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

动态财务分析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1篇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

第一,资金来源广泛。在一般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保险费,但是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财产保险公司的项目不断增多,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财产保险公司资金来源更加广泛。第二,资产分布比较集中。财产保险公司按照集中管理的原则管理资金,各个分布保险费用的支付都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来实现,为总公司资金的集中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第三,财务会计负债数据信息不准确。财产保险公司的基本属性是负债公司,收取的保险费用也是负债资金,因而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风险。

二、动态财务分析下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的风险度量

(一)基本原理

在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度量中常见的风险度量指标在险价值VaR和尾部在险价值TCE,在险价值VaR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却不是一致性风险度量函数,而TCE满足一致性风险度量的方式是有效的风险度量方法。在险价值VaR和尾部在险价值TCE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财产保险公司风险调整后的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当前,财产保险公司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常用的指标包含Shap指标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RAROC)能够弥补Shap指标应用风险,是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规避的一个重要标准。RAROC的取值范围在正无穷和负无穷之间,在负无穷和0之间的时候是,说明财产保险公司为了获取定期收益承担了较多的风险,且RAROC的大小和财产公司所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呈现出一种反比关系。在RAROC取值范围在0到正无穷之间的时候,RAROC的大小和保险公司所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呈现出一种反比关系。

(二)实证分析

(1)数据选择。选取2016年到2017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的有关数据作为基本样本,投资收益率、机动车辆的总体赔付率、非机动车辆的赔付率根据有关数据信息计算分析得到。在排除多种因素之后,实证过程直接使用投资收益率来进行更深入的划分,将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卡方分布、指数分布等分布函数作为备选分布函数,采取科学的检验方法来判定备选分布函数的拟合优度。

(2)度量结果。首先,根据相关关系和Copula函数参数值,应用专业的仿真技术得到1000个随机数。其次,在得到10000个权益资本EC值。最后,对10000个权益资本EC的数值进行升序。在经过数值的平均计算之后得到保险公司的RAROC始终小于0,充分正经保险公司为了获取现有的收益承担了较高的财务风险。

三、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一)根据财产保险公司实际情况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财产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公司所在的内外部环境,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积极寻找应对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的措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保险公司的社会适应力。结合时展需要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财务人员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来为其安排适合的岗位,发挥人员在财务风险规避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二)打造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通过打造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个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制定科学的财务报表,从而透过财务工作从多个角度体现保险公司的财务发展情况。

(三)增强财产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

财产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资金是公司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因而,保险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信用贷款、政府拨款等方式来筹集发展资金,缓解自身发展压力。另外,保险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客观实际来调配资金,不能出现为了扩大经营而采取降低条件的签单行为。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树立自己良好的信誉形象,积极寻找长期合作的伙伴,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成效。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动态财务管理;财务资源

电子商务的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主要以信息技术,提高商业运作效率为主,在财务交易过程中,以直接化、无纸化的方式存在。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突飞猛进,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各方面正在逐步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下,开始逐渐发生转变,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动态财务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与理念。

一、传统财务管理特点及问题

(一)传统财务管理的问题

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而做出的一系列财务活动,被称之为财务管理。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企业出现亏损,企业无法摆脱传统问题的束缚,做改革措施。例如,大多企业在上下级管理中,失去制约。企业财务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财务监管不到位,致使企业财力分散。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束缚力下降,关系模糊,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财务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然而在追求目标的同时,易出现短期化决策,未对企业长期发展,以及风险做考量,对企业持续性发展构成影响。

(二)传统财务管理特点

财务资料获取有局限性,财务报告难以生成;财务分析耗时,且达到效果较差;企业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企业财务无法做前期预测。

二、电子商务动态财务管理要求

(一)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传统财务管理中所一直欠缺的观念,电子商务时代需实现动态管理,必须要具有安全性,加强风险管理措施。电子商务是无区域易,对信息传输安全、网络安全、付款、货款结算、信息保密等方面,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对法律保障原则,电子商务作为新型贸易模式,无法用传统法规进行约束。因此,必须要做好法律方面的安全保障

(二)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市场千变万化,在财务管理方面,必须要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不断转变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在竞争中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让企业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财务管理应实现弹性、及时性,对于交易需要做到实时化、远程化。必须注重企业的知识资本,并加大企业流动性管理。

(三)财务管理需寻求突破

电子商务的存在,将传统财务管理的界限打破,可以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从一个局限的空间内,逐步往外扩张,将静态财务管理,逐步发展为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可实现网上采购、支付、报表、查账等相应的财务管理流程。管理人员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可使用网络做远程财务管理,以此提高在财务管理上的效率。

三、电子商务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可采用以下管理方式做财务管理:财务资源规划、财务重构策略、网络财务、财务工程。

(一)网络财务

网络财务是使用范围较广的财务管理方式,以财务与为核心,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网络为工作实施基础,能实现财务远程操作,采取动态在线管理的系统化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管理下,能将财务人员的工作介质、方式做巨大改变,由原本静态操作模式,改变为动态财务管理,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线审核、报账、信息等,能大量减少工作负荷。电子货币模式,可将传统货款方式,改变为电子单据,其优越性不可小觑。

(二)财务资源规划

对企业财务资源实施规划,是在ERP系统模式下所形成的财务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可让财务部门与企业各部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能实现企业与业务、供销、库存、生产等多个环节保持互动,将实物的物资方式,转变为动态资金,可确保企业的财务、业务协同。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可有效提高整个财务系统的工作绩效。可改变企业信息断层情况,将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率大幅度提高,能达到信息流、资金流汇集的模式。

四、结语

在电子商务的时展模式下,传统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需求不足与问题,可在电子商务的动态财务管理模式上逐步得到解决。电子商务实施财务管理,必须确保安全性、信息及时性,无区域性质的贸易模式,在扩大商家利益范围的同时,财务管理也必须提高效率,减少弊端,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持续发展性。系统化的管理模式,特别适用于大型企业财务管理,在一个集中且流通的网络环境下做远程财务管理,也增加了财务工作的及时性、效率、水平,企业各部门之间与财务部门保持互动,能妥善解决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力不足问题。参考文献:

[1] 樊萍.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的新方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137.

[2] 李娜.电子商务时代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分析 控制

企业财务管理,其实质就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利用资本、成本、收入等指标,同时考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来组织资产经营,实现价值的再生、实现和分配的一种行为。在当代企业,普遍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这个观点的核心是,把企业作为特殊的商品,在公允环境下买卖的市场价值确认为企业价值。选择这个指标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这个商品进入市场买卖时的价值是一个价值的合体,同时兼顾了短期利益以及长期利益的评价,比较客观的体现了企业管理价值。

财务管理总目标通常会被运用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三个具体目标上,三个具体的目标又在财务管理过程从总体上划分为五个基本环节: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在财务管理的五个环节中,财务预测、决策、预算、分析都属于静态总结性分析,而财务控制这项工作是动态的,是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掌控,才能使财务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换一句话说,财务控制这项工作的成果和价值,应该在企业制定完整的管理目标后,进行过程或者动态控制中体现。

财务的动态控制,首先会体现在评价体系中核心因素的选择上,其次要体现在整个企业财务运营的过程中。具体工作是在在财务现金流分析以及财务制度过程控制中体现。

一、 现金流分析

(一) 传统的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在进行具体的财务管理评价体系中,一般而言,财务分析注重的是企业净利润的多少,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核心指标也是围绕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地。

财务管理运用的分析、评价指标,来源于会计报表的数据,现实情况是:企业在利润管理方面各不相同,因而采取不同的利润管理策略;所有的会计核算都是根据一定的会计假设、权责发生制等原则计算出来的;具体会计准则具有弹性,企业可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和运用中,包括折旧计算、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因此,用来进行财务分析的数值,尤其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过会计核算出来的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真实利润值,更不能作为财务管理分析中现金支付能力、现金时间价值的评价依据。

为了更全面体现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传统对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企业现金流的分析。

(二) 现金流分析

现金流分析,比较直接的数据来源是现金流量表,现金流分析的主要内容就是现金流量表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大项和补充材料。其中,三大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又是我们现金流分析考虑的重点。在每一项经济活动当中,现金流量表都将分为现金地流入与流出,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流入的净额及流入与流出的总额;其次,还要进一步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子项组成状况。例如,甲公司是IT企业,报告期内收入为1900万元、净利润值为130万元、净资产平均值为2400万元,经过静态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指标还过得去,进一步考察改公司的现金流量表内数据,发现:年度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550万元,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440万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0万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万元。首先从金额上看: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投资活动的现金流为负数,该公司有一定投资,主要投资项方向是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开发软件);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净额不大。另外,从现金流量表的子项组成来看,甲公司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有关的现金(其他应收款项)940万元、甲公司筹资活动有300万元流入。因此,虽然甲公司静态的财务分析值还可以,但从动态资金流来考虑,结论是:甲公司资金总量出现了问题,公司经营状况的前景堪忧。

现金流分析,主要体现在企业现金流转过程的管理上,具体是要弄清企业利润中的现金比例,以及在投资、筹资过程中现金地流转情况,以此来判断企业真正的收益能力,进行投资决策;还原企业的真实财务管理效果,也最大化避免因企业选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对报表数据的改造,而造成的利润误导风险。

(三)现金流分析的现实运用

通常,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果时,息税前利润、净利润值使用比较多,由于指标计算过程过多的加入人为因素,得出结论也比较局限,因此在静态指标的结论基础上,还需要用动态的分析进一步判定。通过财务资金管理,尤其是关注资金流转的过程,可以依据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越大,来判定企业资金周转良性,对于投资或者偿还债务有资金保障,经营、财务风险较小;反之,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越小,说明企业资金周转不良,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困难,经营、财务风险增大。

在动态分析中,现金流对企业的指标评判良性因素主要有以下:收回以前年度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增加本年现金流入;减少存货采购或增加赊购,减少本年的现金流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的债务实质减免,减少本年度现金流出等。这些措施和过程都能取得增加现金流量的效果,这种现金流量的增加,不能作为本年的经营业绩,在本年的利润值里面得不到体现,但在我们进行财务分析时,考虑这些财务现金流的动态变化,往往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做出较为理性的判断。

当然,既然现金流是动态的,其流转的过程如果不加以分析,也会和净利润一样,会被人为地进行改造,也可能产生误导性的信息。例如,企业发生了一项现金流出,应计入当期费用,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但为了管理指标的需要,人为地将该项现金流出与某固定资产的购建挂钩,计入了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成了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再如,企业从其他企业取得借款,应计入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但为了管理指标的需要,人为地将他判断为购货企业预先支付的购货款,从而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因此,在进行财务指标动态分析的同时,还要注重财务活动的过程控制。

二、财务制度管理以及动态控制

财务管理的过程控制,主要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将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之间的关系理顺;同时,在建立较为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过程中加以合理控制。

(一)理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会计管理是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所规定相应的方法和规则,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通过对交易或事项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资料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主要是从资金角度进行管理,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融资和管理的决策体系,它强调的是在资金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金的增值。会计管理侧重基于既定的核算原则的全面反映,财务管理侧重企业资金运转状况。所以,财务管理是从会计管理中分离出来的,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却比会计管理要深入和专注。例如,某电器行业上市公司为了占有市场,大量在全国铺货,导致大额应收帐款,结果是:一方面企业实现账面利润额巨大;而另一方面,因此销售行为产生了将近9亿元的税金,账上并无资金可交,更不要说投资者无实质分红,债权人到期债务收不回,企业的持续经营出现困难。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在账面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实质是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基础时,并且能同时带来现金净流量的稳定或增长。

(二)财务制度的建立和过程控制

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包括资金流入管理和资金流出管理,对于内部控制而言主要工作之一是成本管理。成本效益管理,是要节约效率不高的成本,控制管理不善的费用;对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经济效益,以及增加短期负担、长远却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现金流出,合理分配。因此,成本管理,是即减少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出,又兼顾从战略上夯实企业的生存基础,要完成成本管理,需要通过相关的财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控制。

1. 战略性财务制度的建立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制定各种政策时,不光只在个体内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在内部资金流程管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外部信息和资源,进行财务管理,从更高、更远的角度来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覆盖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财务指标计划,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

2.执行过程的细致控制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内部控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模式逐渐走向成熟,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企业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革新财务管理方法与模式。现在企业运营管理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趋势。其中,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与企业的重视。

一、财务管理面临的信息化时代背景

财务管理模式的革新不仅是财务数值上的变化,还要在企业的日常财务核算工作中结合当下的先进计算机技术,推动财务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遇,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可以促进企业运转管理的正常进行,为企业的工作人员、服务对象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带来更多的效益。随着创业团队的不断规模化与新型企业的崛起,企业要不断加强其内部资金的控制,提升其对外的融资能力,并能更好地把握现金流,这都是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下的动态财务管理模式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要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管理,保证其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同时,还要构建相对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架构,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必须确保其内部控制架构具有将强的科学性与成熟性,才能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实施成效。信息化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进一步加强,不仅与企业内部各个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还涉及到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很多环节。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影响到企业内项目开展的整个过程,从开展前的预测到完成后的最终总结,财务管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这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部分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企业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与自身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其运营管理中的实际需要,选择符合时展同时又符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财务管理相关软件的合理使用,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与重点环节的关注与监督,从而使管理体制的制定更加成熟化。信息化时代下,一套成熟、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需要包括对财务数据库的管理、控制与维护,包括对相关数据的录入以及备份储存等。只有保证财务会计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才能做好相应的安全准备工作,保证数据录入的完整度,保证财务数据具有较强的可用性,从而为财务数据管理的保护体系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做好财务数据的安全工作,要重视对数据终端入口自动预警系统的建设与管理,防止非法用户登入。要设置相应的纠错程序,严格审核、筛选系统录入的财务数据,从而及时发现其中出现的错误数据并进行修正。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安全防范机制

信息化时代下,企业财务的安全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使计算机上的财务信息资源很容易被其他计算机用户非法获取,这就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网络系统形成了很大的安全威胁。因此,要尽量避免网络化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工作:

1.要通过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加强所构建的通讯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关信息可以快速、安全地进行传递。

2要制定科学的硬件操作规程,定期对财务管理相关硬件进行检修、维护。加强对网络化财务管理操作人员的管理,使其能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同时,要避免不相关的工作人员接近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免引起财务管理信息的泄露。

3.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相关软件以及运行环境的维护,并且及时更新财务管理数据库中的信息,对旧的财务数据进行科学储存,从而为财务数据报告的形成提供便利,并且使其可以更方便地被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和外部的投资者使用。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预警 探索性因子分析 财务指标

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环境中的复杂性、模糊性日益明显,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变幻莫测,及时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成为企业经营的迫切需求。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预警模型是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判别结果也只局限于被预测企业被ST或未被ST两种。而企业内部的预警体系,应该更加及时、详细,这样才能给企业的管理者带来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下一步的营运决策。所以,这样一个财务预警体系的指标必须有代表性,能对企业运营现状进行全面有效的反映。

一、传统财务预警体系指标选取的缺陷

(一)指标预警功能单一。传统的财务预警体系主要是通过对期末会计报表中的会计数据进行提取形成财务指标,利用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把财务指标输入设计好的模型中,通过模型运行结果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理论上这种方法行得通,可以为企业相关利益者提供一些信息,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指标已经不能反映预警体系的全部功能。

(二)指标数量繁多。综合考虑前人研究的财务预警体系,选取的指标一般大约为三十个。因此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输出结果出现警情的信号时再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进已经为时过晚;另外繁多的预警指标也会影响预警系统的效果。

(三)指标的选取忽略了与管理系统的有序结合。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对企业营运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的管理漏洞、决策失误、经营异常以财务报表的形式输入到财务预警系统中,把财务风险的踪迹反映给企业管理者,达到企业内部财务预警的目的。但传统的财务预警往往自成体系,把财务预警系统作为会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仅仅通过会计信息进行财务预警往往难以全面、系统。而在现代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建立的后台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的经营信息、管理信息、会计信息、资金信息进行集成与共享,为财务数据扩宽了范围,完善了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随着指标数量的增加,预警前的指标分类成为了财务预警的必经过程,先把指标进行归类,确认每个指标反映的问题方面,便于解决警情。可见,将财务指标与管理系统进行融合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二、动态财务预警体系的特征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业财务预警体系作为企业经营运行的检测器,应该能实时观测企业动态,及时发现警情,以便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所以,企业财务预警体系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及时性、简练性、灵敏性。

(一)及时性。所谓及时性实际上是指指标获取的及时性。作为预测性系统,必然要具有前瞻性,而满足前瞻性的首要条件是及时性,如何及时、有效地获取预警指标是构建财务预警体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财务预警体系主要是根据期末财务报表获取数据处理来进行预警,由于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处理受到了冲击,网络会计应运而生。这种模式下会计处理不仅可以提高会计核算效率,还可以产生实时的财务报表,对财务预警体系指标获取速度有很大帮助。

(二)简练性。企业内动态财务预警体系,供企业管理人员使用,在实际应用中要比供企业投资者、债务人所使用的预警体系频繁的多,甚至会达到每月一预测的频率,因此,具有这样特点的财务预警体系必须容易运行,预警指标必须简练容易获取。简练的指标不但节约了企业的预警成本又能及时发出警情信号,可谓是两全其美。

(三)灵敏性。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属于事前预测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作为预警体系的指标,必须具有灵敏性,在出现警兆的情况下,发现警情的蛛丝马迹,发出信号,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警情信息。

(四)成本效益性。成本效益是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指标体系中有许多指标的确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有很大利用价值,但如果预计获取该指标的成本过大,大于其预警带来的收益,那么应该放弃选取该指标,转而用与之相关的且获取成本较低的指标代替。

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财务预警指标选取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样本来自于我国三十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本文剔除了ST公司的财务数据。

(二)财务指标的选取与变量设计。本文选取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四个方面共19个指标,变量设计见表1。

因子分析是简化指标的过程,通过寻找各指标间的潜在公共因子实现变量的降维。所以,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对观测变量进行检验,确定变量间确实有相关关系。本文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分析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结果见表2。 通过检验结果可知,KMO值为0.66,结果大于界定值0.6,表明观测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小于界定值0.05,原假设被拒绝,表明原观测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共同度分析结果显示,流动比率、资产报酬率等6个指标的共同度均超过了0.9,表明公因子对这6个指标的方差做出90%以上的贡献。共同度超过0.7的指标共9个,可见,公因子提供的信息量较大。运用SPSS计算公因子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结果见表3。

根据解释的总方差结果显示,选取7个公因子的因子成分对所选取的公因子进行因子解释,作为选取公因子与原指标间的系数。因子成分矩阵见下页表4。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各变量的因子表达式:

……

下页表5是经过正交旋转后的成分矩阵,通过这个矩阵我们可以得出旋转后的各成分表达式:

……

公共因子命名如表6所示。表7是成分转换矩阵,成分矩阵乘以成分转换矩阵就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因子得分表达式,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8。由此得出因子得分表达式:

……

以上是因子得分表达式,即利用原有指标与指标得分作为系数,得出公因子表达式。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因子得分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估计预测,找出企业弱势方面进行改进调整,制定解决警情的对策。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预警 探索性因子分析 财务指标

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环境中的复杂性、模糊性日益明显,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变幻莫测,及时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成为企业经营的迫切需求。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预警模型是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判别结果也只局限于被预测企业被ST或未被ST两种。而企业内部的预警体系,应该更加及时、详细,这样才能给企业的管理者带来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下一步的营运决策。所以,这样一个财务预警体系的指标必须有代表性,能对企业运营现状进行全面有效的反映。

一、传统财务预警体系指标选取的缺陷

(一)指标预警功能单一。传统的财务预警体系主要是通过对期末会计报表中的会计数据进行提取形成财务指标,利用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把财务指标输入设计好的模型中,通过模型运行结果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理论上这种方法行得通,可以为企业相关利益者提供一些信息,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指标已经不能反映预警体系的全部功能。

(二)指标数量繁多。综合考虑前人研究的财务预警体系,选取的指标一般大约为三十个。因此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输出结果出现警情的信号时再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进已经为时过晚;另外繁多的预警指标也会影响预警系统的效果。

(三)指标的选取忽略了与管理系统的有序结合。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对企业营运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的管理漏洞、决策失误、经营异常以财务报表的形式输入到财务预警系统中,把财务风险的踪迹反映给企业管理者,达到企业内部财务预警的目的。但传统的财务预警往往自成体系,把财务预警系统作为会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仅仅通过会计信息进行财务预警往往难以全面、系统。而在现代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建立的后台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的经营信息、管理信息、会计信息、资金信息进行集成与共享,为财务数据扩宽了范围,完善了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随着指标数量的增加,预警前的指标分类成为了财务预警的必经过程,先把指标进行归类,确认每个指标反映的问题方面,便于解决警情。可见,将财务指标与管理系统进行融合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二、动态财务预警体系的特征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业财务预警体系作为企业经营运行的检测器,应该能实时观测企业动态,及时发现警情,以便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所以,企业财务预警体系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及时性、简练性、灵敏性。

(一)及时性。所谓及时性实际上是指指标获取的及时性。作为预测性系统,必然要具有前瞻性,而满足前瞻性的首要条件是及时性,如何及时、有效地获取预警指标是构建财务预警体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财务预警体系主要是根据期末财务报表获取数据处理来进行预警,由于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处理受到了冲击,网络会计应运而生。这种模式下会计处理不仅可以提高会计核算效率,还可以产生实时的财务报表,对财务预警体系指标获取速度有很大帮助。

(二)简练性。企业内动态财务预警体系,供企业管理人员使用,在实际应用中要比供企业投资者、债务人所使用的预警体系频繁的多,甚至会达到每月一预测的频率,因此,具有这样特点的财务预警体系必须容易运行,预警指标必须简练容易获取。简练的指标不但节约了企业的预警成本又能及时发出警情信号,可谓是两全其美。

(三)灵敏性。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属于事前预测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作为预警体系的指标,必须具有灵敏性,在出现警兆的情况下,发现警情的蛛丝马迹,发出信号,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警情信息。

(四)成本效益性。成本效益是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指标体系中有许多指标的确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有很大利用价值,但如果预计获取该指标的成本过大,大于其预警带来的收益,那么应该放弃选取该指标,转而用与之相关的且获取成本较低的指标代替。

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财务预警指标选取

数据挖掘技术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各个研究领域的应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新思路,给传统的财务管理活动带来冲击。其中,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就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每一个输入变量的变异性都可以归结于少数潜在的公共因子和一个与这些公共因子无关而只与该变量有关的特殊因子,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数据缩减。本文拟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原始的财务指标进行简化的主要原因有:(1)因子分析不是对原有变量的取舍,而是根据原始变量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找出影响变量的共同因子,对信息反映全面,即使对结果影响不大的因素也不会丢失;(2)因子分析通过旋转使得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命名清晰性高,便于使用;(3)因子分析可以通过SPSS软件实现,便于操作。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样本来自于我国三十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本文剔除了ST公司的财务数据。

(二)财务指标的选取与变量设计。本文选取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四个方面共19个指标,变量设计见表1。

因子分析是简化指标的过程,通过寻找各指标间的潜在公共因子实现变量的降维。所以,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对观测变量进行检验,确定变量间确实有相关关系。本文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分析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结果见表2。

通过检验结果可知,KMO值为0.66,结果大于界定值0.6,表明观测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小于界定值0.05,原假设被拒绝,表明原观测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共同度分析结果显示,流动比率、资产报酬率等6个指标的共同度均超过了0.9,表明公因子对这6个指标的方差做出90%以上的贡献。共同度超过0.7的指标共9个,可见,公因子提供的信息量较大。运用SPSS计算公因子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结果见表3。

根据解释的总方差结果显示,选取7个公因子的因子成分对所选取的公因子进行因子解释,作为选取公因子与原指标间的系数。因子成分矩阵见下页表4。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各变量的因子表达式:

X6=0.792F1+0.47F2-0.29F3-0.108F4-0.119F5+0.031F6+0.104F7

X4=0.681F1+0.052F2+0.544F3-0.144F4-0.299F5-0.223F6-0.8F7

……

X5=-0.125F1-0.22F2+0.068F3-0.225F4+0.109F5-0.39F6+0.778F7

下页表5是经过正交旋转后的成分矩阵,通过这个矩阵我们可以得出旋转后的各成分表达式:

X7=0.927F1+0.02F2+0.118F3+0.017F4+0.077F5+0.059F6+0.016F7

X9=0.735F1-0.008F2-0.005F3+0.354F4+0.109F5-0.165F6-0.16F7

……

X5=-0.093F1-0,05F2-0.102F3+0.014F4+0.042F5-0.004F6+0.918F7

公共因子命名如表6所示。表7是成分转换矩阵,成分矩阵乘以成分转换矩阵就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因子得分表达式,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8。由此得出因子得分表达式:

F1=0.086X1-0.045X2-0.09X3-0.017X4+0.05X5+0.213X6+0.345X7+0.111X8+0.249X9+0.046X10+0.131X11-0.029X12+0.164X13+0.014X14+0.245X15-0.032X16-0.003X17-0.08X18+0.017X19

……

F7=0.093X1+0.002X2+0.12X3+0.006X4+0.787X5+0.045X6+0.099X7-0.063X8-0.084X9+0.374X10-0.02X11-0.12X12+0.086X13+0.026X14-0.013X15-0.041X16+0.067X17-0.127X18-0.158X19

以上是因子得分表达式,即利用原有指标与指标得分作为系数,得出公因子表达式。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因子得分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估计预测,找出企业弱势方面进行改进调整,制定解决警情的对策。

表9是成分得分协方差矩阵,该矩阵是单位矩阵,可以证明,提取的七个公因子之间是不相关的。

四、结论

本文选取三十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反映企业营运状况几方面的指标先进行归类,然后对归类后的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发现:(1)企业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确实存在潜在关系,找出潜在公因子加以分析处理可以简化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提高财务预警效率并且使预警结果更加直观。(2)寻找预警指标间潜在关系的结果表明,某些财务指标与其他类别财务指标存在相关性,也就是说,企业某一方面的疏忽产生的异常可以影响到企业其他方面的运营,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因子得分矩阵,通过得分矩阵可以体现企业经营各个方面的状态,但因子分析更多的是作为达到一些目的的中间手段,实现一些模型运行的中间步骤,在对数据进行降维简化后继续采用其他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问题

1前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从财务角度入手,比照目标和标杆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专业分析,揭示活动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探求产生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个常见的问题,希望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2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为了跟上变化,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动态能力;财务战略控制;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0-0126-03

动态能力是指“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其中,“动态”指的是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更新企业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以此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战略思想是贯穿于财务管理的主线,财务战略管理不仅仅是对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管理内容的战略性思考,更应该是以战略的视角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重新审视和界定,以实现企业内外部的动态一致与协调。可见,动态能力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一、动态能力:企业财务战略控制的目标转化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决策只有通过实施才能转化为财务战略管理的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环境都有可能发生变化,需要通过财务战略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否则,一旦企业行动偏离了既定的目标,所进行的财务战略决策与选择也就失去意义。

企业财务战略控制的目标选择和设定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资金平衡目标。即企业财务战略控制的目标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和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但相关研究没有进一步详细说明衡量资金是否实现了有效、均衡流动的标准和具体的指标。这样容易使财务战略的目标不够明确,难以对财务活动实现目标与否进行准确的评价和衡量。

2.利润目标。这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的目标是增加利润与实现企业的成长,这是企业财务战略控制的重要原则。企业成长将为增加利润创造物质条件。只有资金利润率才能最综合地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效果。资金利润是根据企业发展规模选择的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技术上可行、现金有结余是财务战略管理最为合理的目标。

3.价值目标。这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管理,它在履行了自身职能的同时包括了运营过程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的战略性控制。近年来,财务管理研究已从结果分析转向源头分析。从源头分析,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创造价值”,由此产生了新的“价值管理”概念。“价值管理”的目的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通过顾客价值的不断提升使企业在不断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

4.动态能力目标。这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控制是一个指导选择公司财务事件决策性质和方向的框架,并且是基于各种不同情况和对手公司的行动所做出的动态的、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反应。动态能力目标下的企业财务战略控制首先是研究如何将企业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整合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然后通过该系统构成要素与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来探究财务控制如何作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找到关键的财务控制点,其中也包括研究如何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变化实施财务战略动态调整,以便更好地保持财务控制与战略管理之间的匹配性。该体系能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财务控制力,进而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

二、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基于动态能力的构建

财务战略控制通常以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为基础。前馈信息反映企业的投入,反馈信息反映企业的产出。由于企业的投入是在决策初始阶段进行的,它需要对生产活动和那些可能影响财务战略的环境因素做出考虑和衡量,而企业的产出是财务战略的执行结果,它需要通过反馈信息与目标进行比较以做出改变。因此,财务战略是一种以未来为导向,以正反馈为特点的控制系统。财务战略控制系统通常由前馈控制、执行控制战略和实时控制构成。其中,财务战略前馈控制是在财务战略实施之前进行的控制,它要求以环境为基础设定企业的财务战略。在财务战略制定之前,通过环境扫描,审查、评价和分析内外部环境信息,发现新的动态,确保财务战略的方向性和正确性;财务战略执行控制是在财务战略实施中进行的控制,通过“里程碑分析”、中间目标分析和财务战略底线分析来评价当前财务战略的进展情况;财务战略实时控制是对财务战略全过程的一种控制。它不断地对财务战略的方向性是否仍然正确提出质疑,利用环境扫描的信息实时把握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动态,不断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和实施方案,保证财务战略最终结果的最优化。

动态能力是着重于企业战略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并在环境变化时,为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提供决策依据的一种管理控制机制。动态能力表现出动态非均衡状态,强调企业能力持续不断地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通过不断地能力创新而获得一系列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整体上产生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为了实现既定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上下沟通,创造一种能使管理者亲自参与到下属决策中去的自动控制机制。动态能力及其实现机制为企业开辟了分享即时信息、不断进行战略调整的正式渠道,通过其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和匹配机制的作用发挥,实现财务战略实施中的动态控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见图1)。

三、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基于动态能力的分析

1.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动态能力的实现机制

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力更新活动是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动态能力的实现有赖于三种机制: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和匹配机制。

动力机制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动力,它是一种主动的创新愿望和要求,决定了能力的改变的程度和过程,二是来自企业外部的动力,它是一种外在的推动力,对企业能力的改变起着引导作用。外在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诱导、唤起、驱动企业实现对其能力更新的活动。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不应仅仅局限于现有财务管理体系中融资、投资、分配、并购等具体内容,而是应努力将战略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融合,并使之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秘密武器。

学习机制是企业设计出适当的组织结构,有助于企业可以有系统地收集、分析、储存及运用相关的知识。传统的财务战略控制都注重企业及其各部门、员工是否达到了预定的财务目标。当以动态能力为核心时,企业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行为来实现财务战略控制目标的,并随时反映学习所得。

匹配机制主要表现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及时性。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动态能力的匹配性主要表现在:(1)财务控制和财务治理机制的匹配。财务治理主要

通过动态的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财务控制则可理解为是在企业的权威等级结构中上级依照相关法规、制度和契约从财务角度对下级实施的控制。两者的匹配既是内外部的匹配,同时也是“软”“硬”控制的匹配;(2)财务控制目标内在的匹配性。必须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出发,依据总体财务战略目标,通过统一规划和协调,在企业财务控制目标体系内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和互动的机制。

2.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动态调整路径分析

动态调整的过程是一个判断、分析和变化的过程,围绕财务战略控制体系进行的动态调整包括一般路径和具体路径。

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动态调整的一般路径包括:(1)系统调整。财务战略控制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其进行的动态调整要具有系统性,不能只是调整个别在某个时段变化比较大的因素,而是要考虑诸多其他的财务资源和能力的变化;(2)循环调整。构筑财务战略控制体系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提升企业财务对战略的支撑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次调整就能够形成而且不变,相反是随着战略的变化,财务支撑的构筑、培育、应用和评价形成了一种循环。每一次循环都是一次学习、消化、积累、提高的过程,都能使财务战略的支撑力得到提升,形成支撑和战略共同演化的状态;(3)适时调整。即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适时地对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做出调整,以防止财务战略控制迟滞,与战略不匹配,从而造成战略失败和损失。

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动态调整的具体路径涉及财务战略控制运行的全过程,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可分为三个模块:控制模块(财务预算)、评价模块(业绩评价)、动力模块(激励),这三个模块贯穿于财务战略控制的事前控制、事中评价和事后奖惩。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动态调整的具体路径可以有力地支撑企业财务战略的顺利实施,以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

3.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的竞争优势分析

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是一种将企业总体战略和组织资源融合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动态能力)的,以提升企业动态适应性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模式。是从战略的角度来对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进行分析和综合,可以使组织资源、外部环境与企业财务战略更加有机地整合,发掘和培育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优势,进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与价值创造的源泉。该体系通过相应的实现机制与动态调整路径打开传统财务战略管理决策的“黑箱”,扩展了理性规划行动的含义,使得财务战略控制体系的动态能力可以更好地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各要素通过相应的联结机制与企业的动态能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关系网络。关系网络各个节点的价值创造是嵌入整个关系网络之中的。也就是说,这些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其组成部分与发展的形式。所有这些内外部节点的相互作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提出的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由环境机制、前馈控制战略、执行控制战略和实时控制战略构成。环境机制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定义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前馈控制战略能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资源保障能力,执行控制战略能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协同能力,实时控制战略能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预算、评估和评价能力。通过构筑、培养、运用和评价企业财务战略控制体系,可以提升财务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撑力,进而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优势。

四、结语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9篇

1.效益与费用计算的一致性原则。采取旅游项目的效益与费用计算的一致性原则能够正确评价旅游投资项目。如果在某旅游项目投资估算中包含了一项工程,那么因建设该工程而获得的增加效益就应该予以考虑,否则就低估了项目的总体效益;反之,如果起初考虑了该工程对某旅游项目效益的总体贡献,但投资成本却未计算在内,那么该旅游投资项目的效益就可能被高估。所以,只有将收益与投入的估算限定在同一范围内,计算出来的净效益才是投入的真实回报。

2.基础数据准确可靠原则。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对于财务评价结果的准确有着决定性作用。财务评价的大部分基础数据都是通过估算和预测得来的,具有不确定性。基础数据准确可靠原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稳妥地确定和选取基础数据,使财务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实现最大化,避免过度乐观估算带来的巨大风险,更好地满足旅游投资决策的需要。

3.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为主原则。世界上比较通行的财务评价是以基于资金时间价值理论的动态分析法为主,估算某一项目全部计算期内每年的费用和效益,同时采取现金流量分析的静态分析方法,计算净现值和收益率评价指标。

(二)旅游项目投资财务评价的作用

1.旅游投资项目财务评价可以说是旅游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整体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项目评价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从旅游项目的前评价、中间评价到后评价,贯穿始终,旅游项目的财务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旅游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机会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评价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旅游项目或方案选取比对时,旅游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案比选可以说是旅游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精髓。通过方案的比选,适当优化工程、技术、规模等各方面内容,最后的财务分析结果反馈到方案的建设中,以优化旅游项目整体。

3.在旅游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旅游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结论是该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某一旅游项目中,该项目的发起人决策、权益投资人决策、债权人决策、审批人决策等等,都要依据财务评价的结论。对于需要政府审核的项目,审核部门在决策时,也都要以相关财务数据为该旅游项目经济与社会影响力的判断基础。

二、旅游项目投资财务评价的内容与步骤

由于旅游项目的目标和性质不同,旅游投资项目财务评价内容也有所不同。对以经营为目的的旅游项目而言,旅游项目财务评价内容应包括财务费用与效益的估算、偿债能力分析、营利能力评价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等;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经营性项目,财务评价有其专门的体系。

(一)旅游项目投资财务评价的内客

1.明确旅游项目评价范围,根据旅游投资项目的融资方式和性质选取适宜的评价方法。

2.通过基础数据对财务费用与效益进行估算,主要包括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和相关税金的估算等,并制作相关辅助财务报表。这些估算是旅游项目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准备工作,即对旅游项目财务分析基础数据的确定、分析与估算。

3.进行旅游项目投资财务评价,即计算财务分析指标并编制财务分析报表,主要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利能力分析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4.在对某旅游项目初期方案进行财务评价后,还需要进行不确定性的分析,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这需要将财务分析的结果进行反馈,优化原方案,甚至进行重大调整。

(二)旅游项目投资财务评价的步骤

财务评价的步骤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财务评价与融资方案、投资估算之间的关系。财务分析的基础是融资方案和投资估算,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三者互有关联,相互影响,这可以体现在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设置与方法上。首先要分析融资前的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结果可以体现出项目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用于未来投资决策或项目方案的比选。这是考察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对项目发起人、债权人、投资者和政府部门有很大用处。假设财务评价的第一步分析结论为“可行”,然后才能继续考虑融资方案,进行该项目的融资后分析,其主要包括项目偿债能力分析、资本金现金流量分析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等,它是融资方案必选、融资决策和投资者出资的重要依据。

三、旅游项目投资财务评价的指标计算

1.基础数据的估算基础数据的估算是旅游项目投资财务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整个项目的财务评价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础数据的估算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旅游项目总投资的估算、项目经营期的确定、总成本费用的估算、销售收入及销售附加的估算、总利润及分配的估算、借款的本金与利息的估算。2.财务报表的编制财务报表是旅游项目投资财务评价的基础数据源和核心。财务报表一般可分为基础报表和辅助报表两个类别,二者层次不同,互为补充,在编制报表栏目时要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关联。基础报表是依据辅助报表提供的各要素资料编制而成,用来计算或分析旅游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金负债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和外汇平衡表等。基础报表是旅游项目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套完整报表,并可以通用,适应于各类其他项目的需要。辅助报表则是在调研考察而确定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对旅游项目的资产、权益、负债、成本、费用和收入等基本组成部分进行汇总计算而编制出的基本数据估算表,其包括流动资金估算表、建设投资估算表、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销售收入和税金估算表等。辅助报表可以因旅游项目的特点和性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编制与计算方法。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10篇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沿用着在它早期就已形成的一套框架结构,很少从总体上审视这个学科的框架是否能适应现代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环境,因此也很少在总体框架结构上有所突破。被大家习以为常的那个财务分析框架真的就不能再有所突破和超越了吗?

一、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之选择

诸如数学、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每门学科都应该有它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但在财务分析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极不确定的混乱状态。诸如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财务分析、经营分析、经济分析、经济活动分析等,尽管它们在含义上有所差别,却经常地见诸于国内外各类有关财务分析的教科书之中。在这些概念或名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要数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经常地被美国学者使用。所以如此,部分地是因为历史传统和习惯,部分地出于对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考虑。借助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可以进一步解释并提升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结构广泛的报表读者的需要。如同lepolda.bemstein、johnj.wild在《财务报表分析》一书中所言:“我们的选择是适应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广泛的注意力,我们的做法是将分析与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相联系”。而在日本,有关财务分析的著作多半冠以“经营分析”的名称,如日本古川荣一著《经营分析入门》 (1955),松本雅男著《经营分析入门》(1959),国弘员人著《经营分析体系》(1959),西野嘉一郎著《经营分析》(1959)等。日本惯用“经营分析”,主要是受德国传统的影响。德国学者kurtschmaltz于1927年所著《美国财务报表和经营分析》和1929年所著《经营分析》,前者介绍美国的财务报表分析,后者介绍美国的经营分析。后一本书对日本财务分析转变为经营分析影响甚大。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改称为“经营分析”(businessanalysin),其中以diamond公司董事长石山贤吉所著的《决算报告的阅读》为最早,后由日本银行统计局开始从事经营分析,并发表企业经营分析的结果。“经济活动分析”是前苏联所惯用的概念,在范围上已经超出了财务分析的界限,而将财务分析与非财务的经营和管理分析寓为一体。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多受前苏联传统的影响,院校开设的课程一般取名“经济活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向接受美国的传统,更多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同时其他概念并存使用。比较而言,国内学界在概念的使用上可说是最为多元和混乱的。

尽管这些概念都有其产生和使用的特殊背景,但我们更倾向于用“财务分析”给这门学科定名。尽管企业的各项活动(包括财务的非财务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经营的和管理的、内部的和外部的)都需要展开分析,并且企业的各项活动分析之间又彼此影响和限定,但有关非财务的分析(如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生产分析、市场分析等),事实上已包括在对应于这类活动的研究学科之中。因此,若再沿用前苏联的名称,势必会造成学科间的交叉重复。至于“经营分析”,我们的感觉是名不符实,显然不如“财务分析”贴切。最值得解释的是“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笔者不倾向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会将这门学科的内容和用途限定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并限制其发展。

首先,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属于事后分析的范畴,要想融入事前分析或预警分析的内容似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美国的许多财务报表分析著作中缺少前瞻性分析特别是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重要原因。然而,预警分析对现在的面临激烈竞争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失败境地的公司来说又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是越来越重要。从翻译过来的美国教科书来看,这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常常既不出现在财务管理类教科书之中,也很少嵌入在财务报表分析类教科书之中。预警分析的缺位,让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的超越问题。

其次,拘泥于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财务报表分析的教科书往往会诱导分析人员过分关注分析的细枝末节,从而忽视对公司进行广泛和严格评价的可能性。有能力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该把他们的任务当成一项企业分析来解决,而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任务。至少是现在通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战略及全局的能力。

再次,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将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纳入其关注的对象,也就等于将重点集中刁:所有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要,这将很难兼顾各类报表使用者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公司管理当局的分析需求。因此,尽管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人员十分关注报表分析对公司管理当局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意义。但他们所设计的内含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模块的报表分析框架,确实是很难实现对公司管理当局有意义的分析目的。很显然,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是“向后看”的,并且常常不能有效地与公司战略、价值创造、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等当今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要关注点相联系。即使是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风险问题,通过现有的报表分析框架也是很难充分描述和评价的。

基于以上原因,要使这门学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名称限定为“财务报表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定名为财务分析可能要比财务报表分析更适当。

二、现有财务分析框架及其缺失

迄今为止,学界对财务分析所能包括的要素或模块也是各说不一。在国际上,财务分析通常被归纳为比率分析学派、经营分析学派、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和资本市场学派四大学派,各派所关注的分析重点亦有不同。比率分析学派在财务分析史上最早出现,所关注的是在财务报表基础上转换而成的各类财务比率及其应用。david e.hawkins将常用的财务比率事实上分为流动性比率、偿债比率、资金管理比率、盈利性比率和成长性比率五类。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强调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从对历史结果的分析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强调报表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对未来事项的预测能力,他们经过长期的检验、计量流动性、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其他一些重要比率预测企业破产和出现财务困境的一些模型。资本市场学派认为报表分析的作用在于解释和预测证券投资报酬及其主要风险,因此重点探讨财务比率在预测证券报酬的作用以及会计收益的性质与证券报酬的关系。这些学派各自从一定侧面揭示了财务报表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但是,从表1所列3种教科书及其他财务分析类教科书的描述情况看,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或基本要素其实并无差别,有差别的只是衍生性或派生性分析的要素。现有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显然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应的分析工具也就是四类财务比率,即债务比率、资产周转比率、收益比率和成长比率。在各类教科书中,对这“四要素”的分析内核所借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都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三类。这些内核、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其实在财务分析这门学科产生的早期阶段就已存在并被广泛运用。财务分析的衍生性要素在教科书中各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预算分析、信用分析、投资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和财务危机预测分析等。对于衍生性分析要素的安排,很多都是随意性的,很少显示前后要素间及与基本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在于,以“四要素”为内核的财务分析框架,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如何?寻找这一问题的有效答案,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评估现代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新要求。试图无一漏失地描述当今社会中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挑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就对财务分析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化因素进行归纳还是可以尝试的。仅就经济环境而言,至少包括:

(1)战略成为公司运行和发展的导向因素,并且战略决策通常是在更大范围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下做出的。战略导向时代的出现将改变着管理的型式,强调“向后看”的管理转向强调“向前看”的管理。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公司运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作,使公司战略与业务、经营与财务进入一体化运作的新阶段,公司财务必须联系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管理要素。

(3)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联系方式的变革,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客户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开始超越公司的边界,转向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同时以合作性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得以高度重视。

(4)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确立改变了公司价值链的方面,传统的从资产与核心能力开始的价值链转向从客户开始的价值链,并进而要求我们改变对企业的定位和设计,新的设计将内含客户选择、价值获取、价值保护和业务范围四个要素。

(5)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使商品经营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方式和转换盈利模式,于是一种风险性更大同时收益性也更强的资本经营受到公司的关注,公司并购和重组活跃,资本市场高度流动和发展。在这样的经营时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6)资本频繁的跨国界流动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7)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引起公司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关注,科学的发展也相应地开始“绿化”或“生态化”。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经济学、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分析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扩展和改进呢?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僵化了的分析框架。首先,这个框架,很难说它就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目标追求的。它所强调的依然是专家的分析职能,其关注点尚未转向公司的增值职能。其次,这个框架缺乏与战略间的联系,因此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尽管教科书的编写者强调在进行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关注和识别公司的战略,预测这一战略的可能结果并且评价这一战略对公司是否适合,以避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但这个框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将读者引入报表的细枝末节。大凡学过财务分析课程的人,也许能有记忆的就是那“四个要素”和一些财务比率了,有谁会将财务分析与公司战略联系到一起?!第三,这个框架人为地将财务与经营割裂开来。尽管分析框架的“四要素”中内含财务与经营两个领域,但对经营问题的关注通常局限于经营效率的评价上,并且对经营效率的评价是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相脱节,与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相脱节,与公司经营过程相脱节。在多数的财务分析教科书中,市场分析和成本费用的分析是被排除在外的,其结果一方面会降低分析结果对公司管理当局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使经营效率分析与评价停留在表面上。排除市场和成本费用分析的经营效率分析,等于是把经营结果与其形成过程相割裂的分析思路。从“四要素”分析框架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经营效率的高低及其变化,但若想了解其中的缘由及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就很难达到目的了。由于“四要素”框架是一个财务与经营断裂的框架,所以在这个框架中,我们所能观察的公司风险仅仅是财务的风险,而且还不是完整的财务风险,经营的风险以及越来越受重视的战略风险,就只能到框架之外去寻找了。第四,公司的价值常常并不是由单个企业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客户导向的时代。客户导向、战略联盟和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等,这些新思维和新方式所能告诉我们的,是要在超越公司的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和评价公司的风险、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就是也将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与公司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显然是“四要素”框架多力所不及的。第五, “绿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将公司财务分析与生态分析、将公司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结合起来考虑,很显然这也是现有分析框架的缺憾。以上的分析集中到一点,现有的以“四要素”为内核的分析框架,面对活生生的公司环境还是不具适应性的。当我们沉浸于财务分析的细节问题时,我们很难发现财务分析在整体框架上的缺失,而一旦我们跳出现有的分析框架,确立起整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将视野和思路放大到公司日益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把财务分析嵌入到公司大系统及其发展趋势上,自然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失。

三、财务分析视角之转换

面对新的公司环境,财务分析框架结构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框架结构的内容需要扩展,这是惟一能增进财务分析框架对公司环境适应性的途径或方式。联系上述公司环境变化及其对财务分析的要求,我们主张在研究和建构新的财务分析框架时,应当确立起包括财务学视角、价值创造视角、战略视角、生态化视角、价值网视角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的视角,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

1.财务学视角的财务分析

这涉及财务分析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财务与会计平行的观点或模型下,财务分析归属于财务管理学还是会计学,目前还是不清晰的。检索一下有关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并存的学科安排:一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模块安排;二是将财务分析嵌入到财务管理学的模块体系之中。这样的学科安排让人迷惑:财务分析究竟归属哪些学科?这个问题对确立财务分析的立场和框架至关重要。因为,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会计所提供的报表信息通常被认为是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或基础,但两种学科所体现的立场及所服务的对象还是有差别的。公司财务学的立场显然是从公司管理当局出发的,着眼于帮助公司管理当局如何有效地培育、配置和使用财务资源;而会计学的立场是公司全部的信息使用者,着眼于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如若归属于会计学,财务分析实际上就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延伸,是对会计核算产品的一部分——对外财务报表——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主体的范围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把“财务报表分析”作为重心,着眼于根据各类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转换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和判断;而若归属于财务管理学,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公司管理当局为主体的信息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特别关注管理当局的需要,着眼于依据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公司有关信息资料,对公司的整体与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这两种安排中,我们更倾向于归属财务管理学的安排。因为这将给扩展财务分析提供更大的空间,以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又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使他们能够对公司有更全面的识别和判断。

2.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

公司的目标是价值创造,这一观念已被学界和实务界广为接受。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北尾吉孝在考察了大约300家公司后发现,按照这一理念经营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从表象看,财务分析与价值创造似乎是远隔千山万水的事,但细加分析,二者的关联甚密。公司价值与现金流量和财务报表有密切的关系。公司价值创造需要以有效的现金流量分析和规划为前提;公司价值的识别和评价需要以现金流量特别是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借助财务报表,可以有效地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等等。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设计财务分析框架,需要借助这个框架解决:公司价值如何借助于报表及相关资料来衡量;如何借助报表分析和解释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价值创造能力)和影响因素;如何借助报表及相关资料来预测公司价值及其变化趋势。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将能够实现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定位相对接。

3.战略视角的财务分析

在战略导向的管理时代,财务分析确立战略的观点是必然的选择,这需要将战略分析纳入财务分析框架,并借助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分析公司行动与战略的一致性。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有机地连接到一起,形成公司整体的分析框架。战略、价值与价值驱动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还需要将战略分析与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连接起来。

4.价值网视角的财务分析

检索一些现有的文献,管理学界比较热衷于使用“价值链”来描述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影响过程。而事实上,从财务的角度看,价值是在网络中而不是在单一链条中创造和影响的。对公司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主体,显然并不只限于客户和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它们无一不对公司价值创造施加影响,因此事实上也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并且从财务的角度看,公司的价值(比如eva)也是在扣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回报期望后衡量的。因此,就财务分析而言,更有意义的概念可能是价值网而不是价值链。

然而,不管是价值网还是价值链,这些思想都需要我们在进行公司财务分析时超越公司的边界,从更大的范围上对公司内部的价值创造问题展开分析。从价值创造角度看,公司的成本和效率均不是单个公司影响和决定的,也不是单个公司所能控制的。因此,对公司的成本和效率进行分析,理想的选择显然不是局限于公司内部来进行,而是站在价值网的角度来揭示各类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成本和效率的影响,进而为公司确立合理的战略提供依据。

5.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

生态化视角的确立通常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有关。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定位、财务压力、市场竞争以及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模式等一系列起抑制作用的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并没能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效地运用于战略和日常经营之中。不过,现在依然有一些有力的推动力,促使企业改善环境业绩和对外提供环境报告。将环境和生态视角引入公司财务分析体系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密切相关,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良好的公司行为是有回报的。klassen和mclaushlin在1997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企业在环境问题上表现良好时,企业的股价倾向于上升,平均达到0.82%;而当企业发生一次环境事故时,例如井喷,企业股价大约会下降1.5%。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99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企业环境义务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绿色公司和非绿色公司而言,绿色公司的资本回报率要高出5%。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0年制定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建议将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相结合,来测度企业的生态效率以及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在这项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中,生态效率被定义为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其所推荐的衡量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的两类指标体系,为我们建立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公司的财务分析再拘泥于传统的财务与经营效率,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作为企业总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财务分析框架。

四、财务分析框架之扩展

确立新的财务分析视角对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是必要的,但财务分析框架的扩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司价值驱动因素或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以便于合理界定财务分析的框架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很显然,战略选择系最高层次的价值驱动因素。战略反映了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做的重大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说,战略是最具全局性、重大性影响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价值的创造、保持和销蚀受到由战略设定到企业日常运行的各种活动中的管理决策的影响,当资源如人力、资本、科技和商标等都得以合理配置,以至于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支出时,价值创造就得以实现。

在战略构架下经营运作层面的价值驱动因素,人们习惯上从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来认识和把握,把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归纳为经营获利能力(用税后投资回报率衡量)、资金成本(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测量)和增长能力,即“创造价值:改善经营x转换财务政策”。所以选择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公司最基本的活动,于是财务会计报表的设计、公司战略和风险的划分等也均是按这两条主线来展开①。

“两条主线”的价值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所存在的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忽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实际影响,而这种实际影响已经是有关的大量研究所证实了的;二是尚不能清晰地描述公司价值创造的源泉,也就是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因此对公司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募集和配置资源,该模型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三是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很难判断一家公司现在处在何种状态,未来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因此对扩展财务分析框架的意义还有限。这个问题涉及财务分析的目的问题。在所接触到的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把握有两种类型:一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那些重要的使用者在信息需求结构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二是从公司实体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是借助报表来识别公司现在乃至将来所处的经济状态或经济实情,以帮助公司的相关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在这两种表述中,我们持第二种。面对着大量的风险和失败,任何一个与公司有着利害关系的组织或个人都应该掌握识别公司所处状态特别是经济状态的技巧,而提供这种技巧的学科当属财务分析学科。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动态管理;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房地产也可以称为不动产,是对房产和地产的合成,其存在形态有三种,分别是土地、建筑物以及房地合一。最近几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拥有高收益和高回报性的房地产业也获得了极大地发展。但是,正因为房地产业自身的高回报性,使得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动态财务管理模式。

一、财务动态管理概述

财务动态管理,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种形式,其目的针对的主要是企业未来财务的经营目标和发展状况,基本内容在于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可以对预定目标造成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将企业发展中不同时期达成的目标与设定目标进行对比,从而实现对于企业财务的动态管理。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财务动态管理在房地产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利用财务动态管理制度,许多房地产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动态管理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财务动态管理之所以可以在房地产企业中获得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其主要原因在于财务动态管理制度从根本上符合了房地产行业财务管理的需求,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迅速达到自身的预定发展目标,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必然性分析。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高回报性,也使得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就必须从全局着眼,对市场经济进行全面掌控,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而财务管理更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和重点。

财务动态管理是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和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是除了技术手段和策划手段,另外一种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企业需要注重长远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自身发展观念,努力追求创新,寻求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突破。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房地产企业中应用财务动态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2.可行性分析。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设计的领域和行业不断增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在房地产企业中,实行财务动态管理,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对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由于受到发展的限制,已经逐渐无法满足计算机财务应用软件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使得财务动态管理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地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房地产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财务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支持,也为财务动态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动态管理模式的构建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动态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技术人员的重视。其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系统基本设计原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以及系统模块设计三个方面,只有对其进行完整的设计和构建,才能使得财务动态管理获得最佳的效果。

1.系统基本设计原理。财务动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项目资金的运作情况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分析,使得企业可以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系统的设计原理就是围绕这个目的展开的,而由于市场自身经济活动存在较大的可变性,需要对市场经济反映出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根据其相对稳定的趋势,对可能出现的所有目标方案的具体情况进行模拟,从而帮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准确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并将其引入企业发展中,针对不同时期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方法的选择和调整,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系统功能设计。财务动态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是针对需求而言的,因此需要对需求进行分析。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动态管理中,需要根据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系统功能进行确定,使得系统功能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动态财务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对财务信息的查询、修改、计算等,同时还要对企业开发项目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分析处理。因此,只有明确了需求分析,才能使得系统的功能设计更加合理。

3.系统模块设计。在需求分析得以明确后,要根据系统所设计功能的要求,对财务动态管理系统进行模块的设计。通常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应用的财务动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模块、可行性研究模块、成本控制模块以及绩效评估模块等,这些模块共同构成了系统的主体,为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

综上所述,财务动态管理模式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是时展的趋势,也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财务动态管理模式时,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确保其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实践证明,财务动态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对企业的资金和成本进行实时控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伍建美.房地产财务动态管理模式分析[J].现代商业,2010(33):225.

[2]陈智力.浅谈动态管理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2(24):59.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12篇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沿用着在它早期就已形成的一套框架结构,很少从总体上审视这个学科的框架是否能适应现代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环境,因此也很少在总体框架结构上有所突破。被大家习以为常的那个财务分析框架真的就不能再有所突破和超越了吗?

一、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之选择

诸如数学、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每门学科都应该有它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但在财务分析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极不确定的混乱状态。诸如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财务分析、经营分析、经济分析、经济活动分析等,尽管它们在含义上有所差别,却经常地见诸于国内外各类有关财务分析的教科书之中。在这些概念或名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要数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经常地被美国学者使用。所以如此,部分地是因为历史传统和习惯,部分地出于对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考虑。借助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可以进一步解释并提升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结构广泛的报表读者的需要。如同lepolda.bemstein、johnj.wild在《财务报表分析》一书中所言:“我们的选择是适应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广泛的注意力,我们的做法是将分析与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相联系”。而在日本,有关财务分析的著作多半冠以“经营分析”的名称,如日本古川荣一著《经营分析入门》 (1955),松本雅男著《经营分析入门》(1959),国弘员人著《经营分析体系》(1959),西野嘉一郎著《经营分析》(1959)等。日本惯用“经营分析”,主要是受德国传统的影响。德国学者kurtschmaltz于1927年所著《美国财务报表和经营分析》和1929年所著《经营分析》,前者介绍美国的财务报表分析,后者介绍美国的经营分析。后一本书对日本财务分析转变为经营分析影响甚大。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改称为“经营分析”(businessanalysin),其中以diamond公司董事长石山贤吉所著的《决算报告的阅读》为最早,后由日本银行统计局开始从事经营分析,并发表企业经营分析的结果。“经济活动分析”是前苏联所惯用的概念,在范围上已经超出了财务分析的界限,而将财务分析与非财务的经营和管理分析寓为一体。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多受前苏联传统的影响,院校开设的课程一般取名“经济活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向接受美国的传统,更多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同时其他概念并存使用。比较而言,国内学界在概念的使用上可说是最为多元和混乱的。

尽管这些概念都有其产生和使用的特殊背景,但我们更倾向于用“财务分析”给这门学科定名。尽管企业的各项活动(包括财务的非财务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经营的和管理的、内部的和外部的)都需要展开分析,并且企业的各项活动分析之间又彼此影响和限定,但有关非财务的分析(如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生产分析、市场分析等),事实上已包括在对应于这类活动的研究学科之中。因此,若再沿用前苏联的名称,势必会造成学科间的交叉重复。至于“经营分析”,我们的感觉是名不符实,显然不如“财务分析”贴切。最值得解释的是“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笔者不倾向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会将这门学科的内容和用途限定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并限制其发展。

首先,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属于事后分析的范畴,要想融入事前分析或预警分析的内容似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美国的许多财务报表分析著作中缺少前瞻性分析特别是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重要原因。然而,预警分析对现在的面临激烈竞争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失败境地的公司来说又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是越来越重要。从翻译过来的美国教科书来看,这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常常既不出现在财务管理类教科书之中,也很少嵌入在财务报表分析类教科书之中。预警分析的缺位,让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的超越问题。

其次,拘泥于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财务报表分析的教科书往往会诱导分析人员过分关注分析的细枝末节,从而忽视对公司进行广泛和严格评价的可能性。有能力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该把他们的任务当成一项企业分析来解决,而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任务。至少是现在通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战略及全局的能力。

再次,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将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纳入其关注的对象,也就等于将重点集中刁:所有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要,这将很难兼顾各类报表使用者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公司管理当局的分析需求。因此,尽管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人员十分关注报表分析对公司管理当局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意义。但他们所设计的内含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模块的报表分析框架,确实是很难实现对公司管理当局有意义的分析目的。很显然,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是“向后看”的,并且常常不能有效地与公司战略、价值创造、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等当今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要关注点相联系。即使是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风险问题,通过现有的报表分析框架也是很难充分描述和评价的。

基于以上原因,要使这门学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名称限定为“财务报表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定名为财务分析可能要比财务报表分析更适当。

二、现有财务分析框架及其缺失

迄今为止,学界对财务分析所能包括的要素或模块也是各说不一。在国际上,财务分析通常被归纳为比率分析学派、经营分析学派、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和资本市场学派四大学派,各派所关注的分析重点亦有不同。比率分析学派在财务分析史上最早出现,所关注的是在财务报表基础上转换而成的各类财务比率及其应用。david e.hawkins将常用的财务比率事实上分为流动性比率、偿债比率、资金管理比率、盈利性比率和成长性比率五类。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强调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从对历史结果的分析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强调报表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对未来事项的预测能力,他们经过长期的检验、计量流动性、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其他一些重要比率预测企业破产和出现财务困境的一些模型。资本市场学派认为报表分析的作用在于解释和预测证券投资报酬及其主要风险,因此重点探讨财务比率在预测证券报酬的作用以及会计收益的性质与证券报酬的关系。这些学派各自从一定侧面揭示了财务报表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但是,从表1所列3种教科书及其他财务分析类教科书的描述情况看,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或基本要素其实并无差别,有差别的只是衍生性或派生性分析的要素。现有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显然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应的分析工具也就是四类财务比率,即债务比率、资产周转比率、收益比率和成长比率。在各类教科书中,对这“四要素”的分析内核所借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都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三类。这些内核、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其实在财务分析这门学科产生的早期阶段就已存在并被广泛运用。财务分析的衍生性要素在教科书中各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预算分析、信用分析、投资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和财务危机预测分析等。对于衍生性分析要素的安排,很多都是随意性的,很少显示前后要素间及与基本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在于,以“四要素”为内核的财务分析框架,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如何?寻找这一问题的有效答案,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评估现代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新要求。试图无一漏失地描述当今社会中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挑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就对财务分析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化因素进行归纳还是可以尝试的。仅就经济环境而言,至少包括:

(1)战略成为公司运行和发展的导向因素,并且战略决策通常是在更大范围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下做出的。战略导向时代的出现将改变着管理的型式,强调“向后看”的管理转向强调“向前看”的管理。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公司运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作,使公司战略与业务、经营与财务进入一体化运作的新阶段,公司财务必须联系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管理要素。

(3)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联系方式的变革,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客户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开始超越公司的边界,转向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同时以合作性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得以高度重视。

(4)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确立改变了公司价值链的方面,传统的从资产与核心能力开始的价值链转向从客户开始的价值链,并进而要求我们改变对企业的定位和设计,新的设计将内含客户选择、价值获取、价值保护和业务范围四个要素。

(5)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使商品经营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方式和转换盈利模式,于是一种风险性更大同时收益性也更强的资本经营受到公司的关注,公司并购和重组活跃,资本市场高度流动和发展。在这样的经营时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6)资本频繁的跨国界流动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7)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引起公司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关注,科学的发展也相应地开始“绿化”或“生态化”。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经济学、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分析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扩展和改进呢?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僵化了的分析框架。首先,这个框架,很难说它就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目标追求的。它所强调的依然是专家的分析职能,其关注点尚未转向公司的增值职能。其次,这个框架缺乏与战略间的联系,因此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尽管教科书的编写者强调在进行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关注和识别公司的战略,预测这一战略的可能结果并且评价这一战略对公司是否适合,以避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但这个框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将读者引入报表的细枝末节。大凡学过财务分析课程的人,也许能有记忆的就是那“四个要素”和一些财务比率了,有谁会将财务分析与公司战略联系到一起?!第三,这个框架人为地将财务与经营割裂开来。尽管分析框架的“四要素”中内含财务与经营两个领域,但对经营问题的关注通常局限于经营效率的评价上,并且对经营效率的评价是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相脱节,与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相脱节,与公司经营过程相脱节。在多数的财务分析教科书中,市场分析和成本费用的分析是被排除在外的,其结果一方面会降低分析结果对公司管理当局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使经营效率分析与评价停留在表面上。排除市场和成本费用分析的经营效率分析,等于是把经营结果与其形成过程相割裂的分析思路。从“四要素”分析框架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经营效率的高低及其变化,但若想了解其中的缘由及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就很难达到目的了。由于“四要素”框架是一个财务与经营断裂的框架,所以在这个框架中,我们所能观察的公司风险仅仅是财务的风险,而且还不是完整的财务风险,经营的风险以及越来越受重视的战略风险,就只能到框架之外去寻找了。第四,公司的价值常常并不是由单个企业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客户导向的时代。客户导向、战略联盟和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等,这些新思维和新方式所能告诉我们的,是要在超越公司的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和评价公司的风险、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就是也将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与公司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显然是“四要素”框架多力所不及的。第五, “绿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将公司财务分析与生态分析、将公司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结合起来考虑,很显然这也是现有分析框架的缺憾。以上的分析集中到一点,现有的以“四要素”为内核的分析框架,面对活生生的公司环境还是不具适应性的。当我们沉浸于财务分析的细节问题时,我们很难发现财务分析在整体框架上的缺失,而一旦我们跳出现有的分析框架,确立起整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将视野和思路放大到公司日益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把财务分析嵌入到公司大系统及其发展趋势上,自然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失。

三、财务分析视角之转换

面对新的公司环境,财务分析框架结构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框架结构的内容需要扩展,这是惟一能增进财务分析框架对公司环境适应性的途径或方式。联系上述公司环境变化及其对财务分析的要求,我们主张在研究和建构新的财务分析框架时,应当确立起包括财务学视角、价值创造视角、战略视角、生态化视角、价值网视角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的视角,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

1.财务学视角的财务分析

这涉及财务分析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财务与会计平行的观点或模型下,财务分析归属于财务管理学还是会计学,目前还是不清晰的。检索一下有关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并存的学科安排:一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模块安排;二是将财务分析嵌入到财务管理学的模块体系之中。这样的学科安排让人迷惑:财务分析究竟归属哪些学科?这个问题对确立财务分析的立场和框架至关重要。因为,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会计所提供的报表信息通常被认为是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或基础,但两种学科所体现的立场及所服务的对象还是有差别的。公司财务学的立场显然是从公司管理当局出发的,着眼于帮助公司管理当局如何有效地培育、配置和使用财务资源;而会计学的立场是公司全部的信息使用者,着眼于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如若归属于会计学,财务分析实际上就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延伸,是对会计核算产品的一部分——对外财务报表——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主体的范围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把“财务报表分析”作为重心,着眼于根据各类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转换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和判断;而若归属于财务管理学,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公司管理当局为主体的信息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特别关注管理当局的需要,着眼于依据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公司有关信息资料,对公司的整体与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这两种安排中,我们更倾向于归属财务管理学的安排。因为这将给扩展财务分析提供更大的空间,以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又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使他们能够对公司有更全面的识别和判断。

2.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

公司的目标是价值创造,这一观念已被学界和实务界广为接受。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北尾吉孝在考察了大约300家公司后发现,按照这一理念经营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从表象看,财务分析与价值创造似乎是远隔千山万水的事,但细加分析,二者的关联甚密。公司价值与现金流量和财务报表有密切的关系。公司价值创造需要以有效的现金流量分析和规划为前提;公司价值的识别和评价需要以现金流量特别是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借助财务报表,可以有效地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等等。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设计财务分析框架,需要借助这个框架解决:公司价值如何借助于报表及相关资料来衡量;如何借助报表分析和解释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价值创造能力)和影响因素;如何借助报表及相关资料来预测公司价值及其变化趋势。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将能够实现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定位相对接。

3.战略视角的财务分析

在战略导向的管理时代,财务分析确立战略的观点是必然的选择,这需要将战略分析纳入财务分析框架,并借助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分析公司行动与战略的一致性。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有机地连接到一起,形成公司整体的分析框架。战略、价值与价值驱动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还需要将战略分析与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连接起来。

4.价值网视角的财务分析

检索一些现有的文献,管理学界比较热衷于使用“价值链”来描述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影响过程。而事实上,从财务的角度看,价值是在网络中而不是在单一链条中创造和影响的。对公司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主体,显然并不只限于客户和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它们无一不对公司价值创造施加影响,因此事实上也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并且从财务的角度看,公司的价值(比如eva)也是在扣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回报期望后衡量的。因此,就财务分析而言,更有意义的概念可能是价值网而不是价值链。

然而,不管是价值网还是价值链,这些思想都需要我们在进行公司财务分析时超越公司的边界,从更大的范围上对公司内部的价值创造问题展开分析。从价值创造角度看,公司的成本和效率均不是单个公司影响和决定的,也不是单个公司所能控制的。因此,对公司的成本和效率进行分析,理想的选择显然不是局限于公司内部来进行,而是站在价值网的角度来揭示各类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成本和效率的影响,进而为公司确立合理的战略提供依据。

5.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

生态化视角的确立通常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有关。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定位、财务压力、市场竞争以及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模式等一系列起抑制作用的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并没能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效地运用于战略和日常经营之中。不过,现在依然有一些有力的推动力,促使企业改善环境业绩和对外提供环境报告。将环境和生态视角引入公司财务分析体系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密切相关,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良好的公司行为是有回报的。klassen和mclaushlin在1997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企业在环境问题上表现良好时,企业的股价倾向于上升,平均达到0.82%;而当企业发生一次环境事故时,例如井喷,企业股价大约会下降1.5%。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99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企业环境义务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绿色公司和非绿色公司而言,绿色公司的资本回报率要高出5%。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0年制定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建议将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相结合,来测度企业的生态效率以及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在这项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中,生态效率被定义为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其所推荐的衡量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的两类指标体系,为我们建立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公司的财务分析再拘泥于传统的财务与经营效率,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作为企业总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财务分析框架。

四、财务分析框架之扩展

确立新的财务分析视角对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是必要的,但财务分析框架的扩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司价值驱动因素或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以便于合理界定财务分析的框架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很显然,战略选择系最高层次的价值驱动因素。战略反映了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做的重大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说,战略是最具全局性、重大性影响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价值的创造、保持和销蚀受到由战略设定到企业日常运行的各种活动中的管理决策的影响,当资源如人力、资本、科技和商标等都得以合理配置,以至于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支出时,价值创造就得以实现。

在战略构架下经营运作层面的价值驱动因素,人们习惯上从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来认识和把握,把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归纳为经营获利能力(用税后投资回报率衡量)、资金成本(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测量)和增长能力,即“创造价值:改善经营x转换财务政策”。所以选择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公司最基本的活动,于是财务会计报表的设计、公司战略和风险的划分等也均是按这两条主线来展开①。

“两条主线”的价值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所存在的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忽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实际影响,而这种实际影响已经是有关的大量研究所证实了的;二是尚不能清晰地描述公司价值创造的源泉,也就是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因此对公司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募集和配置资源,该模型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三是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很难判断一家公司现在处在何种状态,未来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因此对扩展财务分析框架的意义还有限。这个问题涉及财务分析的目的问题。在所接触到的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把握有两种类型:一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那些重要的使用者在信息需求结构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二是从公司实体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是借助报表来识别公司现在乃至将来所处的经济状态或经济实情,以帮助公司的相关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在这两种表述中,我们持第二种。面对着大量的风险和失败,任何一个与公司有着利害关系的组织或个人都应该掌握识别公司所处状态特别是经济状态的技巧,而提供这种技巧的学科当属财务分析学科。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局限性;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现行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一)现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不够健全

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的不健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可比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计提方法、对外的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由此有时即便是同类报表也缺乏可比性,这样财务分析的结果就会出现差异。其次存在滞后性,企业财务分析所用的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两种,但是它们都是理想的静态的分析方法,反应企业以往的业绩与经营成果,是对企业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但无法对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说明。所以企业的管理者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的决策可能与企业现在的发展存在差异。尤其是对动态管理和及时管理来说,财务分析结果的用处不大。最后是财务分析浅显,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重视的都是财务状况的表述,不能直接说明其产生的原因。从财务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只是为管理者提供查找问题的原因,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后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

(二)财务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

1.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使财务分析失去可靠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资料常常不是业务内容的真实反应,其中既包括会计人员在不违反会计规范下对会计报表进行的修正,也包括一些企业为自身利益无视会计法规而提供的虚假信息,由此为依据作出的分析结果较大程度上与客观实际不符,从而使财务分析失去意义。

2.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3.财务分析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只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三)报表信息的局限性

1.缺少非货币化信息。企业在分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时,并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影响。这样对一些无形资产在总资产占很大比重的企业来说,分析的结果并不可靠,往往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错误的信息。

2.没有反映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价值和成本。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之类的,这些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传统资产很少,它们也并不依赖传统资产盈利。这样就很难通过财务分析来获得有关他们盈利,营运,偿债及增长能力的信息。

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

1.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非财务性分析评价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在同类产品中企业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应该着重对比企业历年来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情况,反映企业的市场扩充速度,说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程度,产品受者喜爱程度。

2.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生产产品的劳动效率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中小企业要通过利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创造出最高的生产效率。

3.产品质量指标:一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指标,包括产品的合格率、优质品率等;二是指企业产品销售以后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并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包括驰名商标产品、优质名牌产品等;三是指企业产品在销售以后未符合消费者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可以通过消费者投诉率和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综合反映。

4.新产品开发能力:是指企业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中小企业管理的重心应放在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5.人力资源的信息披露:企业应密切关注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和实施的可能性,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予以考虑。

(二)增加一些绝对指标

在财务指标体系中应适当增加绝对指标的比重,将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尽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信息。例如净利润,净资产等指标,其中净资产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资产规模,净利润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加经济利润等指标,综合全面反映收益的质量。

(三)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情况。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企业未来有一定帮助。加强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是要剔除各种影响因素。在分析时可以将不同会计方法的影响差异剔除;将某些特殊的、个别事件或因素剔除;选择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等。二是要注意各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发挥财务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四)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财务分析所需的数据绝大部分可来自计算机或网络,因而也可直接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及时地收集、整理、计算、分类、分析。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使财务分析的技术手段从手工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向电子计算机转变,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解决了现行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无法处理特殊事项或偶然事项的缺陷。

参考文献:

[1]贾国军.管理会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 动态性 财务管理 模式创新

一、动态财务管理与房地产项目开发概述

(一)动态财务管理概念

动态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种类型,在企业办公与财务管理活动中,很多情况下会遇到动态财务管理方式,动态性的财务记录与控制主要是针对目标结果做出的一种适当的定位,运用所选择的财务动态化指标衡量财务管理的内容与财务专业分析数据的不同变动,而且要使用量化的专业管理方法去分析与企业变动资源相互配合的财务数据,动态财务管理是一个整体性的财务信息动态管理过程。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财务动态管理,指的是企业的项目管理与日常管理的数据变动,房地产企业的建设通过设计、施工、检验等多种阶段组成,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拥有不同的资源变动与财务信息的记录情况,财务动态管理与控制是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信息的实时控制与分析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财务信息的管理方法与机制的动态变动,加强了企业整体的财务运作能力,降低了运作成本与费用,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活动。房地产企业通过计算辅的动态财务数据变化,加强了财务部门对公司项目管理实际状况的掌握,对项目发展的实际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将适时动态的财务目标与真实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对比,实现企业财务的动态管理。

(二)动态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

动态财务管理实际是一种财务管理的有效方式,动态化财务管理指的是在管理财务数据与内容的活动之中,利用对结果的一种模拟,与预期的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通过动态化改进财务管理的方式,提升了财务部门预测性财务管理的方法可行性。其主要的手段就是利用动态化的管理指标与预期设置的动态化财务管理工具进行对比与分析,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现实情况之中财务数据变化的真实情况,与预期进行对比可以了解房地产项目的实际建设效果,要控制好建设方向,最大化地节约成本资金,节省开支,降低成本。

收入-动态成本=毛贡献

毛贡献-静态成本=动态净贡献

在动态财务管理的模式下,企业经营得越好其动态的成本也就越低。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动态的财务管理就是在企业实行项目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中,通过对财务目标的设计以及经营状况的预定,选用一系列的动态财务指标,利用计算机等辅助管理工具与动态分析算法的支持,帮助分析企业项目达成中可能受到的不利因素,从而将其纳入到目标达成的动态化管理中,不断的对比目标和进度之间的差距,并进行修正和控制,以此实行动态化的财务管理。

二、动态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系统设计原理

根据动态财务管理的定义进行系统设计,主要就是为了将其构建成一个能够详细、全面反映项目资金投资使用状况的科学体系,这样才能使管理者清楚地了解到财务具体使用状况。动态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能够对财务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且及时的反映给相关部门,同时还能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不同情况对目标方案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将动态财务指标与初始目标进行对比,一旦出现差异就会及时地做出反应,这样就会有效地降低风险并且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实施正确的解决方案,针对项目的特点,进行动态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目的就是尽量做到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还要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二)系统功能设计

在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系统功能设计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在前期做好需求分析,这样才能明确目标,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系统开发,设置相关的程序。动态财务管理系统按照功能划分,主要目的为了对某一项目的财务进行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按照用户的需求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建立动态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方便项目的负责人及时准确的了解这一阶段的财务状况以及具体信息;第二,这种动态财务管理系统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迅速有效的完成目标任务进展情况的跟踪检查,改善以及结果的计算等工作,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对未来的执行结果进行推测;第三,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对项目的执行状况做出及时的反馈,根据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按照功能划分,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设置:第一,要将项目的基本信息、动态信息等进行详细区分,这样才能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有效的了解到项目相关信息以及各项工作的完成状况。第二,为强化信息反映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可考虑将数据表、图表全面结合, 尽量使系统构建做到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这样才会让系统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

(三) 系统模块设置

1.基础信息模块。这部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项目相关信息以及资料进行分类管理,这样就可以让操作人员对整个系统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方便以后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操作。另一部分是项目初始目标设定,主要内容就是对项目的初始目标进行规划并储存。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设定不同的初始方案,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动态信息模块,及时地对初始方案和工程进度进行跟踪调整。

2.成本控制模块。这部分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对模块相应的程序进行设置,可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使用状况实施全程控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目标成本的制定,主要是在设定好动态目标的前提下,将目标成本根据不同的实施部门进行细分,这样有利于项目成本的合理分配以及责任的明确。另一部分是对动态成本进行监控,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这样有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3.绩效评估模块。这部分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项目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估,有效地保证初始目标的顺利完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动态绩效评估,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项信息以及实施状况的查询与不定期评估。另一部分是项目综合评估,主要负责在项目全部完成后,对系统整体实施效果的综合评定,并根据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三、动态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流程

(一)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动态财务管理的前期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以财务部门作为主体,其他部门进行相关内容的辅助工作,收集财务信息并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出详细的资金使用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各类项目分析资料的编制,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对成本进行分解

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后,就要开始财务动态管理的系统操作了,首先就是财务人员要对成本进行分解,根据系统操作流程,将前期规划的投资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把各不同阶段的目标成本分配到相关的部门,进行单位成本要素的细分,但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将工作内容与安排通知给各部门的负责人,让他们能够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协调。

(三) 对成本进行跟踪管理

在各部门完成相关内容的协调统一工作以后,就进入到正式的实施阶段,根据之前规划好的子目标值进行相关工作的实施,系统会对陈本进行跟踪管理,并对每个子目标的执行情况做出相应的评定,之后会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将这一评定结果反馈给相关的项目实施部门,这样就能让有关人员及时地了解到这一阶段计划目标的实施效果并做出相应调整。也有利于财务部门根据反馈信息,将现阶段所有项目成本进行累计并将结果与前期的规划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就能及时的了解到项目资金的整体运作情况以及各部门的完成效果。

(四) 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

可以根据系统对项目执行情况的各项记录,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将各部门的执行指标以及完成状况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可供参照的量化指标,加入到部门的不定期考评计划中。尽量将实际支出成本控制在前期的成本预算目标之内,如果出现成本超支的情况,就要找出原因并且进行及时的调整,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状况,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

(五)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在项目整体建设完成以后,要对这一项目的总体投资情况以及完成状况进行考评,各部门都要进行工作总结,对其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这样才能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状况,也有利于企业动态财务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崎.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动态财务管理方法探究[J].投资理,2012(10):100-102.

[2] 项勇.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2011(05):90-93.

动态财务分析范文第15篇

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还未完全实现财务数据的集中和共享,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房屋出租管理系统、通信票管理系统、运费结算系统等属于财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还处于财务NC系统之外独立运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总体处于一种分散的管理模式,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之间,未能做到全面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和共享。

2邮政企业实现财务信息集成和共享的有效措施

企业能否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这也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环境保障。因此,解决邮政企业财务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关键点是必须实现集中财务管理和财务业务一体化。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将是未来几年邮政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趋势。

2.1实行集中财务管理现代企业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动态化、实时化,通过财务流程重组,整合各个信息系统,实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因此,邮政企业应加强财务集中管理,并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2.1.1制定资金动态集中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实现对资金的有效控制。首先,通过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使财务人员在管理体制方面和对应的经营单位相分离,确保财务信息系统录入会计资料和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统一性。其次,省公司应利用网络技术,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分计划、日常经营和短期预测三个层面进行动态集中管理,避免资金多头流出流入。在计划层面,建立资金预算模块,通过预算管理了解未来现金流动情况;在日常经营层面,利用筹资投资模块、应收管理模块等搭建起资金动态控制平台,通过省级报账中心将现金流预算数与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使管理者实时了解日常经营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在短期预测层面,由于采取集中管理模式,所有数据集中存放,可以直接通过数据库获取各类信息,得到短期现金流入量,自动生成短期预测表,管理者可以通过该表动态了解近期现金流情况,合理安排资金,有效进行经营活动。

2.1.2制定全面预算解决方案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和控制体系。首先以财务信息化为支撑,实现财务预算管理与核算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及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其次利用预算模块规范和固化预算编制和分析的规则和流程,在预算定额测算、标准成本制定、预算编制申请审批、预算执行审批流程、预算执行对比分析等方面,协助邮政企业在全人员、全过程、全业务范围内更好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再次兼容责任主体在预算管理中的差异,实现预算编制、滚动预测、调整和执行动态分析的整体应用,降低企业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风险。

2.1.3制定财务分析与决策支持解决方案通过财务分析、绩效测评,把握企业经营业绩,支持企业决策。目前邮政企业的财务分析大多依靠人工提取和数据整理,只是将一些传统财务指标的计算结果简单地用图表形式反映出来,所提供的财务分析功能还不够深入,非财务专业管理人员阅读和理解财务信息比较困难,因此应依靠财务关系信息系统平台,从经营者的角度,将财务数据和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尤其是各业务模块融合起来进行统筹分析,利用现代计算机手段建立全面的财务分析模型,使各项财务数据进入分析模型后,通过综合分析、判断,直接得出财务分析结果,为各级决策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