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1.解释实词;2.比较虚词用法;3.翻译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体会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7.品析论证方法;8.分析论证思路。

[新题演练]

一、《爱莲说》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宜乎众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濯清涟而不妖 妇拍而呜之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见贤思齐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答该类试题要注意对关键词的准确翻译。如“谓”“同”等。另外。要注意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让句式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对“莲之爱”的翻译。)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答这类题时。若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既可以用选文中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对莲的风度和气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寄寓了作者对“君子”理想人格的哪些追求?请结合文章简析。(答出两条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托物言志作品中所写之物内在意蕴的理解情况。作者在文中处处以莲自喻。学生应联系莲的特点进行拓展联想。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不能笼统作答。)

6.文章结尾“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味深长,请进行品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含思想情感的体悟能力。答题时除了要关注文章内容。还要关注相关语句中的虚词、特殊句式等。)

二、《马说》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③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④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口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⑥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日:“云从龙。”既日龙,云从之矣。

(选自韩愈《龙说》)

[注]①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玄间:苍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下雨。⑤汩:淹没。⑥信:确实,的确。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真无马邪 D.无以神其灵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云固弗灵于龙也 (6)薄日月,伏光景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常见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夫”,句末语气词“也”“矣”“哉”“乎”“焉”“耳”,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乃”“苟”“是故”“于是”“然而”等。)

4.对文中“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B.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C.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D.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5.文中“口”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则 B.然 C.故 D.盖

(理解议论类的文章。难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阅读文段。了解大意是解题的关键。该题中,四个字均可作为连词用,“则”表示承接关系,“然”表示转折关系。“故”表示因果关系,“盖”表示推测。本题同时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6.《马说》和《龙说》均选自韩愈的《杂说》,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7.作者借《马说》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联系文意,结合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进行答题。)

三、《出师表》(节选)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感激 问今是何世 B.受任于败军之际 相与步于中庭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D.以伤先帝之明

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的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悉以咨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恐托付不效

(5)故五月渡泸 (6)至于斟酌损苹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5.选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简析选文内容在整篇《出师表》中的作用。

(理解选文的作用要将其放在全文当中去考虑,明晰《出师表》作为“表”的文本特征。进而体会诸葛亮写作《出师表》的用意。)

7.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评说诸葛亮:“诸葛一生唯谨慎。”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发现。

(本题要求基于文章。从诸葛亮写作者的身份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入体会选文的内容。从其他方面作答也可。)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七里之郭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亲戚畔之 (6)天下顺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今夫不受之天 B.以天下之所顺 能以径寸之木

C.寡助之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委而去之 黔娄之妻有言

3.下列加点词在语境中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三里之城 C.池非不深也 D.故君子有不战

5.这篇文章的篇首两句,孟子提出__、__、__这三个概念,并将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接着,孟子选取__的例子进行阐释,论证了“__,___”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发,将论说内容上升推及__,从而全面体现孟子__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6.说说你对文章中“道”的理解。

(能够结合文章对“道”的内涵进行分析即可,这里的“道”与道家的“道”有一定区别。)

7.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是:先指出语言的某种特点,再举出文中的例子。分析例子的表达效果。)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分两处)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解释。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 (2)百里奚举于市

(3)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一老河兵闻之 B.空乏其身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而旗尾略不沾湿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问今是何世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6.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此类题的难点在于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涉及文章的论证层次及前后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六、《鱼我所欲也》(节选)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均划分一处)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亦我所欲也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凡可以辟患者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贤者能勿丧耳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的理解情况。)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议论性文言文是作者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表明观点、阐述道理的文言文。在这类文言文中,作者提出观点,运用事例从不同方面论证,体现一定的感情倾向。

议论性文言文有别于其他类型文言文的考点主要是在分析综合部分。这一考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作者所阐述的道理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要求能找到某个论点的论据,论点的起因,作者的态度、愿望;能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等。

议论性文言文的阅读要求为: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论证方法、使用的事例、作者的感情倾向。近年来,高考议论性文言文阅读中关于“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多是客观选择题。题型主要有两类:一是表明作者某种观点的句子有哪些。二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命题上既有对原文观点、论证方法的较为直观的叙述的题,又有对原文的观点或论证方法加以转述、评论的题。题型有客观选择题,选出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也有主观题,要求概括、归纳文章的写作意图等,如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九疑山图记》,“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这要求学生能根据作者的观点、选取的事例推断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作者的愿望。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解答问题。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学生要尽量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筛选出来:(1)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证明观点的?(3)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4)作者的感情倾向如何?学生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运用速读法和跳读法,快速明确文中与题目要求有关的关键信息。

其次,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文言文阅读《申甫传》,“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在筛选信息的时候,一定要筛选与申甫失败有关的因素。做这样的题,关键是要明确针对不同观点运用的不同论据,以防张冠李戴。

再次,对照原文,以防混淆。试题所选的句子都来源于材料本身,因此,学生答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出所选句子所处的位置,并联系上下文与题干要求,仔细辨别这一选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吻合。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北卷文言文阅读《原弊》:“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原文中说“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由此可见,背军粮的任务请他人来做并非因为士卒老迈,而是健壮的士卒骄纵怠惰造成的。所以,对作者的感情倾向的把握,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感悟。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盖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称,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建也。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宁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神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是以卜式立志于耕牧,而黄霸受道于囹圄,终有荣显之福,以成不朽之名。故山甫勤于夙夜,而吴汉不离公门,岂有游惰哉?

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当其临局交争,雌雄未决,专精锐意,神迷体倦,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虽有太牢之馔,韶夏之乐,不暇存也。至或赌及衣物,徙棋易行,廉耻之意弛,而忿戾之色发。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务不过方罫②之间;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以变诈为务,则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是何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之哉!且君子之居室也,勤身以致养;其在朝也,竭命以纳忠;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夫然,故孝友之行立,贞纯之名章也。

方今大吴受命,海内未平,圣朝乾乾,务在得人;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儒雅之徒,则处龙凤之署。百行兼苞,文武并骛。博选良才,旌简髦俊。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使名书史籍,勋在盟府。乃君子之上务,当今之先急也。

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衮龙之服,金石之乐,足以兼棋局而贸博弈矣。假令世士,移博弈之力用之于诗书,是有颜闵之志也;用之于智计,是有良平之思也;用之于资货,是有猗顿之富也;用之于射御,是有将帅之备也。如此,则功名立而鄙贱远矣。——萧统《文选》

【注】①韦弘嗣:三国东吴人。 ②方罫(guǎ):方格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阔勤思——契阔:离散阔别

B.竭命以纳忠——纳:献

C.旌简髦俊——简:选拔

D.使名书史籍——书:记载

2.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宁越之勤,董生之笃——填然鼓之

B.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忽魂悸以魄动

C.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乃君子之务,当今之先急也——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宁越、董仲舒、文王、周公等往圣先贤的勤劳事迹,勖勉世人不厌不倦进德修业,以实现经世济民的高远理想。

B.文章第三段有批评有鼓励,一方面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勇猛精进,一方面指出醉心博弈耗时费神弊多利少。

C.文章第四段作者针对天下纷争扰攘,君王求贤若渴的情势,鼓励当世之士把握良机,竭智纳忠,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D.文章例证丰富,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句式以骈偶为主,整散结合,节奏分明,琅琅上口,兼用比喻、借代、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因俗论理的力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B

4.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5.(1)平常日子面对职业不懈怠,身陷困厄时不改变平素的行为志向(根本)。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准确严密、简洁概括、生动形象是议论文语言的主要特色。准确严密表现为议论文遣词造句时恰当贴切,表意周密完备,句子之间逻辑正确完整,能准确表现事物的内在联系,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所以讲道理时语言一般都简洁精练、立场鲜明,举例叙事时都概括明了,不喧宾夺主。多数议论文还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通过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或使用形象性、幽默性的语言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生动活泼、文采斐然。

解题金钥匙

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语境揣摩它们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它们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关键性词语一般包括揭示概念内涵的词语、修饰性词语、关联词语等。如《从三到万》中:“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这段文字中用了“不但”“还要”“而”“无论”“总要”等关联词,环环相扣,准确交代其间关系,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议论文的语言不在华丽,但简洁严密,立场明确,紧扣观点。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开头:“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仅仅七十来个字,介绍了白求恩的国籍、政治面貌、年龄、来华目的、经历和牺牲情况等多方面内容,为下文议论作铺垫,增强了说理效果。

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增强文章说服力,也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增强和丰富议论文语言表现力的途径很多,如运用比喻能使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运用排比能增强文章的气势美,引用俗语、成语等名言警句能使语言充满哲理,灵活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语言诙谐幽默会使文章理趣盎然。阅读时要注意体味议论文不同的语言风格。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模拟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秀才不出门,不知天下事

冰 舒

人们一直相信,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甚至,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仗着读过几天书,便想“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事儿靠谱吗?

戴嵩端坐画室中,一幅牛尾巴高高翘的《斗牛图》横空出世,放牛娃见之大笑:“牛相斗时,力气集中在角上,尾巴是夹在两股之间的。”

坡埋首书斋写《前赤壁赋》,先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又接一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夜晚少有出门的他不知道,农历七月望日,太阳正位于狮子座,月亮与太阳相距一百八十度,其位置在飞马座之南的双鱼座。当月亮在东山之上升起的时候,斗、牛二宿已升起近四个钟头,离月亮已相当远了——此时的月亮根本不会徘徊在斗、牛之间。

钱学森当年若能走出研究室到田头转转,想来也不至于闹出论证蔬菜亩产一百六十万斤的笑话。

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潜伏隆中却能指点天下,张子房运筹于帷幄之间,决策于斗室之内。

殊不知,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若是从来不出门,天下事还真无法从书房的故纸堆里爬出来。

人类向有务虚不务实的习性,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行”担纲主演,确是一种必须。歌德因此力证说,不是太初有字,亦非太初有力,也非太初有心,而是太初有“为”。孔夫子也最知晓这个理,他毕生推崇“行”——实践、活动,贯穿《论语》全书的都是如何“敏于行”。

闭门读书,可以打包历史却不能包打天下。即便互联网时代的地球如村落,倘若“行”不能做先锋,只一味躲在书斋里面壁十年图破壁,最终破的不是壁,而是鼻。

不出门的秀才宅住了视野,也窄了思维,闭门造出的车怎能与世界合辙?

秀才不出门,不知天下事。

(选自《格言》2010年第7期)

1.文章第三段中黑体的“近”字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文章第八段“只一味躲在书斋里面壁十年图破壁”中“破壁”指什么?

3.结合语境说说第九段中两个黑体词的妙处。

4.阅读文章第二至五段,试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占领一座“制高点”

陈鲁民

从飞机上往下看,白云缭绕,山峰林立,莽莽苍苍,很是壮观。在人的世界里,同样也是山峰林立,如刀似剑,直插蓝天,可以说每个杰出的人都是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制高点。

李白、杜甫占领的是诗歌的制高点,奇伟瑰丽,难以企及;王羲之、颜真卿占领的是书法的制高点,一字千钧,力压群雄;鲁迅占领的是杂文的制高点,笔扫千军,所向披靡;牛顿、爱因斯坦占领的是物理学的制高点,博大精深,奇妙无比……想和他们一较高低,想从他们手里夺取制高点,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弄不好就会被人嘲笑为“蚍蜉(蚂蚁)撼树”。

然而,这并不是说别的人一点出头机会都没有了,因为还有次一级的制高点,同样很重要,很壮美。如果说李杜占领的是三山五岳,你还可以去占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一样的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譬如诗歌,即便不能和李杜争老大,仍可以独树一帜,占领自己的山头,苏轼、辛弃疾占领的是豪放派的制高点,柳永、李清照占领的是婉约派制高点,陶渊明、谢灵运占领的是田园诗制高点,岑参、王昌龄占领的是边塞诗制高点,读他们的诗作,或波澜壮阔,或小桥流水,或金戈铁马,或柔情似水,都诗意盎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精神熏陶。再退一步讲,如果连占领普陀山、五台山的机会也没有了,只要你努力创造,不断摸索,还有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山头在等着你去征服、去占领。

有了自己的山头,你就是标准、楷模,你就是权威泰斗,你就有了话语权。可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激烈竞争,攻城略地,可以占领的山头早被人占领完了,当今世界,更是人才济济,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想拥有一座自己的制高点,是越来越难了,但难归难,不等于没有一点机会。

关键要选准方向,找好突破口。一个最基本原则是:决不重复别人,务必要独出心裁。比如练书法,我们练一辈子隶书也超不过汉隶水平,终生研习草书也难赶上张旭、怀素,然而,现任书法主席张海苦心揣摩多年,终于发明了一种韵味独特的“草隶”体,清新明快,一鸣惊人,发挥“杂交优势”,硬是在草、隶两座大山之间崛起了一座新的制高点。

再就是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每个制高点都是一点一点地堆起来的,说是占领其实更是建设,没有个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可能奏效,有的甚至要倾终生之力。因为道理很简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拥有制高点的人,哪一个不是夜以继日的工作狂,哪一个不是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

每个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不一定是珠穆朗玛,不一定高耸入云,但一定是独具特色的、与众不同的、饱含自己心血的事业高地、生命巅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7期,有改动)

1.简析本文标题“占领一座‘制高点’”的含义和作用。

2.文章第三段列举的全都是诗人的事例,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啰唆?请简述理由。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汉语言文学的阅读不仅仅要做到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要做到深刻的感悟与认知,从中体会里面的情感所在,并且进行有效的鉴赏,发掘出里面的思想情感,刻画出我们内心的感悟,表达我们深厚的情谊。根据问题要对症下药,明白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同时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的解决。

二、主题模块化的通览

这里所说的就是基础的模块化阅读,将风格相同和相似的课文拿到一起,进行背景知识的参照阅读,这有利于整体分辨记忆,我们接触的是比较多的,为了形成一个模块化阅读,将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进行专门的组织,以列表的形式整合起来,一目了然,知道有哪些代表作,各是什么题材,侧重于哪一方面,形成一个小的篇章,这样阅读起来快捷迅速和顺利,记忆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阅读了一系列的老舍和鲁迅的相关作品之后,我们就可以展开阅读思考,总结老舍和鲁迅作品的特色,比较其异同点,口头性的总结演讲,参加交流活动。

三、课内的阅读和有效的拓展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6篇

1.识记涉及的文学常识: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常见虚同在文中的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5.词类活用;6.理解作品的内容;7.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8.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9.理解论证方法、思路与写法;10.谈阅读感悟等。

【新题演练】

一、《鱼我所欲也》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②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__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

③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④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选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以下哪种心?( )

A.恻隐之心 B.羞恶之心

C.恭敬之心 D.是非之心

5.选文第二段列举曾经宁死也不接受不合礼义的财物,而今却为“万钟”接受的现象,主要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__________的道理。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饿其体肤

C.行拂乱其所为 D.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劳其筋骨 B.空乏其身

C.所以动心忍性 D.百里奚举于市

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一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选自《_____》,该文体现了作者在政治上推行_____的思想。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委而去之_____ ②失道者寡助_____

③寡助之至_____ ④亲戚畔之_____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二三里之城 行道之人弗受

B.环而攻之而不胜 呼尔而与之

c.然而不胜者 二者不可得兼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5.翻译选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道”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答)

四、《出师表》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一不求闻达干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③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这篇表是写给_______的。

2.解释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身弓耕于南阳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

③恐托付不效_______ ④攘除奸凶_______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还于旧都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③治臣之罪 若无兴德之言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五月渡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提到“出师”前的战争形势是什么?“出师”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五、《爱莲说》阅读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尚节亭记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问,而名之日“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②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选自《明文在》)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

③故为亭竹间______ ④叶不易______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

①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______ ②有诸中,形于外______

③为能践其形也______ ④能以节立身者鲜矣______

3,翻译选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写作方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5.乙文评价黄中立“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用米评价黄中立。

六、《陋室铭》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阔金经。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何陋之有

4.翻译选文中面线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阅读;兴趣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要求。而苏州市中考评价指要中关于文言文阅读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了解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于、而、以、为、乃)的用法,能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词义;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011年中考关于文言文阅读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变化,翻译的文言语句由课内语句变为课外语句。这种变化无疑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文言语句与现代汉语的差距,使得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望“文”生畏,一提到文言文阅读就浑身乏力,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时,这些学生提不起兴趣,分不清字义,记不住内容,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书。而面对试卷提问时,这些学生更是茫然,毫无入手之处,得分情况可想而知。日积月累,冰冻三尺,初一初二时基础没打好,初三学习文言文就陷入困境。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成功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困境必被打破,新的局面定会展露在我们面前。中考近在眼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逐渐窥得文言文阅读答题门径,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激发薄弱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一、背景渲染,点燃好奇感

“渲染”,这个词语作为文学术语有四个义项,其中之一解释为:“物像间的衬托”。借用这个意义,引它进入文言文教学中。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以单篇的形式呈现的,篇目之间没有明显的情节性联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入文言文大大小小共39篇,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清朝,文体涵括小说、散文、寓言、铭文等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通都有。而内容表现上更加五花八门,精彩纷呈。这固然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却也在事实上给学生阅读学习带来了难度。这些课文仿佛一颗颗蒙尘的珍珠,它们被零散地堆放在六册教材的各个角落,偶尔翻找出来观看一番,然后再丢回角落,默默无闻。学生们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既产生不了厌恶感,也产生不了欢喜感,平平淡淡,兴致缺缺。

如何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如何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擦亮他们黯淡的双眼?笔者认为应当将单篇课文重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以历史背景衬托文学作品,使得文本内容不仅仅是生硬的单调的固定的文字,而是成为柔软的丰富的流动的生活,为学生的文言学习创造文化氛围。比如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田忌赛马》《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别出自《左传》《史记》《战国策》,它们的成书年代不同,但是故事的主人公曹刿、田忌、邹忌生活的年代却比较接近。“齐桓公征伐鲁庄公,曹刿横空出世扭转局势,为世人留下克敌制胜的重要经验;时光流逝,桓公之子威王即位,重用双忌,田忌为国举荐军事奇才孙膑,邹忌则巧喻说动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由此齐国军政修明,国势强盛。”当笔者为学生讲解这一段话的时候,笔者明显感觉学生眼中的光亮比平时高了几档,阅读文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反应明显比较活跃。

二、朗读指导,强化语言感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法宝。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是越读越有味道的。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从朗读开始的。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领略作品的韵味,领悟语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学会并喜爱上阅读文言文。

然而,学生在朗读上常常遇到以下困难:读不准字音;读不对停顿;读不出感情。这时,教师及时的朗读指导就显现作用了。笔者认为,针对上述困难,可以采取一通读二听读三散读的方式来应对。

通读时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文本每一个字的读音,特别要注意其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冷僻字。这一步骤可以由学生个别朗读并合作指正来完成。在保证每一个字读音正确的前提下,由教师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时要保持精神饱满,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把握好重音、断句,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模仿老师的朗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感水平,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前两个步骤到位之后,学生的自由朗读环节必不可少。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朗读,反复朗读,大声朗读,全身心投入朗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鼓励学生朗读时搭配肢体动作,摇头晃脑,手舞足蹈,配合文本抑扬顿挫,朗读时别有一番意趣。如《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段,朗读时学生不拘一格,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还领略到了太守与百姓宾客怡然享受山林之乐的趣味。

三、预置练习,体验成就感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字词练习通常是在教师通释课文之后,为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而进行的。这样的练习方式虽然能起到总结归纳的效果,但是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心理比较被动,思维活跃程度比较低,情感上不容易产生兴奋点,阅读兴趣较难激发。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预置练习。

教师将文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圈点出来,并划出特殊文言句式提示学生注意翻译。在朗读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并不进入讲解课文,而是将练习纸下发,由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主动参与解决字词难点,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以此来增强学生阅读文本的成就感。当然,教师适时使用一些小花招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比如“如果练习做对8成,就免除回家作业”等等。在学生自主阅读释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合作释疑,点播指正等方式来明确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的预置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所以练习纸上应当留下空白处。比如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教师为学生划出的句子当是最典型的句子,而后应留白给学生寻找相同句式的语句并进行翻译。比如《桃花源记》,教师划写省略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学生在文中再寻一句省略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进文言文的阅读中来,开动脑筋,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四、情境翻译,生发愉悦感

翻译,是文言文学习必须掌握的能力。翻译家严复对翻译有三字理论: “信、达、雅”,即“准确、通顺、优美”。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部分基础薄弱的初三学生来说,翻译要求主要以准确通顺为主。

翻译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直译和意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本鼓励学生以字对字直译的方法来译读文本。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只要掌握关键字,就能翻译句子。比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这一句,只要掌握“少、尝、佣、辍、之”等字的意义,就能够字对字翻译出整句话的意思:“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被雇佣耕地,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但是犹如拼音文字可表读音却不表意一样,直译的缺陷就是语句无法通顺。因此,必须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留、删、补、换、调、变等一系列变动。这一过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的。怎样将翻译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呢?

笔者认为,应当在直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孤立的句子还原到文本语境中,借助想象穿越时空,在脑海中对文本进行艺术再创作。这样,翻译的过程就不仅仅是学究式的咬文嚼字,而是注入了许多新鲜的生活气息,文字中古老的人物复活了,面目清晰,个性鲜明。比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声喟叹,于通彻皎洁的月光之下发出,一种淡泊从容,随缘自适的豁达气质漫卷而出。通过翻译,学生接触到各式高贵的灵魂,在翻译中收获了愉悦感。

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真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8篇

现代文阅读检测的特点之一,是要求阅读者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去分析阅读材料,一方面通过语言接受文章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解读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技能进行表达,这就要求阅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皆要具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结构意识、评析意识。

评析意识系指阅读者在获取阅读材料的信息后,思维不停留在语言表层的感性理解上,而是用自己的经验、并能对材料观照、归纳、推理,得出不同层次的理性判断。这种能力既包括对字、句功能的评析,也包括对整个语言单位的思想内容进行评析和从审美角度进行鉴赏。由于“评析”的概念十分宽泛,为使高考语文检测能与教学大纲衔合,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对评价能力检测范围及量度作了基本界定。其中语言评析能力体现于《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要求的前五点之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能够把握文中关键的语句”;内容及写作技巧的评析能力主要体现于6、7两条:“能够把握、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能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这几条要求,都体现了读写结合的原则,如单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评析中心思想、主题等,很容易由于作品的多义性和作者主观色彩产生见智见仁的分歧,影响检测的科学性。而作者的观点、立意及采用的表达技巧,则有很强的客观性。这样,评析题从读写双向交流角度检测的特点,也就比其他能力检测更为显著。

作者主体因素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影响,一般来说源自两方面,一是作者身世、经历、地位、文化素质、思想水平等内在因素,它往往是无声无痕不自觉起作用的,是潜在性因素;另一方面是作者写作原因、写作目的、意图、写作条件、环境等,是直接性因素。这些因素有些直观地表现在语言运用中,有些不能从语言表象中分析出来,即表现为非语言性因素。例如要说明鲁迅作品中的含蓄,光凭文章提供的语言材料就难以奏效。

评析中的非语言因素还来自“读”的方面,阅读者获取语言信息后,有个分析、理解的加工过程,即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阅读效果。本文语文应该是语言与思维辩证统一的学科,然而“五四”以来的语文教学现况,却是语文局限在静态语言学和文章学的范围内,既淡化了语言与生活的联系,也淡化了语言与思维科学的联系,对此朱绍禹教授有段极为深刻的论述:“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和思维同等重视是众多国家的现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而在我们,有过文道关系之争、读写地位之争、讲练比重之争、语言因素与文学因素之争,唯独很少涉及语言和思维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这足见我们对这一关系语文科根本性质问题认识的不足。”(转引自《语文思维培育学》)为促进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高考语文题包含了一定比例的思维科学成分,尤其是选择题型,不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探索解题思路,就无从得出正确的答案,正是这种导向作用,语文界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都逐渐明确了思维科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讨两者关系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检测的重要课题。

影响评析能力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读者的综合文化素质。阅读检测,也是对学生的综合性检测,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不可能脱离它的载体而凭空存在,在对语文承载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评析时,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也就影响评析的进程和结论。科技说明文阅读刚出现时,众多的语文教师惊愕于语文考卷竟然出现与语文教学不相干的自然科学材料,这种惊愕也说明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缺陷。高中毕业生,难道不应该读懂给普通人看的科技说明文吗?出现结合语文课以外、而在高中学习阶段中所必须掌握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试题,正是语文命题面向生活、立足实际、面向运用的进步,是体现语文工具性本质的创新,也是加大选拔考试区分度、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成功尝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以上三方面的非语言因素,并非均衡、平行起作用,往往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但为了便于分析某一因素的作用,提醒学生不可忽视“语言”外的该种技能,我们还是将它们分开解析。

先看涉及作者主体因素的评析题: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摘自1991年全国统考语文卷)

这篇《世间最美的坟墓》全文描叙的是托尔斯泰的坟墓,正文没有说明当天是什么日子。正文内容不足以解题,只不过提供了个暗示:那天作者见到了“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为什么这天有这么多人来呢?作者的副标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没直接表明写作目的,再看[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作者是1928年去的,联系托尔斯泰的出生年月,可以推断,作者正好赶上托翁的100周年诞辰纪念,“特殊的日子”的“特殊”之处,在于那年正好是托尔斯泰的百年祭,作者写作目的正在于此。

假如此题不联系作者的写作时代、写作动因,就难以得到正确答案,据广东公布的资料,这道2分题广州市考生平均得分为0.37分,绝大多数考生如坠云中雾里,原因是没有从语言外的因素去寻求解题思路,一味在文字上钻牛角尖,诸如答“参观印象深,所以‘特殊’”、“表示不同寻常”等。

再谈谈思维因素的影响,评析必须用的思维知识,即逻辑知识主要有给概念下定义、判断、推理、归纳、论证等。这些逻辑基本知识多年前曾在语文课本中以知识短文形式出现过、反被撤下,目前学生的思维知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本文仅就几个突出的问题设例,说明评析能力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内涵,说明语词、句子意义,是阅读题中常见的题型。这一思维过程,即是逻辑学中的“定义”过程,定义规则最基本的要求是“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必须相应相称”,文中的概念,必须与有关题目中的定义项相符。两者内涵、外延要相应一致。高考卷的命题学者,常在材料与该材料的“同义词”是否完全一致上布题,既考语言能力,也考思维能力。

例如:

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和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在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同一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C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选自1984年全国统考语文卷)

D项的“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与材料的“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语义抵牾,歪曲了文意,可以率先排除。

A、B、C三项后半句的表述语义基本相同,前半句话,是命题者设计的对文中“同源”的解说。三项中哪一项正确呢?先看A,把“同源”定义为“同一祖先”,不同洲域的人类怎么能共一个祖先呢?显然不当。B定义为“同一个种族”,那么就不包括其他种族吗?也不当。C的定义“人类所有种族”则与“同源”相应相符,C为正确项。据江西南昌资料,这题的得分率不到0.2,考生不明命题角度是最重要的失分原因。

利用对概念进行定义时容易出现的定义过宽、过窄、拨高、概念偷换等思维错误设计迷惑项是制题的常用方式。

高考卷阅读评析题,离不开逻辑推理,所谓推理,是从给予的阅读材料出发,推出一个或几个对材料的判断,检测阅读者正误甄别能力。如:

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以上文字为什么能够简单几笔就勾勒出杨柳的美丽可爱?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因为抓住了春天杨柳叶芽的特点,把新芽生动地比喻为一串串嫩绿的珠子。

B.因为描摹了杨柳柔美的动态,用S线来形容柳条在春风中的飘摇,新鲜贴切。

C.因为概括出了西湖岸边独有的春天的杨柳的特色。

D.因这形象比较具体,杨柳的数量、颜色、形状、动态等都涉及了。

(1988年广东省高考试卷)

不恰当的一项是C,全句是对湖岸柳树的描绘,这是江南共有性的景象,而推导出的C项却把这一景象说成“西湖岸边独有”的景象,“独有”缺少推理依据,与材料矛盾,不合逻辑。这道题是从思维干扰的角度设计的。

最后谈谈综合性的知识对评析的影响,如:

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A、B、C、D、E略)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选自1993年全国语文高考统考试卷)

阅读材料从头到尾未出现“氧化现象”字样,到底F是否正确,不具备有关化学知识的人无法回答,只有掌握“普通有机物质分解出二氧化碳就是出现了氧化现象”的知识,才能判定F项正确。这是中学化学课的基础知识。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9篇

将阅读文本不足以提示其含义但又影响学生阅读过程,学生猜词亦有困难的词划为A类词汇。将词汇表中的这类词尽可能地归入到以主题词或核心词为中心的语义场中,为学生创设一幅幅形象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问题讨论等形式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语境教学这一类词汇,为阅读适当地减少障碍,降低难度。

二、根据上下文语境教学B类词汇

1.将学生可以依托上下文语境理解的词划为B类词汇。

英语中有些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要想确定这些词的准确含义,语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还有一群词汇教师也不用急于在课前呈现,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借助各种构词来推测词义学会语用。

我围绕话题设置情景以旧带新,呈现词汇继而设计有效的读后任务,尽量提高目标词汇的复现率,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目标词汇和已学词汇的不同语用。

3.词汇不仅是单词还包括由多个单词组成但表示整体意思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作为融合形式和功能的综合体,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体现出语义、句法及语用之间的关系,对它们的学习能够促进语法规则的发展,有助于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教师可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凸显它们,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聚焦词块。我在阅读教学中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效仿编者对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教学做类似的简单而有效的处理。

三、设计有效教学任务,输出词汇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言输入理论;语文阅读教学;启示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后,人们将其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使我们对语言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就次理论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展开探讨并就其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做初步探讨。

一、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获得输入(input),并且一定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何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呢?首先要分清楚两个“水平”的问题,即:(i)学习者已有的语言水平及(i+1)学习者要达到的语言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再现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内容和准备学习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学习者都很难把学得的知识运用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因此,以“旧”导“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挂上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的质很重要。所要学习的材料首先应该是可理解性的。课堂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语料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输入的信息,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都是徒劳。其次,语言输入的量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语料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最后,所学习的内容总体上不应该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又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语言的习得才可能发生。因为,如果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很容易理解的所输入的语料将无法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但是,若所输入语料的难度大大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他们将无法理解语料,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这也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1、中学语文阅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要求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此外,对于课外阅读,提出: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总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得通过阅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输入有效的、足够的语料。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很多学习中,合理的方式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而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担当主角,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前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后者只要顺着预先设计好的轨道思考就可以了。从整篇文章的布局,到具体词句的推敲,都由教师倒给学生。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被教师主观的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占据,学生能自己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学生“被阅读”的现象。

(2)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将中学语文阅读课上成了阅读应试课,如何在阅读测试部分获取高分成了这门课的终极目标。忽视原文的意义及其想要传达的情感,按照阅读考试模式训练学生,统一标准答案,在解题技巧和方法上花费大量时间,从而让学习者在阅读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得不到开发。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便会陷入机械化,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3)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量少,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相当多的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很少阅读其它材料。即使有课外阅读,他们接触到的目前市面上充斥的盗版书籍或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小说等,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总体来看,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存在语料输入的质和量的问题。

三、语言输入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1、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根据这个现有水平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阅读课堂输入语料的质,这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上的运用。教师不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输入,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语料。理解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信息, 就谈不上吸收所输入的信息,更谈不上输出和运用所学内容。因此,在课堂上采用何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或教材再好, 若教学方法不当, 就达不到教学目标,产生不了想要的教学效果。方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有一条规定,要求学生自己能够“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找找同意词和反义词;接着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生活阅历和文本环境融合起来理解;然后可借助词典字典帮助理解,把具体语境中重点词的意思与工具书中的意思对比理解;最后,可让学生造个句子,边运用边理解。此外,回读全文、重温精彩片断、积累储存等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手段。

2、重视课外阅读,课内课外相结合, 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教师只有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 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当前,初中语文课内教材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大板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不仅阅读主体部分,就连综合性学习板块,也包括了大量的阅读内容。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材自2001年起,开始尝试把课外阅读材料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七至九年级在每册安排2—3部作品,高中每册介绍2部,这些措施突出课外阅读的重要地位,表明了阅读量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形成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由于课内材料数量不多,教学时数也有限,与实际需要的阅读量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补充材料,以课内教材为主,课外自读为辅,让学生有机会能够把在课内学习时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用到课外阅读当中。这个辅助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充分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明显的趋势,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文本除了书籍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磁带、光盘等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阅读载体。而网络因其大容量、简便快捷、可以随意进行等优势,能够同时传播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大有取代以往传统阅读模式而成为更流行的阅读方式。但网络阅读也有其缺点,如信息的正确性、持续性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阅读,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不断收集课内外语文阅读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重视阅读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能自主思考,使阅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凌驾于阅读的标准答案之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于相同材料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一百个人能读出一百部《红楼梦》。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去框住学生,不能轻易评判答案的对错,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阅读文本、学生与教师的自由对话。让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求, 自主发现, 有所创新,将课堂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产生新的知识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结束语

“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量仅有0.7册,韩国11册,日本40册,美国60册,犹太人75册,俄国每20人便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阅读的质和量呢?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 小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 策略

一、绪论

儿童文学是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并能为他们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包括儿歌、谜语、童话、故事、小说、剧本等各种式样的作品。儿童文学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广西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并通过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许多小学生仍害怕语言表达,突出表现在不论是在作文语言表达还是口头语言表达上普遍存在语言贫乏、不善言辞的现象。因此,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成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当前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困难问题

语言表达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思想、意见、观点、感情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能力就是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来的应用语言的能力。当前,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学生认知心理有待进一步发育完善;二是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重视不够;三是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对大量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而剥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时间,导致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弱化;四是重书面写作教学和表达技巧的理论指导,而轻小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儿童文学阅读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主要是通过刺激小学生大脑的机能来获取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进而获取有益的价值。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正是阅读的结果,并且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是当前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通过儿童文学阅读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有效利用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很多,而作为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范本,应当精挑细选,有效利用教材。首先,在开学初期备课,应找出本学期语文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其次,将找出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等三大类。再次,对分好的每一类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筛选,并从中找出适合小学生训练的典型作品。最后,在典型作品中科学合理地确定语言的训练点,尤其需要注意这些训练点既要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小学生习得语言表达模式,并积累大量的字词、句子、段落等丰富语言素材。比如,老师在精选语言的训练点时,需结合课文学习的目标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而确定有效利用的训练点。例如,小学语文课后的“一课一练”栏目是一个可以很好地有效利用的训练点。

(二)有效指导策略

离开了课堂教学以及老师的指导,大多数小学生在日常中的语言表达只是简单、重复、机械的表达。为此,老师的课堂指导非常重要,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的重任。为了达到这个有效指导的目的,老师需要通过有序训练来实现。这种有序训练体现在以课程大纲为标准,结合学生实际,依托于教材而进行,需要老师紧紧把握儿童文学这条主线,紧扣主题和材料,抓准语言、结构、表达展开。例如,老师组织小学生通过领读、范读、齐读、轮读、分角色读、个别读、自由读等方式进行有序的朗读训练,不仅在错落有致的节奏美朗读中激发了小学生开口读的兴趣,还在朗读训练中强化了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老师指导学生在《武松打虎》(4年级上册)中的“武松和老虎搏斗”这么一段朗读时,先通过引读第15小节来营造紧张的氛围,然后让学生们自读第16至第2l小节,让其了解武松与老虎共开展了几次搏斗且每回合老虎是如何进攻、而武松又是如何应战的,紧接着引导小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读并感受人物的特点,最后分角色朗读回归整体,再现当时扣人心弦的搏斗场景。经过这样有序的朗读和指导,不仅增强了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促使其对重点语句丰富寓意的掌握,进而达到了培养语感、训练句子表达方式的目的。

此外,有效指导还包括家庭的指导,通过家庭的指导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家长参与到和孩子的亲子共读中,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各自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从而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效拓展策略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为此,拓展训练是一种为儿童提供大量语言范例,丰富儿童语言积累,形成语感的有效策略。

首先,有效拓展可以通过开展交流读后感、写读书笔记等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来实现。例如,利用校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银河里的星星》等进行模仿语言表达的训练,在仿写佳句、模仿写作思路等活动训练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有效拓展可以通过亲子共读来完成。利用家长和孩子的一起阅读并交谈,为小学生储备丰富的词汇量,便于后面开展更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夯实基础。例如《洋葱头历险记》《爱唠叨的妈妈》《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亲子共读,通过家长的念,学生的跟读,最后学生可以独立阅读这些作品,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培养了语感,丰富了生活积累,还基本解决了生字词认读这一教学难关。

最后,有效拓展可以通过在班级里配上适量的可供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书籍来实现,比如可配图文结合的阶梯阅读类书籍或者是国内外获奖的绘本作品。与此同时,考虑到部分小学生基础比较好,也可适当增加少量纯文字的“小本头”。此外,当学生对这些书籍进行阅读时,还可以配上阅读记录手册,帮助学生认读生字,积累词句,真正让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有效展示策略

阅读是内化的积累吸收过程,而表达展示则是外化的表现。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认为,好书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不但能益智,又能娱心,使你潜移默化,乐此不疲。为此,当学生一旦品尝到儿童文学的无尽乐趣,那么他就会获得持久的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有效的展示正是学生获得学习持久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首先,有效展示可以通过使用博客、学习园地等形式呈现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后形成的读后感、心得体会、奇思妙想、作品的再创等。例如,可在班级学习园地定期张贴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和摘抄读书笔记,并每10天评出前5名作为“阅读之星”进行奖励,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也激励了学生努力做好语言表达,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阅读成果。

其次,有效展示可以通过班级PK展示学生的作品。班级PK就是把A班的作品发到B班的QQ群里,调动起B班学生和家长的竞赛欲望,再把B班的作品转发到A班,又激发A班的求胜心。在双方两班的良性PK中,家长、学生享受到了竞争带来的快乐,又因为作品的相互启发,带来了新的灵感,并通过积极主动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进行PK展示。

再次,有效展示可以通过班刊、个人作品集等展示学生的作品。例如,在班刊里收录集体主题创作的作品,让厚厚的班刊记录学生们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让文字留下他们思想的浪花,这对激励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具有重要鼓励作用。再如,还可通过个人作品集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出个人作品集,让一本本图文并茂的个人作品集记录并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成长的足迹,如此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为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段彩霞.广西桂林儿童的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J].柳州师专学报,2010,25(05):80-83.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2篇

1.识别和品味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对于增添或更换部首、偏旁等的衍生字,要以“会读”为标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着重要求“能写”;对于一些表意不明、不便记忆的文字,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做好汉字识别的基础上,由读入手,反复品味,体会汉字的音律美和情意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安排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等,引领学生走入汉语的语音世界,通过“读”让学生体验作品语音的艺术表达,在语音流动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情感。对汉字语音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品位言语声律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教师应首先通过朗读规范字音,与默读穿行,激发学生的初始情意反应;而后进行精读细品,将情意反应由外在表达转向内在体味;最高阶段是诵读,达到学生主体与言语表达课题的自然融合。

2.言语形式的初步体验。

古代文学非常讲究音律的艺术表达效果,要求言语表达要此起彼伏协调搭配,体现言语的韵律美。不同的声律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调质美感,激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如阴暗低沉的字音让人伤感,响亮清脆的字音让人喜悦,圆滑轻快的字音描绘水流,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马蹄声等。教师应充分唤起学生主体与言语韵律一致的情意反应,去体味这些言语表达的深层意义。韵律之外也要关注言语流动的方式,即节奏,它体现在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配合而成的起伏变化。言语节奏是作品审美情趣的表现,能够强化情感表达,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音律的协调、节奏的有致给人带来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意体验,教师应在学生准确把握音准、初步感受言语音律之妙后,引导学生融入语音所传达的情意世界,在诵读中反复玩味言语作品的文脉、气韵,为深层次的阅读提供心理预设。

二、言意转换,体验言语语意

1.组织概括。

语言文字运用的大师水平是把厚书读薄,长文读短,段落读成句子,句子读成字词。自三年级开始,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应努力探究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合理引导,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做到适度有常、通达圆融。在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组织概括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进行练习设计。模式一,给出重点词语和连接短语,使学生能够借助台阶“跳一跳”进行语言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模式二,针对脉络清晰的课文,从让学生概括一个句群、一个自然段开始,一点到面,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模式三,有些课文题目的课题基本概括了主要内容,从课题入手也是一种锻炼概括能力的方法。模式四,针对较难的文章,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摘要的重点词或者线索结构,将学生分析感悟之后的理解填入,水到渠成。

2.学会复述。

只有充分理解内容、切实把握要点,运用有组织、有逻辑的语言,才能做好对课文的复述。复述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学习、运用、发展语言的训练场。复述课文不同于背诵课文,复述要在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有序组织语言,按一定的逻辑,清楚、连贯地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背景等内容;既要遵循原文,又要发挥自主性,恰当地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复述。以《蝙蝠和雷达》为例,教师应设计几个递进的问题。1.蝙蝠是靠什么探路的?并设计表格,记录在不同的试验方法下铃是否发出响声,得出蝙蝠探路的方式。2.蝙蝠的嘴和耳是怎么配合探路的?引导学生梳理关键词并画出示意图,结合图示总结探路过程。3.科学家是怎么模仿的?让学生结合图示和重点词进行描述。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探寻复述的角度和顺序、语言选择。

三、由意入情,体验言语情感

1.反观情景体验。

言语作品在基本语意的表达之外,还在情感、哲理、人生追求、生活趣味等方面给予人类永恒的关照,也因而具备了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体验言语作品情感的关键在于达到读者与作品情感的统一,在于实现感同身受的过程。情感是发于内而表于外的东西,而言语形式是最好的情感外化手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蕴含作品内在情感的言语形式,深入其情其境,体会作者言语表达中的深情厚意。在解读文本时,学生总会带着自身特有的情感准备,甚至形成言语理解的心理定式,倾向于以前接触过、或是当前他们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同化言语表达。这种以“有我之境”投射个人思想感情的模式,不仅使学生的自我情感得到适度宣泄,更让已有的情感体验升华了作品的底蕴和内涵,在由此及彼、彼此相容的复合式反观言语情境中,促进学生自我内心世界的成长。

2.驾驭情景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文学鉴赏工作,即前文所说的文本理解、言语品位、情感体验等,之后就要将教学重点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身心成长上来,这是教师开展语言文字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已经融入作品,切己体察了言语语境,但如何跳出文本所营造情意世界的樊篱呢?一方面将言语情境纳入自我促进的轨道,力求这些阅读行为价值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由此及彼,对言语情意进行深层剖析和意义探寻,体验言语作品韵外的别致。教师不应止步于学生与言语情境世界的相融相感,更应将这种和谐共振的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素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体情能力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所阅读的内容加以融合,促成自我情感阅历的增长。教师和学生不应在言语情境体验中过度迷失,应有教学检测的自我驾驭能力,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提升境界,体验言语“意蕴”

1.理清文路,点拨文眼。

进行阅读训练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脉络结构,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五年级是一个过渡期,也是培养理清文路这一学习能力的关键一年。比如,在执教《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时,教师可以在课始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初读文章第一段,你认为黄山被誉为什么?它以哪四绝闻名于世?2.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松树?第一个问题是重温第一段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回忆起来。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浏览全文,“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几个关键短语浮出水面,凸显了“三大名松”是黄山闻名的“奇松”,为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指明了道路。文眼阅读法,即抓住文章题目中蕴含的双眼,捕捉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在《黄山奇松》的授课中,可扣住“奇”字展开教学,提问学生黄山“奇”在哪?黄山三大名松“奇”在哪?带领学生潜心观察,交流感悟。

2.体会言语主体人格境界。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适合学生阅读的情境,让学生仿读课文,初识文本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不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的参与,主动地去学习。笔者认为这一理念也应当充分贯彻到语文文言文阅读课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

(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第一步,设置图像:大江东去浪淘尽 (出现在电脑屏幕中,作为底图背景)。

第二步,播放声音: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观赏图像同时聆听悲壮苍健的音乐,感受气象磅礴、格调雄浑的词风,作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

第三步,展示图像:作者像。

第四步,出示文字:(由屏幕下方向上缓缓升起,具有电影、电视屏幕的效果。擦掉上一个画面内容后,才出现此项内容。下同。) [作者及作品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作者时年 47岁,面对雄伟的江山,缅怀历史英雄人物的业绩,慨叹自己的坎坷经历,于是写下这首气魄雄浑的“千古绝唱”。

第五步,屏幕展示文字,再辅以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三国第一集开篇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由屏幕下方向上缓缓升起。课题、作者及词作全文直行书写,显得古朴雅致;改变学生阅读思维习惯,激发兴趣 )。

如此设计既交代了词作作者及其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又出具了示范朗诵,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在范读中正字音,识句读,解决基础层面的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解读文章,疏通文句

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要正确流畅的读下来,更要理解文句的意思,如何理解文句呢?在照本宣科进行“满堂灌”,肯定行不通,不仅时间也不允许,而且严重违背素质教育环境下“345”课堂的要求,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基于学生合作探究时课堂分组,全班划分为ABCD四个小组,组内合作,组与组间竞争,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1、先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引进竞争机制,共分3步,第一步A组一同学读课文,让B一同学所读句子,第二步四个组分别齐读课文,第三轮解决文言知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渔父》一文,教师先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读文章,借助课下注释和《古汉语词典》,有的问题组内同学解决不了的就请老师解决,在合作探讨中,基本疏通理解了文意。

接着进行小组竞赛。

第一步:翻译课文

每组选取一名学生,首先AB组搭配,要求A组一名学生读一句课文,B组一同学口头翻译课文,然后CD组依次进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AB组进行时CD组打分、评价,基础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

第二步:诵读课文

将课文内容以多媒体课件(渔父.ppt)的形式展示出来,

基础分为100分,比赛方法同上,四个组各自认真读一遍,每错一处扣10分。

第三步:解决文言知识

PowerPoint展示:

(四个小题分别由四个小组完成)

(1)解释划线的词语(2)辨析古今异义(3)辨析一词多义(4)翻译下列句子

底分仍为100分,错一处扣10分。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4篇

文言文阅读是是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从近年的《语文考试说明》中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设分比重比较稳定,分值在19分左右。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文言翻译由客观性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增加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难度,这样对于高三文言文的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的复习效率呢?

一、多读史传性文章,积累丰富的文史知识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文质兼美,包罗万象,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是,高考文言文的选材多以史传性文章为主,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史传性课文上。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注重从作家作品、史书体例、文化知识(古代官职、历法、礼俗)、历史典故等方面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认真阅读课文,了解上述有关知识,以备高考考试时能做有效参考。

二、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不管是字、词还是句子,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来进判断、理解。

针对词语解释题。要掌握推断文言词义的六种基本方法,即联系旧知法、成语对应法、结构分析法、邻字帮助法、语法分析法、代入检验法。要考虑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词语的文言意义,如果选项中将文言词语解释为现代汉语的常用意义,则要多留个心眼。做题时,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且要细细辨别。如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C项“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选项中把“薄”翻译为“削弱”,不合语境,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此处应解释为“逼近、迫近”。

2.联系试题,抓住题眼

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即使是浅易文言文,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需要深钻的地方,必须是题眼所在。所谓题眼,就是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这既是测试的内容,也是文章的关键,必须把它抓住,再结合上下文,深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选准答案。

针对筛选信息题。先准确查找信息区间;然后仔细辨别,吃透题干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要防止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2012年江西卷第12题,要选出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只要牢牢抓住题干中的“分别能表现”,用排除法就行了。针对概括分析题。做题前先通晓大意,做题时回文查对落实,逐字核对,细加辨析。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A项,说“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与原文开头“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仔细对照,就能发现是“秦桧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三、重视课文后的练习设计,积累文言实词

新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都附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的一道练习设计,多数从文言实词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实词的意义、用法,一词多义现象等的掌握情况。如第一册《鸿门宴》课后练习第三题辨析“因、如举、谢、意”的多义现象。这些一词多义现象的练习设计在复习时是不可忽视的,可以此为基础,进行逐个认识,比较鉴别,掌握规律,归纳实词的意义、用法。

四、积极归纳整理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新教学大纲列出“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而《考试说明》又在此基础上缩减到8个,数量明显少于文言实词,但是使用率却很高,虽无实际意义,但其语法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历年高考中都要设计一道文言虚词使用的题。这样,学生复习时就应该利用课文中虚词使用的实例,逐个整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高考中灵活运用。如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虚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认真填写,并且随时把复习时见到的实例填写到表格中。

五、善于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在今年高考中轮空。但是,在复习时仍需要认真对待,即使不直接考查,但是在阅读高考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如果不了解文言句法,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就有可能读不懂原文,或不能顺利地翻译文句。因此,这一点,也应该略作了解。

六、积极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和技巧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45-01

一、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适合学生阅读的情境,让学生仿读课文,初识文本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不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的参与,主动地去学习。笔者认为这一理念也应当充分贯彻到语文文言文阅读课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

(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第一步,设置图像:大江东去浪淘尽 (出现在电脑屏幕中,作为底图背景)。

第二步,播放声音: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观赏图像同时聆听悲壮苍健的音乐,感受气象磅礴、格调雄浑的词风,作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

第三步,展示图像:作者像。

第四步,出示文字:(由屏幕下方向上缓缓升起,具有电影、电视屏幕的效果。擦掉上一个画面内容后,才出现此项内容。下同。) [作者及作品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作者时年 47岁,面对雄伟的江山,缅怀历史英雄人物的业绩,慨叹自己的坎坷经历,于是写下这首气魄雄浑的“千古绝唱”。

第五步,屏幕展示文字,再辅以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三国第一集开篇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由屏幕下方向上缓缓升起。课题、作者及词作全文直行书写,显得古朴雅致;改变学生阅读思维习惯,激发兴趣 )。

如此设计既交代了词作作者及其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又出具了示范朗诵,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在范读中正字音,识句读,解决基础层面的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解读文章,疏通文句

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要正确流畅的读下来,更要理解文句的意思,如何理解文句呢?在照本宣科进行“满堂灌”,肯定行不通,不仅时间也不允许,而且严重违背素质教育环境下“345”课堂的要求,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基于学生合作探究时课堂分组,全班划分为ABCD四个小组,组内合作,组与组间竞争,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1、先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引进竞争机制,共分3步,第一步A组一同学读课文,让B一同学所读句子,第二步四个组分别齐读课文,第三轮解决文言知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渔父》一文,教师先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读文章,借助课下注释和《古汉语词典》,有的问题组内同学解决不了的就请老师解决,在合作探讨中,基本疏通理解了文意。

接着进行小组竞赛。

第一步:翻译课文

每组选取一名学生,首先AB组搭配,要求A组一名学生读一句课文,B组一同学口头翻译课文,然后CD组依次进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AB组进行时CD组打分、评价,基础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

第二步:诵读课文

将课文内容以多媒体课件(渔父.ppt)的形式展示出来,

基础分为100分,比赛方法同上,四个组各自认真读一遍,每错一处扣10分。

第三步:解决文言知识

PowerPoint展示:

(四个小题分别由四个小组完成)

(1)解释划线的词语(2)辨析古今异义(3)辨析一词多义(4)翻译下列句子

底分仍为100分,错一处扣10分。

运用PowerPoint展示教学内容既节约了时间,又扩大了知识容量,使教学在多层面、多形式或多感应三方面达到良好的组合。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活动小组的作用,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平等竞争,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文言文阅读课中大有可为,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阅读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