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股疝;临床诊断;治疗

临床是股疝较少见, 根据文献报道股疝的发病率大约只占腹外疝的3%~5% , 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 由于股疝由于解剖结构特殊, 容易嵌顿, 临床误诊率比较高。股疝一旦明确诊断后就要及早手术[1], 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25例股疝患者, 进行手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股疝患者, 其中女性患者20例, 男性患者5例, 患者年龄34~78岁, 平均61.2岁。25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局部超声检查[2], 以鉴别脂肪瘤、子宫圆韧带囊肿、大隐静脉曲张结节以及淋巴结肿大等, 均完善术前检查后行手术治疗。其中左侧股疝11例, 右侧股疝14例, 其中18例股疝为急诊嵌顿疝患者, 7例股疝为择期手术患者, 18例急诊患者既往有或者无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病史, 患者在体力活动后出现腹股沟区肿物, 无法还纳, 逐渐出现患处渐加重胀痛, 急诊入院收治, 7例择期手术股疝患者临床表现为无意中发现股部或者腹股沟区肿物, 患者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以及停止排气、排便等急性肠梗阻的症状。入院查体见患者大腿根部直径大约2~4 cm大小肿物, 活动度差, 有或无压痛, 质韧, 嘱患者咳嗽时, 局部冲击感不明显。其中7例未顿疝患者患者疝囊可还纳3例, 余均不能还纳。

1. 2 手术方法 25例股疝患者(其中18例行急诊手术)完善术前准备, 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 我们取腹股沟韧带下直切口, 或者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斜切口, 常规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筋膜达疝囊, 辨别清楚疝内容物后仔细切开疝囊, 特别要注意疝内容物的保护。8例疝内容物为小肠, 17例疝内容物均为大网膜。患者在麻醉后, 疼痛消失、肌肉松弛, 还纳疝内容物。11例大网膜由于水肿、粘连, 疝内容物不能还纳, 可切除大网膜, 接下来将疝囊分离至股环处, 贯穿缝合结扎以及切除多余疝囊组织, 结扎疝囊残端复位。然后将腹股沟韧带及耻骨梳韧带缝合封闭股环, 在手术过程别需要注意股静脉的保护, 不能损伤, 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缝合过紧, 以免影响股静脉血液的回流。冲洗手术创面后, 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对于疝内容物不能还纳的股疝嵌顿患者, 疝环小不能将肠管回纳腹腔, 同时要取左下腹直肌切口, 在患者股部切口, 切断腹股沟韧带, 进行疝环的松解, 将肠管回纳腹腔。肠管已经出现绞窄, 行坏死肠段的切除吻合。将疝囊从股环处切断后高位结扎, 将腹股沟韧带与耻骨梳韧带缝合, 封闭股环。在切断腹股沟韧带以及缝合封闭股环时同样主要注意不能损伤股静脉。

2 结果

25例股疝中嵌顿18例, 其中5例患者发生绞窄, 均经股部以及腹、股部联合切口手术, 25例股疝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 全部患者均痊愈, 无并发症出现, 术后随访3~12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股疝临床上是指疝囊经股环、股管从卵圆窝突出的疝, 据统计大约约占腹外疝的3% ~5%, 由于经产妇骨联合腱及腔隙韧带较薄弱而盆较宽阔, 而导致股环宽大松弛, 以及患者腹内压增高, 大多数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股管长约1.0~1.5 cm, 是一个狭长形潜在性间隙, 股管的前界是腹股沟韧带, 后界是耻骨梳韧带, 内界是陷窝韧带, 外界是股静脉。具有上、下两口, 上口是股环, 直径约1.5 cm, 椭圆形, 上面覆盖有股环隔膜。下口是卵圆窝, 是阔筋膜的一个薄弱点, 在耻骨结节的下外侧约2 cm处, 解剖上称为筛状板, 大隐静脉是穿过筛状板进而汇人股静脉。患者出现股疝时, 疝内容物是经股环进入股管, 自卵圆窝突出至皮下层, 临床表现为在患者腹股沟韧带下内侧, 大腿根部出现一肿块, 由于股环本身小, 周围韧带坚韧, 同时由于股管是垂直向下的, 疝内容物在出卵圆窝时却转向前从而形成锐角, 股疝容易发生嵌顿或绞窄, 因此股疝一经确诊, 需行急诊手术治疗。

股疝手术麻醉, 一般选择腰椎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方式一般采用经股部修补手术。处理疝囊后,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修补疝环。或者用经腹股沟部修补手术, 在腹股沟韧带上作切口, 高位结扎疝囊, 采用McVay法修补, 不仅可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同时还能修股环[3]。经腹股沟部修补手术以及经股部修补手术的手术方法简单, 患者术后恢复快, 经济费用。经腹股沟部修补手术可以更好地处理疝内容物、可以清楚地显示股环, 有效的做到疝囊高位结扎以及缝闭股环, 部分患者也可以应用巴德补片进行无张力股疝修补以及腹腔镜进行修补, 患者恢复更快, 住院时间缩短, 腹部和股部不留瘢痕, 临床效果更好[4]。

参考文献

[1] 马颂章,李基业,郑民华.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年修订稿).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14):834.

[2] 钱礼,郑树森,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6.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闭孔疝 临床特点 误诊原因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37-04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delayed for obturator hernia

LIU Yu, HU Xianwei, LIU Su

(Digestive Department of Zhabei Branch of Changzheng Hospital, Shanghai 200070, China)

闭孔疝是腹内脏器,经骨盆侧壁闭孔管向股三角区突出的隐匿性疝,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腹外疝,占所有疝的0.07%[1]。因左侧有乙状结肠覆盖,右侧闭孔疝相对多发,双侧发生者甚少。疝内容物以小肠为主,亦可见结肠﹑膀胱或附件等脏器。尽管在1724年Ronsil就报道了第一例闭孔疝,但至今闭孔疝仍较易误诊、漏诊,术前常因难以明确诊断而延误其治疗。大多数闭孔疝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以及患者主、客观因素,常常延误诊治,导致患者发生肠坏死、肠穿孔,病死率极高。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预后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1例病例报告就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治闭孔疝进行探讨。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85岁,体重42 kg。因上腹部持续性胀痛伴发热3 d于2012年5月入院。腹痛同时伴有恶心,未呕吐,排气减少,解成形便一次,排气、排便后腹痛未缓解。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未留下任何后遗症;否认支气管炎、肺气肿、便秘等其他的慢性病史。婚育史:4-0-0-4。查体:体温:36.8℃,呼吸:16次/分,脉搏:84次/min,血压:150/80 mmHg。体形消瘦,神清,查体合作。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无畸形,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尖博动位于第Ⅴ肋间左锁骨中线处,心脏相对浊音界增大。心率8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未见明显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轻度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4次/min,及阴道拒检。查血常规:血白细胞:15.4×109/L、中性粒细胞:93.2%;入院后立即行腹部立卧位X片:可见中小腹部小肠肠襻充气、伴多个气液平面,诊断为“小肠不完全性梗阻”,并行上腹部CT平扫提示:部分小肠肠襻轻度扩张、积气积液,诊断为“小肠不完全性梗阻”,给予禁食、通便、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5 d患者腹胀未见好转,腹痛加重,查体时腹肌紧张,中上腹及右侧腹压痛,轻度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4次/ min。再次行下腹部CT检查,下腹部CT提示:右侧腹股沟区见气液平面,所见小肠肠腔扩张、积气、积液,考虑“右侧腹股沟疝伴小肠不完全梗阻”,仔细检查腹股沟区及股三角区未见明显的包块,也未触及疝块,影像学表现与临床体征不符,右侧腹股沟疝诊断不成立。再次复习下腹部CT发现右侧闭孔区可见疝影,考虑“急性腹膜炎小肠不完全性梗阻闭孔疝可能”,建议患者即刻行剖腹探查手术,但由于患者高龄、消瘦,营养状况较差,心肺功能欠佳,家属及患者考虑麻醉及手术风险大,拒绝进一步手术治疗,故转入监护病房保守治疗,最后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

2 讨论

2.1 闭孔疝局部解剖特点与临床的关系

闭孔是由耻骨和坐骨共同围成,正常位于耻骨肌的深层,股三角区的下端,在耻骨肌和内收肌之间。闭孔管是闭孔膜外缘与耻骨上支之间的一纤维骨性管道,长2~3 cm,宽约0.2~0.5 cm,向前内下方斜行,内有闭孔神经、动脉和静脉通过,正常的闭孔管内口可容纳一指尖,为脂肪组织填充。闭孔管特殊的解剖结构及位置,使闭孔疝发病隐匿,较易忽视该区域的检查,导致误诊。

闭孔管管壁由无伸展性的骨质和坚韧的腱膜组成,管径小,疝环缺乏弹性,使疝内容物在短期内就可以发生血运障碍,引起嵌顿,甚至绞窄坏死。闭孔管特殊的组成,使闭孔疝较其他腹外疝易发生嵌顿甚至绞窄坏死。闭孔疝的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与股疝相近,有报道约75%的患者被误诊为股疝[2]。股疝是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由于股环较狭小,周围又多坚韧的韧带,也较易发生嵌顿。两者的发病机制、好发年龄、性别、发病体形、多胎生育史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但股疝与闭孔疝相比,股疝位于体表,只要仔细检查便容易发现,从而避免误漏诊的发生。

女性骨盆较宽阔且倾斜,闭孔上口较男性宽大,老年人闭孔周围肌肉萎缩,脂肪填充闭孔管减少,多次妊娠使盆壁组织松弛,使闭孔疝多发于高龄、消瘦、多产的女性。据报道本病的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 6,年龄多在60岁以上[3]。

闭孔疝和其他类型的腹外疝一样,通常右侧多于左侧,与乙状结肠对左侧盆壁的保护作用有关,双侧发生者甚少。有报道在闭孔疝中发生于双侧的约占6.0%,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类型的疝如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及股疝[4]。在临床上我们易于满足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而忽视闭孔区域的进一步检查,导致闭孔疝误诊。李进银[5]曾报道了1例左股疝与闭孔疝并存被误诊误治的病例。

2.2 闭孔疝的发病基础和发病正相关因素

盆底肌肉、筋膜薄弱松弛和腹内压慢性增高是闭孔疝的发病基础。高龄、消瘦、女性、多胎妊娠及腹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等)是发病的正相关因素。本病例为多产消瘦的老年女性患者,既往无慢性病史。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大多数患者均存在上述相关因素及发病基础。夏国兵等[6]报道的25例闭孔疝患者,21例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72.0±5.3)岁,均明显消瘦,女性患者均有3胎以上生育史。Mantoo等[7]报道6例闭孔疝患者,平均年龄为(88.8±3.4)岁,平均体重为(33.3±4.2)kg,平均身高为(140.0±6.1)cm。

2.3 闭孔疝发生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腹膜外脂肪和结缔组织进入闭孔管。第二阶段:腹膜在闭孔管口部形成凹陷并逐渐内陷形成疝囊。第三阶段:小肠﹑盲肠甚至阑尾、卵巢等疝内容物坠入疝囊,疝囊为内容物所充满[7]。因此,闭孔疝形成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第一、二阶段时临床上可无任何的症状,第三阶段时可有肠梗阻和闭孔神经受压的表现,但当疝内容物自行回纳时,该症状即消失。本例患者属于第三阶段的闭孔疝,以“不完全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无闭孔神经受压的阳性体征。

2.4 闭孔疝的临床特点

闭孔疝既有一般疝的特点如腹压增高时易发作,平卧位及休息时可缓解,发作时可触及疝块,以及肠梗阻甚至肠绞窄的临床表现,但也有其特有的特征,如闭孔管位置深,不易在相应的部位触及明显包块,且易发生绞窄,造成严重后果。闭孔管内闭孔神经通过,因此有闭孔神经受压的特征性表现。

闭孔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肠梗阻和闭孔神经受压。①肠梗阻内容物 主要为小肠,多为肠管壁疝(Richter疝),肠梗阻表现根据闭孔疝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厌食等不完全肠梗阻症状,待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症状如持续性腹痛以及腹膜刺激征等表现。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闭孔疝逐渐加重进展过程相符。②闭孔神经受压征(Howship-Romberg征) 该征象为闭孔神经受压而发生的放射性疼痛,表现为患者和膝关节内侧局部刺痛、麻木及异常感觉,在咳嗽等增加腹内压时疼痛加剧,患侧髋关节内收、内旋,伸膝时疼痛加重,屈膝可使疼痛减轻。此征象被视为闭孔疝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然而该征象出现率较低,文献报道的阳性率为25.0%~50.0%之间[8]。贾志强等[9]报道的15例闭孔疝患者中有13例伴有疼痛,其中3例是术后追问病史得知,Howship-Romberg征阳性6例,2例反复发作。在临床工作中该征象因临床医师不熟悉而易漏检,实际发生率可能较统计数据稍高。另外该征象往往被腹部疼痛表现所掩盖,也是造成遗漏的原因之一。③Hannington-Kiff征 该征也为闭孔疝的特异性表现,即患侧大腿内收肌反射消失,由于闭孔神经受压所致。用食指在膝关节上5 cm处越过内收肌,用叩诊锤敲击可激发此反射,并可见该处肌肉收缩。与对侧亢进反射相比,同侧正常的膝髌骨反射提示闭孔神经受压。 Losanoff等[10]认为Hannington-Kiff征较Howship-Romberg征更具有特异性。④闭孔神经痛 自腹股沟皮肤皱襞处扩展至大腿前侧,呈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⑤少见体征 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股三角区可见青紫;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大腿根部扪及压痛性肿块或条索状物。⑥其他 有些患者行直肠指检或阴道检查时在直肠或阴道侧壁(2点或10点位置)可扪及压痛性肿块或条索状物。

2.5 闭孔疝重要影像学表现

腹部X线检查可见近端扩张的小肠向闭孔部位集中倾向,扩张的小肠和气液平面固定在盆腔耻骨上方,改变时变化不大,但X线特异性不强;B超检查有时可发现肠管自盆腔均突出进入大腿部,并可见肠管内容物流动。由于盆腔肌肉组织位置较深,疝囊较小,B超不容易确定精确范围,且易受肠腔的气体干扰,影响结果。CT对闭孔疝有确诊价值,准确性可达100.0%[11]。CT特异性表现为在耻骨肌和闭孔外肌之间、闭孔外肌的上、中束之间及闭孔内外肌之间可见疝影,在盆腔的疝侧扩张的肠管突然塌陷呈“鸟嘴样”改变是其特征性表现。对闭孔区域的解剖结构不熟悉,以及对闭孔疝的认识不足,常将闭孔疝误诊为腹股沟疝。

结合本病例,最初注意力集中在患者腹部,考虑急腹症,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以及腹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小肠不完全性梗阻,但需进一步明确引起小肠不完全性梗阻的原因,一般引起小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有肠黏连、肠扭转、肠嵌顿及腹部肿瘤。结合该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该患者既往无腹部手术,故肠黏连可排除;该患者腹部影像学未提示有肠扭转,故可排除。进一步认为该患者为老年女性,体形消瘦,考虑腹部肿瘤可能性较大,但腹部影像学检查未提示腹部占位,故腹部肿瘤可排除。结合患者下腹部CT,考虑右侧腹股沟疝伴小肠不完全性梗阻,经仔细检查,在腹股沟区未触及疝块,故右侧腹股沟疝的诊断也不成立。物诊科医生再次回顾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闭孔区有疝影,但医生查体时,腹股沟区及股三角区仍未见明显的包块,也未触及疝块,这与闭孔疝解剖位置较隐蔽,不易扪及有关。回顾分析该患者诊断过程,延误诊断可能与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有关。

3 延误诊治的原因分析

文献报道本病误诊率达70.0%以上,术前诊断率仅为10.0%~30.0%[12]。回顾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漏诊、误诊多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闭孔疝为隐匿性疝,发生部位隐蔽,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值得注意的是,闭孔疝中Richter疝占比较高,早期常缺乏典型的肠梗阻表现而延误诊治。

闭孔疝发生在形成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由于该病少见,临床医师经验的欠缺,一旦发生小肠梗阻,易于满足肠梗阻的诊断,从而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而忽略了闭孔疝局部的检查。

本病多发于老年人,反应相对迟钝,并发症较多,病情表述不全面,而相对有特征的Howship-Romberg征阳性易用其他原因解释,如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膝关节劳损等;临床医师在询问病史时不全面,以及体检时遗漏Howship-Romberg征及Hannington-Kiff征。尽管该Howship-Romberg征对闭孔疝的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临床医师既不能过高估计该症,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临床常因该征而误诊为关节炎,直至手术后追问病史时,患者该征象消失。文献报道H-R的阳性率仅为50.0%左右,但部分医生对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未予以重视,也是造成延误诊治的原因之一。多数患者都是在术后证实闭孔疝诊断后追问病史才发现。

与腹股沟疝不同,临床诊治中因疝块位置较深,疝囊较小,腹部难以发现包块,病情在起始阶段,未能出现股三角区域及的青紫等表现,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大腿根部附近压痛性肿块或条索状物触诊不明显,兼之本病多发于老年女性患者,主、客观因素易造成腹股沟区及会检查困难及遗漏,并易导致肛检及阴道检查的缺失,这些都是忽视闭孔疝的原因。笔者认为阳性体征的检出率主要依赖于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和诊断时的警惕性。

因闭孔疝在临床较少见,临床医师包括物理诊断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易造成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缺失如盆腔CT的检查,大多数医生仅行上、下腹部CT检查,满足肠梗阻的诊断而忽略了闭孔区域的进一步检查。据报道,CT检查尤其是多排螺旋CT对闭孔疝的诊断准确率可达100.0%,CT检查可以发现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变的血供等情况,螺旋CT重建后可使病变更直观。

人口老龄化,但发病率报道未见上升,其原因可能与该类患者年龄较大,全身情况较差,家属及患者本人放弃进一步物理检查及手术探查有关;且与闭孔疝多发于老年人,患者往往反应迟钝,病情进展迅速,病情后期又合并诸多脏器的病变,使许多病例未经手术证实而流失。

闭孔疝患者常常合并有其他类型的疝,如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等,临床医师常因满足以上疝的诊断,而忽略了闭孔疝的表现,导致延误诊治。

总之,闭孔疝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腹外疝,是引起肠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瘦弱、老年、多胎生育妇女,且既往无腹部手术史者,发生闭孔疝的概率较高。该病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据国外学者统计,该病肠坏死、肠穿孔发生率则高达50.0%,病死率为13.0%~40.0%,国内报道,肠坏死、肠穿孔发生率则高达80.0%,病死率为12.0%~75.0%[13]。值得临床工作者予以重视,提高对闭孔疝的认知和重视其特征性的体征检查,重视盆腔闭孔区域的CT检查有助于提高闭孔疝的检出率,避免漏诊及误诊。

参考文献

[1] Igari K, Ochiai T, Aihara A, et al.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obturator hernia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Hernia, 2010, 14(4): 409-413.

[2] 李建勋, 杨鸿魁, 周飞, 等. 闭孔疝误诊为股疝[J]. 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3): 89-90.

[3] 江国雄. 绞窄性闭孔疝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6, 16(2): 102.

[4] Chowbey PK, Bandyopadhyay SK, Khullar R et al. Endoscopic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repair for occult bilateral obturator hernias and multiple groin hernias[J]. 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 2004, 14(5): 313-316.

[5] 李进银. 左股疝及闭孔疝并存一例误诊[J]. 临床误诊误治, 2005, 18(9): 668.

[6] 夏国兵, 曹玉刚, 黄耿. 闭孔疝25例诊治体会[J]. 临床外科杂志, 2011, 19(1): 66-67.

[7] Mantoo S K, Mak K, Tan TJ. Obturator herni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e modern era[J]. Singapore Med J, 2009, 50(9): 866-870.

[8] Hennekinne-Mucci S, Pessaux P, Du Plessis R, et al. Stranglated obturator hernia:a report of 17 case[J]. Ann chir, 2003, 128(3): 159-162.

[9] 贾志强, 崔新华, 陆晔. 闭孔疝的诊断分析与外科治疗[J]. 浙江临床医学, 2011, 13(3): 291-292.

[10] Losanoff JE, Richman BW, Jones JW.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obturator herria[J]. J Emerg Med, 2002, 23(1): 87-88.

[11] Nishina M, Fujii C, Ogino R, et al.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obturator hernia by computed tomography in six patients[J]. J Emerg Med, 2001, 20(3): 277-280.

[12] 陶东升, 高有龙. 闭孔疝嵌顿一例误诊[J]. 临床误诊误治, 2008, 21(4): 76.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放射科,湖南衡阳 421002

[摘要] 目的 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06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1例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患者进行CT检查。CT检查的项目包括全腹部平扫、动脉期与静脉期的增强。 结果 21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 结论 在临床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进行CT检查可以获取较为理想的检查结果,值得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CT检查;腹股沟;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 R65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b)-0190-02

在临床上,腹股沟及其周围疝表现出来的症状等都极其地相似,很难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诊断[1]。为了研究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病因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该研究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研究与探讨的对象为该院2006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21例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患者,主要是对其临床和影响的特点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手术证实了有21例患者患者患有腹股沟及其邻近部位疝所致的肠梗阻,而且所有患者都排除了无肠梗阻的疝的可能。在21例腹股沟及其邻近部位疝所致的肠梗阻患者中,女患者有8例,男患者有14例,其年龄范围为60~88岁且平均年龄为68岁;病程0.5~3年,平均病程2.3年。所有患者在治疗之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胀以及腹痛等症状,其中,2例闭孔疝患者和1例股疝患者在排便的过程中会排出黏液样便。

1.2 方法

该组研究使用的仪器为GE LightSpeed Ultra 8 层螺旋CT 120 kv,200~220 mAs,层厚5 mg,层间距为0 mg,Pitch值为1~1.5,512*512矩阵,从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为CT检查的扫面范围。扫面前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300 mgI/mL碘海醇对比剂,剂量以患者的体重为标准1.7 mL/kg,以2.4~3 mL/s的注射速率进行注射。扫描结束后,取出来的动脉期图像,其层厚需为2.3 mm,间距为0.96 mm,以软组织算法进行离线重叠重建,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到ADW4.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该组研究采用的是多平面重组的方式,然后再进行重建,这样,便可以把腹股沟韧带、疝囊以及腹壁下动脉等结构的关系显示出来。

2 结果

经CT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表现出充气积液和气以及肠管扩张等症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病症。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如果是腹股沟及周围健康者,其在CT中所呈现出来的图像应该是比较清晰,而且没有多少异物的。但是在这21例患者中,11例腹股沟斜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为在其疝囊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寒气肠管与脂肪组织,如图1、2所示。5例股疝所致肠梗阻的疝囊是处股三角区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影像学股三角”为其冠状位所在处,如图3、4所示。在CT中,5例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是处在耻骨肌与闭孔外肌中间的腹部肠管与肠管影是相连在一起的,而且其上段的肠管有扩张的迹象,如图5、6所示。

3 讨论

腹股沟疝在腹外疝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直疝与斜疝是腹股沟疝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较为常见的病例是斜疝,在腹股沟疝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6%[2]。在临床诊疗中,闭孔疝与股疝在腹股沟区的位置离得比较近,所以在诊断的时候稍不留意便会将其混淆。因此,有必要借助CT的检查对这两种病症进行区分。因为,通过详细认真的CT检查,各感染与并发症等症状都能够较为明确地诊断出来,有利于医护人员展开下一步的个体化治疗工作。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不同类型所致的肠根阻症状以及CT表现地腹股沟斜疝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和后天性[3]。其中,后天性的主要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发育不够健全、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还有腹内压增高有着很大的关系。该组研究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有8例患者表现出较为明确的腹内压增高现象[4]。另有相关研究文献显示,股疝的发病率主要集中在在中年妇女身上。因为女性的骨盆比较宽大,与男性相比较而言,股管口也比较宽大,只要是能将其腹内压增高的因素,都是有可能成为其发病的诱因[5-6]。在CT检查中,股疝的疝块是处在耻骨结节水平线以后、股三角区以及股静脉内部,其“影像学股三角”的内部是股长收肌,上面是腹股沟韧带,外边则是股静脉,通常情况下,只有少量淋巴结以及脂肪的低密度区域[7]。此外,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闭孔疝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隐匿性腹外疝,在所有的疝中所占据的比例仅为0.02%~1.1%,患者多为年来体弱的女性,而且是常常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以及体征[8-9]。该组研究中,CT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表现出充气积液和气以及肠管扩张等症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病症。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11例腹股沟斜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为在其疝囊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寒气肠管与脂肪组织,并且是处在腹股沟韧带的前上方。5例股疝所致肠梗阻的疝囊是处股三角区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影像学股三角”为其冠状位所在处。5例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是处在耻骨肌与闭孔外肌中间的腹部肠管与肠管影是相连在一起的,而且其上段的肠管有扩张的迹象,可以发现闭孔疝患者症状与相关研究文献描述的一致。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进行CT检查可以获取较为理想的检查结果,值得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邵志红,高晓龙,王培军,等.腹股沟区多层螺旋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1(9):3211-3213.

[2] 缪小芬,黄爱娜,沈继明,等.多层螺旋CT对几种罕少见病因肠梗阻诊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8(11):2659-2660.

[3] 钟湧,邱中笑,邵勇.骨盆骨折术后继发腹股沟疝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附6例报告[J].现代实用医学,2010,10(3):1792-1793.

[4] 孟雷,许崇永.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意义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18(32):2663-2664.

[5] 徐新,李国华. 腹部术后内疝的MSCT表现[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10(2):189-190.

[6] 陶云年,张文奇,王善军,等. 腹内疝伴肠扭转的螺旋CT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22(1):1521-1522.

[7] 黎喜. 多排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8):162-164.

[8] Salomone, Di Saverio,Gregorio, et al. Concomitant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 misleading diagnostic pitfall[J]. BMJ case reports, 2010,2(2010):166-168.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术平片式无张力疝修术腹股沟疝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两种主要的无张力疝修术。本次研究对患有腹股沟疝疾病的患者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术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术两种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患有腹股沟疝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1-84岁,平均年龄(47.3±1.4)岁;腹股沟疝患病时间1-8年,平均病史(2.1±0.5)年;治疗组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23-82岁,平均年龄(47.5±1.3)岁;腹股沟疝患病时间1-7年,平均病史(2.2±0.6)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病情经临床诊断已经确诊为腹股沟疝;② 患者有明确的腹股沟疝病史;③ 腹股沟疝病史在10年以内;④ 以往没有接受过手术治疗;⑤ 患者年龄在20-85岁之间;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机体条件能够满足手术和麻醉要求;⑧ 患者自愿参与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病情经临床诊断没有确诊为腹股沟疝;② 患者没有明确的腹股沟疝病史;③ 腹股沟疝病史在10年以上;④ 以往接受过手术治疗;⑤ 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或在85岁以上;⑥ 合并患有其他疾病;⑦ 患者机体条件不能够满足手术和麻醉要求;⑧ 患者不愿参与研究。

1.4 方法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后,于耻骨结节与内环口之间的位置做切口,长度控制在6cm左右, 将皮肤、皮下、腹外斜肌腱膜逐层切开,对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进行保护, 使精索充分游离, 并且使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及联合肌腱充分暴露。寻找并对疝囊至疝囊颈进行游离处理。对照组: 疝囊体积较小的可不进行切开处理, 直接推入内环口, 如疝囊体积较大, 则应该在距疝囊颈4cm左右的位置实施横断处理,近端进行缝闭,然后再将其推入疝环口,在远端旷置,直疝直接推入到直疝三角。将网塞填至疝环,充填物外瓣与腹膜横筋膜或周围组织进行4针缝合处理。外层补片与平片式修补相同。治疗组: 对疝囊实施游离处理,并进行高位结扎,将平补片置于精索之后,在耻骨结节位置对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肌腱进行固定缝合,尾端平铺在腹横筋膜位置进行固定。充分止血处理, 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术后切口沙袋实施加压处理, 将阴囊抬高[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腹股沟疝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腹股沟疝症状彻底消失,围术期内没有并发症出现,治疗计划实施顺利;有效:腹股沟疝症状表现明显减轻,围术期内有程度轻微并发症出现,但治疗后痊愈,没有对治疗计划的实施造成影响;无效:腹股沟疝症状没有减轻,围术期内出现严重并发症[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腹股沟疝病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腹股沟疝病情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n) 临床治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4 12(27.3) 19(43.2) 13(29.5) 31(70.5)

治疗组 44 16(36.4) 24(54.5) 4(9.1) 40(90.9)

P值

3 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近年来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对腹股沟疝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对以往有张力的传统疝修补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有效控制。采用平片式无张力疝修术对患有腹股沟疝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操作技术难度较小,易于在临床上开展,修补的平片面积相对较大,可以对腹股沟三角薄弱区进行完整的覆盖,而且整个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相对较低,在一些基层医院应用更容易被广大腹股沟疝疾病患者所接收,术后出现的疼痛程度较轻、恢复速度快,异物感不是十分明显,不会有硬结出现,具有独特的技术和理论优势[3]。

参考文献

[1] 周海龙,于海文,曹利杰.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01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9,28(8):7-8.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股疝;诊断;治疗

作者单位:130051吉林省长春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吕岩);吉林省长春市妇产医院产五科(魏淑奇)

股疝较少见,仅占腹外疝总数的2%~4%,右侧多见,多发于50岁以上的经产妇女,女性较男性多4~6倍。由于股环的解剖特点,易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为小肠、大网膜、腹膜外脂肪,如嵌顿内容物为肠管又极易发生绞窄,易造成误诊。现将本院自2001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了股疝28例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3例,女25例。年龄46~85岁。>60岁的(占78.5%)(22/32),平均年龄62.3岁,右侧股疝22例,左侧股疝6例,绞窄疝21例(占75%)。

1.2 治疗方法及结果 所有嵌顿的股疝均在入院后4 h内手术,均行McVay氏法股疝修补术,术前误诊为肠梗阻者共5例,行肠切除3例,切口感染1例,经换药治愈,无死亡,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

2 讨论

股疝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是从股管脱出的疝,约占腹股沟疝患者的2%~4%[1,2],女性占90%以上。股管是一个狭长的漏斗形间隙,其前缘是腹股沟韧带,后缘是耻骨疏韧带,内缘是陷窝韧带,外缘为股静脉。股疝多常见于多产妇、老年女性,因为大多数股疝是因腹内压的增加和股环的松弛引起的,这在女性解剖上的特殊性在发病因素中也有重要意义。由于女性骨盆宽,腹股沟韧带的空隙较大,肾髂腰肌较薄弱,致腹股沟韧带下的血管裂孔,除容纳股动静脉及股神经外,仍有较大的空隙存在。一旦多次妊娠、分娩或其他诱因(年老体弱、长久站立等)腹压增加,局部组织抵抗力减弱时,股疝便可发生。

2.1 临床表现 本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半球形隆起,通常如鸡蛋大小,少有鹅蛋大。质地柔软,平卧后疝块多不能完全消失,当咳嗽增加腹压时,局部冲击感不明显,部分患者可在久站后感到患处胀痛、下坠不适。无症状者尤其是肥胖的患者易被忽略,每于发生嵌顿或绞窄等并发症时才能就诊,疝嵌顿时临床表现多样,且与疝内容物类型有关。当大网膜嵌顿时,仅表现为股部痛性肿块,而无腹痛等其他症状,易误诊为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管壁嵌顿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误诊为腹腔脏器疾患。若嵌顿肠壁坏死,多数患者肠内容物仅进入疝囊,表现为股部脓肿溃破后形成瘘;少数患者流入腹腔则表现为腹膜炎。整个肠管嵌顿时,则表现为典型肠梗阻。

2.2 诊断 股疝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股疝应与腹股沟疝、局部淋巴结肿大、圆韧带囊肿、脂肪瘤及精索鞘膜积液等疾病鉴别,后者多有各自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或通过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超声检查可有助于鉴别;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多能明确股疝的诊断。需避免查体时对患者会暴露不全漏查腹股沟区;只注意典型的急性肠梗阻表现,使嵌顿疝误诊为肠梗阻。本组误诊肠梗阻 5例,而以肠梗阻行开腹手术,延误患者的治疗。

2.3 治疗 由于股疝具有相当高的嵌顿/绞窄和肠切除的发生率,延误治疗将增加死亡率,老年患者尤其明显,故手术治疗是股疝唯一有效的方法。任何股疝一经发现,即使患者无不适症状,也应尽早安排手术治疗。股疝随时可能有严重并发症,至股疝已有绞窄现象时,更应紧急手术,切不可因循误事,更不宜妄想手法回纳。手术主要是回纳疝内容物和切除疝囊,并妥善修补股环,以防疝复发。主要有两种手术径路:腹股沟上切口和腹股沟下切口。腹股沟下切口直接显露疝囊,创伤小,适用于可复性股疝,由于术野暴露有限,很难做到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在发生绞窄时处理更为困难。腹股沟上切口能保证疝囊高位结扎,较好地缝合股管入口,且对绞窄性股疝的肠袢检查,进行必要的肠切除和吻合以及对异位闭孔动脉损伤的出血处理更为方便。但经过腹股沟修补后,有引起腹股沟直疝的可能。必要时还可在腹股沟韧带的上、下方同时施行手术,为目前最常采用的方法[3]。在回纳绞窄的疝内容物时,应首先手法复位,因为部分患者嵌顿时间短、疝囊内容物少且水肿程度轻,通过术者双手配合可回纳。嵌顿性股疝疝囊不能还纳时,术中应在股环区“Z”字形剪开腹股沟韧带或切开股环内侧的腔隙韧带解除压迫,如遇异常闭孔动脉时可以结扎,切开疝囊后不要让嵌顿绞窄段肠袢回缩腹腔,以防有“W”形(逆行嵌顿)等段肠袢坏死被遗漏。应仔细检查肠袢的颜色、温度、蠕动和肠系膜血管搏动情况。术中宁可将血液循环障碍可疑的肠袢切除,也不要抱侥幸心理而导致严重后果。手术中要严格保护好创面,局部污染重的要彻底冲洗,充分引流,加强营养支持,应用广普抗生素及抗厌氧菌的药物。本组28 例均采用腹股沟上切口行修补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采用合成材料填塞股环、股管借以关闭股环的方法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使手术更为迅速,也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但无张力股疝修补在术后复发率、术后疼痛等方面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并无明显优势[4]。股疝多发于经产老年妇女,术后处理还应特别注意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常伴有慢性心肺疾患、习惯性便秘等,这些因素术前可诱发和加重股疝,术后易导致修补失败,因此,术后应积极处理。此外,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创口易积液感染,应强调局部冲洗,必要时置皮片引流。

参 考 文 献

[1] Alimoglu O. Kaya B. Okan I Femoral hernia;a revew of 83 cases. Hernia,2006,10(1):70-73.

[2] Read RC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pair of groin herniation. CurrProb-Surg,2003,40(1):13-73.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6篇

【关键词】腹股沟疝;小切口;高位结扎;外科治疗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9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28-02

腹外疝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腹股沟疝,约占腹外疝总数的90%-95%[1],故在外科临床上腹股沟疝手术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手术。但由于腹股沟区的解剖既精细又复杂,对腹股沟区解剖认识不清成为手术失败的最基本原因,使手术有很高的失败率。经过数个世纪的不断探索,特别是16世纪现代解剖学理论建立以后,疝手术才开始遵循解剖学的基础进行,逐渐建立了现代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腹股沟斜疝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医疗保障的逐渐完善,斜疝的治疗时机正逐渐趋于低龄化。自Lichtenstein于1989年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新概念[2]以来,各种腹股沟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已陆续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腹股沟斜疝120例,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月120例腹股沟疝患者,小儿患者共78例,男62例,女16例,年龄2~7岁,平均3.5岁,其中1~3岁的小婴儿12例,右侧58例,左侧17例,双侧3例。巨大疝5例,滑动疝3例,Richter疝1例。手术时间15~40min,平均20min。成人患者共42例,男30例,女3例,直疝12例(左、右侧各6例),斜疝26例,嵌顿疝4例。

1.2 诊断:超声诊断方法:应用飞利浦非凡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3.5~5.0MHz,显示病变区结构后,改用高频探头7~l2MHz进一步观察,显示疝内容物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价疝内容物的血流情况。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触及包块部位。检查腹股沟包块时,大腿需外展,充分暴露腹股沟,部分患者必要时站立位增加腹压后检查。

其中有8例有反复腹股沟、阴囊出现肿块,休息后多可自行还纳的腹股沟疝病史。

对于小儿患者应根据父母的叙述和医生的查体,一般可明确诊断,但应注意双侧疝及合并隐睾存在。有些患儿发病后腹股沟、阴囊肿物不能还纳,疼痛,腹痛或哭闹不停。

1.3 手术方法。小儿患者均采用氯胺酮全麻,取腹股沟皮纹横切口长约1~1.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于外环处找到精索(不必暴露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顺提睾肌纹切开,于精索血管内前方找到疝囊并游离至高位(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4号或双1号丝线结扎加贯穿缝扎。女性疝患儿则于外环体表投影处找到提睾样肌肉组织。打开后找到疝囊,然后同前步骤处理。巨大疝患儿往往疝囊直径>10cm且内环口宽大。虽不易嵌顿,但随着疝囊的日益增大将增加手术的难度并可能导致复发机率升高,对此类病例我们除了常规高位处理疝囊颈外。还应加强缩小内环处,方法是按MarCy法间断缝合或"8"字或半荷包缝腹横筋膜[1];如远端疝囊特别长则除以上处理外,宜于远端稍行电灼破坏并"开窗",以免形成积液,创窝仔细止血后对拢提睾肌,缝合皮下层。6岁以下儿童切口以生物胶粘合保护,以免尿液污染。手术中遇到困难的处理:①找不到疝囊:较小疝囊在外环口处较多且不易找到,此时可切开腹股沟管及外环口,游离精索即可找到疝囊。②疝囊撕破:多见于麻醉不满意,腹膜不松弛,加之疝囊薄弱。对此,不必勉强游离疝囊。可作高位内荷包缝合结扎或采用数个"8"字缝合,关闭疝囊颈。如仍有困难亦可经原切口进入腹腔作腹腔内环口修补疝囊。

成人患者均采用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麻醉,使用2%盐酸利多卡因20ml与0.75%盐酸布比卡因20ml加0.9%生理盐水2Oml配制成混合液备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在局麻下取平行于腹股沟的常规切口长约4cm~5cm,上段应超过腹股沟韧带中点2cm~3Cln,以利于内环的充分显露。依次切开显露疝囊,横断并游离疝囊至内环口处,充分游离精索,高位游离疝囊后在内环口处结扎疝囊颈(但并不强调做到高位结扎)。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伞形聚丙烯网填塞疝环缺损,将伞形填充物外瓣与疝环固定数针。彻底止血后,再将平片置于精索后方,内上缘与腹横筋膜和腹内斜肌下缘缝合,外下缘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平片的弧状下缘需超过耻骨结节1cm-2cm,且用缝线在此处腱膜组织上固定,在精索外上方缝合网片的开口。牵拉使精索伸直防止提高移位。逐层缝合关闭切口,术后抬高阴囊以防阴囊水肿。

2.结果

术后小儿患侧阴囊水肿5例,其中1~3岁的小婴儿2例,多在术后3天左右好转,1周内消退。多为男性双侧斜疝患儿,经再手术后治愈。未发生血肿及医源睾。

成人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麻醉满意。手术时间为30min-120min,平均83min。2例复发疝与3例双侧疝手术时间较长达120min。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24h~48h。阴囊水肿2例。术后切口疼痛轻微,有6例需肌肉注射一般止痛药一次,无一例使用镇痛泵。一般患者6h~24h下床活动并开始进食。因采用局部麻醉,无需导尿,术后也无尿潴留经发生。术后7d~9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无发生切口感染和排异反应,术后3d-5d出院。疝内容复位疝修补术后出现腹膜炎1例,切口感染1例,右腹股沟区长期疼痛达3个月以上者1例。

3.讨论

3.1 小切口手术:微创外科是现代外科的发展方向,经下腹横纹小切口路径手术是微创外科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具体应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经腹股沟斜切口路径手术相比,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具有如下优点:①手术切口位于下腹腹横纹处,切口小,隐蔽,术后疤痕小,符合现代美学、微创外科的特点;②手术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在门诊手术,降低了医疗费用;③不切开腹股沟管,不广泛游离精索,保持了腹股沟管局部生理解剖的完整性,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过多分离而造成的神经、输精管及精索损伤,降低了术后阴囊水肿或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④现已开始应用单孔法腹腔镜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4],但所需设备昂贵,技术要求较高,而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不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和很高的手术技巧,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进行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前应仔细查体,确定疝的存在,以免发生手术错位现象;②小儿腹股沟区发育不完善,与成人相比小儿此处腹壁菲薄,精索和输精管纤细,易造成损伤,必须强调对小儿腹股沟区局部解剖的熟悉和手术操作的精细;③手术结束后应将准确复位至阴囊内,以免产生医源性下降不全或扭转[4]。

另外一般认为,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先天形成的,胎儿鞘状突随下降时未闭合而成为疝囊,婴儿出生后由于哭闹、咳嗽等原因,使腹内压升高,肠管或其他内脏经内环、腹股沟管和外环疝入而发病,由于右侧下降较左侧慢,因此右侧先天性斜疝较多[5]。诊断一侧斜疝时,一定要注意对侧情况,必要时同时处理,避免二次麻醉及手术。本组有1例行一侧疝术后1个月以上因对侧嵌顿疝而手术,另外,Richter疝嵌入肠管较少,加以肥胖,一定仔细触诊并与腹透、超声相结合,患儿有血便史注意与肠套叠相鉴别。当然该病治疗应属择期性手术,以选择适当时机为宜。体弱多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长期咳嗽使疝发作频繁,家长要求治疗的心情常较迫切,应说服家长,先治疗原有疾病,再选择合适时机手术。患有严重疾病如心脏病、肺结核病的患儿应暂缓手术。术后阴囊水肿发生率较高,考虑有如下因素所致:患儿组织娇嫩,局部血运丰富,此特点尤以新生儿疝及小婴儿疝为甚;分离创面广泛;未对影响、精索血液回流的局部解剖给予足够重视。在总结和思考后我们认为除了应该更加注意操作轻柔和尽量减少剥离面外,还应特别重视小儿精索血管是较散在地紧贴在疝囊边上的这一解剖特点,尽可能地将精索血管游离到距结扎线>O.5cm处,效果满意。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已广泛运用于成人,为创造足够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腹腔镜需要数个切口,手术时间延长及相应的麻醉时间延长,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婴儿和儿童中此微创技术的使用仍然受到限制。由于儿童腹股沟斜疝可经小切口在20~30min内完成,几乎无死亡率且恢复快,在儿童中腹腔镜修补术几乎没有优势[6]。但是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已有同道以5mm腹腔镜"一孔法"治疗小儿斜疝并获良效[7],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3.2 无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保存了腹股沟管的正常生理解剖状态,符合腹股沟疝的治病原则Rutkow等[8]于1995年报告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2403例,经6年随访术后复发率为0.1%,说明复发率极低。总结各方面报道及临床经验,我们认为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适合于成年患者的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特别是老年人。易复性,难复性和部分嵌顿性疝,对绞窄性疝的应用要慎重。合并有其他脏器疾病的患者,在严密监护,积极治疗合并症的情况下,也可安全完成手术。术中,我们要求加强固定,直疝修补后,充填物内侧半环与耻骨结节腱膜缝合固定,斜疝修补后则用补片的尖端与耻骨结节腱膜固定,补片还应与腹股沟韧带,腹内斜肌愎横肌及联合肌腱弓等处严密缝合,近期无疝复发病。在手术操作时,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如果疝囊较大,剥离时可造成广泛渗血,须彻底止血,防止术后感染及阴囊血肿。对于滑疝,在打开疝囊时须选择疝囊远端,防止损伤内容物。保留一定大小的疝囊,以保证疝囊内翻后疝坏充填物有效完整地塞入内环,边缘与腹膜筋膜平齐妥善固定;网塞充填后不宜过松过紧,过松则需2个网塞,过紧则修剪部分网塞内"花瓣"。术后应注意以下几点。积极有效地处理合并症。因老年性前列腺增生导致急性尿潴留患者,术后留置导尿2~3d,可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嵌顿疝患者行疝修补术后可出现假性肠梗阻[9],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若出现假性肠梗阻需行胃肠减压或温皂水低压灌肠处理。为预防局部感染,防止疝修补术后失败,术后需使用有效抗生素,若感染一旦发生,则处理困难,因为补片已与组织部分融合,完整去除甚为困难。

总之,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其优点已被认可,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应范围广,尤其适应老年,目前已在许多基层医院开展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张力疝修补术有替代传统疝修补术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颂章.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临床外科杂志,1998,6(4):230.

[2] 邹声泉.实用腔镜外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8-420.

[3] 毛锡敏.340例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体会[J].兵团医学,2008,16(2):15-17.

[4] 李美荣,陈伟强,刘杨桦,等.改良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3):234-235.

[5]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68-96.

[6] 吴晔明.小儿外科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68.

[7] 黄建彪,郑小锋.一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63.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b)-116-01

现将1例闭孔疝误诊病历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84岁,因右下腹胀痛伴恶心1 d入院。腹痛为阵发性胀痛,无放射痛,恶心、未吐,排气减少,排气后腹部胀痛可缓解,未排便。自诉腹痛发作时右下腹可见包块,腹痛缓解后包块可消失。既往无腹部手术史。近1年来排不成形便,每日4~5次,无黏液及脓、血便。无进行性消瘦。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10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0/100 mmHg。体形消瘦,神清语明,痛苦面容,查体合作。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心脏听诊:(-)。右下腹可见一肠形伴肠蠕动波,该位置有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肝脾及包块,腹水征阴性,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辅助检查:血常规 16.2×109/L,B超:胆囊息肉,右下腹见宽度约3.5 cm,偏强回声,可见内容物蠕动,考虑扩张肠管。腹透:右下腹见两处流动性液平面,右侧腹区可见肠积气。胸部X线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性早搏,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后拟诊急性不全肠梗阻,肠占位?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胆囊息肉。

给予灌肠、通便、禁食、补液、支持治疗,肠道准备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故排除结肠占位性病变可能。复查腹透见左上腹肠积气,并可见多个上下移动的小液气平面影,中腹部及右中下腹肠腔轻度积气,并见小液气平面影。K+、Na+、Cl-正常,肝、肾功,血糖均正常。于入院第3天科室讨论一致认为粘连性不全肠梗阻,给予系统保守治疗。入院第5天,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发热,体温最高38.1℃,血压:90/50 mmHg,脉搏140次/min,呼吸深大,呈现泛发性腹膜炎体征,合并有感染性休克。急检生化检查报告:低Na+、低Cl-、低Ca2+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急诊全麻下手术探查,术中见距回盲部110 cm,小肠约6.0 cm疝入右侧闭孔管,已坏死。腹腔污染较严重,肠管覆盖脓苔,腹腔积液呈现淡黄色混浊液。术中诊断右侧闭孔疝嵌顿,小肠部分坏死,常规切除坏死段肠管,修补缝闭闭孔内肌和闭孔筋膜,闭合内口,盆腔置管引流。术后积极救治休克、抗感染、支持、抢救治疗,治愈出院。

2 讨论

闭孔疝是指经闭孔管所突出的疝,称为闭孔疝,多见于体形消瘦的老年女性。正常闭孔位置在耻骨肌的深层,股三角区的下端,在闭孔的上方,耻骨肌和内收肌之间。妇女的骨盆较宽阔,闭孔也相应宽大,消瘦的人脂肪少,闭孔周围的肌肉萎缩,这些是闭孔疝多见于消瘦的老年妇女的解剖学基础。据报道本病的男女发生率之比为1∶6,年龄多在60岁以上[1]。闭孔疝的疝内容物大多为小肠,也有结肠、膀胱、卵巢等,多数表现为小肠梗阻,约占肠梗阻病例的0.4%[2]。由于其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多因肠梗阻手术探查术中确诊,但此时多已有肠坏死,所以,详细的病史、查体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尤为重要。当有肠梗阻表现的患者合并出现股部和膝关节内侧的局部刺痛、麻木和异常感觉(即Howship-Romberg征),应高度怀疑本病。如果考虑到此疾病,可行直肠指诊,部分患者于患侧骨盆前壁闭孔区触及条索状索块,多为疝囊颈部。腹部X线片检查可发现于耻骨上缘有固定充气肠曲阴影,改变后依旧不变等阳性体征。下腹部CT扫描对闭孔疝的确诊率达90%(8/9)[3],因此,急性低位小肠梗阻而原因不明的老年病人有上述X线表现而怀疑有闭孔疝时,有条件者可急诊行CT扫描,能见一厚壁小肠向闭孔突出,即可确诊。

闭孔疝的治疗原则是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因为闭孔管狭窄,周围组织坚韧,因而闭孔疝极易发生嵌顿和绞窄。手术的入路有经腹腔内和腹腔外两种。腹腔内入路修补闭孔的方法有直接缝合、利用邻近的大网膜覆盖、取腹直肌前鞘筋膜贴补等方法,腹腔内路径具有:①有利于急性肠梗阻的确诊及有关疝的定位;②能完善显示闭孔疝环口;③若出现肠管坏死可直接行肠切除、肠吻合,而不需另加切口;④做疝修补时能妥善保护好闭孔神经及血管。腹腔外路径有3种:①腹股沟韧带下大腿根部切口,在耻骨肌与内收长肌间做纵切口,再显露疝囊及闭孔管加以处理;②耻骨后腹膜外径路,取耻骨上方横切口,切开腹直肌鞘,向外牵拉腹直肌。把腹膜推向头侧,膀胱牵向足侧,即可将疝囊及内容物游离出闭孔管加以处理;③腹股沟切口(同腹股沟疝或股疝修补的高位入路)。因为术前评估肠壁血运较困难,有加做腹部切口的可能性,所以,多数人均主张采用经腹腔内入路的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应注意保护闭孔神经和血管。因病人多年老体弱,为减轻手术创伤,临床采用直接修补法更加方便、安全。

总之,闭孔疝在临床很少见,并且大多都是年老体弱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处理,将会带来严重后果。本例误诊就是教训,值得吸取。

[参考文献]

[1]江国雄.绞窄性闭孔疝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2):102.

[2]钱明富.闭孔疝的近代诊断和治疗[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6,23(4):249-250.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腹股沟疝; 中医临床路径;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0-0049-03

doi:10.14033/ki.cfmr.2015.10.024

临床路径的目的是在保证和改进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医疗费用,加快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日,节约医疗成本,使治疗获得最佳效果[1]。成人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将成人腹股沟疝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在成人腹股沟疝中,手术后及时介入针灸、理疗等中医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2]。而缩短住院天数和降低医疗费用是临床路径的两个显著特征[3]。结合中医治疗的临床路径设计,既能控制治疗效果,规范诊疗操作,又可显著达到临床路径设计初衷的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制定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依据病史、症状(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即站立时出现,平卧后可回纳或消失)和查体确定诊断。当诊断不明确或有困难时可辅助B超、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帮助诊断[4]。纳入标准:本研究将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纳入研究范畴,(1)腹股沟疝患者年龄55~85岁;(2)符合中医临床路径的诊断标准;(3)患者签订了知情同意书;(4)患者的资料都登记齐全。排除标准:本研究将以下患者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1)患者同时患有心、脑、肝等严重性疾病;(2)患者为过敏体质,对药物过敏;(3)患有肾血管病、尿路梗阻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且未能良好控制患者;(4)患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病、绞窄性腹股沟病及双侧腹股沟病患者的患者;(5)患者有精神疾病、或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6)没有按照规定用药,临床资料不全等影响最终疗效判断的患者,不同意进入临床路径及依从性差的患者;(7)出院后无法联系到的患者。将2013年6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按照入院单双日随机抽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护理效果。其中研究组男44例,女6例,年龄55~84岁,平均(69.0±8.1)岁;对照组男45例,女5例,年龄55~84岁,平均(67.8±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治疗方法,常规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治疗,术后对症治疗,直至术口愈合出院[4]。研究组同样采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治疗,同时严格按我院制定的成人腹股沟中医临床路径进行治疗。

成人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的建立:依据王思成等[5]提出的6个基本原则,查阅相关诊疗指南,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实际情况,由笔者所在医院医护人员共同制定出成人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详见表1。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同期队列的研究方法,将两组分别采集数据,并分别从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进行相关分析及对比,以详细了解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采集的所有数据都通过Epi Data软件进行录入和管理,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选择α=0.05,并进行双侧检验。P

2 结果

2.1 成人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9.28±1.12)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43±2.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01,P

2.2 成人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

由于补片费用因品牌不同而价格差异,所以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均剔除外科网片的费用。研究组平均住院费(2988.78±114.76)元,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290.40±169.8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成人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99.6±1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0±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8,P

3 讨论

3.1 成人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评价

由本研究结果可见,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住院总费用,也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利用有效的中医治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最终提高了患者的医疗满意度。本研究抽取相应病例,对比了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得出了研究组中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的结论,其主要原因为:成人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严格制定了详细的住院期间每日安排,尽量减少因各种原因而增加的不必要的住院时间,减少了各种原因增加的不必要的住院诊疗,利用相关的中医治疗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减少了各种相关的诊疗及药物费用。其次,本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其原因是研究组的患者在住院中对整个诊疗过程的项目条更易理解,增加了整个治疗的透明度,患者的知情权得到尊重,使得患者理解诊疗的目的,能主动配合医护的诊疗,也促进医患双方的互动。

3.2 中医临床路径在成人腹股沟疝中的应用展望

在临床治疗中,如何介入有效的中医诊疗,是今后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本研究中,腹股沟疝作为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例数多的特点,通过临床路径的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过程。由于目前临床上对于成人腹股沟疝的主要治疗措施还是进行手术治疗,但在进行手术治疗后较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从而影响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腹股沟疝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成人疝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应用中医治疗,可以起到良好作用。而中医治疗具有效果良好、费用低、患者接受程度高等特点。比如对于最常见的术后尿潴留,可采用针灸促进排尿,如针刺足三里穴,同时热敷下腹部[6]。或者应用耳穴压豆,将耳豆贴于所选穴位上,用拇食指按压至有酸、胀、痛等“得气”感[7]。 采用炒热食盐于命门、肾俞、关元穴位热敷,于关元、气海穴用酚妥拉明穴位注射等方法[8]。术后便秘,可采用穴位按摩促进排便:于术后可在患者腹部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按摩,并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支沟、合谷、天枢,大横等穴位[9]。对于疝术后慢性疼痛方面采用电针、针灸理疗配合神经阻滞治疗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10-11]。疝术后血青肿则可采用改良芒硝敷贴治疗等方法[12]。由上可见,结合中医的特色治疗,可在节省医疗费用、缩短治疗时间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本中医临床路径中,中医治疗方面主要作用于手术恢复方面,其缩小了中医治疗的范围,突出了中医治疗的优势,为其他中医临床路径的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科技及医学科学的发展,应将科学技术与中医中药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对疾病作用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治疗项目,采用更有效的中医治疗,进一步增加中医治疗进入路径的内容之中。良好的临床路径设计可以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有效规范中医治疗,提高医疗品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使得中医更有效的融入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磊,唐健雄.如何更好地开展实施腹股沟疝临床路径[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15(6):600-602.

[2]王琳.针灸结合耳穴贴压对老年人疝修补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7):206.

[3]董军.临床路径的特点与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111-112.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10):833-835.

[5]王思成,韩梅,刘建平.临床路径概要及中医临床应用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2):1064-1067.

[6]王秀霞.骨科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J].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7):79-80.

[7]张颖,耳穴压豆治疗腹股沟疝术后尿潴留10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7):118-119.

[8]王红,池志勇.穴位热敷加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疝修补术后急性尿潴留患者10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6):160-162.

[9]汤婷.穴位按摩预防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57.

[10]韩济生.针刺镇痛神经化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4.

[11]白有海,黄生明.6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治疗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6):215-217.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9篇

【摘要】:腹外疝是外科常见疾病,护理措施到位对于该病的治疗及预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文给出了腹外疝的确切定义及病因的,并概述腹外疝病人的全面护理措施,以期能为腹外疝病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腹外疝;护理措施;临床护理

腹外疝是指腹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壁层腹膜并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疝块)[1]。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和突出途径不同又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者又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较高,据临床调查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是普通外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疝内容物是指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临床数据显示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之。

1 发病的基础病因

因其发病的基础病因直接和整体的及个体的治疗护理措施密切相关,所以在此述及。可以归为两大类:① 腹壁强度降低 先天性结构缺陷和发育异常(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脐血管穿过脐环、股动脉和股静脉穿过股管以及腹白线发育不全等)及后天性腹壁肌功能丧失和缺损(外伤、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年老体弱、腹壁神经损伤或肥胖所致肌萎缩等);②腹内压力增高 常见因素为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咳嗽、腹水、举重、妊娠及婴儿经常啼哭等。

2 分类和护理的整体关系

根据疝的可复程度和血供情况等,腹外疝可分以下4种类型[2]:①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这种疝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要求采取保守处理或手术治疗,所以这类病人的护理措施也有着很大不同;②难复性疝:这类患者的疝内容物虽然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无血运障碍,也无严重临床症状;这种病人一般都需要手术处理,所以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都很重要③嵌顿性疝:疝环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致疝内容物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而后疝囊颈发生弹性收缩,卡住内容物,使其不能回纳,这种疝短时间内如果能够解除嵌顿,病变肠管可恢复正常如不能及时解除,就会发展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将无法复活;④绞窄性疝:肠管及其系膜受压程度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全阻断,致肠管坏死。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实际只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都需要紧急手术,所以这类病人的术前护理准备更为关键,时间性强和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是两其大特点,当然术后护理也至关重要。至此,我们充分了解了腹外疝的概念和病因,才能够针对具体病人制定出综合的和个体的护理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具体的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⑴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除紧急手术者外,凡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压升高因素者,均应给予对症处理,否则易致术后疝复发。⑵活动与休息: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造成疝嵌顿。⑶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的腹部情况,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⑷灌肠与排尿:术前晚灌肠,清除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送病人进手术室前,嘱其排空小便或留置尿管,以防术中误伤膀胱[3]。⑸急诊手术:病人的术前护理除一般护理外,应予禁食、静脉输液、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并备皮、配血。

3.2 术后护理⑴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估计并记录出血量。⑵: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以减轻切口疼痛并有利于切口愈合[4]。⑶饮食:病人一般于术后6~12小时若无恶心、呕吐可进水及流食,次日可进半流食、软食或普食。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⑷活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动,以防腹腔粘连形成。如为绞窄性疝、巨大疝、复发性疝及年老体弱等的病人应适当延迟离床活动时间。⑸防止腹内压升高: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等均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并易致疝的复发。

4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4.1 预防阴囊水肿:腹股沟斜疝病人极易术后出现阴囊水肿,应借助丁字带托起阴囊,并密切观察其短期内体积变化情况;

4.2 切口感染的预防:疝手术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切口是否感染,所以是疝手术病人重点预防的方面之一;①备皮:因会特别是阴囊的特殊的解剖生理位置及结构,术前应对其做充分的皮肤准备,为无菌手术做好首要的准备;②应用抗菌药物:如为绞窄性疝,坏死肠管应一并切除,肠管内的特殊生理条件易致肠吻合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所以这类疝术后须及时的应用适当的抗菌药物;③切口护理:术后须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因其特殊的位置,应特别注意避免大小便污染,如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④密切观察:一旦切口有感染,病人会出现炎症反应的特有体征:红、肿、热、痛及脉搏的变化,所以应密切观察病人局部和全身的这些方面的情况。如果出现体征,应尽早处理。

5 健康教育

出院时告诫病人活动量逐渐增加,不能短时间内即从事剧烈活动,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注意保暖,严防受凉咳嗽的出现,如果有轻微咳嗽,应嘱其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切口部位,以免缝线撕脱;保持排便通畅,给予便秘者通便药物,嘱病人应避免用力排便;最后要随时复诊和随诊,定期门诊复查。若疝复发,应及早再诊治。

参考文献

[1] 杜娟.腹外疝患者的手术前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59

[2] 陶红.急救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10篇

疝是兽医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犬的腹股沟疝是指因腹股沟内环先天闭合不全或后天由于腹压增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环脱出至腹股沟处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疝内容物多为肠管、肠系膜、大网膜和脂肪等,也可为子宫及膀胱等腹腔脏器,但很少为妊娠的子宫角。

2008年5月12日,笔者在我校动物门诊部接诊1只京巴犬,经临床检查及手术治疗综合诊断该京巴犬为一例妊娠子宫性腹股沟疝,经治疗。到分娩期时,该母犬顺利产下胎儿且母仔平安。

1 发病情况

周先生饲养的京巴犬,名字叫“晶晶”,18月龄,于2008年3月20日开始。3月23日配种。4月8日。周先生在与“晶晶”玩耍时发现“晶晶”左腹股沟处有一隆起物,隆起物尚能还纳腹腔且“晶晶”精神、食欲等一切正常。4月12日,周先生将“晶晶”带到某动物门诊部求诊,门诊兽医建议对“晶晶”进行临床观察,待“晶晶”产后再进行腹股沟疝手术。5月11日,周先生再次对“晶晶”的左腹股沟进行检查时发现隆起物比鸭蛋大且不能还纳腹腔,但“晶晶”的精神、饮食欲、玩耍等一切正常。

2 临床症状

5月12日,周先生将“晶晶”带到我校动物医院要求进行诊治。“晶晶”体重5.5kg,精神、食欲正常,体温38.7℃,呼吸数36次/min,心率85次/min,病犬大小便正常,腹围膨大,乳腺增大、红润。左腹股沟隆起物有鸭蛋大且不能还纳腹腔,无热无痛;对隆起物进行听诊,未听到肠蠕动音,但听到胎犬心音,心率为181次/min。触诊可感觉到胎犬的心博动,触摸到胎儿头、躯干等体躯。

3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计数:应用试管稀释法进行红细胞计数,计数结果为8.2×1012个/L(正常值为5.5-8.5×1012个/L)。

(2)白细胞计数:应用试管稀释法进行白细胞计数,计数结果为7.9×109个/L(正常值为6.0-17.0×109个/L)。

4 诊断

根据“晶晶”的发病情况、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晶晶”患有腹股沟疝且疝内容物为妊娠的子宫角。征得周先生的同意对“晶晶”实施手术治疗。

5 手术疗法

5.1 术前准备

(1)手术器械的准备与消毒:对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等手术器械进行清洗和煮沸消毒。

(2)术部的准备与消毒:对“晶晶”进行仰卧保定,术部进行剪毛与剃毛并进行碘酊二次消毒,创巾隔离。

(3)手术人员的手臂准备与消毒:用0.1%新洁尔灭溶液对手臂进行浸泡消毒。

(4)麻醉:①麻醉前给药: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2mg。②全身麻醉: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15min后再注射速眠新注射液(846)0.4mL(手术结束时,给“晶晶”肌肉注射苏醒灵注射液0.4mL)。③局部浸润麻醉:用0.5%盐酸普鲁卡因进行局部直线浸润麻醉。

(5)保胎:手术前15min,给“晶晶”注射黄体酮注射液2mg。

5.2 手术方法

(1)切开皮肤:采用皱襞切开法纵行切开皮肤。

(2)切开疝囊:采用皱襞切开法切开疝囊。

(3)还纳疝内容物:疝内容物是一妊娠子宫角,子宫角色泽润红,无瘀血、无坏死迹象,与疝囊无粘连,将子宫角托在左掌心可感觉胎动。检查疝孔发现在疝内容物与疝轮之间可插入右手食指与中指,但子宫角不能还纳腹腔,决定剪开疝轮、扩大疝孔,将妊娠的子宫角还纳于腹腔。

(4)闭合创口:①缝合腹膜:采用螺旋形缝合法缝合腹膜。②闭合疝轮:先采用水平钮孔缝合,然后再进行结节缝合法闭合疝轮。③缝合皮肤:采用结节缝合法缝合皮肤。

5.3 术后护理

多次少量的饲喂流质食物,保持创口清洁,肌肉注射氨苄青霉素防止术后感染。注射适量孕酮,避免奔跑等剧烈运动。

6 结果与体会

(1)6月10日,通过电话随访周先生得知“晶晶”已于5月24日顺利产下3只活泼可爱的狗宝宝,目前“晶晶”及其仔犬身体非常健康。

(2)由于在子宫角与疝轮之间尚可插人两手指,未发生嵌闭。血液循环畅通,才使得胎儿及子宫角能够正常发育,没有发生瘀血、坏死。建议在兽医临床上一旦确诊为妊娠子宫性腹股沟疝,应尽快进行手术,以免由于子宫角及胎儿的不断发育、增大而发生嵌闭性妊娠子宫性腹股沟疝。导致胎儿死亡、子宫瘀血坏死,甚至危及母犬生命。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门诊;局部麻醉;无张力修补;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自1997年在我国逐步开展以来[1],已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方法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相比有很多优势。2010年3月~2013年1月,我院在门诊局麻下完成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42例,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均为男性。年龄24~73岁,平均53岁。病程0.5~12年,平均3.5年。42例均为单侧腹股沟疝,其中斜疝41例(包括复发性斜疝l例),直疝1例。依据Nyhus l998年提出的分型标准[2],Ⅱ型32例,ⅢA型6例,ⅢB型4例。病例选择标准:Ⅱ~Ⅲ型单侧腹股沟疝。相对禁忌证:14岁以下儿童常发生嵌顿疝、巨大疝、凝血功能障碍、多系统合并症等。

1.2方法

1.2.1局部麻醉方法 2%利多卡因30 ml+015%布比卡因10 ml+生理盐水40 ml,在髂前上棘后上2 cm处注射成皮丘后垂直注药于内斜肌深部10ml,再退至皮下呈扇状向上、内、下方向注药各5 ml;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前在筋膜下注药10 ml,切开腱膜后在内环附近注药5~8 ml。

1.2.2手术方法 42例均采用美国Bard或德国Braun公司生产的锥形充填物和成型补片修补。平行腹股沟做斜切口3~4 cm,腹外斜肌切开后两侧分离与成型补片大小相当,疝囊高位游离。补片固定采用“三针固定法”,小疝囊予以内翻入腹腔,大疝囊保留3~4 cm处缝扎并离断疝囊做成1个小疝囊。疝囊底与网塞补片顶缝合1针,将疝囊与网塞推入内环口内,嘱患者咳嗽,网塞花瓣张开不露出腹横肌腱弓为宜。精索下平片覆盖耻骨结节1.5~2cm[3],最下1针固定在耻骨结节外2 cm腹直肌鞘上,平整放置补片。鱼尾状开口处缝合1针,使与精索间仅通过1指尖为宜,尾端覆盖内环口平置于腹外斜肌腱膜下。

2 结果

42例手术均顺利,麻醉效果满意。手术时间20~65 min,平均32 min。术中未用其他镇痛药,术后8例口服散利痛1~2片,所有患者口服抗生素3d。在院时间3~20 h,平均4.8 h;下床活动时间最短术后即下床步行,最长3 h。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尿潴留等并发症。42例随访2~24个月,平均9.5月,无复发和萎缩。

3 讨论

传统的疝修补术由于不符合腹股沟区解剖生理,术后恢复慢,复发率高,并发症多(7%~12%)[4]。1986年,L ichtenstein首次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2free herniop lasty)的概念。由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符合解剖生理,手术简单,创伤小,复发率低(≤1%)[5],术后恢复快,逐渐取代传统张力性疝修补术。但补片价格昂贵,住院治疗费用高。本组42例均在门诊局麻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2 min,在院时间

3.1门诊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适应证和相对禁忌证 由于门诊设备不足、人员不固定、术后监护及后续治疗不连续、麻醉时间和范围有限,手术适应证相对严格。手术主要针对Ⅱ~Ⅲ型单侧腹股沟疝,双侧疝可分次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出血少,时间短,便于术后处理。以下情况不宜门诊手术:①14岁以下儿童腹股沟区发育不全,放置补片影响发育;②嵌顿疝可能需要进腹或肠切除;③巨大疝和滑疝操作费时、疝囊分离出血多,且受麻醉时间和用药量限制;④多系统合并症术后原病加重。我们体会在适当增加门诊监护设备并有留观病床的情况下(1d病房),手术指征可以放宽。

3.2手术操作技巧 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布比卡因维持时间长,使用时注意用药量且不可注入血管内;麻醉点准确定位和注射深度的掌握是区域阻滞麻醉效果好坏的关键。术中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和分离两侧时应与补片等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分离,防止术后出血、感染和囊肿形成。剥离疝囊要高位,便于还纳入腹腔;尽量避免结扎疝囊,这样疝囊顶与锥状体缝合才能完全推入内环。嘱患者咳嗽,花瓣张开,由于腹压存在,花瓣不能回缩,避免缝合花瓣损伤神经或与腹横筋膜缝合不确切。提起精索时,应将精索外静脉和生殖股神经一并提起,这对预防术后神经痛非常重要。游离腹横肌腱弓浅面和腹股沟韧带,使补片能平展地放置在精索后面,补片的长宽无须修剪,并覆盖耻骨结节1.5~2 cm,固定在耻骨结节外2 cm腹直肌鞘上,而不是耻骨结节上,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步骤。平片鱼尾状开口处缝合松紧以1指尖为宜;3针缝合足以固定补片。术者要有一定的疝手术经验,无菌操作严格、动作轻柔、止血彻底。

门诊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经济方便,安全可行,绝大多数疝患者可在门诊完成治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颂章,李燕青.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J].临床外科杂志,1998,6(4):234.

[2]马颂章.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一些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7-68.

[3]Kark AE,Kurzer MN,Belsham PA.Three thousand one hundred seventy2five p rimary inguinal hernia repairs:advantages of ambulatory open mesh repair using local anesthesia[J].J Am Coll Surg,1998,186(4):447-455.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老年性腹股沟嵌顿疝;预见性护理;肺部感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77

老年性腹股沟嵌顿疝术后常并发肺部感染,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如何做好老年性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护理, 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 本院对老年性腹股沟嵌顿疝手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 对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尽早采取措施,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科收治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72例, 全部为男性, 年龄70~89岁, 平均年龄75.3岁;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41例,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共58例, 其中腹股沟斜疝65例, 腹股沟直疝7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 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急诊入院后遵医嘱进行术前准备, 术后监护、吸氧、输液、加压固定等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 预见性的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

1. 2. 1 术前护理 ①手术前相关知识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腹股沟嵌顿疝手术及肺部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 让患者了解手术的意义和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因素, 从而使患者有意识的给予配合, 并进行一定的预防措施。②关注患者心理:发生腹股沟嵌顿疝的老年患者均有腹股沟疝反复发作史, 对本次疾病发作会因疼痛、手术带来恐惧、焦虑心理, 护理人员应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及时给予心理支持。③积极术前准备:根据病情需要, 准备吸氧、输液、备皮等工作[1]。吸烟患者告知吸烟对手术的影响, 劝其戒烟;肺部有炎症的患者, 尽早使用抗生素;训练胸式呼吸, 加强呼吸功能锻炼, 减轻术后腹部疼痛。

1. 2. 2 术后护理 ①术后常规护理:a.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切口疼痛情况, 有无渗血, 阴囊有无水肿。b.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拉近护患距离、确保护理措施顺利实施的前提, 针对老年患者因手术、疼痛、手术费用等因素引起患者心理应激反应,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安抚鼓励患者, 取得最大的配合。②早期活动:疝手术后一般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可以给予床上早期活动。a.每2小时扣背1次, 应遵循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的原则, 协助患者健侧侧卧位, 掌心呈空杯状叩击背部, 每个部位2~3次, 并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b.指导患者适当床上活动, 术后第1天可让患者半卧位, 在床上做伸展运动、双上肢和健侧下肢适度主动或被动活动;术后第2天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 循序渐进。③加强呼吸道管理:麻醉苏醒后,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增加肺部通气量, 提高气道防御能力;鼓励做有效咳嗽咳痰, 每天观察咳嗽咳痰情况, 必要时雾化吸入。④饮食管理:进食时间的选择应在患者充分休息、精神饱满时进行, 让患者呈侧卧位或半卧位, 不与患者交谈, 避免误吸[2]。⑤基础护理:注意保暖, 防止着凉而引起咳嗽咳痰, 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增加抵抗力。⑥基础病的治疗:积极治疗可增加肺部感染的基础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 检查血糖, 规范控制血糖;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合理应用抗生素, 雾化吸入。长期应用抗生素患者, 敏感菌使用并监测其耐药性。

1. 3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2] 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草案)关于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积分式标准为:①口腔温度>38℃ , 并持续>24 h。②术后发生咳嗽或原有咳嗽次数增多。③脓痰增多、增浓。④肺部闻及音。⑤X线胸片有新的浸润性改变。⑥白细胞计数>11×109/L。除第3条为3分外, 其余各条均为1分, 累计≥4分者诊断成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部感染是术后患者最常见的感染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温异常、咳嗽、痰量增多以及痰液性状改变 。腹股沟嵌顿疝是外科急腹症之一, 一旦确诊需急诊手术, 大多因为术前准备不充分, 合并有基础病, 如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 肺功能及机体抵抗能力均降低;老年人呼吸肌力量减弱, 导致具有清除痰液作用的咳嗽能力降低;传统的疝修补术术后要求卧床5~7 d, 患者功能残气量减少, 易发生肺不张。这些因素均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发因素。老年人发生肺部感染后临床症状多不明显, 病情进展快, 如不及时发现控制, 不仅会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亦会破坏整体生理功能, 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术前、术后给予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预防和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术后肺部感染中很重要。

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提出的一个护理新理念, 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前以及实施护理过程中, 事先预测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确定护理重点, 尽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模式、制定合理护理计划, 调整和控制诱发因素, 对重点因素加强管理, 积极避免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干预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老年性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 能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 缩短住院时间, 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月华.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5, 9(1):55-57.

[2] 黄莛庭.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46.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新生儿;腹股沟;嵌顿疝;诊治

[中图分类号] R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95-02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又称嵌闭疝,系指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由于外环狭窄,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如不能及时恰当的处理,往往造成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而引起严重后果[1],是小儿外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新生儿嵌顿疝是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临床表现有时比较隐蔽并且容易漏诊、误诊。患儿常因误诊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极易发生肠管及坏死[2],甚至危及生命。本院2005年2月~2012年6月收治新生儿嵌顿疝35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25例,女10例,男女比为2.5∶1。年龄最小10 d,最大3个月。发病时间最短2 h,最长3 d。右侧26例,左侧9例。所有患儿入院前均行超声检查,明确腹股沟区包块35例。合并病理性黄疸1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腹泻1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拒乳、哭闹、腹股沟区包块35例,呕吐2例,腹胀2例,腹部平片提示有肠梗阻2例,阴囊红肿15例,明显肿大4例。腹股沟区红肿2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复位 本组5例,一般情况好,症状出现时间短(确切病史时间12 h以内),无明显腹胀,包块无明显触痛且稍软,阴囊皮肤无明显红肿及变色。给予冬非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臀部抬高,入睡后手法复位,成功2例。留院观察24 h无症状出院。余3例手术治疗。

1.3.2 手术治疗 取腹股沟区横切口,一般长度为3~5 cm。切开腹股沟管,探查疝内容物,还纳后,内环处予双重结扎并缝扎疝囊,未行腹股沟修补术。卵巢切除术1例,1例发生绞窄而行开腹回肠末端造瘘术。术中注意保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缝合腹股沟管前壁前注意将及精索血管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

2 结果

35例中手法复位成功2例,手术33例,绞窄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1例,无切除病例。女性患儿因为卵巢坏死行卵巢切除1例。1例疑似卵巢坏死,家属强烈要求保留未切除。现随访未见明显异常。25例中肠造瘘1例,术后患儿家属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余患儿经随访5年,复发1例,再次行疝修补术治愈。

3 讨论

3.1 局部解剖与嵌顿疝的关系

新生儿由于其腹股沟的解剖特点以及嵌顿疝形成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使新生儿嵌顿疝容易出现肠坏死及、卵巢坏死:新生儿的腹股沟管很短,约1.0 cm,且窄小,外环口几乎与内环口重叠。当出现腹股沟斜疝时,疝内容物经过窄小内环口,缺乏伸展性,易发生嵌顿。新生儿肠壁薄,肠管受压后引起组织充血水肿,甚至缺血、坏死。嵌顿时间越长,疝内容物横径越大,疝囊颈部越细,越易发生坏死。组织充血水肿后紧紧压迫精索血管也引起缺血缺氧,如不解除压迫可导致坏死。

3.2 诊断

多数新生儿嵌顿疝由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加上腹壁脂肪厚,如不进行仔细的体检或缺乏经验易致误诊;新生儿腹股沟斜疝不像幼儿那样包块明显,早期往往只在外环口处呈一小包块,发病早期不易被家长发现。临床医生易将其判断为精索鞘膜积液或软组织感染;新生儿疝首次出现即可发生嵌顿[3]。所以,对于新生儿初次出现腹股沟包块者必须详细询问包块出现的时间。如果包块疼痛及呕吐在短时间内出现,即可考虑为嵌顿疝。本组1例患儿仅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史1 d。门诊超声检查腹股沟区包块,立位腹平片示小肠梗阻,侧卧位片骶前未见气体。查体腹股沟区似可及界限不清的肿物。以急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明确诊断为嵌顿疝。术中见嵌顿物为结肠肠壁,无坏死迹象。复位后于腹腔内缝扎疝囊而治愈,随访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对新生儿嵌顿疝比较常用的手段是腹股沟区超声及立位腹平片检查。因新生儿嵌顿疝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包块及肠梗阻的表现,故这两项检查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腹股沟区肿物性质并帮助判断嵌顿物生机情况。立位腹平片可表现肠梗阻的征象,气腹征是肠绞窄的表现。腹股沟区及阴囊有气体影,也助于嵌顿疝的诊断。

3.3 治疗

3.3.1 手法复位 如嵌顿时间为6~8 h,全身及局部情况良好,无明显呕吐及腹胀,腹股沟区无红肿及触痛,无明显中毒及脱水症状者,可试行手法复位[4]。复位前可行镇静及解痉剂注射,待患儿安静入睡后,置于头低脚高倾斜20°的仰卧位,复位时一手轻柔按摩外环处,以减轻局部水肿使肌肉松弛。然后在外环处用拇、食指固定疝蒂;另一手轻轻挤压疝内容物,均匀持续加压,切忌暴力按压,因新生儿肠管壁薄,且嵌顿后肠管水肿,质地变脆,易撕裂和穿孔。复位后应留院观察24~48 h,注意患儿是否有腹胀、呕吐、血便等不适。女性新生儿、小婴儿嵌顿物多为卵巢,卵巢水肿明显,手法复位易造成损伤,禁忌手法复位[5]。所以手法复位应严格控制指征,一旦手法复位失败,应尽早手术。

3.3.2 手术 手术治疗是新生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主要治疗方法,且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尤其对一些诊断模糊的病例,早期手术可以避免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近10年来,笔者一直应用腹股沟区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近7年,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经验的丰富及与助手之间的配合熟练性的增加,笔者采取腹股沟横切口完成本组31例(除1例造瘘术、1例剖腹探查术及2例手法复位)手术治疗。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新生儿斜疝发生嵌顿尤其是病程较长(超过12 h)时腹股沟局部组织水肿、肥厚、脆弱,局部解剖不清,要求操作必须轻柔、细致。在切开疝囊前壁时,一定要提起,防止损伤疝内容物,剪开外环时,轻按疝内容物,防止疝内容物退回腹腔;探查疝内容物时注意肠管的颜色、张力、蠕动情况以及系膜血管搏动情况、疝囊内渗出液的性状等。如果判断肠管生机困难,可以将嵌顿肠管放入腹腔15~20 min,然后再观察,如果肠管色泽、蠕动及系膜动脉搏动情况良好可以将肠管回纳入腹腔;尽可能于疝囊高位(腹膜外脂肪水平)完成双重结扎后缝扎。如果疝囊水肿严重,无法游离疝囊,则于内环水平行双层内荷包缝扎;术中对肿胀的患儿,常规探查,明确生机。李旭良等[6]报道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后发生萎缩比例为15%。本组无切除病例,肿胀明显2例,现随访观察中,未见萎缩迹象;术中不常规行修补术;结扎疝囊后,注意将精索及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防止医源睾的发生。

总之,新生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是儿外科的急重症之一,要求及时诊断,争分夺秒救治,防止出现器官、组织坏死。手法复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参毒文献]

[1]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 实用小儿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3.

[2] 周玉玲,孙文丽,戴建东. 新生儿腹股沟嵌顿疝诊治16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7):1369-1370.

[3] 赖志鸿,郑燕君. 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疝4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8):803-804.

[4] 邵雷鸣,侯广军. 新生儿腹股沟嵌顿性疝的诊治[J]. 医学论坛杂志,2003,24(19):62-63.

[5] 侯广军. 女孩腹股沟嵌顿疝[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4,15(5):302.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嵌顿疝;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39-02

腹股沟嵌顿疝是外科比较常见的急性腹症,一般嵌顿时间过久就会导致肠管绞窄和坏死,还会引发严重并发症。腹股沟疝指腹腔内的脏器由腹股沟缺损处向体表形成的突出,俗称为“疝气”。一般从疝环和腹壁下的动脉关系,将腹股沟疝分成斜疝与直疝。斜疝容易发作于儿童和成年人群,直疝容易发作于老年人群。腹股出现沟疝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的修补,而传统的手术采用的是缝合法,就是将缺损部位拉在一起缝合,曾经这种治疗方法在疝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新治疗方法不断涌现,经过治疗效果的对比,发现传统手术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手术修复后缝合的张力大、手术后的牵扯感、术后疼痛和愈合效果差等问题。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美国医师提出的修补术,以人工生物的材料作补片,对腹股沟管后壁可以加强,这种治疗方法既解决了传统手术方法对正常组织解剖的结构干扰,使手术层次更清楚,并且手术修补后的周围组织无张力表现,所以命名“无张力疝修补术”[2]。此次研究工作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到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腹股沟嵌顿疝患者28例的临床治疗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观察的对比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从2011年6月-2013年6月到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腹股沟嵌顿疝患者28例的临床治疗资料回顾性分析,28例患者中,男23例,女5例;患者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5525±328)岁;其中腹股沟斜疝为26例,直疝为2例;嵌顿时间为6~36小时,平均时间(812±198)小时。合并了其他疾病有22例,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前列腺肥大、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手术前对处于嵌时间在6~24小时的15例患者进行拟行手法复位,复位失败转入急诊手术治疗,对嵌顿时间在24~36小时的13例患者进行急诊手术;28例患者中,14例患者进行了嵌顿松解和无张力疝修补术,设定为观察组,14例患者进行了传统的修补术,设定为对照组,两组进行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12治疗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28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对脱水与电解质的紊乱进行纠正,在术前30分钟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中,选择内环体表投影在耻骨结节斜形切口,开始逐层切开后,找到疝囊。将疝囊切开,疝囊周围使用盐水纱布保护,切开时要小心,防止损伤疝内容物,对疝内容物进行观察,是否出现坏死,如无坏死还纳,将完整疝囊游离或者横断,进行高位结扎。如果疝内容物出现明显感染或者肠管穿孔坏疽就要放弃无张力修补的治疗。将局部坏死组织与炎性渗出物清除,使用生理盐水与聚维酮反复冲洗创面。更换手套后,在内环口置入网塞,将周围缝合固定。在游离精索后方置入平片,将周围缝合固定。手术中如果渗出较多,可以根据情况使用引流条或者引流管,手术后三天内要继续使用抗生素,注意切口加压保持6~24 h。

2结果

28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感染及排异的反应,无术后的死亡,经过5个月后的术后回访,14例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的患者均无复发,14例传统修补术的患者有2例复发。在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和治疗效果几个方面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修补手术。见表1、表2

3讨论

腹股沟嵌顿疝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而传统的疝修补术将疝周围组织进行强制拉拢缝合增加腹壁,这种治疗方法会破坏人体正常组织的解剖结构,使缝合部位出现过高的张力,引起术后较长时间内疼痛,而且有着很高的复高率[3]。

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人工材料进行腹股沟管后壁的加强,并没有破坏腹股沟的解剖结构,也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对正常解剖干扰,并且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复发机率极低[4]。据研究显示,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复发机率仅为1~3%[5]。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广泛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疝修补术在术后的临床观察研究越来越多,在手术时间、疼痛、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小、术后的疼痛感较轻、无张力及复发率低等优势。本次28例两组患者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无张力疝修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理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马万宝,王文昌,牛新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嵌顿疝50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3(6):150-151

[2]韦晓远,莫世源,黄东,等成人嵌顿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68 例体会[J]腹部外科,2011,23(6): 359-360

[3]张韶光,席如光,武峰,等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168例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2012,3(3):154-158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治疗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8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79-02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界的三角区,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1]。近来年,腹股沟疝是人群高发疾病。我院选取在我院就诊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研究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年龄27-63岁,平均(37.1±2.8)岁,病程3个月-20年;对照组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年龄23-62岁,平均(38.4±3.5)岁,病程2个月-1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所用材料为南通华利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医用聚丙烯。切口取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至耻骨结节外侧,长约5-6cm,切开皮下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精索,于腹外斜肌腱膜深面分离显露腹横肌腱弓、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向下显露陷窝韧带、耻骨结节,显露疝囊,行疝囊颈高位离断、结扎,小的疝囊可不行疝囊颈高位离断、结扎,将疝囊游离后经疝囊颈回复入腹腔即可,游离精囊后组织达耻骨结节。对内环处组织显松弛的患者,在游离精索后在其后方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数针,即内环成形术以减低疝复发的概率。将网状平片平推于精索后方,注意网片须铺平,最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2]。对照组传统修补术采用Bassini法。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腹股沟疝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先天性因素外,常与腹内压增高有关,手术是目前成人疝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3]。传统的手术方法将肌肉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缝合,导致缝合部位高张力和局部损伤、缺血、愈合不良,这是造成术后疼痛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不同组织愈合在一起需较长时间,因此术后下床活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一段时间。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是应用新型人工复合材料补片对腹股沟管后壁进行修补。与传统的疝修补方法相比,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符合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的要求,解剖分离少,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复发率低,因而近年来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的首选方法[4]。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令根.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60例临床体会.医学信息,2011,33(1):131-132.

[2] 国强,陈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50例临床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