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

建筑物分析论文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绘图;建筑师;建筑设计;非物质

设计建筑师(Designingthearchitect)

建筑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构想者,作为监督建设情况的客户代表,被赋予多样化的身份。有时其社会地位高,但更多的时候地位比较低。中世纪期间,绘画、雕塑和建筑是受到手工劳作局限的三种视觉艺术,同时受制于工匠行会。在这些行会中,画家和负责制造颜料的药剂师、雕塑家和金匠、建筑师和石匠、木匠相互联系(Kristeller,1990,p.17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掌握和控制了绘图(而非建造),建筑师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新身份。15世纪之前,图被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两维的平面,其中的图形仅仅是表示三维物体的记号。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图纸逐渐被频繁运用,但有证据表明其仍然是建筑物构筑活动中的次要部分。很多训练用的图是被画在一些易于擦写的媒介上,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图纸才被永久保留(Robbins,1997,pp.16-17)。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对于图纸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变革。绘图被当做是三维世界真实可信的描述,同时图纸被认为是通向三维世界的窗口。由于纸张造价低廉,图纸成为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和新再现方式。通过这种再现方式,图纸上的线条和实际物体之间建立了有比例和有尺寸的直接联系。免费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绘图产生并且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成为精通视觉艺术、独立于建造行业的独特身份;建筑设计和体力劳动脱离而成为一种脑力劳动。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建筑师和建筑绘图是同时降生、相互依赖的双生子。建筑不是源于无名工匠们知识的积累,而是以图纸为媒介的、建筑师的个体艺术创造。建筑师和建筑绘图的产生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虽然建筑师试图否认绘图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建筑绘图仍是设计实践的基础。

建筑师、建筑绘图和建筑设计这三者的历史发展和状态是相互交织的。设计(design)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原意画图。从文艺复兴意大利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理论来看,disegno暗示了在观念(idea)和事物(thing)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如福罗瑟(Vil巑Flusser)所言,“disegno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ignum,意为符号(sign),它们之间有共同的根源”(Flusser,1999,p.17)。16世纪的画家和建筑师瓦萨利(GiorgioVasari)在这个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提到:“设计可以被总结成思维概念和头脑中想像的视觉表达和阐释”(Vasari,1960,p.205)。因此,思想不是永恒不变和先验的,它可以由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来引发(Panofsky,1968,p.62)。帕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指出,观念(idea)这个词不仅仅指艺术想像的内容,也指艺术想像的能力。这在16世纪中期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概念(idea)接近于想像(immaginazione)(Panofsky,1968,p.62)。

在15世纪的托斯卡纳(Tuscany),每个艺术家都可以设计建筑的这种推论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因为建筑设计中最关键的是作品的概念,而不是建造(Wilkinson,1977,p.134)。瓦萨利提倡雕塑和建筑都属于设计艺术,画家和雕塑家也可以被任命为建筑师。凯瑟琳·维尔金森(CatherineWilkinson)提到:由于瓦萨利将设计提升成为一种艺术创造的理论,设计成为了艺术实践自由独立状态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将无法区分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手工工艺(例如银器加工和家具制造),也无法区分艺术家和工匠(Wilkinson,1977,p.134)。瓦萨利于1550年发表了有巨大影响的著作《杰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一生》(以下简称《一生》)[5].通过对于一些真实事件和关于他自己想法的描述,瓦萨利将艺术家描写成英雄式的人物,并且为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狂热崇拜艺术天才的情绪作了铺垫。作为第一部重要的艺术史,这本著作标志着艺术史这个学科的产生。1563年,瓦萨利创立了第一个培养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艺术学院:佛洛伦萨的设计艺术学院。这种影响了后来意大利和一些其他地方的学院模式使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从手工业行会中脱离出来,并且用各种科目的教学模式(例如几何学)替代了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同时,瓦萨利建立了第一个珍贵艺术品和图纸的收藏,其中,建筑图纸和艺术品原作同样受到重视。

瓦萨利推进了“艺术家建筑师通过绘图而得到训练”这一观念。但是在他的《一生》所提到的一百多位艺术家当中,只有七名是建筑师,更多被归类为雕塑家或者画家,而不是纯粹的建筑师。相比起画家和雕塑家,这种分类法暗示了建筑师身份的模糊。威格利(MarkWigley)在讨论瓦萨利收藏的建筑图纸的时候指出了建筑图纸的模糊地位。他提到:瓦萨利……在他的每幅画上都画了一个框。通过将画面的边界遮盖起来,图像从物质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被提升为独特的艺术品。但收藏中的建筑绘图都没有边框(有一个例外,帕拉第奥的设计图被装上了非常不显眼的边框)。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框和框内建筑的构筑之间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其结果是图纸的边界是完全暴露了。建筑绘图从来没有从物质世界中完全解放出来(Wigley,1999,p.21)。

从某种意义来讲,建筑绘图的模糊状态是因为它和艺术品的功能不同。罗宾·伊万斯(RobinEvans)写道:“建筑绘图是一种投射,有规律的假想直线穿过图面和图面所表现的相应物体联系起来”(Evans,1989,p.19)。无论是透视图,还是详图中的文字说明,都指向图纸外的事物,其描绘建筑的首要目的高于其作为图画本身的价值。同时,一张建筑图纸通常需要和其他图纸相互参考着看,与此不同,艺术品是可以被独立审视的,不一定非要指向外部物体。因此绘画进一步的从物质世界里脱离出来,而更接近观念。

虽然,目前建筑绘图的地位似乎没有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那么高,设计(disegno)仍然使这三种视觉艺术成为和思想观念相关的自由艺术。著名的建筑师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建筑而成名,而不是他们的图,但是图是了解一个建筑师的钥匙。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成为商业协会扩张状态的一种贴切表达,资助者和建筑师通过相互支持而获得名望。图的展示便成了各种和建筑相关的聚会当中的新成规,它使得建筑师可以以一个有教养的、平等的身份和资助者进行对话。

埃德里安·佛蒂(AdrianForty)写道:“设计的普及和它所带来的两极化是密切相关的:”设计‘促成了建造(building)和建筑(architecture)之间的对立,一边是建造和它包含的所有内容,另一边是非物质性的建筑。换句话来说,设计所关心的是建造之外“(Forty,2000,p.137)。15和16世纪新的劳动力分配当中,设计开始远离建造和工地,建筑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相关的,而不是体力劳动相关。在建造之前,对图的重视提升了设计阶段的价值,也加深了设计的深度。图为建筑探索提供了新空间,一个无须依赖于建造的新空间。除了传统的建造实践技能以外,建筑师掌握了两种新的实践技能:画和写,这两者和建造同样重要[6].为了巩固自身脑力艺术创造代言人的身份,建筑师开始不断地用图和文字将建筑理论化。这类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建筑师的知识和身份,但是不仅限于建筑师自身这个圈子。意大利文艺复兴第一个将建筑师作为艺术和脑力劳动的职业进行彻底探讨的是阿尔伯蒂(LeonBattistaAlberti)的《建筑十书》(TenBooksonArchitecture),出版于1450年左右。这本书主要是写给资助者看的,而不是建筑师们。不到15年后,费拉莱特(AntoniodePieroAverlinoFilarete)写了《论建筑》(TreatiseonArchitecture)。如佛蒂所言,费拉莱特之前的很多文艺复兴论述都非常强调图的重要性,认为绘图是每个有志于成为建筑师的人必须掌握的首要技能。16世纪最为畅销的建筑类书籍塞里欧(SebastianoSerlio)的《论建筑》(Tuttel’opered‘architetturaeprospectiva)中,这一观念表现得非常明确(Forty,2000,p.30)。

由于有些建筑物没机会被建成,有时建筑物也不是讨论建筑创意的最好手段,在“建”的同时,建筑师,尤其是著名建筑师也倾向于“说”、“写”和“画”建筑。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是这一传统的代表者。柯布西耶和最近的库哈斯是新时代的例子。如果,如塔夫里所主张,现代性的开端是15世纪而不是20世纪(Tafuri,1980,p.16),那么对大众媒介的控制则是现代建筑师一个本质特点,无论是阿尔伯蒂还是库哈斯。设计越来越多的意味着一种独特和自主的活动。佛蒂写道,设计从建筑学内一个分支转向一种独立自治的行为这一过程得到了哲学家思辨的充分支持。例如,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使文艺复兴的建筑师将物体(object)和物体的设计(design)区分开来,康德哲学鼓励人们将设计理解为一种自治的纯粹特性(Forty,2000,p.138)。因为建筑师们“画”建筑而不是真正的去建造,建筑师的工作始终和真正的建造是分离的。在20世纪,如同大多数职业教育一样,建筑师培训从事务所转向学院,这两者之间的隔阂加深了。建筑师的教育培训不再是通过实际建筑物的设计和监督来完成,而是转向基于空间和形式的设计训练,佛蒂认为这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现代建筑语汇之一(Forty,2000,p.136)。建筑师学徒们一般在事务所当中像小字辈一样工作,以此获得经验;而学建筑的学生们是设计的单独创造者,充满希望和雄心的进行工作。建筑师培训的学院化这一转折使过去潜在的设计和建造之间的分界更加明显,这种分界使建筑师的工作中“文字和图像的生产”变得格外重要。建筑师身份是艺术化的、智力型的和学术化的。作为这种身份的体现,建筑绘图的角色比以前显得更重要。

思想,非物质(Ideanomatter)

设计(disegno)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观念,这些观念强调了艺术的状态,因此也就和建筑师、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的状态相关。第一个观念是思想高于物质,第二个是艺术的自治,第三个是艺术品的审视[7].

思想高于物质,从而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这一观念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声称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是建立在永恒、非物质和理想的“形式”(form)上的。福罗瑟提到:柏拉图质疑艺术和科学技术,认为它们将思想转化到物质世界的时候,扭曲和背叛了理论上明晰的形式(form)(Flusser,1999,pp.17-18)。对于柏拉图来说,艺术家和科学家是思想的背叛者和骗子,因为他们狡猾地引诱人们去接受那些扭曲的思想(Flusser,1999,pp.17-18)。为了维护艺术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接受了思想高于物质的观念,但是颠覆了柏拉图“艺术家对于思想的表现总是要比他要表现的思想低级”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艺术化的思想是可以在脑中明晰,也可能用视觉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艺术具有可能其他方法不具备的讲述思想的能力(Forty,2000,p.31)。阿尔伯蒂提道:“从头脑中直接产生形式,而不借助于物质是非常可能的”(Alberti,1988,p.7)。但是,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创造性被认为是有限度的。柏拉图相信神圣的力量给那些无形的物质赋予了形式,从而创造了世界,而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具有创造力就是具有神性,文艺复兴艺术家很少被形容为具有创造力,直到18世纪,这个词才经常被用来形容艺术家,也同时被用来形容上帝(Kristeller,1990,p.250)。

虽然思想高于物质这个观念被普遍接受,很少受到质疑,但柏拉图的另一个命题却被遗忘了,即使没有被遗忘也变得孱弱:思想等同于非物质的几何“形”。在建筑话语中,“形”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佛蒂提到一方面它指形状,另一方面它有思想或者本质的含义,这两层含义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模糊性。一层含义表述了物体展现至我们知觉的特性,另一个是它展现至我们思维的特性(Forty,2000,p.149)。作为形状的“形”使我们关注建筑物的表皮而不是体量,似乎更加接近于非物质。但是作为思想的“形”比作为形状的“形”高一层次,也更加多的被用在建筑论述中。为了解决这个两难,这两个层次的“形”有时会融合(或者混淆)在一起,形式纯粹有时和思维纯粹相联系。举个例子,柯布西耶在20世纪早期在纯粹主义艺术和建筑上的实验就是一个代表,另外,还有他新柏拉图式的论述:建筑设计是光的形式的游戏和表演(LeCorbusier,1927,p.202)。

自治的产生(Producingautonomy)

在《先锋理论》(TheoryoftheAvant-Garde)中,彼得?伯格(PeterB焤ger)描述了艺术从宗教的神圣,贵族的威严到小资产阶级的平庸转变(B焤ger,1985,p.48)。在宗教神圣的艺术中,比如说中世纪盛期的艺术,艺术产生是集体工艺的结晶,理解和接受也是集体的和神圣的。艺术品是宗教狂热崇拜的对象。在贵族威严的艺术当中,比如说路易十五的宫廷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个人行为,而理解接受是集体的和社会的,艺术品是一种再现性的。在小资产阶级的艺术当中,艺术品是由某个人创造,而被另一个无关的人理解和欣赏,因为艺术的目的是描述小资产阶级的自我理解(B焤ger,1985,p.48)。根据伯格所言,小资产阶级社会开始于18世纪并且延续至今。

这三种艺术时期之间的过渡既不是平缓的也不是突然的。例如,宗教神圣艺术和贵族庄严艺术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是共存的,艺术品创造是个人行为,而接受是集体的,但是艺术品是宗教狂热崇拜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具象性的再现(B焤ger,1985,p.41)。意大利文艺复兴是艺术自治的第一个阶段,直至18世纪艺术自治的观念已经达到了成熟。艺术自治于小资产阶级社会,这里“自治”限定了艺术作为一个社会分支系统的地位:社会的需求促使了艺术的相对独立(B焤ger,1985,p.24)。

在削减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差别上,20世纪初期先锋艺术无意间助长了那些被归结为艺术行为的对象和实践的数量、类型、区域和价值的增长。像其他的产业一样,艺术开始越来越取决于市场。和娱乐业和广告业互惠,艺术很少对日常的生活有什么威慑,而经常是娱乐性的消遣罢了。无论怎样(Benjamin,1969,p.221),艺术和艺术家的光环仍然维持了大众对艺术的关注,确保了艺术的状态和市场价格。艺术品应当由一个个体创作,并且被另一个个体审视和思考,这种假设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且被美术馆视为圭臬。但是艺术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治仅仅在某些方面,高尚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双重条件在艺术和建筑当中是一样明显的。

思考思想(Contemplatingideas)

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建筑设计和手工劳作混为一谈,艺术家和建筑师从那以后试图将他们的工作定义为脑力劳动。相比起画家和雕塑家,建筑师的实践或许涉及比较少的手工劳作成分。但是相比起建筑,艺术品经常被认为是一种脑力劳动的产物,因为它解答了这样一个矛盾,为了和思想世界相联系,物体必须被当做非物质的。艺术品或许和建筑一样都是物质的,但是他们经常会被理解成为非物质的,一种思想和一种脑力劳动的成果。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创作方式和体验方式。

脑力劳动和个体创造相关。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的创意和思想经常会被定义为艺术,而艺术品的制作可能在其他地方由其他人进行。艺术创作可能需要大量的合作,但是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的合作本质是更加明显和可见的。在艺术创作中,从思想到物质的过渡可以是直接的,智力的,个人的,即使是幻想,但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当中存在着更多的中介,这些中介延展和模糊了思想和物质、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建筑物的建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涉及了一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施工单位,质量监督,客户和其他负责和各种机构协商的部门。但是,如果这个建筑有相当好的质量,往往它会被当做是某个建筑师的作品,通常是建筑事务所的主要主持人,即使大量的建筑师参与了这项工程。这种单一作者的错觉对建筑师很重要,因为长久以来艺术都被认为是个体创造的产物。

虽然艺术品和建筑都是物质的,但是它们的体验方式却不同。美术馆里的艺术品往往是在一种沉思的状态下被体验,这种状态激发了观者和被观的艺术品之间的移情。本杰明(WalterBenjamin)认为注意力集中是沉思的一种品质:“艺术要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一个被艺术品所吸引的人的状态jamin,1969,p.239)。这种对于作品的凝视根本上是一种一对一的视觉意识,一个观者对一个作品。声音、味道和触摸尽可能被排除在外。艺术品往往是被维护和保存起来,从而与世隔绝。艺术品是被观看的而不是被使用。与此相反,建筑物是每天被使用的,这给建筑带来了一种物质性。建筑物被触摸、标记和磨损,艺术品则不是。美术馆确保艺术品以视觉的方式被体验,而不是被触摸,因为触摸可能会降低它作为思想的地位,将其联系到物质世界。日常我们对建筑物的触摸式体验和思想优于物质这一观念是矛盾的,并且限制了建筑的艺术地位。虽然,某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像体验艺术品一样体验建筑,例如面对一个著名纪念碑的时候,但是凝视和沉思仍然不是最常见和最积极的体验建筑的方式,因为它忽视了使用者随意性的创造。但是,为了确定建筑师的艺术家身份和建筑的艺术身份,建筑的体验经常会被等同于美术馆里艺术品的体验。建筑师很少有机会去参观他们敬仰的建筑。在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些建筑之前,他们几乎总是先体验这些建筑的某种再现:图纸或者是照片。一旦有机会亲自造访了这些重要建筑,建筑师可能感到欣喜,或者失望,但是沉思凝视的概念还是继续在建筑师体验中起作用。基于艺术史,建筑历史经常将建筑物作为一种沉思凝视的对象来讨论,并且沉思凝视则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建筑的方式(Venturi,1966;Jencks,1977;RoweandKoetter,1979;Curtis,1982)。图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鼓励读者去从创造的角度去看,将图的体验和建筑的体验等同起来。建筑讨论的对象往往是图纸或者是照片,因为他们不是建筑,更加容易满足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将其作为艺术而进行审视的欲望和期待。建筑绘图之所以能够将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等同于脑力劳动、个体创造和艺术观赏是因为建筑绘图的几个特点:有限的物质性,和思想世界相联系的抽象再现符号,和美术馆博物馆式的展览方式。

抽象的建筑师(Architectsofabstraction)

伯格声称艺术神话般的自治最终根本上适应了资本主义,因为它非生产性的知识思索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是被排斥的。这种知识思索后来被应用在艺术之外的领域,并且用来获取利润。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Space)一书中提到:建筑师的实践仅仅是空间抽象化的一个部分,这种抽象化被分解成独立和狭隘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人士(Lefebvre,1991,p.89)。列斐伏尔认为建筑师操作的空间是以建造为主导模式的,因而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空间(Lefebvre,1991,p.360)。佛蒂评论道,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的空间主导是资本主义最具革新性的创举之一,这种主导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将功能类别强加给空间,同时将抽象图示强加给头脑的空间感知(Forty,1998,p.9)。

列斐伏尔总结:使用者是这种空间抽象的首要受害者,因为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他们只是被抽象地识别。伊姆利(RobImrie)声称建筑师经常将使用者在头脑里抽象化,忽略他们活生生的多样性,因为他们把身体想像成了机器,因而也就是被动的。他提到这种观念不仅仅针对建筑师,同样也在西方科学和医药学中。例如,这些身体的概念根植于后伽利略的观念,将物质身体当做机器,受机械论法则的主导。身体在这种视野下仅仅被视为固定的,可测量的部分。中性的,没有个性色彩的,无性别、种族和身体上的区别。身体是附属于头脑的剩余部分。身体不是自我、思想和理智,而这些都是存在的特征(Imrie,2001,p.3)。

建筑师有很多方法去抽象地思考空间和使用者,首要的就是绘图。列斐伏尔写道:在现代社会的空间实践中,建筑师安居在自己的空间中。他运用空间的再现,这些再现将图像元素局限于纸上:平面,立面,立面透视图,模块等等。图纸的使用者认为这种想像的空间是真实的,而不管事实上这个空间是几何的。或许正因为它是几何的,使用者就更认为它是正确的。这种空间既是物体的媒介,而自身也是一个物体,同时又是设计方案物化的核心。其起源是文艺复兴期间的线性透视:固定的观察者,不变的感知域和稳定的视觉世界(Lefebvre,1991,p.361)。

从伊万斯的观点来看,建筑绘图在建筑实践中的霸权从来没有被真正挑战过,有时甚至没有被意识到(Evans,1997,p.156)。建筑绘图提供了有限的理解,其首要的目的是描述物体,同时图也只揭示物理世界的某些方面。图倾向于将建筑师设计的物体和空间限制在某些类型中。

列斐伏尔用两种方法描述使用者,消极的抽象和占用者,这个占用者威胁着功能主义的主导和空间实践的分解。在身体和物质世界的充满辩证的交织中,使用者是空间的产品、生产者和占用者。他们在和城市的相互作用中运动,并且将他们身体的运动反映给了城市。列斐伏尔写道,使用者的空间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被象征(抽象想像)的。和那些专家们(建筑师,城市设计师,规划师)所想的抽象空间相比,日常生活的空间是具体的,也可以说是主观的(Lefebvre,1991,p.362)。他声称建筑师的空间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建筑师在活生生的空间中没有权威,在使用的形成(或者说挪用)过程中也没有起到作用。

重绘“图”(Redrawingdrawing)

建筑学、建筑设计和建筑绘图在很多方面受到谴责。绘图,和设计同义,在确定建筑师的艺术家地位和确定建筑学的艺术地位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建造、建筑的体验和建筑物的物质性却妨碍了这个过程。尽管如此,绘图限制了建筑的思索,适应了抽象属性的思索,却无法建立和使用者之间令人信服的对话。我接下来想要说的主要是这个命题所忽略的方面。

建筑绘图的讨论取决于两个相关而又相互矛盾的观念。一种观念认为它标志着建筑设计是和建筑物低下的物质性相区别的智力和艺术化的创造。另一种观念认为它又是建筑物真实的再现,体现了建筑师对于建造的控制。建筑师“建造”图、模型和文字。他们不建建筑。建筑绘图是一种投射,不可见的线连接了图纸上的元素和建筑物上的元素。建筑师试图否认建筑和再现之间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削减了他们的权威性。尽管如此,从图纸到建筑的跨越并不是直接的。所有的再现包含了一些信息,但也失去了很多。文字、图纸、模型和照片都是片面的,提供了矛盾和晦涩的信息。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绘图和建筑物一样真实,首先因为建筑师制图而不是建建筑,其次建筑师对图纸有更好的控制,第三绘图先于建造。图纸更接近于建筑师的创作过程。但当这些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时候,就可能出现问题。

过渡物是心理分析常用的词汇。对于儿童来讲,过渡物可能会是一个玩具熊。其作用是正面的,防止儿童和母亲分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过渡物在不再被需要的时候会被丢弃。如果一个儿童无法顺利过渡,根据伊丽莎白?赖特(ElizabethWright)的观点,持久的错觉会使过渡物成了永久的安全依靠或者是迷信偶像。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过渡物掩饰了真正的需要;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过渡物成了满足人类需要的必需品(Wright,1984,p.93)。就像舍不得丢弃玩具熊的儿童一样,建筑师也选择了对建筑师空间和使用者空间之间的区别视而不见,对建筑和建筑再现的区别视而不见。同时,建筑师也没有认识到它们是怎样相似的。因此,建筑师无法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

和列斐伏尔相矛盾,如果充分认识并且有意地去运用上面所说的区别和相似,建筑绘图是有正面作用的。在没有机会被实现,或者是在实现之前,所有的实践都需要一种清晰的语言去发展复杂的概念和命题。图就是一种进行思想探索、理论建设和思考物质的方式,一个梦想和探索的空间。图提供了独立于建筑物所带来的局限和毋需向建筑物妥协的创造性机遇。对建筑绘图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探索由五部分组成。首先考虑建筑物和绘图的异同;第二,看看别的图,研究其他的领域,看看他们是怎样清晰地描述某些特性,尤其是可能和建筑相关的特性;第三,探索新的绘图法,以此来挖掘传统建筑绘图无法表现的建筑特质;第四,如果有些特质无法被画出来,则寻求其他方法描述和讨论;第五,专注于图当中的建筑特质。

传统上,建筑绘图是某个建筑的再现,同时也可能是建筑物的类同。它们之间有一些共性,但是不完全相同。在设计什么和怎么设计,设计意图和工作媒介,思维、行动和物体之间存在着对话。这些绘图媒介不仅仅是表现的手段,而且是设计的手段,表达设计了什么,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建筑物是由人造光组成的,它可以首先用人造光来建模,并且画在感光材料上,这样建筑的材料同时也就是绘图的材料。同样,线图可以产生线性建筑,而不是体量建筑。

将绘图比作一种建筑物的类同,而不是再现,可以使绘图体验和建筑体验更为接近,从而也将使用者的创造性挪用和占用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建筑师对于空间的理解,和使用者对于空间的理解一样,可以将主观和客观、具体和概念融合在一起。列斐伏尔认为设计不能和使用结合在一起,相反,对于建筑师来说,理解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策略。无论所居住的空间特点是什么,使用者可以是被动的,具有反作用的,或者是创造性的。空间和使用经常是相互渗透的。

建筑绘图的两种选择是画建筑,或者是建筑画,当两者重叠或者是相互激励时候,一种极大的愉悦和创造性的张力会极大刺激建筑设计。在实践中重新估价建筑绘图的关键作用,建筑师可以认识到画建筑和建筑画两者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并且可以按顺序或者同时产生。

描绘非物质(Drawingtheimmaterial)

我们佯装美术馆的墙,绘画的纸,和纸面上的线是不存在的。我们佯装它们是非物质的。威格利(Wigley)写道:图纸占据了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临界空间。这使得它像一座桥,连接了传统介于物质和思维之间的鸿沟。绘图被认为是通向绘图者思想的惟一途径。事实上,它们被直接当做是思想。看上去媒介的物质性并没有被支撑其的准物质性所揭示,而是被其转化了。某种对图纸的观看,或者某种对其的视而不见都是非物质思想的状态通过可见的痕迹而显现出来(Wigley,1999,p.11)。

很多建筑发展的创新都不是诞生于关于建筑物的思考,而是诞生于将图纸的某些特征到建筑物的转译。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和思维相联系,而不是物质,从而比建筑物缺少物质性。这一特点激励建筑师用同样非物质的方法去建造建筑,去试图使建筑非物质化[8].

空间的迷人之处,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哲学传统的再次重申,强调非物质高于物质。如同很多词一样,建筑话语当中很多被频繁使用的词有很多复杂的,有时又是相互矛盾的含义。例如,佛蒂提到,在20世纪20年代,在建筑师和评论家的言论当中,“空间”一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空间作为围合,空间作为连续体和空间作为身体的延伸(Forty,2000,pp.265-266)。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者认为空间可以根据建筑师的意愿延展,却很少被认为是由体验创造和改造的实体,例如莫霍利-纳吉(L噑zl*Moholy-Nagy‘)在1929年出版的《新视野》(TheNewVision)在定义空间的产生的时候,非物质成为空间实践的焦点,建筑师认为其劳动是脑力的,而不是体力的。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里提到,建筑师,如果打算学习体力劳动的技巧,而没有学识的话,他永远无法得到和他所受的苦相称的权威。那些依靠理论和学识的人则明显的在追寻阴影,而不是实质(Vitruvius1960,p.5)。维特鲁威是正确的,的确有些建筑师追寻阴影,但不被理论所限制。追寻阴影,追寻非物质的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性的建筑学传统。建筑理论使这种传统生机勃勃。“思想高于物质”这种观念很有影响力,但仅仅是个偏见。我们面临的一种选择是拒绝这种观念,并且把其对于建筑学的影响当做纯粹的负面效应。这种观念排斥了建筑实实在在的物质性,鼓励建筑师去追逐艺术高度,这种高度永远也不会被完全的达到,或许也不需要去达到,或许需要质疑。但是将建筑非物质化的欲望不应该被轻易地否定,这种欲望或许含有多样的动机,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例如,当建筑被看作短暂的、现世的,或者仅仅是物质的,它可能会变得更加具有感官美感和对变化更加敏感。

结论:非物质的物质(Conclusion:theimmaterialmaterial)

西方的话语建立在两元对立的基础上,一个高级,另一个低级,相互之间是界限明晰相互分离的,互相不包含的(Derrida,1976,p.157),例如非物质的哲学和物质的建筑。但是这样的概念其实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一特点削弱了两元论的思考。建筑被建造成哲学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空间隐喻(比如内部和外部)还是作为哲学话语的附注:一个建在坚实基础上的稳固大厦。但是为了维护哲学的状态,哲学必须将它对建筑学的依靠隐藏起来。威格利写道,哲学试图凌驾于建筑学之上,因为它曾经受益于建筑学。哲学仅仅能维护建筑的“象”,哲学掩盖其来自于建筑的启发,而组织和表达自身(Wigley,1993,p.14)。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两个词是非常模糊的,相互掩盖和重叠的,就像某些其他词一样,有形和无形,真实和虚拟。可能存在着很多的方式去理解非物质建筑,例如,技术上对轻和薄的追求,崇高的再现,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重新开始的机会(tabularasa),一种建筑的道德纬度和可信性的丧失,或者是对于行为而非形式的关注。我对于非物质建筑的理解不仅仅是建立在物质体量的缺失,而是建筑的非物质感知,或者是通过物质材料的缺失实现,或者是将物质材料认知为非物质。这种非物质不仅仅是物质的丧失,而是感知中的物质性的缺失。建筑是否是非物质的,取决于使用者的感知。

有一个在建筑话语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家是建筑的起源和原型”,这显示了建筑最为重要的特性。一个家所具有的特点:稳定性和一致性,是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而需要的特征。家估计是最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反映居住者身份和自我的容器和镜子。但是,家的概念同样也是对排除的,未知的,未确定的和不同一事物的回应。家必须稳定,因为社会规范和个人认同感正在转变。对于受到威胁的社会和个人来说,家是一个隐喻。家的安全性同时也是某种紧张,内在的和外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一种恐惧的征兆。

卡尔·马克思宣称所有坚固之物都将消散于空中,这一宣称浓缩了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破坏性力量,这种力量使那些原以为稳定的东西被动摇了,例如家,因此也就增强了对家所能提供的稳定性的需求,虽然这种稳定性只是个幻觉(Marx,1978,p.475)。希布利(Sibley)认为,当家的稳定性提供一种满足的同时,它也可能产生焦虑和不安,因为家所能提供的安全感和空间的纯粹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情况,后果是更加渴望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而不是意识到它的局限。希布利写道:总的来说,在渴望树立和维护空间和时间界限的时候,焦虑就表现出来了。强烈的边界意识可以理解成一种控制欲和排外欲,因为陌生是一种不愉快情绪的源泉,而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Sibley,2001,p.108)。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希布利补充道,各种争取安全和熟悉的努力,或者是海姆利克操作法[9](heimlich)都不能减轻不安,而且有可能变得更糟(Sibley,2001,p.115;Freud,1919)。

尽管如此,希布利不排斥所有试图建造稳定秩序的尝试。相反,他坚持一种辩证的观点,限定的边界和空间的互相渗透两者都有优点。例如,关于儿童对于家的体验,他写道,在集体治疗中,儿童和成人都需要某种明确的界限来发展一种自我安全感,这是那些持反对环境分级观点的人没有考虑到的。如果家庭成员每天都坐在相互的膝盖上,生活在一个没有界限,也缺乏分类的家里面的时候,就像米纽庆(Minuchin)所说的那样,他们可能会陷入某种危险,特别是孩子,不能发展成一种独立自主感(Sibley,2001,p.116;Minuchin,1974)。哲学的传统鼓励脑力劳动,和这种传统相联系,非物质受到重视和赞誉。但是另外一种非物质的理解,特别是和建筑相关的,却远远没有那么受青睐。无论是内在的具有欺骗性的混乱,还是外部隐藏的危险,非物质和其他东西联合在一起对家的稳固形成了威胁,但是这种威胁是真实的,也同时是想像的。对于稳定不变的建筑学的渴望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渴望产生了进一步的焦虑不安和进一步的渴望。用一种流动性的非物质去取代静态实体的建筑并不是出路。为了适应个人和社会观念的发展,建筑必须将物质和非物质,静态和流动,坚固和渗透交织在一起。建筑是非物质的,渗透的,在需要的时候也是稳固的。这种建筑观并不改变已确立的习惯,但是却赋予其更多的可变性。

注释:

[1]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在乔纳森·希尔所著《非物质建筑》(ImmaterialArchitecture)中被进一步拓展,该书将于2006年由劳特利奇(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2]该摘要由译者完成

[3]该关键词由译者补充

[4]Architect这个词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开始被用于描述建筑师这个行业。

[5]有译本将其翻译成《艺术家列传》,《名艺术家传》。[译者注]

[6]三维构件的制作,例如建筑模型和建筑细部构件是介入画和建造之间的。

[7]这里的艺术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艺术。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当水工建筑物修筑在地震烈度7°(含7°)以上区域时,应进行抗震计算,以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为做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水利部先后两次编制《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即SDJ-78(试行)和SL203-97。

在执行规范SL203-97过程中,发现4.9.1地震主动动土压力计算公式中,对主动动土压力系数Ce取值的提法值得商榷。

2地震主动动土压力计算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中给出的地震主动动土压力代表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Fe——地震主动动土压力代表值

qo——土表面单位长度的荷重

Ψ1——挡土墙面与垂直面夹角

Ψ2——土表面和水平面夹角

H——土的高度

γ——土的重度的标准值

φ——土的内摩擦角

θe——地震系数角

δ——挡土墙面与土之间的摩擦角

ζ——计算系数,动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取1.0,拟静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一般取0.25,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取0.35并规定,公式中的Ce应取式(2)中按“+”、“-”号计算结果中的大值

3墙后填土为水平面时主动土压力系数应小于1

主动土压力按库伦理论计算,墙后填土是砂土,只有内摩擦角φ,没有凝聚力C(若考虑凝聚力C的影响,则通过加大内摩擦角的办法,即采用“等值内摩擦角φ0”将凝聚力C包括进去),因此主动土压力系数是与土的内摩擦角φ密切相关的。在墙后填土为水平面,砂性土内摩擦角φ为15°~50°时,主动土压力系数应小于1。

3.1地震主动动土压力系数Ce计算公式中的明显不合理

在SL203-97中4.9.1条地震主动动土压力公式中,主动土压力系数Ce值的大小关键在于,规范要求取“+”、“-”号计算结果中的大值。此种提法不妥,因为采用时,Ce值肯定会大于1。

(1)地震主动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计算不同,在于水工建筑物遭遇地震时主动动土压力要考虑地震系数角θe的影响,θe是随着地震烈度的大小而变化,其公式为:

式中ζ——计算系数,一般取0.25,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取0.35

αh——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

αv——竖向设计地震加速度,应取2/3×ah

现将不同地震列度的θe值计算如表1,可供抗震设计时应用。

可见,当Ce取“-”号时得2.8891,数值不确切。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将库伦公式中的土容重γ,土的内摩擦角φ和墙面与土之间的摩擦角δ,均按地震基本烈度对应的地震系数角θe,分别修正为λ/cosθe,φ-θe。

(2)取地震烈度7°,土的内摩擦角φ为22°,11°,其余Ψ1、Ψ2为零的情况下,分析对Ce值的影响。不同φ值的Ce值计算如表2。

可见,Ce在采用时,其结果毫无实用价值。

3.2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比值分析。

地震主动动土压力包括静土压力和动土压力,用两者比值分析地震动土压力系数Ce采用的正确性。

(1)利用公式分析

已知地震主动动土压力系数为0.4318,而静土压力系数

(2)利用SDJ-78(试行)中公式核算

按公式

式中Ce——地震动土压力系数,取4.0

Cz——综合影响系数,取1/4

kH——水平向地震系数,7°度地震时为0.1

φ——内摩擦角,22°

E——静土压力

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比值为4%。

(3)利用SL203-97中4.9.1公式的编制说明近似估算主动动土压力值和其比值。

经过对某工程实例计算后,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比值为5%。

4计算实例

现用某节制闸翼墙桩基整体稳定实例进行分析,地震主动动土压力经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其结果见表3。

已知条件:扶壁式档墙,墙长20m;墙底宽8.0m,墙后填土水平高度7.5m;填土等值内摩擦角22°;翼墙墙面与土之间外摩擦角为11°。墙后水深6.78m土饱和容重为18.2kn/m3,遇7°地震时取地震系数角为1.46°。

由表3可看出SL203-97与GB50286-98地震主动动土压力数值极其相近,但SL203-97动土压力仅占静土压力的2.8%。其原因在于SL203-97中4.9.1-1公式含有数值。

当墙后填土表面为水平,且墙面无外荷,墙面与垂直面夹角(Ψ或α)为零时,简化计算公式如下:

虑0.9833影响,计算结果为2486.5KN≈2487.3KN(GB50286-98),其动土压力与静土压力比值亦为4.6%。

另外再分析SL203-97中4.9.1-1公式,计算系数ζ取0.25和0.35对地震主动动土数值的影响,见表5。

当ζ为0.35时,地震角取2.05°,则Ce值为0.4397,,和当ζ为0.25时,地震角取1.46°,则Ce值为明计算系数区分0.25和0.35实际意义不明显。

5结语

(1)经过分析计算,在采用SL203-97中4.9.1公式进行抗震设计时,地震主动动土压力系数Ce应只取值计算,这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港口工程技术规范》(1987年)、《水运工程建筑物抗震设计》JTJ201-84及《水工设计手册》第七卷挡土墙部分的规定相一致。

(2)在采用SL203-97中4.9.1公式时,计算系数不再区分0.25和0.35。

(3)建议SL203-97中4.9.1公式与《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当地震设防时主动动土压力库伦公式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甘维义,甘城.《水工设计手册》[S].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

(2)冯国栋等.《土力学地基与基础》[M].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

(3)《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S].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

(4)《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DJ10-78[S].水利电力出版社,1978.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当然,引起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纳起来可分为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和非荷载引起的裂缝两类。本文对这两类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践经验对在施工中进行预防的措施,供参考。

2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2.1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由于截面的混凝土拉应变大多是大于混凝土极限拉伸值的,所以构件在使用时总是带缝工作的。这类裂缝总是与主拉应力方向大致垂直,且最先在荷载效应最大处产生。如果荷载效应相同,裂缝首先在混凝土抗拉能力最薄弱处产生。

2.2预防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的措施是合理的配筋。在施工过程中,选用混凝土粘结较好的变形钢筋,控制钢筋的应力不过高,钢筋的直径不过粗,并用钢筋不在混凝土中分布比较均匀。这样就能较好地控制正常使用条件下裂缝宽度,不致过宽。

3非荷载引起的裂缝

在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物件中,大部份缝是由非荷载因素引起的,如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基础不匀沉降、塑性坍落、钢筋锈蚀、碱—骨科化学反应等等。

3.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3.1.1水工建筑结构件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变形,即通常所说的热胀冷缩。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便产生了裂缝,约束的程度越大,裂缝就越宽。

预防热胀冷缩的措施:一是撤去约束,允许自由的产生变形;二是设置伸缩缝。

3.1.2水泥和水所引起化学反应引起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开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和水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温度上升,如果热量不能很快散失,内部和外部温差过大,就将产生温度应力,使结构内部受压,外部受拉。混凝土在硬化初期,只有很低的抗拉强度,如果由内外温度差引起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要产生裂缝。

防止这类裂缝产生的措施是:①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降低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②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2以下;③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0以下;④改善骨科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少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⑤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工艺,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⑥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热化,推迟热峰出现的时间;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⑧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过冷水或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部温差;⑨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⑩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现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两面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

3.1.3构件硬化成型后,在使用中,如果温度较大,构件内部温度梯度就极大,也会引起构件开裂。

3.1.4预防产生比类裂缝的措施是:采用隔热(或保温)措施,尽量减少构件内部温度梯度,在配筋时应考虑温度力的影响。

3.2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3.2.1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要缩小,产生收缩变形,当受到约束时,就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3.2.2在配筋率较高的构件中,由于钢筋对周围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增强,混凝土的收缩也会受到钢筋的限制而产生拉应力,引起构件局部裂缝。

3.2.3新老混凝土界面容易产生收缩裂缝。

3.2.4防止和减少收缩裂缝的措施:①合理设置收缩缝;②改善水泥土性能,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③配筋率不宜过高,设置构造钢筋收缩裂缝健分布均匀,避免发生集中的大裂缝;④加强混凝土的时期养护,并适应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

3.3混凝土塑性坍落引起的裂缝

3.3.1混凝土塑性坍落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头几个小时内,这时混凝土还处于塑性状态,如果混凝土出现泌水现象,在重力作用下混合料中的固体颗粒有向下沉移而水向上浮动的倾向。这种移动当受到钢筋骨架或者模板约束时,在上部就容易形成沿钢筋长度方向的裂缝。

3.3.2预防措施是:①要仔细选择集料的配级,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特别是要控制水灰比,采用适量的减水剂;②施工时混凝土既不能漏振也不能过振,避免混凝土泌水现象的发生,防止模板沉陷;③如果发生这类裂缝,可在混凝土终凝以前重新抹面压光,使裂缝闭合。3.4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3.4.1基础不均匀沉降,使超静结构受迫,从而导致裂缝。

3.4.2防止基础不均匀引起裂缝的措施是:根据地基条件及上部结构形式,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及设置沉降缝。

3.5冰冻引起的裂缝

3.5.1水在结冰过程中,荷重要增加,因此,水在设灌浆或灌浆不饱满的预应力构件孔道中结冰,就可以产生沿着孔道方向的纵向裂缝。

3.5.2预防冰冻裂缝的措施:在建筑物基础梁下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炉渣)。

3.6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3.6.1原因:钢筋的生锈过程实际上是电化学反应过程,这种效应可在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中产生胀拉应力,如果混凝土的保护层比较薄,不是以抵抗这种拉应力时,就会沿着钢筋形成一条顺筋裂缝。顺筋裂缝一旦产生,又进一步促进钢筋锈蚀程度的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甚至钢筋锈断。这种顺筋裂缝对结构的耐久性影响最大。

3.6.2预防措施:防止顺筋裂缝的措施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性,适当加大保护层的厚度。

3.7碱——骨科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3.7.1原因和分析:碱——骨科反应是指混凝土孔隙中水泥的碱性溶液与活性骨科(含活性Si02)化学反应,生成碱——硅酸凝胶,碱硅胶温水后可产生膨胀,使混凝土胀裂,开始时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不规则的细小裂缝,然后由表及里地发展,裂缝中充满了白色深沉。

3.7.2预防措施:碱——骨科化学反应对结构件的耐久性影响极大,为了控制碱——骨科的化学反应速度应选择优质骨科和低含碱量水泥,并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采用较低的水灰比。

4结语

裂缝是水利建筑物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水利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水利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水利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所以,必须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区别对待,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以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构件的安全、稳定、经久、耐用。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物;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在许多水利工程建筑物中,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对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1背景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很少出现0℃以下的天气,加上所用燃气较为清洁,几乎不含水分,故楼栋燃气中、低压立管几乎全部采用沿外墙敷设的安装方式,而不用担心水分及杂质冻结堵塞管道。较之北方地区将立管安装在住户厨房中它有四大优点:一是使室内燃气管减少了,燃气在室内泄漏的概率相应降低;二是不用在室内地板上开孔,不会破坏房屋结构,且避免了楼板漏水;三是施工时不用整个主管所在广留人在家,减少了施工扰民;四是立管不在室内,居民在装修自己的房屋时少了阻碍。所以,无论燃气公司,燃气用户还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认为这种安装方式是很、合理的,从不觉得有什么。

但是近年来,随着的,城市建筑的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安装在建筑外墙上的燃气立管开始频频受到诘难;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说它市容市貌,不利城市形象;房地产开发商则报怨自己费尽心机打造的精品楼盘被它排坏了形象,搞坏了卖相。一句话,随着楼房建的越来越漂亮,外墙上管越来越象美女脸上的疤痕,让人讨厌了。若不重视这个问题,拿出解决方法,燃气公司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利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2构想

作为燃气设计专业人员,自己也觉得有不少的燃气立管安装,就将建筑师苦心孤诣的立面破坏了,但确实又是没有办法:

首先管道燃气在广东地区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才基本形成气候),不但原有建筑在设计时未考虑燃气管线,就是新建的房屋也未考虑到燃气管道的走向,除了燃气公司自己的设计室外,几乎没有任何设计院配置有燃气专业,燃气管道的设计基本是在房屋建成后才进行的,除非机缘巧合,否则不可能解决好美观问题。

如果采用立管在厨房内安装的方式,在这里也几乎不可能。其一,很多市民对管道气抱可有可无的态度。每栋楼的报装率很难达到100%,故难以实施。其二,就算立管装在厨房内,被住广装修时封入墙内暗藏的可能性非常之高,造成的安全隐患很难处理。若依法对其停气,不仅是燃气公司与住户两败俱伤,而且还殃及池鱼,整条立管的用户都无气可用。

由此看来,对旧有建筑,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施工时安装得美观一些,将立管表面油漆尽量调和得与外墙颜色相问,对新建楼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建筑设计上入手,从一开始就将燃气管道纳人建筑师的考虑范围。日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佛山市建委已着手抓这件事情,要求所有的管线单位与建筑设计部门在建筑设计初期就开始配合。作为燃气专业设计人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建筑师及其它专业设计人员提供意见。

3拟定作法

3.1立管置于管道井中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允许燃气管敷设在管道井中,但必须注意,有这样一些局限。

3.1.l燃气规范允许燃气管与空气、惰性气体,上水、热力管共问敷设,对能否与供电、通一汛、下水管道并未提及;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中,则明确提出“在安全、防火和卫生方面互有影响的管道不应敷设在同一竖井内。”由此看来,燃气管只能与不燃气体及水管设在同一井中。

3.1.2敷设在管道井的燃气立管有可能只能解决部分房间的通气问题。因为从立管中引出来的入户分支管还会受到很多限制,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

(1)不得穿越不用气的房问,如卧室、厕所。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一87)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97年版)都明确要求可燃气体输送管严禁穿过防火墙。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7,4.l第二条规定“楼梯间及其前室内不应附设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非封闭的电梯井,可燃气体管道,甲、乙、丙类液体管道等”。

由此看来,如此多的规范限制,使设在管道井内的立管后的支管可解决的供气户非常有限,几乎只能解决与管道井一墙之隔的房问,在设计时必须注意。

3.2调整布局,利用建筑的外形达到隐藏管线的目的

在不少建筑中,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等要求,不少建筑平面呈图1或图二的形状;此时,若将燃气立管设在图中所示的几点,就迎刃而解了。这时要作的事就是说服建筑师调整布局,将各套房的厨房集中在平面图中的凹陷处,即A点附近。否则,若立A点,厨房在B点,靠水平外墙管引入户内,一样破坏外立面。

3.3利用外墙装饰线掩饰立管

要求建筑师利用纵向的外墙装饰线条掩饰管道,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图3、图4让外墙装饰线在整个建筑中显得协调,对建筑师可能是一种挑战,但一个好的建筑师是乐意接受这种挑战的;也许更能激发他们的灵感。当然,我们也应该给建筑师更多的选择;如图5,可能纵向装饰线的位置离入户支管尚有一段距离,不妨建议建筑师再来一条水平装饰线,一样美观。

3.4调整好室内房间布局,避免出现户内表后外墙管

不少建筑在室内布局中,将浴室与厨房放在相距很远的地方,燃气管道很难在室内由厨房引至浴室,因为燃气规范中不允许管道穿过睡房等不用气的房问,而且住户也不愿意在室内有这么一条燃气管。为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将管道沿外墙敷设,从而外墙美观。所以要尽可能说服建筑师将厨房与浴室放在一墙之隔的地方,而且浴室须有对外的窗,便于通风,以免出现洗浴时供氧不足造成人身事故。

3.5留好阀门箱的位置

燃气阀门箱的位置,只能是在距地1.5m左右,方便开关的地方。但建筑设计师往往把首层设计为商铺、停车场等,用尽了首层立面的每一个地方;燃气楼栋间常常只能与同样无处可去的水表、电表箱、邮政信报箱一齐挤在首层楼梯间的侧墙上。有时连这种地方都箱满为患,只能非常难看地放在两个商铺间的柱上,特别刺眼,其造成的视觉污染比外墙立管更大。外墙立管因装得较高,采用与外墙颜色一致的油漆还可作掩饰,但阀门这个实体却无处遁形。为此,我们请建筑师留好阀门箱位的同时,还应注意地下情况;如果地下的其它管线或构筑物(如地下室、化粪池、其他管线检查井等)造成我们的地下管根本到不了目的地,那就白费苦心了。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思考经验

1、引言

建筑物由于设计、施工、使用方法、使用年限、遭受不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建筑物的安全性有待评定;特别是一些已完工或正在建设中的建筑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此必须进行建筑物安全性鉴定。由于建筑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建筑物鉴定工作直接与各相关方存在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也导致了一些法律问题,做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单位在鉴定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问题值得探讨与研究。

2、关于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是一项技术和政策相结合、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工作。在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纯为科学技术问题,有些则与科学技术水平无关。为此就下面问题谈几点看法:

2.1检测、鉴定工作的资质问题

表面上看资质不是问题,其实不然。任何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开展均依赖于检测数据,若检测数据全面、详细和准确,其鉴定工作的科学性也越强,然而什么样的检测数据才具有法律效力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鉴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也就是经计量认证,取得检测资质、具有CMA章的单位,用经计量认证的检测仪器经持证上岗的技术人员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其出具的检测数据上盖有CMA章的检测数据方具有法律效力,其它单位或个人提供的数据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实际工作中对建筑物安全性鉴定的资质问题似乎不完全明确,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的专家组进行的鉴定工作和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提供的鉴定报告也具有法律效力,但问题是盖有研究机构、相关学术团体印章的鉴定报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则不完全清楚,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承认其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则不承认其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2.2检测、鉴定项目的科学性问题

首先是材料强度检测问题。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检测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原因,检测工作中对所检测对象的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如在砌体结构建筑中砂浆强度等级的准确评定是较为困难的一项工作,其影响抽检数据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抽检部位、灰缝厚度、已使用的时间等),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又如混凝土标准抗压强度的现场检测问题,不同的检测方法其检测结果经常存在不一致的问题,检测数量、检测部位的不同,同样也会影响检测数据。其次,目前有关规范并不完善,相关数据处理的可操作性不易把握,尽管规范采用了数理统计理论,但由于问题性质的不同,其统计处理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岩体抗压强度检测样本数量的要求,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就不同,相同地点的不同检测单位对同一工程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同时按不同标准统计出的设计强度也不同,特别是样本变异性较大时更是如此。总之,这类问题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例出,但应该指出的是检测部门提供的检测数据应该是科学的、公正的,每一个技术人员所提供的数据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存在的问题是鉴定工作的依据问题。设计规范有国家和地方的规范,也有不同行业的规范,根据不同的规范要求,对同样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抽样标准和评定标准,有时其检测数据的评定结果差异很大,问题是最终以那一本规范作为评定依据呢?在已建建筑物受到损伤后,需对建设工程的许多环节进行检测、校核,其中包括对原设计文件的校核。在对设计文件进行校核时总会遇到一个问题,用什么计算手段对原设计计算内容进行校核呢?有些科技人员用PKPM程序、有的用TAT程序,有的用手算,随着不同检测部门的不同科技人员其校核结果均可能出现一定的差异,最后在对设计文件是否正确进行判断时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在复核结果同原设计文件相接近,而工程又有一定问题时,其判断更为困难(已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对检测项目和检测范围通常是由委托方指定的。实际上由于某一具体的工程项目包含许多相关子项目的检测,如对某一具体构件的有关项目的评定并不能最终保证构件(或结构)的安全性。由于检测工作本身也是市场经济,检测费用是和检测项目相关的,为此甲方在委托任务时,一般是进行少数项目的检测,而被委托方也只能根据委托内容展开工作,从而可能会导致两种情况出现:

(1)、检测内容无法完全解决甲方所需解决的问题。

(2)、检测范围内的有关检测项目可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而检测范围以外的相关检测项目不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从而造成委托方对检测单位的误导作用。当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后,检测鉴定单位和鉴定人均会承担较大的风险。

2.3鉴定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物安全性鉴定或建筑物损伤程度的鉴定工作存在许多法律问题有待解决或有待科技人员去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的部门均可进行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人民法院需对检测、鉴定人的资格问题进行审查,如前所述检测资质的审定应该问题不大,但鉴定人的资质又该如何认定呢?是否具有检测资质的人就有鉴定资质呢?或具有同专业的和工程师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就有鉴定资质呢?所有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其次是鉴定单位对所提供的鉴定结论承担多少法律责任呢?一般建筑物的鉴定工作均会产生相应的民事责任,主要是相应的经济利益问题。对于正确的鉴定结论当然勿需多言,但对于不完全妥当的鉴定结论,由此又产生了相应的经济利益问题时,其经济责任该如何认定?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委托方原因而误导了鉴定结论,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法律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对于民事纠纷中关于建筑物的鉴定工作通常会由人民法院的法官来指定鉴定单位或鉴定人,而对其它有资质的鉴定单位或鉴定人的鉴定报告采取否认的作法,这本身即不科学又不合法,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总之,在建筑物的鉴定工作中存在许多法律问题,以上所述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法律问题有待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解决。

3、几点启示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及过去的工程实践经验,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注意:

3.1加强有关建筑法规的学习和研究,深刻理解建筑法规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依法进行建筑物的鉴定工作。

3.2检测、鉴定人员必须明确职责、依法办事,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加强对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学习。

3.3增强科技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随着建筑行业的市场化,建筑行业的经济活动也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依法办事、提高自身素质是增强科技人员自我保护能力的最有效措施。

3.4增强科技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建筑物鉴定工作中存在许多风险,如建筑物检测过程中的意外伤害、鉴定结论的风险性等等,不加强风险意识的教育,就是对自己、单位和社会的不负责任,最后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5检测、鉴定工作一定要客观、公证。有意歪曲客观事实,为某一方谋利益的鉴定报告(或调查报告),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3.6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建筑物检测鉴定单位和人员的管理和与外部的协调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research to practical program and learnings of predecessors, with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combin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logistics capacity of publishing enterprise. Meanwhile it adopts methods like factorial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capacity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via statistical software as SPSS and LISERL, explores the inter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capacity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ndard of logistics capacity, discovers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so as to cut the cost of publishing logistics.

P键词: 建筑物流;回归分析模型;路径分析

Key words: publishing logistic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ath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94-03

0 引言

虽然现代物流业在我国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我国建筑业集团化改革的推进,建筑物流的规模化、集约化进程也水涨船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建筑物流中心达规模以上的有百余家,分布在全国经济区域内。此外,各建筑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建筑物流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纷纷加大对物流环节的投入,使得建筑物流在技术、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1 河南省建筑企业物流能力现状

根据河南省新闻建筑局的重点任务部署,在发展建筑物流业方面,要依托我省的区位优势,加强以跨区域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新闻建筑流通企业的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有潜力、有能力的建筑物流企业,使其成为立足河南、辐射全国的大型现代建筑物流公司;对乡村建筑物行业进行主动帮助建设,将建筑业流通网络建设形成以连接城乡的、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与之配套的模式;支持建筑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按照河南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在2015年年底,河南省建筑物发行物流业实现了巨大突破,全省总发行单位接近10家,区域性连锁达到13家,批发单位达到500家,零售单位达到9500家;建筑物发行单位平均年增长率为10.5%,全省经营单位总量控制在2000家以内,其中批发及连锁经营单位50余家,零售及出租销售单位1950家;建筑物年销售年均增长6%;基本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建筑物集散地。真正实现了着眼于大市场下发展、大流通下筹划,促进建筑物流向现代化业态的升级,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公平诚信的建筑物流市场格局。

2 建筑供应链相关理论

2.1 牛鞭效应原理

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中对产品需求的订单的波动程度大大超过产品的市场实际发货量的变化程度,而且这种变化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不断扩大的一种现象。

2.2 逆向物流原理

逆向物流指为了重新获取原材料、产成品或半成品和相关信息价值或对其进行恰当处理,将其从消费端送回到其原始点的计划、运行以及控制的过程。在建筑物流领域里,逆向物流主要指对报废或过期的图书进行再循环、再生产和再使用的过程。

3 建筑企业物流能力及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3.1 建筑企业物流能力指标确立及说明

①基础要素能力。

基础要素能力指的是物流领域中任何企业部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出版物流也不例外。基础要素能力主要包括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管理服务、仓储规模及利用率和配送速度及安全性。

②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标准化程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信息处理速度三个方面。

信息标准化程度主要说明物流活动是否在设备、系统以及术语使用上实现了无空隙对接;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是指出版企业是否拥有本企业的出版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而且保证工作人员能够熟练的对软件系统进行操作;

信息处理速度主要强调物流部门能否迅速对订单进行响应和处理。

3.2 建筑企业绩效指标选取

通过对综述及现状分析研究的归纳,我们对建筑企业绩效指标整理如下:

①经济效益绩效。经济效益绩效包括财务总量指标和盈利指标。作为最基础和传统的关键要素,经济效益绩效可以直观和有效的反映企业当前经营水平和状况。

②满意度绩效。满意度绩效包括客户满意度和供应链伙伴满意度,这样就把整个环节的利益相关者全部纳入到评价当中,不仅做到了全面性,还充分体现了物流行业的服务性特征。

③社会贡献绩效。当今社会中现代企业除自身营利外,也更加注重社会责任,这不仅是道德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社会品牌的重要途径。目前来看,社会贡献绩效主要包括社会就业贡献率和环境保护贡献率。

4 基于SEM的建筑物流能力与绩效关系研究框架及模型假设

4.1 回归分析模型(SEM)概述

一般来讲回归分析模型(SEM)可分为两部分,测量方程(measurement equation)以及回归分析(structural equation)。测量方程是用来描述潜变量和指标之间关系的;而回归分析则描述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测量方程来说,对于指标与潜变量的关系,通常写成下列公式:

x=?撰x?孜+?啄(1)

y=?撰y?浊+?着(2)

其中,x―外源指标组成的向量;y―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

?撰x―外源指标与外源潜变量的关系;?撰y―内生指标与内生潜变量的关系

?啄―外源指标存在的误差项;

?着―内生指标存在的误差项。

而对于回归分析来说,潜变量间的关系,一般写成如下形式:

?浊=B?浊+Г?孜+?灼(3)

其中,?浊―内生潜变量;?孜―外源潜变量;?灼―回归分析的残差项;

B―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Г―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

基于上述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的定义式,回归分析模型中存在四个假设:

①测量方程误差项?啄、?着的均值为零;

②回归分析残差项?灼的均值为零;

③误差项?啄、?着和因子?浊、?孜之间没有相关;

④残差项?灼与?啄、?着之间不相关。

4.2 建筑物流能力与绩效结构关系假设模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第一,基础配置能力作为最传统、最基本的物流评价要素,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物流环节能否顺利进行,进而直接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数据上。

第二,信息技术能力作为现代化手段和未来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有效改善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便订单的查询和配送,提高订单的安全性对于建筑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关系中其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鉴于现实中对于其相关分析的实际意义有限,便不再做其他假设。

5 建筑企业物流能力与绩效关系模型分析结果与建议

通过与专家讨论和理论分析后,在完成假设验证的同时,经过整理,我们能够确立如下结论:第一,基础配置能力是整个物流能力的根本,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基本的设施建设是提高效率的根本保障。第二,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建筑企业重点发展内容,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建筑企业进步的标志;第三,供应链一体化是建筑物流发展大趋势,协同运作是实现一体化的关键步骤。具体阐述分析和建议如下。

5.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现代建筑物流软硬件设备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要建立自动化仓储设备和分拣运输体系,自动化仓储系统要能够运用自动化仓储设备,实现产品快速入库、快速提取、分拣、打包、配送、出货。分拣运输体系采用统一归类、分拣标准,能够实现配送信息的精准化、一对一匹配,实现智能化物流,提升建筑业物流水平。有条件的建筑单位还应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建设库存、管理、配送、销售信息的跟踪设备,同时运用先进的射频识别工具对订单、订购量、订购品项数、单品订购量等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对图书的库存和销售情况进行把握。

5.2 进一步加强建筑物流信息网络化和俗蓟建设

从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在电商平台和物流经济已逐步融合的大趋势下,建筑物物流有必要借助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机遇,将物流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作为发起点,建立多行业联动格局,也就是把建筑物流原始业态与新兴电商业态,以及实体物流交易与网上物流平台有效的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信息化为建筑行业带来的最大益处就是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的互动营销机制。这为分析读者需求、选题策划、审稿、装帧设计、印发、配送等环节建立一个信息流动平台,解决了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及进出货决策的问题,为建筑单位优化选题结构、量化印刷提供了决策依据,让建筑工作与发行工作衔接更加紧密。此外,依托建筑物流信息化平台掌握物流仓储过程中的配送和退货,进而降低终端店面积存量,提升资金利用率,建立“零库存”运行周转机制。还要强调的是,为防止各企业在内部信息系统建成使用中因相互间无法识别数据、共享信息,从而导致建筑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保证数据形式、软件内容、应用功能等在一定范围的协调一致,建筑物流企业要非常重视在信息化初期行业领域内横向和纵向的信息平台统一兼容的问题。

6 研究主要结论

本论文采用回归分析模型等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从物流系统入手改善企业经营结构,为建筑物流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①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探讨在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的背景下,建筑企业物流能力与绩效的相互作用关系,有针对性的建立了适合建筑物流的指标体系,从而解决了建筑物流建设中理论和实践研究匮乏的问题。

②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以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的找到了建筑物流能力因子中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环节,从而大大降低建筑物流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经营效益,改善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

③根据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和措施,有效的弥补建筑发行集团因整合和重组深度不够而出现的建筑供应链规模化效应不明显等问题,提高河南省建筑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对河南省建筑物流乃至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云,费秀红.建筑业互惠式供应链物流模式构建[J].建筑发行研究,2012(02).

[2]林竹鸣,刘振滨.组织经济学视角下建筑物流整合路径选择研究[J].中国建筑,2014(1):48-50.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

摘要:

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质量认识的提高,建筑物理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关注和重视。文中通过分析传统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当前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指出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并结合重庆大学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建筑物理环境分析能力和提高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改革方向。

关键词:建筑物理;数字技术;课程教学;多媒体技术;环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TU1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39-05

建筑物理课程作为建筑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由建筑热工学、建筑光学和建筑声学3部分组成[1]。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绿色生态、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建筑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理在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和青睐,因此,在当前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建筑物理环境方面知识的讲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建筑物理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关注和重视。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关乎学生绿色生态等设计思想和理念的培养,还关乎学生未来建筑设计深层次发展的潜力。

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数字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数字技术首先出现在网络设计、电影特技、电脑游戏和动画领域中,如今该技术已经深入到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课程教学等领域。数字技术虽然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但其优势还未完全发挥。因此,如何在建筑物理本科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已经成为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和趋势。

一、传统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建筑物理课程与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构造设计等课程紧密相关。对大部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建筑物理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这与传统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理论知识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对理论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描述的教学手段

建筑物理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建筑物理环境分析和设计切实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更具科学性和技术性。但要想真正将环境分析落实到建筑设计上,首先要对建筑物理各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本科阶段的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尽管对物理和数学知识的要求并不高,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要是由于建筑学专业学生通过长期的建筑设计训练,已经养成了空间形象思考、感性思维的习惯,对直观形象的图示语言更敏感。传统板书的教学形式虽然具有引导学生跟随教师逐步思考的优点,但图示信息传输效率低[2],特别是对于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理论概念,很难提供相应的建筑图纸或图片进行直观的阐述和解释,故导致学生对建筑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一系列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因此,如何避免教学形式单一和枯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成为建筑物理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中难以提供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缺乏系统的环境模拟技术教学

建筑物理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其教学内容中还包括了噪声控制、音质设计、天然采光、人工照明、建筑节能、自然通风等一系列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实践应用知识。

从该课程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经验看,学生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兴趣最高,主动学习意识最强,甚至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课程中主动自学建筑物理环境分析软件,积极将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渗透到建筑设计中。但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反馈,他们在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中经常遇到很多不懂和感到困惑的地方,很难将物理环境分析真正落实到建筑设计中,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形式难以提供大量的建筑物理环境设计案例的分析和介绍;另一方面,传统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并没有系统的环境模拟技术教学内容。

因此,满足学生对建筑物理环境分析和设计知识学习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学生今后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物理环境分析的能力,将成为建筑物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实验教学中缺乏数据处理技术的介绍,数据处理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等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要锻炼他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实验时为了进行方案对比和减少测试误差,通常需要对不同方案下各布点进行多次测量,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才能总结出实验规律和报告。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虽然对实验过程很感兴趣,但对其后需花大量时间进行的数据处理兴趣不大,导致部分学生缺少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思考。

因此,增强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节约数据处理的时间,增加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和思考的兴趣,是建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建筑物理作为建筑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具有理论课的特点,还具有实践课、实验课的特点。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均存在着某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教学的发展,因此,紧跟数字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解决和改善传统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今后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二、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自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与传递的方式,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设计人员也正在适应现代数字技术给建筑设计思维和方法带来的影响和变革。自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发以来,建筑数字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与过去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建筑数字技术不仅在建筑制图和效果图表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方案构思、参数化设计、建筑物理环境分析和建筑信息模型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发展潜力。数字技术在建筑创作中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3]。目前,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筑制图与视觉表现

建筑制图与视觉表现是对建筑设计成果的一种表达。由于数字技术在图形处理上方面具有易编辑、易储存、输出便捷、表达方式多样等优点,可以大大降低制图成本,减轻制图的劳动强度,因此,目前计算机制图、三维建模、效果图和视频动画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表达的主流。其常用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也有许多,如AutoCAD,SketchUp,Photoshop等。

(二)参数化设计

参数化设计是建筑设计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建筑设计的某些要素变成可变参数,通过改变参数或函数,经过相关程序的计算,可以获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法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且生成的许多建筑形式超出了普通建筑认识范围,因此作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工具,参数化设计可以大大拓展建筑设计师的创作思维空间,满足设计和建造一些复杂、奇异形态建筑的需求。常用的参数化软件有犀牛(Rhino),Pro/Engineer等。

(三)建筑物理环境模拟分析

建筑物理环境模拟分析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历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机后,建筑物理环境的模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4]。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复杂的计算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从而可以快捷、有效地预测和对比在不同条件下建筑物理环境的状况,为建筑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近些年计算机环境模拟技术在建筑物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表1所示,模拟分析软件根据研究的方向不同也有很多种类。

(四)建筑信息模型BIM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它的技术核心是一个由计算机三维模型所形成的数据库,不仅包含了建筑师的设计信息,而且可以容纳从设计到建成使用,甚至使用周期终结的全过程信息,并且各种信息始终建立在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特点。BIM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和效率,并已成为建筑数字技术今后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国内有Revit,ArchiCAD等几款软件应用了BIM技术。

上述4种建筑数字技术彼此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如建筑信息模型可以为物理环境模拟分析、参数化设计提供基础信息,物理环境模拟分析的结果可以给参数化设计提供依据,参数化设计、物理环境模拟分析和建筑信息模型也需要可视化的表达。

三、数字技术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数字技术具有应用广、效率高、不易受物理条件的限制等优点,目前也已经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建筑物理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教学既包含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内容,又具有理论课、实践课和实验课的特点,因此,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上可以应用到更多的数字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重庆大学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近些年来,不仅在教学上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而且在新编的建筑物理教材中增加了“建筑物理中数字技术方法”的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特别是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数字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于一体。多媒体的图示讲解更符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多媒体的音频演示可满足建筑物理声学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声音对比的需求;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可使建筑物理中深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从浅入深,通俗易懂,有效促进了教师授课的效果,更有利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建筑物理的理论知识[5]。

从2002年开始,重庆大学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团队的所有教师就开始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完善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建筑物理环境模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物理实践教学是与建筑设计联系最紧密的环节,能否充分将建筑物理知识应用于建筑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设计课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有建筑物理的概念,但是大部分都是定性分析,很难进行量化分析和细化的设计,主要因为传统的建筑物理量化分析除了需要对原理和公式很熟悉之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繁琐的计算,因此,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在建筑物理量化分析上有心无力。

随着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许多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利用相关软件辅助建筑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图、效果图表现和参数化设计等建筑数字技术,学生可以在建筑设计等课程的课堂进行学习;而建筑物理环境模拟分析软件则基本上需要他们自行摸索,对软件的使用特点、参数设置、结果分析往往认识不足,很少能真正将准确的分析结果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因此,在建筑物理实践教学中进行建筑物理环境模拟技术的讲授和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重庆大学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团队在几年前就认识到建筑物理环境模拟分析作为建筑数字技术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建筑设计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介绍和讲授建筑物理环境模拟分析的数字技术,对提高学生建筑物理环境分析的能力和增强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意识大有益处。因此,在新编的建筑物理教材中系统归纳了当前各种建筑物理环境分析软件,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介绍。目前常用的分析软件如表1所示。

从表1所列出的环境分析软件可以看出,建筑物理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并趋向成熟。物理环境模拟分析在今后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随之也会更加普及,建筑物理环境模拟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建筑物理课程教学的特色和重点。

(三)数据处理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进一步巩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理解。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功能越来越强,操作越来越简便,因此,将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在建筑物理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大大节约数据处理的时间,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思考,避免学生因大量测试数据的手工处理而丧失对实验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除了介绍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Excel,DataFit等数据处理软件自行编写简单的程序和数据处理分析,这样既能拓展学生对现代化实验设备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认识,又能避免大量重复处理数据的简单劳动。例如,在驻波管法材料吸声系数的测试实验中采用自行开发的数据处理系统,方便快捷地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大大减少了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四)网络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是数字技术中又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具有信息丰富、资源共享、远程传输、交流互动等优点。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建筑物理发展的新动态和新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远程教学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为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重庆大学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团队借精品课程建设之机,进行了课程网站建设,完成了全程教学录像上网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师生互动。

四、结语

数字技术应用于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便于教师更加清晰、完整、高效地传授教材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与建筑设计实践的结合,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建筑物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将成为建筑物理课程今后教学的重点和改革方向。

重庆大学建筑物理教学团队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会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如何紧跟时代、更好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使建筑物理与建筑设计更紧密地联系,仍是课程教学进一步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参考文献:

[1]陈仲林,唐鸣放.建筑物理[M].图解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侍非.多媒体技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53-55.

[3]孙澄,付本臣,陈平.从数字到建筑——谈数字技术推动下的建筑创作[J].新建筑,2008(3):10-12.

[4]林涛.计算机模拟在建筑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分析房间开口对采光通风的影响为例[C]//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2007(9):451-454.

[5]陈仲林.建筑物理多媒体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24-126.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al physics teaching

XU Jing-fenga,b, ZONG De-xina,b, YIN Yi-huaa,b

(a.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 Key Laboratory of New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of Cities in Mountain Area,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Abstract: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1.1边界层理论的概念

物理学家朗普特认为边界层具有如下特点:当流体处于大雷诺数条件中进行运动时,可以认为流体的导热作用和粘性是在流体自身表面的薄层中发生的,这个薄层就是边界层。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借助流体的相关参数将流体的传热规律和阻力大小推断出来[1]。

1.2边界层理论的分析方法

大雷诺数的流动区域被流体边界层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区域,其中,外部区域不存在粘性问题,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无粘性流动区;而另一区域处于流体粘性的作用下,因此其分析难度相对较高。对此,可以将该区域(或粘性流体)的分析方法确定为:在不考虑大雷诺数条件中热传导和粘性的基础上,确定出流场。利用流场因素将物体便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压力参数以及速度参数等估算出来。当上述计算过程结束之后,可以将物体速度、温度分布情况等作为边界层的外边界条件,进而为粘性流体的分析提供数据参考。

1.3边界层理论中的能量耗散

边界层理论认为:当边界层从物体表面分离出来时,其原本接触位置会产生回流现象。该现象的原理为:如果边界层的外流压力逐渐增加,且方向与气流流动方向相同时,黏性阻力的作用及反方向的逆向作用力会引发流体动量的变化(逐渐降低)。此时,当边界层出现分离变化时,将会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定尺寸的漩涡,同时引发能量耗散(能量耗散参数大小与漩涡有关)。

2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理论分析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边界层理论下的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理论进行分析:

2.1建筑内压的变化原理方面

出于通风、利用自然光线等原因,建筑结构中通常包含着多个开孔。当外界环境中出现强风时,建筑内会产生风致内压,这种因素会引发建筑总风荷载的变化。在强风作用下,外部环境中的气流通过建筑结构的各个开孔进行流通,此时,建筑内压将会产生极为明显的变化。当强风达到一定程度时,建筑物可能会出现玻璃幕墙破碎、建筑物倒塌等事故。

2.2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的分析工具

通过对以往学者研究的分析可知:大多数学者利用非定常伯努利方程作为分析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的工具[2]。事实上,这种工具的适用于无旋流体流动、不可压且流体没有粘性的分析环境中。而就建筑结构风致内压而言,气流在建筑内部的流通会产生旋流气体,且这种流体具有一定的粘性。为了保证建筑结构风致内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这里将边界层理论作为风致内压的分析工具(边界层理论的适用范围与风致内压的特点相符)。

2.3边界层理论下的建筑结构风致内压

无论湍流强度大小如何,当其进入存在开孔的建筑内部之后,会在开孔的作用下转化成湍流。在建筑结构中,可以将其开孔位置的气流特性描述为:在建筑内部结构中,气流的流通不会与建筑壁面产生接触[3]。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认为气流在建筑结构内部的流通不会受到建筑边界约束作用的影响。与湍流应力相比,建筑开孔位置气流的黏性应力相对较小。因此,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忽略气流的黏性应力参数。除此之外,在开孔位于建筑墙面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当作用于建筑结构的来流域迎风面为垂直关系时,气流流动方向的尺度远远高于与该方向垂直的尺度参数。因此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建筑结构此时的气流流动与边界层流通特点完全一致,则可以利用边界层理论分析建筑结构的风致内压。

2.4基于风致内压的建筑能量损失

部分学者在分析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的过程中指出:黏性剪切应力的存在会使得处于建筑结构开孔位置的流体产生能量耗散变化。为了更加精确地判断出建筑结构开孔位置的能量耗散参数,可以作出如下分析:将边界层理论引入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的分析过程之后,可以判断出:基于强风产生的气流流动至建筑结构的开孔位置时,会产生相应的湍流应力,而来自气流粘性的黏性剪切应力参数显著低于湍流应力参数。当气流通过建筑表面的开孔进入建筑内部的瞬间,建筑表面开孔位置的周围会产生旋涡。在旋涡的作用下,建筑结构开孔位置处于静止状态的流体会被旋涡产生的湍流射流卷入旋涡中,并随着这两种气流逐渐流通至建筑结构的下部位置[4]。为了判断黏性剪切应力与能量耗散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边界层理论分析方法对二者进行详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建筑结构开孔位置的黏性剪切应力参数大于能量耗散参数。此外,边界层理论的应用还可以将能量耗散的产生原因分析出来:在建筑结构风致内压中,开孔位置的能量耗散是由不同流体(分别处于不同状态)各自的湍流剪切应力、流经建筑表面开孔的主流流体中的旋涡破碎引发的[5]。从这个角度来讲,能量耗散与建筑结构开孔壁面的黏性剪切应力参数无关。

3结束语

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在分析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的过程中,都会将非定常伯努利方程作为基本工具。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的特殊性(有旋、有黏性)对非定常伯努利方程所得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了一定干扰。为了更好地分析风致内压,可以利用边界层理论替换原本的工具。结果表明:建筑结构缝制内压中的能量耗散与建筑开孔位置的黏性剪切应力无关。

作者:张文倩 单位:泰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全涌,王轶翔,顾明.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理论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32-336.

[2]赵民.开孔结构风致内压及屋盖风振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熊捷.建筑结构风致瞬态内压响应及内外压相关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水工建筑;理论分析;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内容浅谈

水工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布局和平面设计。水工建筑总体规划布局一般包括水电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主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室、变压器室、水闸的启闭机室、桥头堡,等等。配套设施包括水利水电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生活用房、活动场地、绿化等内容。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水机、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分析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还要考虑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安全性、使用尺度、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2 浅谈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2.1 新时期背景下理论分析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理论分析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是最为常见的设计策略之一,在以往的水工建筑设计中应用这一设计策略主要是利用多学科和多种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在计算研究和分析之后来进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了更多并不是通过计算就能得出的设计效果,加上当前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时展的需求必须要求设计人员对这一设计策略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传统的设计策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新型科研成果于这一设计策略之中。例如利用太阳能技术提高水工建筑的环保性能。通过气候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其对水工建筑发展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在提高设计效果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这也是这一设计策略升级和转型的重要方向,值得我们每一位设计人员去探究。

2.2 新时期背景下实验研究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实验研究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是水工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设计策略之一。这是因为水工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水工建筑的施工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应结合理论分析式的设计策略为基础,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目的明确、设计有效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相应的科学结论作为设计依据。但应用这一设计策略必须弄懂假设和常变量等概念,对于确定的研究问题,就应成立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假设并研究,既结合观察的实际和有关水工建筑的知识与理论,就实验所研究问题提出一定的具有假设性质的说明与看法,并将研究价值作为问题研究时的暂时性答案。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观察周围的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而作为设计人员就这些疑问进行相应的思考,就是对自己的假设、定理的有效检验和证实。

假设和定理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假设是设计人员在对问题研究之初提出的具有假定和猜测自能告知的看法,因而必须确保假设具备科学依据,具有相关事实与理论的支持,这是由于水工建筑设计中任何科学假设都必须经过实验来验证。就好比我们打开电脑时显示器不亮,可能是主机没有供电,也可能是显示器没有通电,更有可能的电脑的显卡有问题等,这些假设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直接检验出来的。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假设,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掌握水工建筑的相关知识理论,并在必要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家,确保假设的科学性。

在水工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实验对假设进行证明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常变量,即常量和变量。水工建筑发展历程中采取设计和研究的实验式设计策略的功效最大。应用实验研究式的设计策略能反复实验和研究不明问题。例如我们在模型搭建时往往进行的物理学和力学等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水工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就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前提下能否达到预期摄像的效果。由此可见,这样设计策略是理论分析策略的良好补充和辅助策略这一,将理论分析式的设计策略的局限性放大。

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研究式设计中应融入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在水工建筑应用软件中设定具体的水工建筑,从而定位常变量的理论分析研究而得的技术参数,通过电脑迷你实验将实际环境在实验中进行预先模拟,尤其是现实与虚拟有机结合技术在当前水工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不仅能降低水工建筑设计研究成本和应用难度,还能打破传统的水工建筑设计的局限性。因而在应用这一设计策略时应紧跟时展的需要和工程实际,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软件,确保水工建筑设计的时代感、环保性、科学性和经济适用性。

2.3 新时期背景下原型观测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在水工建筑业,有着一定数量的成型完毕且运行状态良好的水工建筑。在水工建筑设计中应用原型观测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主要是为了针对上述两种设计策略难以与实际情况全部相同的情况下,此时就必须借助参照实例就原型开展实地观测。此外,即使采用上述两种设计策略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而采用这一设计策略则是对上述情况得出的结论正确性与否进行检验,与此同时,还应对水工建筑即将预埋的各种观测设备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找寻出水工建筑建设的潜在规律,为提高设计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新时期背景下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在应用上述设计策略之后,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也是一项重要和普遍设计研究方法。目前在水工建筑中我们主要是采用对建造项目相近的工程条件,把运转状态良好的已经建成的工程的相关尺寸和参数进行套用,当然这里要考虑到只是相近而不是完全一样,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因为工程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壤状况,水流等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方法在现实应用中要与实际相结合的运用。

结语

总之,探讨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设计人员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结合工程实际和时展的需要采取理论分析式、实验研究式、原型观测式、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并将这些设计策略进行有机结合,以着力提高设计质量,为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光华.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3).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 技巧 创新发展 研究

从目前的建筑设计发展现状分析,建筑设计在21世纪追求的是鲜明的个性、五彩斑斓的创作风格。如果失去了突破,就无法出现创新。人类对于旧世界是很善于打破的,可是要更加懂得创造新世界。因此,建筑设计者应走出设计的传统和习惯,对建筑不断进行全新的尝试。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这都是组成建筑设计的关键部分。

一、 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

1. 建筑设计的特征

建筑设计的本质取决于建筑设计的形式、功能以及创造性。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设计需要符合各种使用需求,具有技术特点;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还需要符合人们欣赏美学的要求,具有艺术特性。建筑设计具体是指构成建筑因素需要符合某一种均衡的程序发展,以及建筑产物构成要素所实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等。

2. 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差异

(1)从设计特点上分析,传统的建筑比较侧重于技术;现代建筑设计则是结合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工程性,既注重设计的内涵又重点强调设计的管理过程。

(2)从设计程度分析,在战略上,传统的设计过程与策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建筑现代化设计则是重点强调模式化的进程。

(3)从设计措施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是手册加图板,手工个体作业;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进行绘图以及分工协作。

(4)从设计方法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主要是总结经验、规范依据;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分析预测信号,以及创造性的互相配合。

二、 现代建筑设计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现在充分应用到建筑现代设计当中,对建筑物的创意不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创造主体的集合,充分体现了设计中的多元化创造,是设计者自我意识和潜能的重要表现。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需要有充足的动力和激情,这样才能产生创作的动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同时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具有创新性。有了创作动机,还需要有创作灵感,这样才能结合设计者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积累来完成创作的过程。创作灵感即是建筑设计者充分的想像力,再综合设计者各种知识的集合之下体现出来的创造思维活动。大多优秀的设计者都拥有充分的想像力,大胆的利用潜意识中的想像的事物所形成的图像来进行组合,使之形成设计的主体。想像力是设计者的一种艺术能力,一个新的艺术形象的产生多数都是开拓想像力的结果,这也是产生事物设计灵感的过程。

三、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 借鉴的广泛可促进理论的创新

理论作为人们认识事物和了解事物的语言论述,它是一种智力性的劳动,更是一种光荣的劳动。随着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建筑学理论也逐渐增多。不仅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甚至集合了哲学思考和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一般来说,这些理论都是相关科研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或者调研过程中研究出来的。因此,设计者要想提高建筑设计的创作质量,必须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在以往人们的经验上开创出更多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利用自身敏锐的思维,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理论知识,不断推动建筑创作向前迈进。

2. 加强对建筑设计中理论研究的探索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建筑设计所普遍倡导的。理论的不断完善,说明实践的不断成功。只有成功的实践,才能被写作理论。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不仅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对于伟大的科技革命的产生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创新才有革命,革命才是真正的创新。因此,建筑设计行业的设计者们都应该意识到理论创新对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构思水平和工程实践水平。

3. 发扬因地制宜精神

在这缤纷无限的世界中,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色和文化,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独特艺术,而建筑艺术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它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有着一定社会行为的独特艺术。任何时候,建筑艺术都反映了当地民族的个性和审美情趣。也是因为建筑艺术,才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充满色彩。建筑艺术与民族艺术的有效结合不仅推动了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的产生,更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因此,在任何时候,建筑设计师都应该将因地制宜的精神在建筑行

业中传承下去。

四、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1. 追求自然生态建筑设计

如今,全球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世界各地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自由和自然。当城市的繁琐生活困扰人们的时候,人们总期盼着能够生活在天然绿色的环境中,能够更贴

近大自然。

2. 艺术成为主流

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越来越多。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而是更多层面的去追求美的感受。很多人都要求室内各种物体之间存在统一整体美,室内环境设计应该是一种整体艺术。在对室内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全面的考虑到空间、形体、色彩和虚实关系,并采取相应措施将这几种要素进行和谐处理、将各自的组合关系进行全面掌握,从而设计出更加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3. 现代化要素越来越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之中。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已经成为一种高端概念。设计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对室内的光、色、形匹配到最佳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速度、高效率和高效能,创造出更适宜现代人生活的环境。

4. 个性化被逐步重视起来

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出现了一副令人窒息的画面: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楼房、相同房间、相同的室内设备等,世界几乎变成了同一的世界;而就在这人人都追求同一化的时代里,只要有人追求个性化、追求别样,那么就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和一种勇气。个性化的追求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自身所需打破以往的设计常规,设继而计出非常别致的空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赵红,徐世强,李新璐.百叶在当今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09(10):11-12.

[2]Christian Norberg-Schulz,康旭.现代建筑设计新理念[J].内江科技,2007(8):67-68.

[3]王华磊,李蕊.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其哲学思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1-93.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特点;体系;抗震设计;轴向变形

0.前言

由于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在抗震以及自重等方面进行重点设计。本文主要论述了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我们全面分析了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从而为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准确定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本文还分析了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通过系统的了解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把握其体系,促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高层建筑结构特点

1.1抗震设计要求更高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有一项重要的设计就是抗震的设计。由于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本身高度就是非常的高[1]。因此,在抗震设计方面比多层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要更高。由于我国是出现地震比较多的国家,因而在进行建筑物设计的时候,都要对其进行抗震设计,尤其是本文所谈到的高层建筑,更是要注重对其进行抗震设计。在实际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了要充分的考虑竖向荷载以及风荷载等因素外,还必须使高层建筑的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的性能,具体实现的目标应该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1.2尽量减轻高层建筑的自重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对其建筑物自身的自重应该做到尽量的减轻,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减轻高层建筑的自重比多层建筑减轻的意义要更高。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从地基的承载力以及桩基的承载力方面进行考虑的,如果高层建筑物与多层建筑物在同样的地基或者桩基的条件下,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就意味着不会增加基础的造价及其相关的处理措施。并且能够增加层数[3]。尤其是在软土土层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上的效益[2]。另外,尽量的减轻建筑物的自重能够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如果高层建筑物的重量过大的话,那么作用在建筑物结构上的地震剪力就会增大,并且如果高层建筑物的重力过大的话还会造成重心高震作用倾覆力矩大,对建筑物竖向构件会产生很大的附加的轴力,进而造成附加弯矩会更大。

1.3 对水平力的设计

在以往的低层建筑及其多层建筑中,主要的建筑特点是对重力进行重点的设计,然而在高层建筑中,主要的设计上的一个要点是对其水平力进行相关的设计。由于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高层建筑物本身的自重以及楼面使用的荷载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是成正比的;而高层建筑物水平的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而引起的轴力,与建筑物的高度两次方是成正比的[3]。因此,在对高层建筑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水平力方面的具体数值进行准确的计算,将水平力的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作为一项重点的设计进行实施。

1.4 重视概念设计以及理论计算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计算设计,二是,概念设计。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设计一般是在假定的条件下进行性,不论分析手段多么高,分析原则多么完善,但是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及其复杂性,以及地基土影响复杂性和结构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容易出现对于高层建筑的计算设计与实际的数值有很大的偏差,特别是当高层建筑的结构进入弹塑性的阶段,往往会出现构件局部的开裂甚至是破坏,这时的结构已经很难采用常规的计算原理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在进行计算设计的同时把握好概念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1.5 轴向变形问题

高层建筑自身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高,因此,建筑自身的竖向荷载施加的作用力也比较高。进而常常会造成柱体内部轴向变形,甚至会影响到连续梁弯矩。另外,轴向变形还能够影响到整个高层建筑建筑预制构件下料的长度[4]。在进行构件的预制的时候,应该根据轴向变形的情况,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计算,并且将结果作为下料的依据,对下料的长度进行及时的调整。

2.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分析

在我国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对于建筑结构的体系上的选择,一般是选择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类型。结构体系主要分为,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等。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体系主要是由楼板,梁,柱,基础等构件组成。由梁、柱、基础构成平面框架,是高层建筑的主要的承重结构,各个平面框的架由连系梁进行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空间的结构体系。

2.1框架结构体系

应用框架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建筑平面的布置比较灵活,从而能够获得大的空间。二是,建筑的立面比较容易处理,结构的自重也比较轻,在其计算理论的理论上也较为的成熟。框架结构也有其自身的缺点,主要是框架结构的柔性比较大,从而导致抗侧力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但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在平面布置方面也较为的灵活,从而可以适合多种工艺使用的要求,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剪力墙结构体系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指,在高层建筑结构中为了能够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的抗侧力刚度,从而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墙体,称为“剪力墙”,剪力墙在高层建筑结构中主要的作用是能够提高整个高层建筑的抗剪强度以及刚度。高层建筑采用剪力墙的结构体系,从历史的抗争能力上分析,剪力墙结构表现出非常好的抗震性能,从而大大的减少地震破坏的严重程度。高层建筑采用剪力墙结构主要适用于墙体较多并且房间面积不大的情况,从而可以使房间不露梁柱[5]。剪力墙结构的墙体较多,因而不太容易布置较大的房间,为了满足需要大空间的要求,可以在部分底层以及部分层取消剪力墙代之以框架,从而形成框支剪力墙结构。

3.结束语

本文对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极其体系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与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全面的了解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及体系,才能够在具体的设计中,把握相关的重点,规避不利的因素,在设计中将各个方面都能够考虑的充分,从而使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合理,促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高层建筑的顺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险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其体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

[2]Lu Min-rise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 features and precautions[J].The 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2011,(14).

[3]Zhao Minghua,Zhao Xiaohui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in China[J].Pr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05).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 结构设计风险分析 安全设计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风险分析。

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阶段存在一些风险的问题,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对此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设计人员的职责上存在风险因素。就是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的本人由于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或者是设计的建筑物质量不过关,导致整个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影响工程的进度更甚者危害人们安全的问题出现。其次,整个结构设计的技术存在风险。如果设计人员所设计的方案不当,所使用的技术存在大的难度问题或者技术成熟度太低,都会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建筑设计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次,就是整个设计最后的审核把关存在风险。建筑企业必须选择设计经验丰富、设计知识精湛的人员来做最后的设计审核人员,大大降低整个设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低设计不合理存在的风险,一定要把质量检查作为重中之重,保证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的风险达到最小。

二、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设计研究。

(1)安全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是任何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只有做到保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我们才有理由和动力从事一切创造经济效益的活动,所以在整个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要严格贯彻“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一定要把防止建筑物的损坏坍塌事故的出现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结构安全设计的核心,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2)安全设计的隐患。在整个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很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不足、建筑设计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四川、云南等地多发生地震灾害,太多地方的建筑物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或者施工不合格而在地震后坍塌严重,对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建筑者必须加强整个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设计,消除安全隐患问题,严谨出现设计人员为谋取暴利,减少施工钢材或者知识、技术水平不到位导致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在整个设计中加强安全意识,加强重视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3)加强工程结构安全设计。首先,在整个复杂、精细的建筑工程设计中要投入更多的安全意识,设计人员要提高学习热情,加强设计专业技能的掌握,做到工程设计的每个步骤和细节都达到最好并且对工程实行成竹在胸。同时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多了解灾区震后建筑物问题,吸取教训,并且为自己的工程设计提供有力的指导。其次,一定要遵守设计的规范规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建筑结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强制性的规范和规定纷纷出台,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规定,设计过程以保证安全为核心,严禁出现违规设计的现象。最后,设计人员掌握整个设计的理念。设计人员要认真对待增强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设计的这一问题,分析到所有可能制约安全的因素并且多加研究和分析。要明确用合理、科学的技术和知识去增强整个设计的安全指数,并不是只一味增加有水泥量来保证安全性。设计人员要提升自己的设计理念,充实自己设计知识,设计出更多安全性高更耐久的建筑物。

三、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降低风险、提升安全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降低风险、提升安全性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工作,建筑单位必须加强重视程度,在分析好设计的风险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后,要做到设计的规范和安全性到位,设计出更多人们满意放心的建筑工程设计图。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降低风险、提升安全性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证建筑物结构的承载力够大和牢固性能够强。建筑物能够承载足够重力,就会降低事故的发生,如果牢固性很强,当建筑物局部出现破损时,会阻碍更大的损伤程度,这就能降低事故风险,提升安全性。第二,特殊部位设计要重点设计。建筑物结构的有些特殊重点位置一定要加强安全设计力度,比如说地基基础。地基的设计必须有设计人员足够的重视,它是建筑物安全的决定设计,要严格勘测施工地的地质、位置和施工条件。降低地基出现问题的危险,严禁出现后期地基坍塌倾斜、损坏等严重事故。设计人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设计经验和实地考察资料做出合理的地基设计,把相邻的建筑物的位置与高度都做出详细的了解,保证建筑地基的质量与安全。第三,加强建筑物的刚度设计。在建筑业快速发展下,楼层的高度逐日增加,这就给设计人员的结构设计安全增加了难度挑战。为了降低因楼层太高引起的事故风险,就必须在设计上考虑增加建筑物的刚度,防止楼层因为高度的原因增大了位移和重力。一般设计人员会重视到建筑物的刚柔度,在地质好的地段,建筑物设计的抗侧力的刚柔度就会柔和一点,这样不仅减小了地震的危害度还达到了设计经济的目的。

四、小结:以上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安全设计与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安全风险分析后需要注意的问题。用意就是加深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在人们心中的重视程度,提高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灵魂,建筑工程者加强其中的安全设计与风险分析,不仅能够减少建筑的不安全事故发生,保证人民与施工队伍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因为设计的质量提升减少工期、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这条生命线的推动下,我们相信我国的建筑工程无论是在外表美观还是在内部质量上,都会有大的提升和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1、陈海燕.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风险分析与规避措施.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第7期.

2、王声全. 论述如何控制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质量.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第11期.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物统称建筑,一般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其目的是需要长期发挥作用的,所以在设计时要多方面考虑,不仅仅考虑到当前一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所以建设设计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性,还要多方面进行考虑,如社会、经济、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因素都会对建设设计产生影响,因此,建设设计不仅要注重设计的内容还要强调设计的科学管理,所以需要设计师不断的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以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 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

1.1 建筑设计的特征

建筑设计的本质取决于建筑设计的形式、功能以及创造性。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设计需要符合各种使用需求,具有技术特点;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还需要符合人们欣赏美学的要求,具有艺术特性。建筑设计具体是指构成建筑因素需要符合某一种均衡的程序发展以及建筑产物构成要素所实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等。

1.2 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差异

a.从设计特点上分析,传统的建筑比较侧重于技术,现代建筑设计则是结合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工程性,既注重设计的内涵又重点强调设计的管理过程。

b.从设计程度分析,在战略上传统的设计过程与策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建筑现代化设计则是重点强调模式化的进程。

c.从设计措施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是手册加图板,手工个体作业,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进行绘图以及分工协作。

d.从设计方法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主要是总结经验、规范依据,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分析预测信号以及创造性的互相配合。

2 现代建筑设计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现在充分的应用到建筑现代设计当中,对建筑物的创意不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创造主体的集合,充分的体现了设计中的多元化创造,是设计者自我意识和潜能的重要表现,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需要有充足的动力和激情,这样才能产生创作的动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同时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具有创新性。

有了创作动机,还需要有创作灵感,这样才能结合设计者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积累来完成创作的过程,创作灵感即是建筑设计者充分的想像力,再综合设计者各种知识的集合,这样综合之下体现出来的创造思维活动。大多优秀的设计者都拥有充分的想像力,大胆的利用潜意识中的想像的事物所形成的图像来进行组合,使之形成设计的主体。想像力是设计者的一种艺术能力,一个新的艺术形象的产生多数都是开拓想像力的结果,所以这也是产生事物设计灵感的过程。

3 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

3.1 不断创新的设计理念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新意,能有所超越,并以其特有的个性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建筑设计属于一种具有创造性质的劳动,所以每一位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付出能有所收获,每一位建筑设计师都需要时刻的保持创新的理论和理念,这样才能在设计作品时影响到设计中的每一个具体因素,使作品有鲜明的个性,使自己的创新思想在作品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让自己作品即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还要与整个城市的环境相融,设计的作品不仅要美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即美观还要具有实用性,同时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还要有充分的文化内涵,在作品的结构、技术中充分的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创新不仅仅只是形式、发表方面的点,它需要充分考虑多种综合因素,并在诸多因素中寻求到一个恰好的创新点。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指其个体的存在,还包括其外部环境,所以建筑在与周边的环境形成和谐统一,这样不仅仅建筑自身,再加之外部环境等整体形象就是一种美的创造,这也是设计创新的关键。

3.2 知识理论上的创新

我国的建筑设计虽然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实例可供参考,但要想建筑设计得到质量上的提高,还需要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设计理论和经验,在借鉴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开放性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吸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为自己的设计所用,开拓自己的创作构思和推理分析。

3.3 环保设计理念

随着人类过度索取地球资源造成的很多环境区域的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直接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正是由于这样的形势,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环境运动迅速发展起来。由人和自然组成的绿色和谐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建筑生态型、家居型生态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被提上了日程。其实有关生态的理念已经缺乏新鲜感,因为人类在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着生态的朴素思想。通常来说,生态具体就是指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建筑生态化就应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的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当前,我国在生态建筑方面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比如在日本、美国等地的部分建筑设计师已经成功研究了很多的生态建筑,同时提出了非常具有深度的建筑生态理论,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设计环保绿色建筑是设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社会积极态度,它势必随着不断进步的人类技术观念的发展而拥有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

4.结束语

从目前建筑设计发展现状分析,建筑设计在21 世纪追求的是鲜明的个性、五彩斑斓的创作风格,如果失去了突破就无法出现创新,人类对于旧世界是很善于打破的,可是要更加懂得创造新世界,因此,建筑设计者应走出设计的传统和习惯,对建筑不断进行全新的尝试,这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是组成建筑设计的关键部分。

【参考文献】:

【1】吴辉华.浅析建筑设计创新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9(28).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展,建筑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好抗震设计。抗震结构设计规范是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使结构满足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而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却达不到看作效果。因此, 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1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

1.1 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1.2 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1.3 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1.4 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1.5 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1.6 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2 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2.1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2.2 抗震设计的理论

2.2.1 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

2.2.2 反应谱理论。反应谱理论是在加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2.2.3 动力理论。动力理论是20世纪70-80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抗震设计工作。

3 建筑结构设计的有利抗震措施

3.1 建筑物结构悬挂隔震,将建筑物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悬挂起来以隔离地震,就是我们常说的悬挂结构,名字很恰当地表达了它的特点,同时,我们也能很直接的感受到它的缺点和局限,即耗费的成本太大,和并不适合于普遍的推广,虽然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执行起来却是值得商榷的。一般情况下,大型的钢结构会采用此种措施。大型钢结构一般分为主框架和子框架,在悬挂体系中,子框架通过索链或者吊杆悬挂于主框架上,地震来临时主体框架虽然受到冲击,但是其子框架以及其他零部件是用近似于双节棍的链接方式与主体相连的,那么主体受到的冲击力在传送给子框架时就会减小很多,有益于保护子体框架。

3.2 建筑物基础设置隔震装置减震,这这种减震措施与上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在建筑物中间加上辅助材料或者部分已达到减震目的,而前者则是在整体框架结构上的创新上入手,减震装置属于独立于建筑物自身的材料,使用得当最多可使震力减少三分之一左右,不过这种方法局限于非高层建筑,高层如果采取这种方法,反而会增加建筑物的质量,而使地震来临时,这些附属物的重量给生命和财产造成更大的伤害。

3.3 建筑物地基,用具有防震功能的材料,彻底从根源上稳固地基,将防震落实到最底部,从而到达减震的最终目的。传统的做法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位用粘土和砂子结合固定,也可以直接设置粘土或砂子垫层。在我国建筑史上,曾经有人突发奇想以糯米为原材料,采其优良的粘着性,在建筑物底部形成防震的糯米垫层,减少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不可谓不奇,当然现当今的材料学,尤其是建筑材料学已经发展的足够进步,我们可以不仿照古人的做法了,但是这种创新和探索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4 层间隔震,层间隔离主要用于旧房改建的改建中对于防震的需求,在施工方面很简洁,专业性不强,居民可自行操作。当然于此对应的是低收益,也就是层间隔离的效果没有上述几种方法明显,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旧房改建,旧房的地基,基础结构是不能改变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作为辅助结构使用,其作用原理与前面提到的在建筑物中增加辅助减震的原理基本相同,可以借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4 结语

总之,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界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 也是涉及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 因此, 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 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

参考文献

[1] 王艳.工民建结构抗震现状分析及研究[J].民营科技,2012(02).

建筑物分析论文范文第15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arge-scale foundation pit depth of buildings and bridg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ep, floor space of buildings and bridges is also grow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groundwater is more closer, especially in last a year or two, the influence of confined water with deep formation on foundation pit is increasing. Confined water with deep formation has made large-scale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of bridges and buildings destroyed, during to water gush, flowing soil, piping in the seepage of bottom of foundation. Among these, foundation destruction of large-scale bridges and build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In this paper, Seepage in foundation pit and lithology of soil were analyzed.

关键词: 桥梁;建筑;地基;基坑;渗流;岩性;分析

Key words: bridge;construction;foundation;foundation pit;seepage;lithology;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90-02

0 引言

众所周知,对地下水对于周边环境以及地基开挖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能够有效地防治基坑渗流,已经成为了基坑工程特别是那些深基坑工程施工和设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人们对于建筑和桥梁施工质量更加关注,在建筑和桥梁施工过程中,基坑的渗流和土的岩性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就对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进行分析。

1 关于地基基础重要性及分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任何一项建筑工程,最为基础的就是建筑物的地基,基坑渗流和土的岩性分析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并且决定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败,因此,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如果没有好的基坑渗流和土的岩性分析,就一定没有好的建筑物。

近些年来,建筑物架构和设计已经朝着日新月异的方向发展,建筑物再给人们带来方便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同时,也为人们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依据。在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中,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已经被很好的建造了起来,但是,每个建筑物都必须要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工程,那就是建筑物地基基础,建筑物地基基础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造的最为基础的部分,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完缺。

所谓的地基基础,在建筑学之中,一般都是指在建筑物下面作为支承基础的岩体或者土体,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地基基础建造的是否牢固得当,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如果一个地基基础施工不得当,那么一定会引起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了,事后的补救工作不仅十分困难,其收益也是十分微小的。由此观之,地基在任何一个建筑工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来看,地基可以分为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改善建筑支承物的地基抗渗能力或者承载能力所应该采取的工程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应该分为岩土加固措施以及基础工程措施这两种,一些建筑施工工程,不对其地基基础性质进行改变,而只是采取了其基础工程的措施,有些工程对地基的岩石和土分别进行加固,这样做能够很好的改善建筑物工程的性质。所谓的人工地基就是指对于已经进行加固后的地基,而天然地基就是指那些只选定适当基础形式,不需要改变其工程的性质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要求的地基。

2 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及注意事项

由于所建筑物体的大小存在着差异,对于地基强弱程度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地基基础的施工一定要从具体的、实际的情况出发,对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考虑和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地基无滑动危险、建筑物沉降值小于容许变形值以及地基的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力一定要小于地基容许的承载力。如果建筑物的地基基础不能够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那么就对基础工程施工方案做出一些修改或者做出地基基础的处理,以便对整个地基基础性质进行改善,从而达到了建筑物对于地基的要求。

2.1 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特性 在建筑学中,地基处理十分重要,地基对于上层建筑是否牢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基施工中主要是对特殊土地基以及软弱地基进行施工,在我国《建筑地基施工技术规范》中,已经明确规定了软弱地基系指的是主要由冲填土、淤泥质土、杂填土、淤泥或者其它的高压缩性土层构成地基。特殊地基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具有地区性特点,特殊低级主要包括冻土、红粘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以及软土。对于地基基础的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主要有五方面的特性:透水特性、压缩特性、剪切特性、动力特性以及特殊土不良地基特性。地基工程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透水特性主要表现在房屋、堤坝等等基础产生的地基渗漏,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产生管涌和流沙,所以,我们需要对减少地基水压力或者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的措施。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压缩特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物沉降以及差异沉降大,所以,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剪切特性的破坏表现在建筑物地基的承载力不够,使土方开挖时候边坡失稳或者结构失稳,使地基开挖时后坑底隆起或者接近地基产生隆起。所以,想要防止剪切特征的剪切破坏,我们要采取增加地基土抗剪强度这一措施。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物地震时,砂土、粉土产生了液化,由于打桩或者交通荷载等等原因,邻近地基产生了震动下沉,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并且采取能够使地基防止液化,并且能够很好的改善其振动特性,以便提高地基抗震性能等措施。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特殊土不良特性主要是指减少或者消除膨胀土的胀缩性以及黄土的湿陷性等等地基处理措施。以上作者所提出的都是地基基础基本的改善措施,如果我们想要拥有牢固的地基,就一定要根据具体、实际的情况来选择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

2.2 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施工方法 人工地基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施工方法主要有密实法、加固法以及换土法,其中,密实法又分为碾压夯实法、重锤夯实法、机械碾压法等等,其中,机械碾压发主要用推土机、压路机、羊足碾、平碾以及其它压实机械将松散土层进行压实。而加固法处理地基可以分为:硅化加固法、高压旋喷法以及化学加固法这三种,化学加固法主要是通过搅拌混合或者压力灌注等等措施,使胶结剂或者化学溶液进入到土层之中去,从而使土粒进行胶结。

2.3 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施工注意事项 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护壁混凝土强度的等级应该和桩基混凝土强度等级是相同的,而且护壁应该要高出地面至少三十厘米,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护壁进行严格、仔细的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渗水和漏水的情况。在建筑物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配合比应该在其施工前就应该进行材料的选取,并且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只有在其检测合格以后,才能够进行配合比设计,在一般情况下,人工挖孔桩的混凝土坍落程度要比钻孔桩水下混凝土坍落程度小,但是,无论是何种混凝土都必须要满足地基基础施工工艺的各种具体的要求,这也是作者一直想要强调的问题。

最后,基坑开挖后,地下水由高处向低处渗流,出现流砂或流土。防治原则是,减小或消除水头差,如采取基坑外的井点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或采用连续密排的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阻断地下水向坑内流动的隔水帷幕,构成基坑支护结构体系。此外,还要注意潜蚀或管涌现象的发生,避免这类现象发生必须减小地下水渗流的水力梯度,如打板桩。可通过加深防渗墙增加地下水渗流距离减低水力梯度。提高抗渗稳定性,但当防渗墙超过一定深度以后,这种效果将迅速减弱。

3 结论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地基基础重要性及分类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特性、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施工方法以及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之施工注意事项这三个方面对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笔者认为,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之中去才能够真正的发挥理论自身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因此,作者主张将基坑渗流与土的岩性分析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到建筑地基施工实际操作中去,结合其操作的实际,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C.Baiocchi,incioli,E. Magenes,G. A. Pozzi. Free boundary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fluid flow through porous media: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theorems[J]. Annali di Matematica Pura ed Applicata, Series 4, 1973,97(1).

[2]骆祖江,,李朗,瞿成松.深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变形三维全耦合模型及其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6,(04).

[3]杨勇,李国敏,窦艳兵,黎明,杨忠山.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

[4]陈建峰,秦建庆,石振明,沈明荣.砂井地基沉降的二维有限元分析(二)——修正剑桥渗流耦合模型有限元及实例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4).

[5]平扬,项阳,白世伟.OOFEM在深基坑渗流-应力耦合分析中的应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