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证书管理论文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证书考试;机制改革;理论视阈

作者简介:李斌(197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曾青云(1958-),男,江西吉水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社会证书考试与学习培训协调发展研究”,主持人:郑义寅。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3-0048-05

我国社会证书考试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改革主要是解决当时的社会证书考试规模与市场需求的矛盾问题,并没有触动最为重要的运行机制问题。进入新世纪,在我国社会证书考试发展迅速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开始浮显,考试机制改革风起云涌。而密集型机制改革部署与不断展开的改革实践昭示,我国社会证书考试以外延性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思路,正逐步被以内涵性发展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所替代。这种发展思维的转型,不仅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证书考试的本质关系,强调了现代学术思辩对社会证书考试机制改革实践的影响,同时也在更宽更高的界面上,促发人们从非制度化教育理论、非学校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谐社会理论、教育公平理论、资源投入理论等等现代社会科学视阈,对社会证书考试的管理机制、认同机制、资源机制等三大改革,进行既重理论意义又重实践效果的深度反思,寻求理论与实践匹配、发现理论与实践差异,以便为社会证书教育未来关联边界变化与发展方式变迁提供认知支撑。

一、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理论溯源

我国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时代特色鲜明,面对的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广大考生的极切期盼,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的科学发展观。

(一)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意识缘起

管理机制改革是我国社会证书考试改革的重中之重,与其他教育制度不同,社会证书考试并没有对管理机制进行单一性改革,构建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或“成人高校招生教育”相似的集权化管理机制。虽然在某些领域,比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了理顺考试体系,通过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关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的变革,以更好地解决自考事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矛盾问题,但考试管理机制的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变。管理社会证书考试的实际运行中,多元化与行业化仍是我国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的主要形态,例如劳动、司法、教育、人事等部门都设有专门的考试管理机构和运作机制。尽管从社会证书考试整体发展上看,这些以行业划分的专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都有可取之处,但却有分而治之和划地为牢之嫌,且带来诸如增加考生负担、发展目标冲突管理、政出多门,有限资源内耗、考试要求差异、考试行为失衡等等诸多弊端。这也意味着,在现阶段甚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多元化还将是我国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以国家考试院及各省市区考试院成立为标枳,我国社会证书考试和多元化管理机制改革表现出抻展势头。然而,面对我国社会证书考试现况,社会和学界对管理机制改革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理解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依,认为社会证书考试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教育体系,其管理机制应当符合“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的认识要求,多元化管理机制是应有之义。另一种解读,则以现代组织结构学理论为据,认为社会证书考试作为国家权威性教育体系,其权威性与命令性必须相一致,命令统一性原则有助于保持权威性的连续性,如果命令统一性遭到破坏,就可能造成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冲突或次序紊乱,而社会证书考试的多元化管理机制的存在,则与有悖于上述理念。从某种认识而言,无论是公共管理理论抑或行政学理论,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本质、定位、取向等等理论性问题,更勿论对其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指导了。

(二)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学术争鸣

作为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兴起的新型教育类型,社会证书考试的发展应与终身教育理念国际风行密切相关,也是非学校化教育思潮在我国引入与推进的因果,表现了人们对制度化教育体系与“学历社会”的抵触。因而,我们在关注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争议时,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社会化教育理论发展现状。实践显示,尽管不少人都认为主流社会化教育理论已相对完善,许多结论已成社会共识,但必须强调的是,正如富尔所指出的那样“传统的公式或局部的改革,不能满足有待完成的新任务和新职责对教育的空前需要”,主流社会化教育理论虽然可以解释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的本质与定位问题,却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的体系与结构问题,也不能解答什么样的管理机制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

上述问题还可让人回味曾经关于教育产业化与教育社会化的论争。“教育产业化”论者依据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在以教育成本分摊为主导的机制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现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利于学校教育的资源的流动与增长。而教育社会化论者,同样证明通过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组合,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也能达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特别关于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使人们认识到教育产业化虽然可能对推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甚至快速增长,但却是以将教育当成营利的行业,片面运用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路来“改造”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公共属性,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公众造成误导,并成为部分民办学校的出资者和举办者牟取利益的依据,有悖于教育的根本宗旨与责任使命,这场争论被政府叫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由此,在这场论争中,教育社会化论者胜出,教育社会化理论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包括社会证书考试发展的基本理论支撑。

(三)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理论支撑

尽管目前有关教育产业化与教育社会化的争论已告段落,但所得的结论对于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并不十分切适。其主要原因是,人们还不能从教育产业化与教育社会化的争鸣中,得出从根本解释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诸多难题的信息或结论,包括对它的性质与取向、体系与结构,方式与行为等等核心问题的合理注释。而社会证书考试实践表明,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要符合社会发展与广大群众的需求,必须在管理体系与考试体系改革两个方面有所破题,其中“管理机构统筹化”和“考点设置城乡化”是重点与亮点。这不仅表现了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的权威性,又体现了它的社会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了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意识的增强和管理行为的强化。因而,社会证书考试还需要在更为广泛与更为深度的理论界面上,寻获相关理论支持。

目前,我国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的认知基础主要是非制度化教育理论,以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概念为主要理论导向。虽然非制度化教育理论对社会证书考试现行管理机制的“坂结化”与“狭隘性”弊端有诊治功效,对其在一定范围内能降低了考试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实现的特点有彰显之实,但这些理论对于诸如,如何形成全新的与综合的社会证书考试系统和考试管理理念?如何促进现代化与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改革相融汇?如何使社会证书考试管理机制成为一种“可以为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分享和养育的机会”的社会系统等等实践性问题的诠释则显得力不从心。从某种视角上甚至可以说,虽然非制度化教育理论还在发展,无论是非正规教育概念还是非学校化教育理念,至少在关于社会证书教育管理机制构建实践问题上,还存在重大理论缺撼,这也是我国社会证书考试机制改革迄今尚未有根本性的突破的深层因果。

二、社会证书考试认同机制改革的理论索引

我国社会证书考试认证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就理论意义而言,证书认证机制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认证标准制订、认证制度建设、认证机构布局、认证评价体系建设等很多方面,而我国社会证书认同机制的改革同样走一条特色化之路。

(一)课程互认试行的理论困惑

目前,我国社会证书考试的快速发展也突显出行业证书应用范围狭隘,社会对证书认同度不高,证书效用力较弱,应试者精神与经济负担增加问题普遍。甚至出现由于行业竞争缺乏协作和无序,导致证书的发放和使用相互排斥或互不承认等极端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开始积极探索社会证书考试认证机制改革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推进社会学历证书考试的内部课程互认是改革的破冰之举,甚至可以说是社会证书机制改革的前导,比如在普通高等教育序列获得专科学历进行自考“专升本”,或者在普通高等教育序列获得本科学士学位进行自考“二学位”考试,自考部门以普通高等教育为参照系,也作出了可以免考一部分课程的规定,但不涉及自考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之间的课程认可。尽管此类课程互认的范围不大,但这种证书认证机制的初级改革,是在社会证书考试基本没有实行机制改革,或者更为精确的说是没有进行大层面的管理机制改革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与我国其他教育制度改革思路差异很大。

面对这样窄性一个改革思路,社会和学界仍有 很大争议。持制度化教育论者认为,从理论上来讲,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各有其侧重和特征,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也有很大差异,彼此之间的学习课程相互替代缺乏现实基础。因而,在教育社会化和推进教育分平的环境下,构建规范化的社会证书考试体系比推进证书认证机制改革更为重要,决定社会证书考试效能的核心因素,更主要地体现在规划考试机制建设方面,学历考试课程互认对推进社会证书考试或推进社会教育公平方面的实际意义十分有限。这种观点加快构建规范化社会证书考试制度提供了支持。而持非制度化教育论者则认为,社会考试课程关系的改革,应是社会证书考试机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径,这与是社会证书考试认证机制改革的前导,更是推进教育社会化和教育公平的的前提。

相比较,争论的焦点还是认证机制建设问题,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持制度化教育观点或是持续非教育论者,都没有从理论的高度上,直面社会考试课程互认的状况进行正面诠释与解读,仅是作了些表象性阐述。更值得注意的是,非制度化教育理论作为我国社会证书考试建立与发展的基础,明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证书考试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功能等理论问题,但没有回答在多类考试与多元管理的环境下,课程互认要在怎么样的范围内或达到什么样的层度,才能达到社会证书考试认证机制改革的要求等等的实践性问题。以此相适应,这些理论上的困惑带来的是实践上的困顿,尽管社会对课程互认改革的呼声很高,广大应考者期望很大,然而此类课程互认改革之路却似乎更为“任重而道远”。

(二)证书互认推进的理论迷惘

我国社会证书考试认证机制的另一重要改革是试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之间的互认。湖北省曾在试点基础上开始推行“双证”之间的互认,即对全日制在校学生实行“一教两证”,即同时颁发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对社会人员实行“证书换文凭”,即持有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时限不超过6年的人员,可以按照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将职业资格证书折算为学分,达到规定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对此学界争议颇为激烈,有人认为,“双证互认”肯定是不行的,与国家的教育体系不相符。职业教育属于函授教育体系,而学历教育则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二者之间是不能随便转换的。而且,在国内,受职业教育的人员的基础是不明确的,这对于能不能接受相应的学历教育有很大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学院是大学层次的,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具有高中学历,在这个基础上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转换是可以实现的。另一些人则认为,职业证书代表一种职业能力,本应该是与学历相联系的。证书互认对于提高社会对职业资格的认识,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和国家重视职教一样,是向国际接轨的一种表现,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

深入分析就可发现上述争论的要害还是认证机制构建与创新问题。从理论层面上看,由于我国社会证书考试具有鲜明的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是国家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甄别与选拔人才、培养与配置人才,以及使用人才的重要方面,那么要以何种模式、在多大范畴内推行证书互认才有实际意义,就应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有关。举凡熟悉人力资源理论与制度化教育理论的人都清楚,在制度化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情境下,人力资本学者可以明晰确定,在什么情况下的证书认证是最好的人才资源安排,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证书互认最能提升人力资源效率,这也就成为一些省区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实行课程成绩或学历文凭互认的理论依据。但在社会化教育和非学校化教育的环境下,无论现代人力资本开发理论多么完善,人们对如何推进社会证书互认并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在现实中,社会证书考试既不存在教科书式的充分认证条件,也不存在纯粹的社会考试情形,特别是在社会证书考试还处在“政出多门、管理多元、需求多样、层次多类”的条件下,有关社会考试证书互认的争议是没有结果的,所推行的认证举措也只具有实验意义。

(三)证书认证机制改革的理论假设

在我国社会证书考试领域中,长时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在正规教育或学校教育条件下的政策权威作用,几乎所有证书的层次与适用范围都是以国家政策为支撑,而不是以一种社会化的认证机制为原点。然而,非规范化教育和非学校化教育条件下,各类社会证书考试所颁发的证书效应与适用范围,并不是由国家政策法规统一规定,而是由考试主考或办考机构自行拟定,且每种证书所获路径差异巨大,所蕴涵的“含金量”相差悬殊,在此复杂情形下,要实现国家证书与机构证书之间的互认与互通,从哲学理论上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差异,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一种“非等价交换”的悖象,在教育学层面上则是一种对社会化教育理论的苛求,上述状况也意味着,我国社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还存在结构性盲区。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从教育大众化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乃至终身教育理论对证书互认进行阐释,但这些理论只能对证书互认的意义与趋势作平面式引导,而对其在实践中的推进取向与有效行为方式的引领则爱莫能助,这种理论导向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社会证书考试认证机制建设始终停顿在理念中或纸面上,大大滞后于社会发展与民众需求。那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理论作为社会证书考试认证机制改革的基础?这不仅是学界更是政府高度重视的命题,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地区,正在大力开展社会证书互认的专项研究,项目的规模与规格都很高,但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效应,以及“投鼠忌器”的关系纠结,大多进展缓慢,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解决不了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互认的心理平衡问题,更找不到两者互认的价值均衡交接模式。

由此,笔者认为,作为社会证书考试认证机制构建与改革的基础理论,至少必须满足二个方面的要求。一要满足社会发展意义要求。即能从顶架层面上对我国社会证书考试认证机制的思想体系与实践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对社会证书认证的本土实践进行切适的理论凝炼,充分阐释它的本质何在、个性何在、目的何在、功能何在、关系何在等核心问题,为未来社会证书认证机制发展提出理论畅想。二要满足实践行进意义。即能从底层支撑界面上,细腻解读社会证书认证机制的主体结构与时空格局、层次分部与内容要素、方式选择与行为推进、资源聚合与社会联系,并真实展现这些最具边界意义与根本意义要素的本质与现象的内在关系,为社会证书认证机制改革实践的发展提供务实性指南。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有此蕴盖,这样一来,理论创新就成为证书认证机制改革的瓶颈问题了。

三、社会证书考试资源投入机制改革的理论探索

当下,我国社会证书考的资源聚合机制改革十分紧迫。以往人们只注重学校资源在社会证书考试中的作用,忽略了社会考试资源的作用。而资源聚合机制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考试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证书考试存在的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

(一)资源投入政策倾向的认知挑战

社会证书考试资源机制改革的第一界面是政府层次上的政策调整。在众多相关政策中,最为关键的是制定与完善社会考试资源互动的相关政策。在社会资源层面上,包括硬件资源即各种网络教育设施、设备,软件资源即各种考试操作系统、考试应用软件和考试教学资料,以及人力资源等等,时时表现出抓襟见肘的窘况,不适应大规模社会证书考试的要求。这种状况,也反映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政策倾向问题,即在社会证书考试的投入成本高,考试网络建设、考试平台建设、考试软件开发、考试题库建设等所需费用巨大的情形下,一些地方政府却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社会证书考试的相关资源投入政策供给十分有限,却再三强调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把市场作为社会考试资源投入与流动的主要平台。致使人们普遍质疑,现有社会考试资源不足的状况,究竟是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高,还是政府教育资源配置还不甚合理的结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政府资源投放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行业资源上,尽管行业社会考试资源不菲,但存在着行业资源流动壁垒,行业之间乃至行业内部重复设考的现象十分普遍,国外通行的依托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发展社会证书考试的通行做法,也因当前国内行业协会对行业部门的管理权威性不够而难以推行,行业资源闲置与浪费的情况突出。随着考试规模的扩大,人们对证书壁垒的反感持续增强,这种政策倾向已面临巨大的挑战。

面对挑战,人们也在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是从市场成本分摊机制理论的角度,考虑如何在高强度的社会证书考试资源需求与低强度的市场考试成本分摊之间找到平衡点,以解决资源投入与需求失衡问题,但并没有考虑到政府政策倾向对考试资源投入的导引问题,更没有考虑到可能面对的重要市场变迁甚至转型问题。比如,在市场经济运行并不充分,且市场竞争趋烈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成本分摊机制才适宜?在市场考试资源流动日趋缓慢的压力下,应如何调整成本分摊机制模式才相适应等等。而这些要害性问题恰恰是市场成本分摊理论的软肋。

(二)资源投入体制改革的理论借鉴

社会证书考试资源投入机制改革的第二界面是资源投入体制问题,或者说是资源投入结构与布局问题。国际证书考试改革过程似乎显示,建立专业的具有合理调控职能能范围的独立机构是推进社会证书资源投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但在我国社会证书考试实践中,并没有按这样的轨迹行走,而是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资源聚合的道路。具而言之,就是继续完善与部门行业合作开考的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并没有采用建立职能机构或政府平台的方式,只是对现有的资源投入方式进行了某些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说是对以往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资源投入方式的改进。实际上,我国政府在现在行政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度的纠结中,一直在进行社会证书考试资源投入体制改革的实验,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若干意见》等等权威性政策的密集出台,对社会考试资源投入问题多有涉及。从整体上看,尽管这些政策文献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或框架性的方案,但表明了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在现行教育行政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下,如何构建合理的考试资源投入体制,解决考试资源聚合与流动障碍问题。

从资本理论上讲,资源投入体系构建,主要是解决资源投入中权益与义务的关系问题,包括政府与行业之间,市场与行业之间,机构与考生之间的权益与义务的冲突。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Pfeffer)与萨兰奇克(GeraldSalancik)的资源依赖理论认为,资源是任何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社会组织自己却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其他组织互动。因而,组织的生存是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它组织关系的体制基础之上。这种理念也从某种角度阐明,社会证书考试资源投入体制必须是一种能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社会机制,以便于社会证书考试能通过多样化的策略,扩展到多个领域,以避免依赖单个领域内的主导性组织交换资源。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研究框架,不仅适用于纵向考试资源聚合投入,也适宜于横向考试资源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若干意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是指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等项目的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能勘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以及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调查和对水量水质的评价等专业活动。

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指依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专项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专业活动。

第三条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凡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四条水利部负责全国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审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并对资质证书的发放实行总量控制。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由水利部统一印制。

第五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按照申请单位的技术条件和承担业务范围不同,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以下简称持证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与资质证书载明的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业务。

第六条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的各等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下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一)全国性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二)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四)国际河流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七条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各等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

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地表水日取水规模4万立方米以下或地下水日取水规模1万立方米以下的各类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下列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一)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审批的;

(二)在国际跨界河流、国际边界河流干流上取水的;

(三)在省际边界河流、湖泊上取水的;

(四)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跨流域(特指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取水的;

(五)涉及国家、地区安全的特殊行业取水的。

第八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规定区域和水系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全部或单项业务;

(三)拥有能满足从事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等项目的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能勘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要求,符合上岗条件,熟悉和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配备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设施和专项仪器设备。

第九条申请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能够独立完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取水、用水、退水等主要因素的调查分析和影响预测,有能力开展相关区域水资源现状调查和预测,有分析、审核技术报告、监测数据的能力,能独立编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三)拥有能满足从事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生态与环境分析、经济分析等工作要求,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符合上岗条件,熟悉和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配备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设施和设备。

第十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一式四份;

(二)法人资格证明;

(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的简历及身份证明;

(四)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技术骨干职称证明;

(五)承担过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相关业务的业绩证明;

(六)必备的工作场所和专业技术设施、设备证明;

(七)单位章程或有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八)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甲级证书,由水利部审批和颁发;乙级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颁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颁发乙级证书后的三十日内,将有关情况报水利部备案。

水利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的所属单位申请甲、乙级证书的,由水利部审批和颁发。

第十二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提交申请材料,经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报水利部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中,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在报水利部前,应当先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流域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直属单位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直接报水利部审查。

第十三条水利部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颁发资质证书;向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发出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水利部应当定期公布取得资质证书的单位名单和相应的资质等级。

第十五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技术人员,应当取得上岗培训证书。

水利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对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发给上岗培训证书。

持证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第十六条持证单位在与委托单位签订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书中载明资质证书的等级、编号、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等事项。

持证单位受委托完成的成果,必须附有资质证书的复印件、主要技术负责人的签名以及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证书编号等内容。

第十七条对资质证书实行年检和日常检查制度。年检工作由发证机关组织进行。

年检期间为每年三月一日至三十一日。

第十八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提出限期改正的意见或者年检不予通过:

(一)不按规定填报《资质年度检查表》的;

(二)没有在合同或完成的成果上注明资质等级、编号、技术负责人等有关内容的;

(三)一年内完成的成果两次没有通过审查的;

(四)不参加年检或拒绝接受日常检查的;

(五)人员或设施设备发生变动,不符合资质申请最低标准的。

第十九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一)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的;

(二)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注册地址变更的;

(三)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变更的;

(四)其他应当办理变更手续的事项。

第二十条持证单位解散、破产、依法被撤销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一个月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第二十一条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在距期满六十日前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相应的资质。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资质证书或者没有取得资质证书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者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业务的,其评价或者论证报告无效,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的,由发证机关收缴其资质证书,并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收缴其资质证书:

(一)转包或变相转包所承担的业务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承接业务的;

(三)超出资质业务范围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活动的;

(四)出借资质证书的;

(五)连续两次年检不予通过的;

(六)从业过程中弄虚作假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取得资质证书后两年内没有开展业务工作的。

第二十五条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资质的审批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是指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等项目的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能勘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以及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调查和对水量水质的评价等专业活动。

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指依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专项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专业活动。

第三条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凡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四条水利部负责全国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审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并对资质证书的发放实行总量控制。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由水利部统一印制。

第五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按照申请单位的技术条件和承担业务范围不同,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以下简称持证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与资质证书载明的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业务。

第六条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的各等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下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一)全国性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二)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四)国际河流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七条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各等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

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地表水日取水规模4万立方米以下或地下水日取水规模1万立方米以下的各类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下列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一)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审批的;

(二)在国际跨界河流、国际边界河流干流上取水的;

(三)在省际边界河流、湖泊上取水的;

(四)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跨流域(特指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取水的;

(五)涉及国家、地区安全的特殊行业取水的。

第八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规定区域和水系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全部或单项业务;

(三)拥有能满足从事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等项目的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能勘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要求,符合上岗条件,熟悉和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配备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设施和专项仪器设备。

第九条申请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能够独立完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取水、用水、退水等主要因素的调查分析和影响预测,有能力开展相关区域水资源现状调查和预测,有分析、审核技术报告、监测数据的能力,能独立编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三)拥有能满足从事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生态与环境分析、经济分析等工作要求,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符合上岗条件,熟悉和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配备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设施和设备。

第十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一式四份;

(二)法人资格证明;

(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的简历及身份证明;

(四)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技术骨干职称证明;

(五)承担过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相关业务的业绩证明;

(六)必备的工作场所和专业技术设施、设备证明;

(七)单位章程或有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八)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甲级证书,由水利部审批和颁发;乙级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颁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颁发乙级证书后的三十日内,将有关情况报水利部备案。

水利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的所属单位申请甲、乙级证书的,由水利部审批和颁发。

第十二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提交申请材料,经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报水利部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中,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在报水利部前,应当先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流域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直属单位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直接报水利部审查。

第十三条水利部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颁发资质证书;向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发出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水利部应当定期公布取得资质证书的单位名单和相应的资质等级。

第十五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技术人员,应当取得上岗培训证书。

水利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对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发给上岗培训证书。

持证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第十六条持证单位在与委托单位签订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书中载明资质证书的等级、编号、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等事项。

持证单位受委托完成的成果,必须附有资质证书的复印件、主要技术负责人的签名以及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证书编号等内容。

第十七条对资质证书实行年检和日常检查制度。年检工作由发证机关组织进行。

年检期间为每年三月一日至三十一日。

第十八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提出限期改正的意见或者年检不予通过:

(一)不按规定填报《资质年度检查表》的;

(二)没有在合同或完成的成果上注明资质等级、编号、技术负责人等有关内容的;

(三)一年内完成的成果两次没有通过审查的;

(四)不参加年检或拒绝接受日常检查的;

(五)人员或设施设备发生变动,不符合资质申请最低标准的。

第十九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一)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的;

(二)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注册地址变更的;

(三)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变更的;

(四)其他应当办理变更手续的事项。

第二十条持证单位解散、破产、依法被撤销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一个月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第二十一条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在距期满六十日前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相应的资质。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资质证书或者没有取得资质证书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者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业务的,其评价或者论证报告无效,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的,由发证机关收缴其资质证书,并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收缴其资质证书:

(一)转包或变相转包所承担的业务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承接业务的;

(三)超出资质业务范围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活动的;

(四)出借资质证书的;

(五)连续两次年检不予通过的;

(六)从业过程中弄虚作假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取得资质证书后两年内没有开展业务工作的。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报告书编制的质量不高

借助抽查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质量以及进行水资源管理专项检查后得出结论:有很多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深度不够,整体质量有待提升。报告书深度欠缺之处主要集中在取水水源论证、取退水影响论证以及取用水合理性分析等部分章节。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水资源论证会涉及很多专业知识,例如水资源、水利工程、水环境、水文等方面的知识。而因经费、专业知识、人员结构等条件的限制,现在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水资源专业或是水文专业出身,这些人对于项目的用水工艺、节水潜力分析、主要用水环节、水量平衡图等内容的了解还不够深。同时,一些从业企业的技术执行标准意识淡薄,在开展实践工作时,没有严守相关规范机制,工作深度不够、工作内容“自动缩减”等现象频频发生。一些审核专家和机构未能严格把关,水资源论证的市场存在无序竞争,随意降低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成本的现象也是较为常见。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报告书的编制质量,仍需特意说明的是,取消了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资质,更是大大降低了报告书编制单位的管理力度,还有一部分从业单位不重视报告书的编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质量不高。

1.2报告书的审查工作未能严格做好相应的把关

报告书审查工作把关不严的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一些负责审核的专家,未能切实把握国家相关产业的政策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宏观控制以及具体的要求,未能准确了解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第二,区县、地市两级行业专家明显缺乏,同时,现有专家的专业太单一,多数专家都是水利相关专家的,规划建设相关专业的专家相对短缺,部分专家对项目的取用水以及用水工艺不熟悉,很难严格把关,特别是下放了行政审批资质之后,审查报告书多由基层部门负责,这也会导致报告书的审查质量大打折扣。第三,某些地方领导急于建设项目的开工,通常会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干涉报告书的审查工作,致使很多报告书没有修改到位就审查过关。第四,受到审查时限的控制,很多报告书经过多次修改和审查后,依然达不到相应的质量要求,更有甚者虽然报告书存在非常明显的不足,但是考虑到相关管理规定等方面的压力,负责审核的单位,只能适当放宽审核要求,审核通过那些未修改到位的报告书。

1.3事后监管力度不大

水资源论证普遍存在重视审查事前报告书,而忽视事中或是事后管理的现象。由于管理成本比较大,因此多数情况下,只重视报告书的审查工作,报告书通过审查之后,就被认为是全部完成水资源论证程序,对建设项目在建设中的跟踪、管理以及项目投入使用之后的评估等工作相对缺乏,特别是基层单位的财力、人力不足,事中管理、事后评估等工作更是严重缺乏。

1.4技术标准系统急需健全

建设项目涉及的行业较多,项目的用水环节和耗水的具体程度都不一样。虽然,现在的水利部门已经制定了系统的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技术标准,但是在一些高能耗且用水工艺较为复杂的行业(例如:造纸、冶金等),国家的相关标准不够完善,在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时候,没有权威的技术准则可以依据,很难精准的把握退水、用水等环节的论证要点。

2新时期强化水资源论证工作的一些意见

2.1积极健全水资源论证相关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立法机制,启动《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修订等工作,把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规划相关的内容列入法律中,切实提升此工作的权威性以及立法的层次。其次,建立健全水资源论证审批机制。我国正在实施简政放权,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要明确取水许可审批权限,规范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批环节,为广大业主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第三,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后期评估机制。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后期评估视为事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健全有效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后期评估机制。全面、客观地了解水资源论证的实际状况,及时有效地找出并解决在水资源论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升水资源论证的科学权威性。

2.2深入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

积极将技术标准对行业的指导、约束、规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行业市场占比以及取水、用水、退水等因素,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制定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相关的技术标准以及规划水资源论证相关的技术标准;为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期评估,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2.3加强水资源论证的管理工作

取水许可方面,严把水资源论证关,加强取水许可的相关管理,保证取水许可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对于违法使用水资源的现象要严惩,并将惩罚的结果计入国家的信用平台,实施联合惩戒。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要包括抽查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质量、强化水资源论证审查单位的技术审查管理工作、检查建设项目业主落实水资源论证的方案以及具体的落实状况。上一级地方水行政部门要切实增加对所辖范围内的管理力度。此外,还要增强水资源论证行业自律管理,以弥补行业资质取消之后,市场管理不给力的现象。同时,还要强化水资源论证相关评审专家的管理工作。积极制定评审专家管理措施,完善评审专家责任制,提升专家们的工作责任心。

2.4健全水资源论证信息管理系统

健全水资源论证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水资源论证的全程管理,实时跟踪建设项目的审查、水设施建设以及项目验收的进度,第一时间公布一部分涉及第三方利益的信息,让社会民众有知情权,完善建设项目信息数据库,加强对建设项目水源、耗水状况、排水状况、取退水制约因素等信息的管理,优化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的信息管理,第一时间填写、上传审查会的会议记录和审查建议等信息。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公元前六世纪的代书人制度是公证制度的起源,历经宗教公证的完善,发展到现在的国家公证人的现代公证制度。由于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可取代的地位,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公证文书作为公证制度的最终成果体现,具有无可置疑的证据力和执行力,在现代各国都将其作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公正文书的鉴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公证档案是公证人员和当事人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行为记录,也就是说当事人当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由公证人员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并确定其真实合法性。文件档案鉴定是评价主体以一定的评价尺度或标准来衡量被鉴定的文件档案这一客体价值的活动过程。在档案鉴定过程中,由于文件档案自身价值存在多样性、相对性和潜在性等特点,再加上参与评价的主体在学识水平、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出现对同一鉴定客体得出不同鉴定结果或意见的情况。面对此种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及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必须确立明确的档案鉴定标准依据,特设鉴定机构、统一鉴定程序、科学化管理方式,保证档案鉴定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公正文书档案的重要性

公证处存档的公证档案,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机密档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大部分文件档案的履行都要持续一段时间,有些可长达几十年,在这期间,人们受客观外界的影响,以及形势的变化,可能在主观上会出现某些偏差,不履行或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公证文书档案就像一个非常有威信的监督者,默默地约束着当事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调解和诉讼通常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办法。因为档案客观记录了以往发生的事情,当时的状态、当时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可以澄清有关事实,所以公证书连同公证档案的作用非同一般。在大量调解和诉讼实践中,司法机关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公证档案一般都给予采纳。

三、现行公证文书档案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鉴定理论问题

我国的档案鉴定理论是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学习原苏联档案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民国时期档案学有关档案鉴定理论上形成的。建国以来长期形成并得以贯彻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档案鉴定理论,虽在实践中证明了其价值,但同时也证明了这些理论自身存在着的不足之处:造成“档案价值”概念的模糊,鉴定理论的框架构建不完善;对应用技术研究的不足,造成具体操作中的技术、标准、鉴定质量的检查与控制的方法空白或残缺,忽略了档案价值中实际存在着的数量关系,缺乏足够的定量分析的成分,显然存在着具体操作上的困难。由于鉴定理论的缺陷使鉴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待鉴定的文书档案数量繁多

2.1进馆问题

档案界一直把馆藏量为档案馆的重点,衡量档案馆的规模以及达标升级评定中,馆藏量均为主要硬件之一,使丰富馆藏成为各档案馆追求的主要目标。在增加馆藏的片面指标下,一些不具有进馆价值的档案也随之入馆,造成进馆档案质量不高。由于上述原因,档案馆需要鉴定的已不仅仅是有鉴定价值的到期档案,还有相当一部分冠以长期、永久之名,却无实际保存价值的档案。

2.2认识问题

另一方面,档案馆没有做到有计划、周期性地开展鉴定工作,导致需要鉴定的档案日益增多。由于鉴定工作费时费力且见成效,档案馆未将鉴定工作放到应有位置,致使鉴定负担越来越重。

2.3鉴定程序问题

鉴定程序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鉴定程序复杂。目前,档案采取的是案卷装订法。在具体鉴定过程中,若发现卷中若有不符合保管期限的文件,就必须按照处理手进行处理。首先进行拆卷,将不需继续留存的文件剔出,并在卷内文件目录上注明。然后调整档号,保管期限的调整、案卷的变化,需要重新编排档号才能保证管理和利用。最后调整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等检索工具都需作相应调整、更改。这一系列复杂繁琐的操作工作,令许多鉴定工作人员望而却步。

2.4鉴定标准问题

我国现行的文书档案的鉴定标准依据的是1987年颁布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此保管期限表虽然在多年的文书档案的接收、立卷、鉴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践证明,文书档案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在鉴定时困难较大,不便于鉴定人员操作,影响了鉴定工作的开展。其次,文书档案的珍贵程度鉴定不准。对于同一份文书档案材料,不同的档案管理机构的鉴定期限有一定的差异,有的作为永久收藏,而有的可能作长期甚至短期保存,而一份真正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应该从历史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综合评定它的价值,这样才有利于珍贵档案的保存,才能体现档案管理机构的作用和地位。

2.5归档文书档案的问题

首先,文书档案是工作活动的原始记录,但不一定是真实的记录。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工作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档案工作者不可能、也不允许改正档案材料原始内容,但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鉴别、评价,以指导利用者。其次,不少单位除综合部门形成的红头文件外,对于其他部门的文档往往长时间没有文件归档。个别文件材料还不完整,编号文件本身连接不上,缺附件、少底稿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归档文件材料不完整。

2.6管理方式问题

装订式案卷是目前档案保存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影响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在对档案鉴定后,如发现失去保存价值需剔除的档案,即使仅有一份,也要全卷拆开,页号重编、目录索引重新搞,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工作量十分大。因此,很多情况下,明明知道有些案卷的档案已失去保存价值,但考虑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即停止剔除工作因而滞后了鉴定工作的经常开展。

2.7期限问题

长期以来,档案部门一直承袭这样的理论与办法,即上级机关下发的文件除对本机关颁发和形成的外,其保管期限为长期或短期,并认为“这样会减少重复档案的数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并没有达到减少库存的目的效果。目前档案室、馆中文书档案中长期卷的比例十分大,有的同一份文件可能会在同一档案馆的多个卷中找到,同一馆内重复性就这样大,加之上一级的档案馆也要长期或永久保存这部分档案,因此,这也是造成重复性归档的现象的重要原因。

3.提高公正文书档案鉴定工作质量的策略

3.1完善鉴定理论

我国现行的鉴定理论侧重于对鉴定的原则、保管期限、一般分析方法和保管期限表以及鉴定工作组织的研究,而对档案鉴定中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做的不够深刻,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就显得空泛。因此,要完善档案鉴定理论,使其更具有实践操作性,逐步实现鉴定标准的多元化,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借鉴西方相对成熟的鉴定理论体系时,要加以正确的吸收与借鉴,同时要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加以发展、完善,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档案鉴定理论,以引导鉴定实践前行。

3.2设立专门鉴定机构

为了确保鉴定工作顺利进行,在档案馆内应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专人负责鉴定工作,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严格鉴定销毁制度。对馆藏到期档案进行统计,对馆(室)藏的文书档案的珍贵程度、文书档案的质量评价和保管期限的鉴定工作,主要是制定鉴定计划,对虽未到期但实践证明已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分析、甄别,提出鉴定意见,确保鉴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当事人保密是公证处的义务和职责,为确保这项职责的正确遵守,公证机构应设专人保管公证档案材料,防止遗失或泄密。

3.3细化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各级档案室可以依据国家关于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并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及档案特色细化保管期限表条款,制定出条款清晰、内容丰富精练、层次分明、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即符合全面、系统、准确要求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也可以在条款附上详细说明或举例,使条款规定更加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特别注意的是,档案室细化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需经本机关领导人审查批准后,要以书面形式上报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或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组织机构,经过审查批准后才可实施。

3.4规范鉴定程序

3.4.1重视进馆质量

加强在档案进馆之前的鉴定工作。在立卷、确定保管期限时的筛选、鉴定,档案指导部门定期对案卷质量检查时涉及到的鉴定,档案馆接收之前对案卷进行的检查这三个环节上加强鉴定力度,确保案卷质量的关键,为保证档案进馆质量。

3.4.2完善鉴定程序

改变档案鉴定工作的一次鉴定制,规范为二次复核制、三次确定制。第一,由文书处理部门在鉴定当中,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等规定划分,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文件,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后将应归档文件移交档案室。第二,由档案室鉴定人员复核归档档案保管期限划分的准确性,对移交进室的档案进行再鉴定,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三是在档案局确定进馆单位的前提下,由档案局专门鉴定人员指导、监督、协助机关档案室人员对应移交进馆的到期档案、销毁档案等做最后的价值审查及保管期限确定。此外,对按手续办理准备销毁的文件要坚决销毁,使其尽量减少差错,以保证档案馆藏的质量。

3.5加强信息技术在文书档案鉴定工作中的运用

3.5.1数据库技术在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建立档案数据库,将所有库藏的档案资源按照一定的著录格式与标准进行计算机存储。具体来说,文书档案数据库一般具备档案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统计显示和输出等功能。用户界面要简洁直观,档案材料的所有著录项都能在屏上显示,并且著录项中的内容和排列顺序与纸质档案排列一致,符合录入人员的习惯,便于校对鉴定。数据库应当具有较强的自动纠错功能,有效地避免数据录入及人工校改中出现的差错,确保档案数据存储的质量,力求准确、规范。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实施细则明确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实施对象、签署时机、省市县三级水行政部门审查签署权限以及申请、受理及审查签署程序与监督管理方案,规范制度实施。二是制定了《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对全省范围内的河道水系进行了梳理,确定了727条骨干河道名录,提出了河道分类体系,用于指导河道建设、管理事权划分工作;提出了河道等级划分标准,用于区分不同等级河道治理、保护、管理要求;提出了河道功能体系,用于规范河道功能管理。分别明确727条骨干河道的类别、级别、功能及排序,2010年经省政府批复向全社会,并在新版江苏省水系图上增加了河道分类属性。据此,明确了厅负责审查签署规划同意书的河道(河段)、湖泊名录和范围。三是完善了江苏省水利规划体系。近年,编制完成了《江苏省防洪规划》《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苏省湖泊保护规划》等省级重点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实施;根据国家安排,编制了中小河流、大中型涵闸、泵站等专项规划,在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强调了工程措施研究,为骨干河湖上水工程建设提供规划依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加快水利发展改革决定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水利现代化规划体系,基本明确了“十二五”“十三五”水利工程建设重点项目。2013年,又启动了17个区域的水利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研究防洪、治涝、调配水工程方案,为区域水工程建设提供规划依据。四是建立了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体系。明确由厅规划计划处负责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厅规划办公室具体负责水工程规划论证报告的技术审查。同时,明确了管理程序与审查签署要求,初步规范了论证报告编制内容与深度要求,加大了省对市县工作指导力度,开展了审查审批人员和规划论证报告编制人员的技术交流与培训。目前,江苏省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实施取得较大进展。其中,对相关行业实施的水工程项目,已全面实施了规划同意书制度;对流域性河湖上实施的水利工程项目,强化了规划论证,大力推进规划同意书审查签署工作;对区域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在立项环节技术审查中,强化了规划相符性审查。现已签署的规划同意书,涉及河道、堤防、涵闸、泵站、航道、船闸、橡胶坝等多类工程,初步建立起制度实施的有效机制,基本保证了各类水工程建设符合水利规划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应强化实施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

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水利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加快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部分,要求大幅度减少水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江苏省水利厅也出台了《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实施方案》,对深化江苏水利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保障江苏水利现代化目标实现和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安排。深化水利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水利建设责任主体看,国家正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分级水利治理事权划分,原则上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在此情况下,属于地方事权的水利治理项目,实施主动权主要在地方,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落实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防止地方利益给流域或相邻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从水工程项目投资与实施主体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工程的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将进一步多元化,而水工程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点,往往投入大、占地多、社会影响广,需要政府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从水及河湖水系自身特性看,水工程建设具有流域性、区域性效应特点,在确定水工程的功能、规模、选址、实施时机及其调度运行方案时,需要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以及防洪、治涝、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与布局,平衡等各相关方的利益与影响。因此,新形势下,依据水法、防洪法,在加强水利规划制定的同时,继续实施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强化工程项目立项环节规划管理,既符合政府改革的总体要求,也符合水利管理的特点,法律依据明确,将促进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更高效、更规范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基于对水利规划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方案的通知》后,2014年1月,省发展改革委与水利厅对改革水利工程项目审查审批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发出《关于加强区域水利治理项目审查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区域水利治理工程审批管理权限下放后,强化水利规划管理,明确对列入国家或省专项治理规划、省区域治理规划的区域水利治理项目,在报请审批可行性报告时,须附具有审批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规划同意书。由此,对区域水利治理项目,在省级审批权限下放后,水利规划管理仍然得到有效落实。

三、对推进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尽管江苏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该制度实施时间较短,认识不够统一,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在管理层面,一是规划同意书制度与水利工程项目前期管理制度、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排污口设置论证等制度,在适用范围、管理对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造成被其他制度替代规划许可管理的现象。对水利专业知识了解不深的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也提出涉水行政许可制度分类合并实施的建议与要求;二是在中央政府层面上,目前国家发展改革等综合部门尚未在项目立项审批环节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仅水利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约束力不够强;三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规划同意书制度执行监督管理不到位,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在技术层面,一是规划依据不充分,一些规划论证深度不够,不能起到规划指导的作用,一些规划没有履行行政审批手续,对社会的约束力不强,不同类型规划、不同层级规划在治理标准、规划布局、工程任务等方面还不够协调,带来规划相符性分析的困难;二是规划论证标准体系不健全,“水工程规划论证编制导则”尚未出台,现有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导则还比较概要,而专业规划编制导则匮乏,导致规划论证报告编制规范性不强。针对当前规划同意书制度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加强水工程建设规划管理法规建设。虽然防洪法、水法都规定了规划同意书制度,但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水利部出台的《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试行)》,限于部门规章,权威性不足,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议联合国家发展改革等综合部门,共同出台水工程建设水利规划许可规章,使规划同意书制度成为更具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的一项制度。或统筹研究防洪治涝布局与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调度、河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规划许可管理制度,制定综合的水利规划管理条例;亦可联合国家发展改革等综合部门出台建设项目水利规划许可规章,强化规划统一管理。同时,加强上级对下级规章、政策性文件的合规性审查,保证各级各类规章制度的协调。二是协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权限。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水利事权的基础上,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进一步协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签署规划同意书的河流(河段)湖泊名录和范围;同时要求,上级签署规划同意书前征求相关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下级签署的规划同意书定期向上级备案,保证制度协调推进。三是进一步规范规划同意书受理、审查、签署程序。按照管理审批权限受理规划同意书申请,对非水利类的水工程,项目必要性由有关综合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认,受理前,建设单位须提交相关许可文件。申请材料审查时,要重点审查工程与流域(区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的相符性,工程对公共利益、利害相关人和其他水工程利益影响分析的合理性,以及补偿补救措施的可行性,保证工程任务、标准、规模、调度运行符合有关规划、规范及其他管理规定的要求,保证工程实施不危害公共利益、利害相关人和其他水工程利益,或得到有效补偿、补救。在行政许可文件中,除明确规划许可意见外,还要明确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等阶段的监督管理要求,落实后续监管主体和责任。四是进一步规范规划同意书申请材料。区分水工程项目的等别与其水利规划依据的充分性,分别明确申请材料格式、论证深度和论证单位资质要求,形成技术导则,对管理要求进行规范。对水利规划依据充分的,在水工程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备案材料)或项目建议书中落实规划相符性分析和相关利益方影响分析等规划论证内容,可不单独编制规划论证材料;对没有水利规划依据的,或工程建设任务、规模等规划依据不足的,编制规划论证报告;对与流域、区域水利规划布局关系不大的中小型水工程,可编制规划论证表,简化论证要求。五是进一步强化水利规划工作支撑。根据有关水利规划管理办法,优化水利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编制、审批、修订管理。兼顾流域水系关系和行政管理层级,合理确定流域、区域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定位,形成覆盖完整、布局协调的工程规划体系,支撑规划相符性论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和现状水利工程调查等基础工作,深化规划方案论证比选,提高规划成果质量。强化规划审查批准,严格按审批权限规范审查审批,提高规划效力。建立规划滚动修订机制,响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情变化,及时优化工程布局和调度方案。六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定期备案、定期检查、重点项目日常督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检查制度实施到位情况和管理规范性,评价规划同意书申请材料、规划论证报告、专家审查意见、行政许可文件的质量,依法查处制度执行缺位、论证深度不够、行政许可不合规等问题,提高制度执行水平。

四、结语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物证鉴定在案件处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技术方法不断移植到物证鉴定领域中,使得可以鉴定的物证种类不断增多,物证鉴定的领域不断拓展,各类新方法、新仪器层出不穷,物证鉴定的准确率、灵敏度不断提高,物证鉴定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鉴定结论对案件处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物证鉴定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处理结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成为处理各类疑难案件的重要依据。

一、鉴定结论的概念与特征

鉴定结论是鉴定人依据科学知识对案件中的有关专门性问题所作的分析、鉴别和判断。鉴定结论是三大诉讼法及行政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对于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作用。鉴定结论除了具有证据共有的关联性、客观性和法律性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性

鉴定结论是具有专门知识或技能的自然人,即鉴定人,依照鉴定标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仪器,对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试验、分析、判断并提出科学意见。如工商执法办案中可能进行的文书真伪鉴定、违禁食品添加剂的种属鉴定、商品质量鉴定等,均需要运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比对。鉴定使用的方法必须是得到业内公认、成熟的技术,并且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鉴定结论仅限于解决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即只负责解决案件有关事实问题。而不能对法律问题做出判断或提供意见。故在诉讼案件中,鉴定人不能逾越鉴定的范围和权限,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发表意见。如不能要求鉴定人去解决对违法行为应作如何处罚的问题,只能要求鉴定人对物品作出真假劣等的鉴定。解决案件的法律问题属于司法机关的职责。

2.程序性

鉴定结论形成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才能保障其具有充分的证据能力,从而可以被采纳作为定案的依据,同时亦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目前,人们对鉴定结论本身的真实性、可靠性较为重视,但对鉴定程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也是导致当事人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的根源之一。“程序正义是法治的灵魂”,“公正是物证鉴定的灵魂”,如何保障物证鉴定程序的公正性,成为物证鉴定发展的瓶颈。物证鉴定公正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物证鉴定程序公正,就是鉴定提请、鉴定决定与委托、鉴定受理、鉴定实施、补充鉴定、重新鉴定、专家共同鉴定、鉴定结论的质证等环节,在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都应当体现平等原则、合理原则。更多地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在制定证据规则和鉴定法中主张鉴定提请和鉴定决定与委托实行同举证责任相一致原则,重新鉴定实行协商与限制性原则,鉴定活动实行监督原则,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推行技术顾问辩论原则等都是程序公正的体现。

物证鉴定实体公正就是要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这是鉴定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物证鉴定最大的公正。要做实体公正,最主要的要立法规范各类鉴定的步骤、方法,制定各类专门性问题的鉴定标准,严格按科学要求办事,克服不重视科学方法、不严格遵守鉴定标准的不科学、不严肃的鉴定作风,杜绝随意性的鉴定结论。鉴定结论如果没有科学标准,就难以评断其是非,法律上就不能确定其真伪,也就没有公正性可言。

笔者认为,目前更应该研究并完善物证鉴定的正当程序,尤其要保障当事人物证鉴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应可明显提升对于鉴定结论的可接受性和可靠性。可喜的是。已有一些法规、规章对物证鉴定的程序进行规范。如司法部颁布的《物证鉴定程序通则(试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规、规章中对物证鉴定的程序作了规定。但遗憾的是对于当事人的权利保护不够。我国应进一步借鉴英美法系中的专家证人制度,进一步推进鉴定模式的诉讼化,进一步完善当事人鉴定程序的参与权等权利保障程序。

3.形式性

鉴定文书是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运用专门知识或者技能对诉讼、仲裁及行政执法等活动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科学鉴别和判定后制作的规范化文书的总称。

鉴定文书的制作是司法鉴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到鉴定文书的使用,司法鉴定书一般由标题、编号、基本情况、资料(案情)摘要、检验过程、分析说明、鉴定结论、落款、附件等部分组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制作主体的特定性、制作程序的合法性、文书内容的科学性、文书形式的规范性。

根据鉴定文书的性质和作用。司法鉴定文书可以分为司法鉴定书、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司法鉴定书证审查意见书、司法鉴定咨询意见书四种。根据司法鉴定程序,司法鉴定文书可以分为鉴定文书、补充鉴定文书、复核鉴定文书、重新鉴定文书四种。

二、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中常见的物证鉴定

在工商行政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市场违法行为日益科技化,违法手段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办案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执法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内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范围,也对传统的监管手段、执法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同时,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取消“两费”和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的出台。赋予了工商行政机关更加广泛的行政执法权,也对工商机关市场监管的能力、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执法办案模式提出严重挑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运用现代物证技术。才可能完成市场监管的任务。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中常见的物证鉴定有:

1.商品质量和真伪鉴定

在商品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常常需要对涉案商品是否达到一定标准或真伪进行鉴定,工商机关应当委托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2.食品安全检测

目前,《食品安全法》已公布实施,工商机关作为重要执法机关之一,依法监管流通领域内的食品安全,必须对流通领域食品的质量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测。主要技术手段有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实验室仪器分析

技术、生物检验技术等。

3.物证成分、含量鉴定

流通领域中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违禁添加剂及其含量,如商品中甲醛的含量是否超标等。

4.商品制作工艺鉴定

工商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某些商品制作工艺进行鉴定,如对涉嫌拼装的套牌汽车进行鉴定等。

5.文书检验

在经济活动中,文件被大量用来记录事实、证明身份等,常常作为证据在案件中使用。当涉案文件被伪造、编造,而需要确定真伪时,就需要运用文书检验的手段对涉案文件进行检验,以查明案件事实。常用技术有笔迹鉴定、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形成时间检验等。

6.电子物证技术

所谓电子物证技术,就是对在利用电子载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的各种证据进行收集、固定、审查和确认,它包括涉案计算机现场勘查、搜查与扣押、网络监控、邮件监控、技术鉴定等多种活动技术的总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网上交易、广告等经济行为日益普遍。网络经营违法活动也日益增多,工商机关承担网络交易进行规范、监管的职责,必须了解电子证据的提取、固定及鉴定技术。

三、物证鉴定结论可能失真的主要原因及审查判断

物证鉴定是具有专门知识或特别经验的人对诉讼案件中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鉴定结论是鉴定人依据科学原理和规范标准对被检事项检验、解释、评判推定的结果。就一般情形而言,鉴定过程要经过收集检材、检测实验、观察对比、解释论证、评判推定五个环节。鉴定过程的多环节性,决定了鉴定结论具有更多的影响因素,导致鉴定结论可能失真。如鉴定人的业务能力的高低、是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鉴定材料的收集是否客观、充分、全面:其固定、送检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鉴定所用的仪器和技术水平是否先进等;均有可能导致错误甚至虚假的鉴定结论。因此,鉴定结论不能因其所具有的科技性而获得预定的证明力。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和限制,鉴定结论不排除出错的可能,所以还需要对其进行审查判断。

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包括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审查。证据能力,即鉴定结论可以被采纳作为定案证据的资格。证明力,即鉴定结论在证明案件事实中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对证据能力的判断一般采取法定证据制度,而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一般适用自由心证的原则。因此,本文重点讨论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必须依据鉴定结论的特点,并结合案件中的其他证据综合判断。

1.鉴定结论科学性的审查判断

(1)物证鉴定机构的鉴定资格。依据《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司法鉴定机构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应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并在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内开展司法鉴定活动,未经核准登记不得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同时司法鉴定机构不得超越其被核准的鉴定业务范围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如果鉴定机构违犯上述规定,那么其作出的鉴定书就是无效的。同时,还应审查物证鉴定实验室是否获得相关认可等。

(2)鉴定人资格的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的正确性与鉴定人是否具有解决该问题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密切关联。鉴定人必须是具有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的自然人,机关、团体、单位、组织等不能作为鉴定人。司法部于2005年9月30日公布实施的《物证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对物证鉴定人实行执业证书制度,物证鉴定人执业应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物证鉴定人执业证书,并按照登记的执业类别。从事物证鉴定活动。物证鉴定人如违犯上述规定,那么其作出的鉴定书将是无效的。鉴定人作为具有专门性知识的人,必须具有与鉴定类型一致的相关领域的学历、职称等学术背景及工作经验,并取得鉴定人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同时,还应审查鉴定人之前所作鉴定的准确率、采纳率及鉴定人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等,这也是保障鉴定结论准确性、可靠性的重要参考。在英美法系诉讼程序中,当事人的律师不仅对鉴定人的学历、工作经历及专业技术知识水平进行发问。而且还经常涉及鉴定人过去所做鉴定记录等问题,如果鉴定人过去曾有过错误鉴定的记录,将会严重地影响到他的资格认定和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3)审查物证、样本的来源及可鉴定性。审查鉴定结论所依据的送鉴材料是否客观、全面、真实、可靠,看样本来源是否真实,数量是否充足,有无遗漏或缺失,是否具有可比性。送鉴材料是鉴定的前提和对象,也是鉴定结论形成的基础。如果送鉴材料不充分,则难以作出鉴定结论,或只能得出不准确的鉴定结论,如果送鉴材料不真实,则只能得出错误的鉴定结论。

(4)物证鉴定的技术方法的审查判断。在现代诉讼和行政执法程序中,许多问题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采用新的检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审查鉴定结论时,必须对鉴定所依据的方法和设备进行审查。如审查鉴定的设备是否先进,鉴定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是否科学、可靠。重点是审查物证鉴定的技术方法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2.鉴定程序的审查

(1)物证提取、保管、送检程序是否合法。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中的物证有执法机关提取和当事人提供两种途径。无论何种途径,均须遵循法定程序,履行法定手续。如必须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33条的规定程序进行抽检。

(2)物证鉴定书的鉴定、复核、签发程序是否合法。同一物证鉴定事项应由两名以上物证鉴定人进行,由物证鉴定机构内具有本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物证鉴定人复核,并由本机构内主管业务的负责人或由其指定代行签发权的人签发,鉴定人、复核人、签发人均应在鉴定书上签名,物证鉴定人同时应注明专业技术职称,最后物证鉴定书上应加盖物证鉴定机构司法专用章,否则物证鉴定书应属无效。

(3)是否保障了当事人鉴定权利。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当事人对启动物证鉴定的参与。我国的物证鉴定启动模式应当以职权主义模式为主。以当事人主义模式为辅。当事人提出鉴定申请后,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充分注意和认真对待,以附理由的裁定或决定的形式决定对申请采纳与否,并允许当事人申请复议一次。应当完善当事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选择权。第二,当事人对物证鉴定过程的参与。具体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当事人有权了解物证鉴定的整个过程;鉴定之前当事人有权知悉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必要信息:物证鉴定进行时当事人有在场权:物证鉴定过程中当事人有权发表意见。第三,当事人对鉴定结论认定的参

与。法律应当作出以下规定:当事人有权要求鉴定人接受质证:当事人有权对鉴定结论质证。当事人可以聘请鉴定辅助人帮助其实现上述权利。

(4)司法鉴定人是否有违法鉴定的行为。司法鉴定人如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应回避的情形,则应主动申请回避或由当事人申请其回避,拒不回避,那么其作出的鉴定书将属无效。同时要审查鉴定人是否存在故意作出虚假鉴定的情形,司法鉴定人如果受到了外界的压力、情感的因拢、物质或金钱的诱惑出现违法鉴定的情形,那么其所作出的鉴定书无效。

3.审查鉴定书是否符合特定的文书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规范制作,使用国家标准计量单位、符号和文字,纸张、打印和版面符合规定的要求。

鉴定书内容应包含有:委托机关、鉴定案由、调查资料、分析意见及鉴定结论等内容。鉴定书一般都包括绪言、简单案情、检材、检验记录、检验方法、分析说明、鉴定结论、结尾。在审查鉴定书时要注意其基本内容是否完善、是否存在遗漏、偏颇,只有符合上述要求,即内容完备、形式合法的鉴定结论才能采信。此外,要审查鉴定结论时,还须注意到鉴定书的结尾部分,如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专用章、鉴定日期,以及多页鉴定书是否加盖了骑缝章等。

4.审查结论与本案其他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文书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技能《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能力。市场对文秘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文书与档案》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扩招,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为何?因为企业缺的是技能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实践技能水平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型办公设备的出现、公文和档案电子化,传统模式的办公室文书、档案工作方法得到改进。这些对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二、《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该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上课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2.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

教学中,主要讲授知识点,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都改为口头传授。比如,讲授关于电脑处理公文、档案等知识时,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电脑、档案办公环境、文书处理的办公设备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只能纸上谈兵。

3.教材落后

我国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在逐步优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比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教材中阐述这方面的内容比重太少,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又如教材理论知识多,内容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工作情景模拟等,不能为学生提供工作环境所要求的知识。

三、《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弊端,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可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进行交互式探讨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互换法等进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档案库房管理要求时,要求学生分析一个新建档案馆内照明条件的案例,大家讨论、分析这个档案馆设计是否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得出此档案馆设计违背了防光原则。又如播放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中的纪录片《溥仪新生记》,片中有证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如何改造成功的档案资料。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纪录片中出现了何种类型的档案,以及分析档案利用的途径和重要性问题。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专题讨论法

课堂专题讨论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的参与式教学环节,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选择好难度适中、值得讨论的选题;选题要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让学生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冷场。比如采用“比较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保管,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优缺点”的选题。这两种档案的很多原始资料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接触的,如文件、照片、录像带等,学生容易理解。

其次,是课堂分小组讨论,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技校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学习主动性不够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或者干私事。人数过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讨论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甚至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加入小组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要巡堂指导,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讨论结束,每组派代表发言,促进各组交流意见,扩大他们的思考角度,保证讨论效果。最后,教师小结。

3.讲练相结合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知识是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必考证――秘书资格证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考证内容,布置适合学生做的练习,让学生多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为文秘专业学生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从学生做练习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专题讲座法

文秘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有限,需要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做有关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他们的工作体会,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借鉴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5.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即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在校内档案室、办公室或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环节,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工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工作体验感。实习期间,学校还可聘请档案专家讲课、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

6.情境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可加大实训比重,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如,设定一个收文、发文的工作情景,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收发文的工作流程,完成情景中所要求的文书写作内容。学生能深刻理解收发文的流程以及文书的写作格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还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录成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找出情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指正,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进行档案纸质分类,拟写案卷标题,编制立卷类目、档号、目录、备考表等。教师还可提供部分新型载体文件,让学生上机房模拟管理电子文件、对新型载体文件归档。这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和各类信息处理的能力。

7.参观调查法

教学中,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档案管理部门,比如档案馆、档案室、办公室等。让他们实地了解档案部门的工作现状以及不同种类档案管理方法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参观调研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档案管理实际情况。

除了以上七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来改变《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教师可与校外文书档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计划和方案,编写适合技校学生学习且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考核方式上,将实训成绩、测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调研报告、课堂练习、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健平.浅析技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沈蕾,孙爱萍.《文书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档案学通讯,2009,(3).

[3]孙玉梅.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操作[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2).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技术 数字证书库

1 安全的相关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其应用范围包括了教育、科研、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有些部门在其安全性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应用的安全问题已收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本论文中笔者对媒体应用中的相关安全技术作简要介绍。

1.1 PKI技术

PKI是公钥基础设施英文的缩写,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数字证书库、密钥管理中心、证书认证中心和审核机构。它以公共密钥技术作为理论基础,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安全机制之一。在此安全机制中有一对密钥、私钥和公开的公钥。利用公钥无法将私钥推导出来,但是要想还原公钥加密的数据,那就只能依靠特定的私钥。因此,即使在不安全的客户端也能实现安全通信,不用担心会泄露相关数据。

在这整个安全体系的基础设施中,其核心是认证机构;对于认证机构所发放的证书,如果要对其管理、发放进行相关扩充,那就需要审核机构发挥作用;密钥管理中心不仅能够产生密钥也能够对这些密钥进行有效管理,每个认证机构必须要有一个密钥管理中心;证书就存放在数字证书库中,因此,数字证书库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十分重要。

1.2 PMI技术

PMI 和PKI 两者之间的结构十分类似,它的组成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属性证书、证书库和权威。对于证书的产生、发放、存储、管理和撤销等相关操作它都可以顺利完成。其体系结构又主要分为三层:信任源点、权威机构中心、中心点。

1.3 XML安全技术

XML 是可扩展标记语言英文的缩写,这种数据描述语言是开放型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对网络上的数据都进行相关修改。对于所要描述的内容,XML 语言能够清晰地进行表达。XML文件同样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其信息数据,任何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知道。因此,对于某些重要的XML文件,其安全性和完整性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XML签名加密技术来说,其技术本身并没有突破。只是在XML文件内部,能够对XML元素进行签名和加密处理。因此 XML 文件的安全保密工作也就具有了相当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XML的签名包含两部分:创建和验证。而创建又分为两个方面:引用创建和签名创建。在进行引用创建时,要通过URI对相关数据进行查找,然后转换这些数据,使其生成摘要,这样就创建出了 Reference 元素;而签名创建就是创建SignedInfo元素,然后将上述 Reference 元素纳入其中,并指定相关方法,把元素标准化并签名,从而组合成 Signature 元素。验证也分为两个方面:引用验证和签名验证。签名验证需要对相关密钥进行获取,从而将标准化的元素摘要生成,再将其同解密元素作比较,如果同原文无差别,那么就验证成功。

2 多媒体应用安全模型设计

多媒体应用安全模型主要包含三大模块:PKI/PMI模块、多媒体访问控制模块和强审计模块。

2.1 模块设计

在上述系统中,PKI/PMI模块的功能就是为用户提供公钥证书和属性证书,其中公钥证书用以表明身份和属性证书用以表明权限。PMI的建立是以PKI公钥基础设施为基础,因此,用户要想申请属性证书,那就必须先取得身份证书。

PKI 由两个部分构成,即CA 认证中心和证书库。用户需要提交相关申请请求,然后 CA 认证中心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核对,通过后方能为用户颁发公钥证书,同时在证书库中对证书进行储存和管理。

PMI 不同之处在于,用户只有具有了 CA 颁发的公钥证书后,其属性证书的申请才会被接受。在然后在AA 权限机构中对用户身份和权限进行验证,通过之后方为用户颁发属性证书。两种证书结构类似,只是内容略有差异。

2.2 多媒体访问控制设计

系统对用户的身份及角色进行验证,就是对 PKI/PMI 模块为用户提供的公钥证书和属性证书进行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保存在公钥证书中,用户的角色信息及公钥证书序列号都保存在属性证书中,这样能够有效实现两种证书的统一。用户要想证明身份,就需要提供公钥证书即其私钥,若要证明用户角色,就需要再提供属性证书及其私钥。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视频访问权限,在RBAC 策略中记录着用户角色以及用户可以访问视频的权限。换言之,角色与权限之间的对应由 RBAC 策略来实现。对于相同的视频来说,不同的角色访问的范围也各不相同,这就是权限的不同。

我们可以用一个四元组(who,what,when,where)来表示用户的访问请求。系统对RBAC模型进行了相关扩展,对这四个方面也作了不同的访问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2.3 安全审计的设计

安全审计模块在系统中是独立的,其查看权限仅限于系统的审计管理员。在系统中,审计功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数据库审计,它是跟踪数据的读取行为,从而确保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是被安全地、合理地使用,从而才能让合法用户在权力范围内对数据库进行访问;二、应用审计,它主要是审计系统管理员对安全策略的更新。一般会有专门的审计管理员,他能够对日志记录的存储进行管理,但是无法对日志记录进行删除和修改操作。这样就有效控制了系统管理员的权限,避免其权限过大而产生渎职行为。

3 结束语

本论文对多媒体应用安全的相关技术作了简单介绍,着重对认证和加密方式作了相关描述并构建了相关安全模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应用的安全必然会变得更加重要,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有必要以多媒体应用安全平台中的密钥管理、证书管理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为重点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学识有限,所作论述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程安潮.基于属性证书的 PMI 授权管理模型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4).162­ 164.

[2]张文凯,曹元大.基于 PKI/PMI 的应用安全平台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4,30(9).131­133.

[3]谭寒生,张舰.PMI 与 PKI 模型关系研究[J]. 计算机应用,2002,(8).86­88.

[4]周学广,张焕国,张少武等.信息安全学(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4.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证书制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内部的交通运营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整体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就促使各大城市开始关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设[1-2]。因此在一些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3]。由于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等或多或少的问题。对此,轨道交通行业出台了从业人员相关职业证书,对部分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获得相关证书才能进入相关岗位任职,这对从事轨道交通相关行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线岗位人才的主要基地,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学校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将职业证书引入到日常教学进程和教学考核过程中,加强技术技能培养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证书制度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还存在脱节、不匹配等类似问题。鉴于此,本文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证书制度的定义,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探讨基于证书制度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给出了相关建议。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证书制度概述

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可以理解为城市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是一座城市的大动脉,这一大动脉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形象和发展速度。也正是因为这样,各大城市一直都很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特性和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伴随着城市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需要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知识,例如客运和行车组织、指挥和管理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是利用现代教学管理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行业输送的综合能力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证书制度

证书制度,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获得某项证书,并将获取证书的过程加以制度化。证书制度能够对从业者在所在专业领域的技能水平或者职业能力的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也是某一岗位对从业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要求,它也反映了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和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证书制度就是从事城市交通运营管理的人员需要通过考试,获得该项证书,其作为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证书制度引入到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同时,部分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明确规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证书。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按照国际上给轨道交通行业配备人才的标准比例,每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大约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约60人左右。按照此标准,新修一条城市地铁,按照25公里算,大约需要1500人左右。以长三角为例,目前开通地铁的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徐州、宁波、温州、绍兴等,还有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正在建设中。每年对轨道交通方面的技术人才需要达到数十万。可见,城市交通运输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是极其大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设置包括车站秩序维护人员、调度人员、乘务员以及设备维修人员等一线岗位。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输送大量的人才。

3证书制度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行业和证书制度的内容,需要大量的持有相关职业证书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将职业证书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相关岗位人才培养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证书和课程体系匹配度不高

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将证书制度引入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在授课内容上大部分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未能有效地联系相关证书所需要掌握的内容,授课内容的局限性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部分专业教师根据课本的知识点,在完成制定的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的过程中,对证书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是很了解,授课内容涉及证书相关知识甚少。部分教师虽然了解证书相关知识,而且在平时授课时渗透部分证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但是未能引起学生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职业证书考核内容不匹配。虽然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了将证书制度引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未能细致地去开发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内容的融合度,学生只需要参加一定的集中培训,通过相关证书考试就行,未能体现出证书制度加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因此基于证书制度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只是停留在纸质上。

3.2证书内涵有待提高

通过对相关证书进行分析,较多的证书的取得主要依靠考试,对技术技能考核也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一线岗位的实际操作层面的技术技能考核相对较少,只需要通过突击培训,完成考试就能获取相关证书,考试内容太过于片面化,不能体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说明目前来说职业资格证书开发有待加强,需要对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进行细化,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职业证书的内涵。此外,在丰富证书内涵的同时,细化证书的种类,提升证书与岗位的切合度,体现不同岗位对职业的需求。

4证书制度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证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核心,这就要求完善证书制度考核体现,打造适合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队伍。

4.1完善证书制度考核体系

证书开发需要与岗位特征相结合。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大部分证书制度的颁发都是由统一机构组织颁发,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组织结构统一颁发相关职业证书。换个角度说,由于证书的取得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技能技术的考核,与一线岗位强调的技能偏离度较大,因此造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相关证书类似于一纸文凭,将其作为从业资格明显还不能足以说明学生能够胜任城市交通运营岗位。这就需要相关机构,包括企业、行业和政府机构组织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证书制度考核体系,将考核体系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岗位制度、特征等结合起来,依据岗位特征设置考核内容,真正实现证书制度既包含专业理论,又包含业实际岗位知识。

4.2优化证书制度下的教师队伍

证书制度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主要依靠专业的教师去执行。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对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需要专门的部门去负责。需要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证书制度与实际教学过程的融合度进行过程性监督和考核;另外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打造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在设置师资队伍方面要按照“企业+证书”结合原则,集中力量打造精通职业证书考试、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企业岗位特征的教师。学校要组织此类老师轮流深入到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各岗位,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和岗位特征,要将这种师资培养模式制度化、常态化。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背景、专业理论知识特征,分门别类地将教师队伍进行分类,明确专职教师的培养方向,实现各类教师主攻、研究各自领域的职业证书制度。最后,定期的派老师出去交流学习,这类学习包括校企合作交流峰会、专家论坛会、证书制度研讨会等,借此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5结语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心理需求,人本管理模式,重要性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知识与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文化基地,并且随着高校条件的改善,图书馆藏书以及信息量储存的增加,图书馆的人才培养作用日渐凸显。在高校图书馆中,教师与学生作为主要的读者群体,无论是文化层次还是阅读内容层次都较高,所以,在图书馆管理模式中,必须突出满足读者心里需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开展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在实际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对于读者心里的淡化,从而使得图书馆的育人作用削弱。针对这样的问题,文章将从读者心里需求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管理模式展开分析,从而为实际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 读者心理需求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读者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来满足读者的要求不仅可以保证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同时能够进一步强化图书馆育人的作用。读者心理需求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为图书馆管理服务提供依据

图书馆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证能够满足高校学生和教师的信息获取要求,而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各项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工作综合起来成为了整体图书馆管理工作系统。读者心理是引导读者进行书籍以及信息获取的重要推动力,了解和掌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就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种过程性调控,即为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从而保证了图书馆服务的有效性。通过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可以更快的为读者提供资料,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反馈对于管理工作是一种有效的参考。由此可见研究读者心理需求的重要性。

2.2 符合高校“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学理念非常重要,它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以及高校有效发展的重要思想。而以读者心理需求为主开展各项图书馆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从“人”的概念出发,有效的契合了高校的管理和建设理念。同时,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文化层次较高,无论是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要求还是对于科研文化的钻研都较为强烈,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开展以读者心理需求为主的服务,能够有效的推动高校人文建设以及科研发展,从而能够从图书馆自身角度俄日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有效的推动。

2.3 保证高校图书馆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

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应该与高校本身的作用是相同的,即以育人为主要目标,所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同样是保证高校图书馆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能够直接体现图书馆的价值所在,通过对读者的有效服务可以很好的达到信息传递的效果;其次,为保证学生个人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无论是人文为主的书籍信息还是科研为主的书籍,都能够为学生发展提供资源信息,从而保证学生个人的发展;第三,推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完善,读者个人心理需求能够为图书馆提供很多改进的信息,从而能够有效的完善图书馆的管理系统。

3 高校图书馆以读者心理需求为主的人本管理模式探讨

读者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也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因此,提出以读者心理需求为主的人本管理模式,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3.1 建立整体的有效的管理体系

高校图书馆要开展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整体并且有效的管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工作可以保证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完整的并且有效的管理体系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整体管理体系结构的完整。高校图书馆必须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从馆长到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明确的管理分工,角色分明才能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第二,完善的借还书管理体系。借还书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因此,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借还书管理体系,保证在这两个环节中的工作顺畅进行;第三,建立完整的工作监督检查体系。图书馆与高校其他部门无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效的监督检查体系是必要的,对于整体庞大的管理体系的保障作用也是明显的。

3.2 建立信息化的人本管理系统

人本管理系统是建立在读者心里需求基础上开展的管理工作,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现读者要求的最快满足,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开展工作。第一,建立读者个人信息档案。针对学校的每位读者,图书馆建立必要的读者档案,按照读者的阅读习惯为读者进行书籍以及信息推荐,有效的保证读者的信息的获取;第二,建立有效的信息数据平台实现读者预约功能。针对读者较多,图书信息量大的问题,可以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为读者提供预约服务,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要求。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更快更准确的保证读者要求得到满足,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便于管理。

3.3 建立有效的读者反馈系统

读者反馈是体现读者心理需求以及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里面的重要表现,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读者反馈系统。反馈系统的方式不同,包括以下几种,首先,定期开展读者评价活动,通过读者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来有效的按照读者的心理进行选择性改进;其次,建立公开的图书馆评价平台,例如公共博客、微博等,读者可以随时的将个人的信息以及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想法及建立进行反馈,通过对大家反映的统计,进行及时的改进;第三,建立领导邮箱,读者可以将个人的意见直接反映到图书馆管理者,从而保证了意见和建议渠道的畅通。

4 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按照读者心理需求为主要参考能够有效的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最大化的实现图书馆的作用。文章最后所给出的管理模式重点突出人本管理理念,并且分析了各个系统的作用,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满足读者的要求,实现图书馆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郑志彬?. 从“书本”到“人本”——建构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SSl VPN;数字化图书馆;认证;数字证书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PN digital library resources based on remote access system design and realization method, and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Keywords: SSl VPN; Digital library; authentication; Digital certificate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现代化的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应用在公共图书馆教学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但是,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提供商为了加强对所提供的数据的管理,都对资源的访问进行了限制。通常是通过限制可访问的IP地址的方法,限制用户只能在所在图书馆场所内来访问。这种方法虽然保护了资源提供商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资源的充分使用,使得在图书馆外环境的人员无法享受到这些资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VPN的数字化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的思想。使用该系统可以保证,从图书馆之外的开放网络,使得授权的合法用户能够远程访问数字化图书资源;并且授权用户对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访问是在一条加密通道上进行,从而保证了访问的安全性。

系统的结构与主要功能

1.1系统结构

数字化图书馆远程用户管理系统是实现远程访问的服务器,图书馆用户需要在馆内外访问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如电子期刊,数字媒体等)时,都必须首先通过身份认证。只要提供有效的数字证书并正确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口令的用户才能通过认证,然后其使用的计算机才能与服务器之间建立SSL VPN隧道,并进行资源检索与访问。

1.2主要功能

VPN隧道建立:利用SSL协议建立基于VPN隧道,保证数据在公网上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

用户身份认证与管理:支持两种认证方式:X.509电子证书,用户名/口令。同时内置了CA中心,也可以支持第三方CA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证书信息存放在目录服务器中。

管理员管理:对管理员的权限进行控制。

远程访问日志:记录用户远程登录信息,记录用户在什么时间从哪台计算机进行了远程访问,操作持续了多长时间,产生了多少流量。

关键技术问题

2.1用户证书的申请与发放

用户证书的申请与发放分为两种情况处理:

申请证书的用户已经是图书馆的数字化用户,这时用户只要登录“用户证书申请”后首先,接受“图书馆网外用户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协议书”,然后输入其在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用户名和口令。如果输入正确,系统随机为该用户生成一个特有的电子证书,并显示一个用于下载证书的链接。为了保证证书传输过程的安全性,系统使用WinRAR将证书进行了加密压缩,加密口令为用户自行设置。

数字化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实施

实施基于VPN的数字化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通常配备两台PC服务器,一台用于远程访问系统,一台用于目录服务。操作系统为Linux,目录服务系统使用的是OPENLDAP.同时自建了一个CA中心,只有拥有数字证书及相应用户名/口令的用户才能在图书馆之外访问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结论

本文提出了采用SSL VPN技术设计数字化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的思想,解决了馆外用户远程访问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问题。同时讨论了数字化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关键技术。由于采用SSLVPN而不是IPSEC VPN技术,使得系统易于使用和部署,体现了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二、《会计学基础》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和辅导两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与谈判》

《市场营销与谈判》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 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秘书理论与实务》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秘书学科的历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建立对秘书学科以及秘书职业的基本印象。掌握有关秘书工作的有关基本理论常识和秘书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了 解秘书活动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文书档案学》

《文书档案学》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主要讲授现代文书档案学工作基本理论,公文处理的程序与方法,文书阅卷 与归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与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学习这门课是作好商务管理文书工作的基础。

六、《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适合商务秘书专业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书写作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提高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其理论性适度,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规范体式,从而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实用 文章。

七、《言语交际》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口语训练、表达训练、读诵训练、思路训练、听力训练、应变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谈判训练等基 本表达技能的训练。

八、《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解决使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经营战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与 技术发展、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九、《英语实用文函》

《英语实用文函》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涉外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英文函电的处理,以及有关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责 范围和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涉外秘书工作应具备的文字处理能力。

十、《国际贸易与实务》

国际贸易是涉外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 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更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尤其中国即将进入WTO,迫切需要掌握国际运行的贸易规则的应用人才。课程主要讲授国际贸 易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常见的国际贸易方式。

涉外文秘专业介绍

一、专业介绍

涉外文秘专业是随着科学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急剧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现代科学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涉外文秘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涉外文秘专业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敬业、合作的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既具备涉外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档案管理能力,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能从事涉外文秘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的涉外秘书高级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英语语法、商务英语、外贸单证与函电、中国文化概论、文书档案学、商务礼仪、形体、茶艺、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法、办公自动化、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文书写作、公文写作。

实践环节:计算机网络、公务文书写作、礼仪与形象设计、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实习、毕业社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和秘书综合实训。

四、校内实习实践

该专业拥有学院“圣兰大学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实战、实践平台,学生有大量到实训室进行实践的机会,并有专门的办公自动化机房让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练习,同时拥有专门的档案室、办公实训室作为实践场所。本专业的学生经常出席各种重要会议,从事礼宾服务、会议布置及管理、现场速记及速录等实践操作。

另外本专业在校内拥有专门的化妆实训室,化妆实训室内有专门的化妆设备及精心设计的化妆镜等供学生们进行专业化妆形象设计的演练;为了拓展本专业的就业面,我系酒店客房实训室可供本专业的学生进行餐饮、饭店、客房服务的演习和操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宽度;专门的形体房,是本专业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进行礼仪培训的专门实训室,在这里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外在气质优雅的涉外秘书人员;茶艺实训室专门为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而设,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下形成由内而外的气质美。语音室、电子计算机机房、红外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更是本专业学生进行文化学习必备的实训操作舞台,在加上我系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实践课”构成了完善而又多样的校内实习实践平台。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可以得出,本专业学生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未到毕业时,便有用人单位到系内提前预定学生。

五、教学成绩

学生毕业前需要考取英语类、计算机类、普通话、职业资格四类证书。

英语类证书包括全国应用英语A级、全国四六级、PETS几种,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计算机类证书包括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VF、NIT等;普通话需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职业资格证的类别比较多,本专业学生可考取秘书及涉外秘书资格证、公关员、营销师、茶艺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师、教师资格证等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增加无尽的砝码。

计算机类考试最终学生能够达到100%的通过率;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的占该专业总人数的93.5%,一级甲等水平的占专业总人数的6.5%;英语类证书的通过率可以达到100%;职业资格类证书通过率最终可以达到100%,其中茶艺师的通过率为100%,秘书资格证可以达到100%,涉外秘书资格证可以达到99.6%。

在自学考试中,我系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我系07级刘艳辉同学在毕业之前已考完了自考英语专业的笔试课程,只剩下实践考试与毕业论文两门课程;08级刘海真同学也在毕业之前考过了自考英语十门课程,只剩下一门笔试课程、实践考试与毕业论文。

另外,在每年举办的文秘专业技能大赛中,都能凸显出优秀的同学。在今年的文秘技能大赛中,我系08级刘书菲同学等获得优异成绩。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59-02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护理文书质量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书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的总和,对于明确医疗责任,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积累基础性医学研究材料具有重大意义[1]。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可复印的医疗文书中护理文书约占1/3,其中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护理文书就成为法律上的物证。近年来我科运用PDCA这一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及控制方法,提高护理文书动态、全程的质量控制,做到“强化前馈,同期控制,定期反馈”,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介绍如下:

PDCA是美国统计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它将一个工作流程分为四个管理阶段,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2]

1计划阶段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下表A组为运用PDCA方法质控前两个月,B组为运用PDCA初期阶段,C组为运用PDCA后成熟阶段,三组随机抽查我科护理文书各100份为分组样本。

此表中四类护理文书从外观整洁度、完整性、规范化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列举了有代表性的书写缺陷项目。发现(A组)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文书整洁方面:涂改、粘刮、字迹不清、签名难辨认等现象比较普遍;其次,完整性方面比如体温单漏填大便、体重、出入量,24小时出入量记录与危重护理记录单不符,医嘱单漏填药物敏试结果等也较多;专业技术方面比如护理记录单未反映专科护理特点、护理记录缺乏连贯性、与医生的记录不符等也很突出;由于直接关系到记录护士的法律责任,大家认识较好,所以各种记录中均没有未注册护士的独立签名。

以上问题我们在科例会上提出讨论,总结到:①法律意识淡薄。护士自我保护和留取证据意识淡薄,护士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对文书的价值和责任仅止于签名、真实等表面简单的认识,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隐患。如果对可能引发护患纠纷的问题认识不足,如重要信息漏记、抢救记录不完善、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模糊用语等,纠纷发生时以上均可造成举证不能[3]。②思想重视不够。部分护士缺乏工作责任心,思想上不够重视,记录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录后未认真检查,以致护理记录出现不准确、不完整,无法如实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轻者影响医生修订治疗方案,重者可能导致误诊、误治,引发纠纷[4]。③业务不扎实。护士专业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欠缺,会出现诸如缺乏专科护理特点、记录不连贯、对危重患者重点观察不够,记录内容不详等问题。④我科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为0.21:1,床位使用率>95%,所以讨论中也有护士提出护理人力不足,工作繁忙紧张,压力大是造成文书页面整洁欠佳的主要原因。

2实施阶段

2.1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保证各项护理记录的客观、准确、及时、完整,使护理行为符合法律规范。

2.2增强责任心,提高业务能力加强“三基”培训,开展包括每月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大查房、读书报告会、每周护理小查房、护理病历点评、每日一问等质控活动。支持鼓励在职护士继续深造,以提高护士在人文、专业方面的综合素质。

2.3规范护理记录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四川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和我院护理部根据此规范制定的护理文书书写细则,并制定我科常见病的护理记录书写示例。

2.4健全护理记录质量控制体系改变管理方式,变结果管理为因素管理、过程管理、环节管理,实行分层负责层层把关,做到每个护士自查,交接班检查,小组互查,科室质控护士或护士长每天抽查,对每天的新病人、手术病人、危重病人进行护理文书点评,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记录书写能力,护士长及专业组长对出科病历进行质控,并接受护理部每月不定期的检查。

3检查阶段

我们专门设计了文书缺陷细分统计表,作为我科自查自评标准,以及实施评价的依据。通过自查、互查、抽查及护理部督查相结合,并在周例会上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跟踪。

4处理阶段

PDCA质控方法实施一段时间后的统计表明,在法律免责方面如签名潦草、漏项缺项、漏记重要护理信息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但对于记录的连贯性、专科特色等问题,由于涉及护士自身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一时难有大的改观,需要程序上的不断强化和护理人员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这是一个须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处理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周例会,把总结出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当作推动下一个循环的动力和依据。问题跟踪至细节,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与绩效挂钩,护士对小组长负责,小组长对护士长负责,护士长对全科护士负责,在科室里形成一个循环督促的质控保证体系。一周一讨论,讨论有反馈,通过反馈,避免已经发生的偏差再次发生,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使文书质控在护理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

5讨论

综上所述,PDCA循环的各步骤中,在P这个阶段我们提出文书书写存在的每个问题,它是循环的开始也是上一个循环的后继,D是循环的主要内容也是文书管理工作的具体活动,C是文书质控的督促和保证,A是循环的重点阶段,由它决定哪些问题进入后一个循环,此阶段也强调了巩固成绩的重要性。在文书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PDCA循环,可以保证各环节的活动有条不紊,使工作质量随着螺旋上升的不断循环得以持续改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不断完善文书质量管理体系本身,使其具备“造血”功能,为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放军,胡立珍.PDCA循环法在护理文书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73~74.

[2] W.爱德华兹.戴明.戴明论质量管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21~24.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文秘专业 调查研究 分析

文秘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人文类基础性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文秘人才的摇篮,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秘人才? 文秘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职业能力、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应如何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适用性人才? 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和弄清的问题。

为配合我校文秘重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了旨在为文秘专业改革提供依据的社会调查活动,目标是调研文秘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了解社会对文秘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状况。此次调研活动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各级企事业单位为调查对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发放《文秘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调查问卷》138 份,实际回收116 份,有效率为84. 1 %。在访谈和问卷中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  高职文秘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1. 1  文秘人员的品质要求情况在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基本品质中, :随机应变(90 %) 、吃苦耐劳(88 %) 、忠诚与服从(86 %) 、热情开朗(76 %) 、勇于创新(72 %) 、甘于奉献(63 %) 、廉洁守法(41 %) 。可以看出,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文秘人员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灵活程度、努力程度。

1 . 2  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我校确立的文秘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模块分为六个模块:口头及书面表达模块、应用现代办公技术能力模块、人际沟通及公关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综合素养模块。

在口头及书面表达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 文秘英语( 95 %) 、普通话训练(93 %) 、商务英语(82 %) 、演讲与口才(80 %) 、英语听说(53 %) 、语法修辞与实用逻辑(34 %) 。建议增设有关公开发言及如何提高应对客户的谈话技巧方面的课程。

在应用现代办公技术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办公自动化及实训(99 %)、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实训(97 %) 、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及实训(95 %) 、网络技术及实训(77 %) 、网页制作及实训(65 %) 、数据库应用及实训(52 %) 、信息学概论(32 %) 。建议增设有助于对计算机程序了解的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加强现代办公技术的应用和实习。

在人际沟通及公关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人际商务沟通技巧(99 %) 、个人与团队管理(92 %) 、客户关系管理(86 %) 、公共关系学(72 %) 、国际商务礼仪(65 %) 。建议在教学中多一些实景模拟演练。

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秘书实务(92 %) 、文书学(90 %) 档案管理(90 %) 、实用公文写作(83 %) 、秘书资格考证实训(81 %) 、毕业实习(72 %) 、专业认识实习(69 %) 。建议增设有关如何开展会议、展销会等筹备方面的课程。

在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人力资源管理(90 %) 、电子文件管理(89 %) 、市场调查及实训(80 %) 、电子商务(80 %) 、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实训(76 %) 、基础会计( 68 %) 、企业管理( 61 %) 、经济法基础(53 %) 。建议多增设一些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知识,会计、统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方面知识的课程。

在秘书综合素养模块中,赞同设置的课程比例顺序如下:秘书修养书目(87 %) 、职业形象设计(80 %) 、书法(70 %) 、中国传统文化(61 %) 、摄影技术(34 %) 。建议增设《企业文化》课程。

1 . 3  秘书人员具有职业技能证书情况

在回答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应具有何种职业技能证书时,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93 %) 、国家计算机应用B 一级证书(85 %) 、江苏省大学生英语B 级证书(73 %) 、剑桥商务英语证书(72 %) 、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69 %) 。建议学生还要具有驾照C 证。

由上可以看出:社会比较认同学生同时具有英语、计算机等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因此,文秘专业学生除了必须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外,持有多种证书可以为学生就业增加了不少法码。

2  文秘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在回答“您认为近年文秘专业的社会需求如何?”时,84 %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为文秘专业提供了较大的需求空间,有部分单位表示会在将来的一、两年内招聘专业素养好、技能和事务能力强的文秘专业学生。这说明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同时,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型、全面型、复合型文秘专业人才。

在回答“您单位未来5 年内将需要扩充哪种类型的文秘人员”时,80 %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 毕业生,只有不到20 %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企、事业单位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

在回答“您觉得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就业的方向定位是否准确”时,85 %的人认为准确。他们赞成当前秘书应定位为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各个单位很看中文秘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要的是“全能型”、“智能型”秘书人员。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企、事业单位内部文秘岗位分工不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这就要求文秘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博”与“专”结合“, 知识”与“能力”结合。

在提出意见和建议中,有不少单位提出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他们认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学校学生操作能力不强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学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安排一些实践环节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加强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其一进入单位就能尽快适应和开展工作。[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3  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社会各界对文秘人才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十分看重文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突出实践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3 . 1  加强专业认识

在平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对“你为什么选择此专业”、“谈谈你对此专业的认识”、“你认为通过此专业的学习,能够获得什么?”等等问题认识模糊不清。专业认识不清必然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动力。因此,作为专业教师,有必要在新生入学之初,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介绍,包括专业特点、专业市场需求、专业素质要求、专业就业前景等等,另一方面,应给学生以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大学教育是“授之与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与鱼”,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学到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展知识视野,按照自己的专业理想夯实专业能力和技能。文秘专业比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是端茶倒水,干杂活,事实上,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如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那么,作为文秘专业学生,就应该把视野从“专业”提升到“职业”的高度,着力打造自身的职业素质,为将来的求职就业奠定基础。

3 . 2  面向市场

企业面向市场必须要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而学校面向市场必须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首先要做好专业年度市场调研与分析。其次,要采用适合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那么,《档案管理》这门课程的教材就必须从针对国有企业向针对民营企业转变,探讨一套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档案运行、管理机制。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市场性,随着市场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知识的传授上,应及时增加一些适用专业知识和案例,增加学生知识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再次,提倡多证多能,要求文秘专业学生在取得专业文凭的基础上,持有多种能力证书,如文秘职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以及电子商务、报关员等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3  实践性

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两者共同要求着高职学校教育必须具有实践性。实践性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 课程体系。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以实用性、技能性为特点。保留优势专业课程,删除不必要课程,调整不合理课程,增设社会急需课程。(2)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方法,融案例、情境、讨论于一体,让学生分析与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共事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讲授课程内容上,不追求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以实用性、技能型为特点,改变教材原有内容编排,进行模块组合教学。如《, 档案管理》课程可以不讲档案学概论的内容,仅介绍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科技档案管理及一些专门档案管理(如财务、人事) 等的内容。(3) 模拟实训。开设实训课,建立实训室,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最大的特点,也这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通过实训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4) 强化实习。文秘专业主干课程《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是两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感性认识,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实习活动。首先,在学生开始学习理论知识之前,可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实地参观,使学生对专业有感性认识,为理论教学打下基础。其次,在讲授完一门专业课后,再次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中的理论难点和重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充分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