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病毒性心肌炎;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对医院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关注对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1]。人性化服务就是用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服务举措,它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率,而且对于护士整体素质的也有促进作用。病毒性心肌炎是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炎,重者可表现为爆发性心肌炎,对患者心肌的损害性较大,其护理一直都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我院对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所有病例经血、尿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2导联以上ST-T改变等,既往无心脏病史,无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肌肉疾病,无中毒性脑病,不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肾炎或肺部疾病等。排除合并有甲状腺功能亢进、β受体功能亢进症的患者。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31~62,平均(47.2±6.5)岁,入院前病程1~5 d;轻型48例,中型55例,重型17例;临床表现为:所有病例均有面色苍白、胸闷、气短、疲乏无力、心悸。发病前有咽痛、腹泻、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心肌酶指标、严重程度、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创造舒适的病区环境

温馨、舒适的环境是体现人性的关怀的反应,呼吸内科患者的病区要舒适、整洁、干净、温馨、空气通畅,主动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有一种在家的感觉,缓解因疾病带来的紧张情绪,不失时机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说话语气和蔼,关爱。

1.2.2 心理护理

理解尊重患者,护理人员充分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语恳切,规范语言语调、手势、站姿、走姿,恰当的手势,态度热情[1],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评估患者的负面情绪,耐心的倾听,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疾病。

1.2.3 健康教育

把握时机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诊疗知识以及相关治疗的成功经验,并通过板报、宣传手册和讲座的形式告知患者该疾病的注意事项。

1.2.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多吃含维生素C类水果及富于氨基酸的食物;服药要遵医嘱,尤其是伴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告知患者复查的时间。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体征、症状、心肌酶、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2]:①显效:疗程结束,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心电图、心肌酶谱恢复正常,心脏扩大消失。②有效:疗程结束,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及心脏扩大均好转。③无效:疗程结束,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酶谱无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42/60),P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所致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常引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脑综合征发生,猝死率较高。有效的护理对于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是以满足人的健康需求为目的的新型护理模式,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从患者的需要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以及尊重个人隐私为核心的,注重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其目的是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以降低不愉快的程度,使患者社会、生理、心理、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使临床护理达到最佳效果[3],其实施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患者在疗效、临床体征、症状、心肌酶、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P

参 考 文 献

[1] 陈学群.手术室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措施和效果.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2):2093-2095.

[2] 王体欢.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11,27(21):46-47.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青少年;心肌炎;病毒;护理;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36-02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肌,并大量的在心肌细胞内进行复制而引起心肌溶解,导致一系列心肌自身免疫反应,主要的细菌为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或流感病毒,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急性或者慢性炎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2]。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上呼吸道、胃肠道不适,严重者数天或数周后出现乏力、胸部不适、心悸、心律失常等心脏功能异常症状,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死亡。该病是威胁健康的常见病,病死率相对较高。本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对收治的21例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了综合性的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1年7月,本院共收治41例青少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其中,男24例,女17例。纳入标准:(1)诊断依据参照文献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3];(2)年龄为13~18岁。患者年龄7~18岁,平均13.5岁;其中,严重心律失常、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8例,心源性休克13例,并发胸腔积液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住院天数为2~14 d,平均7 d。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20例,干预组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均>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的综合性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及预后,害怕疾病无法治愈,成绩因住院而下降,而常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治疗和护理极为不利。护士应通过各种方法、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治愈或者好转的病例,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取得家人的支持,适当延长探视时间,提供家人与患者沟通的机会。(2)病情观察。按医嘱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心率,观察心率和脉搏的强弱和节律;心电监护,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及早发现有无心功能不全、判断有无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3)生活护理。病室室温保持在白天24~25℃,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次,每次30 min;病情危重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垫水垫并注意每2小时协助翻身1次,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在床上活动;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能过度用力,排便困难者可给予轻泻剂。

1.3 评价指标

痊愈:用药1~3周后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等均恢复至正常;显效:用药1~3周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有效:用药1~3周后所有指标有一定改善;无效:用药后各项指标无变化[4]。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核对无误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计数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果

经临床治疗和综合性护理后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8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 = 8.33,P < 0.05,见表1。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一般为感冒未彻底治愈导致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家属对感冒的忽视和青少年身体抵抗力的下降,是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感染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季节变换、昼夜温差较大时家长一定注意儿童衣服的增减;指导青少年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流感高发期注意预防,若患有感冒,家长应予以重视,对其及时用药并彻底的进行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积极的治疗和综合性的护理,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治愈率明显提高。青少年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后因影响学业和对疾病的不了解,极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对疾病的预后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心理护理在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有效的沟通方式发现现存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病毒损害心肌细胞引起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病变区域心肌细胞出现变性、浸润,甚至坏死等变化[5],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6-7]。因此,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合理、规律使用药物,配合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电监护结果,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淑慧.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6例临床观察[J]. 吉林医学,2010,31(4):479-450.

[2] 赫羽,赵立宏.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5例的临床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2):160-161.

[3]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 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协会联合工作组关于心脏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6):405-407.

[4] 王文亮,李红. 病毒唑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56例[J]. 航空航天医学,2010,21(5):737.

[5] 杨贵仁. 中西医结合治疗25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J]. 医学信息,2011,24(1):127-128.

[6] 金春杰,陈丽娟,丁旭,等.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进展[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1,3(4):322-324.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R3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69-02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叫做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的病因是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常有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数量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等。通常来说,一旦明确诊断,就应该及时抢救治疗,以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塞扩大,同时还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患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5―72岁,其中各病患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心悸、胸闷等症状,在经过我院的治疗,均抢救成功,康复出院。

2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临床护理

2.1 急救监护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发病比较急,首先就应该迅速安置患者,立即进行高流量的给氧,并维持两天左右,待病情稳定之后就改为间隙给氧1-2L/min。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来说,吸氧不仅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还能够改善病患的心肌氧合,有利于梗塞周围缺血心肌的氧气供给,从而有效的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

其次应及时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进行止痛处理,由于对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来说,剧烈的胸痛、胸闷会加重心肌缺氧,并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或休克,因此迅速止痛对病患来说极为重要,一般常用盐酸哌啶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2-5进行皮下注射,又或者可以使用常规药硝酸甘油加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来进行止痛,在使用药物进行止痛时应该根据病患的血压、心率等情况来进行选择,从而达到有效的止痛,同时不会对病患产生任何副作用。

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病患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患的情况以及医生的医嘱应用硝酸甘油异山梨酯等扩充血管的药物,使得病患的冠状血管扩张,减轻心肌缺血。同时,还应该配合使用药物毛花苷C、多巴酚丁胺等来增加心肌收缩,在进行急救的同时应该准备好除颤仪、起搏器、气管插管等抢救器材,并严密的对病患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给予12导联心电图监测,有效的对病患进行各项体征的监测,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2 应用溶栓药物的护理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来说,该病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静脉溶栓,该方法不仅可以挽救缺血心肌,还能够有效的缩小梗塞范围和改善左心功能从而降低病患的死亡率。由于溶栓后4h内最容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因此在对病患进行溶栓时应该对其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密切关注心电示波的变化,并准备好如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常见的急救药品。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是尿激酶,在对病患进行用药的时候,要检查病患的血常规、血小板、凝血酶原及凝血时间,通过静脉给药,并及时观察给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

3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其它护理

3.1 生活护理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来说,在饮食上是需要非常重视的,因为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必须要强调少食多餐、忌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因为大多数心肌梗塞的患者都是卧床休息,因此心功能必然下降,心搏出量自然就减少,所以饮食就应该吃高维生素,加入适量的蛋白质,低盐、少糖、少产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这样就能够防止胀气,从而保持大便通畅,进一步避免了因为进食不当而发病。

医护人员在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时候,除了应注意以上的临床护理,还应该对病患的日常生活进行必要的护理,要提醒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不要吸烟,因为吸烟对血管有一定的损伤,容易导致脂质停留并堆积,从而堵塞了血液的流通循环,促进发病。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的日常生活仔细护理,要提醒病患起居要有规律,要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是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3.2 心理护理

对于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来说,他们对急性心肌梗塞这个病症并不是完全的了解,同时,心肌梗塞的发生与环境、生活起居、情绪变化及行为方式等多种因素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为对于我们医护工作者来说,必须仔细认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发病原因,并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来做好他们的护理工作。

同时,对于某些已经发病卧床的病患来说,作为医护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有任何异常变化,马上告知主治医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病情恶化,以尽可能抢救病患。因此,我们在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就应该陪伴在患者身边,耐心细致的护理患者,并都亲切温柔的态度为患者解释他们所有的疑问,并给病患讲解设备的作用和医生的治疗手段,消除病患和家属的一切疑虑和恐惧,使他们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4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康复护理指导

护理人员在病患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应该协助患者主动进入到康复治疗的活动当中,并随时询问患者的病情,有无异常等,给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让患者的体力和自我照顾能力增强,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其自身的胆固醇,还可以让其血液恢复正常,从而降低AMI发生的威胁因素。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该病的治疗不仅要及时,还需要专业的治疗护理来配合,因此,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积极的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工作,还要加强对病患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效的预防并减少疾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干预;心电图改变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3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者约占40%。其它病毒有: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副流感病毒,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肝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艾滋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本文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11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精心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50d~12岁,平均6.6岁。所有病例均经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后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昆明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走纸速度25mm/s,增益10mm/mV,获得心电图复印放大两倍以上。发病第5天进行初次心电图检查,个别患者加做右室及后壁。多次心电图检查为同一种心律失常者按1次计数;≥2种心律失常、同时或先后多次出现者按多次计算。

1.3 护理

按内科系统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1.3.1 一般护理

①休息:急性期需完全卧床休息,症状好转方能逐步起床活动,病室内应保持新鲜空气,注意保暖。②饮食: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易消化饮 食;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或刺激性饮料及食物;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③心理护理:安抚患者,解除心理障碍和压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④活动期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渐起床活动,病室内应保持新鲜空气,注意保暖。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易消化饮食;⑤有心衰者,限制钠盐摄入;忌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给药,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副作用。多陪伴病人,关心病人,协助生活护理,减轻病人心理压力,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1.3.2 病情观察

①对心肌炎患者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及早发现其体温与脉率增速不成正比的现象。②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及早发现有否心功能不全。③定时测量血压,观察记录尿量,及早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④密切观察心率与心律,及早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⑤有无病毒感染史及引起或加重不适的因素,如劳累、紧张等。目前的活动耐力。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及有无心律失常。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血管内科倪幼方有无组织灌注不良的症状。测量心率,每4小时1次,对有心律不齐者应作心电监测,随时记录心电图变化。如有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过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有心衰竭时给予吸氧、镇静、强心等处理,应用洋地黄制荆时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洋地黄中毒表现,如出规新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观察记录活动后反应。

1.3.3 对症护理

①心悸、胸闷:要确保卧床休息,按医嘱及时使用改善心肌营养与代谢的药物。②心律失常: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引起Ⅳ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病变引起、窦房阻滞、窦房停搏而致阿-斯综合征者,应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药物治疗或紧急作临时心脏起搏处理。③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护理常规。急性期需卧床。遵医嘱给药,并观察疗效。胸闷、心悸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心律失常的护理:按心率失常护理常规执行。

1.3.4 健康指导

①注意劳逸结合,避兔过度劳累,进行适量体格锻炼,提高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②加强饮食卫生,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和肠道感染。③有心律失常者应按医嘱服药,定期随访。对于转为慢性者,出现心功能减退,持久性心律失常时应限制活动并充分休息。④限制钠盐,不宜过饱,禁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诱发因素,加强饮食卫生、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和肠道感染。

坚持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1.3.5 休息与活动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合理安排探视,急性期卧床休息根据情况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至热退后3~4周,病情好转后可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有心功能不全者或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时间,保证患儿的睡眠时间。满足病儿的生理需要: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活动,将病儿常用的物品放置其伸手可及处。待体温、心电图、X线及症状恢复正常后可指导患儿活动,避免情绪紧张和激烈的活动,活动时要有陪伴,如有胸闷及时休息并吸氧,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1.3.6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景、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限制纳盐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1.3.7 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恶化的主要原因,预防呼吸道感染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非常重要。放置于非感染病区,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儿住在一起,保持病室通风,空气新鲜、地面消毒1次/d,对氧装置、雾化装置等每日进行消毒处理,限制探视陪护人员,有呼吸道感染人员禁止探视患儿。

1.3.8 心理护理

由于大部分为患儿,以学生居多,因恐耽误学习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另外,由于暂时脱离集体易产生孤独心理,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反复向患儿和家长宣教本病的相关知识,使患儿和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调整病人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

2 结果

(1)心律失常5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心律失常53例,占发病率的91.6%。窦性心动过速30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阵发性室上速1例,心室颤动1例,心房扑动1例。各类早搏共35例,其中,房性早搏4例,交界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30例(≥5次/min的频发室性早搏27例,呈联律的8例,1例为多源性、多形性早搏)。

(2)低电压低电压也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症状,本组病例发生低电压16例,占发病率的28.4%,主要表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8例,胸导联低电压4例,广泛导联低电压4例。

(3)传导阻滞发生传导阻滞患者12例,占发病率的21.8%,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右束传导阻滞1例,完全右束传导阻滞2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

(4)ST-T改变本组病例共发生T波和ST段改变20例,占发病率的34.9%,其中,ST下移10例;ST抬高7例;T波低平9例,平坦4例,正、负双相2例;T波倒置2例。

(5)Q-T延长Q-T间期延长改变较少,本组病例共发现Q-T间期延长2例,占发病率的3.4%。

(6)心律失常改变53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出院时心电图检查有明显改善。窦性心动过缓2例,偶发室性早搏3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均呈联律。

(7)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1例,完全右束传导阻滞1例,本组病例共死亡1例,死于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室颤。

3 讨论

病毒作用于心肌的方式是直接侵犯心肌以及心肌内小血管损伤。由免疫机制产生心肌损害在心肌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病毒的直接侵害和免疫反应介导致使心肌细胞损害,使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病变若累及窦房结、房室结、束支等起搏或传导系统,则可引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此外,本病还可能与硒缺乏及HLA类抗原异常表达有关。由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最终约10%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2]。

心电图是心肌电活动的体表记录,使用方便、经济、无创,重复性好,诊断标准统一规范,是易被患者接受的一种检查手段。一般认为,心肌炎患者大多数有心电图改变,但也有个别病例临床表现典型而心电图却无显著改变。本组5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心电图异常53例(91.6%),心电图大致正常5例(8.4%),与文献[3]报道一致。从上述心电图表现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异常程度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以室性早搏为主,呈联律;低电压和ST-T改变次之,但治疗效果好;传导阻滞发生率比成人低,治疗后改善不大,总体预后良好;也有少数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体克,甚至猝死;偶尔也可有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致心脏肥大及心肌永久性损伤。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儿有时无法表达病史和感受,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大多依靠辅助检查。由于病毒检测程序复杂,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接受;而心电图操作简便,无创,易重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1999年重新修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明确规定,频发室性早搏呈联律可作为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中最显著的心电图改变之一[4]。由于小儿肺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心脏表面没有完全被肺组织遮盖(新生儿除外),心电图不会出现导联低电压情况,如出现,则可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显著标准[4]。同时参照1987年《内科》杂志编委会制订的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的规定:只要心电图出现传导阻滞、ST-T等心电图显著改变即可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综上所述,心电图检查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但是心电图异常并无特异性,对致病病原体亦无提示作用;而且,只有心肌病变已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除极、复极过程时,才能得到反映,有时对于较轻的心肌炎,心电图往往表现正常。因此,临床上既要肯定心电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又要充分认识心电图检查的局限性。

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方面: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对原发病毒感染,提出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一些中草药如板蓝根,连翘,大青叶,虎杖等初步实验研究认为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心肌炎患者应卧床休息,进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心力衰竭应及时控制,但应用洋地黄类药时须谨慎,从小剂量开始,扩血管药和利尿药也可应用.早搏频繁,或有快速心律失常者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快速室性心律或窦房结损害而引起昏厥或低血压,则需用电起搏或电复律,多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借起搏器渡过急性期后得到恢复.结合患者病情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可使大部患者痊愈或好转.生活护理:增强身体素质,防治病毒性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如在感冒或腹泻的急性期或起病1-3周内出现心慌,气促,心前区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发病的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康复.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大汗淋漓,可能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应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向医疗急救中心打电话求助或以最安全,平稳,快速的交通工具送往附近医院.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不引起症状为度,但应避免妊娠,较剧烈运动,饮酒及其他对心脏有害因素,一般应休息3-6个月,才可逐渐恢复工作。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护理措施:减轻心脏负荷强调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肌功能恢复,在急性期至少应休息到热退后3~4周,有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总休息时间3~6个月,直至心脏大小回复正常和心功能恢复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并记录心率,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便对病情的发展作出正确的估计.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需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紧急措施。

指导患儿出院后注意控制活动量,强调休息的重要性,恢复期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加抵抗力,避免劳累,保持室内温暖,定时通风换气,向家长讲解本病的预防知识,如预防上呼吸感染和肠道感染等。给予饮食指导,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并说明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坚持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积极有效的对症护理,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详细周密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护理病毒性心肌炎的关建所在[5,6]。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0, 38(2):75.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44-347.

[3]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4-306.

[4] 刘桂芝,阎玉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 志,1994,9:318.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心机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96-01

1 老年心机梗死的诱因及护理

1.1 重体力活动:患者过度劳累。患者经过较剧烈的活动和长时间的工作后,左心室负荷增加可引起心机持续缺血,缺氧诱发心肌坏死,因此老年人要适量运动劳逸结合,不应使自己感到劳累。

1.2 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高脂肪饮食更易诱发心机梗死。因为大量进食后,胃肠蠕动增强胃体积增大,膈肌上抬影响心脏活动。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并给予低脂饮食。

1.3 情绪过分激动:情绪激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而诱发心肌梗死。Arrigi研究报道,冠心病患者精神刺激时,可出现急性心脏效应,表现为心肌缺血,导致左室功能减退和心机灌注下降[2]。因此要注意调试患者情绪,避免激动。

1.4 感冒:感冒多伴有高热、呕吐、腹泻及食欲下降。易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诱发心肌梗死。另外感冒易诱发心肌炎,

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1.5 寒冷:寒冷刺激可使全身血管收缩,血管道狭窄易诱发心肌梗死。寒冷可刺激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冠状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而诱发心肌梗死。

1.6 便秘:便秘大便干结大便排出困难,加重心脏负荷,易诱发心梗。指导患者多进高纤维素饮食,以细软易消化软质流质为主。

1.7 休息与睡眠时可发生心肌梗死 夜间安静入睡,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血小板聚集,心肌梗死在12时至次日11好发,应加强这一时间段观察与护理,多巡视病房,必要时午夜加用硝酸盐制剂。

2 药物治疗与护理

2.1 溶栓药:我国常用溶栓药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及重组-组织性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rt-pA)临床研究证明,rt-pA50mg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安全,其溶栓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并能减少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并且纤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MI的愈后所有文献均强调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6小时内溶栓效果最好12小时内有效[3,4]。

2.2 抗凝药: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水蛭素是各类冠心病AMI溶栓或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的常规抗凝药及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治疗药物。临床多用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应注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观察注射局部有无局部淤斑瘀点,身体其它部位有无出血等。

2.3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是冠心病常规用药能预防血栓,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常规在发病后即刻嚼服适当剂量的阿司匹林,然后每日1次顿服,但有消化性溃疡者慎用。

2.4 β-受体阻滞剂: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伴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防止梗死范围扩大,改善愈后有利。护理方面注意观察其副作用。

2.5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梗死后早期有明显心力衰竭者。能防止心室重塑,使心脏较少扩张,减少再梗死。

2.6 调脂药: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认同,秦晓云研究证明普伐他汀早期应用与AMI是有益和安全的。普伐他汀治疗正常水平胆固醇心肌梗死患者,与其作为高胆固醇血症和多重危险因子的一级预防有相似或更好的成本疗效关系[5]。嘱附患者睡前顿服。

3 介入治疗

3.1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性PTCA,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达到治疗心肌梗死的目的。

3.2 补救性PTCA:溶栓治疗失败,尽快行PTCA,使血管再通,以挽救心肌。

3.3 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

3.4 斑块消融术。

3.5 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AMI时溶栓与急诊介入治疗联用,介入治疗后长期服用调脂药和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脏事件及冠心病的进展,起到二级预防作用。

4 护理措施及依据

4.1 饮食与休息:起病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食多餐。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并告知病人。

4.2给氧:鼻导管给氧,氧流量2-5L/min以增加心肌供氧量以减轻缺血和疼痛。5.3止痛治疗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吗啡或派替啶止痛,注意有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检测血压的变化,维持血压在100mmHg以上。

4.3心理护理:鼓励安慰病人,给病人心理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病人安静。

4.4 溶栓治疗的护理

4.4.1 询问病人有无溶栓禁忌症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试验和血型。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溶栓药物,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①过敏反应表现为寒颤、发热、皮疹等。②低血压、出血.溶栓疗效观察。

4.4.2 据下列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1胸痛二小时内基本消失。2心电图ST段与2小时内回将50>%.3 2小时内出现在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5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

4.5 活动无耐力的护理:评估病人病情心肌梗死面积、有无并发症等。如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疼痛,安静时心率低于100次/分。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可进行康复训练。

4.6 便秘的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及时增加富含纤维素食物无糖尿病患者每天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温开水同服,适当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以促进肠蠕动。一旦出现排便困难,应立即告知医生可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盐水灌肠。

4.7 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溶栓治疗24小时内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溶栓2小时内专人床旁心电监护,如发生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警惕室颤或心脏停搏的发生,水电酸碱失调更易并发心律失常。准备好抢救设备以应急抢救。

4.8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起病最初几天,甚至在梗死演变期可发生心力衰竭,特别是急性左心衰竭应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少尿,颈静脉怒张,低血压,心率加快等。避免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等加重心肌负担的因素。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则按心力衰竭护理。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魏晓冬.对冠心病患者精神刺激时的心肌血流反应.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28(2):124

[3]刘启华,奚志红.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rt-pa溶栓中的作用.齐鲁护理杂志,2001,7(8):565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常规护理;病毒性心肌炎;中医康复护理;护理效果;心功能;心理;生活质量;康复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壮年人群中发病,多由于心肌细胞感染病毒所致[1]。患者因心脏射血下降导致心悸、气急、头晕、胸闷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心功能下降明显甚至存在生命危险[2]。病毒性心肌炎短期治疗效果多不明显,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过程,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压力较大心理、精神状况不佳[3]。同时受心功能不足影响,生活质量较差。中医康复护理注重身、心全面护理,强调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依据病人心理、文化、习惯、病症等进行针对护理,可促进病情转归改善心理、精神状况,在护理工作中采取中康复理疗技术对康复有积极意义[4]。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常规护理短板越来越明显,在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护理中中医康复护理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针对我院病人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治疗的6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研究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1~52岁,平均(42.34±3.77)岁。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22~53岁,平均(43.18±3.43)岁。纳入标准:以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满足《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5]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无其他器质性疾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全身重大疾病;②精神异常;③语言障碍;④病历资料不完整。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引导办理入院手续,住院后监护血压、心电图等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发放手册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加强病区消毒等等。1.2.2研究组中医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中医情志护理情志是脏腑的生理功能外在表现,不良情志会伤及脏腑。而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受病情、长期治疗等因素在影响,诱发不良情志。护理人员须在病人住院期间了解其性格特点,注意其情绪变化,根据病人不同情绪进行护理。结合移情、疏导、相制手段纠正病人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组织书法、唱歌、运动等活动转移病人的情绪,若病人心有郁结应当引导其发泄,进行语言开导,通过积极的语言俺是病人,同时还要如实告知实际病情以及治疗策略额,以免病人多疑多虑。通过情志护理让病人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面对疾病不喜不悲。中医康复护理技术患者仰卧位,康复师用大拇指从病人剑突下按摩至胸骨上缘,来回按摩20次;四指从病人剑突下顺时针揉摩至耻骨上,按摩3min;大拇指按摩足三里穴3min。俯卧位,康复师从尾骶用两拇指顶住背部皮肤,食指、中指向前,食指、中指、拇指捏住皮肤,沿脊椎向颈部捏,进行5次。晨起时双手手掌互搓,搓热后掌心轻轻揉搓脸颊,30次/d。两手中指按压鼻沟两侧,从鼻翼按至鼻根,来回30次。康复师指导患者以及家属康复技术要点,确保其出院后能够居家实施。膳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制定膳食计划,在护理前收集病人病历资料,依据病症结果选择食材。做到寒温相宜、药食相辅。根据体质、病症以针对性的食物促进机体康复,增强免疫,提高疗效,治疗期间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护理人员可为病人提供食物四性表,使其掌握温热性、寒凉性、补益性等食物的禁忌证、适应症。合理用药了解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明确每种药物禁忌,明确食物对药物吸收是否有影响,药物对胃肠道是否有刺激等等。确保病人在正确的时机下用药,患者用药后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起居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周期长,治疗期间加强起居护理有利于病人在住院、出院后有正确的起居习惯。患者晨起后影响有氧运动,不宜运动过量导致大汗淋漓。病人生活起居应当顺应四季时节,维持内外环境平衡,避免外邪入侵。运动养生适当运动有利于体魄、提高身体免疫能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不足,机体对剧烈运动不耐受。护理人员可以针对其病情建议病人进行慢跑、太极拳、游泳、五禽戏等运动。1.3观测指标心功能指标。在护理前后检测患者心脏射血分数(EF,正常范围50%~70%)、心脏指数(CI,正常范围2.5~4.2L/min·m2)。精神、心理状况。SCL-90量表从6项因子进行评价,SCL-90总分>160分为阳性。生活质量。SF-36量表从6个维度进行评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理想。1.4统计学方法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的心功能指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精神、心理状况比较研究组干预后SCL-90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2.3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的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2.4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低(P<0.05)。

3讨论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围术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3-01

子宫肌瘤在正常孕龄期的孕妇中是一种良性肿瘤,并且这种肿瘤十分常见,并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临床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经常使用的治疗方法为切除子宫术与切除子宫肌瘤术,相较于前者,切除子宫肌瘤这种手术方式既可以将病患的生殖功能保存下来,还可以帮助子宫位置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盆底结构的完整性得到保存,有助于提高病患的身心健康。所以,使用切除子宫肌瘤术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出血量少等特点,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治疗方式。文章为在我院使用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术进行治疗的病患在围术期提供护理干预,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到9月在我院使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子宫肌瘤病患60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病患30例。这些病患的年龄在29到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4±2.6)岁。其中多发性子宫肌瘤21例,阔韧带肌瘤5例,子宫颈部肌瘤14例,肌壁间肌瘤22例,浆膜下肌瘤8例。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数据,P>0.05,没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手术前为两组病患提供各项常规检查,以便将手术禁忌症排除,手术是让病患平躺在手术台上,为病患提供静脉符合麻醉。严格遵循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四步骤实施,在脐孔的穿刺点做长约1cm的切口,将气腹针穿入气腹,补充足够的CO2后改变病患的,使用头高脚低得姿势,将气腹压力控制在13到15mmHg范围内,将10mm的腹腔镜放入。在前髂两侧的上棘内3cm出各做5mm的穿刺孔。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的病患使用护理干预方式。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1.0对两组病患的数据信息进行临床分析,用χ±s代表两组病患的计量数据,用t值进行检验;用卡方检验两组病患的计数数据。P

2 结 果

对比两组病患手术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时间,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见表1。

3 围术期的护理干预

3.1 手术前的护理

3.1.1 专业培训 为护理服务人员提供专业的有关腹腔镜手术知识的培训,让每位护理服务人员都掌握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手术的知识,知晓手术流程以及麻醉方法,掌握有关术前与术后准备工作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3.1.2 心理护理 腹腔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技术,一些病患对此种手术缺少认识,护理人员要对此相关知识做详细了解,对手术的优点以及围术期需要注意的事项详细告知给病患,对病患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帮助病患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3.2 手术后的护理

3.2.1 观察生命体征 手术后为病患提供3小时的心电图观察,护理服务人员要每隔15到30分钟巡视一次病房,对病患的意识形态加强注意,对病患的血氧饱和度与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手术后每隔6小时就要对病房进行1次巡视,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向医生汇报。

3.2.2 活动指导 腹腔镜切除术产生的创伤较小,病患康复的速度较快,当病患的血压平稳后,要鼓励病患多做一些活动;在病床上帮助病患翻身;手术后的第一天,在拔除导尿管后,帮助病患下床活动,活动的具体时间与活动量要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不可劳累过度。

4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式,虽然这种手术方式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的特点,但气腹与穿刺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围术期为使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病患提供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病患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8篇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2]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3]陈怀生,温隽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510-512.

[4]周红艳.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J].中外医疗,2008,7:79.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诊PCI;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97―01

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类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疾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疾病,恢复快,成效显著。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共行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1例,成功挽救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命,有效降低了该类疾病的病死率与并发症,改善心功能,也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5-76岁,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回旋支等单支病变14例,各植入支架一枚,多支病变7例,植入支架2枚者5例,2例为植入3枚支架。手术均为股动脉穿刺,术后再灌注良好,皮下血肿有1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有濒死感,加之对治疗及预后认识认识不足,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2],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以娴熟的动作、专业的讲解来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在最短时间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疾病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2.1.2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检验项目: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碘过敏试验等,并遵医嘱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一般无出血倾向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并予以双侧腹股沟备皮、指导禁食4小时,训练床上大小便等。备齐抢救器材及抢救药物,将病人护送至DSA,与导管室护士做好交接班。

2.2术中护理:在术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重视病人主诉,并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抢救器械与药物均处于备用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及时准确处理。

2.3术后护理

2.3.1局部伤口观察:拔除动脉鞘管前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半小时观察记录一次,连续4次,如穿刺处渗血,汇报医师予以压迫止血及加压包扎,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下降、颜色苍白,应通知医生予以适当松解弹力绷带。本组患者有一例出现皮下血肿,予以加压包扎后症状缓解。

2.3.2全身情况监测:重视病人主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包括心律、心率、血压、神志及临床症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易发生低血压[3],更应严密观察血压,严防低血压,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主诉,并加强心理安慰。

2.3.3拔鞘管的护理:术后4-6小时予以拔除动脉鞘管,拔管时指导病人平卧,下肢伸直,忌屈曲,并备好阿托品、多巴胺、间羟胺药物,配合医生做好观察与抢救工作,一旦出现迷走反射,立即处理。同时注意多与病人交谈,以分散病人注意力,行心理疏导。拔管后病人绝对卧床6小时,局部伤口予以1kg砂袋压迫6小时,卧床休息24小时,继续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严防出现渗血及皮下血肿,卧床期间,予以行肢体被动活动与腰肌按摩,以防下肢血栓及腰部不适。

2.3.4饮食护理: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即指导病人进食进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为宜,少食多餐。

2.3.5排便护理: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限制及思想负担重,往往会出现便秘,予以提供隐秘环境,必要时予以缓泻剂使用。

2.3.6药物护理:急诊PCI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0天,观察全身及局部出血征象,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正确处理。抗生素一般常规使用3天,观察局部伤口及体温情况。

2.4出院宣教:指导病人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防感冒,坚持锻炼,注意强度,以不劳累为度,坚持服药,定期检查。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核心是尽早解除冠脉梗阻,最大限度减少心肌坏死,以期快速缓解症状,防止心室重塑、变大,从而减少心衰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在传统治疗中,只能保护未梗心肌,等待自然病程,梗死部位心肌坏死彻底,并发症多,急性期死亡率高,心功能差。而施行急诊PCI术后,可有效恢复冠脉血供,为心肌梗死病人获得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措施,通过12例该类病人的护理,我们感到完整、细心的术前护理以及严密周到的术后观察与指导,对于提高该类疾病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皓,黄从新,王凤,等.青年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瘸交特点研究[J].中国医学文擅・老年医学。2007.16(3):174―1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1―263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诊PCI;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类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疾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疾病,恢复快,成效显著。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共行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1例,成功挽救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命,有效降低了该类疾病的病死率与并发症[1],改善心功能,也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5-76岁,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回旋支等单支病变14例,各植入支架一枚,多支病变7例,植入支架2枚者5例,2例为植入3枚支架。手术均为股动脉穿刺,术后再灌注良好,皮下血肿有1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有濒死感,加之对治疗及预后认识认识不足,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2],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以娴熟的动作、专业的讲解来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在最短时间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疾病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2.1.2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检验项目: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碘过敏试验等,并遵医嘱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一般无出血倾向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并予以双侧腹股沟备皮、指导禁食4小时,训练床上大小便等。备齐抢救器材及抢救药物,将病人护送至DSA,与导管室护士做好交接班。

2.2术中护理:在术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重视病人主诉,并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抢救器械与药物均处于备用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及时准确处理。

2.3术后护理

2.3.1局部伤口观察:拔除动脉鞘管前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半小时观察记录一次,连续4次,如穿刺处渗血,汇报医师予以压迫止血及加压包扎,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下降、颜色苍白,应通知医生予以适当松解弹力绷带。本组患者有一例出现皮下血肿,予以加压包扎后症状缓解。

2.3.2全身情况监测:重视病人主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包括心律、心率、血压、神志及临床症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易发生低血压[3],更应严密观察血压,严防低血压,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主诉,并加强心理安慰。

2.3.3拔鞘管的护理:术后4-6小时予以拔除动脉鞘管,拔管时指导病人平卧,下肢伸直,忌屈曲,并备好阿托品、多巴胺、间羟胺药物,配合医生做好观察与抢救工作,一旦出现迷走反射,立即处理。同时注意多与病人交谈,以分散病人注意力,行心理疏导。拔管后病人绝对卧床6小时,局部伤口予以1kg砂袋压迫6小时,卧床休息24小时,继续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严防出现渗血及皮下血肿,卧床期间,予以行肢体被动活动与腰肌按摩,以防下肢血栓及腰部不适。

2.3.4饮食护理: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即指导病人进食进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为宜,少食多餐。

2.3.5排便护理: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限制及思想负担重,往往会出现便秘,予以提供隐秘环境,必要时予以缓泻剂使用。

2.3.6药物护理:急诊PCI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0天,观察全身及局部出血征象,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正确处理。抗生素一般常规使用3天,观察局部伤口及体温情况。

2.4出院宣教:指导病人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防感冒,坚持锻炼,注意强度,以不劳累为度,坚持服药,定期检查。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施行急诊PCI术后,可有效恢复冠脉血供,为心肌梗死病人获得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措施,通过21例该类病人的护理,我们感到完整、细心的术前护理、严谨的术中配合以及严密周到的术后观察与指导,对于提高该类疾病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保,史世平,安健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山西医学杂志,2003,32(1):9-10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或溶解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可导致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周身症状。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成为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因此,除根据病人情况对症治疗外,还要有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 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 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 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 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发情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2]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科的常见病,主要是心肌的缺血和坏死,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这种病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早期溶栓治疗,对AMI而言,不仅能及时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而且能显著地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13年1月――2013年7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12例均符合AMI标准[1]。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0-78岁。心肌梗死部位:下壁5例,前问壁3例,前侧壁3例,广泛前壁1例。12例心梗病人均在发病后12h内入院。

1.2病例选择①心绞痛发作时间超过30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②心电图有明显ST段抬高,且伴有相应导联ST段降低。③发病12h内。④无溶栓禁忌症。

1.3方法12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心电图(18导联)、血常规、血凝4项、心肌酶等检查。口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给予0.9%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共连用5-7d,根据病情持续静脉点滴硝酸甘油24-48h,及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症处理。

1.4结果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10例,并发皮肤黏膜出血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2例。

2护理

2.1溶栓前准备将AMI病人安置在重危室CCU病室,病室环境应整洁、安静、避免噪音,并迅速建立二条静脉通路,选择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同时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加强病情观察,合理制定护理计划,24h监护,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对症处理,做好交接记录。遵医嘱急检血常规、心肌酶、凝血项等。使心电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放于病床旁,以备急用。

2.2心理护理AMI病人由于发病急骤,病情重,表现胸痛剧烈,有濒死感,病人心理非常恐惧,易出现烦躁、焦虑等情志变化,不良的情志变化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护士应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关怀,言语柔和,操作时动作轻稳,并耐心地讲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时的症状及预防措施,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2-3],同时,要注意避免让患者情绪激动,严格限制探视,以防其他不良外界刺激。

2.3溶栓时监护

2.3.1用药护理静脉滴注尿激酶过程中,护士应随时观察滴速,保证药物在30min内滴完,避免药物外渗引起皮下淤血。

2.3.2胸痛的监护护士应每隔10-15min询问并记录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2.3.3心电监护的观察溶栓前后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示波变化,溶栓前记录全导心电图作为基础值,溶栓后10-15min记录心电图,以后每30min记录1次心电图,连记3h,次日记录3次,以后1次/d,详细记录心电图的日期、时间、ST-T演变规律。

2.3.4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监护再通指标:①2h内胸痛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②2h内抬高的ST段峰值下降50%或ST段降到基线尚不足0.1mv;③溶栓后2h内出现再灌流心律失常;④血清肌酸肌酶或同工酶峰值提前16h或14h。凡具备第②项另加其他任何项及其以上者判断为血管再通。

2.4并发症护理在护理中责任护士加强病情观察,通过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以防有脑出血。同时应注意皮肤口腔黏膜有无出血,并及时化验二便潜血,观察在静脉穿刺或其他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并按医嘱定时抽查凝血酶原时间,做好护理记录及特护记录。

3讨论

急性心梗治疗关键是及时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功能,降低病死率。在心肌再灌注的治疗方面,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疗效肯定。尿激酶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的溶栓剂。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做好各项监护,保证溶栓药物正确、有效地输入,并通过密切的护理配合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8):710-725.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理护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27-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危急病症,病情严重、并发症多。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监测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而且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为研究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现将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10例,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和医院医学伦理学的批准后。10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最40~72岁,平均年龄(56.6±3.7)岁,有高血压患病史的3例,冠心病患者4例,其它脏器原发性病变的2例,无明显诱因的1例。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加强沟通:护士要从过去的被动聆听患者的叙述改为主动、有目的性地与患者沟通。本组心肌梗死患者均为中老年,也许部分患者的耐心及理解力有限,无法理解护士所说的专业术语或者对于护士感到不耐烦,此时护士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用简单生动有趣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老年患者大部分都会有孤独感,护士经常与患者沟通,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且患者会感觉到被关注、温暖,使得他们更愿意与护士交流沟通,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还可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要了解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源,根据了解到的具体情况做出心理护理的诊断,作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并且通过心理护理将对患者的关怀贯穿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同时要注意心理护理的时间,最佳护理时间应该选在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1]。

1.2.2康复过程中注意心理干预:恢复期间注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减少应激性的精神疲劳。由于心肌梗死病人活动量少,反应慢,需要卧床休养,生活中许多环节都需要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所以不仅要做好有关监测,还要实时的帮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和帮助患者完成所有治疗。

1.3观察指标:比较患者对去年收治的10例患者住院期间对于护士工作的满意度。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分为满意、不满意,剔除无效问卷。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患者满意度比较,具体见表1 。2012年至2013年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为80%,2011年至2012年住院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为30%,两者比较,x2=8.7601,P

4 讨论

心肌梗死属于危重急症,常有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病情来势汹汹,表现为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发绀等,这些症状容易让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低落等心理障碍[2]。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同时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潜在危险,这些病变的直接诱因往往都是由患者的情绪过度紧张或者情绪起伏过大所引起的,心理上的不稳定会引起血压和心脏等很多方面的功能性病变,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关键的,心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患者的预后情况。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病人心理问题的根源,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提高患者对于康复的信心,可提高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促进康复,降低致残率,加快患者恢复的进程[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且术后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可明显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降低心肌梗死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冰霞,陈丽燕.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61-2463.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2.14.067.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危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57―01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一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一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极易疲劳,具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和朝轻暮重等特点。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急骤发生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的危象,是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常见诱因为强烈的精神刺激、劳累、停药,感染等,若抢救不及时可加重病情,增加医疗费用,或因摩息及发生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给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心身痛苦。如抢救及时,护理得当,病人生命可得到恢复。因此,加强护理措施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至关重要, 危象分3种: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及反拗危象,3者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1临床资料

我科2012年6月一2013年7月共治疗重症肌无力病人8例重症肌无力,男5例,女3例;年龄在30-60岁,8例重症肌无力病人人院时均有眼睑下垂,饮水呛咳,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男1例56岁,女1例66岁,均出现呼吸机麻痹、呼吸困难、和痰液排出困难、即行气管插管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经抢救自主呼吸恢复正常,8例重症肌无力病人痊愈出院,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病情均好转出院。

2护理

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15 rnin~30 min巡视病房1次,给予持续吸氧,定时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缺氧改善情况。如呼吸困难加重、频率变慢要及时通知医师处理,有心跳呼吸骤停者要紧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本组气管切开病人2例均给予特级护理。

2.2 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抗胆碱酯酶药物易引起毒蕈碱样症状:唾液分泌增多、流延、瞳孔缩小、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出汗,可给予阿托品对抗,以缓解症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防止胆碱能危象的发生。激素冲击疗法可导致症状加重、消化道出血、血糖增高、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等副反应,严重时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因此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一旦出现肌无力危象.紧急配合医9ili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要指导病人正确用药,吞咽困难的病人应在饭前用药;注射新斯的明的病人,在药物发生作用后协助其叩背咳痰。

2.3 做好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病人呼吸困难,咳痰无力,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是病人康复的关键。对气管切开病人要严格按照气管切开护理常规进行操作,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给病人吸纯氧2min,防止吸痰造成病人缺氧。做好气道湿化,防止痰液黏稠、结痂,影响通气功能。每日更换切口处纱布2次,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病人,指导病人与机器同步呼吸,观察呼吸机吸人气压力是否适合病人,病人有无胃肠胀气、耳膜疼痛、恶心呕吐、漏气、鼻梁受压等症,如有不适及时调整,并适当加温湿化。

2.4 做好基础护理 由于病人出汗多、分泌物多,护士要帮助病人温水擦浴,勤换床单被罩病服等,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使病人舒适。做好口腔、尿道、会护理,吞咽困难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对四肢肌力低的病人要定时给予翻身叩背,做好皮肤护理。

2.5 饮食护理 因病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易导致营养失调,宜留置胃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在鼻饲过程中注意鼻饲液的温度,勿过凉过热,饮食用具保持干净,防止病人腹泻导致肌无力危象症状加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尽量鼓励病人经13进食,不足部分由胃管补充。恢复期病人要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生、冷、坚硬食物,避免大便用力。

2.6 有效交流 病人因肌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交流障碍.为了达到有效交流,将病人的基本需求制作成卡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便于病人用数字或手指表示需求。能书写的病人,为其提供纸、笔。尽量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在愉快、信任的心态下配合治疗。

2.7 心理护理 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心理活动很复杂。因病程长、反复发作,病人易产生恐惧、焦虑等症状。病情稍有加重,心理负担则会随之加重,情绪低落,女病人会担心家庭、孩子,自费病人会顾虑家庭经济状况。

2.8 健康指导 感染、外伤、过度紧张、劳累及某些药物均可诱发重症肌无力或促进肌无力加重。因此病人要保持乐观心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避免感染、疲劳,遵医嘱服药,适量活动。禁用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安定、氯丙嗪、吗啡等肌肉松弛剂;奎尼丁等心律失常药。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指病人急骤发生延髓肌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是重症肌无力病人最危险的状态,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抗胆碱酯酶药物是首选的治疗药物,但用量小易引起肌无力危象;用量大易引起胆碱能危象;长期使用病人对药物不敏感易导致反拗危象。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及用药后反应,及时发现危象,及时救治,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是保证病人顺利康复的关键。

3讨论

重症肌无力及危象病程长,疗效慢。重症肌无力及危象的护理对其康复至关重要,加强护理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对患者的正确指导和护理,让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对提高重症肌无力及危象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1.

[2] 金真,林燕玲,林静仪.重症肌无力病人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的临床研究{J}. 护理研究,2010.20(10B):2666.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急诊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15-02

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其是指心肌因冠状动脉供血的中段或急剧减少而导致其持久而严重的缺血,进而形成心肌坏死[1]。AMI其病情较重、发病急、并发症多、猝死率高,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疾病。AMI患者常表现为心肌缺血、胸痛、心肌损伤以及坏死、循环功能出现障碍、意识障碍、心率严重失常等[2]。因此应及时抢救AMI患者,然而对AMI患者的抢救治疗固然很重,然而在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也是不容忽视的。若在急救过程中,护理不当,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本文中对80例AMI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急诊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详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80例于近两年来在我院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2h之内,且均有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其中男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女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年龄区间在43至80岁,人均年龄(61.5 ±15.2)岁。将所有被研究的AMI患者分为护理组40例以及对照组40例,护理组40例AMI患者中,女性AMI患者18例,男性AMI患者22例,年龄区间在43至70岁,人均年龄(56.5± 10.3)岁。对照组40例AMI患者中,女性AMI患者17例,男性AMI患者23例。所有被研究的AMI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上大致形同(P

1.2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即:常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采用系统、科学的护理。具体方法有:1)基础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患者往往会情绪不稳而影响治疗,耽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间,因此应及时为患者镇静止痛。并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为避免患者的心脏压力,应依据患者的药物效果以及临床反应对输液的剂量以及速度加以控制。同时应维持血压的稳定,对患者的血容量加以纠正。为防止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应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在24h内发生的常见并发症,其病死率较高。最后应对患者的常规项目例如呼吸、体温、血压等变化进行观察。2)早期吸氧,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给予患者氧气支持是急救的重要措施,其能够控制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再扩大。患者送院后,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在吸氧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随时查看吸氧管是否堵塞。依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决定患者吸氧量。3)饮食护理,患者胃肠蠕动因心肌的供血不足而减慢,而导致患者食欲不振引起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患者的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宜过饱或营养不良。4)排便护理,患者在大便时不宜用力,因为用力会并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可能会发生猝死。因此对于便秘的患者,应使用药物辅以轻柔的腹部按摩帮助患者通便。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密切观察,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给与心肌梗死患者更多的关爱。

1.3观察项目:对2组的死亡率以及对护士服务满意度进行观察。

1.4数据统计方法:本文中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使用SPSS11.0软件,以P

2.结果

在护理后,护理组的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要低(P

3.结论

AMI其病情较重、发病急、并发症多、猝死率高,容易引发心衰、心率失常等并发症,是比较常见的危重疾病[3]。因此对AMI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很要,然而在这过程中,若患者为得到全面、有效的护理,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发生猝死。而在护理中应针对以下要点进行护理:基础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严密监测;早期吸氧,随时查看吸氧管是否堵塞,依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决定患者吸氧量;饮食护理,患者的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宜过饱或营养不良;排便护理,排便时患者不宜用力,否则会并发多种并发症;心理护理,给与心肌梗死患者更多的关爱与支持等。

本文中将科学、系统的护理应用于护理组并比较采用常规AMI的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结果显示护理组的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要低(P

参考文献

[1]颜红凤. 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分析[J]. 当代医学,2011,0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