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

秦兵马俑教案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1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板书:秦兵马俑)

(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秦”字的最后一笔是“、”。这里的“秦”字就是指“秦朝”。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国。可是,同学们知道这里的“兵马俑”是什么东西吗?指名说)

2、齐读课题。(理解了课题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过渡: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秦兵马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就让我们一起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指名读自学提示。

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思考:读了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四字词语(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指名读,提醒:读出词语的韵味师评价)

(2)、我们一起来读,你能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什么规律?(指名说)

(师评价:同学们真是有心人啊!)

3、指名交流:读了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领会过渡段的作用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具体介绍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能到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吗?

2、生朗读思考,指名说,(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齐读

3、读了这句话,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兵马俑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方面是(齐说)

第二方面是(齐说)这两个特点作者是用哪对词巧妙的连接起来的?(不仅、而且)

在我们要讲清楚一个人或一事物的两个特点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生说“不仅、而且”)那么,请你想想你怎样介绍好你喜欢的人或事物的两个特点呢?(用“不仅。。。。。。而且。。。。。。”说话)

4、再读过渡段,浏览全文,思考:这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名说)

小结:过渡段既能概括上文,又能引起下文,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要重视运用。

四、精读第二段,感悟“规模宏大”

1、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在这一小节中有什么作用,划一划能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句。

2、指名交流,出示前四句话

3、自由读句子,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指名交流(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相机出示挂图

4、指名读(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兵马俑规模宏大吗?愿意读给同学们听吗?)

5、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你会有什么感受?(或对着这幅画,对着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师小结:是啊,我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6、齐读游人的反应(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7、“折服”什么意思?这是一句双重否定句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师:这两种表达,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兵马俑那令人折服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吧!

(播放录音,出示:站在高处鸟瞰。。。。。。大军)

9、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2、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许”、“似乎”词语的意思。

3、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难点: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深入研究3、4自然段,领略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风采。

二、学习3、4自然段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简要概括(板书:阵容神态)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先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秦俑的风采吧!

(2)齐读第一句话,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指导朗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写活了,我们能不能把它读活呢?

(4)自由练读,重点读喜欢的兵马俑的句子。

(5)汇报:

A、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这个老战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猛)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虎视眈眈)

B、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欢这样的小战士么?喜欢他的什么?读出小战士的活泼、稚气。

C、一匹匹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要读出战马的什么?理解“膘肥体壮”“竖耳瞪眼”。

(6)我们连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齐读。

(7)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读,可以么?

(8)师读,故意少读“似

乎、也许、可能”。

(9)老师这样读可以么?为什么?(有这些词说明是猜测)

(10)出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问:你能不能学着作者的样,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兵马俑的外貌、神态来猜测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许、可能”。

(1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2)交流汇报。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这些兵马俑不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你看到军阵精妙的布局时,更会为之惊叹!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读了这段话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么?准备怎么介绍?

(4)学生准备介绍,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画图介绍、朗读、复述、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等。

(5)汇报。

三、总结

师: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铁马,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真不愧为——世界奇迹(师板书,生齐说)

板书设计:整体

军阵部分前——后——两侧和最后

整体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秦兵马俑;地域性;服装设计教育

一、兵马俑服饰的艺术价值

兵马俑形象刻画生动,以其磅礴的气势让世界为之惊叹。兵马俑服饰是兵马俑艺术的主要体现,主要包括头饰、铠甲、布袍、鞋靴等。这些服饰形象各异,刻画细致入微,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兵马俑服饰的造型艺术

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其服饰造型各具特点。秦俑的服装是依据等级和兵种去划分的,如将军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驭手俑、骑兵俑、步兵俑等,他们的服装各具特点。秦俑服饰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秦俑的甲衣上,秦人制作这些陶俑用来体现秦军威武的面貌。通过观察秦俑的服饰我们可以看到秦俑服装巧妙的装饰手法。如将军俑铠甲上的花结装饰,这种花结既可以用于系束铠甲,又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分别排列在将军俑铠甲的前襟部、肩部、背部,飘洒自如;又如秦俑铠甲上造型丰富的连甲带,连甲带本是用于连接甲片的系带,而秦俑甲衣的联甲带造型别致,起到了巧妙的装饰作用。这些连甲带排列整齐有序,形成了一种秩序美。

(二)兵马俑服饰的图案艺术

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秦俑图案的题材主要包括了几何纹、自然纹、植物纹等。其中几何纹包括菱形纹、双菱形纹、对己纹、三角纹、圆点、八角星纹、回形纹等。这些几何纹样是运用线条勾勒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秦人运用几何图形的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图案形式,丰富了几何图形的造型美;自然纹样主要包括一些矩化了的三角云纹、掣电纹、漩涡纹、雨丝纹等,这些图案有着各自的含义,饱含了对秦朝军人的祝福和赞美之意;植物纹主要是花序纹,分为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状花序、篮状花序等,组合形式灵活多样,极具装饰性。另外,秦俑图案具有整齐、和谐、统一的风格,秦人在装饰兵马俑服装的时候运用有序的排列组合,将这些图案整合起来,形成规则统一的视觉效果,极具装饰性。

(三)兵马俑服饰的色彩艺术

秦俑服饰的着色非常丰富,色彩主要包括了蓝色、绿色、红色、紫色、黄色、白色、褐色、黑色等。这些颜色分别见于秦俑服饰的冠、领口、铠甲、裤子等部位,这些颜色的搭配体现了秦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向上的。如秦俑袍衣色主要为大红、粉红、大绿、粉绿、粉紫、天蓝等热烈明快的颜色。红色给人热烈、喜悦、勇敢的感觉;绿色给人平和、喜悦活泼的感受;蓝色给人宁静、沉着的心理感受;紫色给人委婉、尊贵的视觉感受。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属于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秦俑服饰色彩追求明快、艳丽,给人积极向上的心理感受。通过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增强了秦俑服饰在视觉上的丰富性和立体感,给人热烈、朝气、坚强、乐观的视觉心理感受。兵马俑的服饰色彩搭配为现代服装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二、陕西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陕西的许多高校都增设了服装设计的相关专业。由于开设专业的时间较短,很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发展的模式往往还在探索之中。

(一)教育课程设置同质化,缺乏地域特色

据调查,艺术设计专业在陕西各大院校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些院校都以不同的优势为所在设计学科发展提供了各自的特色资源。陕西的艺术教育在全国已占有一席之地,如西安美术学院这样专业的艺术类院校,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陕西各所本科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大体一致,没有形成学校自身的培养特点。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民间艺术种类众多,如凤翔泥塑、洛川毛麻绣、华县皮影等艺术形式都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而陕西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体现陕西的艺术特色和优势,地域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与此同时,地方艺术也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没有地域特色,就会形成全国各类艺术类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相同。因此,难以形成各自学校的特色,更没有体现地方特色,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二)教育课程中对地域性资源利用不够

据了解,陕西许多高校艺术专业设民间美术理论和考察课,理论课程课时量一般为60学时,通常开设在二年级,主要内容是陕西周边民间艺术文化考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介绍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陕西地区的艺术文化资源。考察课程是通过深入民间艺人家里,学习并制作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但是在短暂的考察中难以深入感受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学生在考察中往往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现象,对考察的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细致的体会和研究,导致考察学习出现了“旅游化”的现象。由于当前网络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学生在设计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是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但这种提取灵感的方式往往具有图像化的特质,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融入感情的设计,导致设计作品的形式化和单一化。因此,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注重实践教学。

三、秦兵马俑在高校服装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相比较而言,对于陕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结合陕西本地的地域文化进行课程设置。秦俑位于陕西临潼,为陕西地方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具体建议如下。

(一)发挥地域性优势,开展特色教育

陕西是西部文化的中心,应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上有所建树,陕西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奇迹”,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秦俑服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在课程设置的选修课环节可增设秦俑服饰研究的相关课程,增加对人文地域风情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同时,在教材讲义撰写上,收集整理秦俑服饰艺术资料,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同时在专业配套方面成立专门的服饰文化研究室,配置相应的资料设备,力争打造西部乃至全国服装专业的特色品牌。

(二)建立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

针对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教育理念滞后且不适应艺术实践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产学研不到位、政府和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导致重论文轻设计和实践等问题。陕西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与当地政府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作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文化之一,具有极大的价值。通过合作共建协议的签署,将为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工作等方面搭建一个更为宽广的合作发展平台,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政府为引导、学校为依托、地方产业为支撑,通过广泛深入地校地合作与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四、结语

秦兵马俑服饰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神韵,是世界人类艺术的瑰宝,为陕西服装艺术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陕西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发挥地域性教学优势,充分挖掘地方艺术文化资源,探索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形成陕西地区艺术教育的特色模式。

参考文献:

[1]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周锡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3]曹玮.真彩秦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4]孟剑明.秦始皇帝陵探秘[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5]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徐人伯.秦俑艺术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4篇

这是沉寂20多年后迎来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一号坑再次被重重“谜”雾笼罩。

谁曾发现过兵马俑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1987年成功晋身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人想到的问题之一,便是谁发现了兵马俑?何时发现的兵马俑?

于是,原本名不见经传达的西杨村村民们立马侧身聚光灯下,伴着些许的不适应开始了“发现人”的签字之旅。在兵马俑大事记上,留下这样一笔:秦始皇兵马俑发现的时间是1974年3月29日。

兵马俑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也存在着必然。兵马俑埋在地下只有5米深,且规模庞大,只要在此动土就很容易见到。

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说,在兵马俑坑内已发现汉墓6座,近现代墓20余座,古井3眼,民国时期的大扰坑1个,有的汉代棺椁已放置到兵马俑站的铺地砖上了。“这说明历史上曾经有30余次人们见到过兵马俑,由于不知是珍贵文物,每次都与之失之交臂。最终,历史把这一惊世发现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

第三次发掘为何选择T23

按照考古常规,为方便控制发掘进度与提取资料,每个考古工地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方”――探方。

秦兵马俑一号坑的探方编号有27个,即把230多米长、62米多宽的俑坑划分为27个部分,每方按照20×20米为一个单位,再按照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顺序分配,便有了T1、T2、T3……T26、T27。

由于探方分作三排,T23就分在了南、中、北三排之中的北排,细心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它恰好处在北排9个方(即T19到T27)的正中间。也就是说,2009年度考古发掘的方恰好选在了一号坑的腰部,在紧邻一号坑北侧参观通道的情况下,这样的选择不禁让人思虑是故意为之。

选择T23,一则是承上启下,可一鼓作气把T23到T27的五个方全部发掘,充分利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五年考古规划”;二则是为了绕开T22等发掘了一半的俑坑,让其遗迹、遗物继续自然地下去,以形成立俑、躺俑、发掘现场“三位一体”的展示平台。

但如此一来,了半身的躺俑们或许会永远“粉身碎骨”地卧在俑坑间,等待谁来发掘呢?

第三次发掘能否刷新纪录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消息一公布,引发全国各地媒体蜂拥而至,成千上万的游客也慕名而来,站在考古工地旁,准备一睹了“第世界奇迹”刷新纪录:

其实,本次考古人员正在发掘的范围,在之前的考古中曾经被小范围打开过。不然的话,以手铲、毛刷的行进速度,怎么能判断出四马战车、残俑彩绘保存不少等结论呢?

历史上兵马俑的发掘不是没有遗憾,存在过因准备不足,在发掘后被叫停以至回填的经历。譬如,二号坑发掘中一些彩绘就因技术条件有限永远失去了色彩,一号坑第二次发掘中发生过一起将军俑头丢失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当年果断叫停等,如今仍历历在目。

考古发掘是慢工细活,需要平静的心态。时隔20多年后的第三次发掘,我们真具备了万全之策吗?

考古人员目前已发现残存大面积彩绘的陶俑,还发现一个俑头的半边脸仍保留一些色彩,从其发带上也可看到一些红色残存。保护人员适时对其进行了加固、保湿处理,并一直进行观测、记录。

西安高温天气来临,没有空调的考古工地十分闷热。如此一来,那漂亮八字胡等文物,恐怕也难解人们追寻新纪录的渴望。

秦俑一号坑是否属于宿卫军

兵马俑是秦朝宿卫军的象征,一号坑是三个俑坑里最大的,象征着秦代步兵与车兵编组的恢弘军阵……这样的描述已深入人心,但在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

著名秦俑专家袁仲一认为,秦始皇的咸阳宫和咸阳城是驻有军队守卫的,根据“事死如事生”原则设计的秦兵马俑坑就是其生前生活场景的模拟。兵马俑驻扎在陵园东方,是象征着驻在京城外屯卫军,即古称宿卫军。

根据文献记载,京城的卫队可分为三类:一是皇帝的侍卫军,主要由郎充任,其职责是在宫殿中侍卫,守卫宫殿门户,出行时充车骑,由郎中令统领。二是宫门外的屯卫兵,由卫尉统领。三是京城的屯卫军,往往是征调各地郡县的材士充任,其职责是保卫京城,并在其他地区有战事时去打仗。

同样基于文献记载,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刘九生则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侍卫军,古称郎系统。兵马俑坑是侍卫们保护秦始皇宫城的象征,郎中令与卫尉等都是侍卫系统的组成部分,直接受皇帝领导。如今皇帝死了,他们在地下也要复制出保护的场景。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5篇

[摘 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知识建构的机会。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以学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 学生 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056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使学生在“学”的体验和思考中学习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现以《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怎样“以学为中心”。

【案例一】

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进行勾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

师:文中用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就是说明文中常用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2:兵马俑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并且坑内兵马俑还有近8000个。

师:文中把兵马俑坑的大小与足球场的大小相比,这种方法叫做作比较。在所有的兵马俑坑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坑?

生3:一号坑。

师:这种方法就叫做举例子。

……

师:(总结)为了体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作者分别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把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描写得更加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案例二】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词语或者句子,小组之内先交流一下。

(学生默读,圈画,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足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的不同描写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句比第二句更加具体。

生2:第一句话用兵马俑坑跟我们很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可以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而第二句话就不能表现出这一点,读了以后,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作者为了让我们具体感受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先用19120平方米这个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坑的实际面积,又采用了和大家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的方法,更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规模宏大。

【分析思考】

从上面两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课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在案例一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对于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需要学生在不断揣摩中掌握,而教师完全是以直接告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而在案例二中,教师在教学时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从而获得知识,体现了让学生学而得法的教学理念。

2.教学策略的差异

案例一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只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出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而对于文本中的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则缺乏让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案例二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通过两个不同句子的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运用之妙,而且也使学生明白了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呢?

一、钻研教材,找出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要从这个例子中习得语言与方法。”要想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找准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如《秦兵马俑》一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揣摩感知中体会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介绍兵马俑的,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和运用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找准文中的有效训练点,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语言与方法。如在案例二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描写兵马俑的句子在改动前和改动后的不同,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达到了让学生习得语言、习得说明方法的目的。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6篇

视觉冲击,由表及里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不仅交待了秦兵马俑的两大特点,而且也明示了这就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果在教学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时,只是依赖于文本与学生的想象的话,那永远也只是一个表象或者说是轮廓。要想让学生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丰满其“血肉之躯”,那还得依靠多媒体技术。于是,我进行了以下教学:

1.提问:坑中那么多的俑,都有哪些不同?你认识吗?(出示两幅兵俑图)

2.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到答案,并进行大组交流,回答问题。

3.出示其余四种兵俑图,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的第6~9自然段,仔细观察兵俑图,挑一种俑抓住它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4.让学生自由准备,并指名介绍。其他学生猜兵俑,猜中后读相关语句。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使用实景形象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在充分读课文并理解文字内涵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生动、形象的图片作提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就比较准确,最终能准确地将文本语言成功转换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化静为动,立体演绎

《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中,描述了人们砌金字塔的整个过程,同事们研课得出了如何重现这一历史过程的结果:让学生画立体图形;用直尺、板凳、粉笔盒等一系列实物进行演示;利用制作好的立体动画推演。三种方案我均尝试过,结论是:第一种方案不可行,学生不会绘画立体图形;第二种方案可行,学生积极性高,但缺少科学的严谨性;第三种方案可行,学生积极性亦很高,且能充分理解,科学严谨性强。

当学生在看懂立体动画演绎的基础上,再来读课文中的这段文字,边读边回忆自己所看到过的景象时(即入情入境),这样动感的画面,激活了他们的感官,使文章内容在学生的心中、脑中具体化和形象化,并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形象思维的升华。自然而然地也激发了他们对埃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和敬佩。

形象直观,唯美入心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活学习的内因。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因为,这样一座具有古典艺术美的城市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理解有难度。于是,我采用以下方法: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我相机出示一组维也纳街景,让学生欣赏。

(2)提问:同学们,看过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地让学生说)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语句:“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

(1)提问:什么叫“掺和”?在文中指什么?

(2)播放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要求:请学生闭眼用心听,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7篇

咸阳博物馆

欢迎大家来咸阳博物馆参观。咸阳博物馆是全国闻名的中型博物馆之一,馆址是明代1375年所建的文庙,现主要以展示秦汉历史文物为主,共有7个陈列厅,五个方面的内容。陈列面积达八百平方米。秦咸阳历史文物陈列真实地再现了秦都咸阳的历史风采;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陈列展现了西汉王朝的军队阵容;宗教文物陈列展现的是北魏-

隋唐及明代的铜石佛教造像;咸阳碑石陈列展示的是北魏到清明时期的历代碑石和墓志。

1、第一陈列室

第一陈列室主要展示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传说秦人是皇帝的后裔,原为周王室养马,公元前770年,秦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开始立国。此后秦人不断向东发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12年将国都从历阳迁到咸阳。咸阳地处泾渭二水交汇的三角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渭河又是一条天然的运输线,打起仗来不仅进可攻,退可守,军队,军需可以直流而下,有利于用兵,因此可以说秦迁都咸阳是一项重要大的战略举措。

这里主要展出的是秦统一以前的文物。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废除奴隶制度建立封建制度,先后实行变法,而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中最典型的一次。商鞅在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先后实行两次变法,进行了为二十余年的改革,废井田,开阡陌把土地授于农民;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制度;实行重农抑商,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在秦国境内统一度量衡,这件铜大良造商鞅量,就是统一度量衡的见证之一,方升侧面又亲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上面写的是:“甘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涫;法度量测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得以迅速壮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自商鞅变法以后,封建制度在秦国进一步确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期间秦还兴建了中国古代最闻名的三个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都江堰和灵渠。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约三百多万亩的土地得到浇灌,使水旱之灾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郑国渠的兴修则使关中境内4万余倾的土地得到滋润,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冶铁业较前有了极大的发展,铁制农具得到了普遍使用,这里展出的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诸如铁铧、铁铲、铁斧、铁锸等,这就冲分说明了之一点。

在军事上,秦一直奉行奖励军功的政策,凡是有军功者,均可得到官爵、耕地、民户等奖励。奖励军功能够政策的实施,大大曾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军队经过了十年的战争,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从此结束了战国时期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朝。咸阳秦遗址出土的铜戈、铜剑、铜戟、铜箭镞等,表明秦国的兵器大部分任然是青铜质地。

在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共20多件,其中有的是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征伐六国的战利品。这里展出的安邑官锺腹部刻有铭文,安邑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此物应是魏国之物,是一件量器,腹部的量制铭文是此器物入秦以后重新校刻而成的。这件铜T于通体饰变形蘖纹,造型精美,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属于一种军乐器。这件修武府温杯,下部是温酒器的底盘,上有“修武府”三个字。修武府为战国时魏国的一个地名,因此也属魏器。这几件青铜器是秦兼并六国的历史见证。

2 、第二陈列室

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的是秦咸阳宫出土的文物。秦时咸阳城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东北15公里的窑店镇一带。自公元前350年亲孝公迁都咸阳起,历经了战国秦至秦王朝两个时代共144年的发展,都城咸阳已相当壮观。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媒婆一个诸侯国,就仿造其宫室,在渭水以北的咸阳原上,建筑了各具特色、样式繁多的宫殿。除了这些各具特色的六国宫室外,还有富丽堂皇的“咸阳宫”,风景幽雅的“兰池宫”,庄重厉穆的“信宫”,军事防御的“望夷宫”,同时又扩建了供皇帝游乐的“甘泉宫”和“上林苑”,新建了举世闻名的“阿房宫”。整个咸阳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负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当时的咸阳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已经成为世界东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这里的沙盘模型就可以看出当时秦咸阳城的状况。

咸阳宫是秦朝的朝宫,自秦孝公以来军国大事都在这里决议。在咸阳宫发生了许多的历史事件!如荆轲刺秦、焚书坑儒等等。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入关放火烧了秦宫室,大火三月不息,秦咸阳宫在火灾中遭到了毁灭。这里展示的是秦一号宫殿遗址模型。秦一号宫遗址位于咸阳市东15公里的窑店镇,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耕地6米,是一个战国以来盛行的多层高台建筑。在夯土台的台面以及以及四面分布着用途不同的殿宇,台面的中央是主体殿堂,台基的两侧分别设屋宇七间,有卧室和浴洗室,过厅回廊等等。在遗址中的积水和落水处设有排水池和地下排水管道等多处。整个宫殿在使用功能,通风、采光、取暖、排水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安排。

这里展出的墙皮、地面、龙凤纹空心砖花、花纹铺地砖都是秦咸阳宫的建筑材料。空心砖可以防潮隔音,主要作为踏步用的,砖面纹饰华丽,线条流畅,既是建筑材料又是艺术品。铺地砖也是花纹各异。瓦当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主要用于保护建筑椽檐,秦咸阳宫殿遗址中出土的瓦当为数最多,其陶质细密,模制而成,有动物纹,植物纹,变形夔纹、变形纹饰等等。

在宫殿遗址内有七个冷藏窖穴,距地面有13米深左后,在发掘时有动物的骨骼,说明是用来冷藏肉类食品的。这些彩绘合页和三相活角,为我们研究秦代的建筑提供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3、第三陈列室

第三陈列室主要展示了秦统一的一些实物。这些带有陶文的器物也是在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上面有印字陶文,内容是秦地名、制作者的姓或名等。这一组货币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的情况,秦诏版式秦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战国时期各国都自行铸造货币,货币的重量、形制和计量单位都不统一,币制极为混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下令废除六国的旧货币,用镒作单位,以铜质圆钱为下币,称为半两,重如其文, 以黄金为上币。度量衡的统一保证了封建国家赋税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和货币流通的发展。

这里展出的访峄山刻石,是秦始皇28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等为颂扬始皇的威武圣德而立的。这是始皇刻石之始。秦统一文字,保证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令的通达,对于文化的传播,各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两千年的历史发展有着深刻的发展。

秦代的青铜器主要为生活器皿,制作上不再像商周战国时期那样繁饰华丽,而是以素器为主。秦咸阳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秦代早期,有些青铜器是秦并六国时从别的国家转运过来的器物;二是,秦统一以后,青铜器开始了有了共同的时代特色,又有了鲜明的地方风格。我们在这里看到,有铜鼎、铜锤、铜钫、蒜头壶、铜镜、铜带钩。其中有错金银铜鼎,利用了两种不同金属的色差,构成了非常独特的青铜器的图案,堪称精品。

咸阳宫建筑遗址中出土的丝织品,是我国考古学上首次发现的秦代丝织品,出土的衣物可辨的有单衣、夹衣、丝棉衣,带有几何纹,动物纹,花纹生动活泼,为研究我国的纺织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4、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

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陈列是咸阳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咸阳是历史上西汉王朝的陵墓区,西汉的十一位皇帝,其中有九个皇帝埋在咸阳塬上,这里展出的是1965年在咸阳市以东20公里处的杨家湾出土的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这批兵马俑是在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出土的,发现时距地面1米多深,共十一个坑,分为东西两排,由南向北两两相对,出土步兵俑1965件,骑兵俑583件,盾牌千余件。我们的陈列基本上市复原陈列。大家请看:在骑兵俑中分为大马和小马两种,大马通高68厘米,小马通高50厘米。马的彩绘颜色也不同,有黑、红、紫、白四种,形象非常生动传神。骑兵俑身着红、白、紫装束,一手握缰绳,一手拿武器,他们呈现的是一种整装待发的状态。

步兵俑的服饰、神态各不相同。大多数是武士俑,也有跳舞俑、乐俑、薄书俑、指挥俑。也有的是戴帽俑,有的是发髻俑,面部表情非常生动。武士俑都是一手拿盾牌,一手拿武器。

据考证,这批兵马俑的制成年代应该是西汉初年。可能是刘邦时代丞相、大将军周勃生前统帅的“北军”的形象。这批兵马俑反映了汉代的军队的送葬制度,说明西汉时期骑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我们研究西汉的政治、军事制度、丧葬制度,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中国先前时期崇尚车战,汉代以后崇尚骑射,这个重要的历史性变化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51—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激发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从而使认识得以升华。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堂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得到了一些收获。但是近来我发现了一些超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案例一:

《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觉得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我认为她是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破坏别人家庭幸福的人。

2、我反倒觉得她是个佷有人情味,而且极富同情心的人。大家想一想,王母娘娘为什么要选择牛郎下地干活的时候去抓织女呢?

就是因为她不想让牛郎织女因分离而伤心难过。李商隐不是在诗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吗?每年七月初七,王娘娘还允许两人鹊桥相会,以解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以上两点不正说明王娘娘有人情味和富有同情心吗?

3、我觉得王娘娘是一个深明大义、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人。织女私自下嫁到凡间,违反了天条。虽然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可是王母娘娘并没有网开一面,这不正是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典范吗?……

案例二:

《秦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秦兵马俑规范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觉得应该感谢谁?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因为秦兵马俑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发现和发掘秦兵马俑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偶然发现和精心发掘,那么我们将永远欣赏不到就庞大的地下军团。

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秦始皇,假如他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这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我觉得叫秦始皇兵马俑更合适。

案例三:

《守株待兔》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你收获了哪些道理?

生:1、我明白了要热爱劳动,不能养成不劳而获的环习惯。

2、我们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我觉得那个守株待兔的人是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虽然最终一无所获,但是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老师不是告诫我们要多讲付出,少图回报的吗?奋斗的过程比取得成绩更重要。我崇拜这个守株待兔的农人。

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真是不胜枚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关专家指出: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后,许多教师认识到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学生表达“独特感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不能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恰当的引导。

上面三个教学案例中,我们能仅仅欣赏“独特的感受”,而忽视其中的价值导向吗?显然不能。尽管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不同的面目,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庐山,而不是其它山。一千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永远不会是唐吉诃德。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9篇

一、尊重儿童,就要给儿童自由思考的空间

给儿童自由思考的空间,就是要保护并促进孩子的问题意识,使他们能进行丰富的想象,能进行独立、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人云亦云。教学完《秦兵马俑》一文后,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气势恢宏、惟妙惟肖的秦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谁?

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因为没有他下令工匠建造兵马俑,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世界第奇迹。”

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如果没有他的发现,秦兵马俑将永埋地下,和我们无缘相见。”

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烧制出了这形象逼真、威武雄壮的秦兵马俑。”

……

交流还在继续。我没有以教参提供的“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为唯一的价值取向,而是一一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学习中发表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言之有理,就要予以肯定,而不要把儿童禁锢在某个标准答案上。儿童的求异思维,正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创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

二、尊重儿童,就要给儿童自由作业的空间

有一次,在教完《特殊的葬礼》后,我尝试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自行设计有创意的回家作业。他们一听乐坏了,小脑筋立即开动了起来,他们有的给总统写了一封信,赞扬他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有的为塞特凯达斯瀑布画了两幅画,一张是昔日雄伟壮观的画面,一张是奄奄一息、即将枯竭的画面,他用强烈的反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有的为塞特凯达斯瀑布写了一份长长的悼念词,深情款款、庄严肃穆;有的给环保部门写了一封倡议书,文中以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消亡为例子,建议环保部门的人也要调查一下我国的瀑布生存状态。倡议我们中国人也要以此为戒,时时刻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翼一旦高飞,头脑中便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创造的体验便得到一次又一次次地强化。

三、尊重儿童,就要给儿童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

儿童的兴趣爱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只有在自己喜欢的天地里学习,他们的才华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更大限度地发挥。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设校本选修课,但由于受到经费、场地和师资的限制,很多孩子还是无法学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生命都幸福绽放”,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建议,我们学校可以强烈呼吁全社会成立“为孩子服务义工队”,为我们的孩子广搭舞台。我们可以把面包店的家长邀请过来教孩子们做面包,邀请花店的员工来给喜欢插花的孩子讲授插花艺术,邀请游泳馆的教练来给孩子们讲如何进行溺水救护,邀请银行的叔叔来给孩子们讲如何识别真假钞票。我们还可以组织孩子走向社区,走向军营,走向商场,走向医院……让我们的孩子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让我们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以开放的心态,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文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人格!

参考文献:

[1]黄武雄.学校在窗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10篇

徐 敏

8月29日至30日,一个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使命的会议――“临潼发展论坛”在风景秀丽的骊山脚下召开,来自国家有关部委以及陕西省、西安市的众多领导和专家齐聚临潼,共同绘制该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蓝图。此次论坛所确立的“规划立区”和“温泉开发”两大主题,将首次向社会各界全面地描绘临潼区的未来发展格局。

记者在此次论坛上了解到,临潼915平方公里的辖区已重新进行了系统规划,初步制定的方案将把未来的临潼划分为六大区域:以行政管理、生活居住为主要职能的生态新区;以华清池、骊山以及仿唐街景为特色的唐文化区;以火车站,南、北大街为主的商业区;以秦陵保护区以东工业园为主的工业区;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为核心的秦文化旅游区;以市区周边村镇为主的新农村示范区。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副院长黄桂田、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等,围绕临潼区域规划的主题做了精彩的演讲。在论坛专门设立的“温泉分论坛”上,来自日本、台湾的温泉学者以及城市规划、风景设计、地质地貌、历史文化,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家,一起为打造临潼“中国御汤之都”献计献策。

本刊副社长王保国也出席了此次论坛,并提交了有关临潼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突破 创意经济推动

王保国

作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临潼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应该是加大力气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创意经济,惟有这样,临潼的经济发展才会有后劲、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对未来临潼经济的发展,提三个方面的建议:

开发新丰镇刘邦孝亲旅游项目,使整个西安的东线游向前延仲至新丰镇,变一日游为两日游。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将其父(太上皇)从今江苏徐州沛县丰邑家乡接到长安。太上皇思念家乡,不习惯都市生活,刘邦便在长安城东南秦骊邑的基础上为其修建宫邸,布局建筑一如丰邑,并迁来家乡父老,携来鸡犬牛羊,异地为乡,新丰因此得名。该遗址位于今西安城东临潼区新丰镇西南2,5公里处的沙河村南。遗址四周有夯筑城遗迹,城为长方形,东西600米,南北670米,城墙基础夯土宽7米,城外有城壕。考古人员在城墙西南角墙下发现一排五角形排水管道。在遗址的西南部到处散见秦代砖瓦,为秦代大型建筑群。城内有汉代建筑群遗址。出土遗物有板瓦、筒瓦、瓦当,砖等。另外还出土有铁锹、铜镞等遗物。

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旨在弘扬中华民族至善至孝的传统美德,倡导“万善以孝为先”的道德理念,这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旅游线路延伸了,游客多待一个晚上,其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开发“鸿门宴”品牌

鸿门宴遗址位于临潼县新丰镇鸿门堡村,距秦兵马俑博物馆2,5公里,是骊山风景中最北的旅游点。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长安之要道,遗址前横着一公里长的峭塬,中间像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因此而得名。

相传,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刘邦先进关中,打败秦军,俘虏子婴,驻军灞上;而势力强大的项羽后进关中,驻军鸿门。

公元207年,项羽从谋士范增之计,在鸿门设宴,企图借机杀掉刘邦,于是演出了一幕“鸿门宴”,著名的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指这段故事。而“鸿门宴”这一典故在全球的影响是极大的,就连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也常常在自己的讲话中引用“鸿门宴”的典故。

现存的鸿门宴遗址用青砖砌成,10米高的旗杆上飘扬着杏黄色的帅旗,台子北面建了一座蒙古包似的军帐,门口高挂“楚高军旗”,帐内模拟当时的宴会场面。军帐用玻璃钢制成,里面塑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塑像,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战事中的重要一幕。但这一切都是静态的,仅供观赏,没有可参与性,故难以吸引旅游者。

因此建议,推出夜宿新丰镇、观赏鸿门乐舞,品尝鸿门宴佳肴的主题游活动。

重建一座极富汉代风格的军事大营,营内一切皆按汉军的典章,设立元帅帐、将军帐、校尉帐、军卒帐等,营中所有工作人员,皆扮成元帅、将军、士卒、刀斧手,弓箭手等,并配有歌伎。

可参照骊山实景歌舞的形式,推出一台大型实景剧“鸿门乐舞”,在观赏乐舞的同时,再推出大型的、仿古的鸿门夜宴,让游客一边欣赏汉代乐舞,一边吃着古式烧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身边的服务员皆打扮成汉代军士,刀斧手的形象,端酒送菜时高声吆喝,唱和着汉代的菜名。食几,坐垫必须是仿汉代的。此外,餐具、酒器等也必须是仿汉代的青铜器和粗瓷器。

试问全球有哪个“宴”,能有“鸿门宴”的知名度高?仅仅推出以“鸿门宴”冠名的系列菜肴大餐,就极富市场卖点和竞争力。

从尊重知识产权,维护民族文化遗产尊严的角度考虑,实行秦兵马俑复制品的定点生产和机构专卖制。

众所周知,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兵马陶塑群,都是按秦军的将卒形象塑造的,是形象生动逼真的艺术品。其中除少数领队者披铠甲外,其余都不戴头盔,一个个短袍束带,扎绑腿,挟弓弩,挎箭囊,神采奕奕。这批兵马俑的发现,对于研究秦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仅一号坑的发现,就震动了世界考古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

然而,在西安,在临潼,乃至在全国旅游市场上,各种类型和材质的兵马俑复制品比比皆是,而且相当一些是粗制滥造的东西,根本无艺术性可言,严重地影响到了秦兵马俑的艺术形象,也影响到了中国民族文化遗产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声誉。一元钱能买好几个兵马俑仿制品,使“世界第八奇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荡然无存。

建议以出土文物归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临潼区人大常委会立法实施《秦兵马俑复制品管理条例》,实行由临潼区人民政府授权定点单位生产兵马俑复制品,同时销售单位也必须是由临潼区人民政府授权的定点机构专卖。其它未经政府授权的单位生产和销售皆视为非法,以此来保护秦兵马俑这一世界品牌不被小商小贩的粗制滥造所破坏。在这一方面,河南洛阳唐三彩马的惨痛教训,足以引以为戒。

作者简介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11篇

一、简要导入:扣住能力的增长基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前几分钟的导入决定着整节课的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以简练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引入课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秦兵马俑》时,我这样导入:

师: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他的陵墓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它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奇迹”。今天,我们走进课文《秦兵马俑》,共同感受这“世界第奇迹”的魅力。请一起读课题。

师:这个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要注意:第一个是“秦”字,要注意下面是个“禾”;第二个是“俑”字,左边是单人旁。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写一遍。

师:根据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子的?

生2: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

师:很有价值的两个问题,它们也是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内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整个导入环节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从历史背景的拓展到课外知识的补充,从生字的教学到目标的确立,从扣题质疑到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感受语言,充分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简洁评价:把握引导的有效尺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指导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师简洁的评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请看《半截蜡烛》的教学片断:

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伯纳德夫人的临危不乱?

生:她是“轻轻”地熄灭了蜡烛,可见她并没有因为紧张而慌乱。

师:哦,这是从人物的动作来说的。还有吗?

生:从伯纳德夫人的话中也能感受到,她说这句话时一定是轻松自然的。

师:从人物说话的语气上来体会,非常好。从内容来看呢?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这句话,她想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灯上了来。可见,她当时很冷静。

这一片段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两次评价。第一次,帮助学生总结出“动作”层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究的意识;第二次,学生从人物语言的语气谈感受,教师的点评指导避免了其他学生在同一层面重复回答。教师的话语不多,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简洁追问:促成精彩的有效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大多停留在一般性、标签式的答案中,乍一听来很有道理,但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简洁的追问,逼迫学生进行内在的思考,并真实地表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向思维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上发展。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教学片断:

师:在描写金字塔外形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有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能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

师:列数字怎么就能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呢?请你结合文章的语言具体说一说。

生:比如,“40层高的摩天大厦”,146米的长度我们很熟悉,但竖起来成为高度,我们见得不多,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形象。所以,作者就拿它跟“40层楼房”进行对比,我们一下子就清楚了。

初一听,学生的答案标准而规范,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于是,教师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迅速追问,逼迫学生深入文本之中进行思考,使得学生思维不断深入,有效地积累了语言。

四、简约总结:引发体验的情感高潮

课堂总结能够促成学生思维的质变、情感的高潮,形成“课已了而意无穷”的局面,使学生在画龙点睛中形成对文本深入全面的解读。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进行如下总结:

师:(出示萧红的生平事迹,指名读后追问)其实,萧红的童年是怎样的?

生:不幸的、悲惨的。

师:祖父却用自己的爱心为萧红营造了一个充满快乐自由的园子,将这种不幸与悲惨挡在了外面,让萧红快乐健康地成长,那个地方就是――

(学生齐读课题)

师:当童年的萧红受到打击,遇到不快,她便会自觉地来到这个园子里,看看倭瓜、追追蝴蝶,排遣自己内心的不快,这个地方就是――

(学生齐读课题)

师:下课!

教师从萧红的生平入手,借助茅盾对《呼兰河传》的高度评价,以富有人情味的简洁的语言帮助学生两度回归课题,将课文乃至整本《呼兰河传》的意蕴传递给学生,引发了学生情感体验的高潮,浸沉于文本的意境之中。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12篇

语文是关乎语言能力的学科。语文教师能言善辩本来是语文教学的优势所在,但很多教师满以为自己妙语连珠就能够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学得扎实牢固。殊不知,这样的教学行为严重占据了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的过程,课堂教学难免处于被动的低效状态。

一、简要导入:扣住能力的增长基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前几分钟的导入决定着整节课的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以简练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引入课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秦兵马俑》时,我这样导入:

师: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他的陵墓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它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走进课文《秦兵马俑》,共同感受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请一起读课题。

师:这个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要注意:第一个是“秦”字,要注意下面是个“禾”;第二个是“俑”字,左边是单人旁。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写一遍。

师:根据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子的?

生2: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

师:很有价值的两个问题,它们也是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内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整个导入环节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从历史背景的拓展到课外知识的补充,从生字的教学到目标的确立,从扣题质疑到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感受语言,充分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简洁评价:把握引导的有效尺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指导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师简洁的评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请看《半截蜡烛》的教学片断:

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伯纳德夫人的临危不乱?

生:她是“轻轻”地熄灭了蜡烛,可见她并没有因为紧张而慌乱。

师:哦,这是从人物的动作来说的。还有吗?

生:从伯纳德夫人的话中也能感受到,她说这句话时一定是轻松自然的。

师:从人物说话的语气上来体会,非常好。从内容来看呢?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这句话,她想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灯上了来。可见,她当时很冷静。

这一片段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两次评价。第一次,帮助学生总结出“动作”层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究的意识;第二次,学生从人物语言的语气谈感受,教师的点评指导避免了其他学生在同一层面重复回答。教师的话语不多,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简洁追问:促成精彩的有效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大多停留在一般性、标签式的答案中,乍一听来很有道理,但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简洁的追问,逼迫学生进行内在的思考,并真实地表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向思维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上发展。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教学片断:

师:在描写金字塔外形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有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能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

师:列数字怎么就能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呢?请你结合文章的语言具体说一说。

生:比如,“40层高的摩天大厦”,146米的长度我们很熟悉,但竖起来成为高度,我们见得不多,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形象。所以,作者就拿它跟“40层楼房”进行对比,我们一下子就清楚了。

初一听,学生的答案标准而规范,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于是,教师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迅速追问,逼迫学生深入文本之中进行思考,使得学生思维不断深入,有效地积累了语言。

四、简约总结:引发体验的情感高潮

课堂总结能够促成学生思维的质变、情感的高潮,形成“课已了而意无穷”的局面,使学生在画龙点睛中形成对文本深入全面的解读。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进行如下总结:

师:(出示萧红的生平事迹,指名读后追问)其实,萧红的童年是怎样的?

生:不幸的、悲惨的。

师:祖父却用自己的爱心为萧红营造了一个充满快乐自由的园子,将这种不幸与悲惨挡在了外面,让萧红快乐健康地成长,那个地方就是——

(学生齐读课题)

师:当童年的萧红受到打击,遇到不快,她便会自觉地来到这个园子里,看看倭瓜、追追蝴蝶,排遣自己内心的不快,这个地方就是——

(学生齐读课题)

师:下课!

教师从萧红的生平入手,借助茅盾对《呼兰河传》的高度评价,以富有人情味的简洁的语言帮助学生两度回归课题,将课文乃至整本《呼兰河传》的意蕴传递给学生,引发了学生情感体验的高潮,浸沉于文本的意境之中。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 激励 价值导向 艺术性 教学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一、肯定性评价对学生有极强的激励作用

肯定性评价是对学生的直接肯定和褒奖。有研究表明,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影响。没有评价影响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普遍低于使用评价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儿童的学习如果能够得到教师准确、及时的肯定,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的教学片断:在学完本课生字后指名当堂默写,平时语文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默写完全正确,书写较工整,于是笔者就表扬了他,并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比较大的"100",就在这时,我突发奇想,把两个零加了一弯变成了一个笑脸。我发现该生的脸上露出了很灿烂的笑容。同学们也都笑了,并自发地为他鼓起掌来,课堂上爆出了灿烂的笑声。

二、正确使用否定性评价

1、使用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鼓励"为主

使用否定评价要慎重,防止否定评价的否定作用。否定评价要与尊重、鼓励联系起来。形式是否定的,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和人文关怀。要在否定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尊重,从而在否定中不断突破,逐渐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来。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当练习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的一句话:"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个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很强,要么这除草剂就是假冒违劣产品,来,我再为你喷洒一点。"学生在师生的笑声中入情入境地读了一遍,这次读的效果就非常好。

因此,否定性评价也要体现"尊重鼓励"的原则。巧妙使用否定性评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融洽,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展示、人格魅力与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

2、使用否定性评价时要有爱心和耐心

否定性评价是评价的否定性指向。学生被否定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准确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不利因素向有力于学生进步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被修正、调整的进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那么,即使是否定性评价,也会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时怀着爱心进行耐心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爱心和关怀。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这位学生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这一案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果仅仅草率地给予否定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学中,教师学会适时适度合理使用评价是多么重要。

三、教学评价要注意价值导向

语文教学倡导个性化阅读,但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要重视教师评价的正确引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评价要纠正非语文倾向,防止偏激评价和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蔓延,要注意正确的价值导向。

请看《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片断[1]: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这位教师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但课程标准也重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秦始皇造兵马俑不是为了创造艺术,而是为自己死后的统治。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百姓疲惫,民不聊生,这是一种历史罪恶而不是历史功勋。劳动人民创造出兵马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富有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功劳应该归于劳动人民。

总之,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评价要讲究艺术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还要把握好评价尺度及评价艺术,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当然,教师要慎用否定性评价,使用否定性评价时一定要讲究评价的艺术性。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仅仅是评价的不同侧面,其目标是相同的。只有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魏星、朱学坤,莫让"发散"变"发炮".老百晓在线.[EB/OL]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14篇

1、 了解主要王朝的兴替和疆域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特点和统一的趋势。

2、 知道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演变,探究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u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第四课时,讲述了秦朝一统的过程。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评互判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长城”等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和分析,使学生树立伟大的志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措施对后世影响的分析,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阅读、合作质疑、互动探究、综合实践、深华主题。

教学准备:

(教具与学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圆形方孔铜钱等。

u 学与教的流程

一、原初体验(创设情境)

【观赏】 《英雄》片段:《打下一个大大地疆土》。

【体验】观看了影片之后,你能从中获得哪点信息?(预测:片名、时代背景、人物、剧中扮演者等)。

【承转】那么,秦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由谁建立呢?给后人留下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探究“秦朝一统”!

【展示】课题:秦朝一统。

【承转】请大家翻开课本,带着老师提供的几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秦朝”。

二、走进秦朝(自主阅读)

【展示】:

问题组:

1、 秦是哪一年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

2、 中国最早的“皇帝”是谁?(秦始皇嬴政)

3、 能再现当年秦朝军队统一六国的威风场面是什么?

4、 秦朝时建造的防御工程是什么?

(让学生看书,思考,稍后由学生抢答)

【提问】秦是哪一年统一中国的?(抢答)

(公元前221年)

【演示、叙述】(边演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统一过程中,秦用了什么方法,边讲述下列内容)

1、 秦统一的经过:战国末年,七国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人民厌倦了“战乱”的生活,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采用“远交近攻”的方法,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

2、 秦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3、 秦统一的统一者、统一时间、定都:

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咸阳

4、 统一后的秦朝疆域四至:

东到东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南达南海。

【提问】中国最早的“皇帝”是谁?(嬴政)

【展示】《秦始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本插图《秦始皇》

【叙述】“皇帝”一词的由来

【提问】能再现当年秦朝军队统一六国的威风场面是什么?

(秦陵兵马俑)

【展示】《秦陵兵马俑》图片、《弓强箭快》影视片段

【提问】秦朝时建造的防御工程是什么?

(万里长城)

【展示】《秦长城遗址》

三、寻根究底(合作质疑):

【质疑】1、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中国?

(学生合作小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最后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答案)

【质疑】2、秦王的“忧虑”,谁能为千古一帝分“忧”

(小组合作讨论,引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此处是本课重点,要认真分析)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军事上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大修弛道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抗击匈奴

筑长城、凿灵渠

四、唇枪舌剑(互动探究):

【探究】有人说:秦始皇是个“暴君”;也有人说秦始皇是个“英雄”。你是怎么认为的?

(此处是本课难点,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辩论,使学生明确:秦始皇的功绩与过错)

【总结】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位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皇帝;就其统一中国来看,这当然是他的历史功绩,“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时的劳动人民已经饱受了战乱之苦,“统一”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秦始皇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建造“万里长城”、“阿房宫”“郦山陵墓”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当然是他的过错。

课堂小结与知识拓展:

【总结】通过了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伟大的工程,你是否觉得有种自豪感,有没有啊?(有)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大家是否考虑过,这需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多少血汗啊!秦始皇花费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最后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我们将在下一课中继续探讨。

自我评判:

你认为,在今天的课堂中,谁的表现最好?

你认为,在今天的课堂中,哪个组的表现最佳?

这堂大家的表现都非常积极,今后,大家要继续发扬这种积极向上的求学态度,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互相帮助,你们说,好不好?

五、心想事成(综合实践):

实践:尝试撰写小论文:(参考题目:浅议秦始皇的功过)

期望:教师把课堂教具(即铜钱)赠送给课堂参与最好的同学,并激励他继续努力,希望将来能更多地探索关于秦朝的秘密,成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u 问题研讨

本课涉及有关秦的统一和秦朝巩固统一中国的措施的知识。许多学生对“兵马俑”“秦始皇”等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多收集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感性材料,继续培养学生的兴趣。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雕塑 造型 传统

自古以来,中国对美的看法就是多样的,讲究互补美。道为美、意为美、味为美、文为美、同构美,从而形成了美术质朴的特点。在古代,中国对于美的观点大同小意。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对于美的实质有着不同的诠释,儒家认为自然最美,佛家思想则以生死、光阴为美,道家以柔、适为美,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博大和多彩。中国美学更注重美学的实用性,如何运用到生活当中,提升审美,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角度来探讨人存在的意义,美学的实质只是存在的它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探讨人们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与人存在的意义,美学的本质即是存在。

1、中国的秦汉时期是中国逐渐走向强国的时期。也是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和进程中起着开创和传承的时期。秦汉时期美术连接三代余绪,创新了时代的格局。雕塑在这时期成就非凡,被世人惊叹誉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3个陪葬坑中约有八千余个兵俑陶马,已经出土两千余个。坑中的陶俑布局以军阵排列,佣群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生动地展现出一幅秦军兵强马壮、所向披靡的场面。陶俑采用了模具和捏雕相结合的方式制成。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一个陶佣上往往结合了很多种的制作方式。兵佣和陶马造型上写实,极其逼真。在细节处理上,秦兵马俑注意对人物五官细节的刻画,既有概括,又有夸张,发辫、胡须如卷云,有飞扬之势,特别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及神态。在雕刻技巧上,圆雕、浮雕配合线刻,手法多样。在造型处理上,俑的上半部分刻画较细,下半部分比较简略,有疏密、繁简的对比:俑与俑之间的动态和姿势,动静结合。艺术家在有限的自由创作中,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武士。在整体和个体的变化中统一而又和谐,完成了巨大的艺术创作,它不仅体现了统治者所要展示的军威,而又很好地展现了普通人的活力。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之高,不单是指他单个造型创作上的成就,而在于将成千上万的兵马俑聚合成军,这是雕塑史上绝无仅有的。陵墓类大型雕塑开世人之先河,更成为了时代之楷模。秦汉时期美术风格雄伟宏大、质朴浑厚,在力量上和气势上体现了秦汉帝国的活力和自信。例如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为经典的纪念性雕塑,系花岗岩材质,屹立于冢上和整个陵墓浑然天成。马踏匈奴整个石雕采用了遵循石头造型的方式进行雕琢,把浮雕、圆雕、线刻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注重大局,动物和人物肢体都不采用镂空处理,均以线刻和浮雕的方式表现。雕塑作品的质朴大气,充满了力量感,堪称当代艺术的典范。

2、中国石窟艺术最早受于印度犍陀罗文化的影响,敦煌莫高窟彩塑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国,彩塑总量约2400尊,这无疑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塑像在汉民族文化受到外来佛教艺术影响的同时也加入了本民族的特点。敦煌莫高窟的彩塑是古代中国雕塑史上一次辉煌的创造,彩塑佛教像融合了汉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的创作风格,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也是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创新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塑像体态丰满,比例协调,面部生动。菩萨富丽华贵,佛像肃穆庄严,弟子敦实睿智,气质鲜明,人物表情丰富多样,展现出一幅和谐完美的景象。例如2 5 9窟中胁侍菩萨:该塑像创作于北魏时期,形象有着明显的西域特点,眉细而长,尾部高挑,鼻头较尖,鼻梁较高。眼部比较大并且眼球突出、轮廓深的明显特点。眼部和嘴部很注重写实的手法,唇线和神情上也处理得很逼真。3 2 8窟主尊佛释迦,盘坐于须弥座上,表情庄严,体态健硕,衣纹流畅简洁。4 5窟中一尊菩萨像最为精彩,作直立之态,表情儒雅,面相长圆,目光朝下,头向右偏侧,服饰富丽华贵,楚楚动人。同窟中一座阿难宛如世俗中人,表情仁慈和善,双手十指相扣,姿态闲适洒脱。而北魏2 4 8窟的苦修像则更多地倾向于线的表现。在塑像的衣纹处理上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健陀罗风格,将衣纹处理的有厚度感,是一种比较写实的表现。但是又注重衣纹间的均匀和韵律感,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对于线与线之间的韵律。敦煌莫高窟艺术不仅是佛教文化更是中国发展艺术过程的宝库。在敦煌莫高窟彩塑总体当中北朝时期最具有时代特点,因为在当时的敦煌处在各种文明相融发展的时代,然而北朝算得上是历史和区域都比较细致的时代,并且也是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时期。当时一批僧人带着佛教和商人们一起来到了中国,开始了相互间的学习和借鉴。通过研究这一时段的彩塑造型艺术,能了解到东西方在佛教艺术表现的形式与造型上的规律,这也是研究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发展历史的重要因素。

传统雕塑在造型上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它的形式是极简、由线入体、然后再通过意象造型的特点。然而传统雕塑的造型原则和审美的标准在时代、政治、社会的改变下而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但是无论经受着怎样的变迁,瑰丽的艺术形态如何地变化,最后的艺术本体还是被很好地保留下来。传统雕塑作品造型采用的是简约的手法。所谓简约是指用最少的笔墨表现出最丰富的形象,如人们所说的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体现着传统哲学中单纯朴素之美的认知。中国历来在美学中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美,认为单纯是审美是至高无上的。传统雕塑和西方雕塑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雕塑热衷对形象进行准确无误的塑造,而传统雕塑则多从感觉和理解上出发。如同中国画一样简单、明快,但细细品味却又耐人寻味。传统艺术的语言中线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线性审美的重视体现着东方智慧。线的艺术,正如抒情的文学一样,它们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只是雕塑是立体的,线条则是平面的。但中国传统雕塑造型中线的作用非常的重要。在传统的雕塑中,线条的运用是在形体美感之外增加的至关重要的造型语言。它与立体造型构成了造型语言的完美关系。从这一点上讲,中国古代雕塑是具有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在意通过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呈现出的节奏韵律。这些线条看似简单,却是经过艺术家高度的推敲、概括、提炼加工而成。在中国的传统雕塑中这些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传统中的绘画和雕塑工艺中一直都是以线为主的造型特征,雕塑与绘画便紧密结合又相互补充。从早期的彩陶作品中就能很清晰地看出由线入体的造型图案,彩陶作品中的折线和曲线图式对彩陶作品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而且这种线式就已经贯穿在彩陶作品的本身了。战国和汉代四川出土的画像砖的造型中也是一种由线入体的运用。虽说当时的由线入体通常是在二维平面中展开的,但单方面就其审美样式来看,线作为造型语言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形的运动感,线的框架作用也使得整个构图饱满有力。由此看来线性代表的是东方对于审美的理想,也恰恰蕴涵着对东方美学的理解,这也是中国传统雕塑强调以线入体造型特征的历史文化渊源。

参考文献:

[1] 徐艺.敦煌北朝彩塑造型语言研究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