到全班同学上课的事,保全了这位学生的“面子”。还有教室在发怒的时候,尤其当他的脾气完全失控的时候处理不良行为,往往反应偏激,于是反而激怒了孩子,使原本已经够糟糕的情况愈发恶化 [5]。教师“有意忽视”不但解决的课堂上的纪律问题,而且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捣乱行为,大部分是为了吸引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终止讲课,处理学生的捣乱行为,可能正好迎合了这部分学生追求的目的。而采取有意忽视,实际上是向他们表明教师对他们的破坏完全可以保持泰然自若,无须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他们,从而使之自讨没趣后,而终止这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英]杰伦迪.迪克西著.王健译.有效的课堂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1.

[2]李保强,夏耀明著.课堂管理探论[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1):1.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 [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16.

[4]何蓉.浅谈教学中教师示弱策略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4):63-64.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纪律;博弈论;一报还一报

一、课堂纪律管理与博弈的关系

1.课堂纪律管理的内涵。课堂纪律是指为了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为他们设置的行为标准和施加的控制,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管理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将其中对学生的期望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程序和常规,制定一系列的课堂规则后,其执行和实施的动态过程就是课堂纪律。其主要活动包括: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课堂纪律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无纪律的课堂,就如一盘散沙,溃不成军。而良好的课堂纪律可以给学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学员自我管控能力的提高,不仅为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提供精神保障,也为学员的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博弈论的内涵。博弈亦名“对策论”,是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在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一规则的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博弈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在决策的时候,一方的决策有可能会使对方的受益增加,也可能使对方损失更大,所以这就需要参与者能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对方有可能会做出怎么样的决策,从而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找到能使双方利益得到均衡的一个平衡点。

3.两者之间的关系。课堂纪律管理弈就是寻求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一种均衡。他们之间的均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员自身的责任感、学员所处的环境、教员与学员之间及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关系等。如果学员与教员相互信任,进行合作,需要两者共同制定处理课堂违规行为的原则及方法,达成协议,从而建立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均衡”,即最优组合,使课堂纪律得到有效的管理。反之就是无效的。

二、课堂纪律管理常见问题

1.轻度违纪行为

轻度违纪行为一般只影响学员个人的学习,对他人干扰不明显,带有一定的隐蔽色彩,不易被专注授课的教员发现,这时候就需要教员有一双辨别真假的“火眼金睛”。如课上思想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偷看课外书籍、漫不经心、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摆弄东西、打瞌睡、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等等。

2.重度违纪行为

重度违纪行为是和轻度相对而言,对其他学员的学习或正常的授课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如:对教员的不信任、不信服情绪,产生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在教学活动中态度消极,不愿与教员合作,甚至故意的和教员作对,制造课堂混乱;借问题讨论的机会交头接耳,谈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对其他学员造成困扰等等。

3.其他违纪行为

如习惯性的不带基本的学习用具和教材、不认真记录课堂笔记等等。

三、课堂纪律管理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中有一个“囚徒困境”模型,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罪犯犯罪后被抓,分别关押,不能见面,警察审问时分别对他们说,坦白吧,坦白你会被放走,你不坦白另一个人坦白了,你将被判10年。实际上两个囚徒面临的情况是:一个坦白,另一个不坦白,坦白的将被释放,不坦白的会判10年;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判5年;两个人都不坦白,都放。根据理性人的假设,甲乙两个罪犯都会寻找自己最优目标,那就是自己被释放。如果两个人都不坦白,都会被释放,但甲会想:如果我不坦白,乙坦白了,他会被释放,我要判10年。我坦白了,不管乙是否坦白,我最多判5年,也有可能乙不坦白,我被释放。罪犯乙其实也是这么想。结果他们都坦白了,分别判了5年。在坦白这一点上形成策略均衡,实现了目标最大化。由以上可以看出囚徒困境这个模型揭示的是合作与背叛的关系的道理。所以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让学员与教员合作,是解决课堂纪律问题的最优方案。同时也明确指出教员想让学员与之达成协议,首先要想明白三个问题:第一,学员为什么要合作;第二,学员什么时候会合作,什么时候不合作;第三,如何才能使学员合作。针对这类问题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给出“一报还一报”的战略,该战略是指参与人以合作开始,然后采用对方上一步的选择,并在对方不合作时选择不合作一次。

想让学员合作,要做到三心:一,善意之心,即永远不要先背叛学员;二,强硬之心,即教员采取背叛的行动来惩罚学员是因为他们前一次的背叛;三,宽容之心,即教员在学员背叛一次后依然会选择合作。因此在这场博弈之战中,教员应通过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达到使学员合作的目的,虽然单次的收益显得降低了,但我们要看的是最终的结果,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四、实施有效课堂纪律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惩罚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增强学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能自觉地维护及自发的管理课堂纪律。惩罚也不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唯一手段,所以教员在课堂纪律管理的过程中,要“惩”与“奖”并举。“一报还一报”的战略可以使教员走出困境,但同时要求教员要在明辨违规的次数与动机、违规程度的轻与重的前提下,把握方向,遵循原则。

1.设身处地的从学员的角度考虑,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2.教员与学员通过合作达成协议制定出来的行为标准,避免了因教员个人喜好而独断的设立。同时通过学员参与讨论认同、共同制订的课堂规则,他们会容易接受,并自觉遵守,也乐于承担责任。

3.要积极的引导学员客观的分析问题,找到症结所在。

4.我们要从多方面促成纪律的形成。如提高教员自身管理及组织教学水平、培养班集体荣誉感、加深学员对学习任务及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及自觉性等。

参考资料:

[1]夏肖蓉.《课堂教学中的博弈与共赢》[J],吉林教育,2009年11月.

[2]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06年6月.

[3]陶西平.《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换一种眼光看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3月.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能得到什么。”因此我们要让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活动占领学生在课堂里的时间。

一、设立平时分,与期末挂钩

有部分学生不大遵守课堂纪律,我就采用平时分来约束他们这种不良习惯。比如,一节课上,某学生故意不遵守纪律,影响教学或其他学生,我就扣他个人分。把平时分与期末最终成绩相挂钩,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与自我要求无形中提升了。

学生们来自不同的环境背景,这也形成他们对权威的不同看法,这些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不论采取哪一套教学常规,都不能令每位学生满意,而教学常规却无法像学生一样地个别化。每一位学生都希望教师能一视同仁,他们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人受到特别喜爱、注意,或是违规后不受处罚,他们不会关心其他学生的特殊需要,希望每个人都接受同样的待遇,当然,除非是他们自己接受了特殊待遇。

二、选出体育小组长

除此之外,我选出一组当中的组长一起协助管好纪律。组长的作用比较大:比如平时课上,有组长的监督与管理,学生的纪律明显有进步,同时组长可以协助教师拿器材等活动。

上课当中,让学生管理学生,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二来可以减少教师与不遵守纪律学生的正面冲突。而学校的每课打分制度起到很好的作用。两项制度双管齐下,学生纪律得到很好的控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的违纪行为是难免的。但是体育教师可以做出预防,使违纪行为少发生,或者不出现严重的违纪行为。(1)严密课的组织安排,提高练习密度。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违纪行为的发生,体育教师课前要对本课进行严密的课前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的分组安排练习。(2)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维持良好的体育课课堂纪律,上好每堂体育课,体育教师就应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保持良好的形象,注意自身的言行,加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关心、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爱岗敬业,做到一切为学生着想,为教学服务。尽量减少或防止体育课中违纪行为的发生。

三、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一个学期,如下雨天在教室上体育课,需要抽出一节或两节课的时间讲纪律的重要性,最好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挂钩,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可以自我控制的。遵守纪律与遵守法律相挂钩,让他们明白,作为学生,遵守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就像进入社会当中,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一样。培养学生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生也一样,每个人要自觉遵守纪律,一来为了体现出自己纪律好,二来为了班级集体荣誉。著名的加拿大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指出:“教师必须把纪律作为他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可以肯定,其重要性不低于所规定的课程的学科内容。”可见,课堂纪律不仅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更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途径和方法。

四、体育委员要重用

体育委员在平时课上,可以协助教师一起管理。特别在测试体育项目时,测试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体育委员管着纪律。教师有体育委员与体育小组长的协助,自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课的重、难点上。一个好的体育委员,往往可以带动同学们维持好的纪律。

课堂纪律好了,管理到位了,课的内容落实到位,学生教师“双丰收”。

教师在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时,不能只想到自己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应该意识到教师本身和学生一样是构成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课堂纪律。因此,要做好课堂纪律管理,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心理相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教师能了解与满足学生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学生了解教师的要求与纪律允许的自由活动范围,师生行动协调一致,良好的课堂纪律自然容易形成,和谐的课堂也才能形成。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课堂纪律 纪律模式 反思 重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26-010

一、课堂纪律的模式

课堂纪律是指课堂中使学生从事正常学习活动而限制无关活动的准则或控制力量,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的目的和结果。依据对“准则和控制力量”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的认识不同,在课堂纪律的模式上易产生一定的分歧,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纪律模式: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和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1. 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起源于弗里茨·雷德尔和威廉·瓦滕伯格的处理群体问题的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教师首先要明确危机行为的起因,然后依据“通过影响群体行为维持纪律”的逻辑。这一模式奠定了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研究的范畴,为后人从教师角度进行研究提供了思路。在其后,一大批研究者借鉴不同的理论建构了多种模式,试图从教师视角来分析课堂纪律。如斯金纳的理想行为塑造模式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强化来转变学生的行为;雅各布·库宁的课程和课堂管理模式强调教师“通过课程管理改善课堂纪律”。

2. 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针对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学生的角度对课堂纪律的模式进行研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几个。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强调民主因素重要性的民主纪律模式;阿尔菲·科恩建议用“集体感”替代纪律的超越纪律模式。

从本质上来看,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认为课堂纪律是通过强迫顺从命令来监督学生的行为,是防止学生破坏学习的途径,强调权威和群体的需要,更多的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认为个人的需要比群体的需要或权威的需要更重要,更多强调从学生自身出发来看待纪律问题。

二、对中小学现行课堂纪律的反思

虽然已有上述众多的纪律模式可供教师借鉴,但是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课堂纪律管理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课堂纪律实施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的研究

学生违纪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生理的、心理的各种原因。例如,寻求教师和同伴更多的关注,利用违纪行为表达不满等。一些教师疏于了解学生违纪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是整齐划一、简单粗暴地对待所有的违纪行为,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些教师缺乏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能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对违纪行为进行分析。

2. 课堂纪律忽视发展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是从学生的正向估价出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各种能力的发展,所确立的管理措施偏重激励,立足于激发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但是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许多教师倾向于运用“指令”来控制学生。使用“指令”虽然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忽视学生合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某些需要。

3. 课堂纪律追求奖惩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是指教师以学生是否安静或听话来衡量课堂纪律的好坏,并在此过程中采用奖励、惩罚等手段。在这种评价制度中,学生是一个丧失了话语权的局外人。运用奖惩性评价虽然使得学生暂时服从教师的指令,但对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奖惩性评价更多关注外部因素,奖励和惩罚措施不能改变行为的情绪和认知因素,滥用惩罚也不利于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中小学课堂纪律重建的策略

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套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课堂纪律管理策略,但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的共性策略。

1. 创建一个有利的课堂环境

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更加专注于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引导学生的行为。例如,利用学年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风格以及学习状况的不确定性来计划一个好的开始;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减少混乱发生;使用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以便于学生可以在一种舒适的、无威胁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不用害怕犯错误和受到伤害。

2. 实施发展性纪律

真正的纪律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应由规范学生行为、束缚学生成长的外在工具转变为促进学生内在发展的教育因素,实现从工具性纪律向发展性纪律的转变。这种而转变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外在向内在转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学生的内在价值;由静止向活动转变,不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追求“良好”的纪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有权参与规则的制定,在集体感和归属感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的遵守纪律。

3. 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行为的积极引导者。教师的行为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学生行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应对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哲学观。树立纪律不是强迫和惩罚,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的信念。课堂纪律的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符合他们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 参 考 文 献 ]

[1]袁运开等著.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7.

[2][3][4]C.M.Charles[美]著.李庆等译.建立课堂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7-241.

[5][美]威廉·K·弗兰克纳著.黄伟和.包连宗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59.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 关键词 】 课堂纪律 课堂管理 组织能力 教育机智

专横式管理 放任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4

拥有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然而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不具有课堂管理的技能,那肯定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正像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教师如果不坚决而温和地抓住课堂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学校有一位教生物的张老师,他学识渊博,性格温和宽厚,待人和善;对工作认真负责,学校“六认真”检查,总能得到表彰。但教学效果总是令人不满意。让我们走进他的课堂看看:在讲台上,他正拉破喉咙津津有味地讲着,讲台下的学生,有的疯打,有的睡觉,有的看小说…只有极少的几个人在听。你说这样的课堂会取得好的效果吗?同样,我们学校教化学的万老师,他以“严厉”著称。他的课堂上,学生上课很专注,很难找到某个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因为他有个规定: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就会被拉去“担粪”,并照相,并说到做到。本来万老师上课就幽默、有趣,再加上这条纪律,学生想不认真都不行。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很好了,中考成绩评估常常是全县前茅。

通过这两位老师的教学,大家不难发现他们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课堂纪律管理。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课堂中同时进行着各方面的人际互动和多种多样的活动,随时都可能出现干扰信息交流的突发性、公开性违规行为。课堂之上,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课堂纪律,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充分行使教师的课堂管理职能,对于调皮的、不认真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处理。好的课堂是要有好的纪律为前提的。因此,课堂纪律就成为保证教学信息交流的先决条件,这也是提出“课堂中应优先考虑纪律”, “抓住课堂管理的缰绳”的原因。

一、寻找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课堂纪律问题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原因也千差万别。我们只能J真分析各种表现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表明,相当一部分课堂纪律问题是由教师本人引起的。首先是教师自身教学方面的问题:如备课不认真,讲课枯燥乏味,学生无法听懂;课堂教学活动无序,学生无所事事等等。其次是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造成的课堂纪律问题:如专制式、放任式管理等等。再次是教师素质方面的缺陷造成的。如缺乏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性格不好等等。最后还有教师之间的不配合、不协调,要求不一致产生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造成课堂纪律问题也有可能是学生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缺乏纪律观念,有的学生受情绪困扰,有的学生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有的学生则是受不良习惯的影响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原因与学生不学习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

二、机智巧妙地抓住课堂管理的缰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必须要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针对不同形式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更要灵活机智地采用不同手段给予解决。

首先,正确引导,恰当控制 、调节学生行为的管理。在问题行为没有出现以前,有针对性的提示、指导和鼓励,增强学生自我调控的心理准备。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行为如果采取训斥、辱骂等方式,往往会对错误行为本身起强化作用。因此,处理违纪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就是对学生不予过分理睬,而是正确友好地提醒学生注意当前的学习,告诉他应当做什么。课后再与其交流并提出要求。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总是责备的老师。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发生,如课堂上正讲的津津有味,突然发现几个学生已“走神”了,这时切记不要点学生的名并训斥。我会带着微笑说:“没想到我的课会把有的同学带上神州九号,神游太空去了。”教室里立刻充满笑声,那几个走神的学生很自然地又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使其专注于学习,从而避免或抑制违纪行为。我们发现那些没有列入考试的选修科目、不重要的课程,老师要控制好课堂纪律就有困难。造成违纪行为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压力,没有学习目标,从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地理的杨老师就很有办法:课堂上总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课堂结束之前总要布置一些作业,如背诵、收集资料、完成练习,并且要在下一堂课前检查,如果没有完成要接受惩罚,做得好可以得到奖励。所以她的课堂纪律很好,并且上课之前,学生早已坐在教室里准备迎接检查。学生 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很浓。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一、小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主要表现:

1、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和同学交头接耳。

2、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

3、无视学校的校纪律、校规,随意破坏公共财物,对于学校公共财物,有些同学根本不加爱护,如教室桌椅,被刻画得面目全非;校园内,有同学乱仍垃圾。

二、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学生对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无力接受,甚至选择放弃;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或语言说得不标准,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

三、教师解决学生违纪的四个“要”: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当我们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改进。教师应该从日常管理的细节中对学生的心理和实际行动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对学生的违纪现象进行管理、改正,教师必须讲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实行人文管理,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增强内心对愉快、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实行人文管理,实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义是把学生真正当作有主体性的人,关注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关注并保护他们的权利。而教师,则应从成人立场转向儿童立场,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二)要教会学生选择

美国精神病学者格拉琴研究认为,学生是理性的,他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好的选择就等于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行为,而不好的选择就等于不能成为大家所接受的行为,违纪就是错误的选择。这种选择理论,启发我们要把学生当作纪律的主人,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师的帮助体现在:强调学生有选择的责任,指点学生选择的方法,强化正确的选择,改变错误的选择。

(三)要改善课程与教学

当教学失去吸引力,学生就会随之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把行为转向错误的目的。所以,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改进教学是改善纪律的关键。

(四)要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教师要多用奖励,少用惩罚,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惩罚是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

教师对学生的奖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奖励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物质的,给予奖金,给予奖品物件;二是精神的,如当众赞扬、个别表扬,发奖状、甚至一个点头,一个微笑等,都是一种奖励。它有两种作用:一是教育作用,对某一行为的奖励等于承认肯定这一行为的正确性。强化学生作出正确行为的意念;二是激发作用,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奋发向上。对经常违纪行为,教育处理时态度要坚决果断,绝不可听之任之,为渊驱鱼。经常违纪行为是有意违纪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违纪性质属“屡犯”,其心理外部表象为明知故犯,肆无忌惮。不能轻描淡写地说声“下不为例”了事,要在晓之以历害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纪律观念,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偶然违纪,是无意违纪的特殊表现。对偶然违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过失违纪。教育处理时要采用特殊教育方式,要讲究艺术性。即在严肃批评的同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扬其长避其短,表扬优点,指出违纪的危害性,使之在情感感召下认识错误,养成良好行为作风。

四、结合课堂实践的具体方法: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纪律的涣散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纪律的涣散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

1、游戏法:

教师对很混乱的班级纪律,可暂时中止教学,宣布进行小游戏,游戏时间不要太长,待学生兴奋后,可继续进行正常的教学。

2、暗示法 :

在课堂教学在中,一旦发现个别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应用暗示性语言加以提醒,此种方法适用于纪律较好的班级和学生。可很快使班级纪律安静下来。

3、提问法:

对暗示后仍有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可让该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教师都应该提示学生要注意课堂纪律。

4、沉默法 :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可突然停止教学,以静制动。这样会使课堂纪律很快安静下来。教师沉默时,可用眼光巡视全体学生,尤其对违反纪律的小时可多注视一会。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然而,对于这样的课,有人提出质疑,也有教师产生顾虑和担忧:“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自然是得到发挥了,可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课堂究竟需要有什么样的纪律?这几乎成为所有教师面临的问题。

专家指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应该意识到,我们过多地强调抓纪律,抓规范,而忽略了关注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也就是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10所小学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教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

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是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不要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学生如主动提问、质疑,提出与教师相左的见解,教师应当高兴;对于学生插嘴,也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学生插嘴,并不是“不尊重教师”、“破坏课堂纪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

当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确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老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

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妨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在实验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老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是,他们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律再好,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堂纪律;学生;教育;制度

课堂纪律是评价一个班级学风、班风好坏的重要依据,是老师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障。

1.高职院校学生课堂纪律现状及原因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课堂纪律不容乐观,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令人满意,深究其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1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来看

一般说来, 高职院校学生有下列类型: ①高考成绩很一般,存在厌学情绪;② 有些是独生子女,入学后不能适应集体生活;③有些来自边远山区和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他们有些自卑、不合群;④有些是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使得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伤害;⑤高职院校学生还存在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据调查显示,许多高职院校学生都存在着心理健康的问题,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要低一些。这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有关,因为它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如上课时进进出出、吃东西、玩手机,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校纪校规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开展教学工作。

1.2从社会环境看

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不良影视及网络内容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至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读书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课题。

1.3从家庭教育看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2.高职院校学生课堂纪律管理对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如何克服以上这些问题呢?结合工作实际,我谈谈在高职院校课堂纪律管理中的几点个人认识:

2.1制度到位

强有力的制度是良好课堂纪律的保证。我们应在开学之初就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纪律制度,明确规定课堂中哪些不能做,让我们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学生在课堂中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遵守,即便是要违犯,心中多少都会有点畏惧的,只能是偷偷摸摸地去做,不会大面积影响课堂纪律。而且,制度的存在,让我们老师和同学在帮助和处理这些违反纪律的同学时有章可依。制定制度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情况制定,不搞一成不变,要做适度的调整,而且制定的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制定的制度就会成为一张废纸。

2.2认识到位

建立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后,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让每个学生都要充分了解制度的每一细则,做到烂熟于心,充分认识到良好的课堂纪律对每个同学的重要性。只有领悟到位,认识到位了,学生才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才会出现在有同学影响课堂纪律时站出来制止,同这些违纪违规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只有全体同学都行动起来,才会有良好的课堂纪律的产生。

2.3监管到位

高职院校学生毕竟才十八九岁,刚步入成年人行列,不成熟,自我的约束和管理能力不强,他们的行为总是会出现反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性,做好平常的监管工作。不能因有了强有力的制度和加强了宣传学习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科任教师上课的情况,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课堂的巡视,对课堂纪律比较差的课堂要多巡视,让学生知道辅导员在巡查、在管理,他们在做违纪违规的行为时总会有点顾忌,有所收敛。另外,辅导员应重视对班干部的培养,充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为保障良好的课堂纪律保驾护航。

2.4处理到位

无论怎么做,总会有学生会做出违纪违规的事来,我们没必要过多地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我们应重视对他们的处理。凡是发生了这类问题,我们要及时处理,让学生知道我们在随时关注着班级的情况,让学生明白违纪违规就一定要受到处理,从而心里产生畏惧,减少犯错的现象。另外,在处理学生违纪违规方面,要处理到位,不及或太过都是处理中的大忌,处理太轻了,产生不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学生会产生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下次会再犯,因为犯错误的成本太低了。而处理太重了,又会产生相反的作用,造成学生的叛逆心理,认为老师是故意针对他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要与老师故意作对的想法。因此,过和不及都是不可取的,在处理学生的违纪上,要根据情况处理到位。

2.5联系到位

我在这里要说的联系到位是指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课堂纪律不是和家长无关,关系很大,只有把学生在校、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我们的教育才会产生强大的合力,才会事半而功倍,缺少了家长的配合,我们的教育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水中月、镜中花。

我想,只要我们做好课堂纪律“五到位”,我们良好的学风、班风乃至校风就一定会形成。

参考文献: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隐性逃课”是相对于不去上课而言的另一种“逃课现象”,即学生“人”在课堂,“心”却不在课堂。目前教育学公共课学生基本都出勤,无故缺课的现象较少,但是课堂上存在较严重的隐性逃课现象。调查显示,30%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教育学公共课上做其他课的作业,很少听课;34%的学生表示大部分同学在教育学公共课上无所事事,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干什么的都有。学生隐性逃课率高说明课堂管理松散,教师没有尽到课堂管理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有“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课堂管理的好坏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协调、控制课堂中的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调查显示,由于课堂教学管理松散,课堂纪律不容乐观。54.9%的学生认为教育学公共课课堂纪律一般,6.7%的学生认为纪律很不好,2.3%的学生反映课堂纪律经常不好,21.6%的学生表示老师不管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见表1)。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对教育学公共课不重视。由于教育学的课程性质属于公共课,很多学生认为公共课是副课,因而对教育学公共课不重视。调查显示,36%的学生表示与专业课相比,教育学公共课比较重要,64%的学生均不同程度的表示教育学公共课不如专业课重要。其二,大班额上课的弊端。师范生是准教师,将来从事的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培养“人”的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凸显其差异性,只有通过小班教学,针对师范生对教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特点,师范生才有可能耳濡目染的将这一理念与方式渗透到以后培养“人”的活动中去。但从我国实践来看,出于对教育学公共课的错误认识以及片面追求效率,大班额已经成为教育学公共课教学所采用的常态形式,这不仅导致教师难以实现课堂的有效管理,也难以做到因人而异进行教学,更影响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70.1%的学生认为班级规模太大,对课堂学习有很大影响;50.8%的学生认为教育学公共课的班级规模应控制在20~50人比较合适。其三,从众现象严重。当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违反纪律而不加制止时,学生就很容易形成从众心理,产生同样的行为。其四,评价机制不科学。一方面,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极其严重,为了升职称、拿岗位津贴,许多教师不愿承担教学任务,即使承担教学任务,一些教师也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另一方面,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导致的划范围、划重点的现象十分严重,师范生感觉反正教师后面要划范围、划重点,自己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通过考试,所以不愿听教育学公共课。此外,笔者在研究中还发现,教育学公共课的课堂纪律在不同专业学生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表1数据显示,在所有认为教育学公共课课堂纪律经常很好的学生中,理科类学生占45.1%;体育、艺术类学生占29.2%;人文社科类学生25.7%。在所有认为教育学公共课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中,理科学生占29.4%;在所有认为课堂纪律经常不好的学生中,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占45.5%。各专业科别的学生针对课堂纪律看法的χ2(卡方值)为21.991**,大于χ2在0.01水平上的值为20.09。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与教师的课堂管理意识和教学风格有关。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或认可教师的教学风格时,学生就乐于认真听课,反之,则相反。至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尚待后续研究的展开。

二、教材使用率低,校本教材缺失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展开的基本依据,教材的使用状况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近年来,公共教育学教材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那种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也得到了扭转[3],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目前,S大学教育学公共课使用的教材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主编的《教育学基础》。调查显示,在教师使用教材方面,73.4%的学生反映教师只选讲部分教材内容,5.5%的学生反映教师基本不使用教材。尤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反映,教师在选讲教材内容时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在“所选教材中,你认为你最感兴趣和最重要的章节有哪些”问题中(见表2),“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都排列在前一、二位,说明学生对于师生各自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展开教学等内容比较感兴趣,有助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在学生教材使用方面,43.3%的学生称只有部分学生上课带教材,7.4%的学生表示上课基本不带教材,28.5%的学生表示没有认真阅读过教育学教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所选教材表现出繁、难、偏、旧。“繁”主要表现在《教育学基础》由12章、41节的内容构成,覆盖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而实际教学只有36课时,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存在严重的冲突。调查显示,42.3%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太多;“偏”表现在《教育学基础》偏重理论阐述,缺少实际案例讲解,难以满足学生自学的要求,因此,68.1%的学生表示教材理论性太强,缺少实际应用;“难”表现为《教育学基础》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内容深,这对于缺乏教育学前期基础的学生来说,容易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调查显示,36.7%的学生称教材内容太深,个别学生提出应该换教材,甚至有学生要求不要发书。“旧”则是《教育学基础》编于2001年,至今已有10多年了,一些章节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师范生培养的具体需求。

三、实践机会欠缺,实践能力不足

师范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学实践操作技能。从我国的师范生教育学类公共课设置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门:教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其中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类课程的基础,它的任务不仅是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以指导其今后的教育实践,还需要为师范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锻炼其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教育学可以说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将教育学公共课视为理论课,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到工作岗位后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调查显示,目前学生在教育学公共课的课堂上缺乏教学实践的锻炼,30.3%的学生表示没有讲课机会,40.8%的学生表示有讲课机会,但是机会很少。当问及教育学公共课教学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时,选择最多的是加强实践环节,占64.4%。调查还显示,学生不仅自身缺少实践机会,对当前实践中的教育情况也知之甚少,在提及“教育学公共课的学习使我对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一说法时,23.3%的学生选择“不确定”,9.2%的学生选择“不是的”。另外,在涉及“教育学教学提意见及诉说心理话”这一开放问题时,学生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希望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的愿望,仅就提到“实践”的学生,约有38.2%。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客观方面,教育学内容繁杂、体系庞大,导致教育学公共课教学任务繁重,但课时却相对较少,因而教师很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锻炼;主观方面,部分教师对教育学公共课课程性质的理解有误,错误地认为教育学是理论课,课堂上只需讲理论。

四、讨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教育学公共课课堂教学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不仅不利于学生教育理论知识的形成还将影响今后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上述教育学公共课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师范”意识培养,加强课堂管理

学校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富强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要靠教师”的道理,积极通过开学典礼、师范生入校宣誓、教师节、座谈会等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强化师范生的“师范”意识,使师范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师范生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到教育学公共课对以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性。同时,加大对教育公共课的支持力度,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考虑,消除师生对教育学公共课就是“副课”的认识误区,强化教学是大学第一生命线这一重要理念,创建教学科研并重的环境氛围,提高教师从事教育学公共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上课之初先不要急于教授内容,可先和学生们讨论教育学公共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倾听学生对于教育学的期待,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强化学生的“师范生”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教育学的整体认识,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指导教师选择教材内容。一旦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教育学对于自己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并能在课堂上收获自己期待的知识,将会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相反,教师如何一上课就灌输课前准备好的教育理论,学生突然接触一个未知领域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学习抵触情绪。而针对学生课堂纪律较差,隐性逃课率高的问题,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不仅要在课前多点名,还应注意学生上课的基本情况,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针对课堂上做其他事情的同学,应多提问,从而提醒学生要端正听课态度,认真听课。

(二)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课堂缺少互动,学生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关。目前,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对学生起到教学的师范性作用[4]。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改变以往“一言堂”式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注重学生的参与,积极尝试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使原有的“师本”教学走向“生本”教学。如适当引用时新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播放相关理论的视频或者电影片段,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采取学生授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试讲,学生和老师参与点评;或者采用微格教学,通过录像形式,实现学生自讲、自思、自悟、自得。此外,还可以请中小学教师到课堂讲解相关内容,或者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课堂观摩,使学生能够带着所学的教育理论到中小学课堂亲身体会。针对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现实问题,学院应鼓励学生平时多开展一些与“师范”性质相关的课外活动,使教育学课堂拓展到课外,比如三笔字大赛、教案编写比赛、说课大赛、讲课大赛、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这些不仅能够增强师范生的“师范”意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积极性,巩固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能使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支教前积累教学经验。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还能够带着问题在接下来的教育理论学习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灵活使用教材,鼓励编写校本教材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法制教育大学生科学发展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建设者”,也是祖国繁荣昌盛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中流砥柱,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承载者和创造者。然而,作为培育社会精英的高职院校往往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学生专业技术发展的职业教育上,造成了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弱发展状态。因此,探究法制教育对大学生科学发展的护航作用具有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通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催生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具备辨析复杂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够在知法、守法中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制教育是高职院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有力抓手,是大学生素质提升和科学发展的重要阵地。

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法制教育是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捷径。素质教育不但要实现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和科学发展的“导航仪”,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不良影响的“自然免疫力”,造就品学兼优、知法守法的优秀人才

其次,法制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安全卫士”。大学生是高智商群体,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和道德觉悟的高低,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犯罪对社会的危害要比普通人严重得多。因此,法制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开启一条通向光明与辉煌的大道。

再次,法制教育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大众在交往过程中面对更多的机遇和诱惑,金钱与权利、香车与美女、灯红与酒绿犹如一块块“试金石”,折射出人性的坚强与脆弱、伟大与渺小。因此,法律意识是社会大众进行经济交往的保护神。

三、法制教育的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不够。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本校的社会地位,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上,使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相对滞后。一些高职院校的法制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内容苍白、形式单一、篇幅有限等因素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其次,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能力偏低。在许多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专职教师相当匮乏,法律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难以胜任法制教育。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法制教育的“含金量”降低,造成了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大学生自身的问题。高职大学生是“金榜题名”的失败者,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对法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只对关系自己将来“命运”的专业课和技能课“用心”,而对法律教育课应付了之,学习效果很差。

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法制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为突破口,通过构建生活化法制课堂为大学生深度剖析教学案例,培养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实现大学生的主动认知和快乐学习,并通过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为大学生的科学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化、人性化的成长环境。

(一)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

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是大学生形成法律意识的基础,是大学生走向科学发展的第一步。

首先,高职院校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有助于大学生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的形成,“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校长、教师、大学生都没有逾越校规校纪的特权。校规校纪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体现法治精神育人环境的形成,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纪律面前的服从意识。

其次,教师要率先垂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身教胜言教的理念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水平,使法制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相一致,在强化大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再次,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主动培养个人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以及社会公德心、责任心,学会享受纪律“保护”与“限制”下的自由,为法律意识的形成做好心理准备。

(二)构建生活化法制课堂

高职院校要科学整合法制教育课程,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凸显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陶行知的教育生活化理论告诉我们,教材生活化、课堂人性化、师生互动化是构建生活化法制课堂的重要元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案例教学构建生活化法制课堂,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化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大学生可以在模拟庭审现场分角色进行现场辩论,在法律构建的经纬网中交流个人看法,在思想交汇中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另外,大学生在对案例的剖析中研究他人失足的轨迹,能够对大学生起到警示效果。

(三)社会实践是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无数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违反交通法规造成的事故现场图片,用血的事实描述不遵守法规的危害。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监狱等服刑人员生活区域,让他们看到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高职院校还要组织大学生参观敬老院,让他们看到老人对亲人和关爱的渴望眼神,想到如果自己犯罪就会导致父母拥有同样的眼神。高职院校更要组织大学生去参观明星企业,看到自己好好学习后的灿烂前景,强化用自己劳动创造未来的决心,立志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新时代社会精英。

(四)民族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沉积了五千多年的文明精华,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春秋时期“大义灭亲”的石为了人间正义和法律而毅然将自己的儿子绳之以法。北宋时期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包公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而不徇私情怒铡自己的侄儿包勉。抗美援朝时期的为遵守潜伏纪律和保护战友的安全而甘愿忍受烈火焚身的剧痛,慷慨就义,为当代的大学生树立了学习楷模。

总之,法制教育增强了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启科学发展的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印香俊.依托维权中心,探索高职法制教育新模式.职业时空,2011,(01):44-47.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一、当前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家长,我们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挣钱的渠道比较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认为等孩子大一些,就可以外出打工挣钱,所以他们的观念就是“把学校当成是幼儿园”帮他们把孩子带大一点,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是很高。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比较难,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从而给家长造成了新的误区。所以学生家长的观念就是,只要孩子不出事、身体健康、学点知识够用就行,家庭中对孩子的纪律教育严重不足。春节家长赌钱可以输成千上万,而用在孩子身上的学习资料却舍不得几元钱,很多学生家长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也不是很高,纪律、法治意识也很淡薄,再加上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孩子成绩不好,家长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其次是学生自觉性差,由于家长长期(或整日)在外打工,家中都是一些年迈的爷爷、奶奶,这些学生就是大家所说的留守少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按照规定不能超过七小时,而学生在家时间是在校时间的3 倍(加上周六、周日时间),教师每天把教学内容讲完,让学生在校去消化所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要在家庭里去完成在校所学知识。由于学生在家庭里只有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所受的文化程度有限,再加上学生的自觉性也有限,父母又不在身边缺少监督和关爱,这些都造成学生不能完成教师课堂目标,学生在家又受不良环境影响,上网成风。这样长期日积月累,学生纪律松散,违纪、违规现象严重,课堂教学达不到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所以家长把学校当成“幼儿园”也就很正常了。综上情况说明,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教育就更加刻不容缓。

二、改变目前学生纪律意识淡薄困难局面的对策

首先是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全面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学生家长进行纪律教育,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让学生家长知法、守法,能真正做到监护人以身作则。

其次就是我们每门学科老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法纪教育,法纪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体育课堂更应是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场所。

1、寓遵纪守法于体育课堂队列队形的训练中。 转贴于

无论是初中入学还是高中入学甚至大学入学,军训、队列队形练习都是每个学生进入校园的重要内容,严格校纪校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通过体育课堂的队列队形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观念,学习解放军协同一致的行动,勇往直前的精神,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良好的体态。队列队形的练习又是组织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它能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调动队伍,有利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课堂游戏活动中。

无论什么游戏,都必须具备参与者、场地、器材和规则等条件,其规则可由教师规定,学生执行,或学生自行商定。无论哪种方式,都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因为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每一个人既不愿自己的行为失误而破坏全队的成绩和名次,又不愿违反规则而使全队受罚或取消资格。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集体性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和自律行为,使平时纪律较差的学生能够养成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3、寓学生参与和激励于体育课堂游戏中。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规则的选定,让学生制定违反规则必须做的一些身体素质练习。这样对一些违纪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当然不能把身体素质练习当作目的,而应把它作为方法,在做的次数和组数上教师要放宽。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也无形中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