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传记文学的特点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记文学作品 优化策略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

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

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围绕问题,多元探究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司马迁著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时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史记》的成书原因。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适合传记的教学方法,优化传记文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Z文;传记文学作品;优化策略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围绕问题,多元探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司马迁著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时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史记》的成书原因。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 实用文本 阅读 备考

【考纲阐述】

2011年高考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求为:(1)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2)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4)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知识梳理】

一、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

二、传记的主要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并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

三、传记的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自传》,《沈从文自传》。自传特点是:①第一人称,作者即传主。②展现人生历程与成败得失。

他传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他传特点是:①叙述性传记:第三人称。②展现思想脉络、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2.从表达方式看,还有叙议结合的“评传”

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命题特征】

本考点考查方向:(1)考查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2)考查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3)考查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分析与概括能力。(4)考查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能力。(5)考查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能力。

本考点的命题特点:在高考卷上一般有四个小题组成,18~25分,分值很重。其中第一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等级为C。第二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对文章内容整合能力的考查考查,能力等级为C。(考查内容包括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语言特色、文章结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手法)第三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以及社会影响。属于鉴赏评价,能力等级为D。第四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等级为E。

【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程高考的考查方法,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阅读方法】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文章主旨,艺术手法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必定会受到所处的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真实的。但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了解了传记的这些特点,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其艺术魅力,多角度地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

【考点梳理】

一、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经典题型】

1.请结合文中×××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是怎样的形象。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生前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二、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经典题型】

1.你从×××身上学到哪些精神品格?(从基本事实分析精神品质)

2.×××作为时代的风云人物,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和爱戴。结合本文,谈谈对×××精神和品格的认识。(从基本事实分析精神品质)

3.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怎样的感情。(从基本事实分析情感)

4.读完这篇文章,从×××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东西?(从情感把握基本事实)

5.作者为什么说×××是×××的“真正典范“?(从基本事实分析性格)

三、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经典题型】

1.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叫评传。它熔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兼具两者特点。结合本文谈谈这篇评传是怎样兼具二者特点的。(从基本事实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2.文中称×××为“××的××”,“××”应该包含哪些含义?根据文意归纳你对“××”的理解。(从作者评论把握基本事实)

3.在评价×××时,人们最常用的词语是“××”。结合本文,诠释一下词语“××”的内涵。(理解作者评论和思想)

4.为什么说×××是“……”?(理解作者评论和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和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四、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经典题型】

1.以××××对×××的影响为例,简要阐述人生经历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分析作品的选材的目的)

2.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此文用大段文字讲述×××的经历与事迹,为什么?(分析作品细节描写的目的)

五、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此点经常设置为探究题)

【经典题型】

1.作为一部以××××形式创作的作品,《×××》哪些内容反映了×××的现实生活?(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人物传记讲求在真实的事件中彰显人物性格魅力,此文中有两个段落写×××的“××”,你觉得这是作者行文的匠心所在还是作者的败笔,为什么?(能对作者所用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3.联合国要授予××ד××××”荣誉称号,请你为××××拟定一则颁奖词。(考察学生能否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4.请你就“×××”和“×××”二事,谈谈×××这样处理的得失。(通过谈对事情的处理得失主来探讨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及对作者的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备考策略】

一、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

二、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

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色彩。

三、理解“评”与“传”的关系

传记中的“评”往往是解题的要害所在。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一方面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熟悉解题策略

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培养自己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4篇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5篇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三、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6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 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 《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 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 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史记〉选读》 定位 课程目标 内容安排 编写建议

《史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恢宏的构思,高超的叙述,复活了中华民族自人文始祖黄帝至汉武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使众多历史人物形具神生。中学生较为系统阅读《史记》十分必要,一方面《史记》中规范流畅的文言文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汲取传主精神智慧的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

苏教版《〈史记〉选读》自开发以来,已成为使用苏教版教材地区的必选修课程,影响之广之大自不必说。本文试就这一选修教材的编写做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史记〉选读》的选修定位

苏教版编者将《〈史记〉选读》作为“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程”。这样的定位值得商榷。关于“文化”,有很多定义,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论著”则是有关文化方面的带有研究性的著作。将《史记》看作是文化论著,其理由大致有这样几个: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一部思想性很高的著作,如表现出进步的民族观和进步的经济思想,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贯彻着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等等;《史记》中的“序”和“赞”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各篇内容的关键所在;《史记》是一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史记》无疑是一部文化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但它并不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中的“经”,历代编家都将其归到“史”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史记》最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一部开创性和批判性很强的史学著作,又由于叙事的生动性,人物的鲜明性,抒情的浓郁性而公认是一部文学著作,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优秀的叙述性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都与它们有巨大的思想价值有关。叙述性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主要是因为其形象大于思想,其原生态的描写穿越时空,永葆鲜活,让代代读者久久回味,这正是《史记》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丰富营养,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若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岂不是乱贴标签,或根据次性特征,轻率地做变性手术?

二、《〈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

苏教版《〈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是这样阐述的: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这几乎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目标。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和鉴赏语言的能力”,从而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此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都要面面俱到,不可或缺,并要一一显现,否则就会遭到新课标落实不够的指责。语文教学的负荷何其重啊,真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文化论著研读的课程目标应当是什么呢?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二是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三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是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所谓“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它具有综合性、研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人们自学和独立钻研、主动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研读文化论著,就是对值得探讨的论述性著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帮助学生掌握研读的方法,提高研读的能力,这是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文化论著中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现代社会生活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传播和交流先进文化。

鉴赏《史记》的语言,感悟其艺术魅力,这是鉴赏性阅读,不是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是对象的不尽相同,很多供鉴赏评价的材料已无多大疑点和难点,无需深入探究,适合研究的材料也不是都有可赏之处;其次是能力的要求不同,前者需要培养的是探究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后者需要培养的是鉴赏评价能力,是一种以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上,往往求多求全,课堂教学琐碎不整,纵深不够,广种薄收。选修课程作为拓展和提高的选择性课程,应当根据教材的性质突出某一方面的课程目标,如文化论著研读突出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断其一指”的集中力达成课程目标。

三、《〈史记〉选读》的内容编排

《〈史记〉选读》以八个专题编排材料。前六个专题,每个专题选了两到四个文本,所有文本均为节选,无一完整,每个文本后有“阅读与探讨”,每个专题后有“积累与应用”。第七八专题无文本,只有概述、书目或研究选题。现以第三专题和第四专题为例来分析《〈史记〉选读》的编排。第三专题为“史家的传统”,主旨是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选了《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两个文本,在两个文本后的“阅读与探讨”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要求学生用课文细节说说司马迁在对刘邦、李广持不同感情的同时,所秉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这是一个理解性而无需探究的问题,此外,找出文中对比手法并说说作用,互见法的运用和细节描写的评析,都是鉴赏性的要求;只有一个内容上的问题需要探究:“在司马迁看来,李广一生的悲剧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增加这个问题探究的张力,如李广一生的悲剧是什么?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他自身的原因?司马迁是如何看的?历代评家是如何看的?你是如何看待的?你从李广的人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综观李广的一生,联系汉代社会政治体制、军事状况等背景,思考他的遭遇命运与他的品质、心性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探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教材应为这些问题的探讨提供帮助,如文本完整,链接资料。本专题的“积累与应用”主要是介绍词类活用知识,与文本内容研讨没有关系。第四专题“《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主旨是认识《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特色。本专题有四个文本节选:《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阅读与探讨”中的问题大多数指向于人物刻画手法的鉴赏,少数问题要求分析传主的品质,体会作者在叙述性文字中寄寓的感情和慨叹,可以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说说自己对荆轲形象及其刺秦王的看法。“积累与应用”里只介绍了宾语前置的知识。再来说说第八专题——“《史记》的研究”,本专题并没有提供《史记》研究概述之类的文本,只列出了一些对中学生来说特别大而深的研究课题,如“试论《史记》的戏剧因素”,“谈谈《史记》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恶评论人物的标准”,“《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不适合中学生研究,而且很少联系现实中的文化现象,但编者却要求中学生“沟通历史,激活古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记〉选读》编者虽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并提出一个全面的包含探究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但实际编排上侧重于《史记》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鉴赏,大略地兼顾了文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供探究和培养探究能力的内容严重薄弱。这反映了《〈史记〉选读》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内容编排上缺少一个统一的思想,导致一线教师教学中难以把握重点。此外,《〈史记〉选读》的文本编排在文言知识和阅读上的难度是前难后易,严重倒置,第一第二专题所选文本语言古奥艰深,学生望而生畏,即使有译文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四、《〈史记〉选读》的编写建议

在语文选修课程五大系列中,《史记》究竟归属哪一系列?我们的定位首先应根据《史记》的最重要的特征,《史记》是一部传记性文学著作,本质是传记;其次应根据中学生阅读《史记》的关注点、兴趣点、思考点来定位。费孝通先生中学时喜爱《史记》“太史公文中有我,把人物写活了”,今天的中学生同样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生遭遇、命运以及精神品质,他们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感受司马迁,也通过这些历史人物观照自己,他们感佩、惊叹、惋惜、思索,不知不觉中汲取了精神营养,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正是“新闻与传记”选修系列的重要的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中,传记学习还要求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传记的特征,如材料真实并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充分展示人物心灵发展的轨迹,这些方面,《史记》都堪称典范。关于传记的写作,《史记》的作者早已为我们准备了最真实最丰富的材料——《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文本,让中学生了解司马迁,研究司马迁,搜集司马迁的史料,为司马迁写传记,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目标的境界。

作为一部文言著作,《史记》学习另一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苏教版必修教材的文言文阅读量偏小,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选修教材应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弥补,有所延伸。任何系列的选修教材都不能缺失语文知识的教学。因此,在具体的编排上,应注意文本的文言知识的深浅,阅读理解的难易,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差级。注解尽可能准确,完备,在文字障碍较大较多的地方,附上译文,在一些关键巧要处,附上点评和旁注,这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编排上的一大亮点,值得发扬。不仅每个专题要有文言知识积累,每个文本后都应有一些来自于文本的字词积累和语句翻译要求,以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8篇

一、明确考点,教学有的放矢

考纲是高考的指挥棒,考题是我们教学的方向。只有对考纲了然于胸,对考题研究透彻,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新高考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体”。主要考查内容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12年全国新课标地区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传记为主,兼有少量新闻访谈或科普文。全国实用类文本的考点仍是传记,这已是第六次考传记。

通过对考题进行研究,传记考点已经了如指掌,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读懂传记,那就得明确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并掌握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二、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进而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如(2012全国卷新课标)实用类文本阅读《谢希德的诚与真》一文,作者以时间为序,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依据基本事实,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

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基本事实,才能把握传主的性格及情感。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个性秉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时代与成长环境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通过梳理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准确把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立体地了解传主的为人,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

3.理解分析作者的评论,概括作品主题

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概括作品主题,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4.分析艺术手法,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倾向

作者刻画传主形象,往往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寄寓着自己的情感倾向,为此,传记作者会精心选材布局,并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艺术。在表达方式上,传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和议论;在表现手法上,传记一般会用到首尾照应、正侧相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环境渲染、细节勾勒等手法;在修辞运用上,传记常会用到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阅读传记,应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与修辞技巧,从而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5.把握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的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三、指点答题方法,训练落实到位

第一,认真审题,领会命题意图。

第二,整体阅读,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

第三,筛选整合信息,组织答题语言。主要途径是提炼概括、转换说法、语言重组等。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9篇

一、传记的基本特征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可以说,纪实性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写作时,这些事实是不能随意虚构的。

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对历史原封不动地再现。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运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对传主生活经历的叙述与评论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憎。

由此可见,对“文体基本特征”的考查主要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结合艺术手法进行设题。

【典型题例】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11题(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题干用“自传”二字暗示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特色)。其次要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传记类别有不同的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评传亦采用第三人称,记叙与议论各半,须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要紧扣住传记的真实性(主要指传主的人生经历、品行修养、才能业绩等)和文学性(主要指介绍人物时运用的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如在介绍传主人生经历时使用的人称、叙述的顺序、语言风格等),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辨析作答。

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顺序、描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在阅读时,考生要能根据时间的顺序准确地判断出是运用了何种叙述顺序,从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经历,明白作者这样处理的缘由。

【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这篇文章中,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要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说刻画人物有相似之处,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在阅读时,考生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它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须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对传记的考查,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帮助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方法】首先分析引用内容的性质(故事、诗词、还是与传主有关的资料),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处引用在结构上(如照应前文,引起下文或是和文中某个人的行为或某物构成对比)和内容上(可从“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

传记还有其他的一些表现手法,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平时的练习中,考生要注意积累,立足文本,灵活地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0篇

1.了解文本知识,把握基本特点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也称人物传记。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形式多样,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两种。前者是作者自述生平,把自己一生中经历过的事件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了解自己所走过的路,如《巴金自传》《甘地自传》、水均益的《我与“东方时空”》等;后者是作者记述他人生平,如力平的《传》、李其荣的《爱迪生传》、李广德的《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等。

传记文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真实性。传记首先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人物、叙述事件,这是传记的生命;离开了这一点,传记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当然,传记的真实性并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均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生活逻辑及事物发展的趋势。

(2)文学性。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

了解了传记文体的基本特点,我们阅读时就会有的放矢,提高阅读效率。

2.明确阅读重点,掌握阅读要领

(1)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

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因此在阅读时,我们应牢牢抓住时间这条“经线”,看作品是怎样将人物的生平事迹贯穿起来的。在此基础上,还应重点把握如下内容:

一是人物的生平经历。传记离不开对人物生平的记述,在阅读时,我们应对人物生平有个基本了解。如阅读周天度写的《蔡元培传》时,我们要弄清楚蔡元培生平经历过的三次重大历史转折和三次重大历史考验。作为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又是怎样走在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前列的。

二是人物的主要事迹。人物的事迹是传记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我们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突出地写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从卫青击匈奴一战”四次战例,表现了李广非凡的胆略,反映了李广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却并未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屡受罪责的坎坷遭际。阅读此文时,我们应对李广抗击匈奴的主要事迹进行整体的把握。

三是作者的观点及态度。传记中鲜明地蕴涵了作者的观点及态度,这观点及态度或见诸作品中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文字,或贯穿于事件情节中,或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阅读时,我们要重点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褒贬态度,全面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分析传记的写作特色

优秀的传记,应是文学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上乘之作。阅读传记时,我们还应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传记突出的写作特色。这主要包括:①传记在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及材料安排上的技巧;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作品在描写人物时采用的手法;③传记作品的语言特色、修辞技巧。

3.联系历史背景,客观评价人物

了解和评价人物,是阅读传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客观评价人物,必须联系历史背景和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每个时期又都有它突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不同的人物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离开了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人物就会失去光彩,我们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人物。因此,阅读传记时,我们应设身处地地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的生平情况、所遇到的重大事件及各个时期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从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阅读训练一

老舍自传(节选)

我本来不大会写剧本。十年来,我一共写了十多本话剧与戏曲。其中有的被剧院演用,有的扔掉。我是在学习。出废品正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败一次就长一次经验。因此,即使失败了,也不无乐趣。不怕失败,就会长本事。我的确觉得越多写便越写得好一些,功夫是不亏负人的。写完一本戏,当然要去找导演与演员们讨论讨论。他们是内行。跟内行人谈谈,自然而然地就会长见识。就是这样,我慢慢地理解了一些舞台技巧。这又是一种乐趣。在新社会里,人人愿把本领传给别人。只要肯学习,机会就很多。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剧本”。这就是说,我欢迎大家提意见,以便修改得更好一些。当然,修改是相当麻烦的。可是,只要不怕麻烦,麻烦便带来乐趣。况且,导演与演员并不只诚恳地提意见,他们也热诚地帮助我。我有相当严重的腿病。为打听一件事,他们会替我跑许多路;为深入地了解一件事,他们会替我下乡或下工厂,住在那里,进行体验。这十年来,我交了多少朋友啊!我的民主剧本得到多少导演与演员的支持啊!这难道不是乐事么?大家协作是新社会里的一种好风气。剧本演出后,观众们也热情地提意见,这又是一种协作。

人与人的关系变了。这就是我笔下的主要内容。我写了艺人,特别是女艺人,在从前怎样受着剥削与虐待,而在解放后他们却被视为艺术家,不但不再受剥削与虐待,而且得到政治地位――是呀,现在全国有不少男女艺人做了地方的和全国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我在解放前就与他们为友,但是除了有时候给他们写点唱词,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其他的问题。现在,不但他们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不少人也有了文化,会自己编写唱词了。

我也写了一般的贫苦劳动人民如何改善了环境,既不再受恶霸们的欺压,又得到了不脏不臭的地方进行劳动。这就是我的《龙须沟》的主题。

在我的剧本中,我写出许多妇女的形象。在旧社会里,一般的人民都很苦,妇女特别苦。在新社会里,首先叫我受到极大感动的就是妇女地位的提高。从一个欢欢喜喜地去工作的媳妇或姑娘身上,我看见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变化。男女平等了。我不能不歌颂这个大变化!妇女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去年我写的《红大院》,和今年写的《女店员》与《全家福》都涉及妇女解放这个振奋人心的主题。戏也许没有写好,但是我的喜悦是无法扼制的。

是的,我写了许多方面的事实与问题,因为这些事实与问题就都在我的眼前。看见了,我就要写。而且我不能作为旁观者去写,我要立在剧中人物中间,希望我是他们中的一个。这样,我才能成为群众的学生,有了非写不可的热情。假若我的作品缺乏艺术性,不能成为杰作,那只是因为我向人民学习得还太不够,脱离了群众。哪里去找创作的源泉呢?难道只凭我个人的想象,就能找到新时代的人与人的关系,新颖的艺术形式,与活生生的语言么?我不敢那么狂妄!

十年来,我写了一些作品,应当感谢人民!是人民给了我值得写的人物与事实,给了我简练有力的语言。我要继续向他们学习,以期得到更好一些的创作成就。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剧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舍是怎样的一个人?

2.“人与人的关系变了。”在老舍看来,人们在新社会里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老舍在他的作品中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3.结合全文,说说老舍感谢人民的原因。

阅读训练二

爱因斯坦传(节选)

聂运伟

1879年3月14日,德国乌尔姆小城。

这一天,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带着茫然的神情降生?不知道。但历史注定要把这一天变得无比神圣。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无数智慧的星球,并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类沟通了文明的信息,他们也会为这一天脱帽致敬。

这一天的荣耀,就来自于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婴孩的第一声啼哭。

遗憾的是,人类在经历伟大瞬间时,又总生不出伟大的感觉。平凡、普通、没有喧哗、也无激动,爱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过给他的父母带来常人的欢乐。

爱因斯坦的双亲都是犹太人。犹太人善于经商赚钱的传统没有在赫尔曼・爱因斯坦身上得到骄傲的体现,或是漫不经心,或是不善投机,赫尔曼・爱因斯坦在生意场上表现平平,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但他是一个精神上的乐天派,心灵平静,诚实温和,德意志民族追求崇高人格、自由精神的文化韵味让他如痴如醉。赫尔曼・爱因斯坦本来极有数学天赋,中学时代就引人注目,可父母没钱供他上大学,他不得不弃学经商。

爱因斯坦的母亲像大多数犹太女性一样,贤惠能干。她的家境优裕,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极高,爱文学,更爱音乐。共同的爱好使得爱因斯坦的父母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不仅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爱之屋,更为爱因斯坦的诞生和成长孕育出品位极高的文化氛围。

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还不可能向世人解释自己个性的内涵。他独来独往,时常故意躲开小伙伴、同学,即使同亲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个沉默的听众。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一向沉静的他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的情绪。爱因斯坦的妹妹后来回忆说:“每逢那样的时刻,他会变得脸色苍白,鼻尖发白,不能自制。”有几次,爱因斯坦竟向比自己小2岁的妹妹扔东西,大发脾气。爱因斯坦5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个家庭女教师。第一次上课时,爱因斯坦大概发现自己将失去自由的个人世界,又一次大发脾气,向老师扔椅子以示抗议,爱因斯坦的父母只好结束这第一次还未开始的教育。不爱和人交往的小爱因斯坦偏喜爱那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比如用薄薄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绝不罢休。

对于童年的爱因斯坦来说,独立的个性还只是一只“空筐”,它需要充实精神、文化的内涵。第一个装进这只“空筐”的是什么?是音乐。爱因斯坦3岁的时候,一天,母亲波林坐在钢琴旁,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溪水,从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觉得背后有人,她回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倾听美妙的乐声。年轻的母亲高兴了,她说:“瞧你一本正经的,像个大教授!哎,亲爱的,怎么不说话呀?”爱因斯坦没有回答,他只有3岁,还无法说清激起心灵感应的音乐到底是什么,他那对亮晶晶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却又分明闪烁着快乐的光辉。琴声又响了,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小爱因斯坦迈着摇晃的步子,无声地扑向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

不爱说话的小爱因斯坦对音乐入迷了,6岁起练习拉小提琴。几年后,爱因斯坦唯一的消遣就是音乐,在母亲的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了。

音乐以它那温柔而深邃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吮着人类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象力。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本文开头六个自然段,主要记述了爱因斯坦哪些方面的情况?开篇写法与一般的传记有什么不同?

2.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有着怎样的个性特点?

3.爱因斯坦是怎样爱上音乐的?请结合爱因斯坦的生平,说说音乐对他的生活和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阅读训练一:

1.从中可看出老舍是一位虚心学习,诚恳接受别人意见,不断追求进步的人民艺术家。

2.(1)变化:①政治地位改变,受剥削与虐待的艺人成为自由的、受人民尊敬的艺术家;②劳动环境得到改善,贫苦人民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从事劳动;③男女平等,妇女得到了解放,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

(2)老舍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通过对比,集中笔墨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变化,尤其是通过妇女形象的塑造来反映这种变化,如《龙须沟》《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等。

3.人民给了老舍创作的热情和动力,给了他值得写的人物与事实,给了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阅读训练二:

1.(1)主要记述爱因斯坦出生的时间、地点,介绍爱因斯坦的双亲及对爱因斯坦的影响。

(2)开篇与一般传记写法不同,一般的传记多以平实、简洁的语言介绍人物的生平,而这篇传记开头则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用以突出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日在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2.①喜沉静,不爱与人交往;②执著;③酷爱音乐。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晏子春敢》 “以人组事” “传记之祖”

《晏子春秋》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作品,杨义先生说它的“命名很怪,‘晏子’是子书之名,‘春秋’是史书之名,来了一个子、史合壁的‘四不象’。”[1](p8)如果把它与先秦其它散文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内容上确实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晏子春秋》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区别十分明显。诸子散文在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时,一般采用分析说理的形式,如要表现重民爱民,《孟子》是这样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离娄上》)。而《晏子春秋》在表述同样的思想观点时,却是通过对晏子言行举止的描绘表现出来的,如《谏下》第五章:“晏子使于鲁,比其反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日‘庶民之言日:“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日:“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

另外,诸子散文都是某一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在表述其观点的过程中,往往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庄子》的哲学体系是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为核心的,等万物,齐生死,无是非,表达其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晏子春秋》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当代学者们多认为其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这是通过对晏子言行的记述表达的。《晏子春秋》虽然有子书之名。但它的表现重心不在思辨哲理而在叙事写人,这与先奏其它诸子有明显不同。

其次,《晏子春秋》与先秦历史散文也有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的取材倾向往往偏重于“祀与戒”等“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晏子春秋》则不然,往往从日常政务或属于生活领域的小细节着笔。如从齐景公的饮酒、畋猎、衣狐裘不知天寒等事情中,写晏子的态度、言辞和行为表现。

《晏子春秋》虽然与上述历史散文有所不同,但它却有史书的特点。它约略按照晏子侍齐灵公、庄公、景公的顺序从其生前写到死后,以这一真实过程构成本书的基本时间框架,以景公、庄公、崔庆、粱丘据等历史人物构成晏子活动的具体背景,从晏子的政务外交、生活细节等多种活动中记叙晏子的言行,展示了晏子爱民尚贤、忠君爱国、清正笃行、机智幽默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尽管它没有《左传》那样明确精细的纪年,但基本上写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这与先秦其它史书亦有明显的不同。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有子书之名,却无诸子的思辨性、哲理性,它是写一个人的言行事迹;有史书之名,却不像其它史书那样记述军国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个片段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以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晏子春秋》该如何归类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及《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公私史志目录皆列诸子部,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案《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旧列子部,今移入于此。”如何认识《提要》的论断呢?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等被公认为传记名篇,仅以《段太尉逸事状》为倒看它所体现的传记文的基本特点。

柳宗元为了写《段太尉逸事状》亲自到段秀实曾经任职的地方采访,再以“言信行直”的刺史崔公提供的事实“复校无疑”,才正式写定。

在人物的塑造上,首先,作者精心选取诛杀暴卒、卖马市谷、拒收贿赂等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刻划人物。其次,作者写尹少荣大骂焦令谌,谌“一夕,自恨死”。据旧注,焦在大历八年还活着,这“自恨死”以合理的夸张虚构反衬出段人格力量的伟大。再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段秀实诛杀暴卒,“唏一营大噪,尽甲”,矛盾激化,段秀实只身人营,勇服郭唏。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段秀实大智大勇、为民解忧的良吏形象:作者将白孝德的畏于权势与段秀实不畏权势对比,以段秀实之“仁”与焦令谌之“暴”对比,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段太尉卖马代农偿租的细节,多侧面展示了人物为官清廉、真心助人、施恩不图报的性格:焦令谌杖击饥民,段太尉见之“大泣日:乃我困汝。”以言行写出了段秀实震惊、同情、自责等复杂心理。

另外,《段太尉逸事状》寓论断于叙事之中,褒贬分明,爱憎强烈,“言近而旨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特点,其他传记文同样具有。可见,除了人物与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外,形象的鲜活生动、艺术手段的丰寓多彩、寄意的深切遥深,构成了作为历史与文学联姻产物的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所以。传记文学是艺术性地再现一个历史人物生平或生平片段的文学样式。《晏子春秋》是否符合这一基本特征呢?

晏子史有其人,《左传》对晏子的19处记载有12篇与《晏子春秋》相同。就材料的取舍而言,论者认为它以“表现晏子的性格特征”[3]p245为自己的编撰标准,可是,书中的晏子“是晏子故事的作者和传诵者摆脱历史的摹写和纪实,在历史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创造。”[4]所以,《墨子春秋》有明显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如《杂上》第25章写晏子御之妻的一节,恐怕就是出于作者的“假之喉舌”:“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等就不能看作是信史。

就写人手法而言,《杂上》第3章写崔杼逼迫众人发誓叛公室而顺从自己。就是从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了晏子大智大勇的特点。《晏子春秋>也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人。《杂上》第12章中的晏子与司马穰苴,贤相与良将,互相衬托:齐景公与梁丘据,昏君与佞臣也互相衬托。贤相良将与昏君佞臣又构成对比,形象鲜明。《晏子春秋》也用言行写人物心理。晏子接济过北郭骚。“晏子见疑于景公”被迫出走,北郭骚仅以“夫子勉之矣”一语相送。“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当晏子“闻北郭骚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5]p361前之叹息含有失望、委曲、不被人理解等复杂心绪,后之叹息更有意想不到、痛惜、自责、错过知音等难言苦衷。

《晏子春秋》也同样寄寓了编写者对明君贤相忠臣义士美德懿行的呼唤,对昏君佞臣不恤民力滥施的贬斥,言近而旨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2篇

对这些无数人拜读过的传记作品,在高中课堂中却呈现出不太令人满意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状态。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一、古文传记教学的现状

传记教学要贯彻语文学科的“育人”理念,但古代传记既有高中课文的一般属性,又有文言文以及传记文体的特殊属性。因此在目前的传记教学中,对于古代传记的教学,存在很多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

1.对于古代传记,具有文言文学习的共同毛病,即过于强调文言基础知识,忽略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高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更注重字词梳理,从字、词、句等角度来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样固然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但却使文本被肢解,文学因素被缩小。这种状况已出现多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字词句的过分重视就相对弱化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学生鉴赏感悟文本的时间被缩短。

于漪老师认为:“素质是一种心灵的塑造,在塑造人的心灵的过程中,中华文化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而当今的常态课堂,多是教师讲解,将文章肢解揉碎,全面分析到各细节,学生耳听笔录,单调的抽象思维盖过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于是通过文本阅读来以情怡情,积累人生经验,获得人生感悟的设想成为空想。

2.传记教学中,学生没有正确区分传记和小说,教师则过于强调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忽略传记本身的特点。

传记文学生动地再现历史,以探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思考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典型意义。因此可以说,传记文学是历史和文学的综合体,它具有真实性、艺术性以及现实借鉴意义。现今传记教学的课堂上,由于不够重视师生的互动,教师不自觉地把传记和小说的教学模式等同起来,忽视传记文学特殊的文体属性,学生不清楚传记和小说的区别。

好的传记文学,未尝不是优秀的小说,但这不是高中生和高中课堂所最终追求的。传记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让学生注意到“传记文学”和“小说”之间本质的差异。传记的真实性要求它的素材是真人真事,真实可靠,决不能凭空虚构。传记的魅力在于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实际的人生活动为描述对象,塑造充满人格魅力的传主个人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学生专注于传记“真实性”的属性是绝对必要的。

二、对高中传记教学的思考

高中阶段设立传记教学板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通过榜样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素养,让其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并就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传记学习,应注重以下方面。

1.通过拓展比较阅读法,形成互动式课堂,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常常有同一人或事被不同作者记录,于是传记呈现出很多“不同”,对于这种“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比较进行趣味学习。

首先,通过对比阅读,比较不同传记的优劣或特色。如节选《史记》的《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与班固《汉书》中的相关描述做对比。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扬马抑班”或“扬班抑马”的争论中获得成就感,拓展知识面。

其次,通过对比阅读,比较传记素材选择和作者的关系。如节选自邓小平女儿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中的《在哈金森工厂》和英国作家伊文思的《邓小平传》中记载的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经历,由于作者的身份国别不同,对于素材的选择也不同,呈现出来的人物也是不同的。通过比较阅读能探讨事实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了解传记的写作特征。

再次,通过他人对史料的评价来更全面地认识传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人们在赞扬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等美德的时候,课外链接明代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人们对蔺相如如此巨大反差的评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争论,让学生在质疑和辩论中获得自信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2.教师自己要全面认识课文,注重对传记文学“艺术真实”的认识,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在评价中“三省吾身”。

首先应注意,在小说中常常通过人物的肖像、心理、细节等来概括人物形象,如果也以此来推断传主形象是不太客观的,因为传记是史家对于历史的一个“再现”,有些事件发生时史家并未亲临,所以对其中的动作、对话、神态等的记录,只是史家的一种合理推断,我们称之为“艺术真实”,以这样的“艺术真实”为立足点来为人物定型是不够客观的。

其次,在传记欣赏中要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为历史人物定位,寻找心目中的英雄。有的学者提出,英雄崇拜是和人类存在一样古老的现象。如果传记的“现实意义”和“榜样作用”在课堂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分析中被忽视,致使学生不能够从传记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传记教学便失去了育人的功效。如《鸿门宴》中,以刘邦和项羽为中心,拓展至其他历史人物,展开“谁是英雄”的主题讨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学生在自己真正喜爱的榜样的示范作用之下,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未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3.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摆脱“戏说”类数字媒体作品带来的恶劣影响,并在对历史真实的执着追求中,做一个有品位的“学者”。

语文是一门审美的学科,如果日常教学过于功利化和世俗化,就失去了语文之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知识的接受方式由早年单纯的文字、图片扩展到今天的数字媒体。但影视界甚至出版界的功利化,让越来越多恶搞性质的所谓的“颠覆经典”和“戏说”毒害了没有判断力的孩子,于是出现陈世美是专一深情的,刘邦是重情重义的,穿越是可以实现的等等许多错误却流毒甚广的认知。

我们要通过有趣的互动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正史的传记历史是有趣的。通过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真实性的认识,让传记的真实性在辩论中深入人心,从而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对正史的维护,“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做一个有品位的“学者”。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3篇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自述人生经历,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或成败得失,抒写人生感悟,作者即传主;他传是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由他人用第三人称来写。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与评两部分构成。“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史学性传记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文学性传记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试卷中选做文本中的传记主要是指后者。

【考点解读】

传记类文本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的热门文体。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内容中单列一个人物传记单元,在选修内容中还单独编辑了《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杜甫、鲁迅、、贝多芬、达尔文、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世界级名人。选修传记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传记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要求学生阅读人物传记时,务必做到一理、二析、三探:

1.理――通过粗读和圈点勾画,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析――通过体会生动传神的叙述描写片断,把握传主的性格和情感,并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审读简洁的议论性的语句,把握作者思想和态度,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品味传记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修辞技巧、表现手法,并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3.探――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理性分析,探讨传主身上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题型归类】

题型一:选择题

一般为双选题,提取传主有关生平或细节进行分析和概括,要求考生对此进行认定,选出恰当的或错误的两项。

1.选对――选出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例题1】(2011・新课标全国卷15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选错――选出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例题2】(2011・福建卷13题)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 “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题型二:分析题

1.分析原因――对传主的重要事实或典型细节进行原因分析。

【例题3】(2011・新课标全国卷16题)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2.分析作用――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语言技巧等进行作用分析。

【例题4】(2011・广东卷第19题)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题型三:概括题

1.概括事实――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处事方法进行概括归纳。

【例题5】(2011・辽宁卷第17题)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2.概括性格――对传主的思想性格、禀赋个性进行归纳总结。

【例题6】(2011・广东卷第20题)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题型四:探究题

1.探究人生智慧――对传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带给自己的启迪进行探究。

【例题7】(2011・新课标全国卷18题)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探究写作意图――对作者拟题、选材、谋篇、行文的技巧进行探究。

【例题8】(2011・福建卷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3.探究精神价值――对传主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进行探究。

【例题9】(2011・广东卷第21题)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4.探究语言疑难――对文中的某些名言警语所蕴含的理趣、意趣进行探究。

【例题10】(2011・辽宁卷第18题)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备考策略】

高考所用的传记文本,少则800字,多则1200字,大都经过了命题者的删节改造。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下面,结合四大题型谈谈传记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的要点。

1.选择题要细心比对人、事、时、地。

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传主事实。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给传主定类。如2009年福建卷《寂静钱钟书》,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围绕钱钟书的寂静来写,而所有选项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置的。

其次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标准。是让你选对还是选错,是选最恰当的还是选不符合文意的。有些考生往往会沿袭前边试卷的选项限制,下意识选 “不正确”的,这种只凭意识上的经验,而不关注题目限制变化的考生,往往会吃亏。

然后是比对信息,看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中的人、事、时、地有无添加、遗漏、更改和混淆,特别要注意那些提取重组和变相转述的信息,防止命题人暗中掉包和无中生有而造成人事混杂或肯否失当的错误。

最后从易到难,排除疑难选项。一道成功的多选题有难易梯度,至少有两项是浅易明白的,其中可能有一项就是必选项;另外,局部判断项在前,整体评析项在后。若在局部性辨析项里找不到破绽,那么问题就可能出现在整体性评析的选项中。

2.分析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

分析原因要依托传主的典型事例和独特个性。分析作用要考虑到内容作用(表现传主人品或才学)、形式作用(运用哪些手法)、结构作用和主题作用。不管是分析原因,还是分析作用都要先定点再分点。另外,还需特别留意人物细节和侧面描写。有些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3.概括题要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概括人物事实的方法:以时间、地点变化为经,以职位、工作变化为纬。注意关键句子的提示和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以原文的关键句子或语词为基础,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整合为满足题目要求的几个层次,若是分条概括一般会有三到五个得分点,超过四个点时只要答对四个则得满分(多点题有时只要词组并列即可)。概括性题目要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即答案必须在全面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内容作出准确的概括,不允许含糊,也不可以有疏漏。

归纳传主性格的方法: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典型事实和独到细节,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出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标题、段首句、段尾句等,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能够用词组表达就不用句子,能够用短句表达就不用长句,避免关键点未能表述到位。

4.探究题一定要植根于文本,而不能“随心所欲”。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传记;真实;诗意

二十世纪西方传记经历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革命”,现代传记在弗吉尼亚・伍尔芙、安德烈・莫洛亚和里翁・艾德尔等人的带领下逐渐走向成熟。现代传记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写作技巧上与传统传记相比有很大的转变,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用“新传记”一词来称呼转变后的现代传记,她认为现代传记家“关注传主的心理世界,致力描写传主的个性和揭示其行为的动因”,在传记行文上“传记篇幅缩短了,也开始变得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不再是一种冗长乏味的历史资料的堆砌,而成为了一种精致的艺术品。”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西方现代传记的影响下,许多重要的传记家开始把写作重心由简单陈述人物生平事迹渐渐转向对传主精神世界的解释,特别是分析了传主无意识的心理动因。在这些重要的西方传记家队伍中,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无疑是最出色的传记家之一。他是西方第一位写出了现代传记理论专著的学者。他在英国剑桥大学所做的六次关于传记理论的训:演汇编成为《传记面面观》一书,奠定了现代传记理论的基础。莫洛亚在书中给现代传记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特点:“对真相的无畏追求”“坚持人性的复杂性”和“怀疑精神”。这三个特点正好概括了莫洛亚传记的核心内容。

莫洛亚指出,传记家通过传记这种媒介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而传记相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接近于道德训诫。他是第一个在世界传记史上全面探讨了传记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把传记书写和传记理论研究结合在一起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把严肃的传记理论研究和对人性的热情赞美结合在了一起,在传记写作和传记理论研究领域开出了绚烂的艺术之花。

法国文艺评论家雅克・苏非尔曾写过一本关于莫洛亚的书。他在书中给予了莫洛亚作为一个传记革新家在文学体裁历史上一个极为崇高的地位:“莫洛亚是一种文学体裁的真正革新者。在他之前圣驳夫和泰纳已经将这种体裁抬到了一个完美的高度。”莫洛亚之前几乎没有一位传记家能够满足传记这种具有多种功能且需要多种文学技巧的严苛要求,而莫洛亚则是这方面的大师。在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探索和持续不懈的工作后,终于莫洛亚在20世纪文学历史上革新并发展了一种伟人的文学体裁――传记。

莫洛亚在《传记面面观》里指出,传记写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性格的诗意美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把真实与诗意完美结合起来既是传记的最根本问题,也是所有传记家共同面临的首要难题。传记家必须调动起所有相关事实,才能够让个性之光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但是个性中的一些部分必须是耀眼的,而另一些部分必须则是暗淡的。传记家必须得像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一样从他观察到的丰体中抽取出本质特征同时又保留主体的完整性。传记家其实也是在相当精准地履行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虽然表面上坚持真实性和想要得到个性美好像是一个矛盾的无法达到的目标,实际上科学和艺术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在传记体裁中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莫洛亚就极为反对忽略传记的艺术性。他认为传记应当是历史和文学的统一,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传记家既应该写出历史事实真相,同时也要力图表现出传主的个性和心理活动。

莫洛亚传记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勇敢地追求真理”,即追求处于各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之中的人的真理。这就牵扯到如何把科学真实和艺术虚构相结合的问题。对此,莫洛亚坚决主张:“传记应当既是历史专著,又是艺术作品。”反对“为艺术而牺牲史实”。他说:“我所追求的是艺术和史实的统一。它既不是史诗,也不是史实,而是史诗加史实。”事实上莫洛亚在他的事业开端就努力调和这两个看似势不两立的部分,那就是传记家对于作品中学术精确性的理解和传记家作为艺术家的风格体现。以小说家身份出现的莫洛亚时常会在作品中渗透进个人意见,对作品进行艺术化加工处理。以学者身份出现的莫洛亚,他的任何行动首先会在材料所给信息的范围内严格进行。因此他把一部伟人传记定义为这样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学和诗意能联合为一体而重新创造出新的形象”。在一些具有戏剧性的强烈感情的书中,莫洛亚深知这些书不需要美化就能获得激动人心的效果。个传记家越是忠实于材料,传记作品就越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法国作家米歇尔・德洛瓦是这样看待莫洛亚的传记写作的:“他谨慎地使用材料,仔细确认所有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传记人物身上都有某种浪漫性,并且传记作者是能够满足这种浪漫性的需要的――如果他在描写中保留了真理的深刻印记的话。”

传记家在写作传记的时候其实是最需要自我约束的。他必须懂得如何把重要的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区分开来。莫洛亚在着手写作一本传记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完全就是一个勤恳而谨慎的学者。通常他会发现一些细小的事件反而更具有揭示性。一旦结束了评判和筛选材料工作后,他开始勾画总体框架和人物的行动轨迹,仔细地按照年月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事件。他的表现风格在三个方面突出体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用最生动鲜明的方式再现人物形象,以最戏剧化的方式重述传主人生中的众多事件。

莫洛亚和他同时代人努力寻找中心人物的本质性格特征。他把人物生平中的各种琐事细节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且深知一个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世界即使不是更重要,至少也和他在公共场合的态度同等重要。莫洛亚的传记理论需要一个传记作者摒弃主观偏见,不受作者个人感情影响,凭借想象与直觉的绝对支配,充分消化分析材料,以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在强烈的直觉进发下抓住那些能够揭示传主真实自我的所有重要事实。正是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莫洛亚把传记看做一门由科学依据作支撑的文学艺术。

莫洛亚的传记美在它富有诗意。诗意是自然形成美的演变结果,由于加入了节奏和韵律而变得充满智慧。严格说来,诗是由音节或押韵的方式形成的,音乐是由多个主题构成的,一本书正是因为有了诗意和节奏的存在而多多少少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作品主题的本质内容。但莫洛亚在追求浪漫诗意的同时不忘努力保持真实。诗意与真实作为存在于他心灵中的永恒情愫,已完全渗透进作品中成为每部作品的精华,深刻影响了他构思营造的艺术技巧。

莫洛亚在叙事模式上采用的是传统且自然的写法。他并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人物,而是从传主的角度出发叙述传主的内心世界,让传主的际遇命运,情感波动牵动读者,也牵动着他的笔,让读者跟随传主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传主的命运在读者心中产生 了共鸣,情之所致,分析评述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莫洛亚着力想表现浪漫派人物浪漫抒情的传奇生活。他的眼睛能够透视人的灵魂,直视人物心灵世界的细微变化。莫洛亚传记中的人生悲剧是人类灵魂的悲剧,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

莫洛亚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传记家,他被冠以“传记之王”的美誉是当之无愧的。他观察问题时眼光客观犀利,思维敏捷,心胸坦然豁达,然而工作时非常认真仔细,勤勤恳恳,不知疲倦。最主要的是他具有对现代传记必要的深刻洞察力。莫洛亚赋予传记以诗意的境界与科学的真实性,使之相比于普通的单纯模拟多了几分个性魅力,从而与其他追求浪漫抒情情调的艺术家区别开来,构成了他独有的传记文学特质。莫洛亚的传记是二十世纪西方传记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中蕴含了诗意与真实,浪漫与现实的双重元素,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记叙,摹拟史实,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来探求传主的际遇命运和性格发展以及情感变化,善于用心体味笔下人物的心灵,从大量事实中挖掘出那些能够准确细腻地描绘人物激荡的内心世界和真情实感的材料来,从而打破了西方传统传记流水账式的毫无生气的写法,给严肃的学术作品增添了某种内在的文学魅力。莫洛亚传记中的诗意结构包含了他对笔下人物深厚的感情,这是他合理地选择传主,进行题材选取和艺术构造的纽带。虽然每位传主都是充满了鲜活生命力的独立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态势,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是异彩纷呈,各不相同,却都能在莫洛亚的世界里组成一个连贯统一而又和谐融洽的完整体。传主们的灵魂和莫洛亚的灵魂相联系,而莫洛亚的灵魂又沟通了现实世界,莫洛亚的世界即成为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

莫洛亚本人也是一名出色的历史学家,出版了《英国史》《法国史》《美国史》等历史著作,可他在《传记面面观》里却强调指出传记家不能长时间地扮演历史学家的角色,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传记解释的是人类心灵演变的过程。传记家处理历史事件的方法同肖像画家作图的方法类似,在构图时历史只能作为画家放置他模型的一个背景,起着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而绝不能喧宾夺主,遮挡住真正的主题。由于传记家描绘了一些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人生。并且那些人物的个性在很高程度上显现出来。因此如何将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生动性结合起来,即人物塑造上的真与美的结合问题是每个优秀的传记家都会最先考虑的问题。通常一部优秀的传记会在历史性和文学性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既准确完整地叙述了传主的生平,同时又生动地叙述了传主的个性,对他的性格命运和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虽然莫洛亚强调了传记文学与历史科学的不同之处,但他更强调两者的和谐统一。莫洛亚选择的传主都是一些个性鲜明的传奇人物,他在展示传主人生旅程时从未让历史背景去模糊传主的个性,而是真实地叙述了传主内心的渴望、热情和理想,真正做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生动性之间的和谐统一。

阅读过莫洛亚传记的读者会发现他的传记里经常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元素。比如人们想要了解普鲁斯特的人生就必须得了解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物生活的时代氛围,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对时代的巨大影响。他的小说很多方面也反映了定居在蒙梭公园周围的那个社交圈子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莫洛亚巧妙地称呼那个圈子为“整个巴黎”。类似的,乔治桑的作家生涯与十九世纪社会主义的涌起不无关联。小仲马的戏剧也从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阶层的结构组织。即使像雪莱那样的诗人也受到了高德温社会哲学的影响。综合浏览莫洛亚的整个传记系统读者就会发现他的传记包含了许多诸如财政政策、银行业、社会秩序变化以及科学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身为传记作者的莫洛亚不仅仅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他同样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艺术家。他认为传记家必须得掌握人类心理变化,并且懂得观察人类对于外部刺激会作出何种反应:他们在成功和失败面前有着怎样的反应,他们在高兴和失望的时候会采取何种行动,他们如何爱、如何恨等等。总之传记家必须清楚促进或减弱艺术创造力的所有原因。法国著名作家扎克・德・拉科列杰里评价莫洛亚时说:“莫洛亚使传记成为艺术作品。他尊重历史,厌恶空话,推崇英雄,热爱人民,在纷繁的见解和未竟的事业中,寻求思想的真谛,运用写作技巧,或讴歌时代精神,或表现亲亲我我一所有这些都旨在一个目的: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感,仿佛自己也生活在书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

莫洛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既有属于过去历史的人,也有和他同时代的人。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独特伟大的性格,都是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行动者,某一方面的伟大人物;都在历史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莫洛亚对欧美历史有过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功底对于准确地描写这些人物起了很大的作用。读者可以从中聆听到历史脉搏的跳动声。他们独具特色的鲜活个性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可以避免历史带来的沉重感,从而给读者带来阅读的趣味和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叛逆者雨果[M],程增厚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音乐史编纂学 传记方法

音乐史学属于政治史学的平行范畴――艺术史学的下属分支,其研究对象与政治史学有着本质差异。政治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事件”,即过去发生的时间、人们的行为。尽管音乐史上也发生过无数“事件”,但音乐史学的主体并非这些“事件”,而是由一部部杰出的音乐作品构成音乐史上的一个个“点”,通过史学家的叙述,将这些“点”组成历史发展的完整链条,完成史学的持续概念。

音乐史利用传记方法始于18世纪,德国福柯尔(J.N. Forkel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著的传记《关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活、艺术与艺术作品》(Ue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s Leben, Kunst und Kunstwerke,1802),这是一部专门的传记。音乐家传记著作还有德国小说家、剧作家沃尔夫冈・希尔德斯海默在其著作《莫扎特》(1977年)一书中,以传主的信件和音乐作品等第一手资料为主要依据,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无意识心理的分析,将其视为音乐家生活与作品之间重要的、过去被忽略的中间环节,使作者在不少问题上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1]此外,具体有代表性的还包括德国罗沃尔特出版公司(Rowohlt Verlag Gmbh)推出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56册),人民音乐出版社已中译本;英国集粹出版社(Omnibus Press)推出的《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The Omnibus Biographies of Music, 19册),已有江苏人民出版社中译本;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音乐家生平系列》(The Cambridge Musical Lives, 18册);美国诺顿出版公司(W.W. Norton & Company, Inc.)《格罗夫作曲家传记系列》(The Grove Music Composer Biography Series)[2]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传记均与音乐史传记方法无关。

尽管传记方法作为音乐史研究的主流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对于史学家构建音乐史事实,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19世纪,随着实证主义的兴起,传记方法成为音乐史学编纂的主流,充斥在音乐风格史、音乐文化史著作之中。作曲家生平资料作为实证的史料,构成音乐史学家编纂工作的基础,同时,被文字化的生平――传记,成为人们理解音乐作品的辅助手段。

由于音乐史对象是作品不符合普通史学对象的事件,所以借鉴传记叙述历史中发生的事,以此来造成与作品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但是作品与事件又并非直接相关,因此造成了矛盾。

在19世纪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感美学的影响下,音乐史编纂学对传记的运用应运而生。实证主义,是一种运用自然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定理证实假设能够成立,由于音乐史没有定理原理,因此19世纪的史学家们在文化史、艺术史的编纂过程中借用了实证主义的方法。借鉴第一手资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其出发点是理性的。

作为传记主义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浪漫主义情感美学又称表现美学,来自阐释学,阐释学原意为“理解”,理解始于对话,前提条件是理解者与被理解的对象之间有共同语言,理解者力求重构被理解对象的意图、动机,目的是反过来理解这个事件。由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情感也是在时间当中消失的,因此音乐史利用了情感美学,利用与实证主义相反的假设方式。音乐史阐释学研究者面对一部作品与其对话,是为了解作品背后的作者,将自己投射到被研究的作曲家的历史行为动机中去,探索其创作意图。[3]音乐史上关于勃拉姆斯的《安魂曲》和克拉拉关系的叙述出处,就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产物,仅仅为了取悦读者。这不是科学的音乐学的方法,而是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手段,既违反了实证主义,又滥用了情感美学。

传记是以某人的生平为题材的一种纪实文学形式,一般也包括作者追叙自己一生的自传在内。可视为历史的一个分支,根据调查研究与个人回忆而得的口述或书面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与说明而成。传记亦可视为想象文学的一个分支,因其试图通过创造性的赋予同情的洞察,以传达对于某种个性的感受和体裁的意义。最早的传记作品形式是死者生前堪称楷模的言行的祭文或墓志铭。传记有时被认为是历史的分支,最早的传记常被当成史料看待。[4]

在音乐史著作中传记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中《弗朗茨・李斯特》一节,叙述了李斯特的出生地、家庭背景、人生路线。他在魏玛任宫廷音乐总监,极力推崇新音乐作品,包括1850年亲自指挥瓦格纳《罗恩格林》的上演。[5]再如,保罗・亨利・朗格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对《舒伯特》一节的编写首先引用了申德勒的叙述“贝多芬临终前在病床上吟味舒伯特的一些歌曲时,感叹着说‘的确他具有天赋才华’。固然申德勒说的话有时不太可靠,这段轶事的可靠性却毋庸置疑,因为舒伯特是收到贝多芬的启发和鼓舞的唯一的早期浪漫主义者,他与贝多芬最接近。”[6]这段话为论述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做出了铺垫,阐明舒伯特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关系,从而证明他的音乐创作具有双重性。

传记方法对于音乐史学编纂,即不可滥用又不可不用,音乐史运用传记是以作品为准则,与音乐家留下的主要作品有关的传记才能够运用在史学编纂中。

埃格布莱希特在《西方音乐》一书便是有选择采用了传记方法,他首先区分虚构的传记和历史的传记,排除前者,并将历史上的作曲家放在与音乐的交接处。[7]例如《乔治・弗雷德里希・亨德尔》一节中的叙述,由于亨德尔为英国王室服务,他对英国王室的责任就是受委托创作全部节庆音乐,《焰火音乐》便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8]再如《舒伯特》一节提及的“舒伯特晚会”,这由他和一群朋友组织演出的,正是这种演出机制,促成了舒伯特具有比德迈尔性质的沙龙音乐作品诞生。[9]当然,这本著作中传记方法运用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节,巴赫生平四个阶段所担任的管风琴师、唱诗班指挥、宫廷作曲家等不同职务具有不同的职责,因此他在不同阶段所创作的音乐体裁与其职责直接相关。[10]

20世纪音乐史编纂学运用传记方法的情况有所改变,结构主义的冲击使音乐史编纂学采用传记的方式逐渐走向没落。达尔豪斯认为“传记方法是实证主义变体,他的出发前提是知道作曲家的生平才能理解他的音乐作品,作品是生平鸣响着的表现。”[11]结构主义史学家在编纂历史的过程中,绕过作曲家个人,唯独把作品视为研究对象,不去探索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过去特性。对于音乐结构史来说,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并非将它阐释成作曲家传记的文献,因此重构音乐史事实,重构作曲家思维世界的做法毫无意义。[12]结构主义排斥作品背后的作者,使传记主义失去了它的土壤。

20世纪初,达尔豪斯主张的音乐结构史拒绝传记方法。他的《贝多芬和他的时代》,前面几章探讨了传记方法的利弊,用年代记方式代替传记描述。他认为音乐史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积来完成,只是史学家通过史料推导出的“事实”,并非真实的过去事件本身。

同时,在接受史和影响史方法的美学观念主导下,现代史学家不再将重点放在解释历史行为的意图、动机、观念,而是试图确定哪些倾向和压力造成了它们。换言之,就是在社会功能中把音乐理解为过程。这也对音乐史学的实证主义与情感美学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令传记方法逐渐走向瓦解。

然而,音乐家的传记作者对于史料的选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在根据史料组合成历史的过程中,不乏想象、夸张,甚至虚构。传记作家并不是中立的,而是在记叙和介绍传主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人格的某些方面,自传尤其如此。此外,这些生平事件原本就无关音乐创作,而且,被研究者作为历史上的行为者的真实原貌是无法复原的,直接用生平解释作品,或与作品进行音画式配置,更是有欠考量。

同样,杰出的音乐学家对传记方法的使用同样会出现纰漏,埃格布莱希特的《西方音乐》也不例外。作者在阐述布鲁克纳交响乐时,简单套用传记,使传记手法等同于作曲家的作品,援引当时维也纳报刊的评论,将布鲁克纳生长于农村,导致他在社会交往中迟钝并具有依附性,以至于他的作品允许本人和他人修改,形成多种版本。[13]这样的论述是极不科学的,是对史料不加区分的曲解,作曲家的生平不能直接用来解释作品。由此可见,尽管传记方法在音乐史学编纂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一定要慎用。

以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为例,在他去世后,有关他的研究受到严重阻碍,包括乐谱、信件手稿,甚至复件在内的第一手资料严格掌控在其家庭成员手中,仅有小部分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最著名的两部格什温传记作者分别是他本人生前的好友伊萨克・歌德贝尔戈和他哥哥艾拉・格什温的好友爱德华・雅布伦斯基[14],由于传记作者与传主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与传主和传主直系亲属的有着直接接触,因此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来源相对可靠。但另一方面,他们所写的文字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传主及其亲属的态度与意愿。换言之,格什温作为作曲家,将爵士乐与严肃音乐巧妙融合,对美国本土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光环被无限放大。相反,一些有损格什温名誉的资料被试图雪藏,比如他生前经常光顾妓院,并育有一私生子等负面信息。格什温的另一位传记作者查尔斯・施瓦尔茨在《格什温:他的生活与音乐》中披露了这些丑闻,并称格什温为“低级庸俗的投机主义者”[15]。由此可见,传记作者与史学家对史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所呈现的历史事实。当然,传记反映出的真实史实,绝大部分也无法与传主创作直接相关。

将作曲家生平与作品直接进行音画式配置,是传记主义方法的另一个硬伤。1928年,格什温应保罗・怀特曼之邀创作了交响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23年在巴黎完成了这部作品。他沿用了交响爵士乐手段,将爵士乐与严肃音乐巧妙融合,充满美国气息。乐曲开头的散步主题贯穿全曲,采用了欧洲严肃音乐主题动机的写作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同古典浪漫时期的独立音乐观念无异,作品“出于乐音本身的缘故被创作”,并不是具有功能性的电影音乐。但是国内很多学者将这部作品进行音画式的描绘,甚至认为这是格什温本人对巴黎的印象与感受,将这个主题解释为一位美国游客漫步在巴黎街头。[16]

无独有偶,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自新大陆》交响曲,这部作品充满了波西米亚风格的旋律,因此经常被描绘成作曲家思念祖国之作,用其生平经历解释作品的表现内容。第一乐章的慢板引子好像作曲家初到美国时的体验,第一眼望见新大陆时对未来的思索。[17]

第二乐章被称为“念故乡”,因此常常被解释为作曲家身处异国他乡对祖国无限思念之情的表达。从西方交响套曲的曲式结构来看,第二乐章原本就是缓慢、抒情的部分,与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形成鲜明对比。忽略德沃夏克的生平,丝毫不会影响听众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而一些音乐欣赏类的书籍,将这段旋律阐释成“德沃夏克意识中寄寓着他对波西米亚深刻的眷恋之情”[18]的写照。

毫无疑问,用作曲家传记对作品进行音画式解说是行不通的,不能以作曲家的传记套在他的杰作上面,像电影音乐似的的误读西方音乐作品。不同于中国就词作乐的传统,在西方独立音乐观念产生之后,有解说的音乐的本质才发生了变化。她不再临摹、写生音乐以外的事物或情感,通过固定乐思、动机派生、主导动机等作曲技术,将音乐外物(包括情感)包容于音乐本身。[1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了解作曲家生平是必要的一步,音乐史编纂学可以借鉴《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传记方法,将作曲家的传记与重要作品相关联。在当今结构主义与文本批评成为音乐史学编纂主流的背景下,传记方法可以在有选择的基础上,成为研究的辅助方法。当然,史学不同于文学, 前提是有选择的利用作曲家的传记,避免夸张、隐喻甚至虚构等文学手法,更不能将生平与作品进行一对一的联系,以免误导读者。

注释:

[1]周耀群:《一幅莫扎特的心理肖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2]孙红杰:《传记文体审思》,《音乐探索》,2013年第1期。

[3][德]卡尔・达尔豪斯:《音乐史学原理》,杨燕迪译,上海:上海出版社出版,第123页。

[4]单基夫,徐唯诚:《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467页。

[5][美]格劳特:《西方音乐史》,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第625页。

[6][美]保罗・亨利・朗格:《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76页。

[7]刘经树:《为了理解而反省、我思――论埃格布莱希特的音乐史编纂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8][美]埃格布莱希特:《西方音乐》,刘经树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08-409页。

[9]同8,第552页。

[10]同7。

[11]同3,第4页。

[12]同3,第65页。

[13]同上,第619页。

[14]Wayne Schneider,The Gershwin Style[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S.8.

[15]同14。

[16]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379页。

[17]同16,第437页。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