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

工程结业论文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学生考虑问题深入,对学生都给予较好的评语。其余学生由教研组组成答辨小姐进行逐个答辨。毕业设计的成果,基本反映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水平。

这次毕业设计工作,给予我们不少启发,下面就今后毕业设计工作谈一些想法。

一、选择结合实际任务的不同类型毕业设计课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建筑结构的设计和研究,又能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但他们在学校里要着重进行的是作为结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在整个教学中加强基本理论,重视基本技能训综,切实安排好实践环节,以及认真做好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工作。

在各种教学安排中,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学校教学的两个方面,而能力和创新精神却是提髙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丨川练应当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由低到高地受到连续的训练和薰陶。但是毕业设计却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综合训练独立工作能力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环节。它对保证学生质量起着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而必需予以髙度的重视和精心安排。

从历史沿革看,我系本专业毕业设计曾有几种做法:解放初期没有毕业设计,学生祗是在临毕业前阅读几篇文献,写份读书报告;学苏后开始设置毕业设计,做的是假拟题目,分建筑.结构、施工三个阶段进行“总装配”;58年后实行“真刀真枪”的毕业没计,学生在一个小组里结合实际设计任务经历结构设计的全过程;61年后“真刀真枪'’和“真题假做”的结构设计题目件举,同时引入少呈科研題目,使学生学会科研方法。

我们认为把毕业设计作为“总装配”也好,作为“经历结构设计全过程”也好,作为“学会科研方法”也好,它们都有正确的一面,但也有困难的一面,而且不能概括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例如进行“建筑、结构、施工”的三阶段总装配,好处是学生能将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工程问题。但毕业设计时间短,学生要忙于完成三阶段任务,精力分散,不易做到深入钻研,不能更好地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如“经历结构设计全过程”的做法,好处是真刀真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次实战淚习。但生产和教学矛盾突出,例如设计资料常变动,各设计工种间技术矛盾很多,施工单位会提出种种实际问题要求推翻已做好的设计,因此学生会做大量重复性工作,有的不属于基本教学要求。

我们认为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槪括起来应做到“两彳、进一步”一就是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训练能力;抓住“三个性”——就是要求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里所谓“进一步”,就是把毕业设计和其它教学环节联系起来考虑,有些训练可以在其它教学环节中基本完成,而在毕业设计中强调的则是进一步的提高。所谓“三个性”,就是在综合进行“总装配”的基础上,强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广泛的。它可以是设计题目,可以是研究设计任务,也可以是本专业在结构、力学、材料、施工方面的科研专题。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毕业设计题目要结合实际任务,它应该或者是一项实际生产任务或者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学生不仅在毕业设计中能经历一次设计的或小型科研的全过程,而且有为推动四化建设尽自己力量的责任感。有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有极大的主动性和极积性去研究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做一些有创新意义的工作。也就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更有目的地钻研和运用理论,锻炼基本技能,自觉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自始至终地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最后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二、抓好毕业设计前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环节),是提高毕此设计水平的重要条件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是设计类型的专业,培养目标测重于结构设计和设计问题的研究。上述毕业设计安排能不能完成培养目标赋予的任务?会不会削弱结构设计方面的训练?这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一个结构工程师,除了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外,必须有严S的学风,有熟练的运算、绘图和应用规范手册的技能,有一定的处理构造和施工问题的能力。这三方面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但要成为有作为的工程师,这些要求是不够的。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做出好的设计方案,会处理新的工程问题L.这祥才能使生产不断发展。所有这些学风、技能和能力训练,显然不能只在一个毕业设计环节中加以完成,而是大学五年培养的结果。大学平时教学环节和毕业计,@;一t有整体。所以,适当地对平时教学和毕业设计进行分工,将一些更基本的丨川练放庄F时教学中,尤其在乍时实践环节中加以完成,而毕业设计丨则重对培养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是可取的。

例如,学生测量实习时,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在2~3周内完成一个广区(或地区)的实际测图任务,学生测绘的地形地物图作为该厂的竣工图或在该地区进行基建的依据。

学生肩负了生产任务,就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读数,处理每一个数据,绘制每一根线条。这样就能在不长时间内锻炼严谨的学风,为今后培养更好的学风打下基础。

又如我们有意地在一些课程设计和大作业中安排工程技能的训练。譬如在“单层厂房结构设计”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一个典型厂房进行构件选型、主体结构和构件计算、处理各种构造问题、画出结构布置图、节点大样图、构件模板配筋图、材料表等。

他们的计算和图纸大体应达到生产用结构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的水平。这样就使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基本完成过去毕业设计中对结构施工图训练的要求,在毕业设计中就有更多时间去考虑新方案和新专题。在“髙层建筑结构”作业中,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个较复杂的结构构件计算,了解一般结构工程的计算方法、步骤以及怎样进行数值校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摆脱一些数值运算钏练要求,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腾出精力去研究更为复杂的问题。

施工实习时,我们选择宝钢工地作为实习现场。那里有宏伟的建设场面,有先进的施工机械,有众多的技术课题,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为工地解决一、两个实际工程问题,写出专题报告,由工地技术人员负责审阅鉴定。例如有的学生为了统一异型钢模板类型,改进了某项设计,可节约数十吨钢材;有些学生对上海地区降水工程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査分析,或者对宝钢工程中的基坑边坡稳定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他们都写出有价值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在77和78级两届实习中,学生几乎一致认为:“施工实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习了施工知识,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独立工作锻炼,在能力培养上有一个飞跃”。

我们体会学生经过测量实习、课程设计、施工实习等实践环节训练后,在学风、技能和能力上,每次都能迈上一个台阶。如果思想抓紧,措施得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他们的进步将是不小的。这些训练都能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有些工程技术训练大体得到解决,有些能力培养有了良好开端。在这个前提下,无疑地应该而且可以对毕业设计提出更髙的要求。

三、不同类型毕北设计题目的做法和要求

根据上面的毕业设计要求和我们的具体条件,我们认为毕业设计净时间以16~17周为宜,毕业设计选题以三类为宜,即“设计类”、“设计研究类”和“其它形式研究类”。由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岗位都侧重于结构设计和研究工作,所以前两类题目应该多一些;又由于教学计划中对结构课程设计已有一定训练,所以单纯设计的题目也不宜太多,以免过多重复。至于三类题目的比例,要看每届毕业设计前的具体情况而定。

     1.设计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实际设计任务,或以实际任务为背景的题目。这类毕业设计大体可分收集资料、方案、计算、绘施工图、总结等个五阶段进行。

在第一、二阶段中,要考虑建筑、结构、施工三方面问题;在绘图阶段学生应参加各设计工种的技术讨论和汇总工作;在总结阶段有人可写专题,有人可做本工程设计的业务总结。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一般可由三种人组成:基本技能尚嫌不足的学生,对结构设计有特长的学生以及少数成绩优秀、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

2. 设计研究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某项实际工程设计任务中的研究专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参加某项工程的部分设计后,着重解决一、两个专题。做这种专题时,在设计方面要求学生达到技术设计阶段的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计算和绘图工作;在研究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有自己独立的和创新的见解,有一些专题论文。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人数应该比另两类题目多。这些学生对一般性的设计技能已有一定的训练,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因而在毕业设计中有可能对他们进行进一步提高的训练。

我们认为这类题目可以多一些,原因有四:

①学生在结构设计上至少能做到技术设计阶段,在研究上有自己的专题,能够满足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②不受生产任务在时间上和工作量上的限制,生产和教学的矛盾不大,又能为生产和技术改造直接服务;

③题目与教师的科研能结合。目前教师的科研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基本理论,一类是工程技术专题。后一类更容易结合。教师指导这类题,花时间不多,收效却不小。

学生又能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数据,所以教师愿意带;

④与当前土建技术发展方向结合(例如髙层结构的某些专题,结构优化问题,抗震分析等),比较有生命力。

3. 研究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结构设计以外的专题研究,

   如结构实验研究、施工专题研究、结构力学专题研究、建筑材料专题研究等。有的可以实验研究为主,有的可以理论研究为主。本科生做专题研究,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也可以和硕士研究生组成梯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研究的区别之一是研究生一人一题,而本科生一般都由几个人合作进行。他们在一起做实验,进行理论分析,互相启发和补充,但每人必须有自己的工作5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写出自己的论文。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是少数。他们理论基础和技能训练都比较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a在平时表现出对结构实验、施工.力学.材料等方面有较大的兴趣和爱好。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企业实践;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张建斌(1966-),男,陕西岐山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屠远(1981-),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刘维平(1965-),男,江西吉安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周全法(1966-),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ZZ16_08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B-a/2016/01/2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57-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下简称“特需项目”)工作。开展此“特需项目”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紧扣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等学校,依托其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优势学科,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特需项目”的实施,激发了试点高校办学活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适应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m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5年多来,全国63家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特需项目”试点高校的江苏理工学院之一,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动契合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绿色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格局,在资源再生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为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理工学院在开展“特需项目”以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紧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

在“特需项目”中设立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是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特需项目”设立并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愈显紧迫。然而,由于大学的行业属性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原先存在的行业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逐渐消失,即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也已经出现严重困难,因而在“特需项目”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江苏理工学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证书”毕业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有的工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应知”和“应会”考试取得劳动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工、高级工),工科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行业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础,江苏理工学院提出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必须把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专业(领域)的行业属性定位、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领域实践和工程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工程硕士培养理念,江苏理工学院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尝试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四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将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科技创新和就业进行有机整合,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该企业就业,继续从事企业实践与论文阶段未完成的科技创新活动。

图1 “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一)课程学习阶段

在课程学习阶段,相关课程的设置原则是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强化应用,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在此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必须给研究生开设专业领域相关专题,介绍专业领域新动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工程硕士的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确定未来的企业实践单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内容、毕业论文(含设计等)选题以及职业规划和就业计划。

(二)企业实践阶段

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和毕业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在企业实践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本领域的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通过岗位实习、工程体验、综合训练、技术研发等环节,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领域专业知识,开展企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

(三)学位论文阶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之前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位论文必须在企业实践时完成,学位论文还要与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通过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领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工程创新等能力。

(四)毕业就业阶段

从就业角度来看,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和企业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实践企业和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审视、反思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时获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进而反馈予学校,优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服务。

实践表明,“四结合”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难”的难题,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影响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优质就业的难题。

二、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进一步健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运行机制

江苏理工学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培养过程体现能力要求”的培养思路,据此修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高标准制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完善出台了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从而为“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以研究生为主体,以企业实践基地为载体,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工程硕士企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制不同,实践时间理论设计为半年到1年不等。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实际运行中,研究生实践、论文和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企业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因为课程、实践以及论文等环节而分段,而是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连贯、深入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由于企业实践项目能大大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学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胆尝试。同时,双导师共同引导研究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设计解决方案,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研等活动对问题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鼓励研究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参与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技术研发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共100名)。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学位论文质量和毕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是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为学生选定的,一般是行业或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位论文与企业实践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融合性。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的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论文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突出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位论文实行双指导和双盲审,按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11号《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要求进行评审。

从学位论文质量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共计44人,其中,21人选题与实践内容选题直接相关,17人在实践企业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其中,毕业论文盲审优秀率29.5%,而按“四结合”培养模式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盲审优秀率高达52.9%,占全校优秀率的69.2%。不难看出,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实践成果丰硕,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协同,让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很高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论文、科技创新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了几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中去。毕业生就业时,由于对实践企业比较熟悉,不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研究课题,所学的内容也与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研究生乐于到所实习企业就业,同时企业也需要这样一个对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企业与毕业研究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苏理工学院两届工程硕士毕业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实践单位就业,通过举办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返校交流等活动,学校得到了双方关于“四结合”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反馈。其中,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了这部分毕业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模式的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在企业中更有干劲、取得的成果更多;而毕业生们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自己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在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一到单位便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导师水平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因素,实施“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中,一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除了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要考察其实践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络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以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与校内导师交流工程硕士指导经验。此外,设立导师组,由领域内学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内其他导师的日常培训与管理,使导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进行进企、进站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根据“四结合”模式的需要,学校加大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增加企业导师的辅导报酬,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专业领域的产业和行业属性得到显著强化

加强研究生企业实践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校行业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在此过程中,学校以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互惠互利樵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建设实践基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选择实践企业的渠道。目前,学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包括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和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进入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和论文阶段。2016年,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公司每年可容纳5-10名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并可根据学生意愿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以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预就业、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有机衔接,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下从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签订就业意向。从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ZZ16_08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B-a/2016/01/2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57-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下简称“特需项目”)工作。开展此“特需项目”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紧扣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等学校,依托其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优势学科,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特需项目”的实施,激发了试点高校办学活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适应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適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5年多来,全国63家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特需项目”试点高校的江苏理工学院之一,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动契合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绿色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格局,在资源再生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为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理工学院在开展“特需项目”以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紧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 

在“特需项目”中设立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是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特需项目”设立并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愈显紧迫。然而,由于大学的行业属性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原先存在的行业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逐渐消失,即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也已经出现严重困难,因而在“特需项目”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江苏理工学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证书”毕业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有的工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应知”和“应会”考试取得劳动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工、高级工),工科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行业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础,江苏理工学院提出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必须把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专业(领域)的行业属性定位、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领域实践和工程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工程硕士培养理念,江苏理工学院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尝试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四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将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科技创新和就业进行有机整合,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该企业就业,继续从事企业实践与论文阶段未完成的科技创新活动。 

图1 “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一)课程学习阶段 

在课程学习阶段,相关课程的设置原则是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强化应用,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在此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必须给研究生开设专业领域相关专题,介绍专业领域新动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工程硕士的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确定未来的企业实践单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内容、毕业论文(含设计等)选题以及职业规划和就业计划。

    (二)企业实践阶段 

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和毕业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在企业实践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本领域的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通过岗位实习、工程体验、综合训练、技术研发等环节,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领域专业知识,开展企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 

(三)学位论文阶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之前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位论文必须在企业实践时完成,学位论文还要与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通过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领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工程创新等能力。 

(四)毕业就业阶段 

从就业角度来看,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和企业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实践企业和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审视、反思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时获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进而反馈予学校,优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服务。 

实践表明,“四结合”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难”的难题,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影响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优质就业的难题。 

二、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进一步健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运行机制 

江苏理工学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培养过程体现能力要求”的培养思路,据此修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高标准制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完善出台了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从而为“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以研究生为主体,以企业实践基地为载体,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工程硕士企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制不同,实践时间理论设计为半年到1年不等。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实际运行中,研究生实践、论文和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企业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因为课程、实践以及论文等环节而分段,而是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连贯、深入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由于企业实践项目能大大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学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胆尝试。同时,双导师共同引导研究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设计解决方案,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研等活动对问题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鼓励研究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参与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技术研发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國共100名)。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学位论文质量和毕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是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为学生选定的,一般是行业或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位论文与企业实践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融合性。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的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论文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突出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位论文实行双指导和双盲审,按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11号《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要求进行评审。 

从学位论文质量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共计44人,其中,21人选题与实践内容选题直接相关,17人在实践企业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其中,毕业论文盲审优秀率29.5%,而按“四结合”培养模式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盲审优秀率高达52.9%,占全校优秀率的69.2%。不难看出,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实践成果丰硕,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协同,让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很高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论文、科技创新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了几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中去。毕业生就业时,由于对实践企业比较熟悉,不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研究课题,所学的内容也与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研究生乐于到所实习企业就业,同时企业也需要这样一个对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企业与毕业研究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苏理工学院两届工程硕士毕业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实践单位就业,通过举办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返校交流等活动,学校得到了双方关于“四结合”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反馈。其中,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了这部分毕业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模式的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在企业中更有干劲、取得的成果更多;而毕业生们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自己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在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一到单位便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导师水平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因素,实施“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中,一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除了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要考察其实践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络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以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与校内导师交流工程硕士指导经验。此外,设立导师组,由领域内学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内其他导师的日常培训与管理,使导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进行进企、进站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根据“四结合”模式的需要,学校加大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增加企业导师的辅导报酬,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专业领域的产业和行业属性得到显著强化 

加强研究生企业实践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校行业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在此过程中,学校以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互惠互利為原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建设实践基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选择实践企业的渠道。目前,学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包括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和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进入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和论文阶段。2016年,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公司每年可容纳5-10名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并可根据学生意愿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以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预就业、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有机衔接,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下从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签订就业意向。从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评估体系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文献进行调查研究和实验、撰写论文的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也是对全程学习成果的一种综合检验。

一、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一些院校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分析总结,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现在各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有些缺少工程实践经历,指导的毕业论文内容往往缺少实际工程背景,这就导致学生的研究内容没有实际工程作依托,研究方法和成果缺少工程实践的检验。这种与工程实践脱离,导致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2、毕业论文指导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检查学生的技术路线、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再加上学生还处于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阶段,这就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及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各阶段的任务。这就致使有些毕业论文是在答辩前的一段时间内临时拼凑出来,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这些都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

3、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手段。目前,对于毕业答辩,很多学校成立了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答辩委员会评定毕业论文成绩。有些答辩委员对学生所作的毕业论文内容不是特别熟悉,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教师虽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及内容比较了解,但各指导教师有时会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印象分和人情分。这些都会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评定。

二、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建立

针对前文提出的一些问题,本文对工程力学毕业论文的质量内涵及质量保障进行了研究。首先,要优化选题设计。对选题进行优化应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紧密围绕专业培养方向。(2)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实际。(3)选题应该注重设计内容与专业知识构成的联系。(4)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5)题目要尽量体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6)鼓励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这大体上应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研队伍,加强培养科研能力。(2)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锻炼。(3)注重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与人格修养。

再次,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要制定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标准格式、答辩细则、成绩评定标准,明确学生、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职责,理清各自关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2)建立充满活力的动态质量监督机制。依据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进行检查,实行动态质量控制。(3)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质量评定办法。

因此,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应有以下几方面组成。在质量方针上,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质量目标上,要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在质量要素上,建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要考虑论文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论文撰写质量、论文答辩质量、论文评定质量和组织管理质量等要素构成。

三、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指标评估等级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为了使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工作便于操作,评估标准中只设计了A级和C级,介于A级与C级标准之间的定为B级,低于C级的标准定为D级。其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标准如表1所示。

表1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估标准

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A级标准C级标准1234论文选题指导思想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题目难度选题难度要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要做到每人一题,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选题难度要基本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每个题目不超过3个人,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题目

工作量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12周的时间。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8周的时间。结合实际论文选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研究成果能应用于工程实践。论文选题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5678910能力水平综合运用

知识能力能够很好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能够一般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应用文献

资料能力能够独立、准确地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设计(试验)

能力能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基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参与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基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分

析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外文运

用能力能够独立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能够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计算机

用能力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独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111213写作质量论文结构论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结构尚可,基本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文笔论文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文笔尚可,基本做到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

规范化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基本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基本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四、结语

总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坚信,只要高校各级师生、领导重视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科学合理组织,以严格求实的态度对待,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一定下会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J].高职教育,2002(6).11-13.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硕士;工程报告型论文;研究型论文;论文撰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对学位教育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数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阅,以某个问题的解决为依托,表现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包括知识、技术和写作表达水平)。一般按所在专业职场选题,以本专业术语、概念、方法陈述问题的解,并论证本解决方案可行和结论的正确。最重要的是突出本文的创新。因为论文是给人看的,是对本论题的新做法、新理解,或新结论。哪怕是只有一点点参考价值,也是论文的价值所在,属作者的知识产权。通篇无创新的论文是毫无意义的。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各类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自然撰写工程报告型论文居多。本文拟为软件学院作工程型毕业论文的学生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1工程报告型论文

众所周知,毕业论文有理论型、研究型和工程型三种类型。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按现有的培养方案,至少要有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结合工作选作工程型课题是很自然的,但不等于说只限于工程型。比如该企业研究所作一探索型的原型开发,那么就要作研究型的课题。甚至为了原理和方法的完备要作理论型课题。之所以分为三种类型是论文的内容结构形式不一样。

理论型课题在于创新性和严谨性,在设定的前提与假设下证明所提出的原理、方法的正确性。即前提加规则可导出结论,并给出数学或形式证明,或给出实例验证的数据和图表。因数学和形式证明不强调实例的完备性和实用性,故比验证更具普适性。

研究型课题是新原理、新方法的首次应用,以及对实践结果(工程原型)作出评价。只求研究点的完整正确,不求实用,是理论到实践的实施过程,不像理论型只注重结果,而是过程和结果均重要。

工程型论文一般以工程制作(最常见为工程项目)为背景,是已有原理、方法、技术在目标系统上的综合实现。如果是前所未有的综合实现,也属创新。创新可以在实现过程上,也可以在过程某些环节的技术层面上,如同样采用新的调试方法,同样功能设计新算法等。总之,不能和相同类型的论文雷同(因为采用的技术步骤相差无几),要有自己特色。工程型论文要求论文系统完整(在概念上的,而非完整文档,如三个相似模块均要提到,但只详述其中一个),所述的背景项目是可实用的,是本人在工程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论述的重点可以是工程过程改进、工厂技术改进、管理完善、社会效益等,非常重视验证数据和量化指标,如测试用例15组等。

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强调实用型人才,所以论文选题以工程型为主,但不等于只作工程型选题,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在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难题,也因此才有原型研究,才有理论探索,所以在工程型论文中嵌入小型算法推导、部分原型研制也是极其自然的。

2常见的困惑

尽管大家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比较了解,但在实际撰写中经常会碰到许多困惑,归结起来可以分为论文层次、内容、与工作的关系、读者层次把握几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2.1论文是对工作的总结和提高

一年工作下来有许多体会,实际工作有的写了不少代码,有的写了不少文档,有的代码文档都很少,讨论方案、协调需求居多,要写出相对完整的论文不知从何下手。

论文不是工作汇报

论文要讲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一年换了三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是协调别人工作,也编写了不少程序代码――写什么?把你最得意有收获的地方编到一个“故事”中,所以不是干什么,写什么。为了故事的系统性,有些工作就写不进去了,要舍得丢弃。要系统完整则会把别人的工作写进来,那么就得尊重知识产权,交待了原理功能特色之后要声明××地方是别人做的,也不要着力发挥。

论文要反映学术价值,不反映劳动价值

毕业论文属学术论文范畴,你开发数万行代码,加了不少班,在极不理想环境下完成了任务,但原理方法都很一般,说不出什么,怎么写?只谈“功劳”,不谈“苦劳”,最多只能在行文中说明本项目工作量不小,影响或学术成果更高。把重点放在你对问题的分析上,解决同样的问题有很多种方法,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说明你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2.2论文要有中心论点

反问一下,这篇论文到底要突出什么问题?工程报告类论文仍然是论文,因此要有中心论点。在撰写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与工程文档的区别,文档更注重结论的陈述,要求全面翔实。论文强调结论的导出过程,要充分突出“论”字。二是不同于一般的报告,论述、评价要客观,实事求是,切忌夸大的商业用语。切忌为了表现水平抄一些与本主题无关的功能、性能和用途。

在说明自己论点正确时,所用术语不能错,要掌握本课题当前发展方向,要站在正确的立场谈过时的技术,因为每种软件技术都只能在限定的条件下起作用。因此,大量抄录,没有观点、论点的论文不是好论文。

论文中应明确表述:在什么背景下,讨论什么问题,范围如何限定。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当前非研究解决不可的理由,国内外解决此问题的途经,本文将采取什么途经?对于首次应用于我国某行业的成熟技术论述的重点在具体实现上,对于非首次实现的技术应该明确给出被采用的理由,如出于成本考虑,或某项性能考虑等。

2.3论文面向的读者是本专业研究生层次

论文强调逻辑性,工程课题强调概念动作要以业务动作导出各项需求,要求什么技术,相互为何关联,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支持,象讲故事一样谈原理和机制。尽量不要指定关键、重点,而是在行文中突出重点,所以每章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不怕重复。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一定知道。论文的读者水平应设定为与你具有同样研究生水平,但不做你这个课题的人,所以有些概念术语要介绍。高水平的几句话就可说明,难度大的要讲详细,切忌忽高忽低。还要避免大段代码、图或表的堆砌问题。

3论文的形式结构

学习过软件工程,软件学院的工程型论文最好写,基本上按背景项目的工程过程写。下面谈谈如何撰写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题的工程报告类论文。这类论文是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驱动力,因此,建议论文结构包括绪论、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解决方案、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系统测试与部署、总结与展望几个部分。

因为是将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主要考察点,因此在论文的绪论部分,应以最简捷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与本论文主体相关的待建系统所依托公司或组织的背景,说明论文的价值。如果要构建这样一个系统,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在国内外现状分析中,应针对目前国内、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构建这样一个系统应具备哪些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要说明尽管市面上有很多(也可能没有)同类产品,但以实用、价廉或知识产权等因素综合考虑后,无法通过商购实现目标,因此做出自己开发的决定的理由。接下来明确系统的建设目标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是交待背景,明确待建系统目标。第二部分则要描述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即系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中最好首先对待建系统所承载的业务进行概述,使读者尽快进入业务语境。业务概述中应重点描述当前阻碍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它们也是待建系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后续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分析做铺垫。这部分要把系统的关键需求谈透,以便后续章节可以集中精力论述设计与实现方案的探讨。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系统解决方案。这部分最好从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关键问题入手,逐一探讨对系统影响面大,或技术实现风险大,或涉及用户商业决策等的问题,给出针对本系统的最佳解决策略,然后汇总成系统总体架构,最后给出系统的模块划分。

如果本项目采用的是新技术,新规范,新平台工具或部分新原理,则在需求分析前后,开辟一章介绍这个新技术、新规范、新平台工具、新原理,如软件Apach刚出,第一次采用Vista操作系统等,并作为本论文的重要技术内容。

论文第四部分是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论文只谈工程实现中有特点的子系统/模块,如果一点儿特色没有,谁来都会这么干,就笼统论述有多少模块/对象,用什么工具开发,要什么支持,怎样集成的。如果有必要写,则重点讨论某些有代表性的重要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思路。如具体算法复杂,或技术实现难度大、工作量大等,对于实现情况类似的模块则一带而过(这也是文档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第五部分是系统测试与部署。该部分应针对待建系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测试部分需要重点验证与确认的主要需求指标,并选择具体的测试策略和测试过程。讨论系统部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系统的总体评价。在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该部分是对需求分析部分提出的要求回应做得如何的直接体现。因为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力,因此做的结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部分,论文的实际意义就不存在了。

论文的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主要是在总结成绩的情况下,谈谈以后如何克服不足。最好首先总结自己的论文工作及后续的改进,然后抒发较理想的结果(从工程技术角度)。

上述论文结构对大家并不陌生,但能写好的关键是在全篇中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源动力,所有技术、方案的优劣都以是否在组织现有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这实质就是在贯彻软件工程的思想。

4结束语

对于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作为基本要求“能干活”,都能达到,但能干活的同时又能写出好论文的学生却相对匮乏,这也是我国软件高层次人才断档的主要原因。能写出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好论文的人,一定工作完成也很好。因为好的实践总结的出炉,不但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同时还必须具备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抽象提炼的良好习惯。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撰写能力的训练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总结与提高的能力,以期在后续工作中能更好地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6篇

1.1P(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商学等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校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我们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信息工程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结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软件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结合,计算机取整与司法鉴定是软件工程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基础软件方向都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这5个研究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方案设置、学生实践落实、质量体系控制的过程中都与人文社科学科紧密结合,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1.2D(执行)——实施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

工程硕士培养要经过3个重要环节: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在每一个环节中又有若干环节,为保证培养质量,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2]。图2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2.1课程环节

在课程环节,除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外,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授课期间要进行教学评估,学生给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也可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将会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每个年级的硕士班设立一名班主任,协调课程安排,了解学生动态,组织课余活动。

1.2.2实习环节

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是培养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落实实习基地和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环节有效完成的关键。我们选取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金融信息化企业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制订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的时间、形式、要求,通过《企业实习手册》对实习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1.2.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衡量培养质量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志。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同,它更加重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因此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将工程硕士论文划分为系统研制报告、IT管理类论文、工程设计类论文以及学术研究类论文4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我们在论文阶段设置了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规范及实施办法,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保证了能够进入答辩的论文基本质量。具体实施如下:(1)开题报告环节。学院组织不少于3人的开题报告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基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开题报告评价标准。相关文件包括《开题报告模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评价标准》。(2)环节。为了有效惩戒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我们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专门审查,采取软件检测的方法,务求论文重复率不超过10%。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工作办法》。(3)预答辩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的又一轮筛选。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价标准》。(4)论文评阅环节。由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名校外企业评阅专家针对论文的应用性给予评审和评价。(5)论文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规定,保证通过的论文质量。

1.3C(检查)——培养质量检验

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论文质量、教师学生的反馈、就业情况3个方面来检验。

1.3.1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过程5个环节的把关保证了通过答辩的论文已经过至少3次专家评判、1次。在某个环节被淘汰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才可以再次进入答辩。

1.3.2学生和教师的反馈

我们定期举行授课教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论文等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听取导师反映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方案作准备。

1.3.3就业情况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最能反映我们的培养质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有它所关注的指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从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就能反映出来。2012年人民大学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和2013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去向为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外资企业和国内其他知名企业,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以2010级为例,50名学生的毕业去向数据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被金融机构录用,这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我们秉承与人文社科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理念,将金融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都接受了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1.4A(处置)——总结、反思及改进

PDCA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于既往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检验和反思,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对开题、评阅、答辩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

2结语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13-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培养学生动手和从事科研的工作能力,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设计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是通过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完成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最终通过论文答辩[1]。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其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目前由于大学严重扩招和就业形势严峻,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理工大学在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以“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以指导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为例,现将有关的指导经验与体会进行介绍,以期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论文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但经常与学生就业、考研和公务员面试等相冲突[3],导致很多学生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尤其是实验性和探索性强的课题影响严重。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就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教师会将毕业论文启动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质量好坏关键在选题[4],虽然许多学者提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要新颖和创新[5],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笔者认为毕业论文选题应难度适宜,兼顾新颖创新即可。毕业论文主要是考察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所以毕业课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其能够受到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通过努力最终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消除学生心中“毕业论文随便做做就能通过”的消极思想,确保毕业论文最终顺利完成。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及实验条件来确定论文题目。例如,干酪乳杆菌是一种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益生功能的乳酸菌[6],广泛应用在酸奶等食品生产中[7]。学生对干酪乳杆菌研究感兴趣,通过对其基因组分析发现,基因组中并不存在胆盐水解酶基因,造成其对胆盐的耐受性不强。因此,学生和笔者讨论后,选题确定为“在干酪乳杆菌中异源表达植物乳杆菌来源的胆盐水解酶”,从而提高了干酪乳杆菌的胆盐耐受性。

二、实验研究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实验研究是毕业论文的核心[8,9]。利用实验研究,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准备期,应对学生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进行系统培训,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论文所需的各项实验和仪器操作技能,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实验失败和仪器损坏,以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10]。例如,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研究前,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微生物接种和培养,以及各种仪器,如摇床、培养箱、分光光度计和显微镜的使用等。此外,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文献查阅,了解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与指导教师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还要反复强调科研是探索性和创新性强的工作,要告诫学生不要怕实验失败,要允许实验失败,要在失败中找原因,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提升自我实验操作技能[10]。

三、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撰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5]。毕业论文是具有学术规范的科学性和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所以撰写论文时既要严谨、通俗易懂又要具有专业性[5]。学生在全部实验完成后,按照学院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并交由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笔者认为目前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对学术性语言和逻辑条理性表述较差,论文口语化非常严重,有些段落上下文甚至毫无逻辑。因此,指导教师对论文语言、逻辑条理、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做出重点修改和指导,并返回给学生继续修改,反复多次后才能定稿。毕业论文修改过程是一个对整个验结果提练和升华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毕业论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四、结论

毕业论文是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4]。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学生科研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5],希望本文的指导经验与体会介绍,能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玉邯,陈宇飞,杨柳,张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5,(30).

[2]吴仲,李小艳,徐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4):74-75.

[3]游新勇,汪磊,王国泽,吕俊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毕业论文的改革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4-135.

[4]修江帆,赵文静,张春林,陈汉彬.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性实验的初探――以环带库蚊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82-84.

[5]张立全.指导生物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和体会[J].大学教育,2013,(20):28-29.

[6]Wang G,Yin S,An H,Chen S,Hao Y. Coexpression of bile salt hydrolase gene and catalase gene remarkably improves oxidative stress and bile salt resistance in Lactobacillus casei[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38(8):985-990.

[7]Ai L,Guo Q,Ding H,Guo B,Chen W,Cui SW.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obacillus casei LC2W from skim milk[J]. Food Hydrocolloids,2016,(56):134-143.

[8]程敏.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探索与实践――以黄精多糖的提取、鉴别、含量测定为例[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2):143-145.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国际化的趋势,为提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开始进行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评估,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200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正式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我国全面开展[3]。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于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2016年已有12所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过程的持续改进。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与工程等内容。旨在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维护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4]。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其中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文将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要求,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药物合成、中药提取、药理学、制药设备、化学与仪器或设备的分析以及工程基础实验等。首先,实验内容均为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重复性实验,并且由教师逐个步骤进行指导,学生得到的数据与结果基本相同,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次,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情况设置实验内容,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培养,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制药过程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综合性[7,8]。最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安全和环境因素未列入教学内容中。基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设计药学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化学药物(同一品种)的合成或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药理学实验、药物制剂及制药设备或仪器实验,使学生巩固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自选或根据教师成熟的科研结果,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目标。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制药安全工程概论》等课程外,实验课程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实验安全教育和三废处理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毕业要求中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建立完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9]。生产实习主要以参观、认识和参与生产的形式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生产周期、工厂检修和安全卫生等问题,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学生动手机会少、参观走马观花及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现象,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制药过程的整体、全面的了解受到限制[10]。因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完整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随着计算机在药物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操作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生产实习之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制药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学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及结构、主要工艺参数、企业概况、产品工艺规程及安全环保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做好学生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条理有目的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运用公式和数据,并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同时也是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题目设定上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大同小异,并且可能与毕业设计或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同组学生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2)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善于与指导教师沟通。设计过程中,还有部分理论课程没有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和正确运用,也是导致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教学时间不利于保证学生课程设计的全覆盖,课程设计的时间固定为2周,且大部分与考研时间冲突,因此,导致考研的同学基本上不参与,同组同学做了大部分工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运用导入式或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由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对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设备或仪器以及制药环境保护和安全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其次,在每学期开学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分组,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设计题目的选择,学生可以尽早查阅文献和数据,开始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每周固定设置讨论教学环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各组间的讨论组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对考研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模式,利用考研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制药工程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教学环节[11,12]。目前,由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师资结构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毕业环节选题以科研项目为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在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加大对教师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组成毕业教学环节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建议各指导教师进行导向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对于一些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以科研项目为主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文献检索、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总结以及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培养。对于准备进入生产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工厂相关的品种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岗位特点,工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的核心理念。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深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从而使实践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96-98.

 

[2]谢小银,刘冠辰,陈丽,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的几点感悟[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6):41-43.

 

[3]王世盛,高志刚,郭修晗,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4):81-84.

 

[4]刘慧,张珩,祝宏,等.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初建[J].药学教育,2015,31(01):75-77.

 

[5]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6]冯修猛,王俊林,刘春凤,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5-297.

 

[7]钟方丽,陈帅,薛健飞,等.地方工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2):30-33.

 

[8]王德利,汤海峰,刘永红,等.高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5-17.

 

[9]叶云,钟英英,廖兰,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06-207.

 

[10]薛健飞,张扬,周鸿立,等.生物制药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8):70-73.

 

[11]杨华,王亚晶,王坚毅,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药学教育,2016,32(3):64-67.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9篇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切实做好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订如下规定。 第一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文科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工程绘图、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外文阅读、计算机和工具书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第二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一)选题原则 1.从本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体现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训练的内容,使选题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 2.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工程科研、社会实践,使选题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和一定的特色。 3.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选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一定的创新之处。 (二)具体要求 1.一般情况下,工科学生应以工程设计为主,参加设计的学生数应占60%以上;文、理科学生以论文为主,尽可能多地选择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实际应用题目,避免把文献综述、资料索引或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作为论文任务布置给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应对计算机编程、应用和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外文资料提出具体要求。 3.选题难度和份量要适当,要考虑完成设计(论文)所需经费和其它客观条件,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 4.选题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内容可因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可允许自选课题,但应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系主任批准。 5.对于一个课题由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应有明确分工,各人有不同的小题目,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训练。 6.选题需经系主任批准,报教务处备案。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条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具有一定设计经验与科研能力、对该课题内容熟悉、具有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一般情况下,助教不单独承担指导工作。在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可以聘请外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工程科技人员或研究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并应有专人(讲师以上职称者)定期进行联系。指导教师确定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期间不得随意出差,确因公需出差,须经系主任批准、教务处备案,时间不得超过一周,并委派相当水平的教师指导。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数一般不超过6人。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多带毕业设计(论文),但必须做到每人一题。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 1.选择课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做好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文献资料、图书、工具书、实验器材等;制定周密的进度计划。 2.指导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全部工作内容,制订工作计划,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和实验方案或调查方案的选择以及审查数据处理、理论或实验分析的结论等。3.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和尽量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难。4.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所指导的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并写出评语和评分。5.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由指导教师请一位评阅人(校内教师)或由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组织教师对设计(论文)进行评阅,要求参加评阅的教师从学术角度就学生所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评阅,并给出评阅成绩。 6.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评定学生成绩。 第四条 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含实践环节),取得所规定的学分数和绩点,方有资格参加毕业设计(论文)。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提出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要求,系进行统筹安排。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拟定设计(论文)总体方案和进度计划。4.独立进行设计(论文)的研究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严肃认真,刻苦钻研,按时完成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经发现,其毕业设计(论文)以不及格计。5.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虚心接受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得参加答辩,其成绩以不及格计。6.准确绘制设计图纸,认真拟定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做到图画正确清晰,设计合理经济,说明书简明扼要、文字通顺,书写工整、计算正确,并用中英文撰写说明书(论文)摘要。7.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所有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调研记录本、上机程序、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录像带、设计手册、打印本、样本实物等),学生不得自行带走,须由各系负责收回作为教学资料妥善保存;对有价值的还需要整理归档。 第五条 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全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校、二级学院、系的工作职责分别为:(一)学校教务处工作职责1.在学校预算的基础上,落实全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预算。2.汇总各二级学院(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3.具体负责安排、组织检查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4.做好全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选编工作。5.督促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登录、入档工作。(二)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 在二级学院院长的领导下,成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由各系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 2.审核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教师配备情况(题目、指导教师名单于第8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呈报教务处备案)。 3.督促、检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工作情况。 4.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有关问题,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 5.负责组织、监督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和评分工作。 6.做好二级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编印工作。 7.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以及经验交流。 (三)系工作职责系是直接组织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单位,其主要职责: 1.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选定题目,组织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资料。 2.组织编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 3.提出指导教师名单和分配题目。 4.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和质量,研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5.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进行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审查工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参照附件1。 6.成立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等工作。 第六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一般分为资格审查、审阅、评阅、答辩和综合成绩评定五个环节。1.资格审查。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经形式审查小组通过、指导教师评阅、系主任批准,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2.审阅。学生应将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图纸及附件按期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提出审阅意见,写出评语和评分,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60%。3.评阅。详见本规定第三条第5点,指导教师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40%。4.答辩。(详见本规定第七条)5.综合成绩评定。(详见本规定第八条) 第七条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结束时,每个学生均须逐个参加答辩。1.答辩前,各二级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答辩委员会,负责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主任一般由系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为3—5名,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各答辩委员会可设立一名秘书(不占答辩成员名额),负责答辩过程的记录、材料整理等事宜。 2.对于毕业学生太多的专业,可分别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其成员须具讲师以上职称。对于结合生产或科研任务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聘请有关生产、科研部门的人员参加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 3.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成员由各专业提名,经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审核后,于正式答辩前一个月送交教务处,由主管校长批准后生效。4.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任务是组织本系、本专业学生的答辩评分工作,统一答辩方法、步骤、要求,评阅毕业设计(论文),统一评分标准,科学严格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答辩一律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周内进行,时间大约2—3天。各二级学院应将学生答辩的名单、日期安排提前向学生公布,并于答辩前报教务处备案。 6.答辩前两天,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设计(论文)发还给学生,由学生写好答辩报告书面提纲。提纲包括:①课题的任务、目的与意义;②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或指导文献;③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④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报告时间为10—15分钟。 7.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提问要考察:①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方法等的掌握程度;②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程度;③关于毕业设计(论文)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等。 8.答辩完成后,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评语栏中写出评语,评定学生答辩成绩。指导教师和系主任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平时成绩、设计(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其中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审阅和评阅成绩组成。经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学生公布,有关教师不得事先将评分情况告诉学生。 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参照附件2。 第八条 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评定及其标准 1.评定学生设计(论文)成绩时,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掌握标准。一般来说,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不宜过多;凡经过全面考核,确定为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坚持原则,作不及格处理。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要把好关,对优秀和不及格的作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 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处理。一年内可申请随下届补做一次,并向学校缴纳一定的指导费。学生补做毕业设计(论文)由原所在专业安排,一般应在校内进行,其间的一切费用由学生自理。 2.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设计(论文)成绩(占50%)、答辩成绩(占30%)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折算为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具体评分标准参照附件3。 第九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由学校确定经费总额,然后按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人数分配到各二级学院,包干使用。经费使用范围是:材料、器材的消耗费、加工、部分计算机上机费、资料费、调研费等。 凡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题目,应从该项目经费中拨出适当经费支持毕业设计(论文),以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的问题。 第十条 本规定从2000年起实施,学校以前公布的毕业设计(论文)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相符的,一律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附件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 附件3—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理、工、农)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 附件3—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二OOO年四月四日报送:校党委正副书记、正副校长、校长助理发至:各学院、毕业班级附件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规范化要求 为加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范化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2.具体要求3.主要参考文献4.指导教师评语5.评阅教师评语6.系审查意见7.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评定8.成绩综合评定 9.教务处审定意见(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具体要求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内容、具体要求和主要参考文献由指导教师把关。2.指导教师评语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表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评价,作出是否达到合格要求和能否参加答辩的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由评阅教师主要从学术角度就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评阅。3.系审查意见由系主任领导的形式审查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情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以及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语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否达到合格要求、是否具备答辩资格的意见。 4.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评定由答辩委员会成员集体讨论决定。5.成绩综合评定由指导教师、系主任根据学生在作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的平时成绩、审阅与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6.教务处审定意见由教务处根据学校有关文件作出最后审定意见。 二、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结构规范化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结构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中英文) 2.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3.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⑴选题背景 ⑵方案论证 ⑶过程(调查、研究、设计或实验)论述 ⑷结果分析 ⑸结论或总结 4.致谢或后记 5.附录 6.参考文献 (二)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的具体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由指导教师把关。 2.论文文本每页右下角必须有页码,目录中必须标明页码;正文内容中的序号统一规范为:一、二、三、...;(一)(二)(三) ...; 1.2.3....;(1)(2)(3)...。 3.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1)选题背景:说明本设计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2)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3)过程(调查、研究、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4)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5) 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4.致谢或后记: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5.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与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与仪器仪表的性能指标和测试精度等。? 6.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 ]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的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刊出参考文献,并列出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社,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出版社,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年,起始页码。? 7.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计算机打印成文,若手写则要求书写工整。? 8.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 9.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制。? 10.摘要与外文要求:中文摘要与外文摘要都应在500汉字左右或相应字符数;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11.字数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字数要求在8千—1万字左右;文科各专业的文献综述必须单独写,其字数应在1—2千汉字。? 文、管理等科类均可参照以上文本结构规范化要求,作出符合该科类特点的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结构规范化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的要求 1.各二级学院必须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负责组织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审查工作,该项审查工作应在答辩前完成。 2.形式审查合格者由审查小组签字后方能参加答辩;凡形式审查不合格者,应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3.若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其论文的形式审查一律回校后进行。 四、毕业设计(论文)成稿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的封面由教务处按统一格式印制。 2.文本纸张的规格为16开。 3.文本正文内容一般要求用计算机处理,用五号字编排,单面打印。 4.文本装订顺序为:封面、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或后记、附录、参考文献。附件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 一、答辩程序 1.答辩资格审查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按计划完成者,其设计(论文)经系形式审查通过,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2.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形式审查后,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以公开方式主持答辩工作。答辩前,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成员都须详细审阅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报告,了解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并准备答辩时应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答辩准备。答辩过程中,学生须报告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报告时间不超过15分钟,但不少于10分钟;学生须回答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所提问题,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答辩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供评定成绩时参考。3.成绩评定(1)答辩前,每个学生须将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在指定时间内交指导教师审阅,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作出预评分。(2)答辩工件结束后,答辩委员会应举行专门会议按学校统一的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评定每个学生的答辩成绩。对于所评优秀、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要把好关,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3)由指导教师和系主任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平时成绩、设计(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作出综合成绩评定。经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学生公布。 二、实施办法 1.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主管院长领导下进行。 2.各二级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答辩委员会,毕业生太多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小组。 3.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的职责是安排答辩程序、主持答辩过程、评定学生成绩、写出评语等。 4.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委员会应向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作出书面报告。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管理层级别 工作流程 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39-0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学习生涯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历练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最重要课程。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在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4号)指出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2]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并没有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效信息化;而在少数已经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网上实施的院校,基本上没有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全程工作在网络上实施,只是将阶段性工作在网络上进行,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优势。

随着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现有的技术完全能够实现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化,实行全校统一管理。[3]本文将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年网上实施与管理经验为基础,介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过网络进行统一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现状

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任务书的不确定性。由于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增、减或改题目和任务书现象严重,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极差。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重复使用,题目、内容缺少创新,而且学生容易产生抄袭往届毕业设计(论文)的现象。③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选。毕业设计选题方式一般都由管理人员任意指定或者指导教师单向选择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以后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同就业的联系,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本应该是师生共同完成的。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师生交流不方便。由于时间工作限制,传统工作方式中,师生交流远远不够。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不透明。传统工作方式不能完善的监控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⑥毕业设计(论文)材料保存不方便。传统工作方式采用纸质材料保存,耗费了大量纸张和存放空间,而且极易丢失或损坏。材料的收集和统计也费时费力。

正因为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方式存在以上诸多缺点,一些本科院校又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很好的实施方式加强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松懈,直接导致了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又影响了本科毕业生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化的积极意义和实施的难点及对策

1.积极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web应用系统开发技术的发展,各高等院校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办公室、学生机房、实验室等也已通过校园网实现了互连互通,这就为教学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4]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梳理清晰,合理设置各个过程阶段,全程化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网上实施与管理同样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

在网络化管理的选题过程中,所有题目对学生公开展示,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选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确认或拒绝,被拒绝的学生亦能及时进行重新选择其他感兴趣的题目。各项材料的提交和处理具有实时性,信息回复便捷,这便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由于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的电子资料在网上系统都可随时查询,所以工作中各阶段的进度管理更加方便快捷,监控能力与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通过网络化毕业设计(论文)系统平台,学生可以每周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周记,汇报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批阅。这在方便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增进师生交流的同时,又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效率。

2.实施的难点及对策

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实行高效地全程化管理,难点在于理顺各职能部门间的权限范围及时间重叠关系,并让各部门群体在互补制约的前提下协同工作,进而探索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5]这里的职能部门涉及广泛,职能关系和工作范围在某一阶段是相互重叠的,关系复杂化、随机化,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级别的验收与评阅签字等。上述内容,怎样合理、互不影响地同时交替进行,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系统设计的难点。

为有效解决上述难点,在需求分析阶段详细记录好复杂的业务逻辑流程,保证工作流程的准确性,各个工作阶段在网络系统中体现为时间节点,校教务处负责人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规定,控制时间结点的开关,使得整个工作过程按序进行,系统设计前详细分析总结了各参与者在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设计中协调好各角色人员在各阶段的职能权限逻辑关系,达到互不影响。在多次反复论证、修改、测试通过之后,拿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框架。

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系统流程设计

构建网络化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首先根据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将本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详细划分为不同的实施阶段,各个角色在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权限,数据库表中设置相应字段加以区分,并且通过设置时间节点分隔每一阶段流程。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为例,将论文工作分成5个阶段。

1.立题阶段

各指导教师根据学院要求在网上提交一个或多个立题论证书,由院系各教研室或团队负责人对本团队教师提交的立题论证书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题目才可以在选题阶段接受学生选题。

2.选题阶段

审核通过的立题论证书全部对学生开放,院系基层组织负责人将选题时间结点打开,学生申请自己所感兴趣的题目,等待相应的立题教师通过申请,如果教师通过该学生申请,则确立一对一的指导关系,如果教师拒绝该学生选择本题目,该学生可以再次申请选择其他题目。

3.开题阶段

选题阶段结束后,指导教师与学生确立了对应指导关系。指导教师提交任务书,任务书经院学术组织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内容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指导教师对所带学生提交的开题情况及开题报告进行评阅并网上签字确认。

4.中期阶段

由各院系负责人选择需要抽查进行中期答辩的学生百分比,借助系统随机抽取接受中期检查的学生,抽到的学生名单如果需要修改可以由学术组织负责人在线修改。通知需要抽查到的学生准备进行中期答辩,院系负责人对进行中期答辩的教师进行分组,并中期答辩信息,包括答辩时间、地点、答辩教师和学生名单。

5.答辩阶段

由各院系负责人以教研室或专业为单位,对参加答辩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分组,并指派答辩组长及秘书,统计学生论文和答辩PPT上传情况及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阅情况。指导教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论文进行评阅和评分。答辩组长把本组答辩学生分发给组内教师进行评阅,指定教师对分发到本人的学生论文进行评阅并评分。基层组织负责人网上公布答辩分组情况、答辩时间、地点,组织教师和学生现场答辩。各答辩组长在答辩工作结束后,网上提交答辩委员会评分表。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完成需要贯穿以上五个工作阶段,各个阶段紧密连接,互不重叠,这就需要若干时间结点加以控制。时间结点处于打开状态时,对应的功能模块是可用的,反之相应功能不能使用。校级负责人通过时间结点状态的开关可以有效控制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为各学院对本学院工作进度的统筹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手段。

四、网络化管理成果分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自2008年投入使用。2008年首先在计算机学院试点使用,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及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好评。从2009年开始,校教务处开始在全校院系范围内推广和使用,现已承担了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线实施和管理任务。该系统从毕业设计工作的起始阶段开始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简化了学院领导管理任务,数据和材料实时更新,学生和指导教师交流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结果表明本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功能较全,能满足高校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的要求。为高校毕业设计指导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五、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6]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质内容、改革过程化管理的相应环节或步骤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毕业设计网站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产物,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网站的作用,能极大的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与质量。相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程网络化实施与管理不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校园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 娟.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0(4):50~52

2 刘荣佩、史庆南、何蔼平、徐瑞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估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7~61

3 王 强、张治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47~49

4 王建林、汪雪琴、王雅英等.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6):103~104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分组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77;F4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01-03

随着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也逐步扩大,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江苏大学该专业还处于初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办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研究以加快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该专业办学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毕业设计是按照类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设计。由于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原有的师资结构、建筑专业背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偏重建筑和结构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从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着手进行工程概预算,甚至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但是,这种毕业设计虽然面面俱到却没有侧重点,并且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时,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困难,最后导致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不好,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甚至会出现很多抄袭、直接用软件计算却不知所以然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偏离了工程管理中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使毕业论文偏向经济和管理,不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对学生未来工作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没有真正考虑专业的特点,无法凸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施工管理、工程投标、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特性。工

程管理专业应是将建筑专业与管理相结合,在研究毕业设计实现途径时考虑以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在充分把握毕业论文实现途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设计分组对比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毕业论文实现途径的原则

1. 专业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锻炼学生在团队协作模式下运用所学专业技术和规范,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性原则

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文章,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毕业论文应基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整个项目招投标过程揭示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本质及其深层次规律。毕业论文的计算既要强调中国工程招投标的现状,还要深入分析在中国现有招投标模式下的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别,理解引起这些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点掌握清单计价模式下应该如何计算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3. 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过于强调理论的原创性显然不现实,但可以在整个招投标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投标报价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已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得出个人见解。这样就不难实现毕业论文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4.实践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现途径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即在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到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再指导实践。

5.可行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项实践性的创新活动,其结果往往受到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现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目前学校所拥有的实践资源等实际情况,分析选题的可行性,力求选题是自己熟悉、感兴趣、能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方向。

(二)基于分组对比的毕业论文实现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以及考虑到学校工程管理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了基于分组对比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其主要包括两大设计部分。

1制定分组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实际模拟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的标书分类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定位,让他们了解所做的设计工作在实际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处于何种角色,进一步的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首先依据工程投标文件编制[1-3](包括商务标的编制、经济标的编制、技术标的编制)分组。

(1)选定1名投标小组组长,签订项目投标授权书(让学生了解授权书写作方法),授权其负责整个项目投标的进度和质量。

(2)小组负责材料、设备询价,包括:国内采购建筑材料、设备的询价,项目全部材料、机械台班、工日计算汇总,编制综合材料单价、综合人工单价和综合机械台班单价。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产学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及其形式功能的日新月异则要求土木工程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土木工程专业[2]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最后的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最终使学生符合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毕业设计[3,4]论文必须具有综合知识、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5]之间通过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有机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与科研创新,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际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设计与参与生产实践的事业心和责任感[6],在更好地运用综合专业知识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1创新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模式

产学研有机结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就是在毕业设计与研究论文中,实现毕业设计[7]、教学与土木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产学研项目中,结合科研创新与生产实践来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有助于全面培养有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模式之中,可以优化开展实施产学研合作,有效建立健全当前土木工程教育中产学研结合教育课程评价[8]及调控机制,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优化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2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意义

利用产学研机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从工程实际与学术问题的联合创新出发,丰富与扩展课题的研究目标,将产学研科研或工程项目转化为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依据工程实际与实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展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优化学生力学模型计算能力,培养技术学术交流,扩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创新意义。基于产学研的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工作,能够优化提高土木工程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效率,实现共赢,共同发展。创新模式,搭建土木工程产学研平台,优化服务,能够优化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合作,提高合作层次,有效实践产学研合作,提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其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使其与产学研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的实现措施

3.1完善产学研结合体系

密切协调土木工程教学与后期毕业设计间的联系,基于产学研创新模式,设置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最终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实习与设施打下基础,增强课程试验与毕业设计等与外部生产与科研创创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工程中与企业科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工程毕业设计题目,使其能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提升学生参加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热情。

3.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基地实力

高校院系加强与地方科研生产合作,建立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基地,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升其实践指导实力,为毕业设计与论文提升工程实际的支撑,激发土木工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潜在能力。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的课程教学实践与毕业设计,更深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融入到土木工程设计实践中。

3.3提升选题水平

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必须要确保选题符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特点,切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选题深度可为学生所接受,一方面避免选题简单重复的陈旧题目,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避免在毕业设计中选题过深、题目过大而脱离生产实际的情况,确保学生切实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3.4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

院系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应细化到具体教学指导单位,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创新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细则。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去创新思维,建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土木学生的工作、人际交流能力。

3.5协调毕业设计考核环节

建立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分阶段考核方法,首先对指导教师要求其书面陈述毕业设计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设计论文内容、难以程度及工作量等情况,由院系讨论与考核设计选题。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新学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地投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激励教师培育基于产学研等的创新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实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

4产学研创新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探索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依据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逐步推行创新教学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水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承担了大量的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土木工程学院在基于产学研的教学与毕业设计改革上,利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践,开发了“企业文化、建筑工业化技术、施工安全管理、现代施工关键技术、建筑信息化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工程”等校企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校企网络共享络课程,鼓励开展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对“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等课程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为切实完成实践课程培养目标与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学院教师团队目前承担的产学研项目,紧密结合土木工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科技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目前承担“深大基坑开挖施工对工程桩的影响及其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产学研项目,旨在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同时,进行土木工程创新毕业设计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探索工作。在教学中,针对盐城多河地区特点,分析深大基坑开挖的设计、施工与环境影响特点,将工程难点问题引入课堂与试验及实习实践。对深大基坑开挖回弹引起的桩基承载形状变化等问题,在“桩基工程”课程的设计与施工检测等课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程试验与产学研课题研究试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试验研究,为创新性毕业设计提供知识能力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项目特点,毕业设计选题有“先锋岛三期多面临河深大基坑的设计与施工”“盐城多河地区的基坑支护形式与插入深度研究”“深大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工程桩承载力计算”“深大基坑开挖坑底回弹与桩基承载计算与检测”“临河高层建筑深大地下室基础设计与施工方案”等,创新了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并推动了工程生产实践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工作。

5结语

在土木工程教学、试验实践及毕业设计的各阶段,基于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改革教学方法与毕业设计选题及实施,促进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直接接触到工程实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可有效保证学生完成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为完成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查文炜,葛友华,刘平成,等.基于产学研机制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教育园地,2009(33):28-29.

[2]杨果林,曾伏爱.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本科毕业设计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9-111.

[3]潘福婷.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7):21-22.

[4]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4-126.

[5]戴益民.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提升实习及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57-58.

[6]陈树华,郭轶宏,梁文彦,等.基于跟踪管理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66-68.

[7]童乐为,张伟平,刘匀,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03-107.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土木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6-02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1950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从早期的房屋建筑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发展为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专业,直到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已积累了60余年的办学经验,拥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为河北省、京津以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道路、桥梁、交通等行业的研究机构、设计院(所)、施工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河北省、天津市的土木工程行业和土木工程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价,进而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检查具体体现在:(1)毕业设计(论文)前期至中期工作阶段。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条件(选题质量及指导教师情况)及组织管理、学生状况、中期检查等情况进行抽查、评分。(2)毕业设计(论文)后期工作(答辩、评分)阶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情况进行抽查、评分。(3)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阶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抽查、评分。必要时,抽调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送外校评审。(4)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阶段。召开总结评议会,总结检查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研究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写出评估报告,提出对我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修改意见。同时,组织申报、评选本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优秀单位及优秀指导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为更加可过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本文提出运用模糊评价理论来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一、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与其他确定性评价方法不同,它在评价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不同因素。首先用U={u1,u2,…,um}={选题质量,学生能力,毕业设计质量}等不同评价指标。V={v1,v2,…,vn}=优,良,中,及格,差表示不同评价指标所处评语集合。

1.首先构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构建了二级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可以更加清楚的实现指标值的量化。根据每个评价指标ui(i=l,2,…,m)对确定评判等级的影响程度不同确定权重模糊子集A,A={a1,a2,a3,…,am}其中ai为因素集中ui的权重值,ai≥0且ai=1。

2.设不同评价指标因素ui又包含s个二级评价指标,其评价指标集为ui,ui={ui1,ui2,…,uis},对应的权重Ai={ai1,ai2,ai3…,ais},ais表示uis在ui中的权重,ais≥0且∑ais=l。

3.设评价等级可分为n个等级,其评价集V={v1,v2,…,vn}=“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4.对每个ui的m个因素按作综合评价。从ui到V的模糊关系用模糊矩阵Ri来描述。

5.然后再根据以下的模糊运算关系得到目标的综合评价分数。

Ri=r11 r12 K r1nr21 r22 K r2nK K K Krm1 rm2 K rmnB=A·R=(a1,a2,a3,K,am)or11 r12 K r1nr21 r22 K r2nK K K Krm1 rm2 K rmn=(b1,b2,b3,K,bn)其中,rmn表示因素指标uis对于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

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中的运用

1.确定评价指标因素集。依据模糊不确定性综合评价理论,确定土木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等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语集合分为v={v1,v2,v3,v4,v5}={优,良,中,及格,差}五个等级。

3.评价因素权重集。各指标因素权重集在表1中已列出。

其中一级指标权重为A=(0.20,0.60,0.20),二级指标权重为A1=(0.25,0.25,0.25,0.25),A2=(0.17,0.25,

0.17,0.17,0.07,0.17),A3=(0.50,0.30,0.20)。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构建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提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水利,等.模糊集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工程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毕业 设计 质量 对策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发出的相关文件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更强调了当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如何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优质高效地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调查

评价一份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是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科研总结或论文,也不可能全部等同于真正的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包括:

调查研究、中外文献检索与阅读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独立研究与论证的能力,试验方案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用、安装、调试及实验数据的测试、采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设计、计算与绘图的能力,包括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文字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撰写设计说明书、论文及英语书面表达的能力等。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特别关注选题质量和最终成果两个方面。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问卷调查、座谈等基础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五项认同度在90%以上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

三、关键因素分析

1.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投入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如前所述,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问题,并取得设计成果,这是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对其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靠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环节显然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前三年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一般需经历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科学实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部要求的工作量是学生每天工作6-8小时,共计要用15周以上,这是相当必要的。

2.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投入

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投入是制约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只有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高,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另外,指导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人品才学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工作中,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我校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规定指导教师每周的指导时间不能低于8小时,效果显著。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落实情况

实践证明,科学、完善、有效的监控体系,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督导工作的组织,对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科学并且到位的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环节进行管理。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与成绩评定、毕业论文(设计)的归档、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等方面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规范化,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硬件条件和经费保证

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是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保障,也是学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学生在进行资料查阅、调查研究、科学计算、分析、绘图和仿真等与课题相关的工作时,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图书以及实验实习的设备和场所。特别对于工科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参加毕业实习、科学实验、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我们必须提供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学生查阅资料、科学研究、实验、毕业实习、文章打印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5.毕业设计实习、调研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的实习、调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做课题的理解,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过程的很好的启示。因此,毕业实习、调研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质量。

四、系部(学院)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对策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因素学校(特别是院系管理者)是可以掌控的,只要树立科学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师生的主体作用,保证“人、财、物、时”等投入到位,就能做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1.抓关键,落实质量监控体系

做好系部(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我们的经验是抓关键,这个关键就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规范为抓手,综合应用系统论、控制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构建和落实质量监控体系。

把毕业设计(论文)及其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分析它的信息流程、反机制和控制原理,能够寻找到使其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从信息的角度上看,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系统自动地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功能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因此在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时一定必须做到信息不失真地传递和反馈,信息贯彻渠道和反馈通道都必须畅通无阻,必要时还应该加入认为的反馈通道。具体做法是:领导和有关人员深入到师生之中,宣传学校和系部的规定要求及其意义,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师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不仅能保证和提高质量,还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领导和管理人员也取信于民,树立威望。会议、座谈和问卷调查等都是保证信息畅通的途径。代表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为我们借鉴。它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三全―多样”(全过程、全员性、全面性或称全企业、多方法)是其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工作是一个时间长、质量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教学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所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必须是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而不能是目标控制。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程性。院系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并在整个过程从选题开始到论文答辩、材料归档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同时要在每个控制环节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个系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涉及教师、学生、实验实习条件及管理等多个方而,可以说包括全系的所有机构、全体教职员工和该届毕业生,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述的全面性和全员性。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应该明确并强调本部门每个机构、每个成员(包括学生)对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中的功能和职责,各尽其能、各负其责。

2.树立科学质量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于各院(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本部门的师生为本,关心每一个师生的全面发展。师生既是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对象,又是监控的主体,在制定制度时既要满足质量需要,又要考虑师生容易执行;执行制定时既要严格,又要富有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自己所指导的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在设计或论文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和成果,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正确解决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的冲突。同时用渊博的知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用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学风、教风和作风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思想上确立学生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在行动上创新机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于指导教师,应该实行奖罚制。对于责任心强、成果显著的指导教师应予以表彰和奖励,这样可大大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理实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队伍也是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素质,首先要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锻炼,如深入生产一线、社会实践和实习指导、工程项目设计、试作毕业设计(论文)等,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设汁(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不断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能力;同时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指导教师知识面拓宽和知识更新步伐,增强因材施教能力和综合指导能力。另外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这些措施的实施,就能不断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促进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的形成。

4.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人、财、物、时”投入到位是各院系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中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证。其中,人,就是指导教师和学生;财,就是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所必需的经费;物,包括计算机、网络、打印机、教室、实验实习场所等必须的硬件保障;时,既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还包括院系相关管理人员、质量监控人员所必需的时间。

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一系列先进工具运用于教学,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离不开这些工具,老师的指导也会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快捷、方便。同样,在其质量管理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效率和质量。如网上选题、网上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和规章制度制度宣传,计算机成绩管理,计算机材料管理,等等。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组成及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五个主要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Z].2004.

[2]廖志凌.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82-85.

[3]程友联.本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对策的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54-157.

[4]曾健平,尹新,胡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02):112-114.

[5]唐杜英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7):92-93.

[6]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