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

管理学实践论文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5.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1.1存在的问题现代旅游产业的营销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等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在快速的提升.可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科学研究对此却未做出及时反应,未及时预测和判断时代社会对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的本科教育依旧以理论教育为本位,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造成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方面明显不足,不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区内外旅游行业前沿水平的专业人才,从而造成了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实际从业能力弱,不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错位.传统教育模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二是过于重视学院式的应试教育;三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和教材建设滞后.

1.2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手段.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掌握理解理论知识,增加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计划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较少,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性、基础性知识比重较大,实践性、应用性知识比重偏少等问题.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制约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1.2.1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旅游业要求旅游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具体有社会活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这就需要有特点、类型、内容等完全不同的的实践课程与之相适应,以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包括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经验的积累.而目前大学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偏于表层化,实践教学类型单一,涉及的课程较少.实训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实践教学和公共实践教学的个别课程和环节,如导游讲解、礼仪实训、客房餐饮服务实训等方面.其他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几乎为空白.

1.2.2实训实践平台建设投入有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校内实训室与校企联合办学,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相关实训平台建设不力的问题.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校内实训室存在诸多问题.相关实验训室建设无法落实到位.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实训室设置较少,只限于导游模拟、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个别课程的实训实践;甚至有些院校旅游专业教学基本没有校内实践场所,对学生根本不开展实践教学训练.再者就是实训场所设施简单、缺乏整体设计,仅仅可以开展相对简单的操作训练,不能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只能进行服务技能训练,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训练.校企合作形式简单单一,多流于形式和表面,“产学研”结合有名无实,主要因为旅游产业化运做机制还没有形成,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管理体系,企业缺乏参与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同时,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都使目前的校企合作不能更加深层和有效的开展,从而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

1.2.3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与理论教学相比,涉及的单位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管理的难度较大.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设计、考核手段方法、管理规范制度及相关规则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今后十年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全面建设发展期.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确立将新疆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着力培育旅游经济产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区.这对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2人才资源是确保实现目标的核心要素,可以预见,新疆旅游的快速发展必然形成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保持持续强劲的上升态势.旅游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面临新的发展空间和难得机遇.

2.3当前,培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建设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的重中之重.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尤其对实践操作能力强和管理经验丰富专业人才的需求尤显迫切.

2.4分析近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很多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这与行业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培养造就旅游产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2.5旅游业进入门槛低,旅游产品的精品化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我区旅游业不断更新的旅游内容和旅游形式,以及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旅游产品形式从游览观光向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发展,边境旅游,山地、牧区旅游,文化旅游、特种旅游等新热点的涌现,旅游人才需求出现多样化趋势.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的培育已成为新疆建设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胜地的当务之急,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新的挑战.旅游教育者探索研究旅游教学实践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3改革目标

3.1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模糊的定位等现状,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本专业培养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系统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德才兼备,熟悉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旅游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服务、管理及咨询的专业人才.

3.2对本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有较清醒的认识.“旅游管理”专业名称对使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从旅游专业毕业之后就是在管理岗位就职工作.学校在施教过程中,把“管理人才”作为培养基准,教学课程的设置也多以管理类课程为主.应重新定位,重新设计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立校企“产学研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企业行业一线管理和服务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

3.3以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线,对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毕业生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广泛的调查、访谈,搜集整理一线人员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方面的想法思路,力求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能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突出应用性和地域性,以形成本专业特色.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加强实践环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行业的需求,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具体实践教学课程环节、实践目标,确立不同教学阶段、不同年级的实践能力训练平台,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形成体系.

4.2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撑,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开发设计本区旅游特色的实践课程,突出特色.确定今后要编撰的相关配套教材.利用新疆区域独特的文化背景,找到文化与培养人才的契合点,通过对地方综合资源的挖掘开发与实施,促进旅游专业特色的逐渐形成.综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地方人文特色,开发系列校本课程教材.

4.3不断修改完善专业教学计划,使专业实践时间更趋合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和应用性表现在对人才的实践技能和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根据该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有序为前提,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量,掌握旅游行业的规律和实际情况,在实践课程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的安排设计上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合行业实际.例如结合新疆旅游季节性强特点:旅游相对旺季为每年5-9月,其余时间为相对淡季,实践实习时间安排在每年的6月-9月;学生实践的时间提前到大一,从大一至大四每年的6月-9月都安排专业实习,内容依次为:景区实习、旅行社实习、酒店实习和毕业实习,增加学生到旅游企事业单位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学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因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存在动态性,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立足当前,还要考虑市场未来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

4.4实行教师实践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的前提和保障.高校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当前的大部分高校教师普遍习惯理论讲授,是名符其实的“学院派”.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建立教师实践机制,加强与旅游企事业部门单位的联系,采取各种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努力提升大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兼职客座教师”,聘请全疆旅游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的资深优秀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同时,要求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要求专业课教师,赴全疆旅游企业实践锻炼:兼职导游、旅行社经理助理、酒店高管助理等,并根据需要开展合作研究等活动,加强双向互动,提升实践指导能力水平.

4.5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坚持全面发动与志愿参与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组织的系列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皆围绕专业教学进行,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力求活动内容的鲜活性和针对性.主动征得地方政府的合作支持,用好教师资源、行业资源、学生家长资源,主动联系旅游相关行业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服务,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和拓展,力求活动实效性.使第二课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另外加之经费投入不足等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校实践教学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阻碍了高职教学的发展。基于目前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普遍的问题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应所配置的指导教师也不足;实践对象与方式也比较落后,实践环境与工作的真实环境存在太大的差异;整个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坚持实践联系理论的原则,实践教学过程中管理质量也不达标;很多专业在虽然具备了实践的条件,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规划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走马观花的形式频频出现等等,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升,更加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还相对缺乏,而是由教务处下的实训科或实验中心、设备资产管理处等之类的机构兼管实践教学。而这些机构由于不是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或,一是工作重心未能完全放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上;二是与校内各院系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很容易出现交叉或缺位,这就造成了设备利用效率不高以及对实践教学未能做到很好地监督。无法完成教学总任务50%以上的实践教学。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而且逐步在这方面落实,积极增设相关的实践设备与实践场地。虽然具备了相关的意识,但是一定时期以内仍然存在实践资源短缺的情况,这也是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个情况,要坚持科学管理,才能将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一、基于“工学结合”,努力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工学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一定夜色的课程教学体系,要坚持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对课程进行创新、改善以及倾向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设计等等。让学生进入实地环境进行学习与实习,逐步去发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自己能解决问题。学校与企业配合,深入研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通常我们划分为:针对基本训练的阶段,加强专项技能的训练,进入岗位实习阶段,最终才是毕业实习的阶段。这类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急不躁、层层递进,逐渐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是为了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与应用,这样能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另外,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也必不可少,对实践教学进行管理与监控,才能政治的掌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的保障教学质量,对评价结果进有效分析,融入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逐步改善教学细节,提升教学质量。

二、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实践环节

1.努力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增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逐步构建较为完整并且高效实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整个建立过程应该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从而全方位进行开展。教学管理制度要重视学校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的健全,将部分权利落实到基层教学单位,要让每一个单位在教学管理上明确责任、义务与权利,将学校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的导向性、服务性与智囊性逐步加强,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实力,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更加稳定、更加高效、更加灵活地开展。只有让学校教务处、实验场地与设备管理部门、基层教学单位等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学生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组织联系的管理能力,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等,从而才能合理地、正确地、有效地、规范地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整理、分析等等。加强实践教学的日常检查,编制定期检查的制度与合理有效的信息反馈只对,将检查结果及时地汇报给相关教学单位,促进实践教学进行改善。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最近几年,高等院校实施了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不高,针对研究型高端人才进行培养的效果没有太大的优势,而且社会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实践技能。基于这些情况,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善,培养符合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也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方向。

三、增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高等院校利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校企合作最大的特点是让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最终要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目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而与之相比较,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高就业率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校企合作的理念是符合新时展的,更是科学、实用的,更是推动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应用。合作办学的模式,不仅能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而且还能积累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经验。

高职院校与企业具有相同目标与要求,从高职院校来讲,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巧有效手段,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企业来将,学生在学校毕业后直接上岗,减少了中间不必须要的环节,缩减了岗位适应实践与培训成本;从学生来讲,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专业技能的施展与进步,才能进一步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行业与工作环境,毕业后才能顺利找到工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力求达到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双方经过沟通后明确共同的培养目标,经过协商后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共同审核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符合新时期的人才,具备了理论与实践、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素质。另外,以此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主动开放,善于借助外在力量来开展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协商后,建立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构建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针对实践性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相关成绩的评估不太重视,没有深刻认识到考核所涉及的内容、方法以及形势,制约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若要保障质量,需要将试教学管理各个方面的关系切实理顺,努力构建一套有效的、合理的管理机制,并要根据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改善,要明确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中的作用与地位,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标准。

1.构建量化考核的标准。实践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特征,它与理论教学评价不一样,它需要关注每一个实践细节,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跟踪考核。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发展方面起步算是比较晚的,因此,在考核方面缺乏的客观标准,评定成绩容易受到教师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下来成绩就会呈现出一种主观的正态分布,或者是过于关注比较“爬尖”的学生等等。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就意味着评价失去应有的意义,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信息,更有阻于实践教学的发展。因此,量化考核标准的建立是实践教学发展的必然确实,将考核标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量化的考核标准能够较好地度量实践教学效果实现的程度,而且容易获得操作性比较高的考核内容。另外,量化考核标准需要注重全面、综合,从而更加详细的反映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将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出来。对于构建实践教学量化考核标准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分析、总结,集所有教师的力量来制定适合各个学科的量化考核标准,并不断的进行完善。

2.重视过程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关注的只是结果,这样的评价不具备科学性,表面看似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其实重视的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性审核,这种评价缺乏细节的信息反馈,不能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这种评价没有重视学生的态度、能力与情感等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评价,发展空间不够大。因此,要更加关注实践教学的环节。既然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的,那么教学中涉及到的环节都应该进行评价,如:实践参与度、实践态度、实践收获、实践换件等等评价情况,评价方式也需要灵活应用。这种评价方式渗透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助于及时的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教师,通过评价来控制实践过程,从而监督与鼓励的结合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案。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两者结合起来,不仅要重视结果,也要抓住细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过程,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一个重大目标。

实践教学考核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积极采取企业考核、自我考核、教师考核等相互结合的评价方式;然后严格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阶段与步骤的划分,从来对考核标准进行制定,要最大限度的保障评价和考核是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并逐步提高学生实践成效在该门课程的成绩所占比例,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指标,并且建立的专门奖励制度,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与积极性。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取决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选配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管理队伍中去。教务处和教学单位的领导均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年富力强、爱岗敬业的特点。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一)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手段,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迟早会随之进行调整。根据1999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

(二)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性质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明显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也是法学、新闻学、档案学、财政学等与公共组织密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作为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的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行政管理学“贵在有用”。作为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行政管理学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践教学是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持续多年的,导致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断裂,因此,随着高考的恢复,我国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急需首先补上理论匮乏这一课。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和教学方法上以政治学作为价值取向,采用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教学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当时一个新的理论和课程最初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据此,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调整中把行政管理从原来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转到了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突出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的管理性,即实践性。从学科的调整可见我国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那么,作为行政管理学科最基础的课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突出其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学教学的软肋就是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学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体方法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了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优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指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深化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分析法。这一方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行政管理学的实用性特别强,它的重点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导解决现实的社会公共问题,以及这种解决方法在其他相关情形下的推广。这一特性决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学教学工作中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2“.角色模拟”教学法。这一方法在于在课堂上人为地营造某种行政管理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从事相应的具体工作。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涉及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行政司法、行政执法、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机关物产材管理等内容非常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3.课堂讨论。这种方法是在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后,为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通过充分准备,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达到形成共识、求同存异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针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历史沿革及其启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就应该运用讨论的方法。

4.换位教学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章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师生身份互换,老师随机点名,让个别同学以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随时提问,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通过备课、讲课,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学懂、学透,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5.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任务驱动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进行成绩评定。“任务驱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使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的转变。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的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课下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扩展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指导性自学。这一方法是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自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布置学生阅读与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课外书籍,包括经典著作、重要文献、高质量的专业论文等,其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内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点、非难点的章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能理解的内容。如行政管理学当中的“行政决策”这一章,关于行政决策的定义、程序、类型以及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在管理学等课程中基本的东西都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布置学生自学,教师没有必要花大力气来讲,只是提示学生在把握的过程中注意决策同行政决策的区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行政决策体制以及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教授上。自学不仅达到了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科学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种职能不单纯是要求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适当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学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选拔基础好的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体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和展示个人的才华。

3.模拟实验。在校内建立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行政管理场景和运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处于某种管理角色中,从而增进学生对管理知识和方法的认知,培养综合管理能力。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真实的社会中去,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印证和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把学到的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社会调查。针对行政管理要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如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这一章,可以布置“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以绥中为例“”辽宁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等。人事制度这一章可以布置“辽宁政府雇员制”“辽宁公务员考试制度研究”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袋徇卷、撰写调查报告等,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参观教学法。为了使行政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等部门去实地参观。参观法资源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空间被极大地拓展,教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参观访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参观一般由校外实践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参观笔记,撰写参观报告。

3.实习。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实习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为了保证实习的实效,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

三、问题思考

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为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只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讲的,而在实际上,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采用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尚属探索阶段,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地运用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并不是说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对每种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随意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每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地运用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中,从达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础实践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如实验、参观、自学;二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中层实践手段,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法等;三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设置的高层综合实践手段,如项目驱动、科学研究法、调研、实习等。因此,应加深对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合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组合,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从总体上看,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类。作为两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论讲授法,因此,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备了许多经验,理论讲授比较规范和系统。而实践教学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系统地安排和规划。如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加与实践性手段相适应的内容;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例,改变实践学时随意性的情况;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考试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以贯彻落实。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机制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方法运用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目前从事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了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不仅是在行政管理学科比较常见,在其他学科也司空见惯。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成为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如有计划地让从事该课的教师到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吸引优秀的行政领导干部加盟等。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本比理论教学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无论是实验设备的配置、实践基地的建立和使用,还是调查、参观以及实习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备的资金物材的支撑,没有这些条件,实践教学无法开展。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投入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必须在教学的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四)防止实践性教学方法目的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模式改革问题的提出,实践性教学方法被许多学者和专家所关注,从而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学改革中实践性教学方法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极端化的现象,就是为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被异化为目的。而在客观上,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方法再重要,也必须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过分地抬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忽视其实效性,就会使这一教学手段极端化。因此,正确发挥实践性这一教学手段的功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正确区分在教学内容上哪些内容适合使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实践性教学;其次,实践性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后,检验实践性教学方法效果的唯一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实验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习、理解和掌握重要的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必要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解决各种化学问题的能力的最佳手段。化学实验改革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

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许多同学不能把各科的知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科的任课教师由于学时的限制,也没有机会去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贯通。那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要打破原来按照学科安排实验内容的方法,将实验内容按照教学培养阶段分为基础训练型、提高型和综合设计型三个层次,使学生有机会在所学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综合与贯通。

(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是化学实验课的重要目的之一。由于教学资源和学时的限制,不可能拿出很多的学时去做化学实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一要优化实验内容;二要划分实验操作水平层次,使学生在实验技能训练方面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三)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以前的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大多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讲义事先预习、实验课上老师对实验要点进行简要讲解、学生按照实验要求的步骤操作,然后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安全保障下,允许学生超出讲义的内容和步骤去设计和实现较新的实验。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讨论,实现对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动机,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基本做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下面只是笔者从事多年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实验设计要富有启发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科学,大部分化学知识来自于实验,而实验现象又是学生认识化学真知的向导。因此,实验的设计与安排要富有一定的启发性,才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引起思维的积极活动和注意的迅速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体地说,实验中每一步骤、每一现象都要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各现象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该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我们可否采用不同装置或试剂进行这一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和变革物质,进而探索各种化学规律,使他们在实验时,始终处于向未来探究的状态之中。如制取氯化氢的实验中,实验时用固体NaCl与浓硫酸反应,反应过程中需要加热。老师可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该实验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不用食盐水与稀硫酸反应?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收集HCl气体?该实验的尾气应如何处理?在除尾气的装置末端接一倒置漏斗的作用?仔细观察漏斗口出现的现象(烟还是雾)……,使学生掌握了整个教学内容,加深了对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加热实验的规范理解,弄清了烟和雾的区别,对氯化氢的特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而是提倡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习惯做法,使之更具有启发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推断力,使他们不至于把思维仅仅局限于教材所固定的圈子里面。教材中的大部分演示实验也是有较大启发性的。例如讲镁和铝的性质时老师先要求学生回顾金属钠的重要性质,然后去推测“镁和铝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按学生的推测进行演示。在讲乙炔的制取和性质时,要求学生先由乙烯的性质去猜测乙炔可能的性质,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当堂实验,立即加以证实。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更主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二)实验设计要有趣味性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成为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其实化学实验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像根据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利用蛋壳和漏试管等器材设计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一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到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分析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又如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只浸满油绵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只要仔细琢磨研究,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存在我们的身边。

(三)实验设计要体现自主性

“发现法”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以基本教材为内容,紧扣教学大纲,设置发现过程。教师引导,宜启发而不能包办代替。教师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寻找、获得真理,甚至发现和发展真理。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应当逐渐地放手让学生到讲台上去演示操作,改变过去那种一味由老师做,学生看,从观察中“悟真知”的习惯。要让学生“动起来”,动手能力是搞好科学实验的基础。例如,在讲解“盐类水解”时,设计一组实验,用pH试纸分别测定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铵、醋酸钠溶液的pH值,并由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操作,要求他们边演示,边板书出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在实验室中分组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老师只提出“既然是盐,为什么溶液的酸碱性却大不一样呢?”让学生从物质结构、组成上去认识其中的奥秘——水解理论。

围绕教学重点和关键,着眼于能力,精心安排和设计演示实验,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演示,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成实践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消极做法,同时,也从实验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大体介绍实验内容和要求,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作出结论,肯定成功所在,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某些验证性很强、规律性很明显的实验内容,应大胆改为学生实验来进行。中和滴定、水解、电解和电镀及甲烷、乙烯、乙炔等典型有机物的制取及性质等内容,可创设条件,设计出一系列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或结合理论边做边讲解。[通过学生自主性实验,不仅可把所学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实现了各部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的设计能力。

(四)实验设计要体现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通过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使化学实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指出了传统管理人才测评的不足,介绍了管理人才科学测评的心理学和管理学的 理论 依据,重点介绍了管理人才自身素质的测评 方法、管理环境的测评方法以及科学测评的实施方法。 论文关键词:人才测评 心理测验 管理环境管理人才的测评和其它专业人才的测评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结构比较清晰,毕业论文对人才要求较具体,因而测评一个专业技术人才所需的指标比较明确,操作上也较容易,相对来说,管理工作是复杂的,涉及的面比较广,因而测评管理人员的指标比较多,过程也比较复杂。传统的管理人才测评指标包括学历、职称、专业、履历、业绩成就等, 应用 这些指标进行管理人才测评有很多不足,例如,就业绩成就而言,它是管理人才测评的一个主要指标,但一个工作很出色的中层管理者在被提拔到高层管理工作岗位后未必很成功,因为新岗位所需要管理者的特点和以往的工作所需的特点可能关系不大。传统测评方法中最保险的是考察试用,但面对快速、高效 发展 的当今 社会 ,它已经不太适应了。 21 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能够适应新 时代 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人才测评系统势在必行。笔者将就科学的管理人才测评的概念、理论方法及相关实践进行介绍和探讨。 1 管理人才测评的概念和 内容 (1) 测评的概念 管理人员的科学化测评是心理学和管理学 研究 成果的综合应用[1 ] 。物质世界千奇百怪,但硕士论文其基本元素是有限的,同样,人有很多特性,但其基本特性是有限的。人的基本特性是通过心理学的研究确定的,结合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确定哪些特性和管理的绩效有关。传统的人才测评所采用的特性指标是凭经验得到的,定义比较模糊,评分标准也不确定,常常是测评者将自己的理解加进去,而这些理解可能与实际本身有很大的出入,结果是得分多少更多地代表了测评者本身的判断,而非被测评者本身的素质。心理学测评经过科学的研究,确定了人的基本特性,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同时在测评程序方面做到了结构化、标准化,例如,在纸笔心理测验中,所有的被测评人都采用相同的测验题目,所有的测评者都按标准打分,因而心理学测评结果是客观的。科学的人才测评就是运用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量、 考试 (包括笔试、面试) 、生理测试等手段对管理人才进行测量和评价。 (2) 测评的内容 管理人才的绩效取定于管理人员个人因素和管理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 相互作用[2 ] 。管理者的个人因素主要由能力结构、人格特点、动力系统三方面组成。管理人才测评就是针对这些方面应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测量。管理能力结构包括管理能力倾向和管理技能两个不同的层次,一般认为管理能力倾向是人们掌握管理性技术、取得管理成功的素质基础,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特性,而管理技能是管理者在有效地执行他们的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门性才能,这种技能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管理能力倾向的测评有很多成熟的心理测验方法。管理技能的测评应用得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评价中心技术和情景模拟技术。管理者人格特点是成功管理者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一般认为医学论文善于管理的人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许多管理人员的失败并不是由于能力的缺乏,而是由于人格与工作环境的不和谐。比如,理性的管理者倾向于符合逻辑的思考和行为,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处理日常事物都会以逻辑和理性为基础,而不太关心人的感情和感受,具有这种个性的管理者在需要人际交流的管理环境中是不适合的。人格测验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而且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管理者的动力系统包括动机和职业兴趣两项内容。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原因,它由需要产生,为行为提供能量,也具有目的性。动机有多种形式,和管理关系最密切的有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三者相互 影响 ,共同制约着管理者的有效行为,只有管理者的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之间恰当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绩效。例如,亲和动机对于维系团队气氛、鼓励团队合作是有利的,但过度强调亲和性会忽视工作目标和放弃管理原则。成就动机是获得成功的内驱力,但过高的成就欲望会使人降低任务的设置水平和产生回避失败的倾向。职业兴趣使管理者的另一动力成分[3 ] 。管理者的职业兴趣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充满热情、发挥较高的积极性。职业兴趣和工作动机测验在国外已大量使用于管理人员选拔、安排等领域,给组织提供咨询和指导。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对管理者个体某个方面的单一测量并不能有效地预测职业发展。只有把管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7篇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它既是理论教学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尽合理。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仅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验证,学时少,内容老,多数安排在理论课之中,大多是以实训室、教室为主要场所进行的实训、操作。在实践教学中认知实验、验证实验过多,体现知识综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考核方法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践知识,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实习、实训方面,我国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机制,实践教学条件尚不充足,通过关系依托少数企业来安排学生的实习,难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被认为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才能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毕业找工作时不被录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1.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对高校的实践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对高校的学生实习和实训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不愿让学生真正深入生产一线,介入企业生产运行的核心过程。尤其是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招生数量迅速增长,对实践教学场所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去实习。另外生产实习、毕业实都安排在大四年级进行,学生由于考研、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对实习投入缩水,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受到影响。

2.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是通过深入生产企业实际进行观察和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来完成的。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及时准确地对所指导的学生逐一跟踪检查,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一般根据出勤情况、实习中的表现,最后上交实训报告或小论文判断,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不足。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要求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各高校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过去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参加过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案例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并具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而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没有在企业真正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因此对案例的现实性缺乏把握,在指导实践实习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三、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训(财务基本技能实训、纳税筹划模拟实训、公司理财综合模拟)、ERP综合模拟实训及毕业论文四大块。财务管理专业应构建以现场形式进行的实习与实训,以财务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的模拟实训,以目标实现形式进行的毕业论文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基础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校内基础实训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相关课程结束后进行。具体包括有:

(1)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安排在初级会计课程结束后。实训内容有账户的设置方法,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薄和基本的财务报表编制等。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加深学生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熟练掌握财务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有关企业基本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财务管理基本技能实训。

安排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结束后2周时间。实训内容主要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衡量以及财务基本函数的计算机操作。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利用电脑系统地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财务计划模型设计、财务预测模型设计、财务分析模型设计等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财务分析实训。

安排在财务分析课程结束后或在课程中进行。分析内容有资产负债表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业绩评价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报表中的各项数据所代表的意义,用全面正确的财务分析方法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经营能力的高低及企业发展前景,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4)财务信息系统操作实训。

安排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结束后。通过本实训,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单位财务日常业务工作,并能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财务信息的录入、信息存储、财务数据分析和报表编制等。

2.专业模拟实训。

(1)纳税筹划模拟实训。

安排在税法、税收筹划等课程结束后进行。通过本项实训,使学生掌握各税种的税法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以及纳税申报的全过程。站在纳税筹划师的角度,为指定的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使学生对纳税筹划的全过程有亲身的感受和了解,具备一个企业的纳税申报与涉税事物的处理能力。

(2)公司理财实训。

公司理财实训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主要包括资本结构决策、筹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证券投资分析、营运资金、利润分配、全面预算、财务分析、并购与重组等内容。通过该实训,使学生将已学过的理财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3)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

ERP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情景分析和决策判断于一体,实训的内容模拟企业实战,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通过实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扮演一个财务管理师的角色,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判读与应用能力。

3.校外实习及毕业论文。

校外实习主要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巩固、深化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业务的能力和技巧;以扩大视野、增强认识,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规定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结合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探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4.社会调研和实践。

通过社会调研和实践,可以加深理解有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财务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理论发展前沿,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综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解答问题能力。

四、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具体做法

1.树立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一个合格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企业财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较强的运筹帷幄能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途径,需要按照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自身规律,并根据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技能逐步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重视对实践成果的考评。

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是量的积累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仅要重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及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既要有量化考核,如实践报告或小论文的字数,是否准时完成实践项目等;又要有质的考核,如实践内容的真实性、实践报告或小论文的完成质量等。考评可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可以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可采用以学生取得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及省级证书折算成学分,代替相关课程;也可采用现场演示、让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介绍及现场答辩等方式,全面考查实践教学的情况。

3.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求较高,既应具有丰富的财务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问题,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或在相关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建立实践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

4.充分、恰当地利用案例教学。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8篇

截止到2008年4月,国内高等学校中已经有600多所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型、职业型、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四个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工程管理本科规范(讨论稿)》中,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做了要求,包括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但是如何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与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5.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9篇

(一)对实践教学评估重视不足

早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就已被列入评估体系。但由于本次评估主要是对高校整体质量进行评价,具体专业的教学评价并未详细涉及。对行政管理这类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本身多年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多局限于就业前的实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不能如理工科一样有完善的实验室,即使有已经签约的实习基地,每个实践基地所能提供岗位的性质,如企业办公室、政府的街道办事处等级导致接纳的学生实习数量极其有限。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各个高校并未对文科实践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实践教学评估更未进入领导者的决策议程。在学院层面,一方面,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制度,学校对学院工作也由以前的专项、专业考核向整体考核演变,即学院总体完成学校分配的“清单式”任务即可。当管理的重心向下转移时,管理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对科研的重视日益赶超教学工作,由于不合理的学校排名指标导向、教师的晋升待遇都与科研论文项目等硬性指标挂钩,教学任务仅满足于完成即可,质量如何则难以得到衡量与控制。

(二)实践教学评估内容难以确定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实践教学的评价内容难以确定。行政管理专业特性从专业培养目标可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可以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学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该目标中所欲培养的能力很难通过评价手段予以评价。但这些能力却又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虑。这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得以印证。根据课题组的调研,企业对学生的测评侧重于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后依次排列的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素质重视程度的统计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使用过程中,更加侧重能力的发挥。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则次之。根据企业注重的能力与素质,单纯综合素质与人际协调这两项就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关联无法得到充分论证。换句话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就业后不能通过工作的形式与行为得以体现,所以实践教学追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目标本身难以测量。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不明确与实践教学评价内容难以确定一样

评价的标准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时间维度来讲难以衡量。短期内,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但长期效果的测量和追踪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成本,难以操作。实践教学产生的影响既有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学生最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亦有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即使确定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难以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估。有的院校在开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时,仅仅是对理论教学评价模式的移植和照搬,使得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与理论教学评价指标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众所周知,理论教学是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评价往往侧重于课堂的教学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以实践技能的传授为主,评价侧重于实践技能。两者在评价重点与方式上均有不同。

(四)实践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大多采用学生反馈、专家检查、教师自评与互评等形式。科学合理的评价,应由多主体共同实施,然后把不同主体得出的评价结果汇总,再次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果。根据调研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估,并且有夸大自身教学效果的倾向。即使有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评估,普遍采用的是内部评估的方式,即由学校组织校内专家进行检查。但这种检查评估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校内评估专家尽管具有搜集信息的优势却往往是非被评估专业的从事者,工科背景的专家评价文科专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且评估存在管理主义倾向,即评价者容易接受管理者的暗示而不能作为单独的主体独立发挥作用。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很多学者对当前专业评估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批判,现实中评估工作也让管理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都极为抵触,尤其最为极端的质疑在于评估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抛开评估过程出现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造假的扭曲现象,课题组认为专业评估工作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有改进,才能提升质量。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本身存在的困难不应成为不作为的理由。一定意义上讲,难,才是彰显深入工作的必要。当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应审慎进行,在对方法论、评估内容、操作方法等科学设计基础上再思考如何细化实施。

(一)革新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是指导评估工作的指南

早在1897年,美国教育家瑞斯(Rice)就发表了《无效的拼写炼狱》一文,意在评价美国基础课程体系的成效。并由此开创了以“测量”为特征的评价时代,评估者的角色是技术性的,即通过对评价工具的选择完成评估工作。在1933年,美国教育领域的卡内基学分体系受到社会质疑时,拉尔夫•泰勒用八年的时间研究开创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描述性”第二代评估。实际运作过程中,目标模糊性提出了新挑战,因此,评估需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发挥评估者的判断。基于多元价值诉求基础上的“判断”成为评估工作新时代的特征。从评估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评估经历了从“测量”到“描述”到“判断”的转变,表明了评估的理念与方法论的变更。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而言,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的测量在各个高校被作为评价的主要工具。“描述性”评估以学生为评价客体,已经开始逐渐开展。行政管理专业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具有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的学生,但这类目标并不能用明确的标准予以衡量。这就意味着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也应在遵循现有评价理念上继续突破,整合方法。因为,单纯的基于事实的判断也容易出现偏差“,评估专家往往成为自己‘客观’方法的囚犯,他们把观察局限于学生群体的外在行为,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观目的和价值观,评价者努力构建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模型,但未能抓住价值观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内容与指标体系

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专业评估工作推进状态的标志,对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但如何设置、怎样设置一直成为学术界和管理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也不在于构建指标体系,只限于提出建设指标应该考虑的因素。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认为:“评估研究的一个基本障碍就是要对‘不可测量的’效果进行测量。因此,评估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就是试图去发现某物存在或不存在、某现象发生或是不发生。为了进行评估研究,我们必须能够操作化、观察以及确认到底什么存在或是不存在。”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能力与素质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框架,进而设置实践教学评估的内容与框架。根据调研,企业招聘的行政管理学生以本科生为主占43.8%,专科生占41.7%,硕士研究生占13.5%,博士研究生占1%。从事的职位及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行政助理45%、行政秘书25%、行政文员20%、人力资源10%。这些职位主要是为其他类工作提供支持。根据归纳与分析,总结了行政助理(文员)类主要职能。这些工作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协调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侧重培养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评估应该评估的内容。

(三)引进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科学的评估方法是确保评估结论的重要方面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0篇

市场经济时代,劳动力作为资源禀赋,必须要进入市场进行检验,才最终能够被市场认可。因此,未来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沐浴,而须要从承担社会分工的角度,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精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实践性复合人才。管理类学科主要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其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管理类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具体专业背景不同,但都是通过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以掌握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提高生产力的。目前高校学科设置中,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其下辖15个二级学科。从学科设置情况来看,未来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在企事业单位担任管理工作岗位。从管理类专业的性质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理论传授为主,使学生掌握管理类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许多学生对管理类实践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以致在就业之初就出现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管理类专业背景学生的工作经验与能力也是制约校企有效对接,高校人才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就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这是一个组织的内部核心部门,其对于人才的要求更为苛刻,理论知识不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其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作为一名刚刚初出茅庐的大学新人是很难进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岗位,这也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的茫然与困惑。

二、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实践教育不仅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环节,也是验证学生理论掌握情况及其实现自我定位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也应看到,当今的教育不再是以往那种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发展个体,教育主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主体,它具备与汽车、旅游等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具备的产业发展特征,其中教育产业链的形成,要求学校从价值链的整体考虑学校教育的整体性安排和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诉求更要求高等学校与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协同发展,谋求实现最大目标。在高等学校教育产业链的发展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而在三者之间,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等诸多方面也都关注并影响着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因此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及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设置和改革。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于1708年的《牛津词典》,其本意是指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a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后来利益相关者逐渐开始被经济学者运用于企业与战略管理等相关领域。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安索夫是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此后弗里曼等管理学家相继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发扬,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被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都可以被归结为利益相关者。当然利益相关者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领域,伴随其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有关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国内外研究日益丰满,诸多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学家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认为学校成长的关键是必要的内外部合作,高校须转变以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建立“以他方为中心”的参与模式,大学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校教育推动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产生更多的用人需求。

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利益相关者构成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联系与协调,围绕学生与学校组织存在的教师、家庭、企业、公共部门、传媒、社区等个人与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尤其是高校的实践教育中更离不开与组织内外相关者的联系与沟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从3个属性方面利用多维分析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层次分析,按照其合法性、权利性和紧急性由高到低进行赋值评分,分值最高的利益相关者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也是最权威、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属性特征;其次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也称重要相关者;最后是潜在利益相关者也称边缘相关者。按照此分法在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中,其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相关者,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企业(用人单位);预期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行业组织、政府部门;潜在相关者,包括高等学校、社会、媒体等。

四、结论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1篇

麦可思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目前已形成2009年——2014年八年的报告)显示,从2007届到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都是失业人数较多的专业,被定为“黄牌专业”。但同时很多企业也因为招聘不到具有胜任能力的员工而困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等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可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我院以培养理论扎实,素质全面,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运营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践教学内容最关键的一部分,课程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基础实践(实训)课程、专业实践(实训)课程、模块实践课程、公共素质拓展课程、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等,合理分配学时和学分;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努力方向;我校在每年的寒假进行6周的社会实践,不同的年级根据学校的安排和老师的指导选取不同的社会实践项目,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我院采取“3+1”的人才培养方式,在第四学年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实习基地去顶岗实习,可以充分地了解工商企业的运行工程、提高自己职业技能,为就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尽量以应用性题目为主,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去研究问题,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和技能。总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同时,我院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用了大量的学时进行课堂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大量的应用型课程都规定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用以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比如笔者讲授的《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等课程,都在适合的章节采用了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探究法、体验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和运用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教学平台体系模拟实训是借助模拟实验室或模拟训练室,训练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职业核心技能。让学生在最接近于实际工作环境中体会整个业务的运作流程,体验不同职位角色的职能与所需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我院建立了物流硬件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金融保险综合实验室、VBSE实训室等15个综合专业实训室。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在相应的实训项目中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提高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大连、牡丹江等地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在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五)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考核方式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而适当调整,我院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掌握及运用水平的方法,多数课程都采用了全过程考核的方式。如《管理沟通》课程考核由六部分组成,分别为出勤情况20分、课堂表现5分、课前演讲5分、实训30分、个人作业5分、小组作业10分、口试测试15分、期末测试10分。考试内容既涵盖了重点测试理论的测试题,又有重点考察实际沟通技能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同时,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都占有一定的学分比例,社会实践由院里和教务处共同组成的考核小组检查,对未如期实践或未达到实践要求的学生不予通过。顶岗实习由所在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考核,如未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的,不予合格,按未修满学分处理。严格的考核体系有利于保障教学效果的真正实现。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院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大多数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工商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而实践教学需要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师能力建设。首先,以本院具有一定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为基础,开展教师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可以在团队中学习成长。其次,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实习教学基地去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能力;再次,应聘任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人员来校任教。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方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方式,一些学生对此感到不适应、不感兴趣、不合作甚至提出反对意见,同时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基本素质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讲清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使其逐步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配合老师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2篇

1实践环节滞后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不良影响目前很多学校将完整的学科体系作为出发点对课程开发进行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掌握。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理论知识偏多,实践知识少,基础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少,由此可见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始终不够。实践教学环节是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转化为综合能力,这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内化的根本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呢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少科学的认识旅游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不同特点、类型的课程与之适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不重视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不重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移植”的方式进行确定,在这种条件下实践教学体系必然会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对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3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不能使综合实践要求得到满足实践教学模式应该由校内实验室与校企共同联合,这样才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上始终存在建设不力等问题。因为受到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校内实验室建设并没有落实到位,实验室的数量设置较少,实训仅为个别课程展开,实践训练负于表面,并未深入实质。缺少实践场所,职能通过学校招待所以及食堂等地点进行简单的训练,实训课程俨然成为一纸空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计划调整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实验等环节构成,主要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针对基本知识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展开训练,对学生独立分析与实验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协调和联络对客服务、销售客房、模拟导游训练等。组织进行专业讲座,到大酒店、著名旅游景点进行考察,了解旅游业的相关要素。由学校组织进行为期6个月的业务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加深对行业的理解与思考。

2完善和健全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该由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景观设计实验室等构成,同时按照行业标准对相关设施进行完善。实验室的功能要多样化,使学生多种实习需求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就能在同一实习场地展开多种实习。将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作为标准化实习基地,例如学校自办的旅行社等,在旅行社下设营销外联部、设计操作部多等业务部门,为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还可以与其他旅行社联合开发一些旅游实训项目,更好的为学生日常性的实习提供机会。

3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国内外酒店、风景旅游区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以校园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模式为前提对5+3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施,5+3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基本能力培养为5学期,生产性实训为1学期,伤感实习为1学期,顶岗实习为1学期。促进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提升,最终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成功对接。

三、结语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3篇

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旅游教育专业的一个分支,是近些年随着旅游酒店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来政府和学校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多方筹措教学资金,努力为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人才。酒店管理专业不同与其他的学科,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酒店管理类人才,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目前酒店管理课程实践环节中,主要是在和学校合作的酒店中进行,分为前厅、客房、餐饮三大模块,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办学思路的调整都密切相关,值得认真细致地探讨。通过多方调查,目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

1.1实习基地的实践与理论培养方向差距较大

校企合作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模式,即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送到各大酒店实习,将理论知识真正用在实践中,从实践中真正掌握到酒店管理专业的精髓。近些年来,由于国内旅游业的大热,使得酒店业发展迅速,增添了不少新的酒店,但是这也导致了酒店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控制成本,提高其自身的利润,广泛的收取实习生,视其为廉价的劳动力,却不注重对学生真正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比如将实习学生长期的分配在客房或者是餐厅,不注意轮岗,也不进行岗前培训,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打扫房间或者是传菜,既没有技术含量也不符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的,学生只是出卖了劳动力,最终什么也学不到,而且报酬低廉。

1.2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性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停留在理论层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完善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规定,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本应该以学习酒店经营管理活动为核心,但是因为课程设置原因,导致教师们还停留在理论教学层次,无法真正的起到实践指导作用。再比如,学校对教师们进行实践指导的学时分配不明确,甚至没有学时,大大降低了教师们参与实践指导的积极性,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再加上目前高校的门槛越来越高,在引进师资力量时更多的关注的是教师的文凭而忽略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这样引进的教师自然不能很好的在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们指导。

1.3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实践目的在认知上存在一定偏差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多数都是通过在酒店的实习来完成,要求学生们要从酒店基层做起,学生们多数时间都在校园中,娇生惯养,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好高骛远,无法忍受基层工作的单调,更不用说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了。其次,学生们对实践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明确,不知道来酒店实习的真正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实习学会处理酒店的各项事务,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薪酬待遇上,容易造成心理偏差,进而对酒店工作失去兴趣。

2.对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2.1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学校和酒店之间的合作,注意沟通,将学校的教学理念告知给酒店,对酒店提供的实习岗位进行筛选,积极协调,让酒店明白重视学生实习工作可以为酒店培养后备力量,真正的配合学校的教学目的,而不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

2.2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定期指派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去相应的合作单位挂职锻炼,鼓励老师们参加酒店的各部门的培训,提高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使教师们了解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动态,这样有助于教师们开展实践教学。

2.3做好学生们的实践动员工作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4篇

(1)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践和教学的严重脱节。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上,过分地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对实践轻视。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内容灌输,忽略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忽略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活动,实际上这种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和社会的需求脱节,必然造成高职旅游院校的教育跟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毕竟,在高职旅游教育中学生的就业是学生的最终目标,目前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受到必然的影响,所以无实践的教学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不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在实际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我们的院校存在着普遍认识上的偏差,以为教育和科研是旅游管理专业中的重点,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的资金投入太少,不能够支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高校旅游专业在校内的一些基地设施又存在落后的状况,在使用率上必然低下。

(3)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实训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我们的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专业管理知识,同时又缺乏在行业的具体实践经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不能够履行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职责,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实训任务。当前,我们的师资有一部分是行业转入学校,他们尽管有一些行业的经验,但在教育理论上缺乏应有的研究。而另一部分师资,是从正规的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的毕业生,他们跟从行业转入学校的教师恰恰相反,这些教师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缺乏行业实践的经验。这种种状况,就造成了我们的师资综合素质不高,有待加强。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1)质量评价的内容及所占权重分值。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内容方面,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岗位考核与项目化考核。项目考核主要分为文档考核与现场考核两个阶段。岗位考核占整个考核分值的40%;文档考核中“规划方案”或“市场调研报告”共占30%。现场考核评价中的策划方案汇报或是调研情况报告占20%,个人表现为10%。

(2)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岗位考核体系。根据学生的实践岗位情况,从德能勤绩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主要由实践部门领导对学生实践岗位履职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邮寄给校内指导教师,或是由实践单位盖章密封后由学生带给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在岗位考核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旅游知识有效指导岗位实践,能够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熟练掌握岗位中的各项技能,能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制度要求,按时上下班,保证出勤率在90%以上。二是项目考核体系。要求学生从制作旅游管理策划方案或市场调研报告中任选一项,进行考核,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考核。第一阶段,方案撰写。每个学生以相关旅游知识为指导,完成策划方案或市场调研报告的撰写及幻灯片制作,并由评阅教师进行单项打分。在制作策划方案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管理策划方案,包括管理及项目策划书、战略策划书、营销策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调研报告方面,通过调研写出分析报告。第二阶段,现场考核。每个学生汇报和展示所制作的策划方案和调研报告,评委对现场学生表现进行打分,以现场得分加上单项得分,就是项目化考核成绩。

(3)项目化考核标准。

一是文档考核标准。“策划方案”方面,选题要与实践单位相符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匹配;能够抓住关键及要点,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要点,能够在方案中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分析过程应该科学合理准确;能够充分应用社会市场调查及问卷设计等技能。所涉及方案应该有完整的结构,内容具体充分、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能够准确地使用专用术语,用词、符号等准确得当,语句通顺,表达清楚完整,调查材料真实、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层次性。二是现场考核标准。在现场考核评价中,主要的考核点是对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报告进行展示汇报和个人表现。在展示汇报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等基础性工具性知识。在PPT格式方面,要求图文格式规范,风格统一,排版合理。在视觉效果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色彩比例,图文比例适当,动画合理美观,与主题相符合。在内容方面,要求突出主题,内容精简,分明的层次关系,与汇报时间要求相符合。在设计思路方面,要与陈述思路相吻合,导航清晰合理,语言过渡要自然恰当。在口头汇报方面,要说规范的普通话,口齿清楚,发音标准,讲究抑扬顿挫,富有变化。语言准确流畅,结构严谨,有逻辑性,情感表达充分得当,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组织实施

(1)规范考核工作流程。

要根据学校实际灵活安排,并注意考核工作流程的顺畅性和持续性。从训练动员开始,公布训练考核评价体系,再确定分散训练的方式;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并确定综合实践单位;校外指导教师评定岗位考核成绩,校内指导教师审核。毕业那个学期,①要选择项目化考核内容;②项目实施及集中辅导;③完成所选项目规定内容;④指导教师进行文档考核,答辩小组进行现场考核,评定成绩。

(2)考核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学校的要求,组建训练考核评价工作组,负责落实考核评价的各项环节,制订工作组职责。工作组负责设计、拟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训练、运行和考核工作总结;负责落实完成考核评价的各项环节及考核评价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确保考核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负责保证考核评价工作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负责考核评价成绩的核算、登录;负责考核合格项材料的整理归档。

(3)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积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为了积极地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应该把企业的需求作为核心导向,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给予努力。在目前,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方案给予调整,积极确定以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为基础,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就目前来说,我们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还停留在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层面上。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职业培养上还缺乏应有的意识。

(4)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专业意识给予积极引导。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心态以及他们岗位的适应能力,有必要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专业意识给予积极引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促进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积极地将专业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思想意识里接受专业教育,而不产生抵触情绪。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尽最大可能地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教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培训。一般来说,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但是,企业在用人上,对于新人的要求不是迅速地进入管理岗位,而是要在服务岗位上经历一些锻炼,在熟悉岗位之后,依据能力的强弱来对新入岗人员作出进一步的调整。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期待和企业培养模式之间的差距。故而,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方,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之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心态给予积极的培养。

(5)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创新教法。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为了达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突出,有必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就目前来说,由于我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看重,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理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实训不够重视,故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上存在了偏少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积极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

(6)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积极建设好师资队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人才是最有力的保障。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应该积极建设好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人才招聘战略上,积极地制定出一些政策,充分地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来。在师资的培养上,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资培养制度,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进而保证教师在整体上能够提高教学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可以和企业之间积极地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搭建一种锻炼的平台。还可以积极地引进一批校外以及国外的学者和专家,在学校里举办一些专业讲座,促进师资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5篇

1.1面向工程,适应创新教育新发展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以实验实践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和手段创新为切入点,将融入工程实景的先进教学理念贯穿实验实践教学全过程,真实场景、真实问题、网络平台、模拟实验,面向未来岗位工作,架构层次合理、实践能力突出、训练过程创新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平台体系。

1.2科学规划,构建一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工程实践的综合性要求,以培养现代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实践目标,构建专业基础实验、开放综合实验、创新科研实验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面向真实工程把各专业实验实践课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把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问题导向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协同创新能力。

1.3全面开放,架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工程管理专业坚持实验实践教学要紧扣专业特点,兼顾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的多重目的,努力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与科研研究、专业实践、工程问题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和平台。工程管理专业拟构建远程网络平台,使专业网络软件校内共享,学生除专门课程设计等实验实践教学外,可以参与专业社团的实验实践训练,也可以在宿舍自行训练,还可以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更能够在平台上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

2基于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结合新的教育改革的理念,构建一个有效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工程性人才的培养方案。

2.1实践内容和形式的组织天津城建大学经管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目前主要的专业课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在实验内容和形式的组织上采用阶段式、层次式结构,即将实验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三个层次进行[2]。(1)第一层次———专业基础型实验,是专业基础入门阶段,结合课程当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理论基础,增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本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按照课程知识体系要求,完成相关课程设计与训练和模拟。如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会计学课程设计等。(2)第二层次———开放型综合实验,是提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面向工程实际,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软件集成系统,按照独立课程设计要求,分组合作,完成以实际工程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报告。例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招投标模拟课程设计、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实验等。(3)第三层次———创新科研型实验,是综合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平台,以学生科研立项为基础,以专业社团活动为形式,以各类专业竞赛为切入点,广泛参与和竞争选拔相结合,在综合性、实践性、设计性实验实践的基础性,创新探索出成果,获奖出效展风采。如学生可以参加挑战杯大赛、广联达算量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清华斯维尔BIM大赛、项目管理沙盘大赛、房地产策划大赛以及学术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实践层次关系、实验实践形式与要求、实验实践独立设课内容、相关课程联系、实验实践功能、一体化联系基础等,如图1所示。

2.2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每个课程设计(或实验实践项目)各自独立,每位任课教师针对每个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提供不同工程背景资料和工程图纸,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整体”的认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现行课程设计体系中每门课程均强调自身设计的完整性、综合性,不仅占用了学生较多的业余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学生的重复劳动,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课程设计效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优化。“一体化实践教学”是指在紧密围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中心,确立每门实践教学课程应实现的目标,据此确定相应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按照前面课程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将部分实践环节串联为一个整体,将前面课程设计的成果作为后续课程设计的依据,通过课程学习和一体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最终具备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素质与能力。由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如果从一开始,面对工程实景提供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从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实施、竣工全过程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课程设计的实践,学生就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清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化基于资源的高效使用,强化实验教学全过程对工程管理人才基础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反复训练,以推动新形势下应用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3]。

3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