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

次贷危机的背景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增强;证券化

1、前言

1.1关于信用增强机制

笔者认为,信用增强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用增强是指资产证券化之后,对相应的证券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其他来源的现金流进行风险预期补偿,降低未来可能的信用违约风险,从而推动新的金融产品的市场化进程。而广义的信用增强不但包括了狭义中的其他来源现金流的提供,还包括了一些能够提升证券等级的信用评级机构和担保机构等等。在次贷危机背景下,由于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债券提供了高于真实信用等级的评级,使得为避免次级债券信用风险的风险预期补偿包含在发行买卖次级债券的利润当中去。从该角度讲,信用评级机构在次级债券发行期间也起到了信用增强的作用,所以本文将次贷危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纳入到信用增强机构的范畴中。

1.2次贷连续证券化模型

金融中介机构收购了一系列不同的次级债券,形成资产池,按照资产池中的次级债券的类型和特征分类打包、重新组合,这就是一次证券化的过程,形成次贷抵押债券。而形成的次贷抵押债券分为三个档次:高评级、中评级和低评级。其中高评级约占整个债券规模的70%左右,因为风险相对较少,受到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但收益较少;而低评级约占10%左右,因收益较高,受到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偏好,但是风险较大;中评级约占总规模的20%左右,因为风险相对较大,收益相对较低,所匹配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很少,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机构往往将不同资产池产生的中评级次贷抵押债券重新打包组合,形成二次证券化,同样形成了70%的高评级、20%的中评级和10%的低评级,以此类推,通过连续的证券化,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现,不断的改头换面,实现风险的不断转移,最终通过全球的投资者将次贷抵押债券的风险市场化,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能够影响世界经济的前提。

2、次贷危机背景下信用增强机制存在的问题

纵观次贷危机的整个过程,信用增强机构“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容忽视,在金融衍生产品过度泛滥的时期,一方面,连续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投资者没有充足的信息或者数据来了解新的金融产品,只能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等级来衡量收益和风险。而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和保险公司等一系列信用增强机构没有严格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过多的为市场提供了片面或者不完整的信息,致使以资质较差的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金融产品不断的在市场上发行交易,而且出现相同等级的证券收益率的差别却比较大,投资者在未完全研究该类债券的条件下,肯定购买收益率较高的,然而这些恰恰是不断证券化的次级贷款债券。通过投资者的买卖逐渐蔓延到全球各地,给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1信用评级机构的问题

监管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信用评级机构的结果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差异化监管,所以信用评级机构至关重要,传统意义上没有将评级机构纳入到信用增强机构上,但是,在次贷危机中,由于对金融衍生产品基础资产质量和信用状况认识不足,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不真实的评级,导致次贷债券的等级比真实评级较高,出现了信用增强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比较宽松的环境下,金融中介机构与信用评级机构成了一种委托关系,债券发行机构希望获取更好的信用评级以达到更好发行的目的,降低发行成本。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看中了与机构合作的机会,再者由于评级机构处于行业垄断的地位,监管部门一定程度上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度高于对其的监管度,所以造成监管缺失。总之,次贷债券发行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是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失准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出,许多学者提出信用评级机构是“准监管部门”是有一定道理的,监管机构为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隐含担保,如果评级机构不公正,这些隐含担保的信息不完全性就会误导市场上的投资者选择了错误的投资决策。

2.2保险公司的问题

保险公司可以作为信用增强机构,又能做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具有双重“身份”,而信用增强机构又对次级债券的发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保险公司的信用增强作用能够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在做机构投资者时拥有较为完整的信息,对信息不完全的其他投资者具有很大的优势。

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次贷危机中,由于次级债券的基础资产质量较低,为了推进次级债券的市场化进程,保险公司就会介入其中,为该类证券提供担保,表面上提高了证券的信用程度,本质上却遮盖了次级债券本身的缺点,给投资者造成很大的影响,以致投资者决策失误。而单独看担保过程,保险公司必然对赔付比例和保金的设置上肯定是对自己有利的或者预期有利,而发行机构也不会存在什么损失,变相的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性,只会将其中的风险转移到全球的投资者。

3、优化信用增强机制的设想

3.1适当剥离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程度,适当建立有效的符合监管部门要求的独立的监管措施,取得对市场的主动权。严格保险公司进行信用增强的准入条件,建立完善的关于保险公司信用增强的信息披露制度,适时公开偿付比例和保金的设置情况。

3.2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针对信用增强机构的社会责任宣传力度,提升它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以稳定市场环境、消除金融风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最好在监督下,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制信用增强机构将所服务的金融产品对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指引投资者正确的投资决策。

3.3建立行业自律委员会或者行业协会,放宽信用增强机构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的准入条件,在监管的同时,增加该行业内部的竞争性,破除几家大公司的垄断地位。

3.4监管机构设立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监督行业内的信用增强机构对于金融产品的基础资产以及信用状况做充足的调查和分析,特别是经过比较复杂的连续证券化之后得到的金融衍生品。

3.5资产证券化导致金融衍生品不断泛滥,一定程度上这些新产品的发行流通需要信用增强机构的帮助,从一定角度上可以看出,金融监管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监管机构应该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2]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14-32

[3]郑良芳.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成因剖析及十点警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7,(66).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2篇

一、 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金融监管产生的内在原因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下,每一个微观市场和整个经济可以达到一般均衡,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现实经济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理想化条件很难成立,因此,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也就很难实现。“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多种情况可以导致市场失灵,但对于金融市场失灵而言,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换句话说,实施金融监管就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重点消除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 外部性与金融监管。在实际经济中,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成员带来损害,而不用对此担负必要的成本,这被称为经济活动负的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例如在公共场合吸烟会对他人的健康构成危害;但如果经济活动对社会成员带来好处,而自己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就是经济活动所谓正的外部性或外部经济,例如自己辛苦种植的花园会让邻居赏心悦目。关于外部性另一种更学术化的描述是,“当不同的人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相互关联时,则他们就相互施加了收益或成本,收益和成本的这种非意愿性转移,就是‘外部性’”。

“如果外部效应出现,市场就不一定能产生资源的帕累托有效率供给。然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例如法律体系或政府干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市场机制从而实现帕累托有效率的”。政府采取措施对于负的外部效应进行规制(征税、禁令等),而对正的外部效应进行提倡(补贴、精神鼓励等)。

金融市场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金融企业)不遵守规则从而对其他金融主体产生的损害;二是金融市场失灵对整个经济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前者(所产生的损害)往往是以后者(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形式最终体现出来的。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使得负的外部性充分展现出来。首先,次贷危机对美国房地产业产生重创,大量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无家可归,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业务量剧减,甚至破产、倒闭。其次,间接持有次级按揭贷款债券或参与承销、投资的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也未能幸免,导致出现融资成本提高和信贷紧缩等问题。第三,次贷危机使美国纽约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二”, 截至2008年1月末,次贷危机对美国股市形成了三次较大的冲击波,受此影响,全球其他主要股市也呈现出强势震荡的格局。第四,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投资、消费、贸易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美国经济疲软。第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对欧盟、日本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而次贷危机所造成的负的外部性从反向表明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监管。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而资金融通,是指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资金的供需双方运用股票、债券、储蓄存单等金融工具调节资金盈余的活动。金融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和信用中介。这三类主体对信息的掌握和占有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单个的资金供应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信用中介和资金的需求者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金融系统具有内在脆弱性。当金融市场受到冲击时,信用之链遭到破坏后,引发的问题会因信息不对称而进一步放大并呈现递增性,识别有效信息的难度加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例如,一家银行因为支付能力而引发挤兑潮并倒闭后,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民众恐慌,出现“羊群效应”,其他银行也会因挤兑而破产倒闭。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是金融监管的另外一个内在原因。

从这次次贷危机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其迅速蔓延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及金融脆弱性使得次贷危机的传染具有加速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由于次贷证券化链条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使得次贷危机在诸多市场间的传染具有加速放大效应。其二,由于对冲基金的杠杆操作,使次贷危机传染呈现加速放大效应。其三,由于金融机构之间信任的缺失,次贷危机在其他国家和其他市场间也呈现加速放大效应,并最终伤及到了实体经济。

二、 效率与公平:金融监管追求的价值目标

任何一项管制都有其追求的目标,金融监管也不例外。金融监管的直接目标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弥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而价值目标或根本目标则是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维护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即保证金融市场公平正义的实现。

1. 效率与金融监管。经济学中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效率是指帕累托效率和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一般地,如果一点不能再使一方的效用增加,除非它使另一方的效用减少,则该点的状态便是帕累托最优,此状态下的效率最高。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方差分解

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7年5月,随着首批4家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股改浪潮引领股票市场逐步进入全流通时代。汇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股票市场的不断成熟使得股价和汇率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行,两者的关系也开始回归真正的市场化关联。

2007年7月,次贷危机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强大冲击,国内金融市场也未能幸免。危机背景下汇率和股价的关系如何,与危机前相比有何特点,危机冲击对其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改革,指导金融政策制定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解释和文献回顾

汇率与股价分别是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价格,也是反映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经济变量。目前,理论界对两者关系的诠释主要包括两种重要的理论:

(一)流量导向模型(Flow Oriented Model)

该理论最早是在1980年由Dorbusch和Fischer提出的,主要从国际贸易平衡的视角分析汇率变动对股价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汇率变化通过影响国际贸易收支进而影响实际收入和产出,并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而股价代表了企业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从而会对汇率的变动做出反应。以出口型企业为例:一方面,汇率上升会导致国外需求增加,从而提升企业价值,股价上涨;反之,则股价下跌。另一方面,汇率上升也会使得以外币计值的企业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这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是由于资产增加而带来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推动股价上涨,二是由于负债增加而导致企业偿债和抗风险能力下降,从而打压股价。流量导向模型认为汇率波动会影响股价波动;但这种影响究竟是正向还是反向的,仍要取决于上述两方面作用力的强弱对比。

(二)股票导向模型( Stock Oriented Model)

该理论最早是在1983年由Frankel提出的,主要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视角分析股价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股价波动通过影响外资的进出和本币需求的变化而影响汇率波动。以股价上涨为例:一方面,股价上涨推动股市繁荣会吸引外资流入,导致本币升值。另一方面,股价上涨也会使得本国居民财富增加,导致对本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外资流入,最终本币升值。股票导向模型认为股价波动会影响汇率波动;而且股价上升则本币升值,股价下跌则本币贬值。

虽然上述两种模型已经明确阐述了汇率和股价变动的理论联系,但是实证研究的结论却并不一致。尤其是自1992年Bahmani Oskooee和Sohrabian首次使用协整和因果检验进行分析以来,许多学者都运用类似的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汇率和股价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结论大致包括:汇率与股价不存在相关关系(Frank and Young,1972)或弱相关关系(陈然方,1999; Nath和Samamta,2003);存在着汇率到股价的单向因果关系(Abdalla and Murnide,1997;Apte,2001;邓、杨朝军,2008;朱新蓉、朱振元,2008;郭彦峰等,2008);存在着由股价到汇率的单向因果关系(Soenen and Hennigar,1988;马爽等,2010)以及汇率与股价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Granger等,2000;Muhammad and Rasheed,2003;杨清玲,2007;李泽广、高明生,2007)等。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通过引入外生变量间接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如Kim,2003;Phylaktis和Ravazzolo,2005;Pan等,2007;巴曙松、严敏,2009)。

事实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外汇市场管制程度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不存在具有统一普适的一般结论。而且,汇率与股价间的传导中介和传导机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组合方式上的差异也将导致两者的关联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鉴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对外生冲击下的汇市和股市关系分析不多,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又为该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绝佳的研究素材,本文将以次贷危机爆发为研究对象,分析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危机爆发前后汇率和股价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分别选取2005年7月22日至2007年7月31日(次贷危机爆发前)和2007年8月1日至2011年9月13日(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日交易数据作为分析我国汇率与股价动态关系的样本区间。汇率选取的是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中间价格,数据来自外汇管理局网站。股价指数以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盘价为代表,数据来自申银万国网站。剔除两个市场存在着的营业日不一致的情况,共得到1495个日交易数据样本。

考虑到许多金融时间序列都呈现出异方差的性质,分别对汇率与股价指数序列作对数变换。用ex1t表示危机爆发前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对数记作lnex1;用ex2t表示危机爆发后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对数记作si1t表示危机爆发前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将上证指数收盘价的对数记作lnsi1t,用si2t表示危机爆发后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将上证指数收盘价的对数记作lnsi2t。计量分析软件为EVIEWS 6.0。

三、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用非平稳经济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会带来虚假回归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建模前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来确定该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的原假设为序列存在单位根,若拒绝原假设,则认为该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反之,则为非平稳序列。本文将用ADF检验对序列进行单位根验证。汇率和股价指数的对数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序列Δlnex1t和Δlnsi1t的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即汇率Δlnex1t和股价指数Δlnsi2t序列均为非平稳过程。而经过一阶差分后所得到的序列Δlnex1t和Δlnsi2t的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汇率变动率序列Δlnex1t与股指变动率序列Δlnsi1t均为平稳过程。而且,由于时间序列Δlnex1t和Δlnsi1t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均可记为I(1)序列。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可以验证序列Δlnex2t和Δlnsi2t也都是平稳序列,同为一阶单整过程。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前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平稳序列存在同阶单整。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序列Δlnex1t、Δlnsi1t、Δlnex2t、Δlnsi2t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所以它们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要求。本文将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先对响应序列与输入序列建立回归模型,再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若是回归残差序列平稳,则认为多元非平稳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分别构造Δlnex1t、Δlnsi1t和Δlnex2t、Δlnsi2t的回归模型,结果见表2。

其次,要对两个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ε1t和ε2t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残差序列ε1t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因而序列ln ex1t和ln si1t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而残差序列ε2t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却是非平稳的,因而序列ln ex2t和ln si2t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表示了时间序列之间的领先与滞后关系,它重在影响方向的确认而非完全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基本逻辑是:过去或现在可能预测或解释将来,但是将来却一定不能预测过去或现在。从前述检验结果看,由于危机爆发前的时间序列lnex1t和lnsi1t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因而可以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即VEC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发现建立滞后3期的VEC模型时AIC和SC信息准则的值最小,所以建立VEC(3)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而由于危机爆发后的时间序列lnex2t和lnsi2t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因而可以将研究焦点放在它们的短期互动关系分析。基于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进行检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确定VAR 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2期。所以建立VAR(2)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

基于表4、表5的分析结论可知,从长期趋势来看,危机爆发前汇率和股价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趋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遭到破坏,因为汇率和股价在危机爆发后不再具有协整关系。但从因果检验来分析,无论是危机爆发前还是爆发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汇率和股价之间存在着相互短期引导关系,即短期内汇率能够引导股价的变化,而且股价变化也能够引导汇率变化。

(四)方差分解

虽然格兰杰因果检验能说明汇率和股价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它不能解释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因此,还需要利用方差分解方法进一步对汇率和股价的不同预测期的预测误差的方差进行分解,从而了解各方程信息(随机误差项)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具体结果见表6和表7。

从表6、表7的分析结果来看:危机爆发前,汇率的波动主要来自自身波动的影响,第1期为100%,以后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总方差中来自汇率本身的部分逐渐降低,到第50期时为99.70%。而股价对汇率的波动影响在第1期完全没有反映,后来影响逐步增大,但到第50期时也才达到0.30%。与之类似,股价的波动也主要受自身波动的影响,到第50期时股价波动有99.56%来自自身的影响,而仅有0.44%来自汇率的影响。与之相比,危机爆发后,汇率和股价受到彼此波动的影响都要更为显著。到第50期时,汇率受自身波动的影响为89.39%,而受到来自股价波动的影响为10.61%;而股价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为98.48%,而受到来自汇率波动的影响为1.52%。从数据分析来看,危机冲击下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大大加强了,风险传播的速度和程度也更为剧烈。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次贷危机爆发前后的汇率和股价关系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得出如下结论:

(1)从协整分析来看,危机爆发前的汇率和股价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这与李泽广、高明生(2007),邓、杨朝军(2007),郭彦峰等(2008)此前所做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危机爆发后这种均衡关系由于外生的冲击而遭到破坏,不再具有协整性。这说明次贷危机对两者的关系有实质性的影响,短期内两者的关系不再协整,这与巴曙松、严敏(2009)所作的分析结论存在相似之处。

(2)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危机爆发前的汇率和股价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在危机爆发后同样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危机爆发后,股价和汇率之间仅存在着短期内的相互引导关系,这与Bahmani Oskooee和Sohrabian(1992)的研究结论一致。因果检验的结果再次证明,作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价格代表,汇率和股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风险在两个市场间的传播。

(3)从方差分析来看,危机爆发前汇率和股价的波动受到对方影响的程度较轻,其波动性主要来源于自身。而危机爆发后,两者受到彼此波动的影响都更为显著,其中汇率的波动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更大。通过对模型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次贷危机爆发使得金融风险传播的外溢效应更为明显,因而危机背景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也更为艰巨。

鉴于次贷危机后汇市和股市间联动性的加强,为了防范风险的快速传播,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一方面,应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在坚决维护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汇率浮动空间,稳步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规范化建设,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其利润分配制度,并积极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价值投资理念。此外,还应积极建立健全各金融子市场的风险传播控制机制,加强对投机资本流动的监管,借鉴境外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经验,开发和完善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加速推进远期外汇市场以及外汇期货市场发展等。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这次次贷危机爆发后,汇率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更为明显。这要求政策制定部门在新形势下更要密切关注证券市场发展,牢牢抓住风险传播的源头,尽量减少或消除目前疲软的证券市场对外汇市场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新蓉,朱振元.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股票价格报酬之间的相关性――基于2005年至2007年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

[2]巴曙松,严敏.股票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中国市场的经验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3).

[3]宋琴,宋荣.汇率与股价的传导机制分析[J].理论探索,2009(2).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一、前言

2008年至今,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并且危机迅速由房地产市场扩散到金融市场,进而又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日益突显。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与信贷风险,作为我国金融业最重要的主体,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策略,平稳渡过金融危机已成为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寻找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管理风险提供建议。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中面临的风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实体经济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海外市场需求的减弱,使得中国经济亦面临诸多困难,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的实体经济遭受了重大的冲击,导致我国众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国民收入降低。银行业作为与宏观经济联系最紧密的行业,经历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双重考验,金融危机造成其商业银行的贷款、还款等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有: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

在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上,商业银行基本全程参与了房地产项目的完成。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房地产项目开发商、建筑企业提供贷款资金以确保房地产项目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给购房者提供按揭贷款,用于购买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通过住房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贷款以及土地储备贷款等,商业银行实际上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衰退,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而银行将是最终损失的承担者。美国的次贷危机便是“两房”造成的房地产贷款信用危机所导致的。因此,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存在要求商业银行需加强这方面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

(二)粗放式信贷管理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使用的信贷客户评级和分类方法,在总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等方面都比较粗放。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的稳定,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将长久繁荣的假象,导致银行不仅在放贷的方式上是粗放的,而且在对信贷管理的方式上也过于粗放。另外由于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银行监管系统不严密、信贷管理技术手段有限等众多原因致使银行在信贷管理上的形式、手段过于粗放。众多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甚至只是为了达到业绩,而没有科学、长久、有效的管理机制。这种粗放的信贷管理方式,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并不会显示其危害,但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很可能是商业银行踏上不归路的罪恶元凶。

(三)企业信用风险

次贷危机对大型企业的影响尚且不足为虑,但其对出口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影响却有可能是致命的。在出口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的低迷,我国出口需求下降,出口企业关闭现象增多,资产负债严重导致债务无法偿还,给银行带来坏账风险。再者,由于某些地区(如江浙一带)民营企业家利用民间借贷补充流动资金的风俗盛行,一旦经济不景气、出口下降导致某个链条断裂,可能就会影响一大批的企业,这往往也导致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大量违约。而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增速回落以及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现象十分突出,再加上受人民币升值等原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历来不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重点,而是其他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或是外资银行,所以中小企业的萎靡不振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四)内部信贷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问题。近年发生的数起信贷不良案件都涉及银行信贷制度的不健全、执行得不到位等问题,充分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存在较大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制度“救火式”的较多、缺乏前瞻性,制度总体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强调控制成本,将获利作为弱化或者逾越内部控制的理由;领导审批,缺乏完善的控制点和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的文字性内容较多,缺乏清晰的流程图;缺乏保证措施,很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既没有监督也没有奖惩措施等等一系列问题。内部控制的脱位使得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变大,无法为商业银行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信贷风险管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规范市场环境

要使银行业健康发展,法律是保障。只有完善法律制度,才能使监管有法可依,对违法操作才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高层监管机构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严打违法金融操作,规范金融市场。另外,监管机构还应当适当地、适度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制度改革提供良好法制及市场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评估体制

要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首先,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体系应全面,涵盖所有的风险类型和所有的业务领域,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中最关注的风险,但同时也要加强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既要评估内部业务的风险,也要开展外部业务的风险评估;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是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的有机结合,不要放松任何阶段的警惕。另外,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的成分,逐步引入定量分析以及线性分析的技术手段。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还应以正确的姿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评估机制和方法技术,并按照世界金融业界风险管理的要求,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以及科学的内部评估方法,同时还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商业银行风险数据库,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的操作风险都与内部控制不健全有关联。内部控制的建设是银行的一个重要系统建设,需要加强各部门职责的分配,既能各司其职又能互相配合。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完善、适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根据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察,来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操作性强、具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可行的监督执行制度和科学的奖惩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住操作风险,将粗放型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风险管理方式。

(四)加强监控房地产市场风险

房地产风险作为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最大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监视。房地产行业也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大量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银行业承担着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巨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严密监视房地产行业的动态,及时调整对房地产行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信用评级以及信贷量。同时加强对已经发放贷款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监控,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状况,及时发现风险以及潜在风险。

(五)加强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审查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应充分注意贷款企业的财物能力以及经营能力。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审查,尽量把操作风险降至最低,努力规避各种人为风险。其次,为适应新的监管趋势,商业银行应逐步构建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商业银行应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分析客户行为、客户信用、客户风险、客户资产负债状况、客户盈利状况等,并基于分析结果构建授信客户的全景图,客观评价客户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进而建立起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体系。该体系可以准确对企业风险进行预测,并及时发出报警信息。再者,应该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的分析,加强企业违约、破产的预测和预报工作,尽量使商业银行减少损失。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运用资产组合,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因素,降低和分散风险。

四、总结

金融危机的浪潮尚未完全退去,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和影响也是极其深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出合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日益暴露的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如何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的角度入手,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马佳杰.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4.02.21.

[2]杨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时代金融.2013.11.30.

[3]何振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4.02.28.

[4]张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经济.2013.06.25.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RTC模式 储贷危机 次贷危机 资产清理 危机救助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展开了持续的救助努力,其危机救助思路集中体现在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和问题资产清理计划当中。其主要措施是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因循的是当年处理储贷危机的RTC模式。按 RTC的运作效率,为清理次贷危机有可能造成的1.2万亿美元左右的直接损失,美国联邦政府最终可能不得不注入四到五倍于此的资金。但鉴于美国实体经济面临的衰退,从资产方入手救市可能会使不良资产越清理越多,金融体系越来越难以顺畅运作。RTC模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似乎失效。也许是认识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2008年11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宣布放弃先前的不良资产清理计划,转而对金融机构注入资本。

RTC模式的背景探究

美国储贷协会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美国为推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而组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保证其稳健运行,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宅贷款银行(FHLB)作为其最后贷款人,授权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FHLBB)审核批准成立储贷协会,并成立联邦储贷保险公司(FSLIC)为其提供存款保险。

到了20世纪70年代,储贷协会的风险开始暴露。利率的提高使储贷协会的固定利率贷款遭受损失,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使储贷协会廉价的存款资金来源大大减少, 1980-1982年,大批储贷协会亏损严重。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储贷协会的自由化。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引发房地产价格下跌,储贷协会的贷款无法收回,联邦储贷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于1987年耗尽,储贷危机全面爆发。

为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而增加纳税人的负担,1989年国会组建资产重组托管公司(RTC),管理和销售破产金融机构的资产。RTC及时成功地处置了储贷协会的不良资产,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RTC模式也成了处置不良资产的通行做法。

RTC模式失效的原因探究

(一)危机损失主体不同

储贷危机的损失分担者是存款人、银行和政府,而华尔街危机的损失分担者则是债券持有人、股票持有人和政府。

在储贷危机中,储贷协会的股东与债务持有人(存款人)之间的利益背离。由于存在国家的担保和存款保险制度,股东从事高风险投资的道德风险就会得到强化,因为其债务持有人丧失了对其监督和约束的激励。股东在这次危机中是始作俑者,给存款人造成了损失。因此,RCT模式倡导的资产清理以存款人利益为先,是合情合理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虽同样源于房地产贷款,但是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导致一系列道德风险的出现。抵押贷款机构通过发行MBS、ABS、CDO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将风险隐蔽于市场当中。股票持有人是此次危机的受害人,如果只是资产清理,很可能不良资产越清理越多,导致股东的权利不受保障。所以,国家直接注资,增加流动性,维持公众信心和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能力,暂不大规模清理不良资产,直到下一轮经济景气到来为止,方为暂行之道。

(二)标的资产不同

储贷危机处置的标的大部分是商业地产和机器设备,其运作可大量采取资产证券化方式以分散风险;而金融危机中的问题资产则是各种各样复杂的虚拟债券。对于买入金融机构的那些问题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将之清除,必然为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促进信贷增长。因此,政府不是去收购那些问题资产本身,而是去买入金融机构的优先股,以便政府可以在未来的盈利中获益,可能为更佳解决方案。

(三)危机处置空间不同

储贷危机发生后,为防范储户挤兑等风险,美国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关闭破产银行的制度。而目前,挤兑却发生在监管部门基本想不到的领域,比如回购市场。更严重的是,危机发生后监管部门才发觉,他们的规则完全不适应他们负责监管的、已迅速变化了的金融系统。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处于危机核心的各家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像相关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那么严密,而各家投资银行倒闭又不属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范围。

由此可见,RTC模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不能发挥比资本途径更有效的作用是危机性质决定的。政府应该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参与市场监管,帮助市场主体渡过危机。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rtc模式 储贷危机 次贷危机 资产清理 危机救助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展开了持续的救助努力,其危机救助思路集中体现在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和问题资产清理计划当中。其主要措施是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因循的是当年处理储贷危机的rtc模式。按 rtc的运作效率,为清理次贷危机有可能造成的1.2万亿美元左右的直接损失,美国联邦政府最终可能不得不注入四到五倍于此的资金。但鉴于美国实体经济面临的衰退,从资产方入手救市可能会使不良资产越清理越多,金融体系越来越难以顺畅运作。rtc模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似乎失效。也许是认识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2008年11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宣布放弃先前的不良资产清理计划,转而对金融机构注入资本。

rtc模式的背景探究

美国储贷协会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美国为推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而组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保证其稳健运行,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宅贷款银行(fhlb)作为其最后贷款人,授权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fhlbb)审核批准成立储贷协会,并成立联邦储贷保险公司(fslic)为其提供存款保险。

到了20世纪70年代,储贷协会的风险开始暴露。利率的提高使储贷协会的固定利率贷款遭受损失,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使储贷协会廉价的存款资金来源大大减少, 1980-1982年,大批储贷协会亏损严重。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储贷协会的自由化。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引发房地产价格下跌,储贷协会的贷款无法收回,联邦储贷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于1987年耗尽,储贷危机全面爆发。

为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而增加纳税人的负担,1989年国会组建资产重组托管公司(rtc),管理和销售破产金融机构的资产。rtc及时成功地处置了储贷协会的不良资产,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rtc模式也成了处置不良资产的通行做法。

rtc模式失效的原因探究

(一)危机损失主体不同

储贷危机的损失分担者是存款人、银行和政府,而华尔街危机的损失分担者则是债券持有人、股票持有人和政府。

在储贷危机中,储贷协会的股东与债务持有人(存款人)之间的利益背离。由于存在国家的担保和存款保险制度,股东从事高风险投资的道德风险就会得到强化,因为其债务持有人丧失了对其监督和约束的激励。股东在这次危机中是始作俑者,给存款人造成了损失。因此,rct模式倡导的资产清理以存款人利益为先,是合情合理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虽同样源于房地产贷款,但是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导致一系列道德风险的出现。抵押贷款机构通过发行mbs、abs、cdo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将风险隐蔽于市场当中。股票持有人是此次危机的受害人,如果只是资产清理,很可能不良资产越清理越多,导致股东的权利不受保障。所以,国家直接注资,增加流动性,维持公众信心和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能力,暂不大规模清理不良资产,直到下一轮经济景气到来为止,方为暂行之道。

(二)标的资产不同

储贷危机处置的标的大部分是商业地产和机器设备,其运作可大量采取资产证券化方式以分散风险;而金融危机中的问题资产则是各种各样复杂的虚拟债券。对于买入金融机构的那些问题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将之清除,必然为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促进信贷增长。因此,政府不是去收购那些问题资产本身,而是去买入金融机构的优先股,以便政府可以在未来的盈利中获益,可能为更佳解决方案。

(三)危机处置空间不同

储贷危机发生后,为防范储户挤兑等风险,美国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关闭破产银行的制度。而目前,挤兑却发生在监管部门基本想不到的领域,比如回购市场。更严重的是,危机发生后监管部门才发觉,他们的规则完全不适应他们负责监管的、已迅速变化了的金融系统。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处于危机核心的各家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像相关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那么严密,而各家投资银行倒闭又不属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范围。

由此可见,rtc模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不能发挥比资本途径更有效的作用是危机性质决定的。政府应该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参与市场监管,帮助市场主体渡过危机。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7篇

 

首先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其概念、原理、参与者和运作流程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深入探讨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阐述了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发展历程和内在原因。然后讨论我国在次贷危机背景下继续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潜在风险,并利用Credit PoIrtfolio View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风险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通过借鉴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今后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规避危机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一. 绪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基本框架与思路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三. 美国次贷危机的历程与成因

 

1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

 

2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

 

3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四.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及风险

 

1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状况

 

2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3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五.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策略

 

1加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3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4建立完善的证券定价机制

 

5扩大投资者范围

 

6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联储 货币政策 次贷危机

一.次贷危机期间的经济背景及原因

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的几年时间里,亚洲新兴国家和产油国的资金涌入美国,与低利率共同构成了2002-2004年的信贷宽松环境,引起了泡沫。作为房地产泡沫的重要组成部分,MBS迅速增长。MBS依靠抵押贷款的利息和房价上涨获取收益,这一金融创新使得全世界的投资者都能投资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但是,2005年4月-6月,次级债贷款违约率开始上升。2006年6月,住房价格达到顶部。衍生品交易脆弱的背书标准、不良的风险管理操作、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和不透明以及过度的杠杆使得金融系统变得异常脆弱。监管者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金融衍生品创新的研究不足,金融监管的滞后,进一步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以2007年2月房地美宣布不再购买风险最高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证券为开端,次贷危机开始爆发。

二.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我认为美国在07-09年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分为三类,分别是利率政策,流动性政策和信用政策。

1.利率政策。FOMC首次下降联邦基金利率是在2007年9月18日,从5.25%下调到4.75%,一直到2008年12月26日,FOMC决定将有效的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联邦基金利率事实上已降到零下限,。我认为降低危机的持续时间和长度,联储维持了低利率,并试图使公众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联储将维持这种低利率政策,这种利率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联邦基金利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已经用尽。

2.信用政策。首先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收购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包括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Wells Fargo收购Wachovia、美国银行收购美林、美国银行收购Countrywide等,这有效的抑制了危机的扩张,很好的保证了流动性以及稳定性不会因破产而导致其他中小型产业步入窘境。当然美联储还不仅仅是收购诸多金融机构,而且还批准多家投资银行转型为金融控股公司,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美国运通、运通旅行服务公司、GMAC、IB等。

3.流动性政策。FOMC创造各种贷款和资产置换项目,为不同市场参与者提供流动性,这些项目包括TAF、TSLF、PDCF、AMLF、CPFF、MMIFF等。以资产置换和TAF为主的流动性措施在08年7月至09年7月一年中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直至09年7月后才开始逐渐减少。这联储扩张性政策可能会导致美联储的独立性收到动摇。

三.次贷危机货币政策的评价

我认为美联储在这次救市中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美国渡过此次危机,当然危机所留下的诸多泡沫依然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美联储的各项货币政策功不可没,尤其在提高流动性上所出台的一系列项目―TAF,PDCF,TSLF有效缓解危机前期的“金融加速器机制”问题,并且美联储及时发现了这些流动性注入政策对缓解信贷紧缩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针对性不足,迅速推出了新工具AMLF,商业票据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随后的表现让美联储意识到AMLF间接救助的不足,立刻推出了旨在直接救助的CPFF和MMIFF;就此美联储在货币政策的救助上应变频繁。整体上看,相应的货币政策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1.弥补国债发行缺口。根据奥巴马政府的预算,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美国国债发行量将达到2万亿美元,而国内外投资者购买的意愿均不强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出口导向型和能源输出型国家贸易顺差额减少,购买美国国债的能力下降。从美国国内投资者来看,由于经济不景气和失业加剧,美国居民增持美国国债的能力有限。在国债供给与国债需求存在缺口的情况下,美联储通过购买长期国债,能够保证财政部发债计划顺利实施。

2.改善私人信贷市场条件。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受金融市场优良资产减少的影响,美国长期借贷利率不断上升。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国债尤其是长期国债的利率不断上升,无疑会提高银行信贷、企业债券和房地产融资等中长期金融工具的融资成本,不利于经济的复苏。美联储购买长期国债之后,长期国债的市场利率就会下降,随着国债利率的走低,抵押贷款利率也将随之下降,这将缓解美国居民的还债压力。

3.通过未来的通货膨胀来减轻美国债务负担。美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衰退时期,巨额的财政赤字将大大增加美国的债务付息负担。如果能够通过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操作,由美联储向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就可能使美国的宏观经济转入通货膨胀的通道,其结果既可降低国债收益率,又能提高经济增长率,还有助于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从而达到多重效果。

四.次贷危机后美联储的转变

我个人认为美联储在此次危机后的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美联储的政治独立性在这次危机中面临质疑。次贷危机中,美联储与财政部的频繁合作,可以看出美联储面对这个危机实在乏力,需要与政府进行合作。这也是美联储独立性消弱的代表。

其次在这次美联储在这次危机后有个更多的权利,去进行经济监管,同样的也会促进金融监管改革。

最后,鉴于一开始格林斯潘的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流入营造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持续低利率环境导致次贷危机的巨大破坏性。美联储将在零利率环境下,主要使用量化宽松政策以稳定经济。

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贷业务 金融系统 信贷资产 影响 风险

引言

随着一轮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国内经济形式明显好转,中国经济已经基本走出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可以说是所有行业中发展最迅速的。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长期处于信用扩张阶段,2011年和2012年M2和M1的年增长量都维持在20%以上,通货膨胀问题的爆发才导致M1,M2 的供应量得到一定的控制,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从整个银行系统的的信贷规模来看,与次贷危机前相比,在短期贷款、长期贷款、有价证券及投资等方面都是成倍的增长。鉴于美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所经历的信贷危机教训,我国信贷业务如此快速的扩张速度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事实证明,信贷业务的扩张对银行金融系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图1、图2所示。

一、信贷扩张对银行金融系统的影响

(一)存贷规模及质量情况

在政府信贷扩张政策的驱使下,银行的总的存贷规模明显增加,与次贷危机前相比几乎是成倍的增加。在利用五级分类指标度量体系对新增信贷资产质量的评估过程中发现,银行信贷资产中正常类资产所占的份额在逐年增加,说明在信贷业务扩张的同时,各银行在资产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损失类的资产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上升,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该问题就值得银行管理者深思。

(二)经营风险状况

对存贷规模、存贷质量、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探究银行的经营风险,其中以不良贷款对银行威胁最大。本次信贷扩张以中长期投资为主,主要流入到了政府鼓励的行业。表面上来,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较低。但由于此次贷款的时间较长,而且政策项目一般金额巨大,对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控制要求非常高,因此,贷款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上面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银行的收益率都较差,且波动率较大,验证了收益性不确定的事实。

二、信贷扩张背景下银行信贷资产管理应对对策

信贷政策是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国内的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会依赖于信贷扩张政策。但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应该看到信贷业务扩张的同时对金融行业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信贷业务扩张背景下,银行要要强对自身风险的控制,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经营效率,对此,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控制存贷款规模

信贷业务扩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货膨胀、投机以及部分行业过热,会打破国家经济失衡的局面,严重的甚至出现失控。因此,适当的存贷款规模防止社会投机者在高利润和政府创造的有限社会需求下,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违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会阻碍我国部分产业利用次贷危机进行产业升级的发展步伐。

(二)优化信贷结构,合理分配信贷资金的流向

对信贷结构实现优化的主要目的是将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严格控制在央行、银监会等规定的范围内。在此问题上,各商业银行要结合央行的政策导向,合理分配信贷资金的流向,并对短期、中长期贷款的比例进行相应的控制,增加对经济薄弱、对资金需求量大且资信可靠的行业的贷款支持,严格审核对过度投资、投机行业的贷款发放标准,通过贷款流向及时间的组合,优化信贷结构。

(三)加强风险控制和信贷监督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到,过度的信贷扩张是经济泡沫发生的根源,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加剧了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做好日常的信贷监督,尽可能的降低经营风险。此外,应赋予银监会更大的对于银行监管的职能,在保证银行各项风险指标,如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严格控制在可测水平范围之内以外,还应定期对所有影响其长期经营的各项指标定点抽查,全面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解决中国经济低靡问题的同时,也给国内的金融系统带来了新的问题,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扩展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必须引起政府和银行机构管理者足够的重视。采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信贷业务扩展是国家政府防范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必然形式,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业永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潘再见.资本约束对银行信贷扩张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1998-2009)―兼论当前宏观调控的一种新工具[J].财经论丛. 2011(02)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跨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波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转贴于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弊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主权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金露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J].财经界(下旬刊),2008,01.

[2]王球娥,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7]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 (02):7-11.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跨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波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弊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主权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金露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j].财经界(下旬刊),2008,01.

[2]王球娥,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12篇

对存贷规模、存贷质量、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探究银行的经营风险,其中以不良贷款对银行威胁最大。本次信贷扩张以中长期投资为主,主要流入到了政府鼓励的行业。表面上来,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较低。但由于此次贷款的时间较长,而且政策项目一般金额巨大,对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控制要求非常高,因此,贷款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上面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银行的收益率都较差,且波动率较大,验证了收益性不确定的事实。

二、信贷扩张背景下银行信贷资产管理应对对策

信贷政策是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国内的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会依赖于信贷扩张政策。但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应该看到信贷业务扩张的同时对金融行业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信贷业务扩张背景下,银行要要强对自身风险的控制,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经营效率,对此,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控制存贷款规模

信贷业务扩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货膨胀、投机以及部分行业过热,会打破国家经济失衡的局面,严重的甚至出现失控。因此,适当的存贷款规模防止社会投机者在高利润和政府创造的有限社会需求下,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违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会阻碍我国部分产业利用次贷危机进行产业升级的发展步伐。

(二)优化信贷结构,合理分配信贷资金的流向

对信贷结构实现优化的主要目的是将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严格控制在央行、银监会等规定的范围内。在此问题上,各商业银行要结合央行的政策导向,合理分配信贷资金的流向,并对短期、中长期贷款的比例进行相应的控制,增加对经济薄弱、对资金需求量大且资信可靠的行业的贷款支持,严格审核对过度投资、投机行业的贷款发放标准,通过贷款流向及时间的组合,优化信贷结构。

(三)加强风险控制和信贷监督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到,过度的信贷扩张是经济泡沫发生的根源,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加剧了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做好日常的信贷监督,尽可能的降低经营风险。此外,应赋予银监会更大的对于银行监管的职能,在保证银行各项风险指标,如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严格控制在可测水平范围之内以外,还应定期对所有影响其长期经营的各项指标定点抽查,全面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三、结语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一、引 言

关于次贷危机的成因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内外研究分析,关于次贷危机成因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的研究比较少。

文力图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首先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仍存在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些启示。对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防范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二、次贷危机的成因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及成因并吸取经验教训,对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为信用分数较低的个人,其首付比例较低、月供占收入比例较高。由于美国政府想带动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所以想通过房地产刺激经济,但优质客户开发殆尽,于是低收入人群成为其目标客户。更重要的是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其他贷款高2%到3%,在巨额利润面前,许多金融机构禁不住诱惑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来,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在投行的设计下进入证券市场形成次级债,这些次级债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卖给全世界,在地产繁荣的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被很好的掩盖着。但当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过热开始提息时,这种次级债演变成的次贷危机就愈演愈烈,利率大幅攀升导致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大加重,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甚至利息,次贷危机便产生了。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后,由于次级债卖向全球,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次贷危机的爆发有内外两个层面的原因。

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自身和运行机制的缺陷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内因。具体而言,次贷市场机构道德风险蔓延,经纪商、贷款公司或银行、贷款投资机构和证券化产品投资机构等各个主体,都存在于道德风险中,这个产业链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真正关心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

2、房地产市场状况及美国的利率环境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外因。多数次级抵押贷款基于浮动利率,一旦利率上升,次级抵押贷款人将面临无力还贷风险。第一,货币政策逆转,利率持续大幅提升,提息导致还贷成本巨增,超出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被诱发,在房市变冷、利率攀升的联合压力下,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增加。第二,房地产市场需求减少,房价下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上升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并且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收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政策,对住房需求也产生了抑制,形成了房价下滑—利息提升—借款人还贷困难—贷款人收紧房贷—住房需求下降—房价继续下滑的循环紧缩链条。

除上述提及的原因以外,这次次贷危机的根源与往次危机是相同的,都是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而次贷危机的生产相对过剩表现为贷款导致的过度消费,而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手段,其结果必然导致危机的发生。

三、当今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深远的,而且影响至今远远没有结束。

(一)通货膨胀严重

次贷危机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国30年来一直采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中国出口受阻,失业率上升,政府必须采用扩大信用规模的方法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然而扩大信用规模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物价便会上涨,而政府未能控制上涨,物价持续走高,于是通货膨胀便产生了。另外,受次贷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工业品生产成本激增,导致物价上涨。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

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格局下,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希腊出现经济危机导致了整个欧洲债务危机,后传导到爱尔兰,欧洲债务危机给处于复苏期间的欧洲金融业带来了影响。经济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大。由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滑,加之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其他贸易壁垒增加,很多企业面临外需减少,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减少。与此相反,毕业大学生每年的数量增加,供给大于需求,则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与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前相比,人民币对各国货币的汇率中间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高达22%,与此同时,人民币对其他非美货币升值幅度也大大提高。虽然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人民币对外币升级幅度减缓,但是汇率在未来还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对人民币施压,以增加出口,平衡中美贸易失衡,增加本国就业。于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我们在分析此次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防重蹈覆辙。

(一)采取降低依赖的进出口战略

中国作为对美最大的贸易盈余国,必须降低对美的出口依赖,在危机面前进行主动调整,尽量减少对经济和国内出口企业的打击。中国必须主动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和进出口比例结构,逐渐减少顺差,适当创造顺差。中国应该积极谋求在东盟和拉美地区建立自贸区。

(二)采取策略性处理与美元关系的外汇储备战略

作为目前最大的对美贸易盈余国和最大的对美债务持有国,中国应该停止增加美元资产,战略性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如战略性的增加黄金储备和白银储备,提高实物资产的储备。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实物资产,维持美元对人民币的适度稳定,是暂时维持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人民币国际化

产中国应建立可信的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黄金和多元储备支撑下的货币体系,实现未定的货币度量,为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做准备。在人民币发行体制中适当引入“锚”,逐步提高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发展稳定的人民币国际流通渠道,抓住时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延喜.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16.

[2]翟晨曦.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19.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在世界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信贷风险管理的力度,将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所有来源包含在管理范围内,通过分析找出引起商业银行不确定性的内、外部变量,对其变化趋势持续地进行监督其,这样就可以帮助管理层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间找到平衡点,使商业银行躲开前面的未知风险,保持持续健康的 发展 态势。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爆发诱因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 经济 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 企业 ,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 金融 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 金融 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参考 文献 :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在世界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信贷风险管理的力度,将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所有来源包含在管理范围内,通过分析找出引起商业银行不确定性的内、外部变量,对其变化趋势持续地进行监督其,这样就可以帮助管理层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间找到平衡点,使商业银行躲开前面的未知风险,保持持续健康的 发展 态势。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爆发诱因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 经济 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 企业 ,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 金融 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 金融 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参考 文献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