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11(a)-015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n the double-lumen tubes washing and drainage and urokinase in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122 cases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ith the double-lumen tubes washing and drainage and urokin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1 cases in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adopted the nursing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nursing as follows:①control the flushing fluid temperature subhypothermia (32~34℃).②rapid extrusion of double-lumen tubes at washing. ③Using the heparin cap to close one end of three-way cock, and the clearance time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tube time and incidence rates of intracranial pneumatocele, infection and rebleeding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4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5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deleted due to incomplete data, and the evacuation of hematoma or residual hematoma volume

[Key wor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Double-lumen tube washing and drainage; Urokinase; Nursing intervention

高血压脑出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其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由于血肿的占位及随之出现的脑水肿等对脑的继发性损伤,单纯内科治疗总体效果不佳,30 d病死率高达38%~52%,而常规开颅手术创伤大,且术后再出血率高,所以超早期的微创手术是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方向[1]。近10余年来,该院开展微创颅骨钻孔脑内血肿双腔管穿刺引流术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血肿廓清效率低、带管时间长、并发症(颅内积气、感染、再出血)较多等一些问题。因而通过哪些干预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还需要不断探索。从2014年5月―2016年6月止,方便选取1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将对双腔管进行快速挤压冲洗及复张抽吸、调控冲洗液温度、改进型三通开关应用等护理措施应用于治疗中,观察这些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2例。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入选标准: ①CT扫描证实:出血位于脑皮质下、基底节区,30 mL≤血肿量≤70 mL;②GCS评分>6分;③30岁≤年龄≤70岁;④有高血压病史或发病时血压增高;⑤6 h≤出血时间≤24 h。排除标准:①因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肿瘤卒中所致脑出血;②凝血功能障碍;③脑室出血;④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疾患;⑤既往有大面积脑梗死病史;⑥颅内或全身性感染。该研究取得该院伦理专家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入选病例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分组

将符合标准的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中4例患者在实施干预前死亡,对照组中5例患者在实施干预前死亡,因收集资料不完整被删除。两组患者年龄[治疗组(55.68±10.31)岁;对照组(57.13±9.56)岁]、性别(治疗组男32例,女2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血肿量[(治疗组(52.46±13.38)mL;对照组(50.82±15.18)mL)]、发病至治疗时间[治疗组(16.27±5.66)h;对照组(15.75±6.32)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护理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在局部麻醉(不合作者加用静脉麻醉)下行小切口颅骨钻孔、血肿穿刺抽吸并置入双腔Y型管,术毕固定双腔管并接三通开关,然后内管接冲洗液[生理盐水500 mL(国药准字H37020764) +庆大霉素8万U(国药准字H37024046) ]瓶,外管接无菌引流袋。回病房后观察患者病情及引流液性状6 h,确定有无继续出血,必要时行CT检查明确。确定无出血后,关闭冲洗引流管并通过内管注入尿激酶溶液[尿激酶5万U(国药准字H14021651)+生理盐水5 mL(国药准字H37022990)]3~5 mL,3~4 h后放开引流开关即可见液化血肿流出,然后放开冲洗开关进行冲洗,待引流液清亮时停止冲洗而单纯引流。30 min后重复上述步骤,4~6次/d。待用药后无明显血性液流出,复查CT示血肿消失或颅内残余血肿量

1.4 统计方法

数据由专人录入计算机。查对数据无误后,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并采用两组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下两组频数分布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

2 结果

治疗组血肿清除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带管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脑膜瘤;并发症;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49-02

脑膜瘤是指源于脑膜的中胚层的一种肿瘤,其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外伤等相关因素有关[1],首次进行手术治疗后,因肿瘤局部浸润性质的生长,肿瘤周围常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难以将肿瘤全部性的切除,而至脑膜瘤再次复发,根据患者的身体症状、体征以及自身素质,以及针对肿瘤的相关部位,形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笔者现将护理干预措施外预防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的应用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脑膜瘤患者88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78岁,平均年龄在56.29±2.16岁。其中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23例,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患者20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患者15例,嗅沟脑膜瘤的患者1l例,侧脑室脑膜瘤的患者5例,小脑幕脑膜瘤的患者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观察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脑膜瘤切除术并发症的措施如下:

1.2.1 颅内出血 患者往往有意识改变,表现为意识清醒后又逐渐发生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主要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出现渗血,或瘤夹脱落导致动脉瘤再出血,颅内压骤然升高也可导致再出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情况,一旦发现再出血征象,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1.2.2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痉挛多开始于出血72h后,在7d达到高峰。动脉为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我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早期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瘤破裂围手术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60%,且持续2-3周[2]。痉挛患者早期手术,尽早清除积血,可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1.2.3 应激性溃疡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现象,鼻饲前回抽胃内容物,观察有无咖啡样或者新鲜的血液,患者是否有呕血以及黑便、柏油样便等情况[3],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处理。遵医嘱禁食水、胃肠减压,给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

1.2.4 脑水肿 由于脑组织长期处于压迫状态,在切除肿瘤后,脑组织灌注压随之增加,术后会产生反应性的水肿使颅内肿瘤加之。表现患者术后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双瞳不等大,会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遵医嘱足量按时的快速使用脱水剂,并准确记录24h的出入量。不能因补充机体的血容量而延误脱水药物的使用.使脑水肿加剧甚至发生脑疝。严格控制液体的入量及准确的输液速度。准守“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输液原则。严格控制晶体液体的输入速度,避免加重脑水肿的发生,控制日输入量

1.2.5 癫痫 严密观察术后癫痫发作的先兆症状,如患者出现头昏、头痛或头痛加剧,烦躁不安、局部肢体感觉障碍、抽动以及幻觉等,出现上述症状,应加以重视,并向医生汇报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癫痫发生。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时,立即给予头低侧卧,下颌稍向前,头偏向一边时唾液和呼吸道内分泌物流出嘴角;保持呼吸通畅,随时吸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窒息。

1.3 数据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脑膜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措施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 论

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的预防并发症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疾病的复发率,降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人员掌握与本病相关并发症的理论知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够加快脑膜瘤疾病患者的恢复,尽可能降低致残率,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薇薇.显微外科治疗垂体瘤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2(4):3728.

[2] 王大明.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华外科杂志,2009,83(21):1389-1391.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急性期脑出血;R床效果;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b)-016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rocedu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nursing meas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procedural nursing interventions. Methods 105 cases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at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engshui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e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5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according to coin flips.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aken routine treatment, while the patients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taken procedu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fter nursing,the scores of FMA, FIM, HAMD and HAMA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fter nurs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Before nursing,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FMA, FIM, HAMD and HAMA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FMA, FIM, HAMD and HAMA were changed, and those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Programm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body function and 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Programmed nursing interventio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Clinical effect; Adverse reaction

由于急性脑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为医务人员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和评价指标,因此急性脑出血患者经过治疗达到稳定期需要给予专业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疾病特点,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为了验证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选取部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5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5例,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46~69岁,平均(62.3±4.1)岁;内囊出血24例,丘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小脑出血6例,桥脑出血5例,其他部位出血4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5~68岁,平均(62.8±4.3)岁;内囊出血22例,丘脑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小脑出血5例,桥脑出血4例,其他部位出血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提醒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在患者病情稳定期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功能锻炼等。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如下。组成程序化护理干预小组,成员包括病房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专职护士,经过专业的急性期脑出血护理最新知识、患者各方面需求等内容的培训合格后参与护理。⑴评估患者病情。护理小组成员需要详细掌握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用药情况、昏迷程度以及意识状态等,结合所有资料对患者病情作初步评估。⑵设计护理干预内容。小组成员通过查阅与急性期脑出血疾病相关资料,结合急性脑出血患者亟待解决的题制订护理计划,确保制订的护理干预内容是可实施的。⑶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操作如下。①接诊处理。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后,根据其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接诊处理。提供冰帽或者冰枕,给予吸氧治疗,快速检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对于中轻度的患者可通过建立静脉通道作病情处理;危重症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对于呼吸困难且血氧饱和度严重下降的患者可实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1]。②用药护理。小组成员需要熟练掌握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所使用的药物性质、作用机制以及注意事项等,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合理安排患者输液的药物顺序和速度,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和体温,严密监测其心率及呼吸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采取处理措施[2]。③特殊护理。对于急性期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可采用持续滴入湿滑气道法进行护理干预,每天做好口腔护理,以免发生口腔炎症,且做好脸部和眼部的卫生管理,针对压疮、便秘、肺炎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做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3]。④饮食护理。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是以各种流质食为主,小组成员需要对患者进食的量有评估,既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又不会因为进食过多给患者的胃肠造成负担,进食通过鼻饲插管方式。⑤心理护理。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一定存在恐惧、紧张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介绍与急性脑出血疾病相关的知识、治疗方法以及需要患者配合等事宜,多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4-5]。⑥功能锻炼。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肢体的康复训练做出合理计划并实施,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要领,先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再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患者的功能锻炼内容及时间[6]。

1.3 观察指标

临床效果标准:患者的神经功能基本正常,病程0级的为痊愈;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病残度在1~3级的为有效;患者神经功能没有改善甚至加重的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人数×100%。

肢体功能采用肢体功能评分(FMA)进行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运动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进行评估,两者得分越高表明能力越强;心理状态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两者得分越低表明心理状态越好[7-9]。

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压疮、便秘、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以及应激性溃疡等不良反应情况。

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量表,主要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方法、康复情况、功能恢复、住院环境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和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FMA、FIM、HAMD以及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FMA、FIM、HAMD以及HAM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脑出血也称之为脑溢血,是一种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致病因素比较复杂,绝大部分患者是由高血压的血管破裂造成的,因此也称之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会发生脑出血,而发生脑出血患者中95%以上的患者均有高血压[10-13]。中老年人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高发人群,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最近几年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不良影响[14-15]。急性脑出血在临床上主要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神经功能损伤等;内科保守治疗一般通过调整血压、降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以及防止再出血等,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清除血肿、穿刺抽吸血肿以及脑室穿刺引流血肿等[16-18]。急性脑出血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症状的缓解、肢体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是结合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疾病特点及护理需求而制订的针对性护理流程。需要成立专门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对于入院抢救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经验和患者的实际病情制订程序化护理干预内容,然后严格执行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从患者的接诊、用药、特殊护理、心理、饮食、以及功能康复等方面实施[19-20]。我院为验证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期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选取部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总有效率(83.6%)明显高于对照组(66.0%);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FMA、FIM、HAMD以及HA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4.5%)明显高于对照组(38.0%);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4.5%)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表明,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促进肢体功能康复,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旨在促进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荣军,王晓峰,唐宗椿.6374例高血耗猿鲅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57-61.

[2] 舒德翠,向清平.护理操作行为及其程序化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3(10):3073-3075.

[3] 刘惠勤,魏万梅.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2):282-284.

[4] Hemphill JC,Greenberg SM,Anderson CS,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 Stroke,2015,46(7):2032-2060.

[5] 殷俊,陈磊,翟国锁,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后继发脑水肿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4-56.

[6] 蔡群,何秀云,傅武平.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584-585.

[7] 王玉敏.综合护理干预减少脑出血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8):686-687.

[8] 陈波,史晶华.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新体会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75-676.

[9] 朱素琴,陈松芳.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遵医行为,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108-110.

[10] 陈艳,李春利.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8-10.

[11] 谢延丽.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5):107-108.

[12] 李月琴,蒋丹凤,宫晔.程序化护理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干预后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5):92-94.

[13] 曾智.78例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950.

[14] 贾锋.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发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273-274.

[15] 徐晶芳,朱文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复及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2):2248-2249.

[16] 王乾.脑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2):64-66.

[17] 胡珍琼,张荣,张苏明.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3):216-219.

[18] 程丽梅,胡子春,刘贤玲.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34):176-177.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护理干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2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32-01本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给予所有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鉴于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男女比例为35:25。年龄在3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6.15)岁。其中,27例患者为基底节区出血,10例患者为小脑出血,13例患者为丘脑出血,4例患者为脑室出血,6例患者为脑干出血。

1.2方法

1.2.1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于患者患病早期观察其意识的变化情况,查看是否存在脑萎缩、脑水肿与脑疝的延迟症状。针对年老的患者,应加强注意,防止因病情估计错误而延误抢救,从而导致死亡情况的出现。同时,查看患者的瞳孔变化情况,查看瞳孔对光的反映、是否对称以及大小的变化,以防患者出现并发症。此外,还应观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1]。由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大脑的调节功能会受到一定的破坏,血压会直接影响到脑血的流量,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以防因血压过高而引起脑血流量增大,或血压过低而导致患者脑组织受缺血性的损害加深。

1.2.2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针对急性期的患者监测并记录其血压、脉搏、温度和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平均30min/次,等到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可以改成1h/次。为避免因呕吐而造成患者窒息,应使患者呼吸道始终保持通畅,若患者已出现昏迷,应将其头固定偏向一方,必要的情况下可给予患者吸痰。如果患者无法自主排痰,则需给予雾化吸入或翻身扣背,2h/次,并予以低流量2L/min持续的吸氧[2]。同时,给予患者开通两条静脉输液通道,使患者的水电解质得以纠正,并使其体液保持平衡。

1.2.3给予患者一般护理措施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应减少搬动,并予以卧床休息,再根据患者情况调高床头,确保静脉回流得以通畅,减少头部的水肿和充血症状。若患者的出现高温发热,应,通过口服降温药、酒精擦拭和冰袋降温等措施,给予患者降温处理。此外,还应使患者的皮肤、头发和口腔等身体部位保持清洁,密切观察患者大便形状与次数,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排便方法,以防因便秘而引起脑出血的二次发生。

1.2.4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通常会出现障碍,加之无法生活自理,因此极易出现自卑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或是拒绝治疗。此时,护理人员应安抚患者情绪,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宣传急性脑出血的病理特征与治疗措施,消除患者的顾虑,使其树立治疗信心,主动配合医师治疗。

1.2.5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急性脑出血常会出现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因此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首先,应保持病房的通气和清新的空气,湿度控制为70%左右,室温为20℃左右,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与呼吸道的通畅。同时,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应频繁翻身,只需帮助患者更换,2h/次,避免牵动患者头部。给予患者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温水拭擦身体,使患者的身体保持清洁和干燥。

2结果

经我院护理人员行之有效的护理,有39例(65.00%)患者已痊愈出院,19例(31.67%)患者的病情明显还转,出现了2例死亡病例,为脑干出血和脑疝死亡,没有出现并发症。

3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环境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工作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三高患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急性脑出血已经成为当前各医疗机构的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急性脑出血的发病原理主要表现为非外伤性及原发性的脑实质内因血管破裂而出现的出血反应,是引起神经功能受损的重要因素。

急性脑出血具有发病急、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并发症发生率的特点,其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肢体出现偏瘫、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瞳孔散光和面色潮红等[3]。若患者患上急性脑出血后没有进行及时的抢救,则其发病可能会在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之内达到最高峰,使患者失去意识,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给予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本院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干预。经我院护理人员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39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另外有19例患者的症状有明显的好转,有2例患者因治愈不良而死亡,其中一例患者死于脑干出血,另外一例患者死于脑疝,没有出现并发症。由此可见,给予急性脑出血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平等和谐的医护患沟通使患者熟悉了疾病的有关知识,逐渐主动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谭蕾.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救及运转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0):560.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出血;脑心综合征

脑心综合征(cardio-cerebral syndrome,CCS)是指既往无心脏病病史,在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如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脑损伤等)导致继发心脏功能障碍,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一组症候群[1]。CCS发生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在护理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脑出血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出血部位经头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检查。排除有手术指征患者(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既往心脏疾病史、心肌酶谱异常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依据护理方法分为预见性护理组及对照组。预见性护理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5.6±7.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2.4±10.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入院病情评估:评估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②病室环境:病室环境温度适中,避免强烈光线及强噪音,限制家属探视人数。预防情绪及血压、心率的明显波动。④生活护理:患者采取床头抬高15°~30°。对神志清醒患者饮食清淡,避免呛咳。对昏迷患者进行胃管注入流质饮食时,注意注入速度及严格评估进食量,避免呕吐造成窒息。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避免便秘。⑤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滴速,监测患者出入量变化,避免加重心脏负荷。⑥预防压疮:患者卧床时间长,可应用防压疮床垫预防压疮,勤换床单,保持床单干燥、整洁,适当延长患者翻身时间,减少翻身次数,避免再次出血及增加心肌耗氧量。⑦心理护理:向患者宣教脑出血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对疾病的过度紧张及错误认识,增强患者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⑧病情观察:观察心电监护的心率、心律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头疼、恶心等病情加重。如果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⑨抢救的准备、配合:?K建立有效、通畅静脉通路,备好抗心律失常等抢救药物,如胺碘酮、异搏定、利多卡因等。?L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吸痰器。?M提高对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熟练掌握除颤器的使用,发现室颤、室速及时实施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中两组资料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P

2结果

预见性护理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酶谱异常、BNP异常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a: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b:CK-MB、cTnT 高于正常值,C:BNP较基础值升高30%,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CCS的发病机制目前临床上尚无确切论断,目前大多认为CC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脑损伤发生后,导致体液调节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脏神经支配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2]。CCS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猝死等严重临床后果。

目前CCS的发病率报道不一,贾小霞[3]研究发现,脑心综合征发生率61.11%。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占87.27%;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12.73%。有文献报道出血性脑卒中CCS 发生率高达71.3%[4]。由此可见,脑心综合征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CCS的发生多于脑出血的急性期出现。本研究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对利用敏锐的洞察力,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对已发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5]。本研究在患者入院时对病情初步评估,对疾病的发展有预判作用,为制定进一步护理措施起到指导作用。加强生活护理,对患者勤观察,少翻动,预防脑出血加重。作为护理人员对异常心电图应熟练掌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6]。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心理变化对疾病的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诱发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损伤[7]。早期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0]。因此,作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对于脑出血患者积极干预,早期识别,能够降低患者临床不良后果的发生,提高疾病的预后。同时,通过预见性护理措施在临床中的应用,护士能够更积极、更主动的去观察病情变化,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提高护理专业技能。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脑出血患者闹心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有明显改善作用,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慧,陈研茹,周斌,等.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临床分析[J].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3(12):127.

[2]王玉祥,崔永.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引起脑心综合征416 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0( 2) : 143-144.

[3]贾小霞.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2015;8(5):9-10.

[4]陈荣植, 朱浩佳. 急性丘脑卒中脑心综合征1 3 0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6 37-6 38.

[5]邢玉莲.早期预见性护理对脑出血并发症的影响观察[J].医学信息,2014,27(3):299-230.

[6]徐建红,朱晓东.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2(1):76-77.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干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29-02

基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特选取我院84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4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为42例,男25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31―60岁,平均年龄(45.51±1.36)岁;对照组患者为42例,男26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32―61岁,平均年龄(46.25±1.07)岁。对本次研究选取的84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均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采用不同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1心理护理干预

基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病理特点,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该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同患者进行进行良好沟通,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为患者讲解该疾病发病知识及治疗方法,进而有效提高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减轻患者出现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给患者家属讲解相应护理措施,进而对患者实施富含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行为护理干预

在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卧床休息,在其身体状况及病情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度的锻炼活动,同时依据患者实施治疗前的排便习惯为患者制定富含针对性的排便活动时间,其长于平常排便时间,约为5分钟。对于没有排便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午餐或是晚餐后再次采用排便活动指引其锻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及再出血复发率

治疗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后,其止血时间为(26.14±12.23)h,住院时间为(8.82±3.21)d,再出血复发率为11.90%(5/4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后,其止血时间为(36.72±18.23)h,住院时间为(11.68±5.51)d,再出血复发率为30.95%(13/42)。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及再出血复发率,治疗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及再出血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便秘及肝性脑病发生率

治疗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为4.76%(2/42),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38%(1/42);对照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为26.19%(11/42),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9.05%(8/42)。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便秘及肝性脑病发生率,治疗组患者出现便秘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具有较高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同时因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病理特点,患者在治疗中极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基于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针对患者具体病情提供相应护理,其还依据患者心理状况及体征等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供患者治疗效果等等[2]。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疾病临床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次研究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患者,其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复发率、出现便秘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均同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姚云超.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03):338--339.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脑出血; 焦虑; 抑郁;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73-02

doi:10.14033/ki.cfmr.2016.7.039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该病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的特点,如果不进行及时抢救,数小时或是数分钟之内患者便可死亡,病死率极高,为40%~60%[1]。患者即使生存下来,也大多留有严重的肢体障碍、失语以及偏瘫等,还会带来肺部感染、压疮、尿路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2-3]。笔者所在科2013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4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观察其对患者心理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会议的相关诊断标准[4],并均经过颅脑CT或MRI进行确诊。其中研究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45~79岁,平均(65.3±7.2)岁。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2~77岁,平均(65.1±6.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1)急性期护理。患者由于急性起病,患者本人及家属均没有护理该病的经验,因此,会导致束手无策,也没有正确的护理常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指导工作,认真教会他们相应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可以将患者的床头抬高15°~30°,每隔1~2 h翻身1次,肢体保持于功能位;由于按摩肌肉可以有效的刺激患肢的感觉,促进患肢的淋巴以及血液循环,有效的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还可以防止营养性或废用性肌肉萎缩的发生[5]。因此,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肢进行按摩,动作要轻柔、规律,每次15~20 min,2次/d;有效促进患侧关节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幅度由小至大,由近至远,3~4次/d,每个关节每次活动3次。(2)恢复期护理。患者处于恢复期后,意识清醒的患者多由于急性发病、病情危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或肢体功能障碍等,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担心以及绝望等不良情绪,甚至有的患者不配合或是拒绝治疗和护理,对病情和治疗造成影响。患者家属也由于难以接受患者偏瘫等病情,出现急躁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向其介绍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通过后期的康复锻炼和治疗,病情是可以好转的,建立患者及其家属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争取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为了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促进患者的休息和康复,可以为患者播放轻柔的音乐,或是指导家属多于其交流,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建立良好的心态。为了早期、有效的恢复肢体功能,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翻身、上举以及床上桥式运动等,5~10 min/次,2次/d;指导并鼓励患者自己做日常自理活动,包括坐起、翻身、进食、洗漱、入厕以及穿脱衣服等,在日常活动中有效的锻炼肢体的功能[6]。

1.3 观察指标

(1)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别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7],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越强。(2)心理状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干预前后心理情况。(3)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改善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的危重症,病情进展快,由于颅内压的迅速升高,导致脑组织受到压迫,形成脑疝。由于急性脑出血发病突然,患者又多遗留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的心理负担较大,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使其建立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并给予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9]。大量研究认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表明,不但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的不良情绪,还可以明显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本次通过对4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疏导患者的心理,指导其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以及生活自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显著的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文世红,宋乐群.急性脑出血的预见性护理[J].当代护士,2014,21(4):64-65.

[2]林敏,邹少娜.小量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2):1442-1444.

[3]陈肖媚,庞伟茂,王海英,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1):113-116.

[4]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78-379.

[5]张朝霞,陈玉丰,曾国华,等.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1):1908-1909.

[6]尹小燕.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7(3):29-30.

[7]郭志雁.高血压脑出血35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5):66-67.

[8]卢精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3):713-714.

[9]韩红梅.整体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6):5-7.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济南市中心医院保健科,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资料随机选择该院诊治的脑出血患者106例,按完全双盲法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53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53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SAS、SDS、HAMA、HAMD)、生活质量以及血清中MIF和BDNF指标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及血清中MIF和BDNF指标均较护理前发生不同程度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护理后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同时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21%(7/53)比对照组35.85%(19/53)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改善患者预后,具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脑出血;心理护理干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并发症;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69-03

[作者简介] 周楠(1972-),女,山东济南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护理。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作为中老年群体临床常见、多发性病症,发病率约占脑卒中患者的20%~30%,其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等特点,因此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1-2]。目前,脑出血后焦虑忧郁状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升高趋势,直接制约其生活质量的提高[3]。为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影响。该研究将对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诊治的106例脑出血患者分别给予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综合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择该院诊治的脑出血患者106例,患者病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基础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影像学证实[4]。按照完全双盲法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6:27,年龄33~63岁,平均(49.26±2.54)岁,病程10~22d,平均(14.23±3.11)d;研究组男女比例28:25,年龄36~67岁,平均(52.69±3.79)岁,病程10~25d,平均(16.23±3.17)d;受教育程度:初中至高中22例占20.75%,大专至本科50例占47.17%,本科以上34例占32.07%。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病情均符合该研究实验基本要求;均在患者及其家属认真阅读实验知情书前提下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失语或暂时性失忆和智能障碍患者;精神病史、乙醇和药物严重依赖者;合并肝、脏、肾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障碍者;文盲或初中以下学历,不能正确理解实验中所采用的量表内容[5-6]。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充分休息,低流量吸氧,科学饮食、锻炼,止血及脱水等药物规范治疗,叮嘱患者相关注意事项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心理干预为主的护理措施:①认知性心理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向患者做入院健康指导,并为其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鼓励患者间相互沟通,建立互助友爱关系。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鼓励家属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发挥亲情在心理护理干预中的积极作用;稳定患者情绪,让其安心配合治疗。②沟通性心理护理干预。医护人员耐心温和的与患者沟通,建立信任感,便于深入了解患者负性情绪的根源。通过专家讲座等沟通方式指导患者定时定量的合理服药,并针对性的安慰消极悲观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深入性心理护理干预。医护人员需要充分掌握每位患者的病情、家庭背景等基本资料,并作科学评估,根据其实际情况拟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加以有效实施和对结果的评价。同时为患者提供脑出血疾病的相关书籍,鼓励患者阅读,让其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防治措施,并自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缓解心理压力。④指导性心理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对每位患者做好完善的卫生健康知识宣教,正确指导其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各项有效措施,如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等。

1.4观察判定标准

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均以50分为临界值,>50分症状明显,≤50分护理效果明显。生活质量(ADL)和血清中MIF和BDNF指标改善情况,注:ADL分值介于20~100分之间,得分越高护理效果明显);并发症发生率[7-8]。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较护理前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同时,护理后组间比较,研究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及血清中MIF、BDNF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及血清中MIF、BDNF指标均较护理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护理后组间比较,研究组各项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3.21%(7/53)比对照组35.85%(19/5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脑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容易导致其发生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后遗症,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给患者本人及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以致大多数脑出血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焦虑、悲观等心理负性情绪[9]。上述负性情绪会直接影响患着临床疗效,不利于其身体健康恢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心理护理干预对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积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和肯定,对脑出血患者在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排解其负性情绪,改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协调治疗目的[10-11]。该研究将对该院诊治的脑出血患者分别给予不同护理措施,根据其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等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得出两组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负性情绪(SAS、HAMA、SDS、HAMD)及生活质量较护理前发生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研究组改善情况甚为明显(P<0.01),这一结果不仅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具有积极改善作用,而且验证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更佳。另外,护理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组间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看来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4个阶段性护理,可有效排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通过对患者认知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让其家属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患者的爱意,最大限度发挥亲情对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治疗信心的积极有效性。加之对患者进行沟通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让患者充分了解负性情绪对病情不良影响,并使其遵循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从各个方面增强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已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两组护理后MIF和BDNF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的基础上,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即MIF(46.20±6.25)ng/L比对照组(52.26±5.47)ng/L低,BDNF(63.28±7.68)ng/L比对照组(51.26±9.88)ng/L高。说明心理护理干预中医护人员在充分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家庭背景、病情等)基础上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身体康复具有积极应用价值。由于血清中的MIF和BDNF指标变化与焦虑症状严重程度和炎性反应具有紧密联系,其作用机制与BDNF抑制晨间Cor分泌,使其对急性心理应激的反应迟钝,导致焦虑症状产生。因此该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经心理护理干预后,MIF和BDNF指标得到积极改善,这一结果有效验证深入性心理护理干预应用讲座、疾病书籍等方式让患者充分了解脑出血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自主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实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另外,该研究结果中,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21%(7/53)比对照组35.85%(19/53)低,说明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而且可积极改善其预后,与施明等人研究试验成果类似从而验证指导性心理护理干预利于规范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其科学适量的体育锻炼以及相关注意事项[12]。但关于高龄脑出血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给予验证。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王亚美.心理护理对脑出血恢复期早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2,32(12):120-122.

[2]徐丹.心理护理对脑出血病人早期康复的影响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下旬刊):206-207.

[3]徐国兰.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9):321-322.

[4]彭梅.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生活能力与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1,18(4):563-564.

[5]姚晓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肌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31(4):113-114.

[6]唐云.11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6):139-140.

[7]邵艳.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综合护理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77-678.

[8]代鲜鸽.60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11,41(3):17-18.

[9]张春花.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12(1中旬刊):14-15.

[10]吴翠平,钟彩英,何向华,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恢复期脑出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6):856-858.

[11]岳莉莉.心理康复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抑郁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53-54.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9篇

辽宁海城市中医院护理部,辽宁海城 1142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该院确诊收治的11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血脂、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并作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躯体活动、精力、睡眠、疼痛、情绪功能等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脂及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http://

关键词 综合性护理干预;重症脑卒中;生活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153-02

随着目前医疗事业的进步,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然而其致残率仍然较高,大多数幸存者通常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程度的影响[1-2]。临床认为给予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3]。该次研究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确诊收治的11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男31例,女24例;年龄59~75岁,平均年龄为(67.1±6.3)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9例,脑出血患者26例;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25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为(67.3±6.5)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7例,脑出血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通过颅脑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者脑出血,伴随一定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1.2 方法

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一般护理措施,首先使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通常发病突然,进展快,患者对疾病引发的生理功能、肢体功能障碍措手不及,极易出现烦躁、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卒中相关的疾病知识、临床表现和紧急措施,帮助患者排除内心的不安。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需倾听脑卒中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内心想法,以便于跟进一步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的对患者进行呵护、照顾,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和温馨,建立护患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

1.2.2 早期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患者摆放位置和健肢活动情况,主要锻炼患者的深呼吸及腰腹肌功能。大多数早期脑卒中患者通常长期卧床休息,保持舒适、正确的体位十分关键,医护人员应告知偏瘫患者2~3 h变换一次体位,帮助患者按摩患肢,防止患者关节挛缩或者僵硬。

1.2.3 中期康复护理 中期脑卒中患者通常注意站立和平衡,医护人员应对其站立、行走、平衡、上下楼梯等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行走能力。此外,医护人员应搀扶患者多在室内行走或者平衡杠内进行迈步训练,也可借用助行器。

1.2.4 后期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主要锻炼患者的双手协调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多指导患者进行抓握、对指、翻书等动作,鼓励患者勤洗手、洗脸和穿衣等日常生活,可从简单动作逐渐过渡到高难度动作,循序渐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2.5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食用低盐、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高维生素及高蛋白类食物,注意合理膳食搭配,营养均衡。

1.3 临床观察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脂、血压水平变化情况,生活质量评定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功能、躯体活动、精力、睡眠、疼痛、情绪功能等6个方面[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脂及血压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躯体活动、精力、睡眠、疼痛、情绪功能等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重症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通常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5-6]。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显著的降低了脑卒中的致死率,但幸存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躯体功能、社交功能及生理功能等障碍,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7]。目前,临床对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引起高度重视,采用传统的护理措施不能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有效护理,患者仍然对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清,因此,其生活质量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病情还会出现恶化,导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引发恶性循环,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8-10]。

综合性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传统护理基础上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原则,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并将康复训练贯穿整个护理过程[11]。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脑卒中心理护理、早期、中期及晚期康复护理、饮食护理等,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投入到治疗中,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自身病情[12-13]。此外,医护人员需注意在给予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确保护理措施的合理性,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做出及时的处理措施。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要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强度相当的训练方法[14]。

该次研究显示,给予传统护理措施(对照组)和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躯体活动、精力、睡眠、疼痛、情绪功能等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出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脂及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http://

参考文献

[1] 徐超红.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8):1260-1261.

[2] 马晓健,张丽,居兴德.中风后重症吞咽困难治疗过程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7):139.

[3] 秦芳,王惠珍,王静新,等.重症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23):3627-3630.

[4] 郭根平,江玉权,戎佳晶,等.社区康复项目化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08-110.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护理;脑血管;偏瘫;早期功能康复

在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发生偏瘫的概率非常大[1]。故此,临床上在完成对患者生命抢救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患者的预后处理。本文研究当中,对脑血管偏瘫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取得的临床成效是非常可观的,现将详情报告如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位于我院实施脑血管偏瘫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3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过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以及临床诊治、均符合脑血管偏瘫的标准。将这36例脑血管偏瘫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占10例、女性患者占8例,年龄30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57.36±4.29)岁,脑出血的患者占4例、脑梗死的患者占14例;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占11例、女性患者占7例,年龄28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56.84±5.12)岁,脑出血的患者占5例、脑梗死的患者占13例。对两组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性别、患者的年龄、患者的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

两组脑血管偏瘫患者,都采取常规治疗并辅以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脱水降颅压控制,给予患者脑细胞复活剂药物治疗,并对患者实施抗自由基处理等。

观察组:给本组脑血管偏瘫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针对性护理内容包括:首先对脑血管偏瘫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宣教,然后在患者的急性期、稳定期、出院后等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本组脑血管偏瘫患者,只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脑血管偏瘫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肢体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随访观察患者早期功能康复的进展,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3.2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脑血管偏瘫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及护理后的康复情况,将其分为三个等级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得到明显的改善,患者康复效果显著,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有效: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患者已经在逐渐康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无效: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没有改善,严重者病情加重,生活无法自理。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治疗及护理脑血管偏瘫患者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为计量资料,对比方法为t检验;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两组脑血管偏瘫的患者分别接受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肢体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等观察指标的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且观察组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总有效率是88.8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1.11%。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故此,两组脑血管偏瘫的患者之间,在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后,对比患者早期功能康复的效果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

表1:对比两组脑血管偏瘫患者早期功能康复的效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早期功能康复的效果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

3 讨论

有关资料显示,在对脑血管偏瘫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能够起到显著的辅助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

脑血管偏瘫患者的针对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心理辅导和健康宣教。对脑血管偏瘫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安抚患者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让患者从内心接受治疗;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给患者讲解脑血管偏瘫的相关知识,以及早期功能康复的重要作用,让患者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并能够提高患者对早期功能康复的认知度,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感[3]。第二方面,在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急性期护理。叮嘱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状态,通过休息的变换或使用软性枕头、垫子等物品辅助,保持患者处于适宜的,助于患者肢体康复。第三方面,在脑血管偏瘫患者的稳定期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宜的康复训练,对患者采取肢体按摩、中医针灸等措施,并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简易的关节活动,再发展到让患者进行坐下、站立、行走等康复训练[4]。第四方面,对脑血管偏瘫患者的出院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的指导,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辅助配合患者康复训练,在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对患者进行2次左右的回访,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患者家属共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5]。在本次研究当中,两组脑血管偏瘫的患者分别接受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采取针对性护理辅助后,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效果显著,其总有效率高达88.89%,而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患者,其总有效率仅有61.11%。由此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效果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对比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脑血管偏瘫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获得显著的早期功能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翠红,罗建婷.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2012,27(5):1007-1008.

[2]潘东川.脑血管病偏瘫后遗症的康复干预模式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459-3460.

[3]王敬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影响个体预后的因素及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10-12.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脑血管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作者单位:250309济南市长清区万德中心卫生院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等指数均位于我国各项疾病的前列[1]。在美国,如果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分开考虑,脑血管病是紧随心脏病和癌症之后位于第三位的死亡原因。资料显示,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为高居世界首位,目前每年国内因为脑血管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已达150万,即便是幸存下来,也有高达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不仅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对家庭、对社会都是很大的负担[2]。本研究通过对我卫生院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地效果,从而使脑血管病的健康护理从医院延伸到基层卫生院,更好地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卫生院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240例脑血管病患者,均为CT确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44~83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上34例,高中以上28例,小学36例,文盲2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43到85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上35例,高中以上27例,小学37例,文盲2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在对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治疗与护理指导的情况下,对观察组实施具体的有计划的干预措施。内容包括:

1.2.1知识讲座讲座每月组织一次,由特聘专业医学人员主讲。内容包括:脑血管病预防知识、脑血管病合理膳食生活方式、脑血管病相关心理辅助治疗知识、脑血管病辅助运动康复知识等[3]。

1.2.2交流活动交流活动形式多样,不定期举行。内容包括:脑血管病相关知识手册发放;患者在家人的协助下进行适当的锻炼措施,如起床锻炼、站立锻炼、自理能力锻炼等;脑血管病知识视频观摩;卫生院工作人员与患者交流,根据患者的饮食、服药、等给予指导并提出意见,进行卫生宣传和心理疏导;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不定期电话采访;组内患者交流干预心得和体会,并互相促进。

健康干预措施实施8个月之后,根据8个月内记录情况,依据在医学专家指导下设置的方法,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脑血管病知识学习、康复训练、生活能力训练、自我体质监测、遵医服药、合理饮食、心态调节等内容进行测试并记录。

1.3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组间率比较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经过8个月的干预治疗,观察组观察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性的建议,观察组的遵医行为以及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等较对照组有了明显的改观,且在观察过程中无复况。具体情况比较如下表1所示。

首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治疗可以有针对性的普及与脑血管病疾病有关的知识。脑血管病患者一般都是中老年人,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对很多生活习惯、康复训练、护理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盲点[5]。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治疗通过开讲座、发健康手册、专业人员上门服务、电话采访、交流康复心得等活动,给患者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其次,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治疗能够及时纠正并加强患者的遵医行为。对于脑血管病疾病有关的知识的了解的增加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行为向着有利于康复的方向转变,从而纠正原先不正确不科学的行为方式。可以使患者得到科学的康复训练,同时改良患者的饮食结构,同时在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会更进一步注意遵从医嘱,严格控制会导致脑血管病复发的高危因素[6]。在生理上,改良营养卫生和饮食起居,在心理上能够做到自我调节,正确应对负性情绪。此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治疗还能在很多其他的方面为脑血管病患者做出更多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脑血管病患者康复观念的改变和不良行为的纠正,及时的调整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帮助患者调整到最佳状态,减少患者和家属的后顾之忧[7]。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医疗设施和机构并不健全,康复中心和康复医院等机构也还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在卫生院内进行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康复知识普及和康复技能培训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生理负担、心理压力,具有重大意义[8]。

目前我国医院病床紧张、医院不能满足广大残疾者需要[9]。卫生院医疗服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种压力,同时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家庭病床概念的深入,以家庭病床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健康干预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力开展开展脑血管病预防和防止复发的健康教育,对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健康状态的改观、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有重要意义,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张秀锦, 孙彩玲. 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医刊, 2010,37(5):1213.

[2]刘丹, 陈红.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11, 27(24): 2324.

[3]吴矿文,江滨,梁杰,刘勇刚,等.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2931.

[4]邓秋兰,农兰欣. 社区干预对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护理与康复,2008,7(3):174176.

[5]曹靖惠,于静.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5): 22032204.

[6]于艳辉,许海霞,赵伟丽. 进展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赤峰学院学报,2008,(S2):6466.

[7]张瑞红,董秀娟,吴超,等. 社区干预对农村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护理学报,2012,19(1):6770.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综合性护理干预;重症脑卒中;生活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153-02

随着目前医疗事业的进步,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然而其致残率仍然较高,大多数幸存者通常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程度的影响[1-2]。临床认为给予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3]。该次研究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确诊收治的11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男31例,女24例;年龄59~75岁,平均年龄为(67.1±6.3)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9例,脑出血患者26例;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25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为(67.3±6.5)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7例,脑出血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通过颅脑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者脑出血,伴随一定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1.2 方法

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一般护理措施,首先使患者保持正确的,注意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通常发病突然,进展快,患者对疾病引发的生理功能、肢体功能障碍措手不及,极易出现烦躁、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卒中相关的疾病知识、临床表现和紧急措施,帮助患者排除内心的不安。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需倾听脑卒中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内心想法,以便于跟进一步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的对患者进行呵护、照顾,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和温馨,建立护患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

1.2.2 早期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患者摆放位置和健肢活动情况,主要锻炼患者的深呼吸及腰腹肌功能。大多数早期脑卒中患者通常长期卧床休息,保持舒适、正确的十分关键,医护人员应告知偏瘫患者2~3 h变换一次,帮助患者按摩患肢,防止患者关节挛缩或者僵硬。

1.2.3 中期康复护理 中期脑卒中患者通常注意站立和平衡,医护人员应对其站立、行走、平衡、上下楼梯等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行走能力。此外,医护人员应搀扶患者多在室内行走或者平衡杠内进行迈步训练,也可借用助行器。

1.2.4 后期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主要锻炼患者的双手协调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多指导患者进行抓握、对指、翻书等动作,鼓励患者勤洗手、洗脸和穿衣等日常生活,可从简单动作逐渐过渡到高难度动作,循序渐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2.5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食用低盐、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高维生素及高蛋白类食物,注意合理膳食搭配,营养均衡。

1.3 临床观察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脂、血压水平变化情况,生活质量评定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功能、躯体活动、精力、睡眠、疼痛、情绪功能等6个方面[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脂及血压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躯体活动、精力、睡眠、疼痛、情绪功能等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重症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通常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5-6]。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显著的降低了脑卒中的致死率,但幸存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躯体功能、社交功能及生理功能等障碍,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7]。目前,临床对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引起高度重视,采用传统的护理措施不能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有效护理,患者仍然对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清,因此,其生活质量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病情还会出现恶化,导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引发恶性循环,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8-10]。

综合性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传统护理基础上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原则,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并将康复训练贯穿整个护理过程[11]。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脑卒中心理护理、早期、中期及晚期康复护理、饮食护理等,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投入到治疗中,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自身病情[12-13]。此外,医护人员需注意在给予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确保护理措施的合理性,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做出及时的处理措施。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要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强度相当的训练方法[14]。

该次研究显示,给予传统护理措施(对照组)和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血脂及血压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脂及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超红.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8):1260-1261.

[2] 马晓健,张丽,居兴德.中风后重症吞咽困难治疗过程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7):139.

[3] 秦芳,王惠珍,王静新,等.重症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23):3627-3630.

[4] 郭根平,江玉权,戎佳晶,等.社区康复项目化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08-110.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具体有起病急,致死率高的临床特点。目前临床上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临床研究表明,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促使患者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笔者对我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8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36~73岁,平均年龄为(57.6±7.4)岁。将两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

1.2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的介绍目前对于患者所患疾病的治疗现状,并且给患者介绍目前治疗手段的有效性,使其了解不良的心理情绪会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不良影响,使其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2]。②并发症护理,脑出血患者术后易并发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便秘、褥疮等多种并发症,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察,一旦发现各种并发症的先兆症状,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并给予积极临床处理。③康复锻炼,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的实施,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学会按摩等锻炼康复技巧,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④血压控制,患者术后如果血压过高或者出现较大波动,均会导致患者血管壁破裂,引发患者再次出血。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后要控制好患者的血压,使其保持在140~180/70~90mmHg的范围内[3]。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FMA及BI评分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干预后的FMA评分及BI评分改善程度显著较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干预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影响到患者神经功能,可导致患者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可导致患者死亡。

高血压脑出血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临床实践表明,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合理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4]。高血压脑出血需要临床给予及时处理。手术治疗是其常用治疗措施。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措施中,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措施。高血压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是必要的。优质护理干预是在基础护理干预基础上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护理干预模式,在护理过程中体现人性化,综合护理干预是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出发,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从而将患者的身心调整到良好的状态,促进患者取得良好的预后[5]。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技能与服务,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改变患者不良行为和方式,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范红,刘旭,郑仲乾,等.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8):1681.

[2]潘贤妃,王海英,童巧薇,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34(33):135.

[3]曹述敏,陈德.循证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使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2(14):142.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干预 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46-02

目的;整体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对术后康复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12月手术36位患者做为观察,对患者实施术前术后干预,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情况,护理漏项,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结果:患者术前一夜,睡眠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3.482,P=0.001),术后当睡眠时间增加,,护理措施漏项发生率有13.2下降到3.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43),术后

并发症发生率15.1%降低到3.0%,差异统计意义(P=0.022)对护理满意率达98%,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术后并症,提高护理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到12月脑血管介入治疗术患者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平均在42到46岁。纳入标准;(1)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性,学会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介入治疗均符合2011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指南的要求。(3)患者均神志清楚,排除标准:a,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b严重矢语患者36位其中脑梗死占1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

(二) 方法:

术前护理干预

1) 对患者病情,心情状态,生活习惯,手术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及支架植入血管形成的部位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资料对患者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测做出

判断,确认现存,潜在护理问题。制订护理措施。

2) 针对不同措施,对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较低,心理承受差,不习惯床上排便及术前出现中度或重度焦虑患者,除做好常规术前准备工作以外,要分析焦虑原因,

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详细宣教,讲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及介入手术目的与特点,手术过程及手术环境,介绍医师技术水平,设备,术前术后饮食要求及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康复患者现身说法,减轻恐惧心理,增强对手术信心,训练患者在床上排便,避免术后渚留。

术后护理干预

1) 患者清醒状态下行穿刺检查或植入支架,术后要求术侧肢体较长时间伸直及制动,患者出现情绪紧张,焦虑,与身体不适,由护士每1-2h/给患者按摩背部及术侧肢体,四小时后协患者取术侧侧卧位及平卧交替,变动,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准,这些可增加患者舒适又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甜食,牛奶和豆浆等产气食物,预防腹胀的发生。评估心理状态,针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预防血管痉挛,促进睡眠,保证休息。

2) 全面评估患者,不同患者及不同部位植入支架,常见病发症做到心中有数,根据现存潜在护理问题,制订有针对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情况,发现先兆及时通知医生,并协

助处理。术后一小时内每15分钟观察生命体征一次,无异常后,每2小时一次,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切口敷料,是否干净清洁,有无移位,术侧肢体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波动是否正常。根据血压按医嘱用尼莫地平或多巴胺将血压控制在100-120/60-70mmhg,当心率低于50次/分钟,及时告知医生处理,老年患者及禁食时间过长者应尽快补充血容量,床上排尿困难者,诱导排尿2小时为宜,术后2小时不排尿者检查膀胱充盈度及时给导尿。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有无头疼不适,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预防或避免穿刺部位血肿及术侧肢体静脉血栓形成,高灌注综合症,心动过缓,及血压下降,尿渚留滞血压突然升高等并发症发生

出院指导与随诊。

根据收集资料,针对每位患者不同情况,提供饮食,服药,功能锻炼,及定期复查方面注意事项,做好宣教导。登记联系电话进行随访及预约复诊时间。

(三)评价方法:

1)睡眠评估,将患者术前一天,术后当晚睡觉情况采用0-3分记分法既:睡觉时间大于7小时为零分,5―7小时为1分,3―4小时为2分,小于3小时为3分,分值越高睡觉越差。

2)脑血管介入术后病发症发生情况,统计血压下降,排尿困难,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粒数,

讨论

脑血管介入术虽然微创,安全性高,但存在一定风险,一些并发症及术后不适症状,若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将影响患者康复,同时由于支架植入部位不同,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后恢复期质量,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已成为现代医学理念中愈发重要一个课题,常规护理方法较陈旧,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因护士工作繁忙,可能会忽视细节问题,导致突发事件及医疗纠纷发生,而整体护理干预责任护士通过全面护理模式,适时护理干预,按不同措施陆续实施,使护士及时发现存在护理问题,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并将监测数据,观察症状,祥细记录,让每班护士全面掌握情况,减少信息丢失,消除或减少护理漏项发生。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侧脑室引流;腰穿脑脊液置换;脑室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240-02

脑室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病急促,患者的病情严重,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胁,脑出血患者其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发生了改变,引起了急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出现脑疝导致死亡[1],使用侧脑室引流联合腰穿脑脊液置换可以恢复并保持脑脊液循环通路的通畅,降低脑积水的发生,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本文主要探讨侧脑室引流联合腰穿脑脊液置换在脑室出血患者中使用期间的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8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观察组:共34例,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1.6±3.4)岁;其中单侧脑室出血有14例,双侧脑室出血有20例。对照组:共34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2.3±3.6)岁;其中单侧脑室出血有16例,双侧脑室出血有18例。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等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患者采用脑室引流灌洗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患者麻醉后,在患者血肿侧外耳孔上方进行定点,在头皮及颅骨进行穿孔,插入引流管,当血性脑脊液流出时即可将针芯拔出,将引流管固定,最后将头皮缝合,固定好引流管;随后将无菌生理盐水30mL经过血肿侧注入到脑室中,同时吸取等量血性脑脊液吸出,反复进行5次,直到脑脊液为清亮为止。

1.3 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护士遵医嘱为患者给予各种治疗性操作,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针对侧脑室引流患者护士要给予引流管护理,将引流瓶放于合适高度,并保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状,密切注意拔管指征。脑脊液置换期间护士要详细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说明穿刺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给予过敏实验,帮助患者摆放合适的,注意穿刺后患者平卧位6h左右,密切观察是否有脑膜炎的发生。

观察组患者给予我院综合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是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改进以下几点:(1)心理干预:对脑室出血患者,无论是否意识清醒,均要求护士给予心理干预。对清醒的患者,护士要耐心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不断讲解有关治愈的病例,并让患者认识到侧脑室引流和腰穿脑脊液置换的优势,以帮助其建立更好的信心,能够更积极地配合。对意识不清的患者,护士要多在患者身边耳语,多呼唤、多鼓励,多抚摸,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亲情。(2)基础护理:完善各种基础护理工作,改变以往的遵医嘱给予口腔护理等措施。要求护士从人本位护理干预出发,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将基础护理形成为一项亲情护理工作。护士每日的护理中,早晚均要帮助患者进行清洁,以满足患者的自尊需要。在患者有汗液浸湿时,及时帮助擦干并更换衣物。在基础护理干预期间,还要细致入微地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告诉他们各种引流管的作用,怎样避免挤压和牵拉等。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对于两组患者的脑室通畅时间、神志转清时间及脑脊液正常时间进行比较时,采用两组间t检验,对于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进行比较时,采用卡方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脑室通畅时间、神志转清时间及脑脊液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发病率较高,患者常常由于出血形成血肿或者血块[2],后者可以刺激室管膜壁从而诱发水肿,对脑脊液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导致急性脑积水,引起颅内压急剧增加,患者在临床上可出现高热、肺水肿、昏迷等表现,严重者可以引起脑疝而导致死亡[3],侧脑室引流术其操作简单,患者在局麻下即可进行手术,手术治疗时间较短,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能够快速降低颅内压,腰穿脑脊液置换术能够促进血肿的溶解,促进血性脑脊液的引流,大大减少了引流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血细胞对于室管膜的刺激,保证了脑室循环的通畅,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很好的作用。

我院护士为了更好地保证侧脑室引流联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治疗,并提高患者舒适程度,对以往的护理干预进行了完善,形成综合护理。主要改革内容为两项,即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其中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这项治疗措施,并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尤其是对意识不清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也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关心与爱护。研究认为,在意识模糊或昏迷的患者中使用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期清醒。而基础护理则有效地满足了患者的需要,让患者和家属均感受到护士严谨、热情、耐心、细心的工作太多,建立了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我院改革后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脑室通畅时间、神志转清时间及脑脊液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综上所述,侧脑室引流联合腰穿脑脊液置换对于脑室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而以往传统的遵医嘱护理干预已经不能充分患者患者需要,在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下,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完善基础护理十分重要,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珊珊,王菊廷,陈东亮等.改良式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2):2056-205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