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物质文化的特征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篇

摘 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在汉绣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都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国民间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

关键词:汉绣;汉绣纹样;吉祥图案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4-0145-02

刺绣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四大名绣还是其他地方性绣种,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轨迹。汉绣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经历了缘起、兴盛、流变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武汉、洪湖和荆沙为中心并覆盖了湖北省长江两岸和江汉平原广大地区的刺绣体系。

民间绣品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了传统图案的精神品格。传统的吉祥图案,普遍运用了象征性的表述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避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曲折含蓄的化为图案,并运用丰富多彩的刺绣针法,表现为精美的刺绣纹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

1 汉绣纹样的内容形式

1.1 花草禽兽类

汉绣承袭楚风,在图样上多喜龙凤鸟兽、花草或两者结合。龙、凤、花草是楚文化中历史悠久,富有特殊感情价值的纹样。我们从出土众多的楚国丝织品中可以窥见一二,除了龙凤、花草以外,还喜欢表现虎、鹿、蛇等其他动物,这些丝织品无不体现着荆楚大地人们充沛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随着岁月的流逝,由这些动物、植物崇拜衍生出“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福禄寿全”、“四季富贵”等吉祥观念,连同那些楚文化遗产在汉绣纹样中仍然鲜活的存在着。

1.2 金线人物类

汉绣中人物绣一般表现宗教人物较多。用汉绣手法来表现宗教中的人物,更显得含蓄、宁静、富贵。汉绣的金线人物类刺绣也是它的一大纹样特色,用金线刺绣人物在很多绣种中都有。但汉绣的金线人物纹样运用在汉绣中时其构图、色彩搭配都和其他绣种迥异,极大的保持了汉绣来自民间的纯朴气质,又不失楚文化的飘逸、汉绣的富贵等艺术特色。

2 汉绣纹样的艺术特色

汉绣纹样从内容上讲是承袭楚地对被赋予一定特殊意义的龙凤、花草纹样的崇拜,而从其纹样的艺术特色上来说,它的艺术特色和内容紧密相关。

2.1 汉绣纹样的造型

我们可以从丰富的楚文化的艺术遗存中看到:楚文化喜爱的纹样造型无不是清秀、韵致俊逸、线条蜿蜒流畅的。而承楚文化脉络而下汉绣龙凤、花草纹样造型同样是这样的特色。

2.2 汉绣纹样的色彩

汉绣以红、黄、绿、白、黑五色中的“上五色”亦即五色中最鲜艳的色调为主,色彩极其丰富、富丽。它的色彩的主要特点是浓墨重彩、对比强烈、绚丽多彩、富丽堂皇。它多用深色做底色,衬托画面主要图案,讲究实绣,使作品完全不褪色,完全靠一针针把它拼起来。正是这些鲜明的特色,使汉绣成为雅俗共赏的绣种。

2.3 汉绣纹样的构图

汉绣喜爱特殊的构图形式。传统的汉绣,色彩、画工和构图都极讲究,绣品充分运用圆格、条纹组合的芦席片、万字锦、冰竹梅、竹龙锦等图案,再结合抽象的条纹、圆格图案来构图,以表现装饰图案的夸张变形,描绘大胆想象中的人物花鸟、瑞兽祥云,从而使绣品呈现饱满匀称、敦厚古朴、浓重热闹的强烈效果。处处体现着汉绣艺术原始、神秘、艳丽、富贵的民间之美。

3 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源头

3.1 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源头是楚文化在民间的基因传承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量汉绣纹样艺术遗产无不是造型清秀、韵致俊逸、色彩富丽、线条流畅。显示出楚人崇拜太阳,崇拜大火,喜爱亮丽的红色,向往日出的东方;从中可以窥见汉绣纹样传承着这些艺术特色。这是楚文化在楚地民间的基因传承:①楚地人们火辣、大气、浪漫、热烈的性格是其艺术特色得以继承的内因;②楚艺术自身的美和气质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是其艺术特色传承的外因和动力。这样的基因传承,是很难动摇和改变的。

3.2 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成因是民间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

中国民间的传统社会是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依赖自然环境,以农耕、繁衍为中心,对神奇的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在生活中借现实中的自然物寄予美好的愿望等,在民间艺术中沉淀,形成祈福、吉祥文化。从汉绣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就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国民间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更体现了汉民族楚地人民生活中对丰衣足食、驱邪降幅的美好企盼。

3.3 民间艺术生存环境对纹饰的影响

汉绣绣品包括民情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用品、民间灯会庙会产品四大类,这些类别需求对刺绣纹样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汉绣的日用品过去绣品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富绅官宦人等,尤其是封建王朝,文武百官春夏秋冬的官服上,都要绣出与官阶相应的花鸟鱼虫图案来,在他们的家里,也免不了有绣品挂饰,是绣品的主要消费者。汉绣为了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生存环境,发展出了以花鸟鱼虫等图样为主的纹样内容和艳丽、富贵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

汉绣工艺复杂,对于从业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对一些重要的汉绣艺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他们对汉绣的理解和表达,他们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对汉绣默默坚守的老艺人,有后现代社会催生的对汉绣创造、革新的汉绣艺术家,有发展汉绣产业的实业家,也有靠家人言传身教的后起之秀。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为汉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是值得我们记载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李友友.民间刺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王连海.民间刺绣图形[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Han Embroidery Patterns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ong Wen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的祖先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外国市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致盎然,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在国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却在国外备受关注。虽然目前情况有所缓和,人们对于国学教育的认识逐步加深,但是还需更多的时间与机遇,才能发生更多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因为人类群体的文化具有整体性,它不以某种单一的特质存续,而以整合多方面关联的形式存在,文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联是文化产业最基本的特征。人、社会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使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互相依托、共生共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需要一定的载体,特定的人类社会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脱离了特定的群体和由他们所组成的文化环境,非物质文化将不复存在。同样的,作为一个族群和社会所认同的文化,其核心是这个群体的综合价值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往往更能表达这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华夏祖先从制造第一件劳动工具开始,就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寻找、摸索并创造实用性强的劳动工具,在满足了造物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独特审美的精神需求。由此发展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多就地取材、手工生产带有形式美感的作品。它们造型多样,色彩鲜明,质朴清新,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生活色彩,以实用性为依托,既是工具又是工艺作品。它们从民间来又服务于民众,融入了各个民族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礼仪禁忌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多学科的文化价值,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哲学观点、感情气质和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非物质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象体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民间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类型的非物质文化分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地理气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审美尚好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彩的风格,大多采用天然的材料和传统的手工加工模式,成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息息相关。如,以蛋画、印花画、扇面画、唐卡为代表的工艺绘画类;以剪纸、皮影戏、镂刻为代表的剪刻类;以印花、蜡染、浇花布为代表的民间装饰服饰印染类;以风筝、扇子、彩灯为代表的扎糊类以及刺绣类、雕塑类、编织类和陶瓷类共类民间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以传统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宫廷机构、民间班社、民间自发传习的方式传承,与社会经济、传统思想、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水融,是传统文化环境下历史对表演艺术的自然选择。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综合艺术,融合了歌曲、舞蹈、文学、装饰、制造等多个方面的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现代文化产业的艺术宝藏。

三、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除上述传统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传统制造技艺、民俗节庆礼仪和民间口传文化三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传承和改造形式上也面临与前两类艺术几乎相同的问题。中国的非物质文化虽然丰富多样,但自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受到影响,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几乎消失。很多以祈福、传统信仰、表演审美为基础的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生活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抛弃,一些传统艺术形式逐渐丧失了文化生态环境,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华文明所崇尚的伦理道德、艺术修养、民间风俗逐渐被淡化,这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总而言之,文化产业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将会削弱社会群体的历史特性和文化多样性,使社会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趋于大同而没有灵魂与根基。所以,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具有共生的联系,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对发展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广西民族研究,2008(3).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业特征;专业文化;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59 -02

校园文化建设是体现高等院校教书育人实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但要体现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更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的个性,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把学生学得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的理念作为核心价值,建设与企业紧密联系,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体系中,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外部形态,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它更直接、更具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其大到整个校园内的建筑设计、环境美化,小到校牌、校徽、信函的制作等,是被人们第一眼所感知到的实体文化。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美化校园、陶冶情操、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认识职业生涯的主旨作用,还应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这一高职办学理念固化校园物质文化。结合行业职业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行业背景和企业文化色彩,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一、高职院校建设具有行业特征的校园物质文化的意义

高职院校建设具有行业、企业特征的校园物质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高职学生成人

企业文化的精髓是“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这就要求员工必须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校园物质文化中企业文化的渗透,能促进高职学生对企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劣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学生成才

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到大量的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行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在还没有走上社会之前,就提前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就很难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产生危机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内在动力。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

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阅历浅,心理尚不成熟,缺乏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其中一些毕业生在跨出校门进人企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和严明的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积极向上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接触到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流程,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实现与企业员工在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上的“零距离”对接,从而使其毕业以后减少磨合期,更快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四)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

当今时代,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企业的欢迎。高职院校的企业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环境,让高职学生及早参与到企业文化中去,更多地了解企业特别是那些重视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明确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会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构建具有行业特征的校园物质文化的措施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在环境布置上体现行业、企业文化内涵,整体规划,合理实施。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中,感受到行业特征、企业精神,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较高的认知与了解,突显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内涵

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可以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育人环境,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全方位、常态化的影响学生,渲染出富有特色的职场氛围,有效实现校园文化地辐射功能。

措施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主体建筑物上突出具有职业特征的校风、校训,在校园主干道建起富有职业感召力的模型和雕塑,在教学楼、实训楼张贴有关职业及创造的名人名言牌,在校园马路两侧增设鼓励学生创新言行的路牌、灯箱等等,将校园内的楼、路、实训基地等以合作企业或优秀企业家命名;教室、办公室的环境布置体现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专业的发展趋势、企业或企业负责人的相关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各系部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建立展窗,办出企业文化的精品。

(二)建设高仿真实训室,全力营造与企业生产流程相类似的实习环境

高职院校在物质层面中应突出“职”的特点,形成以职业为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物质文化建设,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环境。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而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设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必须有科学的、仿真的实训楼和专业实验室。

措施方法:按企业的真实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建立与企业生产车间大体相同的实验实训场所,实习环节的设计尽量与企业工艺流程相一致,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校园内要设立尽可能多的开放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点,为学生创造训练技能和考取多种证书的良好条件。

(三)建设数字化校园,以网络为载体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数字化校园是基于校园网络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从而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校园网络文化,以其交互性和多元性,推动着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也是学生了解学院、了解系部、展望职业前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校园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

措施方法:可在校园网站上建立“校企合作空间”、“系部BBS”等,校企双方可就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就业咨询、顶岗实习、用人需求和毕业生回访等事宜进行交流;各系部也可与合作企业在网上建立联系通道,使企业的优秀文化、求职信息、行业动向等都能及时、传递给学生,企业也可从学生那里直接获得求职、咨询等相关信息。两者实现经常性的对接与互通,就能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形成良好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四)加强报刊媒体宣传,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全员参与的意识

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实物形态的建设,还包括对内报导、对外宣传等。只有大力宣传和弘扬企业的优秀文化才能让更多的教职员工、学生了解行业、企业文化内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并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不断提升学院的知名度,把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显著成绩。

措施方法:学院的院报、内部刊物等可以以“专业文化建设”为主题开辟专版、专栏,鼓励教师、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实习学生、毕业生积极投稿,各抒己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果,引起全院教职工对校园专业文化建设这项工作的重视,形成全员积极参与的氛围。同时,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片中加大校企合作良好典范的宣传力度,对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内涵多加报道和宣传,将具有行业特征的校园专业文化的辐射面扩大到全院乃至全省范围。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沉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并影响其行为,促进其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办学特点出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统筹兼顾,做到软件和硬件建设同步,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使其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促进与协调,从而实现校园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萍.浅析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7,(01).

[2]王雯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J].光明日报,2007,(03).

[3]许红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4]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12).

作者简介: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4篇

藏品是博物馆根据自己的性质,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收集保藏的自然界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博物馆的各项活动,如陈列、研究、编辑出版物等等,都离不开藏品。因此,藏品征集工作才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博物馆不断充实和丰富收藏,保证业务的开展和提高,促使工作越开展越好的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古玩市场越来越兴盛,人们对文物的经济价值有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这就给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博物馆如果再依赖过去的藏品来源方式显然是不切实际,也是坐等不到新藏品的。民族地区博物馆要从社会上征集到新藏品,只有走有偿征集之路。

在藏品征集上,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与其他地区博物馆从客观条件上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些博物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关系。博物馆多位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当地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没有充足的文物征集费,也缺乏文物鉴定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文物征集工作困难重重。笔者通过不断地研究总结,提出了几条合理化的建议:一是要大量征集反应本地区民族民俗的文物;二是要高瞻远瞩,对于近现代艺术大家的作品也要尽可能收录;三是要收集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本地区特有的文化。有了明确的思路,还要不断创新,尝试新模式,不断积累经验,民族地区博物馆的收藏工作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大量征集反映本地区民族民俗的文物

文物征集工作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不能盲目跟风,不能不考虑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如博物馆的性质、职能、库房大小等,就对所有文物一律接纳,这样不但造成征集到的藏品文化底蕴大不相同,还容易造成博物馆失去明确的文化定位。另一方面,也会对文物征集费用造成压力。我国文物馆种类繁多,名目不一。其中有部级,省级,也有市县级;有专题性博物馆,也有综合性博物馆,还有行业博物馆。不同的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和性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有条件、有目的的征集需要的藏品,杜绝照单全收的文物征集方式。

对于,民族地区博物馆而言,由于本地区特殊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博物馆在文物征集工作的开展中,要特别注意征集能够反映本地区民族民俗的文物,文物征集工作要有这方面的倾向性。民族地区博物馆多为综合性博物馆,职责便是保护和展示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传统。所以,文物征集的方向一定要多收集地区性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征集能够充分反映本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文物。

博物馆要想有好的藏品,坐等是不行的,所以文物征集一定要有专业人员负责。我们发现,目前乡村城镇的不少历史和民俗文物还没有大量进入市场,或虽进入市场但价格还处在相对较低的阶段,博物馆只需花少量的经费就能征集到相对多的文物。其次,本地东西作假者相对少,博物馆专业人员就可以对其鉴定,不用担心看走眼或征集到高仿假货。文物征集工作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主次不分,好高骛远,随大流,热衷于征集一些高品质器件,结果不是上当受骗就是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导致博物馆文物没有系统性、没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文物征集过程中有一批素质过硬、鉴别能力够强的专业人才。鉴定文物时,明代书画收藏家张丑说过,要有“金刚眼力,鞫盗心思“,就是说要有金刚般的眼力,能洞识表层的虚假;要像审讯盗贼一样,剥其伪装,露出真相。目前,文物市场鱼目混杂,真假难辨,作为征集鉴定人员练就这样的“眼力“和“心思“是必不可少的。

二、要高瞻远瞩,对于近现代艺术大家的作品也要尽可能收录

许多博物馆在文物征集过程中一味的注重文物的历史性,强调文物要够“老“,这样才能体现博物馆的藏品的质。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博物馆要反映历史和文化,不能一味作“古“,只在古代文物上下功夫,要古今兼顾。博物馆征集文物,既是为现代人征集,用来教育和宣传给现代人看的,让现代人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又是为儿孙征集的,为未来征集的,为了让后人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征集的。我们不止是在保护历史,同时也是在见证历史,创造历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物征集工作,文化是古人创造的,也是今人创造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文物征集工作要站在历史的角度,高瞻远瞩,要同时征集具有现代人文气息的近现代文化艺术精品,因为这是在为后人保存文物。就中国民族地区而言,民族文物的失传和外流现象已令人十分担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民族文物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地区的汉化和现代化现

象日益扩大和深入,民族文物也日渐消失如景颇族、黎族等民族的取火器已被火柴、打火机取代,鱼皮衣袍被棉丝衣取代,还有大量的藏族唐卡、苗族衣饰等外流。面对这种现象,民族地区博物馆有义务、也有条件征集到这类实物。

征集近现代民族文物,民族博物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原因是,现在许多近现代民族文物的价值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市场价值不会过高。再加上,近现代文物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甚至一些文物是因为纪念价值被收藏起来的。所以征集工作进行的困难相对较小。其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当地人,可以使用手中的人脉优势,方便查找文物线索。更重要的是在收集近现代民族文物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民间收藏者身上,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从中更快捷的收集到文物的信息。

对于现代藏品而言,可能难度稍小一些,但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艺术品也成为收藏家颇喜爱的对象,这其中有一定的投机性。因为艺术品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会升值,成为文物。如梵高的画作,在他生前不名一文,但是在他去世后直到现在,却受到全世界普遍的赞誉和欢迎,价值也一路飙升,达到天价。所以,对于现代艺术作品,也不能忽视其在未来的升值,尤其是民族地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需要被很好的保存下来,可能一时看不到出路,但却是在保护民族的文化。当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甄别,现在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真假好坏难辨,需要格外注意,要征集一些艺术价值高,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作品。民族博物馆可以将现代藏品保护起来,为后世保留一份珍贵的文物。

三、收集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本地区特有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某一地区所认同的无形文化遗产,如口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展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如果博物馆只注重收集物质文化遗产,而忽视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造成博物馆收藏的严重缺失,博物馆也就无从去研究和反映人类历史的全貌。随着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一定困难。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成其为难事。利用现代技术,保存、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民族博物馆需要重点完成的一项任务。

四、结语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文化;特征

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成果,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认同、规范、整合和教育教化等功能。不同事物在具有文化的普遍性特征之时,同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质,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体育舞蹈自起源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根发芽,到今天的全球化文化环境中多元化发展和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对体育舞蹈文化史的考察是认识体育舞蹈文化发展历程和一般规律的前提,是掌握体育舞蹈内在本质的根本。对于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文化特征为何进行追问,是我们深刻认识体育舞蹈的理论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体育舞蹈文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厘清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是进一步辨清体育舞蹈发展规律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为探求体育舞蹈文化内涵和诊断体育舞蹈在我国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体育舞蹈的发源

体育舞蹈在中国是以社交舞的形态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初的汉朝。在国外是在公元11~12世纪的一些欧洲国家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加工提炼的宫廷舞,至公元16~17世纪开始在欧洲普遍流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在国外发展相对较好。

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从原始舞蹈―民俗舞(大众舞蹈和民间舞蹈)―宫廷舞―社交舞―国际标准交际舞―体育舞蹈,历经百年发展成为当代包含了10个舞种的摩登舞、拉丁舞两大系列,其中摩登舞起源于欧洲,拉丁舞起源于美洲。[1]体育舞蹈在国内外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其发展各有千秋。

二、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1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并以文化要素为载体传递文化。学界对文化构成要素的解读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谓众说纷纭,从无定论。有研究将文化的组成要素根据其存在形式分为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非物质要素[2];从文化功能角度,分为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3];本研究在综合上述对文化构成要素讨论基础上,较赞同“两分法”的分类方法,即文化的构成要素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构成。

物质的文化要素,指物质世界中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要素,又称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制度、规范、观念等。

2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体育舞蹈文化是随体育舞蹈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其构成要素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

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在体育舞蹈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人们所创造出的各种事物和相关的物质要素,主要体现为体育舞蹈技术动作、音乐、舞种、舞姿、舞谱和曲谱、服饰、动作套路和造型等方面因素。

非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那些伴随、推动和发展体育舞蹈而产生的制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标准、规则、价值观念等,如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管理制度、组织制度、体育舞蹈形象、气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态度、体育舞蹈价值观、体育舞蹈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

正是由于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殊魅力,体育舞蹈以体育舞蹈文化要素为传承载体,造就了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

三、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体育舞蹈作为人类共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有其自身的特质。体育舞蹈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体育舞蹈文化不是经生物遗传获得,而是通过人们后天的创造、学习习得的。体育舞蹈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在体育舞蹈文化的创造、创新和传承过程中,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创造、创新和传承体育舞蹈文化的能力,但形成体育舞蹈文化的力量却不是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体育舞蹈活动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体育舞蹈文化,才能影响体育舞蹈文化。

2象征性

每一支体育舞蹈的表演,都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一种文化的特质。尽管体育舞蹈在国家、地域和舞种间存在差异,但都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象征的意义。不同的国度,因其国家历史、国家文化源起、国家意识形态取向的迥异,体育舞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有该国家文化特征的印记,体育舞蹈文化象征的主体成分与国家意识形态表现一定的趋同向度。各舞种之间有一般性,同样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其在文化方面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并存,所象征的指向是在同一范畴之内,虽其文化的内在本原不尽全然一致,但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却几乎趋同,都是象征同一大类舞种的共性方面。总而言之,象征性,无论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和不同舞种之间,均为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

3包容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不同区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不同舞种之间有着强烈的交互融合。体育舞蹈在全球范围内活跃地开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经体育舞蹈活动,诸位舞者和准舞者们逐渐产生一些共识,进而形成组织。在这个特殊的组织中,人们都有一个明确的兴趣取向和目标。虽然他们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历背景不一样,其中不免有文化的冲突,但是他们在体育舞蹈活动中,并未因这些区别而影响他们的体育舞蹈活动。

以上表述足以表明,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虽然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不一样,但正是这种不一样的人却能聚集在一起,说明包容性是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之一。

4多元性

体育舞蹈文化并非是某个国家、某个区域或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体育舞蹈是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舞蹈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特有的体育舞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的体育舞蹈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和演变,在宏观层面体育舞蹈所蕴含的文化不相同,在微观层面也是不尽相同,然而在中观层面却是有较大趋同的,这也是体育舞蹈项目在历经几百年,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发展,到现在能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体育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现代元素特性,是多元化的表征。

5规范性

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是历经百年历史锤炼和一代又一代的舞者们的不断感悟和铸造而成,体育舞蹈自身有着它内在严格的规范特性。体育舞蹈对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要求更是严格,它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的特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技术恰到好处,多一分或少一分均不能表达出体育舞蹈的神韵。现代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竞技性要求按照严格的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来进行比赛,进而取得成绩,争夺冠军,同时对参赛者和体育舞蹈的展示有着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体育舞蹈展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规范,体育舞蹈是一种对美的印象的规范,具有表演观赏性特点。体育舞蹈极高的观赏价值,源于体育舞蹈是融音乐、服装、仪表、体态美于一体的一门艺术,有很高的规范性特征。体育舞蹈发展秉承了体育舞蹈文化的传统,故而规范性是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6美学性

体育舞蹈在本质上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来追求美的境界。一支体育舞蹈表演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其对美的领悟和美的表达层次境界的高低。在体育舞蹈中,动作之美、难度动作展现之美、身体表达之美、造型之美、服装搭配之美、外在形象之美、表情内化之美等,均是舞者追求体育舞蹈美的境界的表现。欣赏体育舞蹈,给人的体悟和遐想是对美的品位的震撼和共鸣。因此,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在美学上的要求是追求极致的美,对任一动作、任一表现、任一造型、任一眼神和感情的交流,都会以完美的高度去审视,突出美学意蕴。换句话说,体育舞蹈表演,若未对“美”予以极致的表达,其表演不能算是成功。

7传递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性包括两个维度的传递,即纵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和横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纵向传递也就是体育舞蹈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第一,继承关系,即后来的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接受了过去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所留下的遗产。第二,变异关系,在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我们虽然继承了过去体育舞蹈的成果,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随时修改和不断变化的,其中有微小的变化,也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中断关系,在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有些是不合时代需要的、无价值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也有些是存在价值的,却因各种变故,出现了发展的中断。横向传递是体育舞蹈在某一时期,在各个国家、地域、民族间和不同舞种间的交互传递,表现为交叉与渗透关系、制约与促进关系、相互转化关系。总之,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四、结语

体育舞蹈文化是体育舞蹈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研究表明,体育舞蹈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象征性、包容性、多元性、规范性、美学性、传递性等文化特征。析清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把握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从而保证体育舞蹈运动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许 昌,陈 飞,林碧英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1):25―27.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西昆仑 切列克其 地质背景 地质特征 成因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94-1

切列克其铁矿是西昆仑地区典型的海相沉积(改造)型菱铁矿床,是前震旦纪基底经长期风化剥蚀的含铁质碎屑物,迁移至阿克赛钦早古生代(早志留世)陆缘沉积盆地沉淀和成岩,经历二叠纪末至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闭合产生的区域变质作用和侵入的花岗岩热液叠加作用改造形成.

新疆西昆仑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铁、菱铁、铜、铅、锌等金属矿藏资源,这与其特殊的地质背景是分不开的。文中以新疆切列克其铁矿为例简要的分析了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1切列克其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西昆仑铁矿资源比较丰富,拥有多个矿藏资源,虽然每个铁矿的储量并不相同,但是,地质特征基本相似,文中在对西昆仑铁矿矿床地质进行分析时,以切列克其铁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1.1矿体地质特征

新疆西昆仑铁矿均产自于志留系温泉沟组地层之中,而且顺着岩层展布,与周围的围岩同步褶皱,切列克其铁矿矿区的3个矿体都具有这一明显的特征。

切列克其铁矿矿床主要含有大理岩、含有石榴片麻岩、块状菱铁矿层、硅化大理岩以及菱铁矿石等。铁矿主要产生于片岩与大理岩之间,以及大理岩与其所夹的片岩的接触带上,只有极少数产于片岩之中。其中,含石榴石片麻岩主要由角闪石、石榴石以及斜长石构成;大理石岩层理较为发育,主要含有石英、白云母,二者均为后期热液作用形成;块状菱铁矿石英脉较为发育,结晶情况较好。

1.2矿物成分特征

矿物成分特征成分主要由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组成,据铁矿石进一步划分,矿石矿物主要由菱铁矿、褐铁矿、孔雀石等组成;脉石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母、石英以及绢云母组成。其中,矿石矿物中,菱铁矿由原生沉积、菱铁矿、黄铁矿、褐铁矿是由次生氧化作用形成的;而脉石矿物中,方解石由原生沉积、石英白云母由热液或者变质作用形成。菱铁矿组成基底,石英和白云母分布于其间。白云母和石英常聚集呈微条带状、纹层状。在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过程中,上述矿物普遍重结晶,偶见菱铁矿包含石英、电气石等矿物。

1.3矿石结构特征

切列克其矿石结构构造主要为粗粒状变晶结构、细粒半自形-自形晶结构,前者是该地区常见的菱矿石的一种结构,呈现出完整的晶面,结晶效果非常好,粒度约为1厘米左右,后者则呈现出半自形的细粒状结构,粒度为0.2毫米左右。另外,西昆仑铁矿石还有褐铁矿、菱铁矿,矿石构造主要有层状、带状、块状、微条带状或纹层状、假波纹、浸染状以及脉状构造,不同形状的铁矿石在含量上、性质上有所差异。

1.4化学成分特征

切列克其铁矿矿床中主要金属元素是铁,其中,局部矿区还含有一定量的铜。铁矿石中原生铁主要是存在于大量的碳酸盐中,其中,一部分被氧化成了氧化铁。极少量的以硫化铁、硅酸铁的形式存在,矿区全铁的品位平均为40%左右,条带状铁矿石的品位相对比较低,块状铁矿石与脉状铁矿石的品位相对比较高。

1.5围岩蚀变特征

切列克其矿床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是碳酸盐化、硅化及绢云母化。硅化是相对较明显的围岩蚀变,其在矿体中、大理岩中较为发育,主要由层状硅化和脉状硅化形式。碳酸盐化在围岩蚀变中较常见,也比较发育,石英、长石以及黑云母等被碳酸盐交代。绢云母化主要在赋矿大理岩、片麻岩中可见,其中长石被绢云母交代较明显。

以上为新疆切列克其铁矿矿床的主要的地质特征,虽然,不同的铁矿在具体的地质特征方面有着个性的特征,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该地区的铁矿矿床主要呈现出了以上几个特征。

2西昆仑铁矿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分析

西昆仑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沉积、热液活动等形成,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来看,西昆仑铁矿矿床的地质特征的形成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单个阶段。

西昆仑切列克其矿区在古生代使其处于缓慢的沉降阶段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浅海盆,导致大量的含铁物质由陆地源源不断地转移到海盆中,然后通过沉积作用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系,并出现了海退、海进交替的还原环境,最终沉积形成了大量的菱铁矿石,这是西昆仑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形成的基本原因。同时,由含有铁质的各种悬胶体与碳酸盐、泥、砂质以及少量的炭质在一起沉积,在这一时期,沉积环境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受到海盆水体进退的影响以及海底地形的起伏较大的影响,导致铁矿矿床的形成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多层性、形态复杂的矿体结构。

在矿体形成之后,由于受到区域范围内热液活动、变质作用等的影响,加速了该地区铁矿矿床的形成,从矿区的构成情况来看,在该地区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是主要的,而且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在变质作用、热液活动的影响下,各种矿物开始重结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铁矿矿床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计文化.陈守建.李荣社.何世平.赵振明.王超.西昆仑昆盖山北坡铜矿化点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地质通报,2009,28,(9).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砷铅矿;矿物特征;地质找矿意义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121-02

本文通过研究砷铅矿国内外发展史,其物理、化学性质特征及其伴生矿物,以探求该矿物的地质找矿意义。

1 砷铅矿简介及其国内外发展研究

砷铅矿(Mimetite)属于磷灰石族矿物,其化学分子式为[Pb5(AsO4)3Cl]。1748年首先发现于德国,其后在英国、瑞典、玻利维亚和美国等地均有发现。1964年何知礼曾报道在云南个旧矿区发现砷铅矿。1985年李艺和赖来仁在云南个旧矿区、广东云浮金子窝矿区、广西贺州平桂矿区与德保矿区等地都找到了该矿物,并对它们作了系统详尽的矿物学研究。

我国砷铅矿主要产地为广西省阳朔县、恭城瑶族自治县、贺州市以及广东省的云浮市。

2 砷铅矿地质产状及伴生矿物

砷铅矿砷铅矿(Mimetite) 属于磷灰石族矿物,也可划分为砷酸盐矿物。它主要是硫化物矿床氧化带次生物,特别是铅矿床氧化带的次生物。砷铅矿常与白铅矿、褐铁矿、乳砷铜铅矿、羟砷锌石、羟砷铅锌石、铅钒、橄榄铜矿、菱锌矿、孔雀石、异极矿等矿物共生。但通过收集前人资料分析可知,不同地区的不同矿床,其地质产状及伴生矿也会有所区别。如:广西两个不同矿区产出的砷铅矿,一种呈团块状产出于锡石硫化物矿床氧化铁帽的残坡积层中,其伴生矿分别为锡石、硅锌矿;另一种附着在褐铁矿的裂隙面上产出,而该矿区的褐铁矿石主要由石榴石矽卡岩型铜锡矿石风化形成,主要伴生矿为白铅矿、硅孔雀石、孔雀石等;云南某矿区的砷铅矿主要产出在褐铁矿的裂隙面或空洞中,而该矿区的褐铁矿主要由方铅矿矿石风化而成,常与砷铜铅石、砷铅铁矾、孔雀石等共生;广东某矿区产出的砷铅矿,主要形成于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表铁帽的褐铁矿石中,与针铁矿密切伴生。

3 砷铅矿的物理性质及光学特征

本文研究的砷铅矿晶体标本为橙黄色,主要呈短柱状,集合体呈晶簇状,整个样品晶体分布不均,大小不一0.05mm~0.3mm。透明至半透明,油脂光泽或金刚光泽,条痕白或近于白,性脆,断口不平坦,硬度3.5~4,比重7.27,显微密度D≥6.75g/cm3,Dx=6.91g/cm3,具电压性。晶体结晶于疏松多孔的风化形成的褐铁矿石中,附着于褐铁矿裂隙面上。

在光学显微镜下矿物呈无色至淡黄色,多色性不显。正突起非常高,见明显糙面和不定向裂纹发育。正交偏光下可见异常干涉二级蓝色至二级黄色。平行消光,一轴晶负光性,N0=2.147,Ne=2.128。

4 砷铅矿的化学性质特征

4.1 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砷铅矿

4.2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砷铅矿

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仪实验数据计算可知:砷铅矿的晶胞参数为a=1.02472(3)nm,b=1.02472(3)nm,c=0.74535(3)nm。其中,α=90°,β=90°,γ=120°,Volume:677.81(3)。结合扫描电镜能谱的实验数据,进一步说明了砷铅矿晶体化学性质特征。

5 地质找矿意义[1~3]

砷铅矿是磷灰石族类质同象系列的矿物,属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产出的次生矿物。通过实验证明砷铅矿分子式为[Pb5(AsO4)3Cl],它的化学结构显示,其三个Pb离子同一水平环绕一个Cl离子。这种化学结构特点是所有位置的离子能被特定的同类型离子替换。例如K、Ca、Na、Fe、Cd、Zn、Sc、Bi等元素可以替换砷铅矿化学结构中的Pb离子,而C032-、SiO44-、PO43-、VO43-、SO42-等会替换AsO43-,F—、OH—、CO32-等离子可替换Cl—。砷铅矿的这一化学特性表明,砷铅矿及其类质同象矿物的产出都与其原生矿石、氧化介质条件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关系。它们的存在与产出都显示了它们与原生矿体或者隐伏矿体之间的形成指引关系。

当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介质条件不同时,则可能形成不同的次生矿物。例如,当介质条件中富含毒砂(Fe[AsS])时,常易形成砷铅矿;而当介质条件中富含磷酸或钒酸时,则易形成磷氯铅矿或钒铅矿。相反的,我们可以根据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产出的不同次生矿物,反推出该矿床的氧化带介质条件与环境,指导寻找原生矿石。砷铅矿除了属于磷灰石族类质同象系列矿物,也可归属为砷酸盐矿物。而砷酸盐矿物是主要发育于富含砷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次生矿物。矿床氧化带的发育主要受构造条件、矿体产状、主矿物种类数量和介质条件,甚至气候条件等因素控制和影响。特别是硫化物矿床氧化带的演变,在纵向(时间)上显示有一定的阶段性,而在横向(空间)上的不同阶段产物则显示出一定的特性,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表3)。

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演变发育特征发现,随着氧化阶段程度的发展,氧化产物的氧化程度也随之变高。砷酸盐矿物多发育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演变阶段的最晚期。

因此,砷铅矿等砷酸盐矿物多出现于上部已经过强烈氧化的原生矿床的氧化带中,且表示其下部离原生矿体尚有一定的深度。结合氧化带其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砷酸盐矿物在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出现,对于判断或评价硫化物矿床的剥蚀程度、推测其下是否存在原生矿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广西某地的砷铅矿,形成于氧化铁帽的残坡积层中;广东某地的砷铅矿,形成于地表铁帽的褐铁矿石中。根据砷酸盐矿物多发育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演变阶段最晚期的规律,结合矿物特征、伴生矿种及该地剥蚀程度,在这两个地区分别发现了锡石硫化物矿床和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

6结论

本文通过手标本观察法、光学显微镜法、扫描电镜能谱法以及X射线粉晶衍射法等实验分析, 研究了砷铅矿的物理性质、光学特征以及化学性质特征。砷铅矿是磷灰石族类质同象系列的矿物,该族矿物在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介质环境中十分稳定,都是氧化带次生矿物;并且该族矿物的产出都与其原生矿石、氧化介质条件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关系。同时,砷铅矿又可划分为砷酸盐矿物,而砷酸盐矿物是主要发育于富含砷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并且是氧化演变阶段最晚期的次生矿物。根据此特征,本文探求了砷铅矿的地质找矿意义——砷铅矿在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出现,对于判断或评价硫化物矿床的剥蚀程度、推测其下是否存在原生矿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砷铅矿(磷灰石族矿物/砷酸盐矿物)对地质找矿具有指导意义,但不同地区需具体分析,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同类型的硫化物矿床会因为不同的区域地质背景,产出不同产状、不同伴生矿及矿物组合的砷铅矿。应加强基础地质工作,了解该地区具体矿物产出产状,伴生矿及矿物组合;2)注重新理论、典型矿床的研究学习,用新的成矿理论,结合现有的找矿方法、手段,指导实际工作;3)重视矿物实验分析数据,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根据实验精确数据,为后续找矿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艺,赖来仁.硫化物矿床氧化带砷酸盐矿物的地质找矿意义[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9(6).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征;产业化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积淀而成的,反映了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特征的文化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作用,既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活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得不到妥善保护,一些珍贵实物资料流失海外;一些民间文学和工艺美术被盗用或掠夺式地粗暴使用;许多传统科技被国外无偿使用,甚至有的被他人在国外申请了商标、专利保护,反过来限制我国的正当使用。这就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使其走向市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传承性、实践性、活态性、开放性的特征。无形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传承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群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传承积淀下来的。具而言之,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只有经过历史的演进,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种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为其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使之能够延续、传承。实践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表达其喜庆、欢乐、悲哀、痛苦等情感的形式,其中凝结着各个群体或者团体的文化旨趣。此项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应以实践为基础。活态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它依附于特定的国家、民族、族群、地区或者个人而存在和发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首先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其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土壤,使之在这样的土壤上、这样的环境里延续下去。开放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上述各项基本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既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但最有效的发生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这样可以避免遭到破坏。

3、产业化的含义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发展而来的。产业,是对能够带来增加值(附加值)的社会经济的总称,是国民经济的载体。产业化,即指如何将一种理念、想法、需求、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产品,然后进入市场,拥有买方市场,进入营销体系,实现利润的过程。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简单而言就是全面的市场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与资金有密切关系;以盈利为目的。如提到文化产业,不再是指阅读小说、欣赏影视作品等文化形式本身的内容,而是指通过小说、电影的市场运作来实现利润的过程。

4、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效果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创新。要保持传统,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发展传统。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然而,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传承并不意味着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味性、原生态。因为在现代生活中,作为文化资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实现了资本的物态转换,在当代背景下有效发展,才能延续和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与身份,并有效拓展自身的作用空间。只有创新,才能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随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静态的保存方式无法体现它的文化内涵,最终只会让它在无声无息中消亡。通过开发再利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现管理、开发、保护一体化,将会极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避免遭到破坏。

5、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途径

在国际上,文化遗产管理单位通行的定位是兼具经营功能并负有经营责任的“非营利性机构”,它们借助遗产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与精神服务。遗产资源由统一的国家机构管理,遗产保护、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资助。其中,社会资助是获得更多的资金保障的有效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减轻财政负担,能为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寻找生存价值,使其走出生存困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获得反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国外由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任何单位、个人只有产出满足一定市场需求的合法商品,才能获得一定的合法经济收益。在市场上,遗产管理单位能提供、允许提供的商品就是服务,高档次的文化服务,依靠其服务情况,特别是传播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实践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资助力度,因此国外的遗产单位很注重遗产的营销。与传统的商业营销不同,文化遗产营销以“文化价值”为导向而非单纯的盈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其历史传承价值与科学认识价值是该民族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一旦转化为文化产品,必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走向“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使第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是一种必然趋势。市场需求成为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动力。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转变思维,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传统的艺术瑰宝,更是一种具有经济特点、可转化为产品的潜在资源,通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达到相当规模、规格统一、资源整合、产生利润的过程。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9篇

关键词:乡土景观;设计;信阳

1 乡土景观概念

乡土意指家乡、故土,也是地方、区域之意。近年随着对本土文化、地域特征的强调,乡土景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

乡土景观作为一种本土、地域性的景观,是乡村自然资源的功能载体,也是精神意义的物质载体,因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魅力而对游人具有强烈吸引力,也因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步被同化甚至消失而使相关的保护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

2 信阳乡土景观特征

2.1 乡土物质景观特征

2.1.1 区位特殊、北国水乡。案例选取区域为河南南部淮河以南的信阳市,自然地理区位特殊,位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南北分区的过渡地带上,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标志性城市。以地貌复杂的山地和丘陵为主要特征,地形复杂多样。整体上信阳南部为山地,包括新县、商城县,中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信阳又称北国水乡,全市800多座水库,占土地总面积的12.5%,其中位于市区的南湾水库因其物种丰富、降水量充足而驰名中外。

2.1.2 南北交融、植被丰富。信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过渡带,具有明显的过渡区特征,是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这种气候特征直接影响到民居建筑、农业种植和植被资源与生长;植物类型既有颇具南方特色的品种,也有饱含北国风光的种类,为营造乡土景观提供了丰富的本土素材。

2.1.3 荆楚遗风、类徽风貌。聚落又指村落,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产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乡土物质文化要素。信阳地区宅院和聚落大多受风水学说影响,沿交通和河流分布,多集中在山地中的河谷沿线和山坳盆地地貌地区,例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新县丁李湾村等;民居建筑风格因受明清时期移民运动影响,趋于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呈现出白墙灰瓦的南方乡土建筑风格,其天井式民居的白墙灰瓦造型风格,与湖北、江西传统民居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呈现出厢房小,正房大,天井院落呈横向狭长的空间布局形式,大门造型也别具特色,有内凹形式,形成开口向外的“八”字型,这种做法和徽派建筑相似,在北方民居中则比较少见。

2.2 乡土非物质景观特征

2.2.1 根亲文化浓厚。信阳历史悠久,是中华姓氏之根,中华汉姓的姓氏中,有13个姓氏发源于信阳。早在西东周、春秋时期,信阳就获封有申、蒋、寥、黄、江、息、弦等诸侯国,古代以国为姓,国名即姓氏,形成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亲文化现象。

2.2.2 红色资源悠久。信阳是全国著名的革命红城,被称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其中,新县更有“将军县”的美誉,培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多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

2.2.3 文化遗产丰富。信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豫南文化,在文物、传统工艺、民歌民乐等方面尤为突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信阳民歌、罗山皮影、信阳毛尖采制工艺、信阳剪纸、固始柳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呈现出豫南地区特有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3 乡土景观设计原则

3.1 真实性原则

乡土景观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真实性、多样性,应该得到尊重。真实性是维护乡土物质景观的重要武器。要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的设计应当保持、延续物质景观氛围的真实性和非物质景观的真实性,不能为了追求潮流、华丽而改变乡土景观原状。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非物质乡土景观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因其差异性、多样性而受到关注,也应该被尊重。

3.2 公众参与原则

乡土景观的设计既是为了展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为了增强当地的活力,因此乡土景观的设计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审美取向、劳作特点、风水习俗和忌讳禁忌。也就是说,在乡土景观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仍然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3.3 整体着手原则

乡土景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物质与非物质景观的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土景观设计,要先从整体着手,结合村落的历史源起、地形地貌、气候特色、以及非物质因素的影响等因素,确定好村落的场所空间序列关系,然后再做细部的设计。以表现出完整的、独具魅力的乡土景观为目的,其设计的内涵在于对“场地精神”的构建,而不仅仅是某些小品、植物等乡土景观要素的展示。

参考文献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天中;旧石器;新石器;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的天中文化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天中地区自远古起就成为黄淮流域的一颗明珠,早期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遗址3处,皆分布在淮河以北。

1.后胥山遗址:位于确山县刘店乡后胥山村北,距今约80万年至1万余年,系更新世中期洞穴和裂隙堆积,共6处。曾进行试掘,发现有烧土、烧骨灰烬遗迹。出土有猎狗、鹿、犀牛、羊、鼠、龟、鱼等动物化石20余种,骨制尖状器1枚。

2.打石山遗址:位于确山县朱古洞乡柴坡村西,面积约5万平方米,在1981年文物调查时发现。此处系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洞穴遗址。出土有三门马、野牛、鹿等动物化石和红烧土块,红烧土块经热释光测定确是火烧所致。

3.诸神庙遗址:位于新蔡县练村乡姚庄北洪河北岸,面积约300平方米,系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曾进行试掘,出土1具纳玛古象化石,同时发现了17种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有1块斑鹿尖,有人工切割痕迹。

经鉴定3处遗址年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正是原始人群生息繁衍时期,几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烧土及灰烬堆积是猿人用火的遗存。火的使用是人类文化的一次重大成就,用火不但是人类战胜自然的象征,而且对猿人的大脑发育也是一种有力的推动。一批古动物化石的发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说明天中地区最早的祖先在如此遥远的年代就已经诞生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新石器时代的天中文化

天中地区至今未发现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相邻的舞阳大岗遗址曾发现丰富的细石器文化遗存,特点与许昌灵井细石器遗存比较相近,其上直接叠压在裴李岗文化地层。新石器中期遗存属于裴李岗文化,发现遗址10处左右,均为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均未经过正式发掘。其文化特征为:陶器多泥质红褐陶,素面为主,也有饰戳印篦点纹、乳钉纹的,具有原始性,即手制、质差易碎、火候较低(一般在900℃―960℃)等特点;器类有双耳壶、深腹罐、圜底钵、鼎、碗、鱼形网坠、纺轮等;石器有锯齿镰、半月形穿孔石刀、磨盘、磨棒几种,前者为生产工具,后者为谷物加工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众多。大体可分早、中、晚3期。

1.早期:属仰韶文化,发现遗址有30余处。典型遗址有驻马店郭楼,遂平和崔,确山郭楼等。其文化特征为: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少量的夹炭、夹蚌陶,多素面,有的涂红衣,富于地方特色。在国楼遗址调查时发现有网格纹彩陶片、勾叶圆点三角纹彩陶敛口钵和鸟首形罐耳、锥足鼎、红顶钵等。器物的制法早期的以手制为主,晚期出现了慢轮加工修整口沿。器物规整,火候较高,质好而精美,多有彩绘花纹。石器有刀、铲、斧、凿等,多为生产工具。

2.中期:属屈家岭文化,但包含有较多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谷水河类型的因素,共发现30余处。典型遗址有驻马店党楼,泌阳板桥三所楼等,以党楼一期的文化遗存为例其文化特征为:以泥质、夹砂灰陶为主,夹砂陶砂粒,夹蚌夹炭褐陶也占一定比例。多素面或磨光,有少量篮纹、弦纹、堆纹等,平底器、三足器和圈足器共存,典型器类有夹砂折沿罐、盆、钵、凿状足釜形鼎、尊、双腹镂孔圈足豆、圈足杯、纺轮等。

3.晚期:属河南龙山文化,遗址数量大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往往与仰韶文化或夏商文化联系在一起,发现遗址有100多处。典型遗址有驻马店杨庄,上蔡十里铺和泌阳三所楼。以杨庄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为例,其文化特征为:陶器以泥质浅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纹饰以篮纹为主,素面次之。制法以泥条盘筑并经慢轮修整者为主,快轮拉坯制作的器物仅为少数素面泥质小件器物。典型器物有夹砂鼓腹罐、直领瓮、矮足鼎、豆、碗、圈足盘、红陶杯、壶等。石器有穿孔石刀、镞、凿、锛、斧等。

本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总计有180多处,分布广泛,遍及每一个县、区。从上述遗址的文化特征可看出:龙山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器类多样,都远远超过屈家岭文化遗址。另外,新石器晚期的天中地区,其文化遗址内涵极其复杂,有的遗址兼有3N文化类型。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以及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在这里相互影响交流、渗透,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二里头早期文化

在天中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早期文化遗址有10余处,以杨庄遗址为例,文化特征表现为:出土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中口长腹罐、大口尊、鼎、箍状堆纹缸、盆、豆、圆腹罐、白陶爵杯等。石器有刀、镞、斧、铲、锛、凿、镰、矛等,以刀和镞的数量最多。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夹砂陶多灰色和褐色,泥质陶多灰色和黑色,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箍状堆纹次之。

天中史前文化遗址大部分是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较少,总体上看,其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延续性不强,甚至在某些时期曾出现断代现象。但总的文化发展序列较清晰,即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相当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早期文化(相当于夏文化)。天中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过发掘的党楼遗址和杨庄遗址所出土器物的特征看,他们存在着相承关系。党楼一期遗存显示出早期陶器特征,夹砂陶多,陶质较松散,纹饰多素面;杨庄遗址遗存显然在党楼遗存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泥质陶增多,占据主导地位,纹饰以篮纹为主。因受地域限制,驻马店天中史前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是一种区域性文化。但与其周边文化相比较,其器物组合和典型器物与中原文化的特征近同,因此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

驻马店地处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显示,这一带又是各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因此,天中史前文化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与周边诸文化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一定的差异,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显露无遗: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属于华夏集团的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属于苗蛮集团的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属于东夷集团的文化,在这里,都能找到具有各种文化特征的遗物。特别是杨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华夏、苗蛮和东夷三大集团文化融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裴文中《河南新蔡的第四纪哺乳类化石》,《古生物学报》1956年1期.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1篇

2.三峡地区陡山沱早期水体性质的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制约现代地质 闫斌,朱祥坤,唐索寒,漆亮,YANBin,ZHUXiang-kun,TANGSuo-han,QILiang

3.冀东、五台和吕梁地区条带状铁矿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李志红,朱祥坤,唐索寒,李津,刘辉,LIZhi-hong,ZHUXiang-kun,TANGSuo-han,LIJin,LIUHui

4.内蒙古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王瑾,侯青叶,陈岳龙,,王忠,冷福荣,WANGJin,HOUQing-ye,CHENYue-long,LIUJin-bao,WANGZhong,LENGFu-rong

5.南天山沙里塔什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S、Pb同位素特征研究张舒,张招崇,黄河,张东阳,薛春纪,ZHANGShu,ZHANGZhao-chong,HUANGHe,ZHANGDong-yang,XUEChun-ji

6.AGMP-1阴离子交换树脂元素分离方法再研究孙剑,朱祥坤,唐索寒,陈岳龙,SUNJian,ZHUXiang-kun,TANGSuo-han,CHENYue-long

7.吉林夹皮沟金矿带黄铁矿热电性及热爆裂特征张玙,袁万明,王庆飞,刘向伟,马楠,赵凯,ZHANGYu,YUANWan-ming,WANGQing-fei,LIUXiang-wei,MANan,ZHAOKai

8.中国西北甘肃地区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形成机制研究孙克勤,刘俊,SUNKe-qin,LIUJun

9.五台山南缘中元古界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以山西五台陈家庄剖面为例梅冥相,MEIMing-xiang

10.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渐新世晚期多物源充填特征刘震,张功成,吕睿,沈怀磊,郭瑞,田继先,LIUZhen,ZHANGGong-cheng,L(U)Rui,SHENHuai-lei,GUORui,TIANJi-xian

11.北羌塘盆地沃若山剖面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分析冯兴雷,付修根,谭富文,陈文彬,FENGXing-lei,FUXiu-gen,TANFu-wen,CHENWen-bin

12.塔河油田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冯明友,张帆,王兴志,蒲仁海,刘小洪,FENGMing-you,ZHANGFan,WANGXing-zhi,PURen-hai,LIUXiao-hong

1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32亚段砂岩判别图版、砂岩分布规律及成因探讨李明瑞,田景春,张清,窦伟坦,章辉若,LIMing-rui,TIANJing-chun,ZHANGQing,DOUWei-tan,ZHANGHui-ruo

14.《现代地质》征稿简则

15.陆相断陷盆地深部碎屑岩成岩演化及控制因素:以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孔店组为例谭先锋,田景春,林小兵,张守鹏,TANXian-feng,TIANJing-chun,LINXiao-bin,ZHANGShou-peng

16.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岩石结构演化杨博,蔡忠贤,赵文光,YANGBo,CAIZhong-xian,ZHAOWen-Guang

17.川东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类型及控制因素赵文光,郭彤楼,蔡忠贤,黄仁春,杨博,段金宝,ZHAOWen-guang,GUOTong-lou,CAIZhong-xian,HUANGRen-chun,YANGBo,DUANJin-bao

18.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石油资源现状与勘探潜力分析王居峰,赵文智,郭彦如,张延玲,WANGJu-feng,ZHAOWen-zhi,GUOYan-ru,ZHANGYan-ling

19.海底多相流作用下的含水合物沉积地层静水力学性质分析关进安,梁德青,吴能友,万丽华,杜建伟,GUANJin-an,LIANGDe-qing,WUNeng-you,WANLi-hua,DUJian-wei

20.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相变过程模拟实验研究陈强,业渝光,刘昌岭,刁少波,张剑,CHENQiang,YEYu-guang,LIUChang-ling,DIAOShao-bo,ZHANGJian

21.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和开采的机理及数学模型研究综述张郁,李小森,李刚,陈朝阳,ZHANGYu,LIXiao-sen,LIGang,CHENZhao-yang

22.Kirchhoff叠前偏移在天然气水合物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潘文勇,雷新华,沙志彬,张新,雷新民,刘豪杰,PANWen-yong,LEIXin-hua,SHAZhi-bin,ZHANGXin,LEIXin-min,LIUHao-jie

23.基于电阻率测井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估算及估算精度分析王秀娟,吴时国,刘学伟,郭依群,陆敬安,杨胜雄,梁金强,WANGXiu-juan,WUShi-guo,LIUXue-wei,GUOYi-qun,LUJing-an,YANGSheng-xiong,LIANGJin-qiang

24.某傍河研究区的地下水化学分析王俊杰,何江涛,张昕,,陆燕,刘丽雅,WANGJun-jie,HEJiang-tao,ZHANGXin,LIPeng,LUYan,LIULi-ya

25.溶蚀作用下古岩溶盆地系统中介质场演化模拟王云,于青春,薛亮,WANGYun,YUQing-chun,XUELiang

26.现代地质 黄土高原区地形与植被分布规律对滑坡发生概率的影响殷昊,刘飞,杜立新,隋松宇,YINHao,LIUFei,DULi-xin,SUISong-yu

27.内蒙古托克托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评价张凤禹,祝艳,王喜宽,康红在,ZHANGFeng-yu,ZHUYan,WANGXi-kuan,KANGHong-zai

1.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族群划分李素梅,庞雄奇,杨海军,肖中尧,顾乔元,张玮娜,LISu-mei,PANGXiong-qi,YANGHai-jun,XIAOZhong-yao,GUQiao-yuan,ZHANGWei-na

2.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陈文彬,廖忠礼,刘建清,付修根,杜佰伟,冯兴雷,杜秋定,CHENWen-bin,LIAOZhong-li,LIUJian-qing,FUXiu-gen,DUBai-wei,FENGXin-lei,DUQiu-ding

3.库车坳陷却勒-羊塔井区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高精度层序对比及油气开发意义蔡振忠,张丽娟,林畅松,雷燕平,苏真真,司宝玲,CAIZhen-zhong,ZHANGLi-juan,LINChang-song,LEIYan-ping,SUZhen-zhen,SIBao-ling

4.海拉尔盆地乌南凹陷下白垩统沉积充填演化及构造控制储呈林,林畅松,丰,CHUCheng-lin,LINChang-song,ZHUDe-feng

5.信息动态

6.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层序地层模式与岩性地层圈闭预测田继军,姜在兴,陈诗望,TIANJi-jun,JIANGZai-xing,CHENShi-wang

7.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杨玉卿,潘福熙,田洪,徐晋,陈力群,YANGYu-qing,PANFu-xi,TIANHong,XUJin,CHENLi-qun

8.松辽盆地北部泰康-西超地区萨尔图油层岩性油气藏预测张银国,厉玉乐,ZHANGYin-guo,LIYu-le

9.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类型辨析赵忠英,柳广弟,孙明亮,万璐,ZHAOZhong-ying,LIUGuang-di,SUNMing-liang,WANLu

10.苏丹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启示何碧竹,汪望泉,吕延仓,HEBi-zhu,WANGWang-quan,L(U)Yan-cang

11.板块运动对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沉降及充填的控制作用李运振,邓运华,徐强,于兴河,LIYun-zhen,DENYun-hua,XUQiang,YUXing-he

12.北京南口地区构造特征与虎峪水坝渗流稳定性分析李龚健,王庆飞,王必任,刘学飞,刘彦兵,LIGong-jian,WANGQing-fei,WANGBi-ren,LIUXue-fei,LIUYan-bing

13.东濮凹陷伸展连锁断层系统及其演化作用程秀申,陈发景,漆家福,邓君,CHENGXiu-shen,CHENFa-jing,QIJia-fu,DENGJun

14.反转构造与其易混淆构造的对比分析刘见宝,夏斌,吕宝凤,蔡周荣,施秋华,袁亚娟,LIUJian-bao,XIABin,L(U)Bao-feng,CAIZhou-rong,SHIQiu-hua,YUANYa-juan

15.渤海湾盆地辽西低凸起传递斜坡构造特征与潜山油气聚集杨明慧,周心怀,魏刚,刘乐,李春霞,郑晓凤,YANGMing-hui,ZHOUXin-huai,WEIGang,LIULe,LIChun-xia,ZHENGXiao-feng

16.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李宏义,姜振学,董月霞,王旭东,齐立新,LIHong-yi,JIANGZhen-xue,DONGYue-xia,WANGXu-dong,QILi-xin

17.内蒙古道郎山地区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郭旻,李响,胡祥昭,邹海洋,GUOMin,LIXiang,HUXiang-zhao,ZOUHai-yang

18.豫西南栾川地区铅锌矿床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段士刚,薛春纪,冯启伟,高炳宇,刘国印,燕长海,宋要武,DUANShi-gang,XUEChun-ji,FENGQi-wei,GAOBing-yu,LIUGuo-yin,YANChang-hai,SONGYao-wu

19.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铀矿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薛伟,薛春纪,池国祥,彭云彪,王凯,XUEWei,XUEChun-ji,CHIGuo-xiang,PENGYun-biao,WANGKai

20.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铀矿中铀矿物的电子显微镜研究苗爱生,陆琦,刘惠芳,肖平,MIAOAi-sheng,LUQi,LIUHui-fang,XIAOPing

21.兰州盆地永登剖面晚古新世-早渐新世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邓焰平,洪汉烈,殷科,徐耀明,杜鹃,张克信,DENGYan-ping,HONGHan-lie,YINKe,XUYao-ming,DUJuan,ZHANGKe-xin

22.成矿带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的方法及地质意义:以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为例王永华,龚鹏,龚敏,马振东,WANGYong-hua,GONGPeng,GONGMin,MAZhen-dong

23.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大气颗粒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文宇博,杨忠芳,夏学齐,程新彬,WENYu-bo,YANGZhong-fang,XIAXue-qi,CHENGXin-bin

24.南极长城站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来源分析苏晶文,邢光福,葛伟亚,姜月华,SUJing-wen,XINGGuang-fu,GEWei-ya,JIANGYue-hua

1.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识别新技术:地质微生物技术苏新,陈芳,张勇,王媛媛,焦露,蒋宏忱,董海良,SUXin,CHENFang,ZHANGYong,WANGYuan-yuan,JIAOLu,JIANGHong-cheng,DONGHai-liang

2.南海北部陆坡海底火山活动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栾锡武,张亮,岳保静,LUANXi-wu,ZHANGLiang,YUEBao-jing

3.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油气渗漏系统及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研究吴时国,龚跃华,米立军,王志君,王秀娟,WUShi-guo,GONGYue-hua,MILi-jun,WANGZhi-jun,WANGXiu-juan

4.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流体运移通道陈志豪,吴能友,李家彪,CHENZhi-hao,WUNeng-you,LIJia-biao

5.晚期泥底辟控制作用导致神狐海域SH5钻位未获水合物的分析王力峰,沙志彬,梁金强,陆敬安,WANGLi-feng,SHAZhi-bin,LIANGJin-qiang,LUJing-an

6.南中国海东沙海域水合物成藏动力学模拟现代地质 郭依群,李桂菊,乔少华,庄新国,GUOYi-qun,LIGui-ju,QIAOShao-hua,ZHUANGXin-guo

7.天然气水合物藏品质评价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李淑霞,刘亚平,陈月明,姜汉桥,李清平,LIShu-xia,LIUYa-ping,CHENYue-ming,JIANGHan-qiao,LIQing-ping

8.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分布特征许威,邱楠生,孙长宇,陈光进,XUWei,QIUNan-sheng,SUNChang-yu,CHENGuang-jin

9.海底冷泉在旁扫声纳图像上的识别栾锡武,刘鸿,岳保静,AObzhirov,LUANXi-wu,LIUHong,YUEBao-jing,AObzhirov

10.基于波阻抗反演的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检测技术沙志彬,郑涛,杨木壮,王明君,梁金强,苏丕波,陈晓宇,SHAZhi-bin,ZHENGTao,YANGMu-zhuang,WANGMing-jun,LIANGJin-qiang,SUPi-bo,CHENXiao-yu

11.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南海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闫桂京,何玉华,迟红光,YANGui-jing,HEYu-hua,CHIHong-guang

12.波阻抗反演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杨睿,吴能友,雷新华,梁金强,沙志彬,苏正,YANGRui,WUNeng-you,LEIXin-hua,LIANGJin-qiang,SHAZhi-bin,SUZheng

13.改进的子波反褶积在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张新,潘文勇,雷新华,沙志斌,ZHANGXin,PANWen-yong,LEIXin-hua,SHAZhi-bin

14.南海神狐海域含水合物地层测井响应特征梁劲,王明君,陆敬安,王宏斌,梁金强,苏丕波,LIANGJin,WANGMing-jun,LUJing-an,WANGHong-bin,LIANGJin-qiang,SUPi-bo

15.南海北部白云凹陷08CF7岩心沉积物的磁化率特征及其意义,陈翰,颜文,颜彬,向荣,刘建国,CHENZhong,CHENHan,YANWen,YANBin,XIANGRong,LIUJian-guo

16.南海北部DSH-1C柱状样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罗祎,苏新,陈芳,黄永样,LUOYi,SUXin,CHENFang,HUANGYong-yang

17.气泡半径和含量对含气泡海水声波速度的影响李灿苹,刘学伟,杨丽,何静,卢良鑫,LICan-ping,LIUXue-wei,YANGLi,HEJing,LULiang-xin

18.南海北部琼东南海域HQ-48PC站位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吴庐山,杨胜雄,梁金强,苏新,杨涛,张欣,程思海,陆红锋,WULu-shan,YANGSheng-xiong,LIANGJin-qiang,SUXin,YANGTao,ZHANGXin,CHENGSi-hai,LUHong-feng

19.意大利亚平宁地区第三纪中新世"CalcariaLucina"冷泉碳酸盐岩中结晶扇的沉积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黄华谷,邸鹏飞,陈莹莹,冯东,陈多福,HUANGHua-gu,DIPeng-fei,CHENYing-ying,FENGDong,CHENDuo-fu

20.地质历史时期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王钦贤,陈多福,WANGQin-xian,CHENDuo-fu

21.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蔡观强,邱燕,彭学超,张玉兰,钟和贤,CAIGuan-qiang,QIUYan,PENGXue-chao,ZHANGYu-lan,ZHONGHe-xian

22.海底冷泉渗漏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邸鹏飞,黄华谷,陈多福,DIPeng-fei,HUANGHua-gu,CHENDuo-fu

23.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烃类气体成因类型研究黄霞,祝有海,卢振权,王平康,HUANGXia,ZHUYou-hai,LUZhen-quan,WANGPing-kang

24.青海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成因研究卢振权,祝有海,张永勤,文怀军,李永红,贾志耀,王平康,李清海,LUZhen-quan,ZHUYou-hai,ZHANGYong-qin,WENHuai-jun,LIYong-hong,JIAZhi-yao,WANGPing-kang,LIQing-hai

25.海底冷泉系统中的钙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王淑红,颜文,,WANGShu-hong,YANWen,CHENZhong

26.海底水合物矿藏降压开采与甲烷气体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李小森,陈琦,李刚,陈朝阳,张郁,刘怡君,LIXiao-sen,CHENQi,LIGang,CHENZhao-yang,ZHANGYu,LIUYi-jun

27.不同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真空分解过程实验研究孟庆国,刘昌岭,业渝光,胡高伟,MENGQing-guo,LIUChang-ling,YEYu-guang,HUGao-wei

28.《现代地质》征稿简则

29.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减压分解实验孙建业,业渝光,刘昌岭,张剑,刁少波,SUNJian-ye,YEYu-guang,LIUChang-ling,ZHANGJian,DIAOShao-bo

30.现代地质 时域反射技术测量海洋沉积物含水量的研究胡高伟,业渝光,刁少波,张剑,刘昌岭,HUGao-wei,YEYu-guang,DIAOShao-bo,ZHANGJian,LIUChang-ling

31.过冷度对气体水合物合成影响的实验研究李刚,李小森,LIGang,LIXiao-sen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2篇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各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优秀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非遗资源。全州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00余项,包含各类级别。延边州举办了非遗巡演、非遗调演及传承人技艺展示、洞箫文化节、《农乐舞》大赛等成为非遗宣传的重要载体,特色、创新有内涵的非遗大型文化活动已逐渐成为延边州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研究

(一)RMP模式理论

RMP模式是由吴必虎教授在1999年提出的。RMP模式中的R代表以分析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条件为基础,M代表根据市场的需求,详细划分市场,并且明确市场定位,P则是最后决定的产品开发的类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和评价取决于资源、市场和产品。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研究,非遗有很多项目可以扩展,如制作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地域特色美食和依托旅游景区景非遗文艺演出等进行非遗旅游产品的创新。

(二)AVC量化理论

AVC理论是刘滨谊教授在2002年提出的,其主要观点可理解为旅游区规划应重点进行“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特性的研究、认知、策划和规划,用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来构建、强化和规划,并成为旅游规划的核心。

三、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现状

(一)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特征

1、类型分布特征

延边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集地,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创作和传承着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内涵丰富的传统技艺。以延边州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数据来源,进行类型分布特征分析,可直观看到,传统手工技艺在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是民间舞蹈类20项,民俗类15项,传统医药、杂技与竞技、民间音乐及民间文学也突显出朝鲜族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民族特色。

2、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标准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类,结合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暂分为五大类: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艺术、节庆民俗和传统医药。五大类中,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占据绝大部分,表演艺术占延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39.3%,传统技艺占36.3%,另外民间文学有4项,传统医药有11项,节庆民俗有18项。通过以上类型分布情况进行EXCEL分析,得到如下直观图:

3、市场分布特征

为更好地了解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分布特征,针对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实际,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得出表1,,可以详细的的得出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分布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延边州政府部门及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宣传和弘扬作了大量工作,突显了非遗宣传的重要性。

(二)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延边州在州府及各县市建立博物馆和非遗展示馆,同时根据每个县市特色非遗项目建立展示点,如安图县建立朝鲜族鹤舞展示点、汪清县建立农乐舞展示点等。非遗开发保护基地建设,是非遗保护的软环境。按照活态保护的机制,延边州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及民俗节庆,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比较有名的节庆活动有非遗项目展演、中国朝鲜族洞箫艺术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大赛、图们江文化旅游节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向游客展示朝鲜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朝鲜族的特色歌舞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逐步成为一个旅游品牌。

在利用RMP模式理论与AVC量化理论综合分析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后,得出以下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非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非遗旅游资源开发经费短缺;非遗旅游资源开发急需专业人才;非遗文化宣传力度较低;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缺少创新。

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一)品牌形象模式

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要发挥延边州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依据特色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形成独具特色的延边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旅游品牌建立带动全州旅游业的发展。由于旅游活动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旅游产品的购买,因而开发具有属于延边州特色的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延边州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评价中可知,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项资源主要集中在表演艺术、传统技艺、节庆民俗和传统医药类,因而应依据资源优势,从众多资源中开发出精品旅游产品,具体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旅游食品、旅游工艺品、旅游用品、民族歌舞演出及体育竞技、图书音像、旅游保健产品。

(二)节庆展示模式

节庆活动能够充分对外展示地区的民俗风情,并担当宣传载体的重要作用,吸引大量游客了解前往并参与到当地组织的节庆活动当中,在活动当中体验异域的民俗文化,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在现代旅游开发活动中,很多地区借助节日的形式,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

延边州内朝鲜族的传统民俗众多,如朝鲜族传统婚礼、朝鲜族花甲宴、长白山采伐开山习俗、秋夕、朝鲜族农夫节、山泉祭、朝鲜族踩地神游戏、朝鲜族正月十五(烧月亮房习俗)、老人节以及满族祭祖节等诸多习俗,特色突出且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节庆对上述民俗进行展示,保持民俗传统的原始性,让游客感受到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三)景区带动模式

延龙图地区聚集着延边州大部分的旅游产品,延龙图地区是集朝鲜族民俗风情、都是休闲旅游和边境风光为一体,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旅游区域。因此,应发挥延龙图的重要作用,通过该地区的景区发展带动周边民俗旅游的发展。另外,珲春是长吉图地区东部门户,地处三国交界地区,是新兴的边境旅游开放城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及国外游客,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本区域的带动作要充分发挥,与延龙图地区相互辉映,共同促进州内民俗旅游的发展。

(四)民族文化生态区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湿地文化内涵;特征;潜在价值

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和“文明的发源地”。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由于其存在的独特性,生活在湿地的人们创造了具有独特性质的湿地文化。

一、湿地文化的内涵

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湿地概念是《湿地公约》提出的:“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概念已有两百多种。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笔者认为湿地文化是文化的分支,因此也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广义的湿地文化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以湿地为中心活动场所,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湿地文化则可以指人类所创造和传承的湿地精神文明。

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从文化结构角度的划分比较复杂。因为学者们关于文化结构本身的划分方法不一致。主要有二层次说,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我个人比较赞同四层次说,即将湿地文化结构体系划分为:湿地物质文化、湿地制度文化、湿地行为文化、湿地精神文化这四个层面。这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亦相辅相成,构成了湿地文化的有机整体。湿地物质文化是湿地文化的物质基础,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与湿地的物质关系,它是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湿地制度文化是在湿地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由人类创造的各种规章制度,例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它是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中最具权威的要素;湿地行为文化是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制约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例如习俗、习惯、民俗、礼仪等方面,它是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中最具民族特性和地域性的要素;湿地精神文化是生活在湿地环境中的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认知模式,精神文化是湿地文化结构体系中最深刻、最具创造性的要素。

二、湿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湿地文化具有生态特征。湿地文化的生态特征是湿地文化最显著特征。湿地的生产功能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并且具有协调人地关系功能。湿地所提供的生产功能、净化水源、改善水质、调蓄洪峰、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以及维持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稳定的服务功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湿地文化具有人文特征。湿地文化的人文特征是指以湿地为生存载体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化。具有人文特征的湿地,已不是一般物质的概念,此时的湿地已经植入了人类精神文明。湿地的人文精神在从古至今的文化作品中均有体现,如我国古代的诗歌、绘画中,现代的学艺和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如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湿地已经深深的留下了人类的印记。

(三)湿地文化具有民族特征。湿地文化的民族特征,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湿地生存环境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印记,如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使该地区的文化具有民族特征。

(四)湿地文化的地域性。湿地的类型多样,在不同的地域分布不同的湿地类型,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从而使不同地域产生了具有差异地域湿地文化。湿地文化的地域特征主要体现了这一地域的地理和气候的特征。

三、湿地文化的潜在价值

内涵丰富的湿地文化潜在价值不仅表现生态文化价值方面,还具有社会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方面。

(一)生态文化价值。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节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等方面。尤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水循环方面可以清除水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大气循环方面,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与森林生态系统一样调节大气组成成分的作用,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在生物循环方面,湿地具有复杂植物群落和丛草的沼泽环境,因其最佳的生态处境吸引了大量鸟类等其他动物选择某一湿地作为栖息地或是繁衍后代的最佳场所。

(二)社会文化价值。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出门游玩的选择也变得多元化,可以选择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也可以选择清新舒畅的海滨度假区。当然,随着近些年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湿地文化也成为众多传统旅游资源中一个新兴元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走进湿地,感受湿地独具魅丽的湿地文化。

(三)科学文化研究价值。湿地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类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生产、科技及自然历史演替,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结合高新技术对湿地环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做到对环境机制的演化作出分析,同时还可以建立完备环境的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对生态环境本身以及该系统下的生物都是一种保护。

总之,湿地文化的发展并非单纯的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只有建立在对湿地整体价值的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以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对文化起到实际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扬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义.湿地文化浅论[J].文教资料,2011(8).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4篇

【摘要】 目的建立3种石斛药材的氢核磁共振谱(1HNMR)特征图谱。方法首先采用溶剂萃取法或硅胶色谱分离法获得3种石斛(束花石斛D.chrysanthum Wall.,铁皮石斛D. candidum Wall.ex Lindl和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的特征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然后利用FT-1HNMR(300MHz)技术测定得1HNMR特征图谱并对特征信号进行归属。结果束花石斛、金钗石斛的SCE-B和铁皮石斛的SCEA特征提取物的1HNMR特征图谱可作为该药材基源鉴定的相对标准图谱。结论 建立的1HNMR特征图谱方法在鉴别中药石斛上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束花石斛 铁皮石斛 金钗石斛 氢核磁共振谱特征图谱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the 1HNMR fingerprints of 3 Dendrobium species.MethodsSolvent extraction and silica gel chromatography were used to separ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CE A or B from the stem of 3 Dendrobium species. The characteristic signals of the 1HNMR finger print were ananlysed afte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SCE A or B. Results1HNMR characteristic spectrum of the samples of D. chrysanthum Wall., D. candidum Wall.ex Lindl and D.nobile Lindl.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showed highly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nd reproducibility, 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e 1HNMR spectrum of SCE A or B from the stem of 3 Dendrobium species can be utilized for its original authentication.

Key words:Dendrobium chrysanthum; D. candidum; D. nobile; 1HNMR characteristic spectra

石斛为常用中药,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的功效。《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石斛原植物包括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马鞭石斛D. fimbriafum Hook.var.oculatum Hook.,黄草(束花)石斛D. chrysanthum Wall.,铁皮石斛D. candidum Wall.ex Lindl.及金钗石斛D. nobile Lindl.的新鲜或干燥茎。市场上商品石斛原植物(约有30种)来源非常复杂[1,2],虽对石斛属植物的生药学研究已有很多报道[3,4],但是,由于某些植物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使得鉴定评价工作仍比较困难。

国内外学者曾提出用核磁共振波谱法鉴定中药材之真伪[5~8]。其方法学研究的基础来自植物成分特征性和重现性的考察。石斛1HNMR图谱的特征性是指其区别于其他品种的特征信号的组成,其实质是各品种中药所含特征性化学成分或其组成方式不同。石斛属植物中主要含有石斛碱型、四氢吡咯型生物碱、picrotoxane倍半萜、联苄类、菲类等特征性成分[9]。本研究室的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环草石斛的特征提取物1H-NMR图谱的制定和解析工作。根据化合物的酸碱性、极性大小设定一定的提取物获取程序,对于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材主要考察其总生物碱的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图谱。本实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3种石斛药材1H-NMR特征图谱的制定及解析工作。

1 仪器与材料

HNMR谱用Burker ACF-300型NMR波谱仪测定,TMS为内标,溶剂采用Cambridge Isotope Laboratories Inc的氘代核磁试剂CDCl3及DMSO-d6。1HNMR谱等的测定温度(探头温度)室温25℃,脉冲宽度8 μs,脉冲延迟时间为6 s,自旋速度20 Hz。扫描次数64。实验所用各石斛属植物样品系采自各产地,经徐珞珊教授鉴定学名,自然干燥,粉碎。见表1。表1 束花、金钗、铁皮石斛的样品(略)

2 方法

2.1 1HNMR指纹图谱的测定取各生药样品30 g,加95%的EtOH回流提取,按流程[9]获取各样品SCE-A和B ,并测定其1HNMR指纹图谱。

2.2 重现性考察中药1HNMR图谱的重现性包含两方面意义,即同基源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和同基源不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

2.2.1 同基源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考察按照特征提取物获取程序[9],得到特征提取物SCE-A,B,溶解于CDCl3或DMSO-d6,测定3种石斛药材的1HNMR(300 MHz)图谱,考察NMR仪器参数对同一样品测定结果的影响和特征提取物获取程序的重现性。结果表明其同基源同来源样品具有很好的重现性。

2.2.2 同基源不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考察测定不同采收地3种石斛特征提取物SCE-A、B的1HNMR特征图谱。研究结果表明,①铁皮石斛SCE-A的1HNMR图谱具有很好的重现性;②金钗石斛、束花石斛的特征提取物(总碱SCE-B)的1HNMR图谱具有很好的重现性;而SCE-A的1HNMR图谱的重现性较差。不同来源样品的SCE-A的图谱差异较大。

3 结果与讨论

3.1 束花石斛由于指纹图谱中的信号是多个化合物信号的叠加,不能逐个予以辨认,但是通过与单体化合物的1HNMR图谱数据相对比可进行大致归属。在对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10,11]对束花石斛的1HNMR特征图谱的信号进行解析并归属(表2)。由于所含束花石斛生物碱cis-dendrochrysine, trans-dendrochrysine的光谱数据较特殊,在图1中可见d 4.52(m); 6.71(d); 7.68(d); 7.52(m,2H); 7.33(m,2H)这些trans-dendrochrysine的2; 2′; 3′; 2″, 6″和3″, 5″位氢的特征峰信号及d 4.42(m); 6.02 (d); 6.64(d); 7.40(m, 2H); 7.30(m, 2H) 处cis-dendrochrysine中2; 2′; 3′; 2″, 6″和3″, 5″位氢的特征共振信号。表2 不同来源束花石斛SCE-B的1HNMR特征图谱(略)

3.2 金钗石斛金钗石斛SCE-B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明其1HNMR特征图谱主要显示石斛碱dendrobine的特征共振信号(图2),由于该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其特征信号在指纹图谱中可得到明确的归属:4.84(dd, J=5.5,3.0Hz), 3.19(t,J=8.5Hz), 2.71(t, J=7.0Hz.), 2.53(s), 2.46(dd, J=4.3, 5.7Hz), 1.41(s), 0.98(d, J=2.9Hz)分别于石斛碱的3位,2位质子,11亚甲基质子,N甲基,5次甲基质子,1位甲基,13和14位2个甲基的1HNMR数据完全一致。不同来源的金钗石斛SCE-B 1HNMR特征图谱信号(CDCL3,300 MHz)见表3。表3 不同来源金钗石斛SCE-B的1HNMR特征图谱数据(略)

3.3 铁皮石斛在铁皮石斛的特征提取物SCE A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确定化合物为moniliflormin(1), moscatilin(2), 3,4-dihydroxy-4', 5-dimethoxy-bibenzyl (3)和顺式阿魏酸二十八烷基酯(4),铁皮石斛的1HNMR特征图谱主要表现为联苄类化合物的共振信号,表现为上述化合物1,2,3,4的特征共振信号。具体指认如表4,其中δ 0.88, 1.25, 1.68, 表4 不同来源铁皮石斛SCE A的1HNMR特征图谱(略)

4.2处的共振氢信号为顺式阿魏酸二十八烷基酯的特征共振信号; δ2.8处为联苄类化合物α,α′位特征共振信号; δ3.8, 3.7, 3.6处为联苄类化合物甲氧基的特征共振信号, δ6.8处为3,4-dihydroxy-4′,5-dimethoxy-bibenzyl中苯环上3′,5′位质子的特征共振信号。

1HNMR法在定性鉴别中具有专属性强、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在鉴别植物中药方面的应用上已有报道,但目前应用不多。由于植物中药的组分复杂,其1HNMR指纹图谱的制订和解析均有一定难度。本文探讨了利用1HNMR指纹图谱的方法鉴别中药石斛,在利用NMR法鉴别植物中药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所制订的束花、金钗石斛的生物碱提取部位的1HNMR指纹图谱具有很强的特征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其特征性生物碱成分的存在和结构,可作为束花、金钗石斛药材基源鉴定的相对标准图谱;铁皮石斛SCE A的1HNMR指纹图谱有很好的重现性,能够作为其基源鉴定的相对标准图谱。

【参考文献】

[1]吉占和.中国石斛属的初步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0,18(4):427.

[2]张 亮,马国祥,张正行,等.中药石斛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J].药学学报,1994,29(4):290.

[3]徐珞珊,徐国钧,沙文兰,等.中药石斛显微鉴定研究[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0,(2):1.

[4] 徐珞珊,徐国钧,林惠蓉,等.中药石斛显微鉴定研究Ⅱ[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1,2:52.

[5]Rafael Suau, Ana Cuevas, Ana Isabel Garcia. et al.Isoquinoline Alkaloids from Platycapnos[J].Phytochemistry, 1991,30(10):3315.

[6]秦海林,赵天增.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植物中药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9,34(1):58.

[7]秦海林,赵天增,袁卫梅,等.虎杖、何首乌和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1HNMR指纹图谱解析[J].药学学报, 1999, 34(11):828.

[8]秦海林,张建新,王峥涛,等.环草石斛的1HNMR指纹图谱解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2)921.

[9]陈晓梅,郭顺星. 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1):70.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华侨华人 博物馆 纸质文物 收集整理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90-02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华侨历史类型的博物馆则是收藏有关华侨华人的实物、文献、档案等文物的一类文化机构,华侨博物院就是典型的华侨历史型博物馆。这类博物馆馆藏大部分属于纸质文物,它的主要材质是由纸张或织物(丝、棉、麻等)所构成。为了更好地做好文物的收集、保护与利用工作,推动华侨历史类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必要结合华侨纸质文物的特点与纸质的特性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1 华侨纸质文物的特点

中国移民侨居海外历史悠久,自南宋以降,华侨华人就大规模地跨出国门,远渡重洋赴东南亚一带侨居,至今已形成广布于世界五大洲的4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和4000多万归侨侨眷这一巨大社会群体,随之产生和积累下来的广博深厚、形式各异的纸质文物资源。

华侨纸质文物的主要特点有:

(1)具备一定价值。作为文物,华侨纸质文物具有文物的一般特点,即文物是历史长河中同类物品有价值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这一点,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产的物品。华侨纸质文物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华侨华人生动真实的展示,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

(2)历史时期较近,有一定的独特物品。华侨纸质文物作为华侨华人这一特殊群体所使用,必然具备一些独特之处。这主要在于华侨纸质文物的历史时期较近,现存大部分华侨纸质文物绝大多数是近代特别是晚清民国期间的文物,距今不过100来年光景。而且,由于华侨华人身处不同地域,在特定时期出现一些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文物的特定物品,如侨批、华侨证等。

2 华侨纸质文物的收集与整理

作为华侨历史型博物馆,应具备一定的馆藏质量与规模,这不仅体现在馆藏的品种、数量等量化指标上,还应体现在藏品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社会作用等方面。如何有效地扩大华侨纸质文物的收藏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2.1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征集的范围

除各类型博物馆收藏、官方机构的相关文书档案以外,大量的华侨纸质文物散落在民间,随着华侨的全球范围迁徙,华侨文物也随之遍布全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征集宣传,让更多更好的华侨文物与世人见面。具体方法有;首先应扩大宣传途径,不仅要利用传统的媒体,更应注重网络媒体,扩大宣传影响的地域范围:其次应有针对性地向特定区域的华侨华人进行有效的宣传,因为不同华侨来源地的华侨华人在世界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对集中区域:再次还应在宣传中公开透明征集的具体方法、用处,并给予捐赠人一定的物质与荣誉奖励,保障捐赠人利益,以便社会监督,从而带动更多地捐赠;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广泛的人脉网络作用,利用各种关系搭建文物收藏机构与广大华侨华人的联系,多渠道向海外乡亲推介本馆华侨文物的收藏情况,以便征集工作进一步开展。

2.2 广泛募集文物征集资金,保障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虽然大部分的华侨文物多为华侨自愿捐赠,但不排除相当一部有价值的文物还是通过购买等途径获得,即使是捐赠物品在捐赠过程中也存在运输、维护等费用。由于征集资金的有限,需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必须向社会大众充分论证华侨文物收集保护的重要性,以便发动更多的人对博物馆这一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从而保障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注重侨乡民间文物的征集工作

由于华侨文物大量散落于侨乡各地,且由于时间转换等因素,一些珍贵的文物流落于民间收藏家与文物市场中。博物馆长期依靠无偿捐赠、被动捐赠等征集模式应有所转变,须充分重视这一部分文物的征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应主动对重点侨乡进行仔细的文物调研,灵活采取包括有偿购买、复制、代展、捐赠等多种手段征集更多的珍贵文物。

2.4 合理有度地使用复制技术,拓宽馆藏纸质文物的收藏规模

博物馆文物复制是以文物藏品为依据进行的复原制作,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衡量博物馆藏品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由于纸质文物较其它类型的文物更容易复制且一些较为珍稀贵重的纸质文物无法获取,我们可考虑利用这一技术,以此弥补经费与馆藏不足的局限性。

2.5 加强馆藏藏品分类、整理工作

由于馆藏经过多年的征集,特别是部分藏品显多余重复,这就需要及时清理展架,或库存或交换。同时,由于藏品门类、形态各异,需要妥善地加以分类收藏,以便存取。华侨纸质文物可按华侨华人学科特定的主题概念、年代顺序加以分类整理存架。此外,由于一些纸质文物的形态特别、一些文物意义特殊,还需要设定特别的存储空间加以单独收藏,并对本单位长期形成的收藏上架顺序予以规则化,编定本单位的华侨纸质文物分类条例,以便长期保存利用。

3 华侨纸质文物的保护

华侨纸质文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图书、字画、契约、纸币、票据、信函(侨批)等。收藏此类纸质文物有五忌,一是忌污染,二是忌生霉,三是忌虫蛀,蠹鱼、烟草甲等害虫,四是忌光照,五是忌潮湿。纸质文物的保护难度很大,收藏不当,会损坏藏品的品相。古人收藏纸质书籍要用函套,字画用精制的画匣。制作函套、画匣的材料要精选,以防止木材中的油性物污染纸张。古代的木函套、木画匣不但选材讲究(常用樟木),而且是多层剌料复合,外层是樟木,中间为楠木,最里层用上等丝绸,画还要用布套包裹。比如长达355厘米的华侨出国口供状,有26张折页,纸质历经百年已发黄变脆,可将此类珍贵文物时应装入上等剌料的函套、画匣中,盖面可用透明材料方便展示。在拿取纸质文物时,须带手套,观赏讲解时与纸质文物保持1.5米左右的距离,以免讲话时唾液飞溅到文物上。秋高气爽的季节,可以将纸质文物取出掸尘、晾放,让吸收的水分挥发。现代家具材料中含有大量甲醛气体,甲醛不但对人体有毒,而且还会损害纸质文物,因此现代橱柜不适宜存放珍贵纸质文物。南方梅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大,气温高,是虫霉高发时节,此时要使用专用干燥剂和防虫防霉剂,防潮及抑制虫霉的生长。

华侨纸质文物的保护还在于对一些残缺破旧的纸质文物进行修复。由于国内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纸张保护修复专业,科班出身的专门人才几乎没有。一般的博物馆纸质文物修复人员主要靠长期的经验积累,造成博物馆的文物修

复工作因为人员的变动而难以维系,以致一些文物加速老化消失。这就需要博物馆要注意培养专门的文物修复人员,掌握诸如纸张杀虫、脱酸、脆弱纸张丝网加固等科学修复理论与经验,并将其固化为书面成果,以便保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长期稳定地展开。

为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工作,真正达到延长文物寿命、使之保持固有面貌的目的,而又不影响陈列、科研、藏品保管等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可能用复制品代替使用。对于稀少、珍贵的华侨纸质文物藏品应集中存放、重点守护,陈列、研究时可用复制品代替,以确保文物安全。在一些没有安全保障的巡展中,尽量用复制品代替稀少而又珍贵的馆藏原物,也是一项重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以防文物被盗。

4 华侨纸质文物的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一要求也是华侨纸质文物工作的宗旨与努力方向。

4.1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展示华侨纸质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

选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布展的原因,一方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突破华侨纸质文物的表现力、观赏性等局限性的要求。在博物馆的侨史展中,可根据纸质文物中的内容配以仿真的情景,让凝固了历史瞬间的文物重“活”起来,让人们在参观的时候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华侨华人艰难而辉煌的生存、创业史以及华侨华人独特、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让展览更具人性化。

4.2 加大纸质文物数字化建设,方便网络宣传展览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人类视野的时空局限。博物馆应顺应时代潮流,抓紧时代脉搏,大力加强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建设。而纸质文物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物更容易数字化,这就要求我们更应着力于华侨纸质文物的数字化建设,这既是一种方便人们通过网络浏览文物的需求,也为长久保存华侨纸质文物另辟新途。博物馆可在网站上将数字化的纸质文物中引注大量的介绍性文稿、图片、学术论文等内容,以便加深纸质文物附着的文化内涵。数字技术同时也为博物馆的陈列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便利,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可使观众更深入地学习与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与文化,更为广泛地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文物价值。

4.3 结合华侨回国寻根问祖活动,开展华侨华人历史教育

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兴起一股回国寻根问祖的风潮,它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海内外和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为此,作为华侨历史博物馆,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邀请回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华侨华人进馆参展,通过不同主题的华侨纸质文物展示,向当代的华侨华人生动形象地说明历史上华侨华人的产生与发展、解放前华侨的悲惨遭遇、华侨和侨居国人民的友谊、华侨对祖国的贡献、华侨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等情况,从而增进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认同感。

4.4 加深纸质文物的研究力度,丰富华侨华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