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

孙子兵法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1篇

顺应这种天命因于人事的进步潮流,孙子对“天”给予了独树一帜的界定。孙子之天不是天命之天,不是道德之天,不是感叹之天,而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之天。在《孙子兵法》中,“天”字凡19见,主要有以下几类义项:(1)天时。如“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天地孰得”“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非天地之灾”。(2)天空。如“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3)天然。如“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4)天地。如“无穷如天地”。(5)天气。如“时者,天之燥也”。(6)天下。如“战胜而天下曰善”。在所有这些用法中,天主要指称天时、天空、天气、天地、天下,郭化若先生称其“是自然的‘天’,不是神化的‘天’”[2]161,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天时,而非不可改易的天命。也就是说,孙子主要是将“天”与“地”作为影响战争胜负的自然条件与客观因素来对待,视其为战争中必须考虑的天时地利,没有丝毫形上色彩与神秘意味。他曾明确指出,军队作战出现“走”“驰”“陷”“崩”“乱”“北”等失败情形,完全是由将帅人为过错所致,而决非天神带来的灾难,“非天之灾,将之过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神鬼神在战争中的主宰地位。[3]孙子对“天”的理解是以“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为基础的,因此,如何理解“阴阳、寒暑、时制”,就成为探讨孙子天论的突破口。“寒暑”“时制”是指天气冷暖、四时变换,纯粹是自然概念,无须多辨。在此着重探讨一下容易引起争议和产生歧义的“阴阳”概念。通观《孙子兵法》,孙子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与地理因素意义上使用“阴阳”概念的。孙子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何炳棣先生认为,孙子所讲的阴阳,“指的是昼夜、晦明、风雨等自然现象,毫无战国中晚期阴阳说的神秘色彩。”其“凡军喜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的说法,与《周易•系辞》及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的“阳贵阴贱”意指形上、宗法关系完全不同,“《孙子》是从纯行军原理判断自然条件优劣而言的。地势高亢总比卑湿优越,朝南向阳的方位总比荫翳背光的地点空气清新,‘军无百疾’。《孙子》阴阳之纯属理性,不待多言。”[4]应该说,这一理解符合孙子本意。的确,这里的“阴阳”乃是指地理位置上的阳面与阴面,是客观的地利因素,无神秘意味可言。结合孙子“不可取于鬼神”“禁祥去疑”等说法及孙子的整体思想取向来看,孙子的阴阳概念不应是迷信而应是理性的反映。征诸历史,“阴阳”概念出现很早,甲骨文中即已存在阴阳二字[5]71。徐复观先生对《诗经•邶风•终风》中的“噎噎其阴”与《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春日载阳”诗句加以认真考辨之后,认为《诗经》中的“阴阳”,都没有后来作形成万物原素的阴阳二气的意义,“阴阳”最初主要是与日光有无以及气候冷暖相联系的[6]453-454。到了春秋时代,阴阳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其最大的发展是以阴阳为天所生的六气中之二气,阴阳已成为实物性的存在。《左传•昭公元年》载有医和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这里医和即是用具有实物性质的阴阳之气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人们还用阴阳二气的存在状况来解释地震这类特殊的自然现象。《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由日光有无、气候冷暖,发展为实物性的存在,虽然显示了人们抽象思维的进步,但此时阴阳概念的主要内涵还是自然性质的,并无神秘之处。视阴阳为天之所生二气,是自然天论崛起的明显标志。而自然天论的崛起,是西周以来主宰之天失落的必然结果,是对主宰之天的直接反叛。诚如杨泽波先生所言:“由于主宰之天失落而形成的淡化神论,注重人文的思潮,对于先秦天的思想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自然之天的崛起。”“周人的天是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之天是周人思想的核心,正是依靠这一核心内容,周人才完成了由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政治走向衰败,在这种情况下,一场怨天、骂天、疑天的思潮席卷而起。“在主宰之天渐渐失落的大背景下,淡化神论,注重人文成为中国轴心时代的主基调,便有了相当大的历史合理性。”[7]104-109孙子的自然天论,就是在此主宰之天渐渐失落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此疑天思潮为大背景,孙子提出和强调了其自然天道思想,并以此作为其立论的基点和前提。其自然天论,没有感叹之天的情绪宣泄,没有道德之天的形上意味,更没有天命之天的神秘色彩,有的是自然之天的客观性与务实性。

二、“不可取于鬼神”而“必取于人”的人本说

正由于孙子是一个自然天论者,更由于其基于“胜敌而益强”之冷酷现实的理性思考,所以他坚决反对迷信鬼神星占,反对任意的比附和类推,而强调要取信于人,重视人本身的作用,重视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通览《孙子兵法》,不难发现,孙子无时无刻不重视人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强调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清醒地察识到,战争是有着“日费千金”之损耗,“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之隐患,“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之危险,关乎社稷兴衰、国家存亡、百姓祸福、士卒生死的“大事”。然而,战争虽然消耗多,影响大,但在其所处的春秋时代,毕竟是一个“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危机四伏的时代。故此,君主将帅们力求“自保而全胜”、“安国全军”,乃理所当然;同时,力图“威加于敌”、“胜敌而益强”乃至争霸称强,亦为大势所趋。因此,孙子虽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以及“全国为上”的理想目标,但其也清楚,一定范围内与一定程度上的实战很难避免,关键是要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即要尽力做到速胜、巧胜、易胜与全胜。而速胜、巧胜、易胜与全胜,又不能靠侥幸得来,也不能靠鬼神星占得来,而是要靠君主将帅“经之以五事而校之以计”,尤其是要“修道而保法”,即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进行全面周密的考量与部署,做到与民“同意”、“上下同欲”,知彼知己,有谋有备,方可实现。一句话,要靠人之德、人之智与人之力,方可得来。孙子所重视的“人”,主要包括君主和将帅。孙子要求君主成为“有道”之“明君(主)”,将帅成为“知兵”之“贤(良、智)将”。而“有道”之君,“有能”之将,关键是要懂得“五事七计”。《计篇》云:“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开宗明义,强调指出,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国家大事。战争的决策者、谋划者与指挥者们必须以高度审慎而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战争,从“五事七计”方面来谋划和准备战争。显然,其没有将战争胜负归因于外在的天命神意,而是将其归因于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为因素。其判断胜负的“五事七计”,绝大部分都与人有关,即使是谈“天”说“地”,也是将其纳入“人”的视野来分析。孙子所言“五事七计”,包括政治、天时、地理、将领、法制等综合因素,涉及战略、战术、管理、心理等诸多方面,主要是从人的角度来探讨战争胜负问题。具体而言,这种对人为因素的重视,表现为政治上重“德”、战略上重“知”、战术上重“权”、管理上重“法”、心理上重“治”。政治上重“德”,由此而标举了治国理政能力。在其看来,战争是一个人为因素起决定作用的领域,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不仅要进行谋略上的博弈和经济上的比拼,更要进行道义德能上的对决。换句话说,要赢得战争,不仅要有高超的军事谋略与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雄厚的“道德资本”。故而,君主是否“有道”,将帅是否“有能”,即是否施德政、是否有德能,是军事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政治保障,是关乎人心向背进而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其中,君主之德能主要表现为恤民安民、慎战重战、“将能不御”等方面,而将帅之德能主要表现为“智、信、仁、勇、严”等方面。战略上重“知”,由此而强调了全面认知能力。恰如陈学凯先生所言:“知彼知己,避实击虚的战争知行观,就是孙子整个军事哲学和战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华”,“孙子的战争知行观是一切韬略的源头,是制订必胜军事计谋的一条必由之路。”[8]1-2在孙子看来,战争领域虽然纷繁复杂,但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战争,“胜可知”进而“胜可为”,即在全面深入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控制敌人,应对变化。[9]一方面,其对君主将帅求“知”与能“知”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分肯定[10]7。君主要知与民“同意”之道,将帅要“知胜之道”。“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是说,君主将帅要想取胜,首先必须知晓审时度势把握战机、合理进行力量配置、上下同心同德、重战而备战、加强协调配合,这些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大道理”。而且,要“先知”敌我,“尽知”利害,“先知”与“尽知”,知常与知变,相互补充,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孙子对有所“不知”者发出严正告诫。其直言不讳地指出,君主如果对军事“不知”而盲目干预军事,就会“乱军引胜”。“故君之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将帅如果“不知”“战之地”与“战之日”,也容易陷于“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的被动局面。总之,君主将帅,应该深谋远虑,高人一筹,努力做到尽知、深知与先知,而尽量避免半知、浅知与不知。战术上重“权”,由此而突出了灵活应变能力。孙子战术思想主要包括“兵者诡道”“兵以诈立”“分合为变”“奇正之变”“因利而制权”,其核心是一个“权”字,“权”即诡诈权变。按其所论,在瞬息万变的战争领域,不能拘于“君命”,而要根据变化着的情况采取灵活应变措施。具体来说,其一,在战斗部署方面,要“先处战地”,以逸待劳,因“地”制宜,懂得“九地之变”。其二,在战斗指挥方面,要“悬权而动”,不牵强,不固执,不拘泥,以保存实力而击败敌人为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要善于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但孙子也特别指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通“释”)人而任势。”褚良才先生解释为,“善于作战的人,力求造成有利态势,而不强求于人。所以就能放弃有限的人力而造成有利的态势。”[11]53这表明,仅靠有限兵力难以制胜,关键是将帅要开创性地制造和利用有利的态势,这样就可以胜得“巧”“易”。其三,在战斗实施方面,要“兵以诈立”,示形动敌,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探敌虚实,以便策应,“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侯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计,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管理上重“法”,由此而凸显了组织管理能力。孙子很重视运用“法令”教导民众、管理军队。其所谓的“法令”,主要包括军队的组织编制、官吏的委任与职责划分、军用财物的供求管理等几个方面。有了法令,又如何保证法令法规行之有效呢?孙子认为,首先要做到“令素行”。也就是说,在平素就要遵照法令法规教导民众、管理军队,使广大民众与吏卒遵章守法,习以为常。其次,要信赏信罚。也就是说,要按照法令法规及时而合理地赏罚,绝不能食言失信。再次,要恩威并用,使得三军自觉自愿地守法护法。一味严厉而不“亲附”,则“不服而难用”,过于宽松而不严格,又容易导致“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同样也“不可用”。而所谓的“六过”,即“走者”“弛者”“陷者”“崩者”“乱者”“北者”,也主要是由于将帅不能严明法纪造成的,“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陈暤在注解“六过”时说:“一曰不量寡众,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于训练,四曰非理兴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择骁果,此名六败也。”张预也说:“将弱不严,谓将帅无威德也。教道不明,谓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谓将臣无久任也。陈兵纵横,谓士卒无节制也。为将若此,自乱之道。”这两家都着重从将不行令而乏威、卒不守法而致乱的角度来注解孙子,可谓深得其意。心理上重“治”,由此而彰显了心理调适能力。在孙子看来,战争既是实力与智谋的博弈,也是心理与胆识的较量。故而,君主将帅的心理状态与士气对于战争胜负也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君主将帅要保持冷静,善于克制,不可“怒而兴师”,“愠而致战”。尤其是将帅,要“静以幽,正以治”,防止“五危”,保持心态平稳,端庄持重,有条不紊,否则就有“夺心”之忧。正如老子所言:“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第六十八章》),这是说,善做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对斗。在将帅治心上,孙子与老子的主张可谓不谋而合。其次,将帅在实战过程中要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示“形”造“势”,善打“心理战”。孙子特别强调将帅在使军队取得心理优势,克服心理弱点中的主导作用。他提出,将帅通过“愚士卒之耳目”,“易其事,革其谋,使民(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人)不得虑”,“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以及“投之于险”,“示之以不活”等手段,就可达到“若驱群羊”,“若使一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神奇效果。质言之,君主将帅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优化心理状态,而且也要尽力使用多种手段,使部下排除心理障碍与克服外界干扰,以求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之效,这就为战胜攻取提供了可靠的心理保障。

三、“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因变观

进而言之,孙子重视人之作用与地位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其提出了“因敌变化而取胜”、“因敌而制胜”的因变观。在孙子看来,置身于充满变数与偶然性的战争领域,须采取灵活机动的因应策略,通权达变,以牢牢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因变思想是“必以全争于天下”即对天下形势整体把握的必然表现,是对“兵形象水”即复杂多变的战争领域的深刻洞察,是对当时流行的鬼神星占观的坚决否定,更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体现了积极能动的辩证思维。[12]孙子从五声、五色、五味入手,着重阐明“五行”自身的变化,并由此导出其核心概念“奇正”,以说明“战势”的变化无穷。其曰:“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恰如蓝永蔚所言,孙子“对五行的阐述偏重于五声、五色、五味,和《左传》的有关记载是一致的;而且其着眼点在于五行自身的变化,并由此导出了‘奇’、‘正’的概念。”[13]而孙子之所以强调五声、五色、五味之变,并明确提出“五行无常(恒)胜”,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军事领域中敌我、奇正、虚实、动静、迂直、勇怯、进退、攻守、众寡、强弱、治乱、利害、全破、胜负、生死等矛盾对立因素也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与相反相成的,以此告诫人们不能用“五行”定向生克的固定模式来看待战争,而要认识到如同“水无常形”,“兵无常(成)势”,故而“战胜不复”,从而强调战争领域的变化莫测,强调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掌控变化,“应形于无穷”,“因敌变化而取胜”,即利用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根据形势变化而调整、变更战略战术,以求出奇制胜。[14]按孙子说论,从因应对象来看,要“知”敌而“备”敌、“随”敌而“动”敌。首先,要“知”敌。即采取“策之”“候之”“形之”“角之”等多种手段以探敌虚实,以“知诸侯之谋”。其次,要“备”敌。在“知”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备敌,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以虞待不虞”,就可有备无患,以逸待劳。倘若不知敌且不善于备敌,就可能由“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之主动,而变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与“必擒于人”之被动。第三,要“随”敌。在对敌手透彻了解与有效防备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寻找战机,“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最后,还要“动”敌。即善于通过示形造势迷惑敌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善于刺激,“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善于诱骗欺蒙,“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利而诱之”;善于通过情报间谍活动牵制摆布对手,使得战由我出。总之,只有“知”敌而“备”敌、“随”敌而“动”敌,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才能“为敌之司命”。从因应内涵来看,主要是“因形”与“任势”。先看“因形”。孙子所说的“形”,主要是指战争中客观、有常、易见的因素,是一个实力与优势概念。“形”有静态、动态之分,动态之“形”与“势”相近。其所谓的“因形”,包括示形、探形、造形与制形。我方通过主动示形可以调动敌手,“形之,敌必从之”;通过陈师部列加以试探而知死生之形,“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在“度”“量”“数”“称”“胜”环环相扣的实力基础上,制造“以镒称铢”“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之形,就可造成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之势;而能做到“形人而我无形”,达到“无形”而“形圆”,使得“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胜之形”,就可“应形于无穷”,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再看“任势”。孙子所说的“势”,主要是指战争中能动、易变、潜在的因素,如指挥的灵活、兵力的使用、士气的勇怯等[15]56-62,“势”与“形”密不可分。孙子主张储备实力,利用优势,制造机变,所谓“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在其看来,“任势”者,并不求全责备,而是善于捕捉玄机,根据需要而灵活利用奇正、强弱、分合之变,营造“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险峻之势,使得“齐(怯)勇若一”,以收“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之效,从而巧妙地“运用力量,因势施谋,借势成事”[16]225。从因应原则来看,孙子强调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也就是要权衡利弊而采取灵活适宜的行动。具体而言,首先要“杂于利害”。在其看来,明智的将帅,一方面能“尽知”利害而兼顾利害;另一方面又能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即变迂为直,转害为利。其清醒地认识到,“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使我方“胜敌而益强”,也可使我方虽然“战胜攻取”却因“不修其功”而置于难以收拾的凶险之境。故而,要通盘考量利害得失情况,采取周全的因应措施,不可顾此而失彼,更不能因小而失大。其次,出于长远考虑,为追求“安国全军”之大利,“兵不顿而利可全”之全利,“唯民是保,而利于主”之重利,而非短浅之利、微薄之利、破损之利,孙子强调要贵胜主速。因为,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比较小,人力、物力、财力很有限,一般都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战争,“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期用兵作战,必然消耗巨大,挫伤锐气,导致国力亏空,军民疲敝,让人有机可乘,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取胜即可,不宜拖延,更不能穷兵黩武。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视卒如爱子”——政府管理理念要突出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政府职能严重扭曲,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人,而不是服务于人,“公仆”凌驾于人民之上。经过多年改革,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改变。服务已成为2l世纪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建立服务型政府也已成为上下的共识。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这方面,孙子提出的“视卒如爱子”,体现了中国古典兵家的用人哲学精神,对于今天也有很强的思想启发作用。“视卒如爱子”的核心是对人关爱。今天,放到政府管理上,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政府工作的精力由管理人民转到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上来。虽然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利益要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以人为本作为我们的执政理念,应当坚定不移地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个领域,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时候,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核心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起服务理念,就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

二、“必以全争于天下”——政府管理目标要把握战略全局

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孙子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不是最好的结果,要把“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样“用兵之利”才能“万全”。应该说,孙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的政府管理中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前,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军事在竞争,经济在竞争,人力资源在竞争。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心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但一个时期以来,单独追求GDP增长,严重破坏生态、滥用资源,只讲经济发展、不讲社会进步等倾向十分突出,政府管理的缺位、越位现象严重。这样虽然经济一时发展了,但给子孙后代遗患无穷。如果对照孙子的思想,我们发现这种发展战略不是“全胜”战略,不是最上策,而是片面的、局部的胜利,必须予以改变。我们认为,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要追求发展的最高境界——“全胜”。体现在战略全局上,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全面实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当然,在全面考虑的同时,在不同时期要突出不同的重点。

三、“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政府管理活动应善于任势。

任势是孙子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关于势,他有一系列形象的描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势篇》),“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孙子形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势篇》)。其核心思想是因势而谋,借势成事,利用客观态势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思想很值得现代政府管理者借鉴。在政府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必须善于借势。如何借势呢?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善于聚“气”,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鼓气鼓劲,聚集起发展的能量;三是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地方政府要善于利用机遇,采取措施,全力推进,形成发展的加速度和必胜的态势。

四、“通九变之利”——政府管理途径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创新

现代政府是法制政府,决策和执行要尊重科学,尊重程序。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但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要注意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如孙子所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篇》)。坚持规范、坚持程序,不是因循守旧,不是一成不变。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要灵活机动地用兵,临机制变,切忌墨守成规和经验;同样,政府管理更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总之,要把握住一个“变”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坚决摒弃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以新的理论、新的实践去指导政府工作,从而取得胜利。

五、“以上智为间”——政府管理手段要强化电子政务建设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孙子兵法》;精英;战略思维;操作层面;态势

美国著名评论家松得尔恩称孙子为“战略之祖”。英国的布劳说:“《孙子兵法》这一部书,可以说是世界史中研究战略战术原理的第一部著作。但是书里面所载的许多学理,确是非常适于现代的应用。”英国的学者托马斯·菲力浦强调:“《孙子兵法》是研究战略者必读的基础理论。”[1]孙子汲取了先贤智慧,创立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战略原理。时至今日,从中发掘《孙子兵法》特有的战略内涵,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从战略思维的视角去探讨《孙子兵法》蕴涵的精英战略思维。

一、孙子关注精英角色

孙子在战争中关注的角色,既有个体,也有群体。角色多元,层次鲜明。孙子提到的主要角色有:上(国君),将,士卒,宾客,善用兵者,百姓,智将,杀敌者,先得者,知兵之将,善守者,善攻者,胜兵,败兵,劲者,疲者,乡导,勇者,怯者,锐卒,饵兵,归师,围师,穷寇,五间,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等等。但就整体而言,孙子却格外关注精英角色。孙子主要关注四种精英,即政治精英、军事精英、外交精英、情报界精英。孙子关注他们在战争中的行为及其表现。

孙武论兵,重视政治精英——国家元首。孙子在探索敌我双方的实情及其战争胜负的情势时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2](《计篇》)。国家元首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很大程度可以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军形篇》)。国家元首拥有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的权力,因此,国家元首既可以“安国全军”(《火攻篇》),也可以“怒而兴师”(《火攻篇》),甚至有可能把国家引向灾难的边缘。国家元首有参与军事决策与指挥的权力,如孙子所说的“庙算”(《计篇》),以及孙子的“主曰无战”和“主曰必战”(《地形篇》)这样的说法。而国家元首有时过分干预军队的管理与指挥,“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谋攻篇》)。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诚如,孙子所讲的“乱军引胜”(《谋攻篇》)。国家元首与战争中将帅之间的关系也对军事行动有着重要性的影响,正如孙子所说的,“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

孙武论兵,重视军事精英——将帅。孙子在“五事”中提到了“将”,把将帅列入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又在“七计”中强调“将孰有能”(《计篇》),孙子认为将帅是国家元首的重要辅佐,直接影响国家的实力地位,“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战场上将帅是直接的指挥者,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诚如孙子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优秀的将帅是国家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将帅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将帅负有“料敌制胜”(《地形篇》)的责任,将帅要做到“战道必胜”。(《地形篇》)将帅拥有进行决战的权力,但是“不可愠而致战”(《火攻篇》)。

孙武论兵,重视外交精英——外交家。孙子在绝大多数场合,没有直接提及外交家。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孙子反复强调外交在战争领域的使用和它所发挥的作用。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谋攻篇》);“不知诸侯之谋,不能预交”(《九地篇》);“屈诸侯以害,役诸侯以业,趋诸侯以利”(《九变篇》);“衢地合交”;“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政举之日,夷关拆符,无通其使”(《九地篇》)。从侧面证明:孙子重视外交,自然不轻视外交家。另外,孙子从经济支出的角度说明外交家的重要性,他把“宾客之用”(《作战篇》)列入军事开支中的重要一项。

孙武论兵,重视情报界精英——间谍。在孙子看来,军队是对已经十分脆弱的敌人进行最后一击的工具。在开战之前,应该使用间谍分化敌人并进行一系列的暗中破坏活动。间谍的任务包括散布流言以及误导敌人的情报、收买和策反敌人的军官、制造并恶化其内部的分歧以及培养第五纵队。[3]孙子认为贤明的君主、将领,如能使用智慧超群的人为间谍,必能成大功。“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用间篇》)。

二、孙子的精英战略思维操作性策略

战争是敌我各种因素的较量。物质因素固然不可缺少,但人的因素尤为关键。在国家政治、军事、外交、谍报活动等领域,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起相同的作用。由于每个人的禀赋、素质、能力、地位、影响力的差异,他们对国家政策和战争的影响就自然各不相同,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孙子兵法》当中,孙子的“攻人”理论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孙子“攻人”有数量和质量的区分,但孙子更注重质量。孙子尤其注重攻击敌国的军事精英和政治精英。军事精英主要是指军队的将帅,政治精英主要是指国家元首。从操作层面上进行分析,《孙子兵法》蕴涵的精英战略思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孙子的精英战略思维主体是有九个可操作性的策略构成:

(一)误导敌之精英决策层

孙子误导敌之精英决策层的策略是:“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计篇》)。在《孙子兵法》的注解中,王晳曰:“强示弱,勇示怯,治示乱,实示虚,智示愚,众示寡,进示退,速示迟,取示舍,彼示此。”通过各种虚假信息的输入,导致敌国、敌对集团的精英决策者在决策上出现失误。《战国策》的记载可以佐证《孙子兵法》误导敌之精英决策层的思想。郑武公打算进攻胡人,他把女儿嫁给胡人君主做妻子,把主张进攻胡人的关其思杀掉。胡人君主以为亲近,不加防备。郑国突然袭击,把胡国给灭掉了。

(二)拉拢、控制敌之精英

孙子拉拢、控制敌之精英的策略是“利而诱之”(《计篇》)。梅尧臣注解其说:“彼贪利,则以货诱之。”这不仅对于敌国重要人物适用,而且对于敌国重要的情报人员也适用。敌之高官贪图利益,就以利相诱。另外,孙子主张对敌之间谍“导而舍之”(《用间篇》)。就是通过优待,收买敌之间谍,热情款待,引诱开导,为己所用。通过各种手段操控他国政治精英、军事精英、情报界精英,为己国的战略利益服务。《战国策》的记载可以佐证《孙子兵法》拉拢、控制敌之精英的思想。秦国暗地用许多财宝去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让郭开在赵王面前攻击李牧。赵王怀疑李牧,自毁“长城”,把李牧杀害,废黜了司马尚。王翦加紧进攻赵国,大破赵军,俘虏了赵国将帅,灭掉了赵国。

(三)腐蚀敌之精英

孙子腐蚀敌之精英的策略是:“乱而取之”(《计篇》)。杜牧注解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因而,可以通过精神宣传使敌国精英的精神状态萎靡不振,然后可以实施攻击。对于精英当中信念不坚定者,使用各种形式的手段,使之迷惘堕落。《吴越春秋》可以佐证《孙子兵法》腐蚀敌之精英的策略。范蠡针对夫差好色的个性,对吴王夫差实施了“美人计”。伍子胥劝诫不听,夫差一怒之下,自坏“长城”,杀害伍子胥。后来,逐渐强大的越国,借机灭掉了吴国。

(四)疲扰敌之精英

孙子疲扰敌之精英的策略是“佚而劳之”(《计篇》)。梅尧臣注解说:“以我之佚,待彼之劳。”如果敌之精英状态良好,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使他们疲惫不堪。使敌国精英消耗大量精力,无力关心国是,无心献身于他所钟爱的事业。冯梦龙的《智囊》可以佐证《孙子兵法》疲扰敌之精英的策略。南唐广陵人徐铉闻名于北宋朝廷。有一次恰好江南派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朝廷派官员去作押运使。宦官将名单送给宋太祖,太祖御笔一挥,随便点了一个人的名字去做使臣,一上船,徐铉就滔滔不绝,词锋如云,周围的人都为他的能言善辩而惊讶。那位侍者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点头称是。徐铉不了解他的深浅,愈是喋喋不休,竭力与他交谈。一连几天,那人却不与徐铉论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再也不吭声了。宋太祖以愚困智的方法,是一种典型的疲扰敌之精英的方法。

(五)离间敌之精英

孙子离间敌之精英的策略是:“亲而离之”(《计篇》)。李荃注解说:“破其行约,间其君臣,而后攻也。”君主和臣子都属于精英集团。孙子主张,若敌之精英层团结一致,就要设法离间,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从内部给敌人形成巨大的杀伤力。《三国志》的记载可以佐证《孙子兵法》离间敌之精英的策略。三国时,袁尚、袁熙被曹操打败,带领数千人马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曹操没有立刻乘胜远征公孙康。没过多久,公孙康就带着袁氏兄弟的头来见。众将向曹操请教其中的奥妙。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怕袁尚、袁熙兄弟吞并他,今二袁上门投奔,他必猜疑。如果用兵急攻,他们必然会合力抗拒,我们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火并。

(六)争夺敌之精英

争夺敌国的精英,为我所用,是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一个不变的音符。孙子争夺敌之精英的策略是“先夺其所爱,则听矣”(《九地篇》)。杜牧注解说:“凡是敌人所爱惜倚恃以为军者,则先夺之矣”。实际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以敌制敌”的策略。《史记》的记载可以佐证争夺敌之精英的策略。公元前7世纪,秦国西面的少数民族戎族逐渐强盛,戎之国君派使者由余到秦国。由余的政治远见令秦穆公大为折服。秦穆公依内史廖之计而行,向戎王馈赠了16位美丽的歌姬,并且故意拖延由余的归期。戎王收下礼物,连日纵酒,沉溺于歌舞。由余从秦国归来,劝谏戎王,戎王充耳不闻。由余一气之下投奔秦国。秦穆公待如上宾,封他上卿,借机了解戎国的兵力和地形,举兵伐戎,拓地千里。

(七)妖魔化敌之精英

孙子妖魔化敌之精英的策略是:“廉洁,可侮也”(《九变篇》)。张预注解说:“清廉爱民之士,可垢辱以挠之,必可致也。”玷污敌国的精英领军人物和领导者精英。妖魔化他们,使之失去权威性,淡化他们对各方面的决策和政治影响力。《史记》可以佐证《孙子兵法》妖魔化敌国精英的策略。汉高祖刘邦接受董公建议:“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刘邦为死去的义帝发了讣告,全军将士都穿着白色丧服,并且公告各路诸侯:“我将率领关中全部兵力,收复三河国土,向南打到汉江以下。我愿意跟随着各诸侯王,打败楚国那个弑义帝的人。”实质上是典型的妖魔化项羽的策略。

(八)破坏敌之精英心理

通过破坏敌国或敌对集团精英的心理来夺取战争的良好态势。孙子破坏敌之精英心理的思想是“将军可夺心”(《军争篇》)。张预注:“心者,将之所主也。夫治乱、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敌者,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故彼之心谋可以夺也。”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说,“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常常是最后打败敌人的一个重要前提。”[4]《后汉书》中的史实可佐证《孙子兵法》破坏敌之精英心理的策略。刘秀派遣寇恂招降隗嚣部将高峻,高峻派遣他的军师皇甫文前来拜见,言辞强硬,傲慢无礼。寇恂一怒之下,不听别人劝说,杀了皇甫文。高峻惶恐万分,当天就打开城门投降。寇恂手下的部将问他:“为什么能够杀了高峻的使节,却能使他献城投降?”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之人,也是他最得力的谋士。今天来,他的口气一直强硬,必然不会投降。让他回去,就中了他的计。杀了他,就使高峻心胆俱寒,所以他才投降。”

(九)敌之精英逆我者亡

孙子在《用间篇》中体现了“敌之精英逆我者亡”的策略。孙子说:“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用间篇》)。张预注解说:“守将,守官任职之将也。”正所谓“英雄不死,刺客不止。”孙子主张,不排除使用一些恐怖手段,刺杀敌方一些关键人物,这样做是为扫除战争道路上的障碍。[5]《史记》的记载可以佐证《孙子兵法》“敌之精英逆我者亡”的策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曾经采纳李斯的建议,“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6]借助史实,可以佐证孙子的精英战略思维的价值,可以证明孙子的精英战略思维曾对政治、军事格局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意识地针对敌国或敌对集团的精英,有计划、有组织地、有目的实施跨国式或跨集团式的误导、拉拢控制、腐蚀、疲扰、离间、妖魔化、逆我者亡、争夺、以及破坏精英的心理等操控策略,可以创造一种优良的战略态势。“夫料敌者,料将不料兵”[7],就是一种古典式的精英战略思维。无论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现实斗争中,客观上依然存在着一种精英战略思维。它对于当今时代的斗争格局,依然有着现实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少俊:《孙子兵法的电脑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2]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页。中文所引《孙子兵法》中的材料,均出自《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在文中仅注篇名。

[3][美]塞缪尔·B·格里菲思:《孙子兵法:美国人的解读·前言》,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4][英]利德尔·哈特:《战略论》,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5]阎盛国:《论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4篇

2.滨州学院学报 孙子兵学体系研究的千年探索赵海军,ZHAOHai-jun

3.孙子"庙算"思想溯源陈相灵,CHENXiang-ling

4.《孙子兵法》的文化根柢喻江,YUJiang

5.均势体系与战国时代大国战略行为李亚平,LIYa-ping

6.先秦国家安全思想初探萧大维,XIAODa-wei

7.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李晓玲,LIXiao-ling

8.《孙子兵法》"和合"军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王延飞,WANGYan-fei

9.《孙子兵法》的地缘思想邱剑敏,QIUJian-min

10.《孙子兵法》的仁本观——兼与《司马法》比较李元鹏,LIYuan-peng

11.齐国兵学文化与《孙子兵法》孙兵,SUNBing

12.《诗三百》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影响李兆禄,LIZhao-lu

13.《孙子兵法》"九变"考宫玉振,GONGYu-zhen

14.《十一家注孙子》宋代注家成书考魏鸿,WEIHong

15.《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越"字新解扈光珉,HuGuang-min

16."知"的逻辑和"胜"的界限李新坤,LIXin-kun

17.论"奇""正"韩国庆,HANGuo-qing

18."势"域中的孙子兵法许金,XUJin

19.融合中西兵学:《孙子兵法》的近代研究侯昂妤,HOUAng-yu

20.武举考试与《孙子兵法》韩荣钧,HANRong-jun

21.美国学者对《孙子兵法》的翻译与研究商海燕,SHANGHai-yan

22.《孙子兵法》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王亚萍,刘文娟,WANGYa-ping,LIUWen-juan

23.《孙子兵法》与国防安全杨新,杨斐,YANGXin,YANGFei

24.敌对斗争中的"虚实"略李如龙,LIRu-long

25.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运用滨州学院学报 熊梅,XIONGMei

26.孙子的慎战思想与中国核战略文化夏旻,XIAMin

27.孙子《火攻篇》对太空战的启示阎盛国,YANSheng-guo

28.《孙子兵法》与中国传统安全战略高润浩,GAORun-hao

29.孙子全胜战略与当代后勤建设战略抉择杨文哲,赵洁,YANGWen-zhe,ZHAOJie

30.孙子与关于"水"的战争思考牛申娜,NIUShen-na

31.《孙子兵法》与美国空军作战指导原则胡晓剑,吴启忠,HUXiao-jian,WUQi-zhong

32.回到孙子——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战略失误分析徐宇春,XUYu-chun

1.《竹简孙子》再考——以《形篇》中"守"的解释为中心展开讨论铃木拓史,董凤伍,TakufumiSuzuki,DONGFeng-wu

2.宋代"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与孙子兵学研究魏鸿,WEIHong

3.戚继光与《孙子兵法》——兼论经典理论著作的实际运用杜超,DUChao

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策略王海滨,WANGHai-bin

5.范仲淹《易义》对《周易》的诠释方法李沈阳,LIShen-yang

6.家学文化传承形式探析——以滨州杜氏家学为例杜立晖,DULi-hui

7.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黄颂,黄琳,HUANGSong,HUANGLin

8.北京绿色奥运集群创新系统及循环研究任保国,RENBao-guo

9.关于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王萍,WANGPing

10.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张慧,ZHANGHui

11.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管理中的经营理念李婧,LIJing

12.东亚朝贡体系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殖民体系的比较茹莹,宫玉振,RUYing,GONGYu-zhen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人力车夫研究于景莲,YUJing-lian

14.马陵之战战址之争焦点问题探析韩明林,HANMing-lin

15."左思风力"的儒学意蕴、审美构成及其影响孙宝,SunBao

16.如来清净禅对皎然诗歌的影响徐涛,XUTaoHttP://

17.佛教兴盛对隋代诗歌的影响于英丽,YUYing-li

33.从伊拉克战争看孙子思想在媒体战中的运用张道庆,ZHANGDao-qing

34.滨州学院学报 《孙子兵法》与现代信息战李丹阳,LIDan-yang

35.《孙子兵法》的组织文化建设思想王学秀,范冠华,WANGXue-xiu,FANGuan-hua

36.兵学与儒学"优势互补"对现代化人格塑造的意义孙远方,SUNYuan-fang

37.《孙子兵法》蕴含的人本管理精神胡滨,HUBin

38.《孙子兵法》组织结构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姚振文,YAOZhen-wen

39.孙子兵法与蓝海战略基本思想比较分析王春晖,WANGChun-hui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5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思想的代表,孙武本人是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兵法在历史上影响极大。从军事管理的角度看,孙武堪称中国最早的战略理论家。他的兵法以“五事七计”为基本框架,构建了战略分析的古代模式。孙武对道义、天时、地利、将领、法度五大要素的分析,其逻辑性堪与当今盛行的swot法、五力模型相提并论。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孙武以“兵者诡道”为宗旨,对战争策略的设计有着开创性的研究,并分析论证了军事战略选择中的优先次序问题,进而论证了君主与将领的关系,统兵将领的责任和战略能力,并以形、势、虚实的分析提出战略实现的途径,以形说明“胜可知”,以势说明“胜可为”,以奇正说明形势关系,以虚实转化形势为战斗力。孙武还以具体的军争策略、地形利用、士卒训练等内容为战略实施进行了具体论证。在先秦诸子中,孙武的兵法著作逻辑性和系统性超过了其他各家。学界有人认为,老子的辩证思维实际上来源于孙武。尽管孙武的著作在古代并未对工商业产生影响,却反映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军事领域的成就。

孙武及其兵法的传世

先秦诸子中,兵家是很重要的一家。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中,兵法思想是别具一格的一支。在兵学诸书中,《孙子兵法》独占鳌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为“百代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本来是齐国人,他的出名却在吴国。他给吴王阖闾献上自己写的兵法书,吴王对他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想对孙武的兵法来个实地测验。孙武当然毫不犹豫,一口承接。但是,吴王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他把兵法用在后宫美女身上试试看灵不灵。于是,孙武把阖闾后宫的美女180人编为两队,指定阖闾的两名宠姬为队长,申明纪律,开始队列训练。这些美女们丝毫不把军令纪律放在心上,嘻嘻哈哈当作游戏。经过孙武三令五申,依然哄笑不止,没有一点章法。孙武依据军法,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这一下,看台上的吴王坐不住了,赶忙让人给孙武传话说:“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武却一点也不买账,回答道:“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两颗人头落地,美女们花容失色,队伍整肃,号令严明,娘子军变成了敢死队。孙武向吴王报告说,现在你可以下台观之令之,“惟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亦可也”。吴王正在为爱姬死于非命而痛心,但又不好对孙武发作,只得说:“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武却并不罢休,而是刺了吴王一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所幸孙武没有看错人,吴王阖闾并不昏庸,从此重用孙武,成就了吴国的霸业。“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 · 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的这一故事,经过太史公的文学描述,广为流传,而且留下了“三令五申”的成语。当代推崇《孙子兵法》的管理咨询师,在效法孙武的时候不要忘了,如果要当孙武,自己的咨询报告就要能经得起业主的检验,哪怕是面对“后宫宠姬”照样有效,才有可能成就孙武一样的名声。如果咨询报告对业主的承诺,碰到“条件特殊”就无法兑现,那就趁早收手。当然,你要当孙武,还须业主是阖闾才成,这就要求咨询师要有好眼力,看得出吴王是未来的霸主,否则就会明珠暗投,说不定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孙武之后,以兵法著名者还有孙膑,他们本来是一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为了区别,后人称前者为吴孙子,后者为齐孙子。孙膑的用兵之术不在孙武之下,“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的故事,就是出于孙膑。孙膑与庞涓斗法的传说,更是妇孺皆知。孙膑也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绩“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从南宋以后,有不少人怀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一回事,近代的疑古思潮扩展了这种疑问。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一并出土《孙子兵法》竹简和《孙膑兵法》残简,才使这一疑问得以澄清。

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开始流传。按照韩非的说法:“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五蠹》)不过,先秦诸子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往往会夸大其词,所以韩非的说法不宜当作兵法普及的确凿证据。况且韩非还是为了证明兵法流传与作战能力提高不一致而言的,就更应该打个折扣。但是,即便兵法的流传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普遍,《孙子兵法》还是兵法著作中最出色的。秦汉以后,《孙子》流传过程多有佚亡。传至今天的版本,是曹操的注本。曹操对孙武十分推崇,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曹注《孙子》序)打仗出身的君主李世民,也曾高度赞扬《孙子》,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李卫公问对》)。

中国古代的兵家经典,以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司马穰苴这几位的著述为代表。正是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兵家成为诸子中间独特的一家。秦汉以后兵家思想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出先秦。到了宋代,因为武科举所需,正式被官方确认的兵家经典有“武经七书”。所谓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和《六韬》,影响最大的是《孙子兵法》。《吴子》相传为吴起所作,但影响远不及《孙子》。《司马法》来自齐景公时的田穰苴,他担任司马时所创的兵法被齐国沿用,到齐威王时著成《司马穰苴兵法》,但传世至今的只有一小部分。《司马法》与《孙子》不同,主要是讲军法军令、编制训练,而不是谋略,其中谈制度的内容多已佚亡。《李卫公问对》托名唐代李靖与李世民的对话,但真伪难辨,是宋代重新编辑加工的版本。《三略》相传是楚汉相争之际黄石公传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张良以此辅佐刘邦得了天下;《六韬》相传为姜太公所作,是姜太公与文王、武王的对话录,这两种兵书实际都是后人编纂,它们现存的版本同汉墓出土的相关残简大不相同,说明宋本与汉本已经不一样,而汉本同古本肯定也有差别。

按理来说,兵书应当包括战略、战术、军制、训练,乃至包括天文地理、兵器给养等等。汉代整理古籍,兵书是单独一门。在兵书门下,分有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孙子兵法》列在权谋类之首。“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鄉,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尉缭》属于形势类。“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汉书 · 艺文志》)阴阳类和技巧类兵书后世多佚。所谓权谋者,实际上是总括性质,包含有形势、阴阳、技巧等各种内容,《孙子兵法》当之无愧。所以,后代的兵书流行,《孙子兵法》独领风骚。

兵法直到近代之前,还是专门的军事读物,常人并不太关注。但是,即便是军人,读兵法也不是人人上手。按照常理,高级将领应该是兵法的爱好者,然而,不同的将领对兵法的反应并不一样。汉初大将韩信,其用兵作战可见明显的兵法痕迹,他还多次用《孙子兵法》对部下解释自己的战术战略。而西汉名将霍去病,则不那么看重传统兵法。汉武帝打算给他教孙吴兵法,他却回答道:“顾方略何如耳,

不致学古兵法。”宋代对兵书的整理,很大程度上不是实战和训练的需要,而是武科举考试的需要。所以,唐宋以后兵法的流行,与其说是人们对战略的重视,不如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有意思的是,尽管武科举要考兵法,然而武科举历代都不受重视。古代当文官,科举出身是正途,中了进士就趾高气扬,“一日看遍长安花”,而当武官,则行伍出身是正途,武科举被人看不起。所以,兵法对战争的影响有限。反而是不打仗的人,却多从兵法中理解战争。研读兵法的将领,在历史上屈指可数。战国的秦军雄视天下,良将辈出,却基本没有兵法传世,汉代整理史籍,其保存的兵书名录出自秦国者仅仅有公孙鞅和尉缭(而且此尉缭和兵书《尉缭子》的作者是否一个人还有争论),秦国的名将,谈论兵法的也极少。从西汉以后,才有一些著名将领谈到兵法。从正史来看,依赖兵法打仗,似乎并不是常态。反而是一些文人,对兵法具有浓厚兴趣。例如唐代的杜牧,宋代的梅尧臣,都曾对《孙子兵法》做过注释。不过,由于兵法明显是对敌手段,“兵不厌诈”,“兵者诡道”,用兵讲究出奇不意,虚虚实实,所以,在古代人们多不明言把兵法用于生活与事业。尤其是儒家,虽然也讲权变,却从根本上反对以兵家权谋治理国家,他们基本上不推崇兵法。这也影响到后人对《孙子兵法》的态度,清代学者遍注古书,考据风气浓厚,《孙子兵法》的注疏最少,也没有认真的校勘考证。只有孙星衍的校勘考证较详(而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对本家的推崇)。魏源在《孙子集注序》中,把自己注释孙子的理由概括为“兵列五礼,学礼易及”,“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等儒家化解释,说明儒家力求同兵家的“诡诈”保持一定距离。即便近代以来在中西对抗的背景下热衷“商战”的洋务派和维新派,也没有把《孙子兵法》挂在口边。现代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最初不收录兵家,明地里是认为兵家没有哲学,暗中是否有传统儒家看不上兵家的潜意识就不得而知了。民国时期,蒋方震(百里)作为军事理论家,曾经对《孙子兵法》做过注释解读。当代国内对兵家思想尤其是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形成热潮,并将其放在很高的地位,是同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紧密相关的;《孙子》文本的研究,是同70年代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本相关的。真正把《孙子兵法》当作商战教科书,在改革开放以来才蔚成风气。

至于《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影响,媒体也有所夸大。《孙子兵法》从唐代开始传到日本,但主要是作为宫廷藏书,社会影响不很大。到了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有位谋士赵本学,曾经注释过《孙子兵法》。正因为俞大猷采用了赵氏的方法抗倭,从而使《孙子兵法》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二战以后,日本有一些学者和企业家,研究用《孙子兵法》管理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李零考证,最早把《孙子兵法》翻译到西方是法国传教士钱德明(p. josephus maria amiot),1772年巴黎出版了他的译本。但是,真正影响欧洲军事思想的,不是中国传去的《孙子兵法》,而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西方对《孙子兵法》的重视,是当代对毛泽东军事战略的研究而引发的,同工商业关系不大,即便研究《孙子兵法》,也是把它作为汉学的一个专题,而不是列入管理学或者工商战略研究。

那么,是不是《孙子兵法》就与管理无关?也不尽然。何炳棣曾经专门研究过《孙子兵法》,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尤其是两两相对的论证方法,来自《老子》,而《老子》来自《孙子》。他甚至断言,朱熹这样的道学家之所以不言《孙子》,是因为《孙子》的“诡道诈术”为儒家所不喜。而《孙子》的思想,在何炳棣眼里可以同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斯金纳相媲美。“人类史上最先主张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原则整兵治国者是《孙子》,柔化和缘饰《孙子》坦白冷酷愚民语句最微妙、最成功的是《老子》。”“在愚民理论上,《孙》《老》亲缘关系之所以特别明显,是因为它们都出自置道德是非于不顾(amoral),非常彻底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点上《孙》《老》如仍有不同的话,那是因为前者语言坦率无隐,有如对心理学实验室白鼠群而发,而后者同样冷酷的心肠却是用清静、无为、‘玄德’等清高的哲学语言表达的。”(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这就给考察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源流变化提供了一种思路。哪怕不认可何炳棣的观点,仅仅凭他把孙、老与斯金纳相对照,就足以值得今人从行为主义角度重新审视《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价值。

从战略角度而言,古人确实不把《孙子兵法》用于工商,因为古代的工商业根本不存在所谓战略。所以,古代兵法的传世,与工商战略无关。无论是古代早期的范蠡陶朱公,还是古代后期的晋商徽商,都没有用《孙子兵法》经商的。但毫无疑问它属于军事战略,而军事战略可扩展到治国方略。在逻辑上,古代的管理思想,依然少不了兵家这一分支。企业经营中战略研究的兴起,从世界范围看,也是二战以后才出现的。从有了战略研究这一管理学分支开始,回过头来关注传统兵法,梳理其中的战略思想,对于今日的企业经营,当然应该。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不少人以战争喻商业,然而,战争和商业是有区别的。“兵凶战危”是进入军事领域的警告牌,战争与增进社会福利的工商业具有本质区分。如果真按战争方式指导经商,那么,商业就会失去它的美好一面,只剩下令人战栗的惨烈。了解兵家思想,掌握古代兵法的思辨路数,目的在于使人们更清楚、更冷静地看到战争的逻辑,而不是把它照搬到工商领域。

权谋与战略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6篇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古代军事著作,西方军事家誉之为“百世谈兵之祖”。据史书记载,它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录了孙子同伍子胥辅助吴王经国治军,对于吴国的崛起,“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起过重要作用。《孙子兵法》对我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哲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曹操称赞《孙子》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则有“观诸兵书,无出孙武”的感言。《论持久战》中说,“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我国虽然是孙子的故乡,对孙子军事学的研究也甚有成效,在军事学以外,如联系商业贸易也发表过个别有价值的著作,但从总体上看,比日本和西方还差了一截,尤其是很少有著作把《孙子兵法》的实用价值提到战略的思想高度。”这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张文儒教授在新著《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里颇为中肯的“实话实说”,值得我们深思。

日本民族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唐朝武则天时代,日本使者吉备真备在中国居住近20年后,把《孙子兵法》带回国内进行宣讲。此后,则成为日本学者和武将的“最爱”,初始甚至成为朝廷的秘藏;渐渐形成研读中国兵书之风。史载:日本战国时代的毛利元出身豪门,受益于《孙子兵法》,率兵打下了日本的半壁江山。另一位名将武田信玄也是因为熟读并善用《孙子兵法》,让其他战国武将而敬畏。至今,日本的政治家一般也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必读书,讲话中多引用几句《孙子兵法》中的话。这与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套用《论语》中名言警句的做法,“形似而神不是”――前者求“智”,务实;后者讲“仁”,玩“虚”;结果自然不同。时下,广为传诵日本商家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的故事。松下电器鼻祖松下幸之助先生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凡是自己的部下必须读《孙子兵法》。”想起松下从1918年的100日元起步,发展到今天地跨五大洲、拥有130多家企业的“松下王国”,令《孙子兵法》的故乡人感到惭愧。另一位日本麦肯齐公司“掌门人”大前研一,把《孙子兵法》视为“最高经营教科书”。更有一位日本学者山孚先生概言之,“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另一个则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事实表明,日本民族研究《孙子兵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孙子的故乡中国人。

美国人用《孙子兵法》打造“战略家的头脑”。著名的鲍威尔将军在任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务卿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的家中就收藏了好几个版本的《孙子兵法》。美国士兵几乎都读过《孙子兵法》;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国防部在军官中举办过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孙子兵法》是高级军校学生的必读书,凡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高等学校,都将《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美国国防大学还将《孙子兵法》排在被列宁称为“非常有名的战争哲学和战争史的作家”克劳塞维茨所著的《战争论》一书之前。前几年,曾经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一位看不见的中国人指挥美国人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这是因为在海湾战争中,《孙子兵法》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中人手一册;就连老布什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一本《孙子兵法》。当回忆起是年的海湾战争时,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将军感言: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位美国电视制作人福克斯对新华社记者说:学习《孙子兵法》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避免战争,可惜许多美国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可见,这位美国人,不仅读懂了《孙子兵法》,而且还掌握了精髓。

在和平年代,美国人更善于把《孙子兵法》用于商业领域。“商业战争与军事战争有极多的相似之处,经理们可以从一些战争原则中学到很多有关如何成功管理和经营企业的知识。”这是一位曾任过美国陆军部官员、后成为两家公司总裁的皮科克谈的感悟。20多年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创下年销售额840亿美元的“世界第一”。董事会主席史密斯在回忆这一辉煌时说,成功的秘诀是“从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战略家写的《孙子兵法》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从而使之获得了一个“战略家的头脑”。书店里畅销的《12经营原则》,一时洛阳纸贵。这部书的作者麦克尔森,就是世界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他长期研究《孙子兵法》,进行概括和提炼,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营销制胜体系。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学者波拉克对《孙子兵法》的普遍性作了更为客观中肯的评价。他说:“孙子有和孔子一样的永恒的智慧,这种智慧属于全世界,没有那个国家能够垄断。”

……

《孙子兵法》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洋人”重视《孙子兵法》,作为军事院校的“必修课”也好,当成商战的“圣经”也罢,都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聪明之举。时下,国人中的学者、专家,研究问题“言必称希腊”,怠慢了祖宗,舍近求远,有些数典忘祖的意味。当今,在政府的鼓励下,“孔子学院”大有遍布全球之势,但愿“孔子”能大度些,不妨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孔子”和“孙子”,“都是同根生”,联袂倡“国学”,今朝更好看!

《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是商家的案头书

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文儒先生,基于对《孙子兵法》“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的遗憾,潜心研究《孙子兵法》多年,终于推出力作《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颇受好评,窃以为可作为中国商家的“案头书”。

作者自云:“《孙子兵法》作为兵学圣典,之所以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就在于它的许多认识与结论是超时空的;也就是说,它所包含的是一种哲学智慧。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抽象思维、朴素的整体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在这部军事专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由于孙子对瞬息万变的战场状况进行了高度抽象的概括,因此提出的谋略思想和思维技巧,不仅可以适用于军事活动领域,同样也适用于商品贸易和企业管理。《孙子兵法》中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最有价值的部分正是它的哲学思维模式及巧妙的战略构想。”张文儒教授用哲学思维,精心提炼出《孙子兵法》中17种核心的“兵学智慧”,融会贯通300多年来经济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的新鲜实例,架构成《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的风骨和内涵。思维独特,实用性强,资料丰富,涵盖面广,通俗易懂,是一部难得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管理学著作。如果说《孙子兵法》是一部“言简意赅、文约义丰、舍事言理”的“兵学圣典”,那么,《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则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方法解读《孙子兵法》要义的“商战宝典”。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书稿,对一般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读者,或对中国古代兵学抑或对现代商贸有兴趣的读者,都具有可读性和亲和力。书的内容覆盖面广,信息丰富而准确,尤其是书中独特的论断与相关的古今中外的示例,既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又可提高读者的哲学思维和文化鉴赏能力。窃以为,倘若把这部《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放诸案头,不管忙闲,皆可随手翻翻,定然会产生“开卷有益”、“神定意笃”之效。

张文儒教授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力和文化底蕴,他认为,“如果说,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那么,兵家学说便是以智为核心。”全书诠释了《孙子兵法》中“知、计、力、智、争、时、势、权、数、奇、险、策、心、法、道、信、节”等17种要义,并用成功的实例使之丰满鲜活起来,让读者融会贯通在脑海里。然后,又在“战争”和“商战”的比较中,告诉我们“还要排除一种误解,即有人认为所有《孙子兵法》的理论和原则都无例外地适合于商战,其实不是。”让读者掌握真谛,防止食古不化,杜绝纸上谈兵。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7篇

作战讲究的是战术,《孙子兵法》开篇第一章为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正是出于此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1孙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论述了对待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而在商场中面队不同的竞争对手,同样也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强弱不同的竞争对手,要采取不同的商业策略,以求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战中经常采用的“避实就虚”等策略就是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商场也是一样,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弱小。在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在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否则,任何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都会因停滞不前而被市场淘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总之只要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加以利用,这就是商鞅的成功之道。

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如果企业的领导感情用事,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兵不厌诈”在商战中,设下圈套,从而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正是孙子所言的“登高而去其梯”。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讲,一定要弄清对手的真实意图,避免上当。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2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孙子兵法》。看完这本书,我非常佩服苏子的才能,竟然能在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中的将帅们都是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孙子是想要告诉将帅们:“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能不看的。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术、策略不仅在军事有着重要贡献,而且深入到政治、外交、企业经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孙子兵法》,甚至把它视为兵法谋略经典。

《孙子兵法》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历一颗璀璨的明星!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3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虽然仅有5000余字,却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要始终保持要一颗自强不息的心,要懂得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自已,知己知彼,使自已尽量处于一个纯粹至善的境地。才能真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孙子兵法的精髓,变则通,只会死套用兵法,纸上谈兵,那只能失败。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4今天上午,恰好将一个雕刻有《孙子兵法》内容的竹质笔筒赠送给一名卢旺达文职同事作为礼物——联合国同事之间有交换小礼物的传统。

将笔筒递给她的同时,我正在向她解释笔筒上的内容。一名不认识的卢旺达上尉也在旁边,没想到上尉接过话头,讲得头头是道。

同事听后大喜,自己则又一次颇为感慨,感慨于《孙子兵法》在外军中的影响如此巨大。

我曾连问过5名尼泊尔军官,是否知道孙子和《孙子兵法》。5名军官都回答知道。其中一名尼泊尔少校告诉我:他电脑里还保存有孙武练女兵的英文视频。

坦桑尼亚少校对我讲:他曾在美国培训6个月,结业时美国教官送了他一本英文版《孙子兵法》作为礼物。

还有一次,我与葡萄牙中校争论,葡萄牙中校居然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话来支持他的观点。

我也记不清多少次外国军官主动提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俨然成为中国军队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外军中的影响力非同小可。老外提到孙子兵法时,一般也会提到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将二者相提并论。《战争论》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则被尊为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5《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精髓之一,《孙子兵法》对我们的影响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学生,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是《孙子兵法》对我们学习的影响以及启示。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所得。

我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或在作文中舞文弄墨时,出现一两句这样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孙子兵法》为战争而作,也就是为了打败敌人而作,学习中何尝不会有“敌人”,一道难题,一个对手,甚至于自己。“五事七计”告诉我们要有正确方略与思想,要拥有有条理的计划方案,正确地、客观地认识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

例如在《作战篇》中,孙子指出:“兵贵速,不贵久”。学习上,对于要考试的人在考试一定的情况下,你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考试题将作不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平时训练有素。同时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接纳知识的速度一定要快,以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再如“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上述的“八之”战法的实质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对于现在的学生学习,大部分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过问,不主动,上课不听讲、玩游戏、睡觉,到考前才猛背考试题纲,“强扭的瓜不甜”,可想而知,知识的保质期也是大幅度缩减,而且强度过大的瞬时记忆会对脑部造成负担,影响脑部健康。这么得不偿失的事,还是少做的好。

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孙子兵法,只要认真领会其神髓并不断实践,必将对我们的各方面的提高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8篇

历史上有许多名著,如《史记》《论语》《孙子兵法》《孟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史记》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候,它记载了从中国上古开始到西汉时期,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文学理论等。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1974年6月7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出土。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歧、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人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人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9篇

历史上有许多名著,如《史记》《论语》《孙子兵法》《孟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史记》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候,它记载了从中国上古开始到西汉时期,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文学理论等。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1974年6月7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出土。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歧、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人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人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孙子兵法》;唯物论;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议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应该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些观点虽然来自于西方,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本中都能够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影子,特别是《孙子兵法》一书关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等论点都有很好的阐述。因此就很多学者都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本该作为兵书的《孙子兵法》进行理论研究。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齐人孙武所写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全书共有十三篇,因此《孙子兵法》又被称为《孙子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行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约5900字。它不仅是我国流传下来最早的军事著作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我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被人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关于严厉禁止占卜预言之类活动及传播小道消息的论述,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避免被敌人利用以至于扰乱军心,故军中必须“禁祥去疑”。孙子认为,最终胜败从来都是建立在两军实力对比基础上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善用兵的人必须先考查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在己方占优势时才能开战,以卵击石只能自取灭亡,绝对不可以将胜利寄于鬼神力量之上,胜利只能建立在实际力量对比上。善用兵者,每一战,需集中兵力形成对敌优势,才能保证胜利,“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决战则要等到总体实力胜过敌人时才能进行。作战要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而掌握敌情则只能依靠情报人员,而绝“不可取于鬼神”,这才能为料敌致胜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一、唯物辩证法对立与统一规律

《孙子兵法》强调趋利避害,而这也正是它实用性的之体现。在孙子看来, 如何对待战争的根本出发点是考察事物本身的利益大小得失多少。也就是他所强调的“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非利勿动,非得勿用,非危不战”(《火攻篇》)。这些说的都是要以尽可能小的付出换取尽可能的大的收获。孙子认为利与害处于同一事物之中,两者如影相随,“夫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九变篇》)。从中可以看出在孙子看来利与害错综交杂在同一事物的内部,凡事都有一利必有一弊,不可能有绝对的利和绝对的弊。孙子关于利与害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基本性质与一般规律。当然《孙子兵法》还有许多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比如全与偏、正与奇、虚与实、专与分、己与彼、众与寡、动与静、攻与手等,这一对一对的例子都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二、普遍联系

孙子认为“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的天时、地利,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都可以为军事服务,“昼风久,夜风止”、“行火必有因,(烟火)〔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火攻篇》),指出了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体现出一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所以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实事求是”也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种体现。

三、永恒发展

《孙子兵法》中也有类似于世界是“永恒发展”这样的观点。孙子认为:“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他还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这种军事的运动性和发展性,认为军队的士气也是不断的变化的。在他看来,战争以及与战争相关的事物都是变化的,所以将领们应该做到“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孙子提出的这些战术以及对将领应变能力的求其实就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谈[M].出版社,1999.

[3]赵智海.孙子兵法[M].台湾出版社,1997.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争论;政治;战争;比较

中图分类号:D033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战争环境和不同文化土壤下产生的两部经久不衰的军事理论名著。2500多年前,作为东方兵圣的孙武,透过对冷兵器时代战争规律的敏锐观察,以独特的视角思维从用兵之道、追求全胜思想、以情带兵、重间用间等,写下了《孙子兵法》这篇历史光辉巨作。而作为19世纪有西方兵圣之称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则根据从古代到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经验,以及自己亲历战争的体会,写下了《战争论》这部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作为不同军事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孙子兵法》与《战争论》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中西方两位兵圣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也各自在自己军事著作中进行了阐述,两人对政治对战争的影响认识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战争对政治影响的认识异同竟究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从多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说明两者在认识政治对战争影响方面的异同,为今后研究与认识、指导战争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进程的首位因素,认为政治是战争中最为重要的元素

所谓的政治就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极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在《孙子兵法》里孙子把政治讲成是“道”,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治,讲的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孙子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胜负五个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来论述,并把它位于影响战争进程几个因素之首。而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争战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出政治决定战争、产生战争、操纵战争,并贯穿于战争始终。同时战争也会反作用于政治。如果政治向战争提出违背其性质的要求,那么一切作战计划和企图都会招致失败。在分析政治对战争的影响时候,孙子始终把所谓的政治“道”贯穿全文,上至全局的安军固国思想,下到将帅带兵之道,把战争中含道(政治)的多少,而决定作战应采取伐谋、伐交、还是伐攻等,从而影响战争的进程。而克劳塞维茨从唯物辩证法入手,文中多次从事物的绝对性谈到相对性,反复阐明为什么战争不能走向绝对战争,归根结底政治是战争的幕后操纵手,影响战争的进程,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战争。

二、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政治的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

“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个观点,虽然克劳塞维茨率先提出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成为经久不灭的话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而已。“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一切战争都可看作是政治行为。”这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无非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意思的表述,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然而在具有几千年的《孙子兵法》经典著作里,对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谋攻》篇里经典名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说的是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阐明了开明的政治主张、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中西方两部具有较高成就的兵书,中西方两位兵圣在对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时,也表现出两者在这一认识上截然的不同:

一、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政治影响战争程度认识不一致,前者把政治因素看作战争胜负决定因素,后者把政治看作战争胜负的从属因素

《孙子兵法》中孙子把政治看作战争胜负决定因素,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可以说把“道”(政治)看作举足轻重的地位,老百姓的政治意愿与帝王的意愿是否一致决定国家的安危和战争的民心士气。接着又把“道”(政治)列为五事之首,以及后续篇章里提到“修到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正”,不言而喻指明了平时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方面对战争胜负均有决定性作用。而克劳塞塞维茨在看待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上,把政治作为战争的从属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认为战争只不过是政治手段表现形式,当政治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才开始了战争。甚至克劳塞维茨在文中提到“在战争中,任何源于慈悲的错误思想都是有害的。在提到民众战争时,克劳塞茨也把民众战争,即使具有较强政治因素的民众战争,也只是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辅助作战手段,没有把民众战争提高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来认识,把民众进行战争中所包含的政治因素也只是作为影响战争的一个从属因素,没有看到像所说的战争的伟力在于民众之间。

二、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政治决定战争性质认识不一致,前者通过政治来判断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后者几乎没有涉及到

在《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中,孙子和克劳塞维茨两者都提到了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始终,但两者考虑的角度不同。在《孙子兵法》中,孙子通篇几乎考虑的是对待战争要慎战、备战、重战,考虑较多是以谋取胜,几乎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认为作战既要符合本国的利益,又要不使敌国生灵涂炭,所以在其作战方式上,考虑的是伐谋、伐交等智慧的运用,最终的结果都要是安国全军(注:安定国家,保全军队),双方百姓都能够正常生活。虽然古代多数战争是为帝王之战,但孙子始终把政治贯穿战争始终,阐明了敌对双方都不要随随便便对一个国家开战,对战争的性质,战争正义性还是非正义性均有个清醒的认识,认为战争要考虑战争的正义性,才会得到民众支持,否则的话只会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克劳塞维茨在认识政治决定战争性质的过程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提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虽然他也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的结局因素来考虑,但只是认为政治影响战争的局部,考虑最多的是政治对战争的胜负的影响,而没有通过对政治的考察去认识一下战争背后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考虑最多的是通过政治怎样去为统治阶段服务。观其《战争论》著作,几乎没有提及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德勤石宝江,细品《孙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6(1)

[2]邱崇丙,《孙子兵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7(1)

[3]薛国安,《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比较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1(1)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12篇

    【英文摘要】the art of war by sunzi is not only a book concerning wars,but amasterpiece on shi.from the comments on shi,we can easily find out theinfluence which the book has ha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esthetics.shi is  used by sunzi as natural condition,inner strength and war-situation,embodying the beauty of noumenon,reason and strength.from an aestheticperspective,the great value of shi is the transcendence over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s,and the aesthetic transition form nature and human to thesociety including wars.due to the continuous explanation by many theoristsin later generations,shi finally becomes a typical aesthetic catalogue with profound significance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孙子兵法/势/本体美/理性美/力量美/the art of war by sunzi/shi/beauty ofnoumenon/beauty of reason/beauty of strength

    提起《孙子兵法》,人们都知道它是一部研究军事谋略和作战技巧的古代兵书,具有 很高的地位、深刻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人们把这部著作奉为“兵经”或“武经 ”,而把其著者孙武封为“兵圣”。事实上,从文本的价值阐释和实践品格来看,这些 评价绝非溢美之词。然而,《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军事领域,在哲学美 学特别是艺术美学领域内,它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但目前很少有学者愿意涉足甚至根 本不屑提及,这确乎是一种已被长久“遮蔽”了的“存在”。《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 美学发展的审美向度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 上。

    

一、“势”在《孙子兵法》中的多重所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势”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重要范畴之一。《孙子兵法》从军事 学的角度,较早提出且颇为系统地论述了“势”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从《孙子兵法》 全书来看,直接提到“势”字的有15处之多,涉及《计篇》、《势篇》、《虚实篇》、 《地形篇》等篇章,其中《势篇》是论述“势”的专篇。尽管在其他篇幅中并未直接提 到“势”字,但都程度不同地和“势”相关联,讲的都是治军策略、用兵技巧、军事实 力、虚实关系、战场地形、攻守方式、间谍运用等对军势、战势直至战争结果所产生的 深刻影响。我们不妨说,“势”才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范畴,《孙子兵法》其实就是 一部论“势”的兵书:作战前应善于判断形势、驾驭局势,作战中应巧妙地利用地势、 山势、水势、火势,善于造势、积势、任势、变势、化势,调动全军的气势,占据战势 的主动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最大可能地夺取战争的胜利。显然,《孙子兵法》并非 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用“势”,由此便形成了《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多重所指。

    一指自然之形势,具体表现为战争中应巧妙地运用地势、山势、水势、火势等。这是 孙子论势的第一层次。《行军篇》提出了处于不同地形情况即“处山”、“处水”、“ 处泽”、“处陆”条件下不同的“处军”方法,得出了“好高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 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的驻军原则,强调了“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 、天隙”等地形的隐患,这些旨在说明作战时要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地形篇》从军 事地理学的角度,详细地考察了“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 和“远形”此“六地”的利弊,并探讨了应相应具备的战术原则,说的也是地势对战争 形势的巨大影响,孙子认为此乃“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九地篇》在开 篇便提出了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等“九地”,论 述了战场地形地势对士兵心理、诸候态势和敌我形势的影响。《火攻篇》虽然表面看来 是在讲“以火佐攻”,实际上是说火攻同样可以对战争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在孙 子那里,“自然之势”已成为影响战争结果的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

    二指内在之气势,具体表现为为赢得战争的主动权而具备的全军的向心力、凝聚力和 战斗力。这是孙子论势的进一步深入。

    如果说自然之形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人”才是战争中起决定作 用的内在因素。《孙子兵法》从内部因素即人的素质、人的心理等方面加以阐述,认为 从将帅到士兵必须打出气势、拿出信心,同时应消解和压制敌人的气势。

    “用兵任势也。”(曹操语)孙子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将帅就必须善于激发全 军的气势。一方面将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即谋略 冷静而幽邃、管理公正而严明等)和运筹帷幄的指挥能力(奇正变化、避实击虚等),给 全军做出表率,从而激发士气;另一方面又要靠深入敌军(“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主人不克”)、重击敌军(“故杀敌者,怒也”)和激励奖赏(“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 其先得者”)等手段,做到“与众相得”(《行军篇》)。在他看来,“齐勇如一”(《九 地篇》)才是真正的为军之道;只有戮力同心,才能得战争之“势”,进而取得战争的 胜利,因为“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

    全军内在气势的获得,既要靠“我军”士气之激发,又要靠对“敌军”士气的消解和 争夺。《军争篇》深刻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作为将帅,必须善于“观势”,即所谓的“相敌”。孙子 在《行军篇》中列举了32种“相敌”方法,包括饥、渴、劳、虚、恐、扰、乱、倦、穷 、失、窘、困、不精、乏、怒,以及静、挑、安、来、隐、伏、覆、车来、徒来、薪来 、营军、敌卑、辞强、陈、谋、期、诱等。在孙子看来,“任势”必须“观势”,正所 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地形篇》)。

    三指战争之局势,具体表现为由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 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这是孙子论势的核心和落脚点。

    “势”在虚为“气”,在实则为“力”,体现为作战时的一种爆发力、冲击力。有的 学者指出:“‘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 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1](p54)孙子也提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势篇》)在孙子看来,“势”具有“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和“激水漂石”所形成 的“势能”,依靠此“势”,“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势篇》)。但这种“势能”究 竟缘何而来呢?除了前述的巧妙利用自然地势、调动全军内在气势以外,孙子还作了进 一步的论述。他认为,“势”贵在“变”,“战势不过奇正”,要善于在“奇正”之间 寻求不断变化,“以正合,以奇胜”,唯其如此方能“不可胜穷”。“势”贵在“造” ,造出声势,给敌军以假象,“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 近”。“势”贵在“化”,《用间篇》讲的就是化势的问题,即通过用间和反间扭转战 争形势,化被动为主动,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效果。“势”贵在“度 ”,即审视实力、把握时机、巧妙安排。孙子在《地形篇》论述“远形”时提出“势均 ,难以挑战,战而不利”的观点,在论述“六败”时又提出“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也就是说在地势均等、平分兵力、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作战就非常不利。“势”还贵 在“积”,经过长期而有准备的蓄积和贮存,就如同火山爆发、剑拔弩张般蕴藏着极大 的动力和能量,所以他说“势如弓广弩”,王皙则提出“势者,积势之变也”。总之, 作战应“求之于势”,“择人而任势”,方能形成“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般之“势”或 曰对敌打击力。

    基于上述理解,很显然,孙子之“势”绝非简单的“形势”二字可以全部说清。它固 然最终指向战争的局势,因为《孙子兵法》原本就是谈论战争的,孙子就是想证明应通 过一切办法取胜战争,但同时还要看到,把握战争的局势、赢得战事的主动权,不可能 唾手可得,而应善于利用自然之势,巧妙地营造内在之势。只有做到内外结合,才能真 正得“势”,“因利而制权”(《计篇》),否则只能落个“用之必败”、吾乃“去之” 的结局。孙子以其气派非凡的“论势”,给予当时的为政者和后世的军事作战以深刻的 启示。

    

二、《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美学意蕴

    《孙子兵法》的军事学价值自不待言,但其美学价值却常常为学者们所淡漠和忽略。 从审美角度来审视《孙子兵法》,我们不难发现,其所反复论及的“势”范畴具有深刻 的美学意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孙子兵法》之“势”首先具有显明的本体美。《孙子兵法》一书的核心是什么?可能 更多的学者都倾向于一个“计”字,认为全书都是讲谋略的,“先计而后战”理应成为 全书的核心。但笔者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如前所述,《孙子兵法》全书直接或间接论 “势”的篇章占据相当的比重,甚至可以说,全书13个篇章都与“势”有关,或造势, 或用势,或变势,或积势,或观势,论述的焦点或终极旨归直指对战争总体局势的驾驭 和把握。也就是说,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势”是一个更具本体意义的范畴。有的 学者甚至从“势”本身所蕴含的强劲锐利的力量进一步推论,“势”这个概念“既来自 于对生命形式的感悟,又概括着生命的基本特征”[2]。更有意味的是,《孙子兵法》 还将“势”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另外两个经典范畴“道”、“气”联系到了一起。在孙子 看来,得“道”者方能得“势”,得“势”也就是寻得了作战之“道”。《计篇》有“ 存亡之道”、“五事”之“道”,《谋攻篇》有“知胜之道”,《九地篇》有“齐勇如 一,政之道也”,《火攻篇》有“安国全军之道”,说的都是“势”与“道”之间的相 互影响和渗透。此外,孙子还将“势”与“气”勾连在一起,认为得“势”就要长我之 士气、灭敌人之威风。孙子还在“自然之气”与“内在之势”之间找到了逻辑契合,认 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他还进一步指出,占据作战的有利态势就是要善于“ 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实,《九地篇》、《地形篇》等篇章对自然之势 的重视,不恰恰能够印证作战要善于得自然之“精气”吗?如此看来,孙子之“势”的 确非简单之“势”,而颇具本体性的美。

    《孙子兵法》之“势”同样具有辩证的理性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非常发达,这可以 从《孙子兵法》、《易经》、《老子》等著作中清楚地感受到。但与古希腊哲人的思辨 美迥然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体现为抽象、空洞、玄奥的逻辑推演,一种言语式的论辩 甚至是诡辩,一种神性、顶礼膜拜和遥不可及。从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为代表的一 批古希腊文论著作中便足可窥见一斑。相比之下,《孙子兵法》所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 更具世俗性而少了些神秘性、更具理性而少了些非理性。正如《用间篇》所言:“先知 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或许是出 于对战争特有性质的深刻认知,尽管孙子生活在神秘主义依旧盛行、科学思维还很不发 达的时代,但他却能够在论“势”时体现出高度的理智与惊人的警省。他论敌我、虚实 、奇正、强弱、勇怯、众寡、动静、进退、治乱、攻守、胜败等,总能给人以纵横捭阖 、滴水不漏之感。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战争经验的厚重积累与长期积淀,如果没有对 战争的入微洞察与深刻领悟,恐怕难能以这般气势写出如此之“势”。应该说,孙子之 “势”更自然实在,更具亲和力,更能体现出一种旷达的理性美。李泽厚先生在论及《 孙子兵法》时深刻指出,该书最值得注意的便是表现在兵家思想中的理性态度,即“一 切以现实利害为依据,反对用任何情感上的喜怒爱憎和任何观念上的鬼神‘天意’,来 替代或影响理知的判断和谋划”[3](p83)。这一点恐怕也正是孙子论“势”的独特高明 之处。

    《孙子兵法》之“势”还具有流动的力量美。孙子之“势”是一个流动的范畴,具有 不确定性和可转化性。对此,孙子多有论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 穷也”;“勇怯,势也”;“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正因为如此,“势”可以造、可以化、可以积、可以变,因而在变化中呈现着“美” ,体现着“用兵如神”,并最终指向战争的胜利。这分明是孙子所着意描画的运筹帷幄 、指挥自如、势在必得的审美境界,鲜明地展现了孙子的战争美学和军事美学观。此外 ,“势”原本就是一个与“力”有关的范畴。《说文解字》对“势”的解释便是“盛力 权”,显然与“力”有关。其实,在孙子看来,无论是“自然之势”还是“内在之势” 抑或是“战争态势”,都内含着一种无形的“力”。“自然之势”总是蕴藏着天然的势 能,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战争的有利态势;“内在之势”可以摧枯拉朽,以弱胜 强,制敌于死命;而依靠巧妙地运用自然之势和内在之势,就可以占据和把握有利的“ 战争态势”,进而形成强大的爆发力和对敌人致命的打击力。综合运用这几种势能和力 量,战争的结局便可胜券在握。无疑,这是一种强悍的美、力量的美、颇具冲击性的美 。

    

三、《孙子兵法》“势”论在美学史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势”起初被广泛地应用于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 ,但“势”范畴最为成熟也最具影响力,却是在它被移植、拓展到艺术美学领域以后的 事情。《孙子兵法》在“势”范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作用。

    首先应引起关注的便是《孙子兵法》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有的研究者指出 :“孙子之势已经生发成熟。其系统所涉及的领域是从自然界现象到人类社会,从具体 到抽象、从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到形而下的具体度、量、数等,显然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 体系。”[4]从前文论述来看,《孙子兵法》的“势”论已不仅涉及地势、山势、水势 、火势等“自然之势”,更把视角拓展到人本身,关注战争主体的“内在之势”,并把 它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即战争实践中。俨然,孙子是在“自然—人—社会(战争)”的逻 辑构架中展开其“势”论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审视,孙子还把“势”范畴进一步由“ 实”(自然之势)变“虚”(内在之势)再变“实”(战争之势),从而给予“势”的虚实特 性以较为完整的揭示。

    不容置疑,任何范畴都是过程性的,都要历经不断的发展才日臻定型、走向成熟。如 果用今天的眼光回视“势”范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势”范畴的鼎盛期出 现在艺术美学领域,但“‘势’这一范畴的发展,首先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中,然后是书 论、文论、画论”[4]。也就是说,“势”范畴的发展、成熟和壮大,与此前的《孙子 兵法》等著作的重视、阐发有着紧密的关联。我们不难看到,孙子之“势”对后世“势 ”论的拓展与深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得到直接体现和印证:一是后世论 “势”的范围已由孙子的“自然—人—战争”进一步转入艺术实践领域,从而大大拓展 了“势”范畴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新空间,凸显了“自然之势”向“人文之势”的转变。 顾恺之的一席话足以佐证:“《孙武》……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 也。”[5]二是顺着《孙子兵法》的“势”论,后代的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 范畴进行理论抉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卫恒的《四体书势》、刘勰的《文心雕龙》 、顾恺之的《画论》等,都对“势”范畴的完善与成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 势”在书论、画论和文论中的广泛应用,“势”逐渐成为与“意”、“气”、“神”、 “韵”、“味”等同等重要的、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我 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孙子兵法》使“势”范畴进一步走向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 ,《孙子兵法》不仅孕育了大智慧,也推进了“势”范畴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黎波,王新华.孙子兵法今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杜绣琳.论《四体书势》中势的生命意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陈正俊.“势”论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13篇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孙子兵法》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1最近我阅读了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真是受益匪浅。它成书于春秋末期,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论述的是战略方面的理论,比较抽象,但哲理性强,可借鉴的范围很广。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在当代,一些相关企业要求员工的入门基础就是熟读《孙子兵法》,因为它的作用及地位在管理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孙子兵法》的《谋攻》当中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在古代,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处于当代的我们更应该像古人学习!

有人说,读《孙子兵法》的启示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古代是不一样的,虽然也需要竞争,但它们竞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至少现在不用我们上战场与敌人厮杀,只是与对方动脑子竞争,专业的话就是心理战。

在《孙子兵法》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技术,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好技巧。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2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如“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这里提到了“奇正”。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3今天,我和我妈去书店买了一些书,我看了其中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里有很多篇如《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我还查了一些作者的资料: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4《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但是?种植恍也⒚挥写虻轿颐牵?颐堑牧斓既撕妥婀?嗣裢沤嵋恍模?餐?乖值某【傲钊烁卸?U庋?纳舷乱恍牟痪褪潜?ㄖ?“道”最好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古时用兵作战不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带来的人和之外,还需依靠天时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雾弥漫,或许诸葛亮便会因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军箭的军令状而丧命了吧;如若不是东南风的吹拂,或许火烧赤壁中周瑜只会烧伤自己了吧;如若荆州不是军事要地,又怎会成就其兵家必争的美名呢。天时地利在战时很重要,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同样很重要。为什么商人会在情人节将玫瑰花精美包装然后卖出,为什么大雨天总会有人撑着一把伞外出卖伞,为什么经营者会挑选店面位置?这些不都是人们在生存和竞争中对天时地利理解过后的运用和实践吗?

何为将?将乃明将。战时拥有一个贤明的大将是福,现在拥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同样是福。我们同样期盼自己的领导富有才华,赏罚有信,对下属关爱有加;我们也同样期待着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勇敢果断受人尊重的领导。《孙子兵法》中的“将”告诉了我们领导之方,告诉了我们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为法?法乃军法。古时战争中军法严明是众所周知的,只有拥有严明的纪律才会有严明的军队,只有严明的军队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古之军法,现之律法。在现代这样一个法治社会,我们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只有在有规有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够自由发展,良好发展。试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将会是怎样,那将会是没有管制,没有保护,没有人权的混乱世界。

《孙子兵法》是兵书,指导军队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孙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书,指引我们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5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军事巨著,其深邃的战争理论、精准的战略眼光以及无可挑剔的战术运用,让多少战争神话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将诞生!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省。禁不住总结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站在人类的生死存亡高度来定义战争,宏观大义,发人深省,可见孙子是深恶战争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战争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战争,故其修兵书绝非是赞成战争。

二略,孙子言略归于形势虚实之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算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可见孙子反复强调创造性和变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战争要创造出战略上的优势而使敌虚,反复变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实。从后代无数百站百胜的名将的用兵来看,创造不存在的优势和飘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们的取胜之道。

三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扶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毫不避讳的提出战争就是耍诈,这与春秋时期堂堂之鼓,阵阵之旗,兵对兵将对将兵车对兵车的战争形式背道而驰,却引领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外战争。

四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深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战争最终目的是使敌人不与我为敌,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别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战争。多么先进的军事思想啊,历史的长河中不就挂满了那么多因谋而息的战例吗?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14篇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孙子兵法》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1最近我阅读了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真是受益匪浅。它成书于春秋末期,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论述的是战略方面的理论,比较抽象,但哲理性强,可借鉴的范围很广。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在当代,一些相关企业要求员工的入门基础就是熟读《孙子兵法》,因为它的作用及地位在管理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孙子兵法》的《谋攻》当中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在古代,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处于当代的我们更应该像古人学习!

有人说,读《孙子兵法》的启示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古代是不一样的,虽然也需要竞争,但它们竞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至少现在不用我们上战场与敌人厮杀,只是与对方动脑子竞争,专业的话就是心理战。

在《孙子兵法》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技术,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好技巧。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2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如“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这里提到了“奇正”。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3今天,我和我妈去书店买了一些书,我看了其中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里有很多篇如《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我还查了一些作者的资料: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4《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但是?种植恍也⒚挥写虻轿颐牵?颐堑牧斓既撕妥婀?嗣裢沤嵋恍模?餐?乖值某【傲钊烁卸?U庋?纳舷乱恍牟痪褪潜?ㄖ?“道”最好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古时用兵作战不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带来的人和之外,还需依靠天时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雾弥漫,或许诸葛亮便会因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军箭的军令状而丧命了吧;如若不是东南风的吹拂,或许火烧赤壁中周瑜只会烧伤自己了吧;如若荆州不是军事要地,又怎会成就其兵家必争的美名呢。天时地利在战时很重要,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同样很重要。为什么商人会在情人节将玫瑰花精美包装然后卖出,为什么大雨天总会有人撑着一把伞外出卖伞,为什么经营者会挑选店面位置?这些不都是人们在生存和竞争中对天时地利理解过后的运用和实践吗?

何为将?将乃明将。战时拥有一个贤明的大将是福,现在拥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同样是福。我们同样期盼自己的领导富有才华,赏罚有信,对下属关爱有加;我们也同样期待着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勇敢果断受人尊重的领导。《孙子兵法》中的“将”告诉了我们领导之方,告诉了我们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为法?法乃军法。古时战争中军法严明是众所周知的,只有拥有严明的纪律才会有严明的军队,只有严明的军队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古之军法,现之律法。在现代这样一个法治社会,我们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只有在有规有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够自由发展,良好发展。试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将会是怎样,那将会是没有管制,没有保护,没有人权的混乱世界。

《孙子兵法》是兵书,指导军队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孙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书,指引我们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5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军事巨著,其深邃的战争理论、精准的战略眼光以及无可挑剔的战术运用,让多少战争神话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将诞生!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省。禁不住总结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站在人类的生死存亡高度来定义战争,宏观大义,发人深省,可见孙子是深恶战争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战争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战争,故其修兵书绝非是赞成战争。

二略,孙子言略归于形势虚实之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算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可见孙子反复强调创造性和变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战争要创造出战略上的优势而使敌虚,反复变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实。从后代无数百站百胜的名将的用兵来看,创造不存在的优势和飘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们的取胜之道。

三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扶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毫不避讳的提出战争就是耍诈,这与春秋时期堂堂之鼓,阵阵之旗,兵对兵将对将兵车对兵车的战争形式背道而驰,却引领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外战争。

四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深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战争最终目的是使敌人不与我为敌,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别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战争。多么先进的军事思想啊,历史的长河中不就挂满了那么多因谋而息的战例吗?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15篇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孙子兵法》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1最近我阅读了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真是受益匪浅。它成书于春秋末期,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论述的是战略方面的理论,比较抽象,但哲理性强,可借鉴的范围很广。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在当代,一些相关企业要求员工的入门基础就是熟读《孙子兵法》,因为它的作用及地位在管理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孙子兵法》的《谋攻》当中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在古代,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处于当代的我们更应该像古人学习!

有人说,读《孙子兵法》的启示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古代是不一样的,虽然也需要竞争,但它们竞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至少现在不用我们上战场与敌人厮杀,只是与对方动脑子竞争,专业的话就是心理战。

在《孙子兵法》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技术,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好技巧。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2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如“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这里提到了“奇正”。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3今天,我和我妈去书店买了一些书,我看了其中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里有很多篇如《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我还查了一些作者的资料: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4《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但是?种植恍也⒚挥写虻轿颐牵?颐堑牧斓既撕妥婀?嗣裢沤嵋恍模?餐?乖值某【傲钊烁卸?U庋?纳舷乱恍牟痪褪潜?ㄖ?“道”最好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古时用兵作战不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带来的人和之外,还需依靠天时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雾弥漫,或许诸葛亮便会因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军箭的军令状而丧命了吧;如若不是东南风的吹拂,或许火烧赤壁中周瑜只会烧伤自己了吧;如若荆州不是军事要地,又怎会成就其兵家必争的美名呢。天时地利在战时很重要,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同样很重要。为什么商人会在情人节将玫瑰花精美包装然后卖出,为什么大雨天总会有人撑着一把伞外出卖伞,为什么经营者会挑选店面位置?这些不都是人们在生存和竞争中对天时地利理解过后的运用和实践吗?

何为将?将乃明将。战时拥有一个贤明的大将是福,现在拥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同样是福。我们同样期盼自己的领导富有才华,赏罚有信,对下属关爱有加;我们也同样期待着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勇敢果断受人尊重的领导。《孙子兵法》中的“将”告诉了我们领导之方,告诉了我们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为法?法乃军法。古时战争中军法严明是众所周知的,只有拥有严明的纪律才会有严明的军队,只有严明的军队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古之军法,现之律法。在现代这样一个法治社会,我们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只有在有规有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够自由发展,良好发展。试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将会是怎样,那将会是没有管制,没有保护,没有人权的混乱世界。

《孙子兵法》是兵书,指导军队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孙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书,指引我们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5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军事巨著,其深邃的战争理论、精准的战略眼光以及无可挑剔的战术运用,让多少战争神话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将诞生!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省。禁不住总结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站在人类的生死存亡高度来定义战争,宏观大义,发人深省,可见孙子是深恶战争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战争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战争,故其修兵书绝非是赞成战争。

二略,孙子言略归于形势虚实之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算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可见孙子反复强调创造性和变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战争要创造出战略上的优势而使敌虚,反复变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实。从后代无数百站百胜的名将的用兵来看,创造不存在的优势和飘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们的取胜之道。

三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扶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毫不避讳的提出战争就是耍诈,这与春秋时期堂堂之鼓,阵阵之旗,兵对兵将对将兵车对兵车的战争形式背道而驰,却引领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外战争。

四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深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战争最终目的是使敌人不与我为敌,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别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战争。多么先进的军事思想啊,历史的长河中不就挂满了那么多因谋而息的战例吗?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