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

社区经济前景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1篇

民生保障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环境变量依托民生保障力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众基本生活状态、基本发展机会和基本权益保护得到健全、维持和提高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民生保障的全局性和根本性意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①。民生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在我国目前行业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背景下,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心理的保健。民生保障具有稳定消费预期的经济意义。我国社会之所以内需不够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保障不够健全,人民不敢消费造成的。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保障的健全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可以开辟出容量更加广大的国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投资驱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投资驱动力是指由资本投入所产生的带动和关联效应。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有效带动就业,给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加持久的活力。历史地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是同向、同趋势变化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仅2012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184312亿元,同比增长20.4%,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区际联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区际联动力是指不同区域间寻找彼此合作的连接点,通过区际贸易、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互为需要、互利共赢的能力。区际联动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合作和双赢,有利于打破自身发展的僵局,在互动双赢中激发出区域自身的经济活力。合作的动力主要包括“政府推动产生的牵引力、市场推动产生的驱动力、资源共享和利益双赢产生的向心力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产生的吸引力”①。比如由天津市红桥区与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联合建设、共同开发的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红桥区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区与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确立了以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区为总部经济和科技孵化中心,以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生产基地和产业外延区的发展模式,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使两地产业园区功能互补,实现产业联动、互惠互利。

消费拉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消费拉动力是指由于消费所带来的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早在1907年,经济学家帕腾就曾经宣称“新的美德不是节约而是消费”。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内需强大而持续的拉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6%,高于同年9.20%的GDP增长率水平。因此,要加强消费理念的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消费文化;要千方百计提高人民收入,建立健全收入正常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由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要改善消费环境建设,让人们便利消费。

文化资本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展现文化资本力是指以特色、高效为特征的文化作为资本性要素、创造新价值、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文化资本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地区的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能力。我们可以把区域文化划分为以产业效率为特征的技术特色文化、以独特自然风貌为特征的生态特色文化、以独特人文价值为特征的人文特色文化。东部沿海区域因其领先发展战略形成了技术优势特色文化,是今后产业转移的策源地;中西部地区拥有独特自然禀赋的地区,如四川的九寨沟等形成了以旅游产业带动的生态特色文化;有些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特色文化。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文化的经济贡献度将会越来越高。

生态文明扎实推进,“美丽中国”渐趋呈现我国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实施了力度空前的节能减排政策,本文整理了从1991年至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动折线图与GDP增长的关系。从图3中不难看出,我国自1991年以来,先后经历了1997年和2006年两次主要污染物的高峰。但从2006年以来,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提高,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却出现了逐年走低的趋势,呈现出可喜的反向变化趋势。这一直观的变化反映了自2006年以来开始的节能减排措施取得的明显成效。我国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住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快速上扬,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使我国2009年以来批复的众多经济区在国土空间利用方面有了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在党的十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独立成章,11次提到了“生态文明”一词,提出“美丽中国”的美好构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和量化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千秋万代。我们要按照十报告中提出的“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严格恪守和遵循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各区域经济建设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之上,必将会一步步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构想。

民生保障不断跃升,幸福中国渐趋呈现从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到现在,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学有所教方面,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建设。在劳有所得方面,废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制度;十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亿,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已经制定。在病有所医方面,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医保已覆盖96%的人群。在老有所养方面,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在住有所居方面,初步构建了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公租房制度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民生保障水平是关系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2011年,全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38108亿元,增长30.3%”①。十报告中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今后我国必将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的投入,向着幸福中国的目标阔步迈进。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2篇

为加强和规范基层干部的http://监督管理,正确评价社区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一步加强社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区干部勤政廉政,正确履行职责,开展社区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社区基层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做好此项工作,有利于促进社区干部端正工作作风,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有利于强化社区财务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干部清正廉洁;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减少社区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一、社区换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兰城街道办事处社区“两委”换届经济责任审计涉及7个社区,根据《隆阳区兰城街道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实施方案》,我办事处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街道党工委、监察分局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于2012年1月16日起对辖区内7个社区任期四年(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来的财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本次审计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是准备阶段,开好宣传发动会议,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拟定审计工作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其次是实施阶段,做好调查取证和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等工作;最后是报告阶段,审计报告定稿前,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经上报党工委、办事处,形成正式审计报告后返回被审计单位,同时将审计结果张榜公布。由于此次审计程度序规范,工作认真细致,干部群众对审计结果反映满意。

在审计中审计组始终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各社区提供的会计资料逐单逐据核实各项收支,保守秘密,并遵守审计回避制度。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评价。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共召开会议16次,审计总资产达11 406 238.76元。现将涉及到的王官和汉营社区审计结果情况举例如下:

(一)兰城街道办事处汉营社区审计情况

1.汉营社区基本情况及经济目标完成情况。汉营社区现有5个小区1 818 户5 666人,现任社区干部7人,在任期内、社区两委班子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2008—2011年共筹资584 000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36条,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 109.2 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 4 064元,比2007年增加1 954.8元,增幅为93 %。

2.任期财务收支及专款使用情况。(1)本届收支情况反映。村级本届总收入3 581 188.65 元,其中:经营收入725 522.46元,发包及上交收入298 356.6元,农业税附加返回收入12 710元,补助收入1 666 983.41元(含土地补偿款912 351元、钢铁厂污染费420 000元),其他收入877 616.18元,本届总支出 3 241 471.54元,其中,经营支出847 842.61元,管理费用267 066.05元,其他支出2 126 562.88元。本届收益339 717.11元。(2)本届资产增减情况反映。本届资产增加合计335 783.7元,其中,货币资金减少604 000.11元,存货减少1 385.85元,长期投资减少5 000元,固定资产增加946 169.66元。(3)本届偿还债务情况。本届已偿还债务3 933.41元。(4)本届净资产增加情况。本届净资产增加合计339 717.11元。

3.资产负债变化及资产计量情况。截至2011年11月30日社区账面资产 4 075 371.3元,其中:货币资金116 487.06元,固定资产3 958 884.24元比2007年社区账面固定资产3 012 714.58元增加946 169.66元增加原因是:三家小学81 371.1元,电脑和复印机16 386元,护林房46 176.31元,集市建设经营房136 575.49元,社区服务站建设205 454.66元,自来水475 206.25元),截至2011年11月30日,账面负债总额120 000元,其中:应付款120 000元,其中欠外单位及个人款120 000元,比2007年账面123 933.41 元减少3 933.41元(减少原因:应付款减少3 933.41元),资产负债率为3%。

(二)兰城街道王官社区审计情况

1.王官社区基本情况及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王官社区现有9个小区1 880户4 678人,现任社区干部7人,在任期内、社区两委班子注重党风建设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2008—2011年共筹资2 151 173.94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9条,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 502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4 072元,比2007年增加570元,增幅为16.28 %。

2.任期财务收支及专款使用情况。村级四年总收入4 013 346.24元,其中,转移支付收入3 362 263.85元,上级划拨款收入257 335.15元,各类租费收入:392 800元,存款利息收入:947.24元。总支出392 725.5元,其中,管理费支出519 696.1元,转移性支出:3 362 263.85元,新农村建设支出:15 000元,其他支出 3 407 554.4元,任期四年结余为:86 095.74元。

3.资产负债变化及资产计量情况。截至2007年12月15日社区账面资产2 834 512.84元,其中:(1)

转贴于 http://

债权31 420元,1)社区小组http://往来欠款30 420元,2)外单位欠款1 000元,2011年债权共计74 650.49元,债权增加43 230.49元(增加原因:古龙井小区修路增款25 000元、兰办核销办公费18 830.49元);(2)固定资产2007年账面为2 181 630.6元,2011年固定资产账面为2 769 526.95元,2011年比2007年增加587 896.28元(增加原因是:购置办公用品:14 869元,长期投资科目转入工贸公司投资款:573 026.53元),2011年实有资产总额为3 057 333.82元,截至2011年11月30日,账面负债总额266 356.65元,其中:(1)应付款22 656.65元;(2)短期借款40 000元,比2007年账面2 000元增266 356.65元(增加原因:应付款增加 224 356.56元,注:属可支配各类工作经费),部分总负债为266 356.65元,资产负债率为8.71%。

二、通过审计暴露出的问题

1.会计制度执行不严格。一是报账单据不规范,存在白单支出现象。个别社区支出单据手续不全,支出单据无明细附单。二是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部分上级部门配置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做账务处理。存在着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对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处理而长期挂账,或者上级配置办公用固定资产账面没有记录,造成社区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够规范,计提折旧随意性大或者不计提折。三是会计作账存在科目窜们,总账、明细账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记账,对于同一经济业务存在前后口径不一致现象,不符合可比性与一贯性原则,部门应设置明细会计科目。四是会计档案管理不健全。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不完善。社区财务没有认真按时结算账,经费开支审批手续简单,货币资金没有按规定分现金和银行存款核算,没有开设基本账户,日常的收支通过现金和活期存折进行,库存现金限额没有具体标准。

3.社区集体财务管理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手段,社区会计队伍变动性大。“一任领导、一任会计”现象较为普遍,业务人员更换频繁,账制不健全,账、单、凭证不规范。白条入账多,不合法凭证报账,手续不完备票据进账,科目设置不规范,造成账目混乱。

三、会计电算化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影响

1.有效消除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提高了农村财务公开的透明度、可信度。会计电算化是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一种模式,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整体层面上看是农村会计管理水平落后,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比较普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必须符合有关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和操作规范,使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受到有效监控,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错账和假账等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同时对村干部在职期间的一切经济行为进行全程控制,离任审计等,即可随时监督控制村干部不按政策规定乱支、乱花、乱送等违法违纪行为。当前部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透明度不够,公开程序、内容不规范,是造成部分农民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往采用手工记账的方法,难免会产生一些易出错的弊端,实行计算机管理,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出纳账、会计账都在网上进行账务核算,增加了群众参与管理透明度。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自动生成各村财务公开榜,经加盖审计专用章后,到各村进行公布,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2.保证各项村级财务制度落实,提高村级会计工作效率。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是计算机自动记账、转账,生成报表,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已经运行会计电算化的乡镇来看,平均每名会计能管理十个村左右的账务,减少了村级会计人数,减轻了农民负担。此外,利用计算机运行速度快,共享程度高以及可以通过联网实现财务数据传输等特点,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有利于上级及时掌握农村的财务状况,加强了上级有关部门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和控制。

3.对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监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微机管理系统设置了自动提示功能,能够及时提醒应收款的项目、时间和数额,提示及时催收,对各项集体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一目了然,使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得到更有效地管理和监督,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4.会计电算化与农村财务管理相互促进、互为联系。会计电算化把计算机引入到财务管理的工作中来,把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从纷繁复杂的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中解放出来,不仅缩短了财务处理时间,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实现了会计工作的“无纸化”。与此同时,在财务部门配备了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客观上为实现财务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广大财务人员树立了会计电算化的观念,培养出一批批既精通财务管理理论又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财务人才,而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财务管理软件的成长,在社会上初步形成了一支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的队伍,并培育了一些知名软件开发企业。为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软件基础。因此,在建设会计电算化的同时客观上为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奠定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为此会计电算化与农村财务管理的融合使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联系。

此次审计出现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对农村财务管理应从什么方面入手?我对电算化会计的了解及其他乡镇运用电算化会计来管理农村财务上看到了电算化会计的运用前景。

四、通过换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快推动兰城街道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政府要正确引导,加强宣传、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推进农村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加强对农村会计电算化意义的宣传,重点宣传

转贴于 http://

会计电算化在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财务公开质量、提供准确、及时会计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各级管理部门认识到电算化对农村经营管理的深远影响,并在资金、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使有关部门增http://强责任感,使软硬件厂商认识到无限商机,主动加入,使广大使用者了解其意义,热情投入这项工作,从而为加快村组织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加强农村财会人员会计电算化培训。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会计电算化需要既懂得会计知识,又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就农村而言,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还比较少,因此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调研,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离岗培训和在岗培训都可以,同时要加强培训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使培训对象对会计电算化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此外,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会计岗位的人员进行各种类型的操作培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降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故障率;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不间断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村会计软件。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3篇

一、社区换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兰城街道办事处社区“两委”换届经济责任审计涉及7个社区,根据《隆阳区兰城街道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实施方案》,我办事处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街道党工委、监察分局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于2012年1月16日起对辖区内7个社区任期四年(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来的财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本次审计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是准备阶段,开好宣传发动会议,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拟定审计工作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其次是实施阶段,做好调查取证和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等工作;最后是报告阶段,审计报告定稿前,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经上报党工委、办事处,形成正式审计报告后返回被审计单位,同时将审计结果张榜公布。由于此次审计程度序规范,工作认真细致,干部群众对审计结果反映满意。

在审计中审计组始终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各社区提供的会计资料逐单逐据核实各项收支,保守秘密,并遵守审计回避制度。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评价。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共召开会议16次,审计总资产达11 406 238.76元。现将涉及到的王官和汉营社区审计结果情况举例如下:

(一)兰城街道办事处汉营社区审计情况

1.汉营社区基本情况及经济目标完成情况。汉营社区现有5个小区1 818 户5 666人,现任社区干部7人,在任期内、社区两委班子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2008—2011年共筹资584 000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36条,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 109.2 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 4 064元,比2007年增加1 954.8元,增幅为93 %。

2.任期财务收支及专款使用情况。(1)本届收支情况反映。村级本届总收入3 581 188.65 元,其中:经营收入725 522.46元,发包及上交收入298 356.6元,农业税附加返回收入12 710元,补助收入1 666 983.41元(含土地补偿款912 351元、钢铁厂污染费420 000元),其他收入877 616.18元,本届总支出 3 241 471.54元,其中,经营支出847 842.61元,管理费用267 066.05元,其他支出2 126 562.88元。本届收益339 717.11元。(2)本届资产增减情况反映。本届资产增加合计335 783.7元,其中,货币资金减少604 000.11元,存货减少1 385.85元,长期投资减少5 000元,固定资产增加946 169.66元。(3)本届偿还债务情况。本届已偿还债务3 933.41元。(4)本届净资产增加情况。本届净资产增加合计339 717.11元。

3.资产负债变化及资产计量情况。截至2011年11月30日社区账面资产 4 075 371.3元,其中:货币资金116 487.06元,固定资产3 958 884.24元比2007年社区账面固定资产3 012 714.58元增加946 169.66元增加原因是:三家小学81 371.1元,电脑和复印机16 386元,护林房46 176.31元,集市建设经营房136 575.49元,社区服务站建设205 454.66元,自来水475 206.25元),截至2011年11月30日,账面负债总额120 000元,其中:应付款120 000元,其中欠外单位及个人款120 000元,比2007年账面123 933.41 元减少3 933.41元(减少原因:应付款减少3 933.41元),资产负债率为3%。

(二)兰城街道王官社区审计情况

1.王官社区基本情况及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王官社区现有9个小区1 880户4 678人,现任社区干部7人,在任期内、社区两委班子注重党风建设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2008—2011年共筹资2 151 173.94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9条,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 502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4 072元,比2007年增加570元,增幅为16.28 %。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区;门票;价格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09-02

引言

景区门票是旅游景区以维持景区的正常运营,对进入该景区进行游览参观的游客收取适量的费用。它主要用于景区的开发建设、维护,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等等。景区门票一般可以分为单张票、套票、联票、儿童票、年票等。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景区门票价格不断飙升,引起全民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发展“旅游经济”还是“门票经济”?

一、国内外景区门票价格比较

1.国内门票价格简况。最近几年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景区已成为旅游业的主要创收来源,以及游客游览停留的主要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使得旅游景区的竞争日趋激烈。快速的发展也导致旅游行业的弊端日益增加。首先,中国景区门票普遍偏高,许多地区门票价格占当地职工工资的10%左右。在2011年对全国130家5A级景区(共141 个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统计,大多数景区门票超过100元,部分甚至超过 300 元 (均为旺季价格)。其次,景区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个体经营,因此更加注重景区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旅游业本身的关联性,因而导致资源垄断,陷入涨价怪圈。

2.外国门票价格简况。在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发达的国家,旅游景区更加重视门票价格带来的社会效益,而非是经济效益。许多国家通过政府及社会的多方调控,降低或者减免门票价格,以达到对国民进行教育的目的,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大多数国家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对门票进行定价。虽然价格表现的形势多种多样,但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没有人情票、权利票。即使是政府机关人员也必须按规定购票,遵循景区相关规章制度。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对景点门票实行双轨政策,譬如印度的泰姬陵,本国公民和入境游客实行非同一标准的收费。以色列国家公园门票一般为10~20谢克尔,最低为3谢克尔,同期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 000谢克尔,捷克名胜古迹和公益文化设施门票的基础价格一般是月收入的0.5%。

3.对比分析。以门票价格与所在国的国民工资占比来看,国内门票价格占一般职工月收入的10%左右,而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比率在0.3%~0.5%之间,不难看出国内的景区门票远比国外许多国家高出许多,这不仅是因为国内景区资金的来源与国外不同,还包括我们景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在国外,为了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游客的游览质量,国外很多政府利用环境容量对景区游客流量进行控制。例如,美国的黄石公园每一个景点分时间段分别开放,以此来调控客流量。然而,在国内,许多景区为了调节游客流量或弥补运营成本,几乎一致地采取门票调高价格的方式来应对。

二、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主要问题

1.门票价格高。据《北京青年报》报告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得低于三年。2008年前后国内多数景区调价,而2012—2013年恰逢这些景区的三年“解禁年”。国内便涌现了一批景区的涨价热。这也充分暴露了国内景区的“门票经济”。目前旅游景区的门票是景区旅游消费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不断提升的门票价将面临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瓶颈。

2.门票价格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忽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0世纪80年代之前,旅游景区被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在景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外出旅游日益成为大众需要,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旅游景区更是人满为患,2012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通知,使得出游的人如“井喷”之势。面对暴涨的游客数量,有些景区简单地以门票价格作为调节游客流量的手段,并同时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发展旅游业,其实是发展旅游业经济,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整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旅游业便由旅游业经济慢慢转换为门票经济,这是与发展旅游景区的初衷以及最终目标相违背的。

3.价格灵活性低。价格杠杆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控旅游客流,但是中国旅游景区使用价格调控的手段及方法过于单一,只是淡旺季实行不同的门票价格,在游览时间,不同群体、游览范围、游览季节等方面差异化较少。

4.缺乏相关门票价格制定监督体系。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主要为: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各省政府分级管理。当管理权下放到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直接导致门票价格的上涨,所以只有解决现有体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三、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改革方向

1.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必须规范化。如果景区门票的价格制定过高,会严重挫伤游人的游览意愿,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而景区门票制定的过低,会导致在节假日时游客人满为患,很有可能超出旅游景区的最大承载力,破坏文物和自然环境,同时对景区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这种低价门票同样也会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造成运营成本与收入失衡,所以过低的门票价格同样也不适合目前中国景区制定体系。景区的门票价格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景区经营的成本,也要考虑公众对票价的意愿,所以景区门票价格要因地因时制价。在中国很多景区已经依照中国的相关标准制定出适合其景区收入的门票价格,门票价格体系趋于完善,景区门票价格趋于合理,体现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性。

2.制定科学可行的定价策略。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作为货币化的景区门槛,影响着景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以及游客旅游权利的实现,其科学定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其产品的定价要有制度化的规范和约束体系。在对其门票价格进行定价的时候,建议参照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对文保单位、旅游景点的考核、验收标准,对各个景点的资金投入额,面积、收入水平、知名度、旅游满意度等条件,制作一套可供参考的资料,区别对待,制定与之相对应、匹配的门票价,有针对性的制定门票价格。

3.建立健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听证制度。中国现有的听证会是“逢听必涨”,原因在于参与听证会的大多为旅行社经理以及业内相关人士,价格的上涨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只有不断涨价才会使他们的收益增加,所以这也导致了景区门票听证会逢听必涨的恶性循环。所以景区门票听证会应该加大普通公民的比例,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进行区别对待。

4.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中国旅游景区的主要经济收益来自于向游客收取景区门票。统计数字表明,中国门票的平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门票在景区的收益中所占比重过大。因此,各景区应该做出转型,由门票主导消费转向其他消费带动景区经济。例如,杭州西湖从2002年开始免费开放后,财政收入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带来的却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原因就是西湖门票的免费吸引来了更多的游客,真正的带动了杭州市的旅游经济。只有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各个景区才能获得更大经济收益,从而使中国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5.价格灵活变通,调节客流量。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行业的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中。在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下,景区门票的制定方案也日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景区门票价格也会被广大游客所接受,实现景区和游客的双赢。景区门票的价格会更加的灵活,来应对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同的客流量的复杂状况。各个景区可利用门票价格来调节分配由于淡旺季带来的客流量,从而减少景区旺季超载的游客给景区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解决了景区淡季经营惨淡的现象。这样既满足了游客游览的需求,又不破坏景区经营者的利益。

6.提高社会效益,带动经济及生态效益。国内大多风景区或文物古迹属国家所有,因此在保证景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应该更加注重景区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非仅仅是经济效益。而部分景区的的门票高额化、贵族化、市场化,改变了资源的公共性质。景区的资源应该供游人共享,不能用高额的门票将中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如果这样做的,会弱化这些景区的文化辐射功能,显然这都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景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朝着实施免票制的方向发展,将社会效益最大化。

结语

综上所述,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是景区控制游客数量,保护景区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也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个景区对于景观门票价格制定应该根据景区自身条件,运营维护成本以及社会大众的建议,多方因素比对最终得出合理的价格。科学的制定景区门票价格既能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又能不损害景区的利益,还能有效地分配淡旺季的客流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正向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翟建民,袁淏.景区门票涨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2,(12).

[2] 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5).

[3] 田勇.国外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J].价格月刊,2003,(7).

[4] 潘秋玲,曹三强.中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比较研究——兼论门票价格的定价依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

[5] 李洁.景区门票持续涨价的对策及未来的涨落趋势[J].南方论刊,2012,(1).[责任编辑 吴明宇]

收稿日期:2013-06-19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5篇

旅游景区过度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

因我国旅游业因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旅游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景区存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有点盲目,从而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高山旅游为方便游客登山或者经济利益驱使建索道砍伐了大量树木,造成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有很多景区为了增加娱乐性吸引游客或者增加娱乐项目收益,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多头管理、抢权、轻责、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束缚我国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环保、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还分属好几个部门监管,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一致的管理效应。我国目前多数旅游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属于政企不分。所以我们迫切需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3.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市场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却不重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结果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一些投资开发商,不注重科学规划,过度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收益,过度接待旅游者,没有科学的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致使旅游环境容量过度饱和而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旅游旺季,各个景区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种情况,就连九寨沟都不可避免。再者就是如山西应县木塔这种情况,人为是一个因素,同时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景观破坏。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中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中,不能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致使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很难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健全景区环保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开发时,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哪里该建建筑物、索道、娱乐设施,哪里不该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不能有过多的人工建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目标而滥建。旅游景区在开发投入市场后,要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如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景区切不可在景区运营后过分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环境容量问题,以免造成超负荷的接待量,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避免出现类似玉龙雪山、九寨沟、滇池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将使旅游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生存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主导地位 切实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景区及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度的制定,需要人们的参与执行。只要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做到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定能为景区的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景区管理者的宣传,提高景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保意识。只要管理者对制度认可,才会把制度执行到行动中,才能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目前,游客对景区环境在人为因素的破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游客的乱刻乱画,生活垃圾的乱丢弃等不文明行为,都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森林公园;旅游景观;经济开发;休闲保护

四川边远地区的森林资源多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和高原地带,不但具有丰厚的自然景观资源,还拥有潜在的巨大经济开发价值,目前部级和省级的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已到县、乡、村,对森林公园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通支持。在开发森林公园的同时,用森林公园的形式来开发和保护森林资源。同时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景观资源合理规划开发的同时,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做到森林景观开发与地区经济开发相结合。

一、国家经济发展和开发森林公园的必要性

1、国家经济发展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很不平衡。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正迎来蓬勃的发展机遇。

2、四川地区旅游经济分析。四川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具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区位、政策等先天的优势。目前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列合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4处,部级风景名胜区1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A级旅游景区25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部级自然保护区2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0个,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也已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部级森林公园31处,省级森林公园54处,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部级地质公园14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1处。除此之外,长期居住着汉、藏、羌、彝等多个民族,有着“中国第二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集区”、“中国第一彝族聚集区”的称号,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征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四川旅游经济发展的自然优势,给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下为四川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优势。

二、森林公园的旅游景观开发与保护管理

1、森林公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人类“回归自然”的热情高涨,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提倡环保的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旅游新时尚。森林生态旅游就是依托现有森林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人文景物为点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群众提供游览观光、避暑度假、疗养休养、会议培训、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场所。它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

2、四川森林公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目前,四川旅游整体发展较为良好,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4亿人次,增长2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229.8亿元,增长34.0%。接待入境旅游者227.3万人次,增长25.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0亿美元,增长26.5%。但由于整个西部地区的总体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四川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自然景观资源相对丰厚,加之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川西高原藏区“四大片区”是政府的扶贫攻坚重点对象。所以,大力发展和提倡旅游经济对四川民族地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同时增加人们的收入,实现民族地区脱贫;加快对外开放,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等等。开发和发展四川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平衡与扩大四川旅游接待和经济发展的辐射网,既能发展旅游经济,又能保护环境,从而使得四川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森林公园的旅游景观规划开发研究。旅游景观是旅游景区的主体内容,也是体现旅游景区的特色、亮点与灵魂的主要载体。旅游景观设计的核心是关注怎样针对环境资源构建出景区生态化和情趣化的游玩氛围与场景;如何塑造或提升景区的主题品牌,达到打造旅游景观的独特性;如何通过人工的建造物体成为旅游的吸引物;如何创造出既安全、高效,又健康、舒适、美丽的旅游环境。按照森林公园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景区中所处的位置分类一般可分为景区入口、游客中心、休憩节点、标识系统等,或者我们可以从边界、道路、区域、节点、标志等5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与规划。比如从区域着手进行分析就应该划分为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旅游建设区、自然风景观光区、娱乐区、旅游城镇区等,或者可结合景观结构原理并利用遥感等技术进行更加系统周全的规划设计。做的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即要符合旅游者的需求,体现市场经济需求,从而达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

4、森林公园旅游与资源保护并存的管理办法与措施研究。健全森林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是协调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关系,促进森林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我国森林旅游发展的时间短,森林旅游资源管理体制面临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体制的不健全等引起的问题,对森林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管理办法与措施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和级别的森林旅游资源应采取不同的基本管理模式,在管理权限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级别的森林公园进行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系统研究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政府监管体系,建议修改与增加相关法律法规。

三、森林旅游景观开发与地区经济开发的结合

森林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是以旅游经济影响研究为基础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特别是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同时具有前瞻性和借鉴性,是我们今后开展此类研究的方向。森林旅游业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和产业关联性,它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在第三产业行业中,森林旅游与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交通业等产业。森林旅游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和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使森林资源在利用与保护的协调过程中达到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何丹.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

[2]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崔莉.旅游景观设计[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4]母涛.四川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6(2).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假日旅游经济;旅游;消费

2009年金融危机,为了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国家出台了延长公民的法定节假日,刺激国内旅游消费的政策。自此,我国假日旅游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应对我国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之一。

一、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现状分析

(一)节假日多,期限长,感性消费多。根据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及节假日放假安排,中国人每年有115天假期,包括各种小节、五一、十一以及春节等节日。我国节假日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数量多,期限长,并且感性消费较多。(二)假日旅游经济有效地刺激了国内消费经济的增长。我国假日旅游经济对于拉动消费的作用已经日趋明显。根据2013年上半年公布的旅游数据显示,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人次数和旅游收入都有增长,人均旅游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假日旅游经济对于刺激国内消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三)假日旅游经济呈现了参与的广泛性与消费的全面性的特点。在中国的假日旅游经济中,呈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的特点,上到中旬老人,下到学龄儿童均有进行旅游消费的行为。旅游消费年龄结构不仅仅包含了中年人,同时也包括了老年人和儿童。旅游的主体不仅包括了政府公务员也包括了各类自由职业者。假日旅游经济主体参与的广泛性扩大了假日旅游经济的消费面与消费量,体现了假日经济多样性发展的需求。(四)假日旅游经济消费的集中度较高。在我国的节假日期间,假日旅游经济消费的集中度较高。节假日集中在“五一”、“十一”小长假期间,这期间是旅游涉及到的各种购物、娱乐、访亲和探友的最佳集中时间。

二、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热门线路火热,游客拥挤。许多旅行社往往为了吸引游客刻意加大对这些景点和主要旅游线路的宣传,这样就使得大部分游客在不知悉的情况下相对集中地选择了相同的旅游线路和景点,进而导致了这些景点和线路游客过于集中,热线过热的问题。(二)旅游景点和旅行社存在无序竞争现象,破坏了假日旅游经济的良好秩序。由于很多旅游景点和旅行社都把节假日当做了敛财的好时机,因而在具体运作方面,既存在无序竞争,竞相压价的现象,变相涨价或者减少服务乃至收费不服务等各种问题由假日旅游火爆引出的临时陪游、不法经营等问题更是比比皆是。(三)旅游景点盲目开发,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许多地方政府看到了节假日旅游经济带来的经济拉动效应,纷纷以本地旅游资源为契机,大力支持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这其中不乏一些盲目开发的旅游景点项目,开发之前没有很好地进行风险与收益的评估,致使后期建工完成后不能很好地创造经济价值,成为了当地政府的一项经济负担。这种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假日旅游经济的行为造成了投资与回报的严重不对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四)旅行社、景区服务质量差,引发大量的游客经济纠纷,游客经济损失增加。在假日旅游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大量的游客经济纠纷的涌现。在海南省绿岛假日旅行社曾发生过大陆游客在赴港澳台的途中,发生了“导游与游客互殴”的恶性事件,究其原因在于海南绿岛假日旅行社导游服务不到位,导游没有安排游客自觉排队,引发了一场打架斗殴事件。旅行社、景区服务质量差,引发的经济纠纷不在少数,这大大影响了假日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五)旅行社对于旅游市场细分程度不够,没有按照人群需求进行划分,导致游客群体消费目的不明确。随着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增多,各个年龄段的人均表现出来外出旅行的倾向,然而,旅行社在旅游市场细分程度上并没有做出合理地细化,提供的旅行路线没有体现针对特定旅游群体和旅游对象的旅游路线和项目。很大一部分人的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取消当下的旅行计划,不利于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发展假日旅游经济的对策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社区居民态度 旅游影响 桂林蝴蝶谷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受一定的组织约束,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并有着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群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研究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态度会因社区旅游开发是否符合自身物质或理念方面的需要以及对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环境等影响的感知,产生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体验。当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是积极的赞成的,将有利于旅游持续发展;如果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是消极的否定的,则会严重阻碍旅游发展。

桂林蝴蝶谷生态旅游景区是典型的乡村旅游社区,正是由于在旅游发展进程中社区居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导致绝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旅游发展产生了消极抵触态度而使景区目前面临倒闭的困境。据了解,景区开发伊始曾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积极努力建设成了蝴蝶谷生态旅游景区,并于2005年9月挂牌试营业,2006年11月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然而,随着景区旅游的发展,社区居民态度从开发初期的大力支持演变成后来的公开对立,导致景区目前处于瘫焕状态。什么原因促使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发展的态度形成前后巨大反差,本文通过问卷和走访对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感知以及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桂林蝴蝶谷生态旅游景区概况

区位与资源。桂林蝴蝶谷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县宛田乡东部,距桂林市区40.5公里,距321国道3.5公里,地处桂林市至龙胜龙脊景区的黄金旅游线上,区位好,距离适中,交通方便。景区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区内还居住着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东宅江瑶寨土生土长的瑶族同胞,古老的瑶寨依山而建,其建筑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气势上在桂北地区都是首屈一指。此外,别具特色的“同心楼”,更是别具一格的瑶族文化,不失为桂林乡村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旅游开发与社区经济发展。景区由桂林市蝴蝶谷生态旅游有限公司于2003年8月开始投资建设,2005年9月挂牌营业。先后投入资金2450万元,用于景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景区规划为四个功能区:蝴蝶谷观赏区、瑶寨综合服务区,峡谷瀑布生态观光区及两江坪休闲度假区。建设目标是: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以神秘盘瑶文化为主,以蝴蝶文化、竹文化、农民画文化为辅,开发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为4A级国家旅游景区。调查表明景区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开发,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

旅游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2007年4月28日,村民公开张贴大字报,以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分配问题为由阻止游客进入村寨游览,并有少数村民对景区内的景点设施进行蓄意破坏;2007年6月,蝴蝶谷景区内大批村民员工提交辞职报告,于7月底相继离职;2008年2月到今,景区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景区已毫无收入,景区投资商因与社区居民的矛盾难以调和等问题,拟改变经营策略,暂时舍弃与瑶寨居民有密切联系的蝴蝶谷观赏区、瑶寨综合服务区、峡谷瀑布生态观光区三个旅游功能区,将景区旅游活动重点区域转移到两江坪休闲度假区,预备筹款兴建两江坪休闲度假区星级宾馆及娱乐设施,并从景区大门口处修建一条直达两江坪休闲度假区长约3公里的索道,让游客在索道上游览蝴蝶谷自然景观与瑶寨建筑人文景观,以此避开瑶寨村民的阻扰。

蝴蝶谷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

为了客观揭示居民态度对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笔者借鉴了目前国际上有关衡量旅游影响态度认知尺度最高成就的AP和Crompton(1998)的研究框架,同时考虑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文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考察社区居民关于景区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文化、环境三方面影响的感知以及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度共包含23项指标的调查问卷,对村民进行抽样调查,并对部分村民进行了即兴访谈,了解他们对景区发展的看法。采用Excel软件对120份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汇总,得出相应的数据系统。被调查居民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9.2%与40.8%,年龄26~60岁占82.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8.8%,年收入3000元以上占86.7%。

居民对社区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分析。第一,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增加改善基础设施”三项的认同率都在78%以上,表明村民对旅游开发为社区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感知较为强烈;但对“增加就业机会、景区收入分红合理、对村寨居民租地补偿合理”三项的认同率却均在20%以下,同时对“使少部分人受益”的认同率也达到了92.8%,这又表明了居民对旅游开发给社区经济带来的消极因素的影响感知也很强烈,并表现出了居民对于旅游开发商的强烈不满情绪。总体来说,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认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第二,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于“社区出现偷盗、聚众闹事与旅游相关和本地原有传统受到冲击”两项消极影响因素的认同率分别高达92.8%和85.6%;而对于积极因素的“提高当地知名度”认同感与不认同感相等,均为46.4%;此外对“人们之间信任度降低与人们道德标准下降”两项消极影响因素的感知均很弱,其认同与不认同感均在7.5%以下。因此可见,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文化消极影响感知大于积极影响感知。

第三,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于“对改善社区居住环境、改善村寨整体景观、加快社区建设、增强居民环保思想”四项积极影响因素的不认同率均达到了82%以上;对于消极因素“破坏宁静的生活氛围”的感知较弱,认同率与不认同率分别为5.2%和0;但对“环境质量下降”的认同率却高达80.4%。由此可见,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给社区环境的消极影响感知比积极影响感知强烈。

第四,居民对景区旅游开发的总体态度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于整个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有所肯定的,尤其是其经济方面的影响,如“旅游经济效益比环境效益更重要”一项的认同率达到了91.8%,说明经济的影响自始至终在居民对待旅游发展的态度中起着主导作用。虽然,有92.8%的人对“景区旅游发展现状”不满意,表明社区居民对开发商的不满,但却有89.7%的人认同“旅游发展利大于弊”,而且半数以上的人“希望通过政府协调解决村民与开发商的矛盾,以能恢复景区旅游工作的正常开展”。总体而言,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对景区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是持理性的期望态度的。

结论与讨论

上述调查表明,蝴蝶谷景区居民对社区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感知较为强烈,但普遍认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同时认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文化与社区环境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因此绝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旅游发展现状表示不满意,继而对景区旅游发展持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从而严重阻碍了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但尽管如此,蝴蝶谷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经济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还是有所肯定的,对景区旅游发展仍持理性的期望态度。

据笔者向蝴蝶谷景区有关负责人以及东宅江瑶寨部分村民调查获悉,导致景区居民旅游感知消极和产生不满态度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社区居民后期参与景区经营与管理程度降低、且认为租地补偿与收益分配不合理引发居民与开发商的矛盾纠纷;二是居民自身需要层次升级但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对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而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得不到满足;三是当地政府行政职能软弱无力、相关约束法规不健全等。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模式;机制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模式与机制研究”(编号:JNSK16C0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16BLYJ03)资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3日

一、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概念与范围

济南市城市核心区即济南明府城区域保留有济南三大历史文化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四大泉群――趵突泉、五龙潭、珍珠泉、黑虎泉分布于其间,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其中保留最好的一片传统古街区。2015年济南市政府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东至黑虎泉北路,西至趵突泉、五龙潭,南至泺源大街南侧,北至大明湖的明府城为核心,并辐射至泉城公园、大千佛山景区的范围”划定为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我们认为“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是代表泉城济南旅游形象、具有深厚泉文化底蕴与国际化吸引力的标志性旅游区,是集聚济南市泉水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社区风情的地标区。因而,其是新形势下济南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即打造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的核心载体区域。

目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济南泉水旅游产品开发、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上,对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大明湖、芙蓉街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是,尚未有学者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正式提出“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概念,没有以其为核心探讨旅游标志区的建设问题,并结合泉水文化开展系统的学术研究。

二、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孤岛”化现状剖析

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已经整合了趵突泉、大明湖、五龙潭、黑虎泉、环城公园等,实现了主要旅游景区的一体化发展和品牌整合,但是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范围的多数旅游景区景点仍然限于孤立化发展,呈现出与周边环境、城市社区相割裂、隔离的“景观孤岛”、“文化孤岛”、“经济孤岛”和“管理孤岛”等形态特征,泉水文化的城市品牌价值与泉城旅游标志区的整体品牌效应没有凸显。

(一)景观孤岛。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内的景区在景观上与周边现代城市环境有着巨大反差,景区内或是泉水、湖泊等生态景观,或者是类似于芙蓉街古街区、万竹园古建筑园林景观,而环绕景区的是商业化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和现代人工建筑,景区周边没有与之协调过渡的周边环境,使得景区成为散布于城市建筑之中的一个个微小的孤岛,现代城市建筑不仅从高度上压迫着景区,而且从氛围上影响着游客的景观感知。

(二)文化孤岛。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内的景区居于主体的是古典园林、古建筑与泉水景观,散布于其中的是浓郁的泉水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而周边区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城市文化与景区文化格格不入,形成显著的文化反差,景区景点成为孤悬于城市之中的文化孤岛。

(三)经济孤岛。景区与城市经济体之间缺乏有机经济联系与相互作用,景区独自发展成一个孤立的经济区域,在形态上表现为“门票经济”,在功能上实质为“部门经济”,游离于城市经济之外,成为个别部门的盈利工具,造成济南城市旅游产业链短、旅游综合收益低,对整个城市经济的贡献度较小。

(四)管理孤岛。泉水资源与文化文物资源被各个部门通过围墙的形式围封起来将景区与周边城市社区完全隔离开来,实行部门化封闭式管理,导致各个景区景点分属各个相关部门孤立发展,互不相关,形成一个个管理孤岛,区域缺乏关联协作与整体合力。

三、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模式

(一)全景开放的空间重构模式。目前,大明湖已经实现了向公众免费开放,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广泛赞誉。今后要在此基础上以千佛山、珍珠泉、五龙潭公园等为主体,拆除围墙,逐步搬迁腾退机关单位,实现所有景区景点与场馆的免费开放;控制区域内尤其是景区景点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保持好景观天际线,营造景观过渡廊道与背景空间;完善城市绿道和慢行道路系统,打通旅游连接通道,顺畅旅游游览环线,将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整个空间重构为一个开放式的、不收费的全景式、社区型文化旅游区,一个无障碍的旅游“境区”,塑造全新的全域旅游空间形态。

(二)文脉延伸的景观再造模式。泉水文化不能固守在景区内观赏,仅仅成为观光线路中的一个景点,要实现从单一观光景区点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发展转变,推进泉水文化的文脉延伸,多方面增加旅游产品供给。要对泉文化进行活化体验,推衍至街区、社区与城市空间,再造泉城特色景观,升级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把泉水与泉水文化、城市与泉城文化作为泉城旅游标志区的核心产品来打造。从“观泉、赏泉、品泉”拓展到“唱泉、书泉、演泉、泡泉、论泉、拍泉、画泉、吟泉”,将泉文化融入到街巷道路、水系、社区等空间,用泉水文化装扮城市,推进城市的景区化发展,恢复文化空间,构建历史场景,完善古城景观游览体系;活化泉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等,创新以“曲山艺海”、“泉水宴”、“民间小吃”等为主体的旅游多要素体验产品,再造特色泉水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核心旅游吸引力。

(三)价值倍增的品牌升级模式。用城市经济的视角看待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把它看作城市发展的潜力型区域,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用“天下泉城”品牌覆盖整个空间区域,并整合各个景区点的小品牌,化零散于集中,大力推进整合营销,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公众、游客等多方参与的品牌营销模式,将原有的泉水文化品牌、旅游景区小品牌转化为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进而提升打造成为城市形象品牌与经济品牌。通过品牌升级实现泉水资源的高资产价值和综合旅游效益,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景政合一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打破旅游资源的部门专有隶属关系和行政藩篱,将泉水文化资源、景区景点与周边社区进行全面整合,成立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管理委员会进行一体化管理,推进多规合一、景观塑造和开发建设的深度融合,推进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实施景区管理与社区管理统一化,实现全域布局与景城一体,有效解决景区与社区、部门与全局、部分与整体的发展矛盾,将局部的利益冲突化作为整体的协同共赢,成为济南市景政合一的示范功能区。

四、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机制

(一)Y源有机整合机制。拓展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内旅游吸引物的范围,将空间范围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整合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济南旅游的全要素旅游吸引体系,全面挖掘泉水自然遗产资源、泉水文化旅游资源和明府城传统历史街区旅游资源。同时,整合传统景区、历史街区之外的城市人文、商业资源以及非物质化的吸引要素资源,实现从封闭型泉水小旅游向开放型泉城大旅游的“旅游+”转变,满足新形势下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消费新需求。

(二)全员参与的动力机制。要建立持续的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强化全民参与意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多方联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各个部门、城市社区居民、企业等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把全社会发展动力集聚到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之中,实现从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激活体制活力,激发社会热情,完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受益机制,营造浓郁的泉城旅游“好客”、“温馨”的城市精神与公共服务体系。

(三)社会容量管控机制。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要从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向服务于外地游客、本地居民兼具的发展目标转变,采取现代科技手段有效测度区域内的土地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与交通承载力指标,采取“减房、减人、减车”和峰值期旅游流的容量管控机制,提出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空间范围内的人口、交通、房屋最佳容量值,并采取措施逐步降低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人口、交通与住房压力,消除旅游发展的空间阻力,为泉水文化旅游预留发展空间,以利于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更好地承载各种新兴的旅游业态。

(四)多元市场运营机制。把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生态与文化资源转变为富有活力可产生新价值的资本,授权成立专门的旅游运营公司,按照公司合资经营、PPP模式、众筹模式等多种资本运营方式,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商业网点与商业服务设施特许经营权,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资本参与景观与社区的保护与建设,并依托于改造后的环境运行特色餐饮、主题饭店、城市民宿、实景购物、场景演艺、现代娱乐、曲艺研学、泉水养生、文化创意等多种旅游新业态,融入泉水文化内涵,盘活特色旅游服务业,激活整个空间区域的发展活力。政府也可以借助市场与资本的力量解决城市社区特色化改造和高品位景观保护与开发的资金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M].中华书局,1997.

[2]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著.济南简史[M].齐鲁书社,1986.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The city is like a giant magnet, attracting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要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发展集中供热,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已有植被和各组团之间生态防护绿化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做法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以,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计划。要有选择,有目地,有侧重点的进行建设。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确定景观的活跃元素

在分析了景观的基础上,寻找此景观的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此景观的主角。这也是创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要根据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进行建设,并渐渐的强化它的特色,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这要通过城市的主要干道来决定。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处于通透的状态,在各个方向都能欣赏到,而建立起来的景观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和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五、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其中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广场、建筑物、集贸市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文化遗址。那么,自然景观有,大小山丘,石头、湖泊、海洋、古木名树。这些景观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六、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七、结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形体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规划探究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区人群自治问题亟待解决,社区建设理论随之诞生。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社区逐渐开始采取城镇化社区的模式建设农村。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重点问题,农村社区规划与农村生活方式转变息息相关。

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目标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很多人一起组成一个生活体,这个生活体就叫做社区。一般认为需六大要素才可以构成一个社区,这六大因素分别是固定区域、服务设备、管理机构、一定数量的居民、特定社区意识和文化。我国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为了推进农村发展,减小城乡差距。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和市民化。农村现代化要求集中社区区域的生产要素形成中介,为社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农村城镇化要求联合运用城镇管理手段管理农村社区。农村市民化要求先进优秀的农村社区人民带动培养市民精神。

2.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普遍存有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的进程。

2.1社区规划工作滞后

我国很晚才发展规划专业,导致群众规划意识薄弱,对社区进行建设前,没有社区规划的想法,很多地区进行新型农村建设时,没有考虑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仅仅根据领导者的意愿建设,忽略了建设后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前,对建设作出合理的规划,是农村社区建设中尤为重要的问题。没有好的规划,可能给实际建设带来很多隐患,影响社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从而使社区建设无法长久、壮大的发展,最终走向衰落。另外,社区规划工作滞后,在建设过程中,还可能造成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

2.2社区建设资金缺乏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全农村人口的大事,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时,对资金的需求大,但是资金来源窄,导致资金匮乏,解决资金问题。是建设好农村社区的前提。

2.3农民积极性低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开始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对当地社区有利的发展方式,由于发展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很少村庄可以坚持实行新农村建设。这些制约因素包括农民积极性低,基层领导不重视等等。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土地,很多基层领导认为集体出资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不愿组织建设,因为很多居民都不愿意为远期社区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村民自己很难实行自筹资金。大多数的农民都任务社区建设是政府的工作,与自身无关,他们希望政府可以帮自己将社区建设好,但是建设过程中,牵扯到了自身利益,又会苛求政府。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又无法预见社区发展的前景,是阻碍社区建设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3.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现代社会发育成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发育成熟,市场经济属于一种自主经济,市场经济用于配置资源要求社会可以根据市场规则,运用市场机制对自我进行有效的发展和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比较独立的社会发展空间,并为国家和社会进行了合理分界。现代社会的发育成熟为社区建设实践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3.2中国式移民社会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很多城市资源引入农村,导致了中国式移民社会的形成,这种社会建构,有利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建设。

3.3自然村落解体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自然村落逐渐走向解体,衰落的村庄释放了很多自主空间给村庄自治,使人性的个人意识逐渐复苏,为农村社区的重新发展和农村社会的重新构造起了推动作用。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发展规划

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社区建设至关重要。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另外,还要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村社区发展起推动作用。

4.1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建设农村社区的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每个农民都热情积极的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只有充分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4.2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

建立可以引导、促进农民发展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并建立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并完善、公开民主意识制度,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管理权。可以使农村社区建设拥有强大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4.3完善基础设施

农村发展速度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也是目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完善基础设施,是农民迫切的希望。投资完善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社区的环境,还可以减小农民的就业压力,为现代农村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只有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从各方面协调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新农村时代背景下,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成了我国重要的一项任务,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农村社区发展现阶段还存在了许多不足急需改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基础设施,将社区发展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本林;张竟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

[2]孟曰;彭光芒.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的特点和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12篇

内容摘要:公益性景区与社会福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认识公益性景区与社会福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在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了公益性景区的公共产品特征,分析了公益性景区功能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并对公益性景区综合功能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社会福利 公益性景区 功能分析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直接吸引物,给旅游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满足,这种满足主要体现为非经济需求的满足。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单一经济效益的追逐影响了景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社会福利是指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国家制度(童星,2002)。公益性旅游景区由于承载着更多的国民教育、美学传播、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在国民社会福利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对公益性旅游景区的功能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类别景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转变提供启发。

公益性旅游景区的产品性质定位

(一)旅游景区的分类

旅游景区可以分为商业性旅游景区和公益性旅游景区。商业性旅游景区一般是由各类不同的投资主体完全出于营利的目的而建造的旅游景区,从事商业性经营、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管理目标是这一类旅游景区的基本特征。公益性旅游景区又可以称之为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是指那些依托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文教设施等社会公共资源,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的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均衡是这一类旅游景区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的各类旅游景区中,除了主题公园、游乐园等类型外,绝大部分景区都属于公益性或半公益性旅游景区(见表1)。

(二)公益性旅游景区的特点

第一,从服务对象上看,公益性旅游景区为广大外来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提供无差异服务,景区内的旅游资源作为社会公众的财富,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享受这些旅游资源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国民之间是无差异的。第二,从管理形式上看,我国的公益性旅游景区一般由政府部门或由其建立的事业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尽管很多知名景区由于优质的旅游资源可以做到经费完全自理,但绝大多数仍以事业单位的形式进行管理,景区管理机构行政化的现象非常突出。第三,从资源属性上看,公益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公益性旅游景区是以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因此,公益性旅游景区产品从法律上讲不具备排他性,只要是国民就有权利分享该产品带来的效用。第四,从社会影响上看,公益性旅游景区在功能上更加强调综合效益的实现,除了在经济上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外,还在区域社会文化的保护和自然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带来的影响效应具有广泛性,对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与商业性旅游景区相比,公益性旅游景区具有比较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比较典型的公共产品。公益性旅游景区是展示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发展目标。在我国,由于受到旅游景区投入单一化问题的影响,许多公益性旅游景区的性质出现了变化,高昂的门票价格使公益性旅游景区产品的公共性质逐渐减弱,门票价格门槛使公益性旅游景区的服务对象从全体社会成员变成部分能够支付门票费用的旅游者,本应具有典型公共产品特征的公益性旅游景区产品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非公共产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福利的下降。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37个世界遗产的门票总额旺季价格为3953元(周永振,2009),均价达到100元左右。而同年我国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为1315元,农村居民月均纯收入仅为397元,一张百元价格的门票分别占到城镇和农村居民月收入的7.6%和25.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0.5%左右的水平。

公益性旅游景区功能分析

社会福利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福利最优的实现对社会的有效运行与稳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公益性旅游景区的公共产品属性,使其更有可能积极关注国民非经济福利的公平获得、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的带动作用,以及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公益性旅游景区与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之间体现出一种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公益性旅游景区的发展可以有力地带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一)实现非经济福利

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是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此同时,人作为社会人,还有大量的非经济需求,从而使非经济福利诸如文化教育、环境福利、发展机会等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公益性旅游景区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社会福利综合水平,大大增加所在社区居民的非经济福利。

(二)优化自然与人文环境

公益性旅游景区的发展以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环境为基础,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对人文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公益性旅游景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旅游景区而言,保护好景区的资源与环境是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环节,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结果是为景区所在区域打造了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了社区的福利。对于依托人文资源发展的旅游景区而言,保护人文景观、保存传统民风、民俗是这类景区体现的主要功能,这种功能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的成功开发和运营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保障,基础设施既包括景区内部设施,又包括旅游景区外部设施。公益性旅游景区与商业性旅游景区相比,其投资主体是政府部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比较容易被纳入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顺利实现景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对接。此外,与景区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也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能够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福利产生巨大影响,国内外以旅游景区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可见,借助旅游景区的发展,包括设施、景观、环境在内的景区所在区域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将获得改观,社区居民可享受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四)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景区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各种来源的资金通过不同渠道源源不断的投向旅游业。在一些商业性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效益导向的影响,脆弱的旅游资源遭到不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屡屡出现,牺牲了部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严重影响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益性景区的投资主体为政府部门,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将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重要支撑,而公益性旅游景区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也将不断提升区域的社会福利综合水平。

公益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通过加强保护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景区社会福利最大化即为社会成员在景区中所获得的效用总和最大,但大量涌入景区的游客又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游客旅游体验的下降。因此,在景区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上,必须加上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约束条件。由于景区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为消费对象的(齐子鹏,2003),景区管理部门应当在经营中自觉承担起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提升的社会责任,自觉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实现景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调控,公益性旅游景区完全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中公平性与效率性的统一。

(二)通过关注社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公益性旅游景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努力创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公益性旅游景区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周边社区,为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从旅游产业的构成要素来看,旅游景区所具备的主导功能只是旅游产业中的“游”,而对于旅游活动而言,需要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匹配。因此,完成旅游产品的生产必须以所在区域的其他相关产业部门为依托,使景区与区域的相关产业部门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样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既可以通过相关产业保障景区的正常运作,又可以通过景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通过服务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旅游景区从某种程度来看属于“注意力经济”范畴,即只有获得人们的关注才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公益性旅游景区应通过服务社会来树立并强化景区在社会中的正面形象,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公益性旅游景区应在关注自身效益实现的同时,认真考虑景区的公益行为对全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尽量将社会服务活动和相关公益行为常态化。

(四)通过教育功能实现社会职能的完善

旅游景区在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旅游者进行各项教育的职能(黄金火等,2005),帮助旅游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旅游者的行为方式。在自然型旅游景区中,可以更加关注环境教育,巩固旅游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人文型旅游景区中,可以更加关注文化教育,增强旅游者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公民社会伦理准则教育,提高公民的社会伦理意识,使资源的使用者转化为长期行为者,达到从自利向互利的转变(马勇,2006)。公益性旅游景区教育功能的彰显,可以有效提升国民素质,从长远来看能对社会福利的优化产生积极作用。

结论

公益性旅游景区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社会福利的重要平台,其价值取向不应是单一的经济效益,而更应看重它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景区的经营管理上加以引导,并在财政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性旅游景区来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童星.社会保障与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永振.基于社会公益性的景区门票价格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3.齐子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景区公共福利和环境质量合意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1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ourism area want to get a lasting advantage, you need to update management concepts.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must have three core concepts: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rned about the tourists' experience needs; provide full services for tourists.

关键词: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游客体验;完整服务

Key words: tourist attra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urist experience;ful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301-02

0 引言

旅游景区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游客消费知识的丰富和旅游产品供给的完善,旅游景区想要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就需要更新原有的经营管理观念。从市场发展趋势上看,旅游景区应重点拥有以下核心经营理念。

1 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概念,也是关注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正确处理景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

1.1 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景区发展的基础 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如果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不够,就会造成景区整体环境恶化,反过来又会限制景区发展,因此,旅游景区要贯彻和谐发展的思想,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保护和开发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促使景区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获得“双赢”。

1.2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景区发展的保障 景区经济效益的增长可以保证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但景区经济效益的增长要与其环境背景、资源基础等要素相协调,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提高经济效益,而不以降低环境质量和破坏社会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发展的前提和代价,否则,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甚至会抵消和削减景区经济增长的成果。

1.3 促进当地社会文化进步是景区发展的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本质应当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景区发展须以当地的社区文化为背景和依托,与社区文化共生发展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区建设不以破坏所在地的生态文化环境为代价;二是处理好景区与社区的关系,重视当地居民的参与,如此才能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关注游客的体验需求

2.1 体验经济思想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体验经济将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发展浪潮,他认为土地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最重要资本;在制造经济时代,产品制造能力构成了企业生存的根本;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则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更高层次,企业须以创造个性化生活和商业体验来获得利润。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进一步提出当今人们消费的首要商品是“体验”,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生产服务过程当作一个提供“体验”商品的“大舞台”。

2.2 从产品管理、服务管理向体验管理转变 从管理学发展的历程看,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理论主要建立在有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企业经营目标在于如何有效地将产品交付到顾客手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服务成为企业间竞争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组合,并以此增加顾客的价值感受,这些成为企业竞争力管理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顾客不再满足于得到简单的服务程序,而是需要系统的价值感受,在此基础上,以客户关系思想为基础的、针对价值客户的集成化解决方案竞争成为企业获取市场优势的关键。在此阶段,消费过程不仅是实物产品和服务的结果付,而且更是一种“消费阅历”的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通过互动来获得各自的价值满足,从这一角度看,体验管理是对服务管理的进一步升华。

2.3 全面体验管理思想的作用 作为提供“旅游经历”的体验供应商,旅游景区应认识到实施有效的全面体验管理(TEM,Total Experience Management)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接触面上整合与旅游消费者的关系,促进景区竞争力的提高。全面体验管理思想对景区竞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3.1 满足游客更高层次需求 菲利普·科特勒把人类消费行为分为“量的满足、质的满足、感性满足”三个阶段,在第三个阶段,消费者尤其需要购买过程与情感愉悦、理想自我的融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大众旅游和旅游开发热潮的兴起,使得各个景区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旅游活动中的体验价值所得。因此,旅游景区开展以游客为中心的体验管理,亦是不断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

2.3.2 创造与提供个性化顾客价值 在充足的供给以及供给高度同质化的条件下,如何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是旅游景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全面体验管理思想要求景区须以游客体验为中心,关注那些非常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变量,如消费者的情感和感觉、消费中的象征意义等。例如,星巴克(Starbucks)围绕顾客需求建立起系统化的体验管理模式,同时对内部员工进行深度培训,以利于员工和顾客开展深度互动交流,通过营造强烈的“咖啡文化氛围”,加深了顾客的价值感受。

2.3.3 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在体验经济范式中,企业的任务不再是生产商品,而是成为“舞台的提供者。”旅游景区必须创造出独特的“体验活动”,并把它作为产品提供给游客,这样才能形成新的市场优势。从这一角度看,体验经济的实质是一种公司战略,它要求景区必须由“产品供应商”转型为一种“体验平台提供者”。

3 提供完整服务

所谓完整服务,就是用优质服务理念作指导,系统的服务体系作支撑,景区工作人员用细致的服务行为向游客提品和服务的过程。完整服务不仅能帮助景区生产出好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创造出超出游客期望值的服务结果,增强游客对景区的信赖感,使景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的优势资源。旅游景区的完整服务体系主要包括:

3.1 以游客为导向的经营文化 旅游景区的优质服务必须建立在优秀的经营文化基础上,即在景区内部建立起以游客为导向的经营文化,优质服务意识渗透到景区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并由他们的行动体现出来。这种文化的建立,最先源于景区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他们的头脑中,为游客服务的观念必须根深蒂固,而且对优质服务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要通过激励制度建立等手段,将完整服务理念贯彻到景区具体的管理和服务行为之中。

3.2 对服务过程的有效管理 从过程上看,完整服务由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三个子系统构成:①售前服务,即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做好售前培训、售前调研、售前准备和售前接触四大环节的工作;②售中服务,这是服务人员与游客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等;③售后服务,主要依靠一系列服务规范制度来保证,如游客沟通制度、员工服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总之,旅游景区应把以上三大基于理念融入到组织文化中,使之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进而形成一种使目标顾客满意的服务文化,这样旅游景区才会有超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Anders Gustafsson,Michael D. Johnon.服务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经济保障出版社,2004.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人口普查;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政策;经济发展

石景山,因首钢而闻名、因奥运启动转型升级的北京传统重工业城区。近年来,坚持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 R D)的长远发展目标,把握全面转型、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主基调,按照“首都绿色转型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区域经济社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伴随石景山区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如何调控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是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及更长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

本文通过对比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研究十年来石景山区人口发展变化情况,探讨人口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合理调控人口的对策建议,从而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一、人口发展状况

通过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石景山区人口在总体规模、人口素质、就业结构、年龄结构方面出现新特点。

1.全区常住人口稳定增长

根据石景山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61.6万人,与2000年的“五普”时相比,十年共增加12.7万人,增长26%,平均每年增加1.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全区常住人口密度为从5800人/平方公里增加到7301人/平方公里。

从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来看,户籍人口增长缓慢,对人口规模的影响有限,外来人口增速较快,是石景山区常住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户籍人口从2000年的33.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6万人,增加2.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75%。外地来京人口从12.6万人增加到20.6万人,十年间增长了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04%。

2.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2010年,石景山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21.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15.1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15.9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5.6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总体上看,石景山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不断增加,就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升。2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7年,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7314人上升为3468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30151人下降为2449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0686人下降为2580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3880人下降为9028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3.5%下降为1.6%,下降1.9个百分点。

3.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2000年到2010年,石景山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08.6亿元增加到295.5亿元,年均增长10.5%;三产比重从19.9提高到57%。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业人员格局产生较大变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15497人提高到20917人,年均增长3%,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三产从业人员人数占比从60.1%增长到72%,就业人口比例逐步优化。

按照现代经济理论的划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发展型和现代型(见下表)。结合石景山区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石景山区目前的人口就业结构属于现代型。

4.老龄化迹象明显

通过比较“六普”和“五普”数据发现: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2.1%下降为9%;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80.2%上升为81.4%;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7%上升为9.7%,人口呈现“底部老龄化”趋势,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人口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对于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常住人口总量增加、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就业结构的优化为区域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区域人口状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

1.协调度问题值得关注

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人口每增长1%,G D P必须相应增长3%以上,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国际上通常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来描述两者的协调程度。当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在0.2以下为“社会协调发展级”,0.21-0.99为“社会渐进级”,大于或等于1时为“社会停滞级”。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越低,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越高,反之则两者不相协调。从“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石景山区人口增长弹性系数0.22,处于社会渐进级。从具体年份看,石景山区从2005年起便从“社会渐进级”迈入“协调发展级”,2010年人口增长弹性系数为0.18。但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散力度的逐渐加大,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石景山区将成为吸纳人口的主要区域,人口总量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给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2.高学历人口比重偏低

在北京市范围内,石景山区人口受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基础教育比重大,硕士及以上比例为3.3%,低于北京市3.8%的平均水平,高学历高素质人口相对较少。北京市69.1万研究生中,超过80%都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昌平区,分别为30.2万人、13.7万人、6.3万人和5.4万人。目前石景山区的研究生学历人口不足2万人,造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不易带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与石景山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还有一定差距。

3.高端人才不足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从36.2万人增加到46.1万人,增加9.8万人,年均增长2.4%;就业人口从2.6万人增加到2.9万人,年均增长1.1%。201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2%,与其他五个城区相比,石景山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然偏低,特别是高端行业、新兴产业从业人员依然相对较少。而且从第三产业内部看,全区三产从业人员中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18%,而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五大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低于5%,这与石景山区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4.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石景山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4%,绝对数量超过46万,且人口总抚养比为过去十年以来的最低点,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但是,随着50、60年代出生的人陆续退出劳动年龄,自然退休人数大量增加,特别是首钢搬迁调整后,富余人员中有1万多人已达退休年龄,准备进入社会养老,使我区人口老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13.5%。这些无疑增加全社会养老金、医疗费用、社会福利和其他有关费用支出,对经济社会影响较为明显。

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口政策

“十二五”时期是石景山区人口问题的凸显时期,也是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时期。坚持人口战略研究,以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为重点,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与石景山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完善人口调控体系

加强对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建立健全常住人口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的人口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区域人口基本信息库和拓展信息库建设,推动人口、统计、人保、医疗等部门信息共享,开展人口数量和构成等数据分析,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人口安全预警预报。

2.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提高人口出生质量,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条件,全面推行学前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全面教育,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加大对外来人口的培训力度,提高区域人口综合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依托功能区、科技园等人才创业载体,吸引高技术人才创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育区域重点产业所需高水平企业家,注重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围绕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实现产业发展与高端人才引进的顺利对接。

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强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养老模式,强化养老服务,发展老龄产业,积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社区经济前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治理资源 整合 景区治理

开放式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治理资源,通过对离散的治理资源的有序整合,实现治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将有助于克服开放式景区的治理难题,实现旅游开发和旅游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素有“小漓江”之称的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旅游景区,通过对景区治理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景区的有效治理,初步形成旅游秩序和谐稳定,景区环境有效保护,沿岸群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景区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对阳朔遇龙河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个案分析,将有助于深化对开放式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理论认识。

一、遇龙河景区概况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在大榕树附近的工农桥与金宝河汇合成田家河,由书童山入漓江,全长四十多公里。遇龙河沿河人文景观荟萃,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树绿柳翠,峰青路白,瑰丽多姿。遇龙河景区水程15公里,流经白沙、阳朔、高田等3个乡镇6个村委36个自然村,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

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到遇龙河游玩,遇龙河上的竹筏休闲游成了深受旅客欢迎的项目,遇龙河景区也成了中外游客休闲游览的最佳目的地。竹筏休闲游项目的火热及其投资少易操作,吸引了大量沿岸村民投入到这一旅游项目开发中,纷纷在沿岸建设简易码头,添置竹筏,开始揽客经营,竹筏休闲游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一些人为了扩大经营,随意乱建简陋码头,严重破坏沿岸自然环境。一些村民还相互争抢码头,谁的势力大,谁点的码头就多。为了争夺游客,各个码头不仅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甚至还拉伙打架,一些业主外出都要随身携带防身工具。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简易码头和竹筏,缺乏正规培训和管理的筏工,也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整治这一混乱状态,促进景区旅游的有序发展,2007年8月,阳朔县委、政府本着“保景富民”的原则,组建了由政府主导的阳朔溯源遇龙河漂游有限公司(简称溯源公司)。规定公司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管理,实行统一票价,综合调度,整体促销,同时一律取缔私人码头,兴建大型现代化码头,完善道路和各种基础设施。

二、遇龙河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实践

政府成立溯源公司,整治景区的混乱状态,达到“保景富民”,愿望是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公司对景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却碰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原占有码头的少数人因利益受到损害,强烈反对取缔私人码头,甚至煽动村民抵制、围攻公司工作人员。沿岸村民由于存在各种顾虑,加上少数人的挑唆,也不积极与公司鉴定协议,使景区整治面临很大困难,公司运营难以顺利开展。面临对这一困局,公司必须想办法对景区具有的各种治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各种治理资源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统一经营管理目标。

作为治理主体的溯源公司,手中掌握的治理资源主要有:(1)政策资源。公司由政府主导,依据政府文件成立,享有政府赋予的对景区进行经营管理的各种政策资源。(2)经济资源。公司经营景区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能够把经济收入用以支付工人工资和村民的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还可以用于景区的投资开发。(3)景区旅游资源。公司依据政府规定统一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拥有旅游项目的经营权、定价权、收益权。但光有这些治理资源还不行,还必须与景区村庄拥有的人力资源、乡村干部资源(村民骨干资源)以及体现在村民身上的信任、支持、情感等精神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良好治理。溯源公司原先碰到的工作困难,就是由于没有对这些治理资源进行整合造成的。认识到问题所在后,溯源公司改变工作思路,先把乡村干部资源整合利用起来,让村两委干部参与协调、管理筏工和景区各种事宜,发挥村两委干部拥有丰富群众基础,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优势,让他们耐心向村民讲解公司统一管理的好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带头鉴定协议,发挥示范作表率作用,以“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骨干—农户”的工作链去团结带动广大的村民,让广大村民理解、拥护、支持景区的管理工作。同时,溯源公司还利用经济资源的优势,去整合沿岸村庄的人力资源和村民的精神资源。公司招聘大量的沿岸村民做筏工,让他们取得工资收入,并规定筏工工资占营业额的25%,每位村民可享受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占营业额的10%。公司还主动将一些码头的基础设施给当地村委负责组织实施,景区内的11个码头建设及景区的美化绿化事宜,大都由当地村民承揽完成,让几百万元的工程投资转化成村民的承包收入。为了增进村民对公司的感情,溯源公司每年还为每一位筏工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并免费对筏工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吸收残疾人作为景区保洁员,安排特困村民、贫困党员在景区工作,每逢传统节日,公司都会拿出几万元钱进行走访慰问。免费提供绿化苗给沿岸村民自行栽种,自行管护,让广大村民自觉参与到景区建设中来。溯源公司的付出赢得了沿岸村民的信任、支持和积极参与,也有效地整合了景区的各种治理资源,实现了景区旅游蓬勃发展与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双赢。

溯源公司运营以来,沿岸每位村民每年获得资源保护补助费少则400元,多则700元,2011年溯源公司分配给沿岸村民的资源保护补助费便达900万元。公司拥有的两千多名筏工,全部是沿岸村民,一位筏工的年收入至少可达3万元。当地村民还开办起农家旅馆和农家饭馆,收入节节攀升,有的收入可达10万元。沿岸村民尝到了景区管理带来的甜头,纷纷自觉保护遇龙河的生态环境。规范化的管理也使景区愈发红火,游客数量的迅速上升,同时景区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公司经营步入了良性快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几点思考

1、景区治理必须重视治理资源的整合

溯源公司在对遇龙河景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时,虽然手中有政策,有经济实力,甚至有安排村民就业的岗位,有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但村民就是不买帐,不愿意跟公司鉴协议,不积极支持公司的统一管理。这充分说明,在村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已经觉醒,对个人利益日趋关注的今天,仅靠政策和经济资源,已难以实现对经济社会关系复杂的景区进行有效治理。景区治理,已经不能公司自己说了算,必须有村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才行。村民不愿意鉴定协议,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利益问题,还有对公司的信任问题、情感问题、权利实现问题等等。仅靠政府强制和经济利诱,解决不了村民的这些问题,必须应用其他手段,运用其他治理资源才能解决。溯源公司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启用乡村干部资源,让村干部去说服教育村民,做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收到了成效。再通过把码头建设工程让村民承包,关照村庄弱势群体等工作,让村民看到了公司的诚意,也获得了实在的经济收益,最终获得村民的支持,实现景区的治理。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利益独立化、关系复杂化的条件下,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

2、治理资源整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信任、经济利益、情感等问题

治理资源整合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涉及到人的思想认识、心理情感、经济利益、相互信任等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资源手段,并运用恰当的方式与策略去,解决多元治理主体的自愿合作问题。因为“治理更主要的是引导、协调、控制,而不是单向性的统治和管理,更主要的是比较、选择、决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的静态关系。”[1] 溯源公司在进行治理资源整合时,就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从村庄干部资源入手,运用村干部与乡村群众关系密切、相互熟悉的社会资源,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景区统一经营管理的好处,通过村干部带头鉴定合同给群众起示范表率作用。为了解决村民对公司的情感、信任问题,公司把码头建设工程让村民承包建设,让村民参与公司监督,招收沿岸村民到公司作筏工,并给他们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免费进行操作技能培训,给沿岸群众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关心沿河的弱势群体,每逢传统节日公司还走访慰问,给每个村子资金进行村道硬化建设等等。公司的这些善意行为,赢得了村民的普遍信任和积极支持,公司干部与村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村民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大幅提高。沿岸村民纷纷自觉保护遇龙河的生态环境,主动将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留下一部分作为公益基金,用于硬化村道和建设文化设施,村委党员还到遇龙河边进行义务植树。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就是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正如德·茹弗内尔说,共同体意即“信任的制度化”。[2] 如果“社会文化中缺乏信任将给公共制度的建立带来极大的阻碍。”[3]

3、资源整合既要满足村民眼前的利益需求,又要为村民长远发展着想

在遇龙河旅游发展之初,随着竹筏休闲游项目的慢慢兴起,沿岸许多村民已经从旅游中获得了不少经济利益,尝到了旅游经济的甜头,对竹筏休闲游项目及景区旅游开发寄于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够由此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变原来贫困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经济期望与要求比竹筏休闲游项目兴起之前,已经极大地提高了。而就在这时,由于旅游秩序混乱的原因,政府要组建溯源公司对景区实施统一管理,把竹筏休闲游项目全部收归公司集中经营。这无疑断了村民通过自行开发竹筏休闲游项目实现发家致富的指望,出现渴望与指望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巨大落差,对村民来说是痛苦的,也难以接受的。因为村民的经济意识已经觉醒,通过旅游致富的渴望已经被激发起来,似乎脱贫致富的目标就在眼前,致富的路子也已经找到。此时正如亨廷顿所说“农民不仅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受苦,也认识到能够想办法来改变自己的苦境。”[4]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溯源公司提出的鉴定协议,接受统一管理的要求,他们自然会顾虑担心,十分的不情愿。要消除这些顾虑和担心,就必须让村民看到希望,并采取行动缩小这种渴望与指望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快地让村民现实经济利益,改善村民眼前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溯源公司让村民承包码头工程,到公司作筏工,给予景区资源保护补助费,在让村民快速取得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让沿岸全体村民共享公司收益,与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随公司旅游发展而致富,从而赢得村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真正使遇龙河这一完全开放式的景区得到良好治理,既解决了村民面临的问题,又实现了景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