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现阶段环境问题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形势下,应做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这也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要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些,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为农业的更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现阶段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农作物秸秆没有进行科学处理。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了对于农作物秸秆处置的管理,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但还是有很多的农作物秸秆被焚烧,每年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没有被有效利用,有的地方将大部分秸秆丢弃在河沟里或直接露天焚烧,这对于水和空气都是巨大的污染,大量氮元素被白白损耗掉。在夏季和秋季情况最为恶劣,很多的秸秆由于潮湿没有完全燃烧,大量的烟雾粉尘聚集在空气中无法消散,导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污染了环境。这样对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极易诱发各种疾病。

1.2 畜禽养殖污染物的随意排放。近年来,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有关调查显示,每年我国的畜禽养殖粪水以及排出的粪便就有十七亿吨之多,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污染的面积十分广,为治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我国在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处理上并不尽如人意,很多的养殖户只是将污染物随意扔掉而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农业水污染中,有一半以上来自畜禽和农田污染物,对于水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1.3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人口数量也不嘣龆啵城市的污染也不断增多。而城市污染在逐渐向农村转移,主要有三种,即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旅游污染。工业污染主要是城市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很多一、二线城市的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中经营,这些企业向农村或郊区转移。生活污染主要是由于城市的绿化环保工作在不断加强,城市中的垃圾很多都被存放在了郊区或农村。这些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大量堆积使耕地受到了影响,很多都无法使用。近年来旅游业持续火爆,城市的旅游也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了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有的人文景观过度开发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致命的破坏,这就是旅游污染。

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要想使农业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为此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以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为依托,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土地。采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最大化地保证耕地面积。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力度,并对成果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应用,将技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助力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2.2 治理环境污染。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理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这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需要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联动和通力配合,对化工品、饲料添加剂以及农药等进行治理。为农民群众讲解关于农药的知识,使农药的使用更为科学合理,对于那些高残留的农药要逐渐摒弃。按照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提高施肥结构,最终落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2.3保护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耕地,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耕地,农业生产是无法进行的。所以必须要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拥有保护耕地的意识。要制定严格的保护耕地的政策法规,并坚决执行到位,进而保障耕地面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2.4 治理水污染。我国本就水资源缺乏,再加上水资源污染使问题就更为严重。所以必须要加强水资源的治理工作,这也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措施是加强对水污染质量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找到污染源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展开有效治理。也就是转变思想,针对现阶段的问题,制定新的治理措施,从源头出发,纵观整个污染过程,将治理和防治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和措施;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市民文化和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通过该城的景观建设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在现今发展中,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节奏愈来愈快,在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方面不断涌现出较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舒适、高质、友好的环境质量已成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最广泛的呼声。

一、生态城市体的内容与主体特征

最早是在由UNESCO组织开展的“man and biosphere”项目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重要概念。生态城市从狭义上讲,仅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结构布局合理、整体统一、区域独立、相互协调、高质高效、科学持久、和谐友好等七大特色是生态城市体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和谐友好即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自然融合;高质高效性具体为,分级、分层、有序、循环的将所有能量、资源和物质都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率;科学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科学分配各种资源,满足各个不同时间、空间段在发展上对能源的需求,也即解决今人和后人在发展时对资源需求的分配问题;整体统一即是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三位一体地和谐统一发展,不顾此不失彼,在一定科学合理的秩序下共同稳步发展;区域独立性是指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各城市体之间既相互存在关联又各自功能独立;结构布局合理则是通过科学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浪费不过剩,同时健全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相互协调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历时十八个月,由经合组织在2007年提交的《中国环境报告》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作出如下描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层面上的差距正快速缩小,然后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现状却趋近于平穷的第三世界。”作为人口最集中区域和社会化活动高度集散地,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列待解决的问题。

1、环境污染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中的污染形式众多:噪音、水体、土地、大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都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通过生化反应,上述污染又会形成众多有毒有害衍生物,造成次生污染。

2、资源利用和能源短缺

在城市工业建设和城镇化推进的同时,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资源储备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下面主要从资源短缺和污染两方面进行讨论。1.一座城市正常运作时所需的能量和资源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供给的量,也即该区域生态环境是处于超负荷状态下持续供给城市运转所需的能量。以水资源为例: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四十二的北方地区,其相应流域河流所提供的水资源流量只在全国江河流域中占比百分之十八,在黄、辽等缺水较为严重的下游地区,部分工业城市甚至存在地下水耗尽的危险;2.由于城市集聚各种污染物,是一个最大的污染源头,对本已短缺的资源又会造成较大污染和破坏。以土地资源为例:在农耕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一面提高作物产量,一面又破坏土地的生产能力,若遇上生活污水、生产排废、酸雨等其他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土地资源会遭到更深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3、居住和出行的问题

居住条件的集中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工作负荷,此外,交通工具和条件的便利性也是发展改善地区居住环境的前提条件。若私家车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主体地位,那么除了随之而来的废气污染问题,城市中被消耗占用的资源(如土地空间、燃油能源等)也会急剧增加;地表水体循环也会因大量铺设水泥道路而被严重破坏;在居住环境方面,大量建设高层住宅也会对生态环境中的水体和大气循环起到负面作用。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

1. 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首先应考虑既定目标的合理性。同时具有分类引导、舒适宜居、协调统一等几大特点的目标才具有合理性。协调统一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舒适宜居则主要是满足市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注重环境改善的具体成效,同时辅以人文环境建设;分类引导要根据城市客观条件,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化建设。

2. 开展节能高效、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

第三产业相对欠发达,城市整体工业水平尚停留在中期发展阶段,是我国现今城市化建设的基本国情。向着高效率、低能耗方向发展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相当正面的现实促进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妥善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高效、低耗的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具体解决手段简述如下:首要问题是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其次要注意转变唯GDP数据增长论的政绩评定体系,在考核官员政绩时应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纳入考察范围;同步地还需相应改变税收政策,生产型企业上缴税款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会刺激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税收丰厚的重工产业,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最后则需要平衡能源消耗和现实价格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法通过货币正确量化环境建设、保护与资源使用之间的具体关系,只有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才能使现实交易价格与对应资源能源相匹配,降低发达国家在生产中产生的环境保护成本转移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促进自有“三高”环保技术型产业的

发展。

3. 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也是城市在环境方面发展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当中需要同时统筹兼顾保护环境健康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这在本质上与哲学中提出的“人、事、物相互平衡”理论相一致,对顺利建成友好生态环境城市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前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作出如下努力以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可承受工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城镇产业结构,控制投资规模,平稳较快地发展城镇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差异化有效配置,统筹全局,调控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2)从根本上重视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与保护,建立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决策机制。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杜绝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社会现象发生。

(3)颁布或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法律手段切实有效地引导环境建设的合理开展,引导尚存的错误发展思路走出误区。

(4)着重推行科学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性范围内构件经济、资源可循环发展体系。将工业生产循环系统与居民生活圈循环系统有机衔接,构建全社会生产生活可持续循环发展利用的环境保障体系。

4. 改革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1)理清环保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

应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中地方和地方、中央和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在环境治理上的具体权利和责任,解决部门间交叉治理、缺乏监督等现实问题。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民主监督和决策制度,保障社会各界的看法与声音都能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必须在城市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可允许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在城乡、城郊结合部、区域城市之间都建立良好的互动治理机制,避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产生多余消耗,提高效率。

(2)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政府职能角色逐渐从主体地位淡出,转入到制定公平合理科学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需的基础设施(如TOT、BOT等)建设;由经济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社会各项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高效的分配和利用。

(3)向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鼓励人人都成为建设中的主体角色,解决政府或者市场调节失灵的问题,缓和社会各不同团体之间在如何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存在的分歧和对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公示、搭建公共平台、大力宣传、政策差异化等各种手段,调动个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超前治理的收益性,最终发展成为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

五 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低效高耗的工业模式、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缺乏现实客观考量的发展思路、以及紊乱的经济秩序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高发展、高消费、高推进“三高”的社会发展现实局面下,能否有效解决城市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决定城市发展的前景,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经济又稳又快发展也起到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木易.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 杨俊.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19-01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随着水污染的加剧和“雾霾”的出现,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应的作为环保工作基础的环境监测也逐渐的被人们所重视。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主要就环境监测方面浅谈几点看法,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1、环境监测综述

1.1定义。环境监测是由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技术性监视、测试和解释,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操作。

1.2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归纳为: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1.3特点。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1)综合性。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2)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3)追踪性。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2、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准确率低

造成环境监测数据准确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监测部门技术落后和监测人员经验不足和态度不端正等问题造成很多的检测数据存在较大的失真现象。二是环境监测数据一般都会涉及到利益问题,环境监测数据准确且具有高效性,那么参与其中的政府相关部门将能够得到较好的奖励。监测数据失误或监测效率低,那么相关部门的考核成绩将无法通过。所以,很多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有些的为了实现最大利益,有的是为了达到考核成绩的要求对环境质量监测报告进行修改,因此直接造成上交至高层部门的质量报告数据与实际数据出现偏差,造成决策失准情况出现。

2.2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检测中仪器设备闲置现象十分严重。环境监测站许多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已列入地市级环境监测站的标准配置,但环境监测部门对此突发性污染,没有做出快速反应虽然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财政的支持,环境监测部门的硬件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申请购置某些仪器设备时不够审慎,只是为了满足环境监测站的基本配置要求而进行申购,不能为政府和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监测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由于未充分考虑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及其长远规划的使用效益和配套管理,造成部分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部分仪器设备购置后基本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2.3监测人员综合素质低

监测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监测经验才能够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但是在观察当前监测人们的工作质量时发现,很多工作人员由于上岗前没有进行或进行较少时间的培训造成在具体工作共无法满足工作要求。此外,环境监测需要经常到环境污染的地方进行实际勘察,因此条件比较艰苦,很多监测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承受不住压力辞职,直接造成人员流动较大,以致最后造成整个环境监测的质量低下。

2.4信息技术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工作,因此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监测工作的效率问题。目前,我国很多环境监测站在上报监测质量报告时多是以纸质的方式进行,这种情况除了信息传递比较耗时外,还很容易出现信息延误,造成无法及时制定解决措施,从而影响最后的环境污染处理质量。这种信息技术落后的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环境监测的效率,甚至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发展。

2.5环境监测缺乏应急措施

所谓应急措施,就是指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对于突发污染状况的处理措施。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来看,在这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制度上都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形的应急预案。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采样分析的过程中,无法对现场动态做出及时的准确的反应,给突发污染的治理带来了不便。

3、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措施

3.1实行监测科研工作,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尽量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检测科研工作,开展各种环境保护课题,包括对环境预测技术的研究问题、环境质量监测要素的评价问题、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规律问题以及环境管理方面的技术问题等课题进行研究,从而从多个角度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目前具体进行的研究内容主要有GIS技术、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报警技术以及解决污染事故的应急技术等,为了能够更快的提高监测技术水平,需要不断的增加研究内容,直到最后真正实现高质量的环境监测为止。

3.2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测数据准确度

当前的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度低的问题除了有客观方面如布点选择、研究仪器、样品采集和保存运输的方法等原因外,还包括主观方面如监测人员的心态、不负责任的心理、本身经验不足、知识认知存在偏差等方面原因。这两个原因直接导致监测数据缺乏准确度。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加强对所有仪器、设备、试剂和监测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发现质量问题的样品、容器和没有经过较长时间培训的人员要进行处理,坚持做到一切工作以保障质量为中心。

3.3努力提高整体监测人员的素质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所有检测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提高人员素质的方法为:招聘监测人员时尽量选择有较高知识水平和经验的人,上岗前的监测人员都要进行一个为期比较长的技术知识培训。同时,在平常工作中要定期进行技术能力的考核,督促监测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3.4利用现代科技、实现监测信息化

信息收集和传递效率对于环境监测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逐年增多,实现监测信息化已经成为环境监测部门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通过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在环境监测部门进行信息化设置,努力发挥信息的功能,使其更多的为监测工作,从而提高监测质量。

3.5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最后,加强对自动化、便携式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指导行动,才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然出路。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行,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就是将环境监测工作落到实处。作为一名环境监测人员,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履职尽责,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控制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整合

1引言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与社会实际发展的联系越发紧密,并且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品质,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学生是我国日后发展的关键主力,其本身只有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才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工作,其本身教学内容较为宽泛,融入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与探索。

2环境教育的内容

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来说,环境教育属于一种新的教育方向,并且涉及了较多的专业范围和相关问题。现阶段环境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实施也在不断的进行当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发展关系,形成科学的发展,并且了解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保护环境的相关技术和对策。一般来说,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分为对环境中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相关环保基础知识等几部分的内容。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将环保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进行青少年环保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未来环保教育工作中仍旧需不断的落实和开展。

3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

3.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地理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水平,并且对于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现阶段,地球生态环境的形势较为严峻,保护生态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居住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改进与创新,并且也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开展课堂环境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探索改善环境的有效对策,更好的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来完成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对于地理教学的相关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提出了对学生价值观、思想跟和道德观的培养需求。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托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通过推广环境保护的思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认识,明确教学目标,主动的承担起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责任,真正的培养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人才。

3.2教师要加强进修

环境教育的开展,教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引导者,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环境教育意识和环境教育水平,才可以更好的保证环境教育的效果。由于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环境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不断的分析,进而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本身也要不断的参与进修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活动,获得更好的教学能力。教师之间也要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互动,通过良好的交流,相互促进提高,真正的将环境教育的工作进行落实,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效整合。

3.3在课堂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材内容较为丰富,并且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灵活的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利用和把握,并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沉浸在环境教育当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真正的启发学生。在实践教学当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采用实例分析教学法,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参与到讨论与学习当中,通过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更好的掌握环境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专题教学。通过对某一专题内容进行专门的讲解,并且邀请相关环境部门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报告演讲,有意识、有计划的为学生讲解环境问题,巩固课堂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另外,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良好的开放性。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很多,并且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并且通过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

3.4在课外教育中整合环境教育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有效地补充和巩固课堂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成果。通过课外活动的应用,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可参与性,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进行发挥。教师还要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到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自动手和体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联系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育工作。通过不同方面的共同努力,更好的将环境教育的效果进行巩固。课外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参与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进而达到对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培养的目的。地理教师本身也可以自发的组织成环保宣传活动对,定期的制定出生动、有趣的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当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的提高环境教育的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和融入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重视课内外教学,合理、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环境的需求,基于课堂,不局限于课堂的开展教学工作,不断的挖掘和研究环境教学,有效的对环境意识进行渗透和培养,充分将教师的主导性进行发挥。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鹏.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文理导航(下旬).2011(06)

[2]段景春.地理教学中的环境观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随着人类对环境关注程度的增加,环境因素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各企业把环境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环境会计也因此走入到我们的视野。然而过去狭义的环境成本只包括了产品的制造阶段,而广义上的环境成本还包括产品研发阶段产生的环境成本及服务与处理阶段的环境成本,上述三个阶段构成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本文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系列),现已正式颁布的有8个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个,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以及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这些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做出原则性的框架性规定,对如何达到这些环境规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种环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但从ISO14000系列标准对环境成本问题的阐述可知,这些标准都没有明确企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的标准也未作规定,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没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亟待建立一套关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方案。企业传统成本核算具有一定局限性,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价值耗费进行对象化的数额,在此强调以经济资源为主进行成本核算,而实际上当前很多企业都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换来企业利润的增长的,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并未将其考虑进去,因此传统成本核算是不真实的,进而在产品定价上也会出现偏差。具体而言,企业核算的范围有了扩展,扩大到研发以及服务与处理阶段,同时引起成本核算的一系列变化,我们要根据产品所处的阶段不同对其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计量与披露。

二、生命周期基本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最初研发直至消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从生产者角度看,一个产品的生产,原材料购进后,经过工厂的制造、加工,形成半成品和产成品,最后包装,经过验收入库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由生产者来完成,可称之为“产品生产周期”或“制造周期”。对整个企业来讲,则要经历创意过程,然后经历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即从产品产生到交付顾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由经营企业来完成,可称之为“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从顾客角度看,自产品购入经过使用磨损直至报废的过程是产品的使用周期,这也是生产者售后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加上研发、制造和营销过程可称之为“顾客产品生命周期”。从社会角度看,任何产品都要经过研发、营销、顾客使用和产品废弃等几个阶段,这一完整的过程又可称之为“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因此,可采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其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立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销售、使用、废弃等各个阶段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加以会计处理。

三、生命周期法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一)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计量

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亦即指在环境成本确认的基础上,对其业务和事项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进行数量和金额认定、计算和最终确认的过程。环境成本的计量问题是困扰环境成本会计发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原理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一些专门的处理方法。

1研究开发阶段。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就要做好环境预防,对企业环境成本做好事前控制,具体包括:环境资源保护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更新费用;社会环境保护公共工程和投资建设、维护、更新费用中由企业负担的部分;企业环保部门的管理费用等。因此在该阶段,企业可采用差额计量法,即指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支出时,根据支出总金额减去没有环境保护功能的投资支出的差额来进行计量,其后的折旧额也按这种差额的折旧进入环境成本。

2生产制造阶段。企业在此阶段会生产出大量产品,与此同时也会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很多环境问题也产生在此阶段,所以该阶段的环境成本集中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等方面。对于环境污染专项治理投资成本的计量也属于全额计量的范畴。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可以采用按比例分配计量的方法,即将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污染的治理费用,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到各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去。

3服务及处置阶段。该阶段的环境成本包括产品在使用时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的环境成本以及产品报废处置时产生的环境成本,这些环境成本我们可以类比产品制造阶段的环境污染专项治理投资成本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分别采用全额计量法和按比例分配计量的方法。(二)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核算

结合生命周期思想分阶段核算的企业环境成本,更能全面考虑其产品在各个阶段的特色,从而提供详细的与环境决策相关的信息。

1研究开发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实质上是一种预算,因为很多产品或设备使用的时间都比较长,他们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以至最终的处置成本大多是相关领域专家的估计,所使用的只能是近似值运用生命周期预算。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研究开发阶段的成本决定了产品80%的成本,因此该阶段产生一定比例的环境成本,我们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核算,所以我们可设立成本的目标即利用目标成本法对该阶段的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基于价值的目标成本法以所能实现的价值为导向,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即按照供应链上各种作业活动创造价值的比例分摊目标成本,采用目标成本法能有效降低环境成本,加强产品价格竞争。

2生产制造阶段。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并向环境排放。由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当这些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超过环境容量的有限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促使企业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将废弃物排放控制在环境容量的范围之内,这样就产生了企业在该阶段的环境成本。因此可采用改善成本法对企业在该阶段的环境成本进行前馈型管理,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这样,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3服务及处置阶段。产品在售出后开始为消费者服务以及在服务结束后要对其进行报废处置,在此阶段会因为产品的品质质量因素不同程度的对环境造成影响,这时的作为企业外部缺陷成本的环境成本也应该由企业考虑,由于这种成本源于产品质量,暂且可利用质量成本法对其进行核算。

(三)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披露

目前,众多公司在披露环境信息时,并没有共同接受和依据的专业标准,环境报告中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财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都有待发展。鉴于此,提出运用生命周期法对环境会计成本进行不同阶段的披露,在具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环境成本报表及附注。

1研究开发阶段。由于以上对环境成本核算和环境成本计量的研究,在对该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时要反映这两点,将研究开发阶段的所耗费的环境成本在报表中体现,对于成本核算中的目标成本法和成本计量采用的差额计量法和全额计量法在附注进行披露。同时,企业在本阶段为了节约环境成本会研制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也应该进行披露,对外公开。但在公开之前企业应将新技术申请专利,并将该专利价值写入环境成本报表,这样不仅形成了其自身的无形资产,保护了企业,而且也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生产制造阶段。对于该阶段的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我们同样结合前面的研究,先把核算计量的实际价值计入环境成本报表,另一方面在附注中披露企业在生产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核算采用的改善成本法和成本计量采用的差额计量和按比例分配计量。报表附注中应披露记入损益的金额,并区分为经营和非经营产生的环境成本,还应按适合企业经营性质和规模的方式进行分析,或按环境问题的类型进行分析,或同时按以上两种方式进行分析。由于不遵守环境法规而被判处的罚款以及由于以往环境污染和损害造成损失或伤害而对第三方的赔偿,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成本不同,它们不对企业提供任何利益或回报,因而应单独在报表中披露。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国 企业 已逐渐从粗放经营过渡到集约经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的贡献已成为他们之间竞争的有力砝码,因而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成本并将其纳入到成本核算中。本文立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销售各个阶段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加以 会计 处理,并提出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关键词: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随着人类对环境关注程度的增加,环境因素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各企业把环境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环境会计也因此走入到我们的视野。然而过去狭义的环境成本只包括了产品的制造阶段,而广义上的环境成本还包括产品研发阶段产生的环境成本及服务与处理阶段的环境成本,上述三个阶段构成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本文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系列),现已正式颁布的有8个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个,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以及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这些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做出原则性的框架性规定,对如何达到这些环境规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种环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但从iso14000系列标准对环境成本问题的阐述可知,这些标准都没有明确企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的标准也未作规定,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没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亟待建立一套关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方案。企业传统成本核算具有一定局限性,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 经济 资源价值耗费进行对象化的数额,在此强调以经济资源为主进行成本核算,而实际上当前很多企业都是以 自然 资源的消耗换来企业利润的增长的,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并未将其考虑进去,因此传统成本核算是不真实的,进而在产品定价上也会出现偏差。具体而言,企业核算的范围有了扩展,扩大到研发以及服务与处理阶段,同时引起成本核算的一系列变化,我们要根据产品所处的阶段不同对其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计量与披露。

二、生命周期基本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最初研发直至消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从生产者角度看,一个产品的生产,原材料购进后,经过工厂的制造、加工,形成半成品和产成品,最后包装,经过验收入库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由生产者来完成,可称之为“产品生产周期”或“制造周期”。对整个企业来讲,则要经历创意过程,然后经历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即从产品产生到交付顾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由经营企业来完成,可称之为“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从顾客角度看,自产品购入经过使用磨损直至报废的过程是产品的使用周期,这也是生产者售后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加上研发、制造和营销过程可称之为“顾客产品生命周期”。从社会角度看,任何产品都要经过研发、营销、顾客使用和产品废弃等几个阶段,这一完整的过程又可称之为“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因此,可采用生命周期成本 计算 ,其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立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销售、使用、废弃等各个阶段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加以会计处理。

三、生命周期法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一)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计量

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亦即指在环境成本确认的基础上,对其业务和事项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进行数量和金额认定、计算和最终确认的过程。环境成本的计量问题是困扰环境成本会计 发展 及应用的关键问题,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原理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一些专门的处理方法。

1 研究开发阶段。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就要做好环境预防,对企业环境成本做好事前控制,具体包括:环境资源保护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更新费用;社会环境保护公共工程和投资建设、维护、更新费用中由企业负担的部分;企业环保部门的管理费用等。因此在该阶段,企业可采用差额计量法,即指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支出时,根据支出总金额减去没有环境保护功能的投资支出的差额来进行计量,其后的折旧额也按这种差额的折旧进入环境成本。

2 生产制造阶段。企业在此阶段会生产出大量产品,与此同时也会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很多环境问题也产生在此阶段,所以该阶段的环境成本集中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等方面。对于环境污染专项治理投资成本的计量也属于全额计量的范畴。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可以采用按比例分配计量的方法,即将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污染的治理费用,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到各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去。

3 服务及处置阶段。该阶段的环境成本包括产品在使用时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的环境成本以及产品报废处置时产生的环境成本,这些环境成本我们可以类比产品制造阶段的环境污染专项治理投资成本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分别采用全额计量法和按比例分配计量的方法。

(二)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 会计 成本核算

结合生命周期思想分阶段核算的 企业 环境成本,更能全面考虑其产品在各个阶段的特色,从而提供详细的与环境决策相关的信息。

1 研究开发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 计算 实质上是一种预算,因为很多产品或设备使用的时间都比较长,他们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以至最终的处置成本大多是相关领域专家的估计,所使用的只能是近似值运用生命周期预算。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研究开发阶段的成本决定了产品80%的成本,因此该阶段产生一定比例的环境成本,我们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核算,所以我们可设立成本的目标即利用目标成本法对该阶段的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基于价值的目标成本法以所能实现的价值为导向,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即按照供应链上各种作业活动创造价值的比例分摊目标成本,采用目标成本法能有效降低环境成本,加强产品价格竞争。

2 生产制造阶段。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并向环境排放。由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当这些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超过环境容量的有限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促使企业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将废弃物排放控制在环境容量的范围之内,这样就产生了企业在该阶段的环境成本。因此可采用改善成本法对企业在该阶段的环境成本进行前馈型管理,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这样,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3 服务及处置阶段。产品在售出后开始为消费者服务以及在服务结束后要对其进行报废处置,在此阶段会因为产品的品质质量因素不同程度的对环境造成影响,这时的作为企业外部缺陷成本的环境成本也应该由企业考虑,由于这种成本源于产品质量,暂且可利用质量成本法对其进行核算。

(三)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披露

目前,众多公司在披露环境信息时,并没有共同接受和依据的专业标准,环境报告中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财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都有待 发展 。鉴于此,提出运用生命周期法对环境会计成本进行不同阶段的披露,在具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环境成本报表及附注。

1 研究开发阶段。由于以上对环境成本核算和环境成本计量的研究,在对该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时要反映这两点,将研究开发阶段的所耗费的环境成本在报表中体现,对于成本核算中的目标成本法和成本计量采用的差额计量法和全额计量法在附注进行披露。同时,企业在本阶段为了节约环境成本会研制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也应该进行披露,对外公开。但在公开之前企业应将新技术申请专利,并将该专利价值写入环境成本报表,这样不仅形成了其自身的无形资产,保护了企业,而且也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 生产制造阶段。对于该阶段的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我们同样结合前面的研究,先把核算计量的实际价值计入环境成本报表,另一方面在附注中披露企业在生产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核算采用的改善成本法和成本计量采用的差额计量和按比例分配计量。报表附注中应披露记入损益的金额,并区分为经营和非经营产生的环境成本,还应按适合企业经营性质和规模的方式进行分析,或按环境问题的类型进行分析,或同时按以上两种方式进行分析。由于不遵守环境法规而被判处的罚款以及由于以往环境污染和损害造成损失或伤害而对第三方的赔偿,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成本不同,它们不对企业提供任何利益或回报,因而应单独在报表中披露。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生命周期; 环境成本; 成本控制

产品生命周期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对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和废弃物处置的产品寿命全过程和企业内外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的信息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达到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目标的和谐统一。

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一般采取的治理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即末端治理模式;认为环境成本控制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缺乏环保理念、销售阶段缺乏环保宣传和营销,没有考虑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这些环境成本在企业的总环境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给企业带来沉重的额外负担,导致产品总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合理控制好环境成本就是要针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策略,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环境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阶段环境成本之间潜在的联系,提出控制每个阶段环境成本的合理化建议。

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分析

(一)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成本的分解

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可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设计开发阶段、材料采购阶段、产品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和废弃物处置阶段,而废弃物处置阶段又可细分为两大类:可循环利用和不可循环利用。产品从设计开发阶段开始到废弃物处置阶段结束的整个生命周期承担的直接和间接的环境成本如表1所示。

(二)模型的假设条件

1.自变量与因变量。各阶段环境成本ci为自变量,产品总成本tc为因变量,由于环境成本总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动,所以相应的因变量tc就随着ci的变动而随之变动。

2.回归方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呈线性相关。

3.基于以上假设条件,回归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

(三)多元回归线性方程的建立

令ti(总成本)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观测值,tc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估计值。基于以上假设提出产品生命周期下的环境成本分析模型,即目标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规范方程。

符号说明:a为截距;bi为偏回归系数简称回归系数,即环境成本回归系数,它表示自变量ci对因变量tc的影响程度;n为观测次数(n>5,n大于因变量的个数)。

ti和ci都可通过计算得到。把观测值ti、ci代入多元回归规范方程中可以得到环境成本回归系数bi,把a、bi、ci代入目标回归方程可以得到tc。

样本所建立的目标回归方程是否线性相关,估计的有效程度如何,是应用该模型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回归方程之后,要对它进行显著性检验和评价。

回归方程的检验就是判断tc与ci之间是否有线性关系。

第一步:对回归方程进行总体显著性检验。需要检验特殊变量回归系数bi是否同时为0,即回归方程是否具有相关性,用f检验可得到。

第二步:对每个回归系数bi进行t检验。看它是否与0有显著的差异,与0有显著差异的bi所对应的自变量才对回归方程有贡献,贡献越大,影响程度越大,即贡献大的bi所对应的那个阶段的环境成本对总体成本的影响要大。

第三步:利用可决系数(r2)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是测定多个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它也是反映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可决系数越大,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自变量引起的变动占总变动的百分比高,观察点在回归直线附近越密集。可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它是一个非负统计量,随着抽样的不同而不同,即随样本而变动的统计量。它反映了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能够通过回归关系被自变量解释的比例。r2介于0与1之间,r2越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相关分析。为了表明总成本tc随每一项环境成本ci变化的相关程度,需要对该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反映相关强弱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r),反映了tc与ci的相关程度。因为这里tc与ci是正相关的,所以r介于0与1之间,r越大相关性越强。

(四)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1.对于单一产品,在环境总成本tc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比较bi的大小,可以直接分析出各个阶段环境成本ci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bi越大说明ci对总成本tc影响越大,找出对总成本tc影响较大的几个ci之后,进而可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降低环境总成本tc,以达到降低产品总成本的目的。

2.对于有替代品的产品,应先计算出替代品产品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ci和总成本tc,按单一产品的方法分析出替代品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ci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然后将两种产品的总成本tc和回归系数bi进行比较,选择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产品投入生产。假如产品a的总成本为tc,废弃物处置阶段环境成本c5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为b5,产品a的替代品b的总成本为tc',废弃物处置阶段环境成本c5'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为b5',且tc>tc',b5>b5',则说明产品a的总成本高于产品b的总成本,产品a在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比重亦高于产品b,基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控制模式,选择产品b进行生产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一)设计开发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设计开发阶段是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来看,虽然在这个阶段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成本,但是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看,生产产品所使用材料的类型及数量、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工艺流程及设备、销售过程是否使用环保包装、排放的废弃物等都决定了其对环境成本的影响。通过对上述多元回归线性模型赋值计算及实证检验得出: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成本大部分是由设计开发阶段所决定的,约占80%左右,因此设计开发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成本与经济代价。由图1可见,设计开发阶段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

所以要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全面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到设计方法之中,按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综合考虑的因素有:优先选择环保材料;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非再生资源的消耗;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尽量采取再循环、可拆卸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程度。

(二)采购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原材料是否符合产品生产的需要,价格是否合理等属于采购人员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然而采购人员却忽视了采购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这样不能平衡考虑采购活动对其他价值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因此要把“绿色采购”的概念融入取得材料阶段。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绿色采购。

1.选取环保原材料。环保原材料的选取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用环保的材料和零部件来替代有毒、有害及有辐射性的材料,降低三废排放以及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少安全风险;二是尽可能采用易于降解和再加工的材料或者可再生、可再循环利用的材料。

2.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包括产品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及运输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实现绿色采购。

3.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与选择,形成长期稳定的环境战略伙伴关系,并实现采购过程绿色化。

(三)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产品的生产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核心的阶段,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产品的生产环节。清洁生产是在生产环节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其对现代成本控制模式的要求是全面的、系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以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生产前、中、后的节能、降耗、减污,寻求资源、能源的废物的最少化。

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设备以求开发全新工艺流程,资源合理利用,优化产品结构,生产原料再循环利用,搞好末端治理,努力将废弃物排放降到最低。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产品和生产过程两个方面。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料到最终处置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量使用环保材料,于生产过程排放废弃物之前减少废物的数量。

(四)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在传统的产品环境成本控制中,销售阶段是一个被忽略的环节,不占据重要的位置,企业往往只注重销售量以及给企业带来的当前利润,而容易忽视企业的外部绿色形象,但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考虑,销售这一环节控制的重点是降低销售过程所造成的污染,从而控制企业环境成本。

为了控制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环境营销是降低控制环境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企业可以通过环境营销,采用环保包装物,回收产品包装物,并且对分销和促销环节进行绿色管理,进而降低环境负荷。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下面三种途径进行环境营销:1.生态包装;2.使用绿色通道;3.企业如果无法建立自己的绿色分销系统,也应该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

(五)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产品的最终处置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会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形成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环境成本之中。这一阶段环境成本难以计量,因而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说,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控制:

1.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开发、生产阶段的绿色管理,如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模式,来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延长产品生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2.对于已经废弃的产品,企业可以对其实施再循环与回收利用策略,从而降低废弃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控制环境成本。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只有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与实施控制方法,社会、生态、企业才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步丹璐,符刚.环境成本控制框架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2007(10).

[2] 王乃茜,范荔,郁利燕,徐浩.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探究—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0(2):100-101.

[3] 孔莉萍,赵银德.基于清洁生产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探讨[j].企业管理,2005(8): 109-110.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命周期; 环境成本; 成本控制

产品生命周期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对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和废弃物处置的产品寿命全过程和企业内外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的信息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达到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目标的和谐统一。

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一般采取的治理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即末端治理模式;认为环境成本控制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缺乏环保理念、销售阶段缺乏环保宣传和营销,没有考虑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这些环境成本在企业的总环境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给企业带来沉重的额外负担,导致产品总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合理控制好环境成本就是要针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策略,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环境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阶段环境成本之间潜在的联系,提出控制每个阶段环境成本的合理化建议。

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分析

(一)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成本的分解

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可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设计开发阶段、材料采购阶段、产品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和废弃物处置阶段,而废弃物处置阶段又可细分为两大类:可循环利用和不可循环利用。产品从设计开发阶段开始到废弃物处置阶段结束的整个生命周期承担的直接和间接的环境成本如表1所示。

(二)模型的假设条件

1.自变量与因变量。各阶段环境成本ci为自变量,产品总成本TC为因变量,由于环境成本总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动,所以相应的因变量TC就随着ci的变动而随之变动。

2.回归方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呈线性相关。

3.基于以上假设条件,回归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

(三)多元回归线性方程的建立

令Ti(总成本)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观测值,TC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估计值。基于以上假设提出产品生命周期下的环境成本分析模型,即目标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规范方程。

符号说明:a为截距;bi为偏回归系数简称回归系数,即环境成本回归系数,它表示自变量ci对因变量TC的影响程度;n为观测次数(n>5,n大于因变量的个数)。

Ti和ci都可通过计算得到。把观测值Ti、ci代入多元回归规范方程中可以得到环境成本回归系数bi,把a、bi、ci代入目标回归方程可以得到TC。

样本所建立的目标回归方程是否线性相关,估计的有效程度如何,是应用该模型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回归方程之后,要对它进行显著性检验和评价。

回归方程的检验就是判断TC与ci之间是否有线性关系。

第一步:对回归方程进行总体显著性检验。需要检验特殊变量回归系数bi是否同时为0,即回归方程是否具有相关性,用F检验可得到。

第二步:对每个回归系数bi进行t检验。看它是否与0有显著的差异,与0有显著差异的bi所对应的自变量才对回归方程有贡献,贡献越大,影响程度越大,即贡献大的bi所对应的那个阶段的环境成本对总体成本的影响要大。

第三步:利用可决系数(R2)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是测定多个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它也是反映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可决系数越大,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自变量引起的变动占总变动的百分比高,观察点在回归直线附近越密集。可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它是一个非负统计量,随着抽样的不同而不同,即随样本而变动的统计量。它反映了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能够通过回归关系被自变量解释的比例。R2介于0与1之间,R2越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相关分析。为了表明总成本TC随每一项环境成本ci变化的相关程度,需要对该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反映相关强弱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R),反映了TC与ci的相关程度。因为这里TC与ci是正相关的,所以R介于0与1之间,R越大相关性越强。

(四)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1.对于单一产品,在环境总成本TC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比较bi的大小,可以直接分析出各个阶段环境成本ci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bi越大说明ci对总成本TC影响越大,找出对总成本TC影响较大的几个ci之后,进而可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降低环境总成本TC,以达到降低产品总成本的目的。

2.对于有替代品的产品,应先计算出替代品产品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ci和总成本TC,按单一产品的方法分析出替代品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ci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然后将两种产品的总成本TC和回归系数bi进行比较,选择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产品投入生产。假如产品A的总成本为TC,废弃物处置阶段环境成本c5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为b5,产品A的替代品B的总成本为TC',废弃物处置阶段环境成本c5'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为b5',且TC>TC',b5>b5',则说明产品A的总成本高于产品B的总成本,产品A在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比重亦高于产品B,基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控制模式,选择产品B进行生产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一)设计开发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设计开发阶段是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来看,虽然在这个阶段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成本,但是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看,生产产品所使用材料的类型及数量、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工艺流程及设备、销售过程是否使用环保包装、排放的废弃物等都决定了其对环境成本的影响。通过对上述多元回归线性模型赋值计算及实证检验得出: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成本大部分是由设计开发阶段所决定的,约占80%左右,因此设计开发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成本与经济代价。由图1可见,设计开发阶段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

所以要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全面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到设计方法之中,按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综合考虑的因素有:优先选择环保材料;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非再生资源的消耗;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尽量采取再循环、可拆卸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程度。

(二)采购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原材料是否符合产品生产的需要,价格是否合理等属于采购人员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然而采购人员却忽视了采购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这样不能平衡考虑采购活动对其他价值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因此要把“绿色采购”的概念融入取得材料阶段。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绿色采购。

1.选取环保原材料。环保原材料的选取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用环保的材料和零部件来替代有毒、有害及有辐射性的材料,降低三废排放以及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少安全风险;二是尽可能采用易于降解和再加工的材料或者可再生、可再循环利用的材料。

2.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包括产品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及运输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实现绿色采购。

3.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与选择,形成长期稳定的环境战略伙伴关系,并实现采购过程绿色化。

(三)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产品的生产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核心的阶段,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产品的生产环节。清洁生产是在生产环节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其对现代成本控制模式的要求是全面的、系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以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生产前、中、后的节能、降耗、减污,寻求资源、能源的废物的最少化。

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设备以求开发全新工艺流程,资源合理利用,优化产品结构,生产原料再循环利用,搞好末端治理,努力将废弃物排放降到最低。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产品和生产过程两个方面。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料到最终处置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量使用环保材料,于生产过程排放废弃物之前减少废物的数量。

(四)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在传统的产品环境成本控制中,销售阶段是一个被忽略的环节,不占据重要的位置,企业往往只注重销售量以及给企业带来的当前利润,而容易忽视企业的外部绿色形象,但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考虑,销售这一环节控制的重点是降低销售过程所造成的污染,从而控制企业环境成本。

为了控制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环境营销是降低控制环境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企业可以通过环境营销,采用环保包装物,回收产品包装物,并且对分销和促销环节进行绿色管理,进而降低环境负荷。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下面三种途径进行环境营销:1.生态包装;2.使用绿色通道;3.企业如果无法建立自己的绿色分销系统,也应该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

(五)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产品的最终处置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会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形成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环境成本之中。这一阶段环境成本难以计量,因而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说,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控制:

1.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开发、生产阶段的绿色管理,如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模式,来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延长产品生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2.对于已经废弃的产品,企业可以对其实施再循环与回收利用策略,从而降低废弃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控制环境成本。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只有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与实施控制方法,社会、生态、企业才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步丹璐,符刚.环境成本控制框架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2007(10).

[2] 王乃茜,范荔,郁利燕,徐浩.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探究―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0(2):100-101.

[3] 孔莉萍,赵银德.基于清洁生产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探讨[J].企业管理,2005(8): 109-110.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2-04

1.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相继批复了一些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部级区域发展规划,其中就有山东省蓝黄“两区”,为了加快此区域的发展,各级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心血,但由于目前国内城市和区域间要素流动频繁、资源竞争和争夺日益加剧,国家批复的战略新区过多等原因,使得国家不可能在蓝黄“两区”的建设中给于过多的支持,为此我们要在改善软环境和加强资源要素的争夺上下功夫。目前,各级政府对于软环境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可以说软环境建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条件。

2.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区域软环境建设战略意义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目标定位,而对于目标的实现,一个合理的目标定位是必须而又非常具有意义的。

吕永俊认为软环境建设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是环境营造的主体。政府本身是软环境,主要是指政府的透明程度、办事效率、工作机制和廉价状况。建设经济软环境要求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权力转化为责任,把管理转化为服务[1]。其实软环境建设是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软环境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可促进软环境的建设,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人民,软环境建设也不例外。黄立丰认为,软环境建设为民利民,依靠群众共建共享。政府是否提出“软环境建设”口号并不重要,关键是软环境建设能否贴近群众,体现亲民,为民理念,能否让人民参与,让人民满意,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2]。政府政策的制定,处理事情的方式,要明确是为了群众,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改善民生,除了政府积极组织发动以外,很重要的还是靠社会每个人的参与,任何事情,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软环境的建设要真正依靠群众来建设,让群众受益是软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

3.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型

1969年美国工程师霍尔(A.D.Hall)提出的三维结构模式,对系统工程的一般过程作了比较清楚的说明,它将系统的整个管理过程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6个阶段和7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管理技术知识[3]。

3.1时间维

时间维表示的是从软环境建设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分6个阶段。

(1)规划阶段:明确这个研究是为山东省蓝黄“两区”软环境建设提供建议和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的任务是: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实践研究,制定出一套积极可行的并付诸实际,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力争在2018年底在各个部级战略区域规划中达到中上游水平。

(2)方案设计阶段:根据规划阶段提出的目标,对完成这个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方案进行设计,尽可能多方面考虑完成此任务所需要的各个要素(比如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投资环境、政务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等)的要求,并结合他们之间的联系,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

(3)调查研究阶段:先以总任务为目标,使得建设的各个环节能够确保总任务的完成,再以各个方案的设计要素为目标,逐个斟酌,进行分合有序的调查。还要对其它地区的各个部级规划新区进行考察研究,对他们的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成果在蓝黄“两区”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如果可行,积极引进。

(4)研究报告阶段:把调查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建立相关的模型,撰写相关软环境建设的报告。

(5)研究成果的试用及推广阶段:可以围绕软环境建设的相关成果现在少数几个地区进行实验,如果效果好,就可以更大范围的推广。

(6)评价阶段:对软环境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成果进行发扬,并进一步提出完善软环境建设的建议。

3.2逻辑维

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具体到软环境建设中可以分为如下7个步骤:

(1)明确问题:对山东省蓝黄“两区”在软环境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研究成果将摸清蓝黄“两区”所涉及到的各个县市区软环境建设和行政管理效能的基本状况,使各级领导“心中有数”;通过与其他省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经济区域进行相互比较,可以找出我省的差距和不足及外省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利于改进今后工作;

(2)目标选取:针对我省的差距和不足提供一系列创新性改革的方案,可以直接提供领导决策;研究成果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高效的政府、服务型的政府、创新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研究成果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将成为测度和评价区域软环境建设和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工具”,对其他经济区域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3)指标体系的构建:由于在软环境建设中国内理论界缺乏相应的研究,所以在指标选取上存在较大争议,还由于软环境建设的指标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并将指标细化,用定量方法来进行此项研究。地方政府优化发展环境评价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地方经济实际,优化发展环境,定期对政府优化发展环境进行综合测评,并能提供评价、监督、预测、预警和反馈等功能[5]。在此基础上,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投资者导向、系统性、可比性、定量性原则的基础上选取评价指标,从软环境这个一级指标入手,选取了经济基础、政策导向、市场成熟度、政务环境、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等6个二级指标,建立一套适合蓝黄“两区”软环境建设的通用指标体系。

(4)系统分析:根据软环境建设中各方案评价指标的选取,确定其约束条件,分析各个备择方案,对各方案进行综合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模型。

(5)方案最优化:在确定了软环境建设的方案的模型后,对模型按照优劣进行排列,对各个指标进行协调,使其尽可能满足方案的选择。

(6)方案决定:综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后,对评价较好的方案进行试运行,并对试运行后的方案进行一定的评价比较,确定实施方案。

(7)实施计划:根据上一步选定的方案进行具体的实施,这也是决策的实施阶段。在软环境建设中,由于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可能在这些方面并不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一个地区就能做出决策的。这需要多地区多部门协调合作,还需要上级政府的强力“通行令”,为软环境建设开“绿灯”。在实施阶段遇到问题,这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状况,主动进行反馈,确定问题的根本,在进行解决,不断进行完善。

3.3知识维

系统工程除了要求为完成上述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识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维就是指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综合[6]。软环境建设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可持续性和柔性等特点,其构建及其评价运行涉及管理学、数学、法学、商业、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每个步骤和阶段根据具体问题不同,所涉及的知识面也不同。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调研,听取专家意见,遵循定量与定性相互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一般采用系统的方法有效的获取上述各阶段、各个逻辑步骤所需要的知识[7]。软环境建设过程中一定发挥各科知识的优势,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

4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

系统工程中常把所研究的系统分为定量结构系统和定性结构系统。所谓定性结构系统是指偏重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这种类型的系统可以用最优化的策略或者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来解决,有很多已知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此类问题,这类系统工程问题通常被称作为硬系统,霍尔三维结构主要适用于解决定量的硬系统问题。进入70年代以来,系统工程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组织管理问题,涉及的人、信息和社会等因素相当复杂,使得系统工程的对象系统软化,并导致其中的许多因素又难以量化。所谓定性结构系统是指偏重社会、机理尚不清楚的生态问题的软系统,它较难用数学模型描述,往往只能用半定量、半定性或者只能用定性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解决这类社会生态系统工程问题所用的方法,通常称为软方法。英国著名系统科学家彼得.切克兰德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系统运动浪潮中建立和发展了软系统思想和软系统方法论。在他的系统思想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无疑是他的软系统方法论(SoftSystemMethodology,简称SSM)[9]。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便是这种软方法,切克兰德认为,管理与社会间题或称为不良结构问题、软问题,是属于人类活动系统中的问题,它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认识能力。但是,正因为它更复杂,所以还得用系统的方法去处理[10]。因为它在评价一类问题时加入了人的主观判断,解决问题时不像硬系统可以求得最优化的结果,而所求出的结果一般是可行的。

切克兰的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并不是找出各个方案中最佳的方案,而是通过在模型和现状中调查比较,找到改善现有系统不足的方法。它的思想和阶段如下:

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

(1)认识问题

对于软环境建设问题,国内学者很大一部分的争议在于软环境的界定问题上,何为软环境,软环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等。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在现有的环境下,这些因素又集中体现在机制上。软环境就是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所以说想要提高蓝黄“两区”软环境就需要在这些指标上下工夫。

(2)表述问题

初步弄清、改善与现状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表述问题的目的是弄清系统问题的关键要素以及关联因素,为系统的发展及其研究确立各种基本的看法,并尽可能选择出最合适的基本观点。这就需要在软环境问题上弄清楚它的各个子类所涉及的范围、所关联的因素。首先查明蓝黄“两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与不合理,政府效能低下,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设当中问题的特点是:过多考虑软环境当中经济发展的问题,没有将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重点,也没有考虑人的因素,GDP是不可能作为衡量软环境建设的唯一重要指标的。

(3)将问题定性

软环境建设所涉及的问题可能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将所表述的问题定性化。

(4)建立概念模型

虽然此类问题不能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表示,但我们可以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现状。

概念模型来自于根底定义,是通过系统化语言对问题抽象描述的结果,其结构及要素必须符合根底定义的思想,并能实现其要求。

(5)将问题与模型相比较

我们在表述了此类问题后,要将我们所建立的概念模型与实际建设中存在的因素相比较。比如政策的制定,概念模型中对于政府政策制定所能产生的影响可能无法预测,但在实际问题中它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何进行测量、评价、比较,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6)选择可行的方案

针对比较的结果,考虑社会各方的意见及其它社会影响等因素,选出现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7)实施与反馈

根据在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新的认识,修正问题描述、根底定义及概念模型等。在软环境建设中,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到的,这需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再来解决问题,形成一个浪好的反馈机制,这样才能有益于软环境的长远建设。

结语

本文基于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型和切克兰德方法论,构建了一套山东省蓝黄“两区”软环境建设中各实施个阶段的体系。为各方在软环境中查找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都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霍尔提出的三维结构模式系统工程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内容和管理目标,每一步骤都有自己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再加上具体的管理对象,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切克兰德方法论对于许多指标不能完全采用量化指标,只能用半量化,半定性指标,借助于权重值,尽可能使之评价准确。希望能够为加快软环境的建设,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注释:

《蓝黄“两区”软环境建设与行政管理效能综合评价及创新性改革研究》(山东省2013蓝黄“两区”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03)。

参考文献:

[1]吕永俊.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探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38):49-49

[2]黄立丰.软环境建设:杭州的思路、实践及经验——兼论国内软环境建设的共性启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5):36-41

[3]袁汉春.徐友宁.陈社斌.系统工程方法在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煤2004,14(2):1-3

[4]潘经强.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地方政府优化发展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12(16):55-57

[5]Cohen.W.Levinthal,D.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

enceQuarterly,1990,35(1):128-152

[6]岳志勇.丁惠.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技术创新方法培训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20-26

[7]闫旭晖.颜泽贤.切克兰德软系统思想评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2):24-30

[8]杨建梅.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J]系

统辩证学学报.1994.3:86-91

作者简介:刘学璞(1989-),男,汉,山东临朐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综合评价;朱孔来(1963-),男,汉,山东临沭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陈文慧(1991-),女,汉,安徽萧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审计。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战略环境;中国共产党;认识;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4-0014-04

战略环境,即战略主体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战略环境是动态的,它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我们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和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认识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了正确的判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和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党的通过的决议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大量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在正确分析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大致时间。从1955年3月到1956年9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分别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到:中国是一个情况复杂、国民经济十分落后的大国,要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光。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毕竟还很肤浅,也由于三大改造目标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巨大成功,和党中央在“凯歌行进”中对战略环境的判断开始出现偏差。从50年代末开始,在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党实施了“化”运动和“超英赶美战略”,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60年代初,我党对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反思,不得不放弃“超英赶美战略”。1961年1月,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呼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年后,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这样的认识。经过全党的努力,我国的国民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然而恰在此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展开了一场意识形态的大论战,国内的阶级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导致和党的其他一些主要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了错误判断,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普遍化。正是由于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所以,力图通过“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来解决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通过“抓革命,促生产”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然而,事与愿违,在这种错误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在经济上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政治上处于严重的内乱之中,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无法实现。由此可见,正是对战略环境的错误判断,导致了错误的发展理论与战略。

“”以后,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我们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我国所处的国内外战略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

关于国际战略环境,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改变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错误判断,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国内战略环境,邓小复强调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十年“”的严重教训证明,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正确判断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全党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几次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由此出发,党调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新世纪之初,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的正确概括。

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邓小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当前,我国发展又面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即具备各种有利于实现重要战略目标的条件的时期。也就是说,我国在这一时期有可能获得较长时间的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较为充分的内外发展条件,从而实现国力的较快增长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较快提高。当然,重要战略机遇期中也有诸多的挑战因素,需要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在这一时期,我们正面临“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于我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

段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两个“前所未有”和四个“深刻”的提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重要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概括,是我们党对当前战略环境的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才突出了社会和谐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任务。

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关键看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出发,突出强调了我国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即:在国际上,主要是“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国内,主要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是对我国所处战略环境的最新概括,也是党中央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它使我们对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战略环境有了更加全面、清晰、深刻的认识,成为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

认识的演变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的先决条件。战略环境与发展战略,是客观事实与主观指导的关系。战略环境是独立于战略主体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发展战略则是人们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所制定的宏观指导方针,因此,战略环境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客观基础。任何国家的发展战略,无不受一定战略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战略主体只有了解并熟悉自己所处的战略环境,并且正确认识其中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有可能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否则,就一定会犯大的战略性错误。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看做是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的过程。对战略环境认识和分析得越客观、越准确,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也就越符合实际,越有成功的把握。

其次,必须依据战略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战略环境有两类:有利的战略环境和不利的战略环境。所谓有利的战略环境,是指战略环境为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某些机遇和积极的条件。能否及时地抓住战略环境所提供的有利时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人们在对待战略机遇的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能够主动顺应时展的步伐,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这是“主动型”战略或“前趋型”战略;另一种是对战略环境的变化反应迟缓或做出错误的判断,待别人占有主动、发起挑战时,才被迫仓促应对,这是“被动型”战略或“后补型”战略。从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认识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发展战略来看,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战略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及时地制定出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才能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对于有利的战略环境,要充分利用以加快自身的发展;对于不利的战略环境,也要积极主动地加以应对,及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尽可能消解其不利影响。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生物学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了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思路进行了反思和重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整合出了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探究-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同行们进行交流。

1 本模式的设计思想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情境-问题-探究-应用”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以这四大理念为指导,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情境的创设”及“尝试应用”这两个环节主要体现了“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学习新知识,最后又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知识来自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的原理。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环节主要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符合“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整个模式的实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2 本模式的理论基础

对“情境-问题-探究-应用”课堂教学模式影响重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主动获取知识。

人本主义理论是实施该模式的前提。人本主义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实现其潜能。教育应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以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为目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撸导。该模式中的提出问题、探究教学、尝试应用等环节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成功机会。

3 本模式的实施

3.1 本模式的流程

“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尝试应用,前后呼应,相辅相成。设置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而一个好的生物学应用问题本身又构成一个好的生物学情境。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再探究学生应用所学生物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的情境创设的过程,在该情境中学生还可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四个环节密切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教学链,这是一个有机联系,前后贯通,不断延伸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某个环节切入,也可以在某个适当的环节结束。

3.2 本模式的实施过程

“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感知生物知识阶段、激发求知欲望阶段、探求生物问题实质、应用知识综合提高阶段。下面以“细胞呼吸”为例具体介绍该模式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获得感性认识阶段。

用学生喜欢的法拉利跑车和关注的人物奥运会短跑冠军博尔特引入新课“细胞呼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比较燃烧与细胞呼吸的异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个感性的认识。高中生物知识大多是抽象的、微观的,如细胞的分裂、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比较难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各种手段,如图片、录像、动画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或者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望阶段。

在比较了燃烧与细胞呼吸的基础之上,提问学生燃烧释放二氧化碳等物质,那细胞呼吸分解又释放什么产物?本环节提出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提出,在教学时间比较紧迫的情况下也可以教师直接提出;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也可以课堂上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或教师提供的资料提出;可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也可以由小组讨论提出。在该模式中,提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下一个环节自主探究的起点。从长远来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生物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第三阶段:自主探究,探求生物问题实质阶段。

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酵母菌相关的背景资料,请学生根据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如酵母菌是不是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是不是会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是不是会产生酒精等等。在设计实验时,教师有时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实验材料、背景知识,甚至一些问题提示,目的是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否则学生会无从下手。“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时可以建议学生考虑:实验需要做几组?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如何控制有氧环境?如何控制无氧环境?如何检测产物?最后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独立探索。切忌蜻蜓点水式的自主探索。(2)重视探究学习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让学生共享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以增加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的成就感。

第四阶段:尝试应用,提高深化阶段。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环保管理;项目管理;影响因素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管理手段,在管理领域颇受关注,我国的环保管理也将项目管理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开始对立项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对工程的整个过程进行设计与管理。运用项目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环保管理的效率,保证工程的实施效果,值得推广。

一、影响我国环保管理质量的因素

(一)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我国尚未建成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在运行环保项目的过程中,很多由于缺乏管理而产生的弊病就会显现出来。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应该对项目的质量、运营、进度、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体制的缺失而使管理与监督严重脱节。因而缺乏完善的环保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环保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高超的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环保管理的进步。我国虽然在环保产业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了一定精力,但受科研力量的限制,我国的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速度较慢,整体水平不高。较低的技术水平对环保发展产生制约,限制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我国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

(三)环保管理的创新能力。环保管理的长足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但环保管理自身在管理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过于依赖环保产业或项目管理,缺少进行管理创新的条件。同时,环保产业的专业人才缺乏,意识形态单一,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使得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环保管理发展受阻,创新能力低下。

(四)环保管理队伍素质。我国的环保管理起步晚,发展慢,虽然在某些管理领域获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管理水平有限,环保管理队伍的素质也达不到要求。人们普遍缺乏环保意识,使得环保管理专业的提升速度过于缓慢,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管理方法也较为落后,制约着环保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法律制度与监督机制。同样受环保产业发展滞后的影响,我国在环保法律制度的建设上也存在不足,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使环保管理缺少依据,阻碍其具体实施。法律法规的缺失同时又反作用于环保产业,使环保产业的难以发挥功效。

二、项目管理对环保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使环保管理更加灵活。将项目管理运用到环保管理当中可以使环保管理方式与形态更加灵活。在开展管理时直接面对管理对象,减少了中间繁复的管理步骤。环境管理以单独的组织单位的形态存在,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始终把握环境保护管理的中心地位,改革传统的组织形式,使环保管理迸发活力。在进行工作安排时,以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为依据,将不同部门的人员汇集到同一个工作组当中,群策群力,为实现同一个管理目标而开展有效合作。

(二)使管理责任得以细化。开展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管理细化。对于不同的环保项目要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通过细化使管理更有针对性。管理细化之后,各个项目负责人就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责任到人,促使参与项目管理的组织或是个人对自己负责的项目更加用心管理,达成设定的管理目标。另外,将项目进行科学的划分可以为具体实施提供良好条件,降低实施难度,提升实施效率。项目评估的开展也会更具针对性,将评估范围缩小到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使责任更加明确。总之,在环保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可以使管理更加细致,管理目标更易达成。

(三)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在环境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可以使管理成果的考核方式发生改变,更加注重项目管理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仅仅放在项目的结果上,而是更加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很多管理问题不再堆积。项目成员也应该拥有独自处理问题的权力,在职权范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达成目标,使问题逐步解决。促使环保管理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

(四)利于实现集中管理。要达成环保管理目标就要对工程的各方面需求进行统筹考虑,争取每部分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项目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在管理过程中会积极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合作探究出具更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决策,使集中管理得以实现。在集中式的管理之下,管理效率会大大提升,使项目管理得以如期完成。

三、在环保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

(一)在环境评价阶段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项目责任人要在项目的初始阶段确定好目标,出具建议书,在环境评价阶段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研究考虑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的因素,然后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环境评价阶段的项目管理。首先要确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等级,最详细的划为一级,较详细的为二级,三级则较为简略。等级划分完毕就要对项目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政策环境的适应度。对项目进行透彻分析之后就要出具相关的报告书,对项目报告书的编写要求是:遵循编写原则,突出编制要点,编写内容清晰扼要。在环境评价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分析阶段,保证分析的准确性,避免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

(二)在环境监测阶段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环境监测阶段的项目管理需要对成本、质量、进度等进行综合管理,并将它们落实到工作包当中。监测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现场调查,由于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会受到时间、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每个时间段的污染指数都不相同,需要通过现场调查来收集数据,准确认识当地的环境状态。第二步就是确定监测项目,在确定时既要考虑国家标准,也要结合当地实际污染状况,水文、气象也应纳入监测项目当中。接下来就要确定监测点,开始进行合理采样,然后再对环境样品进行测试。最后一步就是出具结果报告,将监测结果公之于众。这样以来就完成了环境监测阶段的项目管理。

(三)在环境监察阶段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环境监察阶段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环境监理机构的相关法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某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理,给予处罚。首先要确定好统一的监察标准,按照事先制定的监理方案来对现场环境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就要进行立案调查,并给与处罚。在案件处理完毕后,要进行必要的分析,总结经验,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环境监察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通过对某一区块的检查可以使检查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阻止破坏行为,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通过经验总结来进一步提升监察效果,从而收获到更大的环境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 建筑设计 环境

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是一种包括若干阶段的思维分析过程,遵守反映客观规律的规范的工程建设决策程序,将环境因素融入到这些思维分析过程中,是控制环境影响的基本思路。

一、决策阶段过程的分析与简化

一般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思维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1)提出问题。依据规划项目建设的需要,对工程保障体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构成决策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根据实际需要与财力可能,确定决策的目标。(3)建立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表示轻重缓急程度的权重系数以及实现决策目标的资源、时间、资金。(4)拟制方案。广泛运用各种方法拟定多种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以供评价和选择。(5)分析评价。对拟定的每个方案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评价,以评出最优方案。(6)仿真模拟。对方案进行实施前的仿真模拟看是否与方案分析评价的结果相一致,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优化方案。

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把决策的思维步骤转化为如图1的决策过程。其中,项目评价是包括从建立评价体系到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选择最优方案的步骤。

图1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这四个思维的子过程是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基础和依据,后一过程是前面的具体化和落实。子过程1是提出工程保障体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子过程2便要根据子过程1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财力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确定决策目标;项目评价(子过程3)是实现决策目标(子过程2)的具体手段。因而,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决策阶段,关键是从子过程2开始考虑,将环境问题纳入综合考虑因素之中,确定决策目标,项目评价根据决策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决策阶段控制环境的问题便可简化,对确定决策目标和项目评价两个子过程进行修正。

二、决策目标模型的修正

决策目标是对决策问题最本质的概括与抽象,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目标同其他决策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来达到某种效益目标,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目标主要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目前大多数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模型可简单地用下式表示:

(1)

(2)

其中,式(1)表示的是工程建设项目目标函数是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MI、SO分别是两者的简称,ξ和η表示不同目标的权数,取值均在0和1之间,且两者权数之和为1。式(2)表示的是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约束条件,ST、IN、TE、TI等为各约束条件变量的简略表示。MI受到约束条件f1、f2、f3的制约,而SO受到约束条件、和的制约。

工程建设项目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在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到环境对工程造成的影响,即在决策模型的约束变量中,应该考虑环境系统(EV),另一方面要考虑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将环境目标(EV)纳入目标函数之中,因此,一个比较完整的工程决策模型应表示为:

(3)

(4)

三、项目评价体系的扩展

项目评价是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增加了环境因素的新决策目标模型的要求下,项目评价过程也要充分考虑环境约束的条件,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手段就是在项目评价体系中增加环境影响评价。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环保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成可长期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由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枢纽施工规模一般较大,施工时间较长,由此产生的环境影响将是长期和深远的。为减少施工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将其控制在最低程度,必须切实做好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而施工期环保设计则是实施环保措施的必须过程;相关建设管理部门在审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非常重视施工期环保设计的相关内容。因此,施工期环保设计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1 水利工程生态环保设计的意义

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必须要考虑到生态问题,这也是作为一个必须的发展趋势。在现阶段,水利建设属于我国的重点工程,以开发建设生态技术为主,在开发利用水流技术时,应充分注意到在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在生存于两岸的生物体要满足共生共存的环境,必须要在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中。同时,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应达到生态学的具体要求,符合工程学原理,才能体现出人水和谐的具体理念。由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因此,它必须要满足综合治理的需求,一般体现在发电、供水、航运、防洪以及灌溉等方面的主要需求,此外,也应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要求。另外,在环境管理体系内,设计生态系统是崭新的一个体系概念,它所指的是要在不同环节都应考虑到是否会给环境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就必须要提高改善水利工程的环境,把不利因素降低到最小化。通常在建设工程过程当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在自然河流当中会产生非连续化的影响,由于筑坝的流动方向是非连续化进行流动的,因此,河流它的生态系统相对是静止的,它的流速以及水温和水深等自然条件均在不同程度上会发生改变。(2)在自然形成的河流它属于渠道化。一般指的就是把天然的河流可以改造成人工河流。我们所说的传统水利工程它指的就是只要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要求,并没有考虑到河流生态系统的问题。因此,当河流的生态系统一旦出现了退化问题时,这就会给人们的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建设水利工程时应充分考虑要二者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2 关于环保设计的具体要求

(1)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排放废水等问题。(2)排放废气,造成污染,产生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3)在施工期间,会对土石方进行开挖,因此也就破坏了植被环境,引起水土流失,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有效处理好生产废水以及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弃碴等问题,并且也要有效的控制好粉尘以及噪声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保护植被生存环境。在建设水利工程时,环保设计必须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要经批审同意后才能进行。也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有效拿出保护方案以及意见书,环境监测系统,估算出所需费用,监测人员的配备以及仪器设备等相关问题。

3 在设计当中所反映的群体关系

对于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生物群环境所具有的多样性,因此,在对其设计时应全面的考虑其保护河流以及对它的恢复问题,要保护原有多样化生物所需要的生存环境,这样可以防止发生非连续化的河流问题,从而这也给多样性生物群提供了良好的水生环境,因此,必须要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一般在河流当中会生存了很多动植物,这就会形成多样性的一个生态环境,一般包括在流水和土壤的状态以及河流形状等要素问题,而通常在河流生态系统中会具有很多的特点:(1)由于水、气、陆在这三者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所以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异质性。(2)由于河流横断面是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并且在它的纵向也是具有一定的蜿蜒性特征。在根据水、气、陆在这三者之间相联关系当中,它是形成了较为开放式的生态环境,并且也是有着非常丰富的生存环境多样化。(3)由于在河流当中所形成的纵向蜿蜒性,它是在急流和缓流之间流向的,其横断面是具有多样性的形状,一般是在深潭和浅滩之间进行交错的,它可以为生物提供一个很好的栖息所。在人类的活动当中,尤其是在建设治河工程当中,就会给造成非连续化以及渠道化的影响,这也就给河流的环境造成单一化的影响,从而也就降低了生物群落多样化,给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退化。所以,只有河流的形态具有良好性才可以对河流的水温、流速、水质、流量、水文脉冲以及在河床材料等多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异质性,从而才能形成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4 水利工程环保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1)施工期的废水排放规律、排放量及浓度往往因当地条件变化而变化。一般废水处理的设计前提是取得废水排放规律、排放量及浓度,通常要通过实测取得。而目前施工期废水处理设计时,废水还未存在,全凭经验值进行设计,加上国内施工期废水的实测数据不多,设计成果与实测结果难免有所出入。需强化在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废水的监测力度,获取施工期废水的各种参数,为后期施工期废水处理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参数。像粉尘、废气、弃渣等的环保设计亦是如此。(2)施工期环保设计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设计难与整个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工作同步。根据能源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规计(1994)0006号文规定:1994年1月1日起调整水电工程设计阶段,增加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将原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阶段合并为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取消原初步设计阶段。这样,从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到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的这段时间内同时要求完成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计两个阶段工作,设计工期很短。而施工期环保设计的前提是取得工程布置方案、施工总体布置、砂石料场和土料场位置和规模、堆渣场地点、弃渣量、施工人数、废水流量、车辆流量等工程指标,然后才能开展设计工作。许多指标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是无法确定的,只有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最后阶段才能获得。为了同时上报环保设计部分内容及整个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有限的设计时间里,设计人员的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建议今后把环保设计部分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审批。

参考文献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15篇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系列),现已正式颁布的有8个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个,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以及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这些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做出原则性的框架性规定,对如何达到这些环境规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种环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但从ISO14000系列标准对环境成本问题的阐述可知,这些标准都没有明确企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的标准也未作规定,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没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亟待建立一套关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方案。企业传统成本核算具有一定局限性,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价值耗费进行对象化的数额,在此强调以经济资源为主进行成本核算,而实际上当前很多企业都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换来企业利润的增长的,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并未将其考虑进去,因此传统成本核算是不真实的,进而在产品定价上也会出现偏差。具体而言,企业核算的范围有了扩展,扩大到研发以及服务与处理阶段,同时引起成本核算的一系列变化,我们要根据产品所处的阶段不同对其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计量与披露。

二、生命周期基本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最初研发直至消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从生产者角度看,一个产品的生产,原材料购进后,经过工厂的制造、加工,形成半成品和产成品,最后包装,经过验收入库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由生产者来完成,可称之为“产品生产周期”或“制造周期”。对整个企业来讲,则要经历创意过程,然后经历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即从产品产生到交付顾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由经营企业来完成,可称之为“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从顾客角度看,自产品购入经过使用磨损直至报废的过程是产品的使用周期,这也是生产者售后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加上研发、制造和营销过程可称之为“顾客产品生命周期”。从社会角度看,任何产品都要经过研发、营销、顾客使用和产品废弃等几个阶段,这一完整的过程又可称之为“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因此,可采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其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立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销售、使用、废弃等各个阶段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加以会计处理。

三、生命周期法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一)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计量

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亦即指在环境成本确认的基础上,对其业务和事项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进行数量和金额认定、计算和最终确认的过程。环境成本的计量问题是困扰环境成本会计发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原理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一些专门的处理方法。

1研究开发阶段。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就要做好环境预防,对企业环境成本做好事前控制,具体包括:环境资源保护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更新费用;社会环境保护公共工程和投资建设、维护、更新费用中由企业负担的部分;企业环保部门的管理费用等。因此在该阶段,企业可采用差额计量法,即指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支出时,根据支出总金额减去没有环境保护功能的投资支出的差额来进行计量,其后的折旧额也按这种差额的折旧进入环境成本。

2生产制造阶段。企业在此阶段会生产出大量产品,与此同时也会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很多环境问题也产生在此阶段,所以该阶段的环境成本集中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等方面。对于环境污染专项治理投资成本的计量也属于全额计量的范畴。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可以采用按比例分配计量的方法,即将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污染的治理费用,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到各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去。

3服务及处置阶段。该阶段的环境成本包括产品在使用时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的环境成本以及产品报废处置时产生的环境成本,这些环境成本我们可以类比产品制造阶段的环境污染专项治理投资成本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分别采用全额计量法和按比例分配计量的方法。

(二)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核算

结合生命周期思想分阶段核算的企业环境成本,更能全面考虑其产品在各个阶段的特色,从而提供详细的与环境决策相关的信息。

1研究开发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实质上是一种预算,因为很多产品或设备使用的时间都比较长,他们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以至最终的处置成本大多是相关领域专家的估计,所使用的只能是近似值运用生命周期预算。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研究开发阶段的成本决定了产品80%的成本,因此该阶段产生一定比例的环境成本,我们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核算,所以我们可设立成本的目标即利用目标成本法对该阶段的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基于价值的目标成本法以所能实现的价值为导向,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即按照供应链上各种作业活动创造价值的比例分摊目标成本,采用目标成本法能有效降低环境成本,加强产品价格竞争。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