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能力提升计划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1篇

一、夯实和增强检验基础,满足发展需求

一是抓基础建设,奠定服务基础。检验设备和检验条件是基础,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检验条件,质检机构必将被社会淘汰,明年拿出检验收入的15%用于检验设备和检验条件的投入,改善检验条件,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争取县委县政府、上级部门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继续加强检验投入。

二是抓新建项目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首先,与县开发区合作,筹建省铝及铝制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服务支柱铝产业,合理规划,建设中心实验楼。其次,与县农委合作,共同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争取县政府列支50万元用于农产品检测中心日常运行,免费为种植、养殖户提供检测服务。

三是抓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设备是保证检验能力的基础,人员则是保证检验能力的关键。首先,充分利用现有人员,使每个人选择合适的岗位,各尽其责,各尽其能,落实奖惩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制定抽样人员、检验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考核,提高人员素质,提升队伍服务能力。

二、加强内部管理,树立行业新风

检验机构的管理是体现技术水平的保障,技术机构在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管理,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公正,才能正确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一是严格检验程序,按照实验室审查验收的要求。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检验工作严格按照《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运行,保证检验工作科学规范。

二是规范检验行为,质检机构是一个公正检验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代表我们行业形象。一方面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加强质检行业职工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纪律教育,使我们的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建章立制,加强考核来规范工作行为。

三、发挥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2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探索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跨越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三个改变”、“五个翻番”,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使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为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三个改变”,就是要改变创新人才不足、改变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和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个翻番”: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由*年的5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左右,居全国前列。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万人以上,增长一倍。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25万人年左右,居全国前列。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年的9500件和2200件分别提高到2012年的2万件和5000件以上,分别增长110%和120%以上,居全国前列。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年的51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万亿元以上,增长一倍,居全国前列。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年的774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高技术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6个重点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组织实施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面向国家大工程、连续化大生产和我省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造装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牵头,省信息产业厅、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2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大工业项目计划、“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个重点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左右。(省经贸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3着力增强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基地的创新能力。围绕三大产业带建设和发展,努力办好杭州、宁波2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信息、生物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6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发展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集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成一批具有明显特色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与部级产业基地。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加快孵化器建设,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和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一倍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统计局等参与)

(二)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0家以上。建立健全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厂化设施农业、远洋渔业、林化产品制造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菌类药材、园林花卉、饲料等10个传统农业产业。(省科技厅牵头,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富民强县、欠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促进行动,增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省主要动植物良种和配套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三)大幅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服务业创新工程和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基于网络增值业务的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和规范,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应用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2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组织实施服务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商贸、金融、运输、教育、卫生、房地产、城市管理、旅游等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年的404%增加到2012年的45%左右。(省发改委会同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工商局、省交通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民政厅等参与)

3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继续办好中国*网上技术市场与科技信箱,强化增值服务,推进市场运作。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市县与企业积极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省科技厅牵头,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科协、省统计局等参与)

(四)大幅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大专项,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3个部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6个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科技厅牵头,省环保局、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海洋船舶与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渔业和重大海洋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港航大省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4组织实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医药技术开发,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推广100项以上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参与)

(五)大幅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强化收入分配激励,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潜心研究,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着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到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省R&D比重达到2%以上,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和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前列。(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优化结构,培育优势,提高、新建一批重点学科。到2012年,争取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5个,二级重点学科达到60个,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50个,重中之重学科达到4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21个。充分发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国家“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支持中国水稻所、国家海洋二所和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等科研院所发展成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省教育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强集成创新。鼓励产学研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及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及嵌入式软件、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及同行业高端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5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六)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市争取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万件和6万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36万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省知识产权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版权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标准研制体系和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支标准化专家队伍和一批标准化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100个左右,国际标准化专家50名,国内标准化专家1000名;培育500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省质量技监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品牌强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5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省出口名牌300个,*名牌产品2500个,*区域名牌50个;驰名商标300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0个;省著名商标2600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60个;省级以上工业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省经贸委会同省质量技监局、省工商局、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农业厅等参与)

(七)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4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500家以上;国家实验室1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0家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50家以上;集中扶持40家左右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办好*大学和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70家以上,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20家以上;扶持100家左右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明显改善我省科研物质条件。(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等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八)大幅提升科技人才规模和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每万人从事R&D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35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超过60%。

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鼓励创新团队潜心研究、凝聚人才。(省人事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深入实施5511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到2012年,全省15%以上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参加过EMBA研修。(省经贸委牵头,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充分发挥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小学每个学期必须开设一定时段的科学课程,高校要与企业、农村密切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2012年,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省教育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农办等参与)

5.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省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应开设专栏、专版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全省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参与)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抓好国家科技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推进《*省科技进步条例》、《*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和规章的修订与制订,努力把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加强市县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省科技厅牵头,省法制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人事厅、省知识产权局、杭州海关等参与)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倒逼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等参与)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进科技管理“五个转变”,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省部、厅市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立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开展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合理确定竞争性项目比重。全面推行常年申报和受理,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参与)

(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资金,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省财政厅牵头,省科技厅等参与)

(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试点,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省金融办牵头,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参与)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市县也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参与)

(六)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等科技强国的交流与合作。(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国防工办、省外办、省台办、省侨办等参与)

(七)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3篇

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类有益书籍,汲取各领域知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将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尽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司团队及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例文,供大家参考。

公司团队及个人能力提升计划1

现今社会的职场变幻莫测,虽然有无数机会,职场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的。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专业素养高,综合素质好,适应公司高速发展的员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日工作中对自我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确定计划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为自己订下工作计划,筹划未来。加入狼海公司有半年多的时间,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应该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一、自身能力建设

1.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把学习到的新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2.学会思考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多想多问,跟大家多多交流,在交流和沟通中解决问题。

3.态度决定一切,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4.在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公司的立场和同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5.文明形为,礼貌用语。见到公司的同仁基本的礼貌要有。

6.勇于展现自己,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大家做的好的地方加以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8.阶段性目标,完成本月公司制订的100万目标。

9.每月写工作总结,总结上个月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收获。

二、团队建设

1.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安排大家的工作,完成公司制订的销售业绩。

2.努力促进团队精神,让大家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3.大家在工作中做的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做的不好的地方指出来,让大家去修改,把工作更好的完成。

4.积极与其它小组进行工作交流。

5.打破惯性思维,在工作中要创新,实现共赢。

三、管理建设

1.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2.绩效和考核方案带大家学习,让外推人员知道考核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具体实施要求是什么;每个月小组完成目标公开化。

3.分析网站各个方面的数据,竞争对手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安排下一步的工作方案。

公司团队及个人能力提升计划2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

没有计划的生活是盲目的,凡事都必须有计划,只有那样事情才可以做得得心应手,井井有条。很有必要给自己制定一个个人发展计划,以使自己能更好的适应自身角色。作为一名初步步入销售的新人,结合目前的工作特点,给自己设立以下计划:

一、自身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做事不怕吃苦,有进取心,能够有序的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

2、有上进心、学习能力较强。

3、遇事比较冷静、抗压能力还可以。

(二)不足剖析

1、时间管理能力较差,被一些琐事分心。

2、EXCEL办公软件熟练程度一般,模具报价不会,基本知识不懂。

3、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4、表达能力还不够好,无法做出预算和估算。 5,和客户沟通能力不够,实战经验欠缺。 6,做事缺乏足够的耐性。

二、个人能力提升具体方案实施

(一)、合理安排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学会列清单,把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写下来,这样做首先能让你随时都明确自己手头上的任务。不要轻信自己可以用脑子把每件事情都记住,也会产生紧迫感。

2、根据怕,累,拖原则,应该对每天要做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对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如下的排序:A 重要且紧急——必须立刻做。 B 紧急但不重要——只有在优先考虑了重要的事情后,再来考虑这类事。C 重要但不紧急——只要是没有前一类事的压力,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D 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有闲工夫再说。

3、每天工作结束下班后对工作清单进行回顾与检查,通过回顾及检查所有清单并进行更新。

(二)关于EXCEL应用技能和模具报价的提升。

1、每天花1-2个小时在网上下载视频学习。

2、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点:快捷操作,设计,常用数据,查找与对比,统计与汇总。

3、多向钟哥请教,关于模具设计,成型,后加工以及如何进行初步的模具估算。

(三)关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1、 在记忆方面的提升

(1)在工作学习中,将各种信息、知识分门别类、有序地加以储存和标示,经常性地对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整理,使知识记忆牢固。

(2) 在对模具设计和报价分析上,用表格和图纸及书面的东西做出来。

2、在思维的程序与策略方面的提升:

熟练掌握思维的程序化策略,在工作生活中,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善于发现问题,多思考、多总结,多运用。

(四)强化表达能力,提高文笔水平

1、在工作生活中,自信、大胆、积极、主动地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勤学好问,谦虚求教。

2、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类有益书籍,汲取各领域知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将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尽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积极收集有用的各项材料,不断积累,多思考,多想象,多观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总而言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把计划落到实处,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公司团队及个人能力提升计划3

为全面提升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和公司ISO体系维护,结合目前的工作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我的个人提升计划:

一、自身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熟练精通电源行业品质管理和项目管理,精通ISO品质管理体系。

2、有较强的团队组织能力和部门间沟通能力,大局观强(凡事依公司的利益为第一原则,依维护公司形象和公司制度为基础)。

3、遇事积极主动,凡找自身不足,不推诿,有担当。

4、有较强的处理客诉能力,有丰富处理海外客户事务经验。

(二)不足剖析

1、品质宣传不够,品质培训不够,公司体系制度推行不够,。

2、忍性不够,有时计划实施不能自始至终,造成结果不算完美。

3、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4、制程监督不彻底,标准化推行不够。

5、问题追踪不彻底,品质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有待进一步提升,执行力还须加强提升。

6、部门工作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技能提升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个人能力提升具体方案实施

(一)、加强产线各级品质意识培训、加强品管部门品质技能培训、加强公司品质体系全面推广。

自2014年春节后,待公司人员稳定,将计划安排2次/月的品质意识培训(含品质技能培训和品质体系推广实施)。

(二)提升公司品质提升计划实施力度。

按管理循环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体系推行公司品质提升计划实施,确保所有活动推行做到有始有终,和循序改善。

(三)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工作中,自信、大胆、积极、主动地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勤学好问,谦虚求教;熟练掌握思维的程序化策略,在工作生活中,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善于发现问题,多思考、多总结,多运用。

(四)产品制程监督提升,配合技术部推行标准化

根据公司发展计划,在品管部设置专职制程巡检人员,并对巡检人员定期培训,使所有产品生产中制程问题得到彻底改善;督导和协助工程技术部门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确保产品遵照精益生产流程得到全面提升(包括生产效率和生产品质)。

(五)品质改善活动纠正预防措施执行力提升

依据ISO品质管理体系要求,遒照8D处理原则,对所有品质改善活动的纠正预防措施做全面跟踪,并做彻底执行,确保所有改善活动完善解决。

(六)品质工作品质提升

强化部门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加强部门凝聚力,积极推动部门各成员与其他部门在工作协作中得到有效沟通,培训部门人员工作素养和工作技能。

三,个人成绩:

1,主导并协助技术部门推行产品评审作业程序

2,强化各产线作业指导书执行力(推行规范作业指导书,摈弃之前所有手写作业指导书)

3,针对公司缺失或不完善的管理规范,已做部分修订和增补:供应商来料管理规范、成品检验规范、品质部门制度规范、成品合格率管理规范、产品评审规范、设计变更管理规范等

4,全面优化和修订进料检验规范(针对之前检验缺失项做增补,不合理项做优化)

5,制订PCBASMT首件确认管理流程,制订PCBASMT检验标准、制订PCBA三防漆工艺/检验标准。

6,对公司重要产品制程问题做了全面分析和提出改善建议,并提交产线主管和组长进行改善;产线老化流程执行力有较大提升。

7,售后维修工作做了重新部署和优化,维修品产量较之前有10%提升。

总而言之,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发挥自己特长,定期检讨自身不足,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为公司的业绩成长和品牌提升发挥我的一份光和热。

公司团队及个人能力提升计划4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

结合在统计工作中的实践,本人已经具备一定的统计工作从业能力,但政治理论学习、工作方法方面的新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现状分析

(一)工作方法方面有待提高

在工作中缺乏新思维,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准确,把握不住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有时把握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根本,在工作中有时急于求成,缺乏耐心。

(二)政治理论学习不够

平时虽然也学习政治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方面存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自我要求有待更严格

不善于积累工作经验,在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有些实用主义的思想,急用先学,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造成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不广泛,不深刻。

(四)学习知识还不够全面

从事贸易统计专业工作,对其他专业知识了解不够,作为一个统 计人员,应该学习和了解多方面知识,才能写出更好、更客观、更具有决策参考意义的统计分析。

二、提升目标和方式

(一)提升学以致用能力

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改进工作方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意识,强化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水平。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上争取新突破再上新台阶,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争取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业绩。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学习党的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强烈的“责任感、危机感”持之以恒,坚持学习,以学习促进工作,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工作实践,在理性思考中活化思维,提升境界,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三)加强纪律观念

严守党纪党规,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局党组的有关规定。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永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牢固树立“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理念,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再接再励。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4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不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制造产业信息化,进一步探索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为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争创经济强区、建设和谐”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使区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功创建成为省科技强区,并为在全市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区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实现“一个转变”、“三个突破”、“五个翻番”的目标。

“一个转变”,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2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三个突破”,就是要在建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区上有新突破;在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上有新突破;在与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合作上有新突破。

“五个翻番”: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从2007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亿元以上;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其中科技三项经费占50%以上。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2007年的2200人增加到2012年的6000人以上。其中R&D人员达到2500人年;新引进在省内同行业处于较高水平的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0人以上。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45件和6件提高到2012年的300件和50件。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00亿元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13.9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着力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传统支柱产业,以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效率,以节能环保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社会生态成本。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一批生物与新医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到2012年两大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0%以上。推进制造产业信息化,全面推进先进制造系统及数控加工技术、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等的应用,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大力发展以三一重工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以工程机械、物流机械、电力机械、皮革机械、农业机械等为重点,发展壮大特色机械产业集群,到2012年机械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打造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着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培育市级高新技术产业领航企业4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3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60家。(由区科技局会同区发改经贸局牵头,区统计局、区招商局、区国土分局等参与)

2、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贯彻落实省级社会主义实验示范区建设“1381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加快建设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企业15家以上。着力建设十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农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农业生物、种子种苗选育技术的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建立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5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累计引进100个农业新品种,培育10个主导品种。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生物技术研发和新型农业设施应用等,促进龟鳖、蔬菜、温氏肉鸡、笋竹和花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优,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比例提高到70%。深入开展科技示范乡镇、村和示范户创建活动。(区科技局会同区农林局牵头,区新农办、区水利局等参与)

3、着力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实施一批服务业科技攻关项目,大力推进3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百亿工程)行动计划项目,重点发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动漫产业,扎实推进新长宁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推进商贸、金融、交通、教育、卫生、房地产等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积极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经贸活动,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到2011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1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到2012年,实现织里童装市场上市,基本建立浙北领先、全省有地位、长三角有特色的以生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区发改经贸局会同区科技局牵头,区文体局、区招商局、区建设局、区教育局、区卫计局、区统计局、区民政局、区工商分局等参与)

(二)大力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科技攻关。重点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实施百个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等节能降耗行动。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1.1%的约束性指标,其中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7%;2011年-2012年,年均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大于全市平均下降幅度5%,五年形成相对节能量50万吨标煤。(区发改经贸局牵头,区科技局、区环保分局、区建设局、区水利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资源与环境技术科技攻关。重点实施工业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六大工程,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深化印染、化工、医药、电镀、热电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结合行业特点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到2010年,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4%和6.1%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到2012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处于全市前列,达到省级以上生态区建设标准,并力争建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区环保分局会同区发改经贸局牵头,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水利局、区农林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疾病防治、应急处置等科技攻关。重点攻克一批疾病防治、医学保健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区科技局牵头,区卫生计生局、区食品药品监督分局、区公安分局等参与)

(三)大力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专利技术。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的发明人给予一定奖励,并鼓励企业对专利发明人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大力培育专利示范企业,对被列为省级、市级专利示范企业的给予奖励。建立健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到2012年,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达到1500件和1000件,专利实施率达到80%以上。(区科技局牵头,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分局等参与)

2、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使用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重点培育具有为主制订、修订国家标准能力的标准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区质监分局牵头,区发改经贸局、区科技局等参与)

3、大力培育知名品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积极引导织里童装产业走区域名牌的新路子,力争织里童装产业列入省级区域品牌产品。到2012年,全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5个,省名牌产品45个,市名牌产品80个;驰名商标20件,省著名商标50件,市著名商标130件。(区发改经贸局会同区质监分局、区工商分局牵头,区农林局、区招商局等参与)

(四)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支持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院所组建研发机构,确保全区产值超10亿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省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规模以上企业拥有与产业技术相匹配的专业技术队伍,切实使科技创新有空间、有载体、有平台。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3家、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20家;与全国前10位的知名高校院所至少有一半建立合作关系。(区科技局牵头,区发改经贸局、区人力资源局、区财政局等参与)

2、加快科技创业园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服务体系配套,不断增强创业园孵化创新机能。到2012年,有10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常驻孵化,在孵和毕业企业年销售额力争达到20亿元,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认定。(区科技局牵头,区发改经贸局、区人力资源局、区财政局等参与)

3、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南太湖农业科技孵化器、织里童装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食品加工园检测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LED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南太湖果蔬区域创新服务中心、龟鳖养殖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到2012年,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5家。(区科技局牵头,区发改经贸局、区财政局、区农林局等参与)

(五)大力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1、创新引才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引进步伐。紧紧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突出企业引才主体,拓展引才途径方式,不断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坚持以市“南太湖精英计划”为抓手,每年吸引5名高科技创新型人才来创业发展。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四百工程”,每年规划和推出一批重大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改项目,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强化人才与项目的对接。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校院所进行项目合作,采取人才与项目捆绑引进的形式,吸引相关领域的人才智力联合开发或攻关,扎实推进高校院所的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在的转化。(区委组织部会同区人力资源局牵头,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参与)

2、加大培育力度,提升创新型人才能力素质。紧紧围绕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明确培育目标,实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骨干队伍分类培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12年,培育10名领军人才,其中4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6人列入市“5155”产业英才建设工程;形成10个左右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在相关产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学科领域,选拔10名创业创新带头人、30名创业创新带头人后备人选、60名创业创新骨干,形成100名左右的中青年创业创新骨干人才队伍,实行分类梯度选拔,落实专业培养措施,着力建设一支创新型骨干人才队伍。(区人力资源局牵头,区人才办、区科技局参与)

3、健全评价体系,激发创新型人才创新活力。研究创新型人才考核评价办法,强化政府、企业“两个层面”和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激励,着力激发人才自主创新活力和热情。研究出台《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考核评价办法》。完善政府奖励制度,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奖”、“产学研合作技术带头人”等评比表彰活动。引导企业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推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建立与人才业绩密切挂钩的多元化分配体系。鼓励企业允许创新型人才以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通过合约明确投智者和投资者各自享有的专利发明权益,逐步形成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机制。(区人力资源局牵头,区科技局、区发改经贸局、区财政局参与)

4、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区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设专栏、专版宣传科技,着力提高全市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到2012年,全区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左右,全社会用于科普活动经费人均达到1.5元以上。(区科技局牵头,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财政局等参与)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技创新评估

扎实推进政府创新。政府创新是其它所有社会创新的核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稳步推进政府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按照“坚定、清醒、有作为”的要求,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提高政府效能。要始终树立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抓难碰硬,真正用创新的理念来抓好科技工作,用创新的举措来推进自主创新,用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来激发全民创新活力。

坚持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乡镇、部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科技统计监测,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动态。加快科技强区建设和创新型城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创建科技强乡镇。

(区委组织部会同区科技局牵头,区财政局、区统计局等部门参与)

(二)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抓好国家、省科技法律法规和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创业创新鼓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重点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加强舆论宣传,发展创新文化,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实践活动,坚决摒弃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创业创新的陈规陋习,充分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主体、迸发创新智慧,用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方法的大创新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大提升。要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误”的创新环境。

(区科技局会同区财政局、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国税分局、区地税分局、区人力资源局等参与)

(三)加强科技投入,激活创新资金扶持。

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进一步集中资金,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同时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尽快建立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的力度,对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优先培育上市。

(区财政局会同区科技局牵头,区发改经贸局、各类金融机构等参与)

(四)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提升计划 实施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1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国际竞争更加集中地体现在高科技和创新的能力水平上。高校是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高校对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责无旁贷。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现状是,科技人力资源丰富,素质不断提高,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经费投入的绝对数量增加,但分配结构不合理,对基础研究投入较少;科技物力资源增长缓慢,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国际科技交流能力增强,但在前沿性领域与国际合作的水平相对较低;科技成果产出绝对数量增加,但所属层次水平相对较低;科学技术成果转化途径少,技术转让困难[1]。由此看来,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已迫在眉睫。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2]。”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了2020年国家教育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把“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放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之首,将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与之密切结合,体现了国家教育发展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需求,是落实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丈化紧密结合的战咯行动[3]。

2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途径

为保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政府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其次要积极推进,加强高校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已有的基础,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4]。

2.1 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

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创新能力提升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方面之一。该方面的实施首先是要重视高校基础研究,促进高校内部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高校之间科技资源的共享,积极推动高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层次水平;其次要依托高等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拔尖创新人才,逐步形成引领和主导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使之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2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创新能力提升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方面之一。该方面的实施首先是要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效主体;其次,要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整合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

2.3 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核心共性问题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

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核心共性问题的创新能力提升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方面之一。该方面的实施首先是要加大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合理配置高校科技经费来源结构,加大企业对高校资金与项目的投入力度,促进高校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一,积极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其次要依托高等学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

2.4 面向区域发展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

面向区域发展的创新能力提升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方面之一。该方面的实施首先是要高等学校确立把自身的知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目标,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方式转变,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其次,地方政府应该高度地重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

3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过程中几点思考

(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过程中需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全面负责计划的实施和平台的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协调多方在全面合作中的重大事项,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建立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全面负责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运行管理。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术方向、指导人才培养、参与人员遴选、推动国内外合作等。

(2)明确“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机制体制,开展富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机制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有组织创新的模式,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保证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持续投入。为确保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各方应充分整合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

参考文献

[1] 程丽明.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园艺;规划设计能力;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1 前言

近年来,各高校为了更好的对园艺专业进行技能拓展和满足就业需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加入了规划设计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园艺植物栽培育种、设施园艺、植物造景及园艺景观设计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如何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园艺专业学科优势,提升园艺专业规划设计能力是各高校在拓宽就业前景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提升园艺专业规划设计能力应该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实践现状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与实践模式。

2园艺专业现状调查

2.1学校教学

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有遗传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近年来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面,特增设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艺术等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对于规划设计的认识与能力。

2.1.1 理论课教学

园艺专业本科学生大一以通识教育课为主,从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往往到了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才开设园林设计、园林制图等专业选修课,然而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有基础课程作为支撑,而且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学生往往面临找工作与考研的压力,无心放在专业选修课上,在上完了这些课程后仍然对于设计无从下手,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2.1.2 实验课教学

实验教学过程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1]实验项目往往又分为验证性、设计性与综合性等,传统园艺专业规划设计实验课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项目偏少,往往以绘图或者临摹为主,从而不能将所学课程融会贯通,不能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的实践能力。

2.2 学生能力

由于规划设计方面的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大多数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园林植物栽培育种、遗传学、病虫害防治等核心课程上,缺乏绘图、艺术鉴赏等基础课程的支撑,导致学生对规划设计课程比较陌生,自然对其兴趣不大,只有少数学生对绘画与设计有所了解才能主动的去学习与探索。总的来说,学生兴趣少,基础差,实践弱,所以选择适合学生基础的学习内容和实践内容,对园艺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尤为重要。[2]

2.3 社会需求

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求毕业生能够从事园艺场、中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园艺植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的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完善和调整专业方向。[3]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提升园艺专业规划设计能力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对于园艺专业提升规划设计能力的几点思考

3.1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构建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互为支撑、环环相扣,在实验课教学中,针对园艺专业底子薄、兴趣弱的特点低年级以手绘、临摹等基础性实验项目为主,高年级以实例教学法为主,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课程之间、学科之间整体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知识体系。

3.2 举办园艺规划设计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习了相关规划设计课程的基础上,举办小型竞赛活动,此类竞赛以植物配置设计、小节点景观规划设计、手绘设计竞赛等内容为主,要求适合园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专业基础。设置一二三等级奖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专业书籍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升华,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思考。

3.3 明确专业见习方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社会需求状况,可以分方向安排专业见习,例如大二专业见习为园艺植物方向,大三专业见习为园林设计方向,与该学年所学课程相匹配。通过专业见习,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得课程实验实训、专业见习、社会生产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相互交叉的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初见成效。[4]

4 结束语

以上是对提升园艺专业规划设计能力的几点想法,希望通过初步的实践,使园艺专业的学生对设计产生兴趣,从而拓宽就业渠道,随着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设计水平也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4):75-77

[2] 周金梅.园艺专业中《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3(1):85-86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7篇

2012年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2016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在未来几年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大力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武汉全力推进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目标设计分“两步走”:即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进而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到2016年,基本建成以中国光谷、智慧城市、未来科技城等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科技改革示范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力争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企业孵化场地总面积“翻两番”;全社会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翻一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综合竞争力雄居全国城市前三位,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武汉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中心。

《计划》提出,到2016年,武汉初步建成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以“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科技改革示范中心”、“高端人才聚集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创新中心。实现“十、百、千、万”目标,即“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5件,全市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30个;“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或领军人才突破200名,入选中央“”、国家“”等重大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人才突破300名;“千”:全市孵化场地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万”: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创业企业突破1000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3000亿元。同时围绕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投入、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等反映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提出具体目标。

为实施上述目标,《计划》从人才、投入、技术、基础设施、制度和文化等创新要素着力,重点实施“十大工程”:一是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二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三是创新示范引领工程;四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五是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六是重点产业提升工程;七是成果转化促进工程;八是知识产权培育工程;九是科技金融创新工程;十是体制机制创新工程。《计划》对每项工程逐一明确责任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供应保障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近年来,中原油田分公司以促进物资计划编报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目标,以推进物资计划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为手段,实施计划编报、执行、考核闭环管理,强化从需求产生到需求满足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完善物资计划管理体系,为提升物资采购经济效益,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加强专业管理,完善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机制

1.完善管理工作机制

制定《中原油田物资计划管理实施细则》,按照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两种类型,明确了业务管理和操作主体职责,规范了计划编制、审核、执行、考核及责任追究等各环节的业务程序和工作标准;各生产单位根据管理要求和生产特点均制定了《物资计划管理办法》,按照材料消耗方向实行费用部门切块管理,明确了计划编报要求、管理考核方法,保证了计划管理和操作方面有章可循。

2.明确划分岗位职责

按照计划管理与现场使用相分离的原则,各生产单位在物资供应站(科)设置专职计划岗,负责本单位物资需求规律分析、需求计划编报、基层单位需求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按照计划管理与采购操作相分离的原则,物资供应处在物资供应过程控制科设置专职计划岗,负责物资消耗规律研究、生产单位需求计划和业务部门采购计划执行考核、异常情况监控。

二、强化需求研究,夯实物资计划管理基础工作

1.重视常耗物资的调查与分析

物资供应处建立生产物资历史消耗分析数据库,坚持每年组织开展油田常耗物资需求调查和消耗分析,对每项物资的历年消耗数据可自动检索比对,进行年度需求数据分析,掌握了常耗备品配件、油田化学剂、专用工具及通用设备等物资的需求规律、采购周期等供应特性,提高了物资需求的预测和把握能力。

2.严格实施材料消耗定额管理

依据年度生产任务和物资消耗规律,每年初制定基础材料、常用材料额和大类材料的消耗定额,按照单井、单站、单项设备实行物资消耗展布管理,同时建立物资消耗公开公示制度,每月开展单耗指标对比或百元产值材料含量排名,为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例如:采油四厂供应站对三角带、压力表、卡箍阀等467项生产常用物资,编制了消耗定额,每月从单井―注采井组―开发单元―油藏经营管理区进行需求计划考核和单耗比对分析,2013年需求计划准确率达到99.39%。

三、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物资计划业务全程监控

1.规范物资需求计划编报程序

基层井、队、站的物资需求计划全部通过油田成本动态管理系统向本单位物资供应站提报,物资供应站汇总并经专业部门审核后,在ERP系统线上向物资供应处提报。通过需求计划系统提报、管理部门网上审核、物资部门线上核销,形成需求计划、材料核算、消耗控制的闭环管理路径,材料消耗做到了实时监控。

2.规范物资采购计划编制程序

物资供应处业务部门对各单位提报的需求计划,在ERP系统中运行MRP平衡合同和库存资源后编制采购计划,物资供应过程控制科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计划集中会审,并与计划管理系统的历史消耗和年度需求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后下达采购计划,保证了需求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实现集中批量采购创造了良好条件。

3.规范物资计划管理考核程序

开发应用物资计划管理管理辅助系统,实现了对物资需求计划编报和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双向考核。系统每月按照设定考核计算公式,自动导出各单位的需求计划准确率和领料及时率进行排名通报,同时自动导出业务部门的采购计划执行率和合同履约率进行排名通报,保证了物资计划执行的严肃性。

四、把控重点环节,提升物资计划精细管理水平

1.严格计划审核,确保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

中原油田物资需求计划编报实行生产单位和专业部门“两级审核”制度。各生产单位对基层井、队、站提报的物资需求计划,每月组织本单位物资、财务、技术、生产、作业等部门召开物料平衡会,按照生产运行计划和需求紧急程度,从资金预算、规格型号、技术要求、使用时间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和核实确认;油田生产、装备、技术、科研等职能部门,按照专业管理范围和储备资金占用责任,对各单位编制的油套管、井下工具、采油助剂、钻井助剂、矿建料、防洪料等物资需求计划,统筹进行资源平衡,严格计划审核把关,保证了需求计划准确性。

2.提前介入需求,确保物资需求计划的及时性

对油田改扩建、检维修等重点项目,物资供应处建立了驻厂驻点跟踪服务机制和项目进度信息通报制度,组织人员提前介入需求形成过程,及时指导设备材料需求计划编报,为物资采购准备和排产制造留足时间,提高了物资供应工作的主动性。同时,编制油田生产建设主要物资的采购周期手册,对需求计划编报提前期进行明确规定,印发至各生产单位和有关部门指导需求计划编报、审核,改变过去物资需求计划及时率要求只有定性没有定量的情况,保证了物资需求计划提报的及时性。

3.推进需求标准化,提高物资需求计划规范性

对油田ERP系统内7.6万条物料编码进行全面梳理,删除和冻结非标码、个性码编码10304条,强化了需求物资信息标准化;结合消耗规律、市场资源状况及用户使用意向,编制了14个大类、134个品种的《物资需求标准化品种目录》,明确了品牌范围、规格型号以及对应的编码列表;编制了重要设备原厂配件、井下修井类工具、机电产品的《标准化采购技术规范指引》,物资供应上即可按照统一规范的产品名称和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采购。

五、总结

总之,物资计划管理与供应保障直接关系到油田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产量及效益,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物资采购与供应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管理的专业化,了解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合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对于重点环节进行严格把控,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辉.建立协同运作机制提高物资计划管理水平[J].中外企业家,2014(01):21-22.

[2]张美荣,赵自强.信息化视野下的油田企业物资采购审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3):55-56.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

一、管理目标描述

综合计划管理是实施“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战略目标及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综合计划管理新机制,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完善决策机制、明确分配方法、树立超前意识,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专项服从综合、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坚持规划、计划、预算刚性衔接,充分发挥综合计划平衡专业计划、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提升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县级供电企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管理范围和目标

县级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是指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和信阳供电公司按照职责权限对信阳市各县级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的编制、上报、调整、跟踪分析等全过程的管理,以及对基层单位分解、下达、调整、执行分析、考核(考评)等全过程的管理。

县级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具体分为发展投入、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四大类指标,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指标类,涉及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等;二是项目类,全部为发展投入指标,包括电网基建、小型基建、固定资产零购、生产技改、生产大修、非生产技改、非生产大修、营销、信息化、研究开发、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专项计划。所有涉及资金投入的项目均属综合计划管理范畴。

三、评估与改进

(一)管理评估方法

按照百分制、分阶段进行评估。

计划编制上报阶段(30分):对计划建议的及时性及上报质量进行评估,其中及时性占10分,按时上报得10分,每滞后1个工作日扣1分,最低得O分;填报质量占20分,按照规定格式填报、内容完整,资料翔实,无明显错误得20分,不满足要求酌情扣分。

计划调整建议阶段(30分):对调整建议的及时性及上笾柿拷行评估,其中及时性占10分,按时上报得10分,每滞后1个工作日扣1分,最低得O分;填报质量占20分,按照规定格式填报、内容完整,资料翔实,无明显错误得20分,不满足要求酌情扣分。

计划执行阶段(40分):调整指标或投资项目数量及资金均低于5%,得10分,每超过1个百分点扣1分,最低得O分;自筹资金投资计划完成率100U/0I得20分,每完成偏差一个百分点扣1分,最低得O分;在项目抽查中,没有发现私自变更项目内容、虚列资金、未达到预期效果、虚报竣工时间及资金完成、竣工验收未通过、审计中未发现重大问题等,得10分,每发现一起,扣1分,最低得0分。

(二)存在的问题

1.管理手段需要进一步深化

县级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落后,急需改进。目前,全市县级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的上报、汇总、分析、下达全部依赖人工,工作量十分繁重,工作效率较低,且容易发生差错。与此同时,信息化手段的缺失,还会造成部分县级供电企业上报的各项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的统计数据质量偏低,给计划完成情况的跟踪监控和考核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

2.对自筹资金投资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分析深度不够,管控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自筹资金投资计划下达后,后期实施需要经过设计、招标、采购、施工、结算、决算等多个阶段,目前的跟踪分析对项目形象进度划分的环节还不够细致,难以精确判断项目计划执行的详细程度,管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1.进一步加强自筹资金投资管控

按照省公司新的管理要求,修订县级供电企业自筹资金投资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县级供电企业自筹资金投资方向,严格执行编制、审核程序,注重计划执行刚性,避免较大规模的计划指标和自筹资金投资项目变更,没有列入计划的项目不得实施,确因客观原因需要调整的,要按规定履行计划调整程序。积极督促提高县级供电企业计划编制水平,确保自筹资金生产性投资计划完成率100%,确保各项综合计划指标顺利完成。

2.组织开展自筹投资项目里程碑计划管理

进一步完善综合计划管理制度,细化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大协调工作力度,更好地发挥牵头作用。统筹协调指标与资金投入的有效衔接.借鉴电网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县级供电企业和公司专业管理部门对自筹资金投资项目开展里程碑计划管理,将计划下达到竣工决算之间的环节进一步细化,并提出节点时间要求,同时,对县级供电企业和公司专业管理部门提出信息反馈要求,实现投资管理过程可控、在控。

四、综合计划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健全管理体系,大力夯实管理基础

一是建章立制,出台县级供电企业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管理流程、明晰职责界面,建立起协调顺畅、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二是以综合计划管理为依托,打造一个横向专业协同、纵向衔接贯通的管理平台,与同业对标、业绩考核、绩效管理等指标体系互联互通,切实提高综合计划统筹管理能力。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10篇

一、狠抓基础,为提升能力奠定基础

暑假一个多月自由支配时间是新高三学生狠抓基础,促进能力提升的良机。高一、高二所学的高中英语八个模块涵盖高中英语基础语法项目和基础语言知识,暑假中,新高三学生可以针对模块中各单元进行系统复习,抓重点、攻难点,适度操练,必能巩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XX年高考试题来看,词汇量多少、知识面宽窄直接影响语言能力的发挥,因此,充分利用暑假,梳理高中英语必修的八个模块词汇、语法和句型至关重要。新高三学生除了加强记忆,理解,学会正确使用,还要学会辨析,掌握构词法和拼写规则,这样既可有效扩大词汇量,又能提高阅读速度,正确把握语篇意思。基础语法方面,必修的八个模块中出现的语法,特别是高考必考的语法项目,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虚拟语气等等,都是新高三学生暑期必须复习、掌握和巩固的语法项目,对常考的时态、语态、语气以及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等都要进行细致复习。复习时务必用心领悟,相互联系,有效整理和归纳。做自测题时,要根据自身学习状况,先学后练,确保效果,避免劳而无功,自丧信心。基础差的同学,可选择先巩固基本词汇,基本句型,掌握基本交际要领,然后再进行适度拓展。

二、听说读写,为提升能力提供保障

暑假中,新高三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要间断听、说、读、写训练。听力训练要有规律,安排要适量,而且必须“任务型”,听力内容务求语言地道、情景真实、长短适宜、难度适中、语速恰当。口语训练是增强语感的关键,可阅读后复述,可观察后描述,可畅谈感受,也可总结概括,语速可由慢而快,训练时不必特别拘泥语法,但要注意句子基本结构完整。阅读训练要注意选材,在体裁和题材上都要广泛,既要有时效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难易适中,又要贴近生活,阅读时务求静心,确保专心,限时限量,自觉注意篇章结构,揣摩写作意图,又要学会从上下文推测词义,同时还要适时分析长句和难句,学会推理、判断、归纳、分析和总结,为高考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奠定基础。写作方面要特别注意基本句型和写作基本要领,可模仿范文写作,也可选择话题描写,训练时要事先立好提纲,尽量使用多种句型,并有意识精心设置开头和结尾,尽量做到语言丰富,琅琅上口。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学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12篇

一、后备干部界定和要求

1.后备干部的定义

第一,后备干部是市级公司基层管理人员中的优秀管理骨干,是分公司中层干部的培养对象。第二,后备干部既要具有管理欲望,又要具有统筹全局的培养潜能,并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具有基层管理经验或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第三,后备干部人选,原则上要求具有多岗位工作经历。第四,后备干部的数量原则上应根据公司中层职数l:2的比例培养和储备,在年龄上要形成梯形年龄结构。

2.后备干部素质要求

第一,政治素质。政治上表现成熟稳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移动事业,遵纪守法,作风民主,为人正派,清正廉洁。第二,职业素质。认同公司企业文化,执行力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涵养,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第三,业务素质。具有所从事岗位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第四,管理素质。有较好的全局观念和组织能力,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能力。第五,心理素质。具有健康、成熟、稳定的心理素质,能独立承受和应对工作中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方案目标

1.显著提升每位后备干部的四类、12项管理才能

2.提供每位后备干部四类、十二项管理才能评定表(期初、期末)和MBTI性格测量表

管理才能评定表(期初、期末)和MBTI性格测量表,可以为公司任用后备干部提供参考信息。

三、项目方案理论根据

本项目设计的理论根据是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和行动学习法。

1.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

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是美国Training House公司投入巨资开发的评量系统,是一套最先进、高度客观且能有效评量管理才能的工具,能为组织与个人的管理能力发展提供最明确的指标。

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涉及四类、十二项管理才能。这些管理才能契合后备干部晋升后的管理职责。

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图示如下:

2.行动学习法

行动学习法(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领导企业扭亏为盈、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来发展他们的管理能力。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是一个计划、实施、总结、反思进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循环学习过程。

行动学习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以真实案例为对象,以角色扮演为手段,以团体决断为要求。

四、项目实施周期

项目实施历时一年,从2014年3月——2015年2月。

五、项目方案构成

“后备干部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项目”,由行动学习计划、课堂学习计划和专业顾问咨询计划构成,以行动学习计划为主。

行动学习计划,是通过工作实践学习、锻炼管理才能的计划。

课程学习计划,是通过课堂或培训学习管理才能的计划。

专业顾问咨询计划,是通过管理才能咨询顾问提供的咨询服务提升管理才能的计划。

项目倡导:行动学习计划由后备干部个人制定和实施、检查和控制;课程学习计划、专业顾问咨询计划,由公司制定、实施。

1.行动学习计划

(1)行动学习流程

(2)行动学习流程说明

第一,期初,每位后备干部评定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水平,作为制定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基础数据。

第二,每位后备干部根据12项管理才能基础数据,制定出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

第三,每位后备干部根据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制定出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确定了将12项管理才能从期初实际水平提升到期末目标水平的具体行动路线,包括课堂学习路线和行动学习路线,重在行动学习路线。

第四,每位后备干部严格实施本人的《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公司针对12项管理才能中的各项能力提供相应的咨询、培训、辅导、实践机会。

第五,在实施过程中,每位后备干部定期评定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结合评定结果和期初制定的管理才能提升目标,调整《十二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

第六,期末,每位后备干部最终评定12项管理才能,总结《十二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结果,撰写总结报告。

2.课堂学习计划

公司为后备干部安排如下培训课程,辅助后备干部提升管理才能。后备干部可以自主选修培训课程。

3.专业顾问咨询计划

公司聘请MAP管理才能专业咨询师,在制定和实施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过程中为后备干部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帮助后备干部解决具体问题。

专业顾问提供下列咨询服务:第一,MAP管理才能评定方法咨询和评定结果解读。第二,MAP管理才能提升目标设定咨询。第三,MAP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制定咨询实施咨询。第四,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六、项目实施管理措施

项目实施期末,对《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和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对后备干部进行相应的奖惩。

第一,将出色完成《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出色实现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后备干部,纳入未来一年优先任用后备干部。

第二,对基本完成《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基本实现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后备干部,纳入未来二年优先任用后备干部。

第三,对完成《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的85-95%、实现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85-95%的后备干部,继续保留后备干部身份。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13篇

三支一扶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实施方案 为建立健全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三支一扶人员服务基层工作能力水平,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第三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41号),特制定三支一扶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计划(以下简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以服务基层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三支一扶人员能力素质为重点,加快构建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力争到2020年三支一扶人员每年接受岗前培训或在岗脱产培训不少于5天,国家组织示范培训2.5万人次以上,帮助三支一扶人员不断增强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为基层群众办实事的能力素质,提升服务基层效率。

二、培训对象

能力提升计划的培训对象为三支一扶全体新招募人员和在岗人员。

三、培训内容

(一)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招募三支一扶人员,以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民情教育、法治意识、相关业务政策、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基层工作所需通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岗前培训,帮助学员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提高其基层工作生活适应能力。

(二)在岗培训。主要针对在岗服务半年以上三支一扶人员,以基层公共服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政策法规、社会管理和专门业务培训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在岗培训,全面提高其适应基层岗位、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三)离岗前培训。主要针对即将期满就业三支一扶人员,以期满流动政策措施、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政策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离岗前培训,宣传鼓励多渠道流动的政策措施,提高期满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四、培训方式

能力提升计划分为示范培训项目和一般培训项目。

(一)示范培训项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根据全国三支一扶工作需要和地方工作开展情况,确定示范培训项目,下达年度培训计划,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计划制订方案、组织实施。示范培训项目原则上以在岗培训为主。

(二)一般培训项目。一般培训由省级或地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地工作实际需要,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优势,共同推进计划实施。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完善培训制度,健全培训体系,加快构建三支一扶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安排三支一扶人员示范培训经费,对纳入示范培训计划的人员按照每人3000元/次的标准给予补助。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实施能力提升计划,确保培训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基层事业发展和三支一扶人员职业发展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计划,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创新完善培训方式,周密组织培训班次,结合培训对象和主题设置经验传授、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和现场观摩等版块,采取讲授、座谈、答疑、互动教学、情景模拟、素质拓展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管理服务。各地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岗前培训一般在每年三季度举办,在岗培训和离岗前培训一般在每年4至11月举办;示范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不少于6天(含报到、撤离共1天)。要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加强学员管理,严格培训纪律,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考核培训结果的运用。要做好培训评估,广泛听取三支一扶人员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授课情况及培训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培训质量。

六、示范培训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一)计划申报和确定。示范培训项目由各地在每年1月底申报年度人员招募计划时一并提出。申报内容包括培训名称、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绩效目标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根据各省本年招募计划、上年实际到岗人数、上年示范培训实施情况等因素确定示范培训计划,并于每年3月底随年度人员招募计划一并下达。2017年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财政部确定。

(二)经费拨付。当年8月15日前,各地按照下达的年度示范培训计划测算所需经费,与其他经费一并提出申请。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9月底前将本年度补助资金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三)组织实施。各地要按照下达的示范培训计划,制定本年度具体培训实施方案,于4月底前报全国三支一扶办备案。各省要按既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示范培训,并于培训结束后1个月内,将总结报告报送全国三支一扶办。

(四)经费列支范围。各地要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关于培训费管理的办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中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和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实施能力提升计划是提高三支一扶人员服务基层能力,保障第三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统筹安排能力提升计划的培训班次、对象、内容和地点。

(二)严格财经纪律。各地不得使用培训费购置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以及开支与本次培训无关的其他费用,不得组织参训人员旅游和与培训无关的参观,不得利用办班机会搞公款宴请、个人宴请,不得在培训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不得套取培训费设立小金库。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14篇

三支一扶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实施方案

为建立健全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三支一扶人员服务基层工作能力水平,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第三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41号),特制定三支一扶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计划(以下简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以服务基层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三支一扶人员能力素质为重点,加快构建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力争到2020年三支一扶人员每年接受岗前培训或在岗脱产培训不少于5天,国家组织示范培训2.5万人次以上,帮助三支一扶人员不断增强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为基层群众办实事的能力素质,提升服务基层效率。

二、培训对象

能力提升计划的培训对象为三支一扶全体新招募人员和在岗人员。

三、培训内容

(一)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招募三支一扶人员,以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民情教育、法治意识、相关业务政策、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基层工作所需通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岗前培训,帮助学员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提高其基层工作生活适应能力。

(二)在岗培训。主要针对在岗服务半年以上三支一扶人员,以基层公共服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政策法规、社会管理和专门业务培训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在岗培训,全面提高其适应基层岗位、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三)离岗前培训。主要针对即将期满就业三支一扶人员,以期满流动政策措施、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政策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离岗前培训,宣传鼓励多渠道流动的政策措施,提高期满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四、培训方式

能力提升计划分为示范培训项目和一般培训项目。

(一)示范培训项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根据全国三支一扶工作需要和地方工作开展情况,确定示范培训项目,下达年度培训计划,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计划制订方案、组织实施。示范培训项目原则上以在岗培训为主。

(二)一般培训项目。一般培训由省级或地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地工作实际需要,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优势,共同推进计划实施。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完善培训制度,健全培训体系,加快构建三支一扶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安排三支一扶人员示范培训经费,对纳入示范培训计划的人员按照每人3000元/次的标准给予补助。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实施能力提升计划,确保培训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基层事业发展和三支一扶人员职业发展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计划,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创新完善培训方式,周密组织培训班次,结合培训对象和主题设置经验传授、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和现场观摩等版块,采取讲授、座谈、答疑、互动教学、情景模拟、素质拓展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管理服务。各地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岗前培训一般在每年三季度举办,在岗培训和离岗前培训一般在每年4至11月举办;示范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不少于6天(含报到、撤离共1天)。要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加强学员管理,严格培训纪律,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考核培训结果的运用。要做好培训评估,广泛听取三支一扶人员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授课情况及培训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培训质量。

六、示范培训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一)计划申报和确定。示范培训项目由各地在每年1月底申报年度人员招募计划时一并提出。申报内容包括培训名称、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绩效目标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根据各省本年招募计划、上年实际到岗人数、上年示范培训实施情况等因素确定示范培训计划,并于每年3月底随年度人员招募计划一并下达。2017年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财政部确定。

(二)经费拨付。当年8月15日前,各地按照下达的年度示范培训计划测算所需经费,与其他经费一并提出申请。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9月底前将本年度补助资金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三)组织实施。各地要按照下达的示范培训计划,制定本年度具体培训实施方案,于4月底前报全国三支一扶办备案。各省要按既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示范培训,并于培训结束后1个月内,将总结报告报送全国三支一扶办。

(四)经费列支范围。各地要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关于培训费管理的办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中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和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实施能力提升计划是提高三支一扶人员服务基层能力,保障第三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统筹安排能力提升计划的培训班次、对象、内容和地点。

(二)严格财经纪律。各地不得使用培训费购置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以及开支与本次培训无关的其他费用,不得组织参训人员旅游和与培训无关的参观,不得利用办班机会搞公款宴请、个人宴请,不得在培训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不得套取培训费设立小金库。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15篇

①深化年度计划,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高质高效的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编制工作,努力完善全面、准确,科学、合理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内部控制。②实行动态分析,搭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模式。坚持“统一、集中、全面、刚性”的原则,对各类物资需求计划和招标采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的前瞻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2完善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部控制,并通过目前现状分析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内部控制

2.1完善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部控制

①建立监督机制,对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执行权限内部管理控制。在物资需求计划业务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做到相互监督制衡,相关部门共同把关,实行会签审批,加强内部牵制。②整合各类资源,对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实现流程内部管理控制。为提高物资采购对需求计划的内部控制管理,从物资需求计划的申报和创建,再到物资需求计划汇总等递交各级审批把关。③加强计划管理,对年度物资需求批次采购计划内部管理控制。根据年度资本性投资计划、表计安装与更换计划、备品备件计划等要求,整合形成预测物资需求计划。

2.2现状分析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内部控制,提升管理

随着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控制理论与企业实际业务流程的有效融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逐渐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如图2。

2.3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指出的问题,提出关于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有效内部控制优化策略,如图3所示。①加强需求计划审核力度,从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加以改进完善。②严格执行计划批次安排,杜绝计划外采购和不合规项目物资上报。③关注初步设计审查,加大设计复审力度,避免申报非标物资。④合理确定物资需求计划交货期,提高计划执行刚性及准确率。⑤做好需求计划的分级审核工作,提高计划编报质量。⑥加强沟通协调,确保物资需求计划如期上报。⑦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物资计划管理水平。

3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部控制前瞻性提升

①建立网络,固化管理。明确各级专业人员岗位,固化统一管理模式,形成物资管理全覆盖的局面。②基础管理,超前制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办法的修订,在上报时间要求中,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招标批次计划上报时间。③强化计划,节点管理。加强工作计划性管理,注重设置工作节点,建立节点工作要求,确保物资管理工作重点突出,张弛有度。

4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部控制思路的提升

步骤一:企业物资需求部门和物资部门分别根据生产和经营计划对未来时期内的物资需求进行预测。步骤二:物资供应根据需求单位上报计划通过物资部门预测的物资需求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双方沟通解决存在的差异。步骤三:对需求单位与物资部门双方沟通后修订的需求计划,分析物资需求计划完成供应的可靠性。

5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部控制方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