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

理工类核心论文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1 “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核心素养”培育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补充、促进,在不同情境中发挥整体作用。它是联系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纽带。通过这一纽带,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中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开展“双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提升大学生社会核心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由此可见,“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着现实必然性和客观必要性。

(1)现实必然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当前的战略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则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当前社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面临的是“就业”还是“失业”。在工科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还能以此为契机,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理论体系,深化创业实践路径的探索,从而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现实必然性。

(2)客?^必要性

“双创”的内涵可简单的描述为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2]。工科类院校的学生主修自然科学,受思维模式的影响,相较于文科类院校的学生,创业素质方面,特别是心理素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处于弱势。在工科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不仅能弥补这一短板,还能进一步激发工科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素质不但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客观体现,也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客观发展趋势。因此,“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客观必要性。

2 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工科类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方向主要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成功推向市场进行应用,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败与否。而在知识――成果――市场应用这一转化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显然,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经济转型的需求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各大企业都在努力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蜕变。在此过程中,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工科类院校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可直接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从此角度分析,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

(2)工科类大学生提高自身“核心素养”的需求

在人类社会不断趋于“科技化+信息化”,科学技术不断更迭换代的当下,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工科大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不是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具体环境时发挥的合力。从本质上说,“双创”教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直观体现。拥有更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工科类大学生才能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最终突破自我、脱颖而出。

3 如何将“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工科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其基本的特点,如:有创新兴趣但持久度不够、有灵感但创新技能缺乏、有研究成果但缺乏创业理念等。因此我们要把握其特点,将“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

工科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需要采用分阶段、分年级的分段式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可致力于的“核心素养”中的三个层面: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文化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孵化必须以坚实的文化素养为基石,其核心在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始终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终身学习。此外,工科类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工科类大学生对各种先进的前沿理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理解力。尤其对于当前发展比较快的计算机通信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高知识性体现得尤为明显。[3]工科类大学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1、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2、什么是部级期刊?省级期刊?

一般说来,“部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

“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3、什么是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4、什么是CN类刊物?

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5、什么是ISSN类刊?

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

6、什么是核心期刊?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现在一般院校承认引用的核心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年一次制定的简称北大核心和南京大学两年一次制定的南大核心。

二、核心期刊名称由来与评定方法

1、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选择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作为评定和奖励科研成果(论文)的依据,那么,为何做出如此决定,核心期刊又是如何定义的。“核心期刊”的理论来源于“布拉德福定律”,这一定律是上个世纪的1934年由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其基本观点用文字表述为:对于其个学科或某个主题来说,大量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集中分布在少数的期刊中,而其他少数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则分散在大量的期刊上。如果我们这些期刊按发表该学科或主题论文数量的多少递减顺序依次排序,则可以划分出对该主题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呈1:a:a^2……的关系。布拉德福在此第一次提出了核心区的概念,布拉德福提出的这一定律又被称为“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后来的研究者就把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

2、在我国对于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当时国外的学术期刊价格大幅上涨,使各地图书馆难以按原来照单全收的方式订购国外科技期刊。如何在有限的经费中有选择地购进数量有限的外刊,成了我国外刊采购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开始了对外文期刊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目的是找出一种规律,以便用最少的钱购进最好、最多的国外学术期刊。此项目的系列评价定量和定性研究课题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进行,此后核心期刊的概念和评价方法就从国外引入了我国,并在90年代后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成果以参考工具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形式出版。按《中图分类法》的类目系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划分为7编74个学科,收录了近1万1千种期刊名称和详细的分类细目。其中,核心期刊占专业期刊的15%左右。此书一出版,就以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有很大影响的参考工具书,并有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我国的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选择了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作为评定科研成果(论文)的依据,并把核心期刊及其排序作为成果(论文)奖励的依据。据了解,各高校和科研单位不约而同地选择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作为标准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遴选核心期刊的过程中采取了严格全面控制、定量排序和定性结合的评选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的是多指标综合评定方法。最初的整个的研究课题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下划分的三个子课题组成。由北京大学负责组成了百多名期刊工作人员和近在咫2000名各学科专家评审,历经多年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如2000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取了定量排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的是多指标综合评定方法。它们分别由

一、七个评定指标:

(1)被索量,即某一期刊发表的文章被题录类、索引类刊物收录的情况。(2)被摘量,就是某一期刊的文章被文摘刊物摘登、转载的情况。(3)被引量,就是某一期刊发表的文章被“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4)它引量,发表的文章被其它作者引用的情况。(5)影响因子,这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测度指标。即某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的总篇目数之比。(6)被摘率即在统计期内,某种期刊刊载的某学科(或某专题)文章被摘转总次数与发表文章的总篇数之比。(7)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录用这七个评价指标组成。

二、三个多指标主要影响的因素: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了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众多能揭示期刊质量和水平的因素中,选择了那些核心效果明显、统计源收录全面准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检索工具选择要具备学科全面、选刊恰当、编辑规范、数据正确、卷期齐全、用户量大、权威性高、统计方便等条件。(3)采用多种数学模式进行数据处理(如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主分量分析法等)。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1、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2、什么是部级期刊?省级期刊?

一般说来,“部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

“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3、什么是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4、什么是CN类刊物?

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5、什么是ISSN类刊?

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

6、什么是核心期刊?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现在一般院校承认引用的核心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年一次制定的简称北大核心和南京大学两年一次制定的南大核心。

二、核心期刊名称由来与评定方法

1、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选择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作为评定和奖励科研成果(论文)的依据,那么,为何做出如此决定,核心期刊又是如何定义的。“核心期刊”的理论来源于“布拉德福定律”,这一定律是上个世纪的1934年由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其基本观点用文字表述为:对于其个学科或某个主题来说,大量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集中分布在少数的期刊中,而其他少数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则分散在大量的期刊上。如果我们这些期刊按发表该学科或主题论文数量的多少递减顺序依次排序,则可以划分出对该主题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呈1:a:a^2……的关系。布拉德福在此第一次提出了核心区的概念,布拉德福提出的这一定律又被称为“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后来的研究者就把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

2、在我国对于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当时国外的学术期刊价格大幅上涨,使各地图书馆难以按原来照单全收的方式订购国外科技期刊。如何在有限的经费中有选择地购进数量有限的外刊,成了我国外刊采购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开始了对外文期刊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目的是找出一种规律,以便用最少的钱购进最好、最多的国外学术期刊。此项目的系列评价定量和定性研究课题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进行,此后核心期刊的概念和评价方法就从国外引入了我国,并在90年代后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成果以参考工具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形式出版。按《中图分类法》的类目系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划分为7编74个学科,收录了近1万1千种期刊名称和详细的分类细目。其中,核心期刊占专业期刊的15%左右。此书一出版,就以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有很大影响的参考工具书,并有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我国的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选择了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作为评定科研成果(论文)的依据,并把核心期刊及其排序作为成果(论文)奖励的依据。据了解,各高校和科研单位不约而同地选择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作为标准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遴选核心期刊的过程中采取了严格全面控制、定量排序和定性结合的评选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的是多指标综合评定方法。最初的整个的研究课题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下划分的三个子课题组成。由北京大学负责组成了百多名期刊工作人员和近在咫2000名各学科专家评审,历经多年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如2000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取了定量排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的是多指标综合评定方法。它们分别由

一、七个评定指标:

(1)被索量,即某一期刊发表的文章被题录类、索引类刊物收录的情况。(2)被摘量,就是某一期刊的文章被文摘刊物摘登、转载的情况。(3)被引量,就是某一期刊发表的文章被“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4)它引量,发表的文章被其它作者引用的情况。(5)影响因子,这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测度指标。即某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的总篇目数之比。(6)被摘率即在统计期内,某种期刊刊载的某学科(或某专题)文章被摘转总次数与发表文章的总篇数之比。(7)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录用这七个评价指标组成。

二、三个多指标主要影响的因素: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了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众多能揭示期刊质量和水平的因素中,选择了那些核心效果明显、统计源收录全面准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检索工具选择要具备学科全面、选刊恰当、编辑规范、数据正确、卷期齐全、用户量大、权威性高、统计方便等条件。(3)采用多种数学模式进行数据处理(如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主分量分析法等)。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原则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47-02

一、社会思潮的基本类型

本文认为,社会思潮是以一定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思想体系。根据社会思潮的特点和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标尺,可以将目前中国存在的社会思潮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型:近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是指那些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相同性质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如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等。这类社会思潮虽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但其存在对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这类社会思潮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这类社会思潮,我们应该也可以将其用来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服务。

非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是指那些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既不完全一致但也没有根本冲突的社会思潮,如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思潮等。这类社会思潮也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部分,但其存在对社会意识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过加工改造和正确的引导后,其可以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广泛的理论资源。

反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是指那些性质、思维和目的与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性质上根本对立的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等。这类社会思潮代表着落后消极、反动和敌视,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这类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此类社会思潮,我们必须坚决加以抵制和反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理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最大程度地保障中国意识领域安全。

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要促进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 [1]。在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起着补充、鞭策或者腐蚀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边缘意识形态,处于被主导的地位。“事实上,在两者的关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强化着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主导、统摄和引领作用,对其整体上进行改造、净化、提升和不同程度的包容。而各种社会思潮也以个别的形式,或以相互交织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渗透,施加影响,力图或融入、或认同、或改变其形态和内容。”[2] 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它们是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主导、控制和引领的社会思潮。

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又要包容多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包容近代进步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潮代表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观念思想表达,它们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成员的理念诉求提供了发泄的渠道,释放了社会压力,同时也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争鸣的环境和预警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包容多样的方针,与各种社会思潮兼容并蓄,共同发展。

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本质的东西引导和牵引社会思潮的发展。引领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为一个运作系统,其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某些积极方面丰富、补充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3]。作为引领客体的社会思潮,其本质上也是不同人群对自己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其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对社会思潮的看待,并不能单纯地以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来区分。因此,这就凸显了引领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

在引领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的社会思潮进行分析整理,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详细考察不同社会思潮,针对性把握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原则,才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一元与多元相统一的原则。一元是指一个主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各个时期多元与多样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逐步完善起来的。多元是指多种社会思想,社会思潮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要不断从多元文化中吸取营养,才能与时俱进,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正如所说:“任何国家的共产党,都需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4]

一元和多元是辩证统一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都需要一种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不然就会导致思想混乱,政治统治丧失意识基础。然而,多元又起到丰富一元的作用。对待多样化社会思潮,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另一方面又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5] 也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懂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6]马克思和的论述总体上说明了一种“立”的概念,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进程中,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实践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这里的“破”是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评判不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标准,坚决抵制和批判多样化社会思潮中落后的、腐朽的和消极的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揭示其理论基础,从根源上揭露其危害性,提高群众干部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以此吸取教训,引领各种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分类引领的原则。同志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将毫无意义。”[7]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得反映不同利益群体诉求的各种社会思潮日益系统化和体系化,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8]。区别引领不同类型的社会思潮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必然要求。

近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在整体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或多或少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吸收和借鉴。这类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非对抗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这类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和谐发展为主体,以相互协调促进为工作方法,最大程度地消除其局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达到最大限度的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目的。

非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较多的从技术层面关注社会发展当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方式和渠道等形式对国家政策制定方向产生影响。这类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是非对抗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这类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以包容多样为前提,以促进转化为主体,以一元主导、兼容并蓄为工作方法,积极吸收借鉴其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发展方面的有力因素,促使其朝着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发展。

反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或在经济领域,或在政治领域,或在思想领域,直接攻击现行的国家政策和施政理念,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类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对抗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这类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以抵制取代为主体,以排斥消除为工作方法,不断消除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破坏攻击,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永贵.论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理论探讨,2007,(5):25.

[2] 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2.

[3] 宋萌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7-29.

[4] 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6] 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5.

[7] 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114.

[8] 陈月媛.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发展取向[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126.[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2-11-04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2000、2001年度收录中文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社科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以上四种核心刊目录1、2以理工类为主,4为社会科学类,3是各学科综合性目录。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核心刊目录浏览检索。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6篇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工作;核对电子版存档工作;印刷版收集分类归类收移交工作

南昌大学各院(系、所、中心)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除了提交学位论文印刷本外,必须向校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电子版全文。硕士、博士毕业生提交的论文不仅是学生学习、实习、实践的成果,同时也是学校的教学成果,而且是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是宝贵的文献资源。今年我校有硕、博士毕业生3170人,均需要在图书馆学位论文资源数据提交电子版论文。

学生前来提交论文时,手里拽着一份胶印好的纸质版论文,一份电子版论文,一份回执单。工作实效要求每3分钟要完成一位前来提交的学生,包括(回执单的核对,纸质版封面内的论文独立性、完整性签字,导师对论文授权认可的签字等)。提交的时间又都在酷暑和寒冬季节,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集中,论文审核步骤繁琐。不管是汗流浃背还是手脚冻僵的酷暑寒冬季节,也不管是由于加班、托班、久看电脑而出现的身体不适等情况,我们在这关键的时刻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做好毕业生的论文收集、审核工作。只有用心工作才能有工作细则的出彩。

1 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细则

1.1 提交内容和要求:全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1)论文封面,包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号(针对论文内容并非专业的分类号),作者学号(请填写在封面“编号”处),中文、外文题名,论文作者姓名,作者学校、院系、专业,第一导师姓名,第一导师学校、院系,第二导师姓名(没有可不填),第二导师单位(没有可不填),论文提交日期,申请学位类别、级别(如文学硕士或工学博士等);

(2)论文摘要,包括:中文关键词、中文摘要、外文关键词、外文摘要;

(3)论文正文,包括: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附图等;

(4)电子版要求与印刷版内容(含封面)完全相同;

(5)学位论文的所有内容请存为一个Word2007文件,并将文件名设为:

一级学科+学院+学号+姓名(例如:经融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姓名)。

1.2 网上提交步骤

(1)登录南昌大学图书馆主页( http://)__点击“论文提交”__“进入提交页面”。

(2)请使用学号注册、登录--->密码和学号一直--->(请牢记不随意修改密码)--->点击修改--->去提交我的论文--->摘要可在制作好的文档中粘贴复制--->方便快速填表--->粘贴复制:剪刀的第3个小图标。

(3)学科门类选项以选大类为主--->学科专业在表中选项,打*号的必须填写。

(4)上传的电子文档应去除书脊页并--->且不能有空白页--->正文的页码应与纸质版一致。

(5)上传电子版文档为:PDF格式(word2007全文可转换成PDF格式)--->PDF全文在最上面word全文在下方--->上传完毕后点击提交并存。

(6)PDF转换方法:请使用word2007版本--->点击文件--->输出为PDF--->确定到制定的盘--->输入的文件名与研究生院规定的一致:一级学科+南昌大学+姓名+学号

(例如:金融学+南昌大学+姓名+学号)。

(7)学位论文提交网址:http://210.35.251.204/(仅限校园网使用)。

(8)查询论文审核状态,若未通过审核,根据所给提示修正提交方式,重新提交;若通过审核,则携带好《南昌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单》,将印刷本交至本室。本室将在论文作者所携带《南昌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单(回执)》上签字并盖论文收讫章,博、硕士研究生凭此回执方可办理毕业手续。

(9)学位论文提交审核后,读者可在图书馆主页上查看浏览非加密的论文。

2 审核核对、电子版存档工作

(1)学位论文审核人员必须每天查看是否有新的论文被提交。

(2)将论文全文从FTP服务器上拷贝至电脑本地盘,对照论文全文对所提交题录信息进行核对,并且审核全文是否与纸质版内容、页码一致,图片、公式等是否能正常显示,不得有空白页、修改的标记符号。

(3)对审核合格的予以通过,不合格的给出审核不通过的详细原因,便于学生重新提交。

(4)审核合格并收印刷版后,在论文作者所携带《南昌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单(回执)》上盖论文收讫章。

3 印刷版、电子版收审后的移交工作

(1)印刷版移交为保护论文作者的合法权益,工作人员须将学位论文印刷版按加密与非加密分类移交读者服务部保存,并在封面注明密级(或加密年限)。

(2)印刷版论文按各学院分类、归类,包括同等学力、高师、在职的硕、博士提交的纸质版论文,整理归位后,移交指定的部门供读者查阅。

(3)加密论文另附作者清单。移交人与读者服务部接收人双方签名确认。

(4)南昌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单(回执)保存工作,回执单内容必须填写完整,导师签字后方可认可,签字盖章后,留研究院、图书馆备案。

(5)电子版保管及其他每年收集的论文电子版存档备份,并由技术部在服务器上备份一份。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8篇

■ cn:国内统一发行刊号

■ issn:国际发行刊号

■ isbn:图书刊号

■ hk/NR:香港刊号

■正刊:编辑部正规发行的杂志,与市场同步

■ 增刊:在发行正刊之余发行的刊物

■ 论文集:由某些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合,图书

刊物认定

认定省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1.在由省(部)级业务主管单位的、有正式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2.全省大行业学会和省直厅局主办、经省级以上出版部门批准登记的学术期刊。

3.省部级大报理论版。

4.一般大学学报。

5.在国家二级学会、省级主管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认定部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1.在部级(由部级部门主办或主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3.在国家一级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4.正常是标记为核心刊物的杂志(科技核心北大核心等),也被列入部级刊物。

核心期刊认定:

对中国内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以下版本:

第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限理工科期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量等项指标。《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一版,2000年出了第二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现在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已经是2004版。

第三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限于理工科期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

查询地址一(159.226.100.178/html/lyqkb_y.htm)

查询地址二(.cn/lunwentougao/cscd2000.htm)

第四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库。

期刊和论文查询地址: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n/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9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生师范类院校

一、当前师范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范类院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师范类院校基于严峻的就业压力,把关注点集中于教师技能的教育,而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随着师范类院校的不断扩张,师范生的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逐步提高,在校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关注度持续升温。各个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日益成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指挥棒”,注重专业课,注重教师技能,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常态化。相应的,在价值取向上,树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责任感,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价值观就成为必然。这种以职业价值观教育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做法,是以偏概全,不可取的。应该将职业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框架中,并在其指导下加强教育,方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同时,部分师范高校在开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时,认识不足,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甚至出现了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只掌握了理论思想而无法将理论落实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使实践环节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

2、师范类院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教育教学方法不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实现教育的效果,过于呆板的教学模式不易于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映入学生的头脑,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因此,进一步将社会现实与教学环节相结合,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然而,在师范类院校现有的教育过程中,虽然原有的说教式教学法与现有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了结合,但仍然无法改变形式枯燥、缺乏互动的教学状况,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虽然教学中使用了较为生动的案例,但过度“高、大、上”的内容脱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环境,无法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很难产生共鸣。此外,教学模式的单一,实践教学的不足,也使得课程教学流于形式,这不仅忽略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无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也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使课堂互动交流成为摆设,无法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思想波动状况,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3、师范类院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校园文化环境不佳

师范类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和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任务,其精神文明状况尤为重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虽然高校都已重视且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步伐,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其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不良社会风气在学校泛滥的主要表现,同时还伴随其他形式的不良风气,如互相攀比、及时行乐、好逸恶劳等等。“一切向钱看”成为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以是否使自己获利、是否利于自我发展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连入党这样严肃的事情也被冠以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所谓“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是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真实写照。

二、当前师范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在师范类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高校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职能。核心任务还是在人才培养。对社会主义师范类院校来说,落脚点就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才的传递贡献力量。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取向。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与高校工作全过程,至关重要。而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范类大学生的工作中首先它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充分认识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次,它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使其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最后,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不艰险、吃苦耐劳、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其不断增强爱校、爱国情怀,从而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从而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

2、在师范类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社会和谐进步,离不开对社会发展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所需知识的探索和把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工作的开展,将促进整个社会求真求美求善,从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因此,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不是个体性工作,而体现出很强的社会性、公共性,会对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所以,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在我国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随着每年百万的师范类毕业生步入社会,他们在教师岗位认真工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传播到下一代学生中去,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可以使师范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执行者和传播者,间接影响社会人士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3、在师范类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需要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时代,精神文化生产愈加成为决定一国盛衰的主导性因素。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文化生产和提升能力,如果不能形成高度的自我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则很难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引领时代潮流。在整个精神文化生产系统工程中,核心价值观起着基础性和统领性作用,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普及却不是任其发展而得,它需要一定的群体作为研究者、垂范者,肩负起传道与解惑的历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中央在总结以往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即展示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认识,也体现了国家、民族精神、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所包含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它与马列主义、思想一脉相承,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升,又彰显了时代的主旋律,用它作为理论教育基础,有利于发挥先进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师范类高校基于自身的社会功能,无疑天然地负有这样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在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需要日益迫切的当代中国,培养和教育处下一代优秀教师的这一责任可谓愈加凸显。

三、师范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1、在师范类院校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培养祖国建设者的基地和摇篮,理应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认知一认同一实践的过程。师范类高校应利用其教学环境资源、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发挥高校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积极性,对广大师生尤其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以及具体要求等方面的困惑、不解和迷茫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高校师生思想、认知和行为特点,深度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全方位的生动的深入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高校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渗透、课外主题教育活动三方面,各有侧重、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不同的教学领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促进师范类大学生的成长,成为优秀的教师。

2、在师范类院校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首先深入开展理论课教学改革。现代教育,不仅需要“高、大、上”的教学环境,更需要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大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做好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教学内容融合的同时,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渗透式教学等最新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定期的党课教育和团课教育,开展理论课补充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和执行力,并通过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师生的思想交流,实现课上和课下学习的互补。其次,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形式。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就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通过完善校内实践课程、增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来不断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与升华。此外,高校还应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多方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实习指导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专业素质的培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进而培养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师范类院校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工作,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程来抓,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是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外在力量。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认同、接受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是仅仅依靠广大教师所能完成的。正如民族精神一样,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不断熔铸在每一代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而成。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同样需要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作为。注重凝练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强大感召力的院校精神和校训,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展板、广播、校刊校报等媒介,加强宣传,进行正面引导,使广大学生从小处着眼,点滴做起,循序渐进,形成以校为荣,热爱学校、为校争光的思想,进而将其引导到爱国、勤学、修德、成才的大学生价值观层面。

参考文献:

[1]马琳琳.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斯奈尔模型;核心人才;通用型人才;辅人才;特质型人才结构化面试;行为模式面试;情景面试

一、斯奈尔模型简介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所引起的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斯奈尔教授提出了基于知识(knowledge)和能力(competence)的“人力资本框架”(The Human Capital Architecture)模型。该模型以价值(Value)和独特性(Unique)为维度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划分为四种类型:

1、核心人才

核心人才是对企业而言,价值很高,而且非常稀缺和独特的人才,这类人才能够给客户带来特别的、与众不同的利益。核心人才与企业的核心价值息息相关,妥善使用可以给公司带来巨大价值;同时,该类人员有如下特点:公司急需的、人才市场上难以获得、培训周期较长、人员价值需要较长时间工作的积累,因此,非常的稀缺和独特。比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

2、通用型人员

通用型人员是指对于企业而言,与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直接相关,价值较高的一类人员。但由于该类人员在人才市场上较容易获得、培训的周期较短、不需要太长时间的工作积累,虽然价值较高但并非难以获得的人员,例如公司的销售人员和财务人员等。

3、特质型人才

特质型人才对企业而言,其战略价值较低,与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并非直接相关,但特质型人才具有非常特殊、难以短时间掌握的知识,因此比较紧缺。比如某些公司雇佣的专业咨询师和咨询顾问等。

4、辅助型人才

辅助型人才总体来讲战略价值较低,因为在市场上较容易获得,仅具有一般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前台、司机等。

斯奈尔模型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提出对四类人员应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出每一类型的员工在雇佣招聘模式、工作设计、培训和发展、考核、薪酬、绩效等方面都应做出不同的安排。本文侧重在雇佣招聘环节讨论该模型的指导性。

二、结构化面试与传统面试的区别

传统面试又叫“面谈法”,它更倾向于一种非结构化面试,在面试中没有事先固定的框架结构,也不使用有确定答案的固定问题格式,信度效度都取决于面试官的水平。传统面试优点:1、简单易行,不拘场合、时间、内容,简单灵活2、应聘者防御心理比较弱,了解的内容比较直接;3、有重点地收取更多的信息,反馈迅速在具体的实践中。与此同时,传统面试容易出现如下问题:1.不作记录或很少作记录;2.遗漏重要的信息;3.提问无关的问题;4.存有偏见或先入为主;5.提问重复的问题;6、要求面试官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所谓结构化面试又称标准化面试,是指依照预先确定的题目,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面试,要求做到程序的结构化,题目的结构化和评分标准的结构化。结构化面试最主要的方法有两种:行为描述性面试(BDI)和情境性面试。

行为描述性面试采用的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其基本假设来源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行为一致性原则,即过去的行为是未来行为的最好预测。该方法通过两方面来了解应聘者信息,一是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历,判断他选择该企业发展的原因,预测他未来在本组织中的行为模式;二是了解他对特定行为采取的行为模式,并以此为标准与空缺岗位的要求进行比较。

情景面试是结构面试的另一种重要类型,同时也是目前最流行的面试方法之一。在情景面试中,主要考察应聘者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如何反应的。情境模拟面试的理论依据是动机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在面试中,面试考官问一些与当前工作紧密相关的行为问题,询问应聘者在以往工作中碰到类似的情景时是怎么处理的,根据事先拟定的评分规则给应聘者打分。

无论行为描述面试还是情景面试都是结构化面试中最常用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评估应聘者工作能力的高低以及是否能适应该岗位工作,同时也是对工作情况的预先介绍,进行企业形象宣传。结构化面试的优点有:1.对所有应聘者均按同一标准进行,便于分析比较,减少主观性;2.有利于提高面试的效率;3.对面试考官的要求较低。缺点:1、谈话方式过于程式化,难以随机应变;2、所收集的信息的范围受到限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传统的非结构化面试缺乏有效的信度和效度,不能给组织提供良好的雇佣决策依据。近些年来,结构化面试已经成为面试的主流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采用。

三、结构化面试中具体面试问题的分类

结构化面试的内容比较全面,通常会涉及教育、培训、工作经历、职业发展、自我评价、家庭背景、求职动机、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体现在操作流程结构化、考核要素结构化、考查试题结构化、评分标准结构化、考试队伍结构化以及考场选择和布置结构化等六个方面。

面试问题的类型大致分为如下七类:背景性问题、知识性问题、思维型问题、经验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压力性问题和行为性问题等七种。下面分析针对核心人才、通用型人才、辅助型人才和特质型人才面试时应采用的问题。

1、背景性问题。即关于应聘者的个人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的问题。四种类型面试人员均需要使用。

2、知识性问题。即与应聘者岗位相关的基本知识,既应该考察应聘者书本知识,也应该考察实践技能。例如招聘人事经理要了解劳动法律、法规,也应该精通处理劳资纠纷的技巧;销售人员既应该了解产品知识还应该知道公司产品的市场饱和度等。更倾向于核心人才和通用型人才使用。

3、思维性问题。这类问题重点考察应聘者的理解、分析、辨别、综合、评价和推断的能力,例如:“你认为什么是一名优秀销售人员的标准?”、“你如何处理手下两名得力员工发生的矛盾问题?”适用于核心人才和通用型人才使用,尤其是核心人才。

4、经验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考察应聘者过去所做过的事情,例如,“你上一份工作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在之前销售工作中你认为收获最大的是哪一方面?”适用于四种类型人员适用。

5、情境性问题。该问题将应聘者置于一个假设的情境中,让应聘者设想在这类情况下会如何处理问题。例如,“假如你是人力资源专员如何平息员工对薪酬不满的情绪?”、“假如你是一名刚被提升的销售经理如何带动整体低迷的销售团队?”等。这类情境性问题更适合检验需要工作挑战的人员,如公司核心部门的管理者和销售人员即核心人才和通用型人才。

6、压力性问题。是指有意制造紧张,以了解应聘者将如何面对工作压力。面试人通过提出生硬的、不礼貌的问题故意使候选人感到不舒服,针对某一事项或问题做一连串的发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无法回答。其目的是确定应聘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在压力前的应变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这类面试问题往往显得咄咄逼人,例如,“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毕业生,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你今天的面试我很不满意,你知道你有那些回答不符合我们的用人需求吗?”适用于需要在压力情况下工作的辅人员如保安、前台等岗位,同时也是用于业务压力及心理较大人员尤其公司的通用型人才,例如公司的销售人员。

7、行为性问题围绕与工作相关的关键胜任能力来提问的,要求应聘者讲述一些关键的行为事例。例如“你是如何完成这个项目的?”、“你认为在完成这个项目中你最为看重的能力是什么?”更适用于公司通用型人才。

四、结构化面试中的方法分类

斯奈尔模型主要用在确定公司的薪酬战略上,但其对人员的分类在人员招聘的方法选择上也具有一定意义。下文将罗列出一些结构化面试中的方法,分析它们的具体做法,并将它们与斯奈尔模型确认四种类型人才相匹配。

1、现场操作法。该方法是针对操作性较强的岗位,通过在现场实际操作来确认衡量应聘者技术能力的方法。例如,企业招聘电器工程师可以让面试者现场修理一台坏掉的电风扇或者组装一台台灯。这种面试方法可以用来招聘一线岗位人员如前台、司机、秘书、一般技工等辅助型人才。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主要用以测评应聘者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情景模拟活动。在这种活动中,面试官设置一系列尖锐的人际矛盾与人际冲突,要求应聘者应聘者扮演某一角色并进入角色情景,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面试官通过对应聘者在不同人员角色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测评其相关素质。

在角色扮演中,面试官对应聘者的行为表现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角色适应性、角色扮演的表现以及角色扮演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决策、问题解决、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能力。

采用角色扮演法所选拔的人才多为高层次的管理者(即公司核心人才),重在考查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抽取一些案例交给应聘者,并让其回答遇到这些情况时会如何处理,进而考察应聘者实际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提取案例越真实,跟公司的实践越吻合,就越能检查出应聘者的真实水平。这种面试的方法适合检验难以让应聘者实际操作的情况。例如管理岗位的核心人才。

4、体验互动法。目前,在一些企业的招聘中,开始引入一些团队训练、拓展训练过的方法,这样做主要是要考察一些应聘者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团队合作能力。适合公司中的通用型人才。

5、文件筐测验,又称为公文处理、公文包测验,被认为是DDI中应用最广且最为有效的一种人员招聘方式。它将被评价者置于特定职位或管理岗位的模拟环境中,由面试官提供一批该岗位经常需要处理的文件,要求应聘者在一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处理完毕,并且还要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解释说明这样处理的原则和理由,主要涉及财务、人事备忘录、市场信息、政府的公文法令、客户关系等十几份材料,要求受测人员在规定条件下(通常是较紧迫困难的条件,如时间与信息有限、独立无援、初履新任等),对各类公文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公文处理报告。文件筐测试对面试官的要求较高,要求其了解测试的内核,通晓每份材料之间的内部联系,对每个可能的答案了如指掌,评分前要对面试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和公正。该面试方法特别适用于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面试测评(即核心人才)。

6、无领导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指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面试官对应聘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的观察来对他们做出评价的一种测评形式,小组中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全面考察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特质。该方法适应于挑选具有领导潜质的公司核心人员或在公司中具有较高价值且在市面试交易获得的营销人员(即通用型人才)。

7、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测试是一种以游戏为形式、以完成某项“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的面试方法。通过管理游戏测试,可以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管理能力。在该测评中,应聘者模拟的现实工作情境,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在测评过程中,面试官并不是简单的观察者而是参与者,同时也是矛盾制造者,通过给应聘者施加工作压力和难度,使矛盾、冲突凸现出来,进而369度近距离观察记录应聘者的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特征。管理游戏中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既可以是人事管理、生产管理,也可以是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因此,该办法使用于挑选公司各级核心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财务、人力等技术类通用型人才。

五、结论

为了更加直观,下面以表格形式展示与斯奈尔模型相适应的面试问题、面试方法和模型中的典型岗位:

斯奈尔模型人才类型该模型分类的典型岗位适用的面试问题适用的实战分类

核心人才高级管理人员背景性问题、知识性问题、思维性问题、经验性问题、情境性问题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文件筐测验、管理游戏

通用人才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背景性问题、知识性问题、经验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压力性问题体验互动法、管理游戏

辅人才秘书、前台、司机、保安背景性问题、经验性问题、压力性问题现场操作法

独特人才专业顾问、建筑设计师背景性问题、经验性问题、知识性问题-

根据上图标可得出如下结论:

1、无论面试问题还是面试方法适用于核心人才和通用型人才的都是最多的,可见上述两个岗位是企业所最为看重的,他们虽然在稀缺性上有区别,但是对企业而言都有较高的价值。

2、核心人才和通用型人才共享了很多的面试方法,这也反映出,通用型人才和核心人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通用型人才通过自我提升、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可以进化为核心人才,例如许多公司高级经理都是由出色的销售人员和财务人员提拔的;同样,核心人才如果停止知识更新、丧失核心竞争力和独特性也有可能降低为通用型人才甚至辅人才。例如,现在很流行的人员转岗和人员再培训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3、核心人才和通用型人才更倾向于采用情景面试,他们需要更强的管理能力和技巧,因此企业在完成招聘选材的阶段应该立即进入培训阶段,在实践中磨练上述两类员工的能力。

4、与第1条相对应,辅人才和特质型人才适用的面试问题和面试方法是最少的,因为就企业而言,这两个岗位可以创造的价值较小。特质型人才的面试方法尤为稀少,侧面反映了目前企业对独特人才的管理理念:相对于直接聘用该类人员而言,企业更倾向于与他们建立更单纯的协作关系。特质型人才的工作类型也更像是企业的合作伙伴。

5、关于辅人才和特质型人才面试方法的缺失可能也恰恰是未来管理学者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文跃然:薪酬管理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2]田效勋:面试类型及其组合方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6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11篇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2、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版,2004年版。2008年版暂未出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3、什么是部级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部级期刊,省级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

4.什么是“省级”期刊?

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5、什么是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

6、什么是CN类刊物?

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7、什么是ISSN类刊?

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

8.什么是CSCD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

9.什么是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608种。"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

10.什么是SCI期刊?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12篇

一、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是由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克拉克.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利.哈默(Gary—Hamet)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概念。从本质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的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企业通过这些特有的知识和资源,形成其他企业无法取代的特殊专长,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服务。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积累沉积过程中,逐步升华优化逐步形成的。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从管理学理论角度来看,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国外以沃纳菲尔特和潘罗斯为主要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以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综合,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以巴顿为代表的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摹仿;等等。国内以丁开盛、周星和柳御林等为代表的学者分别撰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张瑞敏也有类似的观点,其认为“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等等。纵观国内外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与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的角度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的确还处在一种较为模糊的状态。但无论持何种观点,都强调了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价值性和延展性。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上,不少研究者也存在许多分歧。以王秉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两类竞争力组成;以等为代表的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能力及能力构架与层次组成的一个两维知识系统;以周卉萍为代表的认为,核心竞争力由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三要素构成;等等。从这些观点可以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与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素质高低是影响这些构成要素的决定因素,为企业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获得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国家、地区、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点各异。区域性微观调查发现,中国民营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中求发展,同样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及时在内部管理对策上作出调整,解决好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落后环节上的主要问题。

(一)建立健全与约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是中国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戴尔?卡耐基说过:世界上惟一能够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给他所要的东西,而且告诉他,如何才能得到它,这就是激励。作为企业主,建立正确的、明确的价值标准,并通过激励手段的具体实施,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是领导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其功能主要是有利于挖掘员工的潜力,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组织形成凝聚力。所谓激励就是指个人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激励可以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内激励与外激励三种类型。民营企业目前的激励主要是政府奖励和企业的结构工资制,表现为政策激励、物质激励、正激励和内激励。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未重视精神激励、负激励和外激励的功能作用。因此,确保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完善科学管理制度,发扬企业核心精神,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来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完善培训体系,造就知识技能型员工队伍

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具备有效的参与经济运行所必备的体力、智能、技能、正确的行为模式、价值体系、劳动态度、人员激励和人员培训等。培训是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提升员工个人竞争力的一种教育、培养方式,包括有形的培训和无形的培训两种形式。有形的培训是指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讲师的培训。无形的培训则是指主管、骨干员工在平时工作中对下属、一般干部、员工的指导、培养。这种指导、培养的方式可以是开会,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当面交流,甚至可以是批评劝导。在实际工作中,无形培训对提高绩效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成本也更低(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无形培训体系的建设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开放的、愿意交流、愿意指导、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在实际工作当中,员工的成长和进步70%是通过无形培训完成的。因此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有形的培训体系,更要建立和完善无形的培训体系。在培训项目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先业务部门,后职能部门;先管理层,后员工的顺序,重点放在业务部门和管理人员身上,这样才能保证效果,保证容易获得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建立培训制度体系、人员组织体系、培训信息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全体员工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与劳动技能。

[next]湖北八峰药化(现为三江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氨基酸国产化、产业化基地,成为恩施州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其氨基酸原料药和氨基酸口服液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6%和80%左右。这与公司重视知识产权投入、重视智力资本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公司成立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中科院院士、武大博导、清华大学和上海医科大专家,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结合市场需要自主投资加快成果转化,承担的湖北省“九五”重大攻关计划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地位,组氨酸和甘氨酸课题列入2004年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公司每年投资达50万元以上,采取多种方式开发人力资源。一是就地培训:对500余名工人有计划地安排在“八峰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从一般工人到技术人才的转变。二是外送进修: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送入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取得大学、研究生学历、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三是请进教师讲课:先后在深圳大学、四川大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聘请专家教授对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培训六期,受训面达800人次以上,使在册的800余名员工中540余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四是委托办班:与恩施职院签订合同联合培养制药技术、市场营销、机电工程、工业自动化专业200余人,为明天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科学设计薪酬结构,实施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在企业内部,薪酬结构的设计和确定必须根据各个职类的劳动过程特征,设计相应的薪酬结构。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角色,因为其对能力要求和工作过程的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六大职类: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销售业务类、办公文员类、现场操作类和辅助服务类。每一个职类都必须对应其能力条件要求和工作过程特点,确定其薪酬结构。以湖北长友现代农业公司为例,其现行的薪资结构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年均工资比季节性工人年工资多出15200元,比一般管理人员多出12000元,比中层管理人员多出7000元。长友现代农业公司现有稳定的常年员工130人,因生产任务具有季节性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村富裕人员再就业2000余人,虽然这支季节工队伍与公司并不一定建立了长期的劳动合同关系,但他们的薪资状况却不容忽视。岗位员工都是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所以,在心理要求、责任要求、知识要求三个方面都不高。但对技能要求比较高,必须对自己所承担的业务工作能够熟练地操作。对体能要求最高,一般都有相当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也比较差,他们只能整天呆在操作现场,现场任何形式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都无法逃避。他们的工作过程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不仅工作场地稳定,而且工作业绩与他们的身体行为密切相关。长友现代农业公司应参照“现场操作类”薪酬结构的选择确定方法,重新设计“基础+奖励工资”的薪酬结构。

(四)创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开发人才资源就是创造性地发掘人的潜能和提升人的素质与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发展对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人力资源开发要不断地自我革新。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创造力的资源。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人力资源部门要成为组织经营的战略规划合作伙伴。三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从业人员应具备适应创新时代的能力。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系列立足创新的多元开发机制的总和,包括教育培训开发、配置开发、使用开发、和激励开发。教育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培训开发,提高人才素质,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要注重培训需求的诱发、引导、注重培训内容层次化、谋划员工的终身教育。优化智能资源的配置是发挥人才力资源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要求做到资源配置要市场化、岗位配置要合理化。用好人是一门管理艺术。人尽其才、人适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要知人善任,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使人人机会均等,创造条件留住人才。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智勇.WTO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2,(6).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意法,基本原理,设计施工流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意大利的Pietro Lunardi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对数百座隧道进行理论和现场试验研究,在围岩的压力拱理论和新奥法施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创立了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ADECO-RS法),并已纳入意大利隧道设计和施工规范。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高速铁路隧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意大利特莱维集团对ADECO-RS法做了专题报告,并将其用中文解释为“新意法”,即“新意大利隧道施工法”。

1 新意法基本原理

新意法强调利用超前核心土的稳定性来控制隧道变形,将隧道变形分为收敛变形、预收敛变形和超前核心土的挤出变形,如图1所示。超前核心土是指隧道掌子面前方未开挖的圆柱形土体,圆柱体的长度和直径大致等于隧道直径的1~1.5倍[1,2]。收敛变形是指隧道开挖后,由于应力释放产生的径向变形。隧道预收敛变形是发生在隧道掌子面前方未开挖的理论隧道轮廓线的收敛变形。挤出变形发生在隧道掌子面,沿隧道水平轴线向外发展,掌子面向外挤出的变形。新意法基本理论认为掌子面挤出变形和超前核心土的预收敛变形发生在前,洞周收敛变形发生在后,前两者是开挖后隧道产生收敛变形的原因,而超前核心土的变形大小取决于其强度和刚度。因此,可以通过改善超前核心土的强度和刚度来控制预收敛变形和挤出变形,进而控制开挖后隧道的收敛变形,保证隧道的长期稳定。

图1 新意法隧道的变形

2 新意法设计施工流程

新意法隧道设计施工主要包括勘察阶段、评价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监控阶段五个阶段来进行动态施工。

(1)勘察阶段:确定影响隧道稳定的围岩的岩土力学性质,根据地质力学性质分析地层原有的平衡状态。

(2)评价阶段:根据勘察阶段获得的信息和数据,预测隧道在无支护条件下的变形响应,通过分析掌子面挤出压力和挤出形变之间的关系,将隧道划分为A类:掌子面稳定、B类:掌子面短期稳定、C类:掌子面不稳定,其判定标准见表1[3]。

表1 新意法隧道稳定性分类判定标准

分类 隧道稳定性分类判定标准

地层强度 成拱效应 围岩变形 掌子面 地下水 支护方式

A类 能够保持隧道稳定 接近开挖轮廓 弹性 掌子面稳定 只要地下水不降低地层的强度,隧道稳定性就不受地下水影响 一般处理,主要是防止围岩弱化和保持开挖轮廓面的稳定

B类 能够保持隧道短期稳定 远离开挖轮廓 弹-塑性 掌子面短期稳定 地下水会降低地层强度,从而影响隧道稳定性,需要把动态地下水从超前核心土中排出 在掌子面后方采取传统的径向围岩约束措施,有时需要采取掌子面前方超前约束措施

C类 小于地层应力,隧道失稳 无法成拱 不稳定 掌子面不稳定 必须采取措施把动态地下水从超前核心土中排出,否则将严重影响隧道的稳定性 必须对掌子面前方地层进行超前加固,以提供能够形成人工成拱效应的超前约束作用

(3)设计阶段: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分析,针对隧道稳定性的不同类别,提出加固隧道的设计方案、控制变形的技术手段及支护参数、监控方案等。对稳定性为A类隧道,可以采用与新奥法相同的常规支护方式。对稳定性为B类隧道,根据隧道所要达到的施工进度,在预支护和常规支护之间选择,控制好预收敛变形。对稳定性为C类隧道,在常规预支护外,采用加强预支护措施,控制好掌子面的挤出变形和预收敛变形。另外,对三类稳定性隧道,若有地下水影响还应插入排水管进行排水。

(4)施工阶段:确定隧道开挖进尺、掘进速度、下一循环支护措施的施作时间等参数。同时,采用全断面机械化开挖,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提高施工进度。及时施作仰拱,封闭衬砌,限制围岩的收敛变形。

(5)监控阶段:与施工阶段是同时进行的,施工阶段的监测内容包括围岩收敛变形、隧道预收敛变形和掌子面挤出变形,根据埋深不同可能会增加量测深度范围。根据实时监控反馈的信息,检验设计支护措施及施工方案是否正确,可优化支护措施、调整隧道掘进速度和开挖步骤等参数。

3 新意法在浏阳河隧道过河段工程的应用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浏阳河隧道过河段下穿浏阳河,长度362m,洞顶覆盖层厚度19.1~23.8m,围岩为Ⅴ级,开挖跨度15m,开挖高度13.48m,开挖面积约170m2。工程设计采用新意法理论进行设计,判定隧道围岩稳定性属于B类短期稳定状态[4,5]。施工中采用拱部140°范围内设置大管棚(φ108,长度18m,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12m一环,搭接长度不小于6m,外插角不大于12°)配合超前小导管(φ42,长度3.5m,环向间距0.4m,外插角10°~20°,搭接长度不小于1m)注浆加固地层,控制隧道预约束变形,防止开挖面顶部的坍塌;掌子面超前核心土采用玻璃纤维锚杆(φ25,长度18m,按1.5m×1.5m梅花形布置,纵向间距12m一环,搭接长度不小于6m)注浆加固地层,控制掌子面超前核心土的挤出变形[6]。虽然地质条件很差,但按新意法进行设计和施工,降低了风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语

(1)新意法适用于各种地层,尤其在极为复杂的不良地层中优势明显,采用全方位支护加固围岩,全断面机械化施工,可有效控制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但新意法在我国还没有广泛的推广应用,还需要广大科研和技术工作者开展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促进该先进技术的推广。

(2)在新意法的应用实践中,应结合我国工程实际,不断改进、完善、创新,逐步探索并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工况的隧道设计施工理论和方法。

(3)新意法是在围岩压力拱理论和新奥法施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其最根本的核心思想与新奥法依然是一致的,即加固围岩,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新意法加固围岩是包括了超前核心土在内的全方位的加固,是对新奥法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4)笔者认为新意法与新奥法一样是隧道开挖施工的指导原则和思想,不应把它理解成一种固定的工法,而限制了新意法指导思想下各种工法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其加固超前核心土的预约束技术。

参考文献

[1] 翟进营,杨会军,王莉莉. 新意法隧道设计施工概述[J]. 隧道建设,2008.02,Vol.28(1):46-50

[2] 关宝树,赵勇.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3] 李开庆,唐天龙. 新意法概述及其应用建议[J]. 山西建筑,2013.10,Vol.39(28):170-172

[4] 赵录学. 关于新意法隧道设计的几点建议[J]. 现代隧道技术,2012.2,Vol.49(1):50-52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传播 传播主体 传播次媒介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美国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主要通过渗透在宗教教育、学校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教育中来实现的。中国开设了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传播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美国不同。除此之外,中美在传播主体方面、传播次媒介、传播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

1 传播主体方面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主体的传播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我国传统理论的观点一直把受教者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客体,这极大地挫伤受教育者在传播中的积极性,严重地抑制着其主体性的发挥。故笔者先论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重点论述之,借此突出受教育者在传播中主体性地位。

1.1凸显受教者的主体性发挥与浓墨重彩的“集体主义”

美国教育历来注重人的自主性、个性化,主张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各种教育理论学派可以窥见一斑。关心学派提出:对学生在情感上进行更多的关爱与体贴、体谅;价值澄清学派提出:教会学生在学习生活冲突中澄清自己脑海中的价值混沌,开展自我指导,自我教育,以及形成自己的观点;人本主义学派提出:学生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受他人思想影响,自主学习学校德育理论;形式主义德育理论提出:美国德育不是教授书本知识而是教授学生自主学习;抑或认知发展流派提出:儿童成长起来的标志是儿童能够自主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而不是遵他人作出道德判断。可见,美国核心价值传播的核心理念是破除传统道德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高扬 “个体的主体性”价值。

与美国不同的是,在价值观教育中我国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我国从小学生就抓起,对公民进行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在施教中,我国更多地注重人的社会价值,较少地关怀的人的个体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舍弃个人的利益,更多地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更少地意识个体从社会中获取维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产品所拥有的权利。可见,我国的教育无疑带有浓墨重彩的“集体主义”。“个体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人是通过对于社会的奉献去显示自己的人生的意义的,是以工具性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的。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不仅不是同自我的完善互不相容的,而且恰恰是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与美国相比而言,我国价值观培养过多的强调集体主义的培养,过少培养受教者的主体性,这制约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

1.2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与专业泛化、职业的弱化

在美国,对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准入资格要求非常严格,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一是学历层次高,他们大部分是拥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专家;二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专业的考试和培训。不仅仅是学历方面的要求,他们更要通过专业的考试和专门的岗位培训活动拥有上岗资格才能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美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其中有大量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等专家,具有专家化的特点;这是因为,在教学计划中都要包含思想政治内容,对教师、校长、督学等教育者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有的政治道德素质标准进行筛选,确保教育不偏离美国政策方向。与美国相比,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准入宽松。首先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历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数很多,但是人员构成庞杂,工作量大,大多从事的是事务性工作,工作很难被学生、教师甚至某些领导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育者的积极性,致使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不愿进入思想教育工作一线或者怀有“跳板”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转岗的跳板)。其次,专业性和职业化不强。他们的专业来自各种专业,专业性弱。如高校在招聘辅导员岗位时,要求的专业不限或者为了培养教师后备军相符合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性专业招收没有特别要求;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角色定位不清,而且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职业来做。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专业化、职业化较弱问题,这也制约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他们的主体性发挥。

2 传播的次媒介的不同

传播媒介依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依传播的媒介层次不同,笔者将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媒介,分为主媒介与次媒介。课程教学,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次传播媒介。课程教学分为课程设置、课程授课过程等。美国课程具有设置分散、隐蔽,注重合力特点。专业课、基础课等授课全过程渗透着核心道德观、价值观。

(1)以塑造“美国精神”为旨归的道德规范课程设置。美国德育教育通常做法:通过美国人民的言行来塑造“美国精神”。尽管美国各级各类开设的道德规范课程不同,但在 “美国精神” 塑造、美国价值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共产主义敌对思想的政治化教育上却具有相似点,美国各校大部分开设了“美国史”、“公民道德”、 “西方文明史”、 “宗教教育”等德育课程。美国还通过正式颁布的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求学生必修美国历史和公民教育这两门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美国精神”的合格公民。这一德育目标体系是通过宣扬美国文明史和历史上伟人的光辉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来实现。

(2)在课程教学全过程渗透着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美国通过渗透道德教育于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中,将授业与传道统一起来,在学习每一门课程过程中,学校都要求学生从社会学、历史学和伦理学的三角度去研习它们,要求学生对学习每一门课程前回答三个问题:这个学科领域的曾经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学问题是什么?它要在伦理和道德上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在进行核心价值体系观传播。可见,美国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将美国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借此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课程化。

美国核心价值体系观教育取得很大成功的,这主要体现在美国人心中怀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情绪。他们以自己是美国人为自豪、认为自己世界上优秀的民族,这些都归因于美国实现核心价值体系课程化。但是,美国在核心价值体系观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缺陷: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统一组织部门,缺乏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因此,尽管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观是统一的,但由于出现了不同的演绎和理解,使得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反过来极大地阻碍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如美国媒体经常报道的美国校园的学生枪杀案。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观传播主要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课程的设置由政府实行全面干预、统一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配备统一指定的教材、参考书,并规定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政治课,大学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与思想品德修养等多个领域,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四有”的新型公民。但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也存在一些缺陷,这归因于我国过多地强调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具体来说,有些课程重复率高,整体教学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在中学、大学都进行了讲授,但是这些课程内容由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尤其是层次性,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新鲜感,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在“炒旧饭”;其次是教材内容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现实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学起来抽象枯燥无味,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没有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理论化和不切社会实际的高格化课程内容以及老师授课从书到书的“填鸭式”教学过程,制约着核心价值体系的课堂传播的有效性。

3 传播方式的不同:多样与单调

一是渗透为主,重在引导。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必须背诵诸如“忠于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愿上帝保卫这个国家”,“愿主保佑美利坚”等誓词;在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无形的或间接渗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二是全方位渗透德育。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媒介全方位的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渗透教育中,三者形成良好的互动,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重视道德实践、服务教育。服务教育主要包括志愿服务和服务学习。通过道德教育和服务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培养了与他人建立关爱的关系,奉献精神,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的良好衔接。四是开展心理咨询。美国学校把心理咨询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障碍过程中,有效渗透其价值观念。为实现这一目的。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设有心理咨询机构,有全职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心理咨询师。为了确保心理咨询的正常有效的运转,学校在组织上、人员组成上、活动经费上、活动场所上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上获得正确心理调适的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也自觉地获得了爱国精神、“美国精神”。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单一呆板,目前仍然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满堂灌”。虽然我国教育行政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和实践锻炼,特别是高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假期社会调研等)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较好的锤炼平台,但至今没有制度规划和操作体系(如像美国那样法律形式的明文规定),从而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与美国中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比,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少,多数学校甚至没有这类活动,教师与学生仍然是被动的主―客体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效果依据学习成绩确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咨询就进入我国高校校园,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在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组织,但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是无法和美国相比,如: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数量上以及经费的保障、心理咨询规章制度上,均有待改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EB/OL].news.省略 /45/15/news147951545.shtm,l 2002.2.23.

[2] 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

[3]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7.

[4] 侯丽君,张庆.吸取国外经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5] 刘络华,甘德松.论国外思想政治工作对我们的启示[J].求实,1998(7).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20—03



一、引言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高校排行榜炙热着人们的视线,高校排名的提升也成了各个校长和领导的工作目标,很多高等教育研究者也将眼光放在了如何能增强高校竞争力研究的范畴上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展开,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方向为高校的积极的竞争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方向。它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高校特征、构成要素和职责等高校属性逐渐形成了其多样的研究模式,评估方法也五花八门,为了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其评估过程与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类型和结构,接着对其进行分析,再探讨了评价过程中评估方法的使用性问题,最后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展望。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针对专著、学位论文和一般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

主要有:《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朱明,2005);《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成长春,2006);《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之视角》(杨树兵,2009);《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地方性高校的分析》(徐和清,2010);《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刘龙刚,2012);《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戴开富,2007);《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卫良,2005);《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成长春,2005);《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任喜峰,2007);《知识管理视域中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徐学兰,2006);《中国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金涛,2003)等。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分析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成和类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于高校职能要素的评价体系

一类学者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围绕着高校职能和构成要素所展开的,所以构成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基于能力论的评价体系

该理论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由各种能力综合、相互作用而成,正是其独特的、不可模仿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所以基于这种理论,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分解为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搭建的评价体系如表2。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全国重点学科比例;博士学科比例:一级学科比例、二级学科比例;重点实验室比例;教师人均学科数。

学科梯队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科研人员比例。

资金教学经费占支出比例;收入支出差额占收入比;生均基建投资。

科研科研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单位教师科研产出:单位教师出版专著、单位教师、单位教师取得科技成果、单位教师取得专利;单位教师科研经费数。

人才培养研究生比例;留学生占研究生比例;毕业生就业率。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文化力核心价值观办学指导思想和原则;教师的育人理念;

学生的人生追求。

精神领导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认知程度;美誉度;办学地位;教师的忠诚度;教师的道德素质;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

学习力学习精神领导者的学习精神;教师的学习精神。

学习机制鼓励教师学习的机制;学习机制对有效学习的促进程度;师生间沟通程度。

创新力创新精神领导者的创新精神;教职员工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机制创新制度的有效度。

创新过程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的程度。

(三)基于资源论的评价体系

该理论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共同作用的产物。显性资源是指高校系统运行的工具,具体指学术生产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隐性资源是指高校系统运行的体制和方法,或者说目标,具体指管理和校园文化。基于这种观点,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显性资源学术生产水平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人均学术论文、专著数量;

特色学科数;部级、省级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数;人均科研经费。

人才培养水平就业率;硕、博士比例;重点学科数、实验室数;师生比例。

隐性资源管理素质教育程度;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办学能力。

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精神;学术声誉、知名度、形象、第一志愿报考率。

综合以上三种评价体系,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从指标类型上看有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指标按照用途不同又有总量指标和比例指标,比如总量指标有专著数量、重点科研项目数等;比例指标有师生比例,就业率等。再比如校风,形象等就是定性指标。

评价体系从结构上看,基于高校职能要素的评价体系是纯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能力论的评价体系是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资源论的评价体系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评价过程及方法研究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不仅仅是构造数学模型计算的过程,而是包括评价流程、定性指标的评价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流程研究

通过归类分析,我们发现核心竞争力的内在结构要求我们将评估工作看成是一个层级性流程的整体评价工作。首先,从基层开始,逐层逐级进行,如果行进到某层存在问题则停止评价。以上文中的评价体系为例,评价先从最底层(三级指标)开始,逐步上升到二级指标,最后将二级指标汇总做综合评价。

(二)定性指标的评价

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大量的用到了定性评价指标,因此评价的方法和评价者的能力、知识结构、阅历以及对评价对象信息的获取量都直接影响定性指标的测评。所以,为了使得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要在选择评价小组的成员上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以找到最合适的专家、学者进行评估。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专家评价法。具体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个人判断法。

德尔菲法指根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的一种方法;专家会议法指依靠一些专家,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判断而进行的一种集体研讨形式;头脑风暴法指通过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形成宏观智能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个人判断法指依靠个别专家对预测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专家个人的判断。

(四)综合评价

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时我们需要用图表的形式明显的显示出对比来,比如两所性质相同的高校如果想对比其师生数量的时候;有时我们又需要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以此来为众多高校进行总的核心竞争力的排名。所以,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多元统计分析法就被大多数学者普遍使用。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汇总

推断统计分析法

多元统计分析是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元统计分析在医学、生物、气象、经济、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越来越想通过更为全面的变量集合去评估某一项事物,并试图用数学模型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

纵观研究文献,一个全面的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分层次分目标的一个多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这种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主要分两类:描述统计法和推断统计法。

描述统计法指通过各种图形显示,对数据的频数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以及分布分析。主要有5种图形表示法:散点图、折线图、条形图、雷达图和星座图。

推断统计法指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主要有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其主要是用来给指标体系确定权重的方法。

五、模糊数学在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估中的应用

模糊数学是1965年以后,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糊拓扑、模糊测度论等数学领域的统称。是研究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在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在无法判断各评价指标与总排名的关系的情况下,且样本数据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评价,并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为系统管理带来决策支持。目前,已有少数几篇的论文使用了模糊数学的方法,比如《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戴开富,2007)使用了BP算法的神经网络技术对13所高校进行了评估,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方法是固定的,为了达到不同的使用目的,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贴切、真实的体现其高校核心竞争力水平,为我们的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42—46.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116—144.

[3]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43—148.

[4]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10).

[5]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