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1篇

少数民族对汉族出身的笔者来说,是一个离得很近但又很远的群体。它的近是因为,身边出现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和朋友越来越多;远是因为,在说一些特定的语境中语言上的障碍。而这一期“少数民族音乐之我看”的主题论文中,所选取的论文是吴凡的《碎片与重构——民族-国家体系中的红瑶岁时礼仪阐释》一文刊登中国音乐学(季刊)2009年第一期。之所以选取本文,原因其一是,笔者对少数民族的礼仪音乐十分感兴趣。而导师对红瑶一族的介绍,引起了我更加强烈的兴趣。其二,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问题(此处音乐教育具体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问题,以下简称少数民族音乐问题),近来一直困扰着笔者。通过阅读文章,启发了笔者想象。并以红瑶为例,阐述一些笔者的设想。

文章中说“龙脊地区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独立自居的文化系统中,却构成了共处一隅的多民族保存各自文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化特色的天然生态环境”。由于战乱、迁徙、外来的压力让人数少于汉族的瑶族退居地处偏僻,深山之中,寻求着一种自给自足,自我保护力极强的生活状态。

由于民族政策的原因,我国已实行着对少年儿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政策。据玉时阶、杨军的《龙胜红瑶历史及教育发展》一文中,笔者也了解到,在红瑶,1933年的桂北瑶民起义后,设立了“化瑶”小学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70年代红瑶小学增值33所,普及了小学教育。再到1992年,泗水县人大做出决定,在大寨村高完小附设民族初中班,让4个村的高小毕业生就近如初中,有效地普及九年义务教务。而保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族群,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的心态会是怎么样的?在音乐课堂的教授过程中,除了普及的音乐知识之外,会不会开设一些有关民族自身特色且独有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据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中,并没有让笔者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的材料。

吴凡《碎片与重构——民族-国家体系中的红瑶岁时礼仪阐释》中介绍六月六晒衣节活动时有两个这样的细节:一是歌舞节目排练的是由一位壮族老师编排,二是文中瑶女的一句话,“节目是你们觉得好看”。 这两处让笔者产生如下的感受:这些适应社会或者是旅游市场需要的“民族特色”歌舞,是不是已经转而取代瑶族固有的原生态表演呢?倘若至此,我们在若干年之后,瑶族人的子孙看到的民族表演会不会已经不再不再具有应有的区分度了呢?这样的圆融,会不会将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模糊化:

笔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而每个族群里各自都拥有者着各自的特定记忆和文化。保存和流传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今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应该做的一项工作,一是可以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在民族班里的音乐课上,我们可以增设对各自族群的特色音乐文化的系统的教与学的过程。据笔者从身边苗族同学和土家族同学处得知目前在他们那里的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堂里,没有对自己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文化的教育,而自己学到的跟自己民族有关的音乐大多从自己家长辈那里学到的。无不例外,从新疆支教回来的同学处得知,在新疆兵团里,他们的教育分为两种形式,民族班和汉族班(部分有汉语言基础的少数民族同学也可以就读汉族班)。但无论是哪种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也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特有的音乐文化。如此说来,少数民族的音乐课堂里也就将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给流失掉了。

同时还可以将各自族群的音乐文化转化为可经久流传的纸质版本。红瑶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没有办法编写自己的教学材料。而原有的内涵不能用书面记录而只留有形式,那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旅游业长此以往也会因失去根基而难以维系。到头来这些已失去内涵的文化事项对人们来说会不会就不再有新意和兴趣了?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2篇

深谷市立深谷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任课教师发出指令:“接下来请大家把身体彻底打开放松!”6年级3班的31名小学生在老师指挥下开始了扭脖子、转腰等身体准备运动。孩子们脸上的紧张情绪渐渐缓解,脸上开始绽放出灿烂笑容。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安齐先生(42岁)是声乐专业出身,同时也有丰富的声乐训练经验。安齐老师要求学生们在唱歌时候视线要微微仰视,站立时候的肩幅要略小于双脚打开幅度,形似企鹅。这样的指导非常具体且易懂。而安齐老师最吸引学生的还是他那专业的歌声,音域宽广辽阔的歌声让学生们忍不住拍手叫好:“为什么可以发出这么好的声音呢?好像老师一样啊。”孩子们的双眸熠熠生辉。45分钟的音乐课一眨眼就过去了。安齐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性得到了孩子们很好的回应。安齐老师表示:“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其实是非常强烈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们把这种强烈的表现欲最佳地发挥出来。”

深谷小学的校长丰田尚正先生告诉记者,孩子们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笔记越来越普及。孩子们把自己的自学笔记写成文字形式,班主任用红笔认真地回复评价孩子们的自学笔记。丰田尚正校长告诉记者在引入专家型教师之前,班主任时间非常忙,常常抽不出时间批复学生的自学笔记,但自从有了专家型教师,班主任的空闲时间也比以前增多了,这样班主任和孩子们的接触时间也就增多了。孩子们感觉自己和班主任之间的距离缩小了。

深谷市中学的逃学率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连续都超过琦玉县的平均水平。为此,深谷市教委从2010年开始认真地讨论如何解决中学逃学问题。今年开始导入的专家型教师到小学支援活动也是针对中学逃学率高的综合解决措施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据悉,中学一年级障碍问题很多都是在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萌芽。许多小学高年级学生从这一阶段开始出现上课迟到现象,同时学习成绩下降、学习热情降低等问题也日益明显。深谷市教委学校教育课负责人认为:“如果班主任多和孩子们接触的话,就可以尽早地察觉孩子们存在这些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增加班主任和孩子接触的时间。”通过市里的预算邀请学校编外的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音乐等陶冶性课程教师,可以让班主任多出富余的时间来和孩子们接触交流。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3篇

走向深刻

中班音乐活动“厨房里的声音”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孩子用厨房里的炊具、餐具敲击出不同的声音,然后按声音的低沉和清脆将这些东西分成两大类,最后根据音色选择“乐器”为歌曲《加油干》伴奏。

为了让孩子能够迅速地投入到活动中,我事先将准备好的炊具、餐具配好对放在桌上,如调羹放在盘子旁、筷子放在酒瓶旁、锅铲放在砧板上……活动中,孩子们很有秩序地拿起已配好对的炊具、餐具反复地敲击,认真地辨别声音。仔细地为乐曲配器伴奏。整个活动显得很有条理,只是孩子的情绪略显沉闷。

活动后,我在写教育笔记时思考了以下问题:教师事先帮孩子把炊具、餐具配好对的做法是否合适?如果让孩子自主探索配对,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是否会更高?

于是在第二天的音乐区角活动中,我改变了做法,先撤换了部分炊具和餐具,然后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搭配这些炊具、餐具,它们互相敲击会发出怎样的声音,等等。孩子们很快活跃起来,这儿敲敲,那儿打打,一会儿互相争论,一会儿互相验证,最后想出了很多种搭配和组合的方式,歌曲《加油干》的伴奏声也更美妙了。

通过撰写教育笔记,我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写作过程中,我与自我、与同行、与专家隔空对话,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学前教育理论相互碰撞。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芬芳、心灵的释放,更是点点滴滴的成长。

走向分享

我曾经在幼儿园网站上与同伴们分享了如下教育笔记:

晨间来园时,我看到隔壁班蔡老师蹲下来,一边与孩子交谈,一边替孩子整整衣角、拉拉衣领。蔡老师蹲下来的动作勾起了我许多回忆。刚参加工作不久,一天下班后我经过刘老师班的活动室。从窗外看到刘老师一会儿蹲在这张桌子旁,一会儿蹲到那张桌子旁,我心里很纳闷,进去一了解,原来刘老师是在根据孩子的视角调整黑板上挂图的位置。

有一次教研活动时,个子很高的小杨老师苦恼地说:“唉。我不适合做幼儿园老师。”“为什么?”大家奇怪地问。“你看,我这么高,小朋友这么矮,我总觉得和小朋友有距离,和他们不亲近。”比她年长、和她个子一样高的李老师却说:“我们高个子就要不怕累,上课时要这样,”李老师向前弯着腰比划着,“和小朋友说话时还要蹲下来……”

原来。“蹲下来”不仅仅是一种体态。而是倾听孩子说话、亲近弦子的一把金钥匙。

没想到,这篇简短的笔记不经意间倡导了“蹲下来”的教育理念,引发了园内老师们热烈的讨论和回应。

张老师跟帖:“在演示、操作教具时,在张贴墙饰时,我们要蹲下来,用孩子的目光看一看什么位置最合适……”

刘老师跟帖:“设计活动时,我们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喜欢什么,活动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马老师评论着:“开展区域活动、探索活动时,让自己蹲下来,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去引导……”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积极性;教学情景;赏识教育

一、引言

音乐科目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音乐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音乐素养及技能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之后更好的享受生活。音乐的学习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索。

二、在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融入特定的小学音乐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课程中无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许多教师在这部分知识点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总是倾向于将其死板、单调的直接灌输给学生,尽管做到了不厌其烦、筋疲力尽,却也很难获取良好的音乐理论教育效果;相反,还会致使学生产生音乐课程学习单调、乏味的错误学习观念,从而使得音乐这一原本让人能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科目变成了枯燥、无聊的学科代名词。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陷入了一个僵局。对于此现象,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特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内容灵活融入其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巧妙的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并促使他们在这一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将自身短暂的学习冲动转化成为持续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如此,便会自然而然的积极、主动融入到该特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相关学习活动之中,并最终确保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的教育实践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音乐记号”的相关学习活动中,笔者都是直接将顿音记号、换气记号、反复记号的定义直接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分别对其形成了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在日后的音乐曲谱中,即使经过了音乐记号的学习,不少学生却是经常混淆其用法、发生张冠李戴的错用现象。学习积极性更是一落千丈。对此,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即: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理解、记忆水平出发,将不同音乐记号的使用准则编成了一串串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顿音记号:小小一个黑三角,唱时轻巧短又跳;换气记号:V形尖角头朝地,遇见它要换气……)由于简单、易记,学生们对这些音乐记号的学习积极性极为高涨,不仅借助其轻松实现了对顿音记号、换气记号等枯燥理论知识点的更好认知与掌握,同时,更为其在演唱活动中的灵活的掌握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可谓是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音乐教学效果,大大改善了以往单纯灌输音乐理论知识的尴尬局面。

三、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实现对音乐教学曲目的更好理解

受到实际年龄因素的制约,部分小学生对音乐曲目真正要表达的内涵与主旨情感难以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难真正实现带着感情的演唱、表演特定的音乐曲目。这样一来,就极大的制约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优化与提升。对此,笔者有着深刻的教学体会。如,在《军民大合唱》这首经典的音乐曲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时代背景差异的影响下,很难真正对当时军民共同生产的画面形成足够直观的印象,更谈不上怀揣澎湃之心对其进行热情的演绎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特意为学生补充了这首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讲解:由于反动派对共产党发动了严厉的经济封锁,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主席号召人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此背景下,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军民团结一心,开垦荒地、修建营房、发展生产、改善交通,大大缓解了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压力……

四、融入有效的赏识性教育,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热情

所谓赏识教育,即使指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学生在该学习科目中的具体表现给予恰当、有效激励性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赏识性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热情,进而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态度推动下进行主动的音乐学习有着极为积极地促进作用。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恰当的赏识性教育对于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在自身的日常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就会有意识的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给予及时、有效的赏识性教育。例如,当演唱完一首音乐曲目之后,会鼓励班上的学生“大家这次的演唱很棒,节奏把握的也很好”;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会肯定他们“这一音乐理论知识非常重要,大家对它的掌握很充足,相信将会为你们日后的长远音乐学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学生在班级、校园演唱表演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时,则会说“非常不错,大家这次的表演让老师倍感自豪”……随着时间的推进,学生在受到赏识性教育激励下越来越感受到了音乐学习成功体验的无限魅力,因此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及热情也随之变得日渐高涨,而这些都为他们得以更加努力、认真的融入到音乐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而为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从自身的音乐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而恰当的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此,才能在切实改善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同时,真正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从而为他们日后生活中能动的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奕萍 单位:厦门市集美区马銮小学

参考文献: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5篇

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

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6篇

一、 音乐纸笔测试的三大误区

(一) 等同于音乐知识考查

音乐纸笔测试最大的误区出现在内容上。单纯的音乐知识题由于命题方便而备受人们青睐,很多学校和教研部门甚至将它奉为纸笔测试的唯一内容,错误地把音乐纸笔测试等同于音乐知识考查。如下例:

①圈出下面的切分节奏。(× × × × ×; × × × × × × ×,)

②马头琴是( )民族的传统乐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

③圆舞曲是( )拍子的乐曲。(2/4;3/4;4/4)

题①考查切分节奏的谱面形式,题②考查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题③考查圆舞曲的拍子特点;题①属乐理知识,题②题③属于音乐常识,但它们都是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层面的考查。但仅仅局限于音乐知识一隅,甚至止步于非音乐的记忆层面,则大有问题。

测试评价作为音乐课程的环节之一,它必须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音乐纸笔测试无疑要力求将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诸领域全部涵盖其中(除非确实不能操作),而不能偏于音乐知识一隅。

另外,音乐知识题中大部分为单纯的记忆题,考查的只是非音乐的记忆层面,还有一部分如音符时值排列、根据拍子画小节线等音乐知识的理解运用题,虽有逻辑理解上的深入,但严格地说并没有比前者离音乐更近。音乐知识毕竟只是音乐的媒介,而非音乐本体。脱离音乐本体仅仅对音乐知识这一介质进行考查,一则意义不大,与音乐核心价值无涉;二则可能导致音乐教学更多地沦为音乐知识传授课。

(二) 照搬其他学科测试方式

第二个误区也是最严重的误区在测试方式上。就纸笔测试而言,其他文化学科发展更成熟,值得音乐学科借鉴学习,但是这种借鉴如果变成了对测试方式的全盘照搬,则是对其音乐学科特性的无视。

例如某区小学毕业考试,语、数之外还要进行一场综合卷的全区统考,包括英语、科学、音、体、美、品德等语、数之外的所有学科(故称综合卷),其中音乐占10%左右的分值。近三年的内容有:音符关系、乐曲作者、切分节奏辨别、中外民歌辨别、乐器类别判断,等等。分析一下里面有乐理知识、音乐常识,还有知识的运用。这些看似简洁的判断题和选择题藏着巨大隐患——仅仅从纸面到纸面,没有音乐甚至也没有乐谱,存在绕过音乐实践对付测试的空间。取得高分,师生积极准备,复习提纲、模拟试卷,考了背,背了再考。然而这个过程似乎与音乐毫不相干,不需唱奏,也不闻乐声。有记忆,也有理解,唯独没有音乐!

综合卷旨在全面评价和诊断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质量,其初衷当然是好的,客观上却导致了师生共同绕过音乐实践和音乐体验过程去对付测试,结果不仅无谓加重了负担,音乐原本可亲的面容更是一下子荡然无存,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异化?

(三) 代替音乐学科质量评价

第三个误区表现在对纸笔测试功能的误读上。前文中某区每年的学校毕业班综合成绩排名,把音乐纸笔测试当成音乐学科质量评价,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纸笔测试只能反映音乐学科质量的微小部分,充其量也不过是音乐知识记忆能力的评价而已。

音乐学科质量必须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素养是多方面的,且不说纸笔测试作为阶段性评价主要为教学诊断提供依据,即使是标准的水平测试,也只能对纸笔形式所能涵盖的教学领域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而在音乐学科中具有至关重要地位的音乐表现能力(主要是演唱和演奏能力),却是纸笔测试无法替代的。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只能通过表现性测试即学生的演唱、演奏来进行检测,纸笔测试无法替代。而缺了音乐表现能力这一部分来进行音乐素养的评价毫无疑问是不完整的。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导致学校音乐教学的畸形发展。

二、 走出音乐纸笔测试误区的策略

音乐纸笔测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上述误区。当前,迫在眉睫的是运用有效策略尽快走出误区,引导音乐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良性发展。

(一) 拓展测试内容

1. 测试要涵盖课程内容诸领域。音乐课程的四个领域中除了演唱、演奏无法进行纸笔测试外,其他都应纳入测试范围。因此,纸笔测试内容可以拓展为:音乐欣赏(包括练耳)、乐理知识、音乐常识、音乐创造四部分。

2. 各块内容要有机整合。音乐欣赏主要考查学生对音乐要素(包括音高、节奏、音程、和声、音色、旋律等)、音乐主题、音乐情绪、音乐体裁形式、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判断理解能力;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考查音乐知识的记忆理解及运用;音乐创造,考查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由于中小学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儿童,音乐教育更多的是作为培养欣赏者的教育,所以纸笔测试也应以音乐欣赏内容为主体,把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和音乐创造三块内容有机结合到音乐欣赏中进行考查。

3. 谨慎对待音乐创造。音乐创造的纸笔测试可以进行旋律创作、节奏歌词创作以及创造性的音乐判断和评价等。鉴于音乐创造难以量化的特点,实际操作中要格外慎重。首先,要慎用旋律创作。由于纸笔测试在卷面进行,对学生来说,旋律创作很可能完全脱离音乐变成符号的排列组合游戏,因此可考虑给音乐取名、写音乐感受或评论等形式。其次,要尊重多元理解。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尤其要避免为评价而评价,宁可牺牲一点可评价性,也要尊重多元理解。

(二) 音响全面介入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音乐实践,发展学生音乐能力,形成音乐审美,因此应该让音响全面介入纸笔测试,真正让音乐参与到测试过程中来。与音响结合、有听觉参与的纸笔测试才会有生命力。

音响全面介入,即测试时提供音响材料,学生听音乐完成答卷。音响介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场演奏,一般适用于音乐要素、音乐主题相关的测试题;另一种是播放剪辑合成的音响材料,对于器乐或音乐结构、风格等相关的测试题,其音响不适合现场演奏,就需要事先剪辑合成。测试题如下例:

①听琴声,选择正确答案打“√”(钢琴演奏B乐句2-3遍)

A. 2/4 6 6 5 | 3 - | 6 6 5 | 3 - | 1 · 2 | 3 5 | 3 2 1 | 2 - ||

B. 2/4 6 6 5 | 3 - | 6 6 5 | 3 - | 1 · 2 | 3 5 | 3 2 1 | 2 - ||

②听音乐完成选择或填空(播放《天堂》腾格尔词曲前奏2遍)

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前奏主要由笛子和(马头琴、二胡、大提琴)演奏,具有浓郁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音乐风格。

③听音乐完成选择和填空 (播放《绿袖子幻想曲》[英]沃恩·威廉姆斯曲2遍)

音乐开始部分演奏的两件乐器是(小提琴、长笛、钢琴、竖琴),此部分音乐为(3/4、4/4)拍;全曲的结构是(AB、ABA、ABACA);请结合你听音乐的感受给这段音乐取个合适的名字——《 》

题①考查学生对切分节奏的听觉反应和判断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切分这一乐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音乐欣赏、乐理知识综合题。题②考查学生对马头琴乐器音色的认知和对音乐主题的听觉记忆,另外考查音乐风格的判断能力,是音乐欣赏和音乐常识综合题。题③考查音乐要素中音色(乐器)的听觉认知,三拍子特点的理解和运用,音乐曲式结构的把握能力,其中为音乐取名(属音乐创造范畴)考查学生对音响的理解力和音乐想象力。

以上试题的形式为听音乐完成卷面,内容是以音乐欣赏为主体,结合音乐知识和音乐创造的综合题。抓住了音乐本体,而且灵活、富有广度和深度。这样的测试才是真正属于音乐学科的测试,它对师生的教与学都将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 与表现性测试相结合

纸笔测试作为评价方式之一,应与表现性测试相结合。只有两者合作互补,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音乐能力和素养全面、客观地评价。表现性测试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集体的。个体演唱、演奏测试只能抽样进行,它受制于样本数量和典型性,时间成本过高。对于音乐学科质量管理和教学诊断来说,班级集体演唱演奏是最佳选择。班级集体演唱演奏,指班级为单位集体演唱、演奏规定或自选曲目,教师参与伴奏。相对于个体演唱、演奏测试,班级集体测试不仅效率提升,同时也检测了班级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另外,教师参与伴奏的师生合作还能真实反映班级音乐学习的自然生态,这对音乐学科的教学诊断非常有益。

由于表现性测试具有即时性,有条件的话应尽量进行过程录像,以便于更直观地发现问题并研究教学对策。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7篇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8篇

关键 词:音乐教育价值观 教学模式 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 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 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 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 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 .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 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 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 首歌曲?在这10 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 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 .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9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10篇

一、本镇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邓元泰镇是武冈市的大镇,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市各镇前列。通过调查得知:全镇共有中小学校16所,其中,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2所,村小10所;音乐教师共21名,其中,专职教师2名,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2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1名,熟悉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教师1名,完全按实验教材上课的教师1名;完小以上学校有风琴2-3台,有的破损比较严重,村小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由此可以看出,本镇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⒈音乐课在学校不受重视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笔者发现,邓元泰镇中小学校音乐课程的开设没有真正体现其音乐教育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音乐课没有教学指标和考核标准,对音乐教学缺乏应有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市教研室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研员,在记忆中,好像从没开展过有关音乐学科的教学活动。各校对音乐课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要音乐课不太吵闹而影响隔壁班的教学就行。可见,音乐学科被称为“小三门”的历史并没有改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学校没有按课表上足每周小学2节,初中1节的音乐课。或改上自习课,或被其他老师挤占。另外,音乐课一般安排在下午,学校搞活动常常被冲掉。导致有的班一期上了十节,有的班只上了四、五节。

⒉缺乏专业音乐教师

本镇共16所学校,共21位音乐教师,只有1位音乐专职教师。究其原因,一是待遇低,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二是一些在职的有音乐专长的教师也不愿教音乐课。因为评优晋级、奖金分配等,学校还是向任教统考学科的教师倾斜;另外,不会唱歌,不会乐器的教师比例很高,村小表现得最为突出。加之,所学专业大多不是音乐专业,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严重缺乏,教育观念陈旧,大多不懂音乐新课程理念。所以,我认为教师素质偏低,专业教师缺乏是造成农村音乐教学质量普遍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⒊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设施是进行教学的基本保障,从调查结果显示本镇农村音乐教学设施严重短缺。作为省合格学校的邓元泰中学,仅一台教学用的61键电子琴,4架脚踏风琴已有两架破损。一些村小几乎没有音乐器材。至于拥有专用的音乐教室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没法开展,而且在原班上课势必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另外,缺乏教材配套磁带,便无法进行音乐欣赏。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⒋教材和教学之间存在矛盾

本镇小学使用的是人教版音乐教材,初中使用的是湘艺版音乐教材。从使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局限,使得现有音乐教材与农村学校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虽然有好的教材,但无法按教材要求施教。以致大多音乐教师不得不抛开教材,不讲音乐知识,不渗透审美教育。音乐课常常变成单一的唱歌课或为迎合学生的流行歌曲欣赏课。使音乐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二、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发现,我镇中小学音乐教育设施是基于“普九”达标期间完成的。在近10年的新课程改革中,几乎没有新的投入,音乐师资建设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引起上级部门的关注。

⑴加大音乐教育课程管理力度。上级教育部门(市教育局、市教研室、镇中心学校)要督促各校开足开齐音乐课程。不光查课表和教案,更要调查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和学生。特别是要杜绝音乐课被文字科老师挤占的现象,保障学生足够的音乐学习时间。

⑵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绩效评价方案,使音乐教师享有与语数教师同等的待遇。

⑶按学校现有条件和办学规模制定教学设备标准。及时为不达标的学校配齐必需的教学设备。(比如:乐器、录音机、磁带、挂图等)

⑷跟踪考察,为音乐教师建立专业档案,实施科学化管理。并为音乐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以及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提供条件,以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⑸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公开录用等方式充实农村音乐师资队伍,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比重。

⑹学校领导要随时关注本校音乐教师的教学动态。(比如:教具的准备、教材的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文体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效果等。)及时为音乐教师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增强工作积极性。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班幼儿;教育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在音乐游戏中,音乐和游戏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指挥、促进和制约着游戏活动,而游戏动作又能帮助儿童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获得一定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音乐游戏是深受儿童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

一、小班幼儿音乐游戏的特色

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韵律活动和歌舞表演,它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因此,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感受游戏的音乐入手。教师可用教唱歌和反复欣赏音乐的方法让幼儿熟悉音乐,感受音乐的特点和变化,直到幼儿完全熟悉和理解音乐的旋律、节拍、性质和形象为止,为理解和掌握游戏做准备。

2.介绍音乐游戏的名称及内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和直观教具介绍音乐游戏的名称及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

3.引导幼儿学习典型动作。教师结合音乐启发幼儿想象,创编动作,并在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从而引导幼儿学习。

4.讲解音乐游戏的规则。教师讲解时,可以把游戏规则进行分类,帮助幼儿比较有条理地记住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之外,教师还应提出注意点,引导幼儿理解并接受。

二、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而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2.运用游戏化语言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对于小班幼儿犯错误时,不一定要采用批评的教育方式,并且对于他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相对温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让他们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游戏化语言让小班幼儿可以在非常有趣的环境中,进行音乐学习。小班幼儿在运用游戏语言时要注重时机和形式,只有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才能更好地掌握音乐,只有通过游戏化语言才会更好地提高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音乐能够让幼儿的情操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样游戏化语言可以让这种教育方式显得很有效,因为幼儿对玩游戏非常喜欢,在音乐教育中穿插游戏化的因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时候,老师要和宝宝“斗智斗勇”,做个有心人,如对于爱生气的孩子,老师就可以尝试运用拟人的方法说:“坏脾气的小精灵来找宝宝了”,孩子当然不愿意变成坏脾气的小精灵了,之后,老师再给宝宝讲道理,就容易得多。总之,立足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无论是儿歌还是其他形式游戏化语言,最好是孩子们熟悉而又喜欢的,这样才能达到“巧”的功效。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将教育内容贯穿到游戏中,用有趣的游戏情景和形象的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更容易通过自我努力获得成功的欢欣和自豪,逐渐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3.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养成教育 音乐教师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渗透养成教育,而最终使音乐课与养成教育完美的结合呢?

一、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新课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课改的目标之一。可见,对小学各科的教学来说,都必须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在教学中融入养成教育

(一)首先要展开调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

多年的教学体会使我认识到,教学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我校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暂住人口,流动性强,教育难度大,较难开展长期性、持续性教育,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多数从事卖菜、摆小摊、开的士等工作,无暇教育孩子,对孩子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各种因素,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做到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觉性显得尤为重要!自觉性的培养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填鸭式的教育在现今新课改的历史舞台上是站不住脚的,这时候,潜移默化、以情感人就成了最佳手段,而音乐充当了实施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帮手。

(二)根据学科特点,融入养成教育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培养得力的小助手――具备音乐特长的班干部

(1)民主选举班干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认为音乐课就可以马虎应付,它同样也是要靠严格的课堂秩序来规范,才能使音乐课堂更好地发挥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用音乐启迪学生的智慧。所以需要班干部来协助管理。但是音乐课的班干部除了具备管理班级能力以外,还要在音乐上有一定的特长。所以原班的班干部未必适合,需要重新通过民主选举。

(2)让班干部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首先,是音乐班长。当上课预备铃响时,以数数为时限,指挥全班同学按音乐课的座位安排在教室门口排队。同时提醒同学带齐课具,等待老师来带队上功能室。其次,是“带歌员”(即文娱委员)。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班长组织组长点名时,“带歌员”第一时间组织全班同学唱歌,复习学过的歌曲。再次,小组长的培训。在音乐教学中,我将学生的音乐成绩分成两个部分,具体包括两项内容:一个是考试,即口试占百分之四十,而平时的积分为百分之六十。而平时的积分就由组长来完成及时记录和班长实施监督。将所有加分、扣分的项目具体列明在组长的评分手册上,组长就有具体可依的条例较客观、具体地对每位组员评分。

2.课堂要求与养成教育的融合

(1)养成认真作好课前准备的习惯。上音乐课前,学生都要事先准备好音乐书、音乐欣赏笔记、铅笔等。除此以外不带其他东西。

(2)养成排队到音乐教室的好习惯。在出发去功能室前,我就先提出具体要求及扣分的幅度,并提示各位班干部一级的监督。

(3)按音乐课上的活动需要重新安排座位,以方便参加音乐活动以及点名、课堂记分等。

(4)养成进教室后安静的习惯――到音乐教室后,听音乐进教室,做到“静、速、准”:静,是安静,不讲话;速,是迅速,不拖拖拉拉;准,是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以后将书具放在座位前,并在“带歌员”的带领下轻声唱歌。

(5)养成点名时认真唱歌、不讲小话的好习惯――向学生明确指出,点名时讲话不仅本组总分要扣分,个人也要扣分。学生为了不给本组抹黑,一般都能按要求做到。

(6)音乐指挥一切的习惯培养――如当老师弹奏“停止、安静”的主题音乐时,不管学生此时在干什么,包括班干部在内,都要做端正,闭上嘴巴,眼看老师。

(7)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每节课都要进行分组比赛、男女生比赛、个人比赛,比赛总分除了整组加分以外,还会加入个人的积分内。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兴趣和约束容易上课走神的学生。

3.学习方式与养成教育的融合

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资源,在寻找资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教育的真理。例如,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制作成课件运用到教学当中。

4.教材的使用与养成教育的融合

每一首歌曲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主题思想及情感要求,字里行间都蕴含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并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到自己的言行当中去,通过身边的实例,启发学生讨论、思考,用集体的舆论去帮助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早日改正、并养成良好习惯。

5.兴趣小组活动与养成教育的融合

(1)选队长――帮助老师管理、点名。

(2)训练时的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每次训练不迟到、不早退。训练中虚心求教,发挥互相学习,互相帮忙的精神。

(3)在节目中渗透养成教育的内容。例如,2003年的六一,我创编了一个诗歌表演《假如我是杨利伟》,利用当时倍受大家关注的新闻人物和富有童趣的故事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保护学校环境、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环保教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6.课余音乐游戏与养成教育的融合

在课余时间,我总喜欢带学生们做一些音乐游戏,这样一来有助于加强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些音乐技能。同样的道理应用到养成教育中去,竟也得到意外的收获。

7.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与养成教育的融合

课堂是一个多变的舞台,时刻都可能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随机应变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如果能善于抓住突发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成就,得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为一体长期不懈、不厌其烦地在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中去进行。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三歌教学设计;三歌教学法

一、三歌教学设计

1、学期教学设计

每学期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每学期的第一个月进行军歌模块,第二个月进行草原歌曲模块,第三个月进行校园歌曲模块,第四个月进行自选歌曲模块,这四个模块的顺序不变,同时每月每个模块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出了两首必唱歌曲。

2、教学内容设计

每个学期每模块必唱的曲目都有详细的要求。例如:每个班级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时,学唱的军歌模块是《国家》和《军人本色》,草原歌曲模块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和《为内蒙古喝彩》,校园歌曲模块是《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和《母亲》等。

3、课堂教学设计

在对幼师、财服、机械、汽车、艺术设计等五个专业十个班级进行教学工作时,根据专业和教学效果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笔者称之为“幼师一等组”,第二个层次笔者称之为“财艺二等组”第三个层次笔者称之为“汽机三等组”。在不同的层次中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幼师一等组”层次中,幼师专业的班级全是女生,上课纪律很好组织,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能完成,有时还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在对幼师班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后,采用的“第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非常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欣赏歌曲——讲解乐谱知识——学唱歌曲——集体练习歌曲——分组练习歌曲——六人组合练唱歌曲?—之后进行表演——最后记录表演成绩,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即学即考)的模式。由财服和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的班级组成的“财艺二等组”,二等组的班级情况是有一部分是女生班,一部分是男女混合班,班级人数差异很大,有的班级女生人数很多男生人数少,有的班级男生人数多女生人数少,总之二等组班级上起课来学生的精气神不足。课堂上教学比较好开展,安排的教学内容基本能完成,在对教授的财服班和艺术设计班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后,采用的是“第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欣赏歌曲——讲解歌曲——学唱歌曲——集体练习歌曲——男女对唱练习歌曲——之后进行表演——最后记录表演成绩,教学效果良好。与第一模式不同的是没有讲解乐谱知识这一项。第三个层次我称之为“汽机三等组”,汽车和机械专业的班级很大部分是男生,在课上经常有迟到、打闹、玩手机、看电子书、上网聊QQ、说话、睡觉等现象,有的时候还没开始上课就要组织很长时间的纪律,上课进行中也要花时间进行组织纪律,教学不太好组织,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一般能完成,教学效果也一般。在对教授的汽机班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采用的“第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教师范唱三首歌曲——学生从三首歌曲中三选一选出一首歌曲进行学唱——确定了歌曲之后开始学唱歌曲——集体练唱歌曲——分组练习歌曲——教师指导——最后分组上台表演——记录成绩的模式”进行,教学效果一般。

4、学生评价设计

考试并不仅仅是等级评定的工具,它还是有用的学习工具。三歌进课堂考试工作的挑战在于如何确定评价标准、使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怎样精心设计考试。

三歌进课堂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每月教学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三歌进课堂课程的性质,符合我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音乐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笔者特意把此课程定为考查课程。考核形式以小组考试为主,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鼓励条件好的学生进行加试,即小组和个人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考试方法为即学即考法,即学一首歌考一首歌,笔者规定每学期每班每人必唱歌曲为8首,加上每学期每班要开展两次班级音乐会,再记录两次成绩,此课程理论上每班每人应该记录10次成绩,最后求平均分,加上加试分,即为学生的最后成绩。这种学生评价的方式对笔者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进行了严格的要求,把每次的上课都当成每一次考试,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帮助,并且告诉学生只有注重平时,认真对待每一次上课到期末才会有好成绩,督促学生对每一次的课堂都认真去表现,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困难。

二、歌教学法

1、直观类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mp3音乐、教师现场演唱、学生范唱等形式向学生呈现歌曲作品借以让学生快速感受歌曲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笔者在三歌课上最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清晰而深刻的表象,同时还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学习知识。笔者在三歌课上主要用到的直观类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欣赏法、示范法和范例法。在运用观察法的时候,需要注重学生感官的训练,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老师怎样进行表演唱,播放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等等。运用欣赏法时,笔者很注意启发诱导学生欣赏的愿望,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教唱《母亲》、《父亲》等歌曲时可以用到这个方法。示范法是通过自己的表演、语言朗诵、肢体动作等为学生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如在教《感恩的心》《国家》时用的手语动作教学就属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示范法进行动作示范时,笔者很注意位置的选择,使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示范的动作要慢一些,而且要清楚准确,并适当加以解释;进行语言示范时,要注意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用词要准确、速度要适中,演唱歌曲时要注意演唱的作品必须惟妙惟肖和富有表现力。范例法是按教学要求提供给学生一种可模仿的榜样,它是形象的、具体的。在每个班级中选择品德优秀,唱歌好的学生作为本班的范例。

2、语言类教学方法

是指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说明道理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描述法等具体方法。讲述法是笔者在三歌课上应用最为经常和普遍的一类方法。在运用的时候笔者很努力地做到语言正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握好语言的速度、语音的变化和感情的色彩。我还很注意倾听学生的讲述,并及时给与鼓励和必要的帮助。

3、实践类教学方法

笔者在三歌教学中使用的又一个特色教学法是实践类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创设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进一步理解歌曲、巩固歌曲、加深记忆的一类教学方法。实践类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反复练习、动手操作、现场排练、即兴演出,调动了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系统、完整的知识,而且记忆深刻、兴趣浓厚。实践类教学方法中笔者使用最多的是练习法和记录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通过分成小组多次、重复地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歌曲的一种方法。它是巩固新歌曲,提高演唱技能和养成良好唱歌习惯的基本方法。在使用练习法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的情况下自觉进行练习;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游戏化、练习的歌曲曲目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要求,避免单调乏味。记录法是指学生在小组练习、上台表演时将观察到的队形、站姿、眼睛方位、表情等问题和现象用文字或者符号记录下来,以便给学生进行更好的分析和指导。班级中还有唱的好的学生也要做好标记,及时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也要做好标记,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做到赏罚分明,形成良好教于学的风气。

4、小组教学法

小组教学法是我在三歌课上用到的一种极为有益的教学方法,为了获得教学的成功,教师需要做精心的计划,并提升小组管理的技能。小组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通过所有人的练习和讨论来进行教学,所以小组的规模要小,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一般5~8人为一组最为理想。在分小组进行歌曲练习时,对小组的管理可以说是很难的,所以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个性和小组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美国: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万伟.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詹姆斯,波帕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M].美国: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默耕.经典教学方法荟萃[M].北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14篇

一、 记成功之举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这表明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明确性,音乐教学基本上不能依靠讲授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教师的感受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应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变演讲式为讨论式,即让学生听,不忙于讲解,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各自讨论。最后,教师再就大家谈到的共性观点、个性观点以及乐曲所表达基本意义范围加以归纳,最后形成一定的观点,不轻易否认个性观点。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信心倍增,学习热情高涨,课堂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学习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通过讨论方式得以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轻松,学有所获,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师也教得轻松、愉快。

二、 记教学灵感

把教学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有的学生在欣赏《梁祝》时双手模仿演员一手持琴,一手拉弓的样子摇头晃脑、自我陶醉。由此我想到,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而应将其放大――由欣赏而带来活动。动是学生的天性,不可抹杀学生欣赏音乐时的无意识的动作,那可能是某种真情的流露。因此,对于课本中一些利于用形体表达乐曲内容的应尽量让他们参与到音乐中来。尽管看上去有些乱,但同学的情绪十分高涨,学生能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课后同学们说这节课真带劲!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课堂教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 记败笔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如在欣赏某些作品时习惯上先分析曲式结构,对重要部分的和声进行分析,以求得学生对作品从理性上有个把握。但我发现我在讲台上津津乐道,而学生两眼茫茫。后来我想了想,难怪他们的茫然。对于没有系统学过音乐理论的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曲式结构如何、和声如何,他们的确难以理解,讲得越多反而越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下我问学生,我这样讲你们感觉如何?有学生说,我们雾里看花,什么呈示部、什么和声……我们听得很累。我记下他们的反馈意见,认真反思。是的,即使系统学过音乐专业理论课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搞清楚有些曲子的结构,何况没学过的呢?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尽可能少讲过于艰深的理论,而是从音乐的音响、节奏、色彩等感性方面入手,课堂上的状况大大地改变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了,我讲得也更加有信心了。

四、 记学生独到见解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及学生的感受,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准备。无论是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演奏家的二度创作,音乐的想像始终贯穿始终。而且音乐的想像是在已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人的重新组合,使曾有的表象在头脑中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欣赏一些曲子时,笔者没有告知学生曲名,乐曲表现的内容、主题等,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感受。然后鼓励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联想,阐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结果,答案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作品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存在着很大差异。我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见解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然后在不同的班级将各班同学阐述的不同观点通过老师的嘴进行交流、讨论,使一个小课堂变成一个大课堂,使有形的小班级变成无形的大论坛。这样往往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范文第15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其感受力和创造力。同时,根据幼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氛围,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不急于教音乐,而是触发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的萌芽。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一、生活中时时渗透对音乐的兴趣

今年笔者教的是大班,有时候会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创设美好的音乐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在晨区活动时,会让表演区的幼儿跟着音乐表演儿歌、歌曲,让他们的心情愉快一整天。

笔者发现,幼儿们都很喜欢音乐,于是就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欣赏天地,尽量让他们多接触音乐。通过教师演奏、演唱,并且借助录音磁带让幼儿欣赏、请幼儿听,悠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在每个幼儿的脑海中结合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来。

有一次,笔者教了他们一首《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歌词虽然很吸引他们,但分好几段,很长,幼儿容易把歌词记串。后来,笔者偶然翻到了这首歌曲的磁带,无意中就放出来听一听,没想到得到了幼儿们的热烈响应,都跟着磁带唱了起来,在连续放了几天后,他们不但牢牢记住了歌词,而且还能很清楚地将这几段词顺利唱出来。

通过这件事情之后,笔者发现,其实幼儿们是很热爱音乐的,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想,感受歌曲愉快、高兴的情绪。幼儿们耳濡目染,渐渐地熟悉了音乐的旋律,从而在平时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所以不要求幼儿们会在一时间马上出来成果,只要他们喜欢就行。

二、创设与音乐相适应的主题环境

主题墙饰应该是活动室中幼儿最喜欢驻足和欣赏的地方,这里有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和事物,幼儿爱它就像一首歌里写的那样: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因此,充满童趣的墙饰天地会是激发幼儿歌唱兴趣的关键领地。

在秋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就在教室墙面挂上了一些黄树叶,因此,在新授歌曲《秋天》这首歌曲之后,幼儿就会纷纷不由自主地转头看着他们喜爱的“黄树叶”,很快就很有兴趣地唱会了这首歌,并且在平时也经常能听到他们对着树叶唱《秋天》的歌。

还有一次,刚学完《小青蛙》这首歌,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幼儿们看见墙上贴着《四季图》,上面画有池塘,还有小青蛙,他们就模仿起小青蛙的动作高兴地唱起了歌“炎热的夏天里,有只绿色的小青蛙……”看来幼儿们已经深深地记住了这首歌,在看到与这首歌相联系的一些东西后,会马上把这首歌唱出来。还有,像看到民族服饰,会唱起《大中国》;过新年,会唱《新年好》,等等。所以,在环境的影响下,会再次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三、利用农村资源,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

在音乐区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在农村处处可见的一些小乐器,如:小竹筒、葫芦、竹竿等材料,随时向幼儿开放,尽情让幼儿游戏,让幼儿自由探索,自由玩耍,幼儿们在音乐角中摸摸、敲敲、打打、动动、玩玩、跳跳,各自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有的幼儿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为大家表演节奏乐,还有小朋友担任小指挥呢。

笔者班上有几个小朋友特别喜欢跳舞,每次活动几乎都往音乐区跑,有一次,笔者无意当中经过他们那里,看到杨钰在当总指挥:“来,准备,出腿,不对不对,应该是这样,来,跟我做……”看到他们那么专注地排练,笔者没有打扰他们,当活动结束时,他们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程老师,我们排了一个舞蹈,我们跳给你看好吗?”笔者听到后很吃惊,一口答应了,当看完他们排的舞蹈后,不由得为他们鼓起掌来,他们跳得太棒了,完全出乎意料的好,其他小朋友在看的时候,眼睛连眨都不眨,目光全被他们几个所吸引。从那以后,他们的兴趣更浓了,而且还吸引了很多其他的小朋友,还有幼儿拿着绸带随着优美的音乐扭秧歌。由于我们在音乐区中提供了各种具有乡间特色的器乐,所以吸引了很多幼儿来唱、来跳,使幼儿的灵感得到创造性地发挥,而不是机械、呆板地表演,充分激发了他们对音乐表演本能的喜爱,幼儿在这片天地里,在玩中乐、乐中玩,真正做到乐在其中,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