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

小学德育的地位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 小学教学体系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教师通过自我学习统一培训等方式,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教学实践中也能很好地发挥自身能力。但是,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教材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等问题的关键,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课程的教材存在着极不规范的问题。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生活相脱节,脱离实际太远,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其次,小学德育教学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学目标不明晰的问题。德育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深层次感受和内心体会,然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表面进步,对于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停留在较为浅显基础的层面上,很难触及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文化素质。德育教学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动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典型,从而触发学生内心的感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广泛存在着缺乏对学生“生成性目标”的自觉认知能力的挖掘,教学过程经常出现本末倒置,教师由此也会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再次,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缺失。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绝对支配的地位,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及专业性教学技能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然而,由于教师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感受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另外,德育教育不是课堂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以努力,因此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对这一方面的认可程度不足,将学生活动仅仅作为学生自主参加的活动,教师不去参与其中进行相关指导,这种情况可能造成学生的课余活动对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

最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具有强烈道德矛盾冲突事例的引入。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以及小学德育引导性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不注重引入更加复杂的更加价值的道德案例,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案例大都是“对还是错”“好还是坏”的直接判断,只是将枯燥的生活理论加上了一个稍好的外壳。而往往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都是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元的,在“好与坏”“对与错”之外,往往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个体原因、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些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学生陷入困惑时给出点睛之笔,让学生豁然开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此外,小学德育教学中还广泛存在着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激发程度不足、忽视与学生心理需要的连接等问题。正是由于以上多种问题的综合影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才会始终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在改革小学教育的时代浪潮中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要将德育教育当做硬骨头来啃,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改革,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成果。

二、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改进措施

1.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前文已述,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道德和正确价值取向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考时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而德育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的。德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小学其它课程的交互影响中,小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育,更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实施舞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托,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对于提高小学文化课、音体美等课程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德育课程教学,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热情。

2.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措施

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文中提到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往往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太多的自我思考空间,小学德育教育中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点考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育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为学生接受的道德情境,把学生从充分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由此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引入更加具体可感的事例,如将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2)重视教师个人魅力。德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影响德育教育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更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要有言传身教的深刻意识,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德育的魅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

此外,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水平还要进一步规范德育教材,创新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多元化,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要地位

从目前情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小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教育,这使得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更为重要,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好的学习态度,本文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分析,通过教学案例重点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现阶段来说,农村地区很多外出打工人员正在逐步增多,而他们将子女留在农村接续接受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极大的困扰,部分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导致其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对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乃至生活都起到了极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小学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理想萌芽的关键时期,而学生本身由于年龄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这时就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而家长外出则将重任落在学校教育上,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教学挑战。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具有良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具有一定的团结精神,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完成,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性。

二、优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现实,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是特别明显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差异性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以农村为例,很多家长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念书,这势必会给儿童的内心给予一定的落差,导致他们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缺乏正确的指引,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诱导,这就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需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填补学生内心情感空缺。例如:教师在进行情感与态度教学时,需从正确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尊敬师长,爱护家人,针对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贺卡或是明信片,将自己想和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邮寄给学生家长,这样能够让学生与父母之间构建情感的桥梁,增进他们的情感,不会由于距离的间隔而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立足现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一面,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

(二)创新教育观念,完善课前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书上的教学内容,讲课形式都是以传授为主,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全局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家庭的爱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起到良好教育效果,缩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让他们感知父母的爱。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还能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最大限度改善,最后促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完善教学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因而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不仅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因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教学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课程教学的乐趣,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故事的播放,或是影片资料的截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被调动起来,而且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以更好的教学形态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展开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简要阐述了中小学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期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艳明.浅析当代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12).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品德 激情 环境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站在历史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与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相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等要有一个充分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与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发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其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践行。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情”“境”互激,升华教学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需要爱,教学情为先。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建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体验。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学生带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现在,关于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还有许多第一次,如第一次长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生病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伟大的母亲用她平凡的文字写下的一首爱的赞歌。一位学生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各色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些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动人的讲解,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教学已经升华出了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德育。而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在小学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主要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一、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应坚持的原则

1.适度原则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适度原则,进而使激励策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度原则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激励策略既不能过度也不能过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采取对应的激励策略进行奖惩,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的作用。例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处于贪玩的阶段,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仍然在教室楼道里嬉戏打闹,这时教师进行德育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既不能不分对错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激励,也不能惩罚过度,而是既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2.及时原则

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坚持及时原则主要是强调激励策略的时机性,要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或者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及时进行激励,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在德育中的作用。例如,在我们的德育课上,学生上课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来,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表扬,或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全面原则

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所以在德育中要坚持全面原则,激励策略要顾及每一位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平时表现就很好的学生,要给他们设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可以完成的更高目标,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加积极进取,而对于平时表现较差,自律能力低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就可以完成的目标,这样也不会因为目标太高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要因人而异,坚持全面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德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二、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

1.转变德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德育观念,要由教师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所以德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德育激励策略。同时班主任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师生之间多进行交流与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班级里也能营造一种良好、积极的德育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认识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2.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并灵活运用激励策略

在小学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在德育中老师可以对不乱扔垃圾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其行为进行肯定;或者是对主动帮助同学,尊老爱幼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通过多种激励策略来进行德育。

3.注重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小学班主任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只有将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或者将路边的垃圾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老师都要对其进行表扬,或者是在综合素质的考评中进行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转变德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丰富激励策略;其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素质的提高,小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2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82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系统中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帮助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生这个年龄层次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基础是否良好对于其自身的成长道路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重视小学德育教育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所谓德育,即道德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五育之首,它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以及家庭德育等几个主体。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一直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小学阶段,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自身品格体系逐渐建立的关键性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德育的教育能够决定着一个人才成长的轨迹和方向。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作为支撑,即使拥有再为优秀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

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也正处于高速的发展和转型进程之中。在当今的新形势下也会存在许多的不良之风,这也将对未成年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培育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德育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德育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一个育人单位,不仅需要承担起传授科学文化体系知识,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育才”责任,同时更要肩负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培养其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育人”重责。小学生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希望,因此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增强学校与家庭双平台的德育教育渗透

(一)依托学校的教育氛围,为德育教育打下基础

学校是专业的教育单位机构,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而言,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父母的影响力,再加上还有同龄人群体之间的影响力,较容易直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依托学校的教育氛围,营造良好的且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文化,为小学德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求能成为小学生心中的精神家园。

首先,这能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可在班级内部定期开展文化宣传的活动,例如,黑板报的绘制,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优秀个人小先锋的推举,增强优秀学生代表的宣传感染力量。同时还能通过定期举办不同的德育教育主题,如助人为乐主题、节约资源主题、礼貌待人主题、团队合作主题等不同类别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感知。同时建立完善的鼓励机制,保障其趣味性,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还能建立积极的竞争模式,鼓励学生以更加优秀的榜样激励自身的成长。

其次,还能通过各种有趣的广告标语和标识广告牌在校园内营造德育教育的轻松氛围。例如,可以在草地上竖起“如果爱我,请不要踩我”的标识牌,还能够在楼梯拐角处设置“上下楼梯靠右行”等提示语。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沉浸在学校的教育氛围中,为德育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强家庭教育的功能,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

如果说学校是引导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家庭作为安居和休憩的场所,其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渗透性的,且影响极其深刻。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家庭教育的功能,能够帮助小学生以更为日常和轻松的方式接受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树立培养。

加强家庭教育的功能,搭建与学校教育互相沟通的平台,并不是单纯地通过教师家访这类的方式实现的。在学校单位的环境中,教师接触小学生的时间较长,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因此可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分析每个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以及个性区别,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家庭的氛围中,需要营造的是自然且轻松的氛围,最好的德育教育方式便是以身作则,让学生自行模仿家长的有益举止。家长需要摒弃的是传统教育观念中的说教式和填鸭式的理念,应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入手,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其人生观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家庭式渗透。

三、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当今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样互联网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对于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也并不十分明确。因此,一方面,小学德育教育需要规范小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但就另一方面而言,也能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

首先,就学校单位而言,能够以班级为集体单位建立自己的网页和班级群,教师也可以提供自己的工作邮箱和帐号,加强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帮助学生克服面对面交流的障碍,能够更好地发挥引导人的角色,帮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平台上进行情感的抒发,以此渗透德育教育。

其次,就家庭单位而言,家长同样也能够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手段重新界定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为人父母,更是亦朋亦友,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以极其自然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引导学生向更加积极的方向成长。

最后,教师和家长间能够建立更为顺畅的互联网沟通平台,能够更好地探讨学生的成长苦恼和学习烦恼,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需求,以德育教育为重要引导力量帮助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所在的年龄层次正是人生重要的观念形成和知识习得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职能不仅要实现“育才”的教学理念,更是要实现“育才”的教育职责,因此,小学的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部分。但小学德育教育并不单是学校单位的教育职责,这与社会和家庭的文化教育风气和氛围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增强学校与家庭双平台的德育教育渗透,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打下德育基础,更是需要家庭氛围的引导进行德育成果的渗透。同时就当今的新形势而言,还需要利用互联网创新的手段优化德育教育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职能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应试教育;外部环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思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现雏形,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小学生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使德育出现了更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转变德育工作思路,保证小学德育的顺利实施,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结合小学德育现状,谈谈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德育之花难以绽放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教授学生知识文化方面,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正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仅仅将德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客体,片面地重视分数和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弃德育于不顾。

2.教育方法陈旧

德育的方法不当是当前德育的最大问题,德育方法陈旧,德育内容传统,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还在以高尔基、张海迪等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很少出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或者十佳少年。在德育的方法上,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指向性,上多少班会课,要开展哪些活动,都是学校已经安排好的课程,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

3.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效应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学生的德育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如拜金思想、攀比心理以及家长溺爱式经济满足等,与学校的德育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学校德育的开展和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是说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其次才是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这也说明了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德育。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教育的首位,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尽最大可能地去打破原有的条框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改进德育内容,开拓德育的多种渠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德育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德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革新,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德育。在德育内容方面,不仅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德育内容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固然好,但是传统陈旧,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很难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同样的感受。所以,德育内容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做到更好。这样才能使学生将身边的事作为学习的榜样和动力,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

3.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良好的德育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接受德育,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过多地接触社会不良风气,会给学生的德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教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另外,广大教师要在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改善家长的德育教学观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4.加强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在德育^程中,教师是德育实施的主要人员,加强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小学德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使教师掌握德育工作的技巧和方法,并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用教师自身良好的德育形象来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小学德育的顺利实施。

总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并对德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德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德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7篇

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小学生学习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有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是小学班主任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向小学生普及基本为人处世的原则,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让小学生在生活日常中也能够达到好的自律效果,实施德育标准并能够形成积极性质,让小学生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发的遵守品德教育,养成积极向上、善良友好的道德品质。

2当前我国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德育组织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德育组织不够完善。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学制度、记录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一切都是凭靠班主任对学生的掌握来进行,并且德育教育的预见性较差,一般只能够在发生问题时普及教育,并对学生进行惩罚,这样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能够真正全方位地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2.2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缺乏实践

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一般是由老师向学生普及灌输,小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具有发言权,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接受教育只是针对老师学校的现象,而不是真正全身心地接受,出了校门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就使得德育教育不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其次,关于德育教育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较少,只能宏观上进行德育教育普及,不能够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激励策略只能说是纸上谈兵,不能真正的发挥出让学生自觉遵守的效果。

2.3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激励策略不完善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由小学班主任这位思想上的老师负责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遵守德育素质,班主任一般都会实施激励策略。但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这些激励策略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德育激励项目狭隘、德育记录过程不完善、德育激励政策不明朗等,这些问题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想要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激励策略,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方法

3.1在生活实际中实施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就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只有从生活实际中出发,才能真正体现出小学生的德育素养,激励策略也才能产生效果。例如,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培养和激励小学生的德育素质,比如,对不乱扔垃圾同学,可以给予口头表扬;主动捡垃圾,可以记加分一次;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可以一期记一次分;回家帮助家长干家务,年末可以跟家长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奖励。这种计分制的激励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学习和遵守德育素养。

3.2在学生心灵上实施德育激励策略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效果,主要是在能够触及学生心灵的活动上突出激励效果,以此来提高德育激励策略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小学生遵守德育知识的自觉性。例如,小学生比较在意的升国旗活动、家长会等,可以抓住这些活动实施有效的德育激励策略。例如,主动申请升国旗并能做到优秀,可以奖励一次;家长会前期一个月表现优秀,主动帮助同学、打扫卫生、获得社会爱心多的前三名同学,可以在家长会上授予表彰,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激励他们主动去学习。

3.3在德育自律上实施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生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小学生的德育自律,从小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素养,从而培养出真正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德育自律上的激励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承担班级管理工作,每人轮流担任一周小小班主任,来管理班级的所有德育事物,从而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一轮结束后经过学生的全体投票,票数最高,做的最好的同学,可以获得“德育小能手”荣誉称号及奖励,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德育自律,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爱护班级,关心同学,让学生团结一致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4结语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对策;建议

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贯彻落实、开拓创新,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德育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应该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采取适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那么,要想建立健全德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树立准确的、合理的德育目标;二是创新德育内容;三是开拓德育途径;四是改进和完善德育方法;五是建设德育评价体系。

二、更新理念,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含义

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其实质是服务于社会。然而,全面发展指的是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团结、写作、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发展。其中,“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一个人没有“德”,就算再有学识,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涵,把德育放在优先的地位。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德育工作开展是否顺利,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创新能力强、理念新的德育队伍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一个优秀的德育队伍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总之,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知识的价值。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德是才的灵魂”这一观念,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做出一定的贡献。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9篇

学科德育;教育学;专业设置

薛晓阳,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翟楠,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我国德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其学科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带来了德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高德育学的学科地位,而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德育学二级学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

一、德育与德育学科:令人担忧的现实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中,道德教育都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领域而存在。在西方,前有苏格拉底所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后有赫尔巴特所说“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教育”。正因如此,道德教育的理论一直是整个西方教育理论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中国,仅宋儒所称的“不识一字也要堂堂做一个人”就足以证明道德教育的弥足轻重。诡异的是,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等同于教育本身的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却遭遇了危机,其价值和地位都发生了颠覆,与之相应的德育学科更是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应有的学科地位。这不仅是德育和德育学科发展的瓶颈,更是教育本身面临的危机。

德育学作为教育学学科群中的一个子学科,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在学科建设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学者们对德育的研究就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领域。[1]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德育研究的独立性受到冲击,以致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没有像教育学等其他学科一样获得应有的地位,这导致目前德育学科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学学科体系中,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成人教育,从课程教学论到教育技术学,它们都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德育学则依然被作为教育学的一部分存在着,德育研究的状况更多地由研究者个人的兴趣所决定,这既不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又使得德育研究者缺乏应有的学科归属感。此外,由于德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对应的专业设置,即没有针对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进行专业设置,这导致中小学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道德教育缺乏基本的师资保障,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小学德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目前的背景下,德育学科虽然在学者的研究层面及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层面被视为独立的学科,但在中小学课程设置、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教师师资配备及最为重要的国家二级学科目录设置等层面都没有被视为独立的学科,从而导致在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科学研究的学术制度等方面也没有被视为独立的学科。因此,在没有获得应有学科地位的背景下,德育学的发展必然在学科制度上缺少支撑并受到限制,而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为德育学正名,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为它争得一席之地。

二、学科的召唤:正名与发展

无论从德育实践的角度还是从德育学科的角度,德育和德育学在整个教育学体系中的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已有的二级学科都无法替代德育学的学科地位。因此,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德育学二级学科,不仅是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德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趋势,对促进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看,设置德育学二级学科,对于推进德育研究、完善德育学科、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课程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解决德育实践问题提供学术支持

无论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一直都是深受人们诟病的领域,它只在理论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这既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困境所在,也是制约德育学科发展的瓶颈。理论与实践的不对等导致德育学的理论研究杂乱纷呈,德育的实践领域问题重重。实践中的道德教育要想摆脱不受重视、效果不佳等问题,不仅需要德育理论研究的指导,更需要获得学科制度层面的身份认同和学科权力,否则,德育就永远只是一项工作,而不是一门具有独立研究领域的学科。[2]而对德育学来说,获得学科地位和权力的有效途径就是澄清和确立德育学的学科身份,使德育研究成为学科领域内、并在学术体制规范下的学术活动。长期以来,德育研究一直被抛弃在学术体制之外,不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常常被当作是一项工作性的研究或经验性的研究,即一种学科体制外的研究。因此,使德育学成为二级学科,将有力推进德育研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使德育实践问题的解决在学科制度层面得到学术力量的支持。

(二)为培养德育专业人才提供学科支撑

在基础教育领域,德育面临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这一方面是因为“应试教育”背景下对道德教育的漠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少自上而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基础教育领域的所有课程教学都有相应的师范专业为其培养专门人才,唯独德育课程缺少相应的专业训练和学科支撑,其专业化程度和被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长期以来,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担任德育教师的模式导致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界限模糊,道德教育政治化的问题难以根除。从这一角度看,德育学科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即使再退一步,我们可以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具有学科和专业的相近性,所以在中小学课程和专业教师上可以相互兼顾,但那也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德育专业视为同一个学科领域。在操作层面上,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两个专业的确具有并能够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再如,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还是德育专业出身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掌握另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同时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德育课程的教师。因此,在中小学实践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教师与德育课程及教师完全分开的同时,在大学本科设立专门的德育专业似乎不太现实,抑或也无必要,但缺少相应的学科是绝对不行的。而如果设立德育学科,则即使缺少对应的本科专业,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基础教育中缺乏德育专门人才这一缺憾。只有保持德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才能保证德育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和研究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只有保证了这个完整性和独立性,才能为德育课程和专业教师提供知识和学科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用学科的完善来弥补专业的不足。因此,增设德育学二级学科,建立自上而下的德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从学科建制上完善德育的学科制度体系,目的是消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对称,从而有效地解决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三)为完善德育研究的学术制度提供保障

客观地讲,近些年以来的德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然而,这种可见的学术成就从学科建制的角度来讲还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在整个德育研究的过程中,对德育问题的研究不少,而关于德育学科建设的研究却很少。这就是说,大家都只关注问题,却较少关注问题背后的学科建制,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看待德育问题的规范和视角。因此,德育学若能获得二级学科的地位,它也将获得更大的学术权力和言说的权力,这对德育问题以及德育学科本身的学术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为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体系支撑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从学科的角度把德育课程和政治课程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专业领域和学科范畴,而是将二者看成同一的课程范畴,从性质上视为同一个学科领域。其具体表现为: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小学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在初中是思想品德,到了高中则成了思想政治。小学侧重德育,高中侧重政治,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实际都属于同一学科范畴。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和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就被视为同一学科或同一专业。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基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德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学科制度体系支撑,从而只能从政治教育中寻求依托。因而,将德育学设置为二级学科,其意义并不在于寻求外在的学科存在形式或表达一种重视程度,其深层次的意义更在于改变学校德育的专业水准和学科归属,使德育课程和德育研究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和专业,并最终从课程、专业和学科、科学研究、师资培养与设置上,使学校德育获得独立的专业身份和学科地位。

三、学科的建立:现实的需求

新时期德育学科的发展和德育实践的深化都对学科本身的建制问题提出了要求和挑战,而应对挑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德育学成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一)有相近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

德育学除了以道德哲学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外,它与其他二级学科有诸多相近的理论基础,如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管理学等。教育学是关于人的学科,这一独特性决定了教育学体系中所有的二级学科都旨在研究人及与人有关的事物。教育学原理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研究不同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问题,德育学则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人的道德成长问题。所有这些学科的研究都要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并以它们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德育学不是以某一具体的教育领域或特定教育阶段为研究对象,而是贯穿在所有教育阶段,它既独立于这些学科,又与它们密切相关,是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而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二)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了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

虽然德育学在学科地位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科学化的诉求也屡遭怀疑,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学界就公认德育学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3]从那时起,对德育学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及明确的研究方向。德育学以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作为主要的知识基础,围绕道德教育这一问题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形成了德育基本理论、德育史、德育过程理论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学在德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一批德育子学科,如德育管理学、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价值论等,形成了德育学学科群。[1]这都表明德育学的学科发展已自成体系,达到了对二级学科要求的基本水平。

(三)社会对德育学科有相当规模的人才需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也着力突出了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要求,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已变得越来越科学化,获得了不依附于政治、不等同于语文,且比过去几十年更为重要的位置。美中不足的是,德育的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专业性。课程结构的变化与师资队伍之间的这种不对等给中小学德育带来了新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更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德育专业人才。除了广大中小学迫切需要德育人才外,社会领域广泛存在的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也潜在地需要德育专职人员。因此,实践的需要是学科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我国新时期德育原理学科发展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1):48-53.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认识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各个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基本总称,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首要工作。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一定特定环境的客观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地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促使他们具有与时共进的社会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当今的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大环境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以战略的世界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客观必然性,严肃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处使用,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所以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极其重要。(一)有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基本知识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基本人生观、基础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基本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道德修养、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终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抓住人生初始阶段时机积极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持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显现,既然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不可否认地就要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培养视野宽阔、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具有耐心、恪守纪律的教师队伍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注重实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影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三)事关于中华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从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高度去认识做好小学阶段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牢牢占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这块主阵地,对于帮助他们构建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率还不令人满意,效果不理想。(一)不适应社会与时展步伐。当前在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学校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滞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说教”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其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教学方法缺乏相适应的创新,加上教师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储备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等,学生动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不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发展节奏的能力需要。(二)不适应教育观念变革与更新。侧重于知识传授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学到和背记了多少知识,而对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都是能应付就应付,应有的重视没有到位。由于实践中严重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情感因素的专注培养,应试教育自然也惯性地过于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考试成绩,教育观念僵化和滞后,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丧失兴趣。(三)不适应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很多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了解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缺乏自觉,不注意考虑学生的感受,普遍存在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发展特征也不顾及,淡化与弱化隐性教育,加上经常不能积极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学生不能正常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从而导致小学生心理不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体的有效措施

如何加强改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崭新的良好姿态迎接新常态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找准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德育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一)注重确立思想品德教育主导地位。学校的秩序功能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功能支撑作用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在研究工作方式方法和计划、措施的同时,包括在学生中、家长中,必须端正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为首的严肃态度,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研讨活动,不断增强全员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导向作用,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注重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综合素养。面对现代化、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艰巨挑战,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思想、道德、业务、语言等方面的高度修养的重视。不仅要对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加以坚决的抵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要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通过改进、传承、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启迪学生,感召学生,才能够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三)注重班级核心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班级工作是学校实施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全体任课教师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极为重要。我认为,班级核心管理工作建设来源于对班主任的选拔、培训、激励、考核管理;而班主任队伍建设,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现实管理者、组织者、主导者。因此,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汇集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沟通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开展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完善选派机制,增强选派班主任的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班主任队伍结构,而且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班主任的考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完成教育、教学及班集体建设任务的目标。(四)注重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现代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潜能,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展的德育内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要与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水平,共同促进发展其道德能力,为他们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才奠定扎实基础。二是注重教育层次。由于教育针对性强,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必须以低、中、高三个教育层次实践,努力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操作来看,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本情况,掌握其心理动态;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积极开通教师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之中。三是把握典型示范。小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人师表的作风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意义不言而喻。教师经常向学生展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利用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学生模仿典型行为,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理性的教化效果。四是丰富课外生活。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许多学校能够很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教育效果未能令人满意。我认为,多种形式的课外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共同遵守服从集体的生活准则,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增强劳动的自觉性,点滴积累对社会的义务感,爱惜劳动成果为主,辅助以校内劳动、大扫除,或社会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如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义务劳动或当文明礼貌、文明交通、文明生态劝导员,培养其自信心及责任意识,或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使思想品德教育得到自觉提升。五是利用现代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输媒体,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快速变化,也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学校教师要充分地、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正确探索处理“现代教学媒体与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等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健康环境,从而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11篇

一、凸显品德课堂主阵地,构建“知行统一”的德育。

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和校会,是实施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近几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个到位,强化品德教学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05年全市品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两位老师的现场品德课均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晨会课这些主阵地上,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他们的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对待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是与非的观念等都产生了一些偏激,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有所表露。针对这一新情况,学校及时拓展德育内容,利用校会集中进行了“适度网上交流,培养健康心理”的专题辅导。我们用曾经因为过度迷恋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被某中学劝退的学生李某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懂得,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在第一时间内防止了这些孩子进一步滑向网瘾少年的泥潭。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品德课课堂评估和观摩制度,品德课期末考查评估制度。结合晨会和班队会工作,每学期进行中队活动观摩评比,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我校五(2)班王雅琳同学身患白血病六年多,但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坚持到校,成绩优良。我们将该班的品德教育活动制成了电视短片,向全校开放,介绍王雅琳同学的感人事迹,不少学生在观看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学生遵守的“娄小学生自律儿歌”,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三是注重整合,不断提升德育的整体水平。我校加强了对品德教学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德育工作的最新理论,树立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关怀德育、智慧德育,共同发展德育等新理念。把通过教学,使学生在道德建设方面有所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明确要求全体教师建立了德育手记,对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整合进行思考和创新,引导教师的教学目光时刻关注学生的德育。从我校教师撰写的德育手记中,可以看出学科教学与德育整合中教师思考与创新的火花。下面一段话出自我校一位英语老师的德育手记,反映了她对英语学科德育因素渗透的体会: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12篇

摘?要:德育工作是小学教学活动的的主要目标,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是为将来的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小学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的渗透与发展,但是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非常低,在德育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现状,特别是地方小学中德育教育中的对德育的思想认识性不高,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地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工作要更加具体有效,采取一定方法管理促进小学的与教育共走长远发展。

关键词:地方小学;小学教育;德育工作;方法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而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创新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红占有基础性与先导性的地位,对其他各育的发展具有带动与支持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当前地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并不乐观的现状,本位就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质量进行探讨。

一、地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1.地方小学德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在思想上缺乏认识

在当前地方小学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缺乏认识,对于德育教育的意义与作用缺乏重视,因此,对于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缺乏一个根本上的认识与探索,因此。在小学德育中,教师不能够以学生的认知角度,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知识结构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要采取何种手段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教学手段能否实现德育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的点点滴滴,思想情感的变化教师需要去思考但是却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去探索,在思想认识上就轻视德育教育工作,教师没有精心的准备,学生对于德育的学习根本上难以提起兴趣,教师的德育课堂就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只是单纯使得说教,学生被动的接受德育教育理论上的只是,没有自身的实践与体验,学生的心灵感悟,思想体验不会有发展与升华,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与连续性,学生无法进行深入学习。

2.德育、智育发展不平衡

当前大部分地方小学教育工作发展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的智育,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数万能论与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家长与学校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的高质量盲目追求。学校教育工作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课程,实践过程中确实形同虚设。在大部分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展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如:课时安排少;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教科书,学生的实践活动非常少,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理论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读教材内容,其深入的思想内涵教师很少去探究。

3.德育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没有专门的与教师进行专业的讲解,一般都是语文教师来兼任。这种现象时有一定原因的,其主要表现如下: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教师进行专职的德育工作,学校认为这是对于国家培养人才的浪费;其次,大学生在大学进行专职的高等教育之后,被分到地方小学感觉大材小用,无法甘心工作,地方小学一般都是地处偏僻的山区,与大城市相比信息闭塞,福利待遇与工资待遇都比较差,所以有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地方小学来工作。因此,地方小学的师资力量非常欠缺。德育课被科任老师兼任上。教师的专业比较缺乏,教学经验不足,甚至有的老师干脆改为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基本上就是被取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德育熏陶。

二、地方小学德育工作长远发展的有效措施

1.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德育的重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进展。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根本上提高对于德育的认识,加强德育工作的进展,使得教师和学生公共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德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意义,教师在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进展会更加积极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于学生的道德认识、人格品质、道德意志进行培养,会起到教师的模范作用,以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去影响学生,学生会有个性的发展与健全人格,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会将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作为衡量自己对与错的标准,将教师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特点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更加积极主动地态度与学习情感。

2.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德育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德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人格发展缺陷与思想上的问题,认真的分析这些问题的来源并且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德育教育的工作原则,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便于接受,易于理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金,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举办灵活多变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与兴趣;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建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建立合理的而评价制度

德育教育要与正常的教学活动一样,实行相关的评价制度,学校要及时的管制德育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状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形式创新与否、教学思想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对于德育的进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学校要积极的观察,并且形成相关评价再如教会档案与学生档案,作为考核标准,教师就会端正教学态度,学生也会改变学习态度,德育教育会长远发展下去。

总而言之,虽然地方小学德育建设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但是教师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成为新社会新阶段所需要的德才兼备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13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制度,提高德育管理水平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体系,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德育处、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优秀班主任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3、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应对网络时代学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大胆探索网络时代下德育工作新思路,认真办好学校德育网页,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网上教育活动,不断对“德育园地”栏目进行调整、充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

1、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高尚的师德是立校之本”这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根本,学校坚持加强和改进思想和政治工作,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倡导“敬业、奉献、求实、爱生”,树立“特教无小事,小事系特教,事事是特教”的师德意识。

(1)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真正提高思想认识。

(2)实施全方位德育工作制度。学校采取教师值班制,生活老师和值班教师全天候负责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增强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成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3)建立一整套教师管理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学校制定了出勤、考评、休假、课堂教学等各种考核评价方案,把师德建设与年度考核、评优、职称挂钩,对违反者实行一票否决。

(4)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开展“特教,我无悔的选择”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同时还组织学习“三个代表”心得体会、德育研究和经验交流论文汇编。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侧重实现“三个转型”,即在管理思想上,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在教学思想上,由“教书型”向“育人型”转变,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动态管理。

(6)对全体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即“四做”:a、在学习上力争上游做标兵;b、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做园丁;c、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做典范;d、在作风上严谨朴实做楷模。

三、坚持德育本位,延伸德育触角,创新德育载体,提高德育水平

1、高度重视,凝聚力量,努力拓展和开发社区德育资源。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资源的建设,紧紧围绕德育总体目标,积极开发和挖掘我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构筑我市德育平台,协同多方力量,先后与泉州市司法局、泉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泉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泉州市地震局、泉州市国家安全局、泉州市公安交警支队、泉州市环保局等单位在我校分别建立了泉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泉州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环保教育基地以及泉州市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创作展馆等。同时还把泉州市烈士陵园、德化县黛仙山自然保护区、永春牛姆林、厦门英雄三岛纳入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形成了多元化、多视角的德育资源库,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平台。

2、创新德育载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学校以纪念建党、建国为契机,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创建绿色、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以及每周的升旗仪式为载体,不断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把校训、守则、规范“五有五无”要求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上墙,建设文化走廊、浓厚学校的艺术和人文氛围,对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我校是部级绿色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去年底在盲、聋部分别举办环保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知识竞赛,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3、制定和改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八字方针”:

(1)学:学是德育工作的先导。首先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排除社会上不正确思想观念的干扰,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习革命英模人物事迹,用他们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感染教育学生。再次,学习有关社会主义道德法纪、文明行为养成的知识,从学入手,使学生讲道德、守纪律、懂文明、行礼仪。

(2)读:组织引导学生读优秀书刊,增加知识和思想营养。唤起学生对不良书刊的警惕,增强学生思想上的抗腐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讲:开好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如演讲会、座谈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表各种见解,畅谈学习体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4)访:参观校内各个基地。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禁毒、法制、消防、地震、交通、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触动、教育和感化,自觉做一个遵纪守法、爱护他人和环境、珍惜时间和生命的社会小公民。

(5)唱:在盲生中开展欣赏和咏唱高雅音乐的文娱活动。各班可以成立音乐兴趣小组,每学期可举行2--3次文娱活动,开展唱高雅歌曲比赛,在聋生中开展积累名人名言、好词好句等活动,在适当的时候举行作文竞赛。使学生的心灵在学习和欣赏过程中得到陶冶。

(6)看:组织引导聋学生观看优秀影视片和电视新闻节目。如组织学生观看学校放映的优秀影视片,播放反映我国近现代史、国情教育等内容的教育录像等。

(7)宣:抓好舆论宣传,创设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①搞好教室环境布置,使教室具有庄重、文明、催人奋进的教育氛围;②编写好教室内的黑板报,使之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相统一;③加强好人好事的宣传,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如在班上设立美观大方的“表扬与自我批评”专栏,指导学生把同学身上的优点和先进事迹写成小报道、表扬稿,对不正之风,不良习性加以批评指正。

(8)谈:搞好与学生的谈话、谈心工作。对学生的优点及时公开表扬,对学生出现的缺点、错误则通过谈话、谈心的方式进行教育,把谈话分为鼓励性谈话、告诫性谈话和指导性谈话。同时,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工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二是经常性通过板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结合“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后进生”转化工作有机结合,提高转化率。

4、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按规范化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用好告家长书,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对班级每一位同学家访一次,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每学期学校法制副校长开设不少于三场的专题讲座,聘请退休干部回学校作报告,当校外辅导员等,聘请社区干部到校作报告等。充分调动各界因素,发挥整合优势。

5、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站经常性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和德育专题片,传达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表扬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净化育人氛围。充分利用校刊和宣传橱窗宣传学校先进人物和事迹、国内外重要时事政治。堵疏结合,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学校成立了计算机校园网管理小组。研讨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管理。举办“文明上网、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就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条约》,增强广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力度,对学校附近的网吧进行突击性检查,刹住了个别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上营业性网吧的现象。

6、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关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若干具体要求》,并由督导组组织抽查、评比,把养成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实施学生个人行为规范和批评表扬日常制,班集体建设和宿舍管理“量化考核制”,上墙给予公布。

四、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学科德育是传统且有效的德育途径,通过学科德育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索出学科渗透德育的更好途径和方法。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本学期将组织部分教师上思想品德观摩课,并录制光盘资料存档。

3、开展德育科研。

建立由校长挂帅,分管教学副校长监督,德育处和教研中心具体开展活动,各德育课题组具体实施的德育教学科研网络。认真落实课题立项-制订课题计划-督促检查-阶段总结-资料汇总-结题验收-成果推广七个环节,注重日常督促检查和阶段性总结两个关键环节,规范课题实验的全程管理。

五、加强创安力度,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首要位置,以确保学校安全为重点,切实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有序进行,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健全、部署到位、责任到人、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建立校内外安全网络,学校与城东派出所、城东治安巡逻中队,城东联防队携手共建安全防范体系。聘请预备役部队战士作为保安人员,24小时巡逻,严格门卫责任制度。

重视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班、队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聘请市消防支队、市公安局、市法院、市地震局、泉州监狱、城东派出所等有关人员到校作安全教育、消防报告和法律知识讲座,举办“消防演练”、“安全转移”、“路线疏散”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进一步健全学校安检制度,认真做好学生交通、消防、游泳、用电、食品等安全教育工作,与学生家长签订责任书,制定家校联系制度,敦促他们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成立相应检查组,常抓不懈,措施得力,并做好检查记录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学校没发生师生违法犯罪现象,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六、德育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的顺利运作,学生能够自学遵守社会公德、校规校纪,并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以往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不见了,在墙上乱涂乱画乱贴的现象也不见了,人人都争当一个文明的好学生,自觉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美化学习和生活空间成为了一种时尚和风气。同学们都能以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种德育主题比赛如演讲、征文等比赛中都获得了好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学生有31人次获得省、市级表彰。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现状;策略

一、德育实效性的内涵

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广义上的德育,指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过程则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健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传承先进文化,不断建构和提升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

所谓德育实效性,就是德育的实际效果,通俗地说就是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二、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校德育指导思想上忽视其地位性

我国的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倾向,认为“三率”,“毕业率、升学率、优秀率”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硬道理”,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提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盛行,普遍没有对德育足够重视,这样的观念现在看来是错误的,是不合时宜的。

(二)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应该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情感的主体,道德实践的主体,但是以往的德育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教导训诫的客体地位,在教育方法上偏重“被动灌输式”和“片面管束式”,忽视甚或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判断与选择。同时,在强调德育首位时,任意拔高关于政治的、信仰的、理想的、自由王国的认同,这些“高、大、空”的内容,不仅使德育陷入空洞注疏和运动式口号宣传的泥潭,而且使学生感到遥不可及。这种客体化的、没有参与决策权的学习使学生处于一个“他者”地位,又怎能期望他们对德育产生积极的态度呢?

(三)德育在方式方法上忽视其渗透性和多样性

德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德育是一种文化,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流露的教育。德育工作,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并与时俱进。那种硬贴政治标签的空洞说教和“管”“灌”“卡”“压”的行政手段,手法单一,硬性老套,无疑削弱了德育的功能。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所谓德育实效性,就是德育的实际效果,通俗地说就是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实际效果。要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应做到:

(一)重视德育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德育是衡量人才的最基本的准则。从学校讲,它的内涵牵涉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这几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应该改变。学校教育作为最根本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才无德不可用,德育工作应该被视为学校正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领导带头,全员动员,责无旁贷,从小抓起,不得忽视。

(二)提高德育的科学性

成功的教育首先必须是建立在对受教育者真正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切实使学生乐于接受,起点就不能固定在把学生当作被动受体这一传统模式上,而必须确定在对教育对象实事求是的把握上,摸索出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新方法。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教育评价体系应合理,与时俱进,具有科学性。

(三)转变德育育人模式、育人方式

主要是改变过去学校的教书与育人分离、管理与育人分离、环境与育人分离的现象,致力于构建新型的德育模式,除了课堂教育主渠道外,社会实践、党团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日常德育等多渠道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狭小的德育天地,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就整个社会而言,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要形成一体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转变育人方法,主要改变过去学校育人工作方法落后、内容单一、手段呆板的现状,更新德育教学观念,突破课堂德育空间,让德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说教走向实践,从遥远走向身边。

综上所述,德育始终是一个社会性的大课题,要扭转新时期德育工作之薄弱局面,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不但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评价,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提高,从而促进我校我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之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小学德育的地位范文第15篇

金州新区究竟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关乎全区7.9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多年来,金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认真按照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确立了“以生为本,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工作核心,突出“主题化、课程化、活动化”三大德育策略,探索出了以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基地建设为线索的德育工作机制,强化习惯养成、民族文化、感恩氛围、心理健康等德育内容主题,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德育科研等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坚定一个核心

金州新区紧紧围绕教育部提出的“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指示精神,确立了“以生为本,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工作核心。以“融入”为切入点,确立金州新区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德育策略、德育途径和德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形成了德育工作传统与现代融合、活动与课程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的新特色。

突出三个策略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德育工作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德育工作不应是杂乱无章的,需要精心设计、系统推进才能切实有效。因此, 金州新区确立德育工作“主题化、课程化、活动化”三大重要策略。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深入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发展历程,找准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长的能动性,利用多种社会资源,努力推动“德育内容活动化、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主题课程化”建设,建构多元而立体的德育课程,力求通过一系列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层次分明的德育课程实施,深化德育工作,落实德育目标,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五个机制

(一)加强德育制度建设

近年来,金州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一方面通过建章建制,建立有效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一方面规范指导基层学校的德育工作,确保德育工作有序推进,整体提高。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职工人人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的形成,使金州新区的德育队伍日趋稳定并不断壮大。为了促进德育队伍的发展,金州新区多次召开培训会和经验交流会,并开展了“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和德育先进学校、德育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活动,有力促进了我区德育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建设是金州新区德育工作的重点,结合金州新区的地域特点、风土人情,我们努力开发学校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组织编写了大量系列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德育特色活动课教材,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有机结合。

滨海学校围绕“海洋文化”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在活动中教育学生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董家沟小学开发了以“樱桃”为主题的系列校本教材,围绕“育樱苗、赏樱花、养樱桃、品樱桃、售樱桃”开展了系列德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金石滩小学结合当地物产,编写了《我们身边的中草药》系列读本,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采挖、晾晒、炮制中草药等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互助的愉悦,浸染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红梅小学组织教师编写《古诗词诵读手册》,积极引导学生诵读、表演,关注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城内小学的《养成教育手册》、东居小学的《心理健康指导读本》等,让学校的德育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四)加强德育基地建设

在“深挖自身资源设立校级基地,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区域基地,精选优质资源辐射全市学校”的思路引导下,金州新区逐步构建起了全区德育基地网络。

金州新区博物馆、关向应纪念馆、金州新区福利院、英特尔(大连)公司、金州新区规划展览馆等成为10个区级德育活动基地。通过活动基地建设和参观“一剧、两厂、三馆”的“开发区一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了解金州新区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发展,形成了不同层次、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教育作用强的德育基地教育体系框架。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心是金州新区着力建设的德育基地,活动中心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都将德育置于核心地位,从精心设置课程入手,将德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活动始终,体现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上,使德育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相处”。

(五)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家庭―学校”一体化的德育工作是金州新区推进的一项重要举措,每个学校都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并通过“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孩子的学习活动,让家长为学校的管理建言献策。同时,举办家长讲座,邀请教育名家解答家庭教育的难题,积极发挥家长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家校联系。

强化四个主题

(一)强化习惯养成教育

德育无小事,细微之处显品德,立足学校、立足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金州新区德育工作的重点,在金州新区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指导下,定期组织召开全区中小学良好习惯培养现场会,引导基层学校落实此项工作。

(二)强化传统教育

金州新区抓住我国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开展了以“铭记、弘扬、传承”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发挥语文、品德、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整合学科资源,有效挖掘重要节日的文化内涵。如清明节以“永远铭记”为主题缅怀先烈,感恩思源。通过传唱《跪羊图》,使师生领悟“孝”的深刻内涵,读懂父母恩;而诵读《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则净化、升华了师生的心灵,使师生成为有国家意识和文化归属感的人,从本质上提升了校园的人文品味,使尊崇传统美德、重视文明礼仪、学习国粹文化成为我区师生的道德新风。

(三)强化感恩教育

金州新区努力打造感恩教育的序列化,基层学校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电子屏等宣传媒介,全方位、多视角地向学生宣传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实施办法,着力营建积极、浓厚的感恩氛围。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将感恩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在想象中体验、在交流中体验,从而使学生对感恩教育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开展“感恩在心中,感恩伴我行”为主题的“十个一”感恩教育活动,此外,还开展“孝心献父母、真心献师长、关心献他人、爱心献社会、公心献自然”为主题的感恩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自然、社会、他人、父母和老师,将感恩的种子撒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撒播到每个人的心里。

(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难点,金州新区为了落实此项工作,形成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每个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各种心理教育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有多所学校承担了省市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创新五条途径

我区站在传统与现代融合、活动与课程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的三大平台上,创新五条德育途径,力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实现育人目标。

(一)立足学科课堂育人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最常规的教育方法。2012年春,我们在全区小学开展了学科德育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有近三百位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有近百篇学科案例获奖。我们不仅举办了隆重的颁奖活动,还邀请十位优秀案例获得者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二)立足社会实践育人

全区建立了稳定的学生义工活动站10所,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6处,组建了10支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先后开展了“寻访古城历史,感受金州文明”“我是环保小卫士”“社区连着你我他”等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各基层学校组建了义工队和志愿者队伍,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活动中锻炼心智,健康成长。为了展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区设立了一个德育博客“阳光路上”,让学校积极参与交流和探讨。有些学校还把社会实践活动做大做强,成为学校的德育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立足校园文化育人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区坚持两个原则:一方面,要求学校统筹考虑,整体设计,将办学思路和学校特色统一起来,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校整体构建的细节中;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从校情、学情、师情以及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整体谋划,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

(四)立足主题活动育人

金州新区常年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诵读古代经典诗文,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上最优秀的中国文人对话,让学生感受融会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襟怀与操守,让孩子们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现在,经典诵读在我区已经通过早读阅读指导、课堂教学渗透、语文综合性学习、读书成果展评等形式扎实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先后涌现出红梅小学、童牛岭小学、红旗小学、城内小学、松林小学、新城小学、德胜小学、第七中学、大连市101中学等多所经典诵读示范校。

(五)立足课题研究育人

积极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全区“十一五”期间申报的国家课题7项,省级规划课题44项已全部通过验收。“十二五”课题研究已全面启动,2011年,成功申报区域性部级课题3项,区域性省级课题6项。以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提高教师的德育研究水平、管理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