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 财务管理 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营企业作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增长主力军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的私营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要想促进私营企业不断发展,无论是国家财政部门还是私营企业都应该积极重视自身财务管理的问题,提出和实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一、影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

1、会计基础工作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的私营企业因为受到规模、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更缺乏专门的会计人员,会计的核算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此外,因为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很多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等都没有得到建立,这就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失严重,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2、财务管理地位不高

目前的很多私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地位不高,主要表现会计人员很难真正参与企业信息分析和决策,私营企业内部的决策权力过于集中,随意性较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需要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因此掌握信息的会计人员作用巨大。但是,在目前的私营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职能仅仅存在于记账报账,真正参与收集分析数据和民主决策的机会很少,使得决策准确性和科学性受到了影响,因而影响了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作用的发挥。

3、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的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于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的阶段,企业的经营业主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权利过于集中,再加上任人唯亲、唯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给私营企业的管理效率构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财务管理方面,私营企业没有通过严格的选拨和考试,很多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被自己人长期占领,真正有用的人才却不得重用,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文化,还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此外,影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还有财务监督不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如何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1、完善企业外部约束,有效控制财务管理

国家的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督促私营企业抓好自身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强化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职能,以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有效性。

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大力度,全力抓好私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财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督促私营企业规范化会计基础工作:第一,结合相关法规,要求私营企业建立比较完整的账簿体系,并进行检查督促;第二,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私营企业不合格地方,应该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并报送财政部门进行处理。第三,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私营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私营企业不断纠正自身会计工作的错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人员,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第四,财政部门要努力帮助私营企业引进先进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帮助他们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并提高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其次,财政部门要强化自身的职能服务,有效地控制好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第一,财政部门要积极更新观念,扩宽财务管理视野,将私营企业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围中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第二,要抓好私营企业的业务培训工作和考核工作,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对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要求私营企业坚持持证上岗和依法履行职责,对于违法的私营企业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2、提高企业内部水平,强化内部监督

私营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明确好自身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好会计核算工作,强化内部监督功能,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系统。

首先,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改变财务管理的陈旧观念,建立好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以提高财务的管理水平。在很多私营企业中,很多财务管理人才并没有得到重视,而他们的职能也仅仅停留于记账和算账上,这大大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亲兄弟上阵、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的特点,积极避免家族经营模式,采用灵活创新的人才引进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财务管理人才的作用,私营企业应该在管理上不断创新,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信息分析收集工作和决策等,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来发挥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为企业助推新动力。

其次,要加强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强化内部控制的效力。第一,要在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环节建立完整、严密和可操性强的规章制度,以强化私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管理,让权利、责任和利益结合起来,法定代表人在享受权利和利益的同时也要肩负起责任,进而约束代表人的行为,避免损害企业员工利益的情况出现。第二,要优化财务管理部门的结构,不仅要建立会计实务系统,还要建立会计管理系统,如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充分发挥起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积极监督企业内部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合理性,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三,要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系统,以会计数据处理为中心,并与销售、财务报表分析等构成完整的信息系统,以及时反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秦少卿.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弊端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3,(12)

[2] 张兆国,宋梦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新变化[J].财会月刊(会计),2005

[3] 罗成德、周晶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综述》,《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12期.

[4]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J].财会研究, 2006 (1)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单位资金运动所实施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的过程,并处理单位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专题管理、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关系主要包括对内财务关系和对外财务关系。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财务管理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私企财务管理的必要性。私企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资方案的选择、投资项目的评估、利润分配决策,营运资金管理更是贯穿私企经营管理的始终。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私企要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降低财务风险,必须管控好企业资金运动,科学合理地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专题管理、营运资金管理,这一系列管理活动均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私企积极进行财务管理进而维系好资金链对自身经营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私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基础环境薄弱。当前我国私企大多均已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然而一些私企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实际财务管理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形同虚设,并未被得以有效的贯彻与实施;与西方私企单独设立财务管理部门的做法不同,我国私企并未严格区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笼统的设立财务部,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我国私企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会计人员担任,由于会计人员忙于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精力有限,加之自身财务管理知识的相对缺乏,因此私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并不能得以有效保证,另外,小型私企为了降低用人成本,招录的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欠佳,这均降低了私企财务管理的效果。

(二)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且低效。我国私企大多由家族式企业演变而来,因此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私企根深蒂固,这一点在小型私企表现更为明显。受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私企多采用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决策权主要集中于私企的所有者集团,职业财务管理人员只是起到辅助以及简单执行作用。由于私企所有者个人财务管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个人思维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增大了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僵化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局面,不利于激发私企财务管理的活力。

(三)融资能力不足。通常,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银行信贷融资等。我国证监会对主版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在公司治理结构、股本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限定条件较多,这对于众多私企来说门槛较高,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私企主要的融资渠道。伴随金融环境的日益严峻,我国银行机构为了降低自身信贷风险,更倾向于向具有国家信用担保优势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放贷,而选择性地向私企放贷,这增大了私企融资的难度,加大了私企资金的缺口程度。我国私企融资能力的不足成为了制约其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

(四)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私企持有一种财务管理是非增值业务的偏见,认为财务管理是财务部门必做的一项辅助性质的工作,因此,私企并未建立起有效地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财务管理工作职、权、利的不对等不利于激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也不利于防范与惩戒不当或消极财务管理行为。实际上,私企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良好运行的保障,这样才能将私企的人、财、物有效的结合起来,最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三、改善私企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我国私企理应自上而下树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行业特点制定行之有效地财务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为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质量,我国私企应成立独立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相应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引进,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以及时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与理念,并制定严格的部门规章制度,为财务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夯实私企财务管理的基础。

(二)引入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模式。私企应当打破原有的集权式的财务管理僵局,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引入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权限下放到专门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并同时建立重大财务管理事项报批制度。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决策以及执行工作主要由财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企业重大财务管理决策事项需要经由财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上报企业董事会或最高决策层批准后方可付诸实施。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调动财务人员全员参与财务管理决策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活跃决策氛围,提高决策效率;另一方面,重大财务决策报批制度可以增大私企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管控,降低财务风险。

(三)创新融资渠道与方式。面对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私企应当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银行信贷融资;另一方面,私企应当积极创新自身融资渠道,尝试建立资金池、内部银行、集团财务公司等集团资金管控模式,提高内部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效率,降低资本成本与财务风险。资产证券化、固定资产售后回租、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私企对短期资金的需求,缩小资金缺口。

另外,私企还应当充分享受政府有关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严格按“新三版”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合法规范经营,争取在“新三版”上市,挂牌后可享政府在资金上的补贴,可实施定向增发股份,提高公司信用等级,帮助企业更快融资,上市企业及股东的股票可以在资本市场中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流通,实现资产增值,带来财富效益,股东股份可以合法转让,流通套现,提高股权流动性,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公司较快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我国私企应将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人员个人利益相挂钩,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将财务管理工作模块化、事项化、进度化,落实财务管理事项事前报批、事中监督、事后反馈制度,并依据一定的考评标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将作为对财务管理人员奖惩、选拔与淘汰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将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 管理弊端 应对措施

一、 私营企业发展状况

(1)私营企业的发展特点

第一,就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主要形式是公司。

第二,就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私营企业主要从事第三产业,部分从事第二产业,少量从事第一产业。

第三,就地域分布情况来看,私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第四,就城乡分布来看,私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城镇,个体工商户在城镇和农村的户数差别不大,分布较为均衡。

第五,在国际经贸合作领域,私营企业的外向度继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私营企业的地位作用

建国初期,公有制经济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到了支柱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已无法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于是,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由此,私营企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各类企业中,私营企业发展速度最快。实践证明,私营企业以其经营灵活等特点,弥补了公有制经济因规模大,经营方式单一,缺乏活力等缺点,使私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的发展,客观上造就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推动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其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私营企业管理中的弊端

(1)管理内容上

管理内容单一,只注重生产管理。单一的生产制度,而不是复合的企业经营,即除了进行企业生产制度管理之处,没有在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预测、经营决策、资金运筹、成本管理上下大功夫。忽略了管理应该是一个贯穿于企业整个组织行为的全方面活动,造成在私营企业的整体管理中,缺乏计划性,经营活动缺乏控制。

(2)管理范围上

管理范围封闭,未与外部相联通。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企业也同样如此,要真正达到管理目的,必须树立广泛的合作意识,注重借助各方面的力量谋求发展,做好内外部资源(而不仅仅是内部资源)的协调工作。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如果不懂如何制订合作的战略,增强合作的优势,企业便无法在当今社会中生存。我国私营企业往往局限于在企业内部进行封闭式的制度管理,而没有走出企业,向先进的其它企业取经,更没有走向市场,引进现代化的开放式的制度模式。

(3)管理对象上

管理对象以实物为主,忽视企业价值观。私营企业往往只追求短期的利益,忽视了企业自身的价值。于是在管理上造成了以物为对象进行制度管理,而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进行制度管理,企业的供、产、销全靠企业的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自主运作,缺少核心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4) 管理市场信息上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适当的系统,经常监视和预测其周围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并善于分析和识别由于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机会和威胁,及时采取适当的对策,使其经营管理与其市场发展变化相适应。而我国的私营企业对经济信息反应迟钝,没有及时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经济信息和经营信息,更没有及时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宏观方面的税率、汇率、利率、价格等信息,以致无法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经营思路。

三、私营企业管理弊端形成的原因

(1)私营企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我国的私营企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私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形成框架,有些具体事项还有欠缺,它还"年轻",因此,私营企业也必然的不可能与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有企业相比。

(2)私营企业领导素质普遍较低。管理经验少,存在着严重的家长制的作风,造成领导者威信扫地,内部员工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滋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要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应具有高度的规范化,克服靠经验办事,杜绝凭主观愿望和碰运气的做法。

(3)私营企业裙带关系严重。中国是个重人情,讲义气的礼仪之邦,然而有些企业就是因为人情致使企业制度不能正常发挥它的功能,企业制度成了花架子。

(4)私营企业对制度管理的认识度不够重视。私营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量的追求利润,他们对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等问题根本不关心,他们虽然知道企业制度的重要,但盲目的追求利润使其忽视了对企业制度的管理,致使企业制度不能得到强有力的落实。

四、私营企业弊端解决的根本方法

为了能够统一行动,需要将每个人的发展需求激发起来,变成一种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的规范,在其中体现了权、责、利的分配和均衡法则,这就是制度。制度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制度其实就是游戏规则。

(1)企业组织制度

组织包括如下两层含义:一是指组织体系或组织结构,二是指组织活动和组织工作。组织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根据计划任务要求和按照权力责任关系原则,将所必需的活动进行分解与合成,并把工作人员编排和组合成一个分工协作的管理工作系统或管理机构体系,以便实现人员、工作、物资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优化组合,圆满达成预定的共同目标。

(2)企业战略决策制度

战略决策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至关重要。可谓"一招走错,全盘皆输""棋高一筹,满盘皆赢"。确定企业战略决策必须要建立规范可行的战略决策制度,首先要分析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选择战略实施模式,最后是实施过程中的修善和控制。

(3)财务管理制度

据调查中国的私营企业老板最关心的:一是营销情况,二就是财务状况了。财务制度是协调和控制财务部门与供、产、销各部门的纽带,是资金流通的河道。财务管理制度是对财务预测、目标、对象、经济效益、监督做出的具体要求,"盘活小资本,做赢大买卖",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五个环节。

(4)企业文化制度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作为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器物层。实践表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较弱

为了节约企业建设发展成本,大多数是一名职员担任多项任务,家族式管理也是很多中小私营企业管理方式,特别是会计和出纳一般都是业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这种管理模式不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容易误导企业业主的决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很多中小私营企业,内部的会计基本制度残缺不全或形同虚设,如牵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由于中小私营企业业主的垂直式管理,即使有的私营企业建立了一些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也仍然由于企业业主在执行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致使企业建立的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同时,国家也不能准确的掌握中小私营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税务负担,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扶持政策。

二、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不足的原因分析

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族式企业是我国中小私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财务主管、出纳等重要岗位均与业主有一定关系的亲人甚至企业主家属担任,这种家族式企业财务管理大都有任人唯亲现象,使得会计控制难以有效执行,企业正常的财会管理收到了影响。这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同样也会损害业主自身的利益。

1、缺乏对会计控制足够的认识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中小私营企业非常典型的管理模式,企业领导者往往凭借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与直觉进行管理和控制,集权现象比较严重。总是自以为是,如越权行事,致使企业财务管理出现职责不分,监控不严,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控制混乱等情况普遍存在于企业中。

2、缺乏财务方面专业的指导

中小私营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一般不会把精力放在这些中小企业身上,更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对中小私营企业的会计控制体系构建给予恰当的指导与帮助。

3、缺乏高素质财务专业的会计

由于其规模小,管理家族化,企业经营资金相对大中企业和国有企业比较少,工作人员工资低,手工做账等原因,致使中小私营企业无法吸引高层次的、有经验的会计专业人才。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中小私营企业就无法根据本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而建立更好的会计控制体系。

三、构建会计控制体系的原则

1、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

在构建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时,企业与政府均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会计控制问题。每个企业业主均应应该意识到,简单的会计只能满足起步阶段,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对会计需求会提高,业务流程也会变得相当复杂。企业业主和企业内部需要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信息,所以,企业制定会计控制时既要考虑目前的需要,也要考虑与未来发展壮大后的衔接,将来当从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时,无需重新制定一套全新的会计控制体系,只要将原来简单体系稍作修改即可。

2、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原则

会计控制体系要求企业按照合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将签发支票与保管支票、印章等分开,将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记录支票登记簿分开,将与银行之间账目的审核、对账与编制会计凭证分开,使他们各司其职,才有可能不会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3、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框架构建要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构建的会计控制体系的运行成本,要与中小私营企业规模相一致,必须与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企业信息需求等相符合,即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符合管理效用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由于会计机构设置简单,如果像大企业、上市公司那样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开,就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所以,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寻求以最低的会计控制成本,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用问题,以达到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5、内部管理规范性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普遍实力较弱,抗风险差,所以,他们在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时,应从自身内部管理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各自内部管理制度,如企业的审计、牵制及稽核等制度,以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四、加强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的对策

1、严格执行企业重要的控制职能

一是领导签字审批职能。所有与支出有关系的票据,必须由领导进行审批,并将这些重要的原始凭证进行保存,以备检查审核。例如工资单、支票使用、各种报销单等。二是监督职能。企业内部设置监督员或成立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账目、票据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企业领导密切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状况及工作胜任能力,及时给予指导。三是检查职能。作为企业领导为了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对重要的文件和邮件应亲力亲为,对销售订单以及与供应商的往来应亲自过目检查,对收付款项做到心中有数。

2、企业领导参与会计控制程序

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中小私营企业的业主,企业业主要想掌握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必须亲自参与管理和使用财务会计资料,这样也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制定一些防范措施,为企业业主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企业如果由业主付诸实施,将更加安全可靠。

3、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中小私营企业应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做个诚信财务工作者。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以减少会计业务的差错。

4、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困境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私人投资创办企业的积极性空前提升,近年来,私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私营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只有极为少数企业的能够发展为规模宏大、管理到位、资金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

一、我国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1.财务管理完全流于形式

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制,任何事务都是由企业主一人说了算。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是我自己的,挣钱多少归我自己所有,财务管理只是个形式而已。由于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导致许多制度十分简单,可以说是流于形式。少数企业主或是嫌麻烦而不愿意建账,或是因为怕多缴税而不敢建账。财务会计知识极为缺乏,导致财务管理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不仅给国家税收造成了损失,而且也为自身发展埋下了隐患。

2.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为了符合企业主的要求,财会人员往往变更较快。由于变更之后的人员很多没有经过正规的财务专业训练,因而缺少必备的财务知识,甚至无证上岗,造成财务操作中出现诸多错误。一些私营企业的会计就是企业主的亲戚,完全根据业主的意图行事,其中部分会计为应付税务检查而多计提费用,并乱调成本,完全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3.资金管理不够完善

不少私营企业为了逃避银行的监督而多头开户。大部分业务不通过银行进行结算,超限额与超范围地支取现金现象严重。在货款坏账管理、存货资金成本管理以及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问题中存在问题,因而人为地占用了大量资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率。为节约支出,只记银行账,而现金账则根据需要随意调整。报销手续不完备与不合规定的票据大量存在,白条做账之现象随处可见。

4.融资较为困难

对于多数私营企业而言,资金短缺、规模较小与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其发展的共同要素。据统计,每年都有7%的私营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破产。我国目前私营企业贷款的比重很低,再加之我国目前的信贷制度规定,私营企业本身就十分缺乏资金,即使有好的项目也无法筹集到规定要求的资本金,导致很多项目贷款难以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私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源自于自我融资、非正规渠道融资。

二、破解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困境的有效策略

1.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私营企业应当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而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认真学习财务工作的新知识、新政策,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素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应当说,财务人员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财务人员要在管好与用好资金上下苦功夫。由于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使用。一方面,企业因忙于扩大再生产而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危险,而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游资。这就要求私营企业财务人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用最低成本与最小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大量的资金。因而财务人员要多参加财务知识学习,不断地充实新知识与新经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当前,私营企业的财务基础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并且受制于业主,难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同时,业主的法制观念十分淡薄,忽视财务制度与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强制性。要加强财会人员的素质教育,首先就应当从业主做起,不断地提高私营企业的全员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惟有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强化财务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加强企业资产管理

要积极处理企业的沉淀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并加大资金的流动性。私营企业的存货资金闲置现象十分普遍,企业一方面负债重,另一方面却存在着大量闲置的材料和设备,资金运用上存在问题。怎样才能将这部分闲置资金灵活地运用起来,是目前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私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制度理,确立规范的物资管理程序,从而堵住漏洞,对财产管理形成有力的内部管理机制与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财务部门对物资设备等部门储备资金占用大,积压物资严重问题,要开展调查摸底,列出积压清单,办理报废手续,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

3.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因为私营企业普遍规模相对较小,银行往往都把贷款的重点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使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较多限制。笔者认为,私营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与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其融资问题的前提条件。一是私营企业应当分析自身赢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考虑到自身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融资应当进行规划,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应当采取不同的融资渠道与方式。二是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扶植私营企业发展,并给予必要的贷款额度。笔者觉得,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纷纷建立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机构有政府单独出资组建的,有自然人以有限责任形式出资建立的,还有由政府、企业法人、社会团体及自然人等共同组建的。但是,因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刚刚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摸索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加强对担保基金的管理与监督,从而更加有效地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三是金融机构应当根据私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供各种相关的金融服务。在拓展服务领域的基础上,还应提高服务的质量。

4.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中小型民企独资企业。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2001年以来,私营企业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从1993年到2012年的10年间,私营企业增长了33倍多,年均增长28.87%(截至2012年上半年,私营企业累计登记已达到334万户);注册资本由1993年底的681亿元增加到2012年底的35305亿元,增长了52倍,年均增长48.41%(截至2012年上半年,注册资本已达42146亿元);从业人员由1993年底的372万人增加到2012年底的4299万人,增长了近12倍,年均增长27.72%(截至2012年上半年,从业人员已达4714万人);私营企业产值由1989年的42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0123亿元,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47.15%;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89年的19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603亿元,增长了近56倍,年均增长49.51%。2012年出口创汇的私营企业74443户,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1749.6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355%和91.68%。

到2012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均雇工11.73人,户均从业人员为14.3人,分别比2001年增长5.68%和6.88%。在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内,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规模仍然会很小,但这些中小型私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却将越来越重要。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大、中型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分别为51.1%和50.8%,而私营企业PMI则为45.2%,连续两年低于50%的枯荣线,表示私营企业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没有明显走出困境。

中小型私营企业常常受到经济、法律和制度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政策的限制、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生产设备落后以及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社会诚信缺失而导致的融资困难等。就目前来看,制约中小型私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而造成财务管理困难的因素有二:一是相当数量的中小型私营企业领袖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过于重视短期的利润而忽略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二是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融资难如影相随;三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的会计账目异常混乱,管理者无法获得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进而影响决策的客观性和及时性。。

二、制约中小型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

(一)财务管理在中小型私营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突出

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资金流动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而资金运动的特点是循环往复的“流动”。如果资金不流动,就会沉淀与流失。换言之,流动资金管理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总体效益的优劣。其次,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务活动的导向,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紧密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通过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最后,财务管理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是整个企业管理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

(二)财务管理在中小型私营企业管理中的制度缺失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观念陈旧、模式僵化

中小型私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很多中小型私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采用的都是简单粗放型的管理制度,而这种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就是无规律和无约束。丈夫是董事长兼总经理,老婆是“财政部长”,大事小事都是这俩人在家里研究。这种管理,既没战略规划,也无规则约束,很容易给企业造成灭顶之灾。

2.财务管控不严格,信用意识淡漠、融资难

一项中小型私营企业融资调查显示,15%的企业表示“资金缺口大,急需融资”,71%表示“略有缺口,需要融资”,只有14%表示“无需融资”,需要融资的总占比超过80%。而在“贵企业从银行贷款曾经遭遇_________”选项中,15%被拒绝贷款或者贷款额度被压缩,13%被要求拉存款。中小型私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比较大,究其原因,一是中小型私营企业规模较小、变化大、风险高、自我约束能力弱等特点决定了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最易受到冲击;二是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信用状况不确定、财务报表不规范等造成了中小型私营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条件缺失。

(三)财务管理在中小型私营企业管理中的机构设置不合理

很多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内部并没有专业财务管理机构,只是设置了单纯的会计机构,血缘、乡源所形成的“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志,这些财务人员未必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教育,而真正的财务专业人员又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财务人员被当作“记账员”,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很难有所作为。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三、中小型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解决方案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部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围绕财务管理来展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通过“三个突破”及时有效地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竞争力,是摆在中小型私营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要实现财务管理理念的新突破,实现对管理模式的改善

中小型私营企业主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观念,建立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财务运行模式。一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和肯定,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树立风险价值观念,实现规范化管理。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制订和建立独具特色的财务管理办法,使财务人员的“权、责、利”相统一。

(二)要实现财务管理手段的新突破,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预测方法、计划与控制方法体系,对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做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分析和考评体系,运用特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作业成本法、EVA管理评价法、平衡计分卡、价值链会计等。但引进不能全盘照搬,而应结合企业的情况加以创新改造,做到有所扬弃。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一、私营企业治理:基本概念与治理模式

讨论企业治理问题通常使用的是公司治理的概念,因为企业治理问题产生于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指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公司治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问题的存在,尤其是现代公司中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公司组织成员间有利益冲突,需要一套解决问题的授权和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二是契约的不完全性,交易费用之大使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完全通过契约解决。由于私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人,不存在问题,因此对私营企业的治理在我国一直未被重视。

事实上公司治理是一个意义面很广的概念,至今为止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就其意义面看有三种典型的定义:意义面最小的定义是指对股东权益的保护,即一种引导经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制约机制。施莱弗和维什尼1997年就在更大意义范围做出定义,认为公司治理是确保为企业提供资金的人的投资回报的一种方式,显然这种定义不仅要保证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要确保债权人的利益。意义最广的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是保护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制度安排。如在199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所给出的公司治理原则就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在这点上尚有不同的看法,如在2000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专家会议”上,OECD的代表也认为虽然OECD的治理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与中国的经济现实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然而在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实践中如何保证国家(利益相关者)的税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这里无意讨论公司治理的涵义,只是想说明私营企业虽然不存在问题,但同样存在企业治理问题。为了与这一观点相一致,这里使用企业治理而不是公司治理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在公司利益相关者中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张维迎,1996)。

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的所有权是指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它是由企业财产所有权决定的。我国私营企业就其财产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业主制、合伙制和有限公司制三种企业组织形式,1998年这三种形式的企业户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6.8%、11.5%和50.8%。近年来采用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的有增加趋势。根据1999年一项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私营企业股权结构基本情况是:私人股份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企业主个人所占比例高达66%,其他同姓兄弟所占比例达14%,业主和同姓兄弟所占股份之和占企业总股份的80%以上,这说明我国私营企业虽然采用公司制形式的已达半数以上,但企业主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种股权结构决定了我国私营企业不论采用哪种企业组织形式,它的治理模式一般都是企业主主导的家族治理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①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私营企业很少有聘请外人担任总经理的情况;②企业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家族内部,因此家族对企业有着绝对的控制权。③企业决策主要是企业主个人决策,私营企业无论是重大的经营决策还是日常的管理决策一般都是企业主个人说了算,即使成立了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的企业也是这样,这类机构只是形式,对于具有较强民主意识的企业主也只起一些参谋作用。

二、私营企业治理的缺陷

私营企业因其产权结构的特点使其治理模式表现为家族模式,而且在这种家族治理模式中,企业主具有很大的权威,起主导作用。虽然从管理和控制角度看,在这种治理模式中由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对称的,是一种较好的制度安排,但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这种模式也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

1、家企不分。私营企业因业主占有绝对控股地位而导致家企不分,这种家企不分的根源在于:一方面没有把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进行区分,企业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实质上是一种委托权(张维迎,1996),从而导致私营企业不愿把企业产权社会化、公开化。如据1997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私营企业的资金构成由开业时的69.0%上升到96年底的82.7%,上升了13.7%,这说明私营企业经过发展,产权的集中度反而提高了。其后果是私营企业主更注重对企业的控制而不是企业的发展,事实上私营企业即使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也不愿接受外部的兼并。这是私营企业很难长大,每年都有大量企业竭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产权是建立在家庭的排他性而不是自然人的排他性,因此在家族内部人员之间也同样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家族人员一旦有离心倾向就很难维持企业的完整,分家如不顺利则可能导致企业衰落。

2、缺乏约束和制衡机制。私营企业的约束基本上依赖于企业主的自我约束,没有制度保障。这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来说明。从企业内部治理看:一方面私营企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为中心的,使得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来源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家族内生性,尽管一些私营企业也成立了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等机构,但它的成员主要是家族内人员,基本上没有外部董事。据1998年第三次全国私营企业普查资料显示:私营企业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这种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的企业治理削弱了企业组织所具有的约束制衡作用。如“儿子服从老子”,从而以亲情关系代替组织行政关系,加强了企业主对企业决策的权威。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决策是以个人决策为主,根据1997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私营企业经营决策的58.5%由企业主个人决定,经营决策的29.7%由企业主和其他主要管理者共同决定,经营决策的11%由企业董事会决定。所以,私营企业的重大决策基本上由企业主个人做出,并且决策过程没有任何约束。从企业外部治理看:私营企业的外部约束主要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等外部市场的约束。由于私营企业总经理基本上是由企业主自己担任,所以经理人才市场对其是没有约束作用的。根据全国第二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私营企业经营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自身的积累,特别是在企业的基本建设(占71.1%)和固定资金投资(占80.7%)方面。在企业的流动资金方面企业积累也占49.0%,银行和信用贷款虽占有一定的比例(31.7%),但这是平均值,具体来讲是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才可以得到银行的贷款,其后果反映在私营企业治理上是资本市场对私营企业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私营企业的外部治理只来源于产品市场的约束,但是产品市场的约束也是被动的,它依赖于企业主自身对企业生存需要的认识。所以外部市场对私营企业也不构成有效的约束。这种缺乏制约的企业治理模式最终也无法保障企业主自身(股东)的利益。

3、经理人员选聘局限在家族内部,而且选择机制不完善。私营企业财产所有权结构决定了私营企业更重视对企业的控制,它的经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家族内部。据对私营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私营企业管理层中,从社会公开招聘和从基层培养的管理人员与从事管理的亲友家人之比为1∶4,这表明私营企业是以“家族势力”为核心的,其管理人员主要是家族内部人员。尤其是总经理人员,往往是“老子传儿子,儿子不行再找孙子”,这种家族式的管理质量很难提高,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事实上我国私营企业许多已步入海外华人家族企业“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怪圈。同时私营企业选聘经理人员也没有科学规范的程序,完全凭企业主个人的直觉。

三、私营企业治理的改善

企业治理的变迁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虽然现代公司制治理结构是一种好的制度安排,但私营企业治理的改善必须遵循其自身产生和变迁规律。从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看,它的企业组织形式呈现由业主制到合伙制到有限公司制逐渐演变的总的发展趋势,其治理结构也会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而逐渐演进。但由于私营企业产权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业主主导的家族治理模式还会长期存在下去,这种长期存在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改变,相反,如果对私营企业治理缺陷进行完善,会为私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永续经营创造条件。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的改善完全依赖于企业主的自觉行为,没有制度保障。所以,要改善私营企业的治理只有借助于外部力量-市场的约束。由于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对私营企业主的约束很有限,因此,只有借助于资本市场——目前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作用。因为金融机构一旦以信贷的形式介入私营企业就会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控,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作重大决策时也有了外部约束,减少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促进企业治理的完善;同时可以形成一种新机制,确保在企业“不良”时期控制权的转移。因为在企业出现危机时,企业的控制权就会自然转移到债权人手里,借助银行的管理支持,使企业摆脱危机,实现永续经营。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的信贷政策,国家商业银行基本上把私营企业排除在信贷范围之外,使得私营企业只得采取关系融资,即依靠亲戚朋友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这样更加强了私营企业治理的封闭性。为此借助资本市场来改善私营企业治理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国有商业银行要放低对私营企业的信贷门槛,增加对它的信贷,尤其是中长期信贷;②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市场,扩大私营企业的信贷渠道;③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这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高科技私营企业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风险投资不是作为债权人而是作为股东介入企业治理,对任命或撤换经理或设计他们的赔偿办法有实际有效的控制权,而且它分段注资的方式对行使企业控制权有更加可靠的保障,从而使私营企业能直接导入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鹤·光太郎.转轨中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分册,2001.(10)

[2]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22-148页。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69-95页。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专制式管理成因和对策

我国私营企业经过近30年发展,其数量相当庞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发展质量上看,则非常不理想。表现在:其一,我国私营企业多数仍止于低质量的生存发展状态,企业寿命短,西方国家私营企业平均寿命为23年左右,而我国私营企业平均寿命则要短得多,据全国工商联的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统计结果,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其中寿命不足5年的占60%,不超过10年的占85%,做强做大的不多;其二,劳资矛盾突出,劳资冲突频发,劳动纠纷案件数高居不下,据调查,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已与权力腐败、贫富差距并列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三大动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专制式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主凭借手中的权力进行“见物不见人”管理。他们沉醉于高度集权的惬意之中,在决策过程较少全面考虑企业内外客观实际,往往凭主观臆断行事,以家长式的命令主义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不肯向下授权,也容不得下级表达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把职工视为纯粹的“经济人”,是“会说话的机器”,甚至随意辱骂、殴打。他们以损害员工利益,以比其他企业更长的劳动时间、更高的劳动强度、更差的劳动条件和劳保措施作为盈利的主要手段。这些行为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分化了企业的凝聚力,增加了企业的内耗,带来了一系列恶果,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也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拟就这种管理方式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 私营企业专制管理形成的原因

(1)私营企业性质是形成专制式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私营企业是在我国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形式,因而不能不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性。尽管私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不处于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但私营企业作为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形式,资本尽最大可能获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属性没有变化,这是必须正视,不应回避的。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生产剩余价值,赚钱发财,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同样适用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差别。西方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过长期发展,经济形式相当成熟,现主要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协调内部分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手段来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是他们盈利的主要来源。而我国目前私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产生和成长起来,历史短,原始积累不足,多数私营企业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即老式资本道路,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要目标,从而依赖专制式管理。

(2)我国私营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过于简单。我国私营企业主体是中小私营企业。根据2002年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私营企业员工数50人以下的占90%,500人以下的企业占99%;从资本规模来看,100万元以下的占82.40%。不论从就业人数还是注册资本看,中小企业都已构成私营企业的主体。由于企业员工数不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分工很粗,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大多数企业主集创业者、所有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为一身,职业经理人未发挥作用,调查显示90%私营企业主兼任企业总裁、(总)经理,内部缺乏约束机制,施展权利的空间过大。企业主几乎可以越过任何中间层次,对每一层下属进行直接的干预和挑剔,甚至越俎代庖,进而形成一人独揽大权的局面。

(3)私营企业主的个人素质较低。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构成是多元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没有接受过现代企业管理的教育培训,其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管理能力差,又不重视学习与培训。对劳动法律、法规不重视,不依法办事;没有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择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重指挥轻沟通,他们只相信自己,对下属总是信不过,多疑、偏执、内心矛盾。当遇到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时,常常因担心自己“丢丑”而不愿与之沟通和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从而本能地扼杀了作为企业领导者应有的民主意识和作风,导致企业失去活力,缺乏后劲,同时也造成员工的抵触情绪,加剧劳资矛盾冲突。

(4)私营企业员工素质较低也助长了企业主的专制式管理。我国私营企业员工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部分城镇待业青年。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截至2006年5月,仅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就约达1.5亿人,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农民工的数量仍会以年均500万人左右的规模持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不管他们是否进入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是进入私营企业打工。他们在受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和家庭条件等方面均无优势可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和再就业的机会,加上我国资本稀缺和劳动力过剩而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和私营企业中“强资本”、“弱劳动”局面,使他们特别看重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那份工作,能忍即忍,能让即让,不轻易跳槽,也惧怕被解雇,加上教育和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使他们变得逆来顺受、懦弱和无主见,这自然助长了企业主的专制行为。

(5)私营企业家族治理制度陷入“家族文化陷阱”。我国众多私营企业采用家族治理制度。家族式管理有它的优势,但家族式管理制度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受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家族式管理制度往往陷入“家族文化陷阱”之中而难以自拔。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斯·韦伯曾分析中西文化对企业组织影响的差异,认为家族传统影响下的中国的经济组织,明显缺乏理性的客观化和绝对的人际目的的联合性,反之,西方的清教将所有这一切都客观化了,转变为理性的企业和纯粹客观的经营关系,并利用理性的法律和契约代替了中国那种原则上万能的传统、地方习惯以及任人唯亲。这种差异也是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和西方私营企业的差异。中国的家族文化,传统讲究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家族事业、家族利益“子承父业”,外人通常无资格分享;讲究“内外有别”,按照与所有者亲缘关系把员工分为“自己人”和“外人”,在利益分配、信任程度、奖惩等诸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标准;讲究“家长制”的管理作风,把企业视为一个大家庭,而企业主就是大家庭的家长,在企业管理中体现为企业主对员工的不民主,企业主个人控制一切,企业主说的话就是规定,管理缺乏科学性,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重人治轻法治,许多私营企业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就是有制度也往往是流于形式,企业主通常根据以往的经验、个人的好恶来处理企业事务,用人上“任人唯亲,任人唯顺”。这种文化观念冲击着理性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使企业主难以摆脱专制式管理方式。

(6)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调节机制存在不足。我国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调整主要是微观层面上采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即通过企业与员工在书面契约和心理契约两方面达成一致确定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调整模式首先是假定企业主能够遵照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尊重员工的权益,具体操作过程则由企业主单边控制。私营企业主往往只抓住单边控制,而并不按假定办事。其无视相关法律法规,不尊重员工权益,我行我素,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随意克扣、拖欠工资,随意打骂、解雇员工,往往不会受到劳动监察部门的干涉和处理,即使有干涉和处理也是很轻的,其违法违规成本很低。在企业内部又缺少代表员工自己利益的组织—工会与之抗衡。这也是促使许多私营企业主对专制式管理十分迷恋,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7)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助长了私营企业的专制式管理。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往往把“招商引资”、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因而在对待私营企业侵害员工权益这一问题上存在误区。地方政府担心管理私营企业的侵权行为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甚至有人认为,私营企业员工权益受侵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担心加强对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监管,会导致私营企业主资本转移、异地投资,影响本地的GDP、税收和出口等增长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其政绩考核结果。由于这种利益目标的驱动,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私营企业的侵权行为采取不作为或作为不足,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多方庇护,这也使不少企业主的专制式管理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2 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用法律制度限制各种专制式管理方式的形成和发展。2007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等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对私营企业也应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要求其严格遵守。同时还应颁布实施一些重要的单行法如《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集体合同法》、《工资法》、《工伤事故赔偿法》和《疾病与残疾保障法》等,以形成完整的劳动关系调整法律体系。要改变“重原则、轻操作”的状况,在条款内容上尽可能具体,且有可操作性。由于各地专制式管理的严重性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各个地方应根据各地私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实现劳资关系调整上真正的有法可依。

(2)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观念,摒弃依靠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有关部门在考察本地经济发展状况时,着眼点应放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多少。对私营企业也应该有“精品”意识,鼓励质量好的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引导其走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通过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实现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对无视法律法规,热衷于专制式管理而侵害员工权益的质量差的私营企业,则应采用相应措施限制其发展,在审批发照、年审、资金融通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改革公务员政绩评价标准,树立改善劳资关系是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思维,强调私营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加大对私营企业劳动监察的力量和力度。在劳动关系处理方面,现阶段尤其要强调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劳动保障监察是我国政府干预劳资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是保障相关劳动法律得到实施的重要手段。国际上一般按5000--10000职工配备一个劳动监察员,我国配备明显不足,尤其在地方基层。各地可根据本地私营企业发展情况,增加劳动监察力量,增强劳动监察力度,也可建立兼职的巡查员队伍,定期对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日常管理监督,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该处罚的应坚决予以处罚。完善劳动监察制度,提高劳动监督效率,是目前解决劳动关系失衡,制约专制式管理方式发展,加大政府作为的重要手段。

(4)健全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企业三方协调机制,指在政府劳动部门指导和监督下,由企业行政和企业工会就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条件、企业发展、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等问题进行协商,并最终达成协议——集体合同的签订,以此来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利益。在三方协调机制中,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私营企业工会主体缺失,其一表现在工会组建率低。2005年全国注册私营企业430万户,私营企业工会39.5万个,组建率不到9.2%;其二表现为已组建的工会组织缺失独立性。私营企业工会领导成员往往由企业主“圈定”,形成企业主控制或操纵工会现象,失去工会应有的作用。由于许多私营企业规模小,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发展跨企业的区域工会、行业工会、联合工会等多种形式,其次要以推进私营企业工会直接选举为突破口,培育工会的独立性、集体谈判能力和工会干部素质,同时推进集体谈判制度和集体合同的实施。

(5)应重视私营企业以及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帮助私营企业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和相关培训机构在制定各种教育培训计划时,要把私营企业做为重要部分考虑在内;要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经济管理培训院校等联系或熟悉私营企业的优势,动员、鼓励私营企业管理者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同时也要鼓励、支持民办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培训。国家也可直接采取财政补贴或行政命令的方式对私营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如正在实施的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同时也应拨出一部分资金,采取优惠措施鼓励、支持求职者尤其是广大农民工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法律意识,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宏洛.论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2] 乔治.T.米尔科维,约翰.W.希德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周学军,李黎青.基于“和谐”视角下的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特点分析[J].企业经济,2008,08.

[4] 周晓梅. 我国私营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人口学刊,2008.06.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现阶段私营企业若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从而进行科学化、有效化管理,这是企业发展和成功的关键。本文从现今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实际发展状况提出相关合理性建议,以供读者参考。关键词:私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一、内部控制理论(一)内部控制机制的内涵及特征内部控制是组织为实现既定工作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在组织内部实施的计划、组织和程序管理,以促使各环节、各部门相互合作与制约的系统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具有如下特征:①连续性,内部控制机制是贯穿于私营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过程,私营企业必须持续性的实施;②完整性,内部控制机制不仅仅是财务控制,而是对整个私营企业的系统化管理,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③相关性,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事关私营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只有合理协调好各部门间的紧密联系,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以此促进私营企业稳定发展。①建立合适的内部环境,如果私营企业未能在合适的环境下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给私营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需要在明确内部权责划分机制,并设立相应的机构部门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前提下方可建立内部控制机制;②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的科学合理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管理,并及时对其进行考核评估,做到奖惩分明,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内部控制在私营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内部控制环境欠佳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环境是私营企业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的基础,但我国私营企业却存在经营权与所有权重合的问题,私营企业领导往往根据其主观随意性改进内部控制环境,其机构部门设置单一,使得私营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缺乏系统性。同时,私营企业内部权责分配不明确,部门机构责任重叠,使得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低下,并缺乏私营企业文化,员工归属感较弱,从而造成我国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欠佳的局面。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也是现今私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欠佳的重要问题,大多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决策,管理层专业水平不够高,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影响私营企业的发展。其中存在部分私营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深刻性认识,便照搬其它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相应的变通,同时未能与本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导致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有效性,给私营企业发展带来阻碍。(二)会计控制机制有待完善在私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总会因为成本效益缺乏约束性而引起会计控制漏洞,从而影响企业财务安全,不利于私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机构部门对公司财务进行审计监督,或者说审计监督体系仍然存在诸多漏洞,给私营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在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出于对财务成本的节约,往往会出现一人身兼多职,使得私营企业的账务工作缺乏专业性,同时也容易出现财会报表失真,严重影响会计控制工作的开展。(三)风险控制机制有待提高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在规避风险控制上存在诸多问题,大多私营企业存在“重人情,轻制度”的现象,并且缺乏风险控制意识,使得风险控制工作开展效率低下,给私营企业的发展埋下风险危机。同时,由于大多私营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缺乏专业性的风险评估人员,管理层也并未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仅仅根据自身经验对市场风险进行主观性判断和预测,使得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往往由此给私营企业带来经营风险,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因此其内风险控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三、完善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思考(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私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运营状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便加强对企业的全方位控制,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以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完善私营企业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监督部门的范围,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并及时反馈至相关管理部门,以便做出相应调整,确保监督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私营企业也应委派专员加强对监督部门的监管,保证监管部门的权责一致,从而提高私营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合理性。私营企业管理人员也应学习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方法,并及时向员工传递核心思想,提高整个企业的内控意识,从而形成私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和企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及时对内部控制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适应市场需要,提高自身市场的竞争力,从而给私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同时,私营企业也应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各机构部门的运行,及时更新企业员工内控观念,逐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之适应其内部控制机制的发展。同时,私营企业也应加强对内部控制机制的评估,深入分析其效果和局限性,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促进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注重人才引进,强化风险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市场信息对于企业变得愈发重要,因此私营企业应注重引进先进人才,并强化风险管理。私营企业应加强对风险评估专业人员的引进,提高风险预测水平,提前规避市场风险,强化风险管理,给私营企业带来发展先机。参考文献:[1]王天楠.小企业内部控制应用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5):18-20.[2]潘远梅.新形势下私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突出问题及规范对策思考[J].中国市场,2015(25):183-184.(作者单位: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一、私营企业现状与管理困境

近年来,我国私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2000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已达到了13307.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36%;投资者人数为395.3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1.5%;雇工人数为2 011.1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8.36%。2000年全国私营企业共创产值10739.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9.73%,占我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2%。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740.9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81.13亿元,增长了105.92%,占我国当年出口33%。到2000年底,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2406.5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9.04%;全年共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6.9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59.87%,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其中有20.93万下岗职工作为投资人创办了私营企业。可以说,私营资本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私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私营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问题日益严重,阻碍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讲过,私营企业能否做大、做长的根源在管理。私营企业管理不善具体表现为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企业运转效率低下。许多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经营者制定的新措施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随着其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其结果或者是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或者只是南桔北枳而已。私营企业的管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私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私营企业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瓶颈问题实质在于私营企业管理经验主义,基础管理不到位,难以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我国私营企业多年的发展其一直采用的管理方式是由企业主凭经验进行管理,要生存或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取代经验主义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主凭个人的胆识和投机意识投身于中国经济的巨大转换过渡过程之中,游刃于政策空档和边缘抓住机会幸运的成功了,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私营企业主也积累了相当的商海经验。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环境中这种经验是无价的,整个企业在其掌握之中迅速发展,采取的管理方式是依靠企业主的经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游戏规则变了,原来的那一套行不通了。不规范机会逐渐减少,而且市场经济环境要求企业不仅要抓住机会,更要在竞争中胜出,竞争的是企业运作效率和企业管理的水平;私营企业也已发展到不能再靠小打小闹了,不规范操作的空间缩小了,必须按规则出招。这一切都要求私营企业的发展必须实现私营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起百年企业的根基。

鉴于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和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规律,必须从私营企业的基础管理入手,借鉴适于我国国情的先进管理方法提升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基础管理是指企业要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所必须从事的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工作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做的。它搭建起企业管理和运转的框架,在其每一部分上都可以着陆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就是有了基础管理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被运用。近年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都在介绍国外最新的管理动态,如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管理、管理艺术等,殊不知所有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基础管理之上的。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扎实的基础管理,那么,无论引进多么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都是没有用的,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私营企业的基础管理重建

对于我国私营企业而言,过去由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快速的发展并不需要怎样的管理,基础管理不到位,完全依靠企业主个人素质和经验。要提高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必须重建私营企业的基础管理。这里所指的企业的基础管理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上所说的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了有效地推行管理活动,良好的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组织是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被利用的工具,组织应该附属在管理上,但管理活动的推行是以组织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组织机构的设计和建立是企业基础管理的基础。组织机构的任务,是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规定企业业务流程,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和权责设计。健全的组织机构应符合“统一领导、职责分明、高效精干”等原则。而且企业组织机构应始终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我国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设立组织机构时或本身设计不科学,或不能按照预定的规范去运作,或组织机构不能适应企业战略的变化,导致企业的各部门分工零散,缺乏一体化运作,效率低下,难以执行企业的战略部署。要科学化私营企业的管理首先就要按照组织结构设计的规律,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流畅的组织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组织支持。

2、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它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程序和奖惩,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企业的规章制度可分为两类:一是工作规范,来源于工作分析和组织流程设计,规定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任何一个员工接手这项工作后都明白该如何工作,工作绩效的衡量标准是何在。目前私营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工作无章可循。仅有的一些零星制度,也互相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贯彻也不得力,流于形式。员工处于混乱之中,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巨大。二是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员工工作业绩状况进行相应奖惩的机制。企业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人性具有两重性,即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麦格雷戈曾提出著名的“X理论Y理论”,实践证明,完全按照Y理论(即相信人有完全的主观能动性)也是行不通的。抑制人的恶的一面(如贪小便宜、偷懒),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也需要约束机制。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配套的,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多数私营企业仍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上仍实行严重的随意主义,这就限制了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

3、持续的员工培训。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而员工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二是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而后者显然更重要。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员工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国际上优秀的公司都建立了自己完备的培训体系。员工培训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之一,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我国私营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员工素质差问题尤其严重,直接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私营企业难以找到足够合格的员工,近年来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私营企业由于忙于生存对员工培训历来就抓得不够,许多新员工未经培训就直接上岗了,员工进厂多年后一直没有受过正规培训,没有更新知识的机会;有些私营企业虽然也在不断地进行员工培训,但往往是形式主义,员工实际收获并不大。由于员工培训工作抓得不够,使得员工素质难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私营企业有了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就需要有高素质的员工,在迅速发展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员工源于有效的培训,建立了有效的培训体系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西点军校,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在竞争中胜出。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11篇

(一)个私经济的概念

个私经济即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个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另外一种解释是:个私经济是一种由私人经营的经济方式,不涉及所有制问题。私人经济直接涉及所有制的问题,很明确就是私人所有制的经济。严格地说,私人经营并不一定就是私人所有,如早几年比较流行的承包制、租赁制,以及集体所有制中的私人经营。但是,私人经营不等于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就是私人所有制经济,即私有经济。

(二)个私经济的作用

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完全意义上的个私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以下主要作用:(1)活跃城乡市场、增加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2)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现阶段,扩大劳动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3)从多方面聚集资金,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促进社会产品供给的增加。(4)具有灵活的经营模式,弥补旧经济结构中的不足,尤其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工业化和商品化。(5)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6)有利于促进改革,造就一批勇于开拓、进取的个体私营企业家,培养、锻炼一支有技术、懂经济、会管理的工人队伍。

二、浙江个私经济的发展现状

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我省经济的活力所在。个私经济在我省整个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80%。2007年1―9月浙江私营企业出口增长率为48.19%,在出口比重比上年同期的33.73%。截至2009年,我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个私经济大省”。

个私经济的大发展,支持了我省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个私经济作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速度迅猛

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 截止2009年12月底,个私经济增长速度迅速,全省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量净增980.95亿元,上半年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增加了7421家,目前全省私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已达216万元/户,比年初增加了15.46万元/户。

(二)从业人员增加

个私经济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个私企业成为安置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主要通道。2008年6月,全省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184万户,半年猛增4万户,从业人员404.29万人。(2)个私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个私经济的资产情况和运行质量好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使个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三)品牌意识提高

随着“品牌大省”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私营企业的品牌建设成效日益显著。截至2009年12月底,全省私营企业拥有驰名商标303件,省著名商标862件,注册商标(含个人)7.3万只。同时,取得国际认证的私营企业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分别有1980家私营企业通过了欧洲CE认证、5880家私营企业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

(四)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已成为浙江社会各界的共识,特别是通过政府引导、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了个私业主对制造业的投资热情。截至2007年底,我省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数达380.78万人,远远超出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个私经济块状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强化,全省工业园区中,有八成以上企业为个私企业,这些企业行业相关性打,富有区域特色,形成了一个个以市场配置相关联的企业群,具有集约资源、降低管理成本的优势,形成了浙江独特的企业生产配套优势。

三、浙江个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私营企业资金筹集存在困难

当前,困扰个私经济大发展的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资金严重短缺。个私经济在发展初期,一般规模小,工艺简单,手工操作多,因而所需的资金少,可以通过自筹加以解决。随着个私经济的发展,其自有资金已难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银行贷款成为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政府明显减少了对银行贷款的干预,但事实上地方政府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而私营企业却享受不到同等待遇。因此,银行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贷款行为使得私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除此之外,由于私营企业存在的产权不清、财务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以及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形成了银行不愿为私营企业融资。决定了其融资困难。

(二)社会认同度导致私营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社会舆论对私营企业的态度并不客观。媒体、舆论往往将一些企业为追求暴利,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的行为扩大化,夸大某些私营企业主摆阔斗富的不良行径,把民营企业家与“贪”、“黑”、生活腐化联系在一起,助长了社会上某些人的“仇富”心理,这不仅使私营企业主对社会公平失去信心,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有的政府干部对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存有偏见,往往将他们与“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脏乱差”等联系起来。

同时,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未能享受“国民待遇”。在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的吸收外资的过程中,政府的扶持政策往往偏向于大企业、大项目和外资企业,而中小企业在土地使用、立项、纳税、水电气供应、科技成果鉴定和转让、从业人员待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结合、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等方面还未与国有、集体和三资企业一视同仁。

(三)技术水平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够

浙江个私经济发展基本上走得都是低成本扩张的道路,而且个私企业所进入的绝大多数领域都是资金门槛、技术门槛都比较低的领域。这就直接影响到个私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影响到整个劳动力队伍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企业和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难以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浙江个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够强,产品主要以模仿,来料加工的比重较大,原创性、自主性产品较少。

四、浙江个私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创新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缺乏可信技术、缺乏知识产权、缺乏创新能力,企业将没有发展潜力。

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知识产权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财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另外,要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想成为创新的主体,就必须认识到在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开发、管理的整个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可以创新的事实,要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全方位的创新。

(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私营企业要想摆脱改变私企自身的产权、管理和用人制度,就要首先对其自身进行改造和转变。因此,应该对其产权形式进行改造,转变成为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一种产权组织形式,它的优点在于:能加速社会资本的集中;有利于减轻投资者的风险,使社会生产的管理职能与资本所有者相分离,实现管理的专门化。并且,转变成股份合作制后,可以拓宽私企的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实现更大的效益。股份制的经济形式,是快速发展生产的强有力的手段、方法和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说,股份合作制是现代化大生产对资本运营的必然要求。其次,要敢于把经营管理的权力下放,私企应认清自己在管理上的劣势,让管理专才来带领企业进入新的高度,只有这样,私企才能保持它的活力。

(三)进行合理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目前,企业管理模式已成为个私经济跃上新台阶的一大阻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一管理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

对于正处于由创业型向规范型转变的私营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庭式管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建立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建立起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同时还要强化人才观念,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要打破家族的狭隘眼界,面向社会招聘和选用人才,充实管理和技术岗位;并要在共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另外,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与实际贡献相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将企业的股权作为报酬的一种形式,根据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贡献大小分配,将企业的利益同技术管理人员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营造一个适宜个私经济发展的法制政策环境、社会环境

首先,政府应改善舆论环境,引导社会正确看待私有财产,认识到只要是合法经营所得的私有财产都应得到保护,私营企业主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其次,政府要完善私营经济财产权益的确认和保护制度、公平税赋、完善地方性法规。对有关国有、集体企业享有的退税政策,私营企业也应当公平享受。减轻私营企业的负担,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要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与此同时,要努力营造一个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公民和各社会组织自觉守法的良好法律环境。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企业;困境;突破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私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得到发展壮大的,已经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私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也愈加明显,对于困境的分析和研究,并找出突破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私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1.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1)私营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是私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性因素。由于私营企业的规模小、交易成本高、信誉度低,使得银行的贷款积极性不高。此外,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多为商业化程度较低的国有银行,其服务对象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想要获得贷款是很难的,并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其最初目的仍然是服务于国有企业的,制定了较高的上市融资门槛,以行政性配置指标居多,私营企业是很难从资本市场获得股权融资的。

私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表现为贷款的满足率较低和融资成本较高两个方面。根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程序较为复杂,而所能够获得的贷款余额却是大型企业的百分之五左右。私营企业贷款的满足率最低,仅为60.4%,而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的贷款所占比重则较大。

(2)政府职能错位及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的职能错位及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私营企业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进而制约了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工作,出现了政出多门的局面,“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当私营企业面临问题时,各相关的责任部门又相互推卸责任,造成了私营企业征地难、贷款难、出口难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内部环境的制约

(1)私营企业的家族管理与私营企业的发展

家族制的私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依据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私营企业创立初期、社会信誉度较低的情况下,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且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当私营企业扩大规模、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其弊端也会日益暴露出来,因而,私营企业应该及时的抓住机会,建立起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

(2)私营企业的私有财产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我国私营企业的产权保护意识微弱,法庭系统无效,司法受到其他政府分支的干预,财产可能被征用。现有的产权制度,并不能够为私营企业主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在实践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承认和保护,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并不一致,因而不能够有效的激励私营企业主的创新性经营活动。

二、私营企业发展的突破方式

1.选择较为有效的企业制度,以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力度

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私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通常情况下,企业制度可以划分为古典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而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则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对于私营企业而言,家族制经营管理模式是否应该保留,主要是看该种经营管理模式能否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及提升其利润空间。

由于大多数私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采用家族式的、产权较为封闭的企业制度,反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强化对于私营企业的主的产权激励,但随着时间的改变,时代要求私营企业也应采取新的经营模式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的组织形式要从合伙制、个人业主制,向现代的、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吸收社会资本、建立内部整合和人才激励制度。

2.放松对私营企业的从业限制,扩宽经营范围

我国已经加入WTO,世界一体化经济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无论是在企业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市场准入、融资、税收等诸多的方面,都要对各种性质的企业平等对待,实施公平的企业政策。对于一些需要发展的、但政府财力暂时不足的企业部门,要仅仅抓住国有经济部门调整的机会,以政府监督为基础,准许一些经营规范、素质良好的私营企业进入到市场经济中。不但可以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到普通的市场经营范围内,还应当允许私人资本有条件的进入到一些垄断性部门行业中来,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垄断的范围、层次、环节,作出必要的论证,将能够充分市场经营的部门进行剥离,以允许私营企业能够进入到这些部门,扩大竞争力度,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拓宽空间。

3.转变政府服务意识,增强政府对于私营企业的服务力度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游戏准则,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性干预,为产权提供法律保护,减少政府自身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当前,政府所实施的重点性政策是制度建设,依法行政,增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力度,增加经济的可预期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结语

总之,私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的就业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私营企业必须得到我国政府的支持和保障,政府有责任为私营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以使其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任立东,唐国忠.浅析私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J].中国经济快讯,2002(04).

[2]杜冰.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2).

[3]庾莉萍.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2007(06)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社会私有制;超越温州模式;新社会主义改造;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中图分类号:F0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1-0165-06

收稿日期:2006-11-08ぷ髡呒蚪椋撼孪骠矗浙江大学企业文化制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崔浩,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

在论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时,马克思曾指出:“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发展着。"这意味着,由于每个历史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因此,处于其中的私有制会随之不断发展,从而具体的存在方式是不相同的。这些以不同方式存在的私有制,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受到不同水平的社会生产力,以及其他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而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形成多种类型。这包括马克思所提出和论述的原始公社末期出现的“共同私有制",与众所周知的奴隶主所有制、封建地主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但是,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等其他类型的私有制有本质区别的新私有制,也就是社会私有制。

所谓社会私有制是指具有显著的社会化特征和社会主义因素的新型私有制。它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本文力求全面探析社会私有制产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它的基本特征和有代表性的具体形式,以及它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开展对社会私有制的研究,对于新时期私有制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社会私有制的关注,从这个新的角度开展对新时期私有制的深入研究。

一、社会私有制的社会化特征及其产生的条件分析

关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私有制的社会化特征与社会主义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生产社会化。

这又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调控社会化。为了市场经济体系健康地生存发展,使经济增长呈现既有自由,又有秩序;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良好状态,现代国家将采取计划、税收、利率、产业政策和法律等经济和行政手段对私有制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不言而喻,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无论调控主体与手段都具有社会化的性质和特征。尤其是我们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它是代表整个社会对包括私有制经济在内的整个市场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其调控的力度与广度都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控。第二,管理社会化。私有制企业内部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工会和党团组织,使广大员工和党团员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还有部分企业的董事会,或股东代表大会、监事会吸收了员工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他们进一步参与企业的决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股权社会化。股权呈分散化趋势,企业部分员工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同时,社会公众也成为企业的股民。

总之,当传统私有制企业转变为社会私有制企业后,它们的生产领域的宏观调控、决策管理及产权制度安排,都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了。而社会私有制企业这种生产社会化实际就是企业私有财产的使用、占有、支配权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非股东化,也就是不再完全地为大股东实际拥有。

2.收益社会化。

这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分配社会化。分配社会化主要是指利润只是为大股东所有,企业内部的众多股民也参与分配。如一些私人企业的部分利润作为股份无偿转让给员工,实行员工股东化;分配社会化还表现为私营企业积极投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的企业家明确提出,办企业赚钱的目的就是建设家乡,奉献社会。第二,表现为消费社会化。一些私有企业在实行共创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共享的口号,尽可能让企业的生产成果和收益用于满足企业员工的消费需要,而不是局限于企业主、大股东少数人的消费需要。一些企业主甚至明确提出,要把增进社会公众幸福作为企业的目标。例如,一些私营企业给予员工良好的福利待遇,建立和实行健全的医疗和养老制度;有的企业关心工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如实行免费就餐制度,组织员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和文化知识学习,有意识让员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让他们得以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3.前途社会化。

所谓“前途社会化",是指社会私有制经济的最终归宿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意味着社会私有制最后将转变为公有制,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支持和发展社会私有制经济,这是手段,目的是借此通过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最后达到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目的,坚持社会主义,并且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高度社会化的社会,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化程度最高的社会形态。因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根据唯物史观的要求,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必定是高于资本主义。当然,诞生于东方落后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现时还低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从长远来看,将会高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从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化程度更是要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领域,铁路、通讯、大型机器制造以及主要能源的开发,以及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一般属于全社会所有;同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所以说,经济生活的社会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在政治领域,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广泛的政治民主,这又可以说是较高程度的社会化。因此,我们把社会私有制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归宿和目标称之为前途社会化。

社会私有制之所以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社会化特征,这是由于它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换言之,社会私有制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作用的结果,是它们本质要求在所有制上面的集中表现。社会私有制形成发展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性的,一种是社会性的。前者是基本条件,后者是直接条件。

社会私有制形成发展的物质性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私有制不可出现在个体农业、手工业这些社会化程度很低的小生产基础之上。因为对于小生产来说,无论是生产劳动方式,还是管理方式,抑或收益分配和生活消费方式,都不需要,也不可能实行社会化。例如,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规模很小,又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从而不需要进行社会化的民主管理;小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剩余产品比较少,物质条件也就不允许在收益分配和生活消费上实行社会化。与之相反,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生产规模大,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高,随之劳动生产率很高,从而使劳动的剩余产品多,企业收益好。而这就要求对生产进行社会化的宏观调控,社会化的民主管理并且物质条件允许在收益分配和生活消费上实行一定程度的社会化。总之,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私有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创造了一般的条件。

但是,社会私有制在我们国家形成发展还有着独特的社会性条件。这首先是指经济、政治领域的制度安排。它们为社会私有制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推动着社会私有制在我们国家迅速发展。

从经济制度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尤其是国家所有制是马克思所说的“普照之光"。它的主导地位使它对于私有制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从而使后者必然具有或多或少的社会主义因素,呈现出公有制的某些特征。事实上正是如此,一些私有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与公有制何其相似,显然是从公有制企业那里吸取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而从政治制度来看,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政治生活高度民主化。而政治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对于私有制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就使私有制企业自觉地根据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正确认识和确定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例如,有些私有制企业认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为此,企业的群众组织与员工也相应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企业。

再从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来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它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一样,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私有制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思想文化因素对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及其具体实现形式,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后者甚至在特定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对前者有着决定性作用。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就认定,包括价值准则、思想文化观念在内的人的偏好是导致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诺斯,1994)。我国也有学者指出:文化因素是构成社会制度安排的基本因素(曹正汉,2002)。所以说,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对社会私有制的形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的作用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私有制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价值标准。这表现为一些私有制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自觉地把自己的事业和工作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并且把为员工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企业的宗旨,把为国家排忧解难,为员工谋利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而在行动上则是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令政策,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的物质利益关系。还表现为私有制企业欢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企业工作,支持在企业建立基层党团组织,并且以党团员为骨干办企业。而党团组织在私有制企业积极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对于增加私有制企业的社会主义因素,保持它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前途,显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私有制企业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私有制不仅我们国家有,在西方国家发达国家同样也存在。例如在德国,由于创造性地建立和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要求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并且其《基本法》明确规定私有“财产要尽义务。对其使用应同时有利于公众的幸福"。因此,德国的私有制无疑也是属于社会私有制。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私有制有着更加良好的形成发展条件,因此,社会私有制的社会化程度将比德国及西方其他国家的社会私有制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同时,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条件的推动下,我们国家的社会私有制不仅程度比较高,而且数量将会不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还将逐步把社会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或者如一些学者所说的“社会所有制"(于光远,1995)。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私有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它们将最终转变为完全社会化,或者说最高程度的公有制。

二、“超越温州模式":社会私有制形成发展的个案分析

社会私有制这种新型私有制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形成发展起来。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浙江的私营企业,尤其是浙江温州的私营企业的社会私有制更为典型。这是由于近些年,温州私营企业开展了一场名为“超越温州模式"的新的改革。这场新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旧的传统私有制,形成发展起崭新的社会私有制。因此,有必要对温州地区私营企业中社会私有制的形成发展现象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私有制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在“超越温州模式"运动中,温州私营企业的生产、分配关系,经营管理理念与方式发生了下列重要变化,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事物和现象。

1.私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服从于剩余价值规律,而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来说,追求剩余价值是绝对规律。这个规律支配、制约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赚钱是它的最终目的。但是,温州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却明确地表示:一个人赚了钱,要回报社会,奉献给社会。他还说,办企业不是为了自己当富翁,为自己聚积财富。我们要超越自我,超越财富,超越“老板"。还有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在出席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第二届二次理事会暨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研讨会时表示:具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除了致力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外,还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贡献。他强调说,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企业家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更多的私营企业的“老板"则表示:赚了大钱之后,想得更多的是让自己企业的员工,自己企业团队享有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由于私营企业家办企业的目的不再局限于个人发家致富,当富翁这个狭隘的目标,而是为了造福员工、家乡和整个社会,强国富民。因此,他们不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把生产和赚钱只是看作是手段,这就使其企业的财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私有制,具有社会性。

2.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开展“超越温州模式"的进程中,温州地区的私营企业的企业家一再强调,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看待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并且力求切实做到这一点,是由于他们不仅对职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都有着深刻而又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是真心实意地尊重员工,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党和政府一贯相信和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国有企业更是这方面的表率。这不仅使温州的企业家形成了较强的群众观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切实保障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的经验与样板。

在每个员工都代表公司,都是公司的主人这一管理理念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温州地区的私营企业在进行企业体制改革时,注意通过新的企业制度安排确认和体现员工的主人地位,发挥员工的主人作用。这包括成立工会、职工代表大会,选派工人代表参加管理者队伍,进入监督会和董事会;在企业开展合理化建议运动,并且实行“厂务公开",使企业经营活动高度民主化。厂务公开是把浙江农村村务公开的经验推广到私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用以体现员工的主人地位,发挥主人公作用的重大举措。它使私营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活动进一步处于广大员工的监督之下。此外,在分配和消费方面,私营企业也采取了不少举措。例如,员工参加企业赢利的分配,企业给有重大贡献的员工以重奖,包括给予数量较多的股票,以及给员工以日益丰厚的福利。这包括企业负担医疗费用、退养老金、再教育费用,以及住房和饮食补贴等。

本来,私营企业的员工是处于被雇佣地位的“打工者",但是,由于采取了上述改革和举措,使他们从内心里热爱、关心企业,以厂为家,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而私营企业的员工在事实上不再处于被雇佣的地位,至少一定程度上是如此,那么,这就改变了他们与老板之间的关系。上述这些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私营企业的本质要求的做法,无疑也使私有制的性质发生了某些改变,一定程度上社会化了。

3.接受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思想领导,党员成为生产和管理的骨干。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温州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大中型私营企业,先后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目前,80%以上的大中型私营企业建立了党支部或者党委,每家企业党员人数少则几十,多者数百。这些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积极地在员工中,尤其在管理者队伍中培养和发展新党员。这样一来,使一些企业的车间、班组的生产骨干和管理人员队伍中,党员占了较高比率。如温州正泰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0%是党员。他们在企业中担任生产决策、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岗位的领导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形成了企业需要共产党员,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局面。而共产党员们勤勤恳恳地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广大员工学习的模范。这种情况,使得该企业的老板发自内心地说,我是依靠共产党员办企业。他尝到了党组织建在企业的甜头,因而主动积极地支持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和工作,并且以工资、福利方面的优惠条件欢迎共产党员来自己企业工作。

由于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开展工作,成为企业的政治思想核心、精神堡垒和生产、管理骨干,因此使企业主和股东心悦诚服地接受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监督,自觉地遵纪守法,正确地处理和维护员工、地方政府及国家的关系与利益。由此可见,党组织和党员成为私营企业政治思想核心和生产骨干,这无疑有利于引导私营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总之,由于温州地区的私营企业的私有制在“超越温州模式"之后发生了上述变化,企业的生产、分配、消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具有公有制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它们的私有制与传统私有制区别开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私有制。

三、社会私有制的发展问题探析

不言而喻,由于私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从而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主要经济成分的今天,这种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并且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和归宿的社会私有制,对于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亟需探讨社会私有制的发展及其巩固问题。

从国内外创建和发展社会私有制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主要通过下述途径与方式发展和巩固社会私有制:开展新的“社会主义改造"。

温州地区的“超越温州模式"这场改革的结果是形成和创建了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的社会私有制,以它取代了传统私有制,因此,这场改革实质上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私有制经济的又一次“社会主义改造"(陈湘舸、包松、宋红岩,2005)。当然,温州的这场社会主义改造不同于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所进行的那场社会主义改造。前者是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对各种私有制进行根本性改造,也就是进行彻底的、最高程度的社会化,从而建立单一公有制的一统天下。而今天新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南,根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要求对私有制实行有限度的社会主义化,或者说社会化改造。具体来说,一方面,这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私有制经济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从而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这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私有制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总之,我们把“超越温州模式"提高到“社会主义改造"这个高度来认识,这是由于它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而这又是由于作为它的主要结果的社会私有制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的缘故,也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私有制的缘故。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展、提升和巩固社会私有制,有必要借鉴和吸取“超越温州模式"这场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对私有制经济进行新的社会主义改造。

但是,为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私有制,从而以崭新的社会私有制取代传统私有制的目的,从上述“超越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来看,需要着重抓住并力求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私营企业中的党、团组织建设。

私营企业中的党、团组织是我们党同私营企业进行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继续加强私营企业中党、团组织建设,是促进传统私有制转变为社会私有制最有效的战略性举措。这方面应力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在3-5年内,大中型私营企业都要建立党支部或者党总支,抑或党委;在5-8年内,小型私营企业都建立党支部,或者党小组;城镇还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跨企业与行业的基层党组织。第二,注意培养和发展党、团员,不断扩大私有制企业员工中党团员的比率,力争在今后2-3年内达到5%以上,5-8年内增至8-10%。第三,组织私营企业党、团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至于那些是党、团员的私营企业主,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做好上述工作,就将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路线和理想信念在私有制企业中的影响力,从而使党、团组织成为私营企业的精神“堡垒"和“支柱";党团员成为企业生产和管理经营的骨干。这样就使私营企业的经营宗旨、目标及其管理体制,分配和消费方式,乃至产权制度安排等方面,不断地吸取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企业的因素,由此使私有制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它们的社会化程度得以不断提高,从而得以最后完成由传统私有制向社会私有制的转变。

2.加强私营企业工会及其他群众性组织建设。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主力军,无疑也是这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力军,为此,很有必要加强私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只有通过工会把私营企业中成千上万的广大员工组织起来,才能发挥他们对于这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作用。

私营企业新的社会主义改造,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并且根据社会主义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于员工的权益逐步进行调整与扩展。而私营企业新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完成这一重要而又艰难的任务,强有力的工会组织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国内及国际上的大量事表明,企业员工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有效地保护并扩展自己的权益;同时有效地推动私营企业的变革和进步,使其逐步向社会私有制转变。为此,力争在2-3年内,在所有的大中型私营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在5-6年内,小型私营企业也都要建立工会组织,或者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工会组织,并且要求80%以上的员工都加入工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培养和派遣熟悉工会工作的人员深入到私营企业中去,对私营企业的工会建设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工会成立之后,还要注意提高负责人和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工作能力,以便让工会和会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工会和会员得到企业主和管理者的重视和尊重。这样,一方面使工会的代表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3.开展广泛深入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在二十年多前,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运动就在欧美国家悄然兴起,目前正在深入广泛地发展,已成为一场世界性的企业运动。这场新的企业运动的本质是革命,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企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之所以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具有革命性质,这是由于它不仅仅表现为企业捐献钱物,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或者注意保护环境,而是有着更为深入广泛的内容和崇高的目标,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上面。“尊重人,把人看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肯尼斯•E•古佩斯特,约翰•B•马瑟斯,1982) 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这意味着,它使私营企业的宗旨和目的发生某种根本改变。不难理解,这个改变直接触及了私有制,使作为企业基础的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私人化转向社会化,从而由传统的纯粹的私有制变为不完全、不纯粹的私有制,也就是变为社会化私有制。至于其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则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深入程度。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深入,这场以企业为主体的革命将矛头逐步指向传统的私有制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及其管理体制与方式,乃至直接指向产权制度安排。例如,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典范的美国太阳公司为了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自觉地用“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思想"取代“以利益为中心的企业思想"。为此,太阳公司明确提出:公司要主动“帮助人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做出他们自己的决定"。该公司为此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二是创办员工培训管理学校。前者旨在提高员工在公司中的地位,并增加他们的收入;后者则是为了改善公司员工全面发展的条件,以及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能力。毫无疑义,美国太阳公司的私有制已发展为社会私有制,并且是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社会私有制。当然,社会私有制企业最多的国家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责任经济。在德国,当传统市场经济,即私人市场经济由于承担起社会责任而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这势必使传统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私有制。

近些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我们国家也已悄然兴起,这方面一个重要标志是成立了光彩事业促进会,由它组织和领导全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光彩事业促进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这些积极投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以利益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从而以社会私有制取代了传统私有制。但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多地发展并巩固社会私有制,还需要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使它不断深入。而这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让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广大企业家的共识,成为他们追求的价值目标与管理理念。这要求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改造和充实企业文化,把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光彩事业促进会要广泛吸纳会员并且积极开展活动,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光彩事业促进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引向深入,使之健康发展。这也要求各地党组织和政府加强对光彩事业促进会的引导,并且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予以必要的支持。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和新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像两只轮子,将会有效地推进社私有制的发展,让我们国家日益增多的私营企业,早日完成由传统私有制向社会私有制的转变。当然,所有的私营企业完成这场重大转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至于社会私有制进一步实现彻底社会化,从而转变为纯粹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所有制,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但是,传统私有制向社会私有制逐步转变,并且最终演变为公有制,也就是全新的社会所有制,将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将能够正确地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有制经济及其生存发展问题,并且在处理私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能够找到和确定正确的思路、原则和对策。

参考文献:

[1]科斯,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陈乃根.经济学分析法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张连杰.温州老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私营企业 家族治理模式 企业治理理论 存在问题 治理主体创新 治理机制创新

一、私营企业治理的一般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起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是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企业经历了从单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股份制的发展过程。

两权分离是传统意义上企业治理产生的源头。传统意义上的治理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私营企业的治理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私营企业的治理理论。现代企业治理源于企业具备独立的人格。也就是说,企业人格独立是现代企业治理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因为,企业只有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才能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也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企业才能以法人的形式存在,相应地才有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而治理结构正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没有独立人格的市场主体是没有所有权而言的。。

二、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私营企业的社会偏见还不能彻底消除,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私营经济的发展。

2.现行政策体制中对私营企业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待遇,影响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目前,私营企业在银行贷款、土地征用、税收和人才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公平待遇。

3.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国家不设私营企业主管机关,各有关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按照国家规定在各自的职责内对私营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限定对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行业指导、帮助和管理。]

4.产权不清,一些私营企业利用挂靠经营,租用转借营业执照或产权转移等手法以集体企业、合作企业、校办工厂,甚至全民企业的名义登记注册。产权不清还给私营企业进一步与其他经济成分的产权融合、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带来障碍。

5.企业自身行为不规范。表现之一:不当的家族式管理。大多数私营企业经营权、管理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投资者尤其是企业主手中,不少人存在着家长制作风,加上某些企业主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以经验决策为主,使企业的投资经营决策存在较大的风险。

三、我国私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家族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缺陷日益成为阻碍私营企业发展的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私营企业进行治理制度创新。私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主要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与治理机制的创新两个方面。

1.治理主体的创新。基于企业独立人格的治理理论,强调私营企业的法人性和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此,私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就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即资本所有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一般雇员。同时,当代私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经营者和员工的人力资本

2.治理机制的创新。如何合理分配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如何行使?这是私营企业治理机制的问题。为建立高效能的治理机制,私营企业要注意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坚持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将是私营企业治理的根本宗旨。

(2)治理形式多样化。把私营企业变为完整的社会化企业,在此意义上构建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能是私营的,也可能是公有的,那要看控股主体是谁,谁是第一大股东。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应角度而言,两权合一可能是更好的一种治理形式.

(3)科学划分三会权责,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董事会与经营者行为,企业财务与投资等有关决策行为进行监督。

(4)废除“任人唯亲”的用人模式,建立科学合理地人员安排机制。

(5)统一信息披露制度。

四、结论

不断优化制度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强对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指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降低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完善良好的市场环境,优化企业家的成长环境,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状大,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拓宽国际化的视野、运用国际化的思维、自立自强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欲晓: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30~31

[2]吴楚汉: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徐充:论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学习与探索,2004,(6).21~22

[4]《2001年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的有关资料

[5]《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美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81年

[7]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私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长期一直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私营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1 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私营企业大多数为私人投资兴办,企业主普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且在做决策管理时,基本上是对私人利益或少数投资者对负责即可。在企业创业初期这种家族管理模式发展是比较好的,但随着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的时候,该管理模式便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容易造成决策的盲目,管理的混乱,权力的滥用等。

1.1 企业家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私营业主中,除了一小部分集团式发展的企业主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企业主人才素质较高之外,大部分企业主普遍存在着素质偏低的问题。他们主要有过去体制外的边缘人士、农民、个体户、打工者、国营企业下海者。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主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管理、营销、资本运营的知识,只是靠着自身片面的丰富经验来经营企业。私营企业对于“外来人才”信任度低,特别在关键岗位上往往安排自己人。即使是关键岗位上安排了“外来人”,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授权,难以突破以往经验。

1.2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私营企业中,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

1.3 中高层人才流失严重

一般说来,能成为当地私营企业领头羊的企业领导非常注重避免任人唯亲,在人才招聘上通过猎头、同行推荐、不同机会考察等多种渠道全方位挖掘人才,重点关注在外企或标杆企业中的核心骨干和高学历管理人员,并引进了许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人的专业意见与私营企业磨合困难甚至冲突严重,直接影响了其工作情绪和专业发挥程度,很多人在短短几个月磨合后就离职,长一些的能达到一两年,超过三年的实属凤毛麟角。

1.4 培训机制不健全

许多私营企业只用人而不育人,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实践型的人才,最好招来就为企业贡献。许多私营企业不愿在人员培训上下功夫,一方面是他们认为人是成本,舍不得对人员培训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缺乏自信,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培训的人才不能为他们服务。在企业中,培训往往是老板说了算,什么时候培训、培训什么、培训什么样的人才没有规划,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考虑到培训。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使私营企业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没有培训就没有人才。

2 原因分析

2.1 传统家族式管理的顽固性

在这种家族制企业中,虽然也雇佣一部分人才,但在家族管理集团的眼里,这些人只是劳动力,是给他们创造财富的“经济人”,这种用人原则和机制使经营企业难以获得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笔者曾在广东一家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这家公司老板也期望取得新的发展,并意识到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因此用高薪和高职位引进四位高级管理人才,然而这些人很快发现他们现代的管理模式在家族集团的阻碍和约束下根本无法实行,并和老板及原体制发生冲突,由开始重用到冷淡、到不用,最后只能是自动离去。

2.2 “两权”合一是决策机制的弊病

尽管这类私营企业也有“集团”、“有限公司”之类的名称,但并没有设有诸如董事会等一类公司机构,企业的发展命运掌握在这些业主手中,或者是操持在几个打天下的人手中。这种家族统治,在私营企业创业初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及合理性,他的好处在于,这种管理模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决策的高效率。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进一步发展,已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运作规律,一旦有重大决策失误,难逃破产的命运。

2.3 缺乏健全的保障制度

我国私营企业规模有限,市场竞争及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在私营企业工作压力大风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不像国企那样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保护,因此人们择业时难以对其做出长期的经济预测,同时还必须面对更高的失业风险。此外,由于法律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劳动关系也普遍欠佳,职工基本权益常常得不到保护。

3 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3.1 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私营企业要逐步完善和落实企业员工的培训机制。首先,私营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逐渐扩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投入,通过提高员工知识结构和技能来提高劳动效率,进而使企业利润有所增加;其次,私营企业应“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即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的状况,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标准,设身处地帮助员工设定未来的发展目标,使员工在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目标,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互动。

3.2 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要加强和完善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从目前来看,在私营企业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要注重员工的精神激励,要建立一种多维化的激励体系,培养和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通过激励机制来增强人的求胜欲和进取心,让员工为企业不断贡献。

4 结论

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私营企业必须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从长远发展着眼,深入分析其面临所存在的情况,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改善企业内外环境,形成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良性机制,把握身边的人才和获取企业所需的人才,才能实现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