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

审计理论与实践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Auditing:theory & Practic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天津;辽宁审计学会;审计科研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3739

国内刊号:11-1118/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2篇

审计部门是国家设立的对经济进行监督的部门,从设立以来已经经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二十多年的审计工作沿用的主要工作模式是先发现问题,后进行罚款处理,以此来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审计监督只是对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济违法行为的发生,所以在审计监督的时候,一定要创新审计理念,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管,做到防患于未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家各领域的经济运行中还是存在、挪用公款、挤占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某些腐败分子更是趁国有企业改革,借机变相占有国有企业,用非法手段将国有资产变成个人财产,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这个时候,传统的审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用创新的审计理念,整合现有政府资源,更新审计手段,多层面多渠道入手,做好审计工作。在审计手段上可以在经济处罚的基础上考虑加入行政干预和法律措施,创新审计手段。

审计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经济运行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所以审计工作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国家的总体经济形势,将国家的宏观指导当作审计工作的工作原则。目前国家的经济形势是政府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控制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遏制高耗能企业的上马;关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稳定粮食和食品供应,稳定物价;实施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因此,审计工作要紧跟国家形势,对政策扶持的和主导的,要在审计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国家经济中的几大焦点问题,比如房价、物价、就业等,要开展审计调查,找到症结所在。给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使问题得到解决。有效保证各项资金能够保障到位,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样才能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帮助,才能够发挥出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审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审计理念上进行创新。

二、在审计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只有强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本领。审计工作是对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惩处,这就导致了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被审计单位不会乖乖的配合工作。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发现审计线索。第一项技能,就是要会看,通过实际查看被审计单位的有形资产和财务报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经营状况。第二项技能,就是要会聊,通过聊天的方式,取得被审计单位人员的信任,让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放松警惕,在有意无意的聊天过程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审计提供第一手的素材。第三项技能就是听,通过听被审计单位员工的谈话,和听取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的叙述,收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尽快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做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要具备上述能力,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审计意识,注重审计工作方法,提升审计工作能力。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除了上述的三种技能,我们还要会合理运用审计工作方法,快速有效的开展工作。询问、调查和走访是实际审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工作方法,简单而有效。询问,就是在开始审计之前,对相关经办人进行谈话,获取最初的财务和经营材料。调查主要是指核查被审计单位的账目等文字材料。走访的目的是到群众中去,听取基层的意见,有时候主要的线索都来自于基层的走访。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不能只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材料,要学会采取多种方式,采取询问、调查和走访的方式,深入细致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财务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将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状况都了解之后,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建立审计工作机制,提升审计形象

审计工作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工作,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具备职业道德,遵守国家的行政法令,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做到对审计结果负责,对被审计单位负责,对国家负责。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要建立审计运行机制,以《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进审计工作公开、透明的进行。同时,也要建立约束机制,约束审计工作人员,使审计工作能够按规定程序办,维护审计的公正形象。

其次,审计工作要建立自律机制。审计工作是一个严肃的工作,由于审计工作遇到的都是经济问题,所以审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律意识,一定要避免被拉拢腐蚀。因此,审计工作有必要建立自律机制,从体制上避免审计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错误。在自律机制中,要为审计工作人员树立正面典型,表彰廉洁自律的审计工作人员。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用反面例子进行警示,达到震慑的作用。此外,还要在审计工作中,要审计工作人员明确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要学会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再次,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审计工作是个辛苦的工作,审计工作一般都是在基层开展,审计一次往往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审计期间,审计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翻阅账目、核查发票、查看档案、编写审计报告,工作繁杂而枯燥。所以,对审计工作人员,要采取激励措施,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鞭策审计工作人员做好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经济秩序和国有资产起到监督监管作用,搞好审计工作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做好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3篇

从对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演变观察,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与农业经济以土地和劳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工业经济以物质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同,知识经济则以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智力资本可以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现代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智力资本管理。智力资本审计则是智力资本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智力资本及其基本内容、智力资本审计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建议我国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重视智力资本审计研究和实践,以拓展我国的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智力资本

(一)智力资本的含义

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又称智力资产或智慧资产(intellectual assets),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1958年。当时,两位财务分析师在对股票市场中的几家以科技为基础的小型公司(其中之一是HP公司,当时的年销售额为2800万美元)进行评估,他们得出结论:“这些公司的智力资本可能是其唯一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还指出,这些公司能够获得较高的市场估价,可以用“智力升水”来解释。遗憾的是,在此后1/4个世纪里几乎没有人重视这种思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智力资本概念受到高度重视,并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名词之一。但是,在学术界对智力资本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将其表述为“公司得以运行的无形资产的总和”;有的表述为“尚未正式为会计制度承认,但已具有市场价值,具有高知识含量工作经验的人、环境、制度、技术和知识”;有的表述为“可以用来创造财富的才智、技能、实际知识、理论知识和人际关系,以及可以体现它们的机器和网络”;还有的表述为“智力资本是一个新名词,它强调一个组织的脑力资产,认为这种资产的重要性可以与传统意义的土地、劳动力和无形资产相提并论”等等。虽然学者们对智力资本的具体表述不同,但对其本质内涵的理解却是基本一致的,即智力资本是由人的智力所形成的、能够带来竞争优势、具有市场价值的无形资产之和。其基本特征一是智力性,是人的高智能的产物;二是非物质性,不具有实体;三是市场性,能带来市场价值。

(二)智力资本的基本内容

由于人们对智力资本概念未有完全统一的认识,自然对智力资本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美国智力资本研究领域的先驱托马斯・A・斯图尔特(Thomas A.Stewart)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类,目前已获得较广泛的认同。

1.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指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以及为客户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员工知识更新、共享公司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它是企业知识的存在形式,更主要的是,它是创造新知识的源泉。因此,对人力资本管理是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

2.结构资本(infrastructure capital)。指组织所拥有的起基础作用的各种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是个人可以带走的资产,企业只能租用,而结构资本是与组织共存的资产,是人力资本外化形成的组织所拥有的一类起基础作用的无形资产形式,是支撑人力资本创造财富的“基础设施”,或者说“知识平台”。结构资本包括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网络关系、金融关系、知识产权、享有的政府优惠政策等。

3.客户资本(customer capital)。指企业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故又称市场资产(market assets)。包括品牌、客户和客户的信赖、长期客户、销售渠道、特许经营权或合作联盟关系、长期销售合约等。

(三)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

老子《道德经》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些话的基本含义是说无形的才是最根本、最有用的。具体到企业,无形资产则是决定企业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本源。但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无形资产是很狭隘的,它仅能反映企业全部无形资产中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显性知识的体现(故可称“硬”无形资产),如专利权等,而更多的不可用货币计量、更隐性的但对企业更重要的无形资产(“软”无形资产),则被忽略了。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能再用会计的眼光观察无形资产,而应将无形资产的视野扩展到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才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的本质和全貌。

二、知识经济需要智力资本审计

(一)智力资本审计的含义

审计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审计人员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针对审计对象所实施的一系列调查、评估、验证、核实等工作,以反映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并揭示其与标准之间的差异,从而对经济事项或活动的符合性作出鉴定,以便纠错查弊,改善今后的工作。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从内部审计发展来看,内部审计重心已经经历了以查错防弊审计为重心的阶段,目前正处于以经营审计为重心的阶段。但是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智力资本审计已开始登上舞台,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大方向。我们相信未来智力资本审计必将取代经营审计而成为内部审计的新的重心。所谓智力资本审计就是以智力资本为对象,以促进智力资本管理为核心,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审计。

(二)知识经济需要智力资本审计

为什么说知识经济需要智力资本审计?这是因为如上所述,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本质和全貌,是企业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本源。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智力资本管理,以培育其智力资本并发挥智力资本的最大作用,而所谓智力资本审计可以说是智力资本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智力资本审计具体有如下作用:

1.建立健全企业智力资本信息库,为管理决策提供基础信息。通过智力资本的审计,企业可以掌握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客户资本的准确情况,将这些情况编码归档,可以建立健全智力资本信息库,从而为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决策奠定基础。智力资本管理决策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结构资本管理和客户资本管理决策,每类决策又包括很多具体决策问题。以人力资本管理决策为例,其决策内容包括员工的招聘、解聘、培训、开发等。这些决策都要以智力资本审计提供的人力资本信息为基础。例如,通过审计,可以了解企业的员工中谁掌握企业关键的技能,从而企业应当改善人力资本管理,防止这种人力资本的流失,并可采取激励措施,让掌握关键技能的员工公开自己的技能,使之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提高员工的整体业务水平。在企业裁员时,有关人力资本的信息则可使企业避免将有关键技能的员工解聘,从而无意中给企业造成宝贵的人力资本损失。

2.核实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能力,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技术引进、研究开发工作以及确定教育与培训工作重点。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经常不能完成,往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资源不仅包括有形资产,更重要的是无形资产――智力资本。但判断智力资本是否缺乏相对于有形资产要困难得多。智力资本审计则可针对企业战略目标来评价智力资本,核实企业是否具有实现其目标的能力。这种核实可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技术引进、研究开发工作,确定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使技术引进、研究开发工作的规划、教育与培训工作重点的确定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所需能力的开发。例如,对于一个汽车制造商来讲,发动机制造技术是核心技术,是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智力资本审计则可以确定其发动机制造技术水平是否可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假设这个目标是市场份额提升20%,进入行业前三名)的实现,差距有多大。如果这项技术不能支撑目标的实现,企业就应在技术引进、研究开发规划将该项技术作为重点并加强对员工进行该项技术的教育、培训。

3.全面评估企业价值。在现行的会计报告中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有形资产,而智力资本的价值基本上没有反映。因此,企业账面价值实际上低估了企业的价值,特别是对于知识型企业,这种低估是非常严重的。美国微软公司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其账面有形资产价值明显低于通用集团,但是,2001年初美国证券市场报告显示,通用集团的市值为305亿美元,而微软公司市值高达3025亿元,是通用集团的10倍。可见,账面价值是严重背离实际价值的。如果我们按照账面价值进行企业产权转让会造成巨大损失。智力资本审计则为企业提供了智力资本的详细资料,可使企业、投资分析家以及有关人士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状况,对企业的真实价值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三、重视智力资本审计研究,发展审计学科,促进智力资本审计实践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过程;造价审计;意义

中图分类号: E23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工程造价审计作用的发挥,与正确的审计工作方法密不可分,所以需要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知识的更新和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审计的水平。

一、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价审计隶属于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来执行,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技术指标不对固定资产费用进行审核监督,使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和编制方法的合法性得到有效保证。任何一项工程项目,都需要经过工程计划、预算、投资及完成等几个具体的过程,而且在一系列环节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人力或是自然的约束,从而导致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多变性,这就无形中使工程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得以增加。由于在造价审计过程中需要通过项目预决算来实现,这就无形是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所以在工程造价审计中需要做好风险的防范,对于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

二、建筑工程审计工作的内容

1、开始建筑工程之前的审计工作

在开始建筑工程之前的一系列审计工作是整体工程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这其中又包括了以下三个部分:

(1)项目立项审计

它是指相关的审计人员在进行施工之前,对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报告进行严格的检验,确定其具有十足的可行性;对一些涉及到建筑工程审批的手续以及资金的支持进行严查,看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2)项目招投标审计

对于项目招投标的审计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是否能顺利的开展,其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标书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包括其是否遵守相关规定进行费用的收取、对于建筑工程预算的清单是否符合标准等等。

(3)施工项目合同审计

这项审计工作主要就是对签订的合同中,对相关合同内容与法人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以此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

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审计

(1)对投入资金的审计

对资金的投入情况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这样不仅会起到有效降低工程成本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建筑工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对监理企业资质的审计

这项工作主要是做好对施工企业以及监理企业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理企业起到有效对建筑工程的监管作用。

(3)对施工企业的审计

无论是对于施工企业在资金投入方面还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进行严格的审计,杜绝其存在资金方面的私自挪用或者是在施工中犯下容易疏忽的错误,以致于对建筑工程产生较大影响。

(4)对隐蔽工程的审计

对隐蔽性工程的审计主要是就其质量方面的监督,进行严格的审计工作来预防投入使用后发生一系列的安全事故,促使建筑工程高质量的开展。

3、对建筑工程竣工后的审计

对于建筑工程竣工后的审计主要是对在施工过程中,各种资金投入的审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竣工后各项资金的结算是否具有真实、完整性进行审计,检查施工规范与实际的施工项目之间是否相互协调。

(2)对于工程施工合同中是否具备了合法性以及是否很好的贯彻施工合同内容,施工工程最后的结果是否与合同目标存在一致性进行严格的审核。

(3)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变更情况的资料进行审计。

三、工程审计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实际运用

1、严格审查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工程的设计方案决定了工程所用材料的种类、数量等项目,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造价。并且,据调查,工程设计阶段可以决定整个工程总成本80%―90%的费用,由此可见,如果工程设计不合理,缺乏逻辑,就必定会导致整个工程的造价失衡,最终给工程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做好工程设计阶段的审计工作,保证其合理性。

2、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

造价审计是建设工程中十分必要的一项工作,与工程前期资金注入有非常大的关系,审计工作应随着工程同时进行,很多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根据之前的预算进行,比如说设计工作,常常施工前进行设计变更,所以造价审计工作必须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审计,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和签证。审计人员必须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把好关,公开、公正、公平的实行招投标,保证其过程的合规性,使得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3、保证施工进度能够按计划完成

施工进度计划不仅仅指工程建设建造进度,还包括资金收支进度。审计人员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这两个进度定期审核,保证工程能够按计划完成。在施工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定期追踪审查项目进度,与建造方提供的进度计划进行比较,核实情况的真实性、费用收支是否超出预算资金等。审计人员还必须以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执行情况为基础,预测整个工程项目的完工时间,并核算出整个工程的总费用支出。审计人员还必须在进行工程付款的流程时,根据审核签发的单据将实际发生的与计划所需值进行对比,即使纠正产生的各种偏差,提高资金周转率。

4、使用新的审计模式并且规范审计报告的完整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工作也在不停的革新进步。建设工程的日益完善进步,迫使审计工作也必须顺应时展的步伐,更新换代,实用新型的审计模式,改变原有的审计套路,并且强调和规范审计报告的完整性,以便审计工作更完整更规范的发展

5、落实审计监督任务,明确审计责任

要在施工阶段做好事中控制就一定要落实好每个审计人员的监督任务,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审计部要与比的部门相配合,要时常与其他部门进行联系、沟通,根据每个部门的特点和只能进行任务分配,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指定的审计人员进行全程监督,因此确保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审计人员应该要制定好细致的工作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工作内容划分,定期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材料成本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已使用的工程建设资金的流动进行仔细核查,保证专款专用,不让坏人有可乘之机、中饱私囊。

6、加强工程造价计价的审计,维护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

工程造价审计的工作是对工程的各个需要资金的环节进行规划审计,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数额巨大,为避免挪用项目资金等情况的发生,必须对资金利用进行监管审计,以维护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责任重大,必须加强工作,加强监督。

7、严格审查工程结算书的编制

审查工程结算书的编制是否合规是工程事后进行审计的重要步骤之一。审计人员在进行结算书编制审查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查看工程的名称、规格、定额编号,严格审核定额套用。审核竣工结算定额套用时一定要注意到各个专业的适用范围、使用界限的划分这两个方面,在套取定额编号计价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定额的工作内容以及所用材料的成分、含量,避免出现低工程却套用高额子目以及将已经确定好的综合价格再次分成几个子目重复计算费用的现象。

8、对重点项目要进行重点审核

隐蔽工程的见证是工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必须赶紧解决的问题,更是审计人员要重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审核的时候,在审核重点项目的时候,必须重点见证已完工项目是否符合工程的设计图,隐蔽工程的记录是否有缺失或不真实的地方。

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加强造价审计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认识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合理运用相应的审计方法,提高造价审计水平,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管理,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杨伦振.建筑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探讨[J].科技风,2013,(5).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审计学; 理论; 实践; 整体优化

审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已从事审计教学多年,对此有以下理解。

一、进行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整体优化的必要性

(一)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

对实践性较强的审计学课程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就好比“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加强基础知识,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审计学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对审计原理和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具有设计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实践环节是对理论教学进行全面掌握和实施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认识能力,对彻底掌握审计学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状

近期,笔者对西安地区部分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就审计学课程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许多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审计教学的实践环节作了一定程度的努力,但教学效果没有得到质的提高,所以对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整体优化显得尤为必要。

二、对审计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进行整体优化的途径及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

由于审计学课程具有法规条文多、内容难理解、逻辑关系较强,信息量较大等特点,所以提倡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增强直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把教学内容用文本、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有机组合并呈现出来,通过借助多媒体使教学做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代替教师完成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必须与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审计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具体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选编应结合审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应具有基础性、示范性和代表性,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于编好的案例,教师应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之前进行预习并做出初步分析;三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要维持讨论秩序、控制讨论局面;四是分组讨论完后,由各组代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系统的阐述,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总结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分析问题的路经和方法,评价不同的思维方法;五是案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讨论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贯通和融合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等,审计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就是有必要安排审计实验。审计实验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审计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验室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应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开放式,这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软件建设是指审计实验教学需要借助一套审计实验软件来进行,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抽查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实际的审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四)课程实习

1.短期调查。为了加深对审计学中某一个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期调查。比如,审计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让学生对它更深入地理解,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采用集中收款方式的大型百货商场购物观察,描写购物过程并对商场柜台销售与收银环节的内控制度进行评述。类似这种实践方式可以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是一个较受学生欢迎的方法。

2.课程实习。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审计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利用寒暑假安排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课程实习,在实习单位,应以学生顶岗操作为主,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充当所在单位的某一角色进行实际业务处理,可以检验其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与程度。由此,必须提高对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适当增加资金投入。

(五)审计学课程考试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由于审计学课程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依靠“理论+实践”形成的,所以审计学课程的考核目标与考试重点为: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现行法规的理解和案例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为了适应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学习的特点,真正考出他们的能力与水平,可以把审计学课程的考试设计为两大块:第一块为客观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审计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考试方式为闭卷;第二块为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和本课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为开卷。

【参考文献】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审计 内涵式发展 受托责任 高校

党的18大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继续深化,并把教育提高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战略高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伴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改革发展的新常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现出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校行政化倾向加剧、教育管理链条延伸、办学资金筹集多元、校园开放程度提高、教育质量不均衡、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校新常态发展带来新的复杂影响。

现阶段下,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方面承担监督职能的审计,如何在反腐、改革、法制和发展的主题下扮演更加出色的职能角色,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特别是高校发展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公认的“确认”与“咨询”职能如何更好地扮演高校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充分全面地参与高校治理,提升高等院校的核心发展竞争力,管理审计的现实探索意义显而易见。

一、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驱动力分析

(一)理论驱动

1、受托管理责任驱动

由于审计直接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基础关系,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受托责任这一概念已然进行了发展和延伸。从受托责任的发展轨迹探析,处于传统审计关系中的“受托人”所承担的受托关系已不局限于财务责任,全面承担管理责任已成为“受托人”的现实职责所需,审查和评价受托管理责任就成为组织内部审计活动发展的直接动因和理论必然。

本文将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进行了解析,见图1。可以看出,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可分为一级受托和二级受托。一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校级领导班子受国家上级组织部门任命,全面参与高校治理,承担高校管理的全面责任;二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内部党政、院系、后勤、经营产业及其他所属单位负责人受高校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参与高校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其所承担的也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全面性管理责任。因此,对高校两级受托管理责任的监督与评价就成为管理审计在高校开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驱动

党的十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的指导方针,并特别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看出,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总理论指引。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侧重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内涵式发展既要增强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优化学校管理、突出学校文化,也要注重提升教育科研质量、改善学生素质、增强师资培训。紧紧依托内涵式发展这一新常态主题,把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内部审计服务高校的基本面和主渠道。这一新要求,使内部审计过去仅停留在财务层面的审计关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全面深入开展管理审计是必然选择。

(二)实践驱动

1、生存环境的现实驱动

伴随高校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尤其是近些年高校财务核算规范化活动纵深推广,其财务核算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显改善,内部审计专注于财务审查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和缩小。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长期专注传统财务监督,这种传统模式表现出的静态监督、节点审查、“秋后算账”等特点已无法适应高校新常态,同时这种长期“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使内部审计面临的工作环境、人际及职业发展受到较大程度制约,审计人员面临“四面楚歌”。基于此,内部审计迫切需要转变理念、更新思路、拓新渠道,逐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使审计人员工作“得心”、“顺心”、“舒心”,管理审计为实现上述目标拓展了生存空间与价值链。

2、实践发展的现实驱动

十以来,国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依法治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并从国家层面部署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气整治和预防腐败,这些新常态对内部审计提供了新机遇。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部门,如何在新常态下迎接机遇、接受挑战成为这一行业的现实课题。显然,传统财务审计、监督型审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如何从根本上适应国家对内部审计的新期待,内部审计实践需要全面革新,管理审计势在必行。

二、高校实践管理审计的主要方式与渠道

近些年,高校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学科优化、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合作与管理、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深刻把握高校的业务特征、具体环境、运作规律和资源特点,管理审计的开展才能有的放矢。

(一)评估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

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分析评估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运行状况,对于促进高校健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有着直接的现实价值。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确认和评估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模式开展:一是按照各业务类别开展评估,对高校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固定资产管理内控体系、采购招标管理内控体系、教学科研管理内控体系、人才引进培养内控体系、招生录取管理内控体系、行政管理内控体系等开展专项评估;二是以重要业务活动的运行单位为评估对象,对重要行政部门(如财务部、科研部、教务部、设备部、学生工作部等)、下属教学单位(如科研中心、教学学院、实验中心等)、相关后勤实体(如校办企业、院办企业、饭堂、交通管理中心等)以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内控评估。通过高校各层级、各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估,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建设和有效性执行,为高校健康有效运转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对高校重大管理活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是组织治理体系的第二道屏障。高校作为一个培养教育人才的组织机构,也存在各种管理运营风险,对风险的及时评估与管控理应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之一。一般意义上,内部审计承担了对一个组织风险的再确认和再评估职责,但国内高校普遍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高校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职责还未能有效建立起来,因此,内部审计目前应直接从高校风险的确认、分析和评估入手,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力军角色。风险评估应重点围绕高校实体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工程建设管理、预算执行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筹资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管理活动,通过风险评估,有效控制和降低高校管理风险,实现和维护高校的权益价值。

(三)开展高校资源类评审工作

主要审查和评价高校各类经费、经营实体、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等管理及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挖掘资源使用潜力,堵塞资源管理漏洞,实现高校资源价值最大化。

1、经费资源审查

高校近些年加快了跨越式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一方面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分校区建设、老校区改造聚集释放,很多高校都背负了较为沉重的贷款包袱,一些高校甚至由于资金紧张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投入。对高校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实体创收、贷款投资、专项基金、各种捐款等资金的效益性开展审查评价,对于提升经费使用率、纠正经费管理使用不当具有直接作用,也是缓解高校资金紧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有效途径。

2、经营实体审查

对高校校办企业、院办企业、对外合作企业、控股参股企业以及各种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经营实体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高校总体利益,经营实体对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及合规性,经营实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高校对经营实体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经营实体对高校的经济贡献分析,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优化性建议,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效益性评价等。通过审查,最大限度的发挥经营实体对高校主业发展的反哺作用。

3、技术资源评审

对高校研发、引入、合作的技术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评审,评审主要包括:是否纳入学校统一管理,是否有利于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是否做到技术的及时申报和有效保护,技术对外合作或市场化利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技术的合作模式、形式、权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技术资源研发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技术的市场转化情况评价等。通过对技术类资源的合理性评审,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资源的价值优势。

4、人力资源评估

高校人力资源评估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一是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整理性评估,可采取课件查阅、课堂随听、查阅备课记录、考试抽样等技术手段,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通过科研课题的申请数量、课题申请级别、科研经费申请总额、科研经费开支使用、科研成果级别、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的获奖及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评估科研情况。二是对高校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表现进行分析,既可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到课率、课程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市场调研、电话回访等形式对学生毕业后的知识掌握、社会能力、就业状况、市场主体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并通过测评为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的调整优化提供支撑。

5、其他资源评价

一是对高校的图书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存量的合理性、资源投入、资源利用率和效果,并参照国家规定、行业标准和兄弟院校进行横向数据对比,查找问题或不足;二是对大型设备类等固定资产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的分布、产权、登记、管理及日常使用情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益。

(四)及时服务高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事项,当好高校管理班子的发展谋士和参谋助手角色

高校内部审计的一大职责就是为管理层处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战略性事项提供决策信息和参考办法。比如对办学方针及方向的重大调整、学科的整合优化、教学科研政策的调整、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重大人才引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营实体改革改制、教学单位整合、教职工福利待遇、对外经济合作等事项开展专项审计服务。

(五)密切跟踪教育发展动态,创造性的开展审计咨询工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内部审计所具有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以相对独立客观的身份从组织全局去思考现象、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提出对策,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需要重视和加强。

1、配合高校重点改革

如开展高校行政体系的管理控制评估、财务管控的完善性建议、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调查、教职员工的满意度调查、校级工作的组织协调优化建议、人员流动率分析评估、老师学生诉求分析、学生就业市场调研、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校园交通运行的合理化建议、校园饭堂管理的优化建议、教职员工对改善学校管理的建议收集与分析等。

2、推动高校精细化管理提升

如开展校级财务管理、账务咨询、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创收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建立起动态的培训与沟通渠道,做到动态化服务;开通服务热线、服务电话或服务邮箱,不定期收集汇总和解答高校各方面的咨询性诉求。

三、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

(一)深刻分析各高校的具体环境,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管理审计工作,做到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开展管理审计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财务监督型审计,经济监督仍然是高校审计部门责无旁贷的法定职责。一个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程度、广度和深度需要结合高校的自身发展和内审部门的实际现状进行安排,既要认真分析高校的管理现状、内部控制、财务信息及依法治校等方面情况,也要冷静分析内部审计环境建设发展情况,如果上述情况较好,就可以增强管理审计的工作权重,反之,则需要渐进式推进管理审计工作。

(二)更新审计人员的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管理审计侧重于对组织各类管理信息的综合审查,这对审计人员在管理、内控、风险、市场、信息技术等专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思考方式、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更新观念、摄取新知、敢于创新,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管理审计的工作需要。

(三)主动开展审计宣传,为管理审计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内审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业务轻宣传、重结果轻过程、重监督轻服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长期处于“弦紧绷”、“背靠背”状态,内部审计环境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善。审计人员要树立起积极主动的审计营销意识,逐步得到校内外特别是高校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不断优化审计环境,为管理审计实践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四)建立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体系和实务框架指引

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与准则缺失一定程度阻碍了管理审计的实践发展,推动建立教育系统管理审计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指南对指导和推动管理审计工作非常迫切和必要。各高校应积极摸索管理审计的实务模式、行为规范和操作指引,为高校开展管理审计提供直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S].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镇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思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乡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高质量履行其监督与服务职能显得尤为重要。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要提高审计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因此,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已成为内审协会、乡镇审计机构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笔者结合当前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对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探索

“免疫系统”理论要求审计不仅要依法、程序,而且审计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必须符合实际和发展规律;“免疫系统”理论还要求,内部审计既要立足于监督,坚持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不放松,又要着眼于服务,促进单位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各乡镇内审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要突出并利用好内部审计“内”的特点,努力乡镇领导的眼睛和耳朵,把促进部门、单位健康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审计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增强风险意识,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单位健全各项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一)主动作为,积极争取领导支持

影响乡镇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一些制约因素有:乡镇领导对内部审计是否重视;内部审计能否取得单位各方面人员的理解与支持;内部审计能否取得相关部门的合作;内部审计是否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条件、手段等等……但从审计实践看,乡镇领导对内部审计是否重视是最重要的因素。领导不重视,工作难开展。作为乡镇内审人员,在内部审计这个工作岗位上,不能被动的等领导来重视内审工作,必须积极履行职能,勤奋工作,多向领导汇报工作、多与领导交流沟通,多向领导建言献策,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帮助被审单位加强管理、促进增加效益的建议,让乡镇领导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内审工作取得的成效,真正实现从“有为到有位”。

(二)科学合理确定审计项目,为提高审计质量寻求捷径

乡镇内部审计是为基层党委政府服务的,乡镇内审机构及人员必须要根据乡镇审计人员少、范围广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内审项目,突出审计重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内部审计机构在确定审计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体现重要性原则,即立项和计划审计的项目必须是可能存在风险和问题的重点领域、重点资金以及事关基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例如乡镇小型公共建设工程项目,“三农”政策执行情况等。二要体现针对性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单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注意选择群众密切关注且有举报的、长期以来未能审深审透的、以前年度审计时发现问题突出的内容进行审计。三是要具有可行性,即审计事项必须与审计活动的要求范围相适应,并且保证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能够达到开展审计活动的要求。

(三)全程监控,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程序保障

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从审计计划到审计报告,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从审计程序执行规范、审计文书操作规范、审计证据获取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规范、审计督导和复核规范、审计项目成果与运用情况、审计档案装订与管理规范等入手,把握好审计准备到终结的每一个细节。并细化,见下表1。

(四)掌握方法,努力提升审计质量和成果

乡镇内部审计机构除了要规范上述诸多审计行为外,分管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主审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把好“四个关口”,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成果。一是把好“深查精查”关。“深查精查”就是要通过查“死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办法,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真实情况,掌握被审单位遵守财经法纪和相关制度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查深查透,不能遗漏重大违纪违法线索。二是把好“实事求是”关。“实事求是”就是乡镇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组要如实报告审计情况,它既是审计人员最起码的职业准则要求,更是内部审计机构能否作出正确结论的关键。审计组要将“深查精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报告,不能隐瞒实情,更不能少报、不报和谎报。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要逆行定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这也是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三是把好“客观公正”关。“客观公正”就是对查出的问题定性处理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定性。要按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在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团结稳定、有利于促进单位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四是把好“利用成果”关。“利用成果”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审计成果,这也是提高审计工作层次的重要方式。审计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来衡量、分析宏观和全局性问题,提出为乡镇管理工作服务和领导决策服务的意见、建议,使审计成果“审有所用,审有所为”。

二、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通州区镇级审计监督职能逐步得到加强,乡镇内部审计在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免疫系统”理论提出的“及时识别、处理和化解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乡镇审计独立性不够,内审意识较弱

乡镇现有的审计办公室不属于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又未经编委核定为镇级政府内设部门(科室),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部分乡镇未能设置单独的内审机构。据统计,目前,某区20个镇单独设立审计办公室的仅占1/2。另外,大部分内审人员都认为,“内审是得罪人的工作”,被审计对象都在一个镇上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工作开展时存在畏难情绪,内审工作独立性不强,工作开展有时流于形式,后续审计也不能实现,造成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审计成果得不到体现,影响了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乡镇审计力量不强,执业能力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工作量逐年增加,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工作繁重等矛盾比较突出。而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或其他岗位转职,且其中专职审计人员少,有的靠加班加点、挤时间来完成审计任务,对工程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难以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急待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内审队伍。

(三)乡镇审计领域不够宽,监督内容较少

近几年来,通过区、镇两级的共同努力,乡镇内审在完善乡镇经济体制、辅助乡镇领导决策、管好乡镇政府资金、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少数镇不能针对审计对象多元、审计内容复杂、纵横牵连面广的特点来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及服务面,有的乡镇内审还局限于原有的村级财务收支审计、一事一议和村居届满审计工作,对投资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尚未全面展开,使一些乡镇审计客观上缺乏全面而有效的监督。

三、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具体实践

(一)建章立制,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正常化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包括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审计准备阶段质量控制、审计实施阶段质量控制、审计终结阶段质量控制、后续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考核等内容,并设计内部审计通知书、实施方案、报告等多种文书格式,明确了审计对象、操作流程、结果利用等内容,为乡镇内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各项制度及规范的建立,为乡镇内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二)加强指导,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内审质量

一是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班。区内审协会根据需求制定年度内审业务培训计划,指导开展多种形式、个性化的内审专项实务培训。同时,组织内审人员积极参加省、市各类内部审计培训班,实现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二是在组织内部审计项目时创新审计方法。为解决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的问题,内审协会在组织乡镇“一条鞭”项目时采取分片交叉审计模式,明确本镇内审机构负责人不得担任本镇项目主审(或组长),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求情等行为,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另外,通过分片交叉审计形式开展工作,很好的发挥了典型引路作用,带动了部分内审工作欠规范乡镇帮助其完善手续、规范操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三)争先创优,组织开展内审项目质量考核评比

为了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出台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办法,定期开展优秀内部项目评比,严格按操作规程实施。将内部审计质量评比结果列入年度考核项目,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内部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在年终考核评比结束后,由区政府以书面形式向各镇、区直有关部门通报考核结果。通过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和年终考核评估等激励机制,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营造了内部审计机构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8篇

一、个人生平简介

迪克西于1864年5月出生于英国伦敦(London)米德尔塞克斯郡(Middlesex)的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颇有艺术气氛的家庭里,由于迪克西的父亲是伦敦城市学院(City of London College)的一名绘画教师,他即于1881年进入该校进行专业修习。毕业后,迪克西曾先后跟随当年的著名会计师C.N.里德和温特沃思·H·普赖斯边见习、边研修相关的会计业务,在其年满十七岁便成为公司的一名簿记员。迪克西于1886年经过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England and Wales,简称ICAEW)的严格考试后,成一名正式会员。在独立执业三年后,他加入彼得先生的事务所(Mr. Peter Price of Cardiff),并开始在加的夫创建了自己的会计事业,与此同时,他还在当地的技术学校讲授簿记学。1894年,他回到伦敦,创建了塞尔斯-迪克西(Sells & Dicksee)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其合伙人即著名的亚瑟·L. 塞拉斯(Arthur J. Sellars)。1903年,因其出版的著作与取得的成就为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校理事会所认可,他被任命为该校会计系主任,并于1902年~1906年期间担任伯明翰大学会计学教授。同年,他还受邀出任了伦敦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兼职讲师,并于1918年起出任伦敦经济学院会计学及企业管理学教授,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26年退休止。退休后,被授予伦敦大学荣誉教授称号。1932年2月,迪克西在英国伦敦的汉普斯特德教区(Hampstead district)不幸逝世,享年68岁。

二、 理论与实务主要贡献

(一)完成了多部会计论著 迪克西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最有影响的会计大师之一,在他从事会计审计实务近四十年的历程中,不仅在推进会计、审计理论方面,而且在会计、审计科学发展方面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在公司会计实践和特许会计师审计业务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迪克西也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多产作者,自1892年出版其富有世界影响的《审计学:审计师实用手册》一书开始,就结合自身从事审计实务的丰富经历,撰写了大量会计、审计、企业组织管理类书籍,特别是有关会计入门的著述20多种,其涉及范围广泛,主要为审计、法务会计、煤气会计、拍卖会计、外币转换、旅馆会计、折旧商誉、开采业会计与管理等多个领域,其主要作品有:《审计学:审计师实用手册》(Auditing: A Practical Manual for Auditors,1892,1904年由Gee & co.出第6版,2009年由BiblioLife出版公司最新再版),《会计学生簿记》(Bookkeeping for Accountant Students,1893年初版,2009年由BiblioLife公司再版),《会计学生指南》(The Student's Guide to Accountancy,1897),与弗兰克·蒂利亚德爵士(Sir Frank Tillyard)合著的《商誉及其账务处理》(Goodwill and Its Treatment in Accounts,1897由Arno Press公司出版),《公司秘书簿记学》(Bookkeeping for Company Secretaries,1897),《比较折旧表》(Comparative Depreciation Tables,1895年由Gee & Co.出版),《会计专业学生簿记练习题集》(Bookkeeping Exercises for Accountant Students,1899年由Gee & Co.出版,2010年由General Books公司再版),《拍卖商会计》(Auctioneer's Accounts,1901),《募捐会计》(Solicitor's Accounts,1902),《高级会计学》(Advanced Accounting,1903初版,2010年由Nabu Press再版),《折旧、备抵与准备金》(Depreciation,Reserves and Reserve Funds,1903年初版,2010年由BiblioBazaar, LLC再版),《酒店会计》(Hotel accounts,1905年由Gee & Co.出版),与赫伯特·埃德温·布莱恩(Herbert Edwin Blain)合著的《公司组织与管理及文秘工作》(Offic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cluding Secretarial Work,1906),《企业方法与战争:制造成本、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弄虚作假的基本原则》(Business Methods and the War:The Fundamentals of Manufacturing Costs and Published Balance Sheets and Window Dressing,1915,1980年由Arno Press公司纳入其“会计理论与实务经典丛书”再版),《簿记入门》(ABC of Bookkeeping,1908年由Longmans, Green, and co.出版,2009年由BiblioBazaar, LLC再版),《商业组织》(Business Organization,1910初版,2010年由Kessinger Publishing公司再版),《个人会计与管理》(Mines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1914由Gee & co.出版),《如何成为会计组织成员:对学生注册会计协会的演讲》(Machinery as an Aid to Accountancy: A Lecture Delivered to the Members of the Chartered Accountant Students Society of London, on Wednesday, April 5th 1916,2010年由BiblioLife公司再版),《真实的效益基础》(The True Basis of Efficiency,1922),《修理厂会计》(Garage Accounts,1929 年由Gee & co.出版),《有价证券及其交易》(Securities and their transfer,1930年由Gee & co.出版)等。美国著名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Michael Chatfield)认为,迪克西不论是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是他广阔的研究范围,所取得的成果都是非常惊人的,因此赞誉他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最高产的会计作家之一。

(二)提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会计理论观点 在19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但在会计实务中,于资产评估方法的运用上,当时的许多制造型公司均采用“单式簿记法”或存货法,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时,则一般将其视作未卖出的库存商品来考虑。由于在每一会计期末,对公司持有资产的估价和重估价均按照上述原则处理,故致使公司在不同时期利润往往会随着资产价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即在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之间,以及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增添之间看不出有什么根本性区别所在,这种会计实务处理方式存在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当时英国会计实务中的这一做法,即受到了迪克西的强烈批评,他积极倡导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围绕这一问题,他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有:(1)倡导分期合理地计提折旧。1902年,迪克西在其《审计学》的第5版中,特别强调指出,资产估计必须按持续经营概念来进行,在分期合理计提折旧的基础之上,反映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净值额,才是在账簿上所应当反映的资产价值。按照当时英国的法律要求,铁路及某些公用设施必须采用期末余额法来评估资产价值,长期资产的取得成本只能根据历史成本计入资本账户而不必计提折旧,由于这些公司又必须长期持有这些固定资产,且只要这些资产尚处于相对良好运行形态,其价值就被视作为固定不变,故企业欲保持资产的运行形态就必须发生相应的修缮费用并增加必要的投资。在当时的法律环境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不是被列作经营费用,而是在固定资产报废重置的当期,即直接冲减当期的营业收入。针对这一现状,迪克西提出的观点如下:第一,这种方法非常不妥当,必须加以改变。第二,固定资产应当按期计提折旧,并将折旧额计入当期的经营费用之中。第三,在公司的会计核算中,不仅应当考虑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或获得时的成本,而且还应当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未来价值。第四,以当时的稳健主义原则主导下,不要求公司按期计提折旧,以及对资本耗费不应超过资产重置率的假定是极其不合理的。(2)提出企业的持续经营观念。1903年,迪克西在其名著《高级会计学》中,系统阐述了企业会计核算中所贯彻的持续经营原则这一极其重要的会计基础观念,并围绕这一观念提出了如下五个方面革命性的会计思想:第一,缘于公司无限寿命假设,即应当要求制造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不能使用清算价格,而应当具有延续性。第二,若一公司要长期保持其固定资产,就不应当以转卖价值为基础确定的年末资产价值评估从而进一步地将其差额确定为收益。这是由于,若公司并不尝试销售这些资产,那么,企业对因持有资产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就不能视为企业当期资产的利得或损失,公司的长期资产应按照获得成本(即历史成本)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值来计算。第三,针对当时英国业界有人认为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应随“时间和损耗”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迪克西不予认同,他强调,在某一会计期末,不应该过分注意资产的实现,因为公司资产有效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销售来赚取利润。第四,对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由于其购置或制造流动资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故流动资产应当按照净实现价值来估价,实际上,这些流动性强的资产对于市场上的价值变化和价格涨跌均很敏感。企业应当正视这种“跌落”,并且应当将其作为一种损失在账簿上如实记载。第五,若基于同样的逻辑,公司持有资产价格的上涨,是否也应当贷记“收益”账户呢?迪克西明确提出这种处理是极不慎重的。他认为,资产的销售行为实现以前,应予实现价值是否会真正地发生,是值得怀疑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若将这笔假定的利润计入收益贷项,必然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谨慎对待,最稳健的做法就是等到公司实际获得这笔收益时再记入相应的账户之中。1909年,美国会计大师亨利·兰德·哈特菲尔德(Henry Rand Hatfield)的代表作《现代会计学》(Modern Accounting)一书中,就充分吸收了迪克西的这一学术观点。因此可以说,他也推动了会计核算观念的一次重要革命。(3)批评稳健主义原则。迪克西认为,稳健主义原则要求资本耗费不应超过资产重置率的假定是不合理的。

(三)对审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迪克西所撰写的《审计学:审计师实用手册》一书,是现代审计理论的奠基之作,该书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英国审计制度,它是迪克西众多作品中最优秀、影响最大且最能反映其思想的一本著作,同时也被公认为是现代审计理论诸多学术论著中的奠基作之一,该书倡导的学术观点对英国乃至世界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而又深刻的影响。该书的形成基础,是当时英国的《公司法》和法院的一些相关判决案例,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审计思想与制度。后来,该书又陆续采纳英国有关会计职业组织的建议,增设了会计与审计程序的相关章节,从而使其内容更加完善。到20世纪90年代初,该书已经再版到19版,2009年,该书又由BiblioLife出版公司出版了最新版本。当代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杰出领导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于1950年为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设立的专门纪念厅——会计名人堂(Accounting Hall of Fame)时,与乔治·奥利弗·梅(George Oliver May)、威廉·安德鲁·佩顿(William Andrew Paton)一道成为首批入选会计名人的世界著名审计大师罗伯特·希斯特·蒙哥马利(Robert Hiester Montgomery),也正是根据迪克西有关会计审计的思想,将当时英国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实务操作办法引入美国,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审计理论与实务体系。1905年,蒙哥马利独自改写并出版了迪克西的《审计学:审计师实用手册》的美国版本,这是一部详细介绍英国审计的作品,它不仅介绍了英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标志着美国自19世纪开始的只有审计实务而没有审计理论时代的结束,并且将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世纪中期以后,尽管当时英国先进的民间审计理论与实务对美国审计体系的创立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当时英式审计在美国流行的时间并不是太长。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当时美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其经济发展以及会计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呈现出与英国的不同特色。特别是在1905~1933年之间,当时美国公司发展很快,但其资金周转并不是通过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发行股票招募股权投资,而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取得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这个环境下,金融家和贷款人对审计提出了更多的服务要求,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其潜在与现时的债务人资产的流动比例与速动比例,以便据此做出是否放贷的决策。正是在这种特殊的需求环境下,蒙哥马利为了适应当时美国经济环境变化与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揉合迪克西的英式审计理论和先进的美国审计实践,以及职业界人士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于1912年出版了富有特色的专著——《审计理论与实践》(Aud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这本美国审计学界第一本审计学专著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美国审计开始脱胎于英国审计影响,从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尽管如此,迪克西的《审计学:审计师实用手册》一书所奠定的基本原理,对于美国审计职业及其世界审计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仍不容置疑。

三、学术评价与影响

迪克西作为20世纪初期的英国著名会计大师,其学术功绩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在现有世界各国的不同学术机构先后编纂出版的不同版本的《会计名人录》和不同版本的《会计大词典·会计名人篇》中,均无一例外地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了劳伦斯·罗伯特·迪克西的名字和他对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的革命性贡献。1980年,由J. 基钦(J. Kitchen)和罗伯特·亨利·帕克(Robert Henry Parker)、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出版的《会计思想和会计教育发展史上的六位英国先驱》(Accounting Thought and Education: Six English Pioneers)一书中,迪克西自然位列其中。而理查德·P. 布里夫(Richard P. Brief)还花费一定的精力对迪克西的会计、审计思想进行了专门研究,完成了一部名为《迪克西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贡献》(Dicksee's Contribution to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的著作,于1980年由纽约阿尔诺出版公司(Arno Press)纳入其“会计理论与实务系列丛书”(Dimensions of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eries)出版,该书则对迪克西在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领域里的不凡历史功绩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总结。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阿纳尼亚斯·查尔斯·利特尔顿(Ananias Charles Littleton)高度评价了迪克西,他明确指出,在把持续经营假定发展为一个富有意义的会计概念方面,迪克西比其他人做出了更大的努力,他为围绕持续经营原则而综合有关的理论概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著名会计史学家、《会计思想史》(A History of Accounting Thought)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查特菲尔德(Michael Chatfield)对迪克西的学术赞誉如下:他将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理论与实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他为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方法原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世界会计学界最早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作系统研究的会计学者之一。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期末资产应当按照未来价值进行估价的学术观点,并围绕着持续经营观念的要求,对确立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收入实现原则等其他重要会计原则都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其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一直沿袭至今。

日本会计学家樱井弘藏称赞道:迪克西1892年出版的《审计学:审计师实用手册》和蒙哥马利1912年出版的《审计理论与实践》可并列为誉满全球的审计文献。迪克西所倡导的一系列会计思想和审计思想,对20世纪国际著名会计大师们,诸如亨利·兰德·哈特菲尔德(Henry Rand Hatfield,1866-1945)和罗伯特·希斯特·蒙哥马利(Robert Hiester Montgomery,1872-1953)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1&ZD145)与2011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西方会计思想演进研究》(课题编号:2011LJ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光远、任咏恒:《劳伦斯·罗伯特·迪克西》,《财会通讯》1992年第12期。

[2]文硕:《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3]徐国君:《会计学科概览》,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版。

[4]许家林:《会计理论发展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Brief,Richard P. Dicksee's Contribution to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New York: Arno Press. 1980.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第三方鉴证;受托社会责任监管;理论建构;实践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750(2012)02-

一、引言

现代社会,企业拥有和配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获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效益,这既是社会公众的期望,也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体现。为此,人们呼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披露相关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的代表,其利益相关者众多且分散,其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披露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应该承认,某些上市公司过于注重经济报告的社会影响,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态度不够端正,造成上市公司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存在着责任指标缺失、管理体制不善、报告内容刻意粉饰等诸多问题,这些上市公司“外部效应”所引起的社会不经济行为已经引发了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忧虑。作为第三方鉴证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正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它可以保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可信,消除利益相关者的顾虑。

在国外,Bowen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曾经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审计的建议[[收稿日期]2011-09-23

[基金项目] 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项目(PHR20100512);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作者简介]张庆龙(1974―),男,天津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实务;陈凌云(1979―),女,福建莆田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与内部控制理论。][1]。Bauer和Fenn认为社会责任审计就是系统地评估和报告那些有社会影响的、有意义的、可以确定的企业活动[2]。Carol和Richard则明确提出,审计人员应该针对社会责任报告中是否包含对主要利益相关者来说影响重大的信息进行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应该独立公正地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是否完整、真实的意见[3]。阳秋林、李冬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的总称[4]。陈毓圭等人提出中国的上市公司正开始逐渐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注册会计师应该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审计鉴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6-12]。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实践层面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计核算研究的滞后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尚未获得切实的法律依据和道德依据的支撑,缺乏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同时也缺乏相关的认证制度作为审计的资质依据等等问题。与此同时,根据我们的统计,2010年,我国共有49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有50份经过了第三方鉴证,且公布社会责任报告和进行第三方鉴证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由此看来,社会责任审计的问题依然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期望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问题进行有关探索。

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建构

从其发展来看,作为一种第三方鉴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凭借鉴证者的专业水平以及鉴证服务的标准和程序为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提供保证。所谓鉴证,是指“用一套特定的原则和标准判断一个报告组织的鉴证对象,如报告,以及支持组织业绩的基本制度、过程和胜任能力的质量的一种评价方法”[13]。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审计依据、审计原则、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审计目标五个方面来构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

(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依据

明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审计依据有利于维护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合法性,有利于明确审计对象与受托责任主体并对其进行评价、出具审计意见。我们可以从受托社会责任层面、社会伦理道德层面、法律制度层面和经济信息层面来确定和分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依据。

1.受托社会责任层面

上市公司通过社会融资来扩张自己的企业规模,从社会投资者那里获取资本。广泛的市场融资使得企业的股东在社会上分布较为广泛,且具备较高的流动性。上市公司与社会股东之间形成的委托关系,使得上市公司从行为上应该注意保证和维护资本供给者(社会股东)的利益。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并不能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来实现自动的和谐,二者之间存在“囚徒困境”,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实际上就是这种困境的表现形式之一。例如,上市公司A和上市公司B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区域,目前承担社会责任的政策是:号召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但却没有相关约束,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收益由二者平分。假设二者都承担了社会责任,那么各自获得的收益为8;假设仅有一方承担,则需要支出方承担成本为4,所获得的收益各自为6;假设双方都不承担社会责任,那么仅有自然增长的1作为各自的回报。具体的博弈如图1所示.

以A公司为例,A公司发现,如果仅有自己承担社会责任,则其净收益为2(社会收益分配6减去成本4),与没有付出成本的一方收益相同(另一方的社会收益分配为2),即没有付出成本的一方却坐享其成,由此A公司会选择“不承担”行为,希望让对方付出而自己不劳而获。对B公司而言,同样会有相同的选择。这一博弈的结果最终会走向最不利于社会整体福利提升的方向――全体“不作为”,上市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就陷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囚徒困境”。由此可知,如果所有上市公司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那么所有相关企业的福利都将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但是,如果某些上市公司承担了社会责任而其他上市公司选择“搭便车”,那么承担责任的企业所贡献的整体成果就会被不劳而获者不公平地分享,从而挫伤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最终可能造成所有上市公司都选择不承担社会责任,相应地,社会也就无法得到源自上市公司所贡献的整体福利。如何才能走出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囚徒困境”呢?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能够接受中立的第三方进行社会责任审计,以此来评价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保障上市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公平性,这就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提供了源自于受托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理论依据。

2.社会伦理道德层面

任何社会都必须建立秩序,为此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社会伦理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它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精神。在市场经济中,激烈的竞争关系引发了利益分化,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这种分化可以分为正当的竞争引起的分化与不正当竞争引起的分化,由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正当利益进行的不正当竞争引起的分化,会刺激人们以侵害他人和社会的方式攫取个人利益的动机。如果社会生活的竞争给人们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取得成功留下太多的可能,那么它所鼓励的就是不合理的动机与期望。一种社会政策的调整也是如此,如果社会政策的调整造成太多的社会条件与机会上的偶然性,使一部分有条件利用它们的人因此而得到偶然的社会权力,那么它所鼓励的就是不合理的动机与期望。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具备一般竞争主体的特征,有天生的谋利倾向;而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企业同时也必须承担提供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事实上,公司的经济利润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在有限的资源利用选择上存在冲突,而使二者关系平衡实际上就是社会政策协调的出发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社会政策的调整,其本身是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协调,是对不正当竞争的一种约束与社会控制,是上市公司遵从社会伦理道德的展现,它能够确保利益相关者获得社会责任经济信息的真实可靠,督促并倡导上市公司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最终在社会道德的指引下促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

3.法律制度层面

社会责任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公有地”,如果每个上市公司都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社会利益,那么上市公司的经济增长就需要以社会利益的减损为代价,社会责任则因出现了“公有地灾难”而无人顾及。防范这一悲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制约束与监管,法律和制度的硬性约束便成为首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强大的法律制度作为其实践层面的审计依据,这也是真正能够确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合法依据和推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完善的重要措施。为此,各国都从法律法规层面建立专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制度,进行硬性规定,营造政府与全社会公众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氛围,通过施加外部压力来推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这种“外部环境的压力”可能导致博弈双方改变原有的不利选择,通过外部力量的硬性规制避免双方在承担责任上的故意逃避),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4.经济信息层面

比起其他三个方面,上市公司的经济信息最为相关利益者所熟悉,从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监管部门的监管到独立第三方的鉴证,上市公司的经济信息都是被重点关注的内容。企业利润的实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从微观层面上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必然会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就考虑利润的实现,同时利润也是社会考核企业,或者说考核企业家是否真正尽到责任的重要指标。从宏观层面上看,利润可以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市场经济和利润机制引导[14]。因此,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审计依据之一应该是经济信息,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税收贡献、资产使用效率、资源配置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原则

审计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是对审计指导思想的凝练与梳理,也是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准绳。一般而言,审计工作原则包括依法审计原则、独立审计原则以及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原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属于审计范畴,遵循并力行审计的几大原则,但由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有别于传统的审计,所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还要遵循其他特定的审计原则,即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和充分性原则。

社会性原则是指社会责任审计是以反映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成本和效益的会计报告作为主要对象,它需要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评价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评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完成情况,并最终评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业绩是否与社会责任报告相符。政策性原则是指由于社会责任审计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因此需要审验上市公司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制。一致性原则是指社会责任审计不仅要审查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记录是否在处理程序与处理方法方面保持纵向的一致,而且也要审查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所记录的责任内容、计量方式是否在企业间保持横向的一致,以此保证社会责任审计信息的公正性和可比性。充分性原则是指审计主体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采用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方式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保证其所审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充分涵盖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

Johnson指出,对上市公司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机构主要包括关注投资回报率的投资基金组织、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监督组织及自我关注的公司本身,三方基于不同的目标共同形成了针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审计主体[15]。从目前来看,我国仍然缺乏成熟的投资基金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建设刚刚起步,内部审计关注社会责任明显不足,缺乏足够的动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本质上是一种第三方的鉴证行为,它的承载主体是接受社会利益相关者授权或委托实施审计且处于独立公允状态的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其中,专职机构应是以社会责任审计为专门工作的社会审计组织,专业人员是在上述专职机构具体实施审计操作的审计人员。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社会鉴证业务,要求从事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审计事项的委托人和被审事项的当事人之间均无利害关系,以此来保证鉴证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及评定的可信赖性。而满足这一要求同时又具备审计能力的独立性中介机构首推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接受审计委托以检查和评价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同时能够结合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避免有关财务的重复审计,最终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的效率。

(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是审计主体在进行社会责任鉴证时所关注的审计范围及具体项目的总和,它的设定决定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直接关系到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效果。Carroll依据责任关切程度、企业应对哲学、所系社会问题的不同从三个维度划分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社会责任依责任关切程度分,包括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依企业应对哲学分,包括对抗、防御、适应、超前四种态度;依所系社会问题分,包括针对产品安全、工作安全、员工健康、产品消费、环境保护、雇佣公平等责任[6],这种分类为细化社会责任审核内容提供了权威的依据。国内学者何雪锋,屈萌,李大帅 [16]和周兰、彭昕 [10]也对社会责任内容进行了宏观的概括,但都未明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我们认为,就其内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一种方法是借鉴西方依据所关切的社会问题来设定,如将经济效率、教育投入、雇佣关系、培训发展、晋升机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公众维护、文化艺术和政府关系等作为审计的主体内容,另一种方法是依据利益相关群体划分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如2006年9月25日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就是依据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来定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因为依据利益相关群体划分审计内容能够保证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都能直观地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对应的审计信息,同时也能够避免因社会问题所属的主体相同而造成的重复审计。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这样做可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一种方法在我国由于社会关注度不高的问题缺乏实践性。因此,我们采用后一种方法,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审计内容概括为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同业竞争者、环境保护者、社会和政府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依据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指标细分,形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

(五)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期望通过社会责任审计实践而达到的最终结果,它决定着社会责任审计的方向,指导着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与倾向。对此,Carol和 Richard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减少审计期望差,降低相应的审计风险[3]。根据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ISEA)制定的社会责任鉴证标准AA1000,鉴证社会责任的目的是遵守法规要求,为赢得利益相关方信任而确保提供可靠信息,以帮助企业更好决策,提高管理体系,改善报告质量。关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目标确认的总体方向,学界目前已经达成共识,但他们忽略了目标的层次性,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研究不够充分。

我们认为,既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属于鉴证业务,那么由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运用社会责任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经验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来鉴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水平和实施情况,就可以保证和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程度,因此,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关注上市公司社会行为对其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影响,系统、客观地鉴证上市公司受托社会责任履行与否及履行情况。

依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总体目标,我们可以从鉴证行为本身目标和鉴证社会效用两个方面阐释具体的审计目标。

鉴证行为本身关注的是呈报信息与审验结果是否符合。为此,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审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合法性目标是审核社会责任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准则和制度规范进行编制;公允性目标是审核社会责任报告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状况;真实性目标是审核社会责任报告对已发生的社会责任是否进行真实记录;完整性目标是审核社会责任报告对已发生的社会责任行为是否确实已经记录;准确性目标是审核已记录的社会责任项目内容及相关数据是否按正确的数值予以记录。对鉴证行为这五个具体目标的关注,能够保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鉴证的准确度和真实度。

鉴证社会效用关注的是鉴证行为力图实现的社会效果,希望通过社会鉴证来实现对法律、道德、经济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据此,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拥有独特而具体的法律目标、道德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法律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主体作为社会中介力量,通过外在鉴证审核使上市公司遵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社会责任,并依照规定社会责任报告;道德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力图防范上市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搭便车”现象,保障上市公司能公平承担对社会利益相关者的道德义务;经济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希望能确保上市公司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同时通过社会责任审计的结果体现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增进社会责任对经济效益的促动作用;社会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接受源自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委托与授权,做出独立而又公正的社会责任鉴证,获得社会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并通过社会责任审验的标准和程序教育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鉴证社会效用的目标设定,能够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鉴证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问题探索

以上我们从审计依据、审计原则、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审计目标五个方面,构建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如何使这一理论框架不成为空中楼阁,得以在实践中执行,我们认为,必须解决如下问题。

(一)强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8)》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比较接近,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规模与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17]。盈利多、规模大和制度较完善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较为全面,但大多数上市公司在自身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格式不规范,没有一定的规律,且缺乏、清晰性和准确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主要披露社会贡献和员工福利信息,回避披露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服务的信息;信息披露的形式过于单调,非正规形式(说明和评价方式)的披露形式居于主导地位,缺乏系统的、单列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信息披露的标准化不强,定性分析过多,定量分析较少,缺乏纵向与横向比较;信息披露的载体较少,缺乏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为了强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我们需要针对目前的问题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形式和载体等方面予以完善:在格式方面,可以参照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社会责任指引》或类似规范,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按照几个类别分项披露,使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在不同公司间具有可比性,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和有用性;在内容方面,除了要向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承担责任外,还要包含对供应商、商、消费者、环境保护、社区维护和政府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并进一步细化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责任;在形式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的会计体系,用数字化的方式直观表现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项目,同时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非会计形式的应用范围限定于非量化的指标项目;在载体方面,应该制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会计制度,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并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最低信息要求,要求上市公司最终编制并提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年报的辅助载体,对社会责任信息予以验证核实。

一般而言,在缺乏审计、大众监督或者强制报告规定的情况下,企业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往往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强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就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力度,保证企业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最为根本的保障措施就是建立并健全我国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制度,以此来与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相呼应,督促并修正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所披露的信息。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社会责任问题已经跳出单一的企业管理范围,纳入全球供应链管理当中,社会责任的约束也从原有的“自我约束”发展为“社会约束”,这就需要建立并执行能够得到各方公认并符合各方利益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指标与准绳,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确立标准体系,以此作为具体审计行为的参考依据,规定被审计社会责任事项所需达到的标准和范围,以评判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在各个细分指标方面的承担情况。

就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而言,国外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很多,其中影响比较广泛的标准包括:ISEA制定的AA1000鉴证标准,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公布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的关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ISO9000 、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ISO14000,道•琼斯设立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英国金融时报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依据“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股东关系、人道主义”为衡量标准推出的4 种名为“FTSB4GOOD”的金融类“道德指数”,“透明国际”组织的腐败认知指数(CPI)等。另外,一些行业性、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劳工标准、人权标准,如ETI(道德贸易行动守则)、FLA(公平劳工社会守则)、ICTI(国际玩具商协会守则)、WARP(环球服装社会责任守则)等,这些标准正在逐步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我国的上市公司实际情况与外国市场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国情来设定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而要想设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标准,首先,应该借鉴国外成熟的审计标准来建立社会责任审计的通用标准与指标划分,如借鉴AA1000鉴证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等,通过筛选来确定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所应达到的通用标准,并且学习相关的指标划分方法;其次,根据我国审计的现实情况选定审计“标准”的具体指标栏目,或是依据上市公司在社会公共行为中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评判,或是依据供应链体系下各个环节的相关利益群体设定相关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最后,在借鉴西方“分类”的精准定义与指标类别并依据我国现实情况“整合”和选定指标之后,再按照各个指标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关切程度以及审计行动所侧重实现的审计目标来设定各级审计指标的相应权重,进而构建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体系,指导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操作。

(三)巩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依据

前文我们从受托社会责任层面、社会伦理道德层面、法律制度层面和经济信息层面等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后两个层面的内容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实施时可以作为具体的执行依据。从实践层面上,在获得受托社会责任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充分支持后,社会责任审计需要逐步完善操作执行层面的保障措施,建立并健全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制度、组织和认证。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更加强大的制度支持。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专门法规,比较而言,制度的保障走在了法律的前面,2006年9月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5月上交所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通知》、2009年1月上交所的《上交所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备忘录第1号》更附上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和《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审议工作底稿,都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编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内容、标准及措施。制度上的逐步完善可以暂时弥补社会责任法律的缺失,但要想发挥更为有效的指导作用,还需要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给予更加体系化、明细化的政策指导。

另外,现代大型跨国公司引进相关的企业责任认证标准,对与自己的业务相关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限制,实际上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突破国外的贸易认证限制,同时更为了推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监管的发展,我国正逐步引进国际公认的社会责任认证,AA1000、SA8000、ISO14000在我国已经逐步获得推广,这些国际标准的实施与认证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提供了资质方面的重要保障。

(四)探索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辅助机制

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是一项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并建立有力保障社会责任得以履行的社会责任审计辅助机制。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建立政府监管部门信息透明机制。如果每家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公司都是透明的,那么上市公司之间就能依托企业间的横向对比来设定自身的社会责任战略,并依托共同标准参与社会责任鉴证。这就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能保证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监督的准确、全面和及时,更要保证信息公开、透明,以此支持督促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建立利益相关方对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目前在实践中有些上市公司错误地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谋求经济利润的目标相悖,这其实是社会责任激励机制缺失的结果。实际上,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本身就会带来经济效益,通过差异化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使得利益相关者能够认可上市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企业声誉认可的指引下进行采购,作为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回报,这将促进上市公司自愿履行社会责任,并依托社会责任审计作为上市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从而获得基于独立社会鉴证基础上的信任和共赢。

另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还需要上市公司自身社会责任会计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的配合。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社会的“鉴证”行为,需要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数据进行审验,通过量化的指标实现审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因此上市公司需要构建或完善上市公司自身的会计制度和会计体系。同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社会”的鉴证行为,毕竟具有源自时间与资源的局限,那么为了保障社会责任信息的准确披露,上市公司就需要建立社会责任内部审计机制来保障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实施的自我监督,以此来配合会计师事务所所进行的社会责任鉴证,从而在内外部两方面保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

(五)培养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人员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来承担相应的审计工作。若想确保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注册会计师进行教育和培养,提高社会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首先,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承担社会责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增强法律意识的灌输,使其具体的审计行为符合社会责任专门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应遵守社会责任审计所公认的审计准则,学习社会责任审计所特有的规范标准;其次,要注重对承担社会责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的维护,加强社会责任审计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能恪守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在执行社会责任审计鉴证业务过程中,始终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以保障被审计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利益为自己的道德目标;再次,要注重对承担社会责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技术的更新,加大针对社会责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投入,使注册会计师能够掌握最新的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法律规范更新及审计技术发展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尤其要侧重培养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相关能力,从而使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增加信任,同时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第三方鉴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当然,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审计工作,仅仅依靠有限的注册会计师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国家建立针对社会责任会计和审计的职业认证考试,培养符合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专门人才,或者将社会责任审计内容纳入已有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或会计师考试体系,以此引起从业人员的关注;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培育并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责任审计的专业能力,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Bowen R H.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1953.

[2] Bauer R. A. Fenn D. What is a corporate social audit?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3(1):37-48.

[3] Adams AC., Evans R. Accountability, completeness, credibility and the audit expectation gap[J]. 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2004(2):97-115.

[4] 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11-13.

[5] 陈毓圭,杨志国,赵兰芳.企业社会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实践[J].审计研究,2009(1):55-57.

[6] Newgren E K, Carroll B A.Social forecasting in U.S. corporations― a survey[J].Long range planning,1979 (4):59-64.

[7] Dhaliwal D, Zhen Li O, Tsang A,ea tl. . 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cas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R].Working Paper,2009.

[8]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3):33-37.

[9]方.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3):38-40.

[10]周兰,彭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与方法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8):34-39.

[11]毛洪涛,张正勇.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47-53.

[12]沈洪涛,万拓,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68-74.

[13]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Ethical Accountability, AA1000 Assurance Standard[S],2003.

[14]张维迎.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N].经济观察报,2007-08-24.

[15]Johnson H H. Corporate social audits―this time around[J]. Business Horizons,2001(3):29-37.

[16]何雪锋,屈萌,李大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N].财会信报,2009-10-12.

[17]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8) [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3-58.

Theory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Study of Listed Compani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

ZHANG Qinglong1 CHEN Lingyun2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0篇

一、传统审计教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教学理念落后。人们习惯于“应试教育”,从教到学一切活动均围绕“认证考试”进行,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要。

2.缺乏有综合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一些经济学、金融、管理、法律和税收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拥有广博经济背景等基础知识的教师并不多。不少教师避开了一些经典案例和经济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讨论,就书本讲审计、就审计讲审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从事审计教学的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一些其他条件的制约,使审计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教材缺少生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审计教材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不生动。各种业务也只能靠学生通过字面来联想、揣摩和记忆。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依据教材采用“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在考前背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虽然近年多媒体教学方法较为普遍,但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

5.实验教学匮乏。传统的审计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课堂实践信息量少。审计教学脱离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审计实践,学生对企业审计实务如雾里看花,实践动手能力差,参加工作后无法较快适应工作。尽管有审计案例与审计实训,但这些要么偏重技术训练,要么是纸上分析,都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却就业难。这充分说明现行的审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性。

二、审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国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审计是一门专业性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培养审计学专业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学课程的特点是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内在需求,就业形势也是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催化剂。

审计实践教学模式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实践:即学生亲身投入到审计实践工作中,运用所学的审计理论、方法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模式可以通过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或者到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参与内部审计及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等方式去实现。二是间接实践,是指学生通过校内建立的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和课堂对审计案例的讨论将所学的审计理论及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去。

现在学校广泛采用是间接实践教学,在间接实践教学中,有审计模拟教学取代审计案例教学的趋势。然而,任何形式的模拟实践都是仿真而不是真正的实践。因此,采用校企联姻才是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校企“联姻”的必要性和意义

社会转型要求在审计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由传统的学校为主转向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由偏重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将学校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转型。

校企“联姻”有利于审计教育的发展。审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把教育教学和技术推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大审计岗位技能和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工学结合一方面使教学更加适于就业,另一方面也能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劳动者素质,使学生学到职业有关的实践课程,以及获得有关的工作经验。学生毕业时,就已做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准备,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另外,审计业务也是一种科研资源,企业不仅可以为师生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为师生的教科研提供了调查研究的环境。

校企“联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强调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这种有的放矢的办学方式从根本上适应经济增长需求。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有利于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或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培养,让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蓄水池”。合作办学成为学生创造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良好学习条件,也便于企业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择优录用。

总之,校企“联姻”打破了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作为成功的职业院校的重要成功经验,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借鉴。

四、校企“联姻”助推审计实践教学

(一)革新教学指导思想,大力推广实践教学

这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成败的关键。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

要提高审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摒弃这一错误观念,构建与优化审计学课程体系,实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的有效融合,理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将审计学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不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和企业合作,将直接操作与理论讲解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

(二)“走出去、请进来”锻造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即所谓的“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审计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掌握较全面的审计理论并具备较高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或有会计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

为了满足审计学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通过安排承担审计课程的进企业实习、参与审计工作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⑵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不断地奖励那些在实践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⑶可以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造价工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到校任教或兼职,与教师交流座谈,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校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另外,有学者提出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教师会员强制制度”(于海燕,2006),即强制要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有券业资格的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成员中必须有一定数量或者比例的教师,并要求事务所每年的业务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业务是由高校教师会员(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负责和签字,这是也个很好的建议。

(三)调整教学方法

审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将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实践、讨论式”教学。审计学教师应将“知识的运用”始终视为教学的首要及终极目标,即我们常说的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务必要以“运用”为旗帜,以“实践”为手段,以理论知识为依托,不断练习,加以巩固,最终才能达到为培养出社会所需有用人才的目标。

(四)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

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审计除了实验室模拟实验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向社会学。社会实践拓展了第一课堂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程序、载体和手段。建立相应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而且也为学生的实地参观、专业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给学生以实践锻炼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摸式。通过实习基地这一实践教学的载体,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念识。

(五)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考核与评价体系:一种是社会的考核与评价,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对一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可以既进行理论考核又进行操作技能考核,两者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一些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则可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此外,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还应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

(六)校企优势互补,科研项目合作

教师做科研需要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承担横向课题,利用和企业接触的机会,多了解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鼓励教师承担理论研究课题,使教师把握审计理论发展前沿,使教学内容不偏离理论发展的主流。两者结合将保障审计课教学内容满足理论性和满足社会实践需求两方面兼顾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更新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是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桥梁,如果教师不清楚审计的社会需求,不了解审计理论的研究热点,那么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便是空谈。因此应鼓励教师“走出去”,比如给教师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条件,“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融进来”。并鼓励教师参与审计署的重点审计课压研究及其他实验项目开发。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行为导向;审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审计专业课程,但大多数学校还是以传统的审计课程教学体系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务能力。为此,我们在审计教学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并尝试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引入创新改革教学法的背景分析

从审计教学实践出发,引入创新型教学改革方法是高职审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教学方法的职业教学模式,他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与职业实践活动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及心理活动等都属于教学内容。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的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自己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掌握实践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体系。高职专业的实践教学,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符合高职教学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经营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型和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互统一。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形成实践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实训模拟、案例教学及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不断强化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实践认知能力,达到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符合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课程特征。高职审计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课程。课程培养的目标是实践中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审计课程的综合系统学习,可以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在这一过程当中,审计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应符合以熟悉审计业务过程为基础;以掌握查账技巧为重点;以培养职业判断能力为导向的总体特征,从单项能力提高做起,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审计课程综合难度大,实践性强,通过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提高其审计的综合素质能力。而通过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训练习、案例分析、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等,通过任务驱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模拟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终达到审计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

二、创新改革教学法下审计实践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一)组建审计业务小组。考虑到审计工作团队性的特点,以往审计实践教学以学生为独立的考察单元,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实训的效果也与实际的审计工作相去甚远。通过组建审计业务小组的方法,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审计业务环境,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班级为整体,通过学生自愿组合和教师协调分配的方式,将学生分为4~6人一个工作小组,每个审计工作小组相互协调分配完成审计实训工作,各个小组成员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独立完成自己的审计实训作业。最终教师的评分以小组得分与各人得分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察每个学生在审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二)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审计实践课程体系。传统的高职审计课程一般包括审计理论课与审计实训课,在课程设计时审计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一般在一学期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审计实训课程一般安排在审计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为期2~3周的审计课程实训。这样的审计课程体系一方面割裂了审计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联系,很多学生在学习审计理论课程时由于缺乏实践训练,很多理论掌握的不够系统和扎实;而在学习审计实践课程时,由于审计理论课程学习周期过长,很多知识已经遗忘,对实践课程的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不够协调,理论课程占用课时太多而实践课程课时较少,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审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效果。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实践经验来看,应当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审计实践课程体系。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通过课堂讲授大量的案例课程,巩固和加强审计理论,也为以后具体参加审计实训课程打下基础;第二,在审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审计实训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交叉融合,此阶段安排的审计实践课程以较为简单的单项实训课程为主,教学目的以掌握基本的审计实践内容为主;第三,加大审计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传统的审计实训教学基本是校内实训为主,实训教材陈旧、实用性不强。从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角度讲,应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展开交流合作,定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校内实训课程的外聘教师,也可选派校内实训教师去事务所进行定期实习,增长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校外审计实训基地。

三、创新改革教学法下审计实践课程设置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建立审计课程组,对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思想是教学活动的指针,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创新教学思想,必然会带动教学活动的发展。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不断创新与改进教学方法。在财经类高职院校中,审计课程一直没有受到较高的重视,多数院校存在“重会计、轻审计;重理论、轻实务”的状况,审计实践课程一直是很多院校的教学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审计课程难度较高。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一般融汇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计算机、企业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审计课程对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很多教师由于理论功底不厚或者实践经验不足,很难较好完成教学任务;而很多学生由于财务会计等学科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在学习审计课程中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审计课程一般安排在高职院校的二三年级,由于在第一二学年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并且在二三年级有较多的同学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到了审计课程开课时,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加之,审计课程较为枯燥,学习难度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审计课程的教学,建议成立专门的审计课程小组。审计课程小组由审计理论课程教师、审计实训课程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注册会计师组成。审计课程研究组的主要工作分为三个部分:每学期开学由本组教师研究制定本学期审计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每学期教学过程中,本组教师定期开会,讨论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学生反映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每学期结束之后定期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存在的困难,定期总结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二)全面改进审计实践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审计实践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就将学生分为若干审计业务小组,所有审计实践课程都由审计业务小组合作完成,所有同学在业务小组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定期更换角色,确保每个同学能够适应审计业务小组中的不同工作角色。在实际课程当中,各个课程小组的人员也可以定期调换,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工作能力与性格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审计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题型案例要尽量选取真实、新近的案例,让审计业务小组尽量按照实际审计业务的发生过程进行讨论、分析和解答,必要时可以安排会计师事务所在职审计人员参与到一些审计业务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加强业务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模拟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审计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实践中各种各样的审计业务,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是审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传统的审计教学缺乏系统案例的支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后无法适当地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练习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业务能力。案例教学的设置应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元练习逐步过渡到综合练习。在审计理论教学阶段,就应当安排一些阶段性的较为简单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尽早接触审计案例,巩固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还可以启发学生对一些实践问题的思考,延伸教学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与审计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教师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怎样使得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是审计实践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传统的命题式案例无法真实模拟审计的实际环境,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需要不断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环境模拟是否真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观察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找出和解决相应的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首先要通晓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应该讨论的问题以及学生处理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小组成员的数量是否合适,各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如何、是否能够适应、题目的难度是否偏大、是否需要及时向学生补充和复习相应的理论知识等。

(三)不断改进审计实践课程的软硬件环境。首先,审计实践课程改革应配合相应的教材建设。为配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改革措施,审计实践课程教材应具备相应的层次和系统,具体可以分为课程课本、案例分析、课后习题、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课外作业与阅读等。各项教材的编制应结合审计准则的最新修改情况,同时各项课程的编制应以整个审计实践课程为整体,课程课本为主体,其他辅助教材为补充,层次分明,各部分作用明确;第二,加强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审计实践课程基地的建设。可以根据审计实践教学需要,加强多媒体教学与实践课程基地的环境建设。采用计算机软件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编制一些审计实践相关的视频录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审计实践工作的过程,给学生进一步的直观感受,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实训室应配备基本的会议桌、计算机等设备,便于学生课堂讨论和处理案例。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范围并不广,各个方面也不够成熟;但是,审计教学一直是高等职业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审计教学的教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同时,行为导向教学法对课程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学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审计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能够在课堂上调控整体的课堂环境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团队一方面要不断学习,补充专业和教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探索,勇于尝试,找到适合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审计实践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2篇

一、传统审计教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教学理念落后。人们习惯于“应试教育”,从教到学一切活动均围绕“认证考试”进行,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要。

2.缺乏有综合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一些经济学、金融、管理、法律和税收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拥有广博经济背景等基础知识的教师并不多。不少教师避开了一些经典案例和经济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讨论,就书本讲审计、就审计讲审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从事审计教学的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一些其他条件的制约,使审计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教材缺少生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审计教材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不生动。各种业务也只能靠学生通过字面来联想、揣摩和记忆。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依据教材采用“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在考前背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虽然近年多媒体教学方法较为普遍,但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WwW.133229.Com

5.实验教学匮乏。传统的审计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课堂实践信息量少。审计教学脱离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审计实践,学生对企业审计实务如雾里看花,实践动手能力差,参加工作后无法较快适应工作。尽管有审计案例与审计实训,但这些要么偏重技术训练,要么是纸上分析,都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却就业难。这充分说明现行的审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性。

二、审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国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审计是一门专业性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培养审计学专业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学课程的特点是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内在需求,就业形势也是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催化剂。

审计实践教学模式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实践:即学生亲身投入到审计实践工作中,运用所学的审计理论、方法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模式可以通过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或者到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参与内部审计及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等方式去实现。二是间接实践,是指学生通过校内建立的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和课堂对审计案例的讨论将所学的审计理论及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去。

现在学校广泛采用是间接实践教学,在间接实践教学中,有审计模拟教学取代审计案例教学的趋势。然而,任何形式的模拟实践都是仿真而不是真正的实践。因此,采用校企联姻才是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校企“联姻”的必要性和意义

社会转型要求在审计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由传统的学校为主转向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由偏重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将学校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转型。

校企“联姻”有利于审计教育的发展。审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把教育教学和技术推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大审计岗位技能和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工学结合一方面使教学更加适于就业,另一方面也能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劳动者素质,使学生学到职业有关的实践课程,以及获得有关的工作经验。学生毕业时,就已做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准备,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另外,审计业务也是一种科研资源,企业不仅可以为师生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为师生的教科研提供了调查研究的环境。

校企“联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强调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这种有的放矢的办学方式从根本上适应经济增长需求。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有利于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或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培养,让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蓄水池”。合作办学成为学生创造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良好学习条件,也便于企业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择优录用。

总之,校企“联姻”打破了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作为成功的职业院校的重要成功经验,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借鉴。

四、校企“联姻”助推审计实践教学

(一)革新教学指导思想,大力推广实践教学

这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成败的关键。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

要提高审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摒弃这一错误观念,构建与优化审计学课程体系,实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的有效融合,理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将审计学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不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和企业合作,将直接操作与理论讲解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

(二)“走出去、请进来”锻造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即所谓的“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审计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掌握较全面的审计理论并具备较高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或有会计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

为了满足审计学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通过安排承担审计课程的进企业实习、参与审计工作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⑵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不断地奖励那些在实践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⑶可以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造价工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到校任教或兼职,与教师交流座谈,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校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另外,有学者提出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教师会员强制制度”(于海燕,2006),即强制要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有券业资格的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成员中必须有一定数量或者比例的教师,并要求事务所每年的业务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业务是由高校教师会员(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负责和签字,这是也个很好的建议。

(三)调整教学方法

审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将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实践、讨论式”教学。审计学教师应将“知识的运用”始终视为教学的首要及终极目标,即我们常说的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务必要以“运用”为旗帜,以“实践”为手段,以理论知识为依托,不断练习,加以巩固,最终才能达到为培养出社会所需有用人才的目标。

(四)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

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审计除了实验室模拟实验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向社会学。社会实践拓展了第一课堂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程序、载体和手段。建立相应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而且也为学生的实地参观、专业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给学生以实践锻炼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摸式。通过实习基地这一实践教学的载体,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念识。

(五)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考核与评价体系:一种是社会的考核与评价,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对一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可以既进行理论考核又进行操作技能考核,两者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一些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则可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此外,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还应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

(六)校企优势互补,科研项目合作

教师做科研需要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承担横向课题,利用和企业接触的机会,多了解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鼓励教师承担理论研究课题,使教师把握审计理论发展前沿,使教学内容不偏离理论发展的主流。两者结合将保障审计课教学内容满足理论性和满足社会实践需求两方面兼顾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更新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是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桥梁,如果教师不清楚审计的社会需求,不了解审计理论的研究热点,那么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便是空谈。因此应鼓励教师“走出去”,比如给教师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条件,“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融进来”。并鼓励教师参与审计署的重点审计课压研究及其他实验项目开发。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3篇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是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合乎逻辑的、符合事物发展的东西加以概括、抽象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新中国审计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创新三个阶段:

1983年至1988年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期间理论界积极引进国外审计理论和,翻译了大量国外审计理论资料,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力图吸收和国外现代审计理论的精华,加速我国现代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9年至20世纪末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审计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发展阶段。期间审计理论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从个别的审计理论基本概念的探讨转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从实用性研究转向基础性和运用性并重的研究,从微观研究转向中观、宏观审计理论研究。

20世纪末至今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创新阶段。1996年后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持续,在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中,如审计环境、审计方法和审计风险等,有所突破和创新,但在整体上其规模和水平未超过前一时期。近年来,中国审计学会重视了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开发,并做出重要的部署。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实行审计制度20多年来,我国广大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不断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成功经验,合理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具有价值的成果和审计工作中的有益做法,在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在审计理论,特别是在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审计理论研究的定位不准确,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轻理论、重实务的倾向,理论研究受现行制度、政策束缚,强调监督,忽视服务。概括起来说就是,审计理论研究表现出“五多”、“五少”的局面:实践经验多、理论升华少;空洞说教多、实证研究少;专题研究多、基础研究少;研究国内多、研究国外少,研究现状多、研究少。

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不仅使审计理论的建设遭到阻碍,同时也使审计工作上水平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要有历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重新认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将其提高到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认真总结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吸取受挫的教训,加强理论队伍的建设,疏通理论研究的信息管道,加强理论交流和研讨,建立良好的理论开发研究机制和奖励机制,加速理论成果向审计工作战斗力的转化。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审计在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与研究空间、时间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使得我国现代审计理论研究呈现数学化、电算化、综合化、化、规范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

数学化趋势。20世纪以来,数学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日益显出巨大而广泛的价值,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数学化已经成为21世纪审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数学方法在现代审计中的广泛运用主要表现在:初等数学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高等数学方法为建立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奠定了基础;数理统计是现代抽样审计的重要方法论;模糊数学在审计工作中运用与研究是审计数学化趋势的第三个里程碑。

电算化趋势。21世纪是信息化的,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管理中的越来越广泛,当信息的存储手段和介质发生变化后,再运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手段就难以开展工作。因此,电算化是21世纪审计的又一大趋势。审计电算化的中心是设立审计电算化专用语音,系统设计与程序设计,以及应用软件标准化研究,审计电算化知识普及与人才培养。

综合化趋势。审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已开始向划分具体、门类齐全的方向,它不仅与学、统计学、管等类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还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管理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诸学科的一些知识和在审计学中的研究,使现代审计理论与实践有了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市场化趋势。随着经营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开放化的加快,审计的研究思想呈现市场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21世纪的审计理论研究站在的土壤上观察,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一切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为我国审计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社会化趋势。社会化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的复杂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化趋势表现在: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专家、数学专家、计算机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及其有关专家的密切配合和广泛合作;社会责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全社会对审计的重视和审计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等等。

规范化趋势。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化,是指审计理论研究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的要求。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化表现在:标准性,审计理论研究要按照有关方面规定的或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或准则进行;统一性,审计理论研究按有关方面规定的或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或准则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施行;一致性,审计理论研究按有关方面规定的或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或准则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

前瞻性趋势。审计的大环境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对审计环境问题的研究需要超前研究,超前研究就是研究审计环境及相关的前瞻性问题。审计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主要表现在:审计的学术与实务界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手段,开始用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环境审计及相关的前瞻性问题。

务实性趋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究竟是不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审计理论研究的务实性趋势主要体现在:在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对审计实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投入更多的精力,注重实际应用效果,不只是偏重于理解与解释。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审计案例;审计教学;案例教学

所谓审计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审计实务的一些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审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其审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1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审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而且要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同时还要能娴熟的驾驭课堂。然而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缺少实际审计经验,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审计人才,也不愿意到高校教学,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总感到审计学比较难学。审计学比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其他课程更需要实践经验,更讲究职业判断,审计人员积累的审计经验和技巧越多,审计职业判断就越敏锐。如果从来没有审计实践经验,有些审计任课教师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审计实务操作,那就更不可能将之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了。另外,有些审计任课教师知识面比较窄,对与审计相关的会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在对案例者分析时就会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差,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不够,很多学生为求高分,只注重死记硬背理,而忽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不配合或积极性不高,不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案例作业,不愿花费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和思考问题,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消极被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审计学课程产生了厌烦情绪。学生不配合案例教学使得他们实质上并没有真正领会案例教学的精髓,对案例素材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也不激烈,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提问、分析和点评全成了一个人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到了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使审计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3学校方面的问题

1.3.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国各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大多在48-72课时。要想在这样紧张的课时内较好地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审计实务中,切实完成审计课程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确是非常难的。在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下,在现有课时内也只能完成审计教材中审计理论和部分实务循环的教学内容,要想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的审计案例和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更是不可能。再加上有些学校的审计学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人数就有上百人,根本无法进行课堂讨论。审计课程教学课时少和班级人数众多已严重障碍了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1.3.2缺乏审计模拟和实践环境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审计实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弥补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同时增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对审计实习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想去实习但却找不到适合的实习单位。有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但因为没有老师和审计前辈的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对审计实务仍是一知半解,再加上审计的保密性特点,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无法接触到实质性的审计工作,通常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跑腿或勤杂等工作,审计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1.4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由于我国引入案例教学较晚,再加上审计资料的保密性,很难获取审计实践中发生的案例资料,与审计课程教材内容配套的审计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使用的审计案例绝大多数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一些突出的审计失败案例编写而成,这些案例很少系统地展示整个审计过程。已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师所选用的审计教学案例通常会选取一些较为经典的审计失败案例,但其年代久远,加上经济环境及审计准则的变化,多数已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些审计失败案例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的审计案例,往往脱离中国的实情,不太适合作为我国审计教学的案例使用。还有一些选取的案例过于简单,不需要运用系统地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尚未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就已经可以猜测到结果了。这样的教学案例无法营造亲临审计现场的气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2解决审计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鼓励教师掌握更为广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审计实际操作能力。首先,高校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挂勾,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即每隔一定的时间派审计教师到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以积累更多的审计实践经验,为审计案例教学配备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其次,可以聘请政府审计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内部部门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循环的专题讲座,通过听讲座,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整个的审计过程及其在审计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措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2.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及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通常比较差,因此,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增加生动的审计案例,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用所学审计理论知识解决了审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审计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后不进行考核、不算入最终成绩,学生对案例教学就会没有积极性,从而发挥不了案例教学的应有作用。

2.3科学安排课时和班级人数

一方面,为确保审计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应合理安排审计学课程的课时量,既要保证有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又要有大量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审计学一门课程的课时过多,不好安排时,可以把这门课拆分为审计学原理与审计实践两门课程,分阶段安排课程教学,并注意两门课程之间的适当衔接。在进行课程讨论之前,将讨论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积极准备,以避免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不深入,达不到预期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和教学条件都跟不上,使得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由于合班造成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无法有效开展案例讨论,不适合实施案例教学。审计学课程的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较为理想的授课人数为30人左右,以便于组织课堂的分组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2.4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创造实习机会

学校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建设审计实验室,购买审计实训软件,为学生把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创造条件。在接受课堂上的案例理论讲解之后,学生在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室上机操作审计实训软件,对审计实务循环的各环节进行一次模拟审计,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这对具有一定的课堂理论知识,但并没有接触过审计实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此外,学校还要积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合作,建立学生审计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审计实习的机会,并配备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答疑。通过审计实习,为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5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审计案例。许多高校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网站上,任课教师可以借鉴这些资源中的案例资料,实现校内和校外案例资源共享。另外,教师在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所了解到的审计实例进行筛选改编成适合审计案例教学的真实的审计案例。当然,建立健全审计案例库,除了需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审计教育界和实务界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和集思广益。建议由中国审计学会牵头,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审计案例研讨会,各大高校将自己整理编写的审计案例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最终将案例资料整理成册,实现审计案例资源共享,从而可据此建立较为成熟的审计案例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计案例教学主要存在教师自身审计实践经验缺乏;学生缺乏学习审计案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审计教学课时少,授课班级人数多;缺乏审计模拟环境和审计实习机会;审计案例过于陈旧或不适用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去一些单位兼职或脱产实践;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的专题讲座;改变审计课程期末的成绩考核方式,将审计案例课堂讨论也纳入考核范围;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实行小班制教学;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购买审计软件,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并创建学生审计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等。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有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明.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经济,2015(02).

[2]唐瑞芹.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09)(上).

[3]李兆东.审计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再造[J].中国大学教学,2014(8).

[4]周经纬,袁明智,方文俊.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

[5]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2(11).

[6]李慧.审计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综合,2012(8)(下).

审计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审计案例 课堂教学 实践 模式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转贴于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