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的旗帜、道路和政治安全,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现将我心党支部2020年度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中心党支部高度重视意形态工作,明确中心领导子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党支部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主抓分管科室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切实解决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注重理论学习

我中心党支部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传达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狠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根据中心党支部实际情况,制定了严格的政治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结合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交流心得体会,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上半年,自我中心党支部成立以来,共组织召开支部会议16次,党小组会5次,党员大会4次,主要负责人讲党课1次,举办主题党日9次。通过学习使全体党员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狠抓與论导向

中心党支部通过网站积极宣传正确的與论导向,报道中心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动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激情。并告诫全体职工,严格禁止在中心网站,各类QQ群、微信群发表不当言论和视频,为中心的发展不断提供正能量。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中心党支部在意识形态领城工作中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党员对意识形态的理解还不的深入、透彻。二是对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不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偏弱。三是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请教、请示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四是意识形态领城工作的一些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精神为指导,努力克服自身不足、更加严格地贯落实局党委的安排部署、严格按照“市级文明单位”的创建标准、强化担当意识和战斗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短板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采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先进做法、补齐短板、加强领导,树立楷模,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以工作促发展、提高党员的思想高度、更好地履职尽责,努力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每一条措施一项一项的抓好、抓出实效、更好的带动中心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于2020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的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街道深入贯彻学习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现将2019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我街道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工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此项工作的工委副书记任副组长,街道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由党政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年初,街道出台了《西大街街道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的良好局面。在工作中,认真履行班子集体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意识形态工作上升到极端重要高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列入”“五纳入”的基本要求。坚持“一把手”带头,切实当好“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将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今年共召开意识形态工作研讨会4次,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始终掌握机关和社区干部职工的思想文化动态,辨析突出问题,分清主流支流,针对性引导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苗头倾向性问题。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认识

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平台,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内容,切实抓好党员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工作。制定学习制度,每年年初印发当年的学习计划,做到理论学习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2019年以来,共开展集中学习4次,自学9次,意识形态专题教育2次,撰写心得体会4篇,组织参加30余人次。丰富学习内容,集中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等;按照上级规定的学习讨论、征求意见、交心谈心、对照检查、相互批评、整改落实等步骤,圆满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依托河北干部网络学院、党员远程教育两个平台,采取个人自学方式,收到良好效果,达到预期目的,街道科级以上干部共7人次全部完成自学计划;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将干部职工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集中收入整理,记录干部学习成长历程。通过以上种种学习方式,大家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 搞好文化活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我街道以建设“活力西街”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建精神文明城市为抓手,以街道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载体,积极培育树立文明之风。截止目前,在中国志愿服务网注册志愿者共1210余人,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健康义诊”和环境卫生、市场经营、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宣传活动80次,有力地提升了街道文明建设水平;利用春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组织各社区积极开展邻里节、我们的节日、网络中国节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22次,活跃社区的文化氛围,丰富居民的群众文化生活;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带队赴企业和社区开展党建调研和文化宣传活动,支持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读书日、技能比拼周等活动,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引导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覆盖全街区。

(四)注重舆论引导,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始终坚持做好网络舆论管理,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截止目前,已妥善处理市长热线反映的关系群众和企业切身利益的问题108件,转发和回复正面积极的微信、论坛各类信息800余条;把高学历、年轻化的组工干部派到网络宣传的岗位上进行锻炼,组建起了一只专业的网络宣传队伍,今年共计完成有影响力的文章70篇,部级用稿52篇;执行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开通西大街街道官方微信公众号,制定了《西大街街道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办法》,建立微信文化群和信息服务群,成立***人的西大街信息思想宣传队伍,先后在承德电视台、承德日报、承德晚报等市级媒体刊发信息29篇,在人民日报、中国网、光明网等部级媒体刊发信息5篇,主流文化思想得到有力宣传。注重掌握了解各级新闻媒体的舆情动态,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的言论,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五)拓展工作载体,做大做强意识形态阵地

通过政策扶持、加强学习、大力宣传、活动引领等方式构建多元化阵地建设,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着力打造群众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目前,我街道5个社区都设立了好人墙和道德模范榜,通过用典型的力量激励和带动全体居民做好人、扬正气、促和谐;以身边好人好事为原型,提炼先进典型事迹,创作歌舞、朗诵等文艺形式,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进行巡演宣传,并融入道德讲堂、社区公开课等各类活动中;与此同时,街道还邀请消防、交警和教育部门通过进社区和校园宣讲、故事会等形式普及防火常识、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等;依托文化站、社区服务中心、群众健身广场以及其他活动场所,开展学业辅导、艺术培训、手工制作等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我街道通过扎实推进“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理论武装深化、宣传实效提升、身边典型引领、外宣品牌塑造、基层文化繁荣、新媒体运用管理”等工作,努力为实现西大街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价值引导、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动,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思想意识存在偏差。部分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往往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没有真正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在基层工作中的重要性,片面认为只要把各项业务工作完成了就是尽职尽责。二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学习时间较少。由于基层工作事务繁重,出现责任目标不清晰、学习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不足,理解不透。三是基层意识形态领域人才匮乏。近年来,我街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但由于多方面因素,高素质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人员流动较快、干部培训不能经常化。街道的领导、干事都是身兼数职,有些甚至是老同志加之身体原因,根本不会做意识形态工作,与当前工作要求不相适应,难以达到新时期基层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四是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还存在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滞后不相适应的普遍情形。现有的广播电视、宣传文化阵地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街道文化站经费来源少,不能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主要工作

一是强化政治担当,责任落实到位。切实做到了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履职自觉,始终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一手抓岗位工作,一手抓意识形态工作。今年3月,党工委分别与村(社区)、各科室签订了《2019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到基层及科室,明确到个人,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细。

二是坚持理论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年初制定了中心组学习计划、干部职工的集中培训计划,按照每月的主题通过印制学习资料、组织讨论学习、微信(短信)推送学习知识点等方式,逐月实施,确保每月中心组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全体党员干部学习不少于1次。全年,中心组学习18次,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12次。

三是实行综合考核,加强督查力度。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了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述职及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做到7月、12月分别向党工委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考核的指标,对部门和村社区进行年度考核。同时,宣传办加强日常督查,对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坚持奖惩逗硬。全年未发现1起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

四是严格审批流程,全程追踪把控。为确保辖区各类集会活动的安全性、合法性,坚持执行“四审”制度。“一审”即活动组织机构针对活动内容、设施是否安全合法进行自审,并据实填写《XX街道开展意识形态活动申报表》进行事前申报;“二审”即承办机构对活动进行确认审核;“三审”即活动举办地所在村、社区对活动进行复审,并确定专人负责跟踪了解活动全程情况;“四审”即宣传办对活动进行最终审核批准,并留存法人资料、组织者身份信息等活动相关资料。今年以来,共审批各类集会活动X场次。

五是完善阵地建设,巩固主流思想舆论。街道建立了机关、村(社区)的QQ群、微信群及会议场所等阵地台账(街道辖区现有重点集会场所X处)。网络舆情收集、回复方面,由宣传办进行值班巡查;实地场所则落实了联络员,及时掌握集会聚会信息,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第一时间予以处置。同时,实施信息审核制度,坚持一般信息由部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审核后可,重要信息还需交由街道主要领导审核,以确保信息源的安全性。全年微信审核了X条,信息审核了X条。

六是舆情队伍稳定,坚持敏感信息周报。今年,各村(社区)的舆情信息员队伍比较稳定,坚持意识形态周报制度,按要求每周五均上报涉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激励党员干部自学方面,效果还不够理想。多数时候工作例会即是学习会,学习传达中央、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与日常工作安排放在了一起。激励干部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够多样化,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适应新形势,创新学习方式。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和预约参观系统,结合重要节点及日常的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利用“学习强国”平台,鼓励党员积极自学,拓宽学习平台,提高学习效果。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结合我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全街意识形态工作,现将2018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如下:

一、 集中思想,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街道党工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结合单位实际研究具体举措、制定年度工作方案。

二是街道党工委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工委会议,结合我街实际工作和实际情况,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新情况、新动向。

三是街道党工委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工委书记抓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党工委书记负总责、一手抓,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初党建工作计划及年终党建述职,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专题汇报。

四是街道党工委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计划中,通过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不定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上半年共组织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学习2次。

五是组织开展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教育专题培训,通过党课、主题党日等形式传达新精神、新思想,通过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性的警惕性和鉴别力。

二、 履行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一是成立街道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及机关各科室负责人、社区书记作为组员。坚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 一把手履行第一责任人,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理。

二是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政策传达和压力传导并及时进行督查。街道党工委通过会议、座谈等形式对全街机关及社区干部、辖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进行政策传达,要求全街上下统一思想,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研究探索意识形态工作在各级组织和部门的不同表现和需求,严把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性、原则性和导向性。

三是组织灵活多样的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党课、主题党日,普及意识形态工作内容;通过廉政知识测试等形式,传达意识形态工作精神;通过座谈、调查等形式,了解并及时回应干部群众关心的意识形态问题,促进意识形态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建设。

三、 坚持原则,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

一是建立新时代传习所。做到有固定场所、有专人管理、有活动内容、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通过传习所,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科技、传文化;依托传习促联动、促帮困、促润德、促新风、促疏导。同时,在兵工社区建设传习文化广场,使传习的大门真正向群众敞开。

二是加强对各类艺术文化阵地的管理。对艺术团、文化馆的演出和展出内容严格把关,确保各类会议、展演的内容积极向上,保证意识形态工作方向。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街道办事处辖24个社区,其中7个城区居委会,17个农村社区居委会,辖区人口10万,常住人口5.5万,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几年来,街道先后荣获“***市创建全国绿化城市先进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市、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2007—2010连续四年进入***市十强街道行列。“五个好”社区党组织达到11个,占社区总数的65%。2011年街道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2.8亿元,财政收入6.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6876元。

近年来,***街道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的总体目标,以创建生态文明乡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街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以来,全街共投入3300万元,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硬化街巷21.7万平方米,新砌排水沟渠1.3万米,清理沟渠4.2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粉刷美化墙面8.2万平方米;建文化活动中心21个、篮球场19个、农民小公园17个、设垃圾桶1626个,宣传栏85个,栽植乔木5.1万棵、灌木20.7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全街累计创建14个生态文明社区、14个省、市、区卫生社区,彻底改善了部分创建社区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一是街道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街道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城建、城管、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街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实行机关干部包社区负责督导工作制度。各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创建社区的主任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社区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居民创建生态文明社区的热情高涨,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社区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龙斗山前、法家园、可乐石等社区的干部和居民主动要求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社区。

二、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村庄规划编制

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完成辖区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农村社区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和17个社区的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各社区总体规划修编,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3个社区整体搬迁,按照全区总体规划,对辖区村庄布局作了进一步调整,统一规划了3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个城市社区,明确了3至5年内城乡社区建设的布局、建设时序、标准和规模。现已编制完成3个集中居住社区的详细规划,规划面积达130余公顷,并且启动了剩余14个社区的详规编制工作,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同时大力推进旧城旧村改造。本着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突出城中村重点,集中抓好连片改造,先期实施了5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个城市社区建设。其中,旧村改造的5个、街道驻地分散合并改造的7个。在扎实推进新农居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综合配置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进行了绿化、亮化。

三、整合财力,加大投入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通过村集体投入、财政扶持、帮扶单位支援、社会各界捐助、市场运作等多种手段,筹措资金,有力保障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按照“五化”标准,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持续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面整治乡村环境。在净化上,力求全面、彻底,各个村居设置柴草集中堆放处,建设垃圾池,村内垃圾逐步实行统一收集处理。在硬化上,由村村通向街巷通、户户通延伸。今年以来,街道投入1300万元用于农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措施,根据各社区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活动,鼓励企业家出资、出力参与周边社区的环境整治活动,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在全区开展的农村社区环境整治工作中,整个辖区共清理垃圾26130立方,整修河道1920米,整修排水沟2750米;按照因社区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则,着重搞好村内大街、村庄“四旁”植绿补绿和辖区主要河道两侧、城乡结合部干道绿化,栽植乔木36260株、灌木44530平方米;坚持一街一特色,规划建设了“樱花街”、“紫薇街”、“竹林巷”等特色街巷,将村庄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在村庄空闲地、房前屋后建设了柿子园、杏子园、樱桃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美化粉刷墙面1.7万平方米;加强了9个农村社区的道路硬化,硬化面积13000平方米。同时,配合农业部门,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沼气,推行“一池三改”,现已发展沼气户150户,小型沼气工程2处,67%的农村社区都不同程度的用上了沼气,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变废为宝”。

四、强化“三种意识”,提高创建标准

一是树立“彻底清,清彻底”的意识。街道和社区干部牢固树立一抓到底的思想,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目标,重点清理“三大堆”,规范垃圾、粪堆、柴草堆的存放和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二是树立“经常抓,抓经常”的意识。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作为日常工作,不分季节,做到天天抓。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的积极性,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两委”换届选举中,100%的村党支部书记实现连任,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高票当选,实现了以换届检验生态文明社区创建,以生态文明社区创建促进农村社区换届工作的要求,街道上下形成了人人积极主动参与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的良好氛围。三是树立“建机制,管长效”的意识。街道与社区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将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在机关实施了党政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社区责任制;在社区建立了“两委”干部“网格化”区域责任制;实施“四定”:定人员、定责任、定标准、定工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完成时限和目标。

五、落实“三项机制”,确保创建成效

(一)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督导。研究制定了《***街道创建生态文明社区考核办法》,街道工作小组和包社区干部长期深入各社区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今年5月检查发现有些社区创建进度慢、效果差,街道办事处及时在龙湾崖社区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社区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社区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社区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街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街道党政领导成员和管区干部组成的检查验收组对全街创建社区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对各社区的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从街道财政列支70万元作为村级开展创建活动以奖代补资金,根据创建情况考核予以奖惩。定期对各社区进行环境卫生大检查,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存在问题拍照网发至各社区进行通报,建立台帐,实行销号管理。

(二)健全维护机制,加强管理。一是人员参与广。制定了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按照每200人设立一名保洁员的要求,配备了262名卫生保洁员,该街道社区卫生保洁员达到372名。新招聘了23名城管协管员,街道城管协管员达到29名。由街道城管办、社区对卫生保洁员实施双重管理,将日常考核比重提至工资总额的30%。使环境整治工作目标明确、分工具体、措施到位,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龙凤、龙湾崖等社区积极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作用,成立“夕阳红卫生管护队”,既为村庄环境清洁贡献了力量,又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整治效果好。清理规范废品收购点98家,清除卫生死角1328处,绿化28.4万平米,硬化4.8万平米,美化4.1万平米,封闭小区9个,拆除张戈庄、卧棚、盐滩等违法建筑147处计8500 平方米,更新轮渡、灵山岛街等门头牌匾2000余平米,清除小广告3万余处,投资800余万元建设的晨光园市场建成使用,建设封闭大棚2座,容纳摊位338户,门头房26处,除服装大棚以外的摊位、盐滩市场除大集以外的摊位业户全部搬迁入内,彻底解决了晨光园、盐滩市场及其周边摊贩占路经营问题。前湾社区荣获2011年度省文明社区称号。

(三)提升村民素质,正确引导。在全街道范围内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平台,集中宣传爱国卫生、爱护环境等常识,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积极开展“卫生文明单位”、“卫生文明村庄”、“卫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逐步实现常态化。不断巩固社会稳定工作基础,优化社会治安环境,推动辖区社会稳定。一是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投资400万元,在24个社区安装监控探头287个,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强铁路护路暨站区周边秩序整治,加大普法依法治理教育宣传,开展废旧品站点清理整治行动,深化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创新社区矫正人员“三化”公益劳动模式,加强联防队员装备,实施群防群治,兑现抓获犯罪嫌疑人奖励20万元,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1%,社会服刑人员及“两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近年来,全辖区无重大治安和刑事案件,无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无黄、赌、毒等现象。二是信访工作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扎实开展党员大走访活动、重点事项百日攻坚活动和不稳定因素集中化解活动,收集汇总问题和建议210件,已协调解决195件。深入开展“第一时间调解,矛盾不出街道”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90件。连续三年保持市“三无”街道称号。三是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以网格化监管为平台,全面抓好各项工作,街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前湾、龙湾崖社区被评为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较平稳。街道人口计生“三项”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全街出生人口合法生育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街道被评为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先进单位。郭家台子社区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六、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扎实有效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街道办事处辖24个社区,其中7个城区居委会,17个农村社区居委会,辖区人口10万,常住人口5.5万,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几年来,街道先后荣获“***市创建全国绿化城市先进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市、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2007—2010连续四年进入***市十强街道行列。“五个好”社区党组织达到11个,占社区总数的65%。2011年街道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2.8亿元,财政收入6.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6876元。

近年来,***街道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的总体目标,以创建生态文明乡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街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以来,全街共投入3300万元,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硬化街巷21.7万平方米,新砌排水沟渠1.3万米,清理沟渠4.2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粉刷美化墙面8.2万平方米;建文化活动中心21个、篮球场19个、农民小公园17个、设垃圾桶1626个,宣传栏85个,栽植乔木5.1万棵、灌木20.7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全街累计创建14个生态文明社区、14个省、市、区卫生社区,彻底改善了部分创建社区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一是街道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街道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城建、城管、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街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实行机关干部包社区负责督导工作制度。各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创建社区的主任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社区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居民创建生态文明社区的热情高涨,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社区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龙斗山前、法家园、可乐石等社区的干部和居民主动要求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社区。

二、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村庄规划编制

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完成辖区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农村社区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和17个社区的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各社区总体规划修编,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3个社区整体搬迁,按照全区总体规划,对辖区村庄布局作了进一步调整,统一规划了3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个城市社区,明确了3至5年内城乡社区建设的布局、建设时序、标准和规模。现已编制完成3个集中居住社区的详细规划,规划面积达130余公顷,并且启动了剩余14个社区的详规编制工作,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同时大力推进旧城旧村改造。本着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突出城中村重点,集中抓好连片改造,先期实施了5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个城市社区建设。其中,旧村改造的5个、街道驻地分散合并改造的7个。在扎实推进新农居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综合配置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进行了绿化、亮化。

三、整合财力,加大投入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通过村集体投入、财政扶持、帮扶单位支援、社会各界捐助、市场运作等多种手段,筹措资金,有力保障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按照“五化”标准,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持续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面整治乡村环境。在净化上,力求全面、彻底,各个村居设置柴草集中堆放处,建设垃圾池,村内垃圾逐步实行统一收集处理。在硬化上,由村村通向街巷通、户户通延伸。今年以来,街道投入1300万元用于农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措施,根据各社区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活动,鼓励企业家出资、出力参与周边社区的环境整治活动,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在全区开展的农村社区环境整治工作中,整个辖区共清理垃圾26130立方,整修河道1920米,整修排水沟2750米;按照因社区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则,着重搞好村内大街、村庄“四旁”植绿补绿和辖区主要河道两侧、城乡结合部干道绿化,栽植乔木36260株、灌木44530平方米;坚持一街一特色,规划建设了“樱花街”、“紫薇街”、“竹林巷”等特色街巷,将村庄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在村庄空闲地、房前屋后建设了柿子园、杏子园、樱桃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美化粉刷墙面1.7万平方米;加强了9个农村社区的道路硬化,硬化面积13000平方米。同时,配合农业部门,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沼气,推行“一池三改”,现已发展沼气户150户,小型沼气工程2处,67%的农村社区都不同程度的用上了沼气,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变废为宝”。

四、强化“三种意识”,提高创建标准

一是树立“彻底清,清彻底”的意识。街道和社区干部牢固树立一抓到底的思想,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目标,重点清理“三大堆”,规范垃圾、粪堆、柴草堆的存放和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二是树立“经常抓,抓经常”的意识。把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作为日常工作,不分季节,做到天天抓。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的积极性,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两委”换届选举中,100%的村党支部书记实现连任,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高票当选,实现了以换届检验生态文明社区创建,以生态文明社区创建促进农村社区换届工作的要求,街道上下形成了人人积极主动参与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的良好氛围。三是树立“建机制,管长效”的意识。街道与社区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将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和社区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在机关实施了党政成员包管区、机关干部包社区责任制;在社区建立了“两委”干部“网格化”区域责任制;实施“四定”:定人员、定责任、定标准、定工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完成时限和目标。

五、落实“三项机制”,确保创建成效

(一)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督导。研究制定了《***街道创建生态文明社区考核办法》,街道工作小组和包社区干部长期深入各社区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今年5月检查发现有些社区创建进度慢、效果差,街道办事处及时在龙湾崖社区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社区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社区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社区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街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街道党政领导成员和管区干部组成的检查验收组对全街创建社区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对各社区的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从街道财政列支70万元作为村级开展创建活动以奖代补资金,根据创建情况考核予以奖惩。定期对各社区进行环境卫生大检查,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存在问题拍照网发至各社区进行通报,建立台帐,实行销号管理。

(二)健全维护机制,加强管理。一是人员参与广。制定了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按照每200人设立一名保洁员的要求,配备了262名卫生保洁员,该街道社区卫生保洁员达到372名。新招聘了23名城管协管员,街道城管协管员达到29名。由街道城管办、社区对卫生保洁员实施双重管理,将日常考核比重提至工资总额的30%。使环境整治工作目标明确、分工具体、措施到位,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龙凤、龙湾崖等社区积极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作用,成立“夕阳红卫生管护队”,既为村庄环境清洁贡献了力量,又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整治效果好。清理规范废品收购点98家,清除卫生死角1328处,绿化28.4万平米,硬化4.8万平米,美化4.1万平米,封闭小区9个,拆除张戈庄、卧棚、盐滩等违法建筑147处计8500 平方米,更新轮渡、灵山岛街等门头牌匾2000余平米,清除小广告3万余处,投资800余万元建设的晨光园市场建成使用,建设封闭大棚2座,容纳摊位338户,门头房26处,除服装大棚以外的摊位、盐滩市场除大集以外的摊位业户全部搬迁入内,彻底解决了晨光园、盐滩市场及其周边摊贩占路经营问题。前湾社区荣获2011年度省文明社区称号。

(三)提升村民素质,正确引导。在全街道范围内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平台,集中宣传爱国卫生、爱护环境等常识,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积极开展“卫生文明单位”、“卫生文明村庄”、“卫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逐步实现常态化。不断巩固社会稳定工作基础,优化社会治安环境,推动辖区社会稳定。一是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投资400万元,在24个社区安装监控探头287个,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强铁路护路暨站区周边秩序整治,加大普法依法治理教育宣传,开展废旧品站点清理整治行动,深化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创新社区矫正人员“三化”公益劳动模式,加强联防队员装备,实施群防群治,兑现抓获犯罪嫌疑人奖励20万元,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1%,社会服刑人员及“两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近年来,全辖区无重大治安和刑事案件,无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无黄、赌、毒等现象。二是信访工作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扎实开展党员大走访活动、重点事项百日攻坚活动和不稳定因素集中化解活动,收集汇总问题和建议210件,已协调解决195件。深入开展“第一时间调解,矛盾不出街道”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90件。连续三年保持市“三无”街道称号。三是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以网格化监管为平台,全面抓好各项工作,街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前湾、龙湾崖社区被评为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较平稳。街道人口计生“三项”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全街出生人口合法生育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街道被评为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先进单位。郭家台子社区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六、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扎实有效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1、我国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现状 大多数城市以往那种亲切宜人、界面连续、空间尺度适宜的街区组织被现代城市的发展完全摧毁了。虽然近年来有过对城市街道的改建及景观环境设计的探索,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快速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街道空间结构。由于汽车的灵活、方便和快捷,汽车很快成为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对城市道路、土地使用分区、形态等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的总体建设也在以车辆为参考尺度,功能分散、道路畅通己是城市规划布局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空间常常由于道路的开拓,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而自发形成。以往属于行人的空间也因汽车数量的增长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迅速强占了道路,使街道丧失了原来的交往功能。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阔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使得人车混行的交通更加复杂和拥挤,人们不得不经常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志及管理系统行走,忍受着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街道生活乐趣。

2)“表皮”式商业的无序增长导致街道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城市中,街道被汽车占领后剩下的边边角角仍然拥挤着人群,充满着喧闹。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商家们盲目地抓住人的本能需求,在未考虑街道商业的形态构成,所售商品的客源,商业饱和及街道整体环境问题等的前提下,争先恐后地把商业安排在主要街道的临街面,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商业“领域”破坏了绿化,占用人行空间而进行大范围地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因此,街道中本来狭小的空间就更加拥挤了,街道空间环境日益恶化。为此,让城市居民安全舒适地在街道上自由生活,让各类商业各得其所地为居民服务是未来商业规划布局、街道气氛营造中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以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的不足

1)街道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街道不仅是通行空间,更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因此要与环境相适应,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街道环境的可识别性、方位可入性、通行便利性等的设计尤为重要。要明确市民需要的街道性质,是美好生活的,是安心居住的,或是给人们切身感受的,因此在规划建设中,街道怎样才有“人气”,同时,视觉的舒适与视景自然协调也不能忽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2)忽视及破坏当地重要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环境。每个城市有着不同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惯,不少城市都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都是街道文脉和人气的延续。有些中小城镇的发展为了贪大求快,不惜牺牲大量的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及景观环境而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文脉的连续性,把以往熟悉的环境几乎改得面目全非。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建设中应设法使这些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要素展现在市民面前,尤其应让外来游客能够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历史人文景观环境。

3)街道空间塑造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以往的街道规划设计考虑过于简略,只注重平面构成而忽略了立面设计的协调美观等,使街区细部显得含糊不清而没亮点。只有街面的设计,而没有街坊的考虑。常有沿街表皮式设计,缺乏足够的纵深空间感。交叉口设计也比较随意,空间设计缺少必要的交往、休息的空间场所,没能形成完整和谐的街景空间环境。

4)街道景观节点设计粗糙,缺少自身特点。景观节点是街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城市形象记忆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城市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如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岩铺地、几何规则图案、欧式临街面等。这种设计与城市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极不协调,失去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3、城市街道空间环境整治策略 在当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及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1)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传统及景观环境。研究城市历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进行认真地分析,树立继承与保护意识,规划设计出好的成果,形成新的具有人文传统延续性的街道空间特色和城市面貌,使之更好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

2)符合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注意强调可适应性。城市街道空间规划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各种要求,根据人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与设计,提供最舒适的环境与服务。

3)注重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街道的改造设计,让街道留下历史与时间的痕迹。保留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建筑及其景观环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人们不再陌生并且能认识其成长过程,让美好街道体现出城市生活的过去,表现城市生活的现在并能和未来和谐衔接。

4)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街道环境是以人为主题的,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和创造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这种空间能让人们从行为活动中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静、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流,让人与环境共生相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城市街头绿地景观环境城市宜居性规划设计和监督管理城市雕塑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近年来,随着《诸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诸城市中心城地区空间发展规划》(2007年)的逐步实施,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在规划顺利实施过程中产生了部分城市公共绿地被开发、不少城市街头绿地被挪用的问题。

一、城市街头绿地的概念、现状及原因分析

1、城市街头绿地概念

城市街头绿地,指的是在城市干道旁、城市河流岸等位置设置的具有一定游憩、装饰作用的小块绿地,面积一般在一公顷以下,有些较小的只有几百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由于街头绿地不拘形式,只要街道旁、河流旁有一定面积的空地均可开辟,也叫街心绿地、小游园或者小广场。

山东省青岛市城市街头绿地

城市街头绿地的绿化种植方式一般应以乔、灌、花、草形成层级搭配,以游步道、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及设施、儿童游乐场地及设施为纽带,穿插城市雕塑、假山、园灯、亭廊、花架、坐凳、水池、果皮箱等各元素,构成具有独特风貌的、兼具实用美观特征的小型公共空间环境。

2、诸城市城市街头绿地现状

2007年前,市区内曾有10多块面积大小不等的街头绿地。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开展,街头绿地逐步被侵占开发。经普查,当前市区内仅存几块街头绿地,而且面积较小。黄海数码港门前街头绿地,约180;王尽美烈士陵园南侧和西侧绿地,不足半公顷;市电力局大楼西侧绿地,约150;和平街与繁荣路口西南角绿地,约120。

经调查发现,现存的几块街头绿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仅面积较小,而且绿化种植方式不合理,景观环境处理也不够精当,不适宜市民进入和休闲,与城市街头绿地的概念及实际用途相去甚远。这几块绿地基本是以密植灌木丛和密植乔木构成,缺乏必要的常绿草坪、游步道、体育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活动场地等,忽视城市雕塑、园灯、亭廊、花架、坐凳等设施配建,根本不能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的需要。二是个别城市节点处的街头绿地内虽然布置了一些城市雕塑,但工艺过于粗劣和小型化,且与城市文化不协调,不能真正体现出城市地域特色和城市品位。三是所有街头绿地都不能与城市公厕、宣传栏布置相结合。城市街头绿地与城市公厕的结合,是反映一个城市宜居性、人性化,展示城市居住品质的重要窗口。

城市公厕

城市街头绿地内的雕塑

3、城市街头绿地缺失的原因分析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街头绿地建设之所以被严重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前一阶段旧城改造和楼宇项目推进速度过快,忽视或侵占了城市街头绿地。二是开发单位思想上对城市街头绿地、城市雕塑、城市公厕等规划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三是国有土地出让过程中,开发单位对地块的使用只顾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城市居住生态环境长远需要。这种短视行为固然有其自身利益驱动的因素,但与部门管理的刚性要求和宏观引导不力不无关系。四是相关部门工作缺乏联动机制,执行力协调不够,今后工作中有待进一步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

二、规划建设城市街头绿地的必要性

城市街头绿地规划建设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市民休憩健身的重要场所,应充分认识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前段时期,我们通过对国内各类大中小城市的考察发现,各地城市都十分重视街头绿地建设。比如,大连市、昆明市、郑州市、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胶南市等各类大中小城市,市区主干道两侧和十字路口位置,都设置了若干街头绿地,既方便居民运动休闲,又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北京宣武门绿地、郑州双桥小游园、大连黄河路绿地、青岛市政府门前绿地等,都是城市街头绿地建设的典型代表。

而从诸城市当前情况来看,近几年城市建设忽视了街头绿地建设,一些《城市总规》、控规中标注为城市公共绿地、沿河生态湿地的地块也被侵占和开发,造成了不可逆的后果。目前,有关部门已对这种趋势有所认识,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有效控制。长此以往,城市绿地大量被侵占,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遏制这种状况的发生,当前,迫切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和开发建设单位改变思想认识,切实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居住长远打算,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出一个清新、大气、和谐、宜居、高端化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街头绿地规划建设建议及对策

1、认真搞好绿地规划设计,有序推进规划深入实施

首先要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确保现有城市绿地不再被侵占。其次,在编制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时,需明确城市街头绿地的位置、规模和范围。编制地块详细规划时,应将城市街头绿地设计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须对城市街头绿地做到定性、定量、定位设计。

从具体实践上分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适当减少城市道路尤其是纵向道路两侧沿街商业楼规划设计,增加街头绿地面积,从规划条件提出阶段到方案设计、评审阶段都应予以适当控制。

云南省新芒市机场大道中间及两侧绿地景观

二是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节点位置规划设计商务楼、酒店等城市综合体时,应为绿化设计建设留出足够的腾退和想象空间。

三是城市街头绿地的设计布置应与城市雕塑、城市公厕、宣传栏等的设计布置相结合,应充分体现出诸城市以“恐龙”为主题的城市特色和传承悠久的历史名人文化景观,逐步形成我市独有的城市品位和风格。

四是在绿化规划设计中,应积极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将小区内部绿地景观与街头绿地、市政道路绿化、沿河生态湿地等相结合,充分增加视觉的通透性和开阔度,从而逐步构建起整个城市统一的、大气磅礴、视野开阔的绿地景观系统。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湘西;商业街区;城市形态学;意象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78-04

1 前言

湘西苗疆地区地处湘西南边陲,沅水支流巫水上游,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家园,经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城镇建筑文化和浓郁民族风情。为湘西现代城镇、村寨建设和建筑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与创作来源,然而随着近年来小城镇的建设速度加快和规模的增大,当地的历史文脉保护受到市场经济的;中击,特别是在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中,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模式化开发掣肘了地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如何在商业街区规划设计中摆脱固有形式,体现民族特色是湘西苗疆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在国外城市风貌区的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城市形态学理论被广泛应用,这种通过对城市的物质肌理形式以及塑造其建筑类型的各种的社会经济起源和自然过程研究,寻找城市设计原则从而指导规划设计的实践操作的规划思路值得借鉴,具体来说,在湘西苗疆小城镇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中,应从湘西苗疆地区的文化背景着手,深入挖掘与商业街区建设与之相关文化的内涵,并对其建筑形式追根溯源,从而得到指导实践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 湘西苗疆地区小城镇文化背景概况

商业街区的特色营造离不开其文化内核,湘西苗疆地区的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汉文化、荆楚文化、侗族文化、瑶族文化等多文化融合是构成商业街区的独特风貌的关键。

2.1自然地理特色

湘西苗疆地区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区,地貌形态以山体丘陵为主,其群山起伏间溪河纵横、溶洞相连,地形的复杂性使得城镇多依山就势,临水而居。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充沛雨量,四季分明,为各种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苗疆各村前寨后,也喜植枫、椿、樟、梧树以及棕榈修竹,形成了城镇丰富的绿化景观,而商业街区特色的一部分就来自于对这些自然地理特征的合理利用与改造。

2.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小城镇的商业街区规划中,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除了要考虑城市商业的服务共性外,还要特别研究该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关系到商业街区在操作层面上经营定位最关键的部分――业态的合理规划,业态配置比例上的不同直接导致街区功能定位的差异,从而影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方法。

湘西苗疆地区由于由于受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偏远及交通不便的双重因素,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较为落后,近年来随着全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湘西地区迎未来了极大的历史机遇。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得以开展各项建设,特别是旅游业得以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但本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仍比较有限,商业消费的主体大部分来自于外地游客,这决定了湘西苗疆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需立足于商旅互动的背景,在尊重本地文化传统的同时,根据游客消费群体的文化需要以及接受模式做适当的改良。

2.3民俗习惯

民俗习惯是区域内地域文化最为集中和最具特点的体现。历史上湘西地区战乱频繁,造就了苗族人重内在、重实际、重群体的特点,其民俗虽浸染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但由于交通的闭塞和经济的落后,受中原正统文化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主要是苗族文化、湖湘文化、多神教文化和梅山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信仰较为复杂,信鬼成俗、多神信仰。俗称“三十六神,七十二鬼”,有椎牛、椎猪等隆重祭祀活动,苗族崇龙,有接龙活动,规模仅次椎牛、椎猪。苗族的图腾崇拜有龙神、枫木、鸟、盘抓等。

2.4规划指导思想

通过上述对湘西苗疆地区文化背景的研究,在其特色商业街区规划中,首先确定要在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这一地区特定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价值和空间环境特征,强调“城景”相融的原则。即结合当地的现状条件和地方文化特征,引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以城市形象塑造为出发点,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在规划方法上综合考虑道路及道路两厢区域的功能和景观要求,对用地布局、景观设计、交通规划等进行综合研究。

3 湘西苗疆地区特色商业街区规划要素分析与规划实践

3.1湘西苗疆地区特色商业街区规划研究实例的选取

本次规划研究实例选取的是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大道规划,项目基地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城儒林镇的北部,所在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是全国现有的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历史悠久,近年来交通日臻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加强,投资环境十分优良,发展前景尤为看好。民族大道作为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形象大道,也是承接南北新老两个城区的标志性大道,其建设目标,是打造一条以商贸旅游为主,同时集体现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商业、金融、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街道,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休闲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33700m2,临街长度约900m,临民族大道两侧各24m,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商业街区,符合规划研究对象要求。

3.2湘西苗疆地区特色商业街区规划研究实例要素分析

城步特色商业街区的规划在实质上来说即是对其意象营造,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意象的构成元素分为区域、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五大元素,从而在特色商业街区规划研究中,可从这五类元素分别对应的总体布局、交通组织、街道界面、节点空间以及标志性装饰小品五方面对商业街区意象营造进行分析。

3.2.1总体布局

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大道为东西走向,西端道路北向用地落差较大,其余地段较平坦,由西到东分别有南山大道、古田路、儒林大道、连峰路、人和路、白云大道与之相交。根据这一自然地形特征,用地以规划道路为轴线,安排商业、金融、居住、公园等地块。以方便人们生活、营造美好环境、促进商旅发展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建筑形象、空间联系、景观塑造等内容,着眼于文化内涵、空间结构和整体形态轮廓,结合等高线走向展开空间布局(图1)。

用地内的建筑布置主要采用行列式,部分采用自由式、院落组团式等形式,并结合地形

进行竖向设计,构成山水相映的城市空间形态。结合民族公园和民族大道发展两种功能,充分利用基地和周围环境条件,从域步历史及现有特色文化提取苗族文化的精华,按照苗族的历史发展及文化发生,以抽象的时空理念概述域步及苗族的发展过程。主线:锣鼓广场(聚众驱兽)――山顶图腾(原始信仰)――山水对歌(苗族生活)――表演广场(文化交流)――运动坪地(现代精神)以苗族民众的生活从古老走向现代为概念贯穿整个公园的景观主线,局部辅以趣味节点,让苗族传统文化融于绿色惬意休闲场所中,赋予了景观的多样化和深远意境(图2)。

3.2.2交通组织

规划因循上层次规划确定的城市道路骨架,组织规划区内完善的车行、人行道路系统。以城市主干道为主要联系轴,城市支路为媒介连接各用地,将各功能区串连,加强它们之间的交通联系,并在主要公园绿地、景观节点、商业中心等考虑配置相应的停车场,充分满足旅客和居民停车的需求(图3)。

规划的交通体系分为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外部交通是景观联系城市的纽带,内部交通则主要起到沟通各建筑之间的作用。区域内重视公交系统的形成,共同形成安全,舒适的景观交通体系。公园片区中,弧形道路的连续相接构成内部交通骨架,强调了水线的自然伸张,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水面景观。紧密连接沿湖亲水步道和栈木道,形成良好的步行游览空间在步行系统上采用当地民居中的表演场地的鹅卵石铺法,图案划分着重于线与韵律的关系,便于与城市公共设施融为一体,并形成特殊的景观,具有强烈的识别性。铺地材料在整体图案的控制下,采用多样材料如石材(花岗石、板岩等)、广场砖、彩色水泥等,在节点处可以用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加以点缀,使石头铺就的美丽而又各不相同的图案极具民族特色。而停车场采用规则式铺装方式,运用植草砖,种植本地树种,在满足停车需要前提下实现最高的绿化率。

3.2.3街道界面

街道交通组织贯穿了景点,对人群具有导向性,但是单调的街道流通性空间缺乏美感,使人感觉索然无味,难以驻留,而街道界面的丰富与创造则会使街道空间成为城镇的室外客厅和景观走廊,使人流连忘返。

规划中街道界面的设计主导思想是充分体现乡土建筑的原生态性和表现力,沿街建筑采用有进有退、封闭与开敞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街道活力,丰富街道空间层次与文化内涵。建筑风格从当地民间建筑演绎而来,通过调研了当地丰富的民间建筑,提炼出其中的典型建筑元素,如屋顶形式、垂脊脊饰、卷草纹、封火墙等。对其类型化并进行有机创新,建筑造型体现绚丽多姿苗族文化绵长的“气韵”。借鉴传统的“风火山墙”的屋面为母体,采用重构手法,结合韵律性极强的叠檐洁化,充分调动“山墙”的神韵。建筑色彩以素雅的材料本色为基本特征,如青灰色的瓦,灰白色的青石,白色的涂料粉墙等,只是木门窗漆成黄色,整个建筑色彩淡雅、朴实、清幽。在屋脊上进行彩色描绘或塑造,形成一种朴实的浮雕装饰效果的民间工艺。封火墙墀头多以白色灰塑装饰,但都较为粗糙,其灰塑技艺粗犷、简练,题材多为花鸟和山水画,具体均模仿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图4)。

建筑界面构成的轮廓线作为城市景观潜在生命的体现,也是城市主要艺术形象的重笔。民族大道的规划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创造具有小城镇特色的高低错落、有主有从、丰富而有变化的街道界面。结合生态山体的背景,对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以形成起伏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对于现状建筑则在轮廓线上与新建筑作类似处理,与新建筑保持统一,街道整体轮廓线跌宕起伏,与域步县周围连绵的群山相呼应。

3.2.4节点空间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苗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公共空间,它是原住民长期以来在与自然气候环境、土地物产资源的斗争与妥协中相互适应而逐渐形成和规范下来并持续影响后来者的行为模式。在规划设计中这种行为模式产生的开敞空间成为突出表现地域特色的重点。

规划中民族大道的线型变化曲折而不单调,有利于创造街道的景观观赏点,规划利用地形及建筑围合关系形成不同而有序的节点景观效果,并在道路交汇处设置多种开敞空间,以供公共休闲游憩,其主要的景观轴的节点构成为:“南部入口广场”――“民族公园”――“综合商贸广场”。

入口,乃空间的起始或转换点,具有明确的界定性和导向性,以及外向开放性的特征。入口广场作为南面区域的中心,展示空间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为广大市民提供聚会、交往、娱乐的生活活动场所。在设计别强调场所感,形成空间的隔断划分内外区域,并与周边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建筑组群合围成,并结合十字路口处景观雕塑小品等,形成一种阴角与阳角结合的广场活动空间(图5)。

民族公园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的展示场所,也是市民及游客在对民族文化接受信息集中的地方。设计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再现城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并与民族大道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公园主要设计布局了锣鼓广场、山顶图腾柱、跌水碑林、民俗文化表演广场、文化架廊、对歌台、对歌亭、民族运动场地、洗衣亲水坪等极具城步民族特色的节点要素。公园设计时既考虑了其使用功能的需要,还注重了对现有原生态树林和树种的保护和利用。

白云大道是县城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县城的过境车辆都要从此经过,因此它与民族大道的交汇处的标志性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对吸引大量游客前未观光旅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规划在此建造以超市、金融、服务为主的商贸区,对带动商旅活动经济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3.2.5标志性的装饰艺术小品

苗族装修艺术上因地而异,不拘一格,大多利用了当地材料、工艺和技术的特长,就地取材,通过塑形、图案、色彩、陈设等装饰手段未体现其艺术美。风格简洁,重点集中在入口、退堂、门窗、拦板、吊柱、柱础、檐口及屋脊处。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装饰,本着使用节约的原则,装饰重点突出,艺术效果丰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

规划中用将这些民族工艺应用于各类标志性建筑与小品之中,比如在建筑上用窗花长短对比突出门窗隔扇,使之成为整个建筑中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之一,由简到繁,由粗到细;锣鼓广场上设置的重檐牌坊和苗族大鼓,入口处高差为十多米的高山跌水流下落入石碑林立的水潭,以及广场周围以湘西鼓为主的图文雕刻,(图6)无一不体现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民族工艺的精巧别致。

4 结语

根据上述湘西地区文化背景研究与规划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到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方法,结合意象元素的运用,在对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随着西部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湘西小城镇高速发展期已经到来,对小城镇的特色规划设计研究也急需拓展,愿今后能有更多先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手法充实到小城镇特色规划的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字:城市街道;改造;更新

中图分类号: D26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的街道属于谁

城市街道是反映城市面貌和个性的重要因素。它所包含的种种元素以及功能使其不仅仅是作为连接两地的交通通道,更是反映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它给人提供城市最直观的印象。无论是城市内的居民,还是外来的观光游客,都要通过街道来感知、领悟和熟悉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街道甚至能代表着一座城市,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回忆和联想。所以街道不仅仅是汽车的通行道,还是市民的公共空间,需要我们合理分配这项宝贵的公共资源,从而用最简单且廉价的方式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活质量。

2、我国城市街道现存问题

(1)空间缺乏“场所精神”

主要是指街道空间序列不明显,未形成富有层次、特色鲜明的街道空间,缺乏既适合人的活动又满足景观需要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街道缺少活力。

(2)景观缺乏地域特征

主要是指街道景观环境缺乏特色,缺乏体现当地的特点。现在有些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罗马柱廊、欧式建筑。这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街道空间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3)交通环境“重车不重人”

现状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随意,使各种车混行,人行、车行随意穿插,缺乏有序的设计组织。

3、当代国外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速度”成为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的主要因素,街道的主要功能是城市交通。由于过分追求等级化和功能化布置,城市空间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街道空间蜕化为纯粹的交通空间。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最终导致了城市郊区化和街道荒漠化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可持续性街区和多功能街道为基本特征的新街道设计范式,使得城市主义街道设计逐步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地的城市主义街道设计范式迅速发展,出现了城市复兴计划、城市生活街道计划、城市国民住宅改造。街道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多样性的复杂空间。很多国家都先后实行了步行优先、多种交通方式共存、合理限制机动车速度,某些地段实行人车共享等策略。

20世纪80年代的新城市主义认为街道空间应成为一种社交场所,人们的交往活动应使街道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新城市主义提倡在街道两边安排充足的人行道和行道树,建立室内和室外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视觉和行为上的联系。鼓励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步行成为一种生活和交通方式。

到了9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出现,“生态街道设计”、“绿色街道设计“等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街道改造更新理论试图不断完善人、车、环境及社会的关系,通过城市街道的改造和更新,使其向着和谐、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

4、现阶段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的措施

(1)保持街道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街道不仅仅可供进出,同时又是社交表现的舞台。在街道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人性化的外部空间设计,使之与城市街道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街道改造与更新,使街道两边的建筑尽量向街道开敞,形成室内外相互渗透的空间。街道两边建筑临近空间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保持街道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和丰富街道空间的活力,创造出富有生机的引人入胜的场所与人性化街道空间。

(2)完善人行道配套环境设施

人行道应该提供完善的街道设施,如设计适宜的人行道宽度,设置座椅、花坛等街具,提供足够的道路照明,标识醒目的交通指示,便捷的公交交通站点,预留残疾人通道等。合理利用公共空间,为人的坐,行、动提供方便。公交候车站、公共电话亭、公共厕所、报刊亭、宣传栏、垃圾箱、公共小品等街道公共设施应更加完善,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街道生活空间。

(3)确保行人的安全与舒适,改善路口行人穿越的环境

街道空间是以流通性为主要特点的公共空间,它承载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解决流线干扰,组织合理的城市交通道路,保证行人安全和交往是街道更新设计的基本问题。通过路幅设计及道路交叉口设计的简单调整,减少行人穿越街道的困难,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形成利于步行者通行的人行道空间。

(4)提高交通的可达性与有序性

在后汽车时代,步行和公交出行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街道系统为人们自由选择出行方式创造了条件,私家车、公交车、步行等要求道路都是完全畅通的。因此在城市街道改造更新中协调完善步行交通体系和机动车交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5)鼓励绿色交通

共创健康绿色城市:步行有利于人本身的身体健康;减少汽车流量有助于减缓交通堵塞、减少空气污染;同时街道公共场所的活动对治疗心理上的抑郁症颇有成效。

增强地区可达性:降低人们对汽车和停车位的需求,使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更为惬意,同时确保社区服务设施、就业岗位等的步行可达性。

(6)延续街道的文脉与记忆

全球化的浪潮对特色文化的冲击,导致街道景观更新设计中的文化表现手法偏于流俗。街道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别性,致使”千街一面”的现象出现在各个城市中。这些逐渐丧失地域特色和日益平庸的街道面貌导致了人们对街道环境归属感的淡化。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而典型的空间特性能够强化特定道路的意象。

5、结语

纵观国外城市街道改造更新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更新的设计模式以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空间品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为基础,兼顾车流的高效通道与环境的生态平衡。总之,在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利用土地、人力、物力等资源,促进街道与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实现人、车、街三者的和谐有序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的交通、环境、资源、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明.城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7-45.

[2]刘仁义,白静. 迈向21世纪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J].时代建筑,1999,(12):28-29.

[3]于丽萍.我国城市街道特征及其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89(6):23-25.

[4]李燕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88.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民大街;时期;历史街区保护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94―02

0引言

2014年4月长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批复文件,要求对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按照规划严格保护。新民大街保护街区集中了大量“满洲式”风格的建筑,主要由时期的遗留建筑所形成。同时新民大街规划也反映近代长春日占时期城市整体规划的一些典型特征,清晰、真实地保有当时的历史环境的整体面貌。新民大街空间布局完整、历史建筑风格统一、使用工程延续良好,在我国城市现存历史街区中独具特色,在长春及我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1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长春市朝阳区。街区主要历史建筑包括军事部、国务院、经济部、交通部、司法部、综合法衙、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解放纪念碑等。同时,新民大街对长春城市总体风貌的形成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它两侧分布的官厅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东西方融合的现代设计风格,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特殊而独具特色的一页。

2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特征分析

2.1宜人的街道尺度

长春既是洲国国都,又是满族皇族复辟的据点,受两种势力的影响,新民大街的道路布局呈现中西结合的特点。街区内形成以中国传统都城的棋盘式方格路网结合西方放射状道路加圆广场的街道格局,文化广场和新民广场(原顺天广场)构成街区的端景和视觉汇聚点。新民大街作为长春当时最宽的马路,新京的轴线道路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道路中央设置了一条16米宽的散步道,道路断面形式独具魅力。新民大街两侧庭院内的建筑在街道界面中后退,让位于围墙和树木,建筑隐藏在树丛后面成为沿街背景,造就了新民大街宜人的街道尺度。

2.2独特的空间肌理

由于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时期的行政中心,建筑性质为政府办公建筑,行政办公建筑建成了威严、整齐、壮观、功能分区严格的外部形态。建筑的使用性质决定了街区的空间肌理,街区内的街阔形态以长方形为主,每个街阔内开放空间包围建筑,建筑是视觉的焦点,这与大多数历史街区通过建筑围合出封闭的公共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更具开放性。

2.3高度离散型的街道空间形态

街道中建筑的体量与尺度是决定街道空间形态特征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的分析中将街道宽度(D)与建筑物(H)的比例作为评价街道空间的量化指标。根据美学原则,街道空间比例在D/H=I~3区间时空间形态匀称;当D/H3时,街道空间趋向离散。新民大街为追求宏大的气势,形成足够的街道空间,街道两侧的建筑远离道路布置,东侧建筑距道路60~65m,西侧建筑距道路40~45m。街道两侧建筑红线的宽165~180m,远高于F・吉伯德提出的宏大城市空间尺度极限。街道两侧的近代建筑为3~5层,檐高约为16~22m,街道建筑构成的空间比例为D/H=8~10。街道空间形态呈高度离散、开敞型。

2.4突出的街道整体性

伊利尔・沙里宁在分析植物生长规律时指出,生命物质的每一部分都具有自身的表现特征和相互协凋的特点。城市街道也和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它的生气体现在空间的有机秩序原则之中。街道空间环境的有机秩序主要表现为街道体型的有序性、连续性以及街道空间序列的构成。

新民大街空间的整体性,是街道轴线与建筑物综合集成的结果。街道两侧的建筑都有围墙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每一空间以相似的风格和体量形成关联的实体,且具有统一的尺度感。街道中近代建筑的中央局部高起的塔楼与屋顶的形象构成街道轮廓线的韵律特征,起伏变化的屋顶曲线增加了天际线的柔和与富有弹性的魅力。使街道、建筑与围墙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严整有序。

2.5明显的街道方向性

街道空间应具有易于识别的方向性,有助于通过街道把整个城市联系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提供最简捷的认识城市方位与特定场所的工具。新民大街的方――文化广场、新民广场和南湖公园。现在的地质宫成为街道北端的对景,南湖公园以松柏为主的园林成为伪皇宫的对景,这均为新民大街提供了很好的视觉焦点,突出了新民大街的南北向。

2.6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

街道绿化突出点、线、面的结合。点是建筑院墙内的树木,线是道路中央分车带行道树,面则是建在地势低洼地段的朝阳公园和南端的南湖公园。这些绿色的点、线、面构成城市的多层次绿化系统。

宫廷园林、朝阳公园、南湖公园三处公园、街巷绿化及新民大街两侧庭院绿化构成街区多层级的绿化体系。街区内植被品种丰富,绿化较好,整体形象绿林如海、美观朗润。街区内大量的古树名木,为街区的历史风貌增添了色彩。

2.7建筑特征分析

洲国时期的“兴亚式建筑”、建国后期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近现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并置一处,显示出整个街区的历史价值,特别是时期的建筑与相对简单的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

新民大街的近代建筑型体构成采用的是西方古典建筑的构图手法,力求体现政府对称式布局,且体形富于变化,增强了建筑的立体感,舍弃了现代板式建筑的布局形式。建筑的体量控制在三、四层的高度.中央高起一座塔楼或高起一层并在顶部建有东方式的屋顶,形成丰富的建筑外形轮廓线。同时为强调屋顶的构图中心作用,每座建筑都有明确的中心。

3保护思考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小街阔为主,适宜发展步行交通和院落经济。充分保护、延续历史空间肌理有助于创造特色空间。保护以新民大街为轴线,向南纵向延伸的中轴对称式的空间格局,保护街区内棋盘式方格路网结合西方放射状道路加圆广场的路网格局。对于新开发的地块,要求延续街区空间肌理,避免大尺度的商业建筑对传统肌理造成破坏。以现有的空间肌理为基础,将与旅游相关的动态功能设在区域外部,以文化展览为主的相对静态功能设在区域内部。严格控制本街区沿街建筑的体量及高度,保证人行空间与两侧建筑之间的协调比例关系。

4结论

新民大街曾是洲国时期的政治中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警示教育意义。新民大街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思想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结合的典型。新民大街是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最集中的区域,同时街区还延续了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典型建筑,对研究长春城市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新民大街对长春“舒朗、大气、通透”的城市总体风貌形成,起到导向作用,强化了长春从建设之初即在全国城市规划的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C].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5).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2019-2021年工作计划

为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提升,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四型”街道,助力“四个重振”、建设“四个沙市”,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目标任务

打响“多彩胜利”党建品牌,以品牌创建为主线,全面总结挖掘已有亮点、特色工作,进一步丰富形式、载体,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一居一品”工作格局,实现“四有”目标。

(一)有形式。

一个社区一个代表色。

(二)有内容。

每个社区集中精力打造一项特色工作,在品牌引领带动下,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三)有成效。

每个社区作为街道某项重点工作的承接点,此项工作服务社区、辐射辖区、面向全区。

(四)有影响。

不断丰富品牌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由点及面,成功推出“多彩胜利”党建品牌,各社区的特色工作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示范。

二、推进措施

(一)统筹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2019年2月-2020年12月)

1.实现社区阵地面积达标。按照市、区基层党建“整区推进”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采取新建、改扩建、资产调剂整合等方式,完成未达标的7个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积极争取支持,新建街道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面完成街道社区阵地提档升级。

2.完善街道社区阵地功能布局。统筹做好街道社区阵地的外观设计和内部功能布局,在做好“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警务室等规范化布局的同时,结合社区实际,科学合理划分功能区,实现规范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3.突出品牌特色集中展示。依托阵地,统一设计服务大厅背景墙、社区品牌主题展示区,使街道社区阵地成为党建品牌展示主渠道。各社区开辟1-2处室外展示区,扩大展示的覆盖面和知晓率。

(二)统一确定品牌标识(2019年2月-12月)

1.确定品牌标识。社区党建品牌以“多彩胜利”命名,进一步征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统一设计、确定“多彩胜利”品牌logo及印章,明确设计理念及构想,提炼品牌文化内涵,并在相关机构进行登记注册。

2.统一推广使用。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品牌标识,形成具有胜利特色的街道品牌文化。依托多种渠道,广泛使用品牌标识,使胜利品牌文化被居民熟知,为各方接受。

(三)系统打造“一居一品”党建工作模式(2019年2月-2021年12月)

1.明确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主题及定位。以党建为统领,结合各社区辖区的不同特点,推出各具特色、可资借鉴的党建工作模式。

XX楼社区:以“墨香灰”为主色调,以“墨香文星楼,遗迹谱新章”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发掘天问阁、文星楼、胜利街历史遗迹,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引进专业社团组织,培育自有社团组织,打造街道社团组织孵化基地。

XX台社区:以“宜居青”为主色调,以“宜居青龙台,自治优服务”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在社区、市场、商户、小区、居民联动共治方面开展探索,打造街道居民自治示范基地。

XX社区:以“传承红”为主色调,以“传承新永红,党员争先锋”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以传承红军精神为切入点,宣传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吸引人、凝聚人,打造街道红色文化宣传基地。

XX村社区:以“时尚银”为主色调,以“时尚工农村,荆州新地标”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借力荆州之星项目,开展党建共建,面向辖区商业企业,探索服务商业企业新模式,打造街道“两新”党建示范基地。

XX社区:以“科技蓝”为主色调,以“智慧石闸门,服务零距离”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探索利用手机app、网络实现智能化、便捷化服务,在社区党建、社区服务中融入科技元素,打造街道智能便民服务基地。

XX社区:以“楚韵黄”为主色调,以“楚韵章华台,一梅一景区”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挖掘、宣传、推介楚文化、章台梅文化,发挥邻近景区优势,在旅游服务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打造街道传统文化展示基地。

XX社区:以“活力金”为主色调,以“活力蛇入山,青春展风采”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探索党建带团建服务模式,引进青年,服务青年,教育青年,引导组织青年服务社区,打造街道青少年服务基地。

XX路社区:以“生态绿”为主色调,以“生态红门路,大美在社区”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人文生态,在环境整治、文明养成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打造街道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XX社区:以“平安碧”为主色调,以“平安玉龙桥,聚力促和谐”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借助碧桂园小区开发,探索加强社区微治理,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打造街道优化社会治理示范基地。

XX社区:以“暖心橙”为主色调,以“暖心王板桥,服务全覆盖”为创建理念。创建定位:全面落实“三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方位、全覆盖服务,打造街道社区服务示范基地。

2.强化党建功能建设。增强政治引领功能,突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责任,切实加强对辖区内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做实社区“大党委”。创新工作方式,做好结合文章,增强“党建+”融合功能,积极探索“党建+社区服务”“党建+市场服务”“党建+社会治理”“党建+文明创建”等工作模式,不断丰富“一居一品”党建品牌创建内涵。

(四)做好品牌宣传推介(2019年2月-2021年12月)

1.全方位总结经验。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对品牌创建的理论构想、实践成果、经验教训进行提炼总结,力争形成体系完整、亮点突出、成果丰富的党建案例。

2.多途径宣传推介。在市级主流媒体、区级宣传平台加大跟踪宣传推介力度,力争在中、省媒体上实现突破。在街道微信公众号开辟宣传专栏,每月宣传交流各社区推进进度和经验做法,营造合力创建、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

街道党工委成立社区党建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街道党工委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创建工作,督办进度,破解难题。机关各业务科室要将社区党建品牌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资源和力量统筹,结合实际抓好工作落实。

(二)善抓落实。

各社区党委要以本计划为指导,结合社区“两委”换届后五年任期目标及书记履职承诺,出台本社区党建品牌创建具体推进计划,明确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要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争取领导支持,不搞闭门造车,不得照抄照搬,既要有理论上的务虚,深入思考精心总结,又要有落实上的求实,结合实际创新创优。

(三)狠抓督导。

街道党工委将通过召开品牌推介会、创新项目评比、工作推进现场会等形式,对创建工作的落实进行评比,定期通报工作进展,交流经验,确保创建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标志着伊宁市城市文脉,印证着伊宁市聚落风貌的六星街道位于伊宁市的西北方向,占地47公顷,现居住八个少数名族。六星街道以六角形的街巷而闻名。据考证,与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六星街道最早建设于1934年,是根据伊宁市当时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理念设计,由德国工程师瓦斯里规划设计。街道最大的特征是以中心广场为原点,六条街道成放射状的街巷结构交织而成。根据最初的设计内涵由街道中心区域向区域扩散,聚落建筑从密集到疏散。六星街道目前较好的历史建筑文化风貌,被授予“闹市通幽”的美誉。

六星街道聚落街巷空间形态的具体表现

伊宁市六星街道是一个大杂居的民居聚落,受到了街道设计理念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和宗教活动的制约,形成了由民居庭院为主的六星街道传统街巷空间形态。所有民居跟随六条放射的街道,沿街而建,以院落的形式依次相连。街道内的建筑相对独立,除了民居、旅店、商店和餐馆外,并无其他大型商业建筑。整体街巷民居高低错落,但道路笔直,使得街巷空间形态错落有致。坐落于中心北部的清真寺供礼拜和宗教聚礼的需要周围较为开阔,与椭圆街巷贯通相连,形成了聚落的通道形态。组合关系上呈现出整齐有序的秩序感和沿街连续分布的特殊组成结构。

六星街道街巷空间形态

伊宁市六星街道为六角形街巷,巷道以中心广场为圆心,向六个方向呈放射状、环形带状、复合网状的空间形态。这种街巷以三条主路为主干,以巷为环形带状环绕,形成网状的结构,有如蜘蛛网的形状,贯穿了整个六星街道。

街巷的平面形态

街巷主要由直线和环形的折线这两种形态组成。直线由黎光街、工人街、赛依拉木街组成。黎光街作为六星街道的主街道,大致由东至西贯穿六星街道,以民居建筑居落为主的工人街、赛依拉木街大致60度与黎光街斜交叉,构成了以中心广场为圆点,道路向四周发散式组成。每条街道分为若干巷道,把街区分为六个扇形区。因此整体街道鸟瞰较为像“蜘蛛网”的结构,这种特殊的网状结构与“田园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极为相似。

从黎光街转向其余街道,伴随着空间的变化,公共性质快速减弱,街道宽6到8米,两侧有人行道,人行道后方均是住宅和门面,这样团体的民居建筑有较强的私密性,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胡同。街道聚落内建筑平面和街道整体一致,跟随街道并且与街道垂直。六星街道街巷平面构成肌理丰富,街道构图由街道、巷道、交叉路口三种类型组合而成,街道和巷道之间没有形成正十字交叉路,但相互交错,形成类似蜘蛛网的结构贯穿于整个六星街道。

街巷空间形态的属性

伊宁市六星街道的街巷,在构成的关系上与传统民居庭院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具有较密的连续性,具有私密性和可识别性的空间形态属性特征。六星街道街巷内的所有居民,虽然民族、经济状况大不相同,住宅建造也没有统一性,但是均采用了庭院形式。庭院院门前有花池,栽种花卉和果树,院内大多以红砖铺地或水泥为地平。

伊宁市六星街道展现了很多的街巷特有元素,街道的轮廓,街巷的符号,街区的可视性,都给人以明确的历史街区印记。街道与其自身的轮廓和构造形成了鲜明的识别性,通过街巷的交叉和穿插关系,形成具有标志性的类似蜘蛛网的标志形态特征,人们走过街巷由直线到转角,再由转角到环线,最后走到中心广场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另外,每个庭院沿街而建,利用民居建筑的错落形式更展现街道的建设历史,没有妨碍人们的出行,也在空间上呈现出了层次和意蕴,这也是历史街区逐步走向的特定的形态。

人文情态与街巷空间形态的和谐融合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必须要从精神层面的人文情怀得以充实,才具有完整的历史性。人文情怀是六星街道街巷空间形态的精髓,从生活空间上展示了新疆伊宁市聚落发展的历史沿革,六星街道不仅仅满足了居民的交通需要,其自身的庭、周围绿化、相互衔接的灰度空间和公共空间都充满了当地的人情味。巷道两侧的小商店、传统手工作坊、特色餐饮都表现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随着伊宁市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一个靠近市中心的街区,能保留着这样完整的历史实属不易。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20__年是我街计生工作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街计生工作不断提升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的一年。主要表现在:

(一)夯实基础,规范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1、积极推进居民欢迎光临文秘站秘书网 自治进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居务公开,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大力推进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计生协会、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作用,打造社区“自治园”的工作平台。社区计生工作实行民主化参与、制度化评议,公开化监督,有力地推进了居民自治的进程。青园社区通过社区“自治园”上下反复三次,制定了群众一致签字认可的计生居民自治章程,建立了多数人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新型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模式。

2、大力提高属地管理水平。20__年年初,街道加强了内部各部门协同负责的意识,以责任状的形式与街道城建开发办、街道经济办、城管综治办等部门签订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全方位渗透计生管理工作。

3、全面推行计生综合改革。继井湾子和友谊社区相继实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之后,去年青园社区也全面实行,形成了在全市我街全部实行全员信息分类管理早行一步的局面,健全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属地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到位率和管理水平。

(二)推陈出新,提升品位,不断提高计生工作整体水平。

街道始终坚持观念创新,将“人文关怀”作为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新理念,把“转变观念”“提升水平”作为我街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做到“三个坚持”,努力从源头上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典型引人。为大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我街推陈出新,全面推行“婚育时尚新家庭”计划,大力倡导“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时尚婚育观念。今年我街认真评选了10户“婚育时尚明星户”,并大张旗鼓表彰,利用育龄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起示范带头作用,倡导新型生育文化。

坚持活动带人。为彰显性别意识、体现人文关怀,将“新女性新生活”主题活动进一步深化,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巾帼风采展示节”活动。利用妇联搭台,计生唱戏,驻街单位一齐参与,特别是计生文艺汇演各单位、各社区更是争先恐后出节目,女大近三千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此次活动的举办,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坚持服务暖人。我街处于城郊结合部,省政府、区政府新址全部落户我街,这给我街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基建工地多,流动人口多”已成为我街的一大特点,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街为加强流动人口属地管理和服务,使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服务同质、管理同时、待遇同等,在进行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井湾子社区率先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吧”,从去年3月份服务吧成立至今,已有二百多名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此项服务的受益者。井湾子社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省、市计生部门的高度肯定。《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安徽、广西等外省兄弟单位多次来参观学习,这一工作也成为了我街计生工作新的亮点。

(三)领导重视,形成共识,努力营造和谐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环境。

街道工委将计生工作作为我街的品牌工作,传统项目,始终将计生工作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20__年我街在计生阵地建设、宣传教育、服务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经费投入,全年计生经费支出23.8万元,达到了人平19元的高标准。

二是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提高计生干部的服务素质,我街注重开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通过开展“计生五环旗”,积极倡导计生干部在计生工作中真情服务体现一个“诚”字、爱岗敬业体现一个“实”字、规范管理体现一个“严”字,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坚定、作风过硬、爱岗敬业的干部队伍。

(四)群策群力,“两为两争”,计生协会工作平衡发展。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一)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加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教育,组织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扎实抓好以街道工委中心组为龙头的干部理论学习,全年贯彻学习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等内容,制定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中心组学习的必要内容,每年学习不少于一次。

(三)建立健全分析研判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清主流支流,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作出工作安排,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有关分析研判情况及时报街道工委和区委宣传部2019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及安排工作计划。

(四)社区党组织会议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及时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情况向街道工委报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街道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20__年是我街计生工作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街计生工作不断提升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的一年。主要表在:(一)夯实基础,规范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1、积极推进居民自治进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居务公开,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大力推进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计生协会、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作用,打造社区“自治园”的工作平台。社区计生工作实行民主化参与、制度化评议,公开化监督,有力地推进了居民自治的进程。青园社区通过社区“自治园”上下反复三次,制定了群众一致签字认可的计生居民自治章程,建立了多数人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新型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模式。

2、大力提高属地管理水平。20__年年初,街道加强了内部各部门协同负责的意识,以责任状的形式与街道城建开发办、街道经济办、城管综治办等部门签订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全方位渗透计生管理工作。

3、全面推行计生综合改革。继井湾子和友谊社区相继实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之后,去年青园社区也全面实行,形成了在全市我街全部实行全员信息分类管理早行一步的局面,健全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属地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到位率和管理水平。

(二)推陈出新,提升品位,不断提高计生工作整体水平。

街道始终坚持观念创新,将“人文关怀”作为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新理念,把“转变观念”“提升水平”作为我街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做到“三个坚持”,努力从源头上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典型引人。为大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我街推陈出新,全面推行“婚育时尚新家庭”计划,大力倡导“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时尚婚育观念。今年我街认真评选了10户“婚育时尚明星户”,并大张旗鼓表彰,利用育龄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起示范带头作用,倡导新型生育文化。

坚持活动带人。为彰显性别意识、体现人文关怀,将“新女性新生活”主题活动进一步深化,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巾帼风采展示节”活动。利用妇联搭台,计生唱戏,驻街单位一齐参与,特别是计生文艺汇演各单位、各社区更是争先恐后出节目,女大近三千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此次活动的举办,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坚持服务暖人。我街处于城郊结合部,省政府、区政府新址全户我街,这给我街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基建工地多,流动人口多”已成为我街的一大特点,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街为加强流动人口属地管理和服务,使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服务同质、管理同时、待遇同等,在进行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井湾子社区率先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吧”,从去年3月份服务吧成立至今,已有二百多名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此项服务的受益者。井湾子社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省、市计生部门的高度肯定。《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安徽、广西等外省兄弟单位多次来参观学习,这一工作也成为了我街计生工作新的亮点。

(三)领导重视,形成共识,努力营造和谐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环境。

街道工委将计生工作作为我街的品牌工作,传统项目,始终将计生工作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20__年我街在计生阵地建设、宣传教育、服务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经费投入,全年计生经费支出23.8万元,达到了人平19元的高标准。

二是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提高计生干部的服务素质,我街注重开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通过开展“计生五环旗”,积极倡导计生干部在计生工作中真情服务体现一个“诚”字、爱岗敬业体现一个“实”字、规范管理体现一个“严”字,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坚定、作风过硬、爱岗敬业的干部队伍。

(四)群策群力,“两为两争”,计生协会工作平衡发展。