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书画艺术论文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这种儿童心态说的不是幼稚,而是突出艺术创作时的心无旁骛,忘怀放达。无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乃至写作等,大凡艺术创作领域甚至其他学科专业都应有这种“童心”,这是一种单纯,一种无瑕,一种情随事迁、入景入情的创作心态。在我看来这种“童心”时而虚静,时而炽情。在进行不同类型的创作时,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状态。书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提出:“天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家。”王羲之此言,正是表达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在书画艺术中,在创作山水工笔、小楷隶篆时多为虚静之态。如在书法创作中静品字意,绝虑凝神,心无旁骛,若有一颗童心般干净。剔去杂念,通过贴与碑的结合识得相互启迪的灵犀和联袂的彩翼,这就达到了虚静若孩童,交心达心开的意境。所以要入“jing”,这个“jing”,首先是“干净之净”,以一颗童心去杂念。其次,是“宁静之静”,凝神而绝躁;之后是“悟境之境”,此性灵而达心。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专在神应,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志精神。”当今的时代,不同于古人之所在,物质世界的丰富,让人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各种各样的虚假,各种各样的浮华。名利的诱惑使得很多人对艺术创作失去了耐心,而是急功近利。但是从事艺术工作,是要坐得住冷板凳的。比如书法,要不是用数十年的功力去研习古人经典碑帖,怎能日后信笔铺毫。所以搞艺术的,正是需要一颗天真而纯洁的心,远离世间的浮华,功利。但也不可闭门造车,用一颗简单干净的眼和心去观察这个世界,潜心踏实地钻研练习,用此上文所言之三个“jing”,去探求一个干净、安静、充满意境的艺术世界。

2“童心创作观”是自由无羁绊,放达而多感

另一种童心创作心态则表现为炽情心态。因孩童易动,而此动则不拘约束,往往都是动达自然,自由无羁。喜怒、窘迫、忧伤、愉快、思索、无聊、不平,甚至哭闹、嬉笑……诸无常而于一身。往往,书画家的炽情心态却极类于此,即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意犹未尽的心态。在书画领域中,尤其体现在行书、草书、魏碑、泼墨和大写意时常常而狂发。唐人怀素在《自亲又贴》中就有:“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就是如此,不吐不快,所以要一吐为快,更是要一挥而就。当代书法家李孝椿曾常说:“每每草书创作时,仿佛口饮陈酿,心醉沉迷,几乎忘怀之尔我。在笔线问游走,在点画之中寄插跳荡,酣畅淋漓,快而绝世!”这一时刻,书家画家好似一个不谙世事的稚子孩童,忘怀身边之任何,只注于挥洒自己的意气。笔者常常静静观察多位书家、画家创作时的状态,每于草书、泼墨、大写意时果然非于常态,神采远离,眉眼之光剔透非常,若迷醉、若脱于俗世,只于书画相融,仿佛酒醉而迷神,又似太白舞剑而豪情放溢。我常希望能有此感,然技艺不精,勿谈炽情了。上文中,笔者谈到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童心之观意义所在。但儿童的情绪是多变的,而艺术家作为人,当然也有七情六欲,各种情绪。艺术家的作品,正是来源于这些情绪的表达,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再如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忧郁,书《书赞》则意境瑰奇,《黄庭经》则怡释虚无,《太师箴》又纵横广阔。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趋,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兴,言哀已叹。创作内容对书写情绪有着一点影响作用,真要完成一幅真正的书画作品,“情感事迁”很是重要。

3“童心创作观”是多彩而富有创造力

中国文化流传至今,中国艺术繁衍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断地创新,不断在继承中发展是不可缺少。中国艺术史上很多留名千载的古人大家,不论是经历几何,往往内心深处就是单纯的“孩子”。竹林七贤也好,扬州八怪也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狂傲不羁仗剑行天下的李太白,都有着一颗干净单纯的心。离我们最近的齐白石先生,他一生作画不计其数,而他的作品很多都是来源于他的所思所想。这位被称为老顽童的大画家,在1930年左右,也就是老人早过了花甲之年的时候画过一张人物画。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者盘腿而坐,右手二指指向右侧,而眼睛却看向左方,神情好似有些不屑,却还略带一些笑意和顽皮。更觉得是老人的提款:“人骂我,我也骂人”。一见这几字,再配上如此画面,直叹妙绝。这一提款和画面在质朴的同事,不失文化的和经典的意义,可谓是返璞归真,复得返自然之意。而画出如此作品,离不开老人自己童年的故事,也正是有了这通天达地的童稚、无拘无束的童心,让他有着多彩的想象力,无限的创造力,这些都出现在他的一笔一画之间。北京奥运会奥运福娃的设计者,被称为东方毕加索的画家韩美林,他画小动物的灵感来源于他对动物的爱。他家养的小猫、小狗虽然品种名贵,却被冠以“秀英”“富贵”“二锅头”等等这些最土不过的名字。在他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一份份童趣,这颗童趣也让韩美林有了一颗温暖的童心,这可童心往往就表现在了作品中。不论是白石老人,还是韩美林,很多艺术家都有着这颗童心,这就好比儿童的心理,孩子们的想象力都是不可捉摸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在孩子们的眼里都是与众不同、天马行空的,每个人的眼里都有着自己的一幅画面。所以就如同艺术创作,艺术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鹦鹉学舌,有自己的特点,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正也是童心创作观众的一个方面。

4结语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原始岩画与中国书法暗合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最高境界。张岱年先生说过:“由宇宙论到人生论,第一步便是天人关系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说过:“此一观念是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的贡献”。原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人化”倾向,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注入、渗透到自然对象中去,以期它和人的愿望和意志相一致。因此,一方面,自然万物的客观规律在不断的获得过程中成为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指导性原则;另一方面,自然也是原始人类的情感和愿望的具体体现。原始人类把天体的运动,天象的变化和自然季节的转换,万物的繁殖兴衰相联系,把人的生存方式、愿望和情感与自然万物相联系,并从其中抽象出了原始的自然宇宙观。这种原始自然宇宙观决定了先民们最初的岩画造型。原始人类在岩画中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事万物和谐相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与征服并行不悖。可以说,“在漫漫历史的艰辛跋涉中,他们终于在自己的创造物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意志和情感。”

“天人合一”是书法艺术的一种高境界,这似乎很抽象。具体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中,它涉及到许多内容。从微观上讲,诸如点画、结构、章法、布局;诸如用笔、用墨、用纸、用砚、用印;诸如轻重、疾涩、浓淡、藏露、欹正、曲直、方圆、衄挫等等,诸多方面达到和谐一致,谈何容易。从宏观上看,起作用的其实是两个矛盾方面的和谐统一:一个是线条与结构,一个是黑与白。点划、用笔、用墨等,实际都是构成线条的运动轨迹。而字的结体、篇章布局等在宏观上组成结构。于是,线条要运动,或疾或缓、或轻或重,都要受到结构的制约,“从形式上讲,文字的元件是线和点,这些线条和点不论如何变化多端,都始终是受制约于文字的一个组合体,并不能任意地‘抽象’。”章法亦如此。而结构也在一定条件下规范和引导线条的运动。如此达到和谐。另外,黑与白构成整个作品的视觉效果,这两个矛盾方面的和谐统一,也是体现中国哲学阴阳之理、“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赵绪成在评价已逝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先生时说:“‘林草’之气力……是禀太极元气推动天体星球运行之大气大力,长气长力,绵气绵力,活气活力。这种气力的获得是通过气沉丹田,悬腕、悬肘、悬臂,运腰之绵活力完成的;是通过正确处理滞涩求畅,引力与张力的巨大对抗,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如磁场电极相斥相吸之力完成的;是根据古代书论‘泥潭行车’‘如折钗股’和现代艺论‘磁性’‘性感’之说完成的。这是一种巨大无穷的太极之力,也是生活的源起之力。林先生依阴阳之理,计白当黑,计虚应实。其书黑处实见活力,白处空灵见精神;黑处如云中山,白处似山中云,相应成佳趣。”这可以作为前述“天人合一”的具体阐释。原始岩画与中国书法,都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审美意识系统,它们来源于自然,尊重自然,表现自然,都表现了天之“道”,是“天人合一”观念观照下的最本质的表达。

二、“回返本真”——原始岩画对书法的启示

当前书法艺术在方向、标准、技法等问题上争论不休,所谓的“锥划沙”“屋漏痕”“折钗股”等问题令人费解的,书法领域仿佛失去方向,彷徨并苦苦的挣扎。而早已存在的原始岩画艺术,则为书法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原始岩画具有非功利性和本真,无论是服务巫术、媚神娱人,还是记事表情、传递信息,原始岩画的作者都表现出了一种原始的野性、开放性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而这种精神是艺术的灵魂所在。“回返本真”,也就是艺术中的返回步伐,是海德格尔最早提出的一道思想命题。他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蓄势待发的新思想若要突破旧的形而上学表象性思维方式的禁锢,就必须实现“转向”和“回行”。但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重演”,而是原始的“占有”,或按胡塞尔的说法,是“回到事物自身”,而“事物本身”“自在之物”是难以接近的,因为事物本身具有自身幽闭、不可穿透的性质。犹如一块坚石,你无法穿透它,即使你砸碎石头,其碎块也显示不出任何内在的东西。

中国书法艺术如何“回返本真”,回到哪里?我们认为,书法的回返本真首先是要回到传统,回到古典,回到书法“本身”。日本著名书法家村上三岛先生生前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不管科学如何发达,即使已经可以到月球去了,即使在如今电脑已经能够代替人类的脑力和劳力的时代,只要是学习书法的话,就必须学习千数百年前已故的王羲之的书法……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王羲之是接近原始人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当然,这里仍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继承是在创新前提下的继承;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有人把回返传统与现代性对立起来看,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前进的,回返不是回到原点,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当我们在循环往复地回到传统的过程中,终究会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上找到它的聚焦点。米芾、王铎都是重视传统的典型,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书风的时代感。赵朴初先生曾在谈到林散之书法时曾讲得很透彻:“先生浸淫汉魏碑版及唐《麓山寺碑》,以之入草,沉郁顿挫,变起伏于锋杪,寓衄挫于豪端,力足神完。其精品不让前贤,或有过之。先生尝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谓出新意根于法度,弃法度而言出新,非所谓出新也,二者不可偏废。”。启功先生则讲得更风趣:“入古出新是出之自然,不是有意求新。只有多临帖,临好帖,到后来你想写得和古人一样也不可能了。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赵孟頫作为继欧、颜、柳之后第四位影响后代的大书法家,一生勤奋,在书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唐迈宋,为元代书坛竖起了一块新的丰碑。然而,这样一位艺术界中的旷世奇才生活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本文揭露了其一生中的三个不幸,并进一步剖析了其艺术上的成就。

一、文敏公的三个不幸

看其世系表,赵公确为宋室正统,按理应是富贵荣华尽享的贵族子弟。只是他出生在宋朝末世,政局动荡,加之赵公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第七,又系偏房丘夫人所生,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族,既非长子,又系庶出,其家族地位可想而知。在其年幼时又遭遇丧父之痛。其母丘氏曰:“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语已,泣下沾襟,公由是刻厉,昼夜不休,性通敏,书一目则成诵。未冠,试中国子监,注真州司务参军。(语出《赵文敏公行状》)

然而,不幸不仅是来自于家庭,宋灭亡赵孟頫被迫出仕为元朝官员。元朝结束了中国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取得了大一统。这是中国影响泛化的时代,元朝之所以强要赵孟頫出仕是完全处于实用考虑,元仁宗讲了7条赵孟頫具备的条件:“帝王苗裔也;状貌眣丽二也;博学多闻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诣玄妙七也。”如此被看中的7条即便是赵公不肯为元官也是很难被应准的,即便是受不了其他官员的窝囊气想辞官隐归也还是“无奈君思不许归”。虽然赵公“被誉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但并无实权,且经常受到蒙古官员的猜忌和排挤,一直处于彷徨苦闷之中,政治上无所作为。

入仕途不仅给他自身带来终身的苦闷,后世对赵公入仕也多有诟病,更有甚者这种诟病进而转为人们对其艺术的怀疑,有“赵书媚骨无力,不值习尔”之说。当然,有的批评者是站在大汉族的立场上,“以人废艺”因赵入仕途为元官而否定他艺术上的成就。

二、书学主张与成就

就是这样一个悲情人物在艺术领域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篆、隶、真、行、草无所不能,无一不精。从其一生来讲,遍览百家,而终追二王。临写是为了得其神韵,练造自己风格,经数十年苦练终于在46岁之后形成了以二王为风范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赵体”。其篆书来自于金石,石鼓文,古朴大方,又不失其雅致特质。其隶书法钟繇,平稳而又灵动,舒展而有筋骨。

赵孟頫书法作品再传甚多,为历代书法家难以比拟。如此辉煌的成就并不是天才偶闪灵光的杰作,而是赵公笔耕不辍的努力。这种对书法的痴迷是现如今浮躁的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赵公从五岁起习书,几无间日,直至在仙逝前一直在研习书法,可谓是对书法达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正如《跋赵文敏贴》所云:“盖文敏之书,根于英姿敏识,而成于清机绝鉴,非可以一蹴而就,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余,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贴,既成,命取真迹一一复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彩发越,有或过之,予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他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千字文》、《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木碑铭》等等。他也成为了继欧颜柳之后的第四位影响后代的大书法家。

习赵书《妙严寺记》、《胆巴碑》、《洛神赋传》,从真至行,渐能体会文敏公的深厚学养。其书行笔流畅,气韵贯通,结字秀美,极易入画。而其书最大的特点便是“中和”,人说字如其人,赵公之字正体现其为人谨慎谦和,不张扬的性格。作为元朝庇荫一时的硕儒,影响了后世几代的墨客,为人如此谦逊是极为难得的。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去的建筑设计在空间上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布局上讲究中轴对称。发展到现在,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布局中像书画一样安排,把艺术的韵律感带到空间结构中,写字赏画、陶冶情操,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一丝乐趣。书画讲究谋篇布局,需要注意留头留尾、字与字、行与行等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也要注意各个建筑物之间的位置、空间大小的安排等,整个设计要自然、柔和、完美。书画艺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同样在建筑设计中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办法。一般在主建筑之前都会有壁的设计,只有穿过障壁才会看到建筑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神秘感,使人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在室内的设计通常使用屏风或是书柜或是家具的摆设来隔断空间,形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效果,增强空间的层次感。

二、书画艺术中的建筑设计

我国著名的建筑师与水彩画家张易生,以其独有的风格,运用清雅笔墨,将写实美景与巧妙的建筑构图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其代表作之一的《冰雪覆盖的教堂》,描述的是冬季北欧的雪景,在银装素裹的大地上,被冰雪覆盖的欧式教堂,屹立在白色的世界中,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厚厚的冰雪覆盖了一切,目光所及之处,仅仅是一点点出入的门面。北欧的教堂建筑,极具特色,极富有北欧浓重的风土人情,在白雪皑皑的世界中,尽显宁静,冰冻与庄重。教堂,承载着人们虔诚的信仰与希望,在晨光的照耀下,给这静谧与冰冻的画面中,平添了许多温暖,祥和的基调。整幅画中最中间的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在教堂门前的站立与仰望,更为画面增添了不少肃静,使整个画面显得不十分单调。张易生的作品中,将建筑设计的构图完美的展现在了书画艺术中,将书画艺术与建筑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建筑的风土人情完美展现,又为绘画作品增添了不少的庄重与敬仰。

三、建筑设计中的书画艺术

建筑设计,追求的崇高理想就是要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书画艺术对大自然的完美解析使得它与建筑设计紧密联系。中国画是讲究“写意”的,对真实性没有刻意的追求,而以建筑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园林的安排,布局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往往运用写意的手法,以少概多,以简胜繁,以偏概全,在布局安排上错落有致,既体现了书法的对称、平衡之美,又通过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着无限的人生遐想、乐趣,将中国文化的书画艺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建筑上,实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理想。园林中,山、石、花、木、建筑的有序安排,每个部分看似分开,实际又紧密联系,就如同中国书画一样,虚实相间,相隔相通,与小中见大,大中看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看,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心境,达到“以管窥豹”的效果。建筑设计同中国书画一样,都要讲究一定的秩序,“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做出怎样的创新,都不能违背自然科学,与自然背道而驰,要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相辅相成,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结语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陶瓷艺术理论专著《吉祥陶瓷理论与生产发展》简介

《吉祥陶瓷理论与生产发展》首章论“吉祥陶瓷内容之源”,寻根溯源,论述了产生吉祥陶瓷与吉祥艺术的根本所在,及其思想的最早萌芽状态,表现出内容的深刻性。次章“吉祥陶瓷的文化环境与社会基础”,论述了吉祥陶瓷与历代文化环境、社会基础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及紧密关系,表现出内容的系统性。三章“吉祥艺术思想基础、生成方式及生成思维”,论述了吉祥物生成思维遵循的逻辑原则与推理方式,揭示了其规律与本质,体现出内容的科学性。四章“吉祥陶瓷类别”、五章“吉祥陶瓷创作与生产”,对于吉祥陶瓷艺术创作及日常生产,进行了剖析、归纳与阐述,表现出内容的理论性。尾章“吉祥陶瓷发展前途”及前章,将吉祥陶瓷艺术理论与艺术创作、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显示出内容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此书内容对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陶瓷美术史、吉祥艺术、民间工艺、中国画、陶瓷装饰等,在科研上、教学上、艺术创作上、工业生产上,均有参考作用。此外,书中还附有《论汉代画像砖》、《表现艺术形象神韵的途径》、《论陶瓷艺术诗情画意》等论文。书中所有内容均有利于促进陶瓷艺术创作与生产。

陶瓷书诗画礼赞

一一陶瓷艺术理论专著《论陶瓷书诗画》简介

《论陶瓷书诗画》首章论述了从陶瓷纹饰到陶瓷画面的出现;从陶瓷题款到陶瓷诗词装饰;陶瓷上书法艺术的进步;陶瓷上装饰艺术的觉醒。在概括陶瓷装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再引导出“陶瓷书诗画(题有诗文的陶瓷画)产生”的内容,使人认识到陶瓷书诗画的孕育及诞生的漫长历程。此章由“陶瓷上书诗画的同一性”等内容,深刻地阐述了陶瓷书诗画形成的理论基础。三、四两章讨论了包括珠山八友在内的文人陶瓷书诗画。五章以众多材料论述了陶瓷书诗画的内容与艺术形式。六章评论了陶瓷书诗画的艺术成就。七章将中国书诗画(题有诗文的传统中国画)与陶瓷书诗画作了多方面比较,表明了二者的联系及异同。尾章论述了陶瓷书诗画的现状与前途。此书归纳了众多相关的陶瓷艺术事例,论证了陶瓷书诗画产生的深刻原因,剖析了陶瓷书诗画的艺术本质、活动规律、艺术功能、艺术特征,总结了陶瓷装饰经验,有利于促进陶瓷艺术创作与生产。此外,书后还附有《青花佛图纹饰简论》、《文学与纪念陶瓷艺术》、《论多层运用艺术手法》、《昔时景德镇瓷业风俗及其它》、《论唐英诗歌》等多篇论文。因此,《论陶瓷书诗画》是一本纵横议论、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陶瓷艺术理论著作。

艺术创作的好帮手

一陶瓷艺术理论专著《文学与陶瓷艺术教程》简介

《文学与陶瓷艺术教程》的宗旨是,让自己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的好帮手,增强艺术工作者艺术创作与创新的能力。其核心内容是“从文学中选美术题材”、“学习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学习文学艺术辩证法”。“从文学中选美术题材”是以神话、小说、诗词为例,七十六例均各配画面,图文并茂。既总结了此类经验,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实例。而且,其中多有文学作品的鉴赏内容,不乏真知灼见,文字秀丽。“学习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详细论述与介绍了文学和美术运用双关、比喻、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事例,其中含有学术新见。“学习文学艺术辩证法”也论述与介绍了文学及美术运用“形与神”、“情与景”、“意与境”、“主与宾”、“虚与实”辩证对偶范畴的事例,其内容富有哲理,是哲学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以上三章还讲述了相关的文学知识、艺术表现手法知识及哲学知识,三章之后介绍了书画提款艺术,以方便艺术创作,书中还附有一组相关的论文。此书以“文学与陶瓷艺术”为事例,以诗、书、画相联系相结合为中心,剖析众多艺术现象,探索艺术的个性与共性,认识与运用多门艺术之间本质相通、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与结合的艺术形式及规律,从而促进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建设,增强艺术人员的创作创新能力。

陶瓷文学的活力与辉煌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脔知味——黄宾虹书法简论 甘中流

远迈秦汉摹印极规——谈新莽时期的印章艺术 赵宏

潘天寿的艺术和他的"特色论" 卢炘

诗意的壮美——吕云所画太行 郎绍君

经典与现代——李子侯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当代价值 文汗

生命的诉说 毛建波

永远的山林之恋——郭公达的山水画 徐恩存

左右开找八面生风——谈顾青蛟绘画中的神韵 墨林

儒者工书——丛文俊先生书法初探 王登科

论书法审美意象中的移情作用 崔树强

为爱徜徉 韦斯琴

石进旺

论苏轼对欧阳修书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杨军

山也峥嵘笔也峥嵘——张仃对中国山水画的贡献 王鲁湘

解读"创新" 张伟平

范扬的画 徐聚一

秋水无声只自看——解读姚鸣京的绘画艺术 刘墨

心路 袁武

花·鸟·性灵·境界 霍春阳

基本功不等于上台演出——戴卫访谈 徐航

大散草堂论艺录 斯舜威

商周金文与早期中国书法艺术 范毓周

自家笔墨和古人意境 张蔚星

"名"、"贵":明代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 张金梁

黄筌(传)《写生珍禽图》制作年代的再探讨 邵彦

论恽南田的山水画艺术 叶鹏飞

风骨俊迈 气宇轩昂——张伯英先生书法艺术概述 闵祥德

略论陈之佛的绘画思想与艺术成就 庄天明,赵启斌

在大地与苍穹之间——读孙志钧水墨画 徐恩存

立足于传统的创新 邵大箴

艺术源于生活 刘大为

落笔惊风雨江空岁晚秋 潘小平

乾坤净气其淡如斯——略论张世刚书法 梁继

一面反巧媚、倡天机的大旗——傅山的"四宁四毋" 王世征

《清溪雅集》第一回书画展

艺术品拍卖市场步入品牌竞争时代 刘尚勇

高要求地造艺,低调子做人 司马江南

论恽南田的没骨花鸟画艺术 叶鹏飞

《冬青书屋藏高二适书法集》序 卞孝萱

宋克"混合体"及其与高二适书风之关系 朱天曙

功夫在画外——吉林省美协主席易洪斌访谈 徐航

欲从奇字写乾坤——读方学奇画作感言 吴子南

造化胸中出神韵腕底生 曹守佳

与刘书民关于国画艺术的一次对话 胡红拴

超然物外的纯真境界——张学武先生其人其画 陈文敏

清风白云超诣之境——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人格蕴涵寻绎 石延平

吴东民和他的书画艺术 刘强

画里神仙——浅谈中国绘画的民间文化信仰因素 万新华

公共空间·地域特色·群体景观——透视合肥工笔重彩画创作群体现象 李健锋

海纳百川吞吐大荒——徐悲鸿艺术世界探析 陈涛

李国华访谈 周善怡

王铎的楷书和隶书艺术 刘灿章

豪放的王铎草书艺术 周俊杰

王铎书法的人文价值 李强

王铎书法变革的意义 西中文

关于赵之谦绘画的几个问题 张小庄

一代宗师四绝名世——傅抱石绘画艺术四说及其他 张蔚星

生命大写意——关于朱松发中国画艺术的对话 秦维清,徐恩存

中国绘画传统的生命机制——兼谈郭方颐的画 鲁慕迅

归生活于无为还人性于自然——李峰的工笔人物艺术 张昕,张钰

大漠驼王情系戈壁——读季从南画作 张怀存

崇帖宗王临悟参半——李有来其人其书笔谈 傅爱国

鹤情高不群——李一书法之意义 叶鹏飞

同弊与乖时:虚谷与任伯年绘画风格比较 徐澄,明震

理性与激情的合一 李伟

艺术教育需远离学术行政化 史跃军

『似与不似,似无似有美学思想散论 季益武

[新安二题之一]戴思望的生年及其《仿古山水册》 薛翔

[新安二题之二]桐城何采先生的身世与书法 薛翔

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书法刍议 赵启斌

苍茫天地间,巍巍万重山——纪念李可染100周年诞辰 王鲁湘

李可染画牛 王鲁湘

李可染的六个斋名堂号 王鲁湘

志于道游于艺——丘金峰先生山水画 陈传席

题材的拓展技巧的升华——宗万华的虎画 刘树杞

创造力的实现——评周俊杰近期书法创作 姜寿田

濡墨问道汲水煮茶——读王宏书法 梁继

龙脉、开合、起伏——论王原祁三个构图名词的含义 卜寿珊,石莉

古典精神的契合时代新境的创造——安徽省书画院书、画家印象 秦金根

安徽省书画院书、画家作品选

返乡,就是返回本源近旁 徐福厚

"逸品""神品"臆说 胡利平

闭门千丈雪寄命一枝灯——新安画派"学人画"疏议 李健锋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敬贺章汝奭先生八十寿诞 石建邦

从刻刀向笔墨的转换——读李忠翔中国画有感 王仲

拥抱时代大承大成——再论贺成的人物画 马鸿增

道法自然与写意表现——莲胜的艺术观与艺术实践 徐恩存

万取一收别立旗幡——观白联晟山水画 赵秦

我看荆桂秋的写意花鸟画 吴山明

笔墨清灵意韵怡然——荆桂秋的花鸟画艺术 徐家昌

广采博纳铸新风——谈张良勋先生书法的特点 钱念孙

平生求真意登高绝微尘——张良勋先生书法艺术管窥 吴化强

当代中国西部的『卫夫人——张改琴 文怀沙

谈张改琴的书法艺术 林经文

关于当前傅抱石研究的几处勘误 万新华

对新安画派的一点思考 刘廷龙

资讯

一种个体主义的『超自我 任海丁

艺术形式中的留白略论 陈学军,郝怡

中国扇面书画艺术的历史演变 杨祥民

求古寻论的证据——关于《抱瓮集》 徐锦斌

查士标的情怀 薛翔

风神散懒 气韵清逸——查士标绘画风格浅析 徐勤海

论恽南田的书法艺术 叶鹏飞

应无不舞时——艺术大师谢稚柳的一生 钱璱之

谢稚柳的绘画艺术 程霞

漫将丹青意 弹动半天霞——朱秀坤的花鸟艺术世界 健丰

想进入历史 画家自己说了不算——李劲堃访谈录 陈子游

借古画今——吴元奎的人物画艺术 左庄伟

关于范治斌作品的辑评 赵奇

砚边赘语 范治斌

法乎经典 别开生面——三境斋主何昌贵印象 江海滨

象踏恒河彻底——张天弓先生书法观感 陈志平

固守与徘徊——新文人画派 姜寿田

论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 桑建国

析新金陵画派绘画的市场趋势 杨莉萍

芳动九畹香到梅花——愿人心似绿波平玉样芙蓉侧影清 刘占文

《梅兰芳藏名家书法集》后记 刘占文

梅兰芳年谱

李可染山水画现当代风格的建构 马明宸

艺术生命永恒 黄秀英

介翁书画之我见 方绍武

独特的人生追求——我师葛介屏先生艺术初探 王家琰

在学术与艺术之间——刘墨对话冯其庸 陈新

卫瓘的书法创新在今草原生态中的价值研究 陈佳

虽以画工论吴生已妙绝——试论吴道子对中国道释画及中国绘画的贡献 马涛

回归水墨 茹峰

由彩墨江南到水墨江南 毛建波

范治斌的淡彩人体绘画 Scales Man

青春的光芒 范治斌

主流和时尚之外的精彩——吴振立书法艺术解读 吴国平

亢金马印象 田树苌

古桐书屋絮语 赵彦国

新作时评

诗文书画皆斐然孤诣旷材乃大乘——王学仲艺术散谈 李广兰

关于Ⅵ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 舒纲旭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1、书法

1997年,丁艺、李世刚的书法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县文联韦志远副主席:2001年,书法获湖南省直机关文联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启功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2年12月8日,书法获“迎奥运盼统一中华书画大展赛优秀奖”;2003年5月,书法获“中国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大展赛金奖”;2003年6月10日,书法获由北京大学等举办的“辉煌保健——首届全国书画艺术精品大赛金奖”;2003年6月10日,书法获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雷锋纪念馆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铜奖;2003年6月,书法一幅获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举办的艺术名家“金杯奖”银奖;2003年8月20日,书法获由翰墨书画院、洛神赋书画院、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中国书画艺术大展组委会举办的“祖国颂”——当代美术家书法家书画精品邀请赛优秀奖;2003年9月6日,书法《带龙救国奋金澜》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展出并获银奖,作品收藏在军事博物馆;2003年7月,书法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橘子洲’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2003年8月6日,书法获由中国名人书画大展组委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中共中央办公厅西苑出版社举办的“全国优秀师生书画大赛二等奖”;2003年9月,书法获由国际工笔画重彩研究会、新加坡文艺工作者协会、东方寿学研究会、长江书画研究院举办的“‘献给祖国、献给母亲’全国书画名家大展赛金奖”;2003年10月,书法获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德市人民政府、常德市文化局、常德市旅游局举办的走进桃花源全国书画大展赛优秀奖;2003年10月,书法一幅获由山东省文联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2004年4月,书法获由中国(许昌)画圣吴道子故里书画艺术节组委会、第五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组委会、画圣吴道子艺术研究馆举办的“中国(许昌)画圣吴道子故里书画艺术节暨‘第五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优秀奖;2003年10月,书法获“‘麓山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4年5月,书法一幅获由韩国文化艺术研究会、新加坡艺术协会、日本东洋文化教育研究会、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巴西中华书法学会、马来西亚艺术协会、中华艺术协会、国际工笔重彩画研究会、美国中国书法研究会、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南京颜真卿纪念馆等单位举办的“纪念书贤颜真卿诞辰1295周年书画名家交流展”一等奖;2004年6月,书法获由中国文人美术家协会、中国文人书画研究院有限公司、当代中国书画系列丛书编委会、北京华夏京都书画研究院、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组委会举办的“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优秀奖”;2004年6月30日,书法获“微山湖国际书法碑林大赛优秀奖”;2004年10月,书法获“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4年10月1日,书法获由中国老年学会、中国老年杂志社举办的“建国55周年全国老年书画、摄影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2月10日,草书〈虎〉获“第二届当代中华儿女诗词书画作品邀请赛成年组特别荣誉金奖”;2005年6月2日,书法获由中国文艺协会、中原书画艺术院、中国文艺金爵奖组委会举办的“中国文艺金爵奖‘书画最佳奖’”;2005年10月,书法获由世界和平女神香港基金会、世界和平女神欧洲基金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扬州唐人画院、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保健炎黄翰墨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中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促进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华艺术家协会、中山大学、国际发展策略局、世界和平女神香港基金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宣传部、保健书画家报社、中华文化艺术普及促进会、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香港中华民族友好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世界华侨联合总会艺术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和平女神杯’首届国际书画大展赛‘和平奖’”;2005年11月18日,书法被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评委会评为“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书画类金奖”;2006年3月,书法获“庆祝建党85周年深切缅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逝世30周年大型艺术活动‘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2006年9月28日,书法获由中国国画家协会、东方汉风书画院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大展赛优秀奖,并且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2006年11月5日,书法获“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中华诗书画大赛活动‘中山艺术奖’”;2007年2月,书法获“孺子牛艺术奖。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4月,书法获由湖南炎黄书画院、翰墨情深全国书画大赛评委会举办的“翰墨情深。纪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5月,书法获由长沙市文联、长沙市美术家协会、长沙市书法家协会、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的赛评委会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6月8日,书法获由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大赛组委会、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大赛评委会举办的“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大赛”创作二等奖;2007年7月,书法获“伟人颂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7月10日,书法《志当高远》获由中国名家书画院举办的“荣归十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书画名家邀请赛一等奖”;2007年8月1日,书法获“军魂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9月,书法获“纪念怀素诞辰12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9年9月,书法获由中国人文书画院举办的首届“人文杯”奥运之光中国书画邀请赛银奖;2007年10月18日,书法获首届中国书画‘兰亭杯’大奖赛银奖;2007年10月,书法获“纪念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12月,书法获“梅兰竹菊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1月,书法获“撞历史警钟铸世界和平全国书画大赛‘旗舰奖’”;2008年2月,书法获“第四届欧阳询奖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3月书法获“胜利曙光——井冈山胜利会师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7月29日,获由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加拿大环球华报社、加拿大三维艺术协会等机构承办的“第四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书法创作二等奖;2008年9月18日,书法获由中国书画研究会、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组委会举办的“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丰碑艺术奖”;2008年11月,书法获由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加拿大环球华报社、加拿大三维艺术协会、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北京大学书法学会、中华诗词文化研究院举办的“第三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创作奖”;2004年,丁艺的书法《客醉荔乡》一幅获国粹金奖;2004年6月,丁艺、韦志远的书法获“‘伊梨汽车城杯’全国民族大团结名人名家书画邀请赛”优秀奖,并且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任洪军1993年获第二届“红军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作品收藏在红军纪念馆;1997年获中国长白山杯书画篆刻艺术大奖赛二等奖;张传瑞的书法获河池网络书展三等奖;2008年获全区新人书法比赛二等奖;米均河的书法获全国教育系统“红烛杯”书法大赛一等奖,首届“诚信杯”全国书画摄影大赛书法银奖,中华“桥乡杯”书画楹联大赛书法二等奖,首届“科技杯”国际毛笔书法大奖赛佳作奖;丁艺、邓锡华、韦志远、韦善通、吕全军的书法2002年分别获北京华夏“当代中华儿女树画艺术邀请赛”特别奖和一、二等奖;邓锡华的书法2001年7月获第二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2008年5月,邓锡华的书法获“广西首届新农村科普书画、摄影、山歌楹联大赛”书画二等奖;2008年6月获“首届全国老年书画家、美术家书画作品大展赛”金奖;2008年9月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12月,韦志远、邓锡华的书法获湖南省直机关书协书法大赛一等奖;韦振炯的书法1993年10月,获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艺术部、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字典编委会举办的书画大赛世界铜奖,2004年9月,获由中国书画研究院举办的全国大赛金奖;2005年8月获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韦志远的书法2008年5月15日获由《“嫦娥奖“海内外书法家作品集》编委会、当代艺术杂志社、香港人民艺术出版社举办的“‘嫦娥奖’海内外书法家作品邀请赛‘嫦娥奖’优秀作品奖”;2009年9月28日,韦志远的书法获由中国国学研究会、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活动组委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中国传统诗词书画大赛”获“孔子金像艺术奖——创作一等奖”;2009年,韦志远的书法《毛泽东沁园春。雪》获由日本东京中国书画院、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组委会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第三届中日名家作品交流大展赛‘国际优秀奖’”;2005年,张光裕的书法获感动地带。“郑和杯”第21届庞中华国际书法艺术大赛优秀奖。

2、文学

原县文化局局长黄家玲的诗集《笔的神话》1995年获中国文艺家名人作品展示会“金鼎奖”,1996年诗歌《桂林游诗》获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文学创作奖;县文联韦志远副主席:2003年8月20日,散文《笔架凤池安乐民》获由《散文选刊》杂志社、保健古风文化艺术研究所举办的“首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日,散文《三娘湾畔耀明珠》获“第二届‘华夏作家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0日,散文《父亲那年是英模》获由《散文选刊》、北京古风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华文化艺术网举办的“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赛优秀奖;2004年12月,报告文学《浦北今朝》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为“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东方红杯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优秀作品一等奖;2005年9月26日,报告文学《金晖红盾耀中华》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文化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中国诗歌学会等单位评为第六届世纪大采风活动作品金奖和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2005年12月8日,韦志远、黄家玲、丁艺分别被中共钦州市委宣传部、钦州市人事局、钦州市文联评为钦州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和“优秀文学家”称号;2006年,韦志远、刘德光被钦州市文联、钦州市文学创作院评为“优秀文艺创作员”;2006年7月15日,韦志远被中国国际文艺家联合会、《中外精英》杂志社、中国国际新闻社、中国文艺杰出成就组委会评为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文学艺术金奖;2006年10月10日,散文《融安融水书画行》获由文化部、国务院、中国作协举办的中国第六届(威龙杯)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银奖;2007年散文《蕉乡浦北话香蕉》获由“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组委会、“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办公室举办的“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大赛金奖;2008年6月28日,散文《初进军营》获由文化部、国务院、中国作协举办的中国第八届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银奖;2008年8月,报告文学《蕉乡浦北看今朝》获中国散文协会、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举办的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新诗《东方狮醒党心红》获文化部等部门举办的第七届世纪大采风银奖和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2008年9月15日新诗《而立之年喜回眸》获中国散文学会、《散文选刊》杂志社、《人民文学》等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2006年,张淦侑的散文《师恩浩荡绿风吹》获21世纪中国青少年文学大是大赛中学组特等奖;2006年,容泽新的散文《山梅红》获第七届“新世纪之声”《爱我中华》征文银奖;翁德生获“中国乡土文学奖”国家一级文学奖章,“秦皇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古典诗词组一等奖,“中华颂”全国文学大奖赛一等奖,首届真情人生全国纪实散文征文二等奖;2007年,县文联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中国—东盟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三人荣获一等奖。2009年4月,黄家玲、卢炼的作品分别获钦州市2008年度一、二等文学奖。林巧云被评为钦州市文学优秀会员。

3、诗联( : )

县文联韦志远:2003年1月25日,春联、山歌分别获广西‘科技杯’春联山歌书法大赛撰联一等奖和山歌优秀奖;诗《正义长存万古松》2006年1月获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共浏阳市委、浏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达浒花炮杯”纪念谭嗣同诞生14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佳作奖;2004年4月,春联12首被中国楹联学会、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评为全国“金猴杯”春联大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日,韦志远《劝学》一诗获贵州省作协举办的首届“先觉杯”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对联获广东岭南诗社举办的全国诗联大赛二等奖;2004年7月20日,诗《江泽民书法艺术》获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评委会举办的“1996——2006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诗词精品奖’称号”;2005年4月1日,《科学养生保健三字经》获由中国国际医药保健研究院、中国医药保健杂志社、保健先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届全国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征文大奖赛优秀奖”;2006年6月,诗词获“纪念建党85周年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并且被授予“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荣誉称号;2008年获由中华诗词文化研究院、中国书画研究会、北京华夏书香文化中心、湖南香港文化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与艺术诗词大赛‘生肖艺术奖’”;翁德生获首届“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古典诗词组一等奖,“牡丹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现代诗歌组一等奖,“中华颂”全国文学大奖赛一等奖,黄佳祖、陈世儒、范韦的春联参加广西春联2006年1月大赛分别获金、银、铜奖;邓传瑶的词2008年获由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华夏诗词大赛三等奖。2008年10月28日,韦志远的诗词获由中国诗书画研究会、2008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活动组委会举办的“2008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活动邀请赛一等奖”。

4、美术

1993年,黎均桓、彭卫斌作品获首届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彭卫斌的油画《青铜时代》获庆祝建党70周年广西美展二等奖,刘毕龙的油画在广西美术摄影大赛中展出并获优秀奖,黎均桓、彭卫斌的油画《整装待发》、《山歌》分别获广西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西美展三等奖,彭卫斌的油画《牵手》、《山歌》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西美展三等奖和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张光裕的国画《又到蝉鸣荔熟时》2002年获“大雄鹰杯”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公务员书画展优胜奖;2003年国画获海峡两岸美术交流的大展赛一等奖;2005年国画《火红的岁月》获首届中国北京“国宝堂杯”书画艺术展铜奖;2006年国画《荔园新村》获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达展一等奖;2009年,国画《夙愿》获“中国心、和谐情”广西统一战线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览三等奖;2008年,黎均桓的油画《小路》获广西文化厅举办的“魅力北部湾”美术展览铜奖。

5、舞蹈

2006年民间舞《纵情岭头》获全区“八桂群星奖”;2007年11月,民间舞蹈《纵情岭头》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表演)奖;县舞蹈协会创作的舞蹈《同一片蓝天》、《神网》等获自治区群星艺术展演奖;2008年1月,社区快板表演唱《和谐新社区》获由区党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化厅联合举办的全区“社区情。和谐颂”演出二等奖;时尚说唱《说唱新家园》获文艺创作演出三等奖。

6、音乐

1996年,劳华珍演唱的歌曲《干在今天想明天》获广西八桂群星文艺汇演银奖;2000年辅导节目《我爱你中国》参加上海桑塔纳杯广西赛区获演唱奖;2006年辅导节目《重返校园的小阿妹》获全国艺术人才选拔赛金奖;2008年,县音协组织参加2008年广西小音乐家歌唱技能竞赛有陆星宇获金奖,钟佳希等4人获银奖,2人获铜奖。

7、摄影

谢勇云的摄影作品《与阳光对话》入展“美丽神奇的广西”摄影展并多次获全区奖。

8、文艺理论

2008年4月,县文联韦志远论文《试论台湾省的和平统一》获“辉煌60年——共和国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论文奖;2008年4月23日,县文联韦志远论文《文学艺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生产力》被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外英才联合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外友好(北京)文化艺术中心评为“辉煌六十年——共和国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论文奖。2008年9月,县文联韦志远论文《试论毛泽东诗词与他的政治艺术人生》获“中国专家学者国庆60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且在《甘肃文艺》上发表;论文《必须把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作为农村党建工作重点》、《农业企业化、企业工业化、工业现代新型科技化是浦北的必由之路》、《建好文艺馆是充分发挥县级文联职能作用的关键》、《中华诗词如何走向大众化?》、《浦北县文联的工作如何实现全面创新?》、《银勾铁划灵霄殿,瘦骨梅枝老辣功——-浅论丁艺书法艺术特点》、《现代文化下中国书法的危机及对策》、《试论国家的统一》、《论和》、《试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获全国特、一等奖和国际优秀论文奖。

9、电影电视

宁向、项艳的电视散文获2009年度广西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奖三等奖;2001年3月24日,韦志远的电影剧本《五皇卧虎》获由第五届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组委会、《长篇小说》杂志社、《散文选刊》杂志社在长沙市举办的“第五届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优秀奖“;2010年10月,韦志远的电影剧本《五皇卧虎》参加由《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举办的“2010年中国作家创作笔会”获一等奖;2010年11月5日,韦志远的电影剧本《古安潮》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活动”中,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活动“最佳创作奖”。

10、其它

1995年,韦志远获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1990至1998年连续被自治区科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单位评为全区先进科普工作者。

2009年,宁世灵被自治区文联评为先进工作者。

浦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也许在这个多元的艺术时代,最需要的是思考与判断,人们面对太多的信息,太多的知识,太多的理论。如何针对作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写出切合绘画实践需求的书,正是我撰写《油画艺术导论》教材的基本设想。《油画艺术导论》是一本导读形式的教材,也如同一本艺术手册。这本书以创造性为主线,围绕油画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从油画的源流、油画语言、材料与技法和艺术创作等方面,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建立了一个基本知识框架。同时,打破了以往油画教材的局限,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油画,把油画放入它实际的历史角色来分析,不仅展示了其发展的线索,也分析了它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回想起来,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的考虑,来自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也结合了长期的教学与创作经历。在法国多年的学习与研究,使我近距离地了解西方绘画艺术,并将其置八当代艺术视野,不仅带来了对西方绘画新的认识,也引出了对美术学院教学问题的思考。

1.继承与创造:中西美术学院教学理念的差异

我于2004年回国受聘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不久后便承担了对油画导论课的筹备、授课和《油画艺术导论》教材的撰写。天津美术学院在全国美术院校油画教学中率先设立了导论课程,这本教材是学院教学改革规划中的一部分,没有可参照的模式,但也提供了探索空间。

起初,我用了很长时间来理清思绪。油画作为外来文化,处在中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之中,也处在国内外美术教学方式差别很大的状况之下。刚从法国留学归来,我在巴黎第一大学造型艺术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巴黎美术学院研修绘画技法。同处在一个时代,美术学院教学相差如此之大,对艺术的思考方式相差如此之大,仅有10小时飞机行程,这种差异甚至令人不可置信。在专业设置上,国内的美术学院把油画作为重要专业方向,而西方美术学院教学从未把油画列入专业名称,只是设置了绘画专业。油画是绘画材料中的一种,而绘画材料为画家实现其艺术构想所用。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不满足于再现眼睛所见的真实世界,用油画材料作画的画家越来越少。西方美术学院的教学已走向多元融合。

油画在西方绘画传统中曾占有重要的位置,几乎成为西方绘画的象征。我国美术院校的油画专业从字面上看与西方传统绘画对应。中国文化是重师承的文化,其中体现出更多的是文化的共同性,个性则在传统中占据次要的地位。在一个以共同性文化为基础的传统中,个人从属于整体文化。画家作画主要借助于古人的经验和程式化的图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代仍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学习油画,必然会出现传承的做法,即以前人经验为主的做法。然而,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伴随着理性思考,以个人为主体的艺术创造逐渐加强,绘画的多元化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相呼应。继承与创造这两种理念的差异形成了中国美术教学与西方美术教学很大的差别。西方人重在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而我们提倡的是继承传统前提下的创造,肩负着继承中西绘画传统艺术的重任。由于国内美术院校油画专业的课程安排对中国文化涉猎较少,实际上学到的大多是西方绘画传统。

如何学习西方几百年以来的油画艺术,国内美术学院大多将其分为几段:早期的古典艺术、近代的写实艺术、现当代的表现与抽象艺术等,并将这种时段的分类用于教学专业方向。而巴黎美术学院的提法则是:美术学院不是用来传承某一类艺术的场所,例如,学院派、现代派或前卫艺术,而是要使学生有能力、有技术,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的大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与巴黎美术学院相比,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学是以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而西方美术学院以学生的培养为出发点。在不同的教学理念中会得出怎样的结果?由于我每年往返于法国与中国,观看了国内美术学院和法国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览中都有很优秀的作品,体现出学生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国内的学生总体上基本技巧较好,但对个人创造的价值认识不足,思想方法有欠缺。法国学生对艺术的思考有深度,体现出重艺术概念,重思考,有分析能力,但从学生总体上看写实基本功略弱。

中国人重传统,重基础,西方人重个人创造性培养。这两种理念都在各自的轨道上以其文化发展的惯性前行,因而产生了同在一个时代彼此的差异。这一现象是在复杂的文化积淀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我看来,如何把握传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则是当代美术学院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2.艺术思想与创造意识

西方美术学院教学发展至今日,与美术学院建立的初衷相关。自文艺复兴以来,画家为了从手艺人的队伍中分离出来,艺术思想成为其区别于手艺人的重要标志。建立美术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年人的艺术思想,其中已显示出重思想、轻技法的学院式教育特点。画坊学手艺的方式已在美术学院教学中改变,技法从未在美术学院中占有重要位置。很多人认为传统技法是对艺术创造力的束缚,个人艺术思想的实现伴随其独特的表现方法。

在中国学油画常出现偏重技法的状况。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便是把西方大师的技法学到手。殊不知这些精湛的艺术作品伴随着艺术家成熟的思考,每种风格都是其独特艺术理念和绘画技法的结合。西方画家在对真实世界的再现中,融八了对自然的思考和对自然现象规律的研究。面对这种以艺术思想为基础的绘画,在没有艺术思想准备和积淀之时,便成了对式样的盲从。盲从便带来了困惑,带来了流于表面的肤浅。照搬一个绘画式样的陋习正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流行。西方油画的不同风格、流派都能在中国找到继承者,而中国艺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继承和发展。

从总体上看,在国内既缺少传授西方油画技法地道的“师傅”,也缺少对西方绘画艺术理念深入的理解。这样的油画只是在用油画材料作画,仅保留了其材料性质,却出现了很多困惑和缺憾。下面就普遍存在的问题略举一二。

其一,在中国画油画,很多人一生孜孜以求,但始终没能理解古典绘画的真谛。古典油画不是逼真的艺术,它如同中国古典绘画,有其造型的规律,是崇尚简洁的艺术。在造型方法上,出现了描绘理想化的自然和描绘自然本身的不同倾向,但其中都展示了画家对自然世界的概括和整理,展示了画家的艺术理念与智慧,其造型方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对造型语言的研究常常被很多人忽略。

其二,很多人研习传统油画技法,学技法也学其艺术式样,却忽略了技法与创造性的关联。在凡-艾克的技法出现之后,油画的材料技法在不断地改变,逐渐趋于简化,以适合画家个人风格的需要。由于在当代艺术中每个人的创造是独特的,传统油画技法不再有普遍的使用价值,了解传统技法的画家越来越少,油画材料成为修复专业的研究内容。当代绘画则呈现出技法多样化的特点。在中国出现热衷油画传统技法的现象,应注意的是在学习传统技法时,不应陷入式样的模仿,而应掌握技法的科学性规律,创造性地用于当代艺术创作。

其三,很多人作画一生,但未认识到创造性的重要意义,也未意识到个人艺术创造的价值,或不知怎样去创造。归结起来是继承的意识过重,创造意识不强。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油画家,可以作为我国美术学院教学成功的例子,但并未形成一种对创造性的普遍认识。创造性是艺术之根本,创造性培养则是美术学院教学的重点。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关键在于设定围绕创造性培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范围,在学习期间建立起学习、实践、创造的自律方法。

3.基本思路与过程回顾

基于对以上诸多问题的考虑,我逐步确定了这本书的主导思想和结构方法油画艺术是利用油画材料进行的艺术创造。因此,探讨油画艺术要围绕着艺术理念和绘画技法的相互关系展开。

谈及油画艺术即涉及了绘画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对于油画艺术的研究必定延伸到对绘画基本问题的探讨。油画艺术源于西方。在我国,相对中国绘画而言,油画似乎成为一个西方绘画的代名词,对油画的研究可以作为西方绘画问题的切人点。油画也是中国许多美术学院的重要专业,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院校对欧洲绘画传统的尊重,为我们提供了油画艺术实践和研究的氛围。

怎样看待西方油画几百年的历史?怎样寻找油画传统技法与当代艺术的对应?

艺术行为的意义在于创造。我们研究西方油画艺术,应从创造这一基本点出发。本书将以油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为理解油画艺术发展的基本线索,探讨由艺术理念的转变引起的材料技法的变化;通过对具代表性的画家介绍和重点作品分析,形象化地了解油画艺术每一阶段创造性之所在。

油画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并独立于作品内容而存在。对油画艺术语言元素的继承与借鉴,成为当代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手段。学习油画艺术语言,还应了解技法的基本原理,科学地使用绘画材料,借助前人的经验来进行新的创造。

《油画艺术导论》从酝酿、撰写、修改、审定到出版经历了四年的时间,于2009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在书的后记部分记录了撰写中的一些想法和经历。现摘录如下

不知读者是否体会出作者的用意:在这本书里展开对油画艺术多个角度的初步探讨,通过油画艺术所涉及诸多问题的基本线索,在绘画艺术的基本问题上理清思路,引发思考和解除困惑。本书包含了通常要阅读几本书才能得到的知识,这正是本书的结构特点。读者阅读中的收益即本书的价值所在,期待本书成为了解油画艺术的首选阅读书籍。

以油画为线索,了解西方绘画的目的是理解艺术的根本——创造。同时,也涉及到当代中国面临的艺术问题:如何在多元的艺术格局中,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当代艺术。本书以艺术的创造性作为主线索,既可以用来理解前人的作品,也有助于探索个人艺术道路。在油画艺术诸多方面的讨论中体现了艺术与技术两个层面的结合。学油画不是在学手艺,而是在探寻感知和表达的方法,技巧在实现创造意图时才具有意义。

本书内容的筛选是有针对性的,是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艺术创作体验和欧洲留学的经历,在资料准确的基础上,以辩证和发展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加以探讨。在中国了解西方绘画受到许多的局限,人们可以看到西方绘画作品,但很难把这些作品置于西方的文化环境之中来体会,更难理解西方人思维方式对艺术创造的影响。作者在法国长时间的留学过程中深有感悟,也希望把这些观感带给读者。

撰写本书期间,每年的教学工作之余,都利用假期赴法国巴黎查找资料。每有疑问时,便到博物馆去寻找答案。坐在博物馆的长椅上,面对大师的作品写笔记,走近细细地体味画面技法,对本书作者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早在巴黎留学期间就已熟悉名作悬挂的位置,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才发现还要再去博物馆看个究竟,才能获得新的收获。

正是在法国长达11年的留学与生活经历中,对西方艺术和艺术思想有了近距离的了解。本书写作是在大量艺术品原作的观摩和艺术理论原著的查阅的基础上展开的。写作方法上也受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研究方法的影响,体现在对艺术问题追根溯源、对艺术作品展开具体分析、视觉艺术作品的比较、对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加以关注等方面。

其实,对艺术的理解和艺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是思想上的困惑。了解西方艺术不仅要了解它的艺术式样,同时要了解西方艺术家善于思考的习性和思维的严谨,珍惜讨论问题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体验思考艺术问题中的乐趣。在撰写本书时,受到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总是想刨根问底,总是想言之有物,因此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查阅资料,书中留下了作者对许多艺术问题思考的痕迹。由于篇幅有限,很多问题不能一一展开,本书对油画艺术的探讨仅作为线索,为读者留下参与诸多艺术问题讨论的思考空间。

本书写给学油画的青年人,他们阅读后的反馈是十分珍贵的。本书的初稿已有十余位年轻的读者,他们是天津美术院校各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的同学画下阅读中体会到的重点部分,有的同学在书稿中记下了自己的感想,还在书稿中标明哪些地方希望进一步了解。我的几位研究生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加了图片和资料的整理工作。

本书作为立项教材,体现了天津美术学院注重艺术思想培养的教学思路。作者在承担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了院系各级领导的支持,蒋志华先生为本书作了文字上的校审。本书也得到了国内外一些专家、教授和艺术家的关心。在此感谢所有关心此书和对此书提供帮助的人。

4.出版后的反馈与成效

《油画艺术导论》出版后用于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课程的创新决定了教材的创新,这门导论课改变了以往油画基础教学以绘画实践课程为主的状况,成为油画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对油画艺术有了一个总体了解,解答了进入专业学习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起到了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思辨、实践、创造的综合能力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在这门课中,很多学生感到真正迈八了艺术殿堂,学会了“寻源、知今、问己”,对学习、生活和创作有了全新的理解。

南开大学出版社的成功发行扩大了《油画艺术导论》的影响,在网络发行渠道得到了读者的积极回应,被誉为油画专业导读的最好教材。这本书适合不同的读者群,为了解油画艺术提供了相应的知识。

《油画艺术导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读者的传阅中,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本书,并有所收益:也得到了相应的成效和奖励: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十二五”规划教材,成为历年来入选部级规划教材少有的一部绘画教材。2013年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本书得到了各级专家、学者的肯定。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油画家张京生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教材确实为本人所见的对油画样式的解读(限中国范围内的)最好的著作。具体讲,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作者视野开阔,决定了该书不俗的格调。二是作者以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形成了该书的中心思想,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品质。”对我来说,艺术本质的追求展现为对艺术创造的理解与体验,并在书中传递给他人。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古书画;装裱;艺术

一、古书画装裱的美学艺术意义

古书画装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一,是传统的生产物,当时的装裱师对选料、装裱技术保持了传统的风格。但是任何传统事物是不断前进发展的生产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书画装裱师,不仅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审美观点和绘画基础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努力了解现代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范围,创造出与时俱进、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画艺术品”。

美学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美化生活,完善人性,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装裱艺术特征的表现

(一)材料选择的艺术表现

古书装裱选材精湛,有千百年造纸文化的宣纸和各种材质优质、样式各异的绩料。还有锦料、绢料、墨、颜料、动物胶、明矾等一些药材为古书画装裱艺术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各种材料的精挑细选,使古书画完好保存至今。古书画装裱艺术中的选材美,是形成我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有特色的主要因素。

装裱材料最重要的是宣纸部分,宣纸具有“纸寿千年”的特性。因为中国宣纸优良的制造工艺,宣纸酸碱度为中性,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存。而且,宣纸中含有杂质较少,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自身原因而导致变色。宣纸的这种优良特性,使书画作品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保持较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让更多的书画作品完好流传至今。

(二) 制作工艺的艺术表现

对于古书装裱艺术的艺术特征来说,工艺制作方法美也属于装裱艺术的范畴。古书装裱是个繁琐的工艺流程,在装裱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方法正确,还要熟练操作,要科学掌握浆糊制作与运用、绩料染色,才能达到古书画作品完整精致的效果。鬃扫功、方裁功、排笔功要熟练;托心、镶活、覆被、研装等各种环节操作要熟练正确得法,才会使古书画作品达到平、薄、齐、软、净的要求。整个装裱正确无误才能避免破、晕、皱、壳、瓦、崩、裂等技术故障问题。

装裱的工艺美,表现在精良的做工,这里需要装裱艺术家有过硬的基本功。一幅达标的作品要达到平、齐、薄、柔、净、匀、正、光、等标准。所以装裱艺术家必须技术过硬,才能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

(三)装裱所烘托出的书画之美

在近千年历史里,书画作品随着年代的变换,流传至今。古人留下的书画作品饱经沧桑,价值不菲。但是如果存放的环境恶劣,则极容易出现鼠蚀虫腐、受潮发霉,使其破旧不堪不可观赏摆放。对于损坏的书画作品,装裱可以对其进行第二次“医救”,使书画作品再次流传,能体现出装裱的可逆性。

书画作品的装裱用料选材,能表现出本身书画的价值。如绩料选用手工真丝编织。轴头选用牛骨、象牙、玉石、玛瑙等。价值越高的作品,配料档次越应稀有、珍贵。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近几年对美学艺术资料的大量查阅,在本人对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值得深度思考的启示。艺术是一个多面性的,类似于一个美文化的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书画装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一,是传统的生产物。但是任何传统事物是不断前进发展的,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书画装裱师,不仅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审美观点和绘画基础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不断的提升对艺术的认识,对国内外装裱行业进行各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因本人在学识与实践经验方面阅历尚浅,对有关装裱美学的探讨暂限于一个较粗浅的层次,希望各位老师及同行能不吝指教,使我能够更深入的去研究装裱这门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与形制[J]. 李致忠. 文献. 2008(03)

[2]古代书法市场述论[J]. 郑利权. 书法赏评. 2008(02)

[3]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J]. 巫鸿. 读书. 2007(05)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姜丹书;美术教育;美术史;透视学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50-01

一、成书背景及出版经过

这部书共分艺文论议、艺林史事、师友传记三编,汇集姜丹书先生自清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有关艺术教育史料、传记、评论、随笔等遗稿近九十篇,三十万余言。是其幼子姜书凯先生在“十年浩劫”初期趁出差和探亲回杭州老家的机会,从丹枫红叶小楼尘封已久的旧书堆里、旧画稿箱中一本本、一捆捆背离喧嚣的闹市来到浙南山区的乡野小镇历时许年整理而成的。1991年浙江教育出版社以《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为名将这批遗稿付梓出版。使这些弥足珍贵的艺术史料重现世间,姜丹书先生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也从此被世人所重!

我读先生文稿,论述严谨,文笔畅达,眼界深远,涉猎广泛,文史兼顾,情趣并存,真如听“白头宫女”谈“天宝遗事”。 我们也从这些教育家、艺术家的传纪里看见了近百年来我国内忧外患、民间疾苦的风俗事态,也得知了中国美术运动和艺术教育的风云变幻、经营惨淡。姜丹书所经历的时代环境:幼年、少年时期是满清王朝时代;青年、壮年时期是民主革命时代;中年、老年时期是民族抗战时代;晚年是民族解放时代。这部书稿里姜丹书先生把他所亲历世事的沧桑,所阅经人情的冷暖,所感读艺术的美善,东鳞西爪,深入浅出,点点滴滴地都娓娓道来……让人时而怅然叹息时而欢呼雀跃!

二、主要内容与史料价值

在艺林史事中,他谈雷峰塔始末及倒出的文物琐记,论现代中国艺术教育概观、说施存统的《非孝》文与浙江第一师范的反封建斗争、忆浙江两江师范学堂暨第一师范学校、写寒之友社记、作浙江五十余年来艺术教育史料等。特别是有关两江师范学堂的创立和开始制度,不仅具有史料文献价值,而且文笔优美,文风朴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艺文论议中,他的《美术史》自序、《透视学》卷头语、历代书画展之观感、《棉花草虫》之图跋、对中国艺术前途之意见、我教艺用解剖学三十余年之总结……可窥见他敬业乐业的生活态度,严谨扎实的理论功底,率直真挚的学术精神。师友传记是他对一生所结交的教育家、艺术家做的回忆录和生平小传。

三、艺术特色和人格品质

姜丹书不仅是美术教育家、史论家,还是一名“画柿名家”。作为书画家,他早期的绘画创作活动,以西洋画为多,并不时带领学生到西湖写生。他的西画从学于日本画家盐见竞。自从担任美术院校基础理论教学以后,则专研国画。擅画山水、花鸟、蔬果。国画则师承李瑞清、萧俊贤,擅作写意山水,以自然为师。其书法学何绍基而遗貌取神,自成一格。他曾参加“寒之友社”和“莼社”等民国期间著名书画组织,常与画友合作国画,并利用假期与邵裴子、潘天寿、吴之、潘玉良等历游名山大川,师法自然。特别是1934年他登临黄山后,胸襟大扩,获得了许多素材,放胆抒写,笔墨为之一变。他体会到作画、写文章,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体验自然、考察文物古迹、调查研究十分重要。艺术资料,随处都有,要善于体会,善于拣取,善于吸收,善于运化,善于表出。

在杭州时几乎每年秋天都要到西溪两岸观赏朱果累累的柿林,端详枝头一个个圆里带方的铜盆柿,反复摹写,积久自成腹稿。他画的红柿,千姿百态,色调酣畅润泽,用笔虚实有致,用墨浓淡适宜,线条厚重,笔情墨趣,与朱耷、石涛有近似处。他对红柿如此迷恋,因此他名其居所为“丹枫红叶室”既表现了他对红柿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夫人朱红君的真挚爱情。传世作品有《黄山图》(图录于《现代书画集》)、《山水》(图录于1947年《中国美术年鉴》)。出版有《敬庐画集》。

其实,姜丹书一生真正的成就则是在其及门弟子身上!潘天寿卓然成家而驰誉画坛后,对人辄称“丹青夫子”;著名金石书画家来楚生以再传弟子的身份,称姜丹书为:“老师的老师”;漫画家米谷在成名后曾远道来看他,自承是他的学生。至于丰子恺,一生都以师徒相称。另外,还有美术史家、画家郑午昌;著名木刻家力群;工艺美术家蔡振华;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作家许钦文;数学家陈建功等这些大家、名家或为及门承教,或为再传弟子。他们在造诣上都各有千秋,洵为盛事!

姜书凯先生回忆他父亲晚年说过的这样的一段话:“譬如烧窑,我们就是第一窑陶器,虽然外表粗糙、形状简陋,但毕竟从无到有。以后,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终于制成了精美雅致的瓷器和被世人视为瑰宝的景泰蓝。”这是姜丹书先生在美术教育实践上培育出众多艺术大师的根源,这也代表了姜丹书先生当年甘做陶者筚路蓝缕的奉献精神。这一切,都砌成了他立身处世,敬业乐群的基石。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梁先生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这是中国美术研究最高的官方机构,第一任所长是黄宾虹先生。梁先生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了《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黄宾虹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史》等国家重点文化项目的撰写工作。已出版专著《美术的魅力》《美术学探索》《美术概论新编》《广东画坛闻见录》《中国美术鉴藏史稿》等,编著《非洲艺术》《我看冰兄》《学术与人生》及多种书籍画册,历年在各种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万字。

可以说,梁江先生之鸣于世,主要因其理论成就和贡献。如今梁先生的书画作品突然亮相,屡屡展出,好评如潮,自然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搞理论的人画画并不鲜见,梁江有何特别之处?

的确,美术理论家画画的越来越多。一方面,有人说,理论家不懂笔墨,理论起来未免隔靴搔痒。搞理论,又动笔,理解才能更深刻、更全面。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等,都是集大理论家和大画家于一身。理论思考和总结,直接对他们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亲身实践,也验证了其理论的合理性,匡正了其理论的乖谬处。当然,也许还有另外…个因素:市场经济社会,画卖得越来越贵,不免让人眼馋……

总之,理论家画画的越来越多。梁江先生书画作品在社会的密集亮相,颇为引人瞩目。为什么?笔者以为,粱先生的个案非常珍贵,因为我们从梁先生身上,可以深入思考的问题太多,比如:艺术创作者的专业身份与业余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何?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如何相互滋养,或说互相干扰?西画、国画修养莫几何互相作用,最后现相于一人身上?国画创作中,书法和绘画的互通关系真有那么大吗?不同的地域文化作用于艺术家,会造成何种影响?这些,都是艺术史上饶有意味的问题。

其实,粱江乃油画科班出身,早年就读广州美院油画系,后潜心理论研究,心无旁骛,成果丰硕;现在进行书画创作,应算重拾画笔。据闻粱江一直不曾停歇,日有临池,只不过不为外人所知罢了。观梁先生国画,发现他理路清晰,造型独特,朦胧浑然,丘壑甚深;且色彩讲究,喜以同一色系作大面积铺陈,让人读出浓烈、真诚。毫无疑问,这得益于他就读广州美院油画系时打下的西画根底。可梁先生又是著名学者,饱读诗书,有文人之心,且能发乎情,故他的书画作品,饶有书卷气。粱先生又能书,展览往往书画并重。梁江自幼临习名家法帖,书法造诣颇深。取诸家法,化各家长,融会贯通。毫无疑问,他的书法和绘画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细观其画,多是“写”来,笔笔见笔,笔笔分明,如读其书;再看其书,纵横捭闹,苍劲质朴,具强烈艺术个性,毫无疑问也受了绘画的影响。他的理论功力滋养了他的书画艺术;他的书法滋养了他的绘画,绘画也滋养了他的书法;他早年打下的深厚的西画功底,对于他形成目前的艺术面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说的是梁先生的艺术个性与个人际遇、个人禀赋之间互溶共生的关系。此外,另一值得细察之处,是不同地域文化熏陶对艺术家的交汇作用所产生的影响。粱江先生是广东粤西人,求学问道于广州美院,应该说深受岭南文化的熏陶,想必留下了深层次的粤地文化烙印;后来,粱江负笈北上,在北京从王照闻先生研习美术史论,这里万方辐辏,纵览天下,其气度、风流,想必也深刻影响着梁江。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交织融汇,作用于一人,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有待细究。梁江的书画作品,既有南方的秀丽柔美,也不乏北方的苍茫雄壮。这种特色非常明显。它们究竟因何而来?形成机制如何?是文化自觉、主动选择的结果还是无色无味的潜移默化?粱先生这一个案,值得有兴趣的文化研究者考察。

自然,粱先生虽独特,却并非孤例。我们将目光放宽,考察学者书画的共同特点,别有意味。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书法 用笔 山水画 美学 书画同源

一、引言

众所周知,“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非常鲜明的区别之一。自古以来,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书法与画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特别是在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中,书法笔法的广泛应用成为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大特色。独特的书法用笔及其营造出来的情境和意趣,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地位。

二、“书画同源”美学观点的基本内涵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美学观点之一。“书画同源”的基本内涵是指我国传统的书法与绘画的产生、形成以及发展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在中国书画发展历史上,先秦时期的“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这一美学观点的形成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唐代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阐述了“书画同源”的基本观点,这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的关于“书画同源”的理论学说。后来,历代画家、画论家以自身的绘画实践或绘画理论对“书画同源”的观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和完善。

“书画同源”这一美学理论发展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越来越完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通过翻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时至今日,我们所理解的“书画同源”这一美学观点,包含了以下三层基本内涵:一是相同的“起源”,指的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在人类历史上有着相似的起源。这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常常用文字和图画,它们同样都是人类最早的记录工具,并且都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可见,分别在文字和图画基础上形成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也就有了非常相似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二是相同的“形源”,指的是书法艺术的用笔与绘画艺术的笔墨、线条、造型等表现形式等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相似性。这是因为,书法艺术十分注重对点、线、条、划以及笔、墨、纸的运用,而同样是绘画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点、线、条、划是其外在的表现形态,而笔、墨、纸是其得以完成的物质条件;三是相同的“神源”,指的是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有着相似的审美意蕴以及美学追求。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绘画与书法具有相似的审美价值,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绘画艺术作品包含了浓郁的书法韵味,即安静、中和以及和谐之美。由此可以得出,人们平常所接触到的“书画同源”这一美学观点,不仅仅是指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表现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是更加突出强调了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在所蕴含的独特韵味、艺术意境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相似性。因此,我们要想深入探讨书法用笔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审美价值以及美学地位,必须首先深入掌握“书画同源”这一美学观点的基本内涵。

三、书法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广泛应用

古往今来,我国绘画历史上许多优秀的画家们都十分爱好书法,他们有的精通书法,兼能书画;有的善于将书法用笔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因此,娴熟而巧妙地将书法艺术的笔法技巧融入到绘画创作中,成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中国绘画史上历来不乏运用书法笔法创作绘画作品的经典之作。例如,张僧繇的代表作品《笔阵图》将“点、曳、斫、拂”等传统书法技法,十分恰当地运用在了创作过程中。

四、书法在山水画中的美学地位

(一)我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书法用笔

1.山水画的基本内涵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主要是指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创作对象的中国绘画艺术作品。我国的山水画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经隋唐、五代、南北宋历代画家的辛勤耕耘而日发展成熟。成熟的山水画作以高超的绘画技艺、浓郁的古典气息以及深厚的审美韵味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艺术珍品。在中国山水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风格鲜明的流派以及卓有成就的画家画作,其中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颇具代表性的画家顾恺之、董源、李成、范宽、王希孟、赵伯驹以及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等等。

2.山水画中的书法用笔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对书法艺术的运用,这种运用不仅表现在对点线等书法语言的借鉴,用表现在对绘画中融入了书法艺术的用墨、造型以及韵味和意境。

例如,被称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祖”的东晋知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云台山图》、《雪霎望五老峰图》等山水题材代表作中,画家运用点、线、条、划等书法笔法对山、石、云、水、树木等自然景物恰到好处的合理表现。顾恺之不但以实际创作实践了书法用笔,更在理论上提出了书法艺术在山水绘画中重要地位,这是因为顾恺之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以及鸟瞰呼应的山水画构图形式,这些不得不说上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汲取了一定的理论与创作的灵感。

在中国画史中有“山水画北宗之祖”之称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道的优秀山水画作。他们的山水画创作中的书法用笔也有痕迹可寻。例如,时任武卫大将军的李思训创作的经典之作《江帆楼阁图》,其用笔着墨遒劲有力,达到了“夜闻水声”的通神境地。李昭道继承了父亲的山水画创作风格,被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的青绿山水代表作品《明皇幸蜀图》,点线得当流畅,着墨均匀,韵味无穷。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对后世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之称的五代南唐画家董源以其登峰造极的笔墨技法、纯熟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后世文人画的巨大影响,而成为我国传统绘画史上不可或缺山水画家。董源的代表性作品有《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等。这些作品都以对“点子皴”技法的运用著称。而这些董源所擅长的长短披麻皴,山顶多矾头,以及近树多曲、远树皆直,淡皴浓苔、破笔焦墨等创作技法都与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书法用笔在山水画中的美学地位

1.书法用笔是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特别讲究对线、条、点、划的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特别是书法艺术中的笔、墨、纸这种元素的相互依存、渗透和融入,成为书法作品完成乃至成功的重要标志。纵观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作品,处处可见书法用笔。这是因为,山水画是造型艺术,与书法艺术一样,山水画的创作同样离不开对线、条、点、划的运用,也离不开对笔、墨、纸这三种物质材料的依赖。因此,书法用笔成为山水画艺术最为重要的造型语言和表现形式,正是由于在山水画中渗透了书法用笔,才创造出了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文化内涵。

2.书法艺术加深了山水画的审美意蕴

创造出独特而深厚的审美意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非常重要艺术追求之一,而山水画中对书法艺术游刃有余的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了加深了山水画作品自身的审美意蕴。这是因为,我国传统书法艺术讲究的是风、神、气、韵,历来优秀的书法作品都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安静的艺术境界,都传达出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神韵。而在山水画的创作传统中,创作主体往往能够通过巧妙地运用书法用笔中的流畅的线条之美、醇厚的笔墨之韵来展现山水的纯净之美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而使山水画作品渗透出深厚的审美意蕴。

3.书法艺术有助于实现山水画的美学理想

古往今来,我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都追求着崇高的美学理想。特别是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与书法艺术一样,追求中和、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自古以来,我国传统书法提倡“冲和之气”,要求“心正气和”,追求“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同样崇尚“中和之美”。这是因为,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卓有成就的大书法家还是造诣极高的山水画家都受到以儒家、道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浸润,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在外在形式、内在韵律以及创作心理等方面始终追求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他们的作品强调状物与抒情、再现与表现结合,注重形与神、意与法、天资与功夫素朴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识系统。因此,将书法用笔的形式运用与山水画的创作,书法用笔的“势和体均”以及“平正安稳”必然能够突出绘画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以及创作主体与作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助于实现山水画的审美理想。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书画;同源;陶瓷绘画

1前言

提出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然后瓷器绘画也有与书画同源之说,陶瓷绘画是在借助书画再通过火与土的进一步延伸的艺术品,也是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画是有形的自然再现,而又不仅仅是再现,他是在艺术家通过从客观的大自然中吸取绘画创作的原料和养分,忠实于所描绘的对象。再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内心高度提炼,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即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通过摹写客观物象来传达的主观性情,对绘画中主客观关系做了深刻的概括。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象形字说,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这就是我们祖先伟大之处,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和西方写生艺术最大的差别。我国是将书画提炼到“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它不简单的反应某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统治者的教化作用,而是一直贯穿着书画艺术的始终。欧美艺术则是自然万物的最真是表现,通过观察写生扑抓自然,通过解剖用素描刻画人物,进而他们的自然科学高度发达。我国的陶瓷绘画也是附带书画,随之蕴含着“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

2中国书法绘画同源说

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甲骨文,象形字说、指示、假借、形声、会意等等。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朝书同文法令后小篆成为通用字,民间兼用隶属,两汉魏晋是书法发展成熟阶段,楷书行书以非常普及,经历汉魏两朝代的钟繇钟会父子是楷书之祖,以及满溢天下的二王。魏晋时期书法开始融入绘画中,两者结合将我国的书画艺术推向高峰。代表画家有:顾恺之“高古游丝描”,陆探微借草书笔势创“一笔画”。时至元朝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陆探微为塑造合乎理想的典范,在绘画技巧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他通过对草书连贯一气的行笔运势特点的敏锐把握和巧思妙琢,将它引入绘画领域,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唐朝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通,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3对书画同源进行阐述的书画家和书法绘画理论家

在对于书画同源的“源”字而言,除了最早的起源解释之外,还有就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技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的还基本相同。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表现语言,如果没有用书法的用笔技法,就毫无中国画可言,从而,中国画本来就附带着极强的书法韵味之感,从国画的构图、线条、运笔气势、墨韵、神态,处处都透露着书法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3.1王微的《叙画》

回溯历史,书画相融,书画用笔同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还处在一个非自觉的阶段,没有过多强调,也就王微在《叙画》略加点评了画山水可用书法的运笔进行描绘山水,可谓是书画同源之始。到唐代后,书法绘画相互融合,书画两者用笔同法之说,才真正进入大家都认可的自觉性阶段。可以得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物轮廓线条表现形式就是采用书法用笔勾勒。比如陆探微他就是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

3.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强调了“气韵”和“骨气”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笔不周而意周”的说法指出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全书的一半篇幅汇集了自古传说以来至张彦远成书之时的370余位画家传记及其作品著录。在书画理论,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是唐代的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张彦远在其“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王献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3.3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认识

共同的工具: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笔墨纸砚。共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不同的用笔和墨色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加有情趣。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不开书法的用笔,从而中国画本身带有强烈的书法趣味。中国文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典范非常多,正是因为书诗画是一个结合的艺术体,就必须要借助书法的练习,是诗书画更好的彰显。《秀石疏林图》是赵孟頫能体现书画本来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款识“子昂”,钤“赵氏子昂”、“大雅”、“松雪斋”印。另有各代藏印:元“柯氏敬仲”,明何俊良、李日华,清梁清标、谢淞洲、罗天池、伍元蕙等人。前不久展出的赵孟頫书画作品展中,是个学习细看的好机会。此图卷后赵孟頫自题的七言绝句,就是那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题画诗:”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3.4董其昌书法入画的“士气”说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由于他们都是文人画家(利家),自然要站在“利家”的立场上,以文人画家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来评价画史,提倡元四家,轻视吴四家,崇南贬北,竭力抬高文人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画派;南派以王维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荆关董巨,元四家等。北派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二李,李唐、刘松年、马元、夏圭等。南北宗论在绘画中: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到了明朝时期,董其昌基本是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了赵孟頫的艺术技法和思想,董其昌和赵孟頫一样的主张学习古人尤其唐宋水墨一派绘画,由师古创新,他还大力推崇书画同源的笔墨技法。在以书入画上,董其昌善于使书法中的“飞白”与绘画中的“泼墨”相结合,来增强景物形象的凹凸、生动,充分发挥了以线为主导的“骨法用笔的作用”。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唐 宋 官方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Try to Analyse the Basic Features of Official Art Education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ENG Qian

(Zheng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62)

Abstract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politics is stability,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culture prosperity, the development of Art trend to be specialized, the various techniques are becoming more perfect, kinds of artistic history and argues succession, and a large numbers of famous artwork emerges and spread in the world, meanwhile, the official Art education also appeares an unprecedented flourishing situ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Song Dynasty's official art education, it is the peak in our Art education history.

Key wordsTang Dynasty; Song Dynasty; official art education

1 社会文化繁荣,艺术活动兴盛,统治阶级热衷于艺术活动和收藏,重视美术教育

唐代结束了自魏晋以来数百年的动荡时代,消灭割据,实现统一,击败突厥,摒除外患。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使民族自信达到空前的高度。有这样的底气支持,唐代的统治者大都精力旺盛,热衷艺术。据画史记载,唐代有多位皇帝、宗亲能书善画,李思讯、李昭道便是其中的翘楚。统治者不但热衷艺术,而且热衷对美术典藏和艺术作品的收藏,民间广为流传的唐太宗、萧翼赚兰亭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与唐相比,宋代武功多有不及,文治却有过之。宋代统治者讲究“崇文抑武”,文人地位空前高涨。因此宋代虽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却远胜前朝;各种绘画全面繁荣,民间画工、皇家花园、文人画三足鼎立,互相竞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美术教育上,完备画院制度,加强官方美术教育。宋徽宗是史上有名的书画皇帝,他利用皇帝之便,广收天下名藏。《宣和画谱》详细记载了当时宫廷收藏绘画作品的情况,全书共20卷,共收录魏晋至北宋末画家231人,作品6396件,按画科分为道释、人物、龙鱼等十门。其收藏热情可见一二。

2 官方成立专门的美术教育专门机构,美术教育人员的地位有所提高

唐承隋制,以科举考试为准绳,学校愈加完善。除由国子监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外,又设弘文馆、崇文馆、医学馆,设置教习。按照门类,在中央各相应机构设立直官,形成了其独特的书、画、百工直官教育机制。

其一,直官主要由文化、科学、艺术等技术诸领域中的高级专业人才担任,包括史志、翻译、书法、绘画、音乐、医药、建筑、天文历算等方面专家。其中与美术相关者,有书直、图画直(又称丹青直)、拓书直,及少府监直官、将作监直官。

其二,直官本身无品。充直者原来即有官品,则称有品直,充直者原来无官品,则称无品直或百司杂直。任无品直经年而有功者,可获散品而有资格转入流内,从而为身怀技艺者由伎匠晋升入流获散提供了机会。由此看来,直官制有利于美术等技艺教育的促进。

唐初设有翰林院,置翰林待诏一职。除直官制度以外,唐代晚期也诏善画者为翰林待诏,补充官方的美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后蜀后主孟昶创立翰林画院,建立制度明确的画院,经过不断发展,在两宋时期臻于完善,更在徽宗时期达到顶峰。此时的画院画家,经过努力,可以出官入仕,其地位与以往匠人不可同日而语。宋徽宗更于翰林图画院之外别开“画学”,设馆招生,将其纳入国子监学校教育系统,设有完善的教学制度。这样就是将绘画列入了国家科举制,民间画家可以通过考核,进入画学学习培养,进而入仕,这大大提高了画家的社会地位,也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名家,整体提高了画家的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可以说,“画学”是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惟一的国立专门绘画学校。

3 注重美术教育的制度和方法

唐代官方的美术教育崇尚法度,这点在书法上体现尤深。唐代书法教育专尚法度规矩,尤重楷法。对行书、楷书笔法和结体的研究总结,成为唐代书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笔法方面,由智永而张旭,在卫夫人《笔阵图》“七条”的基础上,总结出侧(点)、勒(横)、努(竖)、(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所谓“永字八法”。结体方面,由于楷书笔划、字形的相对明确而尤为唐人所重视,如欧阳询归纳的排迭、避就、顶戴、穿插、向背等“三十六法”,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均谓间”、“密谓际”、“补谓不足”、“损谓有余”、“巧谓布置”、“称谓大小”,都是关于结体法度的总结。由此,形成了唐代书法艺术理论,同时也是书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绘画方面讲究“外师造化”,提倡写生,讲究工丽。与在魏晋“传神论”的美术理论相比,隋唐画家更重视以写真或写生为形式,禀承“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在新题材的开拓和山水画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绘画艺术语言的精研锤炼,归纳出了“外师造化”的观念。展子虔、杨契丹、阎立本、、李思训、李昭道、曹霸、陈闳、韩帧⑽獾雷印⒄泡妗⑼跷、周P、韩辍⒋麽浴⒄怒b等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也是外师造化这一理论观念的切实实践者。

同唐代相比,宋代的官方美术教育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而且富于竞争机制。神宗时期,画院在用人方便,不再采取论资排辈的方式,而是要求以艺业高低依次使用,大大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徽宗时期,画学学生一方面要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经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提高自身学识。并且制定严格的专业考量标准。见《宋史》选举志所云:“画学之业,(中略)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这一标准十分简明扼要,体现了非常高的绘画艺术要求。“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反映出唐代以来“外师造化”的绘画教育思想在宋代有了更加明确的内涵。“笔韵高简”,既是关于绘画艺术语言的要求,更是绘画艺术文化品格的要求。“高简”二字,表白了宋代绘画艺术与唐代“工丽”画风完全不同的品格,以此作为考量画学生员绘画艺术等第的标准这些训练提高了学生技艺,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味和文化素质。培养出大批出色的绘画人才。

4 注重画史、画论的总结和研究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的鼎盛时期,孕育出大量的优秀艺术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佳作,也积累出丰厚的理论见解和技术经验。在官方的支持下,唐宋时期出现大量的画史、画论,将前人和今人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总结。唐代的画史画论,归纳为史、论、法三项。除了专著之外, 大量的画史画论还出现在文人的诗文之中,纵观流传至今的唐代诗文,论述绘画的文字比比皆是,这大概是唐代画史画论总结研究的一大亮点吧。五代、宋的画史画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论述问题进一步深入。大致上分为通史类、品评类、画法类、地方画史类、札记类。这些画史画论专著保留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为官方美术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参考和理论借鉴,有力地推动了美术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人品这一内涵在后世过程中,是不断的扩展自己的内涵,学问、为人处事的方式、品德都融合进来。而反观画品,无非能、妙、神、逸,这不仅仅包含着技法高低问题,更多的暗含了儒家审美意识中的人品观。传统理论普遍认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要大一些,更多的追求一种自我解放、思想自由的状态,许多理论家也大多附和此语。其实,这是将文人画主导思想狭隘化的一种倾向。文人是一批懂变通、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的艺术表现有很大的转换成分,将自己的政治抱负、社会理想通过绘画艺术婉曲的表现出来。中国传统审美哲学中更多的是一种认识判断而非趣味判断,这是和儒家学说的主导型思想体系相一致的。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认识判断,而人品的内容正是一种认识判断的体现,这也正是文人艺术理论家们不愿提及的地方。所以,在1000多年的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对人品展开论述的很少,而对虚无缥缈的意境等趣味判断术语却是连篇累牍。

2大节与余技

“大节”与“余技”。松年在《颐年论画》中提到“书画清高,首重人品”。更是举出历史上书画技艺高超而不入画品的例子,用以说明“大节已亏,其余技更是一钱不值”论断。蔡京、秦桧、严嵩之流,弄权误国,结党营私,损公肥己,这些恶性都是政治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与不耻的。谈到董其昌及赵孟頫,我们可以知道,人品等于画品的话语权和评判权掌握在文化知识分子及上层地主阶级手里。董其昌的所作所为算不上大奸大恶,在当时知识分子眼中虽有非议,却只是饭后茶余的谈资,在明末土地兼并的历史现实面前,也许知识分子认为这件事于国于民没有实质性伤害。如此推断,赵孟頫更是无甚瑕疵。所以,作为有闲阶层消遣骋怀的艺术及其附属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上是存在变量的。在“大节”问题上,绘画、书法只是成了人生的“余技”,这其实还是重复了儒学审美标准。如果按照老庄人品概念,没有多少人能够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所以,聪明的评论家们在评论画品时以老庄审美哲学为趣味评判标准,在涉及到人品时便自觉启用儒家哲学的认识审美标准。随着文人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明代中后期文人艺术理论的的阐释、传播,人品与否已经成为评判画品高下的必要非充分要件。这一点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3书画,如也

“诗为心声,书为心画。”艺术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不自觉的就已经沾染了特定文化形态的评判规则。绘画艺术中所谓的达到高层次阶段,不是比功力的深厚,比章法、点画的精巧,而是比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与修养。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3]明•项穆论“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金曰: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若所谓诚意者,即以此心端己澄神,勿虚勿贰也。致知者,即以此心审其得失,明乎取舍也。格物者,即以此心博习精察,不自专用也。正心之外,岂更有说哉。由此笃行,至于深造,自然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新中更新,妙之,非维不奇而自奇,抑奕己正而物正矣。”[3]刘熙载和项穆探讨的只是书法理论上的“如人”问题。由于“书画同源”,绘画艺术也就因为其笔端性情而具有了人格化的倾向,“人正则书正”,人品问题已经在书画艺术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明代中后期盛行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加之当时文人盛行结社集会,抨击时政,社会责任意识空前发达,作为当时主流艺术形式———文人画,对其评判审美不可避免的带有儒学审美倾向。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论“笔墨小技耳,非清操卓行则不工。”[3]在李日华看来,笔墨必须要为艺者“清操卓行”才算上乘,不过这里还是重复孔子“笔墨小技”、“余技”的论调。又如清代“小四王”之王昱倡导:“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3]在这些艺术家眼中,人品已经成为艺术必须具备而不可缺少的根基。“沉湎于酒,贪恋于色,剥削于财,任性于气,倚清高之艺为恶赖之行,重财轻友,认利不认人。”这是松年对品节亏欠的简要概述。中国人在处事待物上讲究一个度,超过一定的规则就成了恶行。其中酒、色、财、气一旦坠入沉湎、贪恋、剥削、任性的乖戾之境,必然会成为儒士文人们所鄙视不耻的行为。儒学教义正是从根本上规整士人的行为,使其一言一行符合法度、理性的要求。这反映在艺术上就是:艺术家虽然旷达不羁,醉心山林,可是其内心深处还是以儒学的旨归的。李贽、叶燮发展了艺术创作中的“才、胆、识、力”四要素。[4]这四个要素对认识人品与画品的内涵有非常大的作用。人品的内涵发展到清代,包含的寓意不断的得到补充、修补、扩大,既包含艺术家的学问、才识,也包含社会责任和政治抱负。民国陈师曾更是将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作为文人画的必备要件。从整体上来讲,这四者其实就是人品的潜在内涵。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