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

德语教学论文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新课标下语文性质与功能确保了德育教育优势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第一次站在了与工具性同等的地位,这也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德育功能的重视,体现了人文性的德育渗透,为语文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在指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之后,人文性的重新回归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双重功能,这也间接保障了德育功能的实现。无论字词还是诗词文赋,都包涵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和精神精髓,这些都是语文学科最为核心、最为精髓的部分。新课标将这些性质和功能重新发掘出来,无疑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优势发挥出来,给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语文教学内容展现了德育教育优势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文言文与诗词歌赋以其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人的情操和修养哲学,传达了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此外,大量的中外现代文学作品继承了民族精髓,以其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都以人文道德为主线,提升了文学作品艺术境界的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境界。新课标下语文教材及课外延伸纳入了更多的文言文及其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展现了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

二、深化语文德育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三维目标

要全面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本身必须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与其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三维目标的深层含义与关系之后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透无声无痕、巧妙自然地渗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语文德育教育的三维目标中,这三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支持,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其他维度得以实现和发展的依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高度,过程与方法保证了德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三者之间的整合工作,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

(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新课标的改革,语文教材中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更加丰富,使得基于儒家经典的德育教育重新发挥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功能与作用,发掘其中的道德修养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产生自然的感悟,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儒家经典作品《论语》现存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主要理论道德思想以及治学思想,使其成为一个道德、修养、治学、求学的体系。但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内容毕竟有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将教材中未选入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较为容易理解以及思想不相背离的内容作为学术课外阅读的重点,形成一个体系,完成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从学生认知规律上设定教材顺序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加强职教语文学科中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求广大职教语文教师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语文学科教学全程。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教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

任何社会形态的道德体系都有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公德,二是职业道德,三是家庭美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在职教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和语文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借助教材树立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

(二)积极发挥语文教学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科优势

我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说法,可见“习文”是“传道”的可靠途径。与普通学校语文教材相比,职教语文(共用基础平台)教材具有理念先进、体例创新、内容丰富、面向职业的特点,切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语文水平,所选文章贴近时代和学生心理,该教材中所选文章,大都语言文字精美且思想内容深刻。职教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因素,精心筹划、巧妙安排,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语文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同时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提高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尊重学生主体,增强语文课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转变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这只是教学这一活动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职教语文课堂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特别注重教育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二)革新教学观,变说教灌输为无声渗透

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往往采用的是“说服式”的教育,不考虑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行灌输一些职业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更不注意反馈信息,难以将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认识。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志,着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变空洞的说教为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转移,加强师生互动,坚持以情动人,同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意针对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从而能将职业道德的规范转化为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实践。

三、把握教育时机,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职教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各种时机,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一)充分挖掘教材,发挥课文职业道德教育功能

职教语文(共用基础平台)教材中可利用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很多单元、很多课文都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因素。但是,其内容又不是非常系统的,而是分散在上下册某些单元的一些具体课文之中,上下单元之间、上下课文之间,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上没有系统的安排。这就需要职教语文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一个总体把握,有意识地去主动发现上下册各单元各篇课文中可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在上课前认真寻找教材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结合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相应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习文”中“悟道”。如在语文(共用基础平台)上册“和谐共处”单元教学中,我结合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对“和谐共处”的理解的讨论,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在“做人做事”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教学中,我则联系袁隆平的生平,说明职业理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让学生懂得什么叫职业精神,懂得制造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等。即便是在“古诗文诵读”单元,也可以结合古诗文适当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针对所教一个班级学生干部合作意识不强的实际,结合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大局观念和诚信友爱,懂得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只有团结、不屈、奋争、向上,才能换来事业的成功。

(二)利用各类活动,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战台”作用外,职教语文教师还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利用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利用作文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学习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下辈子的职业》之后,我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打算,以及对事业的看法,并利用作文评讲,对作文中表现出的积极健康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及时纠正部分同学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健康情感。二是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外活动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朗读、辩论比赛、名著欣赏、办手抄报、观看影视活动等等,在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语文知识,而且提高了职业道德修养,如竞争意识、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精神等。

四、加强教师修养,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有人认为,语文教师只要精通语文教学业务就可以了,职业道德教育那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这种看法是很不负责任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在职教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而且要用自己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工作态度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这种表率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相比和替代的。为此,职教语文教师惟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甘守清贫、乐于奉献,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用教师自身强大感召力,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部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060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充分张扬教师

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笔者以教会学生做人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借助于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董陶,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进行演讲比赛等。同时,笔者利用课余辅导、作文评语、期末教师寄语等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总结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文学作品的描写不仅客观,还灌注着作家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不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崇高精神和母爱的伟大的颂扬,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是我的精神支柱。学习《合欢树》,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习《边城》,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书愤》,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水浒传》中,许多见义勇为、豪放英武的梁山好汉及见义忘利、阴险歹毒的反面人物也是体现美丑、善恶的例子。如鲁达同郑屠,林冲同高俅、陆谦等,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英雄同恶霸,君子同小人的美丑、善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教育作用,能让中职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现他们的亮点,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理想。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有自己的特有优势领域。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采用师生换位、辩论会、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找到改正不足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感受肯定中得到自信。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两位作者艰难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当上帝关闭你的一扇门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不怕挫折,让他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如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在选择职业之前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一份对职业的热情,更需要有冷静的研究,进而认清该职业的分量,并了解它的难度,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不能跨越自己的体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关于成功人士、优秀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或先进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中学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由于认知、年龄、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稳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所误导,甚至走入歧途,因此,作为主要育人功能载体的中学语文学科,有责任担当起引导学生的义务。如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后,我安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探讨生命的真谛,人生的价值。此外,在教学中,我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中外名人在成为名家造福社会、流芳千古的同时,如何敬老爱幼、关爱他人的事迹,如向老师敬酒、向老师赠款、给老师让座的故事,孔子、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等。学生以这些素材开展演讲,“听众”听了演讲之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再写成听后感,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在课堂上,我遴选了一些与同学们分享,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判断假丑的能力。

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爱国、爱家、爱党、爱人民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巧妙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操,滋养浓厚的爱国情怀。如苏教版教材中《中国的土地》《美丽的西双版纳》《始终眷恋着祖国》《黄河颂》《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等等都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教师在演绎课文时,配以现代手段,展示迷人的画面,辅以教师的真情诵读,带学生的心灵去旅行,让他们体会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徜徉在阿里山风光里、徘徊在西双版纳的美景中,流连在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神韵间……让学生陶冶在中华文化和美丽的景色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成就个人素养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的教育是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的。”的确,好习惯成就一个人的成功,坏习惯则会误导孩子一生。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将学生习惯的培养嫁接在课文之中,巧妙渗透习惯教育。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会学生任何时候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如果自我膨胀,最终只能落得丑态百出,贻笑天下;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我引导学生思考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消极感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还是将这种困难作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进行《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我和学生讨论,大凡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需要的首要素养是对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此外,针对学生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在教学课文《我的老师》时,我利用课堂,展开辩论,倡导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四、渗透感恩意识教育,锻造完美人生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在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一些不良言行不断影响着孩子,很多孩子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对父母、对身边的一切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让人在感到无比痛心的同时,更应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已迫在眉睫。为此,我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时机,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反哺,懂得报答。如在学习课文《父母的心》《背影》时,我通过真情朗读角色表演引导学生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教学《七颗钻石》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用具体的行动来报答别人的关爱,让学生学会每天感恩一人,让感恩成为自己生活的习惯,用感恩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全校的厕所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在教低年级爱莫能助教育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张海迪》等教材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结合单元教材写作文重点。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这样班级里模范同学生先进事迹就得到了彰扬,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个别学生的讲吃、讲穿、随便花零钱,逃学、进游戏厅等不良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团结协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使命,德育是塑造人的品格,是培育人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应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学校里的每位教师都应是德育教育的工作者,都要参与德育教育的全程管理,要关注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一、抓注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教室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成长进步的主阵地。我们绝大部分的教育活动都在教室里,都在课堂上有序展开。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语文课堂是当之无愧的主阵地。我们语文教师要追求备好一节课,备细一节课,备精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努力融汇三维目标,争取在日常教学中,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把德育教育和欲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融汇渗透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之中。

比如,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采用高效课堂模式,把学生组合成很多学习讨论小组,让他们本着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精神,就是培育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良好方法。比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课文第21课《称象》时,在处理完基本的生字、生词后,课后随堂习题里面有“我会写”和“读读说说”两个题目,我们就可以吧学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组,让他们先在小组里面讨论,看那些同学能用刚学会的生字造出更多更漂亮的词语来,看哪些同学能模仿“读读说说”里面“ 一边 一边”的例句仿写出更多更好的例句来。首先给出五到十分钟让学生组内自由讨论,让后由各个小组自由推荐小选手代表各自的小组积极踊跃发言,参与全班所有小组的竞争。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很好地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竞争意识。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德育教育目标渗透进去。

二、注重人文解读,推进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身就是人文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很多经典课文都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德育教育的好材料。比如《将相和》这篇课文就融经典性、人文性于一体。我们在上这一课时,要精细解读,挖掘其人文价值,同步推进德育教育。

《将相和》的原版故事出自于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用白话改编为小学经典课文。课文里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再现了战国时期群雄纷争的历史,揭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正对应了那句老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三个小故事就是三个典型事例,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就在这三个典型事例中充分彰显。赵国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国倚强欲夺,赵国束手无策之际,蔺相如临危受命。“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初显他的沉稳和镇定,在讲解这一段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蔺相如这种“想好了再说”的说话办事方式。在秦庭之上,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有礼有节,机智勇敢,捍卫了和氏璧和赵国的尊严,这种既敢于担当,又十分讲究说话做事的分寸、方法,既据理力争、理直气壮,又讲究有礼有节的品格,正是我们所有人在品读这篇经典课文时所应学习的。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避让廉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这种心胸广博、着眼大局、不计私利、谦虚宽和的高贵品质。在讲解到廉颇知道蔺相如是因为顾全国家利益而谦让自己时,立刻意识到自己为了和蔺相如一争功名地位的高下而没想到国家大局利益是多么的错误时,立马“负荆请罪”,我们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廉颇这种知错能改、坦荡磊落的可贵品格。课文对廉颇,虽然着墨不多,但血肉丰满,性格鲜明。渑池之会,廉颇屯兵边境以应对不测,让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足见廉颇的骁勇善战。“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虽然出自廉颇自己之口,却把一个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的大将形象展现在眼前,更让人看到了一个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口快心直的廉颇。当得知蔺相如避让自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是以大局为重,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便负荆请罪,一个知错能改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从课文最后的圆满结局“将相和、强赵国”,我们可以适时教育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才能成城”等。

语文课文本身就融社会性、文史性、人文性、故事性为一体,我们在精细解读课文时,可以精细挖掘其人文价值,同时对学生进行材料详实、事例典型、导向明确、内涵丰富的德育教育。

在社会大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发展变化很快,学校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抓住课堂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各个环节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加强和提倡学校的即时性教育与社会后果性教育相统一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体会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其人生的影响,并帮助学生积极健康面对学习、生活。这是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不要牵强附会,更不要脱离语文课的特点,要讲究自然的渗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

参考书目:

[1] 《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陈雪虎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语文教学中文和道是密不可分的,德育因素往往也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它常常寄寓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内容之中。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以及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语文课本是很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体现当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因素,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以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育人活动。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识乃至实践这种意识。

语文课文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理中有情,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能够通过反复“读”出味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让他们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境界,在忘我中得到升华。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面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较,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因此,中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孩子们对世界向往、对人类关注的自觉性。

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的琐事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中的小事中,透过现场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人生,如从风乍起时,塑料垃圾漫天飞舞联系到白色污染、环境保护等等。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求教师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渗透在各科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受到教育,达到德育目的。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可以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教育。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那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通过乐曲和影像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既而带着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笔下“春草图”、“春花图”等构成的春的世界,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昂然的自然美。激发起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作文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德育实践,使德育得到进一步延伸,特别是课外阅读更是如此。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引导,让他们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多读名家散文尤其是哲理散文。学生细读作品,实际上就是在培养情感,增进认识,得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熏陶与教益。尤其对文中的精品,教师要激励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人情人境,在情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品德的教益、情操的陶冶。

语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根据其心理状况和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 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层次, 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初中生为例, 和小学生相比时, 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 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 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 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 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 以人为本, 因人制宜, 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语文教学以传授语文知识为首要任务,德育渗透只是兼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顾此失彼。根据新课标的有关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德育喧宾夺主或流于形式。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1.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教育的核心。

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取向,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1.2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迫在眉睫。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面的,审美的及其它方面的,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1.3 以智育德,以德促智,正确把握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各种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各种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尝试

2.1 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具体特点,随机进行。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

2.2 德育教学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讲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用渗透理论。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教师在导读第三段时,要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困难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第五、第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对祖国衷心地热爱。

3.德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渗透理论和指向理论,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实施和运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渗透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而且还要在备课和作业中去设计。作为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每篇课文教学之后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平台,以使学生与作者共鸣,达到境与情的交融。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一、二年级学生情绪不稳定,可视化想象主导着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活泼的形式,可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最常用的方法。如:教学音节“yu”时,编这样一个故事:今天是小鱼的生日,,但却没有一个朋友对他说生日快乐。晚上,小鱼终于忍不住悲伤,哭着跑回了家。一进家门,小伙伴们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给他唱生日快乐歌曲,还给他准备了特别的礼物———一件漂亮的新衣服!穿着新衣服的小鱼,开心的笑了。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y”与“ǖ”相遇时“ǖ”上两点要去掉,还感受到在同学或朋友过生日、节日之际送上我们的美好祝福,是相互关爱的表现,别人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

二、字、词、句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汉字不仅外形美观大方,且音韵和谐、富有表现力,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汉字,增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紧迫感和荣誉感。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包含在语句之间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加以品味,体会其内涵,从而达到教育学生,激感的目的。如:《船长》一文,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忠于职守”、“做人之道”,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启发他们联系上文弄清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是如何做的?使学生体会到哈尔威船长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在听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语言文字优美、但内容含蓄不易懂的散文,教师可通过听读训练,运用视听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如:《草原》中的一段描写草原美景的文字:“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流,轻轻流入云际。”教学这部分时,先让学生边朗诵边听配乐,再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如诗画般草原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四、在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教材中,侧重写人物的文章偏多,这些人物本身就具有善良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内容。如:《詹天佑》这课,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行,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从詹天佑临危受命、不怕阻挠这一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詹天佑的崇高品德扎根于学生的头脑。

五、在主题思想的分析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总是反映一定道理和思想内容的。在教学中把这些道理作适当的引导,对文章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作深入地分析,便会从中受到启迪。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时,着重启发学生想象身患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的霍金是如何与病魔作抗争,顽强地活下来的。然后引导学生理解霍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惊人成就的伟大壮举,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科学的大道上,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六、在作业辅导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情感渗透认识渗透

教育是一个过程,教学活动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快乐是痛苦?是提升是创造?这全由教师的手来翻阅。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否可以同时在教学中体现,值得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思考。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存在着水融的密切关系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材料,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性的材料。如《三峡》生动地描绘出三峡景色的瑰丽奇特,充满激情地引发出人们对于祖国、对于生活的热爱。这一类材料大都借助于文学的手段,以生动的形象移情动人,往往感人至深。另一类是理性的材料。从现有的语文教材看,从中学课外阅读材料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丰富的。语文教育的传统向来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就是因为文学作品是以形象的方式,从感情入手,渗透感染,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及其结合中,大大加深对世界与自我,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

笔者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力求把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学生学习百草园的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时,应该诱导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百草园里的乐趣,进而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当学生感受到三味书屋里的沉闷、枯燥和拘谨的气氛和学习作者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时,也要引导学生产生厌恶那种学习环境的思想感情,进而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思想、语文的双重教育。在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咸亨酒店”里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在饭馆里的举止言谈来刻画人物性格,刻画了饭馆老板、顾客跟主人公的关系。“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自甘堕落,酒店里的顾客给与孔乙己这个弱者的是嘲笑、羞辱,连最没有地位的小伙计也鄙视孔乙己。老板记着孔乙己,不是出于关心,而是惦记着欠他的几文酒钱。在教学过程中,我趁势问道:“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鲁迅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深恶痛绝吗?”在学生的感慨及哀叹声中,我在黑板上写下:个人的自强不息,人民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强盛的保证。语文教师实施德育,不能靠贴标签,架空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因文解道,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更要重视情感的体验、生命的领悟、心灵的对话。在教学关系中,师生间如果能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是最有利的。广大教师能否转变观念,能否一视同仁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能否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公平的体现和保障,关系到是不是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关系到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对生活道路的选择。

二、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索,净化心灵。比如:在教《背影》这篇文章时,分以下三步:(1)诱发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诗,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父子惜别深情作铺垫。(2)激发感情。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让字字句句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感情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兴奋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语文,受教育,明道理,热爱生活。(3)促使移情。文章中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

既然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教育,自然应选择最佳手段,争取最佳效果。德育教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渗透,二是认识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同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渗透方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家讲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认识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起来,变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也能提高的一种渗透方式。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是多方面的,有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学习目的的教育,有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有劳动观和审美力的培养教育等。而这许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情感方面的,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情感渗透与认识渗透这两条途径,将它们有机地渗透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另外,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而中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都处在最佳发展时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或者通过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把德育的诸多内容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因此,情感渗透和认识渗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进行有机渗透的两条重要而又可行的途径。此外,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以申诉权,让他从容地讲明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其次,帮助学生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危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心灵的震动,产生真正的感悟。最终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博爱”的教育主题,已让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定为“导游、主持人、朋友”等,不再是独霸讲台高高在上。师生交往应成为情感交往,形成“情感场”。每一位教师都应把自己专注的神情、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倾注在学生身上,让其产生的张力达到最高的境界和层次。因此必须参与和体验,深入学生的感情世界和理智世界中去,与每一位学生零距离接触,全方位沟通,纵深处发展,形成“对话性”课堂。现代教育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当前的语文教学还较为死板、缺少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

在几年的实践中,笔者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还创设了情景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我需要关心,但不是溺爱式的关心;我需要关心,但不需要护短式的关心;我需要关心,更不需要拔苗助长的关心……”这是写在我班学生作文本上的一段话,使我反思。我想,对待学生,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重视,赏识是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只有在青少年时期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一个学生具有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自尊自爱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的人性的光明面。自尊心可以升华为上进的动力,自爱能够激活为奋斗的精神。以上这些都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语文教师,对开展班主任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的德育往往只考虑道德认识和道德感情,而忽视道德行为和意志,因而只停留在初级阶段状态,或者只考虑到课堂内的“感情陶冶”,至于课外怎样去自觉实践,就很少管,甚至不管。这很难说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有些学生一踏上社会就抵挡不住坏人坏事的诱惑而陷入泥淖,他们大部分不是没有道德判断力,而是缺乏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实践证明,道德意志和习惯的培养更为困难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强调德育规律,在确立认识、培养感情的同时,使已经通过形象的感染,感情的渗透所激发出来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有一种经常实践的体会。促使学生“作各种行为方式的迁移”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当然,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语文课的教育和引导,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形成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倡导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重视班集体建设,以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感染学生。笔者认为,建立一个科学民主、平等而又不乏约束力的班集体,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接近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踩着新课改的步伐,定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德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7-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语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肩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未来军人来说,素质教育和德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内容的学习贯穿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根据这点,笔者认为军校更应该重视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将大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军事教育之外有益的补充。

一、当前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节精彩的大学语文课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的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从小学到高中,多年来语文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教育的人文意义丧失殆尽;再加上现代社会现实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越来越觉得大学语文离生活和工作本身太遥远,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上,继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究其原因,表现为三个方面:

1.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这种偏差的存在,特别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面对着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学生们对大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无用”心理和“敷衍”心理。

2.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你说我听”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只注重强调教育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的培养;我们只注重理论的说教,却往往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的空洞、枯燥、虚假。

3.社会现实与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在学校中,我们总是从正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灌输的往往是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而当他们一旦接触到不良的落后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觉得社会现状与自己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正面的教育会产生怀疑,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思想意识。面对这样的困境,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我们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把德育渗透于军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之中,让“空洞”的语文课堂丰富起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二、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1.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其中,不乏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以及催人泪下的剧作等。这些文章都不但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同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中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军校作为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及军人未来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都要求我们在挖掘德育因素时应该具有特殊的倾向性。爱国主义精神则是军校大学语文德育渗透的首选内容。大学语文教材中到处都有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选取这些作品给学生直接的、感性的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牢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意识。其次,由于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在他们心中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而军校大学生作为未来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特殊使命的承担者,集体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优秀的蕴含集体主义精神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著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等都是我们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仔细的琢磨,认真的选取。

2.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事实上,很多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有时候由于教师一味的灌输和讲解,限制了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拓展,使其丧失了兴趣,所以,有了好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研讨式教学法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课文之前,提出讨论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研究论证,形成发言提纲或是评论性的文章,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点,从而让学生在自我的学习中总结和顿悟出教学内容所体现出的德育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效果。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并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水平,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发现式教学法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事先布置的题目,如找出历史上“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知识积累,查阅资料,进行交流,达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的现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在军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面临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的艰苦程度都不尽相同,再加上今后包分配、无压力、无选择的就业道路,使很多学生在学校期间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不喜欢所学习的专业或是不喜欢未来从事的工作等问题。所以在教管分离的军校里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动向更加的关心,及时地与学生、管理干部进行沟通,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德育内容的渗透。军校采用军事化管理,环境相对封闭,却更容易受到外来社会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多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实情况进行展开,讲解现代当代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古代文学更要和社会实际相联系,揭开他们所接触不到的社会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通过自我的价值判断能力去认识这个社会,并自愿的选择和热爱现在拥有的生活。

总之,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作为一名军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大学语文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有情感性和感染力,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学者要持之以恒地挖掘其德育资源,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促进教学相长,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爱丽.浅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9).

[2]吴寿松.大学语文中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一、课堂上积极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等课文,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引导学生对照感悟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四化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而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还是思维力都已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建立文学社团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编写板报、墙报等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在于有志,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轻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发挥: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做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作者教育,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首先是要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电影也一样。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种资源融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融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要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和道德情操教育。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青少年学生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教师还得要求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这些恰当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写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二,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