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

分离工程论文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在讲述茨维特利用碳酸钙层析柱分离绿叶中不同的色素时,仅仅利用课堂讲述,一些学生很难理解,甚至表示怀疑。看到这种情况后,我鼓励这些学生对这个问题深入探讨,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步骤,几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重复了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与文献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家又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可以发现,由于学生是带着怀疑态度进行实验的,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积极主动的,同时包含着他们的思考和创新。

2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方面学生要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对教与学这个过程的方法、方式上的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2.1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和解释,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引导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更快地知道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要准备一个主要问题和一个次级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主要问题时,较简单的次级问题可以教学生怎样和在哪里找到主要问题的答案。在讲述“超临界流体萃取”这一章内容时教师提出了流体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提出了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物质在自然界有哪些存在形式?物质有没有可能处于液态和气态之间?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渐开始思考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探究式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被动地听讲与背诵,而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和探究者。听话式的学习和依赖教师的习惯被淡化,教师的讲述不再是真理的陈述,而是探究的汇报。在讲述细胞破碎这部分内容时,一个学生对超声波粉碎细胞的机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查阅文献以及各种资料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十分精彩的“报告”,学生的表现出乎我们的意料。

2.2打破教材对学生的束缚

教材可以全面地介绍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但是科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书本上的知识必将落后于科学的发展。一些学生对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往往呈现一种盲目的“迷信”,将其当做真理和答案,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事实上,任何教材的内容都带有编写者对于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还得运用网络信息、文献以及工业中实际面临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进而打破学生对教材的过分依赖。

2.3探究问题的合理提出

问题的提出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中的关键环节。探究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或者是学生思考得出的,这些问题既要能被学生最终解决,同时又能促进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探究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本中生涩的概念、重视科学数据获得的过程和补充教科书所给予信息的实验。

3开放式实验室的建立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创新性人才,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学生从实践获取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先安排好实验的内容、目的、材料和步骤,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的实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机械操作。实验对象不是学生渴望探究的,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被动的、机械模仿的,不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探究式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转变实验室的功能,使其从传统的教条模式转变到探究模式。开放式实验室的建立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由探究的场所和环境,实验的结论将不再是固定的、唯一的,而是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开放式实验室的功能更倾向于学生对问题处理和数据获得过程的理解和陈述。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工程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观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我们对生物分离工程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初步实践,内容包括增加综合实验的课时数以及建立课程相关的开放式实验室。按照课程内容,实验室向学生提供各种分离技术相关的设备和试剂,如中性盐沉淀、离子交换、凝胶层析、冷冻干燥以及SDS-PAGE电泳等。待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疑问,具体的方法、步骤均由学生制定,教师仅起着引导的作用。在开放式实验室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实验的结论,还包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真实经历以及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

4探究式教学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渗透作用之间的差异实现分离、提纯,外界能量和化学位差是其外在推动力。膜分离技术包括很多种类,下面笔者就几种主要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1.1微滤分离技术(MF)微滤分离技术属于高级过滤技术的一种,采用筛分原理,同时将压力差作为助推力,实现膜分离。其技术原理和普通过滤方法基本一致,但其能将更小微粒过滤掉,是比较安全可靠的过滤技术。

1.2超滤分离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目的为去除水中多余杂质,通过压力驱动实现膜分离。目前,大分子物质、蛋白质、胶体等物质分离时,常会用到超滤分离技术。该分离技术能够快速将废水中杂质和悬浮物取出,并可以作为活性炭过滤器的替代品,具有广泛用途。

1.3反渗透分离技术(RO)在高压水环境中,反渗透分离技术可以及时阻止某些细菌、病毒(或锌、钙等离子),而保证水分子能够顺利通过,获得高质量水。该分离技术在苦咸水脱盐淡化处理和海水淡化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现有淡化方法中,反渗透分离技术是最经济的。在一定程度上,其自身效用已经超过电渗析分离技术。

1.4动态膜技术(DM)动态膜技术包含两层分离含义,一是动态膜自身分离层,二是动态膜载体。所谓动态膜载体,是指利用大孔径不锈钢丝网材料对动态膜进行承载,使得动态膜自身分离层依附在载体上。现阶段,动态膜技术尚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对污水处理进行时,还需要不断实践和创新。

2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1饮用水处理饮用水处理主要原则是去除水中细菌、病菌等有害物质,并将水中悬浮物过滤掉。将膜分离技术用在饮用水处理工作中,是水处理环境工程的重要突破。应用微滤、超滤、纳滤等分离技术,不仅过滤作用强大,还能去除水中微米级别颗粒,效果良好,提升了饮用水水质。和常规饮用水处理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很大优越性。

2.2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水排放范围广、排量多,且水中含有不同种类、浓度化学物质,是非常令环保部门头疼的课题。工业废水处理原则是消除水中有害物质、回收水中有用物质、节约水资源,工业废水要采取严格净化措施,达到国家标准方能排放。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上。它不仅能净化工业废水,更能实现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再利用,收到良好环保效果,在节约水资源上也发挥着无可替代作用。目前,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广泛,工业废水经过膜分离技术处理后,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也使得废水中有用成分得到有效回收。

2.3苦咸水脱盐处理为解决我国部分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将地下苦咸水进行脱盐淡化是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苦咸水脱盐处理主要应用到的膜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技术、电渗析技术、蒸馏技术以及纳滤技术等。电渗析分离技术不能有效去除水中细菌、有机物,且能耗较大,因此目前使用范围还不够广泛。而苦咸水经过反渗透分离技术脱盐淡化处理后,会改善水质,并符合(甚至高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反渗透分离技术操作简单、清洁环保、能耗较低,过滤过程易于控制,具有良好净化效果。当然其成本低廉,是目前苦咸水脱盐处理的最佳方案。

2.4海水淡化处理目前,在海水淡化领域,主要应用到的膜分离技术包括电渗透分离技术、膜蒸馏技术以及反渗透分离技术等。其中电渗透分离技术可以对海水进行直接淡化,用来制造适合人类饮用的水源。但目前该技术尚不成熟,且能耗较高,水资源回收率低。膜蒸馏技术具备众多优点,如设备构造简单、易于操作、清洁环保、能耗较低,并且膜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应用反渗透分离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相比之下,不但成本较低,同时具有脱盐率高、耗能低等特点。反渗透分离技术应用在海水淡化领域,是水处理环境工程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变革。现阶段,利用反渗透分离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可有效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3结语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化工分离过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54-02

化工分离过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特点。伴随着化学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新的分离方法、技术不断产生,化工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资源环境、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化学工业实现清洁工艺的重要手段。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化工高级人才,必须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目前,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上还是倾向于理论型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缺少整合性和工程性[2],化工分离过程课程同样存在教学内容老化、教学体系不完善、工程训练与生产现场脱离严重、教学主体的新生代教师对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等问题。因此,笔者在化工分离过程的教学中,以大工程观和集成式的课程改革和“卓越计划”的精神为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

分离工程主要从分离过程的共性出发,讨论化工分离过程的基本概论、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从教学内容而言,分离工程是一个学术内容十分丰富的领域,既包括传统分离过程基本理论原理方法的学习,同时各种新型分离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扩展课程教学环节。

1.合理组织教学课堂。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优化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课程的割裂与重复,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设计、重塑与整合。教师按学科发展,从基础、原理、特性到应用及发展的顺序进行讲授内容的安排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按照问题、案例和原理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结合化工企业项目的实际和教师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以及学生实习,介绍常见分离技术。

2.积极整合教学内容。教师注意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等的衔接和关联;在教学实践中对本课程与“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中有关内容进行有机衔接与融合,让学生很自然地完成基础理论到专业知识的过渡与应用;增加新型化工分离技术,如超离子液体技术、膜分离技术、双水相技术等;把企业典型工程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基本分离方法与化工原理的融合在化工生产中涉及的分离对象几乎都是多组分体系,而目前一般高等院校化工原理教学中因学时有限,大多侧重于双组分的分离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分离过程的教学时要做好与化工原理教学的融合问题。如对化工原理教材中已涉及到的基本原理,教师对双组分精馏、吸附和结晶等不做专门介绍,重点讲解多组分体系的工程计算问题,将有关的基础及计算机应用在耦合与集成过程设计中体现出来;减少与化工原理内容的重复,培养学生利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复杂体系分离问题的能力。

3.有效延伸课程环节。化工分离工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的同时还兼有较强的理论性。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化工分离工程的教学使学生认为化工分离工程是“一大堆的方程、繁多的数据和大量的计算和循环迭代[3]。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如实习过程中、课程设计中及其他的化工实践如创新实验、化工竞赛等过程中,布置作业、小组讨论及综合设计等,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化工分离技术原理的理解,学会进行分离方法的选择优化,以及新型分离技术的拓展。

4.强调选择优秀教材。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限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4]。刘家琪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分离过程》,该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体现了创新精神,注重拓宽基础,强调能力培养,并在教学内容上作了重新安排;按教学规律的发展,从基础、原理、特性到应用及发展的顺序分章节;主要章节(如多组分精馏和特殊精馏)中逐一介绍各种精馏方法的特性和应用;选择典型的分离方法展开讲授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这样安的排结合了两种教材编排方式的优点,思路简洁清楚,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良好[5]。

二、采取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6]。这样,改变过去由老师单一讲解的方式,可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分析和讨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性教学[7]为指导思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初显成效。

1.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加强化工分离工程与化工原理等基础课的衔接与融合,课前通过小班讨论课,复习回顾掌握已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与该课程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和总结。例如,在讲多组分精馏过程时,教师在介绍完两个极限条件及进料位置的选取之后,让学生讨论简捷的计算方法的步骤和应用,并与二组分精馏进行对比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加强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中,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巩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开阔学生视野,扩散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该课程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特殊精馏教学中引入当地某药企乙腈废水的后处理技术,并结合企业生产情况,考虑能耗和溶剂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讨论。

2.虚拟式仿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成熟的流程模拟软件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在教学中,引入成熟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越过烦琐复杂的技术细节,用分离工程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成熟的软件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对某药企乙腈废水的后处理工艺经过讨论优化,然后通过流程模拟软件如Aspenplus等进行模拟优化,实现现代计算机模拟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导向型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近十余年来,新型化工分离技术发展迅速,不少技术如各类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及新型吸附技术已趋成熟,其应用的体系也已经向医药、食品、生化、环境等领域扩展。但由于新型分离技术涉及面广泛,学生基础及兴趣不一,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本人在教学中开展导向性的讨论,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将学生领到学科的最前沿,通过典型研究成果的介绍,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的基础和方法,学会分析创新思路,培养学生创新和应变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天然产物分离专题的研究和讨论。在讨论教学中,笔者从天然产物的新型分离方法、特定天然产物的分离研究进展等方面立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如医药、香精香料等的分离研究进展,撰写小论文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查找与所选专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通过文献整理、综合、归纳和专题论文的撰写,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强调实践。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经验,把学到的知识与工程实践和社会需求对接,而且能够触动学生心灵,使其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与灵感。经过实践历练的学生可以把僵化的书本知识内化成为活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实际工业生产相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化工分离工程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8]。

1.强调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该课程之前经历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化工企业中分离过程的工艺过程及应用已有一些了解,但缺乏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举例,对实习中接触到的分离过程结合分离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如在多组分精馏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实习车间橡胶生产溶剂回收工段的理论与工艺进行讲解,既直观,又切合实际;让学生在理解分离方法、分离原理的同时,还学会从经济、能源及生产实际的角度考虑分离工艺的优化。

2.有效延伸课程实践环节。把工程现场转化为实习、实训基地,在知识传授与实践历练的交融中进行。一方面,利用所建立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项目,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通过工程实践来加深对分离方法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中,教师通过布置分析讨论题、撰写小讨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讨论选择生产实际中的分离技术,对实习中接触到的分离过程结合分离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反过来,课堂教学也加深了学生对实际过程的认识,并能举一反三。

3.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师资队伍是关键,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加强课程教学教师工程教学能力的提升。除了聘请优秀的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任务外,任课教师还需通过承担或参与企目项目的改造或研发、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指导各类化工创新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自身的工程能力,把工业实际生产的案例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空洞说教,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判。在课程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课程考核形式采用期末考试、平时学习与专题讨论结合起来的评判方式,改变过去一份期末考试卷一锤定音方式。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讨论情况和作业情况)、实践成绩(实习中作业完成情况、小论文写作与讲解)、考试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主要包含课堂讨论思维能力、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小论文主要针对课堂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掌握某一方面知识,通过论文的完成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系统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撰写论文能力。考试的内容分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涵盖了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试题。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徐毅鹏,20世纪末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转型探微[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马新起,周彩荣,刘丽华,等.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中外医疗,2007,(1).

[4]万春杰,张珩,宋航,姚日生,王凯.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3,(2).

[5]吕华,刘玉民,席国喜.化工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广州化工,2010,(3).

[6]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7]赵辉,陈宏刚,丁传芹.论研究性教学在化工分离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8]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一、员工保留的含义和理论

(一)员工保留的含义

员工保留指的是企业在管理员工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方法,降低员工离职的情况产生,确保保留员工。总之,员工保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条件,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通过完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保留员工,健全人力资源结构。

(二)员工保留理论

对于企业员工离职而言,主要分为非自愿离职和自愿离职,自愿离职主要包含在竞争中被淘汰、人才流失和退休等,而非自愿离职则包括裁员和辞退,在员工保留有关的理论中,主要包括激励理论、离职理论和期望理论等。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理论,主要用于处理动机、行为、目标和需求间的关系。激励理论是指企业适当增加薪酬,然后在物质和精神上激励员工,保留员工、降低员工离职率;离职理论经过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和组织水平理论三个阶段,在研究离职问题时,侧重于分析影响离职的因素,进而形成了离职理论,对于影响员工离职的因素,主要包含激励薪酬和组织氛围等方面。对于期望理论,其又称为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它是行为科学和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明确指出为了鼓励员工,必须让员工意识到工作能够满足其需求。期望值是人们结合经验,判断自身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否可以达到目标主观概率,期望理论是绩效管理的理论支持,通过期望理论视角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对员工保留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作为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制度、企业目标和行为准则的总称。狭义上讲,企业文化将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基础,全体成员自觉遵守相关道德规范,秉承价值观念和经营宗旨,企业将企业文化作为经营和发展的有利依据。餐饮连锁企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等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对员工保留具有相应的作用,企业通过开展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将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管理中,然后采取相关文化手段,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企业文化对员工保留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餐饮连锁企业员工保留和企业文化现状

餐饮连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人才流失率很高,行业员工离职率在5%~10%左右,有些企业离职率超过30%,高层员工离职率最高,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工作时间长等,而且企业管理存在问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较差,与企业期望有定差距,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员工工作时比较有激情的企业仅占16%。另外,所以在诸多因素的限制下,餐饮连锁企业出现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现象,员工保留率偏低。当前,部分连锁企业的企业文化意识淡薄,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未能予以高度视,在提升企业竞争力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于其他内容,没有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手段的作用,甚至有些餐饮连锁企业将国外的企业文化渗透其中,但其并不适合本企业,造成企业文化不具有特色。另外,还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系统不完善,更多的强调标语和口号,餐饮连锁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不足。

四、有利于餐饮连锁企业员工保留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某餐饮连锁企业为了提高员工保留率,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明显的增强,并将企业文化渗透于全体员工,从而使得餐饮连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应该确保企业的行为准则与员工行为准则保持一致,为员工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并不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去建设企业文化,而是大力实施人才本土化管理方案,对不同方面的人才进行管理方面的指导,熟悉企业的人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此外,企业要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并设置弹性分工,为员工创造公平工作的文化环境,进行区分并且设立弹性,合理控制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通过建设健全的企业文化,从而使得餐饮连锁企业的员工保留率有明显的增多。

(二)多角度关心员工

为了确保企业文化在餐饮连锁企业员工保留中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企业文化得到有效渗透,餐饮连锁企业必须从多角度关心员工,从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员工肯定。因此,企业应该考虑到员工在工作年限和年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让员工乐于在企业工作,企业必须适当的提升员工待遇,包括社会保险、人身保险和工资等,当员工的福利待遇有所提高时,员工的工作热情高涨。同时,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健全激励机制

餐饮连锁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提高员工保留率期间,应该健全激励机制,按照激励机制的内容管理员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在完善激励机制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绩效考评标准,使得信息评价、反馈和修改等内容都符合标准,然后管理人员结合绩效考核机制考核员工,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企业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予以晋升或者奖励,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确保通过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并使得餐饮连锁企业员工保留率得到提高。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离散数学;工科;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06-02

作者简介:刘庆山,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科学理论及应用。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离散数学作为相关学科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离散数学是数学的几个分支的总称,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数论和图论等。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并为相应的后续课程如程序语言、数据结构、编译技术、电路设计等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离散数学研究基于离散空间的数学结构,不同于基于连续空间的数学结构。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离散量的结构及关系,这就形成了离散数学这门课的特点,即定义定理多、概念抽象、逻辑性强,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枯燥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国内外关于离散数学的教材特点及课程特性,对离散数学在工科教学中的特点与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

一、工科离散数学的特点

作为工科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离散数学在工科学生的本科学习,以及后续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离散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逻辑性强,各部分内容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与其它工科类基础课程相比,离线数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内容丰富繁多。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其它工科类的基础课,可谓内容丰富多彩而又纷繁杂乱。通常的学习内容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数论和图论,这四部分的每一部分都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学习,可见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工科学生中讲解离散数学,主要应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

其次,概念抽象难懂。离散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很多,而且抽象难懂。这样的内容对于工科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具体内容的讲解时,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

最后,内容实用性强。工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强调动手能力和实用性。离散数学的课程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非常紧密。如数理逻辑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图论在现代网络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等。

二、课程内容的引入

离散数学作为多个数学分支的合并,概念多、定理多是必然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能够巧妙地调动学生对于这样一门内容繁多的课程的兴趣呢?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教材,以及借鉴工科课程教学中的实用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数理逻辑教学的开始,引入一个有趣的逻辑故事:“古希腊有个国王,对处死囚徒的方法作了两种规定:砍头和绞刑,并且他做出了一个规定,囚徒可以任意说出一句话,而且这句话马上就可以验证真假。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那么就处以绞刑;如果是假话那么就砍头。结果很多囚徒或者因为说了真话被绞死,或者因为说了假话被砍头。有一位极其聪明的囚徒,当轮到他来选择处死方式时,他说出了一句巧妙的话,结果使得国王无论按照哪种方式处死他都有违自己的规定,最后不得不放了这个囚徒。那么这个囚徒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学生在听到故事后,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思考到底这个囚徒说了什么。其实,这个故事在数理逻辑中实际上表现了一种悖论,于是结合故事就自然地引出了数理逻辑的学习。用这样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了兴趣,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样在图论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现代物流配送和路由器设计等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这样一种理念:数学其实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知识。

三、授课方式的灵活多变与讲授内容的不断更新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一直就是粉笔加黑板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细致地表现定理的推导演绎过程。但是,对于离散数学这门课程来说,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单纯地依靠板书的形式来进行授课,会由于内容的过于抽象而使得学生产生枯燥感。所以,在教学中实行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抓住学生,再用板书的形式加以对定理推导过程的演绎,二者结合,可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中逐步地理解和接受严谨的数学推理过程。

同时,鉴于离散数学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笔者发现,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命题逻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辩论,互相出题,从而加深他们对命题真假性判断的能力。在图论中,请学生帮助快递员安排送货路线,使得他们可以利用最短的时间配送最多的快件。这样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离散数学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课程,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助于他们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动力。在进行数理逻辑部分的讲解中,适当地讲述一些机器推理方面的知识。在图论部分的讲解中,介绍一些现代网络科学发展的动态,如学生比较熟悉的微信网络,其中微信广告的发展,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散布广告信息,以及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止垃圾广告的传播,这些都涉及到经典图论的研究内容。通过这些实际应用方面的介绍,能够让学生知道离散数学在后续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考核形式多样

数学的考核形式一般都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并不能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离散数学的考核方式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除了期末的笔试以外,增加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在日常学习中穿插一些小的实践题目,让学生练习,并尝试用计算机程序实现,从而丰富期末综合考核的内容,也更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离散数学在工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相结合。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应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屈婉玲等.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Kenneth H.Rosen.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英文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匡能晖,胡国辉.离散数学教学中采取的三点技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81-02

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为了提升我国制药工业的水平,教育部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中设立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1]。《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分离,提取,纯化。该课程包含了多种药物分离方法,并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的分离原理、影响因素、操作设备。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制药分离方法,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为将来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科研理论基础[2]。因此,探讨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本科《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却很少。《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本校使用的是李淑芬主编的《制药分离工程》教材,共有15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地介绍了制药工业的三大分类: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以及中药制药;后面14章内容分别详细地介绍了14种不同的制药分离技术,每一章内容着重介绍一种制药分离方法,内容丰富且详尽。尽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很多,但课时量却很少,只有32学时,这就造成了教师满堂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产生厌学情绪。

2.多媒体教学和板书不能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传递信息快,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播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还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还能播放一些音乐和视频等,来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使学生劳逸结合;但是,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些弊端,例如由于播放速度快,有些学生就会漏掉一些知识点,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刻。板书是传统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用粉笔把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书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学习。一堂课45分钟,教师光板书花费的时间就占用了很多,那么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所剩无几,这种纯板书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已被淘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有机结合,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多,但课时量却少,因此任课教师大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视了与板书的结合。这样,就导致了课程进度快,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好,降低了学习效率。

3.缺少试验操作。《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制药分离方法,分离原理,操作步骤。该课程的学习只有理论课,却没有安排试验课。学生学习这些操作方法只能从书本、多媒体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缺乏对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这样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不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二、我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1.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意境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课程重难点,这样才能对教学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还要通过图书馆或网络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知识,用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在授课中可以穿插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式教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2.重难点突出。《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较多,除了绪论外,其余每章都是讲授一种制药分离方法,教师要根据每章节具体内容,做到重难点突出。例如讲授第3章液液萃取,首先详细讲授液液萃取的概念,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液液萃取过程示意图,重点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简单讲授几种典型的萃取设备,例如分级接触式萃取设备,微分接触式萃取设备,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4章超临界流体萃取,首先简要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发展史,使学生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有个总体的认识;重点讲授超临界流体、萃取剂CO2以及超临界萃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简单讲授降压法、变温法和恒温恒压吸附法超临界萃取工艺,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7章精馏技术,首先简要介绍精馏技术的概念和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重点讲授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和分子蒸馏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作工艺,并简要对比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分子蒸馏应用在制药领域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8章膜分离,首先简要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史;简单对比对称膜和非对称膜的特点,详细介绍非对称膜结构优点;简单对比微滤、超滤、反渗透和纳滤这几种膜过滤过程特点,详细介绍超滤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作的基本特性;重点讲授超滤过程中产生的浓差极化现象,以及浓差极化造成的危害和减少浓差极化的措施;最后简单介绍膜的污染和清洗。讲授第10章离子交换,首先简要介绍离子交换的概念,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以及主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详细介绍离子交换的机理,重点讲授道南理论;详细介绍基本的离子交换操作步骤;最后简单介绍离子交换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讲授第12章结晶过程,首先简要介绍晶体的概念,结构与特性以及晶体的粒度分布;详细介绍结晶过程的相平衡和介稳区;重点介绍结晶过程的动力学以及晶体生长机理,最后简单介绍结晶过程和设备。

3.开设试验操作课程。《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和试验结合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课程可以把一些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讲授清楚,但是无法取代试验操作的重要性;试验操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理论课和试验操作要相辅相成,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能进行试验操作,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试验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试验操作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一定的试验操作基础[3]。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制药厂,让学生了解工厂是如何操作这些仪器设备的,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工厂进行见习,通过实际操作仪器设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用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在当今科技知识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与时俱进;教师不要固定于已有的教学模式,要经常和同行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充分备好课,这样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有兴趣听课;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让学生实事求是指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学法;教师要经常听一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程,在听课的过程中,找出别人的亮点,完善自己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去图书馆或网络上下载一些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使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5.改革考试制度。传统的课程考试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不符合新课标理念。《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考试可由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以及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理论知识占40%,试验操作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情况。这三种考核方式相辅相成,从理论知识到试验操作,全面考察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课。本文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特点,对《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试验操作能力。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淑芬,白鹏.制药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化工分离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具体又可分为化工分离专业实验和化工分离生产实习两大模块。对于理论教学而言,该课程的综合性很强,涉及面较广,学生普遍感到原理多、公式长,计算繁,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于实践教学而言,由于在校的大学生普遍不具备化工厂生产操作经验,如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工分离的理论知识,并能将其灵活应用于化工生产实践是任课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将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于化工分离的教学改革能克服以上困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数字化在化工分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化工分离理论教学是其后继实验、生产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靠黑板、挂图和少量教学模具,而学生初涉化工领域,对分离过程及设备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不易讲清化工分离单元操作的过程理论、复杂设备的原理结构、物流内部的相变及运动状态等工程概念较强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其实时操作与大屏幕投影产生的仿真动画并配以影音的多媒体数字教学模式,解决了化工分离传统教学中某些内容单靠黑板和挂图很难讲解的问题,如:超临界萃取分离,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上看不到真实的相变现象,会造成教师讲授难度大,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利用Flash、3D MAX等软件制成相应的动画CAI课件之后,因其三维形象逼真,教师讲授起来轻松,学生理解得也很清楚,从而有效地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我们综合了几所高校的化工分离权威教材,以及部分英文最新版相关教材(如:Separation Process Principles)。按教学大纲要求组织了数字化教学课件的主要内容。当讲解到具体的分离单元操作时,再使用Html语言实现超文本链接到用Photoshop、Animagic等软件开发的萃取、变压吸附、膜分离等具体分离单元操作的多维动画上,从而使复杂的分离单元操作过程在几分钟内直观、形象地得以演示讲解完毕。每堂课结束前,数字课件后都附有我们用JavaScript编写的化工分离练习题,供学生进行课堂解答,系统自动判断对错,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小讨论,提高了学生的互动性,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数字化在化工分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学课时数,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化工分离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数字化在化工分离专业实验中的应用

化工分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性很强,化工分离专业实验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复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检验。化工分离的实验普遍较化工原理复杂,如反应精馏、喷雾干燥、变压吸附分离等。为了强化实验教学,达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采用了Author-ware和Delphi编写的实验数字模拟软件,使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必须完成计算机仿真实验。在进行仿真实验过程中,某一步操作错误,系统就会立即给出错误反馈信息,使其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迫使学生认真地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提供再次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具体动手实验之前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整个实验过程,熟悉正确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对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完毕后,再用数字化的过程模拟计算软件,如Matlab、MathCAD、Labview、Aspen、Proll等,进行分离过程中典型设备的工艺操作参数优化计算。学生还可以自由改变参数,反复运算,对有关参数在化工分离操作中的作用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可检查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最后整个试验流程再用AutoCAD等数字软件绘制出来。这样,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在化工分离实验中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使学生熟练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而且印象深刻,强化了实验的效果和目的,还进一步提高了化工分离实验的效率。

三、数字化在化工分离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化工分离生产实习是对其所学的分离知识的全面总结与应用。有些工厂分离操作环境噪声很大,很难在现场给众多学生作清晰的讲解,而且学生进厂实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每一步操作都进行具体实习。我们利用每年去不同化工厂生产实习的机会,用DC和DV拍摄下相关分离操作设备及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影像,通过音频、视频数字软件对其进行编辑处理,并不断补充完善,最后制作成化工分离生产实习用数字化教学课件。下厂实习前,先利用这些教学课件对实际生产的分离单元操作原理、工艺流程进行详细讲解,然后辅以化工分离实习软件,可使学生较清楚地认识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并模拟相关分离单元操作。如在计算机上模拟完成变压吸附、多效蒸发、超滤膜分离等具体化工分离单元操作。数字化实习软件能对操作中不正确的步骤予以指出,对操作的正确程度进行评分。这样,学生能及时了解操作错误的原因所在,并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现在许多化工厂都实现了计算机远程控制。而学生模拟的分离操作情况与工厂控制室的实际情况类似,这样能将所学的化工分离理论知识与工厂实际生产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技能。

利用数字化进行化工分离生产实习教学,再让学生到生产现场实地实习后进行比较总结,加深了学生对分离单元操作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到生产实习基地去仅是走马观花,事倍功半的遗感。

四、网络化在化工分离教学中的应用

化工分离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除了教师的认真讲授,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我校已全部搬到新校区,教学楼绝大部分都是新建的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也是全部联网。这为化工分离教改全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可能。我们建立了化工分离数字交互网站,学生的电子版作业、实验报告等文件在宿舍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上传到网站相应数据库,供教师在线批改。教师的化工分离教学相关文件,如备课笔记,复习要点等均放到网站相应页面,学生可以通过任意一网的电脑访问电子教案,课前预习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重要知识和习题点讲解用PowerPoint制作成可供自动播放的幻灯片,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课后复习使用。在线访问的SQL化工分离试题库系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答题后给出正确的答案和步骤,学生可以及时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交互网络为大多数“我想学”的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愿意当面向老师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采用了ASP编程的网络论坛(BBS)模式,学生可以自由地通过匿名发帖提问或提教学建议,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帖参于讨论,大家互相平等,更为融洽,而且外校师生也可通过Internet网广泛地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全球网络化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将部分高校历年化工分离考研试题及考研咨询到论坛,供学生复习备考使用。即使假期里,学生在家也可正常登陆论坛,与全国的师生一起交流考研复习经验和心得体会,使化工分离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校园。

网络化在化工分离教学中的应用,方便了学生预习、复习、自我检测,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化工分离工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33-02

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化学类型工业生产中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一门工程学科,是建立在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课程知识基础上的一门必修课程[1,2]。随着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分离工程在现代化学工业及相关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高校的培养目标也由最初的单纯掌握教材知识转化为能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目的要逐渐转化为应用与实践,摒弃“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由于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所涉及到的化学工程领域知识较多且杂,甚至有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内容,新装置、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传统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加强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围绕这一目标,本文探讨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与实际结合等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教材选择和内容安排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知识也在更新,学术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教学课时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的全部涉猎,因此教材的合理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对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近几年,化工分离工程的教材出版较多,重点内容如相平衡关系、多组分精馏、特殊精馏、多组分萃取、分离设备性能和效率、分离过程节能等传统知识基本都被涵盖在内,但一类侧重于工艺过程的学习,另一类借鉴国外教材,侧重于讲解理论知识[3]。新型分离技术由于发展较快,侧重点各有不同。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基础以及实验室条件等因素,选择了陈洪钫、刘家w主编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化工分离过程》第二版。该教材第一版1995年出版,在众多高校沿用20余年,2014年再版,该书对原有基础知识做了更优的安排,将陈旧技术进行了删除,修改增加了符合时展的新型分离技术;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新的安排,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课后主动去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这本教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解以下章节:(1)传质分离过程的介绍。(2)单级平衡过程章节中介绍相平衡、物料衡算和传递速率的介绍。主要讲解相平衡关系、相平衡常数的计算、泡露点计算和绝热闪蒸。(3)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中介绍设计变量计算、多组分精馏、萃取精馏、反应精馏、间歇精馏的简捷计算。(4)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章节中介绍平衡级理论模型、三对角矩阵法以及新型软件等知识,偏向实际问题的应用。(5)分离设备的性能和效率。(6)分离过程的节能。(7)新型分离技术和过程继承。针对以上7个主要章节进行讲解,按照课时要求精心设计教案,增加更多的实例讲解,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逐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公式应用能力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改进

课堂教学是化工分离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各种典型的单元分离操作知识在此课程的先修课程中都接触过,如蒸馏、吸收等操作,深入系统的讲解典型的分离单元操作,使学生在能力上提高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扩展已有知识,对实际反应物系、多远组分物系中的复杂问题进行探讨学习,如对比理想物系与真实物系、二元组分精馏与多组分精馏之间的区别,理论板数与进料比如何变化等问题[4]。重点对多组分物系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对泡露点计算、闪蒸计算、设计变量的计算、MESH方程的建立与求解以及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建立课堂讨论组,重点讨论通过学习后,在文献中仍然不理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促进专业技能的培养。另外,结合工厂的实习,加强学生对化工分离工程理论的感性认识。本门课程学习前,学生已经进入工厂进行了认识实习,对实际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实习,学生也增强了学习比较抽象的课堂知识的热情。任课教师通过针对典型的分离工艺制订详细的实习方案,让学生带有目的的去学习,既能开阔视野,又能增长知识。对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有针对性的了解学习,互相讨论研究解决方案。如有学生在学习了分离原理后对工厂塔原料反应有了浓厚兴趣,并结合软件进行一些数据的模拟,找出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中所需知识的差距;对现有工艺提出一些改造建议,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的化工专业实验、毕业环节、工作等打好了基础。

三、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把结合教材知识的实际应用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提高能力,甚至是考研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课程是教材中超临界萃取、膜分离等新兴分离技术,教师在实验室进行演示实验(合成气转化费托反应合成长链烷烃及烯烃),由于实验为气体转化为清洁燃料课题,气体产汽油让学生产生了好奇,便于引导学生课后查阅文献,提高专业知识。在分离检测方面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支持,各种气相、液相产品经过分离后进行色谱检测,通过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以便对分离技术有更深的了解,并能扩展视野,从理论可行、经济可行等角度考虑实际问题,达到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的完善

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但平时成绩常常是由出勤、课堂作业成绩以及课堂表现组成,忽视了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知识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将课后从技术原理、特点、研究进展、技术展望等方面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报告,并在平时成绩中提高报告分数的比例。

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学习,也锻炼了查阅文献、总结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了解科技发展现状,为以后进行科研工作或考研打下基础,提高综合素质。

五、结语

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本课程更好的适应当代本科生工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通过实施以上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质以应对实际工程问题。化工分离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应用学科,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加深对分离工程的研究,及时发现并完善教学上能够改进的地方,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3版)[Z].

[2]陈洪钫,刘家w.化工分离过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曾.《化工分离过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探索研究[J].广州化工,2014,13(42):216-217.

[4]曹平,李军,全学军.化工分离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11):199.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Chemical Separation Engineering

LV Peng1,2,XING Chuang1,2,GAI Xi-kun1,2,YANG Rui-qin1,2

(1.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23,China;

2.Zhejiang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23,China)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预就业 毕业论文 学习指导模式

一、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问题提出及其意义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因此,如何进行预就业毕业生的学习指导,在教学改革中必将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1、预就业毕业生的定义

所谓“预就业”就是毕业生提前开始用人单位的“试用期”,即毕业生在毕业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离开学校到社会用人单位定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加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缩短择业的周期。目前,我国高等职校高职班的学生,普遍采用“4+1”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后最后一年就进入了预就业分配。

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在校阶段,一个是办了离校手续步入岗位。

2、以往离校前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状况

我校预就业一般在学生毕业前一年三月份开始,到下一年的六月份结束,有的学生很快找到工作办离校手续,有的学生则直到五月份才有工作离开学校,在这期间学生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比较混乱、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毕业班学生的在校人数常常处在一种动态的状况,对学生而言,这阶段找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工作应聘、面试等原因,学生请假很是频繁。以往老师是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只要还有一位学生在班级,一直坚持上到最后一节课。其实,学生在这阶段的心理更多考虑的是找工作,学习的主动性上明显受影响,上课无法保持一种正常的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很差。

3、预就业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的学习指导状况

预就业毕业生办了离校手续后,步入工作岗位,这时预就业毕业生实际上是双重身份,一方面学生走上社会后,到了用人单位就是一名准职工,各方面都要以正式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接受实习单位的考核,最终实现直接就业。另一方面,预就业学生无论在校还是离校,其实仍是一名学生,只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门社会实践课程。而传统的预就业毕业班学习指导往往采用比较单一教学模式,到了第二个阶段,学生一旦办了离校手续离开学校后,学校任课老师对预就业毕业生的专业课程的指导,就完全中断,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实际已经忽略了预就业毕业生是双重身份。通过对以往预就业毕业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看到了预就业毕业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坚持预就业毕业生“学习、就业”两不误的原则下,寻找一种灵活、合理的教学指导方式。

二、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的实践性探索

通过实践研究,对07级的预就业班做了一次大胆尝试,以写作毕业论文形式为贯穿,寻找一种灵活的预就业毕业生学习指导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预就业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等,也缩短了预就业的岗位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水平, 为我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摸索了一条新路子。

1、预就业毕业生总体学习指导模式

2、毕业设计的指导书的制定

当我们确定预就业毕业生总体学习指导模式后,我们制定了毕业设计的指导书的。《预就业设计的指导书》主要包括文选选题、寻找资料、阅读资料、确定标题、写作提纲的拟订、论文正文的撰写、得出结论、论文写作中应该避免的有关问题、论文写作的事务性工作等几个方面。

论文选题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共有五个课程方向供选择,分别是《机电商品学》、《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电梯》、《电机》、《机电维修》。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门课程作为论文选题的方向。每门课程由相关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并提供个各课程的参考课题,一般应该在指导老师提供的选题范围内选定,如学生本人对所提供的题目之外的题目有特别兴趣和研究,也可以在专业相关范围内自选题目。学生选题时,在首先应该考虑题目意义的同时,要根据本人的兴趣、基础和条件,选择恰当的题目。

在收集资料我们重点向学生介绍资料的来源,专著、论文、权威机关颁布的数据等等,都可以成为你的论据,图书馆、书店、或者在网上搜寻,甚至可以去做一些实地调查研究。要注意的是,在收集资料时,一定要记载资料出处,避免你以后为了加引注再去找出处,那样会很麻烦。另外,告诫学生对于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全面浏览。

当自己成熟的观点形成之后,就可以确定非常确定的论文标题。论文标题要求直接、醒目、简明扼要。接着是写作提纲的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的拟订实际上是在谋求文章的布局和思路。所以总体上要注意:构思要围绕着主题展开,论文布局要力求结构完整统一。

论文正文的写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过程。要求学生这一部分的写作要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个要求,一般会将正文分成几个部分来论述几个分论点。一般一个部分应该有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下面还应该有一些自然段,有层次感。最后是结论,结论应该是整篇文章的结局,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者某一个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体现作者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从全篇论文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心得学术新观念、总见解。

3、毕业设计计划书的制定

针对07级预就业毕业生,我们制作了毕业设计流程:

4、利用网络QQ、电子邮件学习指导

到五月底,07级预就业学生全部离校,我们要求学生建立QQ群,每个专业课老师用自己的QQ号加入学生的群内,和学生保持联系,继续跟踪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在第一批07级预就业毕业生的学习指导过程中,通过边教学边反思,逐步累积了素材,理清了教学思路,总结了学习指导的模式,反思了优势劣势,在本学期检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调整。

三、实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学生在校内已经选择了课题,但步入工作岗位后,专业不对口,这种情况下学习指导缺乏专业针对性,预就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工作更换频繁、流动性较大,使得后期学习指导仍存在较大的不便,希望学生定期返校就存在较大困难。

四、今后的设想

通过近一阶段的工作,现《毕业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计划书》制订进一步得到完善。各专业课程老师,还在一起相互交流经验,互换心得,学习、分享相关知识、理论与实践。咨询一些学校老教师及系部领导的意见,收集预就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预就业毕业班培养模式。

在今后的工作,我们将课题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继续预就业毕业班的学习指导,还要将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大范围的推广到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董黎刚.高校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 精馏塔 板分离能力

【中图分类号】TQ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8-02

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有关精馏塔板分析是液体精馏这一章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难点之一。在教学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们对精馏塔设计和操作性分析掌握存在较大的难度,以至于阻碍了学生对该章内容的掌握。这是由于精馏塔分析过程中,因为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而导致了此类问题的多样化。目前有相关文献对其操作性分析进行了探讨[1-7],但迄今为止,还未见系统报道设计型和操作型分析的系统报道。教学工作中,如果一题一解就更容易使学生感到此类问题的繁杂,往往是解了这道题,不会解另一道题,不利于掌握精馏塔操作型讨论题的实质。本文针对精馏塔的设计和操作性分析教学难点,将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系统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实施方案。让学生对此类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达到强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1.两类命题方式的区别

在“精馏”章节的题库和习题集中,有关精馏塔设计和操作的常见题型精一般以讨论的形式出现。

(1)对精馏塔设计型命题通常为:“在精馏塔设计中,若保持进料组成和分离要求,即维持xF,xD,xW不变,改变P,F,α,R,q中的一个参数,讨论对其精馏塔板数的影响”。

(2)对精馏塔操作型命题通常为:“在精馏塔的操作中,若维持在设备(精馏段板数及全塔理论板数)已定条件下,改变操作参数中P,T,F,α,R,q,xF中任意一个,预计精馏操作的结果xD和xW变化趋势。

2.影响精馏塔板分析参数的讨论

理论板N的计算方法逐板法图解法捷算法 (10)

精馏塔板数分析涉及精馏段和提馏段的操作线方程,全塔物料衡算、相平衡方程等公式,另外还涉及到加料热状况和回流比选择等因素。公式多、计算麻烦,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影响参数较多,而教材对精塔的分析运用方面讲解较少,学生难以全面理解。

3.教学中心——板分离能力

这么多的参数如何在分析过程中灵活使用,这是一个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现总结出一条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将所有的影响因素最终归结为板分离能力这一个中心。可以让学生简单掌握分析精馏塔设计型和操作型讨论型问题。

在板式塔分析讨论中,通常是用梯级图解法来分析[8],即在相平衡线和两段操作线作梯级,见图2所示。在操作线和平衡线中的一个梯级代表着一块理论板的分离程度,纵向距离代表着汽相增浓程度,横向距离代表液相减浓程度。换句话说,一个梯级也就代表着一块理论的分离能力。围绕板分离能力这个中心,可以快速定性分析设计型和操作型的讨论题。板分离能力变差,对于设计型问题就代表着理论板数增加,而对于操作型问题则代表着分离效果变差,即精馏段的馏出液xD减小,提馏段的馏出液xW增加。反之,影响板分离能力是梯级的梯度,而梯级的梯度是受相平衡线和操作线的共同影响。当操作线偏向平衡线,说明梯度减小,板分离能力变差;当操作线偏离平衡线,梯度增加,板分离能力变强。影响相平衡线的主要影响是压力和温度,温度升高,压力降低,可使平衡线偏离操作线,导致板分离能力增强,即分离效果增加。而影响操作线的影响就较多,可以见图1所示,这时一般要将精馏段和提馏段分开来讨论。

4.教学实例

5.小结

抓住精馏板式塔分析的核心,即板分离能力的好坏,能快速分析设计型和操作型题,将理论塔板数所涉及的知识点形

图4 板式塔分析网络图

成网络状,以生动准确的形式来展示,如图4所示,能够对所涉及的参数进入归纳和关联,根据实际要求来对一个精馏塔来进行设计型和操作型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思维。

符号说明

F - 进料量;D -塔顶产品量;W —塔底产物量;xF-进料组成;xD-塔顶产品组成;xW-塔底产物组成;N -理论板数;L-精馏段下降液体量;V-精馏段上升蒸气量;L′—提馏段下降液体量;V′-提馏段上升蒸气量;q- 进料状态参数;r-回流比;—— 增加;——下降。

参考文献:

[1]刘艳升. 板式塔的操作分析 (1)——关于精馏塔操作限制的新认识. 炼油技术与工程 [J]. 2004, (7): 29-34.

[2]张立奎. 精馏操作型问题分析求解. 化学工程师 [J]. 1996, (4): 30-35.

[3]付有成, 王崇智. 板式塔精馏技术进展. 石化技术与应用 [J]. 2000, (4): 232-236.

[4]倪献智. 彰显化工原理课程内容特点 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中国大学教学 [J]. 2011, (12): 45-48.

[5]倪献智, 于明, 牟宗刚, 鲍猛. 通过连续精馏热量平衡 剖析进料热状态的合理选择. 化工高等教育 [J]. 2012, (6): 51-53.

[6]王国胜, 王祝敏, 王红心, 张翔. 有助于掌握化工原理内容与实质的讨论题 (二)——精馏塔操作型问题. 化工高等教育 [J]. 2008, (1): 77-80.

[7]王景峰, 吉惠杰, 王玉香. 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化工塔板的评价与选择.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J]. 2004, (1): 59-62.

[8]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M].2006.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体会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在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机械和电子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具有明显的工程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针对不同的生化产品的特性,独立运用所学的有关生化技术方面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提取或精制的工艺路线和改造现有工艺,并能从理论上解释生产实际中的各种现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生化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检验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是必不可缺的[1-2]。

1生物分离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主要包括细胞的分离与破碎、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液相色谱、亲和色谱、电泳、结晶、干燥等,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初次涉及,如分离技术、吸附技术、结晶、干燥;而有些内容被涵盖在其他课程之中,如液相色谱和亲和色谱在仪器分析中有重要讲解,电泳在生物化学中有重要讲述。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发展性和比较前沿的学科,是一门含有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的科学技术。生物分离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化工分离过程,近年来在国内外大受重视,发展非常迅速,许多适合生物活性物质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也不断产生,被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农业、医药等各个领域[3-5]。www.133229.coM它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和知识较多,如物理、化学、微生物、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较多、较散,各知识点间相互联系不是很紧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若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

2教学改革

2.1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一是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应与该领域的前沿科技与时俱进,及时、快速、准确地更新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技新闻传播给学生们,以自由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与学生们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分离工程的兴趣。二是针对目前在生物分离技术领域研究热点的新型分离技术,尤其是该课程课本上涉及较少的生物分离技术,从发展背景、产生过程、基本原理、工艺过程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多角度地将这些新型分离技术引入该课程中,激发学生们的科研与创新意识[6];三是从数据对比为出发点,阐明国内外生物分离技术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差距,指出现阶段我国在生物分离技术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以工业化生产中的一些热点及代表性产品的案例,描述生物分离技术在其制备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避免空泛地谈理论,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

2.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实验课要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这样才能达到较熟练的程度。该课程可采取分组轮流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这样他们在实验前就需要自己考虑需要什么、怎样准备等,这对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很有帮助。同时,可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尝试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实验,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自立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作可行性分析。以学生做,教师指导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走进实验课堂。在指导实验方面,其不同于理论课讲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精讲突出重点,在课前布置教学预习内容,课上通过提问启发思维,介绍新技术进展,扩大知识面,将教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实验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考核模式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评定学生成绩、进行教学评价,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7]。可采用多样式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提高平日成绩所占比重,从而综合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8]。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共同组成,即包括课堂小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小论文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课堂小测验占15%,主要针对近期所学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小题目,以检测学生对近期讲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平时作业占15%,主要设置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小论文占30%,课题自由选择,以体现所学的生物分离技术为目的,多角度考查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应用知识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40%,主要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框架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3教学体会

3.1不断改进多媒体课件,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的形式授课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可使课堂讲授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分离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在授课上,多采用多媒体方式,但若单纯地采用课件的形式,速度过快,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可尽量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的形式。多媒体不仅限于文字,要尽可能多采用动画,如flash、avi等;另外,多媒体形式不仅局限于powerpoint,要丰富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的书写和讲解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时间,不致于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有效的上课时间内,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分离技术并非易事。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到现在的双向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同步,要在设问、思考、学生回答以及教师解答和进一步讲述中完成讲解,这样就可针对学生的难点疑问进行重点讲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走出只从书本上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讲解,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3.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科生的教育,远不同于中学教育,学生主要是学会学习方法,获得知识的途径,这就要求学生能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去获取知识,查阅文献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当今学校图书馆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可以到图书馆去索寻书籍、期刊,而且在图书馆网站上还购买了许多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论文库、超星图书馆,还有西文资源,如springerlink、elsevier等,学生可以借助强大的网络去寻找各种资料,查阅前沿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4结语

在多年的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笔者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所需低耗材料如药品等消耗多、用量大;指导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工作量大;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结果的直观性,促使教学改革进一步得到深化。总之,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将来从事相关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参考文献

[1] 周加祥,刘铮.生物分离技术与过程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0,19(6):38-41.

[2] 梅乐和,姚善泾,林东强,等.生物分离过程研究的新趋势——高效集成化[j].化学工程,1999,27(5):38-41.

[3] 邹玉红,吕英海,李桂江,等.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的构建[j].陕西教育,2009(7):7-15.

[4] 曹学君,赵延斌,童望宇,等.生物分离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跃上新台阶[j].化工高等教育,2006,88(2):32-34.

[5] 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 周涛,谭军,叶红齐,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6,89(3):26-28.

[7] 李金龙,贾丽华,隋国哲,等.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05,25(3):105-107.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体会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在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机械和电子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具有明显的工程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针对不同的生化产品的特性,独立运用所学的有关生化技术方面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提取或精制的工艺路线和改造现有工艺,并能从理论上解释生产实际中的各种现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生化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检验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是必不可缺的[1-2]。

1生物分离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主要包括细胞的分离与破碎、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液相色谱、亲和色谱、电泳、结晶、干燥等,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初次涉及,如分离技术、吸附技术、结晶、干燥;而有些内容被涵盖在其他课程之中,如液相色谱和亲和色谱在仪器分析中有重要讲解,电泳在生物化学中有重要讲述。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发展性和比较前沿的学科,是一门含有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的科学技术。生物分离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化工分离过程,近年来在国内外大受重视,发展非常迅速,许多适合生物活性物质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也不断产生,被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农业、医药等各个领域[3-5]。它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和知识较多,如物理、化学、微生物、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较多、较散,各知识点间相互联系不是很紧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若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

2教学改革

2.1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一是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应与该领域的前沿科技与时俱进,及时、快速、准确地更新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技新闻传播给学生们,以自由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与学生们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分离工程的兴趣。二是针对目前在生物分离技术领域研究热点的新型分离技术,尤其是该课程课本上涉及较少的生物分离技术,从发展背景、产生过程、基本原理、工艺过程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多角度地将这些新型分离技术引入该课程中,激发学生们的科研与创新意识[6];三是从数据对比为出发点,阐明国内外生物分离技术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差距,指出现阶段我国在生物分离技术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以工业化生产中的一些热点及代表性产品的案例,描述生物分离技术在其制备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避免空泛地谈理论,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

2.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实验课要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这样才能达到较熟练的程度。该课程可采取分组轮流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这样他们在实验前就需要自己考虑需要什么、怎样准备等,这对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很有帮助。同时,可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尝试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实验,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自立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作可行性分析。以学生做,教师指导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走进实验课堂。在指导实验方面,其不同于理论课讲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精讲突出重点,在课前布置教学预习内容,课上通过提问启发思维,介绍新技术进展,扩大知识面,将教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实验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考核模式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评定学生成绩、进行教学评价,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7]。可采用多样式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提高平日成绩所占比重,从而综合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8]。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共同组成,即包括课堂小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小论文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课堂小测验占15%,主要针对近期所学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小题目,以检测学生对近期讲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平时作业占15%,主要设置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小论文占30%,课题自由选择,以体现所学的生物分离技术为目的,多角度考查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应用知识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40%,主要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框架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3教学体会

3.1不断改进多媒体课件,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的形式授课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可使课堂讲授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分离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在授课上,多采用多媒体方式,但若单纯地采用课件的形式,速度过快,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可尽量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的形式。多媒体不仅限于文字,要尽可能多采用动画,如flash、avi等;另外,多媒体形式不仅局限于powerpoint,要丰富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的书写和讲解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时间,不致于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有效的上课时间内,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分离技术并非易事。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到现在的双向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同步,要在设问、思考、学生回答以及教师解答和进一步讲述中完成讲解,这样就可针对学生的难点疑问进行重点讲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走出只从书本上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讲解,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3.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科生的教育,远不同于中学教育,学生主要是学会学习方法,获得知识的途径,这就要求学生能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去获取知识,查阅文献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当今学校图书馆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可以到图书馆去索寻书籍、期刊,而且在图书馆网站上还购买了许多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论文库、超星图书馆,还有西文资源,如springerlink、elsevier等,学生可以借助强大的网络去寻找各种资料,查阅前沿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4结语

在多年的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笔者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所需低耗材料如药品等消耗多、用量大;指导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工作量大;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结果的直观性,促使教学改革进一步得到深化。总之,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将来从事相关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参考文献

[1] 周加祥,刘铮.生物分离技术与过程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0,19(6):38-41.

[2] 梅乐和,姚善泾,林东强,等.生物分离过程研究的新趋势——高效集成化[j].化学工程,1999,27(5):38-41.

[3] 邹玉红,吕英海,李桂江,等.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的构建[j].陕西教育,2009(7):7-15.

[4] 曹学君,赵延斌,童望宇,等.生物分离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跃上新台阶[j].化工高等教育,2006,88(2):32-34.

[5] 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 周涛,谭军,叶红齐,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6,89(3):26-28.

[7] 李金龙,贾丽华,隋国哲,等.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05,25(3):105-107.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13篇

基金项目:教育部湖南省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146401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JJ603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4B147),实验教学改革项目(2013SYG032)。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很多,但大部分进入企业后的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定位为“码农”,往往因跟不上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快速更新而倍感压力,简单的认为软件行业是“青春饭”行业,进而选择辞职转业;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不愿聘用毕业生。实际上,企业真正缺少的是能够快速理解软件架构及编码核心思维并能根据新技术、新潮流创新求变的人员,这类专业人才必然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离散结构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一般由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教师负责教学,其作用有别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公共数学课程。然而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往往意识不到离散数学与软件科学之间的关系,误将其看作公共数学课,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更谈不上将课程内容与软件科学领域实践相结合[1]。针对这种情况,部分软件工程专业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大幅压缩理论课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把一些经典的应用案例及解决模式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大量练习套用所学模式解决常见技术问题。但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该理念易于使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倾向于技术培训与强化训练,偏离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客观认识离散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实施该课程教学的综合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思路与举措

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多位名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下面介绍笔者以思维与应用有机结合为核心理念(“思维———应用”)进行教学综合改革的思路与具体举措。

1 研究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出版的高等院校离散数学类教材,一般包含四个部分:集合论、数理逻辑、代数系统和图论,也有部分计算机专业的离散数学教材把二元关系从集合论中剥离开来,单独作为一部分。国内教材的特点是数学性强,结构明确,侧重概念、定理、推理与证明,但实例较少[2-4]。而国外经典离散数学教材,以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一书为例[5-6],结构为:逻辑、集合、函数基础、算法整数矩阵基础、数学推理、计数、高级计数技术、关系、图、树、布尔代数、计算模型。其特点是:一方面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诠释高度数学抽象,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入门;另一方面侧重于实际问题的引入,实例多而精彩,但体系庞大不易把握。因此,国内外教材各有其优越性。为此,教研组选择了邵学才、叶秀明等编写的《离散数学》作为理论课教材[7]。该教材知识点清晰,概念的引入,定理的描述推导相对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掌握。并且把该教材集合论基础理论部分、函数部分定为学生自学内容,删节了代数系统的环和域的理论部分;实例部分则由教研组综合比较国外系列教材,共同研究具体实践案例。

2 精选教学案例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保证学生对离散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又要培养学生使用离散数学思维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意识,这就对教学案例的选取有较高要求。鉴于文献[8]的研究,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部分精选案例。

(1)集合论、二元关系

此部分内容中集合论的知识较容易理解(自学),但涉及到“关系”知识点时,由于新的概念、定义较多,学生往往接受困难。针对该知识点,教学中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把握关系的实质,选用的实例多用来说明关系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以常见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 为例,使学生意识到关系的本质就是一些n 元组的集合,而且关系的运算本质可转化为矩阵运算(注意:矩阵运算是先期线性代数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因此举实例时,可以先介绍矩阵运算在加密解密、信息压缩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兴趣,而后介绍相关矩阵运算的计算机编码实现技术。进一步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判断关系传递性的Warshall 算法设置为课外实验题。

(2)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逻辑命题及系统推理。离散数学课程介绍了数理逻辑的基本内容,但是其众多数学符号、定义、定理往往使学生陷入枯燥繁复的数学知识学习中[9]。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应用”意识,在此部分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布尔检索、专家系统原理等实例。逻辑联结词是数理逻辑中的基本知识点,就其本身概念来说,属于易于掌握的知识点,合适的实例能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布尔检索技术目前广泛用于网络资源、Web 页面搜索中,大多数学生都使用过baidu、google 等搜索引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设计了布尔检索实例:先引入布尔检索概念中,联结词AND 用于匹配包含两个检索项的记录,联结词OR 用于匹配两个检索项之一或者两项均匹配的记录,而联结词NOT 用于排除某个特定的检索项。进而设置了如下问题供讨论:

问题:用布尔逻辑搜索北京市或上海市非985 大学主页。答案:((Beijing OR Shanghai)AND UNIVERSITIES) NOT 985(需要注意,AND 运算级别高于OR )。该实例教学将布尔检索中的这些概念紧密地与数理逻辑中的合取、析取、否定联结词知识点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数理逻辑思维重新认识信息精确化定位检索的实践。

(3)图论

图论是离散数学的重点, 并且是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基础,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科学的联系较明显,易于调动学生联系其与软件工程的意识。但是,图论内容抽象、难度大,对低年级学生来讲,难以过渡到用相关算法在计算机上编程模拟实际问题。我们选用的理论课教材实例也多为趣味性问题,如旅行售货员问题、代价最低网络通路等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设置了一些课外实验课题供学生选做。

二研究改进教学方式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相比,基础理论课时更少,再加上课程具有逻辑性强、抽象且难度大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重点介绍笔者采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方式的主要举措。

1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性质多,传统的板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而多媒体课件的醒目、美观、可塑性能扬长避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们综合采用各位名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10-12]。除了做到常规的要求(标题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等)外,在概念的引入、讲解中,重视图文并茂,适量演示学生易接受的应用实例及实践技术。

其次学院与深度合作企业建设了“高校智能移动学习云平台”以下简称“移动云平台”。教研组实时向云服务器加载精选的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扩展的教学视频资源,如:慕课MOC 资源等),更新实践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弥补课堂教学时效有限性。实践证明,“移动云平台”的搭建及运用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间的交互,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注重研讨式教学

离散数学中基本概念、性质、定理较多,而且连贯性不明显,单纯地讲解,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热情。而通过设置少量的研讨课题,开展课堂研讨式教学,并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单位,所有学生都能直接参与到所设置问题的讨论中,回答问题或提出质疑,相互交流意见,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师生参与讨论,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

三配套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一般是粗放式“1+1”模式。随着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尝试了配套的精细化“1+1”考核模式,细化了平时成绩,强化了对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详见表1。

其中,能力测试主要对学生进行随堂考试,对有一定综合性的理论知识或思考题进行解答;课外实验设计成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原理分析正确,程序逻辑清晰,代码符合规范,实验报告完整等。下面重点阐述我们在课外实验设计教学环节上所作的一些改革。

目前离散数学不提供上机实验课时,如果仅仅让实例停留于上课时的讲解演示,无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动手能力[13-14]。因此,我们编写了课外实验设计指导讲义(根据知识点分布,我们目前共设置了12 个课外实验题目),并在“移动云平台”加载了对应的电子版,供学生自由选做其中3 个(注意:每个知识点仅选一题),并在期末考核中占20%。以下仅列出部分实验设计题库简表:

其中,图论部分实验设计对于计算机专业低年级本科生来说偏难。但是考虑到图论是后续课程数据结构的基础,数据结构课程将涉及到这些算法与编程实现,所以将其选编入课外实验中,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作。上述课外实验设计题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以期形成与时俱进的实践题库。

2011 级5 个教学班的大部分同学至少选作两道题,均提交了源代码、实验报告的电子文档。小部分同学提交了较多课外实验报告,文档、代码水平较高,这部分同学的综合成绩普遍处于优秀级。另外,对于学生做好毕业设计也有潜在效果,教研组老师所指导的30 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效率高,质量较好。体现了课外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作用。

总之,借鉴国内名家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配套的考核模式等方面对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之离散结构的教学综合改革举措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举措的稳步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加强了学生从思维到实际应用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适应软件产业对人才需求趋势,培养“思维———实践”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具体实践,是教育部湖南省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的有机组成。

参考文献

[1][11]韩春燕,朱志良,姜慧研,刘益先. 软件工程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1(11):68-70.

[2]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3]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7]邵学才,叶秀明.离散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Kenneth H. Rosen.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英文版5 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Kenneth H. Rosen.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4th Edition) [M].McGraw-Hillcompanies, Inc, USA,2002.

[8] 师雪霖,尤枫,颜可庆.离散数学教学联系计算机实践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0):113-115.

[9]何锋.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命题符号化难点讨论[J].计算机教育,2007(9):38-40.

[10] 赵青杉,孟国艳.离散数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J]. 计算机科学,2004,33(11):304-305.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微生物分离与鉴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64-02

传统的高职类工业微生物及实验类内容的教学,以学科课程设置为基础,偏重于传授和训练学生各项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通常是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分开教学,且各自由若干独立的内容单元组成,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学生到了实际工作的时候,缺乏整合各项微生物学知识技能,并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我们尝试对工业微生物及实验类内容的教学进行工作过程导向性课程改革,按实际企业生产时不同岗位对微生物知识技能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由若干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完成一个工作单元,前后衔接共同完成一次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以此代替传统的工业微生物及其实验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本文就其中一项“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介绍,在实际工作中,负责生产菌种分离鉴定及保藏的车间需要进行相关工作。

一、工作内容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工作任务共需28学时,由6次课完成。具体分为4个子项目: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产淀粉酶微生物的筛选;高产淀粉酶菌种的鉴别及保藏;高产淀粉酶菌种的分类鉴定。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不但能够熟悉微生物培养、无菌操作技术、显微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的鉴定等实验技能,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的生长控制等理论知识;而且对于上述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及具体安排

1.教学设计。第1次课由教师对“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情境进行大致说明,并且给出学习材料及文献资料查找渠道。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大致的工作方案。第2~5次课分别完成5个子项目,每次课开始时每组学生由负责该子项目的成员汇报当天的工作计划;上一子项目的负责人总结总结汇报前次工作情况。然后由当天的子项目负责人领导执行当天的工作计划。最后一次课则撰写报告并进行分组总结汇报交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2.具体安排。第1次课以讨论为主,上课时由教师对“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情境进行大致说明,并且给出学习材料及文献资料查找渠道。学生以3~5人为一个工作小组,阅读讨论学习材料及查找到的文献资料,大致拟出工作完成计划并分工,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作为一个子项目组的组长;该过程中学生可向教师提问反馈,师生交流。然后各个小组以张贴海报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工作计划及分工明细,全班讨论交流,并修正不完善的方案。此过程后学生会对目的性筛选鉴定菌株的工作过程有大致了解。

第2次课先由每组“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子项目负责人讲解本次工作具体安排及分工,然后每组根据工作计划采集校园不同土壤样品,制成土壤悬浮液并向其中加入组内讨论决定添加的营养物质后,放入培养箱进行培养。本子项目完成后学生会对微生物的营养、培养与生长控制知识有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

第3次课先由上一子项目的负责人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报,然后由“产淀粉酶微生物的筛选”子项目负责人讲解本次任务具体安排及分工。每组根据工作计划制作筛选培养基,对经过富集培养的土壤样品进行稀释接种培养。经此学生会了解无菌操作的要领与意义、微生物的代谢,并对微生物的培养与生长控制有深入认识。

第4次课的子项目是“高产淀粉酶菌种的鉴别及保藏”。上一子项目汇报总结后,每组本子项目的负责人在讲解本次安排分工的同时,还要在本子项目完成时对本组的鉴定方法的合理性评估答辩。每组根据方案对上个子项目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产淀粉能力鉴定,选出高产菌种并长期保藏。结束后学生应懂得微生物的代谢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意义,并对菌种保藏的原理与方法有所了解。

第5次课对上个子项目获得的高产淀粉酶菌种进行分类鉴定,学生通过将菌落形态观察及显微形态观察结果与菌种手册对比初步得出分类结论。由于不同小组分离到的菌株不同,通过相互交流观察,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不同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更多的相关知识感性积累。完成最后一个子项目后各组总结讨论,写出总结报告。学生会学习显微技术,对四大类工业微生物的菌落与微观形态有整体认识,并理解这些形态观察结果与微生物分类鉴定之间的关系。

第6次课每组学生就总结报告汇报答辩,同时进行教师点评与组间互评。评价结果计入学业成绩。通过组间对比交流,学生会更全面地了解在目的菌筛选鉴定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

与传统教学安排的不同点是:以前是由教师提供实验步骤与样品甚至结果分析,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即可。学生缺乏主动性,更缺少与将实验结论上升至联系理论知识的途径。而在本次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若干实验技术及相关理论知识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寓教于应用,不仅使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联系起来,还可以使同学们理解这些知识技能在具体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讨论分析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旨在建立学习者与未来工作的直接联系;教学过程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进行[3,4]。设计“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将原来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培养、纯化、染色、观察等传统的单个实验内容与技术整合在一个学习情境中,学生不但通过设计完成工作任务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还学会理解这些技术和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运用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实验样品由每组学生自行采集,与传统的实验课由教师提供少数菌种相比,不同组的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微生物材料,便于了解更多的微生物,拓宽视野。开展工作过程导向微生物教学,学生需要课下花较多的精力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培养微生物,由于调动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并没有因此产生怨言。学生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也对这种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表示欢迎。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最早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3],与我国现今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条件有一定差别。因此如何引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因时因地地改良授课方式,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教学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何伟,徐旭士,张茵,袁生.微生物多样性调查与鉴定模块化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0,30(4):105-107.

[2]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赵志群,王炜波.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62-64.

分离工程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辱虐管理;工作绩效;离职意愿;领导认同;权力距离导向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3—0045—09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组织行为学者主要致力于积极型领导理论的开发和研究。例如,在过去几十年里,研究者先后提出了变革型、公仆型和道德式等领导理论,并认为领导者之所以无效是因为缺乏这些积极因素。然而,对消极领导的研究表明,有些管理者不仅缺乏有效的领导行为,反而会主动采取对下属冷嘲热讽、做事独断专行、侵犯下属隐私和不尊重下属的行为。辱虐管理(abusive supervision)就是这样一种领导行为,它是下属感知到的管理者持续表现的言语或非言语形式的,但不包括肢体上接触的敌意行为。目前,研究者已发现辱虐管理对员工有消极影响,包括增加离职意愿和降低工作绩效。在中国组织情境下,辱虐管理对离职意愿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也得到了元分析证实。

如果辱虐管理对下属有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辱虐管理的作用机制。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从社会交换、社会心理和社会比较三个视角进行了讨论。社会交换视角认为辱虐管理行为会降低下属的信任、承诺和满意度,进而对态度和行为有消极影响。社会心理视角旨在说明辱虐管理给下属带来心理压力、情绪耗竭和心理不安全感,即通过削弱下属积极的情绪和动机损害积极性产出。社会比较视角主要基于组织公平理论,认为领导的辱虐行为会降低员工对公平的感知,进而影响态度和行为。具体到辱虐管理对下属离职意愿和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上,研究者也从这三个视角进行了考察。然而,领导行为的作用过程和机制是多样、复杂的,在这三种视角之外还可能存在着其他可能性,因此近年来一些学者呼吁从其他理论视角进行考察,以丰富人们对辱虐管理作用机制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基于社会认定视角(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考察下属对领导的认同在辱虐管理与离职意愿和工作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当下属不认同领导时,对组织的情感依附程度会降低,也缺乏足够的动机完成工作任务,而下属是否认同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行为,这些研究发现均暗示下属对领导的认同会在领导行为与下属反应中起中介作用。辱虐管理是领导者表现出的对员工持续性、系统性的敌意行为,这种消极的领导行为往往会使下属失去对领导的认同,进而对下属态度和行为反应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辱虐管理会通过降低下属对领导的认同来影响下属的工作绩效和离职意愿。

进一步地,如果辱虐管理通过领导认同影响离职意愿和工作绩效,这种影响对不同下属来说是否相同?领导替论和权变理论均指出领导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下属影响,这意味着在考察领导方式与下属反应的关系时必须要考虑下属的个人差异,对辱虐管理的讨论亦是如此。Tepper阐述了不同权力距离导向的下属在面对辱虐管理时有不同的反应。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实证角度进行了考察,其下属反应均为下属的公平感。本文认为不同权力距离导向的下属在面对辱虐管理时,对领导的认同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在领导一下属互动情境中,高权力距离个体遵从权威,承认领导与下属之间具有等级和地位的差异,纵使感觉到领导的敌意行为也会受自身地位和权力的局限,恪守自己作为下属的角色规范和义务保持对领导的尊重、信任、遵从和认同,因此对这类下属来说,辱虐管理对下属领导认同的影响相对较弱。相反,低权力距离个体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具有相同权力,他们对领导认同与否以及认同的程度更多地受领导影响,故在面对领导的敌意行为时,这类个体往往倾向不再对领导持有认同。因此,在辱虐管理对领导认同的影响过程中,下属的权力距离导向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总体来看,本文主要考察两个问题。第一,探讨下属对领导的认同在辱虐管理与下属离职意愿和工作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从社会认定角度揭示辱虐管理作用的又一个“黑箱”。第二,考察下属权力距离导向在辱虐管理与领导认同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揭示辱虐管理领导作用的边界条件。本文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理论与假设

(一)辱虐管理与工作绩效、离职意愿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基于社会交换、社会比较和社会心理过程视角,很多研究考察了辱虐管理与工作绩效和离职意愿的关系。例如,Xu及其同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发现,辱虐管理会通过影响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显著降低下属的工作绩效。基于社会心理视角,Burris等人对499名酒店业的管理者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辱虐管理会增加下属的心理分离感增加离职意愿。不管基于何种视角,辱虐管理与下属绩效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广泛证实。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1:辱虐管理对下属离职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2:辱虐管理对下属工作绩效有负向影响。

(二)领导认同的中介作用

根据社会认定理论,认同是个体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从与其他个体的关系定位中获得。下属对领导的认同是个体根据领导和下属关系身份对自我进行定义的一种状态,或是一种归属于领导的知觉。对于某些领导者,下属会将自己的信念、感觉和行为向领导靠拢,认为自己身份与领导是连结在一起的,感知到在心理上与领导的命运紧密相连,愿意与领导共享成功与失败,从而形成对领导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一旦形成,就会使下属表现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将领导理论和认同理论相结合,有研究者提出了以自我概念为基础的领导理论(selfIconcept_based leadership theory)。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特定领导方式和行为会通过下属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来影响下属的态度和行为反应,这些自我概念包括下属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以及认同。基于此框架,一些研究者检验并证实了领导认同在积极型领导行为与下属反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文认为领导认同也会在消极型领导行为(即辱虐管理)与下属反应中起中介作用。

根据社会认定理论,人们在选择某一群体成员资格来建立自我身份时,主要基于提高自尊、提高认知安全感、满足归属感和找寻存在的意义4种心理动机即这四种动机的完成与否直接影响下属对其他群体或个体的认同水平。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辱虐管理会损害这4种动机。首先,研究者已证实辱虐管理会显著降低下属的自尊,因为领导的消极对待会使下属认为自己是局外人,不属于这个群体或领导的圈内人,从而降低对领导的认同。第二,辱虐管理会造成个体心理安全感的缺失。吴隆增等人指出长期感受到辱虐管理的下属会失去对领导的信任,而信任、认同和安全感是相辅相成,同生共灭的。因此,失去了对领导的信任,且没有基本的心理安全感作为保证,个体的领导认同无从谈起。第三,已有研究指出辱虐管理对下属心理分离感和关系紧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下属会通过依附领导来寻求归属感,但辱虐管理会使下属这种感情依附的倾向和心理逐渐瓦解,无法形成归属需求,领导认同也随之减弱。最后,就存在意义方面,研究表明辱虐管理对下属的工作意义感知有显著负向影响,并解释主要原因在于辱虐管理会降低下属对工作特征的判断。例如,辱虐型领导者用辱骂的方式指出下属的错误,且不会给出及时有效的反馈或指出明确的改进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下属对工作任务的兴趣。由此可见,出于辱虐管理直接阻碍个体基本心理动机(自尊、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工作意义)的满足,毋庸置疑该领导方式会显著降低个体对领导在价值观、信念和行为上的认同。

理论研究表明个体一旦形成对领导的认同,便会将领导规定的绩效标准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目标的一部分并根据这些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实证研究已表明认同领导的下属倾向于将领导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因而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完成目标和任务的个人动机。在实证方面,研究者已证实下属对领导越认同,自身的工作表现越好。除工作绩效之外,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下属不认同领导,其与领导的关联整体意识和与领导之间的情感纽带就会被破坏,下属就会逐渐疏离领导者。考虑到领导往往是组织的人,下属对组织的情感依附也会逐渐下降,从而产生离职意愿。实证方面,有研究证实下属对领导的认同感越高,对团队的情感依附越强烈,即越不愿意离开领导所在的团队。总体来看,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下属对领导的认同程度对工作绩效有正向影响,对离职意愿有负向影响。

综上所述,辱虐管理不能满足下属基本动机的形成,故下属不会将领导的目标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难以形成对领导的认同感。对领导认同感的降低会直接影响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下属的工作表现,也会使下属产生离开组织的意愿,并试图离开组织。基于自我概念为基础的领导理论以及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领导认同在辱虐管理与下属离职意愿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假设4:领导认同在辱虐管理与下属工作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三)权力距离导向的调节作用

权力距离最初作为文化变量被提出,反映了社会接受和承认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后来有学者将其作为个体价值观来研究,认为它反映了个体接受和承认组织中权力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我们认为权力距离会削弱辱虐管理对领导认同的负面影响,原因在于:

首先,高权力距离个体遵从权威,承认领导与下属之间存在不同等级和地位差异,倾向于接受领导的各种不平等指令,即使领导表现出负面行为,他们也会恪守自己作为下属的角色规范和义务而遵从、信任和维护处于领导地位的管理者。换言之,在与领导互动过程中,高权力距离个体受自我角色和地位悬殊观念影响较大,受领导行为影响较小。纵使感受到领导的辱虐行为,这类下属也会承认领导的权威和地位以及领导一下属的身份和地位差异,仍然按照领导的要求来自我定义,尽可能保持对领导的认同。反之,低权力距离个体认为所有人都是独立自主的,认为自己与领导拥有同等权力,此种价值观的个体更多地受领导是如何看待、对待我观念的影响,而不会因为承认地位的悬殊而强迫自己根据领导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来进行自我概念建构,他们一旦感受到领导的负面行为,就会随时中止和减少自己对领导的认同。

其次,不同权力距离导向的下属对领导一下属关系的定位有所不同。高权力距离下属只会跟上司建立正式的、受约束的和非个人化的关系,而低权力距离导向的下属认为主管与他们是平等的,是可以接近的,因此倾向于与主管建立个人关系。从不同权力距离个体与领导构建关系的类型可以看出,低权力距离导向下属的领导认同更容易受辱虐管理的影响,因为领导的这种消极行为会破坏他们正常交流的规范,一旦领导表现出辱虐行为,下属根据领导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受到影响,因此对领导的认同会下降。对高权力距离个体而言,感知到的领导行为方式符合他们对双方关系的预期,因此对领导的认同会因为承认权力悬殊而较少受辱虐管理的影响。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下属权力距离导向会调节辱虐管理对领导认同的影响。本文提出:

假设5:下属权力距离导向在辱虐管理与领导认同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表现为对低权力距离导向的下属来说,辱虐管理对领导认同的影响相对较强。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配对方式收集数据,共设计了两套问卷:下属问卷包括辱虐管理、权力距离导向、领导认同和离职意愿;管理者问卷包括对下属绩效的评价。样本来自国内一家大型企业。在收回320份下属问卷后,研究者进行问卷配对和废卷处理工作,将空白过多、反应倾向过于明显以及无法准确配对问卷剔除,最终得到了296份下属问卷,其中男性143人,占48.3%,女性146人,占49.3%,未填性别者7人,占2.4%;平均年龄26.1岁;在当前组织平均工作1.52年;与当前上司的平均共事时间为1.06年;从受教育程度看,高中及以下学历50人,占16.9%,大学专科学历148人,占5.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86人,占29.1%,未填学历者10人,占3.4%。

(二)测量工具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成熟的量表。除工作绩效,其他测量工具均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要求被调查者按照对每项表述的同意程度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中做出选择。

辱虐管理。在辱虐管理研究领域,Tepper(2000)编制的15个项目的测量工具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其信效度和跨文化适用性得到了以往研究的证实。本文采用Mitchell和Ambrose此基础上修订的5项目简版量表,如“我的上司在别人面前贬低我”。该量表也被后续研究者使用,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为0.90。

权力距离导向。使用Dorfman和Howell编制的工具来测量下属的权力距离导向。该量表被广泛用来测量个体层面的权力距离导向。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为0.61,这与一些研究者报告的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