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

稳健的理财方式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立财务稳健模式,化解财务困境,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一味贪大求快、强行扩张,最终导致企业负债累累、资金链断裂、财务陷入困境。

一、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分析与研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财务困境的类型。企业的财务困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亏损型财务困境,即真正的资不抵债;另一类是赢利型财务困境,即账面利润不菲,营运资金却严重匮乏。

2.财务困境产生的原因。(1)企业外部原因。利率变化、社会信用程度、竞争对手财务制度。(2)企业内部原因。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财务控制薄弱;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难于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财务危机的陷阱凸显,经营持续亏损。

二、财务稳健模式

财务稳健模式由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即以财务“稳健度”衡量企业资产收益与资产流动的合理匹配;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优化财务结构。

1.资产收益与流动的合理匹配。太阳神等大企业的破产案例说明,企业如果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容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中小型企业,承受能力较差,信贷额度少,融资渠道少,融资能力差,就更应该注意财务稳健。

2.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主要通过对财务困境的预测为财务管理及时发出警示。我们可以运用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为财务管理警示提供重要依据。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因所用的信息类型不同分为财务指标信息类模型、现金流量信息类模型和市场收益率信息类模型。

3.优化财务结构。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负债结构、优化资产结构、优化投资结构。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支持环境

财务稳健模式的有效实施除了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外,企业自身应从两方面入手,创造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良好环境。

1.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为此,企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2.加强财务控制。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1)内部强化财务意识。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2)注重财务效率。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4)加强资金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5)保持财务资料完整。

根据以上分析和论证,企业要规避财务风险,摆脱财务困境,可以通过建立稳健的财务运营模式,运用财务稳健度和财务风险预测模型来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运营的真实情况,优化财务结构,并创造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支持环境,从而规避风险,改善不良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走上健康的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胜军.财务困境与稳健经营.企业管理,2002.(4)

2.郭复郑著.财务通论.上海立信出版社,1999(9)

3.philip kotler著,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

4.韦尔奇著.经理法则全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6)

5.程虎.我国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管理,2002(11)

6.刘伟.关于当代中国私有资本企业“管理青春期”的考察.管理世界,2002(2)

7.陈纪有.企业内部控制的10种方法.经济管理,2002(12)

8.刘力纲著.企业持续发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

9.陆正飞著.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9)

10.姜云飞.乡镇企业资金来源与融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与思考.经济研究,2002(2)

11.吴世农,卢贤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经济研究,2001(6)

12.李报民编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务.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7)

13.李维安著.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9)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政治关联; 政府支持; 财务稳健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7-0016-04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一些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的民营企业遭受重创,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十年,如昙花一现便迅速瓦解了。导致民营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除了受产品科技含量低、经营风险大、产权结构单一、决策盲目等因素影响外,财务稳健性差、抗风险能力弱也是一些民营企业致命的弱点。因此,确保财务稳健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财务稳健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小,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强。财务风险控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已有的文献看,许多学者从公司治理[ 1 ]、内部控制[ 2 ]、终极控制权[ 3 ]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抵御财务风险、确保财务稳健的途径。但很少有人从政治关联、政府支持的角度探讨民营企业财务稳健问题。

财务风险即资金流风险,主要表现为资金周转不顺畅,收不抵支,甚至资不抵债等。资金流是物质流的货币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物质流的有效运动[ 4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拥有最新、最全、最真实的信息,无疑会对物质流运动起到有效促进作用。由此认为:民营企业财务稳健与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相关,可以从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角度寻求控制财务风险的手段。政府掌握着一些经济资源的分配大权[ 5-6 ],得到政府支持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包括资金、物质和信息资源,从而改善民营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提高财务稳健性。而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是民营企业获取更多政府支持的有效手段。为此,笔者提出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政府支持与财务稳健的论题,研究探讨政治关联、政府支持与财务稳健的利弊关系,以期为民营企业如何通过建立政治关联更好地获得政府支持、增强财务稳健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二、政府支持的功效:取得政府资源,增强财务稳健

(一)民营企业财务稳健与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

1.资金流是财务稳健之形式

民营企业财务稳健性直接通过其资金流状况反映出来。资金流顺畅,资金收支平衡,则财务稳健;若资金流受阻,常常出现支付困难,则财务风险大,财务不稳健,长此以往将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直至破产。从资金流入来看,企业财务是否稳健取决于能否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流入。资金流入的渠道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提品或劳务获得经营收入,要求企业加快商品销售和资金回笼;其二是通过筹资获得资金,需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而市场占有率低、自身资金有限、外部融资困难一直困扰着一些民营企业,影响其财务稳健。从资金流出来看,企业财务是否稳健取决于投资的有效性,要求企业投资于高回报的项目,若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资金无回报流出,对于资本不太雄厚的民营企业来说,可能动摇其财务稳健之根本。

2.物质流是财务稳健之基础

物质流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运动循环过程,企业再生产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通过原材料等物资供应、在产品的生产加工、产成品的销售环节,收回资金并获得利润。资金流和物质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物质流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确保资金流顺畅、财务稳健。若在物质流运动过程中,出现物资供应中断、产品滞销等问题使物质流受阻,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则资金流也受阻,影响财务稳健。企业资金短缺而不能足额提供再生产各环节所需的资金,将进一步阻碍物质流运动。物质流循环的关键点是产品销售环节,民营企业一方面要经营适销对路的商品,另一方面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3.信息流是财务稳健之向导

信息流是指信息的传播与流动。信息流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上下级之间的指令传达;信息流在企业外部表现为企业与投资人、供销商、政府、债权债务人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从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得信息的过程。信息流是物质流和资金流体系的神经系统,指引着企业物质流和资金流运动的方向。从企业内部来看,实现信息共享,使各部门实时获取信息并作出快速反应,可实现管理潜能的最大化,加速资金流和物质流周转,提高财务稳健性;反之则降低财务稳健性。从企业外部来看,外来信息常常是企业进行筹资、投资等重大决策的主要依据,如依据金融市场信息进行筹资决策,依据商品市场信息进行营销决策,依据投资环境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等。如果信息高度完整和准确,就可以大大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使资金流向更为安全且高回报的项目,确保投资稳健;如果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就可能引导企业决策失误,加大投资风险,甚至导致资金流断裂。

(二)政府支持与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

1.政府支持与资金流

政府支持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资金流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资源分配直接增加企业资金流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减少企业的资金流出。通过政府支持获得资金净流入的增加,对于资本不太雄厚的民营企业增强其财务稳健性,无疑有着很好的提升功效。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加,用于政府支持的资金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主要形式有:(1)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具有无偿性,但有的资金会限定用途,有的对资金使用绩效会有要求。如研究开发补贴用于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政策性补贴给予农业、环保业等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2)税收优惠。税收优惠的形式主要有:减税、免税、退税、投资抵免、税前还J、亏损结转抵补和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减除或减轻了民营企业纳税负担。(3)贷款支持。贷款支持的形式主要有: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贷款支持为民营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资金支付风险。

政府支持采用的形式不同,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的影响机理也有差异,比较如表1所示。

2.政府支持与物质流

政府支持对民营企业物质流的影响形式也有多种。其一是政府无偿提供资产使用权,如行政划拨农田、林场等土地使用权,无偿提供办公场所,等等。这将大大降低企业投资资金及投资成本,对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的财务稳健尤为重要。其二是为民营企业产品销售提供便利。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条例,如重庆市政府要求“市级和各区县年度政府采购面向民营及中小企业采购的金额不得低于采购总额的30%,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中小企业的60%”。浙江省金华市政府要求“对80万元以下的项目采购,尽可能面向中小企业采购。不得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供应商的规模条件作为资格条件限制地方中小企业参与采购活动”。湖南省政府要求“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项目,在投标评审中分别给予中型、小微型企业3%、6%报价扣除”。这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中小民营企业可以优先中标。政府采购支持能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尽快实现商品销售,加速物质流循环,提高财务稳健性。

3.政府支持与信息流

民营企业通过政府获得信息的常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通过媒体或网络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另一种是政府专门为企业服务而搭建的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如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产品供销信息服务平台等。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是企业共享的,民营企业需要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捕捉对己有用的信息,并据以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此外,民营企业还要善于与政府官员交流,从中捕捉政府尚未公开的前瞻性信息,抓住先机,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融资战略,既要充分利用有利信息为企业创造价值,又要及早采取措施规避不利信息的影响,尽可能降低企业损失,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政府支持的获得:建立政治关联

由于政府支持能够多途径、多方位地增强企业财务稳健性,民营企业总是期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是民营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一条捷径。

政治关联是指民营企业组织或者个人与政府或者拥有政治影响力的个人之间形成的某种特殊关系。政治关联的政治对象既可以是组织,如政党、政府部门、政治团体,也可以是个人,如政府官员、政治家、公务员等。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属于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高管成员是或者曾经是一位政治人物,另一种是有国有股参股的企业。由于本文探讨政治关联的目的是民营企业建立政治关联获得政府支持利益,因此本文所述政治关联只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可:其一是民营企业组织或个人与政府组织或个人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包括官方联系和非官方联系);其二是这种联系可以为民营企业获得政府支持提供帮助。根据政治关联的基本属性可以分成显性政治关联和隐性政治关联。

(一)显性政治关联

显性政治关联是指民营企业高管拥有一定的政治身份和地位,或者政府部门拥有民营企业一部分股权。民营企业建立显性政治关联的途径主要有:(1)民营企业高管争取被选举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这是建立显性政治关联的最佳方式。(2)民营企业高管争取在一些政府举办的社团组织(如工商联、妇联、青联等)中担任职务。(3)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包括共产党或派组织。一些民营企业忽略党组织建设,老党员脱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也不发展新党员,这样的企业与党政机关自然就少了一种天然的政治关联。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对内可以增强员工凝聚力,对外可以加强与党政机关的政治联系,提升企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4)民营企业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让政府官员或国资企业拥有民营企业的部分股权。政府官员或国资企业参股后,与民营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势必更加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

显性政治关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建立在法律和制度的标杆之上,是一种受到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关联;其二是一种正式的、公开的、官方的关联;其三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政治关联。具有显性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不仅在现行政策下可以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而且可能参与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引导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

(二)隐性政治关联

隐性政治关联是指主要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即在民营企业员工和政府官员、政治家、公务员等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带有感彩的柔性关系。民营企业建立隐性政治关联的途径主要有:(1)民营企业高管或员工要善于利用亲戚、朋友、同学等人脉,谋求与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有些民营企业高管原来就在政府部门或国资企业任职,手中本来就掌握着各种各样的人际资源。(2)民营企业要到相关政府部门多走动、多汇报、常联系,这样可以加深本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印象,并培养良好的人脉关系,当政府支持项目实施时,能够被政府优先想起。(3)民营企业要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这样既可以提升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也可以引起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为进一步建立政治关联打基础。

隐性政治关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一种不受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关联;其二是一种非正式、非公开、非官方的关联;其三是一种带有感彩的人际关系。具有隐性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很有限,但通常可以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比其他民营企业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青睐和支持。

四、政治关联成本:降低财务稳健

民营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初衷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确保企业财务稳健。在这种双边关系中,民营企业是政府支持的受益者,而政府不可能心甘情愿只做利益的供给者,他们也需要从中受益。政府的利益需求主要是:让民营企业为政府政绩作贡献。为此,政府可能会干预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民营企业为满足政府意愿额外支付代价。民I企业为建立和维持政治关联而支付的代价称为政治关联成本。政治关联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企业资金流出量,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将带来不利影响。政治关联成本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一)直接支付成本

直接支付成本是指民营企业为建立和维护与政治关联方的关系而直接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为招待政府官员的餐饮费、交通费、旅游费、礼品费,为谋求政治关联而发生的公益捐赠费,等等。

(二)过度投资成本

过度投资成本是指民营企业因政治关联实施的投资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在我国现行考核体制下,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就业率,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DP。政府官员因此有强烈动机要求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增加就业人数。政府意愿加上政府支持的资金,很容易诱导民营企业进行非理性的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带来商品供应量的增加,行业竞争加剧。根据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过度投资会引起投资回报率下降甚至亏损。企业资金流和物质流的周转速度都会因过度投资而变缓,降低其财务稳健性。

(三)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是指民营企业为政治关联多聘用员工而支付的薪酬。民营企业多聘用员工的动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政府完成就业率政绩指标而增加员工聘用数;另一种是带有政治光环的民营企业高管,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而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员工聘用数。企业员工聘用数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劳动力的直接支付成本,而且可能因人浮于事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劳动力的间接支付成本。

五、结论与建议

财务风险常常危及一些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财务稳健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随着我国财力越来越雄厚,政府可分配资源越来越多,获得政府支持可以改善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稳健性,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民营企业来说,政府支持的效果更加显著。民营企业因此热衷于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期望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但是,在政治关联关系中,政府也是要求互利互惠的,民营企业因此要为政府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支付各种政治关联成本,这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稳健又产生了负效应。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形成了政府“支持”和“掠夺”并存的局面,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也产生了正负相反的效应。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政府支持与财务稳健的相互影响如图2所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管理需要“多管齐下”。以往的国内外文献研究财务风险管理对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其二是强调外部融资管理,争取资本市场融资。而对于如何从政府获取资源来增强企业财务稳健性的问题关注较少。本文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对增强企业财务稳健性的效果明显。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内部资源少使得内部资源管理效果极为有限,资本市场的门槛又将大部分民营企业关在场外,谋求政府支持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径。因此,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管理既要注重内部资源管理,拓展外部融资渠道,又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管齐下确保企业财务稳健。

第二,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政治关联获得政府支持。尽管我国政府用于支持企业的资源逐年增长,但可分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民营企业要想分到更大的“蛋糕”,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是一条捷径。建立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不仅在现行政策下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青睐和支持,而且可能参与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引导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并长期受益。民营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建立和培养政治关联,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合理方式。一般来说,大中型民营企业可以争取显性政治关联方式,而小微型民营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隐性政治关联方式。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民营企业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建立政治关联,要以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法律为原则,切不可采取行贿等违规手段。

第三,民营企业应该坚持政府支持收益大于政治关联成本的原则。民营企业通过政治关联,一方面可以获得政府支持增加企业收益,带来财务稳健正效应;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治关联成本,产生财务稳健负效应。一般来说,政府支持对财务稳健的影响表现得更直接、更快捷、更明显,容易被认可,如财政拨款;而政治关联成本对财务稳健的影响是间接、缓慢和隐蔽的,很容易被忽略,如过度投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只有在政府支持收益大于政治关联成本的情况下,才能为民营企业财务稳健带来实质性的增强,反之则会带来实质性的减弱。民营企业切不可忽略政治关联成本,必须权衡利弊,在确保政府支持收益大于政治关联成本的前提下作出政治关联Q策。

【参考文献】

[1]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等.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52-59.

[2] 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60-68.

[3] 王永海,张文生.终极控制权与财务风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Z2):117-123.

[4] 向德伟.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财政研究,1995(5):43-47.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战略;筹资;投资;财务风险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对外出口也遭遇近些年来最大的困境,企业发展也愈发困难。浙江永强生产的户外休闲家具产品主要市场在欧洲,虽然产品在出口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其在财务上的表现仍是成功的。其成功不仅仅依靠其个性化产品及国外市场的开发上,更多是依靠其稳健财务体系。在此背景下,笔者以浙江永强为例来研究其“稳健财务战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但受近些年金融危机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影响,许多企业只是昙花一现,难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总结一下这些企业失败共性:在管理上,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利益,企业竞争缺少内部核心竞争力等;其次,在财务方面,企业经营与财务脱离,资产负债率高企,忽视现金流的重要性等。在企业的正常经营过程中,各部门活动都涉及现金流的流动,所以对于如何管理与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金就显得很重要。而财务战略是有关企业资金运营的活动,其关联着企业整体发展,所以财务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体战略及其他子战略的成败。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在有关稳健财务战略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并以浙江永强为研究案例,对其财务战略进行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本文以浙江永强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财务战略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并对其财务战略经验进行了总结,意在解决我国众多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由于稳健财务战略归属于公司的总体战略及财务战略,故本文先从总体战略和财务战略的研究综述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财务战略

美国学者约翰等(1985)最早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财务战略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认为,财务战略是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的财务规划活动,所以他们从企业资金的筹集、归还、具体资金结构比例等方面来定义财务战略。与约翰等人一样,班德等(2003)研究也认为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是企业总体战略在财务具体方面的体现。

国内学者中对财务战略有系统研究的刘志远,刘志远(1997)研究指出:首先,财务战略归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其次,与企业总体战略类似,财务战略也应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可预测性等特点;此外,他还指出企业财务战略不仅服从于企业总体战略,而且双方应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最后,他指出了财务战略应包括的具体内容:资金筹集、投放、归还与分配三个方面。

(二)稳健财务战略

吉全贵(1997)首次在国内提及稳定财务战略。他指出,企业财务战略可分为成长性财务战略、稳健性财务战略、混合财务战略等五个方面。陆正飞、阎达五(2000)等将稳健财务战略定义为:保证企业稳定盈利及适度规模增长的一种财务规划。由于稳健财务战略由投资、筹资等具体内容组成,所以,下文主要从投资、筹资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1、稳健筹资战略。刘志远(1997)认为,稳健筹资战略是用短期筹资满足企业流动资产的需求;用长期筹资满足企业对长期资产的需求;使企业资金达到期间与使用上的合理安排的一种财务安排。但是稳健筹资战略也使得企业筹资成本提高,企业收益降低。在不考虑行业特点的情况下,稳健筹资战略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低于50%比较合理。

2、稳健投资战略。刘志远(1997)认为,稳健投资战略表现为:减少现有产品投资金额,降低现有产品投资速度与生产成本,加速现金流周转,维持现有产品市场占比,积累资金用于未来好的投资机会。傅元略等(2009)指出,稳健投资战略是指保持企业现有规模增长率的一种投资规划。他认为为降低经营与投资风险,保持现有产品生产,尽量减少新产品、新市场的开辟。此外,傅元略教授还指出稳健投资战略一般适合那些经营风险不大的企业,如可口可乐就是稳健投资战略适用的典型代表。

此外,总结近十几年的研究文献,稳健财务战略在财务上的具体表现特点为:适度负债、中收益。

三、浙江永强稳健财务战略分析与透视

(一)浙江永强简介

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21日在深交所上市,主要从事户外家具等用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是目前国内同行业领域规模最大的制造商。旗下拥有九家子公司(六家境内、三家境外)。永强生产的三大产品主要为户外休闲家具、遮阳伞、帐篷等,以外销欧美国家为主,类产品外销量居于行业前列。永强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后获临海市、浙江省等省市一级荣誉称号,在行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

(二)基本财务特征的分析

浙江永强稳健财务战略的通俗意思为保持财务健康。为验证与分析其稳健财务战略特点,本文选择国内同行业上市企业三期财报进行分析对比,类比公司主要有梅花伞、索菲亚、美克股份、宜华木业以及喜临门这五家公司。

由前文文献分析可知:稳健财务战略的特点为适度负债、中收益。故本文拟主要从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分析对比,类比数据详见下表3-1。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最常用用于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偿债能力的基本指标。资产负债率越高,表明净资产在资产中的比例越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维持在50%上下比较合理。稳健财务战略一般要求企业资产负债率维持在行业较低水平。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数据库。

由上表3-1中可知,浙江永强2011-2013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182%、2917%、3572%(但基本由应付款项组成的负债组成,涉及到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的金额较小),基本维系在20%-36%范围内,且各年资产负债率基本低于行业均值,波动幅度较小,很好的体现了浙江永强稳健财务战略中适度负债的特点,利于企业的未来长期稳定发展。

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名ROE,计算方法: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年度均值,该指标反映股东投资所取得的回报率,测量的是企业运用自有资本创造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越高,表明股东回报率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从上面表3-1可以看出,浙江永强的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处于行业中流水平,永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家具行业平均值差异不大,三年综合平均值基本相等。从表3-1中也可以看出,浙江永强净资产收益率每年的变化幅度较小,属平稳增长,符合稳健性财务战略中的中收益特点。

(三)稳健的筹资战略

在我国,除企业内源融资外,外部融资主要有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权益筹资方法多样,不仅可以以现金形式出资,而且也可以通过非现金性质进行出资;相较而言,负债筹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以现金为主,具体方式有银行信贷、债券融资等。从前三年的财务报表来看,浙江永强集团主要通过权益来筹资。相对负债筹资来说,权益筹资方式不会产生过多利息支出,且不需偿还本金及无固定偿还日期,这表明权益筹资有利于维持企业的财务稳定,减少企业因筹资方式带来的风险。从下表3-2中可以看到,近三年,永强的股本由 2011 年的24亿,增长到 2013 年的 478亿。这部分股票的增发,给永强筹集了巨额资金。

在负债筹资方面,浙江永强更多的依靠是银行信贷,这与我国的资源配置及市场发展有关。一般来说,银行信贷会产生一定的利息支出,当银行信贷规模较大时,会增加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因此从上表3-2可知,永强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管理银行信贷资金,一般只通过少量的短期借款来补充企业所需资金,这几年来永强银行借款总规模约占负债的1211%。虽然公司在2013年适当增加了银行借款金额,但是根据其财务费用/营业收入可知,在增加银行信贷的基础上,其公司对应的财务费用仍然小于0,且大大低于行业内均值,说明了公司是在考虑了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发展生产。此外,永强在经营过程中也充分使用了商业信用,由表3-2所示,2011-2013年公司年末负债总额基本由应付款项造成的,这在也说明公司管理层强大的财务资金管控能力。应付款项作为公司的短期负债,但与银行信贷或股本不同,它不需支付利息或股息,只需要在合同约定的货款到期日内偿还,在信用期内可免费使用。

(四)稳健的投资战略

稳健投资战略表现为:减少现有产品投资金额,降低生产成本,加速现金流周转,维持现有产品市场占比,积累资金以便未来投资。永强投资一般是建立在充分的调研与严格的内控上的,首要是将未来风险考虑清楚,然后大额投资采用股东表决决定,最后选择其投资金额及种类。永强在维持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合适的多元化投资机会,充分利用闲置的现金流,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风险。在相关多元化投资中,永强主要加强在遮阳伞、帐篷等产品中的投资,以便充分利用其先进技术和经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减少投资风险。此外,在非相关化投资中,永强在资金允许的情况加强其在低风险理财产品中的投入(保本型),以更多地回报股东。如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通过股东大会决议,在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的情况下,购置募集资金购买保本理财产品,2014年2月公司利用闲置资金总计购买7090万元银行保本理财产品。

(五)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费用较低

从下表3-3可以看出,永强集团近三期管理费用/营业收入的均值为 612%,而家具制造类行业上市公司的均值为 1211%,这体现出永强对于管理费用良好的管理能力。此外,在公司稳健财务战略的指导下,永强还加强对公司各项费用的财务管理,尤其是在三项费用的财务控制。从下表3-3可以得出,永强三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72%,而行业六家三年三项费用平均占比为698%,体现出浙江永强良好的费用控制与管理制度。

四、浙江永强稳健财务战略存在的不足

通过永强与其他家具制造企业的对比,分析其财务方面的不足。

第一,货币资金留存过多,未发挥资金的利用价值及其利用效率的大大降低,从2011-2013年财务报表可以看出,永强三年来的财务费用均为负数,多数为利息收入。第二,应付账款以及应付票据数额较大。永强最近三年的应付款项在负债中的比重均超过70%,虽然合理利用应付款项也是筹资的一种方式,但大额应付款项不仅使得企业增大经营上尤其是采购上的风险,而且因延期支付产生的信誉风险往往更为严重。第三,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近年来虽有提升的迹象,但相对于喜临门、索菲亚等企业来说,仍处于较差的行业地位,增加了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风险。

五、总结与讨论

(一)论文总结

本文通过对浙江永强的稳健财务战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得出稳健财务战略的定义及其基本特点,并经过永强案例剖析得出其在财务战略上属稳健型。

2、其次,通过对永强详细财务数据分析,并对比行业公司,最后总结出永强在财务战略上的优势与不足。优点:稳健性,财务风险低。缺点:货币资金盈余较多,应加强管理;此外,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的信誉风险也值得注意。

(二)论文的局限性

1、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不同行业内企业的稳健财务战略特点不同,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本文以家具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永强的稳健财务战略,并得出其财务管控上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其他企业或行业中是否适用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3、随着企业管理层、经营战略或者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战略也会发生变化。还有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也会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本文只是着眼于财务报表以及行业分析来说明财务战略的个体案例运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没有将案例上升到普通的理论上,此后研究可从这方面进行更多开展。(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杰夫利・哈里森,卡隆・约翰.组织战略管理英文版第2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英]卢斯・班德,凯斯・沃德;干胜道等译.公司财务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10).

[4]丛志皓.稳健财务战略在海信电器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5]傅元略.公司财务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6]吉全贵.现代财务战略与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7]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8]陆正飞.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9]罗福凯.海信财务战略透视[J].财会通讯,2005(2):15-22.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一、稳健性原则及财务风险的研究现状

(一)稳健性原则含义

会计准则认为稳健性原则的定义为:只要是在事前可以预测到的损失及费用都应当记录并予以确认,而对于一些没有确定把握的收入则不能随意确认和入账。我国会计准则认为稳健应当是不确定经济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应用稳健性的基本要求就是对于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应审慎反应,在结合企业管理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的分析方法做出客观的决策[1]。

1.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研究。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如果资金运动不顺畅,就会阻碍资金回收和资金价值的增值,形成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财务关系不明晰,利益分配方面权利和职责分工不明确;二是内部财务管理缺乏有效性;三是内部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管理者的主观决策很大部分的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活动。风险的客观存在体现出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企业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预测、预防以及控制风险,尽量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转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2]。因而,必须在稳健性原则的基础上,正确衡量和控制财务风险,重视财务活动的可行性研究,对将来的风险和收益进行谨慎估计,促进科学的财务管理活动[3]。

二、稳健性原则具体运用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就是提前预计未来不确定经济事项的风险,但是单纯的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不能减少该经济事项的潜在固有风险,稳健性原则的意义就在于尽可能预测到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本文主要收集了五家白酒类上市公司的资料: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000858),洋河股份有限公司(0002304),贵州茅台(600519),古井贡酒(000596),泸州老窖(000568),资料包括五家企业从2010年至2013年之间的年度报告。

(一)低估资产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低估资产的价值能够充分表现稳健性原则,资产计价是指独立核算企业的货币性及非货币性资产,不同的计价标准和方法必然影响货币表现出的资产状况。本文为了分析资产计价对财务风险的相关性,使用上市公司宜宾五粮液集团2011年至2013年财务报告的数据,主要根据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化来体现资产计价的稳健性,研究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影响。可以通过表1直观反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化。

表1 五粮液集团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单位:元

由表1可知,五粮液集团在2011年和2012年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都是降低的,在2013年增加了280万;管理软件方面在2012年账面价值减少;财务软件方面再2012年和2013年都逐渐增加,说明企业对财务软件方面投入增加。

(二)谨慎确认收益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企业某一段经济周期的收益金额的确认受到会计政策和确认标准的影响,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谨慎确认收益一直都是准则的基本要求,收益的确认影响企业本期的可分配利润,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谨慎确定收入和成本费用是贯彻执行会计准则的基础,在分析财务风险时,收入的确认可以保证净利润金额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确保企业正确的评估财务风险,并且有利于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地高估资产的价值,形成了资产的泡沫化,并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为了抑制由于资产价值估计不准确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财政部要求有关企业必须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表2可以清晰的看出四年来资产减值准备的增减状况。

表2 五粮液集团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

单位:元

从五粮液集团的数据中看出,存货跌价准备都呈现了上升趋势,在保持足够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2011年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项目从四项增加到八项,证明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内容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多。我国目前是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将预计可能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确认为坏账并及时计入费用,避免企业虚增利润,这种做法相对而言比较稳健。

(四)摊销期限的确认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会计准则规定的资产价值的摊销期限在不断缩短,这种缩短摊销期限的趋势在近几年的会计制度的改变中尤为突出,新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以前而言,很明显的下调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

三、稳健性原则对不同运营活动财务风险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风险从整体内容上可以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股利分配风险。无论是哪种财务风险,它们的集中表现方式都是资金周转不灵的可能性,严重的将会导致企业破产[4]。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由企业的筹资活动引起的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下引起的无法偿付债务本息,即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和收入低于支出[5]。

对筹资风险的分析,本文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两个方面分析,选择五家白酒类上市公司的数据比较,表3为根据五家上市公司2013年财务报表数据所计算出的财务指标。

表3 五家上市公司筹资能力财务指标

五粮液集团资产负债率最低,其余三个比率都是最高,说明该企业负债少而且资产流动性强,相对而言,五粮液集团的筹资风险较低,证明其筹资决策及政策执行比较科学有效。在资产计价时,低估资产会拉大资产负债率,可以适当控制财务风险,在财务分析时,可以加强企业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率的关注度,这样更容易做出稳健的财务决策。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对投资者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整个投资过程中会承受损失的风险。企业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领导经常性的采用凭主观判断决策的方式,导致了投资管理失败;治理机构制度不健全,缺少完善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进而影响企业集团的发展。例如,股票价格下降,债券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房地产价格下跌等都是投资风险。

稳健性原则有抑制投资不足的作用,同样,稳健性也对过度投资有抑制作用,它能减少投资和自由现金流的敏感度,降低自由现金流较多的公司的投资规模,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良好的抑制低效率投资。稳健性主要是对金融资产过度投资的抑制,而相对于实物投资、金融资产投资的动机等的抑制更具有隐藏性和风险性。

(三)资金收回风险

资金收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品实现销售的过程,目前企业的销售有现销与赊销两种情况,赊销最大的好处是能促进销售,但同时也增加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因此,如何正常的进行赊销而且能够避免由此产生的过高的资金收回风险,就成为销售管理的核心。

一般而言,企业对资金收回风险的分析主要从资产报酬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等几个方面分析,表4中给出了五家上市公司在这些方面的对比数据。

表4 资金收回风险分析

资产报酬率越大说明财务风险越低,企业经营状况越好。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越高表示企业盈利能力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茅台的四项指标都处在最高水平,说明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经营状况良好,能够保持高质量的报酬率证明该企业避免及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越强。

稳健性原则对资金收回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在进行销售决策时,可以充分利用稳健性原则对购货方制定适当的信用标准,既不能制定过于严格的标准导致销售数量的减少也不能为了增加销售行为而降低标准,并且充分估计签订的赊销订单给企业带来的资金收回风险。

(四)股利分配风险

股利分配风险是指利润分配方法对企业今后的日常经营活动运转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假设企业效益良好、资金周转正常,若企业能够合理分配收益,会提高企业的声誉,调动投资者积极性。但一旦收益分配方案与企业的具体要求不相符,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再生产。

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将股利支付的各种成本和效益进行加总,利用成本函数和效用函数,当支付股利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股利支付水平就达到最优状态。但是成本并不是确定的数额,它随着企业各方面情况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实务操作中真正进行股利支付的定量又有一定难度。表5为四家上市公司支付给少数股东股利的数据及其股东权占总资产的比率。

表5 股利分配

表中看出茅台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时最多的,当然它的股东权益所占比例也比较高。从上述的理论研究中得出,适当的股利支付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对股利分配风险的控制,因此,对于四家企业的股利支付方案的评估还要将其与企业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对比。对于企业而言,没有完全能够满足企业要求的股利支付政策,只有选择与企业相互适合的股利支付方式。

四、利用稳健性原则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正确实施稳健性原则

会计稳健性有助于抑制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代表着未来会有更好的收益、更少的资产减值、较少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这些发现让我们对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信心倍增。要重视稳健的会计信息产生的积极作用,尤其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改善公司治理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系统,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减少财务重述现象[6]。

(二)运用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

企业需要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充分考虑各种变化中的因素对决策产生的影响。比如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要慎重的选择筹资方式,债务融资虽然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但是若债务规模过大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隐患,因此企业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切实于本身的条件,综合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采用恰当的债务融资模式,保证企业的资本结构能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7]。

(三)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中应当建立成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该系统以企业电子信息化为基础,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他的财务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利用经济学、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设置和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之前预先进行分析检测,确定危险指数。如果某指标接近临界值就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并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这也是企业贯彻执行稳健性的体现。

五、结论

理论上,质量比较高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对经济运行效率起到提高的作用,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的影响又会因情况而定。稳健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不能高估资产和收益,不能低估负债和费用,毫无疑问它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得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认清企业现任,理性分析和投资,使各自利益最大化。对于稳健性原则对财务风险决策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完全正相关,利用稳健性原则时,需要注意适当适量,不能只认为稳健性原则能够改善经济运营效率,在过度谨慎之后,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决策效用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重视稳健性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在研究企业经营环境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时,也需要注意会计方法的使用对财务管理活动的意义。控制财务风险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控和内部控制,更要利用稳健的会计准则减轻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志宏.试论稳健性原则及其现实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46):76-82.

[2]赵迅周.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43): 83-86.

[3]刘弋雁.试论企业财务风险对经营决策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

[4]王志杰.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6,(27): 318-318.

[5]范红云.论企业筹资风险的根源及防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9-60.

[6]徐全华.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投资决策研究[D].暨南大学:徐华全,2011.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公司理财; 稳健性原则; 案例研究

理财是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遵循收益和风险的对称的基本定律,当企业财务决策面临收益和风险抉择时,该何去何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分别从融资、投资、控制等角度,以国际成功企业的案例来论证稳健原则这一企业理财的精髓。

一、国际公司稳健理财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宏公司:保守的资金结构

宏公司从5 000美元起家,到年收入百亿美元的的超大集团。在快速而又稳健的增长过程中,公司创办人施振荣先生独特的财务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再造宏》中他专辟一章介绍其稳健的理财观念。

1.谨慎对待负债的杠杆作用。借钱投资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财务杠杆作用,在台湾企业界流行“做生意不借钱是傻瓜”理念时,施振荣先生却清醒地坚持“借钱扩张必倒论”,他看到的是经济衰退或投资失败时,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控制负债比例成为宏公司的基本理财观,快速发展的资金又从何而来呢?仅仅靠自我积累显然是不现实的,宏公司的解决办法是:(1)吸收员工入股筹集资金;(2)变卖闲置资产;(3)提高资源运用效率,从而达到缩小资金规模。其中宏公司尤其注重营运资金的管理,努力减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规模,从内部挤钱,认为“内部挤出来的钱,比外部找来的钱更健康。”公司坚持“薄利多销”的政策,宁可价格低一点、利润少一点,也要以现金销售为主,降低库存量,回收现金。对于实在需要赊销的,则要求客户必须提供资产抵押或银行担保,进行严格的信用管理,避免坏账的发生。

2.从紧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宏公司建立有一套财务预警系统,从报表指标的异动中掌握公司财务状况的变化,以及指标异动背后的意义,而且关注数字之间的关联性,形成整体概念。宏公司还针对海外公司建立了财务风险控制,帮助他们控制存货规模,强化资金的周转。

(二)耐克公司:基于核心业务的投资战略

多元化经营曾经风靡一时,认为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能够分散经营风险,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事实证明,多元化不仅没能给企业降低风险,有时反而增加了企业投资失败风险。返回核心业务的归核化战略的兴起,由于企业在核心业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围绕核心业务“毗邻扩张”在为企业赢得增长机会的同时,降低了投资风险。诺基亚、耐克、联邦快递、戴尔等国际大公司无一不是实行了归核化的投资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耐克公司自1964年以蓝带运动鞋成立以来,实现了以平均40%的综合增长率发展,核心业务强大以后,通过发现新的、合乎逻辑的毗邻业务来补充实力,从1983年至1987年的平均水平看,运动鞋的增长放慢,直至零增长。从1987到1991年,耐克通过将其运动鞋经营权扩展到包括服装业在内的新生产领域,增长率再次上升为36%。值得提醒一下的是耐克公司曾于1988年收购了一家时尚运动服装公司Cole-Haan,犯下了一个与其精于主业的战略相冲突的错误,但其很快就意识到,并将其剥离了。耐克公司不仅业务专业,而且集中了公司的所有精力和资源专注于那些增加市场价值的关键经营活动,耐克将资源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及营销活动上。

耐克公司在发展历程中始终追求高增长,当原有业务增长受到限制时,就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选择的方式不是完全不相干的多元化,而是选择自己熟悉的、与原有业务密切相关的领域,可以沿用原有的人才队伍、制造商、经销渠道等,避免进入完全陌生领域的风险,体现的是稳健的增长策略。

(三)艾默生公司:持续增长中的财务控制

世界500强的艾默生公司创建于1890年,总部设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是全球最悠久的跨国公司之一。股东回报丰厚,年平均增长16%,1956年投资艾默生公司,在2000年价值达638美元。能与艾默生公司的业绩媲美的屈指可数。艾默生的秘诀何在?

艾默生的秘诀在于“管理过程”(the management process)六要素:保持简化、注重计划、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以行动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卓越经营和创造利于员工发挥才能的环境。其中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是公司快速增长过程中的“保护带”,保证公司在健康轨道上运行。其基本观念是“计划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们每年都进行计划。”

艾默生公司每年在计划、执行和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CEO有超出一半的时间都用于计划,COO(首席运营官)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则更多地投入到控制周期中去。艾默生公司首先从子公司层面发起计划周期,为不同的子公司以及整个组织制订利润和增长计划,在作利润评估时,子公司的管理层与总公司的“利润沙皇”(高级管理人员)举行会议,利润评估将审查前五年的历史、当前年份的现状以及未来五年的预测数据,时间跨度11年,以此建立利润评估模型,模型会将价格变化、通货膨胀、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业务重组等因素考虑进去;接下来是在业务平台的战略评估,从公司整体上评估执行计划所需的资源,而不是从子公司的角度讨论。若发现有子公司能力不足以应对某些机会时,能够在公司层面上进行资源整合,确保公司整体的高效率。

在有效制订计划的基础上,如何保证有效执行就成为更为重要的议题,没有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是无法实现的,艾默生公司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第一,年度控制在每个财务年结束之前举行财务评估会议――年度预算会议,主要内容是上一年的评估以及本财年的总结、未来一年的预测;第二,月度控制或常规控制。各个子公司的总裁每月都要提交总裁运营报告,关注重点是当月和未来三个月。对前一年的计划与当年的实际结果逐季度进行跟踪,并对以后几个季度和当年的绩效进行展望,实时更新年度预期,调整预算,是一种滚动式的计划和预算模式,所以,“在艾默生公司,预算的寿命只有一个月。”除此之外,艾默生公司每个月召开一次董事会,评估子公司计划中的财务计划和行动计划。

二、财务稳健原则的理论思考

从上述几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大公司在理财过程中均秉承稳健原则,贯穿于融资、投资、营运资金等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的全过程,其原因何在?

(一)通过财务稳健控制企业总风险

企业的总风险是由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构成的。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等,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加剧,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经营风险控制中的主动权降低。基于经营风险的不可避免和难以控制,稳健理财、降低财务风险则成为企业主动性的选择。相对经营风险的外部性,财务风险是内生性的,企业可以主动通过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化解财务风险。

稳健理财,控制财务风险是保证企业现金流量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因为法律对企业破产界限的规定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反映在财务上就是现金流量失衡,企业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稳健理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稳健理财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保证投资收益、经营收入等开源方面的稳健性;另一方面是从财务成本控制、费用控制等节流方面的稳健性。

(二)通过财务稳健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

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很多企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不健全的财务控制是导致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爱多曾经因为“标王”而名噪一时,但又迅速陨落,而在其失败时的状况是:企业的现场和技术管理一流;品牌形象完好、市场销售良好、无投资失误。失败的诱因是财务体系脆弱,经不起任何冲击,财务失控导致巨额资金不明流失;过度依赖客户资金使得企业财务体系失去弹性,无法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最终导致现金周转不灵,企业破产。

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财务稳健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健的投融资决策,其目的是实现现金流量的均衡;二是积极有效的财务控制,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成本控制和增长战略的执行。

三、稳健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柔性的融资战略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与“刚性管理”规则的硬性约束不同,“柔性管理”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将这种思想运用于财务战略管理就要求财务战略的动态性,根据企业环境的动态变化相机决策,而不是一成不变,增强企业的适应性,提升企业理财的稳健程度。企业应根据宏观的经济周期和自身的生命周期适时调整投资战略和融资战略,当国家银根收缩时,企业应压缩不必要的投资,提高自有资金比例,减少负债规模。柔性财务战略管理还要求遵循弹性原则,留有余地。企业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必须控制现时的负债比例,为未来的融资需求留下较多的可能性。

(二)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

基于现金流量贴现的净现值法是投资决策常用的方法,但面对众多估计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人们也许会认为现金流量估计毫无意义,没有进行正式投资评价的必要。这种做法对管理实践是没有好处的。虽然不确定性毫无疑问给决策者进行现金流量估计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但仍然需要使用投资评价方法。通过科学的投资评价方法,决策者仍有可能制定出明智的决策。

1.期望净现值标准

期望净现值标准是一个处理风险的极为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以下观点:在现金流量不确知的情况下,根据与投资结果相关的一组假设条件(比如,与销售水平、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相关的假设等)得出的某一组现金流量估计值进行投资评价是不明智的。决策者首先应当以多种情形为基础进行现金流量估计;其次,计算出每种可能情形的结果的预期现金流量和净现值;最后对每种可能状态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后,计算净现值的期望值。

2.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厌恶风险的投资者们要求较高的收益率以弥补他们为承担风险付出的代价。风险越大,收益率必须越高。风险调整收益率法将这个简单的概念付诸于实践。决策者应首先决定零风险投资所需的收益率(这是现金流量确定情况下使用的无风险收益率或贴现率);然后根据投资的风险状况加上风险报酬。风险越大,风险报酬应越大。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加上风险报酬)将作为净现值计算中的贴现率使用。

这两种方法均考虑了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和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增强了企业投资获利的成功率,增强企业财务的稳健性。

(三)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管理是应对外部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资金管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包括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战略两个部分。战略性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是降低企业财务体系不确定性的过程,还是企业机会监测的重要工具。

财务风险分为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证券投资风险、信用风险等;内部风险则主要包括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第一,识别主要财务风险并区分优先顺序;第二,确定合适的风险容忍水平;第三,实施与风险管理政策相一致的风险管理战略;第四,对风险进行度量、报告、监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稳健理财的本质就是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企业应在对风险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实施相应的管理战略,如利用公司内部借贷、资产负债管理、利率互换协议等方式控制利率风险;利用远期合约、互换协议、期权期货等方式控制外汇市场风险。利用零库存和应收账款管理方法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控制现金失衡的风险。总之,企业需要建立应对各类风险的管理战略和控制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施振荣.再造宏:开创、成长与挑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公司理财; 稳健性原则; 案例研究

理财是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遵循收益和风险的对称的基本定律,当企业财务决策面临收益和风险抉择时,该何去何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分别从融资、投资、控制等角度,以国际成功企业的案例来论证稳健原则这一企业理财的精髓。

一、国际公司稳健理财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宏碁公司:保守的资金结构

宏碁公司从5 000美元起家,到年收入百亿美元的的超大集团。在快速而又稳健的增长过程中,公司创办人施振荣先生独特的财务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再造宏碁》中他专辟一章介绍其稳健的理财观念。

1.谨慎对待负债的杠杆作用。借钱投资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财务杠杆作用,在台湾企业界流行“做生意不借钱是傻瓜”理念时,施振荣先生却清醒地坚持“借钱扩张必倒论”,他看到的是经济衰退或投资失败时,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控制负债比例成为宏碁公司的基本理财观,快速发展的资金又从何而来呢?仅仅靠自我积累显然是不现实的,宏碁公司的解决办法是:(1)吸收员工入股筹集资金;(2)变卖闲置资产;(3)提高资源运用效率,从而达到缩小资金规模。其中宏碁公司尤其注重营运资金的管理,努力减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规模,从内部挤钱,认为“内部挤出来的钱,比外部找来的钱更健康。”公司坚持“薄利多销”的政策,宁可价格低一点、利润少一点,也要以现金销售为主,降低库存量,回收现金。对于实在需要赊销的,则要求客户必须提供资产抵押或银行担保,进行严格的信用管理,避免坏账的发生。

2.从紧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宏碁公司建立有一套财务预警系统,从报表指标的异动中掌握公司财务状况的变化,以及指标异动背后的意义,而且关注数字之间的关联性,形成整体概念。宏碁公司还针对海外公司建立了财务风险控制,帮助他们控制存货规模,强化资金的周转。

(二)耐克公司:基于核心业务的投资战略

多元化经营曾经风靡一时,认为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能够分散经营风险,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事实证明,多元化不仅没能给企业降低风险,有时反而增加了企业投资失败风险。返回核心业务的归核化战略的兴起,由于企业在核心业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围绕核心业务“毗邻扩张”在为企业赢得增长机会的同时,降低了投资风险。诺基亚、耐克、联邦快递、戴尔等国际大公司无一不是实行了归核化的投资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耐克公司自1964年以蓝带运动鞋成立以来,实现了以平均40%的综合增长率发展,核心业务强大以后,通过发现新的、合乎逻辑的毗邻业务来补充实力,从1983年至1987年的平均水平看,运动鞋的增长放慢,直至零增长。从1987到1991年,耐克通过将其运动鞋经营权扩展到包括服装业在内的新生产领域,增长率再次上升为36%。值得提醒一下的是耐克公司曾于1988年收购了一家时尚运动服装公司cole-haan,犯下了一个与其精于主业的战略相冲突的错误,但其很快就意识到,并将其剥离了。耐克公司不仅业务专业,而且集中了公司的所有精力和资源专注于那些增加市场价值的关键经营活动,耐克将资源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及营销活动上。

耐克公司在发展历程中始终追求高增长,当原有业务增长受到限制时,就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选择的方式不是完全不相干的多元化,而是选择自己熟悉的、与原有业务密切相关的领域,可以沿用原有的人才队伍、制造商、经销渠道等,避免进入完全陌生领域的风险,体现的是稳健的增长策略。

(三)艾默生公司:持续增长中的财务控制

世界500强的艾默生公司创建于1890年,总部设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是全球最悠久的跨国公司之一。股东回报丰厚,年平均增长16%,1956年投资艾默生公司,在2000年价值达638美元。能与艾默生公司的业绩媲美的屈指可数。艾默生的秘诀何在?

艾默生的秘诀在于“管理过程”(the management process)六要素:保持简化、注重计划、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以行动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卓越经营和创造利于员工发挥才能的环境。其中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是公司快速增长过程中的“保护带”,保证公司在健康轨道上运行。其基本观念是“计划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们每年都进行计划。”

艾默生公司每年在计划、执行和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ceo有超出一半的时间都用于计划,coo(首席运营官)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则更多地投入到控制周期中去。艾默生公司首先从子公司层面发起计划周期,为不同的子公司以及整个组织制订利润和增长计划,在作利润评估时,子公司的管理层与总公司的“利润沙皇”(高级管理人员)举行会议,利润评估将审查前五年的历史、当前年份的现状以及未来五年的预测数据,时间跨度11年,以此建立利润评估模型,模型会将价格变化、通货膨胀、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业务重组等因素考虑进去;接下来是在业务平台的战略评估,从公司整体上评估执行计划所需的资源,而不是从子公司的角度讨论。若发现有子公司能力不足以应对某些机会时,能够在公司层面上进行资源整合,确保公司整体的高效率。

在有效制订计划的基础上,如何保证有效执行就成为更为重要的议题,没有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是无法实现的,艾默生公司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第一,年度控制在每个财务年结束之前举行财务评估会议——年度预算会议,主要内容是上一年的评估以及本财年的总结、未来一年的预测;第二,月度控制或常规控制。各个子公司的总裁每月都要提交总裁运营报告,关注重点是当月和未来三个月。对前一年的计划与当年的实际结果逐季度进行跟踪,并对以后几个季度和当年的绩效进行展望,实时更新年度预期,调整预算,是一种滚动式的计划和预算模式,所以,“在艾默生公司,预算的寿命只有一个月。”除此之外,艾默生公司每个月召开一次董事会,评估子公司计划中的财务计划和行动计划。

二、财务稳健原则的理论思考

从上述几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大公司在理财过程中均秉承稳健原则,贯穿于融资、投资、营运资金等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的全过程,其原因何在?

(一)通过财务稳健控制企业总风险

企业的总风险是由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构成的。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等,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加剧,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经营风险控制中的主动权降低。基于经营风险的不可避免和难以控制,稳健理财、降低财务风险则成为企业主动性的选择。相对经营风险的外部性,财务风险是内生性的,企业可以主动通过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化解财务风险。

稳健理财,控制财务风险是保证企业现金流量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因为法律对企业破产界限的规定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反映在财务上就是现金流量失衡,企业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稳健理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稳健理财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保证投资收益、经营收入等开源方面的稳健性;另一方面是从财务成本控制、费用控制等节流方面的稳健性。

(二)通过财务稳健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

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很多企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不健全的财务控制是导致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爱多曾经因为“标王”而名噪一时,但又迅速陨落,而在其失败时的状况是:企业的现场和技术管理一流;品牌形象完好、市场销售良好、无投资失误。失败的诱因是财务体系脆弱,经不起任何冲击,财务失控导致巨额资金不明流失;过度依赖客户资金使得企业财务体系失去弹性,无法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最终导致现金周转不灵,企业破产。

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财务稳健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健的投融资决策,其目的是实现现金流量的均衡;二是积极有效的财务控制,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成本控制和增长战略的执行。

三、稳健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柔性的融资战略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与“刚性管理”规则的硬性约束不同,“柔性管理”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将这种思想运用于财务战略管理就要求财务战略的动态性,根据企业环境的动态变化相机决策,而不是一成不变,增强企业的适应性,提升企业理财的稳健程度。企业应根据宏观的经济周期和自身的生命周期适时调整投资战略和融资战略,当国家银根收缩时,企业应压缩不必要的投资,提高自有资金比例,减少负债规模。柔性财务战略管理还要求遵循弹性原则,留有余地。企业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必须控制现时的负债比例,为未来的融资需求留下较多的可能性。

(二)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

基于现金流量贴现的净现值法是投资决策常用的方法,但面对众多估计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人们也许会认为现金流量估计毫无意义,没有进行正式投资评价的必要。这种做法对管理实践是没有好处的。虽然不确定性毫无疑问给决策者进行现金流量估计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但仍然需要使用投资评价方法。通过科学的投资评价方法,决策者仍有可能制定出明智的决策。

1.期望净现值标准

期望净现值标准是一个处理风险的极为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以下观点:在现金流量不确知的情况下,根据与投资结果相关的一组假设条件(比如,与销售水平、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相关的假设等)得出的某一组现金流量估计值进行投资评价是不明智的。决策者首先应当以多种情形为基础进行现金流量估计;其次,计算出每种可能情形的结果的预期现金流量和净现值;最后对每种可能状态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后,计算净现值的期望值。

2.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厌恶风险的投资者们要求较高的收益率以弥补他们为承担风险付出的代价。风险越大,收益率必须越高。风险调整收益率法将这个简单的概念付诸于实践。决策者应首先决定零风险投资所需的收益率(这是现金流量确定情况下使用的无风险收益率或贴现率);然后根据投资的风险状况加上风险报酬。风险越大,风险报酬应越大。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加上风险报酬)将作为净现值计算中的贴现率使用。

这两种方法均考虑了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和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增强了企业投资获利的成功率,增强企业财务的稳健性。

(三)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管理是应对外部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资金管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包括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战略两个部分。战略性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是降低企业财务体系不确定性的过程,还是企业机会监测的重要工具。

财务风险分为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证券投资风险、信用风险等;内部风险则主要包括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第一,识别主要财务风险并区分优先顺序;第二,确定合适的风险容忍水平;第三,实施与风险管理政策相一致的风险管理战略;第四,对风险进行度量、报告、监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稳健理财的本质就是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企业应在对风险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实施相应的管理战略,如利用公司内部借贷、资产负债管理、利率互换协议等方式控制利率风险;利用远期合约、互换协议、期权期货等方式控制外汇市场风险。利用零库存和应收账款管理方法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控制现金失衡的风险。总之,企业需要建立应对各类风险的管理战略和控制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施振荣.再造宏碁:开创、成长与挑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 稳健性 公司治理 辩证关系

一、 会计稳健性对财务管理的作用

会计稳健性,即针对公司经济管理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采用稳妥态度面对,公司会计在对一些问题进行处理时,不能采用激进的方式,应从根本上对经营的各种风险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行考虑,进而对潜在的收益予以不确定性的计量。在最新的财务准则中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时,应尽可能地谨慎、稳健,尤其在交易确认,以及相关的事件处理时更应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提前做好效益产生的风险预估,切不可盲目乐观,而对负债和费用等进行低估,这就是对稳健性的要求。由此可见,稳健性思想对于公司而言就是一种相对保守的管理态度,这种思想要求对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并保持稳健性作风。此种相对保守的会计管理思路对于公司管理而言就是促进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对具有风险的经营行为进行限制,其对公司管理的影响就在于帮助公司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提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 公司经营管理思路

公司存在的根本意义即是盈利,而公司治理就是将股东、管理层、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等与公司相关的各项利益予以保障,在公司治理中会获得权利配置,从而实现公司存在的价值。公司治理在实际的管理中存在现实两方面的问题,即股东和管理层间的目标差异问题,以及股东和外部投资者、债权人间的目标冲突问题。归根究底,后者的冲突是公司管理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治理的核心机制有以下两点:

(一)股权方的公司治理途径

存在股权契约的公司治理方法是一种管理机制,股东作为契约所有权的拥有者,可通过公司的股权和资本对企业最终所有权干涉和决定,这时的最终所有权即为剩余所有权或剩余控制权。同时,股东拥有的获得与投入资本相适应的利益的权利,这个收益权实际上亦可称之为剩余索取权,即各个股东根据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差异获得的企业剩余收益。另外,应注意的是,股东要行驶公司的剩余控制权,持股是前提。就上市公司而言,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有两种方式来实现,一则是对公司治理的方式来实现控制权,一则是外部途径,即对公司股票的走向和价格进行控制,因此股东可以参与公司治理。

(二)债权方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在经营中,需要投入资本,而筹资的过程无外乎依靠银行或者金融市场,因此发行股票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但是企业的资本投入也不能脱离借款或者发行债券,在此情况下股东、管理人、债权人都将在公司管理中有权利参与责权分配。债务契约有以下几个特点,债务人需要对债权人负责,担保其债务合约得以履行,即在形成契约的同时提供一笔担保资金。若债务人违约,那么债权人则有权取消债务人担保资产的赎回权。若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则债权人有对破产公司财产的索取权,且优先索取。在企业的经营中,公司治理必须针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契约综合分析,比如债权人有获取本金和利息的权利,但同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却也无法受到债权人的支配和控制,也即是说债权人具有索取权,而不能对公司治理进行影响和干预,公司治理要重视债务利益划分,并保持其具有偿还能力。

三、 会计稳健性渗透公司治理系统化研究

(一)会计稳健性对公司决策的影响

公司治理是一种缓解冲突的重要机制,治理的效果将影响公司决策的方向和措施选择,而稳健性的会计策略则会影响公司治理的决策,要实现公司治理的系统化,就必须从公司治理的决策角度入手。公司治理中企业的两权分离所产生的的是管理机制的改变,主要是控制管理层的管理行为,其中管理层有扩大自身利益的趋势,因为股东和债权都会影响公司治理,所以稳健性的会计思想可以帮助公司治理来降低决策性风险,即控制公司治理中出现的某一方的利益无限扩大,从而控制公司治理决策中的风险激增,保持决策公平性。

(二)稳健性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水平提高

稳健性主要是降低盈余被过高的估计,因此会计稳健性渗透可以提高会计指标的薪酬契约和债务监督的效率,更好地帮助公司治理来保护资本持有者的利益,以满足公司治理的目标,即平衡各方的利益。从股东的角度看,会计稳健性可以避免企业高管借助推高盈余预估而获得不合理的利益,并获得高薪酬的可能性。可见稳健性会计思想可以帮助公司治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控制机制,实现对利益分配的系统化,也就提高了治理水平。

(三)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因为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受到公司治理和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所以很多研究都从其关系上入手,但是公司治理和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却呈现差异性,总结其研究的角度有两种:一种契约和的角度,会计稳健性可以降低治理中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此公司治理的结构如果松散则问题严重,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也就强,即如果公司治理的效果弱,则会计稳健性作用就强,因此会计稳健性可以从某方面替代弱化的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效果;一种是监督作用,公司治理越强就会导致对高层的约束力提升,公司的管理人员受到财务监督的促进,会尽快而全面的揭露风险,也可以提供可验证的盈余信息,会计稳健性也就越高,二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四、结束语

公司治理的系统化关注的是如果配置资本利益,因此在强化管理效果的同时离不开财务管理的强化,而稳健性的财务管理准则可以帮助其从决策、利益划分、信息披露等环节上保持一种稳妥的态度,因此公司会计系统选择稳健性,则可保证公司治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刘斌,徐先知.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研究:基于盈余稳健性视角的分析[J].财经论丛,2010(3)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稳健性;应计数字;盈余/报酬关系;净值/市值比率

一、引 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披露已成为外界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途径。为了消除各界对于我国A 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疑虑(Chen,et al,1999;Chen,et al,2004)),我国主管机构积极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接轨,并落实各项监管机制。学者们从各种角度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的问题。Ball等(2000)以会计盈余作为变量,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不管是基于国内的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国际会计准则所编制的会计报告,都缺乏稳健性,而李增泉等(2003)利用同样的方法则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具有会计稳健性。赵春光(2004)则根据现金流量与应计利润的变化,对1994—2001年间会计盈余的谨慎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在1998 年之后中国会计盈余的谨慎性比以前年度有很大提高,会计盈余谨慎性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现金流量而不是应计利润。Jia (2004)利用中国证券市场1993—2001年间的数据,对中国会计稳健性的时序变化以及中国制度背景特征是否能够解释会计稳健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诉讼风险的增加,会计稳健性增强;国有股少的公司,会计稳健性增加;银行贷款多的公司,会计稳健程度增强。研究结果提供了会计稳健性的诉讼和契约解释的证据。陈旭东(2006)运用basu(1997)模型,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分年度的会计稳健性以及行业特征。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证券市场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强化,中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稳健性在1998年后逐渐增强,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会计具有稳健性,并且会计稳健性具有行业特征,在制造业尤其明显。

然而,以上文献在研究会计盈余的稳健性问题时,多以单一度量的方式进行,例如有些文献从损益表观点切入,认为稳健性为“会计盈余对于好(坏)消息的确认、验证要求越不对称,会计处理越稳健”,有些文献从公司财务报告操纵权切入,以应计基础与现金基础差额的应计数字来观察稳健程度的变化。也有部分文献从资产负债表切入,以市值为评比标竿,认为稳健性是“权益证券净值对其市值向下偏误的程度”。然而Dietrich等(2003),Ball 等(2005)以及Givoly等(2006)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以会计盈余作为单一度量方式存在一定的计量问题以及结果难以类推的问题,因此建议采用多重度量的方式,以加强结果的可比较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以多重度量的方式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跨期变化问题,并分析定义的不同是否会导致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研究设计

(一)假说建立

在我国,对稳健性原则的关注仅是近20年的事。1992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把谨慎性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 标志着中国会计改革向谨慎性迈出了第一步。1998 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的确认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制,财政部和证监会要求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扩大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同时对所有的上市公司要求对应收帐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通称“四项计提”。 除了上述“四项计提”的强制性规范外,1998 年会计改革还了7 号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现金流量表准则、资产负债表期后事项准则、债务重整与清算准则、收入准则、投资准则、建造合同准则、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准则(Haw,et al ,1999)等,希望藉此提高财务报表的稳健性。后续的会计改革中,稳健惯例仍然占据了改革的主导方向,2000 年《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要求对能合理确定金额和未来很可能发生的或有损失,应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即计入当期损益) ,但不得确认或有收益。2000 年12 月29 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取代《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包括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这进一步说明了稳健性原则在我国得到了充分运用。基于上文所述,本文预期1998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将显著增加。

由于文献上对于稳健性并没有一致的操作性定义,因此,本文将采用多重度量方式来检验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基于文献考察,我们以以下三种模式定义稳健性:一是应计数字的符号及幅度变化;二是盈余确认好坏消息的时效性差异;三是净值与市值进行比较时的比率变化。上述三种度量方式中,由于应计数字受限于会计准则规范,本文进一步以累积应计数字度量,其余两种度量方式由于涉及到好、坏消息确认的不对称以及权益市值与账面价值的落差程度,因此可较完整地捕捉到管理阶层与审计人员对于财务报告的稳健态度。据此,建立如下三个假说:

假说1-1: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 股上市公司应计数字与累积应计数字显著降低。

假说1-2: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 股上市公司盈余确认坏消息的时效性,相对于好消息,显著增加。

假说1-3: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 股上市公司净值/市值比率显著降低。

(二)稳健性变量的度量

根据上文所述,本文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定义财务报告的稳健性,下面分别叙述之。

1.以各期应计数字与累积应计数字的符号与变化幅度定义稳健性

本文首先以应计数字的变化定义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在理论上,应计数字一般是指会计盈余与营业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理论界之所以以应计数字作为稳健性的代表变量,是因为会计盈余与营业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中隐含了管理阶层对于财务报告的操纵权(Givoly,et al,2000)。显然,当应计数字显著为负时,表示管理当局采用了减少盈余的会计方法,此时会计政策相对稳健,而当应计数字显著为正时,表示管理当局采用了增加盈余的会计方法,此时会计政策相对不稳健。因此,以应计数字作为稳健性的代表变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按照会计准则规范,应计数字一般具有返转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各类商业交易具有跨期度量与确认的特性,本期的稳健处理可能造成未来各期盈余的不稳健结果,因此本文除了观察各期应计数字的正(负)以推论各期财务报告的稳健(不稳健)性外,还观察样本公司各期累积净利润与其各期累积营业现金流量的差异,亦即累积应计数字,来分析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Givoly 等(2000)将累积应计数字分解为累积营业应计数字和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前者主要来自日常营运以及销货增长,管理当局可操纵的空间较小;后者主要来自组织重整、资产处分、递延收益以及资产冲销等项目,管理当局操纵空间较大。因此,相对于前者,后者更能代表管理阶层财务报告的策略。本文亦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考察样本公司在所考察期间内各期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为进行对比,本文亦列出所有各期累积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考虑公司规模差异,各数字均以期初总资产予以相除。依据预期,1998 年以后财务报告会趋于稳健,因此,1998 年之后的应计数字会显著小于1998 年之前,所有公司累积应计数字,特别是所有公司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在1998年后应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2.以盈余反应好坏消息的时效性差异定义稳健性

从文献来看,以“会计盈余对各类消息反应的对称与不对称确认程度”来定义财务报告稳健性是学者们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国内学者大都如此。此思想来源于Basu(1997)等人。Basu(1997)从损益表观点出发,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盈余对于好(坏)消息的确认,要求严格(宽松)的验证,验证要求越不对称,会计处理越稳健”。由于股票市场反应所有信息,因此该文以正(负)的股票报酬替代好(坏)消息,以此来研究稳健性的变化问题。依据上述稳健性定义,同期盈余与负报酬关系应显著大于同期盈余与正报酬关系。

对于盈余与股票报酬的度量方式,学者们一般采取未经调整的原始数据或以市场平均值调整过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然而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由于政府经常对证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向来有政策股市之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采用调整市场平均值后的盈余与报酬建构下列回归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

AEPSit=α0+α1×DARit+β0ARit+β1ARit×DARit+εit(1)

其中:AEPSit代表i 公司第t 期调整后的每股盈余;ARit代表i公司第t期调整后的股票报酬;DARit代表调整后的股票报酬正负的虚拟变量,ARit小于零为1,否则为0;εit代表i 公司第t 期误差项。依据稳健性定义,β1度量盈余对于坏消息的增额确认程度(相对于好消息),应显著大于0;至于(β0+β1)/β0则代表盈余对于坏/好消息确认的敏感度差异,应显著大于1。本文预期1998 年以后财务报告会趋于稳健,因此1998 年以后的β1应显著大于1998 年以前的β1,且1998 年以后的(β0+β1)/β0应显著大于1998 年以前的(β0+β1)/β0。

3.以净值/市值比率定义稳健性

Feltham等(1995)从资产负债表观点切入,认为稳健性是“权益净值相对于权益市值向下偏误的程度”。之所以以净值与市值比率定义稳健性,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稳健会计的不对称确认使得净值持续低于市值;另一是递延政策的使用也可使得净值暂时低于市值(Beaver,et al,2000)。因此,以此定义稳健性,也在学术界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在此定义中,一般以净值/市值比率对当期与过去各期股票报酬进行回归的方式来研究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变化。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股票报酬对净值/市值比率的影响一般随着递延期数增加而减少,考虑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较短,为了解1998 年前后转折变化以及避免样本数大量流失,本文参照Ryan 等(2003)等人的研究方法,将递延期数采取四期,由此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BTMit=α+β0D1998+β1Rit+β2Rit-1+β3Rit-2+β4Rit-3+β5Rit-4+εit(2)

其中:BTMit代表i 公司第t 期净值/市值比率,以期末普通股权益账面价值除以其市值;D1998 为虚拟变量,1 代表1998年(含)会计改革后,0 代表1998年会计改革之前;Rit-k代表i 公司第t-k 期的股票报酬;εit代表i 公司第t 期误差项。依据本研究预期,1998 年以后财务报告会趋于稳健,净值/市值比率变小,因此应显著为负,至于当期与前期股票报酬的估计系数代表递延确认,因此预期符号为负。

(三)选样标准与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1992—2005年所有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交易的A股公司。鉴于上市公司在IPO当年的会计盈余与其他年度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剔除了当年IPO的公司、当年停牌超过1个月的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另外本文亦排除金融保险业公司,因其会计政策与制度有特殊的规范,与一般产业有所不同。本文数据全部取自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的CSMAR数据库2006年版。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年度盈余、年度营业现金流量与年度应计数字变化

表1为在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 股的上市公司14 年来会计盈余与营业现金流量的时间序列型态,前者代表应计基础的获利指标,后者代表现金基础的获利指标,另外考虑截面样本公司的规模差异,本文以总资产对上述两指标予以平均,相除后分别简称为ROA 与CFOA。

注:ROA=盈余/总资产;CFOA=营业现金流量/总资产。中国上市公司1998 年起才提供现金流量表,因此1998 年之前的营业现金流量依下式估计:营业现金流量=盈余-(流动资产变动数-流动负债变动数-现金`变动数-折旧与摊销+未来1年到期长期负债变动数)。

由表1左半部分可以看出,中国证券市场应计基础的亏损比率(ROA

表1右半部分为改用CFOA 度量公司绩效的结果(Healy,et al,1992; Givoly,et al,2000)。由结果可知,CFOA 为负值的比率逐年减少,1998 年以后更为明显。进一步观察CFOA 平均数, 1998 年为转折年度,之前CFOA 平均数均为负值但呈现改善的迹象,由于1998 年之前中国证券市场未要求上市公司提供现金流量表,该数据系估计所得,实证结果难以避免度量误差。但在1998 年之后,上市公司提供现金流量资料,可信度提高,CFOA 平均数由负转正且波动不大,介于0.040~0.051,显示公司绩效平稳改善,CFOA 中位数趋势类似,同样支持公司经济绩效在1998 年之后明显改善且相当平稳。由表1左右对照可发现,全体样本ROA 与CFOA 趋势相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亏损比率上升以及报告盈余衰退主要来自于会计应计数字的变化,而非上市公司经济绩效的实质下滑所致。

将表1中的ROA平均数与CFOA平均数分别进行平减,可得应计数字的变化。结果显示,由于全体样本的ROA在1992—1997年间均大于CFOA,因此1992—1997年间的应计数字皆为正,但1998—2005年期间的ROA 均小于CFOA,因此1998—2005各年的应计数字皆为负。实证结果显示,在1998年之前,上市公司的管理阶层有利用财务报告操纵权来调节账面盈余的做法,但在1998年之后则采取了相反的方法。因此,我们可得到如下初步结论:从应计数字来看,相对于1998 年之前,1998 年之后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账面盈余日趋稳健。

(二)累积应计数字、累积营业应计数字以及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变化

由于年度的应计数字具有自动回转的特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观察样本公司逐年累积的应计数字变化,累积应计数字部分反应公司财务报告策略(包括会计改革的强制性规范与管理阶层自愿性的会计选择),部分反应公司营运变化,为了排除营运变化的干扰效果,本研究进一步拆解累积应计数字为营业性质与非营业性质,并特别观察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以捕捉财务报告策略逐期变化的纯粹效果。其中变量拆解过程如下:(1)应计数字=盈余-营业现金流量;(2)营业应计数=应收帐款变动数+存货变动数+预付费用变动数-应付帐款变动数-应付税金变动数;(3)非营业应计数=应计数字-营业应计数。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对于全体样本而言,累积营业应计数字在1992—2005 年变化不大,介于0.0974~0.0560(199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仅0.0147 除外),至于累积应计数字与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下列三个阶段:(1)1994—1997年,二者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具体而言,累积应计数字由0.2267增加至0.4034,增幅约2 倍,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由0.1596增加至0.3320,增幅亦约为2 倍。因此财务报告不稳健程度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1999年,二者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累积应计数由0.4034迅速滑落至0.1560,次年缓和上扬至0.2056,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趋势一致,先大幅减少再小幅回升。主要原因是1998 年中国进行大幅度会计改革,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追溯调整过去年度应收帐款、存货、长期投资以及短期投资的跌价损失等,过去潜亏挂帐的问题被迫浮现与解决,由于应计数字有自动回转的特性,因此1999 年趋势反转,形成相当特殊的型态。(3)1999 年后累积应计数字与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均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前者由0.2056 滑落至0.0206,后者由0.1496 降至-0.0768,显示样本公司财务报告明显趋于稳健。此段期间会计准则仍持续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架构,如2001 年将资产减损测试推展至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另外中国证监会在《证券法》颁布实施后,积极监管与惩处财务报表舞弊事件,此举亦发挥一定的成效。以上结果说明,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计数字与累积应计数字都发生了显著的降低,因此假说1-1获得支持。

将上海与深圳证券市场分开观察,发现其累积应计数字和其组成项目变化趋势与全体样本一致。具体如下:上海、深圳市场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1997—1998年分别大幅下滑0.1795、0.2032,1998—1999年分别小幅回升0.0077、0.0053,1999年起单调递减,财务报告明显趋于稳健。因此结果亦支持假说1-1。

(三)盈余反应好坏消息的时效性差异

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第二种度量方式是用盈余对于各种不同事件的反应程度进行度量,即对不利经济事件的迅速反应程度与对有利经济事件的延迟反应程度。参考过去文献,本文分别以正负报酬分别代表有利与不利的经济事件,并采用调整市场平均值后的同期盈余与正负报酬的关联性差异来检验1998 年前后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对于全体样本而言, 1992—1997年期间,β1为-0.293,显示盈余延迟确认坏消息(相对于好消息),财务报告并不稳健,但1998—2005年期间,β1转为0.641,符合预期方向且其p 值低于0.001,显示盈余对于坏消息(相对于好消息)有显著增额的反应,财务报告转为稳健,1998 年前后,β1值增加约3 倍,因此结果支持假说1-2。另外观察全部样本的(β0+β1)/β0,在1998—2005年为3.17, 显著大于1,支持财务报告稳健的预期,反观1992—1997年,β0与β1均为负且与预期方向相反,因此(β0+β1)/β0不具意义。

最后观察bias ,1992—1997年的bias值为-0.002,1998—2005年的bias值为0.006,由结果可知,1998年之后,bias的值由负变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理论上讲,bias值越大,财务报告越稳健。因此,以上回归结果说明,1998年之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谨慎性比以前年度有很大提高,因此bias结果亦支持假说1-2。

将样本分为上海证券市场与深圳证券市场进行观察。对于分样本而言,上海证券市场资料显示,β1在1998 年前后期间,其值由-0.170 转为0.809,(β0+β1)/β0在1998 年前后期间由-2.03 转为4.30,显著增加,bias 亦由-0.003 增加至0.005,因此结果支持1998 年起财务报告趋于稳健。深圳证券市场资料显示,β1在1998 年前后期间,其值由-0.978 转为0.491,(β0+β1)/β0在1998 年前后期间由-162 转为2.40,显著增加,bias 亦由-0.005 增加至0.004,深圳市场的实证资料同样显著支持1998 年起财务报告趋于稳健。因此分样本检验结果未发生改变,假说1-2亦获得支持。此结论与国内学者李增泉等(2003)、 赵春光(2004)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四)净值/市值比率

最后,我们以净值/市值比率对当期、前四期股票报酬与1998 年度虚拟变量进行回归来观察财务报告稳健程度在1998 年会计改革前后的变化,由于净值/市值比率越小代表财务报告越稳健,因此本文预期1998 年度虚拟变量的估计参数应显著为负。表4为检验结果,由结果可知,整体样本下的β0为-1.061,达到1%统计显著水平,显示1998 年起财务报告稳健程度显著高于1998 年以前年度,支持假说1-3。当期与前四期股票报酬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随递延期数增加而递减,显示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反应经济事件,延迟确认的现象随时间消逝而减少。

Pae等(2005)等人曾用期初的权益市场价值/权益帐面价值(P/B)来计量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发现盈余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同时,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来源于盈余的应计部分,而非现金流部分,这与会计应计导致了会计稳健性的观点一致。这意味着稳健性来自于两个因素:一个为会计准则的强制要求,另一个为诉讼风险的上升。因此,有了盈余稳健性和期初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负相关。本文的结论与以上学者基本相同,亦即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之间亦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在逐步提高。

将上海与深圳证券市场分开观察。对于上海证券市场而言,结果与整体样本类似,β0为-0.781,达到1%统计显著水平,当期与前四期股票报酬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随递延期数增加而递减,显示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反应经济事件,延迟确认的现象随时间消逝而减少。对于深圳证券市场而言,结果未发生变化,因此,分样本检验结果亦支持假说1-3。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于整体样本,还是对于分样本而言,三种度量方式均支持1998年会计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显著增加。

四、结 论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够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会计信息,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早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奉行稳健主义已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对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多重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变化。研究结果均支持1998年会计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显著增加。结果进一步揭示,我国在会计领域推行的各项会计改革与监管措施发挥了一定的成效。1998 年以前,中国证券市场法规不全,实施多头管理,相关机构权责重迭;会计准则陈旧僵化,许多资产潜亏挂账;会计师事务所附属于政府机构不具独立性等。从1998 年起,我国加速了与国际会审准则接轨的步调,“四项计提”与资产减损规范使得A 股过去潜亏挂账的问题获得改善,财务报告明显趋于稳健,A 股报表的比较性与信息透明度提升,市场参与者与信息中介业基于稳健性的考虑,也使得盈余质量显著提高。因此,自1998年之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在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陈旭东. 2006.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4): 59 - 65.

李增泉,卢文斌. 2003.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 会计研究(2):21-27.

赵春光. 2004. 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2):32-41.

BALL R, P KOTHARI S, ROBIN A. 2000.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February): 1-51.

BALL R, SHIVAKUMAR L. 2005. Earnings quality in U K private firm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83-128

BASU S. 1997.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 (December): 3-37.

BEAVER W H, RYAN S G . 2000. Biases and lags in book valu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ability of the book-to-market ratio to predict book return on equity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8 (Spring): 127-148.

CHEN K C, GUL F A, SU X. 1999. A comparison of reported earnings under Chinese GAAP vs. IAS: evidence from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J]. Accounting Horizons, 13 (June): 91-111.

CHEN K C, YUAN W H. 2004.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 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s issue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9 (July): 645-665.

DIETRICH R, MULLER K, RIEDL E. 2003. Using stock returns to determine bad versus good news to examine the conservatism of accounting earnings [R]. 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FELTHAM G E, OHLSON J A. 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spring):689-731.

GIVOLY D, HAYN C. 2000. The changing time-series properties of earnings, cash flows and accruals: has financial reporting become more conservativ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June): 287-320.

GIVOLY D, HAYN C, NATARAJAN A. 2006. Measuring conservatism [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les Working Paper.

HAW I M, QI D, WU W. 1999. Value relevance of earnings in a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 the case of A-shares in China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4 (October):337-347.

HEALY P M, PALEPU K G, RUBACK R S. 1992.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 (April): 135-175.

JIA Y. 2004. Essays on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D].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KOTHARI S P, LYS T, SMITH C W, WATTS R L. 1988. Auditor liability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3 (Fall): 307-339.

PAE J, THOMTON D, WEAKER M. 2005. The link between earnings conservatism and the price-to-book ratio [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2:693-719.

RYAN S G, ZAROWIN P A. 2003. Why has the contemporaneous linear returns earnings relation declined?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8 (April): 523-553.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稳健性;应计数字;盈余/报酬关系;净值/市值比率

一、引 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披露已成为外界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途径。为了消除各界对于我国a 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疑虑(chen,et al,1999;chen,et al,2004)),我国主管机构积极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接轨,并落实各项监管机制。学者们从各种角度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的问题。ball等(2000)以会计盈余作为变量,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不管是基于国内的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国际会计准则所编制的会计报告,都缺乏稳健性,而李增泉等(2003)利用同样的方法则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具有会计稳健性。赵春光(2004)则根据现金流量与应计利润的变化,对1994—2001年间会计盈余的谨慎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在1998 年之后中国会计盈余的谨慎性比以前年度有很大提高,会计盈余谨慎性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现金流量而不是应计利润。jia (2004)利用中国证券市场1993—2001年间的数据,对中国会计稳健性的时序变化以及中国制度背景特征是否能够解释会计稳健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诉讼风险的增加,会计稳健性增强;国有股少的公司,会计稳健性增加;银行贷款多的公司,会计稳健程度增强。研究结果提供了会计稳健性的诉讼和契约解释的证据。陈旭东(2006)运用basu(1997)模型,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分年度的会计稳健性以及行业特征。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证券市场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强化,中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稳健性在1998年后逐渐增强,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会计具有稳健性,并且会计稳健性具有行业特征,在制造业尤其明显。

然而,以上文献在研究会计盈余的稳健性问题时,多以单一度量的方式进行,例如有些文献从损益表观点切入,认为稳健性为“会计盈余对于好(坏)消息的确认、验证要求越不对称,会计处理越稳健”,有些文献从公司财务报告操纵权切入,以应计基础与现金基础差额的应计数字来观察稳健程度的变化。也有部分文献从资产负债表切入,以市值为评比标竿,认为稳健性是“权益证券净值对其市值向下偏误的程度”。然而dietrich等(2003),ball 等(2005)以及givoly等(2006)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以会计盈余作为单一度量方式存在一定的计量问题以及结果难以类推的问题,因此建议采用多重度量的方式,以加强结果的可比较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以多重度量的方式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跨期变化问题,并分析定义的不同是否会导致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研究设计

(一)假说建立

在我国,对稳健性原则的关注仅是近20年的事。1992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把谨慎性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 标志着中国会计改革向谨慎性迈出了第一步。1998 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的确认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制,财政部和证监会要求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扩大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同时对所有的上市公司要求对应收帐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通称“四项计提”。 除了上述“四项计提”的强制性规范外,1998 年会计改革还了7 号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现金流量表准则、资产负债表期后事项准则、债务重整与清算准则、收入准则、投资准则、建造合同准则、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准则(haw,et al ,1999)等,希望藉此提高财务报表的稳健性。后续的会计改革中,稳健惯例仍然占据了改革的主导方向,2000 年《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要求对能合理确定金额和未来很可能发生的或有损失,应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即计入当期损益) ,但不得确认或有收益。2000 年12 月29 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取代《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包括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这进一步说明了稳健性原则在我国得到了充分运用。基于上文所述,本文预期1998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将显著增加。

由于文献上对于稳健性并没有一致的操作性定义,因此,本文将采用多重度量方式来检验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基于文献考察,我们以以下三种模式定义稳健性:一是应计数字的符号及幅度变化;二是盈余确认好坏消息的时效性差异;三是净值与市值进行比较时的比率变化。上述三种度量方式中,由于应计数字受限于会计准则规范,本文进一步以累积应计数字度量,其余两种度量方式由于涉及到好、坏消息确认的不对称以及权益市值与账面价值的落差程度,因此可较完整地捕捉到管理阶层与审计人员对于财务报告的稳健态度。据此,建立如下三个假说:

假说1-1: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 股上市公司应计数字与累积应计数字显著降低。

假说1-2: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 股上市公司盈余确认坏消息的时效性,相对于好消息,显著增加。

假说1-3: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 股上市公司净值/市值比率显著降低。

(二)稳健性变量的度量

根据上文所述,本文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定义财务报告的稳健性,下面分别叙述之。

1.以各期应计数字与累积应计数字的符号与变化幅度定义稳健性

本文首先以应计数字的变化定义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在理论上,应计数字一般是指会计盈余与营业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理论界之所以以应计数字作为稳健性的代表变量,是因为会计盈余与营业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中隐含了管理阶层对于财务报告的操纵权(givoly,et al,2000)。显然,当应计数字显著为负时,表示管理当局采用了减少盈余的会计方法,此时会计政策相对稳健,而当应计数字显著为正时,表示管理当局采用了增加盈余的会计方法,此时会计政策相对不稳健。因此,以应计数字作为稳健性的代表变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按照会计准则规范,应计数字一般具有返转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各类商业交易具有跨期度量与确认的特性,本期的稳健处理可能造成未来各期盈余的不稳健结果,因此本文除了观察各期应计数字的正(负)以推论各期财务报告的稳健(不稳健)性外,还观察样本公司各期累积净利润与其各期累积营业现金流量的差异,亦即累积应计数字,来分析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givoly 等(2000)将累积应计数字分解为累积营业应计数字和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前者主要来自日常营运以及销货增长,管理当局可操纵的空间较小;后者主要来自组织重整、资产处分、递延收益以及资产冲销等项目,管理当局操纵空间较大。因此,相对于前者,后者更能代表管理阶层财务报告的策略。本文亦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考察样本公司在所考察期间内各期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为进行对比,本文亦列出所有各期累积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考虑公司规模差异,各数字均以期初总资产予以相除。依据预期,1998 年以后财务报告会趋于稳健,因此,1998 年之后的应计数字会显著小于1998 年之前,所有公司累积应计数字,特别是所有公司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在1998年后应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2.以盈余反应好坏消息的时效性差异定义稳健性

从文献来看,以“会计盈余对各类消息反应的对称与不对称确认程度”来定义财务报告稳健性是学者们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国内学者大都如此。此思想来源于basu(1997)等人。basu(1997)从损益表观点出发,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盈余对于好(坏)消息的确认,要求严格(宽松)的验证,验证要求越不对称,会计处理越稳健”。由于股票市场反应所有信息,因此该文以正(负)的股票报酬替代好(坏)消息,以此来研究稳健性的变化问题。依据上述稳健性定义,同期盈余与负报酬关系应显著大于同期盈余与正报酬关系。

对于盈余与股票报酬的度量方式,学者们一般采取未经调整的原始数据或以市场平均值调整过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然而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由于政府经常对证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向来有政策股市之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采用调整市场平均值后的盈余与报酬建构下列回归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

aepsit=α0+α1×darit+β0arit+β1arit×darit+εit(1)

其中:aepsit代表i 公司第t 期调整后的每股盈余;arit代表i公司第t期调整后的股票报酬;darit代表调整后的股票报酬正负的虚拟变量,arit小于零为1,否则为0;εit代表i 公司第t 期误差项。依据稳健性定义,β1度量盈余对于坏消息的增额确认程度(相对于好消息),应显著大于0;至于(β0+β1)/β0则代表盈余对于坏/好消息确认的敏感度差异,应显著大于1。本文预期1998 年以后财务报告会趋于稳健,因此1998 年以后的β1应显著大于1998 年以前的β1,且1998 年以后的(β0+β1)/β0应显著大于1998 年以前的(β0+β1)/β0。

3.以净值/市值比率定义稳健性

feltham等(1995)从资产负债表观点切入,认为稳健性是“权益净值相对于权益市值向下偏误的程度”。之所以以净值与市值比率定义稳健性,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稳健会计的不对称确认使得净值持续低于市值;另一是递延政策的使用也可使得净值暂时低于市值(beaver,et al,2000)。因此,以此定义稳健性,也在学术界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在此定义中,一般以净值/市值比率对当期与过去各期股票报酬进行回归的方式来研究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变化。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股票报酬对净值/市值比率的影响一般随着递延期数增加而减少,考虑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较短,为了解1998 年前后转折变化以及避免样本数大量流失,本文参照ryan 等(2003)等人的研究方法,将递延期数采取四期,由此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btmit=α+β0d1998+β1rit+β2rit-1+β3rit-2+β4rit-3+β5rit-4+εit(2)

其中:btmit代表i 公司第t 期净值/市值比率,以期末普通股权益账面价值除以其市值;d1998 为虚拟变量,1 代表1998年(含)会计改革后,0 代表1998年会计改革之前;rit-k代表i 公司第t-k 期的股票报酬;εit代表i 公司第t 期误差项。依据本研究预期,1998 年以后财务报告会趋于稳健,净值/市值比率变小,因此应显著为负,至于当期与前期股票报酬的估计系数代表递延确认,因此预期符号为负。

(三)选样标准与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1992—2005年所有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交易的a股公司。鉴于上市公司在ipo当年的会计盈余与其他年度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剔除了当年ipo的公司、当年停牌超过1个月的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另外本文亦排除金融保险业公司,因其会计政策与制度有特殊的规范,与一般产业有所不同。本文数据全部取自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的csmar数据库2006年版。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年度盈余、年度营业现金流量与年度应计数字变化

表1为在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 股的上市公司14 年来会计盈余与营业现金流量的时间序列型态,前者代表应计基础的获利指标,后者代表现金基础的获利指标,另外考虑截面样本公司的规模差异,本文以总资产对上述两指标予以平均,相除后分别简称为roa 与cfoa。

注:roa=盈余/总资产;cfoa=营业现金流量/总资产。中国上市公司1998 年起才提供现金流量表,因此1998 年之前的营业现金流量依下式估计:营业现金流量=盈余-(流动资产变动数-流动负债变动数-现金`变动数-折旧与摊销+未来1年到期长期负债变动数)。

由表1左半部分可以看出,中国证券市场应计基础的亏损比率(roa<0),虽非单调递增但仍呈现攀升的趋势,1998年之前明显偏低,介于1.04%~10.24%;1998 年之后(含)亏损比率居高不下,介于10.04%~21.32%。进一步观察roa平均数,可以发现由1993 年的0.081 逐年下滑至2005年的0.021;roa 中位数亦呈现相似型态,由1993 年的0.072单调递减至2005 年的0.020。上述应计基础指标roa 显示,1998 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亏损比率上升与报告盈余恶化的现象特别明显,由于1998 年中国进行了大幅度的会计改革,因此上述现象究竟是上市公司经济绩效的实质下滑所致,还是由会计政策的影响所致,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下面我们改用cfoa进行分析。

表1右半部分为改用cfoa 度量公司绩效的结果(healy,et al,1992; givoly,et al,2000)。由结果可知,cfoa 为负值的比率逐年减少,1998 年以后更为明显。进一步观察cfoa 平均数, 1998 年为转折年度,之前cfoa 平均数均为负值但呈现改善的迹象,由于1998 年之前中国证券市场未要求上市公司提供现金流量表,该数据系估计所得,实证结果难以避免度量误差。但在1998 年之后,上市公司提供现金流量资料,可信度提高,cfoa 平均数由负转正且波动不大,介于0.040~0.051,显示公司绩效平稳改善,cfoa 中位数趋势类似,同样支持公司经济绩效在1998 年之后明显改善且相当平稳。由表1左右对照可发现,全体样本roa 与cfoa 趋势相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亏损比率上升以及报告盈余衰退主要来自于会计应计数字的变化,而非上市公司经济绩效的实质下滑所致。

将表1中的roa平均数与cfoa平均数分别进行平减,可得应计数字的变化。结果显示,由于全体样本的roa在1992—1997年间均大于cfoa,因此1992—1997年间的应计数字皆为正,但1998—2005年期间的roa 均小于cfoa,因此1998—2005各年的应计数字皆为负。实证结果显示,在1998年之前,上市公司的管理阶层有利用财务报告操纵权来调节账面盈余的做法,但在1998年之后则采取了相反的方法。因此,我们可得到如下初步结论:从应计数字来看,相对于1998 年之前,1998 年之后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账面盈余日趋稳健。

(二)累积应计数字、累积营业应计数字以及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变化

由于年度的应计数字具有自动回转的特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观察样本公司逐年累积的应计数字变化,累积应计数字部分反应公司财务报告策略(包括会计改革的强制性规范与管理阶层自愿性的会计选择),部分反应公司营运变化,为了排除营运变化的干扰效果,本研究进一步拆解累积应计数字为营业性质与非营业性质,并特别观察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以捕捉财务报告策略逐期变化的纯粹效果。其中变量拆解过程如下:(1)应计数字=盈余-营业现金流量;(2)营业应计数=应收帐款变动数+存货变动数+预付费用变动数-应付帐款变动数-应付税金变动数;(3)非营业应计数=应计数字-营业应计数。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对于全体样本而言,累积营业应计数字在1992—2005 年变化不大,介于0.0974~0.0560(199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仅0.0147 除外),至于累积应计数字与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下列三个阶段:(1)1994—1997年,二者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具体而言,累积应计数字由0.2267增加至0.4034,增幅约2 倍,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由0.1596增加至0.3320,增幅亦约为2 倍。因此财务报告不稳健程度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1999年,二者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累积应计数由0.4034迅速滑落至0.1560,次年缓和上扬至0.2056,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趋势一致,先大幅减少再小幅回升。主要原因是1998 年中国进行大幅度会计改革,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追溯调整过去年度应收帐款、存货、长期投资以及短期投资的跌价损失等,过去潜亏挂帐的问题被迫浮现与解决,由于应计数字有自动回转的特性,因此1999 年趋势反转,形成相当特殊的型态。(3)1999 年后累积应计数字与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均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前者由0.2056 滑落至0.0206,后者由0.1496 降至-0.0768,显示样本公司财务报告明显趋于稳健。此段期间会计准则仍持续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架构,如2001 年将资产减损测试推展至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另外中国证监会在《证券法》颁布实施后,积极监管与惩处财务报表舞弊事件,此举亦发挥一定的成效。以上结果说明,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计数字与累积应计数字都发生了显著的降低,因此假说1-1获得支持。

将上海与深圳证券市场分开观察,发现其累积应计数字和其组成项目变化趋势与全体样本一致。具体如下:上海、深圳市场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1997—1998年分别大幅下滑0.1795、0.2032,1998—1999年分别小幅回升0.0077、0.0053,1999年起单调递减,财务报告明显趋于稳健。因此结果亦支持假说1-1。

(三)盈余反应好坏消息的时效性差异

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第二种度量方式是用盈余对于各种不同事件的反应程度进行度量,即对不利经济事件的迅速反应程度与对有利经济事件的延迟反应程度。参考过去文献,本文分别以正负报酬分别代表有利与不利的经济事件,并采用调整市场平均值后的同期盈余与正负报酬的关联性差异来检验1998 年前后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对于全体样本而言, 1992—1997年期间,β1为-0.293,显示盈余延迟确认坏消息(相对于好消息),财务报告并不稳健,但1998—2005年期间,β1转为0.641,符合预期方向且其p 值低于0.001,显示盈余对于坏消息(相对于好消息)有显著增额的反应,财务报告转为稳健,1998 年前后,β1值增加约3 倍,因此结果支持假说1-2。另外观察全部样本的(β0+β1)/β0,在1998—2005年为3.17, 显著大于1,支持财务报告稳健的预期,反观1992—1997年,β0与β1均为负且与预期方向相反,因此(β0+β1)/β0不具意义。

最后观察bias ,1992—1997年的bias值为-0.002,1998—2005年的bias值为0.006,由结果可知,1998年之后,bias的值由负变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理论上讲,bias值越大,财务报告越稳健。因此,以上回归结果说明,1998年之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谨慎性比以前年度有很大提高,因此bias结果亦支持假说1-2。

将样本分为上海证券市场与深圳证券市场进行观察。对于分样本而言,上海证券市场资料显示,β1在1998 年前后期间,其值由-0.170 转为0.809,(β0+β1)/β0在1998 年前后期间由-2.03 转为4.30,显著增加,bias 亦由-0.003 增加至0.005,因此结果支持1998 年起财务报告趋于稳健。深圳证券市场资料显示,β1在1998 年前后期间,其值由-0.978 转为0.491,(β0+β1)/β0在1998 年前后期间由-162 转为2.40,显著增加,bias 亦由-0.005 增加至0.004,深圳市场的实证资料同样显著支持1998 年起财务报告趋于稳健。因此分样本检验结果未发生改变,假说1-2亦获得支持。此结论与国内学者李增泉等(2003)、 赵春光(2004)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四)净值/市值比率

最后,我们以净值/市值比率对当期、前四期股票报酬与1998 年度虚拟变量进行回归来观察财务报告稳健程度在1998 年会计改革前后的变化,由于净值/市值比率越小代表财务报告越稳健,因此本文预期1998 年度虚拟变量的估计参数应显著为负。表4为检验结果,由结果可知,整体样本下的β0为-1.061,达到1%统计显著水平,显示1998 年起财务报告稳健程度显著高于1998 年以前年度,支持假说1-3。当期与前四期股票报酬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随递延期数增加而递减,显示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反应经济事件,延迟确认的现象随时间消逝而减少。 

pae等(2005)等人曾用期初的权益市场价值/权益帐面价值(p/b)来计量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发现盈余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同时,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来源于盈余的应计部分,而非现金流部分,这与会计应计导致了会计稳健性的观点一致。这意味着稳健性来自于两个因素:一个为会计准则的强制要求,另一个为诉讼风险的上升。因此,有了盈余稳健性和期初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负相关。本文的结论与以上学者基本相同,亦即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之间亦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在逐步提高。

将上海与深圳证券市场分开观察。对于上海证券市场而言,结果与整体样本类似,β0为-0.781,达到1%统计显著水平,当期与前四期股票报酬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随递延期数增加而递减,显示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反应经济事件,延迟确认的现象随时间消逝而减少。对于深圳证券市场而言,结果未发生变化,因此,分样本检验结果亦支持假说1-3。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于整体样本,还是对于分样本而言,三种度量方式均支持1998年会计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显著增加。

四、结 论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够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会计信息,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早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奉行稳健主义已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对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多重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变化。研究结果均支持1998年会计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显著增加。结果进一步揭示,我国在会计领域推行的各项会计改革与监管措施发挥了一定的成效。1998 年以前,中国证券市场法规不全,实施多头管理,相关机构权责重迭;会计准则陈旧僵化,许多资产潜亏挂账;会计师事务所附属于政府机构不具独立性等。从1998 年起,我国加速了与国际会审准则接轨的步调,“四项计提”与资产减损规范使得a 股过去潜亏挂账的问题获得改善,财务报告明显趋于稳健,a 股报表的比较性与信息透明度提升,市场参与者与信息中介业基于稳健性的考虑,也使得盈余质量显著提高。因此,自1998年之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在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陈旭东. 2006.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4): 59 - 65.

李增泉,卢文斌. 2003.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 会计研究(2):21-27.

赵春光. 2004. 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2):32-41.

ball r, p kothari s, robin a. 2000.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february): 1-51.

ball r, shivakumar l. 2005. earnings quality in u k private firm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83-128

basu s. 1997.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 (december): 3-37.

beaver w h, ryan s g . 2000. biases and lags in book valu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ability of the book-to-market ratio to predict book return on equity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8 (spring): 127-148.

chen k c, gul f a, su x. 1999. a comparison of reported earnings under chinese gaap vs. ias: evidence from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j]. accounting horizons, 13 (june): 91-111.

chen k c, yuan w h. 2004.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 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s issue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9 (july): 645-665.

dietrich r, muller k, riedl e. 2003. using stock returns to determine bad versus good news to examine the conservatism of accounting earnings [r]. 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feltham g e, ohlson j a. 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spring):689-731.

givoly d, hayn c. 2000. the changing time-series properties of earnings, cash flows and accruals: has financial reporting become more conservativ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june): 287-320.

givoly d, hayn c, natarajan a. 2006. measuring conservatism [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les working paper.

haw i m, qi d, wu w. 1999. value relevance of earnings in a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 the case of a-shares in china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4 (october):337-347.

healy p m, palepu k g, ruback r s. 1992.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 (april): 135-175.

jia y. 2004. essays on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d].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kothari s p, lys t, smith c w, watts r l. 1988. auditor liability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3 (fall): 307-339.

pae j, thomton d, weaker m. 2005. the link between earnings conservatism and the price-to-book ratio [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2:693-719.

ryan s g, zarowin p a. 2003. why has the contemporaneous linear returns earnings relation declined?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8 (april): 523-553.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10篇

卖方市场洛阳纸贵

虽说本次发行国债的总额高达亿元,是今年一期国债亿元的近倍,但心急的市民还是早早赶到各银行网点排起长队,有的银行网点凌晨点就有人来了。据有关银行统计,历次国债的购买,中老年人都毫无例外是主力军。究其原因,稳健性是他们理财的首要需求。但目前境内具备稳健性特征的理财产品,可以说是洛阳纸贵。正因是绝对的卖方市场,部分银行对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销售甚至“遮遮掩掩”,不愿宣传。比如在人民币理财市场空档一段时间后,某银行在本月日悄悄推出一款个月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为,据了解,此款产品预计发行期是日到日,然而在未经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不到两天就已售磬。

货币基金优势不俗

具备稳健特征的理财产品真的这么少吗?事实并非如此。人民币理财产品刚面世不久,媒体就拿其与货币市场基金比较,尽管各有千秋,但除了少数几家货币市场基金热销外,整体看,货币市场基金的销售情况好像没有人民币理财产品火爆。但实践证明,前者的流动性不但远强于后者,收益率也明显存在优势。从最新资料来看,虽然与前期相比,收益率已有下降,但日年化收益率超过的比比皆是,而人民币理财产品年收益率早已回到之下。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公共财政 特征 稳健财政政策

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以及各类支出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它综合反映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相适应,财政体制也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特征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是政府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分配模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建设财政”模式相比,公共财政具有以下特征:

1、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它是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提出的需要。具有突出的特征:一是整体性,它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提出的共同需要,而不是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别提出的个体或局部需要。二是集中性,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三是强制性,它只能依托政治权力、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而不能依托个人意愿、通过市场交换行为来实现。因此,社会公共需要实质上就是不能通过市场得到满足的需要,或者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必须由政府来提供的需要。

2、立足于非赢利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行为主体,其行为的动机是利润最大化,它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牟利的目的。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为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为了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措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也就是说,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完全调节的地方,财政一般不得介入,以免妨碍公平竞争,浪费国家财力;只有在市场机制调节不到或调节不好而影响社会整体利益的地方,财政才有介入的必要。

二、我国要推进稳健的财政政策。

近年来在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十六字方针下,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等进行了卓有成效地解决,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三农”、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财政部门安排了142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6亿多种粮农民享受到实惠。同时,财政部门还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等事业发展。2006年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8.88%的县(市、区)。

2、是控制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2950亿元,比2005年预算减少5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下降到1.5%左右。同时,财政部还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并且主动配合调整国债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用于农业、科教文卫、就业和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十一五”规划顺利进行的重点项目建设,并且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有效缓解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

3、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协调。这是自然环境、历史和经济条件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适时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先后于1999年、2003年和2005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过1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区域发展格局出现了积极变化。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各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稳健财政政策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政府推进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经过两年的发展实践,该财政政策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地推进稳健财政政策,并且科学推进稳健财政政策更要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严格控制各项政府支出增长和压缩财政支出的规模。近年来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就要想方设法控制预算内财政支出的增长,起码不要有超出预算的支出增加,并且在必要时动用行政性手段扩大控制支出增长的范围,将预算外、制度外政府支出的增长减少到最低限度;与此同时,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工程。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有力地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2、要更注重在财政支出总量控制下的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经济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局部地区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某些行业或地区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调整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债投资的使用方向和结构。

3、稳健财政政策应该大力配合目前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货币政策继2008年“从紧”和2009年、2010年“ 适度宽松”后,再次回归长期实施的“稳健”。“货币超发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根本因素。”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赵涛说,当前物价上涨,反映了“适度宽松”货币供应量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滞后影响已显现。缓解通胀压力,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逐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到合理水平;同时要控制新增贷款规模。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   

[2]郭卫红.刍议我国稳健的财政政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4).   

[3]许春霞.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2).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12篇

一、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1.稳健性原则概述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致使企业所遇到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在经济过程中的不确定事项越来越多,造成了会计核算的困难和随意。会计处理不确定事项的数量增加和难度增加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在复杂的市场发展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风险,实施稳健性原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在风险实际发生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并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稳健性原则作为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被国家会计准则作出明确规定,且被众多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采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已的具体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该准则说明明确将稳健性原则列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重要要求,并完善了稳健性要求在财务中所涉及的范围,对稳健性原则的实施要贯彻整个会计处理过程的始终,并不仅局限于对企业营收和支出的关注,还要求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科目谨慎地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同时在对会计制度的学习中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在遵循稳健性的前提下再深化对会计信息质量再认识,加强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

2.稳健性观点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再认识

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则,与其他信息质量要求之间存在着目标一致性,相互联系融合,共同为有效率、有效果地披露会计信息服务,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首先在实务中,根据稳健性原则对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核算仅仅只是估算,并不能保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比如为确保谨慎性而对无形资产计提的折旧和减值,由于资产本身的难以计量性,加上种种客观或者主观因素的限制,无论选择何种计量方式,最终计量的价值仍会与该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偏差。其次稳健性原则要求的不高估利润且不能低估费用,其实质上是以消极的态度对企业的事项核算特别是是针对不确定事项作出选择,但有时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扭曲,导致这种消极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缺乏相关性。并且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事项的不确定性难以一致也难以评估。即使依据稳健性原则对事项进行谨慎评估核算,但对于不确定性较大的事项依照当下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仍容易导致会计核算错误,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由于稳健性原则与其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因而在稳健性的观点下,不能刻板地盲目追求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绝对准确性,要结合当下的市场环境,遵循稳健性原则谨慎地选择计量基础和核算方式。例如在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金融资产进行核算时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的选择,根据稳健性原则,不能仅简单地按照真实的交易价格进行核算,还需要分析该资产自身的性质以及所处的市场情况,谨慎地选择计量基础和核算方式,以此完成会计处理。因此在稳健性原则下,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须更加灵活,在考虑交易事项的性质和会?处理所要达成的目的的前提下,保证财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质量中的种种要求,得出高质量的会计结论。

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1.从行业环境看

尽管稳健性观点下的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从宏观上看,由于当下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间贸易的增强导致的国际贸易竞争带来的经济不确定因素加大,日益要求企业财务会计在核算记录的过程中保持谨慎稳健的态度。而从微观的角度上看,众多企业面临着所有制结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的挑战,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在此背景下,企业的会计计量更需要稳健性原则的保障,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和各个相关利益方作出正确的决策。

2.从税收看

税收也是稳健性原则在实务运用中起到重大作用的领域。除了免税企业之外,其余企业都要履行纳税义务,定期缴纳企业所得税。在进行税收计算时,合理地进行税务筹划是减少税负,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应纳税额的计算时会严格遵守会计稳健性原则,不低估费用,不高估收益。这种做法既保障了企业利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政府监管部门、股东和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以根据企业的申税纳税情况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推算出企业实际的收入费用情况。

3.从平衡各方综合利益看

在商业经济发展的早期,企业仅仅由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组成。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的不断变革,以及股份制结构理念的推行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产生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所有制结构,与企业之间具有利益往来的关联者增加。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在决定会计核算基础时,不仅仅要考虑自身和公司的利益,还要考虑其他各关联方特别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因此为了综合平衡各方的经济利益,一是稳健性原则可以适当避免管理当局过高地估计企业的资产和利润,限制对股东发放过高的股利,从而起到了保护债权人和其他利益方权益的作用。二是稳健性原则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利益和费用的核算更加谨慎和认真,避免过高的盈利率导致的股东诉讼,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提高稳健性在会计核算中应用水平的举措

1.健全相关会计制度,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

健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是保障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水平的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方式。尽管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对稳健性原则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依然对完善各项具体制度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加大对不确定事项的披露规定。同时在有法规可依、有制度可遵循的背景下还需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近年来,许多企业财务丑闻的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没有遵循稳健性原则而高估企业资产和利润,低估企业负债和费用。这些丑闻引起不仅股东、债权人还有社会公众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因此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工作是提高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有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2.改革企业的治理机制

改革企业的治理机制要求企业依据自身的所有制结构进行各项针对性的变革,其中包括对财务会计处理的变革。良好的治理机制可以帮助管理决策者进行恰当的决策,约束管理者在进行财务披露时保持谨慎而稳健的态度,缓解管理层高估企业利润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要求公司上下严格遵循该内控制度。良好的内控制度是发展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的保障之一,而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保障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受企业内控系统的约束和监督,以及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保持谨慎认真的态度。

3.激励推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下财务人员必须是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优秀能力素质的高端人才,首先财会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谨慎性需要整个行业的支持,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企业相关的财会部门可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和思想道德上的培训,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保证持有谨慎稳健的态度下追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准确。其次会计人员自身要保持对会计信息的谨慎性,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是帮助自身熟练地掌握工作内容,而使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等相关要求。及?r学习和更新对会计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学习和理解,在进行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始终保持应有的谨慎,在实践中以稳健的态度有效率、有效果地进行会计处理工作。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稳健性;原因;影响

会计稳健性又名谨慎性,是会计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FASB都在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稳健性。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明确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

一、会计稳健性的界定及引入

早在中世纪的欧洲,就有会计人员开始遵循稳健性原则,早期稳健性是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冲击促使美国对财务会计记账和报告进行深刻反省,稳健性原则受普遍重视。美国稳健性原则的运用是是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的,最初是用在财产托管人解脱受托职责的策略。早期稳健性是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冲击促使美国对财务会计记账和报告进行深刻反省,稳健性原则受普遍重视。美国FASB将会计地位:“企业为了谨慎,确保商业界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考虑到,因此,如果在以后收到或者支付两个估计会有存在的可能性,就要使用部位乐观的估计数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准则中就把稳健的原则作为三要素之一,对于稳健性:“在不确定的谨慎条件下,需要判断出估计中有含有 的审慎程度,例如资产或者收益人不能估评。”

在国内,稳健性被认为是操纵会计数字工具,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是被禁止的。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就引入稳健性原则进行激烈争论。徐政旦和吴诚之认为财务健康原则是适合国情的,会计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财务情况和数据必须要确实,必须对预计收益和损失要做到实事求是的分析。会计稳健性原则开始步入当中是因为1985年7月1日起《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实施。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切规定了12项原则之会计核算,首当其冲是:“会计核算应该遵照稳健性原则的规定,损失和费用也有可能出现在合理核算中”。《会计法》是1999年修订成功的,第26条明确规定,公司、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必须将稳健性原则贯彻其中。

二、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一般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契约、诉讼、税收和政府管制。契约是会计稳健性最早来源,也是会计稳健性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就契约而言,报酬契约以及债务契约是会计职业的稳健性的主要需求。既可以推延盈余报酬也可以延辞股东确保责任权人利用的支付。保证股东利益,稳健会计信息是由不对称支付、有限责任嗦导致的风险以及有限责任期、不对称信息。降低不完全契约致使管理层对责权人以及股东、股东对余责权人利益的占有、控股持有股东对中小股东、有效的限制了管理层出现递减管理者得判断偏差和机会主义行为。就诉讼而言,相对于低估企业利润和净资产,企业管理层在高估利润和净资产时候更易面临诉风险。英美法系体现对投资者更高的保护程度,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可以预期到更大的诉讼成本,必须要采取不稳健会计政策,这样的话,大陆法系国家会计稳健性比英美法系国家低。有严格诉讼威胁及实施体制的美国公司稳健性更高。

就税收而言,当应税收益与报告盈余挂钩时,利用加速确认费用和递延确认营业收入降低税收现值,前提是公司的收益和应税收入总共利率保持增长,才会有通过延缓收入确认来降低税收的现金值的动力。只有应税收益计算依靠着财务报告,那么才会对稳健性原则有作用。针对管理制度,上市的公司不切实际的上报利润就会更加激起投资者对监督机关的不满,监督管理部门应倾向稳健性原则,这样企业财务报告才会在监督部门的管理下变得稳健。在英国,英国政府对会计制度制约较小,而且预期诉讼成本很低,稳健性相对于美国低。当公众对稳健性有需求时,监管层会趋于满足。我国对稳健性研究集中于会计准则管制,经历四次会计制度深入变革,会计稳健性经历了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李远鹏和李若山提出,在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都由于退市管制制度导致亏损时选择稳健,从而在盈利时则不选择稳健会计政策[2]。

三、会计稳健性的现实影响

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债权和股权有影响。对公司债务成本而言,贷款方当然也更愿意与各方面妥当的借款人合作,这样一来能够降低风险成本,即使是低利率的贷款,从风险角度讲也更为划算,能够保证财务报告的文件,降低相关成本,使贷款人承担风险更低;稳健性还可帮公司获得较低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成本。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关系密切,较高的稳健性不仅能够减轻债券持有人与企业股东之间利益冲突,更能够缓解企业因债务而产生的成本,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债权人受益于会计稳健性提供的违约信号,他们更愿意为更加稳健的借款人提供更加低利率额贷款。债务人会计能够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降低差价,让贷款人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稳健,从而也从客观方面降低企业因债务协议产生的信息成本,在降低信息成本的同时也能够提升二级市场交易效率。稳健性可以使贷款人可降低违约风险,也可以使借款人获得较低的事前贷款利息。王亮飞和潘宁认为,会计盈余的及时性较低的话会影响股权结构,从而也会影响其向高成本的监督机制发展,由此也会引发股权向部分股东集中靠拢[3]。

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具有强大影响的因素则是会计的稳健性。如果企事业单位采取比较稳定的政策,那么在管理的时候就会碰到更多令企业不好拒绝的项目,从而促使企业将资源配置到更为i帧过去的项目当中,这样便会使事业更早的从损失中走出来。在稳健的政策带动下,企业经营者能够快速的对投机机会的变动做出反应,在某些国家,所有权比较分散,这样造成稳健性对投资的作用更大。相对于股市,投资者过低的对企业的前景进行预期的猜想,过低的估计企业的价值,当揭露了正确的子信息后,投资者便会调高自己的预期值,然后股票价格回升,得到丰额的回报。激进的会计政策于此一样,稳健的财政政策同样会使投资者对未来预期错误,只是两者背道而驰。(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徐政旦,吴诚之.1981.关于确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的探讨[J].上海会计,2:2-12.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政策措施

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我国于2005年开始施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当时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这个政策已经实施三年了。

在2007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双防”目标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两会上,“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被确定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2008年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第一次会议开幕式结束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08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主要在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稳健财政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下去,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及目标有何联系,应如何具体实施,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阐释。

一、稳健财政政策的涵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直接使用调节税收或增减政府支出的方法以达到特定经济目标的政策及措施。在经济学经典著作中,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类,未曾有稳健财政政策的归类。

按照传统的观点,根据预算所处的不同状况,即赤字、平衡和结余,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中性和紧缩性三种形态。从总量的角度理解,稳健财政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类似,即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不产生刺激性或抑制性的影响,要求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不搞赤字,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果现实运行中的是赤字财政,赤字水平不提高、国债负担不加重,实质上也是财政收支在原有基础上保持平衡,也体现了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它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方向上: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都是一种总量上的“逆风向”的反周期操作,防止社会总需求的大起大落引发宏观经济剧烈波动,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负面作用;稳健财政政策,是介于扩张与紧缩之间的一种财政政策,它不是总量的反周期操作。但是稳健财政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又有本质的区别,中性财政政策作为一种总量财政政策,以总需求保持中性为目标,既不扩张需求,也不紧缩需求,以财政平衡为手段,一方面压缩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收入,在结构上没有特别的要求。而稳健财政政策是一种总量和结构相结合的混合财政政策,除了总量上的调整,更注重于结构的导向性操作,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促进瓶颈、短缺部门发展的同时,控制那些偏热行业的过快增长,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稳健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首次面临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低谷,以及处于有效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财政政策偏向积极。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并在2005年使财政政策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4年以来,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下我国经济积极接近“软着陆”,同时市场经济也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减速,导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时我们还面临高通胀风险,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需要运用财政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正是这两方面是我们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原因。

首先来看一下中国当前经济结构的特征,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择其要者,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归纳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征。

第一,总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偏弱、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偏高,成为内需不足问题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研究显示。总需求的各个构成部分对GDP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和投资分别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分带动GDP增长1.05、0.51和0.44个百分点,而净出口的增长率对中国长期GDP的影响不显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最有效的。但是,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超过消费,2003、2004年其贡献远远超过消费,2005、2006年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证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投资高增长和出口高增长,而消费增长则相对慢于投资增长(不足其速度的一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增长模式加剧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消费与积累之间的矛盾,也影响经济增长的效率。

第二,我国的经济结构,长期处于重工业比例过重,农业和第三产业比例过轻的不合理状态。

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在一半左右,农业的贡献长期不足一成,近三年甚至还有下降趋势。2002年之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有下降趋势。拉动作用不同,说明产业发展的不同,也反映了经济结构的问题所在。另外,工业部门内部投资结构失调,如商业性投资主要集中于原材料工业,过度向重化工业倾斜。2003-200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增长率分别是总工业投资增长率的数倍。这反映了结构问题的复杂。而且往往这些行业带来恶化的成本,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第二产业的棘轮而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十分明显。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尽管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存在差异。这几年,城乡人均纯收入之比又逐年上升,2006年达到3.28(2002年为3.11,1978年为2.57)。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的东部沿海较发达、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早期、西部地区总体还较落后的梯度格局十分严峻。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9293元,中部地区为10513元,西部地区为10051元,东北地区为18284元,东部是中部的2.43倍,是西部的2.75倍,是东北地区的1.51倍。从投资结构角度看,东部地区国家投资比重小,自筹资金能力相对较强,可利用的资金较多,中西部等区域的投资主要依靠国家预算内投资,自筹资金、可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不足,未形成良性的投资基金运行机制。

第四,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均衡,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业,而且这种加工往往来源于外贸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我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其中的显著特征是进出口额日益扩大,从2000年的1154.40亿美元到2006年的17604.00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到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总额达到了1774亿美元,2007年的贸易顺差额进一步上升到2381亿美元。

由表3可以看出出口连年递增,这直接导致了大量贸易顺差。但是占有出口产品一半以上的是加工出口,并且调查这种大量加工出口往往是由于外贸企业在中国进行产品加工并出口。这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不合理性,以及国内产业竞争力不足问题。进入今年以后,美国经济受次贷问题的影响出现的经济下滑对我国外贸出口也出现了明显影响。一月,我国对美国出口额增长5.5%,二月增长0.4%。从外贸顺差看,去年一至二月外贸顺差为390多亿美元,而2008年前两月减至280多亿美元。这种顺差的减少表明我国经济的外部需求在收缩,也预示对外贸易结构有待改善。

这四大经济结构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质量,还会影响经济中各种变量的平衡;不仅会加剧社会生产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还会加剧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中的社会矛盾,正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积极的,紧缩的,还是中性的都只能在总量上对经济起作用,对结构改善效果不明显,而稳健的财政政策在调控财政收支供需总量的平衡的同时,有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们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面对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等外部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就要求我们的政策“相机抉择”灵活度加大,况且我国国内通胀压力非常大,货币政策已经“从紧”,其可能加重引起经济下滑的可能性。应对不确定的风险,就需要财政政策具有足够弹性,在防止经济下滑上,财政政策也应该担起重任,对冲掉信贷紧缩风险,扩大内需,与货币政策协作最后完成经济软着陆的目标。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总量的财政政策弹性都不大,不能很好地相机抉择,只有稳健的财政政策才能担此重任,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和操作预留广大的空间和余地。

三、坚持实施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对策措施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必然的,但尽管同样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当前特殊的环境下必然需要有其对应的具体对策措施,下面就上文提到的各种现状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针对总需求结构的不均衡问题,调整预算解决。财政预算的调整,一是要压缩项目。可有可无的项目、重复建设的项目不上,高耗资和高耗能的项目禁止。二是严格管理和控制预算外收入,形成统一的政府预算。由此抑制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的行为和投资的随意性、盲目性,使他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把经济效益从投资的数量上转到产品的质量上。同时稳健的财政政策需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尤其是要增加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收入和支出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即期消费。

第二,针对经济结构出现的不合理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支出总量的结构调整刺激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做如下调整:一是合理规划第二产业的投入,使其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协调。比如。适当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逐步提高现行资源税标准,适时开征新的能源税种,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建立一个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二是通过相应的财政补贴制度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财政重视对“三农”的投入,但仍需加大力度。三是加大对第三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的投入,推动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尽快成为主导产业,支持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建成一个集约型的经济结构体系,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针对城乡二元化问题,调整转移支付方向和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给低收入者、弱势群体发放补贴,增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补贴,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与转移支付。改善其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稳健的理财方式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税收通货紧缩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一般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

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中国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许多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财政投入拉动实现的。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对于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却相当微弱。

进入2004年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开始了稳健财政政策时期,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采取了相应对策,这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1998年以来中国具体财政政策措施

1.1998年~2004积极财政政策阶段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来源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以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或者其他特定目的的一种财政政策。

1998年,中国经济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大部分制成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1999年~2004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形势困难,国内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增长粗放等问题尚未解决。为此,中国在以后几年时间里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财政支出规模根据形势变化有所调整。

2.2005稳健财政政策阶段

稳健财政政策具有新颖的、丰富的、深刻的科学内涵,概括地说,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当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时,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当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且易于加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和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中国2003和2004年间潜在经济增长率约为9%~10%,而这两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和9.5%。所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中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1998年~2004年,中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到2003年,共带动配套资金3.28万亿元。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资料显示,从1998年至今,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的同时,也使国债规模达到2万多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接近3%。2004年,中国经济基本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在不同程度和方面引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2.稳健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钢材、汽车、房地产等过热行业开始出现降温迹象或者局部出现降温,农业、教育、能源等相对落后行业开始看到较好的发展前景。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和防止通货紧缩,保持中国经济继续持续平稳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稳健财政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就目前实施情况来讲,还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但是其积极效果已经在部分领域内有所显现。

三、中国未来财政政策走向

尽管尚未公布明确的时间表,但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现行固定汇率制度将逐步转向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基于经济环境及各种增长要素的变化,中国实施的相应财政政策一定要和改革步伐保持一致,即应该将收入的增量更多地用于支持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这样既可以实现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又可以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

根据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应该将宏观调控的重心从目前以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短期的需求管理与中长期的供给管理相结合方面来。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解决短期稳定问题的同时,保证中长期的供给稳定,实现宏观调控的短期目标,使宏观经济指标维持在长期来看适宜的区间内。

四、结论

1998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经历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到稳健财政政策过度的历史时期,成功解决了经济“软着陆”之后的国内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大、外贸出口困难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并且不失时机地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取得了改善税收政策、刺激私人投资增长、废除部分农业税等积极效果。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及中国入世尚未解决的各种经济问题,中国应该适时采取正确的财政政策,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财政政策体系及创新路径。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