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

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1篇

这24人均为男性,他们中的12人曾在月球上留下脚印。这24名航天员都是美国公民,也都是在1968年12月~1972年12月之间执行NASA的“阿波罗”计划时完成接近月球的壮举的。

在这24人之外,没有人曾离开过近地轨道,他们也就成为了曾离地球“比所有人都远”的人。

“阿波罗”计划中牺牲的航天员

“阿波罗1”号成员(左起:格里森、怀特、查菲)。虽然在“阿波罗”计划中的飞行任务中没有任何航天员牺牲,但在“阿波罗1”号任务测试过程中,3名航天员因大火遇难。指令舱舱门设计、100%氧气环境以及易燃物品被认为是导致短路并引起大火的主要原因。

维吉尔・格里森:“阿波罗1”号;

爱德华・怀特:“阿波罗1”号;

罗杰・查菲:“阿波罗1”号。

曾登月的航天员

到2009年为止,只有下列12人曾登月,并且都只执行过一次登月任务,从1972年以来就没有其他人登月,在未来10年内这个名单也不会有改变(按登月顺序排列)。

尼尔・阿姆斯特朗:“阿波罗11”号,1969年7月;

巴兹・奥尔德林:“阿波罗11”号,1969年7月;

皮特・康拉德:“阿波罗12”号,1969年11月(计划中安排执行“阿波罗20”号登月任务,但是由于已经登月,即使“阿波罗20”号最终执行。康拉德再次登月的可能性也很小);

艾伦・宾:“阿波罗12”号,1969年11月;

艾伦・谢泼德:“阿波罗14”号,1971年2月;

艾德加・米切尔:“阿波罗14”号,1971年2月;

大卫・斯科特:“阿波罗15”号,1971年7月;

詹姆斯・艾尔文:“阿波罗15”号,1971年7月;

约翰・杨:“阿波罗16”号,1972年4月(杨还执行过未登月的“阿波罗10”号);

查尔斯・杜克:“阿波罗16”号,1972年4月;

尤金・塞尔南:“阿波罗17”号,1972年12月(塞尔南还执行过未登月的“阿波罗10”号);

哈里森・施密特:“阿波罗17”号,1972年12月。

曾接近月球但未登月的航天员

在上列的6次“阿波罗”任务中,每一次都有一名航天员留在指令/服务舱中,在另外两名搭档登月时绕月球轨道航行。此外,“阿波罗8”号、“阿波罗10”号、“阿波罗13”号三次任务中均有3名航天员接近了月球(前两次任务中飞船按计划绕月球轨道航行,“阿波罗13”号仅从月球绕过,未进入轨道)。如下是曾离月球仅数百千米的航天员名单:

弗兰克・博尔曼:“阿波罗8”号;

詹姆斯・洛威尔:“阿波罗8”号,“阿波罗13”号;

威廉・安德斯:“阿波罗8”号;

托马斯・斯塔福德:“阿波罗10”号;

迈克尔・科林斯:“阿波罗11”号;

理查德・戈尔登:“阿波罗12”号(计划中安排执行被取消的“阿波罗18”号登月任务);

杰克・斯威格特:“阿波罗13”号;

弗莱德・海斯:“阿波罗13”号,计划登月(计划中安排执行被取消的“阿波罗19”号登月任务);

斯图尔特・罗萨:“阿波罗14”号(计划中安排执行被取消的“阿波罗20”号登月任务);

阿尔弗莱德・沃尔登:“阿波罗15”号;

肯・马丁利:“阿波罗16”号;

罗纳德・埃万斯:“阿波罗17”号。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2篇

美国第一次由3名航天员执行的太空任务是“阿波罗1”号。计划中将于1967年2月21日发射的“阿波罗1”号于1月27日进行一次例行测试时,指令舱突然发生了大火。3名航天员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和罗杰・查菲15秒内不幸全部遇难。当时“土星4”号B火箭并没有注入推进剂,所以火箭本身并不会着火,阿波罗指令舱也不会从外部着火,也没有人想到航天器会在地面着火;所有的灭火装置或者被拆除或者被移走,而大火却突然发生了。

事后,一个专门小组对这场事故做了详尽的调查,但没有弄清着火的确切原因。他们对事故做了鉴定,最可能的起火原因是指令舱内的导线发生短路,而阿波罗指令舱内使用的100%氧气又使火势加剧。另一个导致航天员死亡的因素是航天员进入座舱的舱门需要90秒才能打开。这场火灾导致了NASA重新评估阿波罗航天器舱内所使用的材料,并对指令舱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

这次任务的名称原本是AS-204,但任务后3位航天员的遗孀认为NASA应该保留“阿波罗1”号的名称,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这次事故。

作为“阿波罗”计划中首次执行的载人任务,“阿波罗7”号发射于1968年10月11日。整个任务全长11天,也是美国首次成功的3人航天任务。由于本次任务不需要登月舱,“土星4”号B火箭作为运载火箭被首次使用。“阿波罗7”号的成功使NASA对载人航天事业以及在1970年之前登月恢复了信心。“阿波罗7”号完成了首次美国太空电视直播,也是整个计划的载人任务中唯一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4号发射台发射的,后续的任务都在附近的39号发射台发射。

作为“阿波罗”计划中第二次载人飞行,“阿波罗8”号是人类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并绕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务。“阿波罗8”号同时还是“土星5”号的第一次载人发射。

原计划中,“阿波罗8”号应该首次使用登月舱。但当第一个登月舱模型1968年6月被运到卡纳维拉尔角时出现了上百个问题。登月舱的主要承包商格鲁曼飞机工程公司预测登月舱最早要到1969年2月才能做好发射准备。阿波罗太空船办公室主任乔治・洛于8月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NASA可以在1968年12月进行一次只携带指令,服务舱的任务,但不是重复“阿波罗7”号在近地轨道飞行,而是将指令/服务舱一直飞到月球。这是NASA原本要等到“阿波罗10”号才能测试的程序。这次计划的改变也有来自中央情报局担心苏联于12月先于美国进行载人环绕月球飞行,致使美国在太空竞赛中再次落后的原因。

由于任务的突然决定,NASA只针对“阿波罗8”号做了几个月的准备。计划中包括的硬件只被使用了几次:“土星5”号此前只发射过两次,而“阿波罗”计划中也只执行了一次载人任务。但是,“阿波罗8”号任务的成功为完成约翰・肯尼迪在20世纪60年代登月的计划铺平了道路。

在1968年12月21日发射后,飞船在太空中航行了3天才到达月球,并围绕月球轨道飞行了20小时,拍摄了大量的月球照片,以及第一张“地出”。在3位航天员眼里。月球是“广阔,寂寞,又有些难以接近的星体。或者说是广阔的空虚”。在平安夜时他们在月球轨道中向地球做了电视直播,这次直播创造了当时的收视纪录,也是历史上观众最多的电视直播之一。

由于登月舱的进度比预计延迟了几个月,首次使用登月舱的任务直到1969年初才执行。

“阿波罗9”号于1969年3月3日发射。10天的任务中,登月舱在地球轨道中正常运行,证明了其独自飞行的能力并重新与指令,服务舱对接。

从这次任务开始航天员为航天器命名:登月舱因其外形被称为“蜘蛛”,而指令舱被运到航天中心时的塑料包装使航天员们想到了“橡皮糖”。

任务期间,大卫・斯科特和拉塞尔・施威卡特进行了第一次双人舱外活动;施威卡特检查了航天服独立的生命支持系统(之前的航天服都有系绳与太空舱连接)。

之后,指令长詹姆斯・麦克迪维特和施威卡特一道驾驶登月舱与指令舱分离,在分离和重新对接时分别测试了登月舱降落部分和起飞部分的推进器。

在“阿波罗9”号地球轨道中测试了登月舱后,“阿波罗10”号将登月舱带到了月球轨道。

本次任务是“阿波罗”计划中第一次在39B发射台发射。“阿波罗10”号于1969年5月侣日发射,在测试中,登月舱离月球表面仅156千米。截止到2001年,“阿波罗10”号在1969年5月26日从月球返回地球途中创造了载人航天器的速度纪录:39897千米/小时(11.08千米/秒)。

“阿波罗10”号的指令舱目前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展出。登月舱的起飞部分目前在环绕月球的轨道上飞行,它是“阿波罗”计划所使用的登月舱中唯一仍然完整的起飞部分(“阿波罗9”号以及“阿波罗13”号的登月舱起飞部分在地球大气层中被烧光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起飞部分留在了月球轨道,最堡坠落在了月球表面;“阿波罗12”号、“阿波罗14号”、“阿波罗15”号、“阿波罗16”号及“阿波罗17”号的登月舱起飞部分都按计划坠落在了月球表面。

“阿波罗10”号完成了所有测试登月舱和指令舱状态以及检查细节的飞行目标,为“阿波罗11”号不到两个月后的成功登月铺平了道路。

作为“阿波罗”计划中的第5次载人任务,“阿波罗11”号发射于1969年7月16日。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与巴兹・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阿波罗11”号降落在月表静海附近。被阿姆斯特朗称为“静海基地”。阿姆斯特朗在降落后向指挥中心报告:“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

“阿波罗11”号登月的准确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16时17分43秒(休斯顿时间)。1969年7月21日凌晨2时56分(UTC),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踏上了月球,并说: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两人在月球表面活动了两个半小时,利用钻探取得了月芯标本,拍摄了一些照片,也采集了22千克的月表岩石标本。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太空竞赛的胜利标准被定义为率先登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

讲,“阿波罗1 1”号的成功标志着美国在太空竞赛中的胜利。同样,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1969年7月登月,也完成了肯尼迪总统1961年5月25日宣布美国会在1970年之前将航天员送上月球并成功返回的承诺。

在“阿波罗11”号后不到4个月,“阿波罗12”号再次踏上了登月的旅程按照航天员的轮换制度。如果没有添加“阿波罗8”号,皮特・康拉德的团队将会执行首次登月任务发射后,“阿波罗12”号两次被闪电击中,航天器一度很不稳定由于地面指挥中心和3位航天员的冷静处理,一切恢复正常,但指挥人员仍一度担心指令舱顶部的降落伞遭到损坏:如果主降落伞真的无法使用,返回时航天器将像陨石一般坠入海中

1969年11月19目,“阿波罗12”号成功登月 前一次任务对降落点的要求不高,但“阿波罗12”号有一个准确的降落点,康拉德轻松完成了任务踏上月球后,身材矮小的康拉德叫道:太好了!天哪,这也许对尼尔(即阿姆斯特朗)是一小步,但对我却是一大步呢?

NASA对登月计划和信心产生了动摇,在“阿波罗13”与的事故之后,洛威尔在返回地球途中甚至说“阿波罗13”号“将是拯救了“阿波罗”计划。1971年1月31日,“阿波罗14”号成功发射,登月点仍是“阿波罗13”号的弗拉・毛罗高地。踏上月球后,指令长谢泼德的第一句话是:“路途十分遥远,但我们还是到了。”谢泼德当时已经48岁,是登月航天员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水星”计划7人中唯一登月的成员。他和搭档艾德加・米切尔在月球进行了两次月表行走。

作为“阿波罗”计划中的第9次载人任务,“阿波罗15”号是历史上第4次成功登月的载人登月任务。任务中还是“阿波罗”计划中首次J任务――与前几次登月相比在月球上停留更久,进行3次较长的月表行走,科学研究的比例也更大。

指令长大卫・斯科特和登月舱驾驶员詹姆斯・艾尔文在月球表面的哈德利溪和亚平宁山脉停留了66小时54分钟,在登月舱外的时间总长为18小时35分钟。两位航天员驾驶的历史上第一辆月球车使他们在月球上穿越的距离比前几次任务遥远了很多。他们一共收集了约77千克的月球岩石标本。

斯科特和艾尔文在月球表面期间,指令舱驾驶员阿尔弗莱德・沃尔登留在指令舱中环绕月球,使用全景相机、y射线分光计、绘图相机、激光高度仪、质谱仪以及任务后发射的子卫星等科学仪器,对月球表面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阿波罗15”号的一些纪录包括:送入地球和月球轨道有效载荷最大;航天器首次携带科学仪器模块;首次使用月球车;首次使用月表导航设备;首次在月球轨道投放子卫星;首次在返回地球途中进行舱外活动。

于1972年4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6”号,登月点是笛卡尔高地。4月20日,航天器进入月球轨道,登月舱与指令舱分离后,指令舱的服务推进系统(SPS)曾出现问题,指挥中心曾想到取消登月计划的可能性。但考虑到问题不大,早已分离的登月舱也已经在降低高度准备登月,登月得以顺利进行。为了保险,月表任务完成,登月舱与指令舱重新对接后环绕月球1天的计划被取消。

约翰・杨和查尔斯・杜克在月球表面的3天中收集了94.7千克的岩石标本,其中有一块的质量达到了11.7千克,是所有月岩标本中最重的。4月24日,指令舱在月球轨道中投放了一颗重达36 3千克的卫星,对月球磁场以及太阳粒子进行研究。这颗卫星34天里环绕月球轨道425周。

“阿波罗16”号第二次使用了月球车,杨和杜克曾驾驶它达到了18千米/小时的速度。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阿波罗17”号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11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6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成功登月的太空任务。“阿波罗17”号是“阿波罗”计划中唯一一次夜间发射的任务,也为“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句号。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3篇

仰望天空的古人,常会对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寄予无限的遐想,乃至萌生出“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看一看”的愿望。1969年7月,美国东部时间16日9时32分,“阿波罗11号”登月航天器被“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人类开始了第一次登月的旅程。

6次登月,12人成行

“现在,我站在舷梯的最下面。登月舱着陆支脚的底盘已经陷下大约3~4厘米。月球表面像是由细小的砂粒组成,景色真美。”经过102小时39分40秒的飞行,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鹰号”,稳稳地降落在月球的“静海”上。这艘登月舱里有两名宇航员,分别是“阿波罗11号”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他们和此刻操纵着指挥舱绕月飞行的迈克尔·柯林斯一起,组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飞行的乘员组。讲完这句话之后不到20秒,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踩在了月球的土地上。

在之后的3年多时间里,美国陆续发射了6艘“阿波罗”登月航天器。这些航天器都由地月间飞行时宇航员乘坐的指令舱、登月飞行使用的登月舱和储存燃料物资的服务舱3个部分组成。其中,除“阿波罗13号”因为服务舱氧气箱爆炸而放弃登月,并安全返回地球外,其余5艘“阿波罗”均成功登月。自阿姆斯特朗开始,共有12名宇航员曾经抵达月球表面。

从“阿波罗14号”开始,登月的技术流程基本固定,这项航天科考计划中开始萌发出一丝人文的色彩。“阿波罗14号”指令长谢波德将高尔夫球用具带上了月球,在荒凉的月面上“挥杆取乐”。“阿波罗15号”首次携带了月球车,电视台对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车的直播,成为电视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宇航员的私人物品也出现在月球上,如果未来人类重返月球,或许会在那里发现“阿波罗16号”宇航员留下的全家福照片,或者“阿波罗17号”的捷克斯洛伐克裔指令长尤金·塞尔南留在那里的祖国国旗。

“月球轨道集合”助力登月成功

自从1961年5月启动“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仅用8年时间就将宇航员成功送上了月球,这不仅可以归因于美国雄厚的科技实力,登月航天器本身的科学设计也功不可没。

在登月计划研发之初,科研人员曾经设计了4种不同的方案:“直接起飞”法是用火箭将一艘航天器直接送往月球,登月之后再直接返回,但由于对火箭载荷和推力的要求太过苛刻而放弃;“地球轨道集合”法是由两枚火箭发射航天器的两个组件,在地球轨道组合然后登月,但因为考虑到在外层空间拼装航天器颇为不易而被否决;“月球表面集合”法是先由一枚火箭发射供月球上使用的火箭“登月”,再由另一枚火箭发射不带回程燃料的登月航天器,到了月球与事先抵达的火箭组合在一起,但因为可能导致航天员“回不了家”也被否决。

因此,“阿波罗”登月计划采用了名为“月球轨道集合”的第四种方案,也就是发射指令舱、登月舱和服务舱组合在一起的航天器,抵达月球轨道时分离出小巧的登月舱,而非让整个航天器登月,从而减少了燃料的携带量,也就减少了从地球发射时的起飞质量。两名宇航员的月面活动结束之后,登月舱的底座被留在月球上以减少起飞质量。将登月宇航员送回指令舱后,登月舱抛弃在月球,接近地球时再抛弃服务舱,只剩下“简洁”的指令舱回到地球。

相比之下,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末采取“直接起飞”的方案,直接发射狭小的登月舱前往月球,再设法返回。为此,苏联开发了巨大的N-1五级火箭,极端脆弱的管道结构,成为N-1失败的罪魁。N-1火箭先后进行了4次试射,均以惨烈的爆炸告终,也迫使苏联1976年取消了登月计划。

21世纪,人类重新探测月球

从人类最后一次抵达月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结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当时的国际局势。在1971年苏联发射“礼炮1号”空间站之后,“人类在地球之外定居”这个在当时看来更为实际的目标,成为航天界新的关注焦点;与此同时,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使美国迫切需要有效监视苏联核突防的手段,而这更多地有赖于在近地空间进行的航天活动。再加上历次登月任务基本上都只是科学考察和标本采集,对月球资源的实质性开发却遥遥无期,公众热情的逐渐冷却,使耗资巨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但是,“阿波罗”登月计划毕竟改变了这个星球,它带来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一轮腾飞,并最终惠及民生。进入21世纪,月球的稀有金属和氦-3等资源,又开始吸引世界各国的目光。这一次,重新将目光投向月球的,不仅有美国和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还有中国、欧洲、日本、印度等“新面孔”。到2020年,中国的探月工程将结束“绕”、“落”、“回”的三部曲,以无人探测器返回地球,为中国未来的载人登月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说“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科技成果带给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要发生在美国,那么,未来世界各国合力对月球进行的深度探测,乃至载人航天器重返月球,或许会为整个地球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带来一次更为深刻的改变。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4篇

对我来说,在担任总统的第一年里最兴奋地事情莫过于1969年7月一个美国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了。登月是一个早在十多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轨道卫星之后就开始执行的计划的顶点。美国舆论界一想到苏联人控制着外层空间便感到震惊,但是艾森豪威尔(美国第37任总统——本文作者注)和他的大多数顾问却没有这样不安。例如,谢尔曼·亚当斯曾对一批主要是共和党人的听众说,所谓卫星竞赛不过是一场外层空间的篮球赛。我认为这种轻率的言论在实质上是错误的,在公众看来是灾难性的。第二天晚上,我在旧金山的一个集会上说:“我们如果把这件事看成对月球上那个人比对地球上所有的人更有意义的科学绝技而加以抹煞,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段时期,我在内阁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上竭力主张扩大我们的导弹和空间计划。艾森豪威尔最后回心转意,同意了这个观点,批准了一项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建议。固然他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我却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些更为基本的东西。我相信,当一个伟大的国家中途退出探索未知事物的竞赛时,它也就不成其为伟大的国家了。

1961年,肯尼迪总统把登月定为60年代末期的目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丰富想像,那时载人空间计划已经着手进行。约翰逊总统是美国航宇局的热心支持者,在他执政期间,阿波罗计划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我作出决定,当阿波罗11号的航天员确实在月球登陆时,应该举行大规模的热烈庆祝。在航宇局官员的协助下,我们制定了一个用电视转播白宫与月球之间的电话通话的计划。

在月球表面上,航天员除了备有一面美国国旗外,还将留下一块金属匾,上面有我们的签名和下列题词:来自行星地球的人在此首次踏上月球。公元1969年7月,我们为了全人类而内心宁静地来此。

7月20日星期天晚上,阿波罗8号的航天员弗兰克·博尔曼、鲍勃。霍尔德曼和我一起站在我私人办公室的电视机旁,观看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然后,我走进隔壁的椭圆形办公室,那里电视摄影机早已安装好了,只等着拍摄我和月球通话的双画面镜头。

传来的阿姆斯特朗的说话声音既洪亮又清晰。我说:“由于你所完成的业绩,太空已经变成人类世界的一部分。并且,因为你从静海和我们通话,这就激励着我们要加倍努力把和平与安宁带给地球。”

7月23日,我为阿波罗11号的溅落飞赴南太平洋。这是我环球旅行的第一站。这次行程包括关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和英国。为了祝贺阿波罗的成功,我们给这次旅行起了个代号叫“月辉”。(此段为另一章节内容——本文作者注)

在经历了往返月球将近50万英里的旅程之后,阿波罗11号溅落在夏威夷西南约1000英里的太平洋中,离预定地点不到两英里。我在那里欢迎航天员归来。因为这次登月飞行的指挥舱以哥伦比亚命名,我命令海军军乐队在航天员从直升机踏上航空母舰大黄蜂号的甲板时演奏《哥伦比亚,大洋上的明珠》这首歌曲。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5篇

“跨出人类的一大步”

1969年7月16日,载有3名宇航员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次太空探险的目的地是人类已仰望了千万年的月球。

为了与苏联争夺地外空间,美国总统肯尼迪早在1961年就宣布将实施载人登月计划,即“阿波罗计划”。其后8年间,美国先后发射了几十个月球探测仪器,用于了解月球表面的地理情况和勘察理想的着陆点,同时就登月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多次模拟实验。

在如此庞大的工程中,发生一些始料未及的事几乎在所难免。“阿波罗11号”在进入太空后不久,登月舱领航员奥尔德林忽然看见一道炫目的光线从船舱前部直剌向舱尾,待他转过头去,那道光却已无影无踪。这个异常的现象令奥尔德林的心瞬间缩紧,他连忙问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飞船领航员柯林斯是否也看见了那道光。同伴们的回答使太空舱里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他们说看到了,而且已经看到了上百次。

奥尔德林马上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专家取得了联系。经过分析,专家告诉他们,那些光线可能是高速重粒子。这些重粒子的威力大到足以穿透宇宙飞船和人体,不过短时间的接触不会给人造成严重伤害。由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阿波罗11号”只能在太空粒子的“枪林弹雨”中继续前进。

然而,就在登月舱即将着陆的时候,险情再次发生。此时,登月舱的计算机突然发出“错误代码1202”的警报。舱内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以前的训练中从未见过这个警报,于是马上向地面的控制中心询问。得到消息的控制中心顿时乱作一团,因为这里的专家竟也无一人知晓“代码1202”的含义。更令人紧张的是,控制中心此刻必须立即决定登月行动是否继续进行,因为只要再过一会儿,放弃着陆将在技术上成为不可能,这意味着一旦此次警报暗示致命危险,两名宇航员就只有死路一条。

就在人们焦虑万分的时候,有人找到了正在后台工作的计算机工程师杰克・嘉门。嘉门观察了几秒后说:“这是执行溢出警报,信息量太大,计算机一时处理不了,但不影响着陆。”控制中心马上将实情告知两名宇航员,于是几分钟后,登月舱顺利着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阿姆斯特朗缓缓走出登月舱,踏上了月球的土地。当他把人类的第一个脚印留在月球表面之后,阿姆斯特朗说出了那句令地球上所有人为之动容的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分钟后,奥尔德林也走出登月舱。两人先在地面上放N7一块金属牌,上面写着"1969年7月,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着陆的地方。我们代表全人类平安抵达此处。”随后,他们又将一面美国国旗插到了地上。

两个小时的科学考察之后,二人准备返回登月舱。忽然,他们看到了一件绝不应该出现在第一批登月者眼前的东西――一个折断的电路开关键。原来,由于宇航服过于肥大,出舱的时候不知是谁将启动引擎的开关刮断了。如果无法开启引擎,那么尼克松总统的备用演讲稿势必将派上用场。然而就在此时,奥尔德林在舱内发现了一支圆珠笔,几近绝望的他试着用这支笔拨了一下残损的引擎开关,没想到竟然将登月舱再次启动。就这样,两人得以同守候在飞船上的柯林斯会合。7月24日,“阿波罗11号”顺利返回地球。

连续登月,五成一败

对于充满未知的探月之旅,当时的人们显然没有必胜的把握,也许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但怀着对月球世界的无限向往,40年来,人类先后6次将足迹留在了那里。继第一次登月成功之后,美国在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间又先后发射了“阿波罗”12号至17号六艘宇宙飞船实施登月,其中仅“阿波罗13号”未能完成任务。

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升空,预定着陆点是月球的弗拉・毛罗高地。但是,在发射后的第二天,服务舱生命保障系统中的2号贮氧箱意外爆炸。休斯敦控制中心当即取消了这次登月任务。所幸“阿波罗13号”在完成绕月飞行后,平安地回到地球。

1971年1月31日,“阿波罗14号”踏上了登月之旅。为了方便在月面上运送科学设备和岩石标本,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宇航员特意带上了一辆“运输车”。不过这辆“运输车”实在有些简陋,宇航员必须推着它前进。好在月球的引力远小于地球,摆弄这辆“人力车”并没让宇航员太费力气。“阿波罗14号”的飞行指令长艾伦・谢波德在这次登月过程中创下了一个记录――第一个在月球上打高尔夫球的人。由于穿着臃肿的宇航服,谢波德在击球时只能单手挥杆,以致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第三次挥杆时,谢波德终于将球击出,在月球稀薄的大气层中,小小的高尔夫球以比地球上快得多的速度射入天幕,直至不见踪影。

同“阿波罗14号”相比,“阿波罗15号”的月面运输设备有了很大改进。这一次,登月的宇航员得以驾驶一辆重209千克的四轮电池驱动机车在月球上行动。这辆月球车共行驶了3次,行程总计约26公里。此外,“阿波罗1 5号”还将一颗人造月球卫星――月球子卫星1号发射到轨道上。

1972年4月16日,“阿波罗16号”飞船搭乘宇航员约翰・杨等首次登陆月球高地。月球车再次驰骋在月球表面,并采集了95公斤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1972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升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的最后一次登月行动。两名登月的宇航员中,哈里森・施密特是地质学家,也是直至今日惟一登上过月球的职业科学家,吉恩・塞尔南则是飞船指令长。在长达22小时5分钟的月面行走过程中,两人发现了一些橙色玻璃体。根据这些玻璃体中包含的稀有元素,科学家判断月球表面应曾有水存在。1998年,美国“月球勘探者”无人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再一次表明月球两极下面可能有冰态水。在即将离开月球的时候,塞尔南在月球的土地上写下了自己小女儿的名字――“Tracy”。而在返回地球之后,塞尔南开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人们从他那里第一次得知,人类在太空中可以用肉眼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

质疑不断,争议渐起

“阿波罗17号”返地后,美国的

“阿波罗计划”宣告结束,此后人类再没登上过月球。通过6次成功登月,12位曾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从月面收集了大量土壤、岩石标本,他们拍摄的影像资料也令世人大开眼界。所有这些,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然而,人们对美国宇航员登月的真实性也有不少质疑。

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人类从来没有登陆月球。那些航天员在月球漫步、插美国旗的照片和影像,全都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搞出来的“登月骗局”。甚至连那个月球也是“道具”,是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沙漠或迪斯尼的电影布景。

曾参与“阿波罗计划”相关工作的美国人比尔・凯恩撰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陆月球》的书,直接将“阿波罗计划”称作“登月骗局”。他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针对“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上埋插美国国旗的照片,凯恩在书中揭露说,宇航员的手在离开旗杆后,旗帜仍呈飘摆状,这说明现场有风存在。但是,月球上几乎没有空气,因此也就没有气流。所以,照片显然是在地球上拍摄的。此外,他还指出,在一些两位宇航员同时出现的照片上,两个人影子的方向不同,意味着拍摄现场有多个光源,而在月球上,除了太阳再没有第二个发光体

凯恩的书使人们对登月的真实性产生普遍怀疑。几十年来,又有人不断提出其他证据证明所谓的“阴谋论”,而NASA却拿不出记录“阿波罗11号”登月壮举的原始录像。据悉,目前相信“阿波罗11号”登月事件是弥天大谎的美国人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6%猛增到了22%以上,意味着至少6000万美国人成了“登月阴谋论”的信徒。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此外,美国的传媒几乎是无孔不入。假如政府有欺骗行为,各大媒体一定会大做文章。而至今美国新闻界并没有对此大肆渲染,其中必有一定道理。

另外,一些科学家也对所谓的质疑进行了批驳。比如科学家指出,“阿波罗11号”带到月球上的旗杆本是“7”字型,也就是说国旗上端的水平边是套在一根横杆上的,所以宇航员放手后,国旗仍呈现出飘摆的样子,而投向不同方向的影子,则是与透视角度及月球表面的坑洼起伏有关。

在热烈的争论中,2003年7月20日,美国在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仪式,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向当年乘“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的3名宇航员授予了“兰利金质奖章”,以表彰他们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这多少表示了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但是,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签名或合影,30年来他选择了沉默。这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惑。

就在人们为登月真伪争论不休时,又有人质疑登月的意义。他们指出,在实施“阿波罗计划”的11年间,美国政府共花去了255亿美元,动用了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余家科研机构和30多万服务人员,然而付出这些的目的却并不清晰。美国一位专栏作家曾就此评论道,探索太空本可以使用比人类宇航员成本低得多的机器人,而那些真正登上了月球的宇航员们,似乎并没有给人类带回太多有价值的信息。环保主义者则强调,以往的登月行动已经在月球上留下了不少的太空垃圾,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人类终将为此付出代价。事实上,从“阿波罗17号”宇航员拍到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上已经出现了一个由废弃电线和各种机器零件组成的垃圾堆。NASA承认,那些东西就是阿波罗月球卫星的残留物。

摘自《环球时报》

“免费”是多少钱

思 思

“免费”是个神奇的价格,我们不能用评估其他价格的方法来评估它,它让我们感觉良好。让我们的欲望无限放大。但有时候“免费”会捉弄我们一把,促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想象一下,面前刚好有两种礼券供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1、免费的10元礼券

2、售价7元的20元礼券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和Shampan’er,Afiely两位教授在2006年研究中的被测试者一样,那么你会选第一个,免费的那个。其实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这并不合理。当你再次考虑的时候。你会发现20元的更合算:你事实上获得了免费的13元。但“免费”这个词把我们脑子里的理智全屏蔽了。

再来看看下面两个选择,你会选哪个?

1、售价1元的10元券

2、售价8元的20元券

这个时候,大部分被测试者(64%)选择了20元礼券。

其实每种礼券的价格只多了1元,10元礼券的价格从0元变成了1元,而20元礼券从7元变成了8元。在不存在使人丧失理智的“免费”这个词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意识到20元礼券更合算,并按照最大优惠原则来购买产品。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6篇

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

阿波罗登月又叫做阿波罗计划、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登月的意义

人类登月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踏上月球的梦想;使得月球成为了人类探索外部世界的前哨站;迈出了人类开辟地球之外的生存空间第一步;为人类寻找地球之外的自然资源打下了基础;登月主导国取得了相对于别国的太空战略优势。

(来源:文章屋网 )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7篇

2012年8月25日,因心脏搭桥手术导致的并发症,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尼尔·阿姆斯特朗逝世。虽然无数的人希望能够将阿姆斯特朗的骨灰带回宇宙,但阿姆斯特朗生前曾为美国海军飞行员,所以美国海军宣布把他的骨灰撒入大海。

从第一颗卫星到人类登月,冷战阴影之下的岁月,但当人类最终摆脱地球引力踏上月球时,全人类摒弃了各种成见,为人类共同的成就欢呼雀跃。如今,登月已成40余年前的往事,在人类再次抵达月球或者登陆火星以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过往的“航天岁月”。

登月三部曲——水星计划

美苏太空竞赛大乐章的序章阶段,齐奥尔科夫斯基完成了理论奠基,科罗廖夫这个能够在IQ上与冯·布劳恩抗衡的航天专家精于设计研发,苏联有幸成为第一个将人造天体送往地球轨道的国家。当史泼尼克卫星上天的时候,美国人一下子就着急上火了,甚至有人这样说:苏联人连冰箱都造不出来,怎么就把火箭送上天了?哎,说这话的美国空间科学家一定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苏联国土多处高寒地带,冰箱造出来卖给谁?

美国原本指望“正宗美国科学家”开发的先锋火箭让大美利坚扬眉吐气,结果先锋火箭就是发射台上一枚昂贵的烟花爆竹。最后,还是继续仰仗冯·布劳恩吧!这个德国移民通过改造红石导弹发展出的丘比特火箭将美国卫星送上了天。

水星七人众

1958年,被羞辱了的美国人成立NASA统领太空项目。1959年,水星计划立项,召集了美国空军与海军七位飞行员组成“水星七人众”,而这七个飞行员,可以说是未来10年间美国太空计划的灵魂人物,有经历了所有登月步骤的人,也有为登月计划而捐躯的人。

虽然美国人卯足了劲,但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进入太空后,美国人瞬间就傻了:哇!苏联人都上天了,我们这还在琢磨怎么让猴子飞得更高!1961年5月5日,美国人用红石导弹改造的火箭急急忙忙地将艾伦·谢泼德送入亚轨道;1962年2月20日,宇宙神火箭将美国人送上了地球轨道。

美国这个航天新手估计真是给逼急了,此后的水星计划闹出了不少的Bug:

Bug 1

执行第二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自由钟7号”平安上天,结果返回的时候在已经平稳降落的情况下飞船舱门自动打开,这下可好,海水一个劲往里灌,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紧急跳出飞船。前来救援的直升机驾驶员脑筋又特别“轴”,因为根本看不到宇航员正在海里喝水,他坚定不移地进行着打捞飞船的工作,而直升机螺旋桨形成的漩涡却一个劲地把维吉尔·格里森往水里按。最后,“自由钟7号”变身“潜水钟”沉入深邃的海底,而宇航员在还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被另外一架前来支援的直升机救起。

Bug 2

第四次载人航天,也是第二次进入地球轨道任务,“极光7号”非常顺利地进入太空,可是,飞船驾驶员斯科特-卡朋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者。在进入轨道后,驾驶员痴醉于太空俯瞰地球的美丽景色,利用飞船原本不多的减速火箭燃料改变飞行线路,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地面指挥中心的人虽然很清楚在天空胡乱飞的危险性,但这还真是“天高皇帝远”,宇航员自顾自地消耗着燃料……最后,“极光7号”在降落的时候出了大麻烦,降落地点距离计划地点偏离402千米。不得不承认,斯科特·卡朋特的命真大。

登月三部曲——双子座计划

美国与苏联的载人航天均证明了人类有能力进军太空,美国政府也为了在冷战大背景下尽可能挤兑苏联,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于1961年5月25日提出要在10年内完成登陆月球的计划。NASA内部,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总统一定是疯了,提出这样一个自负的不可能完成的计划。不过,质疑是一回事儿,是否实施指令是另外一回事儿。不久之后,双子座计划与阿波罗计划出台。

双子座计划本质上是登月计划的分阶段演练,与将人送入地球轨道的水星计划相比,后者弱爆了。火箭是第一个让NASA犯难的问题,因为双子座计划中飞船必须搭载两名宇航员,就需要更大的空间与更强的火箭推力,不得已,还是改造当时最先进的弹道导弹——泰坦。

火箭问题

泰坦导弹当时是个尚未定型入役的试验品,在改造初期只有80%的成功率,其余的20%全成了发射架上的爆竹。在经历了两次成功的无人发射后,NASA工程师在火箭上安装了很多个备用件以确保紧急情况下保护宇航员。

1965年3月23日,双子座3号成功发射并在轨3圈。这次任务的气氛很奇怪,无论地面指挥中心还是飞船中的约翰·杨与格里森总觉得哪个地方不对劲,却谁也说不出为什么。当双子座3号点燃制动火箭准备降落时才发现一个要命的失误,在计算降落地点的时候忘记将地球自转加入运算方程……幸好飞船上两位宇航员及时做出调整,在距离预定地点偏离96千米的地方着陆,如果这俩家伙在飞船上慌了且不及时调整,那将偏出306千米。

太空行走

双子座计划第一次载人飞行成功以后,一个强大但必须逾越的挑战摆在美国人面前,零重力条件下漂浮的人会出现什么状况?以超过17300千米/小时的速度玩一把太空行走时撞上东西怎么办?用什么衣服能够抵御正对太阳120℃而背阴面-120℃的巨大温差?正当NASA在怕这怕那,决定双子座6号完成太空行走的时候,苏联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的消息传来,NASA再一次被“羞辱”,美国决定在“双子座”4号上表演太空行走,不过这一决定是秘密的,在发射前不久几天才向社会公布。

为什么NASA会比苏联晚些时候才完成太空行走呢?

当时摆在美国人面前最头痛的问题是,谁都没去过外太空,零重力下的人体机能会出现什么状况谁也说不清。NASA先发明了一个“抛物线飞行大法”,把宇航员塞进大型运输机,以45°仰望天空的姿态高速冲击到12000米以上的高度,然后瞬间陡转以45°砸向地面,如此,就像电梯坠落一样,宇航员们就可以感受差不多30秒的失重了。

幸好,这次任务顺利完成,美国宇航员以2700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走”了一把。

登月三部曲——阿波罗计划

万事开头难

经历了水星计划与双子座计划的零伤亡后,美国在太空竞赛中已经遥遥领先,NASA与美国整个宇宙航天领域相关企业都有了一丝懈怠。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在起飞前的地面试验中,驾驶舱内超过10个大气压的高浓度氧气再加上驾驶座电线的小火星,一场难以控制的大火夺走了三名宇航员的生命,其中一位还是“水星七人众”中的元老——维吉尔·格里森。

由此,NASA对整个阿波罗计划进行了完整而深刻的检查,发现飞船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与质量管理漏洞。NASA一举了之前所有的阿波罗飞船设计,从头开始打造登月计划。一年半以后,第二艘飞船阿波罗7号才得以再次发射。

离开地球

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飞船第一次装配在由冯·布劳恩设计,当时全世界推力最大的火箭——土星5号。当时,许多美国人认为这是一场赌上生命的发射任务,因为土星5号在本次任务前只完成过两次飞行任务,但除它以外,又没有其他的火箭有能力让阿波罗飞船摆脱地球引力。

土星5号装载2267961.85吨燃料,相当于一枚小型核弹摆在发射架上,而它的头顶就是阿波罗8号与3名宇航员。本次任务的宇航员罗威尔后来回忆说,当他进入发射塔的时候,他认为本次任务只有33%的成功率。

最终,阿波罗8号令人“非常遗憾”地安全进入太空,当飞船内3名宇航员在太空中看着地球越来越小时,人类才算是真正离开地球。土星5号则在此后的登月任务中,不断地证明冯·布劳恩所设计出的超级火箭是安全可靠的。

阿波罗13号

13对于西方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数字,当阿波罗计划进展到13号时,似乎很多巧合都很不自觉地跑出来证明——13真的很倒霉。

发射前两天,轨道指令舱驾驶员肯-马丁得了麻疹,由杰克·斯威特代替。当阿波罗13号发射后,因为前面的发射任务都完成得太顺利,NASA休斯顿指挥中心的每一个人就像平常值班一样对付着本次任务。当宇航员按指令打开飞船上的换气风扇时,一连串的故障报警灯亮了起来,燃料电池坏掉两个,两个液态氧气罐泄漏。“休斯顿,我们碰上麻烦了”一句话让地面人员从原本的倦怠瞬间变成亢奋的一锅粥。

地面人员商量好以后,阿波罗13号计划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在外太空取消的宇航飞行任务,飞船将进入月球轨道利用月球引力把飞船甩回地球,3名宇航员由轨道指令舱转入仅供两位宇航员生存两天的登月舱。

这样一折腾,登月舱内的氧气与食物成了极大挑战。最悲催的是,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时候,从轨道指令舱取回二氧化碳过滤器时发现:哪个混蛋做的设计?指令舱的过滤器是圆形而登月舱的过滤器是方形的!折腾半天以后,在封口胶、锡纸、胶带与一把小锯子等工具协助下,圆的和方的过滤器终于结合到一起了,3名宇航员差一点完蛋。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8篇

1979年1月31日,中国总理邓小平参观了这个博物馆。当他用手触摸这片岩石切片时,博物馆馆长幽默地对他说:“先生,你接触到月球了。”邓小平听完高兴地笑了起来。你现在明白了吧?这块岩石切片来自月球,它是“阿波罗”计划期间,登月宇航员采集回来的标本之一。

采集月亮宝石用什么工具?

你知道“阿波罗”计划吗?它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项庞大的载人航天计划。计划期间,共发射了7艘载人登月飞船,其中除了阿波罗13号因服务舱的液氧箱发生爆炸,登月计划被迫取消,宇航员安全返回地球,其余6次都获得了成功,共有12名宇航员先后顺利登上月球。

在载人登月计划期间,地质学家们认为,要解决月球的起源问题,必须对月球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查。根据这个建议,在历次登月活动中,宇航员花费时间最多的工作就是采集岩石和土壤。每次登上月球后,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个长把勺子不加选择地挖取大约1千克岩石或土壤,然后放进宇航服左腿上的口袋里,防备因出现意外情况需要紧急返回地球时不致空手而归。

为了便于宇航员收集岩石和土壤,工程师们设计了许多专用工具,如耙、勺、铲子、锤子、钳子和月面钻机等。考虑到宇航员身穿笨重的宇航服弯腰时很不方便,所以大部分工具都装上了长手柄。这些工具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例如用一种叫做驱动管的工具,宇航员们可以从将近1米深的地下采集岩心标本。

为了减轻宇航员的劳动强度,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使用了一辆重9千克的折叠式铝制手推车。它能装载大约55千克的设备,例如样品袋、电视摄像机、备用胶卷和其它设备。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还使用了月球车采集器。使用这种工具,宇航员只要把月球车停下来,不用下车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标本。

为了采集到最有研究价值的岩石标本,后来安排了一名地质学家同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一起登上月球。这位地质学家名叫哈里森?施密特,阿波罗17号的着陆地点就是他选定的,他认为在那里有可能发现火山活动的证据。在月球上,施密特和另一位宇航员驱车行驶了6.4千米。在返回着陆点途中,他们意外挖掘到一种桔黄色的土壤。地质学家认为,这种土壤可能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并认为这是“阿波罗”登月计划中最了不起的发现之一。

“月亮宝石”在地球受到了隆重欢迎

这些从月球取回来的岩石被看成稀世珍宝,尤其是阿波罗11号宇航员采回的标本更是受到了隆重欢迎。当三位宇航员返回地球后刚刚被打捞到回收舰上时,他们带回的月球岩石就已经被运往休斯敦太空飞行中心,美国宇航局局长汤姆?佩因博士参加了迎接第一只标本

箱的活动。为了防备万一,岩石标本特意被分成两次运输,这样即使发生意外也不会损失全部。

1969年7月25日,第一箱月球岩石运抵艾灵顿空军基地,它像凯旋的宇航员一样受到热烈欢迎,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大多数高级职员都赶到跑道上迎接。从飞机上卸下的标本箱被搬上一辆带有玻璃窗的白色小货车,然后运往月球接收实验室。

月球接收实验室建在休斯敦太空飞行中心的87号建筑物内,当时的造价相当于3000万人民币,从月球带回的岩石、胶卷和宇宙飞船等都存放在这座建筑物里。说起这个实验室,还有这样一个趣闻。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之前,美国出版了一本标题为《比拉流星群菌种》的书。书中宣称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病菌将给地球带来巨大危害,并把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污染的可能性说得神乎其神。这本书在美国畅销了几百万册,引起极大震动。

于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美国宇航局根据美国科学院的建议,花巨资建造了这个实验室。可是,阿波罗11、12、14号三次登月飞行后的检查结果表明,没有发现任何“月球瘟疫”,不仅宇航员没有沾染任何有害的细菌,带回的月球标本上也没发现任何危害地球生物的物质。

月球接收实验室的技术员先用工具抽去箱内可能存在的由岩石散发出的任何气体,然后打开标本箱,解开包住石块的样品袋。休斯敦太空飞行中心的地质学家鲁宾?布雷特激动地说:“此刻是研究月球岩石的开始。对地球上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令人振奋的时刻。”

经过检查,科学家发现月球岩石外表覆盖着一层细颗粒的黑色灰尘,使他们无法立刻辨别出岩石的性质和颜色。以后的几天里,随着岩石上的灰尘被慢慢擦掉,地质学家终于看清了这批月球岩石的真实面目。第一只标本箱里装有20块岩石,最大的石块约7寸长,5寸宽,两寸厚。第二只标本箱于8月4日被打开,里边的岩石,大的如鹅卵石,小的像高尔夫球。除了月球岩石,还有一部分土壤。

分析月球岩石是一件细致的研究工作。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世界上最锋利的刀,它能将人的头发丝切割成一万份。用这种刀把岩石切开,然后用X光照射,并用高达3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从显微镜里看,那些岩石千姿百态、非常漂亮,令科学家们惊叹不已。经过长时间研究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岩石里包含有很丰富的钛,是地球上钛含量最高岩石的10倍,但是缺少钠和钾。另外,还含有镱、铷、锆、钇、铍、钡等地球上的稀有元素。

除月球岩石外,另一类物质是宇航员带回的月球土壤,它是岩石被碰撞粉碎后的产物。对于月球土壤,科学家们采用挖、刮、火烧和高温蒸发等方法分析。例如,科学家们将一撮土壤燃烧,研究火焰里的不同颜色,从而鉴别出土壤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月球土壤包含的岩石、玻璃颗粒和陨星碎片。

值得称赞的是,美国没有独享“阿波罗”登月的科学成果,他们把12%的月球岩石和土壤分送给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科学实验室,全世界先后有800多名科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家们也得到了一块,它是美国总统卡特赠送给时任我国总理同志的礼物。这块岩石重约1克,是1972年由阿波罗17号宇航员采集的。中国科学院将这块“宝石”中的0.7克分发到有关研究单位,科学家们对其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12项研究成果。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9篇

阿波罗工程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成功实施了宏伟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它不仅使美国在航天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声誉,也使人类对月球及近月空间有了首次直接的研究和认识,在工程管理上使美国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大型工程计划和管理的经验。而且在技术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这不仅为后来的航天计划奠定了基础,后来还广泛地用于国民经济领域。

据统计,阿波罗工程使美国经济增长率提高2%,物价指数下降2%,创造80万个就业指标。该报告还认为,美国1958年国民收入为4062亿美元,1968年达到8640亿美元,1970年增至9046亿美元,10间翻了一番,这是阿波罗工程刺激的结果。另外,阿波罗载人登月推动关键科学和各种边缘交叉学科的兴起与进步,进而转化为国家未来经济实力并确保了国家安全也是不可否认的。

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带动了美国微波雷达、遥控作业、无线制导、新型材料和电脑、药物及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后来,该工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遥控作业等许多技术成果又转移到民用,促进了科技与工业的整体发展与繁荣,其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远远超过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美国在20世纪后10年能够保持高速、高效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阿波罗工程派生出的约上千种应用技术成果或专利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美国领先于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很大部分来自对月球探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现在,航天产品或技术到老百姓手中的平均时间是5~10年。

在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时,为了降温和确保登月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研制液冷服,其原理是靠泵输送冷水循环制冷。后来,这项技术直接应用于陆海空三军,改善了坦克兵、潜艇兵和飞行员的工作条件。它还为一些特殊病人减少了痛苦。例如,有个小男孩得了外皮鳞化症,不能通过皮肤散热,因此,他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关在空调冷却的环境中,许多日常活动都参加不了。在有了液冷服后,使他可以外出,从病痛和孤独中解救出来。航天液冷服技术在我国抗击“非典”中也曾发挥过作用。

重症监护病房是航天技术带来的重要医学进步之一,它是应阿波罗工程对登月航天员进行健康检测的需要而诞生的。

方便面调料中的干菜叶就是航天食品中常说的脱水菜,它是将蔬菜中所含过多水分脱去以便贮存、保管、运输出售。“阿波罗”计划中首先使用这种技术让航天员吃上含有蔬菜的航天食品,现在这种航天食品已广泛普及。果珍饮料原本也是为航天员研制的饮料。

各类时髦的运动鞋也是阿波罗成果的“产物”,其“中空吹塑成型”制造技术来源于阿波罗登月航天服,当时科学家为了制造一个完整并且厚度均匀能耐受很大压力的航天服内胆,发明了把一团耐压软材料加热软化,放在一个模具中,然后再向这个模具中吹入高压气体的方法。之后,运动鞋制造商发现这种工艺可以快速高效地来制造一个完整的鞋帮,于是便广泛地使用起来。

2004年,在纪念阿波罗载人登月35周年时,耐克公司一则气垫运动鞋广告引吸了许多人的注意:这款畅销世界的气垫运动鞋,靠的就是公司当年为阿罗波工程研制登月靴积累的技术。

在阿波罗技术的引领下,人们研制出了烟雾检测器、食品干燥剂、家电节能系统、抵御有害射线的太阳镜、钻头和无线电设备等,其中大众接触最多的购物计价用的条形码是航天技术杰作之一,它最初是美国为控制阿波罗计划不计其数的组件而发明的。阿波罗技术还给人们带来了心率表、激光手术、数字温度计、彩超等设备和技术。

阿波罗计划出台后,美国试图研究一种新技术,以使休斯顿航天中心的电脑系统实现数据互联,几年后,互联网技术孕育而生,并在登月结束后推向民用。

作为阿波罗计划的参与企业,摩托罗拉在无线通讯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1973年,该公司工程师马丁・库帕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手机,而同时研制了世界首套为手机服务的无线移动通信终端系统。

此外,由阿波罗计划而诞生的核磁共振、激光通信、液晶电视、女性的“离子烫”、枕头的记忆海绵、自拍的手机高清摄像头等,如今均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阿波罗工程产生的3000多项专利技术中,至少有1000多项专利技术被直接转移到民用,到现在人类仍然受益不浅。许多人认为,“阿波罗”所带来的间接效益比直接效益还大,其投入产出比大约是1:14,即投入1美元,产出14美元。

航天技术是百宝箱

航天的其他技术也广泛用于国计民生,例如,具有强度高、比重小、防腐蚀、耐老化、隔热隔音等优异理化性能的玻璃钢复合材料,先是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部件的制造中,后来又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学、汽车、交通、机电、体育等部门,产品多达上千种。

首先,被用于火箭壳体等航天器制造的碳纤维材料,不仅耐压、耐腐蚀,重量轻,散热性好,手感舒适细腻,强度和韧性是铝镁合金的2倍,而且是一种可回收的环保材料和一种导电材质,能起到电流屏蔽的作用,其清洁性也较好,圆珠笔、油性水笔等在上面留下的污迹都能轻松抹掉。这种材料后来用于笔记本电脑等许多方面。

目前广泛使用的“尿不湿”最初被发明出来是为了解决航天员长时间太空行走中的内急问题。微波炉的诞生则是因为在太空中需要加热食物但又必须避免明火点燃其他设备。由于航天的成本很高,带上1千克物品上天的成本约1万美元,所以为了满足航天活动中要求计算机体积小、功能强而发明了笔记本电脑。

现在到处使用的粘扣带是出于在载人航天中航天员记录实验结果的需要,这种固定物能确保航天员松手以后本和笔不会飘起来。极其牢固的凯夫拉尔纤维原本是专家为了保护航天员免受微陨石伤害研制的,现常用于轮胎和防弹背心。

航天飞机热防护系统的隔热材料已被用于赛车运动冷却装置;用于照明太空植物的光射二极管技术拟用于治疗儿童脑瘤;航天平衡测量设备已用于诊断并治疗患有脑部创伤、中风、慢性头痛或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病人;航天飞机用的“液体金属”材料已应用于金属棒球球棒、珠宝首饰、军用装甲与医学仪器。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10篇

当然,这只是一部伪装成纪录片的科幻片。制片人贝克曼贝托夫曾经拍摄过俄罗斯空间站的纪录片,并在那次拍摄中构思出这部科幻片。所以,虽然电影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它对航天飞行中各种技术细节描写得十分到位,堪称一部教科书式的航天电影,笔者就为大家点评几点有趣之处。

电影讲述航天员登上月球后,遇到了“地外生命”,但这些石头般的怪物却毫无交流意图,向航天员发起恐怖的攻击,难道“外星人”都视地球人如仇寇吗?其实,“地外生命”不等于是“地外文明”,电影里的“月球生物”虽然对人类发起进攻,但它们不具有智慧,只受生存本能驱使。科幻电影一直热衷于表现“地外文明”,也就是“外星人”,但也许他们不一定存在,或者离我们足有几十、几百光年之远,而简单的“地外生命”可能在太阳系中确实存在。

火星曾经被认为是太阳系里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之处。不过在向它发射了几次无人探测器后,科学家对火星失望了。同样拥有大气层的土卫六则成为新的希望寄托之地。另外,科学家还从一些坠落的陨石中找到了可以组成生命的物质,如甲烷、氨基酸等。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生命最初就是由陨石带来的。

返回式航天器(包括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从太空返回进入大气层时,其表面与空气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高温。尽管如此,航天部门回收后还要进行一定程序的检疫,以免带回某些不可控的地外微生物,这一点电影中做了重点表现。

另外,电影里相当多情节是在登月舱内部发生的,由于使用了广角镜头,空间看起来还颇为宽裕。但实际上,登月舱的空间比一般卫生间还小。2个航天员只能蜷缩在仪器堆里,转个身都困难。影片里的航天员在登月舱里一举一动都缓慢而小心翼翼,这可能会让不少观众感到厌倦,但这是航天员真实的生活片段。

电影里航天员在月球上的活动也值得一提。当他到达环形山底部时,他不停地说感觉很冷,他所用的照明灯射出的光线与周围的黑暗界限分明,和我们平日看到的光有很大差别。这些都是在没有空气的环境里出现的现象。由于没有空气,热量不能对流,只要离开太阳光的照射,环境温度就会迅速下降,温差有时会达到几十乃至上百摄氏度之多。空气还会使光线出现散射,当我们在黑夜打开手电筒时,除了光线直射区域外,散射的余光还能照亮周围;而月球上光线只能直射,离开直射区域就一片漆黑,出现了光明与黑暗截然分界的景象。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11篇

据《成都商报》报道,2009年6月27日,家住重庆市渝北区金岛花园的赵先生意外收到了用巨大牛皮纸信封封装的一封信。“我打开一看,里头是呼吁群众举报黑恶势力的《重庆市公安局致重庆市民的一封信》,还有一个贴好了回程邮票的信封,上面盖着‘绝密’的字样”。这样的信,重庆市公安局共发出了20万封,此外,重庆当地报纸、电视都播发了这封信的内容。信中称,市民可采取多种方式举报黑恶团伙,甚至可以约见重庆市公安局主要负责人。

当一个个黑恶分子被抓之后,压抑已久的民众情绪终于爆发出来了,他们送横幅放鞭炮对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奋战在一线的干警表示最热烈最朴素的感谢。据说,现在的重庆,公交车上连扒手都少了,单身女子走夜路也放心了。

【素材点拨】不可否认,在这次打黑行动中,民众的广泛配合起到了里应外合的作用,无异于一场人民战争。20万封信,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的信任;可以约见公安局主要负责人,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的真诚和打黑的决心。重庆打黑赢得了重庆乃至全国13亿人民的心。数月来,只要打开网络,海量的关于重庆打黑的新闻铺天盖地,千万亿万网友的跟帖评论排山倒海,汹涌澎湃。这说明什么?说明打黑是人心所向。

【适用话题】法制、公平、人心、形象、公信力

40年前的人类壮举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点火升空,历时5天,于北京时间7月21日4时17分着陆舱在月球静海地区着陆,尼尔•阿姆斯特朗和艾•奥尔德林两位宇航员相继踏上月球表面,开创了人类首次登上地球以外的另一个天体的新纪元,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的那句话――“这是我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成为传颂至今的名言。“阿波罗”计划一共实现了6次载人登月,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开展了系统的月球科学考察、科学实验,安装了探测设施,采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3817千克。

“阿波罗”计划的出现与实施,在上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高性能电子计算机等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群体,带动了整个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繁荣。“阿波罗”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人类对月球和地月系的起源与演化、月球表面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化学组成与岩石类型、内部结构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形成比较完整而系统的认识,对月球科学新体系的构成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阿波罗”计划推动了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学、空间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快速发展和深化完善。

【素材点拨】“阿波罗”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一项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引领科技发展、促进一系列高新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是推动产业繁荣、提高管理科学水平、培养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的伟大科学工程,集中表现了人类敢于探索、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是一项伟大的壮举。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12篇

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来自月球的“礼物”,或因保管不当,或因内贼加外鬼的勾结,很多离奇被毁或诡异失踪。有媒体甚至称,在被送往世界各国的270份“月球礼物”中,目前有180份已经无据可查。

2011年10月,一位老太太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餐馆内拿出一枚大约只有米粒大小的颗粒状物质正准备交货,突然,6名警察和美国航天局的执法人员冲进来,抓住了她。原来,警察对她跟踪已久。按照警方的说法,这名老太太叫戴维斯,刚拿出来的东西是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时带回地球的月岩标本。

一直以来,航天局明文禁止买卖月球物质标本,因为它们属于美国国家遗产。但老太太始终认为,她并无违法,因为这个月岩标本是阿姆斯特朗赠送给她丈夫的礼物——她的丈夫曾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工作过。最后,在被拘押数小时、扣留标本后,戴维斯被允许回家。

2011年6月23日,航天局调查人员竟在圣路易斯的拍卖会上发现了月尘物质,卖主是一位德国老妇人。据调查人员介绍,这份分量极少的月球尘埃,来自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使用的录像机盒带,它们通过某种途径进入黑市,并于2001年卖出。

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动,许多被送到世界各地的月球物质标本也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命运。

2004年5月18日,位于马耳他首都姆迪纳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盗,来自阿波罗17号的月球岩石标本失踪。据当时美联社的报道,这所博物馆的安防体系极其简陋,唯一的工作人员就是售票员。当时,有专家曾建议马耳他政府给小偷提供一个交出标本的“赦免期”,然而,标本依然未能出现。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13篇

人类与这个梦想的距离在首次登月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又近了一步。6月18日,随着两个月球探测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与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LCROSS)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腾空而起,美国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大幕拉开,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在2020年重新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

事实上近几年,月球一直吸引着许多关注的目光,美国两个探测器的奔月之路显然并不孤单――

2003年9月,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顺利升空;2007年9月,日本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发射升空并取得多项成果;同年10月,中国“嫦娥一号”卫星踏上“奔月”之路,并在一年多后成功撞月;2008年10月,印度月球探测器“月船一号”发射……

不管在欧洲、美洲还是亚洲,意欲重新征服月球的研究计划“扎堆”似的越来越多,以致《华尔街日报》略带夸张地惊呼:当年肯尼迪总统宣布登月计划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40年后月球会出现“交通拥堵”现象!也有媒体无限感慨地说:人类终于迈出了“重返月球”漫长征程的第一步!

从“褪色勋章”到“第陆”

这样的感慨倒也不是凭空而发。人类首次探月高潮还是伴随美苏争霸出现的。1962年,肯尼迪的一番煽情演讲,让美国乃至世界对月球趋之若鹜。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人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类。1970年9月20日,苏联发射的“月球16号”第一次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品带回地球。

不过,从一开始月球就沦为美苏较量的工具,这种较量实在是太“烧钱”,像美国登月的“阿波罗计划”每公斤发射成本约两万美元,发射重量往往是数千吨,这还不包括科研费用。1972年“阿波罗”完成第六次登月任务后,美国人发现登月实在太劳民伤财,此后30多年美国把航天探索目光转向火星和国际空间站,月球这枚曾给它带来荣光的“褪色勋章”被打入冷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上世纪90年代还爆出“登月是骗局”的传言,让美国宇航局(NASA)十分难堪,狂花银子以正视听。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对于月球的兴趣被重新点燃。40年前“探月”还是一项对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要求极高的项目,并非谁都“玩”得起。而这一次月球探测高潮是随着航天技术“玩家”的增多而骤然掀起的。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乌克兰、奥地利、中国等国都宣布了各自的探月计划。按照《联合国月球条约》“谁有能力谁先占”的原则,一场月球争夺“大战”在所难免。今天登月当然不再具有两超争霸的背景,那么月球这块大“蛋糕”究竟有什么好吃呢? 用分析人士的话来说,月球丰富的资源使它成为地球七大洲外的“第八块大陆”。

“无疑,21世纪将掀起月球上的一股新的‘淘金热潮’,那里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和资源。”去年:西班牙《趣味》月刊这样预言。“美丽的月光不仅照亮黑夜,更点亮人类共同寻找新能源与资源的希望”,月球这个我们惟一的卫星的确有许多东西值得去开发和利用,月球上有大量的钛、铱等贵金属和氦-3,月表5厘米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铁,便于开采。尤其是氦-3,可以说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核聚变燃料,10吨氦-3所发的电,就能满足中国一年的用电量。然而,它在整个地球的储量只有20吨,而据专家初步估计,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达100万至500万吨。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认为,重返月球的热潮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第二太空时代,这一时代与战争无关,更多地闪现出科技之光,从单纯的军事领域逐渐走向了民用、商用方向,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可观的经挤效益。

“阿波罗”辐射下的信息时代

重返月球前景固然美妙,但一碰到花钱(而且是巨资)的事,就难免受质疑,尤其是在眼下金融危机的时候。据美国政府反映,“星座”计划需要在今后20年花费2300亿美元,目前已经用掉30亿,80亿支付了合同。这让很多人感到不爽。6月17日,美国前宇航员、参议员纳尔逊就表示,美国宇航局根本完成不了交给它的重返月球计划。美国行星学会会长弗里德曼甚至称,“星座”计划只是“服用了类固醇的阿波罗”,而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方向!这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怀疑心理: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用它来消灭世界上的饥饿与贫困?

的确,在一些人眼里,当年耗资255亿美元的“阿波罗计划”华而不实,除了“为国争光”之外没有带来什么好处。其实,就像《纽约时报》最近说的,登月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无数人的生存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纪念阿波罗登月35周年时,耐克公司发表文章说,现在畅销世界的气垫运动鞋得益于公司当年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登月靴积累的技术。像耐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阿波罗计划”带动了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出现,促进了整个科技发展与工业繁荣,其效益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花费。据美国宇航局测算,“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项大的专利,一些技术带动了民用技术的快速升级,大约每投入1美元就有4至5美元的回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甚至认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就是“在阿波罗计划的辐射之下”进行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也从登月技术转化的民用产品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西班牙《时代》周刊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太空家庭”的美妙图景:许多人爱喝的果珍原本是为宇航员早餐研制的饮料,微波炉的诞生是因为在太空中需要加热食物但又必须避免明火,宇航员穿的能控制温度的“空调服”如今穿在了消防队员和撒农药的人身上,而纸尿裤是为了解决宇航员太空行走时内急问题而发明的……

美国宇航局官员沃勒尔・海兰称,现在就对“阿波罗计划”的回报作任何定论还为时尚早,有的技术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商品化。而可以预期的是,眼下新一轮的探月潮所催生的各种新技术,在未来也将不断地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

走向深空的“踏脚石”

当然,月球探索对人类的意义绝不是仅仅用钱或在短期为我们创造福祉可以衡量的。我们还需要把目光放得更远。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霍金教授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只要人类被困在地球上,小行星撞击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殆尽,但一旦向太空扩展建立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14篇

兰利研究中心隶属于NASA,那儿的专家现在热衷于谈论阿波罗时代的飞船,让你知道那时候飞船着陆有多危险,因为这可以体现ALHAT的重要性。ALHAT,自动登陆与避免危险技术工程的缩写,这是一个正在加紧研究的项目。简单来说,它可以利用传感技术帮助下一代登月飞船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着陆,甚至避免像过去那样,到了月球表面才知道绕远了。

不合格的成功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随同阿波罗11号从卡纳维拉尔角起飞。

阿波罗11号的登陆点在静海南部,之所以选择在静海登录,原因是它比较平整。这一信息的提供者是流浪者8号、勘察员5号以及月球轨道器。他们是阿波罗计划的先遣部队。它们用传感器找到月球并使照相机对准适当的方向,然后用自动相机拍照,传回地球。其中,勘察员5号为NASA贡献了19,049 张高分辩率月面图片,并登陆月面,证明月面足以支撑飞行器,不会发生塌陷的情况。NASA从众多月面图片中,相中了相对平整的静海。原以为静海平整的月面不会给降落和舱外活动制造太多困难,但事实是,静海月面没有预料的那么平整,而且月尘也给后来的登陆添了不少乱。

登月舱下降时由船载计算机控制。在高度大约为34000英尺(约10千米)的地方,阿姆斯特朗曾听到主报警器发出过刺耳的警报声,计算机显示出过载的信号。当时的计算机十分原始,还比不上现在的一个智能手机。而着陆雷达提供的信息远远超过了飞船计算机的承受能力。因此,呼号为“鹰”的登月舱在下降弹道中多飞了4秒,也就是说飞过了最佳的登月点。而且这一差就是数千米远。在经过阿姆斯特朗的手动修复,并由休斯顿把一些计算任务转发给距飞船25万英里(约40万千米)外的地面计算机之后,在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中心,飞行控制指挥官史蒂夫•贝尔斯仍然面临着一个关键的、一刹那间的抉择――终止登月计划,或者命令宇航员按照计划行动,不要理会计算机出现的问题。贝尔斯后来承认,他是“凭直觉”允许阿姆斯特朗尝试登月的。

在中心的命令下,“鹰”冲向一个直径几百英尺的大坑,所剩燃料仅够用30秒钟。火箭的排气吹起月面的尘埃,尘土高达30~50米,一股脑地扑向登月舱,雾蒙蒙混沌一片,彻底挡住了阿姆斯特朗的视线。“吹起的尘埃越来越浓,”他后来说。“像在快速移动的浓雾中着陆。”他透过模糊不清的视线盯着仍然能看清的大石块,最终硬生生地落在月面。在登月舱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把手伸过仪表盘,默默地握了一下。

登月过程中的程序警报是“执行溢出”,意味着导航计算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后来发现,溢出的原因是登月舱的对接雷达在降落时没有关闭,使计算机仍然监视并不在使用的雷达。由于在紧急关头的一句“继续”,史蒂夫•贝尔斯后来获得了一枚总统自由勋章。

第一次登月,计算机过载影响了导航的精确度,而月尘影响了能见度,接下来,阿波罗12、阿波罗15号和阿波罗16号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同时也是ALHAT项目的负责人,艾普(Chirold Epp)相信今后不用再担心这样的问题。“阿波罗号着陆的任务是次不合格的成功。尽管成功着陆,宇航员也顺利出仓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这并不意味没有险情。2020年,美国人重返月球,阿波罗11号的情况不会再现,因为我们有ALHAT。它将极大提高宇航员着陆时的安全性。”艾普说。

新面孔,新挑战

无论是为了重返月球,或是登陆火星,新技术的开发实验已经被纳入到了被艾普称为ALHAT的新计划中。

在兰利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一架正在组装中的球形雷达系统成了研究人员重点保护的对象。这个雷达系统内包含了多种镜头,乍看就像科幻小说中的秘密武器,其实它包含了两种新型传感技术。其中一种新型技术是使用三维互动成像技术来探测登陆区域的地形,在取得精确三维地形图像后,能自动识别特定登陆点是否具有潜在危险。其中,三维成像是利用距离传感器获取目标表面的距离图像,实现对目标表面几何形状的测量,获取目标表面的三维坐标。

日前,兰利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已经在加利福尼亚罗杰斯干湖上空进行了飞行试验。同时,还进行了飞行器的速度测定,以及飞行器指定地点精确降落的测试。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专门为这两项技术度身定做了一套数据运算法则,作为这两种技术的后期数据处理方式。

NASA的火星科学实验室的科技人员认为,ALHAT中的正在开发的雷达系统将比现在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上所使用的整套雷达系统,在速度控制的精确度和数据更新速度上快10倍。

据艾普介绍,与阿波罗登月一样,未来的登月计划同样将面对有限的燃料供应和短暂的着陆时间。在ALHAT的帮助下,航天器可以多次、安全、快速、准确地定位登月着陆地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未来我们的探索将面对更加危险的环境,地形和照明条件也将更具挑战性。”

作为未来登月备选着陆点之一的是月球南极附近的区域,在一个将近12英里宽, 7.5英里深的所谓沙克尔顿环形山的边沿。在那里,宇航员最想看到的月面特征会隐藏在阳光斜射产生的阴影里。不难想象,巨石、陨石坑和倾斜的山坡都会给航天器登月造成很大困挠,它们会使飞船处在一个不稳定的角度,甚至使它四脚朝天翻倒在地。还有前面所说的火箭排气所扬起的致盲性粉尘,它也会遮挡宇航员的视线,让他们看不清巨石,斜坡或陨石坑。

“ALHAT能应对这些挑战。着陆地点的光照不够?我们会带上自己的灯。月球上的尘埃阻止我们看清地表和斜坡?我们能从足够远的有利角度找出地表所有重要的细微差别,灰尘将不再是问题。”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ALHAT项目经理约翰逊(Andrew Johnson)说。

那么,ALHAT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飞向沙克尔顿基地

“激光就是ALHAT能够运行的原因,就像黑暗中的光线”, 约翰逊说,“当我们用激光投射地表,激光被反射回来,接收器能够读取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把这一信息通过特别设计的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就能得出三维立体的月球表面图像。这个过程在一秒钟内重复三十次。”

这样,山脉、火山口、丘陵和巨石,这些你无法从窗外看到的都将出现在飞行器的屏幕上。 ALHAT会通过储存在记忆体中的三维月球地图自动对这些地表特征进行比较。

“这就是所谓的地形相对导航”, 约翰逊说。“对于处于降落阶段的宇航员来说,尽早确认自己处于正确的轨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宇航员比计划的运行轨道略微偏左和偏低,ALHAT会发出快速调整降落角度和速度,使其尽快回到正确的轨道。距离月表的高度越低,ALHAT显示的地表细节就越多。”

在预设的着陆时间前两分钟,飞行器离地表高度5000英尺(约1500米),离着陆点距离1英里(约1600米),进入着陆的最后阶段。 ALHAT开始通过激光和脉冲性的引擎推进定位预先选定的着陆区域,与此同时,着陆区域的三维地图会显示在屏幕上。

“当接近着陆区域, ALHAT进入一个称为危险探测和回避的模式”,艾普说,“它将检测着陆地点附近所有的火山口、岩石和危险的斜坡,并提供一个最佳着陆方案。我们有信心,在登月器离着陆点四分之三英里的地方,ALHAT就可以提供一个包括每一个火山口、石头和斜坡的地图,并定位一个面积在十六分之一平方英里以内,大约32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理想的着陆区域。”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15篇

2 首次搭载有生命动物进入轨道,1只名为莱卡的母狗(“斯普特尼克2”号,1957年11月)。

3 首次搭载有生命动物进入轨道并安全返回,2只名为Belka和Strelka的狗、40只老鼠及2只白鼠(“斯普特尼克5”号,1960年8月)。

4 首次载人进入太空,尤里・加加林也是首位绕地球轨道飞行的宇航员(“东方1”号,1961年4月)。

5 首例2艘太空飞船同时绕轨道飞行,尽管不是经常描述的那种太空交会(“东方3”号和“东方4”号,1962年8月)。

6 出现首位女性宇航员瓦伦蒂娜・捷列什科娃(“东方6”号,1963年6月)。

7 首次3名机组人员登上太空飞船(“上升1”号,1964年10月)。

8 首次太空行走(“上升2”号,1965年3月)。

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飞船上的3名宇航员在训练时由于发射台火灾事故丧生。但仅仅2年后,所有的问题宣布得到解决。巴特・斯伯里说,这次事故使得NASA得出结论,认为“赢取”太空竞赛的唯一途径就是伪造假着陆。

NASA和其他组织都认为,苏联取得的这些成就并不像简单的列表那样令人印象深刻,很多的“首次”都只是特技,并没有极大地提升技术水平,或者说完全没有提升技术水平。

仔细审视许多飞行任务能够发现很多问题、风险及对于苏联和美国双方的计划都近似灾难性的事件。一个负面的“首次”就是1967年4月,当“联盟1”号坠地时的第一个飞行中灾难,它发生在“阿波罗1”号火灾后3个月。尽管发生了那次灾难事故,经过长时间地像“阿波罗”计划那样解决设计问题,“联盟”计划仍得以继续进行。

在“阿波罗”首次环绕地球轨道飞行之前,苏联的载人航天飞行时间累计达534小时,而美国则超过了1992小时。到“阿波罗11”号任务时,美国则更为领先。

在公众视线之外,将太空技术用于军事目的的竞争也在激烈展开。早在“史泼尼克1”号(第一颗沿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发射之前,美、苏都开始发展间谍卫星。科罗廖夫设计的具有双重用途的“顶点1”号飞船最后发展成“东方”号系列飞船。但一开始,作为图片成像卫星它和美国空军的“发现者”系列有过竞争。1960年8月,美国的“发现者8”实现了有效载荷成功返回地球,仅仅领先苏联的同类计划1天。

美、苏的这些大规模的太空军事计划,经常被对方模仿,所以经常是苏联制造甚至发射了自己的飞行器,而美国在它的计划结束前只完成了实体模型:

超音速洲际巡航导弹:美国的纳瓦霍(测试计划停止)与苏联的布冷风巡航导弹(计划)。

小型飞翼太空船:美国的X-20Dyna-Soar与苏联的米格105(试飞)。

卫星观察舱:美国的蓝色双子星与苏联的Soyuz拦截机。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