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高学历人才培养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军队高学历人才 综合素质 培养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兴起,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任务,为军队高层次人才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新型院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军队高技术人才教育和培养拓展了新的空间,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对军队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及培养有一个新的更高的认识。

一、军队高学历人才的内涵

在未来以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为突出特点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无论是缺乏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指挥型军官,还是缺乏指挥管理知识的技术型军官都难以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只有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是信息化战争的首要需要。军队高学历人才作为复合型军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集指挥、管理、技术于一身。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承担起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军队高学历人才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军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军事人才政治素质培养的核心。要加强军队管理,搞好军队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育军事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军队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条件。军队高学历人才只有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与处理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军队高学历人才只有政治方向坚定,才能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继承,也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军队高学历人才要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现代高技术领域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定向能技术等,正在改变着武器装备性能和军人的思维方式,它迫使人们必须以新武器系统、新的作战样式和新的战略战术进行战争。这既是高技术战争的时代特点,也是高技术战争对军事人才提出的时代要求。高技术战争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高水平,既懂军事指挥,又懂军事技术,特别是能够掌握军事高技术的军事人才。军人素质要适应战争的要求,并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没有复合的知识结构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军队高层次人才必须努力成为知识渊博、才思敏捷,而且军事谋略丰富,熟悉战略战术,可以灵活运用军事技术,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高档次复合人才。

军队高层次人才要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造性工作。伴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术战略理论的创新,军事武器装备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将难以立于不败之地。现代战争必将不断呈现出诸多新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以变求实,以创新求发展;因循守旧,呆板盲从的思想,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世界军事领域里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军队高学历人才要有合格的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军队高学历人才的物质基础,是高素质特征。高技术战争要比以往任何形式的战争都复杂,其作战范围、发展变化、激烈程度都是以往任何形式的战争所未曾达到的。此外,战争的环境具有巨大的破坏和残酷性,这就要求军队高学历人才能够在异常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和指挥战斗,在复杂多变严酷的环境中从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因此,我们在培养军事人才上要特别重视增进体质的训练,锻造军人的体质、意志,激发进取精神,培养勇猛顽强的作风,不断提高战斗力。

二、军队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军队高学历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点是实现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军事院校担负着培养军队高学历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实现军事高学历人才的全面综合发展,是院校培养军队高学历人才的最终目的。只有从“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进行不断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于军队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从硬件上说,一方面就是要创造适合军队高学历人才知识能力水平提高的设施条件。硬件设施的建设既包括适合专业知识学习的实验场所,也包括增强军事体能技能训练场馆。只有不断改善学习环境,实现现有实验设施的不断更新,进行科研技术的更新,才能保证高学历人才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会刺激高学历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从师资力量上进行有效、科学的设置。这主要是指着力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要通过资格审核、公开选拔,函审评议等办法,把优秀师资选拔到导师队伍中来,确保拥有一支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导师队伍,并不断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只有导师的能力素质水平过硬,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软件配套上来说,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适于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外部环境。院校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既要让高学历人才及时接受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又能让他们在自我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创新灵感,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保持高学历人才进行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高学历人才到其他知名学府进行跨学科交流,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特别是要加强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熏陶。此外,还要根据育人目的,建立科学合理的育人标准,改变过去高学历人才在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道德素质要求中的倚重倚轻现象,做到两手都要硬,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综合化。

参考文献:

[1]董慧瑜.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理论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5,08.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军队高学历人才 综合素质 培养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兴起,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任务,为军队高层次人才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新型院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军队高技术人才教育和培养拓展了新的空间,>,!

一、军队高学历人才的内涵

在未来以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为突出特点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无论是缺乏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指挥型军官,还是缺乏指挥管理知识的技术型军官都难以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只有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是信息化战争的首要需要。军队高学历人才作为复合型军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集指挥、管理、技术于一身。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承担起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军队高学历人才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军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军事人才政治素质培养的核心。要加强军队管理,搞好军队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育军事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军队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条件。军队高学历人才只有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与处理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军队高学历人才只有政治方向坚定,才能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继承,也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军队高学历人才要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现代高技术领域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定向能技术等,正在改变着武器装备性能和军人的思维方式,它迫使人们必须以新武器系统、新的作战样式和新的战略战术进行战争。这既是高技术战争的时代特点,也是高技术战争对军事人才提出的时代要求。高技术战争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高水平,既懂军事指挥,又懂军事技术,特别是能够掌握军事高技术的军事人才。军人素质要适应战争的要求,并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没有复合的知识结构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军队高层次人才必须努力成为知识渊博、才思敏捷,而且军事谋略丰富,熟悉战略战术,可以灵活运用军事技术,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高档次复合人才。

军队高层次人才要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造性工作。伴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术战略理论的创新,军事武器装备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将难以立于不败之地。现代战争必将不断呈现出诸多新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以变求实,以创新求发展;因循守旧,呆板盲从的思想,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世界军事领域里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军队高学历人才要有合格的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军队高学历人才的物质基础,是高素质特征。高技术战争要比以往任何形式的战争都复杂,其作战范围、发展变化、激烈程度都是以往任何形式的战争所未曾达到的。此外,战争的环境具有巨大的破坏和残酷性,这就要求军队高学历人才能够在异常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和指挥战斗,在复杂多变严酷的环境中从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因此,我们在培养军事人才上要特别重视增进体质的训练,锻造军人的体质、意志,激发进取精神,培养勇猛顽强的作风,不断提高战斗力。

二、军队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军队高学历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点是实现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军事院校担负着培养军队高学历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实现军事高学历人才的全面综合发展,是院校培养军队高学历人才的最终目的。只有从“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进行不断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于军队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从硬件上说,一方面就是要创造适合军队高学历人才知识能力水平提高的设施条件。硬件设施的建设既包括适合专业知识学习的实验场所,也包括增强军事体能技能训练场馆。只有不断改善学习环境,实现现有实验设施的不断更新,进行科研技术的更新,才能保证高学历人才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会刺激高学历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从师资力量上进行有效、科学的设置。这主要是指着力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要通过资格审核、公开选拔,函审评议等办法,把优秀师资选拔到导师队伍中来,确保拥有一支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导师队伍,并不断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只有导师的能力素质水平过硬,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软件配套上来说,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适于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外部环境。院校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既要让高学历人才及时接受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又能让他们在自我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创新灵感,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保持高学历人才进行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高学历人才到其他知名学府进行跨学科交流,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特别是要加强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熏陶。此外,还要根据育人目的,建立科学合理的育人标准,改变过去高学历人才在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道德素质要求中的倚重倚轻现象,做到两手都要硬,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综合化。

参考文献:

[1]董慧瑜.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理论研究.出版社,2005,08.

[2]孙德江,姚立军,秦宗仓.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出版社,2008,05.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了德国“双元制”及国内“双证教育、多证教育”等职业培训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定三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成人教育的职业取向和学术取向问题,企业用人的诉求问题和培养中的“社会评价”缺失问题。“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成教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对国家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在“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础上提出了新思考。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办学过程注重“效益”

部分助学机构只把成教当作其创收手段,把考试通过率当作衡量助学成效的唯一标准;还有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办学指导思想落后,大多数职业技能培训处于助学的边缘化。

(二)培养计划突出“学历”

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不重视市场规律,简单复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不注重成人的学习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技能培训等问题。

(三)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一是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许多课程跟不上科学研究的最新进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离。二是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学科之间的的渗透、融合度不高。

(四)教学方式缺乏“参与”

一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依据教学诸元素的需要而选择、整合各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学生的参与度。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盛行,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仍然存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

(五)校企合作存在“困难”

一是成人高校与企业双方没有建立利益共同体,企业对建立教学基地的积极性也不高。二是缺乏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企业只接收与指导学生,目前缺乏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思考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农业大学提出了新思考。

(一)立足政策环境的实质性,实现助学与办学的结合

强调助学与办学的结合,是在保障考试通过率的同时,明确办学理念和助学使命。通过二者的结合,通过积极实践“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开设了校企合作技能培训课程,包括综合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旨在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探索出适合学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分法”与“融合式”并举的新模式:率先推出“三统一”(学管理、统一住宿安排、统一团学活动)全日制自考生源组织模式,率先实施“三分法”学生管理(分类、分层、分段)、探索成人教育“网络化”(互联网+教育)助学,推进继续教育“融合式”(函授与自考融合、面授助学与网络助学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企业内训与学校培训融合等)发展,创办了“弘毅致远”实验班、提出“导师制”和“导学制”等特色项目,在助学过程中注重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形成一套特色的制度体系。

(二)注重培养计划的实用性,实现选才与育人的结合

1.突出“职业性”

为企业塑造专业的技术人才。学校以建立职业型新体系为目标, 根据设置该专业的目的和市场需求,制定和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同时,重点强化应用型教学方式,提高专业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掌握能力。

2.坚持“高等性”

实现与普高一致的育人目标。学校依据成教学生的特点,按照普通高校本科生标准,制定与实施培养方案,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基于“弘毅致远”实验班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融合式”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成教学生的考研培训导师制。

3.强化“成人性”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成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习动机等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思维、学习目的、学习形式等方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权利义务符合成人教育的成人性。

(三)突出课程设置的实际性,实现目标与过程的结合

1.开设“四大模块”课程,整合课程价值取向、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

宁波大学乐传永教授提出的四大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考证考级课、职业素质课、实训实习课”四大模块课程,呈“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梯度。这四大课程模块把专业和技能结合起来,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学校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为培养内容,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性质和学生特点,整合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避免成人教育中出现“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的问题。

2.开发“精品网络”课程,整合课程平台的多样化与开放化

学校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课程,特别是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推广应用模式等。为此,学院将以全国自考学习服务中心为基础成立网络资源部,采取外引内联、服务外包等形式,优先开发学校自考、成教主打成教专业的网络课程,推进继续教育的网络化改造,启动网络教育联盟的建设。

(四)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实现理论与技能的结合

1.推进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如让实验班学农的同学进行实验科研基地种植、培育育苗等,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型小组、班级或集体的建设,开展一些以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在实践教学上开展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项目训练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学校加大了财力、物力的投入,走向社会,找到实践教学相结合点,建立校内院系之间,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重点抓好实验基地教学、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学校积极开展“名企行”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企业,从而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五)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实现专业与职业的结合

1.建立企业、行业、区域等共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渠道

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将人才培养的途径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借鉴成功案例,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上,实施方案共订、资源共享,联合企业进行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同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对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更新,推进学习内容广度、深度和结构设置的变革,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求进行衔接。

2.创新合作办学、委托培养、项目承办等联合培养新方法

这不仅是对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短板的填充,也促进了成人教育机制内外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企业委培方式,委托企业直接培养学生,让学生用实践的方式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乐传永.成人教育转型与发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宁新文.宁波大学成人高教培养“灰领”人才[N].光明日报,2012-4-7.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一、挖掘历史教材,渗透德育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有的直接在历史课教学内容中体现,有的则是通过间接形式表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处于前列地位。我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雕版印刷术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建筑、天文、医学等科学技术中有许多成就名列前茅,而且诗歌、书法和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懂得人民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行为品德教育。这方面的教育更是经常的、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这方面的题材,在这一点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有很多事学生是自己去学习的。历史学习内容浩繁,每一段历史都涉及到一些生动的感人的事例、典故,我们可以提取出来,精心设计,作为好的素材为我所用。比如通过学习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养,医学家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那高尚的医德,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些实例比起空洞的说教来,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要结合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品德,认真加以纠正。比如有的学生表现出的自私、懒惰、纪律性差等,我们可以结合教学来帮助他们纠正这些缺点。

(3)个性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要成为未来中国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的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等现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并结合历史上的优秀人物进行切实细致的教育。比如通过学习贝多芬扼住命运之喉的豪迈誓言,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老一辈革命家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可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发挥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1)树立全面发展、突出德育的教书育人观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其中知识教学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特色和内容,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不同时期的人和事,寻找思想教育与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德育纳入历史教学中。

(2)充分利用历史课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中国古代史上,我们通过让学生学习了解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而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观念。而我们对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具体分析时,又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比如我们在评价秦始皇这个人物时,既对他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出肯定,又要指出他统治时期赋税、徭役繁重,且广建宫殿园林,刑法残酷,指出其历史局限性,既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又培养了能力。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 成人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学历+技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03-03

2013年,四川省旅游局出台的《建立完善全省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实施意见》中,为提升全省旅游人力资源水平,将首批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技术、旅游技能、旅游教育和旅游信息六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加快旅游类大学建设,切实把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作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重要一环。本文拟从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角度探讨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四川旅游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人才培养模式及研究背景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它具有应用性、稳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特征。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成人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以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与专业建设、管理模式等为手段,针对成人进行教育培养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开放性、拓展性、多样性、终身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人才培养质量,它涉及教育思想、大学精神以及政府、办学主体、求学主体、社会外部条件、高等教育资源与配置等多主体、多层次、多方面,是多样的、发展的,是一个复杂问题和系统工程,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须进行科学论证与实践探索。近年来,学术界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依据与原则和问题的研究,在比较、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历+技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诸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途径。

2.“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培养特色缺失,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老化且有浓厚的“普教型”色彩,没有开发出与成人高等教育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且成人高等教育对象低龄化、文化基础薄弱等。(2)培养优势不足,表现在招生、教学、管理及质量评价等方面未能与人才市场衔接。如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目标单一;课程计划和设置缺乏灵活性、层次性、多样性和针对性;课程评价重结果、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3)培养模式单一,表现在一方面侧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学历教育主导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资格和专业证书获取处于次要地位。

“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与规范的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程获得学历,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模式。(1)学历方面,本专科毕业生具有够用的专业知识和必需的理论基础,体现了高等性,提升了单位人才层次和从业人员学历。(2)技能方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融合学生的工作、学习经历,多形式、多途径的实践教学,加强职业训练,体现了职业性,解决了人才和企事业单位员工“技能”不足的问题。(3)综合方面,“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的“普教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身心、工作和生活特点,特别是学习特点开展教育,回归了“成人性”;本专科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凸显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时代价值。

四川旅游发展急需高素质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然风光雄奇险秀,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巴蜀文化积淀深厚,革命历史遗迹丰富厚重,川菜享誉四方,川酒香飘四海,川剧独具魅力。四川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组合好,交通、旅行社、饭店等硬件齐备,“半小时经济圈”建设初具规模,因此,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川旅游。2007年,四川旅游总收入已达1217亿元,占全省GDP的11.6%。多年来,旅游已成为推动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四川旅游人力资源总量达47.2万人。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吃、住、行三个环节上;从人才比重看,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或较高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占总量的24.6%;从开发状况看,接受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的

占总量的47.4%,获得行业技术和服务评级的占27.3%。据调查,尽管四川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2万余人,但持证上岗率不足50%,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为5.94%,高职称和高技能人才不到10%。其中,同时存在高端旅游人才和一线技能型服务人员“两极”短缺现象。其原因在于旅游院校教育的相对滞后,教育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实施“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四川旅游培养高端旅游人才和一线技能型服务人员,提升四川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 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类专业“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1.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本位”思想主导着办学方向,“指挥”人才培养过程,制约人才培养改革,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有效对接不畅,形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两头都失望的尴尬局面。“学历+技能”是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教育观念上,要转变“学历本位”思想,树立“能力本位”理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到评价进行系列改革与创新,并全程贯之。“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就是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评价方式改革,融学历教育、技能培养、考证辅导于一体,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度”,使毕业生贴近用人单位与实际岗位的需求。

2.修订培养方案

首先,把握基本原则。(1)成人性原则,成人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因此,现阶段必须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考试考核等方面,修订出充分体现其年龄特征、知识层次与结构、学习与工作乃至家庭等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2)面向市场的原则,即面向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人才市场和旅游市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质”与“量”两方面,体现旅游行业的职业性和岗位需求,增加旅游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课时,使“职前”与“职后”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达到“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标准。(3)课程整体优化的原则。按照成人高等教育的规律、特点,设计出达到国家统一规格的适应四川旅游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把握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增减课程与课时,处理好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旅游基础理论与旅游职业技能方面,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技能以胜任和解决岗位实际问题为准。(4)分类分层培养原则,即制定旅游类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形式的培养方案。

其次,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受教育价值取向、成人高等教育属性、成人教育目的、成人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影响和制约。根据四川旅游发展实际、人才现状、生源特点,须体现职业性、人才类型的应用型和岗位能力的适应性,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类专业培养目标应是具有够用、必需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再次,重构课程体系。一方面调整课程模式。以四川旅游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培养为主体,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和学生的特点,将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技能实践课”课程模式,删去“选修课”,调整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实践课”课程模式。“公共课”模块分为“公共基础课”和“通识选修课”,“公共基础课”是旅游类专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置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通识选修课”,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体类乃至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生须按照文理交叉、知识互补的要求选修,如“四川旅游地理”等。“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专业群或职业技术群的基础课,是必修课,包括跨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等,以及专业基础课,设置与之相关的会计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专业课”模块是反映专业特征和要求的核心课程,其中设置“专业必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必修课程在专业课中全部打通,不同方向开设的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体现。在“专业必选课”中设置与之相关的导游证书、旅行社经理证书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技能实践课”模块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必修课,如实习、毕业设计等,设置与实习实践相关的职业经理人证书、秘书证书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各类课程所占学分、学时比例如下:本科层次为公共课25%、专业基础课20%、专业课30%、技能实践课25%;专科层次为公共课20%、专业基础课20%、专业课30%、技能实践课30%。另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结构复杂,必须处理好本科与专科、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课程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生源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课程衔接问题。目前要特别做好旅游类中职毕业生接受专科教育的课程衔接问题。以“必须”和“够用”的标准安排不同课程模块中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不同课程模块中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学生的技能。重视旅游课程开发,不同课程中,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调,反映学科前沿和科技成果,加大课程内容的信息量,体现课程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新的课程模式删去“选修课”后,将“选修课”内置于“公共课”和“专业课”中,这是对课程模式的较大调整,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公共课”中的通识选修课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通识必修课又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课”中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必修课”的延展。按照“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可实现课程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整合,可实现课程结构上成人性与职业性的整合,可实现课程设计上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整合。

3.建设师资队伍

由于“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开展大量的技能教学活动,因此需要“双师型”教师,但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和“双师型”师资理论有余、技能不足等问题。(1)须整合教师资源,学校跨院(系)、跨专业组建“双师型”专业课程教师队伍。(2)须正式聘请中职学校的旅游类优秀教师或企业、社会的旅游类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课程或同一课程的部分内容的教学。(3)须安排教师到旅游类企业学技能、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学理论。(4)设立“考证教研室”,分类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旅游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学与辅导的师资队伍。

4.推行考证制度

我国实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资格制度,从制度体系上看,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隶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从认证方式上看,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第三方认证的现代认证规则;从考试性质上看,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属于标准参照的考试模式;从鉴定内容上看,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职业导向的内容体系。职业资格制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体现。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和有效证件,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证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因此,一方面,确定旅游类人才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根据旅游类专业“学历+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四川旅游类人才应培养思想道德、人文、身体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英语、计算机应用、导游、旅行社和酒店管理方面的职业能力。其中,口语表达和人际协调能力是旅游职业的核心能力,人文素质是重要的基本素质,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各个旅游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实施考证辅导。一是专业类证书,如导游证书等;二是公共类证书,如英语等级证书和汽车驾驶证书等。

为落实考证制度,学校需要引进符合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共同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辅导的运行机制。将旅游类专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或内容列入教学计划中,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还要创新教学模式,旅游类专业“学历+技能”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理念上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技能;在教学组织上可实行开放教学、现场教学、协作教学和分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着力于操作性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上须学历与技能并重,并单列考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作业。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教学管理,抓住教学质量。通过建立教学过程、教学服务和学生学习管理系统和教师评聘制度与备课制度、学生面授考勤制度、实习实训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完整实施教学计划、严格学生学习过程,创建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和四川旅游实际、体现旅游类专业特色的考试考核办法,提高考证过关率,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5.改革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培养途径,也是“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抓住的教学关键环节。为此,学校要投入财力、物力,走向市场,寻找实践教学契合点,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抓好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即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另一方面以旅游行政部门为支撑,以旅游行业协会、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以旅游企业和旅游岗位为载体,开展校企合作,通过顶岗、在岗实习等途径,建立实践教学、旅游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孙忠梅.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3]陈红君.近五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张英敏.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18)

[5]白骅.“发展旅游,人才先行”的四川实践[N].中国旅游报,2012.09.06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成人高校;企业;培养技师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34-04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位置,技师培养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我国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成人高校,能不能为高技能人才中的核心部分技师、高级技师(以下简称“技师”)的培养助一臂之力?本课题为寻找答案,探索路径,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及其中的技师人才培养做了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想。

一、对中国高技能人才研究的现状

(一)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搜索到与本课题调查相关的近10年来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50余篇,对其中20篇重点文献做了梳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技能型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地位、意义、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原因、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科学定位、校企合作对策探讨、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等方面。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中,研究普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成果极为丰富,研究成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成果尚未发现。

(二)关于技师人才培养

在我国近10年来技师培养研究成果中,研究技师培养目标与课程、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较多,而对于技师培养目的和意义及人才观、职业能力类型、评价、技师培养中政府的职责等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技师培养本质属性的研究更少;从传统学校(学制式)教育理念与模式的研究成果多,从终生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与社会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少;这些研究成果,对技师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还不能从本质上揭示技师培养的本质属性、规律和特征。所以从终生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从社会教育的视角,揭示技师培养的本质属性、规律和特征以及技师培养的目标、评价、技师培养中的政府责任等问题应是将来研究的重点。

二、保定市技师培养现状

(一)调查情况

本课题组成员于2010年对保定604、列电、铸机、立中、乐凯、化纤、长城、巨力、中兴、天威、烟厂、石油公司、公交公司共13家,主要是制造型企业内的高级工、技师和培训主管部门领导(以下称“培训主管”),以及保定技师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技能鉴定中心,就保定市技师培养现状与模式问题进行了问卷与访谈。出席了201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研讨会暨企业专业委员会年会,与中国一汽、中国北车、燕山石化、鞍钢、西安飞机、上海隧道、沈阳飞机、天津石化等国有领军企业代表做了交流。

获得高级工(含准高级工)受调查者有效问卷211份,技师、高级技师受调查者有效问卷111份,企业培训机构代表受调查者有效问卷11份,合计获得有效问卷333份。

(二)调查结论

1 关于技师培养现状

(1)技师队伍的规模与企业发展需要相去甚远。保定市技师培养、鉴定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是增长幅度小。如果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就会下滑。每年技师考试人数为300-400人。保定市现在实际职工人数6万-8万人,现有初、中、高技能人才实际占总职工人数的6.7%-6.8%,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比更少。这个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十二五”规划要求相比,与企业发展需要相比,相去甚远。

(2)目前,技师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难:第一,具有参加高技能人才鉴定资格者,参加考前培训和鉴定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主要是已经取得高技能人才证书者的待遇并未提高,取得证书后的收益小于或等于鉴定费用。第二,考前培训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备等条件严重不足。

2 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男271人,占高级工、技师受调查者总数(下同)的84.16%,女47人,占14.60%,4人未填,占总数的1.24%。详见表1。

(2)年龄结构:21-35岁者,合计74人,占22.98%,36-40岁者76人,占29.60%,4l岁及以上者102人,占31.68%,未填年龄者51人,占15.84%。详见表1。

(3)学历结构:中等学历及以下者合计218人,占67.70%,大专、本科合计102人,占31.68%,未填者2人,占0.62%。详见表1。

(三)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 关于高技能的形成途径问题

高级工受调查者的首选是自学、实践积累,达61.61%;其后是师傅带徒弟占34.12%,各种技术、业务培训占32.70%,技师学院占16.59%。技师受调查者的首选仍是自学、实践积累,达76.58%;其后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占38.74%,各种技术、业务培训占27.03%,入职前接受的教育占25.23%’。由上可知,受调查者的选择高度认同自学与实践积累、师傅带徒弟和各种技术、业务培训在高技能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详见表2、表3。

2 关于高技能人才素质构成

高级工受调查者关于“高技能人才的素质”问题的选择,选择人次最多的是职业道德,占70.62%,其后依次是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占比依次是69.19%、67.77%、66.35%、47.39%、37.44%。详见表4。

3 关于培训内容

对于“您希望贵企业增加对哪几种能力的培训”问题,高级工首选专业技能,占62.56%,其后依次是解决问题能力59.24%、创新能力57.35%、学习能力34.60%;技师首选的是解决问题能力81.98%,其后依次是创新能力58.56%、专业能力36.94%、与人交流及合作能力36.94%。详见表5。

4 关于培训师资

对培训师资的选择,高级工受调查者确认实际实施培训的师资依次是社会培训机构的讲师、本单位工程师、本单位技师,依次占32.70%、26.54%、24.17%;高级工期望的培训教师依次是社会培训机构的讲师、本单位工程师、企业的专家,依次占42.65%、23.70%、19.91%。

技师受调查者对实际实施培训的教师的选择依次是本单位的工程师、培训学校的讲师、企业的专家,依次占49.55%、30.63%、14.41%;对所期望教师的选择依次是企业的专家、培训学校的讲师、本单位的工程师,依次占48.44%、34.38%、29.69%。总之,高级工受调查者占42.65%首选和占63.96%的多数选择外部师资,技师受调查者占48.44%首选和占78.13%的多数选择内部师资。详见表6。

5 关于培训形式

关于“您认为比较适合您的培训形式”的问题,高技工和培训主管受调查者一致认为在职内训是最适合的,分别占45.50%和84.62%,其次是脱产培训和中期培训。详见表7。

6 关于校企合作

在向高级工受调查者调查“您认为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作用”问题时,认为效果非常明显和明显的分别为17.54%和35.55%,超过一半;认为作用一般的占29.86%,而认为没有作用和不明显的仅为6.16%和1.42%,合计为7.58%。也就是说受调查者的多数高度认同和比较认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详见图1。

7 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职业学院的努力方向是提高师资的两个能力,即培训能力、项目开发能力。这成为高级工、技师、培训主管三方受调查者高度一致的选择。详见表8。

(四)企业的技师培训

1 企业组织技师培训的最大困难

受调查者选择的是师资力量薄弱,占53.75%,培训机构能力不足,占46.25%,培训内容及形式陈旧,占30.6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占15.32%。详见表9。

2 企业亟待改进的方面

“将培训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成为高级工、技师受调查者一致的首选;对其他选项的选择,高级工受调查者依次是健全培训制度、提高师资质量、健全激励机制,占比依次是37.91%、35.55%、34.60%;技师受调查者依次是健全激励机制、增加培训经费、增添先进的实训设备,占比依次是42.34%、36.94%、25.23%。详见表10。

综合实证调查结果,高级工、技师受调查者男性多、女性少,中年(41岁及以上)多、青年(40岁及以下)少,学历低(中专及以下)者多、学历高(大专及以上)者少;自学、实践积累是高技能形成的首要途径,职业道德是高技能人才的首要素质,“专业技能”与“解决问题能力”依次是高级工、技师的首要培训需求,“外部师资”、“内部师资”依次是高级工、技师受调查者的培训师资首选,“在职内训”是共同首选的培训形式,“校企合作”是一致认同的有效模式,“师资力量薄弱”是企业组织技师培训的最大困难,职业院校的“培训能力”、“项目开发能力”是一致选择,“将培训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改进培训工作的首选。

总之,技师培养是面向企业预备技师人群,以达到技师水平为目的教育形式,是典型的成人职业教育属性,应是成人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现行技师培养模式既有反映规律的方面,又有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企业在技师培养中的困难,就是成人高校的努力方向。

三、成人高校培养技师人才的可能性

(一)成人高校培养技师人才的优势与劣势

成人高校培养技师人才,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优势主要是,所用师资基本是普通高校的教师,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强,基础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其劣势主要是:从办学宗旨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趋势愈益严重;从办学定位上,自1978年以来,中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一直是照搬、仿照“普教模式”,以培养社会精英为己任;从办学观念、机制上,普遍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培养成人职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表现的是漠视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师资队伍对成人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缺少了解与应用能力,对行业企业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等方面的行业企业知识不够熟悉。

(二)成人高校培养技师人才的实现策略

综合中国和本课题选取的样本,对于保定市的技师人才培养现状、模式,以及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课题组认为,是适应技师人才培养需要的,因此,成人高校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 教育观念转变

教育观念,由学校中心、教师中心,转向企业中心、学习者中心。

2 实现办学体制转型

办学体制,由计划型转向市场型。

3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转型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应坚定地由照搬或模仿“学科型”转向“成人职业技术型”。

4 实现校企合作转型

校企合作,由“师资、生源合作型”,转向培养方案由教育机构、企业、学习者三方“合作制定与实施型”。

5 实现课程观的转变

课程观,由“学科中心”转向“技术应用能力中心”。

6 实现师资类型的转变

教师队伍的类型,由“教师型”逐渐转变为“双师型”。

7 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按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成人职业教育的特点需要,教学观念应实现以下转变,由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由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到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关系,提倡交互式主体性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8 实现考核目标与形式的转变

考核目标,由考核对理论的记忆与理解水平,转向考核对理论、原理、技术的理解、应用水平;考核形式,要由单纯的闭卷形式,转向闭卷、开卷与实操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非学历教育 实践教学模式

一、引言

我国的国民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大学后继续教育、各式各样的岗位培训、不同层次的项目培训和社会教育等。目前的非学历教育主要是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体需要进行的专业技术、特殊行业等多层次的后续教育,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更专业、更具体,必须要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对管理者的素质更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从业者的技能和管理者的素质根本在于培养机构的转变。目前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决定了非学历教育要由边缘走向核心,把非学历教育提到一个新的战略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需要教育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支持及储备,需要教育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教育为适应市场机制及企业机制的转型,有一大批受业者需要重新转换工作岗位,其中包括管理者及从事各种行业的在岗人员,他们需要重新上岗、转岗或轮岗,这些都需要进行各种适合个体的教育;三是在岗人员在开拓创新中更新和补充新技术、新知识,需要不断接受再教育和后续教育;四是受业者需要终身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为全社会创造多元化和灵活的学习机会,而这些功能只能由非学历教育完成;五是非学历教育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能够提供受教育者间断地或不间断的学习机会,灵活地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六是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投入成本和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增加了受教育者教育机会,不仅提高了就业几率和竞争几率,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缓解了受教育者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缓解了办学者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

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模式相比,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更强调以能力和岗位需求培养为目标,按市场需求的职业及其职业能力来培养和组织实施教学,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与获得,对高端科学知识强调够用即可,从而满足不同需求的群体选择接受教育的机会,既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又拓展了职业选择空间和生存空间,为不同受业者增强了发挥自我的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目前非学历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部分高校通过挖掘教育资源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和举办计划外各类教育,不仅服务社会,而且扩大了学校影响,缓解了办学经费的不足,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职工福利待遇,促进了学校发展,但在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非学历教育认识不够,实践力度不强。就普通高校领导层的认识来说,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合格人才,搞好学历教育,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学校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必须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高校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扩大了非学历教育的招生,各种类型培训项目增多,确实填补了部分经费短缺,但在重视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思想意识形态下,又无形中阻碍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是教育缺一不可的部分,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说,全日制学历教育有较好的市场,因此对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不是特别重视。就受业者个体来说,受当前我国人事招聘制度的影响,大企业、好单位看重高学历和名校毕业的学生,学历高的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岗位,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一些低文凭的受业者在就业方面无形中受到阻碍。学历的差异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岗位和收入,而其他类型的项目培训与个人发展、工资收入、岗位好坏没有直接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受业者接受非学历教育的积极性。在这种社会现状下,受业者的意识形态是学历主义者至高无上,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学历,而个人兴趣爱好没有全面考虑,不论专业是否与自己合适,不论所学的知识是否能用,只要能拿到全日制文凭,就达到了学习目的。

2.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日益扩大,但针对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的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制约,因此导致非学历教育市场鱼龙混杂。加上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思想依然存在,导致高校及具有办学实力的机构难以开展本行业和跨行业的项目培训,造成高校资源的极大闲置和浪费,使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够全面和深入;在继续教育的发展和规模上得不到壮大和发展,导致国家教委颁布的一些规定和措施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导致有的普通高校及二级学院在非学历教育和培训方面办学不严谨,在招生、收费、课程安排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条文,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有的培训机构借高校的名义进行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给普通高校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3.培训模式陈旧,实用性不强。有些高校的培训机构由于在培训项目上已经成形多年,形成了固定模式,没有针对市场做深入彻底的调查了解,自然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培养方向、培训目标、项目设置等方面凭经验甚至沿用陈旧的培训课程。所开办的培训项目达不到市场需求,理论性强,实用性弱,达不到应用效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概念模糊不清,非学历教育办学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上沿袭学历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轻技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培训内容沿用老教材,内容空洞老套,无前瞻性和创新性,既达不到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又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了普通高校的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声誉。

三、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分阶段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为体现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本着注重能力、个性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构建了“分阶段模块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非学历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来培养人才。分阶段实践教学是根据学生各个时期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个体的实际情况设定的非学历教育,低年级阶段学生(1、2年级)的实践教学重点在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上针对学生个体需求进行;高年级阶段学生(3、4年级)主要根据个人需求参加有益于本人发展和针对就业需求的培训课程;全体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均可在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进行创新实践和根据自身的需求参加项目培训。

多层次的非学历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类型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设置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培训,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对各门所学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应用,开展非学历教育夯实了学历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针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根据专业类型和学生的需求设置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层次的实践活动,逐步推行从验证、模仿性等基础性实践向综合、设计、创新性实践转变,既充实了学历教育课程,又拓展了非学历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起到良好的互补和沟通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多证培训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在非学历教育培养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以职业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体,动员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多种项目培训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取得各种技能等级证书,按市场需求和与企业岗位对接需要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类专业开展数控培训、操作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制图员(Pro/Engineer)等培训。数控技术培训针对冶金机械及控制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操作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主要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制图员(Pro/Engineer)认证培训,针对工业造型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工程图输出、产品装配设计、模具设计和数控加工等模块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语言表达、计算能力等。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模式创新,学生掌握了实用型技术,提前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接。

3.多渠道拓展市场,建立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多种职业培训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填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弱点,增强学生操作生产设备和进行生产全过程技能的训练。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挖掘外部资源,多渠道开拓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和厂矿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实习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提供保证,夯实非学历教育基础。

高校要依托专业优势和优质教学资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按照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市场需求调整培训项目,同时利用地方优势与企业合作,建立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定向培养,与用人单位合作制订培训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定向培养方式的培训达到与企业岗位对接,企业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全程参与,对学生有多方位的了解,不仅了解其专业能力,而且其了解个性、职业观念和团队精神等,有益于将来的岗位管理。通过这种模式,企业节省了人才招聘成本,避免了人才流失,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高校提升了培训知名度,实现了三赢,为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质量保证。

四、结语

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的工作指导方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模式 ,与企业联动,与周边地区建立联系网络,同时根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通过对非学历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机械类学科建设力度加强,非学历教育与项目培训进一步完善,非学历教育及培训项目日益突出特色和优势;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竞争能力与办学实力逐步增强,教学手段越来越实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强;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开展培训,培养内容更加完善、科学,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加强,为我国的机械行业培养了大批“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明,谢利民.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观察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师;历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90?04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师历史专业为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逐步确立了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修订了新的培养方案,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但新的课程体系内存在有多对矛盾,尤其是多元化培养目标与单一培养方案的矛盾,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单一培养方案的矛盾

(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逐步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就业选择的多样化。我们通过对全国20所高师历史专业进行调查,发现尽管高师各院校培养目标各异,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学人才,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二是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高层次的史学理论研究人才;三是公共史学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如: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培养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历史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才,以及胜任新闻出版、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员。”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教育理论,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培养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够胜任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宣传和服务工作,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型、科研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中学历史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是首要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可从事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比较后发现,全国数百所高师历史专业有30%以上的学校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高等或中等学校的历史教学和管理人员;有10%的学校培养目标有点模糊,定位在与历史学有关的教育、科研、管理等领域;有50%以上的学校基本定位在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这说明各高师历史专业都关注到了基础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都考虑到了“宽口径、多出路”的问题,反映在培养方案上就是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二)毕业生就业多元化

近三年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高师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考研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流向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如某高师历史专业2008年毕业83人,中学教师53人,考取研究生13人,非教育部门4人,待就业13人,高校教师0人;2009年毕业91人,中学教师42人,考取研究生20人,非教育部门3人,待就业26人,高校教师0人;2010年,毕业73人,中学教师29人,考取研究生8人,非教育部门9人,待就业27人,高校教师0人。①[1]

周口师范学院历史专业2008年毕业50人,中学教师37人,考取研究生8人,非教育部门2人,待就业3人,高校教师0人;2009年毕业46人,中学教师23人,考取研究生9人,非教育部门3人,待就业11人,高校教师0人;2010年毕业48人,中学教师23人,考取研究生19人,非教育部门2人,待就业7人,高校教师0人。

虽然高师历史专业列出的就业方向多达十几项,如南阳师范学院提出了13个就业方向,但通过调查发现,高师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历史教师、考取研究生、非教育部门等几个方面。中小学教师占50%左右,其中约有2/3的毕业生在农村初中担任历史教师;研究生考取率约占20%~30%,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考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高师历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下降

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学生就业,本应有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可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高师历史专业却只有一套培养方案。这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一套培养方案要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结果造成学生专业素质短板,能力不足,培养质量下降。

1. 在校本科生专业思想不牢,好高骛远

“招生难、就业难”一直是高师历史专业难以突破的瓶颈。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高师历史专业招生计划一再压缩,许多学生都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总觉得低人一等,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上基本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上课老师讲、课堂学生记、课后学生背、期末统一考,看似严密有序,互相衔接,实际是程式化教学,使原本精彩、生动、丰富的历史学科,变得呆板、乏味、枯燥,加剧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使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基本的动力,兴趣越来越淡薄。为了增加就业,学校鼓励考研,许多同学好高骛远,专业思想不牢固。毕业生不愿意从教,跳不了槽不得已而俯就之,当了教师又不安心,见异思迁。

2. 中学就业的学生素质短板,难以适应基础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当今中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内容减少了主观评论,更重客观叙述,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教材采用专题式编排体例,学术性更强,专业色彩更浓,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2]

目前担负培养中学历史教师的高师课程体系僵化、课程内容陈旧,与基础教育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在课程体系上,中国历史注重朝代的更替,世界历史注重国别和地区,这样的体系既不能阐明世界各国历史的共性,也不能反映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在课程内容上,虽然开设了以两大通史为主的基础课,但近年来学时被大大压缩,老师只讲授历史发展的线索,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零散而不系统。在课程设置上,窄而泛,专业课程多,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少,学生综合素质差,毕业后到中学用不上,形成了“学了无用,用的没学”的脱节现象。[3]

3. 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史学理论欠缺,探究能力不足

近年来高等院校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反映在历史专业上,存在着轻基础理论的倾向。许多院校只开设了史学概论、史学史课程,一些基础理论课程根本没开,造成学生理论学习方面的不足。课程因人而设,随意性强,既脱离学术前沿,又缺乏理论深度。这就造成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普遍感到史学理论知识欠缺,只好从“头”补课。一些提高学生能力、研究兴趣的课程也没有开设,分阶段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设想没有很好贯彻,学生探究能力差,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造成学生专业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课程体系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矛盾,课程体系与教师专业研究之间的矛盾,课程设置与学分制实施方面的矛盾等等,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矛盾。[4]

二、推行分类培养,改革课程体系

高师历史专业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化培养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推行分类培养,创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尽可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大效益化。

(一)突出地方特色,优化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是“养贤育才之所”,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地。但一所高等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由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决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国数百所高师历史专业存在着明显的培养目标趋同、培养规格不具体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培养模式照抄精英模式,造成学生素质下降,学了无用,用的没学,带来了较大的就业压力。[5]

原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师范院校应该做好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师范性,二是坚持面向社会,三是坚持师范性和综合性有机结合,三个坚持的核心是“师范性”。我们认为高师历史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注重自身的办学条件、水平和能力,科学定位,办出特色。部属“985”院校和进入“211”的师范院校承担着基础性、原创性和培养历史学理论人才的任务,应该定位在学术性、科研型院校。一些拥有硕士、博士点的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应该定位为教学研究型院校,争取办出地域特色,形成地方高水平教学研究中心。占绝大多数的地方性师范院校应该根据师资队伍现状、教学条件,凸显“师范性、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主要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即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6]

(二)推行分类培养,创新培养模式

1. 目前高师历史专业采用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师历史专业采用的培养模式主要有:“4年一贯制”模式、“2+2”模式、“3+1”模式、“主辅修”模式等,几种培养模式各有优劣。

(1)“4年一贯制”模式。学生在入学到毕业的4年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在整个4年的时间里接受教师专业化的熏陶,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目前地方性高师历史专业多采用此种模式。

(2)“2+2”模式。即前2年按大文科方向组织教学,为学生打下宽广的学科基础。第3年进行职业分流培养,学习专业课。第4年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由于小学教学内容的浅显性和初中开设的《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淡化了学科分类,趋向了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该模式主要适合培养复合型的小学、初中历史教师。

(3)“3+1”模式。学生经过3年的学科专业学习后,在第4年根据志愿,进行职业分流培养,集中1年时间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优点是专业基础扎实,但第4年基本上开不了什么课,有名无实。加之目前教育实多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能力不足。[7]

2. 创新“2.5+1.5”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采用“2.5+1.5”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高师尤其是地方性高师历史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就业方向、特长选修不同的模块,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1)“2.5+1.5”中学历史教师培养模式。学生在入学后的2.5年里,集中学习基础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基本理论课程。后面的1.5年时间,学习师范技能课程,经过见习、实习,撰写教育调查和改革的毕业论文。

(2)“2.5+1.5”历史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入学后的2.5年里,集中学习基础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基本理论课程。后面的1.5年时间里,学习史学理论、中国史专题、世界史专题、科研能力训练等课程,撰写历史学毕业论文。

(3)“2.5+1.5”公共史学人才模式。学生在入学后的2.5年里,集中学习基础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基本理论课程。后面的1.5年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学、考古学、管理学、社交与礼仪、调查研究与方法等课程,经过见习、实习,撰写毕业论文。

“2.5+1.5”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可以集中2.5年的时间学习公共文化课和历史学科专业课,有利于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精深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1.5年的时间里实行分类培养,学习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史学理论和方法、公共史学课程,然后通过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最后反思和总结,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三)完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师历史专业现有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分天下”模式、“四分五裂”模式、“平台+模块”模式等,几种课程模式也各有优劣。我们认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就业的几个流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比较适合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实际。这种新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实践教学为平台课程,下设不同的模块,能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

配合“2.5+1.5”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经过2.5年的平台学习,在修完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课的前提下,后1.5年时间,课程可以设置成三大方向系列,一是教学系列,二是研究系列,三是公共史学系列。

1. 中学历史教师课程模块

开设一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技能方面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课程。在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师口语》、毕业论文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中学班主任》《写作与演讲》《书法》《中学历史教材分析》《历史地图画法》《历史教学模式探讨》《中学历史教师技能》《中学历史教材研究》等课程。通过开展以“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加强“三字”训练。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举行“三字”书法比赛、普通话朗读大赛、课堂模拟教学大赛等,培养视野宽广、基础知识宽、基本功水平过硬、竞争力强、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中学历史教师。

2. 历史研究人才课程模块

开设马列原著选读、历史心理学、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世界文化史、西方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史学论文写作方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攻读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公共史学人才课程模块

开设调查研究与方法、逻辑学、社交与礼仪、管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科技革命与现代化、社会学概论、文物鉴赏、博物馆学通论、世界宗教、法学概论、社会学、文秘写作、市场经济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新的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有利于体现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分类培养,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整合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精炼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高师课程体系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计划的更新,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模式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只有科学确立培养目标,完善课程模式,做好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使课程体系改革收到应有的成效。

注释:

① 本统计为学生一次性就业统计,不包括后续就业。

参考文献:

[1] 杨卫东.近十年来地方高师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流向调查与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2):102.

[2] 王国民.研究性学习与高师历史教学改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2-133.

[3]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课题组.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历史教学,2000(11):25.

[4] 杨卫东.新课改背景下改革高师历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8(10):78-79.

[5] 陈风光.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2(1):132.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研究型高校;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兼顾学习年限和学位高低,将高等教育分为两大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即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a)和实用职业技术型(b)两类。a类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以上,并可获得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进入高级研究领域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b类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至4年或更长,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能够适应具体职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即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a类进一步细分为a1和a2两类,a1类一般依学科设置专业,培养为研究作准备的人才,a2一般依行业设置专业,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每种类型的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同。当高校类型与所培养人才类型相匹配时,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方能符合社会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才能办出特色、获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如此以来,逐渐导致了学校类型与人才培养类型不匹配的现象,这一问题在学术性研究型(精英型)大学中的成人学历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使得研究型大学中的成人学历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

一、研究型教育大学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适用于成人学生培养

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般是培养理论基础宽厚,并在宽的基础上有所专的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而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曾在高职高专就读,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其所在行业的一线工作经验,一般通过半脱产、全脱产、函授、网络学习等形式继续学习,以获得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更高层次的学历,应属于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尽管他们通过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的方式进入了重点大学(成教学院),但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依然是着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使其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成人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适用于成人学历教育学生。

(二)精英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成人学历教育

由于精英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对于他们的培养方案、计划自然也不同,进而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也有很大差异。而我国目前成人教育中普教化问题严重: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普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由于生搬硬套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方式,而未能充分体现成教学生的特点,课程多而不精,教学内容泛而缺乏针对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岗位需求与供给的不协调。在承担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型高校,这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研究型高校往往不能适应成人实用性、职业技术型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师资方面。照搬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往往造成任课教师和学生间的彼此不适应。潘懋元教授很恰当地描述道:“正如五星级宾馆的高级厨师到大排档未必能做出适合大众口味、物美价廉的菜肴,学术水平高的理论型教授也

当不了‘双师型’的教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是不易改变的,当学术性、研究型教师在承担成人教育课程时,会不自觉地按照精英教育的思想或教学模式教授职业技术型学生,最终结果是学术性教师不能适应理论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弱和创新意识不足的成人学生,而成人学生也跟不上教授所讲的高深难懂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学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师生彼此不适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研究型高校培养实用职业技术人才未必“双赢”

研究型高校能够培养出杰出的研究者或科学家,但不一定能够培养出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优秀实用职业技术人才。首先,介于以上两个原因,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成人学生,在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方面不见得比专门的职业技术类学校有优势。对于成人学生来说,是在其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接受教育,其学习目的性比较强,知道自己需要补充和提高什么知识技能(当然这其中不乏有大量只为获得一纸文凭的学生存在),然而研究型高校提供的再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其实用性、职业性的需求。虽然学生暂时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学历,但并未学习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技能,从长远来看对其发展的后劲有限。其次,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说,其教育教学重点并不在成人学历教育这块,成人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不为大家所重视,更多的是被作为学校的一种创收来源,因此教学资源供给一般比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成人学历教育的质量。高校的长足发展在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便是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许多高校成人学生在校生规模堪比甚至超过全日制学生,如此大规模的成人学生戴着“xx大学”的光环进入劳动力市场,若不能够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社会逐渐会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质疑,长此以往也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二、研究型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

不同类型的大学,其社会功能定位不同,所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也不同,只有当大学的类型与其培养的人才类型相匹配时,方能发挥大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培养出的人才方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学校后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成人教育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使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定位的同时也指出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成人教育不再单纯是学历补偿教育,成人教育的重点将逐渐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移。

作为承担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学(a类),在成人教育方面应逐渐由“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向“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为辅”的方向发展,开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为基础,既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的精英人才,也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关注精英人才的大学后职业培训教育,集中精力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非学历、非学位的高端、精品教育培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三高三不(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不搞学历教育、不挤占学校紧缺教育资源、不影响学校声誉)”原则,积极引导,有效管理,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将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做大做强,已成为中国一流大学成功发展非学历、非学位教育培训的先驱。清华大学在成人教育方面的办学经验值得国内研究型大学借鉴。

而对于成人学历教育,要在研究型大学中可持续发展,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明确成人学历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积极调整成教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努力建立针对成人学生的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符合成人学生特点,为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ike l.schneider and irena kogan(1997).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of education 1997:challenges in the appliction to national dat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n cross-national surveys[eb/o

l].http://equalsoc.org/ uploaded_files/publications/schn08b_theinternationa1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pdf.[2]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3]汪全海,陆琳琳等.适应成教特点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机

制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3).

[4]詹海涛,唐冬生等.新时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

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白浔(1961―),男,汉族,河南上祭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一个重要的关口,一方面,2004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多年未见的高速增长,GDP增长率达到9.1%,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这些成绩与矛盾都对我国人才培养这个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地要求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按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重新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的市场位置,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结构进行新一轮调整与变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市场变化凸显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窘境

1.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市场新变化。我国人事部《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在经历了20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后,我国人才市场逐步实现从政府延伸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把市场与人才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重置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让人才成为市场要素的一部分。而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不再直接引导人才培养机构的发展,工作职能转变为,树立牢固的“管理即服务”观念,加强人才市场的立法与管理,提高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建设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这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人才市场最显著的变化。

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明显滞后于人才市场的变化,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才培养理念陈旧。“服务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尚未成为业内共识,社会、学校甚至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内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认识仍停留在补偿教育和另类教育的层面上,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争议与质疑至今未休,表现出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地位与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漠然。其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成人高等教育迄今未能很好解决人才培养市场定位问题,所培养的人才鲜有自身特色与明显标签,深受市场青睐的人才更是廖若晨星,难以折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其三,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落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在招生指标,学习方式、资源投入等重要方面均严重依赖政府的计划与调拨,在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支持,建立相对独立的市场化人才培养机制还停留在口头与纸面上,而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整体缄默,极大地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

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滞后市场变化,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历史惯性作用与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突破现行体制与传统理念的障碍,完成市场化改革举步维艰与任重道远的困境,同时也表明,我们对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关系的把握还不准确。以上这些状况的改变,必定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走入广阔的市场,深入了解和把握现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现实与历史意义,重新选择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市场新坐标。

2.人才培养结构难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近年来,我国市场人才流动出现新格局。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各类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人才需求总量中将占有重大份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10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2005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信息:从用人单位上看,企业用人将在市场人才需求中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到95.1%,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用人数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8.3%和22.1%,而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仅占3%;从供求关系上看,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人缺口最大,而财会、文秘等通识型人才供远大于求。

作为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成人高等教育,理应高度关注市场,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与规格,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但在人才培养实际中,人才培养结构失调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沉疴痼疾。许多办学单位尚未摆脱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项目的窠臼,片面理解成人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既没有对市场人才需求动态的调研,更没有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反馈,对市场人才需求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相对性不断增强趋势反应迟钝。浮躁的功利意识抹杀了社会服务意识,对关注经济效益的力量超过关注社会效益的力量,对人才培养规模的追求远胜于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追求;重文轻理、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重城镇轻农村的现象十分普通,所培养的大量人才有低层次重复与雷同之嫌疑。因而,尽管成人高等教育举办了函授、夜大学、业余制、全日制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但事实上,成人高等教育至今尚未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毋庸置疑,人才市场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导致成人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形势的逆转。

3.人才培养标准难以适应市场新要求。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在经历了一个唯学历论的喧嚣时期后,正在回归务实的理性轨道。曾经一个时期内,人才市场唯学历论大行其道,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开出“大专生免谈,本科生起步,研究生正好”的苛刻条件,忽视了应聘者对工作的实际胜任能力,造成人为的学历歧视,致使大批有识有才之士由于学历、职称、身份和资历的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如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进入人才市场,市场对人才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志提出的“只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的科学人才观正成为我国市场对人才评价的主导意识。现今用人单位更注重人才实际能力,他们在录用人员时主要是以能否胜任工作为标准,学历文凭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弱,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

市场人才评价标准的根本性变革,必然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在唯学历论的年代,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为底气,以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为亮点,以高等学校优良的社会品牌为依托,因而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一度成为求职者与从业人员的首选学习类型。前几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明证。但随着市场人才评价标准的变革,学历文凭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的光环不断褪色,作为求职砝码分量持续减弱。同时又由于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僵化,知识内容陈旧简化,以及由于工学矛盾的激化造成的学员学习时间萎缩,凸显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导致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成人高等教育毕业学员在基本素质上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在职业技能素质上比不上职业教育学生,除了手中握有一张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外几乎身无长物。面对着愈演愈烈的市场人才竞争,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在市场人才竞争中处境每况愈下,将迫使求职者与从业者寻求更多的途径去完善自我,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他们惟一或最佳的选择,成人高等教育市场需求高峰期也就不可避免地终结。

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要素

1.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内涵。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实质是成人高等教育在清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把握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规律,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特点,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的理念思维与行为方式。

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关于人才培养市场化过程的动态与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规模、规划的总体设计上,力求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接轨;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关系规律和教育内部事物关系规律的深刻表象,是一个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确定自身在市场人才需求整体结构中的坐标位置;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市场定位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培养一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原则。在市场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场转型大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数量、质量、规格的跳跃式发展趋势,在不确定的市场需求条件下,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就必须确立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市场引导和政府职能相结合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逐步推进人才培养市场化进程,突出人才培养市场化特征,促使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市场需求中达到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同层次、同规格、同水平。在肯定市场引导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限责任政府、统制型政府向市场经济下的有限责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体制与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与创新。

二是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目标必须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下,按成人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确定整体人才培养市场目标;又要在充分理解成人高等教育在国家“人才战略”中的位置与作用基础上,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各类人才培养形式的特点及所设置专业特色,结合具体形式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确立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市场目标,使人才培养市场目标体系更彰显特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三是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出发,坚持立足于当前,适应现实要求,又要全面体现人才培养“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把对现实的适应性与超前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人才培养现有的规模、效益、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市场对人才的数量、规格、素质需求趋势预测,并据此不断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与取向,使人才培养更具适时性和前瞻性特点,能充分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格局,重构目标清晰、结构完备、范围广阔、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3.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目标。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对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新认知,结合成人教育办学传统,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在解读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素质新要求,把握自身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基础上,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实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结构的相互渗透,体现文理渗透、文文渗透、理理渗透的精神,而且要科学合理设计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个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既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要求,更彰显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创新和特色。

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设计

1.人才培养机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运作机制转变。构建市场运作机制,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核心课题,然而,这种机制构建过程又必定是一个艰难与复杂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的历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职能,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成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审视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复杂关系,通过成人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突破体制,加快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化改革进程,逐步实现招生模式市场化、教育资源投入市场化、教学管理市场化,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另一方面,构建市场运作机制离不开创新精神指引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需要明确以市场经济为原点的发展意识,树立牢固的全局观念,加强内部的统筹与协调,彻底摒弃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内愈演愈烈的低层次恶性市场竞争,创立新的社会整体形象。无疑,这样一个时代课题,必定需要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社会机构以及更多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和社会力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更多地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地改革与创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水平,创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互动式市场运作机制。

2.人才培养结构:由简单培养结构向多样化的分流与分层培养转变。重构人才培养结构,突出人才培养市场特征,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关键所在。可以断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结构既是成人高等教育获取市场的基础,亦是各类人才培养形式开展市场竞争的逻辑前提。因而,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单一现状,进行人才培养结构实态研究,透过扑朔迷离的市场现象,着力清楚解答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究竟需要怎样一种主体结构和体系结构,在对人才培养时空分布与层次形成、内容构架与方式选择、实施过程与行为推进、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汲取其他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适时把简单划一的人才培养结构向多样化的分流、分层培养方式转变,即对人才培养实行专业分流与教学分层。主要内容是:学校或办学机构不按专业而按学科招收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课程教育后,根据学生志愿和对市场人才需求总体趋势预测,对学生进行第一次专业方向分流和第二次特色专业分流,分流后,学校按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设置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使培养人才的规格贴紧市场需求。如此,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结构体系”将得到初步构建,具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格局将得到初步确立,与此相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会变得更清晰,具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的途径会变得更通畅,人才培养的空间就会得到逻辑延伸,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就会经得起市场激烈竞争的检验。

3.人才培养素质:由应试教育向以个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特色教育转变。培养特色人才,强化人才培养市场竞争能力,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基础,人才素质特色将决定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共性与个性。以往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只注重人才培养的共性,抓住了“学历”却忽略了“成人”,使人才培养素质存有重大缺憾,既达不到共性标准又无自身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落下风。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成人高等教育,要真正成为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新型教育类型,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中的素质特色设计。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生成特色”与“发展特色”。“生成特色”是指成人高等教育因与生俱来的某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形成应该具备或已经初步形成的某些特色,是人培养基础。“发展特色”是通过改革与创新而使某些方面从无到有或从有到优形成的特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推动力与核心竞争力。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要在发扬“生成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发展特色”。面对着庞大的函授、夜大、业余类型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严谨的深思与精思“创造什么样特色、如何创造特色、为何创造特色”的问题。而创造人才培养素质特色,就必须跨出学校的大门,深入“广阔市场”,解读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预测人才素质发展趋势。在综合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把握人才素质培养取向,对现有人才培养行为方式进行革命性变革,由应试教育向以个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特色教育学转变。在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上,要突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融会贯通;在人才培养方法手段上,加速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科技有机结合,推进课堂教育与远程网络教育融合,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机制,使成教学生不再受学习时空的限制,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在人才基本素质培养上,应根据成人学习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学会创新、学会应对,化单一素质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惟有如此,方能改变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徘徊市场需求边缘的被动局面,成为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部分。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分析;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新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随着社会发展与变革,继续教育也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化,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日益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面临种种新的挑战,尤其是非学历教育是继续教育不断探索的新模式。为了构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继续教育,要从办学规模、教育层次、学科设置、运行机制、管理队伍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探索,才能全面提升继续教育质量。多年来,新疆大学积极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从新的形势要求来看,继续教育竞争激烈,非学历继续教育任务繁重,学校目前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在质量与管理上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是:

目前,新疆大学的各教学院系、包括部分行政管理部门都设有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在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内设立培训部(培训中心)在负责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但由于学校缺乏校级层面的统筹管理机构,各学院、各单位的培训工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由发展,处于非公平竞争状态,从管理机制上看,缺乏学校的统筹与监督,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这种分散的、“地摊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弊病很多,已成为限制非学历继续教育良性发展的“瓶颈”,也直接影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因此,统一规范管理是推动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新疆大学目前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主要面向企业、事业单位,其中包括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通识培训、校长及后备干部培训、公安干警培训、地方科级干部培训等方面,还办有一些科技类和人文类培训,如IT类、经济类、语言类等。大部分社会培训都涉及人才素质提高等内容,但培训层次相对较为低端。因此,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如果除掉政府委托项目外,其他从市场发展需求所获得的培训项目规模偏小,也影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

从目前新疆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实际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对非学历教育发展的战略认识还有待提高

新疆高校普遍重视发展学历教育,对新形势下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甚至还是沿用传统观念与习惯做法,将非学历教育未纳入高校教育的主流之中,甚至将其视为各单位从事创收的一种途径。事实上,新时期加强非学历教育的意义已远远不止于经济方面,除了培养社会各类人才,它还担当着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创建学校品牌的作用。正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东成所说:“现在高校面临两种人才的培养,一种是学历教育,一种是继续教育。前者是潜在的人才,后者是现实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学校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现在能在现实的人才中培养一部分有发展前途的人,把他们培养成单位留得下、稳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无疑将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所以,如果高校对非学历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非学历教育发展可大可小、可有可无,或即便发展,对其认识也只是停留在经济效益层面上,对社会效应缺乏应有的认识,会使非学历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二)对非学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还明显不足

继续教育工作是对高校办学能力的一种考验。高校面临的考验不仅仅在对学历教育、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还包括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方面。如何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如何整合和引进社会资源为非学历教育发展所用,以提高继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提高非学历继续教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是当前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很不足,一是缺乏共识,二是缺乏机制,也就是说,在学校内部还没有建立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来充实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的体制机制。

(三)非学历教育辐射或涉及的培训领域偏窄,培训层次还处于低端

目前,新疆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主要集中在教师、机关事业单位的培训项目上,对其他的一些领域,诸如企业的总经理、总裁、高管等高端培训和研修班,大部分都还没有开展,即便是在各类教师培训上,也只是承担了政府委托的单一任务,还没有主动对其进行全面细分,实行个性化的多元化培训。事实上,仅就教师教育培训来说,就存在一个巨大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需求与开拓空间都很大。在非学历教育培训层次上,学校也还未办出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就无法将培训层次进一步提升、规模进一步扩大,无法将非学历继续教育推向高端层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更为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还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水平还不够高

目前,学校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还没有形成全校统筹协调的管理机构;在管理体制机制上,也缺乏统一、规范、严格的规章制度,标准化程度不高;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大部分是依托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的教师,缺乏专门化、职业化、综合素质高的非学历教育教师队伍。因此,学校的非学历教育管理比较凌乱、各行其是,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育教学质量上,也缺乏与社会培训机构可竞争、可合作的整体能力与综合实力。

(五)非学历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管理效率不高

虽然学校继续教育管理方式较之以前有所改善,但很多管理方面仍然停留在最原始阶段,还没有构建专门的管理信息网站和内部局域网。在学生登陆学校网站就可以查询考试成绩、学校最新的考试信息和培训招生报名资讯、建立学生与学校间的网络互动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从事非学历管理的人员还主要是依靠手工劳动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也时有发生,造成一定人力浪费。

二、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

根据新疆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新疆未来10年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自治区要实现科学、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作保证。为了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从而实现以人才的跨越式发展支撑新疆跨越式发展,以人才的优先发展促进新疆长治久安。

近年来,新疆人才工作总的形势较好。但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看,全区人才发展与内地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问题是: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稳定和引进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因此,自治区预计到2020年,将重点培养开发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约8万人;宣传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政法、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约15万人。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新疆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进入西部人才强省(区)行列。到2020年少数民族人才比例要有明显提高,培养造就1000名少数民族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万名各行业领域的中青年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500名少数民族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同时,自治区考虑到不同领域人才发展特点,要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国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一大批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因此,自治区计划在现代工业、生态环境等领域,每年支持和培养100名具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争取国家和援疆省市支持,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每年选拔1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紧缺专业优秀大学生进行定向跟踪培养。到2020年,培养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500名,紧缺人才5000名;充实基层政法人才2万人,培养情报研判分析、刑事科学技术、刑事侦查等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8000名,引进和招录法学、计算机、心理学、信息工程、司法鉴定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万名,培养和引进外语人才800名;到2020年,全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学位和职称结构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达到1.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达到2.2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达到70%以上等。

从上述自治区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来看,高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实现各行各业人才和管理者实现知识、能力的“梯次渐进”服务,要进一步加大继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自治区从人力资源短缺转变为人力资源丰富和优化——这也是党政干部、企业高管、各类师资等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内在需要。高校的社会责任是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学责任就是要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推动学校与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密切地融合和对接,建立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平台。因此,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要在推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有所作为,多做贡献。

三、建设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思路对策

新疆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区部共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前,学校有81个本科专业,10个国家特色专业,8个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23个学院,4个教学实践中心;学校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涵盖了各类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多年来,学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多有合作,为新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才。因此,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和提升应用型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才,依托新疆大学具有非常好的学科专业基础。

近年来,通过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多方努力为开展非学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与环境,使非学历教育得到规范有序地发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继续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越来越重视,并逐步将此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研究院,结合学校建设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因此,大力推动非学历教育是新疆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思路对策是: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加强对非学历教育的领导

首先,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非学历继续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对学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性,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和定位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保障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学校开展各种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宗旨,以促进各类人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为基本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继续教育学习需求,从而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高校要明确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构建校级层面的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机制,特别是在更新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运作等方面提高认识,加强统筹管理的力度,保障非学历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观念,树立符合非学历继续教育规律的人才观念

有学者指出,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高端培训转变;二是内部向外部转变,在充分调动学校内部资源的前提下,努力拓展外部市场,寻找内部优质资料向外部辐射的结合点和落脚点,实现继续教育的生根、发芽;三是从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转变,从最初的国内小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办学定位,实现国内国外的继续教育两头开花的局面。

与高校的学历教育不同,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明显的市场特点,受人才需求市场影响特别显著,其培养培训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为社会和市场培养出大批急需的、适用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不断探索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律和人才评价体系。这就要求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各类人员要树立起市场意识,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综合效益为驱动力的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做到主动去满足社会对非学历教育的多种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结构、多门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培养。

(三)整合优化学校内部优质教学资源,有效为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

为了更好推进高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势,加强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要充分利用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契机,积极打造校内各学院、各学科、各专业共享的公共教育培训资源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要整合校内的办学力量,优化配置办学资源,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与那些社会上急需的专业人才的相关学院建立良好交流的合作机制,最大化地发挥优势,树立品牌,为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开门办学,与社会接轨,走专业化、职业化、品牌化道路

高校在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开门办学,与社会接轨,针对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还要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规划管理,走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克服单纯追求一时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长远社会效益的误区,要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培训质量放在首位。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化建设上,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要充分发挥管理协调作用,承担好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在学校统一领导下负责规划、管理和评估,负责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的联系渠道。在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方面,学校要从加强教育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技术和实践要求上多下功夫,既要依托现有学校的专业老师,还有吸引校外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特别要加大非学历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构建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与实践、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五)加强非学历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

目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继续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工作能否建立一种良好的机制,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各类管理人员(包括基层学院和单位的管理人员)提出科学合理的业务指标要求,制定可行的人才进修和培养计划,尽最大努力,为全体管理人员提供必要条件,创造更多机会,保证他们顺利,完成业务进修或者其他技能培训。在工作安排、人事任用、日常管理等方面,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集体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可根据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等。在继续教育学院的组织下,承担非学历教育的各个学院、单位要定期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以保障非学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六)建立非学历教育的评估体系,确保培训质量的不断提升

由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因此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是根本前提,也是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生命线。要实现社会认可目标,唯一的标准就是人才培训质量,学校要把非学历教育的质量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来抓,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以质量拓展人才市场,以质量扩大人才影响。这就要求学校要研究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加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开放的、动态的、符合非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此检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状况、教学水平、管理质量,促使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实现优胜劣汰。这是规范和保证非学历教育向高水平、高效益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当前,社会上各种办学力量蓬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努力改进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建立认识到位、内涵丰富、机制健全、管理高效、有一定影响力的新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新体系、新机制,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绍.发展高校继续教育的若干构想[J].高等函授学报,2007,(9).

[2]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关注什么[J].清华继教,2005,(4).

[3]黄炼.新时期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机遇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6,(6).

[4]刘林峰,段淑珍.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问题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7,(2).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学历留学生;培养模式

0 引言

当今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促使人才全球性流动,异国求学成为普遍现象。留学生数量和留学生教育层次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和文化建设水平的直接证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科教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具备大规模招收和培养留学生的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

近几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数接近33万人,留学生数量增幅连续三年超过10%。辽宁省有良好的留学生培养传统,2007年以来,辽宁省每年留学生人数以10%左右的数量增长,部分学校年增幅达到20%以上。2012年辽宁省学历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51.47%,高于国家整体统计数字10.81%。

从辽宁省留学生的来源国和留学生构成来看,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以语言生为主,2012年辽宁省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中有67.2%的学生是语言进修生,其学历生大部分以文学专业为主,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则更倾向于学历教育,学历生占这些国家留学生总数的75.4%,其中亚洲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非洲国家肯尼亚、赞比亚、索马里等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基本都是接受学历教育,语言生极少。这些学历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以医学和工科为主,技术为先。辽宁省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历留学生数量占全省学历留学生数量的62.1%,且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据官方统计,辽宁省连续三年留学生数量增幅超过20%的10高校中,大部分是通过扩大发展中国家学历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实现的。与留学生招生工作相比,这些学历留学生的培养问题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根据这些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保证我国留学生培养质量,维护国家留学生教育的信誉,实现留学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关键问题。

1 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的培养难题

学历留学生中来自汉文化圈的留学生因为与中国为邻,熟悉中国文化且生源国比较重视汉语教育,汉语基础较好,如泰国留学生和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可以达到HSK考试的较高级别,可直接或经过短期集训就可到所申请专业插班学习。这种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模式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即所谓的插班学习模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留学生招生自的逐渐放开,来自非汉文化圈发展中国家的学历留学生逐渐成为一些高校的留学生主体。这些留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

1.1 英文授课师资不足

为了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很多高校放宽留学生入学要求,招收具有高中毕业学历,汉语零基础的学历留学生。辽宁省具有留学生招生、培养资格42所高校中,有21所高校对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没有要求或没有明确要求。没有汉语基础的学历留学生即使经过一年的汉语集训也不可能达到插班学习的程度,因此,单独开班,实行纯英文授课是唯一的人才培养途径。由于之前大部分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并未重视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很多学校出现专业课纯英文授课师资不足现象。专业课设置不足,教师英语交际能力差,授课质量不高等问题不时成为留学生和培养单位的矛盾症结。

1.2 文化差异导致师生矛盾

由于这些留学生在本国从未接受过任何汉语和中国文化启蒙,对中国文化陌生,不熟悉中国的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不适应中国学校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常感觉无所适从。由于对留学生来源国文化和教育制度缺乏相应的了解,中国任课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也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常认为其懒散、不礼貌、不遵守纪律。师生间常因教师的授课方式和留学生的课堂行为导致矛盾。

1.3 知识体系对接困难

这些留学生虽然有高中学历,但不同国家教育知识体系设置不同,这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历留学生在知识体系方面与我国学生不同。相对来说,大部分生源国中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较中国学生少。中国任课教师对留学生的知识背景不了解,按照中国大学新生的知识水平备课,结果导致留学生听不懂,学生产生挫折感,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课堂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1.4 知识能力与生源国需求脱节

我国的学历留学生教育大多依托本校的优势专业。学历留学生的课程设置多是根据中国学生的课程设置结合可承担英文授课任务师资情况协调安排,不考虑生源国人才需求的类型,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留学生通常不符合生源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就业存在隐忧。

2 完善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在未来的十年中要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没有“规模”,“质量”很难谈起,而没有“质量”的“规模”,也并无太大意义。①

我们认为提高来自发展中国家学历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考察生源国人才市场,按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之所以大多数选择医学或工科专业就读,是出于对未来就业的考虑。因此,学历留学生培养单位必须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需培养人才”的留学生教育理念,考察生源国人才需求的特点及行业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根据生源国人才需求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留学生专业知识能够满足未来从事本专业工作的需要。以留学生为中心,根据生源国人才需求特点为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是保证这些学历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2.2 重视实践环节设计,提高留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历留学生培养工作,关键是培养留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即动手能力,保证留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实验、专业见习、实习等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留学生培养单位应适当增加实验课数量并对专业见习的时间和方式、毕业实习等作出明确的安排和要求,保证留学生真正到对口的行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为学生回国就业提供足够职业能力训练机会。留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决定留学生未来回国就业的决定性因素。

2.3 重视汉语教学,提高学生汉语交际能力

来自非汉文化圈的发展中国家学历留学生大多对汉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重视汉语教学,保证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具备基本的汉语交际能力和阅读书面语能力,(下转第77页)(上接第55页)为在国内参与毕业实习做准备。掌握汉语的学生将具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之一。

2.4 重视双语教学,培养英文授课师资

师资问题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来自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提供纯英文授课的学历教育是我国留学生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规定相符。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长久以来未重视培养双语教师,双语教师数量少,合格教师缺口大。英文授课教师的培养应走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两条路,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扩充英文授课教师数量,解决学历留学生专业课的英文授课难题。

2.5 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构建合理的留学生知识体系

由于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知识层次普遍较低,市场上的英文教材大多来自欧美国家或依据中国大学知识体系编写而成,与学历留学生的知识层次脱节。为了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根据留学生知识体系编写适合的教材。新教材以知识够用为原则,强调专业特色,为留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鼓励教师进行以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共同解决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2.6 实施双向入学教育,消除文化隔阂

以往的留学生入学教育都是单向的。根据目前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建议在留学生开课前应组织任课教师会议,介绍这些留学生来源国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教育制度,减少教师对学生的误解,实现教师与学生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 结语

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留学生事业发展的两大任务。非汉文化圈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的培养因无经验可循而困难重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生源国的人才需求特点,合理设计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授课。为提高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很多院校在开设汉语课的同时规定了其毕业前所应达到的汉语等级,我们认为这对留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人民出版社,2010.

[2]辽宁省教育厅.留学中国·辽宁指南[Z].辽海出版社,2009.

[3]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0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Z].内部资料.

[4]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1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Z].内部资料.

[5]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2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Z].内部资料.

[6]辽宁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交流处.2012年辽宁省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资料[Z].内部资料.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通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尽管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下,通过考大学的方式最后实现分配工作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由于在办学条件上无法和普通高校相比而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无法摆脱学历教育办学模式的束缚,因此,导致高职教育的活力不足,缺乏生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承担技术服务、教育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任务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社会上只关注学历教育,但是对职业培训的关注度不足,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强职业培训,将两者紧密地融通起来,从而能够不断地提高职业培训的办学规模,使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得以体现。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之中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M Tessaring对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且提出了未来两者共同的发展的趋势。H Smith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联合的新模式,并且分析了澳大利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新模式。JJW Powell分析了欧洲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并且对比较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赵世强研究了成人高校职业培训发展问题,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办学思路,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确保成人高校的健康发展。刘钧杰深入地剖析了德国职业培训的先进做法,并且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出了职业培训的实施策略。杨文明提出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训优势,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戴春禄提出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通过职业培训扩展办学规模,增加服务面,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并且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屠群锋辨证地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联系,并且提出了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从而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罗玲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李丰桐依据澳洲TAFE的办学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应该转变,面向社会进行职业培训,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吴丽旋认为应该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并且提出了“资源同享、联合培养”的职业培训模式。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职业培训已经得到了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但是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探索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专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联系

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程来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彼此相互促进的。学历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提高理论水平,能够促进促进高职院校学术水平的发展。而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为学历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并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不仅仅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是为社会提出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职业培训不断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以学历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必须依靠学历教育的先进成果,并且依靠完善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所必须具备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得到学历教育的紧密配合,如果没有学历教育的支持,职业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以及培训场所上遇到较大的困难,从而导致了职业培训的不全面性。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设施的改善,从而为职业培训提供有利的支撑,并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理论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从而能够使高职院校圆满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服务功能。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都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可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从而能够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从而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加工中心,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变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重大调整以及具备较高职业能力人才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需要高职院校不仅应该加强学历教育教育,而且应该提高职业培训的力度。国家相应地出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高技能的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相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从而能够为工作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可以缓解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压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是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充分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高职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高职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实施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并且将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引入课程体系之中。高职院校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以外,还进行了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这正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在教学设备、教学队伍、教学技术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实力,这些资源为高职院校进行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从使高职院校不仅能够完成高职教育的学历教育,而且能够进行有效地技能培训。高职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专业建设,不仅有利能够提高学历教育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原则

(一)高职院校应该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提高学历教育的层次。目前,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顺应这个发展动向,进行职业培训的改革。在为社会技术工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通过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提高技术工人的学历层次,加强技术人员理论水平的教育,在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上不仅应该关注技术工人的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技术工人的文化素质,从而使技术工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应该保持一致。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开展将职业培训融合到了学历教育之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方向。这里的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而是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好的文化修养以及发展潜力的人才。社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的对象,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仅应该加强提高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力度,而且应该关注培训对象的通识教育。根据以往的经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能保证专业完全对口,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提高培训对象专业技能,另外还应该增强培训对象的职业拓展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加强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融通,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课程互设,还应该确定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通修课程,从而能够体现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融合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

高职院校在学历教育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和企业积极沟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高职院校和社会培训市场相比仅仅具有学历教育的资源优势,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比较薄弱,在激烈的职业培训市场中,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学历教育的优势,开拓市场,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并且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一些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无法开办的职业培训项目。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密切地合作,由高职院校提供职业培训场地,由企业提供先进的培训设施和培训软件,从而能够开发出一个功能全面、实施先进、教学水平较高的职业培训平台。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的时候,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体,不过分地追求利润,通过不断地完善使职业培训逐步地壮大起来。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和中职学校、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积极地配合,优势互补,从而能够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使社会对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给予充分地认可。

(二)提高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硕士毕业生,这类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热情,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从而无法使职业培训达到预计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形成企业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交流的体系,一些来自于企业的教师在评职中遇到的困难,任教几年后又回到了企业,因此一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愿意来高职院校从事职业培训。此外,高职院校的工资待遇不如企业的工程技术的工作待遇,因此,使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必须完善人事制度,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保障体系使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到高职教育中来,从而能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实力。此外,高校和企业应该选派职业培训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地为职业培训教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进而可以顺利地完成高职院校进而使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够顺利地融通。

(三)不断加强制度保障体系的建设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定位;科学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环境的宽松,成人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是由于一方面,整个社会肌体处于解构再造,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亟需人才;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稀缺品,社会对学历文凭需求旺盛。而且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重视内涵打造,追求质量和美誉度,社会效益良好。但进入9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教育产业化的冲击,成人高等教育江河日下,生源萎缩,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教育品质和形象下滑,昔日头上耀眼的学历文凭光环黯淡,发展步履蹇涩,前景微茫,可谓望断天涯路也望不见自己的路。成人高等教育如何“破冰”,走出生存幽谷,谋求科学发展已成为时下严峻的课题。

一、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定位的检视与反思

价值定位的缺失是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陷入窘境的关节点和根本所在。“认识你自己”,这个刻在古希腊德尔斐城遗址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神谕,千百年来雾一般地迷惑着人们困扰着人们!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也是:“认识你自己”。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一样,“认识自己”是关键。“认识自己”就是要有其明确的价值定位,这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何种需求,即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其二是成人高等教育满足受教育者个体何种需求。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不认识自己,没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从满足社会需求层面来看,成人教育高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混沌暧昧,没有独特的人才培养标准质量体系。首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学术性不够,实用性又不强,向上不能“顶天”,向下不能“立地”,既无高等学历文凭教育的悦人神韵,又无个性风采。主要表现为:1.就本、专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来看,成人高等教育长期徘徊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领地,发展路径上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依赖倾向:许多高校成人教育仍然摆脱不了单纯追求学历教育的误区,把成人高等教育简单理解为学历补偿教育,关注“学历”却忽略了“成人”,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用,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上完全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体系模式。由于对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味地“路径依赖”,造成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毕业学员在基本素质上远逊色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2.就学历后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来看,也表现出与社会需求的极大不适应。表现在学科点研究生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也严重脱节。社会对成人教育研究生的需求结构是多样的,成人教育研究机构需要学术型人才,广阔的成人教育实践领域更需要有大量的有实践经验和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而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大多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难以与市场需求相接壤;3.与职业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强,培养的人才在职业技能上比不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技术技能性差,除了手中握有一张学历文凭外,腹中羞涩,无一技之长。

另一方面,从服务于受教育者个体需求层面来看,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价值诉求“短视”化倾向严重。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仅止于大中型城市中那些或奔于生计、或忙于工作的“工作”人群,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仅止于“谋生”层面的满足职场生活需要的学历文凭教育,而那些退职人员(包括老年人群)、赋闲在家人群、以及职业人群工作之余的闲暇生活并未完全纳入其视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对于陶冶志趣和性情、丰富精神生活、体现生命高级形态的“乐生”层面的雅闲教育视而不见。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人生命意义存在的不同侧面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丧失了“成人”性教育的本体功能,走上了片面追求学历的“唯工具化”的迷途。

综上所述,不认识自己,价值定位的缺失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浮游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界面,没有自我生长根基,没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一方面投入—产出质量差,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投入—产出率低,由于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竞争导致比较优势殆尽,致使生源几临荒竭,生存与发展岌岌可危。故此,成人高等教育服务目标亟需反思、检视和重构。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需求导向,以服务和满足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要走出低谷,谋求进一步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重新进行价值定位,以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

一方面,从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层面来看,要求做到:1.成人高等教育的本、专科学历教育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以避开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竞争”。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迥异,各有千秋。普通高等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的熔铸和夯实,以培养通用型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它不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厚度和深度,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和够用为原则,目的是培养学员在劳动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2.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后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仍以精英型为主,但也强调其对社会的适用性。要以素质为魂,能力为导向。成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应是既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应加大研究生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在专业研究方向上要拓宽,硕士点研究方向的开设,要尽量关涉一个研究领域,而不要仅仅关涉一个研究问题,以增强研究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各个研究方向应该开设的主干课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逐步开设齐全,改变那种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课程的做法,以免造成因研究生在研究方向方面的知识缺陷而带来研究生毕业质量的降低和就业方面的困难;3.鉴于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交叉性,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应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人才为主。

另一方面,从服务于受教育者个体需求的层面来看,成人高等教育应以提高社会成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为终极价值诉求。成人高等教育不仅为成人个体提供生存之需的、有助于其职业能力提升的“智慧树”上的果子,即职后职业岗位技术教育与培训,而且还应为成人个体提供慰藉心灵、拓展和提升心灵境界、使生命得到滋养和喜乐的“生命树”上的果子,即雅闲教育。据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成人高等教育定位于提升生活品位的生活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服务目标应依循人本性原则,应以能给社会成人带来实惠,带来生命的喜乐为绳墨,而不仅仅是一纸文凭。

三、科学设计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路径

经过重新价值定位后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今后的科学发展路径如下:

(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是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求失衡的客观要求。立足于服务于社会成人生活质量提高的终极价值诉求,围绕服务社会成人的核心价值理念,要通过系统调查,实地考察,重点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手段、办学条件与方式等多个方面出发,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进行科学设计,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社会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吸引力。1.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应为“橄榄型”。上边是博士生人才、研究生人才和本科人才,下边是低学历人才,居于中间的是专科人才。中国社会目前稀缺的是居于中间的“实战型专业技术人才”,顶层的高学历“精英人才”和底层的低学历“第一线人才”则资源丰富。中间的专科层次人才应加大。成人高校专科人才培养应“阳光普照”,采取“宽进严出”、学生注册即可入学的办法,让所有想进入专科层次深造的求学者进入无障碍;2.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一是重点培养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积极探索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重点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性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要把办学定位进一步向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转移,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度和对接度,要努力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培训新模式。

(二)拓展人才培养的办学形式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办学形式单一,学历化、正规化色彩浓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正规教育走向式微,但成人社区教育、成人非学历、非正规教育却日渐暗香浮动,魅力凸显。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有了新的发展生机。时下,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教育理念已落座于开放办学的船舰上,但行动还独自摇曳在传统封闭办学的独木舟上,所以,当务之急,行动是关键!成人高校必须放开胸襟,走出学历教育、正规教育的幽谷,拓展人才培养的功能,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牵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联袂、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这是成人高等教育面临时代挑战,进行自我拯救的“破题”之策。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机制

市场是检验人才社会适应性的晴雨表和指示器,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为此,要求建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机制。1.建立学校与市场密集对话的互动机制。成立由学校与社会有关部门参加的“成人高等教育社会指导委员会",作为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对话的窗口和毕业生与市场需求链接的绿色通道,增强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2.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在区域内成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区域产教合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中介机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服务于市场的能力。

(四)加强教育机构的重组和再造

近年来,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受经济利益驱动,无视社会效益,抢生源、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陷入恶性竞争,造成“诸侯教育”。要本着自愿、互利和互惠的原则,以市场为纽带,对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系统进行重组再造,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设施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整合,全面盘活现有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存量,以改变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肌能内耗、社会信誉度和美誉度降低的局面,实现“1+1>2”规模效应。目前,高校成教肌体的重组和再造是缓解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供求矛盾、解决成人高等教育有效需求不足之痼疾的诚切呼唤,是成人教育在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严峻挑战之际、绝处逢生的“破冰”之举。

(五)实行“抛锚式专业定位制”

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现状,着力进行专业建设的深度改革,要透过光怪陆离的市场表象,对市场需求展开洞幽烛微的研究,找出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能与市场需求相接壤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可尝试采用“抛锚式专业定位制”。即学生入学前,学校或办学机构不按专业而按学科招进学生,学生入学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基础课程教育训练后,学校根据对市场人才需求总体趋势的预测,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抛锚”,即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确定,学校按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有的放矢地分类教学,使培养的人才规格贴紧市场需求。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通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尽管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下,通过考大学的方式最后实现分配工作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由于在办学条件上无法和普通高校相比而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无法摆脱学历教育办学模式的束缚,因此,导致高职教育的活力不足,缺乏生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承担技术服务、教育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任务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社会上只关注学历教育,但是对职业培训的关注度不足,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强职业培训,将两者紧密地融通起来,从而能够不断地提高职业培训的办学规模,使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得以体现。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之中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M Tessaring对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且提出了未来两者共同的发展的趋势。H Smith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联合的新模式,并且分析了澳大利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新模式。JJW Powell分析了欧洲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并且对比较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赵世强研究了成人高校职业培训发展问题,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办学思路,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确保成人高校的健康发展。刘钧杰深入地剖析了德国职业培训的先进做法,并且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出了职业培训的实施策略。杨文明提出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训优势,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戴春禄提出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通过职业培训扩展办学规模,增加服务面,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并且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屠群锋辨证地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联系,并且提出了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从而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罗玲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李丰桐依据澳洲TAFE的办学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应该转变,面向社会进行职业培训,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吴丽旋认为应该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并且提出了“资源同享、联合培养”的职业培训模式。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职业培训已经得到了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但是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探索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专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联系

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程来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彼此相互促进的。学历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提高理论水平,能够促进促进高职院校学术水平的发展。而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为学历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并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不仅仅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是为社会提出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职业培训不断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以学历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必须依靠学历教育的先进成果,并且依靠完善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所必须具备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得到学历教育的紧密配合,如果没有学历教育的支持,职业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以及培训场所上遇到较大的困难,从而导致了职业培训的不全面性。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设施的改善,从而为职业培训提供有利的支撑,并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理论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从而能够使高职院校圆满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服务功能。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都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可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从而能够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从而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加工中心,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变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重大调整以及具备较高职业能力人才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需要高职院校不仅应该加强学历教育教育,而且应该提高职业培训的力度。国家相应地出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高技能的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相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从而能够为工作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可以缓解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压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是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充分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高职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高职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实施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并且将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引入课程体系之中。高职院校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以外,还进行了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这正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在教学设备、教学队伍、教学技术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实力,这些资源为高职院校进行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从使高职院校不仅能够完成高职教育的学历教育,而且能够进行有效地技能培训。高职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专业建设,不仅有利能够提高学历教育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原则

(一)高职院校应该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提高学历教育的层次。目前,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顺应这个发展动向,进行职业培训的改革。在为社会技术工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通过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提高技术工人的学历层次,加强技术人员理论水平的教育,在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上不仅应该关注技术工人的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技术工人的文化素质,从而使技术工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应该保持一致。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开展将职业培训融合到了学历教育之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方向。这里的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而是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好的文化修养以及发展潜力的人才。社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的对象,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仅应该加强提高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力度,而且应该关注培训对象的通识教育。根据以往的经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能保证专业完全对口,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提高培训对象专业技能,另外还应该增强培训对象的职业拓展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加强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融通,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课程互设,还应该确定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通修课程,从而能够体现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融合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

高职院校在学历教育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和企业积极沟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高职院校和社会培训市场相比仅仅具有学历教育的资源优势,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比较薄弱,在激烈的职业培训市场中,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学历教育的优势,开拓市场,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并且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一些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无法开办的职业培训项目。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密切地合作,由高职院校提供职业培训场地,由企业提供先进的培训设施和培训软件,从而能够开发出一个功能全面、实施先进、教学水平较高的职业培训平台。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的时候,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体,不过分地追求利润,通过不断地完善使职业培训逐步地壮大起来。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和中职学校、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积极地配合,优势互补,从而能够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使社会对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给予充分地认可。

(二)提高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硕士毕业生,这类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热情,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从而无法使职业培训达到预计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形成企业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交流的体系,一些来自于企业的教师在评职中遇到的困难,任教几年后又回到了企业,因此一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愿意来高职院校从事职业培训。此外,高职院校的工资待遇不如企业的工程技术的工作待遇,因此,使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必须完善人事制度,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保障体系使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到高职教育中来,从而能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实力。此外,高校和企业应该选派职业培训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地为职业培训教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进而可以顺利地完成高职院校进而使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够顺利地融通。

(三)不断加强制度保障体系的建设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