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1篇

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环境分析

(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需求分析

近年来,各国政府加大了对铁路产业的财政资助和政策扶持力度,国际铁路市场出现了可持续的复兴态势。以日本、法国、德国为代表的高速列车技术和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重载列车技术,体现出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的铁路发展趋势。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市值分析

全球铁路市场的年产值为1033亿欧元,按市场范围划分机车车辆市场居第二位,为280亿欧元。按地理位置划分,西欧是最大的机车车辆市场,每年可达到的总量约为95亿欧元,亚太地区紧随其后,为89亿欧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NAFTA)位居第三,市值约为45亿欧元。

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增幅预测

今后十年,全球铁路市场年增幅为1.5%到2.0%。非洲/中东地区的年增长率预计是3.7%,东欧地区的年增长率预计是3.5%,独联体地区约3.3%。其中东欧的机车车辆增幅最大为8.2%,独联体各国为4.0%,非洲/中东地区为3.0%,亚太地区为2.5%。

3.国际机车车辆产品结构分析

2003年,世界铁路设备市场总值约为567亿欧元,机车车辆市场的交易总额为222亿欧元,其中动车和动车组交易额为53亿欧元,占24%,货车交易额为46亿欧元,占21%,客车交易额为20亿欧元,占9%。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全球动车和动车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年增长率约为5%,从而导致传统的客车市场实际上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境况。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中,预计高速列车增幅最大;同期,地铁列车、轻轨列车市场将成为东欧、独联体和亚洲市场的重点,值得关注;截至2003年全世界约有480万辆货车,预计亚洲、独联体及拉美市场将成为货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区域,而作为全球最大货车市场的美国、加拿大货车市场则预计将以每年2%的速率递减。

(二)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经营现状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供求关系

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总体形势是供大于求,据有关资料显示,1994—2009年间国际机车市场供求关系约为1:0.47。目前,跨国公司垄断大部分的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并不断拓展新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在此市场上,跨国公司之间、发展中国家机车车辆企业之间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国际竞争复杂激烈。

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主要供货商

庞巴迪(Bombardier)、阿尔斯通(Alston)、西门子(Siemens)和通用电气(GE)、通用汽车(GM)是当今世界铁路设备市场的五大供应商,占据了全球市场约75%的销售份额。

(1)加拿大庞巴迪

收购Adtranz公司后,庞巴迪运输(集团)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与轨道设备生产商,其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目前努力向亚洲、非洲扩展,200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23%,年销售额约为70亿欧元。

庞巴迪在中国建立了三个合资企业:

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P),主要从事高档客车、普通客车车体、电动车组、豪华双层客车、高速客车及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制造。目前运行中的直达快速列车80%的车厢由BSP提供,BSP还为青藏铁路提供了361辆可适应高原环境的列车。

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CBRC),主要从事铁路客车、地铁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和生产。现已获得广州地铁1号线156辆地铁车辆,深圳地铁一期132辆地铁车辆以及上海地铁1号线60节地铁车辆的追加合同。

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BCP),主要从事铁路车辆牵引设备的制造、销售和维修。

(2)法国阿尔斯通

作为高速列车和摆式列车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第二的阿尔斯通交通运输系统部,以欧洲市场为中心,向北美、亚非扩展,2004年其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18%,年销售额约为51亿欧元。

阿尔斯通已在中国成立了11家合资企业(在香港设有2家分公司),并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比如,为香港地铁公司和九广铁路公司提供1100辆地铁车厢;2004年与长客股份合作,获铁道部60列200km/h动车组合同;与大同电力机车合作,获铁道部180台电力机车合同;在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SATCO)生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阿尔斯通交通电气有限公司(SATEE)生产推进设备,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CASCO)生产信号设备;在青岛铁路设备公司生产DISPEN减振器等。

(3)德国西门子

通过并购铁路装备制造企业,西门子运输系统集团公司成立于1989年,主要产品包括高速列车、机车、动车组、摆式列车、客车和地铁轻轨车辆,2004年其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14%,年销售额约为43亿欧元,居世界第三位。

西门子与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于1999年合资成立株洲西门子牵引设备有限公司,已获得上海地铁4号线(明珠线二期)168辆、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120辆地铁车辆的合同订单;2004年12月起,与株洲电力机车厂合作,拟为中国铁路提供180台DJ4电力机车,合同额约8.8亿美元;2005年11月,与唐山机车车辆厂签署了60列300km/h的高速列车采购和技术转让协议。

(4)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

美国是货运机车技术水平最高、产量最大的国家,通用电气公司运输系统部(EMD)和通用汽车公司电气动力部已成为世界重载内燃机车的主要制造商。目前其市场由欧美向亚洲拓展,200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各为10%左右。

2004年,中国铁路购买通用电气公司运输系统部422台C38-Ache型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用于青藏铁路;2005年,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与通用电气合作,获铁道部300台4470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合同。

(5)印度铁路技术经济服务公司(RITES)、韩国车辆公司(ROTEM)

印度铁路技术经济服务公司隶属于印度铁道部,其产品技术紧追世界先进水平,先后与美国GM公司、原德国ABB公司、LHB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已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高档客车和100km/h的新型货车,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已出口到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越南、塞内加尔等亚非国家。

韩国车辆公司由韩国原有的大宇重工、现代精密机械、汉津重工三大主要机车车辆公司于1999年7月合资组成,是韩国最大、最具实力的工业企业之一,技术水平居中上等。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也有部分出口到加纳、越南、泰国、缅甸、美国和中国台湾省等。

中国机车车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仅要面对庞巴迪(Bombardier)、阿尔斯通(Alston)、西门子(Siemens)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竞争,同时也要迎接印度、韩国等产品技术水平相当国家的机车车辆企业的挑战。

(三)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为以行业集中化为特征的兼并重组、战略联盟和以布局全球化为特征的研发、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的产业一体化。

1.重组兼并和战略联盟加快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机车车辆市场产能过剩,企业重组、并购速度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大。为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更加倾向于结成战略联盟来共担成本和风险,促进技术创新,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如GEC和Alston的联合属于资源重配置的战略联合;GM和Siemens合作提供交流传动机车所用的牵引电动机属于技术优势互补的联合;Alston和Siemens共同投标台湾高速铁路项目则属于共同利益促使下的战术联合。

2.产业链配置的日益全球化

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利用全球资源和战略布局,优化配置投资、开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以适应不同市场偏好,具体表现为供应商数量增加,供应链管理加强,属地化经营深化和适应性技术转移,同时促进了东道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3.技术“归核化”趋势显著

机车车辆产业链的全球性配置改变了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竞争格局,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由于技术较量占有重要位置,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归核化”趋势显著,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重视构建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分包和“技术转让”、“生产许可证”等合作方式,将车体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和零部件生产转由低成本企业承担,体现出更大程度的专业化和灵活性。例如西门子更加专注于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通用电气更加专注于重载内燃机车。

4.配件销售和售后服务比重增加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用车辆;市场营销;改革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b)-008-02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车辆市场消费能力十分庞大,除了常规使用的家用轿车外,专用车辆市场也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是,由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不均衡,专用车辆市场依旧处于低迷阶段,近几年专用车辆销售水平持续走低,这与经销商营销决策存在着密切关联。从长远角度考虑,未来专用车辆市场营销模式必须创新改革,按照新车辆市场准则提出经销方案,才能为厂商、经销商创造稳定的收益。

1专用车辆生产现状

根据历年商用车和专用车市场TIV数据分析得知,商用车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相一致,从2012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专用车销量相对处于持续稳定,占比从2011年的8.8%提升到2015年的13.6%,并且预期占比将持续提升。

2专用车辆市场营销改革趋势

专用汽车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端于军用改装车的需求,市场营销需建立多元化专用车开发平台,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成长。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政府对专用车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保障作用,也是各地区专用车项目开发与利用机制建设的核心支撑。基于政府引导专用车辆在市场发展趋势下,市场营销决策改革呈现了多种趋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规模化趋势“。规模化”是开发专用车辆市场的核心保障,是现代专用车行业深入研究与开发的规划重点。据统计,2020年前中国商用车市场将保持年均9%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为专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不同地区开发车辆市场的方式不同,坚持专用车项目规划可以减小市场营运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持车辆市场资源开发的成功率。(2)技术领先趋势。国际专用汽车产业正加速与中国专用汽车行业的合资合作步伐和力度。改革作为专用车辆市场营销趋势,其具有广泛的开发与利用空间。随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基础建设的完善,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对于商用车辆以及专用车辆需求的饱和,处于行业技术顶端的跨国企业在提高销售量和营业额这方面越发艰难,迫切需要向发展中国家发展,通过技术输出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专用车企业典型收购案例:收购意大利CIFA(工程机械全球第二)、意大利LADURNER(环境产业),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大象(工程机械全球第一),奥地利Palfinger(吊机),徐工收购思维英(工程机械及混凝土)。通过以上收购案例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收购国际顶尖专用车企业的步伐还在快速迈进,将在短时间内将中国专用车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品质提高到全球领先水平,并且将市场迈向全世界。(3)多样化趋势。未来,各地区将致力于精品车辆市场资源建设,从专用车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建立更加优质的专用车服务项目。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的提高,对建筑、环卫、园林、电力、通信、公安、司法、机场、金融以及各类商业运输等城市建设和服务方面的专用汽车将产生较大的需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厢式汽车、保温、冷藏汽车、半挂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的快速发展。

3我国专用车市场营销改革对策

基于社会环境改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专用车辆市场需求日益增多,厂商与经销商需制定更为科学的营销方案,才能实现行业收益的可持续发展。一个行业能否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决定于商家的经营战略模式,以及市场营销阶段的销售决策。为了促进专用车辆市场营销收益增长,在遵循市场规律准则的前提下,我们要坚持营销战略改革,采用科学方式从车辆市场方面进行改革。(1)科技创新。在我国市场经济开放式时期下,各地区对专用车市场开拓也将作出调整,从多个方面拓宽专用车市场环境,带动车辆市场专用车经济发展。随着机械、电子、液压、自动控制及GPS等技术在专用汽车上的集成应用大大提升了专用汽车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十三五”末,中国卡车专用化率将达4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规划出台后的执行及实施将直接影响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2)广泛宣传。各地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本地专用车资源,引导专用车辆营销模式改革。为了扶持各地区专用车业发展,政府部门开设宣传专栏,为专用车行业经济建设提供多元化保障。资金是专用车服务机制完善的核心保证,有了足够的项目资金为支撑,各地区可以对交通设施、公共服务、产品科研等工作进行调整,满足了各个车辆市场资源开发与利用需求,建立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车辆市场开发方案。(3)质量监督。国家节能标准法规、安全标准法规等加速出台和提高以及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商用车产品高端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商用车产品升级对专用车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地区快速发展车辆市场专用车项目期间,要着重考虑市场环境变动造成的经济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实现车辆市场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例如,强化专用车产品监督,打击恶意竞争行为等。

4结语

鉴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车辆市场营销决策也要不断调整,按照新时期市场环境需求进行决策性改革。专用车辆是服务于社会改造的新行业,在我国市场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厂商及经销商需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以节能思想、发展思想、服务思想等为中心,不断优化专用车辆市场营销决策。对于车辆营销期间遇到的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战略调整方案,以免遭受市场风险而影响销售业绩。

参考文献

[1]马晓河.中国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与发展[J].改革,2005(09).

[2]陈漓高,沈洊.汽车业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扩张与我国发展汽车自主技术的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5(02).

[3]王今,黄永和,时间,吴松泉.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5(02).

[4]林季红.汽车业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态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4(04).

[5]刘世锦,冯飞,杨建龙.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潜力与外部发展环境[J].机电信息,2004(09).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3篇

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环境分析

(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需求分析

近年来,各国政府加大了对铁路产业的财政资助和政策扶持力度,国际铁路市场出现了可持续的复兴态势。以日本、法国、德国为代表的高速列车技术和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重载列车技术,体现出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的铁路发展趋势。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市值分析

全球铁路市场的年产值为1033亿欧元,按市场范围划分机车车辆市场居第二位,为280亿欧元。按地理位置划分,西欧是最大的机车车辆市场,每年可达到的总量约为95亿欧元,亚太地区紧随其后,为89亿欧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nafta)位居第三,市值约为45亿欧元。

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增幅预测

今后十年,全球铁路市场年增幅为1.5%到2.0%。非洲/中东地区的年增长率预计是3.7%,东欧地区的年增长率预计是3.5%,独联体地区约3.3%。其中东欧的机车车辆增幅最大为8.2%,独联体各国为4.0%,非洲/中东地区为3.0%,亚太地区为2.5%。

3.国际机车车辆产品结构分析

2003年,世界铁路设备市场总值约为567亿欧元,机车车辆市场的交易总额为222亿欧元,其中动车和动车组交易额为53亿欧元,占24%,货车交易额为46亿欧元,占21%,客车交易额为20亿欧元,占9%。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全球动车和动车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年增长率约为5%,从而导致传统的客车市场实际上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境况。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中,预计高速列车增幅最大;同期,地铁列车、轻轨列车市场将成为东欧、独联体和亚洲市场的重点,值得关注;截至2003年全世界约有480万辆货车,预计亚洲、独联体及拉美市场将成为货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区域,而作为全球最大货车市场的美国、加拿大货车市场则预计将以每年2%的速率递减。

(二)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经营现状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供求关系

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总体形势是供大于求,据有关资料显示,1994—2009年间国际机车市场供求关系约为1:0.47。目前,跨国公司垄断大部分的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并不断拓展新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在此市场上,跨国公司之间、发展中国家机车车辆企业之间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国际竞争复杂激烈。

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主要供货商

庞巴迪(bombardier)、阿尔斯通(alston)、西门子(siemens)和通用电气(ge)、通用汽车(gm)是当今世界铁路设备市场的五大供应商,占据了全球市场约75%的销售份额。

(1)加拿大庞巴迪

收购adtranz公司后,庞巴迪运输(集团)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与轨道设备生产商,其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目前努力向亚洲、非洲扩展,200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23%,年销售额约为70亿欧元。

庞巴迪在中国建立了三个合资企业:

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p),主要从事高档客车、普通客车车体、电动车组、豪华双层客车、高速客车及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制造。目前运行中的直达快速列车80%的车厢由bsp提供,bsp还为青藏铁路提供了361辆可适应高原环境的列车。

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cbrc),主要从事铁路客车、地铁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和生产。现已获得广州地铁1号线156辆地铁车辆,深圳地铁一期132辆地铁车辆以及上海地铁1号线60节地铁车辆的追加合同。

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bcp),主要从事铁路车辆牵引设备的制造、销售和维修。

(2)法国阿尔斯通

作为高速列车和摆式列车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第二的阿尔斯通交通运输系统部,以欧洲市场为中心,向北美、亚非扩展,2004年其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18%,年销售额约为51亿欧元。

阿尔斯通已在中国成立了11家合资企业(在香港设有2家分公司),并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比如,为香港地铁公司和九广铁路公司提供1100辆地铁车厢;2004年与长客股份合作,获铁道部60列200km/h动车组合同;与大同电力机车合作,获铁道部180台电力机车合同;在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satco)生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阿尔斯通交通电气有限公司(satee)生产推进设备,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casco)生产信号设备;在青岛铁路设备公司生产dispen减振器等。

(3)德国西门子

通过并购铁路装备制造企业,西门子运输系统集团公司成立于1989年,主要产品包括高速列车、机车、动车组、摆式列车、客车和地铁轻轨车辆,2004年其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14%,年销售额约为43亿欧元,居世界第三位。

西门子与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于1999年合资成立株洲西门子牵引设备有限公司,已获得上海地铁4号线(明珠线二期)168辆、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120辆地铁车辆的合同订单;2004年12月起,与株洲电力机车厂合作,拟为中国铁路提供180台dj4电力机车,合同额约8.8亿美元;2005年11月,与唐山机车车辆厂签署了60列300km/h的高速列车采购和技术转让协议。

(4)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

美国是货运机车技术水平最高、产量最大的国家,通用电气公司运输系统部(emd)和通用汽车公司电气动力部已成为世界重载内燃机车的主要制造商。目前其市场由欧美向亚洲拓展,200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各为10%左右。

2004年,中国铁路购买通用电气公司运输系统部422台c38-ache型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用于青藏铁路;2005年,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与通用电气合作,获铁道部300台4470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合同。

(5)印度铁路技术经济服务公司(rites)、韩国车辆公司(rotem)

印度铁路技术经济服务公司隶属于印度铁道部,其产品技术紧追世界先进水平,先后与美国gm公司、原德国abb公司、lhb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已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高档客车和100km/h的新型货车,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已出口到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越南、塞内加尔等亚非国家。

韩国车辆公司由韩国原有的大宇重工、现代精密机械、汉津重工三大主要机车车辆公司于1999年7月合资组成,是韩国最大、最具实力的工业企业之一,技术水平居中上等。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也有部分出口到加纳、越南、泰国、缅甸、美国和中国台湾省等。

中国机车车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仅要面对庞巴迪(bombardier)、阿尔斯通(alston)、西门子(siemens)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竞争,同时也要迎接印度、韩国等产品技术水平相当国家的机车车辆企业的挑战。

(三)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为以行业集中化为特征的兼并重组、战略联盟和以布局全球化为特征的研发、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的产业一体化。

1.重组兼并和战略联盟加快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机车车辆市场产能过剩,企业重组、并购速度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大。为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更加倾向于结成战略联盟来共担成本和风险,促进技术创新,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如gec和alston的联合属于资源重配置的战略联合;gm和siemens合作提供交流传动机车所用的牵引电动机属于技术优势互补的联合;alston和siemens共同投标台湾高速铁路项目则属于共同利益促使下的战术联合。

2.产业链配置的日益全球化

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利用全球资源和战略布局,优化配置投资、开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以适应不同市场偏好,具体表现为供应商数量增加,供应链管理加强,属地化经营深化和适应性技术转移,同时促进了东道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3.技术“归核化”趋势显著

机车车辆产业链的全球性配置改变了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竞争格局,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由于技术较量占有重要位置,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归核化”趋势显著,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重视构建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分包和“技术转让”、“生产许可证”等合作方式,将车体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和零部件生产转由低成本企业承担,体现出更大程度的专业化和灵活性。例如西门子更加专注于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通用电气更加专注于重载内燃机车。

4.配件销售和售后服务比重增加

机车车辆工业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成本较高,而竞争加剧导致整车单价逐渐降低,因此,配件收入和售后服务对机车车辆制造商日益重要。如西门子公司在重要配件电机及电气制造中遥遥领先。在机车车辆修理、改造等领域,售后服务已成为整车供货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服务业务的增长将使市场分布发生改变,服务收入所占比例将不断增加。

二、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机车车辆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和整合资源的相对优势及能力,包括整合劳动力、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的能力;掌握信息、知识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驾驭外部环境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环境、制度、能力、资源是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发展,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产品水平和品种数量基本适应了铁路运输市场需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200公里以下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系列,动车组技术引进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外部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一体化进程日趋明显,全球技术扩散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转移成本降低,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全球化为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展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内环境来看,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规模的路网建设为机车车辆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由于机车车辆业关联度较高,受产业链上相关行业影响作用较大,而中国铁路产业已经具备强大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强的系统集成和适应性优势,可以适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铁路市场的需要,完全具备参与全球铁路竞争的能力与实力。因此,加快建立国内铁路建筑、机车车辆制造、运营管理等行业的战略联盟,有效整合、合理配置铁路产业资源,值得探索。

(二)产业政策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轨道交通装备确定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十个重点之一,要求“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总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其中机车车辆购置和技术改造投资将从2006年的440亿元达到2500亿元。根据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将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水平。目前,中国政府在政策、体制、资金、税收等方面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

(三)内部环境

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行业集中度较高。2000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与铁道部“脱钩”,后改组为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为南、北车集团)两家寡头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成了内部的整合,总体实力相差不大。2005年末南车集团资产总额2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15亿元;北车集团资产总额26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95亿元。

从双方的核心资产来看,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是南车集团旗下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长江车辆有限公司也是南车集团的核心资产;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是北车集团的核心资产。从双方的市场结构来看,南车集团在电力、内燃机车新造和内燃机车、客车修理等方面市场占有率较高;北车集团在客车新造和电力机车修理方面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时速300公里的列车,南车集团下属的四方机车和北车集团下属的唐山机车车辆厂都有制造;货运机车方面,北车略占上风,北车集团下属的大连机车车辆厂和大同机车厂分别获得了500台货运机车协议,南车集团的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也获得了部分合同。从双方资产运作能力来看,南车集团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两家a股公司(南方汇通和时代新材)和一家h股公司(株洲时代电力);北车集团的资本运作稍逊,还没有上市公司。

南、北车集团基本形成了相对均衡的竞争态势,提高了机车车辆行业的整体水平,两大集团制定了国内市场有序竞争、国际市场携手合作的战略原则,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产品结构

南、北车集团所属公司包括机车车辆新造、配件生产和修理企业及研究所,国内布局较为合理。较高的产业结构配套要求构成国内的市场准入壁垒,同业跨国公司短期内也无法直接建立完整的产业结构,只能依托中国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已经形成不同功率各个等级的干线高速动车组、客货运大功率机车和调车机车、工矿机车的系列化,客运车辆形成了高速客车、专线快速客车、准高速空调客车、双层客车、高质客车、豪华高档客车等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客车系列,货车产品也已发展到重载化、专用化、散装化和提速增效的新阶段。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全方位向外输出的完整产品结构。

(五)技术水平

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在铁道部的扶持下,南、北车集团低成本成功引进了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四家时速200公里及300公里以上动车组技术;以及阿尔斯通、西门子和美国ge、emd等公司的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技术。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历经仿制、技术引进结合自主研发、合资合作等形式,正处于一个技术升级换代的时期,关键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差距,逐步建立起自有技术研发和生产体系,和谐号动车组与和谐型大功率机车已经投入运营。但在高速技术、重载运输等方面与国民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能力的要求以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中国机车车辆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备、国际采标率较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中国机车车辆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引进后突破性再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信息化辅助设计开发应用不够普及,缺乏先进、配套的实验手段;尚未真正形成高效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型技术创新体系。

(六)人力资源

资源和能力形成竞争力,而人力资源是资源和能力的共生体,因此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成为了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截至2005年底,两大集团共有职工20573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55461人,约占1/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999人,也约占1/4;具有高级职称专业人员6641人。从人才结构来看,人力资源结构单一,普通人员相对过剩,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比例低,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七)国际化经营能力

与国际同行业相比,尽管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产品系列化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产品结构趋同、品种较为单一,产品模块化设计、生产起步较晚。但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已普遍提高、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明显加快,与国外同质产品相比具有性价比优势,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市场需求较为吻合。迄今,部分机车车辆整车产品和关键配件已经打入亚、非、欧、美、澳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比重逐年增加,销售领域逐年扩宽。

在整车出口方面,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已经取得了伊朗地铁、铁路客车,伊拉克内燃机车,巴基斯坦机车及机车散件,哈萨克斯坦电力机车,马来西亚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等大宗项目合同;继向坦赞铁路出口机车和向南非出口机车后,与苏丹签订机车采购合同,取得了非洲市场开发的新突破;向阿根廷出口机车和客车,使中国机车车辆首次成功进入由欧美厂商长期垄断的阿根廷市场;向纳米比亚、委内瑞拉出口动车组,标志着中国动车组首次进入非洲、南美市场;出口澳大利亚的双层不锈钢客车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机车车辆行业最大的出口项目,也是向发达国家市场的成功探索;为新西兰提供铁路轨枕货车使中国铁路车辆整车第一次打入新西兰市场;与越南签订“革新号”机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开创了中国机车车辆工业整车技术输出的先河。

在零配件领域,曲轴缸套等产品已先后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已获得为俄罗斯铁道部门生产摇枕、侧架的资格;超过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国民锻造公司,成为印度市场最大的机车曲轴供应商。

同时,通过与巴西铁路同行签署合资建立货车组装厂的协议,首次把企业办到了国外;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建立了中国机车车辆业第一个海外联合研发中心——zelri—msu电力电子系统研发中心。

三、提升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铁路复兴、中国良好的对外关系和铁路产业的发展成果,已为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创造出新的机遇。中国机车车辆企业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合理的性价比、较好的售后服务等优势得到了国外用户的认可,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但中国机车车辆工业“走出去”仍以产品出口为主,海外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很小,国际化经营模式等级较低。因此,实现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创新,打造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铁路企业和行业标准,对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加强中国铁路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目标市场

应以全球市场为导向,抓住铁路复兴契机,加强对已有、可能和潜在市场的研究预测。通过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将细分市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化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实现从机车车辆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日本等国为代表的铁路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为世界几大机车车辆制造商所垄断,市场正趋于饱和,且技术壁垒较高,但对普通机车车辆产品和配件存在需要。应从关键零部件生产起步、以普通客货车作为整车出口的切入点,树立品牌形象。以俄、印、韩和一些东欧国家为代表的技术自我配套的国家,其机车车辆工业体系比较完善,产品基本满足本国需要,但缺乏高新技术产品。随着中国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取得重大进展,将会成为潜在的新兴海外市场,当前应加强对该区域市场的追踪调研。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形成独立的机车车辆工业体系,市场前景广阔。应充分利用中国与其良好的地缘、政治及经济关系,充分发挥性价比和适应性优势,加强售后服务,将此区域的整车市场作为“走出去”的重点。

(二)转变经营模式

与世界机车车辆巨头相比,中国机车车辆企业的企业规模、关键技术、资本运作等差距较大,国际化经营业务模式比较单一,仍以产品出口为主。

应加快资产业务重组和行业资源整合,加大供应链延伸和管理力度,加强与关联产业、支撑机构的前后向联合,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范围经济;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着力增强自营营销能力,重点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利用多双边机制,商签政府间协议,推动铁路大项目合作。

应加快建立与国际国内知名制造商、开发商、承包商和勘察、设计、咨询公司的紧密合作,将业务范围向产业链高端和项目源头转移,有效融入世界机车车辆制造体系,提高全球产业分工份额。抓住用好铁路装备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期,不断研究、探索境外设厂等业务模式,扩大中国标准的影响力。与中国铁路建设等相关行业的战略联盟,有效发挥铁路产业整体的系统集成和适应性优势,打造中国铁路区位品牌,是提升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铁路产业竞争实力的现实抉择。

(三)自主技术创新

机车车辆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轨道交通运载装备的重要载体。产业总体技术能力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已成为制约中国机车车辆工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机车车辆企业应发挥创新主体的职能,积极开展前瞻性和适应性技术研发,加快建立海外研发中心,重点研究开发高速轨道交通控制和调速系统、车辆制造、线路建设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与原始创新相结合、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战略,对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发挥后发优势。对目标市场的市场环境和客户要求重点调研,提高定向开发制造产品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将适应性技术和产品性价比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形成可遵循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创造中国铁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促进民族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

政府应以积极的产业、金融政策为保障,继续协调科技、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相关部门,在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结构优化、国际市场开拓、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机车车辆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欧洲铁路工业联合会(unife):《全球铁路市场研究——现状与2015年展望》,2007年。

《2006中国北车年鉴》,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2006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年鉴》,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国家统计局:《中国铁道年鉴》(2002—2006年),中国年鉴社。

《铁路“十一五”规划》,http:///tllwjs/tlwgh.html。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主要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及经验》,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资料。

蔡毓国:世界铁路设备市场年增长百分之四,《国外内燃机车》,2005年第1期。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动车辆;保险;风险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汽车产业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龙头产业,高速发展的机动车辆保险也有了发展的生机。随着机动车辆保险的发展,保险的费用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机动车辆保险发展的比较晚,因此,整个机动车辆保险的制度以及相应的理赔系统尚未完善。这些不健全的保险体系使得机动车辆保险的长久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伴随机动车辆保险风险理赔概率的增加,保险公司承受着巨大的存活压力。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当前机动车辆保险的发展情况,并完善机动车辆保险的体系,使得保险公司的经营结构得到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建立公司的风险调控体系,并逐渐使得机动车辆保险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1机动车辆保险中的风险因素

总的来看,机动车辆保险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前后则是由于机动车本身的风险带来的,这种风险是机动车辆保险公司在进行保险活动的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因此是可以进行调控的,而后者是外界因素导致的机动车辆保险出现问题,这种因素是机动车辆保险公司所不能进行控制的。1.1内部因素1)保险产品设计有误。机动车辆保险一定要注重新险种的开发,并对新的险种进行不断的革新和优化,同时,针对险种的特点以及市场的需要做出一定的变化,这是保障机动车辆保险先进性的关键。因此,这需要机动车辆保险公司对其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同时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开发和机动车辆保险的宣传。但是,当前的机动车辆保险经过多次的改革变动其中的基础费率已然不能是恶机动车辆保险的市场需要被真实的反应出来,所以保险公司对精算基础缺乏标准化的制定。这使得机动车辆保险的费率与市场的实际情况不能相互吻合。而随着市场竞争力的逐渐激烈,使得低价保险市场应运而生,这使得保险公司的整体里经济收益受到严重损失。2)承保风险方面。保险行业当前的承保质量普遍较差,使得机动车辆保险的赔付率变高。首先,保险公司对机动车辆保险的风险调控底线掌握的不够完善,并使得保险费率的降低不能和实际的情况相互吻合,其次,保险公司当前存在超能力承保的现象,这严重影响机动车辆保险的财务状况,导致其稳定性下降,最终带来企业经营风险。此外,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3)理赔风险方面。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且行业内部的人员流动性较高。而车险人员的年龄却普遍较大,整体看来,行业人员缺乏比较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培训,所以不能对最终的赔付款进行准确的计量。这些导致机动车辆保险的理赔分歧现象严重。1.2外部因素1)逆向选择。首先,消费者对于自身的状况比保险公司更加清楚,而越是高风险的投保者,其对保险的购买欲望越高。但是,若一味的提高保险的费率将使得这些潜在的用户望而止步。其次,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产品往往内部含有的专业词汇较多,这些专业词汇使得想要投保的人员很难对保险内容进行准确的认知。逆向选择使得事故的发生机会增加,导致很多优秀的客户被排挤出市场,导致保险公司的调查费用大大提升,使得保险公司的财务损失增加。2)环境。环境因素主要是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其中地理环境有天气、地形以及交通情况等具有自然性特点且不确定的因素等。社会环境是只市场情况以及人文环境等。驾驶员的法制观念好的地点,出险率往往比较低,且治安的好坏也会影响到机动车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3)自身因素。自身因素指的是厂牌车型、车辆排气量、使用性质以及车辆使用限期等等。

2对策分析

1)完善企业机动车辆保险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在保险公司企业内部引进经理管理制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制约。同时,搭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企业管理体系。借助信息技术使得机动车辆保险公司的业务走向信息化,进而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高速发展。2)科学的设计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在设计机动车辆保险产品时,需要充分的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避免保险市场中出现恶性竞争。同时,注重产品的革新,使得高质量的保险产品被设计,并保障自己的特色产品服务可以推广开来。注重投保人的意愿选择,并根据知己的投保喜好和实际情况进行个性机动车辆保险设计。3)建立比较完善的车辆出险承保政策。逐渐规范承保行为,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保险体系。若客户的出险率比较高,则需要从出险次数方面进行控制,同时,提高赔率。若案均赔款比较高,则可以通过第三者责任险限额承保手段等方式进行风险的化解。4)采取措施,防止诈骗团伙进行多方联合骗保现象的发生。加强公司内部保险培训;加大公司的法制宣传力度;建立机动车辆保险诚信档案;加强机动车辆保险队伍的道德建设。5)车辆风险的控制手段。在确定被保险车辆的费率等级时,从分考虑车辆的车型等因素。对无赔款优待制度进行改进。学习国外经验,引进国际上通行的费率浮动机制。提高汽车的自身管理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机动车辆保险的风险控制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机动车辆保险中的风险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为了杀跌机动车辆保险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分析其中的风险因素,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我们可以完善企业机动车辆保险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并对保险产品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车辆出险承保政策。此外,还需要采取措施,防止诈骗团伙进行多方联合骗保现象的发生,进行车辆风险的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1]田志刚.机动车辆保险风险控制对策分析[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5(5).

[2]浅谈机动车辆保险的经营风险及控制[J].商情,2016(34).

[3]黄平.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内部风险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5篇

一、市机动车维修市场的基本情况

市目前道路运输车辆81905台,机动车维修企业(户)314家,其中一类28家,二类107家,三类179家.从业人员4172人,其中工程师18人,技师30人,高级工1101人,中级工1193人,初级工58人,各类维修及检测设备7253台,维修救援206人,救援车辆76台,全市年维修能力484476台次。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7家,从业人员162人。年检测能力255000台次,实际年检测能力__739台次。从整体看,市辖区内一、二、三类机动车维修企业门类齐全,车辆各类维修在当地均可完成。市五个县、市均有一家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保证了车辆检测维护及时方便的进行。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和道路运输车辆的需要。汽车维修业的发展壮大,为我市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全市机动车维修市场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市场为社会解决就业岗位6500个,年产值约9.6亿元,有效拉动社会消费增长,为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市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和车辆技术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的主要做法

1、严把市场准入关口。按照《机动车维修企业开业条件》,对新增机动车维修企业逐项对照审核,有效阻止不符合资质条件的维修企业进入市场。对现有的维修企业,达不到规范要求的,通过年度质量信誉考核逐步得到完善,有效促进了维修企业在规模和档次上的提升。

2、严格维修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从全省开展机动车维修市场整顿活动起,在全市的维修企业中,对进厂检验、过程检验、竣工检验、维修材料单、维修合同等有关原始凭证实行备案制度,各类制度统一制作上墙,维修工时、收费标准、质量保证期、服务承诺、投诉电话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有效的规范了维修市场的经营行为。

3、鼓励汽车4s、3s店的发展。由于汽车4s、3s店的内部的规范管理,服务质量、人员的培训、专业化的技术水平等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为行业管!理部门加强维修市场的监管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我市行业管理部门鼓励有实力的一、二类维修企业发展4s、3s店。近两年来全市发展汽车4s、3s品牌店20家,为维修市场注入了新的技术力量,保障了社会新车型的维修需求。

4、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人员持证上岗率。按照开业标准,新批一、二类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不到60%、三类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不到40%的均实行先培训后开业,对现有的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限期整改,年度达不到要求的降低质量信誉等级。目前全市维修从业人员持证率已达63.1%,保证了每家一、二类维修企业,具有总质量检验员、质量检验员1—2名,价格结算员1名,主要工种基本上保证有1名中级工以上的技术人员,为提高维修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积极推进机动车维修救援网路建设。按照河南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关于印发〈“96520道路运输公共服务热线”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和《关于促进我省机动车维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我市积极开展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目前,全市共20家维修企业开展了维修救援服务,维修救援人员206人,救援车辆76台,机动车维修救援服务覆盖市辖区(县)。另外,还有其他企业加入了上海大众公司、北京大陆、北京蒙迪尔、华夏、省广播电台等救援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了我市维修救援需要。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的建设,全天候为社会提供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提高,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

6、加快汽车快修业的发展。一是在现有一、二类维修企业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快修业务,对一些小修业务建立绿色通道,随到随修。二是汽车4s店开展快修业务,抽调专人负责快修业务,鼓励4s店质保期满后的维修服务,走出4s店,简化繁杂的各种手续,开展快修服务。三是采取预约或上门维修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服务要求。

(二)车辆技术管理的主要做法

随着各级政府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逐步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制度,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市近几年道路运输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主要做法和工作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紧围绕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关键环节,切实搞好道路运输安全保障工作。按照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性修理的原则,管理部门严格车辆技术管理,加大对道路运输车辆强制维护的监管力度,对不按时进行维护检测的车辆坚决处罚,以来,漏检漏维车辆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道路运输车辆上线检测率,目前定期上线维护检测的在营运车辆保持在98%以上,有力的保障了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的可靠性。

2、加大对道路运输车辆进行二级维护维修企业的管理力度。为了做好车辆技术保障工作,市处 在全市维修企业中,根据企业设备条件、技术力量、社会信誉等方面择优筛选了44家作为道路运输车辆的定点维护企业,取消了3家达不到从事二级维护业务资质条件的维修企业的资格。市处按照国家《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18344)标准,统一制作板块下发到从事二级维护的企业上墙公示,由全社会来监督的企业的作业行为,并且不定期对二级维护企业作业情况和竣工合格证使用情况进行抽查。近两年对5家违规企业进行了处罚或限期整改处理,规范了二级维护作业行为。

3、长期在外经营的车辆,委托外省市监管。为了做好对道路运输车辆的技术监管,不留管理空档,对于长期在外地经营的车辆,由市处开据委托函,委托当地运管部门实施监管,车辆回原籍时带回在外地维护检测竣工合格证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单,有效的填补了因监管缺失而造成的漏洞。

4、认真做好车辆技术等评工作。为了杜绝不合格车辆参与道路运输经营活动,严格按照《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的评定要求》的规定对不符合技术等级要求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跨区经营的旅客运输车辆及时淘汰或调整运营线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严格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检测经营行为的监管。为了牢牢抓住车辆技术管理的关键环节,我们把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检测行为,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把车辆技术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定期对检测站的检测设备联网情况、检测报告单签发、档案管理及检测行为等四个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检测站责令限期整改,有效保证车辆技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促进了二级维护企业作业质量的提高。

三、市机动车维修市场及车辆技术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机动车维修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和道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汽车维修市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市区、县到乡镇和交通主要干道两侧,已初步形成了以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内容齐全的汽车维修网络。

虽然通过近几年省市运政管理部门大力加强市场整顿,规范管理和诚信体系建设措施落实,维修市场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市道路运输业和维修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维修市场结构复杂、布局不合理,与保障社会的需要相差甚远。目前市维修企业呈现一类维修企业90%、二类维修企业70%、三类维修企业80%集中在市、县郊区,机动车维修保障能力呈现出过剩的局面,而乡镇二类以上维修企业较少,保障能力明显不足。三类维修企业在市区遍地开花,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效益差等特点。特别是市区沿街路边摊点已发展过剩。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维修市场布局缺乏长期规划,三类维修业户盲目增长,一方面维修保障能力过剩而另一方面县、乡镇汽车维修难等矛盾比较突出,能力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不适应维修需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无证、超范围经营的无序冲击,各汽车维修企业价格竞争十分激烈。

2、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汽车维修业的兴起和发展,吸纳了大批的从业人员,许多不能接受继续教育的初、高中生和企业下岗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维修市场,这些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维修技能、职业道德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目前,全市四千多名维修人员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40%,而且受过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教育或专业技校毕业的所占比例不足20%,全市维修从业人员中具有汽车专业高级职称的没有一人,具有中级职称的只有18人,技师30人,除部分4s店维修技术骨干定期参加厂家培训外,大部分从业人员技能均为师傅带徒弟形式,自由式摸索中提高,成才周期长,现代的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只能由少数人操作,大部分技工只能从事普通车辆的维修。维修过程中比照师傅传授方式,过份依赖经验判断故障,盲目拆卸零件,没有完善的作业程序,工作效率和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往往容易产生质量纠纷。技工人员素质的偏低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影响了维修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

3、维修市场监管缺少有效手段,不正当竞争影响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一是无证、超范围经营者影响维修市场健康发展。目前全市三类维修企业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审批的企业有179家,而没有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许可,但经过工商部门许可从事汽车配件经营又不同程度地参与汽车维修业务的门店有数百家,这部分门店人员成份复杂,经营方式多样,有些以销售配件形式经营,有些是集中在汽配城集约经营,经营者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欺诈消费者、使用伪劣配件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少必须的检测设备,维修质量没有保证,维修质量纠纷调节难度大,市场监管阻力大。二是维修价格不正当竞争,影响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机动车维修企业均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争抢车源,相互杀价。三类维修业户超范围经营,造成市场恶性竞争。一类、二类企业投入资金量大,资金回报周期太长,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无力更新检测、维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造成长期维持着现有的厂房、经营场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局面,影响了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市场监管缺乏有效手段。自从取消维管费后,机动车维修发票不再由行业主管部门发放,部分维修企业不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就可以申领营业执照,感觉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不再是主管部门,认为平时的监督检查是给企业找麻烦,不配合管理。尤其一些县区削弱了市场管理力量,人员充实到其他岗位上,有些县区维修股只设一人,有些干脆由主管领导负责,存在领导重视不够,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4、维修企业人员培训落实难,持证率低。近年来,随着国家《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省、市运输管理机构加大了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监管力度,机动车维修人员培训工作得以加强,持证上岗率与前几年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机动车维修企业对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工作不好落实。按照《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 件》,持证上岗率必须达到60%,一类维修企业从业维修工作人员多的100人,少的也在40-50人,二类企业多的20-30人,少的也在20人左右,培训费用占其利润不小的份额,维修企业不愿出资。维修工认为给老板干活,自己出费用参加培训,很多人员不情愿,培训工作不顺畅,培训人员落实难。二是培训机构的培训水平不高。目前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很快,加之中国的汽车品种繁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电子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很快,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跟不上汽车技术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还局限于老车型、老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是组织培训难的原因之一。三是机动车维修市场竞争激烈。维修企业间相互挖墙角,企业一方面想留下人才,但又怕技术人才流失参加技能培训不积极。另外,就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相比,工资待遇较低,维修技术人员工资差别很大,一部分维修技术人员在当地经过几年磨砺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后跳槽到外地发展,当地留不住技术人才。四是由于国家对汽车维修行业部分工种缺少职业技术评定标准,汽车喷漆、钣金、电工等培训很难实施,这些工种在机动车维修行业的地位比较重要,维修企业和从业人员对此类培训要求还比较迫切,矛盾较为突出,作为市级运政管理机构无力解决。四是三类维修业户从业人员无证上岗现象突出。从市的情况看,三类业户大部分分布在市、县郊处道路的主干线,车流量较大的道路两侧或汽车配件销售地。经营场所、维修设备简陋,经营业户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绝大部分属于无证经营,维修人员大多是学徒工或技术力量不强的维修人员,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很难栓心留人,人员培训难度很大,继续教育更无从谈起。

(二)、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家制定的《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中将汽车维护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其中二级维护是由专业的维修企业实施,属于强制维护,必须按期进行,二级维护检测也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行道路车辆技术管理监管的重要手段。按照其“视性修理、强制维护”的原则进行车辆技术管理,在调研中我们认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车主对二级维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二级维护检测积极性不高。目前从事道路运输的车辆基本上均属个人所有,车主为了发挥车辆效益的最大化,通常一部运输车辆聘用几个驾驶员,人员休息,车不停运,平时的日常维护很少进行,车辆出现问题时才集中进行修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运输市场供大于求,能找到长期货源很不容易,许多车主认为只要能跑就不维护,有时宁愿超期接受罚款,也不愿意放弃挣钱的机会。

2、二级维护作业项目与收费失调,存在只收费不维护或偷减作业项目。根据《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要求,二级维护作业项目全部完成至少需要30几个工时,按照目前市场工时定价收费需-3000元,而河南省财政厅、交通厅1998年制定二级维护的收费标准为120元,这样的收费根本不足以完成所有的作业项目,维修企业干着赔本买卖进行维护,二级维护只能流于形式。个别企业只图效益,不讲质量,不讲社会效益,只收费不维护或任意减少规定作业项目,弄虚作假,只要交钱就给车主开据维修竣工合格证的现象时有发生。

3、道路运输半挂车辆漏维漏检问题突出。随着国家提倡发展大型运输车辆、多轴运输车辆,近年来半挂车数量增长迅速。挂车是否按牵引车的维护周期进行维护、检测、等级评定,没有明确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监管过程中无法可依。目前市从事道路运输的半挂牵引车按照规定的周期,每年维护四次,挂车每年二次。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时挂车和牵引车为同一有机整体,存在机件磨损、消耗或报废的现象,挂车维护的间隔时间过长。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将会给道路运输埋下安全隐患。

4、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监管乏力。无论是《道路运输条例》还是《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都要求运管机构加强对维修企业和综合性能检测站的监管,但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维修市场的监管缺少必要的手段,实际上靠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管理只能流于形式,打击只收费不维护、虚假维护行为,执法难度大,难以落实。对维修市场和综合性能检测站监管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匮乏,而上级主管部门又很少举办有关培训和讲座,致使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监管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三)、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维修保障能力的体现。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1、机动车维修救援企业独立运作,各自为战是维修救援的主要形式。维修企业救援围绕固定的车型进行服务。例如4s店维修救援只服务于自己的品牌车辆,对于其他车型,维修技术力量、检测设备不能满足维修救援的需要。

2、维修救援没有规范的收费标准,收费随意性很大。

3、维修救援缺少操作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4、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发展救援网络扶持力度不大,无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措施。

(四)、汽车快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汽车快修业的开业资质条件没有法规依据,管理部门审批许可操作困难。

2、快修店设备简陋。由于缺少规范的开业条件,被一些三类维修业户利用进行超范围经营,或被无证经营者打着快修的旗号使用伪劣配件欺诈客户,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3、政府在汽车快修服务方面政策支持不够。汽车作为当今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急需汽车快修服务深入社区或大型住宅区以实现方便快捷维修服务,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而政府在市政规划中这方面表现为空白,汽车快修服务难以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四、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管理情况

(一)、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基本情况

我市目前有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7家,其中经省技术监督部门许可7家,按照国家《汽车性能检测公司通用技术条件》gb/t17993-标准,全部达到规定要求,检测仪器设备取得省技术监督局cma认证资质,在省技术监督局核定范围内经营,从事汽车检测业务,取得省技术监督局安检机构和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检测员上岗资质。按照国家《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规定项目和《道路运输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及《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测,严格按照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收取检测费用,出具全省统一的检测报告单,按规定建立了一车一档的综合技术档案。

(二)、检测站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从事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为了保证综合性能检测人员熟练掌握有关检测项目、检测程序、检测方法,市运管处统一组织分期分批进行全面培训,经考试95%以上的人员取得上岗资格,确保汽车检测有序进行。

2、为规定的检测项目各种信息数据符合检测标准,对检测质量和数据实行质量负责制。

3、监管部门定期对检测站的经营行为、收费标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抽查,发现不规范的行为及时责令改正。

(三)、检测站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车户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检测项目不了解,看不懂检测报告单,车主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

2、由于受检测设备条件限制,一部分特种运输车辆,不能上线检测,只能依靠目测和路试的方法进行,不能保 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3、个别检测站内部管理有漏洞。检测系统软件管理不严格,让虚假检测或不上线检测行为有机可乘。

4、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实行的是社会化经营,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市场发展迅速,除集体企业投资建设七家监测站外,另有两三家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综合性能监测站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汽车监测站的数量已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像维修市场一样呈现恶性竞争局面,出现虚假检测,给道路运输车辆安全行驶埋下祸根。

5、监管力量薄弱。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由技术监督部门行政许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只根据其检测能力对营运车辆进行委托检车,不具有行业监管职能,手段有限。另外,对汽车检测站检测行为的监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就目前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管理力量来讲,无论专业知识还是技术能力对其检测能力和检测过程都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

五、推动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和机动车维修业健康发展的整体思路、建议及工作措施

(一)、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建议及政策措施

1、建议修订《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中不符合汽车技术进步的有关内容。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长足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有些机件总成不需要拆件检修维护或是使用超出期限后没有维修价值的机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技术参数,制定科学合理的间隔期限和维修项目,以保证二级维护的针对性。制定低速载货汽车、三轮载货汽车的维护、检测标准。低速载货汽车、三轮载货汽车参与道路运输的经营活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脱离车辆技术管理给道路运输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维护检测标准,以便行业主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

2、建议调整二级维护的收费标准。我省现行的二级维护收费标准是1998年制定的,我市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按照目前二级维护项目规范要求,收费标准明显偏低。为维护劳动与报酬的合理性,应适当上调二级维护收费标准。

3、制定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范,尤其是费税改革后部分脱离出运输公司的车辆的技术管理,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避免长期漏检漏维。

4、加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监督力度。实施监测设备微机与管理部门微机联网,实时监控,有效监督检测行为。

(二)、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的建议及政策措施

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给汽车维修市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目前全市维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转变管理和服务意识、控制总量、合理规划、积极引导汽车救援和快修服务发展,进一步整顿市场经营行为等措施,突破现行的管理思路,开辟新的管理途径,努力提高维修质量,强化服务和行业自律,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维修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促进汽车维修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1、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统筹规划,促进机动车维修业城乡共同发展。随着车辆的日益增多,汽车维修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越来越多。政府汽车下乡政策的出台,农村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急需维修服务保障。作为管理部门应当适应行业发展形势,从根本上转变服务观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城市过剩的维修力量向维修力量不足的乡镇地区转移。对维修业户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控,在实行市场调节的同时,也要实行一定的行政管理,建设合理的维修服务网络。要根据交通部对汽车维修业的发展纲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的汽车维修行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政策,保证维修市场供求保持平衡,达到总量控制的目的。在布局方面,科学规划发展市、县、乡维修厂、点,做到归类、归点、归片,以满足广大车主和过境车辆的修车需要,形成市区县有一、二类汽车维修作业能力,重点乡、镇达到二级维修作业能力,边远乡镇有三类维修作业能力的布局。彻底解决当地车主因地势偏、修车难的问题。

2、严格资格审核,把好市场准入关。一是要严格按照《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国家标准对新开业户进行审核,加强开业前的培训、指导。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国标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汽车维修国家标准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让所有运输经营业户的维修人员认识法规的重要性,提高合法经营意识,以促使其按标准修车,依法经营。严格依照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对条件较好的业户加以引导,对条件较差的业户坚决予以取缔,形成良好的汽车维修市场氛围。二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和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现有的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设备、设施,使其上规模上水平,改变“脏、乱、差”的形象。坚持并引导企业走强强联合、连锁经营,提高汽车维修行业的科技含量和维修质量。三是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汽车快修业的开业标准,为加强市场管理提供有力的法规依据。

3、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一是要建立汽车维修行业管理与政府劳动部门管理相协调的汽车维修技工等级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尽快出台汽车维修技工(汽车电工、喷漆、钣金等工种)等级评定的有关标准,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培训质量。二是要通过对从业人员年度诚信考核,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推动从业技术人员对汽车维修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时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适应汽车工业技术快速发展。三是要加强对维修行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学习行业法规、检测诊断技术和质量管理知识,以增强法制、质量意识和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建设一支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技术业务知识的汽车维修管理队伍,为汽车维修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加强监督力度,规范经营行为。以维修市场治理整顿活动为契机,重点对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倒卖竣工出厂合格证、未按时参加年度审验等违法违章行为进行稽查和处理。并与工商部门密切协作,实行联合执法,打击一批无证非法经营、占道修车、配件经营部修车的“钉子户”,净化市场环境。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尤其要制止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打击乱收费和使用假冒伪劣配件,欺诈蒙骗车户的违规行为,树立良好的经营信誉。严格落实汽车维修合同签订和质量保证期、服务承诺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进行维修,出现严重质量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的企业和人员,不能姑息迁就,必须坚决取缔,予以公开曝光。

5、引导,促进我市维修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维修业品牌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技术投入,更新设备,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组建起点高、技术含量大的企业进入市场,促使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增强竞争力。并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扬长避短,找准企业发展的突破口,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以专业化的优势参与竞争,占领市场。

6、完善行业管理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 。督促维修企业要重视建立健全进厂、过程、竣工检验制度、合同维修和出厂合格证制度。积极引导大型维修企业创造条件,做好准备,取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以优良的质量求效益,求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功能和作用,强化车辆技术管理,确保技术状况良好,为道路运输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7、建立诚信机制,完善信誉考核制度。根据我市机动车维修业的发展状况,必须做到发展与监管、规范与诚信并举。一是建立完善公告制度。在近年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告制度,要求维修企业要按照有关要求,要在维修业户接待室公示企业工时单价、维修报备程序、维修经营许可证、诚信经营信息。积极引导汽车消费者如何正确选择维修企业,了解和掌握维护自我消费权益的方法,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修车环境。二是要充分利用汽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的实施,严格实行记分制管理,行业管理部门可结合违章处罚,包括通过投诉渠道取得的信息和证据对违规行为进行的处罚,对违规的企业进行记分,并直接反应到年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和各项资质评审中,与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资格相联系,促使经营者自觉遵章守纪,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6篇

工业车辆是工程机械的重要分支

之一,也是物流业的重要装备,它分为机动和非机动工业车辆。具有装卸和搬运功能,机动灵活,能适应各个行业多变的装卸搬运要求,普遍适用于港口、车站、车间、仓库、油田和机场等处,还可以进出船舱和集装箱内进行装卸作业。除此之外,还广泛用于军事部门和特殊防爆部门,有的车辆还可以无人驾驶到人员不能接近的场合进行作业。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物流仓储的发展,电动和仓储叉车将得以快速的发展,工业车辆使用范围将日益扩大,成为产量与品种最多的装卸搬运机械。

世界工业车辆统计协会(中国工业车辆分会系该协会成员)每月按五大类统计工业车辆销售数字,第一类: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第二类: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第三类;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第四类: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实心轮胎);第五类: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充气轮胎)。所以协会对外公布数据与世界接轨,只包括上述五项。但分会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同时固定平台搬运、牵引车及轻小型搬运车辆的数字。

2007年上半年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为64,251台,与上年同期的49,894台相比,增长了28.78%;非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为915,982,与上年同期的698,612台相比,增长了30.11%。

其中,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增长了29.70%电动车辆增长了25.12%,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增长了24.63%。

按销售量直销排在前六位的企业是:安徽叉车集团公司(含TCM)、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公司、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台励福机器设备(青岛)有限公司、北京现代京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大连叉车有限公司。

排在前三位企业的销售量为41221台,占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的64.16%,排在前六位的销售量为49716台,占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的77.38%。其中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以大吨位为主。

1、内燃叉车销售情况:

2007年上半年共销售内燃平衡重式叉车51628台,与上年同期的39805台相比,增长了29.70%。

按销售量排在前六位的企业是: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含TCM)、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台励福机器设备(青岛)有限公司、北京现代京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排在前三位的销售量为35692台,占内燃平衡重式叉车销售总量的69.13%:

排在前六位的销售量为42374台,占内燃平衡重式叉车销售问题的82.08%。(见表2)

2、电动仓储叉车销售情况

2007年上半年电动仓储叉车(包括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和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共销售4334台,比上年同期的3438台增长了26.06%。

排在前六位的企业是: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永恒力叉车(上海)有限公司、丰田产业车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海斯特叉车制造有限公司。

排在前三位企业销售量为2642台,占总销量的64.64%:

排在前六位企业销售量为3089台,占总销量的71.30%

3、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分吨位销售情况

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销售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8289台,与上年同期的6651台相比,增长了24.63%。

按起重量吨级分,销售情况如下:

排在前六位的企业是: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上海力至优叉车制造有限公司、丰田产业车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上力叉车有限公司。

排在前三名企业销量为5879台,占总销量的71.00%。

排在前六名企业销量为6993台,占总销量的84.40%。

4、各地区叉车销售情况

从2007年上半年各省、市销售叉车的流向看,叉车销售在千台以上的省、市已达到13个,另外出口已占较大的份额。超千台的13个省、市销售各种叉车数量和占市场份额的顺序依次是:

5、轻小型搬运车辆市场情况

2007年上半年轻小型搬运车辆市场情况平稳增长,手动及半动力液压托盘搬运车和手动液压装卸车的销售量为915982台,与上年同期的698612台相比,增长了31.11%。轻小型搬运车辆销售量中出口为679982台。长兴诺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出口量达到62万台,占出口量的90%以上。

按销售量列前六位的企业是:

长兴诺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博力搬运机械有限公司、浙江金华起重设备厂、湖北金茂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倍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排在前三位企业的销售量占90.47%。其中诺力和如意出口达62万台以上。

6、固定平台搬运车销售情况

从2007年上半年固定平台搬运车销售量为222台,与上年同期的222台相比是完全持平的。

7、牵引车销售情况

从2007年上半年牵引车销售量为318台(其中电动牵引车为90台、内燃牵引车为228台),与上年同期的销售量394台相比,降低了13.29%。

2007年上半年工业车辆出口情况

2007年上半年出口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的工业车辆共785591台,与2006年上半年的出口量559311台相比,增长了40.46%;出口金额337201028美元,与2006年上半年的出口金额196598013美元相比,增长了71.52%。其中电动叉车(含巷道堆垛机)出口7939台,与2006年上半年的出口量4061台相比,增长了95.49%,内燃叉车(含集装箱叉)出口12781台,与2006年上半年的出口量7170台相比,增长了78.26%。这些工业车辆出口到156个国家和地区。从数量上看,按出口工业车辆中各种类型的叉车其出口去向列前5名的国家和地区(见表3)。

在机动工业车辆的出口中,电动叉车7939台,占出口量的38.32%;内燃叉车12781台,占出口量的61.68%。电动叉车的出口构成比例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2.16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机动工业车辆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情况(见表4)。

其中重点企业出口数量增长很快,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出口4,741台,安徽叉车集团公司出口4,271台,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出口1,044台(其中大吨位叉车数量较多)。而手动液压托盘搬运车(包括手动叉车)方面,长兴诺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就出口超过62万台,已接近全部出口总量的90%。

2007年上半年工业车辆进口情况

2007年上半年进口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装置的工业车辆共7,349台,与2006年上半年的进口量6,702相比,增长了9.65%,进口金额为166,411,363美元,与2006年上半年的进口金额130,227,167美元相比,增长了27.79%。其中电动叉车(含巷道堆垛机)为3,674台,与2006年上半年的进口量3383台相比,增长了8.06%;内燃叉车(含集装箱叉车)为191 6台,与2006年上半年的进口量1492台相比,增长了28.42%:未列名叉车1759台,与2006年上半年的进口量1827台相比,下降了3.72%。近两年叉车进口情况(见表5)。

2007年上半年进口机动工业车辆5590台,其中构成比例的变化电动叉车为3674台,占65.72%,比2006年上半年下降了3.67%;内燃叉车为1916台,占34.28%,比2006年上半年增长了3.67%。其构成比例的变化情况(见表6)。

这些进口的工业车辆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

从进口数量看,列前五名国家和地区是

1、日本2890台

2、瑞典936台

3、德国761台

4、法国495台

5、丹麦464台

从进口金额上看,列前五名的国家和地区是:

1、日本43,301,364美元

2、澳大利亚26,643,349美元

3、德国20,428,464美元

4、美国16,231,430美元

5、韩国13,375,490美元

按进口工业车辆中各种类型叉车的进口国别排名在前五名的国家见表7。

技术创新、新产品投入情况

技术创新永远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物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各个行业为适应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都在进行技术改造,这就为工业车辆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企业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选择产品,围绕产品抓创新,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慎重选择创新课题,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该申请专利的就申请专利,增强品牌意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市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是全国首批认定通过的118家企业技术中心之一,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不断完善更新1-16吨H2000系列叉车和绿色环保型C系列叉车,同时成功开发和完善18-25吨集装箱堆高机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受到用户的欢迎。在电瓶叉车方面自主研发50多种规格品种,并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交流技术,为满足市场需求,研制开发2吨水泥专用装卸车、JC30-X型建材专用叉车、DZ20-X型袋装专用叉车等,目前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燃、电瓶、石油液化气等20个吨位级,512个车型的工业车辆产品。

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重点设计开发新一代1-10吨R系列的内燃平衡重式叉车,着力以符合全世界环保的要求,致力于交流技术应用,符合排放法规的发动机为动力的环保型、节能型叉车的研发,应用微电子技术、机电流一体化技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开发工业车辆产品。1-5吨4支点电动叉车系列采用交流变频控制技术应用于行走和油泵电机,整车布置重心低,尺寸小,叉车转向、起升、倾斜、制动等均实现微机控制。同时,开发节能环保型的1.5-2.5吨J系列防爆蓄电池叉车,1.2-2吨窄巷道前移式叉车,经济型电动托盘车和电动堆垛车,总之杭叉已具有电动平衡重式叉车,仓储叉车和内燃叉车,大大拓宽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范围。

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惟一内燃叉车1-45吨全系列生产厂家,陆续开发正面吊运机和集装箱叉车,其中FD260BK8型集装箱叉车充分采取了国外先进配套和技术,最大起重量9000KG,最大起升高度18800MM,起升速度580mm/s,集装箱堆码高度8层,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电动车辆开发FD230B型叉车,CPD15HB型交流蓄电池叉车、FD250B型叉车,同时在牵引车和用户专用叉车进行开发,在国内外市场有着较好的声誉。

长兴诺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原均以生产手动液压托盘搬运车(包括手动叉车)为主,进出口占据主要位置。目前内燃、电动和仓储叉车正在进行开发,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开发了电动搬运车、电动堆高车、堆垛式叉车、前移式叉车,均拥有很好的出口量。

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占领先机,并使企业形成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无锡汇丰机器有限公司、无锡大隆电工机械不断自主开发仓储叉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丰田产业车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海斯特叉车制造公司、上海力至优叉车制造公司、北京现代京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小松叉车(上海)有限公司,永恒力叉车(上海)有限公司、台励福机器设备(青岛)有限公司、意大利OM叉车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独、合资企业均对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使整个行业品种规格得以快速发展。

只要遵守工业车辆行业产业与技术政策,在国内客户服务的基础上,在节能、环保、安全的前提下,相信工业车辆不仅在产量上,而且在品种规格上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2007年上半年国内外工业车辆市场情况对比

根据世界工业车辆统计协会的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世界共销售工业车辆44803台,与2006年上半年的402379台相比,增长了11.35%。全世界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其中,欧洲2007年上半年销售工业车辆193289台,与2006年上半年销售量159957台相比,增长了21.6%;

美洲2007年上半年销售工业车辆115632台,与2006年上半年销售量118074台相比,增长了2.07%;

亚洲2007年上半年销售工业车辆122700台,与2006年上半年销售量110265台相比,增长了11.28%;

非洲2007年上半年销售工业车辆6215台,与2006年上半年销售量5942台相比,增长了4.59%;

大洋洲2007年上半年销售工业车辆10207台,与2006年上半年销售量9141台相比,增长了11.66%。

2007年上半年各种类型叉车世界销售情况与2006年上半年同期相比,电动平衡重乘架式叉车增长了12.67%;电动乘驾式仓储车辆增长了8.03%;电动步行式仓储车辆增长了17.10%;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增长了8.21%。

文章前面叙述我国各类叉车2007年上半年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的情况,结果显示,我国工业车辆增长远远高于世界工业车辆销售增长率。

抓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努力振兴工业车辆行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2007年工业车辆上半年得到快速的发展。这证明了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崛起,以及我国工业车辆行业起步较晚,都是工业车辆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1、国内市场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及以京津塘的金三角区都是工业化水平较高、物流技术推广比较先进的地区。所以各种工业车辆产品的数量和品种的需求增长速度很快,同时山东与辽宁地区以港口为主的地区发展速度较快,所需的工业车辆也在快速的增加。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和开发中西部为工业车辆的市场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奥运和上海世博会都为各行各业的技术改造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工业车辆行业加速为各行各业的服务。从而推动工业车辆增加和提高质量。我国物流的发展已列入“十一五”规划并将与世界逐渐接轨。这将推动为物流提供重要装备的工业车辆的发展,这也是工业车辆行业发展的机遇。我们应紧紧把握住这个机遇,使我们的行业在国内市场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2、国际市场

我国工业车辆近年出口在快速的发展,前面已叙述各种车辆的发展情况。我国工业车辆已融入国际经济之中,应紧紧抓住美洲、欧洲及世界工业车辆的需求,努力提高质量、独立自主开发具有知道产权的工业车辆产品,了解各地区的游戏规则,我国工业车辆将会继续保持出口良好的势头,同时根据进口的需求开发难度较高的工业车辆产品,我国工业车辆品种开发和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7篇

城轨地铁车辆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风力发电机的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

当前股价:5.51元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中国北车主要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含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环保设备、相关部件等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修理及技术服务、设备租赁等业务,是中国产品系列最齐全、技术水平最先进、研发制造能力最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之一。

所处行业迎来发展新高潮

2006年,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铁路25%的运输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铁路的发达程度还不能够适应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中国正将迎来城市轨道建设的一个新高潮。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占比将达到50%。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能解决包括交通捌堵、土地消耗、能源过耗、环境污染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大中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铁路运输

“十五”期间,在铁路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国内旅客、货物运输量也呈现快速增长。

铁道部在2009年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2009年至2012年铁路基础建设投资将达到年均6,000亿元以上的水平。到2012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将分别达到50%以上,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里程达到1.3万公里。

铁路建设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中国经济、铁路建设、铁路运输大力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加大了铁路机车车辆的购置规模。按照“十一五”

国家铁路机车车辆购置和改造

为2,500亿元,即年均复合增长21.5%。相比“十五”期间的950亿元,增幅超过160%。2008年底,铁道部进一步表示,根据客货运输需要和新建铁路投产情况,未来四年计划共安排机车车辆购置投资约5,000亿元,其中2009年和2010年约为3,000亿元。

同2001年相比,2008年全国铁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比例分别为63.2%和68.9%,然而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的保有量增长比例分别为17.0%、14.1%和31.5%。展望未来.伴随着原有产品的全面更新换代.国内铁路和城市建设投资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带动的新的需求增长,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将实现购置量、保有量双增长。同时,城轨地铁车辆市场需求也会持续增长。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

在铁路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中国城轨地铁车辆制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多个大城市向国家主管部门上报了新增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继已建成的城市地铁和轻轨外,国家先后批准了成都、哈尔滨、西安等城市建设城市地铁和轻轨项目。

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拥有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30条,运营总里程813.7公里。全国已有19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得到国家批准,到2015年前后计划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约2,100公里,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网络的城市总数达到28个。另根据统计,至2010年,中国规划建设地铁和城市轻轨线路达55条,总长度达约1,500公里,授资预算5,000亿元,需配属车辆超过6,000辆,年均需求量超过1,200辆。

总体来说,国家经济发展趋势、铁路运输需求、铁路基础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因素均与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此外,国家大力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发展适应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运用条件的铁路机车、客车、动车组、货车和城轨地铁车辆,也促进了本行业的发展。

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领先的国内市场地位

公司所制造的主要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备国际先进的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研发与制造能力,拥有中国最大的机车制造基地;其铁路客车的研发制造能力国内最强,品种系列最齐全,拥有国内最大的客车研发制造基地,产品和技术出口海外,并率先向发达国家出口了客车产品。同时,公司拥有国际先进的动车组制造技术和最火的研发制造能力.铁路货车的研发制造能力国内最强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世界最大的铁路货车制造基地之一;是中国最早、研发能力最强、生产能力最大,市场份额最高、品种最全的城轨地铁车辆研发制造商,亦是国内出口城轨地铁车辆产品最早、出口数量最多的企业;是国内轨道交通装备电机、油田电机和风力发电电机最大的制造商。

产品具有庞大的市场占有率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公司新造动车组累计签单量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1.6%。在时速350公里以上新一代动车组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与北京铁路局签署了100列(16辆编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采购合同,价值总额达392亿元;制造的城轨地铁车辆占国内在用城轨地铁车辆总数的50%以上。公司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签署了10列共计80辆国际一流的地铁客车的销售合同,标志着国内企业首次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城轨地铁车辆市场。

风力发电电机的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公司2008年销售的风力发电电机占当年国内销售的风力发电电机装机总容量的56%。2009年上半年,本公司的风力发电电机占国内三大集成生产商当年采购国产电机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公司拥有风力发电电机用户20家,产品功率等级覆盖600千瓦至3兆瓦系列,基本满足了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需求。

超越中国南车

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南车。公司在新造业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过去三年中,公司在机车、货车以及城轨地铁车辆的新造市场上基本保持着高于50%的相对市场占有率,体现出了公司在新造领域的领先地位。随着铁路对客运专线速度要求的提高,本公司动车组的市场占有率将有较大提升。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8篇

一、“十三五”实施情况

“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绿色交通、低碳生活、节能环保发展之路,认真实施《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运输发展较好,主要体现在:

(一)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以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投入资金4900万元专项用于乡村及通组公路建设,建设里程100公里以上,已逐渐形成村村通、组组通的农村致富路网大格局,并被省政府认定为第三批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二)完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出行服务。按照相关规定,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鼓励运输企业淘汰尾气不达标的公交车,更换新能源汽车,截止目前,我市已更换150辆新能源公交车,建成充电桩160个,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新能源纯电动公共汽车使用率达80%(还有20%为清洁燃料车辆)。

(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货物运输。加快我市传统运输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兴远、龙蟒、立可达等货运企业,有力地带动了我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严禁高耗能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对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辆和经综合性能检测车辆的技术状况达不到要求以及已到报废年限或行驶里程的车辆坚决清理出运输市场,新增261辆LNG货运车辆。

(四)大力推进机关节能降耗、低碳生活。认真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办公和生活。在办公区域尽量使用自然光;长时间不用时及下班后,及时关闭空调、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取暖器等电器设备;严格公车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油耗;严格节约用水,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十三五”期间,全局机关共用电用水、用汽油、纸笔等办公用品费用逐年呈下降趋势。

二、2020年工作

2020年,按照上级部署,瞄准“货运节能、绿色公交、绿色工程、节约机关”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交通领域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2020年,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加强建立I/M站工作,目前已有9家M站通过环保部门资质审核并正常使用,实现对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车辆的“检验、维修、复检”工作。同时,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通知和市政府工作安排,积极推动ETC发行。截止2020年1月,我市已安装ETC55635辆,完成上级下达安装80%的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分工安排和人事变动,调整了以局长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调度节能减排相关工作,明确了工作开展的牵头领导和相关措施,责任到岗到人,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政治保障。

(二)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认真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6月29日至7月5日,精密围绕“绿水青山,节能增效”的宣传主题,利用出租车、公交车和交通运输公众号、汽车站场等宣传体,大力宣传城市公共交通对保障民生、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空气污染、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意义。并在城市交通服务中心邀请进站旅客、客车驾乘人员开展了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有奖知识竞赛一次。二是营造节俭节约的良好氛围。以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为抓手,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7月2日全国低碳日和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全局干部职工带头行动,选择公交、自行车、步行方式践行“135”绿色行动。

(三)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一是严把营运车辆准入关。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推手,推广新能源班车应用,优化公交班线。认真贯彻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严禁高耗能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对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辆和经综合性能检测车辆的技术状况达不到要求以及已到报废年限或行驶里程的车辆要坚决清理出运输市场。对客运班线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班线不再新增运力和班次。二是继续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班车。要求运输企业城区公交车辆尽量全部使用电动力公交车,市内、市域公交班车倡导换置电动力或新能源车辆。引导企业加大对新能源出租车、定制班车、旅游客车的更新力度,逐步提高清洁燃料车辆的占比。三是加强行业环境保护,推动交通污染治理。加强对全市范围内机动车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认真开展机动车排放整治工作,全市已没有黄标车。四是积极配合环保、交警部门对柴油货车、罐车等运营车辆进行尾气检测。今年共检查货车939辆,其中不合格的55车辆。五是推进绿色公路工程建设。工程节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合理减少用能、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有效减少了返工现象,降低了原材料的损耗。六是大力创建节约型机关。召开职工大会,学习宣传上级节能减排相关文件精神,利用墙报、微信工作群宣传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和动态,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办公和生活,引导自觉养成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的良好习惯。七是认真开展了垃圾分类。每个楼层、每个办公室都增设了分类桶,对废纸、废旧灯具、废弃电器及电子产品、废塑料等,做到了分类投放。办公室每月定期检查,督导各个股室实行垃圾分类制度。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一)持续推进营运货车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贯彻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严禁高耗能车辆进入运输市场,鼓励运输企业更换不符合要求的车辆,提高货运车辆实载率,实现节能减排。

(二)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工作。加强老旧客运车辆清理,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出租车,积极倡导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三)加强交通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建立联合执法常态机制,坚决查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车辆及未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油罐车进入市场。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9篇

现将我区交通运输市场管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运输市场管理情况

 (一)我区状况

我区运输市场主要包括货运市场、客运市场、驾培市场和汽车维修市场四个方面。

1.货运市场状况

我县现有货运车辆9441辆, 5辆车以上的货运企业23家,主要以运输矿物性建筑材料为主,实现了“货畅其流”。

2.客运市场状况

我县现有客运企业家,其中经营客运站场及中长途班线的公司2家、出租企业2家(其中一家隶属客运总公司)、城市公交企业1家、镇村公交企业1家;共有客运车辆辆,其中出租车辆、城区公交车辆、客运班线车辆;开通了7条中长途班线、条农公班线、条城区公交班线及个镇条镇村公交班线,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已全部通上了客运班车,实现了“人便于行”。

3.驾培市场状况

我县现有驾校6家,均为二级资质;教练车辆,其中C1教练车306辆、B2教练车67辆;教练员482名。从驾校区域分布来看,全县6家驾校,其中5家位于县城、

4.汽车维修市场状况

我县现有机动车维修企业180家,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家。其中,一类汽车维修企业2家、二类汽车维修企业23家、三类专项维修业户153家。从行业类别结构看,一类、二类、三类行业结构比较优化,呈现出了一类企业稳步增长、二类企业快速增长、三类专项快修企业加速发展的格局。

(二)今年我区采取的主要做法

为确保我县运输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广大经营业户的合法权益,我局将监管工作重点放在源头管理上,采取静态管理与动态稽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客货运输市场非法经营行为、非法设置的驾培点、站外带客和客车私设的售票点等,坚决进行查处并取缔。尤其是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非法营运车辆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使运输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13年以来,共查处运输市场各类违章经营行为2000余件,其中,非法营运车辆380辆次、擅自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案件75起、串线经营21起、站外停靠45起、改装车辆179起,共计罚款约308万元。从2014年2月28日起,我局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集中打击非法营运、规范运输经营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客运市场专项整治活动,至目前,共查处不规范经营行为32起,其中查处非法营运车辆22辆,进一步规范了运输市场秩序。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货运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货运市场没有一个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个体经营抗风险能力差,很难形成市场经营网络,经营者固守着坐船等水的经营方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低,运价不统一;管理难度大,事故处理索赔难,消费者权力得不到保护。

2.客运市场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客运市场主要存在出租车不打表、拒载,公交车服务态度差等不规范经营行为,尤其是非法营运现象严重,一些社会车辆如小型轿车、面的、残疾人车、三轮车、摩的等在县城区从事非法营运,严重侵害了乘客和合法运输经营者的权益,扰乱了客运市场秩序,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具体如下:

(1)赣榆至新浦的非法营运已形成组织。利用发放名片,电话、QQ群等方式揽客。因为乘座方便,一打电话,随时就有车辆,提供点到点的服务,省去坐公共汽车转车、等车的麻烦,而且价格不贵,和班线车价格基本持平。这样即省去时间、又省钱、又方便,乘客都喜欢坐这种非法营运车辆。非法营运车主在没有乘客的时候,就把车辆停放在南北站处,到车站进站口拉客。

(2)残疾人从事非法营运日渐增多。残疾人从事客运,因为自身原因,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车辆大多没有牌照、保险不全,驾驶人没有驾驶证,极易造成交通事故,给乘客带来伤害。由于政府对残疾人带客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这一块的管理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致使拉客的残疾车辆越来越多,多数目前已更新为小型轿车,分不清哪些是残疾车,哪些是非法营运车辆。而且多数残疾人不服从管理,经常性辱骂执法人员,甚至攻击执法人员。如果车辆被扣,就有专门的残疾人牵头,一起围攻扰乱办公场所。更有甚者,公然悬挂 “出租”、“空车”等标志,容易误导乘客,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3)私家车从事非法营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除专业从事非法营运外,好多私家车主受利益驱动,存在侥幸心理,利用空闲、节假日、下班时间从事非法营运,其中好多车主是单位的正式职工,甚至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

(4)用电动轿车拉客越来越多。近年来,购买新型电动小轿车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除了代步外,大多用于拉客,由于其价格便宜,不需要上牌,没有任何保险,不需要汽车驾驶证,而且司机大多年龄偏大,安全意识淡薄,这类车比较危险,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不勘设想,目前这类车在管理处罚上没有法律依据,暂时处于空白状态。

打击非法营运行为的难点是:一是查车难。在查非法营运时,由于非法营运驾驶员发现有执法人员时,多数都会冲岗冲卡,加大油门逃离,根本不考虑行车安全问题,特别是在城区,车辆多、行人多,极易发生危险,执法人员考虑到安全问题,只有放弃查处,从而给正常查处非法营运带来一定难度。二是取证难。在查处非法营运时,由于非法营运驾驶员与乘客往往预先串通好,多数乘客碍于面子或怕打击报复,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肯配合交通执法检查;再加上非法营运驾驶员撒泼耍赖,百般阻挠,使正面取证工作难以开展,有时明知是非法营运,但因取证难,无法进行查处。三是扣车难。执法人员取得证据后准备扣车时,大多数驾驶员都不配合,与执法人员吵闹;不奏效时,就把家中的老年人、妇女带着小孩过来,妨碍执法,胡搅蛮缠;有的采取钻到车底、撞车、喝药、自焚等极端手段,百般阻挠交通执法;有的甚至殴打、尾随、恐吓执法人员,严重影响了交通正常执法,也影响了执法人员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安全。

由于非法营运车主受利益驱使,阻挠执法,甚至暴力抗法,交通执法又没有强制措施,再加上部门之间联合执法的打击力度不够,致使出现以上“三难”问题,严重影响了非法营运的有效查处。

3、驾培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县驾培行业主要存在:(1)驾校规模、资质等级有待提升。目前全县6家驾校均为二级资质,培训车型仅为大型货车和小型汽车两种车型,培训类型单一。驾校规模偏小,至2013年底,拥有20-50辆教练车规模的驾校3家、50-100辆教练车规模的驾校2家,100辆以上教练车规模的驾校1家,驾校规模和资质等级均有待提升。(2)培训能力与市场需求供需略显不足。通过市场调查及数据分析,目前我县学驾生源充足,从实际培训能力和市场需求关系来看,现有培训能力略低于日益增长的驾培市场需求,我县机动车驾驶培训能力与学员需求相比略显不足。(3)驾校总体布局不够合理。区域间驾培行业的发展不均衡, 部分偏远乡镇驾培市场存在一定的空间。

4、汽车维修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汽车维修市场主要存在结构、布局不合理,维修服务不规范,经营不诚信,技工的素质较低,维修技术薄弱,无证经营,收费不透明,虚报作业项目,重复收取费用,误导客户消费,等问题,汽车维修质量纠纷时有发生。

(四)对策和建议

1.货运市场方面。在加强货运市场监管,规范货运市场经营行为的同时,建议加快引导我县货运业从传统的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2.客运市场方面。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建议由县政府牵头,组织新闻宣传、信访、民政、残联、公安、城管、安监、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以打击非法营运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宣传活动,通过手机短信、LED显示屏、电视、报纸等形式,大力宣传从事非法营运活动的危险性和危害性,教育广大群众自觉不开非法营运车辆、拒乘非法营运车辆。同时对外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并对一些阻挠执法,甚至暴力抗法事件依法严惩并进行曝光,从而对非法营运车辆形成威摄力。二是多部门联合执法。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公安、民政、信访、残联、城管、安监、交通等多部门,形成联合执法合力,集中开展客运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非法营运行为的查处力度,非法营运车辆进行打击和取缔,进一步规范客运市场秩序,净化客运市场环境。三是规范残疾人车辆。由于残疾车整治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性、系统性、操作性、敏感性极强的工作。既要依法办事,解决好残疾车非法营运问题,又要以人为本,落实好残疾人车主的安置保障工作。建议对残疾人车辆采取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整治措施,可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公安、民政、信访、残联、城管、安监、交通等多部门,联合执法,一是对没有公安、残联挂牌的车辆进行严厉打击。二是在县城主要路段(华中路、黄海路、汽车南站、汽车北站等)设立禁行区,严禁残疾车候车载客,发现有候车载客的车辆,一律查扣,通过打压残疾车生存空间,依靠市场手段整治,逼其自动退出市场。三是待时机成熟,由县政府统一收购原来由残联、公安挂牌的残疾车,并协调各相关部门,妥善安置好残疾人员,彻底取缔残疾车从事非法营运活动。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10篇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二手车流通管理,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保障二手车交易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二手车交易规范》,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二手车交易或者与二手车交易相关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二手车,是指从办理完注册登记手续到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之前进行交易并转移所有权的汽车、挂车和摩托车。

第三条市商业行政部门是本市二手车流通的行业主管部门。

第四条二手车交易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公开、公平原则,严禁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弄虚作假、恶意串通、敲诈勒索等行为。

第五条二手车交易方式主要有:

(一)直接交易:拥有二手车所有权的出让人与需要二手车的受让人直接交易;

(二)交易:出让人或者受让人书面委托人二手车的出售和购买;

(三)寄售:出让人将二手车委托二手车交易市场保管及寻找购车方;

(四)拍卖:由二手车交易市场引进拍卖公司采取拍卖方式进行二手车交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及二手车经营主体

第六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组织合法二手车经营者进驻,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提供便利的交易条件和有关服务;

(二)审查入场从事二手车交易活动主体的资格;

(三)制定市场章程、交易规则、管理制度;

(四)调解交易双方发生的争议;

(五)按照有关规定对市场内的违章行为进行处理,配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对市场进行监督;

(六)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应当具有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场地,设立车辆展示交易区、交易手续办理区及客户休息区,做到标识明显,环境整洁卫生。

第八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在交易市场内应当设立醒目的公告牌,明示交易服务程序、客户查询和监督电话号码等内容。

第九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应当制定市场章程、交易规则,对场内的交易活动负有监督、规范和管理责任,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交易秩序。

第十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在履行服务职能的同时,可以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收取交易服务和物业等费用。

第十一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应当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牢固树立为客户服务、为驻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对所属人员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第十二条从事二手车经营的公司可以进行直接交易,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具有二手车经营权;

(二)承认并遵守二手车交易市场章程、交易规则、管理制度,依法经营,在二手车交易市场内有固定的营业、停车场所。

第十三条从事二手车交易活动的人,可以进行交易,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参加二手车经纪人培训班学习,经考核合格取得二手车经纪人资格;

(二)依法登记注册,取得工商部门核发的进场营业执照;

(三)承认并遵守二手车交易市场章程、交易规则、管理制度,依法经营,在二手车交易市场内有固定的营业、停车场所。

第十四条经工商登记注册从事二手车拍卖的公司,可以进场开展二手车拍卖业务。

第十五条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独立的中介机构;

(二)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必要设施;

(三)有3名以上从事二手车鉴定评估业务的专业人员;

(四)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交易行为规范

第一节基本规定

第十六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应当按下列项目确认卖方的身份及车辆的合法性:

(一)卖方身份证明或者机构代码证书原件合法有效;

(二)车辆号牌、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真实、合法、有效;

第十七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应当核实卖方的所有权或者处置权证明。车辆所有权或处置权证明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机动车登记证书、行驶证与卖方身份证明名称一致;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出售的车辆,应当附有资产处理证明;

(二)委托出售车辆,卖方应当提供车主授权委托书和身份证明;

(三)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的车辆,应当具有车辆收购合同等能够证明经销企业拥有该车所有权或者处置权的相关材料,以及原车主身份证明复印件。原车主名称应当与机动车登记证、行驶证名称一致。

第十八条二手车交易应当签订合同,明确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九条交易完成后,买卖双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下列法定证明、凭证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办车辆转移登记手续:

(一)买方及其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登记证书;

(三)机动车行驶证;

(四)二手车交易市场按规定开具的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

(五)属于解除海关监管的车辆,应当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车辆解除监管证明书》。

完成车辆转移登记后,买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持新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和机动车行驶证到有关部门办理车辆购置税、养路费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二手车应当在车辆注册登记所在地交易。二手车转移登记手续应当按照公安部门有关规定在原车辆注册登记所在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需要进行异地转移登记的,由车辆原属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车辆转出手续,在接收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车辆转入手续。

第二十一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应当根据客户要求提供相关服务。

第二十二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应当建立交易档案。交易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车辆号牌、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规定的法定证明、凭证复印件;

(二)购车原始发票或者最近一次交易发票复印件;

(三)买卖双方身份证明或者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

(四)委托人及授权人身份证或者机构代码证书以及授权委托书复印件;

(五)交易合同原件;

(六)其他需要存档的有关资料。

交易档案保留期限不少于3年。

第二十三条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发现非法车辆、伪造证照和车牌等违法行为,以及擅自更改发动机号、车辆识别代号(车架号码)和调整里程表等情况,应当及时向有关执法部门举报,并有责任配合调查。

第二节经纪

第二十四条购买或者出售二手车可以委托二手车经纪机构办理。

第二十五条二手车经纪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委托购买合同向买方交付车辆、随车文件及有关的法定证明、凭证。

第二十六条经纪机构接受委托出售二手车,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一)及时向委托人通报市场信息;

(二)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出售合同;

(三)按合同约定展示委托车辆,并妥善保管,不得挪作他用;

(四)不得擅自降价或者加价出售委托车辆。

第二十七条签订委托出售合同后,委托出售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二手车经纪机构交付车辆、随车文件及有关规定的法定证明、凭证。

车款、佣金给付按委托出售合同约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凡在二手车市场交易的车辆,须由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开具国家税务机关监制的统一发票。

第二十九条进驻二手车交易市场的二手车经纪机构应当与交易市场经营者签订相应的管理协议,服从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的统一管理。

第三十条二手车经纪人不得以个人名义从事二手车经纪活动。

第三十一条二手车经纪机构不得采取非法手段促成交易,以及向委托人索取合同约定佣金以外的费用。

第三节拍卖

第三十二条从事二手车拍卖及相关中介服务活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及《拍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三十三条委托拍卖时,委托人应当提供身份证明、车辆所有权或者处置权证明及其他相关材料。拍卖人接受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签订委托拍卖合同。

第三十四条委托人应当提供车辆真实的技术状况,拍卖人应当如实填写《拍卖车辆信息》。

如对车辆的技术状况存有异议,拍卖委托双方经商定可以委托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对车辆进行鉴定评估。

第三十五条拍卖人应当于拍卖日7日前公告。拍卖公告应当通过报纸或者其他新闻媒体,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拍卖的时间、地点;

(二)拍卖的车型及数量;

(三)车辆的展示时间、地点;

(四)参加拍卖会办理竞买的手续;

(五)需要公告的其他事项。

拍卖人应当在拍卖前展示拍卖车辆,并在车辆显著位置张贴《拍卖车辆信息》。车辆的展示时间不得少于2天。

第三十六条任何个人及未取得二手车拍卖人资质的企业不得开展二手车网上拍卖活动。

第三十七条拍卖成交后,买受人和拍卖人应当签署《二手车拍卖成交确认书》。

第三十八条委托人、买受人可以与拍卖人约定佣金比例。

委托人、买受人与拍卖人对拍卖佣金比例未作约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及《拍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收取佣金。

拍卖未成交的,拍卖人可以按委托拍卖合同的约定向委托人收取服务费用。

第三十九条拍卖人应当在拍卖成交且买受人支付车辆全款后,将车辆、随车文件及有关的法定证明、凭证交付给买受人,并向买受人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如实填写拍卖成交价格。

第四节直接交易

第四十条二手车直接交易方为自然人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应当由其法定人代为办理,法定人应当提供相关证明。

二手车直接交易委托人办理的,应当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授权委托书。

第四十一条二手车直接交易双方或者其人均应向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提供其合法身份证明,并将车辆及有关的法定证明、凭证送交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进行合法性验证。

第四十二条二手车直接交易双方应当签订买卖合同,如实填写有关内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二手车直接交易的买方按照合同支付车款后,卖方应当按合同约定及时将车辆及有关的法定证明、凭证交付买方。

车辆法定证明、凭证齐全合法,并完成交易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并如实填写成交价格。

第五节寄售业务

第四十四条单位寄售须持介绍信,个人须持居民身份证。

第四十五条寄售车辆的手续必须齐备:机动车行驶证、原始发票、购置费附加缴纳凭证、养路费交纳证等。

第四十六条上述手续核实无误后,由寄售业务经办人做出车况记录,然后签定寄售协议书。全部随车资料由经办人保存。

第四十七条车主提出终止寄售或者寄售3个月不能成交的,结算寄售费用,办理注销寄售手续,将车退还卖方。

第四十八条为有力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合法的交易原则,可以在适当时候,对寄售车辆组织竞卖活动,并逐步使其完善、规范。

第四章监督管理与争议协调

第四十九条二手车交易市场接受市二手车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并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十条市场交易过程中,如发生交易争议:

(一)当二手车在市场内交易过程中(属于未交易完毕的车辆)发生争议,争议双方可以请二手车交易市场或者二手车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进行调解;

(二)二手车交易是在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下进行的,如车辆买卖已成交后又发生争议,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及二手车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不予受理。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11篇

一、“保增长”推动铁路行业加速发展

近日国务院批复2万亿元的铁路投资计划,把铁路新项目的投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按目前的计划,铁路投资的金额已经超过“十一五”规划的水平,未来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实际的投资额度可能还要进一步增加。

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为我国铁路运输发展注入充足的动力。2003年-2008年我国铁路货运和客运量均保持8%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2008年前3季度,铁路货运和客运问题分别达到25亿吨和11.2亿人。预计未来两年,我国铁路运输总量仍将保持6-7%的年增长率,2010年铁路货运和客运发送量将分别达到35亿吨和15亿人以上。

在铁路运输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近年来也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2005年以来,年复合投资增长率达30%以上。

不过,由于铁路行业长期投资不足,目前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增长速度仍然远低于运输需求量的增长。“十五”期间,我国运营总里程年均增加1400公里,年复合增长率不足2%,其中复线铁路和电气化铁路的年复会增长率也只有2.5%和4%左右,明显低于铁路运输需求量的增长。

加快铁路行业发展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国家规划,到2010年,运营里程将达到9万公里,其中复线铁路和电气化铁路分别达4万公里以上,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专线达到7000公里。到2020年,铁路运营里程要达到12万公里以上。

按此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的增长率将保持3.5%以上,复线和电气化铁路的增长速度将分别在8%和10%以上,高于“十五”期间一倍以上。铁路行业投资规划是铁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十一五”期间铁路行业投资规模将达15000亿元,比上一个五年规划增长100%以上。

2006年和2007年铁路行业完成投资4500亿元,因此2008年-2010年将有年均3500亿元的投资额度,这将确保未来2年铁路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左右。如果考虑到国家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正在加大对铁路行业的投资力度,铁

路行业的投资增速将有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未来2-3年铁路行业保持不低于25%的增长是有较大保障的。

二、铁路车辆持续增长有保障

铁路车辆的增长取决于铁路行业对车辆的购置数量及金额,根据铁路行业的投资构成,铁路车辆购置金额占行业投资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20%左右。在铁路行业投资加快增长的情况下,2005年以来铁路车辆购置金额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铁路行业“十一五”规划中,车辆购置金额为2500亿元,根据目前国家加大铁路投资的情况,我们认为,实际投资金额将超过2500亿元。预计2008年-2010年年均购置车辆金额将达700亿元以上,比2006-2007年均金额增长45%以上,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5%-20%的水平。

机车:铁路机车的发展方向将以电力、高速、重载为特征,电力机车将逐步取代内燃机车将成为主导,其承担的运输工作量比重将达到80%以上。内燃机车保有量的增幅逐年下降,预计到“十一五”末期,电力机车将成为铁路运输的主流牵引机车

未来3-5年,预计还将有超过1000台电力机车和600台内燃机车的需求。我们预计2010年机车保有量达到1.9-2万台,比2007年增加6%左右。

客车:随着客运专线的建设和铁路快速客运网的逐步形成,客车产品结构逐步发生变化。随着动车组采购数量的增加,普通客车的采购数量将会逐渐减少。但时速200公里的新型客车将产生新的市场需求。

预计2010年客车保有量达到4.5万辆以上,较2007年底增加2%左右。

货车:铁路货车面临重载、高速和专业化运输的发展趋势。在载重方面,货车通用产品由60吨级全面向70吨级升级换代,逐步在一些专用运输线路上,使用载重80吨级以上货车。在速度方面,全面制造时速120公里货车,部分发展时速160公里的高速货车。在专业运输方面,集装箱、冷藏、行包等专用运输车辆产品及铁路工程专用施工车辆将是货车产品重要发展方向。

预计2010年,货车保有量达到70万辆以上,较2006年底增加25%。

动车组:动车组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预计到2010年底,投入使用的动车组为1000列左右,比2007年的105组有大幅度的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相对于2007年,未来2-3年各种车辆购置的增长有较大差异,其中动车组有望保持6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货车车辆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考虑到产品升级的因素,预计购置金额的增长为25%左右;机车和客车车辆购置不会有明显的增长,但预计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将使购置金额呈现稳定增长。

三、重点上市公司

目前,我国铁路车辆95%的市场份额集中在南车和北车两大集团,晋西车辆笔北方创业等系统外公司在货车制造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此外柳州车辆、沈阳客车厂等也从事车辆修理业务。

两大集团之一的中国南车已经上市,晋西车轴和北方创业也有货车制造业务,其中南车占国内铁路车辆近50%的市场份额,在动车组等领域优势明显,在综合实力、市场份额产品结构、盈利能力等方面远好于其它两家上市公司。

由于受铁道部统一采购的影响,铁路车辆行业结构相对稳定,相关公司的业绩变动主要取决于各子行业增速、招标价格的调整以及成本变动等因素,公司的产品结构和产品附加值也是影响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2008年这三家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中国南车(601766):铁路车辆龙头持续增长能力强

公司铁路车辆业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研发实力和产品结构方面处于优势地位,预计2008-201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14、0.17和0.21元。铁路行业正面临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期,将推动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

驱动因素、关键假设及主要预测:

我国铁路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未来2-3年将保持25%以上的增长率,铁路车辆行业也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且中长期持续发展空间广阔。公司是国内铁路车辆行业龙头之一,将随着行业的发展而持续增长。

在预计未来两年铁路车辆行业年均增长15%-20%,公司新投项目顺利达产的前提下,公司收入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毛利率的提高将利润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公司2008年-201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14元、0.17元和0.21元。

我们与市场不同的观点:

市场普遍认为铁路行业投资的高增长将带动车辆行业同步增长。根据铁路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相关数据,我们认为,我国铁路基建的增长与车辆的增长速度存在不一致性,主要表现为随着铁路运输的提速和调配效率的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在提高,从而使车辆行业的增长速度略低于行业的整体增速。

公司估值与投资建议:

按绝对法估值,公司估值为3.8元以上;按相对法估值,由于我国铁路行业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公司持续增长能力强,按2009年22倍市盈率测算,公司估值为3.74元。我们给予公司3.8元的综合估值,维持“谨慎推荐”的评级。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静态交通 ;P+R

Abstract:Parking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nning, each subsystem of city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need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mutual promot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ity parking planning point of view, the parking lot planning guidance for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in-depth study,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king lot planning and planning of public traffic, vehicle development, center area dynamic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static traffic planning of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to the city traffic planning.

Keywords:Static traffic; P+R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概述

哈尔滨市于2011年9月启动《哈尔滨市停车场规划》项目,并于今年年初编制完成,目前,近期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静态交通规划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主要是随着城市机动车交通量迅速增长,城市静态交通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城市中心城区已出现较严重的“停车难”问题。

哈尔滨市区现有停车泊位总量约14多万个,其中中心城区(二环路内)现有公共停车泊位约为2.6万个。从现状停车供给可以看出,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泊位数量较少,而且多为路内停车,特别是商业中心区、中小学周边、医院等区域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对动态交通影响较大。人行道上乱停乱放,堵塞人行道,行人安全和环境得不到有效保障,破坏哈尔滨(冰城夏都)吸引力,制约城市发展。

2 国外静态交通发展状况

国外的汽车工业相对我国要早几十年进入高度发展阶段,2011年,巴黎已有机动车500多万辆,多数为小轿车。莫斯科为540多万辆,洛杉矶为650多万辆,纽约、东京更是达到800多万辆。

飞速增长的汽车拥有量。给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停车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外发达国家的停车设施建设从路边免费停车开始,逐渐过渡到路边收费和路外地上、地下立体停车。

8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是欧美城市中心区的稳定发展时期。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发展已从大兴土木的建设阶段转入强化管理的完善阶段。这一时期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发展重点是通过各项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来抑制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供给量,并使之既满足停车需求,又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

3 哈尔滨停车场规划

3.1指导思想

近期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范停车管理秩序、扩大停车供应为主,停车需求管理为辅的停车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城市广场下、公园(灌木区、广场区)下、桥下空间,结合棚户区改造、庭院改造、道路升级改造、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广聚资源,政府统筹,政策引导,多元化投资模式,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形成促进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推动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同时,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带动停车设施的建设。同时成立专门的停车建设部门,按照“取之于停车,用之于停车”的原则,使资金流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3.2规划原则

以优先解决中心城区停车矛盾集中地区的停车需求为重点,“先内后外,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逐步缓解矛盾。

近期重点解决道里中央大街(哈一百)地区、南岗秋林地区、道外中华巴洛克地区、三中(医大一院)地区、沿江地区、学府地区、动力广场地区、会展地区等停车矛盾突出的地区。

3.3规划目标

实行区域差别化停车政策,以经济杠杆调节停车需求,做到主干路网动、静态交通合理组织,各畅其行;重点地域、重要节点静态交通疏导能力大幅提升;区域路网交通顺畅衔接,直通交通能力得到保障;居民停车难得到改善,实现“停车有位、停车有序、停车有法”的目标。

3.4规划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共新建社会停车场170处,总泊位约9.4万个。其中:中心区新规划路内停车场8处,停车泊位约2100个;桥下停车场10处,停车泊位1900个;停车楼17处,泊位约0.8万个;地下停车库50处,泊位约2.3万个;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地下停车库57处,泊位约4.5万个;地区停车场28处,规划泊位1.4万个。其中近期共规划建设社会停车场63处,总泊位约2.3万个。

3.5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5.1政策保障

制定公共停车场项目免收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停车场。

逐步调整停车收费价格。形成“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室外高于室内、白天高于夜晚”的收费价格体系。试行地段差别收费制度。对于中心城区繁华地段,通过提高收费标准调节停车行为;对“停车+换乘”配套的停车场,实行低收费。

加强道路临时停车管理。在能够提供充足停车泊位的新建停车场服务半径300米范围内,取消占道停车,引导车辆路外停车场泊车。

3.5.2机制保障

成立停车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领导挂帅,建委、发改委、规划局、土地局、法制办、城管局、房产局、交管局、物价局、办及各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

3.5.3资金保障

将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建设列入城建计划,由市、区政府投融资平台负责投资建设。

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投资建设、经营公共停车场。

4 停车规划对机动车保有量的引导作用

4.1现状分析

目前,哈尔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80万辆,其中市区内约有60万辆左右,且以年12万辆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近几年哈尔滨市汽车市场发展比较迅速,70%左右的机动车为三年内购买的新车。

哈尔滨市机动车购置年限情况分布图

机动车的高速增长为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以哈尔滨市典型交叉口省政府为例, 2001年每小时的机动车流动量是8200辆,而2010年的每小时机动车流动量是13000辆,早晚高峰出现了一定的交通拥堵。

4.2停车规划应对措施

为引导机动车车保有量的合理增长,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目前,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采取了限购和拍卖号牌等方式抑制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通过停车规划,采用“带位购车”的方式引导机动车合理发展,做到“两权一体”,即车位或车库产权和车辆购置权挂钩,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价格杠杆引导机动车合理增长;二是做到满足“车者有其位”的基本要求。避免远期居住区车辆过多为城市带来交通矛盾。

5停车规划对机动车使用量的引导作用

5.1国内外现状

一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并不可怕,关键是机动车的使用率,东京机动车保有量为800多万辆,但车辆出行率只有10%。纽约机动车保有量同样为800多万辆,但车辆出行率也不到20%。但是从国内看,很多大城市超过80%的机动车每天在路上行驶,导致大规模的交通拥堵。北京市去年年底机动车保有量为500万辆左右,只是东京和纽约机动车保有量的62.5%,但是每天上路的机动车却有400万辆左右,是东京和纽约的3—4倍,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面临严重考验。

5.2 停车规划应对措施

5.2.1社会公共停车场适度供应

根据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配套停车水平,以路外为主,适度供应社会公共停车场水平,通过对出行讫点停车位数量上的控制,减少车辆出行比例。

5.2.2提高中心区停车收费标准

以纽约市曼哈顿中城停车场为例,每小时收费包括税至少要9美元;在一些闹市区,停车费用甚至高达每小时20美元。

虽然私家车主也可以利用街边的停车计时器停车,每小时只要1美元,但这种路边停车是限时的,一般少的只有1小时,最多也不会超过2小时,超时停车也会遭重罚。如果上街办事时间超过1小时,车主还得回来续硬币,这样做费时又费钱。

在划定的城市中心区大幅度提高公共停车场收费标准,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中心区上班的人主动放弃驾驶私家车上下班。减少车辆出行比例。

5.2.3严格管理和控制违章停车

在中心区设立违章拖车区,严格管理执法力度,对违章车辆开出高额罚单。这样能够确保价格和车位有限供应手段得以有效发挥作用。

6停车规划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引导作用

6.1结合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设立P+R停车场

近年来,哈尔滨市一直着手实行道路和地铁的快速建设,同时我市已经完成BRT快速公交网络规划。但是停车换乘设施的建设一直被忽略,在中心区建设停车换乘设施,有利于减小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停车换乘设施设在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为了促进小汽车换乘,停车换乘设施应设在主干道上或方便进出站点的道路上。

停车换乘设施应有一系列的功能。除了为小汽车提供的停车换乘设施,也须要有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停车设施。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土地,停车换乘枢纽应尽可能与对外交通设施相结合。机动车应与行人分开,目的应该是为所有乘客提供安全、舒适和方便的换乘。

结合哈尔滨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快速公交 (BRT)规划,规划建设11处停车换乘枢纽

6.2项目配建停车场和公共交通联动机制

如果在建筑物周边500米范围内建有公共交通站点,则开发商可以少建50%的停车位。同时开发商会把节省的成本的25%-50%上交市政府,用于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同时,如果公共交通延伸至一个未开发区域,则开发商需要对公交的发展进行投资,同时可以在地块开发时,减少配建停车位的数量。

在申请建设工程许可证的过程中,公交公司就是一个权力机构。如果该区域的公共交通没有解决,开发商拿不到许可证。

7结束语

城市静态交通规划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各个方面,一个科学的规划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实现城市远景交通的发展目标作为规划的目的,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协调、配合,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杨东援编著.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②毛保华等著.交通规划模型极其应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③陆化普等著.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④杨兆升著《交通规划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⑤日本土木计画学会编,《交通Network分析》,日本土木学会,1999

⑥M.G.H.Bell and Y.Iida,《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alysis》,WILEY,1997

⑦张秀媛等著 城市停车规划与管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姓名:刘冠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4.08

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工作单位: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13篇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落实措施。x月xx日,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控车”工作调度会,要求市控车污染防治组各成员单位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紧密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控车”工作内容主动作为、合力攻坚、落实措施、稳步推进。

二是强化联合执法,全力整治。市公安局高度重视,主动联合交通、城管、农机等部门持续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高污染车辆交通违法整治攻坚行动,严管严控严查严处农用车、工程车、重型柴油货车等高污染车辆,同时大力开展静态专项整治,对永安大市场、社会停车场、背街小巷等区域进行地毯式搜查,发现停泊的农用车、拖拉机等高污染车辆一律拖移扣留。截至xx月xx日,全市累计抓拍大货车闯禁区xxxx起,查处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xxx万起,较去年同期上升xxxx,扣留闯禁区农机车辆xxxx台。出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关于高污染车辆报废淘汰实施意见(试行)》,现已排查达到报废标准的农机车辆xx台,目前已按程序即将进入公告阶段,公告结束后将集中拆解报废。全市公安交警部门全员上路,扎实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和重点车辆治理,严格落实24小时交警路面勤务,围绕全市5处国控站点及周边交通秩序开展集中整治,严查严处高污染车辆违法行为。截止x月x日,已在国控站点周边道路查处高污染车辆xxxx台。

三是强化动态管控,重拳打击。市公安局持续加强打击黑加油站点专项行动,突出打击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不合格油品、天然气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是强化多管齐下,源头治理。从新车环保硬件要求入手,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在新车销售、检验、登记等场所建立健全环保装置抽查机制,把牢第一道关,目前全市除免检车辆外,所有新注册登记车辆一律执行环保检测要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全市xx家机动车检验机构列为重点监管单位,严格日常管理,发现信联和大原检测公司环检器具未校准,责令立即停检并限期整改,对x家单位分别依法约谈,目前均已整改完毕,恢复检验检测工作。全市老旧车辆淘汰工作已按要求完成任务,

五是强化科技手段,严密防范。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四个遥感监测点,每天对柴油货车尾气开展遥感监测,每周将超标车辆信息发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由交警部门依法处罚或采取相应措施,对首次出现超标的车辆及时发送短信提醒维修,由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监督,形成信息化动态化高效联合监管执法模式。截至目前已向公安交警部门推送尾气排放超标车辆xxx台次。市生态环境局正在积极推进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以及重型柴油货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和联网工作,完善重型柴油车进出禁行区通行证管理制度,8月1日起严控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柴油车辆进城。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14篇

进入21世纪,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升。私家车已快速进入千家万户,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江苏省的有关资料显示,全省私家车发展迅猛,至2006年6月末,全省私人汽车拥有量达130.27万辆,占民用汽车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1.3%上升到59.6%,同比增长39.9%。去年上半年新增私人汽车20.84万辆,比上年同期多增5.92万辆,上半年平均每月新增3.47万辆,比上年同期每月多增近1万辆。作为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苏州市,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至2005年末,苏州市私人汽车拥有量达30.1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4.9%,一年中净增私家车8.8万辆,比上年多增3.7万辆,平均每28个苏州人就拥有一辆私家车。在私人汽车总计中,私人轿车由2004年末的12.44万辆发展到18.65万辆,年增长率达49.9%,一年中净增6.21万辆,比上年多增1.87万辆。2005年苏州市私人轿车新增量占全省新增总量的30.9%,私人汽车新增量占全省新增总量的28.2%,私人汽车占全省私人汽车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7.3%提高到27.6%。至2005年底,苏州市机动车、汽车和私家汽车保有量分别达到141.4万辆、44.9万辆和30.1万辆。

私家车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其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当然。私家车的迅猛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停车难”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国际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城市车位与车辆较为合适的比例应该为1.2:1.即100%的基本停车位和20%的公共停车位。而我国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表明,国内城市每4.84辆机动车才有一个合法的停车位,有的城市平均每31辆车才配有一个停车位。我国城市机动车的保有量与停车位之比仅为5:1,满足率不到15%。苏州也同样如此,目前苏州汽车保有量与停车泊位总数之间的比例是6:1,这与美国的1:1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随着私人汽车的增加还在不断的加大。苏州市区现有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点)322个,固定的停车泊位(停车场和停车库)2.2万个,每百辆车停车泊位为18.5个,按照正常的配制,苏州至少还应该设置10万个车位。日益稀缺的停车位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停车,成了苏州城市发展中的一大新难题。停车难不仅给驾车者带来不便,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也会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这一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的“停车难”现象的产生原因,许多学者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总的说来,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政策指导上的滞后。在改革之初,国家对可能出现的城市停车问题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放在议事日程之上的。直到这一矛盾明显出现之后,才在1988年由公安部、建设部联合颁发了《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及《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这两个沿用至今的文件。但是限于当时的特定条件,“暂行规定”所提停车设施的配建标准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未能及时调整停车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也未能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提出促进其贯彻实施的有力保证。致使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事实上,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发展,土地有偿配置使用和房地产业的兴起,房地产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追求高强度的开发。致使许多建筑降低规定的配建标准。甚至尽可能减少建筑后退“规划红线”的距离。由于建筑物计算容积率时包括停车位,有些开发商为了提高回报率,常常不按规定建造或少造停车位,把停车场的建设推给政府。

其次,我国的汽车增长速度过快客观上也造成了当前停车难的局面。自“九五”计划国家把汽车产业作为优先鼓励发展的产业以来,我国大城市机动车年增幅平均15%以上。2006年上半年度我国汽车总产量达363万辆,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约28.9%。轿车的产量已达259.63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6年前5个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305.3万辆和297.4万辆,同比增长32%和31%,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翻一番,达到5500万辆左右。这些车辆将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随着汽车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城市停车难的问题自然日益突出,最终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

再次,城市规划未能与交通规划同步进行,使交通规划远远落后于城市规划给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对城市发展预见性不足。以苏州为例,原先苏州是“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城市的发展都围绕着市区为中心展开。而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出现“多中心”扩张趋势,原来作为城市周边道路设计线路现在许多已成为市区道路在使用了,其结果是城区车流量越来越大,这样势必要挤占城市公交、出租车停车场。给部分路段造成了极大的交通压力,而原有的城市公共停车场数量少,分布不均,服务半径通常大于300米。离主要服务对象太远,不利于车辆的使用停放,又使这种状况加剧了。

第四,现有的停车资源,特别是地下停车场和停车库,没得到充分利用,更使停车难雪上加霜。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下停车场设置不合理。许多有车族之所以不愿意把车停在地下,主要是进出地下停车场的难度比较大,从地面到地下的进口处坡度太大,其中还有急转弯,这让有多年驾驶经验的老驾驶员都觉得有难度,更不要说大量的新手了。除此之外,地下停车收费高出地面停车3元/辆,许多驾驶员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也不愿将车停在地下停车场,这使得地面停车拥挤,地下停车位不饱和的现象更为严重。

当然,停车难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和许多驾驶员没有养成良好社会公德有关。由于公共停车点设置不尽合理,没有合适的停车场地等原因,很多驾车者习惯于路边就近停车,在车行道、人行道和其他妨碍交通的地方任意停放。加之一些汽车(摩托车)维修门市部、洗车点也将道路作为他们的修理车间和清洗场地,直接影响了道路整洁,干扰了交通秩序。所以说,停车难在一定程度上更源于意识和管理的缺位。

二、以苏州为例

城市停车问题的解决,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特点。要妥善的解决好这一困扰当今社会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而充分地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加大行动的力度。以苏州为例,遵照国家一贯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鼓励公共交通成为承担城市中心区客运交通的主要方式,合理调整交通模式,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发展大容量、快速方便的轨道交通。苏州轻轨规划项目已列入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城市交通发展规划。2006

年6月苏州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已经经过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除此之外,从2002年至今,苏州市共累计投入资金352亿元,新增城市道路(公路)500多公里,建成了城市高架环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路网密度显著提高,道路结构更为科学,道路级配趋向合理,道路供给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到“十一五”期末,苏州“2小时交通圈”将可覆盖长三角都市群,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一级公路为干线、二级以上公路为次干线、等级公路成网”的市域公路网体系,将全面提升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公共交通运力的提高将相应降低小客车出行的比例,从而解决停车难、乱停车问题。

苏州的市政、交通和交警部门一直建议强化“配建停车场”,从目前情况看,在商业区,要想让每个商场或写字楼都单独配建停车场是不现实的。也是办不到的。可以允许商场或写字楼以缴纳建设费用代替单独配置,由政府或开发商对该建筑群统一配建停车设施。在城市立体化再开发过程中,使相当一部分停车设施地下化。欧洲和北美一些大城市结合城市广场的再开发建造了不少规模相当大的地下公用汽车库,从而满足了大量的停车需求,较好地化解了停车难的矛盾。当然,建设地下停车场在我们国家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投入太大。地下停车场的建设投资比建筑一个多层停车场高30%~40%,一般来说,地下停车场的建筑成本是每平方米3000~4000元,一个6000平米左右的地下停车场投资约2000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日后的保养费和维修费。由于地下停车场无法获得足够的光线,照明系统必须日夜开着,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操作成本。而它的回报却极其缓慢,大致要20至25年左右才能有所回报,而同样的投资,如果用于房地产开发,回报将是迅速和可观的。因此,民间资金对投资地下停车场和停车楼的建设是相当慎重的。这种现实状况要想得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动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协调和组织。

为缓解交通压力,在不断修路的同时,解决停车难一交通拥堵一停车产业这一链条问题。建设立体停车库是重要手段之一。苏州市目前正在商业区周边筹建立体停车库,期望用“拔高”的办法来解决部分停车难问题。这种被称为新型多层升降横移式立体停车系统占地160平米可停车47辆,其停车效率相当于占地1500平米的传统停车场,整个存取过程平均耗时约1分钟。可见,以其节地和高效为特点是传统停车场所无法与之抗衡的。一般情况下,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占地面积约为平面停车场的1/2~1/25,空间利用率比建筑自走式停车库提高75%以上。机械式停车设备每个泊位投资约3~12万元,而建筑平面停车库每个泊位的造价约为15万元。可见和普通平面停车场相比,立体停车库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配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城市停车场的发展模式。为此,要加强对各类停车场的管理,用经济杠杆调节停车,提高停车场车位的周转率。在德国,最主要的停车场地并非停车场或停车楼,而是马路两旁。除了车流量大、路面狭窄的交通要道,绝大部分马路两边都可停车。柏林市为充分、有效利用道路现有空间,交通管理部门按交通流量大小分时间、地段规划了各种的停车带。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苏州市交管部门在不影响正常交通的前提下,在市区27条道路上设立了路边临时停车场。交警部门还在筹划。准备在一些非主干道的道路上,根据不同时间段见缝插针,增设停车点。如有的道路午间或夜间流量小,就设置午间和夜间临时性的停车点。总之是尽量挖掘道路潜力,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尽量多安排路边停车位和路内停车位以缓解停车难。

当然,在目前大城市内的停车场都已经饱和的情况下,通过政策法规,提高城区停车收费,增加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区域的成本,使部分车主更愿意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机动车对停车场的需求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停车换乘”所兴起的是城市周边地区停车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市区内的交通拥堵。

苏州目前停车场市场经营没有归口管理部门,“苏州市停车场管理处”正在筹建中。而该管理处未来执法的重要依据一停车场管理办法也进入草案阶段。新的停车场管理办法将是“政府之手”的重要杠杆之一。其实,还有很多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可以调节“停车难”问题。

三、几点结论

根据苏州在解决城市停车难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笔者认为对城市停车难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无需草木皆兵,在目前,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1.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很多国家都实施了停车立法,从而使对停车的管理和停车设施建设有了法律的保障。而我国至今除了一些地方制定的地方法规外,没有关于停车的全国性法律,这在强调法制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个缺陷。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停车法,从立法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约束。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按照城市经营的思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停车设施的专项规划,保证城市的协调发展。成立专门的停车管理机构,重点规范机动车随意停放和停车乱收费问题。对住宅小区内机动车停放和马路停车按不同时段、不同路段,收取不同的费用。在不妨碍和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前提下,设置路边临时停车点,弥补公共及配建停车场的不足。对可以用于停车的公共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并用以此得来的收益支持城市建设,以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对城市停车的监管力度,确保交通秩序的稳定。

3.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交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公路的通行能力,削减机动车出行对市区停车空间资源的需求量,利用出行方式的吸引转换、停车收费差价等交通经济手段进行反向调控,以减少车辆进入中心城区的数量,缓解城区停车紧张状况。通过停车场诱导系统,提供停车信息,调节停车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现有的停车资源。推广使用立体停车库,提高停车效率。实现价格体系对停车应有的调控作用。通过合理的提高停车收费,制定、执行停车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来加强对市场的引导。

机动车辆市场发展范文第15篇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落实措施。x月xx日,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控车”工作调度会,要求市控车污染防治组各成员单位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紧密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控车”工作内容主动作为、合力攻坚、落实措施、稳步推进。

二是强化联合执法,全力整治。市公安局高度重视,主动联合交通、城管、农机等部门持续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高污染车辆交通违法整治攻坚行动,严管严控严查严处农用车、工程车、重型柴油货车等高污染车辆,同时大力开展静态专项整治,对永安大市场、社会停车场、背街小巷等区域进行地毯式搜查,发现停泊的农用车、拖拉机等高污染车辆一律拖移扣留。截至xx月xx日,全市累计抓拍大货车闯禁区xxxx起,查处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xxx万起,较去年同期上升xxxx,扣留闯禁区农机车辆xxxx台。出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关于高污染车辆报废淘汰实施意见(试行)》,现已排查达到报废标准的农机车辆xx台,目前已按程序即将进入公告阶段,公告结束后将集中拆解报废。全市公安交警部门全员上路,扎实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和重点车辆治理,严格落实24小时交警路面勤务,围绕全市5处国控站点及周边交通秩序开展集中整治,严查严处高污染车辆违法行为。截止x月x日,已在国控站点周边道路查处高污染车辆xxxx台。

三是强化动态管控,重拳打击。市公安局持续加强打击黑加油站点专项行动,突出打击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不合格油品、天然气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是强化多管齐下,源头治理。从新车环保硬件要求入手,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在新车销售、检验、登记等场所建立健全环保装置抽查机制,把牢第一道关,目前全市除免检车辆外,所有新注册登记车辆一律执行环保检测要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全市xx家机动车检验机构列为重点监管单位,严格日常管理,发现信联和大原检测公司环检器具未校准,责令立即停检并限期整改,对x家单位分别依法约谈,目前均已整改完毕,恢复检验检测工作。全市老旧车辆淘汰工作已按要求完成任务,

五是强化科技手段,严密防范。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四个遥感监测点,每天对柴油货车尾气开展遥感监测,每周将超标车辆信息发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由交警部门依法处罚或采取相应措施,对首次出现超标的车辆及时发送短信提醒维修,由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监督,形成信息化动态化高效联合监管执法模式。截至目前已向公安交警部门推送尾气排放超标车辆xxx台次。市生态环境局正在积极推进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以及重型柴油货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和联网工作,完善重型柴油车进出禁行区通行证管理制度,8月1日起严控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柴油车辆进城。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