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的特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体育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切实有效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益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有效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学校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一、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学生特点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共性特点。从客观上看,不同学校及同一学校不同专业间的分差不断加大、层次更为明显,学生群体不断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从主观上看,存在着“六强六弱”,即:使命感强,责任感弱;求知欲强,辨析力弱;社会道德认同感强,基础文明素养弱;自主意识强,自律意识弱;成才愿望强,抗挫折能力弱;个人进取观念强,集体主义观念弱。但由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有着公办高校不同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收费标准,其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

从生源上看,相比普通高校,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生源质量一般不甚理想。具体表现为:(一)结构不一。既有不同省份,不同家庭环境;(二)层次不齐。学生有的是高考失利没发挥好的考生、有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三)基础偏低。分数不高,都是在二本录完以后的考生。由于上述原因,新生到校后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生活目标问题、学习信心问题、专业兴趣问题、自制能力问题等,这些都是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成长进步的主要障碍。

从学生个性特点看,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学生大部分虽为高考失利者,但也具有自己的个性优势。一般表现为:(一)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学生学习基础虽然差一些,但思想较活跃,对社会和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既有自我约束力差的弱点,也有依赖性少、自主性强的优点;(二)发展欠缺,但有特长。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欠缺,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并不差,不少人在文学、艺术、技艺和动手能力上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三)竞争失利,但少负担。学生大都经历了高考失利这一人生的重大挫折,大减了骄娇之气,人格上更趋于成熟;(四)乐于交际,富有情感。作为大学生,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钻研精神相对不足,但乐于交际、富有情感、善结人缘 因而在实习与求职时,较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引起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们的共同关注。目前,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从具体实施上都只能说是刚刚开头起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已充分认识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但从目前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个人层面,忽视了学校作为组织应尽的主体职责;大部分二级学院只行使了为学生提供自我决策的指导职能,缺失学校作为主体应进行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具体说应该从涉及到专业、课程、学制等教育、教学体制的变革入手,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规划,给学生搭建一个充满了选择机会的、信息以外的、真正的规划平台,使他们有一个施展自我的空间;把职业生涯规划做成了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起步晚,缺少专门、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人员和深入的理论研究。

总结我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如下: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内容仅相当于以前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开展工作,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工作是其主要工作内容。毕业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为毕业生收集企业需求信息、联系相关有意向的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推荐学生就业、进行就业档案之类的管理,工作原则仅仅是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

三、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根据自己在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基层经验,认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职业规划体系并不断完善。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回归生活

从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其理念经历了一个从“以择业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日益强调人的自我成长,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人职匹配,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职业生涯教育由于受传统的就业安置思维影响,目前仍然停留于狭义层面,即过分强调一次就业率。比如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把压力集中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在没有充分选择的情况下,就匆忙和自己并不很满意的单位签约,结果出现签约率高但违约率也高的现象。这种做法忽视人的主体性发展,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转变以实现学生就业安置为目标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成长和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尊重人的个性,帮助学生获得面向社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贯穿着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若要转变传统的模式,教育路径就要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就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手段,使我们的教育活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开展量身定做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凸显现代高等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理念,使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变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增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捆绑在一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又需要切合并依赖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看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理想信念是成人成才的基础,而且是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支撑点和创新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工作载体。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重视,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管理体系是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不同的就业模式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相匹配,不同的学生特点需要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开展,专业指导老师如何聘请、培训,如何使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科学化、规范化等问题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执行,该管理机构如何设置、它的职权、职责如何界定等问题是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有效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雪燕,徐世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1):25-29.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班主任工作;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11-001

一、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的问题与困境

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不同,在就读期间,他们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对职业生活充满好奇,但是却缺少理性的思考和设计,渴望成功却又背负着初中学业失败的阴影;虽然有九年通识教育的训练,但是开展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需要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有效转变。

职业生涯规划自2008年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来,是中职学生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完整的指导体系,需要学生在现实中不断感受和体验,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内化于学生。学生大多通过直接从网络下载来对待老师布置规划任务,以“一次性”的功利心态面对持续的职业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目标往往在现实中流于形式。虽然,随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的持续展开,逐渐得到了重视。但是,多数中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是基本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参与竞赛的阶段,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无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班主任思政工作存在契合之处,目的一致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课程指向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对学生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分析所处环境的优势与不足,树立相对科学可行的职业目标,建立完善有效的规划方案,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

而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则是借助各种方式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激发学生对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的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人生境界的提升。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本身,也使得学生德育内容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发展。二者殊途同归,育人目标是一致的。

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班主任工作有效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全程性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人的一生所经历的职业及非职业的活动都应视为职业生涯的内容,职业生涯除了职业角色以外,还包括各种生活角色。”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这个释义展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性观念,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当是全程性的而非随机分散的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起着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也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结合起来,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第一学年入校时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对所学专业选择的无可奈何的心态和对自己的需要的茫然,第二学期在适应新环境后,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具体工作内容与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第三学期逐渐深入学习时,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拓宽视野,第四学期时即将面对实习和未来就业,需要提升具体的参与就业竞争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既是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学风、自我意识、学生成长也是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中职学生在校两年与实习生活的全过程,既能真正将中等职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落到实处,又能真正体现将以可持续发展这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要求。

2.建立“双效”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不足以承担整个学校全程性的职业规划辅导,而班主任在学生实习前的就业指导又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如果借助和依靠第一支中坚力量对全校班主任进行系统培训,可以提升班主任职业规划辅导的认识和能力,在有效提高班主任自身职业规划意识的同时,通过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主题班会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大限度地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抓出成效。

3.建立个性化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是使学生真正的、全面的认识自己,通过挖掘自身的潜力,主动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工作的内容,确定符合自己的目标,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因此,职业生涯辅导又是极具个性化的体系。班主任是学生面对时间最长,相对任课教师而言更稳定的个体,也是最了解学生的个体。职业生涯辅导和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建娣.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6)

[2]孙文昭.困境与定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德育教师功能探析[J]职业技术,2012(5)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2007年12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还引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

各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导,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中。但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课程》的设立还基本处于初步阶段,在该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支持远远低于对公办院校的支持力度,所以独立学院更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吸引生源报考的重要因素。要让独立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发展起来,幸存下去就得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开设还留于形式,未能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限。这主要还是在于独立学院对该课程的开设普遍还没特别重视,主要反映下以下四方面:第一,在课程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低学分的必修课的形式开课,课时量普遍偏少。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该课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来看,模式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但引用的案例普遍陈旧,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其生源性质的特殊性进行设置,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热情不高,不积极等现象;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设计的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市场、大学生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权益、大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等方面,这又与课时数偏少形成矛盾;第四、在师资队伍上来看,任课教师基本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缺乏专任教师,虽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经验丰富,但对于课程的专业性上来讲还是有待提高。

以上存在的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欠缺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使得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特别对于独立学院生源特性来看,独立学院夹在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公办本科院校之间生存,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立足独立学院生源的现状,对《课程》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我国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划性。大学生以成绩论人才的概念与不再只追求成绩优秀而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找出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不断提高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整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从学校层面看,就业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质以及潜在优势,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做准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2]。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该课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动力是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的主要方向,其应以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职业的探索,从而达成一个平衡为原则,从而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学”主导,任课教师在课程授课中起到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44-02

作者简介:赵德辉,男,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航空系旅游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意义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是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的一种主动行为,是个人结合组织和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规划。包括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和方案。

2.职业生涯规划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关键技能分析。

(1)导游证。获得导游证IC卡之前必须考取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旅游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在校外实习就业,意味着学生需要利用在校的两年时间考取导游员资格证书,一般考取机会有2次。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对考证进行时间规划,比如,按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划分,结合学校的考证课,有计划有目标地对考证的口试、笔试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

(2)职业素养。旅游从业人员需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高职学生还缺乏旅游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心态,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在校期间需要将职业素养列入职业生涯规划中,认真努力培养旅游行业职业素养。

(3)职业技能。旅游企业所需人才标准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团带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恰恰是90后的高职生所缺乏的。所以,旅游专业学生需要有规划地培养与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在有计划地考取导游证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学生会、团体等活动,培养处理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到旅游企业的社会实践中,深入旅行社进行导游、计调、外联工作,深入旅游景区进行景点导游工作,丰富个人的行业经验,提升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各种能力。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五大模块内容研究

1.入学职业测评。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和“特质因素”,以及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在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支撑下,结合旅游专业岗位群所需求的导游、计调、外联、景点导游等具体岗位标准分析,以及高职学生本身特质分析,新生入学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首先要进行入学职业测评,主要进行SDS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评、气质类型测评等。

2.个人评估。个人价值观在入学职业测评中可以了解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结合健康、性别、年龄等自身条件分析自己是否适合旅游专业岗位群;通过橱窗分析法,借助直角坐标不同象限来表示不同部分,分析个人个性心理因素。并结合SWOT分析法来分析个人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以提升自我认知。同时,通过入学职业测评中气质类型测评,分析个人气质类型,并由此分析个人适合旅游专业岗位群的哪些岗位工作,以及个人需要在职业规划中如何提升相关能力的目标与措施。

3.职业评估。职业评估主要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岗位群评估,而非具体岗位评估,体现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旅游行业发展、企业内部环境、职业要求、员工发展空间等多维度评估,从而设定个人职业目标。

一是要深入分析旅游行业发展,中国作为出境国、入境国的发展趋势;新《旅游法》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国内普通百姓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旅游意识的升温等。二是深入分析旅游企业内部环境,新《旅游法》对旅游市场的影响折射出的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转变;旅游企业对旅游毕业生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旅游企业国际化接轨中对旅游毕业生人才标准的要求;旅游企业竞争中对旅游毕业生人才标准的提高等。三是职业要求,即具体岗位群要求,导游、计调、外联、签证、景点导游、售票、检票等岗位群具体岗位职责要求;新《旅游法》对岗位群工作职责的要求;旅游毕业生常出现的工作问题等。四是设定个人职业目标,根据职业测评、个人评估,因地制宜地设定个人职业目标。

4.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步骤。在对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106名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统计中,95%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而对于具体实施步骤,只有26%的学生能够规划每一年、每一阶段实现具体分目标。

5.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整。高职旅游学生时间观念弱,任务刺激弱,需要老师、同学的激励与帮助,导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目标与分目标,分时间、分任务地指导旅游学生的努力方向与理想追求,按模块进行分解与检验评估,指导学生朝着目标方向前行;同时,组织校友定期回学校与低年级同学分享行业、职业的发展状况、工作心得,让学生深入了解一线旅游企业最新情况,以及自己努力的目标方向还欠缺的知识与技能,激励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前进。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

1.职业规划信息平台全程跟踪指导的建议。建议开发职业规划信息平台软件,将旅游专业学生入学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职业规划实施步骤、职业规划管理与调整、职业规划评估等内容全部设定在职业规划信息平台中。一是学生可以在职业规划信息平台中,自我检查评估个人的职业总目标、分目标,以及个人任务完成与执行情况;二是导师可以通过职业规划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引、评价;三是通过职业规划信息平台,了解旅游专业学生思想动态、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情况,更好地邀请校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享知识,发挥榜样的作用。

2.职业规划成长手册与导师制结合的建议。建议形成职业规划成长手册,由导师进行监管与指导,将旅游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学习期到职业探索与决定期,全部记录在职业规划成长手册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将规划后实现的目标与规划前进行对照,激励学生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国华,刘涛,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30-0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90年代首先盛行于我国港台地区,以后逐渐传入大陆。截至2013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基本覆盖全国高校,但针对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未受重视。本文从研究背景、现状分析、问题与建议三个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 研究背景

1.毕业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年”

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4月,2013届硕士、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26%、35%、32%,低于2012届同期十个百分点以上。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却连续几年低于本科、专科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逐渐攀升,截至2013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突破700万。众多毕业生踏入人才市场寻求工作,研究生就业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用人单位不再只看重一纸学历,更看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使得硕士就业处于尴尬境地。与博士生相比,硕士生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大多数研究型单位更青睐直接招聘专业素养更高的博士生;与本科生相比,硕士年龄普遍偏大,薪资起点普遍较高,如果不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用人单位更愿意聘用本科生。另外,由于硕士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劳动力需求,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失业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2.就业压力巨大,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

根据《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基本呈现出随学历提高而降低的趋势,但硕士的就业压力却普遍高于本科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但影响着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更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目标,盲目考证和兼职,致使毕业时迎来无法完成学业目标和就业目标的双重压力。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面临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对硕士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迫在眉睫。

二 现状分析

1.国外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最初以职业指导的形式出现。1909年,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出版《选择的职业》一书,标志着职业指导进入科学研究时期。目前,国外职业生涯理论主要分为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职业选择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

第一,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帕森斯和威廉姆斯认为,每种类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要求,人们在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的环境中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都会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心理测试选择人们的就业方向。

第二,职业选择理论。在职业选择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帕森斯提出“职业―人匹配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分为人员分析、职业对人要求的分析、人职匹配三个部分。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教授认为:人格类型、兴趣和职业的选择密切相关,他编制了著名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并将个体归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职业类型。麻省理工学院施恩教授对斯隆管理学院44名MBA毕业生进行长达12年的跟踪研究后,提出了“职业锚”理论。“职业锚”是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教授提出技术型、管理型、自主型、安全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八种职业锚类型。

第三,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萨帕的理论。萨帕将个体职业发展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五个阶段。另外,金斯伯格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分为前期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职业生涯规划和后期职业生涯规划;格林豪斯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分为五部分,即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另外,还有萨帕的九分法等。

2.国内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在我国,对于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以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关于职业指导――如何办理职业指导》一书的出版为主要标志。

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前。这一时期我国学者主要以介绍外国职业指导理论入手,可以称为职业生涯的开创时期。第二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可以称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实行统包统配政策,因此就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二个部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教育、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职业指导不断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就业指导日益搬上日程。此后,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开始将国外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我国,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3.我国硕士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

理论研究中,李玉芳分析了硕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诉求和现存问题,并由此提出了正确认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及构建全程化教育模式的建议。霍礼强等从我国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并从组织管理体系、导师引导、探索有针对性的课程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另外,黄林楠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ARM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证明了ARM模式的有效性。王勋、李钰提出了分阶段多平台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罗霄等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出发,探讨了法律硕士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问题。

实证研究中,赵妍调查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郝生跃、郑祥江使用SWOT理论分析了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不足和威胁,并编制问卷、建立模型,分析了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陈芬、毕佳萍针对师范类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厦门大学熊静漪以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将来最想从事的职业类型、影响未来职业的最大因素、最缺乏的能力等七个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 问题及建议

回顾近十年国内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献,可以看出近年来理论研究热度逐渐降低,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研究中,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

1.理论研究走入瓶颈

我国学者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介绍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与经验,缺乏创新性,难以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存在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人员构成复杂的问题。多数高校并未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多是由行政人员兼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多以就业教育代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目标带有功利性。如何结合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实践,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是研究者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2.实证研究有待深入

自2007年开始,我国学者对于硕士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热度有所增加,但明显低于对本科生的研究,且在实证研究中,对于上海、深圳、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极少。硕士生普遍处于年龄较大、薪资要求高于本科生、专业素养不如博士生的尴尬境地。简单套用针对本科生的研究经验,忽视硕士生的独特性,其效果必然不尽人意。另外,研究生就业存在着地区差异和专业差异,因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更具个性化。

参考文献

[1]李玉芳.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诉求、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2]霍礼强、方晓青、毛丽萍.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3]黄林楠、马.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ARM 模式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2(3)

[4]罗霄、刘婧婧.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以法律硕士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09(22)

[5]赵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7)

[6]郑祥江、郝生跃.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E 帕森斯(Frank Parsons)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到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于是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局面。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2.1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结合客观和主观因素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情况,包括兴趣爱好、生活环境、性格特长、家庭因素、自身能力等等为大学生职业进行定位,避免出现因期望值过高而盲目就业的情况。

2.2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时代处于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竞争,职业的竞争尤为突出,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必须设计好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自己自身条件的分析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实施计划中,努力增强个人实力,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创新意识,在实践与学习中获得竞争力量,从而达到职业目标。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3.1自我认知能力较弱

问卷调查显示对自己以后职业有详细规划的占8%,有大概规划的占72%,没有计划的占32%,知道自己以后从事何种工作的占12%,大概知道的占56%,不知道的占32%。数据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目标较模糊,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当今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如果不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面临就业将会出现迷茫以至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应增强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结构清晰度,从主观及客观条件出发,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3.2对社会环境认识不足,职业要求过高

目前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国家政策的了解有限,不能切实的为自己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同时,部分学生因对自身条件认知不足,导致对自己职业要求偏高。

3.3学校教务管理体制水平不高

部分高校虽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其教育方式缺少创新,给同学们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仍有部分同学不能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更不能对自己有合理的规划。虽然部分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不同的概念,部分高校把两者放在一起,其针对性不强,指导老师没有进行专业训练,给学生带来的效果不明显。

4关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建议

4.1大学生应认真指定职业生涯规划

在制定计划时,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目前,大学生盲目追求“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单位,这属于大学生择业误区,其期望值过高或理想工作与自身兴趣不符,则很容易导致职业生涯失败。因此,大学生应深入、客观的了解自己,通过多重方面去挖掘自身潜质,掌握自身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从而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

4.2尽早并主动的了解社会环境

大学是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时期,从步入大学的那一天起,大学生就应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就业相关信息,主动通过网络、媒体、讲座、课堂教育等方式进行了解,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能力并吸取经验,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4.3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体质教育

目前大学生自身情况不同,需要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即使部分高校举办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但其收效甚微,虽然讲座涉及范围广、普及力度大,但其针对性不强。高校应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相关心理咨询教育辅导,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自身条件,开展有意义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可以在校园中进行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加强同学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参考文献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民办高校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出发,在探讨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课程目的与教学构建、教学时段与课时安排等方面,提出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建议和思路,供大家参考。

高校学生这几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个院校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在教学上纷纷开设或准备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作者认为,作为在竞争环境中处于“先天不足”劣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应尽快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这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一生的职业发展影响重大。由于该课程的开设尚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模式。作者通过走访调研和结合自身的工作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2)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2.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1)理念缺失。(2)机构缺失。(3)专业教师匮乏。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才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1.课程目的。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和实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觉、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人生是一种经营的理念,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人生。经营人生的三个基本:经营什么、何处经营、怎样经营。明确职业生涯设计是经营人生最好的投资,通过不断修正与提升职业生涯以形成怎样经营人生的基本模式。最终实现人职匹配,使个人目标与目标相吻合,可以使个人资源与企业、社会资源充分地、合理地、有效地进行配置与利用,达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2.教学内容构建。由于目前开设了该课程的院校选用的教材有不同的版本,有自编的和选用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也不尽相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本人倾向于从学的角度构建整个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了解自己,认识自我,自我探索。让学生明确自己经营什么,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谋生,找出自己的职业倾向。(2)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让学生明确自己何处经营。这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人生经营的地点;二是指人生发展的方向。设计职业通道与行动计划。(3)对职业目标的探索。通过对职业目标的评估和反馈,及时修正、调整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方向,逐渐向自己的职业目标靠拢。(4)自我提升与职业发展。

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时段与课时安排

1.教学时段安排。根据各院校对该课程教学时段的不同安排,本人倾向在大一的下学期全面开设该课程。其理由是:(1)学生已经通过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基本上熟悉了新的环境,了解了所学专业及专业设置中的相关课程,也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如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学习的意愿与初衷有很大的差异;对自己今后的职业选择感到困惑和麻木等等问题。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正是时候。(2)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了解自己,找出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可以帮助学生设计职业通道,制订实现职业目标的行动计划。比如,需要参加何种培训,以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参加何种的实践,以获取相关的工作经验积累。

2.教学课时安排。各高职院校对课时的安排,根据调查结果为:作为独立或合并课程开设的,在课时的安排上有20~36课时不等;作为讲座形式在新生和毕业前开设的有8~10课时不等;只在毕业前开设讲座的有6~8课时不等。本人对本课程的课时作了一些安排,建议为30课时左右,对每一部分的课时安排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不同程度作合理的分配和相应的调整。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民办高校中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一生的职业发展影响重大。但对该课程如何设置,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教学如何组织与实施,如何达到一个预期的目的,还需要一个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建新等.《大学生生涯辅导》,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周凯.《近六成学生对就业“没想清楚”》,《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3日.

[3]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8篇

一、导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逐渐在国内高校传播,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加强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研究与探讨。为了解吕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探索地方高校更具 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新路子,切实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以xx学院各年级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出目前xx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状况,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吕梁的本土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三、分析论证

通过数据分析与研究得知,xx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

问题1:您了解自己的兴趣吗?

问题2:您了解自己的性格吗

问题3: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吗?

问题4:您了解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吗?

自我认识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剖析自己的基础上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出最适合的方案。xx学院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而了解自己能力特长的学生更少,不了解率高达63%,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导致6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彷徨与迷茫。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当前吕梁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制度有密切关系。当前,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本土青年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未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

问题5:您清楚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吗?

问题6:您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吗?

问题7:您清楚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吗?

职业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如果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能根据职业目标的岗位分析在大学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增加就业竞争筹码。调查得知,由于缺乏对自身兴趣、性格和爱好的分析,仅有32%的大学生清楚自己今后发展的职业方向。而在对大学生自己将来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调查时发现,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清楚其情况。调查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说以后要做总裁、总经理或人力资源总监等,但他们对总裁、总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的工作性质,需要具备的素质,认知甚少,对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未能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实际岗位的要求进行科学分析。

(三)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人生发展急需科学指导

问题8: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您是否感到缺乏指引、没有方向?

问题9、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请问您对实现您的理想有明确的计划吗?

问题10:您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抱何种态度?

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而越来越意识到吕梁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根基不够扎实的现状的大学生,其就业危机意识已有所增强,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甚至有1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和茫然,面对压力无所适从。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经济环境,45%的大学生感到人生缺乏指引和没有方向,而能够针对自己理想做出明确计划的学生只占19%。

(四)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但却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问题11: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吗?

问题12:您认为您是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市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较少。调查显示,约80%的大学生未能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都是通过学校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自己阅读报纸书籍等方面零散地积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大学生未有系统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机会,但他们却普遍认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6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为其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xx学院职业规划服务配套不够完善,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问题13:学校有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吗?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校有提供很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仅占8%,而觉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不够完善的占61%。当前我市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服务机构(一般为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 其方式主要是给毕业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而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大多数的就业指导课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应聘技巧等,并没有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去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其余各年级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较少,指导方式基本集中在引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职业规划大赛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活动。尽管个别高校在一年级开设了职业规划课,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在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中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

(六)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科学性持保留态度,但职业规划的作用不可否认

问题14:您觉得您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科学?

数据显示,由于我市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够充分,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持保留态度,其中认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科学的仅占13%,不清楚科学与否的占58%,认为不科学的占16%。不少大学生表示,即使职业目标未能最终实现,但大学期间自己在努力实践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确实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从事其他相关的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七、缺乏对专业测评的了解,未能借助专业测评工具了解自己

问题15:您了解专业职业测评吗?

接近86%大学生缺乏对专业职业测评的了解,而未做过职业测评的大学生高达80%,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体会和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自我认识的方法和手段不科学,自我认识也较感性。

(八)最希望学校提供职业规划和面试求职技巧方面指导

问题16:面对走向社会工作的压力,您最希望学校提供哪方面的指导?

调查显示,33%的大学生希望能提供面试及求职技巧辅导,位列第一位,2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困惑和障碍,同时也反映了在校大学生想从低年级开始接触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的愿望。

(九)希望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且在课程设计上应有创新

问题17: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您会选吗?

调查结果表明,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有46%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去上课,而有43%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深入访谈发现,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他们希望能够在低年级的时候获得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大学生厌倦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期望职业规划课能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进行授课,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四、总结与建议

调查分析充分显示,xx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可行性与实践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努力方向建议如下:

(一)完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强化本土化建设

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同时,在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模式,要结合本土青年生活安逸,缺乏主动就业意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体系,尽快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指导思想、辅导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二)科学规划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时间,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需求和认识不一,高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切忌搞“一刀切”,也不可能一促而就。职业规划教育只有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职业市场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扎实推进,才能达到有针对性的成效。

大学一年级: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让大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加专业学习兴趣,让其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制定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就业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组织他们与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等途径,实现对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大学二年级:使大学生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 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本地和外地的雇佣结构以及求职的途径, 能够把对自己的了解与职业信息结合起来思考自身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逐步学习专业课,这就要求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相关的专业,在培养对本专业的情感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它专业进行辅修。

大学三年级:主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 区分各种职业的异同, 判断何种职业适合自己,在职业群中作出初步选择的能力。在这一阶段, 要使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在所选择的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对选定的专业进行实际的尝试(如开展教学实习、组织参观访问相关企业等),基本确立就业创业的方向。

大学四年级:大学生通过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深化对本专业操作技能及前沿理论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强化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心理适应的转变,学会独立走向社会,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三)加强师资建设,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化

目前,xx学院几乎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数量少, 且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技巧, 无法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程序, 不断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针对绝大多数学生需要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需要招聘面试技巧、就业理念等相关的培训, 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教育正式列入低年级的教学计划, 推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化建设,并对此课程进行创新设计,采用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进一步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学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高校可进一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展览和出版校园刊物等活动,继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并提高活动质量,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内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行“学长计划”,建立高校“职业生涯数据库”

通过跟踪走出社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详细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学校可以将“学长”的流向建立职业生涯数据库,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职业生涯数据库中寻找和自己具有相似职业目标的学长的职业规划实践情况,甚至可邀请毕业生回校给在校生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或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引导在校生,这样活生生的职业生涯案例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启发。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能提升大学生拓展自身就业能力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难问题,实现大学生人才价值最大化;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确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观。朋辈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将朋辈教育引入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已使其逐渐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之一。

一、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优势和意义

所谓朋辈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充分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相互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及时进行思想、心理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朋辈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自身的优势和重要意义。

1.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华北煤炭医学院200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思想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80.5%),其次是向母亲(45.6%)、同学(40.8%)、恋人(38.2%)、父亲(28.1%)、同龄亲属(18.9%)倾诉。由此可见,大学生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们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朋辈伙伴的意见和建议。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关键在于如何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多途径多载体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进行准确的定位。笔者在2010年就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问题对所在学院的48位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愿意参考来自同学或学长的建议。因此,我们认为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助于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2.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缓解生涯辅导师资队伍紧张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重视程度高,职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从业者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和高素质的特征。而目前我国高校专职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人员数量少,多数是一般党政干部或者辅导员,而且是兼职参与此项工作。他们平时工作繁忙,加上“半路出家”,很难给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由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成长环境、社会资源、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各异,他们迫切需要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缓解生涯辅导师资队伍紧张问题,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实行的“导生”制度,从新生入校开始就给每个新生宿舍聘请了一名“朋辈辅导员”,这些“朋辈辅导员”由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校友担任。经过多年实践,此项制度的实施在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引导大学生初步做出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3.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促进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化

当前,随着高校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以及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大学生都树立起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然而由于他们普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一部分大学生过高地估量自己,导致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高于实际情况;另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信,过低地估量自己,制定较低的职业目标,无法起到激励作用,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聘请部分优秀毕业校友担任朋辈生涯辅导员,由于他们对社会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标准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参与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化。

二、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探索与实践

1.实施全程、全员生涯辅导

在国外,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全过程,而在国内,中小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几乎处于空白,高校也一般注重于知识方面的传授。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覆盖到全体学生。作为在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补充,朋辈生涯辅导也应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实现全程化和全员化。通过实践,在开展朋辈职业生涯辅导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要各有侧重:一年级,主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侧重帮助学生制定四年学习计划,通过朋辈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二、三年级,主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侧重分享社会需求,分享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途径和心得;四年级,主要帮助学生求职面试,侧重分享求职面试过程的心得。

2.多途径组建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

优秀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关系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一支优秀的朋辈生涯职业辅导员队伍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入朋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朋辈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开展朋辈教育必须依托和依赖于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生和优秀校友。要注重选拔学习成绩较好、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具有较高政治敏锐性和是非鉴别力、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乐于奉献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校友组建朋辈职业生涯教育队伍,为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青年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分类组建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比如在学习方面、科技创新方面、创就业方面等。

3.多载体设计朋辈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国内很多学者都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高校教学计划,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结合学生需求进行全程指导,从学生进校开始到毕业求职期间分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职业指导,即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而朋辈职业生涯教育是在第二课堂发挥作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在实施朋辈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应贴近青年需求,贴近学生实际,多途径设计教育载体和模式,如设立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库,当学生有需求时可以随时在人员库里分类别地找到相应的辅导员,进行辅导;设立生涯规划辅导咨询专题网站,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可以在线和学生交流;利用专题报告论坛分享朋辈辅导员们生涯历程;深入学生宿舍进行面对面指导;用视频和文字等形式纪录身边优秀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的生涯历程,供学生参考;在毕业校友类朋辈辅导员的帮助下进行创就业实践等。

三、朋辈教育在工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考

1.加强对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的培训

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要注重提升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的理论修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让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注重提升工作的方法和艺术,要制定相应的系统培训计划,让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全方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步骤,开展朋辈职业生涯辅导的方式和途径,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侧重点等。同时,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朋辈辅导员的原则,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让他们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

要提升朋辈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让此项工作有章可循。制度建设应包括朋辈生涯辅导员的选拔制度,如选拔条件、生涯辅导员类别等;定期联系制度,让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工作对象的情况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并及时反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为第一课堂的教育提供良好支撑;经费制度,为开展活动奠定基础等。要完善相关激励和考核机制,给予优秀朋辈生涯辅导员进行奖励,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避免朋辈教育的负面作用

要注意维护朋辈辅导员的威信,规避朋辈榜样在学生中的负面影响。由于部分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仍然是学生,他们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尚在完善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有时甚至会受环境的影响,看问题还不全面。因此,在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一方面要注意朋辈教育只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效补充;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在校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的教育,帮助他们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我,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战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

[2] 李国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 赵宇红.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 孙丽萍.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07,(12).

[5] 薛艳,纪勇,朱宁.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动力[J].江苏高教,2008,(6).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一、当前非师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西方国家起步晚,相关内容设施还不够完善,因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于2010年开设,并未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时为5个,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学分为1分。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并无专业资格认定,各个学院具体教授老师由学院来定,学校计划今年开始对施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授一般采取大班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非师范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期限为两周,共发放500张问卷,回收496张,回收率为99.2%,其中有效问卷为462,有效率为93.1%。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将其纳入学校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在细节建设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59.1%的学生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见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是否有必要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做这门课程的选项中,4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42.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情况表明,学生热切希望学校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对非师范专业的资源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未接受专业培训,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授课的相关物资短缺。

(二)学生自身未正确对待职业规划课程

仅有6.9%的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专业非常了解,有47.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高考前的学生未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了解。在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项中,16.7%的学生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3.5%的学生尚不清晰,13.2%的学生从未想过,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模糊,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试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课未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重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节

55.6%的学生在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选项中选择了“学以致用”,47.4%的学生认为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最应具备“有足够的阅历”的素质,这说明学生对授课老师的选择更倾向于老师的社会经验而非理论知识,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占主导作用,但课堂讲授的内容多属于空洞的理论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的设计滞后于社会发展,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对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鉴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其职业规划课程一般包括4个(自我评定、专业与职业探索、职业尝试、求职技能培训)逐步递进的内容模块[2]。由此可以结合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对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针对其选择的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发现自身特质。本阶段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经过大一的系统引导,学生已经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所学专业有了相应了解。对于本阶段的学生而言,课业负担较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引导后,学生应能以书面形式向导师提交自己的职业方向报告。经过两年的学习,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就目前的讲课方式而言,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资源,设立职业体验营,使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其就业技能,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去相关对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注重理性引导,又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52-01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根据个人特点及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的过程,其于20世纪初叶起源于美国,至今许多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而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的普及率较低,特别是在高职高专类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就业后发现无法胜任岗位能力需求条件、学生在就业时徘徊迷茫,举棋不定、学生签约后频繁毁约等一系列就业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1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按照自己的分数段或听从家长的建议进入了高职院校,其对所学专业与相关行业的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其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职业目标定位也十分模糊。如问他们毕业以后打算做什么?大部分学生会笼统的回答“赚钱”,少数学生说“先打工积累经验,然后做老板”,还有的表示要考公务员、创业开公司等。但当问为什么要去当老板,要去创业,自己有什么规划和优势时?学生们则往往感到很茫然。据调查,至少有 95%的高职学生需要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是如今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

1.1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1995年5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从政策层面拉开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发展的序幕。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了“学生职业发展”的概念,将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仍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简单等同于就业指导,只重视短期效应,关注就业率,倡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以实现高就业率,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潜在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帮助学生分析职业的匹配度等等这些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方面严重缺乏。

1.2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指导老师不但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还要具有非常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测评手段,但当前高职院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基本上是由分管德育的领导、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或者就业办公室相关人员担任,一方面这些人员缺乏扎实的职业规划理论和过硬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都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这些兼职老师的学生工作及行政管理事务性工作较多,他们往往没有精力去学习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知识。

1.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不完善:许多学校对从事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尚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无法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也就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校无法提供这种专业的职业指导,很多学生只能在网上完成自我测验或者完全听从于他人安排,这些手段往往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甚至可能误导学生的择业观。

2 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建议

2.1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高职院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要将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并根据社会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执行能力等;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要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

2.2 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构建专业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特点决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按照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考虑到高职学校师资力量实际情况,首先,应该充分挖掘校内的现有师资资源,挑选既懂专业知识,实际经验又丰富的老师,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培训,配套以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他们不断拓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渐由普通专业老师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老师;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兼职、聘用的方式,聘请其他高等院校的学者或者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专业人士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课、作报告。

2.3 课程安排贯穿高职教育始终,分阶段实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职业生涯教育要贯穿高职教育始终,分阶段进行。首先,是理论导入阶段,在高职教育第一年就要开设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感性认识,初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出路;其次,是调整阶段,在学习第二年,要通过信息收集、走访企业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要求,结合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来自父母长辈的职业期望等因素帮助学生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再次,是就业指导阶段,在学习的第三年,在此阶段要通过讲座、企业见习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培养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素质,在下学期,要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一方面,要开展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咨询、求职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另一方面,学校要及时提供企业岗位需求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必要时,老师要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推荐,促进企业方与学生方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就业意向。

参考文献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轨迹

一、调查研究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能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而就中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关注的还是大学新生怎样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换,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很多时候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公事;就业指导也是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和就业这个环节。以职业生涯规划来为大学生的择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策划和设计,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顺利过渡。这也是近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者逐步形成的共识和关注的重点。

此项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制定职业生涯与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导致的实际职业发展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职业发展轨迹的差别,从而最终得到其相关关系。

通过此次研究报告,可以真正的让更多大学生更加理性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指导自身更有准备地去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的调查方案考虑到,除了研究大学生的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外,还要调查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轨迹。我们不仅要调查05-07级的学长学姐们的职业轨迹,还要增加调研00-04级的学长学姐们的发展情况。

1、问卷的发放形式。我们预先设计出一份问卷的初稿,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调查,并且在问卷发放回收后,及时与回答问卷的人沟通。了解问卷存在的不足和疑虑,尽量将问卷完善到位,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搜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资料。我们学校在2006年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2010年将职业生涯规划改制为必修课程。即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纸质材料可直接获得,帮助我们完善资料。

3、通过网络以及电话联系已经毕业的学长们。先通过辅导员找到每一届学生中的某一位学生的联系方式,然后再通过某一位逐步联系到其他已经毕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现状。

4、就近实地采访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以南京及周边地区为主,约见部分毕业生,更加具体详细的了解他们从毕业到现在的发展路线和情况,做好记录,可以在数据之外,作为参考资料和指导建议。

三、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通过数据发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就业轨迹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1、通过调查了解我校00级-07级的毕业生相关信息,我们发现00-04级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做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只占我们调查人数的5.2%,原因在于当时学校没有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很薄弱,导致这方面工作的空白。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简单的计划,这样的人有14.8%。其他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空白。而毕业生们的职业发展轨迹证明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做过简单规划或者正式进行过生涯规划的20%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是实现了自己在校期间为自己制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且与同龄人相比是更加有成就的。

再看05—07级毕业生的调查,在校期间做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占我们调查人数的62%,由于从2005年开始学校开始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会组织学生统一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实际的操作。

最后看,没有任何规划的毕业生中,有78.5%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实现职业梦想,只是找到一份工作在做而已,职业满意度较低。

2、现在09-12届的大学生,包括刚刚毕业的部分人,在大学四年间,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差异大。91%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几乎无法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而大二大三的学生,有接近37%同学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及部分做职业生涯规划有成果的同学的影响下,逐步的认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而认知最深的是大四的学生。提前规划好的同学,可以有目标的去做事情,考研,考公务员,或者找工作。而大概有29%的同学,因为完全没有规划,所以大四的生活比较混乱,或者准备几天考研,就去找工作,找的不顺利,又去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等等。

大学四年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变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在理论方面,正式的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方法,等等,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适宜的大环境,同时师资力量也紧跟步伐,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同学们开始接受认知,努力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学校期间,学生会更加有学习和奋斗目标,更体现在进入职场以后,而且现在很多大企业都要求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修改其中不切实际的部分,力争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大学毕业会开启人生的另一段旅程,有职业规划的接近60%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轨迹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因为有规划,他们在找工作时就直接朝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行业与职位奔去,并且因为之前所做的很多努力和铺垫,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并且在毕业后的数年中,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积蓄的能量进行产出转化,同时也吸收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新能量,进行能量再造,不断的成长成熟,最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获得认可,得到提升。

对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而大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及实际操作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很多时候,理论能够成功的转变成为实际的生产力,主要还是因为规划到位,操作切合实际,不空想,也不死板。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将个人的发展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结合,为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提前做出指导。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轨迹的建议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首先要重视,并且有计划有想法有主见,同时,学校也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去教授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何适时的进行调整等问题,都需要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建议一:大学生从自己出发,主动去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学习它的各种意义,方法,从内心认可与相信规划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一份自我发展策略。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措施

一、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促进个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在引导大学生政治方向、激发其精神动力、塑造其个体人格和调控其品德行为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高校培养适应个体特征、满足个体和社会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指导力度不够

1、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或知之甚少。多数高校未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大学生非常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如何解决该矛盾,是目前高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项重要课题。

2、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缺乏实用性。目前,许多高校视职业生涯规划为鸡肋,平时不花力气抓,只有当上级检查或兄弟院校观摩时才临时应付。部分高校偶尔组织专家讲座或开设相关课程,作为工作成绩,但实际上起不到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作用。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随意性强,不规范,缺乏针对性。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情况不同,有的高校安排专业指导教师,有的高校则靠社会力量,能对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和理解起到促进作用,但会出现辅导内容重复,即相同的内容由多个单位来讲,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学生接受更多有用的信息;大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不能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

4、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专业人员,但目前多数高校的指导教师都由学工老师担任,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力不从心。有些高校有意培养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但往往因为时间、经济等因素被搁置。

(二)大学生盲目从众

由于社会风气浮躁和市场经济观念消极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就业观念上表现为急功近利,在价值观上功利主义倾向突出。多数学生缺少找工作的经验,会经常借鉴同系、同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经验,照搬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此定为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克隆他人的职业规划是片面的,忽视自身的性格、智力水平、管理、协调、组织能力以及特长、学识、技能、思维方式、道德水平、创造力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一)强化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克服从众心理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应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了解自我内在的质的特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有侧重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依照自身特点,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最适合自己。同时,要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特性,即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众多,且每个因素复杂多变。两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不能共享同一职业生涯规划。

(二)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力度

我国近年来出现就业难等问题,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传统的就业指导已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应以课程的形式列入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地位应等同于大学生的必修课。除学校应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外,社会及家庭也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责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建议:跨度为四年(本科生),分为四阶段:

1、第1阶段(1年级):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开展自我探索,初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引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

2、第2阶段(2年级):进一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专业与兴趣、专业与职业的问题,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

3、第3阶段(3年级):了解用人市场的需求情况,并结合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市场预测,调整或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同时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

4、第4阶段(4年级):熟悉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完善求职材料,检验所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可行,考虑是否就业或继续深造。

(三)构建基于发展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1、个性化服务体系。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需要,提供职业测评、职业规划个案辅导、求职技能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管理等个性化服务,以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素质和择业能力。由专业人员利用职业测评软件对低年级学生,利用心理测量技术对人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测评结果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给予科学客观的解释,使每个学生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价。由具备职业指导师或职业规划师资格的辅导老师接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案咨询,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及技巧帮助学生增进自我认识,澄清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增进对外部环境的了解;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选择。对高年级学生包括简历制作训练、求职礼仪训练、模拟面试训练、角色转换训练和社会适应性训练。学校统一建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记录学生的基本资料、成长经历、职业目标及修正记录表、成就感事件等在校期间的生涯成长历程。为检验学校职业规划辅导的实效性提供参考,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自我对比和借鉴。

2、课程辅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全面了解其理论及内涵,掌握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环境认知、职业素质培养、择业创业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认证考试指引等模块构建网络学堂;邀请社会名流、人力资源专家、企业高层、杰出青年、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开讲座;以大学生职业生涯社团为载体,定期组织职业生涯规划集会,使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展望。

3、社会化实践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融入社会,系统地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际动手能力,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四)高校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法

1、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以辅导员为代表的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2、提高认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清晰职业生涯规划的不确定因素,正确引导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动态评价。

4、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加强诚信、心理健康和敬业精神教育,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调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观念。

5、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日常活动。如邀请往届毕业生做现身说法,利用召开班会等时机进行择业技巧的传授和指导,找学生谈话等方式对学生一对一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面试、求职洽谈会、求职简历设计大赛、 开展个性化求职方法与技巧讲座等。

6、全程指导与个性化咨询相结合。兼顾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因人而异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五)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实效

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所遇到的问题。

1、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会议、校园网络等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全校教职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该课程包括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潜力、需要和志向,培养自控和自主能力;制定个人未来发展计划;将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渗透到学科中,使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力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等。

3、尽快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并逐步实现专业化、专家化,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辅导。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运用人才测评、情境模拟和心理测验等手段,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试,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和客观的参考。

四、结束语

大学生行之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高校有必要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入,并加强专业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该搭建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由学生自主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刘荣军,黄文浩,李向明,黄明睿.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

2、郑苗.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规划[j].教育研究,2009(2).

3、李辉山.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研究,2009(5).

4、李洪雄,朱廷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教育,2009(1).

5、黄朗,黄含.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环境[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6、康胜.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

7、李向明.构建高校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医学类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29-02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明确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结合社会需要,开拓美好前程,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调查对象

参与本次信息采集的是600名医学类在读本科学生。各群体分别统计如下:(1)性别比例:男生20%,女生80%,男女性别比例为1∶4。(2)年级比例:大四学生8%、大三学生29%、大二学生21%、大一学生42%。

二 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医学类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按照年级、性别对我校建设路校区本科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样本分布均匀,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

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

据调查,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教育培训(48.6%)和父母、教师、朋友(46.8%),这说明大学生除了利用现有的资源自发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外,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是最重要的渠道,学校教学工作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

据调查,听说过但不太了解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71.2%,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了7%,在大学生中,仍有较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了解,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还有待提高。

3.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及需求程度

据调查,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高达73.8%,有将近一半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和需求度很高,反映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度的提高,同时也反映出相关服务的不足。

4.大学生对现在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的了解情况

据调查,仅有三成的人对现在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了解,而对现在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有所了解的人将近六成,还有基本不了解和根本没有考虑过的。这说明有将近70%的人对现在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不清楚。

5.当代大学生对将来的职业考虑情况

据调查,有三成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考虑了很多,为自己做了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有超一半的人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点想法,说明大部分人没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小部分人处在迷茫中,甚至有人根本没有考虑过。

6.学校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课程或讲座对大学生的帮助程度

据调查,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很有帮助,受益匪浅,说明学校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7.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更希望看到的活动

据调查,大部分人选择了需要有关职业规划和人力资源相关知识的介绍,少而精(43%)和请一些企业的人事经理谈谈他们的用人之道及就业情况(35.6%),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还不够了解,希望进一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以便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 总结及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职业生涯设计和未来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同时通过此次调查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调查高校的职业指导体系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进一步拓宽,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工作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在此,结合调查分析的结果,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自己,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和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作为在校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是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从入学起就应该对自身爱好、个性特征、相关经历以及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同时,高校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开展职业测评、职业训练、邀请职业指导师讲课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尽早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2.“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职业测评系统工具和咨询服务工作室以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硬件”上,要投入必要的物质保证,加强如咨询辅导室、信息查询室、面试模拟室等职业生涯教育必备设施的建设。在“软件”上,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求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念、文化素质、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一套科学的体系。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中,并根据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内容,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同时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关注就业过程中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用人单位对专业素质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4.搭建平台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职业规划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搭建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如加强网络宣传,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资料,设置网上个性化的问卷调查、咨询和生涯指导;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介绍不同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战略思想以及从事该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等,使学生尽早认识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开展“个人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模拟面试”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变“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努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 理论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10-01

一、职业规划的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0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1]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是较早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案保障。比如美国设立了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该委员会提倡从小就要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相关的研究才开始正式起步,文献研究也开始增多。

二、高校职业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陈志新、杨春梅、焦啸云通过对广西9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不够,对未来信心不足,对父母、亲朋和同学依赖性较强,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只是获取渠道较窄,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意识较弱,学生对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评价不高。刘红英和汤海斌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对策分析》中指出,当前高校校内组织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性不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方法,工作不能贯彻始终。曲光明在《关于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目前大学生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学校指导不够规范,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尚未形成。白强和高定伦就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这一重要课题,对重庆地区15所高校3500名高年级大学生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中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持续性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等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起步阶段,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系统性较差。而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只是简单的加以引进,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和方法,不能对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合理的指导。同时,大学生本身意识的薄弱,也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三、高校职业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此仍需不断完善。

首先,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者中,大都是思想政治或者教育管理方面的学者,而学习心理的则相对较少,所以,在未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中,心理学者应积极加入这一队伍。其次,张建芹在《关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分析》中指出,专业课老师应该主动进行课改,引导学生确立合适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之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最后,结合实际,积极鼓励学生为实现职业规划做好准备。[2]使得职业规划指导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增加其现实意义。第三,姚志红在《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从构建主义理论出发,结合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和持续学习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多种模式灵活教学方法、建立“第二课堂”和全站式服务体系等有益的教学建议。[3]

由此可见,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开始着手深入,使得整个研究体系更加全面。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的焦点,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发展现实和社会未来的变化趋势理性认识自己,理性认识社会,理性认识职业规划,才能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参考文献】

[1]董研均.2007年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8(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