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胸部疾病;胸腔镜;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同心理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日益意识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因此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预防保健。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良好的情绪、稳定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心理对术后恢复、疾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18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既往均无精神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史及手术史。按随机数字量表将观察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干预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岁;农民28例,普通工人26例,公务员20例,教师13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9例,中学38例,小学3例;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1岁。普通工人27例,教师14例,农民29例,公务员18例,学生2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8例,中学40例,小学2例;2组性别比、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于入院后即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记分做基值[3],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医学心理干预,2组分别于术前晚及出院前1 d进行sas、sds评估和血压、心率的测量。待自评结束后,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scor,y)[3]。

1.3 术前心理护理 改善护患关系,作好术前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必须诚恳地对患者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取得患者真正的信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与患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所需,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向患者适当解释病情、手术目的、先进性、注意事项、麻醉方式以及手术可能感到的不适和术后的各种必要的引流管和费用所需及其价值等,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做好迎接手术的准备。总之,通过术前与患者沟通,使其者在心理上能够对手术和手术带来的种种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故而能较好的适应手术和手术后各种情况[4]。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要鼓励患者配合手术。为了不给患者增加思想负担,一定嘱其家属不要把不应该让患者知道的事情流露出来,以免给患者增加忧虑。手术患者术前一夜常感到恐惧与不安,夜间不能入睡。还有些患者对手术期望过高,可能过分地应用“否认”机制对付手术的恐惧,而表面上显得异常平静。与患者面对面进行心理沟通,告知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手术部位,注意事项等。询问患者的不安和担心的事情,给予其适当激励的语言。必要时适当应用药物,对手术前情绪紧张、烦躁的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稳定情绪,以便使患者有良好的体力迎接手术。

1.4 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患者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减轻疼痛,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心情,因人而异的对患者施以不同的心理干预,严禁程序化的说教,及时解除他们的痛苦和不适。(2)稳定患者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援助。术后应及时体察患者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科学的解释,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对术后形成躯体缺陷者, 应给予心理疏导, 尽可能减轻其焦虑、悲观情绪,鼓励患者不要自卑,要勇敢地面对人生。(3)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后患者非常重视维护自己已有的治疗成效,极力避免出现新的意外。护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应认真、细致、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满足患者需要安全的心理。特别是重大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时,患者更需要安全感。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sas、sds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术前晚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出院前1 d监测,恢复到入院时水平,2组与入院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作为对患者的创伤性治疗,术前会使其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手术本身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加之患者对自表1 2组各时段各项指标比较

我疾病有关状况、手术和麻醉医师的技术、将要实施的手术及其经过不了解,担心麻醉或手术发生意外及术后并发症,害怕手术疼痛,从而产生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上的应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活动,其中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为主要表现[5],以致术前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本文结果表明患者经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心率、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基本恢复到入院时水平,显示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其不良心态,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平稳的生命体征迎接手术,提高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的康复。提示护理人员应术前采取个性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其实行系统的、连续的整体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常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对疾病的痛苦与烦恼的诉说,给患者安慰、支持和疏导,满足其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了解其家庭、社会背景,通过与患者单位、家庭的沟通,争取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因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解决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6]。

在手术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缓解患者对手术的不安与恐惧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后巡视患者,了解其的康复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并告知相关的保健知识。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重视、理解和尊重,给患者最大程度的关怀,搞好护患关系,这样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佟术艳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122.

2 孙香珍. 谈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视的心理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16.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第1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 张树森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97.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胸部疾病;胸腔镜;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同心理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日益意识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因此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预防保健。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良好的情绪、稳定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心理对术后恢复、疾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18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既往均无精神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史及手术史。按随机数字量表将观察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干预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岁;农民28例,普通工人26例,公务员20例,教师13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9例,中学38例,小学3例;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1岁。普通工人27例,教师14例,农民29例,公务员18例,学生2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8例,中学40例,小学2例;2组性别比、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于入院后即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记分做基值[3],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医学心理干预,2组分别于术前晚及出院前1 d进行sas、sds评估和血压、心率的测量。WwW.133229.Com待自评结束后,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scor,y)[3]。

1.3 术前心理护理 改善护患关系,作好术前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必须诚恳地对患者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取得患者真正的信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与患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所需,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向患者适当解释病情、手术目的、先进性、注意事项、麻醉方式以及手术可能感到的不适和术后的各种必要的引流管和费用所需及其价值等,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做好迎接手术的准备。总之,通过术前与患者沟通,使其者在心理上能够对手术和手术带来的种种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故而能较好的适应手术和手术后各种情况[4]。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要鼓励患者配合手术。为了不给患者增加思想负担,一定嘱其家属不要把不应该让患者知道的事情流露出来,以免给患者增加忧虑。手术患者术前一夜常感到恐惧与不安,夜间不能入睡。还有些患者对手术期望过高,可能过分地应用“否认”机制对付手术的恐惧,而表面上显得异常平静。与患者面对面进行心理沟通,告知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手术部位,注意事项等。询问患者的不安和担心的事情,给予其适当激励的语言。必要时适当应用药物,对手术前情绪紧张、烦躁的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稳定情绪,以便使患者有良好的体力迎接手术。

1.4 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患者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减轻疼痛,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心情,因人而异的对患者施以不同的心理干预,严禁程序化的说教,及时解除他们的痛苦和不适。(2)稳定患者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援助。术后应及时体察患者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科学的解释,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对术后形成躯体缺陷者, 应给予心理疏导, 尽可能减轻其焦虑、悲观情绪,鼓励患者不要自卑,要勇敢地面对人生。(3)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后患者非常重视维护自己已有的治疗成效,极力避免出现新的意外。护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应认真、细致、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满足患者需要安全的心理。特别是重大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时,患者更需要安全感。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sas、sds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术前晚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出院前1 d监测,恢复到入院时水平,2组与入院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作为对患者的创伤性治疗,术前会使其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手术本身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加之患者对自表1 2组各时段各项指标比较

我疾病有关状况、手术和麻醉医师的技术、将要实施的手术及其经过不了解,担心麻醉或手术发生意外及术后并发症,害怕手术疼痛,从而产生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上的应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活动,其中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为主要表现[5],以致术前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本文结果表明患者经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心率、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基本恢复到入院时水平,显示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其不良心态,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平稳的生命体征迎接手术,提高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的康复。提示护理人员应术前采取个性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其实行系统的、连续的整体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常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对疾病的痛苦与烦恼的诉说,给患者安慰、支持和疏导,满足其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了解其家庭、社会背景,通过与患者单位、家庭的沟通,争取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因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解决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6]。

在手术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缓解患者对手术的不安与恐惧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后巡视患者,了解其的康复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并告知相关的保健知识。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重视、理解和尊重,给患者最大程度的关怀,搞好护患关系,这样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佟术艳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122.

2 孙香珍. 谈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视的心理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16.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第1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 张树森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97.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胸部疾病;胸腔镜;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同心理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日益意识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因此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预防保健。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良好的情绪、稳定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心理对术后恢复、疾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18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既往均无精神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史及手术史。按随机数字量表将观察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干预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岁;农民28例,普通工人26例,公务员20例,教师13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9例,中学38例,小学3例;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1岁。普通工人27例,教师14例,农民29例,公务员18例,学生2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8例,中学40例,小学2例;2组性别比、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于入院后即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记分做基值[3],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医学心理干预,2组分别于术前晚及出院前1 d进行sas、sds评估和血压、心率的测量。待自评结束后,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scor,y)[3]。

1.3 术前心理护理 改善护患关系,作好术前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必须诚恳地对患者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取得患者真正的信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与患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所需,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向患者适当解释病情、手术目的、先进性、注意事项、麻醉方式以及手术可能感到的不适和术后的各种必要的引流管和费用所需及其价值等,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做好迎接手术的准备。总之,通过术前与患者沟通,使其者在心理上能够对手术和手术带来的种种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故而能较好的适应手术和手术后各种情况[4]。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要鼓励患者配合手术。为了不给患者增加思想负担,一定嘱其家属不要把不应该让患者知道的事情流露出来,以免给患者增加忧虑。手术患者术前一夜常感到恐惧与不安,夜间不能入睡。还有些患者对手术期望过高,可能过分地应用“否认”机制对付手术的恐惧,而表面上显得异常平静。与患者面对面进行心理沟通,告知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手术部位,注意事项等。询问患者的不安和担心的事情,给予其适当激励的语言。必要时适当应用药物,对手术前情绪紧张、烦躁的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稳定情绪,以便使患者有良好的体力迎接手术。

1.4 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患者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减轻疼痛,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心情,因人而异的对患者施以不同的心理干预,严禁程序化的说教,及时解除他们的痛苦和不适。(2)稳定患者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援助。术后应及时体察患者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科学的解释,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对术后形成躯体缺陷者, 应给予心理疏导, 尽可能减轻其焦虑、悲观情绪,鼓励患者不要自卑,要勇敢地面对人生。(3)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后患者非常重视维护自己已有的治疗成效,极力避免出现新的意外。护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应认真、细致、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满足患者需要安全的心理。特别是重大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时,患者更需要安全感。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sas、sds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术前晚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出院前1 d监测,恢复到入院时水平,2组与入院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作为对患者的创伤性治疗,术前会使其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手术本身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加之患者对自表1 2组各时段各项指标比较

我疾病有关状况、手术和麻醉医师的技术、将要实施的手术及其经过不了解,担心麻醉或手术发生意外及术后并发症,害怕手术疼痛,从而产生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上的应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活动,其中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为主要表现[5],以致术前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本文结果表明患者经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心率、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基本恢复到入院时水平,显示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其不良心态,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平稳的生命体征迎接手术,提高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的康复。提示护理人员应术前采取个性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其实行系统的、连续的整体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常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对疾病的痛苦与烦恼的诉说,给患者安慰、支持和疏导,满足其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了解其家庭、社会背景,通过与患者单位、家庭的沟通,争取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因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解决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6]。

在手术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缓解患者对手术的不安与恐惧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后巡视患者,了解其的康复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并告知相关的保健知识。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重视、理解和尊重,给患者最大程度的关怀,搞好护患关系,这样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佟术艳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122.

2 孙香珍. 谈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视的心理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16.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第1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 张树森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97.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呼吸疾病;疗效;内科呼吸

内科疾病是病毒感染或者细菌引发的,治疗简单,引发疾病细菌单一。随着环境的改变,经济发展,呼吸内科疾病发病增多。疾病病种出现多样。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难度增加。救治时间减少。有一些突发疾病病种,给医务人员治疗研究的时间越短。发病时间短,在治疗前患者错过最佳时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治疗上,患者容易发生精神紧张。病情严重患者,短时间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果再有对常用药物过敏的情况出现。患者就会发生呼吸衰竭。给予心理治疗是必须的。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治疗中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下面就将我科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106例的治疗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0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0±3.6岁;对照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51±4.2岁,患者中慢性阻塞肺炎者最多5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7例,支气管哮喘14例,支气管扩张12例,肺癌5例。排除病情重,昏迷意识障碍和不能配合患者。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病情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控制感染、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控制感染:呼吸内科患者多数人有感染发生,应用抗生素治疗时要留存痰液,做痰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患者留痰液前刷牙、漱口,使用生理盐水漱口,避免口咽部受到细菌污染。患者病房温度保持在18~21℃,否则患者呼吸道粘膜会感到不适,病情加重。1.2.1药物治疗呼吸内科患者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有一些药物能使人体兴奋,抑制炎性介质,可以增强呼吸道粘膜的清除能力,可用雾化吸入,做好患者心律监测。临床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是经常使用的药物,有效的抗感染、抗过敏松弛平滑肌。要合理使用。建议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般药物和特殊药物输入治疗,能保证药物定时定量输入体内。为患者治疗时,对治疗药物,要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用药速度缓慢。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抽搐不良表现,发现不适,立即停药。1.2.2给予心理治疗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排除内心压抑感和紧张心理,保障患者心情放松,睡眠良好。医护人员耐心指导,建立和谐良好亲切的我医患关系,解决患者心理问题。使患者愉快轻松接受治疗。

1.3药物观察

呼吸内科年龄大的患者较多,经常使用多种药物,会导致肝肾等身体器官功能下降,药物耐受性差,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容易在成药物蓄积中毒。治疗过程中,输液过多、过快,引发患者肺水肿,进一步导致心力衰竭加重,密切观察应用药物情况。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

3讨论

“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人数增多。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会有新问题出现。为更好救治呼吸内科患者疾病,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分析。做好把握疾病特点、对症用药、定期复查。保障痊愈。重视对并发症的预防。做好预防疾病发作的健康宣教工作。呼吸系统疾病不仅仅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有很多社会和其他因素可以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救治难度。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发作,应用大量相类似的药物,细菌或病毒产生耐药性,细菌变异,繁衍出新类型疾病,治疗难度增大。小结: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掌握疾病发病机理,对症用药治疗。定期复查,确保疾病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减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痛苦。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玉杰.浅谈呼吸内科病例临床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7):20-21.

[2]韩莎莎.探讨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J].中外医疗,2016,35(22):99-101+104.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精神障碍;综合治疗

现代的人们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的身体素质低下。心血管疾病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凶手。而且由于患者无法实现大脑的充足供血和供氧,很多患者伴随出现各种心理疾病。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不仅要针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行及时治疗还要具体分析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并对患者进项细致的心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间接收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全部伴有心理疾病,其中男性患者有60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在47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9岁;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20例,大专以下但是在小学以上的有70例,其余的20例患者属于小学或者小学以下的学历;患者中有33例属于心绞痛,25例患者属于心肌梗死,12例患者属于心律失常,20例患者属于心脏瓣膜病,20例患者有高血压疾病;有32例患者有吸烟史,15例患者有饮酒患者,全部为男性患者。这些患者有20例患者伴随抑郁症,50例患者伴随有恐惧,40例患者伴随有抑郁症和恐惧症。

1.2方法

1.2.1临床诊断患者入院之后,我院先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患者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之后,我院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结合患者的各种症状进行科学的分析确认患者的精神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2.2恐惧症的治疗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对这种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心理存在很大的恐慌情绪,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恐惧症。这些患者的临床征兆主要表现为在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出现恐惧,患者出现恐惧的症状没有明显的诱因。患者会出现短期的意识不明,很多人会出现意识与实际分离的情况。病人高度紧张,并且伴随有心悸等情况。我院对这种患者一般实行长时期的心理疏导,让病人意识到这是由于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劝导病人接受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随后我们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有的精神类药物会影响患者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为主,心理疾病治疗为辅。

1.2.3抑郁症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抑郁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患者在长时间遭受病痛折磨之后,身心疲惫,情绪比较低落。很多患者出现心情抑郁的情况,但是在诊断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隐藏抑郁的情绪。这就为临床诊断带来了难度。医生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进行判断。一般患者出现“隐匿性抑郁症”但是身体症状会显示出抑郁症的各种症状。比如说胸痛、心悸以及气短、高血压等。另外在诊断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进一步的精神疾病检查进行准确的诊断。

对这种患者我们一般会进行详细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明白自己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治疗。随后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只治疗。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指标进行分析,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前后的情况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我院这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全都伴随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经过我院心理干预和一定的药物治疗之后,患者的心理障碍得到一定的疏导,进一步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质量。

3结束语

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部供血和供氧量不够,神经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心理障碍的情况比较突出。所以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一定不能忽视对患者心理状况的诊断。患者若伴随各种心理疾病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严重时需要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综合分析本文资料,我们发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疾病诊断和护理干预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乐庆荣,胡蓉.高血压与情感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14(02):15-17.

[2]赵志明.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17(02):42-45.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内科疾病患者1366例,其中686例为男性患者,占全部病例的50.2%,680例为女性患者,占全部病例的49.8%,年龄60~98岁,其中13例患者为90岁以上。

1.2 心理评估 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反应、家庭环境和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评估患者的心理类型,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再根据所确立的患者心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措施。

1.3 老年患者常见心理状态分析

1.3.1 紧张、焦虑、不安 这是住院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在患病后,患者往往因为疾病的病痛或突然改变的陌生医疗环境而加强自身感觉,同时也因为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不了解,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恐惧自己在多方面储备不足,不了解疾病和治疗的基本知识使得他们的紧张和不安心理日益加重,有时甚至会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抗拒治疗和检查,这样会导致患者的治疗受到延误,从而影响、加重他们的病情。

1.3.2 孤独、抑郁 老年患者常由于性情偏执、适应能力较差而对医疗过程产生孤独、抑郁的情绪,更因为住院脱离原先的生活、工作、家庭环境,与家人分开,对经济、生活能力的担心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们更加孤独、抑郁,甚至悲观。部分老年患者会因退休而感到突然的心理失落,产生自卑感,从而进一步发展为抑郁和孤独。如患病时间较长,疾病的苦痛和治疗不显效会给老年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易使老年患者的抑郁、悲观情绪进一步加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失常。

1.3.3 漠不关心心理 多发生于治疗长期无效或慢性病、晚期疾病的患者,患者常常对治疗和病情产生无理的怀疑和猜测,不信任医务人员,对治疗失望,对死亡恐惧,从而产生这种消极心理,用漠不关心的态度看待治疗。这样消极的心理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会削弱患者和疾病斗争的精神毅力,会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

1.3.4 依赖型心理 这类患者没有以焦虑为主要表现,也没有焦虑、忧郁、焦虑的症状,这类心理类型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患病后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活动和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再加上患病使老年患者心理防护能力降低,从而使老年患者对医生和周围人群产生过度依赖,忽视治疗的实际性和现实困难,一旦治疗出现困难或意外,他们的心理将会受到严重打击。

1.4 心理干预治疗

1.4.1 语言治疗 积极、乐观的谈话能为老年患者营造愉悦的治疗环境,医疗工作者在和患者交谈时,要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要细心发现患者谈话中透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

1.4.2 做好医疗宣教 热情的宣教态度能使患者感觉到受重视、被尊重,详细、科学的医疗知识宣教能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多举行健康教育讲座之类的活动既能使患者之间增加交流,彼此鼓励,减缓住院期间的孤独感,又能使患者加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增强对医学治疗和疾病恢复的信心,从而减轻患病的不良情绪和压力,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4.3 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 除了语言方面的心理干预,非语言类的心理干预治疗也同样重要,这体现在眼神交流、肢体触碰等面部表情和动作上,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抑郁心理能通过这些非语言技巧得到减缓,从而能以一种健康积极地心态面对疾病的治疗。

2 结果

在1366例老年患者中,有1233例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90.26%),916例孤独、悲观型患者(67.06%),5例漠不关心型的患者,11例依赖型心理的患者,通过科学心理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治疗后,有741例的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缓解,占60.1%,492例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减轻,占39.9%;有534例的孤独、悲观型患者缓解,占58.3%,有382例的孤独、悲观型患者减轻,占41.7%;漠不关心型的患者降为3例;依赖型心理的患者降为6例。

3 讨论

老年慢性疾病和其不良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患病老年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不同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具有不同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心理护理对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起着积极的作用[8],在经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治疗后,不同类型的患者消极心理情况均达到减轻和缓解,说明心理干预舒缓了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使患者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9],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多方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疾病的恶性循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在面向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心理干预治疗措施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对易于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老年患者人群,临床治疗上应尽早采取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医疗工作者应在日常治疗中应重视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根据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对患者整体的心理状况和所属的不良心理类型进行评估, 给予合适的相应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同时应用专业、细致耐心、热情的态度做好对患者的疾病知识宣教,以减缓患者对治疗的不良心理,使患者增加信任感,减少不安全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参与治疗和检查,从而能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志红.从老年心理疾病的治疗护理谈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308.

[2] 岳秀娟,袁左鸣.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人格状况的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923-4925.

[3] 王萍.对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31-132.

[4] 王翼,封颖璐.部队离休患病老年患者抑郁心理与相关疾病的关系[J].中国康复,2009,24(5):331-333.

[5] 汪雅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8):42-43.

[6] 张丽波,刘燕.浅谈老年患者护理心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83-84.

[7] 徐风杰,姜颖,王淑云.干部病房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1):297-298.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老年;口腔疾病;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54-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老年人的常见病中,口腔疾病所占的比例较大,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在现代口腔科中,必须关注老年口腔疾病临床治疗问题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口腔科2011年1月-6月收治的老年口腔疾病患者108例,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53-82岁,平均(71.4±2.5)岁。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问题,其中伴有高血压79例,冠心病57例,糖尿病51例。

1.2方法:本组病例均拍摄和记录局部牙片或全景片,对于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双侧颞颌关节的张口与闭口位片,彻底拔除口腔内的残冠、残根及Ⅲ度松动的牙齿;对于牙周病患者采取牙周治疗方法,并去除牙周袋、牙石、菌斑等,必要采取牙周翻瓣术;对牙体牙髓病的患者采取根管治疗方法;对于缺牙时间长、颌牙伸长等症状,而导致颌曲线不良的患者,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恢复正常颌曲线与咬颌关系[1];对于咬颌垂直距离过低,颌面磨耗严重,并伴有颞颌关节等症状的患者,根据诊断结果制作颌垫,以恢复患者正常的颌间距离,治疗3-6个月后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2]:本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均根据资料中提示的标准进行定性,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患者的颌垫无明显的磨损痕迹,经过检查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撤除颌垫后,义齿修复3个月未见复发;有效:患者戴颌垫后的相关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颌垫上有轻微的磨损痕迹,撤除颌垫后,义齿修复3个月颞下颌关节紊乱等病症部分复发;无效:患者戴颌垫后,感觉较为明显的不适或磨损严重,以及自愿放弃治疗的患者。

2 结果

本组病例的临床治疗结果为:显效62例(57.4%),有效37例(34.3%),无效9例(8.3%),总有效率为91.7%。

3 讨论

结合本组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笔者总结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自身的机体耐受力明显降低,客观增加了出现口腔疾病的几率;②老年口腔疾病具有病情重、病程长、治疗相对复杂的特点;③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缺少明显的症状、体征,初期临床表现不易察觉,症状出现后具体变现多样化;④一个老年口腔病患者可能同时罹患多种疾病及并发症;⑤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多伴有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在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结合诊断及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治疗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①针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特点进行治疗,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口腔组织对于各类疾病的易患性明显增加,患者口腔自身的修复能力则逐渐减弱,加之牙周组织病理性萎缩、生理性退缩,以及牙间隙变宽等,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嵌塞或滞留,在治疗中必须注重患者的口腔病菌问题,以避免龋齿、继发病的发生[3];②在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注意患者循环障碍、血流淤积、代谢产物堆积及牙周组织营养不良等问题,选用对症的治疗药物,并且治疗后期的护理指导与健康教育;③针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在治疗前期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注意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心理变化情况,以保证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治疗。

综上所述,在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症、身体机能、心理特点及并发症等,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必须注重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保障患者及早恢复口腔健康,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晓兰,颜雨春,陶小珍,高永梅,丁杉,杨玲,田宏伟,夏薇.对290例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调查分析[J].口腔医学,2003,4(1):45-46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心理问题;治疗对策

【中图分类号】R2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017-02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的增加对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心内科患者的病程较长,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反复发作,高昂的治疗费用也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心内科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绝望、恐惧等,这些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心脏的负担,不利于心内科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加入心理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心理治疗可以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大致的了解,增强对抗病魔的信心,减轻由于疾病所带来的紧张感,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本文从分析心内科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研究讨论出如何在心内科护理中进行心理治疗。

1心内科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1.1焦虑: 患病后由于缺乏思想上的准备,而心内科疾病的病程又较长,患者容易失去对治疗的信心和耐心,对自己的病情也有担心,加之突然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会有不适应感,这些情况结合起来就容易使患者产生急躁、紧张和焦虑感。

1.2疑病: 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过于关心,主要有担心病情的反复,担心病情加重,并且由于心内科治疗的治疗费用较为高昂,经济情况不乐观的患者还会担心治疗疾病给家里带来的经济负担,拖累子女。这些担心使患者始终处在一种不安的情绪下,患者会下意识的把自己的疾病严重化,尤其是农村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在发病时意识不到严重性,容易延误治疗。了解病情后心理压力又大,总是怀疑家属是否对自己隐瞒了病情,因此心情沮丧、烦躁、情绪低落。

1.3恐惧: 很多患者对于自己所得的疾病并不了解,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所身处的医院的那种环境会加重病人恐惧、焦躁、害怕等负面情绪,患者的精神得不到放松,会使治疗效果降低,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而疾病的恶化又会加重心理问题,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内科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程往往比较长,病情常有反复,治疗的效果与其他疾病相比也较差,甚至部分恶性的疾病的病情会日益加重,患者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严重的会失去生的意志,产生轻生的念头。[1]

1.4轻视: 有些患者所得的疾病发病时的表现并不明显,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绝对卧床休息认识不够,症状的不明显会让患者有一种所患疾病并不严重不需要过多注意的错觉,从而产生对自己疾病的轻视心理。

2具体心理疾病的治疗对策

2.1治疗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要负责对患者进行安慰、解释病情和鼓励,能够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有的护理人员在一开始就对患者的疾病做出了一大堆保证,这会使患者认为护理人员对自己所患疾病并不了解,会增加不信赖感。所以在与患者进行交谈时,要认真倾听,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的发病状况、患病情况、治疗手段后,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和保证,由于这时护理人员已经对患者的疾病有了全面性的了解和认识,这时做出的保证会更有可信性。[2]

2.2治疗焦虑心理: 部分药物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方面有很大效果,还有些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减少因为发病而产生的疼痛感,降低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在使用这类药物之前护理人员要将药物的效果作用告诉患者,患者在服药后达到预期的效果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从而增强进行心理治疗时的效果。

2.3治疗绝望心理: 护理人员平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行动和言语等,尽早的发现患者是否有绝望的征兆。但由于这种征兆不容易辨认,甚至患者自身也经常意识不到自己潜在的绝望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是心思细腻之人,善于观察、体贴患者,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从而使患者能够敞开心扉的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及时发现并消除患者的绝望念头,恢复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

2.4治疗疑病心理

2.4.1采取超前性心理治疗: 这种治疗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家属方面,二是护理人员方面。患者家属作为患者最为亲近的人,是患者的心灵支柱,所以患者家属要做好对患者的排解和安慰,消除疑虑;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微笑待人,态度和蔼可亲,同时注意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解释,消除疑惑,使患者配合治疗。

2.4.2采取事例疗法: 尽可能的让患者能够目睹治愈成功的案例,或者护理人员联系过去治愈的患者,让他们进行电话交流沟通,使患者增强信心,消除疑虑,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3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3.1有效沟通原则: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特点等,选择与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沟通方式,充分认识并承担自己的角色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例如通过动作,表情等非语言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患者,有着强化感情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护理人员和患者对彼此的相互理解和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3]

3.2人性化护理原则: 人性化护理原则要求以人为本的护理,是与人们日益成长的物质需要相一致的。以患者为中心有利于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这就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沟通技巧提出了要求,掌握基本技能并做好患者生活护理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患者进行沟通,更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的来说,心内科患者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较多,心理方面的护理和治疗变得日益重要,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按照有效沟通和人性化护理的原则,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促使病人积极治疗,恢复健康。参考文献

[1]张艳,唐莲,王燕燕,尹彤,李波.住院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05).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疾病不确定感;依从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眼底病变[1],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表现之一,并且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并发症,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视力不可逆性损害,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及家庭均会造成消极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本次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肝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8例作为实验对象,入选标准:所选患者均经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其他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9例,对照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2±3.4)岁;病程0.1~10年、平均病程(5.1±3.6)年;观察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8.1±3.5)岁;病程0.2~12年、平均病程(5.7±3.2)年;将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案,给予患者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用药指导等。观察组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2]。

1.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存在的负面心理情绪,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护理人员鼓励家属与患者多沟通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从而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疾病治疗成功的案列,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2.2眼科护理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从而达到及早发现病变、防治病情恶化的目的,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保持眼部卫生,避免长时间用眼,如看电视、玩手机等,并且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指导患者多在户外活动,多看绿色植物。

1.2.3健康知识宣教 护理人员可采用口头讲述、PPT、发放小册子等方式,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增加患者疾病认知度,并且为患者讲述服用药品相关知识及药品副作用,从而减轻患者对于疾病的不确定感。

1.3观察指标 疾病不确定感:根据Mishel设计的疾病不确定量表对患者入院前后疾病不确定感进行评定,总分32~160分,评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程度越高。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完全遵循医嘱,配合护理工作;部分依从:不完全遵循医嘱,配合护理工作完成的积极性不高,只配合部分护理工作;不依从:完全不遵循医嘱和不配合护理工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前者采用(x±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后者采用[n(%)]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疾病不确定感对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DR患者主要特点表现为视力不断下降,患者自我生活能力变弱,并且还可能导致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出现波动,同时DR是导致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3],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大多数DR患者会由于疾病知识缺乏及负面情绪等因素,导致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高、治疗依从性差的情况出现,从而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上应该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疾病治疗情况。

疾病不确定感指患者对疾病判断能力相对缺乏,对疾病结果不能预测,从而疾病的发生对患者自身来说是不确定的,本次研究观察组所采用的护理干预从心理、眼科、健康知识3各方面进行护理,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对于疾病的不确定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早日恢复健康,具有一定临床运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伶俐,吴伯乐.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79-81.

[2]王晓辉,梁爱明.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5,14(2):158-159.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10篇

(一)总体目标。2011年底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实现“双百”目标,即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8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90%;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5%。

(二)年度目标。

1.2009年:初步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和城乡统筹的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被关锁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60%;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6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70%。

2.2010年:被关锁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达到7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80%。

3.2011年: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经费财政投入机制、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防治能力较高的精神卫生服务队伍;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8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90%;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5%。

二、工作要求

(一)推动我市精神卫生工作法制化进程。积极开展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立法调研,起草形成《*市精神卫生条例(草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市、区(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的投入。

1.改、扩建现有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不断改善房屋、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3年内全市精神科床位总数达到5400张,达到国家“中等配置”要求;

2.保证精神卫生防治专项工作经费满足市、区(市)县常规精神卫生防治管理、人才培养、应急处置、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和督导评价工作的需要;

3.在社区(乡镇)公共卫生经费中,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列支,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开展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管理。

(三)完善精神疾病医疗保障体系。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实现精神疾病患者参保率达100%,参保费用由市、区(市)县两级残联解决;城乡精神疾病患者参保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定额拨付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

(四)建立精神卫生专业防治网络。建立以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为辅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为依托的精神卫生专业防治体系。*市精神卫生中心是全市精神卫生工作临床诊疗和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其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开展精神疾病临床诊疗服务;各区(市)县卫生部门指定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成立精神卫生防治科,统筹管理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负责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

(五)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精神卫生防治专业机构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精神疾病防治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六)建立精神疾病监测网络。组织开展全市精神疾病患病情况普查,掌握精神疾病患病基数,建立精神疾病健康档案,准确掌握患者现况,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依托市科技局“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科研课题研究结果,建立全市精神疾病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

(七)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危机干预。全面开展地震灾区各类重点人群的心理康复服务工作,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由市卫生局牵头,市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残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参与,建立*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指定1名业务处室负责人为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并指定1名工作人员为该项工作的联络员。

各区(市)县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和指导本地精神卫生工作。

(二)部门职责。

1.卫生部门负责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组织专业人员培训,开展精神疾病普查,负责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立卡工作,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对精神卫生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2.民政部门负责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优抚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

3.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并逐步提高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定额拨付标准。

4.残联组织负责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协助组织患者就诊,建立社区康复站、工疗站(社区精神康复日间照料站)、庇护工场等,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的后期康复工作,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解决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

5.公安部门负责对具有肇事肇祸行为和倾向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强制治疗和保护性治疗。

6.财政部门负责落实精神卫生工作经费,保障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持续发展。

7.教育部门要依靠学校现有工作队伍和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8.司法部门负责做好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以及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

(三)技术保障。成立*市精神卫生防治专家委员会,负责为工作决策提供咨询、论证,并拟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精神卫生个案管理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精神疾病患者随访和质量控制工作。

(四)经费保障。

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投入,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的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经费纳入城乡公共卫生经费统筹安排。

2.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经费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制度报销范围,残联组织为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经费,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五)加强督导。各级政府要将精神卫生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加强督导和检查,确保精神卫生工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阳光救助工作实施意见

为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与治疗,切实做好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精神疾病患者的阳光救助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救助目标

2009—2010年,对全市2000余名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分批次解锁,开展阳光救助。2009年底,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60%;2010年底,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

二、救助程序

(一)确定医疗救治机构。

1.选择定点医院,实施分片医疗。以100张左右精神科床位、20名左右精神科医务人员、具备相应医疗设备设施、能组织开展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为标准,在我市现有精神卫生机构中确定定点医院。并依据定点医院收治能力和区域解锁病人数量,实施划区分片救治。

2.准备后备医院。在实施就近分片定点医疗救治的基础上,指定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市德康医院作为后备医院,负责收治其他定点医院无力收治的以及疑难重症患者。

(二)制订救助计划。市残联负责对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摸底统计,市卫生局根据摸底情况制定全市医疗救治计划。市残联将线索名单下达各区(市)县,由各区(市)县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组织残联、卫生、民政、公安等单位开展解锁工作。各定点医院根据接收病人计划,提前做好床位安排。

(三)确定救助患者。

1.开展入户调查,确诊病人。各区(市)县卫生部门根据残联提供的线索,负责安排定点医院精神科专业人员在当地政府协助下进行入户调查,对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核实诊断并出具《疾病诊断意见书》;相应定点医院组织2名精神科执业医师入户对每名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确定诊断,提出救治方式建议,填写《诊断通知书》和《个人一般情况表》,建立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数据库,将诊断结果报当地卫生部门,由卫生部门向残联、劳动保障、民政和公安部门通报。

2.核定有关情况。各区(市)县残联根据诊断结果对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认定,并会同民政、劳动保障部门共同核定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险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

2009年由残联资助未参保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参保标准不足者进行补足。2009年以后根据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是否享受低保的情况,由民政部门和残联组织分担参保费用。

3.发放阳光救助卡。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本人或法定监护人凭《诊断通知书》填写《阳光救助卡申请书》,由残联发放阳光救助卡,实行“一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一卡(阳光救助卡)、一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随访表)”。

(四)开展住院医疗救治。经认定后符合住院救治条件的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由残联审核批准下发阳光救助住院通知单,患者持住院通知单到定点医院享受最高不超过6600元的免费住院救治。患者在定点医院的住院医疗费用,在按参保水平报销后,符合低保条件的由民政部门按政策实施医疗救助,剩余部分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不符合低保条件的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救助费用按每人每日12元进行补助,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

(五)转入社区管理。对于不需住院治疗或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由定点医院建立与阳光救助卡同号的随访表,拟定社区治疗方案,将患者转入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进行社区管理。此类患者凭阳光救助卡在定点医院享受每年每人800元的免费门诊救治。社区医生对患者服药情况、病情等进行随访。

三、救助要求

(一)救助原则。

1.坚持医疗质量第一原则。认真执行有关精神疾病诊疗规范,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2.坚持低成本、广覆盖原则。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诊疗目录实施救治,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成本,控制医疗费用,尽快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人员培训。市卫生局负责做好相关管理人员、定点医院业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

(三)信息报送。各定点医院将救治患者的情况、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将患者社区管理治疗的情况,每月汇总后逐级上报卫生、残联和民政部门。

(四)督导评估。市卫生局要协调组织有关部门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对各区(市)县和有关部门、单位实施阳光救助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各区(市)县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要定期对辖区内阳光救助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资金筹集和结算

(一)资金筹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所需资金主要包括患者参保费用、院前处置费用、住院期间治疗和生活费用、门诊费用、社区管理费用等。

社区管理费用按社区人口每人每年1元标准,列入社区(乡镇)公共卫生经费解决,其余费用由以下三个渠道解决,即先由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符合低保条件者再由民政部门实施救助、最后通过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阳光救助专项资金托底。

(二)费用结算。定点医院安排专人负责救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管理。在患者入院时要确定其医疗保险关系(是否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确认是否符合当地的低保条件。定点医院根据患者医疗保险关系、是否符合低保条件等情况分别向医疗保险部门、民政部门和残联进行费用结算。

五、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9年7月底前,由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市卫生局)牵头负责,协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各自工作职责,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印发各项具体实施方案;下达线索名单,开展线索调查,确定救助对象;核定患者参加医疗保险方式,帮助未参保者参保,为参保标准不足者补足标准。

(二)住院救治阶段。2009年8月底前,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20%,2009年10月底前达到40%,2009年12月底前达到60%,2010年6月底前达到80%,2010年12月底前达到100%。

(三)社区管理和门诊救治阶段。不需住院治疗的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在确诊后即纳入社区管理,启动门诊救治;经住院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在出院后即纳入社区管理,实施门诊救治。

六、部门职责

市和区(市)县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管理、协调日常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卫生部门。承担阳光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组织各定点医院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根据划片医疗的实际情况,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治疗;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组织开展救助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二)残联组织。负责提供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组织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负责阳光救助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发放阳光救助卡,建立阳光救助费用结算制度和流程,参与患者的入院安排工作,建立康复站、工疗站(社区精神康复日间照料站)、庇护工场等,开展患者的职业康复工作。

(三)民政部门。按有关政策对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优抚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中的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开展救助。

(四)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提高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报销比例,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就业指导。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1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治疗的性病患者共计145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37.5±6.9)岁,患者均有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病程3d~14个月不等。患者病种类型:梅毒34例(23.45%),淋病32例(22.07%),尖锐湿疣26例(17.93%),非淋菌性尿道炎22例(15.17%),其他31例(23.38%),发病部位主要分布于大、小、肛周、会、阴道壁、宫颈等。

1.2治疗方法:分析患者的心理压力来源,根据其心理压力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做到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可对其产生歧视,余患者交谈语气中不可存在责备、训斥等情绪,要对患者保持同情心,细心的听取患者的想法,耐性的进行沟通,准确的了解患者心理压力的来源,对其进行对症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对治疗充满信心,同时正确的对待疾病,积极的进行治疗。

2结果

145例患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有治疗费用134例(92.41%)、治疗效果140例(96.55%)、对家庭有所影响124例(85.52%)、影响性生活治疗130例(89.66%)、担心疾病恶化132例(91.03%),本组患者担心治疗效果最多,占到本组所有观察患者的96.55%,担心对家庭影响的最少,仅占到85.52%,然而均超过本组患者的75%。

3讨论

性传播疾病作为一种传播途径特殊的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女性,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常常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更重,患者常出现一些恐惧、悲观的心理,导致拒绝就医或羞于就医,导致疾病发展更加的严重,反复多种感染,更加难以治愈。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也更加重要,完整的治疗不仅是治愈患者的疾病,同时也要给患者一个健康的心理[3-5]。在本组观察的145例患者中,有140例患者担心治疗效果,占到总人数的96.55%。这就说明,绝大多数的患者是渴望得到治疗,希望能够一针治愈。这些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担心对家庭影响的心理状态,患者往往存在求医心切,却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这样容易导致患者病急乱投医,听信江湖游医,到私人诊所进行不正规的治疗,结果反而延误了疾病的治疗,导致疾病的传播,最后依旧会影响到患者的家庭。对于有这种心理的患者,应当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详细的介绍此类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并发症、预防以及治疗、疗效等基本情况,同时也应当在患者心中树立信心,使患者明白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也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同时做好患者配偶或者的思想工作,动员早日就诊,同时治疗,避免反复感染,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本组担心治疗费用的患者有134例,占到92.41%,对于担心治疗费用的患者,应当仔细向患者解释,同时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提前计算好患者所需的疗程,以及大致所需要的花费,减少患者对于费用的压力。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性治疗;观察;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050-02

Observation and study on combinational therapy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ZHANG Chunlai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men 529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al therapy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taken corresponding therapeutic measures as well as observation. Meanwhile, the obtained data and its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process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5.38%; the carbon dioxide pressure before treatment was (52.21±4.02) mm Hg while (34.78±2.24) mm Hg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5.12,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binational therapy; Observation; Comprehension

资料显示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正在以一种阶梯状的态势逐年增加,据相关统计数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的患者已高达100万人[1],同时该病具有病程时间长、易反复等特点。因此,严重干扰了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经济负担,加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鉴于此种情况,本文中笔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了相关治疗措施并对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就诊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阻肺学组所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2],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剔除:①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病者;②由于语言障碍或是智能障碍而影响交流无法沟通者;③长期卧床和存在较为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者。另外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历资料显示:其中,男107例,女13例;年龄66~89岁,平均(72.02±2.05)岁;病程1~5年;所伴随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106例(88.33%),肺气肿43例(35.83%),糖尿病42例(35.00%),高血压46例(38.33%),脑血管疾病21例(17.50%),心血管疾病26例(21.67%)。

1.2 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障碍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呼吸道管理措施、有效给氧和纠正患者呼吸功能障碍以及进行诸如抗菌消炎(如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扩张支气管(沙丁胺醇)等药物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锻炼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设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观察表》,观察表中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既往史、个人史、相关治疗方法及其治疗疗效、血气分析、肺功能等内容,由专人对此进行详细记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进行评定,即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其治疗效果等级参考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为等级资料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效果

见表1。由表1可知,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相比:z=-2.45、P=0.011(双侧)

表1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效果

注:与无效率相比,z=-2.45,P

2.2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

见表2。由表2可知,治疗前后二氧化碳分压相比:t=15.12,P=0.045

表2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x±s,mm Hg)

注:与治疗前相比,t=15.12,*P

2.3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评估结果比较

见表3。由表3可知,治疗前后FEV1相比:t=17.48,P=0.046

表3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评估结果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t=17.48,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属于可行干预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4]。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5]。临床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时间长、易反复以及治疗颇为棘手,因此常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目前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扩张支气管,改善气体交换,延缓肺功能进行性恶化,减缓疾病进展为主[6-7]。然而临床却发现其治疗效果难以达到理想要求,因此笔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了综合性治疗措施,从表1中治疗效果可以看出此次治疗措施总有效率高达85.83%,另外表2及表3中的客观数据也表明患者肺功能较治疗前得以改善,所以也从侧面证实了综合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因此,笔者现将体会总结如下:①心理障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疾病特点,患者往往出现诸如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所以除了要了解患者心理问题且对其进行分型外,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出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树立其自信心,帮助其渡过思想上的难关。②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对于能够咳嗽的患者,我们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咳嗽,若存在痰液黏稠、干结难以咳出者,可给予硫酸特布他林0.25 mg以及布地奈德1 mg实施雾化吸入,以便更好地排痰;对于无力咳痰者则采取吸痰处理、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等对症处理。在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治疗,如给予2~3 L/min、浓度在25%~29%的氧气进行间断吸氧。③药物治疗:例如对于抗菌消炎治疗可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合理的抗生素,如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Ⅰ度或是Ⅱ度者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如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而对于Ⅲ度或是Ⅳ度者可选择三代头孢等(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同时在抗菌消炎治疗期间应最大限度地将细菌负荷降低到最低水平以便能够延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间隔时间,在给予抗生素的同时积极预防真菌感染且保证抗生素的足够疗程。对于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笔者主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给予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剂,若是效果欠佳可加用异丙托溴铵或是噻托溴铵等抗胆碱能药物,对于较为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可给予茶碱类药物静脉滴注治疗。④肺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也极其重要,例如缩唇呼气、腹式呼吸肌锻炼等,在进行此项康复训练时应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王迎难,张劲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现状[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3):14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阻肺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

[3]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4]程玉武,袭祥印.舒利迭吸入辅助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46例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3):60-61.

[5]武焱.舒利迭粉吸入剂对Ⅲ-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29(6):32-33.

[6]张慎峰.噻托溴铵与舒利迭联合与单用舒利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09,34(12):937-938.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13篇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6月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11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在治疗过程中基于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包括患者58例。对照组老年心血管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32例和26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为(68.57±7.12)岁,包括18例高血压患者、13例心绞痛患者、11例心律失常患者、9例心力衰竭患者和7例心肌梗死患者。试验组老年心血管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33例和25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为(68.34±7.07)岁,包括21例高血压患者、12例心绞痛患者、10例心律失常患者、7例心力衰竭患者和8例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老年心血管患者给予常规心血管内科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疾病知识宣教,大多数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知识均了解较少,护理人员应该根据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病情、文化背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对患者灌输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产生原因、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5]。2)心理健康教育,心血管内科疾病往往治疗周期较长,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非常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注重培养患者的积极乐观情绪,引导患者以平常心态来面对治疗;对于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与其进行沟通,引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方式对不良情绪进行释放[6];此外护理人员应该发动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和亲人的温暖和鼓励[7]。3)饮食健康教育,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积极有效的饮食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采用低盐、低脂和低热量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禁食高胆固醇类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此外患者还应该戒烟戒酒[8]。4)运动健康教育,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精神,因此对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9]。但是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该本着劳逸结合的原则。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科学合理开展体育锻炼。5)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该让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充分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按医嘱用药,不能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对用药时间、用药次数以及用药剂量等进行改变[10]。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生活方式以及门诊随访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评分表获得。用药情况评分、生活方式评分以及门诊随访评分满足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用药情况、生活方式以及门诊随访情况越理想。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评分、生活方式评分以及门诊随访评分采用(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生活方式以及门诊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详情见(表1)。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用药情况评分、生活方式评分以及门诊随访评分分别为(71.20±3.62)分、(78.99±4.61)分和(74.54±4.26)分,试验组患者的用药情况评分、生活方式评分以及门诊随访评分分别为(97.26±4.54)分、(95.14±5.27)分和(91.43±5.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心脏病;心理问题;干预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06-01

1 心脏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目前,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在心理异常的患者中,初发和再发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升高。在抑郁和焦虑障碍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心血管病也容易继发抑郁和焦虑。心脏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患者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因躯体症状反复就诊,来往于各个医院之间,然而,反复检查却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2)患者有轻微心脏病,相关辅助检查只是轻度异常,但精神压力很重,感觉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惶惶不可终日;

(3)有创性检查和手术(如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是冠脉搭桥血运重建)后并发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明确,客观证据显示患者躯体功能恢复良好,但临床症状频繁发作,使患者处于惊恐焦虑状态,或是怀疑自己的疾病没有得到妥善治疗;

(4)医源性的焦虑或抑郁,为避免医疗纠纷,很多医生将患者病情交代过重,临床过度检查,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患者的思想负担过重,又缺乏合理的疏导,导致旧病未好,又添新病;

(5)担心患病后体力下降,不能胜任工作,给家庭、经济、社交活动带来影响;

(6)担心心脏功能不能恢复和长时间用药有副作用,对身体产生其他影响,对病痛、不良预后和死亡的恐惧,对治疗失去信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差,失眠等;

(7)担心医疗费用昂贵,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重症患者,由于支付能力有限,常常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拒绝治疗等。

2 关于心脏病人的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

临床上对他们单纯治疗心血管疾病很难奏效,需要临床医能够及时准确识别,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必须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病人认知水平,同时给予抗焦虑或抑郁的心理行为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医患互信关系。目前大多数心血管疾病还不能彻底治愈,而且部分疾病发作时急、危、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很重,医生应多体谅病人,换位思考,思考病人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能为病人做什么,给病人以最贴心的关怀和照顾,建立真挚的情感和信任,使患者消除紧张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心理与疾病关系的科学知识宣教。医生应该向患者灌输有关心脏病的基础知识,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生应采取认真倾听、鼓励、说服、启发和指导的方式和手段,让患者满怀信心地与疾病作斗争。

(3)要鼓励家属多倾听患者的诉说,让他们共同参与心理干预,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多给予理解、支持、关怀、安慰和鼓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药物治疗。对于急性或持续情感障碍,可酌情应用药物辅助治疗。用于治疗心血管患者抑郁焦虑的药物有较高的要求,能够有效的消除焦虑或抑郁,不引起镇静作用;不影响认知和记忆功能;耐受性好,不影响心、肝、肾的功能,适于长期使用,不成隐;理想的药物同时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目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度洛西汀、帕洛西汀、舍曲林和西酞普兰等,由于疗效确实,耐受性好,不成瘾,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较小,在临床已较多的用于心血管患者。但起效慢,部分病人服药后有乏力、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中成药有乌灵胶囊亦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5)对于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应尽早转至精神心理科。给予抗焦虑或抑郁的心理行为治疗,如心理疏导,松弛训练,行为矫正,音乐治疗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才能产生较明显的效果。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心血管疾病;治疗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急症,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导致这类疾病的临床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发展趋势。本次研究中选取9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例,对应用心理干预治疗模式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例9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38至69岁,平均51.8岁;患病时间8个月至12年,平均2.1年;治疗组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36至71岁,平均52.2岁;患病时间10个月至13年,平均2.4年。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降血压、溶栓、抗凝、调脂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主要方法包括[1]:① 宣传:通过口头表述或专题讲座两种形式对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有关疾病的发病的相关因素、治疗的具体方法及愈后情况向患者进行全面的介绍,帮助患者对心血管疾病有更加准确和正确的认识。② 交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对其切身的心理感受耐心进行倾听,针对具体问题对患者心理进行适当的调试,可以将相同疾病并且已治愈的病例向患者进行介绍,鼓励他们之间尽可能多的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其进一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 家庭支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疾病的整个治疗与监测的过程中,使患者与家属的家庭关系能够处于一个健康的发展状态,给予临床治疗更加积极的配合,以期待疾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康复,患者能够尽早出院。④ 心理疏导:对于一些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开始之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及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将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案向其进行介绍,其中可以包括主治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对医护人员能够产生更大的依赖和安全感,使其关于疾病的疑虑及由于治疗所产生的恐惧心理进一步消除,帮助患者进一步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能够更好的配合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复发率、心理状态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患者病情完全得到控制,症状表现已经保持平稳,病情没有再次复发;有效:病情没有进一步发展,保持稳定,但偶有复发;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改变[2]。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心血管疾病改善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心血管疾病的改善效果为: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有效率76.6%;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心血管疾病的改善效果为:显效19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有效率93.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2 心理状态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抑郁的人数分别为8例、10例、10例、9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7.0%、21.3%、21.3%、19.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抑郁的人数分别为1例、2例、3例、2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1%、4.3%、6.4%、4.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3 并发症和复发率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人数分别为9例和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9.1%和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通过不良心理、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等对神经内分泌机制产生激发效应,导致冠状动脉内皮发生损伤,易导致斑块形成、血管堵塞或狭窄等症状,从而导致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所以在临床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以亲切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彻底消除,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争取尽早战胜疾病,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疗工作者,应对患者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才能使患者的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