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

小学德育的重点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1篇

1开展“小事”活动,规范学生言行

第一维度——学校德育八件小事:上下楼梯不推挤;见到老师先行礼;教室桌椅、书籍放整齐;指甲常剪、衣服常换、头发常理;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校内有纸屑随手捡起;课内课外主动学习;学会谦让,宽宏大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校做一名好学生。

第二维度——家庭德育八件小事:学会做饭;自己洗衣;来客倒茶;在外留宿,家长同意;放学回家,不进网迪;自己房间,学会整理;父母生病,问候几句;需要东西,耐心解释。目的是培养学生懂礼节、有孝心,在家做个好孩子。

第三维度——社区德育八件小事:遇到困难说“请帮助”;到别人家做客不乱翻;别人说话不打断;见到长辈主动打招呼;遇到老人要搀扶;社区环境要保护;邻居有困难主动帮助;坏人恶习敢呵斥。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为把“小事”活动抓出成效,可开展“手把手、早放手、做对手”的“三手”活动,把八件小事分成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手把手”就是初一新生入学后,学校将八件小事印发给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去做;“早放手”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做对手”就是开展各种竞赛,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形成公平竞争观念,在竞争中共同进步。

2填写《健康成长报告书》,激励学生进步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可以为每位学生印发一本《健康成长报告书》。大致内容可分三部分:“个人基本情况”部分,包括姓名、性别及出生年月、所在班级和班主任、家庭情况、主要亲戚姓名及联系方式;“自我画像”部分,包括“我”的理想、近期目标、座右铭、闪光点、不足点、需要克服的困难、曾战胜过挫折的经验、心中成功的人及事迹;“我的成长进程”部分,包括“我”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事、做的不满意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及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健康成长报告书》像一面镜子,既可以时刻警示学生不断更新自我,同时可以帮助学校、教师、家长及时把握学生成长轨迹。它可以作为学生成长小档案永远保存,也可以作为班级、学校管理小档案,在班级、学校管理中发挥作用。

3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健全学生人格

学校应成立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由校长直接领导,年级组长任本年级的心理辅导负责人,班主任任班级心理辅导教师。心理教育咨询中心既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又应是学生的成长导师。每年新生入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组织“争当班级小主人,我为学校添光彩”的主题讲座,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学会自强,激发新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主人翁精神。针对部分成绩暂时落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可以组织以“我相信我能行”为主题的讲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一心扑在学习上。心理教育咨询中心还应设立信箱,实行每周咨询开放日,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并提供有效帮助。让一些在学校和班级管理中通过简单说教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在这里得到很好解决,帮助学生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振作起来。

4组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发展

学校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机制,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课表,使之系统化、制度化,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为了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中,用灿烂的地方文化、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学校可精心组织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在一些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可以举行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集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成立青年志愿者小组,定期到车站、农贸市场等场所参加服务工作,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定点服务,以学校命名“青年一条街”。

5注重德育自律,挖掘学生潜质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内容 层次 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内容 层次 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WWw.133229.CoM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4篇

长期以来,广大的学校、教师迫切的希望和要求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在座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终于召开了。首先,我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你们并通过你们,对长期以来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感谢,大家辛苦了!衷心地谢谢大家!

在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我想谈几点意见。

一、目前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适时调整充实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德育工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各学校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使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学校组建了以德育处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以班主任、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丰富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征文活动,倡导争做“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小伙伴、小主人”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开展“诚信双柏,从我做起”征文及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校园氛围;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活动;为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县各中学以“绘制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开展了“*少年,话小康”演讲征文竞赛活动。城区中小学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先进禁毒、防艾、防邪、拒黄、环保等教育;五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我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都不同程度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各上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

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

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家长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组织和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的责任,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

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面辐射,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

八是重制度,轻落实。有的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九是经费投入不足。德育经费的投入没有体现“首位”地位,“德育基地”、“德育室”、“德育角”等硬件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经费不足。

二、务必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什么工作,都有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克服了“大而空”的问题后,重心下移

,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当前,中小学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工作的主旋律应该是:以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县中小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教育局将作具体的安排布署,我这里从大的原则上讲几点意见:

(一)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做基础这个重点任务,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其中小学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

(二)中小学德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三)中小学德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农村、山区、民族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工作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校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校的工作向前发展。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

(四)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措施,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绩。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中小学德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德育工作者中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的工作者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统筹和领导。一是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察力度,局领导和党委委员要特别关注学校德育工作,要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抓好德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通过表彰奖励引导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

软、散、懒的学校和反面典型先进通报、批评。

二是从今年起要每年定期(每年___月)召开德育工作会,总结、交流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是要加强对德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培训提高要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5篇

长期以来,广大的学校、教师迫切的希望和要求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在座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终于召开了。首先,我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你们并通过你们,对长期以来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感谢,大家辛苦了!衷心地谢谢大家!

在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我想谈 几点意见。

一、目前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适时调整充实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德育工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各学校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使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学校组建了以德育处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以班主任、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丰富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征文活动,倡导争做“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小伙伴、小主人”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开展“诚信双柏,从我做起”征文及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校园氛围;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活动;为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县各中学以“绘制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开展了“彝州少年,话小康”演讲征文竞赛活动。城区中小学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先进禁毒、防艾、防邪、拒黄、环保等教育;五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我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都不同程度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各上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

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

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家长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组织和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的责任,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

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面辐射,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

八是重制度,轻落实。有的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九是经费投入不足。德育经费的投入没有体现“首位”地位,“德育基地”、“德育室”、“德育角”等硬件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经费不足。

二、务必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什么工作,都有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克服了“大而空”的问题后,重心下移,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当前,中小学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工作的主旋律应该是:以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县中小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教育局将作具体的安排布署,我这里从大的原则上讲几点意见:

(一)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做基础这个重点任务,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其中小学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

(二)中小学德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三)中小学德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农村、山区、民族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工作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校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校的工作向前发展。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

(四)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措施,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绩。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中小学德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德育工作者中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的工作者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统筹和领导。一是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察力度,局领导和党委委员要特别关注学校德育工作,要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抓好德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通过表彰奖励引导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软、散、懒的学校和反面典型先进通报、批评。

二是从今年起要每年定期(每年___月)召开德育工作会,总结、交流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是要加强对德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培训提高要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6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汇聚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其教育价值不只表现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也要将知识引申、拓展到更深层次,实现育才、育魂的目的。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层次分明,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情况编排课文。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等课文分别向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小学语文包括课文讲解、作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等教学内容,每个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进而调动学生情况,增强其道德品质。在作文练习时渗透德育教育,既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养成善思、诚实、认真的良好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其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思想。目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更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一些农村小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德育教育点,将其当作教学任务,却未认识到开展语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思想修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小学语文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认真分析课文的德育因素,即使分析也因为教学时间问题而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设计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一下德育内容,没有开展全面渗透,其渗透存在较大随意性,重视程度不足。

(三)渗透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德育渗透方式有重要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文学性、长效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教师要增强德育渗透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和语文科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德育渗透长效性、无痕性特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和字词,掌握修辞运用、句式变换等,并感受到语言魅力。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年龄、爱好、兴趣、特征等,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时获得德育教育。

(二)把握德育教学切入点。德育教育要实现预期效果,重点是选择德育渗透切入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语文课本处处体现德育内容,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但因为教材的德育因素特别多,提高教师找切入点的难度,选择不善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再选择德育渗透内容,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增加德育渗透方式与方法。教师要以分析为基础,在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也充分理解Z言文字,让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影像、图片等方式,介绍课文内容,制造情感氛围,实现情感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设计课外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其甄别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劳动、爱科学、团结互助等思想品质。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中小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德育衔接

2010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育已经从国家层面提高到了很高的层次加以重视。然而,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德育并非单独割裂开来的,而是应该由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共同完成。分析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实效性并明确其影响因素即成为当前学校德育亟须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一、大中小学德育衔接

我国德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各个不同学段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德育衔接更是其中最重要的接洽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德育大纲对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要求,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发展的规律,从纵向发展要求科学地规划和实施小学、中学、大学德育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使大中小学校德育相互照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防止简单重复和脱节,从而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德育的自然过渡和人才科学培养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功能和目标。

二、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

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德育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影响到全过程德育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德育实效,这就要求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德育要具有目标的统一性、教育的前瞻性以及协调的保障机制,确保德育衔接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德育实效性。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具体细化,可包括四大方面衔接的有效性,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德育管理和评价。

(1)德育目标衔接有效性

德育目标的设定在每一阶段都应该具备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同时还要注意各个阶段目标的衔接性,充分做到既突出了目标的层次性,又兼顾了目标的整体性。当前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目标缺少差异性,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区别仅在深入程度上,这样的目标无疑不能很好地为德育指明方向。德育目标作为德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德育各方面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统领作用。

(2)德育内容衔接有效性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能够在各个学段教育中为学生所接受并认可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设定不但要考虑能否实现德育目标,更应考虑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其心理和思想的发展规律,能够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德育内容衔接有效,应该是由教育的各个阶段共同完成的。这就不仅要求大学、中学和小学各个阶段自身的内容设定符合整体德育目标,最大限度降低重复率和不结合实际的可能性,更要求其具有瞻前顾后的特点,即每个学段的内容都向上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延伸一点,以使各个阶段的内容能够很好地衔接,提高学生的德育效果。

(3)德育途径和方法有效性

德育途径和方法是落实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和手段。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德育方法的选取需要适应德育途径,而德育途径的应用又应该根据德育内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差异,其辨别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德育途径和方法能否适应各学段、各年龄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生长规律,在继承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其实效性,将是最终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4)德育管理和评价有效性

德育管理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通过其中的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考核监督等,将涉及德育工作者和与德育有关的多种因素有机整合而成德育工作的重要硬实力德育评价则能够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德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测量德育工作及其各学段衔接的实效性,更加科学地体现出德育工作效果,从而为德育工作质量提升提供必要的软实力。

德育评价的难点是量化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具体标准)、权重、评价方法等项内容,既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具体、简明,有可行性,同时还应该具有各学段评价的连贯性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通过有效的德育管理与评价,能够保障德育途径和方法的科学性,促进德育内容的有效传输,最终完成德育目标的实现,提升德育工作整体的实效性。

三、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但同时学校德育又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其效果及各个学段德育衔接有效性势必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分析学校德育衔接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将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提供客观依据和必要参考。

(1)教育体制

影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一个突出重要因素就是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长期的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在各阶段学生升学率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各阶段的毕业班几乎都忽视或者干脆停止了德育相关的活动,唯考试成绩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学校教育中,各阶段的毕业班恰恰就处在智育和德育的衔接关键点,片面的重智轻德,就不仅是影响德育衔接,甚至是制约了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2)管理主体意识

德育管理主体主要指各层次的政府管理部门、与德育相关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学校相应机构。这些德育管理主体,尤其是德育的主管部门主要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分层分级设立,管辖各有范畴,并分别由不同单位管理指导,这种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导致了管理主体衔接意识淡泊,直接造成德育衔接的领导力先天不足以及在德育衔接制度、标准、方法等方面的建设上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3)教师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以及德育衔接的实效性。首先,在大中小学各层次学校中,任课教师由于没有班主任、辅导员的具体德育工作,往往缺少德育意识和责任,忽视了应有的德育职责,发现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交给班主任、辅导员了事,违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髓,必然影响德育效果。其次,各层次学校的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忙于本身的各种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发展的必然过渡要求,不能主动参与到前后各相邻学段的德育过程中,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德育衔接意识的主观缺失,从而影响各个学段的德育连贯性和学校德育衔接的实效性。

(4)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学校德育衔接的影响因素。首先,学校环境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主要空间,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学风和校风环境都对学生德育效果产生持久的影响,良好的学校环境也是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基础。其次,家庭环境是学生最稳定的生活空间,对于德育效果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尤其中小学生最大的生活世界就是家庭,家庭环境也成了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连接点。再次,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学校德育也无法摆脱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中小学各层次学生都时刻受到社会风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各种媒体的多方面影响,社会环境介于各学段之间,也成为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影响因素。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44-02

2010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育已经从国家层面提高到了很高的层次加以重视。然而,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德育并非单独割裂开来的,而是应该由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共同完成。分析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实效性并明确其影响因素即成为当前学校德育亟须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一、大中小学德育衔接

我国德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各个不同学段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德育衔接更是其中最重要的接洽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德育大纲对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要求,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发展的规律,从纵向发展要求科学地规划和实施小学、中学、大学德育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使大中小学校德育相互照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防止简单重复和脱节,从而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德育的自然过渡和人才科学培养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功能和目标。

二、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

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德育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影响到全过程德育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德育实效,这就要求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德育要具有目标的统一性、教育的前瞻性以及协调的保障机制,确保德育衔接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德育实效性。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具体细化,可包括四大方面衔接的有效性,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德育管理和评价。

(一)德育目标衔接有效性

德育目标的设定在每一阶段都应该具备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同时还要注意各个阶段目标的衔接性,充分做到既突出了目标的层次性,又兼顾了目标的整体性。当前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目标缺少差异性,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区别仅在深入程度上,这样的目标无疑不能很好地为德育指明方向。德育目标作为德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德育各方面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统领作用。

(二)德育内容衔接有效性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能够在各个学段教育中为学生所接受并认可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设定不但要考虑能否实现德育目标,更应考虑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其心理和思想的发展规律,能够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德育内容衔接有效,应该是由教育的各个阶段共同完成的。这就不仅要求大学、中学和小学各个阶段自身的内容设定符合整体德育目标,最大限度降低重复率和不结合实际的可能性,更要求其具有“瞻前顾后”的特点,即每个学段的内容都向上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延伸一点,以使各个阶段的内容能够很好地衔接,提高学生的德育效果。

(三)德育途径和方法有效性

德育途径和方法是落实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和手段。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德育方法的选取需要适应德育途径,而德育途径的应用又应该根据德育内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差异,其辨别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德育途径和方法能否适应各学段、各年龄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生长规律,在继承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其实效性,将是最终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四)德育管理和评价有效性

德育管理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通过其中的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考核监督等,将涉及德育工作者和与德育有关的多种因素有机整合而成德育工作的重要“硬实力”;德育评价则能够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德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测量德育工作及其各学段衔接的实效性,更加科学地体现出德育工作效果,从而为德育工作质量提升提供必要的“软实力”。

德育评价的难点是量化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具体标准)、权重、评价方法等项内容,既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具体、简明,有可行性,同时还应该具有各学段评价的连贯性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通过有效的德育管理与评价,能够保障德育途径和方法的科学性,促进德育内容的有效传输,最终完成德育目标的实现,提升德育工作整体的实效性。

三、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但同时学校德育又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其效果及各个学段德育衔接有效性势必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分析学校德育衔接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将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提供客观依据和必要参考。

(一)教育体制

影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一个突出重要因素就是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长期的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在各阶段学生升学率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各阶段的毕业班几乎都忽视或者干脆停止了德育相关的活动,“唯考试成绩”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学校教育中,各阶段的毕业班恰恰就处在智育和德育的衔接关键点,片面的“重智轻德”,就不仅是影响德育衔接,甚至是制约了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二)管理主体意识

德育管理主体主要指各层次的政府管理部门、与德育相关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学校相应机构。这些德育管理主体,尤其是德育的主管部门主要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分层分级设立,管辖各有范畴,并分别由不同单位管理指导,这种“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导致了管理主体“衔接意识”淡泊,直接造成德育衔接的领导力先天不足以及在德育衔接制度、标准、方法等方面的建设上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三)教师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以及德育衔接的实效性。首先,在大中小学各层次学校中,任课教师由于没有班主任、辅导员的具体德育工作,往往缺少德育意识和责任,忽视了应有的德育职责,发现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交给班主任、辅导员了事,违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髓,必然影响德育效果。其次,各层次学校的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忙于本身的各种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发展的必然过渡要求,不能主动参与到前后各相邻学段的德育过程中,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德育衔接意识的主观缺失,从而影响各个学段的德育连贯性和学校德育衔接的实效性。

(四)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学校德育衔接的影响因素。首先,学校环境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主要空间,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学风和校风环境都对学生德育效果产生持久的影响,良好的学校环境也是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基础。其次,家庭环境是学生最稳定的生活空间,对于德育效果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尤其中小学生最大的“生活世界”就是家庭,家庭环境也成了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连接点”。再次,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学校德育也无法摆脱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中小学各层次学生都时刻受到社会风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各种媒体的多方面影响,社会环境介于各学段之间,也成为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影响因素。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道德;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49-01

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它是软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更新观念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单纯的精英人才的倾向。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我们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方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我们重视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有重点的实验,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因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方案。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确定实施步骤,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三、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知识与德育学科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程标中准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学科教学时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有效结合。因此,我们更要强调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教育资源,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各学科课程各自的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切实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学科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能够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四、利用网络进行教育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思想

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中最为基础的阶段,而其中道德教育又是重中之重。面对近年来社会上所出现的少数小学生思想水平低下、道德意识淡漠的案例,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提升小学教育的德育作用,而将德育思想渗透入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最主要的抓手。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必要性

1.目前德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不足

尽管我国已经高度重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这一思想在全社会已经形成共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却不乐观。最近频频发生的小学生道德事件一次次向我们敲起了警钟,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现行的德育任务。出于传统应试教育的体制,无论是现在的小学评价体系还是学生学习任务,都是单一的注重学生成绩的进步,降低了学生德育的力度。

2.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德育思想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单独地进行教授很难让学生领会理解。在小学各科目的学习中,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形式最为接近,因此,将德育思想融入语文教学中最为合适。对于德育中的某些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都是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慢慢养成的,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积极学习,这都是宏观上对小学德育的具体规定。

3.实现小学德育的意义

德育主要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体系,为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而正确的基础。从小告知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等,这些优点将会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出特有的作用。

二、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审美性

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文学色彩浓厚、文学手法精妙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记录,也是美学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领悟其中的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升华学生的美学境界。

2.共鸣性

小学课本中的作品都是相关教育学的有识之士在经过大量的讨论和检验后,所选定的可读精品,在学习能力和思想水平上都与小学生的条件相符。其中不免有感人至深、振聋发聩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所接触和领悟,其中所能触动人心的作品必然会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引人入胜。

3.层次性

在小学学习中,虽然都是基础教育的内容,但是不同年级的内容在层次上又有所差别。在教育中讲究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年级高一点就可以分析其中的内在含义和精神世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注重德育的层次性。

4.渗透性

因为德育的固有特点,不能进行单一的教育,所以必须渗透入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思想渗透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直接决定着德育的成效。这种渗透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具体内容上,一是识字,对于个别具有浓重道德色彩的字进行仔细的讲解,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明白相应的道德精义;二是阅读,在学生升入高年级以后阅读能力逐渐提高,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白作品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入德育思想的主要方法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渗透德育思想的主要教育基地。德育在课堂中具体载体是课本,教师通过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一一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德育思想的内在含义。在要求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将其中具有鲜明道德内涵的地方进行重点的突出,有序地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巧的同时,也能受到精神上的熏陶。

2.语文课外活动

在不少地方语文课外活动已经广泛地推广开来,收到了不错的成效,课外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思想的重要手段。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容,二来这种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现在的学生更喜欢外出学习,并在学习中寓教于乐,将德育思想渗入到其中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教师的榜样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行为示范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合理评价,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除了家长,教师就是与学生相处最多的人群,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言传身教,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标准,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11篇

同志们:

长期以来,广大的学校、教师迫切的希望和要求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在座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终于召开了。首先,我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你们并通过你们,对长期以来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感谢,大家辛苦了!衷心地谢谢大家!

在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我想谈几点意见。

一、目前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适时调整充实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德育工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各学校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使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学校组建了以德育处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以班主任、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丰富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征文活动,倡导争做“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小伙伴、小主人”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开展“诚信双柏,从我做起”征文及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校园氛围;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活动;为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县各中学以“绘制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开展了“彝州少年,话小康”演讲征文竞赛活动。城区中小学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先进禁毒、防艾、防邪、拒黄、环保等教育;五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我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都不同程度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各上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

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

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家长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组织和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的责任,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

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面辐射,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

八是重制度,轻落实。有的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九是经费投入不足。德育经费的投入没有体现“首位”地位,“德育基地”、“德育室”、“德育角”等硬件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经费不足。

二、务必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什么工作,都有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克服了“大而空”的问题后,重心下移,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当前,中小学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工作的主旋律应该是:以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德育工作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县中小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教育局将作具体的安排布署,我这里从大的原则上讲几点意见:

(一)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做基础这个重点任务,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其中小学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

(二)中小学德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三)中小学德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农村、山区、民族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工作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校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校的工作向前发展。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

(四)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措施,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绩。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中小学德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德育工作者中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的工作者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统筹和领导。

一是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察力度,局领导和党委委员要特别关注学校德育工作,要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抓好德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通过表彰奖励引导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软、散、懒的学校和反面典型先进通报、批评。

二是从今年起要每年定期(每年___月)召开德育工作会,总结、交流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是要加强对德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培训提高要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方法;德育队伍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小学德育队伍“战斗力”

小学德育管理干部队伍是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力量。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进行合理布置,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因此,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德育理论知识,研究并学习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要求他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德育管理体系,用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此外,也要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评比、表彰活动,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带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善抓学生兴奋点,建设良好班风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做好孩子的德育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风的保证。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特别重要的。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涉及较多,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设置一定的场景导学,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使学生从场景中产生一定的兴奋点,此时,若能及时抓住兴奋点进行反复练习,就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良好习惯。其次,读一些课堂常规的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不做小动作,坐正看前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了习惯。上课时要多提醒学生坐端正,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课堂内要让学生说一说“上课该怎样做?”学生轻轻松松就掌握了规范,明确了要求。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那些不好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得到了纠正,德育工作也就见效了。

三、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从心理上循循善诱

小学班主任不应当单纯地做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而要逐渐做学生的心理护理工作和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工作。而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要求小学班主任向“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发展。小学班主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把握,并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因势利导,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都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班主任在对后进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采用适合的方式,要在充分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基础上,对其循循善诱,切忌伤害其自尊心。小学班主任对于后进生的德育教育,重点不在于指出其不足或者错误之处,而在于帮助其找寻到其自身的发光点,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鼓励和教育,促使其进步和成长。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注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良好愿望的有机结合,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入手,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不仅从思想上受到教育,而且更加付诸于行动。

四、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实现小学德育生活化

小学德育工作应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开展。小学德育可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各种道德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应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道德教育活动。比如,“寻访革命烈士足迹”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身边革命烈士的事迹,学习和感悟革命精神,从而树立远大志向。

五、重视道德模范的作用,将传统说教方式变为言传身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独立人格还未形成,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道德教育不需要老师空洞的说教,所需的是教师的亲力亲为,教师的模范作用。举个例子,在教育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时,比起空泛的说教、严厉的批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主动拾捡地上垃圾会更有成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要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则应该扩大德育途径,建设优良的德育队伍,大力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理念、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慧慧.论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2]郭文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3]张铨.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J].语文天地.2016(30).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10

小学阶段作为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为学生今后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思想性强,而且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责任感的培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切合实际,逐步渗透都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内容仍是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不能本末倒置,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只能是以自然穿插的形式进行渗透。那么,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准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切入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现将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应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内容,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课上一切以思想教育为中心,同时也不能单纯的讲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而忽视思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吃透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处理好语文教学和德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学到既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受到必须的思想教育,切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满的人物形象等,还引导学生去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二、研究教材,确定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内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涵盖面极广,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涉及德育的方方面面,每篇都有自己侧重的德育渗透内容,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找到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侧重点,即课文内容体现的哪些精神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有了侧重点,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将每篇文章作者想要达到的德育目的融入到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德育渗透效率。另外,我们学校使用的是苏教版语文教材,课文后面一般附有著名作家的名片或者名家小故事,也可借此来渗透德育教育。

三、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思想品德教材,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是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根本无需去刻意渗透,而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以教学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德育教育意图深深的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采取的是间接渗透的方式。因此,在教授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渗透时,不仅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更要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品德教育的影响。比如,在讲到《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除了教给学生演讲稿的特点外,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四问”,让学生将“四问”抄下来,放到自己的课桌上,每天都对自己进行“四问”,让学生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四、灵活多样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确定好每篇课文要侧重的德育渗透内容及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后,就需要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德育渗透方法,这样才能更具有说服力,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笔者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总结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1、在生字、新词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需要学生认识的汉字在2500个左右,需要学习的新词也很多,老师可以在生字和新词的练习中根据汉字的来历或词义进行德育渗透,如:《推敲》中,在带领学生进行生字及词语联系的同时,引领学生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种精神用到日常的学习和作业中。

2、在课文中渗透德育

苏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的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在作文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也应作为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进行作文练习时,我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模式,而是只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亲身经历,学生的作文都是有感而发,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就可以时时刻刻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另外,培养学生记日志的习惯也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渗透方式,因为日记是不计时间、不计数量的,是学生表达最真实自己的地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时,内容多为所感所想、鼓励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贬恶扬善,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该注重内外部因素的结合,把德育渗透融入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工作 探讨

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学校在学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接受科学知识、学习技能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关键阶段。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班主任,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小学教学课程内容与学生品德教育灵活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做学问之前先学做人,德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站,这一站打下的基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他们将来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认知的对与错。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心中是个全知全能的人,这种在小学生心目中崇高的地位,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巨大影响。如果说其他的任课老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的话,那么说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一点都不夸张。所以,小学班主任要充分重视德育工作,主动承担起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班主任的工作从接班那天起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工程的主体结构必须是德育。小学班主任只要有意地牢记着这一点,整个工程就会顺理成章的取得成功。另外,中国进入了各种矛盾和各种问题的高发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契合当今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动态,小学班主任在实践的基础上,还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开辟新的途径,努力创新德育工作新模式、扩展德育工作新内涵,真正地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

二、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功利化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竞争、商业化等主导性社会因素都在强烈地影响着教育的展开,促进教育的功利追求不断形成。通过升学深造掌握专门知识来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潮流愈演愈烈,与此相伴的是教育的功利化,教育更重视升学、考分等功利价值,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培养出合格的人”。在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凡此种种,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2.德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小学班主任展开德育工作的方式太单一,以至于无法让小学生明白德育教育的正确性,甚至对德育教学产生了抵触心理。比如,小学班主任单纯地将小学生当作小孩子对待,殊不知每一个小孩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一概而论的德育教学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使小学生不买班主任的账。而小学班主任还会担任着一门学科,往往会将精力放在教学上,忽视了德育教学工作的展开,无法在小学生需要指导时及时给予德育指导和帮助,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德育教育的理念。

3.缺乏丰富的德育理论支撑

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时往往只凭借个人经验,而缺乏科学合理的德育理论的支撑,因此,没办法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导作用。比如,一些小学班主任针对小学生犯下的小错误只进行片面说教,并没有将德育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无法使小学生理解简单的德育含义,也没有耐心教育小学生认识错误以及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行为。

4.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教育能力、水平有限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德育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爱国、明理、诚信等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在知、行、意、情方面的统一。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幼稚,需要教师大力加以引导和增强自身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拥有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但在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还未能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德育教学中往往采取机械讲授的教学形式,教学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脱节,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三、创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多付诸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沟通和相处的前提。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多付出一些耐心去理解和关爱学生,结合学生的思想活动与心理特点,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合理的方式去与学生交流、沟通。如果采用训斥或是挖苦、讽刺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错误,就会导致学生的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教师还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为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等,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要积极鼓励,耐心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丰富德育工作的方法和内容

小学德育工作其实本身具有多元性,外加小学生性格活泼、天真无邪、爱玩爱动,因此,德育工作并不能是单一的形式,而是应该与游戏相结合,让小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对德育知识有进一步的明确认识。此外,小学班主任应该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上加以创新,与学校、家长相配合一起完成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开展“我是好孩子”、“文明小标兵”等互动活动,并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一起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3.转变德育工作教育理念

小学班主任应该打破原有教育枷锁,多了解德育教学知识和小学生管理方面的知识,对小学生当下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揣摩,认真体会德育的内涵,并且从小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对其进行德育工作。比如,很多小学生出现不好的行为都是因为家庭原因,小学生父母平时工作太忙,没办法及时顾及小孩子的感受,小孩子会做出一些恶劣行为来引起父母注意,小学班主任应该告之小学生父母多关爱孩子、照顾孩子。

4.小学班主任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根据青少年成长理论,小学阶段,小学生会对家长的意见提出质疑,但是对自己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充分的信任和依赖。小学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产生影响,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小学生奉为真理。所以小学班主任要重视自我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要保持合理的生活规律,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保证自身的身心健康。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展示给学生内心积极的一面,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德育的重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育;核心价值观;阵地建设

G621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和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如何切实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全社会的焦点,只有不断加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阵地三条路径的变革和建设,才能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一、以课程教育内容为核心,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新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内容必须始终围绕核心价值的建构与落实展开,在当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适当调整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体系。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将教育焦点聚集在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适当调整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体系,将其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育内容。这样一来,通过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其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的目标。

第二、以价值观教育为契机,着重加强特殊群体思想品德教育。特殊群体是品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该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育上应该对特殊群体进行特殊帮护,加强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问题儿童的人文关怀,实行差异化教育,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其作为“民心工程”从政策上保障、经费上倾斜、工作上指导、理论上研究,着力优化教育环境。

第三、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全面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估功能。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标准本位,从服务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需要出发,发挥思想品德评估的激励、导向、教育等多元功能。其次是注重日常评估,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学生品德平衡发展。最后应该善用多元的评估方法,使评估能反映出不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品德发展所存在的个性差异,体现每一位小学生的品德个性。

二、以课程教育方法为重点,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新举措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小学德育特点在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相结合的产物,其应在哲学思维引导下,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将功能作用与教育内容相联系,以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理论应用,提升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效。因此在方法选择上应以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是形象感染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参观和示范。使用参观教育法,既让小学生的直观视觉受到冲击,同时又弥补了语言表达苍白和空洞的缺陷,还能将课本上的事物引向实践。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使用榜样示范教育法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等渠道,坚持正面的榜样示范教育,感染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是语言说理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沟通与说理。这是平等主体间共同参与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旧教育理念中的灌输与说服有着显著的区别。当前,小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感彩逐步清晰,个性化发展也趋于明显。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者需要舍弃灌输教育与说服教育的方法,大力提倡平等主体间的沟通与说理的方法。

三是实践锻炼法。这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实际锻炼和实践操作。实际锻炼需要引导小学生参加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强道德认知、深化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小学思想品德实践操作的方法较多,主要有感悟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寓教于乐法、因势利导法和思维转化法等等。这些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操作方法都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所应该坚持的实践操作方法。

三、以n程教育网络为支撑,思想品德阵地建设要有新建树

第一、实施渠道拓展工程,拓宽思想品德教育空间。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应拓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渠道,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或问题,减轻其心理负担。其次,要把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并进一步挖掘区域教育资源,为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保障。最后,要在主动占领网络、手机等新兴虚拟性阵地上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按照积极利用、科学管理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影响, 确保网络、手机等思想品德教育新空间健康发展,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成效。

第二、实施文化环保工程,着力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社会的最基层,且课余时间较多,因此社会文化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必须坚持疏堵并重原则,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管理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净化中。要开展文化环境治理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做到网络、文化出版物、校园周边环境“三个净化”。繁荣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中。除了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外,还要善于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满足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实施教育网络工程,促进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建立起一个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首先是以学校为龙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改革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等三个系统环节,分层设计,整体推进。其次是以家庭为基础,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既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又重视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最后是以社会为平台,加强社会正面引导功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要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要互相贯通,在教育渠道上要互相补充,突出成效,常抓不懈,形成整体效应。[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章理中,吴树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的创新实践[N].光明日报,20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