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海洋钻井项目的计划编制

要想对海洋钻井项目平台进行进度管理,首先要编制钻井项目的进度计划书,根据进度计划书来安排施工进度。1.海洋钻井项目计划书编制的前期工作海洋钻井项目的计划书是在能够满足钻井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海洋钻井项目的施工特点和运作过程中的工程设计、建造和安装之间的内在联系,编制的一种具有里程碑概念的综合性的施工计划。编制钻井项目计划书的编制关键在于要对钻井项目的工作范围、项目的规模和功能、进度以及前期设计阶段的要求等进行分析。由于海上钻井项目作业的特殊性,与陆地的实施项目在实施环境和施工条件以及工程进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施工计划书的编制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要检查海洋钻井项目的设计基础、要求的钻井完工工期以及对公司资质的要求是否满足,然后再根据钻井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确定基础条件提交的冻结日期,分析公司现在的机械设备和人才储备是否满足海洋钻井项目的需要,然后根据工程项目确定一个总的计划目标,再细分成几个分阶段的计划目标,对工程设计进度计划的关键控制点和路线进行研讨,分析施工方对于工程采办策略的相关内容,确定施工进度。根据海洋钻井设备的具体安装位置和运输时间等确定一些钻井需要的设备采购和到货的时间,并确认中文设计标书和材料采购完成的日期。2.海洋钻井项目设计计划的编制完成了海洋钻井项目计划书编制的前期工作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编制钻井项目计划了。项目计划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类型可以分为:项目运行计划、主计划和关键点计划;按照内容可以分为:进度计划、人力动复员计划、工作量完成百分比计划等。为了能够让海洋钻井项目计划编制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在编制计划时要对工作单元进行定义,明确各工作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整个钻井平台项目的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要确定好,对于没有前期作业的工作单元也要确定开始的日期,然后确定工作单元开始的日期和完成日期的计算,以此确定前期作业和后续作业的开始以及完成日期。在计算各个工作单元的开工和完成日期时,需要计算出浮动日期,以免在施工过程中遭遇不可抗力等其他因素造成工期的延误,因此对于每一个工作单元都要计算最早的开工日期和完工日期以及最晚的开工日期和完工日期,将整个钻井工程项目的关键任务点提前确定好,以便钻井施工单位能够根据工程进度情况进行专业人员的调配和调动,确保不延误整个工程工期。

二、海洋钻井项目平台的进度管理

对于海洋钻井项目平台的进度管理是建立在编制的工作进度计划的基础上的,进度管理是为了满足业主对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的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及方法。对海洋钻井平台进行进度管理能够监测各种平台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以便能够及时的对资源进行调配,对工作单元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实时的调整钻井平台工作计划,并对偏差进行修正和补救,确保整个海洋钻井平台项目朝着既定的工作目标计划前进。对海洋钻井平台的进度控制有整体控制和分项控制两大类。不同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其关键控制点有所不同,必须抓住控制的关键,这样才能减少进度计划运行和实际运行之间的偏差,要想控制好钻井平台的进度,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对海洋钻井平台工作按照内容不同实施不同的控制级别要想对海洋钻井平台项目进行进度管理,就需要对整个平台项目的所有工作单元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来确定不同的进度管理控制方法。一般来说对于钻井项目平台的进度计划可以分为四个级别。一级计划的控制也就是钻井项目工程的控制,这是整个工程项目控制的关键,也是整个工程项目组协调整个工程的关键。一级计划中的控制点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建造、钻井平台的海上安装调试、试运行、长线设备的订货日期以及钢材等原材料的订货日期等,这些内容都要在进度管理中进行严格的管控,要密切注视上述控制点的相关工作运行进度,保证整个钻井工程项目在预期内完成。二级计划的控制也就是对于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和安装计划的控制,是各个项目进度管理的重点控制工作。主要的关键控制点是对于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数据、流程图、平面布置图以及系统控制框架图等;建造计划中的结构和附件的预制安装、设备安装、管道安装、电子器具和仪表安装、舾装、涂装、钻井设备的调试以及海上安装和联接等。各个工作单元都必须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作出相关的分析报告。如果某个控制点上的工作进度出现异常情况,项目管理单位需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然后根据工期延误情况编制赶工计划,分析对整个工程项目进度的影响并提出补救方案。三级计划的控制也就是在各个项目阶段中以系统为单位的设计运行、建造、安装计划的控制管理,该控制主要是由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三级计划中各工作单元的运行项目组要及时和定期的向工程项目部进行汇报,工程项目部根据项目组汇总上来的工作计划给予总体的指导,并且对完工量进行复核。四级计划也就是由项目单位自己控制的详细工作计划,比如项目设计的出图计划等。该工作计划可以再周计划和月计划中反映工程项目的完工状态以及需要总工程项目组协调解决的问题,工程项目组通过定期的对项目进行抽查来核实具体工程进度情况。2.对海洋钻井项目工作实施动态跟踪,出现偏差及时处理在整个海洋钻井项目的实施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控制级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动态跟踪。如果施工进度与计划出现偏差,就需要对偏差大小进行分析,看有没有超过整个工程允许的最大偏差值,如果没有超过工程允许的偏差值,可以重点关注,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补救措施,而如果偏差超过了工程项目允许的最大偏差值,就要及时的分析原因,制定详细的补救计划,让施工工期的偏差回到正常的偏差范围内,否则将会对整个钻井项目平台的进度产生重大影响。

三、海洋钻井平台进度管理的具体应用

对于海洋钻井平台的进度管理,在具体应用时主要是要制定进度控制的程序和确定项目工作量的估算方法。1.海洋钻井平台进度控制程序在海洋钻井平台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想做好进度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前期的工作编制里程碑计划和出图计划,然后根据里程碑计划和出图计划设计进度跟踪表,根据各个工作组工作量的实际完成情况和投入的人力资源等进行进度统计,然后将统计数据与编制的进度计划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比较,出具分析报告和建议书,各个项目组要根据分析建议书及时的对施工过程进行调整,确保整个海洋钻井平台进度管理的有效实施。2.海洋钻井平台工作量的估算方法对于钻井平台工作量的估算,可以利用计算公式和图纸、文件标准工时等建立计算程序,对工作量进行估算,通过将各个工作组的工作量加以累计,计算出占整个工程项目的百分比,以此确定整个工程项目的总进度。比如将计划的钻井平台施工总工时除以图纸数量得出单个图纸的标准工作量,然后根据图纸的完成情况乘以标准工作量确定按照图纸施工的工作量,根据工作量绘制工作总量曲线,将其与计划的工作曲线作比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期不被延误。

总之,随着海上钻井平台业务的不断发展,对于海洋钻井作业的企业来说,做好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提高工程项目质量水平是企业能够发展壮大,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施工单位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的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钻井平台项目的如期完成。

作者:潘正义 单位:海阳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林涛.浅谈项目进度控制方法[J].科技风,2010,(4):203-204.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非信息化状态下的职能管理工作现状

我所从2002年起将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计划进行管理,年初拟定年度重点管理工作,通过任务单下达至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按照计划要求开展工作,在计划要求的节点前将工作完成情况向主管领导汇报,完成工作闭环。这种计划管理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计划完成时间不可控制,经常出现计划未按时完成的现象;计划执行力不足,落实程度不高:涉及多部门协同进行的工作完成率不高,工作效率较低:在判断工作完成质量时主观因素占较大比重,激励措施未能发挥应有的效力。

二、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计划管理的优势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弊端,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管理理念,将管理工作计划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动态管理,科学统计分析计划完成情况,并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明确了奖惩。

从几年来管理计划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施的效果看,职能管理逐步规范,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重点工作的有序落实,基础管理的能力稳步提升。借助信息化平台使每项计划确定了具体的时间节点、完成标识及各级责任人,形成了可操作的监督机制,管理计划的严肃性明显提高,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执行力得到加强;由于使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各部门按照统一的计划安排进行同步工作,系统性任务的协同效率大幅提高;借助信息化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把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与绩效考核挂钩,把以前计划完成情况的定性考核转变为细化、量化考核,这种考核是科学的、合理的;管理计划通过网络以流程形式流转,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约了成本,而且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提升了办公效率。

三、实施效果

2010年下达综合管理计划437项,按时完成率98.55%,计划调整率0.69%:2011年下达综合管理计划422项,计划按时完成率99.76%,计划调整率2.1%。2012年下达综合管理计划397项,计划按时完成率100%,计划调整率0.5%。从近3年的管理计划统计分析可见,按时完成率逐年提高,综合管理工作逐步规范。

四、后续工作的建议

我所把管理计划与科研生产计划一起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计划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续还将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 推行全面计划管理,构建精细管理格局。在经营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后续还将以市场分析和上级要求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流程创新为突破,以平台搭建为保障,在全所范围内深化实施全面计划管理。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动计划管理全方位覆盖。进一步加大计划管理力度,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制定涵盖管理职责、管理程序、保障措施、执行考核等内容的全面计划管理办法。

3 紧紧围绕科研生产需求,协调落实科研计划和管理计划。促进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一体化,把对效益的追求嵌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将计划管理对应到效益实现点、生产需求点和工作关键点。

4 规范计划管理程序,实现计划管理有序运行。建立、完善季度计划分析例会制度,各职能部门汇报计划管理运行情况,逐步形成管理集成平台。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益造船 准时生产(jit) 拉动式生产 推动式生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造船业也随之迅速发展,造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造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位居韩国、日本之后。为了适应这种竞争形势,除了在技术方面上要提高以外,还必须在生产计划方面有所改进,因此,我们研究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拉动式生产是一个很有效的生产方式,它在我国许多企业得到了的应用,使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造船业,国外的jeffery和philip等人发表了精益造船的有关论文,论述了推动式生产计划和拉动式生产计划等理论。然而,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还没有得到采用。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的应用研究,使其能在造船业得到推广,并最终实现拉动式生产。

1 改革造船业推动式生产计划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造船业一直是采用推动式计划体系,其特点是由管理部门制定生产计划,然后层层下达,由下面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这种生产模式,容易发生生产过剩,也难免发生停工待料现象,库存积压,形成浪费,以致成本增高。要改变造船业这种情况,有必要采用拉动式计划管理模式,当然,根据我国造船业的现状,就必须先采用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

2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是计划部门只制定主生产计划(最终产品计划),其它工序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订货计划,前道工序严格按后道工序的交货要求,不提前,也不拖后地安排生产。用于这种上下连接生产的管理方法就是看板管理。

3 造船中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应用举例研究

精益造船jit的单船生产计划就是按照交船期和总体生产安排的要求,制定分段搭载计划和分段制造计划。然后从分段搭载计划和分段制造计划出发,按平面分段和曲面分段、涂装和预舾装、板材和型材、管子加工等等,按照拉动原理从后向前一级一级地由作业者(系或者工段)制定各自的作业计划、物料计划和劳动力计划。然后由生产主管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做到作业计划和物料计划的统一,作业计划与劳动力计划的统一,最后汇总成全公司的年度、季度和月度生产计划。

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就是各个船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把某种中间产品看作最后一道工序(以后称之为“主中间产品”),船厂生产计划部门对主中间产品作计划,对主中间产品的前一道工序发送“看板”,然后前道工序根据“看板”和后工序的订单自己制定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或提供产品(在制品),利用“看板”对生产进行拉动式控制。而主中间产品到交船之间的计划采用推动式控制,不同船厂其主中间产品的选择也不同,这要根据船厂各部门、车间的计划能力,中间产品可以是大小节点、分段、托盘等,见图1。

这样,船台大合拢计划就成为jit生产计划的主生产计划。下面就以某一具体船厂为背景,阐述制定主生产计划过程,即船台使用计划。

3.1船台使用计划(主生产计划)

该船厂有8个船台,东区4个,西区4个,还有横移区分为4段(横移区在东西船台中间,主要作用是把各船台合拢结束的船下水所用,3号、4号横移区除了下水用以外,还可以做合拢场地用)。船台使用计划(即主生产计划)主要包括船台使用三年滚动计划,和各单船船台合拢计划。

3.1.1船台使用的三年滚动计划

船台使用的三年滚动计划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和生产部门结合历史数据共同制定的,即推进式计划管理。该船厂船台使用三年滚动计划中1100teu-28集装箱船开工时间06.11.30;完工时间07.04.19。

3.1.2单船船台吊装计划

单船吊装计划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属于推进式计划管理范畴),本文就以1100teu-28集装箱船的船台吊装计划为例。

(1)1100teu-28的分段划分

要了解单船船台吊装计划,首先必须熟悉单船是如何进行分段的。下面就以南京金陵船厂1100teu-28的分段划分为例如图2:

根据计划,1100teu-28是在东区船台2进行合拢,这也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如表1。 

在表1中,吊装日期是指分段吊上船台的时间,完工日期是指两个分段合拢完工的时间,如hb05和hb04合拢需要10天时间,即从06.12.01到06.12.10,分段建造时间含义是该分段在合拢工序之前建造所用时间,例如,hb05在分段建造工序需要建造30天,ht11需要建造50天。

3.2船台中日程计划制定

这里所说船台中期计划是指造船的主生产计划,也就是季度计划以及月度计划。主生产计划的制定步骤有以下三步:

(1)接受订单

精益造船jit中“接受订单”的含义就是下水工序把

各船的下水时间以《计划生产通知单》或《订货单》的形式通知船台车间,船台车间以及生产计划部门根据各船的下水时间一起制定船台使用计划(主生产计划)。例如,1100teu-28下水时间是2007.4.24,那么1100teu-28上船台时间经过倒推应在2006.11.30,这是由船台车间以及生产计划部门商讨决定的,即推动式计划体系。

(2)主生产计划的制定

船台计划是根据下水计划制定的,这也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部门根据各船的下水时间,制定船厂第n季度(针对分段等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中间产品)以及第m月(针对某些物料、舾装件或管子等生产周期较短的中间产品)船台大合拢(即第二章所提到的最终产品)生产计划。船台车间参与主生产计划制定的项目就是评价在未来2个季度或2个月里,生产能力是否富余,材料供应能否对应、人员是否富余或不足、能否完成计划等,以调整船台使用计划。当然船台使用计划不能轻易改变,要根据实际情况,向生产计划部门提出申请,生产计划部门根据要求的合理性做出恰当合理的决定。

(3)主生产计划的执行

其他相关部门在收到主生产计划后,对n季度以及m月主生产计划必须执行,大合拢以外的部门要着手做自己部门的生产指令。当向前道工序(即供应商)订货时,为了让前道工序有准备时间,大合拢以外的生产车间及采购部门,需要制定出n季度以及m月各物料需求总量,并制定出前道工序首批交货量及交货期,提示前道工序后几批的交货量与交货期。对前道工序首批交货量及交货期为正式订单,而提示前道工序后几批的交货量与交货期,不发行正式订单,仅仅是一张表格来提示,待短期计划真正需要时,提前数天发行正式订单,例如某些舾装件,至于分段,由于建造周期比较长(一般在1个月到2个月),所以要提前1个季度或2个月发行正式订单,再根据看板,按取货指令要求的时间送需要的量。

3.3造船中的拉动式生产计划

要实现精益造船jit生产必须要把原来命令式的生产计划管理改变成各个作业单位自主式的生产计划管理,将原来由“前道工序向后到工序提供产品”的推动式计划管理,改变成为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物料订货清单”的拉动式计划管理。就是说要多少,生产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生产出来。就是计划倒排,分解到天,落实到人,由后道工序来拉动前道工序。

在本文的例子中,每个分段送往船台的时间是由船台合拢工序发送取货看板到分段建造工序,提取分段进行合拢,例如,hb05必须在2006.11.30上船台,船台合拢工序就必须在11.29或在11.29之前送取货看板到hb05分段建造工序(船二车间)领取hb05分段到“东区船台的船台2”,而hb05分段建造工序最迟建造时间应该在30天之前,即在2006.10.30。在发送取货看板之前3个月船台车间已经送订货单到分段建造车间(如船二车间),所以分段建造车间应该有时间完成订单所要求的任务。分段建造车间可以根据表1中的分段建造时间来安排各分段的建造计划,根据取货看板的要求,运送分段到分段合拢场地,这就是所谓的拉动式计划体系。

4 结论

通过研究认为,在造船业推行推拉结合式计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优化造船业的生产管理,减少企业中的浪费现象,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新昆.造船总体化体现高效率.国际船艇,2005,3:20-21.

[2]jeffrey k..liker, thomas lamb. what is lean ship construction and repair[j]. 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2002, 18 (3):121.

[3]philip c..koenig, hitoshi narita, koichi baba. lean production in the japanese shipbuilding industry?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2002, 18 (3): 167-174.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下管线;管控一体化平台;功能;设计

引言

本文重新定位了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确定了以规划审批为系统核心内容的功能设计,从规划审批口来对综合管线系统的数据进行监管及控制,在实现地下管线共享服务的基础上,落实对各类管线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建立全面管理、流程控制、上下联通、实时监控的管控一体化平台。

1、平台架构设计思路及关注要点

管控一体化平台搭建可以从数据的管理支持、运维监管、施工监管、规划监管、安全监管、统计分析等几大方面入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方面相互制约协调作用,使平台能够支撑起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更新与实时监管。

1.1管理支持 管线系统综合管理着眼点首先落实在法律法规建设与施行上,在有完善的制度与法律保障基础上要综合考虑用户间的互动与咨询服务、业务档案与业务知识管理、情报资源与专家资源管理、施工单位任务协作及调研论证管理、用户与管线权属单位管理等,系统平台搭建过程中在功能需求充分调研基础上确定上述内容的取舍。

1.2运维监管 管线系统的管控一体化平台在运维监管可分为运行监管和维护监管。运行监管要从协调调度、校验分析、系统预警、实时监控、运行评估等几个方面来着手规划功能。维护监管在日常系统维护中要从以下多方面进行规划,其内容一般包括:信息管理;缺陷管理;隐患管理;检修管理;故障管理;日常维护管理;管线巡检管理;管线报废管理;现场工作管理;管线状态管理;管线抢修管理;管线评估管理;管线拆除管理;报废申请管理;报废处置管理等。

1.3施工监管 在GIS系统中数据现势性是数据库生命力所在,管线数据更新无非是新近的管线工程施工与竣工验收数据及时进入到数据库中来,施工监管也是构成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施工监管可以分解成施工项目管理和竣工验收管理,项目管理重点关注内容分别是验线管理、施工许可证核发、施工安全管理、项目实施管理、管线防护管理、测绘图类管理等内容。

1.4规划监管 规划监管功能设计及实现是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又一重点内容,规划监管的实现必须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与保障下才能进行。规划监管一般包括规划管理和计划管理两部分内容,规划管理进一步分解为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规划编制要求的管理、设计对比管理、管线分布图示等内容。计划管理一般包括排产、跟踪、登记等管理内容。

1.5安全监管 管控一体化平台的安全监管一类是管线危险源管理,另一类是程序性管理。管线危险源管理包括危险源的定义与识别评估、措施制定、检测预警、应急模拟、风险数据动态维护与更新等内容。程序性管理可分解为指标、制度、安监、预案、环保、培训等内容。在进行平台设计时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内容。

1.6统计分析及决策支持 地下管线系统,涉及权属部门多,结构复杂,危险系数大等特点更需要对平台功能进行仔细分解和定位,以便在政府决策、应急指挥等涉及重大事项中发挥应有作用。一般情况下统计分析及决策支持可包含计划执行分析、规划统计、规划流程监控、施工统计、管线变更统计、竣工测量统计、预警分析统计、值班查询统计、管线前安全评估及结果、危险源统计、隐患统计及分析、抢修统计及分析、预案统计与分析、管线生命周期分析等内容。

2、核心技术可采用基于SOA的管控一体化架构实现

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维管线系统管控一体化平台按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如图2-1:

3、主要功能模块

表3-1为某市管线系统管控一体化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主要针对规划审批业务)。

4、结语

基于三维模式下城市地下管线管控一体化平台功能设计,理论上能够满足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三维数字化管理的需要,尤其是能够对各管线权属单位的竣工数据进行监控从而对综合管线系统进行动态数据更新,满足管线数据的现势性。立足于管线全生命周期,从规划审批入手实现管线系统数据管理及更新是目前管线系统建设的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部综合勘测研究设计院,等.GB/T 201740―2008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为渭南烟草公司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思路,构建了以培训项目为主线,战略驱动型需求管理和平台管理为基础的集成培训管理体系。

关键词:培训 管理 体系

1 公司的培训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尚未能系统构建战略驱动型的集成培训管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渭南烟草公司的培训管理体系仍然属于业务或者部门驱动型管理体系。目前的培训模式仍然是就现在业务开展效率提升型培训,未能与发展战略结合形成战略驱动型培训模式,在计划管理过程中未能实现与战略发展的紧密结合。培训资源的获取往往随着培训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未能形成课程体系、师资来源和培训资源构成的稳固平台,培训工作缺乏平台支撑,培训资源贡献困难,培训效果不稳定,培训可持续性差。渭南烟草公司的培训管理过程中,培训项目的推进仍缺乏平台资源支撑,职责体系的支持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基础,未能将战略、需求分析、计划管理、项目管理、组织机制集成并推进培训项目的推进。

1.2 培训计划管理缺乏战略前瞻性和协同性

1.2.1 培训计划依赖业务驱动而非战略驱动。渭南烟草公司的培训计划制定过程是先由各部门自行上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人事劳资科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结合各部门年度培训需求及上年度培训情况,于每年12月制定下一年《年度培训计划》,审核批准后,以文件形式下发,按照文件具体执行。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各个部门提交的培训需求计划成为编制年度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由于各个部门存在部门墙和部门利益,计划的提交往往出于部门现存问题的需要,造成先有问题后有计划的局面,不能与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前瞻性的制定培训计划。

1.2.2 培训计划制定缺乏战略评审,无法保证培训工作与战略发展的协同性。由于企业在制定培训办法时缺乏必要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目标设置,各部门上报的培训需求成了制定培训计划的唯一依据,加之人事劳资科在制定全公司培训计划时,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对计划的综合评审,这就降低了作为全市系统培训计划应有的统筹安排和权威性,使培训计划是否必要,是否真实,全部依赖于部门领导的工作水平和对培训的认识上,培训计划的真实性、可行性、必要性存在风险。

1.3 培训需求分析不足 调查显示接受培训的中、高层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内容的认可度一般,企业在具体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做出的粗略估计。并未能真正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对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需求不仅是员工的需求还包括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需求收集和分析并没有系统开展,主要在部门层面经过简单的沟通获得,对需求的类型、需求的满足时间、需求的变化趋势无法实现前瞻性的预测。

1.4 尚未能区分培训项目和培训平台,建立可持续的培训资源支撑平台 目前渭南烟草公司的培训工作尚未能区分培训项目和培训平台进行针对性地分类管理。项目培训过程中资源共享程度低,培训工作是以项目形式开展。每个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依赖不同的师资、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在培训项目开展过程中逐步开发和积累培训资源,往往实施过程中匆忙应对,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培训资源平台,导致培训能力未能随着培训项目的逐步开展而得到培养。

1.5 培训项目管理能力不足 培训往往是以项目形式开展的,目前项目管理过程中,渭南烟草公司组织上采用的是职能型团队组织方式,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管理松散。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估、反馈等环节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2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管理体系构建

2.1 集成培训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2.1.1 战略驱动原则

培训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员工培训计划。制定出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培训管理体系是保障培训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关键环节和基本保障。

2.1.2 培训平台构建与培训项目分离管理原则

新的培训管理体系应该能够帮助企业随着培训项目的开展,逐步培养和建立培训资源平台,逐步丰富课程体系、师资库建设、培训保障体系、培训资源平台管理制度等,构建可持续性的培训平台,塑造公司的培训能力,为未来源源不断地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2]。

2.1.3 培训需求管理与培训资源平台构建相结合的原则

需求管理应该从具体的培训项目工作中剥离出来,构建需求综合分析和预测能力,帮助企业前瞻性地、细致地分析培训需求的类型、特征和需求量的变化趋势,并将需求分析与培训资源平台的构建结合起来,成为持续培训能力的两个重要基础力量。

2.1.4 以制度和流程集成资源推动培训项目实施的原则

为了推进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企业在需求分析和平台构建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管理能力,通过调整授权和职责体系,培训管理制度和流程来提高培训项目实施效果和效率。

2.1.5 实效性原则

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是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培训管理体系实效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把培训效果作为最终的衡量指标和目标。

2.1.6 动态调整原则

培训体系要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内外部环境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等因素适时调整并设计培训课程,不断更新员工知识技能结构与内容,发挥培训的前瞻;完善培训管理程序及保障体系,用丰富、实用的培训手段不断确保体系的可操作性;在操作中不断评估、持续改进。

2.2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管理体系构成要素

2.2.1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的组织管理

根据集成培训管理工作的需要,公司成立培训管理委员会,在各个职能部门设置培训管理岗位,在相关职能部门增加培训职责,在区、县公司负责人岗位职责中增加培训工作职责。为了激励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公司将培训工作与薪酬及激励体系的设计结合起来。首先,对每个员工的教育培训记录进行登记,作为薪酬考核、员工晋升的依据。对每个员工的培训情况进行记录和存档,录入培训信息系统。其次,设计薪酬考核和晋升的培训教育标准。建议公司将教育培训记录纳入员工考核范围,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将晋升与培训管理相结合,制定各类职位晋升需要的培训标准。应知应会的培训未通过不得晋升到该岗位。制定满足各类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和技术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2.2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的项目管理

培训工作主要以项目形式开展的,培训项目的管理主要涉及到项目的建议、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以及管理过程控制等工作内容。在新的培训管理体系中,培训项目的形成不能完全由各个部门提交的培训计划作为依据,要结合需求分析形成计划和平台资源状况,经过评审之后方可立项。项目推行过程中需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的形成要与需求计划相匹配,评价结果需要与职责体系相联系。具体工作包括:培训项目立项审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建议书的审批、项目实施管理,项目评估管理。

2.2.3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的需求管理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确保培训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科学有效直接决定了培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到整个培训工作的绩效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每年年底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分析人力资源及相应能力需求。前瞻性地分析公司发展战略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能力需求,列出岗位提升、转换、人员晋升和新进入员工规划带来的新需求,按照人员成长规划分析培训需求。通过向公司高层领导、各部门领导、各部门管理骨干、关键岗位员工及部门普通员工发放问卷、访谈和座谈,有序分析培训需求,整理成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并通过培训管理委员会汇报,作为培训计划制定的依据。

2.2.4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的平台管理

培训平台是根据企业培训发展规划设立,由课程体系、师资库、支撑资源构成的培训资源库。课程体系划分为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类。通用课程包括全部员工应知应会的通用能力培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按照岗位类型划分,为该岗位上应知应会的通用技能,划分为管理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课程为前沿课程,未来发展中需要培养的能力提高课程;建设师资库,通过评审和筛选,聘用内、外部师资做出长期培训的资源基础;建立支撑资源体系包括培训场所、培训设施、培训设备、培训工具等。

3 结论

渭南烟草公司新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管理、项目管理、需求管理和平台管理四大要素构成,四个要素相互协同,共同构成可持续的战略驱动型集成培训管理体系。为渭南烟草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芳.A公司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研究与设计[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本文主要论述如何通过建设规划管理、决策、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为规划管理的全过程服务,从而真正实现“阳光规划”。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前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形势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提升产业结构和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先进的生产力。

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也给规划行业带来一系列令人惊讶的变化,与此同时,一些“弊端”正逐渐展露出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将规划部门陷在信息难以全面流动的“信息孤岛”之间。如何帮助规划部门冲出孤岛?在现有的环境中,采用集成的技术及产品,将数据、系统或应用整合,是一种正在被重视的解决之道,它可以帮助规划部门摆脱现处的困境:庞大的系统、低效的运行、决策的困难……,为此,一些行业人士正在大力提倡冲出孤岛的“治本”之策——进行“规划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目前,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领导、信息中心负责人(CIO)和信息化建设骨干们,都已经普遍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做好总体规划。但是,有些单位的总体规划从调研到讨论制订、到项目审批通过,再到最终实施,常常几年过去了,需求发生变化,技术设备也已更新换代,规划显然已经“过时”,没有充分发挥到其应有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乌鲁木齐规划管理局的信息代建设在经过多年的建设后已经在全局实现了规划管理、审批的信息化。但是因为每一个系统都是自成体系,各个系统之间无法进行协同工作,各系统之间都需要数据共享,没有实现真正的“阳光规划”,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为规划管理的全过程服务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问题的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的提出,我局认为很有必通过建设乌鲁木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将以上各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健全和完善的机制,最终实现在统一的平台上互通互联,保证信息上传下达,实现城市规划部门的快速响应,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使它能够为规划部门提供更具体、更科学、更有时效的决策支持,为全面实现规划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建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解决

乌鲁木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经过几年的建设,本着“统筹规划、实用先行、讲求实效”的原则,以规划实施管理业务为主体,以规划管理业务所包含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为数据资源,形成一套以综合数据库和GIS平台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支持工具的图文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系统,在规划局内部为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创建良好的数据环境、分析环境、评价环境和管理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改善管理机制,形成全局(包括七个分局和联办大厅)联网和高效、协同运作体系。

为实现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在行政上实行了“三个统一”。即由信息中心作为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全部信息收集、管理、的机构,统一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制度,以此为依据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同时,乌鲁木齐城市规划管理局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改善管理机制、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为主要的工作出发点,查漏补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二大平台”、“四大库”的建设,具体体现为“二大平台”指规划管理、决策、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和“三网一库”(内网、专网、办公业务信息资源库)的网络安全平台建设,“四大库”指1.地下管线数据库;2.规划历史蓝、红线审批库;3.全市道路建筑控制线图形库;4.影像、声像数据库。

四.为了配合规划信息平台的建设,目前完成并投入使用了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行政办公和理信息系统以及公众服务系统

1.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城市地下管线近年来建设速度快,数量大。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地下管线的资料不清、不全、质量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不能及时准确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建设提供准确依据,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地下管线的正常运行是现代化城市高效率、高质量运转的保证。数字化的管线信息在制定切实可行、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方案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局在经过广泛的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使用AutocadMap作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采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物探技术、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信息管理技术建设而成,改变了传统的地下管线管理手段和方式。实现了GIS分析、计算机辅助管线设计(CAD),集数据采集、监理、建库、动态更新、综合分析与处理于一体。借助三维建模与视觉仿真等高新技术手段,将城市现状直观地展现出来,以便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工作者对各种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辅助设计与方案评审,并为有关领导做出最终决策提供帮助。

2.行政办公管理信息系统

为规划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的网络应用平台,它协助用户构建信息化的支撑环境,为“电子政务”提供基础的信息平台。用户可以轻松、快捷、高效地完成各类公文办理及其他行政工作,能满足日常行政办公的所有内容和实现网络及远程行政管理。

3,公众服务系统

目前提供的公众服务系统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①电话语音查询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使用户通过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项目的办理指南、咨询方式和办理的进度等信息,支持语音呼入功能、语音呼出功能及文字传真和手机短信业务。

②IC卡及触摸查询系统:通过电子媒介IC卡及触摸屏实现信息的无障碍服务,可以IC卡机读取或通过触摸屏输入IC卡号查询项目的办理进度。

③规划新时空网站:除一般网站的特点外还包括:基本城市规划公示、查询、信息、远程报建、网络交互办公、规划法律法规规范查询、基于三维仿真的网络模型等功能。从而建立了社会公众反馈信息的网上途径,加强服务和监管力度。

五.“三网一库”网络安全平台建设

“三网一库”主要由内网、专网、外网、办公业务信息资源库组成,为保证每一部分网络、数据安全,同时不同用户又能访问到需要的内容。我们建立了由涉及网络安全的软硬件:防火墙、分析机、动态防护系统和RSA双因素安全认证系统紧密结合构成。规划网络动态防护系统秉承“战场体系对抗”的攻防战略思想,提出了“智能型积极防护”的网络安全理念,保护关键性网络信息资产。为每个用户发放RSA双因素认证令牌该令牌密码每分钟变化一次,令牌密码是用户登录不同网络、系统认证密码,不同用户根据令牌设置权限来访问不同的网络、系统。

该网络安全系统的运行,保证用户的应用系统数据安全,保证只有本系统合法的用户才能使用访问网络和使用应用系统。在该网络和基础和安全保证上,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信息平台,实现全规划局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规划局七个分局实现了与规划局机关的网络互联,各规划分局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案卷办理和审批及资料的查询、借阅。同时与城建档案馆就及时掌握信息与建设单位签定《档案报送责任书》,城建档案馆及时对建设单位进行档案指导。在建设单位完成向城建档案馆移交档案后,规划局可通过网络查看建设单位的档案移交情况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竣工认可书》。

六.四大信息库及工程地质数据库

1.地下管线数据库

地下管线数据库有二部分的数据组成1.地下管线普查数据2.地下管线竣工验收数据3.工程地质数据。

地下管线普查是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去年我局受政府委托全面开始全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在进行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同时,我局的城建档案馆在2003年正式成立地下管线竣工验收办公室,主要进行2003年1月以来所有完成的城市地下管线的竣工验收工作。该竣工验收数据库保证了在进行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后地下管线数据的现势性。使用竣工验收数据库的内容直接更新现状管线数据库,为今后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施工、检修、事故分析提供决策依据。超级秘书网

2.规划历史红、蓝线审批库:

该审批信息库包括了1992年以来规划局所有审批完成的所有建筑蓝、红线的图形数据库和其对应的属性信息数据库及编制完成的各项规划编制成果(控制性详细规划、小区规划、市政管线规划等)。这类数据是规划局审批业务地的主体,对规划建设项目审批工作有关直接的实用性和现势性。除了被查询利用和快速跟踪更新外,它们所起的作用更深层次的在于规范规划审批流程,避免同一地块重复审批与错漏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领导掌握全局。超级秘书网

3.建筑控制线图形库

道路建筑控制线图形库主要包括全市所有巷道以上道路的道路控制线、规划建筑线和现状道路断面和规划道路断面图。该图形库的建设为规划设计起到了控制和监督的作用。

4.影像、声像多媒体数据库

影像、声像多媒体数据库主要包括我市所有重要工程、大型工程的照片、录像资料。所有道路改扩建、新建的前后对照的录像资料和照片,以及重要的全市城建规划建设会议的录像资料。以上资料在辅助规划决策中起到了参考、借鉴、警示作用。

七.前景展望

乌鲁木齐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辅助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大量的不同时期不同深度的规划成果,为今后各阶段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不仅能提供现状数据与图纸资料,还能输出已完成的规划设计成果及相关资料,可直接用于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使城市规划的编制在系统、全面、详细的基础上展开,大大减轻了以往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繁重的资料搜集的工作量。

利用GIS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查询统计功能,在完备的数据库基础上,使城市规划走向多方案比较与方案优化的科学途径。就目前而言,规划设计利用CAD大多还处于单纯的辅助绘图的层次上,如果利用GIS软件的功能,规划方案有关的数据、指标提取统计分析等均可自动完成,从而使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与成果水平均产生质的飞跃。

完善乌鲁木齐市规划信息系统,应向大小两个尺度方向进行。一是建立城市设计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展规划人员在五维(XYZT(时间)I(属性))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与决策,从而提高分格能力和准确性。这对于保证城市规划具有前瞻性及提长城市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利用现有的地形图库、规划图库、制约因素图库、地下管线数据库、城建档案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系统整合,科学分类,变独享资料为共享资料。为公众企业或其他部门提供有偿服务,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设计并监督城市规划实施,使城市规划部门从过去单独的资源消耗部门向资源生产服务部门转变,从过去只重管理向既重管理又重服务转变,推动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即城市规划的管理机制由单一的行政审批逐渐转向由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法制管理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详细设计)》,2002,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库.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规划好一个城市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规划历来是以地理空间信息作为其设计与管理的基础.GIS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辅助绘制规划图纸,而是已经直接用于编制规划方案、城市规划管理与决策的过程中.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部门已较普遍地将GIS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使电子地图和城市基础信息(图形/属性)及城市规划数据取代了传统的图纸、文档和手工作业方式,在局域网或者Internet/Intranet网络上可以完成对城市基础信息的检索、查询和空间分析.国内有很多地区及大、中、小城市也将目光瞄准采用现代GIS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建设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起完备的系统软件和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刘纪平等,2005).

1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研究

大多数GIS软件在国内城市规划管理应用中都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网络版系统,论文具有较强大的功能,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1GIS与OA紧密结合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特点,建立以工作流办公自动化技术为主线,以GIS技术为核心的集成系统来实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并且也得到比较成熟广泛的应用.工作流办公自动化作为贯穿规划管理审批工作始终的骨架,主要处理有关审批文档资料和网络数据传输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采用GIS作为整个系统的技术核心,处理大量繁杂的城市规划空间数据.与传统的办公系统或者文档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不同,城市规划管理所需的所有数据(图形的和非图形的)以及所有操作(文字性的和非文字性的,内业的和外业的)应该完全地融于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之中,通过工作流引擎以统一的界面将不同的工作内容送至每个相关操作人员.整个系统则是以规划管理业务流程为核心,将其所需的业务数据及各类基础图形数据通过工作流引擎贯穿到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中.应用Internet/Intranet和Workflow技术,充分与各种规划管理模式相适应,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全新概念的集成化的规划管理工作环境(朱光,2002).

1.2城市规划数据一体化管理

城市规划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各种文档资料(各种报表、批件、表单等)在实质上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在系统设计时从根本上充分考虑其内部关联并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需要,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先进、高效和实用.

现在国内外大多数的GIS软件都已经研发出自己的空间数据引擎(spatialdataengine,SDE).毕业论文完全能够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中实现图形/属性数据一体化存储.将规划数据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的优势,拓展数据管理的范围,使系统扩展为不仅能处理结构化数据,而且具有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功能,同时还能将这2种管理功能完全地、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系统.其实质是把各种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地放在数据模型的内部.总之,数据模型应该是面向空间实体的,空间位置只是空间实体众多属性中的一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形/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查询,城市规划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都应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统一存储,即将复杂庞大的规划数据在统一的系统上处理.

1.3面向规划的数据组织与管理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地图的处理模式上的.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也主要是各种纸质地图及其相应属性数据,通过数字化存入计算机,系统根据数据采集的对象和手段来设计数据组织与处理模式,都是面向地图的(朱光,2002).因此,为了使这些地理空间数据所表达出的地理信息模型能够贴切、等价地反映出地理现实世界,在对规划数据组织和管理上,应该考虑改变以地图为基础的模式,不再将各类空间计算局限在图层范围内进行,而是直接面向客观世界中的空间实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感兴趣的范围内进行计算.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是数据问题.在数据组织上应该突破原有的实体点线面、图层、地图和图库的结构,直接面向空间区域或空间实体集合,从中处理面向城市规划的信息数据.

1.4采用Client/Server、Browse/Server混合模式结构

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意味着规划管理工作不再受空间限制,使城市规划信息社会化服务、远程办公、远程系统维护成为现实.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前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统一用B/S(Browse/Server)结构,用网络浏览器作为普通办公办文界面,办文过程的普通查询和统计工作可以使用Web方式.同时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扩展性,这就需要建立以数据服务器为中心的三层服务体系结构,具体划分为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和表现层,并分别运行于网络的不同计算机硬件设备之上.数据服务层可包括数据库及数据库服务器、空间数据引擎(SDE)等,其功能是存储和提供城市规划的空间数据;应用逻辑层包括应用服务器、各种应用开发组件和网络服务器等,其功能是提供网络和数据处理的应用工具;表现层则是利用应用逻辑层提供的工具开发出的针对用户的各种具体应用界面(扈震和张欣,2002).

B/S(Browse/Server)结构的优点就是利用了Internet网络的强大资源平台,解决规划管理中的远程数据操作的问题,同时系统另外还具有“瘦客户端”的软件特点,为用户尽可能提供简便、丰富、易用的操作界面.但这并不代表C/S(Client/Server)结构模式就可以淘汰了,因为目前GIS的许多数据操作还是要在局域网内完成,如复杂的图形编辑、空间分析等.因此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维护系统将采用C/S结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提供强大的维护功能,为“前台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丰富有效的数据支持.

2城市规划空间决策平台体系结构

目前大多数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完成规划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维护以及城市规划办公管理业务的处理.只有少数大、中型城市开始着手研究利用计算机与GIS技术辅助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的决策性业务,并且只在某些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规划中的需要.从目前大多数GIS在城市规划行业的应用情况来看,运用最多的还是空间数据获取、存储、查询、显示、制图、制表等工作上,只是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结果,缺少对复杂空间问题决策的有效支持能力,同时即使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不能很好地同城市规划管理的业务有效结合,很难满足城市规划的各级决策者的需要,难以发挥其辅助决策的作用.因此,建立统一的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空间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已经成为目前城市规划行业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王亮等,2005)

一般来说,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patialdecisionsupportsystem,SDSS)能帮助决策者从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抓住本质、理清头绪、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自主、灵活地生成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和比较它们的利弊与矛盾,进而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与行动(于卓和吴志华,2001).

在城市规划管理业务中,审批的首要依据是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通过对审批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硕士论文确认是否符合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符合我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图1).

在整个体系结构中以城市规划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包括现状数据、规划数据、法规数据),以规划设计方案数据(设计数据)为对象,同时建立完备、科学的决策模型库,在进行空间辅助决策业务的工作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取特定决策模型,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海量数据检索得到决策分析结果,供决策者参考.同时,可以利用三维景观技术真实模拟实际场景,为决策者提供更为逼真的决策效果.

3建立城市规划空间决策应用模型

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的应用模型由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决策知识库、决策模型库、算子、决策结果组成(图2).空间数据是指按矢量或者栅格存储的空间实体的集合,是空间算子的处理对象.属性数据是指规划管理业务涉及的各种文本数据,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和录像等,城市规划决策知识库定义了城市规划相关数据,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道路规划及专题规划等信息以及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算子工作时的参考依据.决策模型库和决策算子是从决策模型库中运用各种决策模型,从而提炼出来的各种数据操作,包含如空间量算、空间关系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另外还包含了数据挖掘、元数据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空间决策结果和属性决策结果分别是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运算得出的计算结果,该结果往往表现为统计数字或逻辑关系.决策知识库定义了和各种专业背景相关的知识、决策结果的表示参数等,以空间结果和非空间结果为基础、结合决策知识库最终生成用户的决策结果.建立完备的城市规划决策模型是实施空间辅助决策工作的核心.在建立模型时,首先充分理解和分析决策模型的知识内容,逐步分解成每一个细致的知识点,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赋予相应的决策算子,最终形成决策模型数据库.在实施空间辅助决策工作中,决策平台提供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提取模型、决策运算、结果表达几个步骤(图3).逐步建立空间辅助决策工作规范化操作流程(雷兵等,2005).

在城市规划管理的业务工作中,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是城市规划管理审批中的重要依据,这样就需要利用空间辅助决策平台对大量的规划信息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后得出相关结果数据,供规划管理部门决策.

在设计方案的审批决策中,首先定义规划设计方案的图档标准,结合空间辅助决策平台操作流程,在数据输入阶段,决策平台提供自动识别设计方案的所有信息的接口,在数据处理阶段时对设计方案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方案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类,在决策运算阶段时提取方案指标计算模型,通过模型中的各个决策知识点自动计算方案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日照时间等,最后对运算出来的结果与规划的预计指标进行比较,滤出不符合的指标.最后在结果表达阶段,可以将辅助决策结果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一种就是列出符合的指标项和不符合的指标项,使得决策者对设计方案的决策结果能清楚地识别,另外一种表现结果就是采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将决策结果形成三维景观,模拟反映设计方案的真实效果,使决策者更能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的各项指标,从而准确发现设计方案的问题,及时完善(雷兵等,2005).

4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应用服务采用B/S结构,系统维护采用C/S结构(图4);通过统一的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组件化开发方法,职称论文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紧密结合及相互灵活调用,构建统一的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

整个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采用大型关系型商用数据库Oracle9i或者SQL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通过GIS的空间数据引擎(SDE)建立城市规划基础地理数据库、规划设计数据库、决策模型库、决策知识库及元数据库.针对庞大的数据库维护在局域网内完成(C/S结构),包括:数据录入与更新、模型库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同时利用COM技术建立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组件库接口.其中包括:查询、分析、显示、管理这

4大模块.用户界面采用B/S结构,基于.NET或JSP环境下建立操作简便、直观的软件界面,一种是将决策结果提供给领导决策,这种决策结果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另外一种是提供给技术人员复杂的分析结果,这种决策结果全面、复杂,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整理选择性的提炼,然后再交于领导决策.

5结语

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的建立,为城市规划管理中诸多决策任务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通过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通用模型,不仅可以规范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而且可以推进城市信息共享.目前SDSS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城市规划行业,但在应用模型的通用性、结果表达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随着GIS技术、建模技术、人工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应该向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方向发展.

附中文参考文献

扈震,张欣,2002.基于Internet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3)6:56-58.

雷兵,刘纪平,谭海,等,2005.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模型及管理研究.测绘科学,(30)2:55-56.

刘纪平,李静华,王亮,等,2005.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综合数据管理研究与实践.测绘科学,30(1):10-11.

王亮,刘纪平,雷兵,等,2005.基于GIS与DSS技术的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测绘科学,30(1):19-20.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库.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规划好一个城市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总体发展. 城市规划历来是以地理空间信息作为其设计与管理的基础. GIS 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辅助绘制规划图纸,而是已经直接用于编制规划方案、城市规划管理与决策的过程中. 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部门已较普遍地将GIS 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使电子地图和城市基础信息(图形/属性) 及城市规划数据取代了传统的图纸、文档和手工作业方式,在局域网或者Internet/ Intranet 网络上可以完成对城市基础信息的检索、查询和空间分析.国内有很多地区及大、中、小城市也将目光瞄准采用现代GIS 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建设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起完备的系统软件和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刘纪平等,2005) .

1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研究

大多数GIS 软件在国内城市规划管理应用中都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网络版系统,具有较强大的功能,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 1 GIS 与OA 紧密结合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特点,建立以工作流办公自动化技术为主线,以GIS 技术为核心的集成系统来实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并且也得到比较成熟广泛的应用.工作流办公自动化作为贯穿规划管理审批工作始终的骨架,主要处理有关审批文档资料和网络数据传输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采用GIS 作为整个系统的技术核心,处理大量繁杂的城市规划空间数据. 与传统的办公系统或者文档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不同,城市规划管理所需的所有数据(图形的和非图形的) 以及所有操作(文字性的和非文字性的,内业的和外业的) 应该完全地融于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之中,通过工作流引擎以统一的界面将不同的工作内容送至每个相关操作人员. 整个系统则是以规划管理业务流程为核心,将其所需的业务数据及各类基础图形数据通过工作流引擎贯穿到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中. 应用Internet/ Int ranet 和Workflow 技术,充分与各种规划管理模式相适应,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全新概念的集成化的规划管理工作环境(朱光,2002) .

1. 2  城市规划数据一体化管理

城市规划的图形数据/ 属性数据和各种文档资料(各种报表、批件、表单等) 在实质上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在系统设计时从根本上充分考虑其内部关联并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需要,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先进、高效和实用.

现在国内外大多数的GIS 软件都已经研发出自己的空间数据引擎( spatial data engine ,SDE) . 毕业论文完全能够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中实现图形/ 属性数据一体化存储. 将规划数据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的优势,拓展数据管理的范围,使系统扩展为不仅能处理结构化数据,而且具有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功能,同时还能将这2 种管理功能完全地、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系统. 其实质是把各种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地放在数据模型的内部. 总之,数据模型应该是面向空间实体的,空间位置只是空间实体众多属性中的一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形/ 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查询,城市规划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都应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统一存储,即将复杂庞大的规划数据在统一的系统上处理.

1. 3  面向规划的数据组织与管理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地图的处理模式上的.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也主要是各种纸质地图及其相应属性数据,通过数字化存入计算机,系统根据数据采集的对象和手段来设计数据组织与处理模式,都是面向地图的(朱光,2002) . 因此,为了使这些地理空间数据所表达出的地理信息模型能够贴切、等价地反映出地理现实世界,在对规划数据组织和管理上,应该考虑改变以地图为基础的模式,不再将各类空间计算局限在图层范围内进行,而是直接面向客观世界中的空间实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感兴趣的范围内进行计算.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是数据问题.在数据组织上应该突破原有的实体点线面、图层、地图和图库的结构,直接面向空间区域或空间实体集合,从中处理面向城市规划的信息数据.

1. 4  采用Client/ Server、Browse/ Server 混合模式结构

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Internet/ Int ranet 技术意味着规划管理工作不再受空间限制,使城市规划信息社会化服务、远程办公、远程系统维护成为现实.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前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统一用B/ S(Browse/ Server)结构,用网络浏览器作为普通办公办文界面,办文过程的普通查询和统计工作可以使用Web 方式. 同时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扩展性,这就需要建立以数据服务器为中心的三层服务体系结构,具体划分为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和表现层,并分别运行于网络的不同计算机硬件设备之上. 数据服务层可包括数据库及数据库服务器、空间数据引擎(SDE) 等,其功能是存储和提供城市规划的空间数据;应用逻辑层包括应用服务器、各种应用开发组件和网络服务器等,其功能是提供网络和数据处理的应用工具;表现层则是利用应用逻辑层提供的工具开发出的针对用户的各种具体应用界面(扈震和张欣,2002) .

B/ S(Browse/ Server ) 结构的优点就是利用了Internet 网络的强大资源平台,解决规划管理中的远程数据操作的问题,同时系统另外还具有“瘦客户端”的软件特点,为用户尽可能提供简便、丰富、易用的操作界面. 但这并不代表C/ S (Client/ Server ) 结构模式就可以淘汰了,因为目前GIS 的许多数据操作还是要在局域网内完成,如复杂的图形编辑、空间分析等. 因此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维护系统将采用C/ S 结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提供强大的维护功能,为“前台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丰富有效的数据支持.

2  城市规划空间决策平台体系结构

目前大多数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完成规划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维护以及城市规划办公管理业务的处理. 只有少数大、中型城市开始着手研究利用计算机与GIS 技术辅助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的决策性业务,并且只在某些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规划中的需要. 从目前大多数GIS 在城市规划行业的应用情况来看,运用最多的还是空间数据获取、存储、查询、显示、制图、制表等工作上,只是通过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结果,缺少对复杂空间问题决策的有效支持能力,同时即使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不能很好地同城市规划管理的业务有效结合,很难满足城市规划的各级决策者的需要,难以发挥其辅助决策的作用. 因此,建立统一的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空间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已经成为目前城市规划行业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王亮等,2005)

一般来说,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SDSS) 能帮助决策者从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抓住本质、理清头绪、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自主、灵活地生成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和比较它们的利弊与矛盾,进而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与行动(于卓和吴志华,2001) .

在城市规划管理业务中,审批的首要依据是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 通过对审批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硕士论文确认是否符合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符合我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图1) .

在整个体系结构中以城市规划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包括现状数据、规划数据、法规数据) ,以规划设计方案数据(设计数据) 为对象,同时建立完备、科学的决策模型库,在进行空间辅助决策业务的工作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取特定决策模型,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海量数据检索得到决策分析结果,供决策者参考. 同时,可以利用三维景观技术真实模拟实际场景,为决策者提供更为逼真的决策效果.

3  建立城市规划空间决策应用模型

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的应用模型由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决策知识库、决策模型库、算子、决策结果组成(图2) . 空间数据是指按矢量或者栅格存储的空间实体的集合,是空间算子的处理对象.属性数据是指规划管理业务涉及的各种文本数据,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和录像等,城市规划决策知识库定义了城市规划相关数据,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道路规划及专题规划等信息以及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算子工作时的参考依据. 决策模型库和决策算子是从决策模型库中运用各种决策模型,从而提炼出来的各种数据操作,包含如空间量算、空间关系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另外还包含了数据挖掘、元数据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 空间决策结果和属性决策结果分别是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运算得出的计算结果,该结果往往表现为统计数字或逻辑关系. 决策知识库定义了和各种专业背景相关的知识、决策结果的表示参数等,以空间结果和非空间结果为基础、结合决策知识库最终生成用户的决策结果. 建立完备的城市规划决策模型是实施空间辅助决策工作的核心. 在建立模型时,首先充分理解和分析决策模型的知识内容,逐步分解成每一个细致的知识点,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赋予相应的决策算子,最终形成决策模型数据库. 在实施空间辅助决策工作中,决策平台提供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提取模型、决策运算、结果表达几个步骤(图3) .逐步建立空间辅助决策工作规范化操作流程(雷兵等,2005) .

在城市规划管理的业务工作中,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是城市规划管理审批中的重要依据,这样就需要利用空间辅助决策平台对大量的规划信息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后得出相关结果数据,供规划管理部门决策.

在设计方案的审批决策中,首先定义规划设计方案的图档标准,结合空间辅助决策平台操作流程,在数据输入阶段,决策平台提供自动识别设计方案的所有信息的接口,在数据处理阶段时对设计方案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方案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类,在决策运算阶段时提取方案指标计算模型,通过模型中的各个决策知识点自动计算方案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日照时间等,最后对运算出来的结果与规划的预计指标进行比较,滤出不符合的指标. 最后在结果表达阶段,可以将辅助决策结果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一种就是列出符合的指标项和不符合的指标项,使得决策者对设计方案的决策结果能清楚地识别,另外一种表现结果就是采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将决策结果形成三维景观,模拟反映设计方案的真实效果,使决策者更能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的各项指标,从而准确发现设计方案的问题,及时完善(雷兵等,2005) .

4  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应用服务采用B/ S 结构,系统维护采用C/ S 结构(图4) ;通过统一的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组件化开发方法,职称论文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紧密结合及相互灵活调用,构建统一的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

整个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采用大型关系型商用数据库Oracle 9i 或者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通过GIS 的空间数据引擎( SDE) 建立城市规划基础地理数据库、规划设计数据库、决策模型库、决策知识库及元数据库. 针对庞大的数据库维护在局域网内完成(C/ S 结构) ,包括:数据录入与更新、模型库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 同时利用COM 技术建立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组件库接口. 其中包括:查询、分析、显示、管理这

4 大模块. 用户界面采用B/ S 结构,基于. NET或J SP 环境下建立操作简便、直观的软件界面,一种是将决策结果提供给领导决策,这种决策结果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另外一种是提供给技术人员复杂的分析结果,这种决策结果全面、复杂,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整理选择性的提炼,然后再交于领导决策.

5  结语

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的建立,为城市规划管理中诸多决策任务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通过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通用模型,不仅可以规范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而且可以推进城市信息共享. 目前SDSS 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城市规划行业,但在应用模型的通用性、结果表达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随着GIS 技术、建模技术、人工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应该向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方向发展.

附中文参考文献

扈震,张欣,2002. 基于Internet 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3) 6 :56 - 58.

雷兵,刘纪平,谭海,等,2005. 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模型及管理研究. 测绘科学, (30) 2 :55 - 56.

刘纪平,李静华,王亮,等,2005. 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综合数据管理研究与实践. 测绘科学,30 (1) :10 - 11.

王亮,刘纪平,雷兵,等,2005. 基于GIS 与DSS 技术的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 测绘科学,30 (1) :19 - 20.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其一:__科技公司提供了一个能实现我个人价值的平台

产品有了广阔的市场,方能树立深受客户青睐的产品品牌;企业有了驰名的产品,方能树立万年长青的受世人景仰的企业品牌;个人有了理想的平台,方能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品牌。在it业,__科技公司提供的平台,正是实现我个人价值的理想平台,包含专业的产品策划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前沿的科技水准。

其二:拥有技术管理和产品规划设计的优势,具备担当技术副总的能力和条件

6年多来一直躬耕于it业,有四年的项目和产品研发经验;2年的项目和产品规划设计及研发管理经验;一年专职的外企游戏项目管理经验。亲身体验过台湾铁路局公文管理系统、公文管理系统、省()公安厅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成都市公安局公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大型复杂项目的研发、管理、规划设计工作。多年的实践塑造了我善于学以致用,态度积极,工作认真负责,掌控能力和执行能力强的特色。

四年外企it工作经历,更进一步历练了我的掌控能力和执行能力。正是因为对产品研发的关键活动,例如分析设计、计划、风险、质量、跟踪、评审、配置、测试、成本等了如指掌,参与过大型it公司软件研发过程改进,并亲自掌控和执行过多款产品的规划及研发管理。塑造了我优秀的技术管理、产品规划设计的掌控能力和执行能力。

u技术上的优势

%26oslash;擅长驾驭软件工程:cmm/cmmi、软件统一开发过程(rup)、uml、需求分析设计、测试、软件过程改进等软件工程理论及实践;

%26oslash;精通j2ee平台下系统软件架构、设计、开发,熟悉.net平台下系统软件开发;

%26oslash;熟悉电子政务、电子商务、oa、手机游戏软件、安放监控等行业(l领域)的业务和技术;

%26oslash;善于探索it最新技术;

u产品规划上的优势

%26oslash;具备快速地将业务需求进行分析、构思、设计成产品或项目解决方案;

%26oslash;具备良好的产品规划和设计思路;

u研发管理上的优势

%26oslash;精通软件项目管理,如需求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跟踪、评审、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

u个人品牌上的优势

%26oslash;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我的为人做事信条;

%26oslash;工作态度积极、认真,敢于承担责任,有强烈的责任心;

%26oslash;具有任务执行力强的做事风格;

其三:技术副总是一个能展现我个人能力的最佳职位

__科技公司的技术副总作为公司产品规划和研发以及项目施工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肩负着整个公司的产品线能否强大,产品能否打开市场,产品能否按预期的目标盈利;肩负着公司产品研发的成败,产品品牌能否有效树立,公司品牌能否打造成功;肩负着项目施工以及社会服务形象的建设;更肩负着未来五年公司能否成功上市,公司能否百年不衰的大计。

肩负着:

%26oslash;产品策划的效果

%26oslash;产品研发的成败

%26oslash;技术导向的成功

%26oslash;售后服务的信誉

%26oslash;公司品牌、产品品牌的树立

因此我深信能肩负起技术副总这样的担子和责任,也深信这是一个能展示我个人能力的最佳职位,也深信规划、研发、工程部门在我的带领下一定会达到公司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在__科技公司的这个平台之上,拥有丰富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经验、具备良好的产品规划设计能力、掌控能力、执行能力的我,一定会在技术副总的职位上肩负起公司长远发展的使命。

(三)设想上岗后工作计划

技术副总担负着公司产品规划、产品研发、项目施工等工作的开展和有序有效的进行。如何才能保证呢?当前这三个部门或多或少的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无计划、随意性部署事情。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全面部署、统筹安排、严格执行的意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设备浪费,也会造成错失可遇不可求的发展机遇,也会造成一人懒散、推诿扯皮,其他人也乐于效仿的不良风气,长此以往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公司整体计划的实现。

因此需要整体规划、全面部署、统筹安排、严格执行,方能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现将各部门工作目标和今后的实施计划描述于此:

1、目标

产品规划设计: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产品研发:研发流程标准化、研发过程透明化、研发责任明确化;

项目施工:科学计划、高效施工、责任明确;

2、计划

2.1、产品规划设计: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一方面,围绕公司业务需求展开所有产品规划工作;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纵深挖掘重点领域的客户需求,设计构思新的产品,并提供给

销售部门销售。包括:u新产品方案设计规划

u产品或项目设计方案

u产品或项目演示方案(ppt)

u售前技术支持

u团队建设

3、总结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整体管理;项目管理;整体管理

一、项目概述

该平台项目经过两个月的整体规划和可行性分析之后,于XXXX年9月正式立项建设,经过政府采购招投标,于次年5月底开始实施。该平台项目涉及到网络平台及在该平台之上运行的应用系统的建设,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严格遵守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研发与试点同步推进。因此,项目实施分为网络平台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两期工程来进行。

(一)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主要为网络平台建设,即依托XXX信息中心现有的网络平台,采用内、外网相互独立的接入方式,搭建社区内、外网络平台,以满足劳动、社保、医保、民政等各部门与社区之间的应用需求。目前一期工程完成了基础网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门户网站建设、核心应用系统及个人基础数据库框架搭建任务,于第二年7月通过专家验收。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受到一致好评。

(二)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重点为应用系统建设,目前还在建设中。

此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明确了项目范围、时间、成本和采购,因此我把整体管理工作重点放在了项目的质量、人力资源、沟通和风险管理上,目的是保证实现计划的功能并按时投入运行。在该项目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的工作方法,使用RUP软件工程方法对项目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使用microsoft project 2003 作为辅助工具,并通过在计划阶段制定完整的项目管理计划,实施阶段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跟踪和控制,力求三大目标的统一,正确处理变革等方法和策略对项目进行整体管理。

二、项目在整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此项目涉及到机关很多部门、合同金额大、实施周期长、业务不成熟、需求变化频繁、并且涉及到多种复杂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因此参与此项目实施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为数众多,相关业务部门与合作伙伴也错综复杂,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较大。项目实施初期,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曾一度暴露出了人力资源匮乏、工作效率低下、团队组织松散、异地办公、沟通不畅等严重问题。采用何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将问题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挑战,在整体管理方面,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上面面临的问题。

三、采取的措施

下面分别从项目计划编制、项目计划实施,以及项目综合变更控制等方面对项目的整体管理过程加以简要论述。

1、关于项目计划编制

在该项目中,对项目计划具体内容的确定,结合项目的各方面实际情况,主要参照ieee1058.1中“软件项目管理计划”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项目介绍、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技术过程和进度预算等五个部分。在坚持科学、合理、全面、周详的原则基础上,还视部分具体的计划条款,详略得当。但所有的计划内容都必须是正确的、明确的、易理解的和可执行的,切忌未经确认、含糊不清、容易误解、难以执行的项目计划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制定计划之前或在制定过程中,与需方烟厂、公司上层、其他设备供应商、项目团队各技术和管理小组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明确确定项目有关内容,如项目可交付成果、技术方法工具、组织结构、各工作包、资源要求、预算分配、进度计划等。

另外,因为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或超越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在项目计划过程中考虑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不宜将其作为项目整体计划的一个部分,最好把它作为公司内部使用的一个项目计划附件。该项分析的内容可以包含各利益相关者的所属组织、所处角色、项目利益、影响程度及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合适建议等。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花点时间来关注和利用这些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该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感觉是,在项目的日常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项目陷入某些困难的时候,这些分析结果常常会帮助我起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作用。

当然,项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也必须考虑和注意它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对于综合性的项目而言更加重要。由于项目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所以其中的变更是在所难免的。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医保项目局部需求的修改,或由于各方交流的失误等,曾经导致了部分项目内容的变更从而致使了项目计划人员和进度的变化和调整等。而且这种计划动态修订的次数还不止一次。所以项目计划制定以后并非一劳永逸,它与项目实施过程相互渗透,有一个动态的、灵活的修订过程。

2、关于项目计划实施

项目计划实施是指对项目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实施的过程。项目产品主要都在项目实施阶段生产出来,所以项目的大部分时间和预算都花在这一阶段。在该项目中,我们的软件编程、与需方社区服务有关技术人员的具体沟通、与有关设备供应商的具体交流、阶段性调试,直至全套系统软件和技术文件的完成等,都发生在这一阶段。为了能够成功地完成项目产品,项目团队进行了大量反复的具体编程、学习、沟通、修改、软硬件安装和调试工作。

如前所述,该项目涉及到的主要技术领域包括医保、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等,我们项目团队不仅要从事熟知的信息技术工作,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了解医保的细节性的需求,以及反复地和医保、相关设备供应商、公司上层等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作为项目经理, 在此阶段主要的工作是要按照预先制定的项目计划,利用项目团队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领导项目团队开展各项工作,管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成功地将项目计划投入实施。

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活动。在该项目的实施中,我们对于项目计划编制和实施之间的协调改进工作主要采取谁实施谁计划的原则。虽然项目经理负责整体项目计划,但编制该计划的大量基础信息均来源与各技术组和技术人员。事实证明,按照这一原则,项目计划的编制更加合理、可行,实施起来更加顺利。

3、关于综合变更控制

综合变更控制是指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对项目变更进行识别、评价和管理的工作,这也是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前所述,该项目的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所以其中的变更是在所难免的。当有变更要求提出的时候,作为项目经理,我都会召集项目团队相关人员,进行协商讨论和工作安排。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二)内部数据共享困难全面分析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情况,务必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的计划管理模式。因此,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共享。但是,各部门具有较为独立的信息管理平台,信息数据口径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对公司真实经营环境进行分析时,难以保障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发挥内部数据具体的作用,影响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决策。(三)综合考核力度不足综合经营计划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对企业没有认识到综合经营计划管理的重要性,也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部分指标难以量化成考核业绩,在综合经营计划管理过程中缺乏评估考核机制。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考核力度不足,使综合经营计划管理工作得不到真正的肯定和评估,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在业绩考核中的作用,影响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成效的发挥。二、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改进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的实施目标是通过制定内部经营计划,对企业进行综合规划,使经营计划与企业财务、发展战略等有效衔接,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决策平台。在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流程中,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针对指标数据需要明确各职能机构计划中重复部分,实现企业内部各类计划下达口径一致;二是对指标体系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充分体现综合经营计划在生产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综合经营计划要体现生产及经营指标间联动关系;三是建立综合经营计划管理分层机制,对综合经营计划数据进行分层管理,实现指标的分专业管理。通过这种新型的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将达到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各类计划的重新编制,以及为后续的完善工作作出相应的铺垫,从而实现计划的统一性,平衡财务预算,最终出现企业生产和企业经营的全方位覆盖,有效连接企业的计划管理和预算管理思路。三、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的应用思考(一)明确经营计划与预算的关系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不断提升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水平。以不断完善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应用模式为前提,严格审视综合经营计划与预算之间的关系。其一,企业的预算要针对综合经营计划行的资金使用需求预测;其二,企业综合经营计划要与财务指标反映的资源协调,实现企业内部的关系转换。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参照企业综合经营计划与资金配置之间的关系,注重企业综合经营计划与财务预算的平衡发展,才能确保企业的整体效益与企业资金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综合经营计划、企业预算的有效转换,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注重构建统一的计划管理平台在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的融合,建立统一的计划管理平台,加强数据分级管理、分层管理,更加迅速地对数据进行整合。参照事先搭建好的计划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在系统内的便利流通,同时也可以专项管理不同类型的指标,并且能将岗位责任依照准确的数据严格分工并落实,从而实现复杂管理内容在具体管理层上的合理分解。通过构建统一的计划管理平台,实现实时信息交互的要求,实现预算、财务、营销、生产、人资以及监管的协调管理,实现集中信息平台为综合经营计划服务的目的,与此同时亦能构建出高效工作平台与辅助决策平台这两大支撑性平台,最终实现高效、精准、针对性的提高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

(三)注重综合经营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前提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各项经营管理产生的各项费用,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用。此外,在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规范标准,对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进行有效的转变。为确保高效实施综合经营计划管理,企业自身还需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严格监督预算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合理调整,注重预算机制的精心组织和规划,确保企业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通过整合厂家设备制造进度、物流、仓储、现场建设进度各业务信息系统,搭建采购协同平台,对各业务单元的信息进行共享与处理,最大限度的实现现场、仓储、物流、厂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业务信息即时交互性传输,做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基于JIT模式的拉动式采购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交货进度与现场需求的吻合,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提高设备采购效率。

关键词: 供应链;JIT;协同采购平台;信息化

一、背景及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核电项目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设备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600万千瓦,设备采购金额达到5000亿元,对设备采购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做为中核集团负责核电项目的绝大部分的设备采购工作,在建核电项目需采购设备涉及上千个采购包,交货批次上万次,保证设备安全、按时到达现场满足现场工程进度要求是采购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工程进度的调整、仓储条件的变化、制造上制造进度的提前或滞后、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设备的交付,从而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

目前,设备采购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供应商对现场的工程进度信息缺少了解,现场对企业的生产进度、交货计划了解不够深入及时,仍是以合同规定的交货日期为基础,如有变化通过发文的方式,由采购通知有关各方,既不能做到信息的及时传输,也很难实现信息的共享,供应链体系各环节能动性不能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如有变化很难作出及时反馈与调整,由于信息交互的不及时、非多维性、非共享性,部分设备采购过程中出现设备到场现场无存储场地、设备交付与现场接货条件发生偏造成非厂商原因设备延期交付、设备厂商延期交货等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增加了不可预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产生额外的仓储费用,对工程进度还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

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JIT管理思想起源于日木丰田汽车公司,其目标是将必要的原材料和零件在准确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以保证企业生产消费者必需数量、必需质量的产品,可以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需要的产品”。实施准时化采购,要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只有供需双方进行可靠而迅速的双向信息交流,才能保证所需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准时供应,同时充分的信息交流可以增强供应商的应变能力。

 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

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总是力图使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因此,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地使某个供应链成员的运输成本达到最小或减少库存,而在于通过采用系统方法来协调供应链成员以使整个供应链总成本最低,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处于最流畅的运作中。

 协同采购平台是以实际业务流程为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建立以现场需求为核心,供应链各环节共享信息、交互信息、处理信息的动态采购网络工作平台。通过平台实现采购过程的动态管理,降低现场需求与设备到货的时间偏差,做到JIT设备采购。

三、基于采购协同平台的JIT采购

搭建以厂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现场建设进度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采购协同平台,供应链体系上下游各个环节通过平台实现现场建设进度、仓储、码头、运输道路等接货基础设施施工进度、设备运输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的即时共享、传输与处理,以信息流双向流动为基础,设备供应商JIT供货为最终目的,进而做到以满足现场施工进度为核心,以现场需求为起点的拉动式设备采购。

如图1所示:

图1

1、采购协同的实现

1) 计划协同

 现场将施工计划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平台;

 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依据现场施工计划,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 供应链体系各环节,以现场需求计划为核心,调整本环节计划做到协调一致;

2) 仓储协同

 现场仓库、场外仓库、供应商仓库分别将仓储信息通过仓储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 各仓储单元根据协同仓储信息,对仓储信息做出动态调整以满足设备仓储要求;

 供应链各环节特别是现场、采购部门、供应商结合各仓储单元的仓储信息,调整各自计划;

3) 订货协同

 采购部门根据现场需求计划及进度计划,结合仓储情况、设备制造周期、运输周期,通过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将预定货信息上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 现场及供应商通过采购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进行反馈与确认;

 采购部门通过协同平台向供应商发出订货指令;

 供应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

4) 生产协同

 根据JIT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将制造周期及预计出场日期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 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以便运输、仓储、现场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 将同意出厂指令通过平台发出;

5) 运输协同

 提货信息通过物流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现场或采购部门根据仓储情况,对运输目的地予以最终确认;

 运输工具信息在平台进行共享,以便对运输工具进场或其他仓储地点接货条件进行确认和准备;

 通过GPS或承运商及时报告等方式将在途信息实时反馈到采购协同,以便仓储、现场做好接货检验、入库准备;

 到货后,由承运商或仓储部门将到货信息在协同平台进行录入,有关各方对计划采购量、出库量、到货检验合格入库量进行确认;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协同工作将设备交付进度、到场安排、工程进度之间的偏差降至最低,在尽可能短的期间内满足现场需求,减少设备对现场仓库的使用时间,实现JIT采购,做到既及时满足现场需求,又降低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等采购成本的目的。

2、基本要求

 供应链各环节都有非常好的信息化水平,具有较为成熟的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仓储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制造管理控制系统、物流管理控制系统;

 供应商具有准时交货能力,能够满足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拉动式采购的供货要求,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保证设备的供应;

 设备制造商与工程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伙伴关系,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长期互利关系,彼此支持、相互信任,密切合作以求双方取得更大利益。

实例

3、背景

工程公司C项目采购甲设备,计划于2010年12月20日出厂,因为现场自备码头进度滞后,使得设备不能在计划交货期通过海运运抵现场,根据现场码头施工进度安排2011年4月末,现场自备码头方可交付使用。经过与制造商协商设备在码头交付使用前暂时存放于制造商仓库,制造商每天收取存储费用1万元,若按2011年3月30日设备出厂运输,工程公司不仅需向厂家支付约100万元存储费用,而且在设备存储期间还有可能产生其他不可预见性风险,影响设备的交付,进而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产生不利影响。

原因分析:信息交互不及时,制造厂商、现场、仓储之间没有建立直接联系,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其他节点的工作进度及状态无法做到及时、充分了解,各自计划不能适时有效调整,整个供应链体系无法实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协同采购,造成设备出厂信息与现场工程进度的脱节。

4、协同采购平台应用

2009年4月签订采购合同,计划出厂日期2010年12月20日,设备制造周期3个月,在途时间1个月。以上信息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在平台可即时查看到相关信息。

 2010年2月现场制定设备需求计划,要求设备2010年11月20日到场,并将需求计划信息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在协同采购平台对现场需求计划确认后,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 2010年7月现场因码头施工进度推迟至2011年4月20日竣工,对设备需求计划重新进行调整,并在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通过协同采购平台了解到更新后的现场需求计划后,对各自计划重新安排并将更新后的计划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 2011年1月采购部门通过协同采购平台发出预定货信息,现场、制造商在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确认后,预定货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自动转为JIT订货指令,要求制造商在2011年3月30日制造完成出厂并在2011年4月30日将设备运抵现场自备码头;

 制造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运输、仓储、现场根据设备制造进度,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 2011年3月30日承运商在制造厂接货后,将运输工具信息、运输路线信息及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名称、设备数量、体积等在平台,同时制造商将发货信息也上传至平台,有关各方通过平台可以对设备信息进行核对,同时通过运输工具上GPS将运输信息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 仓库部门根据协同平台显示的运输信息,提前安排好存储场地,现场有关部门提前做好设备到场的接货检查准备;

 2011年4月30日设备运抵现场,现场将设备到场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确认后,供应链各节点单位分别在协同平台对设备到场信息确认后,协同平台自动将该设备采购状态转为完成,JIT采购完成;

5、效果分析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1.1工程及应用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台湾“国科会”的工程及应用科学门类,包括土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机械与固体力学、能源工程、自动化工程、控制工程、热流工程、航空太空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电信工程、资讯工程、电力工程、微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高分子工程19个学类。

1.2生命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3个领域。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共10个学类。其中,基础医学包括形态及生理医学、生化及药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检验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4个学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系医学(一)、内科系医学(二)、外科系医学(一)、外科系医学(二)、社会医学及工程医学6大学类。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产资源科学两个学类。生物科学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及长期生态学两个学类。

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律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与地理、经济学、财务金融会计及管理学等学类。

1.4科学教育在台湾科技年鉴中,在自然科学章、工程及应用科学章、生命科学章及人文及社会科学章之后,专门单列了一个与之平行的科学教育章。据此,笔者认为,该年鉴把“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科学门类,其所述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数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教育、资讯科学教育、应用科学教育、医学教育、多元族群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与传播学类等。

2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

目前,台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原则是整体规划、分工执行。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包括推动机构、执行机构及评估体系3个部分。

2.1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台湾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就是科技行政机构,包括“科技部”、“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会署”。(1)“科技部”(原“国科会”)。1959年,台湾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长科会)。1967年,台湾“总统府”的“国家安全会议”下增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导会),并将长科会扩充改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将“国家科学委员会”再改组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国科会”委员由“行政院”选聘的“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机构首长、“中央”相关机构首长及专家学者担任。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策略、方案及中长期计划,规划推动基础研究与先进性应用研究,改善整体研究环境,培育延揽科技人才,奖助研究人员,并协调、联系、审议及管制考核各“部会署”重要科技计划。1978年起,它主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资源整合与分配原则、重大科技计划以及重要科技法规,由“国科会”会议作出决议,报请“行政院”核定。为提升行政机关效率,以精简、弹性、效能3大原则对“行政院”进行组织再造。2010年1月12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确定未来“政府”组织架构中的“国科会”改制为“科技部”。2014年1月7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科技部”组织法》。同年3月3日,台湾“科技部”正式成立[4]。相较于原“国科会”,“科技部”的职能有一定调整,主要包括研究制订科技研究发展政策、推动基础科技及应用科技研究、推动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支持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工业园区、规划核能安全政策及管制、管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等。(2)“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76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国科会”等单位首长担任成员,作为跨“部会署”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机构。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立“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聘请外籍著名科学家作为科技顾问,定期检视和评估政策并提出建言。随后,各相关“部会署”陆续设立科技顾问室作为部门推动科技发展的窗口。1989年,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被裁撤,其审议应用技术发展政策和联系协调各“部会署”的功能并入科技顾问组。1998年,增聘岛内著名科学家为科技顾问,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为首席科技顾问。2012年,科技顾问组改制为科技会报办公室,成为“行政院”正式常设性任务编组。(3)其它相关“部会署”。台湾当局的“经济部”、“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国防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生署”(“卫生福利部”)、“环保署”、“原子能委员会”及“公共工程委员会”等“部会署”,也分别通过编列和执行科技预算,引导和落实当局的科技政策,参与推动科技发展。

2.2科技发展执行机构台湾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研究和先导性科技应用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与各大学院校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其它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执行。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研发,主要由公营、私营企业执行。(1)基础研究机构。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目前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5]。1928年,中研院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部分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中研院的任务是开展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目前,中研院下设研究机构包括:①数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资讯科学、统计科学、原子与分子科学、天文及天文物理、应用科学、环境变迁、资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②生命科学方面的植物暨微生物学、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医学、农业生物科技、基因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③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语言、民族学、近代史、经济、欧美、中国文哲、台湾史、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所。3类研究所(研究中心)共31个。台湾各公、私立大学院校,也承担着基础研究任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有隶属于各“部会署”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包括:①“经济部”的工研院、资讯工业策进会、中技社、中国生产力中心、“中华民国”纺织业拓展会、中卫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全国认证基金会、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车辆研究测试中心、金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商业研究院、专利检索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机电工程服务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及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②“科技部”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简称“国研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徐有庠先生纪念基金会、台湾科技发展基金会,农委会的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③“卫生部福利部”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④“交通部”的中华顾问工程司、台湾网路资讯中心;⑤“内政部”的“中央”营建技术顾问研究社、台湾建筑中心;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电信技术中心。还有非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其它研发机构,包括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亚太科学技术协会、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亚洲与农村发展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台大严庆铃工业研究中心、台北病理中心、台湾区橡胶工业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及台湾营建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编列于政府部门内部,如“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政部”的建筑研究所、“教育部”的中国医药研究所、“经济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运输研究所及其港湾技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保护署”的环境监测所等。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其任务是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发展[6]。目前,该院设有南分院、产业学院、电子与光电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云端运算行动应用科技中心、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纳米(纳米)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巨能资讯科技中心等18个研究机构。2003年,原6个“部级”实验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国研院”,随后有5个中心加入,现其下设有晶片系统设计中心、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太空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等11个实验研究中心[7]。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营造满足社会与产业未来需求的科技研发环境。(3)科学工业园区。台湾现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3个科学工业区园区,它们分别由隶属于“科技部”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成立于1980年12月,包括新竹、竹南、龙潭、铜锣、宜兰及新竹生医等6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420000m2[8]。其目标是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和科技人才,激励工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发展。科管局的职责是为园区内厂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创新研发机制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竹科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拥有晶圆代工、设计、光罩、封装及测试等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品,被誉为“台湾硅谷”。它不仅设立南部和中部科学园区,构建了台湾完整的西部高科技走廊,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典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成立于1995年5月,包括台南园区和高雄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130000m2。南科以光电产业为主,担负着发展台湾科技产业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使命[9]。2003年7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包括台中园区、后里园区、虎尾园区、二林园区及高等研究园区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550000m2。中科以光电、集成电路和精密仪器产业为主,其目标是鼓励研究发展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台湾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形成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9]。(4)创新育成中心。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或称育成中心)是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辅导公民营机构,以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设立的,相当于中国大陆“科技企业孵化器”[10]。其最主要功能是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中小企业[11]。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创新育成中心也是台湾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1993年,“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创新育成的概念[12]。1993年12月,台湾中小企业协会邀集“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会、7家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第一家中小企业专业投资与辅导机构———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1996年4月8日,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运用委员会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同年7月,台湾工研院设立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11]。根据创办主体不同,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可分为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4类,大部分创新育成中心为学校型,即由大专院校设立。截至2011年8月,台湾共有131个创新育成中心,其中,获“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助的有99个,中小企业处直营育成中心4个(南港软件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创新育成中心及高雄软件创新育成中心)[13]。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在当局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它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简言之,“产官学一体,创造三赢”是育成中心的终极目标。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指导,其次是空间和设备(如办公室、会议室、展示空间、办公自动化设备、实验用机器设备、电脑等)的出租,再次是经营管理和宣传方面的指导,包括法律、税务等的咨询服务,有些育成中心还提供融资协助[11]。自1997年以来,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12]。种种绩效显示,台湾创新育成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技评估体系台湾构建并长期坚持科技计划审查、执行管制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三联体系,该体系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了台湾科技计划的立项、执行及成果质量。科技计划审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拟重点方案,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执行管制的工作重点在于计划方案的执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是将执行成果与检讨意见进行反馈,以便于计划修订[14]。

3台湾科技法律政策体系

1999年1月20日,台湾当局以“总统”名义公布施行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方针,是公、私营部门科技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台湾科技基本法规定,根据“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和区域均衡发展,“行政院”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汇集各界专家学者对台湾科技发展策略的建言,形成大会共识并据此共识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主要由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白皮书体现)。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方向,每两年调整一次,由科技大会和科技白皮书交叉滚动负责。最近一次科技大会是2012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最新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是2013年10月“行政院”审议通过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6),最新版科技白皮书是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的台湾科技白皮书(2011-2014)。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上。台湾科技发展计划分为“行政院”核定并推动的科技计划和各“部会署”制定实施的科技计划。作为台湾制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依据,最新版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2013-2016年台湾科技发展的7大目标及其主要推动策略,如下所示:(1)提升台湾学研地位。精进学术评鉴制度,构建学术型探索未知及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产学合作及利益冲突解决规范。(2)规范台湾智财(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产业智财布局保护网络与新一代新兴产业的智财布局,构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智财基础环境。(3)推动台湾永续发展。整合科学评估资讯,增强科研能力,建立决策评估机制,解决土地利用争议,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4)衔接上游学研与下游产业。推动宏图方案、萌芽计划的实施与“国家”天使基金的投入等,分别填补研究发现技术新事业发展的缺口。(5)推动自上而下的科技计划。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体规划与议题征求做法,强化“国家”型科技计划管理,调整指导小组成员,强化机动意见投入机制,拟定“国家”型科技计划退场原则与程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议题形成机制与上中下游连接。(6)提升台湾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科技预算分配合理化,采取产官联盟出题、学研解题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顶尖创司,利用台湾与中国大陆及日本的关系优势。(7)科技人才危机。促进教育体系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专业训练与人力附加值高的培训产业,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计划”及“‘国家’建设计划”实施,上述方案与计划都包含科技发展事项。此外,台湾“行政院”还核定由各“部会署”拟订,具有重大性、关键性或跨“部会署”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强化工业基础技术方案”、“台湾生技起飞行动方案”等。为应对重大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优先的方式,推动一个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型科技计划”实施。该计划由“国科会”(现“科技部”)主导,各“部会署”参与,整合上、中、下游及官产学研各界资源。在该计划中,最早实施的项目是电信(后改为网络通讯)和农业生技,1999年新增防灾,2000年新增生技制药,2001年起陆续新增数位典藏、基因体医学、晶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经过终止、合并及新增,该计划最终调整为9项,分为3类:①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台湾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经济类(包括网络通讯、晶片系统、纳米);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即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前瞻分子生物技术的生技类(包括农业生技、生技制药、基因体医学);③与居家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民生类(包括防灾、数位典藏、数位学习)。2011年,台湾当局实施了网络通讯、生技医药、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智慧电子、纳米、能源等6个项目。各“部会署”根据自身的法定职能,拟订科技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规划和推动本部门科技发展。2011年,各“部会署”共实施了175项科技计划,包括:①“国科会”的“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晶片设计实作计划”、“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等23项(不含6项“国家”型计划);②“经济部”的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领域计划、智慧电动车产业推动计划、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推动计划等114项;③农委会的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重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防疫策略研究及推广等15项;④“卫生署”的医卫科技政策研究计划、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计划等16项;⑤“教育部”的强化台湾特色之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应用人才培育计划、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纲要计划等12项;⑥“交通部”的智慧化海空运发展计划、气象领域气象科技研究发展中程纲要计划等10项计划。

4结语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电视台;财务会计;风险掌控;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崛起,各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竞争中,电视台的财务会计管理对其经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系统的财会管理不仅可以优化电视台的内部资源,还能够规范资产、成本的管理过程,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更能够让管理者及时发现内部运行中的种种问题,并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而充分应对市场竞争。当然内部控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的许多电视台在财会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因而也面临着一定的财会风险,所以对财务会计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则成为改进电视台经营策略的必然要求。

一、电视台财务会计风险类型

电视台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从内部风险来看,首先财会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层次不齐,导致其或者出于道德缺失,或者出于业务能力有限,在记录、收集、分析财会信息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素养,造成了信息的失真或错误,进而增加了电视台财务会计风险;其次,体制风险,电视台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缺乏风险意识,对于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体制缺乏科学的监督和规范,从而导致了内部管理规范缺乏制度约束,造成了资产、成本管理的缺失,以及内部资源的浪费;最后,预算管理风险。在电视台管理中,预算管理是财务会计管理的前提,但是在许多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内部,缺乏完善的预算机制,管理者既不能根据电视台的未来发展制定长短期规划,也不能根据预算项目有效落实,从而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从外部风险来看,基于会计自身的局限性与狭隘性,在核算管理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统计失误,从而造成了会计数据信息的失真,此外,随着信息化财会管理的普及,由于财会系统软硬件设备的问题而造成的财会风险也比较普遍,因此要想提高电视台的经营效果,财会部门必须要充分分析会计规范风险与会计理论风险,并利用系统的规章制度进行掌控。

二、电视台财务会计风险掌控策略

(一)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在专业财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电视台首先要利用严格招聘制度,提高招聘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并利用符合市场要求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进入到电视台的财会部门中来;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灵活应对新时期的财会管理风险;最后,完善对员工的技能考核,利用奖优惩后的机制,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降低电视台财会管理风险。

(二)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

财会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电视台在财会风险掌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思想境界,并利用柔性管理,增强其对集体的归属感,降低财会管理中出现道德风险的概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监督,如利用系统的审核机制,加强对流动资金以及相关资产的管理,以缩减财会人员出现道德风险的空间。

(三)加强电视台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是电视台进行工作规划的基础,在预算过程中,电视台首先要收集上一季度的财会信息,对广告收入、合作拍片收入、节目销售收入、技术管理收入以及固定资产等项目进行分析,以明确电视台实力,然后再对员工工资、节目制作、后勤管理等支出项目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阶段的预算规划,这样既能够保证预算符合电视台的客观发展实际,有能够从发展的角度对电视台的发展趋势进行有力的支持。

(四)加强电视台内部管理体制建设

电视台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维护内部资产完整性的前提出发,制定有效的内部规划,以避免电视台出现因盲目跟风而造成的资产使用规划不当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该落实责任制,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如人事部门负责员工工资、效益工资、临时工工资的核算以及岗位培训的安排,行政部门负责办公用品、办公家具、房屋修缮、宿舍维修及管理,总工办负责电视台编播业务所需的专用设备及零配件的购置、设备的维修等。

(五)加强对财务管理成本的核算

成本控制是电视台进行财务会计风险控制的主要途径,在内部管理中,电视台应该要从广播电视台行业的业务能力、财务会计制度等角度出发,根据电视台目前的发展实际,以及未来达到栏目规划,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办法及成本掌控策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成本,避免不必要成本所引发的财会风险,从而使电视台的经济效益及经营效率得到显着程度的提升。

(六)加强对电视台资产的控制与管理

在资产管理中,财会部门应该合理规划管理细则,例如在资产购置前要充分分析现阶段的节目发展情况,并预测资产未来的使用效率,以避免出现资产闲置的情况;此外,还应该完善资产管理过程,做好房屋、专用设备、办公设备、动力设备、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的归口管理,以强化管理责任,明确管理范围,降低管理风险。

三、结束语

总之,就目前我国整个电视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电视台内部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其中人才业务素质低下、内部控制缺乏力度、预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非常普遍,因此针对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主力,其在内部控制中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以财务会计为核心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潜存的财务会计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策略,以保证在风险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化解,进而提高电视台资源整合、配置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电视台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闫俊兰.电视台财务会计风险关键掌控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6:122.

管理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丰台区位于首都西南部,属城市功能拓展区,周边与8个区相邻,辖21个街道、乡镇,常住人口220余万,总面积约306平方公里。近年来,丰台区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管理创新”的理念,在环境监管上做了大量探索,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率先编制实施全国首个城区环境总体规划,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标本兼治转变

丰台区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期、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攻坚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病”的根治期,发展需求强烈,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城市病”现象凸显。为此,丰台区超前谋划,既采取立竿见影的措施,又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经过努力争取,成为了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全国首个城区试点,并率先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完善环境保护顶层设计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丰台区积极探索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生态建设相互融合的发展机制,着力构建“四个平台”:第一,构建规划平台,统筹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与城市环境保护相关的规划;第二,构建绩效平台,在不同区域建立不同环境绩效考核标准,进行环境分区管理;第三,构建政策平台,统筹、协调改善环境的各项政策:第四,构建环境管理平台,将环境管理要素细分至每个区块、企业,推进环境管理转型。

完成规划编制前期研究

丰台区于2013年启动并完成了前期研究工作,为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编制年限为2013~2030年,丰台区将从时间和空间上统筹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科学谋划与指导区域未来的环保工作,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丰台区正在开展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研究、自然资产负债表研究、生态空间管控研究等重点课题研究和环境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将于2015年底前完成。同时,2014年6月,环保部已将丰台区列入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研究试点,并将此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编制实施环境总体规划,优化经济发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引导环境基础项目落地,扩大区域发展的环境容量生态空间,逐步实现“多规融合”,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突出环境基础工程驱动作用,逐渐实现由常规监管向重点提升转变

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发挥作用

城南行动计划第一阶段丰台区投资超过1310亿元,打包实施重大项目78项。建成了蒲黄榆快速路、万寿路南延等主干路和支路24条,新增建设里程49.7公里。全区轨道交通线由2条增加到9条,新增建设里程44公里。南水北调南干渠、大宁调蓄水库已建成,卢沟桥再生水厂、吴家村再生水厂已完工,草桥燃气热电厂已投入生产运营,南苑西1 10千伏变电站土建工程已完工。

2014年城南行动计划第二阶段中,丰台区计划投资470亿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共计119项。目前,交通设施、道路微循环改造34项,其中地铁8号、14号、16号线正在施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郭公庄水厂已向居民供水,青龙湖再生水厂已投入使用。丰台区生活垃圾循环经济园湿解处理厂已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达到3000吨。

生态工程项目显现效果

丰台区实施了“园博园”景区建设和园博湖、宛平湖、晓月湖、园博园水源净化湿地等工程,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理念,将废弃地变成了锦绣谷和湿地公园等标志性景观,把园博园建设成为“京城之肺”,实现生态修复330余公顷,形成水面200余公顷,蓄水350万立方米。建成了总面积596公顷的13处郊野公园,完成4700余公顷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成了“北官一千灵山一南宫一青龙湖”绿色生态旅游链。到2013年底,丰台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 5%,林木绿化率达到4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4平方米。2014年,长辛店生态城获得住建部的同意批复,成为了北京市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区。

污染治理项目得到落实

丰台区加快落实《丰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河西再生水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配套的污水、再生水管线正加紧建设中,惠及河西地区4个乡镇街道的18万人口。槐房再生水厂实现开工建设,规划流域面积约137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封闭式地下再生水厂。

丰台区还实施了小清河、丰草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启动了地下水远程监测平台建设工程,构建乡(镇)、区2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全区水资源流量、水位和水质的在线监测。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创新"333"管理机制,逐步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构建部门、属地政府、社区(村)“三位一体”环境监管模式

把每个社区划分为3~6个网格,各社区分别确定一名网格化管理员,将全区5个主管部门、21个街乡镇、367个社区(村)、19个行业的973家重点企业全部纳入网格,实行统一管理。目前,确定以丰台街道(24个社区)、云岗街道(9个社区)、王佐镇(8个行政村)为试点单位,率先推行网格化立体环境监管模式。

建立污染源“三长”制度

局长和主管局长担任区内污染源“源长”;在合理配置岗位人员的基础上,建立污染源片区管理小组,各确定一名“片长”;对存在风险隐患的重点污染源,需安排专人负责,并各设一名“点长”。

建立“三源”统筹管理机制

第一,严控新建源。按照“以新代老、总量减少”的原则审批建设项目,把未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和未完成上一年度总量减排任务以及被实施限批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列入黑名单,实行暂缓审批。第二,严管现役源。对照新调整的收费标准,征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污费,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持续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执法周,水污染、危险废物、重金属等违法排污专项整治行动,对存在的违法行为尤其是大气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第三,严查风险源。抓好涉氨、涉氯、涉源、化学品生产等风险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健全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风险源专项排查,定期组织环境应急演练,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确保区域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