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建筑计划学;城市设计;环境行为

建筑计划学是建筑科学与计划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它是为科学的进行建筑设计而进行的各种研究和准备。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建筑计划学从调查研究为主要工作方法到以关注环境问题和环境行为为主的研究方向。而城市设计正是关注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学科,城市设计通过组织承载城市生活的物化环境来塑造城市的意义,通过干预城市空间发展进程的过程来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这个研究领域有许多相关性。

1,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建筑计划学关注的环境行为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可以说建筑计划学的这一研究领域可以称之为基于环境一行为的建筑科学。首先,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这个词于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的科学,一般包括社会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生物学中的行为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精神病学以及政治学;其目的是为更好的理解人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与建筑环境有关的行为研究侧重关心人类生活的行为方式以及与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研究领域有关的学科还有环境心理学、人与环境关系、环境社会学、人类生态学等。在建筑领域的建筑计划学广泛吸收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具体的空间行为理论,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但是,环境、行为的建筑计划学的方法和传统建筑学的方法存在根本的差异,知觉与行为的研究需要运用系统分析、逻辑推理等作为理论的学术依据。并且,行为研究中问题的提出是多方面的,建筑师一般不具备这些知识且不具备这种思维方法。这一切导致环境行为学与建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当今西方行为建筑学的研究动向来看,建筑计划学这门学科已经进入具体、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并举的阶段。

城市设计注重的是对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艺术处理和人们对它的感知。作为一个明确的设计领域,城市设计处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之间。和建筑学科不同,城市设计必须强化推理城市前景的能力,研究多种发展可能性,进而在这种可能性中寻找城市的新思路。这种推理和思考会对建筑设计带来多种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应当以培育城市性为目标,这意味着城市设计所提出的城市场所的形式、区域和特征必须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环境行为学作为城市设计研究重要的相关学科,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设计学科所涉及的环境行为研究也属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范畴,其应用也都是基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学科体系的建立来看建筑学与城市设计属于不同的设计层次,设计的阶段、任务和对象不同。

因此,就有必要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具体的行为模式相区别,并加以深化。此前,从城市设计的学科角度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比如:科林・罗与弗莱德・凯特的《拼贴城市》经常使用的“图一底法”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方法;强调公众参与的倡导性城市规划已成为规划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现阶段城市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也非常关注环境行为学的影响,他们从各种角度探讨环境行为学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应用。建筑计划学所关心的是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尤其是面广量大、为普通人服务的社区住宅环境、城市公共环境和建筑小环境等微观环境。比如: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主要是建筑的环境行为研究。可见,两个研究领域有着层次的不同也有相交叉的共同研究领域。

2,研究理念的共同性

随着环境行为成为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共同关注的对象。以城市的宏观视点和“人”的微观视点都成为两个学科的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考虑设计理念时,主要着眼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性文化精神。从文化精神内涵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包括人们所熟悉的理性、启蒙、科学、契约、信任、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从文化精神的载体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体现为作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公共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系统化的历史观,等等。因此,关注“以人为本”是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共同研究理念。

2,1公共空间与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和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换而言之,个性化是理性化的必然内涵。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注重的是经验文化模式,空间的生成可以遵循传统、经验、习俗和惯例等。后现代的城市设计尊重场所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环境对历史的反映。而文化哲学认为,只有当个体超越纯粹的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的阈限,同科学、技术、理性的自觉的精神再生产或自觉的类本质的对象发生实质性的关联时,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割裂才实质性的发生,现代意义上的人才真正的产生。因此,可以认为现代性的创造更应关注人的主体性及自我意识,这种个体的状态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特殊状态,而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普遍的生存状态。“人”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支撑性因素,是现代社会的创新能力的源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现代公共空间的成功塑造必须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意识的满足。

2,2契约、理性的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塑造

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是遵循公共的文化精神,而当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成为现代人的本质的生存方式和规定性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基因让位于自觉的、理性化的人本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文化精神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必须兼顾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现代个体的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文化特质,另一方面是如何保证那些追求自我利益和自我实现最大化的自由个体形成一个合理的合法的共同体。由此而产生的以平等、契约信用等为核心的人本化的、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这种社会文化精神似乎很难以具体的空间形式所体现,因为人本的、理性的并不是具像的事物,但是平等、契约的文化精神都离不开理性、科学的精神。至于普遍的信任和信用精神和机制,更是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信用理性的支撑。我们可以用人本精神和技术理性来表征现代社会普遍的理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的符号化和风格化的追求并不能体现现代社会的理性精神,也就不具备现代社会的意义。正如西方高技派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技术美与高情感可以融入现代社会,体现理性的大众审美,而简单的抄袭正是不谙社会文化背景,一段时间之后始终不能融

入城市文化,并面临被改造的命运。

东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而在全球化的时性化与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是相同的。随着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平等、契约与信用的等人本化、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代表着公共文化精神的新取向。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创新必将建立在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深层次追求上。

2,3意识形态化与城市性

理性化的现代性文化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无所不包的统摄性。具体说,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维度不只是表现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它还会进一步整合为一种系统化、自觉的意识形态,一种自觉的、理性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种设计和规范人类历史目标的“宏大叙事”,它指的是一个时代和或者一个具体的历史一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理性化的文化精神从个体的社会的一般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升为普遍的、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精神,是理性化精神的内在必然性。理性的内在分析和反思本性必然驱使理性不仅规范个体的和群体的行为和活动,而且直接指向社会总体和历史目标。

作为现代性机理与图示的具体化,城市设计与建筑计划学将关注环境行为研究所体现的最高目标,创造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文化。这体现了它们研究理念的必将孕育着更多人类文化的精髓,创造出多彩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艺术。

3,研究方向的差异性

尽管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理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可以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混为一谈。

人的活动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研究城市必须承认城市具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生活是城市环境形成的本源。城市的“环境”突出表现在人们聚居于城市,获得乡村所不具备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体现了城市所包含的物质环境所负载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意义。从本质上讲,城市环境不仅包含的是物质环境,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F・吉伯特在《市镇设计》一书中对城市的阐述:“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和城市美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城市设计的环境意义。

建筑计划学是基于城市的目的性为学术背景,其真正关注的是微观的人类行为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为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提供图示化结果的依据。更确切的说,建筑计划学的落脚点应该为建筑,建筑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并服务于特定地区的人们。建筑环境强调特定地域环境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性格特征。从“场地性”可以理解其微观层面的环境特征。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筑计划学;城市设计;环境行为

建筑计划学是建筑科学与计划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它是为科学的进行建筑设计而进行的各种研究和准备。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建筑计划学从调查研究为主要工作方法到以关注环境问题和环境行为为主的研究方向。而城市设计正是关注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学科,城市设计通过组织承载城市生活的物化环境来塑造城市的意义,通过干预城市空间发展进程的过程来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这个研究领域有许多相关性。

1,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建筑计划学关注的环境行为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可以说建筑计划学的这一研究领域可以称之为基于环境一行为的建筑科学。首先,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这个词于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的科学,一般包括社会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生物学中的行为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精神病学以及政治学;其目的是为更好的理解人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与建筑环境有关的行为研究侧重关心人类生活的行为方式以及与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研究领域有关的学科还有环境心理学、人与环境关系、环境社会学、人类生态学等。在建筑领域的建筑计划学广泛吸收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具体的空间行为理论,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但是,环境、行为的建筑计划学的方法和传统建筑学的方法存在根本的差异,知觉与行为的研究需要运用系统分析、逻辑推理等作为理论的学术依据。并且,行为研究中问题的提出是多方面的,建筑师一般不具备这些知识且不具备这种思维方法。这一切导致环境行为学与建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当今西方行为建筑学的研究动向来看,建筑计划学这门学科已经进入具体、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并举的阶段。

城市设计注重的是对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艺术处理和人们对它的感知。作为一个明确的设计领域,城市设计处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之间。和建筑学科不同,城市设计必须强化推理城市前景的能力,研究多种发展可能性,进而在这种可能性中寻找城市的新思路。这种推理和思考会对建筑设计带来多种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应当以培育城市性为目标,这意味着城市设计所提出的城市场所的形式、区域和特征必须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环境行为学作为城市设计研究重要的相关学科,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设计学科所涉及的环境行为研究也属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范畴,其应用也都是基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学科体系的建立来看建筑学与城市设计属于不同的设计层次,设计的阶段、任务和对象不同。

因此,就有必要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具体的行为模式相区别,并加以深化。此前,从城市设计的学科角度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比如:科林·罗与弗莱德·凯特的《拼贴城市》经常使用的“图一底法”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方法;强调公众参与的倡导性城市规划已成为规划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现阶段城市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也非常关注环境行为学的影响,他们从各种角度探讨环境行为学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应用。建筑计划学所关心的是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尤其是面广量大、为普通人服务的社区住宅环境、城市公共环境和建筑小环境等微观环境。比如: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主要是建筑的环境行为研究。可见,两个研究领域有着层次的不同也有相交叉的共同研究领域。

2,研究理念的共同性

随着环境行为成为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共同关注的对象。以城市的宏观视点和“人”的微观视点都成为两个学科的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考虑设计理念时,主要着眼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性文化精神。从文化精神内涵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包括人们所熟悉的理性、启蒙、科学、契约、信任、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从文化精神的载体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体现为作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公共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系统化的历史观,等等。因此,关注“以人为本”是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共同研究理念。

2,1公共空间与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和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换而言之,个性化是理性化的必然内涵。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注重的是经验文化模式,空间的生成可以遵循传统、经验、习俗和惯例等。后现代的城市设计尊重场所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环境对历史的反映。而文化哲学认为,只有当个体超越纯粹的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的阈限,同科学、技术、理性的自觉的精神再生产或自觉的类本质的对象发生实质性的关联时,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割裂才实质性的发生,现代意义上的人才真正的产生。因此,可以认为现代性的创造更应关注人的主体性及自我意识,这种个体的状态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特殊状态,而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普遍的生存状态。“人”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支撑性因素,是现代社会的创新能力的源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现代公共空间的成功塑造必须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意识的满足。

2,2契约、理性的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塑造

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是遵循公共的文化精神,而当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成为现代人的本质的生存方式和规定性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基因让位于自觉的、理性化的人本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文化精神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必须兼顾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现代个体的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文化特质,另一方面是如何保证那些追求自我利益和自我实现最大化的自由个体形成一个合理的合法的共同体。由此而产生的以平等、契约信用等为核心的人本化的、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这种社会文化精神似乎很难以具体的空间形式所体现,因为人本的、理性的并不是具像的事物,但是平等、契约的文化精神都离不开理性、科学的精神。至于普遍的信任和信用精神和机制,更是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信用理性的支撑。我们可以用人本精神和技术理性来表征现代社会普遍的理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的符号化和风格化的追求并不能体现现代社会的理性精神,也就不具备现代社会的意义。正如西方高技派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技术美与高情感可以融入现代社会,体现理性的大众审美,而简单的抄袭正是不谙社会文化背景,一段时间之后始终不能融入城市文化,并面临被改造的命运。

东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而在全球化的时性化与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是相同的。随着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平等、契约与信用的等人本化、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代表着公共文化精神的新取向。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创新必将建立在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深层次追求上。

2,3意识形态化与城市性

理性化的现代性文化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无所不包的统摄性。具体说,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维度不只是表现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它还会进一步整合为一种系统化、自觉的意识形态,一种自觉的、理性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种设计和规范人类历史目标的“宏大叙事”,它指的是一个时代和或者一个具体的历史一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理性化的文化精神从个体的社会的一般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升为普遍的、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精神,是理性化精神的内在必然性。理性的内在分析和反思本性必然驱使理性不仅规范个体的和群体的行为和活动,而且直接指向社会总体和历史目标。

作为现代性机理与图示的具体化,城市设计与建筑计划学将关注环境行为研究所体现的最高目标,创造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文化。这体现了它们研究理念的必将孕育着更多人类文化的精髓,创造出多彩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艺术。

3,研究方向的差异性

尽管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理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可以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混为一谈。

人的活动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研究城市必须承认城市具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生活是城市环境形成的本源。城市的“环境”突出表现在人们聚居于城市,获得乡村所不具备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体现了城市所包含的物质环境所负载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意义。从本质上讲,城市环境不仅包含的是物质环境,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F·吉伯特在《市镇设计》一书中对城市的阐述:“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和城市美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城市设计的环境意义。

建筑计划学是基于城市的目的性为学术背景,其真正关注的是微观的人类行为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为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提供图示化结果的依据。更确切的说,建筑计划学的落脚点应该为建筑,建筑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并服务于特定地区的人们。建筑环境强调特定地域环境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性格特征。从“场地性”可以理解其微观层面的环境特征。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承担了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综合管理,包括标准的制定、组织实施和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其中,在标准制定方面,包括标准的计划下达、编制、审批和印刷出版四个环节。每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工程建设国家、行业标准达数百种,每年的出版码洋达数亿元之多,因此,标准规范的编辑出版也成为一些专业性出版社的支柱性板块。其中,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占工程建设标准总量的30%以上,每年的出版码洋近亿元。另外,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具有权威性高、影响力大;覆盖领域广、销量大、读者数量多;专业性强,技术要求贯彻执行力度较高等特点。基于此情况,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相关图书的编辑出版也成为一些出版社拓展业务的重要方向之一。笔者从事了多年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编辑出版工作,结合这几年的实际工作情况,针对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如何进一步开展相关图书的选题策划,给出以下建议。

1.分析特点,合理切入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规范一般指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作的一系列规定,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等;规程则是指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作的统一规定或专业性要求,如《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等;对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制图等基础性要求,一般多采用标准,如《建筑结构制图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综上所述,针对建筑标准规范的品种多、范围广、技术性强、实施对象的不同,在对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进行逐步细分的基础上对其相关图书进行选题策划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入:

以技术应用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为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的通用性要求。针对此类标准规范技术性强、专业程度化高、应用推广要求较大的特点,既可策划突出工程应用的规范应用手册系列图书,又可策划针对条文解读性质的规范理解与应用系列图书,还可以策划突出专业性较强的规范应用详解系列图书。如针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所策划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应用手册》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等相关图书;针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所策划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应用详解》等相关图书。

以技术指标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是以制定基本技术内容、计算方法和相关参数选取为主的基础性标准。针对此类标准规范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强,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可以策划以指导型为主的应用技术导则系列图书。如针对《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所策划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用技术导则——严寒和寒冷、夏热冬冷地区》等相关图书。

以普及培训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是对相关从业人员普及基础性知识、培训基本技能,以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从业人员岗位素质,使之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针对此类标准规范对普及培训的要求较高、量大面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策划价格较低、可读性较强的培训(辅导)教材系列。如针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所策划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教材》等相关图书。

以宣贯实施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所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技术措施。针对此类标准,可以策划相应的实施指南(手册)、宣贯辅导教材等。如针对我国第一部涉及多专业、以达到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为目标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为配合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全面展开并确保该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宣贯实施而精心策划的《宣贯辅导教材》一书,就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以上各类并不完全独立,可针对各类标准规范的不同特点,结合当前国家政策方针、相关领域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角度,合理切入,深度策划。

2.紧贴作者,深度挖掘

策划建筑标准规范类相关图书在选择作者这一环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作者是现成的(标准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且极具权威性(编写国家、行业标准的均为该领域的执牛耳者)。因此,策划此类图书的工作重心就由原来的如何选择作者转移到了如何抓住作者上来。上文所介绍的分析标准规范对象特点,找准合适的切入点是吸引作者的一个方面,只是充分不必要条件,下面结合笔者开展选题策划的心得体会,简要介绍如何进一步抓住作者的两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以作者为本

作者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大脑。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均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起点和高度,具有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因此,紧紧围绕作者,最大限度地深度挖掘作者这个宝藏,以作者为本,则是每个编辑必须做好、做足的功课。如,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作者在此领域近期所发表的文章,进而了解作者近期的工作重点、课题方向等意向信息;通过查阅、分析研究建筑标准规范的编制会议纪要、专题调研报告、征求意见、审查意见等相关资料,巧妙找准作者的“痒处”,启发作者的创意情绪,激发作者的写作热情,用我们的专业素养将作者深度“套牢”,从而最终和作者建立起紧密的“情感”纽带关系。

提前介入

建筑标准规范的编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主要的流程大致分为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形成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意见——形成送审稿——专家审查——形成报批稿——编辑出版等几个阶段。针对建筑标准规范具有政策性强、权威性高的特点,选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以及在政策上有宣贯培训要求的标准规范,重点关注、缜密分析,提前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密切关注标准规范的编制过程,积极参加标准编制的重要阶段,获取第一手资料,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提前介入策划相关配套图书,并配合标准规范的实施日期同步推出,借助标准规范的社会属性,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抽查流程应明确

事后质量抽查作为大型普查的“规定动作”,遵循“严格保密、随机抽样、异地抽查”的原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来确定抽中普查区。国务院普查办公室在普查登记复查阶段,要对抽中普查区入户登记质量进行抽查,抽查结果用来评价全国普查登记复查质量。其特点是抽查方案严谨,抽查步骤环环相扣,但入户登记时间较为紧张。北京市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采取市普查办公室分阶段验收的方式,在建筑物核查、清查摸底、入户登记等阶段,在每个区县抽取一个普查区,对重点指标进行抽查,将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通报,并将验收结果纳入到对区县的整体考核中。第二,统一时间开展全市范围内的事后质量抽查。由市、区两级普查人员组成市级事后质量抽查组,采取跨区域抽查的方式,对抽中普查区进行再次查访。抽查组人员从样本抽取、方案培训、资料准备、入户登记、样本比对、反馈查询和计算漏报率等方面,综合评价北京市普查数据质量。其表现特点是:实行跨区域抽查,有效地排除了人为因素对普查工作的影响,避免了本地区相关单位对抽查独立性的干扰,但入户登记时间依然很紧张。

国家和北京市事后质量抽查组人员依据《事后质量抽查方案》,严格执行抽查地点事前保密、到抽查区县当场开启信封、宣布抽中地区、进入抽查小区再次访问等流程。一方面抽查组人员到达抽中小区后,对抽中小区资料进行封存并录入全部普查小区的普查表,复印清查摸底表和小区图,根据普查小区图了解抽查工作范围,开展入户登记;另一方面,对普查员选聘资料、清查底册资料、清查登记资料、普查表等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检查,通过抽查结果与原始资料的比对,计算综合差错率,检验数据质量是否符合国家验收标准。例如,在经济普查中,需要对被抽查普查小区内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逐一走访,检验单位填报率、普查表和清查表的填报质量和录入质量,并主要核实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漏报或虚报情况,主要指标的填报质量,抽查指标的漏录、错录情况。农业普查则需要对农村住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逐一走访,检验普查对象漏(多)报率、主要普查指标填报数据的多报率与少报率。同时还需要对普查表的抄录、填报、识别等方面的差错进行全面检查,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核实。人口普查则需要对户记录、人记录等指标进行比对核实,检验漏登率。

对于区县普查办公室来说,接受国家和北京市事后质量抽查,要制定《事后质量抽查工作预案》,从检查行程、普查表整理等方面,充分考虑每个检查环节,并及时联系被抽中乡镇普查办公室,准备抽中普查小区图、清查底册等纸介质材料。

区域划分看变化

大型普查具有不可逆性,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因此,将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全过程尤为重要。普查期间,关注增减变化,加强源头数据审核,做好重点指标评估,实现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核查抓完整性,清查摸底抓查找率,填报普查表抓填报率,是控制数据质量的有效措施。笔者将重点介绍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核查数据质量控制。

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核查是大型普查的前期基础性环节,也是明确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分工和责任的有效保障。北京市在进行普查区划分和普查区地图绘制的同时,开展了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工作,根据最新航拍地图和电子地图,绘制电子化的普查区示意图,并组织普查指导员深入大街小巷,核实和修正乡镇界限图,确定普查区边界,划分普查小区,对建筑物进行核实。

房山区在区域划分和建筑核查工作中,针对情况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拆迁村工作量较大、山区建筑物拆分等现状,在实地踏查确保边界清晰、不交叉、不间断,普查区域划分不重不漏的基础上,区域划分重点核查普查区边界是否准确无误,绘制的普查区小图地域范围和界限是否明确,是否完整绘制普查小区内的房屋、道路,是否让普查员按照地图标注,明确调查范围,计划每天行程路线。例如,人口普查针对区域划分准确度和实效性不易把握的问题,采取大中型单位直接管理,新住宅小区追根管理,村中村现象配合管理的方式,将大中型单位纳入区乡两级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既落实责任又方便管理;对无管理部门的新建住宅小区,按其属地落实责任;对村中村现象,以居住地为主,原住地配合进行巧妙划分。

建筑物核查是确保普查登记不重不漏的关键。建筑物核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平原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拆迁村出现的拆迁房屋多、新建房屋多、个别临时性建筑和非居住类建筑多,山区平房需根据普查区图拆分建筑物等现象,要摸清建筑物的增减变化,严禁出现遗漏或忽略。组织指导员实地踏查普查小区,核实每一栋建筑物边界是否发生变化,随时记录变化信息。踏查平房院落侧重核查居住户数,楼房侧重核查住房单元数,确保调查小区图、户主姓名底册、建筑物信息一览表信息的一致性。例如,人口普查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核查期间,房山区人普办公室采取“集中审核、集中讲解、集中观摩、集中踏查”的方式,对所有普查区图标绘情况、《建筑物信息一览表》和《普查小区清单》的填写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将区域划分完成较早、质量较好的乡镇绘制普查区图和建筑物拆分手绘图等材料进行展示,使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各环节工作首尾衔接,区域划分统一细致规范,为清查摸底奠定了基础。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20*年,我部围绕抗震防灾法制建设、工程抗震技术标准、工程抗震质量监督、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与实施、村镇建设抗震防灾、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和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指导建设系统的抗震防灾工作

20*年初,我部印发了《建设部20*年抗震防灾工作总结及进一步加强抗震防灾工作的意见》,总结、部署建设系统的抗震防灾工作。7月,组织召开了“全国抗震办主任座谈会”,云南、安徽、新疆、北京、江苏等地交流了抗震管理工作经验,会议讨论了新时期建设系统开展抗震防灾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确立了进一步加强抗震防灾工作的工作重点,提出从房屋建筑设防为主转向房屋建筑与市政设施并重;超限高层抗震审查与大型公共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并重;城市房屋建筑抗震与村镇房屋建筑抗震并重;新建筑抗震设防与使用过程中维持设计抗震能力并重;从应急预案编制和颁布转向日常演练和应急措施落实等新思路。

(二)加强抗震防灾法制建设

20*年,我部依据《防震减灾法》、《建筑法》、《城市规划法》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制定《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抗震质量监管责任、抗震设防强制性要求以及在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环节必须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等提出了更明确、更严格的要求。

(三)完善工程抗震等防灾技术标准体系

20*年,我部在继续贯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工程抗震技术标准的制定步伐。《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技术标准》、《村庄与集镇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编制工作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进展顺利。

(四)强化工程抗震设防监督

20*年,我部在组织全国工程质量大检查时,把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质量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组成15个工作组,抽查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个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通过质量检查促进各地提高新建工程抗震质量。同时,我部继续加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管理工作,全国和各地专家委员会依照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要求,严格审查。

(五)提高城乡抗震防灾能力

我部编制了《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十一五”规划》,作为《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的专项规划。在城市抗震工作中,着重推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各地积极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试点,完成了福建省泉州市等城市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在村镇抗震工作中,注重基础性工作,组织有关课题研究,完成了4册村镇建筑抗震图集初稿,并结合《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的编制,完成了西南农村木构架、土坯维护墙房屋1∶1足尺的振动台试验等。

(六)加强建设系统地震应急能力

20*年,我部按照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会议要求,印发了部门预案《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各地建设系统也制定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七)推动工程抗震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积极推动城市燃气突发灾害与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试点工作。牵头组织召开了中美地震工程协调会,探讨进一步拓宽中美地震工程的合作领域。

二、20*年抗震防灾工作要点

20*年,我部将继续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25号),切实增强城市抗震防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村镇抗震防灾工作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与完善抗震防灾法制建设

通过宣传、贯彻《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进一步明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指导各地在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环节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做到依法开展抗震防灾工作。抓紧起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组织开展《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调研工作。

(二)强化抗震防灾领域的基础性研究

强化城市抗震防灾体系理论研究和工程抗震等防灾领域的基础研究,大力开发和推广工程抗震等防灾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继续完善工程建设抗震技术标准体系,

提高我国工程抗震和城市抗震防灾的科技水平。包括组织大跨空间结构抗震设防审查技术要点、喀什老城区抗震对策和市政基础设施抗震设防政策等研究课题,争取尽快颁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村镇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等抗震防灾技术标准。

(三)加强村镇抗震防灾工作

进一步研究提高村镇建筑抗震防灾能力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关于村镇建筑抗震防灾的措施,推广各地开展村镇建筑抗震防灾工作的先进经验,组织《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和相应图集的培训,开展“村镇农居地震安全工程

”试点工作,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抗震技术,对新建农房设计与建造进行指导,使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导致的村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四)部署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抗震普查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关于“2010年前,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完成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搞好抗震加固或改造”的要求,指导开展地震重点监视区的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工作,通过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摸清现有建(构)筑物抗震能力底数,为旧城改造、抗震加固、抗震鉴定提供依据,为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基础信息,为地震应急、震后恢复重建和城市安全防范研究提供条件。

(五)推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

组织专家对部分地区抗震防灾管理现状进行调研,进一步加强对各地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指导。颁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技术标准》,推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规范化、标准化,指导有关协、学会组织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技术标准的培训工作,提高各地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水平。

(六)指导城市建筑物加固改造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各地加大投入,明确责任,确定时限,加快抗震加固工作的进度。特别是要重视对城市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及抗震防灾能力的鉴定和评估,完善鉴定标准和评估方法。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委省政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部署工作。对这次会议,省人大、住房城乡建设部、省政府法制办领导高度重视,连主任、曹司长、矫主任、温主任、辛主任亲自到会,曹司长、温主任还作了重要讲话。下午,会议还要安排市城乡建委等6个单位(部门)做典型发言,介绍抓好建设法制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这次会议既是对"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行政工作的总结,也是"五五"依法行政和"六五"普法启动的再动员,会后大家要根据会议精神,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刚才,我们对普法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我代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建设法制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围绕中心、开拓进取,"五五"普法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领导始终把普法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实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法治保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09年,省厅成立了由厅长任组长的"五五"普法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五五"普法依法行政日常工作。通过全省建设法制年度工作会议、厅长办公会、新法宣贯座谈会等形式,经常研究法制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多次组织由厅级领导带队的专项执法检查和普法依法行政规划实施情况检查。二是充实办事机构。近年,省厅政策法规处新录用公务员2名,处里4名同志均为法律科班大学以上学历,法学硕士或学士学位。2010年,经省政府同意省厅成立了执法监察处,公务员编制5人,普法依法行政办事机构得到进一步充实。"五五"普法期间,全省17个市和大部分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政策法规处(科)。三是科学制定规划。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立足工作实际,系统、全面地提出了普法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规划重点突出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突出把普法依法行政与规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突出规范执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制,保证了建设工作日常管理法制化。四是健全工作机制。首先,建立联动机制。建设领域重要法律法规颁布后,省厅都会同省委宣传部、司法厅联合下发通知,在全省开展宣贯"宣传月"活动。通过邀请领导和专家讲课、派出专家巡回讲解等方式对全省建设系统从上到下分期、分批进行新法培训。其次,健全评估考核机制。省厅将法制工作考核内容细化量化,定期对各行业主管部门普法依法行政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等地实行普法依法行政奖惩制度,与年度评先奖优和目标考核挂钩。第三,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济宁、枣庄市建委将普法依法行政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普法资料、车辆等各项开支落实到位。

(二)加快立法步伐,完善建设法规体系。5年来,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4件,省政府颁布的规章5件,省厅还制定出台了规范性文件50多件。一是规范立法程序。2011年,省厅制定了《省建设厅立法工作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建设立法立项、调研、起草、论证等各个环节的办理程序。等地结合本地建设部门实际,健全完善了立法工作程序。二是落实立法责任制。对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项目,省厅都分别成立起草工作小组,由分管厅长任组长,政策法规处和相关业务处处长为成员,实行"三定一保(定班子、定任务、定期限、保质量)"立法责任制,确保立法计划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三是加大会签协调力度。坚持开门立法,通过网络将一些重要的法规规章公开征求意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立法项目进行论证。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单位和部门,主动上门沟通协调,以求达成共识,将矛盾化解在提报省人大、省政府审议之前。四是保证立法质量。站在群众角度立法。2009年修订《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时,将改善被拆迁人居住条件作为修订重点,大幅度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从源头上减少了拆迁矛盾。站在全局角度立法。2011年制定《省物业管理条例》时,率先实行住宅小区内供水、供气、供热设施的投资和维护费用由相关专营单位承担,解决了以往由业主承担的不合理状况,深受群众欢迎。站在务实角度立法。2012年制定《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时,创设城镇道路摊点设置导则制度,疏堵并举,破解了维护市容市貌与维持商贩生计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市容管理水平。5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住房城乡建设类法规、政府规章,其他各市还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大量规范性文件,为建设行业有法可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枣庄市先后出台20个文件健全棚改政策体系,形成了棚改"枣庄模式"。

(三)规范行政行为,依法科学治业。一是加大执法力度。省厅每年都制定执法检查计划,确定将建筑市场、勘察设计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建筑节能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等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通过一系列检查工作的实施,查摆问题,找出差距和不足,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各市地结合当地实际,上下联动,如东营、市建委(建设局)成立了专职建筑执法队伍,、东营市城市管理局推行"网上办案"试点,普遍加大了建设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二是坚持依法民主决策。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对事关全局的重要事项,都是在调研基础上进行依法决策。每年初省厅都制定调研计划,年底通报计划完成情况,每位厅领导至少牵头完成一项重要调研。省厅专门制定机关工作规则,明确凡规范性文件制定,须提交厅长办公会集体审议、集体研究,涉及公民、企业权利义务的事项,事先由政策法规处进行合法性审查。市建委规定重大决策前的论证必须由法制机构和法律顾问参与。三是加强层级监督。2009年以来,全系统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900余件,其中,省厅受理215件。在省厅受理的复议案件中,撤销或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11件,依法予以终止的12件,所有案件全部在法定时限内做出复议决定。在复议工作中注重案件调解,优先通过调解化解矛盾,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四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省厅每年都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住房保障、建筑节能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向省人大专门委员会汇报城乡建设工作,自觉接受监督。重视行政诉讼工作,依法积极应诉,2010年至今省厅发生行政诉讼案件23件,全部胜诉。泰安等地部门"一把手"还亲自出庭应诉,收到良好效果。

(四)重点突出,深化普法教育。一是突出普法对象。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和建设专业法律知识年度考核制度。厅领导和机关公务员积极参加省里组织的普法考试,参考率与合格率达到95%和100%。重视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工作,5年来,省厅举办各类法制培训班26次,培训行政执法人员5000余人次。东营市建委、东营市城市管理局委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定期举办建设系统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临沂市建委实施"每周一法"普法学习活动。市建设局对新增执法人员进行脱产培训。济宁市建委对1197名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培训。对建筑业农民工,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法进工地"主题活动,通过免费发放"明白纸"、举办"农民工夜校"、成立"农民工服务站"等制度化形式,鼓励农民工学习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5年来,全省无偿为农民工赠送法律宣传手册200多万份,培训农民工150多万人次。对建设领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省厅编发了以建设法律法规和建筑强制性标准为内容的读本,并作为执业注册师的培训必读教材。二是突出普法内容。省厅多次邀请住房城乡建设部、省政府法制办等专家领导全面讲授《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省行政程序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大力宣传有关城乡规划、城市房屋征收、物业管理等法律法规,利用普法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三是突出"法律五进"工作。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扎实推进"法律五进"活动。济宁市成立了建设系统"法律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市建委结合工作实际,增加了法律"进工地、进审批大厅"内容,龙口市建设局利用走访、座谈、张贴标语等形式向各镇街区群众宣传讲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四是突出普法方式。利用网络等媒体普法。市建设局积极参与"中国"门户网站、胶东在线及水母网等举办的"网上民声"、"民意通"、"嘉宾访谈"等活动,解答网民疑难问题。东营市建委在《东营日报》设置了《建设法制》专栏。市建委与电视办"关注城市环境,大家一起行动"栏目。泰安市建委利用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等滚动播出建设普法内容。利用多种阵地普法。德州市建设局开设"德州建设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泰安市规划局在泰安规划展览馆内开设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展区,东营市建委在居民小区设立普法宣传站,市建委在行政审批中心建设窗口开设"建设法律法规超市",寿光市建设局开设"读书室"等宣传建设法律法规。利用各类活动普法。省厅举办了"法制宣传与廉政文化"书画摄影作品展,组织了《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知识竞赛6次,累计投资20多万元,约有4万人次参赛。市建委为农民工推出了"双卡(建管亲情卡、爱心工资卡)"活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拖欠工程款问题。

多年来,全省建设系统各级各部门在立法、执法、普法、行政复议和监督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省厅先后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全省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先进单位",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建设系统法制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等。各地还有一大批单位(部门)和个人受到了表彰奖励。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依法治业,埋头苦干、努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希望大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把成绩当起点,将荣誉当鞭策,在新的五年规划实施中再创新业,再立新功。

二、适应新形势,充分认识做好"六五"普法依法行政工作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历来重视普法依法行政工作。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吴邦国委员长今年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论断、新部署,对普法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法依法行政工作地位更加突显,任务更加繁重,更加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细致的努力。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充分认识做好"六五"普法依法行政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深入开展普法依法行政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理论要义体现在住房城乡建设各项法律法规的立法理念和制度安排中。比如即将出台实施的《省城乡规划条例》、正在制定中的《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已经实施的《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本身就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节能减排、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制度安排,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当前,一些地方住房城乡建设实践中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够、领会不深,法治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让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深刻领会法律法规的精神要义,充分发挥法律在推动建设事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势在必行。

(二)深入开展普法依法行政工作,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省委、省政府批转的"六五"普法规划和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2011-2015年依法治省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法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提升普法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平安、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推进法治建设,关键在于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强普法依法行政对于建设法治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省厅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普法先进单位称号,客观上反映了我省建设系统普法依法行政工作的扎实基础和积极影响,要继续保持荣誉、积极创先争优,在法治建设上率先垂范,就必须始终注重和不断加强普法依法行政这一基础性工作,努力在提高建设系统干部职工法律素养上走在前列。

(三)深入开展普法依法行政工作,是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和谐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全省呈现多元利益格局,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城乡建设领域房屋征收、安全生产、建筑市场管理等方面容易引起社会矛盾,成为焦点问题。法律法规作为协调不同利益的调节器,能够保障政府权力依法运行,保障社会成员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使各种社会矛盾依法得到解决。比如,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房屋征收拆迁等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少数企业漠视法律、违法经营,一些部门法律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依法行政工作,使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使市场主体自觉遵守市场规则,诚信守法经营,让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权益,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和谐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精心部署、勇于创新,全面落实"六五"普法依法行政工作

今年是"六五"普法依法行政规划全面启动之年,省厅根据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政府要求,制定了《关于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依法行政第五个五年规划》,落实这两个规划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建设法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化目标、突出四项重点、争创五好队伍。"即:以全面提高我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目标;突出提高制定法规水平,增强学法普法成效,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依法办理复议应诉四项重点;争创政治品质好,法律素质优,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和谐创新型的建设法制工作队伍。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抓好建设立法工作。根据省人大、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厅提报了2012年度9件确保、争取和调研的立法项目,其中地方性法规5件,即《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省城乡规划条例》、《省城市供热条例》、《省房屋登记条例》和《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政府规章4件,即《省建筑企业劳动保障金管理办法》、《省城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法》、《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以上计划,省厅已按照"三定一保"立法责任制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到处室、责任到人,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努力完成省人大和省政府确定的立法计划。有立法权的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强沟通协调,争取人大及政府的支持,制定出台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全省的立法工作提供经验。其他市也要重视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特别是对已出台的法律法规,要制定相应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努力抓好落实。

在立法工作中,一要科学编制立法规划计划。按照"科学规划,远近结合,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急用先立"的原则,完善立法的基本框架,科学排定长期、中期立法规划,并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要根据立法规划和当前工作实际需要,积极向人大和政府报送和争取年度立法计划项目。二要进一步规范立法程序。严格执行《立法法》,理顺立法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责,明确办事程序、工作时限。立法项目从资料收集、说明起草到草案文本都要有规范的工作标准。将立法计划落实情况直接与年终考核评先挂钩,落实立法责任制。三要树立正确的立法理念。要从重行政管理型的立法逐步向市场主导型的立法转变,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搞立法,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四要创新立法工作手段。建设行业立法工作专业性很强,仅从文字材料入手,很难拿出可行的办法。要重视立法调研,把立法调研同日常的业务管理工作、执法检查活动相结合,深入基层,通过现场检查、座谈,掌握第一手材料,直接了解行业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启发立法思路,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五要增强立法透明度。实行开门立法,除征求有关部门、专家意见外,还要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对外公布法律草案,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各方意见。

(二)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一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重点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包括《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等。加强学习《城乡规划法》等相关专业法律法规,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加强学习《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及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为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服务;加强学习《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配套规范标准,牢固树立节能环保的观念;加强学习《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开展以打击规避招标、虚假招标、转包和违法分包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二要加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要加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物业管理条例》和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增强依法维权意识。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深入宣传乡村规划建设的法律知识,充分发挥建设行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引导和技术支持作用。三要切实抓好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干部要分期分批参加建设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建设专业法律素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要在公务员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廉政法制教育。要加强对公务员的法制培训,把公务员掌握和运用与本职工作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和继续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加强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的依法维权意识。四要组织开展法律进社区、进工地、进乡村活动。要将"法律进工地"主题活动作为"六五"普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将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利用社区和农村法制宣传橱窗进行广泛宣传,为城乡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五要努力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继承原来成功有效形式的同时,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在服务群众中加强宣传。要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的优势,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一要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行政决策要有法律依据,确保行政决策的主体、程序、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作出重大决策前,法制部门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查。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公众对决策方案有重大分歧,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重大行政决策,应当进行听证。对住房保障、城乡规划、房屋征收补偿、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标准规范等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二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解决当前市场监管中存在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加强城乡规划、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节能减排、住房公积金、工程建设标准执行等方面的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稽查执法工作,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规范公共服务,确保住房保障、市政公用等政策的落实,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内外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健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体系,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水平。健全信用制度,加强对注册执业人员管理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狠抓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三要规范执法程序。要明确执法主体,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确保程序公正。健全行政决定告知制度,在作出行政决定前,依法告知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救济权等权利。各执法部门要在各自职责权限范围内,编制本系统行政执法操作指南,明确执法主体、权限、程序等方面的具体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规范裁量权的行使。处理违法行为的手段和措施要适当、适度,采取的措施要与执法目的相当,避免给当事人权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四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情况及时调整、梳理行政执法依据,明确行政执法职权、岗位、人员和责任,并向社会公布。要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情况纳入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行政执法管理信息化水平。继续发挥行政执法责任制重点联系单位的作用,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深入开展。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规则。五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有效解决执法过程中定性不准、适用法律法规不当,不讲程序,随意执法,野蛮执法,侵犯公民合法权利问题。要确保违法违规行为查得了、查得快、查得好,杜绝"冷硬横推"现象,避免不作为、慢作为。牢固树立"执法为公、执法为民"理念,夯实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基础。

(四)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一要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关于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二要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倾听政协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的方式,认真办理政协委员关于政府工作的提案和建议案。三是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论监督。建立及时处理网络等新闻媒体反映问题的协调机制,完善新闻会、情况通报会制度。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对人民群众检举、网络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要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要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和及时阅处群众来信,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反映诉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限时办结、及时反馈。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矛盾。及时做好群访人员的疏导和对缠访问题的处置。四要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执法监督。加强对建筑节能、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住房公积金、市政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和行政审批、招标投标、资质资格审查等方面的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五要推进办事公开。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重点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深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办事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办事公开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市中小学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校点分散,校均规模小,办学成本高、效益低。全市小学在校学生低于100人的有142校,在校学生不足80人的村小点有2131个,在校学生不足30人的一师一校点有1201个。农村初中校均办学规模仅有21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1497人,办学规模小于18个班的初中还有58所(占农村初中总数的32.58%);二是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大量使用危房现象十分突出。全市有D级危房100万平方米,危房率超过20%。涉及的学校及校点共1971所。近年来,多次发生危房倒塌事故,广大师生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三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差,“普九”欠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及其辅助用房、设施、设备不配套,办公设施、学生课桌椅破旧,师资的补充和更新缓慢,严重制约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我市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是确保校舍安全,达到学校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是创造良好的软硬件和现代校园环境,发展高水平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基础工程。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认真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努力实现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综合水平为目标,以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全市中小学危房整体改造为契机,加快我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程,使全市义务教育水平在普及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和提升。

三、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在全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中,要做到布局科学合理,生均占地、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生活、运动区域合理分区。具体目标是:

(一)实现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通过标准化建设,促使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建设达到标准,校园环境规范整洁,设施设备充实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二)实现义务教育的规范发展。通过标准化建设和科学管理,使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努力做到规范规划、规范建设、规范办学、规范管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布局调整、优化师资、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实现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通过规范义务教育管理、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

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建设标准

(一)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整体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行全市统一标准,分类配套,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整体推进。具体组织实施以县(市)区为单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统筹安排。

2.统筹协调,综合利用。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要与中央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正在实施的“866”工程相结合,盘活用好现有教育资源。

3.合理布局,适度集中。学校布局原则上按照“三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向村委会所在地集中)规划,形成适度的规模办学。

4.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项目安排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规划、设计、建设适度超前。

5.依法依规,规范达标。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必须贯彻执行发展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新建校舍必须做到安全、实用、经济、美观,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二)建设标准

中小学校舍标准化项目建设、学校班级数量,发展目标按照不低于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建标〔*〕640号)、《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2号)进行和设置,班级数量若需增加的,应根据教学规律增加。

山区村完小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8平方米,半山区村完小生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2平方米,坝区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完小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县城建设标准化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

山区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6平方米,半山区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4平方米,坝区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县城建设标准化初中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1平方米。

结合中小学危房整体改造具体实施中优先安排教室、学生宿舍、食堂、厕所、运动场所,其参考标准是:

山区、半山区村完小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93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31平方米,运动场有200米标准环形跑道。寄宿制学校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75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坝区完小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93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寄宿制学校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75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县城小学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26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

山区、半山区标准化初中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87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坝区标准化初中教室生建筑均面积不低于1.9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县城建设标准化初中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23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6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其它辅助教学用房的规划建设,各地结合实际参考《*市农村普通初中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市农村普通完小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市城市普通初中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市城市普通完小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执行。

2.教学仪器设备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科目一类标准设置,图书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图馆(室)规程(修订)》标准配置。

五、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两年内基本排除中小学校D级危房,新建学校和校舍应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新建学校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符合规定,实验室、仪器室、器材室、图书室、阅览室等活动场地和基本条件全面达标。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充实完善教学仪器、实验、文体器材、图书音像资料、电化教育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初中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与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农村小学配备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和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成套教学光盘,中小学教育资源信息总量达到标准,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学科专业化的要求和省定标准核定学校编制,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编制数确定各学科专任教师的数量及其岗位,按岗位进行教师聘任制改革。加强县(市)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县(市)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使校与校之间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所有学校依法办学,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并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入学率、毕业率、辍学率均达到或控制在规定的比例。

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我市义务教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县(市)区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县(市)区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加强和发展义务教育的有关工作统一到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来,统筹规划,周密部署。为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市)区两级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财政、计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认真组织落实,确保我市中小学标准化工作顺利进行。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各地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资源现状,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对本县(市)区原有中小学布局规划进行调整。

(三)严格标准、规范达标。凡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等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强化管理、确保质量。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质量检测标准,严把工程质量关,并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保证学校基建项目规范运作。对违反程序、渎职和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寒地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其定义的主要依据是冬季寒冷气候在城市一年之中的表现特征。寒地城市在我国以西北部寒冷区域居多,寒地城市的冬季时段相对较长,寒冷的气候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欧美国家的寒地城市较多,人们将其称为“冬季城市”(WinterCities);在日本,寒地城市又被称为“北方城市”。我国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则习惯称这类城市为“寒地城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建筑,在色彩材料应用上有着自身的特色,人们对材料的偏爱、用色习惯等方面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某种特定的文化积淀,成为这些寒地城市人文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地域的不同决定了气候的不同,气候的不同决定了城市特色的不同。寒地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地域与气候的视觉设计下进行,寒地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体现出与其他城市(如热带城市、温带城市、海滨城市、山地城市、平原城市等)不同的风格特色。

二、城市色彩与城市建筑色彩调查方法

《东京色彩调查报告》是由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郎克洛教授领导、由日本东京都市色彩研究中心组织完成的。对于城市建筑色彩的调查,目前为止国际上较权威、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郎克洛教授在他的色彩地理学说中提到的,对建筑色彩进行选址、调查、取证、归纳、编谱、小结等一系列步骤,广泛征求市民对城市建筑色彩的要求和看法,在对色彩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征求市民的意见,并且在相关人员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下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普遍调查。市民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城市建筑色彩的见解,以便给设计者提供更多的启发。在对城市建筑色彩与城市色彩规划的时候应当先总结调研的结果,找出问题所在并公之于众,让广大的民众共同参与,听取民众的呼声,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和对城市色彩规划的积极性;在综合掌握专家和民众的意见后再邀请艺术家、文史学家、建筑师、色彩学家、城市规划师等相关人士制订最后的色彩规划方案;等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向民众公布,再听取广大民众反馈的意见,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肯定后再实施色彩规划方案。笔者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方案才是科学、权威、民主、具有生命力的,这样的城市色彩必定会为这座城市增色添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将感到自豪。

三、城市建筑色彩规划

原则文化历史的积淀是色彩形成与表现的根源,所以,在人文的角度上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规划和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寒地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护和传承寒地城市建筑色彩文化和文脉是城市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城市色彩本身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其设计与规划往往错综复杂,所以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不可能是一锤定音的事情,需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继而保持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城市色彩规划应该在对城市建筑景观色彩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进行现状分析,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城市自身所处地域性、文化历史、民俗等诸多因素进行设计与规划。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色彩指导城市色彩的设计、规划与管理,力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城市设计规划的实践者在对城市色彩进行设计与规划时应该把握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目前,我国对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还不够重视,各地色彩设计研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在建筑外墙装饰材料使用上没有规范,工业生产也缺乏可以依据的标准;屋顶的景观色彩没有得到重视;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不够重视;我国的色彩教育水平和层次整体不高;等等。

结语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四五”普法工作自查情况汇报

自接到《××市建设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四五”总结、验收工作的通知》后,我委立即将《通知》转发至各科室,按照检查标准严格进行了自查。自====年以来,我委“四五”普法工作,按照“四五”普法规划总体要求和部署,在市建委的指导督促,区委、区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普法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为实现我区建筑领域“四五”普法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将我委“四五”普法开展情况和取得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作一汇报:

一、明确目标任务,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第一、制定普法规划。按照“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制定了我委====年至====年依法治区和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并每一年做到有计划有落实,全面推动“四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落实。“四五”普法计划为我委“四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并于====年,我委召开“四五”普法工作动员大会。在认真总结“三五”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动员部署“四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工作。

第二、建立组织网络。为切实加强“四五”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我委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主任×××担任组长的区建委“四五”工作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和科、所长各有分工,明确了由×××具体监督措施的落实情况。由此,在我委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四五”普法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并挑选业务素质较好的人员担任普法工作联络员,努力提高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

第三、强化责任落实。实施普法目标责任制,进行目标分解,抓好责任延伸,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同时,注重在建章立制上下真功夫。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具体,制度健全。先后制定各项制度以及学法检查、监督、考核等措施规定。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后,我委又修订了相关制度,由于注重制度的建立完善,使普法工作从部署安排、开展落实、检查督促到总结考核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深化学法用法活动,提高我区建筑领域的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

“四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委认真按照普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要求,抓好重点对象,确定重点学习内容,实现整体推进。

(一)加强建筑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行政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务工人员的学法、用法教育

第一、加强建委各级干部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一是严格按照区组织部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的要求,定期对处级干部进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学习。尤其是==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并组织参加了我区人事局组织的两次《行政许可法》的考试。其次副处级以上干部还脱产参加了wto法律基础知识培训班,较系统地学习wto基本原则、运行机制及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二是向我委干部下发全国“四五”普法统编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近百本,人手一册,采取自学和集中学的方式,并运用观看录像、听讲座、培训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同时利用节假日联欢的形式展示日常执法工作,我委编演的维护建筑企业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的小品,还获得了我区精神文明办优秀奖。三是执法干部每年都要举行行政执法骨干培训班,组织我委××名执法干部和行政执法骨干参加,并于每年参加市建委的执法培训学习考试。

第二、抓好国家公务员的培训。我委每年都组织公务员参加相应的法制考试,公务员队伍通过培训和知识竞赛,补充更新了知识结构,拓宽了工作视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第三、抓好我区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的法制学习教育。一是加强建筑企业和物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对涉及到建筑领域新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并利用协会进行辅导培训,如:“门窗新标准”,“七部委意见”等。据统计,进行相关宣传法律法规共==件,涉及到=====人次,贯彻培训落实相关培训工作==次,直接培训人次达=====人次。我委依照职责,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积极做好有关我区建筑业人才的合法上岗工作。近五年来,按标准考核取得市建委办法岗位证书人员达====人次,共===人次换发变更岗位证书。

二是在我区建筑企业中开展多项活动,扩大参与面,成功的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优秀项目部参观学习、事故教训巡回展等==项活动,激发普法对象学法热情,将普法活动由宣教型向互动型转变。每年还专门举办安全专题培训会,同时针对工地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和事故易发环节进行专业的讲解。

第四、加强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以外来务工人员为普法对象,在流动暂住人员聚居地巡回展出系列漫画法制展板,把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让文化程度较低的民工及其家属看得懂,能理解,易掌握;发放法制宣传卡片,宣传解决劳动仲裁、工资拖欠、人身伤害等方面的法律常识,引导普法对象遵纪守法、依法维权。受教育的人平均将近万人。

三、拓宽渠道抓提高,营造浓厚普法氛围

“四五”普法以来,我委普法工作注重拓展新的阵地和形式。一是主动“送”。每年参加我区法制办组织的有关执法部门、律师、公证人员和法律工作者开展大型的“送法”活动,我委共发送学法资料=====余份,接待有关建筑领域的法律咨询者====多人次;开展“送法制进工地”活动,安全事故图板巡回展,流动人口图书室、“百场电影进工地”、安全知识竞赛、优秀项目部参观学习等活动、各工地各自开展各种安全活动===次,活动参加总人数=====人,悬挂安全宣传横幅===条,张贴安全宣传画===张,发放各类安全宣传材料====本,设立专栏、板报等安全宣传园地==个。在日常工作中,我委*办、物业科、服务大厅积极解答群众的问题,并发放相关法律法规书籍和宣传手册近万本。二是突出“新”。广泛宣传普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学习wto法律知识,我委征订发放wto知识读本===多册,《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多册,并开展新的法律法规的知识竞赛和宣传月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新法律法规实施。三是扩大“面”。参加我区相关部门组织的法制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区内各种宣传媒体,不断扩大普法覆盖面。从建筑业特点出发,利用我区电视台和××时讯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不断完善我委记者站的法制宣传和专题节目。基本形成了我委工作的“荧屏有像,报刊有文”的立体宣传格局。其次在委内利用《建委简报》、《安全生产安全月简报》、建委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

四、围绕中心工作,落实各项工作

第一、做好农民工工资问题和预防拖欠工程款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按照市劳动保障局、市建委联合下发的《某省市建设施工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管理暂行规定》文件精神,农民工工资问题由劳动保障局牵头处理,为了确保社会稳定,我委积极配合劳动保障局做好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协调工作。并引导*的农民工依法解决问题,采取有效的途径保护自己的权利。

二是做好清理整顿建筑业拖欠工程款相关工作。按照文件要求,共解决===件涉及到拖欠工程款的工作,参与解决纠纷事件==件,群众*事件==起。完成本区==家企业=.==亿元的清欠整顿工作。其次开发企业拖欠工程款总额为=====.=万元,还款总额====万元,其余的企业基本已在我委的督促下,签订了还款协议。

三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采取将办理劳务注册手续作为工程开工的必要条件、成立并运行劳务分包连锁机构、加强与劳动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用工检查力度,大大提高了工程劳务备案率。目前备案率达到==%以上,并对管理不善或信用较差的劳务单位提高劳务分包市场准入条件,并对其在我区施工工程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从而建立对所属建筑施工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区建筑业工会联合会起草了《安全生产协议书》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两个补充协议。并和所属===余家企业工会签订集体合同。这对我区建筑市场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对有历史拖欠工程款行为的开发企业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原有的==家有拖欠记录的企业检查、核实并督促签订还款计划或落实还款情况。

第二、依法行政,做好拆迁具体工作

====年==月=日《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及《某省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委拆迁工作规范和公开各项拆迁工作,五年来,我区共发放拆迁许可证==起,涉及被拆迁户数====户,房屋=====间,建筑面积======.==平方米(包括====年=月=日《某省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实施以后集体土地上的拆迁)。其中适用《某省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拆迁项目有==个,涉及拆迁户数====户,房屋=====间,建筑面积======.==平方米;适用《某省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拆迁项目有==个,涉及拆迁户数===户,房屋====间,建筑面积=====.==平方米。我委拆迁办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执行工作,推进“依法、阳光、文明、有情”的拆迁,并认真妥善处理拆迁*问题,坚持原则、积极疏导、化解矛盾。

第三、加强物业管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一是规范前期物业管理,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督促物业管理企业尤其是新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物业前期管理,积极地为其提供文件的指导解释工作。(=)依法收费,明码标价。在物业收费问题上不论是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行业指导监督还是处理日常收费纠纷问题上都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进行明码标价,提高物业收费透明度,以利于广大业主的监督。(=)保证维修资金的安全完整。自====年我区开始统一收缴公共设施维修资金以来,我委物业管理科在市居住小区管理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收、存、缴严格按各项规定办事,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完整,为今后维修资金使用细则出台后维修资金的使用打好了基础。

二是引导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制定了“两会两监督一重点”的工作流程。“两会”即一是在业主大会筹备组成立后就筹备组的工作进行指导说明,二是在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就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义务进行指导说明;“两监督”即对业主大会筹备组拟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草案)《业主公约》(草案)的监督,对业主大会筹备组在召开首次业主大会及选举业主委员会过程的监督;“一重点”即相关材料在小区内的公示不低于十五日。通过这样的指导流程,使业主大会的成立及业主委员会的组建更合法合规,并且少走弯路。(=)加强指导。业主委员会依法成立后我们还对其定期进行文件指导,并推行业主委员会例会制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加强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第一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委认真组织并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加强对施工现场暑期及雨季施工安全、夏季生活区管理、冬季施工安全等专项工作治理工作,提高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对施工现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工地采取暂扣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停止其施工活动及停止其进行招投标等处罚措施,加大对违章施工单位的出发,杜绝三级以上重大事故的发生。同时根据季节特点、不同施工阶段等编制事故预案,并根据情况形成文件下发。今年编制了《××区建筑工地====年事故应急救援演方案》和《导演手册》,并在完善应急系统的基础上,成立相关应急救援队,并与我区武警官兵合作,成立了××区建筑系统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队。

第五、加强建材市场管理,同时推广新型建材和成熟技术

一是认真贯彻相关建筑节能的文件精神。我区以建筑节能墙改工作以贯彻市政府《某省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号令为中心,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较好的实现了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顺利的关闭了掺加各种废料的粘土砖生产企业,并拆除了设备和砖窑;某省市政府联合检查组来到××区检查申请保留的×家砖厂的改建情况,×家砖厂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验收。本次禁产工作中全市共有==家砖厂申请保留,仅有==家通过验收,其余==家未通过验收,验收合格率仅为==%,××申请保留的砖厂一次性全部通过验收,受到市建委的好评。

二是提高企业的建筑节能意识,带动我区建材市场。建材协会要继续努力办好《××建材》杂志,力争使杂志内容更加贴近读者、服务读者,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竭力做好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与纽带,诚心为企业服务。并通过协会培训班、电视报纸的进行宣传教育。

三是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即将展开的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号文件精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确保全区节能建筑的施工质量,降低建筑能耗,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通过iso====质量管理认证工作,更好的推进依法行政,提升管理水平

第一、强化执法责任。今年我委开展了iso质量管理认证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使建委机关的管理与国际接轨,形成一个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全面提高建委的管理水平。根据《行政许可法》以及iso质量管理工作,各个科室结合各自实际,积极落实此项工作,使我委的执法责任制的各项措施得到了落实,做到了执法权限法定、执法内容明确、执法程序公开,有效规范了执法行为。

第二、落实政务公开。加大政务公开透明度,将行政许可事项在大厅电子触摸屏上明示,项目名称、收费金额、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定期更新;在××区信息网上向公众说明我委所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制作《“一站式”办公大厅服务流程图》和《报建指南》及《办事须知》小卡片,方便办事人员,使软件服务更加到位,更加人性化。

第三、加强执法监督。强化监督,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完善批后监察制度,继续邀请监察部门、新闻媒体及人民群众对办公情况进行政府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仅==年共接到表扬信=封、锦旗==面。根据零点公司调查,在全区==家单位中我委行风评议排名第五,并获得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四五”普法以来,我委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领导干部依法办事意识得到增强。行政执法行为得到规范。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得到加强。公务员学法培训已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通过加强建筑企业以及务工人员的培训教育,营造了有利于建筑企业发展的区域法治环境。但在“四五”普法工作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四五”普法工作得到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的普遍重视,但个别施工企业由于抓工期,在抓落实方面仍有欠缺。

第二、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有了显著增强,但在拖欠民工工资问题上,依法办事、用法守法的法律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外来务工、拆迁暂住人员流动性强,组织学法培训难度较大。

当前是全面落实“四五”普法规划的的最后一年。我委将在市建委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做好普法工作,努力提高我区建筑领域法律素质和城区法治化管理水平,为实现我区“建设×××”的目标,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下阶段我委将抓好以下工作:

一、在服务服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普法工作教育、引导、服务、保障作用,积极为建设领域的社会稳定服务。围绕全区繁重的城市建设任务,做好法制宣传、纠纷排查、服务保障等工作,确保任务如期完成。对企业经营者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引导树立守法经营和信誉至上的诚信意识。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及《首都市民文明守则》,加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法制宣传力度,不断总结推广“法德结合”、“法进工地”、“双创”等工作经验。

二、在提高干部职工法律素质,特别是领导干部法律素质上取得新成绩。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把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领导干部重要工作中。继续抓好公务员法律知识学习,自学和培训相结合,使公务员普法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组织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活动,促进依法经营、依法维权。开展务工人员法制教育活动,加强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和集体*事件的发生,推进法律进工地。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实现由提高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务工的法律素质的转变。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深化供热体制改革,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创新污水处置工作机制,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以健全法规制度为基础,以经济激励政策为引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切实落实技术标准,加强考核评价,扎实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城镇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节能目标:“**”末,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18%,实现节煤9万吨/年;2009年起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设计标准;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全市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和采暖供热计量系统改造;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完成“暗补”变“明补”工作,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热计量收费制度;加快实施供热资源整合,集中供热率达到80%;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替代常规能源10%;开展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等试点示范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的比重力争达到35%以上;实现万元GDP取水总量低于全国平均值50%或年降低率≥5%。

2.减排目标:“**”末,实现减少烟尘排放3600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40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减排COD(化学需氧量)3.6万吨;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2%,力争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力争实现城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工作措施

(一)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1.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在城乡规划中应编制各阶段节能减排工作任务。明确符合我市实际、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指标,在环境保护篇章中增加节能减排内容,作为强制性要求。规划主管部门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节能减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市规划局)

2.严把新建项目审核关。涉及政府投资的项目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增加节能篇,涉及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在编制申请报告时应增加节能篇,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工程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行业落后生产项目及楼堂馆所等的规划选址和审批管理,按照产业政策、能源审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价审查的规定和要求,对项目进行规划审查,凡达不到节能减排有关规定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违反规定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3.严格控制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37号),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比重,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比重应达到住房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不符合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不予发放规划许可证。(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国土局、市房产局)

4.调整建筑用能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成立**市清洁能源建筑应用管理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和推进清洁能源在我市建筑中的应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开展清洁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2008年完成2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泵及电采暖示范工程,通过示范项目,研究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电业局)

(二)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1.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工程的监督与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新建建筑节能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新建建筑的工程质量。

(1)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对民用建筑进行规划审查,严把规划审批关,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责任单位:市规划局)

(2)施工图审查机构严把节能设计审查关。新建建筑强制执行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室内采暖系统应安装热计量设施及温控装置,达到分户计量和温度可调节的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有节能计算书。实行建筑节能工程备案制度,审查合格的,报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备案,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予通过,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责任单位:市建委)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严把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监督关。严格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要求,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项目及室内采暖系统、小区二次供热系统的施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管理,达不到节能标准要求的,不予验收备案。(责任单位:市建委)

(4)加大建筑节能、新型建材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闭合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作用,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工程各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严格市场准入,规范企业行为,严肃查处不按节能标准设计、施工、监理的行为,将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行为纳入建筑市场主体诚信行为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工作制度(试行)》要求,加大建筑节能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加强对国家的节能减排建设产品名录中产品使用的监督与管理。(责任单位:市建委)

(5)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将所售商品住房的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等基本信息在销售现场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并在《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予以载明。(责任单位:市房产局,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2.全面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坚持与旧城改造、建筑修缮和城市及区域性热源改造相结合,与供热系统改造同步进行,实行“谁所有、谁改造、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按照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并同时实施供热采暖系统改造,达到热计量和温度可调节的要求。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按照国家财政部《关于印发〈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957号)和《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新财建〔2008〕12号)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奖励资金。同时,研究制定我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我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程。

2008年,开展既有建筑基本情况调查,制定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强化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监督、竣工验收、工程结算等工作的管理,确保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质量,完成20万平方米政府资金引导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房产局)

3.建立政府机构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按照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245号)和自治区建设厅《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建科〔2008〕3号)的要求,研究制定我市的贯彻落实方案。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558号),组织开展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调查和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监测及节能试点工作,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的监督管理。2008年计划完成2项政府机构和2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试点示范项目,为建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制定电、热、水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耗定额和限额定价、超定额加价、节能服务等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经委、乌昌财政局、市水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三)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推动供热采暖节能降耗工作。

1.继续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按照自治区城镇供热采暖费货币化分配等相关政策和办法,制定**市采暖费货币化补贴方案,完成“暗补”变“明补”工作。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采暖救助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95号)精神,于2008年9月前制定公布我市供热采暖两部制计量价格,逐步推行按用热量收费制度。2008年10月15日起,新建建筑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完成市级政府机关办公楼供热计量系统改造示范工程,率先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逐步对2003年4月15日后建成的节能建筑实施热计量改造。(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发改委协办单位:乌昌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2.加快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建立供热企业能耗考核管理制度。制定供热行业能耗指标和考核制度,对供热企业进行考核,降低使用煤、水、电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研究制定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和办法,引导、鼓励供热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对现有集中供热热源进行节能降耗改造。研究制定**市推进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措施和技术指南。完成70%以上燃煤锅炉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并逐步对老旧供热管网进行更新改造,使燃煤锅炉平均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平均耗煤量由33kg标煤/㎡下降到27kg标煤/㎡。(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经委、市环保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国资委)

3.调整城镇供热结构。坚持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多种供热方式为补充的城镇供热结构,鼓励开发、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方式供热。加快实施供热资源整合,实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全市范围内污染大、规模小、能耗高的供热企业进行整合,重点围绕热电厂和大型燃煤锅炉进行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完成区域性联网运行和资源整合。“**”期间,单位联片供热锅炉房的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分散燃煤锅炉及燃煤小锅炉的拆并力度,减少污染物的低空排放,严格控制燃煤锅炉的新建审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严格控制分散燃煤锅炉的审批建设。凡在全市统一规划确定的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热力覆盖范围内的分散采暖锅炉全部拆并或改用清洁能源,在覆盖范围外的分散燃煤锅炉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城乡结合区域立式燃煤小锅炉通过限期治理,分批实施并网或改造。2008年各区拆并燃煤小锅炉目标任务为2000台。(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环保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乌昌财政局)

(四)深入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

1.加快创建节水型城市。“**”末,实现建设节水型**的总体目标。按照《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推动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在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做好新建、改扩建公共与民用建筑节水器具的安装和更新改造工作,到2010年,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普及节水器具,现有住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2008年建成自治区节水型城市,2009年申报部级节水型城市。(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2.加快城市水价改革步伐。按照国家计委《关于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计价格〔2000〕1702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计价格〔2002〕515号)要求,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体系,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拓展水价上调空间,增强企业、居民的节水意识。合理确定中水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的比价关系,建立相应的价格体系,鼓励使用中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协办单位:乌昌财政局、市水务局)

3.严格按照国家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规定,把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关,严禁高耗水、高排污项目上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做好**市水务项目的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城市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工作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使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2%。以水的循环利用为重点,做好再生水利用工作。(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4.强化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配套管网设施,严格污水处理厂水质监管,逐步建立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绩效评估制度。200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2万立方米/日,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0.65万立方米/日。加强中水回用设施及企业、单位自建的污水处理站的运行,使全市污水处理率逐步提高。严格执行《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保障排水设施安全正常运行。开展村镇污水处理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农村污水处理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

(五)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1.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利废建材生产及应用比例,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利废建材产业化示范,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研发有利于节能、节土、利废、环保的轻质、高强、多功能复合型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粘土制品的监督管理,巩固我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逐步淘汰粘土多孔砖制品,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适合本地区的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墙改基金的征收和管理,充分发挥墙改基金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建筑节能。加强对散装水泥的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应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措施,2009年起全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加大在市区内“禁现”的执法检查。(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经委、乌昌财政局、市国土局)

2.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科学编制**市市容环卫设施规划,明确节能减排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的建设。研究制定城市垃圾源头分类的相关政策,逐步实施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全面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08年新建米东区垃圾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400吨。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宣传工作,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责任单位:市市政市容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建委、乌昌财政局、市国土局)

(六)开展城市照明节能降耗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部“**”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制订城市绿色照明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城市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节能光源,提高城市照明效果,降低城市照明领域的能源消耗,促进城市照明行业绿色、健康、安全、有序发展。(责任单位:市市政市容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

(七)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改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服务档次和服务质量,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公交企业内部推行争先创优活动,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精品公交,为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条件。增加公交出行比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造或淘汰能耗高、尾气排放超标的落后车型,加快客运车辆节能化改造步伐。公共交通网络在城市行政区域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建成区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核心区达到70%以上,中心区达到37%以上,远郊达到4%以上。(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建委)

2.推进运力结构调整,提升运力结构水平。调整运力结构,发展高效低耗的新型运力,在农村支线客运中发展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经济型客车。鼓励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混合动力先进节能车型。到2008年底,93%以上高耗能、高污染中巴车退出城市客运市场。力争到2010年,使用清洁环保燃料的公交车、出租车分别达到车辆总数的90%和95%以上。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交智能信息调度系统,实现无线监控、电子站牌、IC卡结算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手段,力争到2010年,城市客运车辆全部安装GPS系统,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实载率。(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建委)

(八)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1.积极研发和引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围绕“四节一保”,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技术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加大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新型节水、供热管网热平衡调控、垃圾处理、废水循环利用、交通行业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力度,重点研究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煤层气等能源在我市的推广应用。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可再生能源、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等示范项目建设,在供热行业推广应用循环硫化床锅炉、层燃炉分层给煤系统、大功率电机变频装置和静电除尘装置。(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乌昌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

2.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减排能源服务公司为机关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服务,形成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利用“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节能机制,从政府机构公共建筑中选定1-2个不同特点、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试点示范项目,研究探索政府公共建筑采用合同能源服务方式进行节能改造的技术方案和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筛选有合作意愿的供热企业,结合今年将要实施的供热企业节能改造项目,以合同能源服务的方式进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的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乌昌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3.加强与国内国际间在节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实施好世行中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中德技术合作**市既有建筑普查等国际合作项目。继续寻求与国内外的合作,积极开展我市中长期综合节能规划、**市大气环境改善项目、干旱区特大城市乌昌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能源板块建筑节能)等项目的研究,通过实施国际国内合作项目,使我市供热改革和建筑节能水平跟上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建筑节能方面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能力,为推广供热改革和建筑节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运作方法,出台便于推广实施的各项技术体系、标准、资金运作模式和政策法规。(责任单位:市建委,协办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乌昌财政局、市环保局)

(九)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节能减排执法检查。

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列入建设领域各单位、各部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抓紧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对节能减排涉及到的单位进行目标考核。每年组织开展建筑节能、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专项检查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

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利用报纸、电视、杂志、展览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等宣传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按照“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形式多样,注重时效”的原则,坚持以“四节一保”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深入群众、服务社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开展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和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各有关技术负责人和专业技术骨干进行政策和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熟练运用标准和技术的能力。(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市容局)

(十一)总结与表彰。

通过检查考核,对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先进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同时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亚心之都”杯考核内容。(责任单位: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将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列入议事日程,积极落实人财物,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相应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将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台湾地区的建筑系目前有三十几所,保持其教育质量的渠道有两种:大学评鉴和IEET工程认证。大学评鉴共有47个学科,建筑系目前归在景观与建筑学科中,评鉴内容包括:目标特色与自我改善、课程设计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学生事务、研究与专业表现、毕业生表现等五项。IEET工程认证是台湾地区工程教育学会成立的认证委员会对工程及科技教育方面进行的相关认证,内容包括:教育目标、学生、教学成效及评量、课程的组成、教师、设备及空间、行政支持与经费、学生认证规范等八项。考虑到建筑是融合了人文与科学的一门综合学科,与一般工程专业也存在一定差异,而台湾地区目前的两种评鉴方式尚未能针对建筑领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定。

台湾地区的建筑师考试由台湾地区考试院的考选部门会同建筑师考试审议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建筑、建筑及都市设计、建筑与都市计划科、系、组毕业;建筑研究所毕业,并曾修习第一款规定之科、系、组开设的建筑设计满十八学分;专科学校相当科、系、组、所毕业,曾修习第一款规定之科、系、组开设的建筑设计十八学分以上及建筑法规等学科五科十五学分;普通考试建筑工程科考试及格,并曾任建筑工程工作满四年,有证明文件;高等检定考试建筑类科及格。由台湾地区考选部、内政部营建署、建筑系教授、建筑师、建筑师公会等代表组成,委员18人,每年召开4至5次会议,办理建筑师考试政策、法规、制度的相关咨询、应考资格疑义案件、应考人减免应试科目案件之审议等。营建法规与实务(测验题);建筑结构(申论与测验之混合题);建筑构造与施工(测验题);建筑环境控制(混合题);敷地计划与都市设计(申论题);建筑计划与设计(申论题)。2008年10月8日台湾地区考选部成立了建筑师考试常设题库小组,从2009年12月建筑师考试之始6门科目中已有4门科目开始采用题库试题。2010年台湾地区建筑师考试拟制定新的考试机制,实行分试制,即毕业生先参加第一试,第一试及格者进行学经历审查,确定“实务养成”年限“,实务养成”期满合格后参加第二试,第二试及格取得建筑师资格。考试组织者希望藉此促进「教、考、训、用更加紧密地结合。

台湾地区的建筑师执业制度及管理

1台湾地区的建筑师公会

台湾地区最早的建筑师行业自治团体是“台湾省建筑技师公会”,成立于1950年,1972年以后更名为“台湾省建筑师公会”[1]。最早的台湾地区建筑师公会成立于1980年,当时由台湾省建筑师公会、台北市建筑师公会、高雄市建筑师公会发起成立,后来又有福建省建筑师公会和台北县建筑师公会的加入。目前的台湾地区建筑师公会要求必须由台湾地区各县、市的建筑师公会共同组成,各县、市建筑师公会会员的资料均需报台湾建筑师公会备案[2]。

2台湾地区的开业建筑师

台湾地区目前领有建筑师证书资格者近六千人。根据台湾地区建筑师法,获得建筑师证书后需同时满足如下条件方可执业:获取由事务所所在地的主管部门颁发的开业证书;领有台湾地区内政部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具有两年以上建筑工程经验;设立建筑师事务所或由两个以上建筑师组成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事务所应在其设立地办理开业登记手续[3]。取得开业证书的建筑师必须加入其事务所管辖地的县、市建筑师公会,否则不得执业;取得开业证书并入会的建筑师执业范围可包括除金门、妈祖地区以外的整个台湾地区,如需在金门、妈祖执业则需另加入该地区的建筑师公会。目前台湾地区各地建筑师公会共有开业建筑师约三千四百人。

3台湾地区开业建筑师的继续教育

根据台湾地区建筑师法的相关规定,建筑师开业证书有效期为六年,领有开业证书的建筑师在其开业证书届满日三个月前持最近六年内积分三百点以上的研习证明以及其他相关文件到所在地的主管机关申请换发开业证书。建筑师伦理;建筑课程;建筑相关法令;建筑质量及实务;其它经中央主管机关规定的相关内容。参加建筑师公会活动;参加讲习训练;教学、研究、研发;作品发表;从事公共服务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台湾地区建筑师组织开展的国际合作

自2005年台湾地区的建筑师组织正式加入APEC建筑师组织后,其建筑专业领域由单一的地方性转为多元的国际性。为保持其建筑产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台湾地区建筑师组织开展了与国际相关专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探讨对现行建筑教育体制中的弊端进行改进,旨在一方面促进其建筑教育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也为其今后开展建筑师国际互认打下基础。

台湾地区以外专业人士在台执业的相关规定

台湾地区允许地区以外的专业人士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参加建筑师考试。共有两种方式获得建筑师证书:对符合台湾地区建筑师资格考试条件并经考试合格者;经台湾地区考选部门认证的地区以外建筑师证书持有者。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获得建筑师证书者,应遵守台湾地区一切法令及建筑师公会章程及章则,并遵照台湾地区开业建筑师的相关规定开展执业。其有关业务上所用的文件、图解,应以繁体汉字为主。

对开展海峡两岸建筑师合作与交流的建议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BIM;景观规划;应用

设计领域我们每天都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相互交织的问题,这需要各个工种日益紧密的相互配合,新模式BIM也因此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在建筑设计行业普及起来。

什么是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通俗来讲就是建筑信息模型, 即在计算机里完全模拟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三维模型,它背后包含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描述整个工程的所有信息,工程设计、出图、施工、管理和维护等等都围绕该模型进行,从而实现对整个项目的直观把控。它有以下特点:

绝不仅仅是一种新软件,或者软件层面上的东西,而是一种需要相应软件支持的新的工作流程或模式

所有工种的工作以三维模型建模为基础

所有相关信息的格式是一致的,以便于数据间的交换和联系

三维物体本身是包含丰富信息的,因而是“智能”的

BIM信息管理和维护将贯穿运用于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包含策划、设计、建造和使用)

BIM模式里各个工种通过三维模型设计及交换信息,以建筑为例,建筑师不再通过CAD画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图纸,并另外建模做效果图,而是一开始便在BIM系统里建立三维BIM模型,二维图纸、效果图便能够同时在系统里相应生成。BIM模型与传统3D模型的区别在于其模型背后附带的相关数据信息,比如模型里的一堵墙,不仅仅是一堵简单的3D墙,它还包含厚度、高度、结构及面层材料、耐火极限、单位价格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BIM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致的、便于管理的体系为各个技术领域的分享和交换提供条件。

BIM模式的核心在于数据的实时分享性,以设计阶段为例,所有团队的工种成员都将在同一个实时更新的模型文件中工作,因此大家的信息任何时候都是最当前的。比如您模型里每一个窗子都包含了其具体生产商的信息,诸如价格、能耗、光通率等等,如果替换成另外一种窗子,设计团队立马就能知道相应价格、能耗、安装时间等方面的变化。

BIM模式的出发点是提高效率,减少项目设计、施工、管理及维护的成本。这一理念其实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概念,国外同行们其实已经提出十多年了,近两三年由于软件技术和行业标准的成熟,行业间合作思路的转换,以及来自业主方的要求共同促成各方对其关注度与兴趣的增加,涉及并从中受益的相关行业也日益增多,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景观、建筑、施工、城市设计、房地产、税务、交通、公安和环境等等 。建筑设计引入和运用该模式较早,景观等其他行业正在逐渐涉及,并在逐步探索如何使之与本领域的结合实现最优化。

BIM目前在各国应用概况

BIM目前在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各不相同。总体来说BIM的使用已经基本覆欧美各个国家,相比之下,中东及亚洲各国在使用上相对滞后。

美国早在2003年,公共事务总署(GSA)就颁布了国家3D-4D-BIM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模板和规范,并为推广该体系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自2006-2007年起,政府工程已经陆续要求使用BIM体系以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此后BIM逐渐在非政府项目中得到普及。除了一些工程公司还在使用原来的系统外,大型的建筑设计或综合性的事务所已经广泛采用BIM。

BIM 模型,红色为结构模型,灰色为建筑,两者关系一目了然

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等斯堪迪纳维亚半岛国家也是较早使用该体系的国家,这些国家这些年来也一直在致力研究和推广这一体系在各个领域的相互操作性及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化。

英国是目前明确要求某些相关行业必须使用BIM的国家。2011年5月,英国内阁政府工程战略明确提出2016年起,所有工程项目必须使用3D BIM。政府已经致力于制定各项标准及规范,以保证工程各个环节的相关领域届时能完全通过该系统实现合作。

亚洲方面起步较早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较早意识到基于三维模型进行设计潜在优越性的国家之一,类似实践的时间甚至要略早于“BIM”这个概念的正式提出。为鼓励BIM的推广,新加坡2010年拨出6百万美元财政预算,用于BIM系统的培训、咨询、软件和硬件的推广。新加坡建筑管理学院(BCA)同时也与新加坡公共事务处携手,逐步要求新的公共建筑使用BIM系统。

相比欧美和亚洲前沿国家,我国非常滞后,只是近一两年一些大的建筑及综合设计单位才开始逐步培训和使用BIM,设计领域大多数单位还在使用传统的2D软件,施工及管理部门更是基本未涉及,BIM的信息还亟待推广,其潜能还有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

BIM在景观及规划领域的应用

BIM 这些年在国外和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已逐渐得到推广,但其实除建筑以外,大量的场地设计、景观及规划项目也能从中极大受益。

1. 景观及场地施工图

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景观建筑师先完成概念及方案设计,再基于方案绘制施工图,同时完成设计说明,最后交给施工团队进行施工,在这个模式中前后阶段是一个相对分离的线性过程。BIM工作模式的引入,将使设计和施工图绘制联系更加紧密,乃至同步进行,与传统的CAD相比,极大地缩小了整个设计进程,尤其施工图设计进程。关键点是必须在BIM程序中通过其各种已定义的BIM组件来给景观建模,比如人行道、挡土墙、地形等一定要使用程序中已经定义的人行道、挡土墙、和地形组件,不能用诸如楼板代替人行道,普通墙代替挡土墙,楼板叠加代替地形进行建模。当严格按照规范完成模型后,生成施工图平立剖和大样,各种分析图表就变得非常的轻而易举。

通过BIM景观建筑师还可以通过3D模型更直观地进行方案比较。许多BIM应用程序都能提供多种二维与三维的表达及切换模式,到了施工图阶段,三维模型在程序里便能够很方便地生成各种打样图。比如,要画挡土墙的详图,建筑师只需要在模型上需要剖到的部位加入一剖切线,详图视窗就会自动生成,该处的详图也就画好了,把该视窗拽入图纸空间里打印,详图就可以出图了。模型、详图视窗及图纸空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将详图放进其他的图纸空间,剖切线标注会自动发生相应的改变,模型改动了,详图视窗里的详图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不需要再专门去修改详图,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图阶段的时间。另外BIM模型还可以协助接下来施工过程中的支模、脚手架、及辅助设备的搭建,使之更准确和有效。

2.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紧邻建筑的周边,作为建筑设计的附属领域,如果建筑采用BIM系统,那么比较高效的模式是其周边的场地设计也在同一系统中完成。当然也有不少案例运用其他的软件,诸如CAD或者别的3D建模软件,然后通过IFC或者其他格式交换文件导入BIM实现合作。

BIM用于场地设计,因为是3D模型,非常利于和甲方及团队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模型可以很容易地在几分钟之内迅速地生成各种透视、立面及剖面,很直观地协助表达设计意图。这些3D模型同时也是“智能”的,背后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材料、单价等等),可以迅速计算出其他相关数据(如成本),并且和其他领域数据(如建筑、结构、市政工程等)进行相互交换和分析,这些都是传统的单纯视觉表达所无法比拟的。

目前而言,对于场地元素还没有建立一套适用于BIM的标准,因此建筑和其周边场地之间的交互分析这一领域十分薄弱,这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周边环境特征在决定建筑的舒适度、能耗和安全性上非常的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相应的BIM标准,设计师就能通过分析紧邻建筑的城市广场上的树及植被,了解它们如何影响风及阳光进而对建筑的作用和影响。

以目前的技术情况,如果周边场地主要以硬质铺装的几何形状为主(如广场),那么BIM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如果场地中包含很多自由、有机的元素,如树、流水等等,那就需要借助其他的软件建模,然后再倒入REVIT之类的BIM软件里。希望BIM软件能够进一步完善,更自由地处理各种有机的形,这将极大地扩展它的创造性和应用。

3.与建筑相关的场地元素

随着BIM在建筑领域的广泛使用,对各个其他领域合作者而言,与合作建筑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合作将带来巨大的优势,尤其各种以建筑为主导的合作项目。对于这类项目,场地设计方面,即便目前尚无成熟的场地BIM标准,在BIM系统中建立场地模型继而生成相应的各类图纸也是很有效益的。景观建筑师可以基于BIM平台,给各场地结构元素进行建模,如花架,露台,院子,步道,屋顶花园等等。尽管目前尚缺乏专门适用于花园建模的BIM标准主件,但模型中可以清晰地反映结构梁柱、各种管线及花园下的空间情况,从而尽早避免了未来施工中的各项冲突。比如屋顶花园中的树,其尺寸及位置需要配合结构水电在设计的早期细致地进行考虑,以防止根球对屋顶结构造成影响甚至破坏。

ASLA 总部屋顶花园设计,各个结构层次在BIM里清晰显示。

4.节能分析和计算

基于BIM模型,能够很轻易地在项目概念阶段就进行节能分析和计算。BIM 极大地提高了节能计算和其他与能耗相关的分析(如LEED)的精确度与效率,这些计算除建筑之外,场地、景观方面占比较大的比重。

以项目申请LEED认证为例,LEED评分系统要求提交相应的图纸作为申请的依据,这些图纸在BIM系统中可以很轻易地生成,极大减少了项目在LEED认证申请过程中的时间和人力花销。此外,BIM系统还能够为LEED申请提供其他强有力的相关数据支持。LEED评分计算还可以被植入BIM系统中,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甚至后期使用维护中随时进行更新。如果此过程中某一个区域做了调整,比如更换了材质,BIM软件会随时更新申请材料中的LEED计算。USGBC 2013年做了一项统计,美国该年度申请LEED的项目中, 有44998 个项目使用了BIM, BIM这方面的优越性在美国已经完全获得了认可。

降低能耗在这些年一直是建筑及相关领域关注的重心。基于BIM的能耗模拟分析能在早期设计过程中生成非常精确的能耗计算。这目前国外在建筑领域已经广泛使用,比如用Energyplus 和EnergyStar 插件通过BIM数据模拟建筑各种使用情况下的能耗情况。遗憾的是目前多数软件或插件均未考虑分析建筑以外特

别是场地、规划、及景观领域 的各项因素,诸如植被、地形、朝向、微气候条件等等,这一部分缺失的工作还有待景观师、规划师与软件工程师共同协作来补充完善。

BIM-Revit节能分析案例

5.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乃跨学科领域,涉及建筑、建筑群之间的空间,以及景观等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创造经济合理、尊重环境、美且促进社会生活的城市结构及空间。随着城市结构中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使用BIM系统, 在BIM系统中建立这些建筑周边的空间模型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因为它们联系如此的紧密,BIM因此也为整体分析城市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及工具。

6.城市规划

目前除了专门涉及与建筑形态密切相关的一些详规领域,BIM 尚未大量运用于城市规划, 然而BIM系统所提供的建筑相关信息对规划师们的决策还是起到一定指导作用的。规划师们目前常用的大工具是GIS,通过GIS,规划师能掌握诸如某个区域人口发展趋势、交通模式、经济发展形态、住房需要这类复杂的信息,将GIS与BIM相结合,未来将为规划计算提供更为强大的工具。GIS主要提供地理空间信息及与其相联系的统计数据,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这些数据对于合理的土地利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土地使用规划都在GIS软件中完成。BIM 系统内的数据目前主要是围绕建筑本身的,这些数据能够帮助规划师理解某个区域现存空间状况及未来发展情况,将BIM数据导入GIS从而实现两者相结合将是大势所趋。在GIS技术投入使用之前,传统的规划基本上是基于对现有状况做出“反映”的模式,GIS 极大地推进了规划设计的“前瞻”性,将BIM建筑数据与GIS相结合,将协助规划师做出更合理的“前瞻”性的判断。

7. 区域、园区及校园规划

相对于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区域、园区及校园规划目前也许是更适用BIM、GIS、或两者相结合的领域。这类规划项目通常包含一组或多组建筑群以及相应的较大的场地空间,强调各个室内外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BIM系统中“空间确认性”这一概念将在这方面得到发挥。在BIM模型中,3D空间的定义来自于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相互联系的墙、门、窗各元素定义了“房间”,这样房间净面积、可使用面积、可租赁面积等在系统里就可以自动计算出来。空间又为“功能”所定义和分类,进而做进一步的分析。BIM作为区域、园区及校园规划工具乃在这一概念由“室内”至“室外”的顺延。将某一区域的建筑群及其外部空间在BIM系统中建模,通过模型进行分析比较,最后调整和完成规划设计,这一过程这些年已在欧美各国校园及办公园区规划中不断被采用。

沙特皇家医学院校园规划-BIM模型

比如美国的很多军事基地规划,五年一更新的总体规划强调经济性和效率,BIM的运用能协助规划设计师实现这些目标。为了节约经费,美国军事基地多数建筑以改扩建为主,由于所有建筑及其场地的模型在系统中都是即时的,并且通过系统也能够很轻易地实现与CAD和GIS之间的数据交换,这给规划变更、单体建筑的改扩建、园区的长期维护都将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耗费在资料管理、勘测和制图上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8. 景观、生态、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在未来,BIM在高维护成本的景观资源(如植物园、历史景观、公墓园等等)及自然生态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上还将发挥巨大的潜能。这类项目往往要求收集、归纳及管理大量的空间数据,当前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借助GIS及一些用户自开发的软件工具来承担。比如阿诺德植物园,这一265英亩的植物园区为波士顿城所有,长期租赁给哈佛大学,由后者进行管理和维护。该园是美国最古老的植物园,拥有作为教育研究用的一万四千种源自世界各地的树种、五千以上种热带植物,以及四百八十万种热带雨林植物收藏。阿诺德植物园目前采用GE-BASE数据系统对园区植物数据进行管理,该系统的数据结构与BIM数据结构非常相似,因此适当改造GE-BASE以兼容当前的BIM标准模型将是十分可行的。

进一步拓展BIM模型使之兼容生态、自然资源的建模与数据管理是十分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当前的技术途径是利用GIS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管理软件进行这方面的分析,BIM数据可以导入到GIS中,或者生态软件中的分析数据导入BIM,继而实现两者的连接。实现两者对接的最大获益是使人们对人工环境和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更全面、直观的了解。比如一个都市群落的新设计方案能够迅速与整个区域的水资源状况相联系,该方案对该地区未来水资源规划和利用的影响便变得一目了然。由于当前的BIM标准及软件并不包含这一板块,因此现有平台亟需改进、扩充以兼容这部分的数据。

3D 模型显示多伦多一公园的二氧化碳水平

BIM 项目实例

1.温州灵霓半岛总体规划

温州灵霓半岛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图(Revit输出)

温州霓半岛处于温州东部瓯江入海口地区,总面积130平方公里,美国HOK的总体规划方案为城市该地区未来可持续地延伸进入周边的自然系统提供了良性的框架,方案的目标是综合考虑发展的需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适用性。

在方案中,HOK团队草图至最后的规划成果全程使用了BIM Revit软件,只是最后效果图渲染将Revit 模型导入Rhino进行渲染图制作。总体规划方案在BIM系统里将自然资源与人工环境完美地编织,整合高密度的城市结构与多样可持续的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充分包容了对瓯江江岸三角区的季节、气候的适应性,成为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一个优良范例。

总体规划效果图(Revit+Rhino)

2.美国加州San Ysidro 关口区

美国加州San Ysidro关口为美国通往墨西哥的口岸,每天都有超过十万人从这里出入美国与墨西哥,关口区规划设计不仅涉及整个场地的功能运作,作为政府项目,节能也是重点之一。这是一个美国与墨西哥政府之间的合作项目,由位于西雅图的Miller Hull 事务所主持设计。整个基地核心是可容纳34个车道的过境车辆等候区及两排通关岗亭,另外还包括一个总面积二十万平方英尺的行政综合建筑群,十一万平方英尺的半室内车辆检查区,北面与南面连接墨西哥出入境检查的区域,以及美国国土安全局的办公楼。

BIM模型的运用使建筑师与其他团队实现的完美的合作,整个设计团队把Revit作为主要的平台,同时辅以Grasshopper, Ecotect, Vasari, 和 Sefarira等其他软件作为补充。BIM 与Grasshopper, Ecotect 实现快速的场地日光分析工作。在最初的场地概念阶段,设计团队在BIM系统里建模分析确定场地功能关系,从确定的概念到初步设计阶段,BIM模型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并即时与业主交换信息,以供业主进行空间有效性分析和计算。鉴于项目内容比较多,为避免模型文件很大,团队把每一个功能组团做成一个独立的模型文件,然后通过统一的坐标系统连接到同一个场地共享文件上,最终实现高效、流畅的合作。

该项目总投资6.25亿美元,分三期,每一期均按要求达到绿色建筑LEED白金标准,整个场地实现零能耗。

San Ysidro关口概念阶段模型

3.美国亚利桑那Camelview 居住区

Camelview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的司考特戴尔市中心,为一个容纳700套公寓的高尚社区,由9栋7层,两栋6层的公寓建筑组成,每座建筑都包含层层宽阔的景观露台。景观露台的引入使占地13英亩的居住区实现23英亩的绿化面积,其中的17英亩绿化直接通过观景露台和屋顶平台实现。该居住区的建筑师是David Hovey 和他的Optima事务所。

Camelview 居住区 (美国亚利桑那)

在项目中,Optima团队在建筑、景观、能耗计算、成本核算、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部使用BIM,并且与斯坦福大学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力合作,对植物在不同光及土壤条件下的状态进行测试,最终找出景观露台植物的最佳配置组合。生态美学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实现整个居住区能耗节省20%,1/3的建筑材料为可再生材料,1/3为当地材料,该社区规划设计达到LEED银质标准,并获得2012年AIA住宅类建筑年奖。

Optima团队在该项目中通过BIM平台实现可持续居住区的设计和实施把控过程。BIM系统的交互及渐次决策任务板块在该项目中与Optima的管理程序相对接,系统随机生成的各种图表使方案比较变得非常的直观,通过BIMSCORE评估规划、技术、效果并实现最后的决策。

Camelview 居住区 (美国亚利桑那)

BIMSCORE 任务板块能非常直观地协助设计决策

结论与前景

目前BIM在景观和规划领域的使用情况大致有以下三个层次:

完全不用BIM

1.小规模使用,即还是以传统软件为主导,但必要的时候通过导入或导出文件到BIM平台,利用BIM的资源进行相关工作。

2.完全使用BIM,即所有工作在Revit, Archcad, Vectorworks 等BIM软件里完成,景观和规划师与各个其他领域在BIM平台上实现完全地协作。

在今后这几年中,BIM在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领域的影响将会持续扩大,因为事实不断证明BIM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极大地减小了项目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工期,对于设计领域而言,它带来了概念、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的全新理念。在此背景下,景观和规划师面临的挑战是自己的领域将如何“融入”。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土木建筑计算机课程体系土建特色人才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对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目前,在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成熟。在国际上,ACM/IEEE-CS不断推出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最新方案,在国内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是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问题,国外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在国内,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经过多年的对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经验、条件基础和社会需求的研究和总结,相继提出了课题报告《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China Fundament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简称CFC2004),CFC2006,CFC2008[5],成为指导全国各类高校办学的重要文件。CFC2008是在CFC2004和CFC2006的基础之上,经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由课题小组提出的最新研究报告,它重新编写了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提出了各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学、财经、文史法哲、艺术和师范类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提供了各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列出了每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环节。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问题上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CFC2008提出了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但是它在学科划分上还是比较笼统,对于要求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各类高校来说,其课程体系设置还需要研究更详细的方案。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来说,如何有效地设置和动态地调整计算机课程,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是当前各类高校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要求问题,目的是为了彰显土建特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土建类人才提出一点建议。

一、当前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在土建领域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一般与特殊要求,现有人才状况。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是飞速发展,其应用也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各个行业,专业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应用技术相结合越来越普遍,技术划分越来越细,水平越来越高。以土建领域为例,计算机的应用由过去的主要参与数据分析,到现在的辅助设计,辅助施工,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等,为土建领域的技术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面参与土建领域的各项工作。土建领域的工作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设计、施工、销售和维护,以CAD、PKPM、SAP2000等为代表的制图和结构分析软件在项目设计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广联达、求实等为代表的数据处理软件,在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的工作中,提供各种数据预算,为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提供了依据;以CAD、PHTOSHOP、3DMAX等为代表的图形处理软件为项目的设计、宣传销售等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全面参与项目的各种文档的建立,数据处理等项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总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土建的各个领域。

2.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继续深化。虽然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专业软件不断涌现,但和人们的期望相比,显然还有差距,各类软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些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还很薄弱,这些问题都促使了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继续深化,例如结构分析类软件是土建工作中应用最早,技术相对成熟的软件,但它在可视化、数据交换方面,还需要改进。所以在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涉及计算机的众多技术。由于土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计算机在土建领域应用中涉及到计算机的众多技术,具体有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

4.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及土建领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在土建领域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热门课题就有(1)土木与建筑工程中面向对象建模技术;(2)结构分析与计算过程的可视化技术;(3)施工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4)应用软件集成技术;(5)多媒体技术在土木与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

由于计算机在土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对从事土建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在计算机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的要求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应该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了解基本的知识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在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有所专长;特殊的工作人员应该为研究人员,他们应该为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计算机的某一个分支中成为专业级的人员,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大学是培养各类专业人员的摇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内容与应用脱节是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社会急需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当前对于计算机应用有所专长的土建类人才是土建领域急需的人员。

二、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普通的应用型人才与特殊的研究型人才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教育,社会也急需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各类人才。那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都有那些基本要求呢?这大致可以按需求分为两种类型,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和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应该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基本操作应该包括计算机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使用与维护,网络的基本操作等。

2.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会应用这些软件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计算机常用软件主要是指办公自动化、图形处理、多媒体以及杀毒、上网等大众常用软件。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能应用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掌握某一种或几种专业软件的应用。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往往都具有特殊性,一般使用的都是专门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极大的提高了专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要求专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4.掌握专业信息搜集的能力。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工具,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利用网络辅助专业工作的能力。

5.具有促进专业软件开发和表达诉求的能力。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是由用户决定的,用户的需要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发展的动力,专业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当中,应具有根据使用的体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促进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的能力。对于专业领域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和发展的骨干,对于这一部分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素质要求要更高一些,除了应该具有上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应该在计算机应用的某一领域具有计算机高级专业人员的水平,对于计算机最新的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对于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前瞻性。

三、彰显土建特色的各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与教学内容探讨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形成一种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土建就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各方面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特色来进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专业性质的不同,要求的不同,学时的限制,学习条件的限制,学生基础的限制等客观因素,对教学活动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此本人对于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综合性大学往往办有很多专业,各专业之间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能根据专业的需要学到有用的计算机知识。

2.每一个模块划分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为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基础层次主要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专业层次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基础软件;综合实践层次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座等教学活动。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往往受到国家教委专业设置规定的限制,灵活性很小,而当今社会对人才计算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规定课程中难以满足学习的要求,因此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解决大学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

4.重视实践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实践课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也不例外,学校应该针对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尽快的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

在模块划分方面,可以以院系为基础,合并学习内容交集较多的院系,设置计算机学习课程,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但在综合实践层次的课程设置上,则必须以专业的需要设置学习课程,打破模块的限制。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础层次可以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CAD基础、3DMAX基础、PHTOSHOP等课程;专业层次可以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VF数据库设计、SQLserver、MATLAB、建筑CAD及其它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课程;综合实践层次应该以安排实践课程为主,同时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安排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土建类专业可以安排结构分析类软件、预算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电子类专业可以安排电路图设计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等。

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大学辅助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不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的限制,可以紧跟当前应用形势,讲授最新的应用技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特殊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当前,可以通过选修课、培训班开设一些计算机实用课程,例如建筑三维动画、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实用PHTOSHOP、实用3DMAX等应用热门课程,通过讲座讲授专业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大学办学的宗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土木建筑领域急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土建类人才,所以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就要尽快适应当前的这种形势,改革自己的教学体系,加强计算机教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土木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柯长仁,蒋俊玲.计算机教学在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中的改革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487-489.

[2]李永梅,孙国富.构建土木专业自主型计算机教学体系[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85-88.

[3]代晋,余文芳.对土木工程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消费导刊,2007(5):184-185.

[4]任爱珠.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新进展及研究热点[J].土木工程学报,1996,29(6):53-59.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1.1要对原有的专业范围进行拓展。美国的景观建筑涉及生态、流域、区域风景、国家公园、城市布局,以及保护自然资源、能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一切设计领域。在各个领域中,景观建筑师通过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在宏观与微观方面,不断创建并调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因此,相比较而言,全面进入城市领域应该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专业技能与优势,并与生态学、城市学、环境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构建高效、和谐的城市环境体系,为推动我国城市环境的发展贡献力量。

1.2积极参与城市的设计与改造。美国的景观建筑是伴随着城市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景观建筑设计全程参与了其城市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建设城市休闲广场、复兴中心区、保护商业步行街的历史地段等实践活动,创造出了很多景观建筑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如洛克菲勒下沉式广场、亚利桑那中心广场、达拉斯市艾利德银行前的喷泉广场等。鉴于此,我国的风景园林应该突破专业单一的局限性,结合当代城市设计的先进理念,利用丰富的园林设计知识,积极参与到城市的改造、和设计的进程中。

1.3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目前,我国的园林设计的落后的手工作业模式还比较普遍,只在一些简单的设计过程中利用了计算机技术。而美国的景观建筑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不仅减轻了手工设计的劳动强度,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设计质量,扩大了专业范围与设计领域。

1.4坚持进行全面的生态规划。当今世界,都对生态城市的发展予以重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城市进程中人们的共识。基于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美国新的生态城市景观已“不再把规则与不规则分开、几何形同自然形态分开、建筑与自然分开、整体与局部分开”,从而以一种新的城市景观审美倾向应运而生。在这里,我国的风景园林能够得到的启示是:鉴于迅猛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被破坏,我们必须从整体的生态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例如:海南的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规划,日本的“环境立国论”,都是全面进行生态规划的典型。

2立足现有,对风景园林进行长远思考

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建筑市场发展势头强劲,而发展中国家的建筑投资也在呈上升趋势。全球建筑业的迅猛增长为国际工程承包商提供了更多的市场选择,这种市场选择包括热点地区市场和富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市场。

工程承包项目的融资需求是企业关注的焦点。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即公私合营)项目逐渐成为建筑市场的宠儿。

当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波动、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攀升、劳动力成本提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承包商的利润率。而在伊拉克、阿富汗及非洲局部地区,人员安全和施工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在抓住市场机遇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已成为影响其经营成败的关键。

一、中国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

2006年,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成为国际建筑市场的生力军,竞争力日益增强。49家中国企业跻身225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已进入20强的行列,其国际竞争力为业界所瞩目。

49家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营业额总计为162.9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61.8%,占225强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7.3%(2005年为5.3%)。

当然,中国企业的实力与全球10强依然存在巨大差距。霍克蒂夫公司(德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维西公司(法国)、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布依格公司(法国)、柏克德集团公司(美国)、泰克尼普集团(法国)、凯洛格布朗路特公司(美国)、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和福陆公司(美国)始终占据着前10强的席位。前10强的营业总额为987.2亿美元,比2005年的881.2亿美元增长了12%,但它们在225家承包商的国际市场营业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已由2004年的48.3%、2005年的46.5%下降至44%。

中国企业与全球前10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营规模上,而且还体现在行业结构方面。10强企业的经营偏重房屋建筑、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多种行业,而我国企业的经营领域较为单一。以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业的排头兵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为例,前者88%的业务均集中在交通领域,而后者91%的业绩来自房屋建筑行业。

二、PPP项目: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建筑工程市场上,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建造-经营-移交)、PPP承包工程模式已成为主流。特别是PPP项目,最早是英国政府于1992年提出,现在已普及到欧洲大陆,而且在其他各大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PPP是以参与方“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新型融资模式。PPP模式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具有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大型项目。与BOT类似,PPP在本质上也属于狭义项目融资。但PPP的概念更为广泛,从而可以反映更为广义的公私合营关系,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甚至还可体现在公共服务机构(如邮局、医院等)和国营企业私有化上。

公共部门采用“BOT、PPP”模式的主要动机是利用工程企业资金、管理和技术的优势解决政府财政预算不足、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通过工程企业的介入提高项目的效率并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对企业而言,以PPP方式承建大型公共项目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整体技术实力、项目运作能力,也可为提高企业市场信誉和核心竞争力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尽管BOT、PPP等项目融资模式已成为全球国际工程市场中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模式也还存在投资大、建设运营时间长、参与者多、潜在风险高等特点。如何规避风险,控制工程项目交易成本是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企业要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管理风险的能力以及经验、技术、人才和工程施工力量等因素量力而行。

三、行业市场:石化项目增长潜力突出

2006年,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包项目依然以房屋建筑、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项目为主,但石化项目已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市场份额来看,房屋建筑和交通运输项目以26.5%、26.3%的比例依然保持前两位,石化项目位居第三,占20.1%,但增幅高达34.6%,远高于前二者12.9%和15.8%的增速。

除石化项目外,呈现高速增长的行业还包括:制造业(54.7%)、供水(32.4%)、电讯(28.6%)和电力(23.0%)。

与上年相比,危险废弃物处理和其他行业已止跌回升,增幅分别为12.9%、0.03%。而污水垃圾处理行业仍处于萎缩态势,2006年下降了16.1%。

(一)房屋建筑

2006年,225强在房屋建筑行业完成的营业额为594.3亿美元,比2005年的526.3亿美元增长了12.9%(上年为26.9%)。霍克蒂夫公司(德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鲍维斯林德公司(英国)、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Royal BAM Group NV(荷兰)、布依格公司(法国)、维西公司(法国)、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和PCL建筑商公司(美国)是房屋建筑领域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完成营业额合计为384亿美元,占当年房屋建筑市场份额的64.5%。

(二)交通运输

225强在交通运输行业完成的营业额为5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布依格公司(法国)、维西公司(法国)、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霍克蒂夫公司(德国)、Royal BAM Group NV(荷兰)、柏克德集团公司(美国)、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斯勘斯卡公司(瑞典)、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和大林组株式会社(日本)共完成营业额365亿美元,占全年交通运输行业市场份额的61.9%。

(三)石油化工和工业

2006年,石油化工和工业的国际工程市场规模为569亿美元,行业前10强――泰克尼普集团(法国)、柏克德集团公司(美国)、福陆公司(美国)、JGC公司(日本)、联合承包商国际公司(希腊)、Petrofac有限公司(英国)、CB&I公司、JACOBS公司、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和ACS集团――总计完成营业额323亿美元,占全行业市场份额的56.8%。

四、地区市场:繁荣带来的机遇

2006年,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国际工程承包商面临着更多的市场选择。

欧洲一改多年来与亚洲平分秋色的市场格局,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核心,在225强国际市场营业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达到32%。2006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在欧洲市场的营业额破记录地达到718.6亿美元,增长了4.8%。

中东地区超过了亚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跃升至18.4%。2006年225强在中东地区完成营业额413.8亿美元,增幅达47%。

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下降至17.9%,完成营业总额401.9亿美元,增长19%。

美国以291.3亿美元排名第四,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3%,增幅为16.6%。

非洲和拉丁美洲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7.9%和6.1%,营业额为179.1亿美元和136.2亿美元。

(一)欧洲地区

欧盟不断为东欧国家注入资金,因此波兰等国的建筑市场机遇甚多。

波兰自2004年加入欧盟以来,由于获得了大量经济援助,再加上正在筹备2012年欧洲杯足球赛,其基础设施建筑市场潜力巨大。 2007-2013年,波兰将从欧盟获得近670亿欧元的援助资金,其中210亿欧元拟用于发展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公路、铁路、机场、输气管道等。另外,波兰政府承诺将在2013年前新建300万套住房。

(二)中东地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预计,海湾六国在2006-2010年间对建筑业的投资规划可达7000亿美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化工和房地产项目。另据《海湾新闻》报道,2007年和2008年,海湾八国――伊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阿曼、巴林――在基础设施和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将达到6000亿美元。海湾地区建筑业投资的增长为国际工程承包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坚持走国外融资路线是伊朗建筑市场的一个特色。 就水电建筑市场而言,根据伊朗政府当前的发展规划,未来10年内伊朗在水利水电方面将启动80多个项目,仅2007年伊朗能源部拟报伊朗议会审批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就有14个,当前已经有4个项目开始面向伊朗国内外招标。

(三)亚太地区

尽管2006年亚洲建筑市场的投资落后于欧洲和中东地区,但仍有不少机遇。

泰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尽管政局动荡,泰国经济在2005年和2006年仍取得了4.5%和5%的增长。近年来,作为泰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的建筑业逐渐显现出复苏的迹象,并且在缓慢上升。泰政府陆续推出房建、铁路改造、轨道交通、公路桥梁升级改造、水资源管理等项目,但由于政局原因,不少项目计划搁置或推迟。从长远来看,由于此类项目关系到泰国的国计民生,对泰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印尼的电力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由于电网建设相对落后,用电普及率仅为56%,政府已决定从2006年到2015年投资413.7亿美元进行电站和电网建设,预计到2026年电力年均需求增长率为7.1%。印尼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将为各国承包商提供重要机遇。

印度经济目前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据高盛银行预测,未来几十年印度将以5-6%的速度发展。为了突破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而造成的经济发展瓶颈,印度政府在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中,把加快基础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把印度作为目标市场。

(四)非洲

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运输、通信、电力、供水等方面资源紧张。国际机构的金融支持为非洲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了帮助。

阿尔及利亚基础设施亟待改善。为此,政府制定了2005-2009年经济发展补充计划,规定政府将投资550亿美元,加上以后制定的中部高原和南部沙漠地区发展计划,到2009年,政府的投资总额将达1400多亿美元,主要用于高速路、住房、水坝、水井、供水设施、省级公路、铁路的电气化和复线工程、国家和政府办公设施、通讯、文教、卫生、体育、港口等设施。

近些年来,坦桑尼亚政府致力于经济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坦政府财政预算一半以上依靠外援,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多集中在房建、路桥、供水、电信等领域。在矿业、能源领域也有较大的工程项目。

与多数非洲国家相比,肯尼亚的市场经济比较规范,投资机遇较多,劳动力素质较高。肯尼亚的电力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在输电过程中损耗严重。未来,肯政府将主要致力于电力设施的改造。

(五)拉丁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