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1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在2014年8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

2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征

2.1创建工作本位的学习情景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中,工作本位的学习情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不像传统学校那样设置成隔离的、特殊的课堂,而是现代学徒制中校企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员的活动,并且可以直接参与到真实产品生产活动中,能够迅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成为独立的、熟练的劳动者。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或做中学,而且是指一个更为深入的、广泛的、设计很好的工作本位学习。

2.2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综合职业能力观。综合职业能力观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注重现场学习经验和课堂经验在实际生产情景中的有效结合,强调技术和数字通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学徒制进行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学徒制培养关键能力的主要途径。现代学徒制要求对接企业实际岗位及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标准,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对应、相互交叉转移。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现代学徒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4实现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为促进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要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种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学徒制课程实施模式应运而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通过规范的现代学徒制得到了实现。在这种模式里,学生可以既是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里培训岗位上的准员工。

3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3.1建设原则按照现代学徒制基本要求,建立“课程结构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训指导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完善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的构建,基于职业活动、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目标,依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等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工作项目,实训过程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进行个性化指导,做到“教、学、做”合一。

3.2建设思路现代学徒制教育是融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技术教育的体系。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一是要素整合,整合多维培养目标,即学历教育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和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职业资格目标、学徒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二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提炼技能养成要素,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从典型工作岗位中提取典型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结合专业知识基础进行课程开发。

4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单位是课程,根据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4.1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设置此课程模块需要注意与企业文化和岗位实际相结合,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个人的价值实现一定要基于工作岗位。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主要让学徒学习和感受职业素养的内涵,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本模块主要包括“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常用办公软件、企业公文写作、企业文化、就业指导等。

4.2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使学徒掌握同一行业的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具备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构建需要从基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培养学徒在行业的通用技术技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成,应包含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技术技能体系,是以行业工作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编制。该模块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学徒必须通过每门课程考核。

4.3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掌握合作企业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本课程模块构建要以企业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开发至少两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课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培养某个岗位的特殊的岗位能力。

4.4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徒的兴趣和职业取向,培养学徒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本模块根据各个职业的职业成长规律,着眼于学徒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课程。学徒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自由选择课程,由校企联合委派企业师傅,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在岗的个性化培养。

5现代学徒制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对接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湖南德力通电梯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电梯制造、安装、调试、维保等岗位,并分析这些岗位的职责和技术标准,得出了岗位的职业能力(见表1),再结合电梯安装与维修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具体内容最后形成“课岗融合、双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6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系统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逆向工程技术课程 教学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37-02

逆向工程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根据已存在的产品模型,重构出产品的CAD数据,并将CAD数据快速制造出原产品模型的技术总称。即从模型-数字-模型的过程,这与传统的正向设计是相反的。而一直以来各高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以正向设计为主,如机械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为了让学生适应产品开发和结构创新的节奏,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高校的机械类专业都增设逆向工程技术作为选修课程,但课时较少。因此,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学会运用逆向工程进行产品创新,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建设。

一、逆向工程的主要应用方面

(一)提高产品相互通用性,弥补原有技术文件丢失的问题。在产品结构需要改进,而原有的技术文件或数据丢失的情况下,便可运用逆向工程对现有产品进行拆卸分离-三维扫描-数据处理-结构改进-产品样件加工、装配、测试评估等-模具设计与加工-量产。

(二)引进技术,对同行业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了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者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特点,通过逆向工程获得其产品的设计数据,再进行消化吸收,进而设计生产出性能、结构更为优异的产品。如韩国的三星电子就一直本着这种设计思路,还有比亚迪的F3便是仿制于丰田的花冠。

(三)在产品的正向开发过程中提高效率。不少人认为正向工程与逆向工程是针锋相对的工作方式。事实上,它们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增加逆向工程的辅助无疑可以提高正向开发的效率。例如,在汽车车身的开发过程中,经过对CAD数字模型和小比例油泥模型进行反复修改,再制作11油泥模型,最终确立外观造型方案。设计师可以在油泥模型中多次完成修改之后通过三坐标测量仪对其进行扫描,由CAD程序生成数字模型,以此减少数字模型与油泥模型之间因反复修改所消耗的时间。

(四)质量检测和质量监控。通过逆向工程的三维测量技术获得产品的三维数据,与产品的设计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及监控,以提高产品质量等级、消除不良率,并简化原始的测量手段,省略测量夹具、检具,进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艺术品、文物的复制、修复。通过逆向工程可以将文物进行扫描、经过数据处理后加工出样品或产品,以便给出修复的参考样本或直接流向工艺品市场。

(六)医学方面的应用。对人体进行CT断层扫描;人体骨骼、牙齿等结构的快速成型制造;人体骨骼、器官的修复等。

二、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逆向工程技术课程要求

目前,与逆向工程技术相关的就业岗位主要有逆向工程师和快速成型设计工程师,以及从事三维扫描和各种新材料研究的科技人员。其中,逆向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为:熟悉三维扫描点云图到CAD及CAE的转换,有被动安全有限元仿真分析经验;能够熟练运用Pro/e(或者UG、SolidWork),了解Geomagic、Imageware等软件;熟悉模具及产品结构。快速成型设计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为:有快速成型相关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了解各种快速成型方法,完成快速成型作业,掌握技术发展方向,开展创新型应用。

根据以上岗位要求,对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几点要求:了解逆向工程的工作流程及其关键技术;会使用三维软件对物体的点云数据进行三维重构;了解市面上常见的三维扫描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及其注意事项,以便能很快熟悉并操作工作单位的扫描设备;了解市面上常见的快速成型机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及其注意事项;了解快速成型机常用的材料,掌握材料发展的方向,树立创新精神;了解快速模具的类型及其制作原理,会使用真空注型机制作快速模具。

三、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依据上述课程教学效果的要求,要使学生掌握逆向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三维扫描、三维重构和快速成型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必要的实验设备。然而,实际情况是,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为36课时,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如此全面的知识;逆向工程方面的扫描设备和快速成型设备大都价格不菲,若要购齐各种类型的设备,这对于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学校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取一些灵活而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一)修订教学计划,将有些基础知识放在前面的课程中完成。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必须至少掌握一门三维CAD软件和模具结构优化的CAE软件。因此,在逆向工程技术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先要学习模具CAD设计课程和模具CAE课程。CAD课程以SolidWork和UG学习为主,并要求必须讲解逆向设计模块;CAE课程则是以模流分析软件Moldflow为主。这两门课程的开设,不仅满足了学生在模具CAD设计和CAE分析方面的需求,也为学生学习逆向设计基础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逆向工程的原理和应用,以及三维扫描设备和扫描方法的了解。二是快速成型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类型快速成型机的特点和常用的材料。三是各类型快速模具的制作方法和用快速模具制作产品的方法。

(三)在教学中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由于逆向工程技术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逆向工程及快速成型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操作方面的技能,因此,必须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是在逆向工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产品点云数据重构方面的上机教学和练习。二是利用实验室配备的深圳华郎结构光三坐标扫描仪、七海光电的影像仪和华郎的人体扫描仪,让学生熟悉三维抄数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三是利用实验室配备的西安交通大学SLA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和北京殷华的FDM快速成型机,让学生熟悉快速成型机的操作原理,熟悉各种结构快速成型件的制作。四是利用实验室的西安交通大学真空注型机制作硅胶快速模具,让学生熟悉快速模具的制作过程和用快速模具浇注产品的过程。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工技术;课程体系;CDIO;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化、国际化,化工行业企业的用人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由过去的追求高学历转为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必须尊重行业企业的现实人才需求,针对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从而提升专业的生存能力与竞争性。

一、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不足

1.缺乏实践教学及创新教育。由于高职化工类专业资金和场地的限制,造成新工艺单元操作设备无法及时配套和更新,无法开展实践教学及创新教育,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动手实践,难以深入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下降;综合实践机会少,无法提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课程体系内容陈旧,课程间缺少科学衔接。课程体系中教学课程落后,无法适应化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高速发展趋势;无法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各课程内容或“各自为战”,或重叠重复,任课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机械地学习,缺乏清晰、科学的知识脉络体系,无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动手实践的综合能力。

3.忽视社会需要,人才培养单一。针对课程体系的建立,缺乏科学和深入的专业需求调研,不能掌握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人才培养单一,专业综合素质不强,人文素质欠缺。课程体系设置只针对地域经济特点或行业发展需求,降低了本专业受行业发展或经济发展影响的稳定性。

4.只注重课程体系建设,不重视配套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是指导专业教学的独立体系,但仅是教学内容体系,如果缺乏教学管理及保障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缺乏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将无法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建设和科学实施,从而影响专业教学质量,甚至影响专业生存。

二、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纵向主线,构建单项能力提升课程体系。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依据应用化工专业就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系统分析各岗位的“核心能力”及“辅助能力”,从细化职业行动能力入手,对每一项能力所需的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进行归纳分析,形成教学模块,再将这些教学模块排序、组合,构建基于提升单项能力的课程体系。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提升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采用“能力递进,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技术基础能力化工岗位操作能力化工工艺设计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能力培养主线,形成通识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集中性实践课程群,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现代化工企业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

3.基于CDIO工程理念,构建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网络体系。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特点,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CDIO工程教育模板为范例,构建四级课程体系。以应用化工工程导论课(专业介绍)和顶岗实习答辩为一级项目;以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为二级项目;以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为骨干的课程群为三级项目,三级项目是二级项目的延伸和拓展;四级项目主要以各课程的基本项目为主,各项目围绕单元操作、独立生产设备、单一产品合成等内容展开,项目间内容相互独立,又在生产中相互关联,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授课效率。

4.基于课程体系,建立教学管理与保障、教学考核与评价辅助体系。在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过程中,始终把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与保障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制定并实施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保障和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促进课程体系的高效和科学运作。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孙巍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课程体系开发;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74-02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创新是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今职业教育的重要建设发展方向,能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也在积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特点主要为应用型人才:从实践到实践,他们没有理论研究的成分在里面,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全部任务就是从一种实践到另一种新的实践,以实践开始以实践结束的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型应用人才。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以满足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急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也给高校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发展方向。

二、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企业对高职学生满意度不高,形成了企业需求量大,而实际能够适应岗位的学生较少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开始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鉴于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体系建设与开发也成为我校该专业改革建设的重点。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围绕培养以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改革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并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形成以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三、高职园林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1.社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分析。(1)职业面向:园林规划、建筑外部环境等行业(植物配置为主)。岗位能力描述:对植物效果有较强现场施工把控能力,并能为现场提供种植施工指导,熟悉园林花卉植物的栽培以及养护知识。(2)职业面向:园林规划、施工等行业(施工管理为主)。岗位能力描述:能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管理;能负责园林绿化工程的组织施工、安全监督、验收及结算能力。(3)职业面向:园林规划、施工等行业(绘图为主)。岗位能力描述:熟练掌握基本绘制图原理和规范,能将设计草案进行深化和完善,熟练应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进行工程图的绘制与表现。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将学习与工作全面结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导入课程体系中,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深入的专业调研,合理确定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大核心岗位能力,进一步严格确定了适应核心岗位能力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从而探索构建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技能课”、“综合实践课”四大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1)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数学、应用文写作、体能素质等。(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3)专业核心课:传授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培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4)综合实践课:开展从事园林工程技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校内外实训课程及顶岗实习。

3.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条件建设。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要求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我校目前在新校区新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区域,包含四个实训区:假山与水景工程施工实训区、园林单体建筑施工实训区、园林小品施工实训区和园路铺装实训区。两个绿化工程展示区域:边坡工程、人工浮床工程。学校还建设有专门的园林专修室、绘图教室及计算机教室。其中园林花卉苗木栽培实训区主要满足植物配置、管理、养护职业岗位及与之配套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作用体现在:(1)满足一年级学生的植物栽培养护认知实习。(2)展示简易温室大棚结构。(3)满足园林花卉苗木的种植、栽培、嫁接、扦插、修剪、移栽、养护等技术实训。(4)作为学院的苗圃生产基地,为校园提供节日盆花,对外种苗出售。假山与水景工程施工实训区、园林单体建筑施工实训区、园林小品施工实训区和园路铺装实训区主要满足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其作用包括:满足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实习,通过半成品展示园林工程的制作过程,工学一体化教学,训练学生的施工专项技能等,园林专修室、绘图教室及计算机教室建设主要满足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等行业绘图人员的培养需求。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船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前言

当前社会,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要求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对实用型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也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才高素质的主要手段。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便是典型的实用型专业,其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到的学科范围也比较广,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托。

1.岗位职业能力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传播行业的相关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绝大多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进入船厂从事造船生产设计、船体加工或船体装配、生产组织或生产管理等工作。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同样的岗位使用频率以及达成岗位目标多具备的职业能力也都不尽相同[1]。在船舶工程领域中,根据岗位所需能力的不同可被划分为四种岗位能力,分别为:基本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船舶种类与船舶构造的识别;核心岗位能力,主要用于船体的生产与工艺设计,以及对相关软件的应用;综合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职业素质能力;主要用于企业的经营与协调。

2.课程体系构建

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按照模块化的构建形式。所谓的模块化,实际上指的是以岗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为基础,根据其差异性构建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将已有课程按照一定的要求设置成不同的组合,按照岗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以能力培养呈递进式提升的原则,根据岗位工作难度与使用频率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模块式岗位核心能力与主要技能的培养。并结合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构建具有模块化、递进式、合理化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人才培养目标

在针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船舶建造的整个生产过程:从船体的设计与生产,到船体样本与所用原料,到对船舶所用材料进行预先处理,再到对船舶所需的所有构件进行加工装焊,最后到传统的分装与总装。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领域也相对较多,在对船舶工程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船体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工作内容、组织方式、工作技能、相关工具等进行系统研究,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船体整个生产建造过程所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要求,以帮助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2]。换句话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便是要培养能够掌握现代知识与先进技能的优秀船舶领域高技能人才。

4.课程教学基础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比较大的转变,从原本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理实一体化条件下的教学课程管理组织者。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不仅需要对船体的生产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等充分掌握,对整个船舶建造过程中的工作方式方法、相关工具、组织形式等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课程创新开发能力等。

5.以实船建造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基础,通过对其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研究,按照船舶行业的具体工作流程,构建出以实船建造为基础的课程体系[3]。具体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船体结构的认识和绘制、船体图的设计绘制、船体放养、船体分装焊接与总装、船体相关构建的加工、船舶管理与船舶生产、船舶设计等,构建出一套以能力递增为基础原则的船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船舶领域的基本技能与提升技能,使学生向实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以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6.运用融通职业标准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船舶焊接考证、船体构件加工、船体构件装配、船体放养、船体选材等课程为体系骨架,并加入船舶装配、船舶焊接、船舶加工等相关职业标准。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从业资格证,并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重视企业对船舶相关人才的需求,以提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还要将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提升教学质量。

7.结论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普遍偏向于实用型,船舶工程制造专业更是实用型专业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有能力,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船舶领域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佩英,王金娥.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文秘应用写作课程设计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8):169-170.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设管理体系 技术标准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二、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三、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首先,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船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0.引言

当前世界造船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格局,山东作为造船强国韩国和日本的近邻,船舶工业的发展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山东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山东在发展造船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是工业大省,机械工业比较发达;山东劳动力成本较广东、江浙一带要低;山东处于北纬36°制造船舶的黄金地带,每年有300―330天的室外作业时间,比国内其他造船省份多出一个月的时间;且沿海多是花岗岩结构,是建造大型船厂的有利条件,这都是山东发展造船业的优势所在。为适应山东造船市场的需求,必须培养高质量的造船专业人才,所以加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迫在眉睫。

我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于2005年,是船舶工程系的核心专业,也是威海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010年列入学院 “质量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列入教育部、财政部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国家重点专业,在国家重点专业、学院示范院校建设的带动下,软硬件建设初具规模。

船舶类职业教育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上规模、强内涵。而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工程。

1.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因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主要包含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优质课程群的开发等研究内容。目前国内还没有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许多船舶类学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还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进行教学,部分教学内容与现代造船理念要求有一定差距;教学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处在将理论与实践脱节,而没有形成深度的融合。

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威海职业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现在已经过验收,重点建设的八个专业通过三年的建设都已具有鲜明的特色,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实现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由于起步晚、实训条件不够完善,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建设。其他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等也都进行船舶类课程体系研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在各职业学院都很重视,也都有一定的基础,有待于深化完善。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船舶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2.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主要依据职业岗位分析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并且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核心课程进行建设,以带动其他专业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该课程体系研究首先对现代修造船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按照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并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以能力为主线”的要求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能力为主线”是课题研究的依据。

2.1课程体系优化

根据船舶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确定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2.2专业优质课程群开发

根据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组织教学。选用Flash、3DS MAX、SolidWorks等多种技术,建设课程素材资源并集成整合,建成《船舶建造与修理》、《船体结构与制图》、《造船生产设计》、《造船工程管理与检验》等4门优质精品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完成《船舶建造与修理》、《船体结构与制图》、《造船生产设计》、《造船工程管理与检验》立体化教材建设,完成《船舶舾装工程》、《船舶材料与焊接工艺》多媒体课件建设。

2.3建设虚拟仿真资源和共享平台,创建教育实践新模式

虚拟仿真技术是使用仪器设备、模型、计算机虚拟技术,以及利用场地、环境的布置,模仿出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工业设计、模拟生产、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等的一项综合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多感知性等特点,可以解决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操环节受时间、空间、成本等限制的问题,拟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4个。

2.4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课程模块

[DOI]10.13939/ki.zgsc.2015.41.121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既有自上而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由点及面的试点实践与探索推广。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依托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与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海诺电梯学院,实施双主体办学,正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在 2014 年8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

2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征

2.1 创建工作本位的学习情景

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中,工作本位的学习情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不像传统学校那样设置成隔离的、特殊的课堂,而是现代学徒制中校企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员的活动,并且可以直接参与到真实产品生产活动中,能够迅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成为独立的、熟练的劳动者。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或做中学,而且是指一个更为深入的、广泛的、设计很好的工作本位学习。

2.2 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

现代学徒制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综合职业能力观。综合职业能力观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注重现场学习经验和课堂经验在实际生产情景中的有效结合,强调技术和数字通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学徒制进行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学徒制培养关键能力的主要途径。现代学徒制要求对接企业实际岗位及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标准,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对应、相互交叉转移。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现代学徒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4 实现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

为促进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要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种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学徒制课程实施模式应运而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通过规范的现代学徒制得到了实现。在这种模式里,学生可以既是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里培训岗位上的准员工。

3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3.1 建设原则

按照现代学徒制基本要求,建立“课程结构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训指导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完善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的构建,基于职业活动、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目标,依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等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工作项目,实训过程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进行个性化指导,做到“教、学、做”合一。

3.2 建设思路

现代学徒制教育是融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技术教育的体系。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一是要素整合,整合多维培养目标,即学历教育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和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职业资格目标、学徒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二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提炼技能养成要素,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从典型工作岗位中提取典型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结合专业知识基础进行课程开发。

4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单位是课程,根据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4.1 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设置此课程模块需要注意与企业文化和岗位实际相结合,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个人的价值实现一定要基于工作岗位。

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主要让学徒学习和感受职业素养的内涵,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本模块主要包括“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常用办公软件、企业公文写作、企业文化、就业指导等。

4.2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使学徒掌握同一行业的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具备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构建需要从基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培养学徒在行业的通用技术技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成,应包含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技术技能体系,是以行业工作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编制。该模块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学徒必须通过每门课程考核。

4.3 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掌握合作企业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

本课程模块构建要以企业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开发至少两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课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培养某个岗位的特殊的岗位能力。

4.4 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徒的兴趣和职业取向,培养学徒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本模块根据各个职业的职业成长规律,着眼于学徒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课程。学徒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自由选择课程,由校企联合委派企业师傅,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在岗的个性化培养。

5 现代学徒制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对接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湖南德力通电梯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电梯制造、安装、调试、维保等岗位,并分析这些岗位的职责和技术标准,得出了岗位的职业能力(见表1),再结合电梯安装与维修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具体内容最后形成“课岗融合、双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6 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系统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现代学徒制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促进其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为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

[2]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4.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2014.

[4]王 悦.英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5]陈秀虎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277-03

1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高等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那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就尤为重要,我们在开发本专业课程体系之前首先明确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大量企业走访,深入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明确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然后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解剖,从中提炼出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以适应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为主要依据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课程体系进行反复论证,开发出具有行业特色,符合高职实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课程体系。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现状及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

3 职业目标及岗位群分析

3.1明确职业目标

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大量、长期的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最终将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目标定位于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的流程如图1所示。

3.2 确定岗位群及核心技能要求

在完整的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包括了售前、售中和售后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岗位职责和所要求的核心技能有所不同,但有许多共性,具体如下。

3.2.1工作过程:售前阶段

工作岗位:售前工程师;售前技术支持;系统工程师。

岗位职责:跟踪和挖掘客户需求,完成方案编写、投标、产品选型、售前交流、售前测试、客户引导、产品演示等销售支持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协调管理客户关系。

核心技能:有较强的口语表达力、沟通协调能力、项目组织能力; 较强的网络方案规划、设计和方案撰写能力;熟悉国内外主流网络设备厂商产品的最新应用。

3.2.2工作过程:售中阶段

工作岗位:系统集成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

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网络架构和网络解决方案;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技术交流及研讨,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完成系统集成项目中的设计、实施、测试、维护等工作。

核心技能: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熟悉各类网络主流技术,精通国内外主流网络产品的配置、优化与测试;能熟练搭建主流服务器,并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优化。

3.2.3工作过程:售后阶段

工作岗位:网络信息管理员;运维工程师;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

岗位职责:及时对客户提供维护管理技术支持,并为客户提供相关培训;对网络监控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故障诊断和排除以及网络优化设计;分析评估安全漏洞,并制定相应安全管理策略。

核心技能:具有良好的文档撰写与培训能力;熟悉各类网络监控技术,具备网络故障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熟悉主流网站开发技术,能对网站进行维护、更新、升级。

3.3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本专业的职业目标主要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中级职位。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紧紧围绕着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中需掌握的核心技能。

5 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此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成立工程团队,多做工程,多做项目,通过项目锻炼教师实践技能,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

2)深化产学研、为专业发展提供可靠依托

产学研结合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定位,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按市场规律推进产学研的多赢局面,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使双方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

3)突出高职教育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很大的不同就是要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在这些实践环节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按行业标准组织项目实施。突出我国高职教育优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认证。

将行业认可度高的国际认证的配套课程引入到专业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CISCO、Microsoft等国际认证考试,通过大规模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认证,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

6 结束语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我院的“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职教育近十多年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子。我们在“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开发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相信这篇文章对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林业工程造价;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可以通过分类、文号、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几方面的实现:一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数据处理;二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和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的信息平台和结构化的信息模型,实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成功地建立起可动态维护的林业工程造价及相关指标信息数据库,为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各种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更深层次地推动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报告[j].it经理世界.

[2]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2005,(11).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林业工程造价;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可以通过分类、文号、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几方面的实现:一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数据处理;二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和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的信息平台和结构化的信息模型,实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成功地建立起可动态维护的林业工程造价及相关指标信息数据库,为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各种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更深层次地推动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报告[J].IT经理世界.

[2]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2005,(11).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林业工程造价;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lw881.com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可以通过分类、文号、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几方面的实现:一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数据处理;二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和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的信息平台和结构化的信息模型,实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成功地建立起可动态维护的林业工程造价及相关指标信息数据库,为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各种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更深层次地推动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报告[j].it经理世界.

[2]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2005,(11).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针对“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这一工作的开展,已做出理论上与实践指导上的积极探索。近10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招生人数不断扩充,发展规模不断扩容,学校各级管理模式已面临由模糊化管理向数字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转变的巨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模式,由传统咨询转向建设常规化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转型已迫在眉睫。

1 2009―2011级新生心理普测结果比较分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针对新生群体开展以“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测验”(UPI)为主的心理普查活动已持续7年。通过对测查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对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前的我校各年级学生之普遍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势,作一背景性探究。

以2009级、2010级和2011级新生心理普查为例,比较这三年新生“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的结果显示:(1)适应与焦虑型的平均得分逐年降低,说明当前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焦虑性较低,对学习生活的适应性逐年提高。(2)内向与外向型的平均得分逐年提高,说明新生性格正趋于外向。(3)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的平均得分逐年提升,说明新生性格趋于温和。(4)怯懦与果断型的平均得分逐年降低,说明新生更趋顺从。(5)心理健康因素得分逐年提高,说明历届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另外,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和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这三方面的得分均逐年下降,这说明历届新生在创造力培养上仍需加强,想要取得成就仍需付出一定的努力。

而我校连续三年新生“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测验”结果则显示出其它一些问题:(1)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逐年提高,需要重点关注的第一类学生(即心理健康状况很差)人数和比例减少。(2)根据具体测试结果表明,历届新生中的“外地学生”和“男生”这两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对于外地同学来讲,不仅要面临学习、生活、人际环境的转变,还要面临地域、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对于性别差异来讲,男生严谨缄默的人格特点,会让他们更愿意自己单独来承担生活中的压力,因此也更易产生心理困扰。

2 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示,各高校应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摸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因此,构建具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我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相关研究。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并形成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1]

(2)求知欲。衡量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关键在于看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智力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2]

(3)知识水平。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评价的指标之一。

(4)责任感。大学生的责任感包括自我、家庭、他人、职业、集体、社会等六种。目前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日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5)包容性。大学生的包容性包括对环境的适应与对各种人际关系的适应两方面。

(6)组织协调力。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已成为心理健康中最积极的因素之一。[3]

(7)计划性。目前大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主动计划性较低,长期陷于茫然或焦虑状态,将导致其在心理上的厌世、孤僻、偏激、冷漠等现象。

(8)应变能力。大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关系密切,甚至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4]

因此,本文拟设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量表为主体的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5]。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可分为三种,即《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互评量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评估量表》。自评量表为个体自查使用。互评量表通过各班心理观察员与同寝室室友等大学生班级社交网络进行互评。综合评估量表供各院系心理辅导员及其他相关教师使用,每学年持续评估,以体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轨迹,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与主动心理疏导。

3 推进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成果应用与转化的对策建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测试结果,将被转化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按照预期计划,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所取得的数据将经过整理分析,形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学生心理成长历程记录表(反馈表)》。为保护个人隐私权,该表非纸质刊印,由大学生个体登录各自学工系统后自行查询。

第二,为我校开设第二课堂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数据支持与实验平台。

第三,与每学期开展的重点关注学生摸排工作及问题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相结合,将新生心理普查数据结果纳入心理健康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基本参数,并为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整个施测过程将在学校有关部门协调指挥下,向我校学生全面推开。所得数据将在相关部门的整理分析下,用于完成我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并及时反馈给受(下转第146页)(上接第31页)测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秀玲,谢晶.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初步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8).

[2]翟宏,张挚.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及其评价标准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04(4).

[3]揭水平,严海辉.论心理健康评估的指标与原则[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宝玉石;课程体系改革;核心课程;一个基础;两个方向;三个核心

1 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

笔者通过对珠宝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珠宝鉴定与珠宝工艺领域,掌握系统的宝石学、珠宝玉石鉴定、宝石加工和首饰制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珠宝玉石检验、宝石加工和首饰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在珠宝检验、珠宝工艺岗位及珠宝营销管理岗位从事珠宝鉴定、宝石切磨、首饰制作、珠宝销售、珠宝企业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充分调研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改革,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重新打造了新的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案

2.1 课程体系改革

原有教学计划是在专业开办初期,结合中专珠宝专业和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由中专部分课程+小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制定的,课程体系仍沿袭传统的“三段式(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市场需要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笔者大胆改革,强化职业岗位能力,突出岗位特色,制定出以珠宝鉴定能力为基础,重点进行珠宝营销和加工工艺的能力培养,强化三门核心课程知识的课程体系。

以“一个基础、两个方向、三个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指导,笔者在专业新的课程安排中,课程设置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上,增加与能力培养最为直接的课程调整部分课程内容,删除失去意义的内容,强化分开方向后对新能力形成有直接意义的课程,课程体系改革前后对比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笔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第一,按照知识结构将原有的部分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学期提前。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过于注重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第一、二学期往往安排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人文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在第三、四、五学期。由于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一年级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主攻方向和就业路径,对自身定位相当茫然,学习基础课时容易厌烦,缺乏动力,对本专业的兴趣也容易低落。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有的部分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学期提前。使学生对三年内所要形成的能力与知识体系有所认知,在心中形成架构,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为更好地学习掌握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第二,原有的《普通地质学》、《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等课程都是沿用地质类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枯燥、难懂,掌握起来也有一定地难度,因此,笔者选择《宝石资源通论》这门课程,因为此门课程涵盖了地质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珠宝基础知识,不仅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而且能够满足后续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

第三,加强职业基础课程,为让学生更加系统掌握珠宝专业基础知识,将2011级《宝石学》课程,在2012级课程设置中拆分为《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三门课程,使专业基础课程更细化、更具体,使珠宝教学课程体系更全面、更系统。

2.2 核心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的设置中,笔者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原则,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宝玉石检验》、《珠宝市场营销学》、《宝石琢型》三门课程。

2.3 与职业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1)面对市场营销岗位群

主要岗位:珠宝讲解员、珠宝首饰营业员、货管员;店长营销经理。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珠宝首饰营业员(中级)证书、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开设的相关课程:

珠宝首饰营业员(中级)证书: 《消费心理学》、《珠宝市场营销学》、《销售技巧》等课程。为确保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本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消费心理学》、《珠宝市场营销学》课程;为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本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销售技巧》课程。

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宝石鉴定法》、《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人工宝石学》、《宝玉石检验》等课程。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接受程度,重点培养以珠宝鉴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宝石鉴定法》课程,第二学期安排《宝石学》,第三学期安排《玉石学》、《有机宝石学》,第四学期安排《人工宝石学》,第五学期安排《宝玉石检验》课程,将与鉴定能力相关的职业技能课程贯穿课程体系始终。

(2)面对鉴定岗位群

主要岗位:宝玉石检验员、钻石检验员、贵金属首饰检验员;珠宝鉴定师、珠宝评估师等。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相关课程支持:《宝石鉴定法》《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人工宝石学》、等课程。

(3)面对加工工艺岗位群

主要岗位:宝石琢磨工、首饰制作工;生产主管、产品质量技术总监等。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珠宝首饰检验员(中级)证书、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相关课程支持:《珠宝首饰鉴评》、《宝玉石检验》等课程。为更好地胜任加工工艺岗位,我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珠宝首饰鉴评》、《宝玉石检验》课程,为学生考取珠宝检验证书服务。

3 方案的不足之处

受到笔者研究水平、研究时间跨度小等条件的限制,会对研究方案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另本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检验与考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Z].2006-11-16.

[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第15篇

【摘 要】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并且在本世纪初得到适度的规模扩张以后,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但是,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大。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职业技术院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如何将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本途径是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操作方法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经过对河北省主要企业的市场调查,河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分布如图2所示。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受学科内容的性质约束划分课程,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并由此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见图3) 。

基本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与道德人格相关。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道德身心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学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

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为此,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分为具有一定梯度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经验)得到逐步丰富和提高的同时,控制系统观念(策略)的形成和树立是其中的关键。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技能能力训练一定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在实际专业岗位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就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控制系统观念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将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到系统这一层面上,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加以落实。此类课程突出应用,务求熟练,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是借助于实际生产过程或系统,将相对独立的职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控制系统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系统作为教学对象。例如,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MPS)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论之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机电工业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努力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2)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按照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整合课程。(3)按照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梯度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打破了学科系统性与“老三段”的束缚,以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以下特点:(1)提前介入专业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3)突出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跟踪与应用;(4)依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施“实习、科研、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4.课程考核原则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心,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2)实行开放式考核,即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开放。

(3)鼓励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

(4)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体现学习的进步。

(5)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考核要严格,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要鼓励,体现学生能力提高的要肯定。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3]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