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1篇

闫志刚创新工作室

包头供电局调度处闫志刚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7月,由1个专家小组和5个创新小组组成,共26名成员。其中:劳模4人、专家1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技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师和高级工5人。主要围绕调度处中心工作对安全生产、电网管理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工作室领军人简介

闫志刚,1974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现任调度处二级工程师兼技术员。1997年内蒙古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学及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到包头供电局参加工作,长期从事电力自动化专业的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熟悉电力自动化领域的技术理论,了解电力自动化设备、系统的技术性能、运行状态和原理。

2010年荣获“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参加内蒙古电力公司第十届员工专业技能大赛自动化专业个人第一名;被评为内蒙古电力公司2009-2010年度“十佳”爱岗敬业职工;并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项课题成果获部级荣誉,11项课题成果获内蒙级荣誉。

工作室目标

创新工作室以“集聚团队智慧,激发职工活力,实践出真知,创新促发展”为理念,围绕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解决调度处和包头供电局的技术发展瓶颈,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调度处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调度处所需的科技、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下设5个创新小组:调度专业创新小组、方式专业创新小组、保护专业创新小组、综自专业创新小组、自动化专业创新小组。

项目及成果

在创建过程中,重点针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课题研究,重点完成了《在线电量采集及线损管理系统应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多系统仿真平台的搭建》、《地区故障信息系统的建立试验》和《配网自动化演示模型的构建》4项科技课题,开展了《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压合格率统计分析功能的研发》、《模拟遥控试验开关的研究与应用》2项五小活动和《加强风电理论和管理理论的研究,提升地区电网风电管理水平》、《完善调控一体化支撑功能,提高调控一体化运行水平》2项QC活动。

闫志刚创新工作室组建之后,结合调度处工作实际,确定了攻关课题和任务目标,并制定了从学习培训、名师带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施方案,帮助工作室顺利运转及快速成长,带领各科室职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提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岗位能手。

张彦斌创新工作室

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修试管理处成立于1994年,承担着内蒙电网500kV主网架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及校验工作。修试管理处于2011年6月成立了由劳动模范、华北及内蒙电力技术院专家、专业技术带头人及生产骨干组成的张彦斌创新工作室,为广大员工搭建平台,提供展示机会。

工作室领军人简介

张彦斌,1972年出生,现任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修试管理处处长,继电保护专业技师,主要从事500kV变电站变电设备检修校验、日常维护、大小修及技术改造等管理工作。曾获得2007年华北电力公司青年优秀工程师;2007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劳动模范;2011年超高压供电局首届劳动模范;2009年被华北电力技术院评为生产技能一级专家;2012年被内蒙古电力技术院评为电力工程技术专家。

2004年QC成果《永圣域断路器三相不一致保护分析》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创新工程活动重大成果奖;2010年《提高500kV主变风冷全停保护正确发信率》取得了内蒙古电力公司QC成果一等奖及中国水电质协优秀QC;2009年参与《远程视频检修指导系统开发及应用》科学项目获得内蒙古电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主持的《电力系统故障远传及专家诊断分析系统》科学项目申报内蒙古电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工作室目标

主要工作定位在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技术和工作方法,围绕超高压供电局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五小活动等开展工作,从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学习交流等入手,结合变电专业实际,加快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为超高压供电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

项目及成果

重点研究项目有“智能化标准作业管理系统”在工业手持机、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办公网络,实现生产现场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现场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科学化;“继电保护装置信息智能管理系统”提高了继电保护基础信息统计的准确率,避免因为统计错误造成的版本错误或定检超期;“远程视频防误操作检修支持专家指挥系统”通过视频诊断故障或缺陷原因的功能,确定解决方案后指导运维或检修人员开展现场检修工作。促进了“运检一体化”工作推进速度,通过科技手段缩短了维护半径,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

共计开展“UPS不间断电源可靠运行方式分析”、“顶针式末屏结构改造”、“220kV GW16-252D型隔离开关改造”等40余项创新项目,其中获得公司级局级各项奖励20余项。全面提高了检修管理处设备综合治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工作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

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创新工作室开花结果,成为了激发职工创新创优的“发动机”、弘扬劳模精神的“宣传台”、促进职工成长进步的“加油站”。

卫志刚创新工作室

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金属所长期承担着蒙西电网内电网和电厂金属技术的科研、监督和检验等工作。2012年初,金属所依托自身重点试验室建设,挑选所内技术骨干人员,按照创建活动文件的各项要求,全面创建“卫志刚创新工作室”,设置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4个创新小组。成员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4人,高级职称12人。

工作室领军人简介

卫志刚,1965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内蒙古电力技术院电力工程专家,内蒙古电机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电力行业电站金属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行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委员,电力工业焊接学组华北分组理事,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综合试验中心主任。

1994年至2004年期间,卫志刚先后获内蒙古电力公司“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优秀青年工程师”、“青年技术革新能手”荣誉称号;2008年,获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优秀党员”称号;2011年获内蒙古电力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特殊贡献个人”称号。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2项,十余篇,参与编写电力行业标准两部。近年来,工作室共完成科技项目20余项,获各类奖项近20次,50余篇。近年来,创新工作室所在的金属所为发供电企业发现并处理重要设备缺陷近两万余处。

工作室目标

创新工作室主要任务是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围绕内蒙古电力发展,着力解决电网运行及电源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紧跟电力发展前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重点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为内蒙古电力公司可持续发展、电网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项目及成果

创新工作室重点研究项目《高压输电架空线路微风振动分析》,研究内容包括输电线路导地线所处地形、气象环境分析,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现场测量分析研究,防振装置选择,设计与安装位置分析研究,防振效果评估试验方法研究,防振效果评估现场测量评价体系研究等。

参与国家能源局“风力发电场金属技术监督规程”编制。很多风电场在设备方面的检修维护力量薄弱,造成叶片脱离、螺栓断裂、塔筒倒塌等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制定此规程对规范风电设备的检修维护极为重要。

开展“铁塔用角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及断裂机理研究”。该项目为蒙西电网基建和运行单位提供铁塔用角钢的验收和在役检查技术规范,以具体、全面、有效地指导铁塔角钢的质量验收和长期运行铁塔的质量监测,减少倒塔事故的发生。

开展“火电厂带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系统研究”。通过使用该系统对内蒙古国电能源准大发电厂#1机除氧器焊缝长260mm夹渣缺陷进行安全评定,避免了返修处理。

创新工作室全面带动了金属所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金属所全体员工的责任与创新意识。

链接

内蒙古电力公司为实现“建设一流省级电网,建设大型送端电网,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现代企业战略目标,更好地发挥职工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广大职工投身经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职工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在所属各单位开展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该公司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旨在以这一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创新争优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目前,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以在技术技能、发明创造、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领军人物为负责人,围绕本单位、本专业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等工作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专家团队组成,一般由7—20名技术技能人才组成。

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工作方法,带动行业或专业技术技能素质水平的提高,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的技术发展瓶颈,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结合各专业实际,加快创新技术应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科技、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为此,该公司专门制定出台了多项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名师带徒”制度,具有精湛技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与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人签订了师带徒合同,建立了培训目标。通过师带徒,提高现有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实际技能,为打造专业技术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各创新工作室按照工作室制定的管理制度、活动研究计划、科研创新项目、工作目标等,围绕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建设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发明创造、管理创新、专题合理化建议、“五小”活动、QC活动等,每年按照工作计划至少完成1-2项创新成果,同时带动职工参与创新活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念;课程;教学;评价;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70-04

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浙江的“深课改”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了基础性课程(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和拓展性课程(选择的自主学习内容)。但在现实中,由于基础性课程有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学校实施有依据,而拓展型课程没有确定的国家教材,需要学校自主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存在着课程理念陈旧、课程内容零散、课程实施低效、课程评价单一、课程团队不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深课改”的过程中,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强化课程理念、突出课程开发、改进课程实施、拓展课程评价、共享课程资源等,不仅是教育改革的“热名词”,也是教育技术的“新使命”。

创新实验室建设,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与传统的实验室比较,创新实验室是支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室,是应用教育新技术的实验室,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实验室。要求教师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积极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程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奠基。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中小学在省教育技术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根据《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关于组织实施移动学习终端和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浙教技中心〔2016〕57号)精神,积极参加“创新实验室”申报活动。各校集思广益、几易其稿,一份由创办理念、建设内容和布局、相关课程和活动设计、设备采购及预算等组成的建设方案由此生成。在省、市竞争性评比中,由我区选送的鲁迅小学“百草园创新实验室”等11个项目被批饰2016年创新实验室建设资助项目。这些创新实验室涉及基础学科、工程技术、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目前,11个创新实验室已初显葱茏,回顾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理念、课程、教学、评价、教师是五个关键词。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突出“每一个”,强化“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深课改”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中就是以“技术引领教学、智慧提升课堂”。与传统实验室不同,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必须设置教学、实践、展示等功能区。教学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教学目标、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器材用途、注意事项等讲解任务;在实践区的主要功能是学生动手操作,或小组合作,或互动探究,或老师指导;展示区的主要功能是把学生自己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进行集中摆放,既反映成功的喜悦,也体现历程的艰辛。

比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鹏鹏智造工坊,各功能区呈开放布局。教学区主要配备台式机、平板电脑与两台教学触摸式一体机;实践区每大组由6张梯形小桌组成,可由不同教学情景自由组合;展示区创办由学生自己创作的成品或半成品;机械加工区考虑安全因素单独设置;所有电器及灯光等均通过WiFi接入物联网,可远程控制。

以拓展性课程开发为支撑

创新实验室的本质是一种课程资源,它以实验室为载体,蕴含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的教学过程设计,呈现师生的教学成果。但仅有一个外观时尚、内置温馨、设施现代的创新实验室,没有基于学校的拓展性课程作支撑,那它最多就是一个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室,偶尔热热闹闹,平时冷冷清清。如果学校管理不善,那么创新实验室可能会陷入“花瓶”的困境,或者演变成“卫生”死角。

图2 柯灵小学・紫精灵创新实验室的拓展性课程封面

比如,柯灵小学“紫精灵创新实验室”里的课程,就是围绕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K+X灵育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的一种创新行动。学校对国家标准“三个维度、六大素养”进行校本化改造:“K”代表基础性课程,是指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X”代表拓展性课程,是指选择的自主学习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以培育“灵气的孩子”为目标,按照“德育求灵悦、智育具灵慧、体育展灵健、美育呈灵雅”的路径着力建设课程。于是,《3D打印入门教程》《灵创3D创意造型设计》《小试牛刀――乐高机器人入门》《启航航模》《心灵手巧学建模》等一大批拓展性课程应运而生,为持续深入地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提供了课程支撑。

以数字化教学为抓手

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字化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创新实验室里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学科的验证实验,没有统一的标准、规格和模式,呈现开放、探究、数字等特征;创新实验室里的设备也不同于传统实验室的仪器,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器技术、3D 打印技术等,在增强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实现基于技术的个性化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等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创新实验室里,无论是教学结构程式,还是教学组织形式,都与传统的课堂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在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百草园”创新实验室里,学生们人手一个PAD,师生间、生生间得以实现实时交互,打造了一个新型的移动学习终端课堂。不仅如此,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器技术、3D打印技术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们的许多奇思妙想有了实现的基础与条件。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创新实验室里的教学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学科验证实验,它既没有统一的标准、规格和答案,也没有固定的路径、方法和模式,而是呈现出开放、探究、数字等特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动头脑风暴,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科学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以举全班之力来共同破解。这种科研式的学习将学生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学习不再只是为了求得一个结果,而是真正做到过程性学习。

图3 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百草园创新实验室的

移动学习终端课堂

以多元化评价为导向

以往的教育评价主要建立在教育价值唯一的基础上,现代教育价值趋于多元,教育评价方式面临全面转换的现实需要。创新实验室里教育评价也出现了新的理念、方式和手段,即在评价依据上从“经验主义”走向了“数据主义”,在评价主体上从单一的教师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同伴互评,评价工具将不仅仅限于试题、试卷,评价的内容也不仅仅限于知识掌握,评价领域将从知识领域向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展。

图4 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百草园创新实验室:免考生体验

比如,在期末考试的日子里,大多数学生为考试忙忙碌碌,然而在鲁迅小学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正在学校“百草园”创新实验室里玩得热火朝天。他们有的捧着移动学习终端玩着益智游戏,有的戴上VR眼镜遨游海底世界,有的拿起3D打印笔绘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站到虚拟演播机前过起了主持瘾……他们尽情地体验着新兴科技带来的奇妙与乐趣。原来,这是学校专为各学科老师推荐出来的免考生组织的一场内容丰富的科技大Party。正如参加这次活动的一位学生所说:“以前免考生只是一个荣誉,这学期学校真正让我们体验到了免考生的优势,太棒了!”

以专注型教师为团队

打破传统实验管理队伍的狭隘思想,把新实验室的教师团队建设拓展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课程,让偏爱实验教学、追求极致、对创新实验室的技术具有特殊情感的教师,主持、领衔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从而带动更多的师生对实验室产生浓厚的感情,激发并永葆创新实验室的生命活力。

图5 课题负责人何灿华主任主持召开“基于课程的

拓展性创新实验室建设行动研究”课题推进会

越城区创新实验室的教师团队,是一个由区教研室主任引领、教育装备教研员牵头、11个省级资助项目负责人组成的项目组织。人员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为主体,还有语文、数学、科学等任课教师,打破了技术与学科相隔离的壁垒。该团队还以2017年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的拓展性创新实验室建设行动研究”为纽带,并由此衍生出《“我们与水”创新实验室的开发与应用实践研究》(负责人为稽山小学校长)等市教科规划课题4个,《“诗话陆游创新实验室”实践研究》(负责人为陆游小学校长)等区教科规划课题2个,各级各类课题将从创办理念、基本建设、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典型个案等方向深入推进建设,让创新实验室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模式作用案例

1.“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及特征

1.1“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以满足区域内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影响产业或企业长远发展的技术创新需要为桥梁,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要素的有效集成,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因此,产业创新联盟是强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技术合作开发、谋求高新技术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1]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是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互动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式。“三方联动”主要包括“三方融合”和“互动发展”两层涵义。“三方联动”是指同一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平台上进行资源和功能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可以通过制度性安排(如成立领导管理小组)及非制度性安排(如创新的文化环境)进行。“互动发展”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政府在共同的目标和产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分工和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个体和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可以将“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涵义概括为以产业需求为基础、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各种资源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的集聚、共享、融合为纽带,形成区域创新集聚环境,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发挥知识、人才的扩散效应,促进企业发挥成果产业化功能,提高区域内人才素质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1.2“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主要是由联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各自承担的职责决定的。

高校(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联盟的发起者和源头。在“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见图1)中,高校(科研院所)主要提供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输出,是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和新技术的策源地,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为企业提供了创新人才、高新技术和项目。

企业是“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核心。作为“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中间环节,企业的主要职能是承接高校(科研院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把科学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区域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同时,它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关键,能够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师生、科研人员的实训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政府相关部门为“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保障。政府相关部门不仅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提供政策支持,而且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进行监督和协调。

“三方联动”:三方融合、联动发展

图1“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结构

2.“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模式

2.1三方共建研究实体模式(见图2)。

三方共建研究实体模式,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包括信息、技术)和人员,使其拥有资源配置最优化。

在这种模式下,参与共建研究实体的高校(科研院所)需要在特定领域具有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而参与该联盟的企业则一般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愿望和应用研究能力,能够并且有实力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政府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实体能够及时获得技术开发前沿和发展动态的信息,有利于科学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正确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对于高校(科研院所)来说,不仅有利于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而且能够紧跟市场需求、明确研究方向,同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在共同研发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成果产品化经验的积累,以便科学地测度和选择合适的技术和产品,加快相关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保证企业利益目标的实现。

图2三方共建研究实体模式

2.2三方共建经济实体模式(见图3)。

三方共建经济实体模式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研制、开发、生产、组成研产销一条龙的高科技经济实体,政府牵头为该经济实体提供专家支持、政策指导,该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集研究、开发、中间试验、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是现代企业中一种资本、劳动、科学技术相结合,所有资本相互渗透的经济组织。[2]这种模式结合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开发优势、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资源及政策把握优势,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转模式,组建成为较为紧密的产业技术联盟。企业通过该模式能够在降低科技开发成本的同时拥有核心技术或专利;对高校(科研院所)来说既能够建立稳定的科研基地,又能够带来长期经济效益。

图3三方共建经济实体模式

3.构建“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

3.1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动态、开放和更新。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了一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互促进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其动态性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创新个体(高校、企业)的知识、技术动态循环和整个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其开放性能够使平台内的创新个体根据产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变化来吸收和接纳外部的创新资源,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创新联盟内部的知识结构和项目层次;其可更新性可以促进创新联盟和创新个体及时、准确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依据变化进行技术的更新。

3.2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和资源的共享。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制度性安排为基础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部门纳入区域科技创新网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联盟中进行知识互动,通过联盟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为三方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交流渠道和科技创新空间,使得区域创新能够在更深层面、更多环节产生,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科技创新的功能。

3.3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有效的对接。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度性安排紧密结合、联动发展,发挥知识和技术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够将区域“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桥梁,使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国家科技创新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见图),带动宏观和微观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活力和竞争力。

4.“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案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食品研究所公共实验室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4.1公共实验室的主体结构。

在公共实验室的构成中,高校取代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成为实验室构建的中心,也就是公共实验室的建设法人单位,即公共实验室是一个以高校为根基构建的、由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主导,集行业资源、企业资源和专家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在公共实验室的各结构要素中,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协调组成领导管理小组,对公共实验室的运行起宏观调控和协调、监督作用,通过对整个公共实验室的整体规划、政策导向和先进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组织协调,以产业发展前沿和产业整体升级的重大需要为中心,是高校与其他构成要素紧密合作,对整体创新宏观环境进行引导。

在公共实验室中,企业成为研发项目或课题的实施小组,这里的企业既包括行业协会和行业大型龙头企业,又包括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企业在紧跟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市场最新的需求,利用高校资源开展项目(课题)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并将自身的经营人才和高校的技术人才相结合,利用高校的实验条件、研究条件,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并使其尽快产业化。同时,高校和企业进行联合,互相提供应用技术和产业化指导,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和技术攻关。[3]

专家指导小组则由具有相关专业的省内(省外高校)及研究院的退休(在职)专家组成,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邀请和委托,拟订公共实验室项目规划、计划,监督项目(课题)的实施,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可亲自主持项目(课题)。同时,专家小组内的专家还负责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计划、公共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指导和咨询意见。

在设计公共实验室的结构过程中,应以实现创新技术所预期完成的项目(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任务为基本原则。一般而言,应该具有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两个连接的结构:一条主线――由温州科学技术局牵头,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为建设法人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管理小组联合,组成公共实验室,其主要以对公共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全局部署、协调管理为主要职能,处于公共实验室核心地位;两个平台――指在主线为根基的宏观管理平台和由行政管理中心、应用研究中心、科技咨询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组成的执行平台,该执行平台在宏观管理平台的指导下,整合高校资源、企业资源、专家资源,负责承担完成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的若干任务,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实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两个连接――由各企业组成的实施小组,以及由各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连接在宏观平台和执行平台之间,构成了为公共实验室提供项目来源、资金来源和技术指导、项目指导的两个模块。(见图4)

图4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品所公共实验室结构图

4.2公共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公共实验室不是依靠股权或者行政隶属等机制来维系的实体组织,而是出于合作各方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战略联盟,具有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合作行为的战略性、合作伙伴的平等性、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和整体利益的互补性等特点。[4]

4.2.1互动、平等型的管理机制。

公共实验室实施的是建设单位法人和领导管理小组共同管理的机制,由实施工作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共同在执行平台上进行项目的实施和应用、推广。公共实验室积极鼓励并支持有创新需求的企业进入,提出创新要求,由专家指导小组进行项目评估并联合实施工作小组在执行平台上共同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在管理机制上,要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增强各要素的互动,鼓励公共实验室内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和知识共享。

4.2.2开放的合作机制。

公共实验室的建立,就是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放教学、科研资源,与企业共同建立互用研究开发机构和平台基地。支持高校和企业间在科技项目、团队、平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联手合作。支持企业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对项目的需求融入高校研究体系,与高校院(系、所)在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重组。

4.2.3以“导师制”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

利用公共实验室的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平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导师辅导结对制,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导师应根据本人与企业合作所进行的科研工作和项目,切实安排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部分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的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同时,导师还应利用公共实验室中的资源,让学生参加企业交流活动和科技咨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扩大视野,活跃创新思维。

总之,“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地整合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优势资源,搭建了以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高新技术转移为目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平台,强化了“产”、“学”、“研”各组织机构的联结纽带,使得联盟各方的科技创新优势得以叠加并扩大,实现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规模效应,减少了科技创新过程的风险,同时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因此,“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创新模式,是使得“产学研”主体收益最大化的多赢模式,对现阶段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培樗,屠梅曾.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37-39.

[2]周赵丹.合作创新形式的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5):22-25.

[3]陈磊,张永宁.构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创新平台[J].理工高教研究,2008,10,VOL27,(5):47-49.

[4]吴承春,唐仁华.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05,25,(1):39-41.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实验室 创新 因素 策略

[作者简介]潘有志(1976- ),男,湖南华容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29-02

回顾19世纪以来的科学史,许多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明,都源于高校实验室的发现与创造。高校实验室不仅是知识殿堂里的智慧源泉,更是激发新概念、产生新知识的重要场域。新的知识,无论是对于基础科学的贡献,还是应用技术的开发,都可以不断地在那里被创造出来。笔者从管理的角度入手,探讨高校实验室持续创新的思维方式,以期赋予实验室管理新的含义,为高校实验室的持续创新提供参考。

一、影响高校实验室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

(一)实验室领导者

1.领导者研究方向。领导者的研究方向会影响实验室成员实验题目和概念的生成方式;实验室塑造创新气氛的基础,主要来自实验室领导者明确的价值观。

2.领导者个人特质与过往经验。实验室领导者的人格特质、过去的教学研究经验和在环境中所感受的管理系统氛围会影响其对实验的领导行为以及规范设计。实验室领导者科学创造力的表现,来自于其长期深厚的知识涵养;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信息处理能力有助于对实验方向的洞察力;实验室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会影响实验室创新气氛的塑造。

3.领导者管理风格。表现良好的实验室,比较愿意将资源控制权下放到有知识权的地方;优秀的实验室领导者,比较关心实验室成员的实验和生活;实验室领导者对组织成员适当的关怀,有助于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通与积累;实验室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可以让成员自主发挥;实验室领导者在领导技巧上,多半采取“平衡的自由与限制”。

(二)管理模式

1.内在动机。激励学生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教师以身作则、培养成功的经验、给予口头上的赞扬与鼓励、实验项目成员间经常共同讨论并彼此学习。实验项目主持人对于学生自发性的激发,有助于实验室“前瞻创新”研究的产生;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协助,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

2.外在动机。使用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奖励制度,如适当的奖励津贴以及提供代表出席研讨会的机会等,有助于实验室成员知识创造动机的产生。

3.实验室气氛与非正式活动。良好的群体关系有助于实验室气氛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群体目标的达成;实验室的内部气氛会影响实验室分享内隐知识,内部气氛开放时,有助于实验室分享内隐知识。

4.外部技术与衡量机制。培养评估科技的能力,有助于实验室内部素质的提升;实验室周边技术水准会影响实验室内部的技术水平;优秀的实验室会引入比较严格的外部衡量机制,以提升实验室内部的素质。

5.教育训练。成员教育训练的设计,有助于实验室知识的取得与积累;教育训练的设计,可以作为实验室内部知识积累的媒介。

6.知识管理系统。外显知识积累的情形大多停留在实验室规章、管理标准程序和报告文件规格的层次;知识经验通过技术化文件、实验成果文件的方式,有助于知识在外化过程中的积累与扩散;实验室知识库的技术文件管理,可以显著缩短成员的学习时间,帮助成员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下一个阶段。

(三)团队组成

1.团队成员技术背景。实验室成员的组成会影响实验室的知识流通;实验室成员的共同背景程度比较高时,有助于实验室分享内隐知识。

2.团队成员态度。表现优秀的实验室领导者倾向于选择具有积极学习态度和意愿者;新进成员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及意愿时,有助于实验室成员对知识创造的动机;知识创造型的成员有助于组织内部知识的流通;有学习能力的实验室成员和营造共同讨论的气氛有助于产生创造性摩擦。

3.团队组成方式。实验室定位倾向于解决跨领域问题时,除了专业能力外,遴选新进成员应该注重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不同的知识背景;实验室定位倾向于基础研究时,遴选新进成员应该注重其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需要在特定知识范围内有扎实的基础,组成团队后,应该以团队内小组轮流的方式,指派资深实验室成员指导不同目标导向的小组,以激发团队内的创新气氛。实验室组织结构在层级结构下,应该强调按照技术领域的项目编组,而项目编组的重要性要优于层级结构。

4.团队沟通合作。通过团队沟通合作,有助于实验室知识在转换过程中的扩散与积累;实验室的跨层次知识扩展,有助于实验室内部知识库的知识累积与创造;知识经验通过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有助于知识经验在结合过程中的创造。

(四)研究领域特性

1.研究属性与知识扩展模式的关系。强调特定知识范围的前瞻性研究,实验室对外跨层次知识扩展倾向于采取技术移转的方式;强调解决跨领域的实际问题,实验室跨层次知识扩展倾向于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学术导向”与“任务导向”的工作特性差异会影响实验室的组织运作方式,当实验室需要与产业界有频繁的互动时,任务编组的组织形态较为常见。

2.领域特性与技术知识内涵的关系。不同领域的知识内隐程度会有所不同。例如生物医学领域的实验室技术知识内隐程度高、技术知识标准化程度低,技术知识比较重视深度,需要比较丰富的知识涵养;工程技术领域的实验室技术知识的标准化程度与模块化程度较高、技术知识比较重视广度,相对而言,技术知识的内隐化程度较低。

3.跨领域研究成功因素。对于跨领域整合的实验室来说,要促进并且确保团队合作的品质是第一要务。要做到这一点,要从成员知识技能、实体科技系统、管理系统与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整体配套等方面实现整合。其中画龙点睛的部分,就是组织文化以及价值观。跨领域整合的实验室要能够成功,其价值观必须相当重视“人”的价值。因为对“人”的重视,因此必须要在组织架构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上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能够促进成员以组织大目标为前提贡献所能。

二、高校优秀实验室持续创新的策略和途径

(一)保持优良的传统与学风

1.强烈的内在求知动机是促使实验室成员坚持不懈、持续创新的动力。当实验室成员觉得实验任务是有趣的、值得投入、令人兴奋或是具有挑战性,就能激发创造力的产生。

2.求实与批判精神是实验室持续创造、维持优秀的基本价值观;而鼓励自由、民主的讨论与交流,则是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在一个实验室中,求实与批判精神不但是成员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更是维系整个领域接受创新、向前推动的重要因素。将这种精神内化为核心价值观,可以使实验室全体成员更容易取得认可,创造力成果更容易被接受,进而吸纳成为领域知识的一部分。批判必须以自由民主的讨论机制作为前提,否则,只有批评和批判,创新的火苗就有可能会熄灭。组织的创新能力,往往与“垂直权力距离”成反比;换言之,打造一个真正“去垂直权力距离”的组织平台,是孕育创新的重要前提。当“说出自己的新见解”和“对任何人的观点都可以进行讨论与评断”成为一种组织习惯的时候,创新便能在无意中源源不断地产生,组织的创新能力便可以不断地获得滋养。

3.非正式交流活动不但可以增进实验室成员感情、内化核心价值观,对于创意的启发也会有所帮助。实验室的生活原本就时时充满挑战,密集的脑力活动也需要适当的放松,因此,除了正式的学术讨论之外,往往也会形成一些非正式的交流空间,比如出游、集体锻炼等活动,这些活动原本的出发点是用来增进成员间的情谊,或缓和紧张的生活,但往往通过轻松的互动,实验室的核心价值会在成员间轻易地传递;有些时候,通过与人交谈而得到的灵感,还可以促成某些创新的发生。

4.鼓励成员动手做并容忍他们的失败,是实验室创新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实验室内部知识管理的创新活动主要来自四个方面:超越认知与职能障碍的整合性问题解决方式、新方法与新工具的执行与采用、实验与试验、从外部知识源汲取新知识。其中,实验和试验是两项主要激发学习的活动。不论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实验性的观念都可以创造未来;只有能够“无畏地支持异端学说”,和主流科技或观念相抗衡时,新观念才有可能被实践。组织应该容忍甚至鼓励“智能型失败”的发生,所谓“智能型失败”也就是从失败中学习、创造出向前的动力。

5.综合运用教学与研究,可使实验室持续进行创新。如果能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将领域知识以最可接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学习的效果,使产生创新的过程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实验资源的充足与否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环境的好坏,进而影响创造力的发生。

(二)积极开拓与经营研究领域

1.优秀实验室往往倾向于采取选聘学术或学科带头人的方式进行新兴研究领域的开拓。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比较接近学术权力核心,所占有的资源相对丰富。实验室如果利用“挖墙脚”的方式,把具有未来发展潜力、已建立一定研究优势的学术或学科带头人选聘进来,利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基础、资源、人才加以辅助,便可以在新兴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为保持创新的弹性,优秀实验室往往采取“发散”“收敛”交替的策略搜寻、经营研究领域。在尊重各成员研究方向的前提下,确定选题的范围,让全体研究具有一致的方向,可以确保研究成效的如期展现。

3.优秀实验室研究领域的经营具有路径相依性。技术创新的好坏有其历史与路径相依性,即如果实验室原先就有这项相关技术的投资,则该实验室吸收外界的技术信息后,比较容易达成实验室的内部创新。

(三)仔细选择与细心培育人才

1.优秀实验室倾向自行培育领导者,以便贯彻实验室的价值观与核心能力,但会采取“外放”策略增加他们的历练与能力。在找寻优秀实验室成功的关键因素时,可以发现领导者在关键时刻所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真正造就“优秀”的原因在于领导者具有谦虚的个性和对专业的坚持,而实验室自行培养的领导者能将组织的核心价值观顺利推展与传承下去。

2.广纳贤才是增加实验室创新能力的好方法。输入和吸收外部科技知识是组织创新活动中重要的一项活动,而知识,特别是内隐性知识,常常是植根于人才。而学术无界,科学是唯一交谈的语言,因此,打破藩篱求人才是实验室创新发展的一项良策。

3.尊重每个成员都具有的创造潜能与兴趣、启发其独立研究的能力,是优秀实验室培育优质人才的重点。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因为个人的工作动机、研究领域和创造力相关技能等因素会有所差异,可能造成对于创造力成果大小的影响。因此,如果能够尊重每个成员的兴趣,让成员自主发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将能够培育出优质的人才。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体制性因素;作用机理

一、引言

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简称SKL)是国家为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而采取的通过国家重点投资及分级分类管理的部级科研基地,是国家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的平台。深入分析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作用机理,是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举措。

与自主创新相关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技术创新的考察。如Arrow[1]首次提出了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将技术创新作为资本积累的副产品,认为知识的外溢导致整个经济生产率的提高;Uzawa[2]设计了两部门模型,假定经济中存在人力资本生产部门通过促进生产部门的技术创新来间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将外生技术进步内生化;Grossman[3]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主体有意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渊源,技术知识的增长源于单独的研究开发(R&D)部门。自主创新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国外大都以集成创新、区域及国家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如Rothwell[4]研究发现整合科学创新政策和产业创新政策为一体的集成创新政策能带来有效的创新效果;Lundvall[5]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与运作,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些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它们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过程中相互作用;Nelson[6]在研究美国崛起的基础上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Furman[7]提出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概念并指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国家公用的创新基础设施、特定集群的创新环境和二者的联系质量这三个要素。国内研究主要从自主创新的内涵分析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开展。陈劲[8]认为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杨德林[9]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傅家骥[10]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依靠自身能力推动创新后续环节,完成技术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贾蔚文[11]指出创新是既包括研究开发又包括研究开发成果的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全过程,并总结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应用。另一部分学者则分析了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魏江[12]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R&D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五要素构成;王一鸣[13]指出政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能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徐大可[14]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知识积累、技术学习和R&D活动三个方面;石艳霞[15]提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生态因子,包括“刺激因子”、“激励因子”、“维持因子”和“保障因子”;黄攸立[1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发人员的个人自主创新能力、领导的个人能力、企业对自主创新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强度、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管理能力、企业的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转换能力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6个关键维度。国内外研究多以企业、区域或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危怀安[17-19]分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政府主要行使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和经费支持三种职能,继而首次提出了从微观(科研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及其团队作用机制)、中观(实验室组织结构作用机制)和宏观(体制性作用机制)三个层面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并从微观层面研究发现科研团队能通过选择机制、学习机制、研发机制和更新机制作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演化过程;张琦[20]研究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创新管理能力构成;杨晓秋[21]研究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级管理体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吴根[22]指出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整体水平需要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性布局和宏观管理部门的调控能力;易高峰[23]定性地提出了要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以促进其发展。

尽管现有文献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主要集中于微观和中观层面,对宏观管理体制和创新环境等体制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是如何排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又是如何作用并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罗纳德·科斯[24]指出,制度结构以及制度变迁是影响创新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合理安排。因而上述问题的解决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二、体制性影响因素的确定与调查问卷的总体分析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体制性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1)实验室的宏观管理体制,即科技部宏观管理与指导、职能部门行政主管、依托单位具体负责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2)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机制;(3)实验室所处的国内创新环境;(4)实验室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根据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的规定,结合文献研究成果,设计了包括2个一级因素、5个二级因素、25个三级因素的三级量表。

结合三级量表设计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要求受试人员对三级因素的重要性按5分制打分,并对二级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以期依据受试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因素是否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判断和评估。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正在运行的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1份。从受试人员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主体(即81.40%);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占主体(即30-59岁的占91.37%);从学位结构来看,拥有博士学位的占主体(即89.22%);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的占主体(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占22.10%,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占73.58%);从岗位结构来看,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占25.34%,专门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占55.80%,同时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占14.56%,从事专职行政管理的占2.70%,从事实验技术服务的占1.62%; 从学科结构来看,化学领域占15.90%、数理领域占8.63%、地学领域占8.36%、生命领域占33.42%、信息领域占7.55%、材料领域占9.70%、工程领域占16.44%。可见,本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同时,被调查人员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确保了本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真实性、代表性和权威性。

三、体制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一)三级影响因素的隶属度分析

模糊数学认为,元素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称之为隶属度[25]。据此,可以把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影响因素集合视为一个模糊集合X,把每个三级影响因素视为一个元素Xi,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隶属度分析。假设在第i个影响因素指标Xi上,专家选择的总得分为Fi,fij为专家j对影响因素Xi重要性的得分,共有N份有效问卷,则三级因素的隶属度为:

ri= = i=1,2,…,25

如果ri很大,表明该影响因素属于模糊集合X的程度很大,即该三级因素Xi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创新能力演化很重要,有必要保留它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影响因素体系中的一个正式影响因素,反之,该因素则有必要予以删除。通过对回收的371份有效问卷的统计与整理,得到了理论初选的25个三级影响因素的隶属度(见表1)。删除隶属度小于60%的11个影响因素,保留了其中14个影响因素,并可按照隶属度大小对其重要性程度排序。

(二)二级影响因素的秩和检验

对二级影响因素的调查为序列尺度(即重要性程度),由于变量是以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的,故可采用SPSS中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来判断哪些二级因素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影响程度更大。由于渐进显著性(Asymp.Sig.)为0.000

(三)体制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通过对三级影响因素的隶属度分析,可将隶属度较小的影响因素删除,得到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并依据隶属度大小对其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即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的战略导向和对实验室的评估规则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最主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科技部对实验室长期发展的引导工作以及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著名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主管部门与依托单位对实验室的经费、政策支持以及后勤保障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较低。

四、体制性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如果把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演化看成一个动态系统,那么国内创新环境起着激励约束作用,科技部宏观管理是引导支持系统,对外交流与合作发挥协同创新作用,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和依托单位的具体管理则起到后勤给养的保障支撑作用。

(一)国内创新环境:激励约束机制

国内创新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自主创新的适宜土壤。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及对实验室科学的评估机制可激活创新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创新要素间的互动和优势集成,起到激励约束作用。

国际上对“创新型国家”的较统一的标准是R&D经费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我国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作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确定了在2020前后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一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争取R&D经费、提高本实验室核心竞争力的利益追求,其创新热情将被激发;另一方面,伴随战略导向提出的是大量配套政策的出台,包括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教育科普、统筹协调等10个方面的大量政策措施将有力推动现有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政府政策、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社会文化氛围等的改善,有效约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动力与社会创新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源要素不断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来,促使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SKL评估规则对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也起到重要的激励约束作用。科学的评估规则将带来符合利益偏好的激励。现阶段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规则与指标体系设“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三个一级评估指标,特别是“研究水平与贡献”占50%的评估权重,明确要求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战略目标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突出代表性成果;对于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将增加运行补助费,连续两次评为“优秀”的实验室可以申请免评估一次,而评估结果为“较差”的实验室则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这将促使实验室将自身发展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关注具有重大创新性的前沿项目,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即便被评为“优秀”也仅仅只是增加运行补助费和获得“免评”的机会,激励水平较低,激励作用有限。要建立起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评估规则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可考虑加大原始性创新项目、学科交叉项目、非共识项目成果在评估指标中的权重;同时改革激励办法,对评估为“优秀”的实验室加大支持力度,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团队的组建、研究平台的搭建提供更好的条件。这样,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推动、新的社会环境和评估机制就能构成三位一体的空间,形成“导向——创新——激励——再创新”的良性可持续运行局面。

(二)科技部宏观管理:引导支持机制

科技部作为宏观管理部门负责总体规划和全面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科技部制定发展方针、编制发展规划、提出专项经费建议的“外部拉力”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依靠研究成果来获得更多经费的“内在推力”构成合力,是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动力源,驱动实验室自主创新的步伐不断前进。

科技部站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高度为实验室确立发展方向,具有更宽阔的国际视野,能构建有效支撑科技宏观决策、具有国际水平的发展战略。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方针和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机制,以避免“外部拉力”过大、过小或过偏,失去动力作用。

同时,科技部提出专项经费建议时应针对自主创新项目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坚持给予持续、稳定的资助,使科研人员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围绕自己的想法自由探索,从而实现重大自主创新。反之则会使“内在推力”的方向指偏,将研究推往短期化、浅薄化。同时,有必要建立专项经费监管机构。目前科技部正在筹建科技经费监管中心,以加强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监管,逐步建立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和评价制度,这也将增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动力。

(三)对外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交叉化、复杂化趋势,创新研究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建立起协同创新机制,促使不同创新领域、不同创新环节之间的耦合。尤其是与具有国际一流创新水平主体的交流与合作能准确把握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脉络,形成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模式。本次调查显示,国外著名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提高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协同创新对象。

国外著名的科研机构创造出了多项出色的基础研究成果。如美国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是新能源、技术和材料发展的先锋;德国的赫尔姆霍尔茨研究中心在与国家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宇航等基础研究及高技术研究领域成果卓著;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则抢占了高能物理基础研究的前沿[26]。与国外一流的科研机构交流、合作能使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快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国际合作基地,健全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促使各国创新要素按照协同创新方式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协同给养,将产生一个在结构、功能等方面远远超越于原有各组织系统的新的生命体系统,实现协同效应,即所谓的1+1>2的效应。

(四)主管部门与依托单位的管理:保障支撑机制

主管部门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指导和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依托单位则是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具体负责单位。一般而言,自主创新进展缓慢往往就在于创新的动力不足和运行过程的断裂,而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在实施行政管理和具体管理时,落实配套经费、给予政策倾斜和后勤支撑则能有效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稳运行。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经费开支主要包括建设费、运行费(包括日常运行维护费和对外开放共享费)、仪器设备更新费和科研课题经费。其中,国家专项拨款是建设和运行费投入的主渠道;主管部门、依托单位提供的配套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则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的重要经费投入渠道[27]。其中,建设费主要用于先进仪器设备及必要软件等的购置;国家运行补助费和主管部门、依托单位的运行费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主管部门、依托单位的配套经费难以落实将会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活动。一方面,实验室只能依靠争取竞争性项目经费维持生存和发展,很难开展高水平的开放课题和自选项目的创新研究。另一方面,经费缺乏的实验室无法对仪器设备进行及时更新维护,也缺乏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的资本,继而影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将严重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

依托单位给予政策倾斜和后勤保障能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稳固的后方。不论是基本的水、电、科研和居住用房,还是提供科研资料、信息设备等配套条件,亦或是解决人才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家属安排、职位晋升、奖励发放等问题,都能使科研人员静心致力于科研活动,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Kenneth J. Arrow.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s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155-173.

[2] Hirofumi Uzawa. 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5,(6):18-31.

[3] Grossman, G.M. 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1.

[4] Rothwell.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00s[J].R&D Management,1992,22(3):221-239.

[5] Bengt-Ake Lundvall.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1992.

[6] N·Nelson.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M].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7] Jeffrey L. Furman, Michael E. Porter, Scott Stern.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2002,31(6):899-933.

[8] 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15(2):31-34.

[9] 杨德林,陈春宝.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成长[J].中国软科学,1997,(8):107-112.

[10]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1] 贾蔚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1999,(2):50-52,65.

[12] 魏江,寒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研管理,1998,19(6):12-17.

[13]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14,32.

[14] 徐大可,陈劲.后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17-22.

[15] 石艳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生态因子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5):110-112.

[16] 黄攸立,吴犇,叶长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子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1):24-29.

[17] 危怀安,徐晓林,刘燕美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的政府职能[J].中国行政管理,2005,(2):29-31.

[18] 危怀安,杜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的新近进展[J].学术论坛,2009,32(5):176-179.

[19] 危怀安,胡艳辉.自主创新能力演化中的科研团队作用机理——基于SKL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2,30(1):94-101.

[20] 张琦,万君康,庄 越.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及其运行绩效的内涵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5,18(01):15-17,53.

[21] 杨晓秋,刘燕美,吴根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管理篇[J].中国基础科学,2006,(2),43-47.

[22] 吴根,陈实.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4-8.

[23] 易高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与思考:1984-2008[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4):35-38.

[24]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陈郁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25] 梁保松.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007-02

1 概述

现如今,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办学质量得要求越来越高。而实验教学是各高校本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对实验室的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用手工来记录信息。大量的数据不利于保存,也不利于信息的快速查询,工作效率极为低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的运行和使用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观念影响深厚。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学礼、学道、学诗、学易是非常重要的。纲常理论、典章制度被看做是重要的知识,而自然科学技术往往被轻视为雕虫小技。长期以来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人们过多的看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地位同样重要的实践教学。实验技术师资队伍人员相对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也是处于“辅助”的地位。要改变这种观念还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努力过程。

2)各实验室利用信息化程度不同。高校实验室教学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各实验室对信息化理解比较片面,导致各实验室并没有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部分实验室仅对实验室设备实现了信息化的统计和管理,而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利用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3)实验室规模小,重复建设多。高校实验室专业性强,分割过细过小,各实验室之间没有统一的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同时以学科、课程设置的实验室专业跨度小。由于开设的实验针对性较强,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少,同时实践课程学时较少,实验室仪器设备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人、才、物的极大浪费。

3 实验室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如今,高等教育信息化已被纳入国家重点工程。教育部高校非物理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师生交流的平台,加强现代化教学信息管理,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的需要。”因此,对于实验室的发展趋势,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方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验室也不例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MS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快速数据处理技术来对实验室进行全方位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LMS一开始,功能仅限于完成数据的存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LMS不但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还可以提供一些管理功能,甚至进行互联网远距离的访问和浏览。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方便管理员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大幅度节约实验室的管理成本。

2)实验室开放

应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设备、仪器的网络化管理,对于实验室的各科实验,同样可以采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实验室开放时间上的预约,可以充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增加学生进实验室实验的机会。

此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的实验。或是自己设立题目,成立讨论小组,实施一些创新型的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方面

在实验教学方面,利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实验远程教学”。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便于对每次试验内容的掌握。另外,随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虚拟实验仪器和虚拟实验室将慢慢被普遍采用。进入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针对某些实验内容在网络平台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结果,以大大减小试验设备的损耗和资源的浪费。

4 信息化条件下实验室发展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首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一切重要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实验室又是完成各种创新型实验的重要阵地。一个完善的,开放的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将实验室向学生全方位开放,自如的使用各种实验设备,完成各种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验。这是能够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实验室共享的第一步。

其次需要改革考试方案。目前,之所以从老师到学生都不注重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主要是由于实验课程教学和实验成绩并没有和教学成果,考试成绩挂钩。所以我们需要改革考试方案,将实验课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将实验课成绩同时也纳入学生的考试成绩。此外,对于一些动手性较强的课程,例如计算机基础和一些语言类的课程等。应该将原来的书面考试改革为上机考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对一些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

第三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在实验室开放共享的过程中,国外很多高校都利用实验室培养创新型人才。各高校不仅提供各种验证性实验,还建设了大量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譬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跨学科研究计划、本科生科研计划等各种机制。跨学科研究计划主要是让各专业的学生突破专业的限制,多专业共同研究某个项目,从不同的角度综合解决某个问题。他们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学生能够和各专业学生建立联系,根据兴趣开展某个潜在专业方向的研究,直面真实世界的某个问题等等。相比较而言,在实验教学这一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学习。

5 总结

实验室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面对21世纪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国家目前正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创新型和开拓型应用人才。那么实验室正是完成这样一个目标的重要阵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创新。以期最大限度的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安顺科技.服务高校[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02):79.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7篇

引言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实验室是公司专门负责创新工作的研发机构,它主要由具有丰富研发经验的科技人才组成。研究实验室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创新发展,以基础科学原理的探索为己任,增强企业的科研实力,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与营销、生产和专利等部门保持紧密协作。这种科研创新机构加强了企业科学知识和研发经验的积累,增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同时,它有利于企业降低外购科研成果的风险,提升企业利用外部科技成果,发掘其商业潜力的效率。研究实验室在企业整个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同时,也提升了美国整体工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分析和研究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在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于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实验室内部人员的协作

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内部人员的协作主要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纵向协作指实验室科研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师等辅助研发人员在具体研发项目中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研发成功的几率。

在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实验室内部成员履行的主要纵向协作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科研专家根据已有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发现,或者依据营销、工程和专利等部门提供的最新信息,以及从外部科研机构和竞争者研发动向中获取的情报,产生出最新的研发构想;二是科研专家在工程技术人员配合下,设计开发新产品原型;三是将产品原型在研究实验室中的小型试验工厂进行试生产,以事先掌握和解决产品在大规模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技术创新经济学者波尔斯玛?凯斯通过对通用电气和飞利浦公司研究实验室具体运作的比较,论述了实验室内部不同职能人员在具体研发项目中的协作制度,这种纵向协作的有效性可以极大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成功的可能性。[1]

横向协作主要指实验室科研专家之间,以及不同研发项目组之间的沟通交流。德国等欧洲国家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机构,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实验室科学家多是单独或组成与外部隔离的研发任务组,进行保密性的科研活动,科研专家之间不能随意就研发动向和相关信息进行交流。而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则与之不同,引导和鼓励科研专家,进行多样化和自由的沟通交流,实现最新科学知识和科学发现在实验室内的传播,提升实验室人员的工作技能和效率,促进新构想的产生。例如,通过这种横向协作,实验室科学家、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文?朗缪尔利用对真空管和热传导的研发经验,为柯立芝项目组X-射线设备的成功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绝缘材料组对化学材料的研发经验,又可以给其他项目组带来很大帮助和启发。这种横向沟通交流,有利于“灵感突现”,可以产生更多具有商业潜力的新构想和新思路。

二、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研究实验室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研究实验室专门从事企业研发创新工作

和通用电气公司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的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说,企业需要创造一种创新型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变革是一种常规而不是例外,是一种机会而不是威胁。创新是这种组织的态度和实践,创新型企业组织的领导高层要使整个组织富有创新的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企业组织关系予以重新安排,已有的层级组织还会继续存在,创新型组织只是在原有正式组织框架之外构建一个新的神经系统。[2]

创新型组织认识到,保持企业日常运营和创造新事物都是艰巨的任务,但这两项工作都必须去做,创新型组织需要专门设立创造新事物的独立机构。[2] 此外,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联系愈发紧密,“通用电气公司高层领导和科技专家明显意识到公司创新活动缺少什么。工程技术以应用科学为基础,而科学知识是工程技术发展最重要的原材料。没有科研工作对最新科学知识的供给,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3] 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研究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实验室就成为这种专门从事创造新事物的研发机构。

研究实验室既要肩负研发工作,又要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合作。它不仅要关心研发,还要关心生产、财务和市场营销,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给予及时有效的配合。[2] 内森?罗森伯格在《探索黑箱》中指出,“在商业上应用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一定的社会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4] 这就是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和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合作所起的作用。

(二)研究实验室在企业创新活动中与其他部门的协作

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研究实验室和其他部门的协作主要包括与工程实验室、专利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等部门的协作。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和专利等主要职能机构的紧密协作,是企业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通用电气公司创新管理的这种协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实验室和公司各工程实验室的协作是产品和技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5] 工程实验室协助研究实验室将新产品设计完善,以适应工厂的高效生产。工程实验室及时向研究实验室反馈新产品制造方面的技术问题,或提出某些需要高等科学知识指导的技术服务需求,求助研究实验室制造某些高精密的部件和仪器等。研究实验室设立了研发管理工程师职位,专门负责研究实验室和公司各工程部门的协调工作。

第二,研究实验室和公司专利部门紧密协作,可以满足公司专利事务对科研专家的需求,可以及时将实验室的研发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协助公司建立起专利壁垒和专利优势,在研究人员的科研进程中,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阶段性成果等。实验室首席领导者威利斯?惠特尼要求科研人员定期提交研发报告,梳理筛选有申请专利价值的项目材料送给专利部门。专利部门也会派遣人员到研究实验室,跟踪科研人员的研发活动,阅读研究报告,现场考察研究工作,寻找具有专利申请可能性和商业潜力的项目。

第三,研究实验室和生产部门的协作可以保证新产品尽快投入高效的大规模生产,生产部门也能根据研究实验室推出的新产品特征,及时迅速地对生产设施设备和生产方法进行调整。科研专家还时常在研究实验室中培训一部分来自工厂内及其工程实验室的员工,将他们分派到各工厂工程实验室或生产作业中,传播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这样既增加了工厂员工的科学知识,增强了工作技能,又有利于新产品生产和新技术应用由研究实验室向生产部门的顺利转移。

第四,研发和营销部门的协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创新成功的几率。在这方面,通用电气公司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公司营销人员从创新过程的研发阶段就参与其中,向实验室具体研发项目组及时反馈必要的市场信息,或随时向实验室提供市场的发展动态报告,使实验室掌握研发方向,把握住新的创新机会。研究实验室和营销部门的协作正是科技研发和市场需求的有力结合。

综上所述,研究实验室与工程和生产部门的协作,促进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效生产的新产品、新材料,或最新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法,为工程和生产人员提供科学知识的指导,提高其工作技能和效率。研究实验室和专利部门的协作,有利于公司为新技术和新产品及时获取专利保护,在科研中发现具有商业潜力的项目,为公司各类专利事务提供咨询服务和科技支持。研究实验室和营销部门的协作,使研发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推进公司的创新发展战略。在符合企业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实验室通过这些多重协作机制提升创新成功的概率,促进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范围的拓展。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和各部门的有效协作,是公司基于科技进步,拓展已有业务,并不断创新进入新业务领域,保持长期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三、研究实验室和公司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

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联系主要包括和学术团体、专业协会、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的联系,以及通过实验室的情报部门,对国内外同行业和相关行业企业研发动态的关注等。这些联系既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以应用为导向的研发环境中,始终保持对基础科学现象的研究与探索精神,也可以不断增加科研人员的科学知识,增强科研能力。实验室科研专家可以在参与学术活动中获取学术界的认可和殊荣,实现自身在学术上的事业追求,以此不断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科研专家的学术贡献也提高了公司在美国经济社会各界的声誉,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加入公司。此外,对外部科研机构和竞争企业的情报搜集,可以使实验室根据最新信息把握研发创新机会,保证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研究实验室的科研专家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和学术会议,和国内外大学甚至竞争企业的科研专家沟通交流。例如,实验室科学家惠特尼就是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的成员,并于1909年担任美国化学学会(ACS)主席。朗缪尔也曾于1928年担任美国化学学会的主席。实验室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艾尔伯特?赫尔曾任美国物理学会(APS)主席。[6] 朗缪尔还经常参加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等学术团体组织的会议。[7] 1932年,由于在表面化学现象的研究贡献,朗缪尔成为美国第一位来自工业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1934年,他获得富兰克林奖章,并于194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席。惠特尼也曾因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在1931年获得富兰克林奖章。因为对电力科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对科研事业功绩卓著的激励和领导工作,他于1934年获得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颁发的爱迪生奖章。[8]

从另一种联系方式和对象来看,在提出创建研究实验室的提议时,公司发明家伊莱休?汤姆生就建议要在研究实验室内设立一个信息搜集和管理机构,该机构要通过各种途径从公司外部搜集具有建设性意义,能激发最新研发构想的各类相关信息。[6]据此,研究实验室成立后,设立并逐渐扩充实验室图书馆,收集公司业务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研发报告,并通过专业情报人员从外界获取最新最前沿的科研动向和信息资料。

对国内外西屋电气和西门子电气等竞争企业研发动态的关注,有利于及时获取市场发展动向的信息和最新的研发机会,努力使公司在科研实力上保持竞争优势。和美国政府相关部门的研发机构、国内外大学实验室和独立科研机构的联系,既有利于获取最新的研发成果、掌握科技前沿信息、获取外部专利、把握科研机会,又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公共形象,塑造通用电气公司代表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企业形象,为公司发展创造公共环境,也使公司对全世界科技精英更具吸引力。另外,公司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加上和美国政府研发机构的合作经验,有利于公司在政府合作研发项目中,获得优先合作机会和项目支持,同时,也可以提升公司在美国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获取更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四、对我国企业创新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通用电气公司的创新管理、研究实验室的运作、研究实验室对公司科技创新发展的系统性推动作用以及对美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贡献的分析,可以归纳几点对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启示。

(一)完善的企业创新管理制度的构建

建立起完善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是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保证长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同通用电气公司一样,美国多数企业都把科技创新看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纷纷设立专门从事研发的创新机构,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在企业管理高层的引导与协调下,有效组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活动。

借鉴通用电气公司的经验,我国企业的研发机构要大力加强实验室内部科研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协作,提升研发效率。要加强科研专家之间的横向交流,使新知识和新方法在实验室内广泛传播,创新研发理念。要大力激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提出的新设想积极论证,并进行实验,对创议者给予相应的奖励。

还需强调的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不仅在于科研本身,还包括新产品推广等多重因素。因此,除了要建立科研机构内部高效的沟通协作制度外,企业对科技创新进行组织管理的重点还包括研发、营销、生产和专利事务等部门的有效协作,这在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和公司各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中有明显的体现。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对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国企业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构建富有灵活性、进取性和创新性的组织管理机制,系统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整合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力量与各类优势资源,达到整体上的优化配置。特别是要将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科技研发、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以及生产设施设备合理布局结合,推动企业的长期创新发展。

(二)企业科研创新机构和外部环境的紧密协作

首先,如前所述,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与外部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实验室有些科学家还在学术机构中担任要职。实验室科研专家甚至与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科研专家保持一定的沟通联系,以了解最新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我国企业也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与外界进行科技交流,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科研信息,掌握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把握住每一个创新发展时机。

其次,随着产品和服务技术复杂性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成功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越来越大。企业与外部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成为企业分担风险、分享信息的有效途径。

再次,因为我国多数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稀缺,研发能力不足,因此,企业和外部学术团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结成研发和科技创新联盟,有效利用高等院校等外部科研机构的研发资源,也是企业成功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最后,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研发力量相对分散。由于行业竞争等原因,国内企业习惯于各自独立研究,即各自为战,这种状况亟需改变。通用电气公司的科技人员经常在学术团体内和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科研专家进行沟通交流,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企业相互之间要尽量通过建立某种形式的科技联盟,使分散于各个企业的科技资源加以重新整合,优势互补,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成功的几率。通过合作研究和联合开发,不但可以增强各企业的研发力量,避免重复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效率,还能共享创新成果,从整体上提高行业领域的科技水平,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有效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通用电气公司既制定了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又与政府、高校合作培养科技人才。我国同样要加强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界对科技人才的合作培养,激励科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国科技人才长期较为匮乏,科技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对科技人才利用效率不高,科技人员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人才不足。此外,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现行教育体制整体来看仍然偏向应试教育,不易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发展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政府需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高校和创新型企业间对人才培养和发挥人才效用的良性互动。

除了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外,要利用多种途径提升企业现有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在企业中形成一整套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科技人才以科研成果入股,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在美国科学家把为工业发展做出贡献视为科研工作主要职责之一,而且绝大部分从事研发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受雇于美国私人企业,科技人才成为工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四)发挥大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从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大型企业一直是创新的主体。通用电气公司等创新型大企业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力量,推动企业自身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与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在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大型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能够提供更多的经费吸引科技人才投身于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在推进创新过程中,大型企业可以购买大量精良的研发设备,吸引和聚集多领域的科研专家,利用自己庞大的生产规模和销售网络及时迅速地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而且,大型企业比中小企业更有能力承担创新风险。

目前,在我国大型企业中,自主研发创新效率不高,大型企业在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必须深化体制改革,通过政策倾斜、法律保护和市场培育等引导和激励措施,真正使大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建立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与风险制约机制。促进大型企业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机构,尽快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大企业。

从美国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整个20世纪,正是由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建立鼓励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企业科技创新才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多数企业科技创新长时期没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企业则因政府投入或与政府合作研发机会太少,本身又因风险等因素而对研发投入缺乏兴趣,很难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要确立我国企业在研发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建立鼓励企业从事研发的政策体系。通过深化企业改革,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和技术创新。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鼓励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对于企业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政府要大力支持,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推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

结 论

高科技企业要保持长期发展,就需要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创新是有风险的,降低风险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基础科学原理的研究,探索更深层的科学现象,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6]拥有高水平、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的研究实验室,对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研究实验室使科技进步内化为企业成长的驱动力,成为企业长期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7]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科研型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F27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035-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省级立项课题“高校实验室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JXJG-06-74-5)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蔡久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自动控制。(江西 南昌 330038)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2007年又制定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进一步作了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和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并与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协同运作,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部署。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应对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战略选择,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的科研型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也是高校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研型实验室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一、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和方式

(一)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目前,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产学研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承担部级、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积极性, 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合作更加务实, 更加贴近实际,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科技进步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两条平行线,缺乏广泛的交汇点。一方面,很多企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甚至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很多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应用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先进的学术和技术价值,注重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却往往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呈现出由浅而深的发展,但是受到部门所有、行业隶属、行政体制不一致的束缚,资源整合难以通盘考虑,研发人员分属各自独立的科研团队,各方着重点有别,缺乏整体思考,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研发成果不愿与人分享, 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

具体地说,目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还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方面是双方在合作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 对高校科技开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开发项目, 不愿为长线项目投资,承担风险,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二是高校科研院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往往对科技成果价值期望过高, 对已完成的科技成果, 高校更愿意直接转让( 卖) , 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后续技术服务不到位。第二方面是需求与供给脱节影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成果虽多,相当一部部分对市场关注不够,是以论文为导向的知识性成果,仅是试验室的成果,通过的只是鉴定或小试,尚未产业化, 其科研成果多数有学术、技术价值,不能满足企业研发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需求而无市场推广前景,有待完善和配套。第三方面是企业投入少。一是企业无合作研发专项经费。 二是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情况的原因, 对技术投入太少。经费问题制约着新项目的科研、开发、培育和转化, 使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

总体上说,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内涵过狭,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互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更多是在短期性、交易性层面上的合作,而长期性、创新性、制度性的合作,还“微乎其微”,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研发人员缺乏信息互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不理想,。

(三)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要重视合作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合作机制,不断出新思路,不断有新成果。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基点在于联合,重点在于开发。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是一项重大的、长期的系统战略工程,需要严密规划、统筹协调和系统管理实施的。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各国产学合作的下列7类一般方式实施:

1.一般性研究支持。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界以捐款、成立基金、捐赠设备与其他研究设施等方式,协助大学进行各项研究。一般而言,企业界并不期望通过提供支持而获取任何直接的实质性利益。采取这种方式,企业多数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2.非正式的合作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企业界就个别课题建立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关系,研究人员常常以个人身份且多数利用业务时间参与合作。这类合作在OECD的成员国中愈来愈普遍,而且合作成果也相当好,制药、航空与环境科技等领域采取这种形式较多。

3.契约型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为了减轻研发经费的负担,将部分研发活动委托大学进行,以契约方式和大学进行特定项目的合作研究。这种正式合同方式建立的产学合作,可以动用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有助于获得目标明确的成果。

4.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与企业界进行知识与人员的合作交流,如大学教授担任企业的顾问,为企业的研发计划或技术瓶颈提供咨询意见,通过合作计划,企业对大学的课程设计及研究计划提供建议等。采用这种产学合作方式,可以使双方的研发更具效率。

5.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政府编制专项预算,资助企业和大学共同进行研发,特别是鼓励资金较不充裕且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参与。这种合作的目的主要在强化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网络关系,使企业界能更有效利用大学的研究资源,并让大学的研究更具经济性特征。

6.研发联盟。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各国政府针对特殊领域的大型研发计划提供资金补助,由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组成研发团队共同合作申请赞助。这种合作方式,旨在强化本国产业在新兴科技领域方面的竞争力。

7.共同研究中心。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在大学中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对中心的研究方向也具有发言权。目前,这种方式是OECD成员国促进产学合作的主要策略。

一项合作的具体模式的产生是由具体的信息环境和双方的博弈规则决定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模式。在现阶段,我国各个企业所具有的实力、条件各不相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合作模式。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

(一)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高校科研型实验室应该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和地方,突破制约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管理体制的樊篱,通过建立体现高效、实现共赢的结合机制建设科研型实验室。

1.依托企业建设科研型实验室为总体思路。在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都是依托学科而建立,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到位、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实践证明,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作用,推动科研型实验室做大做强,应是各高校建设科研型实验室的总体思路。

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要出色地履行社会功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展职能,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环境的诸多变化,通过与企业结合,拓宽职能范围,在自觉地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时代使命的同时,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和特色,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建设处于领先水平科研型实验室。

2.以企业需求带动科研型实验室发展。科研型实验室的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以企业需求带动实验室发展,可克服实验室学科面窄、资源不充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改善学科交叉缺乏状况,拓宽了实验室功能,实现了人员、物力的优化配置。随着企业对科技创新需求,科研型实验室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向新学科方向不断扩展,在学科不断发展的同时,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也会同步发展起来。同时,利用与企业合作进行创收,解决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3.以企业重大项目支持科研型实验室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依靠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积极争取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在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的推动下,使实验条件不断完善和升级,实验室基本建设得到大的发展,形成创新学科、重大科研项目与实验室科研平台三个方面的相互推动。由于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大多是科学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可提高实验室整体科研条件和学科发展水平,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重大科研开发项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科研型实验室也能以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室建设。

4.以人才互补的模式实施科研型实验室人才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才的创新价值,实施人才互补战略。可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可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倡导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促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顶尖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对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包括顶尖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双方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如企业和科研型实验室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管理模式

1.高等学校是科研型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高等学校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编制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将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支持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在实验室、院系(所)和企业间的流动,审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立项,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组织对实验室的评估,拨发、配套实验室有关经费和后勤保障。

2.科研型实验室实行高等学校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和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实验室实行课题和项目制管理,实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由实验室主任根据课题和合作项目需要进行聘任。实验室应按需设岗,按岗聘任,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要积极聘请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合作项目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依托企业提供的配套条件和基金,逐步扩大开放研究和流动人员的比例。

3.学术委员会是科研型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学术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由学校、企业和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其中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1/3,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1/3。

4.科研型实验室经费和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实验室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国内外企业、政府、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设立访问学者基金、研究生奖学金。实验室主任基金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实验室主任基金在运行经费中列支。实验室应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仪器设备要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科研型实验室研究成果和信息管理。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实验室名称,和企业合作项目按协议处理。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做好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必须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开辟网上技术市场,并保持运行良好,推动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国.产学研合作办学对高等学校的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9篇

前不久,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第六批共25家实验室举行了集体授牌仪式。

截至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挂牌数量已突破百家,达到109家。五年来累计推动包括检测认证、技术攻关、试验指导与合作研发等在内的2.8万项服务,受益示范区企业1.25万家次,实现了创新要素的高效聚集,搭建了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合作机制,为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实验室已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科研创新群体之一。

开放的平台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是市发改委、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为充分整合北京地区高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此项工程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

运行五年来,通过不断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挖掘优质高科技资源,积极引导协调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在聚集科技资源、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和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已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服务创新平台,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最丰富、最宝贵科研资源的创新群体,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数量已经突破百家,达到109家。这其中既有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实验室,又有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院校资源,还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中关村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实验室这类重点为产业园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

坐落于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网络安全开放实验室,是依托中科院高能所于2006年正式成立的。该网络安全实验室建立的数据密集型网格平台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已成为全球高能物理网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部委专项等40多个网格计算(云计算)与网络安全项目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实验室拥有300多个CPU,90TB磁盘空间构成的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建立了网络安全攻防实验环境,为企业深入研究和开发创造了硬件条件。在网络攻防、入侵检测、取证分析、陷阱诱骗 BIOS安全检测、网络内容还原、安全评估检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在业界课题的研究攻关工作中已有多项创新性成果获奖并进行产业化。

北京大学与北京市教委共建的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学科优势。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重大专项“车载导航/动态信息服务终端的产业化”项目、北京交通委、北京奥组委“北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设计项目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三个一级学科,通过不同学科方向的合作、交叉,开展虚拟现实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设立了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汇聚了行业创新要素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平台。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通过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及认证组织认证的实验平台之一,2010年再次通过(AAALAC)三年复审完全认证。实验室具有同时开展30000只鼠、200只猴、200只兔、20只羊、100只犬和50头小型猪的实验能力;具有实验动物转基因制备技术平台、实验动物影像学技术和实验动物抗体制备技术等实验平台,不仅服务于中关村企业,也积极向北京企业开放,可为企业提供多种技术服务。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是属于孵化器性质的实验室,主要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及部分园区外生物医药中小企业提供公共设备及技术检测平台,为企业开展创新孵化服务,其中不乏海归人员带回的优质项目。到目前为止,实验室已为100余家企业提供了服务,服务项次达3万余次,并与园区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开放实验室另一独到之处在于科研人才和尖端设备的聚集优势。国家人类基因北方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之初就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基因组研究项目。中心不仅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团队,包括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岩院士以及150多名科研人员,还拥有用于高通量实验分析、基因组学研究和蛋白组学研究的多台/套高端实验设备,包括DNA测序仪、微阵列芯片分析仪和实验室自动工作站等,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初期,两例最早的病例血液样本就是被送到该中心作基因测序的。目前中心已累积申请专利49项,获批13项,均为发明专利。

从第一批的8家发展到第六批突破百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规模逐年持续扩大。目前挂牌实验室成员既有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又汇聚了中科院、军科院、医科院等国家研究院所、行业转制院所的顶尖实验室,为中关村重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

2011年,中关村实验室工程进一步突出了对符合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中关村重点企业群体的实验室挂牌开放,推动一批具备国家和行业资质的公共检测平台和来自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名企业实验室挂牌开放。

目前,中关村109家开放实验室中,包含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及部级重点实验室28家、部级认证中心17家;共有研究人员11429人,其中两院院士49名,教授以上专家1088人,包括超高压电子显微镜、百万亿次云计算平台等高精尖检测、研发设备6万多台(套),总价值超过64亿元。

在创新产出方面,五年来累计申请专利4136项,创制各类技术标准2561项。此外,开放实验室还拥有一大批技术领先、贴近市场需求、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产业化成果项目。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已经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等科技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平台。

产学研合作升级

开放实验室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几年来,开放实验室工作办公室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建立了实验室挂牌申请、专项评审、运行评估、信息统计、产业化项目筛选、产学研对接等一系列规范的工作流程,即“十项制度”和“六大流程”,使各项工作趋于合理化、规范化,为更好的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创新交流、服务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通过设计信息模板,建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信息采集和报送制度,增强了信息挖掘能力;通过联络员制度和网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形成了高效的合作机制,树立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宣传方面,设计制作了介绍政策和实验室资源的宣传册,利用媒体、网络、展会、政策宣讲会等多种途径,向近千家企业推介,加大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这一品牌的宣传推广。

有了良好的机制和健全的流程规章,各项基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年度实验室挂牌申请受理、评审和专项资金补贴管理、运行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在工作中突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专项补贴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重点企业申报项目明显增加;惠及企业大幅提高;对企业引导性作用明显;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推进作用日益凸显。

五年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对分散于北京的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挂牌实验室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开放。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共组织产学研合作活动两百余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与相关园区、行业产业联盟共同开展政策宣讲、调研高科技行业和骨干企业技术需求、组织科技合作对接交流等。通过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目前已逐步规范形成六大服务方式即:双走进(走进企业、走进实验室)促进活动、分领域系列对接、牵线搭桥当红娘、创新成果会、企业和实验室交流座谈等。

通过上述服务构建起“521”八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即:五项共建包括企业与实验室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建立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立企业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进行项目研发和创制先进标准、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二项服务包括为示范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和技术攻关服务;一项是科技成果转化给示范区企业。

开放实验室实现了不同要素组合、不同目标组合、不同机制合作、不同领域合作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格局。同时,根据示范区建设对开放实验室工程的新要求,下一步将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实验室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形式(如科兴疫苗产业创新研究院)。

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挂牌实验室累计为1.25万家次企业提供了包括检测、技术攻关、试验指导与合作研发等在内的2.8万项服务;承担国家、北京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1859项,其中国家项目94项;联合研制标准共163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成果转移项目276项;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机构77个,为示范区企业提供人力培养1103人,受聘到企业共159人。在推动科研资源开放和服务企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产业化

日前,修订后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试行办法》已经公布,按照新的办法,将拓宽和加大对开放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项目的引导支持。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有三个特点,分别是设备资源丰富、人才资源丰富、科技成果资源丰富。这些年来,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逐步形成了与开放实验室系统化的合作模式。如企业购买开放实验室现有的科技资源成果;企业与开放实验室一起申报国家科研课题;企业委托开放实验室进行科技攻关,等等。

应当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成立的初衷即在于激活北京地区国家部委、院校、机关单位的科技资源,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将这些丰富的科技资源结合到北京的高科技企业当中去,形成在北京落地的产业化项目。

为促进研究项目产业化,中关村实验室目前已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对评估合格的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提供5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支持,补贴开放实验室进行必要设备配备和认证所需费用。

同时,对于以优惠价格提供的分析检测类服务,由实验室持有关服务合同、收费单据等证明材料可提出资金补贴申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实际优惠金额给予实验室补贴,该补贴不超过标准收费的50%;对于研发类服务,由企业持有关服务合同、收费单据等证明材料提出资金补贴申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实际收费金额的50%给予补贴。这就是说中关村为企业在实验室进行资源使用打折,促进企业与实验室的资源协同共享。

中科院的高墙曾被外人视为不可逾越的科技。如今,中科院愿意放下身段,打破高墙,主动牵手企业实现产学研用。这一切,得益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为双方搭建的对接平台。

中科院高能所一直走在中国自主创新科技的前沿领域, 2007年,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成为网络安全领域首家挂牌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挂牌后,对产学研用的促进效用很快得到印证。当年,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就承接了启明星辰、网御神州、中科网威等多家专业网络安全公司的科研合作项目,仅仅是和启明星辰合作的一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重大专项项目“综合业务行为审计系统产业化”就为该企业带来近亿元的产值。

自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以来,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已经陆续承担了近20项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申请并承担了5个国家项目,获得了10余项软件著作版权并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记者了解到,未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将探索更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方式,继续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产业化转移的组织与机制的创新平台。除了推进示范区重点企业与开放实验室联合承担部级项目,联合共建研发平台,进行技术转移合作之外,还将加大面向重点企业的深度服务、个性化服务、持续。对“十百千”、“瞪羚”企业加强调研,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企业和开放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等方面进行多渠道多途径的合作。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10篇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央直属、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53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的2项——电站汽轮机和船用主动力装置的生产基地。多年来,哈汽公司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努力前行,哈汽公司工会在公司党委领导下,按照上级工会组织关于职工经济创新工作的一系列规划部署,不断创新活动载体,调整创新模式,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截止目前,公司共建有1个部级创新工作室、4个省部级创新工作室、1个市级创新工作室和30余个分厂级创新工作室,在工作室创建过程中形成了百花齐放、万木迎春的良好格局。

明确定位,攻克技术难关,服务企业生产

准确把握方向,突出服务功能。“创新、克难、育人、提效”是公司党委对劳模创新工作室提出的八字要求,公司工会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将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作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培养创新团队、展现高超技艺、提效服务生产的有效载体。把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作为创新工作室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结合工作室自身特点,发挥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攻关活动,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服务企业生产。

策划创新项目,确立攻关课题。创新项目的策划分三个层面,首先由项目策划组负责针对全年生产任务的重点及难点,与设计、工艺等技术部门沟通,确立工作室年度的科研攻关计划。其次由项目策划组与所在分厂各部门联合调研,收集职工反映较强烈的生产难点及“疑难杂症”,确立工作室的日常创新项目。另外由各创新小组负责针对日常工作中所发现的加工及质量难点,确立本小组内部的创新项目,做到年初有立项、过程有跟踪、年底有考核。

解决生产难题,提高生产效率。近年来,公司通过创新工作室的技术攻关有力地推进了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燃气增压设备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世界首台AP1000三代百万核电汽轮机等新项目、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进度。例如:在重点工程产品制造过程中,创新工作室成员孙兆亮解决了制约机组生产进度的小转子加工瓶颈问题,通过自制工装,采用分齿加工替代传统整体加工的方法,成功解决了加工过程中转子的振动问题,并将精度提高到0.02mm以内,大大缩减了制造周期。在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生产过程中,董礼涛创新工作室作为主力团队,解决了30MW燃压机组在制造加工过程中20余项技术难题,攻克了零件材质硬度和加工刀具的硬度相差无几的机加行业难题,将两齿键槽铣刀打破常规改用三齿铣刀。通过三齿铣刀在隔板上铣切三个导流汽道,加工效率提高3倍以上,成功突破了高温合金复杂零件的机械加工、电火花特种加工、流量测试、薄壁件成型、气膜冷却孔特种加工等关键制造技术,为机组装配争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机组进一步优化设计、完善工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摘下这颗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贡献了力量。

创新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实现有效运行

科学规划分组,开展工作室活动。公司工会将创新工作室组织架构规划为项目策划组和创新小组两部分。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小组的创新作用,根据岗位和工种的不同分别设立创新小组,由市级、省级劳模及创新能手担任小组组长。积极开展 “五个一”活动(积极开展一批创新活动,持续推广一批操作方法,定期优化一批工艺流程,努力攻克一批科研项目,全面打造一支创新团队)。工作室实行内部“月总结、季交流”制度,规定每月至少活动四次以上,每次活动以各创新小组为主体,要对一个月来的小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出下一月的工作重点。每季度由项目策划组牵头至少召开一次各创新小组负责人参加的交流会,总结季度工作,交流工作经验,制定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推进创新工作室运行的有序化和常态化。

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工作室运行。公司工会制定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工作条例》《哈汽公司技师协会及创新工作室工作指导意见》《哈汽公司技师协会及创新工作室注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创新课题的选定,成果的鉴定、奖励、推广和应用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制定各项条例和管理办法,使工作室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别是工会对创新工作室进行注资扶持政策,保证了创新工作室的持续健康发展。每年工会对创新工作室注资10余万元,用于创新工作室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地发挥工作室成员在生产过程中主动创新、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了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效率,实现创新工作室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学习典型模范,做好梯队建设。公司依托董礼涛创新工作室在2013年被命名为“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契机,在公司内推广董礼涛创新工作室的经验方法,通过采取示范参观、交流分享、经验介绍等形式,实现了典型引路、学以致用的推广效果,使公司内其它工作室能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部级、省部级、市级、公司级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梯队建设。

追求成效,搭建创新平台,转化创新成果

创新工作室开展的活动必须追求实际效果,创新成果必须为企业发展服务。为此公司工会搭建各种形式地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担任技术顾问,参与技术研讨。一是聘任创新工作室成员担任公司每年一届技术运动会的技术顾问,承担实际操作的出题和技术指导工作,指导选手开展岗位练兵。二是聘任创新工作室成员担任工艺评审员,通过其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检验工艺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与技术人员在交流中切磋技艺,在研讨中增长才干。

做好“三个结合”,传承绝技绝活。创新工作室与劳动竞赛相结合、与星级员工培养相结合、与名师带徒活动相结合,实现创新工作室“育人传技”职能。在各岗位中根据各工种加工技术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传、帮、带”内容与目标,并建立考核档案,定期进行考核与检查。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平台,近两年培育技师、高级技师20余人,有效地解决了重点岗位人才匮乏的难题。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11篇

中大洁润丝实验室成立于2000年初,前身是中大科技公司纺织化学研究所,现在与中大科技公司互为融合,集聚企业优势资源。目前,实验室由上海中大科技公司总裁潘跃进亲自带队,多名教授级专家组成,形成了集人才培训、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市场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模式,力促从核心技术到核心竞争力迅速形成。

近年来,中大洁润丝实验室全面实施科技人才、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品牌文化战略,相继获得国家专利200多项;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制订国家标准3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重点新产品、优秀发明奖、推广实施金奖等科研奖项40多个,并被授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贡献奖、中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2007年2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验室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等大批优秀工作者,荣获郝建秀小组式全国纺织先进班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改革开放30年推动纺织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进步奖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积极筹建院士工作站。

“服务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寻求优质发展的迫切需要。实验室就是要把科研人员集合在一起,交流研究成果,推动科研合作,将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科学研究带到了一个更开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推动知识产权成为创新利器与商业决策工具,提供数据共享、交易、分享服务。”潘跃进坚信:“创新服务也是一种生产力”。只要洁润丝实验室不断开展技术协作与创新,一定会实现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和协同发展。

然而,对一个研发技术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中谋生存,只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知识产权形成有效地保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对此,潘跃进表示:“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技术开发或创造经营等正常进行的一种权利制度’。但由于知识产权意识和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专利大量流失和仿冒,使正常的市场格局最终沦落为低价、低价、超低价的低层次竞争,必须加以保护和规范。”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12篇

 

佛山市积极探索创新创客教育教学,在中小学校大力推广基于创造的学习。一是在全国率先启动“教育创客”培养计划。

 

在启动现场会上将51位自制教学具创新实践能手纳入“教育创客”培养,立项教育装备应用研究项目32 项,重点项目15项。联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开发全国首套创客教育培养基础课程,面向160多位学科教师启动国际STEAM创新教育和创意课程的专题培训。二是举办全市首个创客教育体验周活动。全国首部创客教育蓝皮书(佛山报告),组织全国首台创客教育直通车配套创意工作坊深入五区6所学校开展体验活动,成功营造“众创”氛围。三是指导探索创新型学习环境建设。

 

全国首个博物馆进校园案例佛山二中“知隐”博物馆顺利开馆,全国首个授牌技术教育创新实验室在佛山一中、佛山华英学校落成,全国首台中小学流动科学实验车“探索号”成功研发并应用。佛山市首个“教育创客空间”落户省实南海学校,首个3D打印机创新实验室和“未来”教室落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学校,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佛山三中落成。各种创新型装备案例亮点纷呈。

 

中山市:融合创新,信息化建设推陈出新。

 

“十二五”期间,中山通过数字化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教育云数据服务平台,平台覆盖全市24个镇区343个单位,接入终端7.3万台。通过教育信息化“春风行动计划”,使全市“校校通”光纤覆盖率一直保持100%,“班班通”网络多媒体平台覆盖率一直保持100%,人机比保持6.3:1,有效夯实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相继实施了多项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以探索新技术、新装备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推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改革创新。一是“初中和小学数字探究实验室”试点建设。

 

近几年来,在初中和小学启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试点建设,为全市多所初中和小学配备数字实验仪器。二是“一体式互动教学平台”示范工程建设。市电化教育站、市教育信息中心对教学平台的核心部件进行了一年多的测试研究,研发优化,形成了以具有触控功能的大型液晶电视为主体,配合以超微型计算机以及自主研发的无线操控软件和使用方便的高质量推拉黑板的一体式互动教学平台,提升了平台使用的便利性和先进性,达到了替代传统教学平台的目的,更好地促进“三通两平台”的高质量建设。

 

目前,“一体式教学互动平台”已在全市48所学校得到推广应用。三是“校园电视示范工程” 建设。为推动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促进校园电视台建设,提高校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连续进行了四期校园电视台示范工程建设。每期设备选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保满足学校使用和高性价比的原则,并选出工作积极的学校作为示范工程建设的对象。

 

深圳市南山区:创建未来教室助推“互联网+教育”行动。

 

近年来,南山区提出以信息化引领未来教育创新,开展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教室建设探索。未来教室建设是南山区开展教育装备创新的实践探索的一项工作举措,也是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的重要抓手。未来教室按照瞄准未来、鼓励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要求建设,分为三类:一是对普通教室进行未来学习改造,使之符合未来日常教学的要求,满足移动化教学、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创客学习等深度学习的需要;二是对功能室进行数字化提升,将实体资源、虚拟现实资源、远程实验资源以及个性化场景等有机融合,满足未来学习对实践环境的要求;三是建设创新实验室,探索未来教育一些新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实验环境,进行开创性和特色化研究。

 

在建设中鼓励学校打开边界,在泛在图书馆、或移动配套设施等方面开展探索。目前,全区25所学校大部分完成建设,部分学校正在组织项目实施。

 

10多所学校在进行普通教室未来学习改造,如赤湾学校的无边界学习教室、大新小学的智慧教室、南科大实验学校的STEM课程整合教室、育才四小的未来学习中心等。在功能室进行数字化提升方面,很多学校利用最新装备技术和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环境条件开展科学、理化生实验室的提升改造,如白芒小学的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海滨实验小学的“艺术+”创客教育实验室、前海学校的动漫创客实验室,华侨城中学基于云桌面的多功能室建设等。

 

江门市蓬江区:产教合作推动教育装备创新发展。

 

近年来,蓬江区委、区政府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教育产业,支撑教育的变革,为教育的发展抢占先机。2015年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项目落户该区,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一是资源整合。整合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及学校资源,实施以南方教育装备研究院为纽带,把产品研究、企业开发与学校的试用测评相结合,切实拉近教育装备生产与运用之间的距离。

 

二是校企联动。开展了区内中小学教育装备调研,完成了《蓬江区中小学教育装备调研报告》,提出区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发展思路,规划学校的未来教室、虚拟实验室、智慧课堂、校园数据分析系统等软硬件配置以及信息反馈联动机制,具体指导教育装备产业企业的新产品进入到中小学测试使用。学校、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和企业合作,校企联动,提升教育装备的功能和实用效能。

 

三是教学相长。着力在探索教育装备产业与教育相互发展、相互促进,教育装备服务教师与学生,提升教学水平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学习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装备应用水平,推进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利用在线集体备课平台,改善传统集体备课模式;利用科研在线交流平台,形成个案反思共析模式;利用电子交互平台,探索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小组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学校功能场室,以现代教育装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专题研讨平台,建构高效课堂模式。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13篇

创客实验室以培养学生自主研发、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交叉学科的有机结合,比如在信息工程大类中,可以有机的把网络通信和移动互联、物联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用新的思维理念、前沿大胆的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造就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2 高职创客实验室主要建设内容

2.1 创客实验室校企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创客实验室建设,需要与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合作探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成果等方面深度密切合作,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行业优势,学校从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企业将合作的教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走向创新性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校企互赢的良好局面。

2.2 创客实验室制度建设

创客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我们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创客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管理办法》、《企业特聘项目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在相关的规章制度中,我们明确了学生以及创客指导老师的权利和义务,对创客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创客实验室中,能够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师学生一起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2.3 创客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创客实验室指导教师需要具有比较前言的创新理念,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行业专家加入到创客指导教师团队中去,学校也可以派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交流。逐步组建一支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都强的创客指导教师团队。在创客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尽量扩展企业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的比例,同时加大与企业的交流,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对创客实验室进行指导。通过教师校企互聘互管途径,进一步培养锻炼创新创业专业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教研、科研、技术开发的能力和水平;

2.4 探索创新创业的工作室培养模式

探索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工作室模式教学已经实施已久,目前我们已经建成的工作室有网络技术工作室、移动互联工作室、物联网工作室等。工作室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开发性,学生在工作室进行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实际的项目,真正的将学和做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

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工作室模式的切实可行性。学生在工作室中学习交流,讨论创意作品或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团队合作,逐步完善项目产品,在引入企业专家项目把关和技术指导,就能够产出好的创新创意作品。

2.5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夯实专业技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开展师生专利申请,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创客实验室项目的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创新创业大赛,比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等,藉此夯实专业技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积极组织师生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项目,开展遴选优秀技术开发项目或创业方案,引导成果转化或进入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3 高职创客实验室活动开展

3.1 专业知识与创业技能培训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开展技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实验室拟不定期开展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常用零部件的运用、程序设计与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同时,进行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比如公司与商标注册、税务手续办理、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等,为后期的创新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创意展示和交流

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实验室的创意作品展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创意灵感,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利于碰撞出好的创意产品。

3.3 指导教师项目把关与技术指导

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项目和技术指?Х?务,企业专家可以就项目应用前景、商业价值以及技术开发要领等方面给予把关和指导,完善项目产品。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城市种植技术 创新课程 开发研究

我校已在部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成立了校开心农场。开设该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轮流值日,管理班级的植物和试验室,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在家或学校完成一株花、一棵菜的种植。在学习该课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知识、实践、情感外,还启发了思维,进行了发明创造。目前,该课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设备、材料、场地等还有待全面完善。

一、课程开发背景

在可耕土地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是所有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在发展城市农业,如美国城市农场“楼顶农场”“后院农庄”运动等。

2011年,我有幸去日本访学,看到有些学校每个班级都划分了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学生可自由种植蔬菜,收获的蔬菜、水果可用于家政烹饪课原料。当前,国内部分中小学由于理念的缺失、种植条件的限制,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劳动技术课或生物兴趣小组里开展了种植活动,如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十几盆花是由学生自己种植管理的;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有百树园、百花园、百草园,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花;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校园和教室种植了300多盆吊兰,创造了一个吊兰的世界;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全校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上一起到“六园”上课,这六园是指农作物园、蔬菜园、百花园、果树园、葡萄园、小动物园,令学生兴奋的莫过于亲手劳动,从播种到除草到收获,全程参与,感受快乐。

目前,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不论是对市民,还是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在种植层面的,对学生至多也就是一般的实践活动层面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可耕土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正在用全球7%的耕地供养全球22%的人口;农业生产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毒豆芽、毒青菜、毒黄瓜事件不断出现,扰乱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老年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在眉睫。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立足通用技术课程,走构建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农业,敢于创新的品质,从而让技术课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

二、课程开发理念

“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是以教育改革为导向,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与设计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城市花卉、蔬菜种植为载体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用技术与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

城市种植技术的场地可以是屋顶、阳台、露台、庭院、室内、室外等。种植技术创新的研究是指种植容器、种植设备、种植方法、种植品种的创新。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从种植层面来讲,是指花卉、蔬菜的种植,是现实版的城市开心农场;从教育理念来讲,是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通过种植,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技术、爱创造的品质;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现代农业”中的“种植农业”,解决了城市普通高中目前无法开设农业种植课的难题。该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生成,可使生物、通用技术、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通过统一的教学载体——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能够让学生收获一些绿色蔬菜、绿色空间的知识,改善居室环境,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该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改造学校环境,创造绿色的学习环境和办公环境,为建设低碳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程实施过程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每周1课时,用于宣传创新种植的意义,讲授核心基础知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布置每人至少完成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前每人或2~3人的团队,都必须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小高考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高二年级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穿插“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讲结构、试验、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

(一)确定种植项目

高一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本学期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1)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2)文字记录种植过程,包括播种、苗移植、养护管理等。(3)照片留存种植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操作的,学期结束前每位学生每个品种交3张照片和一份种植试验研究报告。经批改后选择4~6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每人或2~3人组成的团队确定一个综合实践研究项目,可以是“城市种植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其他的项目、课题,第二学期期末交流与评价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重点是交流技术创新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这个过程遵循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研究报告或作品交流与评价”的一般设计过程。

课题的类型一般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个研究问题、一种改进工艺、一项活动策划,也可以是一个产品设计、一件作品制作、一项调查等。在“创新种植技术研究”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与背景材料相联系的内容,如城市花卉、蔬菜的特征,与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2)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如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插花、盆景制作、家庭美化、校园绿化、草坪养护、家庭种植、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作物栽培试验、植物标本制作、食品选购、食品保鲜等。(3)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绿色食品、植物资源保护等。(4)科学前沿内容,如太空育种、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

(二)选择种植容器

常规种植容器(花盆)通常是放在室内地上或桌子上,因其占用空间大、效率低、不美观、易损坏、不便浇水和清扫等弊端,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设计立体结构的种植容器,则可以有效解决在有限的空间中无法高密度种植的问题。

1.废旧物品再利用。

直接利用废旧容器或稍加改造,成为独特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是利用废轮胎代替花盆、泡沫塑料箱直接用作种植容器,或者是用色拉油壶等容器制作成可上下种植的容器,简便易行,价格便宜,特别适用于楼顶平台的绿化。

2.种植容器创新。

用木板、塑料板、塑料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相应形状和结构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立式悬挂种植柱,主要用于教室立柱两侧和前后墙角悬挂;卧式悬挂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前后黑板两侧悬挂;卧式可移动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后侧地面放置,便于移到走廊养护;管道或槽式种植结构,用pvc塑料管制成的卧式、立式悬挂种植容器,可置于教室前后及两侧相应位置,进行大空间绿化。

(三)进行种植试验

技术试验是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常只用1节课教学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而我却用4节课强化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通用技术重实践、重创造的教育思想。

1.区域移植试验研究。

区域移植试验法是在相互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课上,有学生问:“火龙果、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在我们这儿能成活并开花结果吗?”我认为,学生能够想出热带植物区域种植试验研究很有创意,于是便让学生试验,至于能否开花结果、能不能吃等问题可另当别论,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技术创新。

2.种植方法试验研究。

对试验对象进行条件优化或条件组合。塑料大棚种植就是把品种选育、温度、湿度、施肥、阳光、浇灌等蔬菜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技术试验成果。通过试验,预测被试对象状态的变化及产生的后果。例如,用色拉油壶改造成的双向种植容器种出了双头吊兰、双头蔬菜;有一位学生采用优化试验法和预测试验法创造了红薯的新种植方法——多层结薯,得到了江苏省农科院红薯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撰写种植报告

在试验前必须对试验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安排,科学地进行试验,客观地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试验研究报告的写作一般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等。

1.查新报告。

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方案的最初设计阶段,首先要作出查新报告。作出查新报告的关键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设定

2.研究报告。

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科学研究项目都需要完成研究报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技术研究,还要让学生学会“科技论文”写作。

(五)交流与评价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第15篇

(江苏省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10037)

摘要:“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指基本种植知识和种植技术的创新研究,强调过程体验和观察体验,还强调从一般的技术设计到创造性技术设计的转变,不仅注重过程,还强调结果。其课程内容主要有:城市种植品种、种植方法、种植结构、种植容器结构以及技术试验研究等。

关键词 :城市种植技术 创新课程 开发研究

我校已在部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成立了校开心农场。开设该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轮流值日,管理班级的植物和试验室,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在家或学校完成一株花、一棵菜的种植。在学习该课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知识、实践、情感外,还启发了思维,进行了发明创造。目前,该课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设备、材料、场地等还有待全面完善。

一、课程开发背景

在可耕土地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是所有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在发展城市农业,如美国城市农场“楼顶农场”“后院农庄”运动等。

2011年,我有幸去日本访学,看到有些学校每个班级都划分了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学生可自由种植蔬菜,收获的蔬菜、水果可用于家政烹饪课原料。当前,国内部分中小学由于理念的缺失、种植条件的限制,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劳动技术课或生物兴趣小组里开展了种植活动,如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十几盆花是由学生自己种植管理的;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有百树园、百花园、百草园,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花;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校园和教室种植了300多盆吊兰,创造了一个吊兰的世界;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全校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上一起到“六园”上课,这六园是指农作物园、蔬菜园、百花园、果树园、葡萄园、小动物园,令学生兴奋的莫过于亲手劳动,从播种到除草到收获,全程参与,感受快乐。

目前,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不论是对市民,还是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在种植层面的,对学生至多也就是一般的实践活动层面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可耕土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正在用全球7%的耕地供养全球22%的人口;农业生产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毒豆芽、毒青菜、毒黄瓜事件不断出现,扰乱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老年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在眉睫。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立足通用技术课程,走构建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农业,敢于创新的品质,从而让技术课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

二、课程开发理念

“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是以教育改革为导向,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与设计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城市花卉、蔬菜种植为载体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用技术与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

城市种植技术的场地可以是屋顶、阳台、露台、庭院、室内、室外等。种植技术创新的研究是指种植容器、种植设备、种植方法、种植品种的创新。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从种植层面来讲,是指花卉、蔬菜的种植,是现实版的城市开心农场;从教育理念来讲,是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通过种植,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技术、爱创造的品质;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现代农业”中的“种植农业”,解决了城市普通高中目前无法开设农业种植课的难题。该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生成,可使生物、通用技术、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通过统一的教学载体——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能够让学生收获一些绿色蔬菜、绿色空间的知识,改善居室环境,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该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改造学校环境,创造绿色的学习环境和办公环境,为建设低碳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程实施过程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每周1课时,用于宣传创新种植的意义,讲授核心基础知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布置每人至少完成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前每人或2~3人的团队,都必须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小高考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高二年级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穿插“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讲结构、试验、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

(一)确定种植项目

高一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本学期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1)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2)文字记录种植过程,包括播种、苗移植、养护管理等。(3)照片留存种植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操作的,学期结束前每位学生每个品种交3张照片和一份种植试验研究报告。经批改后选择4~6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每人或2~3人组成的团队确定一个综合实践研究项目,可以是“城市种植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其他的项目、课题,第二学期期末交流与评价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重点是交流技术创新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这个过程遵循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研究报告或作品交流与评价”的一般设计过程。

课题的类型一般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个研究问题、一种改进工艺、一项活动策划,也可以是一个产品设计、一件作品制作、一项调查等。在“创新种植技术研究”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与背景材料相联系的内容,如城市花卉、蔬菜的特征,与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2)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如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插花、盆景制作、家庭美化、校园绿化、草坪养护、家庭种植、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作物栽培试验、植物标本制作、食品选购、食品保鲜等。(3)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绿色食品、植物资源保护等。(4)科学前沿内容,如太空育种、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

(二)选择种植容器

常规种植容器(花盆)通常是放在室内地上或桌子上,因其占用空间大、效率低、不美观、易损坏、不便浇水和清扫等弊端,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设计立体结构的种植容器,则可以有效解决在有限的空间中无法高密度种植的问题。

1.废旧物品再利用。

直接利用废旧容器或稍加改造,成为独特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是利用废轮胎代替花盆、泡沫塑料箱直接用作种植容器,或者是用色拉油壶等容器制作成可上下种植的容器,简便易行,价格便宜,特别适用于楼顶平台的绿化。

2.种植容器创新。

用木板、塑料板、塑料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相应形状和结构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立式悬挂种植柱,主要用于教室立柱两侧和前后墙角悬挂;卧式悬挂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前后黑板两侧悬挂;卧式可移动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后侧地面放置,便于移到走廊养护;管道或槽式种植结构,用pvc塑料管制成的卧式、立式悬挂种植容器,可置于教室前后及两侧相应位置,进行大空间绿化。

(三)进行种植试验

技术试验是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常只用1节课教学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而我却用4节课强化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通用技术重实践、重创造的教育思想。

1.区域移植试验研究。

区域移植试验法是在相互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课上,有学生问:“火龙果、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在我们这儿能成活并开花结果吗?”我认为,学生能够想出热带植物区域种植试验研究很有创意,于是便让学生试验,至于能否开花结果、能不能吃等问题可另当别论,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技术创新。

2.种植方法试验研究。

对试验对象进行条件优化或条件组合。塑料大棚种植就是把品种选育、温度、湿度、施肥、阳光、浇灌等蔬菜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技术试验成果。通过试验,预测被试对象状态的变化及产生的后果。例如,用色拉油壶改造成的双向种植容器种出了双头吊兰、双头蔬菜;有一位学生采用优化试验法和预测试验法创造了红薯的新种植方法——多层结薯,得到了江苏省农科院红薯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撰写种植报告

在试验前必须对试验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安排,科学地进行试验,客观地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试验研究报告的写作一般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等。

1.查新报告。

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方案的最初设计阶段,首先要作出查新报告。作出查新报告的关键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设定

关键词 ,根据

关键词 搜索相关内容,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完成发明报告或论文。

2.研究报告。

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科学研究项目都需要完成研究报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技术研究,还要让学生学会“科技论文”写作。

(五)交流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